发掘明日之星
试问有哪只蓝筹股,不是由中小型公司长大的?1972年的长实、新地、80年代的恒地、华创,90年代的利丰、港交所、思捷等等,无一例外。
身为香港人,不应动辄怨天尤人。这弹丸之地,人口约700万却拥有数万个亿万富翁,相信是全世界亿万富翁最集中的大城市。过去六十年,我们一直享受东西最好的部分,例如1947年至1977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大陆经历国共内战到文化大革命,饱受风霜之际,香港却受惠于西方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的商机。如投资者于70年代初期开始持有优质股,以其纯利平均每年上升两成计,当年1万元投资今天已变成237万元。
当香港生产成本日渐昂贵、前路茫茫时,我们又刚好赶上1978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兴起。因为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将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养分,令它们快速长大,我们仍有机会在众多细价股中,发掘十年后的长实或利丰。
任何企业一如人生,都有成长期、成熟期及回落期,所以不要呆呆地嫉妒巴菲特,他长期持有的可口可乐,近年纯利的年增长率只有8%,本港却有不少企业的纯利每年增长率达25%。所以香港人真要学会感恩。
拣选未来有机会成为蓝筹股的股份有如发掘“明星”,主要看潜质。有的人可以成为明星,甚至取代今日的巨星,但不是人人皆有条件。市场瞬息万变,股价反映的是前景而非过去的光辉,故我们必须利用宏观经济学,从大趋势中寻找“明日之星”,而不要追求“过气明星”。
“明日之星”通常是一些被大证券公司忽视而行业正从谷底回升者。大型证券行或基金通常都不会投资二线股,也不会花太多时间研究,令这类股份透明度不足,而报道金融新闻的媒体亦太懒惰,没有努力发掘沙堆中的钻石。每次有中小型股份纯利爆炸性上升之时,都令大部分投资者大吃一惊。
或者你并不相信,普通投资者赚取第一桶金的方法就是投资二线股。巴菲特如何发达?各位研究他所持有的股份时,应发现他买入股份的时期,它们都只是中价股而不是大蓝筹。他的利润一样是来自中价股变高价股!
选股正确加上时间正确,“明日之星”于十多年内为你带来百倍回报,并非不可能的事;也只有如此,才可令细钱变大钱!但亦不要把所有垃圾股都视作前途无限,一只股价低于1元的蚊型股,没有可能自动变成“Good buy”。
成为“明日之星”者,须具备两大元素:公司除须拥有良好的管理层外,更要有趋势之助。如果思捷当年没有收购德国思捷,过去十年该公司如何随欧盟零售市场成长而壮大自己?近年欧元一升再升,更提高了思捷的边际利润。利丰亦一样,如果美国市场不是自1997年至今大量从亚洲区进口廉价产品,利丰纯利增长又哪会如此迅速?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贸(WTO),现时最具“明星相”的,还数内地企业。
注定命苦的行业
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靠做工业发达,也有人可以靠经营地产发达,甚至可以靠金融或投资买卖发达。至于农业,恕我老曹孤陋寡闻,似乎未听过有人因而致富。
我老曹的外祖父是地主,有80亩田,如以今时今日美国1英亩田值1,000美元计,即只有8万美元身家,约62.4万港元,并不富裕。听母亲说,她在16岁前从未穿过一件无破无烂的衣服。
我母亲认为耕田的人世世代代贫穷,自小便发誓“唔嫁耕田佬”。来到香港,她要求子女勤力读书,因为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脱贫。新中国成立快60年,改革开放政策落实近30年,中国6.5亿农民的日子如何?
农民生计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欧美国家政府亦须向农民提供大量补贴,让他们的农产品可以向全球低价倾销,令落后国家的农民付出多多但收获甚少。至今各国对解决农产品补贴的问题仍毫无进展。与农业相关的股份,何来投资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的行业命运注定崎岖颠簸。1984年至2004年,地产发展业的边际利润高达35%,银行业亦有19.6%,零售业及传媒业的边际利润却分别只有4.2%和4.6%。
2003年下半年,零售业虽因“自由行”而偶发性地出现过一段好日子,但随着租金上升以及激烈的竞争,又重返微利甚至亏损的轨道。零售股最大的缺点是进入门槛不高,因此行业无法长期保持高边际利润。80年代香港曾有过一阵内部消费热,但至今成功的零售股有多少?近年,内地零售股全面被看高一线,市盈率炒至半天高,到底是否昙花一现的概念?我老曹对零售股一向戒心较大。
至于传媒,更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除电视广播因有半垄断地位而可获较高的边际利润外,其他经营者尤其是报刊早已进入恶性竞争。大家数数过去十年,有多少份报章消失?1997年至今,报章广告费的跌幅大于楼价,2003年下半年起楼价已大幅反弹,但报纸广告费反弹乏力,现在还有三份免费报纸在争夺广告,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饮食业亦是劳心劳力的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老板是否亲力亲为。从买手、厨房、楼面、装修、公关等各方面,事事严格监管。只要稍一松懈,很容易便出事。例如进货,海鱼与养鱼的价钱相差很大,买手有否使诈?厨房方面,用二两翅还是一两半翅,厨师有否倒来益食家?楼面员工招呼客人是否殷勤?公关经理的交际手腕又如何?
过去三十年,我老曹见尽饮食业由冒起到上市,然后又再衰落。出名的有新光酒楼、汉宝龙虾大王、潮州城酒楼、金龙船酒家等等,一旦做大,水准便下降,盛极而衰,全都走不出这个框框。只有镛记因只此一间另无分店,生意才能历久不衰。所以,饮食股亦是少涉足为佳。
另外,有的行业是因为法例改变,而变得生存艰难,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讯业。过去全港独家的香港电话公司,纯利有政府保证为股东资金的16%,如赚取的盈利不足此数,即可申请加价。那时候打电话往加拿大,每分钟收费16元,你亦只能乖乖付款。惟随着电讯市场开放,新竞争者陆续加入,今天致电加拿大的收费大降九成半,尚有甚么暴利可赚?当年大家只管炒呀炒,有多少人留意行业生态已经改变?
KISS理论
著名投资者林奇(Peter Lynch)告诉我们,最好的选股方法是运用自己的眼、耳、口、鼻,而非听信大行推介。
1977年,林奇33岁时,成为麦哲伦基金(Megellan)经理。十三年后,他退休时,已成功地令1977年的每1万美元投资变成28.8万美元,升幅达二十倍!如何做到?他的投资方法,绝无花巧,就是“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彼得·林奇的名言:每年只可花三分钟在预测上,超过三分钟时间则全部是浪费。他致力投资于一些自己有所认识的行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是麦哲伦基金大量投资Hanes一役。理由是彼得·林奇的贤内助说,Hanes生产的丝袜裤子最合穿,于是他便去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都穿该品牌的裤袜。然后,他再问该品牌竞争对手Kaiser Roth的员工,请其品评两者优劣,因而得出答案。
Hanes的股价,自从麦哲伦基金买入后上升五倍,其后更被Sara Lee公司看中收购。彼得·林奇不是坐在冷气房间只看分析报告的人,他愿意真正去了解一间公司的产品,让他在众多基金经理中突围而出。
投资大师巴菲特“KISS”得更彻底,钟情于一些连傻瓜都可以营运得好的公司。例如他喜欢饮可口可乐、阅读《华盛顿邮报》,自己用口品尝、用眼看过,于是在60年代,重注购入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今天两者均为他带来极可观的回报。
80年代,我老曹有位朋友代表香港一家工厂到外国接订单时,发现沃尔玛(Walmart)的经营方法极成功,于是一有钱便买沃尔玛股份。十年前聘用他的工厂迁入内地,令他丢掉饭碗,但他半点不担心,因为手上的沃尔玛股份已足以养活他一生。
至于未来,我则看好经营医疗产品的股份,尤其是用于诊断的医疗产品,例如蛋白芯片、三维扫描器(3D Scanners)。由于已发展国家人口日渐老化,新兴工业国人均收入又大升,大部分人皆越来越注重防范疾病。
例如我老曹每年皆验血一次,以便及早找出疾病和医治;平均每两年做一次全身磁力共振,以便及早知道脑血管、心脏血管及脊骨等是否有问题;平均每隔五年做一次大肠检查,看看有没有息肉,以防肠癌。至于血糖,更差不多每天都验,血压、心跳等则每月由医生代为检查一次。上述动作,我老曹由四十岁开始便做,至今已二十年。身体健康一如财富,需要小心打理并及早“止蚀”。
随着科学的进步,有大量诊断用的医疗产品出现,不但为拥有专利权的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而且许多疾病已能及早诊断。我老曹相信,下一轮吃香的行业,极有可能是拥有丰富医疗知识的专业人士。今日,大量新的医疗技术和产品面世,例如生物标识晶片(biomarker chip),可通过血液样本测试,找出癌细胞留下的碎片记忆,如及早发现,可能毋须住院,只是吃药就可将刚形成的癌细胞杀死。我身边的朋友,不少就是利用上述技术在癌病发作初期已将癌细胞找出来,及时治疗,今天仍活得很健康。
本港部分私家医院,近年更装置CT Scanners(Computerised Tomography Scanners),利用电脑断层摄影技术,进行全身透视摄影。最新的256薄片Scanner可在十分四秒内创造出一张彩色三维影像,观察心脏内动脉阻塞情况,毋须专家,普通人在电视荧幕上亦可看到。
过去人类花上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虽仍未能发明到医治脑充血、心脏病及癌病药物,但已创制出在疾病初期的诊断仪器。生产上述产品的公司,未来纯利升幅应该可人。
由此观之,平时多加留意行业趋势、传媒报道,以及了解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再作简单的常识分析,便可获得灵感,找到绝佳的投资机会。例如2003 年7月,内地开始实施“自由行”,不少人投资本港零售股而大大赚了一笔;眼见内地房地产有市有价,投资于在本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股亦可赚一笔。此外,中央几年前宣布支持造船业,近年则支持环保事业,都可能带来机会。
如果认为上述方法仍然太复杂,可以买内地金融股。因为金融乃百业之母,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支持下,长期而言,内地金融股的业绩不会太差。投资者只要不是高价追入,投资成功不难。
此外,大部分公司都摆脱不了行业周期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学习冬天买草席、夏天买棉胎。
向四个大师偷师
社会上理财成功者只占两成,失败者却占八成。成败的关键非关运气与才智,而是做人的态度。
成功者多有梦想,做事有目标,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亦勇于行动。如事情太多,他们会安排好优先次序,只处理重要的事,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情绪低落时,他们会数数自己所获得的恩典,而非抱怨自己的不幸,尽量不批评、不指责、不投诉。
在投资市场上,以清晰头脑配合一定的资本,再加上懂得风险管理,严守纪律、勇于止蚀、抵受得住获利回吐的引诱,你已接近成功。如果你是失败者的一员,请以一个成功人士为学习的对象,学习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甚至多结识些成功人士,亦可令自己成功。社会上多了一个成功者,自然少了一个失败者。
著名投资者,如年逾90的坦普顿(John Templeton),虽早已将以他命名的坦普顿基金出售,但他仍然是精明的投资者。
1939年,坦普顿向其上司借入1万美元投资股票;四年后他不但还清负债,更赚了4万美元。他的投资策略非常容易理解,坦普顿是世界上第一个严格执行“止蚀唔止赚”的投资者,他永远将风险局限在在投入资金15%之内,利润则多多益善。
坦普顿从来不相信技术分析,并认为一个人如要投资成功,必须由基础分析开始。他投资而不投机,习惯将一半收入储蓄起来,买入的股份一般都持有六至七年。在他将其管理的基金在90年代卖予富兰克林集团前的五十年,他成功地令资金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长;即1946年投资1万美元于坦普顿增长基金上,到 1996年已约值700万美元,成绩仅次于巴菲特!
他认为今日投资早已全球化,发达机会较40、50年代的美国更多,最好的投资地区是那些尊重市场经济的地方。1936年,坦普顿曾到过印度和香港,那时香港仍较印度穷;1986年旧地重游,香港已十分发达,但加尔各答变化却不大,区别是香港政府早已尊重市场经济,而印度政府1986年仍信奉社会主义。其后印度政府开始尊重市场经济,过去二十年印度经济亦改善许多。
由于坦普顿一向低调,没有人知道他拥有多少财富,但他出售坦普顿基金时,家财已数以十亿美元计,相信今天其财富应在100亿美元以上。能成为巨富,都有些共同特性。例如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经历过大萧条,今天拥有400亿美元身家,凭藉的是集中、专注、扣准的投资态度。
Jack of all trade, master of none!经常转换工作岗位的人,通常难有成就。巴菲特愿意花上大半生于投资行业,自然成为此行业的专门人才,有出色表现。他只集中于4只股份: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刀片(已被宝洁收购),已可致富。
在人人为科网股疯狂之时,巴菲特无所事事(do nothing),就算受到猛烈批评,但他仍坚持只买“财务良好公司”的策略。结果,其投资旗舰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价由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上升一倍,当日的批评者却因沉迷于泡沫而损失惨重。证明投资成功不在分散,而在眼光准确。
与巴菲特同年出生的索罗斯(George Soros),亦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受希特勒的迫害,现有身家达72亿元。1992年,他抛空价值100亿美元的英镑时,曾评估过风险,发现最大的潜在损失只是4亿美元,但回报无限,可谓四两拨千斤。
另外,还有1936年出生、曾一度破产的伊坎(Carl Icahn),成功靠投资翻身,今天手握85亿美元财富。当年伊坎购买Tapan时,该股的每股资产净值为20美元,股价却仅为7.5美元;他以每股7.89美元购入的Baird and Warner,同样每股资产净值达14美元。这些分析员在跌市中不建议买入的股份,伊坎却趁熊市大量吸纳,最后获得巨额财富。
成功的投资者,毋须在市场上百战百胜,而是遵守一个投资计划,信奉一套理念和系统,严守纪律,并戒除贪念与恐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