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八日提及格力威的新書《Outliers》。「勤」是成功一項不可或缺元素,「業精於勤」,古有明訓;然而要成功,格力威還指出「雙親的特徵」(parents' traits)及運氣亦不或無;「雙親的特徵」也許可解讀為遺傳因子及「身教」,這是與生俱來、不能選擇的;運氣則純屬巧合。
談及運氣,筆者馬上想起英國 Herfordshire 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思民數年前出版的《幸運要素》(R. Wiseman:《Luck Factor》,2003)所舉的一個例子。話說1994年60歲的珠寶商人 Helzberg 在紐約廣場酒店門外,聽見有人叫「畢非德先生」,他想,莫非在他前面踽踽獨行的人便是「股聖」,上前端詳,果是此公,於是自我介紹、略作寒暄,遞上卡片;一年後,巴郡以「合理價」購下這位計劃退休商人創業的珠寶店。偶遇畢非德只能解讀為幸運之神眷顧,若幸運之神不來,Helzberg 能如願退休嗎?當然,若沒有他30多年的努力,畢非德亦不會收購他的生意。
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諸種弊端並力倡改革而於八十年代鋒芒為盲目獨尊弱肉強食式資本主義的保守學派所掩蓋的哈佛經濟學家葛爾布萊斯(J. K. Galbraith, 1908-2006),於1954年出版的成名作《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第二章〈傳統智慧的概念〉,指出現代人對於現實中一切物事,都有某種定見,思想家及評論家,俱能感受時人的看法,進而提出一些為大眾所樂於接受的觀念,這些觀念,葛爾布萊斯稱之為「傳統智慧」,而經過思想家的細密化、抽象化,慢慢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很多並且提高至權威不可侵犯的地位;可是,不斷「與時並進」的事實顯示,過去說得通的「智慧」,現在未必有效。葛爾布萊斯的目的在提醒世人,沒有什麼理論是可以垂之久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