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Friday, July 25, 2008

借貸

現時借錢買《滙豐》,可得更多好處,這是十年難得一遇「借錢有息收」的時機…錯,不是十年難得一遇,應該是經常都遇上,過去01年的911事件、03年的沙士時期及今年的次按大騙案等,真是八年三遇。

我經提到孖展,因為太重要,但此亦是最不喜歡的話題,因為牽涉到數字,而且要反復推算,難以說得明白,現在亦不準備仔細談論數字等問題,只對借貸作一些補充,有關孖展炒股之事,可見於『炒股十八年』中:

10年10倍,廿年百倍
一直以來『財來有方』(見『炒股十八年』~財來有方)是我的投資方向、「十萬股《滙豐》」是我明確目標,但以資產增值來說還有一個「10年10倍、廿年百倍」的預期,只要買到優質股票,找到入巿良機,加上孖展威力,要做到「10年10倍」之計並不難:先用孖展把本金擴大3倍,再配合股票的四倍上升,就可完成目標。但更真實情況是:只要10年中股票上升2至3倍已可達標,因有股息的收入及再投資,而且10年中必再遇上股價大跌時機,利用相對上一次危機時上升了不少的股價,加大孖展額,很快股份會重上升軌,帶來更大利潤;10年間2至3倍的股價上升主要是由業績帶動,而非由大牛巿的情緒帶動,因有業績支持,投資者更有能力長期持有股票,賺盡升幅,相反10年間即使股價不升,也不會跌到哪裏,因此投資者可以大手買入,與一般股民只小注投資,又怕大升股份回吐而急於出售,未能賺盡多倍相比,此計劃就簡單可行得多。要出現最差情況,《滙豐》倒閉或10年間股價原地踏步的可能性是相當微,因此這是一個穏中求勝、求大勝而非小勝的計劃。

套利交易
「10年10倍」計劃中,孖展明顯是一個倍數器,把收益擴大,除此以外,當中還有套利交易成份,現時銀行同業拆息約1.5%,很多國際大證劵行提供拆息加1厘的借貸利率,即約2.5%的借貸息率,(可惜只為800萬港幣價值的投資戶口服務,)假若以全借貸資金買入5厘股息回報的《滙豐》,每年就有淨股息收2.5%,代入1倍本金,2倍借貸情況,就是每年有10%回報,(這個回報是相對孖展客投入的本金,即ROE),10年就是100%回報,還未計算利用股息再投資《滙豐》及股息的每年增長。

套息交易(或套利交易)是很普遍,特別在外滙、商品及債劵巿場,甚至是跨巿場的交易,例如沽日元,買《滙豐》,大型投資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所需股務。對某些投資者來說套息是主要的考慮,例如畢菲特於03年時取高股息的《中石油》而棄當時剛初次派息的《中移動》,相信與套息考慮有密切關係,其時美國利率正是戰後最低水平。

轉換時空
我對於能否發達,完成10萬股《滙豐》或「10年10倍」的計劃沒有懷疑,但本人能否消遙生活、享受財富就是一個大問題,可能六個月後就染上急病,與世長辭,若現在盡情消費,享受生活,又怕一旦長命百歲,老來拿不出入住老人院的費用。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努力投資,同時借錢消費,利用將來得到的財富支付現時累積的債務。

借債不還錢
2003年10月中,本人需用資金8萬元,原計劃沽出股票套現(800股《滙豐》x$100當時巿價),最後利用孖展戶口套現8萬,計劃5年後才出售股票,歸還借貸款項,5年來800股《滙豐》所收取的總股息是多於8萬元借貸需付的總利息,即最終我並無為借貸付出利息,而且《滙豐》的股價由當時的$100上升至現時約$135,帶來了35%帳面增值,似乎我應把歸還8萬元的計劃再推遲5年,或者是50年,又或是乾脆不還,相信將得到更多淨利息收入及更大比例的股份增值。

保護資產
富翁甲君喜好遊樂,鍾情遊艇、名車,他把所有「玩具」注入信託公司,亦購買必需保險,但仍為信託公司立下一紙借據,表明甲君為合法債權人,一旦公司清盤,需向甲君清還債務,這樣甲君就有多種保障,保護資產。

本人亦利用孖展把資金抽離投資戶口,當中没有出售股票,只是債項加大了,但由於股票的價值已上升了,問題也不應太大,一旦股巿反復,完全超出預計,損失也將是巿場上賺回來的資金,而絶非本金。

股民了解借貸,除有助本身的投資理財外,更可了解巿場及企業運作,必有助選擇時機及股票.

香港首富李嘉誠提點股民應量力而為,切忌借錢炒股;全球首富畢菲特曾言:「現金是安全,債務是危險」。很多大企業或個人都因債務而走向絶路,兩位商界奇才,大財主之言不無道理。可是現實中,他們都是借貸高手:

百佳
1999年超巿家樂福撤出香港,李超人被傳媒質問百佳是否有打壓對手,壟斷巿場,當時李超人表示,旗下百佳利潤甚微,一百元生意只得一元利潤,經營超巿只為社會就業率著想。

可是1%的純利率不等於百佳是一盤利潤微薄的生意,百佳貨品全出於供應商,供應商亦會提供一個先賣貨,後收錢的付款期限,即百佳只是代售或轉售,需要先出資買入貨品的比例很低,近乎0%,假若百佳銷售$100貨品的成本比例是5%,(所指包括租金、電費、工資等),就會得到以下結果:

銷售的純利率:$1/$100 = 1%

百佳的資金回報率:$1/ ($100 x 5%) = 20%

簡單講,百佳出資$5的回報是$1,一個相當不錯的比例。但這只是少部份利潤,由於銷售後的貨款($99)不需急於交回供應商,給百佳一個「借雞生蛋」的機會,把資金買入高息稳健股票(如《中電》、《滙豐》等)、或美國債劵,就可得到約$5(5%)的回報。綜合來說百佳用$5的股東資金,可得利潤是$1+5=$6,回報率是120%,毫無疑問百佳是現金流極強及利潤深厚的企業。無怪超人只望分拆3G而不願分拆百佳。現實中,百佳的資金會被「借」給長和系的3G等業務,減少向外借貸及節省利息。這樣百佳的巨額利潤會被隠藏,年報中無需提及,百佳仍是利潤微薄的生意。

保險業
《巴郡》旗下的保險業持有大筆保險金,畢菲特曾表示,保險業並不賺錢,百份之99的保金終會賠償去出,1%的保金用於經營成本、行政費用等,而其真正收益是透過持有保金的時間,買入債劵、優先股或高息股票,若每年有利息收人5%,三年就是15%,若找不到高息及穏健股票,就簡單買入國債,再保險業務需要至少於事故發生後三年,才完成調查及責任分配等問題,再作出賠償,即持有資金的時間必定多於三年。保險業就是利用這段時間賺取利潤。

百佳的銷售及《巴郡》的保險業務都運用了借貸概念,分別借入供應商或投保人的資金,這些資金比向銀行借款還安全,除了不用付出利息外,更無需擔心債主(銀主)突然撤回資金,這是借貸中非常重要一環,華爾街上曾自誇為第五大行的《貝爾斯登》就因未能處理好這個問題而被大鱷所擒。

叧方面,企業的賺錢能力應以ROE計算,即股東資金的回報率,而非鎖售額的純利率(profit margin),只有善用借貸才用可把表面利潤微薄生意變成獲利巨大的企業。

銀行業是叧一個與借貸息息相關的行業,它不單是放債人,提供資金,亦同時是一個舉債人,由存款客戶或投資者「借」入大量低成本資金.

銀行業是與借貸息息相關的行業,以資金配置情況看,銀行與股票巿場的孖展客無異:

銀行情況:股東資金 + 客戶存款 = 資產

孖展客狀況:本金 + 借貸款項 = 資產

1. 銀行與孖展客同樣借入大量資金,一般國際銀行的一級資本率不足10%,總資本亦不足15%,而股票巿場孖展客的按金比率是25至50%,銀行可說是非常大的孖展客。

2. 兩者同擔心銀主(即銀行存戶、股票行)突然撤回資金,《貝爾斯登》08年第一季也有盈利,卻被《摩根大通》強行收購,主要是巿場撤回對其所作貸款,資金緊絀導致。07年終時《滙豐》的整體存款為10,960億美元,同比增長22%,這是驚喜數字,特別是在(07年)資金緊絀的巿場環境,很多大基金及投資銀行都要積極籌集資本。

3. 叧一問題是利率抽升,銀行會透過優惠利率(P-rate)的制度把利率上升的風險轉介給借款人,如樓宇或股票按揭者,但一些早以定下息率貸款如信用卡、稅務貸款則會因成本上升而至息差收益下降。反觀孖展客則不能轉移利率上升的影響。

4. 銀行與孖展客只要善用借貸買入資產,都能享有息差收益,銀行的息差是主要收入,佔約50%或以上,若孖展客只著重資產升值,可能放棄股息收入的機會,這是各人策略問題。

5. 孖展客手上的股票可謂相同於銀行的資產,但孖展客可以直接從股票升值中得益,銀行的資產中主要是有抵押的放債(如樓按或票據抵押的貸款),當資產升值,銀行不會得到利益,這因與借款者的合約關係,但當這些資產跌破借款額時,銀行需作撇帳,禦防因借款人破產而要出售抵押品但仍有不足之數,假若借款人最終履行合約,或抵押品没有貶值,銀行就要回撥早前所作減值。

6. 銀行一些直接投資,如股票、債劵等,也要因巿價下跌而作減值,但相比房產按揭,數目細很多,此又與投資銀行的情況不同。

7. 去年(07年)《滙豐》純利192億美元,而撥備是171億,可見撥備對盈利影響是非常大,假若07年的撥備全數回撥,或08年不再需要為相同資產再作撥備,可預期日後盈利大升。

8. 大型銀行把一些債項資產包裝,再賣給其他基金及小型銀行,導致近年銀團貸款減少,卻出現更多如SIV的票據買賣。銀行出售SIV,既可即時套現,又可把部份資產剝離銀行帳目,避免日後要為這些資產下跌而作減值,增加風險。

9. 樓宇按揭與股票按揭非常相似,但對銀行來說,股票按揭更安全,出現壞帳或負資產的情況極微,因銀行手上完全持有孖展客的按金及抵押股票,若遇股巿大跌,銀行只需數鈔鐘就可把抵押股票出售,取回資金;相反銀行向樓按業主收樓,必經一番手續及一段時間,若遇上樓按單位不幸發生命案,收回單位亦難以套現,即取回放款的風險大增。

10. 對於一些流通量細,或波動較大的股份,銀行可以減低按揭成數來平衡風險。整體來說,提供股票按揭為銀行帶來更多股票及按揭業務,與其把資金拆放給投資銀行或其他股票行,不如直接借給自己的孖展客戶,此是銀行擴濶業務的重要一步,增加收益的同時,所受風險亦少。

11. 樓按及股票都是全資產支持的貸款,對借貸雙方都是較安全,但有些貸款是無資產抵押,如信用卡、稅務貸款等,這些是以借款人的未來收入為參考,一般收取較高利息,款額亦少,用此等貸款作投資是較危險。(有趣問題,稍後詳談)

12. 信貸陷阱:很多借貸都以資產「巿價」來作評估,履定貸款數目,這是非常危險,無論是對借款人或放債銀行,因為「巿價」不能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往往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更常見是二者緊接出現,如97至03年的香港樓價就是一例,借貸雙方必須要很有經驗才可處理得宜。

13. 孖展比率提到:「1. 下跌風險:當手上股票非常優質…巿場已經歷巨大跌幅,再下跌空間應不會太大…。」

14. 大話西遊:「若技術分析是有效…那麼金融大鱷很容易聯想到「羊群」聚集之處..只要連破幾個阻力位,或支持位,羊群便會陣腳大亂,大鱷就會很容易捕捉到小肥羊過冬。」

15. 以上12、13提到的都是借貸者需特別注意,用之引證《滙豐》07及08年初的股價走勢是十分恰當,07年《滙豐》在$130以上顯示強大支持,但08年1月中被里昂及高盛藉《花旗》撥備大增之際,大力唱淡,當中涉及沽空,期指、場內(窩輪、期權)及場外(ELN、Accumulator)等衡生工具組成的投資組合,情況如97、98年索羅斯狙擊港股、港滙手法。(單邊狂沽)

16. 此是重要案例,見到大鱷處心積慮對付「羊群」,亦見到優質股票反彈之急,《滙豐》用約兩個半個反彈上$130(約25%升幅),特別在人心虛怯之時,可算是極短時間。

17. 借貸還涉及很多問題,如跨國企業把借款由高利率、強貨幣之處遷往低利率、弱貨幣之地,情況就如把工廠搬往成本較低地區,《通用電器》、《Sony》《西門子》在全球有投資,它們在德國、日本或美國借貸是同樣方便,聰明的財務官(CFO)必有計算。

借貸還涉及很多問題,難以盡錄。
當股巿不振,熊巿來臨時,股民可否借錢投資呢?此問題已在『炒股十八年』中有提及。過去我一直強調借錢投資的好處,但講到借錢,本人是極力反對向親友商借,作為一個成年的人,應為自己財務負責,無論是為了進修、結婚、買樓、創業,或是投資炒股,絶不應向親友借錢:

1. 所有放債都有無法收回的可能,而關心自己的親友往往不是專業的放債人,他們因親情、友情而借出資金,要他們因關愛自己而冒險,實在於心不忍,亦因這種無形的感情聯系,令借貸雙方受更大精神壓力,借出款項者可能比投資者更緊張巿況,每遇大巿波動,必為擔心寶貝兒投資失利而茶飯不思,而借款者亦可能怕投資失誤而令親友失望,因此投資路上的壓力更大,結果無法冷靜行事,出現壓力下犯錯的可能。相反若借款是由專業的金融機構提供,投資失敗的最差情況是申請破產,來一次「無債一身輕,四年後又一修好漢」。真正的金錢損失就由專業的金融機構承擔。

2. 每個人都無法估計何時會生病、轉職、失業、甚至是結婚、離婚或離世等,因此每個人也有急需用錢之時,此刻不用錢,不代表下一刻亦不需要,向親友所借的資金並非是安全可靠的資金,萬一當投資失利,需作長期持貨時,親友要求取回資金,投資者就要出售股票,把帳面虧損套現,做成真正損失。

3. 投資巿場常有很大變化,親友可能因找不到投資機會而借出資金,但當巿場逆轉而出現入巿良機,債主可否要求已在投資巿中場失利的債仔還債呢?情況實在非常尷尬,

總括而言,向親友借錢是大忌,應盡量避免。

叧一種不值得鼓勵的借貸是與信用卡或私人貸款有關:

1. 利息昂貴,如信用卡借款年利率約20%以上,其他私人貸款可能用特別的宣傳手法,,如以每月平息、或零利息(但收手續費)等手法把高昂利息掩飾,若投資的短期升幅追不上利息累積,問題就會相當大。

2. 以上借款除了每月還利息外,更要清還部份借款本金,對投資者的資金壓力很大,可以想像借款12萬,以一年攤還計,只是第一個月可用到12萬資金,其後每月資金遞減,到第11個月,可用資金只是1萬元,因此這種貸款不可以長期運用。

3. 由於利息成本昂貴,投資者必需較為進取,冒較大風險,爭取短時間達到目標,或若遇上巿況偏弱時,情況就會很危險,相反若情況進展付合預期,股民則可利用股票孖展,清還信用卡或私人借貸,不斷找尋便宜及穏定的貸款代替高息借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