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uesday, March 30, 2010

分享集: 先处战地者逸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兵法“虚实篇”)。
(白话译文:孙子说:“凡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战场投入战斗的就疲劳。”)

孙子这两句话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逸”和“劳”。“逸”就是安逸,从容不迫;“劳”就是疲劳,疲于奔命。

甲乙两军对垒,要在一个战场决一死战。甲军提早20天到达战场,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地形,构筑好工事,作好如何迎击,如何歼敌,如何撤退等的准备,而士兵又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养精蓄锐,以给予敌人以迎头痛击。由于时间充足,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备战,这就是“逸”。

乙军远道而来,一到战场,士兵已精疲力倦,由于马上就要投入战斗,根本没有时间了解战地形势,更不要说策划战略了,这种打法,兵士疲于奔命,这就是“劳”。

甲军准备充足,以逸待劳,胜算自然较高。乙军以疲惫之师,仓促作战,胜算自然较低。

利润是战利品
股市就是一个战场,买方和卖方,就是两支对垒的军队。一方得利,是另一方的损失。例如买方以2令吉买进一只股票,此股涨至3令吉,买方赚1令吉,卖方就损失了1令吉的利润,买方是胜利者。同样的,如果卖方以5令吉把一只股票卖给买方,股价跌至3令吉,买方亏损2令吉,则卖方是胜利者。

利润,就是买卖两方的战利品,是买卖两方斗智斗力所要卤获的标的物。

军事之战和股市之战,其实极为相似,都是“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在股市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后处战地而趋战者”。

当股市沉静时,他们按兵不动,直到股市狂升,股价大涨时才冲进股市,仓促作战,由于行动仓促,备战工作不足,结果是屡犯错误,搞到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他们在股市中抢进杀出,终日提心吊胆,生活在炼狱中,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劳”。如果“劳”而有获,还算值得,但是,如果劳而无功,不但无功,而且满身刀伤,怎么值得?然而投资者却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实在匪夷所思。

其实,只要投资者改弦易辙,采取孙子所说的方法,先处战地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则不但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来犯的敌人,卤获丰富的战利品,同时又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

先处战地而待敌人到来,有两个好处:

1)你有足够的时间,作好战斗的准备。

在股市之战中,你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功课,考虑更周密,犯错的机会自然减到最低。

减少错误,等于提高胜算。

2)你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投资不再是一件烦恼的事。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先处战地者逸”呢?

很简单,只要做人“有求必应”就可以了。

所谓“有求必应”就是人家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

有求必应则发
当股市暴跌时,投资者惊慌失措,他们不计成本,在股市中贱价售股,要收回资金;这时候,你就顺应他们的要求,给他金钱,接受他的股票。

当公牛发狂,股价涨到离谱的高峰时,人人进场狂追,他们要的是股票,不要金钱,这时,你就顺应他们的要求,把股票卖给他,接受他的金钱。你这样做,就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应的人,就是好人,好人有好心,好心有好报,你这样做,准会发达。

“有求必应”的做法,其实就是反向。

“先处战地以待敌”其实就是比对手先走一步,这一步可能只是一小步,但战利品可大得惊人。例如在去年这个时候,金融海啸蹂躏下,股市疮痍满目,如果你在那时买进股票,等于“先处战地”,今天的战利品大得惊人。

获利时间较长

这种“先处战地”的策略,应用在股票上,效果如响斯应,试举例说明:

1)当经济衰退时,大胆投资,等待经济复苏。

2)在熊市中,“先处战地”,低价买好股,等待公牛回头。

3) 棕油价低沉,买棕油股。

4)钢铁厂生产过剩,钢材大跌,买钢铁股。

5)夹板价到底,开始回升,买夹板股。

6) 受去年金融海啸冲击,一些高价买进原料的建材股大亏,以后不再发生,今年开始恢复盈利,可买。

7)别人看不起的冷门股,价值被严重低估,可买,等待别人发现它们。

这样的例子很多,投资者只要养成“先处战地”的思维,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这种策略的缺点,如果也算是缺点的话,就是等待获利的时间较长,例如夹板价格回暖了,但夹板股的盈利,要一年以后才公布,你必须有等待一两年的耐性,才能得利。

优点是由于买得早,买价常常极低,风险小,利润高。

时间就是金钱,此言不谬。

Monday, March 29, 2010

Bears Are Dead Wrong: S&P Will Reach 1,300 by Year's End, Altucher Says

As the market continues its climb of 70 percent-plus off the lows, and the gap widens between the housing and stock markets, the bears are convinced of a downturn -- any day now. But our guest James Altucher, managing partner of Formula Capital, disagrees.

"The bears have been consistently wrong throughout this whole rally," Altucher tells Aaron in the accompanying clip. "If you followed the bears' advice at the bottom you'd be dead broke right now." For full disclosure, Altucher did not call the market crash in 2008. "Better to be consistently bullish than consistently bearish."

Altucher points to the common arguments the bears make -- and why they're wrong:

Lots of homes are in foreclosure or under water: That's true but there are bright spots in housing data including the Case-Shiller reports, Altucher notes. That housing index has been up the past six months, suggesting prices are stabilizing, he adds.

All the growth we're seeing is just inventory rebuild. Businesses cleared their inventory in anticipation of the 2010 Great Depression that never happened. Now businesses are scrambling to restock, spurring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at's likely to last for one to two years at least. "People are going to be surprised how fast and furious this inventory rebuild is going to happen," Altucher says.

Unemployment is 9.7%.Yes but other jobs data show a rise in part-time hours, hourly pay, hours per week, and number of temporary workers. And these are all precursors to gains in fulltime jobs, Altucher explains.

"Before this is fully over we're going to see new all-time highs again. And I do think that we're going to see 1,300 by the end of the year on the S&P," Altucher says.

Berkowitz: Citi's Balance Sheet 'Better Than Ever'

Fairholme Fund (NASDAQ: FAIRX - News) manager Bruce Berkowitz told Barron's good investments are getting hard to find, but he's still bullish on some of his most interesting fourth-quarter bets.

"My sense is that the investments made in the past 18 months will continue to do quite well." That's what Berkowitz had to say about the current stock-picking environment in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Barron's, but the value investing legend conceded that we are nearing the point where interesting investment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harder to find. Still, Berkowitz is bullish on the financial names found among his top U.S.-listed equity holdings from the end of 2009.

Berkowitz explained that firm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write their best business when times are tough. As for Citigroup (NYSE: C - News), where Fairholme added notable stakes during Q4, Berkowitz went as far as to say, "the balance sheet is better than ever." He also reiterated his bullish view of AIG (NYSE: AIG - News), calling it "tremendously solid," and crediting faulty derivative plays for its recent weakness.

Fairlholme's stakes in Berkshire Hathaway (NYSE: BRK-A - News, BRK-B - News) and health insurance firm Humana (NYSE: HUM - News) have been among laggards over the past month. Meanwhile, Florida-base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mpany St. Joe (NYSE: JOE - News) is a top performer among Fairholme's latest disclosed holdings. Berkowitz called the stock a "deep-value play," citing the beauty of the firm's real estate, which more buyers may get to experience when the Northwest Florida Beach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opens in May.

Investors can visit tickerspy.com to see all of Fairholme's top holdings and a chart of their combined performance. Members of the site can also track the aggregate performance of Fairholme's holdings throughout each market day.

Thursday's session amounted to a 'key reversal day'

The stock market's dramatic pullback from its intraday highs Thursday constitutes a textbook illustration of a "key reversal day," which has bearish consequences for at least the stock market's short-term prospec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ourse, a key reversal day occurs when the market hits a new intraday high and then closes down. And that, the stock market did on Thursday.

At one point in Thursday's session, in fact,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was up nearly 120 points, reaching the 10,955 level -- a new high for the bull market that began in March 2009. Reclaiming the 11,000 level seemed like a sure thing.

And, then, the rally abruptly lost steam. By the close, the broad market had slipped into the loss column for the session -- though the Dow finished with a 5-point gain.

Dramatic as Thursday's reversal was, though, its bearishness -- in and of itself -- is probably of just short-term significance.

That, at least, is the argument made in the latest edition of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 the classic textbook on technical chart formations. Written originally many decades ago by Robert Edwards and John Magee, this textbook was updated as part of the latest (ninth) edition by W. H. C. Bassetti, who is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t Golden Gate University.

What could very well make the difference for whether weakness in coming sessions turns into something more major is sentiment. If the mood quickly turns sour in the wake of that weakness, then the bull market might very well secure another lease on life.

But if, instead, investors and advisers still refuse to build up their cash positions in the face of any such weakness, then contrarian analysis at least will conclude that bigger losses are in store.

It's too early to tell how sentiment trends will unfold in coming sessions, of course. But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ursday's key reversal day comes at a time when bullish sentiment is at high enough levels to be a source of concern.

In addition, Ned Davis, of Ned Davis Research, reported on Wednesday of this week that his firm's so-called "Crowd Sentiment Poll," which is a composite of a number of separate sentiment indicators, had just risen into the "Extreme Optimism" zone.

As recently as this past February, in contrast, Davis' "Crowd Sentiment Poll" had been in the "Extreme Pessimism" zone. So there's been a huge swing in sentiment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Unless there is an equally big movement to jump back off of the bullish bandwagon in coming days, Thursday's key reversal could very well turn into a decline that is of more than just short-term significance.
Copyrighted, MarketWatch. All rights reserved. Republication or redistribution of MarketWatch content is express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MarketWatch. MarketWatch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errors or delays in the content, or for any actions taken in reliance thereon.

Catching up with the small-caps

An ETF for U.S. small-cap stocks, iShares S&P Small Cap 600 Index Fund (IJR), set a fresh 52-week high on Friday and is trading at levels last seen right around Lehman Brothers filed for bankruptcy in September 2008.

Small and mid-sized stocks have outpaced large-cap shares measured by the SPDR S&P 500 ETF (SPY) by a wide margin so far in 2010, and since the March bottom last year.

The iShares S&P Small Cap 600 Index Fund was up 8.5% for the year-to-date period through March 12, while the SPDR S&P Mid Cap (MDY) gained 8.2%, and the SPDR S&P 500 ETF added 3.6%.

With small and mid-cap stocks essentially unchanged from where they traded right before the Lehman meltdown, this recovery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step for stocks and indexes that have fallen steeply in price,” said ConvergEx Group chief market strategist Nicholas Colas in a March 11 note.

“By recovering the entire amount of lost principal, the stock price is signaling that whatever fundamentals created the meltdown have been resolved,” he wrote. “If the asset can stay above this price, it becom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future moves higher.”

The outperformance of smaller and lower-quality stocks is typical in the first year of a bull market. So what tends to happen in the second year?

“Historically, small-cap stocks continue to beat large-caps, cyclical sectors outperform defensive ones, and a rising tide once again lifts all boats,” S&P Equity Research Chief Investment Strategist Sam Stovall wrote in a March 5 report. “But while the direction remains the same, the magnitude is reduced.”

Chart watchers will be monitoring the S&P 500 and SPY to see if they can catch up with small-cap indexes.

“To think that the economy and corporate fundamentals have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merit the move is another matter,” Colas said. “At least the next data points — an FOMC meeting … and corporate earnings in April — are close at hand.”

Stocks Soar, but Many Analysts Ask Why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mains locked in a range that recalls the economic doldrums of the early 1980s. Housing is stuck in a ditch, with foreclosures rising. And consumers are still reluctant to part with the little cash they do have.

Yet the stock markets are partying like it's 2003, when hiring was brisk, real estate was booming, wallets were fat -- and the major stock indexes started a four-year rally that would double their value and push them to new heights just 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 hit.

Judging from stock prices alone, one would think the economy was poised for a roaring comeback. Bu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lans to unplug the economic life-support programs that stimulated production, kept interest rates low and placed a thick cushion under the real estate market.

Some analysts see ample reason for caution in equities, with many economists, including those at the Federal Reserve, forecasting tepid growth in the near term.

"The market is as overvalued now as it was undervalued a year ago," said David A. Rosenberg, chief economist and strategist for Gluskin Sheff, an investment firm. "There's a very high degree of complacency."

The incongruity of it all can be seen clearly in an analysis of price-to-earnings ratios, a gauge of how expensive stocks are relative to their performance.

Ratios in the 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 are hovering about 13 percent above the average since 2005; a year ago, they were about 40 percent below the average. That suggests that investors are betting on robust earnings through the end of the year, a view that many economists do not embrace.

"The stock market has priced in a bit more than what we've got so far," said Jeffrey A. Hirsch, editor of The Stock Trader's Almanac. "We're due for a pause."

Recent rallies have been narrow, with a modest number of stocks reaching 52-week highs even when the broader market surged. There is a sense in some corners that stock prices will decline: investors are betting more on stocks' falling now than they have since July.

Mr. Hirsch, citing historical patterns, predicts a 20 to 30 percent dip in the markets before they can climb agai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is more than 60 percent above its lows a year ago, flirting with 11,000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onse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ough it remains more than 3,000 off its prerecession peak.

The S.& P. 500 is up nearly 75 percent from a year ago, and the Nasdaq is up nearly 90 perce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year had glittering reports on fourth-quarter earnings and mildly upbeat news on economic indicators like retail sales and orders for durable goods.

In response, the broad-based S.& P. 500 has climbed 4.6 percent this year. Autos, consumer electronics, regional banks and home builders -- all losers in 2009 -- have led the way. Banking stocks, which drove much of last year's rally, continue to surge, with many regional banks up more than 40 percent.

Even during some of the stock markets' better weeks, jitters have seemed to lurk 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The Dow rode a rare eight-day winning streak this month, but trading was light and day-to-day gains were small, casting doub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ptick.

During much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raders clung to bond funds for safety. But as the appetite for risk has returned, investors have begun snapping up stocks: over the last several weeks, new cash has poured into American equity funds at a brisk pace, and mutual funds have shown particular strength.

Many market participants expect the momentum to continue, with stocks ending the year 10 to 20 percent higher. While few expect strong economic growth this year, investors believe that the recovery is intact and that earnings will continue to grow.

"A lot of people believe the government will just keep pumping money into this," said Doug Roberts, chief investment strategist for Channel Capital Research.

There are signs that some of investors' optimism may be excessive.

Interest rates, kept at historical lows by the Fed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re starting to rise because of the flight from bonds and concern over rising debt, particularly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Standard mortgage rates hovered near 5 percent last week after auctions of seven-year Treasury notes were met with weak demand, sending yields higher. A sustained rise in interest rates would crimp growth by making borrowing more expensive for consumers,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It could also attract some investors away from equities and into bonds.

Another concern is the nation's intractable unemployment rate, which has hampered consumer spending and worsened a foreclosure crisis in the housing market. Employers are still not adding jobs, though the rate of job losses has declined in recent months, raising hopes that a turning point is at hand.

Consumer confidence has improved modestly from its low a year ago, but spending is still weak.

Some clarity may come to the market on Friday, when the government releases its monthly snapshot of the labor market. Forecasters expect the data to show 200,000 new jobs, with the unemployment rate holding steady at 9.7 percent.

When first-quarter earnings results begin trickling in next month, investors will be looking for signs that companies have put cost-cutting behind them and strengthened revenue.

"We've managed to at least temporarily suspend the financial crisis," Mr. Roberts said. "The question now is, 'You've gotten past the first act; what's the encore?'"

Sunday, March 28, 2010

三架马车之“中国远洋”

三架马车之“中国远洋”会否带来投资投机会?
背景A:
1、全球最大航运公司、营业额占丹麦全国GDP20%的巨鳄马士基出现成立105年以来历史上第一次年度亏损。
2、马士基撤走亚欧航运线
3、巴菲特反对浦项购大宇造船厂,称造船业的低潮期会维持一段时间,巴郡不会对竞投行动给予支持。
4、中国远洋受08金融危机打击出现巨亏。
5、中国远洋股价一直徘徊在低水平没有起色,市场先生比较悲观!

背景B:
1、中国远洋为世界第二大综合性航运企业,国内最大干散货运企业!实为质优企业!
2、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为海洋运输,进入门槛不大,经验是最大的资本!
3、无论中国怎样转型,三架马车之出口不可没有!

背景C:财务报表各自研究
我的结论:股价仍然在反映当时的悲观情绪,但企业的质量没有变化,亏损只是外部因素造成,有投资机会!

1 个人判断航运恢复到2007-2008是必然事件,虽然时间不确定

2 (恕我愚昧,我做一个很傻的计算,用现股价比2007每股盈利,呵呵)

12.63/2.05 = 6.16,这玩意儿不能叫“市盈率”了,叫它模拟市盈率吧,呵呵。

在做一个,用目前股价比上2005-2008平均每股盈利,呵呵

12.63/ ((0.75+0.9+2.05+1.06)/4)= 10.61

3 从上面分析的结论,该公司股价并不是由绝对吸引力,但可以分析一下内容再长线持有

a 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长远看能不能给股东赚钱?是不是有“护城河”使自己
更有优势。(基本面分析)
b 对周期性行业而言,主要看价格是不是绝对有优势,个人认为如果a过关,那么并且价格在2.05 * 5 = 10.25以下,就可以适当参与,等业绩恢复到2007-08股价翻倍问题不大。(只要你用股市投资持续优良公司的必杀绝技,一字秘诀:
等!打死你也不卖,直到股价翻倍)
但愿我为我的每笔资金,都找到一个白头偕老的她。

我已经做到忽略指标只看企业了,我无法预测企业的业绩自然无法估计未来的指标,怎样作出买入决定?在你认定那是一家好企业的前提下,不断捕捉遇到危机的企业,毒奶期间我买上了伊利,08金融危机我买上中集集团,并没有选择买上茅台酒、云南白药!前段时间我买上了中国远洋(成本:12.8RMB),这些决定我并没有考虑它们未来的业绩将会怎样,各种指标我都没有计算过,我只知道这些是好企业未来无问题,市场先生因为悲观情绪给了我一个好价!

被遗忘的2008年的教训

塞思 • 卡拉曼(Seth Klarman),Baupost基金公司总裁。Baupost集团成立于1983年,该基金从建立到2008年12月31日的26年来的年均收益率为16.5%,考虑到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指数回落,这个成绩是极为杰出的,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为10.1%。在被称为 “ 失去的十年 ” 的1998年到2008年,Baupost基金的收益率为15.9%,而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为1.4%。

投资理念和风格
卡拉曼投资于广泛的领域,从传统的价值型股票到很深奥难懂的投资,比如不良债务、公司破产清算资产、外国股票或债券等。有时,卡拉曼不介意“什么也不做”。当投资机会缺乏的时候,他可以完全泰然自若地持有现金观望。他经常说,投资不仅仅是追求绝对回报,投资者往往太侧重于回报的数字,而漠视了产生这个数字所招致的风险。

卡拉曼的投资风格有时被认为像年轻时的巴菲特,他的投资思路有三大支柱:

1.追求绝对收益,不去理会相对表现,找到自己的优势,将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现在基金界的“悲哀”是过于关注相对表现,大家只盯着指数,盯着同行,只要损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对相对表现的过度关注,使得机构既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过于“冒尖”,于是中庸成为最佳策略。但富豪阶层的客户,关注的应该是绝对收益。

2.推崇自下而上选股。因为自上而下的难度太大,虽然他不能忽视宏观经济趋势,但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准宏观经济的节奏。他说: “我不知道有谁能非常好的长期创纪录地成功预测宏观形势。”而且即便宏观经济预测准确,落实到行业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他们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侧重于每家公司的业务基本面,对每一家公司做各种情况下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压力测试”。

3.首先关注风险,然后才是回报。对公司进行测试带来的不同结果,使得他所认为的风险不等同于BETA,BETA值是学术问题,对投资没有意义,市场波动也不意味着其他,有时反而意味着投资机会。他们与华尔街投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风险的关注使价值投资方法考虑在不同情景下的损失,这样得到的是一个股价区间,而华尔街的投资通过某种方法得到一个价位,很自然算出来的是回报。

他说: “最后,没有什么比让投资者晚上安然入睡更重要的事了。”

他的风险厌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尽管Baupost是一个对冲基金,他可以被允许做任何他想做的投资,但Baupost几乎总是保持大量的现金持有量,而且没有运用借贷杠杆。在这次危机到来时,该基金近一半资产是现金,甚至在市场的底部时仍有约20%现金可以继续投资。他持有的空头头寸从来没有超过资产的1%,部分原因是放空需要了解投资者短期的心理,这与他所坚持的长期投资的风格冲突。他认为长期投资的风格也正是Baupost的一个优势所在。

价值投资显然是他的投资方法的核心,但他不太赞同价值妄求者逢低便买的做法。 “ 我们寻求令人震惊的价格错位,这一般是由紧急事件、人们惊慌失措、或盲目的抛售引起的。”不良债务领域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破产威胁,许多债券基金被迫集体立即抛售其持有的不良债务。在这种情况下,破产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释放价值的催化剂。卡拉曼善于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投资。

尽管资产价格总是有可能出现上涨过度,相对于趋势投资者,他卖出时的策略是在资产达到其公允价值前就将其出售。“不要依赖、迷恋上公司或其管理层。 ”

2008年的经验教训
作为经典教材《安全边际》的作者,卡拉曼不仅长期投资业绩遥遥领先对手,而且总是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提出充满智慧的评论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技能。在价值投资派别中,除了巴菲特及其致股东信,目前市场上最受投资人尊敬的人物以及最受关注的市场观点,卡拉曼一定位列其中。

我们从他最近致投资者的信中摘录了他总结的关于金融危机的20个教训,他认为这些经验教训“要么人们好像从来没有学过,要么是被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很快忘记了。”所以有必要再次强调,并提醒投资者。这些经验教训中有些是2008年市场崩盘时新产生的,有些是过去几十年我们本来可以认识到的。

1.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一定会伴随着一些规律而发生。你必须时刻准备市场中意外的发生,包括股票市场和经济体突然的急剧下降波动。无论你预期情况如何不利,现实可能只会更糟。

2.当过度宽松的信贷环境普及和持续一段时间后,人们会被带入虚假的安全感中,这会造成一个更加危险的局面。这些过度投机将最终结束,引发至少和其成比例的危机。当杠杆迅速降下来时,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高得惊人。

3.投资者并不是应该努力使每一个美元取得潜在利润,对风险的考虑永远应在收益的前面。保持保守的仓位在遇到危机时是至关重要的:它使人们能够保持以长期为导向,思路清晰,集中发现新的投资机会,而其他人可能甚至被迫出售自身资产。投资组合风险对冲必须建立在危机发生前。人们不能在危机期间有把握地增加或者替换对冲资产。

4.风险并不是投资与生俱来的特征,它总是相对于投入支出的价格来讲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相同。例如在2008年秋季,当巨大的不确定性驱动证券跌到很低的价格时,它们常常成为风险较小的投资。

5.不要相信金融市场风险模型。现实总是太复杂而无法准确建模。对风险的关注必须是全天候的,与人而不是电脑一起评估或重新评估实时的风险环境。尽管一些分析人士偏爱复杂的数学模式,但市场是门行为科学,而不是物理科学。

6.将短期资金投资时,不要接触到过大的风险:贪婪地去努力赢得一些额外的收益率基点,必然导致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会增加损失的可能,导致当要支付费用、兑现承诺或者作出杰出的长期投资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境。

7.证券的最新交易价格制造了一个危险的假象,就是人们会认为它的市场价格接近于其真正价值。这在市场繁荣时期尤其的危险。市场价值的观念作为公司业务的正常价值锚,可能在沸腾的年代被极大地扭曲了,我们应该总是对其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8.广泛而灵活的投资方式在危机期间是必不可少的。机会是广泛又短暂地分散存在于各行业和市场中。投资范围刚性在这种时候会是巨大的劣势。

9.你必须在市场下跌过程中购买。在下跌过程中比在回升上涨过程有更多的容量,而且有更少的购买者相竞争。早点总比晚些好,但是你必须对价格的继续下降做好准备。

10.金融创新可以变得十分危险,但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一点。新的金融产品通常是为阳光明媚的天气准备的,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暴风雨的压力考验。资产证券化市场几乎完全符合此描述的一个领域,如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2008年彻底崩溃,直到现在它也没有完全康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府现在迫切希望证券化市场恢复到其崩溃前的地位。

11.评级机构是有着自身冲突的,无趣且容易被愚弄的。他们只是傻乐着,不去注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投资者不应该信任他们。

12.要确保你能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不被控制的流动性不足,因为它会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

13.在相等的回报下,公共投资一般优于私人投资,这不仅因为他们有更强的流动性,而且因为在处于困境中时,公共市场比私人市场更有可能提供以低于平均价格买进的有吸引力的机会。

14.提防各种形式的杠杆。借款人不管是个人、公司或政府,必须要将他们的债务和自身的资产相匹配。借款人必须永远记住,资本市场是变化无常的,而且借助贷款到期可以结转的假设,是永远不会安全的。即使你不用杠杆,别人用的杠杆也可以驱动戏剧性的价格和价值波动,对经济体来说,杠杆的突然不可用可能会引发经济衰退。

15.许多杠杆收购是人为的灾害。当付出的代价过大时,一个杠杆收购的股权比例实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蚀价看涨期权。

16.金融类股有独特的风险。尤其是银行业,这是一个极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业务领域。欧洲的一家大型银行最近公布其在几年内实现20%的股本回报率(ROE)的目标。不幸的是,净资产收益率高度依赖于银行的绝对收益率,利息差,保持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以及杠杆使用量。如果不能轻易达到20%的收益,银行要怎样做呢?增加杠杆吗?持有风险较高的资产?忽略损失的风险?在某些方面来看,一个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净资产收益率目标是要惹祸的。

17.拥有有着长期定位的客户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个投资公司的成功,没有比保持投资的稳定更重要的了。

18.当一个政府官员说,问题已被 “ 控制 ” 时,不要听信。

19.政府作为最终短期导向的角色,不会忍受经济或金融市场上的痛苦。救助和救援都可能发生,虽然对此投资者没有足够的预测性,不能舒服地有机可乘。政府将采取的这种干预具有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当开支可以很方便地推迟到未来时。有些价格标签是以承诺保障的,其费用几乎是无法确定的。

20.几乎没有人会愿意承担他或她在一场危机中的责任:不是杠杆投机者,不是金融机构的视而不见领导层,当然也不是监管机构、政府官员、评级机构或政客。

了解而且有效地践行从投资中得来的经验教训,需要一个有纪律、常常反省、以长期为导向的投资方法。它需要坚决以规避风险为重点,而不是寻求暂时回报的最大化,对金融市场周期性的认识,以及有时要非凡的耐心。

密切关注中远航运

最近在研究中远航运,现在将研究的结果汇报一下:
  
1、2010年至2013年,中远航运的运力将有较大的提升,其赢利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具体数据如下:
半潜船的运力将增长240%。公司现在有半潜船2艘,运力4.1万载重吨,2010、2011两年每年将有1艘5万吨的新型半潜船投入运营;
重吊船的运力将增长440%。公司现有重吊船5艘,共计9.6万载重吨,10-13年会有15艘2.8万载重吨的重吊船投入运营。而且新的船型吨位大,可以投入到更为高端的特种运输市场。
多用途船也会有13艘2.7万载重吨共计35.1万载重吨投入运营,公司现有83.4万载重吨的多用途船运力。因公司的老旧多用途船在持续淘汰中,所以不好计算其新增运力占原有运力的百分比情况。公司2009年4月28日投入运营的新型多用途船“凤凰松轮”的运营情况让人振奋。这艘新型的多用途船体现出了强于老型多用途船的赢利能力,根据在其投入运营的这段时间段的情况来测算,“凤凰松轮”每年的净利润在5000万以上。(数据来自东方证券)
  
半潜船、重吊船一直是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2009年这2种船型更是奉献了公司240%的利润,体现了强大的赢利能力。新型半潜船、重吊船、多用途船新增运力的投入运营,将会极大的提升公司的赢利水平,使得公司真正成为世界特种海运市场上的垄断寡头。
  
2、世界海运市场在逐渐复苏,航运价格在逐渐回升。金融危机在逐渐过去,其中中国、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复苏势头更猛。中远航运的主要航线正好覆盖这些复苏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这些航线上,公司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公司运力的增加再加上运价的提升,会给中远航运的业绩产生“戴维斯双击”的效应。
以上是公司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方面有:
  1、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难以预料;
  2、公司的新增运力增幅较大,到时市场需求能否跟得上公司运力的增长,这是我最为担心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计划明天给公司打个电话了解了解情况,看公司怎么说。
  如果公司的一切情况正常的话,特别是新投入的运力不会拉低运价水平,那么中远航运很有可能正处于业绩爆发的前夜。
  但是中远航运现在的价格还是有些高,看能否有更好的买入机会,我会继续等待、关注。

投资之道成于学而藏于书

题记:朱熹曾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幅美丽的风光图卷,其实有深刻的寓意,书籍就好比源头活水,我们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投资之道亦如此!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投资领域多风险,学习知识应在先。许多投资者在经历了百转千回,痛定思痛之后,深深地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靠运气、听消息、随波逐流的投资方法,就像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投资者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的朝圣者,而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片新的投资世界,把我们引领到光明的天地。因为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走前人走过的道路,读前人悟出的道理,化不利为有利,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扎实掌握投资理论是投资取胜的前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华尔街传奇炒家江恩开始涉足期货市场时,也经历了新手必然遇到的起起落落,但他很快认识到,所有的成功人士在开始赚钱之前,都对自己特定的职业和追求进行了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于是,江恩花了大量时间泡在纽约的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院里,没日没夜地研究以往的股票、期货市场的交易记录和华尔街成功炒家的操作方法,并总结出一套以自然规则为核心的交易方法,在他的分析理论中着重分析了价格和时间的周期性关系。江恩引用《圣经》中的名言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解释:“已有的,还会有;已做的,复去做。阳光之下没有新的东西。即使我们会说,看呀,这是新的,它却早已存在于我们之前的年代了。”

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投资大师并不是天生神奇就会在市场上获利的,他们也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体会、去总结。

读书所贵,得间后可
古人认为“读书得间”,就是从空隙间看出它的事实来。从点看面,这犹如阳光从树林中照在青苔上,斑驳的光亮可以多少反映出客观的现象,从而可以得出事实的一个侧面,然后再研究其内在的联系。

其实,闲情逸致的书也可以读出自己的空间。近日在朋友那里偶得一本书,书名为《听南怀瑾大师讲经(感悟篇)》。书中有这样一则外国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智者买到三条人生箴言——你心爱的人是最美丽的;忍耐是通往幸福之路的第一步;谁善于等待谁将获胜。第一条箴言帮助他选中了一个心爱的妻子。婚后不久,他决定出外做生意,行前,他嘱咐妻子耐心等他回来,而他也一定对她坚贞如一。妻子同意了。

生意很难做,年轻人差点不能熬下去,但第二条箴言给了他坚持到底的信念。20年后,他终于发了财,决定回家。当他来到家门口,却惊讶地发现,他的妻子正在亲吻一个漂亮青年,眼神里盛满了爱。这时的他顿时气得热血冲头……但第三条箴言让他冷静下来,他决定先了解情况再作定夺。于是,他找了一个旅馆住了下来,经过一个晚上的打听,他发现妻子对他仍然忠心耿耿,那个漂亮的青年是他们的儿子。

把这个故事与投资联系起来,投资就是小伙子做生意,这一过程需要忍耐,不要幻想赚快钱,一夜暴富。就像巴菲特说的,成功需要等待,享受的是赚钱的过程。一旦发现市场不正常波动,就需要探究背后的真实情况,只要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就能够忍受波动带来的短期痛苦。

书可怡情亦可养心
投资路上,成功失败皆平常,应做到其心如山之不动,其性如水之无常。

久经尘世的喧嚣,人的心灵往往渴求一种宁静,此时,可暂时离场,品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达到心灵的净化!一书在手,那书便不再是书,而是可以倾听、可以对语的肝胆相照的良朋好友,是无影无形无声却胜似有貌有形有声的红颜知己。激动处可拍案叫绝,伤情处必淅沥有声,会心处则抿唇微微一笑。一本好书读完,读书者早已沉沉然醺醺然,忘却今夕何夕,浑然不知此时是在红尘还是在梦里。此种境界,无喜,无悲,无物,无我,这也正是投资的至高境界。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哪怕只读出其中的一个小小侧面,也是一种收获. 书,和书籍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无喜,无悲,无物,无我,这也正是投资的至高境界!

有些问题不想明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我认识两个人,拿出来对比很有意思。

一个是我所在券商的投资顾问。每天都会给我发来短信分析市场走势,而且经常推荐近期值得关注的股票。非常牛逼的是,其推荐的股票里真的是动不动就来个涨停啥的,看的我一愣一愣的。但是,这个哥们,至今还在券商里打工挣那点儿工资,并不得不为了多赚一些奖金而发短信给客户希望能帮他拉点儿新开户的。

另一个,是近期认识的一个投资高人,其在基本面分析及价值投资领域的深刻功力让我极为叹服(我希望自己5年内能够达到他今天的水准)。当然,其早已远远度过了追寻一般性财务自由的阶段。而更让我侧目的,是经过了解后才知道,此人在多年前曾是南方圈子里非常知名的一个技术派高手,属于中国最早的技术派且非常痴迷,多次准确预测并操作过几个历史大底和大顶的辉煌案例。但几年前,其完全的摒弃了技术研究转入价值投资---而且,原因并不是为了追求财产的安全,只是在长时间的反思中认为以前的做法非常非常的得不偿失。

有些问题,是初学者很难领悟的。就像很早前我感慨“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都曾经是老牌的技术玩家”一样,很矛盾,但其实很好理解。

我提过很多问题,比如:香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超级的大牛市,但今天你去香港转转,老百姓还是老百姓,没几个因此发达完成家族财富积累的。为什么?

越接触多投资界的有钱人,你越会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不是靠技术发家的,而且钱越多的越不是。为什么?

多去看看许多最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你会发现其投资生涯的初期都是最痴迷技术研究的,但最终令其成功的全是价值投资。为什么?

股市里大家都知道8亏1平1赚的定律,也即是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人长期来看都注定会是失败者。那么绝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是明天的涨跌还是企业的价值呢?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明天陨石也有可能就砸到你家门口正在小便的狗狗,但是概率呢?在投资上,什么是大概率的事情而什么是微小概率的事情呢?。。。。。。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有些问题不想明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而最可怜的不是一辈子没想明白,而是当想明白的时候,已经太晚。

人看待世界的时候,不需要排除任何可能性,但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可能性在哪里

龚方雄:融资融券和期指是里程碑 看好下周股市

2010年1月10日

东方网1月10日消息: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在浙商证券2010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表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对大盘蓝筹股、银行股带来利好,下周市场有望走出焦灼状态。

龚方雄称,在金融风暴刚刚结束,大家对金融市场,对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有效性还存在很多质疑的时候,国家敢于在本世纪第二个年代的伊始坚决果断地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这是衍生金融产品,这是金融的一个创新,这非常非常难能可贵。这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机会就是金融市场大发展的机会,对期货公司,和期货公司相关的板块是一个很重大的利好,对证券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对大盘、权重股、银行板块等都是重大利好。去年权重股票无人问津,是很明显的价值洼地。在这个时点上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对这些板块助推力。蓝筹大盘既是价值洼地,又是我们要操作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必须关注的板块,同时它们严重的跑输大势,此前不管是机构还是各类投资者都严重的清仓这类板块,所以在这时候推出,对大盘蓝筹尤其是银行板块是重大利好。同时对基金也是一个重大利好。所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资本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龚方雄说,新年的第一个星期股指就出现了下跌,下周由于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会给市场带来正面的影响,对大盘蓝筹股有正面的影响,将会扭转整个市场的焦灼状态。

同时,龚方雄表示目前对市场相对谨慎,今年整个资本市场会比较波动,操作比较难,选行业、选股票是关键。基本判断仍然是上半年会比下半年好,但是也有可能会出现全年都好的情况。新浪

深市选定深成指40只成份股为融资融券标的股票

关于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初期标的证券名单与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
现就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初期融资买入标的证券和融券卖出标的证券(以下简称“标的证券”)与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范围、折算率及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为做好融资融券试点工作,结合当前试点需要,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3.3条第二款的规定,《实施细则》第3.2条第(四)项第1点在试点初期暂不执行。

二、试点初期,标的证券范围确定为与深证成指成份股范围相同,包括40只股票,具体名单见附件1。

三、除《实施细则》第3.6、3.7条规定的情形外,试点初期标的证券范围与深证成指成份股同时调整,本所对调整结果予以公告。

四、试点初期,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包括在本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挂牌上市的A股股票、基金以及债券等,具体范围及其折算率见附件2。本所在每个交易日开市前通过交易系统及本所网站向市场公布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名单。

融资融券试点标的证券名单
序号深证成指指数成份股

000001深发展A

000002万 科A

000024招商地产

000027深圳能源

000039中集集团

000060中金岭南

000063中兴通讯

00006华侨城A

000157中联重科

000338潍柴动力

000402金 融 街

000527美的电器

000538云南白药

000562宏源证券

000568泸州老窖

000623吉林敖东

000630铜陵有色

000651格力电器

000652泰达股份

000709河北钢铁

000729燕京啤酒

西飞国际

000783长江证券

000792盐湖钾肥

000800一汽轿车

000825太钢不锈

000839中信国安

000858五 粮 液

000878云南铜业

00089双汇发展

000898鞍钢股份

000932华菱钢铁

000933神火股份

000937冀中能源

000960锡业股份

000983西山煤电

002007华兰生物

002024苏宁电器

002142宁波银行

002202金风科技

融资融券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和折算率
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品种折算率

A股
深证100指数成份股
不超过70%

非深证100指数成份股
不超过65%

被实行特别处理和暂停上市的A股
0%

基金
交易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
不超过90%

其他上市基金
不超过80%

债券
国债
不超过95%

其他上市债券
不超过80%

权证
0%

上证50指数成份股 - SSE50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电气


中信证券
中信银行
中国人寿保险
中国南方航空
中国南车集团
中国国际航空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中国联通
中国铁建
中国银行
中国中铁
中国太平洋保险
中国远洋
中国铝业
中煤能源

交通银行

保利地产

兴业银行

北京银行

华夏银行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

大秦铁路公司

平安保险

广深铁路公司

招商银行

武汉钢铁公司

江西铜业股份

海通证券

申能股份

神华能源

紫金矿业

西部矿业

贵州茅台酒股份

辽宁成大

金钼股份

长江电力

雅戈尔集团

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将于4月16日上市交易

2010年3月24日,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批复》,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上市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据了解,股指期货上市启动仪式将于4月8日举行,首批四个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将于4月16日上市交易。

为确保股指期货上市后的平稳运行,中金所3月26日发布《关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自2010年4月16日起上市交易,首批上市合约为2010年5月、6月、9月和12月合约,挂盘基准价由中金所在合约上市交易前一工作日公布。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保证金,5月、6月合约暂定为合约价值的15%,9月、12月合约暂定为合约价值的18%;上市当日涨跌停板幅度,5月、6月合约为挂盘基准价的±10%,9月、12月合约为挂盘基准价的±20%。

最新年报高分红26股
主力布局五大周期蓝筹 网上流传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图) 成长与创新 10券商股估值引力强 股指期货有望成上涨催化剂 政策利好东北板块面临机遇(附股) 14大金钗股下周有望迎风绽放   《通知》明确,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手续费暂定为成交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五,交割手续费标准为交割金额的万分之一;每个交易日结束后,交易所发布单边持仓达到1万手以上和当月(5月)合约前20名结算会员的成交量、持仓量。

此外,《通知》要求各会员单位要认真做好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严控市场风险,确保沪深300股指期货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

股指期货在我国已经过8年多的研究酝酿和4年的扎实筹备。2006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成立股指期货筹备领导小组。同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10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国务院原则同意推出股指期货交易。此后,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中金所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股指期货上市的各项准备。

据了解,1月8日以来,中国证监会和中金所高密度地组织了大量培训,来自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几千名高管、营业部负责人、营销人员、开户人员、IB业务人员和相关岗位业务人员等参加了培训。同时,中金所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股指期货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投资理念,并根据最新制度和规则,修订、制作了包括书籍、海报、电视片等在内的7大类57项投资者教育产品,累计数百万字,共投放80多万份。

2月8日,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关于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试行)》及其配套文件颁布实施。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这套制度对投资者在资金实力、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等多方面提出要求,从源头上认真贯彻落实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的监管理念,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2月20日,经过公开征求意见,中金所正式发布修订后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和中金所交易规则与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措施;同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指引的政策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发布实施。

自2月22日起,股指期货上市准备工作进入投资者开户阶段,目前,IB开户工作已经启动。为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落到实处,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在中国证监会、各地证监局和中期协加大检查力度的同时,中金所向全国派出检查组,从开户第一天起就实地督导、全过程检查落实情况。截至目前,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落实情况良好,开户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各会员公司高度重视,严格贯彻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各项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强化开户管理,规范操作,谨慎小心。投资者审慎参与,冷静应对,观望居多。

为确保中金所开业后商品期货与股指期货的平稳并行,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中金所与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及各期货公司、期货保证金存管银行、行情商等单位共同在3月13、14日和3月20、21日组织了两次股指期货系统全市场联网测试。目前,中金所已顺利完成技术系统上线切换和各项测试演练,逐一协调落实分级结算业务,总体来看,上市前的各项工作开局进展顺利,准备基本就绪。

中金所表示,将会继续按照 “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进一步做好上市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各项准备工作,注意防范和妥善化解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确保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在上市初期,中金所对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标准、交割、市场监控等方面和环节将从严要求,切实防范市场操纵。

融资融券平静启动未现火爆

今年证券市场推出的又一个创新业务正式启动,那就是融资融券。随着首批6家试点券商名单确定,本周融资融券进入正式开户阶段。然而,和股指期货开户的情况一样,融资融券业务的开户也没有出现火爆场面。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创新业务,融资融券的推出会给股市带来什么?

早期“透支”打爆一批大户
上周末,中国证监会确定6家券商为融资融券业务的首批试点证券公司,分别为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宣告这个创新业务启动。本周三,这几家试点券商进入投资者开户阶段,符合条件并有意参与投资者可申请开设融资融券专用的信用账户。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信用交易,分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融资交易,即投资者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券商借入资金用于证券买卖,并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融券交易,即投资者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券商借入证券卖出,在约定的期限内,买入相同数量和品种的证券归还券商,并支付相应的融券费用。

这种向证券公司借钱买股票的行为,在海外股市十分普遍。在沪深股市,规范的融资融券业务是首次推出,但不规范的类似交易早就有过,只不过不叫这个名称,而且曾出现过较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股市“老八股”暴涨,特别是像豫园商场的股价从100元(当时的面值)一路暴涨到1万元,巨大的赚钱效应显现,一大批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新股民纷纷涌入。随后,认购证发行,一批外地股票纷纷到上海股市上市,股市交易十分火爆。当时,一些证券公司私下里悄悄展开融资活动,因为不少大户觉得资金不够,希望能借钱进行更多交易。证券公司就将自己的钱借给客户买股票,这种融资行为当时就叫做“透支”。当时大名鼎鼎的万国证券公司就是允许客户“透支”的公司,和证券公司关系好的客户都能“透支”,比例甚至还很大,只有几十万元的客户,甚至可以买到上百万元的股票。

问题很快出现了,随着暴涨的股市很快转为大跌,那些“透支”买股票的大户遭遇灭顶之灾,损失惨重,本金被“打爆”。如果本金只有10万元的一个大户,借了100万元买股票,只要股价下跌10%,那么,他10万元的本金实际上已没有了。证券公司为控制风险,实施强制平仓,把股票全卖出。证券公司收回借出的100万元,这个大户分文不剩,被扫地出门。不少大户就这样被“打爆”了,有的还欠了证券公司一屁股债。

这种“透支”行为一直是不允许的,当时一些证券公司私下里做,曾引发不少纠纷。后来,一些证券公司为防范风险,改进了方法,常见的是当天平仓。比如,一个大户持有A股1万股,证券公司允许他当天借证券公司的钱再买1万股,但必须当天还钱。虽然当天买入的1万股不能卖出,但可以在收市前卖出原先持有的1万股,把钱还给证券公司。第二天继续这样操作,相当于借钱进行“T+0”炒股。

这种“透支”不仅使一批大户倒下,也给一些证券公司带来一连串的后遗症,直到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严厉监管,“透支”行为才绝迹。

现在融资融券规范严格
早期的这种“透支”,实际上就是融资交易,出现很多问题,错并不在融资本身,而是管理不规范造成的。融资融券本身,可以给投资者增加交易机会。只要管理得当,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从海外股市的情况看,由于管理得当,并没有给股市造成什么危害,因此,制度设计是关键。

吸取了历史教训和海外股市的经验,这次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非常规范,也很严格,风险是可控的。投资者操作不当,当然还是会出现较大损失,但基本上不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要融资融券,首先要开设一个信用账户。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其中一个基本条件是资金证券超过50万元),要在原来股票账户下设一个信用账户,这个账户专门用于融资融券业务,融资买入或者融券借来的股票均登记在这个账户里。这个账户虽然可以买卖,但是由于钱是借来的,信用账户内融资买入的证券及其他资金证券,整体作为其对证券公司所负债务的担保物,债务没有结清之前不能随意转出资金。而且,证券公司以及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将对这个账户进行监控。

开设信用账户后,还需要有抵押物才能向证券公司借钱。抵押物不能用房产、汽车之类物品,只能用现金或证券(包括交易的债权、基金和股票),这些证券还要打一定折扣,然后按比例向证券公司借钱。所借的钱,目前只能买深证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共90只股票。这些股票基本上都是大盘股,流动性较好,保证了证券公司基本上都可以及时平仓,风险可以控制。

从本周6家试点券商推出的操作方法看,比交易所制定的规则要求更高。如国信证券制定了9项准入条件,包括开户时间18个月以上、总资产规模达到100万元以上、业务知识测试和心理承受能力测试合格等,符合这些条件的投资者数量就不多了。

很多券商公布的维持担保比例和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折算率,都比交易所的规定更严。就说用股票抵押的折算率,交易所规定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和深证100指数成份股的折算率不超过70%,其他股票折算率不超过65%。比如,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种股票属于上证180指数成份股,按交易所规定最高折算率为70%,就是说,你持有100万元市值的工商银行股票,进行融资融券业务时,可以算作70万元,但有的券商折算率为60%,就是说只能折算为60万元。那么,客户能够借的钱也就少了,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

按沪深交易所规定,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就是说,如果投资者有市值100万元工商银行股票作为保证金,折算率为70%的话,以70万元保证金向证券公司借钱,可融资的最大金额为140万元(70万元÷50%=140万元)。现在,证券公司规定折算率为60%,只能以60万元保证金向证券公司借钱,最多只能借到120万元。杠杆比例缩小,也降低了风险。

由于融资融券具有杠杆效应,因此,风险和收益同步放大。但是,目前杠杆比例相对不高,应该不会出现以前被“打爆”、血本无归的情况。因为按以上说的例子,持有100万元市值的工商银行股票,借120万元的资金,总共有220万元市值的股票,要把100万元全部输掉,股价要下跌45%。而交易所规定客户维持担保比例不能低于130%,要么追加保证金,要么强行平仓。就是说,股价还没有下跌到45%的时候,早就平仓了。此时,投资者虽然损失惨重,但账户里还是有点钱的。

对股市运行趋势影响不大
虽然从制度设计上,融资融券业务十分注意风险的控制,但毕竟这是杠杆放大交易,风险还是要高于普通股票交易,决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的。同时,准入门槛又相当高,大部分人根本就无法进行这项业务。

而且,这也不是免费的业务,进行融资融券还得付给证券公司利息,且利率水平相当高。据悉,目前券商初定的融资利率为7.86%,比同期贷款基准利率高了3个百分点,向银行贷款6个月的年利率目前是4.86%。而融资融券目前规定的期限是半年,就是说投资者只能借半年,半年后,所借本金连带利息都要还给证券公司。就半年时间而言,这个年利率是相当高的,如果股票操作不当,连利息也不一定能赚出来。

所以,总体上看,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有点类似,都不是大众化的产品,参与面比较小。因此,本周三6家试点券商开始受理投资者开设信用账户的申请,开户首日未见“火爆”场面。据悉,成功开设信用账户的人大约只有数位。开户人并不多的情景,和股指期货开户第一天的情况比较类似,客观来说也在情理之中。符合条件的人本来就不多,而符合条件的人也不会人人都去开户。不少符合条件的投资者表示,暂时不会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因为目前的震荡市很难操作,本身就没有满仓,更没有必要借钱了。

显然,融资融券业务对股市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沪深股市目前的流通市值在15万亿元左右,而融资融券业务目前只有6家试点券商,市场人士预计融资业务总资金大约300多亿元,这点资金显然不足以很大程度影响股市。沪深股市每天都成交金额大部分在1000亿元以上,不可能因为这点资金引发股市的巨大变化。因此,融资融券只是增加了部分投资者的机会,而沪深股市依然会按经济环境和股市内在趋势运行。

Saturday, March 27, 2010

大牛市調整可完全不理

股市投資,首先要決定的是大方向,大方向是牛市或是熊市,決定了大方向之後,餘者則是中短期的波動,可以完全不理,正如近日的調整,我自己就甚麼也沒做。

一個月前,我提到大調整,但是,我依然認為目前仍是大牛市,既然是牛市,調整遲早會過去,甚麼也不做也無所謂,牛市的調整是讓錯失牛市初期入市機會的人買股的另一次機會。

今天是虎年的第一個交易日,十二生肖中,華人對虎年的感覺最不好,最喜歡的是龍年,望子成龍吧!感覺中,虎是兇猛的,也因此,肖虎的人比其他生肖的人少,這是有統計數據證明的結果。過去的三個虎年,有兩次令股民有虎口餘生的感覺,那是 1998年及 1974年,當然,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事情會有不同的結果。你可以認為 1998年及 1974年的虎年是股民虎口餘生的一年,也可以說是拔虎鬚,富向險中求的一年,那是千載難逢的,趁低吸納的好機會,悲觀者是災難,樂觀者是機會。

內地賣藥好賺過製藥

過去幾天,我數次強調,特區政府絕不會一棍子打沉房地產市場,因為經濟前景仍是很不穩定,昨日財政預算案總算得到司長以「希望樓市健康平穩發展」,來說明特區政府的房地產政策,這對房地產市場而言,肯定是好事。
中國中央政府決定增加全國醫療開支,一方面是促進內需,另一方面是改善民生,而且這也是人口老化的必然現象。但是,內地最大藥物分銷股國藥控股的股價走勢,與內地最大製藥廠中國製藥的股價走勢卻呈相反方向走,看來分銷藥物比製藥更好賺,於是,昨日中國製藥宣佈投資近 5000萬人民幣,也搞藥物分銷,希望這項投資能改善中國製藥的股價。

炒業績最好提早兩星期

大笨象滙豐控股將在元宵節後公佈業績,春節前,當股市跌得悽悽慘慘的時候,我多次建議大家不妨買入,等炒業績。過去一兩個星期,多隻股票股價回升,相信是股民對上市企業業績有所憧憬。
春節前,滙控最低價是78元,至今反彈9.3%;恒指在春節前最低位是19423點,至今只反彈5%,滙控的反彈幅度遠超過大市,可見市場對滙控有憧憬。
但是,炒業績有時是相當危險,前幾天我提起的361度,在業績公佈前股價創歷史新高,卻在公佈一個非常好的業績之後出現「趁好消息套利」的現象,股價不升反跌。昨日,另一隻運動鞋品牌安踏體育也如此,公佈業績前,股價累積升20%,卻在公佈一個也很好的業績之後股價下跌,又是「趁好消息套利」的現象。你會不會擔心滙控重複361度及安踏的現象?
幸好,儘管滙控股價升幅超越大市,但也只是9.3%,「水位」還不足夠股民「趁好消息套利」。因此,也不必太擔心,沒必要在業績公佈前偷步賣掉。
業績公佈前,如果某隻股的股價與大市同步,這說明了市場對這家企業的業績無憧憬,但也不低估,屬中性不容易猜。因此,業績公佈後,股價很可能大升或大跌,一切得看業績到底是好還是差。

細單位一樣可起豪宅
業績公佈前,如果某隻股的股價已經大升,表現優於大市,那當然是炒業績。炒業績是有一定風險,要炒就得早入市,最好是公佈業績前兩個星期,而不是等到最後數天,見到股價上升了才追貨。因此,在春節前我建議大家不妨選一些你認為業績將會是很不錯的股買入,等別人來炒業績。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中說,政府將在朗屏撥出一幅土地招標,政府將限制這幅土地的所建的住宅單位面積不能太大,目的是提供多一些中小型單位,因為近年來地產商熱衷建豪宅,建大單位住宅。
不過,增加中小型單位不一定能打壓,地產商建豪宅,中小型單位一樣可以建豪宅,內地地產發展商花樣年就是專門建單位面積不大的他們稱為精品房的專家。

炒業績與買業績大有分別

炒業績,是在業績公佈前兩三個星期就該開始了,那是投機性的炒作,致勝的秘訣是你自己的眼光,你必須有能力判定該企業的業績出眾而目前股價偏低,既然是炒作,賺了錢就該離場。
買業績則是耐心地等到業績公佈後,再看看股價的反應,如果股價在公佈業績前已經大幅上升,公佈業績後隨時會出現「趁好消息出貨」的現象,這時候,你就可以根據最新的業績,計算 PE值,再參考該企業過去 3年業績的增長情況,看一看是不是值得買,是否值得當長期投資的對象。長期投資的致勝秘訣是「便宜」,即目前股價低過其長遠應有的價值,這就是「價值投資法」最簡單的說明。

進入 3月份,大小上市企業都會公佈業績,是炒業績還是買業績,悉隨尊便!
2009年金融海嘯大反彈,企業闊氣多了,今年的春茗多得很,單是農曆初十那一個晚上,我就收到 4張請柬,最後決定參加越秀集團的春茗。
越秀集團在香港的上市企業有3家,計有越秀地產、越秀交通、越秀房產信託基金。當天晚上,聽集團董事長的演詞,雖沒有透露盈利數字,但是那種對前景絕對看好,信心爆棚的感覺則洋溢於演詞中。
越秀的春茗之後,我就決定買入越秀地產的股票,儘管目前市場上人人都在談中央正在打壓樓市,但是我仍然相信,房地產政策的真正執行者是地方政府,越秀集團作為廣州市的市立企業,廣州市政府無論如何也不會自己拿棍子打扁自己旗下的企業。

揀內房股由背景入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早已是內地官場名句,現在,面對中央打壓樓市,最安全的內房股可能就是像越秀地產這一類由地方政府當大股東的股。
富力地產是另一隻以廣州為基地的民營地產股,比較一下越秀地產與富力的股價,越秀地產去年最高價2.72元,現價2.02元,下跌幅度為25%;富力去年最高價為18.98元,現價為11.52元,下跌幅度高達39%,這正好說明官營地產股與民營地產股的分別。

3個理由要炒美聯

去年底,中原地產主席施永清公開說,去年中原的盈利破紀錄。中原不是上市公司,唯一的上市地產代理公司是美聯集團,近來股價就是靠炒業績而大反彈,既然中原盈利破紀錄,相信美聯也會很理想。
除此之外,發展局正在構思活化二手居屋買賣的政策,相信很快也會推出。二手居屋買賣一旦活躍,得益最大的當然是地產代理,唯一的上市地產代理商美聯又有另一項炒賣的理由了。
第三個理由炒美聯是,自從新鴻基地產在元朗推出YOHO Midtown呎價逾5000元之後,新界西北二手樓成交熱烈,炒家、用家爭着去天水圍買呎價仍只是2500元的嘉湖山莊樓房。
美聯股價在2007年高峯期超過14元,現價只是高峯期的一半,近一年的高位是8元,低位是6元,相信有能力創近一年的新高水平,向2007年的歷史高峯期邁進。
談起美聯,順便談一談樓市。今年1月23日,渣打銀行邀請我出席一個投資講座,但是要求我只談樓市,不談股市。當時我的演說內容主要是說:
( 1)樓市周期比股市長,這個牛市可長至2016年。
( 2)目前最應該買的樓是新界西北的樓。

為甚麼推薦新界西北的樓?講座舉行時YOHO Midtown仍未推出,但是,中原城市指數已達77點,即1997年樓價高峯期的77%,但是新界西北的樓價仍只是1997年高峯期的50%,有追落後的條件。
智利地震,金融界最關心的不是地震中傷亡人數,而是銅價漲了多少。前日,建滔化工公佈業績,非常好,盈利增長40%,但是,建滔化工用銅量巨大,因此如此好業績也導致前日股價下跌。當然,股價下跌的另一個原因也許是兩三個星期前此股的股價已經炒起,炒業績者再一次趁好消息出貨,導致股價不升反跌。幸好,昨日此股股價已急速反彈,正確反映盈利上升的好消息。
昨日滙豐控股股價收市報80.55元,還不算差,比2月初的低價還高,這只不過是反映過去兩三個星期炒業績者炒輸罷了。

趁牛市調整買心水股

前一陣子,全國政協、人大會議開幕之前,不少人都在炒所謂的兩會概念股,以為兩會開幕必帶來好消息。可是,全國政協開幕之後,恒指就一跌再跌,上海、深圳也同樣大跌,跌幅比恒指大,炒概念股者個個焦頭爛額。
昨日又有大型企業公佈業績,港交所盈利下跌8%,與證券界的猜測差不多。港交所的生意很單純,因此證券界很容易預測港交所的利潤。盈利下跌的主因是去年平均每日成交額下跌了14%,不過我認為這不是甚麼問題。成交額本來就是升升跌跌,市旺成交多一些,市淡少一些,港交所是一家壟斷性的企業,是一家保證不會虧錢的企業,而且,因為港交所業務單純,錢賺了留着沒用,就會派給股東。
去年,港交所找來一位海歸中國人李小加當行政總裁,目的就是要擴展內地市場,再加上近年中俄關係不錯,我相信繼俄鋁之後,還會有俄國企業來港上市,為港交所帶來生意。俄鋁上市之後,股價走勢曾經令人失望,不斷地往下跌,但是過去兩天又好像是找到了底部,一連兩天逆市狂升,昨日更是以最高價收市,兩天升幅12%。

另一隻公佈業績的是長江基建,全年盈利55.7億元,算起來PE僅12倍,相當低,難怪此股近半年來的走勢頗佳,有一浪高過一浪之勢,完全沒有甚麼圓頂調整的現象,更不斷地挑戰近一年的新高。
像長江基建這一類基建兼公用股,業務穩定,息率近4厘。可是,也因為股價相對穩定,不受喜歡炒高炒低的股民與股評人歡迎,因此見報率不高。
去年,一些熱門股如吉利汽車、騰訊控股股價一升再升,好些股民說很可惜,錯過了,沒買中。現在,巧逢股市已處於調整期,如果你深信現在仍是牛市,調整之後就是另一輪升市,為甚麼不趁調整買入一些像吉利、騰訊這一類你去年錯失的股?
還有,像龍源電力、國藥控股這類一上市就一升再升的股份,許多小股民錯失買進的機會,都可以在調整期趁低吸納,不要期望能以最低價撈底,只要能有一個令你滿意的調整幅度就可以買了。

東方海外飛升轉吼中遠國際

去年年中,我向大家推介兩隻航運股,那是東方海外及中國遠洋,當時我講得很清楚:2009年航運業依然會是很糟糕,很可能會出現虧損,但是,也因為航運業依然低迷,我們才有機會以較低的價格買入航運股。
若要等到航運業真的復蘇才買航運股,股價已經升得很高了,因此,只要有耐性,趁低價買入,然後等到航運業真的復蘇,回報一定很不錯。當時我選擇東方海外的理由是,東方海外的股價遠低於資產值;選擇中國遠洋的理由是,這是規模最大的航運公司。
之後,中國遠洋的股價就長時間在9元與11元之間浮沉。但是東方海外的股價就上升了足足一倍,因為東方海外宣佈將內地的地產業務、資產賣給新加坡的CapitalLand,賺了好大的一筆錢,股價終於反映了資產值。
今年年初,中國人壽宣佈入股遠洋地產,這才使我留意到遠洋地產的大股東中遠國際的價值,另一隻超值的航運股,其背景與東方海外相近。說是航運股,卻曾經「不務正業」地搞地產,但地產業務卻非常成功,資產大大增值,使到中遠國際就像東方海外一樣,資產值遠高過股價。

我也留意到,國壽對遠洋地產的興趣很大,目前已成為遠洋地產最大的股東,因此,不排除中遠國際有一天也會學習東方海外,將當年誤打誤撞賺到大錢的地產業務,即遠洋地產賣掉。如果中遠國際真的這麼做,中遠國際股價就可能像東方海外那樣飛升。
今年年初,我推介過中遠國際,當時股價也有不錯的反應,可惜後來所有的內房股都面對巨大的調整壓力。遠洋地產股價出現調整,中遠國際的股價自然被拖累,但是,昨日遠洋地產的股價已經創出國壽入股之後的新高,調整結束了。既然遠洋地產股價的調整已結束,股價創今年新高,中遠國際的超值情況就更加明顯,隨時會翻炒,挑戰今年初的高位。
不久前我出席了越秀地產的春茗後,馬上入市買入這隻股,股價從那天開始就節節上升,相當不錯。

國壽修訂盈喜莫名其妙

從上市第一天開始,中國人壽就是我的愛股,我在上市第一天就買入,持有至今,一股也沒賣過。
3月8日,國壽突然宣佈修訂之前的盈喜,由原本的預測盈利增長50%以上改為盈利增長200%。
怎麼搞的,為甚麼之前的盈喜估計會錯得如此厲害?更莫名其妙的是,修訂了盈喜之後的兩日,國壽股價僅上升4%。當然,上升4%也可以說是遠勝於大市,因為大市根本沒升跌。
若只看新聞稿,對國壽修訂盈喜一事會感到莫名其妙,於是,昨日我去請教專業分析員與會計師,看看到底所謂修訂盈喜是甚麼一回事。
原來,這是一場誤會。
去年,國壽宣佈2008年全年淨利為214億元人民幣,1月28日,國壽宣佈盈喜,估計盈利增長50%以上,這個 50%增幅,應該是以2008年度的214億元盈利來計算,盈利估計為321億。而3月8日的所謂修訂盈喜是把2008年的已公佈的盈利先修訂為101億,再以101億為基礎計算,則 321億的估計盈利就是101億的200%以上
莫名其妙的修訂,令人空歡喜一場。
換言之,1月25日前發的盈喜,盈喜估計為321億是沒有變的。
不過,雖然空歡喜一場,321億的盈利也是不錯的,PE會降至28倍。

中移動入股浦發行非壞事
昨日恒指雖然沒升跌,但是一些內房股仍然有不錯的升勢,而且已連升多天,越秀地產、遠洋地產的股價仍在上升,遠洋地產股價升,中遠國際就更加水漲船高,昨日急升7.5%。
中移動斥資近400億元人民幣入股上海浦發銀行,成為第二大股東,不少人認為是「不務正業」了,中移動的解釋是通過入股浦發銀行,可以發展手機銀行業務,這當然是很勉強的解釋。
要發展手機銀行業務的合作對象應該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這些全國性大銀行,不是浦發銀行。不過,中移動有過剩的現金存在銀行收極低的利息則更浪費,買買股票投資也不錯。

內地通脹情況還需觀察

昨日股市高開,但很快就急瀉而下,因為內地公佈了今年2月份的物價指數,即一般被當成通脹率的CPI,同比去年上升2.7%,上星期溫總剛剛於全國人大開幕時說,今年的目標是把通脹率控制在3%左右。
2.7%很接近3%,會不會引來中央出手緊縮銀根、打壓通脹?幸好,午後見上證綜合指數收市時止跌回升,最後恒指也回升了,收市微升 19點,虛驚一場。
比較令投資者放心的應該是昨日下午周小川的言論,他說上個月的CPI是符合預期的,換言之,不會有甚麼行動。今年2月份CPI比1月份高許多,相信是因為今年農曆新年落在2月份,而且天氣特別冷,食物價格飛漲,特別是蔬菜,投資者應該關心的是3月份、4月份的CPI會不會再上漲。
昨日有兩家地產公司公佈業績,一家是香港的新鴻基地產,另一家是內地的SOHO中國都非常優異。新地半年盈利上漲近20倍, SOHO中國全年純利上漲 7倍,皆以倍數計算。
純利以倍數增長,是因為之前一年的利潤低,新地半年利潤每股5.59元,若下半年的純利一模一樣,全年每股純利11.18元,現價計算, PE將降至 10倍,很便宜。不過,SOHO中國就更便宜,去年全年利潤每股0.63元人民幣,折合港元0.72元,以現價計算, PE低至 5.7倍。

SOHO上升潛力再現
SOHO中國在2007年股市高峯期以 8.30元的價格上市,股價曾經炒至接近 12元,之後卻在金融海嘯期間跌破 2元,跌幅驚人,現價 4.08元只是比最低價多一倍,比上市價低一半,現在 PE僅 5.7倍,最壞的情況已過,算起來股價再上升的潛力是存在的,就算股價升至 2007年的上市價, PE也只是 11.6倍。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還在考慮,研究如何通過活化居屋市場以刺激居屋的二手市場,目的是增加中小型樓房的供應。但是,如果大量居屋通過補地價而變成私人物業,只會引來炒家進入居屋市場,甚至已經補地價變私人物業的公屋市場。近日居屋與公屋已成了炒家的天堂,因此,活化居屋市場一事並不簡單,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利與弊。

勝獅有機會再展升浪

人人都知道,2009年航運業業績很差,因此買航運股看的是2010年及將來的業績,今年1月22日,勝獅貨櫃發盈警,但股價反而在幾日後尋底,於1.20元出現支持。踏入3月份,當大市淡靜時,此股股價卻靜靜地回升,突破之前的配股價1.30元。
勝獅貨櫃於去年第一季曾經大規模的供股,1供2,供股價0.35元,供股後股價節節上升。數個月前再集資,配股價1.30元,已經是去年供股價的3.7倍,反應依然不錯,集資近4億元。配股後股價面對頗大的壓力,一度跌至1元水平,經過3個月的消化,估計不想守、守不住的散戶已投降了,有機會再拾升軌。

超值股越來越少
我喜歡這隻股,最基本的理由是目前的股價依然比每股資產值低許多,去年0.35元供股時,我依足比率供,還額外申請加供,因為太超值了,不供是大笨蛋。但是,竟然也有人選擇不供,我申請額外供股也分配到一些。可見在市場氣氛奇差時,甚麼資產值全被丟到一邊,人人都忘了股神畢菲特的致勝道理:價值投資法,即在股價超值時買入,然後長期持有。現在,此股經過0.35元供股,1.30元再配股,股數大量增加,但每股資產值仍高過股價,依然超值。在恒指已經比2008年10月最低位上升一倍的情況之下,超值股越來越少。

汰弱留強遠洋地產有優勢

遠洋地產旗下公司以每平方米2.75萬元人民幣買下北京朝陽區地王,該區二手樓價每平方米僅2.5萬元人民幣。這完全是近期香港土地拍賣會的翻版,地產商不斷地以天價買地,新樓的價格遠高於同區二手樓,這個現象說明了地產商再也沒有興趣開發供中低階層購買的新樓,將來所有的新樓都是豪宅。
大家不要被天價地王嚇壞,不需多久,市場就會適應這種天價。實際上,內地的地方政府或香港特區政府,都不可能在公開土地拍賣會故意把價格壓低,人為的壓低價格就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地產商低價取得土地並不會低價賣樓,依然會以他們認為市場能夠承受的價格出售新樓。
現在,中央正在查處地產商囤地不建,因此,這將是一場汰弱留強的時候,資金不夠的地產商會被淘汰,資金雄厚的大地產商才能留下,遠洋地產不久前找到中國人壽為靠山,成為第一大股東,資金非常充足,所以勇於投地。
數年前,城大開始在內地與企業合作辦學,第一家合作對象是北京首都機場,然後是工商銀行、景順長城基金。昨日,我又出席了另一項合作計劃的簽約儀式,城大與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及深圳金融電子結算中心三方合作,為深圳培訓高級金融人才,並頒發EMBA學位,這也是響應特首說的要發展香港的優勢產業。

藍籌地產股升市新動力

如果恒指能在現水平站穩,那麼就可以說是擺脫了去年11月至今的圓頂下跌大調整走勢,重新走上新的升勢,再創海嘯後新高。
昨日多家上市企業公佈業績,騰訊控股在公佈業績的前一個月已開始炒業績,股價已接近歷史高價,昨日公佈業績盈利增長85%,非常好,但是今日會不會出現趁好消息出貨的現象呢?不知道。如果出現,應該可以趁調整買入,畢竟騰訊的增長能力的確很強,85%的盈利增長也使到 PE從94倍下降至50倍,又可以引來新的憧憬。騰訊憑其優越的業績,是極少數能夠在金融海嘯後大幅突破2007年高峯價的股,也因為上升速度太快,許多股民都不敢買。
昨日新世界發展也公佈中期業績,盈利53.5億元,比上一個年度的全年盈利還多。新世界市值不足600億,全年業績公佈後,以現價計, PE肯定降至10倍以下。我相信,隨着更多本地藍籌地產股公佈業績後,股市焦點又會回到藍籌地產股,成為新的上升動力。

從央企整頓名單覓投資機會

中央政府要整頓一些「不務正業」的中央企業,國資委下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免得大量央企搶貴了地價。現在,北京、上海的地王拍賣,成功買到的多是央企,民企不敢冒如此大的風險,不敢舉手追價,只好靠邊站,眼看着央企將地王一塊塊地奪走。
何謂不務正業?
很多年前,李嘉誠是搞塑膠花廠的,劉鑾雄是生產風扇的,後來因為「不務正業」而進入地產業,因為進入地產業而發達,乾脆轉業。

不過,中國畢竟是個半自由經濟半計劃經濟的國家,近來,不少來自民營地產商的聲音抗議「國進民退」的現象,抗議國企與民爭利,因此,造成國資委下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的新政策。可是,到底是哪78家呢?傳媒沒報道,反之,傳媒倒是收到一些消息,刊登了16家不受限制的央企名單。
這16家央企內沒有中信、光大、中遠三大集團。中信、光大集團可能是所有國企中規模最大的一群,要求他們退出房地產業務,不可能吧!有朋友說:「會不會是國資委管不了直屬國務院的中信、光大集團?」
還有,中遠集團的房地產業務是上市的遠洋地產,要求上市地產企業不搞地產業務,不可能吧!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是要求中遠集團賣掉遠洋地產的股票。如果中遠集團真的賣掉遠洋地產的股票,那就是東方海外賣地產業務的翻版,那麼,持有遠洋地產的中遠國際就能反映其潛在的價值。

中遠有機重組業務
中央在整頓「不務正業」的央企,香港特區則企圖提高樓市資訊的透明度,高調發信給恒基地產,要求恒地提供資訊,為甚麼去年以天價成交的24個天匯單位,至今仍未正式成交。
地產商財力雄厚,自然吸引到一批法律界高手相助,於是有一跳數十層的假「88」樓出現,但是不犯法,於是有人以天價買樓,但是原來只是一紙臨時買賣合約,幾時正式成交?不知道,也是不犯法。當然,今日不犯法,不知道將來政府會不會修改條例,加強監管?

遠洋地產跌得不合理

中央國資委下令一些「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傳媒刊出16家不受影響的央企名單,中遠集團不在名單之內。昨日,市場傳出中遠國際會在半年內售出其所擁有的遠洋地產股份。後來,中遠國際出面澄清說仍未有出售遠洋地產的時間表。
儘管仍未有出售的時間表,但很肯定地,中遠國際必然會將手上所持的遠洋地產全部賣掉。昨日,中遠國際股價上升6.4%,而遠洋地產股價卻下跌4.1%,這是不合理的反應。
中遠國際股價上升是正常的,因為只要能以昨日的收市價賣掉手上的9億多股遠洋地產股票,就能回收64億元,而中遠國際本身的市值亦只有66億元。因此,昨日我在本專欄內說中遠國際是超值股,實際上,以昨日收市價4.35元來計算,仍然是大大的超值。
昨日遠洋地產股價下跌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擔心中遠國際會急着賣掉遠洋地產的股票,會在市場上拋售,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根據 2008年12月31日的紀錄,遠洋地產每股資產值7.35元,大家都知道,內地地產股的真正資產值往往遠超過其賬面資產值,因為已出售的樓房一日未入伙,盈利就不能計算在內,往往賬面資產值是以買入地皮的成本計算,而地皮在過去一年多已大幅漲價。

大股東應會善價出售
中遠國際是遠洋地產的第二大股東,持有16.85%,而第一大股東中國人壽是家保險公司,持有遠洋地產只是一項投資,不會有興趣加入管理,不然,國壽早已踢走中遠國際而派人當主席了。因此,我相信只要中遠國際能找到一家有經營房地產經驗的企業,然後將所有的股票賣給這家企業,國壽應該不會反對。
過去,任何上市企業一旦出現大股東出讓股權,收購價是應該超越其實際的資產值。遠洋地產實際資產遠超過 400億元,相信對這家企業有興趣者不少,中遠國際一定有能力找到好的買家。
如果有人出個好價錢,說不定連國壽也會有興趣將自己手上的遠洋地產股票賣掉,因為國壽買遠洋地產的目的就是投資,有錢賺是可以賣掉的。

業績標青短線受壓唔使驚

恒指從2月8日的19423點回升至今,一直無法突破21500點,今年2月中旬,我建議大家入市炒業績,農曆年後就是企業公佈業績期,會引來投機者炒業績。可是,炒業績者不乏短炒王,因此,業績公佈後往往會出現趁好消息出貨的現象,打壓股價。這種情況也的的確確在近日不斷地出現,不少業績不錯的股份,在業績公佈後股價下跌,這全是短炒王的傑作。
不過,如果業績真的好,增長真的迅速,同時仍可預見將來的增長也是同樣迅速的話,倒是應該趁短炒王沽出時候低價買入。好消息畢竟是好消息,只要消化了短炒王手上的沽售壓力,股價必定會重拾升軌。我也曾經重點推介兩隻業績很好、但是股價在公佈業績後下跌的股,那是2月底公佈業績的361度及前幾天公佈業績的騰訊控股。
361度公佈業績後股價受壓,但是,一星期後就重拾升軌,近日更是再創歷史新高價。騰訊更快,公佈業績後股價受壓兩天,昨日就反彈了,而且昨日全天走勢向上,與大市全日向下的走勢相反,短炒王這麼快就沽清了貨。當然,如果業績遠比投資者、大行分析員的預期更好,儘管公佈業績前股價已經上升不少,但超預期的業績仍會支撐股價,因為有些投資者是看到業績超預期才入貨,短炒王看到這個現象,也打消沽貨套利的預謀。

九倉佳績嚇退短炒王
昨日,九倉就出現這種現象,昨日九倉公佈的業績太好,純利上漲1.8倍,達175億元,若不計入重估物業所得的盈利,真正核心盈利也達78億,增長86%,全年派息更大漲25%,現金很多。
過去一段日子,我數次推介九倉這隻股票,這隻股是自由行最大的得益者,不少人說自由行最大的得益者是零售業,但是我認為,商場的業主才是最後的最大得益者。零售業賺到錢,業主就會加租,最後零售業賺到的錢很大部份就進入業主的口袋。
九倉旗下的海港城已成了自由行必到之地,全香港的名牌皆在那裏,現在,你若進入海港城的商店,一走進去,服務員會先用普通話向你打招呼,一發現你不懂普通話,就沒那麼熱情了。

越地重組有先見之明

昨日另一隻公佈業績的越秀地產,很出人意表的宣佈業績出現虧損,業績在中午公佈,午後一開市,股價就急跌。不過,不久就出現反彈,最後收市時股價依然下跌3.3%。
前一陣子,越秀地產宣佈改組,將所持有的越秀交通全部送給股東或賣掉,主要是賣給母公司,售價每股 3元,遠低於越秀交通的資產淨值。當時我曾向大家建議買入越秀交通,理由是超值,這是越秀地產向母公司送大禮的行動,現在越秀交通股價已升至3.72元,持有超值股,只要有點耐性,股價始終會反映出來。

名正言順搞地產
越秀地產以低於資產值賣掉越秀交通,賬面出現 16億元的一次性非現金虧損,昨日越秀地產宣佈去年虧損 7億元,如果沒有上述的16億元的改組虧損,實際上應該是有盈利9億元,比2008年的6.08億元增長48%,一點也不差。
最近,國資委下令一些「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我相信這件事早已在國企高層討論很久,前一陣子越秀地產之所以會改組,把越秀交通賣掉,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當時聽到一些消息,說要求一些「不務正業」的國企退出房地產業,而當時越秀地產的業務很繁雜,除了房地產外,還有交通、水泥因此手快腳快地先送走越秀交通,然後就是改名,把原本稱為越秀投資改名為越秀地產,名正言順地搞地產生意,不再是「不務正業」。

Thursday, March 25, 2010

价值低估的几种成因

我们跟踪股票,等待打折的价格出现时候买进,巴菲特很有耐心是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它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它可以在任何非理性暴跌时候出场,而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比老巴还要更谨慎出手,更要严格自己的买卖纪律,从某一方面说,我们做好股票对人性要求要比巴菲特更严格地多!!

价值低估的成因我们必须清楚,将这些成因牢牢刻印在脑子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使我们作为价值投资人最为兴奋时刻到了:

第一:由于未来高速成长而被目前被严重低估
前两年我们买进苏宁电器就是这个原因,当时看似该股市盈率不低,但总体PEG很低,还是有潜力可挖,原因是门店的扩张显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因此我们买进。类似情况有当时的小商品城和目前的一些高成长小盘股,如我们一直持有的信立泰,上市以后股价不低,但我们认为有一定成长性,并在上市第一天开始买进。

第二:由于市场环境极端恶劣造成严重低估
这种情况几年遇到一次,使系统性的风险所致,几乎到处都是被严重低估的票,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挑选,最好是不但被严重市场打压过的未来的高速成长股,这样可以有双重弹性时的股价由很好的涨幅,收益可观!可以参考我的博文--两极作战。

第三:企业突然受到的软伤害
什么叫软伤害,就是时间上伤害很短,且过去后能完全抚平,没有什么过重的后遗症,并且伤害本身可能给企业一些完善自我的机会。比如:去年介入的漳泽电力,08年介入的伊利股份等等,我们可以静静观看企业受伤害时候的种种表现,如果确认不能伤害企业本身发展规律,没有受到很严重的内伤,就可以在股价被不断抛售打压很低情况下,分批买进。

第四:暂时缺乏资金关注的低估
比如07年我们买进的新股潞安环能,当时煤炭股不太引人注意,在牛市氛围下形成了一个可观的价值洼地,我们大举进入,收益可观!目前的贵州茅台,银行股,大盘股都是由此类低估的嫌疑,大家可以积极关注。

第五:转型整合隐蔽性低估
这个好理解,关键是未来转型后增长的确定性把握问题,例如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大举布局的华北制药,就是此例!

以上所有低估形式很多不适完全单一存在的,都是交汇融合发生的,把握得关键是确定性和价格未来的弹性这两点,在稳健基础上大家不必每天紧紧盯住盘面,磨练自己的对企业和盘面的灵敏嗅觉很重要!高手们通常打开看上几分钟,就明白整体形势了,看看企业年报几分钟就能有个大概策略了!

这需要多年的学习研究,因此价值投资人必须有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精神!!

让我们再读一遍老巴30条

1、 购买那些暂时出现问题或股市下跌甚至低迷时的大公司股票。
  
2、 不要去预测股票市场、整个经济、利率或选举的走势,也不要把钱浪费在专门去预测这些事情的人身上,应该去研究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估公司的未来。当一切你都认为可行时就买下它。
  
3、 巴菲特小时候的兴趣转向了企业经营。
  
4、 格雷厄姆始终坚信:投资者只要能正确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购入其股票就能发家致富。
  
5、 巴菲特简朴、直率、坦诚、深奥冷峻的智慧与乡巴佬般的幽默完美结合,他对那些内在逻辑合理的事情有着深深的敬意,对无知则极为厌恶。他喜欢简朴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方式,尽量规避复杂。
  
6、 股票的投机特征是人们恐惧和贪婪的结果,这些存在于大多数投资者中的情绪旋风之外,就有机会利用那些基于感情而不基于逻辑分析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7、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果你基于正确的判断得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么,不要仅仅因为别人不同意而轻易放弃。“别人不同意你,并不能说明你对或错,”格雷厄姆写道,“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和推理正确”
  
8、 格雷厄姆给了巴菲特有关投资的思考基准――安全空间,并且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跟踪股市波动的愚蠢性,学会了控制情绪以便从市场波动中获利。费雪则教给了巴菲特实际可行的选股方法,使巴菲特认识到公司的业务类型、管理能量对公司价值起很大作用并判别出好的长期投资。
  
9、 巴菲特同辈中的许多人都很有才华,严谨认真,富有献身精神,巴菲特之所以能超越他们完全是因为他令人仰视的战略执行能力。
  
10、在股票市场上,情绪的力量往往比理性的力量更为强大,贪婪与恐惧往往促使股价或高或低于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投资者的感情比公司的基本情况对股票价格有更强大的冲击力。巴菲特指出,当人们贪婪或惊恐时,常常会以愚蠢的价格购买或出售股票。
  
11、巴菲特自信他在股票股价方面能比市场做得更好。他认为,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属于这种游戏。这正像玩扑克一样,如果你玩了半天游戏而不知道谁是傻瓜,你就是真正的傻瓜。
  
12、 股票市场不是向导,而仅仅为你提供了权益买卖的场所。
  13、巴菲特认为,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来维持经营的企业往往受到通货膨胀的伤害;需要较少的固定资产的企业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伤害,但伤害的程度要小得多;经济商誉高的企业受到的伤害最小。
  
14、经济商誉的存在不仅使权益资本收益率超过平均水平,而且经济商誉本身的价值也往往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上涨。理解经济商誉的这一特性是理解巴菲特投资战略的基础。
  
15、实际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往往价格波动最剧烈。

16、巴菲特自信的长期购买及持有的战略与当今机构投资者的看法背道而驰。每当华尔街稍有风吹草动时,机构投资者会迅速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买入或卖出)。他们的行为主要基于保护他们不至于跟不上市场的形势,而不是对公司良好的内在价值的体会。
  
17、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业绩平平的原因并不因为智力的问题,而是机构决策过程与规则的结果。机构投资决策通常是由一些小组或委员会制定的,那些小组或委员会对风行的组合理论有强烈的喜好,他们往往把安全等同于平均。对那些不管是理智或不理智的分散化投资实践的推崇与继承远远超过了独立思考。巴菲特指出:“大多数基金经理没有积极开动脑筋,而是像个傻瓜一样进行决策,他们个人得失心太明显了。如果这个非传统的决策效果不错,他们会被上司拍拍背;但如果这个决策表现很差,他们会跌得很惨。因此,对他们来说,常规的失败是最好的选择。旅鼠的群体形象不佳,但没有任何一只旅鼠曾受到过巨大的压力”
  
18、巴菲特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你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
  
19、根据巴菲特的经验,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的产品、提供同样的服务的企业,往往有最好的投资回报。而那些正在转变主营业务的企业,则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经营失误。
  
20、巴菲特认为,“剧烈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通常是不相容的。”投资者争购那些正在进行公司重组的公司股票。巴菲特认为,出于不可解释的原因,这些投资者对这类公司未来的收益寄予厚望,却忽视了这类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21、巴菲特认为。对拥有不断增加的现金,却难以获得高于投资平均收益率的公司来说,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将这些现金返还给股东。具体做法有两种:1、增加红利;2、回购股票。
  
22、大多数管理者总是不断把自己企业的销售、盈利、经理奖励等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理的非理性行为。
  
23、对习惯规则最后的解释就是不动脑筋、生搬硬套的模仿。
  
24、采用权益资本收益率时,需做某些调整:首先,有价证券应该按投资成本而不是市场价格来估价。其次,投资人也应控制任何非经常项目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巴菲特将所有资本性的收入和损失及其它会增减利润的特殊项目全部排除在外,集中考察公司的经营利润,他想知道,管理层利用现有的资本通过经营能产生出多少利润。他说,这就是评断管理者获利能力的最好指标。另外,一家企业应能在没有或极少负债的情况下,用股权资本来获得收益。财务杠杆比率较高的公司,在经济增长缓慢或衰退时,是极为脆弱的。
  
25、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生命周期中预期产生的净现金流经过合适贴现率的贴现而得到的。

26、巴菲特说:“我非常强调确定性。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风险因子的问题就与你毫不相关。只有在你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风险”
  
27、巴菲特投资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非常清楚,持有普通股,就是拥有了企业,而不仅仅是几张纸而已。巴菲特一直强调,如果不了解公司的运行机制――包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劳工关系、原材料成本、工厂和设备、再投资需求、存贷、应收账款和营运资本等,就去购买该公司股票,那么这种想法和行动是非常可怕的。
  
28、巴菲特拥有和管理许多不同类型公司的经验,因此,当他在普通股上投资时,这些经验使他的行动区别于其他所有的专业投资人。当其他专业投资者忙于研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系数和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时,巴菲特却在研究公司的损溢表、资本再投资需求和现金产出能力。巴菲特问道,“对鱼来说,陆上的一天胜过几千年的空谈。同样,一天的经营公司的实践也具有想同的价值”

29、巴菲特的方法:

步骤一:离开股票市场
步骤二:不为经济情况烦恼
步骤三:买入公司,而非股票
步骤四:管理投资组合

“有一件事帮助了我”,巴菲特解释道,“那就是成千上万从商学院毕业的学生证明了那种正规教育对思考没有任何帮助的”

30、 巴菲特准则

一、商业准则

1、业务简单易懂吗
2、公司有连贯的经营历史吗
3、公司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吗

二、管理准则

1、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否理智
2、管理人员是否坦诚对待股东
3、管理人员能否抵制“行业潮流驱使”

三、财务准则

1、关注权益资本回报率,而非每股收益
2、计算“股东收益”
3、寻找利润率高的公司
4、对每一美元留存收益确信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四、市场准则

1、公司的价值如何
2、该公司股票能以明显的内在价值的折扣购入吗
3、你决不会把你的未来赌在一个没有经历过不同经济周期和竞争压力的新公司上。你应该确信,你的公司有足够长的经营历史,以便证明它在长期内赚取可观利润的能力。
4、最佳拥有的公司是有最好长期前景的公司,也就是那种特许经营的公司。产品有很大需求,没有直接替代品,公司没有盈利率的限制,有极佳的商誉,能更好的对付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糟公司是那种没有特殊商品的一般公司。强大的一般商品公司要得到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就必须有最低价格的供应商。
5、管理者称职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能在何种程度上独立思考并克服从众心理。
6、高利润率不仅仅反映了公司的强大,而且反映了管理层对成本控制毫不放松。典型的高经营成本公司总是想法维持或增加其成本,而那些成本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则总能不断削减开支。

股神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每隔几年,都有批评者说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宝刀已老。

他们说,巴菲特年岁太老,作派也太老。他再也不能把握形势,这一次他是错了。

网络泡沫期间,他们这么说他,嘲笑他拒绝加入盛宴。去年,这种声音又一次浮现。

道指跌破七千点的时候,人们认为巴菲特是过早、过于大胆地利用了危机。2008年秋季,巴菲特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押下大额赌注,并呼吁公众大量购买股票。

现在,轮到批评家们哑口无言了。

上周六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发布报告,显示去年其净利润激增61%,达到每股5,193元,账面价值跃升20%,达到纪录高位。该公司A类股去年接近跌破70,000美元,如今已回升至120,000美元。

在通用和高盛身上下的赌注表现如何?目前为止已经挣了数十亿美元。另外,任何人只要在2008年10月份听从巴菲特的建议投资了股市,就算是通过一只简单的指数型基金,其投资也涨了大约25%。

当然这也不是稀罕事。任何人只要在1965年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尔公司一只10,000美元的股票,今天就拥有大约8,000万美元的财富。

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上周六的致股东信中,他向新投资者解释了他的信条:

保持流动性充足。
他写道,我们决不会对陌生人的好意产生依赖,我们对自己事务的安排,一定会让我们极有可能面临的任何现金要求在我们的流动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另外,这种流动性还将被我们所投的多家、多样化的公司所产生的利润流不断刷新。

大家都抛时我买进。
巴菲特写道,在过去两年的混乱中,我们把大量资金用起来;这段时间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极佳时期,因为恐慌气氛是他们的最好朋友……重大机遇难得一见,当天上掉金时,要拿一个大桶而不是顶针去接。

大家都买时我不买。
巴菲特写道,那些只在评论家都很乐观时才投资的人,最后都是用极高的代价去买一种没有意义的安慰。从他这句话推导,显然是要有耐心。如果人人都在买进时你做到了按兵不动,那么只有在人人都抛售时你才能买进。

价值,价值,价值。
巴菲特写道,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你为了什么而给一家公司投钱──通过在股市中购买它的一个小部分──以及这家公司在未来一二十年会挣多少。

别被高增长故事愚弄。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他和伯克希尔副董事长芒格(Charlie Munger)不投那些“我们不能评估其未来的公司”,不管它们的产品可能多么让人兴奋。

多数在1910年赌押汽车业、1930年赌飞机或在1950年下注于电视机生产商的投资者,到头来输得一无所有,尽管这些产品确实改变了世界。“急剧增长”并不一定带来高利润率和高额资本回报。喂,有没有人下注于中国?

理解你所持有的东西。
巴菲特写道,根据媒体或分析师评论进行买卖的投资者不适合于我们。

防守好于进攻。
巴菲特写道,虽然我们在某些市场上扬的年头里落后于标普指数,但在标普指数下跌的11个年头里,我们的表现一直好过这一指数;换句话说,我们的防守一直好于进攻,这种情况可能会继续下去。在动荡年代,巴菲特的这些建议都是符合时宜的。

Sunday, March 21, 2010

Don't Stop Believing: Stock Market Rally is "Sustainable," Dick Bove Says

Even with stocks mixed Friday morning, all seems well in the world. Eight consecutive days of gains and indexes at or near their highest levels since October 2008 will do that.

Is it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or is this bull market for real?

Rochdale Securities bank analyst Dick Bove sees no reason why the market can't continue its winning ways. The bull market "is sustainable," he tells Henry in the accompanying clip.

Bove sees two major reasons for continued stock appreciation:

-- The world is awash in liquidity. "We still have $40 trillion, according to my calculations, in terms of worldwide money supply, growing at 6% a year," he says. "That's $2.25 trillion of new money created every year; it has to go somewhere."

-- Risk appetite has returned. From junk bonds to emerging markets to U.S. stocks, Bove says investors are once again chasing returns in riskier assets.

That won't necessarily translate to a robust economy. Bove forecasts 1%-1.5% GDP growth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at's not the good ol' days, but he also thinks it's not bad enough to turn off the liquidity pump.

Bove: Thanks to Hank Paulson, Citi Shares Set to Double From Here

The U.S. government may unload its 27% stake in Citigroup as early as next mon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s that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may dump its 7.7 billion shares in the bank after the company releases its first-quarter earnings on April 19.

Once they do, Rochdale Securities bank analyst Dick Bove, recommends investors scoop up the shares. "This company isn't what it was 2-3 years ago when it got in trouble," he says.

Citi's assets were essentially divided into a "good bank," Citicorp, and a "bad bank," Citi Holdings, after the financial sector meltdown. Now that the company has shed its non-core businesses, Bove is convinced the Citicorp unit is poised to earn 70 cents a share and that Citigroup could trade at about $8.50 in the next few years.

Citi CEO Vikram Pandit told staffers last week he believes the company can deliver $20 billion in profits in the near future.

Overall, Bove believes the Citi investment and the TARP program have been a win-win for taxpayers. "Thi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uccessful programs the government has even been involved in," he tells Henry in the accompanying clip.

The way he sees it, TARP stopped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at the same time earned a handsome profit for the government. "I think Hank Paulson deserves accolades beyond accolades for what he's done" he states.

分享集:不是定存·胜过定存

投资,有如种果树。
种果树的人,希望尝到甜美的果子。投资者,希望他所投资的企业,获得盈利,并定期分发红利。

这是很简单、很正常的道理。

热衷投资于没有盈利,只希望企业成长的人,就好像种果树旨在看到树干茁长,并不计较能否结果实,这种想法,正常吗?

而股票投资者,对无利可图的企业的股票,趋之若鹜,往往穷追不舍,而对那些盈利稳定,派息丰厚的股票,不屑一顾,岂不怪哉?

有人说,股市中反常之人,悖理之事,为行为正常,态度合理之人,制造了投资获利的机会。这种说法,有些残忍,却是不争的事实。

纠正心态
故股票投资,若要获利,首先就是要纠正错误态度,培养合理的思维。

这种说法,既老土又简单,却最易被人忘记。

忘记了这种基本概念的人,很难从股市得利,长期亏蚀,或时赚时亏的人,很难在股市生存。不能生存,何能发展?没有发展,何来成长?没有成长,何来获利?

故股票投资,一点也不复杂,有人感到复杂,是因为他的头脑复杂,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若能返朴归真,则复杂的现象被简化了。

事情错综复杂,会使你眼花缭乱,把事情简化了,则自然眼光清晰,思路合理,走在投资路上,才会脚步稳健,从容不迫。这样既不劳累,又可获利。许多投资者舍此正路不走,却偏偏要走捷径,找歪路,实令人费解。我在所写的文章中,在讲座的谈话中,不断地重复这些最简单的道理,讲得太多,给人以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印象。

返朴归真
我听了这些话,并不以为忤,反而引以为傲,这证明了我的主张是长期一致的,并不如一般人那样,常常改变跑道,转换方向。

其实,最经得起考验的,就是这些老土的,既简单又平常的道理。那些企图标新立异的投资秘诀,多数不久就变成明日黄花。

这是我40年投资生涯的真实体验。我是择善而固执,因为我是从复杂中走出来的,股市有如一堆乱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旦陷身其中,越挣扎,被捆得越紧,终于使人无法脱身。

脱身之法,只有一条:返朴归真,“回到股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深入思考,找出答案,悟出道理,并且念念不忘,使它成为你的身体的一部分,这样就不会被股市乱象所困惑,股票投资,才会变得轻松愉快。

我把这种情形,叫“股市悟道”。世上没有悟道后还是感到烦恼之人,这种人,就是庄子中所说的“真人”。

我常劝投资者,尤其是股市新秀,以常识作为判断的准绳。

“常识”就是“理应如此”。不如此,则不合“常识”。

例如,把钱存在银行,你定期存款,赚取利息,叫“定存”,这是大部分人的“投资”方式。

“定存”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两个因素:⑴安全;⑵有利息。而安全往往比利息更重要,更吸引人。

其实,银行是靠公众的存款生存的,存款,永远是银行的血液。吸引公众把钱存在银行的最重要因素是安全,有安全才有保障,有保障使人安心。

利率太低
目前银行年利低达2.5%,跟通货膨胀相比,一点也不吸引人,但是,银行存款还是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人们求安全,利息低,有时使他感到无可奈何,却仍不得不把钱存进银行,因为银行最安全。

银行定存利息2.5%,通货膨胀6%,存了一年,钱就贬值3.5%,长期把钱存在银行,肯定吃亏。银行把钱借给企业家做生意,赚取高过银行利息的回酬,就是盈利。所以,把钱存在银行,你实际上是帮助企业家赚钱,帮助别人赚钱是在做好事,做好事是“利人”,问题是“利人”之后,你“损己”。

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但总不能“损己利人”啦,何况你这所“利”之人是富人,而你所“损”的“己”却是穷人。

所以,长期把钱存放银行,尤其是“定存”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而银行就是靠大人的不明智而获利。

股息收入银行利息一倍
现在让我们往深一层想:既然企业是靠我们的钱(银行借给企业的钱都是你的钱)赚取高过银行存款利息;那么,我们何不把钱交给企业去替我们赚钱呢?为什么还要把钱存在银行呢?

把钱长期存在银行叫“定存”,把钱交给企业去赚钱,叫“投资”。

为什么人人喜欢“定存”,却不“投资”呢?

答案是“定存”完全没有风险;投资有风险。

如果我们找到回酬高过银行定存利息,而又相当安全的投资对象,一方面可以取得更高的收入,一方面也有可能取得资本增值,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需知“定存”是永远不会增值的。循着这条思路,我们到股市去找。

长期投资
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股息不但高,而且稳定,同时企业安全度相当高的公司,买进之后为长期投资,把你花在购买股票的钱,视为定存。

一个企业,无论怎样健全稳固,总会有一些风险,何况股价还会波动。所以,股息收入,必须比银行利息高一倍才合理。

以这个标准去寻找,我找到了NCB机构(北港机构)。

NCB 的业务很简单,分为经营巴生北港(North Port)和经营离港箱运,前者占营收和盈利的95%,后者占5%。故重点是在港口服务,拖格箱运属辅助性质。

港口的业务很简单: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码头,供运载货物的船只停泊,起落出入口的货物。

港务局其实是将设备出租给船务公司,同时提供货物起落服务,从而收取费用。这种情形,其实跟酒店差不多,是属“服务业”。

只要有国际贸易,就一定要用到码头,当然,码头之间也有竞争,但船务公司习惯在一个码头停泊之后,很少转换,故码头的生意是相当稳定——最低限度比酒店稳定。

北港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88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巴生港口前称瑞天港,分为北港和西港,NCB拥有北港。

盈利稳定
港口的特征是业务稳定,但成长缓慢,尤其是北港,受土地的限制,成长的空间不大,但业务稳定,财务稳如泰山,到去年12月的财务年,以4亿7000万令吉的资本,却拥8亿令吉的现金,完全没有负债,每股现金高达 1令吉70仙。

该公司去年净赚1亿4107万令吉,每股净利30仙。该公司将70%的净利以股息分发给股东,去年派息28仙(包括中期股息7仙,年终股息10仙,特别股息11仙;年终和特别股息除权日为4月21日)。

土著单位信托基金拥有NCB的48.78%股权,该基金需要现金分发股息给单位信托投资者,所以NCB将保持高股息政策。

另一方面,北港受土地限制,发展空间有限,所以不需要巨额建设开支,再加上盈利异常稳定,现金有增无减,这也是该公司股息丰厚的原因之一。该公司已连续4年派发特别股息,预料此项政策将持续。

股价波动
过去5年的派息率为:2005年15仙;2006年26.5仙;2007和2008年均为25仙;2009年28仙。

以目前的股价计算,毛股息周息率8.25%,净周息率为6.2%,仍比银行定存高一倍以上。

故从股息回酬的角度看,买NCB的股票,不是定存,胜过定存。但投资者也不要忘记,买NCB股票需面对股价波动的风险。

Saturday, March 20, 2010

分享集: 有土斯有财

凡有海水处,就有华人的踪迹。
华人每到了一个地方,有了落地生根的打算,最先考虑的就是买房地产。
华人对土地情有独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中国数千年来,以农为本,即使到现在,中国80%的人口还是住在农村。务农,是他们谋生的基本方式。

最想落叶归根
务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土地。有了土地,温饱就不成问题。故农民视土地为命根,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的上一代,离乡背井到异域谋生,缩衣节食,储蓄金钱,最大的期望就是落叶归根,回到老家去买田置地。

有了田地,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现在时移境迁,绝大多数海外华人已成为居留国的公民,但他们的血液里,仍遗留着祖辈对土地的情意结,购买房地产仍被视为人生的主要项目。

拥有自己的屋子,即使只是“蜗居”,仍是许多上班族梦寐以求的目标。

大部分的必需品,在满足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之后,价值日益贬损,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房地产是极少数在满足了人们“住”的需求之后,仍具保值功能的资产之一。

从投资的角度看,买屋子应列在买股票之前。

房地产投资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买屋子;另一条是买土地。

土地涨幅更快
根据地产投资者的经验,土地的涨幅比屋子更大,速度也比屋子更快。理由很简单,发展商买进大片土地,化整为零,分割为小段,建屋后把屋子连同土地卖给你,发展商已赚了一笔,进一步增值,速度当然较慢,涨幅自然也较小。

故要应付居住的需求,理应优先买屋,但要投资谋利则应该买地,因为空地增值更快,增幅也更大。

由于银行提供了相等于屋价70到90%的房屋贷款,由买屋者按月摊还,还期长达二、三十年,使更多上班族买得起屋子,真是功德无量。

买土地由于所涉款额更大,非一般工薪阶级所能负担,故对上班族来说,买屋容易买地难。

但这不等于上班族与土地投资绝缘。实际上,通过股票市场,上班族有许多投资房地产的机会,而且可以买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房地产。

大部分上班族都有自卑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买地皮。实际上,如果他勤做功课,深入研究产业投资信托股(Reits)和产业股票的话,他不难发现,他可以廉价购买地皮,而且大部分上班族都买得起。

首先,他要对“资产证券化,证券大众化”有明确的认识。

分割成小单位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以证券(一纸证书)代表资产,就好像以地契代表屋地,以车卡代表汽车一样;“证券大众化”是将那一纸证书,分割为很小的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小部分的资产。这样分割之后,数目变小了,就有更多人买得起,这就是“大众化”了。

“大众化”使更多低收入的市井小民,也有参与投资产业的机会。产业投资信托股就是根据这个概念成立的。产业投资信托股就是单位信托之一,只不过单位信托所买的是股票,而产业投资信托股所买的是房地产而已。

买产托股跟买屋没两样
买产业投资信托股票跟买屋子收租没有两样,却没有了收租的麻烦,而且股息也比屋子租金高。然而产业投资者却宁愿买屋子而不买 产业投资信托股,实在令人费解。

购买产业股其实就是购买土地,在股市低沉时,股价大跌。这时购买产业股就是廉价购买地皮。长期持有,股票的价值会跟着地价的上升而增值。

市价更合算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详细列出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和在账目中的价值,你只要以其价值除以土地面积,就可以算出每方尺的成本,然后将这成本与当地的土地市价比较,就可以看出该公司土地的价值是否被低估;你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产业股,等于廉价购买地皮,实际上,比直接购买地皮更合算。

如果你研究产业股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以市价估值产业公司的地皮,许多产业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以目前的市价买产业股,其实比买地皮更合算,也更方便。

许多公司的地皮是一、二十年前买下的,其实已大幅度增值,目前根本无法以其账面价值买到。例如激成(KSeng,3476,主板工业产品股)在新山附近拥有的9500英亩园丘都是在新山市30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发展潜能,在账目中,每亩只值数千令吉,市值已增至数十万令吉。由于没有重新估值,故激成的每股净有形价值仅为4.98令吉,若重新估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高达17.10令吉。

买地的态度
有些产业公司,由于历年的业绩表现平平,故不受投资者垂青。股价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实有关公司拥有不少不错的地皮,而且是在多年前买下的,目前地价已大为增值,但在账目中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抱着买地皮的态度购买此类被忽略了的产业股,比抢购热门产业更合算。

例如以吉打为基地的产业股优宾(Eupe,6815,主板产业股)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令吉81仙,以1亿2800万股,每股1令吉的股票计算,等于拥有 2亿3168万令吉的地产,以目前每股45仙的股价计算,买完全部股票只需5760万令吉,只等于其产业价值的四分之一。

从不发股息
以 45仙购买优宾的股票,等于以四分之一的价格购买该公司所拥有的地皮,更何况这些地皮,有不少是在十年前买进的,现在的价值最少已翻了一番。要在吉打买地皮,倒不如买该公司的股票,以买土地的态度长期持有,这样更加合算。

何以优宾不为投资者垂青?我想该公司自1997年上市以来,虽然年年赚钱,却从来不发股息,投资者长期没入息,感到失望是原因之一。

“有土斯有财”,中国人这句老话自有至理。若抱着买地皮的态度搜购价值被低估的产业股,长期持有,应可获厚利。

Ignore the Market's Low Volume at Your Peril

Weak trading levels have thus far not undermined the stock market's recent rall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y couldn't.

Many in the financial media have latched on to the argument that the low-volume nature of the recent stock rally doesn't necessarily undermine it. After watching the stock market grind higher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I must agree that bas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volume has left many looking silly in the face of a strong bull advance.

Still,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phrases in investing is "this time it's different." While there are periods when basic concepts of trading and market psychology seem to be out of line with reality, eventually they do make their way back. Think back to the end of the Internet bubble when price/earnings ratios were discarded in favor of "new economy" metrics. It only worked for a short few months.

For this reason, I must caution investors that volume does indeed still matter. And when volume does start to increase, it might be a sign of a turn in the market and not the signal that it is time to buy.

The bible of technical analysis, Edwards and Magee's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 says this, "Volume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all technical phenomena." Although price action is the most critical of factors in charting, volume tells us the conviction of the marketplace.

Right now, the trend is up so we must say that stocks are bullish. However, low volume tells us that the conviction of the public to own stocks is lacking. Indeed, Carl Swenlin, of DecisionPoint.com, says, "it means that more people than usual are sitting in cash becaus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small investor is not convinced that owning stocks is a good idea, even after a 70% rally.

Many might say that all of this cash is bullish for stocks as potential fuel. That may have been true in a market dominated by small investors, but today's market is dominated by institutions. And according to Alan Newman in his Crosscurrents newsletter, mutual- fund cash levels a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since 2004. In other words, institutions representing investors are not sitting on that much cash.

But is a lack of conviction really a bad thing? Should it matter how the market goes up if we are watching our portfolios grow?

The lack of participation by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investors means that stocks are in the hands of fewer owners. There is no buffer against adverse news, and it would not take much to get that group crowding the exit doors.

A buffer, in the form of a relative balance of buyers and sellers with different time frames and risk tolerances, slows down reactions. In a well-diversified marketplace, a small selling event does not turn into a stampede.

Richard Wyckoff, master technician of nearly a century ago, referred to volume as the "cause" and price as the "effect," indicating that volume leads price. Changes in volume lead to changes in trend. Of course, this was not pinned down to a time frame nor did it take into account the anomalies of today's market. Near-zero interest rates and government stimulus programs certainly change the balance of buyers and sellers.

But the principles at the core of market analysis remain.

Look upon volume as a risk measure and not a trend measure. The more volume, the more widespread the bullish mood and the more orderly the market will be, both as it rises and as it turns. Low volume does not prevent rallies. It does make them riskier.

Thursday, March 18, 2010

Market timers following 200-day moving average are bullish

It was Voltaire who famously said that the perfec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And, though he wasn't talking about investing, he very well could have been: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a "perfect" market timing system can lead to an inferior result.

Take market timers who rely on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should be in or out of the stock market. It is by no means a perfect system, as I'll discuss in a moment. But, by the same token, it has proven difficult -- in practice -- to do better.

Though trend-following systems have a long history, I suspect that the popularity of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in recent decades can be traced largely to Richard Fabian, who during the 1970s began championing a 39-week moving average (virtually the same as a 200-day moving average). At the time, Fabian was editor of the Telephone Switch Letter, an advisory service that has since gone through several metamorphoses and is now edited by his son, Douglas Fabian, and called Doug Fabian's Successful Investing.

Fabian the Elder told subscribers that they need not spend more than a minute a week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should be in stock mutual funds or cash. If the market was above its average level of the previous 39 weeks, then they should be in the market -- and otherwise in cash.

Compared to almost all other market timing systems I monitor, this one was the simplest. And yet, it also turned out to perform quite well: For the decade of the 1980s, for example, it was the very best performer of any tracked by the Hulbert Financial Digest.

Still, the approach was (and is) not perfect, and Fabian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say so. He often said, for example, that a 52-week moving average system would produce superior long-term returns than the 39-week system. He nevertheless stuck with the 39-week average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investors would not be willing to sit out the intermediate-term declines that a longer-term moving average would require.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have raised even more serious theoretical questions about this market timing system. One was that its market-beating potential appeared by the late 1990s to have become greatly diminished, leading some to speculate that the veritable golden-egg-laying goose had been killed by too many investors trying to follow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Another chink in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s armor is the argument, advanced by Ned Davis of Ned Davis Research, that the approach works primarily during secular (long-term) bull markets.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cyclical (shorter-term) bull markets, according to Davis, is that during them, trend-following systems tend not to work.

Given these apparent defects, you might think that doing better than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would have been relatively eas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But it hasn't been.

We know because Fabian the Younger has been trying to improve on it, almost from the point he took over the advisory service from his father in the early 1990s. On balance, his deviations from the mechanical 39-week moving average system have cost his model portfolio.

Consider, for example, a hypothetical portfolio that mechanically followed Fabian's 39-week moving average system to switch between the Wilshire 5000 index and 90-day T-Bills. According to the Hulbert Financial Digest, such a portfolio would have produced a 3.0% annualized return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Fabian's model portfolio, in contrast, produced a 1.4% annualized return over the same period.

What does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market timing system say about stocks currently? It says we should be fully invested, since the market is comfortably above its average level of the last 200 days. In fact, the market remained above that average even at the bottom of its January-February correction, and subsequent market strength appears to be increasingly vindicating its decision to remain bullish.

Perhaps not a perfect answer about what stock investors ought currently to be doing. But maybe good enough.

Monday, March 15, 2010

Weak Leaders May Signal Topping Market

When the market was topping in October-November 2007, what were the leaders doing?

Late 2007 was pretty much the end for the bull market that began in March 2003. An uptrend that began in late August was the last before the bear market of 2007-09.

Of course, it wasn't easy to see the end coming — it never is. But if you were holding one of the leading stocks in that rally, you were getting some negative messages.

Indeed, one sign of a topping market is abnormal action by the leading stocks. They may break out of late-stage bases, most of which will be faulty. Some climax tops may occur with a few leaders, while others suffer abnormal price breaks.

Let's take a look at four big gainers of that 2007 rally.

Russian steel producer Mechel OAO cleared a base intraday on Sept. 13, 2007, and closed above the buy point three sessions later. 1 In about three months, it rose 116% from the ideal buy point to a closing high on Dec. 26, 2007. 2

As it rose, it made new highs in low volume Dec. 3, 6, 7, 10 and 26 3 New highs in low volume suggested that funds had lost interest in the stock. It was time to sell. On Dec. 27, 2007, Mechel began a 34% correction.

DryShips bounced off its 50-day moving average on Aug. 22, 2007. That established a buy range, but a disciplined investor would have waited for the follow-through day three sessions later. Depending on the purchase price Aug. 27, an investor could have been shaken out when the stock dropped 7% the next day. Those who bought 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day's range wouldn't have hit the 7%-down mark.

The stock doubled in two months.

By early October, trade was getting looser. The spread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of the day was 10% or more on Oct. 11, 16 and 19, and 20% on Oct. 30. Loose trade points to a lack of conviction.

By mid-November, DryShips was below its 50-day moving average and eventually corrected 63%.

Baidu also established a buy range with a bounce off its 50-day line. It nearly doubled from August 2007 to early November. Then it fell in fast trade in four of five sessions. It was time to sell.

Investors who held suffered a 30% decline as it shaped a cup-with-handle base. Action within the base, though, was looser and more severe than in previous consolidations. That was a bad sign. It cleared the buy point on Dec. 27, but volume was below average. That too was a bad sign. It fell 52% in the next three months.

VimpelCom broke out a day after the August follow-through. On Dec. 24, 2007, it made a new high in reduced volume. But this sell signal might have been difficult to recognize. After all, volume is typically low on the day before Christmas. Clearer clues would have come in a fast-volume drop on Dec. 27. An 8% loss on Jan. 15 probably would have been a rather late signal, considering the market was two weeks into a correction.

You have to wonder how much of a gain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An investor who bought at the August breakout had an 89% gain four months later.

The lesson? When the market is trying to give you a Christmas present, take it. Don't try to squeeze the last dollar out of a big winner.

Finally, when leaders falter and you sell, you will find fewer reasons to recommit that money. This will naturally raise your cash position, particularly if the market is under pressure or in correction.

但斌:自然流的投资

武宫正树先生是日本的超一流棋手,出名的是横亘中腹俾倪四方的“宇宙流”棋风。可是很多名家都说其实武宫真厉害是“自然流”,所谓自然流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然后随着全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策略。围棋的中心永远是地多者胜。所以武宫是要走大模样,还是要占边角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赢。一旦这个中心思想确定了,那么他的地势转换,攻守互换自然如同水银泻地般流畅。这就是自然流。

在投资上,我觉得巴菲特就是自然流的投资者。他骨子里有格雷厄姆的锱铢必较的经典价值流精神,也学到了费雪那种高者在腹天马行空的成长流神髓。芒格评价他的投资风格可以借用苏轼一句话,叫做:“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巴菲特绝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手段的投资者。他照样做套利,也做短线投机,衍生品生意照做,既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赚完拍屁股走人。市场高了就抛,市场低了就买,市场继续跌,就干脆控股,再低就全盘收购。说巴菲特是价值派的领袖,可是他真的仔细计算一个企业的折现自由现金流量么?他真的计算4毛买1块的安全边际么?他真的心心念念投资年复利不能为负么?他真的时刻把S&P500指数当成竞争对手,老想要赢过它么?

我看这些全部都是否定答案。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命中,安全意识早已经是他血管里面流淌的血液了,而对于企业的评估也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的都是定性的评估,绝不是定量的精确计算。当一个好的投资出现在他眼前,他并不介意少赚点或者短期挨套,他关注的是未来可以赚大钱的大概率事件。所以说他50多年的投资战胜市场少有亏损的年份,完全是出于这种自然投资风格的结果,而不是由于他心心念念挂着S&P指数或者年复利收益。
所以我说巴菲特的投资决策里面,存在安全边际,但是绝不存在4毛买1块的计算。存在估值,但是绝不存在折现现金流系数的精挑细选。存在对于亏损风险的认知,但是绝不存在预测市场还会继续跌多少自己会套多少这类小脑筋。

如果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已经浮现无疑了,那么果断买入并持有这个企业未来赚钱就是大概率事件。
而买入后市场继续下行造成浮亏很深,或者继续等待股票价格还会再下降,这些就是小概率事件。巴菲特是不会为了小概率事件而错过大概率事件的。
从这点来看他的几个投资:抛出中石油后市场继续上涨,但对他而言,当时未来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性就是大概率事件。

2009卖出各大指数的认沽权证很难用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理论去计算,但他觉得这个投资未来赚钱是大概率事件。

买入GE和高盛的优先股,尽管市场后来又跌了50%他也不以为意,因为这两个优质企业走出经济谷底就是大概率事件。

我想这些例子就是巴菲特对于投资机会的敏锐嗅觉的最好表现。

他常说这辈子投资上没有亏过大钱,所有大的错误都是买入的时刻太谨慎而错过了大好机会。实际上我们看到他老年在买入的机会上比起年轻时是越来越大方和坦然了,这种平淡,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成熟表现。

对于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于虚高的股票或者其他投资标的都有出自内心的恐惧和厌恶。所以价值投资者犯的错误常是买太早卖太早。但因此而矫枉过正到底部找不到买入时机,或者最高点还在吝啬卖出,绝不是正确的做法。解读趋势本身这就是投资者与市场间亘古不变的博弈。有时候投资者策略修正了,但是市场也改变了,结果还是无法做到最好。这些都不可避免,所以能够抓住大方向不出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别人恐惧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安心的当一个左侧交易者,适当的调整买卖时机,这些都很好,只是永不要幻想能够抓住顶和底那两个点。

如果说所有投资的目的都是“安全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无疑即使是巴菲特也不能忽略市场先生的不理性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如果我们把股票投资的收益归于两位先生:市场先生和企业先生,那么在一个市场的有效性很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利用市场先生的喜怒哀乐去赚取额外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企业先生,必须时刻记住企业先生才是我们的第一号金主。企业先生给我们发工资,而市场先生发奖金,两块利润我们都应该毫不犹豫的去努力争取,在价值的核心上适度把握趋势,但是永远不做不理智不安全的投资决策,让我们的投资风格和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水乳交融,这就是自然流的投资。

巴菲特的大气

巴菲特是靠低价买入优质股、长期持有而胜出的么?很多人称是,我很怀疑。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如今也知道了巴菲特的这个方法,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不能用这个方法胜出?在巴菲特卖出中石油时我们嘲笑巴菲特错了,在巴菲特去年抄底买票时我们以为巴菲特疯了,事后再看才知道:巴菲特是对的、我们又错了。看来只知道方法是没有用的,方法只是一个表象,方法的背后还有一些东西是巴菲特具备而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可能是我们缺少了巴菲特的大气!
  
巴菲特的大气,促使其只关注大趋势、进行大判断、投资大机会、谋取大利益。当他认识到市场价格最终总要符合企业价值时,他勇敢地放弃了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交易性投资机会,进而专注于寻求投资于优质成长企业的机会,弃小源而图大源;当他意识到真正丰厚的利益来源于长期投资时,他根本不顾及短期市场波动,甚至主动承受短期被套,所以才能长期持有等待,弃短而守长;当他明白了风险损失对投资的伤害越越重于投资收益的奖励时,他在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宁肯不要收益,弃利而保安。巴菲特的大气,使得他投起资来,明明白白、挥洒自如、大刀阔斧,对一些枝枝杈杈、末根细稍的东西不屑一顾。
  
与巴菲特的大气相比,我们实在太小气!小气到看着分时线做“投资”,小气到冒着大风险去赢取蝇头小利。
  
当巴菲特看着自称是价值投资者、自称是巴菲特的信徒们,在为一点小赢小亏斤斤计较、在为三天两月的账面损益坐卧不安时,不知道做何感想,也许只能“大笑之”,笑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自古有成就的大家,无论做哪一行,无不是大气凛然、气吞山河者。为什么李白能斗酒诗三篇,洋洋洒洒?他看的是大山大水、见的是人间豪情;为什么毛泽东驰骋纵横、打下江山?他读的是历代经典、用的是大智大勇。
资本投资市场是个多种力量角逐、多元成分构成的大系统,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求生存、谋发展,如果继续小里小气、谨小慎微,如果不能大开眼界、放开手脚,充其量只能证明自己曾经参与了这个市场,绝无成为赢家的可能,更不可能成为投资大家。

股市内部消息:恐惧与贪婪的骗局

因为我的工作关系,曾经有无数的人向我打听所谓的内部消息。

他们知道我认识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以,自然觉得,我的消息最灵通。但是,事实上,我不知道任何所谓的内部消息,我能想出来的全部的结论,都可以公开发表,而且基本上都已经公开发表过。每当我这样回答对方,他们总是暗中怀恨我一下,似乎我有什么好东西,不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事实上,我自己也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太多的内部消息,是彻头彻尾的骗局,甚至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对自己公司股票的价格走势,也是拿不准的,除非他是个不务正业的董事长,整天想着从股市上捞一把。

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内部消息的秘密。

坐庄婆罗洲锡业的一个机构为了把股票出货给利文斯顿——他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投资人,因此故意在利文斯顿老婆吃饭的时候,安排了人装作投资机构大老板的样子,在旁边的桌子上大谈这个锡矿的增长潜力和股票拉涨价位。

当然,他们的目的是让利文斯顿老婆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利文斯顿。他们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利文斯顿的老婆确实对自己偷听到的“惊人秘密”深信不疑,并且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买了这只股票。

但是他们的第二个目的没有达到,他们不知道利文斯顿的老婆是不服她丈夫的,她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赚一笔大钱给丈夫看一看;现在,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她并没有告诉她老公这个消息,她在等着羞辱老公。

不久,当利文斯顿看到婆罗洲锡业的股票开始上涨的时候——这正是庄家给列文斯顿制造的假象——不但没有追,反而把已经持有的部分全部卖给了庄家。这就是大部分消息的实际来源,即使庄家本人,也可能并不知道他深信的所谓内幕消息的确切来源和产生原因。但是,投资者仍然是那么的迷恋消息,丝毫不知道消息本身就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这个故事其实暗示了,股市投资有三重境界——第一层依赖消息;第二层依赖技术与基本面分析;第三层依靠风险控制。三个层面中,谁在赔钱,不言而喻。

而股神,似乎是另一个挥之不去的神话。每一个财经网站都在搞模拟炒股大赛,冠军往往能取得1000%的年盈利。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兴起过聘用这样的人到公司操盘的念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百发百中,能打断二十米外苹果的枪手,当他的目标换成他老婆叼着的苹果的时候,他几乎一定会失手。

因此,股市中投资者另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你的喜怒哀乐,其实完全被这些纸片左右,当你手里有股票的时候,任何下跌,或者关于下跌的言论,都会使你愤怒、恐惧。而任何上涨的消息,都会使你心花怒放。你的智慧,完全被一张张电子记录交割单取代。手里拿着纸片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和假如此时手里没拿纸片的人说的话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一个判断能力是真实有效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投资人,困扰了100年,仍然没有答案。大家感兴趣的,可能知道美国华尔街有一句话叫没有一个国王是戴着王冠下葬的。美国最大的投资家,最后穷死的不计其数。曾经有一个多头之王,叫摩斯的,死的时候连尸体都被房东大娘扣住,因为他没有支付最后的几美元房租——他的豪宅早就抵押卖掉了。而成功逃过1929年大崩盘的天才利唯摩尔——他是唯一在1929年赚了数百万美元的人,在1940年开枪自杀。2003年美国最佳十大交易员,到今天只剩下七个了,另外三个去哪里了,没有人知道。

美国股市的所有例子,都能在中国找到影子,肖建华,至今躲在美国不敢回来,他是明天系的创始人。另一个所谓的失踪的吕梁,可能早被人做掉了,尸骨无存,唐万新自不须说。

至于所谓的杨百万之类的,他那两个钱,也能算投资人?太小儿科了,比他强的都要车载斗量了。

所以,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我们都必须知道,钱是属于上帝的,我们只是它在地下的代管人。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谁呢?我们的恐惧和贪婪,时时刻刻都在跟我们作对,这里绝对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理性在股市中,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到了股市交易的实质——恐惧PK贪婪——这不就是交易灵魂么?实际上,我们是在跟灵魂与本性搏斗,只是这纸片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交易的物理载体。难怪索罗斯说,股市就是一群变态狂和疯子发明的,这群疯人严格地遵照游戏规则玩,最终带坏了正常人,并使整个世界都疯了。

探索永不亏钱投资模式背后的成功之道(中)

承接上文平准基金所包含的投资之道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平准基金长期盈利永不亏钱的原因背后隐藏着两个非常可怕的情况,平准基金成功之道与我们普遍认识的成功之道截然不同。平准基金的成功之道靠的不是智慧,更不是模型和方程。平准基金大部分情况下的操作是不进行分析,主要就是依赖大幅下跌和全面恐惧的出现。平准基金入市也是有一些原则,但这些原则就是常识,不是方程模型等复杂的东西,就是根据一种历史形成的常规波动区间,来采取行动,基本上不依赖于精确地分析。也就是说平准基金的规律性成功不依赖知识和智力,这的确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不靠知识和智力就能成功。第二点,平准基金不依赖于选股,选股并非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平准基金不需要选股,就能成功。以1997年2月为例,邓小平去世了,全中国都镇痛。金融市场开盘后指数跌停,但10分钟后,大盘股四川长虹,马钢股份,上海石化等出现几千万的买单,这些买单不顾一切吸纳任何卖单,指数从跌停上站了起来,全天最终翻红,这个就是平准基金入市。当时平准基金拉抬了几十只品种,哪个能影响大盘就选哪个,而且它是多点开花,十只,几十只同时下单,后来当时入市的资金很快就产生大幅利润。这种不选个股最终也成功,不因为没买优秀公司,不买成长股而不赚钱,导致的结论是选股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把平准基金和指数基金进行对比,发现在指数基金中也有类似情况。指数基金根本不动脑筋,一样盈利。我们发现两种盈利的情况都是不动脑筋,不依赖知识和智力,不精选个股。分析的结果连凌通都有点想不通,但事实就是这样。这种投资成功的规律性原因是什么?毕竟它不是偶然的。

凌通经过深入分析后得出:平准基金和指数基金不动脑筋,不依赖知识和智力,不精选个股,照样成功的规律性事实,反应了投资的本质是情感博弈。这里有两层意义,第一投资是博弈,过去大家认为价值投资不是博弈,只有短线操作是博弈。实际上价值投资100%是博弈。巴菲特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站在和对方相反得角度思考和行动,这就是博弈。否定价值投资是博弈的观点是违背价值投资基础本质的。同时这种博弈是一种情感的博弈,巴菲特的那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始终颠来倒去围绕情感说的,投资是自己的情感与市场整体情感的博弈,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市场情感的相反面,于是成为了成功的真正王道。投资最关键的是情感管理和修养,不是知识和智力。

在认识了投资的实质是情感博弈,而非知识智力的博弈,投资成功也不特别需要选股之后。凌通为大家举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几乎完全不懂股市,也不进行基本面研究的个人投资者,连续十多年超越了巴菲特,连续十多年获得了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这是我们真实的接触到的一个个人投资者。这位投资者是一位商业经营者,他的精力非常稀缺,每天非常忙碌。据他讲:他每周用于股市投资的思考从来不超过10分钟,就整体上讲,他的日常安排连百分之一也分配不到股市,因此他完全不懂任何股市的原理、经济法则、宏观经济和个股基本面。他买过很多股票,但每个股票的基本面,他连F10中的资料都没有认真看,这是因为他时间太紧张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获得持续的30%以上的年收益率,其做法很简单,就是看每一支股票,如果发现某一支股票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其历史最低点就买入。一个具有若干个波动周期的股票总会形成一个历史最低点,如果现在的股价与历史最低点相近这个条件一旦出现就立即买入,然后他就不再做任何股市方面的研究、思考和关注。一旦当他发现自己的账户出现了30%以上的盈利之后他就全部清仓,不做任何的迟疑,清仓的资金用来申购新股。他的操作之中不为任何细节分心,每个月看股市连半个小时都不到,他只看K线图上哪支股票的价格跌入了历史最低区域,就立即买入,一旦盈利30%就立即卖出,今年就不再操作了,然后打新股。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每年能获得30%。这位投资人除了看价格走势图外也根据市场热闹程度买股,如果大家都愿意买股票时他往往愿意采取一些冷静的做法。比如他申购中过中石油,本来他是不想卖,但在买烟时听到卖烟的老大爷说明天开盘后要买中石油这个观点,于是他坚决果断地把中石油卖了。因为他觉得卖烟的老大爷都想买中石油,中石油股价应该没什么前途了。他的总原则就是这样,一是价格低下来;二是市场没有人把它当成机会,把这个公司看得很没有前途的时候就买入。反之,一旦获利就卖出。在他买入的任何公司中他都没有看过基本面,连F10都没看,因为他没有时间看,但事实上他就是持续的成功。

这个案例其实就是一个与平准基金相类似的成功,这类投资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凌通在与这个投资人交谈中明显地看出,这个投资人的性格中包含着一种不随众,完全是以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来做,他不接受任何参考意见,也不看书报,不看新闻,他完全按照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独立行为。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性格上也比较果断,所以这位投资人的成功通过现实的方式再次印证了真正的投资之道和成功之道是什么?大体上就是要跟市场的情绪和热门度反着干,第二就是低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是价值,下跌创造价值,只要跌下来就是买入机会。同时,一旦涨上去一定要减仓。我们持有股票不是要拥有股票,只是利用股票来盈利,这是凌通近期新的思想。很多人说我要持有股票就像娶媳妇一样,这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了,本质就是为了获利,获利是终极目标。买入股票,持有股票,卖出股票这些是手段。最普遍的商业规则盈利一定是低买高卖的,终究是靠低买高卖实现的。
总的来说,通过对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能实现永不亏损的思考,最终凌通发现了真正永不亏损的方式的确是有。这种方式所包含的道理是,投资不依赖知识,不依赖智力,不一定必需得选股,情感博弈才是王道。
凌通的这些研究听上去可能令人很难接受,但是应该是正确的。

探索永不亏钱投资模式背后的成功之道(上)

巴菲特曾经说:“投资之道第一条是确保不亏钱,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不亏钱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原则和道理。
沿着巴菲特的指引,凌通在思考:怎么样实现不亏钱,有什么样的原理,法则、投资模式可以做到永远不亏钱?

在多种模式、理论和做法进行比较后,凌通发现,迄今为止,在我们所知范围内,有两种方法可以确保不亏钱:第一,长期持有指数基金;第二,全世界以维护市场稳定为目的的平准基金和做市商始终不亏钱。

先看指数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长期持有,一定不亏钱,一定赚钱。这恐怕是因为全世界都在进步,所以,长期投资指数基金,可以不亏钱,而且可以盈利,并且不动脑筋,只需要买入不用管就可以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有资本市场,就有一个由政府掌管的,以维护市场稳定,以消灭市场非正常波动为目的的资金。这种资金的行为特征是,只要市场非常低,它就买入,只要市场非常高,它就卖出,在市场不高不低的情况下,它不参与。特别要提的是,每当平准基金买入的时候,一定是大家完全没有信心的时候。每当在大家信心膨胀的时候,平准基金就不顾一切,疯狂卖出。

对平准基金的操作模式抽象后,凌通认为大体上有这样几个本质体征:

第一、不分析不研究;第二靠眼睛和常识来做,跌破正常范围就买,反之,涨过正常范围就卖;第三,和人们的信心反着干,当人们崩溃的时候就不顾一切的买,当人们膨胀的时候就卖。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平准基金都不亏钱,都赚钱。在极端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平时正常状态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在决定买卖的时候,不是靠思考,不是靠研究,不是靠主观预测,而是只看市场估值是否是历史上的最高或者最低,或者是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端或者非正常状态。最后,如果说还有什么秘密的话,这种永不亏钱的模式一定是和大众相异的,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所以,平准基金的投资之道和巴菲特完全一样,巴菲特曾说过,对于股市的未来走向,只有到股市走到两端的时候才知道。平准基金正是在两端操作。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传到香港,香港股市连续暴跌,香港政府当时以稳定市场为目的大举入市千亿,最后,入市资金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整体获利超千亿。2004年3月,台湾进行选举,在投票前一天,陈水扁肚子上莫名其妙地挨了两枪,于是整个台湾陷入了动荡,股市在两天内下跌10%。此时,台湾当局组织资金入市,并高调宣布已经入市。大约一周之后,台湾股市大幅上涨。在大家前途迷茫,担心社会全面动荡的时候,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之后,以稳定市场为目的的资金全面介入,最后大获其胜。全世界的平准基金都实现了永不亏钱,包括很多金属期货市场的国家储备库,也是以平抑价格为目的,低买高卖。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做到永不亏钱,一定不是偶然,背后包含规律性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呢?

凌通觉得,道理在于“波浪式前进”和“物极必反”。在全宇宙范围内,事物都是以波浪式前进的,没有直线式发展,都是在一种不断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循环波动中演进的。人生的命运如此,企业的成长如此,股价的波动更是如此。这种波浪式前进是全宇宙最大的确定性和最根本的法制,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形态。股市中也是如此,股市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股价都是不断波动,波动方式就是由低到高后再由高到底,然后再由低到高永无终结,持续不断。最平凡,最普遍最常见的是不断地重复性波动。在这种波动中,在极端情况下,必然发生逆转。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比如在6000点之上,无论是黄金10年,还是黄金100年甚至1000年,都改变不了持续上涨达到极端后的必然逆转。在1600点,不管金融危机多么严峻可怕,因为它已经达到了中国股市开张以来的最低市盈率和最低估值水平,所以必然发生逆转,这是宇宙的根本逻辑,是万物的根本法则所决定的。

这个原理更加明确了平准基金能够成功的道理所在。凌通对以上平准基金所包含的永不亏钱和持续盈利的原因进行剖析之后,实际上,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模式推荐给大家,这种盈利模式是最确定的,其可操作性,可靠性远胜于成长投资。下一部分凌通将把真实的一个个人投资者在完全不懂股市,在平常完全不看股市信息的情况下依然获得年复合收益率30%的案例分享给大家。

Could Investors Use a Little Magic?

One of the classic debates in investing is indexing versus active management. The data is clear that few active mutual fund managers are able to beat broad market indexes such as the S&P 500 Index over extended periods. Still, there are some managers who have shown the ability to beat most broad indexes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including those we've named Fund Managers of the Year in past years and those we've recently named Fund Managers of the Decade.

In this piece, I'll approach this classic debate from a different angle. Is there a seemingly ridiculously simple, mechanical, quantitative formula that can beat not only the index but also top-performing actively managed mutual funds that Morningstar has praised over the years and that have themselves beaten the index? Evidence is emerging that there may be at least one.

Graham's Formula
Late in his life, long after he had written the first editions of his two investing classics Security Analysis and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enjamin Graham gave an interview, reprinted in a book called The Rediscovered Benjamin Graham by Janet Lowe, in which he presented the principles of a simple formula that most investors, including amateurs, could follow relatively easily. This formula had two components or what quantitative analysts these days would call "factors." They were a price/earnings ratio of 7 or less and an equity/assets ratio of 50% or higher. Graham argued that picking a basket of 30 or so stocks that met those two criteria and replacing each stock with another one meeting those criteria--either after the original stock posted a 50% gain or failed to do so after two or three years--would yield very satisfactory results. Graham also allowed for the relaxation of the first criterion in an environment of very low interest rates (such as we are in now), when he said a maximum P/E ratio of 10 was acceptable.

These factors are relatively easy to understand even for many novice investors. Earnings are the proverbial bottom line or profit line on a company's income statement, so the P/E ratio indicates what an investor is paying for a dollar's worth of annual earnings or profits. Basically, Graham argued for never paying more than $10 for $1's worth of earnings.

If you flip the P/E ratio around, you get E/P, or what's called an "earnings yield," a measure that makes stocks comparable to bonds. Although all the earnings of a company don't typically find their way into your pocket in the form of a cash dividend the way interest from a bond does, an earnings yield still allows for a reasonable comparison to bonds. So, for the risk of owning a stock, Graham wanted an earnings yield that was at least twice the yield of a highly rated corporate bond, and he wouldn't consider any stock with an earnings yield below 10%.

The second factor, an equity/assets ratio of 50% or greater, emphasizes a company's financial health or stability, and it'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anyone who has ever purchased a home. If a home is worth $300,000, and you place a $60,000 down payment on it and take a $240,000 mortgage, your equity/asset ratio is 20%--you own or have $60,000 worth of equity in an asset that is worth $300,000, and the bank or your lender effectively owns the remaining $240,000, or 80%. In this hypothetical situation, you've borrowed 80%, or well more than half of the price of the home. Indeed, 20%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standard down payment on a home (except for the period when the recent housing bubble reached its frothy peak and common sense was lost).

Even 20% equity/assets, however, is more debt than Graham would have wanted for an investment candidate. Graham wanted a company's balance sheet (its statement of assets, liabilities, and equity--in other words, its financial condition) to show that the firm had not borrowed more than 50% of the value of its assets. (Incidentally, this effectively eliminates banks from the investing universe.)

Graham implied that he had back-tested this formula, saying that investors could expect a 15% or more annualized return plus dividends and minus commission expenses, but he didn't provide clear statistics in his interview for how his formula actually performed. However, according to investment firm Tweedy Browne's pamphlet "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 finance professor Henry Oppenheimer ran Graham's screen for stocks listed on the NYSE and AMEX from 1974 through 1980. Oppenheimer found that an investor employing Graham's method over that time achieved an annual return of 38% compared with 14% per year return calculated by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ies Prices, or CRSP, of NYSE-AMEX securities. A seven-year period doesn't completely prove the validity of a formula, but that time frame is arguably long enough to suggest that the formula may be onto something.

Joel Greenblatt's 'Magic Formula'
Is there an equally simple formula with longer, more convincing back-tested data? A few years ago, hedge fund manager and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adjunct professor Joel Greenblatt wrote a book called 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 in which he gave the details of a "magic formula" for investing that resembles Graham's in some ways. Indeed, Greenblatt has remarked to us that he's always been intrigued by Graham's work and, if not the formula explained above specifically, certainly the general idea of paying a low price for a company's earnings.

Greenblatt has slightly modified Graham's P/E or earnings yield factor by replacing it with what analysts call "EBIT," or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payments and taxes, which adjusts for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businesses operat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ebt. Greenblatt also replaced the stock price with a firm's enterprise value, which is its total market capitalization (stock price times total shares outstanding) plus its debt. Indeed, EBIT/Enterprise Value has become a widely accepted version of the more traditional Graham earnings yield.

In the spirit of Graham's most famous student, Warren Buffett, who emphasized the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a bit more than Graham, the second component of Greenblatt's formula is a metric called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or ROIC, which basically relates a firm's income statement to its balance sheet by comparing profits (again, EBIT, in Greenblatt's case) to the capital required to generate them. According to Greenblatt's formula, if you pick the 30 or so stocks that display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high earnings yield, as he defines it, and high ROIC each year, you'll beat the market over the longer haul.

If we combine the data in Greenblatt's book with the data on his website, formulainvesting.com, we see that the formula posted approximately a 19.9% annualized return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88 through Sept. 30, 2009. Over that time, the S&P 500 Index returned 9.4% annualized. These returns don't account for taxes, transaction costs, or management fees, which would undoubtedly reduce the strategy's overall performance. However, these frictional costs would erode just a fraction of the strategy's excess annualized return of 10.5 percentage points. The results are also unaudited.

How Did Some Big Funds Stack Up?
The following table shows how some notable funds with $1 billion or more in assets performed from 1988 through Sept. 30, 2009. Many of them are on our Analyst Picks list. The top three funds, Federated Kaufmann, FPA Capital, and Fidelity Contrafund, added considerable value over the index's 9.4% annualized return, with 15.5%, 14.6%, and 13.8% annualized returns, respectively.

We included Vanguard 500 Index Investor to show what an investor seeking to replicate the index's returns would have experienced: a 9.2% annualized return as opposed to the 9.4% return of the index.

We also included a composite of American Funds' seven funds dedicated primarily to domestic stocks. American Funds Growth Fund of America (NASDAQ:AGTHX - News) produced the best return of its siblings, with an 11.5% annualized return. Although the composite beat the index, one of American's domestic-stock funds, American Funds American Mutual, trailed it, posting a 9.1% annualized return for the 21.75-year period.

Other notable laggards were Vanguard Windsor, T. Rowe Price Growth Stock, and Fidelity Equity-Income.

Why Does the Formula Beat the Funds?
It's unreasonable to say that investors haven't been served well by funds that have consistently added value over the index, but the formula's performance makes me wonder about the value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the mutual fund format, though not exactly in the way that devoted indexers wonder about it. The market isn't efficient, as the indexers say, but its inefficiencies are apparently not easily exploitable for some of the finest pros either--at least given how many of them currently go about investing, trying earnestly to predict future profits and discounting them back to the present. Perhaps managers outthink themselves or have too much confidence in their predictive abilities instead of relying on past results.

It may also be that a typical mutual fund, which maintains daily liquidity, is too unwieldy for many managers (or any manager, for that matter), with investors (both retail and institutional) throwing money in and yanking it out at exactly the wrong times. Academic studies of trading costs are beginning to show that active managers add value when their trading isn't forced by flows and detract value when it is.

Additionally, investing in mutual funds necessarily entails investors buying "legacy" portfolios, as Greenblatt puts it, containing stocks that aren't as cheap as they were when the manager first purchased them. Greenblatt, instead, has chosen to use separate-account vehicles, with every investor purchasing the stocks that meet the formula on that day of investment.

Perhaps many popular mutual funds also just have too much money to exploit the cheapest stocks, which may be more likely to show up in the bottom part of the top 1,000 stocks ranked by market capitalization. (The bottom of the top 1,000 consists of companies around $1 billion in market capitalization.) Buying a meaningful position in stocks this size for many funds necessarily entails pushing prices up and destroying the opportunity. Greenblatt has tested the formula for both the largest 3,500 and the largest 1,000 stocks, and having access to 3,500 stocks increased the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It would be nice to know what part of the top 1,000 added the most value in his test of that group.

Finally, doing his best imitation of Yogi Berra and speaking for every variation of value investing, Greenblatt remarks in his book that the formula works precisely because it doesn't always work. In other words, it goes through periods--even multiyear periods--of underperformance. What's cheap can get cheaper or at least stay cheap for an extended period, whether it ultimately deserves to or not. This causes investors to lose confidence and give up. Eventually, though, the market properly recognizes the value of profits, and underpriced profits are what present the opportunities to begin with, benefiting the investors who stick with the formula.

Presumably, industry veterans know about simple formulas like Graham's and Greenblatt's. Indeed, Tweedy Browne's wonderful pamphlet "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 explains many of the simple formulas Graham used and marshals the evidence of academic studies to support them. Yet none of Tweedy's funds have employed any of the formulas strictly. And that's been to their detriment because Tweedy Browne Value, though it doesn't stretch back to 1988, hasn't come close to matching Greenblatt's formula over the past decade despite surpassing the index.

Investors may well want to give Greenblatt's strategy a long, hard look for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stock piece of their portfolios. Greenblatt's minimum investment isn't low at $25,000, though his 1% annual fee, which includes commission costs, is quite reasonable. The strategy, whether you choose to have Greenblatt execute it for you or try to do it yourself by using his other website, magicformulainvesting.com, will require patience. Like all other variations of value investing, it will almost certainly underperform for a multiyear period or post significant losses in a given year, meaning that it's not magic in the sense many investors would like it to be. Indeed, Greenblatt's strategy lost a painful 36% in 2008, only beating the market by 1 percentage point. Still, the evidence is strong that even investors who know "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 simply can't or won't stay with simple formulas or will make investing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needs to be. This bodes well for those who can stick with a simple value formula over the long haul.

初探投资心理弱点

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着定时总结的工作,犹如加足了油的汽车,总可以载我轻松前行。 回味自己的投资历程我们总是在犯着一个个简单的错误。找到这些错误投资的元凶,引以为诫,将能够使我们的理财之路更加顺畅。固然当前的证券市场出现了一股不小的波澜,但投资者们对于新的一年仍然充满了期待。

理智的人都会果敢的在经济复苏周期配置股票,然而个体投资风格的差异,势必让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往往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固然与投资者的知识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另外一方面也与投资者的投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联度。正是这些投资方法、方式上的误区和错误,不知不觉地拖了我们的后腿,最终影响到了我们的投资收益的成绩单。

在众多投资误区中,心理因素所导致的错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不妨以模拟交易和真实交易来进行比较。为了提高投资者对于投资产品的适应度,很多机构都在网站上推出了各种形式的模拟交易,如黄金实盘交易和T+D交易、外汇交易,还有近期比较热门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等等。很多在模拟交易中得心应手的投资者,在参与真金实银的投资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水准大失。模拟交易中应用自如的原则、策略,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被抛之脑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参与模拟交易的投资者很清楚,自己投入和回报的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并不会给真实的财富带来任何影响。在这一前提下,投资者们往往更加理性和明智,也就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定。可是,在真实交易中,任何一次操作,都可能带来真实账户的变动。贪婪和恐惧,这两个人类投资中最大的天敌,会以更加强烈的力度对投资者产生冲击,导致他们难以继续以理性的方式对待投资。其结果就是,在真实的投资中,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成绩远远低于同等环境下的模拟投资。

没错,我们都是凡人,免不了七情六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为这些投资心理上的弱点所左右。过度谨慎也是弱点之一。很多时候,当真正的投资机会来临的时候,很多人往往由于自己的过度谨慎而丧失了投资机会。“要是当时……”类似的假设常常出现在投资者的嘴边,然而投资机会却是难以追溯的。即使曾经有过经验和教训,当类似的场景重新在我们眼前上演时,很多人依然会被恐惧情绪所掌控,于是又一次的机会擦肩而过。因此,当很多成功投资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人们会发现,他们总是能够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并非他们的运气格外好,而是因为他们除了有一双会发现机会的眼睛外,更敢于伸出双手去抓住机会。

握着毒瘤不停的幻想、不善于止损,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资误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只股票,股票X目前盈利20%,股票Y目前亏损20%,你会卖出谁?绝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卖出X,而被动地持有Y股票。结果就是人们往往倾向于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在这种被动持有中,亏损状况反而会越来越糟, 加上机会成本,损失的就更多了。

股市:恐惧与贪婪的三重境界

股市交易的实质其实是恐惧PK贪婪。在股市里,我们是跟灵魂与本性搏斗,只是这纸片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交易的物理载体。

因为我的工作关系,曾经有无数的人向我打听所谓的内部消息。

他们知道我认识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以,自然觉得,我的消息最灵通。但是,事实上,我不知道任何所谓的内部消息,我能想出来的全部的结论,都可以公开发表,而且基本上都已经公开发表过。每当我这样回答对方,他们总是暗中怀恨我一下,似乎我有什么好东西,不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事实上,我自己也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太多的内部消息,是彻头彻尾的骗局,甚至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对自己公司股票的价格走势,也是拿不准的,除非他是个不务正业的董事长,整天想着从股市上捞一把。

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内部消息的秘密。

坐庄婆罗洲锡业的一个机构为了把股票出货给利文斯顿——他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投资人,因此故意在利文斯顿老婆吃饭的时候,安排了人装作投资机构大老板的样子,在旁边的桌子上大谈这个锡矿的增长潜力和股票拉涨价位。

当然,他们的目的是让利文斯顿老婆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利文斯顿。他们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利文斯顿的老婆确实对自己偷听到的“惊人秘密”深信不疑,并且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买了这只股票。

但是他们的第二个目的没有达到,他们不知道利文斯顿的老婆是不服她丈夫的,她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赚一笔大钱给丈夫看一看;现在,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她并没有告诉她老公这个消息,她在等着羞辱老公。

不久,当利文斯顿看到婆罗洲锡业的股票开始上涨的时候——这正是庄家给列文斯顿制造的假象——不但没有追,反而把已经持有的部分全部卖给了庄家。这就是大部分消息的实际来源,即使庄家本人,也可能并不知道他深信的所谓内幕消息的确切来源和产生原因。但是,投资者仍然是那么的迷恋消息,丝毫不知道消息本身就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这个故事其实暗示了,股市投资有三重境界——第一层依赖消息;第二层依赖技术与基本面分析;第三层依靠风险控制。三个层面中,谁在赔钱,不言而喻。

而股神,似乎是另一个挥之不去的神话。每一个财经网站都在搞模拟炒股大赛,冠军往往能取得1000%的年盈利。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兴起过聘用这样的人到公司操盘的念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百发百中,能打断二十米外苹果的枪手,当他的目标换成他老儿子顶着的苹果的时候,他几乎一定会失手。

因此,股市中投资者另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你的喜怒哀乐,其实完全被这些纸片左右,当你手里有股票的时候,任何下跌,或者关于下跌的言论,都会使你愤怒、恐惧。而任何上涨的消息,都会使你心花怒放。你的智慧,完全被一张张电子记录交割单取代。手里拿着纸片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和假如此时手里没拿纸片的人说的话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一个判断能力是真实有效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投资人,困扰了100年,仍然没有答案。大家感兴趣的,可能知道美国华尔街有一句话叫没有一个国王是戴着王冠下葬的。美国最大的投资家,最后穷死的不计其数。曾经有一个多头之王,叫摩斯的,死的时候连尸体都被房东大娘扣住,因为他没有支付最后的几美元房租——他的豪宅早就抵押卖掉了。而成功逃过1929年大崩盘的天才利唯摩尔——他是唯一在1929年赚了数百万美元的人,在1940年开枪自杀。2003年美国最佳十大交易员,到今天只剩下七个了,另外三个去哪里了,没有人知道。

美国股市的所有例子,都能在中国找到影子,肖建华,至今躲在美国不敢回来,他是明天系的创始人。另一个所谓的失踪的吕梁,可能早被人做掉了,尸骨无存,唐万新自不须说。

至于所谓的杨百万之类的,他那两个钱,也能算投资人?太小儿科了,比他强的都要车载斗量了。

所以,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我们都必须知道,钱是属于上帝的,我们只是它在地下的代管人。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谁呢?我们的恐惧和贪婪,时时刻刻都在跟我们作对,这里绝对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理性在股市中,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到了股市交易的实质——恐惧PK贪婪——这不就是交易灵魂么?实际上,我们是在跟灵魂与本性搏斗,只是这纸片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交易的物理载体。难怪索罗斯说,股市就是一群变态狂和疯子发明的,这群疯人严格地遵照游戏规则玩,最终带坏了正常人,并使整个世界都疯了

人民幣最快下季升值

3月14日,周日。2007年10月30日恒指高見31958點,08年10月27日低見10676點,09年11月18日恒指見23099點後何去何從?CRB商品指數2008年7月3日高見473.97,09年3月11日低見203.46,2010年1月6日見293.75後又何去何從?油價在2008年7月11日見147.27美元一桶,同年12月19日見32.4美元一桶,最近見83美元一桶後又如何?股市、商品及原油價格無論高點及低點都已出現,甚至反彈亦已完成,之後又如何?上述都是2010年最難回答的問題。

牛二撞正各國退市
回望2000年3月至今,十年過去了,道指只是上上落;回望1997年8月至今,十三年過去,大量本港藍籌股股價同樣只是上上落落;再回顧1990年至今,二十年過去了,日經平均指數又如何?傳統所謂「買入後持有」論已沒有市場,投資者發現一旦大樹倒下,沒有一個市場不受影響。至於A股牛市第二期是否一如我老曹估計從今年3月或第二季開始?牛市一期在大部分人缺乏信心中上升,牛市二期卻要面對各國政府退市。A股到2007年10月市價已賬面值五倍,08年11月跌至賬面值一點六倍,目前是賬面值二點二倍(2000年至今平均值是二點一倍),即股市已趨正常。股票有如十五隻吊桶,如何選股最為重要。

1980年消費佔中國GDP 50.8%,到2008年只佔35.3%;投資到2008年佔44%。過去三十年在改革開放政策下,出現投資太多、消費不足的情況,與1950年至1980年日本相似。如任由上述趨勢發展下去,將出現近似1980年代的日本資產泡沬,然後爆破……。所謂前車可鑑,中央政府已將經濟發展方向改為內需為主。1980年至1990年中國消費佔GDP由50.8%降至48.8%,1991年至2000年仍只降至46.4%,可以說到最近十年才出現投資太多、消費不足情況,理由是1995年那次改革後,樓價、教育費、醫療費用上升等等因素,令人民把新增收入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導致消費沒有增加。城鄉發展的不平衝,1990年城市人均收入只是農村200%,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300%,加上過去十年中國最低收入的20%人口年收入升幅只有8.7%,而高收入的20%人口年收入升幅達17.1%;2000年最高收入20%人口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口收入的四點九九倍,2008年兩者差距達九點一一倍(香港更離譜,達到二十倍)。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造成有些中國人窮奢極侈但大量國人生活在貧窮線邊緣的不公現象。

去年中國經濟完成V形反彈,但美國、歐洲同日本又如何?會否出現W形走勢?中國GDP增長率今年估計達8.6%,其他國家又如何?在全球高呼經濟再平衡口號下,中國出口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愈來愈大,人民幣面對的升值壓力亦與日俱增,中國正進入內需型經濟。過去三十年,香港在內需型經濟下一再出現通脹通縮迅速交替,有多少間上市企業被市場淘汰?有多少間大企業不再是恒指成分股?

今年2月,內地不少城市宣布提升最低工資12%(為2008年11月17日以來另一次),希望有助縮窄貧富差距,亦有助中國製造業由勞工密集轉向高新科技型,從大量消耗能源及資源型,轉向環保型。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由製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估計中國CPI另一高峯期在今年7月或8月,原材料價格恐怕到今年下半年將進入回落期,因此我老曹再一次建議大家減持資源股同能源股。人民幣升值最大可能性在今年第二季出現,以壓抑第三季CPI上升。在經濟轉型中,汽車股、運動服裝股、超市、消費品、保險、銀行、醫療、內房股等皆在被看好行列。睇淡的是能源股 、資源股、化工股甚至電訊股。至於公路股、鐵路股、基建股相信是中性。出口股同航運股是炒復蘇概念,短期仍可睇好,中長線則睇淡。各位大可參考1982年至2007年香港經濟的發展。

大行對內房股變得樂觀
彭博向二十位分析員調查,估計人民幣到2011年3月31日止只會升值5%,至6.5兌1美元(我老曹估計升幅更細)。Robeco Hong Kong(管理1940億美元)的Victoria Meo認為,內房股經過去年8月至今調整,已到合理水平;其他如瑞信、瑞銀、美銀美林、摩根大通等亦對內房股變得較樂觀,不認同「泡沫論」,雖然如此,但內房股平均O仍高達二十六倍,吸引力仍不足。BlackRock Inc分析員Bob Doll繼續睇淡內房股,認為溫總的講話代表中央會繼續打壓內地房地產。中國地產分類指數今年首兩個月下降10%,同期上證指數跌7.5%。

1971年8月美元不再同黃金掛鈎後,全球經濟迅速改變。例如金價熊市由1980年開始,長達二十年,到1999年才結束。香港普通住宅樓價由1997年第二季開始亦可以出現長達七年的熊市,到2003年下半年才恢復上升(但至今仍未超過1997年8月水平)。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至今,仍是有反彈無上升。2007年10月次按危機令全球大銀行股價跌到一塌糊塗……世界改變速度之快,令主張「買入後持有」的價值投資法信徒跟不上;反之,趨勢投資法則大行其道。

1966年至1982年美國股市毫無吸引,港股則由1967年至1981年上升,升幅達二十七倍。1997年至2003年美股升升跌跌變化不大,樓價卻年年上升;香港股市這段時間大上大落,香港樓價在這七年便十分悽慘。

許多人崇拜畢非德的「價值投資法」。其實,當真正價值出現之時,大部分人視而不見,例如1982年中英談判時,有誰願意在香港買樓?2000年1月又有多少人相信未來金價可大升三倍?國企股最初來港上市時又有誰看好?去年第一季有誰看好內地A股同內地房地產?反之,在不適當時刻入市者卻多不勝數,例如1997年第三季乃本港最多人買樓的日子;2007年10月在港股直通車謠傳下,引發大量資金入市買港股。我老曹不是說價值投資法不行,而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畢非德的智慧。請記住「dance till the music stops」,即不要猜頂、不要抄底,當趨勢形成時加入、趨勢結束時退出。一如太極拳中的「推手」(順勢而行),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沒有人可以在最低價入市,沒有人能可以在最高價離市。請學習聞歌起舞,音樂停止便返回座位。2010年不是2009年的encore,但又不容許2008年歷史重演。2010年股市最大可能是上上落落,吹無定向風。通常一個大泡沫爆破後都有一個小泡沫出現。2009年是否Echo Bubble?

上一次歐洲取消金本位制是1914年,引發美國房地產投機及1929年華爾街危機,然後出現30年代大蕭條,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經濟才出現大繁榮。這次美國在1971年取消金本位(20世紀金融中心已移到美國),亦引發全球房地產投機潮及2007年10月美股狂潮。30年代式大蕭條相信不會出現,但過去二十年日式經濟衰退恐怕在美國已開始。如沒有中國、印度等因素影響,相信全球通縮2008年7月已開始(當時CRB指數見473點);在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需求刺激下,才令商品價格自去年2月24日起反彈至今年1月6日,是否只是一次中期調整?木宰羊。有人認為,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便可逃過30年代式通縮,但從過去二十年日本情況看,卻證明此法不行。

原材料價格今年將回落
商品指數2008年8月已見頂兼大幅回落,去年2月至今上升的推動力量是中國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入口商!今年波羅的海乾貨輪指數連續數星期回落,反之中國貨櫃運費指數至今上升12%,代表中國出口在上升,但原材料入口可能減少(去年入口太多)。今年1月份中國向歐洲出口鋼鐵較去年12月升50%,成為歐洲入口鋼鐵的最大來源(佔總入口量16%),令人擔心去年中國大量入口是趁低入貨用作今年出口。如上述分析正確,今年起原材料價格將進入回落期。

《金融時報》3月7日文章指出,長達三十年的「金邊債券」牛市接近死亡邊沿。至2008年12月止過去四十年,全球債券指數平均每年升4.89%,OECD國家股市指數平均每年升4.02%,即1969年至2008年這段期間揸債券跑贏揸股票,但2009年起形勢逆轉,小心全球經濟正由低利率期走向高利率期,上述改變影響深遠。

希臘經濟只代表歐羅區2.7%GDP,為何令歐羅出現如此大跌幅?理由是投資者擔心唇亡齒寒,因為其他國家經濟情況亦不遑多讓。希臘負債共3500億歐羅,如無法履行合約,可引發主權債券危機。希臘的問題同日本接近,就是出生率太低,只有一點三個,結果十個祖父母只有六個子女、四個孫,整個國家人口進入萎縮期,加上希臘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八歲……。問題是,四個孫子如何供養六個父母、十個祖父母?

今天大部分港人家庭只生一個子女,如沒有新移民來港生孩子,香港早已變成「老人港」矣。但如內地人紛紛跑來香港生孩子,香港又怎應付?2001年香港終審庭裁定:1997年7月1日以後,港人在內地出生子女必須輪候來港;反之,內地人在港出生子女可獲「香港人」身份。當年(2001)內地人在本港所生子女共六百二十人,隨着上述法例生效及2003年自由行開始,到2008年超過二萬五千人,去年接近二萬九千人;過去仍以深圳、廣東省為主,目前已遍及全國各地,估計數字不斷上升,結果令本港醫院生意大旺。目前內地父母在香港出生的人口數目已超過十八萬,大部分在十歲或以下,其中住在深圳者不少每天到港返學(因香港提供中、小學免費教育)。由於內地實行一孩政策,即第二個子女沒有入學權,數目已超過六萬。為阻止內地父母來港生子女,醫管局宣布去年10月起有所有公立醫院不接受上述申請,即來港生子女者今後只有找私家醫院接生,費用1.5萬元或以上。

教育水平高低,同投資是否成功完全無關。不少經濟系教授的投資成績可能不及一個小學程度投資者,理由是他「知」得太多。我老曹的投資成績亦不及2003年6月前去世的母親。我母親1975年初才開始買股票,她的作風是永遠只買入不賣出,每次股市大跌後她便將手上現金全部買股票,例如1982年年底、1989年6月、1998年9月……。結果她的投資回報率跑贏他的兒子(自認是投資專家)。這說明知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機構投資者較散戶優勝地方是他們知得更多,但在股票市場,知得更多不代表表現出色,許多時反而累事。理由是知得太多很容易產生偏愛(predisposed),因偏愛會產生投資盲點及感情用事。例如在2000年是很難游說投資界精英們相信黃金牛市已開始;2007年10月之前亦無法叫他們相信金融危機已出現。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各位仍記得格蛇在1996年12月認為美股進入非理性亢奮嗎?但1997至99年美股每年升幅都高達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