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国富民穷 中国家庭“内虚”到无法内需?

中国财政部长谢旭人1月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透露,2008年中国财政收入料突破6万亿元(人民币,约1万3000多亿新元)。
  
央视《新闻联播》同一天报道说,国有中央企业2008年营业收入11万50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约7000亿元,同比下降30%左右,上缴利税达到1万亿元,同比增长20%。
  
报道指出,扣除去年初冰冻灾以及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在1万亿左右,与2007年基本持平”。
  
这些数据除了说明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大,也显示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强势地位;但是它也同时揭露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隐忧——国富民穷。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陈志武的计算,到2006年年底,中国国有土地的总价值约50万亿元,11万9000家国有企业资产总计约29万亿元,国有资产总价值约79万亿元;然而到2005年年底,中国全国城镇居民的总资产价值在21万亿元左右,换句话说,只有大概四分之一的资产性财富在民间。
  
2008年财政收入每6元就有约1元来自国有中央企业,说明这个格局并没有改变。
  
陈志武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从1995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平均每年上升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年均增长只有6.2%。
  
他表示,一个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与资产性财富升值收入;可是中国民众享受的只有劳动收入。他质疑中国社会财富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失衡的分配后果:“很多经济学家讲我们必须改变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必须通过内需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但是财富升值的收益没法流入老百姓手里,他们如何消费?”
  
通过刺激民间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府应对这轮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策略。胡锦涛去年11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强调:“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欧洲进行“信心之旅”的中国总理温家宝27日表示,中国的信心并非凭空而来,因为中国“内部需求很大”;并且“采取了正确的扩大内需政策”。
  
在中国经济增长两大引擎——出口与投资——同时失速的当儿,拉动消费刺激内需的思路显然正确。可是在具体措施层面,刺激消费的转型策略却面临不少困难。

“新三座大山”没解决
当局打出两年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王牌,距离温家宝口中的内部需求(民间消费)仍然有一段距离。批评者形容4万亿主要花在“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依然是传统公共投入拉动需求的老路子。
  
此外,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并没有看到对于改善民生,保障消费信心大刀阔斧的作为。政治观察者吴木銮就指出,去年财政的教育支出虽然增加了47%,达到1582亿元,可是仅占全国收入2.63%;医疗支出833.6亿元,仅为全国收入1.39%;社保和就业支出为2761.6亿元,为全国收入4.6%。
  
换句话说,民间抱怨的“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还无法有效解决。政治评论者莫之许说,2008年年末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会诊:内需不振、社会保障体制滞后、投融资体制亟待改革等病因,以及启动内需、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外向型经济等方法,与10年前的1998年仿佛。
  
莫之许认为,10年轮回,人们依旧慑于不确定的预期而不敢花钱。他说:“经过10年来住房、医疗、教育的强迫内需,大多数中国家庭已经‘内虚’到无法内需了。”
  
要真正实现从出口与投资的增长策略转变为内需拉动,论者莫不希望当局能利用危机进行结构性改革。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一篇分析内需的文章中说:“准确地说,中国的要害是‘民需’不足;抑制‘官需’、提升‘民需’才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陈志武在接受大陆媒体专访时,提出三点来解决国富民穷的弊端。
他说:“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三件结构性改革,一是民主宪政制度改革,二是减税、退税,三是将剩下的国有资产做民有化改革。”
陈志武建议“退利于民”,通过把国有资产产权注入国民权益基金,让国有资产的升值和盈利直接进入民众的消费预算中。
与任何改革一样,活化内需的体制性调整,必然要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好处;而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却不容决策层在解决问题与利益格局的平衡木上踌躇太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