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写到:“混浊的水慢慢就会清澈,静止的东西慢慢就会动起来,一切都会自然发生。放弃聪明,放弃技巧,放弃智慧,利益反而增加百倍。成功的人不靠聪明, 技巧和智慧,靠的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道虽然看不见,但它十分真实,它是万物的本质,它包含着最可靠的东西。”这段话较长,若套用到股市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股市变化何止万千,人靠智力不能具体把握,因此,投资人应该放弃技巧,放弃过度思考和避免滥用智力,此时的投资利益反而会增加百倍。只要借助于股市的基本变化规律,就可以把握股市最本质的变化。这个基本的变化规律是最可靠的,而在股市中这个基本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它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十分真实,它是股价变化的本质,它包含着最可靠的东西。”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放弃技巧,放弃智慧,放弃过度思考,这一观点凌通不知道在其它行业是否正确,但是,我们确知在股市投资这个领域,有时候智慧、思考和技巧往往是有害的,往往是不利于投资价值增长的。老子提出的反对利用智慧的观点,历史上被批判为反动落后的,但至少在股市这个局部领域,反对过度思考,反对过度摆弄聪明和反对过度滥用智力实际上是正确的。老子的思想和巴菲特的思想是一样的,巴菲特曾说:“股市是唯一一个业余投资人能够击败专业投资人的行当。”巴菲特的言下之意是,股市是可以不靠智力就能盈利的行当,或者说,股市成功跟智力关系不大,过度思考的专业人士的投资成绩并不一定比业余人士在无知状态下凭常识投资所取得的成绩更好。老子和巴菲特共同认为,股市投资不是比聪明和赛智力!
股市投资不比知识和智力,那么,比的又是什么呢?所比的东西就是老子所说的德,所谓的德就是按照常识行事!所有的成功法则和原理都是常识,都是小学生都知道的简单道理。这些有用的道理,聪明人和不聪明人都能理解,就好比让博士和小学生比赛,回答“1+1等于几?”这时,博士就没有优势,因为题目本身很简单。大部分博士在拿到“1+1等于几”的问题时,往往会答错,因为,他不相信结果是简单的“2”。博士们不愿意用常识来解答问题,思考问题,总认为有某些复杂的东西或有某种与众不同的东西需要他去发现。他们智慧,聪明,有知识,但不愿意,不相信和不能用常识去处理问题。他们滥用智力,最后,成绩反而不如小学生好。按常识办事,始终按照最简单的常识思考和行动,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成功。投资需要心里有德的投资人,能用常识来指导行为需要平和心和平常心。面对问题,动则要解方程式,动则要开动大型计算机,从来都是错误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知道价值规律,然而,在数以千万计知道价值规律的人中,成功者不过几人,十几人,原因是成功不是比大家谁有智力或谁聪明,而是比谁更有德。所谓更有德仅仅是指,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用常识和简单的生活原则处理复杂的投资问题。这种持续简单地用常识处理问题的坚定性,就是《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真正的明白人应该回归简单,变回光屁股小孩的心态,光屁股小孩会用最质扑和最简单的原则处理问题。此时,凌通想起了价值投资者赵丹阳的基金就叫赤子之心基金,这使我们不由得感觉,也许赵丹阳的基金叫赤子之心的本意就是要用纯真小孩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投资问题。用小孩的纯真之心思维,可以成就大事,而回归纯真需要放弃烂用智力,放弃过度讲求知识,放弃忽略常理和轻视常识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更需要保持一种虚静平和和淡然若定的心态。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Tuesday, May 12, 2009
范·K·撒普眼中的价值投资
范·K·撒普(Van K Tharp)是国际上被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及交易商和投资者的导师。他的经典名著《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是一本十分适合投资者的书,这本书具有极好的系统性,它完整地介绍了投资策略,有助于读者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主动驾驭自己的财富。虽然他曾做过15年的交易商和投资者顾问,并且研究了4000位以上的交易商,但是他在经营自己的公司退休基金时,却是运用了价值投资的策略。
撒普认为巴菲特的模型几乎全是关于基本面分析的,而价值交易是资产组合经理用来进行股票市场交易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策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某种东西的价值被低估时买进,并当其价值公平或被高估时卖出。当然,如果我们愿意卖空股票,同样可以在其价值被高估时卖空,并在其接近公平价值或被低估时再将其买回。
在股市的历史上,很多出色的投资者都会认为自己就是“价值投资者”,包括巴菲特及其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还有像约翰·马克·坦普尔顿爵士这样的名人和杰出的投资家像迈克尔·普赖斯、马里奥·加贝里奥、约翰·内夫、拉里·蒂施、马蒂·惠特曼、大卫·爵曼、吉姆·罗杰和迈克尔·斯坦哈特等等。这些大师在强调价值方面是相同的,然而在价值界定方面又稍有不同。
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对 “ 价值 ” 如何确定。在撒普的另一本著作《财务自由的安全策略》中,撒普深入探讨了本杰明·格雷厄姆著名的赚钱技巧 —— 格雷厄姆数字技巧。在那种情形中,价值很简单:一个公司的清算价值是多少?如果我们打算在下一年内变卖公司所有的资产,能卖多少钱?我们只要把该公司的当前资产减去其全部债务,就会很清楚如果明年变现该公司,它会值多少钱。
但是,假设我们确定某公司的清算价值是每股10美元,同时又发现该公司的股票目前每股只卖了7美元,这就是撒普认为的 “ 价值游戏 ” 。我们实际上可以用70美分买到按照公司的清算价值应该值1美元的股票,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在市场不景气时,这些股票很容易找到。2003年4月,撒普正在写《财务自由的安全策略》一书的时候,当时他发现有四只股票进入了他的视野,那时市场正开始反弹,九个星期以后,也就是6月20日,在这本书出版前夕,这四只股票上涨了86%,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仅上涨了15%。这是发生在一个熊市的结束之际的故事,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很多股票达到这些标准。
寻找相对于其清算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出售的股票是价值交易的极端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列明其资产的公司账簿对股票进行甄别,看其价格是否在其真实价值基础上打了很大的折扣。比如土地价值就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公司的土地资产列出的价值是每亩1000美元,而其实际价值却是每亩50000美元,那会怎样?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如此高的折扣,那么同样会买到价值被大大低估的股票。从根本上说,如果我们买了这些公司的股票,与其实际价值相比,等于几乎不花钱就买了它们的土地。
对任何投资者来说,遵循以下的注意事项都是进一步改善价值交易的明显的方法,那就是永远不要在行情跌落时买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一只股票的卖价只是其清算价值的70%,我们不一定在第二天就买进。它是很便宜,但是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抛售它。这种争相抛售的局面将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它的价值今天被低估了,并不意味着在2-3个月后,它不会被低估得更厉害。撒普对这样的股票采取的做法是,让股票自己证明自己。从市场中得到的信息要表明下跌趋势已经结束,除非这种股票向他证明它是值得买的,否则他永远不会买一只价值股票。最起码,撒普要等它打下至少两个月的基础,也就是说它已经在同一价格范围内持续了两个月之久。最好是在他决定买之前,它已经在至少两个月的时间里都呈上涨趋势。对此,一位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他会说:“你本来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得到它。”没错,但是撒普在2003年4月买这样的价值股票时,正是用了他所说的观念。因为如果提前买了,就很可能被套牢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分钱赚不到。要记住,我们交易的仅仅是我们有关市场的观点,必须确定我们的观点是否有用。
撒普认为,如果采用让市场证明自己的观念,相对于那些做价值投资的大多数资产组合经理,我们反而会拥有巨大的优势。大头寸的资产组合经理可能会买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他的大手笔会给股票价格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敢等到股票价格开始上涨。而如果只是买进少量的股票比如10000股以内,那么我们就等得起,直到其价格开始上扬。实际上,在大机构投资者开始买进我们已经发现的股票时,我们的机会也就来了。
但是,如果采取以下的做法在价值投资中则是无效的。那些由华尔街高薪聘请的股票分析员,当他们确定某个股票价值被低估时,他们会分析诸如公司将要推出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潜在市场以及这种产品的销售对公司下一年价格的影响等。他们对一摞摞的基本面数据进行筛选,以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根据预测,他们可能就会说“这只股票的价值被低估了”或者“这只股票的价值被高估了”。以撒普作为交易教练多年的经验,他还未曾听说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在撒普看来,大多数分析员只是就其分析的很多变量进行猜测,他们有可能说是公司的高管对其撒了谎,但是即使公司高管没有撒谎,也仍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有关未来收益的预测就股票将来的表现而言是多么有意义。因此,如果你要撒普给出建议,那么他的建议是不要玩这种 “ 价值投资 ” 的游戏,因为它不是衡量价值的真正标准。
这就是范·K·撒普眼中的价值投资。
撒普认为巴菲特的模型几乎全是关于基本面分析的,而价值交易是资产组合经理用来进行股票市场交易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策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某种东西的价值被低估时买进,并当其价值公平或被高估时卖出。当然,如果我们愿意卖空股票,同样可以在其价值被高估时卖空,并在其接近公平价值或被低估时再将其买回。
在股市的历史上,很多出色的投资者都会认为自己就是“价值投资者”,包括巴菲特及其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还有像约翰·马克·坦普尔顿爵士这样的名人和杰出的投资家像迈克尔·普赖斯、马里奥·加贝里奥、约翰·内夫、拉里·蒂施、马蒂·惠特曼、大卫·爵曼、吉姆·罗杰和迈克尔·斯坦哈特等等。这些大师在强调价值方面是相同的,然而在价值界定方面又稍有不同。
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对 “ 价值 ” 如何确定。在撒普的另一本著作《财务自由的安全策略》中,撒普深入探讨了本杰明·格雷厄姆著名的赚钱技巧 —— 格雷厄姆数字技巧。在那种情形中,价值很简单:一个公司的清算价值是多少?如果我们打算在下一年内变卖公司所有的资产,能卖多少钱?我们只要把该公司的当前资产减去其全部债务,就会很清楚如果明年变现该公司,它会值多少钱。
但是,假设我们确定某公司的清算价值是每股10美元,同时又发现该公司的股票目前每股只卖了7美元,这就是撒普认为的 “ 价值游戏 ” 。我们实际上可以用70美分买到按照公司的清算价值应该值1美元的股票,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在市场不景气时,这些股票很容易找到。2003年4月,撒普正在写《财务自由的安全策略》一书的时候,当时他发现有四只股票进入了他的视野,那时市场正开始反弹,九个星期以后,也就是6月20日,在这本书出版前夕,这四只股票上涨了86%,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仅上涨了15%。这是发生在一个熊市的结束之际的故事,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很多股票达到这些标准。
寻找相对于其清算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出售的股票是价值交易的极端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列明其资产的公司账簿对股票进行甄别,看其价格是否在其真实价值基础上打了很大的折扣。比如土地价值就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公司的土地资产列出的价值是每亩1000美元,而其实际价值却是每亩50000美元,那会怎样?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如此高的折扣,那么同样会买到价值被大大低估的股票。从根本上说,如果我们买了这些公司的股票,与其实际价值相比,等于几乎不花钱就买了它们的土地。
对任何投资者来说,遵循以下的注意事项都是进一步改善价值交易的明显的方法,那就是永远不要在行情跌落时买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一只股票的卖价只是其清算价值的70%,我们不一定在第二天就买进。它是很便宜,但是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抛售它。这种争相抛售的局面将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它的价值今天被低估了,并不意味着在2-3个月后,它不会被低估得更厉害。撒普对这样的股票采取的做法是,让股票自己证明自己。从市场中得到的信息要表明下跌趋势已经结束,除非这种股票向他证明它是值得买的,否则他永远不会买一只价值股票。最起码,撒普要等它打下至少两个月的基础,也就是说它已经在同一价格范围内持续了两个月之久。最好是在他决定买之前,它已经在至少两个月的时间里都呈上涨趋势。对此,一位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他会说:“你本来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得到它。”没错,但是撒普在2003年4月买这样的价值股票时,正是用了他所说的观念。因为如果提前买了,就很可能被套牢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分钱赚不到。要记住,我们交易的仅仅是我们有关市场的观点,必须确定我们的观点是否有用。
撒普认为,如果采用让市场证明自己的观念,相对于那些做价值投资的大多数资产组合经理,我们反而会拥有巨大的优势。大头寸的资产组合经理可能会买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他的大手笔会给股票价格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敢等到股票价格开始上涨。而如果只是买进少量的股票比如10000股以内,那么我们就等得起,直到其价格开始上扬。实际上,在大机构投资者开始买进我们已经发现的股票时,我们的机会也就来了。
但是,如果采取以下的做法在价值投资中则是无效的。那些由华尔街高薪聘请的股票分析员,当他们确定某个股票价值被低估时,他们会分析诸如公司将要推出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潜在市场以及这种产品的销售对公司下一年价格的影响等。他们对一摞摞的基本面数据进行筛选,以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根据预测,他们可能就会说“这只股票的价值被低估了”或者“这只股票的价值被高估了”。以撒普作为交易教练多年的经验,他还未曾听说这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在撒普看来,大多数分析员只是就其分析的很多变量进行猜测,他们有可能说是公司的高管对其撒了谎,但是即使公司高管没有撒谎,也仍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有关未来收益的预测就股票将来的表现而言是多么有意义。因此,如果你要撒普给出建议,那么他的建议是不要玩这种 “ 价值投资 ” 的游戏,因为它不是衡量价值的真正标准。
这就是范·K·撒普眼中的价值投资。
Banks Brace for Credit Card Write-Offs
It used to be easy to guess how many Americans would have problems paying their credit card bills. Banks just looked at unemployment: Fewer jobs meant more trouble ahea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long mirrored banks' loss rates on card balances. But Eddie Ward, 32 and jobless, may be one reason that rule of thumb no longer holds. For many lenders, losses are now starting to outpace layoffs.
Mr. Ward, of Arkansas, lost his job at a retail warehouse in April and so far has managed to make minimum payments on his credit card debt, which he estimates at $15,000 to $20,000. Asked whether he thinks he will be able to pay off his balance, he said, "Not unless I win the lottery."
In the meantime, he said, "I'm just doing what I can."
Experts predict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will not be able to pay off their debts, leaving a gaping hole at ailing banks still trying to recover from the housing bust.
The bank stress test results, released Thursday,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s 19 biggest banks could expect nearly $82.4 billion in credit card losses by the end of 2010 under what federal regulators called a "worst case" economic situation.
But if unemployment breaches 10 percent, as many economists predict, the rate of uncollectible balances at some banks could far exceed that level. At American Express and Capital One Financial, around 20 percent of the credit card balances are expected to go bad over this year and next, according to stress test results. At Bank of America, Citigroup and JPMorgan Chase, about 23 percent of card loans are expected to sour.
Even the government's grim projections may vastly understate the size of the banks' credit card troubles. According to estimates by Oliver Wyman, a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card losses at the nation's biggest banks could reach $141.5 billion by 2010 if the regulators' loss rate was applied to their entire credit card business. It could top $186 billion for the entire credit card industry.
In the official stress test results, regulators published losses only on credit cards held on bank balance sheets. The $82.4 billion figure did not reflect another element in their analysis: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in losses tied to credit card loans that the banks packaged into bonds and held off their balance sheets. A portion of those losses, however, will be absorbed by outside investors.
What is more, the peak unemployment level that regulators used to drive their loss estimates is roughly what current rates are on track to reach. That suggests that if the unemployment rate gets much worse, credit card losses could be worse than what regulators projected.
And many economists expect the number of job losses to climb even higher. On Friday,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ached 8.9 percent as the economy shed 539,000 jobs.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rate of credit card charge-offs, or uncollectible balances, have been aligned because consumers who lose their jobs are more likely to miss payments.
Banks wrote off an average of 5.5 percent of their credit card balances in 2008, while the average unemployment rate was 5.8 percen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rate of credit-card write-offs was 6.3 percent; more recent data was not available.
Experts predict that the rate of credit-card losses could eventually surpass the jobless rate because of the compounding effects of the housing crisis and lackluster consumer confidence. Shortly after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 2001, credit card loss rates peaked at 7.9 percent.
"We will blow right through it," said Inderpreet Batra, a consultant at Oliver Wyman, which specializes in financial services.
Unlike in prior recessions, cardholders who recently lost their jobs are unlikely to be able to extract equity from their homes or draw down retirement accounts to help pay off their debts. That means borrowers who fall behind on their bills are more likely to default, leading to higher losses.
After writing off about $45 billion in bad debts during 2008, credit card lenders are bracing for the worst year in the industry's history. Not only are losses spiraling, but also lawmakers are on the verge of passing a set of tough new consumer protections that could have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profits. This week, the Senate is expected to take up the Credit Cardholders Bill of Rights after the measure passed in the House with a strong bipartisan vote of 357 to 70.
Over the weekend, President Obama pressed lawmakers to approve the new rules, which would curb the ability of card issuers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retroactively on consumers and would require them to reduce hidden fees and penalties. He hopes to sign the legislation by Memorial Day.
For the banks, the economics of the credit card business are increasingly troubling. As the recession has dragged on, cardholders have sharply reduced spending. New customers with strong credit histories are increasingly hard to find.
And the most troubled borrowers are so deeply mired in debt that card companies are willing to strike deals to remove late fees and reduce card loan balances. The average American household is saddled with nearly $8,400 of credit card and other revolving debt, according to Moody's Economy.com.
Every major credit card issuer has been approving fewer new applicants, reining in credit lines and canceling unused accounts. And Meredith A. Whitney, a prominent banking analyst, expects credit card lenders to cut the lines of credit they extend to borrowers by a total of $2.7 trillion through 2010. That is equivalent to a 57 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credit they made available two years ago at the height of the boom.
Within the card industry, all eyes are now focused on the sharp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At Citigroup, executives noted that the company's 10.2 percent credit card charge-off rate for the first quarter had broken its "historic correlation with unemployment" and showed no sign of letting up.
American Express, Bank of America and Capital One Financial showed first-quarter loss rates that hovered around 8.5 percent, roughly track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All three said they expected higher losses in the coming months. Even Chase Card Services, which charged off just 7.7 percent of its card loans in the first quarter, expects its loss levels to surpass unemploymen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Card executives say there will little improvement until the economy stabilizes and consumers are more optimistic.
Cindy Schneider of Connecticut, 53, is a long way from being confident about her finances.
She is not making any money from her job as a real estate agent and cannot find work elsewhere. Her husband's pay was just cut 10 percent. And she worries about how they will pay off a $5,000 balance on their credit card.
When her credit card company recently raised her interest rates, saying she was three days late with a payment, Ms. Schneider transferred the balance to another card with a lower rate.
"We are borrowing from Peter to pay Paul," she sai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long mirrored banks' loss rates on card balances. But Eddie Ward, 32 and jobless, may be one reason that rule of thumb no longer holds. For many lenders, losses are now starting to outpace layoffs.
Mr. Ward, of Arkansas, lost his job at a retail warehouse in April and so far has managed to make minimum payments on his credit card debt, which he estimates at $15,000 to $20,000. Asked whether he thinks he will be able to pay off his balance, he said, "Not unless I win the lottery."
In the meantime, he said, "I'm just doing what I can."
Experts predict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will not be able to pay off their debts, leaving a gaping hole at ailing banks still trying to recover from the housing bust.
The bank stress test results, released Thursday,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s 19 biggest banks could expect nearly $82.4 billion in credit card losses by the end of 2010 under what federal regulators called a "worst case" economic situation.
But if unemployment breaches 10 percent, as many economists predict, the rate of uncollectible balances at some banks could far exceed that level. At American Express and Capital One Financial, around 20 percent of the credit card balances are expected to go bad over this year and next, according to stress test results. At Bank of America, Citigroup and JPMorgan Chase, about 23 percent of card loans are expected to sour.
Even the government's grim projections may vastly understate the size of the banks' credit card troubles. According to estimates by Oliver Wyman, a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card losses at the nation's biggest banks could reach $141.5 billion by 2010 if the regulators' loss rate was applied to their entire credit card business. It could top $186 billion for the entire credit card industry.
In the official stress test results, regulators published losses only on credit cards held on bank balance sheets. The $82.4 billion figure did not reflect another element in their analysis: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in losses tied to credit card loans that the banks packaged into bonds and held off their balance sheets. A portion of those losses, however, will be absorbed by outside investors.
What is more, the peak unemployment level that regulators used to drive their loss estimates is roughly what current rates are on track to reach. That suggests that if the unemployment rate gets much worse, credit card losses could be worse than what regulators projected.
And many economists expect the number of job losses to climb even higher. On Friday,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ached 8.9 percent as the economy shed 539,000 jobs.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rate of credit card charge-offs, or uncollectible balances, have been aligned because consumers who lose their jobs are more likely to miss payments.
Banks wrote off an average of 5.5 percent of their credit card balances in 2008, while the average unemployment rate was 5.8 percen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e rate of credit-card write-offs was 6.3 percent; more recent data was not available.
Experts predict that the rate of credit-card losses could eventually surpass the jobless rate because of the compounding effects of the housing crisis and lackluster consumer confidence. Shortly after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 2001, credit card loss rates peaked at 7.9 percent.
"We will blow right through it," said Inderpreet Batra, a consultant at Oliver Wyman, which specializes in financial services.
Unlike in prior recessions, cardholders who recently lost their jobs are unlikely to be able to extract equity from their homes or draw down retirement accounts to help pay off their debts. That means borrowers who fall behind on their bills are more likely to default, leading to higher losses.
After writing off about $45 billion in bad debts during 2008, credit card lenders are bracing for the worst year in the industry's history. Not only are losses spiraling, but also lawmakers are on the verge of passing a set of tough new consumer protections that could have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profits. This week, the Senate is expected to take up the Credit Cardholders Bill of Rights after the measure passed in the House with a strong bipartisan vote of 357 to 70.
Over the weekend, President Obama pressed lawmakers to approve the new rules, which would curb the ability of card issuers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retroactively on consumers and would require them to reduce hidden fees and penalties. He hopes to sign the legislation by Memorial Day.
For the banks, the economics of the credit card business are increasingly troubling. As the recession has dragged on, cardholders have sharply reduced spending. New customers with strong credit histories are increasingly hard to find.
And the most troubled borrowers are so deeply mired in debt that card companies are willing to strike deals to remove late fees and reduce card loan balances. The average American household is saddled with nearly $8,400 of credit card and other revolving debt, according to Moody's Economy.com.
Every major credit card issuer has been approving fewer new applicants, reining in credit lines and canceling unused accounts. And Meredith A. Whitney, a prominent banking analyst, expects credit card lenders to cut the lines of credit they extend to borrowers by a total of $2.7 trillion through 2010. That is equivalent to a 57 percent reduction in the credit they made available two years ago at the height of the boom.
Within the card industry, all eyes are now focused on the sharp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At Citigroup, executives noted that the company's 10.2 percent credit card charge-off rate for the first quarter had broken its "historic correlation with unemployment" and showed no sign of letting up.
American Express, Bank of America and Capital One Financial showed first-quarter loss rates that hovered around 8.5 percent, roughly track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All three said they expected higher losses in the coming months. Even Chase Card Services, which charged off just 7.7 percent of its card loans in the first quarter, expects its loss levels to surpass unemploymen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Card executives say there will little improvement until the economy stabilizes and consumers are more optimistic.
Cindy Schneider of Connecticut, 53, is a long way from being confident about her finances.
She is not making any money from her job as a real estate agent and cannot find work elsewhere. Her husband's pay was just cut 10 percent. And she worries about how they will pay off a $5,000 balance on their credit card.
When her credit card company recently raised her interest rates, saying she was three days late with a payment, Ms. Schneider transferred the balance to another card with a lower rate.
"We are borrowing from Peter to pay Paul," she said.
曹Sir CBN 訪問:我相信A股牛市已經開始了
從5000港元投資起家,40多年裏歷經2次慘敗,到目前身家超過2億港元,曹仁超先生被譽爲香港的“平民股神”。曹仁超現爲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主管信報財經新聞投資分析部,其每周一至周六于《信報》撰寫《投資者日記》逾30年,是該報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香港最權威的投資評論家。日前,CBN記者對曹仁超進行了專訪,分享了其獨特的投資理念以及對A股的看法。
A股最可能是“W”底
CBN:作爲香港證券市場的資深人士,不知道對近期A股走勢有何看法?
曹仁超:我相信A股的牛市已經開始,近期我看到一些主要指數(注:指深成指和滬深300指數)的50天均已經站上250天均,形成黃金交叉,證明熊市已經死亡,牛市已經開始,2008年10月已是A股最低水平。
從技術分析來看牛市已經開始。如果這種情在香港或者美國市場出現,那就不用懷疑。但在A股出現,在香港和美國市場都還沒出現,所以我還不能完全肯定。由于政府放鬆信貸以及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使得A股的牛市可能提前出現。我一方面相信牛市出現,但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投資者過于瘋狂地進入股市,因爲如果香港、美國不配合的話,A股可能還會跌下來。
A股市場最有可能出現的走勢是“W”形,4、5月份築頂,5~7月下來,下半年再上去,形成一個W底走勢,A股的走勢預計是這樣。2008年10月應該是最低點,不會再低了,但股指漲上去還是需要面對阻力,因此還會跌下來,另一低點應該會出現在今年第三季度,然後開始運行長期牛市的上升軌道。
A股不太可能走出“L”形的走勢,反而美國倒很有可能是“L”形。美國大部分人的財産在50萬~100萬美元之間,財富即使不再增長也可以生活。而此前“嬰兒潮”時期的人都已經60多歲了,退休的人口增多,工作人口慢慢少,意味著依靠退休金和投資收益生活的人增多,需要通過不斷賣出資産來維持生活,所以美國出現“L”形走勢的機會很大。
CBN:你最看好A股市場哪些行業或熱點板塊?
曹仁超:這有點困難,因爲我對A股的認識還不深。只有真真實實在內地生活的人才能明白哪個行業好。但從整體來說,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了平穩向上的時候。這段時間我相信有十幾二十年。就是從2009年開始,將來二十多年裏中國經濟還是向上跑的。什時候股市是最低點不好說,但今年如果你買了股票,長來看大方向你是對的。我相信十幾二十年後你回頭看,今天放進去的每一元錢都能賺十幾二十倍,也許還不止。相信2009年資源股會很好,因爲總體而言中國資源還是不,銅、石油、煤等資源中國還是不,我相信資源股今年表現會很出色。至于消費行業誰最好還不太清楚,因爲我沒有研究,我對港股認識很深,但我對A股的關注只有3年時間,認識還不深,所以不方便提供意見。
A股最可能是“W”底
CBN:作爲香港證券市場的資深人士,不知道對近期A股走勢有何看法?
曹仁超:我相信A股的牛市已經開始,近期我看到一些主要指數(注:指深成指和滬深300指數)的50天均已經站上250天均,形成黃金交叉,證明熊市已經死亡,牛市已經開始,2008年10月已是A股最低水平。
從技術分析來看牛市已經開始。如果這種情在香港或者美國市場出現,那就不用懷疑。但在A股出現,在香港和美國市場都還沒出現,所以我還不能完全肯定。由于政府放鬆信貸以及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使得A股的牛市可能提前出現。我一方面相信牛市出現,但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投資者過于瘋狂地進入股市,因爲如果香港、美國不配合的話,A股可能還會跌下來。
A股市場最有可能出現的走勢是“W”形,4、5月份築頂,5~7月下來,下半年再上去,形成一個W底走勢,A股的走勢預計是這樣。2008年10月應該是最低點,不會再低了,但股指漲上去還是需要面對阻力,因此還會跌下來,另一低點應該會出現在今年第三季度,然後開始運行長期牛市的上升軌道。
A股不太可能走出“L”形的走勢,反而美國倒很有可能是“L”形。美國大部分人的財産在50萬~100萬美元之間,財富即使不再增長也可以生活。而此前“嬰兒潮”時期的人都已經60多歲了,退休的人口增多,工作人口慢慢少,意味著依靠退休金和投資收益生活的人增多,需要通過不斷賣出資産來維持生活,所以美國出現“L”形走勢的機會很大。
CBN:你最看好A股市場哪些行業或熱點板塊?
曹仁超:這有點困難,因爲我對A股的認識還不深。只有真真實實在內地生活的人才能明白哪個行業好。但從整體來說,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了平穩向上的時候。這段時間我相信有十幾二十年。就是從2009年開始,將來二十多年裏中國經濟還是向上跑的。什時候股市是最低點不好說,但今年如果你買了股票,長來看大方向你是對的。我相信十幾二十年後你回頭看,今天放進去的每一元錢都能賺十幾二十倍,也許還不止。相信2009年資源股會很好,因爲總體而言中國資源還是不,銅、石油、煤等資源中國還是不,我相信資源股今年表現會很出色。至于消費行業誰最好還不太清楚,因爲我沒有研究,我對港股認識很深,但我對A股的關注只有3年時間,認識還不深,所以不方便提供意見。
反彈就快見高潮:曹Sir專欄
5月10日,周日。上周股市表現如雨後春筍,大量利好言論又再湧現,包括:一、經濟唔再壞落去;二、刺激經濟方案開始生效;三、股市快升穿年線(250天移動平均線)。人們已忘記3月9日嘅悲觀情緒。
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需要三年時間才復元;呢次CDO問題咁快便搞掂?!2008年10月嗰次反彈維持四十九個交易天,呢次反彈如果亦係四十九個交易天,高潮便喺5月20日。歷史上最長嘅反彈市喺1930年美股,曾維持六十五個交易天。
劣股升幅更勝良股
3月份美國消費者信貸減少111億美元,因失業率上升及銀行收緊信貸;由2007年高峰至今,美國消費者共失去2.55萬億美元信貸,較估計中大三倍。响咁嘅情況下,經濟可以復甦咩?!
《黑天鵝》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認為,2007年10月開始嘅環球經濟危機較1930年代更嚴重,因為家吓全球經濟更緊密地連在一起。紐約大學教授魯賓尼認為,政府估計第三季及第四季復甦未免太樂觀矣。經濟收縮速度在最近兩季的確放緩,但相信今年及明年GDP仍然係負增長。Taleb教授認為,依家最大威脅係通縮,政府不斷注資,可暫緩通縮壓力,但已令金價、銅價及油價响今年內回升。中國政府刺激方案可避免經濟陷入衰退,但中國經濟過分依賴美國同歐洲,最終仍然難以幸免。
3月9日開始嘅反彈,至今為止基礎良好嘅股份平均升幅32%,基礎極差嘅股份平均升幅68%!上述情況已清楚告訴大家,呢次係熊市二期嘅大反彈,而唔係牛市一期。上升理由係炒家入市,唔係投資者入市。上述數字應可回答大家邊個喺5月份入貨?!
VIX指數由今年1月嘅57點回落到5月初嘅34點,代表散戶由恐慌轉為樂觀。如VIX回升到40點,代表反彈市玩完。各位仲記得去年10月貝南奇估計美國衰退會响聖誕節後結束嗎?結果係美股今年1月6日起又再回落。呢次佢保守D估計衰退喺今年第三季結束,結果又會點?世上冇人擁有預測能力。各位請記住,Easy Money時代已結束,今天已變成Easy come, easy go。
佛學精神係接受無常,因為無常就係現實,現實經常變幻,非人的主觀願望可改變,亦不應企圖改變,更加不應企圖知道未來係如何改變,一切順應而行——人類唯一可做係放開自己思想接受現實,接受未來係不可預測(同「論勢」精神相似)。
點解地產出現boom & bust?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係政府將利率降至正常水平之下,上述喺Irving Fisher响1933年出版嘅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已有說明。1920年代因利率低於通脹,最終引發1930年代資產負債表通縮;1980年代日本及90年代日式經濟又再印證上述理論;1990至1997年嘅香港地產及1997年至2003年香港又再證明。Friedrich Hayek教授爭拗上述情況正喺美國重演,即2003至2007年利率低於正常水平,引發2008年資產負債表通縮。2008年開始嘅金融危機係由資產價格泡沫爆破引發,由Great Moderation變成Great Unraveling,最終係Great Recession(因自律方面失控到無法解決困擾,最終引發衰退)。史丹福大學John Taylor教授亦認為,呢次泡沫爆破嘅遠因係由2001年聯儲局降低利率開始,相信2008年開始嘅資產負債表通縮將維持一段幾長日子。消費者對產品唔再感到飢渴,因為佢地已經冇蚊年消費,令今年第一季世界貿易量下降31%,成為世界經濟嘅致命傷。喺恒生指數接近或略破250天移動平均線嘅今天,大家請保持冷靜。
利用保歷加通道制訂策略
大摩亞洲區首席分析員羅奇認為,响中國政府刺激下,A股由去年10月開始急升,相信今年5月亦應見頂回落,因為2007年唔係1997年,更加唔係2000年。中國政府唔可能將第三產業由佔中國GDP 36%,一下子提升到50%。我老曹相信,A股走勢係W形而非V形,即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完成上升後又再回落,然後又再上升。各位可利用大部分人樂觀出貨,以及利用大部分人悲觀入貨,將股票市場變成閣下嘅提款機(ATM)。請利用保歷加通道(Boillinger Bands)協助自己制定買賣策略;保歷加通道喺上落市最有用。如能加入W%R(Williams percentage range)及陰陽燭便更好。相信企業純利周期今年見底,而股市走在經濟之前,因此唔排除去年10月及今年3月指數見底,但見底唔代表之後一定係繁榮。
本港銀行3月份貸款減少1.7%(較一年前減少3.6%),而今年首季係2000年3月以來最大嘅單季跌幅(減少3.6%);其中又以貿易及財務跌幅最大,達15%;地產及建築跌幅最細,只有1%。3月份零售業少7.7%(減少9.3%);存款上升1.6%(較一年前減少0.6%),未見有經濟復甦訊號。
中移動購入台灣第三大流動電話公司遠傳電信12%股權,令台灣股市今年出現過去十八年內最大升幅。台股指數已由去年11月21日3955點升上最近嘅6400點,升幅62%,唔少人估計年底可見7500點甚至9000點…。三通力量真係咁大,令跌咗十八年嘅台股重返牛市?!上周由溫家寶主持嘅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原則上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之若干意見》。此區與台灣僅一水之隔,北承長三角洲,南繼珠三角洲;加上福建省和台灣人血緣相親,一旦大力發展,必可吸引台灣資金大量流入,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後另一沿海經濟帶,促進兩岸互利共贏,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所謂海西經濟區,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及江西部分,包括建福省九市、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以及廣東梅州、潮州及汕頭。
台股熊市結束言之尚早
上述《意見》通過,將令中國海峽兩岸經濟帶形成,實力將不斷增強,與台灣經濟優勢互補,為經濟繁榮提供寬廣發展空間。喺香港上市嘅海西區有關股份上周已起動,估計閩台之間嘅物流、石化、現代農業、LCD、LED等科技產業轉移及台資企業借殼上市,將帶來新景象。不過,因此而認為台灣十八年熊市結束,似乎太早咗D。4月份台灣出口減少34%,係連續第八個月回落,主因係美國、日本及歐洲經濟不景,令台灣高科技產品出口呆滯,只有向中國大陸出口才上升5%。未來台灣產品能否透過出口大陸而復甦?!依家內地LCD平面電視機顯示屏需求十分大(台灣响呢方面已係全球第三大出口地區)。中國開放海西經濟區,可令台灣高科技產業移向內地,但到時能否帶動台灣服務業上升則係疑問。
2000年及2007年開始嘅兩次衰退,都係因泡沫爆破。2000年嗰次透過大量增加貨幣供應而解決了,呢次又能否成功?!估計2009年美國財赤相等於GDP 12%,加上金價已重返900美元之上,前景有D令人擔心(英國財赤已達GDP 12%,但經濟仍乏起色)。分析家指出,今年美國企業純利較去年平均回落35%。
响熊市中有唔少反彈市,情況有D似玩過山車。你不但需要有健康嘅心臟,同時要有冒險精神,例如响人人睇淡嘅3月9日入貨,喺人人睇好嘅5月份又再減持;與响2008年11月入貨、喺2009年1月沽貨一樣。在熊市二期中必有一次(或以上)接近或略破250天移動平均線,即恒指17500點附近極有可能係呢次反彈嘅極限。Follow the Smart Money而唔係Big Money,因為大戶亦常常睇錯市。請注意,美國長債由去年12月起一直回落(太多賣家),令長期利率上升,雖然美國聯儲局2月份曾入市吸納。歷史不斷喺我地眼前重演,例如1990年日本房地產、1997年第三季開始嘅香港、2006年下半年起嘅美國,但我地往往視而不見。聖路易聯儲銀行主席James Bullard上周估計,失業率好快會見9%,並希望喺可見將來唔會超過1982年嘅最高峰10.8%。佢十分擔心類似1990年代嘅日式通縮响美國出現,而聯儲局已再冇彈藥對付通縮呢頭怪獸;前路顛簸可以肯定。國會財政預算局估計,2011年政府負債相等於GDP 54%,而畢非德估計可達80%(即到達冇經濟繁榮嘅水平)。
見底唔代表可以睇好
畢非德話,最惡劣嘅經濟情況已經過去,呢點我老曹亦同意,但見底並唔代表可以睇好。去年畢非德旗下公司投資減值160億美元,包括响愛爾蘭兩間銀行投資虧損89%(因為佢希望撈底)及2008年8月油價高峰期吸入ConocoPhillips。證明聖人都有錯,何況畢非德?我地應學習佢嘅智慧,而非盲從佢。畢非德並認為,美國房地產及零售業仍未見復甦訊號。
另一知名人士羅傑斯响去年睇淡花旗係啱嘅。佢認為,美國經濟衰退期可能長達七至八年。不過,佢去年睇淡美元證明係錯,至於睇好農產品亦錯得好交關(尤其係糖);羅傑斯去年購入咗加拿大Agcapita Farmland及巴西Agrifirma。我老曹都係信我阿媽多D:佢認為務農嘅人世世窮!記得1973年農產品價漲價時,亦有朋友跑去澳洲買農莊,結果蝕本十幾年才打和出番嚟。今年3月9日羅傑斯喺新加坡嘅投資論壇上公開睇淡美股,起碼短期係錯。佢話自己唔係timer,而且係因為聯儲局入市買長債才令跌市延遲出現(any excuse is better than none)!請將你嘅水晶球拋入垃圾桶,承認人類係冇預測能力吧!
雪茄伏係奧巴馬其中一位經濟顧問,佢認為2月份開始嘅政府7870億美元刺激方案,已成功阻止美國經濟進一步下滑,唔需要另一方案。雪茄伏相信,經濟由今年第二季起可穩定下來,但同時認為唔少工種例如汽車製造業及金融服務業可能一去不返。即使經濟復甦,呢方面嘅就業情況亦唔會改善,情況有如1981-82年失業率一度上升至10.8%才回落,但唔少耐用品生產業工種卻一去不返(同1981年6月比較,約14%耐用品工種從此消失)。嗰D四十歲或以上失業人士即使減薪20%,仍無法搵到原先從事嘅工作,因為1981年起美國工業進入downsizing期。同樣情況2000年喺科網行業出現,受害者係嗰D從事電腦軟件嘅人才,唔少工種亦永久失去。2008年起汽車製造業及金融服務業面對同樣問題。
CBS集團主席Sumner Redstone認為美股牛市今年3月已開始。Amway創辦人之一Rich DeVos認為,今時今日應了解「Power of Positivity」(正面力量)。惠譽估計,今年全球GDP萎縮2.7%,少數例外係金磚四國,估計仍升3.2%。
湯森路透5月4日調查顯示,分析員估計今年第一季標普五百純利跌35.1%(4月1日跌36%),即分析員進一步修正睇淡。5月1日止已有三百二十六間公司公布業績,66%較估計中好,9%符預期,只有25%較估計差。
日本銀行估計,日本今年GDP萎縮3.1%,明年將恢復增長。
John F. Wasik認為,美國住宅樓價進入「迷失世代」。因為美國就業職位每月失去六十萬。接受聯儲局調查嘅銀行有45%表示已收緊樓按,而去年12月有一千九百萬間房屋空置。經過四十年美國消費不斷上升後,2008年起進入消費萎縮期,因為1965至76年出生嘅人口只有四千四百萬,加上手上財富唔及1946到64年嗰批嬰兒潮多,當嬰兒潮進入賣樓期,而X世代進入買樓期,強弱就好明顯。上述情況喺2007年已開始,相信將一直維持落去……。
投資組合策略員David Tice喺2007年10月係少數認為股市見頂嘅分析員之一,上周佢喺彭博電視發出警告,認為美國股市喺未來可回落54%,理由係長達二十五年嘅牛市早已結束。呢次熊市並非另一次Garden - Variety Inventory式衰退,而係綿綿不絕嘅衰退,即呢次衰退沒完沒了。响倫敦嘅Bill Bonner認為呢次熊市中,每次當人們開始樂觀時,股市便再開始回落。呢次亦唔例外。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最聰明嘅人都有睇錯市嘅一天;最愚蠢嘅人亦起碼有一次係睇啱嘅。因此應追隨趨勢,而非預測後市。
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需要三年時間才復元;呢次CDO問題咁快便搞掂?!2008年10月嗰次反彈維持四十九個交易天,呢次反彈如果亦係四十九個交易天,高潮便喺5月20日。歷史上最長嘅反彈市喺1930年美股,曾維持六十五個交易天。
劣股升幅更勝良股
3月份美國消費者信貸減少111億美元,因失業率上升及銀行收緊信貸;由2007年高峰至今,美國消費者共失去2.55萬億美元信貸,較估計中大三倍。响咁嘅情況下,經濟可以復甦咩?!
《黑天鵝》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認為,2007年10月開始嘅環球經濟危機較1930年代更嚴重,因為家吓全球經濟更緊密地連在一起。紐約大學教授魯賓尼認為,政府估計第三季及第四季復甦未免太樂觀矣。經濟收縮速度在最近兩季的確放緩,但相信今年及明年GDP仍然係負增長。Taleb教授認為,依家最大威脅係通縮,政府不斷注資,可暫緩通縮壓力,但已令金價、銅價及油價响今年內回升。中國政府刺激方案可避免經濟陷入衰退,但中國經濟過分依賴美國同歐洲,最終仍然難以幸免。
3月9日開始嘅反彈,至今為止基礎良好嘅股份平均升幅32%,基礎極差嘅股份平均升幅68%!上述情況已清楚告訴大家,呢次係熊市二期嘅大反彈,而唔係牛市一期。上升理由係炒家入市,唔係投資者入市。上述數字應可回答大家邊個喺5月份入貨?!
VIX指數由今年1月嘅57點回落到5月初嘅34點,代表散戶由恐慌轉為樂觀。如VIX回升到40點,代表反彈市玩完。各位仲記得去年10月貝南奇估計美國衰退會响聖誕節後結束嗎?結果係美股今年1月6日起又再回落。呢次佢保守D估計衰退喺今年第三季結束,結果又會點?世上冇人擁有預測能力。各位請記住,Easy Money時代已結束,今天已變成Easy come, easy go。
佛學精神係接受無常,因為無常就係現實,現實經常變幻,非人的主觀願望可改變,亦不應企圖改變,更加不應企圖知道未來係如何改變,一切順應而行——人類唯一可做係放開自己思想接受現實,接受未來係不可預測(同「論勢」精神相似)。
點解地產出現boom & bust?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係政府將利率降至正常水平之下,上述喺Irving Fisher响1933年出版嘅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已有說明。1920年代因利率低於通脹,最終引發1930年代資產負債表通縮;1980年代日本及90年代日式經濟又再印證上述理論;1990至1997年嘅香港地產及1997年至2003年香港又再證明。Friedrich Hayek教授爭拗上述情況正喺美國重演,即2003至2007年利率低於正常水平,引發2008年資產負債表通縮。2008年開始嘅金融危機係由資產價格泡沫爆破引發,由Great Moderation變成Great Unraveling,最終係Great Recession(因自律方面失控到無法解決困擾,最終引發衰退)。史丹福大學John Taylor教授亦認為,呢次泡沫爆破嘅遠因係由2001年聯儲局降低利率開始,相信2008年開始嘅資產負債表通縮將維持一段幾長日子。消費者對產品唔再感到飢渴,因為佢地已經冇蚊年消費,令今年第一季世界貿易量下降31%,成為世界經濟嘅致命傷。喺恒生指數接近或略破250天移動平均線嘅今天,大家請保持冷靜。
利用保歷加通道制訂策略
大摩亞洲區首席分析員羅奇認為,响中國政府刺激下,A股由去年10月開始急升,相信今年5月亦應見頂回落,因為2007年唔係1997年,更加唔係2000年。中國政府唔可能將第三產業由佔中國GDP 36%,一下子提升到50%。我老曹相信,A股走勢係W形而非V形,即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完成上升後又再回落,然後又再上升。各位可利用大部分人樂觀出貨,以及利用大部分人悲觀入貨,將股票市場變成閣下嘅提款機(ATM)。請利用保歷加通道(Boillinger Bands)協助自己制定買賣策略;保歷加通道喺上落市最有用。如能加入W%R(Williams percentage range)及陰陽燭便更好。相信企業純利周期今年見底,而股市走在經濟之前,因此唔排除去年10月及今年3月指數見底,但見底唔代表之後一定係繁榮。
本港銀行3月份貸款減少1.7%(較一年前減少3.6%),而今年首季係2000年3月以來最大嘅單季跌幅(減少3.6%);其中又以貿易及財務跌幅最大,達15%;地產及建築跌幅最細,只有1%。3月份零售業少7.7%(減少9.3%);存款上升1.6%(較一年前減少0.6%),未見有經濟復甦訊號。
中移動購入台灣第三大流動電話公司遠傳電信12%股權,令台灣股市今年出現過去十八年內最大升幅。台股指數已由去年11月21日3955點升上最近嘅6400點,升幅62%,唔少人估計年底可見7500點甚至9000點…。三通力量真係咁大,令跌咗十八年嘅台股重返牛市?!上周由溫家寶主持嘅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原則上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之若干意見》。此區與台灣僅一水之隔,北承長三角洲,南繼珠三角洲;加上福建省和台灣人血緣相親,一旦大力發展,必可吸引台灣資金大量流入,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後另一沿海經濟帶,促進兩岸互利共贏,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所謂海西經濟區,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及江西部分,包括建福省九市、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以及廣東梅州、潮州及汕頭。
台股熊市結束言之尚早
上述《意見》通過,將令中國海峽兩岸經濟帶形成,實力將不斷增強,與台灣經濟優勢互補,為經濟繁榮提供寬廣發展空間。喺香港上市嘅海西區有關股份上周已起動,估計閩台之間嘅物流、石化、現代農業、LCD、LED等科技產業轉移及台資企業借殼上市,將帶來新景象。不過,因此而認為台灣十八年熊市結束,似乎太早咗D。4月份台灣出口減少34%,係連續第八個月回落,主因係美國、日本及歐洲經濟不景,令台灣高科技產品出口呆滯,只有向中國大陸出口才上升5%。未來台灣產品能否透過出口大陸而復甦?!依家內地LCD平面電視機顯示屏需求十分大(台灣响呢方面已係全球第三大出口地區)。中國開放海西經濟區,可令台灣高科技產業移向內地,但到時能否帶動台灣服務業上升則係疑問。
2000年及2007年開始嘅兩次衰退,都係因泡沫爆破。2000年嗰次透過大量增加貨幣供應而解決了,呢次又能否成功?!估計2009年美國財赤相等於GDP 12%,加上金價已重返900美元之上,前景有D令人擔心(英國財赤已達GDP 12%,但經濟仍乏起色)。分析家指出,今年美國企業純利較去年平均回落35%。
响熊市中有唔少反彈市,情況有D似玩過山車。你不但需要有健康嘅心臟,同時要有冒險精神,例如响人人睇淡嘅3月9日入貨,喺人人睇好嘅5月份又再減持;與响2008年11月入貨、喺2009年1月沽貨一樣。在熊市二期中必有一次(或以上)接近或略破250天移動平均線,即恒指17500點附近極有可能係呢次反彈嘅極限。Follow the Smart Money而唔係Big Money,因為大戶亦常常睇錯市。請注意,美國長債由去年12月起一直回落(太多賣家),令長期利率上升,雖然美國聯儲局2月份曾入市吸納。歷史不斷喺我地眼前重演,例如1990年日本房地產、1997年第三季開始嘅香港、2006年下半年起嘅美國,但我地往往視而不見。聖路易聯儲銀行主席James Bullard上周估計,失業率好快會見9%,並希望喺可見將來唔會超過1982年嘅最高峰10.8%。佢十分擔心類似1990年代嘅日式通縮响美國出現,而聯儲局已再冇彈藥對付通縮呢頭怪獸;前路顛簸可以肯定。國會財政預算局估計,2011年政府負債相等於GDP 54%,而畢非德估計可達80%(即到達冇經濟繁榮嘅水平)。
見底唔代表可以睇好
畢非德話,最惡劣嘅經濟情況已經過去,呢點我老曹亦同意,但見底並唔代表可以睇好。去年畢非德旗下公司投資減值160億美元,包括响愛爾蘭兩間銀行投資虧損89%(因為佢希望撈底)及2008年8月油價高峰期吸入ConocoPhillips。證明聖人都有錯,何況畢非德?我地應學習佢嘅智慧,而非盲從佢。畢非德並認為,美國房地產及零售業仍未見復甦訊號。
另一知名人士羅傑斯响去年睇淡花旗係啱嘅。佢認為,美國經濟衰退期可能長達七至八年。不過,佢去年睇淡美元證明係錯,至於睇好農產品亦錯得好交關(尤其係糖);羅傑斯去年購入咗加拿大Agcapita Farmland及巴西Agrifirma。我老曹都係信我阿媽多D:佢認為務農嘅人世世窮!記得1973年農產品價漲價時,亦有朋友跑去澳洲買農莊,結果蝕本十幾年才打和出番嚟。今年3月9日羅傑斯喺新加坡嘅投資論壇上公開睇淡美股,起碼短期係錯。佢話自己唔係timer,而且係因為聯儲局入市買長債才令跌市延遲出現(any excuse is better than none)!請將你嘅水晶球拋入垃圾桶,承認人類係冇預測能力吧!
雪茄伏係奧巴馬其中一位經濟顧問,佢認為2月份開始嘅政府7870億美元刺激方案,已成功阻止美國經濟進一步下滑,唔需要另一方案。雪茄伏相信,經濟由今年第二季起可穩定下來,但同時認為唔少工種例如汽車製造業及金融服務業可能一去不返。即使經濟復甦,呢方面嘅就業情況亦唔會改善,情況有如1981-82年失業率一度上升至10.8%才回落,但唔少耐用品生產業工種卻一去不返(同1981年6月比較,約14%耐用品工種從此消失)。嗰D四十歲或以上失業人士即使減薪20%,仍無法搵到原先從事嘅工作,因為1981年起美國工業進入downsizing期。同樣情況2000年喺科網行業出現,受害者係嗰D從事電腦軟件嘅人才,唔少工種亦永久失去。2008年起汽車製造業及金融服務業面對同樣問題。
CBS集團主席Sumner Redstone認為美股牛市今年3月已開始。Amway創辦人之一Rich DeVos認為,今時今日應了解「Power of Positivity」(正面力量)。惠譽估計,今年全球GDP萎縮2.7%,少數例外係金磚四國,估計仍升3.2%。
湯森路透5月4日調查顯示,分析員估計今年第一季標普五百純利跌35.1%(4月1日跌36%),即分析員進一步修正睇淡。5月1日止已有三百二十六間公司公布業績,66%較估計中好,9%符預期,只有25%較估計差。
日本銀行估計,日本今年GDP萎縮3.1%,明年將恢復增長。
John F. Wasik認為,美國住宅樓價進入「迷失世代」。因為美國就業職位每月失去六十萬。接受聯儲局調查嘅銀行有45%表示已收緊樓按,而去年12月有一千九百萬間房屋空置。經過四十年美國消費不斷上升後,2008年起進入消費萎縮期,因為1965至76年出生嘅人口只有四千四百萬,加上手上財富唔及1946到64年嗰批嬰兒潮多,當嬰兒潮進入賣樓期,而X世代進入買樓期,強弱就好明顯。上述情況喺2007年已開始,相信將一直維持落去……。
投資組合策略員David Tice喺2007年10月係少數認為股市見頂嘅分析員之一,上周佢喺彭博電視發出警告,認為美國股市喺未來可回落54%,理由係長達二十五年嘅牛市早已結束。呢次熊市並非另一次Garden - Variety Inventory式衰退,而係綿綿不絕嘅衰退,即呢次衰退沒完沒了。响倫敦嘅Bill Bonner認為呢次熊市中,每次當人們開始樂觀時,股市便再開始回落。呢次亦唔例外。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最聰明嘅人都有睇錯市嘅一天;最愚蠢嘅人亦起碼有一次係睇啱嘅。因此應追隨趨勢,而非預測後市。
By Most Measures, Stocks No Longer Look Cheap
The outlook for stocks has brightened but, thanks to the big rally of the past two months, the market is no longer a bargain.
By many measures, stocks are still on the cheaper side of the ledger. But they are approaching levels that bring them closer to long-term averages, making them neither a deal nor expensive.
As a result, valuation has shifted from being a talking point of the bulls to one used by those bearish on the near-term outlook. And even many of those who think the market has hit bottom -- a rapidly growing group -- say valuations now suggest investors should tread more carefully.
"The market is a little bit extended," says stock-market strategist Subodh Kumar, of Subodh Kumar & Associates. "Where it goes from here is going to depend on how quickly things really improve as opposed to getting less bad."
For now, the "less bad" news has been enough for stock investors. Last week, the U.S. government's stress tests showed a number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banks needed capital, but in largely manageable amounts. April chain stores sales were better than expected, reinforcing the idea that the bulk of the pullback in consumer spending is over.
And Friday's employment report suggested that, while companies continue to slash jobs, the pace of the cuts is slowing.
On balance, first-quarter earnings had enough positive surprises to cheer investors.
All this has enabled stocks to extend gains that began from 12-year lows hit on March 9. With a solid rally Friday that capped the eighth up week out of the last nine,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has climbed 31% in the past two months and the 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 is up 37%.
While the rebound was a relief for battered stock investors, it complicated matters for those still trying to decide whether to get in or add new holdings.
Higher prices have made stocks less of a screaming buy by several valuation measures.
For example, based on the last 12 months of operating earnings, the S&P 500 was changing hands late last week at a price-to-earnings ratio of 14.7, according to Morgan Stanley.
That is still below the average trailing P/E of 17 for the last 25 years but up sharply from 10.5 in February.
Looking ahead to expected earnings for the next year, the story is less compelling for buying stocks. The S&P 500 was at a forward P/E of 14.5 late last week compared with a 25-year average of 15, according to the Morgan Stanley data.
But many investors are reluctant to put too much weight on the forward P/E ratio during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uncertainty about the earnings outlook.
Last October and November, for example, the S&P 500 appeared to be extremely cheap on that basis, trading below a P/E of 11. But it turned out that analysts had wildly overestimated the earnings for the year ahead.
Analysts had forecast 2009 S&P 500 operating earnings of $89 a share; that is now down to $57. But for 2010, the consensus calls for an almost 30% rebound.
Many investors also take issue with basing valuations against even historical earnings posted through the middle part of this decade. Profits from the period of record earnings growth that lasted into 2007 are now widely seen as having been significantly inflated by the credit and housing bub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ubsequent collapse of the economy sent earnings tumbling to low levels that also are seen as extreme. Already that is in evidence by the jump in S&P 500 operating earnings from their worst performance ever -- a nine-cent-a-share los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8 -- to a first-quarter earnings increase that appears on track to hit nearly $10 a share, according to data from Standard & Poor's.
And current as-reported earnings, which don't exclude one-time charge-offs, are creating readings seen as distorted. At the start of this month, the S&P 500 was at a P/E of 131 on that metric, according to Ned Davis Research. That is a record high that dwarfs the long-term average just south of 20.
In this environment, valuation measures that compare stocks to longer-run earnings trends gain favor because they smooth out the cyclical peaks and valley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followed of these barometers, often known as "normalized" earnings, is the one created by Yale University professor Robert Shiller.
He compares stock prices to a 10-year trend in earnings adjusted for inflation. In March, his normalized P/E ratio dropped toward 13, its lowest since 1986.
Now the measure is close to the historical average, with a reading of 15.9 at last Wednesday's close of 920 for the S&P 500. That's a reading that suggests "average returns for the next 10 years," Mr. Shiller says.
"However," he adds, "I still think the market is risky right now."
By many measures, stocks are still on the cheaper side of the ledger. But they are approaching levels that bring them closer to long-term averages, making them neither a deal nor expensive.
As a result, valuation has shifted from being a talking point of the bulls to one used by those bearish on the near-term outlook. And even many of those who think the market has hit bottom -- a rapidly growing group -- say valuations now suggest investors should tread more carefully.
"The market is a little bit extended," says stock-market strategist Subodh Kumar, of Subodh Kumar & Associates. "Where it goes from here is going to depend on how quickly things really improve as opposed to getting less bad."
For now, the "less bad" news has been enough for stock investors. Last week, the U.S. government's stress tests showed a number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banks needed capital, but in largely manageable amounts. April chain stores sales were better than expected, reinforcing the idea that the bulk of the pullback in consumer spending is over.
And Friday's employment report suggested that, while companies continue to slash jobs, the pace of the cuts is slowing.
On balance, first-quarter earnings had enough positive surprises to cheer investors.
All this has enabled stocks to extend gains that began from 12-year lows hit on March 9. With a solid rally Friday that capped the eighth up week out of the last nine,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has climbed 31% in the past two months and the 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 is up 37%.
While the rebound was a relief for battered stock investors, it complicated matters for those still trying to decide whether to get in or add new holdings.
Higher prices have made stocks less of a screaming buy by several valuation measures.
For example, based on the last 12 months of operating earnings, the S&P 500 was changing hands late last week at a price-to-earnings ratio of 14.7, according to Morgan Stanley.
That is still below the average trailing P/E of 17 for the last 25 years but up sharply from 10.5 in February.
Looking ahead to expected earnings for the next year, the story is less compelling for buying stocks. The S&P 500 was at a forward P/E of 14.5 late last week compared with a 25-year average of 15, according to the Morgan Stanley data.
But many investors are reluctant to put too much weight on the forward P/E ratio during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uncertainty about the earnings outlook.
Last October and November, for example, the S&P 500 appeared to be extremely cheap on that basis, trading below a P/E of 11. But it turned out that analysts had wildly overestimated the earnings for the year ahead.
Analysts had forecast 2009 S&P 500 operating earnings of $89 a share; that is now down to $57. But for 2010, the consensus calls for an almost 30% rebound.
Many investors also take issue with basing valuations against even historical earnings posted through the middle part of this decade. Profits from the period of record earnings growth that lasted into 2007 are now widely seen as having been significantly inflated by the credit and housing bub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ubsequent collapse of the economy sent earnings tumbling to low levels that also are seen as extreme. Already that is in evidence by the jump in S&P 500 operating earnings from their worst performance ever -- a nine-cent-a-share los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8 -- to a first-quarter earnings increase that appears on track to hit nearly $10 a share, according to data from Standard & Poor's.
And current as-reported earnings, which don't exclude one-time charge-offs, are creating readings seen as distorted. At the start of this month, the S&P 500 was at a P/E of 131 on that metric, according to Ned Davis Research. That is a record high that dwarfs the long-term average just south of 20.
In this environment, valuation measures that compare stocks to longer-run earnings trends gain favor because they smooth out the cyclical peaks and valley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followed of these barometers, often known as "normalized" earnings, is the one created by Yale University professor Robert Shiller.
He compares stock prices to a 10-year trend in earnings adjusted for inflation. In March, his normalized P/E ratio dropped toward 13, its lowest since 1986.
Now the measure is close to the historical average, with a reading of 15.9 at last Wednesday's close of 920 for the S&P 500. That's a reading that suggests "average returns for the next 10 years," Mr. Shiller says.
"However," he adds, "I still think the market is risky right now."
Monday, May 11, 2009
壓力測試的思考
壓力測試不可信的理由有:
1.測試方式是銀行先自行調測,再交聯邦政府評估,而不是政府索取資料自行評估,你認為銀行會給政府怎樣的調測?
2.宣布測試結果的日期則一改再改。從測試的設定以至測試方法到結果宣布,處處容易令人感到人為斧鑿。
3.壓力測試的標準「寬鬆」,不符合現實經濟變化,實際的經濟數據遠差於測試用的假設數據。
4.參與壓力測試的銀行,很多是資產抵押債券的買家,但這些銀行在今年首季度業績及壓力測試,對這批有毒資產並無具體說明。
5.壓力測試對於毒資產沒有減計。因為它們修改Mark to Market的會計準則來粉飾太平。
6.美國的抵押貸款、消費貸款和商業房地產貸款的壞帳風險正不斷上升。目前,美國消費信貸總額約2.55萬億美元,只要壞帳佔其中一成,便足以令美國銀行業再喊救命。而美國失業率未見有馬上放緩象,還可能會攀升多一段時間,因此,壞帳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止跌回穩。
7.奧巴馬在測試公佈前已經四處唱好經濟,因此他不可能自打嘴巴公佈一個推翻自己之前說話的測試結果。
8.測試公佈前不斷有消息走漏,顯然是政府故意要測試市場反應,因此測試結果優於市場預期是自然的。
9.壓力測試的結果所需的資本比起IMF和其他私人研究少很多,誰對誰錯?
10.股票市場最近的反應,測試公佈前金融股大起,公佈後不過關銀行股價不跌反升,顯然政府和銀行早已有默契。
11.如何解決銀行1~2兆美元的毒資產問題沒有答案,這是銀行最大未爆核彈。壓力測試未能解決這個關鍵問題。
12.有未具名的銀行和政府官員透露,壓力測試是在銀行的游說下降低標準。
以反向思考來看,壓力測試恐怕會弄巧成拙,讓人覺得政府和銀行只是「粉飾太平」,以此類推,銀行體系的黑洞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大的多。
從壓力測試這事件的過程來看,美聯儲局對銀行「放水」可能性是很高的。Bernanke一直以來就向外宣稱銀行一級資本充足,可見結果早有定案。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不具名銀行與政府官員說的話,美聯儲局因銀行壓力降低壓力測試標準,Wells Fargo被判必須增資137億美元,實為173億美元;美國銀行被判增資339億美元,實際超過500億美元,降最多的是Citigroup,真實資金缺口達350億美元,但是被判55億美元。為何Citigroup被降這麼多?道理很簡單,因為Citigroup的市值很低,若不降多的話會對它股價造成很大衝擊。已經被政府救三次的Citigroup怎麼可能只需55億美元這麼少?
就實際上,美國銀行體系的真實資金缺口恐怕比美聯儲局不公佈的真相更大!
因為:
1.測試方式是銀行先自行調測,再交聯邦政府評估,銀行為自己測試已經難逃「放水」之嫌;
2.壓力測試的標準「寬鬆」,實際的經濟數據遠差於測試用的假設數據;
3.銀行盈利會繼續下降,而非維持,JP Morgan坦承,它的信用卡業務可能在第二季虧錢;
4.因修改Mark to Market的會計準,所以測試無法反映銀行資產真實的損失;
5.1~2兆美元的毒資產問題未能解決。
美國銀行業仍是四處陰霾,而非滿目明媚風光。市場對政府的壓力測試有多相信,就看這些銀行發行新股的反應了!
1.測試方式是銀行先自行調測,再交聯邦政府評估,而不是政府索取資料自行評估,你認為銀行會給政府怎樣的調測?
2.宣布測試結果的日期則一改再改。從測試的設定以至測試方法到結果宣布,處處容易令人感到人為斧鑿。
3.壓力測試的標準「寬鬆」,不符合現實經濟變化,實際的經濟數據遠差於測試用的假設數據。
4.參與壓力測試的銀行,很多是資產抵押債券的買家,但這些銀行在今年首季度業績及壓力測試,對這批有毒資產並無具體說明。
5.壓力測試對於毒資產沒有減計。因為它們修改Mark to Market的會計準則來粉飾太平。
6.美國的抵押貸款、消費貸款和商業房地產貸款的壞帳風險正不斷上升。目前,美國消費信貸總額約2.55萬億美元,只要壞帳佔其中一成,便足以令美國銀行業再喊救命。而美國失業率未見有馬上放緩象,還可能會攀升多一段時間,因此,壞帳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止跌回穩。
7.奧巴馬在測試公佈前已經四處唱好經濟,因此他不可能自打嘴巴公佈一個推翻自己之前說話的測試結果。
8.測試公佈前不斷有消息走漏,顯然是政府故意要測試市場反應,因此測試結果優於市場預期是自然的。
9.壓力測試的結果所需的資本比起IMF和其他私人研究少很多,誰對誰錯?
10.股票市場最近的反應,測試公佈前金融股大起,公佈後不過關銀行股價不跌反升,顯然政府和銀行早已有默契。
11.如何解決銀行1~2兆美元的毒資產問題沒有答案,這是銀行最大未爆核彈。壓力測試未能解決這個關鍵問題。
12.有未具名的銀行和政府官員透露,壓力測試是在銀行的游說下降低標準。
以反向思考來看,壓力測試恐怕會弄巧成拙,讓人覺得政府和銀行只是「粉飾太平」,以此類推,銀行體系的黑洞比表面上看起來更大的多。
從壓力測試這事件的過程來看,美聯儲局對銀行「放水」可能性是很高的。Bernanke一直以來就向外宣稱銀行一級資本充足,可見結果早有定案。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不具名銀行與政府官員說的話,美聯儲局因銀行壓力降低壓力測試標準,Wells Fargo被判必須增資137億美元,實為173億美元;美國銀行被判增資339億美元,實際超過500億美元,降最多的是Citigroup,真實資金缺口達350億美元,但是被判55億美元。為何Citigroup被降這麼多?道理很簡單,因為Citigroup的市值很低,若不降多的話會對它股價造成很大衝擊。已經被政府救三次的Citigroup怎麼可能只需55億美元這麼少?
就實際上,美國銀行體系的真實資金缺口恐怕比美聯儲局不公佈的真相更大!
因為:
1.測試方式是銀行先自行調測,再交聯邦政府評估,銀行為自己測試已經難逃「放水」之嫌;
2.壓力測試的標準「寬鬆」,實際的經濟數據遠差於測試用的假設數據;
3.銀行盈利會繼續下降,而非維持,JP Morgan坦承,它的信用卡業務可能在第二季虧錢;
4.因修改Mark to Market的會計準,所以測試無法反映銀行資產真實的損失;
5.1~2兆美元的毒資產問題未能解決。
美國銀行業仍是四處陰霾,而非滿目明媚風光。市場對政府的壓力測試有多相信,就看這些銀行發行新股的反應了!
Sunday, May 10, 2009
克服投资中的“布里丹效应”
丹麦哲学家布里丹讲过一则寓言:有头毛驴,在干枯的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由于不知道先吃哪一堆好,结果在无限的选择和徘徊中饿死了。后来人们就把决策过程中类似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 “布里丹效应”。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布里丹效应”却并不鲜见。投资者在股市中因为徘徊不定,犹豫不决而导致投资失败的“布里丹效应 ”一般是由于以下几种矛盾情况造成的:
从众心理与独立思考的矛盾。有的投资者精心分析、仔细研究后选中个股,却再三地咨询别人或反复地查个股资料,由于所得信息常常存在不同效果的因素,因而犹豫着不敢买进,直到股价涨上去才后悔不迭;还有的投资者明明感觉股市要见顶,但看到周围投资者和股评都一致看好,又犹豫着不愿卖出,而错失逃顶的机会。
操作计划与现实盈亏的矛盾。有的投资者明明事先已经编制了能有效抵御风险的止赢和止损计划,但是,一旦现实中的盈亏牵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就不容易下决心了。有时候深度套牢不是因为没有完备的止损计划造成的,而是由于在执行止损计划时犹豫不决才造成的。
预期目标与实际收益的矛盾。部分投资者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认识,或是试图获取丰厚的暴利,因而会制定过高的盈利目标。但这种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定得过高,给投资者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投资水平的正常发挥。并且,过高的盈利目标与微小的实际收益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使得投资者在操作中产生犹豫心理。
急于获利与市场走势的矛盾。很多投资者急于获利,但是市场的走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大势疲弱,获利机会稀少的时候,投资者强行采取冒险和激进的操作方式,只会增加投资失误的可能性。任何投资行为都必须适应市场环境和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所得益。如果在股市调整时期,不能认清市场发展趋势,一味的逆势操作,必将使自己的投资思维陷入犹豫矛盾中。
求稳心态与投资风险的矛盾。有的投资者既想获取股市的收益,又不愿承担股市的高风险,总是在求稳和冒险之间的决策中犹豫不决。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场所。参与的投资者,适当注意风险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于惧怕风险,则股价跌下来不敢买,涨上去又不敢追。那么,机会必将在犹犹豫豫中随风而去。
对于这些容易诱发犹豫心理的矛盾,投资者需要注意克服: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和严格执行操作纪律的习惯,严格执行操作环节中的风险控制方案。如果不能有效执行自己的操作规划,随时随地的否定自己的投资设想,将很容易出现投资失误。其次,要让预期目标发挥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听命于预期。最后,股市投资需要有长远眼光。对趋势的研判要立足于长远,要认清大势所趋,只有当市场趋势从长远看是向好的时期,才是投资者获利的最佳阶段。
股市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危险,风险时常与机遇为伴,如果过于求稳,将一事无成。投资者要客观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理性思维的前提下,战胜犹豫的心理,勇于参与投资,获取稳健的收益。
从众心理与独立思考的矛盾。有的投资者精心分析、仔细研究后选中个股,却再三地咨询别人或反复地查个股资料,由于所得信息常常存在不同效果的因素,因而犹豫着不敢买进,直到股价涨上去才后悔不迭;还有的投资者明明感觉股市要见顶,但看到周围投资者和股评都一致看好,又犹豫着不愿卖出,而错失逃顶的机会。
操作计划与现实盈亏的矛盾。有的投资者明明事先已经编制了能有效抵御风险的止赢和止损计划,但是,一旦现实中的盈亏牵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就不容易下决心了。有时候深度套牢不是因为没有完备的止损计划造成的,而是由于在执行止损计划时犹豫不决才造成的。
预期目标与实际收益的矛盾。部分投资者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客观认识,或是试图获取丰厚的暴利,因而会制定过高的盈利目标。但这种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定得过高,给投资者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投资水平的正常发挥。并且,过高的盈利目标与微小的实际收益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使得投资者在操作中产生犹豫心理。
急于获利与市场走势的矛盾。很多投资者急于获利,但是市场的走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大势疲弱,获利机会稀少的时候,投资者强行采取冒险和激进的操作方式,只会增加投资失误的可能性。任何投资行为都必须适应市场环境和趋势,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有所得益。如果在股市调整时期,不能认清市场发展趋势,一味的逆势操作,必将使自己的投资思维陷入犹豫矛盾中。
求稳心态与投资风险的矛盾。有的投资者既想获取股市的收益,又不愿承担股市的高风险,总是在求稳和冒险之间的决策中犹豫不决。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场所。参与的投资者,适当注意风险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于惧怕风险,则股价跌下来不敢买,涨上去又不敢追。那么,机会必将在犹犹豫豫中随风而去。
对于这些容易诱发犹豫心理的矛盾,投资者需要注意克服: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和严格执行操作纪律的习惯,严格执行操作环节中的风险控制方案。如果不能有效执行自己的操作规划,随时随地的否定自己的投资设想,将很容易出现投资失误。其次,要让预期目标发挥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听命于预期。最后,股市投资需要有长远眼光。对趋势的研判要立足于长远,要认清大势所趋,只有当市场趋势从长远看是向好的时期,才是投资者获利的最佳阶段。
股市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危险,风险时常与机遇为伴,如果过于求稳,将一事无成。投资者要客观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理性思维的前提下,战胜犹豫的心理,勇于参与投资,获取稳健的收益。
零和的财富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百年不遇,它挑战了人类预知未来的能力,几乎使所有政治家、经济学家及投资专家们大跌眼镜。
从人们正常经济活动的视角来看,全球经济同时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问题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但从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来看,此次危机的出现又具有其必然性。
如果把全球经济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所有国家所有企业的“剩余价值”是零和的,这意味着,不可能全球所有企业都能赚钱。“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世界上出现了伟大的、超额利润回报的企业,必然伴随着无数个亏损(或负盈余)的经济体为其买单,这也符合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法则。
“剩余价值”零和法则可分为两类:
一是空间上的零和 指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某些经济体的盈余(利润)一定是系统内其他经济体的亏损;比如说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一定意味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对方国家出现了贸易逆差。
二是时间上的零和 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会出现系统内所有经济体都产生巨额盈利的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所有经济体都产生巨额利润的时间必不持久,这是一种虚幻的帐面繁荣,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最终,泡沫破灭,所有经济体的盈利(利润)之和又归为零。
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的危机,但通过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每次都能转危为安,全球经济又走上继续增长之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必然产生“经济危机”呢?
其实,“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剩余价值”零和法则的必然产物。
从人类的主观意愿上讲,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已出现亏损,所以,人们都绞尽脑汁试图赚别人的钱,这就是一个剩余价值博奕的过程。
有一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会使大家都非常满意,那就是:商品价格上扬、资产价格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赚钱,人人都乐观,此时,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股票、房产、土地、资源等价格持续上涨,在商品和资产价格轮番上涨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赔钱,大家不停地投资→赚钱→再投资→再赚钱,形成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全球经济繁荣的美好景象和预期,若走向极至,就形成高度的通货膨胀。
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剩余价值”零和法则会起作用,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在上涨过程中积累的泡沫必将破灭,此时会出现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商品价格下跌、资产价格跳水,此时,人人都赔钱,人人都悲观,全球经济通缩,走向衰退。
这也即是“剩余价值”在时间上的零和。故此,“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无法避免。
从人们正常经济活动的视角来看,全球经济同时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问题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但从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来看,此次危机的出现又具有其必然性。
如果把全球经济当做一个整体来看,所有国家所有企业的“剩余价值”是零和的,这意味着,不可能全球所有企业都能赚钱。“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世界上出现了伟大的、超额利润回报的企业,必然伴随着无数个亏损(或负盈余)的经济体为其买单,这也符合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法则。
“剩余价值”零和法则可分为两类:
一是空间上的零和 指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某些经济体的盈余(利润)一定是系统内其他经济体的亏损;比如说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一定意味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对方国家出现了贸易逆差。
二是时间上的零和 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会出现系统内所有经济体都产生巨额盈利的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所有经济体都产生巨额利润的时间必不持久,这是一种虚幻的帐面繁荣,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最终,泡沫破灭,所有经济体的盈利(利润)之和又归为零。
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的危机,但通过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每次都能转危为安,全球经济又走上继续增长之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必然产生“经济危机”呢?
其实,“经济危机”的出现是“剩余价值”零和法则的必然产物。
从人类的主观意愿上讲,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已出现亏损,所以,人们都绞尽脑汁试图赚别人的钱,这就是一个剩余价值博奕的过程。
有一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会使大家都非常满意,那就是:商品价格上扬、资产价格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赚钱,人人都乐观,此时,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股票、房产、土地、资源等价格持续上涨,在商品和资产价格轮番上涨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赔钱,大家不停地投资→赚钱→再投资→再赚钱,形成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全球经济繁荣的美好景象和预期,若走向极至,就形成高度的通货膨胀。
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剩余价值”零和法则会起作用,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在上涨过程中积累的泡沫必将破灭,此时会出现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商品价格下跌、资产价格跳水,此时,人人都赔钱,人人都悲观,全球经济通缩,走向衰退。
这也即是“剩余价值”在时间上的零和。故此,“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无法避免。
战胜恐惧理性投资
在现在中国这个资本市场里,投资者也常因为过分恐惧而错过较佳的投资机会。当手里的投资开始出现较大亏损时,投资者常会害怕跌得更惨而匆忙止损离场,令浮亏变成实际亏损。即使他们在下跌市场中仍持有较充裕资金,也想着应该适当择机入市,但由于恐惧市场会继续下跌,始终没能真正付诸行动,结果在市场再度恢复上涨时徒然感慨。普通投资者对市场大幅波动而担心害怕实属正常,就像大家在看到电影恐怖片中超越常理的惊悚镜头时,绝大多数会倒吸一口冷气,甚至失声尖叫,这就是人性的本质。
让我们看看投资大师级人物,超级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如何看待对恐惧的认识: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真正的选股者的最佳投资机会。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低价抛出,就算我们的投资组合市值可能会损失30%,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世界上没有风险的投资市场是不存在的,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为了自己资产未来的长期增值,投资者不妨努力尝试去战胜自己对市场下跌带来的巨大恐惧,坚持不被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吓跑,甚至尝试在市场跌到相对合理区间时大胆介入。一定要在企业基本面上下功夫,抛弃股票之外的金融衍生品的赌博心理,让股票长期投资的法则成就你的美好未来。
让我们看看投资大师级人物,超级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如何看待对恐惧的认识: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真正的选股者的最佳投资机会。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低价抛出,就算我们的投资组合市值可能会损失30%,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世界上没有风险的投资市场是不存在的,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为了自己资产未来的长期增值,投资者不妨努力尝试去战胜自己对市场下跌带来的巨大恐惧,坚持不被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吓跑,甚至尝试在市场跌到相对合理区间时大胆介入。一定要在企业基本面上下功夫,抛弃股票之外的金融衍生品的赌博心理,让股票长期投资的法则成就你的美好未来。
五月开门红是个好兆头
5月开门红的走势给市场带来了激情和人气。外界的各种因素时时在影响着市场,多空双方也为此而展开搏杀,这种因素不外乎如下几点:
其一,这几天,全球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数字升幅趋缓,按惯例只要再过一个星期,这些数据不再上升的话,疑似病例就会解除, “ 流感行情 ” 可能就此结束。实际上,此次流感带来的死亡人数远小于这一时期全世界车祸死亡的人数,2003年出版的《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有句名言 “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 ” ,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疫情对各类要素市场的冲击。疫情见顶,对股市影响利空出尽。
其二,年报出尽、个股座次重新排定。进入5月,正值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到4月底全部出尽,2009年的一季报也全部亮相,这样,原来建立在年报预期上的炒作全部结束,原先的 “ 黑马 ” 现在全部变成 “ 白马 ” ,市场的炒作由原来的业绩浪变成了接下来将要出现的分配浪。今年开盘的1849点到2600多点,这700多点的上涨空间可以认为是今年的业绩浪,而接下来从红五月开始以2500点起步能否展开一波同样波澜壮阔的分配浪,这是接下来需要拭目以待的。尽管2008年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所下降,但指数下降的幅度远大于上市公司业绩下降的幅度,所以,相对投资价值依然显现。在牛市中除权 “ 子孙满堂 ” ,手中股票越来越多,而在熊市中除权 “ 除掉老命 ” ,这在五六月间将成为市场的主流题材,主要还是个股题材。
其三,资金面依然比较宽松,使股市保持着高成交量。今年4月份的CPI和PPI指标下周即将公布,但市场的普遍预期是这两个指标仍然处于负值并且可能继续走低,如果这种预期成为事实的话,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时间问题,对股市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公布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这表明刺激经济的各项措施正在逐渐见效。
其四,技术指标逐渐走好、等待年线调头。上证指数跃上年线已经有19个交易日了,其间只有一次短暂跌穿年线以考验市场,如今指数已经稳稳地站到年线之上并逐渐将年线甩在后面,19个交易日中,年线已经下移了60多点,下周,年线将跌穿2400点,并且可能在2350点附近逐渐走平并调头向上,一旦年线趋势改变,那么一轮波澜壮阔的多头行情可以期待。
5月股市的开门红是个好兆头,市场正在小心翼翼地创出半年以来的新高,而每创一个新高都会伴随着市场的宽幅震荡,投资者完全可以放心地踏着市场的节奏去捕捉机会,毕竟现在的指数还在安全区域。
其一,这几天,全球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数字升幅趋缓,按惯例只要再过一个星期,这些数据不再上升的话,疑似病例就会解除, “ 流感行情 ” 可能就此结束。实际上,此次流感带来的死亡人数远小于这一时期全世界车祸死亡的人数,2003年出版的《人类瘟疫报告》一书中有句名言 “ 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 ” ,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疫情对各类要素市场的冲击。疫情见顶,对股市影响利空出尽。
其二,年报出尽、个股座次重新排定。进入5月,正值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到4月底全部出尽,2009年的一季报也全部亮相,这样,原来建立在年报预期上的炒作全部结束,原先的 “ 黑马 ” 现在全部变成 “ 白马 ” ,市场的炒作由原来的业绩浪变成了接下来将要出现的分配浪。今年开盘的1849点到2600多点,这700多点的上涨空间可以认为是今年的业绩浪,而接下来从红五月开始以2500点起步能否展开一波同样波澜壮阔的分配浪,这是接下来需要拭目以待的。尽管2008年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所下降,但指数下降的幅度远大于上市公司业绩下降的幅度,所以,相对投资价值依然显现。在牛市中除权 “ 子孙满堂 ” ,手中股票越来越多,而在熊市中除权 “ 除掉老命 ” ,这在五六月间将成为市场的主流题材,主要还是个股题材。
其三,资金面依然比较宽松,使股市保持着高成交量。今年4月份的CPI和PPI指标下周即将公布,但市场的普遍预期是这两个指标仍然处于负值并且可能继续走低,如果这种预期成为事实的话,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时间问题,对股市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公布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这表明刺激经济的各项措施正在逐渐见效。
其四,技术指标逐渐走好、等待年线调头。上证指数跃上年线已经有19个交易日了,其间只有一次短暂跌穿年线以考验市场,如今指数已经稳稳地站到年线之上并逐渐将年线甩在后面,19个交易日中,年线已经下移了60多点,下周,年线将跌穿2400点,并且可能在2350点附近逐渐走平并调头向上,一旦年线趋势改变,那么一轮波澜壮阔的多头行情可以期待。
5月股市的开门红是个好兆头,市场正在小心翼翼地创出半年以来的新高,而每创一个新高都会伴随着市场的宽幅震荡,投资者完全可以放心地踏着市场的节奏去捕捉机会,毕竟现在的指数还在安全区域。
壓力測是圈私人資本錢的圈套
美國政府為國內19家美国银行参与的是一项前瞻性的压力测试。为了这次测试,美联储召集的专家们为未来两年的美国经济情况做出了两种假设,包括市场普遍的预期以及更加悲观的假设。美联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确保即使在最为悲观的经济环境下,这些银行都能正常运转下去。
奧巴馬的壓力測試目的有兩個:
第一,探測金融黑洞的底部,但是是否會告訴你真相則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也沒有細節公佈。
如果你知道某人口稠密的地區即將發生大地震,你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好,你絕對是希望可以讓公眾有次序的撤離,而非恐慌人踩人逃命。相同的道理,奧巴馬上任前和上任後,經濟一直都是處於恐慌狀態,他當然希望可以在穩定的情況下挽救經濟,而非市場恐慌拋售股票,企業不斷倒閉,人心徨徨下,因為如此會讓他很麻煩。
難道奧巴馬政府在開始壓力測試前沒想過若結果超級糟糕,市場會陷入更加恐慌嗎?
面對這一個如此不確定的測試,應該低調處理或秘密測試才對。但是我看到的是奧巴馬政府以高調處理,且在位公佈前一個多月,奧巴馬政府的要員四處向外為經濟即將觸底“報春”(只敢說趨緩,不敢說復甦)。難道奧巴馬政府不擔心測試結果糟糕的話會令他很尷尬嗎?
其實這個測試的結果早就預定好了!無論是什麼結果,它絕對會是優於市場預期的,否則奧巴馬政府就是自打嘴巴。無論如何,這個測試的方法雖然未必符合市場現實,但是總可以讓奧巴馬政府知道一個梗概,所以也不奇怪美国财政预算案预留2500亿美元资金救市,以备需要再次救市时动用。(目前美国政府手中的救助资金只有不到1400亿美元)
第二,企圖恢復公眾對大銀行的信心
在發佈結果前消息故意出現一連串的走漏,目的是要試探市場反應,製造信心輿論,增強市場信心,這樣奧巴馬政府會比較方便施政。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位高官的話看出倪端:
联储主席伯南克:压力测试并不是对银行偿付能力的测试,希望压力测试能增强市场信心,监管机构必须更警觉,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他称,监管机构对主要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的确是非同寻常的措施,他希望压力测试能增强市场信心。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之前就表示:这次测试应该能给市场“灌输信心”。
財長蓋特納在公佈前道:這次壓力測試的结果将“令人放心”。
壓力測試的可信度如何?可見一斑。
壓力測試沒壓力
壓力測試的壓力並不高,且有不符市場之處根据美联储公布的资料,压力测试中考虑了3个主要的经济指标,分别为GDP、失业率以及房价。
2009年
● GDP出现3.3%的倒退
● 失业率年底达到8.9%
● 房价下跌22%
2010年
● GDP上升0.5%
● 失业率攀升至10.3%
● 房价下跌7%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个严厉的标准。但是測試是否全面?且合格所需的標準是否足夠?市場變化預測是否準確?
如果这种局面出现,参与测试的银行将在未来两年出现6000亿美元的相关损失,而 70% 的潛在損失來自於房貸及消費者貸款。以及有9.1%的贷款沦为坏账,比1931年到1932年大萧条时期的局面还要糟糕。
但问题是,最新公佈的數據,美国失业率在4月份已经到了8.9%。還年底?這個測試真的可靠嗎?
美國銀行體系在金融風暴的損失相當悽慘,從 2007 年中段至今的危機,導致這 19 家銀行損失達 9500 億美元。壓力測試估計從 2009 到 2010 年間,這 19 家銀行的損失可能會到達 6000 億美元。
压力测试结果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UniCredit信贷策略师马科斯-厄恩斯特(Markus Ernst)就认为,这份数据好得有些难以令人相信。他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美国银行需要筹集的资本远不止政府要求的746亿美元。IMF估计,美国银行的资金需求最多将达5000亿美元。
相差這麼大?那個正確?
市場原先估計銀行體系所需資金約1000-2000億美元,但是結果卻只需746亿美元,令人認為好像沒那么糟糕,結果金融股大起。但是有趣的是,主要漲的是需要新資本的銀行,無須資本的銀行的股價表現卻不理想,真搞不懂市場是怎麼想的?
金融市场走势难以预测,所以美联储的压力测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实体经济上,而为了应对这种测试需求,银行采用的并不是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而是根据现金流损失来判断资产的质量。比如,银行有一个贷款资产包,银行并不会因为这个资产包的市价降低就进行计提损失,而只有在贷款出现违约现金流减少的时候才会计提。
這種方法表面公允,但是卻是之前修改會計準則Mark to Market的延續。結果是否公正就很難說,但是這必然使銀行帳面上好看多了,實際上也可以這麼說,這個測試估計最嚴重的情況下,2009 到 2010 年間,這19家銀行的損失絕對會遠超6000億美元,因為它沒有將資產Write down的結果考慮進去,因為會計準則的修改,銀行可以Mark to Model,也是合法的,但是我不認為有腦的人會這麼想。
壓力測試之後銀行真願意放貸
壓力測試前,銀行根本就是惜貸,我不認為壓力測試後就會加大放貸力度,最多是同業之間的拆借會多一些而已。銀行之所以會信貸緊縮是自己出問題,是市場出問題,不是政府一個壓力測試就可以改變的。
壓力測試之後...銀行真願意放貸?如果經濟若比預設最壞還糟?那又如何?
奧巴馬的最終目的圈私人資本的錢
壓力測試後,銀行紛紛發行新股,Citigroup和美國銀行的CEO如合唱般說壓力測試嚴格,Citigroup這個測試可以讓人對Citigroup感到放心,美國銀行CEO路易斯又車大砲是經濟已經復甦,美國銀行會帶著你們走過經濟衰退……我記得路易斯是在壓力測試前一直說美國銀行沒有不過關理由最多次的CEO,但是這個測試資金缺口最多的卻也是它,它卻反而180度大轉變和Citigroup一起歌誦壓力測試???
再仔細看,壓力測試一公佈後,股價大漲的竟然是過不了關的銀行,這沒理由啊?因為這些銀行無論你以什麼低於預期或其他的爛理由,它們都是需要增資,股東的權益必然稀釋,我思前想後,認為唯一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要推高這些銀行的市值,方便這些銀行發行新股集資。
我總於徹底明白,這次股市絕地大反彈根本從一開始就是被策劃的,目的是建立信心,再配合壓力測試公佈後的效應以達到向市場集資的目的。這難怪美國政府會說銀行的新資本未必需要政府注資,可以向市場尋求。
所以不要奇怪為何壓力測試公佈後,無論通過還是沒通過的銀行即刻宣佈自己發行新股的文告,看來是已經準備好的。一些通過的如美國運通說自己竟然通過,那麼它打算還政府的TARP的借款了!笑話!美國運通是否有能力還和壓力測試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奧巴馬政府的目的!
引入私人資本一向是美國政府的目標,但是私人資本對銀行體系非常擔心,無法掌握金融黑洞有多深,因為他們看到的是銀行減計越來越多,虧損越來越大。美國政府之所以引入私人資本一來儘量避免國有化,二來自己本身是窮鬼一個。奧巴馬政府一連串的信心喊話,加上壓力測試,目的就是要市場恢復信心,這點當然也要銀行體系配合。
所以股市絕地大反彈,修改會計準則,粉飾企業帳目,以拯救陷於水深火熱的經濟與樓市,製造新的泡沫,狂發鈔大增貨幣供應、出口術唱好經濟,忽視壞數據,誇大好數據,目的就是要私人資本恢復信心,只要信心恢復,私人資本才會乖乖進來注資金融體系。
因此,當前股市大反彈僅屬一時的虛火上升而已,美國經濟復甦實是假象。現在,就看私人資本會否上當,認為銀行的黑洞僅止於此而乖乖上當了!
壓力測試公布日期一再拖延,原因是銀行竟然可以與政府「有數傾」,出來結果的可信性自然大打折扣,令人揣測政府為避免金融市場出現震盪,在壓力測試評估之中稍為鬆手,令大部分銀行都可以順利過關,如此製造出來升市相信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不過老實說,換成我是奧巴馬,也許我也會這樣做,畢竟人在其位,不得如此。
奧巴馬的壓力測試目的有兩個:
第一,探測金融黑洞的底部,但是是否會告訴你真相則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也沒有細節公佈。
如果你知道某人口稠密的地區即將發生大地震,你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好,你絕對是希望可以讓公眾有次序的撤離,而非恐慌人踩人逃命。相同的道理,奧巴馬上任前和上任後,經濟一直都是處於恐慌狀態,他當然希望可以在穩定的情況下挽救經濟,而非市場恐慌拋售股票,企業不斷倒閉,人心徨徨下,因為如此會讓他很麻煩。
難道奧巴馬政府在開始壓力測試前沒想過若結果超級糟糕,市場會陷入更加恐慌嗎?
面對這一個如此不確定的測試,應該低調處理或秘密測試才對。但是我看到的是奧巴馬政府以高調處理,且在位公佈前一個多月,奧巴馬政府的要員四處向外為經濟即將觸底“報春”(只敢說趨緩,不敢說復甦)。難道奧巴馬政府不擔心測試結果糟糕的話會令他很尷尬嗎?
其實這個測試的結果早就預定好了!無論是什麼結果,它絕對會是優於市場預期的,否則奧巴馬政府就是自打嘴巴。無論如何,這個測試的方法雖然未必符合市場現實,但是總可以讓奧巴馬政府知道一個梗概,所以也不奇怪美国财政预算案预留2500亿美元资金救市,以备需要再次救市时动用。(目前美国政府手中的救助资金只有不到1400亿美元)
第二,企圖恢復公眾對大銀行的信心
在發佈結果前消息故意出現一連串的走漏,目的是要試探市場反應,製造信心輿論,增強市場信心,這樣奧巴馬政府會比較方便施政。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位高官的話看出倪端:
联储主席伯南克:压力测试并不是对银行偿付能力的测试,希望压力测试能增强市场信心,监管机构必须更警觉,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他称,监管机构对主要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的确是非同寻常的措施,他希望压力测试能增强市场信心。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之前就表示:这次测试应该能给市场“灌输信心”。
財長蓋特納在公佈前道:這次壓力測試的结果将“令人放心”。
壓力測試的可信度如何?可見一斑。
壓力測試沒壓力
壓力測試的壓力並不高,且有不符市場之處根据美联储公布的资料,压力测试中考虑了3个主要的经济指标,分别为GDP、失业率以及房价。
2009年
● GDP出现3.3%的倒退
● 失业率年底达到8.9%
● 房价下跌22%
2010年
● GDP上升0.5%
● 失业率攀升至10.3%
● 房价下跌7%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个严厉的标准。但是測試是否全面?且合格所需的標準是否足夠?市場變化預測是否準確?
如果这种局面出现,参与测试的银行将在未来两年出现6000亿美元的相关损失,而 70% 的潛在損失來自於房貸及消費者貸款。以及有9.1%的贷款沦为坏账,比1931年到1932年大萧条时期的局面还要糟糕。
但问题是,最新公佈的數據,美国失业率在4月份已经到了8.9%。還年底?這個測試真的可靠嗎?
美國銀行體系在金融風暴的損失相當悽慘,從 2007 年中段至今的危機,導致這 19 家銀行損失達 9500 億美元。壓力測試估計從 2009 到 2010 年間,這 19 家銀行的損失可能會到達 6000 億美元。
压力测试结果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UniCredit信贷策略师马科斯-厄恩斯特(Markus Ernst)就认为,这份数据好得有些难以令人相信。他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美国银行需要筹集的资本远不止政府要求的746亿美元。IMF估计,美国银行的资金需求最多将达5000亿美元。
相差這麼大?那個正確?
市場原先估計銀行體系所需資金約1000-2000億美元,但是結果卻只需746亿美元,令人認為好像沒那么糟糕,結果金融股大起。但是有趣的是,主要漲的是需要新資本的銀行,無須資本的銀行的股價表現卻不理想,真搞不懂市場是怎麼想的?
金融市场走势难以预测,所以美联储的压力测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实体经济上,而为了应对这种测试需求,银行采用的并不是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而是根据现金流损失来判断资产的质量。比如,银行有一个贷款资产包,银行并不会因为这个资产包的市价降低就进行计提损失,而只有在贷款出现违约现金流减少的时候才会计提。
這種方法表面公允,但是卻是之前修改會計準則Mark to Market的延續。結果是否公正就很難說,但是這必然使銀行帳面上好看多了,實際上也可以這麼說,這個測試估計最嚴重的情況下,2009 到 2010 年間,這19家銀行的損失絕對會遠超6000億美元,因為它沒有將資產Write down的結果考慮進去,因為會計準則的修改,銀行可以Mark to Model,也是合法的,但是我不認為有腦的人會這麼想。
壓力測試之後銀行真願意放貸
壓力測試前,銀行根本就是惜貸,我不認為壓力測試後就會加大放貸力度,最多是同業之間的拆借會多一些而已。銀行之所以會信貸緊縮是自己出問題,是市場出問題,不是政府一個壓力測試就可以改變的。
壓力測試之後...銀行真願意放貸?如果經濟若比預設最壞還糟?那又如何?
奧巴馬的最終目的圈私人資本的錢
壓力測試後,銀行紛紛發行新股,Citigroup和美國銀行的CEO如合唱般說壓力測試嚴格,Citigroup這個測試可以讓人對Citigroup感到放心,美國銀行CEO路易斯又車大砲是經濟已經復甦,美國銀行會帶著你們走過經濟衰退……我記得路易斯是在壓力測試前一直說美國銀行沒有不過關理由最多次的CEO,但是這個測試資金缺口最多的卻也是它,它卻反而180度大轉變和Citigroup一起歌誦壓力測試???
再仔細看,壓力測試一公佈後,股價大漲的竟然是過不了關的銀行,這沒理由啊?因為這些銀行無論你以什麼低於預期或其他的爛理由,它們都是需要增資,股東的權益必然稀釋,我思前想後,認為唯一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要推高這些銀行的市值,方便這些銀行發行新股集資。
我總於徹底明白,這次股市絕地大反彈根本從一開始就是被策劃的,目的是建立信心,再配合壓力測試公佈後的效應以達到向市場集資的目的。這難怪美國政府會說銀行的新資本未必需要政府注資,可以向市場尋求。
所以不要奇怪為何壓力測試公佈後,無論通過還是沒通過的銀行即刻宣佈自己發行新股的文告,看來是已經準備好的。一些通過的如美國運通說自己竟然通過,那麼它打算還政府的TARP的借款了!笑話!美國運通是否有能力還和壓力測試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奧巴馬政府的目的!
引入私人資本一向是美國政府的目標,但是私人資本對銀行體系非常擔心,無法掌握金融黑洞有多深,因為他們看到的是銀行減計越來越多,虧損越來越大。美國政府之所以引入私人資本一來儘量避免國有化,二來自己本身是窮鬼一個。奧巴馬政府一連串的信心喊話,加上壓力測試,目的就是要市場恢復信心,這點當然也要銀行體系配合。
所以股市絕地大反彈,修改會計準則,粉飾企業帳目,以拯救陷於水深火熱的經濟與樓市,製造新的泡沫,狂發鈔大增貨幣供應、出口術唱好經濟,忽視壞數據,誇大好數據,目的就是要私人資本恢復信心,只要信心恢復,私人資本才會乖乖進來注資金融體系。
因此,當前股市大反彈僅屬一時的虛火上升而已,美國經濟復甦實是假象。現在,就看私人資本會否上當,認為銀行的黑洞僅止於此而乖乖上當了!
壓力測試公布日期一再拖延,原因是銀行竟然可以與政府「有數傾」,出來結果的可信性自然大打折扣,令人揣測政府為避免金融市場出現震盪,在壓力測試評估之中稍為鬆手,令大部分銀行都可以順利過關,如此製造出來升市相信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不過老實說,換成我是奧巴馬,也許我也會這樣做,畢竟人在其位,不得如此。
学习巴菲特的化繁为简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理论,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要简单得多,实用得多,其精髓在于挑选优良及价值的股票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简要可概括为: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投资者的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他认为:“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选中好的公司股票,不随便因蝇头小利而卖去。只要该公司仍然表现出色,管理层稳定,就应该继续持有。“如果你拥有很差的企业,你应该马上出售,因为丢弃它你才能在长期的时间里拥有更好的企业。但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千万不要把它出售。”巴菲特近来总结归纳他的投资心得时指出:投资者不需要在市场上经常出没。在发掘好股票的时候,要等待好时机买入才能作长期持有的策略,这样胜算自然高。
可见,巴菲特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功,说到底就是基于他的精明和一整套简洁易行的定律及策略。投资者要想在股市中赚钱,首先要头脑清醒,保持理性,不受情绪左右。股市的确是个不理性的市场,是情绪的聚积场所,各式各样人的喜、怒、哀、乐、兴奋、抑郁大量汇集激荡,于是多数人的投资结果经常事与愿违。
事实上,投资获利的判断基础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判断买卖时机,以及买什么股票。当大家近乎疯狂地在股市里抢进抢出时,就是股市涨势近尾声。涨无可涨的时候。如果连原本不太注意股市投资的人都进股市了,就显示可动用资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紧接着就是后继乏力,再没有资金可推升股市,股市必跌。相反当多数人都不对股市抱有希望,不愿再投资时,表示想卖股票的人都卖得差不多了,股市跌无可跌,只要有资金投入,就可以反弹涨升。
而反观我们操作经常失误的投资者,往往是踩反了市场节奏,不能理性地面对股市变化。当股市大热时、股价明显攀升了他们才进场;而只要市场有一丝风吹草动,看到有人抛售股票,他们也就跟着疯狂地杀出。前者是贪,因贪所以追高;后者是怕,因怕所以杀低。这样做的结果必是赚少赔多。如果按照巴非特的操作原则,买卖时机的判断应该是大家都抢着买时以好价卖掉,大家都不想要的时候以低价买进。要做到这样,就没有必要去进行复杂的经济情势预测,也不需要做太多股市分析,只要留意周围人对市场的反应就够了。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投资者的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他认为:“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选中好的公司股票,不随便因蝇头小利而卖去。只要该公司仍然表现出色,管理层稳定,就应该继续持有。“如果你拥有很差的企业,你应该马上出售,因为丢弃它你才能在长期的时间里拥有更好的企业。但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千万不要把它出售。”巴菲特近来总结归纳他的投资心得时指出:投资者不需要在市场上经常出没。在发掘好股票的时候,要等待好时机买入才能作长期持有的策略,这样胜算自然高。
可见,巴菲特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功,说到底就是基于他的精明和一整套简洁易行的定律及策略。投资者要想在股市中赚钱,首先要头脑清醒,保持理性,不受情绪左右。股市的确是个不理性的市场,是情绪的聚积场所,各式各样人的喜、怒、哀、乐、兴奋、抑郁大量汇集激荡,于是多数人的投资结果经常事与愿违。
事实上,投资获利的判断基础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判断买卖时机,以及买什么股票。当大家近乎疯狂地在股市里抢进抢出时,就是股市涨势近尾声。涨无可涨的时候。如果连原本不太注意股市投资的人都进股市了,就显示可动用资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紧接着就是后继乏力,再没有资金可推升股市,股市必跌。相反当多数人都不对股市抱有希望,不愿再投资时,表示想卖股票的人都卖得差不多了,股市跌无可跌,只要有资金投入,就可以反弹涨升。
而反观我们操作经常失误的投资者,往往是踩反了市场节奏,不能理性地面对股市变化。当股市大热时、股价明显攀升了他们才进场;而只要市场有一丝风吹草动,看到有人抛售股票,他们也就跟着疯狂地杀出。前者是贪,因贪所以追高;后者是怕,因怕所以杀低。这样做的结果必是赚少赔多。如果按照巴非特的操作原则,买卖时机的判断应该是大家都抢着买时以好价卖掉,大家都不想要的时候以低价买进。要做到这样,就没有必要去进行复杂的经济情势预测,也不需要做太多股市分析,只要留意周围人对市场的反应就够了。
诚实·善良·投资
我没有那么高尚,也不想去高谈阔论人生修养,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想,随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已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算是经事的了,形形色色的什么人都见过,我没有能力和权力去要求别人如何做人,除了自己的家人和子女;但我必须要求自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很偏远的穷乡僻壤里走出来,那里的民风淳朴得如一股未被污染过的清泉,汩汩流淌,自远古而来,亘古未变。是故乡赋予了我诚实善良的品性,我深情的怀念故乡那片土地以及祖祖辈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诚实而善良的人们。虽在喧嚣和繁杂的城里生活多年,但我自小形成的根值于心灵深处的本性难移。虽然,因诚实也吃了不少的哑巴亏,但我必须要这样做,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鄙视那些言而无信、尔虞我诈、虚伪、见利忘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随处可见,这也是人性。
我很难想象,一个虚伪、只贪小便宜的小市民能在股市里做好投资,但斌兄说:投资是比谁的眼光看得更远。我的理解,眼光就是智慧,虽然它不需要高智商。但这个智慧一定是与他的做人的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些奸商可以赚不少的钱,这些钱足让他生活几辈子衣食无忧,但是,要想成为象李嘉诚这样的大富豪,光靠欺诈、损人利己和投机取巧,只能是做梦。所以,常言道:小财靠能,大财靠德。那些奸商可以拥有很多钱,但他们是为钱所累,是钱的奴隶,而且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投资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赚钱已经是其次。巴老并非只为了赚钱,赚钱只是一种手段,其实,投资已成为他不可割舍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只要按自己已形成的投资理念和原则去投资,这辈子的财富肯定不是问题。
我很难想象,一个虚伪、只贪小便宜的小市民能在股市里做好投资,但斌兄说:投资是比谁的眼光看得更远。我的理解,眼光就是智慧,虽然它不需要高智商。但这个智慧一定是与他的做人的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些奸商可以赚不少的钱,这些钱足让他生活几辈子衣食无忧,但是,要想成为象李嘉诚这样的大富豪,光靠欺诈、损人利己和投机取巧,只能是做梦。所以,常言道:小财靠能,大财靠德。那些奸商可以拥有很多钱,但他们是为钱所累,是钱的奴隶,而且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投资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赚钱已经是其次。巴老并非只为了赚钱,赚钱只是一种手段,其实,投资已成为他不可割舍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只要按自己已形成的投资理念和原则去投资,这辈子的财富肯定不是问题。
不要估頂
恆生指數由今年3月的11300點開始上升,不到兩個月已升逾6000點。而在此期間,不只香港股市,全球的股市都有一定的升幅,投資者可能會問股市是不是已由谷底回升?是不是牛市重臨?現在要獲利回吐還是再增加股票持有量?
回看美股,道指由3月時的6500點回升是有以下原因的:
一是,美聯儲實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歷來罕見的,不但息口減至近乎至零,同時更將債券息率再推低,以刺激經濟。加上中國政府加大貸款力度,令新增貸款達至逾4萬億元人民幣。在此大環境之下,當道指跌至6500點時,投資者的態度應是歷來最悲觀的一天,亦是股市最低迷的一天。
*市場在最悲觀時,就會反過來上升*
投資者可能不了解市場最悲觀時,往往就會反過來上升,原因是最悲觀的時候,投資者手上的持股是最少的,他們已減持或不敢再買入,多數手持現金,即使股市再跌,其風險已不大,不再需要拋售股票,抵受套現壓力,不少基金公司在此時的情況也是一樣的,而領先投資者可能在此時已開始買入。
二是,領先投資者看到,美國政府持續推行的量化寬鬆財政措施,未來一定起穩定經濟作用,每一次銀根充裕、M1及M2增長,都是股市上升之時,到M1、M2回落時,則意味著股市由頂回落,這是一個定律,是不爭的事實。
看看內地股市,過去幾個月,M1、M2大幅上升,A股由1700點升至2700點,升幅可觀。同一情況,在其他市場亦如是。另一點要注意的是,美國30年債券息率由最低的2﹒5%升至逾4%,反映資金正逐步流出債券市場而轉移至股票市場。
三是,股市表現往往可預先反映未來6個月的經濟情況。如果3月時道指的6500點,視為美國股市中長期見底確實的話,這將意味著,美國經濟將在第三、四季見底,同時已有不少數據及跡象顯示經濟開始穩定下來。
既然如此,我們又應該如何部署呢?
*不要用自己的看法加諸市場*
一般投資者經常所犯的錯誤就是用自己的看法加諸市場。他們的看法可能是主觀而不是客觀的,同時還受本身對一些事物看法的立場所左右,如現在市場上升是不是人為因素?政府干預?是不是投資者過份憧憬?
過去一年股市大幅下跌,投資者因而出現面對市場上升的恐懼和擔心,可能導致今日的決策錯誤,不少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錯過低位買入的機會,而選擇繼續等股價回順後再重新投入。
我的經驗是,當股市出現插尖式回落,也將伴隨插尖式的上升,無論插尖式上升或下跌,都代表了不同投資心態,插尖式上升代表過份樂觀,將來可能很快因實質經濟情況無法支持而大幅下跌;插尖式下跌是過份悲觀的體現,股價通常很快就能回升。
*領先投資者此時不會急於減持*
市場反映投資者的情緒,今次股市出現插尖式回升,主要原因是愈來愈多數據顯示,經濟已到谷底,並將緩步上升。而市場雖然經過一定的升幅而沒有出現大幅回吐,是因為在低位時,不少投資者沒有股票在手,現在要追入;低位已入貨的領先投資者亦不會願意短時間內急於減持手上所持股份。
不少投資者對市場的上升或下跌都表懷疑,又常有「輸少當贏」的心態。低位買入後不敢長時間持有,而過早獲利;高位買入被套,見到市場由低反彈,就急於套現,以減少損失的方法去處理,這些都是非常錯的做法。
投資者在低位買到貨時,是不需要急於獲利回吐的,因其所冒的風險不小,其利潤應該是比較大的回報才合理,而不應在獲利10%-20%就去減持。投資者可以長期持有,等市場真的下跌時才考慮離場。
回看美股,道指由3月時的6500點回升是有以下原因的:
一是,美聯儲實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歷來罕見的,不但息口減至近乎至零,同時更將債券息率再推低,以刺激經濟。加上中國政府加大貸款力度,令新增貸款達至逾4萬億元人民幣。在此大環境之下,當道指跌至6500點時,投資者的態度應是歷來最悲觀的一天,亦是股市最低迷的一天。
*市場在最悲觀時,就會反過來上升*
投資者可能不了解市場最悲觀時,往往就會反過來上升,原因是最悲觀的時候,投資者手上的持股是最少的,他們已減持或不敢再買入,多數手持現金,即使股市再跌,其風險已不大,不再需要拋售股票,抵受套現壓力,不少基金公司在此時的情況也是一樣的,而領先投資者可能在此時已開始買入。
二是,領先投資者看到,美國政府持續推行的量化寬鬆財政措施,未來一定起穩定經濟作用,每一次銀根充裕、M1及M2增長,都是股市上升之時,到M1、M2回落時,則意味著股市由頂回落,這是一個定律,是不爭的事實。
看看內地股市,過去幾個月,M1、M2大幅上升,A股由1700點升至2700點,升幅可觀。同一情況,在其他市場亦如是。另一點要注意的是,美國30年債券息率由最低的2﹒5%升至逾4%,反映資金正逐步流出債券市場而轉移至股票市場。
三是,股市表現往往可預先反映未來6個月的經濟情況。如果3月時道指的6500點,視為美國股市中長期見底確實的話,這將意味著,美國經濟將在第三、四季見底,同時已有不少數據及跡象顯示經濟開始穩定下來。
既然如此,我們又應該如何部署呢?
*不要用自己的看法加諸市場*
一般投資者經常所犯的錯誤就是用自己的看法加諸市場。他們的看法可能是主觀而不是客觀的,同時還受本身對一些事物看法的立場所左右,如現在市場上升是不是人為因素?政府干預?是不是投資者過份憧憬?
過去一年股市大幅下跌,投資者因而出現面對市場上升的恐懼和擔心,可能導致今日的決策錯誤,不少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錯過低位買入的機會,而選擇繼續等股價回順後再重新投入。
我的經驗是,當股市出現插尖式回落,也將伴隨插尖式的上升,無論插尖式上升或下跌,都代表了不同投資心態,插尖式上升代表過份樂觀,將來可能很快因實質經濟情況無法支持而大幅下跌;插尖式下跌是過份悲觀的體現,股價通常很快就能回升。
*領先投資者此時不會急於減持*
市場反映投資者的情緒,今次股市出現插尖式回升,主要原因是愈來愈多數據顯示,經濟已到谷底,並將緩步上升。而市場雖然經過一定的升幅而沒有出現大幅回吐,是因為在低位時,不少投資者沒有股票在手,現在要追入;低位已入貨的領先投資者亦不會願意短時間內急於減持手上所持股份。
不少投資者對市場的上升或下跌都表懷疑,又常有「輸少當贏」的心態。低位買入後不敢長時間持有,而過早獲利;高位買入被套,見到市場由低反彈,就急於套現,以減少損失的方法去處理,這些都是非常錯的做法。
投資者在低位買到貨時,是不需要急於獲利回吐的,因其所冒的風險不小,其利潤應該是比較大的回報才合理,而不應在獲利10%-20%就去減持。投資者可以長期持有,等市場真的下跌時才考慮離場。
Saturday, May 9, 2009
巴菲特之道
1.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回归理性
如果必须懂微积分或者线性代数才能成为优秀的投资者,那我可能得回去接着送报了。
别人越是草率,我们越要加倍慎重。
球未投出前,我绝对不挥棒。
在寻找收购公司时,我们所秉持的态度就像是在寻找另一半:必须放开心胸、主动积极,但不应仓促莽撞。
我要投资的目标是:我能预料其10~15年后发展的公司。就拿箭牌口香糖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不会改变人们嚼口香糖的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在陷阱中,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自己不要再往下陷。
如果一开始就成功的话,就不要再试了。
我都是等大家退场时才买股票。
多数人买股票都是跟风,其实应该等到没人有兴趣时再进入。买热门股票是不可能赚大钱的。
风险来自无知。
这些东西要等到完全没有疑问才能买入。
在卖出时别怕狮子大开口,在买入时尽管出低价。
投资和婚姻一样,都是终身大事。
坐地铁的分析师给坐劳斯莱斯的大老板提供咨询,华尔街就是这种地方。
自助者天恒助之,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对于愚昧的人,股市可没上帝那么仁慈。
我会在仔细观察形势后,认真寻找可以达成的目标,而不会好高骛远。
胆识与信念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就算投入10%以上的身家也要无所畏惧。
有足够是内线消息和一百万美元,你可以在一年内破产。
大家都看好的投资目标,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价格才能买到的。
预测报告告诉我们更多的是分析师的用心何在,内容倒在其次。
商学院推崇难解的、复杂的行为,其实简单的行为往往更有成效。
某些人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无知加上借贷,后果不堪设想。
别人贪婪时,我们就要心存畏惧;别人感到恐惧时,我们就要贪得无厌。
不知为何,人们总是关注价格甚于价值。永远记住:“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才是你得到的。
一直上涨的东西未必会下跌。
股市是设定股价的地方,它之所以存在是为你服务,而不是左右你的决定。
股价最初是由公司基本经济情况所主宰,但在某个时间点之后,便会被投机者所左右。这种情况总是一再上演:智者起头后,便由傻瓜结尾。
针始终在等待泡泡,当两者相遇,泡沫破裂。此时,新一批的投资者才学到一些古老的教训。
我从来不想在股市赚钱,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股市明天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会重新开始交易。
我没有办法同时投入50件事。那是诺亚舟式的投资法,到最后只会得到一个动物园。我喜欢把够多的钱放在少数几项投资当中。
分散投资是用来保护那些无知的投资者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没理由分散投资。
只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投资者,才需要广泛的投资。
投资一定要理性:如果不懂的话,就千万别去做。
投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努力收购基本经济情况优秀、由诚实能干的人才管理的公司,然后用合理的价格买入。这就是我所做的。
如果在自己的竞争优势圈中找不到目标,我不会扩大范围,要耐心等候。
影响投资成败的不是经济,而是投资者本身。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不会汲取教训的。
把股市的波动视为你的朋友而非敌人——从蠢事中盈利,但不要做蠢事。
当绩优企业因为一些异常情形导致股价被低估时,就是投资的大好机会。
不确定性是长期价值投资者的好朋友。
如果只要了解企业过去的历史就能投资盈利的话,那么最富有的人恐怕都是图书管理员。
今日的投资者,无法从昨日的成长中盈利。
我们不会预测未来一年股市、利率或企业的发展,现在不会、过去不曾,未来也不可能做这样的事。
2.巴菲特的财富之道——用财富分享爱与关怀
我享受过程更甚于投资报酬。当然我也学会接受这些随之而来的财富。
规则一:绝对不可以赔钱。
规则二:千万别忘了规则一。
我在11岁时做了生平第一笔投资。在那之前,我都在虚掷生命。
良好的声誉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建立,但却可能在5分钟内毁于一旦。只要想到这一点,你一定会更加谨慎。
因为我是商人,所以我是个不错的投资者;也因为我是个投资者,使我成为一个不错的商人。
适当的性格取向加上适当的智慧架构,就能做出合理的行动。
你知道人们会有贪婪、恐惧,愚蠢的行为,只是不知道出现的时间。
华尔街需要活络的交易才能赚钱;而你得稳如泰山才能致富。
如果自认很会赚钱,就可以对每个议题提出比别人更好的建议——这种想法真是疯狂。
只买你乐意长期持有的股票,而且要假设未来十年股市都休市。
如果市场很有效率的话,我早就成了在街上拿着杯子讨钱的流浪汉。
对我来说,股市根本不存在。那不过是个可以观察愚蠢行为的地方。
我认为,把频繁从事交易的人称为“投资者”,就像把经常搞一夜情的人称为浪漫的人一样。
3.巴菲特的经营知道——诚信与负责
只有退潮之后,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在企业中,糟糕的运营加上混乱的管理,结果常常是一笔糊涂账。
有些企业需要庞大的资本才能使业绩成长,有些则不需要。这两者的差别很大。
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问题迟早会接踵而至——厨房里的蟑螂绝不止一只。
当股市下跌时,你轻易地将好东西打折变卖,但是一旦市场向上,再想买回来,难上加难。
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一旦成为积习,就难改了。
在竞价中,输的一方反而是高明的。
如果他们需要我的协助才能管理公司的话,那我们双方的问题就大了。
无论才华多高、付出的努力多少,做成一件事还是需要时间的。十月怀胎,宝宝才能出生,你不能寄望一个月就得到一个宝宝。
4.巴菲特的职业之道——诚信、聪明与活力
商业敏锐度必须靠时间来培养,根本无法轻易地传授给年轻人。
事情搞砸之后,人们总会找些推托的借口,以免显得自己无能。
总有一天,你得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份让你每天早上起来就迫不及待想去做的工作。如果你只是为了履历表的资历好看,而一直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会觉得你根本疯了。这不就像是等老了之后才享受性爱一样?
巴菲特飞人生之道——诚信负责、简单朴实
学会独立思考,我很惊讶许多高智商的人却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与他们谈话从来没谈出什么好点子。
从经验中你会学到很多,如果可能,还要尽量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纪律面前,事无大小。
强迫自己思考,理清思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提笔写下来。
假设你有一辆车,而你这辈子就只能拥有这辆车,那你一定会细心保养、经常换油、小心驾驶等。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一个脑袋和身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要好好照顾它,为未来做好准备,不断自我提升。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所以要好好爱护自己、精益求精。
我们从来不往回看。去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做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也无济于事,因为未来还有那么多事要做。人只能往前看。
我希望有能力解释自己为什么犯错,这代表我只做自己完全了解的事情。
如果你不犯错,那也就无法做出决策。
对我而言,所谓的集思广益,就是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
在七宗罪中,“嫉妒”是最愚蠢的,因为嫉妒他人的时候,你心里一定很不好过。
人生只要别犯太多错误,就算只做对几件事也能成功。
如果必须懂微积分或者线性代数才能成为优秀的投资者,那我可能得回去接着送报了。
别人越是草率,我们越要加倍慎重。
球未投出前,我绝对不挥棒。
在寻找收购公司时,我们所秉持的态度就像是在寻找另一半:必须放开心胸、主动积极,但不应仓促莽撞。
我要投资的目标是:我能预料其10~15年后发展的公司。就拿箭牌口香糖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不会改变人们嚼口香糖的方式。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在陷阱中,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自己不要再往下陷。
如果一开始就成功的话,就不要再试了。
我都是等大家退场时才买股票。
多数人买股票都是跟风,其实应该等到没人有兴趣时再进入。买热门股票是不可能赚大钱的。
风险来自无知。
这些东西要等到完全没有疑问才能买入。
在卖出时别怕狮子大开口,在买入时尽管出低价。
投资和婚姻一样,都是终身大事。
坐地铁的分析师给坐劳斯莱斯的大老板提供咨询,华尔街就是这种地方。
自助者天恒助之,股市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对于愚昧的人,股市可没上帝那么仁慈。
我会在仔细观察形势后,认真寻找可以达成的目标,而不会好高骛远。
胆识与信念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就算投入10%以上的身家也要无所畏惧。
有足够是内线消息和一百万美元,你可以在一年内破产。
大家都看好的投资目标,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价格才能买到的。
预测报告告诉我们更多的是分析师的用心何在,内容倒在其次。
商学院推崇难解的、复杂的行为,其实简单的行为往往更有成效。
某些人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无知加上借贷,后果不堪设想。
别人贪婪时,我们就要心存畏惧;别人感到恐惧时,我们就要贪得无厌。
不知为何,人们总是关注价格甚于价值。永远记住:“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才是你得到的。
一直上涨的东西未必会下跌。
股市是设定股价的地方,它之所以存在是为你服务,而不是左右你的决定。
股价最初是由公司基本经济情况所主宰,但在某个时间点之后,便会被投机者所左右。这种情况总是一再上演:智者起头后,便由傻瓜结尾。
针始终在等待泡泡,当两者相遇,泡沫破裂。此时,新一批的投资者才学到一些古老的教训。
我从来不想在股市赚钱,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股市明天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会重新开始交易。
我没有办法同时投入50件事。那是诺亚舟式的投资法,到最后只会得到一个动物园。我喜欢把够多的钱放在少数几项投资当中。
分散投资是用来保护那些无知的投资者的。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没理由分散投资。
只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投资者,才需要广泛的投资。
投资一定要理性:如果不懂的话,就千万别去做。
投资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努力收购基本经济情况优秀、由诚实能干的人才管理的公司,然后用合理的价格买入。这就是我所做的。
如果在自己的竞争优势圈中找不到目标,我不会扩大范围,要耐心等候。
影响投资成败的不是经济,而是投资者本身。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不会汲取教训的。
把股市的波动视为你的朋友而非敌人——从蠢事中盈利,但不要做蠢事。
当绩优企业因为一些异常情形导致股价被低估时,就是投资的大好机会。
不确定性是长期价值投资者的好朋友。
如果只要了解企业过去的历史就能投资盈利的话,那么最富有的人恐怕都是图书管理员。
今日的投资者,无法从昨日的成长中盈利。
我们不会预测未来一年股市、利率或企业的发展,现在不会、过去不曾,未来也不可能做这样的事。
2.巴菲特的财富之道——用财富分享爱与关怀
我享受过程更甚于投资报酬。当然我也学会接受这些随之而来的财富。
规则一:绝对不可以赔钱。
规则二:千万别忘了规则一。
我在11岁时做了生平第一笔投资。在那之前,我都在虚掷生命。
良好的声誉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建立,但却可能在5分钟内毁于一旦。只要想到这一点,你一定会更加谨慎。
因为我是商人,所以我是个不错的投资者;也因为我是个投资者,使我成为一个不错的商人。
适当的性格取向加上适当的智慧架构,就能做出合理的行动。
你知道人们会有贪婪、恐惧,愚蠢的行为,只是不知道出现的时间。
华尔街需要活络的交易才能赚钱;而你得稳如泰山才能致富。
如果自认很会赚钱,就可以对每个议题提出比别人更好的建议——这种想法真是疯狂。
只买你乐意长期持有的股票,而且要假设未来十年股市都休市。
如果市场很有效率的话,我早就成了在街上拿着杯子讨钱的流浪汉。
对我来说,股市根本不存在。那不过是个可以观察愚蠢行为的地方。
我认为,把频繁从事交易的人称为“投资者”,就像把经常搞一夜情的人称为浪漫的人一样。
3.巴菲特的经营知道——诚信与负责
只有退潮之后,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在企业中,糟糕的运营加上混乱的管理,结果常常是一笔糊涂账。
有些企业需要庞大的资本才能使业绩成长,有些则不需要。这两者的差别很大。
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问题迟早会接踵而至——厨房里的蟑螂绝不止一只。
当股市下跌时,你轻易地将好东西打折变卖,但是一旦市场向上,再想买回来,难上加难。
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一旦成为积习,就难改了。
在竞价中,输的一方反而是高明的。
如果他们需要我的协助才能管理公司的话,那我们双方的问题就大了。
无论才华多高、付出的努力多少,做成一件事还是需要时间的。十月怀胎,宝宝才能出生,你不能寄望一个月就得到一个宝宝。
4.巴菲特的职业之道——诚信、聪明与活力
商业敏锐度必须靠时间来培养,根本无法轻易地传授给年轻人。
事情搞砸之后,人们总会找些推托的借口,以免显得自己无能。
总有一天,你得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一份让你每天早上起来就迫不及待想去做的工作。如果你只是为了履历表的资历好看,而一直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会觉得你根本疯了。这不就像是等老了之后才享受性爱一样?
巴菲特飞人生之道——诚信负责、简单朴实
学会独立思考,我很惊讶许多高智商的人却不动脑筋,只会人云亦云。与他们谈话从来没谈出什么好点子。
从经验中你会学到很多,如果可能,还要尽量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纪律面前,事无大小。
强迫自己思考,理清思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提笔写下来。
假设你有一辆车,而你这辈子就只能拥有这辆车,那你一定会细心保养、经常换油、小心驾驶等。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一个脑袋和身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要好好照顾它,为未来做好准备,不断自我提升。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所以要好好爱护自己、精益求精。
我们从来不往回看。去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做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也无济于事,因为未来还有那么多事要做。人只能往前看。
我希望有能力解释自己为什么犯错,这代表我只做自己完全了解的事情。
如果你不犯错,那也就无法做出决策。
对我而言,所谓的集思广益,就是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
在七宗罪中,“嫉妒”是最愚蠢的,因为嫉妒他人的时候,你心里一定很不好过。
人生只要别犯太多错误,就算只做对几件事也能成功。
安全边际操作要坚持“精确打击”原则
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伊利和平安两大优秀公司,同时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安全边际。这两只股票凌通同时都持有,但在它们股价暴跌的时候,凌通追加了平安的投资,却没有追加伊利的投资。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认同伊利产生了安全边际,事实上,凌通认为伊利和平安都出现了安全边际,这一点我们确信无疑,但为什么我们追加了平安的投资,对伊利的投资却按兵不动呢?这涉及安全边际操作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则----“精确打击”原则。这个原则是,引发危机或引发下跌的负面事件一定要透彻明了,一定要让投资人知道这个负面事件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只有负面事件的最坏情况和持续时间明确,对企业的损害程度清晰明朗,并且全部展现出来这时,才适合于介入和操作。
虽然平安在富通上巨亏200多亿人民币这个事件让股价崩塌,但是,这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却是完全清楚的。平安200多亿的巨亏,影响的只是08年的当期收益,09年以后,该事件就不会再影响中国平安的经营了。也就是说进入09年,事件对平安的负面影响会完全消失。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额度、影响的持续的时间和消退的时间都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如此清楚的情况下,凌通买入平安。凌通在08年末买入平安时,就知道其股价在季报发布时会回归到合理的位置,这并不是凌通聪明,而是事情非常明确。我们介入平安,是在对“敌情”无所不知的情况下介入的。
伊利在危机爆发以后,其股价崩塌,出现了安全边际。虽然凌通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即三聚氰铵对乳业企业的影响迟早会过去,也一定会过去,乳业市场的竞争结构和两大乳业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但是,在三聚氰铵事件爆发之后,伊利到底损失了多少钱,事件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及何时能够消退,这些具体的信息和资料,在当时不仅投资人无从可知,就连伊利的掌舵人也是心中没谱的。伊利的股价从18、19元跌到了6、7元,这绝对形成了安全边际,从战略投资的角度讲,买入没有问题,但是,在情况不明的时买入实际是短线投机。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需要在投钱之时,知道事件会持续多久,事件最坏的影响是怎么样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在什么时候和何种条件下消退。 这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操作方法。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办法预知伊利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以及伊利在此次事次中受影响的周期有多长。虽然从大的长期角度讲,危机迟早会过去,半年过不去,一年会过去,一年不行二年,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却是需要精确预估危机的方方面面的。凌通历史上几十次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在投钱的时候,都基本上知道危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何时危机会消退,甚至知道危机所造成的最严重和最恶劣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这三个条件是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在投钱的时候一定要知晓的。从凌通自身的实践来说,不知晓这三个条件,一般不下单。当时没有下单买伊利,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当时确实不知道危机的具体进程。
当时我们的策略是等待伊利公布年报后再下单,因为年报必定是巨亏的,这个巨亏将已经反映出最坏的影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年报发布的时候,安全边际已经消失了,而且它的季报还反映出企业已经恢复正常,从而下单机会就更没有了。在这点上,凌通认为基于安全边际操作时,要坚持精确预估的“精确打击”的原则。平安的那种危机完全是清清楚楚的,损失多少,持续多久和何时消退都很清楚,这相当于掌握了敌人的全部信息,即时下单就可以获利。而伊利这个事件,比较混顿,没有办法精确预估,固而没有下单。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 就是你若真地算不到精确情况,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下场也是对头的,但是,那样做属于长期宏观战略投入。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是标准的短线操作,过去凌通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快的一个月股价上涨百分之几十,慢的也就三四个月可以获利。对平安和伊利进行的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获利比较慢,历时有半年,所以,短线的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要进行精确预估。 宏观战略投资是不管那些细节的,宏观战略投资就是在公司最倒霉的时候不顾一切地买入,对于什么时候危机消退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危机终究要消退。这就是基于安全边际的精确的短线操作与长期宏观战略投资在操作方法上的不同。
以上就是凌通对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所作的思考。
虽然平安在富通上巨亏200多亿人民币这个事件让股价崩塌,但是,这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却是完全清楚的。平安200多亿的巨亏,影响的只是08年的当期收益,09年以后,该事件就不会再影响中国平安的经营了。也就是说进入09年,事件对平安的负面影响会完全消失。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额度、影响的持续的时间和消退的时间都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如此清楚的情况下,凌通买入平安。凌通在08年末买入平安时,就知道其股价在季报发布时会回归到合理的位置,这并不是凌通聪明,而是事情非常明确。我们介入平安,是在对“敌情”无所不知的情况下介入的。
伊利在危机爆发以后,其股价崩塌,出现了安全边际。虽然凌通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即三聚氰铵对乳业企业的影响迟早会过去,也一定会过去,乳业市场的竞争结构和两大乳业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但是,在三聚氰铵事件爆发之后,伊利到底损失了多少钱,事件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及何时能够消退,这些具体的信息和资料,在当时不仅投资人无从可知,就连伊利的掌舵人也是心中没谱的。伊利的股价从18、19元跌到了6、7元,这绝对形成了安全边际,从战略投资的角度讲,买入没有问题,但是,在情况不明的时买入实际是短线投机。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需要在投钱之时,知道事件会持续多久,事件最坏的影响是怎么样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在什么时候和何种条件下消退。 这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操作方法。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办法预知伊利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以及伊利在此次事次中受影响的周期有多长。虽然从大的长期角度讲,危机迟早会过去,半年过不去,一年会过去,一年不行二年,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却是需要精确预估危机的方方面面的。凌通历史上几十次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在投钱的时候,都基本上知道危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何时危机会消退,甚至知道危机所造成的最严重和最恶劣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这三个条件是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在投钱的时候一定要知晓的。从凌通自身的实践来说,不知晓这三个条件,一般不下单。当时没有下单买伊利,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当时确实不知道危机的具体进程。
当时我们的策略是等待伊利公布年报后再下单,因为年报必定是巨亏的,这个巨亏将已经反映出最坏的影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年报发布的时候,安全边际已经消失了,而且它的季报还反映出企业已经恢复正常,从而下单机会就更没有了。在这点上,凌通认为基于安全边际操作时,要坚持精确预估的“精确打击”的原则。平安的那种危机完全是清清楚楚的,损失多少,持续多久和何时消退都很清楚,这相当于掌握了敌人的全部信息,即时下单就可以获利。而伊利这个事件,比较混顿,没有办法精确预估,固而没有下单。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 就是你若真地算不到精确情况,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下场也是对头的,但是,那样做属于长期宏观战略投入。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是标准的短线操作,过去凌通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快的一个月股价上涨百分之几十,慢的也就三四个月可以获利。对平安和伊利进行的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获利比较慢,历时有半年,所以,短线的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要进行精确预估。 宏观战略投资是不管那些细节的,宏观战略投资就是在公司最倒霉的时候不顾一切地买入,对于什么时候危机消退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危机终究要消退。这就是基于安全边际的精确的短线操作与长期宏观战略投资在操作方法上的不同。
以上就是凌通对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所作的思考。
Friday, May 8, 2009
明燈
在大反彈市,手上貨少的網友開始想入市,網友「宜家傢私」的留言有少少代表性,佢話好耐冇留言了...睇完陸sir前日o既網誌有啲感觸:「07年我儲左舊錢,,幾乎廿萬, 07年比我老豆買股仔輸到得返4萬, 果陣我衰貪心,俾佢用我d錢係三萬點入市,贏咗一陣, 之後輸到傻 (依家d死貨仲係度,呢排升咗都係得~7萬左右)」
「我在08年專心儲錢, 小注炒咗幾轉3968....最後打個和, 依家又儲到2、30萬....本來諗住'好精咁低位入市, 等3、5年升返3至4倍,到咗依家,唔計啲死貨,成個09年我仲係一股都無買.....依家又差唔多萬六點, 今次我唔敢買了。」
「陸sir, 好似我呢啲人,好話唔好聽,都幾『明燈』,一係唔買,一買就跌, 一放就升,等親巴士都要等足15分鐘 (所以我搭地鐵,最多等5分鐘),我真係唔覺得我可以咁叻摸低入市囉.....所以都係決定聽陸sir話,逼自己個個月入一兩手2828算啦....跌得勁o既月份就入兩三手, 冇事發生就入一手....」
阿「宜家傢私」,如果你呢個浪邊日忍唔住大手入市,記得通知我地,犧牲你一個,或者可以救番好多人(講笑咋,唔好嬲)。從宜家傢私的留言分析,佢都唔係賭性好強的人,自我定位係「投資者」,所以佢07年買股仔都係俾錢老豆買,相信佢老豆係常炒之人,07年又時時話賺好多,宜家傢私又見個市咁熱,所以才俾錢老豆去炒股仔。
雖然佢講得好好笑,話等巴士都要等15分鐘,但我理解這只是自嘲之言,佢唔係特別黑,好多散戶都係咁,在大市初升之時唔敢買(初反彈時亦係一樣),但在大市升到開哂巷時,好後悔早前無買,就忍唔住入市。股市有人買就有人賣,強手在初升時買,升到咁上下時,從知後覺的散戶入場,大戶沽貨,散戶接貨,這就是所謂「派貨」,強手離場後,即使無人隊,股市自由飛行,飛得幾飛就無力再上,自行墮落。這一切都有因有由,和運氣沒有太大關係,和散戶的行事特性好有關係。
散戶首先不是要了解股市,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毛病,如果已確診自己係「明燈」之後,除咗可以在「適當」時候入市並通知網友益吓街坊之外,最好就係選另外一些入市方法。例如將自己的資金9、1分,10%資金做「投機的我」,隨自己的判斷入市,做吓實驗,睇吓死得幾慘,另外90%資金用笨笨地的方法作「投資的我」,每月買股票又得(好似宜家傢私咁在大跌的月份買多啲亦得),買樓都得,買咗唔好短期沽,可以肯定,10年過後,用笨方法作的投資,會比投機的回報大得多。
散戶做明燈,好多時唔係佢地運氣差,而係作為散戶的宿命,佢地資料少、資金少,唔係左右大局的一群,係被人擺佈的一群,好似美國對銀行的壓力測試,各大銀行10日前已被政府通知了測試結果,都唔好講佢地在政府通報前都極有可能有內線掌握哂結果,佢地根本係先睇到答案,搶先落場炒,加上佢地資金又多,蜂擁入市已可觸發升市。散戶在場外貼試題估答案,人地知道哂試題有埋標準答案,散戶點夠人玩?
網友一丁話,看了我講散戶做「明燈」和運氣沒有太大關係,反而和散戶的行事特性好有關係。佢話:「看了你這段好有同感,有個朋友時常都係咁,佢時常都話自己黑仔,運氣唔夠,一買即跌,一放即升..........我同佢講咗好多次,叫佢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同買賣方法,研究去改,但佢到現在都唔聽我講>< 佢信財演多過我.............我發現同佢相反做法時,我的成功率真係好高,但知道個朋友輸又心裡唔舒服.....卻又無能為力,唉。」
唔知大家有無發覺,我地身邊總有一丁講起那種朋友,如果你認為無,咁你就要小心啦,可能你就係嗰個「明燈」啦。有啲明燈衰咗會出聲,但有啲明燈只講贏錢事跡,不講輸錢慘況,所以在朋友之間比較不著痕跡。我仲發現明燈入市通常唔會馬上唔得,而係好似網友「宜家傢私」個老豆咁,通常買完會有幾日得,但係佢又唔走,到大市回頭,佢又死坐,一坐坐到尾。
老實話俾大家知,我過去都有個「明燈」朋友,佢講嘢非常大聲,買股票成日話自己睇中,我估佢買兩次有一次中(因為個市唔係升就係跌),佢一中就好大聲,話自己點點樣分析得出入市訊號,又「陽燭」、又「通道」、又有朋友爆料俾佢聽之類,聽到旁邊一眾女士用好崇拜的眼神望住佢,佢就好滿足咁不斷講。後來我發覺,這位明燈最口沫橫飛的時日,通常唔使一個星期,佢買啲股票就由得變唔得,我就領悟出要做明燈反面的道理。
後來同一個股壇老叔父講起這些明燈事件,佢解釋話大戶消息靈通、實力強橫,係佢地帶動個市轉勢,唔係跟轉勢入市,散戶面對逆境時,在轉勢之初,會經歷「唔信、死頂、接受、反手」四部曲,開始唔信,例如佢地做咗淡倉,個市跌到好深開始反彈時,佢地通常以為彈一兩日就完;好啦,見到彈得一兩個星期,仲死頂做淡;到彈得好似樣,就開始接受去平倉;到爆哂煙花時,佢地就反手造好,咁啱爆得煙花都係迪士尼散場的時候。明燈入場遲,係致命的原因。
「我在08年專心儲錢, 小注炒咗幾轉3968....最後打個和, 依家又儲到2、30萬....本來諗住'好精咁低位入市, 等3、5年升返3至4倍,到咗依家,唔計啲死貨,成個09年我仲係一股都無買.....依家又差唔多萬六點, 今次我唔敢買了。」
「陸sir, 好似我呢啲人,好話唔好聽,都幾『明燈』,一係唔買,一買就跌, 一放就升,等親巴士都要等足15分鐘 (所以我搭地鐵,最多等5分鐘),我真係唔覺得我可以咁叻摸低入市囉.....所以都係決定聽陸sir話,逼自己個個月入一兩手2828算啦....跌得勁o既月份就入兩三手, 冇事發生就入一手....」
阿「宜家傢私」,如果你呢個浪邊日忍唔住大手入市,記得通知我地,犧牲你一個,或者可以救番好多人(講笑咋,唔好嬲)。從宜家傢私的留言分析,佢都唔係賭性好強的人,自我定位係「投資者」,所以佢07年買股仔都係俾錢老豆買,相信佢老豆係常炒之人,07年又時時話賺好多,宜家傢私又見個市咁熱,所以才俾錢老豆去炒股仔。
雖然佢講得好好笑,話等巴士都要等15分鐘,但我理解這只是自嘲之言,佢唔係特別黑,好多散戶都係咁,在大市初升之時唔敢買(初反彈時亦係一樣),但在大市升到開哂巷時,好後悔早前無買,就忍唔住入市。股市有人買就有人賣,強手在初升時買,升到咁上下時,從知後覺的散戶入場,大戶沽貨,散戶接貨,這就是所謂「派貨」,強手離場後,即使無人隊,股市自由飛行,飛得幾飛就無力再上,自行墮落。這一切都有因有由,和運氣沒有太大關係,和散戶的行事特性好有關係。
散戶首先不是要了解股市,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毛病,如果已確診自己係「明燈」之後,除咗可以在「適當」時候入市並通知網友益吓街坊之外,最好就係選另外一些入市方法。例如將自己的資金9、1分,10%資金做「投機的我」,隨自己的判斷入市,做吓實驗,睇吓死得幾慘,另外90%資金用笨笨地的方法作「投資的我」,每月買股票又得(好似宜家傢私咁在大跌的月份買多啲亦得),買樓都得,買咗唔好短期沽,可以肯定,10年過後,用笨方法作的投資,會比投機的回報大得多。
散戶做明燈,好多時唔係佢地運氣差,而係作為散戶的宿命,佢地資料少、資金少,唔係左右大局的一群,係被人擺佈的一群,好似美國對銀行的壓力測試,各大銀行10日前已被政府通知了測試結果,都唔好講佢地在政府通報前都極有可能有內線掌握哂結果,佢地根本係先睇到答案,搶先落場炒,加上佢地資金又多,蜂擁入市已可觸發升市。散戶在場外貼試題估答案,人地知道哂試題有埋標準答案,散戶點夠人玩?
網友一丁話,看了我講散戶做「明燈」和運氣沒有太大關係,反而和散戶的行事特性好有關係。佢話:「看了你這段好有同感,有個朋友時常都係咁,佢時常都話自己黑仔,運氣唔夠,一買即跌,一放即升..........我同佢講咗好多次,叫佢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同買賣方法,研究去改,但佢到現在都唔聽我講>< 佢信財演多過我.............我發現同佢相反做法時,我的成功率真係好高,但知道個朋友輸又心裡唔舒服.....卻又無能為力,唉。」
唔知大家有無發覺,我地身邊總有一丁講起那種朋友,如果你認為無,咁你就要小心啦,可能你就係嗰個「明燈」啦。有啲明燈衰咗會出聲,但有啲明燈只講贏錢事跡,不講輸錢慘況,所以在朋友之間比較不著痕跡。我仲發現明燈入市通常唔會馬上唔得,而係好似網友「宜家傢私」個老豆咁,通常買完會有幾日得,但係佢又唔走,到大市回頭,佢又死坐,一坐坐到尾。
老實話俾大家知,我過去都有個「明燈」朋友,佢講嘢非常大聲,買股票成日話自己睇中,我估佢買兩次有一次中(因為個市唔係升就係跌),佢一中就好大聲,話自己點點樣分析得出入市訊號,又「陽燭」、又「通道」、又有朋友爆料俾佢聽之類,聽到旁邊一眾女士用好崇拜的眼神望住佢,佢就好滿足咁不斷講。後來我發覺,這位明燈最口沫橫飛的時日,通常唔使一個星期,佢買啲股票就由得變唔得,我就領悟出要做明燈反面的道理。
後來同一個股壇老叔父講起這些明燈事件,佢解釋話大戶消息靈通、實力強橫,係佢地帶動個市轉勢,唔係跟轉勢入市,散戶面對逆境時,在轉勢之初,會經歷「唔信、死頂、接受、反手」四部曲,開始唔信,例如佢地做咗淡倉,個市跌到好深開始反彈時,佢地通常以為彈一兩日就完;好啦,見到彈得一兩個星期,仲死頂做淡;到彈得好似樣,就開始接受去平倉;到爆哂煙花時,佢地就反手造好,咁啱爆得煙花都係迪士尼散場的時候。明燈入場遲,係致命的原因。
Thursday, May 7, 2009
SELL IN MAY? NO WAY!
四月港股表現理想,恒指由一萬三千五百點升至一萬五千五百點,升幅達一成半。五月大市可能繼續向好,皆因壞消息已經盡出,將來應有好消息等着我們。
在墨西哥爆發的豬流感,美洲首當其衝,但在香港等其他地區只有零星感染個案,因此對亞洲股市的影響有限。雖然疫潮蔓延至歐洲及亞洲,其破壞力勢難超越沙士,而且當時市場也迅速復甦。尤其經歷沙士一役之後,許多科學家及醫護人員早已着手研究相關的醫療技術,相信新疫苗很快便會面世。
儘管銀行危機餘波未了,但看來最壞的時候已過,現在是重新振作的時候。部分美國及中國銀行剛公布今年首季業績,表現令人滿意。不過,有很多膽小怕事的人,仍然沉浸在世界末日的氣氛之中,就算他們正確,我也不認為世界末日這麼快便到來。
派息刺激投資
五月是鮮花盛開和公司派息的月份,鮮花讓人感到高興,而派息則是投資的彈藥。這可使投資者心情愉快,同時有更多的資金,用作股票投資。一直等待股市跌至谷底的人,將會感到萬分迷惘,為免錯失入市良機,他們會逐步入市。
但這次升勢恐怕欠缺爆炸力,皆因基本因素仍然疲弱。美國人均的儲蓄非常少,當地亦欠缺熱錢流動;而華府刺激經濟的方案,最終會引致通脹,必須以加息來壓抑。市場沒有沽貨壓力,投資者傾向靜待股市回升,但他們又沒動機買貨,因此大市走勢會回歸最基本的供求關係。
有人對我說,六月大市會暴跌,但根本沒有任何理據支持,因此我不敢苟同。現時股價並不昂貴,雖然有些股份偏高,但亦有些股份超值。市場沒出現超賣,所以股價上升的機會比下跌大。
美國樓價見底
未來通脹的影響會逐步浮現,美國尤甚,大企業盈利倒退的情況會有所改善。這些企業現正身處最深的幽谷,惟將來盈利肯定可以回升。樓價亦已見底,重拾升軌指日可待。屆時,投資者最怕的呆壞賬撥備,便可回撥。這情況不會一夜間發生,淡友不會一下子被說服,但已為下一輪牛市埋下伏線。
還記得在三月九日,市場仍一片恐慌,股市下插至一萬一千三百點低位,然而不過兩個月已彈升三成七,實屬罕見,因而引起懷疑。刻下方向仍未清晰,我卻認為本港股市穩健,似乎過於勇敢,但我相信港股已有足夠基礎走出谷底。
市場出現相反的看法,其實非常健康。如果大家都認為大市會朝同一方向進發,譬如說是牛市,那就所有人都是買家,沒有賣家。而刻下的淡市,所有淡友皆已沽貨,只餘下實力較強的投資者一直坐貨,成為大市向上的支撐點,這正是我對未來樂觀的原因。
在墨西哥爆發的豬流感,美洲首當其衝,但在香港等其他地區只有零星感染個案,因此對亞洲股市的影響有限。雖然疫潮蔓延至歐洲及亞洲,其破壞力勢難超越沙士,而且當時市場也迅速復甦。尤其經歷沙士一役之後,許多科學家及醫護人員早已着手研究相關的醫療技術,相信新疫苗很快便會面世。
儘管銀行危機餘波未了,但看來最壞的時候已過,現在是重新振作的時候。部分美國及中國銀行剛公布今年首季業績,表現令人滿意。不過,有很多膽小怕事的人,仍然沉浸在世界末日的氣氛之中,就算他們正確,我也不認為世界末日這麼快便到來。
派息刺激投資
五月是鮮花盛開和公司派息的月份,鮮花讓人感到高興,而派息則是投資的彈藥。這可使投資者心情愉快,同時有更多的資金,用作股票投資。一直等待股市跌至谷底的人,將會感到萬分迷惘,為免錯失入市良機,他們會逐步入市。
但這次升勢恐怕欠缺爆炸力,皆因基本因素仍然疲弱。美國人均的儲蓄非常少,當地亦欠缺熱錢流動;而華府刺激經濟的方案,最終會引致通脹,必須以加息來壓抑。市場沒有沽貨壓力,投資者傾向靜待股市回升,但他們又沒動機買貨,因此大市走勢會回歸最基本的供求關係。
有人對我說,六月大市會暴跌,但根本沒有任何理據支持,因此我不敢苟同。現時股價並不昂貴,雖然有些股份偏高,但亦有些股份超值。市場沒出現超賣,所以股價上升的機會比下跌大。
美國樓價見底
未來通脹的影響會逐步浮現,美國尤甚,大企業盈利倒退的情況會有所改善。這些企業現正身處最深的幽谷,惟將來盈利肯定可以回升。樓價亦已見底,重拾升軌指日可待。屆時,投資者最怕的呆壞賬撥備,便可回撥。這情況不會一夜間發生,淡友不會一下子被說服,但已為下一輪牛市埋下伏線。
還記得在三月九日,市場仍一片恐慌,股市下插至一萬一千三百點低位,然而不過兩個月已彈升三成七,實屬罕見,因而引起懷疑。刻下方向仍未清晰,我卻認為本港股市穩健,似乎過於勇敢,但我相信港股已有足夠基礎走出谷底。
市場出現相反的看法,其實非常健康。如果大家都認為大市會朝同一方向進發,譬如說是牛市,那就所有人都是買家,沒有賣家。而刻下的淡市,所有淡友皆已沽貨,只餘下實力較強的投資者一直坐貨,成為大市向上的支撐點,這正是我對未來樂觀的原因。
從2000年熊市看今次反彈
眼見近期股市令大部分投資者出乎意料之外,我想稍為偏離《品中資》的框框,抒發一下我對當前市況的看法。
環球股市無懼人類豬流感的威脅,連日急升,美其名是炒經濟復甦,剛好近期美國公布的部分經濟數據轉好,於是,這一波股市的升勢,就更加堂而皇之了。不少評論都認為,牛市已經重臨。從技術角度看,熊市反彈其實是普遍現象,因為就算最「熊」的市況,也絕不會直線下跌;而從基本角度出發,環球政府確實推出了很多救市和刺激經濟措施,就好像患重病的病人一樣,經過打針食藥之後,也總會精神一點的。
*經濟重病復原需時*
我對這次金融海嘯的整體看法是,這是一次全球性的經濟調整,也是過去二、三十年最嚴重的一次經濟滑坡。如果單計美國,我認為比喻她為一個患了重病的人,絕對不算誇張;而且,這個患重病的人,還有一些潛伏的病未發出來,所以,現在就斷言牛市重臨,我認為是言之尚早。
2000年科網股爆破之後引發的一次經濟調整,現在看來,比起今次的金融海嘯,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而那次股市也調整了三年(2000-2003年)。
2001年當恆生指數反覆跌至9000點左右時,也曾兩次反彈上12000點,當時也有人認為指數在9000點已經見底,但結果,一場沙氏疫症,令恆生指數再跌至8332點才真正見底。儘管恆生指數只是比9000點再多跌700點左右,但這個反覆下跌的市況,維持了接近一年半。
今次股市調整,到現在也不過一年半左右(2007年10月至今),如果以2003年至2007年這次歷時4年的牛市對比,絕對有理由相信,今時的熊市,應該需要更長時間調整,才算健康和合理。
當然,正如剛才所說,根據2003年的經驗,恆生指數不一定會大幅低於10676點的水平,但稍稍低於10000點,機會其實是頗大的。
*趁反彈沽貨才合理*
面對當前的股市,如果是在低位買了貨的話,我認為應該先行獲利,才是合理的做法;如果是在2007年高位買了貨,並一直「坐艇」到現在的投資者,也可以考慮把部分「蟹貨」沽出,等大市調整時再入貨,這樣才有機會早一點返「家鄉」。如果未有貨者,應該是忍耐,等待調整才入市,不應該在現水平追入。
另一方面,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這次反彈市當中,中資股方面,最弱的板塊原來是內銀股,其餘大部分板塊都呈強勢,例如早前品評過業績的保險股,以至資源股,以及內房股等。不過,我倒有興趣品評一下兩隻最重磅的內銀股,分別是建行和工行。
環球股市無懼人類豬流感的威脅,連日急升,美其名是炒經濟復甦,剛好近期美國公布的部分經濟數據轉好,於是,這一波股市的升勢,就更加堂而皇之了。不少評論都認為,牛市已經重臨。從技術角度看,熊市反彈其實是普遍現象,因為就算最「熊」的市況,也絕不會直線下跌;而從基本角度出發,環球政府確實推出了很多救市和刺激經濟措施,就好像患重病的病人一樣,經過打針食藥之後,也總會精神一點的。
*經濟重病復原需時*
我對這次金融海嘯的整體看法是,這是一次全球性的經濟調整,也是過去二、三十年最嚴重的一次經濟滑坡。如果單計美國,我認為比喻她為一個患了重病的人,絕對不算誇張;而且,這個患重病的人,還有一些潛伏的病未發出來,所以,現在就斷言牛市重臨,我認為是言之尚早。
2000年科網股爆破之後引發的一次經濟調整,現在看來,比起今次的金融海嘯,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而那次股市也調整了三年(2000-2003年)。
2001年當恆生指數反覆跌至9000點左右時,也曾兩次反彈上12000點,當時也有人認為指數在9000點已經見底,但結果,一場沙氏疫症,令恆生指數再跌至8332點才真正見底。儘管恆生指數只是比9000點再多跌700點左右,但這個反覆下跌的市況,維持了接近一年半。
今次股市調整,到現在也不過一年半左右(2007年10月至今),如果以2003年至2007年這次歷時4年的牛市對比,絕對有理由相信,今時的熊市,應該需要更長時間調整,才算健康和合理。
當然,正如剛才所說,根據2003年的經驗,恆生指數不一定會大幅低於10676點的水平,但稍稍低於10000點,機會其實是頗大的。
*趁反彈沽貨才合理*
面對當前的股市,如果是在低位買了貨的話,我認為應該先行獲利,才是合理的做法;如果是在2007年高位買了貨,並一直「坐艇」到現在的投資者,也可以考慮把部分「蟹貨」沽出,等大市調整時再入貨,這樣才有機會早一點返「家鄉」。如果未有貨者,應該是忍耐,等待調整才入市,不應該在現水平追入。
另一方面,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這次反彈市當中,中資股方面,最弱的板塊原來是內銀股,其餘大部分板塊都呈強勢,例如早前品評過業績的保險股,以至資源股,以及內房股等。不過,我倒有興趣品評一下兩隻最重磅的內銀股,分別是建行和工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