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曾談論過歐洲央行的LTRO的問題,就是可以對短期的債息帶來穩定的作用,好像日前意大利拍賣半年期債券,中標息率為3.25%,遠低於一個月前的6.5%中標息率,就算兩年期的債券,中標息率亦由 一個月前的7.8%,降至4.85%。繼西班牙之後,意大利的債券拍賣同樣錄得不錯的反應,為何對歐元或歐洲債券,完全沒有半點支持作用?
上周已提到,歐洲央行拆出三年期的資金,利息為1%,如果各銀行可以有效運用有關資金,拆出市場,令市場的流動性增加,那麼LTRO將會成為有效解決歐債危機的措施。可是,如果從西班牙拍賣三個月及半年期的債券結果來看,歐洲銀行在拆入歐洲央行的資金後,最終只是投放在一些短期國債上,以賺取半厘或以上的息率,那麼LTRO要完全解決歐洲債務問題,則似乎不太樂觀。
結果,意大利的債券拍賣結果,進一步印證這個論點,就是在半年期的債息中標息率只有3.25%,兩年期的息率不足5%下,為何意大利十年期債息仍然維持在接近7%的水平?亦即是銀行在向歐洲央行,透過LTRO機制拆入資金後,只是將部分資金用作投資歐債危機國的短期債券,用作套取息差,但年期卻盡量不多於兩年,一來歐洲央行的貸款只是三年期,根本不容許金融機構投資年期超過兩年的債券;二來金融機構基本看不到各歐債危機國的情況,所以寧賺取少一點利息,亦不想冒太大的風險。
事實上,有更多銀行可能連一點風險亦不想冒,所以令歐元區銀行投資在歐洲央行的隔夜存款規模,增加至周二的4520億歐元,亦因為這個數字,令市場相信歐元區的銀行,並沒有將在歐洲央行借回來的資金,拆借出市場,所以導致歐元兌美元,再度跌穿1.3的水平。
當然,有關數字,的確令人感到不安,不過亦可以略為從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事情,就是由於各銀行在年底之時,都希望可以預留較多的現金為年結作準備,因此才會導致各銀行在拆入資金後,沒有投放進市場之中。如果這個立論成立,那麼歐元區銀行投資在歐洲央行的隔夜存款規模,應該可以在新年假期後回落至較合理的水平,如跌穿4,000億的水平。
歐債到期 拖累氣氛
基於這個理念,我對全球股市未來一個月的表現,仍然抱樂觀的態度,因為我相信各金融機構之情緒,會在新一年開始之時,會較為高漲,所以維持早前當恒生指數處於17,900至18,000點之間時的想法,就是港股會出現2,000點的反彈。
不過,1月過後又會如何?就是大量歐洲國債到期,單是意大利已經超過600億歐元,屆時單靠LTRO的機制,是否可以令歐洲國債孳息穩定下來?除非各國繼續只發行年期只有兩年或更短的債券,否則一旦發行年期超過兩年的債券,我怕市場在欠缺參與者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推高債息,令市場的情緒變得更不穩定。可是只發行三個月、半年、一年及兩年期的債券又是否可行?如果真的可以解決問題,歐洲債務危機就不會拖延至今。
所以我的新年願望是美歐各國,請暫時放開私人利益,推行更積極的方案,解決問題吧。Happy 2012!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低息見效 挑戰仍多
美國經濟經歷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扭盡六扭,主要是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及營造低息環境,讓經濟休養生息。聯儲局於08年11月先推出規模達1.75萬億的首輪量寬措施(QE1),然後在12月把息率降至零水平。美國經濟大衰退於09年6月結束,但聯儲局仍然維持零息政策,更於去年11月經濟轉弱時加推規模6,000億美元的QE2,今年9月再推出4,000億美元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透過買長債沽短債壓低長期孳息,以匡扶疲弱的樓市。
美國經濟頭三季未見有太大起色,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指是受到一些不幸元素影響,他列舉的元素包括阿拉伯之春導致油價居高不下,以及歐債危機蔓延令股市掀起拋風。但實際上,日本於 3 月出現世紀大地震和海嘯,以及其後泰國的世紀水災,令生產供應鍊出現斷層,亦阻礙了復蘇的步伐;而美國提升債務上限的爭拗不斷,8月初失去最高信貸評級,以致8月和9月股市出現慘淡走勢,亦打擊了國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不過,黑暗盡頭是曙光,美國近期數據表現大有起色,反映伯南克所堅持的低息環境漸見成效。令人眼前一亮的數據包括:11月ISM製造業指數升至52.7,相比起歐洲及新興市場如中國紛紛陷入萎縮區,明顯勝出一籌;11月失業率降至 8.6% 的兩年半新低,最新一周申領失業金人口跌至36.6萬的3年半低點,亦反映就業市場改善;消費者信心升至56 的8年半高位,11月零售銷售連續6個月上升,11月汽車銷售達1,360萬輛,是09年8月最佳的銷售成績,在在顯示國民不再揞住荷包而願意大破慳囊。
美國經濟兩大拖累因素為就業與樓市。分析家認為失業率下降勢頭仍將持續,因為嬰兒代出生的人紛紛步入退休年齡,會有越來越多人退出職場,美國失業率於明年11月總統大選前可望滑落至8%;至於本周的樓市數據亦予人驚喜,建房商信心指數升至21,是去年5月以來最高,新屋動工勁升9.3%至68.5萬,更是逾十年最大升幅,而營建許可亦增加5.7%至68.1萬的逾1年新高。最新公布的二手樓銷售上升4%至442萬,於傳統淡季的11月仍能錄得升幅,更是難能可貴。
不少人睇好明年美國經濟前景,認為增長步伐可由今年的1.75%至2%加快至2.5%至2.75%。看好的首個原因為銀行重整了資產負債表後,開始增加對工商業的借貸。美國銀行業有形資本比率由1934年後平均的6.9%提升至8.5%,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高;第3季工商貸款按年上升1成,扭轉了過去4年平均下跌1.7%的勢頭。此外,低息環境紓緩了美國家庭的債務負擔,償債佔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於第3季降至11%,是1994年後最低,亦較07年高峰的14%下降了3個百分點。
另外,美國汽車業銷情仍可維持強勁。現時美國平均車齡長達 10.6年,遠高於長期平均的 7 年半,令換車需求更加殷切。即使疲弱的樓市亦有望見底,受惠於按揭息低及樓價跌幅已大,現時購房負擔指數跌至多年新低,料可鼓勵有能力置業的年青人脫離父母獨立。
當然,美國經濟明年亦要面對大大小小的挑戰,例如延長工資稅 (payroll tax) 及失業福利剛被眾議院共和黨員阻撓,而布殊年代推出的入息稅寬免於明年底屆滿,亦可能遭遇同一命運。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多個國家如俄羅斯、法國、墨西哥及印度等亦可能出現政權交替,令政治變數增大;歐債危機始終未能解決,歐洲經濟明年陷衰退又幾可肯定,加上新興市場增長步伐放緩,尤其中國或會出現硬着陸,種種因素,均對美國經濟明年能否延續近期的良好勢頭有一定的影響,決不可等閒視之。
美國經濟頭三季未見有太大起色,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指是受到一些不幸元素影響,他列舉的元素包括阿拉伯之春導致油價居高不下,以及歐債危機蔓延令股市掀起拋風。但實際上,日本於 3 月出現世紀大地震和海嘯,以及其後泰國的世紀水災,令生產供應鍊出現斷層,亦阻礙了復蘇的步伐;而美國提升債務上限的爭拗不斷,8月初失去最高信貸評級,以致8月和9月股市出現慘淡走勢,亦打擊了國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不過,黑暗盡頭是曙光,美國近期數據表現大有起色,反映伯南克所堅持的低息環境漸見成效。令人眼前一亮的數據包括:11月ISM製造業指數升至52.7,相比起歐洲及新興市場如中國紛紛陷入萎縮區,明顯勝出一籌;11月失業率降至 8.6% 的兩年半新低,最新一周申領失業金人口跌至36.6萬的3年半低點,亦反映就業市場改善;消費者信心升至56 的8年半高位,11月零售銷售連續6個月上升,11月汽車銷售達1,360萬輛,是09年8月最佳的銷售成績,在在顯示國民不再揞住荷包而願意大破慳囊。
美國經濟兩大拖累因素為就業與樓市。分析家認為失業率下降勢頭仍將持續,因為嬰兒代出生的人紛紛步入退休年齡,會有越來越多人退出職場,美國失業率於明年11月總統大選前可望滑落至8%;至於本周的樓市數據亦予人驚喜,建房商信心指數升至21,是去年5月以來最高,新屋動工勁升9.3%至68.5萬,更是逾十年最大升幅,而營建許可亦增加5.7%至68.1萬的逾1年新高。最新公布的二手樓銷售上升4%至442萬,於傳統淡季的11月仍能錄得升幅,更是難能可貴。
不少人睇好明年美國經濟前景,認為增長步伐可由今年的1.75%至2%加快至2.5%至2.75%。看好的首個原因為銀行重整了資產負債表後,開始增加對工商業的借貸。美國銀行業有形資本比率由1934年後平均的6.9%提升至8.5%,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高;第3季工商貸款按年上升1成,扭轉了過去4年平均下跌1.7%的勢頭。此外,低息環境紓緩了美國家庭的債務負擔,償債佔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於第3季降至11%,是1994年後最低,亦較07年高峰的14%下降了3個百分點。
另外,美國汽車業銷情仍可維持強勁。現時美國平均車齡長達 10.6年,遠高於長期平均的 7 年半,令換車需求更加殷切。即使疲弱的樓市亦有望見底,受惠於按揭息低及樓價跌幅已大,現時購房負擔指數跌至多年新低,料可鼓勵有能力置業的年青人脫離父母獨立。
當然,美國經濟明年亦要面對大大小小的挑戰,例如延長工資稅 (payroll tax) 及失業福利剛被眾議院共和黨員阻撓,而布殊年代推出的入息稅寬免於明年底屆滿,亦可能遭遇同一命運。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多個國家如俄羅斯、法國、墨西哥及印度等亦可能出現政權交替,令政治變數增大;歐債危機始終未能解決,歐洲經濟明年陷衰退又幾可肯定,加上新興市場增長步伐放緩,尤其中國或會出現硬着陸,種種因素,均對美國經濟明年能否延續近期的良好勢頭有一定的影響,決不可等閒視之。
Sunday, December 18, 2011
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和《孙子兵法》的故事
7个月将3亿的资金通过对冲策略做到34亿、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认为对冲基金就是现代金融领域的“航空母舰”,深圳五洲宾馆里,坐在证券时报记者面前的刘君聊起对冲基金就格外来神,两眼放光,如数家珍。这位从陕西汉中走出去的对冲基金操盘手,曾经负笈海外游学多年,也有着在华尔街多年的对冲基金操盘经验。如今,带着对A股对冲时代的无限憧憬,他回来了。
7个月从3亿做到34亿
2010年4月,刘君在北京的朋友成立了一家合伙制公司,募集了2.97亿,由刘君亲自操盘。刘君告诉记者,A股市场长期以来只能靠做多赚取差价,市场上涨时大多数人都会赚钱,但做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赚钱,而且做空容易获得暴利,实际上做空比做多更容易判断,只是很少有人逆向思维。
去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交易。刘君从长期的研究和实战中注意到,自美国第一只股指期货于1982年4月上市至今近三十年来,大多数国家在引入股指期货初期,几乎都出现了期货和现货市场短期内纷纷下跌的“共振效应”。A股市场彼时流动性过剩,下跌概率极大。刘君把大部分资金用来做空5月合约(IF1005)。结果从去年4月16开始,沪深300指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持续下跌,在去年5月21日的合约交割日前一周,刘君全部平仓,2.97亿元变成了5.43亿元。
刘君之所以在A股市场初试牛刀就战绩赫赫,这其实源于他在华尔街丰富的对冲基金操作经历。1991年,刘君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数量金融博士,慢慢地对量化投资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到美国一家投行的对冲基金工作。1999年初,刘君感觉上涨逾十年的北美股市已接近崩溃。他敏感地做空多伦多股市市值最大的北方电讯。由于北方电讯也在纽约股市上市,一旦下跌,这只超级权重股可能导致多伦多股市和纽约股市双双下挫,同时也会影响到纳斯达克指数。刘君于是做空多伦多股指和纳斯纳克股指,合计动用了70亿美元。
去年5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1%。刘君敏锐地感觉到泡沫已经产生,资产价格也会随之上升。出于这一判断,他决定做多。果不其然,沪深股市在去年国庆节之后迎来了一波强势上扬行情。回想起当初的举动,刘君对记者说:“我隐隐感觉到有一股很大的资金拉动大盘蓝筹股,不仅契合了当时市场‘人心思涨’的形势,而且明显是朝着把股指打上去的目的来的!”
经此一战,到去年12月底,刘君这家合伙制公司的账面市值猛涨到了34.9亿元,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资产翻了10倍!
《孙子兵法》与对冲策略
虽然身居海外多年,但刘君对《孙子兵法》的热爱一直都没有丝毫减退。“华尔街有不少对冲基金经理是犹太人,他们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尤其感兴趣。”在刘君看来,《孙子兵法》里的“奇正理论”和虚实观让他受益匪浅。
孙子兵法的核心用兵之道是“形与势、虚与实、奇与正”。孙子军事谋略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以正合,以奇胜”。用到投资上,就是既要遵守基本的价值投资规律,又要善于突破常人的思维局限,出奇制胜。“正”与“奇”即是不同的两个方面,互不可分,合为一体。
刘君认为,全世界优秀的金融人才都跑到华尔街,华尔街的优秀人才又跑到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的精英又去做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两大要素即为头寸管理和敞口设置。这就好比一艘航空母舰,舰体是根本,但舰体本身是不打仗的,真正打仗的是舰体上面的战机。舰体好比“正”,战斗机好比“奇”。在对冲基金里面,“正”就是股票,也就是“价值存储器”;“奇”就是各种金融衍生品,真正给对冲基金带来巨额收益的,就是这些金融衍生品。
《孙子兵法》还特别强调“虚”与“实”。在对冲基金的战场上,基金经理要对资金做整体的调动,或者是市场上其他博弈对手在调动,聪明的基金经理必须能够看出这些端倪,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某些时候为什么股指在高位一涨再涨?其根本原因是有主力资金在引导市场上涨,同时也有大量跟风资金在追涨。主力诱导大量跟风盘,看不到主力意图的投资者,就只能沦落为抬轿者的角色。这就是证券市场的“虚”、“实”之变。有经验的基金经理,能够透过“虚”看到“实”。
刘君认为,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基本上都是“五方博弈”:首先是政府,政府可以干预市场,对市场走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对冲基金;第三是养老基金;第四是共同基金;最后才是个体投资者。共同基金背后有着强大的投研团队,个体投资者往往是拍脑袋式的决策。这种状况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如何“合”、如何“攻”,这就相当考验决策者的大局观和洞察能力。对冲市场基本上是零和博弈,基金经理赚了钱,意味着对手输了钱。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对冲基金经理,首先要学会分析“兔子”的行踪,也就是个人投资者、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自营资金的动向;接着是研究旁边的“狮子”和“老虎”,也就是以对冲基金形式存在的对手。如何部署兵力,谋定而后动,在战略上养成大局观,在战术上学会迂回曲折,是对冲基金经理着重要做的事情。在一个成熟的对冲基金经理这里,证券市场就是一个他从对手处获取收益的工具和场所。
迎接A股市场的对冲时代
“2010年是中国对冲基金元年,对冲基金在中国还刚刚开始。”刘君显然对A股市场的对冲时代抱有极大的期待。
在他看来,在成熟市场的对冲基金竞争中,是专家与专家、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博弈,而A股市场由于对冲策略刚刚起步,金融衍生品也比较少,尤其是具有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的对冲人才还相当缺乏。如果说成熟市场对冲基金之间的竞争是50:50的对决,新兴市场的竞争则是10:90之间的对决。诱人的发展前景和想做一番事业的理想,驱使着刘君毫不犹豫地放弃在华尔街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高薪,回到了国内寻求发展。
据刘君介绍,对冲的原意是“防止遭受损失、保护手段”。那么怎样才是好的“保护手段”呢?打一个比方:一批贵重物品置于露天之下,碰到暴雨天没准会付诸东流。为了防止这种损失,可以修一座仓库将这些贵重物品加以保护,这便是最原始的对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将仓库房顶改换成太阳能材料,便可以既用来发电,还可以将房顶的架构改进一下,以便收集雨水加以利用,这便是改进版的对冲了。如果将仓库房顶成倍地放大,在占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还可以成倍地放大晴天和雨天带来的双边收益,这便是真正现代版的对冲概念。在金融市场,对冲可以做到“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双边都可以获利,同时还能成倍地放大收益”。
长期以来,A股市场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和对冲手段,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只能靠赚取股票差价获取正收益,也就是只能从“低买高卖”中获利。股票基金还有60%的最低仓位限制,一旦碰到像200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熊市,基金就只能被动亏损。对于私募基金来说,基金经理只能提前空仓才能避免损失,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私募基金还是无法从下跌市中获取正收益。随着对冲时代的到来,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将可以从牛市和熊市中均获得正收益,而且运用杠杆之后,基金在牛市中还能涨得更快,在熊市中也能获取超额收益。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改进,刘君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全息化数量分析模型系”,具体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系(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基本面数据)、统计回归分析模型系(历时交易数据)、突发事件效应模型系(市场突发性信息)、综合模拟-优化处理模型以及资金配置与对冲敞口调控。
如今,A股市场的交易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期货为中国资本市场打开了对冲通道,“面对巨大的投资机遇,我们才刚刚开始。”刘君若有所思地说道。
7个月从3亿做到34亿
2010年4月,刘君在北京的朋友成立了一家合伙制公司,募集了2.97亿,由刘君亲自操盘。刘君告诉记者,A股市场长期以来只能靠做多赚取差价,市场上涨时大多数人都会赚钱,但做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赚钱,而且做空容易获得暴利,实际上做空比做多更容易判断,只是很少有人逆向思维。
去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交易。刘君从长期的研究和实战中注意到,自美国第一只股指期货于1982年4月上市至今近三十年来,大多数国家在引入股指期货初期,几乎都出现了期货和现货市场短期内纷纷下跌的“共振效应”。A股市场彼时流动性过剩,下跌概率极大。刘君把大部分资金用来做空5月合约(IF1005)。结果从去年4月16开始,沪深300指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持续下跌,在去年5月21日的合约交割日前一周,刘君全部平仓,2.97亿元变成了5.43亿元。
刘君之所以在A股市场初试牛刀就战绩赫赫,这其实源于他在华尔街丰富的对冲基金操作经历。1991年,刘君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数量金融博士,慢慢地对量化投资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到美国一家投行的对冲基金工作。1999年初,刘君感觉上涨逾十年的北美股市已接近崩溃。他敏感地做空多伦多股市市值最大的北方电讯。由于北方电讯也在纽约股市上市,一旦下跌,这只超级权重股可能导致多伦多股市和纽约股市双双下挫,同时也会影响到纳斯达克指数。刘君于是做空多伦多股指和纳斯纳克股指,合计动用了70亿美元。
去年5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1%。刘君敏锐地感觉到泡沫已经产生,资产价格也会随之上升。出于这一判断,他决定做多。果不其然,沪深股市在去年国庆节之后迎来了一波强势上扬行情。回想起当初的举动,刘君对记者说:“我隐隐感觉到有一股很大的资金拉动大盘蓝筹股,不仅契合了当时市场‘人心思涨’的形势,而且明显是朝着把股指打上去的目的来的!”
经此一战,到去年12月底,刘君这家合伙制公司的账面市值猛涨到了34.9亿元,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资产翻了10倍!
《孙子兵法》与对冲策略
虽然身居海外多年,但刘君对《孙子兵法》的热爱一直都没有丝毫减退。“华尔街有不少对冲基金经理是犹太人,他们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尤其感兴趣。”在刘君看来,《孙子兵法》里的“奇正理论”和虚实观让他受益匪浅。
孙子兵法的核心用兵之道是“形与势、虚与实、奇与正”。孙子军事谋略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以正合,以奇胜”。用到投资上,就是既要遵守基本的价值投资规律,又要善于突破常人的思维局限,出奇制胜。“正”与“奇”即是不同的两个方面,互不可分,合为一体。
刘君认为,全世界优秀的金融人才都跑到华尔街,华尔街的优秀人才又跑到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的精英又去做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两大要素即为头寸管理和敞口设置。这就好比一艘航空母舰,舰体是根本,但舰体本身是不打仗的,真正打仗的是舰体上面的战机。舰体好比“正”,战斗机好比“奇”。在对冲基金里面,“正”就是股票,也就是“价值存储器”;“奇”就是各种金融衍生品,真正给对冲基金带来巨额收益的,就是这些金融衍生品。
《孙子兵法》还特别强调“虚”与“实”。在对冲基金的战场上,基金经理要对资金做整体的调动,或者是市场上其他博弈对手在调动,聪明的基金经理必须能够看出这些端倪,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某些时候为什么股指在高位一涨再涨?其根本原因是有主力资金在引导市场上涨,同时也有大量跟风资金在追涨。主力诱导大量跟风盘,看不到主力意图的投资者,就只能沦落为抬轿者的角色。这就是证券市场的“虚”、“实”之变。有经验的基金经理,能够透过“虚”看到“实”。
刘君认为,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基本上都是“五方博弈”:首先是政府,政府可以干预市场,对市场走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对冲基金;第三是养老基金;第四是共同基金;最后才是个体投资者。共同基金背后有着强大的投研团队,个体投资者往往是拍脑袋式的决策。这种状况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如何“合”、如何“攻”,这就相当考验决策者的大局观和洞察能力。对冲市场基本上是零和博弈,基金经理赚了钱,意味着对手输了钱。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对冲基金经理,首先要学会分析“兔子”的行踪,也就是个人投资者、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自营资金的动向;接着是研究旁边的“狮子”和“老虎”,也就是以对冲基金形式存在的对手。如何部署兵力,谋定而后动,在战略上养成大局观,在战术上学会迂回曲折,是对冲基金经理着重要做的事情。在一个成熟的对冲基金经理这里,证券市场就是一个他从对手处获取收益的工具和场所。
迎接A股市场的对冲时代
“2010年是中国对冲基金元年,对冲基金在中国还刚刚开始。”刘君显然对A股市场的对冲时代抱有极大的期待。
在他看来,在成熟市场的对冲基金竞争中,是专家与专家、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博弈,而A股市场由于对冲策略刚刚起步,金融衍生品也比较少,尤其是具有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的对冲人才还相当缺乏。如果说成熟市场对冲基金之间的竞争是50:50的对决,新兴市场的竞争则是10:90之间的对决。诱人的发展前景和想做一番事业的理想,驱使着刘君毫不犹豫地放弃在华尔街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和高薪,回到了国内寻求发展。
据刘君介绍,对冲的原意是“防止遭受损失、保护手段”。那么怎样才是好的“保护手段”呢?打一个比方:一批贵重物品置于露天之下,碰到暴雨天没准会付诸东流。为了防止这种损失,可以修一座仓库将这些贵重物品加以保护,这便是最原始的对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将仓库房顶改换成太阳能材料,便可以既用来发电,还可以将房顶的架构改进一下,以便收集雨水加以利用,这便是改进版的对冲了。如果将仓库房顶成倍地放大,在占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还可以成倍地放大晴天和雨天带来的双边收益,这便是真正现代版的对冲概念。在金融市场,对冲可以做到“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双边都可以获利,同时还能成倍地放大收益”。
长期以来,A股市场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和对冲手段,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只能靠赚取股票差价获取正收益,也就是只能从“低买高卖”中获利。股票基金还有60%的最低仓位限制,一旦碰到像200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熊市,基金就只能被动亏损。对于私募基金来说,基金经理只能提前空仓才能避免损失,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私募基金还是无法从下跌市中获取正收益。随着对冲时代的到来,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将可以从牛市和熊市中均获得正收益,而且运用杠杆之后,基金在牛市中还能涨得更快,在熊市中也能获取超额收益。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改进,刘君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全息化数量分析模型系”,具体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系(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基本面数据)、统计回归分析模型系(历时交易数据)、突发事件效应模型系(市场突发性信息)、综合模拟-优化处理模型以及资金配置与对冲敞口调控。
如今,A股市场的交易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期货为中国资本市场打开了对冲通道,“面对巨大的投资机遇,我们才刚刚开始。”刘君若有所思地说道。
《孙子兵法》之期货解读
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家最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遗留下的文化遗产极其绚烂丰富。其中,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所涵盖的哲学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对社会生活其他各方面而言,也有很强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21世纪的今天,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成熟的产物,表面上看似乎和几千年前孙子的思想风马牛不相及,但笔者多次研读《孙子兵法》13篇后,却有了更深的感悟,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很好地指导期货投资者的期货投资交易。以下为笔者对《孙子兵法》精辟之处从期货角度做出的解读。
孙子在始计篇里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解读:期货交易,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的稳定,对企业的兴衰、个人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不仔细研究。需要认真比较考察的是以下五方面:第一,是否顺应“道”;第二,参与期货交易的时机是否成熟;第三,客观环境是否具备;第四,投资者或投资顾问有无交易能力;第五,是否有成熟的交易方法。只有把这五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才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解读:在没开始交易之前,通过综合考虑上述五个因素,如果结论是理论上能够获胜,那么实际交易成功的机会就很大;如果理论上不能获胜,那么实际交易成功的机会不大;但是如果根本都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胜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看交易者交易之前有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就能看出交易者的成败了。
作战篇里说道:“故兵贵胜,不贵久。”解读:入市交易后应该很快有利润。否则应考虑出场。好的交易机会,往往都是入市后不久就会带来利润。如果入市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利润,就要考虑入场时机是否有问题。
谋攻篇里说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解读:对自己和市场都很了解的交易者,能够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做一百次交易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市场只了解自己,胜负各半;如果对市场和自己都不了解,每次交易都很危险。
军形篇里说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解读:期货交易成功人士,善于保证本金的安全,使自己不易遭受大幅度的亏损,然后等待好的获利机会。保证资金的安全、控制风险是自己能够掌控的,能有多大的获利,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说,获利可以预知,但不能强求。成功者有了胜利的把握再去交易,失败者先去交易,再期待获利。很多交易者没有交易计划,临时决定买卖,然后再盼望价格向有利的方向运行。
兵势篇里说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解读:成功者只看重市场的趋势,而不依靠别人的预测和主观判断。尊崇客观的实际趋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虚实篇里说道:“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解读:把K线图平放在桌面上,左边略微抬高,可以想象价格像水银一样在图纸上流淌。由于图纸有凹凸不平的障碍,价格就不断变化。当价格在一个方向受到阻碍时,必然向另外一个方向进行。价格总是顺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于是,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周期理论等便应运而生。由于行情每天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想要做到精确预测是徒劳的。所以应该根据行情的具体变化采取相应的操作策略,而不是僵化机械地遵循固有模式,才能做到用兵如神。
军争篇里说道:“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解读:遇到好的交易时机,要快如疾风,迅速进场交易,不可犹豫迟疑;未到止损条件之前,要稳如树林,不为局部的变化所动,守住有利的头寸;趋势发展时,要尽可能扩大赢利,猛如烈火;没有战机时,不动如山,耐心等待有利的机会。
九变篇里说道:“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解读:有的品种可以不做,有的机会可以放弃,有的赢利可以不去获取,有的指令可以不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要严格执行事先制定的交易计划的。但是遇到特殊的情况,不能死守教条,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但是这只是针对很成熟的交易者而言的,普通交易者需要谨慎。
行军篇里说道:“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解读:有了好的机会,持有的合约也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头寸管理能力。如果鲁莽入市、认为赚钱很容易的话,必败。
地形篇里说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解读:对自己和市场都很了解的交易者,不会有大的亏损。懂得技术分析、基本分析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一定会有大的赢利。
九地篇里说道:“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解读:如果不了解商品基本面的情况,就不要交易,不熟悉的品种不做;不要在价格处于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入市,不要在上升趋势做空,不要在下降趋势做多,不要在价格迅速变化时临时匆忙做决定。
火攻篇里说道:“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解读:如果交易获利而不保存胜利成果,不好。没有一定的获利空间不要做单。不可以单凭一时冲动进场。符合原则的头寸就保留,否则马上平仓出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克制的态度,一切按计划行动。这是保证资金安全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一定要谨慎。
用间篇里说道:“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解读:成功的交易者,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形而上学地从表面现象简单类比,不受固有经验的桎梏,不听信小道消息。
总之,要成为成功的交易者,需要具备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完备的操作手法,好的分析手段,继往开来,与时惧进。
21世纪的今天,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成熟的产物,表面上看似乎和几千年前孙子的思想风马牛不相及,但笔者多次研读《孙子兵法》13篇后,却有了更深的感悟,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很好地指导期货投资者的期货投资交易。以下为笔者对《孙子兵法》精辟之处从期货角度做出的解读。
孙子在始计篇里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解读:期货交易,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的稳定,对企业的兴衰、个人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不仔细研究。需要认真比较考察的是以下五方面:第一,是否顺应“道”;第二,参与期货交易的时机是否成熟;第三,客观环境是否具备;第四,投资者或投资顾问有无交易能力;第五,是否有成熟的交易方法。只有把这五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才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解读:在没开始交易之前,通过综合考虑上述五个因素,如果结论是理论上能够获胜,那么实际交易成功的机会就很大;如果理论上不能获胜,那么实际交易成功的机会不大;但是如果根本都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胜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看交易者交易之前有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就能看出交易者的成败了。
作战篇里说道:“故兵贵胜,不贵久。”解读:入市交易后应该很快有利润。否则应考虑出场。好的交易机会,往往都是入市后不久就会带来利润。如果入市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利润,就要考虑入场时机是否有问题。
谋攻篇里说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解读:对自己和市场都很了解的交易者,能够克服自身人性的弱点,做一百次交易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市场只了解自己,胜负各半;如果对市场和自己都不了解,每次交易都很危险。
军形篇里说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解读:期货交易成功人士,善于保证本金的安全,使自己不易遭受大幅度的亏损,然后等待好的获利机会。保证资金的安全、控制风险是自己能够掌控的,能有多大的获利,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说,获利可以预知,但不能强求。成功者有了胜利的把握再去交易,失败者先去交易,再期待获利。很多交易者没有交易计划,临时决定买卖,然后再盼望价格向有利的方向运行。
兵势篇里说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解读:成功者只看重市场的趋势,而不依靠别人的预测和主观判断。尊崇客观的实际趋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虚实篇里说道:“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解读:把K线图平放在桌面上,左边略微抬高,可以想象价格像水银一样在图纸上流淌。由于图纸有凹凸不平的障碍,价格就不断变化。当价格在一个方向受到阻碍时,必然向另外一个方向进行。价格总是顺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于是,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周期理论等便应运而生。由于行情每天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想要做到精确预测是徒劳的。所以应该根据行情的具体变化采取相应的操作策略,而不是僵化机械地遵循固有模式,才能做到用兵如神。
军争篇里说道:“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解读:遇到好的交易时机,要快如疾风,迅速进场交易,不可犹豫迟疑;未到止损条件之前,要稳如树林,不为局部的变化所动,守住有利的头寸;趋势发展时,要尽可能扩大赢利,猛如烈火;没有战机时,不动如山,耐心等待有利的机会。
九变篇里说道:“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解读:有的品种可以不做,有的机会可以放弃,有的赢利可以不去获取,有的指令可以不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要严格执行事先制定的交易计划的。但是遇到特殊的情况,不能死守教条,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但是这只是针对很成熟的交易者而言的,普通交易者需要谨慎。
行军篇里说道:“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解读:有了好的机会,持有的合约也不是越多越好。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头寸管理能力。如果鲁莽入市、认为赚钱很容易的话,必败。
地形篇里说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解读:对自己和市场都很了解的交易者,不会有大的亏损。懂得技术分析、基本分析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一定会有大的赢利。
九地篇里说道:“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解读:如果不了解商品基本面的情况,就不要交易,不熟悉的品种不做;不要在价格处于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入市,不要在上升趋势做空,不要在下降趋势做多,不要在价格迅速变化时临时匆忙做决定。
火攻篇里说道:“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解读:如果交易获利而不保存胜利成果,不好。没有一定的获利空间不要做单。不可以单凭一时冲动进场。符合原则的头寸就保留,否则马上平仓出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克制的态度,一切按计划行动。这是保证资金安全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一定要谨慎。
用间篇里说道:“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解读:成功的交易者,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形而上学地从表面现象简单类比,不受固有经验的桎梏,不听信小道消息。
总之,要成为成功的交易者,需要具备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完备的操作手法,好的分析手段,继往开来,与时惧进。
孙子兵法与期货投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乱最长的时期,长期的战乱造就了许多军事家,并写出了一批非常有实战价值的兵书,<<孙子兵法>>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对博弈的双方至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战指导价值。不言而喻,期货市场就是一个残酷的博弈战场,期市与战场之间具有高度的相通性。因此<<孙子兵法>>对期市投机的实战指导价值并不亚于对战场的指导价值,值得我们所有期货投机者深入研究与体会,从中你会对期货投机真的有所彻悟,因为期货投机的博弈越往高境界越不是交易技巧的博弈,而是心态的博弈,心态修为将决定期货投机的成败。
1、 兵者,诡道也。
意思是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需要运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因此战场上的情报、心理、士气、意图、态势等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需要情报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加以仔细的研究和甄别,做到弃假识真,然后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完整的应对策略,否则只会是被假象所迷惑,容易判断失误,一失误就要损兵折将。在当今的期货市场上,真假信息、过时信息等更是满天飞,主力资金制造的各种假象也是屡见不鲜,缺乏深入研究的投资者很容易上当受骗,一受骗,受伤的不只是口袋,还有心态。因此,沉下心来深入研究,找出真正的机会是在期货市场上成功投资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直接做交易,风险是相当巨大的。然而,笔者跟很多投资者交流,发现很多投资者存在着轻研究、重交易的现象,认为不去研究,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赚到钱就是好猫,甚至有些人极端的认为研究无用。这是十分可怕的浮躁现象,后果无疑会特别严重。另有一些投资者知道研究的重要性,但为了省事,就用技术指标等去代替有效的研究,其结果也是于事无补。期货市场是博弈如此激烈的市场,任何投资者都马虎不得,必须沉下心来深入研究,建立起交易前的优势,交易前没有优势,交易中就处劣势,优胜劣态这是竟争法则。因此,笔者强烈主张研究第一、交易第二,千万不要颠倒过来。
2、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原意指以10万大军出征作战,贵在速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士卒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要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得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士卒疲惫,锐气挫伤,兵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招致其他诸侯国乘机入侵,到那时,即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这句话强调的核心就是兵贵速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危机四伏。期货市场更是讲究兵贵速胜,如果大资金被对手盘咬住,打起无谓的消耗战,其结果往往惨败。期货市场上的一些大形态肯定是一方主力被另一方主力给咬住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一方的惨败和另一方的胜利,我们要找出双方成败的内在原因。一些中小资金即使看对机会,如果操之过急,过早的建仓,尤其是重仓,其结果也会因为市场的持续振荡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当机会真正来临的时侯,他已没钱或没信心了。笔者认为,中等资金规模的投资者从建仓到市场爆发的时间不应超过1周,超过1周说明自己在时机的把握上存在问题,这就是很多投资者即使看对了方向对,也赔钱的原因。
3、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预先造成一种不可被战胜的形势,来等待敌军有可能被战胜的时机。不可被战胜形势的造成,决定于自己一方。而能否提供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则决定于敌方,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只能做到使自己不可被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军必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只可以预知,而不可以强求。这句话阐明了敌我之间的胜负关系。战场上,交战的双方一般都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期货市场则不然,一般的投资者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因此很多投资者对于市场研究感觉到无从下手。更多的只知道拼命的提高自己的交易技能,力图做到不可胜在己。在期货市场上可胜之敌是什么?就是机会啊。期货成功投机的关键就在市场给你提供的可把握的机会,而不在交易技巧,机会好,水平低一点,照常可以赚大钱,没有机会,水平最高也容易赔大钱。很多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栽大跟头,主要原因在于重交易水平,轻交易机会,凭借自己的交易水平,不断的降低对机会的要求,历史反复告诫我们骄兵必败,玩火自焚。因此,在期货市场上,要想长久成功,笔者认为必须始终如一的做到机会第一,交易第二。作为一般的投资者机会都是可遇不可强求,更不可能去创造。总之,在期货市场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才能把握好水到渠成的机会。
4、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说,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形势,然后才向敌国宣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则是先盲目作战然后再去求取胜利。这再一次证明了战前的研究、策划的重要性。在期货市场上,投资者有两怕,一是怕亏大钱,二是怕错过机会。谁都怕亏大钱,亏大钱那是失败的标志,但很多投资者是因为怕错过机会而亏大钱,这已不是交易技巧问题,而是对待交易前的研究和策划的态度问题。很多投资者由于害怕错过机会,喜欢在涨势中抛顶,在跌势中抄底,这是典型的先战而后求胜的表现。交易前没有深入研究,又放弃了对时机的把握,这是多么的粗糙。令很多投资者心痛不已的案例,就是今年上半年很多投资者觉得沪铜见顶了,在没有任何头部形态的情况下不断的逢高沽空,结果是亏损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在没有头部或底部形态雏形的情况下,战略性建仓是有害而没必要的。
5、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意思是:喘激的流水冲击力之猛,足以漂走石头,那是由于水流迅猛的势造成的,鸷鸟从高空往下猛烈搏击,以致能捕杀鸟雀,那是由于抓住了时机。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他们造成的态势总是十分险峻,他们抓住的时机总是非常短促。他们造成的态势就像已经张开的弓弩一样,险恶异常,他们抓住的时机就象正要用手扳动机钮一样,瞬间即发。这里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对势与时的程度要求,也指出了作战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因势用时。在期货市场上,既弄不清市场的势,也抓不住成熟的时机,更没弄明白在期货市场上成功的内在原因,盈利恐怕很难。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是我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总结之一。因此,我们在期货市场上,始终要紧紧抓住势与时做研究、做策划,只有时势造就成功。
6、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从容,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非常疲劳。所以,善于从兵的人,便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致被敌人所调动。在期货市场上,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就是追涨杀跌者,他们始终跟着市场跑,始终处于致于人的地步,被主力资金调动着跑,其结果总是受伤。据笔者的经验是,在形态的中后期坚决防守反击,只有在形态突破后,才可以大胆追涨杀跌。切记,这是我们唯一可以追涨杀跌的时侯,千万不要滥用追涨杀跌,一般情况下的追涨杀跌都是交易前的研究与策划不够,属典型的仓惶应战,能不赔钱出来已是万幸。
1、 兵者,诡道也。
意思是说,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需要运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因此战场上的情报、心理、士气、意图、态势等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需要情报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加以仔细的研究和甄别,做到弃假识真,然后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完整的应对策略,否则只会是被假象所迷惑,容易判断失误,一失误就要损兵折将。在当今的期货市场上,真假信息、过时信息等更是满天飞,主力资金制造的各种假象也是屡见不鲜,缺乏深入研究的投资者很容易上当受骗,一受骗,受伤的不只是口袋,还有心态。因此,沉下心来深入研究,找出真正的机会是在期货市场上成功投资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直接做交易,风险是相当巨大的。然而,笔者跟很多投资者交流,发现很多投资者存在着轻研究、重交易的现象,认为不去研究,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赚到钱就是好猫,甚至有些人极端的认为研究无用。这是十分可怕的浮躁现象,后果无疑会特别严重。另有一些投资者知道研究的重要性,但为了省事,就用技术指标等去代替有效的研究,其结果也是于事无补。期货市场是博弈如此激烈的市场,任何投资者都马虎不得,必须沉下心来深入研究,建立起交易前的优势,交易前没有优势,交易中就处劣势,优胜劣态这是竟争法则。因此,笔者强烈主张研究第一、交易第二,千万不要颠倒过来。
2、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原意指以10万大军出征作战,贵在速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士卒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要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得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士卒疲惫,锐气挫伤,兵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招致其他诸侯国乘机入侵,到那时,即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这句话强调的核心就是兵贵速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危机四伏。期货市场更是讲究兵贵速胜,如果大资金被对手盘咬住,打起无谓的消耗战,其结果往往惨败。期货市场上的一些大形态肯定是一方主力被另一方主力给咬住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一方的惨败和另一方的胜利,我们要找出双方成败的内在原因。一些中小资金即使看对机会,如果操之过急,过早的建仓,尤其是重仓,其结果也会因为市场的持续振荡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当机会真正来临的时侯,他已没钱或没信心了。笔者认为,中等资金规模的投资者从建仓到市场爆发的时间不应超过1周,超过1周说明自己在时机的把握上存在问题,这就是很多投资者即使看对了方向对,也赔钱的原因。
3、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预先造成一种不可被战胜的形势,来等待敌军有可能被战胜的时机。不可被战胜形势的造成,决定于自己一方。而能否提供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则决定于敌方,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只能做到使自己不可被战胜,却不能做到使敌军必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只可以预知,而不可以强求。这句话阐明了敌我之间的胜负关系。战场上,交战的双方一般都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期货市场则不然,一般的投资者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因此很多投资者对于市场研究感觉到无从下手。更多的只知道拼命的提高自己的交易技能,力图做到不可胜在己。在期货市场上可胜之敌是什么?就是机会啊。期货成功投机的关键就在市场给你提供的可把握的机会,而不在交易技巧,机会好,水平低一点,照常可以赚大钱,没有机会,水平最高也容易赔大钱。很多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栽大跟头,主要原因在于重交易水平,轻交易机会,凭借自己的交易水平,不断的降低对机会的要求,历史反复告诫我们骄兵必败,玩火自焚。因此,在期货市场上,要想长久成功,笔者认为必须始终如一的做到机会第一,交易第二。作为一般的投资者机会都是可遇不可强求,更不可能去创造。总之,在期货市场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才能把握好水到渠成的机会。
4、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说,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形势,然后才向敌国宣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则是先盲目作战然后再去求取胜利。这再一次证明了战前的研究、策划的重要性。在期货市场上,投资者有两怕,一是怕亏大钱,二是怕错过机会。谁都怕亏大钱,亏大钱那是失败的标志,但很多投资者是因为怕错过机会而亏大钱,这已不是交易技巧问题,而是对待交易前的研究和策划的态度问题。很多投资者由于害怕错过机会,喜欢在涨势中抛顶,在跌势中抄底,这是典型的先战而后求胜的表现。交易前没有深入研究,又放弃了对时机的把握,这是多么的粗糙。令很多投资者心痛不已的案例,就是今年上半年很多投资者觉得沪铜见顶了,在没有任何头部形态的情况下不断的逢高沽空,结果是亏损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在没有头部或底部形态雏形的情况下,战略性建仓是有害而没必要的。
5、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意思是:喘激的流水冲击力之猛,足以漂走石头,那是由于水流迅猛的势造成的,鸷鸟从高空往下猛烈搏击,以致能捕杀鸟雀,那是由于抓住了时机。所以说,善于作战的人,他们造成的态势总是十分险峻,他们抓住的时机总是非常短促。他们造成的态势就像已经张开的弓弩一样,险恶异常,他们抓住的时机就象正要用手扳动机钮一样,瞬间即发。这里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对势与时的程度要求,也指出了作战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因势用时。在期货市场上,既弄不清市场的势,也抓不住成熟的时机,更没弄明白在期货市场上成功的内在原因,盈利恐怕很难。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是我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总结之一。因此,我们在期货市场上,始终要紧紧抓住势与时做研究、做策划,只有时势造就成功。
6、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从容,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非常疲劳。所以,善于从兵的人,便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致被敌人所调动。在期货市场上,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就是追涨杀跌者,他们始终跟着市场跑,始终处于致于人的地步,被主力资金调动着跑,其结果总是受伤。据笔者的经验是,在形态的中后期坚决防守反击,只有在形态突破后,才可以大胆追涨杀跌。切记,这是我们唯一可以追涨杀跌的时侯,千万不要滥用追涨杀跌,一般情况下的追涨杀跌都是交易前的研究与策划不够,属典型的仓惶应战,能不赔钱出来已是万幸。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孙子兵法和交易致胜艺术--克罗谈投资策略
有两本书我曾一再阅读,至少每本阅读有五次之多。第一本就是《一个股票交易者的回忆录》,书中描述了交易策略并且对杰西·利沃默进行了探讨。很显然,利沃默对于该书的任何一位读者都不再陌生了。
另外一本书就是孙子所著《孙子兵法》,该书较利沃默而言更为深奥难懂。这部著作是2500年前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将军所著。这本书最初是作为战场致胜的论文而做的,如果你只从字面上阅读该书,会发现这本书中的故事是关于武装的军队、火攻、古老的兵器以及2000年前的战役对策的。但是,人们现在阅读并在世界范围内加以研究的这本著作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其最初创作时的意图和目的。
《孙子兵法》可称得上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有关策略方面的著作,在过去的2000年里在亚洲,不仅是军事领导和军事战略家,现代的行政长官和政治家也在满怀激情地研究此书。比如在当代日本,领导者们把这一古老的经典著作令人惊叹地成功地用于现代商业和政治中。实际上,许多人都觉得战后日本的成功是孙子一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除了政治外,《孙子兵法》广泛地用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竞争上,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到国与国的竞争各种不同的层次。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通晓物理、政治、矛盾心理学,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本身来达到天下无敌、不战而胜以及获得不可战胜的力量。
读《孙子兵法》,应以道家那种讲究精神的传统为背景,此书可作为对人性洞察力的源泉,以及解释是什么使某些人成功,而另外—些人却失败了。道家认为生活本身是各种相互作用的力量的复合物,从而促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进步。最重要的是,《孙子兵法》是一种工具,它有助于理解冲突与转变的真正根源,有助于理解约束和耐心以及成功与失败。很肯定地说,这是一段最为雄辩而又引人注目的表述。但是,我们的兴趣是在金融方面,而不是政治或社会方面。因此,让我们再读此书,看一看其对股票及商品投机者有何指导意义。
大约2500年前,孙子写道: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其实,你在这些金融市场上运作的时间越长,你就越可能把这些市场视为巨大的战场。把交易视作战斗、战争。尽管并不存在着弓箭手和剑客们埋伏在下一个山头准备切断你与主力的联系,但在金融舞台上,你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异域的、不友好的环境中,其中有许多参与者随时准备把你同你的资金与自信心分离开来。因此你必须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有相当水平的经验只是整个战斗的一部分,你还应不断回想自己的行为,以便从以前的各种战斗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事实上,单就把市场看成“战场”这一描述上看,也进一步证实了人们对引用孙子兵法的信赖程度。正如孙子所说,你必须“知己”,而这一点在金融投机中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你稍微提前准备建立或对冲头寸时,如果这一行为是建立在谣言、传说或小道消息上,较那种事先估测所知道的事情的每一个方面并把决定建立在对所有因素细致入微的研究上的情形而言,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当然,在我自己的交易中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事例。
孙子曰: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除非你感觉财力雄厚并有信心能控制事情的结果,即能带来高利或仅遭受小损失,否则你就不要进行交易或做出投资决策;而且,如果你在这次战役中未能获胜,但你有信心,知道总体而言,你能够成功,那么你就应继续进行另外一次战役。
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如果你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管你是日交易商还是头寸(长期行为)交易商、一旦你从你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时机选择指标中获得可操作的信号,那么你应毫不犹豫地进行这次交易,而且要迅速。当别人还在等着找出某一特定的行情变动发生的原因时,你应当已经处在市场中,下达了交易指令,并按照你所采用的策略行事。这是一种快步的竞赛,你必须勇敢,并且一旦你的信号“指示”你采取行动时,你就立即执行。这不是犹豫或害怕的时候,不要怕犯下错误,因为你的止损指令不会使你遭受很大的损失。但是,如果从你所相信的技术分析方法中你得到了确凿的交易信号,你仍感到害怕,这样是没人能帮你的。
孙子曰: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每当我经历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战役,而我的决策又很聪明(或说很幸运),我常常奖给自己一些能带来满足感的有形物品.这可能是一次比较特殊的晚餐,或象最近,我从自己所赢得的一场高利交易收益中买了一架我向往已久的照相机。这一策略的最集中表现恐伯要算下面这件事了:当我持有的巨大的铜的多头头寸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市场涨跌之后最终赢利时,我买了一艘漂亮的46英尺内燃机发动的帆船。当最终结清该头寸并一次性支付帆船买价时,我的满足感真是不胜言表的。
孙子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当你仍在进行纸上交易并准备你的策略时,在你安静、安全的办公室里计划着金融战役是更为容易的。整个战役的每一方面都应加以研究和估算:如果价格上涨……如果价格下跌应该做些什么? 在哪方面以及怎样增加头寸(金字塔)……在哪方面以及怎样减少头寸的规模? 如果所待头寸变得不利,你是立即解除该头寸,或者你会再次进入市场持有反方向的头寸? 交易的这些以及许多其它方面都应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形成之前提前分析并估算出来。提前在纸面上做这些分析是很容易的;但一旦你承担了责任,投入了资金和自我,这些要做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孙子曰:强身而不为其所困,养心而不为其所扰,处世而不为其所侵,谋事而不为其所患。
一般,除非无论从心理还是从身体上我们都感觉很好时,我们进行交易是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个人处于近乎最佳状态时并不是最好的。交易成功,就如同体育竞技、音乐演奏或棋类比赛要取得成功一样,需要一个人达到心理和体力上的最佳状态,注意力集中以及有约束能力。如果你不具备上述条件,你应当清楚,在此情形下,你应处在市场之外直到你清楚地知道你已达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同样、不要让外界影响干扰你交易上的注意力。有一篇介绍我交易方式的文章曾提到我有一次竞忽略了在我的办公楼举行的消防训练;事实是当时我完全被市场上所展开的激动人心的交易事件所吸引,猜测着我对各种不同的市场上发生的事件的可能反应。
孙子日: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与此相应,我要讲一下利沃默曾描述过的一件事:他的一位自命不凡的交易伙伴决定从其市场利润中为其女友买一件皮外套。地连续几次遭受损失之后,另一个人接受了这一挑战并试图“赚得”这件外套,但他也同样失败了。最后,这一群人中的其他人也都这样尝试了,但他们都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并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总的结果是,这件$2000的外套总共花费了他们大约$40000,而且到了最后这件外套仍未能买成。靠推测就能赚钱并不容易;但是当你以一种有防备的、超然的以及完全的注意来取得这一想要得到的东西时就会相当可行的。如果你想得到乐趣,过得高兴,做点别的什么事;但一旦你在市场上操作时、一定要严肃认真,按逻辑办事。
最后,孙子还告诉我们要保持客观,以冷静的态度估计事物情形,以及经过认真计划的行动所具有的优势。
让我们再回来看看利沃默对于当代交易策略的类似解说。
能够判断准确并且坚持自己的判断的投资者是不同凡响的。我发现这是最难学会的事情之一。但只有市场操作者紧紧掌握这一本领他才能赚取高利。一个经过训练的交易者要赚取百万美元,较对交易一无所知的交易者赚上几百美元要容易得多,这句话确实道出了真理。
另外一本书就是孙子所著《孙子兵法》,该书较利沃默而言更为深奥难懂。这部著作是2500年前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将军所著。这本书最初是作为战场致胜的论文而做的,如果你只从字面上阅读该书,会发现这本书中的故事是关于武装的军队、火攻、古老的兵器以及2000年前的战役对策的。但是,人们现在阅读并在世界范围内加以研究的这本著作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其最初创作时的意图和目的。
《孙子兵法》可称得上是当代最具影响的有关策略方面的著作,在过去的2000年里在亚洲,不仅是军事领导和军事战略家,现代的行政长官和政治家也在满怀激情地研究此书。比如在当代日本,领导者们把这一古老的经典著作令人惊叹地成功地用于现代商业和政治中。实际上,许多人都觉得战后日本的成功是孙子一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除了政治外,《孙子兵法》广泛地用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竞争上,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到国与国的竞争各种不同的层次。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通晓物理、政治、矛盾心理学,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本身来达到天下无敌、不战而胜以及获得不可战胜的力量。
读《孙子兵法》,应以道家那种讲究精神的传统为背景,此书可作为对人性洞察力的源泉,以及解释是什么使某些人成功,而另外—些人却失败了。道家认为生活本身是各种相互作用的力量的复合物,从而促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进步。最重要的是,《孙子兵法》是一种工具,它有助于理解冲突与转变的真正根源,有助于理解约束和耐心以及成功与失败。很肯定地说,这是一段最为雄辩而又引人注目的表述。但是,我们的兴趣是在金融方面,而不是政治或社会方面。因此,让我们再读此书,看一看其对股票及商品投机者有何指导意义。
大约2500年前,孙子写道: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其实,你在这些金融市场上运作的时间越长,你就越可能把这些市场视为巨大的战场。把交易视作战斗、战争。尽管并不存在着弓箭手和剑客们埋伏在下一个山头准备切断你与主力的联系,但在金融舞台上,你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异域的、不友好的环境中,其中有许多参与者随时准备把你同你的资金与自信心分离开来。因此你必须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有相当水平的经验只是整个战斗的一部分,你还应不断回想自己的行为,以便从以前的各种战斗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事实上,单就把市场看成“战场”这一描述上看,也进一步证实了人们对引用孙子兵法的信赖程度。正如孙子所说,你必须“知己”,而这一点在金融投机中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你稍微提前准备建立或对冲头寸时,如果这一行为是建立在谣言、传说或小道消息上,较那种事先估测所知道的事情的每一个方面并把决定建立在对所有因素细致入微的研究上的情形而言,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当然,在我自己的交易中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事例。
孙子曰: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除非你感觉财力雄厚并有信心能控制事情的结果,即能带来高利或仅遭受小损失,否则你就不要进行交易或做出投资决策;而且,如果你在这次战役中未能获胜,但你有信心,知道总体而言,你能够成功,那么你就应继续进行另外一次战役。
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如果你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管你是日交易商还是头寸(长期行为)交易商、一旦你从你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时机选择指标中获得可操作的信号,那么你应毫不犹豫地进行这次交易,而且要迅速。当别人还在等着找出某一特定的行情变动发生的原因时,你应当已经处在市场中,下达了交易指令,并按照你所采用的策略行事。这是一种快步的竞赛,你必须勇敢,并且一旦你的信号“指示”你采取行动时,你就立即执行。这不是犹豫或害怕的时候,不要怕犯下错误,因为你的止损指令不会使你遭受很大的损失。但是,如果从你所相信的技术分析方法中你得到了确凿的交易信号,你仍感到害怕,这样是没人能帮你的。
孙子曰: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每当我经历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战役,而我的决策又很聪明(或说很幸运),我常常奖给自己一些能带来满足感的有形物品.这可能是一次比较特殊的晚餐,或象最近,我从自己所赢得的一场高利交易收益中买了一架我向往已久的照相机。这一策略的最集中表现恐伯要算下面这件事了:当我持有的巨大的铜的多头头寸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市场涨跌之后最终赢利时,我买了一艘漂亮的46英尺内燃机发动的帆船。当最终结清该头寸并一次性支付帆船买价时,我的满足感真是不胜言表的。
孙子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当你仍在进行纸上交易并准备你的策略时,在你安静、安全的办公室里计划着金融战役是更为容易的。整个战役的每一方面都应加以研究和估算:如果价格上涨……如果价格下跌应该做些什么? 在哪方面以及怎样增加头寸(金字塔)……在哪方面以及怎样减少头寸的规模? 如果所待头寸变得不利,你是立即解除该头寸,或者你会再次进入市场持有反方向的头寸? 交易的这些以及许多其它方面都应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形成之前提前分析并估算出来。提前在纸面上做这些分析是很容易的;但一旦你承担了责任,投入了资金和自我,这些要做起来就相当困难了。
孙子曰:强身而不为其所困,养心而不为其所扰,处世而不为其所侵,谋事而不为其所患。
一般,除非无论从心理还是从身体上我们都感觉很好时,我们进行交易是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个人处于近乎最佳状态时并不是最好的。交易成功,就如同体育竞技、音乐演奏或棋类比赛要取得成功一样,需要一个人达到心理和体力上的最佳状态,注意力集中以及有约束能力。如果你不具备上述条件,你应当清楚,在此情形下,你应处在市场之外直到你清楚地知道你已达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同样、不要让外界影响干扰你交易上的注意力。有一篇介绍我交易方式的文章曾提到我有一次竞忽略了在我的办公楼举行的消防训练;事实是当时我完全被市场上所展开的激动人心的交易事件所吸引,猜测着我对各种不同的市场上发生的事件的可能反应。
孙子日: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与此相应,我要讲一下利沃默曾描述过的一件事:他的一位自命不凡的交易伙伴决定从其市场利润中为其女友买一件皮外套。地连续几次遭受损失之后,另一个人接受了这一挑战并试图“赚得”这件外套,但他也同样失败了。最后,这一群人中的其他人也都这样尝试了,但他们都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并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总的结果是,这件$2000的外套总共花费了他们大约$40000,而且到了最后这件外套仍未能买成。靠推测就能赚钱并不容易;但是当你以一种有防备的、超然的以及完全的注意来取得这一想要得到的东西时就会相当可行的。如果你想得到乐趣,过得高兴,做点别的什么事;但一旦你在市场上操作时、一定要严肃认真,按逻辑办事。
最后,孙子还告诉我们要保持客观,以冷静的态度估计事物情形,以及经过认真计划的行动所具有的优势。
让我们再回来看看利沃默对于当代交易策略的类似解说。
能够判断准确并且坚持自己的判断的投资者是不同凡响的。我发现这是最难学会的事情之一。但只有市场操作者紧紧掌握这一本领他才能赚取高利。一个经过训练的交易者要赚取百万美元,较对交易一无所知的交易者赚上几百美元要容易得多,这句话确实道出了真理。
股市孙子兵法
1、虚者胜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意思是欺骗敌人也是一种兵法。若只是正直作战是不能获胜的。欺骗人或被欺骗有时也是一种智慧的比赛,也是一种策略。孙子在兵法中一再说过,真实的策略要隐瞒,因为如果让敌方知道了真实情形,则我方的弱点暴露就会招致失败。“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关于虚实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空虚的虚,指力量薄弱,给人有机可乘。充实的实,指士气旺盛,战斗力强的状态。第二种解释就是虚伪的虚,事实的实。
股价的变动,反映了投资者内心的虚实。有很多的投资者并没有自己的谋略,仅仅领先商业情报作为谋略攻势。但只依据情报往往是不能获胜的。要注意事实,所谓事实,就是要收集可以信赖的数字,然后作定量的研究,根据自己的目的意图把这些数字作适当的处理,这样,自己就会有一个根据地,然后从这里看清股市的虚实动态,等待攻击的机会。
2、要跟从势
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将此运用到投资方面的意思就是:股票市场上的势就是资金的流动。金钱流动的强弱就代表封的强弱,势是因为期待赚钱而产生的。期待愈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愈大,势就愈强,而其他人也会跟着这个势进行,所以也就加强了这个盛世,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人都无法压制这个势。这势就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威力,而出现令人惊异的行情。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保持站在有利的地位,只要拥有有利地位,势就永远在自己这边,但势的变动性很大。现在虽然在自己这边,可只要敌人一有动静,自己这方就有可能陷入不利的地位。投资股票也是如此,因为大家都想赚钱,于是顺着强势而去买股票,股票也因此而一路高涨,但这时候只要某些人开始套利,那投资者赚钱的期待就会感到不安,买手采取观望的态度,势也就慢慢萎缩了。在此期间,如果卖压一增加,今后对于涨价的希望就会破灭,股价也会下跌。所以说,市场的动态是由势来决定和支配的,而自己的力量无法造成势的投资者,就只有跟着势来进行。但必须跟着势强的股票,以加强本身的势。
3、文武双全
孙子曰:“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意思是所以要教士兵学会仁义,以军法训练士兵,才能成为必可取胜之军旅。运用于股票市场就是:“文”就如股票投资中的基本分析,“武”就象股市中的技术分析,作为一个投资者要文武双全,才能出入自如,成为股市上赢家。
4、结交须先知
孙子曰:“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意思是不了解各国诸候的企图,不能与之结交朋友。在股票投资中,与其他做手一起炒股票必须事先了解其他做手的目的,投资策略是什么,作到知已知彼,以免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5、静观其变
孙子曰:“火发而兵静,待而勿攻。”意思是敌人内部火势已经燃起,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要观察等待,不要马上进攻。在股票行场中,在低档价位出现连续利空,且重大的利空出现而股价仍然跌不下去时,不要把股票卖出去,更不可放空。
6、贵在先知
孙子曰:“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入,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一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意思是:“英明的君王,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就超出一般人之上,就是因为能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取决于鬼神迷信,不可以用过去相似的事做比较,也不可以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做推测的依据,一定要取决于间谍的情报,才能真正了解敌情。在股票市场中,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尤其是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市场主力大户的心理是难以推测的。
7、心迷股市转,心悟转股市
孙膑曰:“凡兵之道阵、势、变、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得四者生,失四者死。”意思是凡数战斗有四要素:第一;实施战斗在于阵;第 二,阵势优于敌人;第三,造成胜敌之优势;第四,乘势掌握机会在于权。战争的目的在于求得胜利,胜利在于战略战术设计之优良,而战略战术的设计,则以阵、势、变、权为战斗的四要素。所以孙膑说:能够明察这四种道理的,就可以破强敌而擒猛将,得此四者则生,失此四者则死。在股票市场中,作为投资者要心迷股市转,心悟转股市,在进行股票操作前,先策划整体的操作战略,瞄准和确认股市中的大势,占有比对方更有利的优势地位,随机应变,善于把握比较好的时机,能够做到这样,在股票市场中定能稳操胜算。
8、必备素质
孙子曰:“将帅须知,1.上知天之道;2.下知地之理;3.内得其民之心;4.外知敌之情;5.用兵则知八阵之运用日;6.见可胜之形则战;见无可胜之形则上。”意思是,作为将帅需要知道天之道即阴阳、寒暑风雨、晦明。下知地之理,即为知道地之远近、阴易、广狭、死生。内得其民之心,即为内得其民则同仇敌忾,为国家效命。外知敌方之情,即为知敌之强弱,将之贤愚,以及正品、装备、战术等。用兵则知八阵之部署与运用,则可以知已之长攻敌。在股票市场中,作为市场主力和操盘者需要知道股票的大势,了解投资大众的心理,也要了解公司董监事对股价所持的态度,还有其他主力对作的现象。另外,在炒股票时,要注意制定策略,在有把握赢的趋势中才下场,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应暂时休息。
9、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孙子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意思是在战争中,要乘敌人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在敌方思想松懈,放松警惕的情况下,乘敌人不注意时攻打没有防备的地方。在股票投资中也是如此,一些市场老手和做手总是在市场热火朝天、大势正旺的时候卖出股票,而在市场冷落,人流稀少,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买进股票,最后总是硕果累累。
10、兵贵神速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用兵作战的目的是要取得胜利,绝不能拖延太久。因为战争一拖延太久,就会失去精锐的士兵,战斗力就会降低。另外,如果战争拖得过久,国家的负担就过大,费用会增加。在股票投资上也是如此。所以在股市处于盘局的情况下不要进入股市,待冲破趋势线,并出现买、卖讯号时再进场,真可谓事半功倍。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意思是欺骗敌人也是一种兵法。若只是正直作战是不能获胜的。欺骗人或被欺骗有时也是一种智慧的比赛,也是一种策略。孙子在兵法中一再说过,真实的策略要隐瞒,因为如果让敌方知道了真实情形,则我方的弱点暴露就会招致失败。“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关于虚实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空虚的虚,指力量薄弱,给人有机可乘。充实的实,指士气旺盛,战斗力强的状态。第二种解释就是虚伪的虚,事实的实。
股价的变动,反映了投资者内心的虚实。有很多的投资者并没有自己的谋略,仅仅领先商业情报作为谋略攻势。但只依据情报往往是不能获胜的。要注意事实,所谓事实,就是要收集可以信赖的数字,然后作定量的研究,根据自己的目的意图把这些数字作适当的处理,这样,自己就会有一个根据地,然后从这里看清股市的虚实动态,等待攻击的机会。
2、要跟从势
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将此运用到投资方面的意思就是:股票市场上的势就是资金的流动。金钱流动的强弱就代表封的强弱,势是因为期待赚钱而产生的。期待愈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愈大,势就愈强,而其他人也会跟着这个势进行,所以也就加强了这个盛世,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人都无法压制这个势。这势就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威力,而出现令人惊异的行情。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要保持站在有利的地位,只要拥有有利地位,势就永远在自己这边,但势的变动性很大。现在虽然在自己这边,可只要敌人一有动静,自己这方就有可能陷入不利的地位。投资股票也是如此,因为大家都想赚钱,于是顺着强势而去买股票,股票也因此而一路高涨,但这时候只要某些人开始套利,那投资者赚钱的期待就会感到不安,买手采取观望的态度,势也就慢慢萎缩了。在此期间,如果卖压一增加,今后对于涨价的希望就会破灭,股价也会下跌。所以说,市场的动态是由势来决定和支配的,而自己的力量无法造成势的投资者,就只有跟着势来进行。但必须跟着势强的股票,以加强本身的势。
3、文武双全
孙子曰:“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意思是所以要教士兵学会仁义,以军法训练士兵,才能成为必可取胜之军旅。运用于股票市场就是:“文”就如股票投资中的基本分析,“武”就象股市中的技术分析,作为一个投资者要文武双全,才能出入自如,成为股市上赢家。
4、结交须先知
孙子曰:“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意思是不了解各国诸候的企图,不能与之结交朋友。在股票投资中,与其他做手一起炒股票必须事先了解其他做手的目的,投资策略是什么,作到知已知彼,以免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5、静观其变
孙子曰:“火发而兵静,待而勿攻。”意思是敌人内部火势已经燃起,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要观察等待,不要马上进攻。在股票行场中,在低档价位出现连续利空,且重大的利空出现而股价仍然跌不下去时,不要把股票卖出去,更不可放空。
6、贵在先知
孙子曰:“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入,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一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意思是:“英明的君王,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就超出一般人之上,就是因为能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取决于鬼神迷信,不可以用过去相似的事做比较,也不可以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做推测的依据,一定要取决于间谍的情报,才能真正了解敌情。在股票市场中,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尤其是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市场主力大户的心理是难以推测的。
7、心迷股市转,心悟转股市
孙膑曰:“凡兵之道阵、势、变、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得四者生,失四者死。”意思是凡数战斗有四要素:第一;实施战斗在于阵;第 二,阵势优于敌人;第三,造成胜敌之优势;第四,乘势掌握机会在于权。战争的目的在于求得胜利,胜利在于战略战术设计之优良,而战略战术的设计,则以阵、势、变、权为战斗的四要素。所以孙膑说:能够明察这四种道理的,就可以破强敌而擒猛将,得此四者则生,失此四者则死。在股票市场中,作为投资者要心迷股市转,心悟转股市,在进行股票操作前,先策划整体的操作战略,瞄准和确认股市中的大势,占有比对方更有利的优势地位,随机应变,善于把握比较好的时机,能够做到这样,在股票市场中定能稳操胜算。
8、必备素质
孙子曰:“将帅须知,1.上知天之道;2.下知地之理;3.内得其民之心;4.外知敌之情;5.用兵则知八阵之运用日;6.见可胜之形则战;见无可胜之形则上。”意思是,作为将帅需要知道天之道即阴阳、寒暑风雨、晦明。下知地之理,即为知道地之远近、阴易、广狭、死生。内得其民之心,即为内得其民则同仇敌忾,为国家效命。外知敌方之情,即为知敌之强弱,将之贤愚,以及正品、装备、战术等。用兵则知八阵之部署与运用,则可以知已之长攻敌。在股票市场中,作为市场主力和操盘者需要知道股票的大势,了解投资大众的心理,也要了解公司董监事对股价所持的态度,还有其他主力对作的现象。另外,在炒股票时,要注意制定策略,在有把握赢的趋势中才下场,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应暂时休息。
9、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孙子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意思是在战争中,要乘敌人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在敌方思想松懈,放松警惕的情况下,乘敌人不注意时攻打没有防备的地方。在股票投资中也是如此,一些市场老手和做手总是在市场热火朝天、大势正旺的时候卖出股票,而在市场冷落,人流稀少,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买进股票,最后总是硕果累累。
10、兵贵神速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用兵作战的目的是要取得胜利,绝不能拖延太久。因为战争一拖延太久,就会失去精锐的士兵,战斗力就会降低。另外,如果战争拖得过久,国家的负担就过大,费用会增加。在股票投资上也是如此。所以在股市处于盘局的情况下不要进入股市,待冲破趋势线,并出现买、卖讯号时再进场,真可谓事半功倍。
股票投资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读后感
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兵圣孙武就已经意识到心理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意识到心理因素是实施军事谋略的基础条件之一,孙武在其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也多次提到心理因素的关键地位。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心理因素仍然是决定期市投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将帅有五种性格上的弱点,只知拼命死战的心理,会被杀死;有贪生怕死的心理,会被俘虏;性情急躁的,会因为经不起刺激,从而失去理智;爱好廉洁的名声,会不能忍受羞辱;爱护民众,并且竭尽全力的保护民众的,会导致过多的烦劳。所以这五种心理弱点,是将领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的,是不能不仔细慎重的。
这五种心理弱点也同样是最容易导致期市中投资者失败的主要心理因素,必须注意加以克服:
盲目胆大心理
有些投资者从未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投资理论技巧,也没有经过任何模拟训练,甚至连最起码的股票基础知识都不明白,就贸然的进入股市,参与投资,其资金帐户的迅速贬值将是必然的选择。还有的投资者一旦发现价格飚升或分析师推荐,就不假思索大胆追涨,常常因此被套牢在高位。
贪婪恐惧心理
即使是一个聪明人,当他产生恐惧心理时也会变的愚笨。在股票市场中,恐惧常会使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发挥失常,屡屡出现失误、并最终导致投资失败。因此,恐惧是投资者在股市中获取赢利的最大障碍之一。投资者要在股票市场中取得
成功,必须要克服恐惧。
急切焦躁心理
毕竟人非圣贤,由于股市风云莫测,投资者有时难免会心浮气噪。这种焦躁心理是炒股的大忌,它会使投资者操盘技术大打折扣,还会导致投资者不能冷静思考而做出无法挽回的错误决策。心理急切焦躁的投资者不仅最容易失败,也最容易灰心。很多时候投资者就是在充满焦躁情绪的投资中一败涂地的。
缺乏忍耐心理
有些投资者恨不得,刚一买入就立即上涨,最好是大幅上涨。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处于强势的个股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洗盘、震荡、回档、盘整等过程。这正是考验投资者耐心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猴子一样,看见其它股涨的好,就割肉追涨,或者赚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急忙抛出,往往会得不偿失。
不愿放弃一切的心理
股票市场中有数不清的投资机遇,但是,投资者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是有限的,是不可能把握住所有的投资机会,这就需要投资者有所取舍,通过对各种投资机会的轻重缓急、热点的大小先后等多方面衡量,有选择地放弃小的投资机遇,才能更好把握更大的投资机遇。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心理因素仍然是决定期市投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将帅有五种性格上的弱点,只知拼命死战的心理,会被杀死;有贪生怕死的心理,会被俘虏;性情急躁的,会因为经不起刺激,从而失去理智;爱好廉洁的名声,会不能忍受羞辱;爱护民众,并且竭尽全力的保护民众的,会导致过多的烦劳。所以这五种心理弱点,是将领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的,是不能不仔细慎重的。
这五种心理弱点也同样是最容易导致期市中投资者失败的主要心理因素,必须注意加以克服:
盲目胆大心理
有些投资者从未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投资理论技巧,也没有经过任何模拟训练,甚至连最起码的股票基础知识都不明白,就贸然的进入股市,参与投资,其资金帐户的迅速贬值将是必然的选择。还有的投资者一旦发现价格飚升或分析师推荐,就不假思索大胆追涨,常常因此被套牢在高位。
贪婪恐惧心理
即使是一个聪明人,当他产生恐惧心理时也会变的愚笨。在股票市场中,恐惧常会使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发挥失常,屡屡出现失误、并最终导致投资失败。因此,恐惧是投资者在股市中获取赢利的最大障碍之一。投资者要在股票市场中取得
成功,必须要克服恐惧。
急切焦躁心理
毕竟人非圣贤,由于股市风云莫测,投资者有时难免会心浮气噪。这种焦躁心理是炒股的大忌,它会使投资者操盘技术大打折扣,还会导致投资者不能冷静思考而做出无法挽回的错误决策。心理急切焦躁的投资者不仅最容易失败,也最容易灰心。很多时候投资者就是在充满焦躁情绪的投资中一败涂地的。
缺乏忍耐心理
有些投资者恨不得,刚一买入就立即上涨,最好是大幅上涨。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处于强势的个股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洗盘、震荡、回档、盘整等过程。这正是考验投资者耐心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猴子一样,看见其它股涨的好,就割肉追涨,或者赚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急忙抛出,往往会得不偿失。
不愿放弃一切的心理
股票市场中有数不清的投资机遇,但是,投资者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是有限的,是不可能把握住所有的投资机会,这就需要投资者有所取舍,通过对各种投资机会的轻重缓急、热点的大小先后等多方面衡量,有选择地放弃小的投资机遇,才能更好把握更大的投资机遇。
什么是股市孙子兵法?
什么是股市孙子兵法?
所谓股市孙子兵法就是以孙子兵法作为基础来研判股票的走势。
下面是部分的股市孙子兵法研判技巧:
31、出奇制胜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大凡作战都是以用兵的正常法则与敌方交战,然后顺应战况的变化,用奇兵取胜。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除了谋求正规的基本分析、财务分析、技术分析技巧外,尤其是要注意市场心理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根据股市的变化,用灵活的对策获利。
32、避实击虚
孙子曰:“天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用兵的规律象水一样,水流动的规律是以高处向低处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锋芒、坚强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在股市里,股票价格若涨不上去的话就回档下来整理,跌不下去就反弹向上,这是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多方和空方哪一方较弱的话,就会成输家,较强的一方便是赢家。
33、退一步 进二步
孙子曰:“运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思是在战争中制胜条件最难的就是:如何化迂迥曲折的远路为直线的近路,如何化种种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股票市场中,主力操作股票都是为了前进先后退,为了跳高先蹲下,结果都是满载而归。
34、透过现象看本质
孙子曰:“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见利百不进者,劳也。”意思是如果敌人的使者言辞谦卑,但军旅却积极准备应战,这是向我方进攻的先兆。如果使者言辞强硬,并且在行动上摆出进攻的姿态,这是敌方后退的预兆。敌人看见了利益而不行动,表示军心疲惫。在股票市场中,低档利空消息频传是主力大户进货的大好时机。高档利多消息不断传出,是主力出货的时机。有时市场传言,专家预测股票的价格将升至更高时,却被多头买超了,大家准备获利,结果反而后继无力。
35、虚虚实实 雾里看花
孙子曰:“故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意思是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才好,善于防守者,能使敌人不知怎样进攻才好。多么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多么神奇啊!神奇到没有一点声息,所以就能够掌握敌人的生死存亡的大权。在股票市场中,主力大户要掌握主动之权,操作股票涨中带跌,跌中有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将对方的心理搞乱。如在低档掼压进货,让人以为是破线该跌,股价处在高档的时候,拉高出货,让人误以为形势一片大好。使人无法感觉到股价将向高处走,只有做到了这样,才能掌握住股价升跌的控制权。
36、静中显“神”
孙子曰:“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在开始的时候象处女一样沉静,等待敌人放松了戒备,然后象脱兔一样迅速,使敌人对抗不及,从而取得胜利。在股票市场中,当股价处于盘底状况时,许多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大量抛出手持股票。等股价一突破盘局,马上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法,快速挺升,待散户知道时,已经来不及了。
37、凡事预则立
孙子曰:“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意思是只要事先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是长途跋涉,也可以与敌人决战。在股票市场中,如果投资者能运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各种方法,先预测股价的上升和下跌的幅度,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制定投资操作策略,这样,买卖股票的成功概率就会高多了。
38、如何驾驭市场
孙子曰:“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非霸王之兵。故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者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意思是不了解诸侯政策的不能预先结交,就不能算作是霸主的军旅。所以军队中的一切事务,没有比间谍再亲信了,也没有比间谍赏赐更厚了,更没有比间谍再机密了,不能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运用间谍:不是大仁大义的人,不能差遣间谍;不是用心细微,手段巧妙,不能辩别情报之真伪。微妙啊!微妙啊!真是无处不可用间谋。在股票市场里,有很多消息,传言虚虚实实,简直是令人难以捉摸。所以众多的散户本来想搭轿。结果变成了抬轿,想拔档结果被洗出场,市场主力,决不是最新近的朋友。作为投资者本身应多研究心理分析,技术分析,这才是上策。
39、样样显功力
孙子曰:“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意思是军旅行动时,快速如风;静止时,肃穆严整如林木一般;进攻敌人时,如燎燃的烈火,猛不可挡;防守时,如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隐蔽时,如乌云遮天,使敌人无从知晓;快速动作起来,如导雷不及掩耳,使敌人无从退避。在股市里,做手、董监、炒手做股票的过程就是如此。
40、长红会更红(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曰:“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意思是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先在初期避开锐气,再利用其惰怠思归时发动攻击。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部暑周密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在股票市场中,一般的投资散户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尤其是在期货币场中,往往在初期涨势中作卖单,结果往往被轧空,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粥。”实际上应在确认涨势已完时富档盘旋数天,才可以作融资。这种方法比较保险,也就是长红会更红不可太早卖出。
所谓股市孙子兵法就是以孙子兵法作为基础来研判股票的走势。
下面是部分的股市孙子兵法研判技巧:
31、出奇制胜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是,大凡作战都是以用兵的正常法则与敌方交战,然后顺应战况的变化,用奇兵取胜。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除了谋求正规的基本分析、财务分析、技术分析技巧外,尤其是要注意市场心理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根据股市的变化,用灵活的对策获利。
32、避实击虚
孙子曰:“天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用兵的规律象水一样,水流动的规律是以高处向低处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锋芒、坚强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在股市里,股票价格若涨不上去的话就回档下来整理,跌不下去就反弹向上,这是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多方和空方哪一方较弱的话,就会成输家,较强的一方便是赢家。
33、退一步 进二步
孙子曰:“运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思是在战争中制胜条件最难的就是:如何化迂迥曲折的远路为直线的近路,如何化种种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股票市场中,主力操作股票都是为了前进先后退,为了跳高先蹲下,结果都是满载而归。
34、透过现象看本质
孙子曰:“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见利百不进者,劳也。”意思是如果敌人的使者言辞谦卑,但军旅却积极准备应战,这是向我方进攻的先兆。如果使者言辞强硬,并且在行动上摆出进攻的姿态,这是敌方后退的预兆。敌人看见了利益而不行动,表示军心疲惫。在股票市场中,低档利空消息频传是主力大户进货的大好时机。高档利多消息不断传出,是主力出货的时机。有时市场传言,专家预测股票的价格将升至更高时,却被多头买超了,大家准备获利,结果反而后继无力。
35、虚虚实实 雾里看花
孙子曰:“故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意思是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如何防守才好,善于防守者,能使敌人不知怎样进攻才好。多么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多么神奇啊!神奇到没有一点声息,所以就能够掌握敌人的生死存亡的大权。在股票市场中,主力大户要掌握主动之权,操作股票涨中带跌,跌中有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将对方的心理搞乱。如在低档掼压进货,让人以为是破线该跌,股价处在高档的时候,拉高出货,让人误以为形势一片大好。使人无法感觉到股价将向高处走,只有做到了这样,才能掌握住股价升跌的控制权。
36、静中显“神”
孙子曰:“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在开始的时候象处女一样沉静,等待敌人放松了戒备,然后象脱兔一样迅速,使敌人对抗不及,从而取得胜利。在股票市场中,当股价处于盘底状况时,许多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大量抛出手持股票。等股价一突破盘局,马上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法,快速挺升,待散户知道时,已经来不及了。
37、凡事预则立
孙子曰:“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意思是只要事先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是长途跋涉,也可以与敌人决战。在股票市场中,如果投资者能运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各种方法,先预测股价的上升和下跌的幅度,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制定投资操作策略,这样,买卖股票的成功概率就会高多了。
38、如何驾驭市场
孙子曰:“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非霸王之兵。故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者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意思是不了解诸侯政策的不能预先结交,就不能算作是霸主的军旅。所以军队中的一切事务,没有比间谍再亲信了,也没有比间谍赏赐更厚了,更没有比间谍再机密了,不能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运用间谍:不是大仁大义的人,不能差遣间谍;不是用心细微,手段巧妙,不能辩别情报之真伪。微妙啊!微妙啊!真是无处不可用间谋。在股票市场里,有很多消息,传言虚虚实实,简直是令人难以捉摸。所以众多的散户本来想搭轿。结果变成了抬轿,想拔档结果被洗出场,市场主力,决不是最新近的朋友。作为投资者本身应多研究心理分析,技术分析,这才是上策。
39、样样显功力
孙子曰:“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意思是军旅行动时,快速如风;静止时,肃穆严整如林木一般;进攻敌人时,如燎燃的烈火,猛不可挡;防守时,如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隐蔽时,如乌云遮天,使敌人无从知晓;快速动作起来,如导雷不及掩耳,使敌人无从退避。在股市里,做手、董监、炒手做股票的过程就是如此。
40、长红会更红(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曰:“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意思是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先在初期避开锐气,再利用其惰怠思归时发动攻击。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部暑周密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在股票市场中,一般的投资散户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尤其是在期货币场中,往往在初期涨势中作卖单,结果往往被轧空,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粥。”实际上应在确认涨势已完时富档盘旋数天,才可以作融资。这种方法比较保险,也就是长红会更红不可太早卖出。
分享锦集:从零和到正和
这些年来,我不断摸索,想从投资理论的探讨,到实际投资经验的印证,找出一条较有把握的股市赚钱之路。
我说“较有把握”,是因为只要做到赚多亏少,对多错少,就可以达到累积财富的终极目标。
到目前为止,十全十美的投资秘诀,根本还没人找到。
这就是我写《败在心术不正》和《投资之道,利人利己》的目的。
这两篇文章刊出后,引来了一些闲言闲语,很明显的,有些读者对这两篇文章有些误解,误解源自:
1.断章取义,尤其是对《败在心术不正》。
2.把两篇文章孤立阅读。
这两篇文章其实是有连续性的,《败在心术不正》是从消极的角度,提醒大家避免掉进陷阱;《投资之道,利人利己》是从积极的角度,希望大家循正道投资,长期创富。
最明显的误会,是大家以为我把“低买高卖”,视为“骗人”的行为,这根本不是我的原意。
文中的例子已讲得很清楚,将只值得2令吉的股票,推高到10令吉,最后遭殃的必然是无知的散户,“把没有价值的股票推高,然后脱售给无知的散户,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原文),形容这种“低买高卖”方式是“骗人”的行为,过份吗?
低买高卖,是一切商业赚钱的正当途径,我即使再无知,也不会幼稚到视低买高卖为“骗人”的行为。
以2令吉买进一只每股净利30仙的股票,当有关公司的每股净利增至40仙时,股价跟着上涨至3令吉,你赚了1令吉,这是绝对正常和正当的,股票原本就是应该这样投资的。
损人利己
但是,一只长期亏蚀,股价一向在10仙左右浮沉的垃圾股,由于人为的因素,短期内暴涨至1令吉以上,过后炒家饱食远飏,股价暴跌至一、二十仙,使无知的散户,血本无归,你同意不同意这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我所指的“低买高卖”,是这一类的低买高卖行为。
这种一方得利,就必有另一方损失的做法,就是“零和游戏”。
股票投资的终极目标是累积财富,只有通过正当的经营手法,长期投资,才有可能创富,投机是零和游戏,很难创富。
只有将“零和”转化为“正和”,才能创富。
什么是“正和游戏”?
举一个例子:星狮(F&N)在2001年时,每股净赚23.6仙,股价为3令吉,到2005年时每股净赚37仙,股价涨至6令吉;到2010年时,每股净利涨至195.1仙,股价涨至16令吉。
由2001年至2010年,星狮的股价虽有起落,但10年都保持上升的趋势,而此种升势,是星狮的每股净利,每年都上升造成的。
有赚没亏
投资者在10年中的任何一年,以任何的价格买进该公司的股票,紧握不放,到现在都是有赚没亏,没有任何一人蒙受亏损。
投资于星狮,就是“正和游戏”。
其他投资于大众银行、健力士、安裕、吉隆甲洞、联合种植、IOI、安利、雀巢、DIGI、QL、顶级手套、云顶等好股的投资者,以10年为期,无论以何价买进,都无人亏本,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靠公司盈利继续上升而赚到钱。
在这10年中,这些公司的股价,也是跟着股市波动,每个投资者的买进价格都不同,但都赚了钱,这就是典型的“正和游戏”。
假如你检视一些业绩不断走下坡的公司的话,你会发现,现在的股价,反而比10年前更低,投资者如果投资于这类股票而赚到钱的话,他们所赚的,是来自别的投资者的损失,与公司的业绩无关,这就是“零和游戏”。
轻松赚钱
采取“正和游戏”投资法,你可以:轻轻松松投资,快快乐乐赚钱,悠悠闲闲过话。
采取“零和游戏”投资法,你会:烦烦恼恼投机,忧忧虑虑赚钱,提心吊胆过活。
你现在所过的是那一种投资生涯?所用的是那一种投资法?请自我检讨吧!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常青油棕(Rsawit,5113,主板种植股)
资料搜寻及导读
1. 开电脑,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
2. 点击Listed Companies。
3. 点击Prospectus。
4. 点击By Company。
5. 点击R,找出Rimbunan Sawit Berhad。
6. 点击及下载26/09/2011发表的附加股说明书(Abridged Prospectus);详读这份178页的说明书,这是了解常青油棕和大马油棕业的最有用资料。
7. 请特别注意说明书第5.32页(在第13页)“该集团的展望及将来的计划”(Prospects and future plans of our group),你可
以在这里找到该集团的地库、种植面积、每公顷产量、树龄及未来三年的种植计划。
这些都是你评估该股价值的最重要资料。
(请参考拙作《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第161页“怎样评估种植股”)。
8. 常青油棕最近完成发附加股和红股,11月21日发表的到9月30日为止的第三季季报,来不及反映发红股和附加股后的情况,所以我建议不要过份重视第三季季报,而以《附加股说明书》的资料为评估根据。
思考重点
The Edge报道常青油棕将成为常青集团的油棕业旗舰公司,是否如此,你可以在《附加股说明书》第5.3项中找到答案。
提示
买种植股就是买土地,地价有起没落,故种植股是稳当的投资。
我说“较有把握”,是因为只要做到赚多亏少,对多错少,就可以达到累积财富的终极目标。
到目前为止,十全十美的投资秘诀,根本还没人找到。
这就是我写《败在心术不正》和《投资之道,利人利己》的目的。
这两篇文章刊出后,引来了一些闲言闲语,很明显的,有些读者对这两篇文章有些误解,误解源自:
1.断章取义,尤其是对《败在心术不正》。
2.把两篇文章孤立阅读。
这两篇文章其实是有连续性的,《败在心术不正》是从消极的角度,提醒大家避免掉进陷阱;《投资之道,利人利己》是从积极的角度,希望大家循正道投资,长期创富。
最明显的误会,是大家以为我把“低买高卖”,视为“骗人”的行为,这根本不是我的原意。
文中的例子已讲得很清楚,将只值得2令吉的股票,推高到10令吉,最后遭殃的必然是无知的散户,“把没有价值的股票推高,然后脱售给无知的散户,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原文),形容这种“低买高卖”方式是“骗人”的行为,过份吗?
低买高卖,是一切商业赚钱的正当途径,我即使再无知,也不会幼稚到视低买高卖为“骗人”的行为。
以2令吉买进一只每股净利30仙的股票,当有关公司的每股净利增至40仙时,股价跟着上涨至3令吉,你赚了1令吉,这是绝对正常和正当的,股票原本就是应该这样投资的。
损人利己
但是,一只长期亏蚀,股价一向在10仙左右浮沉的垃圾股,由于人为的因素,短期内暴涨至1令吉以上,过后炒家饱食远飏,股价暴跌至一、二十仙,使无知的散户,血本无归,你同意不同意这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我所指的“低买高卖”,是这一类的低买高卖行为。
这种一方得利,就必有另一方损失的做法,就是“零和游戏”。
股票投资的终极目标是累积财富,只有通过正当的经营手法,长期投资,才有可能创富,投机是零和游戏,很难创富。
只有将“零和”转化为“正和”,才能创富。
什么是“正和游戏”?
举一个例子:星狮(F&N)在2001年时,每股净赚23.6仙,股价为3令吉,到2005年时每股净赚37仙,股价涨至6令吉;到2010年时,每股净利涨至195.1仙,股价涨至16令吉。
由2001年至2010年,星狮的股价虽有起落,但10年都保持上升的趋势,而此种升势,是星狮的每股净利,每年都上升造成的。
有赚没亏
投资者在10年中的任何一年,以任何的价格买进该公司的股票,紧握不放,到现在都是有赚没亏,没有任何一人蒙受亏损。
投资于星狮,就是“正和游戏”。
其他投资于大众银行、健力士、安裕、吉隆甲洞、联合种植、IOI、安利、雀巢、DIGI、QL、顶级手套、云顶等好股的投资者,以10年为期,无论以何价买进,都无人亏本,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靠公司盈利继续上升而赚到钱。
在这10年中,这些公司的股价,也是跟着股市波动,每个投资者的买进价格都不同,但都赚了钱,这就是典型的“正和游戏”。
假如你检视一些业绩不断走下坡的公司的话,你会发现,现在的股价,反而比10年前更低,投资者如果投资于这类股票而赚到钱的话,他们所赚的,是来自别的投资者的损失,与公司的业绩无关,这就是“零和游戏”。
轻松赚钱
采取“正和游戏”投资法,你可以:轻轻松松投资,快快乐乐赚钱,悠悠闲闲过话。
采取“零和游戏”投资法,你会:烦烦恼恼投机,忧忧虑虑赚钱,提心吊胆过活。
你现在所过的是那一种投资生涯?所用的是那一种投资法?请自我检讨吧!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常青油棕(Rsawit,5113,主板种植股)
资料搜寻及导读
1. 开电脑,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
2. 点击Listed Companies。
3. 点击Prospectus。
4. 点击By Company。
5. 点击R,找出Rimbunan Sawit Berhad。
6. 点击及下载26/09/2011发表的附加股说明书(Abridged Prospectus);详读这份178页的说明书,这是了解常青油棕和大马油棕业的最有用资料。
7. 请特别注意说明书第5.32页(在第13页)“该集团的展望及将来的计划”(Prospects and future plans of our group),你可
以在这里找到该集团的地库、种植面积、每公顷产量、树龄及未来三年的种植计划。
这些都是你评估该股价值的最重要资料。
(请参考拙作《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第161页“怎样评估种植股”)。
8. 常青油棕最近完成发附加股和红股,11月21日发表的到9月30日为止的第三季季报,来不及反映发红股和附加股后的情况,所以我建议不要过份重视第三季季报,而以《附加股说明书》的资料为评估根据。
思考重点
The Edge报道常青油棕将成为常青集团的油棕业旗舰公司,是否如此,你可以在《附加股说明书》第5.3项中找到答案。
提示
买种植股就是买土地,地价有起没落,故种植股是稳当的投资。
Friday, December 16, 2011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养老金公积金投资股市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5日在第九届《财经》年会上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我国证券公司与国际领先投行相比,存在研究能力差等五大缺陷,同时也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我国的社保体系建设将利好证券公司的发展,可以预见养老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资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需要证券公司提供一对一的特色化的证券研究、资产管理服务,满足机构的保值增值需求。”郭树清说,全国有2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金余额分散在各省,此外,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3.9万亿元,扣除贷款后余额还有2.1万亿元。如果这些资金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
在回答记者“如何看待当前股市大幅下跌”这一问题时,郭树清表示,市场运行自有其规律,但他强调,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要有信心。
谈到我国证券公司和国际投行的差距,郭树清认为,主要存在五大缺陷:一是整体规模小,对金融业影响力小;二是融资渠道窄,业务扩展能力差;三是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四是缺乏长期性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无法留住高端人才;五是研究能力总体处于很低水平,很难起到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
“我国证券公司全行业总资产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净利润只相当于摩根斯坦利一家公司。”郭树清说,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不用担心出现某个投行“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郭树清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迎来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证券公司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做主旨演讲
一是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证券业未来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我国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跨行业兼并重组,这为证券业提供很大的舞台。三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证券公司既是建设者也会是受益者。四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期待证券公司开发出更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要的产品,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居民财富的增长,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必然产生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证券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他表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所谓国际一流,一是作为行业,应该和我国经济实力和资本市场规模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地位相符合;二是作为金融中介,应当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融资资产定价及财富管理的需求;三是在国际上和国际第一流的投资银行形成一定的竞争。中国特色体现在:一是一定要牢牢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二是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有良好的权力制衡;三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四是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强调团队精神;五是认真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六是保持朴素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郭树清表示,建设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一是提高行业实力,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二是切实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做好投资者服务工作,目前对投资者服务其实是很差的;三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加强高收益债券、地方债、机构债、市政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创新,同时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四是以我为主,稳步推进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五是完善监管方法,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六是加强服务,放松管制,改善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我国的社保体系建设将利好证券公司的发展,可以预见养老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资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需要证券公司提供一对一的特色化的证券研究、资产管理服务,满足机构的保值增值需求。”郭树清说,全国有2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金余额分散在各省,此外,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3.9万亿元,扣除贷款后余额还有2.1万亿元。如果这些资金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
在回答记者“如何看待当前股市大幅下跌”这一问题时,郭树清表示,市场运行自有其规律,但他强调,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要有信心。
谈到我国证券公司和国际投行的差距,郭树清认为,主要存在五大缺陷:一是整体规模小,对金融业影响力小;二是融资渠道窄,业务扩展能力差;三是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四是缺乏长期性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无法留住高端人才;五是研究能力总体处于很低水平,很难起到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
“我国证券公司全行业总资产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净利润只相当于摩根斯坦利一家公司。”郭树清说,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不用担心出现某个投行“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郭树清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迎来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证券公司面临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做主旨演讲
一是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证券业未来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我国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跨行业兼并重组,这为证券业提供很大的舞台。三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证券公司既是建设者也会是受益者。四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期待证券公司开发出更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要的产品,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居民财富的增长,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必然产生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证券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他表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所谓国际一流,一是作为行业,应该和我国经济实力和资本市场规模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地位相符合;二是作为金融中介,应当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融资资产定价及财富管理的需求;三是在国际上和国际第一流的投资银行形成一定的竞争。中国特色体现在:一是一定要牢牢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二是实现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有良好的权力制衡;三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四是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强调团队精神;五是认真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六是保持朴素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郭树清表示,建设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一是提高行业实力,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二是切实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做好投资者服务工作,目前对投资者服务其实是很差的;三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加强高收益债券、地方债、机构债、市政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创新,同时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四是以我为主,稳步推进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五是完善监管方法,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六是加强服务,放松管制,改善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Tuesday, December 13, 2011
粉飾櫥窗...算了吧!
細心分析上周五歐盟峰會之所謂「共識」,已心知不妙,可是港股連一日的反彈亦達不到,這真的有點「失禮」。其實問題不外乎兩點:一、就是歐盟仍然採取拖延戰術,這只會不斷地給予評級機構一些藉口,去降低包括法國,甚至德國的評級,這明顯是全球股市的一大隱憂;二、是資金仍然傾向流出亞太區,這可以從新興市場及亞洲貨幣仍然有一定壓力,可以看到這個情況,相信情況仍然會持續至明年,所以亞太區股市今年年底,根本難有粉飾櫥窗之活動。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已談論不少,當然後者之話題應該今日繼續,但有幾位讀者分別問了同一問題,就是到底港股何時見底?何時才可以正式入市?近日真的太忙,亦做了太多專訪及訪問,所以不太記得有沒有在此說過以下說話,但可以肯定,我在一篇專訪中,曾提及以下的論點:當法國的評級亦被調低時,德國才會願意妥協,屆時歐洲央行才可以推出量化寬鬆政策,而聯儲局亦可以推出QE3,屆時才是全球股市見底的時候。
故此,雖然我曾說過,恒生指數應該見了今年的底部,再下跌至16,200點的機會不高,但要小心恒生指數有機會再度下試17,000點的水平,可是恒指到底在哪個水平見底,又或者港股何時才是值得入市時,坦白說我沒有太多想法,因為主導權不在我手,一切掌握在評級機構,以及默克爾手中。
不過,有一點我十分引以為傲,就是我早於10月份已預視,法國的評級一定會被下調,因為只有將法國的評級引爆,華爾街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利益,故此當標準普爾或穆迪不斷對法國的評級作出警告時,我反而覺得十分輕鬆,因為一切似乎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我只會靜待機會,反正過去數月,我或我的客戶並沒有作出無謂的「反抗」,在不少彈藥在手時,怎會急於一時?
事實上,近日仍有不少資金為套現煩惱,所以才會導致亞太區股市近日之表現,遠較歐美股市為疲弱,其實這個情況不難理解,只要看一看內地銀行股,在不少分析都認為估值十分吸引,同時人民銀行極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放鬆銀根等利好因素推動下,一眾外資仍然要減持內銀股套現,這都反映出不少歐美資金,出現極嚴重的資金壓力,尤其是當意大利等地的國債孳息持續上升,這些地區的企業借貸成本會處於甚麼水平?
所以,有分析仍然為年底的粉飾櫥窗活動有所憧憬,這實在令我難以理解,今年表現較佳的基金經理已經提早放假,目的就是不想在最後時間「做錯事」,表現不佳的基金,則為套現而煩惱,還是用力推高股價嗎?故此,今年餘下日子,炒波幅還可,憧憬年底前來個大反彈?如果恒指短期跌至17,500點,我才會支持這個憧憬。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已談論不少,當然後者之話題應該今日繼續,但有幾位讀者分別問了同一問題,就是到底港股何時見底?何時才可以正式入市?近日真的太忙,亦做了太多專訪及訪問,所以不太記得有沒有在此說過以下說話,但可以肯定,我在一篇專訪中,曾提及以下的論點:當法國的評級亦被調低時,德國才會願意妥協,屆時歐洲央行才可以推出量化寬鬆政策,而聯儲局亦可以推出QE3,屆時才是全球股市見底的時候。
故此,雖然我曾說過,恒生指數應該見了今年的底部,再下跌至16,200點的機會不高,但要小心恒生指數有機會再度下試17,000點的水平,可是恒指到底在哪個水平見底,又或者港股何時才是值得入市時,坦白說我沒有太多想法,因為主導權不在我手,一切掌握在評級機構,以及默克爾手中。
不過,有一點我十分引以為傲,就是我早於10月份已預視,法國的評級一定會被下調,因為只有將法國的評級引爆,華爾街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利益,故此當標準普爾或穆迪不斷對法國的評級作出警告時,我反而覺得十分輕鬆,因為一切似乎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我只會靜待機會,反正過去數月,我或我的客戶並沒有作出無謂的「反抗」,在不少彈藥在手時,怎會急於一時?
事實上,近日仍有不少資金為套現煩惱,所以才會導致亞太區股市近日之表現,遠較歐美股市為疲弱,其實這個情況不難理解,只要看一看內地銀行股,在不少分析都認為估值十分吸引,同時人民銀行極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放鬆銀根等利好因素推動下,一眾外資仍然要減持內銀股套現,這都反映出不少歐美資金,出現極嚴重的資金壓力,尤其是當意大利等地的國債孳息持續上升,這些地區的企業借貸成本會處於甚麼水平?
所以,有分析仍然為年底的粉飾櫥窗活動有所憧憬,這實在令我難以理解,今年表現較佳的基金經理已經提早放假,目的就是不想在最後時間「做錯事」,表現不佳的基金,則為套現而煩惱,還是用力推高股價嗎?故此,今年餘下日子,炒波幅還可,憧憬年底前來個大反彈?如果恒指短期跌至17,500點,我才會支持這個憧憬。
Sunday, December 11, 2011
黑手變股利皇帝「靠股利變身千萬富翁」
黑手變股利皇帝
如果,一家公司自從掛牌上市以來,從來沒有虧過錢,那麼投資人買它的股票,為什麼會賠錢?這是一個修車黑手Michael提出的問題,也是台股投資人始終沒有「參透」的問題。答案就在於你懂不懂重視股利。投資一家公司的真諦,在於希望當它的股東領股利,而非一心想殺進殺出賺股價價差,所以越重視股利的投資人,就越接近投資的核心精神,想賠錢絕不容易。
Michael僅有國中學歷,靠著念書自學投資,以股利為主要依據選股,從200萬元開始,今年領到的股利已經高達5,300萬元,持股總價值超過10億元!如果覺得這樣的成績太不可思議,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年薪僅50多萬的公務員馬德信,一樣是從股利角度選股,目前每年可領30多萬元股利,足足是年薪的6成。
黑手能變股利皇帝,公務員也能靠股利退休,股利為何有這樣的威力和魅力?值得大家來探索!
靠股利變身千萬富翁
失業為什麼讓人害怕?因為多數人丟了飯碗、收入就變成0。如果沒有工作的時候,錢還是能自動流進口袋,甚至比本薪更高,就能把失業當作放長假,想提前退休也不怕。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再三強調,非本薪之外「被動收入」的重要性,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如果只存在銀行是不會增加的,要放在一項投資商品上,讓它源源不絕的繼續生錢出來。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也曾鼓吹把房租當做被動收入,就不怕變成M 型社會中的輸家。
房子可以收租,但成本很高;部分基金有配息,但速度很慢。而門檻不高、效益卻很高的被動收入來源,首選是買股票所配的現金股利。
500萬、殖利率6% 每月多領2萬5
在外資眼中,台股是賺股息的天堂,早年歐洲企業的殖利率很出色,但是近幾年來,台股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現金股利除以股價)約3.5~4.2%,不但遠高於亞洲區平均的2.7~3% 水準,在全球更是數一數二。台灣企業的現金股利配發率,平均高達60% 以上,等於賺10元至少配6元現金給股東,簡直就像財神爺的紅包大放送,不領對不起自己!
如果能精挑細選一下,找出配發現金股利、獲利都穩定的績優公司,每年現金股息殖利率更能拉高到6% 以上。就算只是一般上班族,把薪水省下來買這類型股票,慢慢存、慢慢存,存到股票價值500萬元時,每年至少就有被動收入30萬元,相當於每月多領2萬5千元。
一般上班族想存到500萬元的股票,感覺有點難,可是別忘了每年領完現金股利後,可以再滾到本金繼續投資,變成複利「錢滾錢」的概念。當股價漲多時,也不妨先獲利了結,把賺來的錢再滾進本金裡,尋找更好的高股息個股。如此善用「股利+複利」的威力,500萬元資產將只是第一步,累積千萬甚至上億都有機會。
過去投資人想到買股票,第一個念頭就是「會不會飆?可以漲多少?」但是經過金融海嘯的大洗禮, ING 台灣高股息經理人祝明智發現,投資人觀念開始轉變,把目光轉向領現金股利,甚至有些大型龍頭股還在公司章程中規定配股率。
低檔再買 避免賺股息、賠價差
以前投資高股息基金是穩健的選擇,不過近年來高股息基金績效經常跑在前面,原因就是無論散戶或法人,都開始喜歡找高現金股利股,導致這類股票有時股價會高漲,特別是在大盤指數從高檔下修的時候,高現金股利股尤其抗跌。祝明智笑說:「只要看到高股息基金績效往前跑,就知道這段期間大盤應該在跌。」
不過,高現金股利股票也可能隱含風險,最常被提醒的就是不要「賺了股息、賠了價差」,別為了吃芝麻而掉燒餅。新光投信國內投資部協理謝學雲建議,「投資人要注意3個選股方向,第1是能否填息,第2是要等股價進入低檔區再買,最後才是考量到底配了多少現金股利。」
股票能否填息,要看這家公司能否持續成長,或至少保持原來的獲利水準,股價自然會回到除息前的水位。還有,別以為不用管價位,買了就對,如果買在高檔區,就得歷經股價下修,配再多股息也補不回來本金的虧損。
7、8月剛好是台股的除權息旺季,謝學雲提醒:「如果想賺現金股利又不賠價差,就等除完息後再買,這樣才會有便宜價,抱1年後較可能填息,賺足現金股利;若想賺價差,搶在快除權息前買,因為通常除權息前會漲一波,有高點就先賣。」
如果,一家公司自從掛牌上市以來,從來沒有虧過錢,那麼投資人買它的股票,為什麼會賠錢?這是一個修車黑手Michael提出的問題,也是台股投資人始終沒有「參透」的問題。答案就在於你懂不懂重視股利。投資一家公司的真諦,在於希望當它的股東領股利,而非一心想殺進殺出賺股價價差,所以越重視股利的投資人,就越接近投資的核心精神,想賠錢絕不容易。
Michael僅有國中學歷,靠著念書自學投資,以股利為主要依據選股,從200萬元開始,今年領到的股利已經高達5,300萬元,持股總價值超過10億元!如果覺得這樣的成績太不可思議,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年薪僅50多萬的公務員馬德信,一樣是從股利角度選股,目前每年可領30多萬元股利,足足是年薪的6成。
黑手能變股利皇帝,公務員也能靠股利退休,股利為何有這樣的威力和魅力?值得大家來探索!
靠股利變身千萬富翁
失業為什麼讓人害怕?因為多數人丟了飯碗、收入就變成0。如果沒有工作的時候,錢還是能自動流進口袋,甚至比本薪更高,就能把失業當作放長假,想提前退休也不怕。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再三強調,非本薪之外「被動收入」的重要性,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如果只存在銀行是不會增加的,要放在一項投資商品上,讓它源源不絕的繼續生錢出來。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也曾鼓吹把房租當做被動收入,就不怕變成M 型社會中的輸家。
房子可以收租,但成本很高;部分基金有配息,但速度很慢。而門檻不高、效益卻很高的被動收入來源,首選是買股票所配的現金股利。
500萬、殖利率6% 每月多領2萬5
在外資眼中,台股是賺股息的天堂,早年歐洲企業的殖利率很出色,但是近幾年來,台股平均現金股息殖利率(現金股利除以股價)約3.5~4.2%,不但遠高於亞洲區平均的2.7~3% 水準,在全球更是數一數二。台灣企業的現金股利配發率,平均高達60% 以上,等於賺10元至少配6元現金給股東,簡直就像財神爺的紅包大放送,不領對不起自己!
如果能精挑細選一下,找出配發現金股利、獲利都穩定的績優公司,每年現金股息殖利率更能拉高到6% 以上。就算只是一般上班族,把薪水省下來買這類型股票,慢慢存、慢慢存,存到股票價值500萬元時,每年至少就有被動收入30萬元,相當於每月多領2萬5千元。
一般上班族想存到500萬元的股票,感覺有點難,可是別忘了每年領完現金股利後,可以再滾到本金繼續投資,變成複利「錢滾錢」的概念。當股價漲多時,也不妨先獲利了結,把賺來的錢再滾進本金裡,尋找更好的高股息個股。如此善用「股利+複利」的威力,500萬元資產將只是第一步,累積千萬甚至上億都有機會。
過去投資人想到買股票,第一個念頭就是「會不會飆?可以漲多少?」但是經過金融海嘯的大洗禮, ING 台灣高股息經理人祝明智發現,投資人觀念開始轉變,把目光轉向領現金股利,甚至有些大型龍頭股還在公司章程中規定配股率。
低檔再買 避免賺股息、賠價差
以前投資高股息基金是穩健的選擇,不過近年來高股息基金績效經常跑在前面,原因就是無論散戶或法人,都開始喜歡找高現金股利股,導致這類股票有時股價會高漲,特別是在大盤指數從高檔下修的時候,高現金股利股尤其抗跌。祝明智笑說:「只要看到高股息基金績效往前跑,就知道這段期間大盤應該在跌。」
不過,高現金股利股票也可能隱含風險,最常被提醒的就是不要「賺了股息、賠了價差」,別為了吃芝麻而掉燒餅。新光投信國內投資部協理謝學雲建議,「投資人要注意3個選股方向,第1是能否填息,第2是要等股價進入低檔區再買,最後才是考量到底配了多少現金股利。」
股票能否填息,要看這家公司能否持續成長,或至少保持原來的獲利水準,股價自然會回到除息前的水位。還有,別以為不用管價位,買了就對,如果買在高檔區,就得歷經股價下修,配再多股息也補不回來本金的虧損。
7、8月剛好是台股的除權息旺季,謝學雲提醒:「如果想賺現金股利又不賠價差,就等除完息後再買,這樣才會有便宜價,抱1年後較可能填息,賺足現金股利;若想賺價差,搶在快除權息前買,因為通常除權息前會漲一波,有高點就先賣。」
Thursday, December 8, 2011
美国在结束QE2后接下来会有什么布局
首先我谈QE2,倒不如我说这是我吸取别人的讨论与分析后,在自己胡乱给评语。我看过黑兄的blog,他比较注重批评美国的政策,他看到的是债务的一面。也感谢8年兄的货币论,觉得他的比较接近我要的东西,他较倾向于金融学说,里面有许多新颖的思想,思维上可能有些冲突。请注意,我不是批评两位的论文,因为分析的东西有错有对的,要看时机,我非常尊重这些学术性的讨论(其实我们都是草野学者罢了。)
我的一切观点都是偏向郎咸平教授那类比较多。我先来介绍他本人,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这个宾洲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可是出了名的名牌,我从雷曼启示录里的作者那里得知,原来一直以来,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最注重的就是商学院里的人才,宾洲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是其中之一。写了这点,是想告诉各位,郎教授说,华尔街的一切金融计谋,思想都是出之于同一间学府,同一个老师的,所以我也觉得以郎教授的分析来解读这些金融学说最为贴切,因为知己知彼。郎教授还说了,商学院比他聪明的大有人在,他不够聪明,所以很难洞悉他们的布局,他也惟有后知后觉地去分析他们的手法而已。
先来谈谈美国的政治集团,你要知道美国的学府是世界一流的,无可否认,对吧?一切的人才都是出自于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美国总统要竞选,可要很好的口才对吧?需知道,他们竞选一个总统宝座需要历时2年,你要知道,口才固然了得,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总统候选人的班底是最为重要,因为他需要一群智囊团为他出计谋。可想而知,美国的政治团是多么的power,同意吗?我记得,我之前有说过,财政部长不是出自于诺贝尔得奖住,为何?因为他们了解经济与金融学固然有很重要的联系,但是他们更了解,经济是宏观政策,范围很阔。经济学家一般都只会根据宏观,世界观去衡量,太正规了,金融学就不同了,他较注重交易与产品。从这点已经证明了,美国的政治团选择了什么吗?他们选择了控制世界金融的权利,而不是为世界谋福的利益,这点是没有错的,因为人不为己嘛。这点是西方文明导致的。
中国的政治团里尽也是国内的精英人才,这点无可否认,新加坡也是讲究人才策略。只有我国比较落后,所以我们要如何强大呢?看看财政部长一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员,可以由不是金融/经济学院毕业的人管理,如果没有错,第二财长好像也是法律系毕业的吧?不过好的方面来说,首相也有头脑,就是委派了自己的弟弟 - 银行家 -来作为策划后盾,选择IDRIS这位企业家来管理策划计划,更可贵的是,我们国家出了一位女强人 - zeti 姐姐 -非常感谢她的努力,这点是要致敬的,因为目前三位都是非常能干的土著人才。好像离题了,只是发牢骚,我进入正题。
美国知道如何解决金融问题。可能很多人很不削为何美国政府不让市场去决定那些该受惩罚的企业,容许大到不能倒。由市场去解决都是老旧的,你看看美国政府的做法吧。这个救市的理念是什么?如果不救市,就是金融系统崩溃。金融系统崩溃的下一步呢?美国老百姓信心的崩溃。信心崩溃的下一步呢?就是消费减少,在下一个,生产会受到影响,企业破产。再下一个就是失业,再下一个,消费继续减少,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有没有看到,这就是链条的崩溃效果。现在已经不能由市场去解决了,不想以前,各国为政,因为一切都已经走入“工商链条”的时代。你不去救他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就会侵蚀掉你,以美国政府的智囊团的想法想,他们会如何做?
很明显的,救市的第一就是目的,斩断工商链条设立防火墙,第二是速度,要火速,速度慢的话,信心会崩溃,第三就是手段了。三者不能缺一。里边第三条件最为难拿捏,所以美国政府说得很清楚,它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效,反正就是见招拆招吧,因为金融崩盘的副作用每天都在变化。所以请注意,美国政府第一笔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目的是希望收购银行的有毒资产,一个月后改了,因为实际情况太复杂了。所以,就有QE1,QE2咯。
我反倒希望QE2能结束,这意味着,美国经济正式进入健康的复苏状态了。QE2的结束,就表示美国停止印钞,现在美国已经有能力赚钱了,那些多出的美钞要如何?当然要收回咯。如何收?提高利率是一个最直接的办法。现在也只有美国的利率是最低了,我排除日本,因为日本已经被通缩打得喘不过气了。
全球美元就会自动流入美国了,因为以前大量低息贷款杠杆,起个0.25%都要了他们的命呢,你说美元会走强吗?很多人都说美元会持续走贬,那是对的,不过前提是要有第二个国家的货币去取代它才行。中国能吗?中国国内的金融人才不够,而且很嫩。国内的政治不够透明化,虽然有着一般非常棒的政治班底和完美的规划经济策略,但是不够民主,只有政府说了算,没有受到第二,第三方面的监控和约束。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等等。。。。
就算人民币强大了起来,我告诉你,你还是会对美国有信心的,为什么?因为美国是个科技大国,你会向往她是一个继续发展,进步的国家,会继续创造无限机会与发财的地方,因为你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现在他欠债累累,你还是会继续借钱让他壮大下去,因为是为了地球的利益,因为大家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这是你对他的冀望,由冀望演变为信心,可能是无可奈何的信心,就像你,我,他和纳吉同时调入深山里,你唯有相信纳吉,因为他毕竟是首相,毕竟有头脑和管理过人与危机,对吗?
如果美国继续实行QE3的话,你也能想象美国的金融与经济真的很严重了,现在连地球里最聪明的管理们都对他无可奈何,唯有继续乘坐直升机继续撒钱了。有人会不削美国继续印钱的吧,因为他危害到各国的利益,但是不要忘记,美国是不会和你说这套的。不过,要注意,我不是很聪明的,我不能猜测他们的行动,搞不好,他们突然来个金本位把你们全耍掉,规定1盎司黄金来换取10000美元,宣布美元贬值,以美国收藏的黄金来抵消你们的债务,据说他国内藏有8000吨的黄金,是世界最大收藏国。我想这是美国历来已准备好的第2方案吧,毕竟美国精英们太厉害了。
继续QE3的话,短期来说,投机分子最喜欢的了。又可以继续杠杆来投机吧,不是吗?免费低利息谁不要,搞不好我都要了。到时候,我想我的投资可要继续贬值了。可想而知,股市会被推高到另一高峰,或者大家拥入债券避难又或者商品被持续推高。我想房价是会被推得更高的。因为大家被灌输房市是有稳定的现金流的投资。
奉劝投资房市的人,我个人觉得Robert kiyosaki 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不过有没有想过,他可是一位专业人士有着专业文凭的吧,不可否认它的出色表现。如果投资失败,他是有后路的,如果一些没有后路的朋友,你们不会控制杠杆的话,小心反被老虎吃掉。
我的一切观点都是偏向郎咸平教授那类比较多。我先来介绍他本人,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这个宾洲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可是出了名的名牌,我从雷曼启示录里的作者那里得知,原来一直以来,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最注重的就是商学院里的人才,宾洲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是其中之一。写了这点,是想告诉各位,郎教授说,华尔街的一切金融计谋,思想都是出之于同一间学府,同一个老师的,所以我也觉得以郎教授的分析来解读这些金融学说最为贴切,因为知己知彼。郎教授还说了,商学院比他聪明的大有人在,他不够聪明,所以很难洞悉他们的布局,他也惟有后知后觉地去分析他们的手法而已。
先来谈谈美国的政治集团,你要知道美国的学府是世界一流的,无可否认,对吧?一切的人才都是出自于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美国总统要竞选,可要很好的口才对吧?需知道,他们竞选一个总统宝座需要历时2年,你要知道,口才固然了得,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总统候选人的班底是最为重要,因为他需要一群智囊团为他出计谋。可想而知,美国的政治团是多么的power,同意吗?我记得,我之前有说过,财政部长不是出自于诺贝尔得奖住,为何?因为他们了解经济与金融学固然有很重要的联系,但是他们更了解,经济是宏观政策,范围很阔。经济学家一般都只会根据宏观,世界观去衡量,太正规了,金融学就不同了,他较注重交易与产品。从这点已经证明了,美国的政治团选择了什么吗?他们选择了控制世界金融的权利,而不是为世界谋福的利益,这点是没有错的,因为人不为己嘛。这点是西方文明导致的。
中国的政治团里尽也是国内的精英人才,这点无可否认,新加坡也是讲究人才策略。只有我国比较落后,所以我们要如何强大呢?看看财政部长一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员,可以由不是金融/经济学院毕业的人管理,如果没有错,第二财长好像也是法律系毕业的吧?不过好的方面来说,首相也有头脑,就是委派了自己的弟弟 - 银行家 -来作为策划后盾,选择IDRIS这位企业家来管理策划计划,更可贵的是,我们国家出了一位女强人 - zeti 姐姐 -非常感谢她的努力,这点是要致敬的,因为目前三位都是非常能干的土著人才。好像离题了,只是发牢骚,我进入正题。
美国知道如何解决金融问题。可能很多人很不削为何美国政府不让市场去决定那些该受惩罚的企业,容许大到不能倒。由市场去解决都是老旧的,你看看美国政府的做法吧。这个救市的理念是什么?如果不救市,就是金融系统崩溃。金融系统崩溃的下一步呢?美国老百姓信心的崩溃。信心崩溃的下一步呢?就是消费减少,在下一个,生产会受到影响,企业破产。再下一个就是失业,再下一个,消费继续减少,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有没有看到,这就是链条的崩溃效果。现在已经不能由市场去解决了,不想以前,各国为政,因为一切都已经走入“工商链条”的时代。你不去救他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就会侵蚀掉你,以美国政府的智囊团的想法想,他们会如何做?
很明显的,救市的第一就是目的,斩断工商链条设立防火墙,第二是速度,要火速,速度慢的话,信心会崩溃,第三就是手段了。三者不能缺一。里边第三条件最为难拿捏,所以美国政府说得很清楚,它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效,反正就是见招拆招吧,因为金融崩盘的副作用每天都在变化。所以请注意,美国政府第一笔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目的是希望收购银行的有毒资产,一个月后改了,因为实际情况太复杂了。所以,就有QE1,QE2咯。
我反倒希望QE2能结束,这意味着,美国经济正式进入健康的复苏状态了。QE2的结束,就表示美国停止印钞,现在美国已经有能力赚钱了,那些多出的美钞要如何?当然要收回咯。如何收?提高利率是一个最直接的办法。现在也只有美国的利率是最低了,我排除日本,因为日本已经被通缩打得喘不过气了。
全球美元就会自动流入美国了,因为以前大量低息贷款杠杆,起个0.25%都要了他们的命呢,你说美元会走强吗?很多人都说美元会持续走贬,那是对的,不过前提是要有第二个国家的货币去取代它才行。中国能吗?中国国内的金融人才不够,而且很嫩。国内的政治不够透明化,虽然有着一般非常棒的政治班底和完美的规划经济策略,但是不够民主,只有政府说了算,没有受到第二,第三方面的监控和约束。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等等。。。。
就算人民币强大了起来,我告诉你,你还是会对美国有信心的,为什么?因为美国是个科技大国,你会向往她是一个继续发展,进步的国家,会继续创造无限机会与发财的地方,因为你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现在他欠债累累,你还是会继续借钱让他壮大下去,因为是为了地球的利益,因为大家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这是你对他的冀望,由冀望演变为信心,可能是无可奈何的信心,就像你,我,他和纳吉同时调入深山里,你唯有相信纳吉,因为他毕竟是首相,毕竟有头脑和管理过人与危机,对吗?
如果美国继续实行QE3的话,你也能想象美国的金融与经济真的很严重了,现在连地球里最聪明的管理们都对他无可奈何,唯有继续乘坐直升机继续撒钱了。有人会不削美国继续印钱的吧,因为他危害到各国的利益,但是不要忘记,美国是不会和你说这套的。不过,要注意,我不是很聪明的,我不能猜测他们的行动,搞不好,他们突然来个金本位把你们全耍掉,规定1盎司黄金来换取10000美元,宣布美元贬值,以美国收藏的黄金来抵消你们的债务,据说他国内藏有8000吨的黄金,是世界最大收藏国。我想这是美国历来已准备好的第2方案吧,毕竟美国精英们太厉害了。
继续QE3的话,短期来说,投机分子最喜欢的了。又可以继续杠杆来投机吧,不是吗?免费低利息谁不要,搞不好我都要了。到时候,我想我的投资可要继续贬值了。可想而知,股市会被推高到另一高峰,或者大家拥入债券避难又或者商品被持续推高。我想房价是会被推得更高的。因为大家被灌输房市是有稳定的现金流的投资。
奉劝投资房市的人,我个人觉得Robert kiyosaki 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不过有没有想过,他可是一位专业人士有着专业文凭的吧,不可否认它的出色表现。如果投资失败,他是有后路的,如果一些没有后路的朋友,你们不会控制杠杆的话,小心反被老虎吃掉。
Wednesday, December 7, 2011
分享锦集:慎防仙股昙花一现
最近一些仙股,“时来铁似金”,大涨特涨,尤其是丰升工业,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暴涨了20多倍。
在欧债阴影下,这一年来,要在股市赚钱,难之又难,而竟有人能在一个月内“赚一、两千巴仙”,这种眼光,这种本领,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于是有人洋洋得意,因为他找到了“将基本派击败”的最有力证据。
“单凭敏锐的技术判断能力”,使广大的股民“苦追十年,也还是被远远抛在后头”。
难怪他对这些“月赚一、两千巴仙”的股市奇才,一赞三叹,佩服到五体投地,并且推波助澜,助长投机之风,而对那些殚精竭虑,平均每年要取得10多巴仙的复利回报,也感到非常吃力的价值投资者,如巴菲特之徒,“嗤之以鼻”,极尽讥讽贬斥之能事。
我承认,我没有“月赚一、两千巴仙”的“眼光”。
在我40年的投资生涯中,在开始的几年,也的确发过“月赚一、两千巴仙”的白日梦,但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已彻底放弃了这种幻想,这个“放弃”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理由为:
1. 没猜测的本领
大马上市公司近1000家,在过去一、二十年中,似乎只有区区的3几家{如利高控股(REPCO),华大食品(Hwatai,8478,主板消费产品股),艾力斯(Iris,0010,自动报价股) }有在极短时间内被推高(我不想用“炒高“的字眼,因为没有证据)二、三十倍的纪录,我“猜”中那一只股票会被推高的机会为千份之一,我没有这种猜中的“眼光”和本领。
2. 不买不了解的股
作为坚定不移的价值投资者,我信守不渝的原则为“不了解,我不买”。身为局外人的散户之一,我没有洞悉先机的能耐和机会,所以一向不敢买。
3. 没赚取暴利的胆识
我没有赚取暴利的胆识,如果我侥幸以10仙买到一只价值20仙的仙股,即使涨到20仙时不卖,到了30仙时肯定抛出,抛出后就不再回头。由30仙到2令吉的这一段丰厚的利润,我永远赚不到,我有自知之明,所以从不后悔卖得太早。对于那些“月赚一、两千巴仙”的人的眼光,赞叹是有的,更多的是祝福,从来没有“酸葡萄”的感觉,从来没有!
4. 只信事实 不信预测
我有“只相信事实,不相信预测,更不相信传言”的习惯,这个“坏”习惯使我失去许多获取如丰外般的暴利的机会,但也使我避过了更多的陷阱,而这正是我在股市40年不倒的最主要原因。
5. 赚20倍利润股民绝无仅有
丰升由10仙暴涨至2令吉以上,涨了20多倍,我没有确实数字佐证,但我相信,除了局内人之外,能赚尽20倍利润的股民,恐怕绝无仅有,相信(只是相信)大部份股民是在丰升涨了数倍以后才胆粗粗的上车,上车后就心惊胆跳在取得两、三倍的利润(只是猜测)以后就跳车而逃,所以,能赚20倍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6. 年复利回酬15%
如果在一个30只股票组成的投资(或投机)组合中,丰升只是其中之一,即使取得数倍的利润,对整个组合的业绩贡献,其实并不大。我的投资理念是,宁可30只股票每年都取得15%的复利回酬,不敢期望在10年中才抓到一次赚20倍利润股票机会,何况这样的机会只有千分之一。
7. 陷困公司被救成功巴仙率低
我读了40多年的年报和公司文告,从未中断,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陷困公司被救,成功的巴仙率很低,大部份都是重陷泥淖。1998年东南亚货币风暴后,100多家公司陷入PN4,请问被救活而如今有资格被称为“好股”的有多少家?
8. 股票投资是马拉松
如果一名股民,只动用他的一小部份资金,例如五十分之一,购买高风险投机股,即使赚了数倍,甚至10倍,也起不了作用。如果他胆大包天,孤注一掷,后果当然是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他一击中的,就从此金盘洗手的话,我恭喜他,因为他的确赚到了别人“苦追10年”也无法赚到的盈利,如果他尝到甜头,以为“月赚一、两千巴仙”是轻而易举的事;继续大胆投机,那么,他最终必然在股市消失。股票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短跑可以成功的。
没有十全十美投资法
我一向不喜欢吃酸溜溜的东西,所以从不知酸葡萄为何物。只有爱吃酸喝醋的人,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别人也嗜吃酸葡萄,吃酸葡萄,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股市机会多得是,又何必失去一个机会就耿耿于怀呢?
身为散户,我们要养成别人赚钱我们高兴的心态,因为于他有利,于我无损啦,又何必眼红他人赚钱?更何况有些钱是我们散户根本赚不到的。
我不知说过多少次,股民如武林中人,武林中人只要有一种武器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
股票投资之道亦如此,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十全十美的投资法,根本就不存在。
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其中一种,达到精熟的地步,能长期为你赚钱!你已经找到了最适合你的方法,你已经走对了路,不可轻易放弃,更不可见异思迁。
相辅相成时代
现在是各类学说相辅相成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分帮立派?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中国大陆医学的主流,为什么还要有贬中医,尊西医,或是贬西医,尊中医的狭隘思想呢?硬为基本派与图表派划清路线,企图使两派互相排挤,这种挑拨离间的人,其居心之阴险,令人心寒。
据我所知,现在大部份投资机构,都是基本面和图表并用的,只不过有些以基本面为主,图表为辅或是图表为主,基本面为辅而已。纯粹的基本面和图表派已不多,那些对基本面或图表派有偏见,“嗤之以鼻”的投资者很难成大器。
股票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我们要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胸襟。
不为自己设限
我出版了3本书,也写专栏,与股友分享心得。我有自己的立场,但从来没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念头。当“股票投资正道”面世后,我的出版商告诉我,一个从事股票投资教育的组织,特别购买了一批,分售给学员,我由衷的钦佩他们“海纳百川”的襟怀。
我不认识李永安先生,但当他的著作“稳赚大马股市”出版时,我马上买了一本,不但细读,还将可以借镜的句子划线,以方便温习。如果我持有同行如敌国的想法的话,我已为自己设限,永远在原地踏步,不会有进步,最后损失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我不想淌追逐仙股这一浑水。每个人都有选择投资方式的自由,别人没有干涉的权利,毕竟盈亏都由投资者自己负责,与别人无关。我何人哉?有何资格论是议非?
身为股票研究人,我只想提醒股友:慎防追逐仙股之风,昙花一现。股票交易所采取防范措施,也无非是希望避免股民遭殃!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移动媒体(MMode,0059,创业板)
资料搜寻及应用
① 开电脑,进入www.BURSA MALAYSIA.com
② 点击LISTED COMPANIES
③ 点击Company Announcements-Historical
④ 点击By Company
⑤ 点击m,找出mo-MODE BHD(创业版ACE)
⑥ 找出该公司2007至2011年的每一个季度的每股净利(EPS),你会发现该公司由2007至2010年,盈利平稳上升,由2011年首季开始,盈利有突破性进展。首季每股净利1.97仙,次季2.34仙,第3季2.46仙,3季已赚6.78仙,是上一年全年1.99仙的3.4倍。(见10/11/2011发表的第3季季报)。
⑦ 根据第3季季报资产负债表,该公司在今年9月30日时持有现金1814万6000令吉,负债320万4000令吉(其中284万1000令吉为长期负债)。资本为1588万4000令吉。
⑧ 正如其中文公司名称所显示的,该公司是移动电话电讯出版商,跟报纸是印刷出版商的业务性质相似,只不过是该公司以电讯电话为载体,而报纸是以纸上印刷为载体而已。
⑨ 该公司目前的股价为39仙,股友不妨假设该公司第4季的盈利与第3季不相上下,而推算该公司本财务年的全年每股净利有多少,然后算出其预期本益比(PER),再跟创业版其他类似公司(如A MEDIA)的预期本益比相比,以估算该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
忠言
股票投资,需亲力亲为,不可假手于人。别人的推荐,可以作为参考,不可全盘照收,因为投资失败,与推荐者无关,推荐者无切肤之痛,故推荐之前往往没有作深入周密的思考。
在欧债阴影下,这一年来,要在股市赚钱,难之又难,而竟有人能在一个月内“赚一、两千巴仙”,这种眼光,这种本领,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于是有人洋洋得意,因为他找到了“将基本派击败”的最有力证据。
“单凭敏锐的技术判断能力”,使广大的股民“苦追十年,也还是被远远抛在后头”。
难怪他对这些“月赚一、两千巴仙”的股市奇才,一赞三叹,佩服到五体投地,并且推波助澜,助长投机之风,而对那些殚精竭虑,平均每年要取得10多巴仙的复利回报,也感到非常吃力的价值投资者,如巴菲特之徒,“嗤之以鼻”,极尽讥讽贬斥之能事。
我承认,我没有“月赚一、两千巴仙”的“眼光”。
在我40年的投资生涯中,在开始的几年,也的确发过“月赚一、两千巴仙”的白日梦,但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已彻底放弃了这种幻想,这个“放弃”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理由为:
1. 没猜测的本领
大马上市公司近1000家,在过去一、二十年中,似乎只有区区的3几家{如利高控股(REPCO),华大食品(Hwatai,8478,主板消费产品股),艾力斯(Iris,0010,自动报价股) }有在极短时间内被推高(我不想用“炒高“的字眼,因为没有证据)二、三十倍的纪录,我“猜”中那一只股票会被推高的机会为千份之一,我没有这种猜中的“眼光”和本领。
2. 不买不了解的股
作为坚定不移的价值投资者,我信守不渝的原则为“不了解,我不买”。身为局外人的散户之一,我没有洞悉先机的能耐和机会,所以一向不敢买。
3. 没赚取暴利的胆识
我没有赚取暴利的胆识,如果我侥幸以10仙买到一只价值20仙的仙股,即使涨到20仙时不卖,到了30仙时肯定抛出,抛出后就不再回头。由30仙到2令吉的这一段丰厚的利润,我永远赚不到,我有自知之明,所以从不后悔卖得太早。对于那些“月赚一、两千巴仙”的人的眼光,赞叹是有的,更多的是祝福,从来没有“酸葡萄”的感觉,从来没有!
4. 只信事实 不信预测
我有“只相信事实,不相信预测,更不相信传言”的习惯,这个“坏”习惯使我失去许多获取如丰外般的暴利的机会,但也使我避过了更多的陷阱,而这正是我在股市40年不倒的最主要原因。
5. 赚20倍利润股民绝无仅有
丰升由10仙暴涨至2令吉以上,涨了20多倍,我没有确实数字佐证,但我相信,除了局内人之外,能赚尽20倍利润的股民,恐怕绝无仅有,相信(只是相信)大部份股民是在丰升涨了数倍以后才胆粗粗的上车,上车后就心惊胆跳在取得两、三倍的利润(只是猜测)以后就跳车而逃,所以,能赚20倍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6. 年复利回酬15%
如果在一个30只股票组成的投资(或投机)组合中,丰升只是其中之一,即使取得数倍的利润,对整个组合的业绩贡献,其实并不大。我的投资理念是,宁可30只股票每年都取得15%的复利回酬,不敢期望在10年中才抓到一次赚20倍利润股票机会,何况这样的机会只有千分之一。
7. 陷困公司被救成功巴仙率低
我读了40多年的年报和公司文告,从未中断,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陷困公司被救,成功的巴仙率很低,大部份都是重陷泥淖。1998年东南亚货币风暴后,100多家公司陷入PN4,请问被救活而如今有资格被称为“好股”的有多少家?
8. 股票投资是马拉松
如果一名股民,只动用他的一小部份资金,例如五十分之一,购买高风险投机股,即使赚了数倍,甚至10倍,也起不了作用。如果他胆大包天,孤注一掷,后果当然是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他一击中的,就从此金盘洗手的话,我恭喜他,因为他的确赚到了别人“苦追10年”也无法赚到的盈利,如果他尝到甜头,以为“月赚一、两千巴仙”是轻而易举的事;继续大胆投机,那么,他最终必然在股市消失。股票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短跑可以成功的。
没有十全十美投资法
我一向不喜欢吃酸溜溜的东西,所以从不知酸葡萄为何物。只有爱吃酸喝醋的人,才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别人也嗜吃酸葡萄,吃酸葡萄,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股市机会多得是,又何必失去一个机会就耿耿于怀呢?
身为散户,我们要养成别人赚钱我们高兴的心态,因为于他有利,于我无损啦,又何必眼红他人赚钱?更何况有些钱是我们散户根本赚不到的。
我不知说过多少次,股民如武林中人,武林中人只要有一种武器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
股票投资之道亦如此,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十全十美的投资法,根本就不存在。
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其中一种,达到精熟的地步,能长期为你赚钱!你已经找到了最适合你的方法,你已经走对了路,不可轻易放弃,更不可见异思迁。
相辅相成时代
现在是各类学说相辅相成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分帮立派?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中国大陆医学的主流,为什么还要有贬中医,尊西医,或是贬西医,尊中医的狭隘思想呢?硬为基本派与图表派划清路线,企图使两派互相排挤,这种挑拨离间的人,其居心之阴险,令人心寒。
据我所知,现在大部份投资机构,都是基本面和图表并用的,只不过有些以基本面为主,图表为辅或是图表为主,基本面为辅而已。纯粹的基本面和图表派已不多,那些对基本面或图表派有偏见,“嗤之以鼻”的投资者很难成大器。
股票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我们要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胸襟。
不为自己设限
我出版了3本书,也写专栏,与股友分享心得。我有自己的立场,但从来没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念头。当“股票投资正道”面世后,我的出版商告诉我,一个从事股票投资教育的组织,特别购买了一批,分售给学员,我由衷的钦佩他们“海纳百川”的襟怀。
我不认识李永安先生,但当他的著作“稳赚大马股市”出版时,我马上买了一本,不但细读,还将可以借镜的句子划线,以方便温习。如果我持有同行如敌国的想法的话,我已为自己设限,永远在原地踏步,不会有进步,最后损失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我不想淌追逐仙股这一浑水。每个人都有选择投资方式的自由,别人没有干涉的权利,毕竟盈亏都由投资者自己负责,与别人无关。我何人哉?有何资格论是议非?
身为股票研究人,我只想提醒股友:慎防追逐仙股之风,昙花一现。股票交易所采取防范措施,也无非是希望避免股民遭殃!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移动媒体(MMode,0059,创业板)
资料搜寻及应用
① 开电脑,进入www.BURSA MALAYSIA.com
② 点击LISTED COMPANIES
③ 点击Company Announcements-Historical
④ 点击By Company
⑤ 点击m,找出mo-MODE BHD(创业版ACE)
⑥ 找出该公司2007至2011年的每一个季度的每股净利(EPS),你会发现该公司由2007至2010年,盈利平稳上升,由2011年首季开始,盈利有突破性进展。首季每股净利1.97仙,次季2.34仙,第3季2.46仙,3季已赚6.78仙,是上一年全年1.99仙的3.4倍。(见10/11/2011发表的第3季季报)。
⑦ 根据第3季季报资产负债表,该公司在今年9月30日时持有现金1814万6000令吉,负债320万4000令吉(其中284万1000令吉为长期负债)。资本为1588万4000令吉。
⑧ 正如其中文公司名称所显示的,该公司是移动电话电讯出版商,跟报纸是印刷出版商的业务性质相似,只不过是该公司以电讯电话为载体,而报纸是以纸上印刷为载体而已。
⑨ 该公司目前的股价为39仙,股友不妨假设该公司第4季的盈利与第3季不相上下,而推算该公司本财务年的全年每股净利有多少,然后算出其预期本益比(PER),再跟创业版其他类似公司(如A MEDIA)的预期本益比相比,以估算该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
忠言
股票投资,需亲力亲为,不可假手于人。别人的推荐,可以作为参考,不可全盘照收,因为投资失败,与推荐者无关,推荐者无切肤之痛,故推荐之前往往没有作深入周密的思考。
Tuesday, December 6, 2011
人生逆境時 賭徒心態最可怕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創業第二年就遭逢石油危機,公司資本虧損殆盡,原始股東紛紛求去,但郭台銘卻學到經驗,從電視機黑白旋鈕改為生產模具,才打造出今日的鴻海王國。
面對人生的頓挫,有些人能像郭台銘一樣,從錯誤中摸索走上新路,舊傷口轉換成新力量的來源;有些人卻像是被困在籠中的寵物鼠,不斷原地打轉,怎麼樣也走不出來。
舊的毀滅是新的再生
投資失利、遭到裁員、考試失敗、健康警訊、婚姻危機……,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命運考驗。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引用心理學大師榮格的名言:「舊的毀滅是新的再生,這就是人生的蛻變。」面對挫敗,有人會封閉自己,甚至酗酒、賭博,困在自己所畫的框框;有的人開始怪罪政府,變成狂熱的反對黨,這些都像是受傷動物的自我呻吟,無法改變既定事實。
如果能放低身段,接受自己是個婚姻新手、投資新手、工作新手,虛心重新學習,個性的「寬度」將會比原來大得多,人生態度也會更豁達。
王浩威從個案中發現,有些人面對重大挫敗時,不甘心舊日辛苦的累積就這麼被摧毀,會抗拒承認失敗,有如賭徒心態一般,「輸得愈慘,愈想翻盤,」寄望最後一把孤注一擲,可以贏回失去的一切。結果,原本只要賠100萬元,最後卻賠上1,000萬元,不管個人投資或在商場上,這都是屢見不鮮的案例。
這種近乎不成功便成仁、最後一搏的掙扎,旁人幾乎無法勸阻。直到最後再也無力回天時,才頹然接受失落的事實,隨後便陷入憂鬱期裡。
但倒楣的事件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內在關係,禍事總是接踵而至。王浩威指出,當你禍不單行時,表示你可能沒有真正接受先前的失落,而這會讓你失去更多。例如快遲到了、心裡面發慌,操之過急的結果,可能闖紅燈被罰款,或是開車與人擦撞,衰事接二連三。但如果你接受「遲到」的事實,從容上路,損失可能只有遲到而已,一切倒楣事也會到此為止。
失敗洗禮 看清自我局限
王浩威說,「毛毛蟲的世界末日,在人們看來是美麗的蝴蝶。」30歲的人在事業道路上摔跤,可以拍拍灰塵,另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事業方向重新出發。如果是4、50歲摔跤,不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人生的選項不是只有事業和工作,幫助一位老太太過馬路、贊助一位偏鄉學童就學,或是在醫院擔任志工,所獲得的肯定,不一定亞於事業上的成就。
這個時代不允許我們終其一生只執著一種意見、一套想法,或是一個理念,除非你想成為希臘悲劇裡的英雄角色,否則就得接受改變,承認自己過去對金錢、健康、婚姻的觀念有瑕疵,甚至是錯誤的。承認自己的失敗,才是面對問題的不二法門。
所謂「大破大立」,失敗不見得不好,王浩威認為,有些人經過失敗洗禮,反而看到過去的局限,並突破那個局限。「沒有狠狠摔過跤,有人一輩子是不會改變的。」
「抽離現場」是最好的療癒法
面對重大挫折,王浩威建議,最好的療癒方法就是「抽離現場」,不管是旅行、搬家、改變電話號碼,或是禪修都可以。
將自己從原來的生命軌道抽離,你可以當一個背包客自助旅行,也可以參加一個完全沒有熟人的旅行團。如果語言能力沒問題,甚至可以上網報名國外旅行團,徹底抽離原來的生活圈。
唯有離得夠遠,才能回頭檢視過去的生命軌跡,這樣才會有新想法、新空間,也許會發現不同的層面,甚至找到新的出路。
如果債務纏身,經濟狀況不允許你外出旅行,也千萬不要封閉自己,最好強迫自己至少每天看1份報紙,維持對周邊事物的興趣與注意,萬一機會出現時,才能適時掌握。
對於無力改變的現狀,王浩威建議可以「畫個括號放在一旁」,沒有忘掉,但也不用煩惱,就先不去管它,當成先天障礙去接受它。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火爆,經常破口大罵先生,有一天發飆罵完後,蘇格拉底非但心情不受影響,反而恭維妻子:「妳這次罵人的技巧和說詞,比上次進步很多!」蘇格拉底知道,對罵並不能改變什麼,不如幽默以對。
男性面子放不下 不承認需要改變
王浩威分析,女性為了家庭可以不顧面子,當家境拮据時願意接受低就的工作,但對於成就取向的男性,要他放下顏面、放下自尊就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的社會允許女性成為一個弱勢者、成為一個求助者,女性悲傷可以哭泣,當哭泣成為一種求助的訊號,很多機會就會出現。因此面對同樣的困境,男性的憂鬱期往往比女性持續更久。
在王浩威的臨床經驗中,經常遇到先生走不出困境,太太前來替先生請教問題的情形。許多男性不肯承認自己有問題,更不願改變自己,因為面子放不下。但如果是為了別人,例如妻子煩心先生而憂鬱失眠,或家庭失和造成小孩行為脫軌,男性才比較願意為此改變自己。因此,女性可用小孩或自己為理由,促使先生改變自己,走出問題癥結的牢籠。
當身體亮起紅燈…
人們經常忙得身不由己,卻忽略生命中至關緊要的大事。過去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未來就可以過好日子,報章雜誌也都在教你,該如何計算自己應該準備的退休金。但是,當你覺察身體開始走下坡,甚至罹患重大疾病時,所有原先規劃好的藍圖完全被打亂。
平常我們總是計較,自己比別人少什麼?財富沒有別人那麼多、房子沒有別人那麼大、先生沒有別人那麼體貼、太太沒有別人那麼溫柔……,我們都在比較自己比別人「不足」的地方。但遇到生死交關的問題時,王浩威提醒,我們應該看自己還「擁有」什麼?沒有鞋子的人看到沒有腳的人,會慶幸自己四肢健全。即使不幸罹癌,至少還有半條命、還有家人願意照顧、還有5年或半年可以活……。
「老」和「病」會讓我們換一種角度思考:從前以為生命是無止盡的、健康是無止盡的、愛是可以任意揮霍的,現在必須將這些視為有限的,應該用心去規劃,用心去過日子,責任也應該重新分配:家中還有哪些需要自己幫忙、努力的地方?有哪些不甘心還想去追求的事物?王浩威說,如果生命真的很有限,還有什麼不做會感到遺憾的事情?那就勇敢去做吧!
平日多練習對生命的「無常觀」
電影《賽德克‧巴萊》片中觸及生死議題,賽德克族人認為,生命從來沒有消失,此生只是一個暫時的片斷,不過是換一班車而已,並不需要恐懼。這一點和印度聖雄甘地所說的:「懼怕死亡,猶如害怕拋棄一件老舊的衣裳」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西藏修行人在晚上就寢前,會將杯子的杯口朝下置於床邊,因為不知道明天是否還用得著杯子,明天和下一輩子,哪一個先到來?王浩威認為,平日試著多練習對生命的「無常觀」,有助於日後面對死亡這個必然的事實。
然而生死事大,箇中滋味只能自己體會。王浩威也不諱言,即使是精神科醫師罹患癌症,痛苦指數依然破表;心理系教授也無法逃脫癌末疼痛的折磨。何謂參透生死?也許只能在宗教裡找到答案與救贖!
王浩威:面對重大挫折,最好「抽離現場」,唯有離得夠遠,回頭檢視生命軌跡,才會有新想法、新空間。
面對人生的頓挫,有些人能像郭台銘一樣,從錯誤中摸索走上新路,舊傷口轉換成新力量的來源;有些人卻像是被困在籠中的寵物鼠,不斷原地打轉,怎麼樣也走不出來。
舊的毀滅是新的再生
投資失利、遭到裁員、考試失敗、健康警訊、婚姻危機……,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命運考驗。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引用心理學大師榮格的名言:「舊的毀滅是新的再生,這就是人生的蛻變。」面對挫敗,有人會封閉自己,甚至酗酒、賭博,困在自己所畫的框框;有的人開始怪罪政府,變成狂熱的反對黨,這些都像是受傷動物的自我呻吟,無法改變既定事實。
如果能放低身段,接受自己是個婚姻新手、投資新手、工作新手,虛心重新學習,個性的「寬度」將會比原來大得多,人生態度也會更豁達。
王浩威從個案中發現,有些人面對重大挫敗時,不甘心舊日辛苦的累積就這麼被摧毀,會抗拒承認失敗,有如賭徒心態一般,「輸得愈慘,愈想翻盤,」寄望最後一把孤注一擲,可以贏回失去的一切。結果,原本只要賠100萬元,最後卻賠上1,000萬元,不管個人投資或在商場上,這都是屢見不鮮的案例。
這種近乎不成功便成仁、最後一搏的掙扎,旁人幾乎無法勸阻。直到最後再也無力回天時,才頹然接受失落的事實,隨後便陷入憂鬱期裡。
但倒楣的事件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內在關係,禍事總是接踵而至。王浩威指出,當你禍不單行時,表示你可能沒有真正接受先前的失落,而這會讓你失去更多。例如快遲到了、心裡面發慌,操之過急的結果,可能闖紅燈被罰款,或是開車與人擦撞,衰事接二連三。但如果你接受「遲到」的事實,從容上路,損失可能只有遲到而已,一切倒楣事也會到此為止。
失敗洗禮 看清自我局限
王浩威說,「毛毛蟲的世界末日,在人們看來是美麗的蝴蝶。」30歲的人在事業道路上摔跤,可以拍拍灰塵,另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事業方向重新出發。如果是4、50歲摔跤,不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人生的選項不是只有事業和工作,幫助一位老太太過馬路、贊助一位偏鄉學童就學,或是在醫院擔任志工,所獲得的肯定,不一定亞於事業上的成就。
這個時代不允許我們終其一生只執著一種意見、一套想法,或是一個理念,除非你想成為希臘悲劇裡的英雄角色,否則就得接受改變,承認自己過去對金錢、健康、婚姻的觀念有瑕疵,甚至是錯誤的。承認自己的失敗,才是面對問題的不二法門。
所謂「大破大立」,失敗不見得不好,王浩威認為,有些人經過失敗洗禮,反而看到過去的局限,並突破那個局限。「沒有狠狠摔過跤,有人一輩子是不會改變的。」
「抽離現場」是最好的療癒法
面對重大挫折,王浩威建議,最好的療癒方法就是「抽離現場」,不管是旅行、搬家、改變電話號碼,或是禪修都可以。
將自己從原來的生命軌道抽離,你可以當一個背包客自助旅行,也可以參加一個完全沒有熟人的旅行團。如果語言能力沒問題,甚至可以上網報名國外旅行團,徹底抽離原來的生活圈。
唯有離得夠遠,才能回頭檢視過去的生命軌跡,這樣才會有新想法、新空間,也許會發現不同的層面,甚至找到新的出路。
如果債務纏身,經濟狀況不允許你外出旅行,也千萬不要封閉自己,最好強迫自己至少每天看1份報紙,維持對周邊事物的興趣與注意,萬一機會出現時,才能適時掌握。
對於無力改變的現狀,王浩威建議可以「畫個括號放在一旁」,沒有忘掉,但也不用煩惱,就先不去管它,當成先天障礙去接受它。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火爆,經常破口大罵先生,有一天發飆罵完後,蘇格拉底非但心情不受影響,反而恭維妻子:「妳這次罵人的技巧和說詞,比上次進步很多!」蘇格拉底知道,對罵並不能改變什麼,不如幽默以對。
男性面子放不下 不承認需要改變
王浩威分析,女性為了家庭可以不顧面子,當家境拮据時願意接受低就的工作,但對於成就取向的男性,要他放下顏面、放下自尊就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的社會允許女性成為一個弱勢者、成為一個求助者,女性悲傷可以哭泣,當哭泣成為一種求助的訊號,很多機會就會出現。因此面對同樣的困境,男性的憂鬱期往往比女性持續更久。
在王浩威的臨床經驗中,經常遇到先生走不出困境,太太前來替先生請教問題的情形。許多男性不肯承認自己有問題,更不願改變自己,因為面子放不下。但如果是為了別人,例如妻子煩心先生而憂鬱失眠,或家庭失和造成小孩行為脫軌,男性才比較願意為此改變自己。因此,女性可用小孩或自己為理由,促使先生改變自己,走出問題癥結的牢籠。
當身體亮起紅燈…
人們經常忙得身不由己,卻忽略生命中至關緊要的大事。過去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未來就可以過好日子,報章雜誌也都在教你,該如何計算自己應該準備的退休金。但是,當你覺察身體開始走下坡,甚至罹患重大疾病時,所有原先規劃好的藍圖完全被打亂。
平常我們總是計較,自己比別人少什麼?財富沒有別人那麼多、房子沒有別人那麼大、先生沒有別人那麼體貼、太太沒有別人那麼溫柔……,我們都在比較自己比別人「不足」的地方。但遇到生死交關的問題時,王浩威提醒,我們應該看自己還「擁有」什麼?沒有鞋子的人看到沒有腳的人,會慶幸自己四肢健全。即使不幸罹癌,至少還有半條命、還有家人願意照顧、還有5年或半年可以活……。
「老」和「病」會讓我們換一種角度思考:從前以為生命是無止盡的、健康是無止盡的、愛是可以任意揮霍的,現在必須將這些視為有限的,應該用心去規劃,用心去過日子,責任也應該重新分配:家中還有哪些需要自己幫忙、努力的地方?有哪些不甘心還想去追求的事物?王浩威說,如果生命真的很有限,還有什麼不做會感到遺憾的事情?那就勇敢去做吧!
平日多練習對生命的「無常觀」
電影《賽德克‧巴萊》片中觸及生死議題,賽德克族人認為,生命從來沒有消失,此生只是一個暫時的片斷,不過是換一班車而已,並不需要恐懼。這一點和印度聖雄甘地所說的:「懼怕死亡,猶如害怕拋棄一件老舊的衣裳」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西藏修行人在晚上就寢前,會將杯子的杯口朝下置於床邊,因為不知道明天是否還用得著杯子,明天和下一輩子,哪一個先到來?王浩威認為,平日試著多練習對生命的「無常觀」,有助於日後面對死亡這個必然的事實。
然而生死事大,箇中滋味只能自己體會。王浩威也不諱言,即使是精神科醫師罹患癌症,痛苦指數依然破表;心理系教授也無法逃脫癌末疼痛的折磨。何謂參透生死?也許只能在宗教裡找到答案與救贖!
王浩威:面對重大挫折,最好「抽離現場」,唯有離得夠遠,回頭檢視生命軌跡,才會有新想法、新空間。
賺錢散戶:投資就是要簡單
小檔案_王章佑
年齡:31歲
學歷:澳洲蒙納許(Monash)大學經濟系畢業
經歷:2001~2005年專職投資人(散戶)、
2005年成立基金
現職:Vegasoul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
他,今年31歲,自比為「散戶中的散戶」,卻能打敗華爾街操盤手,以新台幣150萬元的本金起家,曾在3年內創造獲利17倍的成績,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叫王章佑,香港人,沒讀過名校,沒待過任何一家券商,從台股開始踏入投資的世界。所有散戶犯的錯,他都曾經碰過,聽第四台投顧老師報明牌,賠掉積蓄;不同的是,賠了錢,他沒有退縮,也沒有借錢再拗,而是躲到圖書館,花6個月時間自修苦讀,練成一身投資的功夫。
再出發,他曾經連續14個月保持獲利,不但為客戶創造財富,估計也為他自己賺進近2億元資產,還開始吸納國際資金,成為全球頂尖操盤手。去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投資市場,他操盤的基金照樣獲利65%,目前基金規模逼近新台幣30億元(9,000萬美元)。今年他的基金更被權威財經雜誌《亞洲投資人》(AsianInvestor)評選為年度最佳避險基金。
如何從一個聽明牌做股票的小散戶,翻身成為不斷獲利的投資高手?以下是這位頂尖操盤手首度曝光的獨家告白……
散戶真的能致富嗎?我要說:「可以!我就是最散戶的一個。」
我,沒讀過名校,也沒專業背景,更沒在華爾街的大券商工作過,嚴格來說,根本沒在金融機構上過一天班。我是小散戶起家,所有散戶的每一步,我都走過。當然,這指的是散戶賠錢、犯錯的經驗。
聽第四台投顧老師報明牌,賠掉積蓄
10年前,我記得很清楚,我來台灣找親戚,沒想到第1天就遇上921大地震(編按:1999年9月21日發生),本來想到處玩,結果什麼事都不用做了,到處斷水斷電。一個禮拜後,台股恢復交易,我看著台股在地震後第1天大跌,我就想:「怎麼全部跌停板?」這情況誘發了我對股票的研究興趣,也是我第1次接觸台股。
2001年,我從澳洲大學畢業,又到台灣旅行,住在台北縣汐止的親戚家,沒事做,大家以為我大學念資訊工程,對科技產業應該很熟,我這個做股票的親戚,就跟我討論起當時很熱門的科技股,我就想試著來買買看台股吧。買什麼股?當時就看第四台投顧老師啊!老師叫買什麼,我就買什麼啊(音調拉高)!沒想到很快的,我就把當學生時所存的港幣幾萬元賠掉了。
錢賠光了,沒辦法啊!可是,這個亂七八糟買股的經驗,讓我迷上了投資。
賠錢,當然不爽,可是我的個性是,一旦迷上一件事情,就一定要追根究柢研究清楚。回到香港,我還是每天關心台灣股市,我真的好想了解:「到底這些價格漲漲跌跌,是怎麼運作的?」可是,沒人可問,想到從小就愛看書,就去找些書來看吧,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在圖書館窩半年,什麼財經書都看
這一看書,就迷上了,我在圖書館整整窩了半年,每天不停的看各種財經書,什麼都看,我記得第1本看的是《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我那半年,看了好幾百本書,看到有一天,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開始實際下場投資。
散戶該怎麼開始學投資?當然,很多人不一定是從自學或看書開始,不過,因為我自己下過工夫,我想告訴大家:「學投資,要先了解怎麼降低投資風險。」
常聽到有人炫耀:「我今年投資獲利100%!」這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我們要回頭看看,去年他是不是賠了50%?或者幾年來,他只有今年賺錢?我常告訴朋友,你想短期內賺很多的return(報酬),如果你夠幸運,那很容易,可是如果你想持續長期的獲利,必須要降低風險,這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瞬間賺很多錢,你可能同時承擔很大的風險,這不是我的投資邏輯。雖然,我這幾年成立了基金,可運用的投資金額也大了很多,但是,我仍堅持「賺夏普值」這個觀念,8年來沒變過。
投資先想風險,設定自己的「痛苦界線」
所以,散戶學投資,第1件事就是要先想風險。什麼是風險?我認為,就是每個人都該設定自己的「投資痛苦界線」,在下場前,你要先想兩件事情:
1.到底賠多少錢,是你能承受的範圍?
2.你能承受多少次的連續虧損,而不會完全慌了手腳?
這兩件事情很重要,因為有些人說,他可以承受30%的虧損。假設你所有資產是100萬元,全部砸下去投資,30%就是虧30萬元,可是你根本就是一個賠了幾萬塊就會受不了的人,或者這100萬元下個月要拿去繳房子頭期款,那麼,雖然你幻想自己能承受高風險,但實際上,你根本沒法承受。解決方法有兩個:1.根本不該拿這麼多錢去投資,2.降低你的風險承擔標準。
再來,你要想想,自己心理上,可以承受連續幾次虧損後,還能「正常」的過生活或是繼續投資,不會慌了手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很多時候,投資人剛開始下場投資,就遇到市場大跌,或者買什麼、賠什麼,這個時候你要想想,如果連續10次、20次或30次交易都賠錢,你會不會因此就放棄,直接從市場退出?
「投資痛苦界線」是個變動的概念,剛開始,你把這界線設得窄一點(指剛開始設得比較嚴格),不要讓自己一開始投資,就遇到非常大的挫折,例如,你把自己的停損點設小一點,沒賠太多錢,得失心就不會這麼重,就會有勇氣,繼續往下走。慢慢的,隨著投資經驗增加,再把這個界線放寬一點,承擔多一點點的風險,也會相對拉高獲利空間,慢慢的就會開始累積投資獲利。
錢少是散戶最大優勢,操作更靈活
散戶投資,不要一直老想著:「唉唷,我錢好少!根本比不過人家資金雄厚。」或者「大戶都有內線消息,我們怎麼可能知道?」
我從小散戶起家,卻認為錢少,才是散戶最大的優勢。
為什麼呢?你要想想,如果你手上只有少量的錢,買個幾檔股票,賺到了停利點,就出場,看到了買點再進場,這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可是對資金龐大的大戶,卻不是這樣啊,大戶可能手上有上億元的資金,但一來,很難在市場上,一次買到大量金額的股票;二來,想賣的時候,這麼大量的持股,哪有可能一次賣得掉?要透過其他的方式處理,這很不靈活。
因此,凡事要先想自己的優勢在哪?然後,設法利用優勢。如果一直不去想這個事情,學投資這件事情,就難了。
大家都以為,要從投資市場上賺錢,得靠複雜的投資策略,還有靈通的訊息,才能成事,我卻不認為。我覺得,投資就是要「簡單」。
我覺得,「趨勢投資」就是最簡單的概念。順勢投資,例如股票破200日新高,代表長期多頭趨勢建立了,就去追強勢股,我甚至研究過,一檔股票破了歷史新高,進場去買,抱個幾年,賺錢的機率不小。
3個觀念順著市場走,何必要內線?
這就是讓市場告訴你怎麼投資(看價格來找買賣點),而不是要你去判斷市場。散戶就可以這樣做啊,為什麼需要什麼內線消息!
不過,或許有人會問:「這不是違反投資不能追高的原則嗎?」我在這邊,提供幾個跟一般投資觀念不一樣的想法。
1.追高不一定錯
剛開始,我也怕追高。因為投資學教我們要「買低賣高」,而不是「買高賣低」嘛。不過,我看了《金融怪傑》那本書,裡面談到一個相當知名的交易員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曾測試過,如果你在一個向上趨勢很明確的時候,也就是市場往上走、動能很強的時候買進,還是會有繼續賺錢的空間。這個我自己測試過,是沒錯的。
可是,我要強調,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追高這個策略,什麼時候不能追高?當市場波動很大的時候(編按:指漲跌很頻繁交錯出現),不要追高,因為沒有一個明顯的走勢出來,這樣的策略就不work(沒有效)。
2.停損不一定對
「停損」這件事一定要做,可是你要想想,如果交易一直賠錢,都在停損出場,那麼累積起來,整個報酬率都是負的,怎麼會這樣呢?
我前面說過,除了你要設定你的「投資痛苦界線」,看看自己能承受多少次的連續虧損,如果接近了痛苦界線,還是一直沒法突破(賺錢)的話,我認為根本應該停下來(例如先空手不要投資),想想自己的投資策略是不是需要調整,或者再去多翻些相關書籍資料,甚至跟人討論。
3.新聞事件頻繁出現的時候,最好保持空手
我知道不少人專門會在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去賭市場的反應,可是,這8年來,我自己的交易規則是,如果對news driven(新聞事件影響市場)這個判斷不太確定的話,我寧可不交易,因為這根本是「賭博」。就像美國聯準會(Fed)講話的時候,或者Fed主席到國會聽證的時候,我就會在之前,把部位都清掉。
我現在可以這樣侃侃而談我的投資想法,可是,這一路走來,我遇過挫折,也賠過錢,而且我賠錢,真的會超不爽的。
我開始積極在市場交易,是在2001年。那年底,因為科技泡沫導致股市崩盤的陰影慢慢近尾聲,之後股市從谷底開始反彈,我一開始很幸運,搭上這波行情,所以連續好幾個月,我都一直賺錢。
我從台股開始交易,一開始以指數為主,後來,交易擴大到香港、日本等亞洲股市,再跨至美國及歐洲。因為資金部位愈來愈大,我沒法有效管理,所以,在2005年成立基金,從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的36個月交易時間裡,我只有7個月報酬率是負的,最慘的1個月是-9.14%。
投資熱錢湧進,卻突然小滑一跤
因為績效很不錯,2007年初,突然有不少投資人的資金瘋狂湧進我的基金。但是,我的基金居然在2007年3月開始,出現連續3個月的虧損,雖然合計虧損幅度不到7%,可是,這是我操盤以來從沒遇過的狀況,而且還是一堆投資人的錢剛進來,就發生這樣的困境。
當時,我真的很焦慮,因為我一直以來的紀錄太好了,沒想到這些人一進來,就開始賠錢。我不但壓力很大,還向他們道歉。雖然,後來我花了約5個月,就把之前虧的全部賺回來,但是,就在我把錢賺回來後,我決定把投資人的錢,先全部還給他們。那時投資人好不願意啊,他們想繼續給我操盤,可是我堅持退錢。
有些人質疑,錢都賺回來了,幹嘛要這樣?我的想法是,我會發生以前沒有的連續虧損情況,代表我的投資策略需要修正,我決定花幾個月時間,做些研究,可是這段研究期,我總不能把這些投資人的錢當「白老鼠」,拿來實驗證明我的研究吧。
我想每個成功的投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策略,我也曾經讀過你們台灣很有名的一個期貨天王張松允的書,我很佩服他的績效,不過,我要強調,每個人有適合自己的一套贏的策略,我比較在乎的是連續獲利、降低賠錢機率。
賠錢不會焦慮?那些人腦子有問題!
到現在,我大概在全球交易100多個不同股票指數或者商品市場,有時一進場,40至50條線(編按:指投資標的)都賠錢。如果虧損超過我們預期,我們也可能會暫停,不再加碼或者先都不動作,冷靜下來,想一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你說,我賠錢的時候會不會焦慮?當然會啊!我覺得很多人說他們投資的時候都很冷靜,我想那些人腦子有問題吧!是人,就不可能不panic(恐慌),你根本無法違反人性,你只能控制人性,不可能叫自己完全不焦慮,只能盡量做到避免自己不理智。花時間來控制情緒,根本有點浪費時間,因為,賠錢就是不爽,這是人性。
如何能避免不理智?就是紀律投資,是用一些人為(請朋友提醒)或非人為的方法(例如透過電腦系統投資,或者銀行設定停利停損等等),想辦法強迫自己要做紀律投資。
邊投資、邊修正,才能找出賺錢方法
回顧這8年的操作歷程,我除了投資經驗累積多了點,自己的投資痛苦界線也寬了些。例如,前陣子北韓試射飛彈那天(5月26日),我在家裡睡覺,大約下午2點,我的團隊成員打電話給我說,光一個上午,帳上就虧了2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600萬元),我問了一下原因,射飛彈,這沒辦法控制,我掛了電話,繼續睡了兩個小時。
因為,這還在我的投資痛苦界線內,所以我沒慌,而且隨後市場又漲回來了。所以,我一直在強調,設好自己能承受波動的標準,在這個標準內,就放心的去交易,才能賺錢;超過了界線,可能就要想辦法縮小虧損,以免之後做出什麼不理智的事情。例如,很多人可能就放棄,全部賣光,或者,再亂買一通,只想翻本。
到現在,我只能說,從一個小散戶起家,我還有很多要學習。每一年,我都會把當年啟蒙的財經書《金融怪傑》翻個一、兩次,書都快被我翻爛了,我建議投資人,選幾本自己能吸收的書,邊念、邊做(下場投資),讀個10次、20次都可以。
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你不能完全百分之百當個follower(跟隨者),你要了解,自己到底是個膽小鬼?或是個很能承擔風險的人?邊投資,邊修正,才能找出賺錢的方法。
我覺得初入門的投資人,不要放太多的重心一直在想:「我怎麼樣會賺錢?怎麼樣才能賺大錢?」很多投資人連最基本的資金管理、風險控制都沒想過,研究再多技術線型都沒用,先用小錢去試試看投資是怎麼回事,了解自己比較重要。
23歲至31歲這8年來,我把人生最精華的時間都給了投資市場,之前有陣子頭髮都快掉光了(哈哈哈)!一般投資人或許不必像我這樣,照著我前面說的一些概念,還是能賺到錢。我只是想強調,只要下工夫,散戶真的能致富,最重要的是對市場永遠要保持Passion(熱情)。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覺得對市場的熱情消退的時候,可能就要退休了,可是到目前,我還無法想像對市場會有失去熱情的一天。
對台股5至10年很有信心,金價還會飆
對於台股的未來,我很正面。不過,我覺得全球最差的狀況應該還沒過,你想,這是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整個金融體系都差點倒了,你覺得這是1年內可以解決的事情嗎?我認為,台股甚至美國股市,未來半年還是會處在盤整的格局,短期內,台灣很難漲破1萬點,但是要跌破3,000點的可能性也很低。
台灣跟中國,總有一天經濟聯繫會愈來愈緊密,我覺得,中國的經濟好,台灣也會跟著好,我對台灣股市未來5至10年都滿有信心的。
除了股市,我還看好原物料,尤其是黃金,我自己認為黃金會漲到3,000美元,尤其在目前這個沒有黃金支撐貨幣的時代,不要把錢全部都放在銀行,我自己就買了一些金條,未來也考慮買些原物料基金,因為,未來20年,原物料價格一定會比現在高。
*採訪後記:不請老外當員工,跟華爾街拚了!
採訪中途,陪王章佑走到戶外,站在這棟中環相當知名的金融大樓「中環大樓」前,他往上看,面對大樓裡多家基金公司,他露出年輕操盤手的微微殺氣說,位在幾樓幾號的哪家公司,「他們基金績效根本沒太好,資產規模卻是我的幾倍,我要超越它!」
這股好勝心,不只用在基金績效挑戰上,更擴大到民族意識。王章佑公司15個員工全部都是香港或亞洲人,不像很多避險基金會重金邀請金髮老外來坐鎮撐場。「我的原則是,不、請、老、外,我要打造純亞洲的一流基金團隊,跟華爾街拚了!」講起這句話的時候,他的語調頗為激動。
沒有到華爾街鍍過金、沒有念長春藤知名大學,現在看來雖然更能證明他靠苦學的成就,不過,他曾在管理基金的路上,遭到客戶質疑「沒在哪家、哪家券商上過班?」這點也許曾經對他造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傷害,但也成為激勵他的最大動力。我記得他說:「我Beat(打敗)他們(指華爾街操盤人)很多很厲害的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感。」可以看出他想贏的決心。
為了提高目標,聽聞他管理員工相當嚴厲,我問他,會不會大罵同事?他板起臉:「我不是請大家來當happy family(快樂家庭)的,賠大錢的話,我就準備睡街上了。」
操盤8年來,去年他第1次休假,雖然犧牲很多,還笑說經常被女友fire掉,即使不斷說被自己操得好慘,每次卻馬上立刻接著說:「這一切都值得。」
年齡:31歲
學歷:澳洲蒙納許(Monash)大學經濟系畢業
經歷:2001~2005年專職投資人(散戶)、
2005年成立基金
現職:Vegasoul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
他,今年31歲,自比為「散戶中的散戶」,卻能打敗華爾街操盤手,以新台幣150萬元的本金起家,曾在3年內創造獲利17倍的成績,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叫王章佑,香港人,沒讀過名校,沒待過任何一家券商,從台股開始踏入投資的世界。所有散戶犯的錯,他都曾經碰過,聽第四台投顧老師報明牌,賠掉積蓄;不同的是,賠了錢,他沒有退縮,也沒有借錢再拗,而是躲到圖書館,花6個月時間自修苦讀,練成一身投資的功夫。
再出發,他曾經連續14個月保持獲利,不但為客戶創造財富,估計也為他自己賺進近2億元資產,還開始吸納國際資金,成為全球頂尖操盤手。去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投資市場,他操盤的基金照樣獲利65%,目前基金規模逼近新台幣30億元(9,000萬美元)。今年他的基金更被權威財經雜誌《亞洲投資人》(AsianInvestor)評選為年度最佳避險基金。
如何從一個聽明牌做股票的小散戶,翻身成為不斷獲利的投資高手?以下是這位頂尖操盤手首度曝光的獨家告白……
散戶真的能致富嗎?我要說:「可以!我就是最散戶的一個。」
我,沒讀過名校,也沒專業背景,更沒在華爾街的大券商工作過,嚴格來說,根本沒在金融機構上過一天班。我是小散戶起家,所有散戶的每一步,我都走過。當然,這指的是散戶賠錢、犯錯的經驗。
聽第四台投顧老師報明牌,賠掉積蓄
10年前,我記得很清楚,我來台灣找親戚,沒想到第1天就遇上921大地震(編按:1999年9月21日發生),本來想到處玩,結果什麼事都不用做了,到處斷水斷電。一個禮拜後,台股恢復交易,我看著台股在地震後第1天大跌,我就想:「怎麼全部跌停板?」這情況誘發了我對股票的研究興趣,也是我第1次接觸台股。
2001年,我從澳洲大學畢業,又到台灣旅行,住在台北縣汐止的親戚家,沒事做,大家以為我大學念資訊工程,對科技產業應該很熟,我這個做股票的親戚,就跟我討論起當時很熱門的科技股,我就想試著來買買看台股吧。買什麼股?當時就看第四台投顧老師啊!老師叫買什麼,我就買什麼啊(音調拉高)!沒想到很快的,我就把當學生時所存的港幣幾萬元賠掉了。
錢賠光了,沒辦法啊!可是,這個亂七八糟買股的經驗,讓我迷上了投資。
賠錢,當然不爽,可是我的個性是,一旦迷上一件事情,就一定要追根究柢研究清楚。回到香港,我還是每天關心台灣股市,我真的好想了解:「到底這些價格漲漲跌跌,是怎麼運作的?」可是,沒人可問,想到從小就愛看書,就去找些書來看吧,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在圖書館窩半年,什麼財經書都看
這一看書,就迷上了,我在圖書館整整窩了半年,每天不停的看各種財經書,什麼都看,我記得第1本看的是《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我那半年,看了好幾百本書,看到有一天,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開始實際下場投資。
散戶該怎麼開始學投資?當然,很多人不一定是從自學或看書開始,不過,因為我自己下過工夫,我想告訴大家:「學投資,要先了解怎麼降低投資風險。」
常聽到有人炫耀:「我今年投資獲利100%!」這沒什麼了不起,因為我們要回頭看看,去年他是不是賠了50%?或者幾年來,他只有今年賺錢?我常告訴朋友,你想短期內賺很多的return(報酬),如果你夠幸運,那很容易,可是如果你想持續長期的獲利,必須要降低風險,這才是最困難的部分。
瞬間賺很多錢,你可能同時承擔很大的風險,這不是我的投資邏輯。雖然,我這幾年成立了基金,可運用的投資金額也大了很多,但是,我仍堅持「賺夏普值」這個觀念,8年來沒變過。
投資先想風險,設定自己的「痛苦界線」
所以,散戶學投資,第1件事就是要先想風險。什麼是風險?我認為,就是每個人都該設定自己的「投資痛苦界線」,在下場前,你要先想兩件事情:
1.到底賠多少錢,是你能承受的範圍?
2.你能承受多少次的連續虧損,而不會完全慌了手腳?
這兩件事情很重要,因為有些人說,他可以承受30%的虧損。假設你所有資產是100萬元,全部砸下去投資,30%就是虧30萬元,可是你根本就是一個賠了幾萬塊就會受不了的人,或者這100萬元下個月要拿去繳房子頭期款,那麼,雖然你幻想自己能承受高風險,但實際上,你根本沒法承受。解決方法有兩個:1.根本不該拿這麼多錢去投資,2.降低你的風險承擔標準。
再來,你要想想,自己心理上,可以承受連續幾次虧損後,還能「正常」的過生活或是繼續投資,不會慌了手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很多時候,投資人剛開始下場投資,就遇到市場大跌,或者買什麼、賠什麼,這個時候你要想想,如果連續10次、20次或30次交易都賠錢,你會不會因此就放棄,直接從市場退出?
「投資痛苦界線」是個變動的概念,剛開始,你把這界線設得窄一點(指剛開始設得比較嚴格),不要讓自己一開始投資,就遇到非常大的挫折,例如,你把自己的停損點設小一點,沒賠太多錢,得失心就不會這麼重,就會有勇氣,繼續往下走。慢慢的,隨著投資經驗增加,再把這個界線放寬一點,承擔多一點點的風險,也會相對拉高獲利空間,慢慢的就會開始累積投資獲利。
錢少是散戶最大優勢,操作更靈活
散戶投資,不要一直老想著:「唉唷,我錢好少!根本比不過人家資金雄厚。」或者「大戶都有內線消息,我們怎麼可能知道?」
我從小散戶起家,卻認為錢少,才是散戶最大的優勢。
為什麼呢?你要想想,如果你手上只有少量的錢,買個幾檔股票,賺到了停利點,就出場,看到了買點再進場,這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可是對資金龐大的大戶,卻不是這樣啊,大戶可能手上有上億元的資金,但一來,很難在市場上,一次買到大量金額的股票;二來,想賣的時候,這麼大量的持股,哪有可能一次賣得掉?要透過其他的方式處理,這很不靈活。
因此,凡事要先想自己的優勢在哪?然後,設法利用優勢。如果一直不去想這個事情,學投資這件事情,就難了。
大家都以為,要從投資市場上賺錢,得靠複雜的投資策略,還有靈通的訊息,才能成事,我卻不認為。我覺得,投資就是要「簡單」。
我覺得,「趨勢投資」就是最簡單的概念。順勢投資,例如股票破200日新高,代表長期多頭趨勢建立了,就去追強勢股,我甚至研究過,一檔股票破了歷史新高,進場去買,抱個幾年,賺錢的機率不小。
3個觀念順著市場走,何必要內線?
這就是讓市場告訴你怎麼投資(看價格來找買賣點),而不是要你去判斷市場。散戶就可以這樣做啊,為什麼需要什麼內線消息!
不過,或許有人會問:「這不是違反投資不能追高的原則嗎?」我在這邊,提供幾個跟一般投資觀念不一樣的想法。
1.追高不一定錯
剛開始,我也怕追高。因為投資學教我們要「買低賣高」,而不是「買高賣低」嘛。不過,我看了《金融怪傑》那本書,裡面談到一個相當知名的交易員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曾測試過,如果你在一個向上趨勢很明確的時候,也就是市場往上走、動能很強的時候買進,還是會有繼續賺錢的空間。這個我自己測試過,是沒錯的。
可是,我要強調,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追高這個策略,什麼時候不能追高?當市場波動很大的時候(編按:指漲跌很頻繁交錯出現),不要追高,因為沒有一個明顯的走勢出來,這樣的策略就不work(沒有效)。
2.停損不一定對
「停損」這件事一定要做,可是你要想想,如果交易一直賠錢,都在停損出場,那麼累積起來,整個報酬率都是負的,怎麼會這樣呢?
我前面說過,除了你要設定你的「投資痛苦界線」,看看自己能承受多少次的連續虧損,如果接近了痛苦界線,還是一直沒法突破(賺錢)的話,我認為根本應該停下來(例如先空手不要投資),想想自己的投資策略是不是需要調整,或者再去多翻些相關書籍資料,甚至跟人討論。
3.新聞事件頻繁出現的時候,最好保持空手
我知道不少人專門會在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去賭市場的反應,可是,這8年來,我自己的交易規則是,如果對news driven(新聞事件影響市場)這個判斷不太確定的話,我寧可不交易,因為這根本是「賭博」。就像美國聯準會(Fed)講話的時候,或者Fed主席到國會聽證的時候,我就會在之前,把部位都清掉。
我現在可以這樣侃侃而談我的投資想法,可是,這一路走來,我遇過挫折,也賠過錢,而且我賠錢,真的會超不爽的。
我開始積極在市場交易,是在2001年。那年底,因為科技泡沫導致股市崩盤的陰影慢慢近尾聲,之後股市從谷底開始反彈,我一開始很幸運,搭上這波行情,所以連續好幾個月,我都一直賺錢。
我從台股開始交易,一開始以指數為主,後來,交易擴大到香港、日本等亞洲股市,再跨至美國及歐洲。因為資金部位愈來愈大,我沒法有效管理,所以,在2005年成立基金,從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的36個月交易時間裡,我只有7個月報酬率是負的,最慘的1個月是-9.14%。
投資熱錢湧進,卻突然小滑一跤
因為績效很不錯,2007年初,突然有不少投資人的資金瘋狂湧進我的基金。但是,我的基金居然在2007年3月開始,出現連續3個月的虧損,雖然合計虧損幅度不到7%,可是,這是我操盤以來從沒遇過的狀況,而且還是一堆投資人的錢剛進來,就發生這樣的困境。
當時,我真的很焦慮,因為我一直以來的紀錄太好了,沒想到這些人一進來,就開始賠錢。我不但壓力很大,還向他們道歉。雖然,後來我花了約5個月,就把之前虧的全部賺回來,但是,就在我把錢賺回來後,我決定把投資人的錢,先全部還給他們。那時投資人好不願意啊,他們想繼續給我操盤,可是我堅持退錢。
有些人質疑,錢都賺回來了,幹嘛要這樣?我的想法是,我會發生以前沒有的連續虧損情況,代表我的投資策略需要修正,我決定花幾個月時間,做些研究,可是這段研究期,我總不能把這些投資人的錢當「白老鼠」,拿來實驗證明我的研究吧。
我想每個成功的投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策略,我也曾經讀過你們台灣很有名的一個期貨天王張松允的書,我很佩服他的績效,不過,我要強調,每個人有適合自己的一套贏的策略,我比較在乎的是連續獲利、降低賠錢機率。
賠錢不會焦慮?那些人腦子有問題!
到現在,我大概在全球交易100多個不同股票指數或者商品市場,有時一進場,40至50條線(編按:指投資標的)都賠錢。如果虧損超過我們預期,我們也可能會暫停,不再加碼或者先都不動作,冷靜下來,想一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你說,我賠錢的時候會不會焦慮?當然會啊!我覺得很多人說他們投資的時候都很冷靜,我想那些人腦子有問題吧!是人,就不可能不panic(恐慌),你根本無法違反人性,你只能控制人性,不可能叫自己完全不焦慮,只能盡量做到避免自己不理智。花時間來控制情緒,根本有點浪費時間,因為,賠錢就是不爽,這是人性。
如何能避免不理智?就是紀律投資,是用一些人為(請朋友提醒)或非人為的方法(例如透過電腦系統投資,或者銀行設定停利停損等等),想辦法強迫自己要做紀律投資。
邊投資、邊修正,才能找出賺錢方法
回顧這8年的操作歷程,我除了投資經驗累積多了點,自己的投資痛苦界線也寬了些。例如,前陣子北韓試射飛彈那天(5月26日),我在家裡睡覺,大約下午2點,我的團隊成員打電話給我說,光一個上午,帳上就虧了2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600萬元),我問了一下原因,射飛彈,這沒辦法控制,我掛了電話,繼續睡了兩個小時。
因為,這還在我的投資痛苦界線內,所以我沒慌,而且隨後市場又漲回來了。所以,我一直在強調,設好自己能承受波動的標準,在這個標準內,就放心的去交易,才能賺錢;超過了界線,可能就要想辦法縮小虧損,以免之後做出什麼不理智的事情。例如,很多人可能就放棄,全部賣光,或者,再亂買一通,只想翻本。
到現在,我只能說,從一個小散戶起家,我還有很多要學習。每一年,我都會把當年啟蒙的財經書《金融怪傑》翻個一、兩次,書都快被我翻爛了,我建議投資人,選幾本自己能吸收的書,邊念、邊做(下場投資),讀個10次、20次都可以。
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你不能完全百分之百當個follower(跟隨者),你要了解,自己到底是個膽小鬼?或是個很能承擔風險的人?邊投資,邊修正,才能找出賺錢的方法。
我覺得初入門的投資人,不要放太多的重心一直在想:「我怎麼樣會賺錢?怎麼樣才能賺大錢?」很多投資人連最基本的資金管理、風險控制都沒想過,研究再多技術線型都沒用,先用小錢去試試看投資是怎麼回事,了解自己比較重要。
23歲至31歲這8年來,我把人生最精華的時間都給了投資市場,之前有陣子頭髮都快掉光了(哈哈哈)!一般投資人或許不必像我這樣,照著我前面說的一些概念,還是能賺到錢。我只是想強調,只要下工夫,散戶真的能致富,最重要的是對市場永遠要保持Passion(熱情)。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覺得對市場的熱情消退的時候,可能就要退休了,可是到目前,我還無法想像對市場會有失去熱情的一天。
對台股5至10年很有信心,金價還會飆
對於台股的未來,我很正面。不過,我覺得全球最差的狀況應該還沒過,你想,這是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整個金融體系都差點倒了,你覺得這是1年內可以解決的事情嗎?我認為,台股甚至美國股市,未來半年還是會處在盤整的格局,短期內,台灣很難漲破1萬點,但是要跌破3,000點的可能性也很低。
台灣跟中國,總有一天經濟聯繫會愈來愈緊密,我覺得,中國的經濟好,台灣也會跟著好,我對台灣股市未來5至10年都滿有信心的。
除了股市,我還看好原物料,尤其是黃金,我自己認為黃金會漲到3,000美元,尤其在目前這個沒有黃金支撐貨幣的時代,不要把錢全部都放在銀行,我自己就買了一些金條,未來也考慮買些原物料基金,因為,未來20年,原物料價格一定會比現在高。
*採訪後記:不請老外當員工,跟華爾街拚了!
採訪中途,陪王章佑走到戶外,站在這棟中環相當知名的金融大樓「中環大樓」前,他往上看,面對大樓裡多家基金公司,他露出年輕操盤手的微微殺氣說,位在幾樓幾號的哪家公司,「他們基金績效根本沒太好,資產規模卻是我的幾倍,我要超越它!」
這股好勝心,不只用在基金績效挑戰上,更擴大到民族意識。王章佑公司15個員工全部都是香港或亞洲人,不像很多避險基金會重金邀請金髮老外來坐鎮撐場。「我的原則是,不、請、老、外,我要打造純亞洲的一流基金團隊,跟華爾街拚了!」講起這句話的時候,他的語調頗為激動。
沒有到華爾街鍍過金、沒有念長春藤知名大學,現在看來雖然更能證明他靠苦學的成就,不過,他曾在管理基金的路上,遭到客戶質疑「沒在哪家、哪家券商上過班?」這點也許曾經對他造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傷害,但也成為激勵他的最大動力。我記得他說:「我Beat(打敗)他們(指華爾街操盤人)很多很厲害的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感。」可以看出他想贏的決心。
為了提高目標,聽聞他管理員工相當嚴厲,我問他,會不會大罵同事?他板起臉:「我不是請大家來當happy family(快樂家庭)的,賠大錢的話,我就準備睡街上了。」
操盤8年來,去年他第1次休假,雖然犧牲很多,還笑說經常被女友fire掉,即使不斷說被自己操得好慘,每次卻馬上立刻接著說:「這一切都值得。」
Saturday, December 3, 2011
The Flaws Of Using Mass Sentiment To Be Contrarian
The basis of contrarian investment is entirely sound. When everyone is buying like mad, prices are too high, so it is in fact best to sell then, and vice versa. There is a huge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the dangers of going with the herd, and why the right time to buy is when there is "blood in the streets" and so on. However, like most allegedly sure-fire methods in the investment industry, this one has its flaws too. (For more, see Averaging Down: Good Idea Or Big Mistake?)
The Essence of Contrarian Investing
The underlying idea is that the majority of market participants are generally wrong. The "masses" get carried away in booms and then panic at the first sign of trouble. As a result, they buy and sell at the worst possible times. The appealing logic is therefore that by simply doing the opposite of the masses, one can buy and sell at the right time.
The Methodology
According to German expert Uwe Lang (2009), enthusiastic contrarians regularly note what most market letters recommend. The stronger and more frequent the recommendations to buy, the more likely the contrarians are to sell, and vice versa. The underlying logic is that market letters reflect prevailing and dominant market sentiment, which is already factored into current prices. So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 letters recommend.
The Flaws and the Problems
Uwe Lang points out that in the 1980s, this approach was popular and people really believed in it. In the meantime, however, it is known that consistent success on this basis is unlikely.
A fundamental problem is that if all market letters use this approach, they would actually have to do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y themselves had recommended. This would lead to a vicious circle of chaos and confusion. Furthermore, such a situation is in fact a classic fallacy of composition, meaning in this case, that if one market letter is contrarian, that will work, but if most or all are, the process collapses. And in very real terms, how does one know when the fallacy starts to work, and how does one ever know how many brokers are playing this contrarian game?
When and Why Contrarian Logic Failed
For at least 10 years, says Lang, "mass sentiment" has no longer delivered any reliable signals. For example, on August 14, 1998, when the biggest losses from the Asian/Russian crisis were about to occur, very few German market letters were optimistic. The dominant pessimism w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great time to buy. But in fact, there was a downswing in the offering.
The same thing prevailed in March 2000 when the market letters and mass sentiment were again very negative. The associated contrarian hopes of a market recovery were dashed, however, when the real bears out there squeezed the bulls very decisively out of the financial arena.
To make things even more complicated, Lang doubts that the market letters and market sentiment were really so pessimistic in March 2000. And this is a crucial point - how does one determine whether a market letter is actually pessimistic or optimistic? Most such letters are wary of making blanket statements and tend to balance pros at least partly with cons, or the other way round.
In mid-2007, the market letters proclaimed that stock markets could not fall further, precisely because too many investors were nervous and banking on the bears. In reality, however, a stock market boom always ends in a phase of euphoria, and that was lacking in 2007. So, again, the market sentiment was misleading.
At the end of 2007, the process repeated, with considerable pessimism prevailing in August. According to the contrarian view, therefore, prices should have risen, but the highs of July were not achieved again by the end of the year. In 2008, the financial crisis struck and chaos ensued, so that there were was also no particularly useful message for the contrarians.
The Implications
The existence of excessively euphoric markets, which are best avoided, and deep despair, which is a great time to buy, is not in question. But these tend to be exceptional situations in which contrarian approaches really do work we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re routine cyclical ups and downs are not reliably reflected in market sentiment as expressed in market letters.
Market sentiment generally still provides useful input to investment decisions, but it is not a panacea that leads to the proverbial pot of gold. The fundamental lesson to be learned, says Uwe Lang, is that no "psycho instrument" is a really reliable stock market indicator.
Market psychology remain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managing investments. But trying to measure the psychology on an ongoing basis, and using it in isolation to make fundamental trend predictions, is a fool's paradise. The famous "state of the market" does indeed exist and one can determine it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but not with mass psychology alone. (Knowing what the market is thinking is the best way to determine what it will do next. For more, see Gauging Major Turns With Psychology.)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flaws, a degree of contrarianism is important. Situations where markets are at all-time highs are very risky and so too are the converse. Buying into euphoric markets is truly ill-advised, and so too is selling out in situations of panic when prices are plummeting.
However, particularly at in-between times, mass psychology is not a terribly good indicator of where stock markets are heading.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approach is therefore dangerous. One is going too far in regularly quantifying mass sentiment as an exclusive basis for investment strategies.
The Essence of Contrarian Investing
The underlying idea is that the majority of market participants are generally wrong. The "masses" get carried away in booms and then panic at the first sign of trouble. As a result, they buy and sell at the worst possible times. The appealing logic is therefore that by simply doing the opposite of the masses, one can buy and sell at the right time.
The Methodology
According to German expert Uwe Lang (2009), enthusiastic contrarians regularly note what most market letters recommend. The stronger and more frequent the recommendations to buy, the more likely the contrarians are to sell, and vice versa. The underlying logic is that market letters reflect prevailing and dominant market sentiment, which is already factored into current prices. So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 letters recommend.
The Flaws and the Problems
Uwe Lang points out that in the 1980s, this approach was popular and people really believed in it. In the meantime, however, it is known that consistent success on this basis is unlikely.
A fundamental problem is that if all market letters use this approach, they would actually have to do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y themselves had recommended. This would lead to a vicious circle of chaos and confusion. Furthermore, such a situation is in fact a classic fallacy of composition, meaning in this case, that if one market letter is contrarian, that will work, but if most or all are, the process collapses. And in very real terms, how does one know when the fallacy starts to work, and how does one ever know how many brokers are playing this contrarian game?
When and Why Contrarian Logic Failed
For at least 10 years, says Lang, "mass sentiment" has no longer delivered any reliable signals. For example, on August 14, 1998, when the biggest losses from the Asian/Russian crisis were about to occur, very few German market letters were optimistic. The dominant pessimism w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great time to buy. But in fact, there was a downswing in the offering.
The same thing prevailed in March 2000 when the market letters and mass sentiment were again very negative. The associated contrarian hopes of a market recovery were dashed, however, when the real bears out there squeezed the bulls very decisively out of the financial arena.
To make things even more complicated, Lang doubts that the market letters and market sentiment were really so pessimistic in March 2000. And this is a crucial point - how does one determine whether a market letter is actually pessimistic or optimistic? Most such letters are wary of making blanket statements and tend to balance pros at least partly with cons, or the other way round.
In mid-2007, the market letters proclaimed that stock markets could not fall further, precisely because too many investors were nervous and banking on the bears. In reality, however, a stock market boom always ends in a phase of euphoria, and that was lacking in 2007. So, again, the market sentiment was misleading.
At the end of 2007, the process repeated, with considerable pessimism prevailing in August. According to the contrarian view, therefore, prices should have risen, but the highs of July were not achieved again by the end of the year. In 2008, the financial crisis struck and chaos ensued, so that there were was also no particularly useful message for the contrarians.
The Implications
The existence of excessively euphoric markets, which are best avoided, and deep despair, which is a great time to buy, is not in question. But these tend to be exceptional situations in which contrarian approaches really do work we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re routine cyclical ups and downs are not reliably reflected in market sentiment as expressed in market letters.
Market sentiment generally still provides useful input to investment decisions, but it is not a panacea that leads to the proverbial pot of gold. The fundamental lesson to be learned, says Uwe Lang, is that no "psycho instrument" is a really reliable stock market indicator.
Market psychology remain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managing investments. But trying to measure the psychology on an ongoing basis, and using it in isolation to make fundamental trend predictions, is a fool's paradise. The famous "state of the market" does indeed exist and one can determine it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but not with mass psychology alone. (Knowing what the market is thinking is the best way to determine what it will do next. For more, see Gauging Major Turns With Psychology.)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flaws, a degree of contrarianism is important. Situations where markets are at all-time highs are very risky and so too are the converse. Buying into euphoric markets is truly ill-advised, and so too is selling out in situations of panic when prices are plummeting.
However, particularly at in-between times, mass psychology is not a terribly good indicator of where stock markets are heading.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approach is therefore dangerous. One is going too far in regularly quantifying mass sentiment as an exclusive basis for investment strategies.
科斯托蘭尼大師畢生心法VS投資精華
這是一個恐慌恐懼與希望雜陳的年代,需要一個不變的指引。在20世紀最偉大的投機家科斯托蘭尼心中「人心+資金」決定所有市場的起落;重拾科老智慧,小散戶也能成自由支配的貴族。
一、決定漲跌的,不是景氣或公司好壞。
二、第一課:買好公司股票就賺多,錯!
三、 從市場賺來的錢,只是借來的,下一次或許就付得高昂利息償還回去;但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從中學到經驗,如果失敗永遠記取教訓。
四、第二課:經濟成長絕對有利股市,錯!
五、 一家公司的上漲與下跌,不是由該企業的體質決定,而是取決於該公司股票在市場的供需狀況,換句話說每日成交數量張數大不大。
六、第三課:分析股票好壞最重要,錯!
七、 要成為一個固執投資人,必須有「想法和金錢」,以及最重要「耐心和運氣」。
八、 當某家公司的股票,被越來越多的猶豫投資人持有,這家公司再好,最終股票也會下跌。
九、忘掉數據、線圖、戒掉明牌。
十、 雞蛋理論:最低點買入股票>初升段A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股票持有人少>主升段A2相隨階段成交量和股票持有人增加>末升段A3過熱階段成交量異常-賣出股票>初跌段B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持有人逐漸少>主跌段B2相隨階段成交量增加持有人減少>末跌段B3過熱階段持有人最低點。
十一、 股票買賣決定點:魚頭魚尾留給別人吃,留給別人賺。
十二、 買賣法則:低價股分批買,高價股分批賣。
十三、 自己做功課隸屬長線:會買最低點切入買。不是自己做功課隸屬短線:會賣最高點切入賣。
一、決定漲跌的,不是景氣或公司好壞。
二、第一課:買好公司股票就賺多,錯!
三、 從市場賺來的錢,只是借來的,下一次或許就付得高昂利息償還回去;但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從中學到經驗,如果失敗永遠記取教訓。
四、第二課:經濟成長絕對有利股市,錯!
五、 一家公司的上漲與下跌,不是由該企業的體質決定,而是取決於該公司股票在市場的供需狀況,換句話說每日成交數量張數大不大。
六、第三課:分析股票好壞最重要,錯!
七、 要成為一個固執投資人,必須有「想法和金錢」,以及最重要「耐心和運氣」。
八、 當某家公司的股票,被越來越多的猶豫投資人持有,這家公司再好,最終股票也會下跌。
九、忘掉數據、線圖、戒掉明牌。
十、 雞蛋理論:最低點買入股票>初升段A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股票持有人少>主升段A2相隨階段成交量和股票持有人增加>末升段A3過熱階段成交量異常-賣出股票>初跌段B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持有人逐漸少>主跌段B2相隨階段成交量增加持有人減少>末跌段B3過熱階段持有人最低點。
十一、 股票買賣決定點:魚頭魚尾留給別人吃,留給別人賺。
十二、 買賣法則:低價股分批買,高價股分批賣。
十三、 自己做功課隸屬長線:會買最低點切入買。不是自己做功課隸屬短線:會賣最高點切入賣。
安德烈 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
(一) 股市
股市與經濟:
男子帶著狗在街上散步,狗兒先跑到前面,再回到男人身邊。接著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遠,又再折回來。反反覆覆,最後男子和狗同時抵達終點,男子走了一公里,而狗兄跑前跑後地走了四公里。
男人就是經濟,狗則是股票市場。然而,長期來看,證券市場無法脫離經濟。
市場的邏輯:
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什麼關係。
股票價格:
股價永遠不會和企業的實際價值相等,總是或高或低於合理值。
資訊:
凡是證券交易所裡人盡皆知的事,不會令我激動。在讀報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我來說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
測底:
在出現不利消息時,市場並沒有下跌,是行情已接近最低點的徵兆。
當最後的樂觀者變成悲觀者,當傳媒氣氛變得非常負面時,便是市況見底的跡象。
市場升跌:
暴漲和崩盤是分不開的搭檔。
股票走勢:
貨幣供應 + 心理 = 趨勢
恐慌性拋售:
就像在電影院裡,有人喊著火了,於是所有人衝向唯一的逃生門。結果是雖然連一根火柴也沒有點著,卻出現了傷亡人士。
投資人最壞的特質:
固執和猶疑不決
投資人最好的特質:
直覺和靈活性。直覺是下意識的邏輯和想像力,而投資人出錯時必須立即修正。
買賣的原因:
決定是否出售某隻股票跟買進價格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未來的發展。
內幕消息:
股市上的「消息靈通」經常是「毁滅」的代名詞。
耐性:
一個沒有耐力的投機者雖然有理,但永遠為之太晚。
投機者:
有遠見的戰略家,制定周密的計劃和策略,根據每天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整。投機者總有一個想法,這亦是投機者和證券玩家的分別。
投資者:
市場中的長跑者
證券玩家:
市場中的賭徒
逆向操作:
勇於與眾不同,大家必須訓練有素、冷靜,有時甚至必須玩世不恭。因此在證券市場內,只有少數人能夠投機成功,所以投資人必須勇敢、全力以赴,明智,甚至表現得自負一些。對自己說: 「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不忘彈性:
但如果出現根本性變化,例如戰爭、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決策等無法預料的事件時,就必須馬上考慮後果,必要時還要放棄昨天還十分喜歡(但今天變得很貴)的股票。
技術分析:
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
(二) 經濟/匯率
通漲:
輕度通貨膨脹根本不會危害經濟。寧要5%通漲率,也不要5%的失業率。
通縮:
通縮時,貨幣供應持續短缺,消費者什麼也不想買,企業也不投資。在這情況下,沒有消費和投資,亦妨礙經濟發展。
金本位:
金本位制度猶如一條雙人被,棉被下的兩個人都試圖把被子拉向自己這一邊。嚴守金本位制阻礙貨幣供應的靈活性,隨之而來是失業、危機和破產。
總有一些政治家和經濟學者,每當外匯激烈波動時,總要求回到金本位制度。
美元:
在弱小與高強的衝突中,大多數人總是同情弱小。
全世界的人總是抱怨美國的貿易逆差,儘管多年來美國一直是整個世界經濟的「母乳」。
美國人將大部份的積蓄投入巨額的人壽保險和股票投資。
匯率: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財政管理制度,才是構成貨幣強弱的主因。
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等同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而社會主義則是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結果是大小均等的小蛋糕塊,比大蛋糕上最小塊的蛋糕,還要小很多。
股市與經濟:
男子帶著狗在街上散步,狗兒先跑到前面,再回到男人身邊。接著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遠,又再折回來。反反覆覆,最後男子和狗同時抵達終點,男子走了一公里,而狗兄跑前跑後地走了四公里。
男人就是經濟,狗則是股票市場。然而,長期來看,證券市場無法脫離經濟。
市場的邏輯:
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什麼關係。
股票價格:
股價永遠不會和企業的實際價值相等,總是或高或低於合理值。
資訊:
凡是證券交易所裡人盡皆知的事,不會令我激動。在讀報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我來說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
測底:
在出現不利消息時,市場並沒有下跌,是行情已接近最低點的徵兆。
當最後的樂觀者變成悲觀者,當傳媒氣氛變得非常負面時,便是市況見底的跡象。
市場升跌:
暴漲和崩盤是分不開的搭檔。
股票走勢:
貨幣供應 + 心理 = 趨勢
恐慌性拋售:
就像在電影院裡,有人喊著火了,於是所有人衝向唯一的逃生門。結果是雖然連一根火柴也沒有點著,卻出現了傷亡人士。
投資人最壞的特質:
固執和猶疑不決
投資人最好的特質:
直覺和靈活性。直覺是下意識的邏輯和想像力,而投資人出錯時必須立即修正。
買賣的原因:
決定是否出售某隻股票跟買進價格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未來的發展。
內幕消息:
股市上的「消息靈通」經常是「毁滅」的代名詞。
耐性:
一個沒有耐力的投機者雖然有理,但永遠為之太晚。
投機者:
有遠見的戰略家,制定周密的計劃和策略,根據每天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整。投機者總有一個想法,這亦是投機者和證券玩家的分別。
投資者:
市場中的長跑者
證券玩家:
市場中的賭徒
逆向操作:
勇於與眾不同,大家必須訓練有素、冷靜,有時甚至必須玩世不恭。因此在證券市場內,只有少數人能夠投機成功,所以投資人必須勇敢、全力以赴,明智,甚至表現得自負一些。對自己說: 「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不忘彈性:
但如果出現根本性變化,例如戰爭、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決策等無法預料的事件時,就必須馬上考慮後果,必要時還要放棄昨天還十分喜歡(但今天變得很貴)的股票。
技術分析:
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
(二) 經濟/匯率
通漲:
輕度通貨膨脹根本不會危害經濟。寧要5%通漲率,也不要5%的失業率。
通縮:
通縮時,貨幣供應持續短缺,消費者什麼也不想買,企業也不投資。在這情況下,沒有消費和投資,亦妨礙經濟發展。
金本位:
金本位制度猶如一條雙人被,棉被下的兩個人都試圖把被子拉向自己這一邊。嚴守金本位制阻礙貨幣供應的靈活性,隨之而來是失業、危機和破產。
總有一些政治家和經濟學者,每當外匯激烈波動時,總要求回到金本位制度。
美元:
在弱小與高強的衝突中,大多數人總是同情弱小。
全世界的人總是抱怨美國的貿易逆差,儘管多年來美國一直是整個世界經濟的「母乳」。
美國人將大部份的積蓄投入巨額的人壽保險和股票投資。
匯率: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財政管理制度,才是構成貨幣強弱的主因。
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等同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而社會主義則是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結果是大小均等的小蛋糕塊,比大蛋糕上最小塊的蛋糕,還要小很多。
Friday, December 2, 2011
Conquering the Herd Mentality
In reading Nietzsche's "Beyond Good and Evil", a childhood memory recently surfaced in which, as an eight-year old boy, I was allowed to attend a Baptist Revival with some neighbors who were friends of my parents.
I distinctly remember the intense fear that welled up in my heart as I watched beads of sweat form on the brow of the preacher who delivered his frightening ultimatum to the congregation with all the Puritan flair of a Jonathan Edwards hellfire sermon. Upon deliverance of his message, the exhausted preacher beseeched the unsaved souls of the congregation to walk the aisle and let Jesus deliver them from an eternity of suffering. Being almost frightened to tears at the prospect of eternal flames licking at my flesh, I immediately sprang from my pew and kneeled at the altar to beg Jesus to deliver me from this unthinkable damnation.
After the services were complete and the last refrain of "I Come" was played on the organ, I was a superstar as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congregation to have walked the aisle. I was bombarded by hugs and kisses of acceptance, and my shirt was stained from the tears of pious old women. I was no longer just a little dogie. Fear had mothered this little calf into the menta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herd". I was too young, at the time, to realize that the stage had been set.
My mother could not have been happier with the news that the neighbors brought them about my brave trek to salvation, but my father accepted the news with indifference as he aimlessly chewed his cud in the corner of the living room. My mother and the neighbors, however, were flitting about in anxious anticipation of my growing three additional stomachs. I did not discover Nietzsche until much later in life, but thanks to ideas that reflect some of his philosophical tenets, I was able to spit out my cud and open my mind to new possibiliti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members of my boyhood revival accepted God as absolute truth and perfection. The idea of an ultimate truth echoe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s forms to the Christian ideal of God and Heaven. No matter what the tradition, the idea of ultimate truth had not been questioned...until Nietzsche.
Nietzsche asks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where did our desire for truth come?" Up to now, every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was born on the notion of a desire to believe in a realm where there is not chaos, but order; not constant change, but immutability. Nietzsche declares that these are imaginary realms and that these ideas are not perceptions of something that really exists, but desperate attempts to invent a place where we know for certain that all our beliefs are true.
Why have we done this?
He poses the theory that maybe the appearance or the idea of absolute knowledge or truth is, itself, the illusion-not our imperfect perception of temporal knowledge. What if the unstable is actually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ble? Nietzsche wants us to go back to the starting gate and reappraise our assumptions and, at the very least, ask: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Nietzsche offers his own theory about where our biased thinking originated. He theorize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orality: Master morality and Slave morality.
He further asserts that our desire for ultimate truth was inspired by the Slave morality. People of the Master morality are not truth-seekers. They derive meaning from life through worldly things. The Master morality is composed of conquering, aggressive people who create their own values. Alexander the Great would be an example of the Master morality. He conquered the entire world, that was known at the time, and be-damned to anyone who got in his way.
The Slave morality, on the other hand, derives meaning from life by denying worldly things. Nietzsche believes that the Slave morality arose because slaves could not enjoy the spoils of the Master morality, so they invented God and a realm of ultimate truth in order to give their lives meaning. People of the Slave morality believe that by believing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an illusion, the "true" realm will be their ultimate reward. Nietzsche believed that the problem in later thinking was that society had inherited the Slave morality. Where, then, does Nietzsche want to lead us?
A point to be considered is that if Nietzsche's ideal of the Master morality is accepted, we also have to accept exploitation as a necessary means of attaining it. Slave morality teaches us that exploitation is evil, but Nietzsche wants us to understand that exploitation is imperative for life, so we must come to believe that it is not evil. But once again: Where does Nietzsche want to lead us?
We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that he believes our desire for truth is based on an unstable foundation. With that being the case, where can pursuit of truth ultimately lead but to nihilism? But in nihilism, life has no meaning, so Nietzsche wants to lead us beyond nihilism...beyond good and evil. He wants us to see life for what it is; an endless bombardment of fictions and games. The sooner we accept this, the sooner that we can move beyond good and evil and find meaning in our lives. This would be a means of asserting the Master morality toward a new notion of self-mastery, without necessarily having to slay kingdoms as Alexander the Great did. The real question for us, then, is about the standard against which "greatness" is to be measured. That's a tough one.
Be that as it may, Nietzsche is saying that in order to fix the herd mentality, we must, once again, strive for greatness (whatever that may be) and in doing so, we must make some sacrifices. While warmongering conquests may not be the answer for individuals, I believe that necessary sacrifices can begin to be identified by thinking in terms of long-term goals instead of the current societal mindset of instant gratification. Whether these sacrifices would fall within the bounds of current moral standards is unclear, but also unimportant if the Master morality is the goal.
While I do not claim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about how to apply Nietzsche's philosophy in our daily lives (or whether we even should) I do believe that being introduced to his new brand of philosophy helped to free me from the chains of the repressive, narrow-minded, dogmatic silliness of religious bondage. He may not have been right about everything but, as I understand him, his philosophy teaches us to aspire to greatness and to celebrate life in the world we live in, not the imaginary world of "perfection". In this new world, little boys would no longer be frightened into the herd by hellfire sermons.
Rick Huffman is a National long-haul driver who spent 20 years in the broadcasting industry before becoming a trucker. He describes the career change as, "...the best decision I ever made on one day, and the worst one I ever made on the next."
I distinctly remember the intense fear that welled up in my heart as I watched beads of sweat form on the brow of the preacher who delivered his frightening ultimatum to the congregation with all the Puritan flair of a Jonathan Edwards hellfire sermon. Upon deliverance of his message, the exhausted preacher beseeched the unsaved souls of the congregation to walk the aisle and let Jesus deliver them from an eternity of suffering. Being almost frightened to tears at the prospect of eternal flames licking at my flesh, I immediately sprang from my pew and kneeled at the altar to beg Jesus to deliver me from this unthinkable damnation.
After the services were complete and the last refrain of "I Come" was played on the organ, I was a superstar as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congregation to have walked the aisle. I was bombarded by hugs and kisses of acceptance, and my shirt was stained from the tears of pious old women. I was no longer just a little dogie. Fear had mothered this little calf into the menta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herd". I was too young, at the time, to realize that the stage had been set.
My mother could not have been happier with the news that the neighbors brought them about my brave trek to salvation, but my father accepted the news with indifference as he aimlessly chewed his cud in the corner of the living room. My mother and the neighbors, however, were flitting about in anxious anticipation of my growing three additional stomachs. I did not discover Nietzsche until much later in life, but thanks to ideas that reflect some of his philosophical tenets, I was able to spit out my cud and open my mind to new possibilitie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members of my boyhood revival accepted God as absolute truth and perfection. The idea of an ultimate truth echoe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s forms to the Christian ideal of God and Heaven. No matter what the tradition, the idea of ultimate truth had not been questioned...until Nietzsche.
Nietzsche asks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where did our desire for truth come?" Up to now, every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was born on the notion of a desire to believe in a realm where there is not chaos, but order; not constant change, but immutability. Nietzsche declares that these are imaginary realms and that these ideas are not perceptions of something that really exists, but desperate attempts to invent a place where we know for certain that all our beliefs are true.
Why have we done this?
He poses the theory that maybe the appearance or the idea of absolute knowledge or truth is, itself, the illusion-not our imperfect perception of temporal knowledge. What if the unstable is actually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ble? Nietzsche wants us to go back to the starting gate and reappraise our assumptions and, at the very least, ask: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
Nietzsche offers his own theory about where our biased thinking originated. He theorize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orality: Master morality and Slave morality.
He further asserts that our desire for ultimate truth was inspired by the Slave morality. People of the Master morality are not truth-seekers. They derive meaning from life through worldly things. The Master morality is composed of conquering, aggressive people who create their own values. Alexander the Great would be an example of the Master morality. He conquered the entire world, that was known at the time, and be-damned to anyone who got in his way.
The Slave morality, on the other hand, derives meaning from life by denying worldly things. Nietzsche believes that the Slave morality arose because slaves could not enjoy the spoils of the Master morality, so they invented God and a realm of ultimate truth in order to give their lives meaning. People of the Slave morality believe that by believing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an illusion, the "true" realm will be their ultimate reward. Nietzsche believed that the problem in later thinking was that society had inherited the Slave morality. Where, then, does Nietzsche want to lead us?
A point to be considered is that if Nietzsche's ideal of the Master morality is accepted, we also have to accept exploitation as a necessary means of attaining it. Slave morality teaches us that exploitation is evil, but Nietzsche wants us to understand that exploitation is imperative for life, so we must come to believe that it is not evil. But once again: Where does Nietzsche want to lead us?
We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that he believes our desire for truth is based on an unstable foundation. With that being the case, where can pursuit of truth ultimately lead but to nihilism? But in nihilism, life has no meaning, so Nietzsche wants to lead us beyond nihilism...beyond good and evil. He wants us to see life for what it is; an endless bombardment of fictions and games. The sooner we accept this, the sooner that we can move beyond good and evil and find meaning in our lives. This would be a means of asserting the Master morality toward a new notion of self-mastery, without necessarily having to slay kingdoms as Alexander the Great did. The real question for us, then, is about the standard against which "greatness" is to be measured. That's a tough one.
Be that as it may, Nietzsche is saying that in order to fix the herd mentality, we must, once again, strive for greatness (whatever that may be) and in doing so, we must make some sacrifices. While warmongering conquests may not be the answer for individuals, I believe that necessary sacrifices can begin to be identified by thinking in terms of long-term goals instead of the current societal mindset of instant gratification. Whether these sacrifices would fall within the bounds of current moral standards is unclear, but also unimportant if the Master morality is the goal.
While I do not claim to have all the answers about how to apply Nietzsche's philosophy in our daily lives (or whether we even should) I do believe that being introduced to his new brand of philosophy helped to free me from the chains of the repressive, narrow-minded, dogmatic silliness of religious bondage. He may not have been right about everything but, as I understand him, his philosophy teaches us to aspire to greatness and to celebrate life in the world we live in, not the imaginary world of "perfection". In this new world, little boys would no longer be frightened into the herd by hellfire sermons.
Rick Huffman is a National long-haul driver who spent 20 years in the broadcasting industry before becoming a trucker. He describes the career change as, "...the best decision I ever made on one day, and the worst one I ever made on the next."
Herd Mentality
What is herd mentality?
It means to get influenced according to other people, do what majority of people, group or public are doing. Almost 99% of the population of universe preaches herd mentality and go with others to ride in the same boat. They feel what others feel and all their decisions are based on the people around them.
People mostly follow the herd mentality due to variety of factors:
Feel safe and secure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compels people to adopt the herd mentality. People tend to think themselves as a part of this world, society and thus associate themselves with the crowd. They feel that if they dare to defy others they may miss the bus to moon, so they don't bother much to think of their own and go with others. It's a common assumption as others are riding the bus, so let's go for the kill, either I will sink or rise with my group.
Lack of Confidence - People, who are not confident about their decisions, tend to go with herd mentality most of the time. Low of confidence they don't want to take a chance and always bother what if this decision of mine fails? But they never care to think what if our collective decision fails?
Laziness - Most of the people are lazy bums in this universe, when it comes to take their decisions and calculations. They love to go with others and they blindly follow actions of others and again feel too safe with others decision.
Let us analyze some common situations where people herd mentality is common,
1. Markets - What can be biggest example then our stock markets, when there was boom in the markets all over, people ignored many flaws and mistakes of this existent system. All thought that BSE sensex will touch 30000 soon and have lots of time to spare and enjoy before they die. But, all these times, we were just building castles in the air.
I can clearly thousand arguments supporting that since land and oil are most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and both are limited. The population increasing everyday, so the demand of these natural resources will increase ever, so people bought them at whatever fancy prices the dealer offered and never cared for the interest rates. All they thought was that if we miss this bus, then we the ticket to moon. Most of them are hard paying prices for their foolishness and herd mentality.
Forget about the average individuals, many corporates were also not saved from this mass hysteria. Companies went on for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pree, made some blunders and bought thrash companies at fancy prices. If you can go back to the history and search the Dotcom bubble, you will get numerous examples of this herd mentality and the onslaught of many companies for their herd mentality. All these buying spree will definitely put a huge debt and creating holes in the balance sheets. When the fire is out of control, now they are after people and banks for money. Cash is the king in these tough times and all who conserved cash in all those euphoric times without being a participant in the herd mentality can now look for loads of goodies at the same price.
I can clearly remember that during the boom time, tip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e stock markets were flying cheap, even the auto rickshawalas and paan walas started to make the prediction of stock market. All the IPO's were oversubscribed many times, even those of small cap companies with no strong proved track records. People thought of these IPO's as the sure shot lotteries tickets. Now many of these companies are floating way below their issue price.
2. Career choices - There is a common consensus that choosing engineering or being a doctor is the safe heaven career. The sad part is that, parents are mostly responsible for this type of behavior. They tend to get assured after looking numerous successful examples of their friends, relatives or colleagues children. When this stock market boom started, people pushed themselves for MBA tag before their qualification and seizing every opportunity from this hysteria,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tarted exploiting the innocent minds and they charged some fancy prices for thrash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y provide. Hundreds of colleges were opened up in a few years, but now these colleges find no students to enroll and also no companies to offer campus and all are complaining for the lack or loss of jobs.
Civil service preparation is a common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main reason cited behind this is the service to country, but I raise one point, are there not other ways to serve our country? For me, its the herd mentality that dictates this behavior, others become convinced about its salary and the power it commands. It's also more common to measure and pursue after a job with the salary it pays at the cost of satisfaction of job what one serves. The sad part is that most of the parents are part of this evil and instead of guiding their children, where they can excel their best; they force their children to a career as per the established norms and rules of our society. This is where it hurts the most.
3. Daily life situations - consider these simple situations:
A child demands before his parents to enroll him/her for a private tuition; because he/she feels that his/her friends are getting something which he/she is being devoid of. The parents also see no harm in this since all the people are opting for coaching classes, they should send their progeny for the same else their career is at stake. God knows what they teach at these institutes, which the educated parents can't impart.
Nano is launched now; people are blindly considering pampering themselves with one, oblivious of the traffic chaos it will create in the roads. My mind is fully convinces that 3-5 years down the lin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prefer bikes as compared to cars after this mess.
Work from home culture is slowly seeping in the Indian corporate culture, yet people find it difficult to resist their temptation to reach office at the morning hours when the traffic is horrific on roads. If one defies this trend and comes to office at odd times, he/she can save a lot of time in traffic.
Gadgets and gizmos are another area, where people tend to follow the herd mentality. The companies at times exploit this herd mentality and mass hysteria to their advantage. What more can be the best example than the apple ipod. It almost changed the balance into apples hands from being nowhere in the list.
It takes real guts or hard balls to against the herd mentality and to defy an established trend. You will be proved wrong every other day, by all these people there of this herd group. All will think you as out of mind and may be some maniac, but you need to just have a belief in yourself that some day you discover the light.
The day you discover the light in this dark phase, you will be the messiah for the whole of this herd and guide them into light. He/she is rewarded the most, who defies this trend and mentality, but the timing should be perfect else doom is imminent.
There is one common conclusion in all these things, we create this mess by following the herd mentality and when this mess is over, we keep complaining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are assured that thinking that others are in the same boat.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 Warren Buffet.
It means to get influenced according to other people, do what majority of people, group or public are doing. Almost 99% of the population of universe preaches herd mentality and go with others to ride in the same boat. They feel what others feel and all their decisions are based on the people around them.
People mostly follow the herd mentality due to variety of factors:
Feel safe and secure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compels people to adopt the herd mentality. People tend to think themselves as a part of this world, society and thus associate themselves with the crowd. They feel that if they dare to defy others they may miss the bus to moon, so they don't bother much to think of their own and go with others. It's a common assumption as others are riding the bus, so let's go for the kill, either I will sink or rise with my group.
Lack of Confidence - People, who are not confident about their decisions, tend to go with herd mentality most of the time. Low of confidence they don't want to take a chance and always bother what if this decision of mine fails? But they never care to think what if our collective decision fails?
Laziness - Most of the people are lazy bums in this universe, when it comes to take their decisions and calculations. They love to go with others and they blindly follow actions of others and again feel too safe with others decision.
Let us analyze some common situations where people herd mentality is common,
1. Markets - What can be biggest example then our stock markets, when there was boom in the markets all over, people ignored many flaws and mistakes of this existent system. All thought that BSE sensex will touch 30000 soon and have lots of time to spare and enjoy before they die. But, all these times, we were just building castles in the air.
I can clearly thousand arguments supporting that since land and oil are most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and both are limited. The population increasing everyday, so the demand of these natural resources will increase ever, so people bought them at whatever fancy prices the dealer offered and never cared for the interest rates. All they thought was that if we miss this bus, then we the ticket to moon. Most of them are hard paying prices for their foolishness and herd mentality.
Forget about the average individuals, many corporates were also not saved from this mass hysteria. Companies went on for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pree, made some blunders and bought thrash companies at fancy prices. If you can go back to the history and search the Dotcom bubble, you will get numerous examples of this herd mentality and the onslaught of many companies for their herd mentality. All these buying spree will definitely put a huge debt and creating holes in the balance sheets. When the fire is out of control, now they are after people and banks for money. Cash is the king in these tough times and all who conserved cash in all those euphoric times without being a participant in the herd mentality can now look for loads of goodies at the same price.
I can clearly remember that during the boom time, tip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e stock markets were flying cheap, even the auto rickshawalas and paan walas started to make the prediction of stock market. All the IPO's were oversubscribed many times, even those of small cap companies with no strong proved track records. People thought of these IPO's as the sure shot lotteries tickets. Now many of these companies are floating way below their issue price.
2. Career choices - There is a common consensus that choosing engineering or being a doctor is the safe heaven career. The sad part is that, parents are mostly responsible for this type of behavior. They tend to get assured after looking numerous successful examples of their friends, relatives or colleagues children. When this stock market boom started, people pushed themselves for MBA tag before their qualification and seizing every opportunity from this hysteria,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tarted exploiting the innocent minds and they charged some fancy prices for thrash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y provide. Hundreds of colleges were opened up in a few years, but now these colleges find no students to enroll and also no companies to offer campus and all are complaining for the lack or loss of jobs.
Civil service preparation is a common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main reason cited behind this is the service to country, but I raise one point, are there not other ways to serve our country? For me, its the herd mentality that dictates this behavior, others become convinced about its salary and the power it commands. It's also more common to measure and pursue after a job with the salary it pays at the cost of satisfaction of job what one serves. The sad part is that most of the parents are part of this evil and instead of guiding their children, where they can excel their best; they force their children to a career as per the established norms and rules of our society. This is where it hurts the most.
3. Daily life situations - consider these simple situations:
A child demands before his parents to enroll him/her for a private tuition; because he/she feels that his/her friends are getting something which he/she is being devoid of. The parents also see no harm in this since all the people are opting for coaching classes, they should send their progeny for the same else their career is at stake. God knows what they teach at these institutes, which the educated parents can't impart.
Nano is launched now; people are blindly considering pampering themselves with one, oblivious of the traffic chaos it will create in the roads. My mind is fully convinces that 3-5 years down the lin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prefer bikes as compared to cars after this mess.
Work from home culture is slowly seeping in the Indian corporate culture, yet people find it difficult to resist their temptation to reach office at the morning hours when the traffic is horrific on roads. If one defies this trend and comes to office at odd times, he/she can save a lot of time in traffic.
Gadgets and gizmos are another area, where people tend to follow the herd mentality. The companies at times exploit this herd mentality and mass hysteria to their advantage. What more can be the best example than the apple ipod. It almost changed the balance into apples hands from being nowhere in the list.
It takes real guts or hard balls to against the herd mentality and to defy an established trend. You will be proved wrong every other day, by all these people there of this herd group. All will think you as out of mind and may be some maniac, but you need to just have a belief in yourself that some day you discover the light.
The day you discover the light in this dark phase, you will be the messiah for the whole of this herd and guide them into light. He/she is rewarded the most, who defies this trend and mentality, but the timing should be perfect else doom is imminent.
There is one common conclusion in all these things, we create this mess by following the herd mentality and when this mess is over, we keep complaining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are assured that thinking that others are in the same boat.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 Warren Buffet.
羊群效应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投资大师 彼得·林奇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目前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
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目前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
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Herd Mentality
Conformity is a powerful instinct. There’s safety in numbers. You have to be different to be better, but different is scary.
So of course there’s some degree of herd mentality in every industry. But I think it’s more pronounced, to a pathological degree, in the PC hardware industry. It was at the root of long-standing punditry holding that Apple should license the Mac OS to other PC makers, or that Apple should dump Mac OS and make Windows PCs. On the surface, those two old canards seem contradictory — one arguing that Apple should be a hardware company, the other arguing that it should be a software company. But at their root they’re the same argument: that Apple should stop being different, and either act just like other PC makers (and sell computers running Windows) or else act just like Microsoft (and sell licenses to its OS).
No one argues those two points any more. But it’s the same herd mentality that led to the rash of Apple needs to get in the “netbook” game punditry that I claim-checked earlier this week. I could have linked to a dozen others. The argument, though, is the same: everyone else is making netbooks, so Apple should, too. Why? Because everyone else is.
I think there’s a simple reason why the herd mentality is worse in the PC industry: Microsoft. In fact, I think it used to be worse. A decade ago the entire computing industry — all facets of it — was dominated by a herd mentality that boiled down to Get behind Microsoft and follow their lead, or else you’ll get stomped. That’s no longer true in application software. The web, and Google in particular, have put an end to that.
But the one area where Microsoft still reigns supreme is in PC operating systems. PC hardware makers are crippled. They can’t stand apart from the herd even if they want to. Their OS choices are: (a) the same version of Windows that every other PC maker includes; or (b) the same open source Linux distributions that every other PC maker could include but which no customers want to buy.1
Apple’s ability to produce innovative hardware is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its ability to produce innovative software. The iPhone is an even better example than the Mac.
It’s not just that Apple is different among computer makers. It’s that Apple is the only one that even can be different, because it’s the only one that has its own OS. Part of the industry-wide herd mentality is an assumption that no one else can make a computer OS — that anyone can make a computer but only Microsoft can make an OS. It should be embarrassing to companies like Dell and Sony, with deep pockets and strong brand names, that they’re stuck selling computers with the same copy of Windows installed as the no-name brands.
And then there’s HP, a company with one of the best names and proudest histories in the industry. Apple made news this week for the design and tech specs of its all-new iMacs, which start at $1199. HP made news this week for unveiling a Windows 7 launch bundle at Best Buy that includes a desktop PC and two laptops, all for $1199. That might be great for Microsoft, but how is it good for HP that their brand now stands for bargain basement prices?
Operating systems aren’t mere components like RAM or CPUs; they’r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uting experience. Other than Apple, there’s not a single PC maker that control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its computers. Imagine how much better the industry would be if there were more than one computer maker trying to move the state of the art forward.
So of course there’s some degree of herd mentality in every industry. But I think it’s more pronounced, to a pathological degree, in the PC hardware industry. It was at the root of long-standing punditry holding that Apple should license the Mac OS to other PC makers, or that Apple should dump Mac OS and make Windows PCs. On the surface, those two old canards seem contradictory — one arguing that Apple should be a hardware company, the other arguing that it should be a software company. But at their root they’re the same argument: that Apple should stop being different, and either act just like other PC makers (and sell computers running Windows) or else act just like Microsoft (and sell licenses to its OS).
No one argues those two points any more. But it’s the same herd mentality that led to the rash of Apple needs to get in the “netbook” game punditry that I claim-checked earlier this week. I could have linked to a dozen others. The argument, though, is the same: everyone else is making netbooks, so Apple should, too. Why? Because everyone else is.
I think there’s a simple reason why the herd mentality is worse in the PC industry: Microsoft. In fact, I think it used to be worse. A decade ago the entire computing industry — all facets of it — was dominated by a herd mentality that boiled down to Get behind Microsoft and follow their lead, or else you’ll get stomped. That’s no longer true in application software. The web, and Google in particular, have put an end to that.
But the one area where Microsoft still reigns supreme is in PC operating systems. PC hardware makers are crippled. They can’t stand apart from the herd even if they want to. Their OS choices are: (a) the same version of Windows that every other PC maker includes; or (b) the same open source Linux distributions that every other PC maker could include but which no customers want to buy.1
Apple’s ability to produce innovative hardware is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its ability to produce innovative software. The iPhone is an even better example than the Mac.
It’s not just that Apple is different among computer makers. It’s that Apple is the only one that even can be different, because it’s the only one that has its own OS. Part of the industry-wide herd mentality is an assumption that no one else can make a computer OS — that anyone can make a computer but only Microsoft can make an OS. It should be embarrassing to companies like Dell and Sony, with deep pockets and strong brand names, that they’re stuck selling computers with the same copy of Windows installed as the no-name brands.
And then there’s HP, a company with one of the best names and proudest histories in the industry. Apple made news this week for the design and tech specs of its all-new iMacs, which start at $1199. HP made news this week for unveiling a Windows 7 launch bundle at Best Buy that includes a desktop PC and two laptops, all for $1199. That might be great for Microsoft, but how is it good for HP that their brand now stands for bargain basement prices?
Operating systems aren’t mere components like RAM or CPUs; they’re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uting experience. Other than Apple, there’s not a single PC maker that control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its computers. Imagine how much better the industry would be if there were more than one computer maker trying to move the state of the art forward.
Thursday, December 1, 2011
Global economic woes hit Singapore, Japan exports
SINGAPORE (AP) -- The effects of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and sluggish U.S. growth are radiating into Asia's export-driven economies, putting brakes on the rebound from the 2009 global recession.
Singapore, seen as a bellwether of Western demand because of its very high reliance on trade, said Monday its economy would likely suffer a sharp slowdown next year as export order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wane.
Adding to the pessimism, Japan suffered its first drop in exports in three months and a top Chinese official predicted the current malaise in the world economy would be long lasting. The slew of dour news helped send Asian stock markets lower.
"Although resilient domestic demand in emerging Asia will provide some support to global demand, it will not fully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an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advanced economies," Singapore's Trade and Industry Ministry said in a statement.
Europe's economy is barely growing amid its ever widening debt crisis and sharp government spending cuts might tip the region back into rec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U.S. is dogged by high unemployment,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world's No. 1 economy to stage a healthy comeback from the recession sparked by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sia, led by China's enormous stimulus spending, bounced back quickly from the last worldwide downturn and gained increased global clout as a result. But the region remains reliant on Western demand for its cars, electronics, clothing and other goods.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estimated that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at sparked the global recession added 60 million people in developing Asia to the ranks of those already trapped in extreme poverty. That was in addition some 900 million Asians already living on $1.25 or less a day.
In bluntly negative terms, Chinese Vice Premier Wang Qishan, who oversees trade and finance, described the 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as "extremely serious," state media reported on the weekend.
"In a time of uncertainty the only thing we can be certain of is that the world economic recession cau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will last a long time," Wang was quoted as saying ahead of annual talks between U.S. and Chinese trade officials.
In Japan, exports fell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ree months in October, eroded partly by a strong yen. Exports declined 3.7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to 5.51 trillion yen ($71.7 billion), the finance ministry said. Shipments to key markets such as China, North Americ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weakened.
The world's No. 3 economy relies heavily on overseas demand to drive growth. The slowdown suggests that its recovery from the March 11 tsunami and earthquake is fading in the face of global headwinds.
Rising energy prices pushed imports up almost 18 percent to 5.79 trillion yen ($75.3 billion). That resulted in an unexpected trade deficit of 273.8 billion yen ($3.56 billion).
Economists predict Japa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will contract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of the year after a recovery in exports helped it surge 6 percent in the July-September quarter.
Momentum is also being sapped by a strong yen, which shrinks the value of overseas earnings when repatriated and makes Japanese products less price competitive. The currency levels have forced manufacturers including Nissan Motor Co. and Panasonic Corp. to shift some production overseas, a trend that could further undermine Japan's exports.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forecast that economic growth will probably drop to between 1 percent and 3 percent in 2012 from 5 percent this year. The island of 5.1 million people off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relies on exports, finance and tourism to maintain one of the world's highest levels of GDP per head.
Citigroup said it expects Singapore's economy to shrink as much as 7 per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this year from the previous quarter. That would be followed by a bigger contract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next year, it sa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 and Europe will likely be hamstrung by government austerity, lower lending to households and weak labor and housing markets, Singapore's trade ministry said. It said its GDP forecast does not factor in "a worsening debt situation or a full-blown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advanced economies."
Singapore lowered its forecast for this year's export growth to between 2 percent and 3 percent from 6 to 7 percent after sales abroad contracted 1.1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The economy grew 6.1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from a year earlier.
Singapore, seen as a bellwether of Western demand because of its very high reliance on trade, said Monday its economy would likely suffer a sharp slowdown next year as export order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wane.
Adding to the pessimism, Japan suffered its first drop in exports in three months and a top Chinese official predicted the current malaise in the world economy would be long lasting. The slew of dour news helped send Asian stock markets lower.
"Although resilient domestic demand in emerging Asia will provide some support to global demand, it will not fully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an economic slowdown in the advanced economies," Singapore's Trade and Industry Ministry said in a statement.
Europe's economy is barely growing amid its ever widening debt crisis and sharp government spending cuts might tip the region back into rec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U.S. is dogged by high unemployment,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world's No. 1 economy to stage a healthy comeback from the recession sparked by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sia, led by China's enormous stimulus spending, bounced back quickly from the last worldwide downturn and gained increased global clout as a result. But the region remains reliant on Western demand for its cars, electronics, clothing and other goods.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estimated that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at sparked the global recession added 60 million people in developing Asia to the ranks of those already trapped in extreme poverty. That was in addition some 900 million Asians already living on $1.25 or less a day.
In bluntly negative terms, Chinese Vice Premier Wang Qishan, who oversees trade and finance, described the 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as "extremely serious," state media reported on the weekend.
"In a time of uncertainty the only thing we can be certain of is that the world economic recession cau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will last a long time," Wang was quoted as saying ahead of annual talks between U.S. and Chinese trade officials.
In Japan, exports fell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ree months in October, eroded partly by a strong yen. Exports declined 3.7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to 5.51 trillion yen ($71.7 billion), the finance ministry said. Shipments to key markets such as China, North Americ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weakened.
The world's No. 3 economy relies heavily on overseas demand to drive growth. The slowdown suggests that its recovery from the March 11 tsunami and earthquake is fading in the face of global headwinds.
Rising energy prices pushed imports up almost 18 percent to 5.79 trillion yen ($75.3 billion). That resulted in an unexpected trade deficit of 273.8 billion yen ($3.56 billion).
Economists predict Japa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will contract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of the year after a recovery in exports helped it surge 6 percent in the July-September quarter.
Momentum is also being sapped by a strong yen, which shrinks the value of overseas earnings when repatriated and makes Japanese products less price competitive. The currency levels have forced manufacturers including Nissan Motor Co. and Panasonic Corp. to shift some production overseas, a trend that could further undermine Japan's exports.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forecast that economic growth will probably drop to between 1 percent and 3 percent in 2012 from 5 percent this year. The island of 5.1 million people off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relies on exports, finance and tourism to maintain one of the world's highest levels of GDP per head.
Citigroup said it expects Singapore's economy to shrink as much as 7 per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this year from the previous quarter. That would be followed by a bigger contract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next year, it sa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 and Europe will likely be hamstrung by government austerity, lower lending to households and weak labor and housing markets, Singapore's trade ministry said. It said its GDP forecast does not factor in "a worsening debt situation or a full-blown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advanced economies."
Singapore lowered its forecast for this year's export growth to between 2 percent and 3 percent from 6 to 7 percent after sales abroad contracted 1.1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The economy grew 6.1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from a year earlier.
耐心、自检
我知道很多时候熊途漫长,我这两年比其他的年份在资金管理上更加注重一些了,以往遇到低估值的心仪的优秀成长企业,就几乎分两三次就建仓完毕了,往往熊市尾巴的时候,我有些个股竟被套幅度竟然达到30-50%,因为我们买入的冷门股低估的价值成长股,既然被低估,很显然绝非是眼前的热门股,暂时浮动亏损对于未来的长期成长来说其实不值得一提.即便如此,现如今布局阶段我力控浮动亏损在10%-15%之内,最坏情况不能长期大于20%,从巴菲特买入低估证券来看,分批不断逢大跌买入是很正常的事情,买进大幅被套也很常见,这时候综合的资金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不管布局阶段浮动亏损怎样,你的选股必须是比较确定性的未来具有持续性成长力度,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是有巨大成长空间的。因此我们将选择重点放在企业身上,而并不是想天真地找到某股的底部和预测短期行情,正像沃尔特。施洛斯所言“要耐心些,股市不会马上上涨。”
因此将巴菲特和沃尔特。施洛斯结合成自己的一些风格,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1、首要任务是学会如何控制风险。
2、注重资产质量,注重资产的价值,尽可能做到用0.8元以下的资金去买1元以上的东西。
3、选择长期成长型企业,虽然不代表你一定长期固定持有,但企业一定有或正在形成坚实的壁垒,未来确定性地进入长期成长的轨道。我们采用动态长期持有的方法.
4、独立思考,严格遵守原则。
5、常阅读多学习,定期地、长期地进行自我检查,使自己的投资始终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总结一句:价值投资人的成功靠的就是耐心和自检。
因此将巴菲特和沃尔特。施洛斯结合成自己的一些风格,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1、首要任务是学会如何控制风险。
2、注重资产质量,注重资产的价值,尽可能做到用0.8元以下的资金去买1元以上的东西。
3、选择长期成长型企业,虽然不代表你一定长期固定持有,但企业一定有或正在形成坚实的壁垒,未来确定性地进入长期成长的轨道。我们采用动态长期持有的方法.
4、独立思考,严格遵守原则。
5、常阅读多学习,定期地、长期地进行自我检查,使自己的投资始终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总结一句:价值投资人的成功靠的就是耐心和自检。
股神巴菲特给股市投资者的5条“军规”
近期股神巴菲特给出自己投资的5条建议,笔者称之为价值投资者的5点军规,我们通过以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结合当前A股市场现状来谈谈当前的投资思路。
第一条建议:视股票为生意的一部分,问自己“若股市明日关闭,历时3年,我将会有何感受?”如果我在那情况下很乐意于拥有该只股票,这尤如我对自己的生意感到欣慰。这种理念对投资方面尤为重要;
巴菲特将投资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事业的核心。许多普通投资者将股票视为赚快钱,其实那就是在投机,在赌博。从这个角度而言,股票市场是否是赌场,并不取决于股票质量的好坏,而是取决于市场参与者是否抱着一种赌博的心态。巴菲特用一级市场的眼光来研究二级市场,至少保证风险降低了许多。普通投资者过于追求快速盈利的结果,但往往效果恰恰相反,最终亏钱出局。从短期来看,股市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但长期而言,股市是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条建议:市场在服务你,不是指示你。市场不会说给你听你的投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生意结果却可决定到你是对还是错。这都是从华尔街公认的证券分析之父BenGraham(本杰明格雷厄姆)偷师的;
本杰明格雷厄姆将“市场先生”的本性用歇斯底里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市场先生永远是成功投资人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将这种主仆关系调换,让投资者成为“市场先生”的奴隶,那么投资者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理性投资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着市场先生打折拍卖自己手里的家产之时,顺手牵羊捡个便宜货;在市场先生哭着喊着要买股票时候,成功投资者趁势将手里的高估的股票“大方”让给他。
第三条建议:当你无法精确知道一只股票的价值时,那就应让自己处于安全边际。这样你就只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你可以在某程度出错,但又可很快脱险;
安全边际的概念由格雷厄姆首创,已经非常经典,他是指,如果价格跌破内在价值的一半,那样才具有安全边际。安全边际保证了大家买的股票物有所值,不会追高。即使价格再往下跌,转手卖出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仍然会很大。长期来看,只要选择的公司是优质的企业,没有破产倒闭的风险,那么价格迟早会涨到内在价值上来。这就如同马克思所言,从根本上而言,价值决定价格,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对投机者而言,懂得何时买卖要比买卖什么更重要,但对投资者而言,只要发现了安全边际的股票,就可以买,不用理睬指数是否已经见底。
第四条建议:辩证看待“精明的人最经常以借来的钱去作孤注一掷的事”;
精明的投资者照样可以做集中投资,只要认为风险可控,那就应该孤注一掷。理论学派认为投资应该分散化,这样才能降低风险,价值投资者认为这是谬论。巴菲特认为,与其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价值低估的东西就应该改于借钱买,而不是等着机会错过。优秀的投资者如果是猎手,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就应该果断出手,而不是患得患失。当然,索罗斯曾经说过,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但巴菲特与索罗斯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索罗斯强调的是对风险要有事先的准备,要做最坏的打算,巴菲特强调的是如何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他们谈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第五条建议:股票不知你拥有它,你对它有感觉,它却对你毫无感觉。股票亦不知你付出了什么。人们不应将情感投射于股票上。
巴菲特说过,投资要用大脑而不是用腺体。投资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克服感情因素带来的不稳定。如何保持理性且客观的投资心态,这是成为成功投资人的必要条件。普通投资人往往意味过于关注市场的涨跌,心情也随市场起伏波动,时好时坏。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无论是晴天多云,还是刮风下雨,投资的本质不会改变。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企业的内在价值上来。
运用这5条军规来谈谈中国的A股市场,我们坚信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最大的优点乃是保持冷静和理性。不管大家对经济复苏有多好的预期,不管大家对流动性充满多强的预期,一旦市场大大高于合理估值水平,那么调整就只是时间问题。不管市场先生的情绪如何变化,不管市场波动是否有足够吸引人,有一点理性投资者需要把握,即,市盈率30倍的股票,让你买,你是否觉得贵呢?是否具备了安全边际。
第一条建议:视股票为生意的一部分,问自己“若股市明日关闭,历时3年,我将会有何感受?”如果我在那情况下很乐意于拥有该只股票,这尤如我对自己的生意感到欣慰。这种理念对投资方面尤为重要;
巴菲特将投资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事业的核心。许多普通投资者将股票视为赚快钱,其实那就是在投机,在赌博。从这个角度而言,股票市场是否是赌场,并不取决于股票质量的好坏,而是取决于市场参与者是否抱着一种赌博的心态。巴菲特用一级市场的眼光来研究二级市场,至少保证风险降低了许多。普通投资者过于追求快速盈利的结果,但往往效果恰恰相反,最终亏钱出局。从短期来看,股市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但长期而言,股市是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条建议:市场在服务你,不是指示你。市场不会说给你听你的投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生意结果却可决定到你是对还是错。这都是从华尔街公认的证券分析之父BenGraham(本杰明格雷厄姆)偷师的;
本杰明格雷厄姆将“市场先生”的本性用歇斯底里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市场先生永远是成功投资人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将这种主仆关系调换,让投资者成为“市场先生”的奴隶,那么投资者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理性投资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着市场先生打折拍卖自己手里的家产之时,顺手牵羊捡个便宜货;在市场先生哭着喊着要买股票时候,成功投资者趁势将手里的高估的股票“大方”让给他。
第三条建议:当你无法精确知道一只股票的价值时,那就应让自己处于安全边际。这样你就只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你可以在某程度出错,但又可很快脱险;
安全边际的概念由格雷厄姆首创,已经非常经典,他是指,如果价格跌破内在价值的一半,那样才具有安全边际。安全边际保证了大家买的股票物有所值,不会追高。即使价格再往下跌,转手卖出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仍然会很大。长期来看,只要选择的公司是优质的企业,没有破产倒闭的风险,那么价格迟早会涨到内在价值上来。这就如同马克思所言,从根本上而言,价值决定价格,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对投机者而言,懂得何时买卖要比买卖什么更重要,但对投资者而言,只要发现了安全边际的股票,就可以买,不用理睬指数是否已经见底。
第四条建议:辩证看待“精明的人最经常以借来的钱去作孤注一掷的事”;
精明的投资者照样可以做集中投资,只要认为风险可控,那就应该孤注一掷。理论学派认为投资应该分散化,这样才能降低风险,价值投资者认为这是谬论。巴菲特认为,与其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价值低估的东西就应该改于借钱买,而不是等着机会错过。优秀的投资者如果是猎手,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就应该果断出手,而不是患得患失。当然,索罗斯曾经说过,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但巴菲特与索罗斯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索罗斯强调的是对风险要有事先的准备,要做最坏的打算,巴菲特强调的是如何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他们谈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第五条建议:股票不知你拥有它,你对它有感觉,它却对你毫无感觉。股票亦不知你付出了什么。人们不应将情感投射于股票上。
巴菲特说过,投资要用大脑而不是用腺体。投资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克服感情因素带来的不稳定。如何保持理性且客观的投资心态,这是成为成功投资人的必要条件。普通投资人往往意味过于关注市场的涨跌,心情也随市场起伏波动,时好时坏。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无论是晴天多云,还是刮风下雨,投资的本质不会改变。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企业的内在价值上来。
运用这5条军规来谈谈中国的A股市场,我们坚信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最大的优点乃是保持冷静和理性。不管大家对经济复苏有多好的预期,不管大家对流动性充满多强的预期,一旦市场大大高于合理估值水平,那么调整就只是时间问题。不管市场先生的情绪如何变化,不管市场波动是否有足够吸引人,有一点理性投资者需要把握,即,市盈率30倍的股票,让你买,你是否觉得贵呢?是否具备了安全边际。
静静地累积财富
尽管希望做到“积极”管理我们的资金,但我个人每天不断反思的内容还是:“是否近期我的投资动作已毫无原则性?是否什么也不做其实也是一种决策!”我承认投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你无所作为,可能就是一种上上策。
正像萨缪尔森说的那样:“投资本来就是乏味的,不用激情四射。投资犹如看着油漆一点点地风干,或是青草慢慢地成长一样。如果你想寻求刺激,不不妨带上800美元去拉斯维加斯,不过即便是在拉斯维加斯、丘吉尔跑马场或是美林证券,赚钱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具有普遍的共识性,既为:靠频繁的交易你无法大概率获得财富的累积,除非你不是凡人。你需要尽可能摆脱短中期的浮动亏损的对心态困扰,当你认识是到投资面临短期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了,最后的大胜利需要你的镇静和忍耐。手中有股,心中无股,绝大多数时间,你仿佛就是一个旁观者,去静静地欣赏市场上下起落。
法国哲学家布莱仕.帕斯卡(Blaise Pascal)说了一句用在何处都最有说服力的话:“人类所有的悲剧,都源于他们不能独处静坐。”
这很好的说明了投资获胜的基本要素:
独处:独立思考。
静坐:避免喧嚣,静静地累积财富。
我们的投资原则长期动态持有优秀企业,因此许多时候我都尽可能严格对待这个“动”字,从置顶的《导读》中你可以找到我们“动”的基本原则。争取“动”到画龙点睛之处!
对于人生,从少年到老年仿佛瞬间而过,流淌的时间是可怕的。
对于投资,财富累积需要时间的发酵,时间的流淌是可爱的。
这可怕与可爱的矛盾积聚,便是大众投资的软肋,
因此除了理性的价值分析和投资信念,
你也许真的找不到赖以坚持的理由了。
因而
会赚钱的投资人很少,
投资赚钱变得很难。
因而需要你
更具耐心、与大众反向、
更具坚韧的性格。
正像萨缪尔森说的那样:“投资本来就是乏味的,不用激情四射。投资犹如看着油漆一点点地风干,或是青草慢慢地成长一样。如果你想寻求刺激,不不妨带上800美元去拉斯维加斯,不过即便是在拉斯维加斯、丘吉尔跑马场或是美林证券,赚钱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具有普遍的共识性,既为:靠频繁的交易你无法大概率获得财富的累积,除非你不是凡人。你需要尽可能摆脱短中期的浮动亏损的对心态困扰,当你认识是到投资面临短期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了,最后的大胜利需要你的镇静和忍耐。手中有股,心中无股,绝大多数时间,你仿佛就是一个旁观者,去静静地欣赏市场上下起落。
法国哲学家布莱仕.帕斯卡(Blaise Pascal)说了一句用在何处都最有说服力的话:“人类所有的悲剧,都源于他们不能独处静坐。”
这很好的说明了投资获胜的基本要素:
独处:独立思考。
静坐:避免喧嚣,静静地累积财富。
我们的投资原则长期动态持有优秀企业,因此许多时候我都尽可能严格对待这个“动”字,从置顶的《导读》中你可以找到我们“动”的基本原则。争取“动”到画龙点睛之处!
对于人生,从少年到老年仿佛瞬间而过,流淌的时间是可怕的。
对于投资,财富累积需要时间的发酵,时间的流淌是可爱的。
这可怕与可爱的矛盾积聚,便是大众投资的软肋,
因此除了理性的价值分析和投资信念,
你也许真的找不到赖以坚持的理由了。
因而
会赚钱的投资人很少,
投资赚钱变得很难。
因而需要你
更具耐心、与大众反向、
更具坚韧的性格。
巴菲特怎么玩衍生品
巴菲特执掌的伯尔希克哈撒韦在2011年三季度因为股市下跌而在衍生产品交易上亏损24.43亿美元,这是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有媒体和专家将其诠释为巴菲特也变得“贪婪”并终究因此而股神光环大褪色。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相信这样的结论,那只能怪你并不真的了解巴菲特,或者说了解的只是那个媒体塑造的买入股票后一生持有的 “僵化”巴菲特。
谁说巴菲特不玩衍生品
在许多人心目中,巴菲特对衍生品是深恶痛绝的。这不仅在于巴菲特对于许多上市公司发放给高管的员工股权激励方式持批判态度,更因为巴菲特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短文《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
是的,巴菲特不喜欢过于复杂的衍生品。在《2008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曾提及过这样一段往事:当伯克希尔在1998年收购GeneralRe时,我们知道我们搞不定它同884个交易商达成的23218份衍生产品合约(其中很多交易商和衍生产品我们听都没听过)。因此我们决定不做这生意。尽管当我们选择退出时,我们不用承受任何压力,市场也很温和,大致完成这项任务仍用了我们五年时间,让我们蒙受了超过4亿美元的损失。离别之际,我们对这门生意的感觉正如一句乡村民谣歌词所唱:“在我了解你之前,我还更喜欢你些。 ”
一篇短文,再加上这段历史,让许多人产生了巴菲特不爱衍生产品的“错觉”。但若你看过巴菲特的传记,便会了解其实早在很早期,巴菲特就是衍生品爱好者了至少早在1993年,他就卖出过可口可乐的认沽期权赚取期权金。
衍生品也有价值投资
那么,巴菲特对于衍生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其实和其数十年在股票上的态度一样,就四个字价值投资。
在更早期《2006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对这个问题就已经做出了解答:
为什么波克希尔现在还要跟这个有害物质一起厮混呢?答案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像股票及债券一样,常在价格与价值上出现离谱的偏差。因此,许多年来,波克希尔在衍生性合约的签订,一向是具有选择性的,在数量上不多,但有时金额却很庞大。
巴菲特怎么玩衍生品
那么,巴菲特在衍生品上是怎么进行价值投资的呢?在《2007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简单介绍了其持有的94个衍生品。第一类是承担54个特定债券的违约风险;而第二类则是今次三季度衍生品亏损罪魁祸首的股票指数卖出期权。对于这部分,巴菲特如此介绍:第二类合约,涉及到我们卖出的,针对四种股票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加上三种国外的指数)的各种卖出期权(putoption)合约。这些卖出期权的起始期限不是15年就是20年,它们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我们(通过卖出这样合约,)收到45亿美元的额外收入,也在年底,记录了46亿美元的负债。这些卖出期权合约只能在到期时,才会执行。它们的到期时间在2019年到2027年之间。届时,只有在上述的股票指数水平,低于签订卖出期权合约时的,我们才需要付钱出去。同样的,我相信这些合约,总体上将是盈利的。我们也将在持有这些合约的15或20年里,通过用卖出这些合约获得的收入去投资,获得丰厚的收益。
而在《2009年给股东的信》,巴菲特又补充了一个重要的细节:
只有少数合同要求我们无论如何交付抵押保证金。去年,股市和信用市场价位走低,我们的支付要求是17亿美元,只是我们拥有的衍生品相关浮存金的一小部分。当我们支付抵押保证金的时候,我们所支付的抵押品仍然在给我们赚钱。
巴菲特衍生品的纸面亏损
巴菲特的上述解释,其实已经足以了解他的操作手法了。为了简化,我们就假设巴菲特其实只卖出了针对S&P500指数的平价认沽期权,2007年S&P500指数大体在1400点上下盘整,我们假设期权的执行价就是1400点,同时我们假设期权的到期日是2019年和2027年之间的2023年。
这意味着假设到了2023年,若S&P500指数在1400点之下,那么巴菲特就必须支付当时点位与1400点相差部分的资金。我们用三季度S&P500指数从1320点下降至1131点这189点对应24.43亿元亏损估算,假设倒是S&P500指数跌至0点,那么巴菲特的最大亏损是180.96亿美元。但是别忘了,巴菲特之前可是收取了45亿美元的期权金,这笔钱巴菲特可以从2007年到2023年之间无偿运作,即使我们按照当时20年美国国债4.91%的年化收益计算,15年也足以将这笔钱增值至92.35亿美元,进一步降低巴菲特的风险。
更何况,到了2023年,S&P500指数还在1400点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测算,目前1260点色S&P500指数对应的市盈率为13.41倍,即每股盈利93.96点。若S&P500指数的每股盈利能够按照4%的速度增长(尚低于GDP的增速),则每股盈利15年则增长至169.22点,这意味着1400点S&P500指数只相当于8.27倍的市盈率,你觉得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毕竟即使是当下,市场给出的S&P500指数3-5年的利润年化增长仍有10.9%。
所以,期权到期时,巴菲特真正因为这些期权而需要支付额外资金结算的可能,相当之小。而在这之前,由于绝大多数合约都无需追加保证金,所以不过是财务报表上的“纸面亏损”。别忘了,巴菲特的这些合约,可是在次贷危机之前就开立的,可谓是久经考验。2008年整年,因为这些衍生品合约,伯尔希克哈撒韦账面亏损68.21亿美元,比今年三季度要多得多,但那又如何,2009年,巴菲特在这批衍生合约上又盈利了36.24亿美元。这些衍生品上的盈盈亏亏,虽然对伯尔希克哈撒韦的每股盈利有影响,但是对其实际经营和现金流并无任何影响,所以在巴菲特看来,真是标准的“浮云”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相信这样的结论,那只能怪你并不真的了解巴菲特,或者说了解的只是那个媒体塑造的买入股票后一生持有的 “僵化”巴菲特。
谁说巴菲特不玩衍生品
在许多人心目中,巴菲特对衍生品是深恶痛绝的。这不仅在于巴菲特对于许多上市公司发放给高管的员工股权激励方式持批判态度,更因为巴菲特多年前那篇脍炙人口的短文《金融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武器》。
是的,巴菲特不喜欢过于复杂的衍生品。在《2008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曾提及过这样一段往事:当伯克希尔在1998年收购GeneralRe时,我们知道我们搞不定它同884个交易商达成的23218份衍生产品合约(其中很多交易商和衍生产品我们听都没听过)。因此我们决定不做这生意。尽管当我们选择退出时,我们不用承受任何压力,市场也很温和,大致完成这项任务仍用了我们五年时间,让我们蒙受了超过4亿美元的损失。离别之际,我们对这门生意的感觉正如一句乡村民谣歌词所唱:“在我了解你之前,我还更喜欢你些。 ”
一篇短文,再加上这段历史,让许多人产生了巴菲特不爱衍生产品的“错觉”。但若你看过巴菲特的传记,便会了解其实早在很早期,巴菲特就是衍生品爱好者了至少早在1993年,他就卖出过可口可乐的认沽期权赚取期权金。
衍生品也有价值投资
那么,巴菲特对于衍生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其实和其数十年在股票上的态度一样,就四个字价值投资。
在更早期《2006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对这个问题就已经做出了解答:
为什么波克希尔现在还要跟这个有害物质一起厮混呢?答案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像股票及债券一样,常在价格与价值上出现离谱的偏差。因此,许多年来,波克希尔在衍生性合约的签订,一向是具有选择性的,在数量上不多,但有时金额却很庞大。
巴菲特怎么玩衍生品
那么,巴菲特在衍生品上是怎么进行价值投资的呢?在《2007年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简单介绍了其持有的94个衍生品。第一类是承担54个特定债券的违约风险;而第二类则是今次三季度衍生品亏损罪魁祸首的股票指数卖出期权。对于这部分,巴菲特如此介绍:第二类合约,涉及到我们卖出的,针对四种股票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加上三种国外的指数)的各种卖出期权(putoption)合约。这些卖出期权的起始期限不是15年就是20年,它们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我们(通过卖出这样合约,)收到45亿美元的额外收入,也在年底,记录了46亿美元的负债。这些卖出期权合约只能在到期时,才会执行。它们的到期时间在2019年到2027年之间。届时,只有在上述的股票指数水平,低于签订卖出期权合约时的,我们才需要付钱出去。同样的,我相信这些合约,总体上将是盈利的。我们也将在持有这些合约的15或20年里,通过用卖出这些合约获得的收入去投资,获得丰厚的收益。
而在《2009年给股东的信》,巴菲特又补充了一个重要的细节:
只有少数合同要求我们无论如何交付抵押保证金。去年,股市和信用市场价位走低,我们的支付要求是17亿美元,只是我们拥有的衍生品相关浮存金的一小部分。当我们支付抵押保证金的时候,我们所支付的抵押品仍然在给我们赚钱。
巴菲特衍生品的纸面亏损
巴菲特的上述解释,其实已经足以了解他的操作手法了。为了简化,我们就假设巴菲特其实只卖出了针对S&P500指数的平价认沽期权,2007年S&P500指数大体在1400点上下盘整,我们假设期权的执行价就是1400点,同时我们假设期权的到期日是2019年和2027年之间的2023年。
这意味着假设到了2023年,若S&P500指数在1400点之下,那么巴菲特就必须支付当时点位与1400点相差部分的资金。我们用三季度S&P500指数从1320点下降至1131点这189点对应24.43亿元亏损估算,假设倒是S&P500指数跌至0点,那么巴菲特的最大亏损是180.96亿美元。但是别忘了,巴菲特之前可是收取了45亿美元的期权金,这笔钱巴菲特可以从2007年到2023年之间无偿运作,即使我们按照当时20年美国国债4.91%的年化收益计算,15年也足以将这笔钱增值至92.35亿美元,进一步降低巴菲特的风险。
更何况,到了2023年,S&P500指数还在1400点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测算,目前1260点色S&P500指数对应的市盈率为13.41倍,即每股盈利93.96点。若S&P500指数的每股盈利能够按照4%的速度增长(尚低于GDP的增速),则每股盈利15年则增长至169.22点,这意味着1400点S&P500指数只相当于8.27倍的市盈率,你觉得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毕竟即使是当下,市场给出的S&P500指数3-5年的利润年化增长仍有10.9%。
所以,期权到期时,巴菲特真正因为这些期权而需要支付额外资金结算的可能,相当之小。而在这之前,由于绝大多数合约都无需追加保证金,所以不过是财务报表上的“纸面亏损”。别忘了,巴菲特的这些合约,可是在次贷危机之前就开立的,可谓是久经考验。2008年整年,因为这些衍生品合约,伯尔希克哈撒韦账面亏损68.21亿美元,比今年三季度要多得多,但那又如何,2009年,巴菲特在这批衍生合约上又盈利了36.24亿美元。这些衍生品上的盈盈亏亏,虽然对伯尔希克哈撒韦的每股盈利有影响,但是对其实际经营和现金流并无任何影响,所以在巴菲特看来,真是标准的“浮云”而已。
逆向投资的大师智慧
逆向投资不仅仅表现在简单的方向感上,而且已经渗透到了你的灵魂深处,逆向思维是穿透现象挖掘本质,寻求真理的实践过程.说来简单,要真正做好,还需要从性格上的根本改变,经验上不断累积.
逆向投资的大师智慧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许多现在衰落的将会复兴,许多现在荣耀的将会衰落。”正因如此,敢于逆向而为者往往并非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而动,而恰恰是他们拥有洞悉事物发展兴衰规律背后蕴藏玄机的大智慧。
“现代证券之父”格雷厄姆告诉我们:股票市场上绝大部分理论收益并不是那些处于连续繁荣的公司所创造的,而是那些经历大起大落的公司所创造的,是通过在股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出售创造出来的。购买机会产生原因是整个市场的低迷及公众对个人股票的极端厌恶。必须要能确定现行令人失望的结果只是暂时的。
巴菲特堪称是逆向投资大师中的大师,他那句几乎人尽皆知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早已成为逆向投资的经典阐释。他还说过:“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事件的忧虑升到最高点时,事实上也就是我们作成交易的时机。”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时力挽狂澜,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亲自到餐厅观察后继续买入股票,以及次贷危机暴跌后买入金融资产等等,都是巴菲特对逆向投资的身体力行和成功实践。
国际投资家罗杰斯如是讲述自己对逆向投资的理解:被人嘲笑是成功的关键。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可能成功的指标。与众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气的。靠自己研究,尽可能学习面对挑战的本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并自己做决定。
戴维·德雷曼,美国知名价值型基金经理人,出版过《反向投资策略:市场胜利的心理学》和《反向投资策略:下一代,背离大众以跑赢大市》两本逆向投资著作的传奇逆向投资者,也曾这样说过:“我的头号投资选择是股票。人们现在所畏缩不敢投资的领域,作为反向投资者,我是很喜欢对其进行投资的。”
“金融狙击手”索罗斯语出惊人:“投资应选择两种目标:一是最好的公司;二是最差的公司。”他认为,一些行业中最差的公司,由于这类公司负债率高、经营不善,股价通常比较低,一旦业绩出现好转,会吸引市场资金的参与,反而容易获取超额收益。他最值得大家学习的投资经验正是从行业和政策的角度去挖掘这种逆向投资机会。如1972年,索罗斯瞄准了银行板块。当时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后,投资者中很少有人购买银行股票。索罗斯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盈利开始逐步上升,于是索罗斯果断地大量介入银行股票。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
不过,也许正如投资大师塞思·卡拉曼所说,价值投资从本质上看,就是逆向投资,反之亦然。纯价值投资或者说逆向投资,就像一把玄铁重剑,只有功力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才能运用自如,否则很可能不仅战胜不了对手,反而一不小心把自己砍伤。
逆向投资流派的一位大师安东尼·波顿曾频频告诫同行,逆向投资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买入过早,要有耐心。2008年就有许多人犯了这样的错误。一定要记得,当股票价值在不断下跌的时候,前景总是看起来越来越悲观,而媒体报道出来的经济新闻也总是越来越悲观,在最低的时候,前景看起来总是最糟糕的。而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经济周期的指针,在光明之前它总是最黑暗的。
把握机遇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要成功运用逆向投资法克敌制胜,投资者也需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能力、勇气和耐心这三个方面。首先,投资者应该对行业的基本面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这是你能做出正确投资抉择的基础。其次,要有敢于挑战惯性思维的勇气,在一些关键时点,做出与普通大众不同的投资抉择。最后,超乎常人的耐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逆向投资需要我们坚决摈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心态,无论是等待合适的介入机会还是之后的否极泰来。
逆向投资的大师智慧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许多现在衰落的将会复兴,许多现在荣耀的将会衰落。”正因如此,敢于逆向而为者往往并非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而动,而恰恰是他们拥有洞悉事物发展兴衰规律背后蕴藏玄机的大智慧。
“现代证券之父”格雷厄姆告诉我们:股票市场上绝大部分理论收益并不是那些处于连续繁荣的公司所创造的,而是那些经历大起大落的公司所创造的,是通过在股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出售创造出来的。购买机会产生原因是整个市场的低迷及公众对个人股票的极端厌恶。必须要能确定现行令人失望的结果只是暂时的。
巴菲特堪称是逆向投资大师中的大师,他那句几乎人尽皆知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早已成为逆向投资的经典阐释。他还说过:“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事件的忧虑升到最高点时,事实上也就是我们作成交易的时机。”在所罗门债券危机事件时力挽狂澜,在美国运通卡发生危机时亲自到餐厅观察后继续买入股票,以及次贷危机暴跌后买入金融资产等等,都是巴菲特对逆向投资的身体力行和成功实践。
国际投资家罗杰斯如是讲述自己对逆向投资的理解:被人嘲笑是成功的关键。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可能成功的指标。与众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气的。靠自己研究,尽可能学习面对挑战的本事,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并自己做决定。
戴维·德雷曼,美国知名价值型基金经理人,出版过《反向投资策略:市场胜利的心理学》和《反向投资策略:下一代,背离大众以跑赢大市》两本逆向投资著作的传奇逆向投资者,也曾这样说过:“我的头号投资选择是股票。人们现在所畏缩不敢投资的领域,作为反向投资者,我是很喜欢对其进行投资的。”
“金融狙击手”索罗斯语出惊人:“投资应选择两种目标:一是最好的公司;二是最差的公司。”他认为,一些行业中最差的公司,由于这类公司负债率高、经营不善,股价通常比较低,一旦业绩出现好转,会吸引市场资金的参与,反而容易获取超额收益。他最值得大家学习的投资经验正是从行业和政策的角度去挖掘这种逆向投资机会。如1972年,索罗斯瞄准了银行板块。当时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管理非常落后,投资者中很少有人购买银行股票。索罗斯经过观察研究,发现从高等学府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银行盈利开始逐步上升,于是索罗斯果断地大量介入银行股票。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了50%的利润。
不过,也许正如投资大师塞思·卡拉曼所说,价值投资从本质上看,就是逆向投资,反之亦然。纯价值投资或者说逆向投资,就像一把玄铁重剑,只有功力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才能运用自如,否则很可能不仅战胜不了对手,反而一不小心把自己砍伤。
逆向投资流派的一位大师安东尼·波顿曾频频告诫同行,逆向投资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买入过早,要有耐心。2008年就有许多人犯了这样的错误。一定要记得,当股票价值在不断下跌的时候,前景总是看起来越来越悲观,而媒体报道出来的经济新闻也总是越来越悲观,在最低的时候,前景看起来总是最糟糕的。而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经济周期的指针,在光明之前它总是最黑暗的。
把握机遇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要成功运用逆向投资法克敌制胜,投资者也需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能力、勇气和耐心这三个方面。首先,投资者应该对行业的基本面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这是你能做出正确投资抉择的基础。其次,要有敢于挑战惯性思维的勇气,在一些关键时点,做出与普通大众不同的投资抉择。最后,超乎常人的耐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逆向投资需要我们坚决摈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心态,无论是等待合适的介入机会还是之后的否极泰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