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将比以往更为沉重。中国不该只是防守,及早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方可避免摩擦的扩大.
在首份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总统对政策方向做了显著调整——至少字面上看是如此。奥巴马表示,将全力以赴增加就业机会,五年内实现出口翻番即是手段之一。如果这一政策得以实施,那么,美国很可能会与中国扩大出口的策略发生冲突。这场可能以中国的汇率政策为“风暴眼”的交锋,或将在今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前爆发。
美国调整政策方向
奥巴马政策转折的触发点,是民主党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席位争夺战中的失利。这一选举结果对于民主党来说影响重大。在100个参议院席位中,民主党占有60个。由于共和党一直不愿与奥巴马总统合作,他推行任何一项实质性政策,就需要民主党保住这60个席位。
毫无疑问,民主党在马萨诸塞的失利,是民众对奥巴马政府的一次抗议。选民们希望借此发出信息,即他们认为美国正沿着错误的道路前行,而奥巴马政府并没有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在奥巴马执政的第一年,政府一直纠缠于救助华尔街金融机构和医疗改革这类问题。华尔街救助计划非常不得人心,而医疗改革方案的推进,却选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奥巴马政府延续了小布什时期的政策,即维持现行体系。而作为一届全新的政府,奥巴马政府并非必须如此。自然,为了挽救经济,政府不能让金融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是,该如何行动是个问题。政府可以在金融体系整体受挫后,再对其实施国有化。这样,就可以建立起
一个新的金融体系,脱离制造泡沫的旧制。然而,全盘拯救现有的金融体系,奥巴马政府给其金融改革制造了一个敌人。怎么能指望那些受益于现有制度缺陷的人,去修正这些缺陷呢?
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造成泡沫的“大人物”纷纷被检控,并被送进监狱。美国民众期望,此次金融危机后,那些人物也应“示众”。但是,总统反而与他们共进大餐,低声下气地求他们支持金融改革计划。美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不过是一场闹剧。如果奥巴马政府不愿意做出改变,他们会投票给那些愿意的人。
除了救助金融体系,奥巴马政府将剩余的精力花在医疗改革上。奥巴马政府在其最初的医改方案中,打算同时解决医疗费用和覆盖范围两个问题。但是,由于对削减医疗费用的反对不断增强,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这演变为扩大覆盖范围和增加医保费用。增加的费用将通过提高中产阶级的税收来弥补。医保改革加剧了社会分化,成为引发中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因由。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失业率不断上升,却成了奥巴马政府议程中的第三项内容。华尔街已经恢复了元气,从接受政府救助变为重发巨额奖金,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高位,如果加上未充分就业者,失业率将超过17%。纳税人的钱让华尔街重新开起了派对,他们自己却在苦苦寻觅工作机会,这怎能不让人气愤?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补选,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表达愤怒之情。
奥巴马政府正在进行重大政策调整。医改已经变成次要问题,创造就业机会才是正道。如果奥巴马政府无法尽快改善就业状况,到11月美国中期选举时,民主党的席位有可能大幅减少。
奥巴马脱困之道
奥巴马的困境是,华盛顿的政治构架不会让其任何实质性措施获得通过。这并不新鲜。参议院的投票规则意味着,执政党的政策想获得通过,必须得到反对党的支持。而反对党只愿意支持自己倡导的法案。
因为政府不能管得太多,美联储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应对当前的经济问题。不过,美联储惟一的办法就是印钞票。这是美联储总体上倾向于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尽管美国经济很容易出现通胀。过去20年,较低的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压低了通胀水平。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并未显现。现在,这两个因素都出现了逆转,通胀即将到来,这将限制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不用太久,美联储就可能不得不加息。2012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疲弱,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达到5%。
当美联储被通胀捆住了手脚,而美国政府又陷入两党相互掣肘的局面,美国惟一的政策选择就是扩大出口。如果美国经济重新开始增长,赤字可能再次增加。国际贸易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可能仍是负值。由于没有推动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美国必须改变外部环境,让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美元贬值是美国扩大出口的一个选择。但是,当美联储开始紧缩货币政策时,美元并不会下跌。因为贬值并不是出路,美国可能靠贸易政策来增加出口。中国是最明显的目标,人民币实质上钉住美元的做法,很可能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在危机中,尽管美联储将利率降到零,人民币钉住美元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使美元不至于完全崩溃。现在,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已得到恢复,美联储开始准备提高利率。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对于维持美元稳定性已不那么重要,实际上,这一做法可能使美元过于坚挺,而美国并不希望看到这一情况。让人民币和美元脱钩,现在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施压,始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近,美国为轮胎、家禽、钢管等行业设立了一系列保护性关税。当失业问题关系到奥巴马政府的前途时,它至少要做些事给人看。已实施的保护性措施仅涉及几十亿美元的贸易额,相对于从中国的进口只是很小一部分。这不足以明显降低美国的失业率。但是,这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奥巴马政府很可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强化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美国的贸易政策今后可能会从改善政府形象的工具,变为刺激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有限,这是减少美国失业的惟一办法。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让美国出口翻番的目标并不会自然实现。过去五年,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信贷泡沫破裂后,全球经济疲弱很多。即使今后五年美国的出口能够增加三分之一,离奥巴马的目标仍有6000亿美元的差距。若要缩小这一差距,中国是显而易见的目标。美国将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并向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
更沉重的压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和今天相似的困难。它逼迫日本将日元升值1倍。为了减轻日元升值的负面效果,日本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日本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转型完成,开始了新的增长,这轮上升周期随着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告一段落。
美国很可能故伎重演,政策重点将是要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1倍。由于中国出口部门利润率已经很低,汇率大幅升值对中国经济将造成巨大影响。中国很可能选择像日本当年一样的货币政策。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不小,房地产股的过高估值,很可能早已超过中国GDP总量,并高于美国房地产泡沫高峰时期的水平,但仍远低于当年日本的水平。日本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房地产股票的估值是GDP的3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还有翻番或放大3倍的可能。
当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它已经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中国目前仍是中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如果如此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出现在中国,当它破灭时,中国很可能经历像日本过去20年一样的停滞,并且是在低收入水平上。中国承受不了这样的灾难,这会使中国永久地坠入低收入国家的陷阱。
但是,拒绝建设性地回应美国的压力也不明智。如果难以从中国的增长中受益,美国没有理由持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今年美国或会有更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在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前,国会很可能通过一项议案:如果人民币不升值30%,就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30%的惩罚性关税。
中国现在应该积极应对,采取能使中美经济均受益的举措。首先,随着中国的比较优势由廉价劳动力变为廉价资本,中国可以向美国公司开放资本市场。这可以减少中国国内泡沫的压力,同时给美国经济以必要协助。这在美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可以使中国的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能够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中获益。
因此我认为,筹划中的上海国际板市场应尽早推出。最先上市的,应该是那些在中国的美国公司,譬如宝洁、可口可乐、百事、星巴克、通用汽车等。
第二,中国应该降低一些进口商品的关税,以使美国经济受益。譬如,中国是世界最大和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进行生产。
但是,中国的关税和税收体系,对于想要把生产放到中国的跨国公司仍是巨大的阻碍。如果看不到美国对中国大规模的汽车出口,美国工会就不会支持与中国的贸易。如果中国开放汽车市场,美国工会对待中国的态度也有可能转变。这将减少奥巴马政府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动力。
第三,美国的农业部门对美国政坛影响巨大。中国对美农产品开放市场,也许是个明智的选择。当然,这会对中国自身的农业部门造成压力。更多的财政支持可以抵消这一政策的负面影响。归根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源自过低的劳动力与土地之比。城市化是其出路所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中国将可加快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汇率政策必将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现在已是乌云压城。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将比以往更为沉重。除非中国能够妥善处理,否则,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将不可避免。中国此次不该只是防守,及早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方可避免摩擦的扩大。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0
: What Do Rising Sovereign Credit Default Swaps Mean?
Rolfe Winkler argues that - in the short-run - the PIIGS countries (Portugal,
Ireland, Italy, Greece and Spain) will slash their budgets and get bailed out by the EU.
Simon Johnson thinks that the weakening Euro caused by the PIIGS' woes will hurt American exports (weaker Euro equals stronger dollar), and could lead to problems for leading global banks.
Other commentators feart hat the PIIGS' crisis has as much potential as a financial "contagion" as the subprime meltdown and the failure of Lehman.
But for the long-term view, we need a little more perspectiv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historians - Harvard professor Niall Ferguson - says:
The economists are ill qualified to analyse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since they lack the overview of historians such as himself.
"There are economic professor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who think they ar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but they don't have any historical knowledge. I have never believed that markets are self correcting. No historian could."
Ferguson warns of huge government debts threatening the solvency of entire nations:
"The idea that countries don't go bust is a joke... The debt trap may be about to spring ... for countries that have created large stimulus packag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ir economies."
But whether or not large nations actually go bankrupt, one thing is clear . . . Larry Summers, Ben Bernanke, Tim Geithner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have failed.
As I notedin December 2008:
BIS [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 the "Central Banks'Central Bank points out in a new report that the bank rescue pack ages have transferred significant risks onto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widening of sovereign credit default swaps:
The scope and magnitude of the bank rescue packages also meant that significant risks had been transferred onto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s. This wa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the market for CDS referencing sovereigns involved either in large individual bank rescues or in broad-based support packages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such CDS were thinly traded prior to the announced rescue packages, spreads widened suddenly on increased demand for credit
protection, while corresponding financial sector spreads tightened.
In other words, by assuming huge portions of the risk from banks trading in toxic derivatives, and by spending trillions that they don't have, central banks have put their countries at risk from default.
Nothing has changed. As former chief Merrill Lynch economist David Rosenberg writesthis week:
First the governments bail out the banks who were (are) basically insolvent. Then these governments, especially in Europe, see their balance sheets explode and face escalating concerns over sovereign default. The IMF now predicts that the government debt-to-GDP ratio in the G20 nations will explode to 118% by 2014 from pre-crisis levels of around 80%.
Now, the ball is put back onto the banks because many have exposure to the areas of Europe that are facing substantial fiscal problems right now. Accord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K. banks have $193 billion of exposure to Ireland. German banks have the same amount of exposure and an additional $240 billion to Spain. Many international bond mutual funds also have sizeable exposure to sovereign debt of Portugal, Ireland, Greece and Spain as well. Contagion risks are back. Stay defensive and expect to see heightened volatility.
In a nutshell, toxic assets have basically been swept under the rug in the hopes that we will outgrow the problem. Leverage ratios across every level of society are still reaching unprecedented levels as the public sector sacrifices the
sanctity of its balance sheet in its quest to stabilize the dubious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household and banking sector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Whatever bad assets have been resolved have almost entirely been placed on the books of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which now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 set of risks, as we have witnessed very recently in places like Dubai, Mexico, and Greece, not to
mention at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level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simply have not seen a reduction in the percentage of properties with mortgages that are “under water”, hence the FDIC has identified 7% of banking sector assets ($850 billion) that
are in “trouble”, so how can it possibly be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anywhere close to some stable equilibrium?
When accurately measured, including the shadow inventory from bank foreclosures, there is still nearly two year’s worth of unsold housing inven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mmercial vacancy rates are poised to reach unprecedented highs, and this excess supply is bound to unleash another round of price deflation and debt defaults this year. The balance sheets of governments are rapidly in decline across a broad continuum, and it is particularly questionable as to whether Europe is in sound enough financial shape to weather another banking-related storm.
The global economy is set to cool off. Not only is China and India warding off inflation with credit tightening measures but most of the fiscal and monetary stimulus thrust in the U.S.A. and Canada is behind us as well. And, the fiscal tourniquet is about to be applied in many parts of Europe, especially the PIIGS (referring to Portugal, Ireland, Italy, Greece and Spain — these countries account for a nontrivial 37% of Eurozone GDP). Greece’s GDP has already contracted by 3.0% YoY, as of Q4, and is expected to contract 1.1% in 2010 and 0.3% in 2011 as a 13%
deficit-to-GDP ratio is sliced from 13% to 3% (assuming this fiscal goal can be achieved politically). Portugal has a 9.2% deficit-to-GDP ratio that is in need of repair and Spain has a deficit ratio that is even worse, at 11.4% of GDP.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even if the fiscally-challenged countries of Europe do not end up defaulting, or leaving the Union, the reality is that they will have to take draconian measures to meet their financial obligations. Devaluation was the answer in the past in Greece but it cannot rely on that quick fix this time around without leaving EMU and if it did, then that could make it even harder to service its Euro-denominated debts — at least not without a restructuring. And, if Greece did attempt at a debt restructuring, rest assured that Italy, Spain, Portugal and Ireland would be next — we are talking about a combined $2 trillion of potential sovereign debt
restructuring that would more than triple the $600 billion direct cost of the Lehman bankruptcy.
This poses a hurdle over global growth prospects at a time when Asia will feel the pinch from the credit-tightening moves in China and India. And heightened risk premia will also exert a dampening global dynamic of their own in term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y businesses and households alike. The intense sovereign risk concerns are not limited to Europe either. In the U.S.A. we saw CDS spreads widen out to their highest levels since the equity markets were coming off their lows last April.
According to the FT, the Markit iTrax SivX [sic] index of CDS on 15 western European sovereign credits rose above 100bps on Friday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Ireland, Italy, Greece and Spain) will slash their budgets and get bailed out by the EU.
Simon Johnson thinks that the weakening Euro caused by the PIIGS' woes will hurt American exports (weaker Euro equals stronger dollar), and could lead to problems for leading global banks.
Other commentators feart hat the PIIGS' crisis has as much potential as a financial "contagion" as the subprime meltdown and the failure of Lehman.
But for the long-term view, we need a little more perspectiv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historians - Harvard professor Niall Ferguson - says:
The economists are ill qualified to analyse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since they lack the overview of historians such as himself.
"There are economic professor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who think they ar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but they don't have any historical knowledge. I have never believed that markets are self correcting. No historian could."
Ferguson warns of huge government debts threatening the solvency of entire nations:
"The idea that countries don't go bust is a joke... The debt trap may be about to spring ... for countries that have created large stimulus packag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ir economies."
But whether or not large nations actually go bankrupt, one thing is clear . . . Larry Summers, Ben Bernanke, Tim Geithner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 have failed.
As I notedin December 2008:
BIS [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 the "Central Banks'Central Bank points out in a new report that the bank rescue pack ages have transferred significant risks onto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widening of sovereign credit default swaps:
The scope and magnitude of the bank rescue packages also meant that significant risks had been transferred onto government balance sheets. This wa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the market for CDS referencing sovereigns involved either in large individual bank rescues or in broad-based support packages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such CDS were thinly traded prior to the announced rescue packages, spreads widened suddenly on increased demand for credit
protection, while corresponding financial sector spreads tightened.
In other words, by assuming huge portions of the risk from banks trading in toxic derivatives, and by spending trillions that they don't have, central banks have put their countries at risk from default.
Nothing has changed. As former chief Merrill Lynch economist David Rosenberg writesthis week:
First the governments bail out the banks who were (are) basically insolvent. Then these governments, especially in Europe, see their balance sheets explode and face escalating concerns over sovereign default. The IMF now predicts that the government debt-to-GDP ratio in the G20 nations will explode to 118% by 2014 from pre-crisis levels of around 80%.
Now, the ball is put back onto the banks because many have exposure to the areas of Europe that are facing substantial fiscal problems right now. Accord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K. banks have $193 billion of exposure to Ireland. German banks have the same amount of exposure and an additional $240 billion to Spain. Many international bond mutual funds also have sizeable exposure to sovereign debt of Portugal, Ireland, Greece and Spain as well. Contagion risks are back. Stay defensive and expect to see heightened volatility.
In a nutshell, toxic assets have basically been swept under the rug in the hopes that we will outgrow the problem. Leverage ratios across every level of society are still reaching unprecedented levels as the public sector sacrifices the
sanctity of its balance sheet in its quest to stabilize the dubious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household and banking sector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Whatever bad assets have been resolved have almost entirely been placed on the books of governments and central banks, which now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 set of risks, as we have witnessed very recently in places like Dubai, Mexico, and Greece, not to
mention at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level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simply have not seen a reduction in the percentage of properties with mortgages that are “under water”, hence the FDIC has identified 7% of banking sector assets ($850 billion) that
are in “trouble”, so how can it possibly be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anywhere close to some stable equilibrium?
When accurately measured, including the shadow inventory from bank foreclosures, there is still nearly two year’s worth of unsold housing inven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mmercial vacancy rates are poised to reach unprecedented highs, and this excess supply is bound to unleash another round of price deflation and debt defaults this year. The balance sheets of governments are rapidly in decline across a broad continuum, and it is particularly questionable as to whether Europe is in sound enough financial shape to weather another banking-related storm.
The global economy is set to cool off. Not only is China and India warding off inflation with credit tightening measures but most of the fiscal and monetary stimulus thrust in the U.S.A. and Canada is behind us as well. And, the fiscal tourniquet is about to be applied in many parts of Europe, especially the PIIGS (referring to Portugal, Ireland, Italy, Greece and Spain — these countries account for a nontrivial 37% of Eurozone GDP). Greece’s GDP has already contracted by 3.0% YoY, as of Q4, and is expected to contract 1.1% in 2010 and 0.3% in 2011 as a 13%
deficit-to-GDP ratio is sliced from 13% to 3% (assuming this fiscal goal can be achieved politically). Portugal has a 9.2% deficit-to-GDP ratio that is in need of repair and Spain has a deficit ratio that is even worse, at 11.4% of GDP.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even if the fiscally-challenged countries of Europe do not end up defaulting, or leaving the Union, the reality is that they will have to take draconian measures to meet their financial obligations. Devaluation was the answer in the past in Greece but it cannot rely on that quick fix this time around without leaving EMU and if it did, then that could make it even harder to service its Euro-denominated debts — at least not without a restructuring. And, if Greece did attempt at a debt restructuring, rest assured that Italy, Spain, Portugal and Ireland would be next — we are talking about a combined $2 trillion of potential sovereign debt
restructuring that would more than triple the $600 billion direct cost of the Lehman bankruptcy.
This poses a hurdle over global growth prospects at a time when Asia will feel the pinch from the credit-tightening moves in China and India. And heightened risk premia will also exert a dampening global dynamic of their own in term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y businesses and households alike. The intense sovereign risk concerns are not limited to Europe either. In the U.S.A. we saw CDS spreads widen out to their highest levels since the equity markets were coming off their lows last April.
According to the FT, the Markit iTrax SivX [sic] index of CDS on 15 western European sovereign credits rose above 100bps on Friday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巴菲特选股的第三条戒律是:不懂不选
我们对身边的一些女孩非常熟悉,却并不代表我们对她们十分了解,能不能成为终身伴侣,还要多方面深入了解。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女孩的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一些上市公司非常熟悉,但并代表对这些公司十分了解。值不值得投资,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巴菲特从小到大,喝了52年可口可乐,在经过详细分析、确定有把握之后,才决定大规模投资。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你才能真正懂得公司的业务和财务,从而能够确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对于你不懂的公司,坚决不要选,哪怕这家公司股票再赚钱,这并不是你有把握赚到的钱。
巴菲特正是坚持不懂不选的戒律,才避开了1999年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我们很多人喜欢用中国移动的广告表示自己的自信:“我能。”而巴菲特在选股时,经常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能。”
在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中,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些股东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
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 000位、第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查理·芒格的响应。他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买进低价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巴菲特并不因为自己不懂很多行业而沮丧,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只投资那些自己真正懂的公司。“我们应该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巴菲特的原则是不懂不选。对一个公司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懂呢?
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来与巴菲特进行交谈,巴菲特问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总经理大吃一惊:巴菲特比我对自己的公司还要了解。
有一次巴菲特在参加会议时,遇到一个保险行业的专家,他在业内相当有名气,是个权威。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通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巴菲特听了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他后来才明白,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际经验。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追求的目标时,会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了解上市公司。
“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会从这些谈话中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①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深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呢?
由于报道水门事件而声名大振的鲍伯·伍德沃德有一次问巴菲特应该如何分析股票,巴菲特是这样回答他的,投资分析就像如何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一样。巴菲特告诉他想象一下他被分派写一篇关于他自己就职的《华盛顿邮报》的深度报道文章。他为此要询问很多问题,挖掘出很多事实,他会深入了解这家传媒企业,投资分析就是这样。
我把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三种:一是多读,二是多问,三是多摸。
多读:年报自有黄金屋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是:多读。
有个记者采访巴菲特时问:“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什么?”
巴菲特说:“我的工作是阅读。”
巴菲特读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上市公司年报。
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你应该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于其中。”
巴菲特就是这样读年报的。他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了可口可乐自1896年以来的所有年报,也就是说他阅读了可口可乐过去92年的所有年报。巴菲特一直保持着阅读公司年报的爱好。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股票行情机,但档案室里有188个抽屉里装满了上市公司年报。
巴菲特的阅读量非常惊人。他大脑里储存着美国270 000家上市公司几十年来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而且他不断输入这些公司最新公布的年报信息。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道听途说您一年看1万多份年报,真的吗?”巴菲特说:“读年报像其他人读报纸一样,每年我都读成千上万份,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不过像中石油,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而且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我仅仅根据我读的年报,而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的报告,但是它的年报非常通俗易懂,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年报都是上市公司提供的,那么这些年报上的公开信息都是真实、完整、齐全的吗?巴菲特重视阅读年报,但从不轻易相信年报:“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冰山大部分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从数量上看,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重要信息是不公开的。从质量上看,披露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详细描述所有的事实,有很多东西年报中是不说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市公司的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中说的只是上市公司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偏信,我们必须还得从其他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问:闲聊聊出大牛股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上市公司的第二种方法是:多聊。
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资料的书呆子,相反,他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也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当我读完公司的这些材料之后,会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
巴菲特会直接找人面对面进行交谈,但更多的时间是打电话。打电话又方便,又省时省钱。打电话是巴菲特除了阅读之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我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然后我就坐下来阅读资料。接下来我会打电话聊上几个小时。下班后我回到家里继续阅读。晚上我还会打些电话。”
事实上,专业投资人员总是不停地给公司打电话,业余投资者却很少这样做。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只是小股民,上市公司都是大公司,自己打过去也没人理的,最多不过是应付一下。其实,如果投资者想了解关于上市公司的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给董事会秘书或证券部打电话,公司年报上有电话,你在股票软件上按一下F10也能在公司概况上找到联系电话。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公平“三公”原则,小投资者打电话和基金经理打电话得到的消息,往往并没有太大差别。
打电话非常重要,重要得可能你都想象不到。有个小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允许他们三个人每人提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三倍,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奔驰汽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电话联系有多重要,电话可以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接触到最近的地方、最相关的人士、最新的信息,让你的选股决策建立在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上。
多摸:实地调查找真相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三个方法是:多摸。
有些投资者为了省事,就买了一些软件,或买一些信息系统,这样一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很多整理好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就知道市场的最新消息。似乎有了互联网和电话,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只是阅读有关书面资料,只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描述性的东西,别人说的不一定是真相,而只能是一部分真相。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旅游之前,看了一些相关的文字介绍,或者听别人描述得多么多么好,可是自己到那里一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觉得根本没有人家描述得那样好,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遇到好得出乎意料的景点。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只是看看,还是不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班牙历史上有一位叫彼得罗一世的国王,有一天他宣布要公开选拔一个大法官。有3个人报名参加选拔。一个是皇室贵族,一个是追随国王征战多年的武士,一个是普通的教师。国王把这3个人带到王宫后院,那里有一个小湖,湖面上远处漂浮着几个葫芦。国王问那个贵族:“湖面上有几个葫芦啊?”贵族走到湖边,仔细数了数:“国王,一共有8个。”国王没有说什么。国王转过身来,又问武士:“湖面上有几个葫芦啊?”武士甚至根本没向湖边走近一步,就说:“国王,我看到的也是8个。”国王还是没有说什么。国王转过身来,最后又问教师:“湖面上有几个葫芦啊?”教师并没有回答,而是走到湖边,脱下鞋子,游到湖里,把葫芦拿起来,一个个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举起手来,大声对国王说:“报告国王陛下,一共只有4个葫芦!它们都是从中间切开的一半。”
国王说:“你才是我需要的大法官。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应该寻找证据证明: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都是真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不一定是看到的。想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只是多读、多听是不够的,还需要到实地去调研,我称之为“多摸”,像那个教师一样,真正用手去摸一摸,用多种手段找出事实的真相。
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巴菲特先生,您认为投资以前实地调研是必需的吗?”
巴菲特说:“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
有一次,巴菲特要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Studebaker Corp.)的股票。在购买之前,他就去这家公司进行拜访。这家公司生产一种汽油添加剂STP。巴菲特想问问他们生产的汽油添加剂产量是多少,销售收入是多少。但是这家公司不论巴菲特怎么问都不告诉他。巴菲特想了很多办法,都打听不到。
后来巴菲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就去这家公司旁边的火车站,每天都去,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
他去火车站干什么呢?数这家火车站一共来了多少油罐车。因为斯图德贝克公司生产汽油添加剂的原料都是油罐车从外面运过来的,只要数一数来了多少趟油罐车,就能估算出来这家公司用掉了多少原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家公司产量是多少,再一算销售价格,就可以推断出这家公司销售收入是多少。
巴菲特说他就这样每天蹲在火车站数油罐车,一直数了大半个月。巴菲特发现,来的油罐车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多。巴菲特最终判断,这家公司的产量在增长,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在增长。于是他就大量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大赚了一笔。
正像古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了解真相,就需要行动,去实地调研,去看看公司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实地调研会让我们获得更多、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关键信息。调研并不是走马观花、大概看看,而是要深入下去,摸一摸这家上市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怎么样。你应该到公司的工厂里看看生产运转得怎么样,开工率高不高,工人效率高不高,情绪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你应该到上市公司的分店里去看看它的产品销售得怎么样,看看顾客多不多。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自费去上市公司总部参观拜访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尤其是这家公司总部就在你家附近时更是如此。如果离得很远,你不妨借度假之际,顺便做一次投资参观拜访,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从而让自己在这家公司的股票上大赚一笔,这足以支付你度假的费用。
其实调研上市公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复杂,并不是非得经常到上市公司总部去。巴菲特最主要的调研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根本不用花钱也不用另外花时间的机会,很容易进行关于上市公司的实地调查。事实上,到超市、大型百货商场购物时,留心一下你关注的上市公司商品,这会让你找到许多大牛股。
你知道吗,巴菲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利用平时的一切机会进行调研。巴菲特的早期合伙投资者之一,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市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欧文·冯斯特说:“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喝着从机器里倒出来的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看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巴菲特每次出去吃饭、购物,掏出钱包刷信用卡付账之后,并不马上离开。他会在收款机后面站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在看什么呢?他在看这些来付款的顾客们用的是什么卡,是美国运通卡,还是维萨卡、万事达卡?他会大概算算美国运通卡占了多大比例。
巴菲特正是通过这种平时生活中的大量调研,后来抓住了美国运通的投资良机,在这只股票上赚了70多亿美元。
只有实地调查才能让投资人知道那些只有公司的内部员工才知道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是从公司年度报告或其他公开披露信息中根本无法了解的,但这些情况对于判断公司的价值却有可能是非常关键的。
以上就是巴菲特告诉我们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三个方法:多读、多问、多摸。
通过这三个方法,你对一家公司的熟悉、了解程度能够达到比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深入的水平,这样你才是真正了解、真正懂得了这家上市公司。在如此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前提下,选股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出现大错呢?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也太麻烦了。有句话说得好,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我把这句话换成“股票投资版”,那就是:辛辛苦苦,买放心股票;舒舒服服,买风险股票。这正是巴菲特知己知彼的第三个原则“不懂不投”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投资那些我们并不太懂的公司股票,而我们最大的收益往往来自于投资那些我们真正懂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告诉我们,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你自己,同时真正了解你选定的上市公司,严格遵守三条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这三条选股戒律从反面体现了知己知彼原则,意思是不知己、不知彼就不要选。这三个选股戒律的共同点是自制,巴菲特正是依靠高度的自制力,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很小但成功率最高的能力圈内。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成功学书籍中最强调的是要自信,自信,更加自信,而投资上大获成功的巴菲特却一再强调要自制,自制,更加自制。巴菲特说:“我们认为,在投资中保持克制是最明智之举。”
我们中国的孙子兵法《九变篇》强调为将者要自制:“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翻译为“股票投资版”就是:股有所不投,钱有所不赚。
你不懂的股票不属于你能力圈范围,这些股票再牛、再赚钱,但不属于该赚的钱,你不必眼红,也不必自责,你只要盯紧你懂的公司股票,赚自己能够赚到的钱就行了。
尽管有时购买那些自己一无所知的股票的人们也可能会撞大运,碰上一只大牛股赚了许多,但是本来有十拿九稳的机会不投,为什么非得去冒险投资十拿九不稳的股票呢?如果你是一位象棋高手,为什么非要和别人赌乒乓球谁打得好呢?
巴菲特最欣赏的是IBM的托马斯·J·沃森爵士的态度:“我并非天才,只是在某些方面我比较聪明。我的成功在于我只专注于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正如中国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所说的“要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最好”。所谓最简单的事就是你能做好的事。巴菲特告诉我们:“只投资于你熟悉、你了解的公司,反而会赚得更多。胡乱投资那些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公司,往往只会亏得更多。”“自制”正是这一章中巴菲特告诉我们知己知彼原则的核心:想在人生道路上不犯大错、确保成功的人,一定要自制。那些没有能力进行股票投资的人,一定要自制:不能不选。想要在股票投资上不犯大错、确保成功的人,一定要自制: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我们今天一再强调的巴菲特三大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最后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自制,自制,再自制。
在这一章,我们把巴菲特选股的能力圈总结为三大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把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开发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多看、多听、多摸。那么是不是只要自己熟悉了解的公司就可以投资了呢?巴菲特所说的超级明星股还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们又该如何分析和把握公司业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请看下一章《一流业务》。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一些上市公司非常熟悉,但并代表对这些公司十分了解。值不值得投资,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巴菲特从小到大,喝了52年可口可乐,在经过详细分析、确定有把握之后,才决定大规模投资。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你才能真正懂得公司的业务和财务,从而能够确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对于你不懂的公司,坚决不要选,哪怕这家公司股票再赚钱,这并不是你有把握赚到的钱。
巴菲特正是坚持不懂不选的戒律,才避开了1999年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我们很多人喜欢用中国移动的广告表示自己的自信:“我能。”而巴菲特在选股时,经常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能。”
在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中,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些股东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
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 000位、第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查理·芒格的响应。他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买进低价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巴菲特并不因为自己不懂很多行业而沮丧,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只投资那些自己真正懂的公司。“我们应该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巴菲特的原则是不懂不选。对一个公司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懂呢?
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来与巴菲特进行交谈,巴菲特问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总经理大吃一惊:巴菲特比我对自己的公司还要了解。
有一次巴菲特在参加会议时,遇到一个保险行业的专家,他在业内相当有名气,是个权威。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通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巴菲特听了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他后来才明白,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际经验。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追求的目标时,会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了解上市公司。
“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会从这些谈话中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①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深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呢?
由于报道水门事件而声名大振的鲍伯·伍德沃德有一次问巴菲特应该如何分析股票,巴菲特是这样回答他的,投资分析就像如何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一样。巴菲特告诉他想象一下他被分派写一篇关于他自己就职的《华盛顿邮报》的深度报道文章。他为此要询问很多问题,挖掘出很多事实,他会深入了解这家传媒企业,投资分析就是这样。
我把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三种:一是多读,二是多问,三是多摸。
多读:年报自有黄金屋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是:多读。
有个记者采访巴菲特时问:“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什么?”
巴菲特说:“我的工作是阅读。”
巴菲特读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上市公司年报。
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你应该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于其中。”
巴菲特就是这样读年报的。他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了可口可乐自1896年以来的所有年报,也就是说他阅读了可口可乐过去92年的所有年报。巴菲特一直保持着阅读公司年报的爱好。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股票行情机,但档案室里有188个抽屉里装满了上市公司年报。
巴菲特的阅读量非常惊人。他大脑里储存着美国270 000家上市公司几十年来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而且他不断输入这些公司最新公布的年报信息。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道听途说您一年看1万多份年报,真的吗?”巴菲特说:“读年报像其他人读报纸一样,每年我都读成千上万份,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不过像中石油,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而且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我仅仅根据我读的年报,而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的报告,但是它的年报非常通俗易懂,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年报都是上市公司提供的,那么这些年报上的公开信息都是真实、完整、齐全的吗?巴菲特重视阅读年报,但从不轻易相信年报:“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冰山大部分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从数量上看,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重要信息是不公开的。从质量上看,披露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详细描述所有的事实,有很多东西年报中是不说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市公司的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中说的只是上市公司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偏信,我们必须还得从其他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问:闲聊聊出大牛股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上市公司的第二种方法是:多聊。
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资料的书呆子,相反,他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也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当我读完公司的这些材料之后,会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
巴菲特会直接找人面对面进行交谈,但更多的时间是打电话。打电话又方便,又省时省钱。打电话是巴菲特除了阅读之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我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然后我就坐下来阅读资料。接下来我会打电话聊上几个小时。下班后我回到家里继续阅读。晚上我还会打些电话。”
事实上,专业投资人员总是不停地给公司打电话,业余投资者却很少这样做。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只是小股民,上市公司都是大公司,自己打过去也没人理的,最多不过是应付一下。其实,如果投资者想了解关于上市公司的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给董事会秘书或证券部打电话,公司年报上有电话,你在股票软件上按一下F10也能在公司概况上找到联系电话。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公平“三公”原则,小投资者打电话和基金经理打电话得到的消息,往往并没有太大差别。
打电话非常重要,重要得可能你都想象不到。有个小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允许他们三个人每人提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三倍,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奔驰汽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电话联系有多重要,电话可以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接触到最近的地方、最相关的人士、最新的信息,让你的选股决策建立在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上。
多摸:实地调查找真相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三个方法是:多摸。
有些投资者为了省事,就买了一些软件,或买一些信息系统,这样一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很多整理好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就知道市场的最新消息。似乎有了互联网和电话,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只是阅读有关书面资料,只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描述性的东西,别人说的不一定是真相,而只能是一部分真相。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旅游之前,看了一些相关的文字介绍,或者听别人描述得多么多么好,可是自己到那里一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觉得根本没有人家描述得那样好,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遇到好得出乎意料的景点。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只是看看,还是不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班牙历史上有一位叫彼得罗一世的国王,有一天他宣布要公开选拔一个大法官。有3个人报名参加选拔。一个是皇室贵族,一个是追随国王征战多年的武士,一个是普通的教师。国王把这3个人带到王宫后院,那里有一个小湖,湖面上远处漂浮着几个葫芦。国王问那个贵族:“湖面上有几个葫芦啊?”贵族走到湖边,仔细数了数:“国王,一共有8个。”国王没有说什么。国王转过身来,又问武士:“湖面上有几个葫芦啊?”武士甚至根本没向湖边走近一步,就说:“国王,我看到的也是8个。”国王还是没有说什么。国王转过身来,最后又问教师:“湖面上有几个葫芦啊?”教师并没有回答,而是走到湖边,脱下鞋子,游到湖里,把葫芦拿起来,一个个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举起手来,大声对国王说:“报告国王陛下,一共只有4个葫芦!它们都是从中间切开的一半。”
国王说:“你才是我需要的大法官。在得出最后的结论之前,应该寻找证据证明: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都是真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不一定是看到的。想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只是多读、多听是不够的,还需要到实地去调研,我称之为“多摸”,像那个教师一样,真正用手去摸一摸,用多种手段找出事实的真相。
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巴菲特先生,您认为投资以前实地调研是必需的吗?”
巴菲特说:“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
有一次,巴菲特要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Studebaker Corp.)的股票。在购买之前,他就去这家公司进行拜访。这家公司生产一种汽油添加剂STP。巴菲特想问问他们生产的汽油添加剂产量是多少,销售收入是多少。但是这家公司不论巴菲特怎么问都不告诉他。巴菲特想了很多办法,都打听不到。
后来巴菲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就去这家公司旁边的火车站,每天都去,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
他去火车站干什么呢?数这家火车站一共来了多少油罐车。因为斯图德贝克公司生产汽油添加剂的原料都是油罐车从外面运过来的,只要数一数来了多少趟油罐车,就能估算出来这家公司用掉了多少原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家公司产量是多少,再一算销售价格,就可以推断出这家公司销售收入是多少。
巴菲特说他就这样每天蹲在火车站数油罐车,一直数了大半个月。巴菲特发现,来的油罐车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多。巴菲特最终判断,这家公司的产量在增长,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在增长。于是他就大量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大赚了一笔。
正像古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了解真相,就需要行动,去实地调研,去看看公司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实地调研会让我们获得更多、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关键信息。调研并不是走马观花、大概看看,而是要深入下去,摸一摸这家上市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怎么样。你应该到公司的工厂里看看生产运转得怎么样,开工率高不高,工人效率高不高,情绪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你应该到上市公司的分店里去看看它的产品销售得怎么样,看看顾客多不多。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自费去上市公司总部参观拜访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尤其是这家公司总部就在你家附近时更是如此。如果离得很远,你不妨借度假之际,顺便做一次投资参观拜访,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从而让自己在这家公司的股票上大赚一笔,这足以支付你度假的费用。
其实调研上市公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复杂,并不是非得经常到上市公司总部去。巴菲特最主要的调研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根本不用花钱也不用另外花时间的机会,很容易进行关于上市公司的实地调查。事实上,到超市、大型百货商场购物时,留心一下你关注的上市公司商品,这会让你找到许多大牛股。
你知道吗,巴菲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利用平时的一切机会进行调研。巴菲特的早期合伙投资者之一,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市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欧文·冯斯特说:“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喝着从机器里倒出来的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看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巴菲特每次出去吃饭、购物,掏出钱包刷信用卡付账之后,并不马上离开。他会在收款机后面站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在看什么呢?他在看这些来付款的顾客们用的是什么卡,是美国运通卡,还是维萨卡、万事达卡?他会大概算算美国运通卡占了多大比例。
巴菲特正是通过这种平时生活中的大量调研,后来抓住了美国运通的投资良机,在这只股票上赚了70多亿美元。
只有实地调查才能让投资人知道那些只有公司的内部员工才知道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是从公司年度报告或其他公开披露信息中根本无法了解的,但这些情况对于判断公司的价值却有可能是非常关键的。
以上就是巴菲特告诉我们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三个方法:多读、多问、多摸。
通过这三个方法,你对一家公司的熟悉、了解程度能够达到比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深入的水平,这样你才是真正了解、真正懂得了这家上市公司。在如此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前提下,选股的时候怎么可能会出现大错呢?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也太麻烦了。有句话说得好,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我把这句话换成“股票投资版”,那就是:辛辛苦苦,买放心股票;舒舒服服,买风险股票。这正是巴菲特知己知彼的第三个原则“不懂不投”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投资那些我们并不太懂的公司股票,而我们最大的收益往往来自于投资那些我们真正懂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告诉我们,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你自己,同时真正了解你选定的上市公司,严格遵守三条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这三条选股戒律从反面体现了知己知彼原则,意思是不知己、不知彼就不要选。这三个选股戒律的共同点是自制,巴菲特正是依靠高度的自制力,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很小但成功率最高的能力圈内。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成功学书籍中最强调的是要自信,自信,更加自信,而投资上大获成功的巴菲特却一再强调要自制,自制,更加自制。巴菲特说:“我们认为,在投资中保持克制是最明智之举。”
我们中国的孙子兵法《九变篇》强调为将者要自制:“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翻译为“股票投资版”就是:股有所不投,钱有所不赚。
你不懂的股票不属于你能力圈范围,这些股票再牛、再赚钱,但不属于该赚的钱,你不必眼红,也不必自责,你只要盯紧你懂的公司股票,赚自己能够赚到的钱就行了。
尽管有时购买那些自己一无所知的股票的人们也可能会撞大运,碰上一只大牛股赚了许多,但是本来有十拿九稳的机会不投,为什么非得去冒险投资十拿九不稳的股票呢?如果你是一位象棋高手,为什么非要和别人赌乒乓球谁打得好呢?
巴菲特最欣赏的是IBM的托马斯·J·沃森爵士的态度:“我并非天才,只是在某些方面我比较聪明。我的成功在于我只专注于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正如中国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所说的“要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最好”。所谓最简单的事就是你能做好的事。巴菲特告诉我们:“只投资于你熟悉、你了解的公司,反而会赚得更多。胡乱投资那些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公司,往往只会亏得更多。”“自制”正是这一章中巴菲特告诉我们知己知彼原则的核心:想在人生道路上不犯大错、确保成功的人,一定要自制。那些没有能力进行股票投资的人,一定要自制:不能不选。想要在股票投资上不犯大错、确保成功的人,一定要自制: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我们今天一再强调的巴菲特三大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最后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自制,自制,再自制。
在这一章,我们把巴菲特选股的能力圈总结为三大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把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开发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多看、多听、多摸。那么是不是只要自己熟悉了解的公司就可以投资了呢?巴菲特所说的超级明星股还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们又该如何分析和把握公司业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请看下一章《一流业务》。
银行与地产两头受压 全球资产泡沫正在破裂
要维持去年的泡沫状态,今年就必须制造更多的泡沫。如去年大批基建项目与房地产项目投资,地王与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维系。否则,企业资金链条就有断裂之忧。
中国重要的泡沫制造行业银行与房地产行业正在遭受双重挤压。
资金开始收紧。以融资额为例。去年新股一开闸后为了吸收过多的流动性,融资、再融资放松标准创出天量,今年同样如此。Dealogic的数据则显示,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占全球股票发行总额的17.5%,几乎是创纪录的2007年的两倍,2007年的比例是9.5%。目前,随着流动性的下降与全球股市的下挫,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对保荐机构进行口头指导,要求严控包括地产、建材、银行、保险、钢铁等在内的八大行业的再融资方案审批。监管部门希望保荐机构对其保荐的再融资项目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求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募集资金配置。
房地产受到严重挤压。今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14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申请,没有一家和地产沾边;去年下半年以来获批的33家公司再融资,同样未见地产股身影。而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渴求急不可待: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通过增发、配股、转债再融资方案的地产公司有29家,合计金额超过662亿元。
去年制造泡沫,今年收缩泡沫。监管部门对于再融资仅仅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十分不满。 有保荐人表示,证监会已对再融资审核作出微调,要求对流动资金、偿还贷款项目的必要性作出充分论证。另有保荐人说,监管部门的基本原则是,募集资金中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的额度不能超过募集总额的30%,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公司将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剔除,或用新的投资项目取代。根据一位投行部负责人的表述,若再融资用途中包括了“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该方案就很难通过证监会审核,“在这之前,监管部门规定的是这两项投资项目总额度不得超过募资的三分之一”。
此后,上市公司再融资变脸。山东海龙、澄星股份、复星医药、大唐电信、合兴包装、兴发集团、桂东电力、天康生物、广宇集团、华业地产等公司开始为证监会“量身定制”满意的再融资方案,主要是删除还贷项目与补充流动资本金项目,代之以实体投资项目。
正在大力收缩房地产贷款的银行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股市补充资本金的努力,恰遇股市低迷期,去年在地方投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贷款上的激进使得所有人的开始担心未来坏帐风险令人担忧。
2月2日,惠誉宣布将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两家银行的评级从C/D级下调至D级,理由是其资产负债表内外的信贷风险大为上升。这是惠誉六年多以来首次下调中资银行的评级。这正是经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机构总市值与资产负债表花团锦簇之时。只举两个数据就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风险,去年中国银行业净新增贷款9万多亿元,相当于2008年两倍。一向较为稳妥的招商银行个贷新增规模达到1380亿元,其中房贷新增超过1000亿元。如此危急之际,海南等地的房地产还在发酵,正在建设全球最多、最豪华的高尔夫球场、别墅。
对全球资产泡沫最致命的打击是,美元处于高位,借出美元进行套利交易的对冲基金开始收缩。这从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与道指等指数下降就可以窥见一斑。
热钱撤走最明显的标志是香港的资金数量。近日,香港金管局发布报告,截至今年1月底,香港银行系统结余为2300亿港元,较去年11月末的3200亿港元历史高位下滑了近三分之一。1月底短短一周之内,香港市场先后有丰益中国、思佳集团和河北煤工三只新股宣告IPO搁浅。自2010年1月11日到2月5号,恒指已经从22500点以上跌破20000点心理关口,而道指破万点心理关口。
不仅中国,全球都在收缩货币收缩资本泡沫,这一波收缩的领头羊并不是中国,而是由美联储主动发起的攻坚战。虽然1月27日美联储以9:1的投票结果决定仍然维持0-0.25%基准利率不变,但明明确美联储将于2月1日如期终止大部分紧急贷款计划,与海外央行的美元互换安排也将在同日结束,这提高了美元的实际利率。
国内挤压资产泡沫是正确的,错误的是去年制造的泡沫过大,如果目前就大幅加息将给国际投资者留出到中国抄底的空间,则是错上加错。实体经济摇摇欲坠远未向好,此时突然熄火或者急火猛攻都是大忌,惟一的办法是中药调理,逐步撤火。
中国重要的泡沫制造行业银行与房地产行业正在遭受双重挤压。
资金开始收紧。以融资额为例。去年新股一开闸后为了吸收过多的流动性,融资、再融资放松标准创出天量,今年同样如此。Dealogic的数据则显示,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占全球股票发行总额的17.5%,几乎是创纪录的2007年的两倍,2007年的比例是9.5%。目前,随着流动性的下降与全球股市的下挫,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对保荐机构进行口头指导,要求严控包括地产、建材、银行、保险、钢铁等在内的八大行业的再融资方案审批。监管部门希望保荐机构对其保荐的再融资项目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求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募集资金配置。
房地产受到严重挤压。今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了14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申请,没有一家和地产沾边;去年下半年以来获批的33家公司再融资,同样未见地产股身影。而房地产公司的资金渴求急不可待: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通过增发、配股、转债再融资方案的地产公司有29家,合计金额超过662亿元。
去年制造泡沫,今年收缩泡沫。监管部门对于再融资仅仅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十分不满。 有保荐人表示,证监会已对再融资审核作出微调,要求对流动资金、偿还贷款项目的必要性作出充分论证。另有保荐人说,监管部门的基本原则是,募集资金中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的额度不能超过募集总额的30%,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公司将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剔除,或用新的投资项目取代。根据一位投行部负责人的表述,若再融资用途中包括了“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该方案就很难通过证监会审核,“在这之前,监管部门规定的是这两项投资项目总额度不得超过募资的三分之一”。
此后,上市公司再融资变脸。山东海龙、澄星股份、复星医药、大唐电信、合兴包装、兴发集团、桂东电力、天康生物、广宇集团、华业地产等公司开始为证监会“量身定制”满意的再融资方案,主要是删除还贷项目与补充流动资本金项目,代之以实体投资项目。
正在大力收缩房地产贷款的银行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股市补充资本金的努力,恰遇股市低迷期,去年在地方投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贷款上的激进使得所有人的开始担心未来坏帐风险令人担忧。
2月2日,惠誉宣布将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两家银行的评级从C/D级下调至D级,理由是其资产负债表内外的信贷风险大为上升。这是惠誉六年多以来首次下调中资银行的评级。这正是经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机构总市值与资产负债表花团锦簇之时。只举两个数据就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风险,去年中国银行业净新增贷款9万多亿元,相当于2008年两倍。一向较为稳妥的招商银行个贷新增规模达到1380亿元,其中房贷新增超过1000亿元。如此危急之际,海南等地的房地产还在发酵,正在建设全球最多、最豪华的高尔夫球场、别墅。
对全球资产泡沫最致命的打击是,美元处于高位,借出美元进行套利交易的对冲基金开始收缩。这从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与道指等指数下降就可以窥见一斑。
热钱撤走最明显的标志是香港的资金数量。近日,香港金管局发布报告,截至今年1月底,香港银行系统结余为2300亿港元,较去年11月末的3200亿港元历史高位下滑了近三分之一。1月底短短一周之内,香港市场先后有丰益中国、思佳集团和河北煤工三只新股宣告IPO搁浅。自2010年1月11日到2月5号,恒指已经从22500点以上跌破20000点心理关口,而道指破万点心理关口。
不仅中国,全球都在收缩货币收缩资本泡沫,这一波收缩的领头羊并不是中国,而是由美联储主动发起的攻坚战。虽然1月27日美联储以9:1的投票结果决定仍然维持0-0.25%基准利率不变,但明明确美联储将于2月1日如期终止大部分紧急贷款计划,与海外央行的美元互换安排也将在同日结束,这提高了美元的实际利率。
国内挤压资产泡沫是正确的,错误的是去年制造的泡沫过大,如果目前就大幅加息将给国际投资者留出到中国抄底的空间,则是错上加错。实体经济摇摇欲坠远未向好,此时突然熄火或者急火猛攻都是大忌,惟一的办法是中药调理,逐步撤火。
After Buying Spree, China Owns Stakes in Top U.S. Firms
Flush with cash despite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China's sovereign wealth fund quietly snapped up more than $9 billion worth of shares last year in some of the biggest American corporations, including Morgan Stanley, Bank of America and Citigroup.
Although most of the stakes were small, China Investment Corp., the government's $300 billion investment fund, now owns stock in some of the best-known American brands, including Apple, Coca-Cola, Johnson & Johnson, Motorola and Visa.
The detailed list, which contained holdings totaling $9.6 billion as of Dec. 31, was disclosed Friday in a filing with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t lists stakes only in companies tra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ling offers a glimpse of how China is trying to diversify its more than $2 trillion in foreign currency holdings with stock, rather than investing almost entirely in U.S. Treasury bonds and other debt securities issued by governments and by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 like Fannie Mae.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of China and other officials have repeatedly expressed worry about how the country's holdings of U.S. Treasury securities could be hurt by inflation or by mounting U.S. debt. By buying the securities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China is trying to spread its fast-growing wealth more widely. It is also seeking to acquire strategic stakes in companies that could feed its hungry economy with a wide range of commodities.
C.I.C., already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sovereign funds, was formed in 2007 with about $200 billion. It now has assets of nearly $300 billion and, according to state-run news media, is expecting another large injection of funds.
A spokeswoman for C.I.C., which is based in Beijing, did not return e-mail messages or phone calls seeking comment. But analysts said the filing showed that the fund had invested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ts $300 billion in American stocks, and the fund seemed to be following a cautious strategy to diversify globally after initially having put its biggest investments into shoring up the capital of Chinese banks.
"This is still a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compared to the total size of the fund," said Chang Chun, a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in Shanghai.
The sovereign wealth fund got off to a rocky start in 2007 and early 2008 by acquiring a $3 billion nonvoting stake in the American private equity firm Blackstone and paying another $5 billion for a 9.9 percent stake in Morgan Stanley.
Shares of both companies plummeted in 2008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leading to a storm of criticism directed at C.I.C. But analysts say the fund performed well in 2009, particularly because it was buying aggressively as the market recovered.
Exactly when C.I.C. bought the shares of various companies was not disclosed in the filing. And C.I.C.'s acquisition of nonvoting units of Blackstone and its early stake of preferred shares in Morgan Stanley are not listed in the filing. The Blackstone and Morgan Stanley stakes are not listed, apparently because they are not traded equities.
The filing indicates that C.I.C. owns about $19 million worth of Bank of America stock, close to $30 million worth of Citigroup shares and about $333 million worth of shares in Visa, as well as holdings in various index funds.
The fund's largest listed holdings were $1.7 billion worth of shares in Morgan Stanley and nearly $650 million worth of shares in BlackRock, the New York money management fund.
The Morgan Stanley stake was acquired last June, when the investment bank issued about $2.2 billion worth of common shares to help repay the U.S. government under the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C.I.C. acquired about $1.2 billion worth of shares at that time.
Some U.S. politicians in both parties have been nervous about China's growing financial reach, and particularly wary that China might seek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West commensurate with its corporate stakes. Wariness in Washington flared four years ago when Congress discouraged Cnooc, a state-owned Chinese oil company, from buying Unocal.
Most sovereign wealth fun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Norway's, disclose few details about their holdings. But C.I.C. made its list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S.E.C.'s form 13F, which is filed quarterly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mutual f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n Simpfendorfer, an economist at Royal Bank of Scotland, said the Chinese sovereign wealth fund's decision to disclose its holdings could limit concerns about secrecy in government holdings.
"This should help reassure politicians that Chinese sovereign wealth funds can take minority positions responsibly," he said.
C.I.C.'s holding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are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In Canada, it owns a $3.5 billion stake in Teck Resources, a mining and resources company li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1 million stake in Research in Motion, the maker of BlackBerry mobile phones.
The sovereign wealth fund has also been buying small stakes in Australia's biggest banks and paid $646 million last autumn for a stake in Noble Group, a diversified commodities company based in Hong Kong with ope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in industries like iron ore mining and sugar mills.
Executives whose companies have accepted investments from C.I.C. tend to defend it as apolitical.
Richard S. Elman,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Noble, said last month that C.I.C. executives had been businesslike in their approach to the investment.
"They are hugely commercial, and they want results," he said. "They do not interfere in the day-to-day operations."
Although most of the stakes were small, China Investment Corp., the government's $300 billion investment fund, now owns stock in some of the best-known American brands, including Apple, Coca-Cola, Johnson & Johnson, Motorola and Visa.
The detailed list, which contained holdings totaling $9.6 billion as of Dec. 31, was disclosed Friday in a filing with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t lists stakes only in companies tra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ling offers a glimpse of how China is trying to diversify its more than $2 trillion in foreign currency holdings with stock, rather than investing almost entirely in U.S. Treasury bonds and other debt securities issued by governments and by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 like Fannie Mae.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of China and other officials have repeatedly expressed worry about how the country's holdings of U.S. Treasury securities could be hurt by inflation or by mounting U.S. debt. By buying the securities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China is trying to spread its fast-growing wealth more widely. It is also seeking to acquire strategic stakes in companies that could feed its hungry economy with a wide range of commodities.
C.I.C., already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sovereign funds, was formed in 2007 with about $200 billion. It now has assets of nearly $300 billion and, according to state-run news media, is expecting another large injection of funds.
A spokeswoman for C.I.C., which is based in Beijing, did not return e-mail messages or phone calls seeking comment. But analysts said the filing showed that the fund had invested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ts $300 billion in American stocks, and the fund seemed to be following a cautious strategy to diversify globally after initially having put its biggest investments into shoring up the capital of Chinese banks.
"This is still a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compared to the total size of the fund," said Chang Chun, a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in Shanghai.
The sovereign wealth fund got off to a rocky start in 2007 and early 2008 by acquiring a $3 billion nonvoting stake in the American private equity firm Blackstone and paying another $5 billion for a 9.9 percent stake in Morgan Stanley.
Shares of both companies plummeted in 2008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leading to a storm of criticism directed at C.I.C. But analysts say the fund performed well in 2009, particularly because it was buying aggressively as the market recovered.
Exactly when C.I.C. bought the shares of various companies was not disclosed in the filing. And C.I.C.'s acquisition of nonvoting units of Blackstone and its early stake of preferred shares in Morgan Stanley are not listed in the filing. The Blackstone and Morgan Stanley stakes are not listed, apparently because they are not traded equities.
The filing indicates that C.I.C. owns about $19 million worth of Bank of America stock, close to $30 million worth of Citigroup shares and about $333 million worth of shares in Visa, as well as holdings in various index funds.
The fund's largest listed holdings were $1.7 billion worth of shares in Morgan Stanley and nearly $650 million worth of shares in BlackRock, the New York money management fund.
The Morgan Stanley stake was acquired last June, when the investment bank issued about $2.2 billion worth of common shares to help repay the U.S. government under the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C.I.C. acquired about $1.2 billion worth of shares at that time.
Some U.S. politicians in both parties have been nervous about China's growing financial reach, and particularly wary that China might seek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West commensurate with its corporate stakes. Wariness in Washington flared four years ago when Congress discouraged Cnooc, a state-owned Chinese oil company, from buying Unocal.
Most sovereign wealth fun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Norway's, disclose few details about their holdings. But C.I.C. made its list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S.E.C.'s form 13F, which is filed quarterly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mutual f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n Simpfendorfer, an economist at Royal Bank of Scotland, said the Chinese sovereign wealth fund's decision to disclose its holdings could limit concerns about secrecy in government holdings.
"This should help reassure politicians that Chinese sovereign wealth funds can take minority positions responsibly," he said.
C.I.C.'s holdings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are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In Canada, it owns a $3.5 billion stake in Teck Resources, a mining and resources company li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1 million stake in Research in Motion, the maker of BlackBerry mobile phones.
The sovereign wealth fund has also been buying small stakes in Australia's biggest banks and paid $646 million last autumn for a stake in Noble Group, a diversified commodities company based in Hong Kong with ope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in industries like iron ore mining and sugar mills.
Executives whose companies have accepted investments from C.I.C. tend to defend it as apolitical.
Richard S. Elman,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Noble, said last month that C.I.C. executives had been businesslike in their approach to the investment.
"They are hugely commercial, and they want results," he said. "They do not interfere in the day-to-day operations."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曾渊沧@股友通讯录 - 2010年2月
一月初,股市表现的很不错,创出去年3 月之后的新高。冷不防,美国奥巴马总统说要立法禁止银行坐盘炒股,炒衍生工具,也不可持有对冲基金。单一银行有款额更不能超过全国银行存款额的10%.............
奥巴马的宣战令正在上升的股市突然急跌,拖累了新加坡股市。
我担心这一次的调整会是一个较大型的调整,因为去年3 月股市见底以来,仍未出现过任何较大型的调整。上升的时间太久了,也许是时候调整调整了,大家要小心。如果真的出现大调整,调整幅度可达过去升势的三分之一。过去9 个月,海指上升1500 点,三分之一即500 点。这是技术分析的理论下跌幅度。
我不是主张短线投资的人,因此,遇上调整,是趁低吸纳然后长线持有,而不是博短期反弹。如今,海指2 天移动平均线已低过19 天移动平均线,不妨耐心地等2 天移动平均线回升,升越19 天移动平均线才入市就比较安全,未减持者不妨适量减持。
因为大市可能处於调整期,因此尽管赌场开幕,云顶这只股暂时也不该买,等过了调整期再打算。
美国奥巴马的建议会不会真的变成法律?如果会,会是影响全球。非常巨大的改变,到时候全球股市成交会缩小。不过,另一个较极端的可能性是美国的银行不甘於受控制,会迁离美国,来到亚洲。其中最可能的新落脚点是新加坡与香港。当然,这也得看新加坡与香港政府到时候的立场,政策是什么?如果美国的银行东迁来新加坡或香港,不得了,这里将变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
不过,奥巴马的建议要进一步落实,还得通过立法,这是至少一年的时间。因此,再过一阵子这件事也是逐渐淡化,一直到今年年底美国举行国会参众两院中期选举时,奥巴马可能又会把这个建议提出来。
基本上,奥巴马的限制银行炒股的建议是为了讨好选民。美国选民对美国的银行高层任意发放极高额的花红非常不满。2008 年金融海啸是这些银行搞出来的。出了事,美国政府印钞票来救他们,他们拿了钱不是用来支持工商界复苏,而是炒股票,炒赢了还钱给政府,然后派花红。2009 年美国的银行高层所发的花红金额是破记录的高,美国人民是气坏了。最近,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在麻省参议员补选中失败,失去已持有43 年之久的议席,奥巴马不得不做些事来取悦选民。因此大家要很留意美国近日的政局。两天、十九天移动平均数也许可以用来决定入市,退市之用。
奥巴马的宣战令正在上升的股市突然急跌,拖累了新加坡股市。
我担心这一次的调整会是一个较大型的调整,因为去年3 月股市见底以来,仍未出现过任何较大型的调整。上升的时间太久了,也许是时候调整调整了,大家要小心。如果真的出现大调整,调整幅度可达过去升势的三分之一。过去9 个月,海指上升1500 点,三分之一即500 点。这是技术分析的理论下跌幅度。
我不是主张短线投资的人,因此,遇上调整,是趁低吸纳然后长线持有,而不是博短期反弹。如今,海指2 天移动平均线已低过19 天移动平均线,不妨耐心地等2 天移动平均线回升,升越19 天移动平均线才入市就比较安全,未减持者不妨适量减持。
因为大市可能处於调整期,因此尽管赌场开幕,云顶这只股暂时也不该买,等过了调整期再打算。
美国奥巴马的建议会不会真的变成法律?如果会,会是影响全球。非常巨大的改变,到时候全球股市成交会缩小。不过,另一个较极端的可能性是美国的银行不甘於受控制,会迁离美国,来到亚洲。其中最可能的新落脚点是新加坡与香港。当然,这也得看新加坡与香港政府到时候的立场,政策是什么?如果美国的银行东迁来新加坡或香港,不得了,这里将变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
不过,奥巴马的建议要进一步落实,还得通过立法,这是至少一年的时间。因此,再过一阵子这件事也是逐渐淡化,一直到今年年底美国举行国会参众两院中期选举时,奥巴马可能又会把这个建议提出来。
基本上,奥巴马的限制银行炒股的建议是为了讨好选民。美国选民对美国的银行高层任意发放极高额的花红非常不满。2008 年金融海啸是这些银行搞出来的。出了事,美国政府印钞票来救他们,他们拿了钱不是用来支持工商界复苏,而是炒股票,炒赢了还钱给政府,然后派花红。2009 年美国的银行高层所发的花红金额是破记录的高,美国人民是气坏了。最近,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在麻省参议员补选中失败,失去已持有43 年之久的议席,奥巴马不得不做些事来取悦选民。因此大家要很留意美国近日的政局。两天、十九天移动平均数也许可以用来决定入市,退市之用。
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三十四年前的宿命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與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合辦「2010年投資者教育日」,由經濟師羅家聰分享對經濟前景的看法,題目為「三十四年前的宿命」。
羅家聰指出,由1980年代初至約2000年,全球經歷了一段相當繁榮的日子,而現在全球經濟與1976年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息口油價展望全球經濟
首先,在過去二十至三十年間,美國以低息政策帶領全球對抗通脹。聯邦基金利率由1980年初的二十厘,一直大幅度下調。由於息口是投資的成本,當投資成本降低,全球在這段期間,享受了長時間的繁榮期。
但是,羅家聰預計,當息口減無可減的時候,以對稱性的方式預測,便會出現如紅線所顯示的情況,日後的息口水平或會一直上揚。這意味着息口已經見底,無法將成本繼續減低。他關注日後若成本增加,可能導致經濟倒退。
其次,油價分別在1946年、1973年及2000年,每二十七年上升一級,而且每次都似乎有上無落。這表示,過去二十至三十年的低成本難以維持下去,日後或不能繼續依靠低成本創造長時間的繁榮。
與三十四年前的美國失業率比較,其中一個相似的情況,包括失業率由當初的高位一直下跌了二十年,但分別到了1968至1970年及2002年後,失業率見底,便會發展至如現在一浪接一浪的上升階段。羅家聰估計,失業率很快會見頂,主要因素有三項:
1. 以歷史為借鑑,在失業率見頂前,持續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會有趨勢性向下的情況出現,而現在情況亦相當明顯,並發生了接近一年。
2. 近期,美國政府積極創造兼職及臨時工的就業機會,產生很多就業職位,改善失業數字。
3. 部分失業人士因長期失業而放棄找工作,令勞動人口萎縮。
由此可見,政府的政策有助改善就業問題,但經濟若持續衰退,失業率會再次回升。
由於美國及歐洲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DP)佔全球超過一半的經濟體積,對全球整體需求極具影響力。整體需求是經濟復蘇的動力,經濟復蘇亦是股市和樓市上升最根本的原動力。如果經濟持續衰退而令失業率上升,代表人民的消費力愈來愈低,亦會減慢經濟復蘇的速度。
股市在滯脹期走勢
此外,現在美國的通脹現象亦與三十四年前相似。他預料,當多國政府向市場注資後,會出現長達約三年的通脹。一般來說,通脹可分為核心及非核心通脹,核心通脹主要依靠經濟增長帶動,經濟好景時,加人工、加價導致通脹出現。但現在預見的通脹屬非核心通脹,即大部分百貨用品價格不高,但糧食、能源及金屬等的價格上升。
這反映市面上流動資金過剩,令人對貨幣失去信心,於是轉移資金至購買商品以求保值。這種因成本推升而出現的通脹,更未必與經濟復蘇同步。
美國在七十年代M2增長達15至16%,當時金價一下子急升,導致美元貶值。那時更曾在十三年內出現三次滯脹,即整體價格上升,但經濟出現衰退。這顯示當實體經濟未有能力復蘇,但政府以貨幣政策勉強刺激,便會出現滯脹,而這情況更會導致連環的經濟衰退。
聯邦儲備局在2001年採取減息及印鈔的寬鬆貨幣政策,令當年的經濟衰退只維持了不足一年,按年計的國民生產總值亦只是放緩而未有收縮。雖然寬鬆貨幣政策在第一次經濟衰退時的確起了效用,但濫用貨幣政策卻會令市場對貨幣失去信心,如果經濟再出現衰退時,即使再次利用相同的貨幣政策亦未必有效。同時,如果市場對貨幣失去信心,除了會令其貶值外,也會令通脹升溫。
此外,根據歷史,在三次通脹出現不久後,股市已經見頂,隨後道指平均下跌三至四成不等,可見通脹對股市並無幫助。主要是因為非核心通脹(即商品性或成本性通脹)的幅度比核心通脹高,通脹為企業帶來收益的同時,亦令企業成本增加,或導致成本增幅比利潤高,甚至出現虧損。而且,企業於滯脹期轉嫁成本到消費者的能力亦較低。
羅家聰亦指出,道瓊斯指數的走勢與三十四年前亦有相似之處,只是呈現橫行之勢,而香港的恒生指數的走勢亦與三十四年前的恒指相似。根據走勢分析,他相信,如果恒生指數再經歷較大的上落後,波幅便會收窄,整體上不會有太大的升跌。
股市見頂 考慮置業
羅家聰預計,通脹潮將出現,屆時股市會見頂。置業是可考慮的投資,因為根據美國樓市於戰後經歷的三次通脹潮時,樓市與通脹同時上升,但比通脹早一年見頂。
另外,金價同樣會跟隨通脹的走勢上升,但只比通脹早數個月見頂。因此,他預料,2011年樓市及2012年金價可能會見頂,但其後或會出現泡沫,他擔心黃金市場出現泡沫,故此投資者須留意相同的風險。
羅家聰指出,由1980年代初至約2000年,全球經歷了一段相當繁榮的日子,而現在全球經濟與1976年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息口油價展望全球經濟
首先,在過去二十至三十年間,美國以低息政策帶領全球對抗通脹。聯邦基金利率由1980年初的二十厘,一直大幅度下調。由於息口是投資的成本,當投資成本降低,全球在這段期間,享受了長時間的繁榮期。
但是,羅家聰預計,當息口減無可減的時候,以對稱性的方式預測,便會出現如紅線所顯示的情況,日後的息口水平或會一直上揚。這意味着息口已經見底,無法將成本繼續減低。他關注日後若成本增加,可能導致經濟倒退。
其次,油價分別在1946年、1973年及2000年,每二十七年上升一級,而且每次都似乎有上無落。這表示,過去二十至三十年的低成本難以維持下去,日後或不能繼續依靠低成本創造長時間的繁榮。
與三十四年前的美國失業率比較,其中一個相似的情況,包括失業率由當初的高位一直下跌了二十年,但分別到了1968至1970年及2002年後,失業率見底,便會發展至如現在一浪接一浪的上升階段。羅家聰估計,失業率很快會見頂,主要因素有三項:
1. 以歷史為借鑑,在失業率見頂前,持續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會有趨勢性向下的情況出現,而現在情況亦相當明顯,並發生了接近一年。
2. 近期,美國政府積極創造兼職及臨時工的就業機會,產生很多就業職位,改善失業數字。
3. 部分失業人士因長期失業而放棄找工作,令勞動人口萎縮。
由此可見,政府的政策有助改善就業問題,但經濟若持續衰退,失業率會再次回升。
由於美國及歐洲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DP)佔全球超過一半的經濟體積,對全球整體需求極具影響力。整體需求是經濟復蘇的動力,經濟復蘇亦是股市和樓市上升最根本的原動力。如果經濟持續衰退而令失業率上升,代表人民的消費力愈來愈低,亦會減慢經濟復蘇的速度。
股市在滯脹期走勢
此外,現在美國的通脹現象亦與三十四年前相似。他預料,當多國政府向市場注資後,會出現長達約三年的通脹。一般來說,通脹可分為核心及非核心通脹,核心通脹主要依靠經濟增長帶動,經濟好景時,加人工、加價導致通脹出現。但現在預見的通脹屬非核心通脹,即大部分百貨用品價格不高,但糧食、能源及金屬等的價格上升。
這反映市面上流動資金過剩,令人對貨幣失去信心,於是轉移資金至購買商品以求保值。這種因成本推升而出現的通脹,更未必與經濟復蘇同步。
美國在七十年代M2增長達15至16%,當時金價一下子急升,導致美元貶值。那時更曾在十三年內出現三次滯脹,即整體價格上升,但經濟出現衰退。這顯示當實體經濟未有能力復蘇,但政府以貨幣政策勉強刺激,便會出現滯脹,而這情況更會導致連環的經濟衰退。
聯邦儲備局在2001年採取減息及印鈔的寬鬆貨幣政策,令當年的經濟衰退只維持了不足一年,按年計的國民生產總值亦只是放緩而未有收縮。雖然寬鬆貨幣政策在第一次經濟衰退時的確起了效用,但濫用貨幣政策卻會令市場對貨幣失去信心,如果經濟再出現衰退時,即使再次利用相同的貨幣政策亦未必有效。同時,如果市場對貨幣失去信心,除了會令其貶值外,也會令通脹升溫。
此外,根據歷史,在三次通脹出現不久後,股市已經見頂,隨後道指平均下跌三至四成不等,可見通脹對股市並無幫助。主要是因為非核心通脹(即商品性或成本性通脹)的幅度比核心通脹高,通脹為企業帶來收益的同時,亦令企業成本增加,或導致成本增幅比利潤高,甚至出現虧損。而且,企業於滯脹期轉嫁成本到消費者的能力亦較低。
羅家聰亦指出,道瓊斯指數的走勢與三十四年前亦有相似之處,只是呈現橫行之勢,而香港的恒生指數的走勢亦與三十四年前的恒指相似。根據走勢分析,他相信,如果恒生指數再經歷較大的上落後,波幅便會收窄,整體上不會有太大的升跌。
股市見頂 考慮置業
羅家聰預計,通脹潮將出現,屆時股市會見頂。置業是可考慮的投資,因為根據美國樓市於戰後經歷的三次通脹潮時,樓市與通脹同時上升,但比通脹早一年見頂。
另外,金價同樣會跟隨通脹的走勢上升,但只比通脹早數個月見頂。因此,他預料,2011年樓市及2012年金價可能會見頂,但其後或會出現泡沫,他擔心黃金市場出現泡沫,故此投資者須留意相同的風險。
奧巴馬不是克林頓
‧所謂鑑古推今,三十四年前無論是息口走勢、失業情況,以至通脹現象都跟現在極其相似。未來經濟表現及投資環境如何?羅家聰從歷史中找尋答案。
‧隨着企業陸續替換資訊設備,電腦產品商可望受惠。巨騰國際是手提電腦外殼的龍頭生產商,全球市佔率達三成,28頁「信研Express」解構其估值及業務前景。
1月28日,周四。上證綜合指數回升7點,收報2994點,仍未重上3000點大關。港股終止連挫六日跌勢,連日捱沽的內銀股全線回升,「六行」升幅介乎2.1%至4.4%。恒指收報20356點,升323點,成交659億元,期指輕微低水9點,投資者仍抱審慎態度。
濠賭股全線大反彈,半新股金沙中國及永利澳門各升3.9%及4.7%,新濠國際及澳博升幅更分別達9.6%及10.9%。若睇番濠江舊年的博彩收入數據,總體收入仍按年升10%,創歷史新高。若單看去年第四季,更按季回升14%,顯示賭場經營情況轉好。
另一方面,國壽收市後發盈喜。按中國會計準則,去年度盈利較前一年增長50%以上,主因是資本市場向好,令投資收益大幅增加,以及內地執行《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
背景相似疑幻似真
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說中聲言「I don't quit」。美國人卻可能要嘆句:「總統先生你不quit,可我已經被fired了﹗」
奧巴馬打出「創造就業」、「改善財赤」和「幫助中產」三大牌章。心水清的讀者應該記得,在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中,白宮早已強調會向聘請新員工的僱主提供稅務優惠,並且向企業和新業務提供減稅;只是,在美國人眼中,這些承諾都未能兌現。舊調重彈可否奏效?
許多人覺得,奧巴馬和他的管治團隊有向克林頓偷師之意,因為眼前他所面對的經濟處境,與1994年克林頓的困境相似。有人說,布殊成功度過一個「無業復蘇」(jobless recovery),而克林頓則創造出一個奇迹般的美國經濟。
克林頓在1992年底勝出大選,其時美國經濟雖已走出儲貸(S&L)危機的陰影,GDP回復增長,但失業率從克林頓入主白宮時的5%水平,一度升至7.63%,導致民主黨在1994年國會中期選舉中慘敗,痛失參眾兩院控制權。但是,克林頓與其管治班子重整旗鼓,集中處理經濟問題並重新挽回中產選民的支持,連上任初期強調的醫療改革亦淡化下來。結果,克林頓在1996年成功連任,美國人沉醉於長達六年的黃金時期,把整個科網泡沫留給布殊收拾。
醫改爭辯、失業民怨、經濟低迷不振,奧巴馬上任第一年的景況,的確在許多方面跟克林頓入主白宮初期非常相似。然而,向歷史取經,難道就是靈丹妙藥?奧巴馬應該知道,此一時,彼一時。拆去外皮,今天與十多年前是兩個世界,外交及國際環境姑且不論,光說美國本身的經濟問題,兩個時期已大不相同。
不一樣的衰退
克林頓上台前後的衰退,與今天的情況相比,有專家戲稱為a garden variety downturn,即「簡單平常」的經濟衰退。在這種環境中,GDP萎縮有80%跟企業大削存貨有關。經營者錯判經濟前景,被迫大減生產關廠裁員,並以賤價清理剩餘存貨﹔政府則透過財政、貨幣政策重新刺激需求。
重點是,在「正常」的衰退周期中,信貸即使會收緊,但不會一直萎縮下去。經過一年多時間,企業削減存貨已接近尾聲,甚至重新落單,但這並不代表消費需求真正復蘇,因為美國這次面對的是信貸和房地產兩個泡沫、而且是積累多年的超級大泡沫一起爆破,企業和家庭還要面對漫長的減債周期。所以,要看這次美國經濟復蘇或就業前景,仍離不開「信貸」二字。不過,銀行寧可水浸都不願放出貸款,一來政府對資本要求提高,二來心知肚明壞賬、爛數、毒債問題未了,writedown仍未完成,即使過得風險測試,都要先行自保,無暇理會小企業死活。大企業則趁市況未轉壞、聯儲局未加息,紛紛發債配股集資。
上星期《金融時報》LEX專欄有一篇文章頗堪玩味,譏笑政府推出的《復蘇法案》帶來的就業是「創」出來的。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就該法案的經濟影響作出調查,報告指出,去年刺激方案帶來125萬至200萬份職位,表面上是很好的數字,但調查報告沒有告訴你的是,任何人若獲得政府恩惠,都會被納入「製造與挽救」的職位數目之列。換句話說,在街上游手好閒的人,只要獲得刺激方案的資助,都變成有工做了。即使如此,美國失業率仍升至10%以上。
紅牛齋啡吊神經
回到核心,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承認,創造就業要依靠私營部門,但問題是,企業必須具備擴張意欲,才會增加招聘。可是,公司增聘人手,前提是必須看到消費需求真的已經回來。如何看這個問題?且讓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來告訴大家。格羅斯老實不客氣話,過去十五個月,各國政府用它們的荷包來救助私人行業,嘗試進行「排毒」(detoxification)和「降槓」(deleveraging),多得這超過2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環球經濟才得以避過一劫。不過,這2萬多億美元根本就是一罐「紅牛」,或者一杯「齋啡」,吊一吊神經而已。
債王認為,有四分一美國人還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政府要創造「就業」及「收入」,直到目前為止,仍然看不見;如果失業率持續維持在雙位數,平民百姓和一眾消費者資金不足(undercapitalized)的情況得不到改善,個人信貸槓桿就很難減。格羅斯如此字字鏗鏘,PIMCO 2月號「投資展望」,奧巴馬又豈能錯過。
斷供潮續惡化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經過兩天會議後,宣布繼續把利率維持在接近零水平,並在3月結束購買按揭抵押證券的計劃。
聯儲局在會後聲明中說,經濟活動持續增強,全世界的交易員都視之為正面因素。然而,在四十三個州公布的失業率都在上升之際,聯儲局卻說勞工市場惡化情況有所緩和;決策者一方面強調美國家庭正在增加消費,另一方面卻指消費受制於疲弱的勞工市場、似有若無的工資增長、房屋價格下跌和緊縮的信貸環境。
在FOMC的聲明中,看不到樓市持續改善的言論。老畢認為,這並不奇怪,在二手房屋銷售大跌17%,新屋銷售下跌7.6%至1963年以來最低水平的現實下,聯儲局怎可能告訴國民,樓市正在復蘇。新屋銷售去年全年跌了23%,樓市顯然在進一步惡化,社區和地區銀行的壞賬也在不斷增加。
RealtyTrac在其2009年大都會地區斷供情況報告中指出,去年拉斯維加斯每八間房屋便有一間斷供,而二十大斷供熱點全都來自陽光地帶(Sun Belt),即美國南部和西南部,最多的是加州,共有九個城市在二十大內,其次是佛羅里達州,有八個;內華達州有兩個,亞利桑那州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猶他州的普洛佛市(Provo)和愛達荷州的波伊西市(Boise City)斷供個案按年大增超過100%。
‧發改委公布去年各地區投資增速,以中部地區投資增長最快,達36%,增速按年加快2.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投資增長亦達35%,增速同比加快8.3個百分點。
‧聯儲局、歐洲央行、英倫銀行和瑞士央行周三表示計畫讓臨時沒緣掉期合約在二月一日結束。這些合約原意是在危機期間向全球金融體系提供美元流動資金,但歐洲央行說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的運作有所改善,印次不再需要這些合約的協助。
‧豐田周二宣布暫停出售大部份的受幻影車款後,周三擴大回收範圍,宣布另外一百一十萬輛汽車需要因安全理由而進行維修。總的來說,豐田已經回收了大約六百萬輛油門踏板出了問題的汽車,並在政府壓力下停止生產。豐田經銷商目前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那些未能售出的存貨,主要汽車租賃商Avis和Hertz說他們正從車隊中抽出豐田汽車,豐田的對手,例如通用汽車(GM)則利用這個機會奪取市場份額。
‧瑞士政府本來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同意交出懷疑逃稅的瑞銀美國客戶名單,但現在有所退卻。兩個瑞士法院較早時候裁定,公布有關名單違犯瑞士的保密條例。瑞士內閣表示會繼續與美國討論這個問題,但承認美國可能會重開針對瑞銀的民事訴訟。
‧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周三在國會一個聽證會上表示,對於擔任紐約聯儲銀行總裁時,作出的關於拯救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決定,他會負上全部責任,並為這些決定感到驕傲。民主共和兩黨議員都非常不滿蓋特納和紐約聯儲銀行,指他們向銀行提供了載滿公帑的撲滿,然後又禁止銀行透露這件事。在聽證會後,眾議員伊薩(Darrell Issa)公開了一份名單,列出紐約聯儲銀行以全價向AIG銀行對手購買的有毒資產。紐約聯儲銀行曾要求銀行把有關細節保密到2018年,但伊薩說很多有關資產都是短期性質的,令長期保密的要求變得毫不合理。
‧隨着企業陸續替換資訊設備,電腦產品商可望受惠。巨騰國際是手提電腦外殼的龍頭生產商,全球市佔率達三成,28頁「信研Express」解構其估值及業務前景。
1月28日,周四。上證綜合指數回升7點,收報2994點,仍未重上3000點大關。港股終止連挫六日跌勢,連日捱沽的內銀股全線回升,「六行」升幅介乎2.1%至4.4%。恒指收報20356點,升323點,成交659億元,期指輕微低水9點,投資者仍抱審慎態度。
濠賭股全線大反彈,半新股金沙中國及永利澳門各升3.9%及4.7%,新濠國際及澳博升幅更分別達9.6%及10.9%。若睇番濠江舊年的博彩收入數據,總體收入仍按年升10%,創歷史新高。若單看去年第四季,更按季回升14%,顯示賭場經營情況轉好。
另一方面,國壽收市後發盈喜。按中國會計準則,去年度盈利較前一年增長50%以上,主因是資本市場向好,令投資收益大幅增加,以及內地執行《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
背景相似疑幻似真
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說中聲言「I don't quit」。美國人卻可能要嘆句:「總統先生你不quit,可我已經被fired了﹗」
奧巴馬打出「創造就業」、「改善財赤」和「幫助中產」三大牌章。心水清的讀者應該記得,在奧巴馬的刺激經濟方案中,白宮早已強調會向聘請新員工的僱主提供稅務優惠,並且向企業和新業務提供減稅;只是,在美國人眼中,這些承諾都未能兌現。舊調重彈可否奏效?
許多人覺得,奧巴馬和他的管治團隊有向克林頓偷師之意,因為眼前他所面對的經濟處境,與1994年克林頓的困境相似。有人說,布殊成功度過一個「無業復蘇」(jobless recovery),而克林頓則創造出一個奇迹般的美國經濟。
克林頓在1992年底勝出大選,其時美國經濟雖已走出儲貸(S&L)危機的陰影,GDP回復增長,但失業率從克林頓入主白宮時的5%水平,一度升至7.63%,導致民主黨在1994年國會中期選舉中慘敗,痛失參眾兩院控制權。但是,克林頓與其管治班子重整旗鼓,集中處理經濟問題並重新挽回中產選民的支持,連上任初期強調的醫療改革亦淡化下來。結果,克林頓在1996年成功連任,美國人沉醉於長達六年的黃金時期,把整個科網泡沫留給布殊收拾。
醫改爭辯、失業民怨、經濟低迷不振,奧巴馬上任第一年的景況,的確在許多方面跟克林頓入主白宮初期非常相似。然而,向歷史取經,難道就是靈丹妙藥?奧巴馬應該知道,此一時,彼一時。拆去外皮,今天與十多年前是兩個世界,外交及國際環境姑且不論,光說美國本身的經濟問題,兩個時期已大不相同。
不一樣的衰退
克林頓上台前後的衰退,與今天的情況相比,有專家戲稱為a garden variety downturn,即「簡單平常」的經濟衰退。在這種環境中,GDP萎縮有80%跟企業大削存貨有關。經營者錯判經濟前景,被迫大減生產關廠裁員,並以賤價清理剩餘存貨﹔政府則透過財政、貨幣政策重新刺激需求。
重點是,在「正常」的衰退周期中,信貸即使會收緊,但不會一直萎縮下去。經過一年多時間,企業削減存貨已接近尾聲,甚至重新落單,但這並不代表消費需求真正復蘇,因為美國這次面對的是信貸和房地產兩個泡沫、而且是積累多年的超級大泡沫一起爆破,企業和家庭還要面對漫長的減債周期。所以,要看這次美國經濟復蘇或就業前景,仍離不開「信貸」二字。不過,銀行寧可水浸都不願放出貸款,一來政府對資本要求提高,二來心知肚明壞賬、爛數、毒債問題未了,writedown仍未完成,即使過得風險測試,都要先行自保,無暇理會小企業死活。大企業則趁市況未轉壞、聯儲局未加息,紛紛發債配股集資。
上星期《金融時報》LEX專欄有一篇文章頗堪玩味,譏笑政府推出的《復蘇法案》帶來的就業是「創」出來的。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就該法案的經濟影響作出調查,報告指出,去年刺激方案帶來125萬至200萬份職位,表面上是很好的數字,但調查報告沒有告訴你的是,任何人若獲得政府恩惠,都會被納入「製造與挽救」的職位數目之列。換句話說,在街上游手好閒的人,只要獲得刺激方案的資助,都變成有工做了。即使如此,美國失業率仍升至10%以上。
紅牛齋啡吊神經
回到核心,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承認,創造就業要依靠私營部門,但問題是,企業必須具備擴張意欲,才會增加招聘。可是,公司增聘人手,前提是必須看到消費需求真的已經回來。如何看這個問題?且讓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來告訴大家。格羅斯老實不客氣話,過去十五個月,各國政府用它們的荷包來救助私人行業,嘗試進行「排毒」(detoxification)和「降槓」(deleveraging),多得這超過2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環球經濟才得以避過一劫。不過,這2萬多億美元根本就是一罐「紅牛」,或者一杯「齋啡」,吊一吊神經而已。
債王認為,有四分一美國人還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政府要創造「就業」及「收入」,直到目前為止,仍然看不見;如果失業率持續維持在雙位數,平民百姓和一眾消費者資金不足(undercapitalized)的情況得不到改善,個人信貸槓桿就很難減。格羅斯如此字字鏗鏘,PIMCO 2月號「投資展望」,奧巴馬又豈能錯過。
斷供潮續惡化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經過兩天會議後,宣布繼續把利率維持在接近零水平,並在3月結束購買按揭抵押證券的計劃。
聯儲局在會後聲明中說,經濟活動持續增強,全世界的交易員都視之為正面因素。然而,在四十三個州公布的失業率都在上升之際,聯儲局卻說勞工市場惡化情況有所緩和;決策者一方面強調美國家庭正在增加消費,另一方面卻指消費受制於疲弱的勞工市場、似有若無的工資增長、房屋價格下跌和緊縮的信貸環境。
在FOMC的聲明中,看不到樓市持續改善的言論。老畢認為,這並不奇怪,在二手房屋銷售大跌17%,新屋銷售下跌7.6%至1963年以來最低水平的現實下,聯儲局怎可能告訴國民,樓市正在復蘇。新屋銷售去年全年跌了23%,樓市顯然在進一步惡化,社區和地區銀行的壞賬也在不斷增加。
RealtyTrac在其2009年大都會地區斷供情況報告中指出,去年拉斯維加斯每八間房屋便有一間斷供,而二十大斷供熱點全都來自陽光地帶(Sun Belt),即美國南部和西南部,最多的是加州,共有九個城市在二十大內,其次是佛羅里達州,有八個;內華達州有兩個,亞利桑那州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猶他州的普洛佛市(Provo)和愛達荷州的波伊西市(Boise City)斷供個案按年大增超過100%。
‧發改委公布去年各地區投資增速,以中部地區投資增長最快,達36%,增速按年加快2.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投資增長亦達35%,增速同比加快8.3個百分點。
‧聯儲局、歐洲央行、英倫銀行和瑞士央行周三表示計畫讓臨時沒緣掉期合約在二月一日結束。這些合約原意是在危機期間向全球金融體系提供美元流動資金,但歐洲央行說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的運作有所改善,印次不再需要這些合約的協助。
‧豐田周二宣布暫停出售大部份的受幻影車款後,周三擴大回收範圍,宣布另外一百一十萬輛汽車需要因安全理由而進行維修。總的來說,豐田已經回收了大約六百萬輛油門踏板出了問題的汽車,並在政府壓力下停止生產。豐田經銷商目前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那些未能售出的存貨,主要汽車租賃商Avis和Hertz說他們正從車隊中抽出豐田汽車,豐田的對手,例如通用汽車(GM)則利用這個機會奪取市場份額。
‧瑞士政府本來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同意交出懷疑逃稅的瑞銀美國客戶名單,但現在有所退卻。兩個瑞士法院較早時候裁定,公布有關名單違犯瑞士的保密條例。瑞士內閣表示會繼續與美國討論這個問題,但承認美國可能會重開針對瑞銀的民事訴訟。
‧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周三在國會一個聽證會上表示,對於擔任紐約聯儲銀行總裁時,作出的關於拯救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決定,他會負上全部責任,並為這些決定感到驕傲。民主共和兩黨議員都非常不滿蓋特納和紐約聯儲銀行,指他們向銀行提供了載滿公帑的撲滿,然後又禁止銀行透露這件事。在聽證會後,眾議員伊薩(Darrell Issa)公開了一份名單,列出紐約聯儲銀行以全價向AIG銀行對手購買的有毒資產。紐約聯儲銀行曾要求銀行把有關細節保密到2018年,但伊薩說很多有關資產都是短期性質的,令長期保密的要求變得毫不合理。
Monday, January 25, 2010
分享集: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在这里我要指出一点,整部“孙子兵法”,从来没说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指这八个字出自孙子,是不正确的。
熟读“孙子兵法”的人,就必然知道孙子根本不会说“百战百胜”,战场千变万化,善战者最多只能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军形篇)。(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要做到“百战百胜”,是不可能的。
在股票市场中,要做到每一次都赚钱,那是不可能的,根本也不实际,只要能做到赚的次数多过亏的次数,就是成功了。
那些夸口每次投资都赚钱的人,不是吹牛,就是根本没有进场。
“知”是成功关键
要在股市投资成功,“知”是一个关键。
在战争中,“知”的程度,是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
在孙子十三篇中,“知”字出现了七十六次,可见孙子对“知”的重视。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孙子总是说“知彼知己”,把“知彼”排在第一位,从来没把“知己”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了解敌人不但远比了解自己困难,而且也更重要。
了解敌情,贯穿了整部孙子,孙子十三篇,篇篇强调“知”的重要,最后一篇“用间篇”,反复说明应用间谍搜集情报的重要性,并说明五种用间法,而其中尤以“反间”为最重要。
孙子战略应用到股票投资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把孙子的这个战略,应用到股票投资上。
1 第一种情况:知彼知己,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打胜仗的把握就大大的提高,这就是“百战不殆”,“不殆”只是将危险程度降至最低,也就是提高了打胜仗的机会。
在股市中,如果你不但了解你的对手,而且也了解你自己的话,你就可以将风险减至最低程度,提高了赚钱的机会。
你的“对手”是谁?
第一个对手是“企业”,就是你所投资的企业,买股票既然是买公司的股份,则你的投资是否成功,决定於企业的成败。
你的资本,就是你的兵,企业就是你的战场,在投入你的资本之前,你必须对你所投资的企业,有充份的认识,这就是“知彼”。
如果你对所投资的企业,一无所知,等于根本不知敌情就贸贸然投入战场,吃败仗是意料中事。
股市变化难预测
第二个对手是股市,股市像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你根本不可能预测其变化。
与股市共舞,你必然精疲力倦;我置身股市四十年,我的经验是制服股市这个怪兽的最有效法宝是第一,反向,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第二,是以静待动,像老竹般,把根深深地伸进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屹立不动,管他东南西北风狂吹,就是不动,怎样强劲的风也奈何不了老竹。
我们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好股,管他股市狂风如何吹刮,就是握紧股票不放,直到股市飘升至疯狂的高度时,一股脑儿卖掉,一走了之,股市奈何不了你。这是打败股市这个怪兽的最高明“拙招”。
2 第二种情况:不知彼而知己,就是不了解敌人,但你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自己就是知道你自己的势力--包括财力,你承担风险的程度,你的投资哲理等。
拟定守策略必胜
了解自己,就可以拟定 “守”的策略,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应用得当,也可以打胜仗。
例如你不想冒险,那么,最好是买财务稳健派息率高的股票,这样你已立于不败之地,只要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等到牛市出现,你就‘可不’费吹灰之力而大赚。
3 第三种情况:不知彼不知己。这是最糟糕的。很不幸的,股市中九十巴仙以上是这类投资者。
既不了解企业,也不了解股市动向,更不了解自己,他们只是糊糊涂涂的跟着别人向前走,别人掉下悬崖,他也跟着掉下去。
这种投资者“每战必殆”,最明智的战略,就是绝迹股市,就好像不知敌情,又不了解自己有多少兵力那样,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战场。
认识多赚钱越多
孙子也主张“不敌则能避之”(打不过敌人就避开敌人)。这样,总比“每战必殆”(每一次打仗都陷入危险境地)高明,因为最低限度你保存了实力(没有亏蚀)。
股神巴菲特说:“你赚钱的多少,跟你认识股票的程度成正比”。
意思是说:你对股票和股市认识越深(就是孙子的“知”之深),赚钱越多。
认识少,赚得也少。不认识(不知彼不知己),不但赚不到,反而亏蚀。
巴菲特与孙子,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熟读“孙子兵法”的人,就必然知道孙子根本不会说“百战百胜”,战场千变万化,善战者最多只能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军形篇)。(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要做到“百战百胜”,是不可能的。
在股票市场中,要做到每一次都赚钱,那是不可能的,根本也不实际,只要能做到赚的次数多过亏的次数,就是成功了。
那些夸口每次投资都赚钱的人,不是吹牛,就是根本没有进场。
“知”是成功关键
要在股市投资成功,“知”是一个关键。
在战争中,“知”的程度,是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
在孙子十三篇中,“知”字出现了七十六次,可见孙子对“知”的重视。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孙子总是说“知彼知己”,把“知彼”排在第一位,从来没把“知己”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了解敌人不但远比了解自己困难,而且也更重要。
了解敌情,贯穿了整部孙子,孙子十三篇,篇篇强调“知”的重要,最后一篇“用间篇”,反复说明应用间谍搜集情报的重要性,并说明五种用间法,而其中尤以“反间”为最重要。
孙子战略应用到股票投资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把孙子的这个战略,应用到股票投资上。
1 第一种情况:知彼知己,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打胜仗的把握就大大的提高,这就是“百战不殆”,“不殆”只是将危险程度降至最低,也就是提高了打胜仗的机会。
在股市中,如果你不但了解你的对手,而且也了解你自己的话,你就可以将风险减至最低程度,提高了赚钱的机会。
你的“对手”是谁?
第一个对手是“企业”,就是你所投资的企业,买股票既然是买公司的股份,则你的投资是否成功,决定於企业的成败。
你的资本,就是你的兵,企业就是你的战场,在投入你的资本之前,你必须对你所投资的企业,有充份的认识,这就是“知彼”。
如果你对所投资的企业,一无所知,等于根本不知敌情就贸贸然投入战场,吃败仗是意料中事。
股市变化难预测
第二个对手是股市,股市像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你根本不可能预测其变化。
与股市共舞,你必然精疲力倦;我置身股市四十年,我的经验是制服股市这个怪兽的最有效法宝是第一,反向,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第二,是以静待动,像老竹般,把根深深地伸进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屹立不动,管他东南西北风狂吹,就是不动,怎样强劲的风也奈何不了老竹。
我们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好股,管他股市狂风如何吹刮,就是握紧股票不放,直到股市飘升至疯狂的高度时,一股脑儿卖掉,一走了之,股市奈何不了你。这是打败股市这个怪兽的最高明“拙招”。
2 第二种情况:不知彼而知己,就是不了解敌人,但你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自己就是知道你自己的势力--包括财力,你承担风险的程度,你的投资哲理等。
拟定守策略必胜
了解自己,就可以拟定 “守”的策略,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应用得当,也可以打胜仗。
例如你不想冒险,那么,最好是买财务稳健派息率高的股票,这样你已立于不败之地,只要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等到牛市出现,你就‘可不’费吹灰之力而大赚。
3 第三种情况:不知彼不知己。这是最糟糕的。很不幸的,股市中九十巴仙以上是这类投资者。
既不了解企业,也不了解股市动向,更不了解自己,他们只是糊糊涂涂的跟着别人向前走,别人掉下悬崖,他也跟着掉下去。
这种投资者“每战必殆”,最明智的战略,就是绝迹股市,就好像不知敌情,又不了解自己有多少兵力那样,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战场。
认识多赚钱越多
孙子也主张“不敌则能避之”(打不过敌人就避开敌人)。这样,总比“每战必殆”(每一次打仗都陷入危险境地)高明,因为最低限度你保存了实力(没有亏蚀)。
股神巴菲特说:“你赚钱的多少,跟你认识股票的程度成正比”。
意思是说:你对股票和股市认识越深(就是孙子的“知”之深),赚钱越多。
认识少,赚得也少。不认识(不知彼不知己),不但赚不到,反而亏蚀。
巴菲特与孙子,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分享集:多算胜
孙子,名武,生於2500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他所写的“孙子兵法”,居兵书之首,被誉为“兵家宝典”“智慧宝库”。
这部只有5913个字的奇书,分为十三篇,故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孙子十三篇”。
“孙子兵法”,家喻户晓,只要提到“孙子”,每个人都知道是指“孙子兵法”。
孙子的战略,不但适用於军事上,同时也适用於商界,实际上,孙子已是许多大学商学院修读的科目之一。据我所知,拉曼大学就规定所有学生,不分院系,都必须修读此书,每周必须上一节孙子兵法的课,为期一学期。
孙子不但可应用在商场上,也可应用在股票投资上。
商场如战场,而股市为战场中的战场,是一个斗智角力,争分夺秒之场所,故孙子兵法,特别管用。
战场中的战场
例如第一篇“计篇”中所说的“庙算”,就非常适用於股市。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於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说:开战之前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计算周密,条件充分的能胜利;计算疏漏,条件不充分的不能胜利;何况不作计算,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薛国安“孙子兵法实战教本”)。
古人在发动一场战争之前,必须在祖庙招开军事会议,讨论是否能打胜仗,叫“庙算”。
“算”,竹字头,是一种长约六寸的小竹片,类似一些寺庙求签时用的竹签。在开军事会议时,主持会议者桌上放着一堆此类竹片,当会议认为有一个有利条件时,就拿一支竹片,放在左边;如果认为有一个不利条件时,又拿一支竹片,放在右边。会议结束后,计算左右两边的竹片,若发现有利条件那一边的竹片较多(得算多也)时,表示有把握打胜仗,就决定出兵,叫“多算胜”。若不利条件那一边的竹片较多(意思得算少也)时,表示没有把握打胜仗,就决定不出兵,叫“少算不胜”。
即使经过这样的策划,也未必一定能打胜仗,更何况完全没有经过策划呢(而况於无算乎)。
所以,孙子说,以此观察(以此观之),则未开战已可预测胜负了(胜负见矣)。
利和不利条件成功关键
在股票投资上,如果在买进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就好像在出兵之前,没有开过军事会议(庙算),讨论有无条件打胜仗,就贸贸然买进股票,盈亏全靠运气,这种盲目投资法,则未买已知结果如何了(胜负见矣)。
要打胜仗,必须具备打胜仗的条件,同样的,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也必须具备成功的条件。
成功的条件,产生自“功课”(Home Work)。做功课就是“庙算”,考虑所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比较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后,如果有利的条件较多,就表示赚钱的机会较高,就可以考虑买进;如果不利条件较多,就表示赚钱的机会较低,就不可买进。
在股票投资上,计算有利和不利条件,就是计算风险。
不利条件多,则风险高,避之则吉。
有利条件多,则风险低,大胆出击可也。
股市如战场
在股市如战场,永远都有意想不到情况出现,打乱了原订的计划,所以,无论功课做得多么深,也未必能保证一百巴仙能赚钱,就好像周密的策划不能保证一百巴仙能打胜仗一样。
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经过策划(庙算)就盲目发动战争的话,肯定会打败仗。
没有经过研究(做功课),只听消息,就贸贸然买进股票,风险奇高,即使能赚钱,也属侥幸,长期这样做,最后必然一败涂地。
孙子说:“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在股市,你未买进,我已可预测你能否赚钱了。
在股市倾家荡产的,都是“盲侠”。
慎之,慎之!
这部只有5913个字的奇书,分为十三篇,故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孙子十三篇”。
“孙子兵法”,家喻户晓,只要提到“孙子”,每个人都知道是指“孙子兵法”。
孙子的战略,不但适用於军事上,同时也适用於商界,实际上,孙子已是许多大学商学院修读的科目之一。据我所知,拉曼大学就规定所有学生,不分院系,都必须修读此书,每周必须上一节孙子兵法的课,为期一学期。
孙子不但可应用在商场上,也可应用在股票投资上。
商场如战场,而股市为战场中的战场,是一个斗智角力,争分夺秒之场所,故孙子兵法,特别管用。
战场中的战场
例如第一篇“计篇”中所说的“庙算”,就非常适用於股市。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於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说:开战之前预计可以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计算周密,条件充分的能胜利;计算疏漏,条件不充分的不能胜利;何况不作计算,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薛国安“孙子兵法实战教本”)。
古人在发动一场战争之前,必须在祖庙招开军事会议,讨论是否能打胜仗,叫“庙算”。
“算”,竹字头,是一种长约六寸的小竹片,类似一些寺庙求签时用的竹签。在开军事会议时,主持会议者桌上放着一堆此类竹片,当会议认为有一个有利条件时,就拿一支竹片,放在左边;如果认为有一个不利条件时,又拿一支竹片,放在右边。会议结束后,计算左右两边的竹片,若发现有利条件那一边的竹片较多(得算多也)时,表示有把握打胜仗,就决定出兵,叫“多算胜”。若不利条件那一边的竹片较多(意思得算少也)时,表示没有把握打胜仗,就决定不出兵,叫“少算不胜”。
即使经过这样的策划,也未必一定能打胜仗,更何况完全没有经过策划呢(而况於无算乎)。
所以,孙子说,以此观察(以此观之),则未开战已可预测胜负了(胜负见矣)。
利和不利条件成功关键
在股票投资上,如果在买进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就好像在出兵之前,没有开过军事会议(庙算),讨论有无条件打胜仗,就贸贸然买进股票,盈亏全靠运气,这种盲目投资法,则未买已知结果如何了(胜负见矣)。
要打胜仗,必须具备打胜仗的条件,同样的,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也必须具备成功的条件。
成功的条件,产生自“功课”(Home Work)。做功课就是“庙算”,考虑所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比较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后,如果有利的条件较多,就表示赚钱的机会较高,就可以考虑买进;如果不利条件较多,就表示赚钱的机会较低,就不可买进。
在股票投资上,计算有利和不利条件,就是计算风险。
不利条件多,则风险高,避之则吉。
有利条件多,则风险低,大胆出击可也。
股市如战场
在股市如战场,永远都有意想不到情况出现,打乱了原订的计划,所以,无论功课做得多么深,也未必能保证一百巴仙能赚钱,就好像周密的策划不能保证一百巴仙能打胜仗一样。
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经过策划(庙算)就盲目发动战争的话,肯定会打败仗。
没有经过研究(做功课),只听消息,就贸贸然买进股票,风险奇高,即使能赚钱,也属侥幸,长期这样做,最后必然一败涂地。
孙子说:“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在股市,你未买进,我已可预测你能否赚钱了。
在股市倾家荡产的,都是“盲侠”。
慎之,慎之!
Friday, January 8, 2010
曾渊沧@股友通讯录- 2010年01月份
2009年是丰收的一年。海峡时报指数在12月31日以2897 点的全年最高点收市。全年上升65%,那是比美国与香港强。2009年美国道琼斯指数只上升19%,而香港恒生指数也只上升52%。如果以全年低位,即2009年3月中的1455点来比较,则上升幅度高达99%,近一倍的升幅。
去年3 月中旬,我在新加坡与各位股友见面时强调,只要美国开始印钞票或银行大开方便之门,增加贷款,则金融海啸就可以解决。真凑巧,我在新加坡演说之后的3 天,美国联邦储备局真的这么做了,宣布了一个称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故弄玄虚搞个新名词,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印钞票政策。从那一天开始,全球股市大反弹。新加坡股市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反弹至今约一倍。
展望2010 年 许多人都说会担心美国“退市”,即不再印钞票,收缩货币供应甚至加息,这会使到热钱消失,股市受到打击。我倒是比较乐观,我认为机会不大,我不但认为股市逆转的机会不大,我更进一步认为货币供应还会再大幅增加。
理由是美国的实体经济至今仍未复苏,美国房地产市道依然低迷,因此美国的金融系统仍称不上稳定。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美国政府会收紧货币政策,不再印钞票,相反的,我认为美国政府还会再大量的印钞票。美国在中东的战争泥足深陷,已不可能撤退。奥巴马总统在竞选时说会撤军,但是上任后,派驻阿富汗的军队则大量增加,现在更进一步要插手也门、索马里,再加上中国的掘起,中国努力扩大军事力量也逼着美国不可能不扩军,不可能不投入更多金钱於国防开支。
奥巴马不但会自己印钞票,更会要求商业银行大开方便之门,增加贷款予工商界,怎么可能“退市”,让一次市场传出“退市”的消息而导致股市出现调整都是机会,是趁调整买入的机会。
中国的情况也如此,美国经济一日不真正复苏,中国的出口就有问题。出口有问题就只能靠自己的内部市场,更加努力地刺激内部市场。
还有,2010 年1 月1 日开始,就是中国与亚细安诸国共同市场零关税的开始。本区域总人口超过16 亿,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共同市场,商机处处,本区域的贸易额会大大增加。
什么股得利最大?那肯定是航运股。
去年3 月中旬,我在新加坡与各位股友见面时强调,只要美国开始印钞票或银行大开方便之门,增加贷款,则金融海啸就可以解决。真凑巧,我在新加坡演说之后的3 天,美国联邦储备局真的这么做了,宣布了一个称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故弄玄虚搞个新名词,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印钞票政策。从那一天开始,全球股市大反弹。新加坡股市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反弹至今约一倍。
展望2010 年 许多人都说会担心美国“退市”,即不再印钞票,收缩货币供应甚至加息,这会使到热钱消失,股市受到打击。我倒是比较乐观,我认为机会不大,我不但认为股市逆转的机会不大,我更进一步认为货币供应还会再大幅增加。
理由是美国的实体经济至今仍未复苏,美国房地产市道依然低迷,因此美国的金融系统仍称不上稳定。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美国政府会收紧货币政策,不再印钞票,相反的,我认为美国政府还会再大量的印钞票。美国在中东的战争泥足深陷,已不可能撤退。奥巴马总统在竞选时说会撤军,但是上任后,派驻阿富汗的军队则大量增加,现在更进一步要插手也门、索马里,再加上中国的掘起,中国努力扩大军事力量也逼着美国不可能不扩军,不可能不投入更多金钱於国防开支。
奥巴马不但会自己印钞票,更会要求商业银行大开方便之门,增加贷款予工商界,怎么可能“退市”,让一次市场传出“退市”的消息而导致股市出现调整都是机会,是趁调整买入的机会。
中国的情况也如此,美国经济一日不真正复苏,中国的出口就有问题。出口有问题就只能靠自己的内部市场,更加努力地刺激内部市场。
还有,2010 年1 月1 日开始,就是中国与亚细安诸国共同市场零关税的开始。本区域总人口超过16 亿,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共同市场,商机处处,本区域的贸易额会大大增加。
什么股得利最大?那肯定是航运股。
Thursday, December 31, 2009
股市密码
“你在巴菲特买入股票后3个月内买入,在巴菲特卖出股票后3个月内也卖出,那么你也能每年赚20%以上。问题是“聪明的你,能做到吗?”
--------老巴顿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1976年还被套着,三年间,老巴继续低位补仓,反正他老人家有的是钱。结果大家都知道,老巴因此案一战成名,名扬天下。学老巴也真不容易啊!
简单地学习老巴,肯定可以赚钱,但也不容易。我由此想到,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好,但简单的东西往往最难。在生活中,每天跑步半小时,是煅炼身体的好办法,多简单啊,可是能做到的人是少数。
--------老巴顿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1976年还被套着,三年间,老巴继续低位补仓,反正他老人家有的是钱。结果大家都知道,老巴因此案一战成名,名扬天下。学老巴也真不容易啊!
简单地学习老巴,肯定可以赚钱,但也不容易。我由此想到,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好,但简单的东西往往最难。在生活中,每天跑步半小时,是煅炼身体的好办法,多简单啊,可是能做到的人是少数。
输一次就一无所有
3月开始的美股反弹应在今年12月份结束,因为机构投资者买了十个月股票后,手上现金已经没了,而标普500指数由今年3月至今已反弹50%。美汇指数已发出买入讯号,油价则发出卖出讯号;金矿股今年虽然上升不少,但无法升穿去年高位,反之金价却再创新高,两者并不协调,不利后市金价。
十年期美债孳息升至3.72厘的四个月高点,同二年期利率差距由年初的1.45厘扩阔到2.85厘,估计美国明年6月前加息0.25厘的机会升至46%,11月份还只有32%。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令政府必须不断拍卖债券去支付赤字,令中长期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美国贸易赤字仍在收窄,令流出国外的美元减少,无法进一步推跌美元汇价,令欧元可见1.37美元。上述乃2010年大趋势!
恒指大方向未明确
展望2010年,美元转弱为强,美国经济情况开始温和改善,低利率政策保持;恒指仍在21000点至23000点之间上落。最终恒指必升穿上阻力或跌破下支持,到时大方向才会明确。
过去两年伯南克令美国政府负债上升一倍,至2.2万亿美元,以阻止1930年代式大萧条出现。相信美国经济已可避免萧条,但 “ 起起落落 ” 式衰退则无法避过。至今为止实体经济复苏仍十分脆弱,尤其欧洲。明年各国政府的努力目标是如何在现有水平上将经济稳定下来。这次经济衰退和以前不同,今次元气大伤的是发达国家,令发达国家不能再做全球经济火车头。至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已占全球总GDP的34%及全球人口的85%,但股票总市值加起来只占全球股票总市值的13%。今年印度尼西亚股市上升120%、印度股市升80%、内地股市升70%、澳大利亚股市升57%、香港股市升47%,仍未能令OECD国家经济兴旺起来。
《机构投资者》杂志质疑股票胜过债券论,并认为 “ 股票派对 ” 已于2000年结束。2000年至2009年11月止金价平均每年升15%,债券平均每年升8%,但标普500平均年损失3.3%。2000年股票PE由44倍回落到2009年的20倍;派息方面,自1926年起,上市公司股息每年平均约9.5厘,但到了2000年只有1.8厘。
美国今年第三季GDP增长率起初公布是3.5%,然后修订为2.8%,最后只有2.2%。上述GDP增长率,是依赖财赤达GDP的10%及美元汇价大跌造成。2010年又如何?
铁路成中国未来十年增长点
2008年中国在经济低潮时宣布投资2万亿元人民币兴建或改善高速铁路网络。今天由北京到天津只需三十分钟,2012年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小时(目前十小时)。整个系统在2020年完成,共16000公里,较2008年增加1/3。受惠机构包括加拿大Bombardier,获建80辆高速火车合约,及德国西门子,获100辆高速火车合约,其次是内地建筑公司,要兴建1318公里路轨,其中16公里是隧道,聘用12700名建筑工人,并令内地钢铁厂获大量订单,同时推动2009年GDP增长(其中45%来自火车兴建项目),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长项目。如香港在铁路网络上不同内地接轨,将是香港未来一项大损失,因为香港已变成内地人的购物天堂。
2009年年初的投资策略是以资源股为主,包括黄金(1106.30,-1.60,-0.14%),另加金融股、房地产股及小量消费股。2010年又如何?2010年投资应避开资源、房地产、金融同酒店项目,因为今年升幅已大。时光一去不复还,例如《纽约时报》在2002年美股熊市低潮时每股市值53美元,2009年2月却只值4.68美元,现在反弹至10.8美元;最近更用总部作抵押,借入2.25亿美元……请记住,2010年应拣股不炒市。
最近巴克莱资本加入推介亚洲科技股行列。赚大钱者都是那些有胆买入没人要的、后来却变成热门股的人,而非追潮流者。2008年年底,投资界一致看淡内房股及金融股,今年第三季却看淡工业股,最近工业股已回升不少。
逆市而行乃发达之道,例如2000年年初很少人看好黄金,今天却差不多人人看好。去年不少人讲石油短缺问题,今年不少人讲黄金供应不足,但美汇指数自今年12月已止跌回升,欧元从十六个月高位1.52美元跌到三个半月低位1.42美元。明年上半年,相信美元仍属强势,因明年2月份开始美国联储局不再提供紧急贷款给其它银行。今年12月起,美元进入上升周期,背后理由是美元汇价已完成十年回落期,而且今年第三季美国GDP升3.5%。反之,由十六个国家组成的欧元区加起来的GDP只升1.5%,英国GDP更负增长,日本政府在负债达GDP的172%情况下仍宣布量化宽松政策。如要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间作选择,投资者只有选择美元。估计美元兑欧元可升20%、兑日元升15%。目前美元只升5%,即仍可再升5%-10%。在此影响之下,加元同澳元一样受压。
美11万亿美元住宅净值接近零
经过今年之后,希望我们没有变成投机分子。2007年10月开始的 “ 防衰退心态 ” 有没有因2009年股市大幅反弹而扭转?
各位信不信由1982 年到2007 年美国所建立的巨额负债,可因2009年的量化宽松政策而清理掉?今年的日本人中,每五个便有一个超过65岁,2010年起,美国65岁的退休人士亦进入急增期,一直到2030年。换言之,未来二十年美国将步上日本过去二十年的命运。美国经济衰退第二波自2010年又开始!
美国住宅中有1/3是没有借贷的,其余2/3则有;2009年年底美国住宅总市值16.53万亿美元,扣除1/3没有借贷的住宅,即余下11万亿美元的住宅,负债却为10.3万亿美元,即2/3住宅净值十分接近零,部分已是负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家庭明年如何透过增加借贷去增加消费?何况政治层面上,明年奥巴马已经没有增加量化宽松政策的需要,不然如何在2011年刺激经济繁荣,以便在2012年赢得连任?
明年利率相信仍将人为地偏低,直到有一天通胀率回升为止。但美国ARM(可调整按揭利率)重整将由2009年12月起回升,另一高潮在2010年9月。换言之,因存款利率太低而引发的股市、原材料甚至内地楼价上升潮,明年将会再面对调整。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后,有20%香港人收入在过去12年升60%左右,但有80%人口收入却跌10%。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自1997年起恶化,令过去12年香港中产阶级进入“失落世纪”。他们的身家(主要是住宅楼)在首六年大跌65%,最近六年又回升100%,形成穷人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富的局面。
一、1997年前在香港的大学毕业或专科毕业生,很快便成为企业内的中坚分子,收入足够享受中产阶级生活。今天香港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好工的机会越来越小,因为过去12年香港除了金融业外,其它行业并没有扩充业务的机会。
二、香港楼价由1997年第三季起跌至2003年第二季,只付楼价首期30%的有楼人士早已变成负资产,因楼价跌了70%。2003年第三季开始,香港楼价不断上升,至今已回升100%,年轻打工一族如没有父母帮助根本无法置业。良好的土地政策应是楼价每年稳步上升,如每年上升5%-10%左右,而不是像香港一样,楼价不是狂升就是暴跌。
三、中产阶级一向热衷投资股票。不过1997年、2000年、2007年过去十多年内,港股出现三落三上。超级富豪的财富因此增加不少,但中产阶级的财富却 “ 水瓜打狗,不见一截 ”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汇价及利率必须追随美元汇价及利率,导致香港股市大上大落,而令财富大量转移到超级富豪手中,造成今天香港社会贫富两极化。2009年香港坚尼系数为全球最高。不患寡而患不均,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分配财富与创造财富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输一次就一无所有
Richard Norris Williams II是哪位?大家可能不知道。
1912年他才21岁,是铁达尼号沉没时的少数生还者之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翌年他赢了美国网球混合赛冠军,1924年更在温布顿赢了奥运金牌,之后连续五次赢得美国网球冠军。其后他加入一间投资公司C. Clothier Jones & Co.,该公司在1929年股灾前出售大量投资,拥有500万美元现金。幸运之神一直眷顾他,1929年11月美国股灾后,该年12月他决定大举入市,美股果然反弹,因此在1930年4月投资界称他为 “ 股神 ” ,当年其家财已超过100万美元 —— 以1930年美元购买力计,相当于今天6000万美元。1930年他事业爱情两得意,与爱人去了欧洲,并决定在1930年10月结婚……可惜美股自1930年4月起开始回落,他由于身在欧洲享受爱情生活,并没理会,他认为只是短期现象,还决定借钱买股票。1931年,他同公司四个雇员及一位大投资者一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金融市场,无论你赢几多次,只要最后一次投资是失败的话,结果仍是一无所有!希望大家从Richard Norris Williams II的一生中获得警惕。
1969年我老曹开始在报章上写财经文章,当年认识不少香港百万富翁,当时他们存钱入银行收息,但他们的退休生活并不好过,因为过去四十年通胀将他们100万港元存款的购买力蚕食了95%。1997年不少朋友退休时拥有两个住宅单位,一个自住一个收租,两个单位1997年市值过千万港元;今天他们却要节衣缩食,因为香港楼价过去12年虽呈V形走势,但至今仍未重返1997年水平。2007年又听到不少朋友打算买股票作为未来退休之用……过去40年金融市场变化之快及之大令人咋舌。恒指由1970年1月的100点到2007年10月的32000点,上升320倍,金价过去40年上升33倍、楼价上升60倍;而大学生月薪由1970年的1500港元到今天的12000港元,只上升8倍。
美国中产高峰期一去不返
美国调查显示︰年收入少于10万美元的家庭在退休之时,除拥有自住物业外,余下财富十分有限;香港情况亦好不了多少。累积财富同储蓄及节俭无关,主要由你是否懂得理财而决定。
理财第一步:支出永远少于收入。
第二步:时间、精力及金钱都用于建立财富上,而非社会形象上,例如不要参加无谓的宴会。
第三步:精于捕捉市场出现的投资机会。这方面既不必是天才,亦毋须精明过人。
第四步:为兴趣而工作,行行出状元。
第五步:对华衣、名车、游艇甚至长假期兴趣都不大,因为这都是浪费时间的玩意,只有赚钱才应是最大兴趣。退休时富有并不在于你是否努力工作,而在于投资方面是否成功。
十年期美债孳息升至3.72厘的四个月高点,同二年期利率差距由年初的1.45厘扩阔到2.85厘,估计美国明年6月前加息0.25厘的机会升至46%,11月份还只有32%。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令政府必须不断拍卖债券去支付赤字,令中长期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美国贸易赤字仍在收窄,令流出国外的美元减少,无法进一步推跌美元汇价,令欧元可见1.37美元。上述乃2010年大趋势!
恒指大方向未明确
展望2010年,美元转弱为强,美国经济情况开始温和改善,低利率政策保持;恒指仍在21000点至23000点之间上落。最终恒指必升穿上阻力或跌破下支持,到时大方向才会明确。
过去两年伯南克令美国政府负债上升一倍,至2.2万亿美元,以阻止1930年代式大萧条出现。相信美国经济已可避免萧条,但 “ 起起落落 ” 式衰退则无法避过。至今为止实体经济复苏仍十分脆弱,尤其欧洲。明年各国政府的努力目标是如何在现有水平上将经济稳定下来。这次经济衰退和以前不同,今次元气大伤的是发达国家,令发达国家不能再做全球经济火车头。至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已占全球总GDP的34%及全球人口的85%,但股票总市值加起来只占全球股票总市值的13%。今年印度尼西亚股市上升120%、印度股市升80%、内地股市升70%、澳大利亚股市升57%、香港股市升47%,仍未能令OECD国家经济兴旺起来。
《机构投资者》杂志质疑股票胜过债券论,并认为 “ 股票派对 ” 已于2000年结束。2000年至2009年11月止金价平均每年升15%,债券平均每年升8%,但标普500平均年损失3.3%。2000年股票PE由44倍回落到2009年的20倍;派息方面,自1926年起,上市公司股息每年平均约9.5厘,但到了2000年只有1.8厘。
美国今年第三季GDP增长率起初公布是3.5%,然后修订为2.8%,最后只有2.2%。上述GDP增长率,是依赖财赤达GDP的10%及美元汇价大跌造成。2010年又如何?
铁路成中国未来十年增长点
2008年中国在经济低潮时宣布投资2万亿元人民币兴建或改善高速铁路网络。今天由北京到天津只需三十分钟,2012年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小时(目前十小时)。整个系统在2020年完成,共16000公里,较2008年增加1/3。受惠机构包括加拿大Bombardier,获建80辆高速火车合约,及德国西门子,获100辆高速火车合约,其次是内地建筑公司,要兴建1318公里路轨,其中16公里是隧道,聘用12700名建筑工人,并令内地钢铁厂获大量订单,同时推动2009年GDP增长(其中45%来自火车兴建项目),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长项目。如香港在铁路网络上不同内地接轨,将是香港未来一项大损失,因为香港已变成内地人的购物天堂。
2009年年初的投资策略是以资源股为主,包括黄金(1106.30,-1.60,-0.14%),另加金融股、房地产股及小量消费股。2010年又如何?2010年投资应避开资源、房地产、金融同酒店项目,因为今年升幅已大。时光一去不复还,例如《纽约时报》在2002年美股熊市低潮时每股市值53美元,2009年2月却只值4.68美元,现在反弹至10.8美元;最近更用总部作抵押,借入2.25亿美元……请记住,2010年应拣股不炒市。
最近巴克莱资本加入推介亚洲科技股行列。赚大钱者都是那些有胆买入没人要的、后来却变成热门股的人,而非追潮流者。2008年年底,投资界一致看淡内房股及金融股,今年第三季却看淡工业股,最近工业股已回升不少。
逆市而行乃发达之道,例如2000年年初很少人看好黄金,今天却差不多人人看好。去年不少人讲石油短缺问题,今年不少人讲黄金供应不足,但美汇指数自今年12月已止跌回升,欧元从十六个月高位1.52美元跌到三个半月低位1.42美元。明年上半年,相信美元仍属强势,因明年2月份开始美国联储局不再提供紧急贷款给其它银行。今年12月起,美元进入上升周期,背后理由是美元汇价已完成十年回落期,而且今年第三季美国GDP升3.5%。反之,由十六个国家组成的欧元区加起来的GDP只升1.5%,英国GDP更负增长,日本政府在负债达GDP的172%情况下仍宣布量化宽松政策。如要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间作选择,投资者只有选择美元。估计美元兑欧元可升20%、兑日元升15%。目前美元只升5%,即仍可再升5%-10%。在此影响之下,加元同澳元一样受压。
美11万亿美元住宅净值接近零
经过今年之后,希望我们没有变成投机分子。2007年10月开始的 “ 防衰退心态 ” 有没有因2009年股市大幅反弹而扭转?
各位信不信由1982 年到2007 年美国所建立的巨额负债,可因2009年的量化宽松政策而清理掉?今年的日本人中,每五个便有一个超过65岁,2010年起,美国65岁的退休人士亦进入急增期,一直到2030年。换言之,未来二十年美国将步上日本过去二十年的命运。美国经济衰退第二波自2010年又开始!
美国住宅中有1/3是没有借贷的,其余2/3则有;2009年年底美国住宅总市值16.53万亿美元,扣除1/3没有借贷的住宅,即余下11万亿美元的住宅,负债却为10.3万亿美元,即2/3住宅净值十分接近零,部分已是负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家庭明年如何透过增加借贷去增加消费?何况政治层面上,明年奥巴马已经没有增加量化宽松政策的需要,不然如何在2011年刺激经济繁荣,以便在2012年赢得连任?
明年利率相信仍将人为地偏低,直到有一天通胀率回升为止。但美国ARM(可调整按揭利率)重整将由2009年12月起回升,另一高潮在2010年9月。换言之,因存款利率太低而引发的股市、原材料甚至内地楼价上升潮,明年将会再面对调整。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后,有20%香港人收入在过去12年升60%左右,但有80%人口收入却跌10%。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自1997年起恶化,令过去12年香港中产阶级进入“失落世纪”。他们的身家(主要是住宅楼)在首六年大跌65%,最近六年又回升100%,形成穷人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富的局面。
一、1997年前在香港的大学毕业或专科毕业生,很快便成为企业内的中坚分子,收入足够享受中产阶级生活。今天香港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好工的机会越来越小,因为过去12年香港除了金融业外,其它行业并没有扩充业务的机会。
二、香港楼价由1997年第三季起跌至2003年第二季,只付楼价首期30%的有楼人士早已变成负资产,因楼价跌了70%。2003年第三季开始,香港楼价不断上升,至今已回升100%,年轻打工一族如没有父母帮助根本无法置业。良好的土地政策应是楼价每年稳步上升,如每年上升5%-10%左右,而不是像香港一样,楼价不是狂升就是暴跌。
三、中产阶级一向热衷投资股票。不过1997年、2000年、2007年过去十多年内,港股出现三落三上。超级富豪的财富因此增加不少,但中产阶级的财富却 “ 水瓜打狗,不见一截 ”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汇价及利率必须追随美元汇价及利率,导致香港股市大上大落,而令财富大量转移到超级富豪手中,造成今天香港社会贫富两极化。2009年香港坚尼系数为全球最高。不患寡而患不均,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分配财富与创造财富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输一次就一无所有
Richard Norris Williams II是哪位?大家可能不知道。
1912年他才21岁,是铁达尼号沉没时的少数生还者之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翌年他赢了美国网球混合赛冠军,1924年更在温布顿赢了奥运金牌,之后连续五次赢得美国网球冠军。其后他加入一间投资公司C. Clothier Jones & Co.,该公司在1929年股灾前出售大量投资,拥有500万美元现金。幸运之神一直眷顾他,1929年11月美国股灾后,该年12月他决定大举入市,美股果然反弹,因此在1930年4月投资界称他为 “ 股神 ” ,当年其家财已超过100万美元 —— 以1930年美元购买力计,相当于今天6000万美元。1930年他事业爱情两得意,与爱人去了欧洲,并决定在1930年10月结婚……可惜美股自1930年4月起开始回落,他由于身在欧洲享受爱情生活,并没理会,他认为只是短期现象,还决定借钱买股票。1931年,他同公司四个雇员及一位大投资者一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金融市场,无论你赢几多次,只要最后一次投资是失败的话,结果仍是一无所有!希望大家从Richard Norris Williams II的一生中获得警惕。
1969年我老曹开始在报章上写财经文章,当年认识不少香港百万富翁,当时他们存钱入银行收息,但他们的退休生活并不好过,因为过去四十年通胀将他们100万港元存款的购买力蚕食了95%。1997年不少朋友退休时拥有两个住宅单位,一个自住一个收租,两个单位1997年市值过千万港元;今天他们却要节衣缩食,因为香港楼价过去12年虽呈V形走势,但至今仍未重返1997年水平。2007年又听到不少朋友打算买股票作为未来退休之用……过去40年金融市场变化之快及之大令人咋舌。恒指由1970年1月的100点到2007年10月的32000点,上升320倍,金价过去40年上升33倍、楼价上升60倍;而大学生月薪由1970年的1500港元到今天的12000港元,只上升8倍。
美国中产高峰期一去不返
美国调查显示︰年收入少于10万美元的家庭在退休之时,除拥有自住物业外,余下财富十分有限;香港情况亦好不了多少。累积财富同储蓄及节俭无关,主要由你是否懂得理财而决定。
理财第一步:支出永远少于收入。
第二步:时间、精力及金钱都用于建立财富上,而非社会形象上,例如不要参加无谓的宴会。
第三步:精于捕捉市场出现的投资机会。这方面既不必是天才,亦毋须精明过人。
第四步:为兴趣而工作,行行出状元。
第五步:对华衣、名车、游艇甚至长假期兴趣都不大,因为这都是浪费时间的玩意,只有赚钱才应是最大兴趣。退休时富有并不在于你是否努力工作,而在于投资方面是否成功。
套利交易:2010年的最大風險
在2009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關鍵字是“D”,指的是depression(經濟蕭條)。最壞情況沒有出現,結果是金融資産價格大升,經濟也緩慢地步出衰退。在2010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關鍵字還是“D”,不過這次指的是dollar(美元)。明年成也美元,敗也美元。
美元是美國經濟的寒暑表,全球資金走向的指南針。它反映著資金的風險意識,反映著市場對美國財政狀況的信心。它折射著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的進退,折射著美國經濟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大環節,美元走勢牽動著套利交易(carry trade)。筆者認爲套利交易乃目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的定時炸彈。
眼下世界上有近130艘大型油輪滿載著原油在公海漂泊,卻沒有特定的卸貨港口。這種行爲十分反常,而且對石油的短期消費需求並不敏感。那些油輪是炒家的浮動倉庫,儘管炒家本身並不需要石油。然而在幾乎等於零的借貸成本下,租船炒油又顯得並不愚蠢—-至少到現在爲止,絕大多數借美元炒石油的都賺了。澳元在九個月內升值20%,筆者估計近月購買澳幣的資金中有超過15%是借錢炒作。美元利率1%,澳元利率2.5%。如果匯率不變,一年下來淨賺1.5個百分點的息差。如果澳元升值,獲利還能更大。這些都是套利交易。
套利交易簡單來說,就是借低利率貸款炒作高回報資産。成爲套利交易的借貸貨幣,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寬鬆的信貸標準和鉅額的資金流動性,2)超低的利率,3)穩定或下跌的匯率。聯儲天量的流動性注入、一致看跌的美元匯率以及超低(並會維持在低水平)的美元利率,製造出一個完美的套利交易環境,美元成爲套利交易的借貸來源。根據芝加哥國際貨幣市場(IMM)的資料(截至於11月19日),共有12.4萬張沽空美元的期貨合約,其規模是歷史上罕見的。美元沽空數位,可以反映套利交易的人氣度,不過實際運作中的套利交易盤數量應該遠遠大過此數,因爲相當一部分套利交易從銀行拆借美元但是並不沽空。
估計套利交易盤的規模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爲交易中有大量屬於場外交易,透明度低,而且套利交易的建倉、平倉本身波動也極大。筆者估算,目前以美元爲借貸貨幣的套利交易盤,大約在1.2-2萬億美元之間,主要分佈在商品貨幣套利、新興股市套利和商品市場套利三塊上。套利盤占這些市場成交量的5-10%左右,不過由於交易頻繁,它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遠超過此數。
套利交易具備幾個重要的特徵:
a)高杠杆,借貸率一般在3-20倍之間,
b)對匯率波動敏感,
c)集群式行動,同時建倉或平倉帶來市場的大幅波動,而波動又誘發新的建倉或平倉。
2009年金融資産價格的上漲幅度,與經濟復蘇的力度、速度不成比例,與企業的盈利前景或商品的消費量不成比例,但是資産價格上漲又並非沒有道理,因爲資金成本太低,銀行送錢給投機者炒作。
這個背後其實是央行尷尬的處境。在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重創了銀行的資本金,令銀行的金融仲介功能壞死,傳統的反周期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靈。一般情況下,當經濟下行時,央行減息,銀行開始借貸,企業開始投資,就業市場復蘇。但是這次儘管央行拼命減息、注流動性,銀行並未因此而放鬆信貸標準,實體經濟無法通過銀行獲取資金,企業經營和就業環境也就無從受益。央行迫不得已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天量的流動性浮起經濟。量化寬鬆政策拯救了金融體系,也幫助了經濟逐漸復蘇,不過其副作用是流動性失控,美元的超低利率和貶值預期令套利交易迅速滋生。市場拿准了在經濟出現明顯和可持續復蘇之前,聯儲不敢輕言退市,這就意味著美國利率在相當時間內會維持在超低水平,美元依然走弱。套利交易在過去六個月至少暴漲了十倍。
套利交易的剋星,是美元突然升值。目前市場一邊倒地看空美元,使得世界“第一貨幣”嚴重超賣。任何突發事件均可能令美元反彈,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勢必帶來套利盤平倉,造成風險資産價格的劇烈波動,而此又可能導致新一輪套利盤平倉,甚至誘發市場“火燒連營”的慘劇。
真正的危機,往往始於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通過連鎖反應點燃大炸藥桶。2010年市場震動的觸發點,目前並不清楚。不過套利交易是火藥桶,則毫無疑問。筆者看來,套利交易是目前所有可能將一個局部事件轉變爲全球危機的最大的潛在風險。
美元是美國經濟的寒暑表,全球資金走向的指南針。它反映著資金的風險意識,反映著市場對美國財政狀況的信心。它折射著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的進退,折射著美國經濟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大環節,美元走勢牽動著套利交易(carry trade)。筆者認爲套利交易乃目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的定時炸彈。
眼下世界上有近130艘大型油輪滿載著原油在公海漂泊,卻沒有特定的卸貨港口。這種行爲十分反常,而且對石油的短期消費需求並不敏感。那些油輪是炒家的浮動倉庫,儘管炒家本身並不需要石油。然而在幾乎等於零的借貸成本下,租船炒油又顯得並不愚蠢—-至少到現在爲止,絕大多數借美元炒石油的都賺了。澳元在九個月內升值20%,筆者估計近月購買澳幣的資金中有超過15%是借錢炒作。美元利率1%,澳元利率2.5%。如果匯率不變,一年下來淨賺1.5個百分點的息差。如果澳元升值,獲利還能更大。這些都是套利交易。
套利交易簡單來說,就是借低利率貸款炒作高回報資産。成爲套利交易的借貸貨幣,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寬鬆的信貸標準和鉅額的資金流動性,2)超低的利率,3)穩定或下跌的匯率。聯儲天量的流動性注入、一致看跌的美元匯率以及超低(並會維持在低水平)的美元利率,製造出一個完美的套利交易環境,美元成爲套利交易的借貸來源。根據芝加哥國際貨幣市場(IMM)的資料(截至於11月19日),共有12.4萬張沽空美元的期貨合約,其規模是歷史上罕見的。美元沽空數位,可以反映套利交易的人氣度,不過實際運作中的套利交易盤數量應該遠遠大過此數,因爲相當一部分套利交易從銀行拆借美元但是並不沽空。
估計套利交易盤的規模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爲交易中有大量屬於場外交易,透明度低,而且套利交易的建倉、平倉本身波動也極大。筆者估算,目前以美元爲借貸貨幣的套利交易盤,大約在1.2-2萬億美元之間,主要分佈在商品貨幣套利、新興股市套利和商品市場套利三塊上。套利盤占這些市場成交量的5-10%左右,不過由於交易頻繁,它們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遠超過此數。
套利交易具備幾個重要的特徵:
a)高杠杆,借貸率一般在3-20倍之間,
b)對匯率波動敏感,
c)集群式行動,同時建倉或平倉帶來市場的大幅波動,而波動又誘發新的建倉或平倉。
2009年金融資産價格的上漲幅度,與經濟復蘇的力度、速度不成比例,與企業的盈利前景或商品的消費量不成比例,但是資産價格上漲又並非沒有道理,因爲資金成本太低,銀行送錢給投機者炒作。
這個背後其實是央行尷尬的處境。在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重創了銀行的資本金,令銀行的金融仲介功能壞死,傳統的反周期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靈。一般情況下,當經濟下行時,央行減息,銀行開始借貸,企業開始投資,就業市場復蘇。但是這次儘管央行拼命減息、注流動性,銀行並未因此而放鬆信貸標準,實體經濟無法通過銀行獲取資金,企業經營和就業環境也就無從受益。央行迫不得已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天量的流動性浮起經濟。量化寬鬆政策拯救了金融體系,也幫助了經濟逐漸復蘇,不過其副作用是流動性失控,美元的超低利率和貶值預期令套利交易迅速滋生。市場拿准了在經濟出現明顯和可持續復蘇之前,聯儲不敢輕言退市,這就意味著美國利率在相當時間內會維持在超低水平,美元依然走弱。套利交易在過去六個月至少暴漲了十倍。
套利交易的剋星,是美元突然升值。目前市場一邊倒地看空美元,使得世界“第一貨幣”嚴重超賣。任何突發事件均可能令美元反彈,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勢必帶來套利盤平倉,造成風險資産價格的劇烈波動,而此又可能導致新一輪套利盤平倉,甚至誘發市場“火燒連營”的慘劇。
真正的危機,往往始於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通過連鎖反應點燃大炸藥桶。2010年市場震動的觸發點,目前並不清楚。不過套利交易是火藥桶,則毫無疑問。筆者看來,套利交易是目前所有可能將一個局部事件轉變爲全球危機的最大的潛在風險。
Sunday, December 27, 2009
巴菲特观察:投资的八大预言
与巴菲特的高瞻远瞩相一致,《巴菲特观察》给出的八个预言着力强调了这些预言不受时间影响的特性。
沃伦•巴菲特凭借预测并按照这些预测进行投资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每当他购买某个股票、某个公司或做其它投资时,他都能预见未来。
看看他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的惊人收益就知道,巴菲特和他的同事真是名副其实的预言家。
当然,如果你能有充分的时间等你的预测成为现实,那将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认为对“有着杰出管理的杰出企业”的最适持股时间是“永远”的原因。毕竟,“我们不会因为活跃就获利,而是因为做得正确才获利。至于我们该等多久,我想答案会是无限期。”
记住这些,然后让我们看看《巴菲特观察》永恒的投资预言吧。
1. 经济衰退不可能永远避免。2007年年底时,巴菲特告诉CNBC主持人贝基,如果失业率显著上升,“多米诺”将开始倒塌,美国经济将在2008年陷入衰退。他说对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周期性衰退是资本主义的本性。人们过度地进行了投资。”(他告诉贝基,在她有生之年还能见证6至7次金融衰退。)
2. 我们能够顺利渡过现在及将来的经济衰退,正如我们曾顺利渡过以往的危机。巴菲特曾在2007年8月告诉我们(并在2008年和2009年又多次重申), “我们经济发展极好,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比一个世纪前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好上七倍。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看看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我们经历了冷战,我们经历了原子弹危机,但是我们的国家做得不错。”
3. 经济衰退创造机会。“1974年我作出了一些到目前为止我这辈子最好的买卖。而那时正发生着悲观情绪高涨、石油危机以及物价上涨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股票却很便宜。”
4. 不可能总买到便宜股票。就像泰德•威廉姆斯(红袜队传奇棒球手)等待最佳投球一样,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会等待合适的价格买入合适的股票,但是这不是每天都发生的。“对投资来说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你不必瞄准挥棒。你可以允许球在你肚脐以上或以下一寸,而不必挥棒。没有裁判会吹你出局。”当你听从围观者“击球!击球手,击球!”的叫唤时,你会陷入麻烦,巴菲特表示。
5. 大众会犯错。巴菲特列举了这条来自他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建议。“并不能因为别人赞成你就说明你正确或者错误。只有在你掌握的事实和你的推理是正确的时候,你才是正确的——而且这是唯一能保证你正确的情况。如果你所掌握的事实与你的推理都正确,你就不必担心别人怎么说。”
6. 投资者会错误地认为股价下滑很糟糕。“如果今天麦当劳汉堡降价,那我感到棒极了。现在我不会回过头想,天啦,那我昨天付的钱岂不是多了些?我会想,我今天能买到更便宜的汉堡。任何你未来要买的东西,你都希望便宜点好。”
7. 好的时代会催生一些坏的决策。在其《至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2000封信》中,巴菲特将高价时大量买入的人们比作舞会上的辛德瑞拉。“他们知道在庆典上待得过久——也就是持续投机于那些有着巨大市值,而未来创收能力相对较弱的公司——那么迎接他们的就将是坏的结局。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不想错过这个豪华派对的任何一分钟。因此,昏了头的参加者们都预备在午夜来到前几秒抽身离开。但即使这样,问题还是存在:因为他们跳着舞的房间里挂的是没有指针的钟。”
8. 在新的舞会上又会更疯狂地跳舞,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次宿醉的痛苦经历。回顾互联网泡沫,我们可以引用巴菲特的话:“世界疯了。我们从历史上学到的教训就是人们其实从不吸取历史的教训。”
沃伦•巴菲特凭借预测并按照这些预测进行投资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每当他购买某个股票、某个公司或做其它投资时,他都能预见未来。
看看他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的惊人收益就知道,巴菲特和他的同事真是名副其实的预言家。
当然,如果你能有充分的时间等你的预测成为现实,那将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认为对“有着杰出管理的杰出企业”的最适持股时间是“永远”的原因。毕竟,“我们不会因为活跃就获利,而是因为做得正确才获利。至于我们该等多久,我想答案会是无限期。”
记住这些,然后让我们看看《巴菲特观察》永恒的投资预言吧。
1. 经济衰退不可能永远避免。2007年年底时,巴菲特告诉CNBC主持人贝基,如果失业率显著上升,“多米诺”将开始倒塌,美国经济将在2008年陷入衰退。他说对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周期性衰退是资本主义的本性。人们过度地进行了投资。”(他告诉贝基,在她有生之年还能见证6至7次金融衰退。)
2. 我们能够顺利渡过现在及将来的经济衰退,正如我们曾顺利渡过以往的危机。巴菲特曾在2007年8月告诉我们(并在2008年和2009年又多次重申), “我们经济发展极好,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比一个世纪前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好上七倍。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看看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大萧条和二战,我们经历了冷战,我们经历了原子弹危机,但是我们的国家做得不错。”
3. 经济衰退创造机会。“1974年我作出了一些到目前为止我这辈子最好的买卖。而那时正发生着悲观情绪高涨、石油危机以及物价上涨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股票却很便宜。”
4. 不可能总买到便宜股票。就像泰德•威廉姆斯(红袜队传奇棒球手)等待最佳投球一样,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会等待合适的价格买入合适的股票,但是这不是每天都发生的。“对投资来说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你不必瞄准挥棒。你可以允许球在你肚脐以上或以下一寸,而不必挥棒。没有裁判会吹你出局。”当你听从围观者“击球!击球手,击球!”的叫唤时,你会陷入麻烦,巴菲特表示。
5. 大众会犯错。巴菲特列举了这条来自他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建议。“并不能因为别人赞成你就说明你正确或者错误。只有在你掌握的事实和你的推理是正确的时候,你才是正确的——而且这是唯一能保证你正确的情况。如果你所掌握的事实与你的推理都正确,你就不必担心别人怎么说。”
6. 投资者会错误地认为股价下滑很糟糕。“如果今天麦当劳汉堡降价,那我感到棒极了。现在我不会回过头想,天啦,那我昨天付的钱岂不是多了些?我会想,我今天能买到更便宜的汉堡。任何你未来要买的东西,你都希望便宜点好。”
7. 好的时代会催生一些坏的决策。在其《至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2000封信》中,巴菲特将高价时大量买入的人们比作舞会上的辛德瑞拉。“他们知道在庆典上待得过久——也就是持续投机于那些有着巨大市值,而未来创收能力相对较弱的公司——那么迎接他们的就将是坏的结局。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不想错过这个豪华派对的任何一分钟。因此,昏了头的参加者们都预备在午夜来到前几秒抽身离开。但即使这样,问题还是存在:因为他们跳着舞的房间里挂的是没有指针的钟。”
8. 在新的舞会上又会更疯狂地跳舞,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次宿醉的痛苦经历。回顾互联网泡沫,我们可以引用巴菲特的话:“世界疯了。我们从历史上学到的教训就是人们其实从不吸取历史的教训。”
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崇山
看到很多预测明年股市如何的文章,所以写一篇文章评论一下。
我是1997年开始真正注意股市的,自那时起每年都可以找到卖出股票的理由,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1998年危机波及香港接着肯定是中国快跑吧,1999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且大盘连续涨停中国股市纯粹是投机快跑吧,2000年股市涨得奇高不理性的网络泡沫必然破灭快跑吧,2001年中国股市就是赌场造假账的银广夏不止一个股市不值得参与快跑吧,2002年网络泡沫真的破灭了快跑吧,2003年汽车股涨得太多大盘是反弹中国股市会继续暴跌快跑吧,2004年国有股改革会导致全流通股市会跌到六百点快跑吧,2005年股改开始了国有股洪水泛滥中国股市三十年不可能有行情快跑吧,2006年大盘竟敢创历史新高完全是炒作这是一个反弹,泡沫已经很大了快跑吧,2007年赵丹阳都清仓了股价太高了印花税增加政府还会连续出台打压股价的政策快跑吧(此后煤炭股涨了三倍多),2008年泡沫真的破灭了中国大地震世界遭遇罕见经济危机大小非真的开始抛售了快跑吧侯宁说了中国股市完蛋了快跑吧,2009年这是一个资金推动的行情不可能走远央行收缩信贷了快跑吧.....就在这千真万确不能买入股票的十年里面中国股市平均涨了四倍多,十倍股多达四分之一,还有几只百倍股,所以每每看到那些混蛋评论,我都会称其为:两岸猿声啼不住。
我就是不跑,我和企业一起成长,也许企业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我相信企业家精神,没有躺在家里就可以经营的买卖,没有挑战要企业干什么?没有不足和局限哪里来的增长潜力?我投资于企业,而不是打算到股市捞一票就跑,我是一个企业投资者,企业发展停止了吗?企业发展的速度低于国债收益吗?企业发展的速度低于房价的涨速吗?都没有,我为什么要跑?我是一个笨股民,因为我不会技术分析,不会价值分析,不会资金分析....不会各种时髦的分析,你说的天花乱坠,MACD,KDJ,PE,PB,M1,M2,DDX....对于我来说都是放狗屁,我投资于企业,我脑袋就一根筋-投资于企业和企业一起成长!你问我如何取得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就这么简单,不要相信那些狗屁,不要在乎那些猴叫,全神贯注投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
他们叫得再起劲也没用,因为企业每年都在成长,每年都有好买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崇山。
我是1997年开始真正注意股市的,自那时起每年都可以找到卖出股票的理由,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1998年危机波及香港接着肯定是中国快跑吧,1999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且大盘连续涨停中国股市纯粹是投机快跑吧,2000年股市涨得奇高不理性的网络泡沫必然破灭快跑吧,2001年中国股市就是赌场造假账的银广夏不止一个股市不值得参与快跑吧,2002年网络泡沫真的破灭了快跑吧,2003年汽车股涨得太多大盘是反弹中国股市会继续暴跌快跑吧,2004年国有股改革会导致全流通股市会跌到六百点快跑吧,2005年股改开始了国有股洪水泛滥中国股市三十年不可能有行情快跑吧,2006年大盘竟敢创历史新高完全是炒作这是一个反弹,泡沫已经很大了快跑吧,2007年赵丹阳都清仓了股价太高了印花税增加政府还会连续出台打压股价的政策快跑吧(此后煤炭股涨了三倍多),2008年泡沫真的破灭了中国大地震世界遭遇罕见经济危机大小非真的开始抛售了快跑吧侯宁说了中国股市完蛋了快跑吧,2009年这是一个资金推动的行情不可能走远央行收缩信贷了快跑吧.....就在这千真万确不能买入股票的十年里面中国股市平均涨了四倍多,十倍股多达四分之一,还有几只百倍股,所以每每看到那些混蛋评论,我都会称其为:两岸猿声啼不住。
我就是不跑,我和企业一起成长,也许企业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我相信企业家精神,没有躺在家里就可以经营的买卖,没有挑战要企业干什么?没有不足和局限哪里来的增长潜力?我投资于企业,而不是打算到股市捞一票就跑,我是一个企业投资者,企业发展停止了吗?企业发展的速度低于国债收益吗?企业发展的速度低于房价的涨速吗?都没有,我为什么要跑?我是一个笨股民,因为我不会技术分析,不会价值分析,不会资金分析....不会各种时髦的分析,你说的天花乱坠,MACD,KDJ,PE,PB,M1,M2,DDX....对于我来说都是放狗屁,我投资于企业,我脑袋就一根筋-投资于企业和企业一起成长!你问我如何取得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就这么简单,不要相信那些狗屁,不要在乎那些猴叫,全神贯注投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
他们叫得再起劲也没用,因为企业每年都在成长,每年都有好买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崇山。
安全边际:在市场下跌时闪闪发光
—— 三读赛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
卡拉曼在《安全边际》中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没有人知道经济将是萎缩还是增长,通胀率、利率以及股价将是上涨还是下跌。因此那些试图避免损失的投资者必须让自己在各种情况下存活下来,直至实现繁荣。投资者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非常剧烈,因此投资者必须为黑天鹅的到来做好准备。
投资者都可能犯错,如同河水漫过堤岸。投资者如果要为自己的投资设定具体的回报率目标,那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设定目标并不会对实现目标提供任何帮助。更何况投资者无法通过更努力的思考或工作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更高的回报。投资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遵从一种始终受到纪律约束的严格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获得回报。投资者设定具体回报率目标只会使目光更多关注到上涨的潜力上,从而忽略了风险。相反,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对风险设定目标,而不是回报率。
价值投资必须对潜在价值进行保守的分析,而且只有在价格较潜在价值足够低时才购买的这种必不可少的纪律和耐心结合在一起。价值投资者在寻找便宜货时需严格遵守纪律,这让价值投资法看起来非常像是一种风险规避法。价值投资者最大的挑战就是保持这种所需的纪律。成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往往意味着与众不同、挑战传统智慧,并反对时下流行的投资风,所以它是一项非常孤独的任务。
当投资者没有迫于压力过早投资时,所取得的成绩是最理想的。在恐慌性的市场中,被低估的证券往往会很多,而且低估程度也越来越大,但是投资者必须仔细从这些便宜货中找到最吸引人的投资机会。而在牛市中,低估证券会越发稀少,价值投资者则必须严守纪律,以保证价值评估过程的完整性,并限制所支付的价格。实际上所谓“安全边际”就是以保守的态度评估企业内在价值,并将其与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这一差距的大小。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那里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并视为价值投资的“基石”。
卡拉曼认为,确认企业内在价值是很困难的,并且不会一成不变。宏观经济和行业竞争等因素都会改变企业的潜在价值。尤其当企业价值持续下降的可能性,那就是插在价值投资心脏上的匕首。因此投资者应该对企业价值可能出现的下跌感到担忧,而不是对股价的下跌担忧。下跌的市场对价值投资是一种真正的考验。在下跌过程中,有三种反应可能是有效的:
1、投资者总是给予保守的评估,并对最糟糕情况下的清算价值以及其他方法予以重视。
2、对通缩感到担忧的投资者可以要求获得更多的安全边际折扣。
3、资产贬值前景提升了投资时间和能实现潜在价值的催化剂的重要性。
投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投资者需要安全边际,这允许人们犯错。当遇到霉运或者是复杂难以预测的世界出现极其剧烈波动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得安全边际。按照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说法就是,“安全边际总是依赖于所支付的价格。”有四种投资者不可能找到安全边际:把股票看成是可以交易的纸张的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满仓的投资者,跟随市场趋势和潮流以及那些购买华尔街上的保险业或者金融市场创新工具,进行杠杆交易的投资者,他们通常只会获得危险的边际。
包括沃伦·巴菲特在内的一些非常成功的投资者认为,无形资产价值,如广播执照、软饮料配方,可以在无需进行投资以维持其价值的情况下继续增长,并且最终这些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都是自由现金流。但是卡拉曼相信无形资产遇到的问题是,它们的安全边际有限或根本没有。相反,对有形资产的评估将更加准确,它可以为投资者防止出现亏损提供更多的保护。投资者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安全边际呢?那就是,以大幅低于潜在价值的打折进行购买,以及更看重有形资产而不是无形资产。
价值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无需非常高预期的支持,相反,他们通常不会为如此之高的预期而欢呼,他们甚至干脆忽略了这些预期。价值投资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能在整个市场下跌时期取得优异的表现。无论如何,只要市场没有将基本面价值完全反映到价格中,投资者就能获得高安全边际。投资者无需对股价的下跌而恐惧,如果投资者重新将注意力放到这些企业拥有的优势,而非他们的困难上时,价格就会上涨,当基本面得到改善时,投资者不仅能从业绩提高中获益,也可以从这些证券的估值上升中获利。
只有市场大幅下跌时,才有可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较多的机会,因为恐慌性的下跌市场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当前的困难上,并将短时期 —— 这个短时期也许是数年,甚至长达10年 —— 的困难推广至未来。一旦趋势扭转过来,价值投资者就能从业绩回升以及估值恢复双重好处中获利。而在一般的上升市场周期中,价值投资者试图找到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是非常困难的。价值投资的一个中心原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价值总是趋向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或者股东们最终认识到这一价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未来股价将与潜在价值一致,一些证券的价格总是会偏离潜在价值,造成证券价值偏离潜在价值的许多因素都是暂时性的。预计长期内证券的价格将朝潜在价值移动。因此只要价值投资者能够持有足够长的一个时期,最终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所以他们应该无需关注市场短期的波动。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难就难在遵守纪律,要有耐心和判断力。投资者需要遵守纪律以避免许多扔过来的毫无吸引力的投球,耐心等待合适的投球,并判断该何时击球。只有这样,价值投资才会在下跌的市场中闪闪发光。
卡拉曼在《安全边际》中一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没有人知道经济将是萎缩还是增长,通胀率、利率以及股价将是上涨还是下跌。因此那些试图避免损失的投资者必须让自己在各种情况下存活下来,直至实现繁荣。投资者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非常剧烈,因此投资者必须为黑天鹅的到来做好准备。
投资者都可能犯错,如同河水漫过堤岸。投资者如果要为自己的投资设定具体的回报率目标,那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设定目标并不会对实现目标提供任何帮助。更何况投资者无法通过更努力的思考或工作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更高的回报。投资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遵从一种始终受到纪律约束的严格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获得回报。投资者设定具体回报率目标只会使目光更多关注到上涨的潜力上,从而忽略了风险。相反,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对风险设定目标,而不是回报率。
价值投资必须对潜在价值进行保守的分析,而且只有在价格较潜在价值足够低时才购买的这种必不可少的纪律和耐心结合在一起。价值投资者在寻找便宜货时需严格遵守纪律,这让价值投资法看起来非常像是一种风险规避法。价值投资者最大的挑战就是保持这种所需的纪律。成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往往意味着与众不同、挑战传统智慧,并反对时下流行的投资风,所以它是一项非常孤独的任务。
当投资者没有迫于压力过早投资时,所取得的成绩是最理想的。在恐慌性的市场中,被低估的证券往往会很多,而且低估程度也越来越大,但是投资者必须仔细从这些便宜货中找到最吸引人的投资机会。而在牛市中,低估证券会越发稀少,价值投资者则必须严守纪律,以保证价值评估过程的完整性,并限制所支付的价格。实际上所谓“安全边际”就是以保守的态度评估企业内在价值,并将其与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这一差距的大小。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那里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并视为价值投资的“基石”。
卡拉曼认为,确认企业内在价值是很困难的,并且不会一成不变。宏观经济和行业竞争等因素都会改变企业的潜在价值。尤其当企业价值持续下降的可能性,那就是插在价值投资心脏上的匕首。因此投资者应该对企业价值可能出现的下跌感到担忧,而不是对股价的下跌担忧。下跌的市场对价值投资是一种真正的考验。在下跌过程中,有三种反应可能是有效的:
1、投资者总是给予保守的评估,并对最糟糕情况下的清算价值以及其他方法予以重视。
2、对通缩感到担忧的投资者可以要求获得更多的安全边际折扣。
3、资产贬值前景提升了投资时间和能实现潜在价值的催化剂的重要性。
投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投资者需要安全边际,这允许人们犯错。当遇到霉运或者是复杂难以预测的世界出现极其剧烈波动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得安全边际。按照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说法就是,“安全边际总是依赖于所支付的价格。”有四种投资者不可能找到安全边际:把股票看成是可以交易的纸张的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满仓的投资者,跟随市场趋势和潮流以及那些购买华尔街上的保险业或者金融市场创新工具,进行杠杆交易的投资者,他们通常只会获得危险的边际。
包括沃伦·巴菲特在内的一些非常成功的投资者认为,无形资产价值,如广播执照、软饮料配方,可以在无需进行投资以维持其价值的情况下继续增长,并且最终这些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都是自由现金流。但是卡拉曼相信无形资产遇到的问题是,它们的安全边际有限或根本没有。相反,对有形资产的评估将更加准确,它可以为投资者防止出现亏损提供更多的保护。投资者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安全边际呢?那就是,以大幅低于潜在价值的打折进行购买,以及更看重有形资产而不是无形资产。
价值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无需非常高预期的支持,相反,他们通常不会为如此之高的预期而欢呼,他们甚至干脆忽略了这些预期。价值投资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能在整个市场下跌时期取得优异的表现。无论如何,只要市场没有将基本面价值完全反映到价格中,投资者就能获得高安全边际。投资者无需对股价的下跌而恐惧,如果投资者重新将注意力放到这些企业拥有的优势,而非他们的困难上时,价格就会上涨,当基本面得到改善时,投资者不仅能从业绩提高中获益,也可以从这些证券的估值上升中获利。
只有市场大幅下跌时,才有可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较多的机会,因为恐慌性的下跌市场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了当前的困难上,并将短时期 —— 这个短时期也许是数年,甚至长达10年 —— 的困难推广至未来。一旦趋势扭转过来,价值投资者就能从业绩回升以及估值恢复双重好处中获利。而在一般的上升市场周期中,价值投资者试图找到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是非常困难的。价值投资的一个中心原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价值总是趋向于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中,或者股东们最终认识到这一价值。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未来股价将与潜在价值一致,一些证券的价格总是会偏离潜在价值,造成证券价值偏离潜在价值的许多因素都是暂时性的。预计长期内证券的价格将朝潜在价值移动。因此只要价值投资者能够持有足够长的一个时期,最终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所以他们应该无需关注市场短期的波动。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难就难在遵守纪律,要有耐心和判断力。投资者需要遵守纪律以避免许多扔过来的毫无吸引力的投球,耐心等待合适的投球,并判断该何时击球。只有这样,价值投资才会在下跌的市场中闪闪发光。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展 望 2 0 1 0 年
並非每年股市都會出現暴跌,通常十年才會一現,時間約為期三年;股市也不會長久暴升,兩者出現的頻率其實差不多,很多時暴升是因為過度超買。
若你以為股市不是暴跌便是暴升的話,很抱歉,你錯了。其實大部分時間股市都在穩定的水平。正常而又理想的話,股市應該穩步上揚,並建基於通脹和公司盈利增長。
我預期明年大市平穩發展,因為大部分公司已穿上救生衣,裁員之餘還緊縮開支;他們不認為營業額能夠上升,故希望透過擴闊毛利率來增加盈利。
平穩的一年
來年很多香港及中國企業應會盈利上升,不過升幅將會放緩。因為美國聯儲局早晚會加息,這或會嚇怕部分股票炒家,然後引起通脹,不少公司亦會乘勢加價,藉以抵銷增加利息的開支。
不過,出現暴跌的機會亦很微,因為刻下股市未有超買,所以沒有人趕着沽貨。惟這不代表股市不會出現些微回落,畢竟經歷過去九個月的升市後,調整是必然的,但值得深思是企業盈利是否符合現時股市的估值。我認為合理的市盈率應該是十三至十四倍,而中國的刺激經濟措施,應該令基建公司、合約承包商、鐵路公司等有不俗盈利,就算不是今年兌現,也可在明年看見成果。
同樣,明年也不易出現暴升,因為股市未能完全忘記衰退,儘管充裕的資金和新股熱潮,證明下次帶領升市的種子——亞洲,仍然強壯。
短評四大巨企
明年股市的走勢,要視乎企業三月公布的業績,我相信業績不會有太大驚喜,惟應該比去年稍佳。組合內有多隻市值逾一萬四千億的巨無霸,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展,應該交出令人滿意,但不會喜出望外的成績表。
中移動的盈利應和去年相若,約賺一千三百億元,折合市盈率僅十一倍,很吸引但欠缺增長動力。這並不出奇,畢竟它擁有八成市場佔有率,所以要透過3G來刺激現有用家增加消費,從而提升盈利。中移動很平,惟我懷疑會否有人追捧,雖然它應該想盡辦法留着投資者。
沒有人知道滙豐今年的業績如何,因為有可能會出現撥備。不過,我認為明年走出美國的經濟危機後,滙豐盈利最少有一千五百億元,即每股賺八元五角,市盈率八倍半。這隻股票之前很活躍,至今依然是好投資,但市場對滙豐失去信心,在去年的膽戰心驚後,一直對其相當警惕。然而,滙豐仍能令投資者興奮,惟在三月之前,其今年的業績始終是一個謎。
工行應該可打破盈利紀錄,估計約賺一千四百五十億元,折合市盈率十三倍半。不過,其盈利增幅來自減少撥備多於銷售增加,這或會令部分炒家失望,但工行的增長潛力強勁,使其成為一項上佳投資。
中石油的盈利水平,應和去年差不多,約一千三百億元,市盈率約十四倍,除非油價升穿現時每桶約七十五美元的水平,否則中石油的股價將停滯不前。儘管我認為油價會再升,但現階段中石油吸引人投機多於投資。
若你以為股市不是暴跌便是暴升的話,很抱歉,你錯了。其實大部分時間股市都在穩定的水平。正常而又理想的話,股市應該穩步上揚,並建基於通脹和公司盈利增長。
我預期明年大市平穩發展,因為大部分公司已穿上救生衣,裁員之餘還緊縮開支;他們不認為營業額能夠上升,故希望透過擴闊毛利率來增加盈利。
平穩的一年
來年很多香港及中國企業應會盈利上升,不過升幅將會放緩。因為美國聯儲局早晚會加息,這或會嚇怕部分股票炒家,然後引起通脹,不少公司亦會乘勢加價,藉以抵銷增加利息的開支。
不過,出現暴跌的機會亦很微,因為刻下股市未有超買,所以沒有人趕着沽貨。惟這不代表股市不會出現些微回落,畢竟經歷過去九個月的升市後,調整是必然的,但值得深思是企業盈利是否符合現時股市的估值。我認為合理的市盈率應該是十三至十四倍,而中國的刺激經濟措施,應該令基建公司、合約承包商、鐵路公司等有不俗盈利,就算不是今年兌現,也可在明年看見成果。
同樣,明年也不易出現暴升,因為股市未能完全忘記衰退,儘管充裕的資金和新股熱潮,證明下次帶領升市的種子——亞洲,仍然強壯。
短評四大巨企
明年股市的走勢,要視乎企業三月公布的業績,我相信業績不會有太大驚喜,惟應該比去年稍佳。組合內有多隻市值逾一萬四千億的巨無霸,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展,應該交出令人滿意,但不會喜出望外的成績表。
中移動的盈利應和去年相若,約賺一千三百億元,折合市盈率僅十一倍,很吸引但欠缺增長動力。這並不出奇,畢竟它擁有八成市場佔有率,所以要透過3G來刺激現有用家增加消費,從而提升盈利。中移動很平,惟我懷疑會否有人追捧,雖然它應該想盡辦法留着投資者。
沒有人知道滙豐今年的業績如何,因為有可能會出現撥備。不過,我認為明年走出美國的經濟危機後,滙豐盈利最少有一千五百億元,即每股賺八元五角,市盈率八倍半。這隻股票之前很活躍,至今依然是好投資,但市場對滙豐失去信心,在去年的膽戰心驚後,一直對其相當警惕。然而,滙豐仍能令投資者興奮,惟在三月之前,其今年的業績始終是一個謎。
工行應該可打破盈利紀錄,估計約賺一千四百五十億元,折合市盈率十三倍半。不過,其盈利增幅來自減少撥備多於銷售增加,這或會令部分炒家失望,但工行的增長潛力強勁,使其成為一項上佳投資。
中石油的盈利水平,應和去年差不多,約一千三百億元,市盈率約十四倍,除非油價升穿現時每桶約七十五美元的水平,否則中石油的股價將停滯不前。儘管我認為油價會再升,但現階段中石油吸引人投機多於投資。
想避險買 REITs過聖誕
大市聖誕前能否止跌,突然殺淡友一個措手不及?總結呢一浪調整,可以話係跌凸咗。無獨有偶,當20900至 21000水平嘅牛仔被大屠殺後,好友紛紛縮沙,轉晒倉落兩萬點邊牛仔,大戶亦冇誘因沽落去,反而倒轉殺熊,仲有幾百點又係重貨區,小心有糊唔食輸埋聖誕禮物。
同城中著名經濟師及分析員傾過,基本對市況已有共識,因為美金彈,股票即使升都唔升得去邊,兩萬三已經好盡,反而多方聲音喺賣地前發功,狂谷本地地產股,睇好樓市升到2011年,理由竟然係因為未見有人瞓街排隊買樓,顯示樓市仲係健康;仲有係舊調重彈講超級通脹,人人買資產保值。咁點解金價好似有見頂回落之勢?
轉身快有高息派
點都好,升市莫估頂,樓市繼續癲多兩癲絕對唔奇,炒樓好處係槓桿大,升得快;唔好處亦係槓桿大,市況突變時走唔切。其實要做業主除咗買樓,仲可以買 REITs當長線投資,一來轉身快,二來有高息派。今年最好表現嘅 REITs喺晒亞洲,平均升五成,歐洲同澳洲就分別升35%同27%。香港人人都識領匯,其次係冠君產業、泓富產業同越秀房託,都提供到比滙豐控股更高息嘅選擇,特別係當市況唔好時,呢類股防守力更強,進可攻退可守。
好多人以為 REITs即係地產股,其實係房產信託基金,簡單嚟講係將旗下物業所收租金(一般90%以上),扣除成本後畀投資者。同地產股唔同係佢哋唔會買地起樓,所以增長潛力靠租金同資產升值,就等於大家夾錢買商廈、商場,係一般散戶較難涉足嘅投資領域。除咗咁,好處當然係轉身快、透明度高,係買樓以外,擴通脹嘅投資妙品。
不過要小心睇清佢哋手上資產係咪筍嘢,同基金對資產值折讓有幾大。幾隻 REITs當中,領匯優質但價格較波動;冠君同泓富差唔多,都係商場、商廈。論升幅就以冠君佔優,而且近期商舖屢創新高,佢旗下朗豪坊日日車水馬龍,加上有近7厘息確係吸引。讀者若持有太多高風險股票,想安心啲過平安夜,半日市可以考慮換啲 REITs坐吓。
同城中著名經濟師及分析員傾過,基本對市況已有共識,因為美金彈,股票即使升都唔升得去邊,兩萬三已經好盡,反而多方聲音喺賣地前發功,狂谷本地地產股,睇好樓市升到2011年,理由竟然係因為未見有人瞓街排隊買樓,顯示樓市仲係健康;仲有係舊調重彈講超級通脹,人人買資產保值。咁點解金價好似有見頂回落之勢?
轉身快有高息派
點都好,升市莫估頂,樓市繼續癲多兩癲絕對唔奇,炒樓好處係槓桿大,升得快;唔好處亦係槓桿大,市況突變時走唔切。其實要做業主除咗買樓,仲可以買 REITs當長線投資,一來轉身快,二來有高息派。今年最好表現嘅 REITs喺晒亞洲,平均升五成,歐洲同澳洲就分別升35%同27%。香港人人都識領匯,其次係冠君產業、泓富產業同越秀房託,都提供到比滙豐控股更高息嘅選擇,特別係當市況唔好時,呢類股防守力更強,進可攻退可守。
好多人以為 REITs即係地產股,其實係房產信託基金,簡單嚟講係將旗下物業所收租金(一般90%以上),扣除成本後畀投資者。同地產股唔同係佢哋唔會買地起樓,所以增長潛力靠租金同資產升值,就等於大家夾錢買商廈、商場,係一般散戶較難涉足嘅投資領域。除咗咁,好處當然係轉身快、透明度高,係買樓以外,擴通脹嘅投資妙品。
不過要小心睇清佢哋手上資產係咪筍嘢,同基金對資產值折讓有幾大。幾隻 REITs當中,領匯優質但價格較波動;冠君同泓富差唔多,都係商場、商廈。論升幅就以冠君佔優,而且近期商舖屢創新高,佢旗下朗豪坊日日車水馬龍,加上有近7厘息確係吸引。讀者若持有太多高風險股票,想安心啲過平安夜,半日市可以考慮換啲 REITs坐吓。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2010年股市有没有翻番机会?
2009年只有两周不到的时间了。
2010年有没有翻番机会?
封起可以非常肯定地讲:绝对有!
2010年股市投资的风险要大于2009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2009年很多个股都数次翻番了,必定有个价值回归之路,其次,2010年是“大小非”筹码即将释放完毕的一年,以前,这些“大小非”筹码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为这些解禁股掌握在“大小非”手中的时候,都有持股忍受能力,等待阶段性高点抛售,而随着这些筹码逐步派发给散户以后,随意性就变得很大,市场总供应量大幅增加的市场,风吹草动都容易引起跌荡。
《下一次大机会将如何出现》已经指出,2010年的机会将是出现在充分的调整之后。上证指数2800点以上,不是2010年的买股区,2009年随后几天的时间里,大盘有望在60日线附近迎接小范围反弹,随后在2010年里,还是摆脱不了大C浪杀跌困境,这是《 大盘2010预想图》所描绘的情况。
2010年布局翻番机会基本意见有四点:
第一:个股、板块的选择布局可以对照《 2010年选股思路》。
第二:价格决定价值。2009年下半年,封起几乎不在公开场合谈长线价值,为什么?因为博客总有大量的新手,他们大多认为价值投资就是持股多少年不动。价值投资要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买股价格便宜,封起的任何一笔长线股票买进的价格没有超出10元。如果投资者仍然把盲目追高思想带进2010年,那么,随后的处境是非常不好的。2010年大盘不大跌,就没有投资机会,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第三:2010年实体经济泡沫的破灭,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将等同于一次小亚洲金融危机,因此,2010年股市投资应该更为谨慎,容不得任何侥幸和乐观。
第四:要赢利,先巩固捍卫好本金和收益。2009年国庆期间说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当时市场中70%的投资者是赚钱的,三个月以后,市场盈利资金不会超过3三成。《 2009年股市收益大调查》里,收益情况不错的博友,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大跌中不损失任何利润,大势大跌不亏钱,就是在赚大钱,这个观点意识要明确。不要等到市场大机会出现的时候,自身还在惨烈套牢,又要牺牲一个大牛市为自己扳本解套。要知道,每个人的一生,只有3、5个大机会。
附:下一次大机会将如何出现(2009-11-29 12:45:11)
“如果再给我一次1664点的低点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买进并终身持有”。
这句话是一位博友对我说的。
这话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股市的大机会来自等待。
二:要珍惜任何一次大机会。
毫无疑问,股市的大机会来自静心等待。那些在09年上半年或本次突破A点提前出局的资金应该继续等待随后的买点。股市总会出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市场出错的机会。就像迪拜事件来说,A股确实和它没多大关联,但是,一旦市场惊恐起来就草木皆兵,各路资金仓皇出逃,舆论上突然大谈特谈金融危机的阴霾没有散尽!忽然一夜之间,世界**就要出现,忽然一夜之间人们忘记了前期大喊牛市高潮即将出现的辞令。
埃德温.洛弗热说过一句非常尖锐的话:“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做错事的是纯粹的傻瓜,而华尔街的傻瓜认为他必须在所有时间都交易”。
无数铁的事实告诉我们,股市投资的成功并不和它的交易次数成正比,反而交易越少的投资者越获得成功。在实际操作上,我所了解的股民,几乎每周都在交易,他们不断地买进卖出,以幻想追求最大的投资收益,却往往难以取得最终的好成绩。
既然投资的成功不和交易次数成正比,为什么要频繁操作成为券商的打工崽呢。
吉姆.罗杰斯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尽管这些年他对中国投资者说过的一些话存在前后矛盾和难圆其说,但是,他对做交易时的耐心做了更生动的描述:“我只管等,直到有钱躺在墙角,我所要做的全部就是走过去把它捡起来”。
不论从价值投资还是安全边际上讲,上证3300点以上投资者要获利的机会就是投机,而且是在虎口抢食,每个人看到的股票没有不是翻了几番的,而且,其成长性难以恭维,与其火中取栗,不如安心等待,只要你愿意等,以后随便抓一只股票就能够取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机会多的是。
下一次大的机会如何出现?
它必然是出现在市场泡沫破灭之后,人人谈股色变,人人对股票躲避不及的时候。不过,一般那个时候的出现,很多人都是严重被套,很多人都是帐户资金短缺。只有少数在前期狂热气氛里退出并安心等待的投资者,保持着足够的现金和昂扬的斗志,享受这样的大机会。
附:2010年选股思路(2009-11-19 22:16:03)
2009年行情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一个多月时间,人们自然将关切的目光投向2010年。
2010年,投资者有很多期待和梦想,也有不少疑惑和彷徨。一些有关投资的基本问题都会让我们去思考和联想,例如:新的一年,我国宏观基本面和证券市场发展情况究竟怎么样?世界经济局势朝着什么方向运行?投资者最看好什么行业,或是什么股票?新一年里,空仓资金是否有好的买点?投资者投入多少资金比较合理?通常能够接受的入场点位是什么位置?等等。
在封起的微博,广大博友一直在热切讨论。有很多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这里,简要说说,个人对以上问题的基本观点,供参考。
一:新的一年,我国宏观基本面将继续向好。近日,美国总统访华之际,两国**元首达成的各项基本共识里,其中有一条就是双方将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稳步增长,另外,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我们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规模不仅仅限于4万亿,针对新的形势,不排除还会继续推出其他配套政策。可见,基本面的情况将是好的。考虑到中国股市属于典型的资金市和政策市,建议在关注技术面的同时多关注资金面和政策面变化。
二:个人继续看好垄断、稀缺资源和创新技术类个股,适度兼顾新能源、新技术以及各行业龙头地位的成长股,“抓小放大、优中选优”的思路不动摇。在封起的微博里,根据博友们的讨论,封起依次归纳了大家看好的行业基本集中在新能源、资源、农业、泛消费等四大行业。个人认为,大家的选股思路是清晰而成熟的,唯一需要强调的就是买进时机的把握。
三:考虑到09年临近年底,两市大盘点位和市场估值水平都不低,没有绝对的价值低估品种的存在,因此,2010年的买股时机把握非常重要,2010年的投资机会必定是出现在一轮合理的调整之后,激进、冒进式的入场将人为增加投资风险。2010年,以上证指数为例,合理估值区域可以把握在2800点以下,对应市盈率水平在25倍左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个股可预见的年复合增长率不可低于30%,前者是软指标,后者是硬考核!
四:“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警示。投资者的入市资金应该是家庭闲置的,不需急用的,更不可拆、挪、借、贷,进入股市的资金不应超过家庭总资产的20%,这样能够确保投资心态的平稳,同时也兼顾了不同类型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五:对空仓资金来说,必须顺应长期趋势去运做,对选择的个股而言,应该考虑价值趋势和技术趋势的两者兼顾。擅长基本面分析和价值趋势研究的投资者,可以突出中长期投资;擅长技术面分析者,可以波段操作。全年操作次数以两到三次比较适宜,资金量在200万元以下者,关注个股以5只以下比较合理,实际操作的品种2、3只左右,宜精勿滥。
2010年有没有翻番机会?
封起可以非常肯定地讲:绝对有!
2010年股市投资的风险要大于2009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2009年很多个股都数次翻番了,必定有个价值回归之路,其次,2010年是“大小非”筹码即将释放完毕的一年,以前,这些“大小非”筹码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为这些解禁股掌握在“大小非”手中的时候,都有持股忍受能力,等待阶段性高点抛售,而随着这些筹码逐步派发给散户以后,随意性就变得很大,市场总供应量大幅增加的市场,风吹草动都容易引起跌荡。
《下一次大机会将如何出现》已经指出,2010年的机会将是出现在充分的调整之后。上证指数2800点以上,不是2010年的买股区,2009年随后几天的时间里,大盘有望在60日线附近迎接小范围反弹,随后在2010年里,还是摆脱不了大C浪杀跌困境,这是《 大盘2010预想图》所描绘的情况。
2010年布局翻番机会基本意见有四点:
第一:个股、板块的选择布局可以对照《 2010年选股思路》。
第二:价格决定价值。2009年下半年,封起几乎不在公开场合谈长线价值,为什么?因为博客总有大量的新手,他们大多认为价值投资就是持股多少年不动。价值投资要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买股价格便宜,封起的任何一笔长线股票买进的价格没有超出10元。如果投资者仍然把盲目追高思想带进2010年,那么,随后的处境是非常不好的。2010年大盘不大跌,就没有投资机会,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第三:2010年实体经济泡沫的破灭,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将等同于一次小亚洲金融危机,因此,2010年股市投资应该更为谨慎,容不得任何侥幸和乐观。
第四:要赢利,先巩固捍卫好本金和收益。2009年国庆期间说过一个这样的观点,当时市场中70%的投资者是赚钱的,三个月以后,市场盈利资金不会超过3三成。《 2009年股市收益大调查》里,收益情况不错的博友,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大跌中不损失任何利润,大势大跌不亏钱,就是在赚大钱,这个观点意识要明确。不要等到市场大机会出现的时候,自身还在惨烈套牢,又要牺牲一个大牛市为自己扳本解套。要知道,每个人的一生,只有3、5个大机会。
附:下一次大机会将如何出现(2009-11-29 12:45:11)
“如果再给我一次1664点的低点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买进并终身持有”。
这句话是一位博友对我说的。
这话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股市的大机会来自等待。
二:要珍惜任何一次大机会。
毫无疑问,股市的大机会来自静心等待。那些在09年上半年或本次突破A点提前出局的资金应该继续等待随后的买点。股市总会出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市场出错的机会。就像迪拜事件来说,A股确实和它没多大关联,但是,一旦市场惊恐起来就草木皆兵,各路资金仓皇出逃,舆论上突然大谈特谈金融危机的阴霾没有散尽!忽然一夜之间,世界**就要出现,忽然一夜之间人们忘记了前期大喊牛市高潮即将出现的辞令。
埃德温.洛弗热说过一句非常尖锐的话:“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做错事的是纯粹的傻瓜,而华尔街的傻瓜认为他必须在所有时间都交易”。
无数铁的事实告诉我们,股市投资的成功并不和它的交易次数成正比,反而交易越少的投资者越获得成功。在实际操作上,我所了解的股民,几乎每周都在交易,他们不断地买进卖出,以幻想追求最大的投资收益,却往往难以取得最终的好成绩。
既然投资的成功不和交易次数成正比,为什么要频繁操作成为券商的打工崽呢。
吉姆.罗杰斯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尽管这些年他对中国投资者说过的一些话存在前后矛盾和难圆其说,但是,他对做交易时的耐心做了更生动的描述:“我只管等,直到有钱躺在墙角,我所要做的全部就是走过去把它捡起来”。
不论从价值投资还是安全边际上讲,上证3300点以上投资者要获利的机会就是投机,而且是在虎口抢食,每个人看到的股票没有不是翻了几番的,而且,其成长性难以恭维,与其火中取栗,不如安心等待,只要你愿意等,以后随便抓一只股票就能够取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机会多的是。
下一次大的机会如何出现?
它必然是出现在市场泡沫破灭之后,人人谈股色变,人人对股票躲避不及的时候。不过,一般那个时候的出现,很多人都是严重被套,很多人都是帐户资金短缺。只有少数在前期狂热气氛里退出并安心等待的投资者,保持着足够的现金和昂扬的斗志,享受这样的大机会。
附:2010年选股思路(2009-11-19 22:16:03)
2009年行情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一个多月时间,人们自然将关切的目光投向2010年。
2010年,投资者有很多期待和梦想,也有不少疑惑和彷徨。一些有关投资的基本问题都会让我们去思考和联想,例如:新的一年,我国宏观基本面和证券市场发展情况究竟怎么样?世界经济局势朝着什么方向运行?投资者最看好什么行业,或是什么股票?新一年里,空仓资金是否有好的买点?投资者投入多少资金比较合理?通常能够接受的入场点位是什么位置?等等。
在封起的微博,广大博友一直在热切讨论。有很多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这里,简要说说,个人对以上问题的基本观点,供参考。
一:新的一年,我国宏观基本面将继续向好。近日,美国总统访华之际,两国**元首达成的各项基本共识里,其中有一条就是双方将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稳步增长,另外,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我们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规模不仅仅限于4万亿,针对新的形势,不排除还会继续推出其他配套政策。可见,基本面的情况将是好的。考虑到中国股市属于典型的资金市和政策市,建议在关注技术面的同时多关注资金面和政策面变化。
二:个人继续看好垄断、稀缺资源和创新技术类个股,适度兼顾新能源、新技术以及各行业龙头地位的成长股,“抓小放大、优中选优”的思路不动摇。在封起的微博里,根据博友们的讨论,封起依次归纳了大家看好的行业基本集中在新能源、资源、农业、泛消费等四大行业。个人认为,大家的选股思路是清晰而成熟的,唯一需要强调的就是买进时机的把握。
三:考虑到09年临近年底,两市大盘点位和市场估值水平都不低,没有绝对的价值低估品种的存在,因此,2010年的买股时机把握非常重要,2010年的投资机会必定是出现在一轮合理的调整之后,激进、冒进式的入场将人为增加投资风险。2010年,以上证指数为例,合理估值区域可以把握在2800点以下,对应市盈率水平在25倍左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个股可预见的年复合增长率不可低于30%,前者是软指标,后者是硬考核!
四:“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警示。投资者的入市资金应该是家庭闲置的,不需急用的,更不可拆、挪、借、贷,进入股市的资金不应超过家庭总资产的20%,这样能够确保投资心态的平稳,同时也兼顾了不同类型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五:对空仓资金来说,必须顺应长期趋势去运做,对选择的个股而言,应该考虑价值趋势和技术趋势的两者兼顾。擅长基本面分析和价值趋势研究的投资者,可以突出中长期投资;擅长技术面分析者,可以波段操作。全年操作次数以两到三次比较适宜,资金量在200万元以下者,关注个股以5只以下比较合理,实际操作的品种2、3只左右,宜精勿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