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改变你一生命运的系二线股(明日的蓝筹股),唔系今天的蓝筹股,策略系「狠、忍、准」,一旦睇得准,便要忍,一如鲨鱼(死咬住唔放)般狠!
--2007年10月5日, 敲敲冷马又如何
千变万变最后离不开真实,就系P/E八到十二倍系偏低、十二倍到十八倍合理、十八倍到二十二倍偏高,一旦超过二十二倍,便必须企业纯利保持高增长(例如连续几年每年纯利上升30%或以上),而上述情况通常唔能够维持超过三年,亦系泡沫由形成到爆破好少超过三年的理由。
--2007年10月8日, 龙卷风吹起大笨象
投资二线股策略系Double或亏损15%离场,但唔好感情用事。胜败乃兵家常事,千万不可有输唔起心态。
--2007年10月12日, 港股成吸金机器
人人皆知掷银币最后结果一定系50%公、50%字。非理性投资者可以不断掷银仔,加上严守止蚀唔止赚,令赢面提升至75%;反之,理性投资者因担心输而唔掷,最后忍唔住手才掷,输的机会同样系50%。
--2007年10月15日, 太理性坐失良机
我老曹一早已发现财富获得唔系来自辛勤工作,而系来自聪明投资策略。
-2007年10月20日, A股基民抢购QDII基金
赚大钱需要的环境,就系股价在合理价(normal range)之外上下摆动,情况有如河流在暴雨之后暴涨一样澎湃,但堤坝面临河水暴涨带来威胁,一旦崩堤便成灾。
--2007年10月23日, 赚咗指数唔赚钱
太早睇淡或太早睇好都系死罪,Timing is everything。
--2007年10月25日, 有机会重返50天线
我老曹1968年年底入行至今快三十九年矣,请问股市几时有「理性」过?股价从来唔系偏高就系偏低,往往在Boom & Bust之间来回摆动。
--2007年11月1日, 好,仲有更好!
成功与失败、赚钱与亏损往往只系一线之差,一切由小小一个洞察力(insight)开始,就系过去三十年我老曹一再强调要洞烛先机,而唔系勤力过人。
--2007年11月2日, 美国出现三低三高
市场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并冇合理价。
--2007年11月7日, 美国好快第三次减息
愈想赚钱的人愈冇钱赚(财不入急门)。做股票要耐得住寂寞,唔跟风,自己做功课,完成功课后等候安全价才击,坚守止蚀唔止赚原则。
--2007年12月3日, 快快快火烛车到埗
作为投资者应在泡沫产生期加入,成长期持有,胀大期获利回吐,然后加入另一泡沫产生期。
--2007年12月4日, 大行嗌Sell啼笑皆非
唔好睇少二线股壮大速度:滴水可成洋、聚沙可成塔。今天蓝筹股都由过去二线股开始。
--2007年12月6日, 次按明年第二季解决
追随趋势,寻找纯利进入高增长期的股份,才系最佳投资策略。股市内的悲剧系大部分投资者皆忽略趋势,只睇走势,往往赚粒糖、输间厂。
--2007年12月20日, 人多嘅地方唔好去
股票市场系20╱80游戏,即20%投资者赢80%投资者钱的地方,如果你唔系20%胜利者,就系80%失败者。
--2008年1月17日
市场一向无大小(冇大户与小户)之分,只有醒目资金同愚蠢资金之分。
--2008年2月4日, 鼠年要在波动市搵食
食有时,睡有时;投资有时,不投资亦有时。每年一定有一个购买点及一个沽售点。今时今日只有耐心等候购买点出现,不然只是盲动。
--2008年2月22日, 耐心等候购买点
别人恐慌时你贪心,别人贪心时你恐慌,唔做好友、唔做淡友,只做炒友(Trader)!
--2008年4月14日, 三先策略
愈接近升市尾声,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反而愈多,结果将大部分利润输掉。
--2008年5月13日, 大尾巴作怪
散户最终命运系散晒。
--2008年2月1日, 累股票据累死你
面对次按危机、金融海啸,Don't Get Mad-Get Rich!1974年本港出现超级大熊市并冇将我老曹击倒,1987年股灾同样冇将我老曹击倒,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亦一样冇将我老曹击倒,反而日后更 富贵。面对风暴,投资者可以down唔可以out!今时今日90%投资者都有损伤,有人伤重D,有人伤轻D,此乃无法避免之事,但千万不可out!一旦out,咁就一世。人生在世,最后一场战争才决定胜负,未打完最后一场仗,谁知输赢?--2008年11月20日
财富唔系从天而降,而系「贝」加「才」。最先嘅「贝」系一分一毫累积下来,至于「才」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失败,从中吸收返嚟。有咗「贝」,配合自己嘅「才华」,自然发大财。至于「财」为何失去?通常因为「骄傲」与「自大」。骄傲令你睇唔清前景(Pride comes before failure!),作出错误决定。自大令你唔肯承认自己所犯错误(我点会睇错?),让小错变成大错,大错再变成无可挽回。收起你嘅骄傲,前景立即清晰;收起你嘅自大,便会承认自己睇错,睇错市止蚀,最多亏损本金15%,有乜大问题?!
主宰你嘅唔系命运,而系性格!如何收心、如何养性?请严守纪律,保持谦卑之心,咁就无往而不利。希望各位随势盛而加入,随势落而退出;响过程中学会运用策略,做到攻守有据,不盲动、不跟风;最后收心养性,做一个严守纪律及谦卑嘅投资者。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Monday, March 30, 2009
记熟九大投资守则
我地出生后开始学习生命嘅守则(The Rules Of Life);好多时嚟自我地嘅父母(有其子必有其父母),有时亦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有D系透过尝试及错误先学晓(例如我老曹1974年嘅经验同教训)。只要牢牢记住唔再重犯,我地便可生活愉快。
其中三人(股圣、Dennis Gartman及Puggy Pearson)都系投资界泰斗,他们订下九大守则。
前三条由股圣所订。
一、唔好输钱。一旦面对亏损便设法减少损失(我老曹将佢改良为止蚀唔止赚)。
二、股票市场设计系将金钱由经常性买卖者手中转到有耐性投资者户口中。平时远离证券行,唔好经常炒出炒入。
三、投资者需要的是气质(Temperament)而唔系智慧。例如独立思考、对自己有信心而唔系过分自信及控制个人情绪(我老曹改为有智慧不如追逐趋势)。
另外三条由Gartman所订。一、屋内永远唔会只有一只曱甴。正系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去年8月次按危机后,至今金融机构接二连三出现问题,证明永远屋内唔会只有一只曱甴。
二、喺牛市中可长线持有,熊市中只宜抛空(我老曹改为牛市中不妨做好友,一旦熊市来临便持盈保泰,因我老曹冇胆抛空)。
三、只有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一致先入市,投资集中优质股,入市时机用技术分析。
最后三条由Puggy Pearson所订:
一、20/80定律。无论喺赌场或期指市场,赢家只占20%,输家占80%。要成为20%少数,必须明白Top Down或Bottom Up策略(何谓Top Down?例如去年10月股市见顶后便保持睇淡,直到出现一浪高于一浪为止;何谓Bottom Up?即股市见底后便保持睇好,直到出现一浪低于一浪为止)。利用Pearson嘅方法,各位唔使经常问我老曹熊市几时完?喺恒指一再出现新低环境下只宜 Top Down。
二、学会管钱。好似赌钱咁,冇理由铺铺买,只有形势最有利时先赌,同时限注(例如熊市中,只动用30%资金,牛市中才动用70%资金)Keep It Simple;唔好赌你输唔起嘅钱,赌钱时要轻松而唔系搏杀;明白风险与回报关系。一如沙蟹,当形势有利时去尽D,形势不利时要识投降(唔好忘记止蚀沽盘)。
三、了解自己,严守纪律。大部分人赌钱往往输死而唔会赢死。理由系赢钱时缩,输钱时赌气。成功赌徒及成功投资者便相反,就系赢钱时去尽D,一旦输钱便缩。
上述三位都系当今投资泰斗,值得各位学习。只要善用九大方法,保证你六十岁退休时富有。
其中三人(股圣、Dennis Gartman及Puggy Pearson)都系投资界泰斗,他们订下九大守则。
前三条由股圣所订。
一、唔好输钱。一旦面对亏损便设法减少损失(我老曹将佢改良为止蚀唔止赚)。
二、股票市场设计系将金钱由经常性买卖者手中转到有耐性投资者户口中。平时远离证券行,唔好经常炒出炒入。
三、投资者需要的是气质(Temperament)而唔系智慧。例如独立思考、对自己有信心而唔系过分自信及控制个人情绪(我老曹改为有智慧不如追逐趋势)。
另外三条由Gartman所订。一、屋内永远唔会只有一只曱甴。正系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去年8月次按危机后,至今金融机构接二连三出现问题,证明永远屋内唔会只有一只曱甴。
二、喺牛市中可长线持有,熊市中只宜抛空(我老曹改为牛市中不妨做好友,一旦熊市来临便持盈保泰,因我老曹冇胆抛空)。
三、只有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一致先入市,投资集中优质股,入市时机用技术分析。
最后三条由Puggy Pearson所订:
一、20/80定律。无论喺赌场或期指市场,赢家只占20%,输家占80%。要成为20%少数,必须明白Top Down或Bottom Up策略(何谓Top Down?例如去年10月股市见顶后便保持睇淡,直到出现一浪高于一浪为止;何谓Bottom Up?即股市见底后便保持睇好,直到出现一浪低于一浪为止)。利用Pearson嘅方法,各位唔使经常问我老曹熊市几时完?喺恒指一再出现新低环境下只宜 Top Down。
二、学会管钱。好似赌钱咁,冇理由铺铺买,只有形势最有利时先赌,同时限注(例如熊市中,只动用30%资金,牛市中才动用70%资金)Keep It Simple;唔好赌你输唔起嘅钱,赌钱时要轻松而唔系搏杀;明白风险与回报关系。一如沙蟹,当形势有利时去尽D,形势不利时要识投降(唔好忘记止蚀沽盘)。
三、了解自己,严守纪律。大部分人赌钱往往输死而唔会赢死。理由系赢钱时缩,输钱时赌气。成功赌徒及成功投资者便相反,就系赢钱时去尽D,一旦输钱便缩。
上述三位都系当今投资泰斗,值得各位学习。只要善用九大方法,保证你六十岁退休时富有。
曹仁超投资精华
人称「曹Sir」的专栏作家曹仁超,纵横财经界近40年,多年来投资,输过赢过,领悟出赚钱窍门是买趋势、不投机,他深信:「任何市况总有投资机会,如何捕捉,在乎你有冇做足功课,同埋够唔够醒目,唔好埋怨市太贵冇好嘢买,或是跌市累你损手。」
投资唔系游戏,你必须制定计划,按计划行事,一旦达到目的便获利回吐。如你连自己嘅性格都唔了解,或买乜嘢都唔知道,只靠打电话问功课,呢种投资者迟早输钱离场。不要向自己说谎,睇错市便止蚀离场,停留愈久亏损愈大。不要让小错变成大错,不要用「好钱」去支持「坏咗嘅投资」。有怀疑揸现金!不要希望明天会更好,因为明天只系另一个今天。先做好功课,然后决定买卖,错咗便止蚀离场,再计划另一项投资。至于分散投资系必需嘅,但项目最好只系三个,最多五个(除非你有一队人帮你)。普通人好难兼顾五个以上项目,每个项目投资最好唔超过全部资金20%,先卖掉出现亏损者,不应先卖有钱赚者;蚀本应快卖,赚钱便慢慢等。唔好投资负债过重嘅公司,公司负债过重理由有二:一、董事局过分进取;二、董事局睇错市,前者危险,后者更加唔值得投资。如你做唔到上述要求,请改为买基金让别人代劳。
万物皆有时难逃盛衰循环
许多人以为未来系过去的延续,而忘记东方民族智慧系「万物皆有时,任何事物皆逃不过盛衰循环」。
三脚猫功夫唔好挑战李小龙
衍生工具的吸引力系如果睇重可获利200%、500%甚至1000%,如果你睇错,极限系损失本金100%。因此,不应用全部资金买卖衍生工具,应用投资资金?其中5%至10%投入衍生工具市场,博取高回报率;咁样亦可提升你对股票?敏感度。衍生工具市场绝对系高风险、高回报率?地方,如巧妙运用(例如5月份购入认沽衍生工具,可以?6月赢大钱;?6月13日买入认购衍生工具,亦可赢大钱),可加快财富增加速度。但衍生市场65%系输家、25%打和,赢家只占10%,因此先练好武功才加入,唔好只学晓三脚猫功夫便去挑战李小龙,咁就打死多过病死。衍生工具市场绝对系高手过招。
低质股不宜沾手 如时机错误,即使你拣到最优质股,一样赚唔到大钱
投资就系尽可能避免犯错,同时随时须作出良好决定!点样做到呢点?从老人言行中学习,例如毕非德、林治、邓普顿等。佢地开始时手上资金都唔多,但喺有生之年,却透过投资股票赚到巨额财富。佢地成功秘诀在哪里?佢地睇法许多时同大部分人相反,孙子兵法云:「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当形势极之有利时,须考虑不利因素;当形势极之有害时,必须考虑有利因素而加强自信!毕非德更加上一句:毋须做特别事情才可产生特别良好嘅回报,即所谓平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嘅强项及弱项,你知道自己强项在哪方面及弱项在哪里?如果连自己亦未了解,点样有所为?世上柴娃娃太多,有真知灼见者实在太少。我地不但应从别人嘅成功例子去学习,亦应从别人嘅失败例子去汲收教训,以免自己亦走上失败之途。所有失败者皆因胜利冲昏头脑而冇考虑当时已存在有害因素。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投资唔好感情用事,喺盛怒下兴师者必败,被人激亲而去打仗者必死。我地投入资金,系因为见到有利可图,不可乱咁投入资金。一切运筹帷幄,决战于千里。嘴巴生喺别人身上,别人点讲唔紧要,自己点决定才最重要。
短炒须学晓评估风险与回报
投资首重时间,如系希望短线中获利,就一定系投机行为,需要高度技巧才行。如你系散户而希望?短期上落中获利,便必需充分掌握客观形势;反之,如你投资时间系一年半载,就系中线投资者,必须掌握趋势或大方向;超过一年以上投资便系长期投资,必须了解循环周期
假如你博取短期利润,你便系trader,必须先学晓评估风险与回报关系,并对摆动指数有深入研究,掌握股市一上一落?韵律及接受20╱80命运(即20%赢家背后有80%输家),千万不可输钱便赖人,赢钱便以为自己了不起;反之,欲做中线者,便须追随趋势,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时要狠,睇事物要准,形势一旦不利便止蚀
最好系长、中、短三路进军 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订长、中、短策略。所谓「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战于千里。
股市内充满投机者,大部分更是不学无术的投机者!许多时连自己在做乜都唔知道便学人投机?小投机者,结果投机不成反而成为别人的点心。投机唔系投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我老曹亦偏爱投机,但一定量力而为,最大投入系全部投资资金25% 自己必须知道是投机,唔好呃自己话在投资。因此,一、唔好借钱投机;二、用自己可以输得起?钱;三、唔好用超过自己投资25%本金去投机;四、唔好在负债过重的股份身上投机;五、唔好将不成功的投机变成投资,自欺欺人。
短线客(day-traders),只有?阳光普照日子才搵到食。市场内真正赚大钱者系趋势追随者,一项投资最少持有一个月!投入之前先做功课,不应随波逐流。
成功的投资回报来自成功策略,唔系猜测后市升降!你输钱唔系因为大户造市,而系无法克服自己的心魔!短线投机,无论大户散户,75%输钱离场。
过去不应缅怀,只应用作自我警惕,别再犯相同错误
今天仍有人为牛熊而激烈辩论,好无聊
股市早已进入对冲时代,即既可买甲股同时抛空乙股(或买乙股认沽期权),更可越洋对冲。例如近期海外基金买入港股同时抛空日股。机构投资者已好少赌单边市,愈来愈多人加入对冲行列,抛空成为投资的一部分。最简单?对冲行为例如买入优质股抛空期指,或沽出劣质股买入期指。请唔好再为睇好或睇淡而争辩,好好学习对冲行为,唔好再赌单边市。
建立个人财富之道在于捕捉潮流改变
系由学晓捕捉趋势开始:一、停止「悲叹」、停止「投诉」。上述系穷人性格,既浪费时间亦无补于事,生活不因悲叹及投诉而改变。二、学习捕捉趋势。唔需要智慧,只要多留意身边事物便可;唔好因为潮流改变而成为受害者,切法?潮流改变时成为受惠者。
三、努力去充实生活,唔好在家里发呆、在公司发梦!多交朋友(当然唔系猪朋狗友),既可扩阔自己的生活圈子,亦可扩阔自己的视野。成功由张开你的眼睛(open your eyes!)开始,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充满机会。四、未来唔系过去?延续,未来由依家开始!
上落市为投资者带来挫折感同混乱,大部分散户在上落市中表现欠佳。在上落市中买卖,通常系七单亏损、三单赚钱;七单亏损每单损失10%、三单赚钱每单赚20%,埋单仲系要输钱。在上落市中,最佳策略系升市时减持、淡市时吸纳,但做得到的投资者并唔多。
潮起潮落,既带来财富,亦带走财富
发达容易搵食艰难,全世界所有富人都系潮流捕捉者,当潮起之时加入、潮退之前退出
太冇耐性的投资者永远赚唔到大钱!我老曹只知道,上升的浪愈大,回落的浪愈急!大气候与小气候不因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
阿妈教落,学就学有钱人点样赚大钱,唔好学讨饭的人要碎银!所以我唔识教你点样在股市中赚取10%利润,如果要赚便赚100%利润!寻找滔天巨浪而非微风细雨。作为投资者,通常睇错的时候较睇啱的日子多,一般都系六X分(即60%时间睇错、40%时间睇对),不过冇问题,只要识处理便可,就系止蚀唔止赚。睇错时最多损失15%便止蚀离场;反之,睇啱唔赚100%利润又点舍得走?只有咁样,40%睇对项目的回报才可抵销60%睇错项目外,仲带来可观利润。
股价未升衍生工具已先行,股价未跌衍生工具已被抛售。炒卖衍生工具的投机者较买卖股票者更醒目,投资者可利用此特性选股,即衍生工具交投渐多时入市,在衍生工具成交额大幅上升后离市!用衍生工具与时间赛跑。
一般人切勿投资逾十只股票
投资一只股票,每天必须花半小时去留意有关佢的新闻、技术分析等等。换言之,如果你投资超过十间公司,每天便得花五小时做功课(上述系普通投资者可付出每天时间?极限)。如冇上述时间,请帮衬基金,自己唔好再搞。股市可升可跌,投资股票可赚可蚀,唔做功课投资者通常蚀本离场!请记住,不要只投资一只股票,一般人亦请唔好投资超过十只股票,最佳数字系三、五、七只(即最少三只、最多七只),边两三只蚀本便卖掉,?两三只赚钱便留住,每月检讨一次已足够,毋须分分钟都睇到实。卖掉蚀本货、留住赚钱股乃成功投资策略的第一步,除非你自己系专家,不然唔好买入弱势股,冇人知道一只股份可以升得几高,亦冇人知道一只股份跌幅有几大,因此止蚀唔止赚(如想买入,最好分三次完成,千万唔好希望自己买到最低;如想卖出,亦最好分三次完成,千万不要希望自己沽得最高)。唔肯做功课便唔好投资,不然同掷钱落咸水海差唔多。一发现唔妥,第一时间沽售,千万不要希望明天会更好。
投资格言:
一、唔好将失败的投机转为投资,不然只会损失更多!
二、买入后股价如跌10%,必须检讨自己?投资策略系咪出错;如损失扩大到15%,便不理三七廿一沽之哉!
三、损失就系损失,唔好以为未卖就唔系。
四、只有酒楼侍应才问客人的贴士,如你投资时仍信贴士,你已经失败。
五、赚钱唔系卖出股票的理由,卖出的真正理由应该系因为形势有变。
六、不怕失去机会,只要有资本,明天又有另一个机会。
七、博反弹系极之专业的行为。如你并非投资专家,便不应加入博反弹行列。
八、唔做功课?投资者最终一定蚀本离场。
任何行业愈来愈专业系无可避免的事,以为只靠「划走势」便可发达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今天欲在股票市场赚钱,除左必须懂得行业分析外,更须知道「谁」系龙头股
识走势的人唔会输死,唔识走势的人亦唔会输死,半桶水的人却迟早浸死!学一门技巧必须功夫深,千万不可学完三脚猫功夫,就以为自己系李小龙。
钱跟精叻人走,如你愚蠢,切莫学人投机;如你知道自己蠢仲有得救,天下最愚蠢的人就系唔知自己蠢,咁就真系冇得救。你系医生,只代表你在医术方面有专业,但唔代表你在投资上同样系专业。你系大学教授,只代表你在学术上系专业,同样唔代表你在投资上系专业。
投资就系找寻趋势,唔系短期,而系中长期,然后追随它
投资唔系游戏,首先应制订策略,然后依照计划行事。未认识股市前,先认识自己点解买入,唔系?话你好快会加入80%输家行列。一旦犯错,唔好搵借口,立即行动止蚀!唔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进一步变成无可挽救?问题。止蚀愈快愈好,唔好因虚假的期望阻碍你行使止蚀,错左立即承认,采取行动止蚀,然后搵更好的投资项目!「希望永远在人间」系讲畀失败者听的谎言!唔好信。
投资如生孩子贵精不贵多
任何投资事前必须做功课,千祈唔好打天才波。投资应分散,最少三项最多六项(如你投资超过十只股票,我老曹认为你已有问题,除非你系基金经理。冇人有足够时间打理十项投资。投资如生孩子,贵精不贵多)。例如不应持有多于两只科技股、不应持有超过两只资源股,更不应持有超过两只银行股或两只地产股。散户投资贵精不贵多,千万不可抱开超市的心态,只有大财团才可开超市,散户只可经营精品店。如果投资项目有利润,卖掉三分一后其余让利润往前跑。
有经济理论便可发达?经济系教授通通唔使教书啦!理论只可加强你的智慧,但实践最实际。经济系大学教授一样控制唔到自己的情绪而作出错误决定,所以平常心好重要。世上冇必赢的仗,亦冇必赚的投资技巧,交学费系无可避免的事。李超人亦一样要交学费,问题系交学费后你学到几多?有D人一生都 度交学费,有D人交一次学费便一生受用,你属于边类人?
短线投机(day trade)好刺激,亦可赚大钱,理由系有人可以十分有系统地处理手上的投资而非盲目,但赢家只占所有day traders人数6.5%,你得咩?如果你做得到,从今以后亦唔使睇任何财经文章(因为你仲威过佢地),唔系?话只宜用少少钱玩,睇自己眼光如何!情况有如玩吃角子老虎机(明知输都玩,理由系寻求刺激)。近年低成本计算机及计算机程序流行,加上实时通讯成本愈愈便宜,任何人每月花数百元,已可家中或写字楼装上计算机程序进行day trade。唔少人有错觉以为day trade好易赚钱,事实上从事day trade者十个之中八个输钱,因为day trade类似网上赌博,只有职业赌徒才可赢钱,至于普通人则十赌九输,唔信你可以用十万八万元试,睇吓自己系输家抑或赢家。
股市永远波动,到底系好系坏亦睇你点睇。波幅提供短线炒卖机会,同时提升入市风险。玩day trade者不宜采用止蚀盘,因为在day trade中止蚀盘冇保护作用,反而累事。
如果你想玩day-trade,应该睇五分钟走势图协助,例如随机指数(Stochastic)、保历加通道(Bollinger Band)、简单移动平均指数及加权移动平均数(EMA)、了解买卖周期(buy-sell cycles)。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唔系凭直觉及勇气便可致胜。day-trade有60%至70%?波动,摆动指数会有启示,利用其摆动(swing)寻找每日高低点,例如出现同步(Convergence)与背驰(Divergence)时,可以?计算机上开几个画面,同时观察及利用Daily Swing Trade软件作每天扫描,找出是日强势、弱势股(强势股,弱势股空),令自己立场平衡(Square),即、空接近对等!如大家连本文亦睇唔明白,咁唔好学人炒短线。炒短线者最好连电视同收音机皆关掉,因为只会令你分神,无法提供协助;反之,利用互联网及睇比较有见地?网上分析文章(尤其系?D收费网站,或上别人?blogs睇人家分析!)换言之今时今日做day-trade已十分专业,唔系玩玩,再唔系业余性质。
33只成分股各有高矮肥瘦
大市炒个别发展而唔炒市,千祈唔好再话恒生指数形成双头走势。我老曹再讲一次,不可用形态走势分析指数,因三十三只成分股,各有高矮肥瘦,不能一概而论。例如香港六百八十万人,有20%人口餐餐鱼翅捞饭亦食唔晒副身家,但有二千多万港人靠综援过活;去年人均收入二万五千多美元只系平均数,有人年收入三千万港元或以上,亦有人靠政府养。恒指亦一样,有D股份升完可以再升,但亦有D股份跌完再跌,点可一概而论?犯?逻辑上错误。
许多人一生所赚往往被一次金融灾难所毁
明白灾难发生前的成因,逃避金融灾难并不困难,避唔过灾难理由系缺乏危机感。
作为投资者,不要受自己的?「EQ」影响;任何人睇错市都必须立即承认然后纠正,不要将损失搁置下来而唔及时处理,投资目的就系赚钱而非证明自己眼光独到!请多点做分析工作、少点预测。
投资成功与否,同预测能力无关,而系在重要关头保持专注与纪律。市场永远波动,指挥我地?系策略性思维,或叫框架(framework)。
金钱三大功能:储蓄、投资与消费。最原始资本自储蓄,只晓储蓄不晓投资,只能以平均五厘息计,如二十岁开始储蓄到六十岁,本利和亦只有七倍,如扣除每年平均通胀率4.5%,今天六万元购买力相等于1966年一万元,即实质收益好少。因此,有?资本后,必须进入第二阶段,例如索罗斯将资本每年升值28%,如果你亦可以,一万元本金四十年后变成六千万元!当然,金钱最终目的系消费,到底一万元好使抑或六千万元好用?(读者一定以为我老曹傻?,咁?问题都会问?)
许多人喜欢炒短线,而忽略毕非德的成功策略:尽量避免风险而令投资组合每年上升20%!唔好睇少20%增长率,即系话今天十万元投资,十年后变成六十一万九千元、二十年后变成三百八十三万三千元、三十年后变成二千三百七十三万七千元!今天唔少人都有十万元资本在手,但有几多人能在三十年后变成二千三百多万元?爱因斯坦讲过,世界上较原子弹威力更大?,就系两位数字的复利!
投资小公司看着她长大
大部分投资者买卖股票次数太多。林治名言:一生人中只需要买中几只股份,便可改变你一生。林治1998年接受访问时话,投资最大的利润来自投资小公司,然后渐渐望住佢长大。例如二十年前的沃尔玛、Home Depot及微软……。佢三十三岁才开始努力投资,四十六岁便退休享受生活,理由系佢的投资升值2700%!今天投资对象再唔系沃尔玛、Home Depot及微软,而系二十年后的沃尔玛、Home Depot及微软。投资就系努力去搵明日之星,而非今天的明星。投资中小企风险较大蓝筹大,因此只宜将全部资金5至10%放在一只中小企身上而非全部,以免睇错之时一铺清袋也。
才能靠努力而非天生
力不到不为财。大部分成功人士背后就系较其它人更努力兼锲而不舍,通常要努力二十年到三十年才见成绩。以一万元开始,每年增长20%,三十年后有几多?答案系二百三十七万三千元。四十年后有几多?答案系一千四百六十九万七千元。上述可见到努力三十年同努力四十年的分别。
美国加州大学R. Anders Ericssion教授研究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分别。无论运动上、音乐上、投资上、事业上,都发现才能(talent)并非天生,而系努力工作?结果。大部分人开始初期都好努力,然后逐渐慢下来,最后停止改进,只有小部分人勇往直前,最后达致成功!例如Bobby Fischer十六岁已棋艺惊人,被视为天才,理由系佢六岁开始便用心捉棋,每天捉棋八小时、连续九年不间断。再研究二十岁小提琴演奏最出色者,原来已练习拉小提琴一万小时,次出色者已练习七千五百小时,普通者只有五千小时。出色小提琴家所以出色,天才只占极小部分,真正理由系佢每天拉小提琴时间较普通小提琴手多一倍。出色运动员必须有良好体质,呢点毫无疑问,但能否进军奥运,90%理由系辛苦训练。例如出色?高尔夫球手老虎活士十八个月大时,他父亲便请高尔夫球教练训练佢,十五年努力后,十八岁便成为美国高尔夫球冠军!其后仍必须勤于练习,只要少练一星期,成绩立即退步。
股市方面,请停止day trade,应花心机?二线股身上。部分二线股可令投资者?一年内投入资本上升一倍、两年内升两倍、三年内升四倍……上述例子十分多。二线股良莠不齐,如冇花心机落去研究,往往买错无良股份!今时今日股票投资早已专业化,唔愿花时间去研究个别股份者,请停止买卖,以免累己累人
唔同行业各有分析技巧
我地系咪了解每一个行业?
一、制造业嘅利润系原材料加工资,再加生财机器嘅折旧率;毛利率来自两者差价(产品售价减原材料及工资)。影响利润最大系工厂使用率,如60%开工率,工厂肯定蚀本、70%开工率可打和、80%开工率获利、90%开工率纯利急升。
二、零售业嘅利润主要系入货价同零售价之差。工资、铺租系固定成本,即利润来自产品流转速度,例如能否大量售出。存货愈少,利润愈好。
三、服务业(例如证券行、软件编写等)主要由行业盛衰决定。例如港交所去年股价上升一倍,理由系去年证券业兴旺,而非港交所职员较2005年勤力咗一倍。
四、Franchising。主要睇企业对品牌嘅质量及服务控制系咪成功。例如麦当劳就系最成功经营嘅franchising公司之一。本港唔少上市公司近年喺内地亦做franchising,但至今成功嘅企业极少。思捷环球系少数能保持品牌形象嘅企业之一,但市场喺欧洲,一旦质量及形象受损,可连累整个franchising业务;又例如金利来。近年成功嘅例子有大快活,透过将质量及形象重新提升为中产阶级服务而令纯利大升,股价亦大幅回升。
五、收购合并。至今为止,香港嘅成功例子主要系银行业,而其它行业只有利丰等。一次成功嘅收购,可产生「一加一等于二点五」嘅效益;反之,一次坏嘅收购,可以系「木马屠城记」(即引敌人入自己公司)。
唔同行业,需要嘅分析技巧亦唔同。分析唔系一般人想象咁简单。
今天股市已变得喜怒无常,理由系股价升降已非基本因素推动,而系群众心理。
压力下作决定通常系错
值得注意?系,一般投资者面对压力时所作?决定通常系错?;佢地常犯错误就系一如猪咁走走去,结果被屠宰。恐慌?代价通常系损失,无论系恐慌性抛售或恐慌性吸纳,呢D由情绪支配而未经大脑思考?决定,往往令人类做傻事。远古时代人类透过恐慌去刺激大脑?扁桃腺分泌激素,刺激我地?肌肉准备搏命逃跑之用,上述反应面对现代金融市场,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其中最佳例子系1987年股灾,因四日停市而引发?恐慌,形成复市后?恶性抛售,恒生指数一天之内急跌40%,系典型例子,证明人类?压力下可以咁非理性。
另一有趣?实验系由Tversky及Kahneman两位教授设计,目的系测试投资者面对二十元损失时?决定:一、接受二十元损失离开;二、接受有30%机会再损失六十元而继续留下去。结果大部分人都选择后者,而唔肯接受二十元?眼前损失,证明人类宁可冒更大风险,都唔肯接受眼前?小量损失。人类拥有唔认输?心态,令大部分人做唔到「止蚀唔止赚」,大部分人宁可继续博落去,都唔肯接受眼前二十元损失!
大部分恐慌性抛售呈「钟型曲线」(即由最初跌幅有限,渐渐扩大至很大,然后又再收窄,才完成一次恐慌性抛售)。明白呢点,便毋须别人进入恐慌性抛售时立即入市,可等候「钟型走势」完成后才入市吸纳(即恶性抛售往往系U型)。
根据一位名叫Benoit Mandelbrot研究1916至2003年道指?结果,共有一千零一个交易天指数波幅大于3.4%、三百六十六天波幅大于4.5%、四十八天波幅大于7%。即股市出现短期大波幅日子好多。
赢缩输谷人类天性
「赢缩输谷」乃人类的天性。你到澳门赌钱用一千元买「大」赢?,你会点样?第二铺用三千元或一千元?反之,如果输?你又会点样?用一百元还是用一千元甚至二千元?点解?自己赢钱时愈买愈细,?自己输钱时反而愈买愈大?理由系唔认输?心理,你要威!理论上用一千元赢?变成二千元,代表自己运气好,应该动用三千元(即添多一千元而已),点解冇咁做?反之,输?一千元,却有勇气动用一千元甚至二千元?理由系希望赢番损失?一千元……。赌博或然率系散户赢面48%、输面52%,理论上澳门赌场冇理由赚咁多钱(应该系总营业额4%左右),其它利润来自赌仔唔服输?心理。结果大部分人都系赢少少便收手唔玩(即赌场只会输DD);反之,一旦输钱便愈赌愈大(即赌场愈赢愈多)。股市又何尝唔系咁?
恶性抛售后皆是入市时机
另一方面,每次股市完成恶性抛售后都系入市时机。1989年六X事件如此、1991年波斯湾危机如此、1998港元危机如此、2003年沙士疫情亦如此,即使去年6月日圆unwind后亦如此,今年相信亦唔例外,但?边一点才系抛售完成,往往事后才知道。约有75%机会恒指19000点获支持,50%在18000点,极限系17000点。淡市莫估底,今天投资者需要耐性
升市中,亦有唔少公司挣扎求存;?跌市中,一样有公司纯利大升。面对恒生指数震荡期一样有逆市上升股,投资者唔使因恐慌及迷惑而将优质股同时掷出街!
唔输得咪加入二线股行列
如果你?蚊年系不能够输,请唔好加入二线股行列。如你有vision,则可用全部资金?25%在二线股市场活动,因为二线股才能够带来100%甚至500%回报。买蓝筹股有如入赌场买大细,中?机会高但赔率唔大;买二线股如买中数字,往往一赔三十四。请记住玩二线股?教条:细细注大大声。
请记住,牛的颈上挂住铃铃,牛出现之时唔少人听到铃声;反之,熊往往突然出现。
股市volatility一旦扩大,唔会只维持七个交易天,通常以「月」为单位,而非「日」。
「错误的投资」较「不投资」更坏。当贪念盖过理智之时,人们只会疯狂地追求短期利润,忘记佢可以带来长期痛苦。
预测未来经济最准确原来唔系股市,而系「藏品」。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文物交流兼文物鉴赏专家雷从云发现,愈来愈多百姓和民营企业老板把艺术品视作一种投资,结果出现「买的人不懂,懂的没钱买」现象。一个只卖二百元?「梅瓶」,唔知边个到艺术品拍卖场拍卖,转手卖?六十万元,算是发?一笔小财。很多根本上冇收藏价值的旧货,只要拿去艺术品拍卖场拍卖,随时卖二十万、三十万元,理由系「买的人不懂」,佢认为系国内A股兴旺,令人们都疯了。
成功投资者背后系努力做好研究,去找寻被忽略的投资项目,而唔系打电话问功课。如果你唔了解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只系人买你又买,赚钱系你好彩,蚀本却是应该。如你冇时间研究投资项目,请搵基金经理代劳。
理念投资法须经三个阶段
成为亿万富豪,必须有正确思想(right frame of mind),知道何时进攻、何时防守,明白投资唔系游戏,买股票唔系买六合彩。人人讲「理财」,其实「理念」更为重要!穷家子弟懂事早,唔使人教已知理财不外开源节流;普通打工仔又点样节流?懂得节流,穷表不穷里(外表贫穷,其实唔穷);唔懂节流,无药可救。未学理财先学节流,有?节流,自然有「财」,然后才学投资。投资唔系炒股票、炒期指,上述都系短期获利、长期损失惨重?方式。
罗杰斯话从来唔重视华尔街证券行分析员?报告,因为佢地都系随大市潮流者(即市好讲好,市淡讲淡),
而世界上冇人可靠随波逐流发大财,因为群众常常犯错!投资者通常都经历三个阶段:
一、道听途说。别人讲乜自己信乜,此乃股市初哥。
二、看图认字。以为自己识睇走势便天下无敌,而唔明白只有卖走势书的人至发达。
三、反璞归真。唔再信人,改信自己,建立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明白止蚀唔止赚道理。利用基础分析寻找目标同方向,在趋势形成时加入,在趋势结束后退出(有智慧不如趁势)。
理念投资法(利用理念作为自己最重要?资本而非资金)。未经历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者,系好难进入第三阶段,因夏虫不可语冰。
未有一百万美元的十个理由
如果你今天仍然唔系私人银行?客户(即拥有一百万美元以上流动资产),理由有:
一、你浪费太多蚊年?追求物质生活上,而冇专注建立自己?财富,包括花费太多钱?时装、化妆品、旅行及购买奢侈品上。
二、你对开支冇预算,例如经常利用信用卡贷款去消费而支付高昂利息,而非等到自己有足够蚊年时才去消费。
三、你有坏习惯,包括吸烟、蒲酒吧、赌波、赌马,耐唔耐去澳门。?自己未拥有大量金钱前,早已花掉「种子钱」(Seed money)。
四、你冇目标,尤其系财富目标。你宁愿上网玩游戏,亦唔学习财富管理。
五、你冇心理准备。例如六十年代我老曹因为未有资本,所以每天做三份工(除返证券行外,将自己投资心得写成文章到报馆发表赚稿费;从证券行放工后替人家子女补习赚钱)。我老曹最初一万元资本就系用呢个方法获得。
六、你太欢喜炒短线。例如用一万元去赚三千元,用十万元去赚一万元,而不让利润往前跑,结果赚?系「细」钱,一唔小心却输「大」钱。
七、你以为别人会为你管钱。你可以咨询许多人意见,但决定权仍?你自己手上,别人系唔会为你?金钱做决定,因为最后得失系你自己。你损失,别人唔会赔畀你;你赚?,亦唔会将利润50%分畀别人。
八、你投资自己唔识?东西。例如越南股市,我老曹去年虽睇好但冇投资,因为自己不懂。
九、你怕输,不明白「止蚀唔止赚」道理。只要心理上准备损失15%投入资金,你已可心安理得地去投资。但太多人宁愿将钱存入银行畀通胀蚕食都唔投资,因为怕输钱,唔明白「小财唔出,大财唔入」?道理。
十、你根本上冇兴趣拥有一百万美元以上财富。唔少人对赚钱兴趣唔大,身上只要有D钱便想办法花掉,而冇兴趣学习钱搵钱。宁愿去行街、睇戏、食饭、唱K,连每天睇《信报》都视为苦差,又点可赚得一百万美元以上财产?你唔理财,财点会理你?
糊胡涂涂赚钱跌市输突
不管你做乜?事,良好习惯都系决定你成败?重要因素。理财亦一样,好多人认为富向险中求,其实系一个足以致命?错误观念。
投资成败并非由你拥有几多蚊年去决定,而系取决于你?智慧同眼光。少赚胡涂钱!好多人糊胡涂涂地投资,?牛市中糊胡涂涂地赚钱者绝不少数,只系一旦面对跌市,通常都系输突。
自己去思考分析,做自己金钱的主人,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风险。
养成良好习惯,一生受用
唔好奢望自己一天暴富,如你能令资本每年增值15-20%,已经十分了不起(每年升值20%,以十万元开始,三十年后你已拥有二千三百七十多万元)。
逆市而行必先有银
过去十年投资策略最重要系正确timing,其它都变成次要。利用 timing作为投资策略之前,你必须先拥有一定财富,才够胆「逆市而行」。
理性分析员常错过最灿烂一刻
股票市场短期系投票机器(由供求因素决定)
,长期才系评估机器(反映公司真正价值)。
长期而言喺高价追入者,最终必付出沉痛代价,但唔好扮先知(因为冇人知道A股何时才见顶)。面对呢类情况,见好即收嘅人永远唔会破产。理性分析员经常都错过股市最灿烂一刻,
唔少人希望买入后立即上升、卖出后立即下跌;反观大户入货愈买愈低、大户出货愈卖愈贵。佢地明白大趋势,利用大趋势去赚大钱;但散户最喜欢即食面!性格系决定投资成败嘅主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冇呢方面性格好难培养。因此,trading唔系人人可以做得好。作出一个正确决定,涉及大量数据分析及懂得控制自己情绪,明白整个大框框(big themes)非一般人想象中容易,亦非凭直觉可以行事。例如猪无时无刻都搵食物,却极容易被人宰杀;反之狮子可以十五天内唔食嘢,一旦攻击必致猎物于死地。
投资三大「W」(when:何时买卖。what:买卖何股,where:何处投资),请常记于心。
性格决定最后输赢
正面估计(Positive expectations)一旦出错又点应付?如何喺制订最好嘅计划同时作最坏嘅打算?一旦事与愿违又点样应付?此乃止蚀唔止赚理论。请不要学香港电台台长因饮大咗而神志不清,任何时刻应保持理性。拿破仑天资聪敏,所以经常打胜仗,一生人只打败两次,一次系进攻莫斯科时贪胜不知输,令七成军力失去;第二次系滑铁卢一役,更系全军尽墨。因为佢只知如何打胜仗,一旦打败仗,便唔识点处理。反而英国军队当年经常打败仗,因此连撤退都井井有条,经常以保存实力为主,最后机会来啦,只打咗一次胜仗,就系同普鲁士军队连手一前一后将拿破仑军队全部消灭。有好多投资者喺1997年8月前赢过无数胜仗,却响亚洲金融风暴中因不肯撤退而全军尽墨;有好多投资者喺1997年8月前表现并唔出色,但系因为行使止蚀而保存实力,2003年4月东山复出,依家变得好威风。赢八次输两次,你可能系拿破仑;输几次赢一次,你可能系威灵顿。金融市场最后谁赢谁输?就系由性格决定。
只有赢家输家冇专家
理财、理财,今天人人识讲,理财三部曲:第一赚钱。如手中冇钱,谈什么理财?年轻时养成量入为出消费习惯,不要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减少无谓支出。所谓原始资金都是如此这般累积下来的,通常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积聚原始资本。第二系钱生钱。留下应急钱、保命钱,通常占所有本金的30%,余下70%便可用作投资(这方面随年纪渐长而上升,例如踏入退休年龄,这方面宜提升到70%)。第三系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经过十年左右钱生钱游戏后,经验渐丰,便可动用部分资金例如全部本金40%,看准时机狠狠地赌一铺。如果睇得准,反应快,这一次可从此改变你未来命运。金融市场只有赢家同输家,从来冇专家!靠的是眼光,用的是脑袋,从来唔系道听涂说。世上没有人公开教你点样发达的(包括我老曹)。八十年代曾追访当年全球华人首富王永庆问佢发达之路,佢回应话木宰羊。今天各位如果问我老曹发达方法,答案一样系木宰羊。近年股市系炒行业、炒题材。今年系炒资产重组、到内地将A股上市。许多公司讲一声资产重组,股价便平地一声雷。有些公司由母公司注入资产,或自己分拆部分项目上市或由外国引入资产,股价即飞升。有些公司宣布有意出售资产,股价亦立即狂升。努力找寻将会资产重组的股份,可能带来意外收获;其次系投资那些有想象空间的公司,亦会带来惊喜.
要学习捕捉大趋势
带来巨大利润的股票(或投资),都系事前令人生厌的股份(boring stock)而非极之性感的股份,理由系呢D股份或投资通常经历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熊市,例如2001年的黄金及资源股,当年投资界早已认定佢地不再性感。太极图教晓我地天下事物:盛极必衰,衰极必盛。食有时,睡有时,哭有时,笑有时,所谓大势所趋,投资便是学习点样捕捉大趋势。
投资唔系游戏,你必须制定计划,按计划行事,一旦达到目的便获利回吐。如你连自己嘅性格都唔了解,或买乜嘢都唔知道,只靠打电话问功课,呢种投资者迟早输钱离场。不要向自己说谎,睇错市便止蚀离场,停留愈久亏损愈大。不要让小错变成大错,不要用「好钱」去支持「坏咗嘅投资」。有怀疑揸现金!不要希望明天会更好,因为明天只系另一个今天。先做好功课,然后决定买卖,错咗便止蚀离场,再计划另一项投资。至于分散投资系必需嘅,但项目最好只系三个,最多五个(除非你有一队人帮你)。普通人好难兼顾五个以上项目,每个项目投资最好唔超过全部资金20%,先卖掉出现亏损者,不应先卖有钱赚者;蚀本应快卖,赚钱便慢慢等。唔好投资负债过重嘅公司,公司负债过重理由有二:一、董事局过分进取;二、董事局睇错市,前者危险,后者更加唔值得投资。如你做唔到上述要求,请改为买基金让别人代劳。
万物皆有时难逃盛衰循环
许多人以为未来系过去的延续,而忘记东方民族智慧系「万物皆有时,任何事物皆逃不过盛衰循环」。
三脚猫功夫唔好挑战李小龙
衍生工具的吸引力系如果睇重可获利200%、500%甚至1000%,如果你睇错,极限系损失本金100%。因此,不应用全部资金买卖衍生工具,应用投资资金?其中5%至10%投入衍生工具市场,博取高回报率;咁样亦可提升你对股票?敏感度。衍生工具市场绝对系高风险、高回报率?地方,如巧妙运用(例如5月份购入认沽衍生工具,可以?6月赢大钱;?6月13日买入认购衍生工具,亦可赢大钱),可加快财富增加速度。但衍生市场65%系输家、25%打和,赢家只占10%,因此先练好武功才加入,唔好只学晓三脚猫功夫便去挑战李小龙,咁就打死多过病死。衍生工具市场绝对系高手过招。
低质股不宜沾手 如时机错误,即使你拣到最优质股,一样赚唔到大钱
投资就系尽可能避免犯错,同时随时须作出良好决定!点样做到呢点?从老人言行中学习,例如毕非德、林治、邓普顿等。佢地开始时手上资金都唔多,但喺有生之年,却透过投资股票赚到巨额财富。佢地成功秘诀在哪里?佢地睇法许多时同大部分人相反,孙子兵法云:「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当形势极之有利时,须考虑不利因素;当形势极之有害时,必须考虑有利因素而加强自信!毕非德更加上一句:毋须做特别事情才可产生特别良好嘅回报,即所谓平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嘅强项及弱项,你知道自己强项在哪方面及弱项在哪里?如果连自己亦未了解,点样有所为?世上柴娃娃太多,有真知灼见者实在太少。我地不但应从别人嘅成功例子去学习,亦应从别人嘅失败例子去汲收教训,以免自己亦走上失败之途。所有失败者皆因胜利冲昏头脑而冇考虑当时已存在有害因素。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投资唔好感情用事,喺盛怒下兴师者必败,被人激亲而去打仗者必死。我地投入资金,系因为见到有利可图,不可乱咁投入资金。一切运筹帷幄,决战于千里。嘴巴生喺别人身上,别人点讲唔紧要,自己点决定才最重要。
短炒须学晓评估风险与回报
投资首重时间,如系希望短线中获利,就一定系投机行为,需要高度技巧才行。如你系散户而希望?短期上落中获利,便必需充分掌握客观形势;反之,如你投资时间系一年半载,就系中线投资者,必须掌握趋势或大方向;超过一年以上投资便系长期投资,必须了解循环周期
假如你博取短期利润,你便系trader,必须先学晓评估风险与回报关系,并对摆动指数有深入研究,掌握股市一上一落?韵律及接受20╱80命运(即20%赢家背后有80%输家),千万不可输钱便赖人,赢钱便以为自己了不起;反之,欲做中线者,便须追随趋势,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时要狠,睇事物要准,形势一旦不利便止蚀
最好系长、中、短三路进军 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订长、中、短策略。所谓「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战于千里。
股市内充满投机者,大部分更是不学无术的投机者!许多时连自己在做乜都唔知道便学人投机?小投机者,结果投机不成反而成为别人的点心。投机唔系投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我老曹亦偏爱投机,但一定量力而为,最大投入系全部投资资金25% 自己必须知道是投机,唔好呃自己话在投资。因此,一、唔好借钱投机;二、用自己可以输得起?钱;三、唔好用超过自己投资25%本金去投机;四、唔好在负债过重的股份身上投机;五、唔好将不成功的投机变成投资,自欺欺人。
短线客(day-traders),只有?阳光普照日子才搵到食。市场内真正赚大钱者系趋势追随者,一项投资最少持有一个月!投入之前先做功课,不应随波逐流。
成功的投资回报来自成功策略,唔系猜测后市升降!你输钱唔系因为大户造市,而系无法克服自己的心魔!短线投机,无论大户散户,75%输钱离场。
过去不应缅怀,只应用作自我警惕,别再犯相同错误
今天仍有人为牛熊而激烈辩论,好无聊
股市早已进入对冲时代,即既可买甲股同时抛空乙股(或买乙股认沽期权),更可越洋对冲。例如近期海外基金买入港股同时抛空日股。机构投资者已好少赌单边市,愈来愈多人加入对冲行列,抛空成为投资的一部分。最简单?对冲行为例如买入优质股抛空期指,或沽出劣质股买入期指。请唔好再为睇好或睇淡而争辩,好好学习对冲行为,唔好再赌单边市。
建立个人财富之道在于捕捉潮流改变
系由学晓捕捉趋势开始:一、停止「悲叹」、停止「投诉」。上述系穷人性格,既浪费时间亦无补于事,生活不因悲叹及投诉而改变。二、学习捕捉趋势。唔需要智慧,只要多留意身边事物便可;唔好因为潮流改变而成为受害者,切法?潮流改变时成为受惠者。
三、努力去充实生活,唔好在家里发呆、在公司发梦!多交朋友(当然唔系猪朋狗友),既可扩阔自己的生活圈子,亦可扩阔自己的视野。成功由张开你的眼睛(open your eyes!)开始,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充满机会。四、未来唔系过去?延续,未来由依家开始!
上落市为投资者带来挫折感同混乱,大部分散户在上落市中表现欠佳。在上落市中买卖,通常系七单亏损、三单赚钱;七单亏损每单损失10%、三单赚钱每单赚20%,埋单仲系要输钱。在上落市中,最佳策略系升市时减持、淡市时吸纳,但做得到的投资者并唔多。
潮起潮落,既带来财富,亦带走财富
发达容易搵食艰难,全世界所有富人都系潮流捕捉者,当潮起之时加入、潮退之前退出
太冇耐性的投资者永远赚唔到大钱!我老曹只知道,上升的浪愈大,回落的浪愈急!大气候与小气候不因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
阿妈教落,学就学有钱人点样赚大钱,唔好学讨饭的人要碎银!所以我唔识教你点样在股市中赚取10%利润,如果要赚便赚100%利润!寻找滔天巨浪而非微风细雨。作为投资者,通常睇错的时候较睇啱的日子多,一般都系六X分(即60%时间睇错、40%时间睇对),不过冇问题,只要识处理便可,就系止蚀唔止赚。睇错时最多损失15%便止蚀离场;反之,睇啱唔赚100%利润又点舍得走?只有咁样,40%睇对项目的回报才可抵销60%睇错项目外,仲带来可观利润。
股价未升衍生工具已先行,股价未跌衍生工具已被抛售。炒卖衍生工具的投机者较买卖股票者更醒目,投资者可利用此特性选股,即衍生工具交投渐多时入市,在衍生工具成交额大幅上升后离市!用衍生工具与时间赛跑。
一般人切勿投资逾十只股票
投资一只股票,每天必须花半小时去留意有关佢的新闻、技术分析等等。换言之,如果你投资超过十间公司,每天便得花五小时做功课(上述系普通投资者可付出每天时间?极限)。如冇上述时间,请帮衬基金,自己唔好再搞。股市可升可跌,投资股票可赚可蚀,唔做功课投资者通常蚀本离场!请记住,不要只投资一只股票,一般人亦请唔好投资超过十只股票,最佳数字系三、五、七只(即最少三只、最多七只),边两三只蚀本便卖掉,?两三只赚钱便留住,每月检讨一次已足够,毋须分分钟都睇到实。卖掉蚀本货、留住赚钱股乃成功投资策略的第一步,除非你自己系专家,不然唔好买入弱势股,冇人知道一只股份可以升得几高,亦冇人知道一只股份跌幅有几大,因此止蚀唔止赚(如想买入,最好分三次完成,千万唔好希望自己买到最低;如想卖出,亦最好分三次完成,千万不要希望自己沽得最高)。唔肯做功课便唔好投资,不然同掷钱落咸水海差唔多。一发现唔妥,第一时间沽售,千万不要希望明天会更好。
投资格言:
一、唔好将失败的投机转为投资,不然只会损失更多!
二、买入后股价如跌10%,必须检讨自己?投资策略系咪出错;如损失扩大到15%,便不理三七廿一沽之哉!
三、损失就系损失,唔好以为未卖就唔系。
四、只有酒楼侍应才问客人的贴士,如你投资时仍信贴士,你已经失败。
五、赚钱唔系卖出股票的理由,卖出的真正理由应该系因为形势有变。
六、不怕失去机会,只要有资本,明天又有另一个机会。
七、博反弹系极之专业的行为。如你并非投资专家,便不应加入博反弹行列。
八、唔做功课?投资者最终一定蚀本离场。
任何行业愈来愈专业系无可避免的事,以为只靠「划走势」便可发达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今天欲在股票市场赚钱,除左必须懂得行业分析外,更须知道「谁」系龙头股
识走势的人唔会输死,唔识走势的人亦唔会输死,半桶水的人却迟早浸死!学一门技巧必须功夫深,千万不可学完三脚猫功夫,就以为自己系李小龙。
钱跟精叻人走,如你愚蠢,切莫学人投机;如你知道自己蠢仲有得救,天下最愚蠢的人就系唔知自己蠢,咁就真系冇得救。你系医生,只代表你在医术方面有专业,但唔代表你在投资上同样系专业。你系大学教授,只代表你在学术上系专业,同样唔代表你在投资上系专业。
投资就系找寻趋势,唔系短期,而系中长期,然后追随它
投资唔系游戏,首先应制订策略,然后依照计划行事。未认识股市前,先认识自己点解买入,唔系?话你好快会加入80%输家行列。一旦犯错,唔好搵借口,立即行动止蚀!唔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进一步变成无可挽救?问题。止蚀愈快愈好,唔好因虚假的期望阻碍你行使止蚀,错左立即承认,采取行动止蚀,然后搵更好的投资项目!「希望永远在人间」系讲畀失败者听的谎言!唔好信。
投资如生孩子贵精不贵多
任何投资事前必须做功课,千祈唔好打天才波。投资应分散,最少三项最多六项(如你投资超过十只股票,我老曹认为你已有问题,除非你系基金经理。冇人有足够时间打理十项投资。投资如生孩子,贵精不贵多)。例如不应持有多于两只科技股、不应持有超过两只资源股,更不应持有超过两只银行股或两只地产股。散户投资贵精不贵多,千万不可抱开超市的心态,只有大财团才可开超市,散户只可经营精品店。如果投资项目有利润,卖掉三分一后其余让利润往前跑。
有经济理论便可发达?经济系教授通通唔使教书啦!理论只可加强你的智慧,但实践最实际。经济系大学教授一样控制唔到自己的情绪而作出错误决定,所以平常心好重要。世上冇必赢的仗,亦冇必赚的投资技巧,交学费系无可避免的事。李超人亦一样要交学费,问题系交学费后你学到几多?有D人一生都 度交学费,有D人交一次学费便一生受用,你属于边类人?
短线投机(day trade)好刺激,亦可赚大钱,理由系有人可以十分有系统地处理手上的投资而非盲目,但赢家只占所有day traders人数6.5%,你得咩?如果你做得到,从今以后亦唔使睇任何财经文章(因为你仲威过佢地),唔系?话只宜用少少钱玩,睇自己眼光如何!情况有如玩吃角子老虎机(明知输都玩,理由系寻求刺激)。近年低成本计算机及计算机程序流行,加上实时通讯成本愈愈便宜,任何人每月花数百元,已可家中或写字楼装上计算机程序进行day trade。唔少人有错觉以为day trade好易赚钱,事实上从事day trade者十个之中八个输钱,因为day trade类似网上赌博,只有职业赌徒才可赢钱,至于普通人则十赌九输,唔信你可以用十万八万元试,睇吓自己系输家抑或赢家。
股市永远波动,到底系好系坏亦睇你点睇。波幅提供短线炒卖机会,同时提升入市风险。玩day trade者不宜采用止蚀盘,因为在day trade中止蚀盘冇保护作用,反而累事。
如果你想玩day-trade,应该睇五分钟走势图协助,例如随机指数(Stochastic)、保历加通道(Bollinger Band)、简单移动平均指数及加权移动平均数(EMA)、了解买卖周期(buy-sell cycles)。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唔系凭直觉及勇气便可致胜。day-trade有60%至70%?波动,摆动指数会有启示,利用其摆动(swing)寻找每日高低点,例如出现同步(Convergence)与背驰(Divergence)时,可以?计算机上开几个画面,同时观察及利用Daily Swing Trade软件作每天扫描,找出是日强势、弱势股(强势股,弱势股空),令自己立场平衡(Square),即、空接近对等!如大家连本文亦睇唔明白,咁唔好学人炒短线。炒短线者最好连电视同收音机皆关掉,因为只会令你分神,无法提供协助;反之,利用互联网及睇比较有见地?网上分析文章(尤其系?D收费网站,或上别人?blogs睇人家分析!)换言之今时今日做day-trade已十分专业,唔系玩玩,再唔系业余性质。
33只成分股各有高矮肥瘦
大市炒个别发展而唔炒市,千祈唔好再话恒生指数形成双头走势。我老曹再讲一次,不可用形态走势分析指数,因三十三只成分股,各有高矮肥瘦,不能一概而论。例如香港六百八十万人,有20%人口餐餐鱼翅捞饭亦食唔晒副身家,但有二千多万港人靠综援过活;去年人均收入二万五千多美元只系平均数,有人年收入三千万港元或以上,亦有人靠政府养。恒指亦一样,有D股份升完可以再升,但亦有D股份跌完再跌,点可一概而论?犯?逻辑上错误。
许多人一生所赚往往被一次金融灾难所毁
明白灾难发生前的成因,逃避金融灾难并不困难,避唔过灾难理由系缺乏危机感。
作为投资者,不要受自己的?「EQ」影响;任何人睇错市都必须立即承认然后纠正,不要将损失搁置下来而唔及时处理,投资目的就系赚钱而非证明自己眼光独到!请多点做分析工作、少点预测。
投资成功与否,同预测能力无关,而系在重要关头保持专注与纪律。市场永远波动,指挥我地?系策略性思维,或叫框架(framework)。
金钱三大功能:储蓄、投资与消费。最原始资本自储蓄,只晓储蓄不晓投资,只能以平均五厘息计,如二十岁开始储蓄到六十岁,本利和亦只有七倍,如扣除每年平均通胀率4.5%,今天六万元购买力相等于1966年一万元,即实质收益好少。因此,有?资本后,必须进入第二阶段,例如索罗斯将资本每年升值28%,如果你亦可以,一万元本金四十年后变成六千万元!当然,金钱最终目的系消费,到底一万元好使抑或六千万元好用?(读者一定以为我老曹傻?,咁?问题都会问?)
许多人喜欢炒短线,而忽略毕非德的成功策略:尽量避免风险而令投资组合每年上升20%!唔好睇少20%增长率,即系话今天十万元投资,十年后变成六十一万九千元、二十年后变成三百八十三万三千元、三十年后变成二千三百七十三万七千元!今天唔少人都有十万元资本在手,但有几多人能在三十年后变成二千三百多万元?爱因斯坦讲过,世界上较原子弹威力更大?,就系两位数字的复利!
投资小公司看着她长大
大部分投资者买卖股票次数太多。林治名言:一生人中只需要买中几只股份,便可改变你一生。林治1998年接受访问时话,投资最大的利润来自投资小公司,然后渐渐望住佢长大。例如二十年前的沃尔玛、Home Depot及微软……。佢三十三岁才开始努力投资,四十六岁便退休享受生活,理由系佢的投资升值2700%!今天投资对象再唔系沃尔玛、Home Depot及微软,而系二十年后的沃尔玛、Home Depot及微软。投资就系努力去搵明日之星,而非今天的明星。投资中小企风险较大蓝筹大,因此只宜将全部资金5至10%放在一只中小企身上而非全部,以免睇错之时一铺清袋也。
才能靠努力而非天生
力不到不为财。大部分成功人士背后就系较其它人更努力兼锲而不舍,通常要努力二十年到三十年才见成绩。以一万元开始,每年增长20%,三十年后有几多?答案系二百三十七万三千元。四十年后有几多?答案系一千四百六十九万七千元。上述可见到努力三十年同努力四十年的分别。
美国加州大学R. Anders Ericssion教授研究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分别。无论运动上、音乐上、投资上、事业上,都发现才能(talent)并非天生,而系努力工作?结果。大部分人开始初期都好努力,然后逐渐慢下来,最后停止改进,只有小部分人勇往直前,最后达致成功!例如Bobby Fischer十六岁已棋艺惊人,被视为天才,理由系佢六岁开始便用心捉棋,每天捉棋八小时、连续九年不间断。再研究二十岁小提琴演奏最出色者,原来已练习拉小提琴一万小时,次出色者已练习七千五百小时,普通者只有五千小时。出色小提琴家所以出色,天才只占极小部分,真正理由系佢每天拉小提琴时间较普通小提琴手多一倍。出色运动员必须有良好体质,呢点毫无疑问,但能否进军奥运,90%理由系辛苦训练。例如出色?高尔夫球手老虎活士十八个月大时,他父亲便请高尔夫球教练训练佢,十五年努力后,十八岁便成为美国高尔夫球冠军!其后仍必须勤于练习,只要少练一星期,成绩立即退步。
股市方面,请停止day trade,应花心机?二线股身上。部分二线股可令投资者?一年内投入资本上升一倍、两年内升两倍、三年内升四倍……上述例子十分多。二线股良莠不齐,如冇花心机落去研究,往往买错无良股份!今时今日股票投资早已专业化,唔愿花时间去研究个别股份者,请停止买卖,以免累己累人
唔同行业各有分析技巧
我地系咪了解每一个行业?
一、制造业嘅利润系原材料加工资,再加生财机器嘅折旧率;毛利率来自两者差价(产品售价减原材料及工资)。影响利润最大系工厂使用率,如60%开工率,工厂肯定蚀本、70%开工率可打和、80%开工率获利、90%开工率纯利急升。
二、零售业嘅利润主要系入货价同零售价之差。工资、铺租系固定成本,即利润来自产品流转速度,例如能否大量售出。存货愈少,利润愈好。
三、服务业(例如证券行、软件编写等)主要由行业盛衰决定。例如港交所去年股价上升一倍,理由系去年证券业兴旺,而非港交所职员较2005年勤力咗一倍。
四、Franchising。主要睇企业对品牌嘅质量及服务控制系咪成功。例如麦当劳就系最成功经营嘅franchising公司之一。本港唔少上市公司近年喺内地亦做franchising,但至今成功嘅企业极少。思捷环球系少数能保持品牌形象嘅企业之一,但市场喺欧洲,一旦质量及形象受损,可连累整个franchising业务;又例如金利来。近年成功嘅例子有大快活,透过将质量及形象重新提升为中产阶级服务而令纯利大升,股价亦大幅回升。
五、收购合并。至今为止,香港嘅成功例子主要系银行业,而其它行业只有利丰等。一次成功嘅收购,可产生「一加一等于二点五」嘅效益;反之,一次坏嘅收购,可以系「木马屠城记」(即引敌人入自己公司)。
唔同行业,需要嘅分析技巧亦唔同。分析唔系一般人想象咁简单。
今天股市已变得喜怒无常,理由系股价升降已非基本因素推动,而系群众心理。
压力下作决定通常系错
值得注意?系,一般投资者面对压力时所作?决定通常系错?;佢地常犯错误就系一如猪咁走走去,结果被屠宰。恐慌?代价通常系损失,无论系恐慌性抛售或恐慌性吸纳,呢D由情绪支配而未经大脑思考?决定,往往令人类做傻事。远古时代人类透过恐慌去刺激大脑?扁桃腺分泌激素,刺激我地?肌肉准备搏命逃跑之用,上述反应面对现代金融市场,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其中最佳例子系1987年股灾,因四日停市而引发?恐慌,形成复市后?恶性抛售,恒生指数一天之内急跌40%,系典型例子,证明人类?压力下可以咁非理性。
另一有趣?实验系由Tversky及Kahneman两位教授设计,目的系测试投资者面对二十元损失时?决定:一、接受二十元损失离开;二、接受有30%机会再损失六十元而继续留下去。结果大部分人都选择后者,而唔肯接受二十元?眼前损失,证明人类宁可冒更大风险,都唔肯接受眼前?小量损失。人类拥有唔认输?心态,令大部分人做唔到「止蚀唔止赚」,大部分人宁可继续博落去,都唔肯接受眼前二十元损失!
大部分恐慌性抛售呈「钟型曲线」(即由最初跌幅有限,渐渐扩大至很大,然后又再收窄,才完成一次恐慌性抛售)。明白呢点,便毋须别人进入恐慌性抛售时立即入市,可等候「钟型走势」完成后才入市吸纳(即恶性抛售往往系U型)。
根据一位名叫Benoit Mandelbrot研究1916至2003年道指?结果,共有一千零一个交易天指数波幅大于3.4%、三百六十六天波幅大于4.5%、四十八天波幅大于7%。即股市出现短期大波幅日子好多。
赢缩输谷人类天性
「赢缩输谷」乃人类的天性。你到澳门赌钱用一千元买「大」赢?,你会点样?第二铺用三千元或一千元?反之,如果输?你又会点样?用一百元还是用一千元甚至二千元?点解?自己赢钱时愈买愈细,?自己输钱时反而愈买愈大?理由系唔认输?心理,你要威!理论上用一千元赢?变成二千元,代表自己运气好,应该动用三千元(即添多一千元而已),点解冇咁做?反之,输?一千元,却有勇气动用一千元甚至二千元?理由系希望赢番损失?一千元……。赌博或然率系散户赢面48%、输面52%,理论上澳门赌场冇理由赚咁多钱(应该系总营业额4%左右),其它利润来自赌仔唔服输?心理。结果大部分人都系赢少少便收手唔玩(即赌场只会输DD);反之,一旦输钱便愈赌愈大(即赌场愈赢愈多)。股市又何尝唔系咁?
恶性抛售后皆是入市时机
另一方面,每次股市完成恶性抛售后都系入市时机。1989年六X事件如此、1991年波斯湾危机如此、1998港元危机如此、2003年沙士疫情亦如此,即使去年6月日圆unwind后亦如此,今年相信亦唔例外,但?边一点才系抛售完成,往往事后才知道。约有75%机会恒指19000点获支持,50%在18000点,极限系17000点。淡市莫估底,今天投资者需要耐性
升市中,亦有唔少公司挣扎求存;?跌市中,一样有公司纯利大升。面对恒生指数震荡期一样有逆市上升股,投资者唔使因恐慌及迷惑而将优质股同时掷出街!
唔输得咪加入二线股行列
如果你?蚊年系不能够输,请唔好加入二线股行列。如你有vision,则可用全部资金?25%在二线股市场活动,因为二线股才能够带来100%甚至500%回报。买蓝筹股有如入赌场买大细,中?机会高但赔率唔大;买二线股如买中数字,往往一赔三十四。请记住玩二线股?教条:细细注大大声。
请记住,牛的颈上挂住铃铃,牛出现之时唔少人听到铃声;反之,熊往往突然出现。
股市volatility一旦扩大,唔会只维持七个交易天,通常以「月」为单位,而非「日」。
「错误的投资」较「不投资」更坏。当贪念盖过理智之时,人们只会疯狂地追求短期利润,忘记佢可以带来长期痛苦。
预测未来经济最准确原来唔系股市,而系「藏品」。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文物交流兼文物鉴赏专家雷从云发现,愈来愈多百姓和民营企业老板把艺术品视作一种投资,结果出现「买的人不懂,懂的没钱买」现象。一个只卖二百元?「梅瓶」,唔知边个到艺术品拍卖场拍卖,转手卖?六十万元,算是发?一笔小财。很多根本上冇收藏价值的旧货,只要拿去艺术品拍卖场拍卖,随时卖二十万、三十万元,理由系「买的人不懂」,佢认为系国内A股兴旺,令人们都疯了。
成功投资者背后系努力做好研究,去找寻被忽略的投资项目,而唔系打电话问功课。如果你唔了解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只系人买你又买,赚钱系你好彩,蚀本却是应该。如你冇时间研究投资项目,请搵基金经理代劳。
理念投资法须经三个阶段
成为亿万富豪,必须有正确思想(right frame of mind),知道何时进攻、何时防守,明白投资唔系游戏,买股票唔系买六合彩。人人讲「理财」,其实「理念」更为重要!穷家子弟懂事早,唔使人教已知理财不外开源节流;普通打工仔又点样节流?懂得节流,穷表不穷里(外表贫穷,其实唔穷);唔懂节流,无药可救。未学理财先学节流,有?节流,自然有「财」,然后才学投资。投资唔系炒股票、炒期指,上述都系短期获利、长期损失惨重?方式。
罗杰斯话从来唔重视华尔街证券行分析员?报告,因为佢地都系随大市潮流者(即市好讲好,市淡讲淡),
而世界上冇人可靠随波逐流发大财,因为群众常常犯错!投资者通常都经历三个阶段:
一、道听途说。别人讲乜自己信乜,此乃股市初哥。
二、看图认字。以为自己识睇走势便天下无敌,而唔明白只有卖走势书的人至发达。
三、反璞归真。唔再信人,改信自己,建立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明白止蚀唔止赚道理。利用基础分析寻找目标同方向,在趋势形成时加入,在趋势结束后退出(有智慧不如趁势)。
理念投资法(利用理念作为自己最重要?资本而非资金)。未经历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者,系好难进入第三阶段,因夏虫不可语冰。
未有一百万美元的十个理由
如果你今天仍然唔系私人银行?客户(即拥有一百万美元以上流动资产),理由有:
一、你浪费太多蚊年?追求物质生活上,而冇专注建立自己?财富,包括花费太多钱?时装、化妆品、旅行及购买奢侈品上。
二、你对开支冇预算,例如经常利用信用卡贷款去消费而支付高昂利息,而非等到自己有足够蚊年时才去消费。
三、你有坏习惯,包括吸烟、蒲酒吧、赌波、赌马,耐唔耐去澳门。?自己未拥有大量金钱前,早已花掉「种子钱」(Seed money)。
四、你冇目标,尤其系财富目标。你宁愿上网玩游戏,亦唔学习财富管理。
五、你冇心理准备。例如六十年代我老曹因为未有资本,所以每天做三份工(除返证券行外,将自己投资心得写成文章到报馆发表赚稿费;从证券行放工后替人家子女补习赚钱)。我老曹最初一万元资本就系用呢个方法获得。
六、你太欢喜炒短线。例如用一万元去赚三千元,用十万元去赚一万元,而不让利润往前跑,结果赚?系「细」钱,一唔小心却输「大」钱。
七、你以为别人会为你管钱。你可以咨询许多人意见,但决定权仍?你自己手上,别人系唔会为你?金钱做决定,因为最后得失系你自己。你损失,别人唔会赔畀你;你赚?,亦唔会将利润50%分畀别人。
八、你投资自己唔识?东西。例如越南股市,我老曹去年虽睇好但冇投资,因为自己不懂。
九、你怕输,不明白「止蚀唔止赚」道理。只要心理上准备损失15%投入资金,你已可心安理得地去投资。但太多人宁愿将钱存入银行畀通胀蚕食都唔投资,因为怕输钱,唔明白「小财唔出,大财唔入」?道理。
十、你根本上冇兴趣拥有一百万美元以上财富。唔少人对赚钱兴趣唔大,身上只要有D钱便想办法花掉,而冇兴趣学习钱搵钱。宁愿去行街、睇戏、食饭、唱K,连每天睇《信报》都视为苦差,又点可赚得一百万美元以上财产?你唔理财,财点会理你?
糊胡涂涂赚钱跌市输突
不管你做乜?事,良好习惯都系决定你成败?重要因素。理财亦一样,好多人认为富向险中求,其实系一个足以致命?错误观念。
投资成败并非由你拥有几多蚊年去决定,而系取决于你?智慧同眼光。少赚胡涂钱!好多人糊胡涂涂地投资,?牛市中糊胡涂涂地赚钱者绝不少数,只系一旦面对跌市,通常都系输突。
自己去思考分析,做自己金钱的主人,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风险。
养成良好习惯,一生受用
唔好奢望自己一天暴富,如你能令资本每年增值15-20%,已经十分了不起(每年升值20%,以十万元开始,三十年后你已拥有二千三百七十多万元)。
逆市而行必先有银
过去十年投资策略最重要系正确timing,其它都变成次要。利用 timing作为投资策略之前,你必须先拥有一定财富,才够胆「逆市而行」。
理性分析员常错过最灿烂一刻
股票市场短期系投票机器(由供求因素决定)
,长期才系评估机器(反映公司真正价值)。
长期而言喺高价追入者,最终必付出沉痛代价,但唔好扮先知(因为冇人知道A股何时才见顶)。面对呢类情况,见好即收嘅人永远唔会破产。理性分析员经常都错过股市最灿烂一刻,
唔少人希望买入后立即上升、卖出后立即下跌;反观大户入货愈买愈低、大户出货愈卖愈贵。佢地明白大趋势,利用大趋势去赚大钱;但散户最喜欢即食面!性格系决定投资成败嘅主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冇呢方面性格好难培养。因此,trading唔系人人可以做得好。作出一个正确决定,涉及大量数据分析及懂得控制自己情绪,明白整个大框框(big themes)非一般人想象中容易,亦非凭直觉可以行事。例如猪无时无刻都搵食物,却极容易被人宰杀;反之狮子可以十五天内唔食嘢,一旦攻击必致猎物于死地。
投资三大「W」(when:何时买卖。what:买卖何股,where:何处投资),请常记于心。
性格决定最后输赢
正面估计(Positive expectations)一旦出错又点应付?如何喺制订最好嘅计划同时作最坏嘅打算?一旦事与愿违又点样应付?此乃止蚀唔止赚理论。请不要学香港电台台长因饮大咗而神志不清,任何时刻应保持理性。拿破仑天资聪敏,所以经常打胜仗,一生人只打败两次,一次系进攻莫斯科时贪胜不知输,令七成军力失去;第二次系滑铁卢一役,更系全军尽墨。因为佢只知如何打胜仗,一旦打败仗,便唔识点处理。反而英国军队当年经常打败仗,因此连撤退都井井有条,经常以保存实力为主,最后机会来啦,只打咗一次胜仗,就系同普鲁士军队连手一前一后将拿破仑军队全部消灭。有好多投资者喺1997年8月前赢过无数胜仗,却响亚洲金融风暴中因不肯撤退而全军尽墨;有好多投资者喺1997年8月前表现并唔出色,但系因为行使止蚀而保存实力,2003年4月东山复出,依家变得好威风。赢八次输两次,你可能系拿破仑;输几次赢一次,你可能系威灵顿。金融市场最后谁赢谁输?就系由性格决定。
只有赢家输家冇专家
理财、理财,今天人人识讲,理财三部曲:第一赚钱。如手中冇钱,谈什么理财?年轻时养成量入为出消费习惯,不要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减少无谓支出。所谓原始资金都是如此这般累积下来的,通常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积聚原始资本。第二系钱生钱。留下应急钱、保命钱,通常占所有本金的30%,余下70%便可用作投资(这方面随年纪渐长而上升,例如踏入退休年龄,这方面宜提升到70%)。第三系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经过十年左右钱生钱游戏后,经验渐丰,便可动用部分资金例如全部本金40%,看准时机狠狠地赌一铺。如果睇得准,反应快,这一次可从此改变你未来命运。金融市场只有赢家同输家,从来冇专家!靠的是眼光,用的是脑袋,从来唔系道听涂说。世上没有人公开教你点样发达的(包括我老曹)。八十年代曾追访当年全球华人首富王永庆问佢发达之路,佢回应话木宰羊。今天各位如果问我老曹发达方法,答案一样系木宰羊。近年股市系炒行业、炒题材。今年系炒资产重组、到内地将A股上市。许多公司讲一声资产重组,股价便平地一声雷。有些公司由母公司注入资产,或自己分拆部分项目上市或由外国引入资产,股价即飞升。有些公司宣布有意出售资产,股价亦立即狂升。努力找寻将会资产重组的股份,可能带来意外收获;其次系投资那些有想象空间的公司,亦会带来惊喜.
要学习捕捉大趋势
带来巨大利润的股票(或投资),都系事前令人生厌的股份(boring stock)而非极之性感的股份,理由系呢D股份或投资通常经历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熊市,例如2001年的黄金及资源股,当年投资界早已认定佢地不再性感。太极图教晓我地天下事物:盛极必衰,衰极必盛。食有时,睡有时,哭有时,笑有时,所谓大势所趋,投资便是学习点样捕捉大趋势。
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发掘明日之星
试问有哪只蓝筹股,不是由中小型公司长大的?1972年的长实、新地、80年代的恒地、华创,90年代的利丰、港交所、思捷等等,无一例外。
身为香港人,不应动辄怨天尤人。这弹丸之地,人口约700万却拥有数万个亿万富翁,相信是全世界亿万富翁最集中的大城市。过去六十年,我们一直享受东西最好的部分,例如1947年至1977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大陆经历国共内战到文化大革命,饱受风霜之际,香港却受惠于西方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的商机。如投资者于70年代初期开始持有优质股,以其纯利平均每年上升两成计,当年1万元投资今天已变成237万元。
当香港生产成本日渐昂贵、前路茫茫时,我们又刚好赶上1978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兴起。因为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将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养分,令它们快速长大,我们仍有机会在众多细价股中,发掘十年后的长实或利丰。
任何企业一如人生,都有成长期、成熟期及回落期,所以不要呆呆地嫉妒巴菲特,他长期持有的可口可乐,近年纯利的年增长率只有8%,本港却有不少企业的纯利每年增长率达25%。所以香港人真要学会感恩。
拣选未来有机会成为蓝筹股的股份有如发掘“明星”,主要看潜质。有的人可以成为明星,甚至取代今日的巨星,但不是人人皆有条件。市场瞬息万变,股价反映的是前景而非过去的光辉,故我们必须利用宏观经济学,从大趋势中寻找“明日之星”,而不要追求“过气明星”。
“明日之星”通常是一些被大证券公司忽视而行业正从谷底回升者。大型证券行或基金通常都不会投资二线股,也不会花太多时间研究,令这类股份透明度不足,而报道金融新闻的媒体亦太懒惰,没有努力发掘沙堆中的钻石。每次有中小型股份纯利爆炸性上升之时,都令大部分投资者大吃一惊。
或者你并不相信,普通投资者赚取第一桶金的方法就是投资二线股。巴菲特如何发达?各位研究他所持有的股份时,应发现他买入股份的时期,它们都只是中价股而不是大蓝筹。他的利润一样是来自中价股变高价股!
选股正确加上时间正确,“明日之星”于十多年内为你带来百倍回报,并非不可能的事;也只有如此,才可令细钱变大钱!但亦不要把所有垃圾股都视作前途无限,一只股价低于1元的蚊型股,没有可能自动变成“Good buy”。
成为“明日之星”者,须具备两大元素:公司除须拥有良好的管理层外,更要有趋势之助。如果思捷当年没有收购德国思捷,过去十年该公司如何随欧盟零售市场成长而壮大自己?近年欧元一升再升,更提高了思捷的边际利润。利丰亦一样,如果美国市场不是自1997年至今大量从亚洲区进口廉价产品,利丰纯利增长又哪会如此迅速?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贸(WTO),现时最具“明星相”的,还数内地企业。
注定命苦的行业
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靠做工业发达,也有人可以靠经营地产发达,甚至可以靠金融或投资买卖发达。至于农业,恕我老曹孤陋寡闻,似乎未听过有人因而致富。
我老曹的外祖父是地主,有80亩田,如以今时今日美国1英亩田值1,000美元计,即只有8万美元身家,约62.4万港元,并不富裕。听母亲说,她在16岁前从未穿过一件无破无烂的衣服。
我母亲认为耕田的人世世代代贫穷,自小便发誓“唔嫁耕田佬”。来到香港,她要求子女勤力读书,因为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脱贫。新中国成立快60年,改革开放政策落实近30年,中国6.5亿农民的日子如何?
农民生计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欧美国家政府亦须向农民提供大量补贴,让他们的农产品可以向全球低价倾销,令落后国家的农民付出多多但收获甚少。至今各国对解决农产品补贴的问题仍毫无进展。与农业相关的股份,何来投资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的行业命运注定崎岖颠簸。1984年至2004年,地产发展业的边际利润高达35%,银行业亦有19.6%,零售业及传媒业的边际利润却分别只有4.2%和4.6%。
2003年下半年,零售业虽因“自由行”而偶发性地出现过一段好日子,但随着租金上升以及激烈的竞争,又重返微利甚至亏损的轨道。零售股最大的缺点是进入门槛不高,因此行业无法长期保持高边际利润。80年代香港曾有过一阵内部消费热,但至今成功的零售股有多少?近年,内地零售股全面被看高一线,市盈率炒至半天高,到底是否昙花一现的概念?我老曹对零售股一向戒心较大。
至于传媒,更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除电视广播因有半垄断地位而可获较高的边际利润外,其他经营者尤其是报刊早已进入恶性竞争。大家数数过去十年,有多少份报章消失?1997年至今,报章广告费的跌幅大于楼价,2003年下半年起楼价已大幅反弹,但报纸广告费反弹乏力,现在还有三份免费报纸在争夺广告,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饮食业亦是劳心劳力的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老板是否亲力亲为。从买手、厨房、楼面、装修、公关等各方面,事事严格监管。只要稍一松懈,很容易便出事。例如进货,海鱼与养鱼的价钱相差很大,买手有否使诈?厨房方面,用二两翅还是一两半翅,厨师有否倒来益食家?楼面员工招呼客人是否殷勤?公关经理的交际手腕又如何?
过去三十年,我老曹见尽饮食业由冒起到上市,然后又再衰落。出名的有新光酒楼、汉宝龙虾大王、潮州城酒楼、金龙船酒家等等,一旦做大,水准便下降,盛极而衰,全都走不出这个框框。只有镛记因只此一间另无分店,生意才能历久不衰。所以,饮食股亦是少涉足为佳。
另外,有的行业是因为法例改变,而变得生存艰难,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讯业。过去全港独家的香港电话公司,纯利有政府保证为股东资金的16%,如赚取的盈利不足此数,即可申请加价。那时候打电话往加拿大,每分钟收费16元,你亦只能乖乖付款。惟随着电讯市场开放,新竞争者陆续加入,今天致电加拿大的收费大降九成半,尚有甚么暴利可赚?当年大家只管炒呀炒,有多少人留意行业生态已经改变?
KISS理论
著名投资者林奇(Peter Lynch)告诉我们,最好的选股方法是运用自己的眼、耳、口、鼻,而非听信大行推介。
1977年,林奇33岁时,成为麦哲伦基金(Megellan)经理。十三年后,他退休时,已成功地令1977年的每1万美元投资变成28.8万美元,升幅达二十倍!如何做到?他的投资方法,绝无花巧,就是“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彼得·林奇的名言:每年只可花三分钟在预测上,超过三分钟时间则全部是浪费。他致力投资于一些自己有所认识的行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是麦哲伦基金大量投资Hanes一役。理由是彼得·林奇的贤内助说,Hanes生产的丝袜裤子最合穿,于是他便去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都穿该品牌的裤袜。然后,他再问该品牌竞争对手Kaiser Roth的员工,请其品评两者优劣,因而得出答案。
Hanes的股价,自从麦哲伦基金买入后上升五倍,其后更被Sara Lee公司看中收购。彼得·林奇不是坐在冷气房间只看分析报告的人,他愿意真正去了解一间公司的产品,让他在众多基金经理中突围而出。
投资大师巴菲特“KISS”得更彻底,钟情于一些连傻瓜都可以营运得好的公司。例如他喜欢饮可口可乐、阅读《华盛顿邮报》,自己用口品尝、用眼看过,于是在60年代,重注购入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今天两者均为他带来极可观的回报。
80年代,我老曹有位朋友代表香港一家工厂到外国接订单时,发现沃尔玛(Walmart)的经营方法极成功,于是一有钱便买沃尔玛股份。十年前聘用他的工厂迁入内地,令他丢掉饭碗,但他半点不担心,因为手上的沃尔玛股份已足以养活他一生。
至于未来,我则看好经营医疗产品的股份,尤其是用于诊断的医疗产品,例如蛋白芯片、三维扫描器(3D Scanners)。由于已发展国家人口日渐老化,新兴工业国人均收入又大升,大部分人皆越来越注重防范疾病。
例如我老曹每年皆验血一次,以便及早找出疾病和医治;平均每两年做一次全身磁力共振,以便及早知道脑血管、心脏血管及脊骨等是否有问题;平均每隔五年做一次大肠检查,看看有没有息肉,以防肠癌。至于血糖,更差不多每天都验,血压、心跳等则每月由医生代为检查一次。上述动作,我老曹由四十岁开始便做,至今已二十年。身体健康一如财富,需要小心打理并及早“止蚀”。
随着科学的进步,有大量诊断用的医疗产品出现,不但为拥有专利权的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而且许多疾病已能及早诊断。我老曹相信,下一轮吃香的行业,极有可能是拥有丰富医疗知识的专业人士。今日,大量新的医疗技术和产品面世,例如生物标识晶片(biomarker chip),可通过血液样本测试,找出癌细胞留下的碎片记忆,如及早发现,可能毋须住院,只是吃药就可将刚形成的癌细胞杀死。我身边的朋友,不少就是利用上述技术在癌病发作初期已将癌细胞找出来,及时治疗,今天仍活得很健康。
本港部分私家医院,近年更装置CT Scanners(Computerised Tomography Scanners),利用电脑断层摄影技术,进行全身透视摄影。最新的256薄片Scanner可在十分四秒内创造出一张彩色三维影像,观察心脏内动脉阻塞情况,毋须专家,普通人在电视荧幕上亦可看到。
过去人类花上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虽仍未能发明到医治脑充血、心脏病及癌病药物,但已创制出在疾病初期的诊断仪器。生产上述产品的公司,未来纯利升幅应该可人。
由此观之,平时多加留意行业趋势、传媒报道,以及了解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再作简单的常识分析,便可获得灵感,找到绝佳的投资机会。例如2003 年7月,内地开始实施“自由行”,不少人投资本港零售股而大大赚了一笔;眼见内地房地产有市有价,投资于在本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股亦可赚一笔。此外,中央几年前宣布支持造船业,近年则支持环保事业,都可能带来机会。
如果认为上述方法仍然太复杂,可以买内地金融股。因为金融乃百业之母,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支持下,长期而言,内地金融股的业绩不会太差。投资者只要不是高价追入,投资成功不难。
此外,大部分公司都摆脱不了行业周期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学习冬天买草席、夏天买棉胎。
向四个大师偷师
社会上理财成功者只占两成,失败者却占八成。成败的关键非关运气与才智,而是做人的态度。
成功者多有梦想,做事有目标,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亦勇于行动。如事情太多,他们会安排好优先次序,只处理重要的事,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情绪低落时,他们会数数自己所获得的恩典,而非抱怨自己的不幸,尽量不批评、不指责、不投诉。
在投资市场上,以清晰头脑配合一定的资本,再加上懂得风险管理,严守纪律、勇于止蚀、抵受得住获利回吐的引诱,你已接近成功。如果你是失败者的一员,请以一个成功人士为学习的对象,学习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甚至多结识些成功人士,亦可令自己成功。社会上多了一个成功者,自然少了一个失败者。
著名投资者,如年逾90的坦普顿(John Templeton),虽早已将以他命名的坦普顿基金出售,但他仍然是精明的投资者。
1939年,坦普顿向其上司借入1万美元投资股票;四年后他不但还清负债,更赚了4万美元。他的投资策略非常容易理解,坦普顿是世界上第一个严格执行“止蚀唔止赚”的投资者,他永远将风险局限在在投入资金15%之内,利润则多多益善。
坦普顿从来不相信技术分析,并认为一个人如要投资成功,必须由基础分析开始。他投资而不投机,习惯将一半收入储蓄起来,买入的股份一般都持有六至七年。在他将其管理的基金在90年代卖予富兰克林集团前的五十年,他成功地令资金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长;即1946年投资1万美元于坦普顿增长基金上,到 1996年已约值700万美元,成绩仅次于巴菲特!
他认为今日投资早已全球化,发达机会较40、50年代的美国更多,最好的投资地区是那些尊重市场经济的地方。1936年,坦普顿曾到过印度和香港,那时香港仍较印度穷;1986年旧地重游,香港已十分发达,但加尔各答变化却不大,区别是香港政府早已尊重市场经济,而印度政府1986年仍信奉社会主义。其后印度政府开始尊重市场经济,过去二十年印度经济亦改善许多。
由于坦普顿一向低调,没有人知道他拥有多少财富,但他出售坦普顿基金时,家财已数以十亿美元计,相信今天其财富应在100亿美元以上。能成为巨富,都有些共同特性。例如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经历过大萧条,今天拥有400亿美元身家,凭藉的是集中、专注、扣准的投资态度。
Jack of all trade, master of none!经常转换工作岗位的人,通常难有成就。巴菲特愿意花上大半生于投资行业,自然成为此行业的专门人才,有出色表现。他只集中于4只股份: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刀片(已被宝洁收购),已可致富。
在人人为科网股疯狂之时,巴菲特无所事事(do nothing),就算受到猛烈批评,但他仍坚持只买“财务良好公司”的策略。结果,其投资旗舰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价由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上升一倍,当日的批评者却因沉迷于泡沫而损失惨重。证明投资成功不在分散,而在眼光准确。
与巴菲特同年出生的索罗斯(George Soros),亦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受希特勒的迫害,现有身家达72亿元。1992年,他抛空价值100亿美元的英镑时,曾评估过风险,发现最大的潜在损失只是4亿美元,但回报无限,可谓四两拨千斤。
另外,还有1936年出生、曾一度破产的伊坎(Carl Icahn),成功靠投资翻身,今天手握85亿美元财富。当年伊坎购买Tapan时,该股的每股资产净值为20美元,股价却仅为7.5美元;他以每股7.89美元购入的Baird and Warner,同样每股资产净值达14美元。这些分析员在跌市中不建议买入的股份,伊坎却趁熊市大量吸纳,最后获得巨额财富。
成功的投资者,毋须在市场上百战百胜,而是遵守一个投资计划,信奉一套理念和系统,严守纪律,并戒除贪念与恐惧。
试问有哪只蓝筹股,不是由中小型公司长大的?1972年的长实、新地、80年代的恒地、华创,90年代的利丰、港交所、思捷等等,无一例外。
身为香港人,不应动辄怨天尤人。这弹丸之地,人口约700万却拥有数万个亿万富翁,相信是全世界亿万富翁最集中的大城市。过去六十年,我们一直享受东西最好的部分,例如1947年至1977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大陆经历国共内战到文化大革命,饱受风霜之际,香港却受惠于西方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的商机。如投资者于70年代初期开始持有优质股,以其纯利平均每年上升两成计,当年1万元投资今天已变成237万元。
当香港生产成本日渐昂贵、前路茫茫时,我们又刚好赶上1978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兴起。因为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将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养分,令它们快速长大,我们仍有机会在众多细价股中,发掘十年后的长实或利丰。
任何企业一如人生,都有成长期、成熟期及回落期,所以不要呆呆地嫉妒巴菲特,他长期持有的可口可乐,近年纯利的年增长率只有8%,本港却有不少企业的纯利每年增长率达25%。所以香港人真要学会感恩。
拣选未来有机会成为蓝筹股的股份有如发掘“明星”,主要看潜质。有的人可以成为明星,甚至取代今日的巨星,但不是人人皆有条件。市场瞬息万变,股价反映的是前景而非过去的光辉,故我们必须利用宏观经济学,从大趋势中寻找“明日之星”,而不要追求“过气明星”。
“明日之星”通常是一些被大证券公司忽视而行业正从谷底回升者。大型证券行或基金通常都不会投资二线股,也不会花太多时间研究,令这类股份透明度不足,而报道金融新闻的媒体亦太懒惰,没有努力发掘沙堆中的钻石。每次有中小型股份纯利爆炸性上升之时,都令大部分投资者大吃一惊。
或者你并不相信,普通投资者赚取第一桶金的方法就是投资二线股。巴菲特如何发达?各位研究他所持有的股份时,应发现他买入股份的时期,它们都只是中价股而不是大蓝筹。他的利润一样是来自中价股变高价股!
选股正确加上时间正确,“明日之星”于十多年内为你带来百倍回报,并非不可能的事;也只有如此,才可令细钱变大钱!但亦不要把所有垃圾股都视作前途无限,一只股价低于1元的蚊型股,没有可能自动变成“Good buy”。
成为“明日之星”者,须具备两大元素:公司除须拥有良好的管理层外,更要有趋势之助。如果思捷当年没有收购德国思捷,过去十年该公司如何随欧盟零售市场成长而壮大自己?近年欧元一升再升,更提高了思捷的边际利润。利丰亦一样,如果美国市场不是自1997年至今大量从亚洲区进口廉价产品,利丰纯利增长又哪会如此迅速?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贸(WTO),现时最具“明星相”的,还数内地企业。
注定命苦的行业
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靠做工业发达,也有人可以靠经营地产发达,甚至可以靠金融或投资买卖发达。至于农业,恕我老曹孤陋寡闻,似乎未听过有人因而致富。
我老曹的外祖父是地主,有80亩田,如以今时今日美国1英亩田值1,000美元计,即只有8万美元身家,约62.4万港元,并不富裕。听母亲说,她在16岁前从未穿过一件无破无烂的衣服。
我母亲认为耕田的人世世代代贫穷,自小便发誓“唔嫁耕田佬”。来到香港,她要求子女勤力读书,因为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脱贫。新中国成立快60年,改革开放政策落实近30年,中国6.5亿农民的日子如何?
农民生计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欧美国家政府亦须向农民提供大量补贴,让他们的农产品可以向全球低价倾销,令落后国家的农民付出多多但收获甚少。至今各国对解决农产品补贴的问题仍毫无进展。与农业相关的股份,何来投资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的行业命运注定崎岖颠簸。1984年至2004年,地产发展业的边际利润高达35%,银行业亦有19.6%,零售业及传媒业的边际利润却分别只有4.2%和4.6%。
2003年下半年,零售业虽因“自由行”而偶发性地出现过一段好日子,但随着租金上升以及激烈的竞争,又重返微利甚至亏损的轨道。零售股最大的缺点是进入门槛不高,因此行业无法长期保持高边际利润。80年代香港曾有过一阵内部消费热,但至今成功的零售股有多少?近年,内地零售股全面被看高一线,市盈率炒至半天高,到底是否昙花一现的概念?我老曹对零售股一向戒心较大。
至于传媒,更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除电视广播因有半垄断地位而可获较高的边际利润外,其他经营者尤其是报刊早已进入恶性竞争。大家数数过去十年,有多少份报章消失?1997年至今,报章广告费的跌幅大于楼价,2003年下半年起楼价已大幅反弹,但报纸广告费反弹乏力,现在还有三份免费报纸在争夺广告,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饮食业亦是劳心劳力的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老板是否亲力亲为。从买手、厨房、楼面、装修、公关等各方面,事事严格监管。只要稍一松懈,很容易便出事。例如进货,海鱼与养鱼的价钱相差很大,买手有否使诈?厨房方面,用二两翅还是一两半翅,厨师有否倒来益食家?楼面员工招呼客人是否殷勤?公关经理的交际手腕又如何?
过去三十年,我老曹见尽饮食业由冒起到上市,然后又再衰落。出名的有新光酒楼、汉宝龙虾大王、潮州城酒楼、金龙船酒家等等,一旦做大,水准便下降,盛极而衰,全都走不出这个框框。只有镛记因只此一间另无分店,生意才能历久不衰。所以,饮食股亦是少涉足为佳。
另外,有的行业是因为法例改变,而变得生存艰难,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讯业。过去全港独家的香港电话公司,纯利有政府保证为股东资金的16%,如赚取的盈利不足此数,即可申请加价。那时候打电话往加拿大,每分钟收费16元,你亦只能乖乖付款。惟随着电讯市场开放,新竞争者陆续加入,今天致电加拿大的收费大降九成半,尚有甚么暴利可赚?当年大家只管炒呀炒,有多少人留意行业生态已经改变?
KISS理论
著名投资者林奇(Peter Lynch)告诉我们,最好的选股方法是运用自己的眼、耳、口、鼻,而非听信大行推介。
1977年,林奇33岁时,成为麦哲伦基金(Megellan)经理。十三年后,他退休时,已成功地令1977年的每1万美元投资变成28.8万美元,升幅达二十倍!如何做到?他的投资方法,绝无花巧,就是“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彼得·林奇的名言:每年只可花三分钟在预测上,超过三分钟时间则全部是浪费。他致力投资于一些自己有所认识的行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是麦哲伦基金大量投资Hanes一役。理由是彼得·林奇的贤内助说,Hanes生产的丝袜裤子最合穿,于是他便去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都穿该品牌的裤袜。然后,他再问该品牌竞争对手Kaiser Roth的员工,请其品评两者优劣,因而得出答案。
Hanes的股价,自从麦哲伦基金买入后上升五倍,其后更被Sara Lee公司看中收购。彼得·林奇不是坐在冷气房间只看分析报告的人,他愿意真正去了解一间公司的产品,让他在众多基金经理中突围而出。
投资大师巴菲特“KISS”得更彻底,钟情于一些连傻瓜都可以营运得好的公司。例如他喜欢饮可口可乐、阅读《华盛顿邮报》,自己用口品尝、用眼看过,于是在60年代,重注购入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今天两者均为他带来极可观的回报。
80年代,我老曹有位朋友代表香港一家工厂到外国接订单时,发现沃尔玛(Walmart)的经营方法极成功,于是一有钱便买沃尔玛股份。十年前聘用他的工厂迁入内地,令他丢掉饭碗,但他半点不担心,因为手上的沃尔玛股份已足以养活他一生。
至于未来,我则看好经营医疗产品的股份,尤其是用于诊断的医疗产品,例如蛋白芯片、三维扫描器(3D Scanners)。由于已发展国家人口日渐老化,新兴工业国人均收入又大升,大部分人皆越来越注重防范疾病。
例如我老曹每年皆验血一次,以便及早找出疾病和医治;平均每两年做一次全身磁力共振,以便及早知道脑血管、心脏血管及脊骨等是否有问题;平均每隔五年做一次大肠检查,看看有没有息肉,以防肠癌。至于血糖,更差不多每天都验,血压、心跳等则每月由医生代为检查一次。上述动作,我老曹由四十岁开始便做,至今已二十年。身体健康一如财富,需要小心打理并及早“止蚀”。
随着科学的进步,有大量诊断用的医疗产品出现,不但为拥有专利权的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而且许多疾病已能及早诊断。我老曹相信,下一轮吃香的行业,极有可能是拥有丰富医疗知识的专业人士。今日,大量新的医疗技术和产品面世,例如生物标识晶片(biomarker chip),可通过血液样本测试,找出癌细胞留下的碎片记忆,如及早发现,可能毋须住院,只是吃药就可将刚形成的癌细胞杀死。我身边的朋友,不少就是利用上述技术在癌病发作初期已将癌细胞找出来,及时治疗,今天仍活得很健康。
本港部分私家医院,近年更装置CT Scanners(Computerised Tomography Scanners),利用电脑断层摄影技术,进行全身透视摄影。最新的256薄片Scanner可在十分四秒内创造出一张彩色三维影像,观察心脏内动脉阻塞情况,毋须专家,普通人在电视荧幕上亦可看到。
过去人类花上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虽仍未能发明到医治脑充血、心脏病及癌病药物,但已创制出在疾病初期的诊断仪器。生产上述产品的公司,未来纯利升幅应该可人。
由此观之,平时多加留意行业趋势、传媒报道,以及了解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再作简单的常识分析,便可获得灵感,找到绝佳的投资机会。例如2003 年7月,内地开始实施“自由行”,不少人投资本港零售股而大大赚了一笔;眼见内地房地产有市有价,投资于在本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股亦可赚一笔。此外,中央几年前宣布支持造船业,近年则支持环保事业,都可能带来机会。
如果认为上述方法仍然太复杂,可以买内地金融股。因为金融乃百业之母,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支持下,长期而言,内地金融股的业绩不会太差。投资者只要不是高价追入,投资成功不难。
此外,大部分公司都摆脱不了行业周期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学习冬天买草席、夏天买棉胎。
向四个大师偷师
社会上理财成功者只占两成,失败者却占八成。成败的关键非关运气与才智,而是做人的态度。
成功者多有梦想,做事有目标,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亦勇于行动。如事情太多,他们会安排好优先次序,只处理重要的事,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情绪低落时,他们会数数自己所获得的恩典,而非抱怨自己的不幸,尽量不批评、不指责、不投诉。
在投资市场上,以清晰头脑配合一定的资本,再加上懂得风险管理,严守纪律、勇于止蚀、抵受得住获利回吐的引诱,你已接近成功。如果你是失败者的一员,请以一个成功人士为学习的对象,学习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甚至多结识些成功人士,亦可令自己成功。社会上多了一个成功者,自然少了一个失败者。
著名投资者,如年逾90的坦普顿(John Templeton),虽早已将以他命名的坦普顿基金出售,但他仍然是精明的投资者。
1939年,坦普顿向其上司借入1万美元投资股票;四年后他不但还清负债,更赚了4万美元。他的投资策略非常容易理解,坦普顿是世界上第一个严格执行“止蚀唔止赚”的投资者,他永远将风险局限在在投入资金15%之内,利润则多多益善。
坦普顿从来不相信技术分析,并认为一个人如要投资成功,必须由基础分析开始。他投资而不投机,习惯将一半收入储蓄起来,买入的股份一般都持有六至七年。在他将其管理的基金在90年代卖予富兰克林集团前的五十年,他成功地令资金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长;即1946年投资1万美元于坦普顿增长基金上,到 1996年已约值700万美元,成绩仅次于巴菲特!
他认为今日投资早已全球化,发达机会较40、50年代的美国更多,最好的投资地区是那些尊重市场经济的地方。1936年,坦普顿曾到过印度和香港,那时香港仍较印度穷;1986年旧地重游,香港已十分发达,但加尔各答变化却不大,区别是香港政府早已尊重市场经济,而印度政府1986年仍信奉社会主义。其后印度政府开始尊重市场经济,过去二十年印度经济亦改善许多。
由于坦普顿一向低调,没有人知道他拥有多少财富,但他出售坦普顿基金时,家财已数以十亿美元计,相信今天其财富应在100亿美元以上。能成为巨富,都有些共同特性。例如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经历过大萧条,今天拥有400亿美元身家,凭藉的是集中、专注、扣准的投资态度。
Jack of all trade, master of none!经常转换工作岗位的人,通常难有成就。巴菲特愿意花上大半生于投资行业,自然成为此行业的专门人才,有出色表现。他只集中于4只股份: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刀片(已被宝洁收购),已可致富。
在人人为科网股疯狂之时,巴菲特无所事事(do nothing),就算受到猛烈批评,但他仍坚持只买“财务良好公司”的策略。结果,其投资旗舰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价由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上升一倍,当日的批评者却因沉迷于泡沫而损失惨重。证明投资成功不在分散,而在眼光准确。
与巴菲特同年出生的索罗斯(George Soros),亦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受希特勒的迫害,现有身家达72亿元。1992年,他抛空价值100亿美元的英镑时,曾评估过风险,发现最大的潜在损失只是4亿美元,但回报无限,可谓四两拨千斤。
另外,还有1936年出生、曾一度破产的伊坎(Carl Icahn),成功靠投资翻身,今天手握85亿美元财富。当年伊坎购买Tapan时,该股的每股资产净值为20美元,股价却仅为7.5美元;他以每股7.89美元购入的Baird and Warner,同样每股资产净值达14美元。这些分析员在跌市中不建议买入的股份,伊坎却趁熊市大量吸纳,最后获得巨额财富。
成功的投资者,毋须在市场上百战百胜,而是遵守一个投资计划,信奉一套理念和系统,严守纪律,并戒除贪念与恐惧。
曹仁超:以赤貧之身聚億萬財富
想藉投資致富者極多,但成功者不過鳳毛麟角。香港投資大師曹仁超,卻是投資致富最佳案例,赤貧出身的他,靠著投資賺進逾10億元身價,他成功打造財富賬本的過程,值得學習。
辯才無礙的曹仁超,因投資戰績彪炳,被視為香港的「股海明燈」,講座場場爆滿;2008年出版的《論勢》、《論戰》和《論性》等三本著作,更在港股大跌時逆勢創下銷售奇蹟,同步登上08年香港暢銷書榜前十名,成為最「紅火」的財經作家。
若以身家論,他從窮青年到打出一片天,也的確有資格號稱財神:他手上的股票及現金,原本約值新台幣5億元,若加計位在倫敦、馬來西亞及香港的5棟房子,及經常佔總資產一成的黃金,身家達新台幣10億元以上。
最難得的是,這些財富全都是曹仁超從無到有,一分一毫從市場賺回來的。
在港人眼中,綽號「曹Sir」的曹仁超,除了是位屆齡退休的快樂長者,更是成功投資人的代名詞。每次他對外發表演講,總能吸引大批聽眾到場,希望由他口中得知內幕消息,藉此小賺一筆;與台灣的財經名嘴及投資大師謝金河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浮沉股海四十年 無產變身富豪
由曹仁超執筆的「投資者日記」專欄,在香港《信報》連載迄今已滿34年,至少見證香港股市6度崩潰復甦的過程,堪稱港股史冊;至於曹仁超本人,原就立志經由投資致富,40年間,歷經多次慘賠教訓後,終於戰勝大盤,累積上億港元的身家。
為投資廢寢忘食 分析能力驚人
曹仁超個人的成長背景,也是充滿戲劇性。13歲父親去世,家裡失去重要經濟支柱之後,就靠著母親在工廠做女工,過著孤立無援的生活。雖然60年代,大多數人都是過苦日子,但曹仁超一家卻是赤貧,曾經全家五口人,一餐只能吃一碗鴨血、半斤豆芽、二塊豆腐。
甚至,因為太窮了,還會百般遭到誤解;鄰居金塊不見,掉到床底下,就說是曹仁超偷的,找到了非但不道歉,還補一句,「你那麼窮,偷金子是早晚的事咧!」
如今,曹仁超已有萬貫家財,但回想起過去極為貧苦的童年,臉上常掛著的笑容也收進心裡,低下頭深嘆了一口氣,掩藏不住喉頭的顫抖。對於財富,曹仁超替自己下了一個註解,「因為內心的恐懼,太明白窮的滋味,所以啊,對錢有很大的渴求。」
這樣的渴求,讓他充滿賺錢的慾望。「投資股票可能是條財路!」在證券公司當學徒的曹仁超,暗自對自己說。自此,他展開了投資之路。
除非有必要行程,曹仁超早已習慣每天工作12小時,而且30年如一日,成天埋首於成堆的年報資料中。
以他負責的「投資者日記」專欄來說,每日出刊4000字,引用分析資料往往多達十餘種,累積的驚人數據,全是曹仁超每日勤奮研讀全球信息的結晶,可見其功力所在。只是他雖能牢記多種金融指數,卻常忘記妻子及一對女兒的生日,讓家人抱怨不已。
群眾常常犯錯 二度失利教訓多
曹仁超自承,投資生涯曾經犯過2次極嚴重的錯誤,不僅輸得一塌糊塗,更險些因此滅頂。
老曹的首次戰敗,發生在1971年。當時一棟300坪大的半山豪宅,要價不過15萬港元,但入市才3年的曹仁超,靠著買賣高風險股票,已經賺得28萬港元。
自鳴得意的曹仁超,眼見中國加入聯合國,認為正是千載難逢的炒股良機,於是融資進場,想不到港股卻視之為利空,指數在3個月內下跌30%;跌幅雖不深,但曹仁超因為無法狠心停損、慘遭斷頭,最後只剩7000元出場。
受此刺激,曹仁超發誓不再融資炒股,並痛下苦功鑽研,果然在15個月內,就連本帶利賺回50萬港元。但想不到自以為是的毛病再犯,終於引來另一次慘痛教訓。
1974年中,恆生指數受石油危機影響大跌73%,市況極不樂觀,曹仁超見獵心喜入市,選中「和記公司」,由每股8元向下買,一路買到每股1元。結果不到半年,先前的50萬港元成本、市價只剩10萬港元,等於蒸發8成。
兩個慘痛教訓,徹底改變曹仁超後來的投資策略。驚覺自己有妻有女、不可再冒風險的他,改奉「下跌15%停損」為最高原則,絕不堅持己見、和市場趨勢作對,從此終於走上獲利的康莊大道。
曹仁超給的人生3階段賬本
第一階段(27~35歲)
避免會犯的錯——認清報酬與風險關係,追求高報酬標的,別忘了投資風險是對等的。
一定要做的事——儘早開始學習投資,累積資產最大關鍵就是複利效果,因此越年輕開始理財越好。
第二階段(36~45歲)
避免會犯的錯——中年男性常面對金錢或感情考驗,別為了重溫失去的青春而陷入婚外情。
一定要做的事——教育下一代投資的基礎觀念,使其及早領會人生各時期的投資方針。
第三階段(46~57歲)
避免會犯的錯——接近退休者已無法承受風險,投資態度務必保守。
一定要做的事——規畫完整的退休金計劃,計算毫無收入時,退休金是否足以應付每月開支。
牛可賺錢、熊可賺錢 只有豬任人宰割
曹Sir投資語錄
1. 進入投資戰場的第一條守則:不要被殺。每當投資者對市況有懷疑,便應轉持現金。
2. 作為散戶,我們沒有超級計算機或巨額資金,故只好學習「無良」(廣東話:沒有良心、不心軟)的外籍傭兵,永遠只幫打贏的一方打仗。當趨勢向上時,我們不妨當個多方,一旦趨勢向下時,即轉作空方,不要死硬地堅持立場。
3. 股價從來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希望在股票市場尋求合理價格者,本身的期望已經不合理。
4. 投資之道,在於買進股價因短期利空被摜壓的好公司,而非壓寶炒短線的壞公司。尤其有的炒作概念可能一瞬即逝。
5. 人一生贏8次、輸2次,你可能是拿破崙;人一生只贏一次,你可能是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
6. 投資又叫「憂鬱科學」,在充滿欺詐及逢迎的市場內,應知己知彼,偷窺參與者的心理,在人們自高自大時無情地攻擊,然後再嘲笑失敗者!
7. 現實中只有1成散戶具備獅子老虎的性格,夠膽贏亦勇於停損。其餘9成在面對抉擇時,往往表現畏縮;遇到危險則採取逃避態度,不願面對。
8. 對一間上市公司最大的詛咒,是所有研究員都一致看好。
9. 牛可賺錢,熊可賺錢,只有豬任人宰割。
10.瞭解群眾心理有益投資,因為他們通常是錯的。
11.佛家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股票市場卻同時有天堂與地獄。
12.每次失敗都令你更接近成功,聰明的人從失敗中悟出成功秘訣,只有愚蠢的人倒地不起。
曹Sir揚威股市必勝4秘訣
1. 厲行停損
經過1970年代兩度慘賠的教訓,曹仁超終於領悟及時停損的重要性,更體會過去股價絕不能當作買進公司未來表現的依據。日後投資個股若股價下跌15%,便高度警戒,一旦股價跌破20%,就確認是自己分析錯誤,立即停損保全實力,尋求機會日後再戰。
2. 投資趁勢
他有句名言是「有智慧不如趁勢」。他舉例,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之後的香港股市,沒有單純的熊市、牛市,只有牛熊共舞,這時就要留意不同行業類別的興衰走勢,「只要保持掌握行業的興衰走勢,對你而言,什麼時候都是牛市。」
對 於掌握行業興衰走勢,曹仁超舉了女兒的例子,「有一回,女兒從非洲打電話給我,我問她,你用哪一家電話網絡?她回答:『中國移動』。我說:『啊,中國移動 的網絡已經擴展到非洲了。那為什麼不去買中國移動的股票?』女兒從來沒有買過股票,那一次,聽了我的話回來買中國移動,股價後來從60元漲到100元。」
3. 基本技術分析並用
由於基本分析法難分析買賣個股的關鍵時機,技術分析又無法鑑定基本面是否安全;先後採用這兩種方法的曹仁超認為,投資股票應二者並用,彼此截長補短,才能嚴守底線,確保獲利。
4. 預留黃金保命符
即使其它投資工具的報酬率,普遍超過黃金,但在曹仁超的資產中,始終保有少量黃金。
因為經歷過多次信心危機,曹仁超深明股票會在一夕成為廢紙,自有住宅更使許多人蒙受負資產拖累,只有黃金能完整保值。
辯才無礙的曹仁超,因投資戰績彪炳,被視為香港的「股海明燈」,講座場場爆滿;2008年出版的《論勢》、《論戰》和《論性》等三本著作,更在港股大跌時逆勢創下銷售奇蹟,同步登上08年香港暢銷書榜前十名,成為最「紅火」的財經作家。
若以身家論,他從窮青年到打出一片天,也的確有資格號稱財神:他手上的股票及現金,原本約值新台幣5億元,若加計位在倫敦、馬來西亞及香港的5棟房子,及經常佔總資產一成的黃金,身家達新台幣10億元以上。
最難得的是,這些財富全都是曹仁超從無到有,一分一毫從市場賺回來的。
在港人眼中,綽號「曹Sir」的曹仁超,除了是位屆齡退休的快樂長者,更是成功投資人的代名詞。每次他對外發表演講,總能吸引大批聽眾到場,希望由他口中得知內幕消息,藉此小賺一筆;與台灣的財經名嘴及投資大師謝金河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浮沉股海四十年 無產變身富豪
由曹仁超執筆的「投資者日記」專欄,在香港《信報》連載迄今已滿34年,至少見證香港股市6度崩潰復甦的過程,堪稱港股史冊;至於曹仁超本人,原就立志經由投資致富,40年間,歷經多次慘賠教訓後,終於戰勝大盤,累積上億港元的身家。
為投資廢寢忘食 分析能力驚人
曹仁超個人的成長背景,也是充滿戲劇性。13歲父親去世,家裡失去重要經濟支柱之後,就靠著母親在工廠做女工,過著孤立無援的生活。雖然60年代,大多數人都是過苦日子,但曹仁超一家卻是赤貧,曾經全家五口人,一餐只能吃一碗鴨血、半斤豆芽、二塊豆腐。
甚至,因為太窮了,還會百般遭到誤解;鄰居金塊不見,掉到床底下,就說是曹仁超偷的,找到了非但不道歉,還補一句,「你那麼窮,偷金子是早晚的事咧!」
如今,曹仁超已有萬貫家財,但回想起過去極為貧苦的童年,臉上常掛著的笑容也收進心裡,低下頭深嘆了一口氣,掩藏不住喉頭的顫抖。對於財富,曹仁超替自己下了一個註解,「因為內心的恐懼,太明白窮的滋味,所以啊,對錢有很大的渴求。」
這樣的渴求,讓他充滿賺錢的慾望。「投資股票可能是條財路!」在證券公司當學徒的曹仁超,暗自對自己說。自此,他展開了投資之路。
除非有必要行程,曹仁超早已習慣每天工作12小時,而且30年如一日,成天埋首於成堆的年報資料中。
以他負責的「投資者日記」專欄來說,每日出刊4000字,引用分析資料往往多達十餘種,累積的驚人數據,全是曹仁超每日勤奮研讀全球信息的結晶,可見其功力所在。只是他雖能牢記多種金融指數,卻常忘記妻子及一對女兒的生日,讓家人抱怨不已。
群眾常常犯錯 二度失利教訓多
曹仁超自承,投資生涯曾經犯過2次極嚴重的錯誤,不僅輸得一塌糊塗,更險些因此滅頂。
老曹的首次戰敗,發生在1971年。當時一棟300坪大的半山豪宅,要價不過15萬港元,但入市才3年的曹仁超,靠著買賣高風險股票,已經賺得28萬港元。
自鳴得意的曹仁超,眼見中國加入聯合國,認為正是千載難逢的炒股良機,於是融資進場,想不到港股卻視之為利空,指數在3個月內下跌30%;跌幅雖不深,但曹仁超因為無法狠心停損、慘遭斷頭,最後只剩7000元出場。
受此刺激,曹仁超發誓不再融資炒股,並痛下苦功鑽研,果然在15個月內,就連本帶利賺回50萬港元。但想不到自以為是的毛病再犯,終於引來另一次慘痛教訓。
1974年中,恆生指數受石油危機影響大跌73%,市況極不樂觀,曹仁超見獵心喜入市,選中「和記公司」,由每股8元向下買,一路買到每股1元。結果不到半年,先前的50萬港元成本、市價只剩10萬港元,等於蒸發8成。
兩個慘痛教訓,徹底改變曹仁超後來的投資策略。驚覺自己有妻有女、不可再冒風險的他,改奉「下跌15%停損」為最高原則,絕不堅持己見、和市場趨勢作對,從此終於走上獲利的康莊大道。
曹仁超給的人生3階段賬本
第一階段(27~35歲)
避免會犯的錯——認清報酬與風險關係,追求高報酬標的,別忘了投資風險是對等的。
一定要做的事——儘早開始學習投資,累積資產最大關鍵就是複利效果,因此越年輕開始理財越好。
第二階段(36~45歲)
避免會犯的錯——中年男性常面對金錢或感情考驗,別為了重溫失去的青春而陷入婚外情。
一定要做的事——教育下一代投資的基礎觀念,使其及早領會人生各時期的投資方針。
第三階段(46~57歲)
避免會犯的錯——接近退休者已無法承受風險,投資態度務必保守。
一定要做的事——規畫完整的退休金計劃,計算毫無收入時,退休金是否足以應付每月開支。
牛可賺錢、熊可賺錢 只有豬任人宰割
曹Sir投資語錄
1. 進入投資戰場的第一條守則:不要被殺。每當投資者對市況有懷疑,便應轉持現金。
2. 作為散戶,我們沒有超級計算機或巨額資金,故只好學習「無良」(廣東話:沒有良心、不心軟)的外籍傭兵,永遠只幫打贏的一方打仗。當趨勢向上時,我們不妨當個多方,一旦趨勢向下時,即轉作空方,不要死硬地堅持立場。
3. 股價從來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希望在股票市場尋求合理價格者,本身的期望已經不合理。
4. 投資之道,在於買進股價因短期利空被摜壓的好公司,而非壓寶炒短線的壞公司。尤其有的炒作概念可能一瞬即逝。
5. 人一生贏8次、輸2次,你可能是拿破崙;人一生只贏一次,你可能是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
6. 投資又叫「憂鬱科學」,在充滿欺詐及逢迎的市場內,應知己知彼,偷窺參與者的心理,在人們自高自大時無情地攻擊,然後再嘲笑失敗者!
7. 現實中只有1成散戶具備獅子老虎的性格,夠膽贏亦勇於停損。其餘9成在面對抉擇時,往往表現畏縮;遇到危險則採取逃避態度,不願面對。
8. 對一間上市公司最大的詛咒,是所有研究員都一致看好。
9. 牛可賺錢,熊可賺錢,只有豬任人宰割。
10.瞭解群眾心理有益投資,因為他們通常是錯的。
11.佛家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股票市場卻同時有天堂與地獄。
12.每次失敗都令你更接近成功,聰明的人從失敗中悟出成功秘訣,只有愚蠢的人倒地不起。
曹Sir揚威股市必勝4秘訣
1. 厲行停損
經過1970年代兩度慘賠的教訓,曹仁超終於領悟及時停損的重要性,更體會過去股價絕不能當作買進公司未來表現的依據。日後投資個股若股價下跌15%,便高度警戒,一旦股價跌破20%,就確認是自己分析錯誤,立即停損保全實力,尋求機會日後再戰。
2. 投資趁勢
他有句名言是「有智慧不如趁勢」。他舉例,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之後的香港股市,沒有單純的熊市、牛市,只有牛熊共舞,這時就要留意不同行業類別的興衰走勢,「只要保持掌握行業的興衰走勢,對你而言,什麼時候都是牛市。」
對 於掌握行業興衰走勢,曹仁超舉了女兒的例子,「有一回,女兒從非洲打電話給我,我問她,你用哪一家電話網絡?她回答:『中國移動』。我說:『啊,中國移動 的網絡已經擴展到非洲了。那為什麼不去買中國移動的股票?』女兒從來沒有買過股票,那一次,聽了我的話回來買中國移動,股價後來從60元漲到100元。」
3. 基本技術分析並用
由於基本分析法難分析買賣個股的關鍵時機,技術分析又無法鑑定基本面是否安全;先後採用這兩種方法的曹仁超認為,投資股票應二者並用,彼此截長補短,才能嚴守底線,確保獲利。
4. 預留黃金保命符
即使其它投資工具的報酬率,普遍超過黃金,但在曹仁超的資產中,始終保有少量黃金。
因為經歷過多次信心危機,曹仁超深明股票會在一夕成為廢紙,自有住宅更使許多人蒙受負資產拖累,只有黃金能完整保值。
What Marc Faber said in HK
I RECENTLY attended The World Money Show in Hong Kong (17-19 March) which was an event that brought together one of the finest gatherings of global financial experts including Jim Rogers, Steve Forbes, Victor Chu, Marc Faber, and many others.
There couldn’t have been a more appropriate time for this forum as global markets are undergoing unprecedented turmoil.
Marc Faber, fund manager and publisher of the widely read monthly investment newsletter, The Gloom Boom & Doom Report, shared with us his views on the global crisis, the US Dollar, stocks, commodities and US Treasury bonds.
First synchronized global recession
Marc Faber said this is the first synchronized global boom and bust cycle in over 200 years. It started as interest rates were very low between 2001 and 2004 even as the US economy was expanding.
When rates were finally raised between 2004 and 2007, the rate increase didn’t have much effect as lenders loosened lending policies and money was still being pumped into the system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All the money in the system led to consumption and imports from China which led to stronger commodities demand from commodity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higher commodity and oil prices. Because of this, there was a rare bubble in alm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real estate, stocks, commodities and bonds.
The only bubble that has yet to burst is that of US Treasury bonds which have experienced a 28-year bull market and may have peaked on Dec 21 2008.The only asset that wasn’t in a bubble was the US Dollar and Faber believes it could go down again versus currencies such as the Australian dollar (AUD), the Canadian dollar (CAD) and the Euro (EUR).
He also believes that bonds have peaked and that we will see bond yields increasing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as they did after they were so low in the 1940s. In the 1940s they were at 2.7%, and then by the 1970s, they had gone up to 16.7%.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conditions?
Firstly, Marc Faber said the only thing he is sure about is that volatility will continue for quite some time. He did however say that he believes the US Dollar could depreciate versus commodity currencies (AUD, CAD, etc) as well as versus the Euro. Since the US Dollar seems to currently b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ock market, a recovering market could be led by a lower US Dollar.
Then there is the short US Treasuries trade. Faber said treasuries may have peaked in December 2008 and if so, that would be the end of a 28-year bull run in T-bonds, which could be followed by a long bear market and higher yields.
Furthermore, if the US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print money, it would devalue the US Dollar, and foreign investors might require a higher yield to be interested in continuing to invest in treasuries.Finally there is the long commodities trade.
Faber said that currently the prices of many raw materials are lower than they were in the last bear market and that he believes industrial commodities will have more room to move higher than precious metals.
As for stocks, he said he thinks US stocks are still expensive when you take future P/E ratio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at many Asian equities are relatively cheaper to those in the US, but that the recovery could take a long time and there will be a lot of volatili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couldn’t have been a more appropriate time for this forum as global markets are undergoing unprecedented turmoil.
Marc Faber, fund manager and publisher of the widely read monthly investment newsletter, The Gloom Boom & Doom Report, shared with us his views on the global crisis, the US Dollar, stocks, commodities and US Treasury bonds.
First synchronized global recession
Marc Faber said this is the first synchronized global boom and bust cycle in over 200 years. It started as interest rates were very low between 2001 and 2004 even as the US economy was expanding.
When rates were finally raised between 2004 and 2007, the rate increase didn’t have much effect as lenders loosened lending policies and money was still being pumped into the system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All the money in the system led to consumption and imports from China which led to stronger commodities demand from commodity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higher commodity and oil prices. Because of this, there was a rare bubble in alm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real estate, stocks, commodities and bonds.
The only bubble that has yet to burst is that of US Treasury bonds which have experienced a 28-year bull market and may have peaked on Dec 21 2008.The only asset that wasn’t in a bubble was the US Dollar and Faber believes it could go down again versus currencies such as the Australian dollar (AUD), the Canadian dollar (CAD) and the Euro (EUR).
He also believes that bonds have peaked and that we will see bond yields increasing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as they did after they were so low in the 1940s. In the 1940s they were at 2.7%, and then by the 1970s, they had gone up to 16.7%.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conditions?
Firstly, Marc Faber said the only thing he is sure about is that volatility will continue for quite some time. He did however say that he believes the US Dollar could depreciate versus commodity currencies (AUD, CAD, etc) as well as versus the Euro. Since the US Dollar seems to currently b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ock market, a recovering market could be led by a lower US Dollar.
Then there is the short US Treasuries trade. Faber said treasuries may have peaked in December 2008 and if so, that would be the end of a 28-year bull run in T-bonds, which could be followed by a long bear market and higher yields.
Furthermore, if the US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print money, it would devalue the US Dollar, and foreign investors might require a higher yield to be interested in continuing to invest in treasuries.Finally there is the long commodities trade.
Faber said that currently the prices of many raw materials are lower than they were in the last bear market and that he believes industrial commodities will have more room to move higher than precious metals.
As for stocks, he said he thinks US stocks are still expensive when you take future P/E ratio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at many Asian equities are relatively cheaper to those in the US, but that the recovery could take a long time and there will be a lot of volatility during this period.
Sunday, March 29, 2009
敗也大鱷 成也大鱷
之所以有金融海嘯,是因為有些大鱷錯興風浪。十分諷刺的是,要平息這個風浪,也要靠大鱷,雖然這是另批大鱷,但來來去去,都是大鱷Vs大鱷。
美國政府的救市方案招式並不新,在1989年時,老布殊就用過。當時美國出現儲蓄信貸社(Savings and Loan)危機。當時銀行又是向地產業借貸過多,又是地產泡沫爆破。不少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因為借了太多錢予投機者和地產商,而面臨大規模倒閉危機,會動搖美國金融體系的安全性。當時老布殊便在1989年(危機於1985年開始)成立了個Resolution Corp(RTC),由政府注資5,000億美元,買入儲蓄銀行的壞資產,保障了小存戶的血汗錢,亦平息了銀行體系的危機。這個5,000億美元是透過發 40年長債去吸收民間資金,以房地產資產和美國政府信譽來擔保,亦是另類公私合營。雖然這批債券今時仍未到期,但有估計整個計劃用不了5,000億,只用了1,900億左右,因為有些資產雖然要賠,但有些資產有賺。
故伎重施 重在救市效果
1989年5,000億的幣值,如放在今時,會變為多少錢?有個美國朋友謂,約為5萬億,即多了10倍。PIMCO債券基金的Gross謂,今時美國這個爛攤子要5萬億美元才夠,是巧合還是有關連?筆者認為是有關連,因為1989年的S&L會幾乎拖垮美國,一如今時的金融海嘯可以拖垮美國一樣,如果不佔到美國GDP(或GNP)某個百分比,會使美國可能有資不抵債的危機時,又怎可以日日上頭條?同樣,如20年後又爆另個金融危機,又如期內的美國經濟增長一如1989至2009年的速度時,那個爛攤子也應要脹至50萬億才是,不然就不可以叫是危機了。這個分析旨在說明一點1989年的危機,跟今時的危機,在比例程度上是相若的。當然今時的危機可能更嚴重,但前車可鑑,這個RTC之舉是可以考慮的。亦是因此,筆者在2008年時就曾多次為文,指出要舊蹺新用才可。初步看,蹺仍是不怕舊,最緊要受,道指一下子升了近500點,便可為證。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經常聽人講,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確,金融海嘯是可以用錢來解的,雖然這個錢是要出得十分高明才可。
這次金融海嘯定會使有些資產變得一文不值。而有些資產可以因為市場信心不足,今時一元資產要被迫作五角賣,但到他日市場稍好,這個一元資產是可以賣八角,以至賣回一元的。溫家寶總理講得對,信心較黃金重要,無信心,黃金變爛銅,有信心,黃金會更金(不可以爛銅變黃金,那是泡沫)。雷曼破產及AIG岌岌可危,使銀行間沒有了信心,無論是黃金還是爛銅都不值一文。
由於是資產不能定價,硬要銀行去估價,去買賣是一定行不通的。一如禽流感時,人人都減少吃雞,是勢之使然。要使人回復信心,最好是沒有了禽流感,但在這未出現前,有關官員最好日日當眾吃雞。美財長今時就是要表演這當眾吃雞(毒資產),只要吃不死,之後便會有不少人自願吃雞(毒資產),信心回來了,局也活了。要做到這個,便只好利誘。
舊有銀行不單有積習,亦有歷史包袱,要靠他們來創新局面,十分困難,所以就找來五、六家大投資企業,亦即是大鱷,去做些銀行大鱷不敢做的事,以解當前困局。這跟光緒皇找康有為等六君子,也是同出一轍。
利字當頭 大鱷買毒資產
由於這些是大鱷不是君子,故不能講道義,只可講利。最大的利是保這些「君子」不會賠錢(斬首於市)。方法是投資者出一元,政府出一元,政府再借12元。換言之,這批大鱷是只出一元可以控制14元的資產,即是7%本而已。只要買毒資產時不太走漏眼,一元買入的資產,日後只值回0.14元,自己拿回7仙,政府拿回7仙,也可以封了投資者自己的蝕本門,至於政府的貸款由於是不用還的,便由納稅人去承擔好了。按以上的計算,是美國納稅人又益了新晉大鱷。Pimco 的Gross在接受訪問時謂,會參加這個公私合營買毒資產計劃。有人問他利潤會有多少時,他初答是雙位數,再被追問時,謂是十多巴仙。但如按上述分析,怎只購十來巴仙?
有擔心,銀行不肯賣毒資產,又或索價高,請不要忘記不少銀行是受政府資助的,這一如朱鎔基年代所處理的三角債問題,銀行大鱷與公私合營大鱷都是政府的左袋與右袋之別時,總應易話為。
會不會計劃失敗,可以會,但如果不做,跟計劃失敗只同一效果時,又應不應用這條舊蹺來解困?今時當然最好有班來自火星的傻佬,買走所有毒資產,但如日日都謂這些是毒資產時,也就只好交由個理論上有抵抗毒素能力的人去吸毒,這個人是政府。其實如大家看看這些公私合營講是公私資本比例是一比一,但實質上是93 比7(私人只用出資7%)時,這是不是可以說是沒有國有化之名的國有化?
追逐金錢,是一場遊戲。當大家認為賭馬是不好時,我們便稱之為賽馬運動便是。本質雖同,名稱好聽多,已可教人放心了。對奧巴馬政府深諳此道,所以我還是對他有信心的。
美國政府的救市方案招式並不新,在1989年時,老布殊就用過。當時美國出現儲蓄信貸社(Savings and Loan)危機。當時銀行又是向地產業借貸過多,又是地產泡沫爆破。不少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因為借了太多錢予投機者和地產商,而面臨大規模倒閉危機,會動搖美國金融體系的安全性。當時老布殊便在1989年(危機於1985年開始)成立了個Resolution Corp(RTC),由政府注資5,000億美元,買入儲蓄銀行的壞資產,保障了小存戶的血汗錢,亦平息了銀行體系的危機。這個5,000億美元是透過發 40年長債去吸收民間資金,以房地產資產和美國政府信譽來擔保,亦是另類公私合營。雖然這批債券今時仍未到期,但有估計整個計劃用不了5,000億,只用了1,900億左右,因為有些資產雖然要賠,但有些資產有賺。
故伎重施 重在救市效果
1989年5,000億的幣值,如放在今時,會變為多少錢?有個美國朋友謂,約為5萬億,即多了10倍。PIMCO債券基金的Gross謂,今時美國這個爛攤子要5萬億美元才夠,是巧合還是有關連?筆者認為是有關連,因為1989年的S&L會幾乎拖垮美國,一如今時的金融海嘯可以拖垮美國一樣,如果不佔到美國GDP(或GNP)某個百分比,會使美國可能有資不抵債的危機時,又怎可以日日上頭條?同樣,如20年後又爆另個金融危機,又如期內的美國經濟增長一如1989至2009年的速度時,那個爛攤子也應要脹至50萬億才是,不然就不可以叫是危機了。這個分析旨在說明一點1989年的危機,跟今時的危機,在比例程度上是相若的。當然今時的危機可能更嚴重,但前車可鑑,這個RTC之舉是可以考慮的。亦是因此,筆者在2008年時就曾多次為文,指出要舊蹺新用才可。初步看,蹺仍是不怕舊,最緊要受,道指一下子升了近500點,便可為證。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經常聽人講,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確,金融海嘯是可以用錢來解的,雖然這個錢是要出得十分高明才可。
這次金融海嘯定會使有些資產變得一文不值。而有些資產可以因為市場信心不足,今時一元資產要被迫作五角賣,但到他日市場稍好,這個一元資產是可以賣八角,以至賣回一元的。溫家寶總理講得對,信心較黃金重要,無信心,黃金變爛銅,有信心,黃金會更金(不可以爛銅變黃金,那是泡沫)。雷曼破產及AIG岌岌可危,使銀行間沒有了信心,無論是黃金還是爛銅都不值一文。
由於是資產不能定價,硬要銀行去估價,去買賣是一定行不通的。一如禽流感時,人人都減少吃雞,是勢之使然。要使人回復信心,最好是沒有了禽流感,但在這未出現前,有關官員最好日日當眾吃雞。美財長今時就是要表演這當眾吃雞(毒資產),只要吃不死,之後便會有不少人自願吃雞(毒資產),信心回來了,局也活了。要做到這個,便只好利誘。
舊有銀行不單有積習,亦有歷史包袱,要靠他們來創新局面,十分困難,所以就找來五、六家大投資企業,亦即是大鱷,去做些銀行大鱷不敢做的事,以解當前困局。這跟光緒皇找康有為等六君子,也是同出一轍。
利字當頭 大鱷買毒資產
由於這些是大鱷不是君子,故不能講道義,只可講利。最大的利是保這些「君子」不會賠錢(斬首於市)。方法是投資者出一元,政府出一元,政府再借12元。換言之,這批大鱷是只出一元可以控制14元的資產,即是7%本而已。只要買毒資產時不太走漏眼,一元買入的資產,日後只值回0.14元,自己拿回7仙,政府拿回7仙,也可以封了投資者自己的蝕本門,至於政府的貸款由於是不用還的,便由納稅人去承擔好了。按以上的計算,是美國納稅人又益了新晉大鱷。Pimco 的Gross在接受訪問時謂,會參加這個公私合營買毒資產計劃。有人問他利潤會有多少時,他初答是雙位數,再被追問時,謂是十多巴仙。但如按上述分析,怎只購十來巴仙?
有擔心,銀行不肯賣毒資產,又或索價高,請不要忘記不少銀行是受政府資助的,這一如朱鎔基年代所處理的三角債問題,銀行大鱷與公私合營大鱷都是政府的左袋與右袋之別時,總應易話為。
會不會計劃失敗,可以會,但如果不做,跟計劃失敗只同一效果時,又應不應用這條舊蹺來解困?今時當然最好有班來自火星的傻佬,買走所有毒資產,但如日日都謂這些是毒資產時,也就只好交由個理論上有抵抗毒素能力的人去吸毒,這個人是政府。其實如大家看看這些公私合營講是公私資本比例是一比一,但實質上是93 比7(私人只用出資7%)時,這是不是可以說是沒有國有化之名的國有化?
追逐金錢,是一場遊戲。當大家認為賭馬是不好時,我們便稱之為賽馬運動便是。本質雖同,名稱好聽多,已可教人放心了。對奧巴馬政府深諳此道,所以我還是對他有信心的。
賣出美國國債 投資美國股票
中國是否該賣美債買美股?
美元會繼續貶值,股票可以避免通脹和弱勢美元風險
3月25日,美國財長蓋特納在紐約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CFR)發表演講。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提議設立新的全球儲備貨幣一事時,他說,雖然沒有讀到中方關於增加使用IMF特別提款權(SDR)的建議具體內容,但“我們實際上對那個建議相當開放”。市場聞聲立即出現短暫波動,美元走弱。
但是,在會議接近結束時,主持人給了蓋特納一個再次說明自己觀點的機會。蓋特納藉此對自己剛才的表態作了修正和澄清。他說:“我想,美元仍然是世界占主導優勢的儲備貨幣,這會長期繼續存在下去。”他強調,美國將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對美國金融市場持續的信心,對美國經濟產能和長遠基本面的信心。這番澄清公佈之後,美元匯價隨即回穩。
同日,蓋特納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採訪時強調,強勢美元符合美國的利益,沒有證據顯示外國投資者對購買美元債券失去興趣。
此前,3月23日,中國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網站發表題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是“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此後,他又接連發表了題為“關於儲蓄率問題的思考”和“關於改變宏觀和微觀順週期性的進一步探討”兩篇文章。
《財經》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美國無法避免由於濫印鈔票帶來的通貨膨脹,而美元也會繼續貶值。中國應該賣出美國國債,轉而投資美國股票,應該購買標準普爾500的股票,這些公司將因美元貶值增加競爭力。
不過,他也並不認為中國現在就應該賣出美國國債,買入股票。第一步要做的是,使資產組合接近於現金,盡可能減少持有美國國債的久期,也就是說,購買國債的到期日越近越好。
謝國忠指出,美聯儲正在將其印鈔票的政策運用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對世界而言,最好的結局是滯漲,更壞的則是市場因為美元供給不斷增加感到恐慌,於是,不惜一切代價出售美元。這將引髮美元崩潰,與1998年盧布的噩運如出一轍。其結果就是惡性通貨膨脹,並可能使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假設美聯儲救市成功,美國經濟也可能會出現20%-25%的通脹率,謝國忠認為。由此,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美元也會貶值20%-25%。美聯儲發布購買美國國債聲明的那週,美元就下跌約5%。他相信,美元還將繼續貶值。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謝國忠說,不要奢望美國能為中國的利益最大化作出貢獻。中國不可能通過給美聯儲施加壓力,就能迫使其改變政策,保護中國的外匯儲備。美聯儲的政策選擇是為了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他指出,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聯繫緊密,中國的外匯儲備必須以美元資產為主。惟一可以替代美國國債的就是美國股票。在美元走弱的情況下,股票要好於債券,它們可以有效地避免通脹和弱勢美元的風險。
謝國忠解釋說,首先,構成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上市公司一半的收益來自海外。如果美元走弱,它們以美元計的收入就會增加。而且,美國公司會從弱勢美元中增加競爭力,它們的股票也會變得更有價值。第二,如果美聯儲成功地改善了美國經濟,增加的國內需求也會提高公司業績。第三,公司的資產,如品牌和技術,都會在通脹中升值。
謝國忠認為,進入股市的最好辦法是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股票,它是惟一能和美國國債在流動性上媲美的資產。它的表現優於90%的基金經理業績,而且也肯定比中國政府自己選擇的股票好。這也可以避免造成中國政府試圖控制美國企業的政治爭論。
他還表示,為了避免外匯儲備貶值,中國應該努力阻止外匯儲備的增加。惟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國內需求,從而減少貿易順差。可以快速減少貿易順差的方法有兩個,就是減稅和分發國有企業股份。
美元會繼續貶值,股票可以避免通脹和弱勢美元風險
3月25日,美國財長蓋特納在紐約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CFR)發表演講。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提議設立新的全球儲備貨幣一事時,他說,雖然沒有讀到中方關於增加使用IMF特別提款權(SDR)的建議具體內容,但“我們實際上對那個建議相當開放”。市場聞聲立即出現短暫波動,美元走弱。
但是,在會議接近結束時,主持人給了蓋特納一個再次說明自己觀點的機會。蓋特納藉此對自己剛才的表態作了修正和澄清。他說:“我想,美元仍然是世界占主導優勢的儲備貨幣,這會長期繼續存在下去。”他強調,美國將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對美國金融市場持續的信心,對美國經濟產能和長遠基本面的信心。這番澄清公佈之後,美元匯價隨即回穩。
同日,蓋特納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採訪時強調,強勢美元符合美國的利益,沒有證據顯示外國投資者對購買美元債券失去興趣。
此前,3月23日,中國中央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網站發表題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是“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此後,他又接連發表了題為“關於儲蓄率問題的思考”和“關於改變宏觀和微觀順週期性的進一步探討”兩篇文章。
《財經》特約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美國無法避免由於濫印鈔票帶來的通貨膨脹,而美元也會繼續貶值。中國應該賣出美國國債,轉而投資美國股票,應該購買標準普爾500的股票,這些公司將因美元貶值增加競爭力。
不過,他也並不認為中國現在就應該賣出美國國債,買入股票。第一步要做的是,使資產組合接近於現金,盡可能減少持有美國國債的久期,也就是說,購買國債的到期日越近越好。
謝國忠指出,美聯儲正在將其印鈔票的政策運用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對世界而言,最好的結局是滯漲,更壞的則是市場因為美元供給不斷增加感到恐慌,於是,不惜一切代價出售美元。這將引髮美元崩潰,與1998年盧布的噩運如出一轍。其結果就是惡性通貨膨脹,並可能使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假設美聯儲救市成功,美國經濟也可能會出現20%-25%的通脹率,謝國忠認為。由此,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美元也會貶值20%-25%。美聯儲發布購買美國國債聲明的那週,美元就下跌約5%。他相信,美元還將繼續貶值。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謝國忠說,不要奢望美國能為中國的利益最大化作出貢獻。中國不可能通過給美聯儲施加壓力,就能迫使其改變政策,保護中國的外匯儲備。美聯儲的政策選擇是為了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他指出,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聯繫緊密,中國的外匯儲備必須以美元資產為主。惟一可以替代美國國債的就是美國股票。在美元走弱的情況下,股票要好於債券,它們可以有效地避免通脹和弱勢美元的風險。
謝國忠解釋說,首先,構成標準普爾500指數的上市公司一半的收益來自海外。如果美元走弱,它們以美元計的收入就會增加。而且,美國公司會從弱勢美元中增加競爭力,它們的股票也會變得更有價值。第二,如果美聯儲成功地改善了美國經濟,增加的國內需求也會提高公司業績。第三,公司的資產,如品牌和技術,都會在通脹中升值。
謝國忠認為,進入股市的最好辦法是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股票,它是惟一能和美國國債在流動性上媲美的資產。它的表現優於90%的基金經理業績,而且也肯定比中國政府自己選擇的股票好。這也可以避免造成中國政府試圖控制美國企業的政治爭論。
他還表示,為了避免外匯儲備貶值,中國應該努力阻止外匯儲備的增加。惟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國內需求,從而減少貿易順差。可以快速減少貿易順差的方法有兩個,就是減稅和分發國有企業股份。
Saturday, March 28, 2009
Dow Jones rally - is the worst really over ?
Going by the rate of how Dow Jones going up the roof lately. The Dow registered 497.48 (6.8%) gain to close at 7,775.86 – the fifth biggest points gain in the Dow’s history. Thank to rising in home sales statistic it seem the worst is over and the bottom is history; at least that was some optimistic investors would like to think.
Wall Street cheered on Monday wh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revealed the plan to take over up to a staggering $1 trillion in toxic mortgage securities with the help of private investors. That’s half of the estimated $2 trillion of toxic assets the banks are sitting on now. But will the cheers sustainable or it was just another one of those bear-rally-trap again? It seems the Obama’s administration particularly Treasury Secretary Tim Geithner is still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real issue of the U.S. economic problem when he said it was just a temporary liquidity problem. Thus the massive injection into the banks hoping the economic problem will heal itself.
So, was it really that simple that the problem was the banks are not lending thus choking the lending pipes? It can’t be that the banks stop lending in totality overnight. The truth is the banks are still lending but not as much as they used to pre-crisis. On the same note both the American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have collected too much debts that it has reach the tipping point. And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riggered the banks to “re-evaluate” their lending practice – instead of loan-blindly they have to stop giving money to these trouble kids. It would be foolish to close one-eye and keep loaning knowing they can’t pay. And if you ever hear politicians were to say that the banks should not stop lending their money, you know you’re dealing with another sucker politician.
Although Obama administration latest plan to get rid of banks’ toxic assets the express-way is commendable, there’s no guarantee that the bank will start lending again as if the current problem never exist in the first place. It was natural for banks to be cautious about approving loans even after the bad debts were taken out from their books. In another words cleaning the bank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s solving the economy problem. You’re just shifting or rather sweeping the shits under the carpet. The American consumers still have debt that may require many more years to clear. The debts will not disappear and you don’t think these consumers can spend the same way they did before the recession?
Sure, the housing sales are rising but that’s because house prices are falling and naturally there’re some smart people who starts buying although they form the minority group. It would be wonderful if the current rally mark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problem but let’s not make a fool out of ourselves that we’ve found the medicine. The $1 trillion plan could be the booster for now but there’re still many problems yet to be cured. The illness was too serious to be solved by one injection.
Wall Street cheered on Monday whe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revealed the plan to take over up to a staggering $1 trillion in toxic mortgage securities with the help of private investors. That’s half of the estimated $2 trillion of toxic assets the banks are sitting on now. But will the cheers sustainable or it was just another one of those bear-rally-trap again? It seems the Obama’s administration particularly Treasury Secretary Tim Geithner is still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real issue of the U.S. economic problem when he said it was just a temporary liquidity problem. Thus the massive injection into the banks hoping the economic problem will heal itself.
So, was it really that simple that the problem was the banks are not lending thus choking the lending pipes? It can’t be that the banks stop lending in totality overnight. The truth is the banks are still lending but not as much as they used to pre-crisis. On the same note both the American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have collected too much debts that it has reach the tipping point. And this is precisely what triggered the banks to “re-evaluate” their lending practice – instead of loan-blindly they have to stop giving money to these trouble kids. It would be foolish to close one-eye and keep loaning knowing they can’t pay. And if you ever hear politicians were to say that the banks should not stop lending their money, you know you’re dealing with another sucker politician.
Although Obama administration latest plan to get rid of banks’ toxic assets the express-way is commendable, there’s no guarantee that the bank will start lending again as if the current problem never exist in the first place. It was natural for banks to be cautious about approving loans even after the bad debts were taken out from their books. In another words cleaning the bank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s solving the economy problem. You’re just shifting or rather sweeping the shits under the carpet. The American consumers still have debt that may require many more years to clear. The debts will not disappear and you don’t think these consumers can spend the same way they did before the recession?
Sure, the housing sales are rising but that’s because house prices are falling and naturally there’re some smart people who starts buying although they form the minority group. It would be wonderful if the current rally marks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problem but let’s not make a fool out of ourselves that we’ve found the medicine. The $1 trillion plan could be the booster for now but there’re still many problems yet to be cured. The illness was too serious to be solved by one injection.
房产投资
计算房产交易的费用
多亏现在有了网际网络,很多专业收费都是透明化了。律师和医生一样,都是属于专业人士,他们的收费都是要根据专业协会的准则来拟定的。由于大家的收费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寻找自己信任的朋友来提供服务。
今天终于和一个律师朋友见面,得到了一些自己之前不了解的资讯。
在这里,先分享之前在网际网络找到的一些房产交易的收费。
假设我现在购买的房子是RM260,000。
Stamp Duty 1st RM100,000 X 1% = RM 1,000
RM160,000 X 2% = RM 3, 200
Legal Fees 1st RM 150,000 X 1% = RM 1,500
RM 110,000 X 0.7% = RM 770
其他的费用大约是RM1,000。
总数是RM7470。
如果银行批准的贷款是屋价的90%,贷款数额是RM234,000。
Loan Legal Fees 1st RM 150,000 X 1% = RM 1,500
RM 84,000 X 0.7% = RM 588
加上其他,大约RM300-RM500。
所以,整个过程大约要花费RM10,000。
目前,我看中的单位是土著单位。理由就是价格会比较低。
风险就是给了10% 定金后,不知道几时才能转换地契。
当然有机会不成功,不过10% 的定金是可以收回,只要在SPA 做一些特别条款既可。
之前问了一些人,大家都对土著单位却之不恭。而且有很多误解。
例如他们认为过后转手不容易。其实,这点不正确。只要你成功转换地契,那个单位将是可以公开卖给任何人。
举个例子,例如我成功以RM250,000成交。实际屋子的市价是RM280,000。
我就直接赚取了RM30,000 的价差。不过,记得风险就是10%的定金会被扣押和损失这笔资金的其他投资机会。
还有,购买屋子的时候,卖者之前用什么价格买,是不需要在意和加以考虑的。
举个例子,这里有些屋主叫价RM300,000。理由是以前的买价是RM265,000。加上银行利息和管理费,他们认为RM 300,000才是合理的。身为买者,我是不需要顾虑这些的。我只参考现在的市场状况和我愿意负担的价格。
为何投资房产 ?
要达到财务自由的方式有很多。之前有一些文章已经讨论过了。投资,只不过是其中一项而已。可是,投资的工具,也有很多。目前,我正在学习的,就是房产和股票投资。
之前翻看一些论坛的前辈分享,看到有好一些争执。有人认为房产投资比较有利,有人认为股市投资比较有利。我得到的结论则是各有千秋。而且,没有必要2个选1个,前提是你的资金来源(Income Source)没有问题。
先看股票投资的优势。首先,股票的买卖很简易,快速,而且是每个工作天都有交易的。对比房产,就糟糕了。房子的交易程序很复杂,费时,交易还必须看时机(要等到买卖双方同意的价格,不容易)。第二点,就是股票交易的费用很低。由于有上网交易的系统,股票的佣金不会多过1%。 房子交易的费用非常高昂,会包括佣金费,律师费,银行贷款的费用,土地局的转割费用等等。第三点,股票的资金回报丰厚。只要买对了公司,企业成长迅速,从股价攀升得来的获利,是非常丰厚的。房产虽然会增值,不过都是5-10年的事情,而且房价通常不会在短期急速上涨。
不过,房产也有其优势的一面。首先,房产投资提供了杠杆的效应。银行非常乐意为你的投资,而借贷给你。举个例子,如果我有100K,投资股票,只能投资100K。用银行的借贷/Margin 来投资,我们都知道是高风险的事情。可是,房子就不一样了。如果我有100K的头期钱,是可以投资1百万的房产,银行很乐意贷款900K,而且还是4-5% 的借贷利率。银行愿意为房产投资,提供财务杠杆给投资者,只要投资者可以负担利息。第二点,房产的价格,相对股市,就稳定的多。如果突然周转不灵,要卖掉房子,通常不会损失太多。可是股票在熊市时卖掉,随时会面对50-80% 的亏损。房产的价格,长期是持稳的。第三点,房产可以创造现金流,即房租。只要投资得当,房租可以还银行供款之于,还可以获得现金流。股票虽然有股息,可是价格的波动,有时难免会带来比收取的股息更多的亏损 (帐面损失)。而且股息收入是不可以免税的。第四点,就税收制度而言,房产会给与更好的税务回扣。这一点,股票投资是没有的。大马已经免除了房产的资本利得税,更是大大的提升了房产投资的税务减免。当投资者拥有5间房子以上时,所享有的Capital Depreciation 更是有利于房产投资者进一步节税。
最后一点,为何要买房产的原因,在于土地上。从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土地的价值是会稳定的上涨,因为人口和居住始终是地球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翻看历史,不难发现到,土地的增值效益是高于通膨的。
买房产的目标设定
担心网友没有看清楚,我重申一次,目前我们还未曾拥有过任何房子。
在这里分享的,请不要把它当成是所有人的标准,一切,只是我们的摸索和标准。
我做的,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
很多人买房子,都没有明确的目的。这和投资股票,是很相似的。
为何目的这么重要,大家可以重温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
按这里。
如果一个人买了一家房子,有人问他,你是要投资还是自居?
他也许会回答,自己先住。如果有好价钱,就卖出去,也可以说是投资。
这么做,固然可以,也合法。可是是否会在房产投资里成功,我则认为是疑问。
又或者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打算购买一个房产来投资,结果租不出去,就打算自己住。
有没有觉得这些情形和买股票有点相似?
投机不成,就投资。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态度来处理投资,是不可能成功的。
成功学强调因果和目标设定。
对于刚接触房产的新人,我认为首先要界定的,就是你打算买的房产,是要出租,还是自己居住。
这个问题的答案,太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你,应该选择如何的房产。
当然,自己住的房产,和要出租的房产,是有完全不一样的要求。
多亏现在有了网际网络,很多专业收费都是透明化了。律师和医生一样,都是属于专业人士,他们的收费都是要根据专业协会的准则来拟定的。由于大家的收费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寻找自己信任的朋友来提供服务。
今天终于和一个律师朋友见面,得到了一些自己之前不了解的资讯。
在这里,先分享之前在网际网络找到的一些房产交易的收费。
假设我现在购买的房子是RM260,000。
Stamp Duty 1st RM100,000 X 1% = RM 1,000
RM160,000 X 2% = RM 3, 200
Legal Fees 1st RM 150,000 X 1% = RM 1,500
RM 110,000 X 0.7% = RM 770
其他的费用大约是RM1,000。
总数是RM7470。
如果银行批准的贷款是屋价的90%,贷款数额是RM234,000。
Loan Legal Fees 1st RM 150,000 X 1% = RM 1,500
RM 84,000 X 0.7% = RM 588
加上其他,大约RM300-RM500。
所以,整个过程大约要花费RM10,000。
目前,我看中的单位是土著单位。理由就是价格会比较低。
风险就是给了10% 定金后,不知道几时才能转换地契。
当然有机会不成功,不过10% 的定金是可以收回,只要在SPA 做一些特别条款既可。
之前问了一些人,大家都对土著单位却之不恭。而且有很多误解。
例如他们认为过后转手不容易。其实,这点不正确。只要你成功转换地契,那个单位将是可以公开卖给任何人。
举个例子,例如我成功以RM250,000成交。实际屋子的市价是RM280,000。
我就直接赚取了RM30,000 的价差。不过,记得风险就是10%的定金会被扣押和损失这笔资金的其他投资机会。
还有,购买屋子的时候,卖者之前用什么价格买,是不需要在意和加以考虑的。
举个例子,这里有些屋主叫价RM300,000。理由是以前的买价是RM265,000。加上银行利息和管理费,他们认为RM 300,000才是合理的。身为买者,我是不需要顾虑这些的。我只参考现在的市场状况和我愿意负担的价格。
为何投资房产 ?
要达到财务自由的方式有很多。之前有一些文章已经讨论过了。投资,只不过是其中一项而已。可是,投资的工具,也有很多。目前,我正在学习的,就是房产和股票投资。
之前翻看一些论坛的前辈分享,看到有好一些争执。有人认为房产投资比较有利,有人认为股市投资比较有利。我得到的结论则是各有千秋。而且,没有必要2个选1个,前提是你的资金来源(Income Source)没有问题。
先看股票投资的优势。首先,股票的买卖很简易,快速,而且是每个工作天都有交易的。对比房产,就糟糕了。房子的交易程序很复杂,费时,交易还必须看时机(要等到买卖双方同意的价格,不容易)。第二点,就是股票交易的费用很低。由于有上网交易的系统,股票的佣金不会多过1%。 房子交易的费用非常高昂,会包括佣金费,律师费,银行贷款的费用,土地局的转割费用等等。第三点,股票的资金回报丰厚。只要买对了公司,企业成长迅速,从股价攀升得来的获利,是非常丰厚的。房产虽然会增值,不过都是5-10年的事情,而且房价通常不会在短期急速上涨。
不过,房产也有其优势的一面。首先,房产投资提供了杠杆的效应。银行非常乐意为你的投资,而借贷给你。举个例子,如果我有100K,投资股票,只能投资100K。用银行的借贷/Margin 来投资,我们都知道是高风险的事情。可是,房子就不一样了。如果我有100K的头期钱,是可以投资1百万的房产,银行很乐意贷款900K,而且还是4-5% 的借贷利率。银行愿意为房产投资,提供财务杠杆给投资者,只要投资者可以负担利息。第二点,房产的价格,相对股市,就稳定的多。如果突然周转不灵,要卖掉房子,通常不会损失太多。可是股票在熊市时卖掉,随时会面对50-80% 的亏损。房产的价格,长期是持稳的。第三点,房产可以创造现金流,即房租。只要投资得当,房租可以还银行供款之于,还可以获得现金流。股票虽然有股息,可是价格的波动,有时难免会带来比收取的股息更多的亏损 (帐面损失)。而且股息收入是不可以免税的。第四点,就税收制度而言,房产会给与更好的税务回扣。这一点,股票投资是没有的。大马已经免除了房产的资本利得税,更是大大的提升了房产投资的税务减免。当投资者拥有5间房子以上时,所享有的Capital Depreciation 更是有利于房产投资者进一步节税。
最后一点,为何要买房产的原因,在于土地上。从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土地的价值是会稳定的上涨,因为人口和居住始终是地球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翻看历史,不难发现到,土地的增值效益是高于通膨的。
买房产的目标设定
担心网友没有看清楚,我重申一次,目前我们还未曾拥有过任何房子。
在这里分享的,请不要把它当成是所有人的标准,一切,只是我们的摸索和标准。
我做的,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
很多人买房子,都没有明确的目的。这和投资股票,是很相似的。
为何目的这么重要,大家可以重温我之前分享过的文章。
按这里。
如果一个人买了一家房子,有人问他,你是要投资还是自居?
他也许会回答,自己先住。如果有好价钱,就卖出去,也可以说是投资。
这么做,固然可以,也合法。可是是否会在房产投资里成功,我则认为是疑问。
又或者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打算购买一个房产来投资,结果租不出去,就打算自己住。
有没有觉得这些情形和买股票有点相似?
投机不成,就投资。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态度来处理投资,是不可能成功的。
成功学强调因果和目标设定。
对于刚接触房产的新人,我认为首先要界定的,就是你打算买的房产,是要出租,还是自己居住。
这个问题的答案,太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你,应该选择如何的房产。
当然,自己住的房产,和要出租的房产,是有完全不一样的要求。
Friday, March 27, 2009
李嘉诚经营之道:“买股票、买楼要量力而行”
商海股市沉浮跌宕,不过李嘉诚却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无数公司面对席卷而来的金融海啸焦头烂额之时,他却能面带笑容地表示,除非出现重大的不可预料的事件,否则自己范围内的公司不仅不亏损,还会取得业绩增长。
昨日,年逾八十但神采奕奕的李嘉诚在总部长江大厦接受了媒体的访问,席间他不仅回答了关于公司业绩的问题,也对宏观经济、投资哲理以及一些经营之道进行了阐述。
“内地经济复苏最快 ”
“经济走势要从好多方面来看,如果美国站稳,全世界都会好得多。”李嘉诚说。他认为,虽然近期美国出炉的数据显示楼市回升、商品订单增加,股市也回升不少,但仍无法预测香港今年失业率是否会攀升至2003年 “非典”期间的水平。
此外,现在市场的融资和按揭已较几个月前明显改善,李嘉诚相信虽然失业率依旧很高,但由于这个经济指标较楼市和股市有滞后情况,因此不能马上反映好转变化。
不过对于股市是否已经见底,李嘉诚认为自己不能预计这个情况,不过他相信美国复苏不会太迟,而内地将会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快复苏的地方,但也要准备好最差,不过目前看不出会差哪里。
去年下半年,全球金融体系经历不寻常动荡,李嘉诚说今年经济体系仍较为艰难,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经济紧密联系,尤其在自由行支持下,零售及酒店业所受影响不大,加上国家倾尽全力的政策支持,香港所受影响得以减缓,整体市场保持安定发展;而环球经济压力稍缓之时,物业市场将因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而受益。
对于中央表示要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李嘉诚则认为,中国多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件好事,香港面临竞争的情况是一定会有的。
“买股票要量力而为”
一向谨慎投资的李嘉诚表示,自己从不鼓励人冲动地用钱,买股票最重要的是量力而为,也不应该借钱买。不过李嘉诚和李泽钜都认为长期持有的话,低位是比较好的入市时机,但短期投资则需看投资者的判断和眼光。
“以前楼市300元一尺,现在是当时的20倍,不过如果收入没有把握,最好还是量力而为。 ” 李嘉诚说。长江实业副主席李泽钜也认为,历史的经验表明,长期持有的话,在低位买入是不会错的。
“不因市价波动随意出售 ”
李嘉诚表示,他不后悔没有在行情好的时候出售赫斯基能源,现在也没有计划出售有关资产。他认为虽然目前油价远低于去年水平,赫斯基能源的盈利贡献会较少,但油价的变化有很多可能性,今年油价会处在哪种水平仍是未知数。他预计赫斯基能源在今年仍可继续取得盈利。
不只是赫斯基能源,李嘉诚表示对手中中国银行的股票也是会长期持有,他旗下基金会持有中行30亿股以上,李嘉诚说会作长期投资,目前不会减持。对于参与包销的汇控供股股份,他则表示一直充满信心。
对于大家都关心他会建议投资者投资哪些股票,李嘉诚认为,自己对长和系以及自己范围内的公司都很有信心。李嘉诚还表示,目前集团没有冻结任何项目,不过他也提醒,现在这个阶段虽然投资好吸引,但也得小心。
“早上四点起床工作 ”
早前传闻李嘉诚将离职曾令长和系股价大幅波动,对此他表示有关传闻属乱传,根本不值得作回应。不过,他坦言,虽然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很重要,但并不代表他离开后,公司会出现很大变动。他笑着说,即使自己放假旅行一个月,只要离开之前对几个重要人士进行叮嘱,回来之时公司仍会运作正常。
李嘉诚的退休问题也很受大家关注,不过他昨日没有正面回应,只说不少比他年轻的同事在上班时还不停打呵欠,但他早上四点起床后,处理很多事务仍然很精神,现在也做得很开心。
虽然经济危机中一些公司因为承诺不裁员不减薪而受人赞赏,但李嘉诚昨日则表示,集团在54个国家有超过23.8万名员工,虽然这一秒钟没有裁员计划,但未来不能保证,因此希望员工可以增强竞争力。
昨日,年逾八十但神采奕奕的李嘉诚在总部长江大厦接受了媒体的访问,席间他不仅回答了关于公司业绩的问题,也对宏观经济、投资哲理以及一些经营之道进行了阐述。
“内地经济复苏最快 ”
“经济走势要从好多方面来看,如果美国站稳,全世界都会好得多。”李嘉诚说。他认为,虽然近期美国出炉的数据显示楼市回升、商品订单增加,股市也回升不少,但仍无法预测香港今年失业率是否会攀升至2003年 “非典”期间的水平。
此外,现在市场的融资和按揭已较几个月前明显改善,李嘉诚相信虽然失业率依旧很高,但由于这个经济指标较楼市和股市有滞后情况,因此不能马上反映好转变化。
不过对于股市是否已经见底,李嘉诚认为自己不能预计这个情况,不过他相信美国复苏不会太迟,而内地将会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快复苏的地方,但也要准备好最差,不过目前看不出会差哪里。
去年下半年,全球金融体系经历不寻常动荡,李嘉诚说今年经济体系仍较为艰难,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经济紧密联系,尤其在自由行支持下,零售及酒店业所受影响不大,加上国家倾尽全力的政策支持,香港所受影响得以减缓,整体市场保持安定发展;而环球经济压力稍缓之时,物业市场将因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而受益。
对于中央表示要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李嘉诚则认为,中国多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件好事,香港面临竞争的情况是一定会有的。
“买股票要量力而为”
一向谨慎投资的李嘉诚表示,自己从不鼓励人冲动地用钱,买股票最重要的是量力而为,也不应该借钱买。不过李嘉诚和李泽钜都认为长期持有的话,低位是比较好的入市时机,但短期投资则需看投资者的判断和眼光。
“以前楼市300元一尺,现在是当时的20倍,不过如果收入没有把握,最好还是量力而为。 ” 李嘉诚说。长江实业副主席李泽钜也认为,历史的经验表明,长期持有的话,在低位买入是不会错的。
“不因市价波动随意出售 ”
李嘉诚表示,他不后悔没有在行情好的时候出售赫斯基能源,现在也没有计划出售有关资产。他认为虽然目前油价远低于去年水平,赫斯基能源的盈利贡献会较少,但油价的变化有很多可能性,今年油价会处在哪种水平仍是未知数。他预计赫斯基能源在今年仍可继续取得盈利。
不只是赫斯基能源,李嘉诚表示对手中中国银行的股票也是会长期持有,他旗下基金会持有中行30亿股以上,李嘉诚说会作长期投资,目前不会减持。对于参与包销的汇控供股股份,他则表示一直充满信心。
对于大家都关心他会建议投资者投资哪些股票,李嘉诚认为,自己对长和系以及自己范围内的公司都很有信心。李嘉诚还表示,目前集团没有冻结任何项目,不过他也提醒,现在这个阶段虽然投资好吸引,但也得小心。
“早上四点起床工作 ”
早前传闻李嘉诚将离职曾令长和系股价大幅波动,对此他表示有关传闻属乱传,根本不值得作回应。不过,他坦言,虽然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很重要,但并不代表他离开后,公司会出现很大变动。他笑着说,即使自己放假旅行一个月,只要离开之前对几个重要人士进行叮嘱,回来之时公司仍会运作正常。
李嘉诚的退休问题也很受大家关注,不过他昨日没有正面回应,只说不少比他年轻的同事在上班时还不停打呵欠,但他早上四点起床后,处理很多事务仍然很精神,现在也做得很开心。
虽然经济危机中一些公司因为承诺不裁员不减薪而受人赞赏,但李嘉诚昨日则表示,集团在54个国家有超过23.8万名员工,虽然这一秒钟没有裁员计划,但未来不能保证,因此希望员工可以增强竞争力。
走出投资瘫痪
你究竟该如何面对当前市场行情的变化?你是否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类似于瘫痪的境地?
不要吃惊,也不要紧张,实际上,很多专业的投资经理人也和你一样。
这是因为,他们当然是非常害怕熊市会继续下去,让那些买进讯号最终被证明只是愚人节。假如真的是这种情况,则过去两周的涨势就是熊市布下的最阴险的陷阱,引诱轻信的投资者重新回到市场,然后被裹挟到更低的低点当中。
然而,与此同时,这些顾问们还有一种担心,即他们担心过分小心会使自己错过新的牛市 —— 假如真有这样一场牛市,它很可能已经开始了。对于他们而言,在牛市开始时作壁上观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在市场下跌时一直坚持持有,而在市场上涨时却置身市场之外,这会使他们颜面扫地的。
面对着这种两难处境,他们多数人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本月早些时候,格兰汉姆(Jeremy Grantham)要和自己委托人说明的,就是这件事情。格兰汉姆不必我们过多介绍,这位波士顿机构资产管理公司GMO的首席投资策略师可是得到业界广泛推崇的重要角色。
格兰汉姆的观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这样说的理由非常充分。不过,众多的理由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还是这一条:早在2007年熊市开始之前,格兰汉姆就已经多次强调,股票的地位已经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受到冲击,果然熊市到来了,我们受了足足十八个月的苦,一直到今天。
就当前的投资瘫痪局面,格兰汉姆形容道, “ 那些曾经过度投资的人现在都已经患上了神经紧张,只知道坐在那里祈祷。那少数因为提前选择了现金而看上去非常睿智的人也不希望轻易放弃自己睿智的决定。于是,几乎所有人都严守着自己之前的状态,一直在等待和观望,哪怕身上结上蛛网 ” 。
当然,对于投资行业而言,这样的一种瘫痪其实是常年可见的现象。不过,格兰汉姆强调,在当前这样的环境当中,即市场向着某一方向走得足够长和足够远之后,这种现象就体现得尤其明显。他比喻说,这时的市场就进入了僵尸阶段。
我的发现完全可以和格兰汉姆的话互相印证,我甚至还可以补充说,投资通讯的编辑们某种程度上说来正面临着自己职场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他们当中颇有一些人相当时期以来就在说,自己一旦改变较长期的立场,就会遇到订户流失的麻烦。显然,许多投资通讯订户更希望编辑们说服自己无视市场的变化,也不愿意编辑们像市场本身一样客观。
这样,熊市持续的时间越长,投资通讯编辑们锁定既定策略的动机就越强烈。
解决方案何在?
格兰汉姆建议我们所有人都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确定我们什么时候回到市场当中,“我们必须有一个开始再投资的计划,并坚持执行它。 ”
假如我们接受他的建议,其实也就等同于接受一个命题,即我们将不能准确地抓住市场触底的那一天。在这里,完美其实已经成了正确的敌人,因为追求完美实际上等同于"陷阱和错觉:这只能让我们陷入进一步的瘫痪”。
不要吃惊,也不要紧张,实际上,很多专业的投资经理人也和你一样。
这是因为,他们当然是非常害怕熊市会继续下去,让那些买进讯号最终被证明只是愚人节。假如真的是这种情况,则过去两周的涨势就是熊市布下的最阴险的陷阱,引诱轻信的投资者重新回到市场,然后被裹挟到更低的低点当中。
然而,与此同时,这些顾问们还有一种担心,即他们担心过分小心会使自己错过新的牛市 —— 假如真有这样一场牛市,它很可能已经开始了。对于他们而言,在牛市开始时作壁上观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在市场下跌时一直坚持持有,而在市场上涨时却置身市场之外,这会使他们颜面扫地的。
面对着这种两难处境,他们多数人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本月早些时候,格兰汉姆(Jeremy Grantham)要和自己委托人说明的,就是这件事情。格兰汉姆不必我们过多介绍,这位波士顿机构资产管理公司GMO的首席投资策略师可是得到业界广泛推崇的重要角色。
格兰汉姆的观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这样说的理由非常充分。不过,众多的理由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还是这一条:早在2007年熊市开始之前,格兰汉姆就已经多次强调,股票的地位已经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受到冲击,果然熊市到来了,我们受了足足十八个月的苦,一直到今天。
就当前的投资瘫痪局面,格兰汉姆形容道, “ 那些曾经过度投资的人现在都已经患上了神经紧张,只知道坐在那里祈祷。那少数因为提前选择了现金而看上去非常睿智的人也不希望轻易放弃自己睿智的决定。于是,几乎所有人都严守着自己之前的状态,一直在等待和观望,哪怕身上结上蛛网 ” 。
当然,对于投资行业而言,这样的一种瘫痪其实是常年可见的现象。不过,格兰汉姆强调,在当前这样的环境当中,即市场向着某一方向走得足够长和足够远之后,这种现象就体现得尤其明显。他比喻说,这时的市场就进入了僵尸阶段。
我的发现完全可以和格兰汉姆的话互相印证,我甚至还可以补充说,投资通讯的编辑们某种程度上说来正面临着自己职场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他们当中颇有一些人相当时期以来就在说,自己一旦改变较长期的立场,就会遇到订户流失的麻烦。显然,许多投资通讯订户更希望编辑们说服自己无视市场的变化,也不愿意编辑们像市场本身一样客观。
这样,熊市持续的时间越长,投资通讯编辑们锁定既定策略的动机就越强烈。
解决方案何在?
格兰汉姆建议我们所有人都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确定我们什么时候回到市场当中,“我们必须有一个开始再投资的计划,并坚持执行它。 ”
假如我们接受他的建议,其实也就等同于接受一个命题,即我们将不能准确地抓住市场触底的那一天。在这里,完美其实已经成了正确的敌人,因为追求完美实际上等同于"陷阱和错觉:这只能让我们陷入进一步的瘫痪”。
李驰:投资--估值是核心
2007年指数高位时悄然离场,2008年股市大跌之际大张旗鼓地进行战略性建仓,而在日前又抛出3000点即会卖出的言论。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一直以来都是媒体追随的焦点.
●涨跌起伏不是问题 正确估值是核心
“价值投资是要看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单单的看这段时间或者这一年的情况。”面对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股市的涨跌起伏李驰如是说。
“2006年初媒体采访我时,我说招行是可以抓一辈子的股票,但是不到两年我就抛了。买时我是觉得这个公司绝对安全可以抓一辈子,但后来它涨得那么快,把半辈子的涨幅都涨完了,那我肯定是抛了。所以要看估值,估值才是最核心的,好公司即使是黄金也不能用比黄金贵的价钱来买。所有东西都有个价值的判断。股价一时的涨跌起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在各种价值里面找到对你自身最合适的投资方式。
“另外,不能对所有股票就进行简单的类比。像美国花旗涨了三倍,但它是从55块跌到1块,所以涨3倍也才回到3块。而中国的招行是从40多块跌到14块,如果涨三倍就是50多块了。再比如,招商现在是147亿股本,现在是十四多块,如果它翻一倍就是赚出2000亿来了,但多少个垃圾股要涨多少才能赚出2000个亿来啊,所以要看创造财富的价值,要看它的盘子有多大。”
提到一直都被他看好的银行、地产股,李驰认为,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香港方面,很多人都认为银行会因为不良资产过多而危机重重,但是到了2000年,这些不良资产都变成了优质资产。就现在来看,一方面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这样就会有很大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另一方面,目前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银行贷款的审批制度、审批体系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日趋完备。因此银行、地产仍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很好的投资板块。
对于怎样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正确计算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李驰说,关键是要对其未来增长和未来盈利有个基本的判断。
“像我们2002年做过的IT行业的投资,当时的数据显示,科技股的某些公司平均增长能达到30%是板上钉钉的,但当时它们的股价都随着科技股股灾而大幅下跌。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后来的业绩平均增长都超过了30%,而股价其后也随之涨了3到5倍。 ” 他还举例说明投资需要极大的耐心, “ 万科股价在2007年疯涨之前一直以来都没有显山露水,但这么多年它都是一个很好的公司,而事实也证明万科业绩后来有很强劲的增长,随之股价也大幅彪升。没有耐心的投资者是不可能分享到好公司最终为投资人创造的财富的 ”
“未来经济中国应该是在全球最好的地区。好是怎么衡量的,就是不但能赚钱,还比别的地区赚得多,赚得快。中国就是一个三个要素都满足的地方。这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别人看短期能不能涨,我们是看长期的增长潜力。”
●市场具有精确规律 历史是一面反光镜
2007年,股市疯涨,李驰卖出持有1年多的万科、招行股票,而2008年全球经济见底,李驰大规模建仓重新入市。问到如何在动荡之中果断地作出投资决策,李驰说,“我们属于防守型投资。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做投资,对于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都会有个基本判断。历史上都有一个平均的市盈率,跌到历史的最低点时,这时的股价一定是相对便宜的。而当平均市盈率高达50倍左右,就是非常高的了。前年的金融地产正好就在这附近。而大多数情况下,6000点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都在8000到10000上,2000点以下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都在1200到1000上面,这些情绪都是不可靠的。市场自身会有很精确的规律,也就是市盈率离中轴线太远,它就一定会向中轴线去靠。虽然没有完全一样的变化,但历史是一个反光镜.
“去年下半年我们认为投资只能投银行股。因为不是它短期能涨多少,而是它的估值已经到了低估区间,这就是防守的思路。因此我们建仓建到了大家都不看好的银行股上,而现在来看,无论是市值还是净值都回归得很快,我们的眼光得到了证实。不是说看银行的业绩倒退就可以简单地推理出股价就一定会简单的倒退。高估就卖出,低估就买进,未来市场一定会给出正确答案。”
●牛市归来已成必然之势 过程漫长还需冷眼旁观
对于此前在媒体上公开说,指数如果涨到3000点就会再次卖掉这一问题,李驰解释说: “我觉得中国经济要想好,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而现在不具备让估值迅速提高的条件,所以通俗地说就是指数如果涨得太快了赚了钱我们可能就会卖掉。这是投资也可以算是趋势投机吧。”
李驰认为,从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到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是35年左右,而从1973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仍然是35年,因而现在是35年不遇的投资机会。而中国经济现在也已经到了可以走独立行情的时候,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缓慢,特大机会还需要耐心等待。
“未来中国会有很多事件性的机会。比如,虽然不能确定创业板和股指期货什么时候会推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推出创业板则中小板一定会火,如果推出股指期货则大盘蓝筹一定会火。”
李驰还认为,新一轮的牛市主线将会在国内内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市场到开放市场,过程虽然漫长,但都预示着中国在向自主发展不断靠近。
而当问到现在市场条件下看好什么样的股票,什么会有市场前景时,李驰说,这需要慢慢地发现。35年是个大机会,时间会很长,最好的大机会还没出现。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些在未来几年盈利有保障,盈利有增长的公司,即使等发现它的时候价格已经涨了数倍也会买。好多人炒股票都认为是要买在底部或是抄到底,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任何时候都能投资,但什么时候投资都要看价值,价格跟指数的相关度是会很大,但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平安在20块的时候没买,在30块就不能买了,只要发现它是绩优股,40块还一样可以买。因为它不会让你最终输钱,最多让你套住,但短期套住不是罪,错误的投资方法才是罪.正确的投资早晚会让你实现价值。这个跟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是完全一样的。
此外,对于一直议论纷纷的大小非解禁问题,李驰还谈到,“大小非解禁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也就是说18年之后中国的股市终于和全球接轨了。那去年的一些状况只是接轨过程中的阵痛。接轨之后还是会按照全球的规律涨跌起伏的。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的中轴线可能会因此下降,但下降多少谁都不能肯定。但是我自己的判断还是会平均比香港贵上一些。那目前有些股票还比香港便宜,那很明显这就是潜在的投资机会。”
●涨跌起伏不是问题 正确估值是核心
“价值投资是要看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单单的看这段时间或者这一年的情况。”面对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股市的涨跌起伏李驰如是说。
“2006年初媒体采访我时,我说招行是可以抓一辈子的股票,但是不到两年我就抛了。买时我是觉得这个公司绝对安全可以抓一辈子,但后来它涨得那么快,把半辈子的涨幅都涨完了,那我肯定是抛了。所以要看估值,估值才是最核心的,好公司即使是黄金也不能用比黄金贵的价钱来买。所有东西都有个价值的判断。股价一时的涨跌起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在各种价值里面找到对你自身最合适的投资方式。
“另外,不能对所有股票就进行简单的类比。像美国花旗涨了三倍,但它是从55块跌到1块,所以涨3倍也才回到3块。而中国的招行是从40多块跌到14块,如果涨三倍就是50多块了。再比如,招商现在是147亿股本,现在是十四多块,如果它翻一倍就是赚出2000亿来了,但多少个垃圾股要涨多少才能赚出2000个亿来啊,所以要看创造财富的价值,要看它的盘子有多大。”
提到一直都被他看好的银行、地产股,李驰认为,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香港方面,很多人都认为银行会因为不良资产过多而危机重重,但是到了2000年,这些不良资产都变成了优质资产。就现在来看,一方面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这样就会有很大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另一方面,目前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银行贷款的审批制度、审批体系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日趋完备。因此银行、地产仍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很好的投资板块。
对于怎样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下正确计算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李驰说,关键是要对其未来增长和未来盈利有个基本的判断。
“像我们2002年做过的IT行业的投资,当时的数据显示,科技股的某些公司平均增长能达到30%是板上钉钉的,但当时它们的股价都随着科技股股灾而大幅下跌。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后来的业绩平均增长都超过了30%,而股价其后也随之涨了3到5倍。 ” 他还举例说明投资需要极大的耐心, “ 万科股价在2007年疯涨之前一直以来都没有显山露水,但这么多年它都是一个很好的公司,而事实也证明万科业绩后来有很强劲的增长,随之股价也大幅彪升。没有耐心的投资者是不可能分享到好公司最终为投资人创造的财富的 ”
“未来经济中国应该是在全球最好的地区。好是怎么衡量的,就是不但能赚钱,还比别的地区赚得多,赚得快。中国就是一个三个要素都满足的地方。这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别人看短期能不能涨,我们是看长期的增长潜力。”
●市场具有精确规律 历史是一面反光镜
2007年,股市疯涨,李驰卖出持有1年多的万科、招行股票,而2008年全球经济见底,李驰大规模建仓重新入市。问到如何在动荡之中果断地作出投资决策,李驰说,“我们属于防守型投资。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做投资,对于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都会有个基本判断。历史上都有一个平均的市盈率,跌到历史的最低点时,这时的股价一定是相对便宜的。而当平均市盈率高达50倍左右,就是非常高的了。前年的金融地产正好就在这附近。而大多数情况下,6000点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都在8000到10000上,2000点以下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都在1200到1000上面,这些情绪都是不可靠的。市场自身会有很精确的规律,也就是市盈率离中轴线太远,它就一定会向中轴线去靠。虽然没有完全一样的变化,但历史是一个反光镜.
“去年下半年我们认为投资只能投银行股。因为不是它短期能涨多少,而是它的估值已经到了低估区间,这就是防守的思路。因此我们建仓建到了大家都不看好的银行股上,而现在来看,无论是市值还是净值都回归得很快,我们的眼光得到了证实。不是说看银行的业绩倒退就可以简单地推理出股价就一定会简单的倒退。高估就卖出,低估就买进,未来市场一定会给出正确答案。”
●牛市归来已成必然之势 过程漫长还需冷眼旁观
对于此前在媒体上公开说,指数如果涨到3000点就会再次卖掉这一问题,李驰解释说: “我觉得中国经济要想好,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而现在不具备让估值迅速提高的条件,所以通俗地说就是指数如果涨得太快了赚了钱我们可能就会卖掉。这是投资也可以算是趋势投机吧。”
李驰认为,从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到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是35年左右,而从1973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仍然是35年,因而现在是35年不遇的投资机会。而中国经济现在也已经到了可以走独立行情的时候,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缓慢,特大机会还需要耐心等待。
“未来中国会有很多事件性的机会。比如,虽然不能确定创业板和股指期货什么时候会推行,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推出创业板则中小板一定会火,如果推出股指期货则大盘蓝筹一定会火。”
李驰还认为,新一轮的牛市主线将会在国内内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市场到开放市场,过程虽然漫长,但都预示着中国在向自主发展不断靠近。
而当问到现在市场条件下看好什么样的股票,什么会有市场前景时,李驰说,这需要慢慢地发现。35年是个大机会,时间会很长,最好的大机会还没出现。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些在未来几年盈利有保障,盈利有增长的公司,即使等发现它的时候价格已经涨了数倍也会买。好多人炒股票都认为是要买在底部或是抄到底,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任何时候都能投资,但什么时候投资都要看价值,价格跟指数的相关度是会很大,但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平安在20块的时候没买,在30块就不能买了,只要发现它是绩优股,40块还一样可以买。因为它不会让你最终输钱,最多让你套住,但短期套住不是罪,错误的投资方法才是罪.正确的投资早晚会让你实现价值。这个跟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是完全一样的。
此外,对于一直议论纷纷的大小非解禁问题,李驰还谈到,“大小非解禁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也就是说18年之后中国的股市终于和全球接轨了。那去年的一些状况只是接轨过程中的阵痛。接轨之后还是会按照全球的规律涨跌起伏的。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的中轴线可能会因此下降,但下降多少谁都不能肯定。但是我自己的判断还是会平均比香港贵上一些。那目前有些股票还比香港便宜,那很明显这就是潜在的投资机会。”
Thursday, March 26, 2009
林行止專欄:壓低滙價購美元 外勞回鄉麻煩多
一、
聯邦儲備局前主席伏爾克對《華爾街日報》說,美國最重要的資產是「歷史和信譽」,他因此相信美國「不會不履行債務人的義務」,即一定會按期派息和贖回滿期債券。非常明顯,這是對記者有關中國政府擔心其美債安全提問的回應。美國「賴債」似前所未聞,但大名鼎鼎的耶魯經濟學家舒拉(R. Schiller)早已指出,當三十年代羅斯福總統放棄金本位時,美元大幅貶值百分之七十五,令美國債權人慘不堪言。這種變相「賴債」,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不容抹煞。
伏爾克對中國政府批評美國的貨幣政策頗不以為然,他說,購進和持有美元及美債是中國政府的選擇,而這樣做不是偏愛美國,目的在壓低人民幣滙價(以人民幣吸納市上美元,流通人民幣增加滙價自然偏軟)以利出口。在滙價問題上,他認為中國不該對美國的政策說三道四。
如何走出目前面對的經濟困局,這位過去曾收伏通貨膨脹這頭怪獸名垂史冊、年初以八十一高齡仍出任奧巴馬政府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伏爾克,認為只有通貨膨脹一途!當然,如果惡性通脹重臨,美元滙價將四腳朝天,美國債權人必有損失,因此,為了美國的聲譽,「這種情況,不應讓其發生」。
美元不貶值又如何令美國擺脫債券重壓、脫離經濟險境?奧巴馬上台後大手筆打救華爾街(稍後還包括非金融業),令美國國債將從○六─○七年度約佔GDP百分之六十六的九萬餘億(美元.下同)暴增至○九─一○年度約為GDP百分之一百零四的十四萬億(尚不包括醫療及社會福利「應支未支」數);如果不以通脹為手段,真正如山積的債務如何還清?筆者一位「最好別提我的名字」的友人在電郵中說伏爾克的意見(最好勿以惡性通脹「滅債」)「雖是智者之言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wise words but perhaps wishful……)。確是的評。
不藉惡性通脹殺開一條血路又有什麼辦法?以國際貨幣基金(IMF)總幹事斯特勞斯 - 卡恩的看法,惟有戰爭才能解決。本周一他在瑞士的國際勞工組織(ILO)大會上發言,預期今年全球經濟負增長百分之一,「這是五十年來所未見的倒退!」今年全球將有五千萬個工作崗位人間蒸發(五千萬人年內失業),社會不穩將成常態,民主和非民主政權同受威脅,「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戰爭的爆發絕非不可能」。
二十四國領袖峰會四月二日在倫敦舉行,《世界社會主義網站》(www.wsws.org)二十五日的評論,提及在大蕭條的環境下,一九三三年六月在倫敦召開的六十六國「國際經濟會議」因各國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結果不歡而散導致各國採取以為損人可以利己(Beggar-thy Neighbour)最終損人不利己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令經濟復甦遙不可及尋且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英國名作家威爾斯對是次會議的分析,有興趣者請讀哈佛國際政治講座教授洛列克的網站rodrik.typepad.com二十日的議論)。在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政策有所不滿而美國水深火熱只能「量化寬鬆」意味美元滙價不可能不下挫的情形下,看來二十國四月峰會能達成有利世界金融穩定、經濟發展的具體成果機會不大。昨天倫敦數大報均以白高敦認為不能增資(當然不可加稅籌款)刺激經濟為頭條;BBC第四台則強調英倫銀行行長打破「河水不犯井水」即央行行長向來不過問政事的傳統,公開提出財政赤字不能再增的警告(二十國的平均財赤為GDP百分之六點三,英國預期至二○一○年達百分之十一,再增便易觸發英鎊危機!),在這種背景下,英國如何「履行國際義務」,因為她已無力增資刺激經濟遑論增資以強化IMF的貸款能力。看來峰會好事多磨,成效不彰。
二、
《美國前景》月刊三月號有〈獨裁者的黃昏〉一文,分析金融海嘯對民主其外獨裁其中(二十一世紀專制國家都披上民主外衣)國家的衝擊。這篇由名記者卻蘭茲克(J. Kurlantzick)執筆的特稿非常客觀,資料翔實,讀者可免費上網閱讀。筆者要指的僅是,自從鄧小平揭示「讓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中國便走滿足中產階級的物質需求以換取他們支持的政策路線。和俄羅斯及其他同一政治形態國家相似,中國近來亦面對許多「社會不安」事件,令政府窮於應付,惟在財富豐盈的條件下,政府因此作出不少讓步(比如甘肅政府幹部接見抗議示威領袖並承諾投入三億美元刺激經濟;作者曾在甘肅農村工作)並堅決繼續「雞髀打人牙骹軟」政策,北京決定用四萬億人民幣(約合五千九百億美元)刺激經濟外,溫總理說「還可再加」,目的正在保持經濟發展於不墜令中產階級美好生活不變;但種種迹象顯示,中產階級開始追求比經濟滿足更高層次的理想,他們對衞生健康、性命安全以至官商勾結令地價飛升及因開發土地而被迫遷者的同情,已升華至對當局不滿……。在出口貿易佔GDP百分之三十五(美國的約百分之十)而環球貿易大幅萎縮的環境下,除了中共的領導,誰都無法「保八」!不過,目前中國面對的新難題是,數以十萬計失業工人從物欲橫流的繁華城市回到依然窮困或已有改善但富裕程度遠遠比不上城市的農村,如何令他們適應由奢入儉的環境和滿足他們「無厭的需求」,是中國政府最棘手的當務之急。
聯邦儲備局前主席伏爾克對《華爾街日報》說,美國最重要的資產是「歷史和信譽」,他因此相信美國「不會不履行債務人的義務」,即一定會按期派息和贖回滿期債券。非常明顯,這是對記者有關中國政府擔心其美債安全提問的回應。美國「賴債」似前所未聞,但大名鼎鼎的耶魯經濟學家舒拉(R. Schiller)早已指出,當三十年代羅斯福總統放棄金本位時,美元大幅貶值百分之七十五,令美國債權人慘不堪言。這種變相「賴債」,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不容抹煞。
伏爾克對中國政府批評美國的貨幣政策頗不以為然,他說,購進和持有美元及美債是中國政府的選擇,而這樣做不是偏愛美國,目的在壓低人民幣滙價(以人民幣吸納市上美元,流通人民幣增加滙價自然偏軟)以利出口。在滙價問題上,他認為中國不該對美國的政策說三道四。
如何走出目前面對的經濟困局,這位過去曾收伏通貨膨脹這頭怪獸名垂史冊、年初以八十一高齡仍出任奧巴馬政府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伏爾克,認為只有通貨膨脹一途!當然,如果惡性通脹重臨,美元滙價將四腳朝天,美國債權人必有損失,因此,為了美國的聲譽,「這種情況,不應讓其發生」。
美元不貶值又如何令美國擺脫債券重壓、脫離經濟險境?奧巴馬上台後大手筆打救華爾街(稍後還包括非金融業),令美國國債將從○六─○七年度約佔GDP百分之六十六的九萬餘億(美元.下同)暴增至○九─一○年度約為GDP百分之一百零四的十四萬億(尚不包括醫療及社會福利「應支未支」數);如果不以通脹為手段,真正如山積的債務如何還清?筆者一位「最好別提我的名字」的友人在電郵中說伏爾克的意見(最好勿以惡性通脹「滅債」)「雖是智者之言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wise words but perhaps wishful……)。確是的評。
不藉惡性通脹殺開一條血路又有什麼辦法?以國際貨幣基金(IMF)總幹事斯特勞斯 - 卡恩的看法,惟有戰爭才能解決。本周一他在瑞士的國際勞工組織(ILO)大會上發言,預期今年全球經濟負增長百分之一,「這是五十年來所未見的倒退!」今年全球將有五千萬個工作崗位人間蒸發(五千萬人年內失業),社會不穩將成常態,民主和非民主政權同受威脅,「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戰爭的爆發絕非不可能」。
二十四國領袖峰會四月二日在倫敦舉行,《世界社會主義網站》(www.wsws.org)二十五日的評論,提及在大蕭條的環境下,一九三三年六月在倫敦召開的六十六國「國際經濟會議」因各國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結果不歡而散導致各國採取以為損人可以利己(Beggar-thy Neighbour)最終損人不利己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令經濟復甦遙不可及尋且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英國名作家威爾斯對是次會議的分析,有興趣者請讀哈佛國際政治講座教授洛列克的網站rodrik.typepad.com二十日的議論)。在中國對美國的經濟政策有所不滿而美國水深火熱只能「量化寬鬆」意味美元滙價不可能不下挫的情形下,看來二十國四月峰會能達成有利世界金融穩定、經濟發展的具體成果機會不大。昨天倫敦數大報均以白高敦認為不能增資(當然不可加稅籌款)刺激經濟為頭條;BBC第四台則強調英倫銀行行長打破「河水不犯井水」即央行行長向來不過問政事的傳統,公開提出財政赤字不能再增的警告(二十國的平均財赤為GDP百分之六點三,英國預期至二○一○年達百分之十一,再增便易觸發英鎊危機!),在這種背景下,英國如何「履行國際義務」,因為她已無力增資刺激經濟遑論增資以強化IMF的貸款能力。看來峰會好事多磨,成效不彰。
二、
《美國前景》月刊三月號有〈獨裁者的黃昏〉一文,分析金融海嘯對民主其外獨裁其中(二十一世紀專制國家都披上民主外衣)國家的衝擊。這篇由名記者卻蘭茲克(J. Kurlantzick)執筆的特稿非常客觀,資料翔實,讀者可免費上網閱讀。筆者要指的僅是,自從鄧小平揭示「讓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中國便走滿足中產階級的物質需求以換取他們支持的政策路線。和俄羅斯及其他同一政治形態國家相似,中國近來亦面對許多「社會不安」事件,令政府窮於應付,惟在財富豐盈的條件下,政府因此作出不少讓步(比如甘肅政府幹部接見抗議示威領袖並承諾投入三億美元刺激經濟;作者曾在甘肅農村工作)並堅決繼續「雞髀打人牙骹軟」政策,北京決定用四萬億人民幣(約合五千九百億美元)刺激經濟外,溫總理說「還可再加」,目的正在保持經濟發展於不墜令中產階級美好生活不變;但種種迹象顯示,中產階級開始追求比經濟滿足更高層次的理想,他們對衞生健康、性命安全以至官商勾結令地價飛升及因開發土地而被迫遷者的同情,已升華至對當局不滿……。在出口貿易佔GDP百分之三十五(美國的約百分之十)而環球貿易大幅萎縮的環境下,除了中共的領導,誰都無法「保八」!不過,目前中國面對的新難題是,數以十萬計失業工人從物欲橫流的繁華城市回到依然窮困或已有改善但富裕程度遠遠比不上城市的農村,如何令他們適應由奢入儉的環境和滿足他們「無厭的需求」,是中國政府最棘手的當務之急。
林行止專欄:大企業不會倒閉 資本家不承擔風險
一、
美國財政部的「公私投資基金」(PPIF),從華爾街的反應,可視為奧巴馬政府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政治勝利,蓋特納亦馬上從「(奧巴馬政府的)政治負資產搖身變成英雄」(from zero to hero);道瓊斯應聲急升四百九十七點四八,升幅達百分之六點八四,華爾街昔日之大亨今日之大鱷,雀躍之情,股民皆見。PPIF雖然招來不少罵聲(代表作是刊昨天本報今屆諾獎得主克魯明的〈財金政策的絕望〉),惟其成功可期,因為行將參與其中的人已不是合格的資本家(資本家的「標準」是從冒險中賺錢),他們做的是少本且無風險的生意,與大家心目中尤其艾.蘭德筆下那些開天闢地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承擔風險的資本家完全不同。這即是說,「公仔銀行家勝、圖案納稅人『埋單』」,銀行家立於坐贏望和的優越地位。這樣的方案,正合華爾街中人的心意,是無法不成功的。
當然,這裏說的「成功」,指的是令「毒資產」淹沒的銀行家「成功」脫險,避免破產或成為國企的命運,他們依然可以做其薪金優厚花紅自定的銀行家;銀行的投資者(購進其股票或債券者)亦可保無憂。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這是銀行家和投資者不必為其錯誤投資承擔責任的第一次。然而,美國政府以納稅人的錢「包起」銀行可能招致的損失,不僅禍延後代(這些代價將由後來人攤分;美國稅率無可避免會提高),那些被搶救而不必走上絕路之途的銀行,「毒資產」解決後,一樣是巨無霸,換句話說,曾經犯了重大錯失的銀行本質未變,它們現在是「大至不能讓其倒閉」,未來亦是如此,那意味它們左右金融市場和影響政府的財力依然,日後要對它們進行「嚴格監管」的難度相應提高!
種種迹象顯示「公私投資基金」是財政部長和少數銀行家及投資者「合謀」的產物;以這種方法制訂財金政策是美國的傳統。一九○七年金融恐慌時,JP摩根以銀行業大哥大的身份,召集主要銀行家「密室會商」,直至他們同意斥資救市為止;去年底,當時的財長保爾森召集華爾街巨頭,硬軟兼施,要他們接受財政部的貸款(把「毒資產」賣給政府,此計劃後來取消)。《金融時報》昨天清楚寫道:「接近政府人士透露,PPIF是財政部長和銀行家、私募基金集團負責人及私人投資者過去數周密斟的結果。有私募基金經理指出,周一的宣布令他喜出望外,因為這些條件比他們的要求更優厚。」
事前和利益團體達成協議的最大好處是,當有關政策、方案或計劃公布後,市場反應必佳,這是因為「投其所好」令他們入市的後果;道瓊斯急升之外,相信稍後的「毒資產」拍賣,競投必然劇烈,這正是筆者相信PPIF成功可期的底因。
二、
如果銀行有面值一元的「毒資產」(比如「次按」或「信貸違約合約」),銀行已把之撇至八角,但市價只有三角;為了清理「門戶」,銀行若以市值把之賣掉,虧損太深,可能因此不符合種種銀行必須具備的條件而無法經營,為免問題銀行相繼倒閉令經濟再受衝擊,財金當局在決定不把之國有化(投資者輸清的瑞典模式)後,才有前財長建議由政府直接購買「毒資產」而現任財長蓋特納提出「由政府向私人投資者貸款讓後者通過拍賣購進這些次貨」的計劃。
「公私投資基金」公布後,搖搖欲墜險象環生的銀行可說絕處逢生,根據所列的條款,銀行可出價七角五仙標投面值一元的「毒資產」,銀行的「自來資金」只須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餘數由財政部、聯儲局及聯邦存款保險局負責(它們可發行政府擔保的債券集資),如果有關「毒資產」無可救藥,變成廢紙,銀行的損失最多不過百分之十,其餘的虧蝕將由納稅人「承包」……。以目前「毒資產」市場的情況看,PPIF的操作令起碼有五千億以上本該由銀行及其投資者承擔的「爛賬」轉嫁到納稅人身上。如果「毒資產」被救後有起色,市價升逾投標成交價,中標者當然有厚利(因為他們投入的比例極低)可圖。這種「資產價值上升投資者〔中標者〕獲利,價值下跌投資者則可離場毋須承擔債務」等於政府「變相間接資助投資者購進壞資產」的安排,令那些向來追求社會公平、「為民請命」的經濟學家(大家熟知的有普林斯頓的克魯明和哈佛的J. Sachs)對此計劃「感到憤怒」和「充滿絕望的感覺」。
繼通過PPIF讓問題銀行不致倒閉之後,白宮將要求國會通過特別法案授權財政部把其查封、接管銀行的權力擴大至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及投資機構,因為它們的倒閉同樣會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這即是說,假如財政部有此權力,當AIG去年出大問題時,當局便可派員接管,諸如其一方面獲政府注資一方面大派花紅這種犯眾怒的事便可能不會發生……。
蓋特納今天將就AIG派發花紅問題向國會陳詞並作此提議。如果獲國會通過,你以為美國政府─最低限度在財金事務上─和中國有什麼不同嗎?
美國財政部的「公私投資基金」(PPIF),從華爾街的反應,可視為奧巴馬政府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政治勝利,蓋特納亦馬上從「(奧巴馬政府的)政治負資產搖身變成英雄」(from zero to hero);道瓊斯應聲急升四百九十七點四八,升幅達百分之六點八四,華爾街昔日之大亨今日之大鱷,雀躍之情,股民皆見。PPIF雖然招來不少罵聲(代表作是刊昨天本報今屆諾獎得主克魯明的〈財金政策的絕望〉),惟其成功可期,因為行將參與其中的人已不是合格的資本家(資本家的「標準」是從冒險中賺錢),他們做的是少本且無風險的生意,與大家心目中尤其艾.蘭德筆下那些開天闢地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承擔風險的資本家完全不同。這即是說,「公仔銀行家勝、圖案納稅人『埋單』」,銀行家立於坐贏望和的優越地位。這樣的方案,正合華爾街中人的心意,是無法不成功的。
當然,這裏說的「成功」,指的是令「毒資產」淹沒的銀行家「成功」脫險,避免破產或成為國企的命運,他們依然可以做其薪金優厚花紅自定的銀行家;銀行的投資者(購進其股票或債券者)亦可保無憂。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這是銀行家和投資者不必為其錯誤投資承擔責任的第一次。然而,美國政府以納稅人的錢「包起」銀行可能招致的損失,不僅禍延後代(這些代價將由後來人攤分;美國稅率無可避免會提高),那些被搶救而不必走上絕路之途的銀行,「毒資產」解決後,一樣是巨無霸,換句話說,曾經犯了重大錯失的銀行本質未變,它們現在是「大至不能讓其倒閉」,未來亦是如此,那意味它們左右金融市場和影響政府的財力依然,日後要對它們進行「嚴格監管」的難度相應提高!
種種迹象顯示「公私投資基金」是財政部長和少數銀行家及投資者「合謀」的產物;以這種方法制訂財金政策是美國的傳統。一九○七年金融恐慌時,JP摩根以銀行業大哥大的身份,召集主要銀行家「密室會商」,直至他們同意斥資救市為止;去年底,當時的財長保爾森召集華爾街巨頭,硬軟兼施,要他們接受財政部的貸款(把「毒資產」賣給政府,此計劃後來取消)。《金融時報》昨天清楚寫道:「接近政府人士透露,PPIF是財政部長和銀行家、私募基金集團負責人及私人投資者過去數周密斟的結果。有私募基金經理指出,周一的宣布令他喜出望外,因為這些條件比他們的要求更優厚。」
事前和利益團體達成協議的最大好處是,當有關政策、方案或計劃公布後,市場反應必佳,這是因為「投其所好」令他們入市的後果;道瓊斯急升之外,相信稍後的「毒資產」拍賣,競投必然劇烈,這正是筆者相信PPIF成功可期的底因。
二、
如果銀行有面值一元的「毒資產」(比如「次按」或「信貸違約合約」),銀行已把之撇至八角,但市價只有三角;為了清理「門戶」,銀行若以市值把之賣掉,虧損太深,可能因此不符合種種銀行必須具備的條件而無法經營,為免問題銀行相繼倒閉令經濟再受衝擊,財金當局在決定不把之國有化(投資者輸清的瑞典模式)後,才有前財長建議由政府直接購買「毒資產」而現任財長蓋特納提出「由政府向私人投資者貸款讓後者通過拍賣購進這些次貨」的計劃。
「公私投資基金」公布後,搖搖欲墜險象環生的銀行可說絕處逢生,根據所列的條款,銀行可出價七角五仙標投面值一元的「毒資產」,銀行的「自來資金」只須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餘數由財政部、聯儲局及聯邦存款保險局負責(它們可發行政府擔保的債券集資),如果有關「毒資產」無可救藥,變成廢紙,銀行的損失最多不過百分之十,其餘的虧蝕將由納稅人「承包」……。以目前「毒資產」市場的情況看,PPIF的操作令起碼有五千億以上本該由銀行及其投資者承擔的「爛賬」轉嫁到納稅人身上。如果「毒資產」被救後有起色,市價升逾投標成交價,中標者當然有厚利(因為他們投入的比例極低)可圖。這種「資產價值上升投資者〔中標者〕獲利,價值下跌投資者則可離場毋須承擔債務」等於政府「變相間接資助投資者購進壞資產」的安排,令那些向來追求社會公平、「為民請命」的經濟學家(大家熟知的有普林斯頓的克魯明和哈佛的J. Sachs)對此計劃「感到憤怒」和「充滿絕望的感覺」。
繼通過PPIF讓問題銀行不致倒閉之後,白宮將要求國會通過特別法案授權財政部把其查封、接管銀行的權力擴大至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及投資機構,因為它們的倒閉同樣會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這即是說,假如財政部有此權力,當AIG去年出大問題時,當局便可派員接管,諸如其一方面獲政府注資一方面大派花紅這種犯眾怒的事便可能不會發生……。
蓋特納今天將就AIG派發花紅問題向國會陳詞並作此提議。如果獲國會通過,你以為美國政府─最低限度在財金事務上─和中國有什麼不同嗎?
用最简易的方法顺应价值回归之大势!!
工行08年税后利润1112亿,同比增长35%,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1108亿,同比增长36%,基本每股收益0.33元,董事会建议每10股派1.65元。佐罗评:基本符合预期,拟分红比较合理,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稳健策略并进一步提高分红,目前我们成本4元多点,股息率大于存款,长期风险较小,收益可期,我们将继续坚定长期持有。
希望它能慢慢价值回归,不要成为市场的"飙哥",我们有的是时间奉陪,一旦快速涨高,估值偏高,我们还费脑力去思考,就这样一年一年慢慢熬挺好,我们也习惯了。
价值回归无论以那种形式,那种借口,怎么上行,都是必然的,是有规律可寻的确定事情。就好比水向低处流,苹果会落地一样,价值低估就是价值低洼之处,一下雨自然会形成水泊,如果大的低洼地,盘子大好比池子大,不是没机会,只是雨水聚集有个时间的过程,慢慢地呈现在你眼前就是一潭广阔湖水!
我们看到了最后的结果,虽然中间过程不确定,但就已经够了,如果细究起来,是神仙做的事情,接下来就是以时间来换取财富了,不管抬轿子的人是谁,他们肯定有他们的理由,我只知道这个结果是他们的唯一去处。
我们叫它易顺投资,我们就是用最简易的方法顺应价值回归之大势!!
希望它能慢慢价值回归,不要成为市场的"飙哥",我们有的是时间奉陪,一旦快速涨高,估值偏高,我们还费脑力去思考,就这样一年一年慢慢熬挺好,我们也习惯了。
价值回归无论以那种形式,那种借口,怎么上行,都是必然的,是有规律可寻的确定事情。就好比水向低处流,苹果会落地一样,价值低估就是价值低洼之处,一下雨自然会形成水泊,如果大的低洼地,盘子大好比池子大,不是没机会,只是雨水聚集有个时间的过程,慢慢地呈现在你眼前就是一潭广阔湖水!
我们看到了最后的结果,虽然中间过程不确定,但就已经够了,如果细究起来,是神仙做的事情,接下来就是以时间来换取财富了,不管抬轿子的人是谁,他们肯定有他们的理由,我只知道这个结果是他们的唯一去处。
我们叫它易顺投资,我们就是用最简易的方法顺应价值回归之大势!!
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基本原理的“三个面向”
“市场有时像上帝,垂青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但是,有时又不像上帝,它也惩罚那些无头苍蝇似随意跟风的人” ----巴菲特1982年股东信摘要
投资几年来,陆陆续续看过不少巴菲特的传记,故事和论述,一开始并没有切身感受到巴菲特投资法的特别之处,只是觉得巴菲特的名气很大,投资最成功,自己也有一股要投资成功的劲头和强烈愿望,所以必须要学,强迫着自己学。但后来随着对巴菲特投资法了解的不断深入,结合自己投资实践的得失体验,巴菲特投资法的精妙之处逐渐在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不由得自己开始崇拜起巴菲特投资法来了。我自己本来是一个自认为很有主见,颇为自负的人,一般很少崇拜一个人,除非这个人确实高人一筹,确有值得崇拜之处。现在,在投资领域,我要说,巴菲特确实高人一筹,巴菲特投资法确实值得崇拜。
崇拜归崇拜,你要说明你为什么要崇拜,你崇拜的是什么。其实,我崇拜的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早在1969年,巴菲特就从其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价值投资所应依据的基本原理,我们看巴菲特1969年致公司合伙人的信函中有这么一段话:
“格雷厄姆说过:‘长期来看,市场是个衡量基准的机器,而短期看来,它是一个投票机’。我一直认为,由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很好测出,但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价。'”(摘自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信函1969)
目前的流行语“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即是源自格雷厄姆上面的这句话。既然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价”,我们就不应该在股价的波动方面来浪费时间精力,而由于“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很好测出”,我们就应该对这个“基本原理”搞清搞透。所以,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完全决定于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本质认识上了。这个基本原理说起来似乎容易,但真要你拿极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其本质精神来其实颇费思量。通读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信后,我发现巴菲特在1987年股东信里对其投资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追随格雷厄姆的教诲,查理跟我着眼的是投资组合本身的经营成果,以此来判断投资是否成功,而不是他们每天或是每年的股价变化,短期间市场或许会忽略一家经营成功的企业,但最后这些公司终将获得市场的肯定,就像格雷厄姆所说的:“短期而言,股票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它却是一个称重器。”一家成功的公司是否很快地就被发现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只要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能够以稳定地速度成长才是关键,事实上越晚被发现有时好处更多,因为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它的股份。”(摘自巴菲特1987股东信)
这种解释更为明确,巴菲特判断投资是否成功的基本原则,是投资组合本身的经营成果,而不是它们的股价变化,只要企业经营的好,内在价值在稳定成长,不要急在一时,市场早晚会还它个价格公道。
巴菲特不愧为股神,对投资本质的见解正确而深邃,一下子抓住了投资问题的实质。依据成千上万市场先生情绪波动引起的股价波动差价获利,无异于赌博,而依据企业的经营成果获利则是有章可循的事情,只要预判到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成果会很好,市场早晚会还它个价格公道,投资获利便成为似乎可以板上订钉,确定性很大的事情。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人人都可理解,而现实的A股投资者中遵循的却不多,并且,全世界那么多的价值投资者各说各理,又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说法,问题出在哪里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总算琢磨出一点个中的原因来,我认为这主要在于人们对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研判产生的分歧。企业是各种类型,五花八门的,对企业未来的预判,当然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但我要说,对具体企业未来的具体盈利数字可以产生分歧,但如何研判企业未来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衡量企业投资价值好坏的标准是可以统一的。今天我们就针对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巴菲特投资法基本原理的思路和方法作一些探讨。
巴菲特告诉我们:“一般的商学院教学重视复杂的过程而忽视简单的过程,但是简单的过程却更有效”(《渠道》杂志,巴菲特与帕诗西亚•鲍尔对话,1986年)。我心中遵循巴菲特这种简单才有效的信念,要将复杂的事情说简单,要以非专业的语言说准专业的事情。请注意这个“说准”二字,专业的事情本来很难说准,还要拿非专业的语言来说,有难度,但我上来了拧劲,一定要做到,否则你就不能说理解巴菲特,更不能说弄懂了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半年前我就围绕着这个核心在思考,一直想试图抓住这个基本原理,但总是觉得不甚满意,直到几天前,当我基本通读了自1977年到2008年每一年的巴菲特致股东信,然后通篇一回想,突然有所顿悟,总算有了我自己的自觉还算满意的对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基本原理的概括,那就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企业经营为中心的“三个面向”----面向企业特性,面向商道逻辑,面向股东(内在)价值。
何以如此?现在我们考证如下。
一, 企业的商业属性是投资者投资选股的首要条件。
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有一些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平常很努力,但工资并不高,企业也没有多少盈利,一直在过苦日子;而另一些企业,没见到管理层和员工怎么努力,甚至表现出懒散,但其员工的工资不但发的多,企业的生意和盈利也红红火火,显示出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几年时间的短期表现,而是长达几年,十几年来的一直表现。对此,巴菲特的取向很明确:
“我们不愿因为生意时好时坏而必须常常裁员,相对地,我们宁愿保持一点宽松的弹性,而不是让大家一天到晚忙的要死,到头来却发现做的是亏本的生意。”(摘自巴菲特1979年股东信)
作为商人,肯定谁都想的是轻松赚钱,都不愿意忙完后亏损,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亏损生意呢?其中,企业的商业属性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查现代汉语辞典,属性一词系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商业属性,这种商业属性的不同,将带来巨大的投资价值和投资回报的差异。在1986年波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上,有一个投资者问巴菲特:“你选择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答:“先确立公司收购的标准,很像选择妻子,你必须确定她具有你要求的属性品质,然后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中意的人,你就娶她为妻。” (摘自1986年年会股东问答录)
这说明巴菲特将企业的属性品质放在第一位。投资,要想取得超越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对企业的属性和品质加以分析,予以甄选。因为有些企业天生是是价值创造者,而另一些,却天生是价值的毁灭者。在巴菲特股东信里,处处透露着股神对不同企业商业属性的鉴别和重视。
为了说明企业的商业属性对投资成败与否的关键性作用,我们从巴菲特对汽车业航空业和纺织业的认识和经验中找寻答案。
1 ,汽车业的商业属性和长期经济特征
美国号称是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业给这个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汽车业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吗?我们先看一看股神是如何谈汽车业的:
“在20世纪初,美国轿车和卡车制造商的名单,长达70页,把所有的都算上,在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汽车行业里,有多达2000个生产商。如果在汽车工业的初始阶段,来预测汽车业的未来发展,你可能会说投资汽车企业就是通向财富之路。但到今天怎么样了?经过永无休止的商场搏杀,现在剩下三家生产商(注:即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并且,这三家也不被投资人看好。这就是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汽车业。当然,它也对投资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只不过结果与他们的投资预期恰恰相反。”(摘自巴菲特演讲稿)
这段话巴菲特道出了美国汽车业的长期商业特性,对美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和好处,但对投资者带来的却是巨大伤害。我们看现在的通用汽车,这一曾经保持多年福布斯企业排行榜世界第一的500强巨头,股价长期在2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震荡。鉴于资料来源的局限,我仅查到1963年到2009年3月13日之间的股价图,看下面所附股价走势图,大约1964年左右,其股价就达到过40美元/股,但我们看其1995年的股价和1985年的股价,没有什么两样,同是40美元,到了2005年,股价还是40美元。2008年5月份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巨亏,不得不乞求美国政府救助,在破产的边缘苟延残喘,其股价也由20多美元一直跌落到2009年3月9日的最低点1.51美元/股,令其投资者瞠目结舌。
查通用汽车的最新资料,在本文成文的2009.3.13,其帐面价值(Enterprise Value)总额为339.05亿,而股价虽由2009年3月9日的最低点1.51美元/股回复到2009.3.13的2.72美元/股,但其市值(Market Cap (intraday))也仅有16.61亿,帐面价值与股票市值反差何其大也。
反观中国的汽车业,曾经有过2003年的扩张高峰,但各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动辄降价数千上万元,降价是汽车业的家常便饭,今年20(万),明年18(万)。当然,这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基本原理的“三个面向”对汽车的消费者是好事,但对汽车的投资者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在重复美国汽车业昨天的故事呢?
投资几年来,陆陆续续看过不少巴菲特的传记,故事和论述,一开始并没有切身感受到巴菲特投资法的特别之处,只是觉得巴菲特的名气很大,投资最成功,自己也有一股要投资成功的劲头和强烈愿望,所以必须要学,强迫着自己学。但后来随着对巴菲特投资法了解的不断深入,结合自己投资实践的得失体验,巴菲特投资法的精妙之处逐渐在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最后不由得自己开始崇拜起巴菲特投资法来了。我自己本来是一个自认为很有主见,颇为自负的人,一般很少崇拜一个人,除非这个人确实高人一筹,确有值得崇拜之处。现在,在投资领域,我要说,巴菲特确实高人一筹,巴菲特投资法确实值得崇拜。
崇拜归崇拜,你要说明你为什么要崇拜,你崇拜的是什么。其实,我崇拜的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早在1969年,巴菲特就从其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价值投资所应依据的基本原理,我们看巴菲特1969年致公司合伙人的信函中有这么一段话:
“格雷厄姆说过:‘长期来看,市场是个衡量基准的机器,而短期看来,它是一个投票机’。我一直认为,由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很好测出,但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价。'”(摘自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信函1969)
目前的流行语“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即是源自格雷厄姆上面的这句话。既然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价”,我们就不应该在股价的波动方面来浪费时间精力,而由于“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很好测出”,我们就应该对这个“基本原理”搞清搞透。所以,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完全决定于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本质认识上了。这个基本原理说起来似乎容易,但真要你拿极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其本质精神来其实颇费思量。通读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信后,我发现巴菲特在1987年股东信里对其投资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追随格雷厄姆的教诲,查理跟我着眼的是投资组合本身的经营成果,以此来判断投资是否成功,而不是他们每天或是每年的股价变化,短期间市场或许会忽略一家经营成功的企业,但最后这些公司终将获得市场的肯定,就像格雷厄姆所说的:“短期而言,股票市场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它却是一个称重器。”一家成功的公司是否很快地就被发现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只要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能够以稳定地速度成长才是关键,事实上越晚被发现有时好处更多,因为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它的股份。”(摘自巴菲特1987股东信)
这种解释更为明确,巴菲特判断投资是否成功的基本原则,是投资组合本身的经营成果,而不是它们的股价变化,只要企业经营的好,内在价值在稳定成长,不要急在一时,市场早晚会还它个价格公道。
巴菲特不愧为股神,对投资本质的见解正确而深邃,一下子抓住了投资问题的实质。依据成千上万市场先生情绪波动引起的股价波动差价获利,无异于赌博,而依据企业的经营成果获利则是有章可循的事情,只要预判到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成果会很好,市场早晚会还它个价格公道,投资获利便成为似乎可以板上订钉,确定性很大的事情。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人人都可理解,而现实的A股投资者中遵循的却不多,并且,全世界那么多的价值投资者各说各理,又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说法,问题出在哪里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总算琢磨出一点个中的原因来,我认为这主要在于人们对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研判产生的分歧。企业是各种类型,五花八门的,对企业未来的预判,当然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但我要说,对具体企业未来的具体盈利数字可以产生分歧,但如何研判企业未来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衡量企业投资价值好坏的标准是可以统一的。今天我们就针对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巴菲特投资法基本原理的思路和方法作一些探讨。
巴菲特告诉我们:“一般的商学院教学重视复杂的过程而忽视简单的过程,但是简单的过程却更有效”(《渠道》杂志,巴菲特与帕诗西亚•鲍尔对话,1986年)。我心中遵循巴菲特这种简单才有效的信念,要将复杂的事情说简单,要以非专业的语言说准专业的事情。请注意这个“说准”二字,专业的事情本来很难说准,还要拿非专业的语言来说,有难度,但我上来了拧劲,一定要做到,否则你就不能说理解巴菲特,更不能说弄懂了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半年前我就围绕着这个核心在思考,一直想试图抓住这个基本原理,但总是觉得不甚满意,直到几天前,当我基本通读了自1977年到2008年每一年的巴菲特致股东信,然后通篇一回想,突然有所顿悟,总算有了我自己的自觉还算满意的对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基本原理的概括,那就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企业经营为中心的“三个面向”----面向企业特性,面向商道逻辑,面向股东(内在)价值。
何以如此?现在我们考证如下。
一, 企业的商业属性是投资者投资选股的首要条件。
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有一些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平常很努力,但工资并不高,企业也没有多少盈利,一直在过苦日子;而另一些企业,没见到管理层和员工怎么努力,甚至表现出懒散,但其员工的工资不但发的多,企业的生意和盈利也红红火火,显示出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几年时间的短期表现,而是长达几年,十几年来的一直表现。对此,巴菲特的取向很明确:
“我们不愿因为生意时好时坏而必须常常裁员,相对地,我们宁愿保持一点宽松的弹性,而不是让大家一天到晚忙的要死,到头来却发现做的是亏本的生意。”(摘自巴菲特1979年股东信)
作为商人,肯定谁都想的是轻松赚钱,都不愿意忙完后亏损,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亏损生意呢?其中,企业的商业属性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查现代汉语辞典,属性一词系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商业属性,这种商业属性的不同,将带来巨大的投资价值和投资回报的差异。在1986年波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上,有一个投资者问巴菲特:“你选择公司的标准是什么?”
答:“先确立公司收购的标准,很像选择妻子,你必须确定她具有你要求的属性品质,然后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中意的人,你就娶她为妻。” (摘自1986年年会股东问答录)
这说明巴菲特将企业的属性品质放在第一位。投资,要想取得超越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对企业的属性和品质加以分析,予以甄选。因为有些企业天生是是价值创造者,而另一些,却天生是价值的毁灭者。在巴菲特股东信里,处处透露着股神对不同企业商业属性的鉴别和重视。
为了说明企业的商业属性对投资成败与否的关键性作用,我们从巴菲特对汽车业航空业和纺织业的认识和经验中找寻答案。
1 ,汽车业的商业属性和长期经济特征
美国号称是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业给这个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但汽车业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吗?我们先看一看股神是如何谈汽车业的:
“在20世纪初,美国轿车和卡车制造商的名单,长达70页,把所有的都算上,在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汽车行业里,有多达2000个生产商。如果在汽车工业的初始阶段,来预测汽车业的未来发展,你可能会说投资汽车企业就是通向财富之路。但到今天怎么样了?经过永无休止的商场搏杀,现在剩下三家生产商(注:即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并且,这三家也不被投资人看好。这就是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汽车业。当然,它也对投资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只不过结果与他们的投资预期恰恰相反。”(摘自巴菲特演讲稿)
这段话巴菲特道出了美国汽车业的长期商业特性,对美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和好处,但对投资者带来的却是巨大伤害。我们看现在的通用汽车,这一曾经保持多年福布斯企业排行榜世界第一的500强巨头,股价长期在2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震荡。鉴于资料来源的局限,我仅查到1963年到2009年3月13日之间的股价图,看下面所附股价走势图,大约1964年左右,其股价就达到过40美元/股,但我们看其1995年的股价和1985年的股价,没有什么两样,同是40美元,到了2005年,股价还是40美元。2008年5月份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巨亏,不得不乞求美国政府救助,在破产的边缘苟延残喘,其股价也由20多美元一直跌落到2009年3月9日的最低点1.51美元/股,令其投资者瞠目结舌。
查通用汽车的最新资料,在本文成文的2009.3.13,其帐面价值(Enterprise Value)总额为339.05亿,而股价虽由2009年3月9日的最低点1.51美元/股回复到2009.3.13的2.72美元/股,但其市值(Market Cap (intraday))也仅有16.61亿,帐面价值与股票市值反差何其大也。
反观中国的汽车业,曾经有过2003年的扩张高峰,但各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动辄降价数千上万元,降价是汽车业的家常便饭,今年20(万),明年18(万)。当然,这巴菲特价值投资法基本原理的“三个面向”对汽车的消费者是好事,但对汽车的投资者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在重复美国汽车业昨天的故事呢?
价值投资,熊市中才体会到“知易行难”
2008 年初,《白话投资》问世。当时中国举国上下几乎人人都奉行价值投资;一年后的今天,价值投资却开始被各路专家学者大加鞭笞。尤其是美国的巴菲特实时上演的被套大戏,让众多“价值投资者”的神经再一次绷紧:价值投资真的的失灵了吗?
让《白话投资》升级为《白话投资》2版,就是要复原去年在中国被扭曲的价值投资的真面目。牛市中《白话投资》一带而过的价值投资之精华部分,熊市中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份。
“投资有小学水平足矣”是我在《白话投资》中的一句惊人之语,但今天看来依然是道理十足。 2001年年中,国有股萌发减持冲动,一位仅小学水平的老母亲对儿子说:“国家都不要的东西,你还留着它干什么?”如果大学水平的聪明儿子对妈妈朴实的思想多一份尊重,后来的四年熊市则可简单避开。
在正确的投资决策背后,依据的往往是简单而不复杂的常识。只是大多数人往往忽略常识,成年后尤其如此。其实常识在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为什么仅仅凭借常识还是不能战胜市场?眼下的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我们离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越来越近。
在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眼中,因美国雷曼兄弟倒闭而放大了的全球股灾促使全球的股票价格迅速进入了“便宜”行列,或者说目前全球的主要蓝筹股大多已经进入了价值低估区间。但现在的情况恰恰是:几乎全球的所有人均得了“灾难后恐惧症” 。握住股票不卖出都难熬难忍,更不用说再拿大把真金白银去投资股票了。
价值投资的原理就是寥寥几个字,但能按原理操作的人凤毛麟角。价值投资的精华就是用四五折的价格买一元价值的优秀公司的股票。但当优秀公司的股票价格真正在各种利空的不断袭击下跌到价值的四五折时,人们此时往往不敢应用任何理论再买进任何股票了。“叶公好龙”的现实版本不断翻新,价值投资现在就已经成为这样一条奇特的中国龙。
其实我在《白话投资》中说的“做投资最好是小学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包含:“小学时我们基本没有钱的概念,恐惧贪婪的情绪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强烈,脑子里也没有对世界主观的、错误的认知。那么,在冷清的市场进场买,也就是按书本办事,就没有了成人恐慌后的离场情结;从热闹的市场里退出,也可以按书上说的做就可以了,成人的贪婪本性在儿童时应该还没有体现出来。”
理性是价值投资人最需要的性格,其他诸如经济学投资学等高深理论一旦脱离了理性和常识的基础,往往对未来的预测演绎出截然相反的错误推断。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难就难在人们总克服不了成年后忽左忽右飘忽不定的恐惧与贪婪。价值投资理论没有国籍,恐惧与贪婪同样也没有国籍。
如果说价值投资在国内有什么错误的话,错误的是国内的执行者,而绝对不是价值投资理论的本身。
再次回到常识的层面,按当年那位仅小学文化水平的妈妈的观点,现在可能又到了“既然现在国家控股的汇金公司都在买进股票,那为什么我们还不买?”的时候了。但此时的常识运用需要的不仅是克服人性中的莫名恐惧,因为股票价格便宜的同时往往伴随的是铺天盖地的对经济萧条与衰退的恐怖预期。而且在此时入场仅凭常识而没有足够的眼光与勇气是绝对做不到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真能克服恐惧本身而身体力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投资赚钱一定会变成简单而快乐的“大富翁游戏”。
《白话投资》就是希望用白话的形式,将我们近年来坚持价值投资的心路历程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用事实来证明,价值投资在国内一样有效。
这本结集而成的纪实体博客也充分说明了投资是门不断犯错的学问,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说明了投资一点也不怕犯错,就像开车不怕小磕小碰一样,只有不怕小磕小碰,我们的开车水平才能日渐长进。投资也只有不怕犯错和同时不犯致命错误,我们才能持续地让财产性收入在未来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工资收入,成为“财富自由空间”里的一员。
价值投资,熊市中才体会到是知易行难!相信连续读《白话投资》系列读本的读者在全球特大熊市后克服“灾难后恐惧症”,勇敢理性地知难而上,继续坚持价值投资不放松。
让《白话投资》升级为《白话投资》2版,就是要复原去年在中国被扭曲的价值投资的真面目。牛市中《白话投资》一带而过的价值投资之精华部分,熊市中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份。
“投资有小学水平足矣”是我在《白话投资》中的一句惊人之语,但今天看来依然是道理十足。 2001年年中,国有股萌发减持冲动,一位仅小学水平的老母亲对儿子说:“国家都不要的东西,你还留着它干什么?”如果大学水平的聪明儿子对妈妈朴实的思想多一份尊重,后来的四年熊市则可简单避开。
在正确的投资决策背后,依据的往往是简单而不复杂的常识。只是大多数人往往忽略常识,成年后尤其如此。其实常识在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为什么仅仅凭借常识还是不能战胜市场?眼下的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我们离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越来越近。
在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眼中,因美国雷曼兄弟倒闭而放大了的全球股灾促使全球的股票价格迅速进入了“便宜”行列,或者说目前全球的主要蓝筹股大多已经进入了价值低估区间。但现在的情况恰恰是:几乎全球的所有人均得了“灾难后恐惧症” 。握住股票不卖出都难熬难忍,更不用说再拿大把真金白银去投资股票了。
价值投资的原理就是寥寥几个字,但能按原理操作的人凤毛麟角。价值投资的精华就是用四五折的价格买一元价值的优秀公司的股票。但当优秀公司的股票价格真正在各种利空的不断袭击下跌到价值的四五折时,人们此时往往不敢应用任何理论再买进任何股票了。“叶公好龙”的现实版本不断翻新,价值投资现在就已经成为这样一条奇特的中国龙。
其实我在《白话投资》中说的“做投资最好是小学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包含:“小学时我们基本没有钱的概念,恐惧贪婪的情绪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强烈,脑子里也没有对世界主观的、错误的认知。那么,在冷清的市场进场买,也就是按书本办事,就没有了成人恐慌后的离场情结;从热闹的市场里退出,也可以按书上说的做就可以了,成人的贪婪本性在儿童时应该还没有体现出来。”
理性是价值投资人最需要的性格,其他诸如经济学投资学等高深理论一旦脱离了理性和常识的基础,往往对未来的预测演绎出截然相反的错误推断。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难就难在人们总克服不了成年后忽左忽右飘忽不定的恐惧与贪婪。价值投资理论没有国籍,恐惧与贪婪同样也没有国籍。
如果说价值投资在国内有什么错误的话,错误的是国内的执行者,而绝对不是价值投资理论的本身。
再次回到常识的层面,按当年那位仅小学文化水平的妈妈的观点,现在可能又到了“既然现在国家控股的汇金公司都在买进股票,那为什么我们还不买?”的时候了。但此时的常识运用需要的不仅是克服人性中的莫名恐惧,因为股票价格便宜的同时往往伴随的是铺天盖地的对经济萧条与衰退的恐怖预期。而且在此时入场仅凭常识而没有足够的眼光与勇气是绝对做不到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真能克服恐惧本身而身体力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投资赚钱一定会变成简单而快乐的“大富翁游戏”。
《白话投资》就是希望用白话的形式,将我们近年来坚持价值投资的心路历程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用事实来证明,价值投资在国内一样有效。
这本结集而成的纪实体博客也充分说明了投资是门不断犯错的学问,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说明了投资一点也不怕犯错,就像开车不怕小磕小碰一样,只有不怕小磕小碰,我们的开车水平才能日渐长进。投资也只有不怕犯错和同时不犯致命错误,我们才能持续地让财产性收入在未来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工资收入,成为“财富自由空间”里的一员。
价值投资,熊市中才体会到是知易行难!相信连续读《白话投资》系列读本的读者在全球特大熊市后克服“灾难后恐惧症”,勇敢理性地知难而上,继续坚持价值投资不放松。
09年上半年买股票 下半年买房子
上半年买股票,下半年买房子。度过今年,你就获得下个资产溢价周期。
如果今天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会看到一张严重失衡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急剧贬值,负债逐渐提高。
爆发于美国的次债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证券化的财富贬值了50万亿美元,其中股市蒸发了32万亿美元,包括原材料、石油等大宗商品在内的资源储备贬值了50%-80%,企业和家庭财富的贬值有许多无法量化,至少贬值20%-30%。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负债在过去两年内没有减少一分钱,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纷纷注入流动性。钱从哪里来?无非是通过举债。
全球资产负债表的失衡既是危机爆发的结果,但也给出了解决危机的方向。如何使资产负债表重新恢复平衡呢?只能是把世界财富再吹起一个大泡泡,并以通货膨胀使负债相对下降,下降到可承受的水平,使世界恢复平衡。
世界已从生存经济进化到发展经济或成熟经济阶段,财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与我们形影相随。
事实上,现代政府把通货膨胀制造业变成了过去50年最大的新兴产业,政府的经济角色已从亚当·斯密时代的'守夜人'变成了凯恩斯时代的职业人,具有消费者,投资者和货币发行人的三重功能,兼顾充分就业,适度通胀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要实现这三大目标,货币发行的总量必然越来越多。
用中国的'五行'来看今天的财富,土地和劳动等传统实体经济的价值属性是'金木',感觉很实在,它们是逐渐升值的,证券化资产的价值属性则属于'水火',它们会沸腾为泡沫,也会'蒸发'为'尘土'。所以说投资如赴汤蹈火,因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财富离开'金木'形态,转变为新财富的'水火'。
如果说实体经济的财富本源是土地和劳动,虚拟经济的财富本源是预期和交易,那么今天的财富有多少来自土地和劳动?多少来自交易和预期?对于企业和家庭而言,前者是有意栽花,后者是无心插柳。
我们回头看过去积累的财富,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都无法逃脱一个隐形的'二八定律',80%来自于资产溢价,只有20%来自于勤劳致富。天道酬勤、勤俭持家的观念遇到了挑战,拥有财富的多少,常常取决于能否在资产升值和贬值的周期波动中及时转换。
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了,从资产溢价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使中国企业获得了转轨溢价,全球化时代格林斯潘吹起的大泡沫又使得中国企业分享了全球化溢价。这两个巨大的溢价使许多企业的发展脱离了主营利润驱动的轨道,转型为资产溢价驱动的模式,不少企业的主营业务是账面赚钱,但实际上并不赚钱。
在资产溢价驱动的企业发展模式中,初级班的企业看现金收支表,是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追求主营业务利润;中级班的企业看资产负债表,经营重心从利润驱动变成现金流驱动,而现金流的传统定义变了,人们常说的所谓现金流经常是指资金链,所以'不怕没钱赚,就怕链子断';高级班的企业开始经营表外业务,在风险/回报分析的基础上追求企业的融资能力。
如果把主营利润、资产溢价、融资能力这三项分别比喻为企业的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哪个因素在企业经营中作为扁担,就决定了企业的主营业务风险。扁担一断,企业就会突然死亡。选择哪个因素当扁担,决定企业不同经营模式。今天,约80%企业是拿着资产溢价当扁担,也就是用经营性现金流置换资产,用资产溢价置换融资,再用融资能力和资产溢价支撑着企业经营。
过去30年,全球经历了资产溢价的上升周期,现在突然进入了资产贬值的下降周期。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之时,企业不仅主营业务在萎缩,资产溢价和融资能力也都在下降,进入了资产贬值的下降通道。企业由于资产泡沫破裂而死亡的状态,有些类似于急性心肌梗塞引发的'骤死症',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马拉松式的渐进式死亡。
索罗斯说,市场在绝望中落底,在欢乐中升腾,在疯狂中毁灭。政治家和金融家玩的游戏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只能顺势而为。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中心华尔街传递到了次中心欧洲,从虚拟经济传递到了实体经济各行各业,并深刻地影响了每个企业和家庭。但这个资产大幅度贬值的周期终将结束,我们要耐心等待下一个资产溢价的上升周期,等待全球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
2009年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但只要度过今年,你就获得了下一个资产溢价上升周期带来的机会。
金融危机使全球证券化财富蒸发了50多万亿美元,但中国只占其中的2万亿-3万亿美元,所以从相对财富角度看,中国是相对财富迅速成长的国家。
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阶段,一定会是中国经济领先复苏。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崩溃,还有刺激经济的调节空间;其二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暴跌使中国的成本优势显著上升;其三是在宏观政策调整方向后,市场信心正在恢复;其四是股市房市已经企稳,主流群体的消费开始恢复。当然,中国经济领先复苏不能脱离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企稳和东欧阴云消散之时,就是中国经济领先复苏之日。
最近的好消息是,3月15日,美联储主席接受采访表示,美国经济已经没有再度出现萧条的风险,不会再有大型银行倒闭,如果政府能帮助银行系统恢复信贷投放,当前这场经济衰退会在年底结束。最近格林斯潘也说,美国经济的复苏,首先要看房价止跌,其次要看股市反弹为国民经济注入信心,乐观估计是在今年底开始企稳反弹。
如果把房价止跌和股市反弹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从投资人的角度看,预计上半年的机会将是买股票,下半年的机会将是买房子。现在部分地产商还在负隅顽抗,不原意接受政府的降价暗示和政策引导。国家GDP的增速已经从12%下降到8%,股市也从历史高点一度跌去了70%,所以房价下跌20%-30%应该不足为怪。
由于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价筑底放量就可说是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标志。所以说,当前股市正等待房价下跌,房价不跌到位,股市也不好意思上涨,房价调整到位就给股市奠定了起跳的踏板,也就释放了复苏的信息。
如果今天我们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会看到一张严重失衡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急剧贬值,负债逐渐提高。
爆发于美国的次债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证券化的财富贬值了50万亿美元,其中股市蒸发了32万亿美元,包括原材料、石油等大宗商品在内的资源储备贬值了50%-80%,企业和家庭财富的贬值有许多无法量化,至少贬值20%-30%。
与此同时,全世界的负债在过去两年内没有减少一分钱,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纷纷注入流动性。钱从哪里来?无非是通过举债。
全球资产负债表的失衡既是危机爆发的结果,但也给出了解决危机的方向。如何使资产负债表重新恢复平衡呢?只能是把世界财富再吹起一个大泡泡,并以通货膨胀使负债相对下降,下降到可承受的水平,使世界恢复平衡。
世界已从生存经济进化到发展经济或成熟经济阶段,财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与我们形影相随。
事实上,现代政府把通货膨胀制造业变成了过去50年最大的新兴产业,政府的经济角色已从亚当·斯密时代的'守夜人'变成了凯恩斯时代的职业人,具有消费者,投资者和货币发行人的三重功能,兼顾充分就业,适度通胀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要实现这三大目标,货币发行的总量必然越来越多。
用中国的'五行'来看今天的财富,土地和劳动等传统实体经济的价值属性是'金木',感觉很实在,它们是逐渐升值的,证券化资产的价值属性则属于'水火',它们会沸腾为泡沫,也会'蒸发'为'尘土'。所以说投资如赴汤蹈火,因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财富离开'金木'形态,转变为新财富的'水火'。
如果说实体经济的财富本源是土地和劳动,虚拟经济的财富本源是预期和交易,那么今天的财富有多少来自土地和劳动?多少来自交易和预期?对于企业和家庭而言,前者是有意栽花,后者是无心插柳。
我们回头看过去积累的财富,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都无法逃脱一个隐形的'二八定律',80%来自于资产溢价,只有20%来自于勤劳致富。天道酬勤、勤俭持家的观念遇到了挑战,拥有财富的多少,常常取决于能否在资产升值和贬值的周期波动中及时转换。
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了,从资产溢价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使中国企业获得了转轨溢价,全球化时代格林斯潘吹起的大泡沫又使得中国企业分享了全球化溢价。这两个巨大的溢价使许多企业的发展脱离了主营利润驱动的轨道,转型为资产溢价驱动的模式,不少企业的主营业务是账面赚钱,但实际上并不赚钱。
在资产溢价驱动的企业发展模式中,初级班的企业看现金收支表,是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追求主营业务利润;中级班的企业看资产负债表,经营重心从利润驱动变成现金流驱动,而现金流的传统定义变了,人们常说的所谓现金流经常是指资金链,所以'不怕没钱赚,就怕链子断';高级班的企业开始经营表外业务,在风险/回报分析的基础上追求企业的融资能力。
如果把主营利润、资产溢价、融资能力这三项分别比喻为企业的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哪个因素在企业经营中作为扁担,就决定了企业的主营业务风险。扁担一断,企业就会突然死亡。选择哪个因素当扁担,决定企业不同经营模式。今天,约80%企业是拿着资产溢价当扁担,也就是用经营性现金流置换资产,用资产溢价置换融资,再用融资能力和资产溢价支撑着企业经营。
过去30年,全球经历了资产溢价的上升周期,现在突然进入了资产贬值的下降周期。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之时,企业不仅主营业务在萎缩,资产溢价和融资能力也都在下降,进入了资产贬值的下降通道。企业由于资产泡沫破裂而死亡的状态,有些类似于急性心肌梗塞引发的'骤死症',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马拉松式的渐进式死亡。
索罗斯说,市场在绝望中落底,在欢乐中升腾,在疯狂中毁灭。政治家和金融家玩的游戏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只能顺势而为。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中心华尔街传递到了次中心欧洲,从虚拟经济传递到了实体经济各行各业,并深刻地影响了每个企业和家庭。但这个资产大幅度贬值的周期终将结束,我们要耐心等待下一个资产溢价的上升周期,等待全球资产负债表恢复平衡。
2009年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但只要度过今年,你就获得了下一个资产溢价上升周期带来的机会。
金融危机使全球证券化财富蒸发了50多万亿美元,但中国只占其中的2万亿-3万亿美元,所以从相对财富角度看,中国是相对财富迅速成长的国家。
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阶段,一定会是中国经济领先复苏。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崩溃,还有刺激经济的调节空间;其二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暴跌使中国的成本优势显著上升;其三是在宏观政策调整方向后,市场信心正在恢复;其四是股市房市已经企稳,主流群体的消费开始恢复。当然,中国经济领先复苏不能脱离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也就是说,在美国经济企稳和东欧阴云消散之时,就是中国经济领先复苏之日。
最近的好消息是,3月15日,美联储主席接受采访表示,美国经济已经没有再度出现萧条的风险,不会再有大型银行倒闭,如果政府能帮助银行系统恢复信贷投放,当前这场经济衰退会在年底结束。最近格林斯潘也说,美国经济的复苏,首先要看房价止跌,其次要看股市反弹为国民经济注入信心,乐观估计是在今年底开始企稳反弹。
如果把房价止跌和股市反弹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从投资人的角度看,预计上半年的机会将是买股票,下半年的机会将是买房子。现在部分地产商还在负隅顽抗,不原意接受政府的降价暗示和政策引导。国家GDP的增速已经从12%下降到8%,股市也从历史高点一度跌去了70%,所以房价下跌20%-30%应该不足为怪。
由于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价筑底放量就可说是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标志。所以说,当前股市正等待房价下跌,房价不跌到位,股市也不好意思上涨,房价调整到位就给股市奠定了起跳的踏板,也就释放了复苏的信息。
做一个“肥胖而愚蠢的农民”
我很少交易,因为我不相信频繁交易会增加收益;而我的一些朋友喜欢交易,因为他们确信频繁交易可以增加收益。但是实际上通过频繁交易而买低卖高,在理论上行得通,然而在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即使在牛市这样非常明确的波段中,这种操作方法也仍然是不明确的,所以经常会遭遇失败。
客户能够频繁地交易,谁最高兴?当然是那些证券公司。但是频繁交易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的钱在交易中不断地损耗,而券商、经纪人、交易员等却因为客户不断的成功交易而越来越富有。早就有人分析说,1万元钱,每天交易两次,每次只要30元,一个交易日就要60元,一个月下来就要1200元。因此券商、经纪人、交易员最终都买得起豪华的“游艇”,而客户却变得越来越买不起“游艇”。因为客户帮忙他们买了豪华的“游艇”,因此他们必定喜欢这样的客户。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客户肯定都是“优秀”的客户。当然,像我这样的客户被他们厌倦那几乎是肯定的。
当年小弗雷德·斯韦德就曾懊悔地说,在股票市场持续上涨了15年,几乎到达了自古罗马以来的新高度的时候,他竟然还是买不起一辆凯迪拉克。这是为什么?斯韦德把这不佳的战绩归咎于他年轻时的态度,因为他年轻时非常崇拜一位爱尔兰老人,而这位老人的信条就是:“证券为什么而存在?不就是为了卖吗?所以,卖掉它。 ” 因此,斯韦德一有利润就欢欣鼓舞地卖掉,仿佛已经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一般。但是,事实证明不应该把它卖掉。最终,斯韦德悟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买好之后就应该像一个肥胖而愚蠢的农民一样,把这些股票紧紧地抓在手中,那些农民即使在他们最贪婪的美梦里,也绝对想象不到股票可以让他们如此富有”。
所以,频繁交易造成巨额财富的损失那是肯定的。沃伦·巴菲特曾在1983年的致股东信中详细地讨论这一点。巴菲特说,“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这些不能填满你口袋的经纪商很有信心能够填满你的耳朵)。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那就是,凡事对庄家有利的,一定对赌客不利,而过热的股市跟赌场没有什么两样。”
巴菲特假设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而其股票年换手率为100%,每次都以公司帐面价值进行交易,而且只须抽1%的手续费。这样算下来光是每年股权移转的交易成本便占去资产净值的2%。这样交易对公司的盈利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玩这种大风吹的游戏实在是有点划不来。
由于所有的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的游戏,所以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对自己征收了重税。每天交易量1亿股,对股东来说绝对是祸而不是福,因为那意味着相对于5000万股交易日,股东们为了“抢座椅”要付出二倍的手续费。又假设每买卖一股的平均成本为15美分,那么一年累积下来约要花费75亿美元的代价,这相当于埃克森石油、通用动力、通用汽车与太古石油这四家全美最大企业在1982年利润的总和。
并且,这些公司在1982年底总计有750亿美元净资产,约占《财富》杂志500强的净资产与净利润的12%。换句话说,投资者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票换来换去的代价,就等于是耗去这些大企业辛苦一年的所得。如果再加上20亿美元投资管理费的话,更相当于全美前五大金融机构(花旗、美国银行、大通银行、汉华银行与摩根银行)利润的总和。
最终,这种赌场般的股市与神经质的投资行为就仿佛是一只看不见的脚,绊倒并拖累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而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在其中却得不到任何的好处,甚至还亏损累累。
基于以上所述,我想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像小弗雷德·斯韦德所说的“肥胖而愚蠢的农民”吧,因为试图通过频繁交易买低卖高而获利恐非我的所长。
客户能够频繁地交易,谁最高兴?当然是那些证券公司。但是频繁交易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的钱在交易中不断地损耗,而券商、经纪人、交易员等却因为客户不断的成功交易而越来越富有。早就有人分析说,1万元钱,每天交易两次,每次只要30元,一个交易日就要60元,一个月下来就要1200元。因此券商、经纪人、交易员最终都买得起豪华的“游艇”,而客户却变得越来越买不起“游艇”。因为客户帮忙他们买了豪华的“游艇”,因此他们必定喜欢这样的客户。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客户肯定都是“优秀”的客户。当然,像我这样的客户被他们厌倦那几乎是肯定的。
当年小弗雷德·斯韦德就曾懊悔地说,在股票市场持续上涨了15年,几乎到达了自古罗马以来的新高度的时候,他竟然还是买不起一辆凯迪拉克。这是为什么?斯韦德把这不佳的战绩归咎于他年轻时的态度,因为他年轻时非常崇拜一位爱尔兰老人,而这位老人的信条就是:“证券为什么而存在?不就是为了卖吗?所以,卖掉它。 ” 因此,斯韦德一有利润就欢欣鼓舞地卖掉,仿佛已经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一般。但是,事实证明不应该把它卖掉。最终,斯韦德悟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买好之后就应该像一个肥胖而愚蠢的农民一样,把这些股票紧紧地抓在手中,那些农民即使在他们最贪婪的美梦里,也绝对想象不到股票可以让他们如此富有”。
所以,频繁交易造成巨额财富的损失那是肯定的。沃伦·巴菲特曾在1983年的致股东信中详细地讨论这一点。巴菲特说,“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这些不能填满你口袋的经纪商很有信心能够填满你的耳朵)。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那就是,凡事对庄家有利的,一定对赌客不利,而过热的股市跟赌场没有什么两样。”
巴菲特假设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而其股票年换手率为100%,每次都以公司帐面价值进行交易,而且只须抽1%的手续费。这样算下来光是每年股权移转的交易成本便占去资产净值的2%。这样交易对公司的盈利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玩这种大风吹的游戏实在是有点划不来。
由于所有的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听音乐抢椅子”的游戏,所以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对自己征收了重税。每天交易量1亿股,对股东来说绝对是祸而不是福,因为那意味着相对于5000万股交易日,股东们为了“抢座椅”要付出二倍的手续费。又假设每买卖一股的平均成本为15美分,那么一年累积下来约要花费75亿美元的代价,这相当于埃克森石油、通用动力、通用汽车与太古石油这四家全美最大企业在1982年利润的总和。
并且,这些公司在1982年底总计有750亿美元净资产,约占《财富》杂志500强的净资产与净利润的12%。换句话说,投资者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票换来换去的代价,就等于是耗去这些大企业辛苦一年的所得。如果再加上20亿美元投资管理费的话,更相当于全美前五大金融机构(花旗、美国银行、大通银行、汉华银行与摩根银行)利润的总和。
最终,这种赌场般的股市与神经质的投资行为就仿佛是一只看不见的脚,绊倒并拖累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而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在其中却得不到任何的好处,甚至还亏损累累。
基于以上所述,我想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像小弗雷德·斯韦德所说的“肥胖而愚蠢的农民”吧,因为试图通过频繁交易买低卖高而获利恐非我的所长。
Tuesday, March 24, 2009
If Goldman Returns Aid, Will Others?
Any good news these days — not that there is much — seems to come with an asterisk. The market is popping, but, as some bears ask, is it just a setup for another bigger fall?
So here's something else to ponder: Goldman Sachs is planning to give back its TARP money soon. Very soon, actually — ideally within the next month, according to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at's a much quicker timetable than the end-of-year goal previously set out by Lloyd C. Blankfein, Goldman Sachs's chief executive. As taxpayers, we should be thrilled that Goldman is going to quickly pay back the $10 billion it was given last October, right?
Well, not so fast.
Goldman's sudden urgency to return the money stems, in part, from the uproar over A.I.G.'s bonuses last week, and the criticism of Goldman over revelations that the firm had been the largest recipient of government money as a counterparty of bets placed with A.I.G. It's also paying a hefty 5 percent interest payment to taxpayers for that money.
"It's just impossible to run our business in this environment," said one senior Goldman executive who insisted on not being quoted by name for fear of crossing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Of course, another factor in Goldman's decision to return the money is that it can: the firm is known to be sitting on a balance sheet with about $100 billion of available cash, so a mere $10 billion should be no problem.
Top Goldman managers held a series of meetings last week and tentatively decided to give the money back even more quickly than originally planned, people involved in the talks said. Goldman officials also privately held talks with Barney Frank, the Democratic chairman of the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 about the subject, these people said.
They are expected to begin discussions with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as early as next week when Mr. Blankfein returns to New York from vacation. A spokesman for Goldman declined to comment.
If this plays out as Goldman hopes, the good news for taxpayers, of course, is that we will be made whole.
But here's the asterisk, and it's a big one. If Goldman succeeds in returning our money, it could put pressure on other banks to give their money back, too, lest they appear weak.
This, you'll recall, was the logic used by the former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M. Paulson, last October when he strong-armed some of the chief executives of the nine largest bank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easury plan to inject $165 billion of capital into the banking system, even though some felt they didn't need it.
The problem now is that many of them may still need the money. And yet they may try to follow Goldman's lead. (Goldman envy can be costly — we saw what happened to Merrill Lynch when it tried to play catch-up by making riskier bets).
Already, some banks are bragging that they are starting to make money on an operating basis from trading profits and bigger lending margins.
To some, these pronouncements can make banks look like an overzealous kid on a bike, claiming he really doesn't need his training wheels, as he strains to keep from wobbling.
It could create even more chao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if some banks gave back the TARP money, only to howl soon after that they still needed it after all. "We see another $1.5 to $2 trillion of as yet unrecognized losses from U.S. assets still to hit global financial sector balance sheets and challenge its institutions," said Daniel Alpert, a managing director of Westwood Capital.
"The near daily announcements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by money-center banks and finance companies, that they are making money this year on an operating income basis, have become borderline irresponsible, relative to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in value of the assets on their balance sheets and the continuing impact of a worsening recession," he added.
Goldman, for lots of obvious reasons, wants to separate itself from this pack, and returning taxpayer money would certainly help. The firm's famously well-paid executives — Mr. Blankfein made $60 million in 2007 (some of which was in stock, which has since fallen in value) — would be taxed at 90 percent of their bonuses if a bill passed by the House last week were to become law.
Goldman would also like to put an end to the whisper campaigns about ties between it and Mr. Paulson (and Timothy F. Geithner, too, for that matter).
Goldman, in an unusual move, considering its well-known reputation for secrecy, held a conference call with journalists last week to try to dispel what it said was a myth about its exposure to A.I.G. Goldman, in an artfully worded explanation, contended it was fully hedged, even as it accepted nearly $13 billion of the bailout money A.I.G. got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n there is the simple matter that Wall Street and Washington make strange bedfellows.
Paying back the TARP money would probably give Goldman Sachs a bigger lead over its rivals. With a Yankees-like payroll, it will continue to be able to steal the best talent from weaker firms that still have TARP money and are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on pay and the like.
"The guys who have the least chains around them will be able to run the fastest," said Meredith Whitney, the banking analyst.
And who wouldn't want to unshackle themselves?
Richard M. Kovacevich, chairman of Wells Fargo, expressed outrage at the TARP money he accepted and the strings that might be attached to it after the bonus bill passed last week.
"Is this America, when you can do what your government asks you to do and then retroactively you also have additional conditions put on?" he asked after a speech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Reuters. He went on to say that he wished he had never accepted the TARP money.
"We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raise private capital at that time, and with that private capital, given what is going on today, it is very unlikely that we would have had to reduce the dividend." Whether that is true or not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but you can bet he would like to give the money back too.
Ms. Whitney, however, said she wasn't sure whether Wells Fargo was in a strong enough position to do so. The same goes for Citigroup and Bank of America. Perhaps the only firm other than Goldman that analysts feel confident can give the money back is JPMorgan Chase, which has expressed its own desire to return the cash.
It remains possible that Treasury could try to persuade Goldman to hold off on paying the money back until the economy stabilized. That could stir up a new flavor of public outrage.
So here's something else to ponder: Goldman Sachs is planning to give back its TARP money soon. Very soon, actually — ideally within the next month, according to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at's a much quicker timetable than the end-of-year goal previously set out by Lloyd C. Blankfein, Goldman Sachs's chief executive. As taxpayers, we should be thrilled that Goldman is going to quickly pay back the $10 billion it was given last October, right?
Well, not so fast.
Goldman's sudden urgency to return the money stems, in part, from the uproar over A.I.G.'s bonuses last week, and the criticism of Goldman over revelations that the firm had been the largest recipient of government money as a counterparty of bets placed with A.I.G. It's also paying a hefty 5 percent interest payment to taxpayers for that money.
"It's just impossible to run our business in this environment," said one senior Goldman executive who insisted on not being quoted by name for fear of crossing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Of course, another factor in Goldman's decision to return the money is that it can: the firm is known to be sitting on a balance sheet with about $100 billion of available cash, so a mere $10 billion should be no problem.
Top Goldman managers held a series of meetings last week and tentatively decided to give the money back even more quickly than originally planned, people involved in the talks said. Goldman officials also privately held talks with Barney Frank, the Democratic chairman of the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 about the subject, these people said.
They are expected to begin discussions with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as early as next week when Mr. Blankfein returns to New York from vacation. A spokesman for Goldman declined to comment.
If this plays out as Goldman hopes, the good news for taxpayers, of course, is that we will be made whole.
But here's the asterisk, and it's a big one. If Goldman succeeds in returning our money, it could put pressure on other banks to give their money back, too, lest they appear weak.
This, you'll recall, was the logic used by the former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M. Paulson, last October when he strong-armed some of the chief executives of the nine largest bank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easury plan to inject $165 billion of capital into the banking system, even though some felt they didn't need it.
The problem now is that many of them may still need the money. And yet they may try to follow Goldman's lead. (Goldman envy can be costly — we saw what happened to Merrill Lynch when it tried to play catch-up by making riskier bets).
Already, some banks are bragging that they are starting to make money on an operating basis from trading profits and bigger lending margins.
To some, these pronouncements can make banks look like an overzealous kid on a bike, claiming he really doesn't need his training wheels, as he strains to keep from wobbling.
It could create even more chao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if some banks gave back the TARP money, only to howl soon after that they still needed it after all. "We see another $1.5 to $2 trillion of as yet unrecognized losses from U.S. assets still to hit global financial sector balance sheets and challenge its institutions," said Daniel Alpert, a managing director of Westwood Capital.
"The near daily announcements over the past two weeks, by money-center banks and finance companies, that they are making money this year on an operating income basis, have become borderline irresponsible, relative to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in value of the assets on their balance sheets and the continuing impact of a worsening recession," he added.
Goldman, for lots of obvious reasons, wants to separate itself from this pack, and returning taxpayer money would certainly help. The firm's famously well-paid executives — Mr. Blankfein made $60 million in 2007 (some of which was in stock, which has since fallen in value) — would be taxed at 90 percent of their bonuses if a bill passed by the House last week were to become law.
Goldman would also like to put an end to the whisper campaigns about ties between it and Mr. Paulson (and Timothy F. Geithner, too, for that matter).
Goldman, in an unusual move, considering its well-known reputation for secrecy, held a conference call with journalists last week to try to dispel what it said was a myth about its exposure to A.I.G. Goldman, in an artfully worded explanation, contended it was fully hedged, even as it accepted nearly $13 billion of the bailout money A.I.G. got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n there is the simple matter that Wall Street and Washington make strange bedfellows.
Paying back the TARP money would probably give Goldman Sachs a bigger lead over its rivals. With a Yankees-like payroll, it will continue to be able to steal the best talent from weaker firms that still have TARP money and are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on pay and the like.
"The guys who have the least chains around them will be able to run the fastest," said Meredith Whitney, the banking analyst.
And who wouldn't want to unshackle themselves?
Richard M. Kovacevich, chairman of Wells Fargo, expressed outrage at the TARP money he accepted and the strings that might be attached to it after the bonus bill passed last week.
"Is this America, when you can do what your government asks you to do and then retroactively you also have additional conditions put on?" he asked after a speech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Reuters. He went on to say that he wished he had never accepted the TARP money.
"We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raise private capital at that time, and with that private capital, given what is going on today, it is very unlikely that we would have had to reduce the dividend." Whether that is true or not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but you can bet he would like to give the money back too.
Ms. Whitney, however, said she wasn't sure whether Wells Fargo was in a strong enough position to do so. The same goes for Citigroup and Bank of America. Perhaps the only firm other than Goldman that analysts feel confident can give the money back is JPMorgan Chase, which has expressed its own desire to return the cash.
It remains possible that Treasury could try to persuade Goldman to hold off on paying the money back until the economy stabilized. That could stir up a new flavor of public outrage.
美国虚拟经济泡沫破灭
吴敬琏教授是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或者有的人也说是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吴老师不需要我做详细的介绍,但是我还想说一两句。
26年前,1983年,我和吴老师在耶鲁大学认识,那个时候我是耶鲁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刚刚学过一两门经济学的课,吴老师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到耶鲁大学访问一年,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以后的26年,我从吴老师那里从经济学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各个方面到制度研究,学习了非常多非常多的东西,很难用言语来说清楚。所以,26年间我个人受益匪浅,从一开始对中国的经济改革研究的兴趣,历史的变迁一直到后来,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转轨中的各种问题,都受到了吴老师非常多的教诲和启发。
今天非常高兴请到吴敬琏老师来讲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题目,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由来和应对。让我们欢迎!
吴敬琏:谢谢。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全球金融危机的由来和应对”。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的形势做一个诊断,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得了一个什么病?
第二个,怎么来治?也就是说,中国应当怎么应对?
这两个问题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主要是讲我自己的看法,但是也跟别的一些朋友的看法会做一些讨论。
先讲第一个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在早一点的时候,在去年认为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恶化,所以我们的经济在发展上就碰到了一些问题,只要外部的因素消失了,比如说美国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复苏,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没有了。我们要做的也就是要顶住,在他们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之下,我们的外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能够稳住,过了这个时期,等到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好转,我们的困难也就过去了。
但是,到了去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以后,就不是这个情况了。我也讲一讲我的看法:
首先说问题的引起是由于美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的病态,这个病态爆发了所造成的一个全球性的危机,这个判断我想是对的。那么我们就要来看一看,它是病态,是个什么病?我想有三点:
首先,从最根源上的问题,美国经济最根源上的问题就是储蓄率过低,消费率过高。按照“J”的标准模型或者其他的一些研究,大致上市场经济国家,在中期的发展阶段或者是高期的发展阶段,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对比大概是25:75这样,这是中度的水平,有些国家高一些,有些国家低一些。但是,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到了战后时期,储蓄率就一路走低,如果说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居民储蓄率还保持在10%左右,这个当然是一个很低的储蓄率了,到了90年代以后,一路走低,低到了世纪之交就到了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怎么有可能保持它的经济运转,保持它的高消费率呢?它的办法就是寅吃卯粮,向全世界借债,从它的内部的结构的失衡上来看,就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衡了,过低的储蓄率,0的水平,世纪之交,美国居民储蓄率就是0,甚至于有的年代是负的,负1到负2,要维持运转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别人借债,它有没有可能借债呢?
这就有第二个问题了,就是因为在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的货币体系崩溃,崩溃以后就变成这么一个体系,就是不受约束的美元变成了国际储备货币,在1976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这样的,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跟美元挂钩的,但是美元跟黄金挂钩,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可以用美元向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去对黄金,是固定比例,但是到了1971年以后,美国的黄金储备不够,到了76年就达到了牙买加协议,正式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于是美元,美国人发行的美元就被世界各国承认为真金白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它就可以用发行美元的方式,发行美元债券的方式,发行美元的金融商品的方式向全世界借债,这样来维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它的高消费,维持它的经济繁荣。
第三,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有需要,就长期的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7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就开始了美元松的货币政策来保证美国有足够的收入支撑经济体系的运转。到了90年代,就出现了股市泡沫的问题,这个时候美国就有热烈的争论,前几年到中国来讲学的一位耶鲁大学教授西露,对美国中央银行联储的政策提出了很严厉的批评,76年的时候,西露和格林斯潘有过几次讨论,后来格林斯潘接受过西露的意见,在96年12月的一次讲演当中就表达了跟西露相同的意见,说美国的股市出现严重的泡沫,严重的泡沫早晚会崩盘,格林斯潘的讲演里面就用到一个词,说美国股市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躁动或者是非理性的繁荣,这个讲演一发表,马上美国股市应声而落,全世界的股市都应声而落,而这个股市价格的下降就引起了经济界甚至政治界一种反应,认为,格林斯潘的讲演对美国的经济繁荣有影响,格林斯潘也接受了来自这方面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压力,从97年开始,他就再也不讲,说是美国股市有泡沫,有非理性的繁荣,而是讲另外一面,说美国股市股价的猛升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产业的技术革命,所以转而采取一个非常坚定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就造成了美国股市在90年代末期的网络泡沫。
网络泡沫到2000年破灭了,网络股崩盘了,崩盘以后,格林斯潘就非常明确地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网络股,支持美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的繁荣,很有名的就是13次,连续13次降息,用一个低的利率来执行一个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信用扩张。还有一个,支持所谓各种的金融创新。比如说次级债,次级债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用信用扩张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另外一个也是执行一种民粹主义式的政策,让本来是买不起房子的人,让他能够买放,于是就有次级债,就有两房,两房是美国政府建立的,是两个准国有企业,再就是各种衍生工具,所以到了2000年以后,在21世纪以后,衍生工具的发展是非常的快。譬如说这一次泡沫崩溃以后,出了比较大问题的就是所谓CDS,债务还不了了,掉期的一种衍生工具,这个衍生工具90年代中后期才发明的,2000年的时候CDS的总值是1万亿美元,到了去年这个泡沫最大的时候,CDS的总值是60万亿美元,美国的全部衍生工具的总值是400万亿到500万亿美元。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里面充满了泡沫,每一个企业它的资产负债表上,杠杆率是非常的高。所谓杠杆率就是我们学会计的时候都学过,资产等于债务加资本,这个资产数量很大,其实里面大量是债务构成的,而自有的资本量很小,所以杠杆率非常的高,也就是说这个世界金融体系里面有大量的虚拟的纸面上的财富,没有对应的物质财富,它的表现就变成了流通性过剩,虚拟资产过多,大量积累起泡沫。金融资产的总值是每年的物质财富生产量总量的几十倍,40、50倍,在这个体系里面有一处泡沫一破灭,虚拟财产突然之间就蒸发了,蒸发了就会引起某一个企业或者说某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而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又会通过连锁反应扩散到其他领域,就变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这个体系的危机是世界性的危机,因为刚才讲的三个原因,整个世界金融体系里面都充满了泡沫,它的影响就不止是美国了。这是讲美国由于美元是世界的主导货币,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全球的金融体系。
26年前,1983年,我和吴老师在耶鲁大学认识,那个时候我是耶鲁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刚刚学过一两门经济学的课,吴老师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到耶鲁大学访问一年,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以后的26年,我从吴老师那里从经济学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各个方面到制度研究,学习了非常多非常多的东西,很难用言语来说清楚。所以,26年间我个人受益匪浅,从一开始对中国的经济改革研究的兴趣,历史的变迁一直到后来,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转轨中的各种问题,都受到了吴老师非常多的教诲和启发。
今天非常高兴请到吴敬琏老师来讲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题目,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由来和应对。让我们欢迎!
吴敬琏:谢谢。我今天讲的题目叫“全球金融危机的由来和应对”。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的形势做一个诊断,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得了一个什么病?
第二个,怎么来治?也就是说,中国应当怎么应对?
这两个问题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主要是讲我自己的看法,但是也跟别的一些朋友的看法会做一些讨论。
先讲第一个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在早一点的时候,在去年认为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恶化,所以我们的经济在发展上就碰到了一些问题,只要外部的因素消失了,比如说美国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复苏,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没有了。我们要做的也就是要顶住,在他们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之下,我们的外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能够稳住,过了这个时期,等到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好转,我们的困难也就过去了。
但是,到了去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以后,就不是这个情况了。我也讲一讲我的看法:
首先说问题的引起是由于美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的病态,这个病态爆发了所造成的一个全球性的危机,这个判断我想是对的。那么我们就要来看一看,它是病态,是个什么病?我想有三点:
首先,从最根源上的问题,美国经济最根源上的问题就是储蓄率过低,消费率过高。按照“J”的标准模型或者其他的一些研究,大致上市场经济国家,在中期的发展阶段或者是高期的发展阶段,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对比大概是25:75这样,这是中度的水平,有些国家高一些,有些国家低一些。但是,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到了战后时期,储蓄率就一路走低,如果说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居民储蓄率还保持在10%左右,这个当然是一个很低的储蓄率了,到了90年代以后,一路走低,低到了世纪之交就到了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怎么有可能保持它的经济运转,保持它的高消费率呢?它的办法就是寅吃卯粮,向全世界借债,从它的内部的结构的失衡上来看,就是一个很严重的失衡了,过低的储蓄率,0的水平,世纪之交,美国居民储蓄率就是0,甚至于有的年代是负的,负1到负2,要维持运转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别人借债,它有没有可能借债呢?
这就有第二个问题了,就是因为在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的货币体系崩溃,崩溃以后就变成这么一个体系,就是不受约束的美元变成了国际储备货币,在1976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这样的,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跟美元挂钩的,但是美元跟黄金挂钩,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可以用美元向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去对黄金,是固定比例,但是到了1971年以后,美国的黄金储备不够,到了76年就达到了牙买加协议,正式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于是美元,美国人发行的美元就被世界各国承认为真金白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所以它就可以用发行美元的方式,发行美元债券的方式,发行美元的金融商品的方式向全世界借债,这样来维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它的高消费,维持它的经济繁荣。
第三,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有需要,就长期的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7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就开始了美元松的货币政策来保证美国有足够的收入支撑经济体系的运转。到了90年代,就出现了股市泡沫的问题,这个时候美国就有热烈的争论,前几年到中国来讲学的一位耶鲁大学教授西露,对美国中央银行联储的政策提出了很严厉的批评,76年的时候,西露和格林斯潘有过几次讨论,后来格林斯潘接受过西露的意见,在96年12月的一次讲演当中就表达了跟西露相同的意见,说美国的股市出现严重的泡沫,严重的泡沫早晚会崩盘,格林斯潘的讲演里面就用到一个词,说美国股市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躁动或者是非理性的繁荣,这个讲演一发表,马上美国股市应声而落,全世界的股市都应声而落,而这个股市价格的下降就引起了经济界甚至政治界一种反应,认为,格林斯潘的讲演对美国的经济繁荣有影响,格林斯潘也接受了来自这方面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压力,从97年开始,他就再也不讲,说是美国股市有泡沫,有非理性的繁荣,而是讲另外一面,说美国股市股价的猛升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产业的技术革命,所以转而采取一个非常坚定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就造成了美国股市在90年代末期的网络泡沫。
网络泡沫到2000年破灭了,网络股崩盘了,崩盘以后,格林斯潘就非常明确地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网络股,支持美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的繁荣,很有名的就是13次,连续13次降息,用一个低的利率来执行一个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信用扩张。还有一个,支持所谓各种的金融创新。比如说次级债,次级债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用信用扩张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另外一个也是执行一种民粹主义式的政策,让本来是买不起房子的人,让他能够买放,于是就有次级债,就有两房,两房是美国政府建立的,是两个准国有企业,再就是各种衍生工具,所以到了2000年以后,在21世纪以后,衍生工具的发展是非常的快。譬如说这一次泡沫崩溃以后,出了比较大问题的就是所谓CDS,债务还不了了,掉期的一种衍生工具,这个衍生工具90年代中后期才发明的,2000年的时候CDS的总值是1万亿美元,到了去年这个泡沫最大的时候,CDS的总值是60万亿美元,美国的全部衍生工具的总值是400万亿到500万亿美元。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里面充满了泡沫,每一个企业它的资产负债表上,杠杆率是非常的高。所谓杠杆率就是我们学会计的时候都学过,资产等于债务加资本,这个资产数量很大,其实里面大量是债务构成的,而自有的资本量很小,所以杠杆率非常的高,也就是说这个世界金融体系里面有大量的虚拟的纸面上的财富,没有对应的物质财富,它的表现就变成了流通性过剩,虚拟资产过多,大量积累起泡沫。金融资产的总值是每年的物质财富生产量总量的几十倍,40、50倍,在这个体系里面有一处泡沫一破灭,虚拟财产突然之间就蒸发了,蒸发了就会引起某一个企业或者说某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而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又会通过连锁反应扩散到其他领域,就变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这个体系的危机是世界性的危机,因为刚才讲的三个原因,整个世界金融体系里面都充满了泡沫,它的影响就不止是美国了。这是讲美国由于美元是世界的主导货币,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全球的金融体系。
从林园的一个投资组合收益看为什么不能等三年?
2006年3月21日林园公布的一个百万元投资组合,经过三年,穿过牛市,收益仍高达1.7倍,也就是说即使把握不好,没有赚上投机者给的极度高估泡沫,仅依赖好公司的内在价值增长,也能取得好的投资回报,有能力在极度高估时卖出一些,则是锦上添花的事。
总结这个投资组合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启发,在国内,价格管制的机场、高速公司等公用事业股票,没有长期投资价值,回报平平,林园特看好的上海机场,在这个投资组合里收益明显最差,起降飞机增加了,坐收起降费,独占垄断资源,但是有航空公司这些穷到家的关联企业拖累,政府物价部门一纸公文,降你的起降费,美好前景顿时化为泡影,同样,高速公路也属公用事业,国家法律规定只能取得合理回报,不知道那一天规范你的收费价格,而且到期马上失去收益权。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周期性行业如银行、金属等投资收益也差一些,这些股票在熊市看起来跌了很多,很便宜了,如在牛市后期吃不上泡泡,牛熊轮回的巨大振幅后,收益也平平。如果林园不是重仓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新兴铸管、铜陵有色这些周期性股票,而是重仓组合里的其它非周期生股票,收益更好。
巴菲特、费舍、但斌、林园等成功投资者实践出的投资理论,你不信,别着来,早晚吃亏。
总结这个投资组合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启发,在国内,价格管制的机场、高速公司等公用事业股票,没有长期投资价值,回报平平,林园特看好的上海机场,在这个投资组合里收益明显最差,起降飞机增加了,坐收起降费,独占垄断资源,但是有航空公司这些穷到家的关联企业拖累,政府物价部门一纸公文,降你的起降费,美好前景顿时化为泡影,同样,高速公路也属公用事业,国家法律规定只能取得合理回报,不知道那一天规范你的收费价格,而且到期马上失去收益权。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周期性行业如银行、金属等投资收益也差一些,这些股票在熊市看起来跌了很多,很便宜了,如在牛市后期吃不上泡泡,牛熊轮回的巨大振幅后,收益也平平。如果林园不是重仓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新兴铸管、铜陵有色这些周期性股票,而是重仓组合里的其它非周期生股票,收益更好。
巴菲特、费舍、但斌、林园等成功投资者实践出的投资理论,你不信,别着来,早晚吃亏。
预测还是跟随?
通过归纳和演绎,人能够认识世界一部分真相,但认识的结果里也难免有一定的谬误。人类认识世界时的正确与谬误共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由无穷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投资活动兼具认识和实践两种功能,这使得投资跟单纯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差别,投资活动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单项的认识活动。面对如此复杂的投资系统,对于进行投资的个人来说,不管你有多大能力,谦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但在现实的投资世界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热心于预测大盘点位,以自己的预测和市场的走势一致为荣,也有很多价值投资者通过财务分析给公司进行估值。人的认识能力能达到对世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对市场大势的预测、对公司的估值都是对人的理性的自信,大盘预测和公司估值都具有一定正确性,在相信预测和估值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任何认识都是正确与谬误共存。
对于大盘的预测,笔者从来就没有花费精力去了解别人是如何做出判断的,我只是从一般认识论的角度承认它有一定的正确性。由于大盘涉及的因素千变万化,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点位预测 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只是偶尔和市场走势一致,更多情况下是玩一种文字游戏,通过文字的多义性来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准确的。笔者在这里重点谈论价值投资者对公司估值的看法。
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寻找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诚实能干的管理层管理的公司,然后在价格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时买入。如果在公司本身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时,价值投资卖出的时机是股价过分超估的时候。从估价的角度看,价值投资买卖的过程里涉及三个重要数值: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和超估价格,而其中的内在价值又是最最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安全边际和超估价格。
但是内在价值又是一个很难精确计算的数值,虽然那些在财务分析上具有高超技能的专业人士,能够通过公司存续期间可以产生的现金折现值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普通投资者要精准地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可能是模糊的正确,但这种模糊的范围可大可小,如果模糊范围过大的话,这种估值也就变得意义不大。就是财务高手精准的估值,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模糊的正确,只不过模糊的范围较窄而已。奥马哈圣人巴菲特对于内在价值的估算从来都不是自信满满。他说:“没有一个能计算出内在价值的公式”“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改变的估计值。此外,考察同一组事实的两个人—甚至对查理和我也同样适用—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这是我们永远不会给你我们对内在价值的估计值的一个原因。”“自称能够估值的人一定对他们自己的能力有着过于膨胀的想法,原因是估值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如果内在价值本身是如此难以精准把握的数值,而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买入卖出都要基于这个数值做出买卖决定,那么安全边际的数值也就是不确定的,而超估价也同样是难以精确的。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既然安全边际可能会因为内在价值的估算模糊出现相当大的灵活空间,价值投资者何时买进便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的投资活动中确实一再出现,当价值投资者根据自己计算的内在价值,在值得买入的公司的价格进入安全边际区域时果断买入,但是公司的股价可能在这个价格上再次跌50%甚至更多,在等待回归价值的过程中,如果不巧遇到资金期限问题,投资者就会承受巨大的亏损。
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巴菲特区别于所有投资者的地方。巴菲特的投资资金来自于他保险公司的浮存金,这些资金是源源不断的,而且多数是免费的甚至是奉送的,大多数资金没有资金期限,可以永远使用下去。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巴菲特在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时的总市值只有8000万美元,而当时的买家如果要买进华盛顿邮报至少愿意付4亿美元,巴菲特以华盛邮报内在价值的四分之一买入,安全边际足够高,但是在巴菲特收购之后的两年,公司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其投资总额从1973年的1000万美元下降到1974年的800万美元,一直到1976年股票价格依然低于巴菲特的买入价格。如果当时巴菲特的资金期限出了问题,比如说,一定要抽走资金,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巴菲特了!另一方面,巴菲特常常在股票价格低于自己买价的时候,继续买入更多份额,获得更多廉价筹码,为未来储藏了获得暴利的机会,但我们普通人往往没有这样充足的资金,看到这样的机会却无资金买入,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巴菲特资金的无限期和持续投入成就了他的投资奇迹。
与此同时,因为内在价值计算的偏差导致卖出的超估价也会出现错误。对于周期性公司来说,股价达到内在价值就应该卖出,这是纯粹价值投资者的做法,但也有一部分价值投资者希望分享市场泡沫产生的投机利润,从而需要设立超估价,对于周期性公司设立超估价有一定的投机成分,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是对于成长性公司来说,设立超估价却是必须的,因为市场对成长性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看好的话,会以很高的市盈率给公司定价,如果以内在价值来确立卖点,有可能错失一个优秀公司的长期盈利机会。
菲利普.费希尔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讲他买卖德州仪器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他在1955年夏为客户买进德州仪器是基于长期投资的目的,但是买进一年后,股价上涨了一倍,他的一个客户要求他卖掉涨幅如此大的股票,等低价时再买回,他拒绝了客户的要求,但当股价又上涨了25%时,他只得向客户屈服卖掉了股票。不想市场极为看好德州仪器的未来发展,股价一直上涨,虽然在几年后德州仪器出现了一次大幅下跌,从最高点下跌了80%,即使这个新低点也比他卖出的价格高出约40%。
为了把握优秀公司的未来机会同时也为了避免市场的过分狂热,设定超估价将有利于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但是,内在价值本身的模糊性,导致了超估价难以确定,因此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超估价过低,错失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二是超估价过高,错过好的卖出机会,降低投资收益率。
作为一个普通的价值投资者,千万不能把自己假设为巴菲特,我们没有他那种源源不断的免费资金和资金永久使用的期限。我们的投资目标是各种各样的,多数人是为了自己此生的财务自由,是为了此生的物质享受或实现精神梦想,很少是为了子孙后代来投资的,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尽早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需要自己的投资尽可能提高收益率,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此,对于一个普通价值投资者来说,精心选择好公司的同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即使是模糊的正确,也一定要有这个过程,但是,由于自己资金数量和资金期限的限制,对自己计算出的内在价值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那就是它只是一个参考值,可能离公司的实际价值差距甚远。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在安全边际处买入的股票竟然要承受长时间的亏损,也不会去等待一个过分高估的超估价,而市场价格迟迟到不了这个超估价,最后亏损本应获得的利润,大大损失资产的收益率,或者超估价设得过低,错失优秀成长公司的长期盈利机会。
但在现实的投资世界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热心于预测大盘点位,以自己的预测和市场的走势一致为荣,也有很多价值投资者通过财务分析给公司进行估值。人的认识能力能达到对世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对市场大势的预测、对公司的估值都是对人的理性的自信,大盘预测和公司估值都具有一定正确性,在相信预测和估值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任何认识都是正确与谬误共存。
对于大盘的预测,笔者从来就没有花费精力去了解别人是如何做出判断的,我只是从一般认识论的角度承认它有一定的正确性。由于大盘涉及的因素千变万化,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点位预测 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只是偶尔和市场走势一致,更多情况下是玩一种文字游戏,通过文字的多义性来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准确的。笔者在这里重点谈论价值投资者对公司估值的看法。
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寻找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诚实能干的管理层管理的公司,然后在价格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时买入。如果在公司本身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时,价值投资卖出的时机是股价过分超估的时候。从估价的角度看,价值投资买卖的过程里涉及三个重要数值: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和超估价格,而其中的内在价值又是最最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安全边际和超估价格。
但是内在价值又是一个很难精确计算的数值,虽然那些在财务分析上具有高超技能的专业人士,能够通过公司存续期间可以产生的现金折现值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普通投资者要精准地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可能是模糊的正确,但这种模糊的范围可大可小,如果模糊范围过大的话,这种估值也就变得意义不大。就是财务高手精准的估值,大部分情况下也只是模糊的正确,只不过模糊的范围较窄而已。奥马哈圣人巴菲特对于内在价值的估算从来都不是自信满满。他说:“没有一个能计算出内在价值的公式”“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改变的估计值。此外,考察同一组事实的两个人—甚至对查理和我也同样适用—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这是我们永远不会给你我们对内在价值的估计值的一个原因。”“自称能够估值的人一定对他们自己的能力有着过于膨胀的想法,原因是估值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如果内在价值本身是如此难以精准把握的数值,而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买入卖出都要基于这个数值做出买卖决定,那么安全边际的数值也就是不确定的,而超估价也同样是难以精确的。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既然安全边际可能会因为内在价值的估算模糊出现相当大的灵活空间,价值投资者何时买进便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的投资活动中确实一再出现,当价值投资者根据自己计算的内在价值,在值得买入的公司的价格进入安全边际区域时果断买入,但是公司的股价可能在这个价格上再次跌50%甚至更多,在等待回归价值的过程中,如果不巧遇到资金期限问题,投资者就会承受巨大的亏损。
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巴菲特区别于所有投资者的地方。巴菲特的投资资金来自于他保险公司的浮存金,这些资金是源源不断的,而且多数是免费的甚至是奉送的,大多数资金没有资金期限,可以永远使用下去。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巴菲特在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时的总市值只有8000万美元,而当时的买家如果要买进华盛顿邮报至少愿意付4亿美元,巴菲特以华盛邮报内在价值的四分之一买入,安全边际足够高,但是在巴菲特收购之后的两年,公司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其投资总额从1973年的1000万美元下降到1974年的800万美元,一直到1976年股票价格依然低于巴菲特的买入价格。如果当时巴菲特的资金期限出了问题,比如说,一定要抽走资金,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巴菲特了!另一方面,巴菲特常常在股票价格低于自己买价的时候,继续买入更多份额,获得更多廉价筹码,为未来储藏了获得暴利的机会,但我们普通人往往没有这样充足的资金,看到这样的机会却无资金买入,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巴菲特资金的无限期和持续投入成就了他的投资奇迹。
与此同时,因为内在价值计算的偏差导致卖出的超估价也会出现错误。对于周期性公司来说,股价达到内在价值就应该卖出,这是纯粹价值投资者的做法,但也有一部分价值投资者希望分享市场泡沫产生的投机利润,从而需要设立超估价,对于周期性公司设立超估价有一定的投机成分,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是对于成长性公司来说,设立超估价却是必须的,因为市场对成长性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看好的话,会以很高的市盈率给公司定价,如果以内在价值来确立卖点,有可能错失一个优秀公司的长期盈利机会。
菲利普.费希尔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讲他买卖德州仪器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案例。他在1955年夏为客户买进德州仪器是基于长期投资的目的,但是买进一年后,股价上涨了一倍,他的一个客户要求他卖掉涨幅如此大的股票,等低价时再买回,他拒绝了客户的要求,但当股价又上涨了25%时,他只得向客户屈服卖掉了股票。不想市场极为看好德州仪器的未来发展,股价一直上涨,虽然在几年后德州仪器出现了一次大幅下跌,从最高点下跌了80%,即使这个新低点也比他卖出的价格高出约40%。
为了把握优秀公司的未来机会同时也为了避免市场的过分狂热,设定超估价将有利于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但是,内在价值本身的模糊性,导致了超估价难以确定,因此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超估价过低,错失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二是超估价过高,错过好的卖出机会,降低投资收益率。
作为一个普通的价值投资者,千万不能把自己假设为巴菲特,我们没有他那种源源不断的免费资金和资金永久使用的期限。我们的投资目标是各种各样的,多数人是为了自己此生的财务自由,是为了此生的物质享受或实现精神梦想,很少是为了子孙后代来投资的,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尽早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需要自己的投资尽可能提高收益率,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此,对于一个普通价值投资者来说,精心选择好公司的同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即使是模糊的正确,也一定要有这个过程,但是,由于自己资金数量和资金期限的限制,对自己计算出的内在价值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那就是它只是一个参考值,可能离公司的实际价值差距甚远。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在安全边际处买入的股票竟然要承受长时间的亏损,也不会去等待一个过分高估的超估价,而市场价格迟迟到不了这个超估价,最后亏损本应获得的利润,大大损失资产的收益率,或者超估价设得过低,错失优秀成长公司的长期盈利机会。
对于巴菲特持久“护城河”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想探讨一下哪类生意是伯克希尔所感兴趣的,哪类又是我们极力避免的。我和查理不断找寻的公司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条件:我们了解的领域、长期利好的经济、有能力并值得信赖的管理层,以及合理的售价。
我们希望能买下整个公司,或当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时,至少买下80%的所有权。若完全控股形式的购买无法实现,我们会很高兴地通过证券市场的途径购买大型公司的一小部分。我们宁要钻石上的一点光芒,也不要一整块顽石。
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持久的护城河"来保护投资的可观回报。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使得竞争者们不断袭击任何高回报的商业"城堡"。因此,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比如成为行业内成本最低的制造商(GEICO汽车保险公司、批发零售商好事多)或是拥有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是可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商业历史长河中充满"罗马蜡烛"式的公司,仅拥有虚幻的"护城河"并迅速被踏平。
对于"持久"的定义,使我们排除了行业中经常、快速变化的公司。尽管资本主义的"创意性破坏"对社会非常有益,但它破坏了投资的确定性。一条不断重建的"护城河"最终不再是"护城河"。
同时,"持久"的定义也排除了那些完全依靠一名伟大的管理人而成功的公司。当然,一名优秀的CEO对于每家公司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在伯克希尔我们也有大量这样的管理人才。但如果一个公司需要一个超级明星经理来创造财富,那这个公司本身一定不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所有公司可用三种"存款账户"来类比:伟大的账户带给你超乎寻常的高利息,且高利息逐年上升;良好的账户带给你有吸引力的利息,且不增加存款也能享受到;糟糕的账户不仅回报令人失望的低利息,还要你不断增加本金。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公司的定义是:"美丽的城堡,周围是一圈又深又险的护城河,里面住着一位诚实而高贵的首领。最好有个神灵守护着这个城池,护城河就像一个强大的威慑,使得敌人不敢进攻。首领不断地创造财富,但不独占它。"
周年洋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理解
从定位理论来看,一个公司是否成功,不是看它的产品是否优秀(因为在今天的商业战场上,排在同类产品前几位的公司产品质量的差别很小),也不是看它的市场占有率是否第一(拥有定位的产品最终市场占有率会第一,但现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未必具有定位战略),重要的是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
定位不是讲企业本身,而是讲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只要一种产品牢牢印刻在消费者头脑里,当消费者有这类产品需求时,这个公司的产品便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拥有定位的公司,公司产品的销售量会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如果不从定位角度去理解,你就会很难找到具体的原因。这就是定位的神秘所在。
当一个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进入消费者的头脑后,还需要通过在产品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活动等各个方面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地位,巩固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由于人类的头脑喜欢简单、清晰,一个公司除非进入另一个品类,否则只能拥有一个定位,所以拥有定位的企业一定是专业化企业,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谦虚的企业,愿意精于一业而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聚焦于某一个领域的专业化公司最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研究表明,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都是高度集中于核心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多元化的企业能够持续成功的寥寥无几,我们知道的知名企业只有通用电气。
对于分享公司收益的价值投资者来说,选择有定位的公司可以获得长久稳定的收益。从定位角度判断投资公司,你会发现,巴菲特所说的最深的护城河其实是在消费者心里.
陈理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研究
"护城河”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巴菲特评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内在价值的艺术更加成熟。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概念。他说:“最近几年可乐和吉列剃须刀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实际上还在增加。他们的品牌威力。他们的产品特性,以及销售实力,赋予他们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经济堡垒周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没有这样的保护之下奋战。就像彼得·林奇说的那样,销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应当贴上这样一条签:‘竞争有害健康。’”
1995年在伯克希尔的年度会议上,巴菲特对“护城河”的概念作了仔细的描述:“奇妙的、由很深、很危险的护城河环绕的城堡。城堡的主人是一个诚实而高雅的人。城堡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是主人天才的大脑;护城河永久地充当着那些试图袭击城堡的敌人的障碍;城堡内的主人制造黄金,但并不都据为己有。粗略地转译一下就是,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具有控制地位的大公司,这些公司的特许权很难被复制,具有极大或者说永久的持续运作能力。”
马克•塞勒斯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延伸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哪些类型的竞争优势能在竞争中保护你呢?你如何才能拥有一条如巴菲特所形容的宽阔的“护城河”来保护自己呢?
科技并不是“护城河”的来源,如果它是你的唯一优势的话,它最终一定会被模仿。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最佳选择是被收购或者是上市并抢在投资者意识到你并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前抛售自己所有的股份。科技是一种短命的优势,类似的优势还有管理团队、广告战或者热门流行趋势,这些因素会创造暂时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它们会变化或者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一条经济“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的竞争优势,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的优势扎根于企业文化中,扎根于每个雇员之中,没有对手能模仿它,虽然每个人都明白西南航空是怎么做的。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明知你的秘密却仍然无法模仿的话,你就拥有一种结构性竞争优势,那才是“护城河”。
在我看来,实际上仅有四种经济护城河难以被模仿因而得以持久。第一种“护城河”是规模经济,沃尔玛就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有制服租赁业的Cintas公司、Procter & Gamble公司、Home Depot公司和Lowe's公司。第二种“护城河”是网络效应,比如e-Bay、Mastercard、Visa和American Express。第三种“护城河”是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商誉等,迪斯尼、耐克、Genentech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最后一种“护城河”是客户转用其他公司产品所产生的高成本。Paychex和微软是这类护城河的绝佳例子。
仅有这四种竞争优势是持久的,因为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正如一家公司需要建立 “ 护城河 ” 以避免流于平庸,一个投资者也需要建立一些竞争优势,否则他将变得平庸。
每天有8,000只对冲基金、10,000只共同基金和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角逐,你怎么才能建立相对所有这些人的竞争优势呢?你的“护城河”来源于何处呢?
我本人对于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应用对我本人来说,如何去寻找我在中国股市里投资目标的"护城河"呢?我目前仍然在坚持我此前已明确了的三个方向":第一,中国金融业里的优秀企业;第二,品牌消费公司;第三,垄断资源类企业.至于为什么暂时只选择这三个方向,并非只有这三个方向才存在"护城河".而是作为个人投资者,本身的研究能力,观察范围极其有局限.未来扩大自已的"能力圈"当是根本."每个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永远是一个学习者,投资的一生是每个投资者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成功却只属于那些坚持自已的理想而从不放弃的极少数的人们."这句华尔街的格言应当成为我此后投资生涯中的座佑铭.自已不应该学别人狂妄地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批评沃伦.巴菲特,埋怨彼得.林奇;也不必去指责但斌,怀疑林圆.更不必妄想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和掌握之中.我试图脱离每天在股市这个天罗地网般的风险场上宛如惊兔般跳跃,从股价波动中去寻找突围的方向.我更愿意走进前辈投资家和中国股市投资实践者设立的迷局,如锅牛般的爬行,去寻找可能获利的通途.或许以经营者的立场去选择企业,用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理论,对企业外界竞争和整个市场进行客观分析,是我唯一可行的,相对确定性较高的寻找股市宝藏的方法.
我们希望能买下整个公司,或当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时,至少买下80%的所有权。若完全控股形式的购买无法实现,我们会很高兴地通过证券市场的途径购买大型公司的一小部分。我们宁要钻石上的一点光芒,也不要一整块顽石。
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持久的护城河"来保护投资的可观回报。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使得竞争者们不断袭击任何高回报的商业"城堡"。因此,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比如成为行业内成本最低的制造商(GEICO汽车保险公司、批发零售商好事多)或是拥有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是可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商业历史长河中充满"罗马蜡烛"式的公司,仅拥有虚幻的"护城河"并迅速被踏平。
对于"持久"的定义,使我们排除了行业中经常、快速变化的公司。尽管资本主义的"创意性破坏"对社会非常有益,但它破坏了投资的确定性。一条不断重建的"护城河"最终不再是"护城河"。
同时,"持久"的定义也排除了那些完全依靠一名伟大的管理人而成功的公司。当然,一名优秀的CEO对于每家公司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在伯克希尔我们也有大量这样的管理人才。但如果一个公司需要一个超级明星经理来创造财富,那这个公司本身一定不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所有公司可用三种"存款账户"来类比:伟大的账户带给你超乎寻常的高利息,且高利息逐年上升;良好的账户带给你有吸引力的利息,且不增加存款也能享受到;糟糕的账户不仅回报令人失望的低利息,还要你不断增加本金。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公司的定义是:"美丽的城堡,周围是一圈又深又险的护城河,里面住着一位诚实而高贵的首领。最好有个神灵守护着这个城池,护城河就像一个强大的威慑,使得敌人不敢进攻。首领不断地创造财富,但不独占它。"
周年洋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理解
从定位理论来看,一个公司是否成功,不是看它的产品是否优秀(因为在今天的商业战场上,排在同类产品前几位的公司产品质量的差别很小),也不是看它的市场占有率是否第一(拥有定位的产品最终市场占有率会第一,但现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未必具有定位战略),重要的是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
定位不是讲企业本身,而是讲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只要一种产品牢牢印刻在消费者头脑里,当消费者有这类产品需求时,这个公司的产品便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拥有定位的公司,公司产品的销售量会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如果不从定位角度去理解,你就会很难找到具体的原因。这就是定位的神秘所在。
当一个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进入消费者的头脑后,还需要通过在产品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活动等各个方面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地位,巩固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由于人类的头脑喜欢简单、清晰,一个公司除非进入另一个品类,否则只能拥有一个定位,所以拥有定位的企业一定是专业化企业,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谦虚的企业,愿意精于一业而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聚焦于某一个领域的专业化公司最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研究表明,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都是高度集中于核心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多元化的企业能够持续成功的寥寥无几,我们知道的知名企业只有通用电气。
对于分享公司收益的价值投资者来说,选择有定位的公司可以获得长久稳定的收益。从定位角度判断投资公司,你会发现,巴菲特所说的最深的护城河其实是在消费者心里.
陈理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研究
"护城河”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巴菲特评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内在价值的艺术更加成熟。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概念。他说:“最近几年可乐和吉列剃须刀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实际上还在增加。他们的品牌威力。他们的产品特性,以及销售实力,赋予他们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经济堡垒周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没有这样的保护之下奋战。就像彼得·林奇说的那样,销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应当贴上这样一条签:‘竞争有害健康。’”
1995年在伯克希尔的年度会议上,巴菲特对“护城河”的概念作了仔细的描述:“奇妙的、由很深、很危险的护城河环绕的城堡。城堡的主人是一个诚实而高雅的人。城堡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是主人天才的大脑;护城河永久地充当着那些试图袭击城堡的敌人的障碍;城堡内的主人制造黄金,但并不都据为己有。粗略地转译一下就是,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具有控制地位的大公司,这些公司的特许权很难被复制,具有极大或者说永久的持续运作能力。”
马克•塞勒斯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延伸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哪些类型的竞争优势能在竞争中保护你呢?你如何才能拥有一条如巴菲特所形容的宽阔的“护城河”来保护自己呢?
科技并不是“护城河”的来源,如果它是你的唯一优势的话,它最终一定会被模仿。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最佳选择是被收购或者是上市并抢在投资者意识到你并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前抛售自己所有的股份。科技是一种短命的优势,类似的优势还有管理团队、广告战或者热门流行趋势,这些因素会创造暂时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它们会变化或者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一条经济“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的竞争优势,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的优势扎根于企业文化中,扎根于每个雇员之中,没有对手能模仿它,虽然每个人都明白西南航空是怎么做的。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明知你的秘密却仍然无法模仿的话,你就拥有一种结构性竞争优势,那才是“护城河”。
在我看来,实际上仅有四种经济护城河难以被模仿因而得以持久。第一种“护城河”是规模经济,沃尔玛就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有制服租赁业的Cintas公司、Procter & Gamble公司、Home Depot公司和Lowe's公司。第二种“护城河”是网络效应,比如e-Bay、Mastercard、Visa和American Express。第三种“护城河”是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商誉等,迪斯尼、耐克、Genentech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最后一种“护城河”是客户转用其他公司产品所产生的高成本。Paychex和微软是这类护城河的绝佳例子。
仅有这四种竞争优势是持久的,因为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正如一家公司需要建立 “ 护城河 ” 以避免流于平庸,一个投资者也需要建立一些竞争优势,否则他将变得平庸。
每天有8,000只对冲基金、10,000只共同基金和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角逐,你怎么才能建立相对所有这些人的竞争优势呢?你的“护城河”来源于何处呢?
我本人对于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应用对我本人来说,如何去寻找我在中国股市里投资目标的"护城河"呢?我目前仍然在坚持我此前已明确了的三个方向":第一,中国金融业里的优秀企业;第二,品牌消费公司;第三,垄断资源类企业.至于为什么暂时只选择这三个方向,并非只有这三个方向才存在"护城河".而是作为个人投资者,本身的研究能力,观察范围极其有局限.未来扩大自已的"能力圈"当是根本."每个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永远是一个学习者,投资的一生是每个投资者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成功却只属于那些坚持自已的理想而从不放弃的极少数的人们."这句华尔街的格言应当成为我此后投资生涯中的座佑铭.自已不应该学别人狂妄地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批评沃伦.巴菲特,埋怨彼得.林奇;也不必去指责但斌,怀疑林圆.更不必妄想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和掌握之中.我试图脱离每天在股市这个天罗地网般的风险场上宛如惊兔般跳跃,从股价波动中去寻找突围的方向.我更愿意走进前辈投资家和中国股市投资实践者设立的迷局,如锅牛般的爬行,去寻找可能获利的通途.或许以经营者的立场去选择企业,用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理论,对企业外界竞争和整个市场进行客观分析,是我唯一可行的,相对确定性较高的寻找股市宝藏的方法.
恐慌气氛中学习巴菲特获益案例
佐罗先带你看看巴菲特买中石油的背景:" 2003年4月1日,一件陈年往事从香港传出,引发股市的上涨。股神巴菲特买了中石油的股票,持股达到6.31%。此前的一年多内,伯克希尔公司共斥资十几亿港币,悄无声息地蚕食11.09亿股中石油股份。此时的舆论正在狐疑,是该买入呢,还是该卖出?这是个问题。华尔街、香港、伦敦的分析师纷纷发表看法,所罗门美邦等投行正建议沽出中石油,他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中石化(386.HK),香港专栏作者曹仁操则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巴菲特投资中石油,那是 “ 犯傻了 ” 。由于基金经理们信心不足,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中石油股价大幅下挫。但无处遁身的巴菲特丝毫没有留意这些知名分析师的提示,而是轻装简行,继续孤军深入。 4月9日、11日、15日,分别在1.66港元、1.657港元、1.66港元价位买进8049万股、8537.2万股、3141万股;从17日开始步伐加快,当天买进1.7658亿股。4天以后的 4月20日,星期天,北政坛发生人事变动。一时间,香港谣言四起。香港股市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言的伤害,此后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 4月22日,港股最低下探至8331.87点。这同样没有撼动巴氏军团的斗志,甚至连挺进的步伐都没有延误。 2003年4月21日是复活节,香港联交所不开市。孤军深入的巴氏军团在接下来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 4月22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1.668港元价位买入1.62082亿股,23日在1.67港元价位拿下1.0524亿股;24日,也就是北两所大学宣布隔离前夜,在1.61港元价位拿下2.165亿股,持股比例也由 4月9日之前的6.71%一路跃升至13.35%,总持股量为23.47761亿股。巴菲特增持中石油所费资金总额大致为14多亿港元,以简单加权平均计算,成本大致每股在1.65元左右。 4月25日,伯克希尔发布信息披露,宣称持有23.4亿股中石油H股,达到流通股的13.35%,成为中石油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实际控制人中国中央。在巴菲特增持中石油股票之前,中石油 —— 中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很少为亚洲之外的人所了解。巴菲特增持消息传开之后,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如梦方醒,迅速跟进。与此同时,大陆的非典瘟疫也被铁娘子扼住了咽喉,分析师们纷纷唱多中国经济,中石油更是受到多方资金的热捧,从25日到30日,3个交易日之内,中石油H股一路攀升最高涨幅达到12%,中石油纽约ADR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也升近9%。外资机构的大笔扫货已使得H股指数大幅攀升,仅从 5月2日至 6月12日短短一个多月内,H股指数就上涨了19.27%,远超过同期恒生指数10.54%的涨幅。"
那么,既然他认为中石油是家好公司,为什么要把股票卖掉呢?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巴菲特说: “ 你知道的,有很多这样很好的企业,其实我希望我买了更多,而且本应该持有更久,石油利润主要是依赖于油价,如果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很乐观,如果到了75美元,我不是说它就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么自信,30美金的时候是很吸引力的价格,根据石油的价格,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十年石油的价格,我对此并不消极,不过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非常肯定,到75美元一桶的时候我就持比较中性的态度,现在石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75美元一桶。”
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买入中石油和卖出中石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油价。当石油价格较低的时候,他认为石油价格将会上升,石油公司自然会从中受益,所以他买入了中石油;而石油价格很高的时候,他认为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那么,石油公司的利润再要大幅增长将会很困难,所以选择了卖出股票。
巴菲特并没有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他说 “ 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票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购买”,而现在(07年)中国股市的热度很高,他说: “ 我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容易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
对于目前(07年)热度极高的A股市场,巴菲特的看法是: “ 我建议要谨慎,任何时候,任何东西,有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才干了两年就会赚那么多的钱,我不知道中国股市的明后年是不是还会涨,但我知道价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
通过以上的对巴菲特理论精神的学习分析,研究判断后,我们在原油价格向下突破40美元的去年底和今年2月连续关注资源类的大宗商品类的强周期性行业,往往他们的价值就是体现在原油价格极度低落时候,关注并积极买进的股票有:潞安环能,神火股份,金钼股份,中海油服,并因此受益的化工化肥板块,比如沧州大化和湖北宜化.至此获取了一定的投资收益.
我们判断的确定性在哪里,在于人们普遍失去理智的时候,除非世界会马上灭亡,否则过度的恐慌把本身很有价值的资源价格不断折损,就是我们价值投资人捡便宜的时候了!同理大家争先恐后去玩股票,资源价格的上行几乎达到全民共识的时候,大的投行不断吹嘘抬高目标价时候,我会小心拱手相让昂贵的筹码!
那么,既然他认为中石油是家好公司,为什么要把股票卖掉呢?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巴菲特说: “ 你知道的,有很多这样很好的企业,其实我希望我买了更多,而且本应该持有更久,石油利润主要是依赖于油价,如果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很乐观,如果到了75美元,我不是说它就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么自信,30美金的时候是很吸引力的价格,根据石油的价格,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十年石油的价格,我对此并不消极,不过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非常肯定,到75美元一桶的时候我就持比较中性的态度,现在石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75美元一桶。”
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买入中石油和卖出中石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油价。当石油价格较低的时候,他认为石油价格将会上升,石油公司自然会从中受益,所以他买入了中石油;而石油价格很高的时候,他认为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那么,石油公司的利润再要大幅增长将会很困难,所以选择了卖出股票。
巴菲特并没有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他说 “ 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票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购买”,而现在(07年)中国股市的热度很高,他说: “ 我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容易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
对于目前(07年)热度极高的A股市场,巴菲特的看法是: “ 我建议要谨慎,任何时候,任何东西,有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才干了两年就会赚那么多的钱,我不知道中国股市的明后年是不是还会涨,但我知道价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
通过以上的对巴菲特理论精神的学习分析,研究判断后,我们在原油价格向下突破40美元的去年底和今年2月连续关注资源类的大宗商品类的强周期性行业,往往他们的价值就是体现在原油价格极度低落时候,关注并积极买进的股票有:潞安环能,神火股份,金钼股份,中海油服,并因此受益的化工化肥板块,比如沧州大化和湖北宜化.至此获取了一定的投资收益.
我们判断的确定性在哪里,在于人们普遍失去理智的时候,除非世界会马上灭亡,否则过度的恐慌把本身很有价值的资源价格不断折损,就是我们价值投资人捡便宜的时候了!同理大家争先恐后去玩股票,资源价格的上行几乎达到全民共识的时候,大的投行不断吹嘘抬高目标价时候,我会小心拱手相让昂贵的筹码!
林行止專欄:天才加勤奮 造就莫扎特
「一萬小時法則」(the ten-thousand-hour rule),是格力威觀察若干成功人物初入行時勤奮不懈工作後的結論。這裏僅舉大家比較熟悉的「披頭四」樂隊和微軟創辦人蓋茨為例。
「披頭四」於一九五七年成班,到它於一九六四年二月以「英國人來了」的高姿態進軍美國時,足足有七年之久;在此期間,樂隊在英國和德國的「平民夜總會」賣唱,如當廉價勞工,卻是難得的實習機會。「披頭四」是利物浦人,出道初期在該市酒吧演唱,工作並不繁忙,其「唱工」亦未引起少女少男尖聲高叫,可說沒沒無聞;他們受惠最大的是三度應邀赴漢堡脫衣舞廳演唱(當年未有樂與怒歌廳),金錢報酬或「艷福」平平無奇,收穫最大的是為賺取盤纏等於受環境所迫必須每周七天每天八小時在不同脫衣舞廳不停演唱,令「披頭四」到赴美國登台時已一共累積了登台演出時數達一千二百小時(台下練習、排演的時數更多),這是前之所無後亦罕見的紀錄!在漢堡無休止似的演唱,工多藝熟,令「披頭四」技術上更加純熟、默契愈佳,配合得天衣無縫,而且必須學習許多新歌以免太過重複。據「披頭四」傳記《叫喊》(《Shout!》)透露,每次從漢堡回故里,「披頭四」一次比一次成熟和有更佳的舞台紀律及默契,成為他們稍後在美國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本錢!
流行歌星以「勤有功」取勝,格力威指出世界公認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亦如是,由於他六歲便作曲聞名天下,一般人以為他作曲不費吹灰之力,可是其傳世作品大多成於三十歲以後,而這些「巨構」正是這約二十年內不斷創作累積了豐富經驗才獲得的成果。天才如莫扎特的成就亦與「勤有功」不可分割!
微軟創辦人蓋茨長居世界富豪榜首的事,人所共知,心嚮往之者更不在少數,但了解其「苦學」過程的,相信不多。蓋茨出身「中產百萬富翁」(專業人士致富)之家,屬「天才兒童」,在官立小學無所作為,第七級(五年制中學的初一)時轉讀私立湖濱中學,時在一九六七年,翌年,學校的家長會在年度義賣會中籌得三千美元,校方決定把所得購買電腦,成立電腦俱樂室。蓋茨課餘流連於此,樂而忘返,無心功課,體育課永遠「走堂」;當年的電腦得與主機掛鈎,加入「時間分享」機制,收費以使用電腦時間為計算基礎,由於這種機制一九六五年才發展出來,是當年的新科技,使用費用昂貴,湖濱中學很快便要為此籌款……。不久後蓋茨有機會免費使用華盛頓大學的電腦,條件是他協助華大電腦中心解讀一些軟件,在一段長達七個月時間內,他每周七天每天八小時一共在這部主機上消磨了一千五百七十五小時。後來他因故被禁使用此電腦,但很快和後來共同創辦微軟的保羅.阿倫說服華大醫學院電腦部負責人,允許他們在「非繁忙時間」—凌晨三至六時—免費使用該電腦,結果是,當年十五、六歲的蓋茨因而中宵起床潛出家門步行往華大醫學院,日上三竿才攝回房間睡覺。他的母親後來恍然大悟—何以當年每天叫他起床上學那麼辛苦,因為此時蓋茨開完「夜工」剛剛入夢鄉!
事實上,廢寢忘食的「電腦迷」何止萬千,蓋茨之能脫穎而出,與好運不只一端,關係不可分割。湖濱中學把從家長會籌得的資金購買電腦,以至參加「時間分享」機制,在六十年代是極罕見的創舉;而他有機會使用免費電腦以及居所步行可達華大電腦中心及華大醫學院,亦只有少數人才有此方便……。當蓋茨決定不升讀第三年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時,他已有連續七年一共過萬小時的運用電腦經驗─蓋茨估計全球有此機會的人不過五十—符合成功的基本要素「一萬小時法則」!
格力威強調「披頭四」和蓋茨的成功,勤奮和有超常智能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機會,一切便不會這麼順利亦不會這麼成功!
格力威再舉出一些筆者以為讀者尤其是從事教育事業的專業人士和望子成龍的家長應該知道的「勤有功」事例,他指出亞洲中學生的幾何、代數和微積分的成績比美國學生佳,與上學日數較多肯定有關—南韓學生一年上學二百二十天、日本二百四十三日(未引大中華地區的數字),美國只有一百八十天;他又以標榜「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的布朗克斯(Bronx )中學為例,該校學生平均成績優異,應歸功於每天學習時間(扣除午餐及小休)較一般公立學校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上堂時間為上午七時二十分至下午五時,之後學生必須參加「功課俱樂部」、體育活動或「留堂」溫習!
要取得好成績、好本領,「勤有功」是錯不了的。
「披頭四」於一九五七年成班,到它於一九六四年二月以「英國人來了」的高姿態進軍美國時,足足有七年之久;在此期間,樂隊在英國和德國的「平民夜總會」賣唱,如當廉價勞工,卻是難得的實習機會。「披頭四」是利物浦人,出道初期在該市酒吧演唱,工作並不繁忙,其「唱工」亦未引起少女少男尖聲高叫,可說沒沒無聞;他們受惠最大的是三度應邀赴漢堡脫衣舞廳演唱(當年未有樂與怒歌廳),金錢報酬或「艷福」平平無奇,收穫最大的是為賺取盤纏等於受環境所迫必須每周七天每天八小時在不同脫衣舞廳不停演唱,令「披頭四」到赴美國登台時已一共累積了登台演出時數達一千二百小時(台下練習、排演的時數更多),這是前之所無後亦罕見的紀錄!在漢堡無休止似的演唱,工多藝熟,令「披頭四」技術上更加純熟、默契愈佳,配合得天衣無縫,而且必須學習許多新歌以免太過重複。據「披頭四」傳記《叫喊》(《Shout!》)透露,每次從漢堡回故里,「披頭四」一次比一次成熟和有更佳的舞台紀律及默契,成為他們稍後在美國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本錢!
流行歌星以「勤有功」取勝,格力威指出世界公認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亦如是,由於他六歲便作曲聞名天下,一般人以為他作曲不費吹灰之力,可是其傳世作品大多成於三十歲以後,而這些「巨構」正是這約二十年內不斷創作累積了豐富經驗才獲得的成果。天才如莫扎特的成就亦與「勤有功」不可分割!
微軟創辦人蓋茨長居世界富豪榜首的事,人所共知,心嚮往之者更不在少數,但了解其「苦學」過程的,相信不多。蓋茨出身「中產百萬富翁」(專業人士致富)之家,屬「天才兒童」,在官立小學無所作為,第七級(五年制中學的初一)時轉讀私立湖濱中學,時在一九六七年,翌年,學校的家長會在年度義賣會中籌得三千美元,校方決定把所得購買電腦,成立電腦俱樂室。蓋茨課餘流連於此,樂而忘返,無心功課,體育課永遠「走堂」;當年的電腦得與主機掛鈎,加入「時間分享」機制,收費以使用電腦時間為計算基礎,由於這種機制一九六五年才發展出來,是當年的新科技,使用費用昂貴,湖濱中學很快便要為此籌款……。不久後蓋茨有機會免費使用華盛頓大學的電腦,條件是他協助華大電腦中心解讀一些軟件,在一段長達七個月時間內,他每周七天每天八小時一共在這部主機上消磨了一千五百七十五小時。後來他因故被禁使用此電腦,但很快和後來共同創辦微軟的保羅.阿倫說服華大醫學院電腦部負責人,允許他們在「非繁忙時間」—凌晨三至六時—免費使用該電腦,結果是,當年十五、六歲的蓋茨因而中宵起床潛出家門步行往華大醫學院,日上三竿才攝回房間睡覺。他的母親後來恍然大悟—何以當年每天叫他起床上學那麼辛苦,因為此時蓋茨開完「夜工」剛剛入夢鄉!
事實上,廢寢忘食的「電腦迷」何止萬千,蓋茨之能脫穎而出,與好運不只一端,關係不可分割。湖濱中學把從家長會籌得的資金購買電腦,以至參加「時間分享」機制,在六十年代是極罕見的創舉;而他有機會使用免費電腦以及居所步行可達華大電腦中心及華大醫學院,亦只有少數人才有此方便……。當蓋茨決定不升讀第三年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時,他已有連續七年一共過萬小時的運用電腦經驗─蓋茨估計全球有此機會的人不過五十—符合成功的基本要素「一萬小時法則」!
格力威強調「披頭四」和蓋茨的成功,勤奮和有超常智能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機會,一切便不會這麼順利亦不會這麼成功!
格力威再舉出一些筆者以為讀者尤其是從事教育事業的專業人士和望子成龍的家長應該知道的「勤有功」事例,他指出亞洲中學生的幾何、代數和微積分的成績比美國學生佳,與上學日數較多肯定有關—南韓學生一年上學二百二十天、日本二百四十三日(未引大中華地區的數字),美國只有一百八十天;他又以標榜「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的布朗克斯(Bronx )中學為例,該校學生平均成績優異,應歸功於每天學習時間(扣除午餐及小休)較一般公立學校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上堂時間為上午七時二十分至下午五時,之後學生必須參加「功課俱樂部」、體育活動或「留堂」溫習!
要取得好成績、好本領,「勤有功」是錯不了的。
林行止專欄:勤有功難竟全功 觀察入微破迷信
十二月十八日提及格力威的新書《Outliers》。「勤」是成功一項不可或缺元素,「業精於勤」,古有明訓;然而要成功,格力威還指出「雙親的特徵」(parents' traits)及運氣亦不或無;「雙親的特徵」也許可解讀為遺傳因子及「身教」,這是與生俱來、不能選擇的;運氣則純屬巧合。
談及運氣,筆者馬上想起英國 Herfordshire 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思民數年前出版的《幸運要素》(R. Wiseman:《Luck Factor》,2003)所舉的一個例子。話說1994年60歲的珠寶商人 Helzberg 在紐約廣場酒店門外,聽見有人叫「畢非德先生」,他想,莫非在他前面踽踽獨行的人便是「股聖」,上前端詳,果是此公,於是自我介紹、略作寒暄,遞上卡片;一年後,巴郡以「合理價」購下這位計劃退休商人創業的珠寶店。偶遇畢非德只能解讀為幸運之神眷顧,若幸運之神不來,Helzberg 能如願退休嗎?當然,若沒有他30多年的努力,畢非德亦不會收購他的生意。
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諸種弊端並力倡改革而於八十年代鋒芒為盲目獨尊弱肉強食式資本主義的保守學派所掩蓋的哈佛經濟學家葛爾布萊斯(J. K. Galbraith, 1908-2006),於1954年出版的成名作《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第二章〈傳統智慧的概念〉,指出現代人對於現實中一切物事,都有某種定見,思想家及評論家,俱能感受時人的看法,進而提出一些為大眾所樂於接受的觀念,這些觀念,葛爾布萊斯稱之為「傳統智慧」,而經過思想家的細密化、抽象化,慢慢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很多並且提高至權威不可侵犯的地位;可是,不斷「與時並進」的事實顯示,過去說得通的「智慧」,現在未必有效。葛爾布萊斯的目的在提醒世人,沒有什麼理論是可以垂之久遠……。
談及運氣,筆者馬上想起英國 Herfordshire 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思民數年前出版的《幸運要素》(R. Wiseman:《Luck Factor》,2003)所舉的一個例子。話說1994年60歲的珠寶商人 Helzberg 在紐約廣場酒店門外,聽見有人叫「畢非德先生」,他想,莫非在他前面踽踽獨行的人便是「股聖」,上前端詳,果是此公,於是自我介紹、略作寒暄,遞上卡片;一年後,巴郡以「合理價」購下這位計劃退休商人創業的珠寶店。偶遇畢非德只能解讀為幸運之神眷顧,若幸運之神不來,Helzberg 能如願退休嗎?當然,若沒有他30多年的努力,畢非德亦不會收購他的生意。
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諸種弊端並力倡改革而於八十年代鋒芒為盲目獨尊弱肉強食式資本主義的保守學派所掩蓋的哈佛經濟學家葛爾布萊斯(J. K. Galbraith, 1908-2006),於1954年出版的成名作《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第二章〈傳統智慧的概念〉,指出現代人對於現實中一切物事,都有某種定見,思想家及評論家,俱能感受時人的看法,進而提出一些為大眾所樂於接受的觀念,這些觀念,葛爾布萊斯稱之為「傳統智慧」,而經過思想家的細密化、抽象化,慢慢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很多並且提高至權威不可侵犯的地位;可是,不斷「與時並進」的事實顯示,過去說得通的「智慧」,現在未必有效。葛爾布萊斯的目的在提醒世人,沒有什麼理論是可以垂之久遠……。
Monday, March 23, 2009
美大开印钞机 谢国忠:中国应买基金不降息
美联储用自身印出的钞票,直接为政府的赤字买单,这下,美联储似乎再没有任何借口抵挡市场人士关于“印钞票”的指责。但出人意料的是,市场上的指责却远没有想象中的强烈。
不少专家——无论此前赞成抑或反对,都开始认同这点——如今早已到了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美联储还能推出政策,就一定是好政策。至少,是目前境况下的最佳选择。
但对中国这一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而言,美联储的这一“闯入”货币政策禁区的做法可说是亦喜亦悲。
喜的是,在美联储18日宣布上述决定的短短几分钟内,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率一度急降47个基点,价格则由97.78猛涨至101.84,创了至少20年来的单日涨幅新高。悲的是,目前美国国债至少在6万亿美元,美联储购买3000亿美元究竟能在稳定美国国债价格方面起到多大作用?
“单靠美联储的购买就真的能稳定美国国债市场,把利率压在低位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飞离地球一样不切实际呢?”昨日有观点如是形象地表述。
或许,中国还真得考虑一下,“从直升飞机上撒钱”的直升机本(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最新决定,对中国汇率、利率乃至外汇储备的影响。
市场上传言满天飞。
昨日有外汇交易员根据近期的人民币走势猜测,其实中国央行已在抛售美元。对此说,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拥有近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存量的中国,目前只能继续握紧这些存量的美国国债,“即便它将来走势不好”;至于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结构,也只能慎之又慎。
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并不这么看。他的建议是,中国央行应该考虑配置与标普500相关的指数基金,从长期而言人民币一定要与美元脱钩,自由浮动。
昨日亦有专家根据美联储此次数量宽松政策的力度测算,美联储的最新决定相当于为美国降息75个基点,市场也再次猜测,中国央行的降息空间或许已经打开。
对此,谢国忠指出,这一结果可能是根据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估算的,即美元变相贬值带来的实际利率下降,因此不能据此说我国与美国相比有了更多降息空间。
“我认为,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降息,必须维持‘信心’,否则大量资本都会流出。”谢国忠提醒。
不少专家——无论此前赞成抑或反对,都开始认同这点——如今早已到了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美联储还能推出政策,就一定是好政策。至少,是目前境况下的最佳选择。
但对中国这一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而言,美联储的这一“闯入”货币政策禁区的做法可说是亦喜亦悲。
喜的是,在美联储18日宣布上述决定的短短几分钟内,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率一度急降47个基点,价格则由97.78猛涨至101.84,创了至少20年来的单日涨幅新高。悲的是,目前美国国债至少在6万亿美元,美联储购买3000亿美元究竟能在稳定美国国债价格方面起到多大作用?
“单靠美联储的购买就真的能稳定美国国债市场,把利率压在低位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飞离地球一样不切实际呢?”昨日有观点如是形象地表述。
或许,中国还真得考虑一下,“从直升飞机上撒钱”的直升机本(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最新决定,对中国汇率、利率乃至外汇储备的影响。
市场上传言满天飞。
昨日有外汇交易员根据近期的人民币走势猜测,其实中国央行已在抛售美元。对此说,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拥有近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存量的中国,目前只能继续握紧这些存量的美国国债,“即便它将来走势不好”;至于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结构,也只能慎之又慎。
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并不这么看。他的建议是,中国央行应该考虑配置与标普500相关的指数基金,从长期而言人民币一定要与美元脱钩,自由浮动。
昨日亦有专家根据美联储此次数量宽松政策的力度测算,美联储的最新决定相当于为美国降息75个基点,市场也再次猜测,中国央行的降息空间或许已经打开。
对此,谢国忠指出,这一结果可能是根据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估算的,即美元变相贬值带来的实际利率下降,因此不能据此说我国与美国相比有了更多降息空间。
“我认为,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降息,必须维持‘信心’,否则大量资本都会流出。”谢国忠提醒。
美联储出手长期国债 拉开美元崩溃序幕
美国救市真相中国买单!
外汇专家谭雅玲的女儿汤女士最近比较乐。就职北京一家外企的她在其母“熏陶”下,炒汇很多年。不过,她只把炒汇当成乐子,每晚赚100美元就收手。
3月18日,汤女士赚得多了些。彻底贯彻了其母“看空美元”战术的她也很吃惊,一夜跌了这么多。美元指数跌幅当天达到2.95%,已算是天大跌幅了。19日美元指数再跌1.21%。
当晚,全世界的“央行”——美联储,为了力挽经济狂澜于既倒,决定加速运转印钞机。美国东部时间17日14时15分,美联储宣布,有意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相关证券,维持银行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不变。
此举震惊了市场。美元多了价值要跌,但其他商品价格要涨。当晚美元应声暴跌,而美股暴涨、金价暴涨、油价暴涨。
就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心中国外汇储备安全的时候,美国人一方面表态安抚市场,一方面却采取极端手段。市场开始担心:美元大崩溃的序幕拉开了吗?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各方人士,最悲观的看法来自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他表示,如果美联储过分透支信用,可能导致美元崩溃,不过美联储也不希望出现那样的后果。因此,包括谢国忠在内的多方人士都认为,美元疲软走势将成为常态,但是美元崩溃还不至于。
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的影响还是中性的,还要看美联储的后续动作,以及美国经济能否在美元印钞机的推动下走出低迷。
谭雅玲和谢国忠认为,美国加大货币供应,将会产生通货膨胀。谢国忠建议中国使用外汇储备购买能抵御通胀的替代品,比如美股指数基金、增加战略储备等。
伯南克的杀手锏
当美联储宣布将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两房债券时,全球市场都在随之震荡。
美国国债价格随之飙升,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8日16点36分,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53个基点,至2.48%,创下了自1962年1月份下跌54个基点以来的最大跌幅。
道琼斯指数在消息传出几分钟内上涨100点。美联储发表声明前该指数曾下跌约60点。包括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与摩根大通在内的银行股大幅上扬。花旗与美银涨幅均超22%,富国上涨17.5%,摩根大通上涨7.8%。收盘时道指上涨90.88点,报收7486.58点,涨幅1.23%;标普500 指数上涨16.23点,报收794.35点,涨幅2.09%;纳斯达克上涨了29.11点,报收1491.22点,涨幅1.99%。
一切都没有先兆吗?当然不是。
3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说,衰退今年底将见底,美国经济在2010年复苏。这不仅是在给市场打预防针,言下之意还是他已经准备好了最后的“杀手锏”。
作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伯南克,其最大理论贡献来自对1929年“大衰退”的研究。为了战胜那样的衰退,伯南克曾经清楚地表示过,如果购买短期国债难以降低中长期利率,可以直接购买中长期国债。
中国银行环球市场部调研主管袁跃东对《华夏时报》表示,伯南克提前给了市场信息,让市场不至于过分反应,如果美国经济真在年底走出衰退,3000亿美元债券和8500亿美元两房债券,市场还是容得下的。
谢国忠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还是坚持他固有的观点,对于负债累累的美国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破产和通货膨胀。现在,美联储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印刷钞票,制造通胀,让美元贬值,然后全球买单。
“躲猫猫”和“狼来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在担心巨额的外汇资产安全。隔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回应,一定能确保安全。
事实证明,美国人在玩“躲猫猫”,他们的话音刚落,“狼就来了”。美联储采取了直接导致美元贬值的措施,出手长期国债。难怪袁跃东调侃说:“美国人的话从来都可信吗?”
谢国忠则警告,美联储要讲信用,毕竟市场还是相信其声誉的。市场只能相信你一两次,可以认同这是挽救美国经济的无奈之举,但是如果次数多了,无限量印钞票,美元必将大崩溃。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是9000亿美元,目前是1.8万亿。实施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后,负债将达到3万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分析,美联储此举是预期内的事,而且是最后一招,救市方向很明确。但如果再肆无忌惮增加基础货币,全球对其信心会丧失。美联储知道风险还这么做,表明实体经济压力的确很大。
长远未必是坏事
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已达到7396亿美元,比第二的日本多1000多亿,占美国外债的7%。1月底,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比上月回落47亿美元,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速度也明显放缓,1月比上月增持122亿美元,增幅达到去年下半年以来最低。
对于美联储购买长期国债,市场分析是将导致美元贬值,导致通货膨胀。但是短期看,美联储购买债券,对中国政府和商业银行持有的超万亿美国国债、“两房”债券和其他公司债券来说,倒是相对安全。“尽管利息上或许会受损失,起码本金有保证了。”
这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持有美国公司债的债主最大的安慰。谢国忠认为,如果美联储刺激经济措施奏效,中国也将会有很大实惠。因为中国不仅持有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如果在刺激下复苏,必然会拉动中国的出口。
美联储救市,购买长期国债和企业债,直接拉低了债券利率,减轻了财政和企业负担,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市场是对的”,谢国忠说的是美国股市和债市的反应,这个消息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是多重利好,压低债券利率,相当于再次减息。中国股市相信也会跟着美股走好。
以通胀战胜衰退?
至于美元后市怎么走?接受《华夏时报》采访的人士均表示不至于太悲观。最悲观的谢国忠也认为,美联储不会把事做绝。但所有人还是一致认为,美元疲软走势会持续。
中国农业银行外汇交易员张志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宏观层面看,这次美联储购买债券行动相当于减息50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水平实际为0,并且短期无通胀压力。
再看欧元,欧洲央行在降息上比较保守,名义上是反通胀,实际上希望维持欧元的强势地位。因此,长期看,欧元强美元疲软的局面难以改变,这也是各取所需。张志刚分析,近期欧元兑美元还会震荡升值,最终可能会站在1欧元兑换1.4美元之上。“这种趋势可能会维持到二季度初期。”
从长期来看,美元是否崩溃,还要看美联储会不会继续印钞票。张斌认为,是否出现很大通胀、美元大贬值,还取决于美联储会不会适可而止,除非美联储愿意承受长期的经济低迷的结果,收缩比较及时,否则就难保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出现。
谁能猜透美国人的心思呢?就在本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曾表示:如何结束经济下滑?目前看来还没有什么良方。也许是美元的迅速贬值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也许是快速的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债务,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外汇专家谭雅玲的女儿汤女士最近比较乐。就职北京一家外企的她在其母“熏陶”下,炒汇很多年。不过,她只把炒汇当成乐子,每晚赚100美元就收手。
3月18日,汤女士赚得多了些。彻底贯彻了其母“看空美元”战术的她也很吃惊,一夜跌了这么多。美元指数跌幅当天达到2.95%,已算是天大跌幅了。19日美元指数再跌1.21%。
当晚,全世界的“央行”——美联储,为了力挽经济狂澜于既倒,决定加速运转印钞机。美国东部时间17日14时15分,美联储宣布,有意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相关证券,维持银行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不变。
此举震惊了市场。美元多了价值要跌,但其他商品价格要涨。当晚美元应声暴跌,而美股暴涨、金价暴涨、油价暴涨。
就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心中国外汇储备安全的时候,美国人一方面表态安抚市场,一方面却采取极端手段。市场开始担心:美元大崩溃的序幕拉开了吗?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各方人士,最悲观的看法来自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他表示,如果美联储过分透支信用,可能导致美元崩溃,不过美联储也不希望出现那样的后果。因此,包括谢国忠在内的多方人士都认为,美元疲软走势将成为常态,但是美元崩溃还不至于。
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的影响还是中性的,还要看美联储的后续动作,以及美国经济能否在美元印钞机的推动下走出低迷。
谭雅玲和谢国忠认为,美国加大货币供应,将会产生通货膨胀。谢国忠建议中国使用外汇储备购买能抵御通胀的替代品,比如美股指数基金、增加战略储备等。
伯南克的杀手锏
当美联储宣布将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两房债券时,全球市场都在随之震荡。
美国国债价格随之飙升,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8日16点36分,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53个基点,至2.48%,创下了自1962年1月份下跌54个基点以来的最大跌幅。
道琼斯指数在消息传出几分钟内上涨100点。美联储发表声明前该指数曾下跌约60点。包括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与摩根大通在内的银行股大幅上扬。花旗与美银涨幅均超22%,富国上涨17.5%,摩根大通上涨7.8%。收盘时道指上涨90.88点,报收7486.58点,涨幅1.23%;标普500 指数上涨16.23点,报收794.35点,涨幅2.09%;纳斯达克上涨了29.11点,报收1491.22点,涨幅1.99%。
一切都没有先兆吗?当然不是。
3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说,衰退今年底将见底,美国经济在2010年复苏。这不仅是在给市场打预防针,言下之意还是他已经准备好了最后的“杀手锏”。
作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伯南克,其最大理论贡献来自对1929年“大衰退”的研究。为了战胜那样的衰退,伯南克曾经清楚地表示过,如果购买短期国债难以降低中长期利率,可以直接购买中长期国债。
中国银行环球市场部调研主管袁跃东对《华夏时报》表示,伯南克提前给了市场信息,让市场不至于过分反应,如果美国经济真在年底走出衰退,3000亿美元债券和8500亿美元两房债券,市场还是容得下的。
谢国忠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还是坚持他固有的观点,对于负债累累的美国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破产和通货膨胀。现在,美联储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印刷钞票,制造通胀,让美元贬值,然后全球买单。
“躲猫猫”和“狼来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在担心巨额的外汇资产安全。隔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回应,一定能确保安全。
事实证明,美国人在玩“躲猫猫”,他们的话音刚落,“狼就来了”。美联储采取了直接导致美元贬值的措施,出手长期国债。难怪袁跃东调侃说:“美国人的话从来都可信吗?”
谢国忠则警告,美联储要讲信用,毕竟市场还是相信其声誉的。市场只能相信你一两次,可以认同这是挽救美国经济的无奈之举,但是如果次数多了,无限量印钞票,美元必将大崩溃。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是9000亿美元,目前是1.8万亿。实施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后,负债将达到3万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分析,美联储此举是预期内的事,而且是最后一招,救市方向很明确。但如果再肆无忌惮增加基础货币,全球对其信心会丧失。美联储知道风险还这么做,表明实体经济压力的确很大。
长远未必是坏事
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已达到7396亿美元,比第二的日本多1000多亿,占美国外债的7%。1月底,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比上月回落47亿美元,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速度也明显放缓,1月比上月增持122亿美元,增幅达到去年下半年以来最低。
对于美联储购买长期国债,市场分析是将导致美元贬值,导致通货膨胀。但是短期看,美联储购买债券,对中国政府和商业银行持有的超万亿美国国债、“两房”债券和其他公司债券来说,倒是相对安全。“尽管利息上或许会受损失,起码本金有保证了。”
这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持有美国公司债的债主最大的安慰。谢国忠认为,如果美联储刺激经济措施奏效,中国也将会有很大实惠。因为中国不仅持有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如果在刺激下复苏,必然会拉动中国的出口。
美联储救市,购买长期国债和企业债,直接拉低了债券利率,减轻了财政和企业负担,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市场是对的”,谢国忠说的是美国股市和债市的反应,这个消息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是多重利好,压低债券利率,相当于再次减息。中国股市相信也会跟着美股走好。
以通胀战胜衰退?
至于美元后市怎么走?接受《华夏时报》采访的人士均表示不至于太悲观。最悲观的谢国忠也认为,美联储不会把事做绝。但所有人还是一致认为,美元疲软走势会持续。
中国农业银行外汇交易员张志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宏观层面看,这次美联储购买债券行动相当于减息50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水平实际为0,并且短期无通胀压力。
再看欧元,欧洲央行在降息上比较保守,名义上是反通胀,实际上希望维持欧元的强势地位。因此,长期看,欧元强美元疲软的局面难以改变,这也是各取所需。张志刚分析,近期欧元兑美元还会震荡升值,最终可能会站在1欧元兑换1.4美元之上。“这种趋势可能会维持到二季度初期。”
从长期来看,美元是否崩溃,还要看美联储会不会继续印钞票。张斌认为,是否出现很大通胀、美元大贬值,还取决于美联储会不会适可而止,除非美联储愿意承受长期的经济低迷的结果,收缩比较及时,否则就难保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出现。
谁能猜透美国人的心思呢?就在本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曾表示:如何结束经济下滑?目前看来还没有什么良方。也许是美元的迅速贬值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也许是快速的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债务,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
中国是全球最好赚钱的地方
在李驰看来,从全球范围看,未来中国经济是“最好”的地区。他给“最好”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一是能赚钱,二是赚得多,三是赚得快。三个要素都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地方了。
“你说中国经济不行,但好的餐馆吃饭都需要排队。没出过国的人会想象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有多好,但出去回来后你会发现北京、上海比它们牛多了。最近维京航空推出一个活动,北京到伦敦来回机票才3000多元人民币,可我从深圳往返北京的机票还要近4000元呢。”——李驰白话投资式的以小见大。
想想也不无道理。罗杰斯绕着地球跑了一圈后还是认为“中国好”,李驰的这种想法恐怕与他算是殊途同归了。再想起前段时间卧轨的德国第五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因为沽空大众汽车而惨败,其原因就是因为他选错在“中国的轨道上”了。在李驰看来,大众汽车的多数收入来源于中国,沽空它实际上就是看空中国,默克勒想不输也难啊!
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是李驰认为未来几年中非常确定的事情。用他的话说,“在外围经济趋弱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有自己独立行情的时候了”。基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李驰进一步认为“内需拉动”将会是下一轮经济长期增长的主线。
“现在可能有人会担心,内需如何释放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你不要去关心它是怎么释放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是谁现在在买深圳的豪华楼盘,我只知道那些楼盘的价格降了一点后,现在又停住了。做投资你只要明白一条,只要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好,内需就会释放出来。”
不过,李驰也提醒《红周刊》记者,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片面理解他的话。他举例说,城市化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开发商在2007年的时候强调这句话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他们的资金链可能在随后的泡沫破灭中就断掉了。
看好中资金融股
内需拉动离不开金融股,这也是李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重申看好中资金融股的一大原因。
在他最近的一篇博文中,李驰将不久前中投公司“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买三大行的H股”的这番表态,比喻成中央政府签发的一张最大的中资银行股的认沽权证。
在李驰的记忆中,这样的好事在2005年底也曾经发生过,当时 万科A的大股东华润发出10送8的认沽期权。投资者在3.7元附近买入万科A,一年之后如果跌了,就可以3.73元卖给华润,无损失;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只要涨了,收益就全部归自己。“稳赚不赔的好事,在今天又重新上演了。”李驰这样对《红周刊》表示。
不过,他接着强调,这种判断还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从“道”的角度来讲,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股物有所值。“政府可不是傻子。”
李驰回忆他10年前在香港投资IT股的时候,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灾前的平均市盈率在30倍以上,随着泡沫的破灭,这些公司的股价也在不断下跌,这就给投资者很长的时间买“便宜货”的机会。后来,有很多优秀IT公司的经营最终都实现了30%以上的年增长,其股价其后也涨了3~5倍。据李驰观察,现在类似的事情又在A股的大股票身上发生了。虽然大股票的增长率达不到30%这么多,但未来在这些股票上赚到钱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关于市场经济衰退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产生的问题,李驰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担心。“香港1997年的时候也是这个说法,但到了2000年,话就变成‘银行赚了’。原因是因为香港的房价后来又涨了,连烂尾楼都变成优质资产。千万不要在已经很坏的时候,再去猜更坏的情况了。”“惟一可能发生不良资产的情况是,房子还没造,开发商就把钱圈走了。”李驰补充,“但现在国内银行贷款的一整套审批制度很多方面比西方都要严格。”
判断市场不靠情绪靠经验
李驰对《红周刊》表示,他在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买金融类股票正是看好它的防守性。“不是说银行股能涨多少,而是说它基本上没有跌的空间了。不过,这个话现在来讲,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如果它再涨,我们可能又要考虑卖出了。”
在大家都不看好银行股的时候,李驰建仓了。这就是李驰的投资理念:一个大家公认的好公司,所有人都抢,肯定贵;而当市场主流的声音在说一个公司或者行业不值得投资的时候,与之相关的股票肯定便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在市场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结论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就像2007年9、10月份的银行股和地产股,机构一致看好之际实际已是强弩之末。而现在,之前被投资者抛弃的这两个板块又转过头来被大众重新看好时,李驰却已经在认真考虑是否卖出的问题了。
谈话间,他不断强调是“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人们的情绪在主导市场。”“6000点的时候,人们的情绪往往在8000点和10000点;而2000点时,大家的情绪都在1200点或者1000点。而事实的情况是,市场的市盈率离中轴线太远,它就一定会往中轴线上去靠。”
李驰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轴线最差也是15倍的市盈率。有人认为,因为市场存在大小非,所以中轴线要大幅度下降。李驰也同意中轴线会下降的说法,但他认为,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降幅不会太大。因为国际市场上也有一个估值标准,国内的市场相对封闭,所以无论市场估值的中轴线怎么下降,也应该比国外市场高。
“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标准,但是无论是跌下去或是涨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不想用到经验,情绪主导了判断。”李驰就此总结发言。
“我们是懒惰型投资者”
尽管在近期的行情中,金融股走势相对较强,但这轮始自1664点以来的反弹行情,题材股表现得更为风光。面对《红周刊》记者“为什么不考虑在题材股如新能源、政府投资拉动的基建等板块上建仓?”的提问,李驰显得胸有成竹。
“这轮行情涨得好的的确不是银行股,但你得先看看那些涨得多的股票之前跌了多少。就好像美国的花旗银行从55美元跌到1美元,然后上涨3倍,看起来涨幅不错,但股价也不过才3美元。”
李驰笑言,“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懒惰型投资者。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行业和品种不会轻易介入。就好像2005年年底 中信证券从4元多涨起来时,一直到2007年初涨到40多元后,我们才重仓介入一样,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明白到后来才明白了中信的投资价值,投资不仅仅是看股票涨的表面光鲜”。
他这样将投机与赌博进行比较:“有没有听说过,有谁是靠赌博发了大财的?或者有谁通过投机赚了多少亿?答案大家都明白,连父母都教育子女赌博不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已经有18年了,没有人能靠投机长久赚钱。股票短炒的结果就是涨涨跌跌,输输赢赢,而不能像价值投资那样能够保持长期盈利。”
投资就像白开水
巴菲特就是通过价值投资成为世界富豪的。尽管近期媒体对于巴菲特失误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李驰却在提醒人们,不要光想巴菲特这次赔了多少,而要想想他前面赚了多少。
“巴菲特40年赚3000倍,就算跌了一半还有1500倍。所以,可以说巴菲特去年以来的表现是由于运气不佳遭遇了‘黑天鹅’,因为一惯保守和稳妥的美国金融这次成了风暴的核心;但你能想象一个水平低的人,几十年都能保持很好的运气吗?答案很显然。”李驰进一步向《红周刊》记者解释。
在李驰看来,“投机像可乐,投资就像白开水”。因为20%的收益率从一年的时间看是非常缓慢、非常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放在20年、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去看,能够实现这样的复利增长就是一个奇迹了。李驰半开玩笑地说:“可乐,我一年里喝不了几次。”
“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
李驰曾经表示过“金融海啸后自己听到了发令枪声”,而这次的A股暴跌堪比1973年由世界石油危机而引起的股市崩盘,而再往前推约40年则是1929年的金融危机。
李驰觉得这可能和人类的集体心理意识有关,但无论如何 “历史在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李驰说,“现在又回到了1973年。1973年之后的牛市有多大?全球都是牛市。将来回头看,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我认为,这是自1973年以来35年一遇的好机会,或者说在我这一辈子都不一定再有机会碰到这样的下跌了,也算是自己有生以来遇到的一大幸事。”
估值调整到位只是股市上涨的条件之一,流动性回暖是李驰看好A股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带来风险溢价的上升,而利率下降和全球货币发行量大增则为风险溢价下降埋下了伏笔。近期美、欧、日本股市接连下挫,但A股却逆势而上形成背离走势,显示出内地与众不同的资金环境。
李驰认为,在经济状况转差的同时,中国经济体系当中的存量资金依然庞大。另外,与几年前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质地也更让人放心了。但李驰同时也说,“尽管今年股市会上涨,但还不是大牛市归来”。他也不否认自己可能会在3000点之上考虑卖出部分股票。
在李驰看来,从全球范围看,未来中国经济是“最好”的地区。他给“最好”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一是能赚钱,二是赚得多,三是赚得快。三个要素都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地方了。
“你说中国经济不行,但好的餐馆吃饭都需要排队。没出过国的人会想象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有多好,但出去回来后你会发现北京、上海比它们牛多了。最近维京航空推出一个活动,北京到伦敦来回机票才3000多元人民币,可我从深圳往返北京的机票还要近4000元呢。”——李驰白话投资式的以小见大。
想想也不无道理。罗杰斯绕着地球跑了一圈后还是认为“中国好”,李驰的这种想法恐怕与他算是殊途同归了。再想起前段时间卧轨的德国第五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因为沽空大众汽车而惨败,其原因就是因为他选错在“中国的轨道上”了。在李驰看来,大众汽车的多数收入来源于中国,沽空它实际上就是看空中国,默克勒想不输也难啊!
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是李驰认为未来几年中非常确定的事情。用他的话说,“在外围经济趋弱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有自己独立行情的时候了”。基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李驰进一步认为“内需拉动”将会是下一轮经济长期增长的主线。
“现在可能有人会担心,内需如何释放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你不要去关心它是怎么释放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是谁现在在买深圳的豪华楼盘,我只知道那些楼盘的价格降了一点后,现在又停住了。做投资你只要明白一条,只要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好,内需就会释放出来。”
不过,李驰也提醒《红周刊》记者,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片面理解他的话。他举例说,城市化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开发商在2007年的时候强调这句话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他们的资金链可能在随后的泡沫破灭中就断掉了。
看好中资金融股
内需拉动离不开金融股,这也是李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重申看好中资金融股的一大原因。
在他最近的一篇博文中,李驰将不久前中投公司“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买三大行的H股”的这番表态,比喻成中央政府签发的一张最大的中资银行股的认沽权证。
在李驰的记忆中,这样的好事在2005年底也曾经发生过,当时 万科A的大股东华润发出10送8的认沽期权。投资者在3.7元附近买入万科A,一年之后如果跌了,就可以3.73元卖给华润,无损失;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只要涨了,收益就全部归自己。“稳赚不赔的好事,在今天又重新上演了。”李驰这样对《红周刊》表示。
不过,他接着强调,这种判断还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从“道”的角度来讲,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股物有所值。“政府可不是傻子。”
李驰回忆他10年前在香港投资IT股的时候,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灾前的平均市盈率在30倍以上,随着泡沫的破灭,这些公司的股价也在不断下跌,这就给投资者很长的时间买“便宜货”的机会。后来,有很多优秀IT公司的经营最终都实现了30%以上的年增长,其股价其后也涨了3~5倍。据李驰观察,现在类似的事情又在A股的大股票身上发生了。虽然大股票的增长率达不到30%这么多,但未来在这些股票上赚到钱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关于市场经济衰退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产生的问题,李驰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担心。“香港1997年的时候也是这个说法,但到了2000年,话就变成‘银行赚了’。原因是因为香港的房价后来又涨了,连烂尾楼都变成优质资产。千万不要在已经很坏的时候,再去猜更坏的情况了。”“惟一可能发生不良资产的情况是,房子还没造,开发商就把钱圈走了。”李驰补充,“但现在国内银行贷款的一整套审批制度很多方面比西方都要严格。”
判断市场不靠情绪靠经验
李驰对《红周刊》表示,他在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买金融类股票正是看好它的防守性。“不是说银行股能涨多少,而是说它基本上没有跌的空间了。不过,这个话现在来讲,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如果它再涨,我们可能又要考虑卖出了。”
在大家都不看好银行股的时候,李驰建仓了。这就是李驰的投资理念:一个大家公认的好公司,所有人都抢,肯定贵;而当市场主流的声音在说一个公司或者行业不值得投资的时候,与之相关的股票肯定便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在市场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结论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就像2007年9、10月份的银行股和地产股,机构一致看好之际实际已是强弩之末。而现在,之前被投资者抛弃的这两个板块又转过头来被大众重新看好时,李驰却已经在认真考虑是否卖出的问题了。
谈话间,他不断强调是“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人们的情绪在主导市场。”“6000点的时候,人们的情绪往往在8000点和10000点;而2000点时,大家的情绪都在1200点或者1000点。而事实的情况是,市场的市盈率离中轴线太远,它就一定会往中轴线上去靠。”
李驰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轴线最差也是15倍的市盈率。有人认为,因为市场存在大小非,所以中轴线要大幅度下降。李驰也同意中轴线会下降的说法,但他认为,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降幅不会太大。因为国际市场上也有一个估值标准,国内的市场相对封闭,所以无论市场估值的中轴线怎么下降,也应该比国外市场高。
“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标准,但是无论是跌下去或是涨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不想用到经验,情绪主导了判断。”李驰就此总结发言。
“我们是懒惰型投资者”
尽管在近期的行情中,金融股走势相对较强,但这轮始自1664点以来的反弹行情,题材股表现得更为风光。面对《红周刊》记者“为什么不考虑在题材股如新能源、政府投资拉动的基建等板块上建仓?”的提问,李驰显得胸有成竹。
“这轮行情涨得好的的确不是银行股,但你得先看看那些涨得多的股票之前跌了多少。就好像美国的花旗银行从55美元跌到1美元,然后上涨3倍,看起来涨幅不错,但股价也不过才3美元。”
李驰笑言,“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懒惰型投资者。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行业和品种不会轻易介入。就好像2005年年底 中信证券从4元多涨起来时,一直到2007年初涨到40多元后,我们才重仓介入一样,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明白到后来才明白了中信的投资价值,投资不仅仅是看股票涨的表面光鲜”。
他这样将投机与赌博进行比较:“有没有听说过,有谁是靠赌博发了大财的?或者有谁通过投机赚了多少亿?答案大家都明白,连父母都教育子女赌博不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已经有18年了,没有人能靠投机长久赚钱。股票短炒的结果就是涨涨跌跌,输输赢赢,而不能像价值投资那样能够保持长期盈利。”
投资就像白开水
巴菲特就是通过价值投资成为世界富豪的。尽管近期媒体对于巴菲特失误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李驰却在提醒人们,不要光想巴菲特这次赔了多少,而要想想他前面赚了多少。
“巴菲特40年赚3000倍,就算跌了一半还有1500倍。所以,可以说巴菲特去年以来的表现是由于运气不佳遭遇了‘黑天鹅’,因为一惯保守和稳妥的美国金融这次成了风暴的核心;但你能想象一个水平低的人,几十年都能保持很好的运气吗?答案很显然。”李驰进一步向《红周刊》记者解释。
在李驰看来,“投机像可乐,投资就像白开水”。因为20%的收益率从一年的时间看是非常缓慢、非常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放在20年、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去看,能够实现这样的复利增长就是一个奇迹了。李驰半开玩笑地说:“可乐,我一年里喝不了几次。”
“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
李驰曾经表示过“金融海啸后自己听到了发令枪声”,而这次的A股暴跌堪比1973年由世界石油危机而引起的股市崩盘,而再往前推约40年则是1929年的金融危机。
李驰觉得这可能和人类的集体心理意识有关,但无论如何 “历史在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李驰说,“现在又回到了1973年。1973年之后的牛市有多大?全球都是牛市。将来回头看,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我认为,这是自1973年以来35年一遇的好机会,或者说在我这一辈子都不一定再有机会碰到这样的下跌了,也算是自己有生以来遇到的一大幸事。”
估值调整到位只是股市上涨的条件之一,流动性回暖是李驰看好A股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带来风险溢价的上升,而利率下降和全球货币发行量大增则为风险溢价下降埋下了伏笔。近期美、欧、日本股市接连下挫,但A股却逆势而上形成背离走势,显示出内地与众不同的资金环境。
李驰认为,在经济状况转差的同时,中国经济体系当中的存量资金依然庞大。另外,与几年前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质地也更让人放心了。但李驰同时也说,“尽管今年股市会上涨,但还不是大牛市归来”。他也不否认自己可能会在3000点之上考虑卖出部分股票。
战胜熊市
2008年伴随全球的金融海啸,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跌幅已经近73%。自07年9月至08年8月,我们坚守价值投资原则和近似苛刻的选股标准,无论是前期卖出股票的资金还是新客户的资金始终一股没买。从07年10月大盘步入熊市至今年 3月17日,在这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管理的客户资产综合收益率为13.6%。面对这样的收益率,作为总经理的我也只能算是勉强及格,因为并没有达到15%年收益率的最低目标。总体来说,正确的决策多于犯下的错误,而且暂时没有犯下什么太大的错误。在股市经历如此巨大的跌幅过程中怎样能保住本金,又能不错失投资良机呢?
在我看来,投资和经营企业一样,细节往往是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你知道吗?那些在投资上失败的人,正是些连财务报告都没读完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投资成功和充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不管它看似多么的无关紧要,你必须搜寻、验证每个信息,只要与你的投资决策有关,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让你觉得不安的问题或感觉,都要找出答案来。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够彻底,只看他们随手可拿到的信息。仔细研读每一份你所能拿到的财务报表,包括附加的细节批注;求证每一份报表的正确性,以及管理层预估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和业绩;自己动“脚”找出他们的顾客、供货商、竞争对手,以及任何可能影响公司营运的人,问他们细节以求得报表的真实性。除非你有把握自己比98%的投资分析家更了解这家公司,否则不要把钱投资进去。记住:没有额外的努力与付出,成功是不会落在你的身上的。如果随随便便的买入卖出股票就能赚大钱,那么我们这些职业投资人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学会等待。投资就是一个不断等待的过程。发现好企业后等待安全边际的出现,买入股票后等待企业成长带来的回报,卖出股票后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在投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然而也正是这种等待才可能保证我们做到“永不亏损”。无论对企业多么了解,无论企业的基本面多么好,投资者都可能判断失误或过度乐观,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变因素。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股票可以为我们的失误、不可预料的突变留有余地,从而避免亏损的发生。将近一年时间的等待,不仅让我们避免了短期账面亏损,也让我们买到了几倍于当初最高价时的筹码,我们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回报。
要有信心。作股票投资需要有信念。我说的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呢?那就是相信中国会继续存在下去,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相信人们继续会在早上起床时穿上衣服,继续喝牛奶吃早餐,生产牛奶和衣服的公司会继续为股东盈利。相信不思进取的企业终将衰退,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前景的企业将不断创造辉煌。每当我对目前大的形势感到怀疑和沮丧时,我就把精力集中到“更大的画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和各种灾难,仍然存在并走向强大。“更大的画面”是值得了解的,而且也是能够看得清楚的。尽管20世纪以来,美国及中国股市发生大大小小的“灾难”――-每次都有上千条理由让人相信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但是持有股票(好股票)还是比持有债券的收益率高上一倍。这比相信200个专家或是顾问关于经济衰退的预言更能赚钱。
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哲学。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价值投资才可以让你消除恐惧和贪婪!国际投资大师和散户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只投资有价值的公司,并且长期持有,直到他的价格严重超过了合理估值。中国股市从成立起,投机坐庄的盈利情结就贯穿始终,然而,我们至今并没有看到一家企业或个人靠投机坐庄获得巨大成功,相反,更多的是因为坐庄而走向衰败甚至破产,诸如南方证券。应该说正是在漫漫熊市中,才让人们冷静的意识到,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是投资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投资道理很简单,但做到并不容易,并且几百年没有变过,也没有什么更深奥的理论诞生!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依然是今天股票投资的圣经!优秀的管理层,安全边际,选择成长企业,永远是获利的不二法门!
对做投资的人来说,能做到巴菲特每天像跳着踢踏舞一样的心情去上班的毕竟少见。一睁眼,你就要思考所有影响企业与市场的因素,哪怕某个信息源自天边甚至与所投资的企业毫无关联,你也需要抽丝剥茧。遇到忧虑的信息,焦虑便会涌上心头……当然,还有来自客户的压力。为什么理念和现实很难真正的协调统一?为什么有些人在投资中想和做不一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懦弱、侥幸……但这个市场很残酷,你有什么弱点,他就在哪里攻击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变得更睿智、更有远见、更有面临重大压力时做出痛苦抉择的能力和执行力。坦白的说,没有任何事业是容易的,在外人看来一番风顺的事业,其实背后都有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在我看来,投资和经营企业一样,细节往往是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你知道吗?那些在投资上失败的人,正是些连财务报告都没读完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投资成功和充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不管它看似多么的无关紧要,你必须搜寻、验证每个信息,只要与你的投资决策有关,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让你觉得不安的问题或感觉,都要找出答案来。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够彻底,只看他们随手可拿到的信息。仔细研读每一份你所能拿到的财务报表,包括附加的细节批注;求证每一份报表的正确性,以及管理层预估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和业绩;自己动“脚”找出他们的顾客、供货商、竞争对手,以及任何可能影响公司营运的人,问他们细节以求得报表的真实性。除非你有把握自己比98%的投资分析家更了解这家公司,否则不要把钱投资进去。记住:没有额外的努力与付出,成功是不会落在你的身上的。如果随随便便的买入卖出股票就能赚大钱,那么我们这些职业投资人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学会等待。投资就是一个不断等待的过程。发现好企业后等待安全边际的出现,买入股票后等待企业成长带来的回报,卖出股票后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在投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然而也正是这种等待才可能保证我们做到“永不亏损”。无论对企业多么了解,无论企业的基本面多么好,投资者都可能判断失误或过度乐观,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变因素。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股票可以为我们的失误、不可预料的突变留有余地,从而避免亏损的发生。将近一年时间的等待,不仅让我们避免了短期账面亏损,也让我们买到了几倍于当初最高价时的筹码,我们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回报。
要有信心。作股票投资需要有信念。我说的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呢?那就是相信中国会继续存在下去,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相信人们继续会在早上起床时穿上衣服,继续喝牛奶吃早餐,生产牛奶和衣服的公司会继续为股东盈利。相信不思进取的企业终将衰退,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前景的企业将不断创造辉煌。每当我对目前大的形势感到怀疑和沮丧时,我就把精力集中到“更大的画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和各种灾难,仍然存在并走向强大。“更大的画面”是值得了解的,而且也是能够看得清楚的。尽管20世纪以来,美国及中国股市发生大大小小的“灾难”――-每次都有上千条理由让人相信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但是持有股票(好股票)还是比持有债券的收益率高上一倍。这比相信200个专家或是顾问关于经济衰退的预言更能赚钱。
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哲学。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价值投资才可以让你消除恐惧和贪婪!国际投资大师和散户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只投资有价值的公司,并且长期持有,直到他的价格严重超过了合理估值。中国股市从成立起,投机坐庄的盈利情结就贯穿始终,然而,我们至今并没有看到一家企业或个人靠投机坐庄获得巨大成功,相反,更多的是因为坐庄而走向衰败甚至破产,诸如南方证券。应该说正是在漫漫熊市中,才让人们冷静的意识到,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是投资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投资道理很简单,但做到并不容易,并且几百年没有变过,也没有什么更深奥的理论诞生!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依然是今天股票投资的圣经!优秀的管理层,安全边际,选择成长企业,永远是获利的不二法门!
对做投资的人来说,能做到巴菲特每天像跳着踢踏舞一样的心情去上班的毕竟少见。一睁眼,你就要思考所有影响企业与市场的因素,哪怕某个信息源自天边甚至与所投资的企业毫无关联,你也需要抽丝剥茧。遇到忧虑的信息,焦虑便会涌上心头……当然,还有来自客户的压力。为什么理念和现实很难真正的协调统一?为什么有些人在投资中想和做不一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懦弱、侥幸……但这个市场很残酷,你有什么弱点,他就在哪里攻击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变得更睿智、更有远见、更有面临重大压力时做出痛苦抉择的能力和执行力。坦白的说,没有任何事业是容易的,在外人看来一番风顺的事业,其实背后都有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目前的前十珍藏股票
1.工商银行601398
2.贵州茅台600519
3.伟星股份002003
4.伊利股份600887
5.湖北宜化000422
6.金钼股份601958
7.浦发银行600000
8.马应龙 600993
9.云南白药000538
10神火股份000933
前三持有股票占股票市值的75%,前十名占股票总市值的95%以上。总体仓位96%,思路:坚决持有最优秀企业,必要时候可以做一定范围的仓位调整。
更换:沧州大化被湖北宜化取代,潞安被神火取代,近期对前两者轻微加仓,其他不变!前十之外新入选大秦铁路,中国南车,马钢,三只,金融业除上还有中国平安和南京银行。
2.贵州茅台600519
3.伟星股份002003
4.伊利股份600887
5.湖北宜化000422
6.金钼股份601958
7.浦发银行600000
8.马应龙 600993
9.云南白药000538
10神火股份000933
前三持有股票占股票市值的75%,前十名占股票总市值的95%以上。总体仓位96%,思路:坚决持有最优秀企业,必要时候可以做一定范围的仓位调整。
更换:沧州大化被湖北宜化取代,潞安被神火取代,近期对前两者轻微加仓,其他不变!前十之外新入选大秦铁路,中国南车,马钢,三只,金融业除上还有中国平安和南京银行。
熊市17倍盈利的七大秘诀
前面我向大家说了很多投资理念的东西,这一次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件连我本人都感到吃惊的案例,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相信大家从中一定能得到很多启发。
从3万到2亿的“神话故事”
周日坐火车回绍兴老家看望父母,顺便做些调研,实在是惊闻不少。
绍兴不仅出老酒,更出股市高手、老手,出了三位权证大王、一位黄金股大王,更了不起的是出了一位熊市盈利大王。
有一投资者从10年前的3万元到现在的2亿多元,另一投资者从2006年的20几万到2008年底盈利5000多万元,尤其是熊市中17倍的盈利率,更具神话。股市简直成了他们的天下,任由他们驰骋。
这简直难以置信。我自觉也是久经沙场的人了,也听了很多离奇的财富故事,多不靠谱,未想确有其人、其事。
我和他们交流时发现,他们攻城拔寨的秘诀就是这么简单:无论牛、熊,这类投资者积极、主动、灵活、策略、独特的选股方式与及时获利了结,在个股战斗中不恋战。
就是这七大秘诀,让我深思良久。
现在是积极性投资者的天下
积极,是一种战斗者的激情,而保守投资者则选择退出或者持有滞涨的股票。牛市也好,熊市也好,始终是积极的斗牛士、“斗熊士”。只有积极战斗,主动应战,放弃保守,才能积极地抓住机会,并及时获利了结,回避风险。
主动,与保守、被动相对立。机会来了,你得主动建仓,主动出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现金在手里,一有机会,就显得主动,即使持有股票,及时将滞涨的股票换成正在涨的或正准备涨的,这就显得主动,主动对冲。
灵活,在1600多只股票中灵活选股票,很重要。1600多只股票,是马是骡,谁在竞技场上更显神威,拉出来遛遛。股票的价值性、波动性、投机性、滞涨性,都是股票在不同阶段、时点的特点,股票价格波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于这类积极型投资者而言,均采用灵活原则。换股很灵活,出仓也很灵活。这是公募基金经理难以企及的地方。
策略,是股票投资的艺术,是这类投资者的最大特点。对他们而言,永远在讲策略投资。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也是股市吸引投资者的魅力所在。三两天的策略投资,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一旦有风吹草动伺机出击或出仓逃跑。
及时获利了结,这是不贪的最好表示。投资,都想赚钱,而且每次都想赚大钱,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因为股票赚钱实在不易,好不容易建次仓,都想赚更多的钱。可是,价格是波动的,有涨有跌,错落有致。但投资者不能容忍股价下跌,一旦下跌,又显得十分恐慌,为此纷纷出逃,本来是盈利的,没有及时了结,反而是亏损了结。及时了结,积少成多。
不恋战,这是许多投资者做不到的。对于积极型投资者,从建仓到出仓就是短短几天,绝不恋战。因为他们不是庄家,而庄家有建仓、拉升、出仓等几个阶段,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对于积极型投资者而言,如果选中的股票,2至3天内不涨,说明判断有误,就不再恋战,坚决清仓走人。即使是盈利的,再不再恋战。
不后悔,对于永远在战斗的积极型投资者,即使曾经买过的股票日后有惊人的涨幅也不后悔,因为他们始终在灵活地战斗,每次都在抓机遇。每次都在卖出股票后又买进待涨或正在上涨的股票。卖出股票,永不后悔,而且认为是及时的,因为他又在对冲置入新的股票。
核心秘密:选股
独特的选股方式,这是这类投资者的核心秘密。
依笔者的经历,首选的是低价股,有价值,有成长性。第二是上升趋势中,有成交量的。第三是有突发事件公布的(尚未走漏风声的利好消息),则快速抢占筹码。
基本上不依赖内幕消息,不打听内幕。看业绩,看成长性,这是基金经理选股标准。而对于积极型投资者,则偏爱低价有爆发力,易于吸引跟风盘的股票。选择正在上涨或正在接近涨停的股票,常人不敢碰,日后证明往往是上涨的股票。
独特的拉升方式,这是这类投资者的核心武器。
股票一拉就有人跟进,谁都不想错过赚钱机会,这类投资者并不操纵市场价格,只是利用追买拉升,利用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财富效应等心理因素。
轻松拉升后,友军不断追入,形成合力,使股价不断上扬。A股由于没有实行T+0和无涨跌停板制度,才会出现连续上涨或下跌,使股价不断上涨或不断下跌,上市公司迫不得已出公告,股价大涨或大跌才罢休。
而积极、主动的投资者利用交易制度、交易心理,拉升价格或打压价格,屡屡得手。
对冲投资
对冲投资方式,是我一向倡导的方法,也是这类投资者常用的一种方法。
相信中国,相信未来,积极主动,灵活应战。相信今后会传出更多的投资者神话。
从3万到2亿的“神话故事”
周日坐火车回绍兴老家看望父母,顺便做些调研,实在是惊闻不少。
绍兴不仅出老酒,更出股市高手、老手,出了三位权证大王、一位黄金股大王,更了不起的是出了一位熊市盈利大王。
有一投资者从10年前的3万元到现在的2亿多元,另一投资者从2006年的20几万到2008年底盈利5000多万元,尤其是熊市中17倍的盈利率,更具神话。股市简直成了他们的天下,任由他们驰骋。
这简直难以置信。我自觉也是久经沙场的人了,也听了很多离奇的财富故事,多不靠谱,未想确有其人、其事。
我和他们交流时发现,他们攻城拔寨的秘诀就是这么简单:无论牛、熊,这类投资者积极、主动、灵活、策略、独特的选股方式与及时获利了结,在个股战斗中不恋战。
就是这七大秘诀,让我深思良久。
现在是积极性投资者的天下
积极,是一种战斗者的激情,而保守投资者则选择退出或者持有滞涨的股票。牛市也好,熊市也好,始终是积极的斗牛士、“斗熊士”。只有积极战斗,主动应战,放弃保守,才能积极地抓住机会,并及时获利了结,回避风险。
主动,与保守、被动相对立。机会来了,你得主动建仓,主动出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现金在手里,一有机会,就显得主动,即使持有股票,及时将滞涨的股票换成正在涨的或正准备涨的,这就显得主动,主动对冲。
灵活,在1600多只股票中灵活选股票,很重要。1600多只股票,是马是骡,谁在竞技场上更显神威,拉出来遛遛。股票的价值性、波动性、投机性、滞涨性,都是股票在不同阶段、时点的特点,股票价格波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于这类积极型投资者而言,均采用灵活原则。换股很灵活,出仓也很灵活。这是公募基金经理难以企及的地方。
策略,是股票投资的艺术,是这类投资者的最大特点。对他们而言,永远在讲策略投资。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也是股市吸引投资者的魅力所在。三两天的策略投资,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一旦有风吹草动伺机出击或出仓逃跑。
及时获利了结,这是不贪的最好表示。投资,都想赚钱,而且每次都想赚大钱,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因为股票赚钱实在不易,好不容易建次仓,都想赚更多的钱。可是,价格是波动的,有涨有跌,错落有致。但投资者不能容忍股价下跌,一旦下跌,又显得十分恐慌,为此纷纷出逃,本来是盈利的,没有及时了结,反而是亏损了结。及时了结,积少成多。
不恋战,这是许多投资者做不到的。对于积极型投资者,从建仓到出仓就是短短几天,绝不恋战。因为他们不是庄家,而庄家有建仓、拉升、出仓等几个阶段,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对于积极型投资者而言,如果选中的股票,2至3天内不涨,说明判断有误,就不再恋战,坚决清仓走人。即使是盈利的,再不再恋战。
不后悔,对于永远在战斗的积极型投资者,即使曾经买过的股票日后有惊人的涨幅也不后悔,因为他们始终在灵活地战斗,每次都在抓机遇。每次都在卖出股票后又买进待涨或正在上涨的股票。卖出股票,永不后悔,而且认为是及时的,因为他又在对冲置入新的股票。
核心秘密:选股
独特的选股方式,这是这类投资者的核心秘密。
依笔者的经历,首选的是低价股,有价值,有成长性。第二是上升趋势中,有成交量的。第三是有突发事件公布的(尚未走漏风声的利好消息),则快速抢占筹码。
基本上不依赖内幕消息,不打听内幕。看业绩,看成长性,这是基金经理选股标准。而对于积极型投资者,则偏爱低价有爆发力,易于吸引跟风盘的股票。选择正在上涨或正在接近涨停的股票,常人不敢碰,日后证明往往是上涨的股票。
独特的拉升方式,这是这类投资者的核心武器。
股票一拉就有人跟进,谁都不想错过赚钱机会,这类投资者并不操纵市场价格,只是利用追买拉升,利用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财富效应等心理因素。
轻松拉升后,友军不断追入,形成合力,使股价不断上扬。A股由于没有实行T+0和无涨跌停板制度,才会出现连续上涨或下跌,使股价不断上涨或不断下跌,上市公司迫不得已出公告,股价大涨或大跌才罢休。
而积极、主动的投资者利用交易制度、交易心理,拉升价格或打压价格,屡屡得手。
对冲投资
对冲投资方式,是我一向倡导的方法,也是这类投资者常用的一种方法。
相信中国,相信未来,积极主动,灵活应战。相信今后会传出更多的投资者神话。
Sunday, March 22, 2009
美元堕落强于世界大战
一直关注美元,所以敢写这个题目。探讨美元,也顺便审视一下大国更迭之战的潜在可能性。
■ 2008年7月23日,曾对美元说:“美元正在酝酿长期大底,今年四季度前后很有可能开始阶段性走强。这个走强是战略性走强,将以美国战略上亟需改善其国家信誉及其不可回避的金融制度改革所驱动。因此,美元走强可能早于美国经济放缓结束的信号,市场可能以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发动攻势。那时,美元指数72,随后逐渐脱离底部并出现两波强劲上升行情,于11月21日见顶,指数最高88.6,升幅近22%。上扬之凌厉为8年来所罕见。
■2008年12月9日,曾对美元说:“美元断无继续上涨的理由了——滥发美元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信誉受损、美元的国际地位将下降;实体经济恢复难度大、无力实施强势美元政策;随着危机减缓,美国维持美元短期强势的动力会逐步消减。本人以为,在83-88的高位盘整了近两个月的美元,随时都有大幅回落的可能。
从以上分析的种种相关性来看,美元的回落,不可避免地会让商品价格出现回归,这个回归不但要结束过度的下跌,还要不断融进美元贬值的因素,再长期看,就是需求回升对商品价格发挥带动作用。
我在这里做出初步的、谨慎的判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已经探明底部。无论是期货市场投资者还是现货经商商,都要格外警惕,不要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不过,就像本轮人民币贬值不能走太远一样,美元下阶段的走软估计也不应该再创新低。即便是走到75这样的中间价格,也足够给世界相关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了。”实际情况是,次日美元即出现下跌,此后连续5个交易日剧烈下跌,最低见到78,随后开始回升。在该篇之后,中国股市一直上涨,商品期货开始回升。
■2009年2月23日,曾对美元说:“从近几个月以来非美货币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幅度来看,持续走强的美元已经充分实现了其价值。理性预计,没有多少国际机构敢于豪赌美元,美国政府也不得不考虑国际影响而放弃操纵美元继续走强的意图——为继续大规模举债作铺垫本来就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于美国经济继续下滑,美股不断收出新低,美元不应该创近期新高。技术上看,有形成双顶并再度下跌寻底的可能。但愿如此。
当前,美元走势是直接决定世界大宗商品的关键因素,间接决定全球经济前景及预期,只有美元持续回落,才能挽救世界整体通缩,避免过热之后的深度过冷。否则美元就是全球的罪恶!必遭各国谴责和打压!
目前,各界可以密切关注,并决定对大宗商品的投资策略,以及由美元走势决定的全球经济预期。见美元走软有利于避免世界经济深度过冷(2009-2-23)。当时美元指数最高87,此后继续上扬不到两周时间,3月4日最高上摸90。
■2009年3月7日撰文:大视野造就大行情!(2009-3-7),我再对美元说:“美元上涨有前途吗?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至多92点,中长期的顶部等在那里。美国的基本面决定,美元的这轮上涨只是对欧元等资产的回避引发的,是无奈的次选甚至是应急配置的下策。当美国注定将被迫黯然克制其对世界主导力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持续看好美元即将落幕又类似告别演出的虚旺行情呢?所以,美元的上涨只能是暂时的,这符合理性回归的当今时代特色。中期来看,继续做多美元违背常理,是一件让人脸红的投资,风险很大。最近恐怕就有回落的可能,即使上涨,也不值得参与和鼓吹。
再看看美国的农产品期货走势吧,技术上已经跌无可跌。美元一旦止涨,全球农产品的长期牛市将正式再上征途!”这一次,美元乖了,次日开始下跌,至今连续8天收阴,昨日、今日均为深幅下跌,熊气逼人。截至本文结束,今日最低已经83,不知成为哪些人的噩梦了。可幸的是,商品期货回升,资源股、农业股出现上涨。
■这一次,要对美元说的是:哪里止跌?很悲观,千万不要轻言底部。具体数值暂时难下结论,因为需要继续观察美国的美元政策。美国什么政策?狂印美元!这应该是美国金融政治精英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痛苦思考和求索之后的最终抉择,未来的政策取向已露苗头,虽然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抉择。从美国号称“无限量救市”到实际上的“"大规模定量宽松"”、从其再度以7500亿美元救购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到最近美联储宣布至少以3000万美元购买美国国债,中国政府至此才终于意识到,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终将难逃最坏的结局。中国的血汗积累和国家财富,已经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要求美国保全中国在美资产安全,就是对美国即将开始而且可能一发而不可收的滥印美元政策表示严正的抗议。 不过,个人以为,晚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除了眼前的现实主义,美国似乎别无选择。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降了6.2%,创25年最高降幅纪录。自1月份会议以来,美国失业问题已经加剧,现在美国每个月将有逾65万人被裁员,推动失业率升至25年高点。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由原来的9240亿美元增至1.9万亿美元,增幅超过了100%。而且奥巴马政府目前则正在寻求国会批准下一财年3.55万亿美元的预算计划。美国庞大的国际债务以及救市支出,越来越让各国美元储备相形见拙。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能用轰鸣的印钞机避免破产。
拥有“世界货币”的国家的史无前例的巨额债务,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只有空前的滥发美钞才是他的最佳选择。美国还能选择什么呢?难道美国要眼睁睁地面对帝国美梦的破灭而不作为吗?难道它面对内忧外患、国力疲弱的现实,还有能力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来挽救自我的坠落吗?不,美国不敢了,美国的军事开支已经够大了,美国的军事实力若面对未来的中俄联手,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绝对优势,仅此一条,美国不能主动发动战争。此时,若不滥印美钞,短期看将无力阻止国内经济衰退,长期看无法稀释惊人的债务,所以美国别无选择。最后,我要说,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要求美国只能选择让后世子孙祖祖辈辈地替当代美国人偿还债务。美国政治家不干,美国精英也不会答应。绝对不要异想天开了。
“伯南克这个干预主义者!他正在人为制造通胀,变相发放货币,透支财政能力,试探市场底线,积累道德风险,有可能导致美国信用危机。”郭田勇说得不错。但是有什么用呢?美国市场经济大师们还警告美国根本没必要救市呢,但是美国已经内急攻心,早已顾不得许多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即使全世界都在谴责你随地大小便,那又怎么样?对美国,这不过是个小意思了。
美国的选择已经很明确了。抗议没有用。在商届,首先要在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加强自我保护,否则被对手玩儿死,是不偿命、不犯法的。这个规则不是美国一家定的,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大家都有份,你怨不得别人。恐怕除了跟随,其他国家没有别的选择。
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自去年7月以来的美元逐级走强,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发生的?是美国经济最困难的背景下!很难以理喻,对吗?对!说明什么呢?说明全世界的金融资本除了美元别无选择!说明美元还没有任何货币可以替代。应该说,当今美国政要和美国金融家最终选择把增发美元作为出路,多半就是因为这半年来的美元表现给了他们启示和信心。
所以,现在,我对美元说:美元,祝贺你生在美国这个智慧之邦!危难之中显身手,你最终还是美国的救星!你是全世界的主宰!
没什么好不平衡的,要怪就怪你自己,谁让全世界都给美元这个特权呢?谁让全世界的市场都被美元主宰呢?在不能打败美元的情况下,美国迟早还是这个世界的王!欧元虽被看重,但是欧元的主宰者不是铁板一块,而且因为跟随美国过于紧密,中毒之深竟然甚于美国,何谈超越和取代?人民币也曾经有机会,但是人民币太年轻了,步子也太慢了些,事实证明,人民币主宰者的智慧还十分有限,曾经的蠢蠢欲动被接连的境外投资巨亏打压下去以后,仅有的一点雄心也溺亡了。所以,现在美国下手了,今后也就很难从任人宰割的泥潭中全身而退了。
美元泛滥的预期已经很明确,市场肯定会短期报复这种挑战市场经济底限的行为,美元的底牌被人看清了,所以美元开始走弱。这就是本人前期看淡美元的潜在原因。世界各国恨不得赶紧关起自己的大门,彻底避免美元的干扰,但如今闭关锁国无异于自寻死路,谈何容易?!所以,不想被动遭受未来美元持续的金融掠夺,那就请跟美元一起堕落吧!于是,全球各国印钞竞赛的大幕即将拉开,从此开启一个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泛滥新时代。迎接我们的将是旷日持久、经年累月的通货膨胀!
3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声明,将在二级市场购买中长期英国国债,作为其数量放松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于11日正式启动规模为20亿英镑的首批购买计划。之后在18日,日本央行决定将国债购买额度罕见地一次性提高29%,每月购买的数额由1.4万亿日元上升到1.8万亿日元。
未来的日子里,商品价格、资产价格等等,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美元阿,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能明确告诉自己的是:现金为王已经过时了,通缩忧虑从一开始就是弱智。未来你会发现,只有资产才是洪水泛滥时的诺亚方舟,只有股权资产才能让你跑赢所有的挑战!
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国对于国家利益问题向来就是现实主义。这些年来美元已经很泛滥了,接下来很可能深度泛滥。这其实也不都是坏事,关键是投资者和有关利益方如何应对。例如,罗杰斯说原油还能创新高,例如有人预言黄金可能达到2000美元,这都值得研究和重视,这或许很可怕,但也是机会。再例如,或许只有美元的超量供应,才有能力彻底解放中国石油48元入市的小股东,不至于让他们毫无希望。世界就是这样:有离奇的,还有更离奇的。
面对美元的不确定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表象,不要被迷惑,也不必再拿战争吓唬弱智。需要一战的或许是中国,恐怕不是美国。美国胆敢用美元铤而走险地保霸主地位,而中国能否在南海用战争博取国家未来,这才是当今世界的最大悬念。就目前美国境况,应该说,美国深度介入任何与中国直接冲突的战争,其胜算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的。历史机遇再次临门,就看魄力了。中国若敢为核心利益而战,我敢打赌,至少还不至于局面失控。
美国有美元,不需要再度用战争图强谋霸,但是美国在试探,中国是否真的很惧怕战争。这个局面还难以预料。还是看美元吧,堕落是堕落定了,也别发牢骚了,这比世界大战强得多!
■2009年3月20日,我不得不对美元说:美元市场经历暂时的硬着陆之后,当别国开始纷纷抄袭你的策略时,你还可以证明自己才是最强的!
虽然很多国家都很无奈,但这一次美元更多挑战的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仅仅是贬值,还有未来国策和国家地位。早该未雨绸缪!早该淘汰一批败家子儿!此后若再不系统应对,未来恐将更糟。
想起一句话,叫做“强者设计人生,普通人只能面对”,人生如此,国家也如此。中国若跨不过这道坎,中国崛起恐怕遭遇天花板了,只能做二流国家。
■ 2008年7月23日,曾对美元说:“美元正在酝酿长期大底,今年四季度前后很有可能开始阶段性走强。这个走强是战略性走强,将以美国战略上亟需改善其国家信誉及其不可回避的金融制度改革所驱动。因此,美元走强可能早于美国经济放缓结束的信号,市场可能以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发动攻势。那时,美元指数72,随后逐渐脱离底部并出现两波强劲上升行情,于11月21日见顶,指数最高88.6,升幅近22%。上扬之凌厉为8年来所罕见。
■2008年12月9日,曾对美元说:“美元断无继续上涨的理由了——滥发美元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信誉受损、美元的国际地位将下降;实体经济恢复难度大、无力实施强势美元政策;随着危机减缓,美国维持美元短期强势的动力会逐步消减。本人以为,在83-88的高位盘整了近两个月的美元,随时都有大幅回落的可能。
从以上分析的种种相关性来看,美元的回落,不可避免地会让商品价格出现回归,这个回归不但要结束过度的下跌,还要不断融进美元贬值的因素,再长期看,就是需求回升对商品价格发挥带动作用。
我在这里做出初步的、谨慎的判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已经探明底部。无论是期货市场投资者还是现货经商商,都要格外警惕,不要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不过,就像本轮人民币贬值不能走太远一样,美元下阶段的走软估计也不应该再创新低。即便是走到75这样的中间价格,也足够给世界相关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了。”实际情况是,次日美元即出现下跌,此后连续5个交易日剧烈下跌,最低见到78,随后开始回升。在该篇之后,中国股市一直上涨,商品期货开始回升。
■2009年2月23日,曾对美元说:“从近几个月以来非美货币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幅度来看,持续走强的美元已经充分实现了其价值。理性预计,没有多少国际机构敢于豪赌美元,美国政府也不得不考虑国际影响而放弃操纵美元继续走强的意图——为继续大规模举债作铺垫本来就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于美国经济继续下滑,美股不断收出新低,美元不应该创近期新高。技术上看,有形成双顶并再度下跌寻底的可能。但愿如此。
当前,美元走势是直接决定世界大宗商品的关键因素,间接决定全球经济前景及预期,只有美元持续回落,才能挽救世界整体通缩,避免过热之后的深度过冷。否则美元就是全球的罪恶!必遭各国谴责和打压!
目前,各界可以密切关注,并决定对大宗商品的投资策略,以及由美元走势决定的全球经济预期。见美元走软有利于避免世界经济深度过冷(2009-2-23)。当时美元指数最高87,此后继续上扬不到两周时间,3月4日最高上摸90。
■2009年3月7日撰文:大视野造就大行情!(2009-3-7),我再对美元说:“美元上涨有前途吗?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至多92点,中长期的顶部等在那里。美国的基本面决定,美元的这轮上涨只是对欧元等资产的回避引发的,是无奈的次选甚至是应急配置的下策。当美国注定将被迫黯然克制其对世界主导力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持续看好美元即将落幕又类似告别演出的虚旺行情呢?所以,美元的上涨只能是暂时的,这符合理性回归的当今时代特色。中期来看,继续做多美元违背常理,是一件让人脸红的投资,风险很大。最近恐怕就有回落的可能,即使上涨,也不值得参与和鼓吹。
再看看美国的农产品期货走势吧,技术上已经跌无可跌。美元一旦止涨,全球农产品的长期牛市将正式再上征途!”这一次,美元乖了,次日开始下跌,至今连续8天收阴,昨日、今日均为深幅下跌,熊气逼人。截至本文结束,今日最低已经83,不知成为哪些人的噩梦了。可幸的是,商品期货回升,资源股、农业股出现上涨。
■这一次,要对美元说的是:哪里止跌?很悲观,千万不要轻言底部。具体数值暂时难下结论,因为需要继续观察美国的美元政策。美国什么政策?狂印美元!这应该是美国金融政治精英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痛苦思考和求索之后的最终抉择,未来的政策取向已露苗头,虽然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抉择。从美国号称“无限量救市”到实际上的“"大规模定量宽松"”、从其再度以7500亿美元救购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到最近美联储宣布至少以3000万美元购买美国国债,中国政府至此才终于意识到,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终将难逃最坏的结局。中国的血汗积累和国家财富,已经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要求美国保全中国在美资产安全,就是对美国即将开始而且可能一发而不可收的滥印美元政策表示严正的抗议。 不过,个人以为,晚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除了眼前的现实主义,美国似乎别无选择。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降了6.2%,创25年最高降幅纪录。自1月份会议以来,美国失业问题已经加剧,现在美国每个月将有逾65万人被裁员,推动失业率升至25年高点。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由原来的9240亿美元增至1.9万亿美元,增幅超过了100%。而且奥巴马政府目前则正在寻求国会批准下一财年3.55万亿美元的预算计划。美国庞大的国际债务以及救市支出,越来越让各国美元储备相形见拙。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能用轰鸣的印钞机避免破产。
拥有“世界货币”的国家的史无前例的巨额债务,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只有空前的滥发美钞才是他的最佳选择。美国还能选择什么呢?难道美国要眼睁睁地面对帝国美梦的破灭而不作为吗?难道它面对内忧外患、国力疲弱的现实,还有能力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来挽救自我的坠落吗?不,美国不敢了,美国的军事开支已经够大了,美国的军事实力若面对未来的中俄联手,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绝对优势,仅此一条,美国不能主动发动战争。此时,若不滥印美钞,短期看将无力阻止国内经济衰退,长期看无法稀释惊人的债务,所以美国别无选择。最后,我要说,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要求美国只能选择让后世子孙祖祖辈辈地替当代美国人偿还债务。美国政治家不干,美国精英也不会答应。绝对不要异想天开了。
“伯南克这个干预主义者!他正在人为制造通胀,变相发放货币,透支财政能力,试探市场底线,积累道德风险,有可能导致美国信用危机。”郭田勇说得不错。但是有什么用呢?美国市场经济大师们还警告美国根本没必要救市呢,但是美国已经内急攻心,早已顾不得许多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即使全世界都在谴责你随地大小便,那又怎么样?对美国,这不过是个小意思了。
美国的选择已经很明确了。抗议没有用。在商届,首先要在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加强自我保护,否则被对手玩儿死,是不偿命、不犯法的。这个规则不是美国一家定的,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大家都有份,你怨不得别人。恐怕除了跟随,其他国家没有别的选择。
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自去年7月以来的美元逐级走强,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发生的?是美国经济最困难的背景下!很难以理喻,对吗?对!说明什么呢?说明全世界的金融资本除了美元别无选择!说明美元还没有任何货币可以替代。应该说,当今美国政要和美国金融家最终选择把增发美元作为出路,多半就是因为这半年来的美元表现给了他们启示和信心。
所以,现在,我对美元说:美元,祝贺你生在美国这个智慧之邦!危难之中显身手,你最终还是美国的救星!你是全世界的主宰!
没什么好不平衡的,要怪就怪你自己,谁让全世界都给美元这个特权呢?谁让全世界的市场都被美元主宰呢?在不能打败美元的情况下,美国迟早还是这个世界的王!欧元虽被看重,但是欧元的主宰者不是铁板一块,而且因为跟随美国过于紧密,中毒之深竟然甚于美国,何谈超越和取代?人民币也曾经有机会,但是人民币太年轻了,步子也太慢了些,事实证明,人民币主宰者的智慧还十分有限,曾经的蠢蠢欲动被接连的境外投资巨亏打压下去以后,仅有的一点雄心也溺亡了。所以,现在美国下手了,今后也就很难从任人宰割的泥潭中全身而退了。
美元泛滥的预期已经很明确,市场肯定会短期报复这种挑战市场经济底限的行为,美元的底牌被人看清了,所以美元开始走弱。这就是本人前期看淡美元的潜在原因。世界各国恨不得赶紧关起自己的大门,彻底避免美元的干扰,但如今闭关锁国无异于自寻死路,谈何容易?!所以,不想被动遭受未来美元持续的金融掠夺,那就请跟美元一起堕落吧!于是,全球各国印钞竞赛的大幕即将拉开,从此开启一个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泛滥新时代。迎接我们的将是旷日持久、经年累月的通货膨胀!
3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声明,将在二级市场购买中长期英国国债,作为其数量放松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于11日正式启动规模为20亿英镑的首批购买计划。之后在18日,日本央行决定将国债购买额度罕见地一次性提高29%,每月购买的数额由1.4万亿日元上升到1.8万亿日元。
未来的日子里,商品价格、资产价格等等,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美元阿,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能明确告诉自己的是:现金为王已经过时了,通缩忧虑从一开始就是弱智。未来你会发现,只有资产才是洪水泛滥时的诺亚方舟,只有股权资产才能让你跑赢所有的挑战!
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国对于国家利益问题向来就是现实主义。这些年来美元已经很泛滥了,接下来很可能深度泛滥。这其实也不都是坏事,关键是投资者和有关利益方如何应对。例如,罗杰斯说原油还能创新高,例如有人预言黄金可能达到2000美元,这都值得研究和重视,这或许很可怕,但也是机会。再例如,或许只有美元的超量供应,才有能力彻底解放中国石油48元入市的小股东,不至于让他们毫无希望。世界就是这样:有离奇的,还有更离奇的。
面对美元的不确定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表象,不要被迷惑,也不必再拿战争吓唬弱智。需要一战的或许是中国,恐怕不是美国。美国胆敢用美元铤而走险地保霸主地位,而中国能否在南海用战争博取国家未来,这才是当今世界的最大悬念。就目前美国境况,应该说,美国深度介入任何与中国直接冲突的战争,其胜算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的。历史机遇再次临门,就看魄力了。中国若敢为核心利益而战,我敢打赌,至少还不至于局面失控。
美国有美元,不需要再度用战争图强谋霸,但是美国在试探,中国是否真的很惧怕战争。这个局面还难以预料。还是看美元吧,堕落是堕落定了,也别发牢骚了,这比世界大战强得多!
■2009年3月20日,我不得不对美元说:美元市场经历暂时的硬着陆之后,当别国开始纷纷抄袭你的策略时,你还可以证明自己才是最强的!
虽然很多国家都很无奈,但这一次美元更多挑战的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仅仅是贬值,还有未来国策和国家地位。早该未雨绸缪!早该淘汰一批败家子儿!此后若再不系统应对,未来恐将更糟。
想起一句话,叫做“强者设计人生,普通人只能面对”,人生如此,国家也如此。中国若跨不过这道坎,中国崛起恐怕遭遇天花板了,只能做二流国家。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