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Wednesday, March 19, 2008

未能對症下藥美頹勢持續

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六十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可粗略地分為二大階段。第一是美國工業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第二是華爾街大行主導環球金融化。從工業「轉進」金融,是經濟轉型必經之途,但在金融業創造了比天文數字還多的「紙上富貴」的過程中,利潤已和「生產」無關,有的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經濟空洞化」,意味來自金融業(特別是衍生工具)的財富,遠遠比工業生產多。對美國資本階級來說,本土「經濟空洞化」意義不大,受害的是無法與時並進的勞工階級。美國的工業大部分已轉移至中國、印度和其他仍處於經濟發展「第一階段」的國家。這種「經濟分工」,帶來過去十多年的世界經濟榮景。  

憑高超財技無中生有的財富創造,製造了連串投機高潮,大家記憶猶新的股市泡沫、科網泡沫,便是高潮的後遺現象,這顯示有炒得天翻地覆的牛市,便有跌個四腳朝天的熊市。此中的一項特點是,九十年代以來的熊市均十分短暫,原因是工業生產向低成本地區遷移的結果,令聯儲局有維持偏低利率的條件。低利率等於信貸寬鬆,這正是「旺市之母」!旺市非僅指股票市場,需求有增無已的能源及農業以至金屬商品期貨價值莫不騰飛;這種現象極易理解,首先是美國消耗過量能源,在鼓勵開發生化能源之下,相關農作物供不應求,其價遂被扯高;其次是美元泛濫價持續下降,以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便升個不停。當然,中國和印度這二個新興經濟大國對能源(及糧食)需求殷切,亦是令其價格居高難下的因素。據美國能源部的資料,二○○四年中、印每天平均進口八百九十萬桶原油,二○一○年預期一千二百一十萬桶、二○二○年達一千五百五十萬桶;加上工業國人民並未因為汽油價暴漲而少用汽車,據同一資料來源,世界耗油量因此由二○○六年平均每天八千三百七十萬桶增至二○一○年九千零七十萬桶及二○二○年一億零三百七十萬桶!如何滿足這種需求,現在誰亦沒有答案。令人頗以為異的是,燃燒汽油為溫室效應元兇,似為世人的共識,可是,大家仍在盡情地耗油。這固然是大多數人認為保護環境應該「由你」而非「由我」做起,與石油定價貨幣美元持續貶值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這即是說,油價雖然升個不亦樂乎,卻遠遠未達經濟學家心目中的「高價」;經濟學理論指出在市場機制有效運作的條件下,物資即使是產量有限,亦不虞匱乏,因為市場殷切需求上升會搶高價格,付不起錢「嫌貴」者先後退出市場,結果供求趨於平衡……。非常明顯,目前每桶原油雖近一百一十元(美元.下同),但消費者不論國家、企業或個人,仍然如常消費。  

價格未達迫使消費者減少消耗的水平,令石油產量停滯不前的情況備受注目。世界最重要油田如沙地阿拉伯的嘉禾爾(Ghawar)、科威特的貝根(Burgan)和墨西哥的肯塔利(Cantarell),雖不至油盡井枯,但經過三、四十年的抽取,產量均無復當年盛況。近四十年來發現的最大油田是哈薩克的卡薩根(Kashagan),唯油質較差,不但大增提煉困難,成本亦一再超支(原產期二○○五年已推遲至二○一一年,原開發預算五百七十億則增至一千三百五十億);其他大發現均在深海,這包括乍得的杜巴(Doba)、俄羅斯的庫頁島及巴西的塔比(Tupi)油田,它們的特點是開採難度高;至於「地緣政治」影響開採及運輸,已是旁枝末節。  

和八十年代不同,當前名目油價的上漲,並非因為油國禁運(石油出口),而是需求增長無限、供應增加有限(事實是無法增加)及美元愈來愈不值錢有以致之。這種情況短期內無法改善,「油價創新高」將不再是新聞!不少論者認為若經濟衰退需求放緩油價必挫,這種推理完全正確,但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只會略低而不會衰退─起碼在今年內─美國聯儲局有貝南奇掌舵,衰退不易出現,即使經濟增長有輕微倒退,只要信貸鬆動的大環境不變,視汽車為日常必需品的美國人及歐洲人,是不會少開汽車以節省用油的(美國七成以上進口石油提煉為汽油)。除非美國改變「賤美元」政策,油價反覆上升之局難改。  

和石油、黃金以及農作物價格節節上升的趨勢相反,美元價頹勢依然。美國外貿赤字難望改善,因為僅進口石油,今年便會流出四千七百五十億(假如平均每桶油價一百元,今年進口預期為四十七億五千萬桶);更重要的是,從昨天開始,不受聯儲局管制、監督的投資銀行和「主要」股票經紀行,可享受過去數十年只有認可商業銀行才有資格直接向聯儲局舉債的優待。這類過去濫發衍生工具做高槓桿借貸的金融機構財政周轉不靈,貝南奇打破慣例,旨在救它們出險境,可是它們病入膏肓,不僅是資金周轉有問題,而是信用及財務瀕臨破產邊緣(貝爾斯登便是活生生的例子),面對這種困境,進行「急救」是應該採取財政政策─財政部提出由國會透過立法─方是正道。貝南奇顯然斷錯症開錯藥方,其後果是美元價再向下調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