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三个担忧:
1.担忧经济复苏任重道远,出现反复。
中国经济是否回暖,回暖的质量如何,似乎通过分析官方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最新宏观数据之间存在三大矛盾: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的矛盾、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官方PMI和里昂证券公布的机构PMI之间的矛盾、进出口大幅下滑与工业增加值回升和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之间的矛盾。这三个矛盾只能有一个结论:经济复苏远远不是像乐观派所期望的“V型”,也难以出现“U型”,很有可能是“W”型,甚至“L型”。从前四个月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同比继续下滑,虽然环比出现回升,但回升幅度依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如果国家“四万元亿”刺激措施在二季度,最迟三季度还不能见到明显效果,我们就不得不警惕市场步入“L型”状态。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四万亿”刺激措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排除,国家动用其他储存的“弹药”,继续发力。但能动用的基本都动用了。还能有多少“弹药”动用,需要思量。而罗奇在上海举行的小规模媒体见面会上说,受积极财政政策提振,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可能达7%~8%,高于他数月前预测的5.5%,但明年或回落至5.5%~7%。罗奇认为,目前政府采取的依然是和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的应对方法,即通过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经济,然后等待外需的复苏。不过这一经典策略在此次危机中可能失效,因为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下面,外需的复苏恐怕不会像以前一样如约而至,预计美国的消费疲弱仍将持续几年。所以,只要不更坏已经是胜利了。从目前的形势发展来观察,中国经济抑或世界经济走出一个“W型”的概率偏大一些。而且右底应该比左底高。至于高到何种程度谁也无法猜测。时间长度现在也说不准。有可能明年二次探底后就开始回升。也有可能拖两年三年。
2.担忧刺激政策出现摇摆。
由于到五月份中旬,信贷投放就已经“完成”了09年全年的计划,如果仅靠信贷投放来维持投资,会加大投资杠杆率、加剧风险,再投放必然引起重大的后遗症。所以,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对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其含义已经很清楚了,要“调整政策”了。至于怎么调,调整力度如何,只能看管理层拿捏水平如何了。我们在密切关注中。一般来说,下半年指望信贷再度呈现第一季度“狂放”是既不现实,也不允许。平滑的信贷投放,已经不错了。但信贷投放量一旦开始缩减,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其实刺激政策出现摇摆是肯定的,只是摇摆的幅度大小问题。
3.担忧供需矛盾打击市场。
我们之所以不敢把现在的市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牛市”,顶多称为“非典型牛市”,是如下事实对比的结果:牛市:上市公司业绩每年逐步递升。市场融资功能正常,资源配置有序进行。市场不需要讲"故事",也不需要不断的政策刺激。非典牛市:业绩无从谈起。市场融资功能缺失。资源配置无序乱行。市场充斥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故事”。政策扶持不间断,几乎到了“没有利好政策刺激,大盘就不向前走”,类似摇鞭子赶牛,抽一鞭子,牛动一下,不抽,则就卧着不动。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一些“利空”来考验其承受能力。需要“压力测试”,最直接的就是看未来开始的IPO,市场如何反应。只有在利空的打击下,市场依然屹立不倒,届时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说:市场进入牛市了。就目前的市场来说仍属于“救危行情”。什么时候“危机”解除了,而且市场也恢复到正常状态,其中资源配置,融资功能得到正常恢复,而市场依然能够挺住,则可以基本确认市场进入正常“牛市”,而没有这个经历,没有这个考验,遑论牛市,为时过早。
五个矛盾:
1.宏观基本面和微观行业发展的矛盾。
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的“打架”在中国经济历史上已经不是一次了,其中的症结在哪里?是属于正常的滞后效应,还是根本上就虚假繁荣。正常的滞后效应是指宏观数据开始好转一段后,微观数据逐步跟上来。属于前后脚关系。但若是虚假繁荣,剪彩仪式多,烂尾楼也多的话,则问题的严重性就远不是“偶然”打架那么简单了。这方面需要随后几个月的数据验证。 毕竟目前判断时间长度不够,刺激政策的效应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显现。
2.超额信贷投放和实体流入少的矛盾。
虽说,信贷狂放超过五万亿元,但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银行贷款从“左”口袋出,又回到“右口袋”。信贷资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投放到实体经济。据说有80%的信贷资金属于这种状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打架”了。
3.去库存化和继续生产的矛盾。
去库存化,还是继续生产?由于需求不足,库存化问题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很严重,前一段稍有好转,但紧接着继续生产的又使得库存继续增加。不生产,企业停产停工。失业、工人收入减低所带来的一连串问题难以应付。生产了,存到仓库里面,企业又要亏损。不生产不行,生产了也不行。二难悖论,在目前许多企业都是存在的。
4.预计通胀和实际滞胀的矛盾。
通胀还是通缩,一直以来都是专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短期来看,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是:表面上看银行信贷投放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居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有些甚至还是负增长。在一个整体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出现通胀。但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投放的大量的资金,如,M1、M2都在增加,而且增幅很可观,也整体支撑住物价指数。这样通货将维持一段既不通胀,也不通缩,而是滞涨。
5.投资拉动和结构性调整的矛盾。
由于这次金融海啸来得凶猛,使得我们所提倡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实施科学发展的步伐被打乱了。依然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进行最粗狂的投资拉动。最近一段时期,极少有文章论及“结构性”调整问题。但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到时,我国的经济结构仍是粗放型的,所留下的后遗症也要比前几年更严重。
四个不确定: 世界经济何时能够企稳?世界经济调整时间需要多长?中国经济怎样才能企稳?中国经济是否要遭受更大的打击? 这些问题我回答不了,只能指望各国精英们折腾了。
以上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基本面。但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判断,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也许还会有曲折,不过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更坏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即使出现反复,国际金融秩序渐渐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回稳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只是恢复的时间需要多长,目前还难以确定。既然如此,从大的方向来看,股市曲折上涨的主基调应该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资本市场的基本状况
1.动态市盈率,已经接近30倍。
也许有人说,30倍市盈率算啥,比起07年近70倍市盈率还差得很远。但此一时,彼一时。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07年我们的市场的流通量仅仅是大盘总量的三分之一。而目前已经是总量的三分之二在流通,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流通量还将继续增加。全流通时代正在一步步靠近我们。对一个全流通的市场来说,30倍的市盈率显然不能用“低”来形容。凡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整体市盈率基本维持在20-30倍的高限。也许有人说,我们属于新兴市场,理应给予高市盈率。不过,新兴市场不能永远成为我们的标签。再者所谓的成熟市场其实是个伪命题。其划分依据是什么,仅仅因为时间长就认定是成熟市场,时间短就认定为不成熟的市场。其实要划分还是按照市值规模为标准更妥当一些。目前我们的市值水平规模已经不算小了。已经具有成熟市场的一切特征。胡子已经长了不少,还要撒娇吗?
我们只要简单用算术算一算,就知道目前的股指已经相当于5000点了。
2.流通市值分析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大,企业大小非减持的欲望应该可以缓解,或者不减。这对市场稳定也是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盘很有可能不再创新低。但不创新低,不等于就能创新高。从流通市值的变量来看,即使按照静态的流通市值来比较,大盘流通市值回升到历史最高的1月18日的11万亿元的水平,对应的沪市大盘指数也就4600点。更何况,流通市值是不断增加中,比如,11月27日,两市流通市值是4.28万亿元,沪市当时指数是1917点;12月15日,两市流通市值是4.68万亿元,对应的沪市大盘指数是1964点。流通市值和指数的增幅分别是9.34%和2.45%。可见升幅比率不但不同步,而是严重失调。若按照这个比率速度来测算,则大盘流通市值回升到11万亿元,则对应的沪市大盘指数仅仅是3175点。更何况回升到11万亿元的流通市场希望并不大。流通市值回升到8万亿元,则按照这个比率速度,则,大盘高度也就2732点。当然,这个比率速度是动态的,有可能低一些,大盘回升高度也就高一些;也有可能高一些,大盘回升高度就低一些。所以,明年股市的问题,可能不是经济基本面的问题,而是供求关系的问题(当然归根结底是经济基本面的问题)。如果形势更差的话再下大台阶也不是没有可能。按照常态来看大盘极有可能在2700-1400点之间波动。或者更准确的用流通市值估算应该在4万亿到8万亿之间。因此,我把明年定义消化过渡年,这个结论从目前大盘在2000点以下的成交量来看竟然超过5000点以上的成交量,其含义已经很清晰了,大量筹码在不断的涌入流通的事实。这个状况应该维持两年以上,甚至更长。
截至到5月18日,两市的流通市值是7。8万亿,距离笔者所预计的流通市值达到8万亿尚有大概3%的差距。但由于五月中旬前信贷投放已经达到5.19万亿,将计划中的09年的信贷额全部完成,再加上整个经济形势还不稳定,管理层还需要股市涨涨,不但提振信心,同时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刺激整个经济恢复的效果,所以呵护态度依然未变。典型的如IPO迟迟不启动。这样,市场高度也就有必要适当的放宽。但即使放宽,10万亿的流通市值也许是个坎。如果不出意外,指数能看到的高度不应该偏离3000点正负5%。
3.技术分析
从形态来分析,大盘做出一个头肩底后突破颈线位2050点,理论上可看到的量度升幅大约是3200点。这样短期来看,大盘理论上还有12%-18%的涨幅。但市场是否按照“理论”来运行,难以预料。就目前来说,市场实际表现似乎已经透出随时调整的可能。
4.后市预测
那么是不是市场这次见顶了,回落了,就没有机会了?笔者的看法是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认为没有机会了,反倒是长线机会来临。如果我们从大的股市运行结构来看,或者按照波浪理论来分析,似乎都在印证,牛市已经悄然来临。1664点等同于过去的325点和998点。再见1664点的概率微乎其微,除非中国经济出现全面崩溃。
现在我简单的回顾一下我国股市走过的几个大浪。
1990年-----1992年,第一推动大浪,(95点---1558点)涨幅1540%。
1994年-----2001年,第二推动大浪,(325点---2245点)涨幅590%。
2005年----2007年,第三推动大浪,(998点----6124点)涨幅513%。
2008年11月---?,第四推动大浪,(1664点---?)
这个推动浪有多大,耗时有多长,似乎现在讨论显然是算命式的。但基本轮廓已经走出,所以,我们只要按照市场运行节奏操作就是了。其他也不需要过细地考虑。
股市结构来说,一般可将市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线资金(也可以理解为长线资金第一次入场)入场造就一轮较大行情。二是:接着出现剧烈回吐,迎来长线资金二次入场。随后进入第三阶段,市场逐步攀升,开始步入真正的“牛市”。目前我们的市场正处于第一阶段上升的尾端,随时会出现二次回吐。由于二次回吐时,市场再次响起“熊市”又来了的齐奏。往往市场回吐也比较剧烈。有时甚至会回吐完第一阶段的升幅,那只是“熊”的虚张声势,属于“熊”的最后一次撒泼,随之而来的将是波澜壮阔的更大的“牛市”。当然,至于“熊”“牛”转换需要多长时间,在何时发生,需要基本面的配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旦熊牛转换后再起的一波行情,其涨幅最少是第一波上升的1.618倍。
5.投资策略:
目前已经不适宜再大规模介入了,如果介入也属于短线进出。本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基本策略,尽可能保存实力。只有保存了实力,才有可能再下一次回调中有足够的弹药买到便宜的筹码。既然是短线操作,依然力求捕捉热点,快进快出。一味死等硬捂,不是目前的操作策略。只有等到下一次股指出现剧烈回调,才可以长线买入后捂住不动,等待收获丰硕的果实。基本思路是:短线顺势而为。中线择机卖出。长线等待回调。
至于品种的选择,到时市场会作出明确选择。不过,只要是牛市来临,每个品种都有机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