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周五。市場憧憬美國經濟見底、內地經濟復甦,港股甫開市即收復萬五點心理關口,午後升勢持續,恒指收報15520點,升564點或3.8%。國指收9084點,升288點或3.3%。
總結一周,港股經過上星期溫和調整後,本周回升262點或1.7%。國指一周進賬105點或1.2%。至於整個4月,恒指累升1944點或14.3%,為年半以來最大單月升幅,也是連續兩個月上揚。國指也是連升兩月,全月進賬1014點或12.6%。
5月期指收報15387點,升598點,低水133點;6月期指收報15311點,升601點,低水209點。
羅耕兄昨天在其大作中對2003年沙士改寫了本港經濟及股市歷史不以為然,令老畢想起當年坊間另一種最流行的說法:香港經濟否極泰來,全賴阿爺施恩,推出自由行和CEPA等救港政策。
你很難否定這些措施對本港復甦的貢獻,沒有CEPA、沒有自由行,香港經濟股市肯定插得更深。不過,從邏輯出發,如果沙士令港股「終極一跌」提早降臨之說成立,那麼有沒有中央救港,真的有那麼大的分別嗎?正如羅耕所說,香港在沙士後否極泰來,轉捩點是環球復甦;沙士、阿爺救港的影響力,看來同被誇大。
百年如一日
講番豬流感,日本一名由美國回國的女子,懷疑感染豬流感,老畢對此有不祥之感。如果該名日本女子確實是從美國「中招」,那就表示美國已經「失陷」,由於亞洲與美國的交通旅遊非常頻繁,病毒若是強橫的話,中、港兩地就很難守得住。
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呼籲國民未來五天留在家中,並暫停所有機構的非必要服務和運作,以減低感染機會。疫情發展至要「變相全民隔離」,商業運作停頓五天,對經濟的「殺傷力」不言而喻。
從爆發至今,幾乎每一篇論述疫情的評論均提及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但本地關於豬流感與股市關係的分析,大都以03年沙士前後恒指走勢為本,從中推敲疫症是危是機。
1918年距今接近一世紀,其時資訊、醫療科技以至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協作,遠不如今天發達,投資者對疫情所知甚少,股市不可能像今天那樣,第一時間對疫情變化作出反應。可是,正因資訊不靈卻死人無數,公眾唔知發生乜事,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面對世紀疫症,比現代人更無助更驚惶,股市也更易出現恐慌性拋售。
然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從附圖可見,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期間,美股道瓊斯指數走勢大致平穩,未見特殊波動。
道指在同年秋冬交替也就是死亡人數高峰期雖跌得較多,但幅度不過一成。翌年春天,大流感開始受控,美股隨即出現強而有力的升勢。
1918和2009年兩次「疫市」,中間相隔近百年,但從美國出現國內第一宗豬流感死亡個案、世衞提升警戒級別至第五級,華爾街卻「無動於中」,香港則繼續有大量資金流入、金管局連番入市壓抑港元強勢,可見防疫歸防疫,炒股歸炒股;投資者不放過任何搵銀機會,百年如一日。
真假強勢股
老畢昨天提到,美國愈受消費者勒緊褲頭打擊的股份,表現就愈佳,當時還搞不清到底是市場先知先覺,還是投資者愈墮落愈快樂。看過美國首季GDP報告後,老畢不得不認同股市比經濟行先一步。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標普五百指數3月9日至今大幅反彈近三成,但真正稱得上強勢股的只有兩類——非必需消費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科技股。金融股反彈勢頭看似強勁,但離二百天移動平均線仍達22%,其他如能源、工業、醫療保健、公用等,全部低於二百天線,只有非必需消費品和科技股例外。
美國經濟上季整體收縮6.1%,但消費開支卻錄得2.2%升幅;連同較早時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一起看,投資者在經濟低迷中熱捧消費股,絕非不可理喻。
內銀股已陸續公布首季業績,大家都留意到貸款業務增長快速。《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文章引用的數據顯示,內地銀行第一季新增貸款達到4.6萬億元人民幣,比2007年全年還多20%。
單是3月份銀行新增貸款就超過1.9萬元億人民幣。論者認為此一增長速度太快了,如果不收一下,就不是刺激經濟,而是信貸過度擴張,後果非常嚴重。
借貸熱須防後果
彭博社的Philip Lagerkranser亦撰文質疑這次狂風掃落葉式的信貸熱潮,是否達到真正的目標?中國錢多令人眼紅,這還包括輕易得到銀行借貸的國企、地方政府機構,面對如此低成本,又似乎沒有什麼後果的「政策借貸」,用不着也先拿一筆,結果會怎樣?為銀行平添一筆好難清理的壞賬囉。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大銀行積累大量不良貸款,結果1999年,中央成立四間資產管理公司(華融、長城、信達、東方),合共接收1.3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整件事前後折騰了十年,好不容易才解決問題,現在如不審慎行事,噩夢隨時重來。
老畢較早前已提出中國「權錢圈子」的問題,今次借貸即使不存在太高的壞賬風險,但如果只有圈內的國企、地方政府機構才可受惠,中小企仍然信貸難求,那對重振出口及提高就業,就沒有什麼實際效果可言。
Philip Lagerkranser提醒投資者,內地銀行的壞賬問題透明度不高,很可能三年之後才會反映出來。今年首季內銀股交出的業績過得去,但老套講句,大家對今次借貸熱的後遺症不可不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