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伊利和平安两大优秀公司,同时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安全边际。这两只股票凌通同时都持有,但在它们股价暴跌的时候,凌通追加了平安的投资,却没有追加伊利的投资。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认同伊利产生了安全边际,事实上,凌通认为伊利和平安都出现了安全边际,这一点我们确信无疑,但为什么我们追加了平安的投资,对伊利的投资却按兵不动呢?这涉及安全边际操作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则----“精确打击”原则。这个原则是,引发危机或引发下跌的负面事件一定要透彻明了,一定要让投资人知道这个负面事件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持续时间会有多长,只有负面事件的最坏情况和持续时间明确,对企业的损害程度清晰明朗,并且全部展现出来这时,才适合于介入和操作。
虽然平安在富通上巨亏200多亿人民币这个事件让股价崩塌,但是,这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却是完全清楚的。平安200多亿的巨亏,影响的只是08年的当期收益,09年以后,该事件就不会再影响中国平安的经营了。也就是说进入09年,事件对平安的负面影响会完全消失。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额度、影响的持续的时间和消退的时间都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如此清楚的情况下,凌通买入平安。凌通在08年末买入平安时,就知道其股价在季报发布时会回归到合理的位置,这并不是凌通聪明,而是事情非常明确。我们介入平安,是在对“敌情”无所不知的情况下介入的。
伊利在危机爆发以后,其股价崩塌,出现了安全边际。虽然凌通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判断,即三聚氰铵对乳业企业的影响迟早会过去,也一定会过去,乳业市场的竞争结构和两大乳业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但是,在三聚氰铵事件爆发之后,伊利到底损失了多少钱,事件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及何时能够消退,这些具体的信息和资料,在当时不仅投资人无从可知,就连伊利的掌舵人也是心中没谱的。伊利的股价从18、19元跌到了6、7元,这绝对形成了安全边际,从战略投资的角度讲,买入没有问题,但是,在情况不明的时买入实际是短线投机。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需要在投钱之时,知道事件会持续多久,事件最坏的影响是怎么样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在什么时候和何种条件下消退。 这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操作方法。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办法预知伊利最坏会坏到什么程度,以及伊利在此次事次中受影响的周期有多长。虽然从大的长期角度讲,危机迟早会过去,半年过不去,一年会过去,一年不行二年,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却是需要精确预估危机的方方面面的。凌通历史上几十次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在投钱的时候,都基本上知道危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何时危机会消退,甚至知道危机所造成的最严重和最恶劣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这三个条件是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在投钱的时候一定要知晓的。从凌通自身的实践来说,不知晓这三个条件,一般不下单。当时没有下单买伊利,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当时确实不知道危机的具体进程。
当时我们的策略是等待伊利公布年报后再下单,因为年报必定是巨亏的,这个巨亏将已经反映出最坏的影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年报发布的时候,安全边际已经消失了,而且它的季报还反映出企业已经恢复正常,从而下单机会就更没有了。在这点上,凌通认为基于安全边际操作时,要坚持精确预估的“精确打击”的原则。平安的那种危机完全是清清楚楚的,损失多少,持续多久和何时消退都很清楚,这相当于掌握了敌人的全部信息,即时下单就可以获利。而伊利这个事件,比较混顿,没有办法精确预估,固而没有下单。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 就是你若真地算不到精确情况,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下场也是对头的,但是,那样做属于长期宏观战略投入。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是标准的短线操作,过去凌通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快的一个月股价上涨百分之几十,慢的也就三四个月可以获利。对平安和伊利进行的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获利比较慢,历时有半年,所以,短线的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要进行精确预估。 宏观战略投资是不管那些细节的,宏观战略投资就是在公司最倒霉的时候不顾一切地买入,对于什么时候危机消退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危机终究要消退。这就是基于安全边际的精确的短线操作与长期宏观战略投资在操作方法上的不同。
以上就是凌通对基于安全边际的操作所作的思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