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退市」已成了股民口中熱門的話題,每逢股市出現調整,股評人也很喜歡以市場擔心退市為理由來解釋股市的調整。
但是,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是明明白白地,說退市行動最早是明年第一季季末才考慮;中國發改委也明確地說,今年第 4季的貨幣政策不會變,依然是寬鬆的。為甚麼股民總是不信中美兩國財經官員的話?
經濟一日未正式復蘇,是不可能有退市行動,當經濟復蘇了,企業利潤增長,退市的可怕性也降低了。過去,往往利率開始回升的初期,股市依然上漲,因為企業的利潤開始出現明顯的增長,股價始終還是反映企業的利潤。
中國遠洋(1919)母公司中國遠洋集團預測,在今年年底前,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會上升80%,達4000點水平。
對航運公司而言,運費上漲 80%,利潤的漲幅則不止上漲 80%,因為成本不變,收入上漲 80%,利潤的漲幅可以增加不止兩倍,這是為甚麼 2007年航運股的股價會在短短的數個月狂升不止一倍。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Tuesday, October 6, 2009
Monday, October 5, 2009
你有巴菲特这样的定力吗?否则都是瞎掰
巴菲特的成功诚然依赖于很多优秀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这些都很重要,然而这里我想强调的却是更重要的、很好理解的、很简单的却是最难学的,几乎很少人把它提到首要位置:对原则坚持到底的定力。所有成功者的成功法则,深究起来,一旦说破,都会认为简单得“不过如此”。然而,真的是不过如此吗?
巴菲特对原则的坚持到底,近乎冥顽不化、不可理喻、难以想象、无法理解!巴菲特只要自己没搞懂的东西就坚决不碰,哪怕是好朋友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我们想一想吧,巴老毕生积累的600多亿美金资产都可以完全交给盖茨夫妇打理,可见他对于比尔盖茨的信任和了解,也可见他们之间的交情。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正式买过微软哪怕一股股票(作为比尔盖茨生日礼物买的不能算正式投资吧?),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要知道,他是可以随时操起电话直接和比尔盖茨通话的人,有多少投资者具有他这样方便、优越的投资微软的条件呢?可是,巴老只要自己搞不懂或不喜欢,即使是好朋友的公司,他也不买,无论有多少理由,无论他多么信任这个人,也无论这家公司有多么赚钱。这样对简单原则坚持到底、毫不动摇的定力,几个人有?!
这再一次验证了一点:最简单的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难学的。看看我们自己,对于一个公司及其所属行业完全是一知半解,甚至连财报都没有看过,却敢于重金投资、大笔持有,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要长期持有!作风漂浮,只学表面和皮毛,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大悲哀,莫过于此!
要知道,很多时候投资者不是输给了市场,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坚守原则,战胜自己,不要输给自己,才能不输给市场,这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否则,其他说再多都是瞎掰!
巴菲特对原则的坚持到底,近乎冥顽不化、不可理喻、难以想象、无法理解!巴菲特只要自己没搞懂的东西就坚决不碰,哪怕是好朋友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我们想一想吧,巴老毕生积累的600多亿美金资产都可以完全交给盖茨夫妇打理,可见他对于比尔盖茨的信任和了解,也可见他们之间的交情。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正式买过微软哪怕一股股票(作为比尔盖茨生日礼物买的不能算正式投资吧?),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要知道,他是可以随时操起电话直接和比尔盖茨通话的人,有多少投资者具有他这样方便、优越的投资微软的条件呢?可是,巴老只要自己搞不懂或不喜欢,即使是好朋友的公司,他也不买,无论有多少理由,无论他多么信任这个人,也无论这家公司有多么赚钱。这样对简单原则坚持到底、毫不动摇的定力,几个人有?!
这再一次验证了一点:最简单的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难学的。看看我们自己,对于一个公司及其所属行业完全是一知半解,甚至连财报都没有看过,却敢于重金投资、大笔持有,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要长期持有!作风漂浮,只学表面和皮毛,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大悲哀,莫过于此!
要知道,很多时候投资者不是输给了市场,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坚守原则,战胜自己,不要输给自己,才能不输给市场,这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否则,其他说再多都是瞎掰!
Sunday, October 4, 2009
买房子的进展 4
之前有个报价被屋主拒绝。我们开价RM180K,屋主决定不卖,也没有告诉我们想要卖多少钱。
2个星期前,我在报章看到同一区的某个单位报价RM195K。
结果我们2个人,分别被不同的Agent带我们参观这个Unit。后来才得知是同一个单位。
屋主这次要价RM185K。看来他们是急着要卖的。由于屋子的问题,不容易吸引买家,我们决定站稳RM180K的价格。目前就等待屋主考虑。
经过参观,我们相信这家房子需要20K来翻新和购买家私、电器。
购买的手续费要花RM10K。所以总成本大约是RM210K。
银行估价大约是RM200K,借贷RM180K。
目前同样单位的成交价大约是RM230K-RM240K。
租金是RM1200-RM1400
取平均RM1300。
管理费加杂费,每月RM200。
借贷30年,利率4%,每个月供款RM860。
每月正现金流= RM260
借贷30年,利率5%,每个月供款RM966。
每月正现金流= RM154
借贷30年,利率6%,每个月供款RM1080。
每个月正现金流= RM20
这项投资的特点是安全空间比较大。
即使BLR上涨到8%(借贷利率是BLR-2% = 6% ),租金还是可以维持正数的现金流。
所以,我们坚持报价RM180K。
2个星期前,我在报章看到同一区的某个单位报价RM195K。
结果我们2个人,分别被不同的Agent带我们参观这个Unit。后来才得知是同一个单位。
屋主这次要价RM185K。看来他们是急着要卖的。由于屋子的问题,不容易吸引买家,我们决定站稳RM180K的价格。目前就等待屋主考虑。
经过参观,我们相信这家房子需要20K来翻新和购买家私、电器。
购买的手续费要花RM10K。所以总成本大约是RM210K。
银行估价大约是RM200K,借贷RM180K。
目前同样单位的成交价大约是RM230K-RM240K。
租金是RM1200-RM1400
取平均RM1300。
管理费加杂费,每月RM200。
借贷30年,利率4%,每个月供款RM860。
每月正现金流= RM260
借贷30年,利率5%,每个月供款RM966。
每月正现金流= RM154
借贷30年,利率6%,每个月供款RM1080。
每个月正现金流= RM20
这项投资的特点是安全空间比较大。
即使BLR上涨到8%(借贷利率是BLR-2% = 6% ),租金还是可以维持正数的现金流。
所以,我们坚持报价RM180K。
分享集:吊“股”战场文
“吊股战场文”是唐朝文学家李华之力作,全文约700字,写一个古代战场的景况,遥想由古至今在战场中激战的壮烈情景,1千300年后的今天,读之仍令人怵目惊心。
我在50年前读高中时读此文,爱其文字简练,声韵铿锵。如今从“古文观止”中重读,惊觉文中所写古战场之惨状,俨然就是“股”场之真实写照。
俨如“股”场真实写照
股场战场,虽无真枪实弹,近身肉搏,然而股场中挖空心思,斗智斗力,尔虞我诈,斩将搴旗,其激烈程度,绝不逊于一场真枪实弹的大战,发轫于美国的次贷风景,殃及全球,若非全球经济大国,群起自救及互助,全球经济,恐难幸存。
浩劫过后,全球经济损失数以万亿美元计,比美国进军伊拉克高出数十倍。
各国经济疮痍满目,不少国家,濒临破产边缘,不少百年企业,从此一蹶不起,这跟“吊股战场文”中所描述的惨状,有过之而无不有及,如今,凭吊血淋淋战场中的牺牲者,不亦宜乎?
在股市中搏杀的人,中国称为“股民”,这实在是一个极为传神的名词,中国人口13亿,就有1亿3000万个股票户口,等于一支1亿3000万人的军队,在股市这个战场中,抢时杀出,声势之浩大,令人难以想像。
在大马,根据统计局的数字,就业人口约为880万,约等于250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口之家,有一人是上班族)。
又根据大马股票交易所在年报中所披露的数字,在2008年12月31日时,中央存票制(CDS)的户口多达390万个,在过去两年中,每年增加15万个新户口,则目前的户口总数应已超过400万个。
换句话说,在大马的上班族中,有投资股票的高达四十五巴仙。
请大家想像一下:大马股市是一个战场,有400万大军,长年累月在这战场上,冲锋陷阵,是何等雄壮的景观?
再想像一下,这400万人,99%或是闭着眼睛,在股市的战场中横冲直撞;或是毫无方向感,只跟着别人盲目乱撞,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这样的乌合之众,有可能在股市中打胜仗吗?
十个散户九个输
有人说:十个散户九个输。一个打胜仗的,肯定是有组织,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又粮草充足的大户——他们就是长期投资的大户,运筹帷幄的基金,以及空降而来的国际投资家。
股市有如一个筛盘,每一轮的牛市,能留在筛盘上的,都是财雄势大,精兵粮足的大户,散户宛如游兵散勇,都从筛孔中落下去,从此消声匿迹,只有留在筛盘上的,依旧笑春风。
若如此,身为散户的我们,岂不是应该远离股市,以免惹火烧身?
散户有无可能火中取栗,分享股市这块经济蛋糕?又如何在这场势力,悬殊的财力争夺战中,不但可以全身以退,而且带走一些战利品?
智取照样可斩将搴旗
实际上,在股市的角力战中,散户若能避重就轻,以智取而不以力敌的话,照样可以斩将搴旗,最低限度,也可以使大户奈何他不得。
以下是我在40年股市实战中所总结出来的心得,供散户参考:
1 粮草充足:你用来买股票,必须在数年之内不必动用的储蓄,这样你才有可能作持久战,能持久,方能胜多败少。
2 武器粮良:你的武器就是对股市和你所投资的企业有深入的认识。坚持不了解,或有疑虑,就宁愿错过,不愿买错。
3 策略正确:反向、反向、反向,机会是熊市中,不是在牛市中。
4 在买进之前,问自己:如果此股大跌,我敢买进更多吗?
5 只买五星级股票:五星级饭店是最好的饭店,五星级股票是最优秀的股票。
6 以简御系:最简单的招数,最有效,若自用聪明,所要不过花拳绣腿,好看不管用。动作越少越好。
7 建立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道路,不要学别人。记住,尽管千千万万人要学巴菲特,但世界毕竟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
8 要把你的信念化为行动,切忌纸上谈兵。
我在50年前读高中时读此文,爱其文字简练,声韵铿锵。如今从“古文观止”中重读,惊觉文中所写古战场之惨状,俨然就是“股”场之真实写照。
俨如“股”场真实写照
股场战场,虽无真枪实弹,近身肉搏,然而股场中挖空心思,斗智斗力,尔虞我诈,斩将搴旗,其激烈程度,绝不逊于一场真枪实弹的大战,发轫于美国的次贷风景,殃及全球,若非全球经济大国,群起自救及互助,全球经济,恐难幸存。
浩劫过后,全球经济损失数以万亿美元计,比美国进军伊拉克高出数十倍。
各国经济疮痍满目,不少国家,濒临破产边缘,不少百年企业,从此一蹶不起,这跟“吊股战场文”中所描述的惨状,有过之而无不有及,如今,凭吊血淋淋战场中的牺牲者,不亦宜乎?
在股市中搏杀的人,中国称为“股民”,这实在是一个极为传神的名词,中国人口13亿,就有1亿3000万个股票户口,等于一支1亿3000万人的军队,在股市这个战场中,抢时杀出,声势之浩大,令人难以想像。
在大马,根据统计局的数字,就业人口约为880万,约等于250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口之家,有一人是上班族)。
又根据大马股票交易所在年报中所披露的数字,在2008年12月31日时,中央存票制(CDS)的户口多达390万个,在过去两年中,每年增加15万个新户口,则目前的户口总数应已超过400万个。
换句话说,在大马的上班族中,有投资股票的高达四十五巴仙。
请大家想像一下:大马股市是一个战场,有400万大军,长年累月在这战场上,冲锋陷阵,是何等雄壮的景观?
再想像一下,这400万人,99%或是闭着眼睛,在股市的战场中横冲直撞;或是毫无方向感,只跟着别人盲目乱撞,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这样的乌合之众,有可能在股市中打胜仗吗?
十个散户九个输
有人说:十个散户九个输。一个打胜仗的,肯定是有组织,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又粮草充足的大户——他们就是长期投资的大户,运筹帷幄的基金,以及空降而来的国际投资家。
股市有如一个筛盘,每一轮的牛市,能留在筛盘上的,都是财雄势大,精兵粮足的大户,散户宛如游兵散勇,都从筛孔中落下去,从此消声匿迹,只有留在筛盘上的,依旧笑春风。
若如此,身为散户的我们,岂不是应该远离股市,以免惹火烧身?
散户有无可能火中取栗,分享股市这块经济蛋糕?又如何在这场势力,悬殊的财力争夺战中,不但可以全身以退,而且带走一些战利品?
智取照样可斩将搴旗
实际上,在股市的角力战中,散户若能避重就轻,以智取而不以力敌的话,照样可以斩将搴旗,最低限度,也可以使大户奈何他不得。
以下是我在40年股市实战中所总结出来的心得,供散户参考:
1 粮草充足:你用来买股票,必须在数年之内不必动用的储蓄,这样你才有可能作持久战,能持久,方能胜多败少。
2 武器粮良:你的武器就是对股市和你所投资的企业有深入的认识。坚持不了解,或有疑虑,就宁愿错过,不愿买错。
3 策略正确:反向、反向、反向,机会是熊市中,不是在牛市中。
4 在买进之前,问自己:如果此股大跌,我敢买进更多吗?
5 只买五星级股票:五星级饭店是最好的饭店,五星级股票是最优秀的股票。
6 以简御系:最简单的招数,最有效,若自用聪明,所要不过花拳绣腿,好看不管用。动作越少越好。
7 建立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道路,不要学别人。记住,尽管千千万万人要学巴菲特,但世界毕竟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
8 要把你的信念化为行动,切忌纸上谈兵。
分享集:买资产,等盈利
丹斯里陈华春将吴万发(GBH,3611,主板工业产品股)的收购价,由1.25令吉,提高至1.50令吉,武装部队基金局接受他的献购,将所持有之18.14%脱售给他。如此一来,丹斯里在吴万发的股权,升至53.53%,成功地控制该公司。
其实,即使是1.50令吉的收购价,仍比吴万发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2.92令吉低一半。
小股东为什么愿意接受?
一家上市公司,资产无论多么雄厚,除非加以清盘,否则,股东是得不到什么的。这就是投资者对有雄厚资产,但业绩表现差劲的公司,不感兴趣的原因。
吴万发连年亏蚀,没能力派发股息,股价又长期萎靡不振,持有该公司的股票,一无所得,受困已久。
若不接受陈华春1.50令吉的献购,一旦献购结束,股价回跌至过去的低水平,则资金不知又要受困多久,这是小股东所担忧的。所以,他们愿意接受只等于净有形资产一半的献购价,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像吴万发那样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
这些公司拥有雄厚资产,而且资产中还包括大量现金,只因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对此类公司不感兴趣,导致股价长期不振,有些只等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仍无人问津。
金兴(KIMHIN,5371,主板工业产品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该公司在过去10个月中,股价一直在1令吉以下徘徊,股市猛烈回弹,该股仍文风不动。该公司在过去4年中,盈利一年不如一年,相信是投资者冷落该股的主因。
直到最近一季,该公司每股净利回升至6.59仙,股价才略有起色。
实际上,金兴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高达3.08令吉,其中包括了高达96仙的现金和准现金(单位信托),完全没有负债,财务稳健。
作为散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此类有资产,但业绩表现差,股价长期不振的股票?
正如以上所说,除非公司清盘,否则,股东是无法将公司的雄厚资产化为现金,又移到股东袋里的。
业绩推动股价
能够推动股价向上的,肯定是业绩表现标青,而不是有资产却无盈利的公司。
当然,资产雄厚而业绩又标青的股票,肯定是上上之选。
然而,此类备受投资机构看好的公司,股价必然高企不下,其价值早已反映在股价上,是追求稳定收入者的理想对象,但资本增值常不如成长股。
退而求其次,若能以沙里淘金法 ,从资产雄厚的公司中,筛选出盈利可能回升的公司,乘别人忽略了这些股票,股价长期低沉时买进,长期持有,等待公司业绩改善,股价随之攀升,仍不难获取厚利。
在最近的金融海啸中,许多资产与业绩具佳的股票,股价跌至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水平。投资者预测此类公司的盈利将暴跌,甚至将陷入困境,因此不惜成本,贱价抛售。
受金融海啸冲击,企业可能蒙受亏蚀,是事实。
细读常年报告
但是,假如你细读这些公司的常年报告书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公司不但资产雄厚,而且财务健全,跟1998年货币危机时完全不同。当金融海啸一年半前在美国引爆时,大部分上市公司已作好准备,这就是在此次经济风暴中,极少上市公司陷困的原因。
在金融海啸最严重的时刻,如果投资者根据业绩,作为投资的准则的话,肯定不敢买进。这是许多投资者此次坐失良机的主因。
但是,假如你采取“先买资产,后等盈利出现”的策略的话,选购虽然没有盈利,但资产雄厚的股票,收藏1、2年,等待海啸平息,公司盈利回升,股价跟着回弹。
这样做的人,现在已取得超过100%的利润。选购资产雄厚、业绩差劲,但盈利有回升潜能的股票,长期持有,不难获利。
其实,即使是1.50令吉的收购价,仍比吴万发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2.92令吉低一半。
小股东为什么愿意接受?
一家上市公司,资产无论多么雄厚,除非加以清盘,否则,股东是得不到什么的。这就是投资者对有雄厚资产,但业绩表现差劲的公司,不感兴趣的原因。
吴万发连年亏蚀,没能力派发股息,股价又长期萎靡不振,持有该公司的股票,一无所得,受困已久。
若不接受陈华春1.50令吉的献购,一旦献购结束,股价回跌至过去的低水平,则资金不知又要受困多久,这是小股东所担忧的。所以,他们愿意接受只等于净有形资产一半的献购价,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像吴万发那样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
这些公司拥有雄厚资产,而且资产中还包括大量现金,只因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对此类公司不感兴趣,导致股价长期不振,有些只等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仍无人问津。
金兴(KIMHIN,5371,主板工业产品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该公司在过去10个月中,股价一直在1令吉以下徘徊,股市猛烈回弹,该股仍文风不动。该公司在过去4年中,盈利一年不如一年,相信是投资者冷落该股的主因。
直到最近一季,该公司每股净利回升至6.59仙,股价才略有起色。
实际上,金兴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高达3.08令吉,其中包括了高达96仙的现金和准现金(单位信托),完全没有负债,财务稳健。
作为散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此类有资产,但业绩表现差,股价长期不振的股票?
正如以上所说,除非公司清盘,否则,股东是无法将公司的雄厚资产化为现金,又移到股东袋里的。
业绩推动股价
能够推动股价向上的,肯定是业绩表现标青,而不是有资产却无盈利的公司。
当然,资产雄厚而业绩又标青的股票,肯定是上上之选。
然而,此类备受投资机构看好的公司,股价必然高企不下,其价值早已反映在股价上,是追求稳定收入者的理想对象,但资本增值常不如成长股。
退而求其次,若能以沙里淘金法 ,从资产雄厚的公司中,筛选出盈利可能回升的公司,乘别人忽略了这些股票,股价长期低沉时买进,长期持有,等待公司业绩改善,股价随之攀升,仍不难获取厚利。
在最近的金融海啸中,许多资产与业绩具佳的股票,股价跌至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水平。投资者预测此类公司的盈利将暴跌,甚至将陷入困境,因此不惜成本,贱价抛售。
受金融海啸冲击,企业可能蒙受亏蚀,是事实。
细读常年报告
但是,假如你细读这些公司的常年报告书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公司不但资产雄厚,而且财务健全,跟1998年货币危机时完全不同。当金融海啸一年半前在美国引爆时,大部分上市公司已作好准备,这就是在此次经济风暴中,极少上市公司陷困的原因。
在金融海啸最严重的时刻,如果投资者根据业绩,作为投资的准则的话,肯定不敢买进。这是许多投资者此次坐失良机的主因。
但是,假如你采取“先买资产,后等盈利出现”的策略的话,选购虽然没有盈利,但资产雄厚的股票,收藏1、2年,等待海啸平息,公司盈利回升,股价跟着回弹。
这样做的人,现在已取得超过100%的利润。选购资产雄厚、业绩差劲,但盈利有回升潜能的股票,长期持有,不难获利。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Advanced Holdings - 10% yield
Sat Aug 22, 2009
The company's website explains where all that cash comes from. There were two placements, one in 2006 and 2007. Numbers are:-
Year: 2006
Amount raised: $14.7M
Placement price: 89 cents
Year: 2007
Amount raised: $26.7M
Placement price: 53.6 cents
So, a total of $41M was raised at placement prices way higher than current market price. It is also obvious that they have not found an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for all that money, and their financial statements say that they are indeed cautious about how to use i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but anyone who buys at current market price will be getting a very cheap lunch, which is heavily subsidized by the two placement investors.
There is however, a flip side to all this money. If they don't find a profitable use for it soon, it may be seen as if the management does not know how to do business. If so, the market price will probably not move anywhere.
Sat Aug 22, 2009
Tr@der wrote:
2007 -> 66.39 mil
2008 -> 19.3 mil
2009-> 17 mil year to to date and these new contracts they have been expecting for some time back
But for this kind of business in oil/ga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 think it is hard to tell when are they going to win next orders
I do agree with the irregular contracts winss. 2007 was a freak year for ADV with its profits being at an all time high of 12mil.
Let us see the contract win size per year.
2005 - 15.7mil (Profits = 6.9mil)
2006 - 18.7mil (Profits = 3.5mil)
2007 - 66.4mil (Profits = 12.2mil)
2008 - 19.3mil (Profits = 7.4mil)
2009 (Jan - Aug) - 17mil (1H Profits = 4.96mil)
Generally, ADV gets around with 15-20mil of contracts per year. 2007 was a freak year (perhaps due to the over-bullish economy). Once the Biogas kicks into operation, we can see some small amount of growth in the topline. With continued contracts wins of 18mil a year, ADV will continue to bring about 7-9mil of profits and around 2cents of dividends a year.
If you take away that cash hoard, and pretend the placements never happened, they would still have gotten the same results. In fact, the ROA and ROE will look even better.
It means that they are fundamentally OK, and that cash can be considered a huge unimpeded reserve that they can draw on anytime. They also seem to be paying dividends from their retained earnings of $26M, so that sounds very appropriate.
That cash provides a very very solid price support at 18.8 cents, and barring a massive screw-up on the part of ADV, the only way can only be up.
So far, the main risk I see is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placement money. (A pretty weird risk, though)
Sat Aug 22, 2009
This Company has 18 Cents Cash and NO DEBT
Prospect: 60 mils order which will last them for 1.5 year and by the end of 2010 they need to secure 60-70 mil order to keep them going
This 60 mils will bring in 3 cents/share net income or 18+3 =21 cents
trade receivables are to be collected as there are very low chances of big china oil going bankcrypted overnight so by end 2010 we shall see
Total net cash of 24 cents.
The question is how is bussiness going forward ?
It is tough, cotract was secured mainly from China only but it has slowed down considerable and ADV has difficulty maintain or penetrate other market
2005-2006 seeing them going in big way to KOREA but now zero contracts
Other investments
1) bought some shares in Guidedway (1-2 Mils)
2) bought into a China water treatment company (5 mils) which I think NOT A GOOD one as I don't see small water/wase water treatment can survive in China and they they will *censored* in lot of cash
See Asia Envi, Asia Water.. Biotreat and CNA to see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money with this third rated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companies
ADV is little desperated
The way going foward shall be graduallly distribute out cash.. at the rate of 2-3 cents a year while focus on the operation efficency and secure more contract
To acquire business i think no, what can they buy with 57 $ mils ?
at 22.5 cents it is till good for me to buy
Sat Aug 22, 2009
This company is a Cash Cow and I do not say that because of the 57mil cash hoard it has. I say this because no matter how bad the economic climate is, from 2004 till now, it has maintained postive operating and free cashflow. This means that its business and dividends is sustainable.
Despite the drop in revenue, its profits has actual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last year. This is due to an increase in its margins. Not many companies have been able to do so this year. I rather, a drop in revenue and an increase in its cashflow and profits as opposed to increase in revenue and an immense drop in its profits due to its weakening margins.
Its profits and revenue (while always positive) has been on a up and down journey due to the economic climate. If we recover from this crisis, I expect its profits to rise as well.
Moreover, I like this company because it distributes quite a huge chunk of its profits back to the shareholders. Instead of spending it on acquiring new coys or questionable ventures, they maintain their simple business and reward shareholders consistently.
Free Cash Flow - 5.0mil
Operating Cash Flow - 5.5mil
Dividends paid - 3.038mil.
Aug 21, 2009
Without a detail look into their financial statements, this is what immediately comes to mind:-
1. Scenario 1 - Conservative view - Market goes up really slowly
1.1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dividends will be around 10% at current prices
1.2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can go up to a very conservative pre-crash mid-range of 32.5 cents (between 30 and 35)
1.3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support at 18.8 cents (cash)
If so, then a buy now can be reasonably expected to yield 2.4 cents (dividend) + 10 cents (capital gain) in about a year. That is 12.4 cents and amounts to more than 50% gain for what looks like a pretty safe stock (must verify that cash hoard that they say they have).
2. Scenario 2 - Very conservative view - Market crashes and pops back
2.1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should bottom out at 15 cents (July bottom)
2.2 Averaging out on a 1:1 basis at 15 cents works out to (23 + 15)/2 = 19 cents
2.3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n event of a crash, the recent high of 25.5 cents is reachable in a year - Capital gain - 25.5 - 19 = 6.5 cents
If so, then a buy now, crash, with averaging later can be reasonably expected to yield 2.4 cents in dividend and 6.5 cents capital gain = 9 cents. That is almost 45% gain. Probably also in 1 year.
Both of my quick estimates are actually very boringly conservative. But a gain 40 - 50 % gain for a stock with so much cash (i.e. pretty safe), is actually very very good. More likely, a 100% gain is quite imaginable.
Aug 14, 2009
Found this gem.
Net profits are growing and will overtake the FY 2008 performance. Net cash of 55 mil SGD, no debts and equity of of 73mil. Its a SINGAPORE coy and its generating positive operating and free cashflow. The dividend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ly since 2004. The dividends of 1H 08 was 0.7cents but now its 1.4cents for 2009.
Share Price - 25cents
1H EPS - 1.76
Annualised EPS - 3.4cents
PE - 7.4
1H dividends - 1.4 cents
Annualised yield - 10%
NAV - 23.85 cents
Net Cash/Share - 18.8 cents
Strong coy with good balance sheet, excellent dividends, no gearing and making good profits.
Aug 15, 2009
NRA Capital 120809
Surprised with better margins. Advanced Holdings Ltd (ADV) surprised with better than expected gross margin of 31.7% in 2Q09. In comparison, gross profit margins for 1Q09 and 2Q08 were 27.5% and 26.7% respectively. Although revenue was within our expectation, the improvement in gross margin has thrown our original forecasts off for the year. We have adjusted our estimates and consequently, gross margin is now likely to come in upwards by approximately 3ppt.
ADV attributed the gross margin improvement to better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nd a more favorable revenue mix. We understand that cost management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margin improvement.
Bumper interim dividend of 1.4cts per share & hordes of cash. ADV also declared an interim dividend of 1.4cts per share which was already more than the 1.25cts in FY07 and 82% of the 1.7cts in FY08. We estimate full year dividend to be 2 cents, giving a yield of 8.9 per cent at the last done price. ADV continued to be in a strong cash position with zero debt. It had $57.2m in cash as at 1H09. This represented cash per share of $0.188, 83.6% of its current share price of $0.225. ADV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made any headway yet in its search for M&A targets and holding substantial cash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fair to investors. A successful value-enhancing acquisition will be a catalyst to stock price re-rating.
Current outstanding orderbook at $60m. This included $17m worth of new contracts announced on 14 Jul 09 which was not expected to be recognized in FY09. Excluding these contracts, outstanding orderbook was $43m as at 1H09. We forecast approximately 70% of this to be fulfilled by FY09 and the remainder to be recognised only in FY10. While orderbook is at a healthy level, we have not seen much orderbook growth for the past few quarters. We would expect revenue to suffer a decline in FY10 unless orderbook growth picks up in the remaining half of the year.
Sources of growth. ADV expects China’s 4 trillion yuan stimulus package and plans to develop 40 petrochemical projects in the next 3 years to be sources of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It is also actively expanding its cle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olutions segment which we foresee could be the key area of growth for the company. However, the projectbased nature of the business would mean unstable revenue stream. We continue to monitor ADV for any significant orderbook announcements. We believe that order wins will improve from 4Q09, spurred by China’s stimulus plans and renewed confidence in the economy.
Maintain BUY with fair value at $0.27. We have revised our forecasts with gross profit margin being the key change in our estimates. We have maintained our revenue forecasts and made minor adjustments to other estimates. Estimated EPS consequently increased by 22.9% - 35.54% for the next 3 years compared to our previous forecast. We raised our fair value to $0.27 based on our DCF model. Implied P/E is 11.3x FY09F EPS and 14.1x FY10F EPS. Stripped of cash per share, implied P/E is only 3.4x and 4.2x respectively. We maintain our BUY recommendation on the stock.
Aug 15, 2009
Stock Fundamentals
Historical EPS ($)
0.02544
NAV ($)
0.2385
Historical PE
12.186
Price / NAV
1.300
Dividend ($)
0.017000
52 Weeks High
0.400
Dividend Yield (%)
5.484
52 Weeks Low
0.090
Market Cap (M)
94.180
Issued & Paid-up Shares
303,807,000
Notes
a.Based on latest Full Year results announcement.
b.Based on latest results announcement (Full Year, Half Year or Interim).
c.Rounded to the nearest thousand. Updated on 13/08/2009
d.Dividend is based on latest Full Year results announcement and excludes special dividend.
IPO Information
Listing Date
Sep 23, 2004
IPO Price
0.077
Current vs IPO Price (%)
302.60
First Day Close
0.123
First Day Gain (%)
59.7
The company's website explains where all that cash comes from. There were two placements, one in 2006 and 2007. Numbers are:-
Year: 2006
Amount raised: $14.7M
Placement price: 89 cents
Year: 2007
Amount raised: $26.7M
Placement price: 53.6 cents
So, a total of $41M was raised at placement prices way higher than current market price. It is also obvious that they have not found an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for all that money, and their financial statements say that they are indeed cautious about how to use i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but anyone who buys at current market price will be getting a very cheap lunch, which is heavily subsidized by the two placement investors.
There is however, a flip side to all this money. If they don't find a profitable use for it soon, it may be seen as if the management does not know how to do business. If so, the market price will probably not move anywhere.
Sat Aug 22, 2009
Tr@der wrote:
2007 -> 66.39 mil
2008 -> 19.3 mil
2009-> 17 mil year to to date and these new contracts they have been expecting for some time back
But for this kind of business in oil/ga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 think it is hard to tell when are they going to win next orders
I do agree with the irregular contracts winss. 2007 was a freak year for ADV with its profits being at an all time high of 12mil.
Let us see the contract win size per year.
2005 - 15.7mil (Profits = 6.9mil)
2006 - 18.7mil (Profits = 3.5mil)
2007 - 66.4mil (Profits = 12.2mil)
2008 - 19.3mil (Profits = 7.4mil)
2009 (Jan - Aug) - 17mil (1H Profits = 4.96mil)
Generally, ADV gets around with 15-20mil of contracts per year. 2007 was a freak year (perhaps due to the over-bullish economy). Once the Biogas kicks into operation, we can see some small amount of growth in the topline. With continued contracts wins of 18mil a year, ADV will continue to bring about 7-9mil of profits and around 2cents of dividends a year.
If you take away that cash hoard, and pretend the placements never happened, they would still have gotten the same results. In fact, the ROA and ROE will look even better.
It means that they are fundamentally OK, and that cash can be considered a huge unimpeded reserve that they can draw on anytime. They also seem to be paying dividends from their retained earnings of $26M, so that sounds very appropriate.
That cash provides a very very solid price support at 18.8 cents, and barring a massive screw-up on the part of ADV, the only way can only be up.
So far, the main risk I see is t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 placement money. (A pretty weird risk, though)
Sat Aug 22, 2009
This Company has 18 Cents Cash and NO DEBT
Prospect: 60 mils order which will last them for 1.5 year and by the end of 2010 they need to secure 60-70 mil order to keep them going
This 60 mils will bring in 3 cents/share net income or 18+3 =21 cents
trade receivables are to be collected as there are very low chances of big china oil going bankcrypted overnight so by end 2010 we shall see
Total net cash of 24 cents.
The question is how is bussiness going forward ?
It is tough, cotract was secured mainly from China only but it has slowed down considerable and ADV has difficulty maintain or penetrate other market
2005-2006 seeing them going in big way to KOREA but now zero contracts
Other investments
1) bought some shares in Guidedway (1-2 Mils)
2) bought into a China water treatment company (5 mils) which I think NOT A GOOD one as I don't see small water/wase water treatment can survive in China and they they will *censored* in lot of cash
See Asia Envi, Asia Water.. Biotreat and CNA to see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money with this third rated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companies
ADV is little desperated
The way going foward shall be graduallly distribute out cash.. at the rate of 2-3 cents a year while focus on the operation efficency and secure more contract
To acquire business i think no, what can they buy with 57 $ mils ?
at 22.5 cents it is till good for me to buy
Sat Aug 22, 2009
This company is a Cash Cow and I do not say that because of the 57mil cash hoard it has. I say this because no matter how bad the economic climate is, from 2004 till now, it has maintained postive operating and free cashflow. This means that its business and dividends is sustainable.
Despite the drop in revenue, its profits has actual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last year. This is due to an increase in its margins. Not many companies have been able to do so this year. I rather, a drop in revenue and an increase in its cashflow and profits as opposed to increase in revenue and an immense drop in its profits due to its weakening margins.
Its profits and revenue (while always positive) has been on a up and down journey due to the economic climate. If we recover from this crisis, I expect its profits to rise as well.
Moreover, I like this company because it distributes quite a huge chunk of its profits back to the shareholders. Instead of spending it on acquiring new coys or questionable ventures, they maintain their simple business and reward shareholders consistently.
Free Cash Flow - 5.0mil
Operating Cash Flow - 5.5mil
Dividends paid - 3.038mil.
Aug 21, 2009
Without a detail look into their financial statements, this is what immediately comes to mind:-
1. Scenario 1 - Conservative view - Market goes up really slowly
1.1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dividends will be around 10% at current prices
1.2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can go up to a very conservative pre-crash mid-range of 32.5 cents (between 30 and 35)
1.3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support at 18.8 cents (cash)
If so, then a buy now can be reasonably expected to yield 2.4 cents (dividend) + 10 cents (capital gain) in about a year. That is 12.4 cents and amounts to more than 50% gain for what looks like a pretty safe stock (must verify that cash hoard that they say they have).
2. Scenario 2 - Very conservative view - Market crashes and pops back
2.1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should bottom out at 15 cents (July bottom)
2.2 Averaging out on a 1:1 basis at 15 cents works out to (23 + 15)/2 = 19 cents
2.3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n event of a crash, the recent high of 25.5 cents is reachable in a year - Capital gain - 25.5 - 19 = 6.5 cents
If so, then a buy now, crash, with averaging later can be reasonably expected to yield 2.4 cents in dividend and 6.5 cents capital gain = 9 cents. That is almost 45% gain. Probably also in 1 year.
Both of my quick estimates are actually very boringly conservative. But a gain 40 - 50 % gain for a stock with so much cash (i.e. pretty safe), is actually very very good. More likely, a 100% gain is quite imaginable.
Aug 14, 2009
Found this gem.
Net profits are growing and will overtake the FY 2008 performance. Net cash of 55 mil SGD, no debts and equity of of 73mil. Its a SINGAPORE coy and its generating positive operating and free cashflow. The dividend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ly since 2004. The dividends of 1H 08 was 0.7cents but now its 1.4cents for 2009.
Share Price - 25cents
1H EPS - 1.76
Annualised EPS - 3.4cents
PE - 7.4
1H dividends - 1.4 cents
Annualised yield - 10%
NAV - 23.85 cents
Net Cash/Share - 18.8 cents
Strong coy with good balance sheet, excellent dividends, no gearing and making good profits.
Aug 15, 2009
NRA Capital 120809
Surprised with better margins. Advanced Holdings Ltd (ADV) surprised with better than expected gross margin of 31.7% in 2Q09. In comparison, gross profit margins for 1Q09 and 2Q08 were 27.5% and 26.7% respectively. Although revenue was within our expectation, the improvement in gross margin has thrown our original forecasts off for the year. We have adjusted our estimates and consequently, gross margin is now likely to come in upwards by approximately 3ppt.
ADV attributed the gross margin improvement to better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nd a more favorable revenue mix. We understand that cost management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margin improvement.
Bumper interim dividend of 1.4cts per share & hordes of cash. ADV also declared an interim dividend of 1.4cts per share which was already more than the 1.25cts in FY07 and 82% of the 1.7cts in FY08. We estimate full year dividend to be 2 cents, giving a yield of 8.9 per cent at the last done price. ADV continued to be in a strong cash position with zero debt. It had $57.2m in cash as at 1H09. This represented cash per share of $0.188, 83.6% of its current share price of $0.225. ADV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made any headway yet in its search for M&A targets and holding substantial cash may not be particularly fair to investors. A successful value-enhancing acquisition will be a catalyst to stock price re-rating.
Current outstanding orderbook at $60m. This included $17m worth of new contracts announced on 14 Jul 09 which was not expected to be recognized in FY09. Excluding these contracts, outstanding orderbook was $43m as at 1H09. We forecast approximately 70% of this to be fulfilled by FY09 and the remainder to be recognised only in FY10. While orderbook is at a healthy level, we have not seen much orderbook growth for the past few quarters. We would expect revenue to suffer a decline in FY10 unless orderbook growth picks up in the remaining half of the year.
Sources of growth. ADV expects China’s 4 trillion yuan stimulus package and plans to develop 40 petrochemical projects in the next 3 years to be sources of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It is also actively expanding its cle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olutions segment which we foresee could be the key area of growth for the company. However, the projectbased nature of the business would mean unstable revenue stream. We continue to monitor ADV for any significant orderbook announcements. We believe that order wins will improve from 4Q09, spurred by China’s stimulus plans and renewed confidence in the economy.
Maintain BUY with fair value at $0.27. We have revised our forecasts with gross profit margin being the key change in our estimates. We have maintained our revenue forecasts and made minor adjustments to other estimates. Estimated EPS consequently increased by 22.9% - 35.54% for the next 3 years compared to our previous forecast. We raised our fair value to $0.27 based on our DCF model. Implied P/E is 11.3x FY09F EPS and 14.1x FY10F EPS. Stripped of cash per share, implied P/E is only 3.4x and 4.2x respectively. We maintain our BUY recommendation on the stock.
Aug 15, 2009
Stock Fundamentals
Historical EPS ($)
0.02544
NAV ($)
0.2385
Historical PE
12.186
Price / NAV
1.300
Dividend ($)
0.017000
52 Weeks High
0.400
Dividend Yield (%)
5.484
52 Weeks Low
0.090
Market Cap (M)
94.180
Issued & Paid-up Shares
303,807,000
Notes
a.Based on latest Full Year results announcement.
b.Based on latest results announcement (Full Year, Half Year or Interim).
c.Rounded to the nearest thousand. Updated on 13/08/2009
d.Dividend is based on latest Full Year results announcement and excludes special dividend.
IPO Information
Listing Date
Sep 23, 2004
IPO Price
0.077
Current vs IPO Price (%)
302.60
First Day Close
0.123
First Day Gain (%)
59.7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股票收藏家的14年:从16万元到百万身家
反观整个A股市场,崇尚短线快炒理念的也大有人在,逐利好赌的本性让人迷失在快感之中,逐渐淡忘炒股真谛,那便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交易方法,无论长线短线,炒股的精髓最终就是炒自己的性格及心态!
本期出场嘉宾便是这样一位价值投资者,我们姑且称其为藏股家,他炒股14年,从起始16万资金做到百万身家,但始终没有套利离场,只是把成本赎回后,将剩余的利润继续投入股市。从事模具制作的藏股家似乎有一种别于一般股民的谨慎与仔细,“我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风险控制我还是很注意的。”以稳慢著称的他,游走在风云莫测的股票市场中,除了如何保证稳赚让人好奇外,我们惊讶于其内心的力量——为人处事,贵在坚持。
一个“不理智”的投机者1995年入市,藏股家当初投身股海的心理跟大部分人一样——冒险,当初选择了从62元跌下来的深发展作试水,以6元买进了5000股,“我赚了几毛钱,看到有利可图就走了,现在回头看,当时是最低点啊”。就这样,他在股票市场中赚到了第一笔资金。但好景不长,熊市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新手藏股家也被深套。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有特别痛苦过。”回忆往事,藏股家很坦然,股坛上的第一次打击奠定了他以后一生的操作思路:短线需要高超的看盘技巧以及综合的技术分析能力,而不具备此技能者还是不要做短线。从那以后,藏股家认定长线是金这条真理,“ 民生银行发行的时候我以11.8元申购,到现在,它还是我手中的股票之一,虽然现在它每股只是6.35元,看似亏了,可是它每年的配股中,我赚了2万多股。”藏股家透露自己的诀窍就是低买高卖,“高价的时候卖出,低价的时候补仓摊平,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很考人耐性的。现在,我每股的成本价只是0.6元。”在股市打滚了十多年,藏股家的本金早就提了出来,他只把利润放在里面,“别人在金融风暴的时候都喊割肉、喊痛,我就没什么感觉,反正都是掉下来的钱嘛”。
从来不卖亏本股又是藏股家的一大特色,“以前民生银行从18元跌到12元我还加仓呢,反正就是一个赌博的道理,不卖就还有机会赢,卖了就彻底输了。”普通股民选股大多听股评、信黑嘴,而藏股家选股只看三种东西:报表、大盘和总经理,“我就是相信民生银行的创始人经叔平的管理能力才一直持有的。”在中国这个还不成熟的股票市场中,“投机”与“投资”常常成为学者争辩的论题,而他像是个“不理智”的投机者。业余人士曲线获利
都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投资策略,心态决定一个人投资的运作过程。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藏股家平日里并无太多时间看盘,聪明的他便以投资理念来完善自己技术体系的不足。“股票嘛,像我们这种小散户是要真正从中捞到好处是很难的,我看到身边有无数的朋友都已经离开了这个市场。”谈起股票市场中95%的人都亏钱的现象,藏股家觉得其实股票就是经济的晴雨表,让你知道哪个行业是朝阳行业,哪个行业是夕阳行业,从中把脉中国的经济发展,避免了投资失误。“对于我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最近不是准备要上创业板了吗,其中很多都是新能源、环保、科技型的企业,这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动向了,所以我在实业投资方面就看中了LED节能灯未来的市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股市中挖掘国民经济的潜在行业,这就是藏股家独有的曲线获利了。
长线投资也促使他看的指标与众人有异,每天轮动的板块,每天更新的指数,或红或绿看似很重要,事实上还不是历史发展的部分,藏股家认为,纵观过去200年,至今有多少行业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壮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些板块在以后的100年里依然有获利空间,像保险板块、银行板块就是一个好例子。而且综观股市,如果一个不懂任何技术的人,从998点开始买进任何一只股票,持有至今没卖都可以傲视群雄,实例佐证长线是金。
藏股家的持股理念是看好中国经济,看好中国共产党。他坚信中国的股市从长远来看,从总体上看,始终是往上走的。虽然要经受大大小小的波折,要经历长长短短的熊市,但大方向往上攀升的格局不会改变。
买基金简单省事最赚钱
“其实,在资本市场里,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选择投资优秀的基金。”藏股家透露自己的第二赚钱秘诀——买基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这种业余的散户投资的收益率始终不及基金公司,我们不能像专业投资者一样每天盯着市场变动操作,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买基金的方式既能获利,又比较保险。”抱着与其拿不准买什么股票,与其选不好股票,还不如抓几只好的基金,在股市开始发行封闭基金之时,藏股家就尝试着购买封闭基金。
据他透露,现在有一半的资金都投放在基金上,目前手持的八只基金中,因为分红,大部分的成本价已为负数。其中,基金科瑞(500056基金净值,基金吧)是返本最快的一只,2006年底以1.74元买进,至今已经分红四次,每10份基金单位派现共计23.4元。藏股家笑说:“一年就返本!说实在的,我在基金市场上赚的要比股票市场多。”
此外,藏股家还十分热衷打新。在其14年的炒股生涯里,不管市道是差还是好,他每年都用30万元左右的钱去打新,曾打中西山煤电和湖南高速(现名:现代投资)。还是按照藏股家的一贯风格,新股上市首日大涨后就把本金拿回,其余资金均循环投入股市。据介绍,今年藏股家还打中中国建筑和桂林三金。
杨百万是我的偶像
能够挺过股市的腥风血雨,在股市的潮起潮落中赚到钱的人不多,但真正能够赚到银子的,而且能够赚到大把银子的人,无不是那些在股市的逆境中坚持下来的幸存者。杨百万之流能活下来,就说明他们有本事,比我强。
买房不如买万科
谈起最近的房价徘徊高位不下,但热潮还丝毫不减,买房子似乎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既稳定,又能保值资产。但我却认为,2008年到现在,房价升了多少?有一倍吗?万科就从4.8元到现在10.5元。房价涨了没有?万科的股价可是在涨啊。故我的结论是:买房还不如买万科呢!
强者恒强长线是金
我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香港有的家族把家族资产都投到汇丰的股票里,传好几代人,他们就是靠分红获利的,我想这是别人的一种投资理念吧,在股票市场中操之过急是不行的。从前我买了一只天源基金,2003年0.7元买进的,被套了1年多,后来2007年的时候它反弹到2.6元,其间分红了6次。现在我还持有这只基金,而且它的成本价已经为负数了。
实操
基金科瑞
这只基金是藏股家买进的为数不多的几只基金之一,2006年底以1.74元买进,后来它曾经触顶3.37元,但藏股家并没有卖出。2008年该基金直线下跌,曾经每份基金单位仅为0.527元,但藏股家也没有卖出。其实算起来,截至2008年4月,该基金已分红四次,每份基金单位派现共计2.34元,仅一年就翻本。目前,他所持该基金的成本已为负数。
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算是反映藏股家炒股理念的代表之作。2000年,民生银行发行,藏股家以11.8元申购,后来股价从21元的高位跌至18元的时候卖出了一部分。2004年底,股价低于成本价6元,藏股家开始补仓,操作了几回,当股价触及3.47元时藏股家依然买进。“利空进,利好出是抄底的原则啊!最重要的是要看对板块。”2007年民生银行开始上涨,当超过12元时就开始一点点出货,算上每年的分红与配股,现在藏股家持股成本是0.6元/股,是现价的1/10。据悉,该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私募发行次级债券的商业银行,今年在加快省会城市新分行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达地区二级城市、全国百强县异地支行建设。虽然金融危机给公司带来一定影响,但公司总体发展仍然健康,半年报好于预期预示未来发展仍然向好。藏股家认为:“民生银行每年都有送红股,而且每年的业绩都不因为送股摊薄而下跌,是一只不可多得的牛股。”
四大选股方法
首先要关注股票所在行业。只有在一个有前途、有希望的行业里,这个企业的股票才会有充分发展的潜力,也才会有长久的未来。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都是历经百年而不衰的行业,而房地产业从长远来看,也是前途光明的行业,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住房需求旺盛,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其次要关注股票的业绩。不仅仅是现在的好业绩,最主要的还是指未来的好业绩,即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连续递增的好业绩。因为股票高成长的业绩,就意味着高成长的未来,就意味着高增长的价格。
第三要关注股票的回报能力。而在好的分红回报里,最值得看重的还是派送红股。派送红股的实质,就是把现金红利转为新的股本进行再投资。只要这种再投资能够取得好的业绩,股东们就能获得更高效率的回报。倘若一只股票的分红能够经常派送红股,而且在每每派送红股以后,摊薄了的业绩还不下滑,甚至还保持增长,这样的股票才具有持续的成长性。
第四还要看该公司的管理人的能力强弱。
本期出场嘉宾便是这样一位价值投资者,我们姑且称其为藏股家,他炒股14年,从起始16万资金做到百万身家,但始终没有套利离场,只是把成本赎回后,将剩余的利润继续投入股市。从事模具制作的藏股家似乎有一种别于一般股民的谨慎与仔细,“我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风险控制我还是很注意的。”以稳慢著称的他,游走在风云莫测的股票市场中,除了如何保证稳赚让人好奇外,我们惊讶于其内心的力量——为人处事,贵在坚持。
一个“不理智”的投机者1995年入市,藏股家当初投身股海的心理跟大部分人一样——冒险,当初选择了从62元跌下来的深发展作试水,以6元买进了5000股,“我赚了几毛钱,看到有利可图就走了,现在回头看,当时是最低点啊”。就这样,他在股票市场中赚到了第一笔资金。但好景不长,熊市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新手藏股家也被深套。
“说实话,我当时真的没有特别痛苦过。”回忆往事,藏股家很坦然,股坛上的第一次打击奠定了他以后一生的操作思路:短线需要高超的看盘技巧以及综合的技术分析能力,而不具备此技能者还是不要做短线。从那以后,藏股家认定长线是金这条真理,“ 民生银行发行的时候我以11.8元申购,到现在,它还是我手中的股票之一,虽然现在它每股只是6.35元,看似亏了,可是它每年的配股中,我赚了2万多股。”藏股家透露自己的诀窍就是低买高卖,“高价的时候卖出,低价的时候补仓摊平,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很考人耐性的。现在,我每股的成本价只是0.6元。”在股市打滚了十多年,藏股家的本金早就提了出来,他只把利润放在里面,“别人在金融风暴的时候都喊割肉、喊痛,我就没什么感觉,反正都是掉下来的钱嘛”。
从来不卖亏本股又是藏股家的一大特色,“以前民生银行从18元跌到12元我还加仓呢,反正就是一个赌博的道理,不卖就还有机会赢,卖了就彻底输了。”普通股民选股大多听股评、信黑嘴,而藏股家选股只看三种东西:报表、大盘和总经理,“我就是相信民生银行的创始人经叔平的管理能力才一直持有的。”在中国这个还不成熟的股票市场中,“投机”与“投资”常常成为学者争辩的论题,而他像是个“不理智”的投机者。业余人士曲线获利
都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投资策略,心态决定一个人投资的运作过程。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藏股家平日里并无太多时间看盘,聪明的他便以投资理念来完善自己技术体系的不足。“股票嘛,像我们这种小散户是要真正从中捞到好处是很难的,我看到身边有无数的朋友都已经离开了这个市场。”谈起股票市场中95%的人都亏钱的现象,藏股家觉得其实股票就是经济的晴雨表,让你知道哪个行业是朝阳行业,哪个行业是夕阳行业,从中把脉中国的经济发展,避免了投资失误。“对于我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最近不是准备要上创业板了吗,其中很多都是新能源、环保、科技型的企业,这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动向了,所以我在实业投资方面就看中了LED节能灯未来的市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股市中挖掘国民经济的潜在行业,这就是藏股家独有的曲线获利了。
长线投资也促使他看的指标与众人有异,每天轮动的板块,每天更新的指数,或红或绿看似很重要,事实上还不是历史发展的部分,藏股家认为,纵观过去200年,至今有多少行业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壮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些板块在以后的100年里依然有获利空间,像保险板块、银行板块就是一个好例子。而且综观股市,如果一个不懂任何技术的人,从998点开始买进任何一只股票,持有至今没卖都可以傲视群雄,实例佐证长线是金。
藏股家的持股理念是看好中国经济,看好中国共产党。他坚信中国的股市从长远来看,从总体上看,始终是往上走的。虽然要经受大大小小的波折,要经历长长短短的熊市,但大方向往上攀升的格局不会改变。
买基金简单省事最赚钱
“其实,在资本市场里,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选择投资优秀的基金。”藏股家透露自己的第二赚钱秘诀——买基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这种业余的散户投资的收益率始终不及基金公司,我们不能像专业投资者一样每天盯着市场变动操作,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买基金的方式既能获利,又比较保险。”抱着与其拿不准买什么股票,与其选不好股票,还不如抓几只好的基金,在股市开始发行封闭基金之时,藏股家就尝试着购买封闭基金。
据他透露,现在有一半的资金都投放在基金上,目前手持的八只基金中,因为分红,大部分的成本价已为负数。其中,基金科瑞(500056基金净值,基金吧)是返本最快的一只,2006年底以1.74元买进,至今已经分红四次,每10份基金单位派现共计23.4元。藏股家笑说:“一年就返本!说实在的,我在基金市场上赚的要比股票市场多。”
此外,藏股家还十分热衷打新。在其14年的炒股生涯里,不管市道是差还是好,他每年都用30万元左右的钱去打新,曾打中西山煤电和湖南高速(现名:现代投资)。还是按照藏股家的一贯风格,新股上市首日大涨后就把本金拿回,其余资金均循环投入股市。据介绍,今年藏股家还打中中国建筑和桂林三金。
杨百万是我的偶像
能够挺过股市的腥风血雨,在股市的潮起潮落中赚到钱的人不多,但真正能够赚到银子的,而且能够赚到大把银子的人,无不是那些在股市的逆境中坚持下来的幸存者。杨百万之流能活下来,就说明他们有本事,比我强。
买房不如买万科
谈起最近的房价徘徊高位不下,但热潮还丝毫不减,买房子似乎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既稳定,又能保值资产。但我却认为,2008年到现在,房价升了多少?有一倍吗?万科就从4.8元到现在10.5元。房价涨了没有?万科的股价可是在涨啊。故我的结论是:买房还不如买万科呢!
强者恒强长线是金
我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香港有的家族把家族资产都投到汇丰的股票里,传好几代人,他们就是靠分红获利的,我想这是别人的一种投资理念吧,在股票市场中操之过急是不行的。从前我买了一只天源基金,2003年0.7元买进的,被套了1年多,后来2007年的时候它反弹到2.6元,其间分红了6次。现在我还持有这只基金,而且它的成本价已经为负数了。
实操
基金科瑞
这只基金是藏股家买进的为数不多的几只基金之一,2006年底以1.74元买进,后来它曾经触顶3.37元,但藏股家并没有卖出。2008年该基金直线下跌,曾经每份基金单位仅为0.527元,但藏股家也没有卖出。其实算起来,截至2008年4月,该基金已分红四次,每份基金单位派现共计2.34元,仅一年就翻本。目前,他所持该基金的成本已为负数。
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算是反映藏股家炒股理念的代表之作。2000年,民生银行发行,藏股家以11.8元申购,后来股价从21元的高位跌至18元的时候卖出了一部分。2004年底,股价低于成本价6元,藏股家开始补仓,操作了几回,当股价触及3.47元时藏股家依然买进。“利空进,利好出是抄底的原则啊!最重要的是要看对板块。”2007年民生银行开始上涨,当超过12元时就开始一点点出货,算上每年的分红与配股,现在藏股家持股成本是0.6元/股,是现价的1/10。据悉,该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私募发行次级债券的商业银行,今年在加快省会城市新分行建设的同时,重点建设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达地区二级城市、全国百强县异地支行建设。虽然金融危机给公司带来一定影响,但公司总体发展仍然健康,半年报好于预期预示未来发展仍然向好。藏股家认为:“民生银行每年都有送红股,而且每年的业绩都不因为送股摊薄而下跌,是一只不可多得的牛股。”
四大选股方法
首先要关注股票所在行业。只有在一个有前途、有希望的行业里,这个企业的股票才会有充分发展的潜力,也才会有长久的未来。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都是历经百年而不衰的行业,而房地产业从长远来看,也是前途光明的行业,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住房需求旺盛,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其次要关注股票的业绩。不仅仅是现在的好业绩,最主要的还是指未来的好业绩,即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连续递增的好业绩。因为股票高成长的业绩,就意味着高成长的未来,就意味着高增长的价格。
第三要关注股票的回报能力。而在好的分红回报里,最值得看重的还是派送红股。派送红股的实质,就是把现金红利转为新的股本进行再投资。只要这种再投资能够取得好的业绩,股东们就能获得更高效率的回报。倘若一只股票的分红能够经常派送红股,而且在每每派送红股以后,摊薄了的业绩还不下滑,甚至还保持增长,这样的股票才具有持续的成长性。
第四还要看该公司的管理人的能力强弱。
过去十年股市投资的七点教训
本月的大部分财经新闻都围绕着2008年“大恐慌”的一周年纪念──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崩溃、美林(Merrill Lynch)被收购、政府对华尔街的救助。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纪念日:上周末是《道指36,000点:如何在即将到来的股市上涨中获利的新战略》(Dow 36,000: The New Strategy for Profiting From the Coming Rise in the Stock Market)出版10周年。这本畅销书成了90年代股市盛况的典范。
该书作者格拉斯曼(James K. Glassman)和哈塞特(Kevin A. Hassett)并非他们那个时代的丹•布朗(Dan Brown,《达•芬奇密码》作者),不过他们还是在书中宣称发现了暗藏在股市中的实际密码。
简而言之,他们认为,就算是在那个疯狂的“非理性繁荣”时期,股票也被严重低估了。他们对历史的解读揭示出,长期来看,股票的风险远没有普遍估计的那么大。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当时位于10,300点左右的道指实际上价值还要高两倍以上。
现在,对这样冲动的预测大加嘲讽是很容易的事。不过当时很少有人笑话他们。相反,尽管只有一些华尔街人士会把这种观点发挥到如此可笑的“极至”,很多人却认同他们的基本看法。
当时,华尔街上唯一一直受到嘲讽的正是那些不同意这种看法的人。任何警告说股市可能会下挫的人都被忽视了。预测股市会崩盘的人(更不要说是两次崩盘)很少,而且还被视为另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目前仍在享受崩盘后大幅上涨的道指上周再涨2.2%,自3月份以来已经上涨了50%。不过仍低于1999年9月的水平。)
除了对过去10年的痛苦反思外,这次的纪念日又为投资者带来了什么呢?我们从过去的10年中汲取了什么教训呢?今后又该如何做呢?
过去十年给了我们以下七个教训。
1. 不要忘记派息。在90年代的泡沫中,投资者发现他们会在资本收益上大赚一笔。这正是他们愿意买进低派息或无派息股票的原因之一。
事实是:派息一直是投资者的救生艇。自《道指36,000点》出版以来,道指已经跌了约7%。不过当你把投入股市的派息计算在内的话,股市投资者在这个时期大体上不赔不赚。
2. 当心通货膨胀。过去10年来,物价的上涨一直较温和,不过在这个时期,美元的购买力仍减少了约23%。
因此,投资者实际上是倒退了。如今很多人把钱存在低息或无息银行帐户里,这种忽视通货膨胀的做法仍是很多人犯的错误。重要的并不只是你的名义回报或宣传的回报,而是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回报。
3. 不要高估长期股市回报。重复你到处听到的有关股市的愚蠢而过于乐观的说法应该引起注意──华尔街1年里涨了约8%-10%;长期来看,股票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将有7%以上的收益,等等。
真相是什么呢?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几年前进行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平均长期回报可能只有约5%,而不是7%甚至更多。
这听起来可能差得不大,不过长时间来看有很大的不同。10年就会使你的可能收益减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长期来看,你遭受损失的风险更大。
4. 波动很重要。坦白讲:3月份道指跌至7,000点以下时,你有没有缩减投资?2002年股市暴跌时呢?很多人都减持了。不,这种做法不只是愚蠢。在3月份和2002年,股价都较见顶时跌了约一半。很多人只是无法承受股价可能会再跌一半的风险。投资者感觉他们是在玩俄罗斯轮盘赌。
5. 价格很重要。1999年的最大问题只是,在之前的17年中,股市已经涨了10倍,从1982年的约1,000点涨到了1999年的10,000点。股票估值普遍严重过高。难怪此后投资股市一直是糟糕的投资。
6. 不要着急。10年前有太多的投资者急匆匆地入了市,他们因此付出了代价。华尔街鼓励这样一种习惯:正因为如此,基金经理们和经纪商们喜欢用光鲜亮丽的话“让我们使你的钱生钱”误导人,就算1999年时任何“让钱生钱”的人都赔钱了。给潜在投资者的忠告是:不要着急,没有任何理由让你仓促行事。
7. 不要忘记你的救生艇!泰坦尼克号悲剧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船长在启航时就预期一帆风顺。而是管理层在订购了那么少的救生艇的情况下还预期航行顺利。满怀希望,但要对最坏的情况有所准备。正因为如此,要把非股票投资包括在投资组合中,包括通货膨胀保值国债和其他资产。
我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我们能对未来有怎样的预期?
好消息是,市场不像10年(或两年)前那样估值过高了。2000年初,全球市场预期市盈率触及约25倍,如今降到了更为合理的16倍。全球股息率涨了一倍,至2.5%。坏消息是股票也不便宜。持怀疑态度的价值投资经理们(这类人很少,但弥足珍贵)认为股价可能比合理价值高10%或20%。
这是持有大量股票的一个理由,也是持有很多现金的理由。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纪念日:上周末是《道指36,000点:如何在即将到来的股市上涨中获利的新战略》(Dow 36,000: The New Strategy for Profiting From the Coming Rise in the Stock Market)出版10周年。这本畅销书成了90年代股市盛况的典范。
该书作者格拉斯曼(James K. Glassman)和哈塞特(Kevin A. Hassett)并非他们那个时代的丹•布朗(Dan Brown,《达•芬奇密码》作者),不过他们还是在书中宣称发现了暗藏在股市中的实际密码。
简而言之,他们认为,就算是在那个疯狂的“非理性繁荣”时期,股票也被严重低估了。他们对历史的解读揭示出,长期来看,股票的风险远没有普遍估计的那么大。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当时位于10,300点左右的道指实际上价值还要高两倍以上。
现在,对这样冲动的预测大加嘲讽是很容易的事。不过当时很少有人笑话他们。相反,尽管只有一些华尔街人士会把这种观点发挥到如此可笑的“极至”,很多人却认同他们的基本看法。
当时,华尔街上唯一一直受到嘲讽的正是那些不同意这种看法的人。任何警告说股市可能会下挫的人都被忽视了。预测股市会崩盘的人(更不要说是两次崩盘)很少,而且还被视为另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目前仍在享受崩盘后大幅上涨的道指上周再涨2.2%,自3月份以来已经上涨了50%。不过仍低于1999年9月的水平。)
除了对过去10年的痛苦反思外,这次的纪念日又为投资者带来了什么呢?我们从过去的10年中汲取了什么教训呢?今后又该如何做呢?
过去十年给了我们以下七个教训。
1. 不要忘记派息。在90年代的泡沫中,投资者发现他们会在资本收益上大赚一笔。这正是他们愿意买进低派息或无派息股票的原因之一。
事实是:派息一直是投资者的救生艇。自《道指36,000点》出版以来,道指已经跌了约7%。不过当你把投入股市的派息计算在内的话,股市投资者在这个时期大体上不赔不赚。
2. 当心通货膨胀。过去10年来,物价的上涨一直较温和,不过在这个时期,美元的购买力仍减少了约23%。
因此,投资者实际上是倒退了。如今很多人把钱存在低息或无息银行帐户里,这种忽视通货膨胀的做法仍是很多人犯的错误。重要的并不只是你的名义回报或宣传的回报,而是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回报。
3. 不要高估长期股市回报。重复你到处听到的有关股市的愚蠢而过于乐观的说法应该引起注意──华尔街1年里涨了约8%-10%;长期来看,股票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将有7%以上的收益,等等。
真相是什么呢?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几年前进行的一项全球研究显示,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平均长期回报可能只有约5%,而不是7%甚至更多。
这听起来可能差得不大,不过长时间来看有很大的不同。10年就会使你的可能收益减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长期来看,你遭受损失的风险更大。
4. 波动很重要。坦白讲:3月份道指跌至7,000点以下时,你有没有缩减投资?2002年股市暴跌时呢?很多人都减持了。不,这种做法不只是愚蠢。在3月份和2002年,股价都较见顶时跌了约一半。很多人只是无法承受股价可能会再跌一半的风险。投资者感觉他们是在玩俄罗斯轮盘赌。
5. 价格很重要。1999年的最大问题只是,在之前的17年中,股市已经涨了10倍,从1982年的约1,000点涨到了1999年的10,000点。股票估值普遍严重过高。难怪此后投资股市一直是糟糕的投资。
6. 不要着急。10年前有太多的投资者急匆匆地入了市,他们因此付出了代价。华尔街鼓励这样一种习惯:正因为如此,基金经理们和经纪商们喜欢用光鲜亮丽的话“让我们使你的钱生钱”误导人,就算1999年时任何“让钱生钱”的人都赔钱了。给潜在投资者的忠告是:不要着急,没有任何理由让你仓促行事。
7. 不要忘记你的救生艇!泰坦尼克号悲剧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船长在启航时就预期一帆风顺。而是管理层在订购了那么少的救生艇的情况下还预期航行顺利。满怀希望,但要对最坏的情况有所准备。正因为如此,要把非股票投资包括在投资组合中,包括通货膨胀保值国债和其他资产。
我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我们能对未来有怎样的预期?
好消息是,市场不像10年(或两年)前那样估值过高了。2000年初,全球市场预期市盈率触及约25倍,如今降到了更为合理的16倍。全球股息率涨了一倍,至2.5%。坏消息是股票也不便宜。持怀疑态度的价值投资经理们(这类人很少,但弥足珍贵)认为股价可能比合理价值高10%或20%。
这是持有大量股票的一个理由,也是持有很多现金的理由。
Tuesday, September 29, 2009
耐心是投资者的美德
对于投资者和交易者来说,耐心可能是最难以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能。那些最好的投资者和交易者都非常明白耐心的重要性。最好的投资回报总是出现在于对最好机会的等待之后。而那些总是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的投资往往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真正的回报。在寻找优质投资目标的分析过程中投资者需要保持积极,但对于投资机会的出现投资者则需要保持耐心。
美国投资通讯的编撰者丹尼斯·加特曼(其本身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交易者)在提到他的交易准则时谈及了关于耐心的价值。
“耐心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品德。如果你错过了第一次买入机会,那么应该耐心等待下一次修正机会的出现。”股价经常能够回到它的突破点,所以你并不需要着急去追逐目前的股价。另外,技术分析上的支撑点和阻力点也能够帮助你确定好的买入点位,成交量的放大和缩减也会成为好的指标。
“对于好的投资头寸需要耐心。一旦完成了一次买入,应该留下时间让它去发展。”设置好你的目标价位、做好止损,让它发展吧。当股价朝着你的第一目标攀升时,将你的止损价格也随之提升到下一个位置。当达到第一目标价位后可以根据你的交易计划和市场情况决定卖出(在牛市中卖出1/2的仓位,在一般市场中卖出3/4的仓位)。对于剩下的仓位,将止损设置到新的支撑位,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决定你的第二目标价位。
适当的耐心在整个交易环节中都非常的重要,无论是买入、持有还是在退出的阶段。
等待买入机会
在你做完所有的计划工作,包括确定股票的买入点之后。你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股价落到买入点位置。如果股价短期内没有出现预期的回落,而是出现了拉升。你可能会感到痛苦,可能会在一个高出你既定买入位的价格上敲下买单。现在你放弃了一些盈利空间,并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你甚至清楚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情绪主宰了你的规则。而后股价又跌到了你最开始的买入价位,这时候你已经开始承担亏损。现在你面临着另外一种选择:买入更多还是观望?
一个缺乏耐心的投资者一旦开始破坏自己的纪律就已经意味着失败了。遵守纪律是让情绪远离你的投资和交易的基本保障。投资中的耐心就像钓鱼时的耐心一样。你不可能要将水中的鱼一网打尽,只需要耐心等待那几只吃食的鱼上钩就好。市场永远不缺乏机会,甚至在很差的市场环境下也是如此。困难并不在于寻找机会,而在于选择。所以,你不必为了机会担忧,你只需要为获得好的买入点位而担忧。
如果你发现自己失去了控制,在好的买入价格出现之前就进入了,接下来你可能会有两种措施:其一,你可以卖出这笔交易,重归纪律。在多数出现了情绪性交易的状况之下,最好的选择是卖出持有的仓位,选择退出。承认错误并且接受惩罚。其二,你可以重新对公司和交易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值得持有或者退出。这是在当价格和预期的买入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比较有用的方法。例如,你已经持有了某分仓位,而当目前的价格买入更多并不符合你此前的资金管理准则。毕竟,持有过多的某种单一股票会破坏你的资产多元化配置。
但无论如何,耐心等待合适的买入价格出现是每个成功投资者和交易者遵循的重要基本原则。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等到预期的价格就准备下单,先停下来,想想你当初确定买入价格时的那些理由。这会提醒你去遵守自己的纪律。
给持有的头寸足够的时间
当你在合适的买入价格持有、设置好目标价和止损位之后。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预期中的股价变动发生。你可能会很快开始盈利,但根据你此前的计划,股价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去运行。但是接下来,很可能会出现预料外的回落和下跌,会低于你最初的买入点,但没有跌破你的止损位置。如果这时候你卖出,很可能股价又重新上升,最后达到你的目标位,不过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持有仓位。其实投资者的计划是正确的,但中间过程中常常因为波动和对损失的控制导致提前退出。
毫无疑问,这是很多投资者和交易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持有的头寸保持足够的耐心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投资者对自己分析研究或者对自己的交易系统有足够的信心。也正是因为没有人可以不犯错,所以好的投资者相信通过纪律能够让他们成功。他们不会随意变动自己的止损策略。这样,大多数时间里都会实现预期的回报。而如果发生了损失,他们会分析所有的相关信息来分析什么导致正确、什么导致错误。如果纪律需要调整那么就去调整。但无论怎样,不要让你的情绪来主导你的投资交易,这极有可能导致大的亏损。
记住,亏损也是投资交易中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你获得持续性盈利,避免大风险的是你关于买入价格、风险控制和退出策略的纪律。保持耐心,让你的计划去发挥效应。
知道何时卖出
你的投资和交易中会有很多次你遵从了纪律,但是股价却几乎没有出现上涨的局面。你已经做到了耐心并且遵守了纪律,那么现在你该如何是好?很简单,重新去检查当初制定投资交易决定的所有分析,看看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是否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些环节的确发生了改变,导致你的这一次投资交易不再正确,那么立刻卖出持有的仓位。如果一切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继续耐心地持有这些股票。
很多情况下股价接近了你的预期,你的准备工作、耐心持有和对纪律的遵守发挥了应有的功效。那么这时候就到了你需要考虑退出的策略,你可以耐心等到股价真正达到目标价或者触到你最新的止赢位置。另外一方面,你也可以提高止赢位置继续获取超额的回报。
支持在此时卖出部分仓位还有别的理由。当你在做准备工作时,你会发现好几个不错的品种,但考虑到实际资金的限制,你不可能全部进行配置。这时候你配置的品种已经为你带来预期中的盈利回报,那么你可以重新关注那些新的投资机会。这部分资金也是为新的资金做好准备。
总结
交易中的很大部分其实是心理上的。而要处理好这些问题,耐心确实是对投资者至关重要。在等待买入价格出现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在等待股价表现的过程中也需要耐心。但是,投资百科网需要在最后告之的是,切忌在投资过程中把耐心变成一种顽固。在预先确定的标准和策略下的退出也是成功投资交易的重要部分。
美国投资通讯的编撰者丹尼斯·加特曼(其本身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交易者)在提到他的交易准则时谈及了关于耐心的价值。
“耐心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品德。如果你错过了第一次买入机会,那么应该耐心等待下一次修正机会的出现。”股价经常能够回到它的突破点,所以你并不需要着急去追逐目前的股价。另外,技术分析上的支撑点和阻力点也能够帮助你确定好的买入点位,成交量的放大和缩减也会成为好的指标。
“对于好的投资头寸需要耐心。一旦完成了一次买入,应该留下时间让它去发展。”设置好你的目标价位、做好止损,让它发展吧。当股价朝着你的第一目标攀升时,将你的止损价格也随之提升到下一个位置。当达到第一目标价位后可以根据你的交易计划和市场情况决定卖出(在牛市中卖出1/2的仓位,在一般市场中卖出3/4的仓位)。对于剩下的仓位,将止损设置到新的支撑位,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决定你的第二目标价位。
适当的耐心在整个交易环节中都非常的重要,无论是买入、持有还是在退出的阶段。
等待买入机会
在你做完所有的计划工作,包括确定股票的买入点之后。你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股价落到买入点位置。如果股价短期内没有出现预期的回落,而是出现了拉升。你可能会感到痛苦,可能会在一个高出你既定买入位的价格上敲下买单。现在你放弃了一些盈利空间,并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你甚至清楚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情绪主宰了你的规则。而后股价又跌到了你最开始的买入价位,这时候你已经开始承担亏损。现在你面临着另外一种选择:买入更多还是观望?
一个缺乏耐心的投资者一旦开始破坏自己的纪律就已经意味着失败了。遵守纪律是让情绪远离你的投资和交易的基本保障。投资中的耐心就像钓鱼时的耐心一样。你不可能要将水中的鱼一网打尽,只需要耐心等待那几只吃食的鱼上钩就好。市场永远不缺乏机会,甚至在很差的市场环境下也是如此。困难并不在于寻找机会,而在于选择。所以,你不必为了机会担忧,你只需要为获得好的买入点位而担忧。
如果你发现自己失去了控制,在好的买入价格出现之前就进入了,接下来你可能会有两种措施:其一,你可以卖出这笔交易,重归纪律。在多数出现了情绪性交易的状况之下,最好的选择是卖出持有的仓位,选择退出。承认错误并且接受惩罚。其二,你可以重新对公司和交易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值得持有或者退出。这是在当价格和预期的买入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比较有用的方法。例如,你已经持有了某分仓位,而当目前的价格买入更多并不符合你此前的资金管理准则。毕竟,持有过多的某种单一股票会破坏你的资产多元化配置。
但无论如何,耐心等待合适的买入价格出现是每个成功投资者和交易者遵循的重要基本原则。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等到预期的价格就准备下单,先停下来,想想你当初确定买入价格时的那些理由。这会提醒你去遵守自己的纪律。
给持有的头寸足够的时间
当你在合适的买入价格持有、设置好目标价和止损位之后。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预期中的股价变动发生。你可能会很快开始盈利,但根据你此前的计划,股价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去运行。但是接下来,很可能会出现预料外的回落和下跌,会低于你最初的买入点,但没有跌破你的止损位置。如果这时候你卖出,很可能股价又重新上升,最后达到你的目标位,不过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持有仓位。其实投资者的计划是正确的,但中间过程中常常因为波动和对损失的控制导致提前退出。
毫无疑问,这是很多投资者和交易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持有的头寸保持足够的耐心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投资者对自己分析研究或者对自己的交易系统有足够的信心。也正是因为没有人可以不犯错,所以好的投资者相信通过纪律能够让他们成功。他们不会随意变动自己的止损策略。这样,大多数时间里都会实现预期的回报。而如果发生了损失,他们会分析所有的相关信息来分析什么导致正确、什么导致错误。如果纪律需要调整那么就去调整。但无论怎样,不要让你的情绪来主导你的投资交易,这极有可能导致大的亏损。
记住,亏损也是投资交易中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你获得持续性盈利,避免大风险的是你关于买入价格、风险控制和退出策略的纪律。保持耐心,让你的计划去发挥效应。
知道何时卖出
你的投资和交易中会有很多次你遵从了纪律,但是股价却几乎没有出现上涨的局面。你已经做到了耐心并且遵守了纪律,那么现在你该如何是好?很简单,重新去检查当初制定投资交易决定的所有分析,看看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是否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如果这些环节的确发生了改变,导致你的这一次投资交易不再正确,那么立刻卖出持有的仓位。如果一切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继续耐心地持有这些股票。
很多情况下股价接近了你的预期,你的准备工作、耐心持有和对纪律的遵守发挥了应有的功效。那么这时候就到了你需要考虑退出的策略,你可以耐心等到股价真正达到目标价或者触到你最新的止赢位置。另外一方面,你也可以提高止赢位置继续获取超额的回报。
支持在此时卖出部分仓位还有别的理由。当你在做准备工作时,你会发现好几个不错的品种,但考虑到实际资金的限制,你不可能全部进行配置。这时候你配置的品种已经为你带来预期中的盈利回报,那么你可以重新关注那些新的投资机会。这部分资金也是为新的资金做好准备。
总结
交易中的很大部分其实是心理上的。而要处理好这些问题,耐心确实是对投资者至关重要。在等待买入价格出现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在等待股价表现的过程中也需要耐心。但是,投资百科网需要在最后告之的是,切忌在投资过程中把耐心变成一种顽固。在预先确定的标准和策略下的退出也是成功投资交易的重要部分。
范蠡——中国巴菲特and沃伦——美国范蠡
巴菲特要求自己的继承人必需具备的要求有:能掌管超过400亿美元的现金资产;能独立思考和规避风险;情绪永远保持稳定。巴菲特对继承人提出这四点要求,那么也从侧面映射出这4条法则也是沃伦成功的关键。我们也从这4个方面来寻找中国巴菲特吧。而我欣喜地发现,中国有人可以驾驭这首“航空母舰”。来开始我们的寻找中国巴菲特之旅吧。
首先是“能掌管超过400亿美元的现金资产”
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将领(优秀的投资人),应该会格外爱惜自己手里的每一名士兵(珍惜自己手里的每一分钱)。所以在作战的时候(执行买卖操作的时候)往往能沉的住气,重在选时,即最佳的出兵的时间(等待市场给我们合适的价格)。可见,一个优秀的将领绝不会让自己的手下经常性地不断地去和敌方短兵相接,今天占点便宜,明天吃点亏(不断地去短线操作,输输赢赢),而是等待最佳的出兵机会,占尽天时,以便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占得局部的战争优势(以足够安全边际的价格拥有优秀的企业)从而获得全局的胜利(赚到大钱)。在这方面,范蠡和巴菲特无疑都是优秀的万军(万金)统帅。
再来看看“情绪永远保持稳定”
巴菲特认为这是一个成功投资者应该具备的,老巴甚至还举出牛顿的例子,在南海泡沫中亏损惨重的牛顿坦言,“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无法算出人性的疯狂。”而通过阅读《滚雪球》或是其他一些相关的书籍,无论在生活中,抑或在投资中,淡定、从容都是巴菲特的一贯作风,可见,一个稳定的情绪是投资或是生活的本质。
在范蠡的时代,时代的混乱不亚于股市的激烈波动,让我们顺着《史记》的印记,顺藤摸瓜,来看看范蠡的情绪稳定力。
公元前494年,一方面,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另一方面,是越王勾践得意忘形,不听范蠡劝阻,贸然出兵,结果自然是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给予安慰并为其出谋划策,力劝勾践“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并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的断言,臣与共勉!在勾践最失意的时候,范蠡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一般,没有被逆境压混了头脑。这是逆境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范蠡同勾践到吴国为奴期间,吴王夫差发现了范蠡的才华,想把范蠡招过来。为此,夫差召见勾践和范蠡,当着勾践的面,说:“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建议范蠡“弃暗投明”,一番话说得勾践泪流满面,更是害怕范蠡受夫差利诱离他而去,但范蠡十分淡定地回答,“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得体、态度真切诚恳却坚定地告诉吴王自己没有投奔吴国的意愿。这是威逼利诱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越国复国在即,历史惊人地巧合,当年越王兵败,从会稽城逃到会稽山,吴军包围会稽山,勾践在范蠡做的思想工作下,向吴王请降,夫差忘记了勾践的杀父之仇,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后免越王不死。如今,吴军彻底垮了,仅剩3000余人,从姑苏城逃到姑苏山,越军也包围了姑苏山,夫差派人下山请降,勾践也动了点恻隐之心,但范蠡头脑非常清醒,范蠡认为,“当年越军在会稽山被围,是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而吴国不取,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安能逆天命而不取。”这是机会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公元前470年,功成名就的范蠡在越国可谓一下之下,万人之上,竟然正式向勾践提出要离开越国。显然他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勾践人心的拿捏恰到好处,当然这得让文种的牺牲来证明了自己的判断。这是成功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我们不难发现,范蠡绝对拥有一个顶级投资家的资质,无论是在“被套”、在受“利益”诱惑时、在“抄底”机会出现时、在“获利”颇丰时都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是独立思考和规避风险的前提。那么作为后生,巴菲特有没有学习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有没有研究过中国“股神”范蠡呢?我猜猜。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人的独立思考和规避风险的魔力,简直有异曲同工之秒。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中,深受导师格雷厄姆的影响,特别深刻理解,安全边际和永不亏损的奥秘。这些都让老巴一生没有犯致命性的错误,也成功逃过了多次的股灾。范蠡助勾践复国后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毅然选择离开,其洞察人心的敏锐和离开的魄力更是将逃顶艺术演绎到极致。
我们也都相信,“价值投资的一个精髓就是等待”。巴菲特也曾经把投资比喻成一场棒球赛,并指出,一个优秀的棒球手绝对不会轻易挥杆,而是要等球落到自己的合适的击球范围内才出手,哪怕要冒着三振出局的危险。而投资没有人催你去挥杆,你可以尽情地等待,等待自己合适的价格。巴式的“抠”是出了名的,早年巴菲特是在投资中甚至为了几分钱都要讨价一番的人,当然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他对安全边际的看重,而耐心、沉得住气这些性格因素起着很重的作用。
越王勾践结束自己奴隶生涯后,回到自己已经远远落魄的国家,此时的越国,无论在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军事上,都远远落后吴国,范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此,范蠡和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理论。
在范蠡等人的精心辅佐之下,越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年轻气盛的越王报仇复国心切,仅仅回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88年,越王开始初次萌发了出兵讨伐吴国的念头,范蠡坚决不同意勾践这么早就贸然出兵,范蠡觉得“还不能打吴,因为现在的复国计划仅仅是刚开始,如果现在就暴露自己的意图,在你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吴国如果先下手为强,你很快就陷入绝境。”范蠡还说的:“我听说,非常高峭的东西容易倒塌;树叶茂盛的植物容易被折断;太阳升到日中的时候就要西斜;月亮满月之后就要开始转亏。现在吴国虽然很强大,越国虽然还不强,但是吴王夫差骄奢无度,处处结缘于诸侯,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国家的形势就会转化,而越国如果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形势就会有利于我们。”一番话表明,现在的“价格”明显是高估的,明确地告诉勾践,万万不能着急。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6年,勾践再一次提出出兵伐吴,勾践觉得:这两年国家又有所发展,伐吴的准备工作已经可以了。范蠡却再次反对,范蠡觉得人事上的准备还不够(即本方的准备工作),况且天时更是没有不成熟,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否则自己都没准备好,出兵会吃大亏。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发展国内经济和军事的同时再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便发动战争以后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范蠡第二次阻止越王出兵。没有合适的“价格”,你需要的是等待,而且范蠡不是白等,利用了等待的时间在阅读“年报”,而且是暴大量地“阅读”,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
到了公元前484年,形势越来越对越国有利,勾践伐吴之心又起。一方面,吴王夫差想向北边进兵,参加北方的诸侯争霸。另一方面,吴王夫差身边的首席谋士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少了一名用兵大师,对越国大大有利,天时的趋势渐渐显现出来。范蠡依旧淡定,他觉得人事上差不多了,天时的趋势已经出来,但是还不够成熟。于是第3次阻止越王出兵。这里我认为范蠡在“投资上”对每一分的“价格”也是相当在乎的,因为他知道,价格(成熟的出兵时机)对利润(胜利及为胜利付出的代价)的影响,他更愿意等待足够的“安全边际”。
公元前483年,吴国发生灾荒,粮食奇缺,实力大减,可谓天赐良机,越王勾践再次提出讨伐吴国的提议,不想范蠡竟然依旧阻止。范蠡认为,这是天时的征兆,却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配合起来,然后才能成功,吴国刚刚发生灾荒,人心不稳,如果此时出兵,吴国人就会没有退路,必然君臣合力,拼死抵抗,即使胜利,付出的代价也会不小,第4次拒绝越王的提议。这时候,“市场”已经开始恐慌,人心不稳,很多好股票的价格已经开始打折,这是天时的征兆,但范蠡依然耐得住性子,他不会去接下这把下落的刀子,但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以便进入。
483年9月,勾践第5次想范蠡征求伐吴意见,范蠡这才同意,并建议次年春天出兵。范蠡觉得:“此时机会已到,而时机到了,就像救火一样,就像抓捕逃犯一样,要快步奔跑,不可迟疑。” 也表现了范蠡雷厉风行的一面,可见范蠡无论做任何事,都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讲究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完全结合的那一个值得下他重注的机会,绝不草率行事,也不急功近利,当机会到来之时,下手速度异常迅速,绝不含糊,拖泥带水。此时的市场,最恐慌的一个时段已经出现,大量杀跌盘恐慌性抛出(明显的机会显现),范蠡认为时机已到,因为之前做了足够的功课,“下注”的时候倒也往往只用“几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投资不就是等待一个值得你重注的机会,然后迅速决定下手吗?要说区别,仅仅是巴菲特做准备研究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而范蠡做的准备是提升越国的综合实力。
其实,除在“投资”上差不多外,生活中,两人同样讲究诚信,富而好施。
范蠡离开勾践到齐国后,“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范蠡的致富,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想招范蠡为宰相。范蠡却认为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我范蠡做生意能赚很多钱,从政能当高官,这实在是老百姓的极限了,但是长期享受高名,不是好的事情,于是归还相印,将自己的财富分给亲朋好友。)可见,这时候的范蠡对生活的态度已经随心所欲了,对功名利禄已经看得很淡了,不为功名、钱财所累,开始学会享受生活了。(投资如生活,那么同样的,据芒格觉得,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到50岁后才炉火纯青,我想也就这个意思,他们都在这时看透了不少东西。)
范蠡从齐国到陶国,更名陶朱公,在陶国,范蠡更是将经商之术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一代商圣的美名。范蠡认为天下的自然规律,总是每隔几年,又一次大丰收,每隔几年又有一次灾年,所以人经营也应该提前预测,范蠡早早就看透了“资本市场每隔三差五就会进行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相应的,范蠡的原则很奇特,是逆势操作--“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我也有贪婪和恐惧的时候,只不过我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感到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另外范蠡经商不追求暴力,讲究诚信(巴菲特对诚实的管理层也是情有独钟,认为诚信的人才是可以托付的人。)而且范蠡是一个大慈善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将钱施舍给老百姓,范蠡的后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人生。(巴菲特也捐出了自己财富的85%)但最后家产也达到了巨万,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中国巴菲特,或者也可以说沃伦是美国范蠡。一代股神巴菲特 VS 一代商圣范蠡,有意思。
首先是“能掌管超过400亿美元的现金资产”
我一直觉得一个优秀的将领(优秀的投资人),应该会格外爱惜自己手里的每一名士兵(珍惜自己手里的每一分钱)。所以在作战的时候(执行买卖操作的时候)往往能沉的住气,重在选时,即最佳的出兵的时间(等待市场给我们合适的价格)。可见,一个优秀的将领绝不会让自己的手下经常性地不断地去和敌方短兵相接,今天占点便宜,明天吃点亏(不断地去短线操作,输输赢赢),而是等待最佳的出兵机会,占尽天时,以便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占得局部的战争优势(以足够安全边际的价格拥有优秀的企业)从而获得全局的胜利(赚到大钱)。在这方面,范蠡和巴菲特无疑都是优秀的万军(万金)统帅。
再来看看“情绪永远保持稳定”
巴菲特认为这是一个成功投资者应该具备的,老巴甚至还举出牛顿的例子,在南海泡沫中亏损惨重的牛顿坦言,“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无法算出人性的疯狂。”而通过阅读《滚雪球》或是其他一些相关的书籍,无论在生活中,抑或在投资中,淡定、从容都是巴菲特的一贯作风,可见,一个稳定的情绪是投资或是生活的本质。
在范蠡的时代,时代的混乱不亚于股市的激烈波动,让我们顺着《史记》的印记,顺藤摸瓜,来看看范蠡的情绪稳定力。
公元前494年,一方面,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另一方面,是越王勾践得意忘形,不听范蠡劝阻,贸然出兵,结果自然是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给予安慰并为其出谋划策,力劝勾践“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并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的断言,臣与共勉!在勾践最失意的时候,范蠡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一般,没有被逆境压混了头脑。这是逆境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范蠡同勾践到吴国为奴期间,吴王夫差发现了范蠡的才华,想把范蠡招过来。为此,夫差召见勾践和范蠡,当着勾践的面,说:“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建议范蠡“弃暗投明”,一番话说得勾践泪流满面,更是害怕范蠡受夫差利诱离他而去,但范蠡十分淡定地回答,“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得体、态度真切诚恳却坚定地告诉吴王自己没有投奔吴国的意愿。这是威逼利诱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越国复国在即,历史惊人地巧合,当年越王兵败,从会稽城逃到会稽山,吴军包围会稽山,勾践在范蠡做的思想工作下,向吴王请降,夫差忘记了勾践的杀父之仇,提出一系列苛刻条件后免越王不死。如今,吴军彻底垮了,仅剩3000余人,从姑苏城逃到姑苏山,越军也包围了姑苏山,夫差派人下山请降,勾践也动了点恻隐之心,但范蠡头脑非常清醒,范蠡认为,“当年越军在会稽山被围,是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而吴国不取,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安能逆天命而不取。”这是机会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公元前470年,功成名就的范蠡在越国可谓一下之下,万人之上,竟然正式向勾践提出要离开越国。显然他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勾践人心的拿捏恰到好处,当然这得让文种的牺牲来证明了自己的判断。这是成功面前情绪保持稳定。
我们不难发现,范蠡绝对拥有一个顶级投资家的资质,无论是在“被套”、在受“利益”诱惑时、在“抄底”机会出现时、在“获利”颇丰时都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是独立思考和规避风险的前提。那么作为后生,巴菲特有没有学习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有没有研究过中国“股神”范蠡呢?我猜猜。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人的独立思考和规避风险的魔力,简直有异曲同工之秒。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中,深受导师格雷厄姆的影响,特别深刻理解,安全边际和永不亏损的奥秘。这些都让老巴一生没有犯致命性的错误,也成功逃过了多次的股灾。范蠡助勾践复国后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毅然选择离开,其洞察人心的敏锐和离开的魄力更是将逃顶艺术演绎到极致。
我们也都相信,“价值投资的一个精髓就是等待”。巴菲特也曾经把投资比喻成一场棒球赛,并指出,一个优秀的棒球手绝对不会轻易挥杆,而是要等球落到自己的合适的击球范围内才出手,哪怕要冒着三振出局的危险。而投资没有人催你去挥杆,你可以尽情地等待,等待自己合适的价格。巴式的“抠”是出了名的,早年巴菲特是在投资中甚至为了几分钱都要讨价一番的人,当然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他对安全边际的看重,而耐心、沉得住气这些性格因素起着很重的作用。
越王勾践结束自己奴隶生涯后,回到自己已经远远落魄的国家,此时的越国,无论在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军事上,都远远落后吴国,范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此,范蠡和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理论。
在范蠡等人的精心辅佐之下,越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年轻气盛的越王报仇复国心切,仅仅回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88年,越王开始初次萌发了出兵讨伐吴国的念头,范蠡坚决不同意勾践这么早就贸然出兵,范蠡觉得“还不能打吴,因为现在的复国计划仅仅是刚开始,如果现在就暴露自己的意图,在你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吴国如果先下手为强,你很快就陷入绝境。”范蠡还说的:“我听说,非常高峭的东西容易倒塌;树叶茂盛的植物容易被折断;太阳升到日中的时候就要西斜;月亮满月之后就要开始转亏。现在吴国虽然很强大,越国虽然还不强,但是吴王夫差骄奢无度,处处结缘于诸侯,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国家的形势就会转化,而越国如果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的实力,形势就会有利于我们。”一番话表明,现在的“价格”明显是高估的,明确地告诉勾践,万万不能着急。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6年,勾践再一次提出出兵伐吴,勾践觉得:这两年国家又有所发展,伐吴的准备工作已经可以了。范蠡却再次反对,范蠡觉得人事上的准备还不够(即本方的准备工作),况且天时更是没有不成熟,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否则自己都没准备好,出兵会吃大亏。但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发展国内经济和军事的同时再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便发动战争以后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范蠡第二次阻止越王出兵。没有合适的“价格”,你需要的是等待,而且范蠡不是白等,利用了等待的时间在阅读“年报”,而且是暴大量地“阅读”,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
到了公元前484年,形势越来越对越国有利,勾践伐吴之心又起。一方面,吴王夫差想向北边进兵,参加北方的诸侯争霸。另一方面,吴王夫差身边的首席谋士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少了一名用兵大师,对越国大大有利,天时的趋势渐渐显现出来。范蠡依旧淡定,他觉得人事上差不多了,天时的趋势已经出来,但是还不够成熟。于是第3次阻止越王出兵。这里我认为范蠡在“投资上”对每一分的“价格”也是相当在乎的,因为他知道,价格(成熟的出兵时机)对利润(胜利及为胜利付出的代价)的影响,他更愿意等待足够的“安全边际”。
公元前483年,吴国发生灾荒,粮食奇缺,实力大减,可谓天赐良机,越王勾践再次提出讨伐吴国的提议,不想范蠡竟然依旧阻止。范蠡认为,这是天时的征兆,却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配合起来,然后才能成功,吴国刚刚发生灾荒,人心不稳,如果此时出兵,吴国人就会没有退路,必然君臣合力,拼死抵抗,即使胜利,付出的代价也会不小,第4次拒绝越王的提议。这时候,“市场”已经开始恐慌,人心不稳,很多好股票的价格已经开始打折,这是天时的征兆,但范蠡依然耐得住性子,他不会去接下这把下落的刀子,但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以便进入。
483年9月,勾践第5次想范蠡征求伐吴意见,范蠡这才同意,并建议次年春天出兵。范蠡觉得:“此时机会已到,而时机到了,就像救火一样,就像抓捕逃犯一样,要快步奔跑,不可迟疑。” 也表现了范蠡雷厉风行的一面,可见范蠡无论做任何事,都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讲究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完全结合的那一个值得下他重注的机会,绝不草率行事,也不急功近利,当机会到来之时,下手速度异常迅速,绝不含糊,拖泥带水。此时的市场,最恐慌的一个时段已经出现,大量杀跌盘恐慌性抛出(明显的机会显现),范蠡认为时机已到,因为之前做了足够的功课,“下注”的时候倒也往往只用“几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投资不就是等待一个值得你重注的机会,然后迅速决定下手吗?要说区别,仅仅是巴菲特做准备研究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而范蠡做的准备是提升越国的综合实力。
其实,除在“投资”上差不多外,生活中,两人同样讲究诚信,富而好施。
范蠡离开勾践到齐国后,“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范蠡的致富,引起了齐国国君的注意,想招范蠡为宰相。范蠡却认为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我范蠡做生意能赚很多钱,从政能当高官,这实在是老百姓的极限了,但是长期享受高名,不是好的事情,于是归还相印,将自己的财富分给亲朋好友。)可见,这时候的范蠡对生活的态度已经随心所欲了,对功名利禄已经看得很淡了,不为功名、钱财所累,开始学会享受生活了。(投资如生活,那么同样的,据芒格觉得,巴菲特的投资技巧到50岁后才炉火纯青,我想也就这个意思,他们都在这时看透了不少东西。)
范蠡从齐国到陶国,更名陶朱公,在陶国,范蠡更是将经商之术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一代商圣的美名。范蠡认为天下的自然规律,总是每隔几年,又一次大丰收,每隔几年又有一次灾年,所以人经营也应该提前预测,范蠡早早就看透了“资本市场每隔三差五就会进行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相应的,范蠡的原则很奇特,是逆势操作--“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我也有贪婪和恐惧的时候,只不过我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感到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另外范蠡经商不追求暴力,讲究诚信(巴菲特对诚实的管理层也是情有独钟,认为诚信的人才是可以托付的人。)而且范蠡是一个大慈善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将钱施舍给老百姓,范蠡的后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人生。(巴菲特也捐出了自己财富的85%)但最后家产也达到了巨万,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中国巴菲特,或者也可以说沃伦是美国范蠡。一代股神巴菲特 VS 一代商圣范蠡,有意思。
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必然制造通胀
中国的房价高不高?人人都知道不是一般的高。
引用“不执着”的博客文章《判断房价是否有大泡沫就看三个指标》文中的数据:
“上海的著名小区闸北的“嘉利名珠城”,现在的房价是250万,可买132平方米的三室二寄二卫的房子,然而同样的房子租金却只有5000多元,因为高了人家租不起啊!这个租售比算下来据然高达1:500,但是国际上的通行的租售比为1:260至1:100,也就是说,人家外国人把房子拿出去租,最多260个月,也就是大致20年就能收回房款,显然我们目前的楼市泡沫不是一点点的大。”
“我们拿刚毕业的小夫妻来讲吧,两个人人均月收入4000多元,一年小家庭的总收入96000元,但是各位看看上海“虹口花苑”小区的房价却高达200多万,我们抛开要支付的银行二三十年利息不算,单单这个房价,就够二个人还二十年的,而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6:1”
按理说中国房地产价格如此的高,那么中国房价早该回调,或者崩盘了。中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最有力的引擎,如果房地产调整势必引起中国经济下滑或者崩溃。但事实上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不但没有下跌的意思还有继续上行的巨大动力。什么原因?很简单,中国政府会用逐渐通胀的经济国策来维持房地产、银行、中国股市以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今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注解!
我们知道宇宙是逐渐膨胀的,经济也是逐渐膨胀,为什么会膨胀呢?因为只有膨胀才会最容易的解决种种经济问题。比如说现在的中国房地产业,他带动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而且包括银行、钢铁、建筑、等等相关行业。现在中国的政治任务不是要维稳吗?如果房地产出现危机,那么还维什么稳呢?但如果国家经济不采取通胀的手段,那么按经济必然按市场规律走,即高房价必须回落。而在现在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如何让房价不跌呢?那就是制造通胀!
制造通胀的结果是什么呢?虽然房价是250万很贵,房子的租金只有5000元,很低,但未来经济走向通胀的,购房人用银行贷款用十倍杠杆撬动资金,不但保证了资金资本在经济通胀下不受损失,而且还会因为撬动资金获得丰厚回报。
再看看月薪4000元夫妻买房子的结果,因为经济预期是通胀的,现在的年收入是4000元,而明年后年的经济收入很可能就是6000元或者8000元,所以理论上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还完的房贷,很可能不用五六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而那时因为自己贷款买天价房的行为,往往会使自己的财富有可能远超过那些说房价高不买房的同事。
所以分析中国的房价,我们必须要把未来的通胀加进去。因为中国的经济通胀是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唯一选择,也是包括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选择。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二十年不就仅仅赚了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吗)而09年美国政府开动印钞机一下就印刷出1万亿美元的纸币,所以从宏观上美元秩序下的世界经济也是能胀的。
中国经济不单单从房地产这单一行业能分析出通胀的结果,就是保险业,证券市场也能分析出未来通胀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人把保险当理财来对待,许多人寄希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将会从保险公司拿到十万二十万的本金回来。但我们分析就中国现行的体制,现在的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如果中国经济不通胀,保险公司真的会有那么多钱回报给当下的投保人吗?
还有现在中国正迈向老龄化,现在是劳动人口的最高峰时期,以后两个孩子要赡养四个或者更多的老人。单单从劳动力上就必然出现不足,劳动工资大幅上涨是必然的。未来国家要弥补保险资金的不足,唯一的选择就是制造虚假繁荣,制造经济通胀。
我的结论是那时保险公司不会跨,现在买保险的人也能拿到保险公司承诺的几十万的本和利,只不过那十的几十万已经远不如现在的几十万的购买力了。
再说中国股市,现在连傻子都知道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是一个破铜当黄金卖的场所。在这里谁上市谁的财富就会十倍以上增值。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中小板就是一个亿万富翁生产线。难道我们的管理层还真的以为公司真的可以仅仅通过企业上市这一环节就能无穷的创造财富?那样中国每年靠多发行些公司上市不就领先全世界了?欠债总是要还的。
还有今年又要推出创业板,肯定会制造更大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其次的,是中国股市不合理机制在透支财富,发起人股东们透支的是一笔十分巨大社会财富。当年股权分置的原因,使亢奋的中国股市被严重透支,结果怎么样呢股市一连跌了五年,直跌到股权分置改革998点才见底。而现在的中国股市,管理层一方面新股发行要让强盗们从股市大把大把的拿钱,而且还想不让股市下跌,使得亏空不因为下跌而暴露,那怎么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取通胀手段,制造更多泡沫掩盖亏空。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原因,中国人信仰权力和资本。绝大多数人都想钱,怎么办?惟有制造通胀,使每个都成为百万富翁,才能解决民众的需求。我相信未来中国经济必然会出现通胀这种局面是多种力量的合力形成的。
引用“不执着”的博客文章《判断房价是否有大泡沫就看三个指标》文中的数据:
“上海的著名小区闸北的“嘉利名珠城”,现在的房价是250万,可买132平方米的三室二寄二卫的房子,然而同样的房子租金却只有5000多元,因为高了人家租不起啊!这个租售比算下来据然高达1:500,但是国际上的通行的租售比为1:260至1:100,也就是说,人家外国人把房子拿出去租,最多260个月,也就是大致20年就能收回房款,显然我们目前的楼市泡沫不是一点点的大。”
“我们拿刚毕业的小夫妻来讲吧,两个人人均月收入4000多元,一年小家庭的总收入96000元,但是各位看看上海“虹口花苑”小区的房价却高达200多万,我们抛开要支付的银行二三十年利息不算,单单这个房价,就够二个人还二十年的,而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6:1”
按理说中国房地产价格如此的高,那么中国房价早该回调,或者崩盘了。中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最有力的引擎,如果房地产调整势必引起中国经济下滑或者崩溃。但事实上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不但没有下跌的意思还有继续上行的巨大动力。什么原因?很简单,中国政府会用逐渐通胀的经济国策来维持房地产、银行、中国股市以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今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注解!
我们知道宇宙是逐渐膨胀的,经济也是逐渐膨胀,为什么会膨胀呢?因为只有膨胀才会最容易的解决种种经济问题。比如说现在的中国房地产业,他带动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而且包括银行、钢铁、建筑、等等相关行业。现在中国的政治任务不是要维稳吗?如果房地产出现危机,那么还维什么稳呢?但如果国家经济不采取通胀的手段,那么按经济必然按市场规律走,即高房价必须回落。而在现在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如何让房价不跌呢?那就是制造通胀!
制造通胀的结果是什么呢?虽然房价是250万很贵,房子的租金只有5000元,很低,但未来经济走向通胀的,购房人用银行贷款用十倍杠杆撬动资金,不但保证了资金资本在经济通胀下不受损失,而且还会因为撬动资金获得丰厚回报。
再看看月薪4000元夫妻买房子的结果,因为经济预期是通胀的,现在的年收入是4000元,而明年后年的经济收入很可能就是6000元或者8000元,所以理论上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还完的房贷,很可能不用五六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而那时因为自己贷款买天价房的行为,往往会使自己的财富有可能远超过那些说房价高不买房的同事。
所以分析中国的房价,我们必须要把未来的通胀加进去。因为中国的经济通胀是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唯一选择,也是包括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选择。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二十年不就仅仅赚了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吗)而09年美国政府开动印钞机一下就印刷出1万亿美元的纸币,所以从宏观上美元秩序下的世界经济也是能胀的。
中国经济不单单从房地产这单一行业能分析出通胀的结果,就是保险业,证券市场也能分析出未来通胀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人把保险当理财来对待,许多人寄希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将会从保险公司拿到十万二十万的本金回来。但我们分析就中国现行的体制,现在的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如果中国经济不通胀,保险公司真的会有那么多钱回报给当下的投保人吗?
还有现在中国正迈向老龄化,现在是劳动人口的最高峰时期,以后两个孩子要赡养四个或者更多的老人。单单从劳动力上就必然出现不足,劳动工资大幅上涨是必然的。未来国家要弥补保险资金的不足,唯一的选择就是制造虚假繁荣,制造经济通胀。
我的结论是那时保险公司不会跨,现在买保险的人也能拿到保险公司承诺的几十万的本和利,只不过那十的几十万已经远不如现在的几十万的购买力了。
再说中国股市,现在连傻子都知道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是一个破铜当黄金卖的场所。在这里谁上市谁的财富就会十倍以上增值。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中小板就是一个亿万富翁生产线。难道我们的管理层还真的以为公司真的可以仅仅通过企业上市这一环节就能无穷的创造财富?那样中国每年靠多发行些公司上市不就领先全世界了?欠债总是要还的。
还有今年又要推出创业板,肯定会制造更大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其次的,是中国股市不合理机制在透支财富,发起人股东们透支的是一笔十分巨大社会财富。当年股权分置的原因,使亢奋的中国股市被严重透支,结果怎么样呢股市一连跌了五年,直跌到股权分置改革998点才见底。而现在的中国股市,管理层一方面新股发行要让强盗们从股市大把大把的拿钱,而且还想不让股市下跌,使得亏空不因为下跌而暴露,那怎么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取通胀手段,制造更多泡沫掩盖亏空。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原因,中国人信仰权力和资本。绝大多数人都想钱,怎么办?惟有制造通胀,使每个都成为百万富翁,才能解决民众的需求。我相信未来中国经济必然会出现通胀这种局面是多种力量的合力形成的。
等经济形势转好,你会错过牛市最大的一部分
安东尼·波顿,现任富达国际投资总裁,人称“欧洲的彼得·林奇”、“英国的巴菲特”。作为富达国际的元老级人物,波顿自27年前富达推出第一只英国基金开始就一直就职于该公司。从1979年12月到2007年年底,波顿负责管理富达旗下的“特殊状态基金”,这也是英国表现最突出的一只零售基金,短短28年间,该基金的规模暴增了146倍。
安东尼·波顿近期对媒体表示:一轮持续数年的牛市已经启动。当前全球低增长、低利率的环境,对股票市场有利,投资人情绪也在不断改善,从悲观转向谨慎乐观。美国投资人正在将资金从现金转向其他资产类别。这轮在3月份启动的牛市很可能还处在初期阶段,到目前为止,股市已反弹了很多,尽管在未来某个时点股市很可能出现调整,但牛市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所以,现在投资股市也还不算晚。市场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因素是尚未完全解除的杠杆操作,这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掣肘。其次,随着经济周期的推进,我们肯定会在未来看到更高的利率和重新凸显的通胀压力,但至少在未来几年中,通胀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另外,这轮危机之后更为严厉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等行业,可能给股市带来冲击。
从长期而言,大多数公司都能够逐步适应这种政策的改变,但在中短期内,一些公司的增强潜力可能因为更严厉的监管而受到负面影响。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也是史无前例的政府应对措施。如果你等到所有的经济指标都转向正面,再做投资,那你很可能会错过这轮牛市的最大一部分。
安东尼·波顿近期对媒体表示:一轮持续数年的牛市已经启动。当前全球低增长、低利率的环境,对股票市场有利,投资人情绪也在不断改善,从悲观转向谨慎乐观。美国投资人正在将资金从现金转向其他资产类别。这轮在3月份启动的牛市很可能还处在初期阶段,到目前为止,股市已反弹了很多,尽管在未来某个时点股市很可能出现调整,但牛市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所以,现在投资股市也还不算晚。市场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因素是尚未完全解除的杠杆操作,这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掣肘。其次,随着经济周期的推进,我们肯定会在未来看到更高的利率和重新凸显的通胀压力,但至少在未来几年中,通胀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另外,这轮危机之后更为严厉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等行业,可能给股市带来冲击。
从长期而言,大多数公司都能够逐步适应这种政策的改变,但在中短期内,一些公司的增强潜力可能因为更严厉的监管而受到负面影响。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也是史无前例的政府应对措施。如果你等到所有的经济指标都转向正面,再做投资,那你很可能会错过这轮牛市的最大一部分。
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Charles R, Morris - The Sages
The Sages: Warren Buffett, George Soros, Paul Volcker, and the Maelstrom of Markets
The highly prolific and wonderful author, Charles R, Morris has written 12 books, including the recen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The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 which just won the 2009 Loeb Prize for best business book, and its revised paperback version, The Two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 His book, The Cost of Good Intentions was selected a best book of 1980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Coming Global Boom was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1990, and The Tycoons was selected a Barron’s best book of 2005. A lawyer and former banker, Morris’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numerous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he New York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The Atlantic Monthly.
His new book, The Sages: Warren Buffett, George Soros, Paul Volcker, and the Maelstrom of Markets is perfectly titled. For it is the wisdom of this trio, throughout tumultuous times, that Morris so expertly depicts. The Sages is also a very compelling read that combines vivid history,individual philosophy and market strategy stemming from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ory.
Morris brilliantly draws each man’s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markets, as manifested from their past, personal code of ethics, ability to remain level-headed in periods of financial chaos, and talent for seeing beyond the models and theories of the herd to adapt their own practical, often bold, style.
Perhaps the strongest link between these men and Morris’ own beliefs is the shared knowledge that market theorists, economists in particular, get it wrong most of the time. The book opens and closes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 almost all (well, 99.9%)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economists are wrong in their predictions about the economy. Morris offers a sobering statistic in the first page of his book: only one of 51 top economists ranked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ven had the sign as to what 2008 GDP would be, right. That means 50 out of 51 of them said it would rise, when it actually fell. A coin flip would be a more accurate predictor.
The respect that Morris has for these men i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book. The chapters on George Soros and Warren Buffet are especially excellent in their complementary nature. George Soros is the global investor, who bets big on shifting global and currency tides. Warren Buffet is the value investor, who shirks classical ideas of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as being key to the best investment strategy, choosing instead to invest in a smaller number of companies in which he has solid knowledge, over the long-term. Morris shows that though their methods differ, each man marches to the beat of his own drum, has requisite patience, doesn’t do things he doesn’t understand, and is deeply critical of the methods and machinations of Wall Street.
In a riveting passage in the Buffet chapter, Morris writes of how Buffet came to take the helm of the once prestigious investment bank, Salomon Brothers, as it was engulfed in a scandal of its own making. The firm, disgraced by having rigged its participation in Treasury note auctions, needed a leader to regain respect. Warren was brought in, but hated the job. Equally, he disdained the entitlement and money that Salomon’s employees felt they deserved.
There is something instructive in studying these men at this time. What’s most interesting is despite their considerable wealth and trading prowess, they are not despised. 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disdain for the callousness that prevails Wall Street as we do. Of course, they also received their rightful share of critical scrutiny, which Morris fairly describes rather than choosing to depict these men as market deities. Soros took much heat for his role in bringing down the British Pound in the early 1990s, and Buffet was embroiled in an SEC investigation regarding his over-paying (uncharacteristic for him) for a chunk of the California savings and loan bank, Wesco.
Morris provides explanations of each man’s remedies for this crisis. Soros’ ideas for fixing our problems are well laid and quite relevant given this week’s congressional hearings on derivatives, he believes that credit default swaps should be banned, not merely moved to regulated exchanges, as Obama’s current financial proposals suggest. Morris tells us why Buffet is uncomfortable speaking about regulation. Buffett finds value over the long term, a philosophy that lives to some extent, outside of regulation, so he avoids the topic.
As for former Fed chairman, Paul Volcker – you can tell that he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Morris’ esteem. In contrast with William Greider’s description of Volcker as succumbing to the Milton Friedman School of free-market monetarist economists who were pushing Volker to shift money supply to reduce inflation, Morris shows Volcker did things his own way.
Volcker did indeed adjust money supply to assuage them, but, according to Morris whose investigations led him to related FOMC transcripts showing this, he mostly stuck to the standard Fed tools of manipulating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And, he was ultimately (though it took several years) successful in this strategy.
More recently, Volcker had the steadfastness and even at his advanced age, the drive, to be at the helm of his funds during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the one that he saw it coming.
Morris’ final chapter opens with a statement revisiting the sheer ineffectiveness of market economists and their predictions with a sentence that made me laugh out loud. Morris writes, “My impression has long been that macro-economic forecasts are nearly useless.” He provides proof to that belief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White House’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 economic forecast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results aren’t good. This makes you very worried that the ‘brightest lights of the economic profession’ as Morris refers to them, have so much influence over the policy that impacts our economy
The highly prolific and wonderful author, Charles R, Morris has written 12 books, including the recen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The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 which just won the 2009 Loeb Prize for best business book, and its revised paperback version, The Two Trillion Dollar Meltdown. His book, The Cost of Good Intentions was selected a best book of 1980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Coming Global Boom was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1990, and The Tycoons was selected a Barron’s best book of 2005. A lawyer and former banker, Morris’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numerous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he New York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The Atlantic Monthly.
His new book, The Sages: Warren Buffett, George Soros, Paul Volcker, and the Maelstrom of Markets is perfectly titled. For it is the wisdom of this trio, throughout tumultuous times, that Morris so expertly depicts. The Sages is also a very compelling read that combines vivid history,individual philosophy and market strategy stemming from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ory.
Morris brilliantly draws each man’s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markets, as manifested from their past, personal code of ethics, ability to remain level-headed in periods of financial chaos, and talent for seeing beyond the models and theories of the herd to adapt their own practical, often bold, style.
Perhaps the strongest link between these men and Morris’ own beliefs is the shared knowledge that market theorists, economists in particular, get it wrong most of the time. The book opens and closes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 almost all (well, 99.9%)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economists are wrong in their predictions about the economy. Morris offers a sobering statistic in the first page of his book: only one of 51 top economists ranked b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ven had the sign as to what 2008 GDP would be, right. That means 50 out of 51 of them said it would rise, when it actually fell. A coin flip would be a more accurate predictor.
The respect that Morris has for these men i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book. The chapters on George Soros and Warren Buffet are especially excellent in their complementary nature. George Soros is the global investor, who bets big on shifting global and currency tides. Warren Buffet is the value investor, who shirks classical ideas of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as being key to the best investment strategy, choosing instead to invest in a smaller number of companies in which he has solid knowledge, over the long-term. Morris shows that though their methods differ, each man marches to the beat of his own drum, has requisite patience, doesn’t do things he doesn’t understand, and is deeply critical of the methods and machinations of Wall Street.
In a riveting passage in the Buffet chapter, Morris writes of how Buffet came to take the helm of the once prestigious investment bank, Salomon Brothers, as it was engulfed in a scandal of its own making. The firm, disgraced by having rigged its participation in Treasury note auctions, needed a leader to regain respect. Warren was brought in, but hated the job. Equally, he disdained the entitlement and money that Salomon’s employees felt they deserved.
There is something instructive in studying these men at this time. What’s most interesting is despite their considerable wealth and trading prowess, they are not despised. 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disdain for the callousness that prevails Wall Street as we do. Of course, they also received their rightful share of critical scrutiny, which Morris fairly describes rather than choosing to depict these men as market deities. Soros took much heat for his role in bringing down the British Pound in the early 1990s, and Buffet was embroiled in an SEC investigation regarding his over-paying (uncharacteristic for him) for a chunk of the California savings and loan bank, Wesco.
Morris provides explanations of each man’s remedies for this crisis. Soros’ ideas for fixing our problems are well laid and quite relevant given this week’s congressional hearings on derivatives, he believes that credit default swaps should be banned, not merely moved to regulated exchanges, as Obama’s current financial proposals suggest. Morris tells us why Buffet is uncomfortable speaking about regulation. Buffett finds value over the long term, a philosophy that lives to some extent, outside of regulation, so he avoids the topic.
As for former Fed chairman, Paul Volcker – you can tell that he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Morris’ esteem. In contrast with William Greider’s description of Volcker as succumbing to the Milton Friedman School of free-market monetarist economists who were pushing Volker to shift money supply to reduce inflation, Morris shows Volcker did things his own way.
Volcker did indeed adjust money supply to assuage them, but, according to Morris whose investigations led him to related FOMC transcripts showing this, he mostly stuck to the standard Fed tools of manipulating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 And, he was ultimately (though it took several years) successful in this strategy.
More recently, Volcker had the steadfastness and even at his advanced age, the drive, to be at the helm of his funds during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the one that he saw it coming.
Morris’ final chapter opens with a statement revisiting the sheer ineffectiveness of market economists and their predictions with a sentence that made me laugh out loud. Morris writes, “My impression has long been that macro-economic forecasts are nearly useless.” He provides proof to that belief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White House’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 economic forecast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results aren’t good. This makes you very worried that the ‘brightest lights of the economic profession’ as Morris refers to them, have so much influence over the policy that impacts our economy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填氹不借力求自保 資金充盈通脹不起
一、
美國的財政赤字山積,不僅令「最大債權人」中國憂心忡忡,全球的美元持有者亦人同此心;財赤不斷滾大,債務人最後如何「了斷」,歷史告訴大家,當債務人支配(且別說主宰)世界政治舞台時,通過戰爭或製造一次惡性通貨膨脹,是「減債」的不二法門。以當前的形勢看,不論出現哪種情況,對雄於資財的人都會帶來致命打擊!
據白宮預算局的推算,到了十年後的二○一九年,美國政府的年利息(支付國庫債券的派息)支出將達六千八百一十億(美元),約佔當年聯邦政府總開支預算的百分之十五點七,約合GDP百分之三點八,而此利息支出將為當年財赤的三分二弱;這種利息支出的數額,是假設屆時的三月期(九十一天)國庫券及十年期債券孳息分別為四厘及五厘二(通脹率則為百分之一點六五)而計算出來的;如果屆時的利率和通脹率皆比此假設高,情況當然大大不妙。為作比較,筆者從《向總統報告○九年度經濟狀況》中找出最近二年的有關數據─○八年美政府的利息開支為二千四百八十九億,約佔總預算開支的百分之八點四;○九年的數字依次為二千一百一十四億及百分之五點八。它們的差距主要為利率持續下降造成,並非實際財赤萎縮。把利率壓縮在低水平,有利美國「還債」,但會誘發通貨膨脹,這已是街知巷聞的常識,不過,二害相權,美國政府是傾向低利率的,這不是說她不當惡性通脹是一回事,而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通脹甚難肆虐,而即使它捲土重來,災情最慘的是債權人,債務人尤其是仍能開動印鈔機的美國,雖亦有所困擾,卻仍能輕鬆還債。惡性通脹等於債務人「充公」債權人的購買力,對美國並無損失。這是恒久不變的鐵律。
二、
當「直升機」貝南奇掌聯儲局之初,筆者為文指美國不會出現通貨收縮,事實果然如此,這並非筆者的「預測」準確,而是貝南奇向來如是說。到了去年中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從華爾街向外擴散形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貝南奇同樣以增加貨幣供應及壓低利率放寬信貸為對策時,筆者認為大事不妙,惡性通脹將臨,可是,一年後,美國通脹率仍是負數(消費者物價指數今年迄八月平均數為負零點四〔八月負百分之一點五〕),為什麼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通脹避不出現?由於筆者的「預期」錯得離譜,因此努力查找原因,終於有點頭緒。
貝南奇並非浪得虛名,他真的如在直升機上「散」紙幣,自從去年六月開始,聯儲局的印鈔機夜以繼日開動,貨幣供應從當時的八千多億,一路遞增至今年八月的一萬七千餘億;「銀紙」泛濫加上利率近零,通脹何以無蹤無影?答案是利率雖低,仍非負利率,唯二者的差距似有若無;因此,筆者以為銀行寧願「坐擁巨資」不肯輕易借出才是主因。由於信用卡拖欠日甚一日、物業按揭到期不還或供樓者(仍非業主)失蹤令「銀主盤」大增,加上生意難做商行貿易公司清盤事件已成常態,銀行從聯儲局借入的資金正好用於填補這些深坑。另一方面,如果銀行「自保」後仍有餘資(所謂excess reserves),亦不願或不敢借出,以免在新一輪跌市或第二波衰退中再全軍覆沒;而消費者─法人與個人─痛定思痛,在現況不穩定前景不明朗之下,亦不願或不敢消費,當然亦不會積極舉債擴充業務,結果融資市場借、貸兩閒,資金流速(velocity)減緩,通貨膨脹率便抬不起頭。
和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不同,美國央行─聯儲局不可能下令銀行借錢,融資市場因此如一潭死水……。作個淺顯的比喻,銀行和消費者都是宿醉未醒,他們依然暈暈迷迷、渾渾噩噩,什麼都提不起勁,對再飲酒當然更是興趣缺缺;因此,即使貝南奇無限量供應廉價美酒,亦乏人光顧而滯銷;消費市場的情況便是如此,銀行不肯輕易貸出,消費者大都仍負一身舊債,現在利息雖低,亦缺乏消費意欲。
利率低至無可再低,意味政府有意驅趕資金入市場,由於資產價格跌勢未止及工業設備閒置率仍高,銀行不敢融資物業及工商業,但投資者對如雞肋的利息已不耐煩,紛紛入市,這是近月來世界股市火紅的底因。股市投資者並非「無端端」入市,而是他們相信低利率有助經濟復蘇,進而預期未來盈利可觀。市況顯示及時入市的投機者已有相當利潤,可是,除了有升有跌的「古訓」令升得「太」高的股市有回吐壓力外,由於獲得銀行融資比較困難,企業遂紛紛向投資者伸手從股市集資,香港的情況大家心中有數,歐美市場亦面臨龐大的集資潮,舉其犖犖大者,盛傳短期內集資的便有西班牙Santandar銀行七十億、皇家蘇格蘭銀行八十億、勞合銀行二百億……。趁投資者對股票如飢如渴的現在上市或開股集資,當有助企業營運(也許還能帶來不錯的利潤),但經過「金融海嘯」,人人知道銀行絕非常勝軍,在股市已錄得相當升幅的情況下,當股票供應突然一湧而來時,股市調轉升勢,勢難避免。這是投資者不可掉以輕心的形勢。
美國的財政赤字山積,不僅令「最大債權人」中國憂心忡忡,全球的美元持有者亦人同此心;財赤不斷滾大,債務人最後如何「了斷」,歷史告訴大家,當債務人支配(且別說主宰)世界政治舞台時,通過戰爭或製造一次惡性通貨膨脹,是「減債」的不二法門。以當前的形勢看,不論出現哪種情況,對雄於資財的人都會帶來致命打擊!
據白宮預算局的推算,到了十年後的二○一九年,美國政府的年利息(支付國庫債券的派息)支出將達六千八百一十億(美元),約佔當年聯邦政府總開支預算的百分之十五點七,約合GDP百分之三點八,而此利息支出將為當年財赤的三分二弱;這種利息支出的數額,是假設屆時的三月期(九十一天)國庫券及十年期債券孳息分別為四厘及五厘二(通脹率則為百分之一點六五)而計算出來的;如果屆時的利率和通脹率皆比此假設高,情況當然大大不妙。為作比較,筆者從《向總統報告○九年度經濟狀況》中找出最近二年的有關數據─○八年美政府的利息開支為二千四百八十九億,約佔總預算開支的百分之八點四;○九年的數字依次為二千一百一十四億及百分之五點八。它們的差距主要為利率持續下降造成,並非實際財赤萎縮。把利率壓縮在低水平,有利美國「還債」,但會誘發通貨膨脹,這已是街知巷聞的常識,不過,二害相權,美國政府是傾向低利率的,這不是說她不當惡性通脹是一回事,而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通脹甚難肆虐,而即使它捲土重來,災情最慘的是債權人,債務人尤其是仍能開動印鈔機的美國,雖亦有所困擾,卻仍能輕鬆還債。惡性通脹等於債務人「充公」債權人的購買力,對美國並無損失。這是恒久不變的鐵律。
二、
當「直升機」貝南奇掌聯儲局之初,筆者為文指美國不會出現通貨收縮,事實果然如此,這並非筆者的「預測」準確,而是貝南奇向來如是說。到了去年中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從華爾街向外擴散形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貝南奇同樣以增加貨幣供應及壓低利率放寬信貸為對策時,筆者認為大事不妙,惡性通脹將臨,可是,一年後,美國通脹率仍是負數(消費者物價指數今年迄八月平均數為負零點四〔八月負百分之一點五〕),為什麼在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通脹避不出現?由於筆者的「預期」錯得離譜,因此努力查找原因,終於有點頭緒。
貝南奇並非浪得虛名,他真的如在直升機上「散」紙幣,自從去年六月開始,聯儲局的印鈔機夜以繼日開動,貨幣供應從當時的八千多億,一路遞增至今年八月的一萬七千餘億;「銀紙」泛濫加上利率近零,通脹何以無蹤無影?答案是利率雖低,仍非負利率,唯二者的差距似有若無;因此,筆者以為銀行寧願「坐擁巨資」不肯輕易借出才是主因。由於信用卡拖欠日甚一日、物業按揭到期不還或供樓者(仍非業主)失蹤令「銀主盤」大增,加上生意難做商行貿易公司清盤事件已成常態,銀行從聯儲局借入的資金正好用於填補這些深坑。另一方面,如果銀行「自保」後仍有餘資(所謂excess reserves),亦不願或不敢借出,以免在新一輪跌市或第二波衰退中再全軍覆沒;而消費者─法人與個人─痛定思痛,在現況不穩定前景不明朗之下,亦不願或不敢消費,當然亦不會積極舉債擴充業務,結果融資市場借、貸兩閒,資金流速(velocity)減緩,通貨膨脹率便抬不起頭。
和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不同,美國央行─聯儲局不可能下令銀行借錢,融資市場因此如一潭死水……。作個淺顯的比喻,銀行和消費者都是宿醉未醒,他們依然暈暈迷迷、渾渾噩噩,什麼都提不起勁,對再飲酒當然更是興趣缺缺;因此,即使貝南奇無限量供應廉價美酒,亦乏人光顧而滯銷;消費市場的情況便是如此,銀行不肯輕易貸出,消費者大都仍負一身舊債,現在利息雖低,亦缺乏消費意欲。
利率低至無可再低,意味政府有意驅趕資金入市場,由於資產價格跌勢未止及工業設備閒置率仍高,銀行不敢融資物業及工商業,但投資者對如雞肋的利息已不耐煩,紛紛入市,這是近月來世界股市火紅的底因。股市投資者並非「無端端」入市,而是他們相信低利率有助經濟復蘇,進而預期未來盈利可觀。市況顯示及時入市的投機者已有相當利潤,可是,除了有升有跌的「古訓」令升得「太」高的股市有回吐壓力外,由於獲得銀行融資比較困難,企業遂紛紛向投資者伸手從股市集資,香港的情況大家心中有數,歐美市場亦面臨龐大的集資潮,舉其犖犖大者,盛傳短期內集資的便有西班牙Santandar銀行七十億、皇家蘇格蘭銀行八十億、勞合銀行二百億……。趁投資者對股票如飢如渴的現在上市或開股集資,當有助企業營運(也許還能帶來不錯的利潤),但經過「金融海嘯」,人人知道銀行絕非常勝軍,在股市已錄得相當升幅的情況下,當股票供應突然一湧而來時,股市調轉升勢,勢難避免。這是投資者不可掉以輕心的形勢。
人棄我取乘虛而入 賺錢之道平平無奇
美國財經作家查理.莫理士的《三智者》(原名等見二十一日本欄),短小精悍,文本只有一百八十頁,可讀性高;本書分四章,除索羅斯、畢非德和伏爾克各一章外,尚有一章〈經濟學、市場及現實〉,有益有建設性,特向各位推薦。
這三位財經界殿堂級人物的「事功」,世人皆知,在香港投資界亦家喻戶曉;他們的共通特點是信念堅定、貫徹始終和有奉獻精神,因此被莫理士稱為「高尚的完人」。
香港讀者最有興趣的,相信是畢非德,因此便先從他的「投資史」說起吧。有關畢非德特別是六歲便知道且身體力行賺錢並真的有所斬獲的「童年故事」。
畢非德是賺錢天才,高中畢業時已積聚了五千元美元,約合今日五萬三千元(大學畢業則有財富二萬元);畢業後他考上賓州大學的商學院華爾頓,上課一周他便會默誦商學教授所寫的教科書、因而經常指出教授錯誤引述自己的著作;得學士學位後,他考不上哈佛,進哥倫比亞商學院,上格拉罕的課,這位格拉罕便是大名鼎鼎的證券分析之父Benjamin Graham。
畢非德熟讀格拉罕─篤德David Dodd合寫的那本經典《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九三四年初版;加十位名家評論的第六次修訂版○八年出版;現今仍有不少學府採用為教科書),對其中的個案分析瞭如指掌,因此獲格拉罕垂青。畢非德是該學系歷史上唯一一位在證券分析科得A加的學生!
畢非德的父親是股票經紀(後當了四屆國會議員),他畢業後在父親經紀行任職,但他對經紀業全無好感,以經紀對股票本身所知甚少只會鼓如簧之舌全力向客戶推銷股票,由於收入與買賣頻度掛鈎,經紀因此叫甲購入叫乙沽出,在一買一賣間賺取佣金;他對這種生涯興趣不大,但在經紀行工作約一年期間,他還是建立了不錯的客戶網,期內晚間在俄瑪哈大學教授投資課程,他對學生有關個別股票的提問,有問必答且對答如流,情況頗似今日電視電台財經演員的答客問,只是他們有電腦可查而當年畢非德全憑熟讀近萬頁的穆廸(Moody's)證券分析的資料;期間他和乃師格拉罕保持書信往來,就投資問題互相切磋。
一九五四年,格拉罕的證券公司給他「一份工作」,他馬上接受並帶同二年前結婚又再懷孕的妻子及大約一歲大的嬰兒赴紐約。在最初二三個月,畢非德在資料室讀完公司的全部投資檔案,不久後被格拉罕指派參與洽商一宗收購;畢非德的工作令格拉罕十分滿意,公司賺了大錢,他自己亦購進一些有關公司股票,當收購消息公布時,股價飆升二倍半,畢非德利用「內幕消息」─當年尚未立法禁止─賺了一大筆……。當一九五六年格拉罕退休時,畢非德二十六歲,他決定回老家謀發展,其時他已有購買力等於現在的百萬身家。
畢非德決心在股市大展拳腳,以活學活用他從格拉罕身上學到的投資知識,而投資資金不是自掏腰包而是向親友籌措。他很快獲外父(俄瑪哈大學商學系主任)的退休金二萬五千元,還有姨母、華爾頓老同學及妺夫等紛紛加入,他們成為他的合夥人(在家中辦公,六○年正式成為畢非德合夥人公司並租辦公室),畢非德的傳奇創富投資歷程由是開始。
和一般投資機構不同,畢非德自定的規則是他不收取管理費,盈利最初的百分之四悉歸合夥人分享(保證他們的收益與當時銀行利息差不多),以後的利潤,畢非德與其股東(合夥人)各得其半;最重要和與眾不同的是,如有虧損,畢非德承擔四分之一,這在投資界是首創且至今可能仍然「只此一家」。眾所周知,基金經理都是「輸打贏要」的,這種安排,意味虧損時畢非德有切膚之痛,因此會更小心地作出投資決策,其所作投資亦比不必分擔虧損之責即利用OPM的投資經理更穩健。股東的「代價」是不要過問他的投資細節,他亦聲明不會公開投資詳情,只會在年報中詳細解釋;而股東僅在年結期的一段時間可以套現(把以當時市值的股票賣回給畢非德或新加入的合夥人)。畢非德在這家合夥人公司的投資只一百元,他自己的資金全作固定收益投資,目標是有年入一萬二千元以養妻活兒!
畢非德的投資業績已成為歷史,不必細表。歸納其成功「秘訣」,不外下述二項。
第一、人棄我取(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當然,「取」的大前提是必須做大量研究工作,不然「取」得的極可能是垃圾。深入研究之外,在投資前,畢非德還會設法和公司負責人見面(談生意固佳,閑聊亦無妨);這位負責人如對公司運作熟悉和對所業極具信心,其公司便是長線投資的對象。
第二、乘虛而入。當一家公司遭逢困難時,只要其本業健康及有一流的管理層,便不妨趁低吸納。畢非德在美國運通有員工涉嫌做假惹上官非被罰巨款股價大瀉(巧逢肯尼地總統遇刺人心惶惶大市急挫)時對該公司發生興趣,因為他看中其「旅行支票」業務而大量吸納。水門事件令《華爾頓郵報》聲名大噪但在實際業務層面為共和黨人杯葛股價頹疲時入股……;成為《華盛頓郵報》大股東不僅為畢非德帶來重大金錢收益,在其發行人格拉罕夫人(Katharine Graham)的引介下,畢非德打通華盛頓的政商人脈,令他清楚華盛頓「幕後運作」的來龍去脈,令其投資事業如虎添翼!
畢非德是格拉罕價值投資的信徒,對其理論有所發揚及補充,對此原則他奉為圭臬,堅定不移;他的成功,絕非來自交遊廣闊、消息靈通,而是精研有關資訊。畢非德EQ不高,人際關係不佳,年輕時終日埋首穆廸的股票資料,甚至有「討厭鬼」(Nerdy)之別名;不過,筆者以為此名之得,多少與他過度節儉有關,他這種個性,一方面固然是他生長於大蕭條期養成的習慣,一方面則為上中學時便懂得複式利息(Componud Interest)神奇累積功能的「厲害」,應用到日常生活,他便極度知慳識儉,他從省下的錢的複式增值上獲得的快樂遠比「即時消費」的享受高,其「孤寒」是大有道理的。
這三位財經界殿堂級人物的「事功」,世人皆知,在香港投資界亦家喻戶曉;他們的共通特點是信念堅定、貫徹始終和有奉獻精神,因此被莫理士稱為「高尚的完人」。
香港讀者最有興趣的,相信是畢非德,因此便先從他的「投資史」說起吧。有關畢非德特別是六歲便知道且身體力行賺錢並真的有所斬獲的「童年故事」。
畢非德是賺錢天才,高中畢業時已積聚了五千元美元,約合今日五萬三千元(大學畢業則有財富二萬元);畢業後他考上賓州大學的商學院華爾頓,上課一周他便會默誦商學教授所寫的教科書、因而經常指出教授錯誤引述自己的著作;得學士學位後,他考不上哈佛,進哥倫比亞商學院,上格拉罕的課,這位格拉罕便是大名鼎鼎的證券分析之父Benjamin Graham。
畢非德熟讀格拉罕─篤德David Dodd合寫的那本經典《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九三四年初版;加十位名家評論的第六次修訂版○八年出版;現今仍有不少學府採用為教科書),對其中的個案分析瞭如指掌,因此獲格拉罕垂青。畢非德是該學系歷史上唯一一位在證券分析科得A加的學生!
畢非德的父親是股票經紀(後當了四屆國會議員),他畢業後在父親經紀行任職,但他對經紀業全無好感,以經紀對股票本身所知甚少只會鼓如簧之舌全力向客戶推銷股票,由於收入與買賣頻度掛鈎,經紀因此叫甲購入叫乙沽出,在一買一賣間賺取佣金;他對這種生涯興趣不大,但在經紀行工作約一年期間,他還是建立了不錯的客戶網,期內晚間在俄瑪哈大學教授投資課程,他對學生有關個別股票的提問,有問必答且對答如流,情況頗似今日電視電台財經演員的答客問,只是他們有電腦可查而當年畢非德全憑熟讀近萬頁的穆廸(Moody's)證券分析的資料;期間他和乃師格拉罕保持書信往來,就投資問題互相切磋。
一九五四年,格拉罕的證券公司給他「一份工作」,他馬上接受並帶同二年前結婚又再懷孕的妻子及大約一歲大的嬰兒赴紐約。在最初二三個月,畢非德在資料室讀完公司的全部投資檔案,不久後被格拉罕指派參與洽商一宗收購;畢非德的工作令格拉罕十分滿意,公司賺了大錢,他自己亦購進一些有關公司股票,當收購消息公布時,股價飆升二倍半,畢非德利用「內幕消息」─當年尚未立法禁止─賺了一大筆……。當一九五六年格拉罕退休時,畢非德二十六歲,他決定回老家謀發展,其時他已有購買力等於現在的百萬身家。
畢非德決心在股市大展拳腳,以活學活用他從格拉罕身上學到的投資知識,而投資資金不是自掏腰包而是向親友籌措。他很快獲外父(俄瑪哈大學商學系主任)的退休金二萬五千元,還有姨母、華爾頓老同學及妺夫等紛紛加入,他們成為他的合夥人(在家中辦公,六○年正式成為畢非德合夥人公司並租辦公室),畢非德的傳奇創富投資歷程由是開始。
和一般投資機構不同,畢非德自定的規則是他不收取管理費,盈利最初的百分之四悉歸合夥人分享(保證他們的收益與當時銀行利息差不多),以後的利潤,畢非德與其股東(合夥人)各得其半;最重要和與眾不同的是,如有虧損,畢非德承擔四分之一,這在投資界是首創且至今可能仍然「只此一家」。眾所周知,基金經理都是「輸打贏要」的,這種安排,意味虧損時畢非德有切膚之痛,因此會更小心地作出投資決策,其所作投資亦比不必分擔虧損之責即利用OPM的投資經理更穩健。股東的「代價」是不要過問他的投資細節,他亦聲明不會公開投資詳情,只會在年報中詳細解釋;而股東僅在年結期的一段時間可以套現(把以當時市值的股票賣回給畢非德或新加入的合夥人)。畢非德在這家合夥人公司的投資只一百元,他自己的資金全作固定收益投資,目標是有年入一萬二千元以養妻活兒!
畢非德的投資業績已成為歷史,不必細表。歸納其成功「秘訣」,不外下述二項。
第一、人棄我取(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當然,「取」的大前提是必須做大量研究工作,不然「取」得的極可能是垃圾。深入研究之外,在投資前,畢非德還會設法和公司負責人見面(談生意固佳,閑聊亦無妨);這位負責人如對公司運作熟悉和對所業極具信心,其公司便是長線投資的對象。
第二、乘虛而入。當一家公司遭逢困難時,只要其本業健康及有一流的管理層,便不妨趁低吸納。畢非德在美國運通有員工涉嫌做假惹上官非被罰巨款股價大瀉(巧逢肯尼地總統遇刺人心惶惶大市急挫)時對該公司發生興趣,因為他看中其「旅行支票」業務而大量吸納。水門事件令《華爾頓郵報》聲名大噪但在實際業務層面為共和黨人杯葛股價頹疲時入股……;成為《華盛頓郵報》大股東不僅為畢非德帶來重大金錢收益,在其發行人格拉罕夫人(Katharine Graham)的引介下,畢非德打通華盛頓的政商人脈,令他清楚華盛頓「幕後運作」的來龍去脈,令其投資事業如虎添翼!
畢非德是格拉罕價值投資的信徒,對其理論有所發揚及補充,對此原則他奉為圭臬,堅定不移;他的成功,絕非來自交遊廣闊、消息靈通,而是精研有關資訊。畢非德EQ不高,人際關係不佳,年輕時終日埋首穆廸的股票資料,甚至有「討厭鬼」(Nerdy)之別名;不過,筆者以為此名之得,多少與他過度節儉有關,他這種個性,一方面固然是他生長於大蕭條期養成的習慣,一方面則為上中學時便懂得複式利息(Componud Interest)神奇累積功能的「厲害」,應用到日常生活,他便極度知慳識儉,他從省下的錢的複式增值上獲得的快樂遠比「即時消費」的享受高,其「孤寒」是大有道理的。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这一概念最早由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提出。他曾说:成功投资的秘密就是安全边际。并进一步解释说:"在正常条件下,普通股的安全边际在于大大高于现行债券利率的期望获利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股票价格是否安全要与现行债券利率相比较。而市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安全边际是指股票的价格低于价值的差距,如:股票的价格低于价值50%就是有较高的安全边际。由于股票的价值是一个估计值,而估值的方法很多,估出的价值差别很大,就使安全边际也变得不确定。
现举例说明:
一、现金流贴现法从理论上讲,一个公司的价值在于它生命期内现金流的贴现值。在用此方法计算价值时会要求假设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长期增长率。而这个假设是很主观的。在牛市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以往的繁荣认为未来也是乐观的,倾向于给出较高的长期增长率。经济周期的存在会使公司的业绩增长充满不确定性,更不用说具体的增长率了。因此这种估值方法很不实用。在格雷厄姆的著作中没有提到这种估值方法。
二、市盈率法这一方法涉及到两个变量:每股收益和市盈率。每股收益可以看前一年度的收益(即静态收益),也可以预测本年度的收益甚至未来两年的收益(即动态收益)。
市盈率可以看该股票历史的市盈率波动范围,也可以看同期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盈率,甚至可以看国外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建立在乐观估计每股收益、主观推测市盈率基础之上的估值会让其产生双重放大,乘数效应可以造成荒谬的高估值而且看起来很有道理。由此高估值产生的安全边际其实一点也不安全,一旦市场乐观情绪转向,人们就可能转向另一个极端:熊市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这种牛市高估值,熊市低估值容易造成人们在牛市中敢于追涨,熊市中不敢买入。
用市盈法法估值有没有较客观的指标呢?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中,他对此估值方法做了两个要求:
1、每股收益必须是平均收益,最少为五年,最好为7~10年
2、合理市盈率的上限为16倍,买入安全区应在10倍以下,且保证公司的财务结构、管理前景同时令人满意。
格雷厄姆的标准是较为谨慎、客观的。如果在牛市、熊市中都能坚持这个标准,将会大大降低情绪化估值造成的投资失误。
三、市净率法这一方法也涉及到两个变量:每股净资产和市净率。
每股净资产比每股收益稳定性好些。一年中如果每股收益变动大,每股净资产一般变动不会那么大,因此市净率法较市盈率法估值的稳定性也好一些。但仍然有干扰因素。牛市中往往资产价值会上涨,乐观估计"重置成本"会人为提高净资产估值,如果再把无形资产价值添加进去,更加重了净资产的高估。
市净率数值的取得也和市盈率一样有不同的方法,主观性也很强,同样会造成牛市高估值,熊市低估值。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中,他列举的"可以投资的普通股"中,市净率的安全买点都小于1,可以作为参考。个人认为本着谨慎性原则、与历史估值标准一贯性的原则,不应考虑"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价值。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以上三种估值方法都因主观因素影响过多而造成估值易变,相应的安全边际也不确定。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市场氛围影响去追涨杀跌,最终形成被套或亏损的局面。是否有一个客观的、不受情绪影响的指标来衡量股票的价值呢?让我们把目光再回到格雷厄姆的那句话:"在正常条件下,普通股的安全边际在于大大高于现行债券利率的期望获利能力。"在他的书中他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如果股票的盈利率超过10年期债券利率的50%,则可视作有安全边际。这里的"股票盈利率"是指每股收益/股票价格,即市盈率的倒数。如果把它简练成一个表达式就是:股票盈利率/10年期债券利率>1.5考虑到债券信用等级即风险度不同、同是10年期债券的利率也有不同,可以用利率水平相似且无风险的长期存款利率-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来替代。
考虑到分红是股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能够稳定分红的公司一方面说明它的实力,另一方面说明它为股东着想。用分红收益率来替代股票盈利率更加可靠和安全。
因此如果一个公司经营稳定,分红政策也稳定,当股价跌至分红收益率>5年期存款利率50%时,就一定符合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如果同时满足市盈率<10倍,市净率<1倍就是绝对安全的。这种机会需要非常有耐心的等待,等待期可能长达数年。而且即使等到了时机还要有勇气、有现金在手才能把握,并做好等待市场回暖的长期思想准备。
让我们回顾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2003年4月他买入中石油时分红收益率高达15%,(他最后一批、也是最大一批买入中石油就是在分红前,分红收益率是当时股价/上一年度分红)而当时国内5年期存款利率是2.79%。分红收益率是5年期长期利率的5.38倍!他买入中石油时动态市盈率是3.4倍,动态市净率是0.72倍,远远超过格雷厄姆市盈率<10倍,市净率<1的安全标准。
我们再看巴菲特持有和卖出中石油的过程。
在2003年4月买入中石油,中石油的股价在这一年内的波动使分红收益率在15%~4%之间.
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分红收益率都高于5年期存款利率,他买入后一直持有。在2006年由于股价上升和10月末的加息使分红收益率略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但此时股票盈利率仍大于5年期存款利率,他仍然持有。
2007年7~10月,巴菲特卖出了所有的中石油。平均卖出价对应的股票盈利率是5.56%,分红收益率是2.6%。在2007年9月15日,央行在一年内第五次上调利率,5年期存款利率已升至5.76%。此时,不仅2.6%的分红收益率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5.56%的股票盈利率也已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没有了投资价值。巴菲特选择在此时卖出,用股票盈利率/5年期存款利率来解释就非常明确。他卖出中石油时的平均市盈率是18倍,市净率是3.6倍。如果用市盈率、市净率来解释卖出时机就不那么明确,市盈率在16倍、20倍卖出都是对的,市净率为什么不在3倍、或4倍卖呢?而股票盈利率/5年期存款利率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机。
股灾后的收获学习大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应该在股票投资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买入原则
1、选择公司经营稳定,盈利能力强,分红政策也稳定的公司。当股价跌至分红收益率>5年期存款利率50%时,具有绝对安全边际,才可以买入。
2、市盈率<10倍,对每股收益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考虑平滑周期的影响。
3、市净率<1倍,对每股净资产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考虑"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价值。
二、持有和卖出原则在公司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由价格和利率决定持有的时间。如果股票盈利率大于5年期存款利率,说明股票仍有投资价值,可以一直持有。反之,如果股票盈利率小于5年期存款利率,说明股票风险已大,应该卖出。
这个买入原则的确非常苛刻,可以买入的机会很少,但却能极大地避免风险。投资的取胜之道是尽量避免损失,谁最有耐心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在牛市中期股票盈利率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投资风险出现时就该抛出股票,然后独树一帜地远离市场。把资产转移到债券市场或货币市场,耐心等待。直到股市崩溃,大量跌破净资产的低估值股票出现时再入场。虽然这样做可能因过早卖出而蒙受损失,但在下面的熊市中可以有足够的现金买到非常低廉的股票,其获利机会足以弥补风险。当机会真正出现时,手中有充足弹药的人才能够有勇气、有实力抓住绝佳的机会--从大股灾的废墟中酝酿出的、获取巨额投资收益的机会。
美国股市1929年的大股灾过去了79年了。经历了这一浩劫之后,格雷厄姆写了投资者的圣经--《证券分析》。只要股市还存在,牛市和熊市的循环就会不断上演,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在未来仍然会有效。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投资取胜的第一个因素不是挑选好公司长期持有,而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客观的决定因素是分红收益率和长期存款利率。在经历了中国2008年的大股灾后,再看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我们会更加明确"安全边际"这一概念的意义。
现举例说明:
一、现金流贴现法从理论上讲,一个公司的价值在于它生命期内现金流的贴现值。在用此方法计算价值时会要求假设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长期增长率。而这个假设是很主观的。在牛市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以往的繁荣认为未来也是乐观的,倾向于给出较高的长期增长率。经济周期的存在会使公司的业绩增长充满不确定性,更不用说具体的增长率了。因此这种估值方法很不实用。在格雷厄姆的著作中没有提到这种估值方法。
二、市盈率法这一方法涉及到两个变量:每股收益和市盈率。每股收益可以看前一年度的收益(即静态收益),也可以预测本年度的收益甚至未来两年的收益(即动态收益)。
市盈率可以看该股票历史的市盈率波动范围,也可以看同期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盈率,甚至可以看国外同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建立在乐观估计每股收益、主观推测市盈率基础之上的估值会让其产生双重放大,乘数效应可以造成荒谬的高估值而且看起来很有道理。由此高估值产生的安全边际其实一点也不安全,一旦市场乐观情绪转向,人们就可能转向另一个极端:熊市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这种牛市高估值,熊市低估值容易造成人们在牛市中敢于追涨,熊市中不敢买入。
用市盈法法估值有没有较客观的指标呢?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中,他对此估值方法做了两个要求:
1、每股收益必须是平均收益,最少为五年,最好为7~10年
2、合理市盈率的上限为16倍,买入安全区应在10倍以下,且保证公司的财务结构、管理前景同时令人满意。
格雷厄姆的标准是较为谨慎、客观的。如果在牛市、熊市中都能坚持这个标准,将会大大降低情绪化估值造成的投资失误。
三、市净率法这一方法也涉及到两个变量:每股净资产和市净率。
每股净资产比每股收益稳定性好些。一年中如果每股收益变动大,每股净资产一般变动不会那么大,因此市净率法较市盈率法估值的稳定性也好一些。但仍然有干扰因素。牛市中往往资产价值会上涨,乐观估计"重置成本"会人为提高净资产估值,如果再把无形资产价值添加进去,更加重了净资产的高估。
市净率数值的取得也和市盈率一样有不同的方法,主观性也很强,同样会造成牛市高估值,熊市低估值。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中,他列举的"可以投资的普通股"中,市净率的安全买点都小于1,可以作为参考。个人认为本着谨慎性原则、与历史估值标准一贯性的原则,不应考虑"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价值。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以上三种估值方法都因主观因素影响过多而造成估值易变,相应的安全边际也不确定。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市场氛围影响去追涨杀跌,最终形成被套或亏损的局面。是否有一个客观的、不受情绪影响的指标来衡量股票的价值呢?让我们把目光再回到格雷厄姆的那句话:"在正常条件下,普通股的安全边际在于大大高于现行债券利率的期望获利能力。"在他的书中他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如果股票的盈利率超过10年期债券利率的50%,则可视作有安全边际。这里的"股票盈利率"是指每股收益/股票价格,即市盈率的倒数。如果把它简练成一个表达式就是:股票盈利率/10年期债券利率>1.5考虑到债券信用等级即风险度不同、同是10年期债券的利率也有不同,可以用利率水平相似且无风险的长期存款利率-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来替代。
考虑到分红是股实实在在的现金流,能够稳定分红的公司一方面说明它的实力,另一方面说明它为股东着想。用分红收益率来替代股票盈利率更加可靠和安全。
因此如果一个公司经营稳定,分红政策也稳定,当股价跌至分红收益率>5年期存款利率50%时,就一定符合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如果同时满足市盈率<10倍,市净率<1倍就是绝对安全的。这种机会需要非常有耐心的等待,等待期可能长达数年。而且即使等到了时机还要有勇气、有现金在手才能把握,并做好等待市场回暖的长期思想准备。
让我们回顾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2003年4月他买入中石油时分红收益率高达15%,(他最后一批、也是最大一批买入中石油就是在分红前,分红收益率是当时股价/上一年度分红)而当时国内5年期存款利率是2.79%。分红收益率是5年期长期利率的5.38倍!他买入中石油时动态市盈率是3.4倍,动态市净率是0.72倍,远远超过格雷厄姆市盈率<10倍,市净率<1的安全标准。
我们再看巴菲特持有和卖出中石油的过程。
在2003年4月买入中石油,中石油的股价在这一年内的波动使分红收益率在15%~4%之间.
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分红收益率都高于5年期存款利率,他买入后一直持有。在2006年由于股价上升和10月末的加息使分红收益率略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但此时股票盈利率仍大于5年期存款利率,他仍然持有。
2007年7~10月,巴菲特卖出了所有的中石油。平均卖出价对应的股票盈利率是5.56%,分红收益率是2.6%。在2007年9月15日,央行在一年内第五次上调利率,5年期存款利率已升至5.76%。此时,不仅2.6%的分红收益率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5.56%的股票盈利率也已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没有了投资价值。巴菲特选择在此时卖出,用股票盈利率/5年期存款利率来解释就非常明确。他卖出中石油时的平均市盈率是18倍,市净率是3.6倍。如果用市盈率、市净率来解释卖出时机就不那么明确,市盈率在16倍、20倍卖出都是对的,市净率为什么不在3倍、或4倍卖呢?而股票盈利率/5年期存款利率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机。
股灾后的收获学习大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应该在股票投资中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买入原则
1、选择公司经营稳定,盈利能力强,分红政策也稳定的公司。当股价跌至分红收益率>5年期存款利率50%时,具有绝对安全边际,才可以买入。
2、市盈率<10倍,对每股收益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考虑平滑周期的影响。
3、市净率<1倍,对每股净资产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考虑"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价值。
二、持有和卖出原则在公司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由价格和利率决定持有的时间。如果股票盈利率大于5年期存款利率,说明股票仍有投资价值,可以一直持有。反之,如果股票盈利率小于5年期存款利率,说明股票风险已大,应该卖出。
这个买入原则的确非常苛刻,可以买入的机会很少,但却能极大地避免风险。投资的取胜之道是尽量避免损失,谁最有耐心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在牛市中期股票盈利率低于5年期存款利率,投资风险出现时就该抛出股票,然后独树一帜地远离市场。把资产转移到债券市场或货币市场,耐心等待。直到股市崩溃,大量跌破净资产的低估值股票出现时再入场。虽然这样做可能因过早卖出而蒙受损失,但在下面的熊市中可以有足够的现金买到非常低廉的股票,其获利机会足以弥补风险。当机会真正出现时,手中有充足弹药的人才能够有勇气、有实力抓住绝佳的机会--从大股灾的废墟中酝酿出的、获取巨额投资收益的机会。
美国股市1929年的大股灾过去了79年了。经历了这一浩劫之后,格雷厄姆写了投资者的圣经--《证券分析》。只要股市还存在,牛市和熊市的循环就会不断上演,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在未来仍然会有效。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资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投资取胜的第一个因素不是挑选好公司长期持有,而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客观的决定因素是分红收益率和长期存款利率。在经历了中国2008年的大股灾后,再看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我们会更加明确"安全边际"这一概念的意义。
说的好更需要做的好
看到很多朋友看我的东西,感觉很惭愧,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因为我说的同时却在很多时候没有做的更好,以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说的好,更要做的好,请大家看我的行动!任何人在自己悄悄的做一件事业的时候,很多压力源自于自己内心对自我的要求,但是当这件事情被大家所了解的时候,那别人期盼的眼光会成为来自于周围的压力,比如成名之后的马云。也许本人不会在乎外来的压力,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这种压力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动力,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种事情说明,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你来自于社会最终还存在于社会之中,他不会因为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你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这种存在对于你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不会因为你自己的感觉而发生改变,重要的是你要不断的努力进取,不断升华自己。如果你辜负了这份期望,其实也就是大家的期望抛弃了你,因为是你自己的惰性否定了自己的继续成长。所以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不管你是否疲惫不堪,还是绝望万分,你只能坚持下去,投资也是如此,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投资才是真正的投资!不管过程曲折结果必须美丽的,你已经没有退路。
之所以出现波折,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做,否定自己的信念是导致危机出现主要原因,对信念的怀疑也会导致危机的出现,所以坚定信念,因为退无所退。在自己信念范围中调整自己的思路才是最终的选择,重新回到老路绝对是倒退,而且没有结果。不理会别人是怎么做的,也不要被别人怀疑的眼光所困扰,因为你所走的路是极少数人明白的,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这个市场的规则就是极少数人获胜,究竟应该怎么做,不言而喻。所幸你的周围还存在着志同道合的人群,是他们在支持的你的信念和行为,尽管是少数,但是正是这少数人的成功更能说明这条路的正确性和不容怀疑的本质。这条路上的波折都是必然的,只不过需要你不断的利用自己的经验纠正错误,积累经验,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享受到成功过程中的快乐,不盲目追求必胜的结果,仔细享受投资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毕竟这种历程才是我们真正经历最多的事情。
正如快乐与苦难是一对双胞胎,成功和失败也是不可分离的,仔细的想过这些事情,并且想明白,你才会发现成功不是很远,面对困难你就会更能应对自如。经历了很多,发现投资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内心的怀疑,对自己行为的不确定,这种结果最终就是要用反复的经验来纠正,有时候可能会陷于同一个类型的陷阱,而且结果必须要求你战胜这个陷阱。投资市场就是这样,在某些时刻不容得半点错误。
当你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退回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将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毕竟从长远看,机会远远大于风险。
这种事情说明,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你来自于社会最终还存在于社会之中,他不会因为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你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这种存在对于你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不会因为你自己的感觉而发生改变,重要的是你要不断的努力进取,不断升华自己。如果你辜负了这份期望,其实也就是大家的期望抛弃了你,因为是你自己的惰性否定了自己的继续成长。所以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不管你是否疲惫不堪,还是绝望万分,你只能坚持下去,投资也是如此,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投资才是真正的投资!不管过程曲折结果必须美丽的,你已经没有退路。
之所以出现波折,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做,否定自己的信念是导致危机出现主要原因,对信念的怀疑也会导致危机的出现,所以坚定信念,因为退无所退。在自己信念范围中调整自己的思路才是最终的选择,重新回到老路绝对是倒退,而且没有结果。不理会别人是怎么做的,也不要被别人怀疑的眼光所困扰,因为你所走的路是极少数人明白的,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这个市场的规则就是极少数人获胜,究竟应该怎么做,不言而喻。所幸你的周围还存在着志同道合的人群,是他们在支持的你的信念和行为,尽管是少数,但是正是这少数人的成功更能说明这条路的正确性和不容怀疑的本质。这条路上的波折都是必然的,只不过需要你不断的利用自己的经验纠正错误,积累经验,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享受到成功过程中的快乐,不盲目追求必胜的结果,仔细享受投资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毕竟这种历程才是我们真正经历最多的事情。
正如快乐与苦难是一对双胞胎,成功和失败也是不可分离的,仔细的想过这些事情,并且想明白,你才会发现成功不是很远,面对困难你就会更能应对自如。经历了很多,发现投资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内心的怀疑,对自己行为的不确定,这种结果最终就是要用反复的经验来纠正,有时候可能会陷于同一个类型的陷阱,而且结果必须要求你战胜这个陷阱。投资市场就是这样,在某些时刻不容得半点错误。
当你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退回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将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毕竟从长远看,机会远远大于风险。
巴菲特:美国或需更多刺激 中国赚钱机会大把
巴菲特本周频频出镜。在与中国投资人赵丹阳共进“天价午餐”当天,“股神”还接受了多家电视的采访,其间他大谈对经济热点问题的看法。
巴菲特说,考虑到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可能需要出台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他称自己尚未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嫩芽"天价午餐“棒极了”
“这次午餐棒极了。”对于24日在曼哈顿与赵丹阳长达3个小时的聚餐,巴菲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还称,前往和他共进午餐的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被问及在聚餐时都聊了些什么时,股神开始卖起了关子。
“这可是他们支付211万美元换来的,”已是78岁高龄的巴菲特还和孩童一样狡黠地说, “ 我可不能免费告诉你们。 ”
相比之下,反倒是出了高价赴宴的赵丹阳更“大方”。声称 “ 钱超所值 ” 的赵丹阳在餐后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他跟巴菲特谈了很多话题,诸如美元汇率、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等等。
据赵丹阳介绍,巴菲特认为,未来10年、20年,美国、中国经济都会有不错表现,中国未来发展得会更快一些。而在具体投资方面,赵丹阳认为他从巴菲特身上学到最关键的是:不需要对什么都懂,只做自己懂的事。
另外,巴菲特据说还偏好投资家族企业,因为这类企业的高管对企业更有感情,往往不是为了钱而工作。
赵丹阳还证实了他在赴宴前说到的 “ 荐股 ” 。他称,自己向巴菲特推荐了物美商业,巴菲特说他会去看看。赵丹阳在赴宴前接受电视采访时称,他会询问巴菲特对于物美商业这家公司的看法,后者是北京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赵丹阳说,他个人认为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很好,管理也很成功。
尚未看到美国的“嫩芽”
在赴宴前,巴菲特还趁机大肆“曝光”了一下。他在24日当天午餐前接受了至少两家电视媒体的采访,其间股神大谈自己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在24日午餐前接受CNBC电视采访时,巴菲特表示,他没有看到美国经济中出现所谓的复苏“嫩芽”。他解释说,金融体系已经不再面临崩盘的风险,不过经济尚未重新运转起来。
巴菲特说,美国经济在过去几个月仍处于疲软之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尚需时日。他强调,自己仍完全支持奥巴马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并认为这些措施最终将扭转美国经济的颓势。
他还指出,美国和海外经济均未开始回升。巴菲特警告称,不要指望经济会在短期内复苏。他认为,目前经济 “ 还没有出现拐点 ” 。
长远来看,巴菲特认为,股市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有吸引力。他警告说,长期内美元资产可能因为通胀而受到侵蚀,他认为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通胀。
巴菲特认为,失业是美国经济复苏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鉴于失业率还将继续上升,美国可能需要出台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
“失业人口还将继续上升。经济复苏其实尚未开始。”因此,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多药,而非更少。”巴菲特说。他预计美国失业率会突破10%。
巴菲特的上述表态也与白宫的看法相左。奥巴马23日表示,尽管他本人和美国民众都对经济复苏状况感到不满,但现在还没有必要出台新的刺激经济方案,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落实此前制定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
中国机会多多
相比之下,巴菲特对于目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更为看好。他表示,中国有大量的机会,是一个“有盼头”的国家。
“ 我的意思是,中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巴菲特在24日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们已经在那里设了一些工厂,在中国有很多钱可以赚。 ”
今年5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巴菲特就表示了对中国经济的看好,并表示自己从没想过要卖掉现在持有的比亚迪汽车的股份。他还表示,会寻找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
巴菲特当时称,中国有很棒的未来。他把中国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成长,并称中国正在成长,并且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 “ 中国在世界地位会不停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真是难以置信,没有人会比它更好。世界正在发现中国,中国也在发现世界。 ”
巴菲特说,考虑到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可能需要出台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他称自己尚未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嫩芽"天价午餐“棒极了”
“这次午餐棒极了。”对于24日在曼哈顿与赵丹阳长达3个小时的聚餐,巴菲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还称,前往和他共进午餐的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被问及在聚餐时都聊了些什么时,股神开始卖起了关子。
“这可是他们支付211万美元换来的,”已是78岁高龄的巴菲特还和孩童一样狡黠地说, “ 我可不能免费告诉你们。 ”
相比之下,反倒是出了高价赴宴的赵丹阳更“大方”。声称 “ 钱超所值 ” 的赵丹阳在餐后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他跟巴菲特谈了很多话题,诸如美元汇率、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等等。
据赵丹阳介绍,巴菲特认为,未来10年、20年,美国、中国经济都会有不错表现,中国未来发展得会更快一些。而在具体投资方面,赵丹阳认为他从巴菲特身上学到最关键的是:不需要对什么都懂,只做自己懂的事。
另外,巴菲特据说还偏好投资家族企业,因为这类企业的高管对企业更有感情,往往不是为了钱而工作。
赵丹阳还证实了他在赴宴前说到的 “ 荐股 ” 。他称,自己向巴菲特推荐了物美商业,巴菲特说他会去看看。赵丹阳在赴宴前接受电视采访时称,他会询问巴菲特对于物美商业这家公司的看法,后者是北京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赵丹阳说,他个人认为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很好,管理也很成功。
尚未看到美国的“嫩芽”
在赴宴前,巴菲特还趁机大肆“曝光”了一下。他在24日当天午餐前接受了至少两家电视媒体的采访,其间股神大谈自己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在24日午餐前接受CNBC电视采访时,巴菲特表示,他没有看到美国经济中出现所谓的复苏“嫩芽”。他解释说,金融体系已经不再面临崩盘的风险,不过经济尚未重新运转起来。
巴菲特说,美国经济在过去几个月仍处于疲软之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尚需时日。他强调,自己仍完全支持奥巴马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并认为这些措施最终将扭转美国经济的颓势。
他还指出,美国和海外经济均未开始回升。巴菲特警告称,不要指望经济会在短期内复苏。他认为,目前经济 “ 还没有出现拐点 ” 。
长远来看,巴菲特认为,股市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有吸引力。他警告说,长期内美元资产可能因为通胀而受到侵蚀,他认为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通胀。
巴菲特认为,失业是美国经济复苏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鉴于失业率还将继续上升,美国可能需要出台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
“失业人口还将继续上升。经济复苏其实尚未开始。”因此,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多药,而非更少。”巴菲特说。他预计美国失业率会突破10%。
巴菲特的上述表态也与白宫的看法相左。奥巴马23日表示,尽管他本人和美国民众都对经济复苏状况感到不满,但现在还没有必要出台新的刺激经济方案,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落实此前制定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
中国机会多多
相比之下,巴菲特对于目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更为看好。他表示,中国有大量的机会,是一个“有盼头”的国家。
“ 我的意思是,中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巴菲特在24日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们已经在那里设了一些工厂,在中国有很多钱可以赚。 ”
今年5月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巴菲特就表示了对中国经济的看好,并表示自己从没想过要卖掉现在持有的比亚迪汽车的股份。他还表示,会寻找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
巴菲特当时称,中国有很棒的未来。他把中国的发展比作一个人的成长,并称中国正在成长,并且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 “ 中国在世界地位会不停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真是难以置信,没有人会比它更好。世界正在发现中国,中国也在发现世界。 ”
源于浮躁的劣性
要说财经人物,被研究最多的,应当要数巴菲特了。
随便走进哪家书店,都能找出几本诸如“跟巴菲特学炒股”、“巴菲特怎样选成长股”之类的书。关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似乎也是尽人皆知的那几条: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长期持有云云。
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就读懂这个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投资大师呢?最简单的东西,要真正理解起来却是最难的,套用格林斯潘那句著名的话就是:如果你听懂了我的话,那是我说得不清楚。我想,这大概也是虽然世间研究巴菲特的书众多,他自己却没有动手写一本书的原因。
有例为证。一年前他斥资18亿港元认购 比亚迪10%股份,这一事情当时震惊财经界,许多人大呼想不通,巴菲特怎么会对一个中国并不十分出名的汽车公司感兴趣,更有人认为这笔投资实在不理智。在巴菲特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台湾富豪郭台铭更是隔空打嘴仗,毫不留情面地批评投资大师。
结果呢?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比亚迪的股价从8港元变成了48港元,按账面价值计算,巴菲特净赚90多亿港元,增长超过5倍。不少人又开始赞叹“这是巴菲特又一投资经典”。
在低谷时肆意贬低,在高潮时忘情表扬,这是大多数人容易犯下的毛病。即便是面对巴菲特,我们依然逃不过这个通病。还记得今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巴菲特斥资280亿美元抄底,不少股票账面浮亏严重时,投资分析人士纷纷跳出来指手划脚,大致意思是:巴菲特的理念已经过时了。现在所谓的价值投资,已经作古。
真是“世人笑他太疯癫,他笑世人看不穿”。那个时候,大概没几个人还记得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相信一家公司的增长潜力,就要长期持有它,哪怕买进后股价暴跌一半。尽管这些分析师们平素在报纸或者电视上唾沫横飞地讲授所谓的“巴菲特投资理念”。
或许对于他们而言,“巴菲特”三个字只是一个谋生的工具。既然大众信奉他,那就照葫芦画瓢地多讲讲,起码讲课费是赚回来了。
无论是听众还是投资者,能不能真正听懂巴菲特,的确是一个未知数。否则,比亚迪这只“超级潜力股”怎么没有几个人发现呢?为什么非要等着巴菲特远隔重洋来挖掘它的价值呢?
怪只怪我们的心太浮躁。在听惯了小道消息、习惯于“听风就是雨”、习惯了看股市曲线揣度“阴谋论”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更信奉“赚得快,好世界”。在这样的思维体系中,即使是学巴菲特,也无非是多一个投机的工具,能马上捞到钱最好,捞不到,就丢到一边不管了。
这就难怪身边常常有这样的论调响起: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股市。那好吧,这里只有投机。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别附庸风雅学什么巴菲特了,干脆改学星相学、风水学、算卦算了。最近有报道,居然真真切切地有股评家用易经来研究股市了。
写到这里,再记录一句巴菲特曾经说过的话: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带动股票市场同步发展。从长期来看,我非常看好中国股市。
一个投资大师看好的证券市场,能出一个读得懂巴菲特的投资大师吗?
随便走进哪家书店,都能找出几本诸如“跟巴菲特学炒股”、“巴菲特怎样选成长股”之类的书。关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似乎也是尽人皆知的那几条: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长期持有云云。
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就读懂这个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投资大师呢?最简单的东西,要真正理解起来却是最难的,套用格林斯潘那句著名的话就是:如果你听懂了我的话,那是我说得不清楚。我想,这大概也是虽然世间研究巴菲特的书众多,他自己却没有动手写一本书的原因。
有例为证。一年前他斥资18亿港元认购 比亚迪10%股份,这一事情当时震惊财经界,许多人大呼想不通,巴菲特怎么会对一个中国并不十分出名的汽车公司感兴趣,更有人认为这笔投资实在不理智。在巴菲特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台湾富豪郭台铭更是隔空打嘴仗,毫不留情面地批评投资大师。
结果呢?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比亚迪的股价从8港元变成了48港元,按账面价值计算,巴菲特净赚90多亿港元,增长超过5倍。不少人又开始赞叹“这是巴菲特又一投资经典”。
在低谷时肆意贬低,在高潮时忘情表扬,这是大多数人容易犯下的毛病。即便是面对巴菲特,我们依然逃不过这个通病。还记得今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巴菲特斥资280亿美元抄底,不少股票账面浮亏严重时,投资分析人士纷纷跳出来指手划脚,大致意思是:巴菲特的理念已经过时了。现在所谓的价值投资,已经作古。
真是“世人笑他太疯癫,他笑世人看不穿”。那个时候,大概没几个人还记得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相信一家公司的增长潜力,就要长期持有它,哪怕买进后股价暴跌一半。尽管这些分析师们平素在报纸或者电视上唾沫横飞地讲授所谓的“巴菲特投资理念”。
或许对于他们而言,“巴菲特”三个字只是一个谋生的工具。既然大众信奉他,那就照葫芦画瓢地多讲讲,起码讲课费是赚回来了。
无论是听众还是投资者,能不能真正听懂巴菲特,的确是一个未知数。否则,比亚迪这只“超级潜力股”怎么没有几个人发现呢?为什么非要等着巴菲特远隔重洋来挖掘它的价值呢?
怪只怪我们的心太浮躁。在听惯了小道消息、习惯于“听风就是雨”、习惯了看股市曲线揣度“阴谋论”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更信奉“赚得快,好世界”。在这样的思维体系中,即使是学巴菲特,也无非是多一个投机的工具,能马上捞到钱最好,捞不到,就丢到一边不管了。
这就难怪身边常常有这样的论调响起: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股市。那好吧,这里只有投机。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别附庸风雅学什么巴菲特了,干脆改学星相学、风水学、算卦算了。最近有报道,居然真真切切地有股评家用易经来研究股市了。
写到这里,再记录一句巴菲特曾经说过的话: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带动股票市场同步发展。从长期来看,我非常看好中国股市。
一个投资大师看好的证券市场,能出一个读得懂巴菲特的投资大师吗?
低估值不是买入的理由
低估值不应该成为买入的理由,因为我是企业投资者,企业成长带来的爆发力程度要远远大于估值回归的幅度,所以最近我时刻提醒自己,低估值不是买入的理由,面对遍地都是的低估值股票,如何遴选自选股?要时刻明确,我们是投资于企业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于企业未来的投资者,而不是低估值,企业成长是投资的灵魂,当然成长有很多种,有渐进性成长,有震荡性成长,有反转型成长,也有爆炸式成长...总之要确保自我们买入后的数年,企业必须有快速成长的可能,GGGGGGGGGGG才应该是投资所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成长是硬道理,不能因为一个股票估值很低就买入他,这样做和技术派又有何区别?我们是企业投资者,关注企业的发展才是核心所在,专注于寻找那些能够快速发展的企业才是硬道理! GGGGGGGGGGGGGGGGGGG是投资的灵魂和点睛之处,而不是PE.确定G是一个艰苦而严谨的观察探询思考的过程,努力吧。
估值回归有多种因素,但很多都是不确定因素,政策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资金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宏观经济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未必,但是企业连续的超预期成长一定能促使股票估值回归,一年不行就成长两年,两年不行就成长三年.....起初人们会嘲笑,这种企业成长是暂时的,但是优秀企业不会因为有投资者嘲笑而停止他们的发展,在连续超预期成长多年后,股票估值已经低到了地板上,人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走了眼,连续超预期成长会让市场对他的情绪和看法发生转变,企业成长X估值回归=股价的涨幅。成长股投资者喜欢乏味股,但不能仅仅因为乏味就买入他,我们的投资重点在那里?企业成长,我们为什么喜欢乏味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低估值,更重要,行业乏味能确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少有潜在竞争对手出现,再加上面对惨淡的局面,企业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优秀的企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他的爆发,我是成长股投资者!!!!!!不是低估值投资者,也不是乏味股投资者。努力的去寻找成长股吧,答案不在电脑中的低估值,罗杰斯说:最终的答案永远在路上!
估值回归有多种因素,但很多都是不确定因素,政策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资金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宏观经济一定能促使估值回归吗?未必,但是企业连续的超预期成长一定能促使股票估值回归,一年不行就成长两年,两年不行就成长三年.....起初人们会嘲笑,这种企业成长是暂时的,但是优秀企业不会因为有投资者嘲笑而停止他们的发展,在连续超预期成长多年后,股票估值已经低到了地板上,人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走了眼,连续超预期成长会让市场对他的情绪和看法发生转变,企业成长X估值回归=股价的涨幅。成长股投资者喜欢乏味股,但不能仅仅因为乏味就买入他,我们的投资重点在那里?企业成长,我们为什么喜欢乏味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低估值,更重要,行业乏味能确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少有潜在竞争对手出现,再加上面对惨淡的局面,企业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优秀的企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直到他的爆发,我是成长股投资者!!!!!!不是低估值投资者,也不是乏味股投资者。努力的去寻找成长股吧,答案不在电脑中的低估值,罗杰斯说:最终的答案永远在路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