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時猶豫不決,擔心買高賣低;在多頭市場時,無法克制追漲的誘惑;面對空頭,又耐不住恐懼殺到最低,你一定經歷過同樣的掙扎,並屢屢懊悔自己讓情緒毀了原本的精心研究。
情緒才是主角;投資,就是控制情緒的遊戲。但投資專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都無奈地承認,這個領域是他們對股市認知的「失去的一環」。
超越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失去的一環」,指出人類各種投資心態,要追溯到孩童時期與父母的關係,並教你破解這些暗藏的心結,提出適合你的投資組合。
起步心理學
有時候萬事起頭難,難到許多人從未踏出第一步。這實在是憾事一件,因為投資股票長期而言是致富的最佳途徑,也能使你的財務比想像中更有保障,簡言之,它能讓你的美夢成真。
這些報酬都在引頸企盼你的到來,我也擔保你絕對能獲得這些報酬,但你必須在踏出第一步時覺得毫無所懼。
有許多強力的心理因素會阻礙一般人起步,其中最強烈的應屬罪惡感,這也許與試圖超越父母或兄弟、社會地位提升或在眾人皆貧之際累積財富有關。如果財富是繼承而來,罪惡感可能來自不應擁有非辛苦所得之財的觀念,或因為遺產來自你不喜歡甚至討厭的親戚。
恐懼是另一個障礙─害怕犯錯,尤其是害怕「傾家蕩產」的感覺。
但對投資裹足不前,最常見的理由卻很單純。大多數人不太了解投資,他們為此不安也不滿,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日後將需要這方面知識。結果可能就是因循苟且,難以克服。
十年前,我有一位律師客戶就是無法起步,爽約數個月後終於現身與我見面。聽從我的建議後,如今這位客戶的身價是當年的十倍,年度化投資報酬率(annualized return)高達24%。
不相信投資能夠創造奇蹟的人,對於上述投資報酬可能會大吃一驚。投資界有個「72法則」(Rule of 72),一筆固定金額的資金依照固定的複利投資,以72除以這個固定的複利,就是這筆資金翻一倍的時間。若以上述客戶為例,三年後他的資金就是起步時的兩倍,因為72除以24等於3。
這位客戶最近向我坦承:「當初見面時,你一定認為我是老土,對於開始投資坐立難安。」他不了解的是,恐懼及躊躇不前絕對是正常反應。
筆者像對其他客戶一樣對他說,金錢具有高度的象徵價值,因此焦慮的情緒是百分之百的自然。金錢除了是交換的媒介外,潛意識上也具備愛、權力、自尊、羞恥及安全等參考價值。雖然每個人的參考價值不同,但這些價值都很強烈。
金錢引發的情緒,會掩蓋住一個令許多潛在投資人意外的事實─開始投資無異於開始從事其他新活動。投資新手覺得「事關鈔票,我得先深入了解」。其實,學習投資就像其他新事物,例如學習游泳,初學時誰是游泳冠軍呢?方法就是循序漸進,不要扭曲投資的單純平凡,別再把投資當成異常的事看待。
如果你是一位猶豫不決的投資人,你可能有恨不得馬上學會所有投資技巧的感覺。事實上,學習固然有助於缺乏自信的你,但過猶不及。如果你想要讀盡天下所有的投資建議,再整合為一,你的下場就像鐵達尼號,自已也痛苦不堪。
筆者建議客戶開始投資時,僅以小量資金且保守地操作,並按部就班地進行。因為從筆者的教導及建議的閱讀資料中,他們了解目前的投資風險不大,他們會逐漸累積投資知識。假以時日,他們終會放棄成為專家後才開始投資的矛盾想法。
這種由心理層面切入的作法,可降低焦慮、帶來報酬並強化動機。我也要求你像我的客戶一樣,承諾至少留在市場三年(這是一個市場週期的平均時間)。當然,希望你留在市場的時間遠超過三年。
投資世界中,很少朋友能像你自已的經驗那麼派得上用場,也很少投資顧問能像時間那麼睿智及全知。時間是致富的重點關鍵,此點一再提及,但大部分人不了解的是,時間也是心理上獲得安全感的關鍵。時間會消弭市場波動,也使你成為理財贏家,它甚至消弭情緒上可能的起伏,降低它們對成功的殺傷力。 我設計的起步課程是以你的安全感為首要考量,因此應該易學好懂。
「起步」課程 筆者第一次會晤客戶時,會與他們一起擬定一套理財計畫,分析目前及未來能夠掌握的資源,並設定長程目標,這也是所有優秀的投資顧問的作法。客戶開始投資前,我得確定他們備有閒置資金,緊急時能夠支應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所需。我會徵詢他們投保壽險的額度是否足夠。我也會確定他們已經定期參與所有的稅負優惠投資方案,公司的401(K)方案,公司提供的認股權投資方案、個人退休帳戶(IRA),如為自僱型就業者,則是自僱個人帳戶(SEP),我也會考慮社會安全制度可能提供他們的福利及可能繼承的遺產。 討論這些基本動作時,我會觀察客戶是否不安,適時安撫他們,因為作為心理醫生,我知道起步之初,讓投資人無所顧忌很重要,在我們討論第一個投資選擇時,經常會出現猶豫不決的行徑,這是一種「退縮」的心理。
如果你覺得自已趨於保守,記住針對猶豫不決型投資人的基本課程,就是要協助你克服因循拖延的毛病,這種課程讓所有事物變得非常簡單且不出錯,不過你仍然有選擇。以下是若干你能夠採取的方法。
首先,決定起步時是投資共同基金或個別股票,但請記住,對於投資人心理而言,兩者各有所長。你可能知道,共同基金購買股票,你擁有這些股票一定的比例。買共同基金就是買專業管理、立即分散投資及不必自已記帳,讓你獲得情緒上的安全感。投資個別股票,你能掌握全盤,操作績效可能優於(或低於)投資基金。由於股票比基金更能表現「自我」,你能從認同自已的投資標的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因此,你必須決定哪種方式讓你比較自在─藉助他人有經驗的雙手,或挑戰自已的能力。 筆者發現,大部分客戶都感覺投資共同基金比較自在,因為初入投資世界時,基金比較不會引發焦慮。本章將專注於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筆者將在下章討論如何建立個別股票的投資組合。
各式各樣的原則對投資人的心理都有幫助,以下是建立一個共同基金投資組合的若干原則:如果你能夠投資的金額低於一萬美元.原則:先買進單一基金。逐步買進某一基金,最好只買一種基金,直到投資總金額累積到1萬美元至2.5萬美元。如果你的所得在3萬美元到5萬美元之間,大概需要三年時間(每個月或每幾個月投資一次)才能達成你的目標。 只投資一種基金並累積至一定金額的限制,是基於一項重要的心理原則。看著自已的資金在一個地方逐漸成長會讓你更滿足,且在一定金額時(通常約在1萬美元到1.5萬美元之間)你會非常高興自已的成果。 筆者以前任職的醫院中,有一位技術人員每月固定投資一個共同基金,已經四年。他起步時也很猶豫不決,他告訴我「他的家族從來不從事投資」。在筆者的鼓勵下,他終於起步,第四年的1月份,他投資的共同基金已有1萬美元。當年年底(當年股市表現極佳)基金淨值成長39%,這位技術人員的資產躍升為1.4萬美元。對他而言,這是「情緒回報」(emotional payoff)的時刻,接下來好幾週他都嘴角帶笑,每次與我在大廳擦身而過,他更情不自禁地 喃喃自語「帥呆了」。
或許,我的同事如果投資三檔表現強勢的股票,資產也能累積到1.4萬美元,但情緒上的感受會不同,因為心理上,單一一筆資金似乎比分成數筆再加總後的資金,感覺要多。
數年來,筆者一直在研究醫生的投資習慣。一位醫生告訴我,如果他將所有資金都投入一個基金(麥哲倫基金),他會「覺得」績效比分散在數個不同的基金高,縱使後者也讓他賺錢。 對於投資新手尤其如此,盡可能達到最大的滿足點,因為滿足感會鼓勵你繼續投資。看著自已的鈔票穩扎穩打地成長,達到並超越「情緒回報」點,就會常帶給你滿足感。
「情緒回報」點很重要,因為大部分投資人都以正面態度展望未來─「如果基金資產目前為1.4萬美元,一到兩年內可能成長到2萬美元」。由於時間是投資成功的關鍵,你的情緒愈早連上一個時間架構,就愈能致富。 定期投資一檔基金,投資總金額達到2.5萬美元時,就該另起爐灶,買進另一個基金。當第二個基金的投資總額也逐漸累積到2.5萬美元時,再買第三個基金。每個基金都累積投資金額2.5萬美元後,彼此之間的資金可以流通。
有關分散持股:對筆者而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金額大,且能讓你獲利的基金,不必一開始就為了分散持股建立多個基金。分散持股的原則雖然重要,但其重要性已被誇大。縱使你只有一檔共同基金,別忘了共同基金本身就已經分散持股。 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並且目不轉睛地看著它─馬克吐溫之語,包如契(Bernard Baruch)經常引述的建言。如果你能夠投資的金額為五萬美元
原則:立刻投資一半在共同基金,翌年再投資其餘一半。投資2.5萬美元在一檔共同基金,另外2.5萬美元則投入一年期美國公債。翌年賣掉公債,將所得的2.5萬美元投入另一檔共同基金。如果你能夠投資的金額為十萬美元
原則:立刻投資一半在共同基金,未來兩年內投資剩下的一半。將5萬美元分別買進兩檔基金,買進2.5萬美元的一年期美國公債,另外2.5萬美元則買進兩年期美國公債。翌年賣掉一年期美國公債,轉進第三個基金。第三年再賣掉兩年期公債,並將所得分散投入三個基金,或買進第四個基金。 逐步將資金投入證券市場,如果你的資金相當龐大,則分數年為之。 此舉的心理原因是,不致一次將所有資金投入空頭市場。最令新手感到氣餒的,莫過於投資計畫啟動之初,就遭受相當的損失。投資人可能擋不住焦慮及恐懼的感覺,終致放棄整個計畫。 此處也有一心理原則:從市場上賺來的錢雖然感覺很棒,似乎永遠不如賠掉的錢值錢。若以情緒的觀點計算,所賠的錢價值相當於所賺的錢的兩倍。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當代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認為投資成功有兩大法則,第一條是「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法則」。 筆者認為巴菲特所指的「虧損」是,嚴重到會危及資本創造的虧損,因為由較小資本重新建立持股,比較困難。
以下舉例說明。如果讓你選擇,你願意將100美元以複利存入一個5%年利率的儲蓄帳戶,還是投入一個第一年上漲50%、翌年下跌50%、第三年再上漲50%的基金,你很可能選擇共同基金。事實上,儲蓄帳戶是較佳的選擇,因為三年後淨值將為115.76美元,共同基金則只有112.50美元,問題就出在第二年嚴重虧損。 如果你能審慎投資,並因此免於嚴重虧損,幾乎確定能夠創造相當的財富。接下來的章節,筆者將告訴你如何做到。同時,你必須遵循最重要的投資原則:那就是起步。如何選擇基金 起步時選擇一個強調價值,而非注重成長的基金。退而求其次,筆者會選擇價值與成長並重的基金(筆者將在下一章討論不同的投資作風)。
上述建議是筆者個人意見。受到葛拉漢的影響,我認為價值型投資是最成功的。價值型投資人包括巴菲特、莫格(CharleyMunger)、坦伯頓及蘇洛斯(Walter Schloss)等人,他們成功的紀錄可證明價值投資的優點,筆者也發現價值型投資最適合自已的心理面,因為我一想到能夠以25美分買進一美元的東西就興奮無比,此外,我也願意等候兩到三年才歡欣收成。
由於你會先買進一檔基金一段時間,就得選擇一個紀錄輝煌的基金,才有安全感。以下是幾個考慮因素: .以往績效。從《晨星共同基金》或《富比世雜誌》找出績效最佳的基金,或由《富比世雜誌》夏季季末一期中的基金榮譽榜,找出長期績效不錯的基金。筆者較喜歡《富比世雜誌》的排名,因為其中也計入基金在空頭市場的表現,《晨星》是每兩周發行一次的市場通訊,詳細評估共同基金並排名。五顆星代表最高評等,一顆星代表最低。
理想上, 你應該選擇空頭市場仍有A等、多頭市場仍有B等的基金。為什麼不都是A等呢?因為符合這種標準的基金不多,更重要的原因是,多頭市場中A、B甚至C等的基金,差別其實不大。你真正需要的是最能在空頭市場中保護資本的基金。因此空頭市場才需要A等基金。 觀察一個基金五年到十年的績效,拿它和標準普爾公司500種股價指數(S&P500)或適當的指數相比。假設一個基金績效表現最佳的一年是1986年,當年成長34%,高於一個多頭市場的平均值;1987年表現最差,衰退14%,低於一個空頭市場的平均值。這種基金就是頗佳的選擇。 評估基金永遠要考慮它的長期績效,而非起伏較大的半年或過去一年。質疑長期績效正確性的文獻很多,但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可提供你情緒上更大的安全感,尤其是你才剛起步。
管理的持續性。確定創造優良績效的基金經理人,仍在管理這檔基金。
起伏是否太大。假設你找到一個績效不錯的基金,但某一段時間的績效大幅衰退39%,最近卻未再下降。這檔基金可能在你決定進場時回檔,正如我先前所說,你希望在情緒上及財務上都能避免一進場就受挫。
資產規模。基金規模愈大,成長就愈慢,基金經理人的績效也愈難超越其他基金。目標應該是資產低於10億美元的基金。
稅負考量。如果你不依靠股利收入過日子,由稅負因素考慮,你最好買進能夠提供資本利得的基金。了解一檔基金的投資報酬中,股利及資本利得的比重各為多少。了解一檔基金持有一檔股票的平均時間,週轉率低代表成本及稅負都較輕。
財務槓桿。向銀行及金融機構融資的資產不得高於基金總資產的10%,否則對你而言,這檔基金就太過投機。
通常沒有其他費用。若其他條件相同,最好選擇沒有其他費用的基金。但記住:投資世界中,少有公平的事情。部分需要佣金或其他費用的基金,投資報酬較高。如果你準備至少在市場停留三年,支付費用可能不見得是很負面的因素。
(第二篇性格與投資組合,你會發現需要管理費的基金,對部分投資人反而具有正面的心理價值。) 如果你的投資金額很大,一次投資2.5萬美元,三年內投資7.5萬美元,你就可議定管理費,並可藉此學得投資人的自信。年齡與選擇基金 你的「資產配置」,投資組合中股票、債券及現金的比重,視你的目標、年齡及對年齡的感覺而定。以下原則適用於包括個股及債券的投資組合,也適用於投資基金,目前暫以基金為主要考量。
20歲到30歲的投資人儲蓄的主要目的,是買房子、子女教育費用及其他開支,因此得找出一檔評等最佳的股票型基金。你所選擇的基金應該反映你本身理財的積極程度及對風險的容忍程度。依你的年齡,數種心理因素可吸收因積極理財帶來的風險。例如,時間是投資最大的伙伴,目前站在你這邊,如果某一年投資績效不佳,你知道終會扳回,且你處於升遷速度最快的年齡層,收入可能繼續成長。比起年紀較大且收入固定的人而言,你較容易度過投資虧損。
從45歲左右到50歲,你的心理趨於謹慎。你希望確保退休後的生活,時間不多,且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也不多了。穩定成長可能是你想追求的目標,因此包含股票及債券的平衡型基金是較佳的選擇。
退休時,應該由你已經累積的財富及你的財務安全感,決定資產配置。如果你的資金足夠維持生活水準(你若希望每年仍有4萬美元的收入,就需要100萬美元的財富,如果是10萬美元,就需要250萬美元)。而且希望資本成長,就考慮股票型基金。必要時,你能動用原有資本。較富有的退休人士,心理上也感覺較能花錢,但情緒上仍需保守。如果想加強自已的安全感,就可考慮平衡型基金或債券基金。 決定資產配置時,大部分退休人士心理上都會受到父母及祖父母壽命的影響。長壽的家族通常較保守,因為他們需要用錢的時間較長,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值得難過的狀況。 「
無憂無懼」的學習
無論投資之初是購買共同基金或股票,或兩者皆是,你百分之百會想要先好好讀點資料,但累積資訊只會製造、而非減輕焦慮。 有時候新手覺得非要「惡補」一些以往不知道的事情,可是一旦這麼做,很快會補過頭。補過頭的危險在於,它會澆熄你的投資慾望,就像進場就賠錢一樣。因此,筆者建議客戶放輕鬆,遵循一套「篩選及去蕪」(Sifting and Skimming)的作法。
你要做的是篩選各種投資書籍,選出數種對你最有價值的書;大致瀏覽你已經選擇的,並逐漸精讀,你覺得喜歡,就要確定自已閱讀後沒有壓力,再繼續下去。 有些理財書籍保證有超人一等的報酬或能夠迅速致富,千萬別上當。對筆者而言,葛拉漢的《智慧投資人》是最好的入門書,要投資一定得先讀此書。這本書深具價值,筆者每年必定重讀一次。
「第二本最具價值」的理財書籍是費雪(Philip Fisher)的《普通股票及非常獲利》(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葛拉漢及費雪的書都是簡短明瞭,看熟後自然能熟悉投資程序。 其他有用的書還包括英格爾(Louis Engel)的《如何購買股票》(How to Buy Stocks),林區(Peter Lynch)的《選股戰略》(One Up on Wall Street)、奎恩(Jane Bryant Quinn)的《善用自已的錢》(Making the Most of Your Money)及齊威格(Martin Zweig)的《贏得華爾街》(Winning on Wall Street)。 進一步的功課就得每天過濾《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或《投資人商務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或兩者選一,就像看其他報紙一樣,找出你有興趣的報導。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華爾街日報》頭版中人情趣味的報導相當迷人。嘗試閱讀《華爾街耳語》(Heard on the Street)這個專欄(同版也有股票、債券及基金的每日行情),它讓你了解華爾街的思考方式,在你努力成為真正投資人的同時,它也讓你在心理上成為投資人。
無論你選擇那一份報紙,你最後都會發現自已愈讀愈多,若否,也無所謂。縱使只是瀏覽,也要培養固定閱讀金融刊物的習慣,對你的投資自尊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奇蹟。
巴菲特創辦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是一家超級成功的控股公司,他在股東年度報告提出相當實際的建言,也是有趣的瀏覽目標。事實上,這可能是最好的投資「書籍」,寫信到Berkshire Hathaway 1440 Kiewit Plaza, Omaha,NE 68131函索,即可取得這份年度報告。
成人推廣教育課程也能提供許多資訊,如果你能藉助同學的支持(他們也是投資新手)鼓勵自已起步,這種課程也具有心理效益。不過,如果你與他人比較,認定旁人比你懂得多,並以此作為拒絕起步的藉口,這種課程就弊大於利。
提醒你,如果你決定上課,註冊前確定指導講師的素質。與證券公司或金融公司有關係的人,也許更在乎爭取客戶,而非提供客觀的建言。別再猶豫 發現自已起步時猶豫不決,可能有數種疑慮造成心理障礙。
這些障礙都不難理解,它們一直都是「常理」(commonwise),但它們仍然會誤導我們,所以要設法調整──敝開心懷。
有人認為得等到「正確時機」再進場。這四個字,比其他字眼帶給投資新手更多的困擾。 新客戶經常會問,「約翰,你難道無法告訴我正確的進場時機嗎?」聽到這種問題時,我知道它代表兩種意義。財務上,此人要求我預測市場的底部,在最有利的時機進場投資。但心理層面上,這個人所問的是,「你能否保護我免於受傷?」,投資人能夠感受到的所有疑慮都展露無遺。
等待「正確時機」是想避免恐懼、風險及虧損等問題,但這些都是投資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這些問題根本無法避免,但擁有一定的知識,即可減輕這些問題帶來的壓力,經由時間及耐心的考驗,你會成為一位理財贏家。這種知識正是在你經歷低潮時的強力消毒劑。
實務上,進場投資根本沒有所謂的「正確時機」,因為無法抓住市場的脈動。絕對沒有人能夠知道底部何在,一昧等候而不進場,失去賺錢良機的可能性,遠高於進場但虧損。
筆者1995年7月時預測這波多頭市場可能接近頭部,當然我不確定,因為無人能夠預測市場。假設我當時建議新客戶暫時不進場,他們就賺不到翌年超過20%的漲幅。如果只是等待時機,你可能永遠留在場外,更可能永遠活在後悔的陰影下。 另外一個不願開始投資的理由是,他們認為,比起「專家」,自己吃虧太多。但許多投資人不了解的是,特定情形下,散戶投資人反而能夠占到便宜。
想想看:專業投資人(共同基金經理人及法人)短期內績效壓力極大,否則就得走路。
華爾街每天都有謠言,基金經理人被迫隨著群眾起舞;他們無法承擔置身事外的風險。如果你自行選股,你就不需要在意短期績效,也就不必盲從群眾。
專業經理人唯一的優勢是,投資是他們全天候的工作,這當然不完全正確,因為他們得花費很多時間管理基金,例如會晤客戶、行銷工作及記帳。有時候,專業人士的消息管道也較多,但如今電子媒體風行,這個優勢也不如以往重要。
市場顯得古怪難測,是許多投資人猶豫不決的原因。市場絕對不是一個穩定的地方,但實際上它比你想像的更容易預測,因為兩大心理法則能夠讓你與它平起平坐。牢記它們,你就占了風。
盈餘預期法則(the law of unexpected results)
著名基金經理人及《富比士雜誌》專欄作家杜瑞曼(David Dreman)發現這條法則。筆者稱它為「盈餘預期法則」,根據我一項未公開的研究顯示,這條法則也適用於投資以外的多種預期心理。
心理上,市場對看好的股票會預期較高,也就是當前的熱門股,通常本益比較高,不看好的股票,市場預期較低,也就是冷門股的本益比較低。
高本益比的股票,如果盈餘若「略高」於預期,股價幾乎不漲,因為市場預期心理是盈餘會「遠高」於預估值。如果盈餘與預期相同,甚至低於預期,股價會下跌,因為市場極度失望。
另一方面,低本益比的股票,盈餘如果與預估相同,甚至高於預估,股價漲幅會高於大盤,因為市場心理預期盈餘不會這麼好。如果盈餘低於預估,股價也很少下跌,因為市場心理已經預期盈餘不佳。
這條法則幫助你預測盈餘報告公布時,市場可能的反應,讓你占得先機。它也鼓勵你在開始投資時買進冷門股(低本益比),因為它們若上漲,你就賺得比較多,萬一下跌,你的損失也較少。
「盈餘預期法則」也支持價值型投資,因為它告訴你上檔空間仍大且下檔風險小的投資標的。縱使你不是價值型投資人,這條法則也讓你洞悉市場行為。 重大新聞法則(the law of extreme news) 重大新聞發布時,市場反應激烈,若是利多消息,股價上揚,利空則下跌,且市場對利空消息的反應比利多消息強。財務分析師尼德荷夫(Victor Niederhoffer)研究1950年到1966年的報紙標題,發現消息愈重大,市場波動愈大。他也發現,利空消息發布後數日內股價會反彈,利多消息曝光後數日內股價會回檔。這條法則幫助你該如何反應,你常常能把利空消息(尤其是政治或經濟新聞)視為買進機會。
最後,如果股市是賭場,也是一個好賭場,因為勝出的機率對你有利。從歷史觀察,股市上漲的頻率是下跌的兩倍,報酬一直相當可觀。自本世紀以來,S&P500(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500家主要股票)平均年投資報酬率為9.5%,相對於公司債的7.0%及國庫券的3.3%,使得股票成為累積財富的最佳工具(不動產例外,後者1933年到1986年投資報酬率極佳)。
市場似乎波動很大,但投資與賭博是最沒有關係的兩件事。不像賭博,投資需要作功課、判斷、耐心及長期經營的決心,最棒的是,它的收穫頗豐。
如果你願意打造自已的財務遠景,如果你希望為自已及所愛的人做最佳的打算,情緒上你已經就定位,邁向成功的投資,且目標剩下不到一半的距離。只要開始走上這條穩扎穩打的投資之路,長期下來必能帶給你應得的財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