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要成功,先决条件就是在买进之前,必须对有关公司有相当的认识。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投资的成败,基本上是决定於有关公司业务的成败,故在参股之前,必须对你所投资的公司,有完整的认识,认识之后才参股,是为投资,投资的成败,跟你对有关公司认识的深度息息相关。
通常认识越深入,判断越准确,成功的机会也越高;如果完全没有认识就参股,是为投机,投机的失败率,比投资何止高十倍。
不了解就不买
所以,我一向坚持:不了解,就不买。
阅读年报,是了解公司的最简捷途径,也是买进股票之前,必须做的最基本功课。
年报何处寻?假如你是上市公司的股东的话,公司每年都会自动的寄给你一本年报,年报的来源就解决了。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一千家,你可以在股票交易所的网站找到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交易所的网站是由2002年起操作,你可以在网站中找到所有上市公司2002年以后历年的年报,你只要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就可以下载所有的年报,这些年报长期储存在网站中,方便你随时阅读,这项服务是完全免费的。
先明确了解上市公司
要了解年报的重要性,首先要对上市公司有明确的概念。
一家公司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目的之一是通过拍卖制度,使公司的股份在股票市场中自由买卖。这样,一方面使公司的股东,有机会脱售他们的股份,取回现金;另一方面,使投资大众,有机会参股於该公司,分享公司的盈利。至於股份的转手价,则由市场的力量去决定。
股票交易所的责任,是确保股份是在公开及公平的情况下完成交易,至於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是由公司本身负责,与交易所无关。
公平交易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使投资者容易取得公司的基本资料,所以,上市公司有消息要公布,首先是通过交易所发布给大众传播媒介,使投资大众得悉有关资讯。
逾期受罚
交易所也规定,所有上市公司,每3个月发表一份季报,向股东及公众报告公司该季的业绩及营业情况,这份季报必须在该季结束后的60 天内发出,逾期将受到惩罚。
每一家上市公司,也必须在财务年结束后的3个月内,发表一本年报,向股东报告该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及营业进展。
这本年报,任何人都可以从交易所的网站读到,是一份公开的文件。
公布资讯差异大
每一份年报的内容当然都是不同的,但是,所要发表的项目,乃由交易所规定的,因此大同小异。至於所要公布的资讯,往往有霄壤之别。
有些公司除了交易所所规定必须披露的资料外,另外提供更详尽及更深入的资料,以协助读者更加了解公司的情况;有些公司则只提供交易所规定的资料,不肯增加额外资料,更不肯加以解释。故年报内容之丰俭,因公司而异,没有两本是雷同的。
由於年报内容相差很大,导致页数也相差很远,最薄的只有数十页,最厚的超过5百页。
几乎所有的年报,都是以国英文书写,所以要读年报,读者要有能够阅读英文书报的语文能力,同时要对年报中惯用的术语,要有透澈的了解。
摘要阅读
上市公司,包括各行各业的企业,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殊的名词,例如银行有银行的术语,种植业有种植业的专有名词,你必须对各行业惯用的词语,有所认识,否则,读起来似懂非懂,难以吸收其内容。
一本厚达数百页的年报,该从何处读起?如果逐字逐句详阅,恐怕要读上几天也读不完,为了节省时间,要学习摘要阅读,以最少的时间读完一本年报,取得判断公司优劣所需的资料。
其实各年报的内容虽然天差地别,但有一些项目,几乎是千遍一律,比如每一本年报都有内部查账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委员会报告其内容大同小异,只要用心读懂一本,以后在阅读别的年报时,对于这两个项目只要略读即可,不必详读,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当你拿到一本年报时,你最先要读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返璞归真,从股票的原始功能说起。买股票既然就是买股份,那么,参股做生意,目的是什么?作为股东,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公司赚不赚钱。
所以,拿到年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马上翻到公司的账目,首先要看的是损益表,损益表就是1年的营业总结,公司在这个财务年中做了多少生意,赚了多少钱或亏了多少钱,损益表中一目了然。
损益表的结构也是大同小异的,最上一行的数字是当年的营业量,最下一行的数字是当年的净利或净亏额。
几乎所有年报,都在净利或净亏额下,提供每股净利(EPS)或每股净亏(LPS)多少。
这是我最关心的数字,如果是每股净利的话,我马上找出该公司当天的股价,除以每股净利,立刻算出其本益比,这样,我就知道以当天的股价,此股价值是被高估或是低估。这样,就可以决定是否值得买进。如果是每股净亏,除非有特殊情形,否则,我就会把该份年报暂时搁置,等到看完别的年报时再回头详阅。
读完损益表,我会翻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总结了一年营业的盈亏,而资产负债表则总结一年资产的增减,两者均以财务年结账日期为准。
负债表看3数字
对资产负债表,我通常只看3个数字。
第1个是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是以股东基金除以股票数目得出,数目越大越好。
第2个是公司的长、短期负债,如果没有负债,则手头现金净额有多少,除了股票数目,得到每股所拥有之现金数目,高现金公司是我的最爱,因为这种公司不但股息高,而且较为安全。
第3个数字是短期负债中的“应收账款”,数目是否太大,账期是否太长,历年是否有增减,这是公司财报的“灰色地带”,通常财务陷困的公司,应收账款太高同时难以收回,是主要原因。
从“资产负债表”,我继续翻至“现金流量表”,债高公司若现金流量低,极易陷入资金周转不灵,从现金流量三表,可以窥见端倪。
读完了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3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已有了清楚的认识。
接着,我会细读董事主席和首席执行人员(CEO)的业务报告,我注重的是他们对来年业务的“展望”。
如果他们说将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表示公司前景亮丽,如果来年营业困难,他们通常不会直接用“困难”的字眼,而是说:“来年将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你必须从他们的语气捕捉他们的真正用意。
注·意·4·种·资·料
接下来,我会注意以下4种资料:
(1) 详读5年财务摘要,大部份公司的年报都提供一个表,列出过去5年的营收、盈利、股息等的纪录,从这份纪录可以窥见有关公司的业务进展。
(2) 业务分组报告:在多元化的业务中,到底那一种业务是核心业务,业绩表现如何,将来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於重点业务,贴身跟踪其进展是投资组合监管的重要职责。
(3) 固定资产的估值,例如油棕园是在何时估值,在账目中每亩价值多少? 如果账目价值奇低,例如每亩油棕园在账目中只是5000令吉,而目前的市价为2万令吉,如果重新估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然大增,跟股票的市价相比,就可以看出有关股票价值是否被低估。如果是的话,就可以买进作为投资。
(4) 30名最大股东是谁?如果都是投资基金或是受尊敬的商人,他们都是精明的投资者,他们大量投资於有关公司,足以反映有关股票的素质。例如Value cap拥有大批股票的公司都是好公司,假如大股东只持有几巴仙的股份,他们是局内人,他们减持公司的股份,反映他们对公司前途没有信心,散户最好不要买这种公司的股票。
看完了年报中的上述资料,投资者应花一点时间去算出投资评估准则,例如本益比、周息率,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酸性测验、赚率、债务与股东基金比例,投资回酬率(ROE)、营收与业绩复数成长率等。
决定买或卖
阅读年报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些资料所算出来的标准,作为评估根据,以决定到底应该买进,继续持有或是脱售该只股票。
必须强调的是惟有阅读多年(越长越好)的年报,加以比较,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公司的内情及股票的价值,若只读1年的年报,很容易产生偏见,作出错误的判断,不可不慎。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Friday, July 9, 2010
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完全一样
这一论断可能会使很多投资人不解,索罗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怎么可能基础投资理念完全一样呢?说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彼此投资行为方式和具体投资方法完全一样是不正确的,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行为方式和盈利模式是有差异的。但是从本质上,从投资的核心理念与投资行为的本质依据来看,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是完全一致的,差别只是形式和表象上不同。
为了说明三位大师具有完全相同的基础投资理念,以及三位大师所以长期成功都是坚持了相同的投资行为原则,我们需要熟悉一下三位大师共同反对的“有效市场理论”和三位大师共同坚持的无效市场理念。
目前在全世界资本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这个理论已经演变为标准教科书的内容。我本人曾在证券公司工作过4年,当时需要不断学习考试,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已经是证券从业人员的必学内容。该理论认为:“股价是智慧的化身,在任何时候都准确无误的反映了基本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市场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它可以精确认识到存在于基本面中的任何变化和过程。也就是说市场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市场永远不会错,从而股价就是基本面的一面镜子,真实、及时、准确反应基本面。”该理论排除了价格与价值产生不一致的任何可能,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永远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和价格永远不会错,市场和价格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
这一流行学说的内容与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与巴菲特投资实践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形成了完全的对立。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指的是价值与价格不一样,并且偏差幅度足够大,这时就是投资机会,就可以买入。没有价值与价格的偏差,就没有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显然,有效市场学说认为价格和价值永远不会发生偏差和错误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完全对立。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利用价值与价格的偏差,价格不正确反映基本面,价值和价格不一样时才是安全边际,价值与价格不一样显然是市场发生了错误,否则就没有安全边际。只有在市场错误的时候,才会形成安全边际,才会形成必然挣钱的机会。
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实践家,对于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巴菲特的观点直截了当——“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去乞讨了”巴菲特想要说的是,市场存在无效和错误的情况,他的成功根本原因是利用了市场的错误,巴菲特把市场无效和错误以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他投资成功根本原因。巴菲特一生都是非常谦虚谨慎,为人谦逊的人。巴菲特很少和人进行争论,但是有一次例外,就是在对待市场有效理论这个问题上,巴菲特一改常态,不仅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而且多次专门组织辩论会,主动的约请有效市场理论的人员就市场会不会犯错误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巴菲特耐心细致,有时候也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反复强调,市场往往会出现无效的错误情况。
巴菲特把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作为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他不惜一改自己为人谦和、低调的风格,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支持者辩论,显示出在巴菲特心中成功的王道,首先必须承认市场会无效会犯错误,然后利用市场的错误获利。一旦市场有效理论被广泛的宣传,有可能对投资人产生误导,所以,巴菲特坚决捍卫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巴菲特眼里,有效市场理论是根本的、荒谬的错误,市场无效和错误才是能够产生超额投资收益和成功投资的根本关键。没有市场无效和错误就没有巴菲特的成功。
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功是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投资大众进入恐惧和贪婪的时候,市场就进入两个错误的极端。别人贪婪市场就陷入极端高估的错误状态,别人恐惧时市场就进入极端低估的错误状态,巴菲特利用这两个无效的市场状态,反其道而行,最终大获其利。巴菲特所有的言论都证明他就是对市场无效的充分利用获取的成功。
进入索罗斯的时代,就像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一样,索罗斯针锋相对,直截了当的说市场永远是错误的,他的这一观点首先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索罗斯对市场是错误存在的程度和普遍性给予更大的肯定,他认为市场从来没有正确的时候,差别只是有的时候错误程度小一些和好像看上去近似有效,有的时候错误程度极端严重,从而形成最大的机会。
在索罗斯早期资金规模比较小时他主要是做个股,个股价格处于错误时、低估时买入,高估卖出,当索罗斯资金超百亿美元时,由于个股不能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所以索罗斯转变进行宏观投资,他不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因为某种原因所形成错误的高估或低估,然后反向操作。索罗斯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先发现一个无效的市场错误,然后反向参与进去从中获利。
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位大师从始至终一致不认同有效市场理论,这一观点使得三位大师在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资本市场最基本的问题保持了高度一致,并且三位大师在一致承认市场会犯错误的基础上,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核心投资依据和原则,他们寻找市场错误,抓住市场错误,在市场错误低估时买入,在市场错误高估时卖出,借此大获其利。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是利用市场无效和错误。这是三位大师长期成功的根本原因,三位大师最核心的基础理念和成功原因是,建立在承认并对市场错误和无效的利用上。
如果你能够站在三位大师共同以市场无效的投资理念,共同利用市场无效作为自己的投资切入点上,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三位大师,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者没有任何区别,在本质上一模一样,现象上的差异只是表象。索罗斯常常会做空,他也会融资。巴菲特从来不融资,也不做空,巴菲特还告诫投资人永远不要做空。这样的差别只是反映了在利用市场错误时,索罗斯比较激进,巴菲特更加谨慎一些。二者的不同只是对同一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尺度的差别,本质上无不同!
为了说明三位大师具有完全相同的基础投资理念,以及三位大师所以长期成功都是坚持了相同的投资行为原则,我们需要熟悉一下三位大师共同反对的“有效市场理论”和三位大师共同坚持的无效市场理念。
目前在全世界资本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这个理论已经演变为标准教科书的内容。我本人曾在证券公司工作过4年,当时需要不断学习考试,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已经是证券从业人员的必学内容。该理论认为:“股价是智慧的化身,在任何时候都准确无误的反映了基本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市场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它可以精确认识到存在于基本面中的任何变化和过程。也就是说市场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市场永远不会错,从而股价就是基本面的一面镜子,真实、及时、准确反应基本面。”该理论排除了价格与价值产生不一致的任何可能,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永远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和价格永远不会错,市场和价格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
这一流行学说的内容与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与巴菲特投资实践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形成了完全的对立。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指的是价值与价格不一样,并且偏差幅度足够大,这时就是投资机会,就可以买入。没有价值与价格的偏差,就没有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显然,有效市场学说认为价格和价值永远不会发生偏差和错误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完全对立。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利用价值与价格的偏差,价格不正确反映基本面,价值和价格不一样时才是安全边际,价值与价格不一样显然是市场发生了错误,否则就没有安全边际。只有在市场错误的时候,才会形成安全边际,才会形成必然挣钱的机会。
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实践家,对于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巴菲特的观点直截了当——“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去乞讨了”巴菲特想要说的是,市场存在无效和错误的情况,他的成功根本原因是利用了市场的错误,巴菲特把市场无效和错误以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他投资成功根本原因。巴菲特一生都是非常谦虚谨慎,为人谦逊的人。巴菲特很少和人进行争论,但是有一次例外,就是在对待市场有效理论这个问题上,巴菲特一改常态,不仅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而且多次专门组织辩论会,主动的约请有效市场理论的人员就市场会不会犯错误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巴菲特耐心细致,有时候也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反复强调,市场往往会出现无效的错误情况。
巴菲特把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作为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他不惜一改自己为人谦和、低调的风格,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支持者辩论,显示出在巴菲特心中成功的王道,首先必须承认市场会无效会犯错误,然后利用市场的错误获利。一旦市场有效理论被广泛的宣传,有可能对投资人产生误导,所以,巴菲特坚决捍卫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巴菲特眼里,有效市场理论是根本的、荒谬的错误,市场无效和错误才是能够产生超额投资收益和成功投资的根本关键。没有市场无效和错误就没有巴菲特的成功。
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功是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投资大众进入恐惧和贪婪的时候,市场就进入两个错误的极端。别人贪婪市场就陷入极端高估的错误状态,别人恐惧时市场就进入极端低估的错误状态,巴菲特利用这两个无效的市场状态,反其道而行,最终大获其利。巴菲特所有的言论都证明他就是对市场无效的充分利用获取的成功。
进入索罗斯的时代,就像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一样,索罗斯针锋相对,直截了当的说市场永远是错误的,他的这一观点首先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索罗斯对市场是错误存在的程度和普遍性给予更大的肯定,他认为市场从来没有正确的时候,差别只是有的时候错误程度小一些和好像看上去近似有效,有的时候错误程度极端严重,从而形成最大的机会。
在索罗斯早期资金规模比较小时他主要是做个股,个股价格处于错误时、低估时买入,高估卖出,当索罗斯资金超百亿美元时,由于个股不能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所以索罗斯转变进行宏观投资,他不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因为某种原因所形成错误的高估或低估,然后反向操作。索罗斯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先发现一个无效的市场错误,然后反向参与进去从中获利。
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位大师从始至终一致不认同有效市场理论,这一观点使得三位大师在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资本市场最基本的问题保持了高度一致,并且三位大师在一致承认市场会犯错误的基础上,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核心投资依据和原则,他们寻找市场错误,抓住市场错误,在市场错误低估时买入,在市场错误高估时卖出,借此大获其利。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是利用市场无效和错误。这是三位大师长期成功的根本原因,三位大师最核心的基础理念和成功原因是,建立在承认并对市场错误和无效的利用上。
如果你能够站在三位大师共同以市场无效的投资理念,共同利用市场无效作为自己的投资切入点上,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三位大师,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者没有任何区别,在本质上一模一样,现象上的差异只是表象。索罗斯常常会做空,他也会融资。巴菲特从来不融资,也不做空,巴菲特还告诫投资人永远不要做空。这样的差别只是反映了在利用市场错误时,索罗斯比较激进,巴菲特更加谨慎一些。二者的不同只是对同一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尺度的差别,本质上无不同!
Monday, June 28, 2010
分享集:为无为则无不治
股票投资,本来很简单,赚钱也不应该是那么困难的。
但是,为什么对一般人来说,股票投资变得那么复杂?
为什么要在股市赚钱,变得那么困难?
答案是:投资者咎由自取。
因为:是投资者把简单的变成复杂,把本来不难赚的钱,变得困难无比。
几十年的股票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少,而是他们做得太多。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活跃,而是因为他们太活跃。
投资者之所以会在股市举步维艰,并非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自作聪明。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治本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尽量少做,动作越少越好。
返朴归真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子所主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不做什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老子》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无为而治”。
也许你认为我在标新立异,耸人听闻。
实际上不是,我是要大家返朴归真,回到股票的“源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大海”,大海茫无际涯,大海波浪滔天,投资者在海上飘荡,如沧海之一粟,此身根本不能自主。
由于不能自主,投资者在股海中,只好随波逐流,任由海洋的其大无比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要在股海中生存,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并不是奋力与惊涛骇浪搏斗,而是什么都不做——“不为”。
曾在海中游泳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人在海中,越挣扎,下沉得越快。自救之法,是放松身体,什么动作也没有,就这样静静的躺在水面上,仰看蓝天白云,稍为划水,身体就不会下沉。
股票投资亦如此,只要你做到“无为而治”,股市的滔天恶浪,就奈何你不得。
你不信吗?请你环顾股市,其中赚钱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赚钱的?
答案是:在大马股市赚钱最多的是郭鹤年、丹斯里李深静、阿南达克里斯南、丹斯里郭令灿、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郑鸿标……
他们怎样赚大钱?是不是有着预测股市动向的异能?是不是靠着在股市抢进杀出?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投资眼光比300万的“同志”更独到?(股市参与者多达300万人)。
不是,绝对不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脱售他们的股票,因为他们从来不以股市的起落来决定应该继续持有或脱售他们所持有的股票。他们紧握他们所控制的公司的股票,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脱售。
紧握不放
在每家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他们高居榜首,你们可以搬出这些公司数十年的年报,比较他们的股票数目,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股票从无变化,他们就是靠着“无为” 而登上富豪。
我可以跟你打赌,如果这些人自作聪明,终日“低买高卖”,企图在预测股市动向上胜过别人的话,他们绝对无法登上富豪榜。
他们登上富豪榜的秘诀,就是“无为而治”——握紧他们的股票。股价狂涨,他们根本不动心;股价崩溃,他们不担心。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股市起落,而是企业的健康,只要企业健康,他们就放心,他们就不必去为股价操心。
动作越多·越难赚钱
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大股东,所以,他们才能累积以致富。小股东微不足道,财富轮不到我们!
其实,你错了。因为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无论是在权利、价值、分红……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拥有股票数量比你多,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在所有方面——资产拥有权、分红权、投票权……没有任何分别。
所以,股票是最公平、最民主的。
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丹斯里郑鸿标能成为富豪,而千千万万曾经拥有大众银行的股票的散户却不能?
答案是:丹斯里郑鸿标从来不卖他的大众银行股票,而散户在买进大众银行股票后,就天天盯住大众银行的股价,只要股价略为上升,就毫不犹豫的把股票卖掉,希望股价回调后买回来,企图以“低买高卖”在股市赚钱。
但是,纪录显示,能通过这种方法累积财富的投资者,少之又少,真正在股市赚钱的,是那些像丹斯里郑鸿标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紧握大众银行股票不放的投资者。
在股市,动作越多,买卖越频仍,越难赚钱。
大智若愚
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并非善于预测进场和离场的时机,并非有预测股价动向的特异功能,并非消息灵通,动作快如脱兔,更非眼观四面,耳闻八方。
企图以预测、灵通、快捷……而在股市致胜的,其实都不是股市高手,顶多只配称为花拳绣腿者。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 “无为而治”。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大智若愚,“莺莺美黛子”(福建话)的投资者。
散户一定要记住:你是无法战胜股市的,因为股市中有300万人,你不大可能比他们都更聪明。
想一想看:300万股民天天在绞尽脑汁,要战胜对手,他们什么方法没想过、用过?要胜过他们,不是要跟他们对着干,而是根本不要跟他们对上。“无为而治”就是不战而胜。
焦头烂额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谋攻篇)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劳而获”。“无为而治”是“不劳而获”的最佳途径。
在股市中自作聪明,抢进杀出,绝对是“劳而少功”的笨招。
散户们,你们在股市殚精竭虑数十年,到头来仍是一无所有,甚至焦头烂额,证明你们的方法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
学习“无为而治”吧。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不我欺。
但是,为什么对一般人来说,股票投资变得那么复杂?
为什么要在股市赚钱,变得那么困难?
答案是:投资者咎由自取。
因为:是投资者把简单的变成复杂,把本来不难赚的钱,变得困难无比。
几十年的股票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少,而是他们做得太多。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活跃,而是因为他们太活跃。
投资者之所以会在股市举步维艰,并非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自作聪明。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治本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尽量少做,动作越少越好。
返朴归真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子所主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不做什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老子》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无为而治”。
也许你认为我在标新立异,耸人听闻。
实际上不是,我是要大家返朴归真,回到股票的“源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大海”,大海茫无际涯,大海波浪滔天,投资者在海上飘荡,如沧海之一粟,此身根本不能自主。
由于不能自主,投资者在股海中,只好随波逐流,任由海洋的其大无比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要在股海中生存,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并不是奋力与惊涛骇浪搏斗,而是什么都不做——“不为”。
曾在海中游泳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人在海中,越挣扎,下沉得越快。自救之法,是放松身体,什么动作也没有,就这样静静的躺在水面上,仰看蓝天白云,稍为划水,身体就不会下沉。
股票投资亦如此,只要你做到“无为而治”,股市的滔天恶浪,就奈何你不得。
你不信吗?请你环顾股市,其中赚钱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赚钱的?
答案是:在大马股市赚钱最多的是郭鹤年、丹斯里李深静、阿南达克里斯南、丹斯里郭令灿、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郑鸿标……
他们怎样赚大钱?是不是有着预测股市动向的异能?是不是靠着在股市抢进杀出?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投资眼光比300万的“同志”更独到?(股市参与者多达300万人)。
不是,绝对不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脱售他们的股票,因为他们从来不以股市的起落来决定应该继续持有或脱售他们所持有的股票。他们紧握他们所控制的公司的股票,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脱售。
紧握不放
在每家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他们高居榜首,你们可以搬出这些公司数十年的年报,比较他们的股票数目,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股票从无变化,他们就是靠着“无为” 而登上富豪。
我可以跟你打赌,如果这些人自作聪明,终日“低买高卖”,企图在预测股市动向上胜过别人的话,他们绝对无法登上富豪榜。
他们登上富豪榜的秘诀,就是“无为而治”——握紧他们的股票。股价狂涨,他们根本不动心;股价崩溃,他们不担心。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股市起落,而是企业的健康,只要企业健康,他们就放心,他们就不必去为股价操心。
动作越多·越难赚钱
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大股东,所以,他们才能累积以致富。小股东微不足道,财富轮不到我们!
其实,你错了。因为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无论是在权利、价值、分红……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拥有股票数量比你多,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在所有方面——资产拥有权、分红权、投票权……没有任何分别。
所以,股票是最公平、最民主的。
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丹斯里郑鸿标能成为富豪,而千千万万曾经拥有大众银行的股票的散户却不能?
答案是:丹斯里郑鸿标从来不卖他的大众银行股票,而散户在买进大众银行股票后,就天天盯住大众银行的股价,只要股价略为上升,就毫不犹豫的把股票卖掉,希望股价回调后买回来,企图以“低买高卖”在股市赚钱。
但是,纪录显示,能通过这种方法累积财富的投资者,少之又少,真正在股市赚钱的,是那些像丹斯里郑鸿标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紧握大众银行股票不放的投资者。
在股市,动作越多,买卖越频仍,越难赚钱。
大智若愚
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并非善于预测进场和离场的时机,并非有预测股价动向的特异功能,并非消息灵通,动作快如脱兔,更非眼观四面,耳闻八方。
企图以预测、灵通、快捷……而在股市致胜的,其实都不是股市高手,顶多只配称为花拳绣腿者。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 “无为而治”。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大智若愚,“莺莺美黛子”(福建话)的投资者。
散户一定要记住:你是无法战胜股市的,因为股市中有300万人,你不大可能比他们都更聪明。
想一想看:300万股民天天在绞尽脑汁,要战胜对手,他们什么方法没想过、用过?要胜过他们,不是要跟他们对着干,而是根本不要跟他们对上。“无为而治”就是不战而胜。
焦头烂额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谋攻篇)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劳而获”。“无为而治”是“不劳而获”的最佳途径。
在股市中自作聪明,抢进杀出,绝对是“劳而少功”的笨招。
散户们,你们在股市殚精竭虑数十年,到头来仍是一无所有,甚至焦头烂额,证明你们的方法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
学习“无为而治”吧。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不我欺。
分享集: 世界经济没衰退
欧洲债务危机,沸沸腾腾地闹了几个月之后,现在开始沉静下来,一方面可能是被席卷全球的世界杯足球赛浪潮所淹没,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开始看到整个危机的真相,知道债务危机,更准确的说是欧洲“笨猪国”的危机,始终会有办法解决,人们的心里也就没有那么恐慌。
没法看清真相
不恐慌,乃能理智,有理智,才能思考,能思考,就有办法找出事情的解决途径。
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如排山倒海般,淹没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的视线被模糊了,再也看不清整个事件的真相,更不要说看到根源和出路了。
读者诸君也许常在古代战争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中国古代的大道其实都是泥路,在天乾地燥时驾马车驰骋而过,马上尘土飞扬,根本看不清前路,惟有当尘埃慢慢落定后,前路才告清晰。
我举欧洲债务由沸腾到沉静的过程为例,是要跟大家研究,在这样的经济大事发生时,身为读者的散户,如何面对排山倒海般的信息,如何应付悲观情绪的轰炸,以避免成为讯息爆炸的牺牲品。
从美国次贷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迪拜所触发的债务危机,到目前仍未结束的欧洲“笨猪国”债务事件,媒体的报道型态,读者的反应,都是大同小异的。
悲观情绪围绕
首先是事态的严重性被夸大,其次是事件的发展被戏剧化,再其次是悲观情绪弥漫,人们的反应开始情绪化,情商(EQ)和智商(IQ),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互相排挤的,当“情商”高涨时,“智商”退避三舍。
同样的,当“智商”抬头时,“情商”开始让位。当人们被“情商”所控制时,很难摆脱悲观情绪的困扰,结果往往是在最坏的时刻,作出错误的决定。
尤其是散户的决定,很容易被围绕着他的悲观情绪所左右,在该买进股票的时候,反而把股票卖掉,这种情形,不断在重演,难怪散户总是亏蚀多过赚钱,除非散户能跳出这个信息泛滥的迷宫,否则,永难期望在股市投资成功。
我在报界整整工作了30年,由记者到总编辑,对每一个层次的新闻处理方式,了如指掌。所以,在讯息爆炸的情况中,我总能保持理智,对事情的演变作出较为冷静的判断。
这样的态度,使我不至於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不随波逐流,才能较为客观,能客观乃能分析,能分析才有希望作出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判断,才有勇气“反向”-“反向”的勇气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判断,故在美国次贷金融风暴最坏时刻,才敢於买进。
在迪拜倒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我曾写过一篇“能见底就不危险”的文章在本专栏发表,我当时的结论是:迪拜事件不会引发另一轮金融海啸,今天,再也没有人提迪拜倒债了,人们根本已淡忘此事,这个结果证明我当时的观察正确。
讯息浪潮席卷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讯息浪潮席卷全球,全球的注意力就聚焦於“危机!
危机!危机”,刚好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朝鲜潜艇袭击,可能触发另一个韩战的消息,原本已是风声鹤唳的世界局势,危机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股票分析家发出了耸人听闻的结论,认定另一场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中。
许多没有经验的散户受到影响,卖掉他们的股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又要后悔了。
美国经济不断报捷
我怎么看?
我从排山倒海的讯息中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和欧洲并没有经济衰退。
一方面是欧洲债务,似乎已将欧洲经济,尤其是“笨猪国”经济推到了一个悬崖边,随时有掉下悬崖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却几乎没有看到欧美经济衰退的报道,更不要说萧条了。实际上,美国经济不断传出捷报,德国经济也不坏。
能跨越经济低栏
那么,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主导这个经济未来的是什么?到底是债务还是经济成长?如果经济继续成长,危机从何而来?衰退和萧条又从何而来?没有衰退,没有萧条,股市会永无止境的滑落吗?
这种情形,就好像一家债高公司,只要生意蓬勃,现金流入充沛,足以应付债务,公司怎么会倒呢?
同样的,只要经济继续成长,只要欧洲经济大国和美国,只要经济明显如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继续,那么,有什么经济低栏不能跨越?
所以,基本的问题,是经济必须继续成长,有了这个条件,经济不会掉进衰退和萧条的深坑,股市也不会发展为熊市。目前的股市如过山车,只不过是股市长期上升中的一个小挫折而已,不足为虑。
负面新闻最多
侧身报坛30年,我很了解报章选择新闻的心态:报纸对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最感兴趣,这是我们(我是其中一份子)选择每天头条新闻的标准之一,因为这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
所以,坏消息的数量通常远远超过好消息。负面新闻也多过正面新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
对任何人来说:平安无事才是最好的消息,但是天下太平,对新闻业来说,是最头痛的时刻,因为选稿不易,报道死气沉沉也。
所以,不要被媒体的负面报道所误导,因为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新闻,如果你跟着媒体的情绪投资的话,你的投资多数会以悲剧收场。
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一定要学习跟媒体的情绪抬扛-当最坏的消息出现时,可能就是好消息出现的开始。
这就是“反向”投资的真谛。学习透过漫天尘埃看前路,在混乱中找一线曙光,在阴霾满天时找一抹光线,惟有这样,才可能在股市致胜。
如果在尘埃已落定,阴霾已消散时才买进,你是一个跟在别人后面的投资者,很难在股市成功。
没法看清真相
不恐慌,乃能理智,有理智,才能思考,能思考,就有办法找出事情的解决途径。
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如排山倒海般,淹没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的视线被模糊了,再也看不清整个事件的真相,更不要说看到根源和出路了。
读者诸君也许常在古代战争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中国古代的大道其实都是泥路,在天乾地燥时驾马车驰骋而过,马上尘土飞扬,根本看不清前路,惟有当尘埃慢慢落定后,前路才告清晰。
我举欧洲债务由沸腾到沉静的过程为例,是要跟大家研究,在这样的经济大事发生时,身为读者的散户,如何面对排山倒海般的信息,如何应付悲观情绪的轰炸,以避免成为讯息爆炸的牺牲品。
从美国次贷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迪拜所触发的债务危机,到目前仍未结束的欧洲“笨猪国”债务事件,媒体的报道型态,读者的反应,都是大同小异的。
悲观情绪围绕
首先是事态的严重性被夸大,其次是事件的发展被戏剧化,再其次是悲观情绪弥漫,人们的反应开始情绪化,情商(EQ)和智商(IQ),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互相排挤的,当“情商”高涨时,“智商”退避三舍。
同样的,当“智商”抬头时,“情商”开始让位。当人们被“情商”所控制时,很难摆脱悲观情绪的困扰,结果往往是在最坏的时刻,作出错误的决定。
尤其是散户的决定,很容易被围绕着他的悲观情绪所左右,在该买进股票的时候,反而把股票卖掉,这种情形,不断在重演,难怪散户总是亏蚀多过赚钱,除非散户能跳出这个信息泛滥的迷宫,否则,永难期望在股市投资成功。
我在报界整整工作了30年,由记者到总编辑,对每一个层次的新闻处理方式,了如指掌。所以,在讯息爆炸的情况中,我总能保持理智,对事情的演变作出较为冷静的判断。
这样的态度,使我不至於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不随波逐流,才能较为客观,能客观乃能分析,能分析才有希望作出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判断,才有勇气“反向”-“反向”的勇气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判断,故在美国次贷金融风暴最坏时刻,才敢於买进。
在迪拜倒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我曾写过一篇“能见底就不危险”的文章在本专栏发表,我当时的结论是:迪拜事件不会引发另一轮金融海啸,今天,再也没有人提迪拜倒债了,人们根本已淡忘此事,这个结果证明我当时的观察正确。
讯息浪潮席卷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讯息浪潮席卷全球,全球的注意力就聚焦於“危机!
危机!危机”,刚好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朝鲜潜艇袭击,可能触发另一个韩战的消息,原本已是风声鹤唳的世界局势,危机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股票分析家发出了耸人听闻的结论,认定另一场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中。
许多没有经验的散户受到影响,卖掉他们的股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又要后悔了。
美国经济不断报捷
我怎么看?
我从排山倒海的讯息中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和欧洲并没有经济衰退。
一方面是欧洲债务,似乎已将欧洲经济,尤其是“笨猪国”经济推到了一个悬崖边,随时有掉下悬崖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却几乎没有看到欧美经济衰退的报道,更不要说萧条了。实际上,美国经济不断传出捷报,德国经济也不坏。
能跨越经济低栏
那么,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主导这个经济未来的是什么?到底是债务还是经济成长?如果经济继续成长,危机从何而来?衰退和萧条又从何而来?没有衰退,没有萧条,股市会永无止境的滑落吗?
这种情形,就好像一家债高公司,只要生意蓬勃,现金流入充沛,足以应付债务,公司怎么会倒呢?
同样的,只要经济继续成长,只要欧洲经济大国和美国,只要经济明显如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继续,那么,有什么经济低栏不能跨越?
所以,基本的问题,是经济必须继续成长,有了这个条件,经济不会掉进衰退和萧条的深坑,股市也不会发展为熊市。目前的股市如过山车,只不过是股市长期上升中的一个小挫折而已,不足为虑。
负面新闻最多
侧身报坛30年,我很了解报章选择新闻的心态:报纸对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最感兴趣,这是我们(我是其中一份子)选择每天头条新闻的标准之一,因为这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
所以,坏消息的数量通常远远超过好消息。负面新闻也多过正面新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
对任何人来说:平安无事才是最好的消息,但是天下太平,对新闻业来说,是最头痛的时刻,因为选稿不易,报道死气沉沉也。
所以,不要被媒体的负面报道所误导,因为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新闻,如果你跟着媒体的情绪投资的话,你的投资多数会以悲剧收场。
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一定要学习跟媒体的情绪抬扛-当最坏的消息出现时,可能就是好消息出现的开始。
这就是“反向”投资的真谛。学习透过漫天尘埃看前路,在混乱中找一线曙光,在阴霾满天时找一抹光线,惟有这样,才可能在股市致胜。
如果在尘埃已落定,阴霾已消散时才买进,你是一个跟在别人后面的投资者,很难在股市成功。
Sunday, June 13, 2010
分享集:立港事件省思
立港工业6月7日公布的第四季及全年业绩,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原因,透露了一些端倪。
这份由一家顾问服务公司代为公布的未审核第四季报告,显示该公司最后一季亏蚀1亿4652万令吉,或是每股82仙。
但全年亏蚀反而比第四季为低,仅为1亿3702万令吉,或是每股72仙,这表示该公司全部亏蚀,是发生在第四季,说明了整个事件是累积到第四季才急转直下,并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亏蚀严重,但每股净有形资产仍有1令吉14仙,上一个财务年结束时为1令吉89仙。除非是还有隐藏亏蚀没有浮现,或是继续严重亏蚀,股票还是有价值的。
细读该公司最后一季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发现该公司的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中,最大的项目为“应收账款”,高达1亿5234万令吉,上一财务年同时期为1亿6426万令吉,说明了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我们不知道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详情,因此无法确定应收账款中是否有烂账。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通常是账目中较易出毛病及较易作弊的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的账目在这个项目上有问题。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们不宜妄作猜测。
从第四季季报的“业务区分”中,我们发现该公司亏蚀最大的是“贸易”项目,高达8千714万令吉。而该季的贸易额仅为332万令吉。
亏蚀额比贸易额高出32倍,说明了亏蚀并不全部发生在最后一季,而是累积而成,只是该公司没有在每季加以注销而已,这也是我说“应收账款”最易出毛病的原因。
我并非单指立港工业,其他公司亦如此,我提醒大家在读公司账目时,特别注意这个项目,如果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而账期又异乎寻常的冗长,其中就可能有古怪,要特别警惕,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以不买为妙。
其次,是该公司最后一季的木基产品营业量仅为1296万令吉,而亏蚀额高达5809万令吉,亏蚀额比营业量高4倍半,说明了并非全部出现在营业上,而是包括了特殊项目,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明朗,相信被委任的会计公司彻查后会有眉目。
从该公司的账目,我们可以得到该公司业务崩溃的一些珠丝马迹,其中之一是美国触发的金融海啸和欧洲债务触发的欧元危机,导致该公司的业务急转直下,该公司到去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营业量为1亿0144万令吉,到今年3月31日的第4季暴跌至1876万令吉,下跌了超过四分之三。
非战之罪也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该公司为期5年的债务于今年9月到期,除非另有资金注入,否则,该公司眼见就无法依期还债。
根据该公司的 2009年年报,投资4000多万令吉设立的越南厂房及设备,在去年7月才投产,主要是装配LCD电视机,偏偏欧美市场的LCD电视机市场大跌,这方面的订单暴跌,LCD电视机价格大跌,使LCD售价竞争白热化,LCD制造厂为了削低成本,必然向LCD装配厂商的立港开刀,立港在这方面的业务亏蚀是无可避免。
公平的说,这是时势使然,非战之罪也。
流动债务
债务过高也是该公司无法渡过双重金融危机(美国在先;欧洲在后)的主因,刚公布的第四季季报显示该公司负债1亿3771万令吉。
在该公司营业大跌的时刻,偏偏长期债务5400万令吉又到期,从账目可以看出,这5400万令吉的长期债务已被移至“流动债务”(短期)项目下,表示必须在今年9月摊还,这就使该公司的财务雪上加霜,该公司之崩溃绝非偶然。
我们不了解该公司董事经理黄定国突然不告而别的原因,在这公司新大股东着手“救亡”时期,挽救公司比指责任何人更重要。因为股票是否仍有价值,胥视挽救是否成功而定。
立港事件的发生,相信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立港是一家具有相当悠久历史,而且业绩表现颇为不俗的上市公司,创于1988年;1997年上市次板;2001年升至主板。
转板时曾以一送二发红股,1配1发附加股(售价1令吉10仙),每一股附加股送1股涡轮,另又可以36.1仙认购1股涡轮。目前资本为1亿8174万令吉,面值为1令吉。
越南投资
上市以来的12年从未亏本,而且每年派发1.7仙至2仙的股息。
由1998年至2004年,每年每股净利由12仙至16仙不等。即使转入主板后亦如此,直到2005年起,盈利开始走下坡,每股净利跌至1仙至6仙之间,而且在此幅度内停留了5年之久,这可能也是该公司转战越南,从事LCD装配业的原因。
股价纪录显示,该公司的股价随着公司业绩的滑落而下降。
在过去5年中,股价始终在1令吉与80仙之间浮沉,股价相当稳定,相信这跟该公司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有关,纪录显示该公司由2006年起不断的从市场回购立港股票持续至今年6月2日公司崩溃前夕。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2009年年报的大股东名单显示,持有27.61%股权的黄定国和另一名持有18.70%股权的台籍大股东陈文玲(译音),股票大部分抵押给国内外银行,股价暴跌可能引发逼仓行动。
6大启示
对散户来说,立港的崩溃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1.尽量避免买进业绩停滞不前的公司的股票,不要忘记立港业绩已5年没进展,尽管从未亏蚀。
2.尽量避免债务过高公司,尤其是周转金奇缺的公司,立港可以说是周转不灵的牺牲品。
3.注意账目中的“应收账款”和长期债务满期日期。长期债务最后一年变成短期债务,最易导致公司周转不灵。
4.避免竞争过分激烈,竞相削价或被逼削价抛售,以套取现金作为周转用途的公司。
5. 现金流量低的公司,不要买其股票。立港在最新的一季,现金枯竭,导致崩溃。
上市公司近千家,良莠不齐不足为奇,不要因为立港事件而对台资公司有偏见。
6.台资公司中有不少优秀者,纬钜、PIE、马来西亚中钢等都是没有债务,现金充沛和业绩表现优异的台资公司,足以与别国公司并驾齐驱。
这份由一家顾问服务公司代为公布的未审核第四季报告,显示该公司最后一季亏蚀1亿4652万令吉,或是每股82仙。
但全年亏蚀反而比第四季为低,仅为1亿3702万令吉,或是每股72仙,这表示该公司全部亏蚀,是发生在第四季,说明了整个事件是累积到第四季才急转直下,并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亏蚀严重,但每股净有形资产仍有1令吉14仙,上一个财务年结束时为1令吉89仙。除非是还有隐藏亏蚀没有浮现,或是继续严重亏蚀,股票还是有价值的。
细读该公司最后一季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发现该公司的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中,最大的项目为“应收账款”,高达1亿5234万令吉,上一财务年同时期为1亿6426万令吉,说明了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我们不知道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详情,因此无法确定应收账款中是否有烂账。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通常是账目中较易出毛病及较易作弊的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的账目在这个项目上有问题。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们不宜妄作猜测。
从第四季季报的“业务区分”中,我们发现该公司亏蚀最大的是“贸易”项目,高达8千714万令吉。而该季的贸易额仅为332万令吉。
亏蚀额比贸易额高出32倍,说明了亏蚀并不全部发生在最后一季,而是累积而成,只是该公司没有在每季加以注销而已,这也是我说“应收账款”最易出毛病的原因。
我并非单指立港工业,其他公司亦如此,我提醒大家在读公司账目时,特别注意这个项目,如果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而账期又异乎寻常的冗长,其中就可能有古怪,要特别警惕,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以不买为妙。
其次,是该公司最后一季的木基产品营业量仅为1296万令吉,而亏蚀额高达5809万令吉,亏蚀额比营业量高4倍半,说明了并非全部出现在营业上,而是包括了特殊项目,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明朗,相信被委任的会计公司彻查后会有眉目。
从该公司的账目,我们可以得到该公司业务崩溃的一些珠丝马迹,其中之一是美国触发的金融海啸和欧洲债务触发的欧元危机,导致该公司的业务急转直下,该公司到去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营业量为1亿0144万令吉,到今年3月31日的第4季暴跌至1876万令吉,下跌了超过四分之三。
非战之罪也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该公司为期5年的债务于今年9月到期,除非另有资金注入,否则,该公司眼见就无法依期还债。
根据该公司的 2009年年报,投资4000多万令吉设立的越南厂房及设备,在去年7月才投产,主要是装配LCD电视机,偏偏欧美市场的LCD电视机市场大跌,这方面的订单暴跌,LCD电视机价格大跌,使LCD售价竞争白热化,LCD制造厂为了削低成本,必然向LCD装配厂商的立港开刀,立港在这方面的业务亏蚀是无可避免。
公平的说,这是时势使然,非战之罪也。
流动债务
债务过高也是该公司无法渡过双重金融危机(美国在先;欧洲在后)的主因,刚公布的第四季季报显示该公司负债1亿3771万令吉。
在该公司营业大跌的时刻,偏偏长期债务5400万令吉又到期,从账目可以看出,这5400万令吉的长期债务已被移至“流动债务”(短期)项目下,表示必须在今年9月摊还,这就使该公司的财务雪上加霜,该公司之崩溃绝非偶然。
我们不了解该公司董事经理黄定国突然不告而别的原因,在这公司新大股东着手“救亡”时期,挽救公司比指责任何人更重要。因为股票是否仍有价值,胥视挽救是否成功而定。
立港事件的发生,相信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立港是一家具有相当悠久历史,而且业绩表现颇为不俗的上市公司,创于1988年;1997年上市次板;2001年升至主板。
转板时曾以一送二发红股,1配1发附加股(售价1令吉10仙),每一股附加股送1股涡轮,另又可以36.1仙认购1股涡轮。目前资本为1亿8174万令吉,面值为1令吉。
越南投资
上市以来的12年从未亏本,而且每年派发1.7仙至2仙的股息。
由1998年至2004年,每年每股净利由12仙至16仙不等。即使转入主板后亦如此,直到2005年起,盈利开始走下坡,每股净利跌至1仙至6仙之间,而且在此幅度内停留了5年之久,这可能也是该公司转战越南,从事LCD装配业的原因。
股价纪录显示,该公司的股价随着公司业绩的滑落而下降。
在过去5年中,股价始终在1令吉与80仙之间浮沉,股价相当稳定,相信这跟该公司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有关,纪录显示该公司由2006年起不断的从市场回购立港股票持续至今年6月2日公司崩溃前夕。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2009年年报的大股东名单显示,持有27.61%股权的黄定国和另一名持有18.70%股权的台籍大股东陈文玲(译音),股票大部分抵押给国内外银行,股价暴跌可能引发逼仓行动。
6大启示
对散户来说,立港的崩溃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1.尽量避免买进业绩停滞不前的公司的股票,不要忘记立港业绩已5年没进展,尽管从未亏蚀。
2.尽量避免债务过高公司,尤其是周转金奇缺的公司,立港可以说是周转不灵的牺牲品。
3.注意账目中的“应收账款”和长期债务满期日期。长期债务最后一年变成短期债务,最易导致公司周转不灵。
4.避免竞争过分激烈,竞相削价或被逼削价抛售,以套取现金作为周转用途的公司。
5. 现金流量低的公司,不要买其股票。立港在最新的一季,现金枯竭,导致崩溃。
上市公司近千家,良莠不齐不足为奇,不要因为立港事件而对台资公司有偏见。
6.台资公司中有不少优秀者,纬钜、PIE、马来西亚中钢等都是没有债务,现金充沛和业绩表现优异的台资公司,足以与别国公司并驾齐驱。
分享集: 向富豪学创富
最近,大马富豪榜又在报章刊出了。就好像往年一样,上榜者都是同一批人,尽管名次有调动,但新面孔并不多。可见他们的财富虽有增减,但基本上保持稳定,并未随着经济的变动而被淘汰出局。
也许你在看到《向富豪学习创富》这个题目之后,感到这是不实际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动辄以百亿令吉计算,对散户来说,这是天文数字,永远是可望不可及。是的,要到达他们的财富,对绝大多数升斗小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这不等于我们不能从中学习,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创富过程,学习到宝贵的经验。
凭股票入榜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榜上的富豪,是凭着什么资产登上富豪榜的?答案是:股票。
在一般投机者的心目中,股票只是赌桌上的筹码,而股市不过是一个大赌场,所以,股票并不是严肃的投资工具。理由很简单,股市变动太大太快,价格波动激烈,因此,被一部份人认为不是好资产。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不但在大马,甚至在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资产,大部分是股票,难道他们所拥有的股票,有别于股市中交投活跃的股票?
实际上,同一类股票,例如普通股,无论是操在大户或是小户手中,价值都是一样的,其所以会给人以不同的印象,是因为大户视为股份,他们所看到的,是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而这些资产和业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这个价值是稳定的,并不随股价的波动而增减。
例如种植股,其所代表的是种植公司所拥有之农业地,种植股的股价也许天天有波动,但农业地的价值却是稳定的,股价的波动并不影响农业地的价值。
但是,散户就不同了,他们所看到的,是天天变动的股价,根本看不到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农业地。
因为不了解农业地的价值,所以在股价下跌时就恐慌起来,不计成本,贱价抛售。
大户深知种植股的价值,故股价崩溃反而被视为千载难逢的廉价买进园丘的机会。这就是大户之所以成功,散户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
既然富豪藉股票以致富,散户何以不能?尽管投资额之大小,大户与散户有天渊之别。但是,投资的原则是一样的,无论是买1000股或是1000万股,其投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股权的大小,跟投资额成正比,投资额大,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大;投资额小,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小。
须长期持有
在这方面,小户不会比大户吃亏。假如你在三十年前买进1000股某公司的股票,在收取了红股、附加股及股息后,现在价值50,000令吉,那么,若当年买进 100万股的,现在价值5000万令吉,增值同为五十倍,小户并未吃亏。
现在挤身富豪榜上的富豪,三十或四十年前的投资额,以现在的财富水平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由于长期持有,股票增值数百倍,他们的身价暴涨,乃能晋身于富豪之林。
从不脱售股
这些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几乎从来不脱售所拥有之股票,他们并不视手头的一纸证书为“股票”,而是视为公司的“股份”。
他们所控制的是他们的事业,事业是他们成功的象征,岂可轻易脱手?
大户视股票为事业的代表,散户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这就是成败的关键。
如果散户视买股票为买事业的话,他们的成功机会,与大户是均等的。
业务专注 成功投资
其次,让我们看看,富豪如何投资。假如你稍微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大部分富豪,只投资于一个行业,即使是多元化,也是有限的数个行业而已,并非所有行业都插上一脚。理由很简单,假如行行都投资,结果可能没有一行是“行家”。
足以成“家”
例如李莱生家族、丹斯里李深静,专注种植业;丹斯里郑鸿标只投资银行,而且专注于大众银行;丹斯里林国泰以赌业抡元;丹斯里郭令灿较多元化,但基本上集中于银行和建材;丹斯里张晓卿以木业和报业争胜;阿南达克里斯南以通讯、电力及娱乐业称霸;郭鹤年从事面粉、食油、油棕及酒店业。他们被称为种植家、银行家、工业家……等,鲜有集数“家”于一身者。可见要致富,只要专注一行一业就够了,无需行行都做。在一行一业崭露头角,就足以成“家”。
再其次,让我们再看看,这些富豪所做的是什么生意?
你会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很普通,又很古老的行业,无论是银行业、种植业、酒店业、面粉业……,其实都存在了数十年、数百年,一点也不新鲜。
关键在管理
然而他们以这些行业致富了,这些行业都很竞争,他们却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管理。良好的管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普普通通的企业中创造财富。故买股票一定要买管理良好的公司的股票。
综合以上各点,作为散户,我们可以向大户或富豪学习创富之道:
(1)好的股票是好的资产,买好的资产就是买好的事业,买好的事业可以创富。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不但不可以创富,反而会使你破产。
(2)长期投资是创富正途,但只有有成长潜能的企业,才值得长期投资。富豪都是靠投资于成长企业致富的。
(3)买1000股和买100万股的投资原则是一样的。若公司业绩表现标青,大户和小户同沾雨露。
(4)财富创自普通的、古老的行业,管理是成败关键。投资者只要从普通行业中,选出管理良好的公司,买进其股票即可致富,无须到处找新奇的企业来投资。新奇的企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并不多,散户无须去买 不必要的风险。
富豪榜上,都是拥有百亿令吉财富的巨子,散户只要取得他们万分之一的成就,就是“百万富豪”了。
有志者,百万不是梦。
也许你在看到《向富豪学习创富》这个题目之后,感到这是不实际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动辄以百亿令吉计算,对散户来说,这是天文数字,永远是可望不可及。是的,要到达他们的财富,对绝大多数升斗小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这不等于我们不能从中学习,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创富过程,学习到宝贵的经验。
凭股票入榜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榜上的富豪,是凭着什么资产登上富豪榜的?答案是:股票。
在一般投机者的心目中,股票只是赌桌上的筹码,而股市不过是一个大赌场,所以,股票并不是严肃的投资工具。理由很简单,股市变动太大太快,价格波动激烈,因此,被一部份人认为不是好资产。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不但在大马,甚至在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资产,大部分是股票,难道他们所拥有的股票,有别于股市中交投活跃的股票?
实际上,同一类股票,例如普通股,无论是操在大户或是小户手中,价值都是一样的,其所以会给人以不同的印象,是因为大户视为股份,他们所看到的,是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而这些资产和业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这个价值是稳定的,并不随股价的波动而增减。
例如种植股,其所代表的是种植公司所拥有之农业地,种植股的股价也许天天有波动,但农业地的价值却是稳定的,股价的波动并不影响农业地的价值。
但是,散户就不同了,他们所看到的,是天天变动的股价,根本看不到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农业地。
因为不了解农业地的价值,所以在股价下跌时就恐慌起来,不计成本,贱价抛售。
大户深知种植股的价值,故股价崩溃反而被视为千载难逢的廉价买进园丘的机会。这就是大户之所以成功,散户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
既然富豪藉股票以致富,散户何以不能?尽管投资额之大小,大户与散户有天渊之别。但是,投资的原则是一样的,无论是买1000股或是1000万股,其投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股权的大小,跟投资额成正比,投资额大,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大;投资额小,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小。
须长期持有
在这方面,小户不会比大户吃亏。假如你在三十年前买进1000股某公司的股票,在收取了红股、附加股及股息后,现在价值50,000令吉,那么,若当年买进 100万股的,现在价值5000万令吉,增值同为五十倍,小户并未吃亏。
现在挤身富豪榜上的富豪,三十或四十年前的投资额,以现在的财富水平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由于长期持有,股票增值数百倍,他们的身价暴涨,乃能晋身于富豪之林。
从不脱售股
这些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几乎从来不脱售所拥有之股票,他们并不视手头的一纸证书为“股票”,而是视为公司的“股份”。
他们所控制的是他们的事业,事业是他们成功的象征,岂可轻易脱手?
大户视股票为事业的代表,散户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这就是成败的关键。
如果散户视买股票为买事业的话,他们的成功机会,与大户是均等的。
业务专注 成功投资
其次,让我们看看,富豪如何投资。假如你稍微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大部分富豪,只投资于一个行业,即使是多元化,也是有限的数个行业而已,并非所有行业都插上一脚。理由很简单,假如行行都投资,结果可能没有一行是“行家”。
足以成“家”
例如李莱生家族、丹斯里李深静,专注种植业;丹斯里郑鸿标只投资银行,而且专注于大众银行;丹斯里林国泰以赌业抡元;丹斯里郭令灿较多元化,但基本上集中于银行和建材;丹斯里张晓卿以木业和报业争胜;阿南达克里斯南以通讯、电力及娱乐业称霸;郭鹤年从事面粉、食油、油棕及酒店业。他们被称为种植家、银行家、工业家……等,鲜有集数“家”于一身者。可见要致富,只要专注一行一业就够了,无需行行都做。在一行一业崭露头角,就足以成“家”。
再其次,让我们再看看,这些富豪所做的是什么生意?
你会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很普通,又很古老的行业,无论是银行业、种植业、酒店业、面粉业……,其实都存在了数十年、数百年,一点也不新鲜。
关键在管理
然而他们以这些行业致富了,这些行业都很竞争,他们却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管理。良好的管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普普通通的企业中创造财富。故买股票一定要买管理良好的公司的股票。
综合以上各点,作为散户,我们可以向大户或富豪学习创富之道:
(1)好的股票是好的资产,买好的资产就是买好的事业,买好的事业可以创富。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不但不可以创富,反而会使你破产。
(2)长期投资是创富正途,但只有有成长潜能的企业,才值得长期投资。富豪都是靠投资于成长企业致富的。
(3)买1000股和买100万股的投资原则是一样的。若公司业绩表现标青,大户和小户同沾雨露。
(4)财富创自普通的、古老的行业,管理是成败关键。投资者只要从普通行业中,选出管理良好的公司,买进其股票即可致富,无须到处找新奇的企业来投资。新奇的企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并不多,散户无须去买 不必要的风险。
富豪榜上,都是拥有百亿令吉财富的巨子,散户只要取得他们万分之一的成就,就是“百万富豪”了。
有志者,百万不是梦。
成功交易员的十大交易原则
对于大多数有兴趣成为成功交易员的人来说,花几分钟在网上看看诸如“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和“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的教诲就足够了,而新手却往往只想知道怎么样赚快钱。
任何一个人,要想交易成功,都需要懂得一整套交易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些规则严格地在各个大小不同的交易账户中执行。每一条规则都很重要,把它们运用在一起时,作用则更是强大。遵循规则来交易能大大提升其在市场中的胜算几率。
原则一 坚持使用交易计划
交易计划是一整套书面的规则,用来说明一个交易员的进入、退出和资金管理准则。尽管有点花费时间,这一步是交易员必须要做的。
运用当今的科技力量,在投入真金白银前对一个交易想法做测试并非难事。用历史数据来检测交易想法,交易员可以对一个交易计划是否可行作出判断。一旦检验显示出好的结果,这个计划就被执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严格执行计划,任何计划外的交易,哪怕是赚钱的,也是不良交易。
原则二 把交易当成一门生意
任何一个人想要交易成功,都必须把交易当作一门全职或兼职的生意,而不是爱好或者工作。如果当作爱好,不为学习作出真正的承诺,交易会是昂贵的。作为一项工作,交易会让人沮丧,因为得不到定期的工资。而任何一门生意都会产生费用、损失、税赋、不确定、压力和风险。作为一个交易者,你就是“老板”,你必须做调研,并为挖掘生意的潜力来做策略规划。
原则三 运用科技增加筹码
运用科技,和最新的技术保持同步,可以使得交易变得有趣和富有成果。
交易是一项竞争性的生意,你的交易对手可能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图表平台让交易者有无限多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市场。用手机上网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地方实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甚至一些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科技,比如高速网络连接,也可以大大提高交易的表现。
原则四 保护交易资本金
存钱来建立一个交易账户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这种准备,要重新来过则是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保护你的交易资本金和交易不亏钱之间不能画等号。所有的交易者都会发生亏钱,这是生意的一部分。保护资本金就是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风险并且全力以赴地保护你的“交易生意”。
原则五 做市场的学生
把它当作一个继续教育课程吧。交易员应该每天都在集中思想学习新东西。了解市场,包括其中纷繁复杂的东西,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世界政治、事件、经济甚至是天气,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环境是动态的。交易者对过去和现在的市场情况理解得越深刻,他们在面对未来的市场时,就越有准备。
原则六 只冒可承担的风险
在一个交易者投入真金白银之前,首先要确认在账户里的钱都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交易者应该继续存钱,直到达到这个程度为止。
交易账户里的钱不应该是孩子未来的大学学费或者是还房贷的钱。交易者永远不能有从这些重要的开支中先“借钱”的想法。要做好账户中所有的钱都亏完的心理准备。
亏钱已经够惨痛的了,如果亏的是不该拿来冒风险的钱,那么痛苦将更为深重。
原则七 交易策略基于事实
花时间来建立一个好的交易策略是值得的。充斥互联网的各种听来易如反掌的交易方法或许很诱人,但是事实(而非情绪或愿望)才是建立交易计划的真正灵感。从容的交易者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开始一项新的事业,你很可能需要去一个大学学习一两年,取得资质来申请职位。做交易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
原则八 永远设定止损位
止损位是一个交易者预先设定的,在每一个交易中可以接受的损失。止损可以是金额或者是资金比例,任何一种都是在控制交易者的风险。设置止损还可以从交易中排除一些感性的成分。
忽略止损位,哪怕最终是赚钱的,也是不良行为。遵循交易原则,在止损位亏钱退出,仍是一个好的行为。所有的交易都以盈利退出,是不现实的。
原则九 知道何时终止交易
停止交易有两个原因: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和一个无用的交易者。
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产生的损失远比历史检验的结果更大。可能是市场变了,某个交易品种的内在波动率发生了改变,或者只是交易计划的表现不如预期的好。这个时候,需要重新评估交易计划,修改计划,甚至重新开始做一个新的计划。
一个无法执行交易计划的交易者是无用的。外部压力、个人问题、健康问题和坏习惯等都会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一个交易者如果不在状态就应该休息,等状态恢复了再回来。
原则十 着眼未来
交易时要胸中有丘壑。单笔交易盈亏都是正常的,累计盈利才是成功交易。一旦交易者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盈亏,那么情绪对交易的影响就会减少。
着眼未来,就是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如果交易账户不大,那么也不要期望太高的回报。保持理性,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任何一个人,要想交易成功,都需要懂得一整套交易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些规则严格地在各个大小不同的交易账户中执行。每一条规则都很重要,把它们运用在一起时,作用则更是强大。遵循规则来交易能大大提升其在市场中的胜算几率。
原则一 坚持使用交易计划
交易计划是一整套书面的规则,用来说明一个交易员的进入、退出和资金管理准则。尽管有点花费时间,这一步是交易员必须要做的。
运用当今的科技力量,在投入真金白银前对一个交易想法做测试并非难事。用历史数据来检测交易想法,交易员可以对一个交易计划是否可行作出判断。一旦检验显示出好的结果,这个计划就被执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严格执行计划,任何计划外的交易,哪怕是赚钱的,也是不良交易。
原则二 把交易当成一门生意
任何一个人想要交易成功,都必须把交易当作一门全职或兼职的生意,而不是爱好或者工作。如果当作爱好,不为学习作出真正的承诺,交易会是昂贵的。作为一项工作,交易会让人沮丧,因为得不到定期的工资。而任何一门生意都会产生费用、损失、税赋、不确定、压力和风险。作为一个交易者,你就是“老板”,你必须做调研,并为挖掘生意的潜力来做策略规划。
原则三 运用科技增加筹码
运用科技,和最新的技术保持同步,可以使得交易变得有趣和富有成果。
交易是一项竞争性的生意,你的交易对手可能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图表平台让交易者有无限多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市场。用手机上网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地方实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甚至一些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科技,比如高速网络连接,也可以大大提高交易的表现。
原则四 保护交易资本金
存钱来建立一个交易账户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这种准备,要重新来过则是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保护你的交易资本金和交易不亏钱之间不能画等号。所有的交易者都会发生亏钱,这是生意的一部分。保护资本金就是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风险并且全力以赴地保护你的“交易生意”。
原则五 做市场的学生
把它当作一个继续教育课程吧。交易员应该每天都在集中思想学习新东西。了解市场,包括其中纷繁复杂的东西,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世界政治、事件、经济甚至是天气,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环境是动态的。交易者对过去和现在的市场情况理解得越深刻,他们在面对未来的市场时,就越有准备。
原则六 只冒可承担的风险
在一个交易者投入真金白银之前,首先要确认在账户里的钱都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交易者应该继续存钱,直到达到这个程度为止。
交易账户里的钱不应该是孩子未来的大学学费或者是还房贷的钱。交易者永远不能有从这些重要的开支中先“借钱”的想法。要做好账户中所有的钱都亏完的心理准备。
亏钱已经够惨痛的了,如果亏的是不该拿来冒风险的钱,那么痛苦将更为深重。
原则七 交易策略基于事实
花时间来建立一个好的交易策略是值得的。充斥互联网的各种听来易如反掌的交易方法或许很诱人,但是事实(而非情绪或愿望)才是建立交易计划的真正灵感。从容的交易者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开始一项新的事业,你很可能需要去一个大学学习一两年,取得资质来申请职位。做交易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
原则八 永远设定止损位
止损位是一个交易者预先设定的,在每一个交易中可以接受的损失。止损可以是金额或者是资金比例,任何一种都是在控制交易者的风险。设置止损还可以从交易中排除一些感性的成分。
忽略止损位,哪怕最终是赚钱的,也是不良行为。遵循交易原则,在止损位亏钱退出,仍是一个好的行为。所有的交易都以盈利退出,是不现实的。
原则九 知道何时终止交易
停止交易有两个原因: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和一个无用的交易者。
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产生的损失远比历史检验的结果更大。可能是市场变了,某个交易品种的内在波动率发生了改变,或者只是交易计划的表现不如预期的好。这个时候,需要重新评估交易计划,修改计划,甚至重新开始做一个新的计划。
一个无法执行交易计划的交易者是无用的。外部压力、个人问题、健康问题和坏习惯等都会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一个交易者如果不在状态就应该休息,等状态恢复了再回来。
原则十 着眼未来
交易时要胸中有丘壑。单笔交易盈亏都是正常的,累计盈利才是成功交易。一旦交易者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盈亏,那么情绪对交易的影响就会减少。
着眼未来,就是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如果交易账户不大,那么也不要期望太高的回报。保持理性,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Saturday, June 5, 2010
分享集: 长期投资 监管重要
股票投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累积财富,达到财务自主。
对于股票,我一贯的主张,是要长期投资。理由只有一个:长期投资是累积财富的最可靠途径。
如果你是抱着玩票性质,进入股市,目的只是要赚一些零用钱,你所采取的是游击战术,打了就走,由于所涉及的数目不大,而时间又短,所以,即使你作了错误的决定,在时间和资金方面的损失不大,你很容易重振旗鼓,后果不会严重。
但是,长期投资就不同了。由于持股时间很长,例如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如果作了错误的选择,最后不但钱没赚到,反而蒙受亏蚀,损失是双重的:第一是损失了资金,所损失的资金不能单以该股的亏蚀额来计算,更严重的是“机会成本”,如果你的资金是投资在A股,十年后赚三倍,如今你把资金投资在B股,十年后反而亏损两倍,你实际的亏蚀额不是两倍,而是五倍。在累积财富的规划中,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第二,也是无法弥补的,是时间的损失。你的投资生涯,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段,人的一生最有用的时光中,到底有多少个十年?如果你在这十年中,没有好好的把握住最好的投资机会,到最后,你所取得的成就,可能不足以为你的晚年提供足够的保障,这个损失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两方面需慎重
为了避免这双重损失,你必须在两方面,慎重其事:
第一,是在买进的那一刻,你必须做足功课,然后三思而后动。语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股票投资的成功,其实在你买进的那一刻,大致上已成定局。如果你草率其事,在股价和股票的筛选上踏出错误的第一步,以后要补救,可能要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办到,甚至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在开始时一定要郑重其事,在两方面痛下功夫:
第一是在股价方面,一定要便宜,越便宜越好。
投资成本低廉,属本小利大,也就是让你有限的资本发挥了最大的赚钱作用,加速了财富的累积速度。要买得便宜,第一一定要养成反向思维的习惯,反向思维的习惯,必须要靠平时的训练,才能习惯成自然。第二要克服恐惧的心理。了解股票的价值,是克服恐惧心理的良药。要了解股票的价值,除了勤做功课之外,别无他途,故归根结柢还是要做功课,不做功课,无以知价值,不知价值,切勿投资。
第二是在选股方面,一定要货比三家。
除非是基本面强稳,而又有良好纪录的股票,否则,就不买,“宁缺毋滥”是长期投资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如果你所选的公司没有成长潜能,在十年、八年之后,仍旧在原地踏步,你的投资没有增值,你的财富没有与日俱增,你不可能达致财富自主的目标。
准备应付意外
假如你做到以上两点,以低价买进好股,你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不一定能保证你将来的成功。
长期投资好比是长途旅行,路途远、时间长,在漫长的旅途中,随时可以发生意外,你必须作好应付意外的准备,并在意外发生时,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决定,如果发现无法补救,即使放弃整个行程,也在所不惜。
这是个变化多端的世界,而且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似乎也越来越快。上市公司不断的受到冲击,如果经不起考验,可能会没顶。所以,在你漫长的投资岁月中,你一定要不断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潮流、景气等的变化,同时贴身跟踪所投资的公司的进展。有些公司,在开始买进时,看起来很好,但是经过一个时期之后,却每况愈下,你就一定要当机立断,止蚀退股。在投资圈里,蝉曳残声过别枝,并非丑恶的字眼,懂得弃暗投明,才是有智慧的投资者。
你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你所买的不是一张称为“股票”的纸,而是这张纸背后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你的投资能否成功,你能否累积财富,端赖有关公司的业绩表现,如果公司长期不赚钱,则你持股时间越长,亏蚀越大,那又何必“长期”?
有些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要不用到钱,不必卖股票,长期将股票锁在保险箱里,就一定能赚钱。殊不知若所投资的公司,连年亏蚀,最后变成一张废纸,如何能赚钱?
买股就是参股
买进股票后就不理不睬的时代已过去了,世事瞬息万变,今天不知明日事,买进股票后,不跟踪其进展,已是落后的投资法。你一定要记住,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你的成败,决定于生意的成败,所以,贴身跟踪你的公司生意的进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
长期投资的意义,并非买进后就置之不理,而是长期监管。
如果你所投资的公司,盈利年年增加,你持票越久,赚得越多,在这种情形之下,你的“长期”可以是无限成长,而且越长越好,大马富豪榜上的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但是,你不要忘记,能做到盈利年年增长的公司,毕竟占少数,大部分公司的盈利,都受到环境的影响,跟着经济环境起落,即使是蓝筹股也难以置身经济漩涡之外。所以,股票投资组合的监管,现在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重要,更不可或缺。
作长期投资打算
正确的作法是:在买进时,一定要作长期投资打算,有了这个“打算”,你才会做足功课,功课做得越深越好。买进之后,长期跟踪公司的进展,如果公司的表现符合你的预测,你就没必要做什么,有时候,动作越少越好。
如果公司的表现不符合你的预测,那么,你就要看看,这种情况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短期的,将来有希望恢复,你不妨继续投资下去,如果是没有希望复原,或是前途模糊不清,最好是马上退股,把资金投资于别的更有价值,更有前途的公司。
这种长期投资,短期操作的一个陷阱,是很容易沦为投机,一掉进“投机”的陷阱,你就永不见天日了。
慎之,戒之!
对于股票,我一贯的主张,是要长期投资。理由只有一个:长期投资是累积财富的最可靠途径。
如果你是抱着玩票性质,进入股市,目的只是要赚一些零用钱,你所采取的是游击战术,打了就走,由于所涉及的数目不大,而时间又短,所以,即使你作了错误的决定,在时间和资金方面的损失不大,你很容易重振旗鼓,后果不会严重。
但是,长期投资就不同了。由于持股时间很长,例如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如果作了错误的选择,最后不但钱没赚到,反而蒙受亏蚀,损失是双重的:第一是损失了资金,所损失的资金不能单以该股的亏蚀额来计算,更严重的是“机会成本”,如果你的资金是投资在A股,十年后赚三倍,如今你把资金投资在B股,十年后反而亏损两倍,你实际的亏蚀额不是两倍,而是五倍。在累积财富的规划中,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第二,也是无法弥补的,是时间的损失。你的投资生涯,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段,人的一生最有用的时光中,到底有多少个十年?如果你在这十年中,没有好好的把握住最好的投资机会,到最后,你所取得的成就,可能不足以为你的晚年提供足够的保障,这个损失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两方面需慎重
为了避免这双重损失,你必须在两方面,慎重其事:
第一,是在买进的那一刻,你必须做足功课,然后三思而后动。语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股票投资的成功,其实在你买进的那一刻,大致上已成定局。如果你草率其事,在股价和股票的筛选上踏出错误的第一步,以后要补救,可能要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办到,甚至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在开始时一定要郑重其事,在两方面痛下功夫:
第一是在股价方面,一定要便宜,越便宜越好。
投资成本低廉,属本小利大,也就是让你有限的资本发挥了最大的赚钱作用,加速了财富的累积速度。要买得便宜,第一一定要养成反向思维的习惯,反向思维的习惯,必须要靠平时的训练,才能习惯成自然。第二要克服恐惧的心理。了解股票的价值,是克服恐惧心理的良药。要了解股票的价值,除了勤做功课之外,别无他途,故归根结柢还是要做功课,不做功课,无以知价值,不知价值,切勿投资。
第二是在选股方面,一定要货比三家。
除非是基本面强稳,而又有良好纪录的股票,否则,就不买,“宁缺毋滥”是长期投资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如果你所选的公司没有成长潜能,在十年、八年之后,仍旧在原地踏步,你的投资没有增值,你的财富没有与日俱增,你不可能达致财富自主的目标。
准备应付意外
假如你做到以上两点,以低价买进好股,你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不一定能保证你将来的成功。
长期投资好比是长途旅行,路途远、时间长,在漫长的旅途中,随时可以发生意外,你必须作好应付意外的准备,并在意外发生时,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决定,如果发现无法补救,即使放弃整个行程,也在所不惜。
这是个变化多端的世界,而且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似乎也越来越快。上市公司不断的受到冲击,如果经不起考验,可能会没顶。所以,在你漫长的投资岁月中,你一定要不断关注世界政治、经济、潮流、景气等的变化,同时贴身跟踪所投资的公司的进展。有些公司,在开始买进时,看起来很好,但是经过一个时期之后,却每况愈下,你就一定要当机立断,止蚀退股。在投资圈里,蝉曳残声过别枝,并非丑恶的字眼,懂得弃暗投明,才是有智慧的投资者。
你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你所买的不是一张称为“股票”的纸,而是这张纸背后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你的投资能否成功,你能否累积财富,端赖有关公司的业绩表现,如果公司长期不赚钱,则你持股时间越长,亏蚀越大,那又何必“长期”?
有些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要不用到钱,不必卖股票,长期将股票锁在保险箱里,就一定能赚钱。殊不知若所投资的公司,连年亏蚀,最后变成一张废纸,如何能赚钱?
买股就是参股
买进股票后就不理不睬的时代已过去了,世事瞬息万变,今天不知明日事,买进股票后,不跟踪其进展,已是落后的投资法。你一定要记住,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你的成败,决定于生意的成败,所以,贴身跟踪你的公司生意的进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
长期投资的意义,并非买进后就置之不理,而是长期监管。
如果你所投资的公司,盈利年年增加,你持票越久,赚得越多,在这种情形之下,你的“长期”可以是无限成长,而且越长越好,大马富豪榜上的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但是,你不要忘记,能做到盈利年年增长的公司,毕竟占少数,大部分公司的盈利,都受到环境的影响,跟着经济环境起落,即使是蓝筹股也难以置身经济漩涡之外。所以,股票投资组合的监管,现在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重要,更不可或缺。
作长期投资打算
正确的作法是:在买进时,一定要作长期投资打算,有了这个“打算”,你才会做足功课,功课做得越深越好。买进之后,长期跟踪公司的进展,如果公司的表现符合你的预测,你就没必要做什么,有时候,动作越少越好。
如果公司的表现不符合你的预测,那么,你就要看看,这种情况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短期的,将来有希望恢复,你不妨继续投资下去,如果是没有希望复原,或是前途模糊不清,最好是马上退股,把资金投资于别的更有价值,更有前途的公司。
这种长期投资,短期操作的一个陷阱,是很容易沦为投机,一掉进“投机”的陷阱,你就永不见天日了。
慎之,戒之!
Sunday, May 30, 2010
上海理财庖丁李鸿儒的财富人生
成为一个有钱人,是许多人共同的梦想,但是用什么方式有钱起来,却是充满着争议。
有人追求“暴富”,有人追求“慢牛”。今天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则是用一种充满艺术化的游戏精神实现了个人财富目标的超越。他的富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在约见采访他的期间,上证指数从3000点涨到了4000点,从一个震荡阶段来到了另一个忐忑时点,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却心如止水古井不波。
认识这位理财“庖丁”是很偶然又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从《理财周刊》创刊以来,除了第一期试刊号,我收集了所有的杂志,我非常喜欢这本杂志,对它的感情已经像个老朋友了。”李鸿儒(化名)说,“我觉得国内的理财类读物里,贵刊的风格最得我心,你们不是一味叫人去冒险,去追求暴富,你们对时间、对复利、对风险规避的主张是正确的理财态度。我也曾几次想提笔给你们写信讲点自己的感悟,但是原来的工作实在太忙,以后说不定会尝试一下。”
李鸿儒今年整60岁,原先的工作是某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他的理财故事贯穿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各个时代,他的理财观念则是兼具保守和前卫的各种特质,这种特征让他在这20多年来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富的高增长,更成功地在每一次市场危机到来前飘然离场,丝毫没有受到损伤。
称他为“游刃有余,技近乎道”,也不为过。
二、邮市起步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要说赚大钱,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见过能赚钱的人多了。我在财富的态度上其实很平和,很保守,很厌恶风险,很墨守成规。在3000点以上,我就没买过A股了,我在所有的投资市场中都严格遵守价值为王的信条,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邮币卡、古玩收藏、外汇等等。我最喜欢的交易不是利润最高的,而是无风险的套利,并且能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李鸿儒开场便道出了他的理财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李鸿儒结束插队落户生涯,从江西回到上海,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他说:“我的所有财产是150元现金,一副铺板,两个木箱,在上海没有房产。当时也不懂什么是理财,但是有一个从小就牢记的做人信条‘艺多不压身’。所以,对所有令我好奇的东西都拼命地学习和尝试。”
李当时的工资是36元,为了应付生计,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兼职打工”。到一些专科学校教授“财务管理”等课程。“效益不错,每星期上3节课,每节给8元钱,一周24元,一月近百元,当时相当于一个正教授的效益。”他高兴地回忆起往事。
每周24元的“外财”并没有全部用于生活,李鸿儒从小就对邮票感兴趣,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现金投入到了集邮中去。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几个有规模的自发形成的邮市里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人民大道、南京东路、肇家浜路……这个市场培育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间投资者”。
李鸿儒说:“我不客气地讲,80年代的邮市里,我是个有名气的人,外号四眼。上个月我在一家饭店吃饭,迎面过来个人非常面熟,但彼此不认识,后来叫老板介绍,原来对方也是邮市里曾经的名人,外号叫大头,大家当时三天两头能见面,但是居然都只知外号不知姓名。”
头几年,“四眼”对邮市的态度还仅仅是“只买不卖”,因为他把这当兴趣爱好,并不希望从中赚什么钱,最大的乐趣是“配套头”,即通过长时间地淘宝,把散落的成套邮票再依次配齐。况且那时候邮市的波动和成交量也很小,大家都没什么资金,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1987年,家里想买一台电冰箱,远东牌的双门,要600多元,没现金,怎么办,我只好第一次去卖邮票。但是我当时想好了,真正有价值的邮票决不卖,只把不是很有收藏价值的JT票都卖了,换回500元,然后向同事借了100多元,买了电冰箱。”李鸿儒说,“这件事还有个教育意义是我的另一个同事本来也想买,也是差了100多元,他想再攒一年钱再买,结果等他攒到了600多元,冰箱的价格已经涨到了800元左右。我当时一下子想通了很多问题,通货膨胀是什么,人不理财投资的后果多可怕,都明白了,还有就是明白了只要能获得确定的回报,贷款投资是很合算的事情。”
1988年,李已经荣升那个金融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同时他也踏入了“投机倒把者”的领地。
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李鸿儒都会出现在肇家浜街心花园邮市,在地上铺几张报纸,买进或卖出邮票和钱币等收藏物。
“后来闹了个大笑话。”他说,“有天刚摆下摊,城管来冲了,我赶紧拎了报纸就跑,没想到当天还有电视台埋伏着,把画面拍下来播出了,晚上我的领导就打电话到家来,训斥我有损形象。从此我只好不再摆摊了,都通过二道贩子出货,让他们从中赚个差价。需要强调的是,我买进卖出从来不是为了投机赚大钱,我主要还是在配套头,在享受其中乐趣,我最反感的就是那种成封成封买卖邮票的人,他们根本不欣赏邮票的美,他们纯粹是在倒卖。”
如此经历几乎有10年。1997年是中国邮币卡市场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年,那年的邮币卡热潮几乎已经成为“绝响”。1997年春节过后,包括邮票、磁卡、金银币、邮资片在内的所有品种几乎都在每天、每小时地创出新高,不少品种在短短两个月内的涨幅超过6000%!当时邮市里的人们,要炫耀自己的身价,不说“我有多少钱”,而是说“我有多少梅兰芳、猴子或黄山”。那时真是钱好赚,筹码难吸。
1997年3月,上海卢工邮市人丁最兴旺的时候,门票限量发行,晚一点去的人就无法进场了。眼看着里面大把的热钱没办法捞,住在附近的退休老头老太找到了赚钱的机会:清早起床赶赴邮市买票,进场就找个面熟的摊主随便买个几百块钱的邮票;等日渐中午,门票告罄的时候,出门兜售。门外饥渴难耐的人群往往把这些货一扫而空。一个早晨也能净赚数十上百,噱称“剥地皮”。今天有人说股市如何热,若跟1997年初的邮市比,恐怕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正是在这种异常的气氛中,李鸿儒做出了一个异常的决定:“全线撤离邮市。”
“这种决定不是突然的灵感,而是来自对这个市场的长久的观察和摸索。”他平静地说,“我经历过邮市历史上的几次大起大落,并且作为一个长期收集者,我清楚每个邮票品种的价值所在,这一点是那些热衷投机炒作整封进出的投机客所不擅长的,他们对价格的判断依据不是收藏价值而是别人怎么看,而我从来不是把邮票当炒作标的,所以只对真实价值有兴趣。我深切地感觉到,除了极少数品种外,几乎所有邮币卡的价格都严重背离了价值,所以我决定清仓。”
但是这次清仓行动,李鸿儒并没有卖到一张邮票不剩。
他说:“我把所有的JT票、纪特票、小型张都清仓了,仅文革票就抛出去两部半,幸运地是抛售价基本都在历史高位上。不过我没有卖掉清朝、民国期间的邮票,还有就是错体票。因为我觉得这些邮票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价值,它们有历史意义,能经得起国际通行的邮票价值衡量标准来检验,而不是被中国特有的一时一地的标准炒作起来的,这种价值投资是能够被时间认同的,具有连文革票都不具备的严格的内含价值。日后邮票价格低迷的时候,我甚至还吃进了自己喜欢的清票等品种。”
在以疯狂投机著称的邮市,李鸿儒居然严守着“价值投资”理念并逃顶成功,岂不近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了。
三、股市套利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
讲李鸿儒在股市里的故事,则要把时间倒回到1992年。
“我从来不敢讲自己在股市里算成功的,我给自己的股市经历下的判断是:抄过大底,没抓住过大牛;虽然没有赚过大钱,但也从来没被套牢。”他悠然地说。
一个典型的例子能说明李的态度,那就是认购证事件。
他说:“认购证30元一张,上市就是至少6000元的价值,但是我一张没买,非但自己没买,还到处力劝别人不要买,为什么,因为我觉得那是投机赌博,赌博即使能发财我也坚决不做。”
李鸿儒也很少参与二级市场的买卖,他更喜欢的是寻找一级和一级半市场里的机会。
“第一次介入这个市场是兴业房产的国家股转配股,当时要先领票,自己跑去排队,拿到了票子,要付4000元,但是家里没现金,只有邮票,卖了一部分JT票,凑足钱买了股票,上市就赚了2万元,觉得这个套利机会不错,于是开始较大规模地参加。”他说。
从那以后,李鸿儒主要收国家股转配股,也间或地收过一些内部职工股,当时2元一股收购的中华企业至今还没抛,还有一些至今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原始股在手里。
但是很快,国家下了禁令,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不准个人买卖。“我当天就退出了这两个市场。”他果断地说,“我有个很原则性的信条,坚决不做国家不允许的事情,因为那样的后果不可测,也许把多年经营的成果全部付出去了。你看有多少福布斯榜上的富豪都是贪过头进去的,而且我所在的单位的这个位置,要求我必须把得住自己,想行贿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如果我贪,今天你肯定不会在这里见到我,要么已经进去了,要么就是远走高飞了。”
2001年A股市场崩盘,李鸿儒因为根本就没有参与那波行情而丝毫无损。
后来,随着李积累了不少外汇(来源下文再交待),他敏锐地认识到A股和H股巨大的价差存在着很大的套利空间,而风险极低的套利行为正是他所热衷的。那阵子青岛啤酒的A股价格超过10元人民币,而H股仅有1.5港币,凡是相信中国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者,都应该相信这中间蕴藏着极大的机会。
除了H股,李鸿儒还长期持有了一些汇丰控股的股票。“这是出于对冲中国经济波动风险的考虑,至今这些股票我还拿在手里没动过。”他说。
记者请李鸿儒判断一下近阶段的A股市场走势,他一笑说:“判断指数高低不是我所擅长的,你们杂志上不是有专门干这个的专家的专栏吗,这些难度太大的事情还是留给他们去参与,我早在1个月前就把仓位的一多半空出来了,现在正在投资一些H股品种,我觉得随着大量香港上市的公司回归A股市场,新的套利机会产生了。”
他认为,当前H股最有机会的品种不是那些有A股的H股公司,因为它们的两地价差存在多时,可以说已经被市场潜在地“接受”了,而中移 动、电信、中石油等仅有H股没有A股的公司却因为必然会发行A股而存在着潜在的机会。因为其A股的发行价格很大概率会高于H股公司,相关的保荐人、承销商等又是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投行,它们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带动H股价格上行的空间和机会巨大。
采访完李鸿儒后的短短几天内,H股果然有了可观的涨幅。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投资境界令人感佩。
四、楼市食租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游走于各个投资市场间的李鸿儒,“仓位”最重的还是在房地产市场。并且在房产上的投资带给他的是稳定可观的现金流。
1998年,他开始考虑在房地产市场上投资,“那时上海市政府鼓励市民买房,能退税,而我虽然有自住房,但正有税务这方面的需求,于是开始考虑投资房产。”
李鸿儒看中的是位于上海西郊的一个花园别墅项目。
“我当时已经去过不少国家,也看了一些发达国家房产购置方面的经验介绍文章,所以很看好这个楼盘。”他说,“首先,它离市中心15到20公里之间,是最佳的距离。其次,它是低密度住宅,房型很国际化,花园很大,安全性好。最后,当时的高架虽然还没造好,但是报纸上已经说了会一直通到虹桥机场,所以一定会从这个楼盘的南边不远处通过,开车15分钟就可以到市中心,具有很大潜力。”
在这个地段和楼盘的判断基础上,李做了一个投资价值分析。他看中的那套房160平方米,是叠加式的,售价42万元人民币,算上比较好的装修费用15万元,总价57万元左右,如果贷款15万元,每年利息支出1万元出头,与退税所得相当。因此,排除利息和退税因素后,只要年租金超过5.7万元人民币,就能达到10%的年收益。
经过周密计算,他决定贷款15万元买下这套房自住,并将自己原来在徐汇区的公寓住宅出租,每月5000元租金,年收益6万元,收益率略高于10%。
不久,李鸿儒对房屋出租获益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把目标瞄准在了上海居住的欧美人士。这种判断出于两点考量。首先是当时的宏观形势,不少国家领导都明确提出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将来有至少20万外国人会长年生活在上海;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开放不久,土地批租制度不为外国人了解(不像现在有《物权法》明确70年土地使用权后的归属问题),因此外国人要生活在上海,却只有少部分人愿意买房,只要让他们住的舒服,就有很大的租金空间。
在这个基础上,在西郊选择别墅型房产投资几乎成为李鸿儒当时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以更优厚的价格将房产租出去,还涉及到很多细节操作因素。
李鸿儒有些得意地说:“我是那个小区里第一个把房子租掉的人,也是同类房型中租期签约最长,租金也相对较高的人。同样的房子,有个装修公司老板才租出了我6成的价格,而且我的租约一签就是3年,租金是半年一付,通过周到服务,租约快到期时对方又续租了2年,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装修。李鸿儒对建筑装潢有着天然的爱好,他自言至今已经装修过不下8套房子,但是从来没觉得累,反而感觉乐趣无穷,而装修带花园的别墅更是乐中之乐。
“我去外国旅游或者公务活动,最喜欢看老外家里的装修,跟他们交流,可以说很多国家的装修习惯我都清楚。”李说,“比如德国人,手大人高,房间里的开关要最大个的,位置要偏高;比如法国人不太喜欢全白色的墙面,他们喜欢定制墙面颜色,我第二套房子的租客就喜欢绿色;还有更衣间一定要大,空间感觉特别私密;再比如说门,中国人觉得实木门肯定高档,但欧美人其实喜欢那种便宜的模压门,才100多元一扇,因为不用原木,环保;同样的,不是双层玻璃的窗户绝对难以得到认同,他们觉得不节能;其他比如说要有红酒插,要开放式厨房,都算基本习惯了。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对油漆的环保要求极高,我把所有的油漆罐头和发票保留着,谈租金时出示给他们看能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种细致的研究下,李鸿儒的第一套别墅装修才到一半就有个意大利人迫不及待地赶来了,“他觉得我设计的更衣间跟他故乡的完全一样,怕我把房子租给别人,当场给了半年的租金18000美元。”他说。
在投资成功的鼓舞下,2000年,李鸿儒又购入同一楼盘的一套更大的别墅,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总价107万元,算上按揭贷款利息成本和装修,总成本约160万元。这次租了每月4000美元的3年长单,随后又续约2年,5年里共收到了租金总计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如今,李鸿儒在这个楼盘里共拥有3套别墅,第三套房是2004年底买的,这次买的别墅面积300多平方米,价值400多万元。
这些房产投资给他带来了每年超过14万美元的现金流,他自己戏称:“我相当于雇了3个美国白领给我打工,不领工钱还不吃饭!”
不过,有着成功房产投资经验的李鸿儒却极端反对炒房。他说:“可能是我的多年工作经验,导致我只相信用收益法对资产进行估值,而非重置成本法。我和国际上很多大金融控股集团有交流,通行的收益法判断,100个月的租金总和能等于房价就是绝对安全的投资。炒房客在最风行的时候完全不顾投资价值规律,很多区域的房价给炒到了300甚至500个月的租金总和水平上,这完全要靠击鼓传花了,我觉得这样做太危险了。”
即使用于出租,李也坚持认为对租金不应有过高要求,而且应该努力服务好房客,力争签订长约。他说:“首先,欧美人对卫生要求极高,换住客往往意味着要把洁具、厨房用品、地毯等全换掉,成本极高;其次,租金能稳定、提前地支付,你可以用它去投资其他产品,很合算;最后,老外互相之间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认同你的服务和装修品位,会告诉其他人,你的名气传出去了,不怕没有租客找上门来。就因为如此,我的后来两套房都是刚交房就有客户找来,跟我商量按照他们的要求装修,签订长单,因此我的房子几乎没有空置的时候。”
五、艺术品收藏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
与投资房产几乎同时开始的是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这个行为的缘起是受了几次“刺激”。
“1992年,我到意大利去玩。”李鸿儒说,“在当地的旧货市场上,我看到有卖中国的邮票,对方叫价很低,我是识货的,花了1美元给他全买下了,回来卖了4000元人民币。但是当时另一个感受是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太多,因为那人还有龙洋卖,10美元一个,我看不懂真假,只买了一个,回来卖了300多,如果都买下来,那趟路费就是那人给出的了。”
他哈哈笑着说:“同年在美国又受了一次刺激,跑到美国旧货市场到处看钱币,发现一种没见过的银洋,大的卖7美元一个,小的5美元一个,大的分量是小个的两倍,当然挑大的买回来,回来一问,小的比大的贵3倍!”
“同年又跑到加拿大,看到有人100美元卖块石头,晶莹剔透像田黄,但是外面包的石皮颜色奇怪,是黑的,我搞不懂真假,当时想,先拍张照片回来,然后让当地的朋友(就住在市场附近)随时等电话,只要回上海找人鉴别是真的就立刻去买。回来请大师一看,说至少值20万元,赶紧打电话去,朋友说那几天下大雪,市场不开门,后来等雪停了去一看,市场搬迁了。”
有了这几次教训,李鸿儒思索着“艺多不压身”的祖训,开始认真地学习收藏知识。
本着先学再做,不熟不做的想法,他几乎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才第一次进入书画收藏领域,1994年,买了第一幅国画,价值人民币1000多元。这样陆陆续续地边买边学边交朋友,到1998年,李鸿儒开始比较大规模地收藏起字画等玩意了。
一开始,他将收藏的领域限定在上海本地的当代顶尖画师的作品上。他解释到:“这样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经过几年的下工夫,基本认识全了上海画院里的知名画师,跟其中一些人还是好朋友,我不会买到假货,也熟知每幅收藏品的价值所在,它们将来可能的增值空间,它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等等,还是那句话,我只对确切的价值感兴趣,那种巨资炒作某个画派或者某个画家作品的做法,我难以认同;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怕别人送礼,我刚才就说过,我这个职位想来行贿的人太多了,我不怕别人送钱,因为思想上对这种行为排斥,绝对不会让步,但是如果送一幅令我爱不释手的画作呢?多少公务员就是坏在自己的爱好上,所以我定下规矩只收藏现代上海画师的作品,而如果有人拿这些来给我,我明确知道每幅画的大致价格,当场给你现金,留下收据,我不会占半点便宜,况且那时这个品种的画根本不贵,也没人拿这些来行贿。”
收着收着,没想到这几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异乎寻常地火爆起来了,他的藏品也有了很大的增值幅度。“说实在话,搞收藏时没想过赚钱,因为投资总额相对房产来说很小,也不产出现金流,纯粹是喜欢。但这几年越来越感觉到,真的喜欢一样东西,真的精通了这样东西后,钱自然跟着来了。”李鸿儒说。
由于和很多画家是好朋友,李鸿儒的藏品几乎都有相当的特色。因为他的收藏领域比较窄,所以收的几乎都是上海活着的最好的画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等,而且往往在给他画画之前会有互动,沟通某个理念,所以画出来的作品往往特色鲜明。
比如李鸿儒手里有一批财神画,是他有一年的“命题作画”,挨个请了数十位画家专给他画的,各具风格,十分有趣。还有100多把扇子,是他陆续买了扇面,画好,自己穿了扇骨。“扇面领域里我还不能算是个尖子了,但去拍卖行已经基本不会被蒙。”李有些得意地说,“以前是直接从画家手里收作品便宜,现在是拍卖行便宜了,因为画家开价高,而拍卖行因为有真有假,一般人拿不准不敢出高价,而我这样了解内在价值的人就可以淘到便宜货了。”
六、人生感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李鸿儒如今终于可以稍微闲一些了,尽管仍有一些公共事务在身,但他总算可以实现世界环游的梦想了。
他笑着说:“我跟一些朋友说过,我们组个团一起去玩遍全世界,基本不用掏路费。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文明古国的旧货市场上都有便宜货,有我在,一圈下来没准还能赚钱。”
记者请他总结几条自己的投资经验给读者,李鸿儒笑了,他说:“我的理财其实不算成功,如果想暴富的人还是不要学我了,要暴富必须胆子大,比如你4000点还敢满仓,还敢去贷款炒股,只要没失败就可能暴富。但我不然,我的特性是反的,同事说我属老鼠的,跑得快,溜得急,我觉得挺正确。”
“如果说我的投资特点,我觉得就是三个方面吧。”他说。
“首先是我的职业决定的,万事以价值判断开始,以控制风险为第一要点。我们贷款给企业,会严格地评估,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我敢不敢贷给它?我做投资也是这样,尤其是在股市,你投资一个企业等于是把自己的钱投资它的未来,我觉得一样要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是放心给它贷款,才能放心买它的股票。当然,估值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所有投资领域里共同的,那就是该领域里的优质资源才会有较高价值。比如房产需要稀缺的地段,字画需要别具创意的技巧和形式,邮币卡需要稀少的存世数量,上市公司需要别人难以复制和重建的市场地位,没有这些因素,这项投资的未来必然是难以把握的。长远来看,任何投资市场都会分层,垃圾和优质资产会分离开来,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持有优质资产,同时让家庭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银行利率,最终让时间来给予丰厚的回报。”
“控制风险则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从微观讲,每个具体的投资项目你都要了解它的价值,并且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这样才能保证不亏本金进去。从宏观讲,资产要分散,分散在各种领域甚至国家。有人说现在人民币升值厉害,叫我把租房收到的美金全换成人民币,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对冲风险的要求更迫切。这些年来,我大部分换了澳元,小部分换成港币投资H股,还有一些买了黄金纪念币等。为什么会换成澳元呢?我倒不看重它的利率高,而是出于以下这种假设:中美等经济体都是资源消耗大国,而澳大利亚是资源生产大国,两者的经济特性互补,对风险的对冲是最有利的。最近我还准备投资一些瑞士法郎,美国、欧洲等地都在政府换届,如果全球政治有些动荡,瑞士法郎是最好的避风港。此外,我把一些外币存款放在了几个世界最大的外资银行里,因为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位俄罗斯教授曾经有美元、黄金、股票、房产等资产,但最后却一贫如洗,原因就是他们国家的银行破产了,一夜之间他只剩下自己住的房产,但也无力支付生活费只好把房也卖了。几个全球性的银行同时破产的概率总是很低了吧,而要是真的发生了,我也逃无可逃了。中国人说到底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不深切懂得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我的第二个投资特性是只做熟悉的项目。”他说,“这个经验是从邮币卡市场里来的,当初要不是我真的精通邮市的规律,绝对不可能在高点跑出来,而我当年保留下来的邮票经时间考验是保值增值的,因为有国际市场在。在房地产市场里也是一样,我很早就了解房产出租的规律,而且是国际通行的规律,不夸张的说,我的第二套房装修时,最多的一天门口停着10多辆轿车,都是来看我的装修情况的,我的花园布置得是公认的小区里第一流的。因为熟悉,才了解价值所在,才能抄底才能逃顶,别人做什么,你不学习就冲进去,这种行为的风险不可能不大。在我涉足的投资领域里,最失败的是黄金。我曾经想过用投资黄金的办法分担货币风险,但是试着做了一段时间的模拟盘黄金投资,结果很不理想,我发现自己无法摸透这个领域的规律,便放弃了,只是收了一些金币,但这不是彻底的黄金投资,是收藏领域了。”
“最后一个特色非常简单。”李鸿儒说,“就是玩,上海人讲‘白相’。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好玩。古人说:习之者莫如乐之者,乐之者莫如好之者。你爱一样东西,当然会认真学认真干,而且即使投资失败也不改其乐,这样才能持之以恒,才能心态平和,长此以往,想不成功都难了。”
有人追求“暴富”,有人追求“慢牛”。今天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则是用一种充满艺术化的游戏精神实现了个人财富目标的超越。他的富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在约见采访他的期间,上证指数从3000点涨到了4000点,从一个震荡阶段来到了另一个忐忑时点,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却心如止水古井不波。
认识这位理财“庖丁”是很偶然又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从《理财周刊》创刊以来,除了第一期试刊号,我收集了所有的杂志,我非常喜欢这本杂志,对它的感情已经像个老朋友了。”李鸿儒(化名)说,“我觉得国内的理财类读物里,贵刊的风格最得我心,你们不是一味叫人去冒险,去追求暴富,你们对时间、对复利、对风险规避的主张是正确的理财态度。我也曾几次想提笔给你们写信讲点自己的感悟,但是原来的工作实在太忙,以后说不定会尝试一下。”
李鸿儒今年整60岁,原先的工作是某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他的理财故事贯穿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各个时代,他的理财观念则是兼具保守和前卫的各种特质,这种特征让他在这20多年来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富的高增长,更成功地在每一次市场危机到来前飘然离场,丝毫没有受到损伤。
称他为“游刃有余,技近乎道”,也不为过。
二、邮市起步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要说赚大钱,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见过能赚钱的人多了。我在财富的态度上其实很平和,很保守,很厌恶风险,很墨守成规。在3000点以上,我就没买过A股了,我在所有的投资市场中都严格遵守价值为王的信条,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邮币卡、古玩收藏、外汇等等。我最喜欢的交易不是利润最高的,而是无风险的套利,并且能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李鸿儒开场便道出了他的理财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李鸿儒结束插队落户生涯,从江西回到上海,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他说:“我的所有财产是150元现金,一副铺板,两个木箱,在上海没有房产。当时也不懂什么是理财,但是有一个从小就牢记的做人信条‘艺多不压身’。所以,对所有令我好奇的东西都拼命地学习和尝试。”
李当时的工资是36元,为了应付生计,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兼职打工”。到一些专科学校教授“财务管理”等课程。“效益不错,每星期上3节课,每节给8元钱,一周24元,一月近百元,当时相当于一个正教授的效益。”他高兴地回忆起往事。
每周24元的“外财”并没有全部用于生活,李鸿儒从小就对邮票感兴趣,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现金投入到了集邮中去。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几个有规模的自发形成的邮市里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人民大道、南京东路、肇家浜路……这个市场培育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间投资者”。
李鸿儒说:“我不客气地讲,80年代的邮市里,我是个有名气的人,外号四眼。上个月我在一家饭店吃饭,迎面过来个人非常面熟,但彼此不认识,后来叫老板介绍,原来对方也是邮市里曾经的名人,外号叫大头,大家当时三天两头能见面,但是居然都只知外号不知姓名。”
头几年,“四眼”对邮市的态度还仅仅是“只买不卖”,因为他把这当兴趣爱好,并不希望从中赚什么钱,最大的乐趣是“配套头”,即通过长时间地淘宝,把散落的成套邮票再依次配齐。况且那时候邮市的波动和成交量也很小,大家都没什么资金,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1987年,家里想买一台电冰箱,远东牌的双门,要600多元,没现金,怎么办,我只好第一次去卖邮票。但是我当时想好了,真正有价值的邮票决不卖,只把不是很有收藏价值的JT票都卖了,换回500元,然后向同事借了100多元,买了电冰箱。”李鸿儒说,“这件事还有个教育意义是我的另一个同事本来也想买,也是差了100多元,他想再攒一年钱再买,结果等他攒到了600多元,冰箱的价格已经涨到了800元左右。我当时一下子想通了很多问题,通货膨胀是什么,人不理财投资的后果多可怕,都明白了,还有就是明白了只要能获得确定的回报,贷款投资是很合算的事情。”
1988年,李已经荣升那个金融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同时他也踏入了“投机倒把者”的领地。
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李鸿儒都会出现在肇家浜街心花园邮市,在地上铺几张报纸,买进或卖出邮票和钱币等收藏物。
“后来闹了个大笑话。”他说,“有天刚摆下摊,城管来冲了,我赶紧拎了报纸就跑,没想到当天还有电视台埋伏着,把画面拍下来播出了,晚上我的领导就打电话到家来,训斥我有损形象。从此我只好不再摆摊了,都通过二道贩子出货,让他们从中赚个差价。需要强调的是,我买进卖出从来不是为了投机赚大钱,我主要还是在配套头,在享受其中乐趣,我最反感的就是那种成封成封买卖邮票的人,他们根本不欣赏邮票的美,他们纯粹是在倒卖。”
如此经历几乎有10年。1997年是中国邮币卡市场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年,那年的邮币卡热潮几乎已经成为“绝响”。1997年春节过后,包括邮票、磁卡、金银币、邮资片在内的所有品种几乎都在每天、每小时地创出新高,不少品种在短短两个月内的涨幅超过6000%!当时邮市里的人们,要炫耀自己的身价,不说“我有多少钱”,而是说“我有多少梅兰芳、猴子或黄山”。那时真是钱好赚,筹码难吸。
1997年3月,上海卢工邮市人丁最兴旺的时候,门票限量发行,晚一点去的人就无法进场了。眼看着里面大把的热钱没办法捞,住在附近的退休老头老太找到了赚钱的机会:清早起床赶赴邮市买票,进场就找个面熟的摊主随便买个几百块钱的邮票;等日渐中午,门票告罄的时候,出门兜售。门外饥渴难耐的人群往往把这些货一扫而空。一个早晨也能净赚数十上百,噱称“剥地皮”。今天有人说股市如何热,若跟1997年初的邮市比,恐怕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正是在这种异常的气氛中,李鸿儒做出了一个异常的决定:“全线撤离邮市。”
“这种决定不是突然的灵感,而是来自对这个市场的长久的观察和摸索。”他平静地说,“我经历过邮市历史上的几次大起大落,并且作为一个长期收集者,我清楚每个邮票品种的价值所在,这一点是那些热衷投机炒作整封进出的投机客所不擅长的,他们对价格的判断依据不是收藏价值而是别人怎么看,而我从来不是把邮票当炒作标的,所以只对真实价值有兴趣。我深切地感觉到,除了极少数品种外,几乎所有邮币卡的价格都严重背离了价值,所以我决定清仓。”
但是这次清仓行动,李鸿儒并没有卖到一张邮票不剩。
他说:“我把所有的JT票、纪特票、小型张都清仓了,仅文革票就抛出去两部半,幸运地是抛售价基本都在历史高位上。不过我没有卖掉清朝、民国期间的邮票,还有就是错体票。因为我觉得这些邮票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价值,它们有历史意义,能经得起国际通行的邮票价值衡量标准来检验,而不是被中国特有的一时一地的标准炒作起来的,这种价值投资是能够被时间认同的,具有连文革票都不具备的严格的内含价值。日后邮票价格低迷的时候,我甚至还吃进了自己喜欢的清票等品种。”
在以疯狂投机著称的邮市,李鸿儒居然严守着“价值投资”理念并逃顶成功,岂不近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了。
三、股市套利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
讲李鸿儒在股市里的故事,则要把时间倒回到1992年。
“我从来不敢讲自己在股市里算成功的,我给自己的股市经历下的判断是:抄过大底,没抓住过大牛;虽然没有赚过大钱,但也从来没被套牢。”他悠然地说。
一个典型的例子能说明李的态度,那就是认购证事件。
他说:“认购证30元一张,上市就是至少6000元的价值,但是我一张没买,非但自己没买,还到处力劝别人不要买,为什么,因为我觉得那是投机赌博,赌博即使能发财我也坚决不做。”
李鸿儒也很少参与二级市场的买卖,他更喜欢的是寻找一级和一级半市场里的机会。
“第一次介入这个市场是兴业房产的国家股转配股,当时要先领票,自己跑去排队,拿到了票子,要付4000元,但是家里没现金,只有邮票,卖了一部分JT票,凑足钱买了股票,上市就赚了2万元,觉得这个套利机会不错,于是开始较大规模地参加。”他说。
从那以后,李鸿儒主要收国家股转配股,也间或地收过一些内部职工股,当时2元一股收购的中华企业至今还没抛,还有一些至今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原始股在手里。
但是很快,国家下了禁令,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不准个人买卖。“我当天就退出了这两个市场。”他果断地说,“我有个很原则性的信条,坚决不做国家不允许的事情,因为那样的后果不可测,也许把多年经营的成果全部付出去了。你看有多少福布斯榜上的富豪都是贪过头进去的,而且我所在的单位的这个位置,要求我必须把得住自己,想行贿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如果我贪,今天你肯定不会在这里见到我,要么已经进去了,要么就是远走高飞了。”
2001年A股市场崩盘,李鸿儒因为根本就没有参与那波行情而丝毫无损。
后来,随着李积累了不少外汇(来源下文再交待),他敏锐地认识到A股和H股巨大的价差存在着很大的套利空间,而风险极低的套利行为正是他所热衷的。那阵子青岛啤酒的A股价格超过10元人民币,而H股仅有1.5港币,凡是相信中国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者,都应该相信这中间蕴藏着极大的机会。
除了H股,李鸿儒还长期持有了一些汇丰控股的股票。“这是出于对冲中国经济波动风险的考虑,至今这些股票我还拿在手里没动过。”他说。
记者请李鸿儒判断一下近阶段的A股市场走势,他一笑说:“判断指数高低不是我所擅长的,你们杂志上不是有专门干这个的专家的专栏吗,这些难度太大的事情还是留给他们去参与,我早在1个月前就把仓位的一多半空出来了,现在正在投资一些H股品种,我觉得随着大量香港上市的公司回归A股市场,新的套利机会产生了。”
他认为,当前H股最有机会的品种不是那些有A股的H股公司,因为它们的两地价差存在多时,可以说已经被市场潜在地“接受”了,而中移 动、电信、中石油等仅有H股没有A股的公司却因为必然会发行A股而存在着潜在的机会。因为其A股的发行价格很大概率会高于H股公司,相关的保荐人、承销商等又是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投行,它们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带动H股价格上行的空间和机会巨大。
采访完李鸿儒后的短短几天内,H股果然有了可观的涨幅。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投资境界令人感佩。
四、楼市食租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游走于各个投资市场间的李鸿儒,“仓位”最重的还是在房地产市场。并且在房产上的投资带给他的是稳定可观的现金流。
1998年,他开始考虑在房地产市场上投资,“那时上海市政府鼓励市民买房,能退税,而我虽然有自住房,但正有税务这方面的需求,于是开始考虑投资房产。”
李鸿儒看中的是位于上海西郊的一个花园别墅项目。
“我当时已经去过不少国家,也看了一些发达国家房产购置方面的经验介绍文章,所以很看好这个楼盘。”他说,“首先,它离市中心15到20公里之间,是最佳的距离。其次,它是低密度住宅,房型很国际化,花园很大,安全性好。最后,当时的高架虽然还没造好,但是报纸上已经说了会一直通到虹桥机场,所以一定会从这个楼盘的南边不远处通过,开车15分钟就可以到市中心,具有很大潜力。”
在这个地段和楼盘的判断基础上,李做了一个投资价值分析。他看中的那套房160平方米,是叠加式的,售价42万元人民币,算上比较好的装修费用15万元,总价57万元左右,如果贷款15万元,每年利息支出1万元出头,与退税所得相当。因此,排除利息和退税因素后,只要年租金超过5.7万元人民币,就能达到10%的年收益。
经过周密计算,他决定贷款15万元买下这套房自住,并将自己原来在徐汇区的公寓住宅出租,每月5000元租金,年收益6万元,收益率略高于10%。
不久,李鸿儒对房屋出租获益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把目标瞄准在了上海居住的欧美人士。这种判断出于两点考量。首先是当时的宏观形势,不少国家领导都明确提出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将来有至少20万外国人会长年生活在上海;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开放不久,土地批租制度不为外国人了解(不像现在有《物权法》明确70年土地使用权后的归属问题),因此外国人要生活在上海,却只有少部分人愿意买房,只要让他们住的舒服,就有很大的租金空间。
在这个基础上,在西郊选择别墅型房产投资几乎成为李鸿儒当时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以更优厚的价格将房产租出去,还涉及到很多细节操作因素。
李鸿儒有些得意地说:“我是那个小区里第一个把房子租掉的人,也是同类房型中租期签约最长,租金也相对较高的人。同样的房子,有个装修公司老板才租出了我6成的价格,而且我的租约一签就是3年,租金是半年一付,通过周到服务,租约快到期时对方又续租了2年,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装修。李鸿儒对建筑装潢有着天然的爱好,他自言至今已经装修过不下8套房子,但是从来没觉得累,反而感觉乐趣无穷,而装修带花园的别墅更是乐中之乐。
“我去外国旅游或者公务活动,最喜欢看老外家里的装修,跟他们交流,可以说很多国家的装修习惯我都清楚。”李说,“比如德国人,手大人高,房间里的开关要最大个的,位置要偏高;比如法国人不太喜欢全白色的墙面,他们喜欢定制墙面颜色,我第二套房子的租客就喜欢绿色;还有更衣间一定要大,空间感觉特别私密;再比如说门,中国人觉得实木门肯定高档,但欧美人其实喜欢那种便宜的模压门,才100多元一扇,因为不用原木,环保;同样的,不是双层玻璃的窗户绝对难以得到认同,他们觉得不节能;其他比如说要有红酒插,要开放式厨房,都算基本习惯了。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对油漆的环保要求极高,我把所有的油漆罐头和发票保留着,谈租金时出示给他们看能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种细致的研究下,李鸿儒的第一套别墅装修才到一半就有个意大利人迫不及待地赶来了,“他觉得我设计的更衣间跟他故乡的完全一样,怕我把房子租给别人,当场给了半年的租金18000美元。”他说。
在投资成功的鼓舞下,2000年,李鸿儒又购入同一楼盘的一套更大的别墅,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总价107万元,算上按揭贷款利息成本和装修,总成本约160万元。这次租了每月4000美元的3年长单,随后又续约2年,5年里共收到了租金总计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如今,李鸿儒在这个楼盘里共拥有3套别墅,第三套房是2004年底买的,这次买的别墅面积300多平方米,价值400多万元。
这些房产投资给他带来了每年超过14万美元的现金流,他自己戏称:“我相当于雇了3个美国白领给我打工,不领工钱还不吃饭!”
不过,有着成功房产投资经验的李鸿儒却极端反对炒房。他说:“可能是我的多年工作经验,导致我只相信用收益法对资产进行估值,而非重置成本法。我和国际上很多大金融控股集团有交流,通行的收益法判断,100个月的租金总和能等于房价就是绝对安全的投资。炒房客在最风行的时候完全不顾投资价值规律,很多区域的房价给炒到了300甚至500个月的租金总和水平上,这完全要靠击鼓传花了,我觉得这样做太危险了。”
即使用于出租,李也坚持认为对租金不应有过高要求,而且应该努力服务好房客,力争签订长约。他说:“首先,欧美人对卫生要求极高,换住客往往意味着要把洁具、厨房用品、地毯等全换掉,成本极高;其次,租金能稳定、提前地支付,你可以用它去投资其他产品,很合算;最后,老外互相之间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认同你的服务和装修品位,会告诉其他人,你的名气传出去了,不怕没有租客找上门来。就因为如此,我的后来两套房都是刚交房就有客户找来,跟我商量按照他们的要求装修,签订长单,因此我的房子几乎没有空置的时候。”
五、艺术品收藏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
与投资房产几乎同时开始的是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这个行为的缘起是受了几次“刺激”。
“1992年,我到意大利去玩。”李鸿儒说,“在当地的旧货市场上,我看到有卖中国的邮票,对方叫价很低,我是识货的,花了1美元给他全买下了,回来卖了4000元人民币。但是当时另一个感受是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太多,因为那人还有龙洋卖,10美元一个,我看不懂真假,只买了一个,回来卖了300多,如果都买下来,那趟路费就是那人给出的了。”
他哈哈笑着说:“同年在美国又受了一次刺激,跑到美国旧货市场到处看钱币,发现一种没见过的银洋,大的卖7美元一个,小的5美元一个,大的分量是小个的两倍,当然挑大的买回来,回来一问,小的比大的贵3倍!”
“同年又跑到加拿大,看到有人100美元卖块石头,晶莹剔透像田黄,但是外面包的石皮颜色奇怪,是黑的,我搞不懂真假,当时想,先拍张照片回来,然后让当地的朋友(就住在市场附近)随时等电话,只要回上海找人鉴别是真的就立刻去买。回来请大师一看,说至少值20万元,赶紧打电话去,朋友说那几天下大雪,市场不开门,后来等雪停了去一看,市场搬迁了。”
有了这几次教训,李鸿儒思索着“艺多不压身”的祖训,开始认真地学习收藏知识。
本着先学再做,不熟不做的想法,他几乎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才第一次进入书画收藏领域,1994年,买了第一幅国画,价值人民币1000多元。这样陆陆续续地边买边学边交朋友,到1998年,李鸿儒开始比较大规模地收藏起字画等玩意了。
一开始,他将收藏的领域限定在上海本地的当代顶尖画师的作品上。他解释到:“这样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经过几年的下工夫,基本认识全了上海画院里的知名画师,跟其中一些人还是好朋友,我不会买到假货,也熟知每幅收藏品的价值所在,它们将来可能的增值空间,它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等等,还是那句话,我只对确切的价值感兴趣,那种巨资炒作某个画派或者某个画家作品的做法,我难以认同;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怕别人送礼,我刚才就说过,我这个职位想来行贿的人太多了,我不怕别人送钱,因为思想上对这种行为排斥,绝对不会让步,但是如果送一幅令我爱不释手的画作呢?多少公务员就是坏在自己的爱好上,所以我定下规矩只收藏现代上海画师的作品,而如果有人拿这些来给我,我明确知道每幅画的大致价格,当场给你现金,留下收据,我不会占半点便宜,况且那时这个品种的画根本不贵,也没人拿这些来行贿。”
收着收着,没想到这几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异乎寻常地火爆起来了,他的藏品也有了很大的增值幅度。“说实在话,搞收藏时没想过赚钱,因为投资总额相对房产来说很小,也不产出现金流,纯粹是喜欢。但这几年越来越感觉到,真的喜欢一样东西,真的精通了这样东西后,钱自然跟着来了。”李鸿儒说。
由于和很多画家是好朋友,李鸿儒的藏品几乎都有相当的特色。因为他的收藏领域比较窄,所以收的几乎都是上海活着的最好的画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等,而且往往在给他画画之前会有互动,沟通某个理念,所以画出来的作品往往特色鲜明。
比如李鸿儒手里有一批财神画,是他有一年的“命题作画”,挨个请了数十位画家专给他画的,各具风格,十分有趣。还有100多把扇子,是他陆续买了扇面,画好,自己穿了扇骨。“扇面领域里我还不能算是个尖子了,但去拍卖行已经基本不会被蒙。”李有些得意地说,“以前是直接从画家手里收作品便宜,现在是拍卖行便宜了,因为画家开价高,而拍卖行因为有真有假,一般人拿不准不敢出高价,而我这样了解内在价值的人就可以淘到便宜货了。”
六、人生感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李鸿儒如今终于可以稍微闲一些了,尽管仍有一些公共事务在身,但他总算可以实现世界环游的梦想了。
他笑着说:“我跟一些朋友说过,我们组个团一起去玩遍全世界,基本不用掏路费。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文明古国的旧货市场上都有便宜货,有我在,一圈下来没准还能赚钱。”
记者请他总结几条自己的投资经验给读者,李鸿儒笑了,他说:“我的理财其实不算成功,如果想暴富的人还是不要学我了,要暴富必须胆子大,比如你4000点还敢满仓,还敢去贷款炒股,只要没失败就可能暴富。但我不然,我的特性是反的,同事说我属老鼠的,跑得快,溜得急,我觉得挺正确。”
“如果说我的投资特点,我觉得就是三个方面吧。”他说。
“首先是我的职业决定的,万事以价值判断开始,以控制风险为第一要点。我们贷款给企业,会严格地评估,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我敢不敢贷给它?我做投资也是这样,尤其是在股市,你投资一个企业等于是把自己的钱投资它的未来,我觉得一样要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是放心给它贷款,才能放心买它的股票。当然,估值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所有投资领域里共同的,那就是该领域里的优质资源才会有较高价值。比如房产需要稀缺的地段,字画需要别具创意的技巧和形式,邮币卡需要稀少的存世数量,上市公司需要别人难以复制和重建的市场地位,没有这些因素,这项投资的未来必然是难以把握的。长远来看,任何投资市场都会分层,垃圾和优质资产会分离开来,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持有优质资产,同时让家庭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银行利率,最终让时间来给予丰厚的回报。”
“控制风险则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从微观讲,每个具体的投资项目你都要了解它的价值,并且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这样才能保证不亏本金进去。从宏观讲,资产要分散,分散在各种领域甚至国家。有人说现在人民币升值厉害,叫我把租房收到的美金全换成人民币,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对冲风险的要求更迫切。这些年来,我大部分换了澳元,小部分换成港币投资H股,还有一些买了黄金纪念币等。为什么会换成澳元呢?我倒不看重它的利率高,而是出于以下这种假设:中美等经济体都是资源消耗大国,而澳大利亚是资源生产大国,两者的经济特性互补,对风险的对冲是最有利的。最近我还准备投资一些瑞士法郎,美国、欧洲等地都在政府换届,如果全球政治有些动荡,瑞士法郎是最好的避风港。此外,我把一些外币存款放在了几个世界最大的外资银行里,因为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位俄罗斯教授曾经有美元、黄金、股票、房产等资产,但最后却一贫如洗,原因就是他们国家的银行破产了,一夜之间他只剩下自己住的房产,但也无力支付生活费只好把房也卖了。几个全球性的银行同时破产的概率总是很低了吧,而要是真的发生了,我也逃无可逃了。中国人说到底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不深切懂得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我的第二个投资特性是只做熟悉的项目。”他说,“这个经验是从邮币卡市场里来的,当初要不是我真的精通邮市的规律,绝对不可能在高点跑出来,而我当年保留下来的邮票经时间考验是保值增值的,因为有国际市场在。在房地产市场里也是一样,我很早就了解房产出租的规律,而且是国际通行的规律,不夸张的说,我的第二套房装修时,最多的一天门口停着10多辆轿车,都是来看我的装修情况的,我的花园布置得是公认的小区里第一流的。因为熟悉,才了解价值所在,才能抄底才能逃顶,别人做什么,你不学习就冲进去,这种行为的风险不可能不大。在我涉足的投资领域里,最失败的是黄金。我曾经想过用投资黄金的办法分担货币风险,但是试着做了一段时间的模拟盘黄金投资,结果很不理想,我发现自己无法摸透这个领域的规律,便放弃了,只是收了一些金币,但这不是彻底的黄金投资,是收藏领域了。”
“最后一个特色非常简单。”李鸿儒说,“就是玩,上海人讲‘白相’。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好玩。古人说:习之者莫如乐之者,乐之者莫如好之者。你爱一样东西,当然会认真学认真干,而且即使投资失败也不改其乐,这样才能持之以恒,才能心态平和,长此以往,想不成功都难了。”
财富存活者的秘密
在我9年的职业记者生涯中,亲身采访过的上亿身价的人为数不少,曾被列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人就有4位。但这些“上海首富”也好,“地产大王”也罢,虽然曾经积聚的财富远远超过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李鸿儒,但论个人幸福感以及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而言,恐怕反而要远远逊色于后者。
究竟怎样的人算“有钱人”?究竟怎样的有钱算“幸福地有钱”?这恐怕是很多人在思索的问题,当然也有无数种不同的答案,李鸿儒的经历可堪一证。
古小亚细亚有位国王克罗伊斯(Croesus)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富有的人,据说希腊著名的智者索伦(Solon)去见他。索伦对克罗伊斯的金银财宝无动于衷,却一连给他讲了很多寓言故事,都是关于大富大贵者最后死于战争灾难,克罗伊斯不免动怒,直接问他难道富有如我者还不算幸福吗?
索伦回答说:“看尽人间形形色色的不幸后,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享乐而狂妄自大,或者赞美稍纵即逝的幸福快乐。世事难料,未来变幻莫测。只有蒙上苍垂怜能幸福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
若干年后,克罗伊斯被波斯王打败,即将遭到火焚处死时,他流泪高呼索伦之名,波斯王问明情况,了解了索伦的警语,免除了克罗伊斯之死。再后来,强大的波斯王亦死于非命。
是的,财富的绝对数并不是决定幸福人生的惟一标尺,它至少应该在乘以若干个权数后才能得到大致的结论。无论这些权数有多少个,我想毫无疑问的第一个权数是安全性。
我要推荐一本书给读者,书的英文名是《Fooled By Randomness》,中文译名是《随机致富的傻瓜》,尽管名字被翻译得很离谱,可是内容却十分可鉴。作者塔勒布是一位纽约大学的数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落难的黎巴嫩副总理后裔,更是华尔街上知名的股票作手,尽管他的个人财富甚巨,他却觉得一切不过是随机性的结果。
塔勒布设问,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叫马克的是个贫穷的门卫,有天中了彩票大奖,独得两亿美元,从此成为富人;他的邻居戴维是个牙医,35年来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只不过积累了不到1000万美元的个人财富。那么,谁更有钱?他假设人的生命可以重来,他们俩每人重活了几千次,戴维最好的情况是在纽约公园大道给有钱人看牙,最坏的结果是在一个半荒废的小镇行医;至于马克,如果他能重新活100万次,那么这100万次他都得当门卫,他得活上上千万次才可能再中一次彩票大奖脱离门卫生涯。
同理,塔勒布认为,我们在讨论一项行业时,不能不考虑踏进那一行人士的加权平均值,而不是拿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当作样本,这被称作“存活者偏差”。
今天我们看股市也好,看艺术品市场也好,看房地产市场也好,总是会对成功者赞不绝口,把他们树立为人生的标杆,憧憬着“假如我也能抓住那样的机会就好了”。但其实呢,我们往往忽略了大量的失败者,以及成功者付出的代价。
我们回过头来看李鸿儒的理财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萌发理财的念头并通过兼职、集邮等有限的手段实践并学习着。但路途艰辛且遥远,堪称小有成就要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90年代末期才有所大成,真正上了较高的境界并开始实现资产分散各领域各国配置则是21世纪的事情了。10年摸索,5年播种,5年收获,5年窖藏,我们在欣赏波尔多红酒的美味时绝不能忽视它们曾被默默地窖藏了多久的事实。李鸿儒25年的理财生涯看似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能一路平稳快乐地走到今天,可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了。
如果以一个追求一夜暴富的人的视角来看,这段路甚至充满着遗憾和失败。没买过认购证,没大规模倒卖过邮资封,没炒卖过房,没大量囤积艺术品,每个看似可以抓住的暴富机会他几乎都错失了。但若以撇除“存活者偏差”的可重复可持续性眼光来看,则会发现这条稳健扎实的理财致富之路才是游刃有余之道。甚至于可以这样讲,任意一个智商中上水平,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中国普通人,只要肯花同样的功夫和时间下去,都有望踏上同样的坦途。
我认为,李鸿儒的理财故事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三个优点。
首先,爱学习。他对所有感兴趣的领域都会下工夫去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不是闭关造车式的,他会看书、拜师、交朋友。若没有这么广泛的知识积累,他又怎么可能一身跨如此多的投资领域又都获得成功呢。
其次,守纪律。理财需要信心、耐心,同时需要一颗纪律心。李鸿儒不止一次讲:“这件事我是不会做的。”他不会做的事包括赌博式的投资、不了解基本面的草率出手、价格大大高于价值时继续投机、走在法律的对面或者是灰色地带等等。总之,他不允许自己为了追求暴利而把家庭资产置于巨大危险之中。为了这个原则,我们可以说他曾错过了无数个绝好机会,但是他始终保持自己的安全,并能够始终抓住“第二好”的机会。
最后,好心态。无论投资什么领域,李鸿儒的第一诉求是满足自己“白相”的欲望,这种心态让他能平常对待市场价格的起落,甚至完全漠视,让他不会追涨杀跌,更让他能始终坚守价值投资之道。今天,高涨的市场让
很多人无视价值甚至鄙视价值投资者,但是历史上的教训一再提醒我们究竟谁才是“存活者”。
再回到“安全性权数”的概念上来。今天我们知道,原新疆德隆的控制者唐万新,是个了不起的投机者,早在上世纪末,他通过投资法人股等手段已经积累了好几个亿的现金财富,但是屡屡投机大获成功的经验让他欲望膨胀,在纸面财富上增加几个0的想法让他不断融资投机,最终发现,他做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当所有的财富最终乘以了一个“0”,结果当然是等于“0”。
反之,对千千万万的李鸿儒式的投资者来说,保持自己的“安全性权数”为1,再乘以适当的复利增长系数,若干年后,你也会成为有“3个美国人”为你免费打工、家里陈列满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拥有全世界几种主要货币对冲风险、周游世界不用自掏路费的“存活者”。
困难的是,在年轻时想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已不容易,能用一生时间来实践这条道路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了。
究竟怎样的人算“有钱人”?究竟怎样的有钱算“幸福地有钱”?这恐怕是很多人在思索的问题,当然也有无数种不同的答案,李鸿儒的经历可堪一证。
古小亚细亚有位国王克罗伊斯(Croesus)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富有的人,据说希腊著名的智者索伦(Solon)去见他。索伦对克罗伊斯的金银财宝无动于衷,却一连给他讲了很多寓言故事,都是关于大富大贵者最后死于战争灾难,克罗伊斯不免动怒,直接问他难道富有如我者还不算幸福吗?
索伦回答说:“看尽人间形形色色的不幸后,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享乐而狂妄自大,或者赞美稍纵即逝的幸福快乐。世事难料,未来变幻莫测。只有蒙上苍垂怜能幸福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
若干年后,克罗伊斯被波斯王打败,即将遭到火焚处死时,他流泪高呼索伦之名,波斯王问明情况,了解了索伦的警语,免除了克罗伊斯之死。再后来,强大的波斯王亦死于非命。
是的,财富的绝对数并不是决定幸福人生的惟一标尺,它至少应该在乘以若干个权数后才能得到大致的结论。无论这些权数有多少个,我想毫无疑问的第一个权数是安全性。
我要推荐一本书给读者,书的英文名是《Fooled By Randomness》,中文译名是《随机致富的傻瓜》,尽管名字被翻译得很离谱,可是内容却十分可鉴。作者塔勒布是一位纽约大学的数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落难的黎巴嫩副总理后裔,更是华尔街上知名的股票作手,尽管他的个人财富甚巨,他却觉得一切不过是随机性的结果。
塔勒布设问,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叫马克的是个贫穷的门卫,有天中了彩票大奖,独得两亿美元,从此成为富人;他的邻居戴维是个牙医,35年来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只不过积累了不到1000万美元的个人财富。那么,谁更有钱?他假设人的生命可以重来,他们俩每人重活了几千次,戴维最好的情况是在纽约公园大道给有钱人看牙,最坏的结果是在一个半荒废的小镇行医;至于马克,如果他能重新活100万次,那么这100万次他都得当门卫,他得活上上千万次才可能再中一次彩票大奖脱离门卫生涯。
同理,塔勒布认为,我们在讨论一项行业时,不能不考虑踏进那一行人士的加权平均值,而不是拿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当作样本,这被称作“存活者偏差”。
今天我们看股市也好,看艺术品市场也好,看房地产市场也好,总是会对成功者赞不绝口,把他们树立为人生的标杆,憧憬着“假如我也能抓住那样的机会就好了”。但其实呢,我们往往忽略了大量的失败者,以及成功者付出的代价。
我们回过头来看李鸿儒的理财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开始萌发理财的念头并通过兼职、集邮等有限的手段实践并学习着。但路途艰辛且遥远,堪称小有成就要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至90年代末期才有所大成,真正上了较高的境界并开始实现资产分散各领域各国配置则是21世纪的事情了。10年摸索,5年播种,5年收获,5年窖藏,我们在欣赏波尔多红酒的美味时绝不能忽视它们曾被默默地窖藏了多久的事实。李鸿儒25年的理财生涯看似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能一路平稳快乐地走到今天,可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了。
如果以一个追求一夜暴富的人的视角来看,这段路甚至充满着遗憾和失败。没买过认购证,没大规模倒卖过邮资封,没炒卖过房,没大量囤积艺术品,每个看似可以抓住的暴富机会他几乎都错失了。但若以撇除“存活者偏差”的可重复可持续性眼光来看,则会发现这条稳健扎实的理财致富之路才是游刃有余之道。甚至于可以这样讲,任意一个智商中上水平,中高等教育水平的中国普通人,只要肯花同样的功夫和时间下去,都有望踏上同样的坦途。
我认为,李鸿儒的理财故事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三个优点。
首先,爱学习。他对所有感兴趣的领域都会下工夫去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不是闭关造车式的,他会看书、拜师、交朋友。若没有这么广泛的知识积累,他又怎么可能一身跨如此多的投资领域又都获得成功呢。
其次,守纪律。理财需要信心、耐心,同时需要一颗纪律心。李鸿儒不止一次讲:“这件事我是不会做的。”他不会做的事包括赌博式的投资、不了解基本面的草率出手、价格大大高于价值时继续投机、走在法律的对面或者是灰色地带等等。总之,他不允许自己为了追求暴利而把家庭资产置于巨大危险之中。为了这个原则,我们可以说他曾错过了无数个绝好机会,但是他始终保持自己的安全,并能够始终抓住“第二好”的机会。
最后,好心态。无论投资什么领域,李鸿儒的第一诉求是满足自己“白相”的欲望,这种心态让他能平常对待市场价格的起落,甚至完全漠视,让他不会追涨杀跌,更让他能始终坚守价值投资之道。今天,高涨的市场让
很多人无视价值甚至鄙视价值投资者,但是历史上的教训一再提醒我们究竟谁才是“存活者”。
再回到“安全性权数”的概念上来。今天我们知道,原新疆德隆的控制者唐万新,是个了不起的投机者,早在上世纪末,他通过投资法人股等手段已经积累了好几个亿的现金财富,但是屡屡投机大获成功的经验让他欲望膨胀,在纸面财富上增加几个0的想法让他不断融资投机,最终发现,他做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当所有的财富最终乘以了一个“0”,结果当然是等于“0”。
反之,对千千万万的李鸿儒式的投资者来说,保持自己的“安全性权数”为1,再乘以适当的复利增长系数,若干年后,你也会成为有“3个美国人”为你免费打工、家里陈列满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拥有全世界几种主要货币对冲风险、周游世界不用自掏路费的“存活者”。
困难的是,在年轻时想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已不容易,能用一生时间来实践这条道路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了。
Saturday, May 29, 2010
分享集: 城有所不攻
夺取城池,占领土地,是古今战争的主要目的。
但是,《孙子兵法》却说:“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九变篇)(白话:“有的城池是不要攻占的,有的土地是不要夺取的。”)
表面上看起来,这有悖于发动战争的原意。
但是,假如你往深一层思考的话,你就会发现,孙子这话自有至理存焉。
入侵代价惨重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或欧陆,为了保护国家领土和人民生命财产,主要的城镇都筑起了又高又厚,固若金汤的城墙,入侵的敌军要攻占这些城池,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果所得的战果,跟所付出的代价不相称的话,倒不如弃城而去,故孙子有“城有所不攻”之说。
在孙子的心目中,最高明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打仗却使敌军屈服于我军)。
因为一旦开战,即使大获全胜,也难免损兵折将,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九变篇),不战而胜,才是最高明的战略。“城有所不攻”表面上是于敌有利,实际上是于己无损。
占领敌国的领土,如日本之侵华是发动战争的终极目标。然而,孙子却说“地有所不争”。
因为有些土地,乃不毛之地,占领了反而成为一种负累。
选择优质股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1000家公司,好比是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或是一片又一片的土地。
股市的敢死队,天天在股市中抢进杀出,企图一举拿下城池,占领土地,以掠取城中的财富,地中的珍宝。殊不知这种不问虚实,盲目攻打的作法,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付出惨重的代价,把城池拿下,把土地占领之后,才发现所攻陷的是一座空城,所占领的是不毛之地,结果是徒劳无功,得不偿失。
在大马交易所上市的1000家公司中,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估计不超过20%,其余80%,不是空城便是瘠地,占领了也没用,倒不如不攻。
等待对手犯错
散户的资金有限,应该加以珍惜,如果浪费在不值得投资的股票上,就会失去了选购更有价值股票的机会,绝非良策。
是的,地有所不争,同样的道理,股有所不买。
大部分股市中人,都不做功课,面对良莠不齐的1000家公司,要从中选出值得投资的股票,难度很高。与其盲撞,倒不如采取“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策略,选出一批具有良好业绩纪录的股票,买进卖出,就集中于这些优质股,将没有经过考验的股票,排除在外,如此则可以避免选错股票,从而将投资失败率减至最低程度。减低失败率,等于提高成功率。
若能做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就不会为股市中谣言所惑,更不会因贪得无厌而涉险,误买垃圾股而蒙受亏损。
有一名球星,在夺得冠军之后,被记者询及他致胜的秘诀,他说,他尽量减少错误,以等待对手犯错。他以此法打败对手。
在股票投资上,减少错误,就是提高胜算。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为“不亏本”。能不亏本,方能赚钱!
不要三心两意,上穷碧落下黄泉去寻找什么“明星股”,守着你手中的优质股,久久自芬芳!
但是,《孙子兵法》却说:“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九变篇)(白话:“有的城池是不要攻占的,有的土地是不要夺取的。”)
表面上看起来,这有悖于发动战争的原意。
但是,假如你往深一层思考的话,你就会发现,孙子这话自有至理存焉。
入侵代价惨重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或欧陆,为了保护国家领土和人民生命财产,主要的城镇都筑起了又高又厚,固若金汤的城墙,入侵的敌军要攻占这些城池,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果所得的战果,跟所付出的代价不相称的话,倒不如弃城而去,故孙子有“城有所不攻”之说。
在孙子的心目中,最高明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打仗却使敌军屈服于我军)。
因为一旦开战,即使大获全胜,也难免损兵折将,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九变篇),不战而胜,才是最高明的战略。“城有所不攻”表面上是于敌有利,实际上是于己无损。
占领敌国的领土,如日本之侵华是发动战争的终极目标。然而,孙子却说“地有所不争”。
因为有些土地,乃不毛之地,占领了反而成为一种负累。
选择优质股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1000家公司,好比是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或是一片又一片的土地。
股市的敢死队,天天在股市中抢进杀出,企图一举拿下城池,占领土地,以掠取城中的财富,地中的珍宝。殊不知这种不问虚实,盲目攻打的作法,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付出惨重的代价,把城池拿下,把土地占领之后,才发现所攻陷的是一座空城,所占领的是不毛之地,结果是徒劳无功,得不偿失。
在大马交易所上市的1000家公司中,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估计不超过20%,其余80%,不是空城便是瘠地,占领了也没用,倒不如不攻。
等待对手犯错
散户的资金有限,应该加以珍惜,如果浪费在不值得投资的股票上,就会失去了选购更有价值股票的机会,绝非良策。
是的,地有所不争,同样的道理,股有所不买。
大部分股市中人,都不做功课,面对良莠不齐的1000家公司,要从中选出值得投资的股票,难度很高。与其盲撞,倒不如采取“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策略,选出一批具有良好业绩纪录的股票,买进卖出,就集中于这些优质股,将没有经过考验的股票,排除在外,如此则可以避免选错股票,从而将投资失败率减至最低程度。减低失败率,等于提高成功率。
若能做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就不会为股市中谣言所惑,更不会因贪得无厌而涉险,误买垃圾股而蒙受亏损。
有一名球星,在夺得冠军之后,被记者询及他致胜的秘诀,他说,他尽量减少错误,以等待对手犯错。他以此法打败对手。
在股票投资上,减少错误,就是提高胜算。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为“不亏本”。能不亏本,方能赚钱!
不要三心两意,上穷碧落下黄泉去寻找什么“明星股”,守着你手中的优质股,久久自芬芳!
Monday, May 24, 2010
分享集:你也可以拥有油棕园
受薪阶级如果要在房地产这个领域分一杯羹,最普通的途径是买屋子和买已开发的洋楼地段。其实,还有一条可走的道路,就是投资于油棕园;投资于油棕园,其实就是投资于农业地。大家都知道,种植油棕,是盈利丰富的投资。但是,大家都认为,从事油棕种植业,需要庞大的资本。身为受薪阶级,没有可能参与此行业。
投资3途径
这种心理障碍使无数受薪阶级失去了参与此行业的机会,委实可惜。其实,购买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就是购买油棕园,购买的油棕园,就是购买农业地。
投资油棕业途径有三:
第一个途径:亲力亲为种植油棕。
身为受薪阶级,你当然没有经济能力像大型种植公司那样,购买数以千亩计的土地开发为油棕园。受薪阶级顶多只能购买十数亩,或是数十亩土地,发展为小园主;即使是小园主,也难以做到。
首先是小块的农业地,很难买到,即使有,价格也贵得离谱。据我所知,西马 100英亩以内的农业地,每亩叫价由3万令吉至5、6万令吉不等,而且还是可遇不可求。
难亲自管理
即使买得到,以此价格,成本太高,回酬太低,从投资回酬率(ROE)的角度看,属本大利小,根本不值得投资。
其次,受薪阶级要亲自管理油棕园,别说你分身乏术,即使勉强做到也往往是力不从心。
何况,油棕种下后要等3年才初见果实,到第5年才有利可图,在这期间你要继续投入资金以除草施肥,而在这漫长的3、5年中没有收入,又要维持家计,如何能度日?
故受薪阶级要亲力亲为种油棕,此路不通。
第二个途径:与人合股种油棕。
与朋友合股买地种油棕,你占小股,油棕园交给大股东管理,这个概念不错。但这种投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在我的记忆中,只记得马化合作社在八十年代曾在沙巴买地,由社员投资种油棕,每亩投资额为5600令吉。近年来又有丹斯里李金友在吉兰丹话望生推行油棕种植计划,每亩投资额为2万令吉。
除了上述两个计划之外,再也没听说过有类似的计划。这说明了小投资者通过此种概念投资油棕业的机会,少之又少。受薪阶级惟有望油棕园而兴叹。
第三个途径:购买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
这是最现成、最适合受薪阶级的投资途径。
上市种植公司所拥有的油棕园,由数千英亩至数十万英亩不等,都是最优良的农业地,上市公司的股票,代表公司所拥有之油棕园,就好像地契代表屋子那样。故买种植股,其实就是购买油棕园,拥有种植股就是拥有油棕园。
通过购买种植股拥有油棕园,好处很多:
一:低价买进种植股,每亩的投资成本往往比买土地亲力亲为种油棕的成本更低。目前在东西马买地种油棕,而开芭到收成,每亩成本要1万多令吉。
假如你以目前的股价购买一些中小型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等于以每亩6、7千令吉买一亩油棕园,而且是已有收成的,放着廉价的现成油棕园不买,却去高成本种油棕,何其不智?(种植股评估法见拙著《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
二:在股市买种植股就是买种植公司的股份,参股不求人,而且随时可参股。
三:你的股份随时可在股市卖出。卖出就是退股,股份可随时变现,不必求人购买。
四:股价大起时你可以脱售,俟股价跌时买回,等于可以随时参股与退股,无需看别人脸色。
五:上市种植公司需每月公布棕果、原棕油及棕仁油产量。每三个月公布季报,每年发表年报,透明度更高,易于跟踪其进展。
六:种植公司受股票交易所监管,一切需遵照法律及条规行事,舞弊机会较少。
七:上市种植公司拥有最好及最有经验管理人才,以专业态度操作。
八:上市种植公司拥有大马最优良及地点最佳的农业地,占尽地利。
九:上市种植公司由于规模大,营运成本较低。例如肥料大宗买进,价格较低,又有榨油厂,故上市种植公司的成本较小园主为低。
十:跟其他行业相比,种植业的盈利较为稳定。数十年来,油棕园亏本的少之又少,从来没有种植公司倒闭。
十一:买种植股就是买土地,土地价值有升无降。十数年前油棕园每亩仅售数千令吉,现在已涨至2万多令吉,而且还在上涨中。物以稀为贵,农业地已奇货可居,永远有价值,故种植股是最安全的投资,与买土地无异。
购买种植股,一方面可以分享油棕园的利润,有相当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土地增值的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受薪阶级分身乏术,无法亲力亲为种植油棕。而与朋友组织私人公司开辟油棕园,机会可遇不可求。但这不等于你与油棕业绝缘,通过购买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就是参股油棕公司,由专人替你管理油棕园,你可以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当然,在买进种植公司的股份之前,你最好对上市种植公司逐个研究,然后择肥而噬,毕竟种植公司亦良莠不齐。
投资3途径
这种心理障碍使无数受薪阶级失去了参与此行业的机会,委实可惜。其实,购买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就是购买油棕园,购买的油棕园,就是购买农业地。
投资油棕业途径有三:
第一个途径:亲力亲为种植油棕。
身为受薪阶级,你当然没有经济能力像大型种植公司那样,购买数以千亩计的土地开发为油棕园。受薪阶级顶多只能购买十数亩,或是数十亩土地,发展为小园主;即使是小园主,也难以做到。
首先是小块的农业地,很难买到,即使有,价格也贵得离谱。据我所知,西马 100英亩以内的农业地,每亩叫价由3万令吉至5、6万令吉不等,而且还是可遇不可求。
难亲自管理
即使买得到,以此价格,成本太高,回酬太低,从投资回酬率(ROE)的角度看,属本大利小,根本不值得投资。
其次,受薪阶级要亲自管理油棕园,别说你分身乏术,即使勉强做到也往往是力不从心。
何况,油棕种下后要等3年才初见果实,到第5年才有利可图,在这期间你要继续投入资金以除草施肥,而在这漫长的3、5年中没有收入,又要维持家计,如何能度日?
故受薪阶级要亲力亲为种油棕,此路不通。
第二个途径:与人合股种油棕。
与朋友合股买地种油棕,你占小股,油棕园交给大股东管理,这个概念不错。但这种投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在我的记忆中,只记得马化合作社在八十年代曾在沙巴买地,由社员投资种油棕,每亩投资额为5600令吉。近年来又有丹斯里李金友在吉兰丹话望生推行油棕种植计划,每亩投资额为2万令吉。
除了上述两个计划之外,再也没听说过有类似的计划。这说明了小投资者通过此种概念投资油棕业的机会,少之又少。受薪阶级惟有望油棕园而兴叹。
第三个途径:购买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
这是最现成、最适合受薪阶级的投资途径。
上市种植公司所拥有的油棕园,由数千英亩至数十万英亩不等,都是最优良的农业地,上市公司的股票,代表公司所拥有之油棕园,就好像地契代表屋子那样。故买种植股,其实就是购买油棕园,拥有种植股就是拥有油棕园。
通过购买种植股拥有油棕园,好处很多:
一:低价买进种植股,每亩的投资成本往往比买土地亲力亲为种油棕的成本更低。目前在东西马买地种油棕,而开芭到收成,每亩成本要1万多令吉。
假如你以目前的股价购买一些中小型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等于以每亩6、7千令吉买一亩油棕园,而且是已有收成的,放着廉价的现成油棕园不买,却去高成本种油棕,何其不智?(种植股评估法见拙著《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
二:在股市买种植股就是买种植公司的股份,参股不求人,而且随时可参股。
三:你的股份随时可在股市卖出。卖出就是退股,股份可随时变现,不必求人购买。
四:股价大起时你可以脱售,俟股价跌时买回,等于可以随时参股与退股,无需看别人脸色。
五:上市种植公司需每月公布棕果、原棕油及棕仁油产量。每三个月公布季报,每年发表年报,透明度更高,易于跟踪其进展。
六:种植公司受股票交易所监管,一切需遵照法律及条规行事,舞弊机会较少。
七:上市种植公司拥有最好及最有经验管理人才,以专业态度操作。
八:上市种植公司拥有大马最优良及地点最佳的农业地,占尽地利。
九:上市种植公司由于规模大,营运成本较低。例如肥料大宗买进,价格较低,又有榨油厂,故上市种植公司的成本较小园主为低。
十:跟其他行业相比,种植业的盈利较为稳定。数十年来,油棕园亏本的少之又少,从来没有种植公司倒闭。
十一:买种植股就是买土地,土地价值有升无降。十数年前油棕园每亩仅售数千令吉,现在已涨至2万多令吉,而且还在上涨中。物以稀为贵,农业地已奇货可居,永远有价值,故种植股是最安全的投资,与买土地无异。
购买种植股,一方面可以分享油棕园的利润,有相当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土地增值的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受薪阶级分身乏术,无法亲力亲为种植油棕。而与朋友组织私人公司开辟油棕园,机会可遇不可求。但这不等于你与油棕业绝缘,通过购买上市种植公司的股票,就是参股油棕公司,由专人替你管理油棕园,你可以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当然,在买进种植公司的股份之前,你最好对上市种植公司逐个研究,然后择肥而噬,毕竟种植公司亦良莠不齐。
Thursday, May 20, 2010
金融海嘯又來了?
希臘沒有被債權人追債,對沖基金反而先被銀行追債了。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歐元暴跌,風險意識增強,LIBOR抽升,銀行╱投資銀行提高抵押標準,對沖基金被迫平倉降槓桿。這是近日市場大幅波動的真正因素。
金融資產價格的暴跌,勾起人們對金融海嘯的回憶。第二波海嘯是否很快會掩至?筆者認為不會。
演變為歐元危機
由於歐洲領袖的推諉和無能,個別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已經演變為歐元危機,市場對歐元的結構性缺陷更加挑剔,對其前景更加悲觀。匯率大幅波動,通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失衡。當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匯率體系亂象叢生時,全球金融市場及經濟復甦的確面臨著重大的不確定性。出現「黑天鵝」這樣的小概率事件,導致市場恐慌性拋售的風險不容忽視。
何況南歐國家的確面臨龐大的債務問題。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三國的國債規模大約為1﹒3萬億美元,是當年次級按揭貸款規模的一倍,觸發海嘯的誘因是明顯存在著。而且,市場對歐元走勢觀點之一致,沽空歐元之方便,比起危機前的次貸資產有過之而無不及之。
然而次貸不過是一場危機的導火索,真正將個別金融資產的問題演變成百年一遇金融海嘯的,是盤根錯節的衍生產品和金融機構超高的借貸槓桿。這些因素在兩年前的金融危機中大致已經被引爆了。換言之,誘發大爆炸的火星又出現了,但是火藥庫則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少了衍生產品和超高槓桿,危機的擴散程度和範圍便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可同日而語。
不至於帶來一場新的全球性災難
筆者對「歐豬國家」的減債努力並不看好,對歐元的長遠前景也不看好,但是認為目前市場對歐洲的短期前景過度悲觀。歐盟5月10日宣布的7500億歐元拯救計劃,已經為「歐豬」的發債融資包了底。7500億美元相當於西、葡和希三國GDP的60%,三國總債務的77%,而且發債利率以歐盟信用評級為準。筆者相信西葡希今年債務違約的機會頗低。它們有無能力及決心去解決財政上長期入不敷出的問題依然是未知數,不過這是起碼三年以後的難題。
至於市場關於歐洲經濟陷入兩次探底的恐懼,筆者認為也有誇張的成份。受財政緊縮的影響,西葡希的經濟增長在今後幾年估計會收縮。不過歐洲核心經濟德國、法國的增長卻非常強勁,弱歐元可能進一步提高德國出口的競爭力。德國一國的經濟總量乃是西葡希三國總和的一倍。將債務國家在市場上的破壞能量照搬到實體經濟這種分析方法並不合適。
筆者認為,經濟復甦與市場動盪,是今年全球經濟中兩條並行的主線。歐洲債務危機還會制造出新的波折,甚至恐慌,歐元仍有進一步貶值的空間,不過由此觸發新一輪金融海嘯的可能不大。歐洲的總體債務(包括政府、企業、個人)佔GDP的220%,低過美國的270%,英國的300%和日本的363%,問題出在債務分佈上。以歐洲領袖最近所表達出的態度,資金的北水南調已經成型,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繼續。歐洲央行也罕見地為歐豬的財政作出背書,不分評級地接受歐洲主權債券作為抵押,這與美國聯儲平息雷曼倒閉後的市場恐慌時的做法如出一轍,而且歐洲貨幣當局顯示出它容忍歐元有序貶值的立場。筆者相信歐洲的短期震盪未了,不過不至於帶來一場新的全球性的災難。不過特殊時期需要特別小心,尤其需要特別留意歐洲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程度及資金市場會否出現斷流。
金融資產價格的暴跌,勾起人們對金融海嘯的回憶。第二波海嘯是否很快會掩至?筆者認為不會。
演變為歐元危機
由於歐洲領袖的推諉和無能,個別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已經演變為歐元危機,市場對歐元的結構性缺陷更加挑剔,對其前景更加悲觀。匯率大幅波動,通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失衡。當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匯率體系亂象叢生時,全球金融市場及經濟復甦的確面臨著重大的不確定性。出現「黑天鵝」這樣的小概率事件,導致市場恐慌性拋售的風險不容忽視。
何況南歐國家的確面臨龐大的債務問題。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三國的國債規模大約為1﹒3萬億美元,是當年次級按揭貸款規模的一倍,觸發海嘯的誘因是明顯存在著。而且,市場對歐元走勢觀點之一致,沽空歐元之方便,比起危機前的次貸資產有過之而無不及之。
然而次貸不過是一場危機的導火索,真正將個別金融資產的問題演變成百年一遇金融海嘯的,是盤根錯節的衍生產品和金融機構超高的借貸槓桿。這些因素在兩年前的金融危機中大致已經被引爆了。換言之,誘發大爆炸的火星又出現了,但是火藥庫則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少了衍生產品和超高槓桿,危機的擴散程度和範圍便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可同日而語。
不至於帶來一場新的全球性災難
筆者對「歐豬國家」的減債努力並不看好,對歐元的長遠前景也不看好,但是認為目前市場對歐洲的短期前景過度悲觀。歐盟5月10日宣布的7500億歐元拯救計劃,已經為「歐豬」的發債融資包了底。7500億美元相當於西、葡和希三國GDP的60%,三國總債務的77%,而且發債利率以歐盟信用評級為準。筆者相信西葡希今年債務違約的機會頗低。它們有無能力及決心去解決財政上長期入不敷出的問題依然是未知數,不過這是起碼三年以後的難題。
至於市場關於歐洲經濟陷入兩次探底的恐懼,筆者認為也有誇張的成份。受財政緊縮的影響,西葡希的經濟增長在今後幾年估計會收縮。不過歐洲核心經濟德國、法國的增長卻非常強勁,弱歐元可能進一步提高德國出口的競爭力。德國一國的經濟總量乃是西葡希三國總和的一倍。將債務國家在市場上的破壞能量照搬到實體經濟這種分析方法並不合適。
筆者認為,經濟復甦與市場動盪,是今年全球經濟中兩條並行的主線。歐洲債務危機還會制造出新的波折,甚至恐慌,歐元仍有進一步貶值的空間,不過由此觸發新一輪金融海嘯的可能不大。歐洲的總體債務(包括政府、企業、個人)佔GDP的220%,低過美國的270%,英國的300%和日本的363%,問題出在債務分佈上。以歐洲領袖最近所表達出的態度,資金的北水南調已經成型,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繼續。歐洲央行也罕見地為歐豬的財政作出背書,不分評級地接受歐洲主權債券作為抵押,這與美國聯儲平息雷曼倒閉後的市場恐慌時的做法如出一轍,而且歐洲貨幣當局顯示出它容忍歐元有序貶值的立場。筆者相信歐洲的短期震盪未了,不過不至於帶來一場新的全球性的災難。不過特殊時期需要特別小心,尤其需要特別留意歐洲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程度及資金市場會否出現斷流。
Sunday, May 16, 2010
分享集: 莫做更大傻瓜
当股价暴跌时,对你这个股票投资者来说,到底是一场“灾难”,还是一个“机会”?
如果是 “灾难”,那说明了你多数是个投机者。
投机者的两大特征是:
1 – 对股价你不问高低,只问会不会起。如果有消息说该股会起,即使股价已极高,你也不在乎,照买不误。
高价买股,被讥为“傻瓜”。
但是,有人却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进,这个人被称为 “更大的傻瓜”。
更大傻瓜高价买进
股市中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更大傻瓜理论”(The greater fool theory),视股价暴跌为“灾难”者,多数是“更大傻瓜”的徒弟。
2 – 不理会企业的基本面,是投机者的另一个特征。对他们来说,股票只是赌桌上的筹码,筹码是用来下注的,并不是用来收藏的。筹码是要不停地转手,赌徒才有机会赢钱(或输钱),紧握筹码不下注,是不可能赢钱的。对股市中的投机者来说,股票的价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投要活跃,股价要会起。
股价会起就是好股;不会起就是坏股。“好”“坏”决定于股价,不决定于基本面。他们进入股市,志在做买卖(To Trade),赚取价差。当天买当天卖的人叫“一日鲜交易商”(Day Trader)。在西方股市,这是“投机客”的别名。视股价下跌为“灾难”的,尽是此辈。
如果你视股价暴跌是一个“机会”,那么,你多数是个认真的投资者,而且是很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这类投资者,赢家居多。
长期投资者的特征:
1 – 对股市,他采取“反向”的政策,只有当股价暴跌,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才进场购买,买进后就不轻易卖出,因为他知道,低价买进好股的机会不常有,也许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出现一次,所以他珍惜这个机会,珍惜他低价买进的好公司股份,他持着参股做生意的态度投资股票,股价暴跌是低价参股好公司的良机。这良机只在股价暴跌时才出现,故暴跌不是“灾难”而是机会,是低价买进好公司股份的机会。
2 – 投资者特别注重股票的基本面,对他们来说,股票只不过是公司股份的证书,其作用只不过是证明投资者的股份巴仙率,这巴仙率其实就是对公司资产拥有权的巴仙率。
股票代表公司的资产,跟地契代表屋子没有两样。地契的价值等于屋子的价值,对于这个“等号”,他从不置疑;你何以对股票的价值等于公司资产的价值,却总是不相信?真正的投资者对股票代表公司资产的概念,深信不疑,就好像他对地契代表屋子,深信不疑一样。
不是“灾难”
有了这个明确的、正面的认识,股票对他来说绝不是筹码,而是拥有资产作为后盾的有价证券,这一纸证书的价值,就是股份的价值。股份的价值,等于资产的价值,买股票就是买资产,当然是价格越低越合算;买股票理所当然也是股价越低越合算。基于此,股价大跌是机会,不是“灾难”。
严肃的股票投资,平时做足功课,对于股票的价值了如指掌。作为长期投资者,他锁定了一批五星级股票作为投资目标,他渴望有机会参股于这些优秀的企业,分享这些企业所创造的财富。遗憾的是这些优质股的股价,长期高企不下,他想买进,又觉得股价太高,买不下手。不买进,又以未能拥有这些优秀企业的股份为遗憾,这使他进退维谷。
化危机为良机
1998 和2009年,机会终于浮现,金融海啸横扫全球,许多优质股跟着股市的崩溃而暴跌,有些跌到只等于其真实价值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他知道这样的机会恐怕一、二十年才会出现一次,他有信心优秀的企业在金融风暴中只是暂时受挫,一旦风平浪静,必大力反弹,于是他大胆出击,全力以赴大买好股,买进后就抱紧不放。到现在虽然有些股价已翻了几番,他仍无意脱手。这就是优秀投资者把股价暴跌这样的危机,转为创富良机的典型例子。
如果你认为上述的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有超人的本领,那你就大错特错。其实,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做到。我所认识的成功投资者,其实都很平凡,但很踏实。
无需特异功能
当百货公司大减价时,人头攒动,这些趁低价抢购货物的人,都是正常人,采取了正常的行动,被低价所吸引,是正常的反应。
1998 年东南亚货币风暴和2008-9年的金融海啸,股票大减价,被低价吸引而进场买进股票的投资者,他们的反应跟普通人涌进大减价百货公司的反应没有两样,都不过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而已。
所以,要做个成功的投资者,只要做个正常人就行了。正常人的正常反应是低价才买,高价不买。每一个普通人,包括上班族都可以做到,无需特异功能。
做个正常人吧,切勿做“更大的傻瓜”。
如果是 “灾难”,那说明了你多数是个投机者。
投机者的两大特征是:
1 – 对股价你不问高低,只问会不会起。如果有消息说该股会起,即使股价已极高,你也不在乎,照买不误。
高价买股,被讥为“傻瓜”。
但是,有人却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进,这个人被称为 “更大的傻瓜”。
更大傻瓜高价买进
股市中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更大傻瓜理论”(The greater fool theory),视股价暴跌为“灾难”者,多数是“更大傻瓜”的徒弟。
2 – 不理会企业的基本面,是投机者的另一个特征。对他们来说,股票只是赌桌上的筹码,筹码是用来下注的,并不是用来收藏的。筹码是要不停地转手,赌徒才有机会赢钱(或输钱),紧握筹码不下注,是不可能赢钱的。对股市中的投机者来说,股票的价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投要活跃,股价要会起。
股价会起就是好股;不会起就是坏股。“好”“坏”决定于股价,不决定于基本面。他们进入股市,志在做买卖(To Trade),赚取价差。当天买当天卖的人叫“一日鲜交易商”(Day Trader)。在西方股市,这是“投机客”的别名。视股价下跌为“灾难”的,尽是此辈。
如果你视股价暴跌是一个“机会”,那么,你多数是个认真的投资者,而且是很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这类投资者,赢家居多。
长期投资者的特征:
1 – 对股市,他采取“反向”的政策,只有当股价暴跌,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才进场购买,买进后就不轻易卖出,因为他知道,低价买进好股的机会不常有,也许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出现一次,所以他珍惜这个机会,珍惜他低价买进的好公司股份,他持着参股做生意的态度投资股票,股价暴跌是低价参股好公司的良机。这良机只在股价暴跌时才出现,故暴跌不是“灾难”而是机会,是低价买进好公司股份的机会。
2 – 投资者特别注重股票的基本面,对他们来说,股票只不过是公司股份的证书,其作用只不过是证明投资者的股份巴仙率,这巴仙率其实就是对公司资产拥有权的巴仙率。
股票代表公司的资产,跟地契代表屋子没有两样。地契的价值等于屋子的价值,对于这个“等号”,他从不置疑;你何以对股票的价值等于公司资产的价值,却总是不相信?真正的投资者对股票代表公司资产的概念,深信不疑,就好像他对地契代表屋子,深信不疑一样。
不是“灾难”
有了这个明确的、正面的认识,股票对他来说绝不是筹码,而是拥有资产作为后盾的有价证券,这一纸证书的价值,就是股份的价值。股份的价值,等于资产的价值,买股票就是买资产,当然是价格越低越合算;买股票理所当然也是股价越低越合算。基于此,股价大跌是机会,不是“灾难”。
严肃的股票投资,平时做足功课,对于股票的价值了如指掌。作为长期投资者,他锁定了一批五星级股票作为投资目标,他渴望有机会参股于这些优秀的企业,分享这些企业所创造的财富。遗憾的是这些优质股的股价,长期高企不下,他想买进,又觉得股价太高,买不下手。不买进,又以未能拥有这些优秀企业的股份为遗憾,这使他进退维谷。
化危机为良机
1998 和2009年,机会终于浮现,金融海啸横扫全球,许多优质股跟着股市的崩溃而暴跌,有些跌到只等于其真实价值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他知道这样的机会恐怕一、二十年才会出现一次,他有信心优秀的企业在金融风暴中只是暂时受挫,一旦风平浪静,必大力反弹,于是他大胆出击,全力以赴大买好股,买进后就抱紧不放。到现在虽然有些股价已翻了几番,他仍无意脱手。这就是优秀投资者把股价暴跌这样的危机,转为创富良机的典型例子。
如果你认为上述的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有超人的本领,那你就大错特错。其实,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做到。我所认识的成功投资者,其实都很平凡,但很踏实。
无需特异功能
当百货公司大减价时,人头攒动,这些趁低价抢购货物的人,都是正常人,采取了正常的行动,被低价所吸引,是正常的反应。
1998 年东南亚货币风暴和2008-9年的金融海啸,股票大减价,被低价吸引而进场买进股票的投资者,他们的反应跟普通人涌进大减价百货公司的反应没有两样,都不过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而已。
所以,要做个成功的投资者,只要做个正常人就行了。正常人的正常反应是低价才买,高价不买。每一个普通人,包括上班族都可以做到,无需特异功能。
做个正常人吧,切勿做“更大的傻瓜”。
分享集: 不要在陆地上学游泳
上班族辛辛苦苦做足30天,才领到薪水,在七除八扣之后,能储蓄一千、八百令吉,真不容易。就因为钱不易赚,赚到后恐怕失去,是很正常的心态。
凡是投资皆有风险。风险意味着损失,怕损失,不敢轻举妄动,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故上班族对投资,战战兢兢,心怀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不投资,钱不可能增长。就好像不敢向前跨,你不可能向前迈进那样。
须改变心态
原地踏步,固步自封,你永远走不出生活的牢笼。要改变你的人生,你必须改变你的心态;要改变你的心态,始于驱除对投资风险的恐惧感。
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为营是应该的。但船头怕贼,船尾怕鬼,亦终非善策。
折衷之法,是面对风险、减低风险。通过谨慎的探索,缜密的思考,不断累积而来的经验,再加上以常识、常理判断,将风险减低到最低水平,是我们从事投资的人秉持的原则。
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你们身为职场新鲜人,对于股票投资,可能已听得多了,而所听到的,以消极的言谈居多,这成为你跨向投资的绊脚石。
问题是:要学习游泳,唯一的方法是跳进游泳池。在陆地上无论你读了多少本《游泳指南》,都不可能学会游泳。
驱除恐惧感
但是,如果你忘记了不会游泳就跳进水中,你是会被溺毙的。
有了这个概念,你在下水之前要做一些热身动作。
第一个热身动作,还不是做功课,而是驱除恐惧感。
要驱除恐惧感,首先要对股票有正确的认识。
对许多事,我们不敢尝试,是因为不认识。若认识了,就觉得 “不过如此,何惧之有”?
第二个热身动作,是信心。对股票毫无认识的人,误认为股票是属于上层阶级的玩意,不属于收入不丰的上班族,这是最大的误解。其实,刚好相反,股票和股票市场,原本就是为普罗大众而发明及产生的。
数百年前,人们就发现,大部分农民、工人、办公室职员,手头略有积蓄,却苦于没有投资管道,于是懂得做生意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收集这些游资从事生意,赚到钱后按出资比例摊分,这就是股票和股市诞生的原意。
可见股票其实是为普通人,而不是为特权阶级而设的,这个基本效能,至今不变。
所以,股票、股市为你而设,不善加利用,殊为可惜。
买股忌投机
第三个热身动作,才是养成正确的态度,那就是:股票是用来投资而不是用来投机的。数百年的经验证明,绝大部分藉股市致富的,都是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投机致富的,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开始就抱着快速致富的态度投身股市,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开始,因为你的下场将是悲惨的。
做了以上三个热身动作,你就可以进入累积知识和完善技术的层面。
累积知识双管齐下
累积知识分为两方面,可以双管齐下:
第一步是认识一些常用的术语和名词,并且要有彻底的了解,这样,你才有能力阅读有关投资理论和上市公司年报的能力。
隔行如隔山。身为上班族的你对于别的行业的生意,肯定很陌生,而阅读有关行业和公司的资料,是最简捷的方法。
许多人不知道,大马股票交易所的网站www.bursamalaysia.com提供了许多投资者所需的基本知识,例如术语的解释、季报、年报及公司分析,而且都是免费的,只是大家未加利用,委实可惜。
第二步是到了进场的时候了。在陆地上是学不会游泳的,不进场投资,永远在场外徘徊,你不会进步。投资是有经验才能做好的。不买进股票与你无关,你不会有深切的认识,理由是跌价了,你没有切肤之痛,上升了,你没有胜利的欢愉,因为你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
股票投资的风险不会比做生意的风险高,因上市公司都是商界的佼佼者,比私人公司的成功率高出不知多少倍。只要坚持低价买好股,长期投资的原则,要赚钱并不难。
钱要自己赚
拙作《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中的“冷眼方程式”,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拟出的,而且曾经在股市实战中长期考验,证明可用。我敢说:若你能掌握此方程式,必能做到胜多败少。
冷眼方程式:反向+成长+时间=财富。
记住:钱是要你自己去赚的,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责任。我所认识的成功投资者,都是下苦功长期研究,又不断思考的投资人。股票投资的成功,来自九十九分努力,加上一分的运气。
股票投资是需要不断求进步,才有可能成功的。许多人在股市中泡了二、三十年,时间是够长了,但是由于没有学习,其实是在原地踏步,跟股市初哥没有多大分别。
实战取教训
在人生中,不学习的人,到老时未必比年轻更有智慧。同样的,在股市中,不学习的老将,未必比初哥更聪明。
股票投资是绝对可以学习的,但你必须有耐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揣摩,不断的阅读,从实战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完善你的战术。
在温室中的花草是不会长大的,唯有暴露在阳光下,不断地吸收土地里的养分,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树,才能长成擎天巨木,唯有凌驾众木,才有可能欣赏到天边艳丽的彩虹。
今天就开始投资,从小做起。
这粒种子,也许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记住,所有大树,都是由芝麻般大的种子长成的。
凡是投资皆有风险。风险意味着损失,怕损失,不敢轻举妄动,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故上班族对投资,战战兢兢,心怀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不投资,钱不可能增长。就好像不敢向前跨,你不可能向前迈进那样。
须改变心态
原地踏步,固步自封,你永远走不出生活的牢笼。要改变你的人生,你必须改变你的心态;要改变你的心态,始于驱除对投资风险的恐惧感。
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为营是应该的。但船头怕贼,船尾怕鬼,亦终非善策。
折衷之法,是面对风险、减低风险。通过谨慎的探索,缜密的思考,不断累积而来的经验,再加上以常识、常理判断,将风险减低到最低水平,是我们从事投资的人秉持的原则。
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你们身为职场新鲜人,对于股票投资,可能已听得多了,而所听到的,以消极的言谈居多,这成为你跨向投资的绊脚石。
问题是:要学习游泳,唯一的方法是跳进游泳池。在陆地上无论你读了多少本《游泳指南》,都不可能学会游泳。
驱除恐惧感
但是,如果你忘记了不会游泳就跳进水中,你是会被溺毙的。
有了这个概念,你在下水之前要做一些热身动作。
第一个热身动作,还不是做功课,而是驱除恐惧感。
要驱除恐惧感,首先要对股票有正确的认识。
对许多事,我们不敢尝试,是因为不认识。若认识了,就觉得 “不过如此,何惧之有”?
第二个热身动作,是信心。对股票毫无认识的人,误认为股票是属于上层阶级的玩意,不属于收入不丰的上班族,这是最大的误解。其实,刚好相反,股票和股票市场,原本就是为普罗大众而发明及产生的。
数百年前,人们就发现,大部分农民、工人、办公室职员,手头略有积蓄,却苦于没有投资管道,于是懂得做生意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收集这些游资从事生意,赚到钱后按出资比例摊分,这就是股票和股市诞生的原意。
可见股票其实是为普通人,而不是为特权阶级而设的,这个基本效能,至今不变。
所以,股票、股市为你而设,不善加利用,殊为可惜。
买股忌投机
第三个热身动作,才是养成正确的态度,那就是:股票是用来投资而不是用来投机的。数百年的经验证明,绝大部分藉股市致富的,都是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投机致富的,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
如果你开始就抱着快速致富的态度投身股市,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开始,因为你的下场将是悲惨的。
做了以上三个热身动作,你就可以进入累积知识和完善技术的层面。
累积知识双管齐下
累积知识分为两方面,可以双管齐下:
第一步是认识一些常用的术语和名词,并且要有彻底的了解,这样,你才有能力阅读有关投资理论和上市公司年报的能力。
隔行如隔山。身为上班族的你对于别的行业的生意,肯定很陌生,而阅读有关行业和公司的资料,是最简捷的方法。
许多人不知道,大马股票交易所的网站www.bursamalaysia.com提供了许多投资者所需的基本知识,例如术语的解释、季报、年报及公司分析,而且都是免费的,只是大家未加利用,委实可惜。
第二步是到了进场的时候了。在陆地上是学不会游泳的,不进场投资,永远在场外徘徊,你不会进步。投资是有经验才能做好的。不买进股票与你无关,你不会有深切的认识,理由是跌价了,你没有切肤之痛,上升了,你没有胜利的欢愉,因为你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
股票投资的风险不会比做生意的风险高,因上市公司都是商界的佼佼者,比私人公司的成功率高出不知多少倍。只要坚持低价买好股,长期投资的原则,要赚钱并不难。
钱要自己赚
拙作《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中的“冷眼方程式”,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拟出的,而且曾经在股市实战中长期考验,证明可用。我敢说:若你能掌握此方程式,必能做到胜多败少。
冷眼方程式:反向+成长+时间=财富。
记住:钱是要你自己去赚的,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责任。我所认识的成功投资者,都是下苦功长期研究,又不断思考的投资人。股票投资的成功,来自九十九分努力,加上一分的运气。
股票投资是需要不断求进步,才有可能成功的。许多人在股市中泡了二、三十年,时间是够长了,但是由于没有学习,其实是在原地踏步,跟股市初哥没有多大分别。
实战取教训
在人生中,不学习的人,到老时未必比年轻更有智慧。同样的,在股市中,不学习的老将,未必比初哥更聪明。
股票投资是绝对可以学习的,但你必须有耐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揣摩,不断的阅读,从实战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完善你的战术。
在温室中的花草是不会长大的,唯有暴露在阳光下,不断地吸收土地里的养分,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树,才能长成擎天巨木,唯有凌驾众木,才有可能欣赏到天边艳丽的彩虹。
今天就开始投资,从小做起。
这粒种子,也许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记住,所有大树,都是由芝麻般大的种子长成的。
股票是否超值判斷有妙法
目前,美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國家可以大量印鈔票,而不擔心通脹、不擔心貨幣貶值,這是美國國力的表現。因此,只要美國肯出手相助,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狙擊貨幣的行為。
1997年至 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時,美國袖手旁觀,導致亞洲新興國家慘不可言,一直到 1998年 10月,危機終於燒到美國,美國政府才出手解圍,亞洲金融風暴也就馬上消失。
今日的歐洲債務危機,如果美國願意出手,危機也可以藥到病除。今日,國際大鱷狙擊南歐諸國,目標就是歐元,只要美國政府主動出手買歐元,世界上有哪一個國際大鱷能與美國政府對抗?美國政府能大量地印美元來換取歐元,一方面穩定歐元,一方面增加歐元儲備,何樂而不為?
甚麼是價值投資法?價值投資的定義,就是當股價比你認為的價值低許多的時候,就入場買那隻股的方法。但是,你心中的價值如何衡量?衡量的方法很多,可以參考市盈率、參考每股資產淨值,也可以參考大股東願意支付的價格。
主席增持價可參考
1987年大股災後,我將手上幾乎輸光的僅餘 5萬元現金全部用來買長江實業( 001),買了 1萬股持有至今,每股價格 5元。當時買的理由是,那時候長實正準備供股,供股價約 10元,長實主席李嘉誠也答應供股。換言之,李嘉誠認為當時的長實每股值 10元,因此, 10元也就成為我心目中長實的價值,我以 5元買值 10元的股票,這就是我的價值投資法。
不久前,李嘉誠不斷地出手增持長實股票,買入價大約是 100元水平。因此,這個價也可以當成現時長實價值的一個客觀參考價格,你不妨自己定個折扣率,看看要打多少折才算是超值。
當然,打多少折才算便宜,則人人的標準不同。折扣率越大當然越好。不過,大折扣率只有在大股災、大熊市裏才會出現。
價值投資法是長線投資者一個最重要的原則。現在,李嘉誠已經為大家提供他心目中長實的價值是 100元。
1997年至 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開始時,美國袖手旁觀,導致亞洲新興國家慘不可言,一直到 1998年 10月,危機終於燒到美國,美國政府才出手解圍,亞洲金融風暴也就馬上消失。
今日的歐洲債務危機,如果美國願意出手,危機也可以藥到病除。今日,國際大鱷狙擊南歐諸國,目標就是歐元,只要美國政府主動出手買歐元,世界上有哪一個國際大鱷能與美國政府對抗?美國政府能大量地印美元來換取歐元,一方面穩定歐元,一方面增加歐元儲備,何樂而不為?
甚麼是價值投資法?價值投資的定義,就是當股價比你認為的價值低許多的時候,就入場買那隻股的方法。但是,你心中的價值如何衡量?衡量的方法很多,可以參考市盈率、參考每股資產淨值,也可以參考大股東願意支付的價格。
主席增持價可參考
1987年大股災後,我將手上幾乎輸光的僅餘 5萬元現金全部用來買長江實業( 001),買了 1萬股持有至今,每股價格 5元。當時買的理由是,那時候長實正準備供股,供股價約 10元,長實主席李嘉誠也答應供股。換言之,李嘉誠認為當時的長實每股值 10元,因此, 10元也就成為我心目中長實的價值,我以 5元買值 10元的股票,這就是我的價值投資法。
不久前,李嘉誠不斷地出手增持長實股票,買入價大約是 100元水平。因此,這個價也可以當成現時長實價值的一個客觀參考價格,你不妨自己定個折扣率,看看要打多少折才算是超值。
當然,打多少折才算便宜,則人人的標準不同。折扣率越大當然越好。不過,大折扣率只有在大股災、大熊市裏才會出現。
價值投資法是長線投資者一個最重要的原則。現在,李嘉誠已經為大家提供他心目中長實的價值是 100元。
分享集:让时间通胀为你创富(下)
对于长期把钱存在银行的上班族,是在做“慈善”,因为他们把钱低息借给别人去赚钱,使别人富起来,自己却永远在贫困中打滚——对别人慷慨,对自己残忍,唉!
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肯定多过房地产投资者。因为股票投资额可大可小,有更多人负担得起,而手续也比房地产更简单,对懂得投资的人来说,股市是一座金矿。
然而,大部分人都在股市亏钱。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
短线投资
第一:以赚快钱为出发点,没有让“时间”为你服务。在股市,时间的长短通常与盈亏成正比例。记得股票交易所曾在很久以前作过统计,一个经过谨慎选择的投资组合,持有三个月,大部分亏本;持有五年,盈亏参半;持有十年,没有一个人亏本(大概如此)。
问题是绝大部分股市中人都是短线投资者,长线投资者寥寥可数,难怪亏蚀的总是比赚钱的少。
第二:错误的选择,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合股做生意要有做生意的眼光,做生意的眼光是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才能得到的。
不幸的是大部分股票投资者都是上班族,对商业所知有限。上市公司,良莠不齐,一不小心,就会上了“贼船”,血本无归。
上班族要淌股市这一浑水,与其去学习猜测股市动向,不如培养看生意的眼光。不断的问:这种生意可以赚钱吗?公司组织健全吗?掌舵人有诚信吗?这种生意有可能持久吗?你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不是因为别人告诉你这只股票价格会起,而是因为这家公司营业和盈利会越来越好。
必须投资
如果选对股票,长期持有,收益不在地产之下。
“投资”不限于地产和股票。任何有利可图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但有一个原则:不了解,就不投资。
要了解,就要做功课。
上班族的一个通病,是把投资视为可有可无的事,不肯化时间和精神去研究和思考。做工当然要尽责,但是单靠做工,无法改善生活,也无法使你退休后的生活有保障。脱贫,必须投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让时间和通胀为你创富吧!
与其成为时间和通胀的受害者,不如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使你成为受益者。这个转变,其实只系于一念之间:投资还是不投资,只是一念之差,后果却有天壤之别!
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肯定多过房地产投资者。因为股票投资额可大可小,有更多人负担得起,而手续也比房地产更简单,对懂得投资的人来说,股市是一座金矿。
然而,大部分人都在股市亏钱。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
短线投资
第一:以赚快钱为出发点,没有让“时间”为你服务。在股市,时间的长短通常与盈亏成正比例。记得股票交易所曾在很久以前作过统计,一个经过谨慎选择的投资组合,持有三个月,大部分亏本;持有五年,盈亏参半;持有十年,没有一个人亏本(大概如此)。
问题是绝大部分股市中人都是短线投资者,长线投资者寥寥可数,难怪亏蚀的总是比赚钱的少。
第二:错误的选择,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合股做生意要有做生意的眼光,做生意的眼光是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才能得到的。
不幸的是大部分股票投资者都是上班族,对商业所知有限。上市公司,良莠不齐,一不小心,就会上了“贼船”,血本无归。
上班族要淌股市这一浑水,与其去学习猜测股市动向,不如培养看生意的眼光。不断的问:这种生意可以赚钱吗?公司组织健全吗?掌舵人有诚信吗?这种生意有可能持久吗?你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不是因为别人告诉你这只股票价格会起,而是因为这家公司营业和盈利会越来越好。
必须投资
如果选对股票,长期持有,收益不在地产之下。
“投资”不限于地产和股票。任何有利可图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但有一个原则:不了解,就不投资。
要了解,就要做功课。
上班族的一个通病,是把投资视为可有可无的事,不肯化时间和精神去研究和思考。做工当然要尽责,但是单靠做工,无法改善生活,也无法使你退休后的生活有保障。脱贫,必须投资,而且越早开始越好,让时间和通胀为你创富吧!
与其成为时间和通胀的受害者,不如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使你成为受益者。这个转变,其实只系于一念之间:投资还是不投资,只是一念之差,后果却有天壤之别!
分享集:让时间通胀为你创富(上)
你是一名上班族,就好像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完成学业后就投身职场,过着朝九暮五的生活。在职场拼搏了几年,现在月入四、五千令吉,表面上看起来,收入不错,但生活在大城市中,生活费高昂,你每月还要供车供屋,月尾算一算,所剩无几。现在又有了两个孩子,他们将来的教育费,不是个小数目,不是那么容易应付。至于将来的退休生活,就更不敢去想了。夜深人静,想起这些,难免忧心忡忡,一种无力感挥之不去。
固定开支无法避免
于是你开始“节流”,但是你发现许多固定的开支无法避免,惟有从可以避免的部分下手,这样就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一些乐趣,于是又于心不忍,感到内疚。左思右想,“节流”既非善策,惟一的办法只剩“开源”。
做兼职或得不偿失
“开源”首先想到的是兼职,但困难重重。你所做的,是全职工作,公司根本不允许你兼职,以免分心。你如果要赚外快,例如兼做产业经纪,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成为精神上的一种负担;其次是任何职业都要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有特出的表现。你希望将来有迁升的机会,工作一向很卖力,在做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早已精疲力倦,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兼职,若勉强去做,长期透支精力,健康肯定受损,甚至会未老先衰,做兼职可能得不偿失,看来此路不通。
通胀无形日夜压迫
改行做生意的念头,曾在你的脑海中出现过,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你发现:
第一,你必须有固定的收入,以维持家计。做生意,尤其是在初期,可能没有收入,家里的开支,尤其是固定开支,没有了着落,你心里没有安全感,不敢贸然从事。
第二,做生意,要资本。大生意,资本多,你负担不起。资本小的小生意,收入可能反而不如你打工的薪金,根本不值得你去尝试。
第三,做生意,失败多过成功。你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成功的商家,失败的已消失在人海中。想到你失败后,妻子儿女都要跟着你受苦,你从商致富的雄心壮志,就消失于无形。
生活,就这样敷衍着过下去,多少的苦闷无法宣泄,多少的无奈,无法排解。
这时候,精彩的人生,只生活在童话世界中。
这是一个上班族的典型人生写照。我相信99%的上班族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过了一生,其中有些也许以“知足常乐”安慰自己,这与其说是自嘲,毋宁说是自欺。因为通货膨胀并不会因此而饶了你,它的无形魔手仍会日日夜夜地逼你而来,使你透不过气来,窒息的感觉,不会因“知足”而消除。
现实真的是很残酷。
你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上班族?你知道你为什么会陷入一个这样的窘境?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教我们要脚踏实地,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而获,是一个负面的词语。
我们在这个“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框框中兜圈子,不敢越雷池半步。
问题是你的一生,到底有多少分的精力,来容你付出?你的精力,有如甘蔗的汁,总有一天被榨干。你被榨到55岁时,剩下的渣滓,还有谁要?
如何摆脱生活桎梏
那么,上班族要怎样才能摆脱生活的桎梏?如何才能在挥别职场,迎来的不是茫茫晚景,而是解脱的欢愉?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打破“一分付出,一分收人”的思维框架,放弃以力拼搏的传统作风,学习“不劳而获”的赚钱模式。
学习智取不以力敌
学习以智取,不以力敌;学习怎样让别人为你赚钱,而不是“亲力亲为”赚钱。
提到“不劳而获”,我肯定有不少人会现出鄙夷的脸色。因为这与脚踏实地的训诲,大相迳庭。
但是,假如你换个名词,劝他们学习如何“投资”时,他的脸色就会平和下来,甚至还会微微地点头,因为这是他可以下咽的概念。
其实,“投资”也只不过是“不劳而获”的别名。
你的朋友,三十年前在吉隆坡的盂沙区,以1万令吉买进一间单层排屋,实际上只付出3000令吉,接下来以租金摊还。今天,这间单层排屋叫价50万令吉,3000令吉变50万令吉,他根本没有付出劳力。
十年前,当我还在职场时,我替我服务的公司以700万令吉买进八打灵的一段地皮,在成交后,我问卖地的老头子,他在五十年前以多少钱买进该段地皮?他想了很久才回答:“好像是4000令吉。”
这又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典型例子。实际上,该老头子在那段土地上免费住了五十年,所以是比“不劳而获”更甚。
我有个在新加坡的同学,是个领取“终身服务奖”的上班族,生平对房地产情有独钟。在六、七十年代以每间数万元买下几间有地排屋,现在身家千万元,晚年悠游自在。
另一个印度朋友的父亲,八十多岁,在园丘担任督工时,持续不断的购买他所任职的种植公司股票,现在市值不菲,靠股息度晚年。
这些人的财富,都不是靠劳力赚的,而是两种力量促成。
第一:是时间。许多人不能深切体会“时间就是金钱”的精义。实际上,时间是创富高手,但时间只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创富:
(1)越来越稀有的资产;
(2)收入与时俱增的投资。
土地、古董、艺术品、股票,都具备其中之一,两种情况都没有资产或投资,不但不能创富,反而日益贬值,汽车就是典型例子。
第二是通货膨胀。这是穷人的死敌,却富人的朋友。通胀使穷人越穷,富者越富。从社会及人类福祉的角度看,通胀是可怕的恶魔,使穷人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所有政府的噩梦,是该诅咒的。
但是,对于善于投资者来说,通胀为他们创造无限的财富,数以万计的屋主,手握千万令吉蓝筹般的股东,都是最好的明证。
固定开支无法避免
于是你开始“节流”,但是你发现许多固定的开支无法避免,惟有从可以避免的部分下手,这样就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一些乐趣,于是又于心不忍,感到内疚。左思右想,“节流”既非善策,惟一的办法只剩“开源”。
做兼职或得不偿失
“开源”首先想到的是兼职,但困难重重。你所做的,是全职工作,公司根本不允许你兼职,以免分心。你如果要赚外快,例如兼做产业经纪,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成为精神上的一种负担;其次是任何职业都要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有特出的表现。你希望将来有迁升的机会,工作一向很卖力,在做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早已精疲力倦,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兼职,若勉强去做,长期透支精力,健康肯定受损,甚至会未老先衰,做兼职可能得不偿失,看来此路不通。
通胀无形日夜压迫
改行做生意的念头,曾在你的脑海中出现过,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你发现:
第一,你必须有固定的收入,以维持家计。做生意,尤其是在初期,可能没有收入,家里的开支,尤其是固定开支,没有了着落,你心里没有安全感,不敢贸然从事。
第二,做生意,要资本。大生意,资本多,你负担不起。资本小的小生意,收入可能反而不如你打工的薪金,根本不值得你去尝试。
第三,做生意,失败多过成功。你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成功的商家,失败的已消失在人海中。想到你失败后,妻子儿女都要跟着你受苦,你从商致富的雄心壮志,就消失于无形。
生活,就这样敷衍着过下去,多少的苦闷无法宣泄,多少的无奈,无法排解。
这时候,精彩的人生,只生活在童话世界中。
这是一个上班族的典型人生写照。我相信99%的上班族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过了一生,其中有些也许以“知足常乐”安慰自己,这与其说是自嘲,毋宁说是自欺。因为通货膨胀并不会因此而饶了你,它的无形魔手仍会日日夜夜地逼你而来,使你透不过气来,窒息的感觉,不会因“知足”而消除。
现实真的是很残酷。
你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上班族?你知道你为什么会陷入一个这样的窘境?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教我们要脚踏实地,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劳而获,是一个负面的词语。
我们在这个“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框框中兜圈子,不敢越雷池半步。
问题是你的一生,到底有多少分的精力,来容你付出?你的精力,有如甘蔗的汁,总有一天被榨干。你被榨到55岁时,剩下的渣滓,还有谁要?
如何摆脱生活桎梏
那么,上班族要怎样才能摆脱生活的桎梏?如何才能在挥别职场,迎来的不是茫茫晚景,而是解脱的欢愉?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打破“一分付出,一分收人”的思维框架,放弃以力拼搏的传统作风,学习“不劳而获”的赚钱模式。
学习智取不以力敌
学习以智取,不以力敌;学习怎样让别人为你赚钱,而不是“亲力亲为”赚钱。
提到“不劳而获”,我肯定有不少人会现出鄙夷的脸色。因为这与脚踏实地的训诲,大相迳庭。
但是,假如你换个名词,劝他们学习如何“投资”时,他的脸色就会平和下来,甚至还会微微地点头,因为这是他可以下咽的概念。
其实,“投资”也只不过是“不劳而获”的别名。
你的朋友,三十年前在吉隆坡的盂沙区,以1万令吉买进一间单层排屋,实际上只付出3000令吉,接下来以租金摊还。今天,这间单层排屋叫价50万令吉,3000令吉变50万令吉,他根本没有付出劳力。
十年前,当我还在职场时,我替我服务的公司以700万令吉买进八打灵的一段地皮,在成交后,我问卖地的老头子,他在五十年前以多少钱买进该段地皮?他想了很久才回答:“好像是4000令吉。”
这又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典型例子。实际上,该老头子在那段土地上免费住了五十年,所以是比“不劳而获”更甚。
我有个在新加坡的同学,是个领取“终身服务奖”的上班族,生平对房地产情有独钟。在六、七十年代以每间数万元买下几间有地排屋,现在身家千万元,晚年悠游自在。
另一个印度朋友的父亲,八十多岁,在园丘担任督工时,持续不断的购买他所任职的种植公司股票,现在市值不菲,靠股息度晚年。
这些人的财富,都不是靠劳力赚的,而是两种力量促成。
第一:是时间。许多人不能深切体会“时间就是金钱”的精义。实际上,时间是创富高手,但时间只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创富:
(1)越来越稀有的资产;
(2)收入与时俱增的投资。
土地、古董、艺术品、股票,都具备其中之一,两种情况都没有资产或投资,不但不能创富,反而日益贬值,汽车就是典型例子。
第二是通货膨胀。这是穷人的死敌,却富人的朋友。通胀使穷人越穷,富者越富。从社会及人类福祉的角度看,通胀是可怕的恶魔,使穷人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所有政府的噩梦,是该诅咒的。
但是,对于善于投资者来说,通胀为他们创造无限的财富,数以万计的屋主,手握千万令吉蓝筹般的股东,都是最好的明证。
Thursday, May 13, 2010
落足重藥 仍未治本
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歐洲多國最初愛理不理,想不到會出現火燒連環船的情況。歐元區其他財赤嚴重及負債沉重的周邊國家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均已被波及,縱使歐盟與國基會最終達成協議,向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的緊急貸款,但仍無法撲熄越燒越烈的火頭。
火頭正由單一國家蔓延至歐元區,更逐漸擴大燃燒範圍至全球。上周美股道指和納指別下跌5.7%和8.0%,其中一個原因還可說是懷疑錯盤事件拖累,但歐洲三雄同樣暴挫,具代表性的歐股指數Europe Stroxx 600跌幅達8.8%,乃18個月最大,而MSCI環球指數亦跌至3個月新低。反映恐慌程度的波動指數VIX上周幾乎倍升,乃雷曼出事以來所僅見,而美國10年指標孳息驟跌至3.43厘收市,單周下跌23基點,以及金價觸及1214.9美元,逼近紀錄高位,在在反映市場避險情緒高漲。
眼見形勢危急,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致電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統薩爾科齊,要求果斷處理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德國下議院上周五匆匆通過向希臘撥款224億歐元,歐元區15國為希臘提供的800億歐元貸款,至此全開緣燈,但不得民心的援助法案通過,代價是默克爾的基督民主黨於北威州地區選舉中落敗,失去上議院的控制權。而國基會亦於周日正式通過向希臘貸款300億歐元,首批貸款會在本周中發放。
希臘有望及時取得貸款,應付5月19日到期的85億債務,但歐洲銀行持有希臘的國債僅1931億,持有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債券分別多達2405億和8323億,歐盟有必要多做功夫,阻截火頭蔓延。歐盟周日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連串救亡行動,最重要的措施是設立7500億歐元的基金,穩定歐元。當中4400億為擔保信貸,600億來自歐盟預算,由歐盟透過發債籌集,餘下的2500則由國基會提供。其後歐洲央行不惜打倒昨日的我,表示會在二手市場購買歐元區國債和企債,同時重新啟動放水機制,向有需要的銀行供應無限量的3個月和6個月低息資金,另一邊廂的美國聯儲局亦宣布,透過貨幣掉期再度向歐英瑞加等國家提供所需美元。
歐美多項早前用來救市的機制,本已因危機紓緩而逐步淡出,這些退市行動如今卻又被迫重新啟動,主要是看到危機死灰復燃,經濟有陷入雙底衰退的風險。歐洲央行上周四會後才說過沒有討論購買歐元區國債問題,如今卻出爾反爾,加上之前聲稱不會為單一國家度身定做政策,最終卻為希臘而不惜開緣燈把可接受的抵押品降至垃圾級別,可說是信譽掃地。
冠一很早前已警告環球經濟有機會出現雙底衰退,亦指希臘問題不易解決,歐盟今次所落重藥是治標不治本,從金融市的反應評估,危機確實已短暫紓緩,但仍須提防有隨時翻發的風險。
火頭正由單一國家蔓延至歐元區,更逐漸擴大燃燒範圍至全球。上周美股道指和納指別下跌5.7%和8.0%,其中一個原因還可說是懷疑錯盤事件拖累,但歐洲三雄同樣暴挫,具代表性的歐股指數Europe Stroxx 600跌幅達8.8%,乃18個月最大,而MSCI環球指數亦跌至3個月新低。反映恐慌程度的波動指數VIX上周幾乎倍升,乃雷曼出事以來所僅見,而美國10年指標孳息驟跌至3.43厘收市,單周下跌23基點,以及金價觸及1214.9美元,逼近紀錄高位,在在反映市場避險情緒高漲。
眼見形勢危急,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致電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統薩爾科齊,要求果斷處理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德國下議院上周五匆匆通過向希臘撥款224億歐元,歐元區15國為希臘提供的800億歐元貸款,至此全開緣燈,但不得民心的援助法案通過,代價是默克爾的基督民主黨於北威州地區選舉中落敗,失去上議院的控制權。而國基會亦於周日正式通過向希臘貸款300億歐元,首批貸款會在本周中發放。
希臘有望及時取得貸款,應付5月19日到期的85億債務,但歐洲銀行持有希臘的國債僅1931億,持有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債券分別多達2405億和8323億,歐盟有必要多做功夫,阻截火頭蔓延。歐盟周日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連串救亡行動,最重要的措施是設立7500億歐元的基金,穩定歐元。當中4400億為擔保信貸,600億來自歐盟預算,由歐盟透過發債籌集,餘下的2500則由國基會提供。其後歐洲央行不惜打倒昨日的我,表示會在二手市場購買歐元區國債和企債,同時重新啟動放水機制,向有需要的銀行供應無限量的3個月和6個月低息資金,另一邊廂的美國聯儲局亦宣布,透過貨幣掉期再度向歐英瑞加等國家提供所需美元。
歐美多項早前用來救市的機制,本已因危機紓緩而逐步淡出,這些退市行動如今卻又被迫重新啟動,主要是看到危機死灰復燃,經濟有陷入雙底衰退的風險。歐洲央行上周四會後才說過沒有討論購買歐元區國債問題,如今卻出爾反爾,加上之前聲稱不會為單一國家度身定做政策,最終卻為希臘而不惜開緣燈把可接受的抵押品降至垃圾級別,可說是信譽掃地。
冠一很早前已警告環球經濟有機會出現雙底衰退,亦指希臘問題不易解決,歐盟今次所落重藥是治標不治本,從金融市的反應評估,危機確實已短暫紓緩,但仍須提防有隨時翻發的風險。
入貨好時機
恒生指數回落至約二萬點水平,這未必是最低點,但肯定算平,現時入貨,應該不易輸錢。
現在瞓身入市可能言之尚早,惟肯定是輕嘗淺酌的好時機。股市在不久前才大起大落,故我不認為它會在短時間內再次大升,但我預期價格會漸趨穩定,接着展開升勢,時間可能長達六年,中間雖有起伏,惟最終也會一浪高於一浪。
讓我舉例說明,在七三至七五年,恒指曾暴瀉九成,由一千八百點暴跌至一百八十點,其後花了七年,才能收復失地;八一至八四年,戴卓爾夫人宣布香港回歸中國,香港出現移民潮,不過港股一直穩步上揚,其後經歷八七股災,九十年代初期又遇到回歸後前途危機,股市在九五至九六年跌剩一半,亦能極速回升,在○六年之前,一直維持在六千至一萬八千點水平。而○七至○八年,股市瘋狂地飆上三萬二千點,然後再跌至約一萬點,跌幅達七成,刻下已經回復,在二萬點水平徘徊。
我相信恒指在未來四、五年,將介乎一萬八千點至三萬二千點之間,之後它會像氣球一樣,被刺穿然後爆破。
現在是重整投資組合的好時機,因為我認為下一個牛市將由此開始,所以我要決定組合中那些股票的增長潛力較強,然後集中火力,乘風向前,以獲得最佳回報。
現在瞓身入市可能言之尚早,惟肯定是輕嘗淺酌的好時機。股市在不久前才大起大落,故我不認為它會在短時間內再次大升,但我預期價格會漸趨穩定,接着展開升勢,時間可能長達六年,中間雖有起伏,惟最終也會一浪高於一浪。
讓我舉例說明,在七三至七五年,恒指曾暴瀉九成,由一千八百點暴跌至一百八十點,其後花了七年,才能收復失地;八一至八四年,戴卓爾夫人宣布香港回歸中國,香港出現移民潮,不過港股一直穩步上揚,其後經歷八七股災,九十年代初期又遇到回歸後前途危機,股市在九五至九六年跌剩一半,亦能極速回升,在○六年之前,一直維持在六千至一萬八千點水平。而○七至○八年,股市瘋狂地飆上三萬二千點,然後再跌至約一萬點,跌幅達七成,刻下已經回復,在二萬點水平徘徊。
我相信恒指在未來四、五年,將介乎一萬八千點至三萬二千點之間,之後它會像氣球一樣,被刺穿然後爆破。
現在是重整投資組合的好時機,因為我認為下一個牛市將由此開始,所以我要決定組合中那些股票的增長潛力較強,然後集中火力,乘風向前,以獲得最佳回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