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有钱人,是许多人共同的梦想,但是用什么方式有钱起来,却是充满着争议。
有人追求“暴富”,有人追求“慢牛”。今天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则是用一种充满艺术化的游戏精神实现了个人财富目标的超越。他的富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在约见采访他的期间,上证指数从3000点涨到了4000点,从一个震荡阶段来到了另一个忐忑时点,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却心如止水古井不波。
认识这位理财“庖丁”是很偶然又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从《理财周刊》创刊以来,除了第一期试刊号,我收集了所有的杂志,我非常喜欢这本杂志,对它的感情已经像个老朋友了。”李鸿儒(化名)说,“我觉得国内的理财类读物里,贵刊的风格最得我心,你们不是一味叫人去冒险,去追求暴富,你们对时间、对复利、对风险规避的主张是正确的理财态度。我也曾几次想提笔给你们写信讲点自己的感悟,但是原来的工作实在太忙,以后说不定会尝试一下。”
李鸿儒今年整60岁,原先的工作是某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他的理财故事贯穿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各个时代,他的理财观念则是兼具保守和前卫的各种特质,这种特征让他在这20多年来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富的高增长,更成功地在每一次市场危机到来前飘然离场,丝毫没有受到损伤。
称他为“游刃有余,技近乎道”,也不为过。
二、邮市起步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要说赚大钱,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见过能赚钱的人多了。我在财富的态度上其实很平和,很保守,很厌恶风险,很墨守成规。在3000点以上,我就没买过A股了,我在所有的投资市场中都严格遵守价值为王的信条,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邮币卡、古玩收藏、外汇等等。我最喜欢的交易不是利润最高的,而是无风险的套利,并且能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李鸿儒开场便道出了他的理财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李鸿儒结束插队落户生涯,从江西回到上海,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他说:“我的所有财产是150元现金,一副铺板,两个木箱,在上海没有房产。当时也不懂什么是理财,但是有一个从小就牢记的做人信条‘艺多不压身’。所以,对所有令我好奇的东西都拼命地学习和尝试。”
李当时的工资是36元,为了应付生计,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兼职打工”。到一些专科学校教授“财务管理”等课程。“效益不错,每星期上3节课,每节给8元钱,一周24元,一月近百元,当时相当于一个正教授的效益。”他高兴地回忆起往事。
每周24元的“外财”并没有全部用于生活,李鸿儒从小就对邮票感兴趣,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现金投入到了集邮中去。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几个有规模的自发形成的邮市里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人民大道、南京东路、肇家浜路……这个市场培育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间投资者”。
李鸿儒说:“我不客气地讲,80年代的邮市里,我是个有名气的人,外号四眼。上个月我在一家饭店吃饭,迎面过来个人非常面熟,但彼此不认识,后来叫老板介绍,原来对方也是邮市里曾经的名人,外号叫大头,大家当时三天两头能见面,但是居然都只知外号不知姓名。”
头几年,“四眼”对邮市的态度还仅仅是“只买不卖”,因为他把这当兴趣爱好,并不希望从中赚什么钱,最大的乐趣是“配套头”,即通过长时间地淘宝,把散落的成套邮票再依次配齐。况且那时候邮市的波动和成交量也很小,大家都没什么资金,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1987年,家里想买一台电冰箱,远东牌的双门,要600多元,没现金,怎么办,我只好第一次去卖邮票。但是我当时想好了,真正有价值的邮票决不卖,只把不是很有收藏价值的JT票都卖了,换回500元,然后向同事借了100多元,买了电冰箱。”李鸿儒说,“这件事还有个教育意义是我的另一个同事本来也想买,也是差了100多元,他想再攒一年钱再买,结果等他攒到了600多元,冰箱的价格已经涨到了800元左右。我当时一下子想通了很多问题,通货膨胀是什么,人不理财投资的后果多可怕,都明白了,还有就是明白了只要能获得确定的回报,贷款投资是很合算的事情。”
1988年,李已经荣升那个金融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同时他也踏入了“投机倒把者”的领地。
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李鸿儒都会出现在肇家浜街心花园邮市,在地上铺几张报纸,买进或卖出邮票和钱币等收藏物。
“后来闹了个大笑话。”他说,“有天刚摆下摊,城管来冲了,我赶紧拎了报纸就跑,没想到当天还有电视台埋伏着,把画面拍下来播出了,晚上我的领导就打电话到家来,训斥我有损形象。从此我只好不再摆摊了,都通过二道贩子出货,让他们从中赚个差价。需要强调的是,我买进卖出从来不是为了投机赚大钱,我主要还是在配套头,在享受其中乐趣,我最反感的就是那种成封成封买卖邮票的人,他们根本不欣赏邮票的美,他们纯粹是在倒卖。”
如此经历几乎有10年。1997年是中国邮币卡市场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年,那年的邮币卡热潮几乎已经成为“绝响”。1997年春节过后,包括邮票、磁卡、金银币、邮资片在内的所有品种几乎都在每天、每小时地创出新高,不少品种在短短两个月内的涨幅超过6000%!当时邮市里的人们,要炫耀自己的身价,不说“我有多少钱”,而是说“我有多少梅兰芳、猴子或黄山”。那时真是钱好赚,筹码难吸。
1997年3月,上海卢工邮市人丁最兴旺的时候,门票限量发行,晚一点去的人就无法进场了。眼看着里面大把的热钱没办法捞,住在附近的退休老头老太找到了赚钱的机会:清早起床赶赴邮市买票,进场就找个面熟的摊主随便买个几百块钱的邮票;等日渐中午,门票告罄的时候,出门兜售。门外饥渴难耐的人群往往把这些货一扫而空。一个早晨也能净赚数十上百,噱称“剥地皮”。今天有人说股市如何热,若跟1997年初的邮市比,恐怕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正是在这种异常的气氛中,李鸿儒做出了一个异常的决定:“全线撤离邮市。”
“这种决定不是突然的灵感,而是来自对这个市场的长久的观察和摸索。”他平静地说,“我经历过邮市历史上的几次大起大落,并且作为一个长期收集者,我清楚每个邮票品种的价值所在,这一点是那些热衷投机炒作整封进出的投机客所不擅长的,他们对价格的判断依据不是收藏价值而是别人怎么看,而我从来不是把邮票当炒作标的,所以只对真实价值有兴趣。我深切地感觉到,除了极少数品种外,几乎所有邮币卡的价格都严重背离了价值,所以我决定清仓。”
但是这次清仓行动,李鸿儒并没有卖到一张邮票不剩。
他说:“我把所有的JT票、纪特票、小型张都清仓了,仅文革票就抛出去两部半,幸运地是抛售价基本都在历史高位上。不过我没有卖掉清朝、民国期间的邮票,还有就是错体票。因为我觉得这些邮票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价值,它们有历史意义,能经得起国际通行的邮票价值衡量标准来检验,而不是被中国特有的一时一地的标准炒作起来的,这种价值投资是能够被时间认同的,具有连文革票都不具备的严格的内含价值。日后邮票价格低迷的时候,我甚至还吃进了自己喜欢的清票等品种。”
在以疯狂投机著称的邮市,李鸿儒居然严守着“价值投资”理念并逃顶成功,岂不近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了。
三、股市套利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
讲李鸿儒在股市里的故事,则要把时间倒回到1992年。
“我从来不敢讲自己在股市里算成功的,我给自己的股市经历下的判断是:抄过大底,没抓住过大牛;虽然没有赚过大钱,但也从来没被套牢。”他悠然地说。
一个典型的例子能说明李的态度,那就是认购证事件。
他说:“认购证30元一张,上市就是至少6000元的价值,但是我一张没买,非但自己没买,还到处力劝别人不要买,为什么,因为我觉得那是投机赌博,赌博即使能发财我也坚决不做。”
李鸿儒也很少参与二级市场的买卖,他更喜欢的是寻找一级和一级半市场里的机会。
“第一次介入这个市场是兴业房产的国家股转配股,当时要先领票,自己跑去排队,拿到了票子,要付4000元,但是家里没现金,只有邮票,卖了一部分JT票,凑足钱买了股票,上市就赚了2万元,觉得这个套利机会不错,于是开始较大规模地参加。”他说。
从那以后,李鸿儒主要收国家股转配股,也间或地收过一些内部职工股,当时2元一股收购的中华企业至今还没抛,还有一些至今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的原始股在手里。
但是很快,国家下了禁令,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不准个人买卖。“我当天就退出了这两个市场。”他果断地说,“我有个很原则性的信条,坚决不做国家不允许的事情,因为那样的后果不可测,也许把多年经营的成果全部付出去了。你看有多少福布斯榜上的富豪都是贪过头进去的,而且我所在的单位的这个位置,要求我必须把得住自己,想行贿我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如果我贪,今天你肯定不会在这里见到我,要么已经进去了,要么就是远走高飞了。”
2001年A股市场崩盘,李鸿儒因为根本就没有参与那波行情而丝毫无损。
后来,随着李积累了不少外汇(来源下文再交待),他敏锐地认识到A股和H股巨大的价差存在着很大的套利空间,而风险极低的套利行为正是他所热衷的。那阵子青岛啤酒的A股价格超过10元人民币,而H股仅有1.5港币,凡是相信中国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者,都应该相信这中间蕴藏着极大的机会。
除了H股,李鸿儒还长期持有了一些汇丰控股的股票。“这是出于对冲中国经济波动风险的考虑,至今这些股票我还拿在手里没动过。”他说。
记者请李鸿儒判断一下近阶段的A股市场走势,他一笑说:“判断指数高低不是我所擅长的,你们杂志上不是有专门干这个的专家的专栏吗,这些难度太大的事情还是留给他们去参与,我早在1个月前就把仓位的一多半空出来了,现在正在投资一些H股品种,我觉得随着大量香港上市的公司回归A股市场,新的套利机会产生了。”
他认为,当前H股最有机会的品种不是那些有A股的H股公司,因为它们的两地价差存在多时,可以说已经被市场潜在地“接受”了,而中移 动、电信、中石油等仅有H股没有A股的公司却因为必然会发行A股而存在着潜在的机会。因为其A股的发行价格很大概率会高于H股公司,相关的保荐人、承销商等又是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投行,它们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带动H股价格上行的空间和机会巨大。
采访完李鸿儒后的短短几天内,H股果然有了可观的涨幅。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投资境界令人感佩。
四、楼市食租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游走于各个投资市场间的李鸿儒,“仓位”最重的还是在房地产市场。并且在房产上的投资带给他的是稳定可观的现金流。
1998年,他开始考虑在房地产市场上投资,“那时上海市政府鼓励市民买房,能退税,而我虽然有自住房,但正有税务这方面的需求,于是开始考虑投资房产。”
李鸿儒看中的是位于上海西郊的一个花园别墅项目。
“我当时已经去过不少国家,也看了一些发达国家房产购置方面的经验介绍文章,所以很看好这个楼盘。”他说,“首先,它离市中心15到20公里之间,是最佳的距离。其次,它是低密度住宅,房型很国际化,花园很大,安全性好。最后,当时的高架虽然还没造好,但是报纸上已经说了会一直通到虹桥机场,所以一定会从这个楼盘的南边不远处通过,开车15分钟就可以到市中心,具有很大潜力。”
在这个地段和楼盘的判断基础上,李做了一个投资价值分析。他看中的那套房160平方米,是叠加式的,售价42万元人民币,算上比较好的装修费用15万元,总价57万元左右,如果贷款15万元,每年利息支出1万元出头,与退税所得相当。因此,排除利息和退税因素后,只要年租金超过5.7万元人民币,就能达到10%的年收益。
经过周密计算,他决定贷款15万元买下这套房自住,并将自己原来在徐汇区的公寓住宅出租,每月5000元租金,年收益6万元,收益率略高于10%。
不久,李鸿儒对房屋出租获益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把目标瞄准在了上海居住的欧美人士。这种判断出于两点考量。首先是当时的宏观形势,不少国家领导都明确提出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将来有至少20万外国人会长年生活在上海;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开放不久,土地批租制度不为外国人了解(不像现在有《物权法》明确70年土地使用权后的归属问题),因此外国人要生活在上海,却只有少部分人愿意买房,只要让他们住的舒服,就有很大的租金空间。
在这个基础上,在西郊选择别墅型房产投资几乎成为李鸿儒当时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以更优厚的价格将房产租出去,还涉及到很多细节操作因素。
李鸿儒有些得意地说:“我是那个小区里第一个把房子租掉的人,也是同类房型中租期签约最长,租金也相对较高的人。同样的房子,有个装修公司老板才租出了我6成的价格,而且我的租约一签就是3年,租金是半年一付,通过周到服务,租约快到期时对方又续租了2年,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装修。李鸿儒对建筑装潢有着天然的爱好,他自言至今已经装修过不下8套房子,但是从来没觉得累,反而感觉乐趣无穷,而装修带花园的别墅更是乐中之乐。
“我去外国旅游或者公务活动,最喜欢看老外家里的装修,跟他们交流,可以说很多国家的装修习惯我都清楚。”李说,“比如德国人,手大人高,房间里的开关要最大个的,位置要偏高;比如法国人不太喜欢全白色的墙面,他们喜欢定制墙面颜色,我第二套房子的租客就喜欢绿色;还有更衣间一定要大,空间感觉特别私密;再比如说门,中国人觉得实木门肯定高档,但欧美人其实喜欢那种便宜的模压门,才100多元一扇,因为不用原木,环保;同样的,不是双层玻璃的窗户绝对难以得到认同,他们觉得不节能;其他比如说要有红酒插,要开放式厨房,都算基本习惯了。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对油漆的环保要求极高,我把所有的油漆罐头和发票保留着,谈租金时出示给他们看能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种细致的研究下,李鸿儒的第一套别墅装修才到一半就有个意大利人迫不及待地赶来了,“他觉得我设计的更衣间跟他故乡的完全一样,怕我把房子租给别人,当场给了半年的租金18000美元。”他说。
在投资成功的鼓舞下,2000年,李鸿儒又购入同一楼盘的一套更大的别墅,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总价107万元,算上按揭贷款利息成本和装修,总成本约160万元。这次租了每月4000美元的3年长单,随后又续约2年,5年里共收到了租金总计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如今,李鸿儒在这个楼盘里共拥有3套别墅,第三套房是2004年底买的,这次买的别墅面积300多平方米,价值400多万元。
这些房产投资给他带来了每年超过14万美元的现金流,他自己戏称:“我相当于雇了3个美国白领给我打工,不领工钱还不吃饭!”
不过,有着成功房产投资经验的李鸿儒却极端反对炒房。他说:“可能是我的多年工作经验,导致我只相信用收益法对资产进行估值,而非重置成本法。我和国际上很多大金融控股集团有交流,通行的收益法判断,100个月的租金总和能等于房价就是绝对安全的投资。炒房客在最风行的时候完全不顾投资价值规律,很多区域的房价给炒到了300甚至500个月的租金总和水平上,这完全要靠击鼓传花了,我觉得这样做太危险了。”
即使用于出租,李也坚持认为对租金不应有过高要求,而且应该努力服务好房客,力争签订长约。他说:“首先,欧美人对卫生要求极高,换住客往往意味着要把洁具、厨房用品、地毯等全换掉,成本极高;其次,租金能稳定、提前地支付,你可以用它去投资其他产品,很合算;最后,老外互相之间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认同你的服务和装修品位,会告诉其他人,你的名气传出去了,不怕没有租客找上门来。就因为如此,我的后来两套房都是刚交房就有客户找来,跟我商量按照他们的要求装修,签订长单,因此我的房子几乎没有空置的时候。”
五、艺术品收藏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
与投资房产几乎同时开始的是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这个行为的缘起是受了几次“刺激”。
“1992年,我到意大利去玩。”李鸿儒说,“在当地的旧货市场上,我看到有卖中国的邮票,对方叫价很低,我是识货的,花了1美元给他全买下了,回来卖了4000元人民币。但是当时另一个感受是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太多,因为那人还有龙洋卖,10美元一个,我看不懂真假,只买了一个,回来卖了300多,如果都买下来,那趟路费就是那人给出的了。”
他哈哈笑着说:“同年在美国又受了一次刺激,跑到美国旧货市场到处看钱币,发现一种没见过的银洋,大的卖7美元一个,小的5美元一个,大的分量是小个的两倍,当然挑大的买回来,回来一问,小的比大的贵3倍!”
“同年又跑到加拿大,看到有人100美元卖块石头,晶莹剔透像田黄,但是外面包的石皮颜色奇怪,是黑的,我搞不懂真假,当时想,先拍张照片回来,然后让当地的朋友(就住在市场附近)随时等电话,只要回上海找人鉴别是真的就立刻去买。回来请大师一看,说至少值20万元,赶紧打电话去,朋友说那几天下大雪,市场不开门,后来等雪停了去一看,市场搬迁了。”
有了这几次教训,李鸿儒思索着“艺多不压身”的祖训,开始认真地学习收藏知识。
本着先学再做,不熟不做的想法,他几乎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才第一次进入书画收藏领域,1994年,买了第一幅国画,价值人民币1000多元。这样陆陆续续地边买边学边交朋友,到1998年,李鸿儒开始比较大规模地收藏起字画等玩意了。
一开始,他将收藏的领域限定在上海本地的当代顶尖画师的作品上。他解释到:“这样做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我经过几年的下工夫,基本认识全了上海画院里的知名画师,跟其中一些人还是好朋友,我不会买到假货,也熟知每幅收藏品的价值所在,它们将来可能的增值空间,它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等等,还是那句话,我只对确切的价值感兴趣,那种巨资炒作某个画派或者某个画家作品的做法,我难以认同;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怕别人送礼,我刚才就说过,我这个职位想来行贿的人太多了,我不怕别人送钱,因为思想上对这种行为排斥,绝对不会让步,但是如果送一幅令我爱不释手的画作呢?多少公务员就是坏在自己的爱好上,所以我定下规矩只收藏现代上海画师的作品,而如果有人拿这些来给我,我明确知道每幅画的大致价格,当场给你现金,留下收据,我不会占半点便宜,况且那时这个品种的画根本不贵,也没人拿这些来行贿。”
收着收着,没想到这几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异乎寻常地火爆起来了,他的藏品也有了很大的增值幅度。“说实在话,搞收藏时没想过赚钱,因为投资总额相对房产来说很小,也不产出现金流,纯粹是喜欢。但这几年越来越感觉到,真的喜欢一样东西,真的精通了这样东西后,钱自然跟着来了。”李鸿儒说。
由于和很多画家是好朋友,李鸿儒的藏品几乎都有相当的特色。因为他的收藏领域比较窄,所以收的几乎都是上海活着的最好的画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等,而且往往在给他画画之前会有互动,沟通某个理念,所以画出来的作品往往特色鲜明。
比如李鸿儒手里有一批财神画,是他有一年的“命题作画”,挨个请了数十位画家专给他画的,各具风格,十分有趣。还有100多把扇子,是他陆续买了扇面,画好,自己穿了扇骨。“扇面领域里我还不能算是个尖子了,但去拍卖行已经基本不会被蒙。”李有些得意地说,“以前是直接从画家手里收作品便宜,现在是拍卖行便宜了,因为画家开价高,而拍卖行因为有真有假,一般人拿不准不敢出高价,而我这样了解内在价值的人就可以淘到便宜货了。”
六、人生感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李鸿儒如今终于可以稍微闲一些了,尽管仍有一些公共事务在身,但他总算可以实现世界环游的梦想了。
他笑着说:“我跟一些朋友说过,我们组个团一起去玩遍全世界,基本不用掏路费。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文明古国的旧货市场上都有便宜货,有我在,一圈下来没准还能赚钱。”
记者请他总结几条自己的投资经验给读者,李鸿儒笑了,他说:“我的理财其实不算成功,如果想暴富的人还是不要学我了,要暴富必须胆子大,比如你4000点还敢满仓,还敢去贷款炒股,只要没失败就可能暴富。但我不然,我的特性是反的,同事说我属老鼠的,跑得快,溜得急,我觉得挺正确。”
“如果说我的投资特点,我觉得就是三个方面吧。”他说。
“首先是我的职业决定的,万事以价值判断开始,以控制风险为第一要点。我们贷款给企业,会严格地评估,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我敢不敢贷给它?我做投资也是这样,尤其是在股市,你投资一个企业等于是把自己的钱投资它的未来,我觉得一样要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是放心给它贷款,才能放心买它的股票。当然,估值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所有投资领域里共同的,那就是该领域里的优质资源才会有较高价值。比如房产需要稀缺的地段,字画需要别具创意的技巧和形式,邮币卡需要稀少的存世数量,上市公司需要别人难以复制和重建的市场地位,没有这些因素,这项投资的未来必然是难以把握的。长远来看,任何投资市场都会分层,垃圾和优质资产会分离开来,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持有优质资产,同时让家庭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银行利率,最终让时间来给予丰厚的回报。”
“控制风险则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从微观讲,每个具体的投资项目你都要了解它的价值,并且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这样才能保证不亏本金进去。从宏观讲,资产要分散,分散在各种领域甚至国家。有人说现在人民币升值厉害,叫我把租房收到的美金全换成人民币,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对冲风险的要求更迫切。这些年来,我大部分换了澳元,小部分换成港币投资H股,还有一些买了黄金纪念币等。为什么会换成澳元呢?我倒不看重它的利率高,而是出于以下这种假设:中美等经济体都是资源消耗大国,而澳大利亚是资源生产大国,两者的经济特性互补,对风险的对冲是最有利的。最近我还准备投资一些瑞士法郎,美国、欧洲等地都在政府换届,如果全球政治有些动荡,瑞士法郎是最好的避风港。此外,我把一些外币存款放在了几个世界最大的外资银行里,因为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位俄罗斯教授曾经有美元、黄金、股票、房产等资产,但最后却一贫如洗,原因就是他们国家的银行破产了,一夜之间他只剩下自己住的房产,但也无力支付生活费只好把房也卖了。几个全球性的银行同时破产的概率总是很低了吧,而要是真的发生了,我也逃无可逃了。中国人说到底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不深切懂得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我的第二个投资特性是只做熟悉的项目。”他说,“这个经验是从邮币卡市场里来的,当初要不是我真的精通邮市的规律,绝对不可能在高点跑出来,而我当年保留下来的邮票经时间考验是保值增值的,因为有国际市场在。在房地产市场里也是一样,我很早就了解房产出租的规律,而且是国际通行的规律,不夸张的说,我的第二套房装修时,最多的一天门口停着10多辆轿车,都是来看我的装修情况的,我的花园布置得是公认的小区里第一流的。因为熟悉,才了解价值所在,才能抄底才能逃顶,别人做什么,你不学习就冲进去,这种行为的风险不可能不大。在我涉足的投资领域里,最失败的是黄金。我曾经想过用投资黄金的办法分担货币风险,但是试着做了一段时间的模拟盘黄金投资,结果很不理想,我发现自己无法摸透这个领域的规律,便放弃了,只是收了一些金币,但这不是彻底的黄金投资,是收藏领域了。”
“最后一个特色非常简单。”李鸿儒说,“就是玩,上海人讲‘白相’。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好玩。古人说:习之者莫如乐之者,乐之者莫如好之者。你爱一样东西,当然会认真学认真干,而且即使投资失败也不改其乐,这样才能持之以恒,才能心态平和,长此以往,想不成功都难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