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aturday, March 27, 2010

藍籌地產股升市新動力

如果恒指能在現水平站穩,那麼就可以說是擺脫了去年11月至今的圓頂下跌大調整走勢,重新走上新的升勢,再創海嘯後新高。
昨日多家上市企業公佈業績,騰訊控股在公佈業績的前一個月已開始炒業績,股價已接近歷史高價,昨日公佈業績盈利增長85%,非常好,但是今日會不會出現趁好消息出貨的現象呢?不知道。如果出現,應該可以趁調整買入,畢竟騰訊的增長能力的確很強,85%的盈利增長也使到 PE從94倍下降至50倍,又可以引來新的憧憬。騰訊憑其優越的業績,是極少數能夠在金融海嘯後大幅突破2007年高峯價的股,也因為上升速度太快,許多股民都不敢買。
昨日新世界發展也公佈中期業績,盈利53.5億元,比上一個年度的全年盈利還多。新世界市值不足600億,全年業績公佈後,以現價計, PE肯定降至10倍以下。我相信,隨着更多本地藍籌地產股公佈業績後,股市焦點又會回到藍籌地產股,成為新的上升動力。

從央企整頓名單覓投資機會

中央政府要整頓一些「不務正業」的中央企業,國資委下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免得大量央企搶貴了地價。現在,北京、上海的地王拍賣,成功買到的多是央企,民企不敢冒如此大的風險,不敢舉手追價,只好靠邊站,眼看着央企將地王一塊塊地奪走。
何謂不務正業?
很多年前,李嘉誠是搞塑膠花廠的,劉鑾雄是生產風扇的,後來因為「不務正業」而進入地產業,因為進入地產業而發達,乾脆轉業。

不過,中國畢竟是個半自由經濟半計劃經濟的國家,近來,不少來自民營地產商的聲音抗議「國進民退」的現象,抗議國企與民爭利,因此,造成國資委下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的新政策。可是,到底是哪78家呢?傳媒沒報道,反之,傳媒倒是收到一些消息,刊登了16家不受限制的央企名單。
這16家央企內沒有中信、光大、中遠三大集團。中信、光大集團可能是所有國企中規模最大的一群,要求他們退出房地產業務,不可能吧!有朋友說:「會不會是國資委管不了直屬國務院的中信、光大集團?」
還有,中遠集團的房地產業務是上市的遠洋地產,要求上市地產企業不搞地產業務,不可能吧!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是要求中遠集團賣掉遠洋地產的股票。如果中遠集團真的賣掉遠洋地產的股票,那就是東方海外賣地產業務的翻版,那麼,持有遠洋地產的中遠國際就能反映其潛在的價值。

中遠有機重組業務
中央在整頓「不務正業」的央企,香港特區則企圖提高樓市資訊的透明度,高調發信給恒基地產,要求恒地提供資訊,為甚麼去年以天價成交的24個天匯單位,至今仍未正式成交。
地產商財力雄厚,自然吸引到一批法律界高手相助,於是有一跳數十層的假「88」樓出現,但是不犯法,於是有人以天價買樓,但是原來只是一紙臨時買賣合約,幾時正式成交?不知道,也是不犯法。當然,今日不犯法,不知道將來政府會不會修改條例,加強監管?

遠洋地產跌得不合理

中央國資委下令一些「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傳媒刊出16家不受影響的央企名單,中遠集團不在名單之內。昨日,市場傳出中遠國際會在半年內售出其所擁有的遠洋地產股份。後來,中遠國際出面澄清說仍未有出售遠洋地產的時間表。
儘管仍未有出售的時間表,但很肯定地,中遠國際必然會將手上所持的遠洋地產全部賣掉。昨日,中遠國際股價上升6.4%,而遠洋地產股價卻下跌4.1%,這是不合理的反應。
中遠國際股價上升是正常的,因為只要能以昨日的收市價賣掉手上的9億多股遠洋地產股票,就能回收64億元,而中遠國際本身的市值亦只有66億元。因此,昨日我在本專欄內說中遠國際是超值股,實際上,以昨日收市價4.35元來計算,仍然是大大的超值。
昨日遠洋地產股價下跌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擔心中遠國際會急着賣掉遠洋地產的股票,會在市場上拋售,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根據 2008年12月31日的紀錄,遠洋地產每股資產值7.35元,大家都知道,內地地產股的真正資產值往往遠超過其賬面資產值,因為已出售的樓房一日未入伙,盈利就不能計算在內,往往賬面資產值是以買入地皮的成本計算,而地皮在過去一年多已大幅漲價。

大股東應會善價出售
中遠國際是遠洋地產的第二大股東,持有16.85%,而第一大股東中國人壽是家保險公司,持有遠洋地產只是一項投資,不會有興趣加入管理,不然,國壽早已踢走中遠國際而派人當主席了。因此,我相信只要中遠國際能找到一家有經營房地產經驗的企業,然後將所有的股票賣給這家企業,國壽應該不會反對。
過去,任何上市企業一旦出現大股東出讓股權,收購價是應該超越其實際的資產值。遠洋地產實際資產遠超過 400億元,相信對這家企業有興趣者不少,中遠國際一定有能力找到好的買家。
如果有人出個好價錢,說不定連國壽也會有興趣將自己手上的遠洋地產股票賣掉,因為國壽買遠洋地產的目的就是投資,有錢賺是可以賣掉的。

業績標青短線受壓唔使驚

恒指從2月8日的19423點回升至今,一直無法突破21500點,今年2月中旬,我建議大家入市炒業績,農曆年後就是企業公佈業績期,會引來投機者炒業績。可是,炒業績者不乏短炒王,因此,業績公佈後往往會出現趁好消息出貨的現象,打壓股價。這種情況也的的確確在近日不斷地出現,不少業績不錯的股份,在業績公佈後股價下跌,這全是短炒王的傑作。
不過,如果業績真的好,增長真的迅速,同時仍可預見將來的增長也是同樣迅速的話,倒是應該趁短炒王沽出時候低價買入。好消息畢竟是好消息,只要消化了短炒王手上的沽售壓力,股價必定會重拾升軌。我也曾經重點推介兩隻業績很好、但是股價在公佈業績後下跌的股,那是2月底公佈業績的361度及前幾天公佈業績的騰訊控股。
361度公佈業績後股價受壓,但是,一星期後就重拾升軌,近日更是再創歷史新高價。騰訊更快,公佈業績後股價受壓兩天,昨日就反彈了,而且昨日全天走勢向上,與大市全日向下的走勢相反,短炒王這麼快就沽清了貨。當然,如果業績遠比投資者、大行分析員的預期更好,儘管公佈業績前股價已經上升不少,但超預期的業績仍會支撐股價,因為有些投資者是看到業績超預期才入貨,短炒王看到這個現象,也打消沽貨套利的預謀。

九倉佳績嚇退短炒王
昨日,九倉就出現這種現象,昨日九倉公佈的業績太好,純利上漲1.8倍,達175億元,若不計入重估物業所得的盈利,真正核心盈利也達78億,增長86%,全年派息更大漲25%,現金很多。
過去一段日子,我數次推介九倉這隻股票,這隻股是自由行最大的得益者,不少人說自由行最大的得益者是零售業,但是我認為,商場的業主才是最後的最大得益者。零售業賺到錢,業主就會加租,最後零售業賺到的錢很大部份就進入業主的口袋。
九倉旗下的海港城已成了自由行必到之地,全香港的名牌皆在那裏,現在,你若進入海港城的商店,一走進去,服務員會先用普通話向你打招呼,一發現你不懂普通話,就沒那麼熱情了。

越地重組有先見之明

昨日另一隻公佈業績的越秀地產,很出人意表的宣佈業績出現虧損,業績在中午公佈,午後一開市,股價就急跌。不過,不久就出現反彈,最後收市時股價依然下跌3.3%。
前一陣子,越秀地產宣佈改組,將所持有的越秀交通全部送給股東或賣掉,主要是賣給母公司,售價每股 3元,遠低於越秀交通的資產淨值。當時我曾向大家建議買入越秀交通,理由是超值,這是越秀地產向母公司送大禮的行動,現在越秀交通股價已升至3.72元,持有超值股,只要有點耐性,股價始終會反映出來。

名正言順搞地產
越秀地產以低於資產值賣掉越秀交通,賬面出現 16億元的一次性非現金虧損,昨日越秀地產宣佈去年虧損 7億元,如果沒有上述的16億元的改組虧損,實際上應該是有盈利9億元,比2008年的6.08億元增長48%,一點也不差。
最近,國資委下令一些「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我相信這件事早已在國企高層討論很久,前一陣子越秀地產之所以會改組,把越秀交通賣掉,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當時聽到一些消息,說要求一些「不務正業」的國企退出房地產業,而當時越秀地產的業務很繁雜,除了房地產外,還有交通、水泥因此手快腳快地先送走越秀交通,然後就是改名,把原本稱為越秀投資改名為越秀地產,名正言順地搞地產生意,不再是「不務正業」。

Thursday, March 25, 2010

价值低估的几种成因

我们跟踪股票,等待打折的价格出现时候买进,巴菲特很有耐心是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它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它可以在任何非理性暴跌时候出场,而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比老巴还要更谨慎出手,更要严格自己的买卖纪律,从某一方面说,我们做好股票对人性要求要比巴菲特更严格地多!!

价值低估的成因我们必须清楚,将这些成因牢牢刻印在脑子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使我们作为价值投资人最为兴奋时刻到了:

第一:由于未来高速成长而被目前被严重低估
前两年我们买进苏宁电器就是这个原因,当时看似该股市盈率不低,但总体PEG很低,还是有潜力可挖,原因是门店的扩张显示,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因此我们买进。类似情况有当时的小商品城和目前的一些高成长小盘股,如我们一直持有的信立泰,上市以后股价不低,但我们认为有一定成长性,并在上市第一天开始买进。

第二:由于市场环境极端恶劣造成严重低估
这种情况几年遇到一次,使系统性的风险所致,几乎到处都是被严重低估的票,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挑选,最好是不但被严重市场打压过的未来的高速成长股,这样可以有双重弹性时的股价由很好的涨幅,收益可观!可以参考我的博文--两极作战。

第三:企业突然受到的软伤害
什么叫软伤害,就是时间上伤害很短,且过去后能完全抚平,没有什么过重的后遗症,并且伤害本身可能给企业一些完善自我的机会。比如:去年介入的漳泽电力,08年介入的伊利股份等等,我们可以静静观看企业受伤害时候的种种表现,如果确认不能伤害企业本身发展规律,没有受到很严重的内伤,就可以在股价被不断抛售打压很低情况下,分批买进。

第四:暂时缺乏资金关注的低估
比如07年我们买进的新股潞安环能,当时煤炭股不太引人注意,在牛市氛围下形成了一个可观的价值洼地,我们大举进入,收益可观!目前的贵州茅台,银行股,大盘股都是由此类低估的嫌疑,大家可以积极关注。

第五:转型整合隐蔽性低估
这个好理解,关键是未来转型后增长的确定性把握问题,例如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大举布局的华北制药,就是此例!

以上所有低估形式很多不适完全单一存在的,都是交汇融合发生的,把握得关键是确定性和价格未来的弹性这两点,在稳健基础上大家不必每天紧紧盯住盘面,磨练自己的对企业和盘面的灵敏嗅觉很重要!高手们通常打开看上几分钟,就明白整体形势了,看看企业年报几分钟就能有个大概策略了!

这需要多年的学习研究,因此价值投资人必须有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精神!!

让我们再读一遍老巴30条

1、 购买那些暂时出现问题或股市下跌甚至低迷时的大公司股票。
  
2、 不要去预测股票市场、整个经济、利率或选举的走势,也不要把钱浪费在专门去预测这些事情的人身上,应该去研究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估公司的未来。当一切你都认为可行时就买下它。
  
3、 巴菲特小时候的兴趣转向了企业经营。
  
4、 格雷厄姆始终坚信:投资者只要能正确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以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购入其股票就能发家致富。
  
5、 巴菲特简朴、直率、坦诚、深奥冷峻的智慧与乡巴佬般的幽默完美结合,他对那些内在逻辑合理的事情有着深深的敬意,对无知则极为厌恶。他喜欢简朴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方式,尽量规避复杂。
  
6、 股票的投机特征是人们恐惧和贪婪的结果,这些存在于大多数投资者中的情绪旋风之外,就有机会利用那些基于感情而不基于逻辑分析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7、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果你基于正确的判断得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么,不要仅仅因为别人不同意而轻易放弃。“别人不同意你,并不能说明你对或错,”格雷厄姆写道,“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和推理正确”
  
8、 格雷厄姆给了巴菲特有关投资的思考基准――安全空间,并且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跟踪股市波动的愚蠢性,学会了控制情绪以便从市场波动中获利。费雪则教给了巴菲特实际可行的选股方法,使巴菲特认识到公司的业务类型、管理能量对公司价值起很大作用并判别出好的长期投资。
  
9、 巴菲特同辈中的许多人都很有才华,严谨认真,富有献身精神,巴菲特之所以能超越他们完全是因为他令人仰视的战略执行能力。
  
10、在股票市场上,情绪的力量往往比理性的力量更为强大,贪婪与恐惧往往促使股价或高或低于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因此,投资者的感情比公司的基本情况对股票价格有更强大的冲击力。巴菲特指出,当人们贪婪或惊恐时,常常会以愚蠢的价格购买或出售股票。
  
11、巴菲特自信他在股票股价方面能比市场做得更好。他认为,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属于这种游戏。这正像玩扑克一样,如果你玩了半天游戏而不知道谁是傻瓜,你就是真正的傻瓜。
  
12、 股票市场不是向导,而仅仅为你提供了权益买卖的场所。
  13、巴菲特认为,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来维持经营的企业往往受到通货膨胀的伤害;需要较少的固定资产的企业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伤害,但伤害的程度要小得多;经济商誉高的企业受到的伤害最小。
  
14、经济商誉的存在不仅使权益资本收益率超过平均水平,而且经济商誉本身的价值也往往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上涨。理解经济商誉的这一特性是理解巴菲特投资战略的基础。
  
15、实际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往往价格波动最剧烈。

16、巴菲特自信的长期购买及持有的战略与当今机构投资者的看法背道而驰。每当华尔街稍有风吹草动时,机构投资者会迅速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买入或卖出)。他们的行为主要基于保护他们不至于跟不上市场的形势,而不是对公司良好的内在价值的体会。
  
17、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业绩平平的原因并不因为智力的问题,而是机构决策过程与规则的结果。机构投资决策通常是由一些小组或委员会制定的,那些小组或委员会对风行的组合理论有强烈的喜好,他们往往把安全等同于平均。对那些不管是理智或不理智的分散化投资实践的推崇与继承远远超过了独立思考。巴菲特指出:“大多数基金经理没有积极开动脑筋,而是像个傻瓜一样进行决策,他们个人得失心太明显了。如果这个非传统的决策效果不错,他们会被上司拍拍背;但如果这个决策表现很差,他们会跌得很惨。因此,对他们来说,常规的失败是最好的选择。旅鼠的群体形象不佳,但没有任何一只旅鼠曾受到过巨大的压力”
  
18、巴菲特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你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
  
19、根据巴菲特的经验,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的产品、提供同样的服务的企业,往往有最好的投资回报。而那些正在转变主营业务的企业,则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经营失误。
  
20、巴菲特认为,“剧烈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通常是不相容的。”投资者争购那些正在进行公司重组的公司股票。巴菲特认为,出于不可解释的原因,这些投资者对这类公司未来的收益寄予厚望,却忽视了这类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21、巴菲特认为。对拥有不断增加的现金,却难以获得高于投资平均收益率的公司来说,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将这些现金返还给股东。具体做法有两种:1、增加红利;2、回购股票。
  
22、大多数管理者总是不断把自己企业的销售、盈利、经理奖励等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理的非理性行为。
  
23、对习惯规则最后的解释就是不动脑筋、生搬硬套的模仿。
  
24、采用权益资本收益率时,需做某些调整:首先,有价证券应该按投资成本而不是市场价格来估价。其次,投资人也应控制任何非经常项目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巴菲特将所有资本性的收入和损失及其它会增减利润的特殊项目全部排除在外,集中考察公司的经营利润,他想知道,管理层利用现有的资本通过经营能产生出多少利润。他说,这就是评断管理者获利能力的最好指标。另外,一家企业应能在没有或极少负债的情况下,用股权资本来获得收益。财务杠杆比率较高的公司,在经济增长缓慢或衰退时,是极为脆弱的。
  
25、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生命周期中预期产生的净现金流经过合适贴现率的贴现而得到的。

26、巴菲特说:“我非常强调确定性。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风险因子的问题就与你毫不相关。只有在你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风险”
  
27、巴菲特投资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非常清楚,持有普通股,就是拥有了企业,而不仅仅是几张纸而已。巴菲特一直强调,如果不了解公司的运行机制――包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劳工关系、原材料成本、工厂和设备、再投资需求、存贷、应收账款和营运资本等,就去购买该公司股票,那么这种想法和行动是非常可怕的。
  
28、巴菲特拥有和管理许多不同类型公司的经验,因此,当他在普通股上投资时,这些经验使他的行动区别于其他所有的专业投资人。当其他专业投资者忙于研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系数和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时,巴菲特却在研究公司的损溢表、资本再投资需求和现金产出能力。巴菲特问道,“对鱼来说,陆上的一天胜过几千年的空谈。同样,一天的经营公司的实践也具有想同的价值”

29、巴菲特的方法:

步骤一:离开股票市场
步骤二:不为经济情况烦恼
步骤三:买入公司,而非股票
步骤四:管理投资组合

“有一件事帮助了我”,巴菲特解释道,“那就是成千上万从商学院毕业的学生证明了那种正规教育对思考没有任何帮助的”

30、 巴菲特准则

一、商业准则

1、业务简单易懂吗
2、公司有连贯的经营历史吗
3、公司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吗

二、管理准则

1、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否理智
2、管理人员是否坦诚对待股东
3、管理人员能否抵制“行业潮流驱使”

三、财务准则

1、关注权益资本回报率,而非每股收益
2、计算“股东收益”
3、寻找利润率高的公司
4、对每一美元留存收益确信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四、市场准则

1、公司的价值如何
2、该公司股票能以明显的内在价值的折扣购入吗
3、你决不会把你的未来赌在一个没有经历过不同经济周期和竞争压力的新公司上。你应该确信,你的公司有足够长的经营历史,以便证明它在长期内赚取可观利润的能力。
4、最佳拥有的公司是有最好长期前景的公司,也就是那种特许经营的公司。产品有很大需求,没有直接替代品,公司没有盈利率的限制,有极佳的商誉,能更好的对付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糟公司是那种没有特殊商品的一般公司。强大的一般商品公司要得到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就必须有最低价格的供应商。
5、管理者称职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能在何种程度上独立思考并克服从众心理。
6、高利润率不仅仅反映了公司的强大,而且反映了管理层对成本控制毫不放松。典型的高经营成本公司总是想法维持或增加其成本,而那些成本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则总能不断削减开支。

股神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每隔几年,都有批评者说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宝刀已老。

他们说,巴菲特年岁太老,作派也太老。他再也不能把握形势,这一次他是错了。

网络泡沫期间,他们这么说他,嘲笑他拒绝加入盛宴。去年,这种声音又一次浮现。

道指跌破七千点的时候,人们认为巴菲特是过早、过于大胆地利用了危机。2008年秋季,巴菲特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押下大额赌注,并呼吁公众大量购买股票。

现在,轮到批评家们哑口无言了。

上周六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发布报告,显示去年其净利润激增61%,达到每股5,193元,账面价值跃升20%,达到纪录高位。该公司A类股去年接近跌破70,000美元,如今已回升至120,000美元。

在通用和高盛身上下的赌注表现如何?目前为止已经挣了数十亿美元。另外,任何人只要在2008年10月份听从巴菲特的建议投资了股市,就算是通过一只简单的指数型基金,其投资也涨了大约25%。

当然这也不是稀罕事。任何人只要在1965年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尔公司一只10,000美元的股票,今天就拥有大约8,000万美元的财富。

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上周六的致股东信中,他向新投资者解释了他的信条:

保持流动性充足。
他写道,我们决不会对陌生人的好意产生依赖,我们对自己事务的安排,一定会让我们极有可能面临的任何现金要求在我们的流动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另外,这种流动性还将被我们所投的多家、多样化的公司所产生的利润流不断刷新。

大家都抛时我买进。
巴菲特写道,在过去两年的混乱中,我们把大量资金用起来;这段时间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极佳时期,因为恐慌气氛是他们的最好朋友……重大机遇难得一见,当天上掉金时,要拿一个大桶而不是顶针去接。

大家都买时我不买。
巴菲特写道,那些只在评论家都很乐观时才投资的人,最后都是用极高的代价去买一种没有意义的安慰。从他这句话推导,显然是要有耐心。如果人人都在买进时你做到了按兵不动,那么只有在人人都抛售时你才能买进。

价值,价值,价值。
巴菲特写道,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你为了什么而给一家公司投钱──通过在股市中购买它的一个小部分──以及这家公司在未来一二十年会挣多少。

别被高增长故事愚弄。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他和伯克希尔副董事长芒格(Charlie Munger)不投那些“我们不能评估其未来的公司”,不管它们的产品可能多么让人兴奋。

多数在1910年赌押汽车业、1930年赌飞机或在1950年下注于电视机生产商的投资者,到头来输得一无所有,尽管这些产品确实改变了世界。“急剧增长”并不一定带来高利润率和高额资本回报。喂,有没有人下注于中国?

理解你所持有的东西。
巴菲特写道,根据媒体或分析师评论进行买卖的投资者不适合于我们。

防守好于进攻。
巴菲特写道,虽然我们在某些市场上扬的年头里落后于标普指数,但在标普指数下跌的11个年头里,我们的表现一直好过这一指数;换句话说,我们的防守一直好于进攻,这种情况可能会继续下去。在动荡年代,巴菲特的这些建议都是符合时宜的。

Sunday, March 21, 2010

Don't Stop Believing: Stock Market Rally is "Sustainable," Dick Bove Says

Even with stocks mixed Friday morning, all seems well in the world. Eight consecutive days of gains and indexes at or near their highest levels since October 2008 will do that.

Is it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or is this bull market for real?

Rochdale Securities bank analyst Dick Bove sees no reason why the market can't continue its winning ways. The bull market "is sustainable," he tells Henry in the accompanying clip.

Bove sees two major reasons for continued stock appreciation:

-- The world is awash in liquidity. "We still have $40 trillion, according to my calculations, in terms of worldwide money supply, growing at 6% a year," he says. "That's $2.25 trillion of new money created every year; it has to go somewhere."

-- Risk appetite has returned. From junk bonds to emerging markets to U.S. stocks, Bove says investors are once again chasing returns in riskier assets.

That won't necessarily translate to a robust economy. Bove forecasts 1%-1.5% GDP growth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at's not the good ol' days, but he also thinks it's not bad enough to turn off the liquidity pump.

Bove: Thanks to Hank Paulson, Citi Shares Set to Double From Here

The U.S. government may unload its 27% stake in Citigroup as early as next mon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s that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may dump its 7.7 billion shares in the bank after the company releases its first-quarter earnings on April 19.

Once they do, Rochdale Securities bank analyst Dick Bove, recommends investors scoop up the shares. "This company isn't what it was 2-3 years ago when it got in trouble," he says.

Citi's assets were essentially divided into a "good bank," Citicorp, and a "bad bank," Citi Holdings, after the financial sector meltdown. Now that the company has shed its non-core businesses, Bove is convinced the Citicorp unit is poised to earn 70 cents a share and that Citigroup could trade at about $8.50 in the next few years.

Citi CEO Vikram Pandit told staffers last week he believes the company can deliver $20 billion in profits in the near future.

Overall, Bove believes the Citi investment and the TARP program have been a win-win for taxpayers. "Thi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uccessful programs the government has even been involved in," he tells Henry in the accompanying clip.

The way he sees it, TARP stopped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at the same time earned a handsome profit for the government. "I think Hank Paulson deserves accolades beyond accolades for what he's done" he states.

分享集:不是定存·胜过定存

投资,有如种果树。
种果树的人,希望尝到甜美的果子。投资者,希望他所投资的企业,获得盈利,并定期分发红利。

这是很简单、很正常的道理。

热衷投资于没有盈利,只希望企业成长的人,就好像种果树旨在看到树干茁长,并不计较能否结果实,这种想法,正常吗?

而股票投资者,对无利可图的企业的股票,趋之若鹜,往往穷追不舍,而对那些盈利稳定,派息丰厚的股票,不屑一顾,岂不怪哉?

有人说,股市中反常之人,悖理之事,为行为正常,态度合理之人,制造了投资获利的机会。这种说法,有些残忍,却是不争的事实。

纠正心态
故股票投资,若要获利,首先就是要纠正错误态度,培养合理的思维。

这种说法,既老土又简单,却最易被人忘记。

忘记了这种基本概念的人,很难从股市得利,长期亏蚀,或时赚时亏的人,很难在股市生存。不能生存,何能发展?没有发展,何来成长?没有成长,何来获利?

故股票投资,一点也不复杂,有人感到复杂,是因为他的头脑复杂,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若能返朴归真,则复杂的现象被简化了。

事情错综复杂,会使你眼花缭乱,把事情简化了,则自然眼光清晰,思路合理,走在投资路上,才会脚步稳健,从容不迫。这样既不劳累,又可获利。许多投资者舍此正路不走,却偏偏要走捷径,找歪路,实令人费解。我在所写的文章中,在讲座的谈话中,不断地重复这些最简单的道理,讲得太多,给人以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印象。

返朴归真
我听了这些话,并不以为忤,反而引以为傲,这证明了我的主张是长期一致的,并不如一般人那样,常常改变跑道,转换方向。

其实,最经得起考验的,就是这些老土的,既简单又平常的道理。那些企图标新立异的投资秘诀,多数不久就变成明日黄花。

这是我40年投资生涯的真实体验。我是择善而固执,因为我是从复杂中走出来的,股市有如一堆乱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旦陷身其中,越挣扎,被捆得越紧,终于使人无法脱身。

脱身之法,只有一条:返朴归真,“回到股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深入思考,找出答案,悟出道理,并且念念不忘,使它成为你的身体的一部分,这样就不会被股市乱象所困惑,股票投资,才会变得轻松愉快。

我把这种情形,叫“股市悟道”。世上没有悟道后还是感到烦恼之人,这种人,就是庄子中所说的“真人”。

我常劝投资者,尤其是股市新秀,以常识作为判断的准绳。

“常识”就是“理应如此”。不如此,则不合“常识”。

例如,把钱存在银行,你定期存款,赚取利息,叫“定存”,这是大部分人的“投资”方式。

“定存”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两个因素:⑴安全;⑵有利息。而安全往往比利息更重要,更吸引人。

其实,银行是靠公众的存款生存的,存款,永远是银行的血液。吸引公众把钱存在银行的最重要因素是安全,有安全才有保障,有保障使人安心。

利率太低
目前银行年利低达2.5%,跟通货膨胀相比,一点也不吸引人,但是,银行存款还是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人们求安全,利息低,有时使他感到无可奈何,却仍不得不把钱存进银行,因为银行最安全。

银行定存利息2.5%,通货膨胀6%,存了一年,钱就贬值3.5%,长期把钱存在银行,肯定吃亏。银行把钱借给企业家做生意,赚取高过银行利息的回酬,就是盈利。所以,把钱存在银行,你实际上是帮助企业家赚钱,帮助别人赚钱是在做好事,做好事是“利人”,问题是“利人”之后,你“损己”。

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但总不能“损己利人”啦,何况你这所“利”之人是富人,而你所“损”的“己”却是穷人。

所以,长期把钱存放银行,尤其是“定存”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而银行就是靠大人的不明智而获利。

股息收入银行利息一倍
现在让我们往深一层想:既然企业是靠我们的钱(银行借给企业的钱都是你的钱)赚取高过银行存款利息;那么,我们何不把钱交给企业去替我们赚钱呢?为什么还要把钱存在银行呢?

把钱长期存在银行叫“定存”,把钱交给企业去赚钱,叫“投资”。

为什么人人喜欢“定存”,却不“投资”呢?

答案是“定存”完全没有风险;投资有风险。

如果我们找到回酬高过银行定存利息,而又相当安全的投资对象,一方面可以取得更高的收入,一方面也有可能取得资本增值,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需知“定存”是永远不会增值的。循着这条思路,我们到股市去找。

长期投资
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股息不但高,而且稳定,同时企业安全度相当高的公司,买进之后为长期投资,把你花在购买股票的钱,视为定存。

一个企业,无论怎样健全稳固,总会有一些风险,何况股价还会波动。所以,股息收入,必须比银行利息高一倍才合理。

以这个标准去寻找,我找到了NCB机构(北港机构)。

NCB 的业务很简单,分为经营巴生北港(North Port)和经营离港箱运,前者占营收和盈利的95%,后者占5%。故重点是在港口服务,拖格箱运属辅助性质。

港口的业务很简单: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码头,供运载货物的船只停泊,起落出入口的货物。

港务局其实是将设备出租给船务公司,同时提供货物起落服务,从而收取费用。这种情形,其实跟酒店差不多,是属“服务业”。

只要有国际贸易,就一定要用到码头,当然,码头之间也有竞争,但船务公司习惯在一个码头停泊之后,很少转换,故码头的生意是相当稳定——最低限度比酒店稳定。

北港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88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巴生港口前称瑞天港,分为北港和西港,NCB拥有北港。

盈利稳定
港口的特征是业务稳定,但成长缓慢,尤其是北港,受土地的限制,成长的空间不大,但业务稳定,财务稳如泰山,到去年12月的财务年,以4亿7000万令吉的资本,却拥8亿令吉的现金,完全没有负债,每股现金高达 1令吉70仙。

该公司去年净赚1亿4107万令吉,每股净利30仙。该公司将70%的净利以股息分发给股东,去年派息28仙(包括中期股息7仙,年终股息10仙,特别股息11仙;年终和特别股息除权日为4月21日)。

土著单位信托基金拥有NCB的48.78%股权,该基金需要现金分发股息给单位信托投资者,所以NCB将保持高股息政策。

另一方面,北港受土地限制,发展空间有限,所以不需要巨额建设开支,再加上盈利异常稳定,现金有增无减,这也是该公司股息丰厚的原因之一。该公司已连续4年派发特别股息,预料此项政策将持续。

股价波动
过去5年的派息率为:2005年15仙;2006年26.5仙;2007和2008年均为25仙;2009年28仙。

以目前的股价计算,毛股息周息率8.25%,净周息率为6.2%,仍比银行定存高一倍以上。

故从股息回酬的角度看,买NCB的股票,不是定存,胜过定存。但投资者也不要忘记,买NCB股票需面对股价波动的风险。

Saturday, March 20, 2010

分享集: 有土斯有财

凡有海水处,就有华人的踪迹。
华人每到了一个地方,有了落地生根的打算,最先考虑的就是买房地产。
华人对土地情有独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中国数千年来,以农为本,即使到现在,中国80%的人口还是住在农村。务农,是他们谋生的基本方式。

最想落叶归根
务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土地。有了土地,温饱就不成问题。故农民视土地为命根,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的上一代,离乡背井到异域谋生,缩衣节食,储蓄金钱,最大的期望就是落叶归根,回到老家去买田置地。

有了田地,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现在时移境迁,绝大多数海外华人已成为居留国的公民,但他们的血液里,仍遗留着祖辈对土地的情意结,购买房地产仍被视为人生的主要项目。

拥有自己的屋子,即使只是“蜗居”,仍是许多上班族梦寐以求的目标。

大部分的必需品,在满足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之后,价值日益贬损,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房地产是极少数在满足了人们“住”的需求之后,仍具保值功能的资产之一。

从投资的角度看,买屋子应列在买股票之前。

房地产投资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买屋子;另一条是买土地。

土地涨幅更快
根据地产投资者的经验,土地的涨幅比屋子更大,速度也比屋子更快。理由很简单,发展商买进大片土地,化整为零,分割为小段,建屋后把屋子连同土地卖给你,发展商已赚了一笔,进一步增值,速度当然较慢,涨幅自然也较小。

故要应付居住的需求,理应优先买屋,但要投资谋利则应该买地,因为空地增值更快,增幅也更大。

由于银行提供了相等于屋价70到90%的房屋贷款,由买屋者按月摊还,还期长达二、三十年,使更多上班族买得起屋子,真是功德无量。

买土地由于所涉款额更大,非一般工薪阶级所能负担,故对上班族来说,买屋容易买地难。

但这不等于上班族与土地投资绝缘。实际上,通过股票市场,上班族有许多投资房地产的机会,而且可以买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房地产。

大部分上班族都有自卑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买地皮。实际上,如果他勤做功课,深入研究产业投资信托股(Reits)和产业股票的话,他不难发现,他可以廉价购买地皮,而且大部分上班族都买得起。

首先,他要对“资产证券化,证券大众化”有明确的认识。

分割成小单位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以证券(一纸证书)代表资产,就好像以地契代表屋地,以车卡代表汽车一样;“证券大众化”是将那一纸证书,分割为很小的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小部分的资产。这样分割之后,数目变小了,就有更多人买得起,这就是“大众化”了。

“大众化”使更多低收入的市井小民,也有参与投资产业的机会。产业投资信托股就是根据这个概念成立的。产业投资信托股就是单位信托之一,只不过单位信托所买的是股票,而产业投资信托股所买的是房地产而已。

买产托股跟买屋没两样
买产业投资信托股票跟买屋子收租没有两样,却没有了收租的麻烦,而且股息也比屋子租金高。然而产业投资者却宁愿买屋子而不买 产业投资信托股,实在令人费解。

购买产业股其实就是购买土地,在股市低沉时,股价大跌。这时购买产业股就是廉价购买地皮。长期持有,股票的价值会跟着地价的上升而增值。

市价更合算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详细列出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和在账目中的价值,你只要以其价值除以土地面积,就可以算出每方尺的成本,然后将这成本与当地的土地市价比较,就可以看出该公司土地的价值是否被低估;你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产业股,等于廉价购买地皮,实际上,比直接购买地皮更合算。

如果你研究产业股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以市价估值产业公司的地皮,许多产业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以目前的市价买产业股,其实比买地皮更合算,也更方便。

许多公司的地皮是一、二十年前买下的,其实已大幅度增值,目前根本无法以其账面价值买到。例如激成(KSeng,3476,主板工业产品股)在新山附近拥有的9500英亩园丘都是在新山市30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发展潜能,在账目中,每亩只值数千令吉,市值已增至数十万令吉。由于没有重新估值,故激成的每股净有形价值仅为4.98令吉,若重新估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高达17.10令吉。

买地的态度
有些产业公司,由于历年的业绩表现平平,故不受投资者垂青。股价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实有关公司拥有不少不错的地皮,而且是在多年前买下的,目前地价已大为增值,但在账目中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抱着买地皮的态度购买此类被忽略了的产业股,比抢购热门产业更合算。

例如以吉打为基地的产业股优宾(Eupe,6815,主板产业股)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令吉81仙,以1亿2800万股,每股1令吉的股票计算,等于拥有 2亿3168万令吉的地产,以目前每股45仙的股价计算,买完全部股票只需5760万令吉,只等于其产业价值的四分之一。

从不发股息
以 45仙购买优宾的股票,等于以四分之一的价格购买该公司所拥有的地皮,更何况这些地皮,有不少是在十年前买进的,现在的价值最少已翻了一番。要在吉打买地皮,倒不如买该公司的股票,以买土地的态度长期持有,这样更加合算。

何以优宾不为投资者垂青?我想该公司自1997年上市以来,虽然年年赚钱,却从来不发股息,投资者长期没入息,感到失望是原因之一。

“有土斯有财”,中国人这句老话自有至理。若抱着买地皮的态度搜购价值被低估的产业股,长期持有,应可获厚利。

Ignore the Market's Low Volume at Your Peril

Weak trading levels have thus far not undermined the stock market's recent rally.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y couldn't.

Many in the financial media have latched on to the argument that the low-volume nature of the recent stock rally doesn't necessarily undermine it. After watching the stock market grind higher over the past two months, I must agree that basing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volume has left many looking silly in the face of a strong bull advance.

Still,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phrases in investing is "this time it's different." While there are periods when basic concepts of trading and market psychology seem to be out of line with reality, eventually they do make their way back. Think back to the end of the Internet bubble when price/earnings ratios were discarded in favor of "new economy" metrics. It only worked for a short few months.

For this reason, I must caution investors that volume does indeed still matter. And when volume does start to increase, it might be a sign of a turn in the market and not the signal that it is time to buy.

The bible of technical analysis, Edwards and Magee's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 says this, "Volume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all technical phenomena." Although price action is the most critical of factors in charting, volume tells us the conviction of the marketplace.

Right now, the trend is up so we must say that stocks are bullish. However, low volume tells us that the conviction of the public to own stocks is lacking. Indeed, Carl Swenlin, of DecisionPoint.com, says, "it means that more people than usual are sitting in cash becaus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small investor is not convinced that owning stocks is a good idea, even after a 70% rally.

Many might say that all of this cash is bullish for stocks as potential fuel. That may have been true in a market dominated by small investors, but today's market is dominated by institutions. And according to Alan Newman in his Crosscurrents newsletter, mutual- fund cash levels a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since 2004. In other words, institutions representing investors are not sitting on that much cash.

But is a lack of conviction really a bad thing? Should it matter how the market goes up if we are watching our portfolios grow?

The lack of participation by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investors means that stocks are in the hands of fewer owners. There is no buffer against adverse news, and it would not take much to get that group crowding the exit doors.

A buffer, in the form of a relative balance of buyers and sellers with different time frames and risk tolerances, slows down reactions. In a well-diversified marketplace, a small selling event does not turn into a stampede.

Richard Wyckoff, master technician of nearly a century ago, referred to volume as the "cause" and price as the "effect," indicating that volume leads price. Changes in volume lead to changes in trend. Of course, this was not pinned down to a time frame nor did it take into account the anomalies of today's market. Near-zero interest rates and government stimulus programs certainly change the balance of buyers and sellers.

But the principles at the core of market analysis remain.

Look upon volume as a risk measure and not a trend measure. The more volume, the more widespread the bullish mood and the more orderly the market will be, both as it rises and as it turns. Low volume does not prevent rallies. It does make them riskier.

Thursday, March 18, 2010

Market timers following 200-day moving average are bullish

It was Voltaire who famously said that the perfec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And, though he wasn't talking about investing, he very well could have been: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a "perfect" market timing system can lead to an inferior result.

Take market timers who rely on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should be in or out of the stock market. It is by no means a perfect system, as I'll discuss in a moment. But, by the same token, it has proven difficult -- in practice -- to do better.

Though trend-following systems have a long history, I suspect that the popularity of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in recent decades can be traced largely to Richard Fabian, who during the 1970s began championing a 39-week moving average (virtually the same as a 200-day moving average). At the time, Fabian was editor of the Telephone Switch Letter, an advisory service that has since gone through several metamorphoses and is now edited by his son, Douglas Fabian, and called Doug Fabian's Successful Investing.

Fabian the Elder told subscribers that they need not spend more than a minute a week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should be in stock mutual funds or cash. If the market was above its average level of the previous 39 weeks, then they should be in the market -- and otherwise in cash.

Compared to almost all other market timing systems I monitor, this one was the simplest. And yet, it also turned out to perform quite well: For the decade of the 1980s, for example, it was the very best performer of any tracked by the Hulbert Financial Digest.

Still, the approach was (and is) not perfect, and Fabian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say so. He often said, for example, that a 52-week moving average system would produce superior long-term returns than the 39-week system. He nevertheless stuck with the 39-week average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investors would not be willing to sit out the intermediate-term declines that a longer-term moving average would require.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have raised even more serious theoretical questions about this market timing system. One was that its market-beating potential appeared by the late 1990s to have become greatly diminished, leading some to speculate that the veritable golden-egg-laying goose had been killed by too many investors trying to follow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Another chink in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s armor is the argument, advanced by Ned Davis of Ned Davis Research, that the approach works primarily during secular (long-term) bull markets.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cyclical (shorter-term) bull markets, according to Davis, is that during them, trend-following systems tend not to work.

Given these apparent defects, you might think that doing better than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would have been relatively eas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But it hasn't been.

We know because Fabian the Younger has been trying to improve on it, almost from the point he took over the advisory service from his father in the early 1990s. On balance, his deviations from the mechanical 39-week moving average system have cost his model portfolio.

Consider, for example, a hypothetical portfolio that mechanically followed Fabian's 39-week moving average system to switch between the Wilshire 5000 index and 90-day T-Bills. According to the Hulbert Financial Digest, such a portfolio would have produced a 3.0% annualized return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Fabian's model portfolio, in contrast, produced a 1.4% annualized return over the same period.

What does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market timing system say about stocks currently? It says we should be fully invested, since the market is comfortably above its average level of the last 200 days. In fact, the market remained above that average even at the bottom of its January-February correction, and subsequent market strength appears to be increasingly vindicating its decision to remain bullish.

Perhaps not a perfect answer about what stock investors ought currently to be doing. But maybe good enough.

Monday, March 15, 2010

Weak Leaders May Signal Topping Market

When the market was topping in October-November 2007, what were the leaders doing?

Late 2007 was pretty much the end for the bull market that began in March 2003. An uptrend that began in late August was the last before the bear market of 2007-09.

Of course, it wasn't easy to see the end coming — it never is. But if you were holding one of the leading stocks in that rally, you were getting some negative messages.

Indeed, one sign of a topping market is abnormal action by the leading stocks. They may break out of late-stage bases, most of which will be faulty. Some climax tops may occur with a few leaders, while others suffer abnormal price breaks.

Let's take a look at four big gainers of that 2007 rally.

Russian steel producer Mechel OAO cleared a base intraday on Sept. 13, 2007, and closed above the buy point three sessions later. 1 In about three months, it rose 116% from the ideal buy point to a closing high on Dec. 26, 2007. 2

As it rose, it made new highs in low volume Dec. 3, 6, 7, 10 and 26 3 New highs in low volume suggested that funds had lost interest in the stock. It was time to sell. On Dec. 27, 2007, Mechel began a 34% correction.

DryShips bounced off its 50-day moving average on Aug. 22, 2007. That established a buy range, but a disciplined investor would have waited for the follow-through day three sessions later. Depending on the purchase price Aug. 27, an investor could have been shaken out when the stock dropped 7% the next day. Those who bought 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day's range wouldn't have hit the 7%-down mark.

The stock doubled in two months.

By early October, trade was getting looser. The spread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of the day was 10% or more on Oct. 11, 16 and 19, and 20% on Oct. 30. Loose trade points to a lack of conviction.

By mid-November, DryShips was below its 50-day moving average and eventually corrected 63%.

Baidu also established a buy range with a bounce off its 50-day line. It nearly doubled from August 2007 to early November. Then it fell in fast trade in four of five sessions. It was time to sell.

Investors who held suffered a 30% decline as it shaped a cup-with-handle base. Action within the base, though, was looser and more severe than in previous consolidations. That was a bad sign. It cleared the buy point on Dec. 27, but volume was below average. That too was a bad sign. It fell 52% in the next three months.

VimpelCom broke out a day after the August follow-through. On Dec. 24, 2007, it made a new high in reduced volume. But this sell signal might have been difficult to recognize. After all, volume is typically low on the day before Christmas. Clearer clues would have come in a fast-volume drop on Dec. 27. An 8% loss on Jan. 15 probably would have been a rather late signal, considering the market was two weeks into a correction.

You have to wonder how much of a gain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An investor who bought at the August breakout had an 89% gain four months later.

The lesson? When the market is trying to give you a Christmas present, take it. Don't try to squeeze the last dollar out of a big winner.

Finally, when leaders falter and you sell, you will find fewer reasons to recommit that money. This will naturally raise your cash position, particularly if the market is under pressure or in correction.

但斌:自然流的投资

武宫正树先生是日本的超一流棋手,出名的是横亘中腹俾倪四方的“宇宙流”棋风。可是很多名家都说其实武宫真厉害是“自然流”,所谓自然流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然后随着全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策略。围棋的中心永远是地多者胜。所以武宫是要走大模样,还是要占边角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赢。一旦这个中心思想确定了,那么他的地势转换,攻守互换自然如同水银泻地般流畅。这就是自然流。

在投资上,我觉得巴菲特就是自然流的投资者。他骨子里有格雷厄姆的锱铢必较的经典价值流精神,也学到了费雪那种高者在腹天马行空的成长流神髓。芒格评价他的投资风格可以借用苏轼一句话,叫做:“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巴菲特绝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手段的投资者。他照样做套利,也做短线投机,衍生品生意照做,既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赚完拍屁股走人。市场高了就抛,市场低了就买,市场继续跌,就干脆控股,再低就全盘收购。说巴菲特是价值派的领袖,可是他真的仔细计算一个企业的折现自由现金流量么?他真的计算4毛买1块的安全边际么?他真的心心念念投资年复利不能为负么?他真的时刻把S&P500指数当成竞争对手,老想要赢过它么?

我看这些全部都是否定答案。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命中,安全意识早已经是他血管里面流淌的血液了,而对于企业的评估也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的都是定性的评估,绝不是定量的精确计算。当一个好的投资出现在他眼前,他并不介意少赚点或者短期挨套,他关注的是未来可以赚大钱的大概率事件。所以说他50多年的投资战胜市场少有亏损的年份,完全是出于这种自然投资风格的结果,而不是由于他心心念念挂着S&P指数或者年复利收益。
所以我说巴菲特的投资决策里面,存在安全边际,但是绝不存在4毛买1块的计算。存在估值,但是绝不存在折现现金流系数的精挑细选。存在对于亏损风险的认知,但是绝不存在预测市场还会继续跌多少自己会套多少这类小脑筋。

如果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已经浮现无疑了,那么果断买入并持有这个企业未来赚钱就是大概率事件。
而买入后市场继续下行造成浮亏很深,或者继续等待股票价格还会再下降,这些就是小概率事件。巴菲特是不会为了小概率事件而错过大概率事件的。
从这点来看他的几个投资:抛出中石油后市场继续上涨,但对他而言,当时未来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性就是大概率事件。

2009卖出各大指数的认沽权证很难用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理论去计算,但他觉得这个投资未来赚钱是大概率事件。

买入GE和高盛的优先股,尽管市场后来又跌了50%他也不以为意,因为这两个优质企业走出经济谷底就是大概率事件。

我想这些例子就是巴菲特对于投资机会的敏锐嗅觉的最好表现。

他常说这辈子投资上没有亏过大钱,所有大的错误都是买入的时刻太谨慎而错过了大好机会。实际上我们看到他老年在买入的机会上比起年轻时是越来越大方和坦然了,这种平淡,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成熟表现。

对于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于虚高的股票或者其他投资标的都有出自内心的恐惧和厌恶。所以价值投资者犯的错误常是买太早卖太早。但因此而矫枉过正到底部找不到买入时机,或者最高点还在吝啬卖出,绝不是正确的做法。解读趋势本身这就是投资者与市场间亘古不变的博弈。有时候投资者策略修正了,但是市场也改变了,结果还是无法做到最好。这些都不可避免,所以能够抓住大方向不出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别人恐惧时贪婪,别人贪婪时恐惧,安心的当一个左侧交易者,适当的调整买卖时机,这些都很好,只是永不要幻想能够抓住顶和底那两个点。

如果说所有投资的目的都是“安全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无疑即使是巴菲特也不能忽略市场先生的不理性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如果我们把股票投资的收益归于两位先生:市场先生和企业先生,那么在一个市场的有效性很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利用市场先生的喜怒哀乐去赚取额外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企业先生,必须时刻记住企业先生才是我们的第一号金主。企业先生给我们发工资,而市场先生发奖金,两块利润我们都应该毫不犹豫的去努力争取,在价值的核心上适度把握趋势,但是永远不做不理智不安全的投资决策,让我们的投资风格和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水乳交融,这就是自然流的投资。

巴菲特的大气

巴菲特是靠低价买入优质股、长期持有而胜出的么?很多人称是,我很怀疑。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如今也知道了巴菲特的这个方法,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不能用这个方法胜出?在巴菲特卖出中石油时我们嘲笑巴菲特错了,在巴菲特去年抄底买票时我们以为巴菲特疯了,事后再看才知道:巴菲特是对的、我们又错了。看来只知道方法是没有用的,方法只是一个表象,方法的背后还有一些东西是巴菲特具备而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可能是我们缺少了巴菲特的大气!
  
巴菲特的大气,促使其只关注大趋势、进行大判断、投资大机会、谋取大利益。当他认识到市场价格最终总要符合企业价值时,他勇敢地放弃了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交易性投资机会,进而专注于寻求投资于优质成长企业的机会,弃小源而图大源;当他意识到真正丰厚的利益来源于长期投资时,他根本不顾及短期市场波动,甚至主动承受短期被套,所以才能长期持有等待,弃短而守长;当他明白了风险损失对投资的伤害越越重于投资收益的奖励时,他在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宁肯不要收益,弃利而保安。巴菲特的大气,使得他投起资来,明明白白、挥洒自如、大刀阔斧,对一些枝枝杈杈、末根细稍的东西不屑一顾。
  
与巴菲特的大气相比,我们实在太小气!小气到看着分时线做“投资”,小气到冒着大风险去赢取蝇头小利。
  
当巴菲特看着自称是价值投资者、自称是巴菲特的信徒们,在为一点小赢小亏斤斤计较、在为三天两月的账面损益坐卧不安时,不知道做何感想,也许只能“大笑之”,笑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自古有成就的大家,无论做哪一行,无不是大气凛然、气吞山河者。为什么李白能斗酒诗三篇,洋洋洒洒?他看的是大山大水、见的是人间豪情;为什么毛泽东驰骋纵横、打下江山?他读的是历代经典、用的是大智大勇。
资本投资市场是个多种力量角逐、多元成分构成的大系统,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求生存、谋发展,如果继续小里小气、谨小慎微,如果不能大开眼界、放开手脚,充其量只能证明自己曾经参与了这个市场,绝无成为赢家的可能,更不可能成为投资大家。

股市内部消息:恐惧与贪婪的骗局

因为我的工作关系,曾经有无数的人向我打听所谓的内部消息。

他们知道我认识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以,自然觉得,我的消息最灵通。但是,事实上,我不知道任何所谓的内部消息,我能想出来的全部的结论,都可以公开发表,而且基本上都已经公开发表过。每当我这样回答对方,他们总是暗中怀恨我一下,似乎我有什么好东西,不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事实上,我自己也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太多的内部消息,是彻头彻尾的骗局,甚至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对自己公司股票的价格走势,也是拿不准的,除非他是个不务正业的董事长,整天想着从股市上捞一把。

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内部消息的秘密。

坐庄婆罗洲锡业的一个机构为了把股票出货给利文斯顿——他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投资人,因此故意在利文斯顿老婆吃饭的时候,安排了人装作投资机构大老板的样子,在旁边的桌子上大谈这个锡矿的增长潜力和股票拉涨价位。

当然,他们的目的是让利文斯顿老婆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利文斯顿。他们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利文斯顿的老婆确实对自己偷听到的“惊人秘密”深信不疑,并且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买了这只股票。

但是他们的第二个目的没有达到,他们不知道利文斯顿的老婆是不服她丈夫的,她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赚一笔大钱给丈夫看一看;现在,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她并没有告诉她老公这个消息,她在等着羞辱老公。

不久,当利文斯顿看到婆罗洲锡业的股票开始上涨的时候——这正是庄家给列文斯顿制造的假象——不但没有追,反而把已经持有的部分全部卖给了庄家。这就是大部分消息的实际来源,即使庄家本人,也可能并不知道他深信的所谓内幕消息的确切来源和产生原因。但是,投资者仍然是那么的迷恋消息,丝毫不知道消息本身就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这个故事其实暗示了,股市投资有三重境界——第一层依赖消息;第二层依赖技术与基本面分析;第三层依靠风险控制。三个层面中,谁在赔钱,不言而喻。

而股神,似乎是另一个挥之不去的神话。每一个财经网站都在搞模拟炒股大赛,冠军往往能取得1000%的年盈利。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兴起过聘用这样的人到公司操盘的念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百发百中,能打断二十米外苹果的枪手,当他的目标换成他老婆叼着的苹果的时候,他几乎一定会失手。

因此,股市中投资者另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你的喜怒哀乐,其实完全被这些纸片左右,当你手里有股票的时候,任何下跌,或者关于下跌的言论,都会使你愤怒、恐惧。而任何上涨的消息,都会使你心花怒放。你的智慧,完全被一张张电子记录交割单取代。手里拿着纸片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和假如此时手里没拿纸片的人说的话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一个判断能力是真实有效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投资人,困扰了100年,仍然没有答案。大家感兴趣的,可能知道美国华尔街有一句话叫没有一个国王是戴着王冠下葬的。美国最大的投资家,最后穷死的不计其数。曾经有一个多头之王,叫摩斯的,死的时候连尸体都被房东大娘扣住,因为他没有支付最后的几美元房租——他的豪宅早就抵押卖掉了。而成功逃过1929年大崩盘的天才利唯摩尔——他是唯一在1929年赚了数百万美元的人,在1940年开枪自杀。2003年美国最佳十大交易员,到今天只剩下七个了,另外三个去哪里了,没有人知道。

美国股市的所有例子,都能在中国找到影子,肖建华,至今躲在美国不敢回来,他是明天系的创始人。另一个所谓的失踪的吕梁,可能早被人做掉了,尸骨无存,唐万新自不须说。

至于所谓的杨百万之类的,他那两个钱,也能算投资人?太小儿科了,比他强的都要车载斗量了。

所以,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我们都必须知道,钱是属于上帝的,我们只是它在地下的代管人。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谁呢?我们的恐惧和贪婪,时时刻刻都在跟我们作对,这里绝对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理性在股市中,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到了股市交易的实质——恐惧PK贪婪——这不就是交易灵魂么?实际上,我们是在跟灵魂与本性搏斗,只是这纸片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交易的物理载体。难怪索罗斯说,股市就是一群变态狂和疯子发明的,这群疯人严格地遵照游戏规则玩,最终带坏了正常人,并使整个世界都疯了。

探索永不亏钱投资模式背后的成功之道(中)

承接上文平准基金所包含的投资之道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平准基金长期盈利永不亏钱的原因背后隐藏着两个非常可怕的情况,平准基金成功之道与我们普遍认识的成功之道截然不同。平准基金的成功之道靠的不是智慧,更不是模型和方程。平准基金大部分情况下的操作是不进行分析,主要就是依赖大幅下跌和全面恐惧的出现。平准基金入市也是有一些原则,但这些原则就是常识,不是方程模型等复杂的东西,就是根据一种历史形成的常规波动区间,来采取行动,基本上不依赖于精确地分析。也就是说平准基金的规律性成功不依赖知识和智力,这的确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不靠知识和智力就能成功。第二点,平准基金不依赖于选股,选股并非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平准基金不需要选股,就能成功。以1997年2月为例,邓小平去世了,全中国都镇痛。金融市场开盘后指数跌停,但10分钟后,大盘股四川长虹,马钢股份,上海石化等出现几千万的买单,这些买单不顾一切吸纳任何卖单,指数从跌停上站了起来,全天最终翻红,这个就是平准基金入市。当时平准基金拉抬了几十只品种,哪个能影响大盘就选哪个,而且它是多点开花,十只,几十只同时下单,后来当时入市的资金很快就产生大幅利润。这种不选个股最终也成功,不因为没买优秀公司,不买成长股而不赚钱,导致的结论是选股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把平准基金和指数基金进行对比,发现在指数基金中也有类似情况。指数基金根本不动脑筋,一样盈利。我们发现两种盈利的情况都是不动脑筋,不依赖知识和智力,不精选个股。分析的结果连凌通都有点想不通,但事实就是这样。这种投资成功的规律性原因是什么?毕竟它不是偶然的。

凌通经过深入分析后得出:平准基金和指数基金不动脑筋,不依赖知识和智力,不精选个股,照样成功的规律性事实,反应了投资的本质是情感博弈。这里有两层意义,第一投资是博弈,过去大家认为价值投资不是博弈,只有短线操作是博弈。实际上价值投资100%是博弈。巴菲特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站在和对方相反得角度思考和行动,这就是博弈。否定价值投资是博弈的观点是违背价值投资基础本质的。同时这种博弈是一种情感的博弈,巴菲特的那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始终颠来倒去围绕情感说的,投资是自己的情感与市场整体情感的博弈,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市场情感的相反面,于是成为了成功的真正王道。投资最关键的是情感管理和修养,不是知识和智力。

在认识了投资的实质是情感博弈,而非知识智力的博弈,投资成功也不特别需要选股之后。凌通为大家举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几乎完全不懂股市,也不进行基本面研究的个人投资者,连续十多年超越了巴菲特,连续十多年获得了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这是我们真实的接触到的一个个人投资者。这位投资者是一位商业经营者,他的精力非常稀缺,每天非常忙碌。据他讲:他每周用于股市投资的思考从来不超过10分钟,就整体上讲,他的日常安排连百分之一也分配不到股市,因此他完全不懂任何股市的原理、经济法则、宏观经济和个股基本面。他买过很多股票,但每个股票的基本面,他连F10中的资料都没有认真看,这是因为他时间太紧张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获得持续的30%以上的年收益率,其做法很简单,就是看每一支股票,如果发现某一支股票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其历史最低点就买入。一个具有若干个波动周期的股票总会形成一个历史最低点,如果现在的股价与历史最低点相近这个条件一旦出现就立即买入,然后他就不再做任何股市方面的研究、思考和关注。一旦当他发现自己的账户出现了30%以上的盈利之后他就全部清仓,不做任何的迟疑,清仓的资金用来申购新股。他的操作之中不为任何细节分心,每个月看股市连半个小时都不到,他只看K线图上哪支股票的价格跌入了历史最低区域,就立即买入,一旦盈利30%就立即卖出,今年就不再操作了,然后打新股。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每年能获得30%。这位投资人除了看价格走势图外也根据市场热闹程度买股,如果大家都愿意买股票时他往往愿意采取一些冷静的做法。比如他申购中过中石油,本来他是不想卖,但在买烟时听到卖烟的老大爷说明天开盘后要买中石油这个观点,于是他坚决果断地把中石油卖了。因为他觉得卖烟的老大爷都想买中石油,中石油股价应该没什么前途了。他的总原则就是这样,一是价格低下来;二是市场没有人把它当成机会,把这个公司看得很没有前途的时候就买入。反之,一旦获利就卖出。在他买入的任何公司中他都没有看过基本面,连F10都没看,因为他没有时间看,但事实上他就是持续的成功。

这个案例其实就是一个与平准基金相类似的成功,这类投资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因为凌通在与这个投资人交谈中明显地看出,这个投资人的性格中包含着一种不随众,完全是以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来做,他不接受任何参考意见,也不看书报,不看新闻,他完全按照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独立行为。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性格上也比较果断,所以这位投资人的成功通过现实的方式再次印证了真正的投资之道和成功之道是什么?大体上就是要跟市场的情绪和热门度反着干,第二就是低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是价值,下跌创造价值,只要跌下来就是买入机会。同时,一旦涨上去一定要减仓。我们持有股票不是要拥有股票,只是利用股票来盈利,这是凌通近期新的思想。很多人说我要持有股票就像娶媳妇一样,这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了,本质就是为了获利,获利是终极目标。买入股票,持有股票,卖出股票这些是手段。最普遍的商业规则盈利一定是低买高卖的,终究是靠低买高卖实现的。
总的来说,通过对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能实现永不亏损的思考,最终凌通发现了真正永不亏损的方式的确是有。这种方式所包含的道理是,投资不依赖知识,不依赖智力,不一定必需得选股,情感博弈才是王道。
凌通的这些研究听上去可能令人很难接受,但是应该是正确的。

探索永不亏钱投资模式背后的成功之道(上)

巴菲特曾经说:“投资之道第一条是确保不亏钱,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不亏钱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原则和道理。
沿着巴菲特的指引,凌通在思考:怎么样实现不亏钱,有什么样的原理,法则、投资模式可以做到永远不亏钱?

在多种模式、理论和做法进行比较后,凌通发现,迄今为止,在我们所知范围内,有两种方法可以确保不亏钱:第一,长期持有指数基金;第二,全世界以维护市场稳定为目的的平准基金和做市商始终不亏钱。

先看指数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长期持有,一定不亏钱,一定赚钱。这恐怕是因为全世界都在进步,所以,长期投资指数基金,可以不亏钱,而且可以盈利,并且不动脑筋,只需要买入不用管就可以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有资本市场,就有一个由政府掌管的,以维护市场稳定,以消灭市场非正常波动为目的的资金。这种资金的行为特征是,只要市场非常低,它就买入,只要市场非常高,它就卖出,在市场不高不低的情况下,它不参与。特别要提的是,每当平准基金买入的时候,一定是大家完全没有信心的时候。每当在大家信心膨胀的时候,平准基金就不顾一切,疯狂卖出。

对平准基金的操作模式抽象后,凌通认为大体上有这样几个本质体征:

第一、不分析不研究;第二靠眼睛和常识来做,跌破正常范围就买,反之,涨过正常范围就卖;第三,和人们的信心反着干,当人们崩溃的时候就不顾一切的买,当人们膨胀的时候就卖。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平准基金都不亏钱,都赚钱。在极端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平时正常状态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在决定买卖的时候,不是靠思考,不是靠研究,不是靠主观预测,而是只看市场估值是否是历史上的最高或者最低,或者是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端或者非正常状态。最后,如果说还有什么秘密的话,这种永不亏钱的模式一定是和大众相异的,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所以,平准基金的投资之道和巴菲特完全一样,巴菲特曾说过,对于股市的未来走向,只有到股市走到两端的时候才知道。平准基金正是在两端操作。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传到香港,香港股市连续暴跌,香港政府当时以稳定市场为目的大举入市千亿,最后,入市资金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整体获利超千亿。2004年3月,台湾进行选举,在投票前一天,陈水扁肚子上莫名其妙地挨了两枪,于是整个台湾陷入了动荡,股市在两天内下跌10%。此时,台湾当局组织资金入市,并高调宣布已经入市。大约一周之后,台湾股市大幅上涨。在大家前途迷茫,担心社会全面动荡的时候,导致股市大幅下跌之后,以稳定市场为目的的资金全面介入,最后大获其胜。全世界的平准基金都实现了永不亏钱,包括很多金属期货市场的国家储备库,也是以平抑价格为目的,低买高卖。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做到永不亏钱,一定不是偶然,背后包含规律性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呢?

凌通觉得,道理在于“波浪式前进”和“物极必反”。在全宇宙范围内,事物都是以波浪式前进的,没有直线式发展,都是在一种不断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循环波动中演进的。人生的命运如此,企业的成长如此,股价的波动更是如此。这种波浪式前进是全宇宙最大的确定性和最根本的法制,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形态。股市中也是如此,股市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股价都是不断波动,波动方式就是由低到高后再由高到底,然后再由低到高永无终结,持续不断。最平凡,最普遍最常见的是不断地重复性波动。在这种波动中,在极端情况下,必然发生逆转。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比如在6000点之上,无论是黄金10年,还是黄金100年甚至1000年,都改变不了持续上涨达到极端后的必然逆转。在1600点,不管金融危机多么严峻可怕,因为它已经达到了中国股市开张以来的最低市盈率和最低估值水平,所以必然发生逆转,这是宇宙的根本逻辑,是万物的根本法则所决定的。

这个原理更加明确了平准基金能够成功的道理所在。凌通对以上平准基金所包含的永不亏钱和持续盈利的原因进行剖析之后,实际上,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模式推荐给大家,这种盈利模式是最确定的,其可操作性,可靠性远胜于成长投资。下一部分凌通将把真实的一个个人投资者在完全不懂股市,在平常完全不看股市信息的情况下依然获得年复合收益率30%的案例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