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致富是太多普通人的梦想,而更多的人也想探究那些成功者背后的秘密。
耐心,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恰恰是许多人创富成功的引擎。但耐心不是简单的忍耐,更不是盲目的等待,而是一条发现价值、建立信心、耐心持有的致富路径。
忍耐忍耐再忍耐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人成功,但也有人失败。许多人都在苦苦寻觅着财富背后的制胜玄机,是天命,或是运气,还是机缘?但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这么多年来许多成功者的致富路径,却终于可以发现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秘密,那就是耐心,这是人们用来堆积金钱的真正引擎。
忍耐是人类必备的美德之一,而对于投资理财来说,无论是股票、房产、艺术品还是实业,它同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必备要素。有耐心或没有耐心的差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之后,往往就必然会暴露无遗。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实例表明——发财,靠的就是耐心!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万科的个人投资者刘元生,根据万科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刘元生持万科股份8747.38万股,市值已达30亿元。刘元生本为香港商人,目前定居加拿大。早在万科创建前,刘元生就与万科董事长王石是密切的商业伙伴。
1988年12月末,万科正式向社会发行股票,一家本来承诺投资的外商临阵变卦,刘元生闻讯救急认购360万股。1991年万科上市后刘元生一直坚定持有万科,并在万科股价低迷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对万科的累积投资为400余万港元。之后18年伴随万科送股配股,他的400余万港元投资累计增长了近700倍,这一投资增幅远超股神巴菲特。
日本矿山大王古河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这样说:“我是把别人已经掘尽的,再挖掘一次罢了。我认为发财的秘方是就是忍耐二字,有恒心的人,才能得到他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在作价值投资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投资需要的是专注,有时候甚至一生只要操作好几只优质股票,就足以致富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耐心的,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有着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态。比如几乎每次坐电梯的时候都会看到别人为了关上电梯门而拼命的按关门的按钮,但其实不管你按不按,门都是会自动关闭的,而且时间也是一样的。而在投资理财中同样也是如此,多少人就是因为缺乏耐心,最后白白丢失了到手的机会。大家都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多少投资者可能也曾经持有过万科股票,但能坚持到今天的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忍耐、忍耐再忍耐!这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也是通向财富的胜利之门。
耐心来源于信心
很多人可能会不明白,靠耐心怎么能够发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从本质上说,耐心就是信心。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信心都是成功的关键,而它的具体表现就一种坚韧不拔的耐心。
对于投资者来说信心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市场,任何一个长线投资行为背后都凝结着坚定自信的支撑,投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随波逐流,在市场的起起伏伏中丢弃了原有的信念。
说到底,投资的信心来还是来自于投资者自己,来自于投资者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投资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东西,耐心就是投资者要沉的住气,别人的投资品种升了,你的没有升,怎么办?等。而如果你把持不住换成别人的投资品种,这时你的升了,你刚换的又跌了,这冤不冤?任何被市场的捉弄,都是投资者自己没有信心。
同样,经营一门生意也需要有 “忍耐三年”的功夫。任何事业要招徕顾客,奠定基础,都需要假以时日,尤其是服务业或流通业均有这种趋势。例如,餐厅或小店在刚开业时顾客稀少,会令人忧虑到这种情形可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呈现出半开半休的状态。
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就灰心而关门,但是有些人却耐住寂寞努力挽回颓势,慢慢地使自己的生意走上正轨。另外,有些行业你刚刚开始进入时可能并不景气,但只要你稳扎稳打苦心经营,等到市场复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赢家。就像我们这次采访的冯玫莉,就是通过自己的耐心和坚持,通过苦心经营最终获得了成功。
其实,那些长线投资和经营者之所以能够忍受市场变幻的煎熬,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看好未来的信心,这也是他们耐心的坚强后盾。
发现价值是关键
信心是耐心的源泉,但这个信心绝对不是随意和盲目的自信,它的基础恰恰是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其中的关键就是对价值的发现。当一个投资品种、一门生意、一个市场或者一个行业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挖掘的时候,它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来最终显示它的真正价值,这其中的获利空间显然是巨大的,而耐心在此时就可以帮助你成就财富的辉煌。
显然,首先发现价值建立信心,然后再让信心支撑耐心,这无疑就构成了一条普通人通向财富的光明大道。就像刘元生持有万科股票18年,记者认为这绝对不会是因为他与王石的私人感情,其根本的动因还在于他早早地发现了万科股票的真正价值所在。
但发现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的是远见,更是对未来大势的清晰判断。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每一位投资者和经营者来说都是相当艰巨的考验。在日本,耐心被称为“忍”,日本企业家就非常重视对“忍”的修养。耐心可以帮助企业家在重要关头,冷静思考,不带感情色彩地搜集情报,并据此作出客观的分析,然后作出最恰当的判断。
而在投资市场同样也是如此,在这波大行情中,不少投资者在股市和楼市中都斩获颇丰,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当前中国房产和股票的价值所在,从而坚定了自己的持有信念。其实从实证的角度看,历史上一个新兴国家或地区从经济启动到经济腾飞过程中,都伴随着本币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同时在外来资金大量进入时,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股票和房地产都是正相关的,几乎没有例外。
而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无疑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资源地产、金融券商就成为了价值重估的首选对象,也是行情发展的主线,许多投资者早早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介入耐心持有,无疑最终成为了市场的大赢家。这次我们的记者也采访到了其中的几位,相信读了他们的故事不少人也会感触颇深。
所以耐心不是简单的忍耐,它是一个系列的思维和行动过程,价值的挖掘、信心的树立、持有的冷静,这些要素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盲目等待要不得
不过有一点也是必须要引起大家警惕的,耐心绝对不是盲目的等待。投资者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一种过度自信,任何的自信都是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过度盲目自信总有一天会把自己毁掉的。
记者的一位朋友满仓持有一只股票,但该股却是连年亏损,表现非常不争气,不仅不能跟上大盘的涨幅,而且常常进入排行榜的末几位,但他仍然坚定持有,相信它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但其实此时他已经跌入了耐心的误区,变成了一种麻木的等待,事实的结果也已经证明其损失是巨大的。
生意场上有一句名言,所谓“在石上坐着等上三年”,就是表示努力的“劲”与需要的“时间”。所谓“三年”的含义非常奥秘,因为一门有前途的生意大概积累到三年的时候就会兴旺起来,反之,经过三年都看不出一点眉目的事业,大多是再经过五年或十年也仍然没有什么前途的。当然这“三年”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等待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但却不能知错不改而盲目“超时”。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耐心投资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好“退出机制”,持有的时间也不一定是越长越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平时也要做做“功课”,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耐心呢?有这样的五步曲或许可以试一试:
一、“回头看”,先总结一下自己过去投资的经验和教训;
二、“沉下去”,对当前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研判和分析;
三、“动起来”,介入几个有投资价值的品种;
四、“静等待”,耐心持有争取获得最大的回报;
五、“勤观察”,在投资期间多注意观察市场的变化,并掌握好退出的时机。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Saturday, October 31, 2009
钟情股息股
为何小弟钟情于股息股?
从第一天买股,小弟就选了万能,多多当时比较容易明白又有派息的股
到了今天,还是选了一些行业比较容易明白又有稳定派息策略的公司——大众,伦平
为什么呢?
在cari看到有人这么问:
派息后股价自动调整,还要亏那个Tax。这样不是很不划算吗?
我们先想想,如果我们买的股票只有价格上的变动而完全没有派息。
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
就是你只有等到卖掉的时候才能够套利。
那么你什么时候能够“再投资”或者“复利”呢?
如果没有股息,一个RM1的股票在第一年涨了20%后,也就是RM1.20
要在第二年有20%的复利,那就要再涨RM0.24而不是RM0.20了。
然而,股息的好处,就是在不必卖掉股票的情况下,局部套利。
而股息又可以用来再投资,继续复利
一个RM1的股票,派了RM0.10的股息后,调整到RM0.90
过后回升到RM1.00的时候,已经升了11%
要涨20%,只需要涨到RM1.08就够了。
如果你的股息拿来买回这个股票,那么随着涨幅,你的盈利也在利滚利了
从第一天买股,小弟就选了万能,多多当时比较容易明白又有派息的股
到了今天,还是选了一些行业比较容易明白又有稳定派息策略的公司——大众,伦平
为什么呢?
在cari看到有人这么问:
派息后股价自动调整,还要亏那个Tax。这样不是很不划算吗?
我们先想想,如果我们买的股票只有价格上的变动而完全没有派息。
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
就是你只有等到卖掉的时候才能够套利。
那么你什么时候能够“再投资”或者“复利”呢?
如果没有股息,一个RM1的股票在第一年涨了20%后,也就是RM1.20
要在第二年有20%的复利,那就要再涨RM0.24而不是RM0.20了。
然而,股息的好处,就是在不必卖掉股票的情况下,局部套利。
而股息又可以用来再投资,继续复利
一个RM1的股票,派了RM0.10的股息后,调整到RM0.90
过后回升到RM1.00的时候,已经升了11%
要涨20%,只需要涨到RM1.08就够了。
如果你的股息拿来买回这个股票,那么随着涨幅,你的盈利也在利滚利了
美元回升之勢已成
上星期五,恒指剛剛創今年新高,有誰想得到,在沒有任何所謂特別壞消息之下,恒指竟然一連 3天合共跌超過 1300點,這的確是很少見的,在創新高之後會如此下跌。
不但是香港跌,全球皆跌,跌勢來自美國。開始的時候,有分析員說,美股下跌是因為擔心美國政府退市;兩天之後,卻說跌市是因為美國經濟數據欠佳。實際上,美國經濟數據有好有壞,只不過分析員要提供即場解釋,才會如此說。
我觀察了這幾天的跌市之後,我的跌市答案是美元滙價上升。今年 3月開始,美國大印鈔票,美元利率變成零,於是,大量炒家湧現,大量借美元來炒股票、來炒外滙,美元供應大增,沽空美元的投機者也應運而生,美元就開始長時間的貶值,開始慢慢的貶,近來卻有加速貶值的傾向。美國政府豈可容忍這股炒風?於是不動聲色,突然出手干預,推高美元滙價,美元滙價一上升,那些沽空美元、借美元炒股炒滙的炒家不得不補倉、斬倉,於是就出現過去幾天這種爭先恐後拋售股票的現象,拋售者多是國際炒家。
見底了嗎?恐怕沒那麼快,因為美元回升之勢已成,美國政府打擊炒家也不會只幹 3天就收手,如果你不想吃眼前虧,可考慮在恒指跌破這一回升浪的底部,即 20500點左右減持。
不但是香港跌,全球皆跌,跌勢來自美國。開始的時候,有分析員說,美股下跌是因為擔心美國政府退市;兩天之後,卻說跌市是因為美國經濟數據欠佳。實際上,美國經濟數據有好有壞,只不過分析員要提供即場解釋,才會如此說。
我觀察了這幾天的跌市之後,我的跌市答案是美元滙價上升。今年 3月開始,美國大印鈔票,美元利率變成零,於是,大量炒家湧現,大量借美元來炒股票、來炒外滙,美元供應大增,沽空美元的投機者也應運而生,美元就開始長時間的貶值,開始慢慢的貶,近來卻有加速貶值的傾向。美國政府豈可容忍這股炒風?於是不動聲色,突然出手干預,推高美元滙價,美元滙價一上升,那些沽空美元、借美元炒股炒滙的炒家不得不補倉、斬倉,於是就出現過去幾天這種爭先恐後拋售股票的現象,拋售者多是國際炒家。
見底了嗎?恐怕沒那麼快,因為美元回升之勢已成,美國政府打擊炒家也不會只幹 3天就收手,如果你不想吃眼前虧,可考慮在恒指跌破這一回升浪的底部,即 20500點左右減持。
低位補貨迎下一升浪
筆者一直強調,策略的制訂遠較估中大市的方向重要。在 10月份,堅信大市仍處牛市一期,走勢大漲小回,建議於 20200點附近揸貨, 22000點樓上減磅。有減磅,就可以在調整之時補回,兼且在過去數天的跌市中輕身上路。
11月份,在策略上仍是低位補回早前減磅的股份,準備迎接下一輪升浪。防線放在 20800-21000點,升破 21800點確認升浪,上望目標 23500點。冇貨在手者,已應開始吸納第一注。
筆者覺得今次跌浪並不恐怖,主要是堅信經濟正處復蘇,第 4季數據將會更好。今次下跌的主因在於美元反彈,但經過這數天觀察美滙及其他的市場走勢,相信美元之反彈浪已近尾聲。本周美國拍賣 1200多億美元債券,亦是令股市回落的其中一個因素。當以上的利淡因素完結後,大市可望完成調整浪。
11月份,在策略上仍是低位補回早前減磅的股份,準備迎接下一輪升浪。防線放在 20800-21000點,升破 21800點確認升浪,上望目標 23500點。冇貨在手者,已應開始吸納第一注。
筆者覺得今次跌浪並不恐怖,主要是堅信經濟正處復蘇,第 4季數據將會更好。今次下跌的主因在於美元反彈,但經過這數天觀察美滙及其他的市場走勢,相信美元之反彈浪已近尾聲。本周美國拍賣 1200多億美元債券,亦是令股市回落的其中一個因素。當以上的利淡因素完結後,大市可望完成調整浪。
退市是步入牛二先兆
繼以色列、澳洲調高利率後,印度也出乎意料地調高法定流動資金比率,前日挪威央行也決定加息,成為首個調高利率的歐洲國家。從種種迹象來看,全球央行相信快將(或已經)展開退市行動,並陸續撤銷寬鬆的貨幣政策,加息周期應該不遠矣。
央行準備退市及調高利率,雖然對全球股市會構成一定下調壓力,但這些退市行動查實是確認經濟復蘇,正如挪威央行總裁指出,挪威經濟復原的速度較預期快。經濟復蘇確認有助股市進入較長久的升浪,相信亦是股市步入牛市二期的訊號。
據過往的情況,因經濟復蘇而調高利率,只會令股市出現短期下跌,更重要是這反而是趁低吸納良機,故稍後若美國及內地一旦調高利率,令股市急挫,則不妨趁低吸納一些優質股,博牛市二期的漫長升浪。
央行準備退市及調高利率,雖然對全球股市會構成一定下調壓力,但這些退市行動查實是確認經濟復蘇,正如挪威央行總裁指出,挪威經濟復原的速度較預期快。經濟復蘇確認有助股市進入較長久的升浪,相信亦是股市步入牛市二期的訊號。
據過往的情況,因經濟復蘇而調高利率,只會令股市出現短期下跌,更重要是這反而是趁低吸納良機,故稍後若美國及內地一旦調高利率,令股市急挫,則不妨趁低吸納一些優質股,博牛市二期的漫長升浪。
新加坡人移居新山
看了這篇《新加坡人移居新山》,里面提到新加坡人因金融風暴影響而舉家遷移到新山定居,把新加坡的組屋出租,收取租金收入。另外,他們照常朝九晚五地到新加坡上班,新山的生活成本相對下比較低。這樣做看似行得通,但他們卻面對治安、交通阻塞等問題。
是不是這些因素正一直影響新山房地產的前景呢?
2006年大馬第九計劃下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開始起步,新山是大馬政府繼首都-吉隆坡之后重點開發的城市。
交通方面,新柔長堤、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還在計劃中)聯系兩岸的人民。新山境內的交通網也處于升級中,在完成前多會出現阻塞、混亂的情況。新山關稅、移民與檢疫大廈(CIQ)在2008年12月正式通車,現在八條新車道正在修建中。加上現有的士乃國際機場,也被規劃在Flapship E發展藍圖里。三個海港(Pasir Gudang - Johor Port,Tanjung Langsat Port,Tanjung Pelepas Port)分別規劃在Flagship C&D發展藍圖里。
最重點是新山的輕快鐵系統,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更期待這系統能與新加坡的地鐵系統聯系。
治安方面,大家還是要小心,不能太依賴大馬警方。
想象一下,如果新山治安好、交通方便、生活成本低等,有誰不愿意來這里常住呢?
人來多了,就會刺激需求,有了需求,房地產價值就會被提高了,環境造就房地產的價值。
是不是這些因素正一直影響新山房地產的前景呢?
2006年大馬第九計劃下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開始起步,新山是大馬政府繼首都-吉隆坡之后重點開發的城市。
交通方面,新柔長堤、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還在計劃中)聯系兩岸的人民。新山境內的交通網也處于升級中,在完成前多會出現阻塞、混亂的情況。新山關稅、移民與檢疫大廈(CIQ)在2008年12月正式通車,現在八條新車道正在修建中。加上現有的士乃國際機場,也被規劃在Flapship E發展藍圖里。三個海港(Pasir Gudang - Johor Port,Tanjung Langsat Port,Tanjung Pelepas Port)分別規劃在Flagship C&D發展藍圖里。
最重點是新山的輕快鐵系統,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更期待這系統能與新加坡的地鐵系統聯系。
治安方面,大家還是要小心,不能太依賴大馬警方。
想象一下,如果新山治安好、交通方便、生活成本低等,有誰不愿意來這里常住呢?
人來多了,就會刺激需求,有了需求,房地產價值就會被提高了,環境造就房地產的價值。
Friday, October 30, 2009
Singaporeans relocating to Johor Bahru
Singaporeans like to go into Johor Bahru (JB) to shop, eat and play a game of golf – but only over the weekend. When asked the question if they will like to reside in Johor Bahru, most will give a definite “NO”, due to the safety concerns, custom jams and perhaps lingering uneasiness of staying in a bumiputra country, where privileges are still accorded to specific races.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at started in Oct 2008,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ingaporeans who actually made the decision to move out from Singapore and make Johor Bahru their permanent home. Money is usually the main consideration: The rental income from a 4-room HDB flat in Singapore will be able to sustain your living expenses in JB. There are also cases of whole family units moving into JB from Singapore; 5-room flat in Singapore is rented out, rental income is used to tide over family expenses while parents continue to look for employment in Singapore – children travel across the causeway daily to school.
Home across the causeway?
Irene is one of the growing number of Singaporeans who made such a decision to relocate into Johor Bahru. In the article below, she shares with us her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on making Johor Bahru home.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are somewhere in your mid-life, single, getting tired of the 9 to 5 routine office job, but still need some kind of income to sustain yourself?
Like many other Singaporeans, I, too, decided to rent my flat out and go live in JB. Perhaps the difference for me is in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a place to stay in JB, when prices of houses in Singapore were escalating, the plan to rent out my flat turned to selling instead.
So, here I am who will soon be without a house to call my own, having found a place to live somewhere in JB and with a view!
I have also got myself a part-time job in Singapore, working only four days a week traveling during non-peak hours when I do not have to squeeze with the office hour crowd or experience the daily rush hour traffic jams at the causeway. As I do not drive, I have to rely on taxis as it is quite inconvenient to take the bus from where I live. Added to this, when you have so many people telling you to be careful and be safe, you just have to rely on taxis instead of waiting at some lonely make-shift bus stand for a bus that does not seem to show up. Although the traveling time takes almost an hour and a half, I have no complaints as the journey is quite a breeze. However, dealing with some cab drivers has its frustrations when they charge you more than the meter fare and you just have to pay when they appear rough and aggressive. This is a form of robbery too except that you are robbed of a couple of bucks (or depending on how much more they ask you to pay) and your confidence is a little shaken.
Right now, there is one big inconvenience I am experiencing in my own apartment. There have been a few evenings when I come home late and tired, switch the lights and fans on only to find nothing works. I am living in a new apartment and I have just found out that the power supply to my unit is not official yet. As a result, the building management staff has been removing the fuse in the electrical room to stop the power supply to my unit for fear that the department for power supply may do a check and find out I have been tapping electricity illegally! It is no fault of mine that I have actually been allowed to move into an apartment unit oblivious to the fact that the power supply is yet to be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now I am subjected to living without electricity.
So, this is living in JB for me so far. It has its frustrations but then again, just like anything else in life, things cannot be perfect all the time. I do not know what other problems will come my way, but it helps to have an open mind and take it as it comes. I have been unduly worried about problems with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for traveling in and out of JB too frequently but that cause for worry seems to be unfounded now.
Obviously, some sacrifices have to be made when making a shift to live elsewhere. For someone who is so used to simply going outside for a walk or exercise any time of the day or night, I have yet to pluck up the courage to do the same here as I have not seen any woman exercising in the open space in the neighborhood yet. I also miss the freedom of going out and returning home alone late at night without having to feel unsafe and to be cautious.
Having said that, I am also glad that I have got to know a few people who are living or working in the apartment premises and have been invited to join them for a night out in the town. I had the chance to mingle with the locals and it is nice to know that there are people you can turn to in times of need.
Living in JB has its highs and lows. For all the shortcomings, I am actually grateful that I have the option to make this move. After all, I had wanted a change and there was JB just right across the causeway offering a way out for me, at least for a while… Kudos to others – especially families who are also looking for a way out to solve a financial situation,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make the same move and are straddling two countries.
Wit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at started in Oct 2008,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ingaporeans who actually made the decision to move out from Singapore and make Johor Bahru their permanent home. Money is usually the main consideration: The rental income from a 4-room HDB flat in Singapore will be able to sustain your living expenses in JB. There are also cases of whole family units moving into JB from Singapore; 5-room flat in Singapore is rented out, rental income is used to tide over family expenses while parents continue to look for employment in Singapore – children travel across the causeway daily to school.
Home across the causeway?
Irene is one of the growing number of Singaporeans who made such a decision to relocate into Johor Bahru. In the article below, she shares with us her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on making Johor Bahru home.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are somewhere in your mid-life, single, getting tired of the 9 to 5 routine office job, but still need some kind of income to sustain yourself?
Like many other Singaporeans, I, too, decided to rent my flat out and go live in JB. Perhaps the difference for me is in the process of looking for a place to stay in JB, when prices of houses in Singapore were escalating, the plan to rent out my flat turned to selling instead.
So, here I am who will soon be without a house to call my own, having found a place to live somewhere in JB and with a view!
I have also got myself a part-time job in Singapore, working only four days a week traveling during non-peak hours when I do not have to squeeze with the office hour crowd or experience the daily rush hour traffic jams at the causeway. As I do not drive, I have to rely on taxis as it is quite inconvenient to take the bus from where I live. Added to this, when you have so many people telling you to be careful and be safe, you just have to rely on taxis instead of waiting at some lonely make-shift bus stand for a bus that does not seem to show up. Although the traveling time takes almost an hour and a half, I have no complaints as the journey is quite a breeze. However, dealing with some cab drivers has its frustrations when they charge you more than the meter fare and you just have to pay when they appear rough and aggressive. This is a form of robbery too except that you are robbed of a couple of bucks (or depending on how much more they ask you to pay) and your confidence is a little shaken.
Right now, there is one big inconvenience I am experiencing in my own apartment. There have been a few evenings when I come home late and tired, switch the lights and fans on only to find nothing works. I am living in a new apartment and I have just found out that the power supply to my unit is not official yet. As a result, the building management staff has been removing the fuse in the electrical room to stop the power supply to my unit for fear that the department for power supply may do a check and find out I have been tapping electricity illegally! It is no fault of mine that I have actually been allowed to move into an apartment unit oblivious to the fact that the power supply is yet to be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now I am subjected to living without electricity.
So, this is living in JB for me so far. It has its frustrations but then again, just like anything else in life, things cannot be perfect all the time. I do not know what other problems will come my way, but it helps to have an open mind and take it as it comes. I have been unduly worried about problems with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for traveling in and out of JB too frequently but that cause for worry seems to be unfounded now.
Obviously, some sacrifices have to be made when making a shift to live elsewhere. For someone who is so used to simply going outside for a walk or exercise any time of the day or night, I have yet to pluck up the courage to do the same here as I have not seen any woman exercising in the open space in the neighborhood yet. I also miss the freedom of going out and returning home alone late at night without having to feel unsafe and to be cautious.
Having said that, I am also glad that I have got to know a few people who are living or working in the apartment premises and have been invited to join them for a night out in the town. I had the chance to mingle with the locals and it is nice to know that there are people you can turn to in times of need.
Living in JB has its highs and lows. For all the shortcomings, I am actually grateful that I have the option to make this move. After all, I had wanted a change and there was JB just right across the causeway offering a way out for me, at least for a while… Kudos to others – especially families who are also looking for a way out to solve a financial situation,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make the same move and are straddling two countries.
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分享集:赚,先问:“能亏多少?”
买进一只股票之前,我习惯上先问自己:“以此价格买进,能亏多少?”
如果是可能亏蚀50%或100%的话,我不会买进。
我始终认为:保护资本比赚钱更重要。
假如你查字典的话,你一定会发现,资本的“本”字,就是树木的“根”。
投资实际上就是在栽种“摇钱树”,而本就是摇钱,树的根。根坏了,摇钱树根本不可能生长。
根是树木营养的来源,根坏了,无法吸收营养和水份,树木自然会枯死。
亏本容易赚钱难
广东人称亏本为“蚀本”。“蚀”就是耗损。“蚀本”就是耗损资本,如蚕食桑叶,,叫“吞食”。故“蚀本”比“亏本”更传神。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座右铭为:第一,不要亏本,第二,不忘第一原则。是至理名言。
亏本容易赚钱难!
亏本如乘下降的升降机,赚钱如爬楼梯。
假如你投资1万令吉,希望在3年内能增至1万5千令吉,你只要赚50%就行了。
股票投资,如果采取保守又谨慎的态度的话,要在3年内赚50%,不难做到。
例如你购买年股息回酬超过8%的产业投资信托股(REITS),可在3年内取得25%的股息。只要在3年内股价上升25%(由1令吉上升至1.25令吉),你就已经达到3年内赚50%的目的。
上班族把钱摆在银行,赚取2.5%的利息。
3年才赚到7.5%的回酬,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常感到费解。
话说回头,假如你高价买进劣股,亏蚀了50%,1万令吉缩水至5千令吉。
5千令吉要在3年内回升至1万5千令吉的目标,你必须赚1万令吉,等于要赚200%。
能护“本”才能赚钱
赚200%的难度,比赚50%高4倍。
所以,学习投资,首先要学的,不是如何赚大钱,而是如何不亏本。
能护“本”,才能赚钱。
就好像学习打球,首先应该学习防守,然后才学习进攻。
有一名球星,人家问他取胜之秘诀,他说:“我学好防守,等待对手犯错时才进攻”。
这种以守为攻的投法,长期来说,比以攻为守,鲁莽冒进更臻效。
我在买进之前,不问“能赚多少”,首问“能亏多少”,原因在此。
宁可不赚,不可大亏,是我坚守不渝的投资原则。
如果是可能亏蚀50%或100%的话,我不会买进。
我始终认为:保护资本比赚钱更重要。
假如你查字典的话,你一定会发现,资本的“本”字,就是树木的“根”。
投资实际上就是在栽种“摇钱树”,而本就是摇钱,树的根。根坏了,摇钱树根本不可能生长。
根是树木营养的来源,根坏了,无法吸收营养和水份,树木自然会枯死。
亏本容易赚钱难
广东人称亏本为“蚀本”。“蚀”就是耗损。“蚀本”就是耗损资本,如蚕食桑叶,,叫“吞食”。故“蚀本”比“亏本”更传神。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座右铭为:第一,不要亏本,第二,不忘第一原则。是至理名言。
亏本容易赚钱难!
亏本如乘下降的升降机,赚钱如爬楼梯。
假如你投资1万令吉,希望在3年内能增至1万5千令吉,你只要赚50%就行了。
股票投资,如果采取保守又谨慎的态度的话,要在3年内赚50%,不难做到。
例如你购买年股息回酬超过8%的产业投资信托股(REITS),可在3年内取得25%的股息。只要在3年内股价上升25%(由1令吉上升至1.25令吉),你就已经达到3年内赚50%的目的。
上班族把钱摆在银行,赚取2.5%的利息。
3年才赚到7.5%的回酬,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我常感到费解。
话说回头,假如你高价买进劣股,亏蚀了50%,1万令吉缩水至5千令吉。
5千令吉要在3年内回升至1万5千令吉的目标,你必须赚1万令吉,等于要赚200%。
能护“本”才能赚钱
赚200%的难度,比赚50%高4倍。
所以,学习投资,首先要学的,不是如何赚大钱,而是如何不亏本。
能护“本”,才能赚钱。
就好像学习打球,首先应该学习防守,然后才学习进攻。
有一名球星,人家问他取胜之秘诀,他说:“我学好防守,等待对手犯错时才进攻”。
这种以守为攻的投法,长期来说,比以攻为守,鲁莽冒进更臻效。
我在买进之前,不问“能赚多少”,首问“能亏多少”,原因在此。
宁可不赚,不可大亏,是我坚守不渝的投资原则。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增發長債 除笨有精
美國本周拍賣破紀錄的1230億國債,首批70億5年期與通脹掛鈎的TIPS於周一拍賣,反應良好,超額認購3.1倍,非直接投標者(indirect bidder)中標比率達47.8%,遠高於過去6次平均的2.4倍和25%。TIPS投標熱烈,反映投資者對未來通脹將重臨的預期,至於其他2年、5年和7年長債,於聯儲局回購3000億長債的額度用得七七八八後,反應將備受考驗。
不說不知,財政部向國會申請的12.104萬億舉債上限已接近用罄。截至上周止,額度只餘2110億,經過本周發債後,更已不足1000億,相信若得不到國會通過加碼,11月底便會超標。為了填補今年破紀錄的1.4萬億美元財赤,美國合共發行了1.6萬億的長短債,佔GDP 9.9%,發行量較去年多出逾3倍。
若未能再發債,無力向公務員發薪,政府的運作便會陷於癱瘓,對上一次同類型事件發生於1995年,政府被迫停止大部份部門運作,只提供必要服務。雖然政府仍有其他途徑取得資金應急,可行辦法包括提取401聯邦僱員退休基金持有的1130億國庫券、自公民服務退休及殘缺基金(Civil Service Retirement and Disability Fund,CSRDF)提取每月30億美元、出售特別貨幣穩定基金政府持有等值160億美元的資產,又或者出售兩房總值達1650億的債務,但前兩者要支付利息,後者則會扭曲購入以穩定市場的原意,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應急錢不敷政府兩周所需。
有消息指財長蓋特納擬把國債到期日延長,由目前平均49個月的26年低位增至72個月,做法是把10年長債和30年長債的比重由現時的18%增至32%,亦即是把30年長債的發行量倍增至2500億,10年長債的發行量則增加1/3至3500億。
這樣做的好處是,趁息低時鎖定利息支出,以免日後供應增加時會挾高孳息,加重利息負擔。美國政府欠債於上一財年由5.21萬億增至7萬億,但利息支出反而減少了6780億美元,這將有助於說服國會通過提升發債上限。另外,加發長債亦可避免發債過於頻密,令息率易於波動。美國現時的7萬億欠債中,有高達23%,亦即是63萬億將於明年屆滿,要減少發債過於頻密,以長債換短債是可行辦法。
發長債的另一好處是,長債供應大增,勢必挾高長息,令孳息曲線更加陡峭,有利受重創的銀行業固本培元。銀行業過去1年虧損和撇帳高達1.66萬億,有需要增加盈利去鞏固資本,孳息曲線陡峭,方便銀行借短買長,套取可觀息差。2年期和10年期孳息息差由過去32年平均的0.8厘擴濶至2.47厘,便令銀行固息收入大增,摩通把盈利增加7倍至35.9億,高盛的投資收入亦增加逾倍至31.9億。
不過,供應氾濫下債價必跌,買10年以上長債的投資者將會再一年受到重創,延續今年損手12.7%,,跑輸短債貶值1.4%的勢頭。
不說不知,財政部向國會申請的12.104萬億舉債上限已接近用罄。截至上周止,額度只餘2110億,經過本周發債後,更已不足1000億,相信若得不到國會通過加碼,11月底便會超標。為了填補今年破紀錄的1.4萬億美元財赤,美國合共發行了1.6萬億的長短債,佔GDP 9.9%,發行量較去年多出逾3倍。
若未能再發債,無力向公務員發薪,政府的運作便會陷於癱瘓,對上一次同類型事件發生於1995年,政府被迫停止大部份部門運作,只提供必要服務。雖然政府仍有其他途徑取得資金應急,可行辦法包括提取401聯邦僱員退休基金持有的1130億國庫券、自公民服務退休及殘缺基金(Civil Service Retirement and Disability Fund,CSRDF)提取每月30億美元、出售特別貨幣穩定基金政府持有等值160億美元的資產,又或者出售兩房總值達1650億的債務,但前兩者要支付利息,後者則會扭曲購入以穩定市場的原意,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應急錢不敷政府兩周所需。
有消息指財長蓋特納擬把國債到期日延長,由目前平均49個月的26年低位增至72個月,做法是把10年長債和30年長債的比重由現時的18%增至32%,亦即是把30年長債的發行量倍增至2500億,10年長債的發行量則增加1/3至3500億。
這樣做的好處是,趁息低時鎖定利息支出,以免日後供應增加時會挾高孳息,加重利息負擔。美國政府欠債於上一財年由5.21萬億增至7萬億,但利息支出反而減少了6780億美元,這將有助於說服國會通過提升發債上限。另外,加發長債亦可避免發債過於頻密,令息率易於波動。美國現時的7萬億欠債中,有高達23%,亦即是63萬億將於明年屆滿,要減少發債過於頻密,以長債換短債是可行辦法。
發長債的另一好處是,長債供應大增,勢必挾高長息,令孳息曲線更加陡峭,有利受重創的銀行業固本培元。銀行業過去1年虧損和撇帳高達1.66萬億,有需要增加盈利去鞏固資本,孳息曲線陡峭,方便銀行借短買長,套取可觀息差。2年期和10年期孳息息差由過去32年平均的0.8厘擴濶至2.47厘,便令銀行固息收入大增,摩通把盈利增加7倍至35.9億,高盛的投資收入亦增加逾倍至31.9億。
不過,供應氾濫下債價必跌,買10年以上長債的投資者將會再一年受到重創,延續今年損手12.7%,,跑輸短債貶值1.4%的勢頭。
退市言論只是震倉手段
最近,美國道瓊斯指數曾經突破 1萬點大關,但很快地又出現調整,早在數個月前,我已經告訴大家,今後股市每逢出現一輪急升之後,必然會出現「退市」的驚慌,最近道瓊斯指數的萬點大關得而復失的過程,就是「退市」陰影的作用。
人所眾知,目前股市的上升,靠的是全球政府印鈔票來托起,長期印鈔票必定會帶來通貨膨脹,因此,在適當的時間「退市」,即停止印鈔票,收緊貨幣供應是必須及遲早會發生的事,問題只是我們不知道「退市」行動何時會發生,也因此,股市升一升,出現某種突破後,就有人趁機以「退市」的理由壓市,製造恐慌。不過,以退市為理由製造的壓力不會持續太久,只要美國政府並沒有任何「退市」行動,「退市」的恐慌就會消失,股市再恢復上升。簡單地說,「退市」恐慌是人為製造出來的震倉行動。
當然,全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步伐不一樣,退市行動也不會一致,澳洲就是最早「退市」的國家,不過,澳洲經濟因為受益於盛產的礦物價格上升而推動經濟復蘇,澳洲政府的「退市」行動並沒有為股市帶來震動。
不會出重招打壓樓市
昨日,印度政府也開始「退市」行動,宣佈提高銀行的流動資金比率。澳洲、印度對香港股市的影響很小,香港投資者所關心的依然是美國與中國內地的情況,擔心的是美國與中國政府何時「退市」。
有關香港樓市是不是已經泡沫化的討論依然佔據傳媒的主要空間,財政司司長會晤主要地產商,更使到投資者估計政府繼降低 2000萬元豪宅的按揭借貸比率之後,會很快地推出新的打擊樓市措施,因此,昨日本地地產股股價再一天大幅下跌。除了地產股股價下跌外,地產代理美聯集團的股價跌幅更大,一口氣跌 8%。
不過,我依然相信,政府不可能推出甚麼大的打壓樓市的大動作。
人所眾知,目前股市的上升,靠的是全球政府印鈔票來托起,長期印鈔票必定會帶來通貨膨脹,因此,在適當的時間「退市」,即停止印鈔票,收緊貨幣供應是必須及遲早會發生的事,問題只是我們不知道「退市」行動何時會發生,也因此,股市升一升,出現某種突破後,就有人趁機以「退市」的理由壓市,製造恐慌。不過,以退市為理由製造的壓力不會持續太久,只要美國政府並沒有任何「退市」行動,「退市」的恐慌就會消失,股市再恢復上升。簡單地說,「退市」恐慌是人為製造出來的震倉行動。
當然,全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步伐不一樣,退市行動也不會一致,澳洲就是最早「退市」的國家,不過,澳洲經濟因為受益於盛產的礦物價格上升而推動經濟復蘇,澳洲政府的「退市」行動並沒有為股市帶來震動。
不會出重招打壓樓市
昨日,印度政府也開始「退市」行動,宣佈提高銀行的流動資金比率。澳洲、印度對香港股市的影響很小,香港投資者所關心的依然是美國與中國內地的情況,擔心的是美國與中國政府何時「退市」。
有關香港樓市是不是已經泡沫化的討論依然佔據傳媒的主要空間,財政司司長會晤主要地產商,更使到投資者估計政府繼降低 2000萬元豪宅的按揭借貸比率之後,會很快地推出新的打擊樓市措施,因此,昨日本地地產股股價再一天大幅下跌。除了地產股股價下跌外,地產代理美聯集團的股價跌幅更大,一口氣跌 8%。
不過,我依然相信,政府不可能推出甚麼大的打壓樓市的大動作。
Monday, October 26, 2009
网易财经专访曹仁超
与曹仁超先生的二次会面时隔了半年。借曹仁超携《论战》一书来京之际,《红周刊》独家专访了老曹。在采访结束后给《红周刊》读者的题字中,老曹写道:“《红周刊》读者们,平常心谈笑用兵。”遒劲的笔触让这位投资大元帅的至真至诚跃然纸上。
A股即将进入超级牛市二期
《红周刊》:大陆媒体现在习惯称您为“香港股神”、“草根大亨”,您喜欢这样的称谓吗?
曹仁超:在这个市场中,无论我的看法还是你的看法,其实都是在一个层次上。只有当市场的走势印证了你分析的准确性,才能称得上是对;如果市场的走势证明我的意见是错的,那不论你是曹仁超还是巴菲特、索罗斯或是罗杰斯,都是一样的结果。对于市场我从来不去预测,分析和预测是两回事。我会用很多的理由去说服,只说“我认为”是毫无意义的。我也会看错,但是我会找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红周刊》:所以您一直强调“不要相信您”。
曹仁超:对,不要相信我。我不看好金融危机前股价在150元的汇丰银行,而会关注现在33元的汇丰银行,其实两者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因为它投资的方向改变了,他们打算削减在美国的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拓展。说得清楚一点,我不是看好汇丰银行,而是看好“日出东方”。
英语里有句俗谚:Follow the money,where the money goes I go,就是要我们跟随资金流向的步伐。
《红周刊》:既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说说您对于目前A股市场的分析吧。
曹仁超:今年7月份我曾发出第三季A股将出现“调整浪”的讯号。事后证明2009年8月4日起,沪深300进入A、B、C调整浪,技术上看至今B浪已完成,9月开始进入C浪,至于C浪低点在哪里呢?初步估计在沪深300指数2700点左右,时间是今年10月到明年1月期间的某一天。
当然,在这个市场中,我也只是一个资深分析员,并非先知,只能利用自己所学去推算而非预测未来。只知一旦C浪完成,中国股市会进入超级牛市中的二期,估计时间会较长,应以年为单位,短期内比较看好4~6年内的行情。
《红周刊》:那么牛市二期中的操作应该注意些什么?
曹仁超:牛市二期上涨的速度一般不会那么快,常表现为“慢牛”行情,板块轮动是明显的特征。
楼价高涨现象长期难以改变
《红周刊》:您在《论战》中提到了香港一代大投资家王增祥的故事,很能说明“有智慧不如趁势”的道理。
曹仁超: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973年时,王增祥的财富比李嘉诚还要多,但是他看好日本,将自己在香港的房地产卖给了李嘉诚,买了日本一家上市公司王子造纸11%的股权并申请进入董事局,遭到拒绝,为此还与日本政府打官司,最后惨败。再看看李嘉诚,他那时买的香港典当公司等都拥有大量的地皮,他用来开发房地产业,所以现在发达了。王增祥1973年时的1亿资产,到现在只有3亿;而李嘉诚当年的8000万则变成了1000亿,对比强烈。
《红周刊》:所以这也是眼光的差别造就了不同的结果。您看事物的眼光好像比较特别,人们常说投资房产要选地段,但您却是看邻居。
曹仁超:香港的天水围很漂亮,交通也不差,但是房价很便宜,只有2万港币一平米。因为那里主要居民是比较边缘的贫民阶层,如果选择那里的楼盘,就会与这样的人群作邻居。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原来住在天水围但后来成功的人会搬去铜锣湾,在九龙做生意失败的人则可能搬去天水围。久而久之,全香港失败的人都搬去天水围了。而与那些成功的人士为邻,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吸引更多成功人士聚集。
内地情况也一样,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下会形成不同的圈子,所以我说衡量房地产好坏的标准是“邻居”而不只是“地段”。
《红周刊》:最近内地楼市出现一个情况,很多央企高价拿地并且屯积,所以目前市场普遍看高后市楼价。您在书中拿“面粉和面包”的关系将地价和房价做对比,目前的这种现象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
曹仁超:这些央企拿到好地以后,长远来看肯定是赚钱的。要地价跌下来,除非政府用政策调控,否则高水平的楼价难以改变。毕竟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seller’s market),目前我还没看出中国政府要把房地产市场变为买方市场(buyer’s market)的理由,只能是在大多数老百姓都买不起房的时候调整一下。这种情况在香港乃至全世界都一样,没有办法。
《红周刊》:这会逐渐形成您所说的“寡头局面”吗?
曹仁超:对,香港的创业板之所以失败,就是在于门槛低,而房价逐渐抬高的话,自然让资金进入门槛也随之抬高。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资源和供应就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少数大集团手中,形成寡头垄断局面。
《红周刊》:您认为内地房价长期是一个向上的趋势,但不会像香港楼市那样急剧上升,为什么呢?
曹仁超:一般来说,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老百姓是会去买房子的,但通常超过20000美元时就停下来了,所以从5000美元到20000美元这个过程中,老百姓买房子的需求是最强烈的。
香港在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出现了两件大事:第一就是香港主权回归祖国,中央为了防止英国将香港的土地全部买光,因此限制土地供应,供应量小了;第二,中国产品打进了美国市场,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利息率也慢慢降到极低的水平。因此,到1997年时,香港就形成了三个对楼市极为有利的加号:第一就是香港人均收入上涨;第二,土地供应受限;第三,低利率环境。这三个因素使香港房地产价格涨了20倍,每平米从6700多港元涨到13万港元。
同样,内地一些城市目前也来到达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20000美元的阶段,但是利息水平已经很低,而各地对于城市周边的土地仍然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土地供应不受限,整体是“一个加号,两个减号”。所以,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以后房价的涨幅一定没有香港这样剧烈。
年轻人40岁前不要买房
《红周刊》:那您认为年轻人成家应该买房吗?
曹仁超:我常说40岁以前不买房。40岁以前如果买房了,我就没有钱投资《信报》了。当年10万买一个房子到现在是150万,但我投资《信报》到现在是1500万,还不包括过去30年的利息。所以,第一是40岁以前不买房。第二,中国房地产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涨了15年,还能涨多久?涨5年。但中国经济未来看涨多久?15年。
所以作为投资者,是不是应该投资股票而不是投资房地产?1984年在香港买房地产到现在涨了20倍,但如果当时买长江实业、新鸿基等地产股,会赚100倍。所以,从长线看,投资股票比投资房地产好。
《红周刊》:不过年轻人买房成家在内地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曹仁超:陆地上爬得最慢的动物是乌龟、蜗牛,海里面爬得最慢的也都是螃蟹、寄居蟹。他们为什么都爬得那么慢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背着壳(笑)。
《红周刊》:现在大陆有种说法,说高房价是丈母娘推上去的,因为丈母娘要求女儿结婚时男方必须要有一套房子。就像您的女儿结婚,您也会出钱去买一套房子吧?
曹仁超:不是。我的女儿今年9月份刚刚结婚,我就要他们租房。
现在独生子女那么多,结婚时双方父母都给他们买房,再加上从外公、外婆继承的房子,到最后,一个小孩可能就会有好多套房子。到那时房价会怎样?现在大多数人可能不相信房价未来会跌,但是这样的现象在日本和欧洲都已经出现了。所以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未来5年看涨,超过5年看跌!
中国经济繁荣中存在隐忧
《红周刊》:这一代年轻人可能就会碰到您说的这种现象了。
曹仁超:这种情况1980年就在美国底特律发生过。在中国,我很担心东莞、还有澳门会先出现这问题。
《红周刊》:看来您虽然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但好像还隐隐有些担忧?
曹仁超:美国经济塌下来,是因为消费太多,储蓄太少;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什么呢?储蓄太多,消费太少。作为政府应该鼓励消费,但这次刺激经济的政策还是投资为主,这样很容易出现错配的(miss matching)情况。在投资刚开始12个月时,有可能对经济有明显的提振作用,但之后还是可能会跌下来,日本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所以短期内我只对未来两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比较有把握。这也是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
通过慈善帮助更多人
《红周刊》:以您这么多年的经验,您认为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曹仁超:我赚第一个100万很开心,赚到1000万很满足,超过1000万则没有感觉了。所以2008年香港媒体问我亏损多少,我很开心地告诉他们我亏损2000万,因为这些钱是我永远都不会用的嘛。
《红周刊》:看来您的心态才是投资致胜的关键。
曹仁超: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对市场看对了最开心,看错了不开心。尤其是2003年一整年,我常常给别人很好的投资建议,但自己却不投资,因为那时对我而言钱已经足够用了。
A股即将进入超级牛市二期
《红周刊》:大陆媒体现在习惯称您为“香港股神”、“草根大亨”,您喜欢这样的称谓吗?
曹仁超:在这个市场中,无论我的看法还是你的看法,其实都是在一个层次上。只有当市场的走势印证了你分析的准确性,才能称得上是对;如果市场的走势证明我的意见是错的,那不论你是曹仁超还是巴菲特、索罗斯或是罗杰斯,都是一样的结果。对于市场我从来不去预测,分析和预测是两回事。我会用很多的理由去说服,只说“我认为”是毫无意义的。我也会看错,但是我会找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红周刊》:所以您一直强调“不要相信您”。
曹仁超:对,不要相信我。我不看好金融危机前股价在150元的汇丰银行,而会关注现在33元的汇丰银行,其实两者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因为它投资的方向改变了,他们打算削减在美国的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拓展。说得清楚一点,我不是看好汇丰银行,而是看好“日出东方”。
英语里有句俗谚:Follow the money,where the money goes I go,就是要我们跟随资金流向的步伐。
《红周刊》:既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说说您对于目前A股市场的分析吧。
曹仁超:今年7月份我曾发出第三季A股将出现“调整浪”的讯号。事后证明2009年8月4日起,沪深300进入A、B、C调整浪,技术上看至今B浪已完成,9月开始进入C浪,至于C浪低点在哪里呢?初步估计在沪深300指数2700点左右,时间是今年10月到明年1月期间的某一天。
当然,在这个市场中,我也只是一个资深分析员,并非先知,只能利用自己所学去推算而非预测未来。只知一旦C浪完成,中国股市会进入超级牛市中的二期,估计时间会较长,应以年为单位,短期内比较看好4~6年内的行情。
《红周刊》:那么牛市二期中的操作应该注意些什么?
曹仁超:牛市二期上涨的速度一般不会那么快,常表现为“慢牛”行情,板块轮动是明显的特征。
楼价高涨现象长期难以改变
《红周刊》:您在《论战》中提到了香港一代大投资家王增祥的故事,很能说明“有智慧不如趁势”的道理。
曹仁超: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973年时,王增祥的财富比李嘉诚还要多,但是他看好日本,将自己在香港的房地产卖给了李嘉诚,买了日本一家上市公司王子造纸11%的股权并申请进入董事局,遭到拒绝,为此还与日本政府打官司,最后惨败。再看看李嘉诚,他那时买的香港典当公司等都拥有大量的地皮,他用来开发房地产业,所以现在发达了。王增祥1973年时的1亿资产,到现在只有3亿;而李嘉诚当年的8000万则变成了1000亿,对比强烈。
《红周刊》:所以这也是眼光的差别造就了不同的结果。您看事物的眼光好像比较特别,人们常说投资房产要选地段,但您却是看邻居。
曹仁超:香港的天水围很漂亮,交通也不差,但是房价很便宜,只有2万港币一平米。因为那里主要居民是比较边缘的贫民阶层,如果选择那里的楼盘,就会与这样的人群作邻居。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原来住在天水围但后来成功的人会搬去铜锣湾,在九龙做生意失败的人则可能搬去天水围。久而久之,全香港失败的人都搬去天水围了。而与那些成功的人士为邻,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吸引更多成功人士聚集。
内地情况也一样,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下会形成不同的圈子,所以我说衡量房地产好坏的标准是“邻居”而不只是“地段”。
《红周刊》:最近内地楼市出现一个情况,很多央企高价拿地并且屯积,所以目前市场普遍看高后市楼价。您在书中拿“面粉和面包”的关系将地价和房价做对比,目前的这种现象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
曹仁超:这些央企拿到好地以后,长远来看肯定是赚钱的。要地价跌下来,除非政府用政策调控,否则高水平的楼价难以改变。毕竟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seller’s market),目前我还没看出中国政府要把房地产市场变为买方市场(buyer’s market)的理由,只能是在大多数老百姓都买不起房的时候调整一下。这种情况在香港乃至全世界都一样,没有办法。
《红周刊》:这会逐渐形成您所说的“寡头局面”吗?
曹仁超:对,香港的创业板之所以失败,就是在于门槛低,而房价逐渐抬高的话,自然让资金进入门槛也随之抬高。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资源和供应就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少数大集团手中,形成寡头垄断局面。
《红周刊》:您认为内地房价长期是一个向上的趋势,但不会像香港楼市那样急剧上升,为什么呢?
曹仁超:一般来说,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老百姓是会去买房子的,但通常超过20000美元时就停下来了,所以从5000美元到20000美元这个过程中,老百姓买房子的需求是最强烈的。
香港在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出现了两件大事:第一就是香港主权回归祖国,中央为了防止英国将香港的土地全部买光,因此限制土地供应,供应量小了;第二,中国产品打进了美国市场,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利息率也慢慢降到极低的水平。因此,到1997年时,香港就形成了三个对楼市极为有利的加号:第一就是香港人均收入上涨;第二,土地供应受限;第三,低利率环境。这三个因素使香港房地产价格涨了20倍,每平米从6700多港元涨到13万港元。
同样,内地一些城市目前也来到达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20000美元的阶段,但是利息水平已经很低,而各地对于城市周边的土地仍然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土地供应不受限,整体是“一个加号,两个减号”。所以,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以后房价的涨幅一定没有香港这样剧烈。
年轻人40岁前不要买房
《红周刊》:那您认为年轻人成家应该买房吗?
曹仁超:我常说40岁以前不买房。40岁以前如果买房了,我就没有钱投资《信报》了。当年10万买一个房子到现在是150万,但我投资《信报》到现在是1500万,还不包括过去30年的利息。所以,第一是40岁以前不买房。第二,中国房地产从199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涨了15年,还能涨多久?涨5年。但中国经济未来看涨多久?15年。
所以作为投资者,是不是应该投资股票而不是投资房地产?1984年在香港买房地产到现在涨了20倍,但如果当时买长江实业、新鸿基等地产股,会赚100倍。所以,从长线看,投资股票比投资房地产好。
《红周刊》:不过年轻人买房成家在内地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曹仁超:陆地上爬得最慢的动物是乌龟、蜗牛,海里面爬得最慢的也都是螃蟹、寄居蟹。他们为什么都爬得那么慢呢?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背着壳(笑)。
《红周刊》:现在大陆有种说法,说高房价是丈母娘推上去的,因为丈母娘要求女儿结婚时男方必须要有一套房子。就像您的女儿结婚,您也会出钱去买一套房子吧?
曹仁超:不是。我的女儿今年9月份刚刚结婚,我就要他们租房。
现在独生子女那么多,结婚时双方父母都给他们买房,再加上从外公、外婆继承的房子,到最后,一个小孩可能就会有好多套房子。到那时房价会怎样?现在大多数人可能不相信房价未来会跌,但是这样的现象在日本和欧洲都已经出现了。所以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未来5年看涨,超过5年看跌!
中国经济繁荣中存在隐忧
《红周刊》:这一代年轻人可能就会碰到您说的这种现象了。
曹仁超:这种情况1980年就在美国底特律发生过。在中国,我很担心东莞、还有澳门会先出现这问题。
《红周刊》:看来您虽然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但好像还隐隐有些担忧?
曹仁超:美国经济塌下来,是因为消费太多,储蓄太少;中国经济的问题是什么呢?储蓄太多,消费太少。作为政府应该鼓励消费,但这次刺激经济的政策还是投资为主,这样很容易出现错配的(miss matching)情况。在投资刚开始12个月时,有可能对经济有明显的提振作用,但之后还是可能会跌下来,日本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所以短期内我只对未来两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比较有把握。这也是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
通过慈善帮助更多人
《红周刊》:以您这么多年的经验,您认为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曹仁超:我赚第一个100万很开心,赚到1000万很满足,超过1000万则没有感觉了。所以2008年香港媒体问我亏损多少,我很开心地告诉他们我亏损2000万,因为这些钱是我永远都不会用的嘛。
《红周刊》:看来您的心态才是投资致胜的关键。
曹仁超: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对市场看对了最开心,看错了不开心。尤其是2003年一整年,我常常给别人很好的投资建议,但自己却不投资,因为那时对我而言钱已经足够用了。
Sunday, October 25, 2009
真金不怕火炼,读李剑先生答价值投资方法运用上的困惑
正确把握价值投资的三大方法——访资深价值投资家李剑先生
股市已从去年的6124点跌到最近的2202点(9月5日),股民大面积亏损,这其中也包括不少遵循价值投资的机构和个人。人们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价值投资理论本身也有缺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再次走访了国内知名的资深价值投资家李剑先生。
记者:“李剑先生,请问您两个问题:一,您一直强调长期持有好公司的股票,现在是不是也有巨额亏损?二,这么多学价值投资的人都亏损累累,是不是价值投资理论本身也有致命的缺陷?”
李剑:“问题有点尖锐,但我仍然可以十分轻松地回答您:第一,与去年最高点相比,我的帐面利润缩水百分之四十几,但我没有亏损。亏损是与投入的本金相比,而不是和曾经的最高市值相比。您不能说刘元生持有的万科遭受了巨大的亏损。从2001年以来到今天,经历过一轮牛市和两轮熊市,我的平均回报仍是投入本金的八倍。虽然也有些怀念去年高峰时十四倍左右的利润,但我仍然心满意足;我知道,很多短期利润不属于我。
“第二,价值投资理论本身,如果从它的创始人格雷汉姆最初的雏形来说,当然有明显的问题。格雷汉姆提出了安全空间的重要思想,强调市场价格经常背离股票的实际价值,聪明的投资人应该在价格大大低于价值时买入股票;但他很少考虑公司的类型和质地,很少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前景,故而常常安全第一,回报第二;甚至会捡到价格低廉但却吸不到一口的烟头。我们现在讲的价值投资理论,指的是经过巴菲特先生发展完善的理论,它继承了格雷汉姆的精华部分,同时吸收了另一位投资大师费雪有关注重选择优秀的高成长公司的宝贵理念,还溶入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价值考量方法和波特的竞争优势择股理论等等,博采众长之外,还有他自己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的精妙智慧,特别是消费垄断、特许经营权、护城河等卓绝的概念以及以经营者的立场来投资等伟大思想,是所有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中最好的,它完全不存在什么致命的缺陷。”
记者:“听起来很有道理,那为什么有很多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和个人也出现较大的亏损呢?”
李剑:“我想这决不是价值投资理论有什么错,而是学习和实践者在理解和操作上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要说的具体,就必须结合价值投资的三大方法一块说。
“按我的理解,巴菲特的完美的价值投资理论应该有三个好的方法:一个是严格选股+低位买进+长期持有,就是我总结的”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的十二字方法。这是巴老先生的主流方法,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吉列、可口可乐以及多个保险公司就是代表作。这种方法有更多的费雪的成分,应该是百分之八十的费雪、百分之二十的格雷汉姆。它对选股的要求很高,谋求伟大和优秀的公司,而且要处在好的稳定成长的行业中,同时要注意的是买和卖的分离:虽然没有卖的问题,但必须买的足够便宜。实践这种方法的机构和股民往往在几个地方出现问题,一是一次性买的过高(我以前推荐的定期买的方法除外);二是公司的选择还没有达到极高的标准;三是买了不适合长期持有的周期性公司。
“再一个方法是利用市场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机会。1968年在股市疯狂时卖光股票,解散合伙人公司;1973至1974年股灾之后重新入市,是巴菲特早年的经典之作。这种方法和下一种方法有更浓郁的格雷汉姆色彩。人们对他的那些意味深长的话总是记忆犹新,市场过热时他说:时至今日,我再也找不到一只物有所值的股票了;市场低迷时他说:这真是一个捡便宜货的好机会,我就好象一个好色的小伙子到了女儿国;我们更不会忘了他悄悄告诉人们的秘密:在人家贪婪时恐惧,在人家恐惧时贪婪!我不用多说,您也知道大多数人做的是恰恰相反,追涨杀跌,越贵越有人买,越贱越有人抛;疯狂时贪婪,低迷时恐惧。6000点时开户数创新高,现在遍地黄金开户数却创新低。
“还有一个方法是顺向投资(低买高卖)周期性行业和周期性公司,例如中石油就是他的代表作。这类公司生产的都是没有品牌的易于了解的国际标准化产品,因而不太需要了解公司的方方面面,也不准备和这类公司相伴终生,只需要把握两条:一、股票价格是不是远远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二、作为周期性行业,国际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处在行业低点?巴老的经典言论是:就采掘业而言,必须等到国际商品价格跌到这一商品的开采成本附近,才是购买这一商品期货或生产厂家的重大机会。我们都知道他2003年以1.5元港币一股买进中石油时,国际油价只有20几美圆一桶。但在去年的大陆,人们蜂拥买进40几块一股的中石油A股时,不仅股价高于公司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国际油价远超开采成本并已接近周期性高点,正好和巴菲特先生的做法背道而驰。有色金属的股票也是如此,在高位买进有色金属股票的朋友,如果回顾一下巴菲特当年买进白银期货时的有关言论以及当时黄金、白银的市场价格,就不会鲁莽冲动了。
“现在有些朋友在大跌市场中心惊胆战、动摇飘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说什么价值投资必须结合某一种技术方法如趋势投资才算完美。我想这些朋友应该检讨的是自己而不是价值投资理论。他们要么是对价值投资理论理解不够,要么就是运用起来还有欠缺,因而想同时戴上两块以上的手表,以为更多的手表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当然我相信,经过这一轮血与火的洗礼,有志于价值投资的股民会更加成熟!”
记者:“第一次听到价值投资的方法可以分成这样三种。我听了清楚了许多。但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您本人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网民们根据您的讲话和文章归纳的“李剑投资警句35条”,条条都强调这种方法。您为什么不同时采用三种方法?不是赚的更多吗?”
李剑:“上述三种方法都属价值投资,同时使用不算是戴三块手表。但我想打个比方吧,同样是只戴一块手表,少数人只瞄时针,多数人兼看分针,还有些人细看秒针;我是那种只看时针的人。
“我也很想三者并用,但我对股市底部和顶部的判断缺乏才气:高抛低吸的方法看似简单易懂,做起来实则万难。过热、过冷;过高、过低;疯狂、低迷等等这些现象难以量化。同时我对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的把握也缺少能力,就在此时此刻,我就不知道下一个热点会在哪一个行业。我仅仅是一个知道贵重金子埋在何处的人,也就是能够不断找到十年涨十倍的股票.其次是评判一个方法是否优劣的标准,关键是它带来回报的高低。三种方法因人而异,就我而言,用第一种方法确实比用其他方法回报好一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研究价值投资理论多年,深信严格选股、低价买入、长期持有是巴菲特先生最具代性、最成熟、也最有诗意的方法:拥有伟大或优秀企业的一部分,享受它们的成长,享受自己的轻松生活,不亦乐乎?”
股市已从去年的6124点跌到最近的2202点(9月5日),股民大面积亏损,这其中也包括不少遵循价值投资的机构和个人。人们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价值投资理论本身也有缺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再次走访了国内知名的资深价值投资家李剑先生。
记者:“李剑先生,请问您两个问题:一,您一直强调长期持有好公司的股票,现在是不是也有巨额亏损?二,这么多学价值投资的人都亏损累累,是不是价值投资理论本身也有致命的缺陷?”
李剑:“问题有点尖锐,但我仍然可以十分轻松地回答您:第一,与去年最高点相比,我的帐面利润缩水百分之四十几,但我没有亏损。亏损是与投入的本金相比,而不是和曾经的最高市值相比。您不能说刘元生持有的万科遭受了巨大的亏损。从2001年以来到今天,经历过一轮牛市和两轮熊市,我的平均回报仍是投入本金的八倍。虽然也有些怀念去年高峰时十四倍左右的利润,但我仍然心满意足;我知道,很多短期利润不属于我。
“第二,价值投资理论本身,如果从它的创始人格雷汉姆最初的雏形来说,当然有明显的问题。格雷汉姆提出了安全空间的重要思想,强调市场价格经常背离股票的实际价值,聪明的投资人应该在价格大大低于价值时买入股票;但他很少考虑公司的类型和质地,很少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前景,故而常常安全第一,回报第二;甚至会捡到价格低廉但却吸不到一口的烟头。我们现在讲的价值投资理论,指的是经过巴菲特先生发展完善的理论,它继承了格雷汉姆的精华部分,同时吸收了另一位投资大师费雪有关注重选择优秀的高成长公司的宝贵理念,还溶入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价值考量方法和波特的竞争优势择股理论等等,博采众长之外,还有他自己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的精妙智慧,特别是消费垄断、特许经营权、护城河等卓绝的概念以及以经营者的立场来投资等伟大思想,是所有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中最好的,它完全不存在什么致命的缺陷。”
记者:“听起来很有道理,那为什么有很多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机构和个人也出现较大的亏损呢?”
李剑:“我想这决不是价值投资理论有什么错,而是学习和实践者在理解和操作上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要说的具体,就必须结合价值投资的三大方法一块说。
“按我的理解,巴菲特的完美的价值投资理论应该有三个好的方法:一个是严格选股+低位买进+长期持有,就是我总结的”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的十二字方法。这是巴老先生的主流方法,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吉列、可口可乐以及多个保险公司就是代表作。这种方法有更多的费雪的成分,应该是百分之八十的费雪、百分之二十的格雷汉姆。它对选股的要求很高,谋求伟大和优秀的公司,而且要处在好的稳定成长的行业中,同时要注意的是买和卖的分离:虽然没有卖的问题,但必须买的足够便宜。实践这种方法的机构和股民往往在几个地方出现问题,一是一次性买的过高(我以前推荐的定期买的方法除外);二是公司的选择还没有达到极高的标准;三是买了不适合长期持有的周期性公司。
“再一个方法是利用市场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机会。1968年在股市疯狂时卖光股票,解散合伙人公司;1973至1974年股灾之后重新入市,是巴菲特早年的经典之作。这种方法和下一种方法有更浓郁的格雷汉姆色彩。人们对他的那些意味深长的话总是记忆犹新,市场过热时他说:时至今日,我再也找不到一只物有所值的股票了;市场低迷时他说:这真是一个捡便宜货的好机会,我就好象一个好色的小伙子到了女儿国;我们更不会忘了他悄悄告诉人们的秘密:在人家贪婪时恐惧,在人家恐惧时贪婪!我不用多说,您也知道大多数人做的是恰恰相反,追涨杀跌,越贵越有人买,越贱越有人抛;疯狂时贪婪,低迷时恐惧。6000点时开户数创新高,现在遍地黄金开户数却创新低。
“还有一个方法是顺向投资(低买高卖)周期性行业和周期性公司,例如中石油就是他的代表作。这类公司生产的都是没有品牌的易于了解的国际标准化产品,因而不太需要了解公司的方方面面,也不准备和这类公司相伴终生,只需要把握两条:一、股票价格是不是远远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二、作为周期性行业,国际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处在行业低点?巴老的经典言论是:就采掘业而言,必须等到国际商品价格跌到这一商品的开采成本附近,才是购买这一商品期货或生产厂家的重大机会。我们都知道他2003年以1.5元港币一股买进中石油时,国际油价只有20几美圆一桶。但在去年的大陆,人们蜂拥买进40几块一股的中石油A股时,不仅股价高于公司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国际油价远超开采成本并已接近周期性高点,正好和巴菲特先生的做法背道而驰。有色金属的股票也是如此,在高位买进有色金属股票的朋友,如果回顾一下巴菲特当年买进白银期货时的有关言论以及当时黄金、白银的市场价格,就不会鲁莽冲动了。
“现在有些朋友在大跌市场中心惊胆战、动摇飘忽,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说什么价值投资必须结合某一种技术方法如趋势投资才算完美。我想这些朋友应该检讨的是自己而不是价值投资理论。他们要么是对价值投资理论理解不够,要么就是运用起来还有欠缺,因而想同时戴上两块以上的手表,以为更多的手表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时间。当然我相信,经过这一轮血与火的洗礼,有志于价值投资的股民会更加成熟!”
记者:“第一次听到价值投资的方法可以分成这样三种。我听了清楚了许多。但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您本人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网民们根据您的讲话和文章归纳的“李剑投资警句35条”,条条都强调这种方法。您为什么不同时采用三种方法?不是赚的更多吗?”
李剑:“上述三种方法都属价值投资,同时使用不算是戴三块手表。但我想打个比方吧,同样是只戴一块手表,少数人只瞄时针,多数人兼看分针,还有些人细看秒针;我是那种只看时针的人。
“我也很想三者并用,但我对股市底部和顶部的判断缺乏才气:高抛低吸的方法看似简单易懂,做起来实则万难。过热、过冷;过高、过低;疯狂、低迷等等这些现象难以量化。同时我对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的把握也缺少能力,就在此时此刻,我就不知道下一个热点会在哪一个行业。我仅仅是一个知道贵重金子埋在何处的人,也就是能够不断找到十年涨十倍的股票.其次是评判一个方法是否优劣的标准,关键是它带来回报的高低。三种方法因人而异,就我而言,用第一种方法确实比用其他方法回报好一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研究价值投资理论多年,深信严格选股、低价买入、长期持有是巴菲特先生最具代性、最成熟、也最有诗意的方法:拥有伟大或优秀企业的一部分,享受它们的成长,享受自己的轻松生活,不亦乐乎?”
快速确定股票估值的方法
一种快速确定股票估值的方法是投资大师林奇告诉我们的:市盈率小于增长速度的一半!例如:未来三年平均增长50%,则25倍以下的市盈率是低估的;25-50倍是合适的;大于50倍是高估了!
投资的最高境界
很多投资者可能会想,要达到投资技巧的最高境界,一定什么奇招妙计。可事实上,投资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技巧。有的投资者可能会感到奇怪:没有技巧如何能在股市中盈利呢?
其实,很多在股市中成为富豪的人不是靠一时的小技巧盈利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投资理念保持稳定收益的。比如巴菲特通过股票投资而成为世界富豪,他炒股就没有过于花哨的技巧。很多投资者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不认可,认为巴菲特的方法不过就是死捂股,不叫“炒”股,因为他既不会追涨也不会杀跌,更不会看着盘面变化频繁短线操作。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巴菲特死捂股票成了富豪,而股市中的很多投资者学会了“十八般武艺”,每日里全天候操作,买进卖出忙得不亦乐乎,却并没有成为一代富豪,甚至亏损累累。这已经说明,投资技巧的最高深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也就是能够超越一般的技巧、凭借着正确的投资理念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方法。
简单最好
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就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一道题:1十1=?题目写在黑板上,高才生们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人作答。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可以生下一群孩子,企业界的强强联合将获取几何倍数的发展———遇到这类的情况,1加1该等于几呢?由此看来,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答案的。
罗素给出的答案却跟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在等号后面义无反顾地写上了“2”。他说:“1加1等于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1+1=2”是一个简单的真理,绝对不应该等于别的什么。我们也不应该在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时无所适从。
股市投资者常常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实,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股市奇才巴菲特每年的收益率也只有22.2%,但几十年坚持下来,却成为了世界巨富。巴菲特有句名言:“最赚钱的股经最简单”。
熟能生巧
运用自己最熟悉的理论,在自己最熟悉的市场环境投资自己最熟悉的股票,这是最容易获利的方法。对那些“故弄玄虚”、“花样翻新”或者属于“雾中看花”类的所谓绝技、绝招,则最好不要去碰。
股票和人一样,每种股票都有各自的性格。投资者长期炒作某只股票时,往往能十分了解其股性。即使这只股票素质一般,表现平平,熟悉该股股性的投资者也能从它有限的波动区间中获取差价。但如果某只股票外表一时极为光鲜,投资者贸然买进后由于不熟悉该股股性,在它调整时不敢补仓,在它稍有上涨时就急忙卖出,即使这是一匹黑马,投资者也很难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在股市中,不要惧怕被石头绊倒,但一定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多数投资者往往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这些投资者的才智能力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失败的次数太多了,就需要反省和改改原来的习惯了。
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所在,同时也为自己在股市中找准了位置,便于自己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法实施合适的投资策略。
成功的投资者在失败之中善于总结教训,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和认识中国股市,避免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投资者是不会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
最牛一招
打开一只个股的K线图,比如万科、深发展、贵州茅台、苏宁电器等,我们将图形缩到最小,顿时会有一种空灵和沧桑的感觉。我们可以总结发现,股票有两种特征是不会变的:第一,来回震荡不变;第二,趋势向上不变。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第一个特征,于是来回搏杀,希望藉低点买入和高点卖出来实现盈利。可是,低点和高点永远是事后才知道的,当局者迷,能够完全看清楚短期涨跌的人,不是神仙,便是神经。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个境界,天天要买股票,天天要卖股票,大有不成神仙便成神经的大无畏精神。
再来看看被我们忽略的第二点。股价虽然一直都在波动,但是对于一个好公司来说,成长和发展是其必然的结果,先不说分红和送配给自己带来的股本扩张,单是股价向上不变,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趋势的威力。股市里流传着一些赚大钱的故事,极少是做短线成功的,都是糊里糊涂捂股成功的。比如说,一个老太太,买了股票后,跟着儿女到了美国,十年后回来,发现自己的股票账户从原先的几十万,变成了几百万。
我们已经习惯了看第一种特征,我们觉得第二种特征发挥作用的时间太漫长,于是,我们始终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钱亏了不少,还捞的个神经衰弱。其实,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会越来越好,如果我们相信共产党能将我们带向美好的未来,那么,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买一只股票,10年后再卖。当下,创业板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时机。比如说,创业板上即将上市的华谊兄弟,很可能就是下一个“万科”、“贵州茅台”、“苏宁电器”。
其实,很多在股市中成为富豪的人不是靠一时的小技巧盈利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投资理念保持稳定收益的。比如巴菲特通过股票投资而成为世界富豪,他炒股就没有过于花哨的技巧。很多投资者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不认可,认为巴菲特的方法不过就是死捂股,不叫“炒”股,因为他既不会追涨也不会杀跌,更不会看着盘面变化频繁短线操作。
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巴菲特死捂股票成了富豪,而股市中的很多投资者学会了“十八般武艺”,每日里全天候操作,买进卖出忙得不亦乐乎,却并没有成为一代富豪,甚至亏损累累。这已经说明,投资技巧的最高深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也就是能够超越一般的技巧、凭借着正确的投资理念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方法。
简单最好
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就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一道题:1十1=?题目写在黑板上,高才生们面面相觑,却没有一人作答。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可以生下一群孩子,企业界的强强联合将获取几何倍数的发展———遇到这类的情况,1加1该等于几呢?由此看来,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答案的。
罗素给出的答案却跟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在等号后面义无反顾地写上了“2”。他说:“1加1等于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1+1=2”是一个简单的真理,绝对不应该等于别的什么。我们也不应该在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时无所适从。
股市投资者常常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实,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股市奇才巴菲特每年的收益率也只有22.2%,但几十年坚持下来,却成为了世界巨富。巴菲特有句名言:“最赚钱的股经最简单”。
熟能生巧
运用自己最熟悉的理论,在自己最熟悉的市场环境投资自己最熟悉的股票,这是最容易获利的方法。对那些“故弄玄虚”、“花样翻新”或者属于“雾中看花”类的所谓绝技、绝招,则最好不要去碰。
股票和人一样,每种股票都有各自的性格。投资者长期炒作某只股票时,往往能十分了解其股性。即使这只股票素质一般,表现平平,熟悉该股股性的投资者也能从它有限的波动区间中获取差价。但如果某只股票外表一时极为光鲜,投资者贸然买进后由于不熟悉该股股性,在它调整时不敢补仓,在它稍有上涨时就急忙卖出,即使这是一匹黑马,投资者也很难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在股市中,不要惧怕被石头绊倒,但一定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多数投资者往往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这些投资者的才智能力是不用怀疑的,但如果失败的次数太多了,就需要反省和改改原来的习惯了。
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所在,同时也为自己在股市中找准了位置,便于自己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法实施合适的投资策略。
成功的投资者在失败之中善于总结教训,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和认识中国股市,避免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投资者是不会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
最牛一招
打开一只个股的K线图,比如万科、深发展、贵州茅台、苏宁电器等,我们将图形缩到最小,顿时会有一种空灵和沧桑的感觉。我们可以总结发现,股票有两种特征是不会变的:第一,来回震荡不变;第二,趋势向上不变。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第一个特征,于是来回搏杀,希望藉低点买入和高点卖出来实现盈利。可是,低点和高点永远是事后才知道的,当局者迷,能够完全看清楚短期涨跌的人,不是神仙,便是神经。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个境界,天天要买股票,天天要卖股票,大有不成神仙便成神经的大无畏精神。
再来看看被我们忽略的第二点。股价虽然一直都在波动,但是对于一个好公司来说,成长和发展是其必然的结果,先不说分红和送配给自己带来的股本扩张,单是股价向上不变,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趋势的威力。股市里流传着一些赚大钱的故事,极少是做短线成功的,都是糊里糊涂捂股成功的。比如说,一个老太太,买了股票后,跟着儿女到了美国,十年后回来,发现自己的股票账户从原先的几十万,变成了几百万。
我们已经习惯了看第一种特征,我们觉得第二种特征发挥作用的时间太漫长,于是,我们始终在做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钱亏了不少,还捞的个神经衰弱。其实,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会越来越好,如果我们相信共产党能将我们带向美好的未来,那么,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买一只股票,10年后再卖。当下,创业板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时机。比如说,创业板上即将上市的华谊兄弟,很可能就是下一个“万科”、“贵州茅台”、“苏宁电器”。
投资股票 八大秘诀巧制胜
股市有句警示语: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就是说,人们把钱投资于股市,想通过购买股票赚钱,就要担当相对的风险。但想在股市赚钱,也不是没有技巧的。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投资人一定要在戒贪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否则,即使股市再牛,仍然会赔得一塌糊涂。那么,究竟如何在股市中获利呢?介绍八大秘诀供参考:
秘诀之一
对买最低价与卖最高价不奢望
对于任何一个股民而言,能在最低价买入股票,在最高价卖出股票都是他们的美好愿望。但笔者认为,即使是股市高手,要实现这种愿望也很难。因此,普通股民不要抱太高奢望,因为股市行情随时都处于波动中,即使某些股票已经创了新低,但很可能新低之后还有新低;即使某些股票已经创了新高,照样可能新高的后面还有新高。鉴于这种情况的实际存在,笔者建议股民在投资股票时不妨去掉奢望,采取比较实际的做法,让自己真正能有“财”进账。做法是:当你选中某只股票后,自己认为它大约离底部已经很近,未来有10%-20%左右升幅,这时买进该股,随后便耐心等待该股再次走进上升通道。如此,就能让自己吃到股票行情中可以获利的那一段。
秘诀之二
认真确定好止损与止赢点
很多股民对于股票下跌后,所产生的损失一般都会痛惜,总是希望自己的股票价格能再回升,一般都不愿割肉,而对于不断上涨的股票又不愿意卖,奢望能更多地获利。这种想法,有时就会让股民不仅不赚,反而还会损失得很惨。因此,在股市拼杀中,设置止损和止赢尤为重要。所谓止损和止赢就是设定一个固定亏损和盈余率,到达位置即严格执行。其中,设定止赢尤其重要,否则也会不赢反亏。我的邻居张某,曾在28元时买入了某只股票,我告诉他要设立止赢,就设在38元的位置,但到了38元他没卖,回调到37元我又让他卖,他说,我38元没卖,37元更不卖,到40元再卖吧。结果呢,在25元时他割了肉。
秘诀之三
把握大势确保胜利果实不丢失
很多股民在牛市时是高手,而一旦遇到熊市或震荡就又成了“低”手,不仅不能在股市中再获利,反而还要把自己在牛市中获得的胜利果实给吐回去,如此一来,这些短线炒手纯粹是给券商白白打工。其实,在熊市和震荡市中不去搏杀,保住自己牛市的胜利果实更重要。股民除了应设立止损点和止赢点外,适时进行空仓观望和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大势也很重要。依笔者的经验看,在熊市中保住胜利果实的办法是,对几只自己看好的股票始终进行跟踪,并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尝试进行虚拟买卖,自己不妄图能够买入历史最低价,当通过虚拟买卖发现升势已经开始确立,再杀入股市开始进行实盘操作。
秘诀之四
抓住暴跌机会适当建仓
股市暴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个股暴跌,另一种为大盘暴跌。股民要想获利,抓住每一次暴跌机会,并瞅准好时机入市就等于抓住了“摇钱树”。一般情况下,股市每年都会出现2-5次的大盘暴跌。这些暴跌,往往都是偶然事件和重大利空消息造成的。如果大盘处于相对高点时出现暴跌,股民则需特别谨慎,以观望为主。但如果是处于主跌浪或者阴跌很久后出现的暴跌,股民则可考虑把握机会,对自己看好的股票适当建仓,因为很多牛股都是跌出来的。
秘诀之五
在很难操作时学会空仓
职业股民中的高手一般采用的是追涨杀跌的短线操作方式,而对于非职业股民来说,要做到以此获利则比较难,因为他们每天看盘的机会毕竟有限,相对来说追踪到热点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普通股民只有买上升趋势中的股票才可以获利,因此,普通股民如果感觉到市场上的股票很难操作,热点也难以把握时,就应考虑空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股票一般都会出现大幅下跌,涨幅榜上的股票涨幅很小,而跌幅榜上股票跌幅很大,假如此时再不考虑空仓,那就只有赔钱的份了。
秘诀之六
寻找买入理由巧避波动
用何种投资方式,才可以令股民避开每日价格变动的冲击,让他们在买卖股票中真正把握主动,获得收益呢?依笔者所见,下面这种方式值得一试。即在股民买进股票之前,先写下五项支持自己投资某家公司的理由,譬如该公司产品竞争力强,个别产业前景佳,公司财务比率符合标准,股票本益比在理想范围之内等等,并随时进行检查,特别是注意来自该公司各方面的消息与对公司的研究报告,如果有一天发现其中五项决定买进的因素中已经有三项理由不复存在,就考虑马上卖掉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否则就绝不轻易将该股票出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买卖股票的理由是:股价的长期走势总不会和基本因素偏离太远,因而可以借着各项基本因素的变动来决定进出。
秘诀之七
对连涨股不轻易出手
很多人在决定卖出股票时,所持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已经赚钱了。”这种想法绝对错误!卖股票,应该要卖没有赚钱的股票。任何股票只要还能再赚钱,就不要急着卖。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股民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买进的股票上涨了1、2元钱便急着卖掉。结果呢?几天后,卖出的股票已经涨了7、8元。相反的,对于赔钱的股票,他们却耐心地等待翻本。其实,如果企业已经出现不良情况,翻本就遥遥无期了。因此,卖股票的理由应是“这种股票展望不佳”或是“这种股票表现太差”,千万不要把“已经有钱赚了”作为卖出的理由。
秘诀之八
认真分析行情上涨真实性
在股票市场,免不了“投机客”,因是“投机客”他们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影响股市行情。因此,股民在投资股票时应认真分析行情,看是“投机客”轮番炒作所造成的局部涨势,还是“全民参与”的全面上涨行情,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才能放心进行投资。要判断是不是真材实料的上涨行情,成交量是最佳的指标。如果股市中大部分股票价位与成交量都毫无起色,只有少数明星股做“秀”般的表演,投资人就要特别小心。在整体成交量不大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是少数“团体”在“提拔明星”。当成交量明显增加后,指数若反而摇摇欲坠,表示股市已进入炒家与散户的“换手”阶段。
秘诀之一
对买最低价与卖最高价不奢望
对于任何一个股民而言,能在最低价买入股票,在最高价卖出股票都是他们的美好愿望。但笔者认为,即使是股市高手,要实现这种愿望也很难。因此,普通股民不要抱太高奢望,因为股市行情随时都处于波动中,即使某些股票已经创了新低,但很可能新低之后还有新低;即使某些股票已经创了新高,照样可能新高的后面还有新高。鉴于这种情况的实际存在,笔者建议股民在投资股票时不妨去掉奢望,采取比较实际的做法,让自己真正能有“财”进账。做法是:当你选中某只股票后,自己认为它大约离底部已经很近,未来有10%-20%左右升幅,这时买进该股,随后便耐心等待该股再次走进上升通道。如此,就能让自己吃到股票行情中可以获利的那一段。
秘诀之二
认真确定好止损与止赢点
很多股民对于股票下跌后,所产生的损失一般都会痛惜,总是希望自己的股票价格能再回升,一般都不愿割肉,而对于不断上涨的股票又不愿意卖,奢望能更多地获利。这种想法,有时就会让股民不仅不赚,反而还会损失得很惨。因此,在股市拼杀中,设置止损和止赢尤为重要。所谓止损和止赢就是设定一个固定亏损和盈余率,到达位置即严格执行。其中,设定止赢尤其重要,否则也会不赢反亏。我的邻居张某,曾在28元时买入了某只股票,我告诉他要设立止赢,就设在38元的位置,但到了38元他没卖,回调到37元我又让他卖,他说,我38元没卖,37元更不卖,到40元再卖吧。结果呢,在25元时他割了肉。
秘诀之三
把握大势确保胜利果实不丢失
很多股民在牛市时是高手,而一旦遇到熊市或震荡就又成了“低”手,不仅不能在股市中再获利,反而还要把自己在牛市中获得的胜利果实给吐回去,如此一来,这些短线炒手纯粹是给券商白白打工。其实,在熊市和震荡市中不去搏杀,保住自己牛市的胜利果实更重要。股民除了应设立止损点和止赢点外,适时进行空仓观望和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大势也很重要。依笔者的经验看,在熊市中保住胜利果实的办法是,对几只自己看好的股票始终进行跟踪,并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尝试进行虚拟买卖,自己不妄图能够买入历史最低价,当通过虚拟买卖发现升势已经开始确立,再杀入股市开始进行实盘操作。
秘诀之四
抓住暴跌机会适当建仓
股市暴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个股暴跌,另一种为大盘暴跌。股民要想获利,抓住每一次暴跌机会,并瞅准好时机入市就等于抓住了“摇钱树”。一般情况下,股市每年都会出现2-5次的大盘暴跌。这些暴跌,往往都是偶然事件和重大利空消息造成的。如果大盘处于相对高点时出现暴跌,股民则需特别谨慎,以观望为主。但如果是处于主跌浪或者阴跌很久后出现的暴跌,股民则可考虑把握机会,对自己看好的股票适当建仓,因为很多牛股都是跌出来的。
秘诀之五
在很难操作时学会空仓
职业股民中的高手一般采用的是追涨杀跌的短线操作方式,而对于非职业股民来说,要做到以此获利则比较难,因为他们每天看盘的机会毕竟有限,相对来说追踪到热点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普通股民只有买上升趋势中的股票才可以获利,因此,普通股民如果感觉到市场上的股票很难操作,热点也难以把握时,就应考虑空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股票一般都会出现大幅下跌,涨幅榜上的股票涨幅很小,而跌幅榜上股票跌幅很大,假如此时再不考虑空仓,那就只有赔钱的份了。
秘诀之六
寻找买入理由巧避波动
用何种投资方式,才可以令股民避开每日价格变动的冲击,让他们在买卖股票中真正把握主动,获得收益呢?依笔者所见,下面这种方式值得一试。即在股民买进股票之前,先写下五项支持自己投资某家公司的理由,譬如该公司产品竞争力强,个别产业前景佳,公司财务比率符合标准,股票本益比在理想范围之内等等,并随时进行检查,特别是注意来自该公司各方面的消息与对公司的研究报告,如果有一天发现其中五项决定买进的因素中已经有三项理由不复存在,就考虑马上卖掉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否则就绝不轻易将该股票出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买卖股票的理由是:股价的长期走势总不会和基本因素偏离太远,因而可以借着各项基本因素的变动来决定进出。
秘诀之七
对连涨股不轻易出手
很多人在决定卖出股票时,所持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已经赚钱了。”这种想法绝对错误!卖股票,应该要卖没有赚钱的股票。任何股票只要还能再赚钱,就不要急着卖。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股民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买进的股票上涨了1、2元钱便急着卖掉。结果呢?几天后,卖出的股票已经涨了7、8元。相反的,对于赔钱的股票,他们却耐心地等待翻本。其实,如果企业已经出现不良情况,翻本就遥遥无期了。因此,卖股票的理由应是“这种股票展望不佳”或是“这种股票表现太差”,千万不要把“已经有钱赚了”作为卖出的理由。
秘诀之八
认真分析行情上涨真实性
在股票市场,免不了“投机客”,因是“投机客”他们就会尽自己所能,去影响股市行情。因此,股民在投资股票时应认真分析行情,看是“投机客”轮番炒作所造成的局部涨势,还是“全民参与”的全面上涨行情,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才能放心进行投资。要判断是不是真材实料的上涨行情,成交量是最佳的指标。如果股市中大部分股票价位与成交量都毫无起色,只有少数明星股做“秀”般的表演,投资人就要特别小心。在整体成交量不大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是少数“团体”在“提拔明星”。当成交量明显增加后,指数若反而摇摇欲坠,表示股市已进入炒家与散户的“换手”阶段。
投机
投资股票赚钱本来就是很容易,但是如果态度不对,你很难在股票长期赚钱。有人告诉我,今天市场牛了,我投机一点,赚个两三分就跑,肯定可以吧?可以吗?答案当然不可以,这就是赚时赚立糖输时输间厂的开始。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今天你要赚几分,如果时机不对,亏了几分,那么应该如何呢?斩吗?斩了又怕一卖就起。那么就持有吧,投机变投资。可以暴起暴跌的股通常大部分都是不能长期投资的。所以一当市场继续往下跌,你就必需变成长期投资。长期投资的后果当然就是继续亏损,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赢几分钱输了几十分。有人说,输了10%就要砍,哈哈哈,现在美国股市的波动,如果你是输了10%就砍的话你肯定输大钱。
投机者有多少不是一开始就赢钱的呢?问题就在于赢了钱之后的态度和心理转变决定了你是否会将钱输回给市场。所以,投机赢钱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就算你是10 发7中也没有什么特别,就算你技术比较高也没有什么特别。投机只是机率的问题,你不可能每场都预测准测,你总是会有失败的时候。就算你这半年预测很准,并不代表你下半年一样准。只要你预测错误,你就非常糟糕,而且只要你是在非常有信心的情况下错误的话,你会更惨。(这就是我看Jess Livermore的领悟里的11和17的原因)。
最近的列子是其中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看空市场,我们都非常有信心,我认为我们都能再度赚钱,但是他的做法比我更有信心,更激进。他大部分的资产全部卖空,我曾经劝导,可惜枪已经射出去。今天我输了大钱,但是我随时还能再站起来,因为我时常遵守着Jesse Livermore老师11条文的教导。虽然最后我朋友可能会赢钱,但是在这段牛市的当而,心理会不会很难受,还是100%信心吗?这是你大部分的身家,你敢继续博下去吗?我希望他可以安全渡过这个难关。
大家知道为什么赌者和投机者会输大钱吗?就是两个字:信心。
是的,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当你判断错误的时候,你要继续持有还是砍呢?你的信心会告诉你。当你买大开小时你还要继续买大吗?开了10普大,你认为肯定是时候开小了,你依然充满信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清仓破产了。当你投机胜利时,并不是一定你很厉害,有时是因为运气真的那么好,买什么起什么,卖什么跌什么。
为什么信心会让你成功也让你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你定了一套赚钱方法,正好市场和你的方法一样,所以你赚了很多钱,你的信心简直就是爆炸。最后市场改变了,你的运气也改变了,但是你依然对自己信心100%,很简单,因为你之前就是因为同一个信心和方法赚大钱,所以在你还没有清盘破产之前你是不会改变你的信心,因为假如你要改变你的信心,你将立刻面对庞大的损失。只要你一天还有信心,你可以继续欺骗自己市场总有一天会和你的想法一样。所以在你清盘之前很难决定是否还要信任自己。
从前美国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消息者观察了公司判断公司做假账,迟早出问题,所以在USD15卖空,结果这股一直到USD50++才开始下跌一直到破产。如果你在同一种情况,你会在USD多少时退场?继续等待是否还有信心。如果还有信心,那么你是否有资金可以支持到USD50?这个列子犯了Jesse Livermore老师第二条文。最后故事的结果是这人赚钱,因为他信心10足,和市场拚过。第一次的成功需要这样的坚持和信心才能胜利,下一次的错误还是有这样的坚持和信心就会是8k的megan故事。
所以投机者成也信心坚持,败也信心坚持。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投机者使用系统而不是信心,什么时候cut loss,什么时候加码等等。但是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任何系统可以适用任何市场,所以总是亏亏赚赚。原因还是一样,只要你对系统有信心,在没有发生事情之前你不会改变,一当发生事情时你必定加强信心来对抗。最后的下场是破产让你必需改变。
最近大家对美国投机的趋势和美梦恐怕很难实现。
第一,有人认为美国现在股市很低,很多便宜货。这是错误的,美国股市从危机一开始到今天都没有便宜货,有的只是危机货。危机货并不是全部会渡过,有人倒闭,有人渡过开始成长。如果你选则错误,你亏完本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如果你能够在市场下跌时依然可以拥有之前的盈利,你才来开始发你的大梦。
第三,一时的成功不代表以后的成功。
第四,盈利100%也不是什么特别高兴的事,这世界本来就有venture capital,讲的就是高风险高回报。我在8年之书讲得很清楚,我们投资者要的是低风险高回报,不是高风险高回报。高风险高回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还没有看过有多少散户可以成功,大部分的人都以失败为终,当然在失败之前的赢钱样子大家都是一样的。
第五,我还没有看过犯了Jesse Livermore老师几个条文的投机者可以支持超过三年还在赚钱。
第六,今天全世界都只有高估的股票,没有低估的股票,现在还在讲买进的除了投机,没有任何理由。
第七,大家对美国的前景有的只是乐观,并不是实际肯定可以发生的事,都是各人乐观的观点,这些都不是事实,只是有可能是事实,长期持有不一定代表会赚钱,要看你持有什么。
第八,我看不倒这里有任何人有能力和资格赚到100万美金,如果你的开始资金少过100千美金,更少的就不用看了。
第九,我一再强调股市不是看你赚到多少钱,而是看你可以留着赚回来的钱再赚,简单的就是compound earning。
第十,如果赢了几百个%就开始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大道,那实在是太可笑了,除了讲是新人外,根本没有任何形容词。
最后,我所见过的所有投机高手,都是将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赚多少钱。很多投机者全部terbalik来做竟然也还在发梦。
投机者有多少不是一开始就赢钱的呢?问题就在于赢了钱之后的态度和心理转变决定了你是否会将钱输回给市场。所以,投机赢钱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就算你是10 发7中也没有什么特别,就算你技术比较高也没有什么特别。投机只是机率的问题,你不可能每场都预测准测,你总是会有失败的时候。就算你这半年预测很准,并不代表你下半年一样准。只要你预测错误,你就非常糟糕,而且只要你是在非常有信心的情况下错误的话,你会更惨。(这就是我看Jess Livermore的领悟里的11和17的原因)。
最近的列子是其中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看空市场,我们都非常有信心,我认为我们都能再度赚钱,但是他的做法比我更有信心,更激进。他大部分的资产全部卖空,我曾经劝导,可惜枪已经射出去。今天我输了大钱,但是我随时还能再站起来,因为我时常遵守着Jesse Livermore老师11条文的教导。虽然最后我朋友可能会赢钱,但是在这段牛市的当而,心理会不会很难受,还是100%信心吗?这是你大部分的身家,你敢继续博下去吗?我希望他可以安全渡过这个难关。
大家知道为什么赌者和投机者会输大钱吗?就是两个字:信心。
是的,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当你判断错误的时候,你要继续持有还是砍呢?你的信心会告诉你。当你买大开小时你还要继续买大吗?开了10普大,你认为肯定是时候开小了,你依然充满信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清仓破产了。当你投机胜利时,并不是一定你很厉害,有时是因为运气真的那么好,买什么起什么,卖什么跌什么。
为什么信心会让你成功也让你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你定了一套赚钱方法,正好市场和你的方法一样,所以你赚了很多钱,你的信心简直就是爆炸。最后市场改变了,你的运气也改变了,但是你依然对自己信心100%,很简单,因为你之前就是因为同一个信心和方法赚大钱,所以在你还没有清盘破产之前你是不会改变你的信心,因为假如你要改变你的信心,你将立刻面对庞大的损失。只要你一天还有信心,你可以继续欺骗自己市场总有一天会和你的想法一样。所以在你清盘之前很难决定是否还要信任自己。
从前美国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消息者观察了公司判断公司做假账,迟早出问题,所以在USD15卖空,结果这股一直到USD50++才开始下跌一直到破产。如果你在同一种情况,你会在USD多少时退场?继续等待是否还有信心。如果还有信心,那么你是否有资金可以支持到USD50?这个列子犯了Jesse Livermore老师第二条文。最后故事的结果是这人赚钱,因为他信心10足,和市场拚过。第一次的成功需要这样的坚持和信心才能胜利,下一次的错误还是有这样的坚持和信心就会是8k的megan故事。
所以投机者成也信心坚持,败也信心坚持。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投机者使用系统而不是信心,什么时候cut loss,什么时候加码等等。但是几百年过去了没有任何系统可以适用任何市场,所以总是亏亏赚赚。原因还是一样,只要你对系统有信心,在没有发生事情之前你不会改变,一当发生事情时你必定加强信心来对抗。最后的下场是破产让你必需改变。
最近大家对美国投机的趋势和美梦恐怕很难实现。
第一,有人认为美国现在股市很低,很多便宜货。这是错误的,美国股市从危机一开始到今天都没有便宜货,有的只是危机货。危机货并不是全部会渡过,有人倒闭,有人渡过开始成长。如果你选则错误,你亏完本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如果你能够在市场下跌时依然可以拥有之前的盈利,你才来开始发你的大梦。
第三,一时的成功不代表以后的成功。
第四,盈利100%也不是什么特别高兴的事,这世界本来就有venture capital,讲的就是高风险高回报。我在8年之书讲得很清楚,我们投资者要的是低风险高回报,不是高风险高回报。高风险高回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还没有看过有多少散户可以成功,大部分的人都以失败为终,当然在失败之前的赢钱样子大家都是一样的。
第五,我还没有看过犯了Jesse Livermore老师几个条文的投机者可以支持超过三年还在赚钱。
第六,今天全世界都只有高估的股票,没有低估的股票,现在还在讲买进的除了投机,没有任何理由。
第七,大家对美国的前景有的只是乐观,并不是实际肯定可以发生的事,都是各人乐观的观点,这些都不是事实,只是有可能是事实,长期持有不一定代表会赚钱,要看你持有什么。
第八,我看不倒这里有任何人有能力和资格赚到100万美金,如果你的开始资金少过100千美金,更少的就不用看了。
第九,我一再强调股市不是看你赚到多少钱,而是看你可以留着赚回来的钱再赚,简单的就是compound earning。
第十,如果赢了几百个%就开始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大道,那实在是太可笑了,除了讲是新人外,根本没有任何形容词。
最后,我所见过的所有投机高手,都是将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赚多少钱。很多投机者全部terbalik来做竟然也还在发梦。
Saturday, October 24, 2009
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陷阱·卢麒元
·中国已严丝合缝地进入美元外部性通货膨胀的陷阱,未来通货膨胀的严重不敢想象。
卢麒元﹕华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又名卢欣。祖籍四川,生于山西,就读于东北,工作于北京,现居香港。
美元通货是高度国际化的世界通货。美元通货膨胀既有美国本土的内部性特征,又有非美国地区的外部性特征。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局对于本土通货膨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局对于本土以外的美元通货膨胀无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局不会介意大量输出美元通货,更不会介意向全世界输出美元通货膨胀。
事实上,一九七一年后,美国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可以肯定地说,前苏联的解体和日本陷入长期经济衰退都与此有关。美国人善于运用通货膨胀的时间差异和速度差异,在大规模资本运动中实现财富的转移。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迅速升级,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输出美元通货膨胀的主要对象。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资产价格狂涨再一次清晰地表达了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特征。
美国在金融海啸之后,长时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况。至少,检测通货膨胀的显性经济指针是这样表达的。问题是,天量的美元通货并未焚毁,就算是美元通货的流通速度减慢了,美元通货的总量依然远远超出了现货交易需求,通货膨胀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思考美元通货的实际分布状况。美元通货会跑到哪里呢?如果观察香港资金净流入的恐怖景象,答案似乎已经隐然若现。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持有美元资本的投资者,如果你清楚地知道美元的购买力高出其内涵价值百分之三百以上,你应该如何部署投资策略呢?近期李嘉诚先生十余次回购自己的股票,就已经清楚说明了问题的严重程度。面对如此昂贵的资产价格,仍然坚决买入资产,坚决放弃现金,这会是偶然的决策吗?香港的豪宅市场已经再次陷入疯狂,香港十月楼价更创出每呎七万港币(约九千美元)的天价。如果,再联想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不动产价格的剧烈上涨,你或许应该感觉到美元通货外部性的强大压力了。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大陆房地产近乎失控的状况。美元通货如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我从来不相信次级按揭危机是一场自然发生的金融风暴。我反复强调卖权证券化是一个超级金融骗局。我更相信这是一次可控的、定向的金融核爆炸。这次金融核爆炸的意义在于,在美元面临急剧的通货膨胀的关键时刻,制造一次人为的通货紧缩假象,误导各国金融当局为了自救而投放天量的货币,从而诱使非美元通货出现急剧增长,率先形成不可遏制的通货膨胀。大多数国家缺乏对抗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手段,在剧烈通货膨胀面前,他们通常的首要选项必然是稳定压倒一切,结果只能是继续让渡国家的战略资源和未来的国民福利。
我认为,中国应对金融风暴的策略存在严重的失误:第一,不应推出旨在增加货币投放的刺激经济方案,这将使得本已超发行的人民币通货远远超越现货交易需求,从而导致不动产价格猛烈攀升,从而迫使生产资本脱离生产流通而转入不动产投机;第二,不应降低人民币资金成本,更不应该放松人民币信用的风险控制,制造廉价货币必然导致货币币值贬损,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迫使国民将正常消费转入保值性投资或投机,进一步降低实质内部需求,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的固有矛盾。
我对于通过降低资金成本以遏制美元流入的观点感到惊讶,这似乎根本就无视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我相当确定,我们已经严丝合缝地进入了美元外部性通货膨胀的陷阱。我不敢想象,中国未来严重通货膨胀的恐怖景象。
美元通货膨胀的内部性特征是温和的、有序的、可控的。与之相对应,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特征是疯狂的、无序的、失控的。这当中,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美国联邦储备局对于本土美元通货流量和美元通货流通速度的有效控制。美国在金融风暴之后向金融机构提供巨额信用支持(用国债替换有毒资产),而并不直接投放流动性,美国本土美元通货反而趋向于紧缩。相反,中国等通货已经过剩的国家却是直接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似乎并不介意剧烈的通货膨胀。再如,美国在金融风暴之后,将资金成本降低至零,放任美元通货溢出国门,释放其内部通货膨胀压力。相反,中国等国反而钉死汇率,洞开国门,扩充容纳廉价美元通货的战略空间,致使资产通胀一发而不可收。
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特征,与美元通货膨胀的内部性特征,有着一种奇妙的内在联系,恰好形成了美国财政金融战略的总体性特征。这完全符合美国人的性格:与其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如将自己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最后再由我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中国经济本来并不存在什么严重的问题,现在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未来可能真的需要美国人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卢麒元﹕华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又名卢欣。祖籍四川,生于山西,就读于东北,工作于北京,现居香港。
美元通货是高度国际化的世界通货。美元通货膨胀既有美国本土的内部性特征,又有非美国地区的外部性特征。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局对于本土通货膨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局对于本土以外的美元通货膨胀无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和联邦储备局不会介意大量输出美元通货,更不会介意向全世界输出美元通货膨胀。
事实上,一九七一年后,美国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可以肯定地说,前苏联的解体和日本陷入长期经济衰退都与此有关。美国人善于运用通货膨胀的时间差异和速度差异,在大规模资本运动中实现财富的转移。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迅速升级,中国已经成为美国输出美元通货膨胀的主要对象。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资产价格狂涨再一次清晰地表达了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特征。
美国在金融海啸之后,长时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况。至少,检测通货膨胀的显性经济指针是这样表达的。问题是,天量的美元通货并未焚毁,就算是美元通货的流通速度减慢了,美元通货的总量依然远远超出了现货交易需求,通货膨胀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思考美元通货的实际分布状况。美元通货会跑到哪里呢?如果观察香港资金净流入的恐怖景象,答案似乎已经隐然若现。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持有美元资本的投资者,如果你清楚地知道美元的购买力高出其内涵价值百分之三百以上,你应该如何部署投资策略呢?近期李嘉诚先生十余次回购自己的股票,就已经清楚说明了问题的严重程度。面对如此昂贵的资产价格,仍然坚决买入资产,坚决放弃现金,这会是偶然的决策吗?香港的豪宅市场已经再次陷入疯狂,香港十月楼价更创出每呎七万港币(约九千美元)的天价。如果,再联想到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不动产价格的剧烈上涨,你或许应该感觉到美元通货外部性的强大压力了。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大陆房地产近乎失控的状况。美元通货如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我从来不相信次级按揭危机是一场自然发生的金融风暴。我反复强调卖权证券化是一个超级金融骗局。我更相信这是一次可控的、定向的金融核爆炸。这次金融核爆炸的意义在于,在美元面临急剧的通货膨胀的关键时刻,制造一次人为的通货紧缩假象,误导各国金融当局为了自救而投放天量的货币,从而诱使非美元通货出现急剧增长,率先形成不可遏制的通货膨胀。大多数国家缺乏对抗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手段,在剧烈通货膨胀面前,他们通常的首要选项必然是稳定压倒一切,结果只能是继续让渡国家的战略资源和未来的国民福利。
我认为,中国应对金融风暴的策略存在严重的失误:第一,不应推出旨在增加货币投放的刺激经济方案,这将使得本已超发行的人民币通货远远超越现货交易需求,从而导致不动产价格猛烈攀升,从而迫使生产资本脱离生产流通而转入不动产投机;第二,不应降低人民币资金成本,更不应该放松人民币信用的风险控制,制造廉价货币必然导致货币币值贬损,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迫使国民将正常消费转入保值性投资或投机,进一步降低实质内部需求,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的固有矛盾。
我对于通过降低资金成本以遏制美元流入的观点感到惊讶,这似乎根本就无视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我相当确定,我们已经严丝合缝地进入了美元外部性通货膨胀的陷阱。我不敢想象,中国未来严重通货膨胀的恐怖景象。
美元通货膨胀的内部性特征是温和的、有序的、可控的。与之相对应,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特征是疯狂的、无序的、失控的。这当中,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美国联邦储备局对于本土美元通货流量和美元通货流通速度的有效控制。美国在金融风暴之后向金融机构提供巨额信用支持(用国债替换有毒资产),而并不直接投放流动性,美国本土美元通货反而趋向于紧缩。相反,中国等通货已经过剩的国家却是直接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似乎并不介意剧烈的通货膨胀。再如,美国在金融风暴之后,将资金成本降低至零,放任美元通货溢出国门,释放其内部通货膨胀压力。相反,中国等国反而钉死汇率,洞开国门,扩充容纳廉价美元通货的战略空间,致使资产通胀一发而不可收。
美元通货膨胀的外部性特征,与美元通货膨胀的内部性特征,有着一种奇妙的内在联系,恰好形成了美国财政金融战略的总体性特征。这完全符合美国人的性格:与其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如将自己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最后再由我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中国经济本来并不存在什么严重的问题,现在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未来可能真的需要美国人来帮助解决问题了。
Ezra – Full Divestment, Rationale and Lessons Learnt
This was not supposed to be such a quick follow-up post to my just concluded Analysis of Ezra’s FY 2009 financials, but certain corporate actions made by the company necessitated my immediate action and attention and which compelled me to act.
Securing of US$1 Billion Chim Sao FPSO Project by EOC
Immediately after my posting on Wednesday morning October 21, 2009 of Part 2 of my analysis and rationale for partial divestment, Ezra dropped a bombshell by announcing that its 48.5% associated company EOC had clinched the much talked-about Chim Sao FPSO deal, which was worth US$527 million for the first 6 years and US$477 million assuming an option is exercised to continue for another 6 years. Thus, the total value of the contract is US$1,004 million over 12 years, or if smoothed out equally, will represent revenues (not profits) of about US$83.7 million per year. The worrying aspect of this announcement is how EOC are going to fund the conversion of a deadweight tonne oil tanker into an FPSO as they are already very highly geared (2.31x as at August 31, 2009). It immediately became clear to me that EOC (through Ezra) would have to do some fund-raising to be able to take on this project, and I was proven right (see next section on Issuance of Convertible Bonds).
Note that although the press releases from Ezra and EOC both tout the value of the contract and talk about stable revenue contributions and asset utilization for at least the next 6 years, I actually analysed the situation and came up with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1) Assuming additional revenues of US$83.7 million per year, and assuming a very healthy net margin of 20% (gross margin for Offshore Support Services is 38% as at August 31, 2009, so 20%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for net margin, albeit a little optimistic), this means an additional US$16.74 million worth of profits accruing to EOC each year. Since Ezra owns only 48.5% of EOC, this means they only recognize an additional US$8.12 million per year on a Group basis. This only constitutes about 11.6% of their core FY 2009 net profit, and thus cannot be considered very significant. This is because of the risks to be factored in when taking on a project of such massive size (see point 2).
2) The first FPSO deal clinched by Ezra and announced in 2006 experienced many delays and hiccups as first gas took very long to achieve, and in fact it was only today (October 22, 2009) that Ezra announced that the client had commissioned and accepted the FPSO, with almost a year of delay between deployment to production of first gas. Originally, it was announced that Lewek Arunothai would contribute to 1Q 2009 revenues; but this has since been pushed back all the way to 1Q 2010. This demonstrate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 of operating an FPSO, and for the Chim Sao Project the complexity may again lead to delays of a similar nature.
3) Note that EOC mentions that the FPSO would be owned by “4 entities”, though it does not give details of these entities and whether they are part of Ezra Group. Assuming that the entities are external parties, this may imply that EOC may only share up to 25% of the revenues accruing from the FPSO. This makes Point 1 assumptions drop by 75% to just about US$2 million accruing to Ezra Group per year.
4) The EOC announcement also mentions that EOC and a Vietnamese partner will be operating the FPSO, which essentially means the risks are borne by EOC in terms of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ecution. Note that a delay similar to the one experienced by Lewek Arunothai could result in additional costs and damages should the client decide to pursue legal action (which I assumed did not happen, but one cannot assume the same for Chim Sao Project).
View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deal may not be as lucrative as envisaged, especially if it comes from the angle that the revenues accrued to Ezra Group may not be significant (pending more clarity on the 4 entities an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for the new FPSO), but that EOC is taking on a large portion of the costs and risks relating to the financing and operation of the FPSO. There is also concern from yours truly on EOC’s ability to finance an FPSO since its gearing was so high, and I was frankly very surprised that they clinched the deal, as during the EGM I had brought up the point to Management that I did not think EOC would be able to handle the second FPSO as it was highly geared (they did not give me a reply on this).
Issuance of 5-Year 4% Convertible Bonds Worth US$100 Million
As predicted, Ezra announced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22, 2009 that it would be issuing (through DBS), 5-year 4% convertible bonds worth US$100 million, presumably to fund the FPSO as well as for expansion and general working capital purposes. The details can be found in the release on SGXNet, so please check it out on your own. Effectively, they argued, the convertible bond would lower their gearing when converted (conversion price set at S$2.50 per share) to just 8%, and “strengthen their Balance Sheet”. Perhaps they also forgot to mention that in the case where the bonds are NOT converted, they represent even more debt being piled on to their books (Ezra is now taking up the gearing since EOC is already massively over-leveraged). And even if they are converted, the only reason gearing drops is because the share capital base increases by 55.86 million while debt drops as a result of the conversion. So in effect shareholders have to choose between even more debt (and associated interest expense of 4% per annum) or 8.5% dilu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issued share capital of 658 million shares.
Personally, I feel that this may not be the last time Ezra heads to the capital markets for fund raising, and it is making me very uncomfortable as to how the Group persistently and consistently raise money through financing activities and not operating activities. Their cash burn rate is basically very high and the Group seems to thrive on issuance of shares and increasing their debt. I had once erroneously assumed that Ezra would be able to achieve stable positive operating cash inflows once they had stopped their fleet expansion and tied up their long-term charters; but it seems that this was not to be. Their relentless focus on expansion by taking on the second FPSO and also the purchase of Ice Maiden confirms that more dilutive fund-raising is on the cards, and probably a lot more debt will be loaded on both EOC and Ezra’s Balance Sheets. This is an unacceptable situation to me as an investor.
Other Pertinent Factors
As mentioned in my last post analysing Ezra’s financials, the receivables level has remained persistently high for the last few quarters which shows that revenues are recognized aggressively, while cash collections have taken a back seat. This is a very alarming trend and may indicate some problems with collection even though, as Ezra states, their clients are reputable multi-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oil majors who would (presumably) have no problems in paying on time. As their Energy Services Division was the fastest growing division for FY 2009, and since most of the ballooning in receivables came in during FY 2009; it would be safe to assume that this division had the longest credit terms extended, and it is currently doubtful as to whether these receivables are collectible.
During the EGM, Management had also mentioned that their Vung Tau yard would take a back seat and would be left as a Greenfield project. This was somewhat surprising as my understanding was that Saigon Shipyard was already fully utilized and excess capacity for fabrication contracts could be channelled to the new yard instead. This could imply that there is no urgency to build up their new yard, or there is a lack of funds to develop this yard further without once again tapping the secondary market.
Ezra’s Business Model – High Revenue and Profit Growth at the expense of Positive Operating Cash Inflows and Balance Sheet Strength
Ezra’s business model is inherently as described in the title above – boasting high CAGR growth in revenues and profits but most of the time neglecting their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Frankly, this had not changed since FY 2005 when they conducted their sale-and-leaseback transactions to free up cash and quickly expand their fleet, and they are now finding ways to get cash from the markets and from loans once again. The old-fashioned method of funding growth through recurring operating cash inflows seems to have been forgotten in their relentless quest to secure higher profits and revenues. This is an untenable situation for me as an investor and my original rationale for investing in Ezra (with the flawed assumption that it would cease aggressive asset buildup and instead build up a war chest of cash) is now gone.
Full Divestment and Lessons Learnt
As a result of the explanations above, and coupled with the discomfort I felt during the EGM, I have fully divested my position in Ezra today at a price of S$2.05, booking a gain of 226% of the remaining portion of my stake (the previous batch was sold at S$2.01 on October 16, 2009). The total realized gain on divestment of Ezra is around 222% for my entire stake, and taken over 4 years this amounts to approximately 55.6% per annum. This will be fully reflected in my month-end October 2009 portfolio review.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I had booked a gain on the divestment of Ezra, I will still classify Ezra as an investment mistake and model “case study” on the type of companies to avoid investing in; due to the fact that such an aggressive model does not constitute a prudent value investment and also the fact that leverage is so high (blended gearing of EOC + Ezra) makes this a very risky investment whether during good times or bad. There is much to learn as I mull over my efforts and analysis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including analysing all quarterly reports, reading all Annual Reports, attending all AGM/EGM and speaking to key Executives of the Company. Another minor point I would like to bring up is also of the “marketing” and “glossy” nature of the press releases churned out by the Company, similar to those which I mentioned for Swiber (which I had divested in August 2009). A lot of the positives and optimism has been factored into Ezra’s share price at this point in time, and it is trading at a dangerously high valuation considering there are so many risks in execution and also with a weak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As a result of what I had learnt, it would seem that I had been speculating rather than investing as my original premise for investment was itself flawed. In short, I was mistaking myself to be investing when actually my grounds for investing did not conform to value investing principles. For this, I am regretful and will endeavour to learn from this mistake and avoid repeating it when analysing future companies for investment. More focus will be placed on Balance Sheet strength, net cash position and recurrent operating cash inflows instead of just Profit and Loss and margin numbers.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Donmihaihai and d.o.g. (initials for “Disciple of Graham”) for highlighting salient aspects of Ezra’s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to me and which helped to complement my own research into Ezra. Donmihaihai’s post on Ezra can be found here, while d.o.g.’s take on Ezra is detailed in this link, in which I had also contributed my thoughts, views and opinions. I humbly accep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for making this post, but be warned that any post which constitutes troll behaviour will be immediately and irrevocably deleted without further warning.
Securing of US$1 Billion Chim Sao FPSO Project by EOC
Immediately after my posting on Wednesday morning October 21, 2009 of Part 2 of my analysis and rationale for partial divestment, Ezra dropped a bombshell by announcing that its 48.5% associated company EOC had clinched the much talked-about Chim Sao FPSO deal, which was worth US$527 million for the first 6 years and US$477 million assuming an option is exercised to continue for another 6 years. Thus, the total value of the contract is US$1,004 million over 12 years, or if smoothed out equally, will represent revenues (not profits) of about US$83.7 million per year. The worrying aspect of this announcement is how EOC are going to fund the conversion of a deadweight tonne oil tanker into an FPSO as they are already very highly geared (2.31x as at August 31, 2009). It immediately became clear to me that EOC (through Ezra) would have to do some fund-raising to be able to take on this project, and I was proven right (see next section on Issuance of Convertible Bonds).
Note that although the press releases from Ezra and EOC both tout the value of the contract and talk about stable revenue contributions and asset utilization for at least the next 6 years, I actually analysed the situation and came up with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1) Assuming additional revenues of US$83.7 million per year, and assuming a very healthy net margin of 20% (gross margin for Offshore Support Services is 38% as at August 31, 2009, so 20%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for net margin, albeit a little optimistic), this means an additional US$16.74 million worth of profits accruing to EOC each year. Since Ezra owns only 48.5% of EOC, this means they only recognize an additional US$8.12 million per year on a Group basis. This only constitutes about 11.6% of their core FY 2009 net profit, and thus cannot be considered very significant. This is because of the risks to be factored in when taking on a project of such massive size (see point 2).
2) The first FPSO deal clinched by Ezra and announced in 2006 experienced many delays and hiccups as first gas took very long to achieve, and in fact it was only today (October 22, 2009) that Ezra announced that the client had commissioned and accepted the FPSO, with almost a year of delay between deployment to production of first gas. Originally, it was announced that Lewek Arunothai would contribute to 1Q 2009 revenues; but this has since been pushed back all the way to 1Q 2010. This demonstrate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 of operating an FPSO, and for the Chim Sao Project the complexity may again lead to delays of a similar nature.
3) Note that EOC mentions that the FPSO would be owned by “4 entities”, though it does not give details of these entities and whether they are part of Ezra Group. Assuming that the entities are external parties, this may imply that EOC may only share up to 25% of the revenues accruing from the FPSO. This makes Point 1 assumptions drop by 75% to just about US$2 million accruing to Ezra Group per year.
4) The EOC announcement also mentions that EOC and a Vietnamese partner will be operating the FPSO, which essentially means the risks are borne by EOC in terms of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execution. Note that a delay similar to the one experienced by Lewek Arunothai could result in additional costs and damages should the client decide to pursue legal action (which I assumed did not happen, but one cannot assume the same for Chim Sao Project).
View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deal may not be as lucrative as envisaged, especially if it comes from the angle that the revenues accrued to Ezra Group may not be significant (pending more clarity on the 4 entities and shareholding structure for the new FPSO), but that EOC is taking on a large portion of the costs and risks relating to the financing and operation of the FPSO. There is also concern from yours truly on EOC’s ability to finance an FPSO since its gearing was so high, and I was frankly very surprised that they clinched the deal, as during the EGM I had brought up the point to Management that I did not think EOC would be able to handle the second FPSO as it was highly geared (they did not give me a reply on this).
Issuance of 5-Year 4% Convertible Bonds Worth US$100 Million
As predicted, Ezra announced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22, 2009 that it would be issuing (through DBS), 5-year 4% convertible bonds worth US$100 million, presumably to fund the FPSO as well as for expansion and general working capital purposes. The details can be found in the release on SGXNet, so please check it out on your own. Effectively, they argued, the convertible bond would lower their gearing when converted (conversion price set at S$2.50 per share) to just 8%, and “strengthen their Balance Sheet”. Perhaps they also forgot to mention that in the case where the bonds are NOT converted, they represent even more debt being piled on to their books (Ezra is now taking up the gearing since EOC is already massively over-leveraged). And even if they are converted, the only reason gearing drops is because the share capital base increases by 55.86 million while debt drops as a result of the conversion. So in effect shareholders have to choose between even more debt (and associated interest expense of 4% per annum) or 8.5% dilu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issued share capital of 658 million shares.
Personally, I feel that this may not be the last time Ezra heads to the capital markets for fund raising, and it is making me very uncomfortable as to how the Group persistently and consistently raise money through financing activities and not operating activities. Their cash burn rate is basically very high and the Group seems to thrive on issuance of shares and increasing their debt. I had once erroneously assumed that Ezra would be able to achieve stable positive operating cash inflows once they had stopped their fleet expansion and tied up their long-term charters; but it seems that this was not to be. Their relentless focus on expansion by taking on the second FPSO and also the purchase of Ice Maiden confirms that more dilutive fund-raising is on the cards, and probably a lot more debt will be loaded on both EOC and Ezra’s Balance Sheets. This is an unacceptable situation to me as an investor.
Other Pertinent Factors
As mentioned in my last post analysing Ezra’s financials, the receivables level has remained persistently high for the last few quarters which shows that revenues are recognized aggressively, while cash collections have taken a back seat. This is a very alarming trend and may indicate some problems with collection even though, as Ezra states, their clients are reputable multi-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oil majors who would (presumably) have no problems in paying on time. As their Energy Services Division was the fastest growing division for FY 2009, and since most of the ballooning in receivables came in during FY 2009; it would be safe to assume that this division had the longest credit terms extended, and it is currently doubtful as to whether these receivables are collectible.
During the EGM, Management had also mentioned that their Vung Tau yard would take a back seat and would be left as a Greenfield project. This was somewhat surprising as my understanding was that Saigon Shipyard was already fully utilized and excess capacity for fabrication contracts could be channelled to the new yard instead. This could imply that there is no urgency to build up their new yard, or there is a lack of funds to develop this yard further without once again tapping the secondary market.
Ezra’s Business Model – High Revenue and Profit Growth at the expense of Positive Operating Cash Inflows and Balance Sheet Strength
Ezra’s business model is inherently as described in the title above – boasting high CAGR growth in revenues and profits but most of the time neglecting their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Frankly, this had not changed since FY 2005 when they conducted their sale-and-leaseback transactions to free up cash and quickly expand their fleet, and they are now finding ways to get cash from the markets and from loans once again. The old-fashioned method of funding growth through recurring operating cash inflows seems to have been forgotten in their relentless quest to secure higher profits and revenues. This is an untenable situation for me as an investor and my original rationale for investing in Ezra (with the flawed assumption that it would cease aggressive asset buildup and instead build up a war chest of cash) is now gone.
Full Divestment and Lessons Learnt
As a result of the explanations above, and coupled with the discomfort I felt during the EGM, I have fully divested my position in Ezra today at a price of S$2.05, booking a gain of 226% of the remaining portion of my stake (the previous batch was sold at S$2.01 on October 16, 2009). The total realized gain on divestment of Ezra is around 222% for my entire stake, and taken over 4 years this amounts to approximately 55.6% per annum. This will be fully reflected in my month-end October 2009 portfolio review.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I had booked a gain on the divestment of Ezra, I will still classify Ezra as an investment mistake and model “case study” on the type of companies to avoid investing in; due to the fact that such an aggressive model does not constitute a prudent value investment and also the fact that leverage is so high (blended gearing of EOC + Ezra) makes this a very risky investment whether during good times or bad. There is much to learn as I mull over my efforts and analysis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including analysing all quarterly reports, reading all Annual Reports, attending all AGM/EGM and speaking to key Executives of the Company. Another minor point I would like to bring up is also of the “marketing” and “glossy” nature of the press releases churned out by the Company, similar to those which I mentioned for Swiber (which I had divested in August 2009). A lot of the positives and optimism has been factored into Ezra’s share price at this point in time, and it is trading at a dangerously high valuation considering there are so many risks in execution and also with a weak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As a result of what I had learnt, it would seem that I had been speculating rather than investing as my original premise for investment was itself flawed. In short, I was mistaking myself to be investing when actually my grounds for investing did not conform to value investing principles. For this, I am regretful and will endeavour to learn from this mistake and avoid repeating it when analysing future companies for investment. More focus will be placed on Balance Sheet strength, net cash position and recurrent operating cash inflows instead of just Profit and Loss and margin numbers.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Donmihaihai and d.o.g. (initials for “Disciple of Graham”) for highlighting salient aspects of Ezra’s Balance Sheet and Cash Flows to me and which helped to complement my own research into Ezra. Donmihaihai’s post on Ezra can be found here, while d.o.g.’s take on Ezra is detailed in this link, in which I had also contributed my thoughts, views and opinions. I humbly accep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for making this post, but be warned that any post which constitutes troll behaviour will be immediately and irrevocably deleted without further warning.
为何股市逃不开“ 7-2-1”魔咒
自从有股票市场那一天,统计结果就无情地复制了一个结果,即绝大多数投资者跑输指数。根据众多学术界的统计结果,从长期来看大致上服从“7-2-1”的情况,即7成投资者败给市场,2成投资者与市场打成平手,1成投资者长期持续跑赢市场。在牛、熊市的情况下基本皆是如此。
股票市场到底是零和博弈还是负和博弈?为什么投资者屡败市场?普通投资者到底是应该亲近它还是远离它呢?
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标的是牛是熊,期货市场永远是零和博弈的地方,如果股指期货推出了,沪深300指数上了10000点——很多期货参与者却会在大牛市中以倾家荡产来迎接指数的狂欢——因为每张期货合约背后总有一个多头和一个空头,“有盈就有亏、盈亏必相等”。但股票市场不同,假设现在指数是2500点,过了3年收盘还是2500点,那市场是零和的吗?不是,几乎一定是负和的,即使不考虑交易成本。
这个问题很多投资者一直想不明白,关键在于股票市场的独有功能,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和与之匹配的发行机制。市场在1600点时行情惨淡,估值低廉,没有多少投资者会愿意买股票,恰好也同样没有上市公司愿意以如此便宜的估值去发行股票(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到了2600点,投资者有了赚钱效应、越来越有意愿买股票,另一方面估值也高了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有意愿发行股票,则市场融资额急剧增长;假设再涨到4500点,投资者买股票已经趋之若鹜,而市盈率已经升到了60倍、市净率升到了5倍,则上市公司融资和大股东套现的欲望更为强烈,因为你可以卖到一个非常好的价钱、实现高额的“创业利润”。世界各国无不如此,IPO和再融资金额一定与市场指数和交易量密切相关。而大量的融资成功、股份上市,必然伴随着天量投资者高位买入造成的高价的持股成本,所以一旦市场重新下跌到2500点,那么过去几年市场总体的加权持股成本整体被锁定在3000点、3500点或者某个位置,也就是说,指数不涨不跌、大多数人却亏钱。
这个结果的背后有两条线索:一、股票市场就是投资者和发行者信息不对称博弈的场所,卖方一定比买方聪明,所以买方即多数投资者一定获得不了超额利润;二、买方的行为模式有问题,决定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买股票不是因为股票便宜,而是股票涨得越贵越愿意买。从这个意义上说,卖方是价值派,而买方是趋势派,买方注定是悲剧收场,懂得价值和估值的人才会获得超额利润。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投资者屡败市场,就是股票市场的品种结构,也存在天然的“7-2-1”分布,或者通常所说的“马太效应”。即使指数从2500点转了几年、最后还是2500点,那么结果必然是大多数股票呈现负收益——这也是我们多年统计的重要发现。因为产业竞争导致企业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集中度加速提高,这反映在股市中就是强弱分化、弱肉强食,一个牛股在平衡市可能有几倍涨幅,可以吃掉十个公司的跌幅,从而维持指数不动。而投资者有几个能买到这些牛股呢,有几个能抱着牛股守到底呢?只有高水平的价值投资者。
最后,我们不能不提交易成本的侵害,这种侵害看似没有单日暴跌8%来得剧烈,它却是可怕的“慢性病”,每天在无形中摧残你的账户净值,逼迫你从一个下行的自动扶梯往上艰难地爬坡。
要想持续战胜市场,投资者需要从投资理念到投资模式彻底反思一下,不特立独行、不孤独地坚守,恐怕很难笑到最后。虽然今年以来行情风风火火,甚至全民皆股神,但不消几个月,我们在结账走人时可能就要再次验证“7-2-1魔咒”了。
股票市场到底是零和博弈还是负和博弈?为什么投资者屡败市场?普通投资者到底是应该亲近它还是远离它呢?
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标的是牛是熊,期货市场永远是零和博弈的地方,如果股指期货推出了,沪深300指数上了10000点——很多期货参与者却会在大牛市中以倾家荡产来迎接指数的狂欢——因为每张期货合约背后总有一个多头和一个空头,“有盈就有亏、盈亏必相等”。但股票市场不同,假设现在指数是2500点,过了3年收盘还是2500点,那市场是零和的吗?不是,几乎一定是负和的,即使不考虑交易成本。
这个问题很多投资者一直想不明白,关键在于股票市场的独有功能,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和与之匹配的发行机制。市场在1600点时行情惨淡,估值低廉,没有多少投资者会愿意买股票,恰好也同样没有上市公司愿意以如此便宜的估值去发行股票(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到了2600点,投资者有了赚钱效应、越来越有意愿买股票,另一方面估值也高了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有意愿发行股票,则市场融资额急剧增长;假设再涨到4500点,投资者买股票已经趋之若鹜,而市盈率已经升到了60倍、市净率升到了5倍,则上市公司融资和大股东套现的欲望更为强烈,因为你可以卖到一个非常好的价钱、实现高额的“创业利润”。世界各国无不如此,IPO和再融资金额一定与市场指数和交易量密切相关。而大量的融资成功、股份上市,必然伴随着天量投资者高位买入造成的高价的持股成本,所以一旦市场重新下跌到2500点,那么过去几年市场总体的加权持股成本整体被锁定在3000点、3500点或者某个位置,也就是说,指数不涨不跌、大多数人却亏钱。
这个结果的背后有两条线索:一、股票市场就是投资者和发行者信息不对称博弈的场所,卖方一定比买方聪明,所以买方即多数投资者一定获得不了超额利润;二、买方的行为模式有问题,决定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买股票不是因为股票便宜,而是股票涨得越贵越愿意买。从这个意义上说,卖方是价值派,而买方是趋势派,买方注定是悲剧收场,懂得价值和估值的人才会获得超额利润。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导致投资者屡败市场,就是股票市场的品种结构,也存在天然的“7-2-1”分布,或者通常所说的“马太效应”。即使指数从2500点转了几年、最后还是2500点,那么结果必然是大多数股票呈现负收益——这也是我们多年统计的重要发现。因为产业竞争导致企业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集中度加速提高,这反映在股市中就是强弱分化、弱肉强食,一个牛股在平衡市可能有几倍涨幅,可以吃掉十个公司的跌幅,从而维持指数不动。而投资者有几个能买到这些牛股呢,有几个能抱着牛股守到底呢?只有高水平的价值投资者。
最后,我们不能不提交易成本的侵害,这种侵害看似没有单日暴跌8%来得剧烈,它却是可怕的“慢性病”,每天在无形中摧残你的账户净值,逼迫你从一个下行的自动扶梯往上艰难地爬坡。
要想持续战胜市场,投资者需要从投资理念到投资模式彻底反思一下,不特立独行、不孤独地坚守,恐怕很难笑到最后。虽然今年以来行情风风火火,甚至全民皆股神,但不消几个月,我们在结账走人时可能就要再次验证“7-2-1魔咒”了。
沉睡了20年的日本之虎又要开始冲了
大家看来还有内债和外债的分别好处的疑问,让我简单的讲解一下。首先,中国还没有到必需发外债的情况,所以,中国依然可以发内债而对经济影响不大,当然如果发外债就更好。
日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通缩已经在发生,虽然美国经济回稳,但是消费依然糟糕,靠美国消费的日本更加糟糕。发外债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这是如何解决的呢?先让我们看看以下列子:
日本国内流动资金假设100亿,外国持有日本货币100亿。
1。如果日本政府发国内债,日本人民就会用他们手上的日元来买进保值,因为国债利率比银行好,也比通涨好,所以存钱在国债是一种好的投资,是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聪明做法,而且毫无风险。所以,每个有还是没有未来顾虑的日本人都认为应该买国债(日本人:不买的人是白痴,要知道人是因为要为最坏做准备,你将来可能随时没有工作)。然后政府有了钱,开始消费,钱又回去老百姓手里。第二年政府又发债券,然后害怕经济的日本人民,又再开始买国债。就这样,日本政府越来越多债,人民越买越多债。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不发外债呢?这就是为了低迷的经济可以继续政府的大力开销。然后政府朋党得到最多利益。如果发外债将经济搞好了,那么政府就必需减债,就是减少开销,也就是政府朋党没有钱分了。
2。那么发外债又如何能刺激经济呢?日本政府有美元或欧元的选择,我们就以美元来做列子。首先,日本政府发美元债务,买国债的人就必需用美金来买。然后政府拿到钱后在国际市场换成日元,在开销到自己国家。那么我们会问,发美债日本人民就不会买吗?当然是不会的,这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可能的坏投资。如果买进美金债务,那么就表示你将持有美元,如果美元对日元下跌,买进日本美元债务将会亏损,这会让日本喜欢存钱的民众害怕(日本人民很害怕,这就是为什么要存钱而不消费),日本民众不敢买国债,就被逼放在股市或银行,通常会将钱放进股市拿股息(股息比银行利率好)。这时股市本益比大涨,因为股息会和银行利率回报接近。然后股市大涨带动地产恢复,增加了人们消费信心。各人的地产纸上价值增加让人们觉得自己更加有钱了,这样人民消费的信心更加强劲。
然后政府有了钱,开始开销,钱又回到了人民手里,情况一样发生,人们除了股市没有地方去。接下来地产价格高涨让人们开始对地产有兴趣,资金又进入地产。
这时候,日本经济开始好转,内需开动,外资看到了又流口水,开始带很多资金来什么都炒,开始投资。这样,经济好的循环又开始。
那么日本政府又如何呢?日本政府持有美国国债,现在又发行美元债务,也就是说政府完全不用害怕还不到钱,因为只要卖美国债就可以还钱。所以,日本政府发行美元债务很受国际欢迎,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借钱的人肯定可以还的起钱。日本发美元债务可以帮助提升美元需求,这就会帮助美金回稳,也就帮助到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这样,日本企业要卖东西给美国就不用大减价也可以卖出。另外,强劲美元也代表日元不会大幅度上升,对出口又有帮助。对出口有帮助,就会对经济有贡献。
所以,一当日本政府开始发行美元债务,美元贬值问题可以解决,日本经济可以提升,日本国内需求提高,美国因为感谢日本而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
结论就是:日本一当发行美元债务,赶快冲进去买日本股票,沉睡了20年的日本之虎又要开始了。日本,冲啊。
日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通缩已经在发生,虽然美国经济回稳,但是消费依然糟糕,靠美国消费的日本更加糟糕。发外债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这是如何解决的呢?先让我们看看以下列子:
日本国内流动资金假设100亿,外国持有日本货币100亿。
1。如果日本政府发国内债,日本人民就会用他们手上的日元来买进保值,因为国债利率比银行好,也比通涨好,所以存钱在国债是一种好的投资,是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聪明做法,而且毫无风险。所以,每个有还是没有未来顾虑的日本人都认为应该买国债(日本人:不买的人是白痴,要知道人是因为要为最坏做准备,你将来可能随时没有工作)。然后政府有了钱,开始消费,钱又回去老百姓手里。第二年政府又发债券,然后害怕经济的日本人民,又再开始买国债。就这样,日本政府越来越多债,人民越买越多债。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不发外债呢?这就是为了低迷的经济可以继续政府的大力开销。然后政府朋党得到最多利益。如果发外债将经济搞好了,那么政府就必需减债,就是减少开销,也就是政府朋党没有钱分了。
2。那么发外债又如何能刺激经济呢?日本政府有美元或欧元的选择,我们就以美元来做列子。首先,日本政府发美元债务,买国债的人就必需用美金来买。然后政府拿到钱后在国际市场换成日元,在开销到自己国家。那么我们会问,发美债日本人民就不会买吗?当然是不会的,这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可能的坏投资。如果买进美金债务,那么就表示你将持有美元,如果美元对日元下跌,买进日本美元债务将会亏损,这会让日本喜欢存钱的民众害怕(日本人民很害怕,这就是为什么要存钱而不消费),日本民众不敢买国债,就被逼放在股市或银行,通常会将钱放进股市拿股息(股息比银行利率好)。这时股市本益比大涨,因为股息会和银行利率回报接近。然后股市大涨带动地产恢复,增加了人们消费信心。各人的地产纸上价值增加让人们觉得自己更加有钱了,这样人民消费的信心更加强劲。
然后政府有了钱,开始开销,钱又回到了人民手里,情况一样发生,人们除了股市没有地方去。接下来地产价格高涨让人们开始对地产有兴趣,资金又进入地产。
这时候,日本经济开始好转,内需开动,外资看到了又流口水,开始带很多资金来什么都炒,开始投资。这样,经济好的循环又开始。
那么日本政府又如何呢?日本政府持有美国国债,现在又发行美元债务,也就是说政府完全不用害怕还不到钱,因为只要卖美国债就可以还钱。所以,日本政府发行美元债务很受国际欢迎,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借钱的人肯定可以还的起钱。日本发美元债务可以帮助提升美元需求,这就会帮助美金回稳,也就帮助到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这样,日本企业要卖东西给美国就不用大减价也可以卖出。另外,强劲美元也代表日元不会大幅度上升,对出口又有帮助。对出口有帮助,就会对经济有贡献。
所以,一当日本政府开始发行美元债务,美元贬值问题可以解决,日本经济可以提升,日本国内需求提高,美国因为感谢日本而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
结论就是:日本一当发行美元债务,赶快冲进去买日本股票,沉睡了20年的日本之虎又要开始了。日本,冲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