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Friday, August 7, 2009

Tat Seng Packaging Group

The 1H(ended 30Jun09)-FY09 results announcement released last evening makes interesting reading.....

After quite a few years of efforts to grow the business, I think this large and well-established local corrugated box producer with 2 large plants in PRC is finally showing some colours in its business and financial results!.....and the company is even paying an interim div. of $0.01/share!

With a current market cap. of only $29.9m (based on the 157.2m issued shares and the last done share price of $0.19), and against the current scale of Tat Seng's business - rev. at some $105.0m p.a., NP at some $6.0 p.a., aftertax FCF (before capex) at some $9.3m p.a., and NAV of $55.6m - the counter is quite obviously grossly under-priced! If profits can continue to rise, then it is highly possible that the counter will be re-rated in a big way.....

Already some smart investors have started actively picking up the shares this morning. So far, the counter has gone up $0.015, or 8.6%; but at $0.19, it is still a long way off its NAV/share of $0.354 as at 30Jun09!

Popular Holdings

Chou is a driven man, pursuing his dreams in building his business even at the age of 69! I finally think he has a certain flair in developing high-quality, well-designed residential properties. Popular's first project - the "One Robin" - is now practically sold out. The second project - a 19-unit exclusive high-end condo project - at 18 Shelford Rd is now under construction and should be ready for launch and sale in early 2010. I checked out the ground 2 weeks ago, and noted the project also has a distinctive design - at least from the outside. I also noted CDL is building a bigger condo project just next door.

I checked out the One Robin site again yesterday and found out that, following Popular's 26 Jun 09 announcement giving an update of the project.....
the company has successfully sold off the remaining 4 units in the last few weeks, at an average price of $1,400 p.s.f., or approx. $2.7m per unit with a build-in area of 1,900 sq. ft.

I was also told that the 2nd project at 18 Shelford Rd will be launched shortly, at about the same pricing of $1,400 p.s.f. It certainly looks like Popular's residential projects will likely bring in some decent profits going forward, on top of a almost certain write-back of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provisions taken in last FY on its property projects.

All these properties now seem so cheap, when u compare with Ang Mo Kio's $1150 psf

I accepted Popular because -

1. Their cash-based book shop business in Singapore is solid - most households with primary/secondary students buy from their nearby Popular shops regularly. The same business model is being successfully replicated in Malaysia and Hong Kong.

2. Their scaled up primary/secondary text books publishing business for the Hong Kong market, and the related assessment books publishing business for Singapore, Malaysia, and Hong Kong, are cash cows.

End last year, as a shareholder I was forced upon to put in more capital by the 1-for-2 rights issue @$0.10/share. Because of the depressed stock market then and the rights issue, the share price had fallen to close to $0.10.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hen and post-rights NAV/share, it became a compelling value investing opportunity to load up, especially so as the new rights shares were eligible for a $0.005/share interim dividend.

Popular's current market cap. of $110.0m (based on 647.0m issued shares at today's closing share price of $0.17) is still very low,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cale of the business, asset base, and cash flow. And one must not forget the additional value of the publishing and related assets, which are not reflected on the B/S. The expected write-back of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31.16m provisions on property projects taken last FY will strengthen equity and the B/S, as well as NAV/share and EPS, going forward. Take a good look into the FY09 (ended 30Apr09) results, one should be able to better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Popular's business, and perhaps also why Mr Market has started re-rating this counter in the last 4 months.....

I think it is relevant to note that the relatively new Harris Book Store (English books) operations, including the 3 small shops opened in the new Terminal 3 of Changi Airport, have suffered some start-up losses, which have dragged down the profits of the entire book retail/distribution business in FY09. Quite clearly, CAAS has pushed the retail idea in Changi Airport too much, and with the opening of T3, the retail business volume in Changi has been spread too thin, to the sufferings of all the retailers there. Given enough time, I think Harris should become profitable.

Based on Popular's accounting policy, rev. and profits from One Robin will only be booked in FY2010. So we can expect a boost on rev. of some $44.0m, and perhaps some $6.0m (based on a 15% profit margin) on PBT, in FY2010.

Why the Economic Recovery May Be Different This Time

This is not your father's recession.

If domestic spending has been the engine of U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n the coming recovery - and the job creation that comes with it - won't be a smooth ride.

Much like the American auto industry, the broader economy is undergoing a sea change.

Consumer spending, which typically accounts for 70 percent of economic activity, has been so shaken that it will take years to recover. And even then, the growth will be slow and painful, with subpar job creation.

"The concern is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downturn was so great and the structural issues so significant that you wouldn't look for a normal recovery," says John J. Castellani, president and chief economist of the Business Roundtable.

Castellani's outlook may not be among the most pessimistic. But it reflects the prevailing caution about how the austerity of consumers, business, and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will keep a lid on spending and hiring.

"We believe that the painful adjustments to household and corporate balance sheets that are likely, given the excesses of the past, are enough to make the economic recovery a slow and tenuous one over the medium term," Morgan Stanley's global economics team said in its Aug. 5 research note.

All of this points to an economic cycle that looks V-shaped on the way down and U-shaped on the way up - something of a first in modern times.

"The major sectors that have pulled us out before are not happening this time - housing, durables, exports," says economist Heidi Shierholz of the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Friday's unemployment report is likely to show that the economy is shedding fewer jobs but it's not creating many either. Analysts expect the government to report that 320,000 jobs were lost in July, far fewer than in previous months. But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expected to inch up to 9.6 percent, the highest in 26 years.

For all the talk about the jobless recovery that followed the 1991 recession, the decade between that downturn and the one in 2001 created a staggering amount of jobs.

Though payrolls shrank for more than a year after the end of the 1991 recession, there were 22.7 million more jobs at the expansionary peak of February 2001 than the prior peak in June 1990. About 20 million off those jobs were in services, including 2 million in retail. Another 2 million were in construction.

By contrast, employment was just 5.6 million higher in the peak-through-peak period of 2001-2007. Though manufacturing shed jobs by the millions, construction payrolls jumped by almost 13 percent, or 875,000.

Many of those jobs are now gone. By the end of the second quarter, the economy had lost 6.5 million jobs. Construction payrolls are now lower than they were a decade ago.

"Retailers were alread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with a focus on productivity gains," says HIS Global Strategy economist Brian Bethune, who doesn't expect employers to hire back quickly. "This is the inherent risk of what we're toying with. Where are we going to get the sources of employment growth? If housing remains weak, services will suffer."

In the latest recession, consumer spending shrank for two consecutive quarte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alf a century.

Based on June data, retail sales, which peaked in 2007, are now at a mid-2005 level. Spending on furniture and household furnishings is back to where it was in 2001. The building and garden materials category is at a five-year low; autos an 11-year low.

"We don't see the consumer as being a normal part of the recovery," says Richard Hastings, consumer strategist at Global Hunter Securities. Instead, the consumer will be "very much a lagging piece" of the recovery, because of the "threat of unemployment with the absence of housing market wealth effect and the debt overhang."

Between June 2007 and December 2008, inflation-adjusted personal wealth fell by 22.8 percent - the most since the Federal Reserve began collecting data almost 60 years ago. Some $6 trillion in housing wealth alone was lost in 2008.

"When wages and salaries in the private sector are deflating you are really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observes Bethune. "I don't see how you can move to any kind of strong recovery."

Consumer confidence as well as disposable income are critical to sustaining demand, which is a precondition to companies increasing output and eventually adding new employees.

"When we talk about a sustained rebound in employment, that's going to require a pick up in demand of all goods," says Mickey Levy, chief economist at Bank of America, who might be described ad a borderline optimist. "And we're not there yet."

Though companies may have over-reacted when they were slashing jobs in the wake of the Lehman Brothers failure, it's unlikely to mean any short-term correction.

"Even though companies have cut a lot, there is still some capacity," says Tig Gilliam, CEO of Adecco North America, the job placement firm.

Companies are also cutting costs by slashing their own spending on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is austerity mode, the first wave is the corporations that have cut back on contractors, vendors, travel," says Bethune. "That keeps happening as corporations keep moving up the tree from the low-hanging fruit until their baseline costs are more aligned with final demand."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such as IT support, which are often outsourced by big companies, have suffered, say experts. The ISM survey for June reflects such conditions and trends.

"You're not going to see the kind of capital expenditures and investment to have the whole supply chain moving along with you," adds Castellani.

Cash-strapped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are doing much the same as they struggle with budget deficits. Work outsourced to private contractors gets cut in an effort to save payroll positions.

"I don't think we're going to see a rapid pace of demand growth," says Steve East of Height Analytics. "We don't have private sector credit creation anymore and that's different in this recovery than past recoveries. In past recoveries lower interest got people to lever up more and household balance sheets lever up more."

Household mortgage debt decreased in 2008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Federal Reserve started issuing reports 35 years and has fallen four straight quarters though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9. Consumer credit has fallen two straight quarters as of the first quarter of this year.

That sort of demand environment does not bode well for job creation, especially small business, which generates the majority of jobs.

Right now companies that need to increase output are adding to the workweek of current employees or hiring temporary workers. Hiring for full time positions usually lags by six to 12 months, according to experts.

"Even if they come back into the market, they're going to come in a little more slowly than they have to hire people in past recessions," says Gilliam.

Castellani of the Business Roundtable says hiring "will be a little more iffy than usual" because of doubts about the strength of the recovery.

Conference Board economist Ken Goldstein also expects a slow recovery but doesn't subscribe to the consumer slump, jobless recovery scenario. He says job growth - once it gets going in 2010--will average to 150,00-175,000 a month, but that is well below the quarter of a million average of the 1990s boom.

"There may be fewer clerks behind the cash register at the mall," says Goldstein, but jobs will appear as the economy grows and evolves. "The jobs that will be there may not be the jobs that are there right now. There are always new services."

Right now, the new force in the labor market i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y some estimates, the $789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is creating 200,000-250,000. If so, that would put it on track to fulfill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goal of saving or creating 3.5 million jobs, which is about 2.7 percent of the total payrolls as of June.

Many of the plan's initiatives - from tax rebates to the cash-for-clunkers program to a homebuyer credit - are conventional tools meant to spur consumption, particularly of durable goods.

"The government is our spender of last resort," says Shierholz.

Thursday, August 6, 2009

好价值:谁是傻瓜?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上周(7月27日-7月31日)新增A股开户数为69.9万户,较前一周急升23.66%,截至7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首度突破1.3亿户。今天是8月5日,距7月31日又已经6天过去了,肯定至少又有超过50万户的新鲜血液来到我们的市场!

一般而言,新鲜血液是这样想的:中国,美国,欧洲,全球的经济都要复苏了,股市也要应该涨了,现在开户入市,大盘一定会继续冲顶。对于这个市场,明天究竟会涨,还是会跌,我不知道,相信也没人知道。但我相信:现在是持有或者卖出的季节,不是买入的季节。

我也关注经济,但与此同时,我更优先关注市场的人气。

按人气而言,现在的市场可能又进入所谓的“搏傻”的游戏。对于傻瓜,究竟谁是傻瓜?季羡林大师是这样说的: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谁是傻瓜?

日本股神:投资股票要用乌龟三原则

日本股神-是川银,最高记录是他在82岁高龄一年赚进200亿日圆,他的二忠告/五原则,令我受益非浅,而他在日本股市近60年的经验,他提出的乌龟三原则与8分饱原则,不但在股市,在做人处世建康等方面也很有用,乌龟的稳,忍,不贪,更是我在股票市场中必读的箴言,就像他说的,投资人的心境要与乌龟一样,慢慢观察.审慎买卖,是很重要的.现在只有一本书是可了解他,他写的自传,台湾是由时报出版的,书名叫股票之神是川银,作者是他自己,现在已绝版了,他后来90几岁才死。

股神的三件法宝
是川银先生是日本著名的股票大师,在被称为「天下第一赌场」的股市纵横拼搏60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30岁时以70日元做本钱入市即获利百倍,成为日本股市的名 人。仅靠投资股市,他在1982年度日本个人所得排行榜中名列第一,1983年名列第二。 他百发百中的判断力,预测经济形势和股市行情的准确性令人吃惊,因此被称为「股市之神」。是川先生从少年开始闯荡天下,艰苦创业,特别是在股市上拼搏60年的股票生涯。他刻 苦学习的精神、正直的为人、炒股中的「神机妙算」,尤其是他那珍一生的炒股秘诀 ──「只吃八分饱」和「乌龟三原则」和详细解说培养个人判断力的方法,以及对炒股 者的劝诫和忠告,被无数股民奉为炒股必读之「圣经」。

乌龟三原则
是川积多年的经验认为,投资股票就像乌龟一样,兔子与乌龟的竞赛,兔子因为太过自信,被胜利冲昏了头,以至于失败。另一方面,乌龟走得虽慢,却是稳扎稳打,谨慎小心,反而赢得最后胜利,因此,投资人的心境必须和乌龟一样,慢慢观察,审慎买卖。所谓「乌龟三原则」就是:

一、选择未来大有前途,却尚未被世人察觉的潜力股,长期持有。

二、每日盯牢经济与股市行情的变动,而且自己下功夫研究。

三、不可太过于乐观,不要以为股市会永远涨个不停,而且要以自有资金操作。

只吃八分饱

是川认为,投资股票卖出比买进要难得多,买进的时机抓得再准,如果在卖出时失败了,还是赚不了钱。

而卖出之所以难是因为一般不知道股票会涨到什么价位,因此便很容易受周围人所左右,别人乐观,自己也跟着乐观,最后总是因为贪心过度,而错失卖出的良机。

日本股市有句俗话:「买进要悠然,卖出要迅速。」如果一口气倒出,一定会造成股价的暴跌,因此,必须格外谨慎,不能让外界知道自己在出货,而且,他有时为了让股票在高价位出脱,还得买进,以拉抬股价,如此买进与卖出交互进行,逐渐减少手中的持股。市场人气正旺时,是川不忘「饭吃八分饱,没病没烦恼」的道理,收敛贪欲,获利了结。遵守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股市投资法则。

而那些涨到337日元仍在争相买进的投资人,正好相反,犯了「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错误。

●事实上,日本水泥创下337日元天价后,便急转直下,不到半年,跌破了2闹日元大关,之后,还继续往下探底

对于股市投资人,是川有两个忠告。

第一个忠告是:

◎投资股票必须在自有资金的范围内「没有现金也没关系,一定会赚!」证券公司再怎么以此类的甜言蜜语诱惑你,也千万不可去做融资、融券。股价有涨亦有跌,下跌的幅度稍大,就会被追缴保证金,若不缴,便会被证券公司中止合作。当然,下跌时赶紧出脱就没事了,可是连股市专家都很难判断何时该卖,何况是一般投资大众?

有时候,投资人也会运气好而赚一笔,可是人们往往在尝到胜利的滋味后,忘记了失败的悲惨,而乘胜追击,大胆深入。结果,通常的结局是,不但赔掉本钱,还得向亲戚、朋友,甚至高利贷业者借一屁股债。

第二个忠告是:

◎不要一看到报章杂志刊出什么利多题材,就一头栽进去。

老实说,单听别人的意见,或只凭报纸、杂志的报导就想赚钱,这样的心态本身就已经是失败的根源。自己不下功夫研究,只想在上班之余,看看报章杂志有什么利多题材,以供买进股票之依据。这样是不可能成功的。天下岂有如此的美事?

真的想在股市赚钱的话,就得注意经济的动向,本地经济、世界经济,要每天不间断地注意。只要拥有一般程度的经济常识,谁都办得到,何况判断的材料大多出现在每天的报纸上,极为方便。

是川银把买股票比喻为登山,理想的买点自然是在高度离山谷不很远的地方,可是当报纸、杂志出现利多消息时,通常股价已涨到离山顶很近的地方。自己收集情报、在低价区买进、耐心等待,这是投资股票的秘诀.

股票投资五原则

最后,是川把他这一生的投资经验,整理成「投资五原则」提供给读者参考。

一、选股票不要靠人推荐,要自己下功夫研究后选择;

二、自己要能预测一二年后的经济变化;

三、每只股票都有其适当价位,股价超越其应有水平,切忌追高;

四、股价最后还是得由其业绩决定,做手硬做的股票千万碰不得;

五、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事件,因此必须记住,投资股票永远有风险。

Tuesday, August 4, 2009

那些很少犯错误的人 也会很少有所发现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十四至三十节中,耶稣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在动身去旅行以前,将一笔钱留给三个仆人,他给了第一个仆人5个塔兰特(Talents)(约合今天的5,000美元);给了第二个仆人2个塔兰特;对第三个仆人,他仅给了1个塔兰特。他旅行回来之后,要求仆人们说明是如何使用所得到的那笔钱的,得到5个塔兰特的仆人说,他通过投资已使这笔钱翻了一番;得到2个塔兰特的仆人也是如此,然而,得到1个塔兰特的仆人害怕投资失败,将它埋在地下。前两名仆人受到了重重的奖赏,第三个仆人受到了谴责和惩罚。

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可以问问自己:曾有多少次,我也像那位胆小的仆人一样,因为害怕失败而失去了机会?曾有多少次,害怕自己在同事面前显得愚蠢而抑制自己?是的,那些在害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强加的束缚是很难挣脱的,但越早挣脱,就能越快地脱离恐惧。不怕犯错误、不怕失败,往往会使我们获得成功。要牢牢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
 
生活与我们已经经历的现实一样有趣和刺激,如果我们把认识停留在已知的思想和行为上,也许能防止失败,但也能阻止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和更刺激。探索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新领域,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让自己进入以前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虽然新的情境中容易犯错,然而,错误仅在阻止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时才是消极的。所以,如果你害怕犯错而拒绝尝试用一个新思路去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你可能会出现真正的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害怕犯错,结果却犯了最大的错误。也许,一头栽进一个没有预先考虑过的环境中是很愚蠢的,但害怕冒险、害怕进入未知的领域,同样是愚蠢的。如果你在错误中成长,你就能学到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当失败带来压力和痛苦时,它也给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失败会让你知道,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实际上,很多时候,相比正确方法指导的教育,失败可能给予我们的更多,衡量你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和忍受失败的考验,也是一个指导你走向成功的老师。
 
提姆·汉塞尔(Tim Hansel)在他的《你得一直跳下去》(《You Gotta Keep Dancing》)——书中谈论了克服环境和失败的重要性,他描述班扬(John Bunyan)怎样在监狱中写下了《天路历程》。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病得十分严重,躺在床上不能移动,但她却整顿、改善了英格兰的医疗环境。在中风的困扰下,路易斯·巴斯特(Louis Pateur)坚持不懈地与病魔作斗争。美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帕克曼(Francis Parkman)在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中都遭受病痛的折磨,他每次仅能持续工作五分钟,他的视力极差,以至于仅能在稿子上潦草地写几个大字,但他仍然策划并写出了二十本历史巨著。他们无所畏惧地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斯坦利·琼斯(E. Stanley Jones)这样描述自己坚强的信仰:“我明白我的精神是为了信仰而塑造的,而不是畏惧,畏惧不是我的本性,信仰才是。我如此坚定,以至于担忧和忧虑是我生命机器中的沙子,而信仰是润滑剂。信仰和自信比畏惧、怀疑、焦虑使我生活得更好。忧虑不利于现实生活。”
 
不管你是否完全认识到或还没有意识到,你就像耶稣寓言中的仆人那样,已经得到了许多“塔兰特”(Talent,意思与“才能”相同),它能使你得到你想要的生活,你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它而错误地将其掩埋。不要在未来回忆你的一生时充满悔恨,遗憾当时由于害怕失败而不去寻求机会。要大胆、自信、明智、合理地去投资你的“才能”,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发现更有意义更精彩的生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是成长的真实体验,它是美妙的、令人兴奋的体验。沿着这条路行进的时候,会遇到不少挑战和难题,我们也许会犯错,尝到失败的滋味。我们也许能知道失败的原因,也许不能,但知道原因不如我们知道在难题和挑战面前该怎么做更重要。让我们引用《Guideposts》杂志上的话来鼓励自己,“痛苦使人消沉,忧虑使人徘徊,信仰催人向上。”

智慧小语

好运来的时候,需要往后退:退却一两步而给予跳跃者翅膀。 ——波斯诗人

如果你对所有的错误关上门,那么真理也会被关在门外。 ——泰戈尔

进步的取得要靠改正来自于获取进步时的那些错误。 克劳德·吉善

从来不犯错的人将一事无成。 ——英国谚语

我们的错误不会将我们的生活毁灭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除非我们听任它们这样做。听说在编织波斯地毯的时候,巧夺天工的能手站在毯子的面前,而另一面站着一群孩子,当编织开始以后,他们便配合编织能手拉线。假如某个孩子拉错了线,这个艺术能手会把图案作相应的调整,以至于在毯子完成以后,没有人可以从中看出半点破绽。如要我们愿意让我们每条错误的思想之线依然穿梭,也让上帝把它编织成圆满、有序的图案,这种相似的调整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詹姆斯·斯温尼

我宁愿与他们背道而驰

行情火爆起来,要我推荐买股票的人也多了起来。

记得年初的时候,还是这些人,那时我曾提议他们买股票,但是他们却不感兴趣,因为据说股指可能还会跌,因为据说金融将继续危机 —— 不但不买,还要卖。而今他们热情似火,因为据说股指可能还会涨,因为据说金融不会再危机 —— 一个劲地要买。我只疑惑的是,难道现在买要比年初(更不用说去年年底)来得划算?
举例说,年初的时候江西铜业只有12元,而现在46元;年初的时候中国平安27元,而现在62元,这就是说,现在买一股,年初却可以买2-3股甚至4股。当然,我知道,我肯定不能阻止他们买进 —— 也没有这个必要。

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当我要买入时,他们却要卖;如今或以后,当我要卖时,他们反而要买。是我与他们背道而驰,还是他们与我背道而驰? —— 暂且也不去理它。《聪明的投资者》全书的第一句话是, “ 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

《怎样选择成长股》中的引言说, “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同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在做的,并且因此对你产生了几乎不可抵抗的欲望,那么一般这件事根本就是错误的。 ” 既然结果是这样的,那么我宁愿与他们背道而驰!

多疑和恐惧是通往失败的道路----约翰·坦普顿

约翰·坦普顿,20世纪最伟大的价值投资者之一,1937年开始其华尔街生涯。坦普顿创建了全球最大、最成功的坦普顿共同基金集团。他被美国《Money》杂志誉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股票与基金投资人”。
  
由于他的卓越成就,坦普顿198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勋为爵士。

一个夏天的傍晚,一个男人独自坐在自家的后院里,这个后院紧紧地挨着一片清幽的森林,他坐在一张摇椅上,想要享受靠近大自然的那份宁静和纯洁,洗涤身体的劳烦和心灵的污浊,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净化。当夜晚徐徐降临的时候,他似乎觉得起了风,于是他开始担心刚才的舒适晚景会很快消失,有“山雨欲来”的感觉。接下来,他隐约觉得有奇怪的声音来自密林深处,于是他开始想象有凶猛的野兽正从密林中走出来,向自己的院子靠近。很快,他的脑袋里就装满了各种恐怖的想法,使他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他站起身害怕地回到了屋子里。但我们知道,他开始的目标是想享受一个美妙幽静的山林夜晚,结果他未能实现这一微小的愿望。这个男人的事例向我们展现了布莱恩·亚当斯(Brian Adams)提出的一条生活法则——多疑和恐惧的想法是通向失败的道路。
  
“多疑”和“恐惧”这对孪生“妖妹”常常导致人们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这两个否定的力量常会阻碍我们虔诚地相信生活和享受生活,也会阻碍我们积极地想办法克服短暂的困难。如果将它们驱逐出我们的灵魂,会让我们产生神圣的力量。关于这一点,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为我们作出了诠释:“没有懦弱的灵魂是我的,这个暴风雨侵扰的星球也没有颤抖,我看见天堂的荣耀发出光辉,还有信念在闪耀,把我从恐惧中武装起来。”赫里克(Robert Herrick)说:“永远不要怀疑,你会发现,没有真正的难事。”
  
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总是整天恐惧一场即将到来的考试,结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最后真的会考得很糟。我想这样的例子不止在一个学生身上发生过。怀疑和恐惧招致失败在动物身上也不乏其例,比如,一匹奔跑的马在怀疑有意外情况和恐惧的时候会突然停蹄不前,不敢继续奔跑,这会让骑马的人感到更恐惧,只能从一次有意义的旅行中撤退。我们看到,怀疑和恐惧就像抢夺欢乐宝贵片刻的小偷,它们会给我们带来疾病、贫乏和紊乱等不和谐的音符。
  
为了避免失败,思想必须定位在正确的方向,成功的运动员为此作出了实证。专注于完成每一项运动,成功就是必然的,观众的一路支持也使运动员更为专心。在职业高尔夫比赛中,周围的观众使球员更加专注,观众屏息着直到球员击出球。
  
1914年,一个医生建议塞利格·格瑞斯吉尔(Selig Grossinger)从纽约市的快节奏生活中抽出身来作一次休假。三个星期以后,格瑞斯吉尔从山区回到城市,显得精神抖擞,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在Catskill山为全家买一个小农场。但他买下的这个农场布满了岩石,在没有电力和室内水灌设施的情况下是不能耕种的,更别说带来什么收入。于是,他决定从那些到山区来寻找新鲜空气和安静环境的寄宿者中寻求帮助。在这个原始的农场里,到处都是些粗重的笨活,但主人的善良和意志使参与者越来越多。不到五年的时间,格瑞斯吉尔在附近买下了一个更大、更现代化的地方,把它建成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格瑞斯吉尔(Grossingers)旅馆,现在他的整个家族都在为当年他的那个冒险的梦想日夜忙碌。他们那时没有让怀疑和恐惧毁灭他们的远景和信心。
  
相信以上事例让我们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思想是道路,而积极的思想是向上的道路。当我们的思想被恐惧和怀疑所阻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战而退,不战自败;而当我们无畏和勇往直前以及充满美好憧憬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怀疑与恐惧击得粉碎,成功的曙光最终会到来。

Monday, August 3, 2009

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想做的事就去做~大前研一的智慧勸告

∼要及時行樂~ 共勉之!

「沒有人每天釣魚、打高爾夫球。如果每天都做這些事,其實是很痛苦的。打高爾夫球、釣魚和旅行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些事情並非日常之事。」∼∼大前研一

很多人都有一大堆計劃留到退休後去做,但到了那時候,現在想來快樂的事,屆時已不快樂了。想做就馬上去做,儘管不景氣,這仍是大前研一的諍言。

我說「人生不妨繞路走」,讀者或許不知道什麼是繞路。我就試著從我接觸過的多位經營者的(痛苦)小巧引出我的看法吧!

過去30年間,我至少和一千位經營者共事過。正確的數字我沒算過,但是一年30個人,30年下來應該有這個數目吧。我所謂的經營者,都是社長(總經理)、會長(董事長)等事業成功的企業人士,也都是孜孜矻矻忙著賺錢的人。

這些日本企業領袖多半愛談退休後的生活。有人說想每天打高爾夫球悠悠哉哉的日子,有人想回到面臨瀨戶內海的美麗故鄉天天釣魚,有人想和老妻帶著珍愛的相機環遊世界,有人只希望含飴弄孫、忘掉工作,還有人夢想參加非營利組織(NPO)到東南亞當技術指導,有人甚至想在郊外蓋間房子晴耕雨讀,或是長住澳洲。

他們年老後的夢想五花八門,可謂百人百樣,但只有一點我非常確定: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完成夢想。為什麼呢?

首先,他們熬不到圓滿退休,最近半途失意退職、悄悄過日子的案例尤其多。其中多半是公司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狀況,恰巧位在高層的他們,只好引咎辭職。另一個原因是位居高層的時間太久、積勞過度而猝逝。

同樣地,歷任會長、董事會顧問、顧問、最高顧問、監察人等職位,一過了80歲,便被送進老人院的情形也很多。他們在60歲上下時侃侃而談退休後的希望和夢想,但是一過了70歲,卻突然開始想做「終身經營者」,怎麼也不肯退休。那些能幸運退休的情況又如何呢?好像也有問題。沒有人每天釣魚、打高爾夫球。每天做這些事其實很痛苦。打高爾夫球、釣魚和旅行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些事情並非日常之事。

每天打高爾夫球得找到球伴,每天和同一個對手打也無趣,況且往往很快就累了。人上了年紀,打球的分數增減也很有限。只有當場地和對手都不同時,才會覺得有趣。每天要做到這樣,似乎很難。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常看到退休老人打高爾夫球,他們幾乎是為了健康而打、為了防止老人痴呆而打,讓人感覺不到退休前所期待的「樂趣」。

釣魚則更慘。釣到的魚得有人高興吃掉。老夫妻沒那份食慾;老伴每天表現出最大限度的歡喜,其實都是裝出來的。釣魚必須有人樂享成果。如果還是社長任內,因為是偶一為之,擅長逢迎的職員會起鬨作樂,爭相討魚。孫子也會討好說:「爺爺好厲害哦!」如果住在市區,分送鄰居也皆大歡喜。但是在瀨戶內海的窮村釣魚,和漁夫沒有什麼不同。在只有老人的村子裡每天釣魚,一點也不快樂。本來還有這種夢想的經營者,現在都已打消念頭。童年時釣魚是很快樂,當社長時偶爾去釣魚也很快樂。可是真正退休後天天釣魚,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那位想環遊世界拍攝照片的人還是繼續旅行,只是不再拍照了。他當副社長時去過南美洲的伊瓜蘇瀑布,拍了一些幻燈片回來,當時是很稀奇,他以「副社長的南美報告」為題,宴請屬下,同時展示攝影成果。席間讚語不絕:「照相技術真是一流啊!」「哇!我也想去一次看看。」真個是賓主盡歡。他退休後又去尼羅河上游,拍回一些珍貴的照片,但是這回屬下就不捧場了。不是推說有事在忙,就是告罪下週有預算會議或要出差,理由儘管不一樣,總之就是沒人來看。就連孫子若不利誘也不肯來。結果落得只有和看過實景的老妻一起整理相簿的下場。從此他出門時不再帶沉重的手動照相機,換成用過即丟的即可拍相機了。看來,即使完全實現年老後的夢想,也沒有當初所想的那般快樂。

我的結論只有一句,這輩子都不要說:「我以後要怎樣怎樣……」。我的建議是,如果有「以後」想做的事,現在,沒錯,就請現在去做!想做的時候正當其時,沒有延後的理由。現在覺得快樂的事,上了年紀以後,不一定覺得快樂。更積極地說,現在就做覺得快樂的事,才能學會年老也覺得快樂的方法,退休後就能成為真正的玩家,快樂地生活。

∼摘自:想做的事就去做!(作者:大前研一)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他剛從軍中退伍時,只有高中學歷,無一技之長,只好到一家印刷廠,擔任「送貨員」。

一天,這年輕人將一整車四、五十梱的書,送到某大學的七樓辦公室,當他先把兩三捆的書扛到電梯口等候時,
一位五十多歲的警衛走過來,說:「這電梯是給教授、老師搭乘的,其他人一律都不准搭,你必須走樓梯。」

年輕人向警衛解釋:「我不是學生,我是要送一整車的書到七樓辦公室,這是你們學校訂的書啊!」

可是警衛一臉無情的說:「不行就是不行,你不是教授也不是老師,,不准搭電梯。」
兩人在電梯口吵半天,但警衛依然不予放行,年輕人心想,這一車的書,要搬完至少要來回走七層,樓梯二十多趟,會累死人的。

後來,年輕人無法忍受這「無理的刁難」,就心一橫,把四、五十梱書搬放在大廳角落,不顧一切的走人。

之後,年輕人向印刷廠老闆解釋事情原委,獲得諒解但也向老闆辭職,並且立刻到書局買整套高中教材和參考書,含淚發誓,我一定要奮發圖強,考上大學,我絕不再讓別人「瞧不起」。

這年輕人在聯考前半年,天天閉門苦讀十四個小時,因為他知道,他的時間不多 了,他已無退路可走,每當他偷懶、懈怠時,腦中就想起「警衛不准他搭電梯」被羞辱、歧視的一幕,也就打起精神、加倍努力用功。

後來,這年輕人終於考上某大學醫學院,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變成一家開業診所的中年醫生,然而他靜心一想,當時要不是「警衛無理刁難和歧視」。他怎能從屈辱中擦乾眼淚、勇敢站起來,

而那位被他痛恨的警衛,不也是他一生中的恩人嗎?

這故事讓我想起,唸高中時,班上有位調皮的男生,成績普通並不傑出。

一 天,物理老師發下一艱深的試題,要同學當家庭作業,隔天上課時,每個同學幾乎都答不出來,可是卻只有那調皮的陳同學解出來了。
「陳某某,你老實說,這作業是不是你哥哥幫你做的呢?我知道你哥哥的物理很厲害。去年我教過他………」老師問。

「是我自己做的啊!老師你怎麼可以誣賴我呢?」

「少來,你少騙我啦!不是自己寫的,幹嘛那麼不要臉,硬是說是自己寫的呢?」 老師站在台上嘲諷的說:「哎呀!你少丟臉了啦!你的程度我很了解,你不用騙我啦!」

當時我轉過頭,看到小陳低著頭,抿著嘴眼光閃著淚水,他沒有再回嘴,只是一直低著頭,假裝看著書,而他的眼淚也一顆顆的滴在課本上。

聯考放榜後,爭氣的他考上台大物理系,當兵退伍後,他更留學美國,現在已拿到「物理學博士」的學位回國。

而我永遠忘不了在高中時他對我說的一句話:「那一題明明是我自己做對的,他(物理老師)幹嘛不相信我,
還當眾嘲笑我、瞧不起我呢?
以後,我的物理,一定要比他更厲害」。

經國先生曾說:「失意時需要忍,得意時需要淡」。

的確人都有失意,不順遂的時候,然而我更相信。「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

人只有在遭遇挫折,被他人百般刁難、岐視、嘲諷時,才能「打醒自己」,讓自己被「當頭棒喝」而驚醒過來,
這豈不是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嗎?

因此,如果現在的挫折,能帶給你未來幸福,請忍受它。

「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

"Everyone Is So Bullish": Why Peter Boockvar Is Still Bearish on America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may be predicting a gradual economic recovery for the U.S. but there's nothing gradual about the way stocks are rallying.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just capped its best monthly gain since 2002 and the S&P 500's rallied more than 12% since July 10th.

Have we gone too far, too fast?

Peter Boockvar, equity strategist for Miller Tabak thinks so. "Right now everyone is so bullish after a 50% rally. That should be concerning," he says.

He's bearish on the U.S. markets for two primary reasons:

•Too much debt both at the consumer and federal level will stunt growth.
•The eventual unwinding of our current fiscal policy will be painful. In the meantime, that same fiscal policy has the ability to prop up the market. As he puts it, "when you’re in a money printing world we’re in right now asset prices can lift."
Boockvar favors international markets. "I've been bullish on commodities, emerging markets that produce commodities and Asia - particularly China, that has driven the rally in commodities," he says. Admittedly, China may be due for a pullback after an 87% run up in the Shanghai Composite this year. If that happens Boockvar's confident the "U.S. will be following."

不要對生活不滿,因為主控權在你手上

記得在王文華的書中有這一幕,他提到當他在面試員工的時候,會問四個問題,「有沒有女朋友?」、「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會做菜嗎?」,而或許多數的人為了迎合面試主考官,都會有很專業化的回答,一切以工作為重,而這樣的回答,會讓他覺得這個人對於生活沒有熱情,因為工作要做的好,生活品質就得高,好的員工,必須對於生活有起碼的興趣…

我認為很有道理,因為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生活為了工作,這並不是說生活的品質或者說物質生活要如何的講究,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都已經快活不下去了,還講究什麼品質,講究什麼生活情趣,這太不現實了,何況現在的時局越來越差…

其實,不是這樣的,而是應該「學會生活」,不管什麼處境都要活在當下,並不是說天天大魚大肉,出入高級飯店,行必高級轎車,穿必名牌服飾,擁有更多的財富的確可以讓人更快樂,但卻不是對等的,看看非洲或者中南美洲一些窮困人家的生活,他們買不起名牌,吃不起大餐,然而他們的臉上永遠不缺笑容,甚至沒有所謂「憂鬱症」的存在,為什麼呢?如果你還有能力對於生活不滿,那代表你的生活比他們好的太多了…

抱怨以及不滿其實是多餘的,當然某種程度這也代表對於生活的一種追求,因為不滿足就是推動人們追求更好的一種動力,這是企業家常說的一句話,只是光會抱怨以表達不滿,如同無痛呻吟一般,不僅對於實質生活改善沒有幫助,還會造成週遭親友們的厭煩,最後只會把自己逼成一座孤島,自己孤立起來,甚至憂鬱症就是這樣產生的…

何必呢?掌握你自己生活的主控權不正在你手上嗎?想要選擇過什麼生活?或者說想用什麼心態面對自己的處境?擁有這些答案的選擇權,不都是你自己嗎?何況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痛並快樂著」,面對窘境,選擇面對,或是選擇改變,或許當下都是痛苦的,然而當你做好選擇面對時,內心不都是快樂的嗎?我想地球上許許多多貧困地區的人們就是如此吧,生活總還是要面對,不如就快樂的面對…

或許,要重拾起自己的主控權,坦然且勇敢的面對抉擇並不容易,這是因為你的感性戰勝了理性,所以你應該做的就是理智的分析你的現況,可以藉由一些管理學上面的分析方法,比如說最簡單的SWOT分析,讓自己很客觀的、很冷靜的思考,然後確實的記錄下自己眼前所面臨的困擾或者說劣勢,然後列出你所期望的生活方式,以及要達到這個期望的生活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是否有能力承擔這個改變,或者該尋求什麼協助…等等,這種理性的分析會給你很大的勇氣與動力,當然最後還是要真正的付諸行動…

也曾經在網路上面看過一篇被轉載了很多次的文章《不是路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我認為轉彎有兩種解釋方式,一種是轉變心態,一種是人生方向的轉變,不管是哪一種,都讓自己漂亮的轉個彎吧…

Sunday, August 2, 2009

I spotted a very good buy for investment

Auric is a very thinly traded stock. It is in the food industry. An excellent buy in my humble opinion.

I just checked this out:

NAV = $1.75
NTA = $0.87

Current market price is $0.505 cents.

good dividends !

usually give $0.02 after 1st Half
but its 1Q09 is loss-making, hence I not sure if they still going to give out any $$ dividend.

BUT personally I won't buy yet for below reasons
1) i dont really know the indo owners. Are they pro-shdrs?
2) they had been running a full-yr loss last yr. this yr seems like gg to be loss too.
3) most imptly,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hey gg to return the cash to shdrs. and no short-term nor mid-term reason to push up the share px

I checked it out and my analytical mind says it is a good buy. Always look for reasons why stock are traded at great discount to book value i.e. poor earnings in 08/09. Just looking at the cash position it is definitely a good buy. Co. has interest in Delifrance and Food Junction plus many other e.g. Gourmet, Sunshine, SCS butter, etc. Market price minus cash per stock =5 cents only.

I think the Delifrance biz is a killer. Reported that the food retail segment has op loss of $3M. Food Junction, reported quarter profit of $0.9M...so it means that the Delifrance biz had close to $4M of quarter loss? Unless, they report other biz under this segment. It would appear to be so.

Think long run co. will prosper and stockholder earn the rewards for being so patient.

FinaOne : Deeply Undervalued ?

As of 31 March 2009 :
Net asset value per share (cents) 50.18 USD.
EPS based on diluted basis (cents) 0.09 USD.

Company has just proposed to dispose of a piece of land + building for S$123,908,400.

The company is actively buying back shares.

DIVIDEND
Ex.Date: 14 May 2008
USD 0.03

Currently traded at around 30 cents SGD.

Is this counter deeply undervalued ?

每天都是轉捩點

再怎麼平凡的人,都有一顆獨特的心。再怎麼困頓的生活,都有光采的一天。不要羨慕那些已經飛黃騰達的名流;因為他們也曾經有過茫然不知所措的日子。

在啟動生命改變的機制之前,每個人都有默默耕耘的時候。只要你決心告別灰暗的歲月,嶄新的人生就開始一步一步迎向你。改變,有可能是瞬間,但更多的可能是存在於認真生活的每一天。

能夠在一夕之間大徹大悟的人,一定擁有頂尖的聰明,要不然就是在日積月累中儲存了豐沛的能量,讓他瞬間按下改變的開關。浪子回頭金不換,因為實在太難太難。

我的父親抽了幾十年的煙,有一天從南部旅行回來,突然戒了煙。我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不改謙遜的口氣說:「搭國光號時,全程禁止吸煙,我忍著不能抽煙,實在很難過,就要求自己不要有想抽煙的這個念頭,與其那麼痛苦,不如戒掉算了。」所以,他就這麼「輕易」把煙給戒了。

聽他講得雲淡風輕,我寧願相信他是其實是想戒菸想了很久了,醞釀多時之後,一次擊發,結果命中圓心。

隨時做好迎向成功的準備。國中時候唸過放牛班的我,連高中都沒有考上,後來常被問到:「是什麼原因,讓我在求學的路上經過曲曲折折之後又重新踏上坦途?」我常常想了很久想不起來,禮貌上為了給對方一個交代,偶而也會很不得已地胡謅一個理由,諸如:看了一本書、或聽了誰的一句話,恍然大悟。

後來,我自己慢慢想出這一路走來的輪廓,發現能夠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其實不是什麼讓混沌初開的石破天驚,而是一步一腳印中堅定要改變的決心,走過柳暗、迎接花明。

過程中有無數個「一本書」、「一句話」,也許它們毫不起眼,但對我來說,卻都是踏踏實實的轉捩點。

吳俊瑩先生曾經是IC設計者,後來投入資訊圖書出版業,擔任資訊管理工作之餘,並一口氣寫出好幾本電腦暢銷書,也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什麼是你的轉捩點?」他說:「是一步一步發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心全意地投入。」

在一般人的眼光裡,他可能錯失了留在IC行業任職可以獲取的巨額股票,但他卻因為電腦書暢銷而得到數以萬計的讀者肯定,所以樂在其中。

「也許,你暫時還沒有找到那個方向,或掌握到可以立刻改變的契機,但是你一定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認真做好最充分準備。」

他的話再次印證了我的座右銘之一:「機會,永遠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而且,唯有準備充分的人,才能一眼認出「機會」已經出現在身邊。

基於無數努力的累積,才能把握到成功的契機,不必經歷重大挫折,其實每個想法、每個念頭,都可以讓人省悟,得到改變的啟發或力量。一時頓悟,常來自長久的醞釀。

只要你願意下定決心,很努力地去做,堅持理想,用對方法,日復一日去實踐,每一天都會是生命的轉捩點。

Achieva Limited

CORPORATE ACTION

DIVIDEND
Ex.Date: 3 Jun 2009
SGD 0.04 ONE-TIER TAX
--------------------------------------------------------------------------------
ENTITL.
Ex.Date: 12 Dec 2008
CAPITAL DISTRIBUTION SGD 0.06
--------------------------------------------------------------------------------

如何紓解壓力

壓力雖然短時間內不會造成疾病,但若長期承擔,就會對身體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因此面對壓力時,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紓解之道,而不是將其壓抑下來。

我曾看過一本書,書名叫Calm Down,作者從書名的四個字母引申出四個紓解壓力的建議,我覺得很有意思。
C是Change,調整目前的狀況;
A是Accept,接受你的現況;
L是Let it be,放棄某些東西;
M是Manage your life style ,發揮良好的生活型態以事先作預防,對壓力作管理。

根據上面四種建議,針對壓力的紓解,提出下面幾項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 減低工作上的壓力
檢討自己的能力──如果負荷過重是因能力、經驗上的不足,要趕快檢討自己的能力那裡需要加強訓練,或者那部分可以請顧問公司或他人代勞,檢討之後再針對問題加以改善。
加強時間管理──有時工作負荷過重是因為沒有把完成工作的詳細步驟作周詳的計劃,以致曠廢時日,乾著急。所以如能列下要做的事以及處理的細節步驟,利用零碎的時間,作好時間管理應是一件降低壓力的好方法。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所需的時間,當我們為自己的目標定計劃時,不要將時間定得太過緊迫,如果能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與空間來完成一件事時,可以紓解壓力。
當角色混淆時──應先進行了解工作的內涵,再多與相關的主管或部屬加以討論、溝通與協調。
學習拒絕──將自己的情況讓提出要求的人知道,並學習拒絕與你主要工作目標無關的額外事物。當你不懂得拒絕時,時間容易被分割,常常處理一半的事又得重來而浪費了許多時間。
授權給他人──不放心別人所做的,往往是工作負荷過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給別人經驗累積的機會,若你從不授權給他人時,事情永遠只能自己做。
工作內外的角色衝突──當角色有衝突產生時,須將產生衝突的角色需求界定清楚,再想如何才能兼顧;若無法兼顧時,則依自己的求排出扮演好角色的優先次序。

二、 增進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不好就會造成人我之間的緊張氣氛,不但心理壓力很大,且也不容易得到別人的援助,壓力就無法紓解,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在心理上與實質上降低我們的壓力。人際關係不好的人,大多是自我太強,不容易包容別人、體會別人的想法,別人一句話中傷自己,就不能去接納,其實將心比心,別人也一樣脆弱。

要增進人際關係,要多體貼別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及做事的方式,不要主觀認定那一個對,那一個錯。事實上,很多事都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習慣不同。另外,多講別人的優點,肯定別人,也都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改善。

三、 接受現況、改變想法
當環境不能改變時,就改變自己的想法,其實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多面性,有時改變一下想法,會快樂許多。
例如,木訥的人雖然不善言辭,但他常常是很好的聽眾。因此我們應該時常從較肯定的角度看自己,改變一直自貶的想法,最典型的例子是告訴自己「這種狀況可能可以磨練我」「這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壞」,「我一定能訂一個計劃來實現它」「只考慮我所能做的,這比單單焦慮好一點」。

四、常存感恩之心
有些人對每一個現況都會埋怨,一直不滿意,永遠要追求更好的,如果在追求的過程中,祇注意到未來的目標,就會失去享受現在所得的快樂,於是便一直在承受壓力。所以學會對於現今所擁有的,持感恩的心情,你會覺得好多了。

五、不要杞人憂天,要練習放棄一些東西
有些人在面對任何事時,都會往最壞的情況去設想,而給予自己不必要的壓力。
其實凡是有得必有失,先了解你想要什麼,然後就甘心捨棄一些較不想要的東西。

六、要自我肯定
提昇自我的肯定度,增加安全感,對自己有信心,將可擺脫別人給予的陰影,因此我們應了解自己的長處,常常肯定自己的優點,如果我們在某方面失敗時,就多想自己的優點,不要為一點挫敗而自貶太多。

七、運用肌肉鬆弛法與運動,以鬆弛身體
當我們面對壓力且感受身體開始有不良反應時,應嘗試放鬆我們的身體,身體的鬆弛對心理的紓解也很有幫助。
所謂肌肉放鬆法,就是利用肌肉收縮後馬上放鬆來體會肌肉放鬆的感覺,讓個人知道如何鬆弛我們的肌肉,因此你可以嘗試從額頭到腳底,將每一部份的肌肉收緊再放鬆。

八、別忽視休閒
當我們專注於個人偏愛的活動(如聽音樂、郊遊)三十分鐘後,我們的身體就會鬆弛,血壓降低,並使我們心神舒緩、精神重新振作,休閒活動更使我們每天生活更有變化,也使我們在許多方面有成長、發展的機會,故可使我們的生活壓力減低不少。

九、少吃刺激性物質
許多人面對壓力時會多喝咖啡、酒等,事實上這些東西更會造成生活上的緊張與壓力。
有壓力時宜多吃蔬菜、水果、維他命B1、B2、B12含量較多的食物,有助於降低壓力。

成功不靠夢想靠實踐!

有一次,我到泰國的一個小島,看到沙灘上有許多的「沙灘少年」,他們都是在海邊幫忙載客或出租游泳器具的少年郎。那天,我們搭了一艘「沙灘少年」駕駛的小快艇出海;在大艷陽下,這開小艇、裸著上身、膚色黝黑的少年郎,用生硬的英語和我們聊天,後來他說:「先生,你的英語講得不錯!」

「唉,我也很想把英語學好,可是我就是沒有好好去學!我想,只要我努力把英語學好一點,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就不用每天在這裡開船、或整天泡在海水裡面……」這二十多歲的少年郎,用簡單的英語對我說道。

回程時,我們還是坐著那少年郎所開的快艇;在到達岸邊、即將離去時,我對少年郎笑笑,也和他相互擊掌,並說:「加油,再去念書,把英語學好!」他對我點點頭,笑笑地說:「OK!」

兩三年過去了,那「沙灘少年」,現在不知道是不是還在海邊開快艇、賺小費外快?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片名和劇情我都忘了,只記得其中一句:「只有小人物,才會一成不變地過日子!」這句對話,簡單易懂、發人省思,也一直在劇中重複出現。的確,只有小人物才會「不創新、不突破、不改變」,而讓自己每天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

很多人的日子很乏味,一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甚至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是,在不景氣中,我們更應該「出去找機會,而不是等機會上門」!

機會,是不會自己來上門的,我們必須自己打開門,勇敢走出去尋找!同時,我們也必須再進修、再學習,才會有更多的技能和籌碼,去找到更好的工作!

籃球大帝麥可.喬丹說:「我能接受失敗,但無法接受什麼都不做!」是的,一個人若不改變、不突破,什麼都不做,生命就會像一個「過期、逐漸發霉的蛋糕」,沒有人敢去吃它!一個人,如果只把自己的「心願和夢想」深藏在心裡,卻不去實踐,那就會原地踏步、一事無成!

所以,成功不是靠「夢想」,而是靠「實踐」!

成功不是「等待機會」,而是「出去找機會」!
只要能充實自己、勇敢創造機會,就會讓一隻小小的「麻雀」,變成一隻翱翔天際的「雄鷹」啊!

牛市二期特徵漸現

投資講座開始多了,現在,我在一個月內大約會出席 3個投資講座,這使我覺得,現在已經不是牛市一期,而是牛市二期了。

熊市沒有任何投資講座是可以理解的,牛市一期一般上也沒有、或很少投資講座,根據道氏理論,牛市第一期是開始於市場中有些價值投資者買便宜股,但整體市場信心仍然很脆弱,絕大多數人不認為牛市一期股價的回升是牛市來了,而只將之當成熊市的反彈。牛市二期則是大部份投資者都已經認同牛市來了,肯定了,儘管經濟數據仍然未見好轉,但投資者已有信心為他們認為即將復蘇的經濟買股票。

目前的情況看來的確更像牛市二期,牛市第一期是2008年10月27日開始,之後恒指反彈上16000點再於 3月滙豐控股跌至33元那一天結束。那時候,恒指由16000點回跌至11000點附近,許多人都認為之前的回升只是熊市的反彈,恒指還會再往下跌,跌至7000點。這的確說明,從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之間,多數人是相信熊市仍未結束,這符合道氏理論所形容的牛市第一期的象徵,而且那時候我自己也很少接到任何邀請出席投資講座。

現在,投資講座多了,還有,過去幾天我告訴大家航運業仍未真正復蘇,上市航運企業發盈警,國家統計局說碼頭貨運量下跌……,但是,航運股股價依然一升再升,為甚麼?因為投資者相信牛市已經來臨。投資者買的是未來,是未來航運業復蘇之後的利潤,不是已經成為歷史的虧損。當然,我自己也是與多數投資者一模一樣的想法,所以我自己也買入勝獅貨櫃、中國遠洋與東方海外。

博賣盤見好要收
牛市二期一般上時間比較長,上一個牛市,牛市二期的時間長達 3年,是從 2004年初到 2007年中才結束,其間沒有大調整,只有小調整。
牛市二期的結束是在經濟真正復蘇後才會出現,經濟真正復蘇後,投資者開始擔心加息、擔心「宏觀調控」。

堡獅龍的確玩死小股民,一會兒說接洽賣盤,股價狂升,之後賣盤失敗,股價狂跌。之前,滙源果汁因可樂入股不成,股價狂跌時我寫過一篇文章,提醒大家今後再是賣盤收購的新聞,千萬不好在新聞公佈後高追,若幸運地剛好持有該股,最好馬上套現,把利潤放入口袋裏最安全。

Tuesday, July 28, 2009

《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女儿的12封信》

移居新加坡的投資大師羅傑斯,將他過去做為投資家和冒險家所學來的知識,寫成一封封的信,留給兩個女兒當作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你們的父親是位投資家,也是個勤奮的人,盡其所能得學習新知識來賺錢,所以才能在三十七歲時退休。我想告訴你們我從這些經驗中所學到的東西。

我是個鄉下來的孩子,一心想著如何賺到足夠的錢使自己自由自在、毋須聽人使喚。我五歲時就在棒球場撿空可樂瓶去換錢,這是我第一份賺錢的工作;六歲時就在球場中有自己的攤子。

最後我到了華爾街,在這裡我發現最佳的賺錢機會——竟然有人付錢給我發揮我的熱情,附加獎賞則是盡可能的認識這個世界。一旦賺夠足以讓我退休的財富,我就不再需要工作,也因此可以隨心所欲的環遊世界,並滿足我想知道世界是怎麼運轉的學習熱忱。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喜歡找事做,而且大多做得相當成功。但現在,這世界上能帶給我最大快樂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最新探險,就是在二○○三年及二○○八年生的兩個寶貝女兒。為了妳們兩個,我要與妳們分享下面這些應該知道的重要事情,使妳們也能過成功的日子。

第一封信:沒有人靠有樣學樣而成功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

在生命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決定--關於你的工作、家庭、生活,關於住在哪裡,關於怎麼投資你的金錢。這時會有很多人願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記住這句話: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別人的忠告當然有對的時候,但事後證明這些忠告無用的次數卻更多。妳們必須靠自己研究──盡可能學習面對挑戰的本事,自行判斷訊息的真偽並為自己做決定。

妳們天生就有能力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決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經過自己的思索比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聽從他人的決定,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採取正確的行動。過去,我在幾個重要的投資決策上,曾經聽從別人勸告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決定。奇怪得很,每次這樣的投資都失敗,每一次都讓我損失慘重。於是我不再讓別人影響我,並根據自己所下的決定採取行動。直到年過三十,我終於瞭解這才是最佳的投資之道;我同時也知道,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自己遵照這個原則,而不去想會不會太遲了。

我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關於游泳健將唐娜‧迪薇羅娜(Donna de Varona)的報導,報導指出早期她是個不錯但並非頂尖的游泳選手,但是她後來卻在奧運中拿到兩面金牌,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她回答記者:「以前我老是在注意別的游泳選手,但是之後我就學會無視於他們,游我自己的泳。」

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妳們一定要瞭解:與眾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氣的。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只靠「從眾」(follow the crowd)而成功的。

我用中國給妳們舉個例子。過去人家都說那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國家,而事實上,直到一九九○年代晚期之前,幾乎沒有西方人真的試著在中國投資過。

在一九八○年代,我發現中國大有潛力,於是開始盡我所能的蒐集中國的資料,開始在這裡投資。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我瘋了才會這麼做,他們說這個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的共產國家,絕對不會允許外國人在這裡投資成功,而且他們會沒收成功者的財產。但我聽從自己的直覺,盡可能的判讀所有找得到的有關中國各種局勢的文件,也實地參訪好些地方,做自己的研究。

邏輯很簡單:那個國家有超過十億的人口,他們的儲蓄率高得驚人──超過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而這些錢是他們可以用來投資的。一個有這麼高儲蓄率的國家,怎麼可能不會成長?相反的,看看美國。在一九九○年代我第一次環球旅行時,美國的儲蓄率只有四%,現在甚至跌到只剩二%;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還有嚴重的財政危機。當別人相信一些「常識」,認為投資中國太冒險時,我聽從自己的判斷,大膽的投資中國。從那時開始,中國的成長已遠遠超越美國和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其他國家。

仔細觀察每個領域的成功者,不論是音樂家、藝術家或是什麼專家,他們之所以成功,都不是因為模仿別人。有任何人因為看著別人的作為有樣學樣而成功的嗎?

以惠普科技(HP)為例,他們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做的是與眾不同的事。要做別人不敢做、不願做的事,你得有熱情與勇氣,而成功永遠降臨在那些大膽冒險、敢走別人不走的路的人身上。這正是為什麼惠普能成為一家重要的公司。惠普永遠不怕跳得太高,即使可能因此使部分產品賣不出去或報廢,也勇於嘗試新的機會。

我要妳們以這種勇氣追求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第二封信:做你熱愛的事

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在我開始第一項事業時,我是個六歲的企業家。妳們或許會覺得太早了點吧,其實年齡與你想開始做什麼事並不相干。我寧可花時間在棒球場撿空瓶子換錢,也不願花時間在球場上跟朋友打棒球。

我在六歲時,第一次借到錢來開展自己的事業。我買了一部賣花生米和可樂的小推車,在兒童棒球聯盟比賽時,成功的賺了不少錢。五年之後,我不但還清了向我父親借貸的錢,銀行裡還有一百美元的存款。

當你發現有一件事是你感興趣的,別讓年齡牽絆你,去做就是了。

該怎麼做才會成功呢?答案非常簡單:做你熱愛的事。我在投資方面會成功,因為那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對我來說,研究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並且知道得透徹詳細,是我的樂趣。早在學生時代,我就對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深感興趣。當我到華爾街工作時,我發現真的有人願意付錢買我的知識:比如,智利的革命會使銅的價格上漲。

只要負擔得起基本的生活費用,我會很高興免費研究這些事。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人,他們不是在「上班」,而是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趕快去享受工作的樂趣。

假如選擇一個妳們不關心的領域,就不可能有希望獲得成功。

假如你喜歡且關心自己所做的事,自然會想把它們做得最好。投資和生活一樣,細節往往是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細節,不管它看似多麼的無關緊要,你必須搜尋、驗證每個訊息,只要與你的投資決策有關,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讓你覺得不安的問題或感覺,都要找出答案來。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夠徹底,只看他們隨手可拿到的資訊。

當我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位同學問我,我花了多少時間準備考試。他認為花五個小時準備就很夠用了。我無法回答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因為我根本一直在讀書、溫習功課。來自阿拉巴馬的窮鄉僻壤,能夠進入耶魯大學就足以讓我頭昏了,其他大部分同學都來自有名的高中,根基都比我好。我唯一比他們強的地方是我比他們用功,我盡可能的讀書,我認為沒有「我已經準備得夠好了」這回事。

我所做的成功投資,都是因為事先花時間盡可能的蒐集資訊,詳細研讀每個細節。假如你涉入自己不懂的事物,那你永遠不會成功。假如你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下注,這不是在投資,這叫賭博。

在納米比亞(Namibia)的旅行途中,我買了一顆鑽石送給妳們的母親,店家說這顆鑽石值七萬美元,我殺價殺到五百美元。(才看了這顆鑽石一眼,妳們母親就宣稱我被坑了。)後來,我在坦尚尼亞(Tanzania)把這顆鑽石秀給一位鑽石商人看,他大笑,因為那不是顆鑽石,而是玻璃珠!我當然知道鑽石的價值,但是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這樣。我不能分辨真的和假的鑽石,所以我會上當。我一直告訴人家只能投資在你懂的東西上,自己卻在鑽石上栽了個大跟頭。假如妳們想成功,一定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連如何區辨一顆鑽石的真假都做不到,最後你手上握有的,會和我一樣,就只是一顆玻璃珠。現在回頭看,我很高興這顆昂貴的玻璃珠不是真的鑽石,它提醒我遠離自己未能完全瞭解的事情,這個教訓真是太便宜了。

第三封信: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不要只是做個觀光客--妳們要去到不同的人居住的環境,親眼見識他們怎麼生活,跟他們一樣的過日子。從地平線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
盡可能的旅行並觀看這個世界,會讓妳們的視野擴大好幾倍。假如你真想認識你自己和你的國家,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藉由與別的國家和住在那裡的人做比較,你將會學到如何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你的國家和你自己。
妳們的父親可以很有信心的說這句話,因為我已經環遊世界兩次。從一九九○年起,我花了二十二個月,騎摩托車遊歷六大洲。第二次環遊世界是在一九九九年,我與妳們的母親花了三年時間,共同駕駛一輛特別訂製的賓士車,行遍一百一十六個不同的國家,總共走了二十四萬五千公里路。
我們親眼見到這些國家的不同人文景觀,在旅程中,我們敞開胸襟,嘗試所有新奇的東西。我們第一次吃活生生的蛇做的晚餐,廚師在我們的面前宰殺、烹飪,我愛極了。我們開車穿越戰區,總是去城市中「最可怕的」地區看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我們發現全世界的人本質上都一樣,不論膚色、種族、語言、宗教、飲食和衣著,我們發現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外國人或「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當看過廣闊的世界後,你對自己及你的國家理解會更深入。接觸到不同的人、體驗過不同的世界後,你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認識。你會發現你從來不曾注意的興趣,從而知道你的長處和短處;你也會發現你過去認為很重要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不要只是做個觀光客--妳們要去到不同的人居住的環境,親眼見識他們怎麼生活,跟他們一樣的過日子。從地平線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當你觀察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而不只是裝飾得很漂亮的景點時,你會不期然的發現使你心中浮現重要問題的一些經驗。
做為妳們的父親,我希望妳們自願成為一個世界公民。有一天,我希望能看到妳們踏出勇敢的第一步。
我想到我在旅途中學到的所有東西,現在可以全數傳授給妳們,我幾乎等不及要教妳們如何開車、如何看地圖──所有那些我父親教我的東西。我想到那些我還沒有去過的地方:巴西內陸、印度南部、厄立特里亞(Eritrea,在非洲東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義大利屬地,現與阿比西尼亞聯合成立成為一個聯邦)、伊朗、以色列。
下次環遊世界時,我會帶妳們去看這些地方。妳們的母親和我有打算要搬到上海或西班牙西南部住,或去旁塔厄則提(Punta del Este,烏拉圭東南的海濱城市)或科洽班巴(Cochabamba,玻利維亞中部城市)。

第四封信:研讀史哲與心理學
我要再一次叮嚀妳們,好好的研究歷史,學習世界歷史上什麼事真的發生了、什麼沒發生,這會幫助妳們瞭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什麼事將要發生。
妳們是在二○○三年五月和二○○八年三月出生的,也許現在對妳們講這些好像太早了,但是,有一天我要妳們去研讀哲學。
假如你想瞭解自己以及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你就必須學習如何好好的思考;在你能夠成就任何事之前,也必須更瞭解自己。研讀哲學就幫助我做到了這件事。現在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他們的智識進程受限於國家文化或宗教。要跳脫這些框架來思考,要獨立檢驗事情的真偽,這才是真正的哲學。研讀哲學會訓練你去檢驗每一種概念、每一項「事實」。當我在牛津念哲學時,我學得並不好,因為他們老是問我問題,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如太陽從東方昇起,或是在沒人的森林一棵樹倒下時是否會發出聲音。當時我看不出這些問題的意義,但是後來我發現有必要檢視每一個命題,不論它已被多少人接受或證明過。這個尋找其他可能的解釋、思考得更深遠的能力,將來會對妳們很有用。
我要妳們研讀歷史,從宏觀的角度觀看世界發生什麼事。妳們會發現今日為真的事,十年、二十年以後並非如此。在一九一○年,英國和德國的皇室是最親密的朋友和盟邦;四年以後,兩國交戰,前所未有的激烈。無論從任何角度檢視世界,你會發現十年、二十年以後,每一件事都改變了。
對歷史、政治和經濟的興趣,將幫助妳們觀察到,發生在一個國家的重大事件如何影響到其他國家。一個國家所發生的大事不只影響到華爾街,也會對全球原物料和股票價格、甚至整個世界造成影響。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戰爭和政治的不穩定可以使原物料的價格上揚,金價也絕對會隨之上升。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不但會驅使金價上揚,幾乎所有的原物料也會跟著騰貴。
在妳們到海外旅行之前,我要妳們研讀目的地國家的歷史。沒有歷史的背景知識,你不可能對觀察到的事物有太多瞭解。你當然可以做個觀光客,欣賞不同的景點,但是幾個月以後,這樣的你,是不會記得去過哪個地方、又看到些什麼的。那有多可惜啊!
這正是為什麼我鼓勵妳們先讀歷史,再去看世界。
我要再一次叮嚀妳們,好好的研究歷史,學習世界歷史上什麼事真的發生了、什麼沒發生,這會幫助妳們瞭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什麼事將要發生。
要在投資上成功,除了哲學和歷史,妳們需要學習心理學。情緒會驅使股票市場走向某一個方向。當大眾對某則新聞過度反應時,他們要不然是高價買入,要不然就是在不對的時機賣空。很多時候,投資者的心理會加速市場的走向。每個人都會驚慌,我自己也驚慌過好幾次,在股市賠了很多錢。在一九八○年石油危機後,我已經做過研究,確信石油供過於求,然而,石油的價格繼續攀高。油價肯定很快會下跌,所以我就賣空。不久之後,兩伊戰爭爆發,由於全世界都在擔心石油短缺,石油的價格開始狂飆。
我必須承認這是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安慰我只是運氣不好,但那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已經知道戰爭迫在眉睫,龐大的軍事行動已經展開,宣傳機已經啟動,而我卻沒有做好功課。就像個剛出道的生手一樣,我急忙買回我賠本賣空的部位,然後在一個高一點的價格時賣出。雖然石油價格真的像我原先預期的下跌了,卻是在它繼續飆升到高點後才掉下來──那時已經太遲,我早就出清我的部位了。
如果妳們在市場驚慌的迷霧中喪失自己的看法,那就等於在市場上失去金錢。當妳們瞭解心理學後,對自己會有更深的認識。
把妳們倆扶養長大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險。我對可以教妳們什麼興奮得不得了,我有好多心得想要告訴妳們……
我父親教我的一切,我很希望把它再傳給妳們。我知道把妳們倆扶養長大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險。樂樂(羅傑斯大女兒,英文名Happy),當妳仍在妳母親的肚子裡時,我已經替妳準備好一張世界地圖及一具地球儀,還有一個小豬撲滿。當然,我也會替碧兒(羅傑斯二女兒,英文名Beelander、暱稱Bee)準備好。
我對可以教妳們什麼興奮得不得了,我有好多心得想要告訴妳們,或許我沒辦法全部都說完,但是我確信我可以教妳們很多東西。我可以教妳們投資,教妳們如何愛別人,教妳們努力去達成妳們的夢想,在妳們一生中實現它們。我也會與妳們分享我從我父親那裡學來的一切,我希望有一天,妳們也會與妳們的孩子分享這一切。

不要让别人影响你

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想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做可能成功的指标。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了解:与众人反向而行需要勇气。事实是,这世界上从不曾有哪个人是只靠“从众”而成功的。

善用自己的智慧
在生命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决定──关于你的工作、家庭、生活,关于住在哪里,关于怎么投资你的金钱。这时会有很多人愿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记住这句话: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别人的忠告当然有对的时候,但事后证明这些忠告无用的次数却更多。你必须靠自己研究──尽可能学习面对挑战的本事,自行判断讯息的真伪并为自己做决定。
你天生就有能力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决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经过自己的思索比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听从他人的决定,更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过去,我在几个重要的投资决策上曾经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忽略自己内心的决定。奇怪得很,每一次这样的投资都失败,每一次都让我损失惨重。
于是我不再让别人影响我,并根据自己所下的决定采取行动。直到年过三十,我终于了解这才是最佳的投资之道;但我同时也知道,我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自己遵照这个原则,而不去想会不会太迟了。
我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关于游泳健将唐娜‧迪薇罗娜(Donnade Varona)的报道,报道指出早期她是个不错但并非顶尖的游泳选手,但是她后来却在奥运中拿到两面金牌,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她回答记者:“以前我老是在注意别的游泳选手,但是之后我就学会无视于他们,游我自己的泳。”假如每个人都嘲笑你的想法,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标!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想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可能成功的指标。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了解:与众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气的。事实是,这世界上从不曾有哪个人是只靠“从众(follow the crowd)而成功的。
我用中国给你举个例子。过去人家都说那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国家,而事实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晚期之前,几乎没有西方人真的试着在中国投资过。但是假如当时有人把钱投资在中国的话,他现在已经发大财了。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中国大有潜力,于是开始尽我所能的搜集中国的资料,开始在这里投资。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我疯了才会这么做,他们说这个“食古不化、不知变通”的共产国家,绝对不会允许外国人在这里投资成功,而且他们会没收成功者的财产。
但我听从自己的直觉,尽可能的判读所有找得到的有关中国各种局势的文件,也实地参访好些地方做自己的研究。逻辑很简单:那个国家有超过十亿的人口,他们的储蓄率高得惊人──超过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而这些钱是他们可以用来投资的。
一个有这么高储蓄率的国家,怎么可能不会成长?
相反的,看看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环球旅行时,美国的储蓄率只有百分之四,现在甚至跌到只剩百分之二,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还有严重的财政危机。当别人相信一些“常识”认为投资中国太冒险时,我听从自己的判断,大胆的投资中国。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成长已远远超越美国和绝大部分世界上的其它国家。
做你自己
仔细观察每个领域的成功者,不论是音乐家、艺术家或是什么专家,他们之所以成功都不是因为模仿别人。有任何人因为看着别人的作为有样学样而成功的吗?
以惠普科技(Hewlett Packard)为例,他们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做的是与众不同的事。要做别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你得有热情与勇气,而成功永远降临在那些大胆冒险、敢走别人不走的路的人身上。这正是为什么惠普能成为一家重要的公司,惠普永远不怕跳得太高,即使可能因此使一些产品卖不出去或报废,也勇于尝试新的机会。
我要你以这种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父亲是个成功的投资家,不代表你也必须成为投资家。我希望你做到的,就是做你自己,一个忠于自我、独一无二的自己。
但是你一定、一定要记得,在做你认为是对的事情之前,要尽自己所能的先做好功课。找出任何可以到手的数据,仔细研究,彻底分析,直到完全确定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绝对不要在还没这么做之前采取任何行动。
你会发现,那些不成功的人通常是没有花时间研究就贸然涉入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东西,更糟的是,他们拒绝学习,结果赔上了宝贵的时间与金钱。
你不必听我的,但一定要遵循伦理道德。随着你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我会持续不断给你忠告。总会有我不赞成你的选择的时候,但你不必因为我是父亲而接受我说的每一句话。我视你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只要你用自己的判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爸都支持你。
你可以不管世俗的看法、常识,以及一般人所谓的“教条”,但是必须遵守一个社会能够生存所必备的道德规范,而且有很好的理由信守不疑。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绝对不钻法律漏洞或走后门,虽然在当下看起来可能吃了点亏,但是长远看来,终究是赢家。
很多聪明人身陷泥淖,是因为他们想走快捷方式,或用不合法的方式赚钱。他们那么聪明,只要肯把聪明用在正途上,循合法的途径一定会赚到钱,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结果因为抄快捷方式而蒙受损失。
学会终生储蓄
你会碰到有些人鼓励你随心所欲的花钱,他们会告诉你,钱财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等你渐渐长大,就会开始有每天上昂贵的馆子吃饭、买最新型的手机、穿最流行的时装、去有名的地方度假的朋友。
一定要避免只因为你花得起就拼命花钱这样的陷阱──这不仅是通往破产之路,也是使你忘却什么是生命的目的之路。我不是说永远不要到外面吃饭或度假或买任何东西,只是说你应该有智慧的花自己的钱,买真正值得买的东西,把钱花在刀口上,得到最大、最值得的获益。
乐乐,你已经有五个小扑满,也总是很高兴的把钱投入其中,请继续存钱。那些懂得储蓄、明智投资的人,就是生活最无忧的人。也请你帮我一起教你的妹妹碧儿(Bee)关于储蓄的重要。
信学习历史
想象我们的心智中有一个四度空间的立体世界图像,这些不同视角的历史就是一片片的拼图。在你能把所有的拼图摆放到对的地方之前,你必须先搜罗这些拼图,一一研读过它们。这正为什么我鼓励你先读历史,再去看世界。
你需要宏观的世界观
我要你研读历史,从宏观的角度观看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发现今日为真的事,十年、二十年以后并非如此。在1910年,英国和德国的皇室是最亲密的朋友和盟邦;四年以后,两国交战,前所未有的激烈。无论从任何角度检视世界,你会发现十年、二十年以后,每一件事都改变了。
对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兴趣,将帮助你观察到发生在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如何影响到其它国家。一个国家所发生的大事不只影响到华尔街,也会对全球原物料和股票价格、甚至整个世界造成影响。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战争和政治的不稳定可以使原物料的价格上扬,金价也绝对会随之上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不但会驱使金价上扬,几乎所有的原物料也会跟着腾贵。

哪本历史书会告诉我们真相?
历史是多面相的,有研究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历史,也有从美国观点、欧洲视野、各种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角度检视与了解的历史。只要历史学家够严谨,每一种看法都可以填补一块历史的拼图使它更完整,你实在很难说哪一种历史比较重要。

想象我们的心智中有一个四度空间的立体世界图像,那么这些不同视角的历史就是一片片的拼图。在你能把所有的拼图摆放到对的地方之前,你必须先搜罗这些拼图,一一研读。

连结你的历史知识与游历
在你到海外旅行之前,我要你研读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没有历史的背景知识,你不可能对观察到的事物有太多了解。你当然可以做个观光客,欣赏不同的景点,但是几个月以后,这样的你是不会记得去过哪个地方又看到些什么的。那有多可惜啊!
这正是为什么我鼓励你先读历史,再去看世界。从哪里开始其实都没有关系,随意选择一个国家,去到那里用你自己的眼睛观察真实的世界。
历史会让你知道什么是驱动市场的力量。
藉由交叉参照市场的长期历史图表与历史事件,你就能辨认出哪些发展会影响到原物料和股票的价格。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多头与空头”课程时,要求学生研究股票市场曾经出现过重大的多头和空头市场,找出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促成了特定市场起落的现象。当股价狂升或暴跌时,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些事件是催化剂?

要找出是什么驱动市场,要学习如何分析趋势,回顾历史正是一个好方法。更棒的是,它还教你如何预测未来的变化。

太阳底下没新鲜事
我特别希望你记住:历史通常会自我重复──至少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这么说的。人性不会改变。我们在杂志或报纸头版上不时看到某些偶发事件或主题,被形容为创新的、突破的或空前的,看起来好像是有些新奇或不一样的事情发生了。此时你要回头看看历史事例,你一定会找到前例,但是要记住历史脉络各有不同,不要期待事情会完全相同。

通则是:以前发生过的事,以后也还会再发生。
可以举“网际网络革命”的例子来说。许多人的反应是好像某件全新的事情发生了,但它其实只是在历史上一再重复出现的许多科技革新中的一个。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新经济”?那些有历史观的人可以指出许多这类的“革命”:包括铁路、高速帆船、飞机、电力、收音机、电话、电视和计算机。投资在任何这些“新世纪”的东西上,有时候会让你亏得很惨。

每当某人宣称某样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时,我会留意市场是否过热了,然后通常就当机立断抽出我的资金。当你听到人们宣称“这次不一样”时,要深表怀疑。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件事是与别的事完全不同的,这种断言指出一种群众歇斯底里的情况,也正是为什么我会在1999到2000年间卖空(sell short)手上高科技类的股票。就在这个时候,我在1998年所创的原物料指数开始上涨。

我要再一次叮咛,好好的研究历史,学习世界历史上什么事真的发生了,什么没发生,这会帮助你了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什么事将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