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老师讲的东西要花很大功夫才能弄明白,一篇课文别人背个两三遍就熟了,我要比别人再多背两三遍才能背下来。放学后,其他人做完功课出去玩了,我还在做题;每次考试,我也总是最晚交卷的那一个人。就算这样,成绩也没比人家好。
我也很早就发现,自己是人群中最资质平平的一个,从来没想过自己很特别,也从来不会期待有特别的人和事等着自己。
翻开史书,能留下姓名的大多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之人,让后人顶礼膜拜。的确,有才华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而我这样的普通人很难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一直这么认为。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有一个普通人,通过刻苦努力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后世顶礼膜拜。他就是曾国藩。
我们从中学课本就听过这个名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他只是一个牛逼的历史人物,而已。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国藩天资非常一般,和他同时代的名人如左宗棠、李鸿章等都以聪颖绝伦著称,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才智显得非常平庸,甚至被人嘲笑有点笨头笨脑。
连他自己也承认,从小读书做事反应都比别人慢一拍,放到现在考“常春藤”肯定没戏。
就是这样一个智商平平、家境也很平常的人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连那些聪明人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成就。曾国藩的一生绝对可以算是普通人逆袭最经典的案例了。这也证明他身上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从曾国藩文集、家书等资料中我看到他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庸,遇到困难死磕到底,从不投机取巧。他的人生哲学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对曾国藩了解越深,越觉得他身上的某些特质与另一个西方人非常相似:巴菲特。
作为世界著名的股神,巴菲特的名字我很早就听过,他的名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当大潮退去的时候,才能知道谁在裸泳”,经常被大家挂在嘴上。
另一个被大家经常提到的是,巴菲特生活异常简朴、低调。他平时吃的并非是山珍海味,而是很普通的汉堡可乐,当其他亿万富豪都在购买飞机和游艇,他住在50年前买的老房子,开着一辆很普通的车上班,似乎与他世界首富的头衔极不相称。
我突然很好奇,世界上那么多投资家,为什么巴菲特显得如此与众不同?金融领域高智商人才云集,他肯定不是最聪明的一个,而且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也很简单,但他却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投资业绩,或许短时间有人能超越他,但是放到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几乎无人能和他媲美。
为了深入了解巴菲特其人,我找到了美国人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写的《巴菲特之道》。这是第一本引入大陆的巴菲特相关著作,当年启蒙了国内许多价值投资者。
书中概括了巴菲特的生平,也介绍了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技巧。通过系统地阅读我发现,巴菲特和曾国藩之间确实有很多相似点。
《巴菲特之道》提到伯克希尔的成功,有这么几段话非常耐人寻味:
……每一个子公司都有各自富有才华的管理团队负责日常工作,不需要巴菲特操心。这背后的益处在于可以让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专注于资本配置的工作,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处。
巴菲特发展了一种世界观,它的核心着重于建立与优秀的人与企业的长期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频繁换手。
的确,巴菲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识人用人的能力,只和他尊敬、信任和欣赏的人一起共事。比起他的选股策略,这才是巴菲特身上最难以复制的一点。
在并购企业之后,巴菲特通过考查选择留任企业原来的经营者继续工作,此外从不干涉下属公司的决策管理。事实证明,他放手让肯・蔡斯、汤姆・墨菲、B夫人、本杰明・罗斯纳等人经营公司,最终不仅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而且彼此都感到合作愉快。
巴菲特清楚的意识到:“什么也比不上真正杰出人物的作用。”他一生都在不停寻找满足正直、聪明和活力三方面要求的杰出人物——尤其“正直”更是一切条件的前提。
无独有偶,巴菲特的选人眼光和湘军缔造者曾国藩不谋而合。
曾国藩草创湘军之际,只挑选那些身强体健又敦厚老实的农民子弟,而看上去游手好闲、滑头滑脑的,一概不予录取。曾国藩认为,这些人看上去有小聪明,打仗时能占点小便宜,其实最难控制,一吃败仗立马溃不成军。
《孙子兵法》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曾国藩一开始就选择和正直的聪明人打交道,最大程度地节省下宝贵的精力,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巴菲特也是如此,他将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降至最低,保证复利强劲增长不受到任何干扰。
我又想到另一位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
上世纪70年代,索罗斯结识了罗杰斯,两人一见如故,随后创办了著名的量子基金。80年代初索罗斯和罗杰斯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此后罗杰斯对其一直颇有微词。之后索罗斯一手提拔的助手德鲁肯米勒也在合作10年后选择分手。
反观巴菲特与芒格,自1960年代开始相识之后保持了长达50多年的友谊,至今两人仍是亲密的朋友和商业拍档。
巴菲特将为人处世之道与投资体系完美地合为一体,这是他有别于其他著名投资家的一个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巴菲特很聪明,但他的成功并不是靠高智商。《巴菲特传》作者说,巴菲特的天分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大部分人都有羊群心理,即便是聪明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会失去理智,历史上的金融泡沫就是明证。
而巴菲特似乎完全不受这些客观因素影响,他有一套内部评分卡,根据自己内心的标准和原则打分,不考虑别人给他打多少分,只按照自己的理念做事。所以,逐年增加的巨额财富并不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
和巴菲特一样,曾国藩也具备勤俭自律的品质,从青年时期起他通过写日记监督自己的言行,注重修身,生活节制;即使后来官居一品,穿着依然很简朴,饮食起居上保持着寒素的作风,毫无疑问称得上是一个清官。然而要在晚清官场中生存,人情应酬的开支一点都不能少,当“清官”意味着什么事也做不成。
他心里清楚,要干实事就要包容这些陋习,所以表面上和其他官员一样该送的礼照送,也不排斥别人送他东西,但这些钱只是官场应酬打点用的,从没有拿给自己家里私用。一方面他遵从官场中的“潜规则”,另一方面“同流不合污”,在短暂的一生中做了很多实事。
巴菲特就像另一个活着的曾国藩,两个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用同一种方式证明:不受他人影响和外部世界的干扰,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能创造出多么惊人的成绩。
在此之前简七也推出过投资进阶的书单,我看到许多人留言觉得很有用,也有人质疑说:为什么都是些股票的书,难道炒股是实现财务自由唯一的出路?
其实我觉得,如果用平和的心态阅读经典,开阔自己的思路,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
历史上的曾国藩也是一个无书不读的人,他平生涉猎极广,善于从一切学问中汲取知识(巧的是巴菲特也喜爱大量阅读),假如曾国藩活到今天,我想他也绝不会因为自己不炒股就排斥投资书籍吧!
广泛的阅读可以让你领略世间的精彩纷呈,学会辨别善恶美丑,避免被花言巧语所蒙蔽。正是借助这些经典书籍,我们普通人才能渐渐领悟出一些道理:人类的美好品质都是共通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