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巴菲特 头脑开放--格雷厄姆的影响

话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死后进入了天堂,上帝把他安排到一间四个人的房子里。爱因斯坦向第一个人问道:“你的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太好了!我正担心在这里找不到人一起探讨相对论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说自己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显然有些失望,他叹了一口气说:“也好,我们还是可以讨论一些数学问题的。”最后,他问第三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还不到80。于是,爱因斯坦皱起了眉头,过了很久才继续说道:“看来我们只能聊聊股市了。
”这个故事对股民的调侃不无刻薄,可是它却说出了一个听起来颇似悖论的道理:股市里不以学历智愚评判一个人的能力,更不以个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角色来断定一个人的才气。只要有一个永远开放的头脑,踏踏实实地做自己本份内的事,那么通向成功的路也许并不遥远。

相对于艺术家天赋而言,理财的能力是否也是可以继承呢?巴菲特从不认为自己在投资方面的非凡成就出自天赋,但他一再强调那些伟大的投资家及其理论对自己产生过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如果不是站在了这些巨人的肩上,他便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投资作为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在市场上风光一时的投资家,此外,那些在书斋里研究经济的学院派学者们也提出过许多影响深远的理论,巴菲特正是从这些人的身上不断汲取养料,并灵活加以应用,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巴氏投资理论”。

格雷厄姆的影响在巴菲特工作的案头,多年来一直摆放着几个版本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撰写的著作《有价证券分析》。巴菲特认为,自己的投资策略85%来自于格雷厄姆。


巴菲特一直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他说:“我很早以前便知道我会很有钱的。”

由于受到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的影响,巴菲特很早便对股票的市场分析产生兴趣。他尝试了自己发明的种种市场指数,但结果都不能让他满意。1949年,巴菲特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期间读了那本对他影响极为深远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原先“发明”的那些方法,成为格雷厄姆投资学说的追随者。他后来选择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原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在那里教书,他希望能亲自与这位投资界的大人物交流。

巴菲特一直相信,与聪明的人交往会使自己也变得聪明。在读了《聪明的投资者》之后,巴菲特便开始想办法接近格雷厄姆。他从《名人词典》中得知本杰明?格雷厄姆是GEICO公司的主席,这家公司通过邮票来销售汽车保险,而不通过经纪人。在一个星期六,巴菲特来到这家公司,他向看门人询问这里是否有人愿意和他谈谈。看门人将他带去见了戴维森,即这家公司后来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不断向他提问,而戴维斯也做了认真的回答,五个小时后,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和它的股票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才满意地离开那里。经过这次谈话后,巴菲特准备购买GEICO公司的一些股份,虽然许多人并不看好它。GEICO公司的命运一波三折,市值一度从700万美元升到了10亿美元,成为华尔街的新宠。可后来又由于公司管理不善而濒临破产的边缘。不过,自从第一次与其接触后,巴菲特便一直关注着GEICO,25年后,他买入了这家公司15%的股份,此时公司也进入了又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致信格雷厄姆,表达了自己想无偿为他工作的愿望,但遭到格雷厄姆的拒绝。于是,巴菲特回到家乡奥马哈,在父亲的股票经纪人公司工作,并积极推销GEICO公司的股票,不过业绩并不好。不过,巴菲特与格雷厄姆一直保持着联系,他非常乐于向这位导师吐露自己的想法,同样,格雷厄姆也非常喜欢这位年轻人,常常花很长时间与他交谈。

1954年,格雷厄姆建议巴菲特前去纽约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巴菲特如约前往。巴菲特认为,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两年让他一生受益匪浅。在那期间,他对上百家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格雷厄姆的投资标准。巴菲特从这种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中,发现了格雷厄姆投资标准卓越的优点与突出的缺陷,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投资理论,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着重对企业进行数量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股票分析模型。依照格雷厄姆的理论,投资者应当在某个企业的价值被市场化低估的市场买入。比如说,你在一个健全的企业中仅以它自有资本三分之二的价格出售时买进,然后在市场价格达到它的资本账面价值时卖掉。
格雷厄姆的理论使他本人及其投资者大获全胜,从市场中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但它并不能使巴菲特感到满意,他认为这种投资方法缺少灵活性,而且他也怀疑用这种标准衡量所有企业是否真的恰当。
巴菲特认为,有些企业的价值竟然被市场低估,但由于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那么投资者的业绩也不会好,所以,你必须瞪大眼睛,从被市场低估的行业中,选出那种能够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高成长性公司的股票。
此外,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没有对商业特权进行明确的区分,就连他本人十分强调的“健康的企业”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限。
格雷厄姆绝不会在企业出现丑闻时购买股票,可这却是巴菲特十分重视的购买时机。格雷厄姆的巨大成就在于他将证券分析从以前的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一般是通过研究一个公司的产品及运作方式来展望股票的前景,而定量分析则注重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数量分析。
格雷厄姆并不想采用那些他的读者根本无法亲眼看到的所谓“内幕信息”。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人能够预言巴菲特日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他的确具备了一个开创事业的投资家所必备的所有条件:
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学习、
细致认真的实践准备、
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
对证券投资的执着追求。

也许有人感到不解,巴菲特为什么不选择在纽约开始自己的事业,而是回到家乡小镇奥马哈呢?最重要的是这里很少有谣言传播的空间。

在巴菲特日后的发展上,格雷厄姆的影响随处可见。格雷厄姆极力主张投资者不要将注意力仅仅放在行情上,而要放在股票所代表的企业上,通过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及未来前景的分析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

他认为市场绝非一个能够精确衡量企业价值的天平,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由无数人参与游戏的“投票机”,每个人的决定都掺杂着理性与感性的成份,而与企业真正的价值相去甚远;而投资的真正涵义就在于,当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时进行投资,然后等待价格回升。

概括而言,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坚持理性投资;
二是确保本金安全;
三是以可量化的内在价值为选股依据。

巴菲特注重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不去关心公司的经营现状的话,那一定是非常愚蠢的事,他曾经尖刻地嘲讽那些热衷于谈论股票走势的经纪人,说他们就像是将天文望远镜搁置在一旁,而去讨论占星学的天文工作者,这种作法是极为荒唐可笑、懒惰而愚昧的。

事实上,这种注重对企业进行分析的策略,恰恰正是格雷厄姆投资理论的精华所在。巴菲特曾说:“格雷厄姆所倡导的并非卓越投资,他也不是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所倡导的是合理投资,我认为,只要不是过于急于求成,合理投资将会使你非常富有,而且更妙的是它不会使你变得更穷。”

就像所有那些出色的学生一样,巴菲特虽然从前辈那里汲取了不少经验,但他又绝不拘泥于此,他以自己所受过的专业训练为根基,结合自己的经验,渐渐超越前辈,成为华尔街乃至全世界最受瞩目的人物。

下面的这段话,也许能够总结出巴菲特对这位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师的看法:“我认为,格雷厄姆的思想观点足以作为你智力结构的基础。除了这些思想观点之外你还能求助什么。这些思想观点没有一个是复杂的,也没有一个需要数学才能或者此类形式的东西。

格雷厄姆说,投资者应当将股票看作细小的商业部分,要把市场波动看作你最好的朋友,而非敌人。
要知道,你的利润有时来自于对朋友们的愚忠而非参与市场的波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