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Monday, May 4, 2009

A股將成W型牛市格局

曹sir於4月接受了內地搜狐的訪問,訪問中,他透露A股將成W型牛市格局。即未來秋冬季會再有一次下探機會。雖然曹sir今次港股的反彈浪看錯了(他指不會穿上一次反彈高位15781,結果穿了,暫時高位15977),但個人希望他今次對A股的看法是對的…因8仔的MPF還未轉到A股去,失策!天天看股市,卻忘了這個持久抗戰基金…

技術上牛市已經開始

搜狐:您三個月之前曾公開表示: 2010 年 10 月前中國股市會進入牛市。如今三個月過去了,整個經濟形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您現在是否還堅持當初的觀點?

曹仁超:我不但堅持,而且相信,牛市可能已經開始了。因為星期天我注意到, 內地股市的的50天平均數已經高於250天平均數。也就是說,指數上已經出現了Golden Cross(黃金交叉)。這就告訴我們,(牛市)的出發點可能到了。當然,有一點我還是有所懷疑的,就是我注意到這個Golden Cross,目前只在中國的內地市場出現, 而香港市場並沒有出現,美國股市也沒有出現。所以,A股的這個Golden Cross,我認為可能主要得益於中央政府的放鬆銀根,四萬億的投資刺激等因素。所以,我還希望再觀察幾個月。但是,單從technical(技術)的角度來看,牛市的確已經開始了。

通縮比通脹更可怕

搜狐: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只是熊市里的反彈。 因為大家覺得通縮之後會有很長的通脹期。

曹仁超:我是最反對通脹這種說法的。一般來說,通脹的出現受三個條件影響。首要的是貨幣供應(Money Supply)的問題。現在大家認為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從而會導致通貨膨脹。包括巴菲特也在2008年表示,美國將會出現通脹,所以美金有一段時間的下跌。但是,我們看到事實是,在過去的9個月, 美元不但沒有下跌,反而上升了。所以,可以看出,貨幣供應的增加不必然導致美元的貶值。
而除了貨幣供應, 影響 CPI 的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往往是忽視的, 那就是貨幣流速( Velocity of Money)。自2007年以來貨幣供應一直有增加但為什麼 CPI 在下降呢, 就是因為貨幣流速是越來越慢了。 Money Supply 目前大約為 2 萬億美金, 而 Velocity of Money大約有30萬億到50萬億,因此,一旦 Velocity of Money下降,比如下降 5%, 那麼市場上就會消失 5 萬億。這個數字比Money Supply 要大很多。這就是為什麼 Velocity of Money 對CPI的影響會更大。這就使我比較擔心通縮的問題, 而不是通脹。
1990 年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貨幣供應量大,但是貨幣流速小,最後就是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搜狐:如果通縮真得到來, 會持續多久, 會多嚴重?

曹仁超:通縮造成的後果真的比較讓人擔憂, 因為通脹我們說還是比較容易控制, 比如可以通過加息等方式來解決。 但通縮對經濟的影響就會很大。 我覺得,美國這次的熊市持續的時間就會很長。 但好在目前這種情況在中國還沒有出現。

拉動內需短期不容易見效 不看好消費股

搜狐:您在自己的書中說中國的經濟復蘇需要進一步擴大內需, 但是您本身又不看好消費股, 這是為什麼?

曹仁超:中國目前的狀況和歐美日本不一樣的是,後者可能是“國貧民富”,而中國則可能更像是“國富民窮”。 中國目前的經濟更多的是靠政府投資拉 動。但真正要擴大內需就不能只靠政府投資,而是應該讓普通人的生活搞好一點。 比如提供免費的教育,較低廉的醫療,有力的社會保障。應該讓中國人都不要為自 己的未來擔心, 這樣老百姓就會敢於消費。
中國內地居民的儲蓄率目前仍然太高了,而美國的則為零,香港的儲蓄率為11% - 18%。中國人把太多的錢放在銀行裡, 不出來消費。 為什麼, 因為他擔心教育,醫療的費用。而政府應該盡力解決這些問題,使得大家不要擔心教育醫療以及退休等所需要的開支。這樣才會有擴大內需的效果。
但是我們現在還是看不到有明顯的政策出來,所以也不相信擴大內需可以在中國發生。正因為目前的經濟仍是投資驅動(Investment Driven),所以也不太看好消費股。

搜狐:那反過來是不是可以說, 投資性質的產業, 比如基建行業會更有投資機會?

曹仁超:這是我這幾個月推薦的。 中國建材, 江西銅業, 中國石油 …… 這些股票這段時間都漲上去了, 因為政府投資嘛, 政府收銅, 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最近溫家寶總理出訪很多國家, 購買石油, 石油也有機會。 而中國很多地方搞建設, 所以建材也就漲上去了。

搜狐:新能源呢? 前一段時間新能源都漲的不錯。

曹仁超:新能源的上漲主要是因為有政府的補貼政策帶動。 但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這些目前還是不能和石油發電, 煤發電競爭的。

黃金是不發達的投資

搜狐:本來想問您對黃金股的看法, 但現在似乎答案也很清楚了。

曹仁超:嗯。 黃金是不發達的投資。 黃金價格要上去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是我們出現通貨膨脹, 買黃金保值。 另一個是我們對鈔票沒有信心了。 但今天我們看不到有這些情況出現。
另外, 以前印度是最大的黃金進口國, 但現在印度將禁止黃金進口了。 此外,IMF 為了幫助第三世界國家也會出售黃金。 我覺得黃金會在850美金到1100塊美金之間起起落落,差不多了。跌到850的時候也許會有人去買, 但漲到1100也就差不多了。
當然除非我看法錯了, 就是通貨膨脹出現了, 美元崩潰。 但是我們現在看不到這個現象。 美元崩潰, 可能世界也就崩潰了。

地產股短期沒戲

搜狐:您對房地產股前景如何看待。

曹仁超:中國房地產跑得太快了。地產漲上去了,工資沒漲上去,出現了滯後效應。所以房地產面前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跌下來。第二個方向是你在那等我們能買的起。這個時間可能是2-3年。所以2009年房地產(股)不會上漲,2010也不會,最早是2011年。
長線看地產股是好的。 但是在 18 個月內我還是看不到它漲上去的理由。

A股P/E太高 這輪將是W型雙底牛市

搜狐:最近股市下跌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盛傳A股IPO要重啟,可見大家對於IPO是談虎色變。實際上內地市場一直對新股發行制度有很多的批評,認為它不夠市場化。 而很多的人表示,應該參考香港的新股發行制度, 紅鞋制度, 您覺得可行嗎? 大陸股市還有那些方面能像香港學習?

曹仁超:香港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 很多制度都是借鑒英國。 因此可以說香港是先有制度, 後有股市。 而中國內地則是相反的, 先有股市, 然後制度是一點一點慢慢建立的。
正常的 IPO 不會對股市造成負面的影響。 2007 年,香港的 IPO 是很多的, 但是股票還是漲上去了, 但 2008 年香港的 IPO 也很少, 但股市還是跌下來了。
相反的,正常的IPO往往會讓股市漲上去。因為你申請IPO了,找到鈔票了,很多人有機會去投資了,就有更多的錢進入市場了。
但為什麼在A股市場大家覺得IPO對股市有影響呢? 因為在香港的市場, 一檔股票是反映它值多少鈔票;而在A股則是由供求決定的。IPO一出來,大小非一出來,供應多了,股市就下來了。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他所反映的實質是:今天中國市場的PE,同全世界相比,還是太高了。
這也是我比較擔憂一點。剛才我說A股已經進入牛市了,但是在P/E這麼高的情況下還繼續漲,還是有點令人擔心的。
所以我覺得,這次的牛市可能不是V型的,而是W型的。他可能會漲上去再跌下去,再漲上來。這也是我為什麼說 2010 年中國才正式進入進入牛市的原因。
我相信大陸或遲或早都會採用香港目前的制度。 因為全世界都是採用這種制度的。
先有市場後有制度是不行的, 制度落後也不行的。 但是制度會慢慢成熟。 我相信在未來幾年內, 內地資本市場的制度會慢慢與國際接軌。
具體的制度進程我們是不清楚的,但是還是越快愈好。因為只有儘快的改善這些制度,對於小投資者才公平。

搜狐:香港近期的電訊盈科私有化被否決,香港媒體說這是對一個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曹仁超:是啊。我也希望這樣的情況也慢慢在中國股票市場開啟,建立一個公平公開透明度很高的股票市場。

炒股要及時止損

搜狐證券:股神也有失敗的時候, 您怎麼看待失敗?

曹仁超:每個人都會有成功與失敗。失敗的機會往往是80%到90%,而成功的機會可能是10%到20%。
我的第一次投資失敗是1974年。從那以後,我就在思考,怎樣讓失敗的概率更小一些?所以就有了我的 “Cut Loss”(止損)觀念:
每一筆投資,如果損失了10%,我就會重新審視,我這個投資到底是對還是錯。
而如果跌倒15%到20%,對不起了,這時自己的看法也不重要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賣掉它。這就是我多年來推廣的“止損”觀念。
2007 年我也是有虧損的, 但是因為我做到了及時止損,所以虧損比大部分人都小。我虧掉了大約10%,而別人可能虧掉50%。有人說你又成功了,但其實我只是及時止損。

財富不應該是給子女的

搜狐證券:你現在正在把精力轉移到慈善事業。為什麼?

曹仁超:因為我的女兒不喜歡我的鈔票嘛(笑),所以我就把我的鈔票拿來幫助其他人。
其實我是讀英文書長大的, 所以我很多想法也很外國人差不多。 財富不應該是給子女的。 子女讀完書, 他們自己有賺錢的能力。
不要用自己的鈔票按得他們長不起來。你要是把太多的錢給他們,他們能做什麼呢,只能去消費。所以,要讓他們有賺鈔票的能力,就不能給他們太多的鈔票。而如何不給他們鈔票呢,就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鈔票捐出去。

報紙經營不好可以關掉 但決不說假話

搜狐證券:你在香港《信報》工作多年, 其中肯定有很多甘苦, 尤其是您和林行止等人一起共事, 這期間有什麼趣事?

曹仁超:林先生是我在《明報》的時候是同事。 後來我跟他出來幹是因為我非常敬重他。
林行止在做事方面很有原則, 做人方面很講信用。 過去三十多年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 就是從來不干預我們或者記者寫什麼。 這也是我為什麼我能夠和他經常論戰的原因。
08 年石油大漲, 我覺得石油太貴了, 但是他看好。 於是他寫了三篇文章闡述他的觀點, 而我就寫了五篇文章闡明我為什麼看衰。 結果後來石油跌下來 了。 而今天二月他就寫了一篇文章說:對不起我看錯了。 你說這樣的老闆你上哪裡去找啊。所以說,有這樣的老闆, 是我一生中的另一個幸福。

搜狐證券:當時《信報》名稱的由來是怎樣的?

曹仁超:當年我們討論用什麼最後做名字,最後覺得“信”是最重要的。 我們希望看我們報紙的人相信我們。我們靠什麼讓讀我們報紙的人相信我們?就是朱鎔基先生講的:不講假話。這就是我們1973年開報紙的想法。報紙經營不好,可以關掉,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過去30年我們一直有一個原則,我們從來不講假話。
政府壓力方面有時候也是很大的,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講真話。 我們可以不講, 但是一旦要講, 我們就要講我們相信的真話,而不講假話。這是我們《信報》的原則。

不因虧損喪信心 將來20年中國機會最多

搜狐證券:最後能對我們的投資者說點什麼嗎?

曹仁超:我相信中國經濟最惡劣的環境已經過去了。2009年(經濟)已經開始上升了。如果你因為之前的虧損而對未來喪失信心,你就會犯我以前犯過的錯誤。
1974 年因為我虧損很多, 1975 年就沒有信心,所以接下來的 5 年我的收益很小。 所以有信心很重要。
為什麼要有信心? 因為我們相信,最大的虧損已經在08年10月結束了。將來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上上落落, 漲不上去,另外一個是漲上去。
所以, 大家不要因為 08 年虧損太大就對未來沒有信心。
中國是一個年輕的市場,長遠看,20年或者30後, 我相信股票市場的上漲幅度是今天我們想也想不到的。 1974年恒生指數150點,我如果當時說三十年後恒指能上升到3萬點,你一定認為我是瘋了,但事實是它就是漲了200倍。
20年後再看A股,它的漲幅一定比美股和港股都要大。現在香港的平均GDP是3萬美金,而內地是2000美金。20年後,如果內地的人均 GDP 漲十倍的話, 那麼理論上股市應該上漲二十倍到三十倍。 所以從長遠看,A股的前景一定是好的。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首次到北京來的原因。
我相信將來二十年, 投資中國內地的機會比投資香港的機會更加多。

投資與人生

過去十八個月內全球一百萬億美元市值財富共減少 50% 令信貨市場萎縮。 今天才提大家應持盈保泰已經太遲, 眼前的問題是未來如何度過這個次按危機。 2009年是我們重新評估自己投資價值觀或世界觀的日子, 例如到底過去的投資方向有沒有出錯。

資本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最大分別, 就像一塊切得大小不一的大蛋糕同一塊大小均等的小蛋糕。 前者分配不平均, 同時人人認為自己應分得更多;後者則人人所得相同, 由於獲分的蛋糕實在太小, 結果人人吃不飽。 過去三十年世界大趨勢是共產主義國家紛紛改用資本主義制度去創造財富;到今時今日全球獲分配不足的人又再嚮往過去的平均主義。 創造財富與如何分配財富之爭, 白人類社會出現後一直存在。 古代聖賢皆傾向平均主義,認為不患寡, 患不均; 近代經濟學家例如阿當史密夫等卻認為創富較均分財富更重要。 個人認為當社會仍處貧窮期, 創富為首要項目;當社會經濟發展到某一水平, 如何分配財富變得很重要。 一切準繩皆因客觀環境改變而令標準不同; 社會何時應強調創富、 何時轉向較公平分配財富?本人沒資格下判語, 只以個人經歷供大家參考。

幸運的香港人
1967年剛離開學校時,本人的目標十分明確—賺一百萬港元。到1981年本人已賺到第一個一百萬,由於金錢購買力在這十四年間下跌約 90%,個人將目標改為賺一千萬元。 到1991年本人成功賺取第一個一千萬元,那時發現賺錢的真正樂趣不是在於擁有多少,而是在於賺錢過程。每當自己賺到錢時都感到一陣子高興, 不是因為自己的錢又多了,而是源於自己和其他人的見解不同, 但事後卻證明自己的分析正確所帶來的那份喜悅。

九十年代本人對社會多了一份關懷, 開始做點慈善工作, 到2003年這方面所佔個人時間及金錢漸多。 2009年起更將報館工作量大量減少,以便抽出更多時間參與慈善工作, 即本人由 1967 年以賺錢第一, 到2009 年認為能為社會多做點事才最重要,即個人認為如何分配財富較創造財富更重要。上述到底是個人心路歷程還是整體香港社會心態的改變, 本人並不清楚。大部分人離開學校後經過三十年努力為自己創富, 到投資成功或事業有成之後,漸漸熱心公益,希望把自己賺回來的一部分財富與別人共享,因我們這一代港人是最幸運的一代。

1967 年出來社會做事那一年巧遇香港經濟最低潮, 過去日子襄雖然亦有很大風浪, 直到 1997 年第三幸為止, 無論樓價、 股市大方向皆是向上。 在上升浪中做投資, 成功機會總較在上落市中容易。由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後,香港至今已經歷三次大起落。

1997 年 7 月開始的亞洲金融風暴,令恆生指數由 1997 年 8 月 16820 點回落到 1998 年 8 月6544 點,為期一年,跌幅 61%。

2000 年 3 月開始的科網服泡沫爆破潮,恆生指數由 18397 點回落至 2003 年 4 月 8331 點,為期三年,盼、幅 54%。

2007 年 11 月開始的決按危機,值指由 31958 點回落至今最低是 2008 年 10 月 27 日的 10600 點,跌幅 66%, 為期一年。

今天無論值生指數或本港住宅樓價(豪宅除外)仍較 1997 年 7 月那時低。 日本人由 1990 年 1 月開始進入「迷失世代」, 至今己十九年, 仍沒完沒了。 港人自 1997 年第三季開始亦進入「迷失世代」, 但因有中國因素, 港人處境較日本人好很多。 2004 年年初東京住宅樓價只及 1990 年的五分之一; 商業樓價只有高峰期十分之一; 2009 年 3 月日經平均指數只及 1989 年 12 月四分之一, 至今日本人在股市及房地產項目損失超過二十萬億美元。 日圓自 1995 年起進入接近零利率時代, 過去日本政府向金融機構提供共三千五百億美元協助(相等於今天美國二萬億美元), 結果有如泥牛入海。

未來十年的金融業發展大方向
由美國次按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 至今仍在不斷蔓延與擴散中, 不但波及歐洲, 亞洲亦受嚴重影響。 不但影響金融業, 2009 年更開始影響實體經濟, 例如中國同日本進出口業務己出現大幅下滑。 上述仍非最重要的影響, 最重要的影響是由八十年代開始以佛利民為代表的新自由經濟思想和金融市場理論, 正面對最嚴重的質疑。 今天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不是破產便是被收購或轉型為商業銀行, 兩大房貸機構已被政府託管, 甚至大銀行亦面對國有化危機。 說明金融機構並不能為切身利益而進行自我監管, 其集體非理性行為不但導致自我毀滅, 其後果更需由社會甚至全人類去承擔。

2007 年 10 月起世界最大的改變是以政府「干預之手」取代自由經濟所強調的「無形之手」, 以政府監管取代市場有效論。 其意識形態的改變一如八十年代興起的新自由經濟思想一樣, 將主導今後十多年金融市場發展大方向。 例如經過十多年討論, 在 2005 年才推出的新《巴塞爾資本協定》。 新協議要求成員國的金融機構在 2007 年年底前執行此一框架: 即銀行風險準備金同銀行信貸風防掛鉤。 一旦執行該協議, 銀行必須提升風險準備金或減少信貸風險。 簡單而言, 銀行必須減低信貸風險或增加資本, 其後因次按危機出現而無法執行。 美國、 歐盟及日本政府己決定推遲執行上述的新協議, 中國決定不參加巴塞爾新協議及成為會員, 上述只是過渡期, 巴塞爾新協議或遲或早在全球執行, 即未來十年, 銀行面對借貸收縮已成大趨勢。 本人翻查歷史, 發現從沒有一個時期的經濟在銀行借貸收縮期仍可維持大繁榮。

除了巴塞爾新協議外, 國際會計師公會亦要求金融衍生產品在財務報告表上按市價入賬, 即 mark to
market。 金融海嘯後上述產品市值跌幅接近八成, 如按市值入賬必會為金融機構帶來重大虧損。 目前各國政府已同意上述制度, 亦同時同意推遲執行。另外,過去投資銀行將衍生產品列入資產負債表之外, Off-Balance sheet而隱藏得失。 現在投資銀行沒有了,過去被隱蔽起來的虧損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必須浮現出來,即2008年全球銀行業績將令人慘不忍睹。

再加上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被人指責失職, 包括穆迪(Moody)、 標普(Standard &Poor)及惠譽(Fitch)。 由於被評級公司付大量年費, 令這些信用評級機構在過去一再高估其信用, 致使濫發 CDO 情況出現。 投資者在三 A 評級吸引下買入大量次按債券, 因此而出現重大虧損。 目前在投資者壓力下, 政府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只是時間問題。

亦有人提出質疑金融機構高級行政人員為何容許如此高槓桿比率在自己機構內出現, 例如雷曼兄弟槓桿比率高達三十七倍? 他們在領取高薪後有沒有真正監管金融機構? 是否為了賺取大量花紅而把股東的錢拿去賭一鋪?

上述問題都非本人所能解答, 但上述三大因素將主導未來十年或以上金融業發展大方向:

高槓桿時代過去;
濫發三 A 評級時代過去;
銀行監管制度將愈來愈嚴格。

三大因素加起來答案只有一個, 就是借貸收縮, 即全球流動性資金進入枯竭期。 雖然各國政府將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 由於經濟系統早已失血太多,身體已十分虛弱, 企業融資仍十分困難, 不少優質企業所發債券利率高達十五厘仍乏人問津。 虛擬經濟正在高速萎縮, 到2009年已影響實體經濟。 負面效應開始影響普通市民的生活, 例如失業、裁員、減薪及負資產。

另外, 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引發原料價格暴跌亦產生不同程度的震盪; 失業率大升令消費市場不振;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令國際航運費大跌。 八十年代開始的新自由經濟制度在瓦解中, 另一個新制度又未建立; 在這段青黃不接期,投資市場如何是好?

全球轉向高儲蓄恨消費道路
2008 年記美國已進入減債期。歐盟體制面對個別成員利益不一致而產生內部矛盾。 日本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中國又能獨善其身多久? 面對發達國家消費模式改變壓力下, 中國能否迅速擴大內需去抵消? 九十年代的日本不行, 2008 年後的中國行嗎? 全球經濟到 2008 年是否在重蹈日本覆轍, 進入失落世代?

香港較全球優勝之處是 1997 年已經歷亞洲金融風暴, 因此這次面對全球金融海嘯有一定免疫力。 雖然如此, 香港所受的打擊仍十分大, 因香港與中國不同, 香港本身缺乏內需市場,是百分百海島型經濟, 一直靠服務全球為主。 面對十號風球又能做什麼? 自 2007 年 4 月開始本人己在《信報》專欄內一再提醒讀者要小心「次按危機」影響, 可惜受到 2007 年 9 月港股直通車謠傳影響, 香港投資市場狂升。 今天能夠劫後餘生者己算了不起。 投資者面對逆境, 開心又過一天, 不開心又過一天, 不如收拾沉重心情, 開開心心地度過這場逆境, 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2007 年 11 月起我們已進入全球性信貸萎縮周期(credit-loss cycle); 在可見的將來是沒完沒了。 這次衰退與過去不同,因為這次是資產負債表收縮, 即減少負債期或稱去槓桿化。 當資產價格大跌後, 負債自然必須減少, 情況同 1990 至 2003 年日本極之相似。

未來另一個大趨勢是戰後嬰兒所引發的七十年代的 baby boom, 到 2008 年已變成 baby bust。 我們這一代人(本人在1948年出世)到 2008 年開始步入退休期。 當這批人士陸續退休, 必令全球消費下降(日本由於不容許別國人口移民入境, 自 1990 年起已進入 baby bust 期)。 戰後開始的各種大趨勢, 到 2008 年己出現方向性改變。 各位應小心, 過去被認為正確的想法到了 2008 年可能變成錯誤, 例如長期持有匯豐銀行或買樓收租。 過去被認為錯誤的想法例如持有現金, 到 2008 年變成正確, 未來大方向是全球愈來愈多消費者轉為高儲蓄戶。

1929 年華爾街危機後, 到 1930 年上半年情況仍不算差, 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的是 1930 年開始的全球保護主義, 這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威脅。 2009 年各國政府面對 GDP 負增長壓力下, 會一如 1930 年美國政府通過 Smoot-Hawley Act, 大幅提高入口關稅去保護本土工業, 結果引發其他國家採取相同措施報復, 令各國日用品價格大幅上升, 這才是引發蕭條的最大理由。 1931 年 9 月 21 日英國更宣布英鎊貶值, 自 2007 年 9 月起不少國家已故意將本國貨幣匯率壓低。 未來各國會否實施保護主義?

最惡劣日子還未過去
2008 年開始由全球性生產過剩所引發的通縮日子將維持多久? 這亦非事前所能估計。 亞洲投資者已沒有興趣買入美國兩房債券, 除非美國政府提供類似美國銀行或花旗銀行債券的同樣保證。
雖然奧巴馬宣布為兩房提供四千億美元資金, 但外國投資者於 2008 年下半年共拋售一千七百億美元兩房債劵,如外國投資者在 2009 年上半年繼續拋售兩房債券,兩房能提供的借貸資金將十分有限。 目前兩房發行的企業債券約一萬七千億美元, 另擔保三萬七千億美元別人負債; 即美國十二萬億美元住房樓按中, 約 50 % 由兩房提供或作擔保! 美國 1 月份新房出售創新低, 只有年率三十二萬四千間; S&P / Case - Shiller 二十大城市住房指數跌幅, 去年 12 月較 2007 年同期回落 18.3 %, 或較 2006 年高峰期回落 27%。美國1月份被接管的住宅數目上升7.8% 。2008年第四季美國 GDP 收縮 5.4 %,是二十六年內最差。

1900 至 2002 年(共一百零三年)道指平均每年升幅只有 7.2 %, 其中 63 % 日子是正回報、 37 % 負回報; 只有五年每年波幅在 5 % 至 10 % 之間。 即一百零三年內少於 5 % 的日子是牛皮市, 大部分日子是大上大落, 即由低 P/E 走向高 P/E 然後又再返回低 P/E。 表現最出色的是由 1983 年低 P/E 起步至 2000 年高 P/E, 最差是 1966 至 1982 年由高 P/E 走向低 P/E 期。 這一百零三年間, 股市由高 P/E 走向低 P/E 平均需時十七年,由低 P/E 走向高 P/E 時間亦接近。 如由 2000 年高 P/E 期起計, 即下一個低 P/E 期估計在2016年,目前只完成一半路程。 如你在 2007 年 10 月前做長線投資, 恐怕在 2016 年前仍失望, 甚至在 2009年3月才開始做長線投資, 恐怕未來八年股市仍無法維持平均每年 10 %回報,因未來七年的投資環境相當惡劣。過去每次熊市結束前, 道指 P/E 都在十倍以下(最低見七倍。如根據道指理論最惡劣的日子仍未過去,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認為美國經濟已陷入長期衰退,因這次是非典型衰退。 過去衰退成因是因為收緊信貨去對抗通脹,眼前情況是在沒有通脹壓力下,2009年美國GDP展望仍下降2%。

歐洲金融危機處處
衰退代表連續兩季 GDP 負增長; 蕭條即連續兩年GDP負增長。 目前蕭條的影子已開始浮現尤其是東歐, 過去他們約借入一萬七千億美元(大部分貸款來自西歐銀行), 例如奧地利銀行共借出二千八百九十億美元給東歐, 相當於奧地利 GDP 的 70 %; 只要 10 % 變成壞賬, 奧地利的金融系統便會崩潰。

不少西歐銀行貸款數字較該國 GDP 還要大, 如出事的話連當地政府亦無法挽救他們。 The Bank
Credit Analyst 估計, 英國、 愛爾蘭、 丹麥及瑞士等國家最有可能將銀行國有化; 如信貸泡沫爆破, 西班牙、 希臘及葡萄牙等國家的金融系統可能崩潰。 例如意大利國債已相等於 GDP 112 % ………。 展望 2009 年, 歐洲金融情況極之惡劣, 形成歐羅弱勢, 估計今年內見一歐羅兌一美元。

重新儉討投資集略及價值觀
我們已步入經濟長期回落周期, 不少人已遍體麟傷; 不過仍「曉行曉走」。過去十八個月內全球一百萬億美元市值財富共減少50%,令信貨市場萎縮,今天才提大家應持盈保泰已經太遲,眼前的問題是未來如何渡過這個次按危機。2009年是我們重新評估自己投資價值觀或世界觀的日子,例如到底過去的投資方向有沒有出錯。

香港經濟經過1967至1997年大幅冒起後,進入1997年7月以後只見大上大落期, 未來又何去何從? 個人相信通脹期己結束, 取而代之是通縮, 但大部分人仍非如此想。 香港財富增長期已結束,今後保本成為主流; 似乎一般人仍未同意。 香港社會精英時代已結束, 平民主義早已抬頭,香港正進入沒有領袖時代;無論政治及經濟都不再產生領袖, 因為我們自 1997 年起已進入「失落世代」。過去大學生甫踏入社會做事已被視為精英, 今天大學生踏足社會只是平民一個,今天大學生要出人頭地肯定較四十年前困難許多。 今天希望找到一些投資, 每年可升值 5 % 亦有困難, 不似 1967 至 1997 年每年升值 25 % 投資被視為理所當然……。

香港人生觀隨社會價值觀改變而改變, 在投資策略上應接納低增長策略而放棄過去所謂全攻略, 不然一不小心便會損失慘重; 上述是社會發展到某一水平必然出現現象。 日本自 1990 年起進入「失落世代」, 香港自 1997 年起, 美國由 2007 年 11 月起。 一般情況下, 人均收入達到二萬美元至三萬美元之間便進入「失落世代」。 作為年輕人, 唯一不受上述框框影響的便是返回中國發展, 因為內地大城市人均收入只有五千美元, 即上望空間十分大。 情況有如六十年代的美國或英國, 如年輕一代願意離開英美到東南亞發展, 正好趕上「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期。 八十年代日本人如他們願意離開日本到中國發展, 情況亦一樣。 今天中國經濟正由出口拉動轉為內需推動, 情況有如八十年代香港, 港人憑著 1984 至 1997 年的香港經驗到內地發展, 成功機會十分大。

1967 年美國經濟進入滯脹期, 要到 1982 年才出現另一次經濟繁榮期; 1990 年日本進入「失落世代」 至今仍未走出此框框。 這次由 2008 年開始的香港經濟衰退期要多久才走出深谷? 沒有人事先知道, 但有一點司以肯定, 中國經濟一旦轉型成功, 未來仍有十多年繁榮期。 以港人 1984 至 1997 年經驗正好趕上中國經濟發民尾班車; 對今天本港大學生而言, 正是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邨。

Sunday, May 3, 2009

巴菲特: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1、以合适价格买入一个优秀的公司远胜于以优惠价格买入一个普通的公司。

2、魔鬼在细节里。

3、市场价格最终会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

4、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5、我从十一岁开始就在作资金分配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6、从预言中你可以得知许多预言者的信息,但对未来却所获无几。

7、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会成为一个在大街上手拎马口铁罐的流浪汉。

8、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从昨天的增长中获利的。

9、真正理解养育你的那种文化的特征与复杂性,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提形形色色的其他文化了。无论如何,我们的大部分股东都用美元来支付账单。

10、你是在市场中与许多蠢人打交道;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赌场,除你之外每一个人都在狂吞豪饮。如果你一直喝百事可乐,你可能会中奖。

7、如果我挑选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纸业公司,我会把自己置于想像之中,想像我刚刚继承了那家公司,并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拥有的惟一财产。

11、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12、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13、如果你给我1000亿美元用以交换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在世界上的领先权,我会把钱还给你,并对你说 “这可不成”。

14、在商业不景气时,我们散布谣言说,我们的糖果有着春药的功效,这样非常有效。但谣言是谎言,而糖果则不然。

15、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16、那些最好的买卖,刚开始的时候,从数字上看,几乎都会告诉你不要买。

17、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19、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29、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价值投资的核心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什么?受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影响,很多投资人认为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安全边际确实非常重要,但我坚定地认为:成长,持续性地成长,才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成长,在此是指一个企业内在价值的稳定增长,而非想像性的短期爆发式增长。

对价值投资而言,安全边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绝不是价值投资的核心。错误地以安全边际为核心的人,是没有认识到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动态的、可变的,而非静态的、不变的。它可以增加,可以减少,也可以保持不变。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成长。

理智的投资者不能仅仅因为某只股票相对其静态的价值而言很便宜——即存在安全边际,就简单地认为投资后能带来安全而满意的回报。比如,某只股票静态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元,投资者在其价格为15元时买入。也就是说,有40%的安全边际,这个折扣应该说已经非常可观了。但问题是,谁知道要持有多长时间股价才能涨到其内在价值25元呢?假如投资者持有一年时间就涨到了25元,那么年收益率将达到66.7%,但是如果花了两年时间,那年收益率就降为29.3%,持有三年,年收益率降为18.6%,四年,降为13.7%……以此类推,持有的时间越长,年收益率就越低。

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者怎么能确定其所买的股票价格就一定会涨到预计的内在价值之上呢?如果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停滞不前或者发生了衰退,即企业没有了成长,那么,股价涨到预计的内在价值之上更将是遥遥无期,甚至会一路下跌,导致投资者严重亏损。投资大师巴菲特早期的失败经历已经证明,“捡烟屁股”式投资没有多大效果,他已经放弃了“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几只癞蛤蟆”的投资思想,转而坚信“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因此,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脱离了成长的安全边际,将不再安全,也就是说没有多大的实质投资价值。

买股票与购物有一个共同的道理——廉价不能成为你购物的主要理由。仅仅因为价格低廉,就买入一个对你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毫无疑问是在浪费金钱。只有物美,才是你购物的价值所在。同样,成长才是投资的价值所在。成长,持续稳定地成长,才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即使安全边际很小甚至为零,只要所投资的企业持续、稳定地成长,长期而言,股价就会随着企业利润的增长而上涨。只有成长,才会使你投资的企业增值,才会使你的投资升值。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成长才能催生“超级大牛股”。如,1998年以前的四川长虹、2005年以前的中集集团和近几年的贵州茅台、盐湖钾肥、万科A、苏宁电器、云南白药等经典案例。无一不是因为企业持续、稳定地成长所造就。

中国如此,美国亦然。众所周知的美国“超级长线大牛股”——沃尔玛、戴尔、可口可乐以及菲利普·莫里斯等,皆由长期地成长所造就。巴菲特思想的精髓——“经济特许权”、“消费垄断”和“护城河”概念就是从企业分析角度,最大限度地确保成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可以说,巴菲特的核心思想就是从分析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地成长出发的。消费的时候,物美价廉的商品会让消费者满意而归;投资的时候,成长再加安全边际那就会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当然,成长虽如此重要,但也绝不意味着就一味追求成长而忽略安全边际。质量优,价格也要合算才行。

在此,笔者大胆地将价值投资浓缩为一个公式:

价值投资=(成长+安全边际)×时间

Value = Growth + Margin of Safety x Time

只有在企业稳定成长的基础上,安全边际大于等于零(当然越大越好)的时候买入,并耐心持有,直到价格严重高估或企业成长不再持续为止。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真正内涵。

投资人都知道,股票就是企业股权,买股票就是投资企业,投资企业就是买企业的未来,企业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成长。因此,成长才是价值投资的真正核心。

赚人性弱点的钱

做一个投资者,在领悟投资之道和研究公司的同时,也常常会思考人性。

在股市中,能赚钱的人常常是能战胜人性弱点的人。而亏损的人恰恰是那些顺着人性弱点的人。投资需要勤奋,需要认真研究和挖掘投资对象;投资需要耐心,耐心等待有利时机和合理价位入市;投资需要敢于认错止亏,但又要能放胆让利润自己往前跑。但大多数人懒惰,只希望得到别人买什么股票的信息就买进,而且赚钱的心态非常急迫,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价位都想买进去赚钱,错了的时候拿住,直到亏得一塌糊涂才坚决离场,而赚钱时,只赚了很少的利润赶快落袋为安。

如果把股市投资看做是零和游戏的话(当然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那些赚钱的人,恰恰是赚了大多数人的人性弱点的钱。

这是从股市投资层面去看,但是从公司层面去看的话,这个道理依然成立。

人性的弱点很多,贪生怕死、沉迷烟酒等上瘾产品、爱慕虚荣等等,我们的产业中有不少产业其实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这些弱点产生的。

医药保健是为了拯救人的生命的,从事医药的企业尤其是有独特秘方或源源不断发明新药的企业往往能获得暴利。

烟酒、咖啡等几乎是许多人一天都不能离开的物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成瘾。在21世纪的今天,沉迷于网络的人尤其是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也已经被那些网游公司所俘获。

高端奢侈品是满足人的虚荣心的产品。人们愿意花一两万买一款GUCCI手包,人们买高端首饰,无一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实,我们可以粗略地把这些产品分为两种:生理上上瘾的产品和精神上上瘾的产品。前者的消费更为刚性,就像毒品一样,一旦有了生理上的依赖,那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首先要满足这种需要。而后者的消费则相对弹性一些,而且这种消费对金钱的要求更高,不过,由于这种需求来自精神上,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更难以禁绝。

以此去观察我们的上市公司,我们会发现那些有独特秘方的医药企业和发明新药速度快的企业能持续获得丰厚的利润像云白、恒瑞等;那些制造名酒的公司,利润总是源源不断,像茅台、张裕等;虽然中国上市公司里没有香烟企业,但那些为香烟企业配套的公司也能搭上顺风车,获得稳定的利润;奢侈品公司如果和上瘾的特性连在一起,那就更了不得了,像茅台之类可谓一个案例吧。而网游公司利用玩家上瘾获得暴利的例子,那些80后和90后的朋友们比我清楚,而我这个时代落伍分子还刚刚领悟到。

如果对于人性的弱点有一定的领悟,从一开始就投资满足人性弱点的公司,尤其这个领域有强大品牌的公司,那么不管何时投入,过个三年五载总是会赚钱的。这是从极端的角度来说,如果还能按照价值投资的哲学,坚持在安全边际的时候买入,那么这种投资的盈利会无限丰厚。可惜,我比较苯,到今天才领悟到这个道理。

赚人性弱点的钱,或许可以成为投资领域的一个定律吧。

巴菲特:不要试图抄底股市

北京时间5月3日凌晨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表示,1974年时股市也是如此低迷,当时他就认识到不是价格低就必须买入,虽然他当时喜欢低价位的股票。必须要看你自己的感受。

芒格称,1973年-1974年的情况不会发生,低迷股市中需要的是抓住机会。

巴菲特称,抄底是不可能的,不要试图在股市“落地”的时候进行投资。应该做一些合理的分析,实际上,价格是一种游戏。逢低买入的时候,不要过分的考虑价格因素。

曹仁超:顺势者昌

一、顺势者昌
我老曹年届花甲之年,从事投资已经40年,虽然未敢自夸为“市场大师",但总算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知晓投资是怎么一回事。顺势之时,钱真的会源源不断地自动流入你的口袋;反之,逆势之时,无论你如何努力,结果也是输多赢少。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即使机关算尽,仍然胜不了趋势。

2008年中国已是全球第四大经济实体,但人均收入仍排在世界100名以外。不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让至少4亿中国人脱离贫穷,进入小康。新一代的中国人普遍接受良好教育,中产阶级人口大幅上升,下一代的中国人理应生活得更好!

只是依靠打工赚钱、勤俭过活,收入永远无法大幅上升。反而在产权和合约权益获得充分保护的情况下,企业迅速发展,市民便可通过投资而致富。

现在全球目光都投向中国。20年后,我的女儿肯定比我的侄女有钱。

融冰过程曲折
2007年,中国人经历了一场大牛市,股市市盈率(price-to-earnings ratio,P/E)高达57倍。但其原因是资金涌入股市,造成供求不平衡,并非反映公司业绩。

那时候每一个股民都很开心,因为随便买什么股票都能赚钱;无论政府推出多少宏观调控政策,都无法抑制股市大涨(就像现在做什么,都难以提振股市一样)。表面上,每个人都在盘算,好像自己的投资策略真的有依有据,甚至自封“股神”,但其实大部分人只是盲目跟风。

不少人甚至相信“奥运效应”,误以为政府一定不会让股市在奥运开幕前下跌。结果2008年8月8日奥运开幕,沪深三百指数却由2720点回落,至8月19日股指最低见2273点,跌幅达16.4%。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明白奥运只是体育盛事,与股市关系不大。

不过,所有内地投资者应该可以放心,不用再怕,因为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现阶段A股的估值已重返理性水平,加上4万亿元的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理论上有条件结束熊市;即使未能结束熊市,也离见底不远了。

经历艰苦才能脱胎换骨
中国经济当前急务是转型。套用经济学家熊彼得名言,即是“创造过程中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我们必须接受调整期经常出现,如果一再阻止其出现,代价会极其高昂。就如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自1987年起便努力阻止经济调整出现,一手造成美国的楼市泡沫;至2006年下半年情况失控,终引致大灾难。就算他将美国联邦储备局利率降至0.25%,但股市还是跌了又跌。

在金融海啸中,没有多少人能置身事外。中国经济较西方好,因为我们没有次贷危机,老百姓的钱大部分仍安放于银行。不过,面对出口及订单减少的情况,中国经济一样有压力。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GDP不可能长期保持每年10%的增长速度,在目前环境下要求企业转型,自然备感困难;但在经济好的时候,转型较为缓慢。

正面来看,目前环境是另一次“创造过程中的破坏”。中国人如果抱着过冬的心态,坐着干等春天来临,转型一定不会成功;如上下一心放弃粗放型生产,经济走向资本集约型,企业经营重视知识产权,中国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繁荣期。

不经历艰苦又如何脱胎换骨?
希望在2011
“融冰”时期才刚刚开始,其间的过程将非常曲折,相信仍有一段日子才能重建投资者信心。譬如说,无论是二次发售机制或是发行可转股债券交换,都只能减慢市场下跌速度,却无法解决“大小非”的问题,更无法保证市场持续上涨。

经验告诉我们,股市的低点一般在经济到达谷底前的3至9个月之间到来,个中道理很简单。升市的时候,通常商品市场先行,接着是股市,最后才到房地产。比如,假设你开设一间工厂,如果明年订单多,你第一件事要做什么?买原材料赶快生产啊!

因此经济复苏之始,必见商品市场回升。而很多先知先觉的投资者预料企业生意好,便抢先购入相关的股份,而经济数据却要等企业实现盈利才反映出来。

当企业老板和股市投资者赚到盆满钵满,前者扩充业务,多开几家工厂增加生产线;后者买房子改善生活,房地产市场才有望好转。

乐观估计,中国经济应于2010年或2011年回暖。因此前路虽仍漆黑,但已是黎明前的黑暗。从2009年开始吸纳中国股票,就算要吃眼前亏,但长远而言应有可观回报……

二、《论势 —— 曹仁超创富启示录》主题演讲实录
大家好!来到广州有很多的亲切感.

过去几个月我跟EMBA的学员很有缘分,3月份的时候在香港中文大学对EMBA的学生有一个发言。前两个星期在城市大学也对EMBA发言,中山大学是我第三次在EMBA的发言。接下来5月份我会去香港大学EMBA发言。我经常认为EMBA的学员是特殊材料做的,所以每一次向EMBA的同学发言都会给一些问题你们思考。今天的演讲分为三部分:一、给EMBA同学思考的。二、针对企业管理的人。三、股票市场。

一、股票市场是否有效率。这个理论最主要在1965年提出的,认为市场越来越多人参与的话,就可以令到估价本身反映一切已知的因素,只有未知的因素才不可以在股票市场反映。认为政府无须监管市场,只要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已经够了。

上诉的理论简称“EMH”,过去40年这个理论在美国的各大经济学的学者非常支持。到了1980年之后,这个思想已经成为英美政府的主导。从1980年开始,政府只是着重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令到市场可以达到完全有效率化,即股价可以反映一切的因素。这个就是过去20 — 30年我们很强调的,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精神。

到了2007年10月份,股票市场受到次案债券危机的影响,大幅下跌。大家感觉似乎只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是没用的,投资者本身反映了人类是没有原则的动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全改变过去自己的看法,也最近 “ 黑天鹅 ” 理论,很多事前没想到的事情可以在短期发生,影响是非常大的。

投资界强调的分散投资,证明它不能降低风险,反而令到投资者对风险的敏感度低了,因此引发连锁反应。这些就是雷曼兄弟、花旗银行所错的错误。简单的解释,如果阁下投资10间跨国银行股份的风险,不单只不比你只投资一家跨国银行风险小,分散了投资之后就分散了投资者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而首先损伤。EMA最早的出现是一个法国经济学家在一本书上说到,1950年这个理论不受注意,直到1964年在股市上发表文章到1970年这个想法才成为为了美国大学的主流意见。美国大学当时的经济学家将全世界的股票市场分为三大类:一、弱势有效率;二、半强势有效率;三、强势有效率。他们认为只有各国政府减少对市场监管改为提升市场透明度,就可以由弱势有效率逐渐走向强势有效率,到最后股票市场是不需要政府监管的。

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反对了,戴维.卓曼批评,经过他的研究发现,每一次公司宣布增加贷息或者减少的话,在股价上充分反映这个因素需要的时间是三年,而他的研究是买家非理性的亢奋往往造成股市泡沫。

但是他的理论无法成为美国的主流意见,而官方当时的主流意见是同意只有增加透明度,政府是无须监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逐渐由弱势有效率转为强势有效率了。

2007年10月发生的大熊市就告诉大家,原来股票市场是相当复杂的,普通的投资者很难理解,甚至大部分的基金经理都没有充分了解股票市场的水平。股票市场一再证明有效率论是错的,反而证明行为经济学的存在。

例如投资界往往出现过分的自信或者过分的反映,不负责任的行为,混乱而非理性的分析,股票市场因此而被推往高潮或者被挤到低潮。上述种种已经不少经济学家在这方面发表意见了。

研究证明大多数的投资者高价时期买入股票,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就争相抛售而造成灾难,中国人都经历过A股市场的狂升和而是暴跌,进一步证明股票市场是没有效率的。

2007年因为A股市场狂升,美国另一位专家伯顿G.马尔基尔先生认为新兴市场如中国,是没有效率的市场,美国市场是成熟的,是有效率的市场,认为市场有效率只有在成熟的市场出现,在中国新兴市场是不存在的。

2007年10月发生的事就掌了他的嘴巴,证明中国市场是没有效率的,同时美国股票市场同样是没有效率的。到目前为止,市场有效率这个想法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了。

在美国和英国,到底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而维持市场秩序或者政府任由市场发展,又开始引起争论。在中国慢慢也进入了成熟的市场,我相信在中国的各国学读EMBA的学员要加入这个评论,到底股市是有效率还是人为的行为反映,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结论,这个结论就交给EMBA的同学了。

EMBA的同学要开始思考市场是否有效率论,作为企业的管理人现在就面对广东省经济前景的问题。1978年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班子,就提出了中国应该要走改革开放的路。

而1978年邓小平先生获得美国总统的邀请访美,当年美国总统送了一个很大的人情给中国就是美国的MFN(最惠国待遇),今后中国的产品输往美国就获得低税的优惠,邓小平就在中国成立四大特区。

除了厦门之外三大经济特区都是在广东省,尤其是深圳,因为很邻近香港,自然吸引香港厂商来深圳投资。另一方面,珠海就邻近澳门,就吸引澳门的厂家投资。汕头和厦门就是台湾,四大特区最成功的就是深圳特区。

为什么香港特区这么成功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因为1980年香港厂商面对所谓“三高”时代,工资高、地价高、高通胀,经常针对环保问题弄到香港的厂商很头疼。而广东省就愿意提供“三低”,地价低、工资低

至于环保的话,1980年开始,广东省大约95%香港厂家都往珠三角考虑,也是珠三角的全盛时期。最高峰的时候,香港厂商在珠三角聘用的工人超过1000万,甚至台湾的都跑来珠三角而不肯去汕头和厦门。

令到广东省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令到广东省的经济很迅速的由小龙经济进入了工业化阶段。香港也因为广东省的工业化,而不少厂商在广东省赚到钱,回香港投资,令到香港房地产上升,因为出口需要银行、航运的服务,也令到香港银行业和航运业迅速成长。

澳门和汕头为什么不成功呢?最主要是澳门的厂商很少,而汕头和厦门不成功,大家都知道,台湾有政治因素。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广东省的成功例子,邓小平在大约1990年将长三角开放,而长三角走的模式跟珠三角差不多。

结果令到珠三角不是中国独一无二,到今天为止就更加多了。环渤海经济区等,广东省的特区已经不“特”了,因为全国都“特区化”了。

1998年开始由朱熔基的领导下,中国决定加入WTO,根据WTO的条例不可以给一个地区有特殊的地位。再加上中国为了加入WTO,过去广东省获得的特殊地位一步一步全国化。

虽然如此,但是广东省因为是最早受惠于改革开放的,在90年代到工业2000年初期的发展,也挺迅速。在其它地区的竞争下,由2006年开始,广东省制造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增长率迅速下降。

从2007年往后,广东省往何处去?今天的广东省的制造业是过去二三十年,三廉优势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其它地区获得的税收优惠等方面都慢慢接近广东省了。2008年开始的广东类似香港1980年代一样,同样面对三大问题,高地价、高工资,政府就越来越环保了。

80年代你搞什么政府看不到的,目前为止很多朋友说环保问题真的是问题,你搞不好环保,很麻烦。

广东省应该往何处去呢?我自己认为一个产品最赚钱就是两边,赚钱少就是中间,中早的就是叫制造业,赚辛苦钱,赚大钱的是头和尾,头就是产品设计,香港抢不到,因为要对市场很了解

美国的产品设计通常由美国本土设计好,之后就将单送到香港,香港就搜集到这个材料需要什么就运到来中国生产,中国生产完就运去美国。

我相信中国广东省的转型是由制造业为主改为服务业为主,其中服务项目是产品的物流,以后不是香港人接单广东省生产了,接单、生产到运到消费市场推广这方面的业务,我相信以后的十年广东省发展得会相当好的。

你要做多物流方面有竞争力,就是外国人经常说的:样样刚刚好。最好的物流就是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中,期间是不需要仓库管理的,生产好直接运到零售商,中间的过程是不需要经过仓库的。

这样不单只节省了成本,而且产品从设计到市场的过程,可以由9个月缩短为3个月时间而产生的利润,我相信将来广东在这方面的发展是不错的。

另一方面,香港因为广东省的因素发展了金融业、航运业和贸易。我比较担心的是航运和贸易已经不及广东省了,航运中心已经内移,可能去了广东省广州,贸易中心已经内移,只有金融业内移会比较困难。

香港因为受惠于中国改革开放,香港人在从1980年开始就赚了很多钱,所以就炒房地产,1997年炒爆了房地产,1997年 — 2003年香港经历了战后从来没有那么长、跌幅那么大的房地产低潮。

跌的时间大概是六年半,跌幅是65%,由2003年开始,香港房地产就进入了两极分化的市场,豪宅本身从2003年到2008年的升幅非常大。

举一个很大的例子,现时的半山区的豪宅平均数是50万港币/平方米。另一方面的,所谓低下阶层,以天水围为例,1.8万港币/平方米,这些情况是任何城市一旦金融化都会出现的。

日本的经验80年代制造业开始转移到东南亚,来自海外的利润回流日本,令到日本的房地产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涨幅相当快。1990年房地产泡沫爆破了,金融业不肯为坏帐抵消,就造成金融业、房地产自1990年到现时19年的衰退期。

再参考澳门例子,澳门的制造业是从来都不发达的,虽然祖国开放了珠海,但是澳门制造业可以内移珠海非常有限,因此澳门的金融业没有上升。

到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澳门的博彩业的专利权就到期了,发展为三个赌牌,任何酒店超过500个房间,都可以经营博彩业。因为这个经验,就造成了过去澳门的繁荣期。
在2007年就造成了大衰退期,甚至连金沙这些有名的博彩业都开始走下坡路。举一个例子,金沙的股价在美国从135美元,最低潮的时候跌到2.5美元,这个输家不是去赌场赌博的人,而是经营赌博事业的人。

台湾的问题更加有趣,80年代祖国向他招手,他不肯答应,虽然台湾政府不允许他们去祖国投资,但是商人总是有办法的。台湾很多产品出口了全世界,在香港收钱,之后就投资苏州科技园、昆山、上海等地,台湾人告诉我,有超过50万的台湾人已经在上海居住。

因为台湾一再阻挠台湾厂商投资,台湾人告诉我香港好,香港资金出口,我们连“丈夫”都出口了。

我就不相信,去年去了台湾,我发现台湾只有三类人:一、退休老人;二、没有丈夫的女人;三,没有读完大学的小孩子。马英九上任之,就向祖国招手了,希望我们去台湾支持台湾同胞,因为他们已经知错了,他们应该很快将三通合理化。

现在已经不是大陆要求要去台湾投资了,是台湾求大陆去投资了,如果你真的投资台湾的话,请你考虑清楚。因为那个市场只有三类人,老人、没有丈夫的女人和小孩子。

企业家也许同意我的分析或者不同意,因为大家的观感不一样。我认为广东省的厂家都应该考虑不单只是制造业,应该开始做贸易和产品推介,其中有一个中国认为挺好的,建立品牌很辛苦的,买别人的品牌很容易。

香港大部分国际知名的品牌背后的老板是香港人,而不是外国人。这个模式我相信未来十年以后广东省的厂家不会走这条路了。

满足了企业家,现在就讲回我们的老本行。大家都经历了中国最大一次牛市和熊市,在香港已经经历过了,我入行的时候拿了5000元,不知道怎么样赚了50万,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到底50万如何赚回来,想不到,因为我跟大家一样乱炒的。

自己因为开始写文章,看了不少投资学的书,你们不要以为2007年A股PE75倍很好,我们是更厉害的,你们不够我们厉害的,1973年3月份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到1974年12月100多点,跌了91.5%。

有一天香港天星码头走到天亮,很多人报导说我想跳楼,其实不是的。我在想,工作又没有了,老婆刚刚生了一个孩子,怎么办呢?所以就漫步于星空下,就忘记了回家。

第二天早上才想起来,没有回家。回到家里就看到我太太哭得很厉害,可能吓到了太太。当时她跟我讲:我嫁给你不是因为你会赚钱,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我就很相信她,以为自己真的很有才华。到今天可以用“成功”来形容自己,到底是自己有才华,还是被太太欺骗了。如果是她骗我的话,希望她骗我一辈子。

可以说我过去的经验,就由1973年开始就思考问题,花了几年的时间想到一套独一无二的方法。

过去由1980年开始向各位推介,第一个“止蚀不止赚”,当你买入一个股票之后,跌幅超过15%之后,你好好的思考一下买错,如果跌幅15%的话就应该将它卖出去,如果上升了20%的话,请大家抓稳,就是赚就多赚一点,亏就不要超过15%,如果亏损超过20%的话,就要卖掉了。

你要知道底在哪里,事前你永远不知道底在哪里,08年5月开始在香港看到不少人捞底,也上网看到大陆同胞说很抵买,我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捞底。

今天大家知道A股市场跌幅太大,2007年8月沪深指数5891点,最高下跌72.7%,最低点是1606点,你们的升幅没有香港那么厉害,跌幅也没有香港厉害。这个也要感谢中央政府在2007年上半年不断的运用措施而阻止股市疯狂上升,2008年第四季开始已经推出很多刺激经济的措施。

大胆的在这里向大家宣布,你们的A股在2008年11月4日熊市完成。有人问你是不是随便说的?我这个人很愿意接受挑战的,如果大家不服气的话,可以辩论一下。

从2008年3月开始我就认为跌幅相当大,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21世纪经济报道访问过我,问A股跌幅大概多少?我相信跌下去政府会出台措施的,我说大约跌7成。今天来到21世纪经济报道就说,你很神奇,是不是中央政府咨询了你的意见。我就说这个纯粹考核,中央没有咨询我的意见的,我也没有给意见中央政府。

我在写《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的时候从去年12月开始,由淡市不出三年的理论,这本书出来以前已经看到熊市已经结束了。在技术走势来看,有两个很大的作用:一、当50天线跌破200的50天线之外,在技术上来说就是死亡交叉点,牛市的死亡,在2008年3月出现死亡交叉。

为什么现时敢说熊市结束呢?因为在上个星期我看到黄金交叉出现,深圳股票市场50天移动平均数是升穿了250天。深圳人比上海人乐观一点,所以上周已经出现黄金交叉了,而上海股市还差一点,相信本周上海股票市场同样出现黄金交叉,如果这个走势在香港市场或者美国股票市场出现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们出现牛市的机会高达93%,因为任何走势都有机会出错的。

但是这个信号在中国出现,我是怀疑的。为什么怀疑呢?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你们出现死亡交叉,香港恒生指数也死亡交叉,就是你死我也死,大家一起死,这个死得也挺可怜的。

大家想起2008年的股市,不断的摇头,对香港人来说,再加上雷曼兄弟,给雷曼累了兄弟,因为雷曼兄弟,香港多了很多示威分子,他们不是抗议没有民主,是抗议身家少了。

美国的金融海啸横扫全球,三个市场都同时出现死亡交叉,死亡交叉是可信任的。这次很奇怪,只有深圳出现黄金交叉,而香港没有,香港的50天线距离250天线还有很大距离,相信未来3—6个月内,香港很难出现黄金交叉。

再看一下美国也是相差挺远的,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了,香港还是熊市,美国还是熊市,就是广东省是牛市,这个可能性有多高呢?虽然出现了黄金交叉,而牛市是真还是假呢?还是存在疑点的。

为什么你们出现牛市,我们没有牛市呢?因为国情不一样。中国政府目前对银行的货币政策影响力相当大,当政府下令银行放宽贷款,银行不得不从。

由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看到中国货币供应量急速上升,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相当富有了。所以提出4万亿的刺激方案,4万亿即是中国GDP的16%,等于美国GDP是1% — 2%,香港政府说提供100亿的刺激方案。

香港政府无法叫香港银行放宽信贷的,美国政府不断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但是银行资产下跌速度比注入资金的下跌速度更加快,所以美国跟香港没有牛市,而深圳迟一点如果数据到了,上海出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牛市。

两个问题出现了,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有牛市,但是全世界都没有牛市。如果中国影响力相当大的话,就由中国领导全世界进入牛市,这个是很乐观的看法。第二个看法就是你有牛市,香港和美国都没有牛市,所以全世界就砸死牛市。

中国牛市是否出生没有多久,就被牛打死了吗?我们没有答案,你们才有。提供一些数据给大家参考,中国GDP占全世界GDP5%,虽然人口13亿,但是占全世界GDP5%,美国虽然3亿多人口,占全世界GDP的28%。

问题的出现就是5岁的小孩子想背起28个的大胖子,而这个大胖子是喝醉酒的,你认为这个5岁的小孩子能被起这个28岁的大胖子还是说背着就被大胖子砸死了呢?美国就是大胖子了。

我离开香港之前一个星期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我挺担心5月份美国股票不离一跌,我写的时候是不知道有猪流感的,昨天我听到猪流感,接下来香港股市大跌,我只有都吓了一条,为什么突然之间会有这个预测能力?这个又是另一巧合。

假设5、6月美国拖垮了香港的恒生指数,在这个情况下A股会面对多大的压力。基于中央政策的支撑,A股既然出现了这个信号,也不应该再进入熊市了。

所以,我猜测,这次沪深A股牛市就出现了,跟过去其它的牛市不一样。其它牛市一旦出现,牛市第一期升幅挺大的,如果参考1975年 — 1978年的表现,由150点升到300多点,升了100%,牛皮大半年再上升到450点,从低价回升是有200%的升幅的。沪深指数应该没有200%的升幅,之前的所谓恐慌性抛售应该有100%的升幅,基于外围因素,我相信沪深应该不是“V”型反弹,最大可能是“W”型,跌幅应该是这次升幅61.8%左右,过去6个月的上升幅度有六成要在未来三个月给回市场。

就形成了另外一个次低,拉了一条上升轨出来。真正确认熊市结束,可能是今年第三季度,即5 — 8月任何一点,估计的跌幅大约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升幅是61.8%左右,那就是另外一个买入点。当形成了所谓高低脚拉出的上升轨,我相信中国股票市场从工业2000年到2008年非理性上升和非理性下降,外国人经常开我们玩笑。
2007年十月之前他们形容我们的股票市场是所有“傻瓜”都进来了,2008年的股票市场就所有傻瓜都冲了出去。到了2009年股票市场已经没有傻瓜了,剩下的就是两类人,第一类人就是很聪明很有钱,第二类人是很笨的,有了股票就没有钱的。将来股票市场从2009年开始就是聪明人斗聪明人,再不是过去七八年前聪明人跟笨人斗。

我相信这次A股市场的上升速度甚为缓慢,但是很持久。从香港的角度来看就很乐观,从1975年开始反复上升,虽然中间时间也有凄惨时期,高潮就是2007年,总共上升27年,祖国做任何事情都是比别人快的,我相信这个牛市没有22年的,大家希望18年后是一条好汉。

赵丹阳:宁错失不冒进 2009年伺机而动

“股市何时能见底?这个预测只有上帝才知道。”
  
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许久的赵丹阳,依然是短发、金丝眼镜,黑色西装之下立着坚挺的白色衬衣衣领。

说这话的时候,镜面下折射出他略带腼腆却坚定的眼神。地点是在4月17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

这个被称为“中国阳光私募教父”的基金经理,在过去的2008年里赢得了“中国最雷私募基金经理”的称呼,“雷人”之一是他在年初毅然决定将赤子之心旗下的五只基金全部清盘,之二是6月份他以211万美元的天价拍下了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

除此之外,他彻底远离公众视线。然而在经济前景扑朔迷离的2009,赵丹阳跃跃欲试,有“杀回江湖”之气。

自2月28日起,赵丹阳开始为“赤子之心自然选择基金”新基金募集资金,并于3月18日结束首次募集。

3月2日,赵丹阳以个人名义购入636.45万股物美商业股份,并以总计12.61%的持股比例位居物美流通股股东第一位。在3月24日物美发布年度业绩后,赵丹阳的价值投资硕果凸现,他将坐收957.9万元的物美商业分红。

离开实业的时机
“我比较喜欢实际的东西。我不相信任何一个纸上谈兵的故事。”一直以来,业界都将赵丹阳视为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最坚定的追随者之一,有着企业运作背景的他喜欢实事求是,上市公司真实的营运状况、现金流和资本回报率是他关注的三大重点。

赵丹阳是实业家出身。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出国从事实业投资与贸易,一年之后回国开始经营电子厂。他说,当他意识到,由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环境恶化,制造消费电子业已无利润可图时,决定转行投身基金管理业。

“在经营企业时,我知道赚钱是何等的艰难。”他说,“我信奉‘买者自付’这句话,从不轻信任何人。没有谁会可怜你,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市场,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完全没有涨跌幅限制,一个投资者如果不爱惜自己的钱,盲目投资,会输得很惨。市场总是风云变幻。”

赵丹阳开始利用晚上下班后学习投资理论,很快便带着创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告别了原来的事业。

然而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是毫无经验的转行者。赵丹阳在2005年接受《欧洲货币》杂志采访时承认,在他刚开始投资股票市场的艰难过程中,由于仅依靠提示和传言投资,使得他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承受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这一切发生时,我冥思苦想股票的奥秘。”他说,“以及如何进行最合适的投资。”

2002年赵丹阳加盟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公司,2003年1月,在深圳注册成立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投资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中国台湾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赵丹阳说“赤子之心”本是一艘游艇的名字,代表一种很纯净的状态,“就是希望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也能够保持一种宁静的状态来做事情,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宁静。”

私募的进出时机
虽然以私募形式管理基金,但“赤子之心”基金一开始就采用信托模式运作。

这种模式下,信托公司充当基金产品的发行人,托管行是基金的保管人,信托公司聘用投资顾问(或基金经理)管理募集来的基金。由于受到上述各方制约,投资者在获取利润时能够规避风险。

赵丹阳从2004年开始转战国内市场。2004年2月20日,正当A股市场挣扎于漫漫熊市之时,赤子之心却将投资海外市场的成熟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深圳市 工商银行和深圳市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深国投”)合作,推出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的“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

“做信托公司开放式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投资顾问,可能是私募基金至今所获得的最合法的一种模式。”赵丹阳曾说。

随后,赵丹阳相继推出深国投·赤子之心投资哲学(2005年1月25日成立)、平安·Pureheart 中国成长一期(2006年6月1日成立 )、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二期(2007年2月16日成立)、平安·Pureheart 中国成长二期(2007年2月16日成立)四只集合资金信托。加上上文提到的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这五个产品,均是面对A股证券市场的开放式信托产品。

然而在股市涨势喜人、诸多机构看好行情的2008年初,赵丹阳却一个洒脱地转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场。

2008年1月,“赤子之心”公司管理的五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宣告清盘。赵丹阳称:“就我们的投资能力,已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股票。”

“私募教父”的这一举动猛烈震撼了当时前景一派大好的股市,却鲜有人理解,更多的人批评他过于保守,错失良机。然而之后事实证明,由着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坚守,赵丹阳才是对时机把握较好的“清醒者”。

“我们宁可错失,不可冒进。在资本市场上,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赵丹阳在提及自己的投资理念时,这一句话总会不断被强调。

牛市谨慎,熊市却处处开花。2004~2005年的熊市时期见证了赵丹阳的风光时刻。按初始值计算,2004年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年度加权收益率为13.98%,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6%;2005年年度加权收益率为23.13%,同期上证指数下跌8.33%,该信托被Bloomberg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表现最好的基金。

赵丹阳说:“我们喜欢熊市,在低迷、阴冷的市场里,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享受买入的快乐,足够低的价格是抵御一切风险的法宝。”

2009年的投资时机
赵丹阳在阐释他的投资理念时,曾将自己比作“潜伏在草丛中的狮子在静静等待最佳出击时机”,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理想的价格。他说:“我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本金。控制风险是一切投资的灵魂。风险的控制不在于投资目标的分散程度,而取决于投资目标的真正内在价值。”

不过,由于过分谨慎,赵丹阳也曾在投资中错过一些好机会,例如2005~2006年期间对A股市场的判断就是如此。

2005年5月,他认为战略性的建仓机会已经来临,当时主要理由是基于对中美经济的对比,他甚至预言,一轮大牛市即将产生。8月,他下断言,半年之内股市将会反转,认为其在未来的3到5年可能会出现3到4倍的涨幅,沪综指则有望挑战5000点。

但到8月底,他开始变得比较悲观。由于宏观经济出现新的变化,原来乐观的因素都要重新考量。这种考量让他失去一些机会。2006年,赵丹阳管理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低于国内股票型公募基金。

“房地产界的名言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而投资者必须记住的名言只能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还是风险控制。我做基金经理以来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有一种生存训练意识,投资有时似乎也是一种赌博,但它与赌博的区别在于是不是做好了足够多的准备工作,成功概率在达到99%以上的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赵丹阳说。

赵丹阳对于时机的出色把握在他将旗下五只基金清盘时便已显现,与此同时,由着当时国内私募基金并不景气的势头,他还在2008年6月27日以211万美元的天价拍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资格。

“这(金额)让我大吃一惊。”巴菲特在去年7月1日告诉美联社记者。

不过自此之后,赵丹阳便仿佛蒸发一般销声匿迹了,记者多次联系但得到的结果多是“赵总经常在海外,不方便”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丹阳真的“消逝”。

在2009年初的致投资者信中赵丹阳表示,“2009年中国股市将会形成重要的底部。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寻找中国未来十到二十年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

从近期赵丹阳已开始有所动作来看,或许现在时机正在渐趋成熟。3月18日赵丹阳成立了由花旗银行托管的“赤子之心自然选择基金”,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其在产品概要中披露,“该基金主要投资目标为海内外上市的大中华背景股票,通过价值投资主导的选股策略,较为分散的持股方法,为单位持有人实现资本长期增值。”

关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争论依然处于犹疑之中,而优秀的狩猎者是从来不会放过机会的。虽然在2月曾有传言称赵丹阳将与平安信托合作重回A股市场,此后赵丹阳否认说“我们现在没有回A股的打算”,但仍有业内人士在赤子之心新基金发行之后推测,该基金部分投资或将通过花旗QFII账户进入A股市场。

未来不做的几件事情

有几件事情可以去确定不做:

1、不预测。发现自己根本就预测不准,所以预测不准的东西就不再说了。

2、不逃顶。发现自己根本就逃不了顶,去年一直沾沾自喜的香港的股票逃顶了,可是现在发现,五只有两只已经创了新高,还有三只也已经回来一半以上了。自己发现自己卖了根本就没有勇气再买回来,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这样的结果,还不如不卖。

3、不抄底。跌了90%你认为是底买进去,还会再跌90%。90%和99%的下跌的区别在哪呢?认为自己能够抄底,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办法买到最底价。结果还会让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年的比尔。米勒就是给我们的一个深刻的案例。

4、不估值。未来是变动,没有标准答案。做好该做的事情,不要让机械、教条的那些东西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5、自己搞不懂的企业坚决不投。反反复复的经验教训告诉我,自己赔钱一定是在自己没有搞懂的企业上。可往往自己认为自己搞懂了这个企业。要理解 “ 懂 ” 的真正含义。

投资最关键的是在于买,而不是卖(这和技术分析恰恰相反),在作出买入的决定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什么时候卖出。就象做买卖,一旦下单就要知道这笔生意的盈利结果。

先给自己留个标签。让自己好好记住。

學習富爸爸:“別做金錢的奴隸!!"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一本叫做《富爸爸、窮爸爸》的理財書,但大家是否了解書中內容呢?書中作者有兩個爸爸,一個是作者的親生父親(窮爸爸),而另一個是作者的乾爹。其中生父接受過高等教育,是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畢業生,而乾爹則中學畢業後就再沒有繼續學業。大家一定認為作者的生父比其乾爹擁有更多財富,但事實卻剛剛相反,當其生父(窮爸爸)離世時,他沒有留下一分一毫,反而他的乾爹(富爸爸)卻留給子女一筆可觀的財富,當中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受過高等教育的生父兩袖清風, 而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乾爹則富足一生呢?

富爸爸教導兒子要善用經驗,才能有效理財,他更明白當中最為關鍵是要懂得利用頭腦及時間去創造財富,要懂得利用機會令財富增值。富爸爸的格言是:“別做金錢的奴隸,但要金錢為你工作!”

富爸爸的處世哲學

富爸爸認為打開成功之門的三大信條:

~ 時刻抱有信心及自信
~ 工作所得到的收入並不是解決財政問題的最好方法
~ 一個薪高厚職的行政人員,仍然是為人賺取金錢的一名員工

我們每日辛勞工作,為的只是能夠解決我們現在及將來的金錢需要,但在競爭如此劇烈的今天,你能夠保證所賺取的薪酬足以應付退休、子女教育學費、或其它支出嗎?你能夠保證在下一淪裁員潮你不會被公司裁掉嗎?我們取材自《富爸爸、窮爸爸》書中內容,為大家準備了七大課堂,以教授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富爸爸的三大成功信條致富。

第一課:有錢人不會為金錢工作

富爸爸的兒子(小明)問爸爸怎樣可以致富,爸爸就說:“你到我旗下的便利店做事,就可致富。”接著小明就與其同班同學(大明)一起在便利店兼職,賺取每月一百元的工資。一個月後,小明與大明均向富爸爸提出請辭,因為他們覺得每月賺取一百元的工資是無法致富的。富爸爸知道後,對他們說,你們有否想過可以利用便利店的空餘地方賺一些額外報酬?

經過一輪討論後,小明與大明決定利用便利店的人流,以及空餘地方設置漫畫區,並同時以每月一百元僱用小芬(大明妹妹)作為漫畫區的服務員,而顧客只需交付三元便可以在區內免費看漫畫二小時,這種形式吸引不少朋友到來光顧,而小明與大明亦無需以勞力去換取金錢的同時,所賺取到的數額亦較最早時每月的一百元多。這件事說明,工作並不只是為應府上司的要求,只要讀者肯花時間研究及細想,定可從中尋找到不少致富良機。

第二課:財務課堂的不足

你知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道理嗎?我們現今的教育制度只注重訓練同學成為企業的好員工,但沒有曾著重培養同學成為傑出的老闆的本領。課堂上教授的財務學亦沒有教授富者增長財富的技巧,筆者相信只要明白這些技巧,讀者定對有效理財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們要區分資產與負債的分別:

資產 負債
可產生現金流的房地產 做了按揭貸款的物業(例:房產)
股票 消費借貸
債券 信用卡
票據
知識產權

低收入的人每天為生活奔波,而中產人事則要為他們的負債每天工作,至於富者則可以從容地利用他的資產而賺取更多的財富。中產階級的收入主要為每月薪酬,他們薪酬上升的同時,所需要繳納的稅項亦會增加,而他們亦會因為薪酬的上升,而購買他們認為是資產,但其實是負債的東西。最簡單的例子是,中產會認為他們自住的物業是資產,而非賺錢的工具,但實質上卻是負債的一種,原因有五:

1.人們差不多要為繳納按揭貸款而打一世工
2.物業有大量維修及日常費用衍生
3.每年需要繳付的資產稅
4.物業價值有可能隨時間而貶值
5.為了支付按揭費用而無余錢作投資

有鑒于所購買自置物業的金額越高,要用作供樓負擔的數額亦會越高,因此筆者強烈建議大家不要花太多金錢購買自置物業,以避免每月需承擔巨額債項,致使無法購買具投資價的資產。事實上,富者便十分明白當中的道理,富者之所以越富,是因為他們大量購入能為他們賺取更多財富的資產,而非只會加重他們負擔的負債。簡單說明,我們必需做到下列幾點:

~ 明白資產與負債的分別,前者會令擁有者有更多的收入,而後者則致使持有人的財政負擔有增無減。
~ 因應自己的能耐,儘量購買多些會增加現金流或收入的資產
~ 儘量減少負債的支出 ,例如少購買昂貴而無效用的名牌服飾。

第三課:成就投資良機

讀者做個好員工的同時,亦要創立其它賺錢渠道。倘若只是依靠微薄的薪酬,是絕對不可能能致富的,讀者應及早每月儲蓄,為隨時可出現的投資機會做準備,例如于沙士疫症肆虐期間,大量購買優質股,便是一例。倘若投資者當時身無分文,又怎可以藉此機會賺錢呢?

第四課:儘量減少稅務支出

一個良好公民理應做好應有的公民義務:交稅。雖然交稅對不少人來說,是不大愉快的過程,但倘若人們只顧逃稅,國家又怎會有資金作建設,而經濟又怎會發展呢?因此,作為公民的我們極其量只可聘請稅務公司作稅務支出方面的諮詢,以儘量利用國家所給予的合法稅務條款。

第五課:學習市場運作

富爸爸認為,要達到有效理財,下列幾方面是需要掌握的:

財務會計:財務報表是反映公司或實體財務狀況的照妖鏡,我們需要學懂怎樣閱讀財務報表,主要在於當我們投資時,我們需要明白機構或資產的財務狀況,倘若每次解讀財務報表均需假手於人,便不可樹立自己的主見,因此,這是必需要掌握的技術。

投資策略:每名投資者都應有自己一套投資策略,有些投資者的策略較為可取,有些則不敢認同,當我們遇到那些對投資有研究,或投資成績亮麗的朋友時,儘可能虛心請教,以集各家之大成,優化自己的投資策略。

熟知市場定律:資產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所衍生出來,這是每個投資者所必需知曉的。另外,投資市場有著跟紅頂白的特性,當市場對某一類證券開始產生厭惡,投資者切勿沾手,反之當市場開始憧憬個別股份未來會取得可觀收益時(例如:上世紀美國九十年代的科網股),投資者則可順勢買入。 

了解相關法律:各國均有合乎自己國情的一套法律,在投資者土生土長的地方做生意,了解相關法律不單有助投資者運籌帷幄,亦可以避免不少煩擾。至於,對投資海外的朋友來說,明白當地國家法律、法規的情況,甚至聘請當地法律顧問作諮詢都是有必要的。

第六課:投資有法

有自信未必可以成功,有自信再加上高財務智商,就可以為你賺取更多的財富。一般來說,投資者可分成兩大類:
買賣已預設好的投資工具的投資者

當你買賣股票、房產,又或將資金透過財務顧問投資於基金時,便屬這一種類。這類投資較為簡單,投資者只要捕捉到市場的供求及大勢便可獲利。

具財務技巧的專業投資者
創立自己的投資工具,意即透過對資產估值的評估,再進行適度的重整,以賺取更多的利潤。舉例來說,甲投資一百萬元購買一間連年虧損的公司,期後以極短時間重整公司管理隊伍、優化生產流程及市場定位,然後再以高價將公司賣出,這個一買一賣的動作,並不如買賣股票一樣,當中是經過一番的重整過程,香港首富李嘉誠便是這方面的表率。

富爸爸認為這類投資者最容易致富,而要成為這類專業的投資者需要具備下列幾項條件:
~ 能夠找到被市場遺忘的投資機會的能力
~ 具足夠資本作投資
~ 有能力組建人才隊伍

第七課:從工作中學習

富爸爸認為工作不單能給予我們金錢上的報酬,亦可以作為學習的好機會。富爸爸中學畢業後於多間機構均有任職,目的是希望從不同工作崗位上得到不同經驗。舉例來說,富爸爸投身保險員的目的,便是期望能透過職業日常面對的種種問題,去提升待人處事的技巧,尤其是當顧客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投保事宜,好使富爸爸能夠踢走害羞的性格說服他們投保。富爸爸亦期望保險員的工作能夠提升自己的財務知識,為日後有效理財做準備。

當今的教育制度著重培訓專業人才,但這些專才往往只懂得所從事的本科行業,對其它行業則一概不知,富爸爸認為要成就大業,定必要對整個商業活動均有了解,而這亦是近年教育界興起通識教育的原因。事實上,不單指教育界,就連一些跨國巨企,譬如匯豐銀行,對於那些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均會著力培訓,其中見習管理員計劃 (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就更是這些計劃的佼佼者。見習管理員 (Management Trainee) 需到集團不同部門任職,目的是透過到不同部門任職,讓見習管理員對公司整體運作有概括了解,好使當見習管理員投身管理層時,能夠制定更合適集團的政策,計劃的目標與富爸爸於不同行業任職不謀而合。

Buffett says government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Billionaire Warren Buffett said Saturday the U.S. government is generally taking the right actions to help the economy recover, and it should be given some benefit of the doubt because officials have been reacting in the middle of a crisis.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wa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addressed at Saturday's daylong Berkshire Hathaway Inc. shareholders meeting. Roughly 35,000 people packed an arena and overflow rooms to listen to Buffett and Berkshire vice chairman Charlie Munger answer questions for hours.

"Overall, I commend the actions that were taken," Buffett said. But he said no one should expect perfection because the economy experienced a "financial hurricane."

But Buffett said he can't predict how quickly the economy and the markets will improve. He said last fall that the U.S. was facing an "economic Pearl Harbor."

To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s the nation faced last year, Buffett showed a sales receipt for $5 million in U.S. Treasury bonds that Berkshire sold in December for $90.07 more than face value, ensuring a negative return for the buyer. Buffett said he doesn't think most investors will see negative returns on U.S. bonds again in their lifetimes.

"It's been a very extraordinary year," he said.

Buffett and Munger planned to spend more than five hours answering questions at the Berkshire meeting. In the exhibit hall Saturday morning, Buffett was mobbed like a movie star by shareholders seeking photos of the CEO as he walked between exhibits for subsidiaries Justin Boots and Dairy Queen.

The meeting began as usual with a humorous movie, but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mical cartoon, Berkshire offered a reassuring message from animated versions of its products.

An animated Mrs. See of See's Candy told the crowd that it didn't seem right to have a humorous cartoon when so many things in the world don't seem sweet. And a talking Dairy Queen ice cream treat said the security of the company's balance sheet would help it withstand any blizzard.

The economy, succession at the top of Berkshire and the state of the company, which last year had its worst year since Buffett took over in 1965, were on the minds of many shareholders.

Berkshire's Class A stock lost 32 percent in 2008, and Berkshire's book value — assets minus liabilities — declined 9.6 percent, to $70,530 per share. That was the biggest drop in book value under Buffett and only the second time its book value has declined.

But despite Berkshire's rough year — which was depressed by unrealized multibillion-dollar derivative losses — the company still outpaced the market index Buffett uses as a measuring stick. The S&P 500 fell 37 percent in 2008.

Berkshire reported a 2008 profit of $4.99 billion, or $3,224 per Class A share. That was down 62 percent from the previous year, but better than many companies.

Retired shareholder Paul Gallmeyer of the Chicago area said he wasn't especially worried about who will replace the 78-year-old Buffett as Berkshire's chairman and CEO. He said all of Berkshire's more than 60 subsidiaries are run by people who will keep the company going after Buffett is gone.

"I truly don't see that as much of an issue as other people make it," Gallmeyer said.

But some shareholders, like Dennis Hospodarsky of Waterloo, Iowa, were a little worried about the succession issue.

"I hope he's as good at picking a successor as he is at stocks," Hospodarsky said.

Buffett offered a few new clues about who'll replace him at the helm of Berkshire Hathaway, but Buffett still refused to name the people who will become Berkshire's next chief executive or its next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Buffett received several succession questions.

Three of Berkshire's internal managers are candidates to be CEO. And the board has a list of four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vestment managers who could manage Berkshire's $49 billion stock portfolio and investing its $24.3 billion cash.

Buffett says none of the investment managers likely beat the S&P 500 last year, but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y all beat the average performance at least modestly if not significantly.

Buffett said he doesn't see any value in choosing a CEO successor now to follow him around Berkshire's 19-person headquarters because all the candidates are already running businesses now. Plus the other two might leave Berkshire if a successor was named.

"It'd be a waste of talent," Buffett said. "I don't really see any advantages in having some crown prince around."

Buffett has said his son Howard will take over as chairman to ensure Berkshire's culture is preserved. Howard Buffett already serves on the board.

Cosco Corparation (中远集团)

Cosco 是 Cosco Group 的子公司,而 Cosco Group 是在中国上市,Cosco 在新加坡上市。主要涉及的业务有造船,修理船只和运输。

从图上看来,Cosco 主要的业务是造船和修理船,运输只是占了很小的部分。所以我不当这间公司为运输公司看待。Cosco 的母公司 Cosco Group 是中国最大的运输公司,而 cosco 也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和维修公司。如果你到 cosco group 的网站看看,你会发现 cosco group 的船只超级多,我假设性的想,如果 cosco group 把旗下的船只都交由 cosco 维修,那 Cosco 根本就不忧没有生意。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有成长的公司,这样才可以做到资本增值。2008 年确实是新加坡运输业艰辛的一年,可以看到盈利很明显的下降了,不过营业额还保持成长,主要是运输成本增加的关系导致盈利受损。

其他数据 都很漂亮,之前我说过高成长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现金流和负债过高。

现在看看负债 (USD):

Cash = 1,880,316,000
Current Borrowing = 45,278,000
Non-current borrowing = 611,364,000

Trade receivables = 1,570,108,000
Trade payables = 4,441,900,000

通常 Receivables 和 payables 接近的话,我是不会把它们加入我的计算之内,可是 Cosco 的 paybles 真的是太大了,我一定要加入以便算出她有没有能力还清这笔债。

调整后的数据:

Total borrowing = 656,642,000
Payables - Receivables (PR) = 2,871,792,000 (更正)

PR + Borrowing = 3,528,434,000 (更正)

"这是假设 Receivable 里面的账都成功的收回。如果这样看的话,Cosco 有足够的现金还清全部的债务。以运输业来说,这几年将是艰难的时期,现金的充足可以帮助她们渡过这个难关。看来 cosco 应该没有问题."

更正: 谢谢S.caterpillar 兄的提醒,我之前算错了,Cosco 的现金不足以还清全部债务。
看来有必要再从看 Cosco的年报。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股息,2008年派发了SGD7cents。以今天收市的价钱计算:

Price = SGD 0.93
Dividend = SGD 0.07

DY = 7.53%

惊讶吧? 造船业都有这样高的股息,真的是难得。

在完结之前我想说说另一点,我不记得从那里看到的资料,因为这次风暴导致 Cosco 很多合同都告吹了。所以,2009 年 Cosco 可能给不到很好的业绩。也因为如此,Cosco 在会出现如此吸引人的价钱。

Saturday, May 2, 2009

全球經濟見底了嗎?

全球許多經濟資料出現了改善,觸發了人們對早日復蘇的希望。

的確,瑞信追蹤的全球十大經濟領先指標中(如美國ISM、德國IFO、中國PMI等),有七個已經觸底反彈。這是否意味著戰後最嚴峻的經濟衰退已經否極泰來?

毫無疑問,經濟形勢在向好的方向移動。各國政府的財政刺激方案積聚起巨大的訂單,相信在今後數個季度陸續發力。央行的利率政策和數量擴張政策,不僅將政策利率推向零,而且將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和按揭利率大幅拉低,銀行在貸款上也略有鬆動。

重組按揭、按揭利率下降,使美國的租金回報比按揭成本高出近1%。美國樓市的可承擔程度(affordability)已經回到2003年泡沫之前的水平(當然不排除過度調整)。供樓負擔的減輕,加上油價的大幅回落,使得美國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上升,零售資料從低位元回揚。

不過首先,歐洲、日本經濟資料(尤其是消費資料)並沒有像美國那樣地改善。其次,經濟資料從極壞變成很壞,未必代表一場危機已經見到盡頭。以美國失業人數爲例,最差時每月有六十九萬份工作消失,現在有六十三萬份工作消失,就業狀況仍然極其惡劣。美國已經有五百多萬人失業,這是近30年來所沒有的。

筆者看來,經濟復蘇取決於兩大因素,而其他經濟資料的好轉未必可以盡信。經濟復蘇的第一要素,是就業市場出現可持續的好轉,如果就業不保,房市、信貸、零售、企業盈利均難有真正的好轉。因爲消費者一旦沒有了收入,其他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

第二個要素是銀行信貸得以恢復。現代資本主義沒有信貸支援,就像人體沒有血液。央行的非常措施將利率拉低,但是貸款必須恢復,企業才能維持正常運作。銀行重啓金融仲介功能,甚至是就業市場復蘇的必要條件。沒有資金流動性,企業無從擴張、無從運作,當然無從增加人手。

目前的經濟、金融,有從雷曼兄弟倒閉所帶來的震撼中清醒過來的迹象。世界末日未必到來,銀行未必會全部倒閉,“現金爲王”策略未必需要做得太極端。這種恢復是情緒上的穩定,值得慶賀,不過尚算不上經濟的實質性好轉。

美國政府很快會公佈對銀行的壓力測試結果,也許這是政府變相對部分銀行實施國有化的前奏。如果見到銀行被國有化,並成功將有毒資産剝離出去,開始借貸,則筆者會對經濟復蘇有樂觀一點的看法。

牛市必須建立在經濟的可持續復蘇之上,經濟復蘇離不開銀行恢復功能和就業狀況的改善。

熊市已結束牛市將現形

確認牛市要到今年三季度,持續時間將有18年

為什麼現時敢說熊市結束呢?因為在上個星期我看到黃金交叉出現,深圳股票市場50天移動平均數是升穿了250天。深圳人比上海人樂觀一點,所以上周已經出現黃金交叉了,而上海股市還差一點,相信本周上海股票市場同樣會出現黃金交叉,如果這個走勢在香港市場或者美國股票市場出現的話,我可以告訴你們出現牛市的機會高達93%。」昨日,被坊間稱為「香港股神」的財經專欄作家曹仁超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演講時非常篤定地表示。他還認為,考慮到投資者的逐漸承受,這波牛市延續的時間可能長達18年。無論是對珠三角的經濟,還是我國整體的宏觀經濟走勢,他都表示出了相當的樂觀,因為在曹仁超看來,未來500年都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時代。

滬指近期或現「金叉」
「我大膽地在這裡向大家宣佈,A股在2008年11月熊市完成。有人問你是不是隨便說的?我這個人很願意接受挑戰,如果大家不服氣的話,可以辯論一下。」曹仁超剛談到股市,便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去年12月我曾經根據『熊市一般不超過三年』的歷史慣例判斷,A股將在2010年之前見底。但是現在來看,熊市已經結束了,因為深市已經出現了『金叉』(即50日均線上穿250日均線」
  
曹仁超告訴投資者,根據沃頓商學院對美國股市數十年的數據長達五年時間的研究得出的結論,50日均線上穿250日均線之後,有93%的概率將出現牛市行情。而就在上周,深成指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至於滬指,雖然目前仍未形成同樣的趨勢,但他相信本周滬指的「金叉」就會形成。「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在香港或者美國的股市,那麼我會告訴你們出現牛市的機會高達93%。」曹仁超如此表示。
 
為何在港股、美股低迷的背景下,A股市場能獨立出現轉牛的跡象呢?曹仁超認為,這正是我國政府大力扶持經濟的結果。一方面,我國政府對銀行的影響力非常大,當政府下令銀行放鬆貸款的時候,銀行一定會照做,這也就造成了去年四季度開始國內貨幣供應量的急速上升;而另一方面,我國經過改革開放的積累現在已經非常富有,所以提出了高達4萬億的刺激方案,這佔去我國GDP的16%。而與此同時,美國的銀行即便有了政府不斷注入的資產也依然不敢輕易放貸,因為他們的困難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銀行資產下跌的速度依然快過政府注入資金的速度;而美國政府的投入只相當於其國內GDP的1%-2%,這樣的數字和中國相比也明顯要少。因此,美股和港股都沒有牛市。但在政府支持下,再加上「金叉」的出現,曹仁超認為A股不管怎樣也不應該再進入熊市了。

「牛市將持續18年」
那麼,在判斷出A股將進入牛市之後,經歷過上漲到6000點「瘋牛」行情和下跌到1664點的熊市的投資者應當秉持怎樣的投資思路呢?
  
「我早就表示過,我不相信價值投資,我相信的是趨勢投資。」曹仁超如此解答投資者疑問。他認為,對於價值投資中所謂的「價值」,本身就難以定義。而且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同一件事物的價值也會有所不同。因此純粹從市盈率等方面去考慮是否值得投資本身理由並不充分。所以,他非常堅持自己的「趨勢投資」理念。

「A股在2007年10月是很昂貴,在2008年10月很便宜,但這是我們事後才知道的,事前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不要問我它值多少錢,我只知道趨勢,當趨勢向上的時候不妨加入。我在1974年用了40萬才學回來一個經驗,那就是趨勢是你最好的朋友。」

他告訴投資者,在趨勢形成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加入,而趨勢完成的一定時候要退出。具體來講,就是看到黃金交叉出現的時候,每一次回落要買入;而當死亡交叉出現的時候,在每一個高點要賣出。

而對於即將出現的這波牛市,曹仁超認為其運行軌跡的牛市有所不同,投資者必須區別對待。此前的牛市往往在第一波的漲幅就十分可觀,動輒有100%甚至200%。但他認為在外圍因素的影響下,A股此次的反彈應該不是「V」形反彈,最大可能是「W」形。也就是說,在未來三個月內A股將出現調整,將此波反彈上升幅度的60%還給市場,形成一個次低點,同時拉出一條上升軌道。而真正確認行情則有可能是在今年三季度,此後市場將進入緩慢而持久的上升。至於持續的時間,根據歷史經驗和我國國情,他暫時判斷為18年。

曹仁超論市

通脹:絕不會發生
現在很多人問我對通脹的看法,因為貨幣供應量越來越大,很多人擔心通貨膨脹會上升,代表人物就是羅傑斯和巴菲特。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家看到的情況是並沒有出現通脹,反而還有通縮的跡象。這是因為貨幣供應上升了,但是貨幣流速卻下跌了。像美國銀行拿了政府的錢,但是依然不肯放貸,這就導致貨幣流速下跌。此外,像美國通用剛剛宣佈要結束48%的工廠,加上其關聯企業,將為美國增加250萬的失業人口。失業率不斷上升,人們如何消費呢?通貨膨脹又怎麼會上升呢?

樓市:將反覆振蕩
影響房地產的因素主要有三個:通脹情況、銀行利率以及城市化進程。現在全球依然處於低通脹時期;利率也已經到了沒什麼向下空間的位置;而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人口逐漸從城市向鄉鎮轉移。三大不利因素下,外國房地產一直處於下跌。但對於中國,鄉鎮人口依然在向城市轉移,再考慮到政策因素,未來將反覆振蕩。至於何時升何時跌,這個我也說不清楚。

黃金:上升空間有限
黃金現在處於交易區間中,這個區間我相信在830美元至1030美元/盎司之間。當黃金上升時候就會有國家將黃金賣出來,這意味著黃金上升的空間有限;而由於國際金融形勢的動盪,黃金下跌到830美元的時候總會有人買進。如果通縮出現,黃金可能守不住830美元/盎司,而如果美元崩潰,黃金可以升破1030美元/盎司。現在看來未來3-6個月這兩個因素都不存在。

石油:明年到60美元
此前國外有人鼓吹高油價理論,說供求關係下原油將上升到200美元/桶,對此我是反對的。結果油價去年跌到35美元/桶。現在中國在大量收購石油,結果又將石油炒貴了。但我國政府在油價上漲到52美元/桶之上的時候不買,跌回到45美元/桶的時候就出手,和國際投資者玩貓捉老鼠的遊戲。正常情況下,考慮到油價此前的暴跌和我國政府的大量吸納,相信2010年油價大約是60美元/桶。如果這個看法正確,石油股到明年將上漲100%。

曹仁超的成功與誤判

成功案例一
1984年他投資了3-5只地產股。當時根據《中英聯合聲明》,香港政府只能每年賣地50公頃。當年曹仁超在報章上發表《三個政府逼香港人發達》的文章,稱政府的這項政策為「擠牙膏」政策,就像香港人排著隊等刷牙,但是沒有牙膏,所以牙膏變得很貴。之後他還發表文章稱「飯可以不吃,但是樓不可以不買」。香港房價從1983年大概7000元港幣/平米漲到1997年的22萬港幣/平米,曹仁超從地產股中獲利非常豐厚。

成功案例二
1990年匯豐銀行收購了英國米格蘭銀行,當時公司股價在8港元-12港元之間,曹仁超將之持有到1997年,在80港元左右拋售。投資100萬港元,賺到上千萬港元。

成功案例三
去年四季度,國家高層領導人反覆強調要到全球各地低價購買資源。曹仁超由此買入大量的資源股,而目前的累計漲幅在50%-100%之間。

成功案例四
1982年開始,曹仁超每月儲一個金幣,到2000年已經存了不少金幣。當時金價由252美元/盎司(下同)上升到300美元,曹仁超便將手中金幣全部沽售。但此後金價不跌反漲,升至350美元,曹仁超認為黃金開始擺脫長期熊市而進入牛市,於是在350美元的時候買入1000兩黃金,在750美元的位置賣出一半,850美元的位置清倉。其從中獲利超過150%。

誤判案例
1974年香港恆生指數從原先1773點高位跌至450點,曹仁超認為已經見底,於是開始抄底。當時香港和記的股票從最高位的48元跌至8元,跌幅超過80%,於是其開始買入。之後該股連續跌破7元、6元、5元直至4元,曹仁超不斷加倉,幾乎全副身家押在上面。但最後該股跌至1元,其銀行朋友甚至表示該公司有破產的可能性。此次抄底將曹仁超此前從股市中賺到的幾十萬幾乎吞噬殆盡,甚至有消息稱其當時「欲自殺」。

疫照防股照炒

4月30日,周五。市場憧憬美國經濟見底、內地經濟復甦,港股甫開市即收復萬五點心理關口,午後升勢持續,恒指收報15520點,升564點或3.8%。國指收9084點,升288點或3.3%。

總結一周,港股經過上星期溫和調整後,本周回升262點或1.7%。國指一周進賬105點或1.2%。至於整個4月,恒指累升1944點或14.3%,為年半以來最大單月升幅,也是連續兩個月上揚。國指也是連升兩月,全月進賬1014點或12.6%。

5月期指收報15387點,升598點,低水133點;6月期指收報15311點,升601點,低水209點。

羅耕兄昨天在其大作中對2003年沙士改寫了本港經濟及股市歷史不以為然,令老畢想起當年坊間另一種最流行的說法:香港經濟否極泰來,全賴阿爺施恩,推出自由行和CEPA等救港政策。

你很難否定這些措施對本港復甦的貢獻,沒有CEPA、沒有自由行,香港經濟股市肯定插得更深。不過,從邏輯出發,如果沙士令港股「終極一跌」提早降臨之說成立,那麼有沒有中央救港,真的有那麼大的分別嗎?正如羅耕所說,香港在沙士後否極泰來,轉捩點是環球復甦;沙士、阿爺救港的影響力,看來同被誇大。

百年如一日
講番豬流感,日本一名由美國回國的女子,懷疑感染豬流感,老畢對此有不祥之感。如果該名日本女子確實是從美國「中招」,那就表示美國已經「失陷」,由於亞洲與美國的交通旅遊非常頻繁,病毒若是強橫的話,中、港兩地就很難守得住。

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呼籲國民未來五天留在家中,並暫停所有機構的非必要服務和運作,以減低感染機會。疫情發展至要「變相全民隔離」,商業運作停頓五天,對經濟的「殺傷力」不言而喻。

從爆發至今,幾乎每一篇論述疫情的評論均提及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但本地關於豬流感與股市關係的分析,大都以03年沙士前後恒指走勢為本,從中推敲疫症是危是機。

1918年距今接近一世紀,其時資訊、醫療科技以至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協作,遠不如今天發達,投資者對疫情所知甚少,股市不可能像今天那樣,第一時間對疫情變化作出反應。可是,正因資訊不靈卻死人無數,公眾唔知發生乜事,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面對世紀疫症,比現代人更無助更驚惶,股市也更易出現恐慌性拋售。

然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從附圖可見,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期間,美股道瓊斯指數走勢大致平穩,未見特殊波動。

道指在同年秋冬交替也就是死亡人數高峰期雖跌得較多,但幅度不過一成。翌年春天,大流感開始受控,美股隨即出現強而有力的升勢。

1918和2009年兩次「疫市」,中間相隔近百年,但從美國出現國內第一宗豬流感死亡個案、世衞提升警戒級別至第五級,華爾街卻「無動於中」,香港則繼續有大量資金流入、金管局連番入市壓抑港元強勢,可見防疫歸防疫,炒股歸炒股;投資者不放過任何搵銀機會,百年如一日。

真假強勢股
老畢昨天提到,美國愈受消費者勒緊褲頭打擊的股份,表現就愈佳,當時還搞不清到底是市場先知先覺,還是投資者愈墮落愈快樂。看過美國首季GDP報告後,老畢不得不認同股市比經濟行先一步。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標普五百指數3月9日至今大幅反彈近三成,但真正稱得上強勢股的只有兩類——非必需消費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科技股。金融股反彈勢頭看似強勁,但離二百天移動平均線仍達22%,其他如能源、工業、醫療保健、公用等,全部低於二百天線,只有非必需消費品和科技股例外。

美國經濟上季整體收縮6.1%,但消費開支卻錄得2.2%升幅;連同較早時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一起看,投資者在經濟低迷中熱捧消費股,絕非不可理喻。

內銀股已陸續公布首季業績,大家都留意到貸款業務增長快速。《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文章引用的數據顯示,內地銀行第一季新增貸款達到4.6萬億元人民幣,比2007年全年還多20%。

單是3月份銀行新增貸款就超過1.9萬元億人民幣。論者認為此一增長速度太快了,如果不收一下,就不是刺激經濟,而是信貸過度擴張,後果非常嚴重。

借貸熱須防後果
彭博社的Philip Lagerkranser亦撰文質疑這次狂風掃落葉式的信貸熱潮,是否達到真正的目標?中國錢多令人眼紅,這還包括輕易得到銀行借貸的國企、地方政府機構,面對如此低成本,又似乎沒有什麼後果的「政策借貸」,用不着也先拿一筆,結果會怎樣?為銀行平添一筆好難清理的壞賬囉。

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大銀行積累大量不良貸款,結果1999年,中央成立四間資產管理公司(華融、長城、信達、東方),合共接收1.3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整件事前後折騰了十年,好不容易才解決問題,現在如不審慎行事,噩夢隨時重來。

老畢較早前已提出中國「權錢圈子」的問題,今次借貸即使不存在太高的壞賬風險,但如果只有圈內的國企、地方政府機構才可受惠,中小企仍然信貸難求,那對重振出口及提高就業,就沒有什麼實際效果可言。

Philip Lagerkranser提醒投資者,內地銀行的壞賬問題透明度不高,很可能三年之後才會反映出來。今年首季內銀股交出的業績過得去,但老套講句,大家對今次借貸熱的後遺症不可不防。

Stop Thinking the 30% Stock Rally Means the Bear Market Is Over

From The Business Insider, May 1, 2009:

Now that stocks have rallied nearly 30% off their low, pundits agree: It's a new bull market. So be very afraid.

Market punditry is a lagging indicator, not a leading one. Pundits are excellent at describing what has happened, not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But doesn't the 30% rally off the bottom obviously mean that the bears are fools, that it's finally safe to get back in the water? No. It doesn't obviously mean anything.

Take a look at the charts below, from Doug Short.

First, the "mega-bear quartet"--an overlay chart of the bears that began with the DOW in 1929, the NIKKEI in 1989, the NASDAQ in 2000, and the S&P in 2007. The last one, the current bear, is the blue line. The horizontal axis is time from the peak, measured in years.

If you're feeling confident that the 30% rally means that 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take a look at the humongous rallies in the NIKKEI (red) and NASDAQ (green) that happened at this point in the process. Then look at what happened afterward:

Click here to view the full post including charts.

SingPost posts 2.5% rise in Q4 profit to $35m

Singapore Post, the city’s biggest postal service provider, said fourth-quarter profit rose 2.5% to $35.3 million despite a 2.9% dip in sales to $115.6 million, reported Bloomberg.

Rental and property related income surged 49.7% to $9.7 million.

In light of the swine flu outbreak, CEO Wilson Tan says, “We have activated our business contingency plans to ensure that there is no disruption to service and our customers can continue to rely on us as they did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The company proposed a final dividend of 2.5 cents.

Friday, May 1, 2009

Singapore Post: Raising stake in G3AP a positive step

· Increased stake in associate G3 Aspac (G3AP) from 50% to 100% by (i)
disposing off its 24.5% stake in another associate G3 Worldwide, and (ii)
paying S$15m cash.
· This transaction would raise Singpost’s FY10 and FY11 net profit by
3% each.
· Maintain HOLD and target price of S$0.82 based on 6% target yield.

Restructuring of Spring joint venture. Pursuant to its Spring JV with TNT
and Royal mail in 2001, G3 Worldwide and G3AP were established for
worldwide and Asia Pacific cross-border business respectively. Both G3
worldwide and G3AP were associate companies of Singpost and contributed to
its bottom line. Singpost’s net profit contribution from G3AP and G3
Worldwide in 9MFY09 was S$3.7m and s$1.0m respectively. Singpost has
disposed off its G3 Worldwide stake to focus on G3AP business. Overall, by
paying only S$15m cash, Singpost would be able to increase its annual net
profit by about S$4m, which is fairly impressive in our view.

Singpost wants to focus on Asia Pac. With 100% stake in G3AP Singpost would
have full control over the associate and can further leverage its cross
border mail platform in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informed us that G3AP is
the only company with presence in 10 Asia Pac countries. On the flip side,
we cannot rule out the risk of previous partners TNT and Royal Mail
abandoning the use of G3AP, adversely impacting its business. We have not
assumed this scenario in our model, as we believe that Singpost would be
able to get more business for G3AP from other postal operators also.

Maintain HOLD with target price of S$0.82. We believe, Singpost would limit
its payout around 5 cents annually due to (i) huge capex of S$100-150m to
upgrade or replace its processing machine in 2013-14, and (ii) refinance
its s$300m corporate bonds maturing in 2013. Our target price of S$0.82 is
based on 6% target yield inline with average historical yield.

林奇的暴跌应对之道

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二”,深成指大跌9.29%,上证指数跌幅也高达8.84%,分别创下两市近10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沪深300 指数下跌9.24%,接近跌停,一个交易日两市市值损失超过了1万亿。面对如此暴跌,每个人都首先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

其实有无数人早已无数次问过这个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人经历的股市大跌比我们更惨。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11.5%。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是历史上第一个 “黑色星期二”。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又是十月,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股市历史上最大跌幅。远远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那天11.5%的跌幅。仅这一天内,美国股票市值损失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是一个最黑的“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甚至自杀。

无数美国投资人在暴跌后也在问:为什么?甚至美国国会事后为此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可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为什么。但是不管为什么,所有投资人在暴跌后都得面临第二个问题:怎么办?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那么管理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们。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林奇是如何应对的呢?

林奇和国内几乎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基金赎回,林奇把不得不卖的股票都卖了。

过了一年多,他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后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并没有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林奇是掌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为了应对巨额赎回,只能抛售股票。那么那些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的中小投资者应该怎么办?林奇经历过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业绩。也许他的以下三个建议值得借鉴:

第一,不要恐慌而全部低价抛出。林奇谈到,“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即使1987年10月19日的行情让你对股市的走势感到惊恐不安,你也不必要这一天甚至也不必在第二天把股票抛出。你可以逐步减持你的股票投资组合,从而最终能够取得比那些由于恐慌全部抛出的投资人更高的投资回报。因为从11月份开始股市就稳步上扬。到1988年6月,市场已经从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有意思的是,沪深股市经过前天的暴跌后,昨天收盘时上证指数反弹接近4%,许多前天跌停的股票,昨天又涨停了,那些前天恐慌性全部抛出的投资人会如何感想呢?

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林奇最推崇巴菲特面对股市暴跌时的勇气。沃伦·巴菲特曾经告诫投资者,那些无法做到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仍坚决持股不动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

第三、要敢于趁低买入好公司股票。林奇认为暴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真正的选股者的最佳投资机会。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低价抛出,就算我们的投资组合市值可能会损失30%,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要把这种股市大跌看做一场灾难,而要把股市大跌看做是一个趁机低价买入股票的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也许有很多投资人在暴跌后会问另一个问题:能不能预测出股市暴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历史事实,是否有人曾经准确预测到股市暴跌?

林奇发现,在1987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1000点之前,没有任何一位投资专家或者经济学家预测到这次股市暴跌,也没有一个人事前发出警告。有许多人声称自己早已事先预测到这次大跌,但是如果这些家伙真的预测到的话,他们早就会提前把他们的股票全部抛出了,那么由于这些人大规模抛售,市场可能早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就暴跌1000点了。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 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也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而彼得·林奇也不得不遗憾地感叹:“不要妄想预测一年或两年后的股市走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许投资者会伤心地问: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万一再发生暴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林奇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很显然,投资者并不需要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照样可以在股市上赚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应该一分钱也赚不到。在几次最严重的股市大跌期间,我只能坐在股票行情机前面呆呆看着我的股票也跟着大跌。”

连林奇也不能预测股市,但他照样取得年均29%的投资报酬率,13年增值29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预测股市。正如巴菲特所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

投资者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因此投资者应该关注的也应该是公司,而不是股市,不管股市暴跌还是暴涨,都是如此。也许这就是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告诉我们应对股市暴跌的唯一办法。

鸡尾酒会理论

鸡尾酒会理论的提出
彼得林奇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基金的基金经理,他经手的基金市值曾经在13年内翻了29倍。在多年的投资经历中,彼得林奇经历过股市的大起大落,在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中,他总结出了著名的“鸡尾酒会理论”。
  
鸡尾酒会理论
在国外经常举办的鸡尾酒聚会上,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彼此相识,聊天。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的经历上,总结出了判断股市走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只与他碰杯致意,就漠不关心地走开了。而更多的是围绕在牙医周围,询问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宁愿谈论明星的绯闻,没有一个人会谈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宁愿谈论牙病也不谈论股票时,股市应该已经探底,不会再有大的下跌空间。
  
◆第二阶段,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会简短地与他聊上几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着还是走开了,继续关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只愿意闲聊两句股票而还是更关心自己的牙齿时,股市即将开始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人们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经理时,纷纷围过来询问该买哪一支股票,哪支股票能赚钱,股市走势将会如何,而再没有人关心明星绯闻或者牙齿。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都来询问基金经理买哪支股票好时,股市应该已经到达阶段性高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酒会上大谈特谈股票,并且很多人都主动向彼得林奇介绍股票,告诉他去买哪支股票,哪支股票会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不再询问该买哪支股票,而是反而主动告诉基金经理买哪支股票好时,股市很可能已经到达高点,大盘即将开始下跌震荡。
  
与此巧合的是,早在1929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曾经得益于以上理念。当时洛克菲勒在街上遇到一个擦皮鞋的小孩子,小孩边给他擦皮鞋边对他说:“先生,您最近买股票了没有,我给您推荐一支股票,肯定涨得好……”洛克菲勒听了心中一惊,一个擦皮鞋的孩子都开始给别人推荐起股票来,看来股市大限已经不远了。回到公司,洛克菲勒立刻下令将所有股票清仓,一支不留。果然,两个月之后就迎来了华尔街崩盘,多少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洛克菲勒在这场风暴中安然度过。
  
著名而经典的“鸡尾酒会理论”,直到今时今日仍然可以将股市“一言概之”。
  
鸡尾酒理论的误读
股市愈波动,市面上流传的故事就愈有趣,近期的中国股市开始流行三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故事一,一个英国基金经理在上海地摊上买DVD时,摊主告诉他应该买某只股票,被基金经理戏称为“肯尼迪时刻”再现;故事二,一个证券营业部门口卖报的老太根据“报纸不好卖就买股票、报纸卖得好就卖股票”经验屡次得手,可是从去年开始她的这个绝招失灵了;故事三,一个内地券商高管在香港公干,交易所门口的擦鞋匠建议他买某只股票,他根据经验立即在圣诞节左右清了仓,可是他这次踏了个空。
  
这三个故事无一例外都是围绕“擦鞋匠理论”而展开情节的,即当华尔街上的擦鞋匠都开始炒股票时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据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就是在听完一个擦鞋匠对股市侃侃而谈后抛光股票,从而躲过1929年的那场股灾。其实类似的说法在中国也是屡见不鲜,例如“连卖菜的老太都炒股了股市就危险了”的说法早已成为现实中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的“经验之谈”。
  
而那些无论是从擦鞋匠还是卖菜老太的入市行为中来判断趋势的投资者,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人们因为股市赚钱效应而不断进入股市,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而股市出现实质性逆转是一个瞬间,仅从一个瞬间的历史截图去研判趋势、总结规律是荒唐的,这正如地震前动物会出现不吃食物和不归家等异常现象,但是仅根据家里的猫狗不吃食或者好几天没回家走失了,就能得出将要地震的结论吗?可见,如果作为结果出现后的现象之一描述,“擦鞋匠理论”是值得重视的,若把它看作一种存在必然关联的因果判断,“擦鞋匠理论”自然跳不出“有数千次失败而只有最后一次成功”的尴尬。
  
实际上,对于这种现象探究最详尽的莫过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客人对牙医而不是他感兴趣时,往往是股市低迷或者刚启动阶段;当人们爱和他稍微聊聊股票时,股市处于刚上涨15%的阶段;当包括牙医在内的所有人都围着他时,股市处于上涨30%的阶段;而当人们都开始向他推荐股票时,正是股市已达到峰巅进入下跌的准确信号。不过最关键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不提的是,林奇经常提醒人们对“鸡尾酒会理论”不要盲目迷信,因为这不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可见,以上这些理论和故事中唯一蕴藏不变的股市真谛是:股市中那些经常和群体心理相悖的人,有时更容易摸准市场的脉搏。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当整个市场都在嘲笑擦鞋匠和卖菜老太时,很可能就是擦鞋匠和卖菜老太们的行为获得市场奖赏的时候。对于这种现象,从毛泽东思想的角度来进行纠正就是要“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用《老子·道德经》来解释则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顺势而为,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