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一席“败在心术不正”,有如醍醐灌顶,使老陈如梦初醒,原来他几年来在股市抢进杀出,并非由于消息不灵通,更非行动不够快捷,而是投机行为,本质上就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的事,注定会失败(见上周“败在心术不正”)。
但是,解开了一个谜团,引出了一个更大的谜团:如果在股市抢进杀出不能赚钱,那么,要怎样投资才能在股市赚钱?
他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找不到出路,於是趁屠妖节假期,请老李到旧街场咖啡店喝白咖啡,请教他股市赚钱正道。
老李喝了两口白咖啡之后,一本正经地说:“惟有利人利己,才能在股市长赚。”
老陈听得糊涂起来,脱口而出:“什么利人利己,这跟投资有啥关系?”
老李卖了一个关子:“利人利己,就是创造‘三赢’”!
老陈更加莫名其妙,对老李说:“我不知道你讲什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老李不直接回答他的质问,只慢条斯里地问他:“你同意不同意,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
增加社会福祉
老陈:“同意,这是浅之又浅的道理。”
老李:“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老陈:“对,这个我懂。”
老李:做生意就是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某种服务?”
老陈:“当然。”
李李:“供应产品或提供服务,都使人受惠,都有助於提供社会福祉,同意吗?”
老陈沉吟片刻:“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老李:“例如你购买种植股,就是参股种油棕,种植公司将棕油卖给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苏联,使这些国家的广大人民,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食油,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素质,这样,投资种油棕,是不是有助於增加社会的福祉?”
老陈:“是”。
李李:“你购买种植股,就是将资金投资在种植公司,种植公司生产棕油,增添社会福祉,不就等于是你在增添社会福祉吗?”
老陈:“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是这跟投资股票赚钱有什么关系呢?你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老李:“种植公司将棕油卖给中国、印度、苏联等国家,取得了可观的利润,公司将利润以股息的方式派给股东,股东是不是赚到钱?”
老陈:“能举个实际的例子吗?”
老李:“例如你购买嘉利丹(KRETAM)的股票,嘉利丹投资油棕业,生产棕油,将棕油卖给中国、印度或苏联人,由于棕油价格挺秀,该公司赚得丰厚的利润,将部份利润分发给股东,你不是有收到15%的免税股息吗?你的投资已取得不错的回酬,这才是投资正道。”
油棕历久不衰
老陈:“这是股息,但是这跟股价有什么关系?”
老李:“由于嘉利丹盈利上升,又派发可观股息,嘉利丹的股票价格由去年的1令吉左右,升至目前的2令吉以上,你赚取了超过100%的利润,你的投资取得了超越大势的回酬,你购买嘉利丹,一方面得到股息,一方面股票又增值,你取得双重的利益,但没有任何人受损,你的赚钱,并非来自别人的损失,这才是投资正道”。
老陈:“你开始说‘惟有利人利己,才能在股市赚钱’,又说什么‘利人利己,就是创造“三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老李:“种植公司将棕油卖给中国、印度、苏联的消费人,消费人将棕油制成食油或其他产品,从中得益或受惠,他们是赢家,这是一赢。”
老陈:“那么什么是二赢”?
老李:“种植公司从生产棕油,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们是赢家,这是二赢”。
老陈:“谁是三赢者?”
老李:“三赢的赢家就是你,作为嘉利丹的股东,你的投资不但分到股息,而且股份的价值也上升了1倍,你是赢家,是为三赢”。
老陈:“现在我明白了,涉及油棕业的三方面:提供资金的投资者,负责生产棕油的企业和棕油的消费者,全部都得益,大家都是赢家,没有人蒙受损失,由于大家都受惠,所以油棕种植业才能历久不衰,对吗?”
老李:“对,这就是投资正道。这个模式,可以应用到所有的行业。”
三赢才能持久经营
老陈:“请再举两个例子。”
老李:“例如银行业,银行收集了公众人士的存款,转借给企业家开工厂,存款人取得定期存款利息,是赢家;银行赚取存款和放贷之利息差额,是二赢家;企业家取得所需的资金,开设工厂,生产产品,从中赚取利润,是三赢家,有此“三赢”,银行业乃能持久经营”。
老陈:“其他企业亦如此?”
老李:“是的,例如屋业发展公司收集投资者的资金,买地建屋出售,买屋人有屋可住,是一赢家;发展商取得利润,是二赢家,投资者分到红利,是三赢家,故屋业能长存。”
老陈:“我明白了,种植业、金融业、工业……等等,都是利人利己的事业,所以能长久经营。”
分开经营管理
“我们作为股票投资者,将资金交给种植公司、银行、工业家,就是委托他们代我们去从事利人利己,大家都受惠,大家都是赢家的事业,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我们其实都是在做事业,只是我们把经营权和管理权,交给董事部去执行,我们没有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事业而已。”
“作为股东,我们分到红利(股息)、股份(股票)的价值又不断增值, 这才是投资五道,这才是股票投资正道”。
老李:“是的,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我们的回酬,是来自公司的盈利,由于有盈利,股份才会增值,使股东的财富与日俱增,通过这种途径赚钱,没有‘损人’,故能长久投资。”
老陈:“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在股市投机赚钱的话,我们是赚另一名股东的钱,我所赚的钱来自他的损失,这是损人利己,不能长做,因为长期投机必然亏蚀,故投机无法累积财富,只有长期投资才能累积财富。”
长久创造价值
老李:“是的,投资能创造价值,故能长久,投机只是股份的转让,并非生产行为,不能创造价值,故不能持久”。
老陈:“什么创造不创造价值?”
老李:“嘉利丹以你的资金,开辟油棕园,生产更多棕油,聘请更多工人,这就是创造价值;你买嘉利丹的股票,嘉利丹不会种更多油棕,更不会多请一个工人,所以没有创造价值。”
老李补充:“创造价值,利人利己,人人都是赢家,故能长久经营,你才可以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才能赚钱。”
老陈只请老李喝了一杯白咖啡,就找到了投资正道,猛喊:“值得,值得!”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菲马集团(Kumpulan FIMA)
资料导读:
从www.BURSAMALAYSIA.com下载该公司2007-11 5年年报,细读,做笔记。
细读2011年年报第9-12页,公司结构及主席报告,了解公司业务进展。
特别注意2011年年报第13-14页集团5年财务摘要,可以明显看出该集团净利由2007年的3000万令吉上升至2011年的7100万令吉,而且是年年上升。
每股净利由2007年的11.30仙,上升至2011年的26.99仙,股息也是逐年增加。
下载该集团8月18日公布的本财务年第1季报告,你可以看出该集团首季每股净赚9.26仙,注意将在本月底公布的第2季报告,看看能否保持第1季的业绩。首季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的“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项下,现金及银行存款高达2亿5484万令,几乎等于该公司的实收资本2亿6316万令吉。
菲马集团拥有菲马机构(FIMA CORP)的60.82%股权,请下载及详读菲马机构2011年年报,作进一步的了解。
请根据首季每股净利推算本财务年预期本益比(以目前1令吉65仙的股价为标准)。
特别声明:本栏旨在引导读者自己做功课,并非推荐买进。
忠言:自己研究,自己赚钱,更有成就感。
思考重点:THE EDGE曾报道:菲马集团和菲马机构可能合併,以浮显其价值。有这种可能吗?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1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Iskandar the cheaper alternative to Singapore?
When Singapore launched its plan for a global city of 6.5 million, it sounded like sweet music — rather than a business warning — to businessmen in Johor.
To the forward-looking, this strategy of a wealthy neighbour right next door, which is the 10th most expensive city in the world, spells potential spill-over for their economy.
At a friendly discussion in a hotel, several Malaysians told a Singaporean business consultant that they foresaw two possible scenarios, if Malaysia played its cards right.
That was just after the two governments had signed an agreement over the railway dispute and for future cooperation.
One Malaysian said: "Having a thriving global city next door would allow Malaysia — in particular Johor — to quickly tap onto global trade via Singapore."
Another speaker, a Malaysian researcher, offered this rationale:
"We can also benefit in another way. The Singaporeans are very good at earning foreign exchange — US dollars, Japanese yen and the euro, etc.
"We can earn some of these foreign earnings indirectly from Singaporeans. They are short of things that we have.
"All we need do is offer them a place to come and enjoy themselves."
How Johor could benefit
The feeling was that Singapore was already overcrowded and expensive and it lacked the space for business and fun — and this was where Johor could cash in.
It was nothing new, but the mood was.
It was partially this reasoning tha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metropolis, Iskandar Malaysia, in the foothills of southern Malaysia,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Singapore island.
Last week, as the development pace gathered steam, I could not help but think about the impact it will have on Singapore's economic future.
These news items came within days of one another:
* A tender was opened up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ngapore-Johor mass rapid transit or MRT to start operating in 2018.
* A Singaporean billionaire signed a S$2bil deal with the Johor royal family to build a 10ha medical hub and marina city bordering Singapore.
* Southeast Asia's first premium outlet centre will open next month in south Johor, just an hour's drive for Singapore's shopaholics, offering branded products with discounts.
The huge project will be built in stages and will include improved rail, sea and air connections to Singapore (24-hour access) and easier immigration clearance.
Nearly 50 years after their break-up, the two former siblings, who face a gloomy world in the coming year, are pushing the momentum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Malaysia knows it can benefit from Singapore's world trade links and experience, which date back to early history, to gain promotion to a higher league.
And Singaporeans, who live in the world's 10th most expensive city, can look forward to some relief in their high-cost living.
Actually, it may well bond the two to become more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For the promised land to be reached, however, requires a few caveats: first, crime and corruption must be put under control and, second, political quarrelling does not upset the applecart.
Crucially important is that the race card is kept away.
Not much interest among Singaporeans?
Still, I am surprised that given the large potential to change lives, the Iskandar concept has stirred little interest among Singaporeans beyond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at cheaper prices.
The general public, in fact, doesn't have much idea about it. In fact, people here tend to underestimate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this trading state.
To the business community, however, Iskandar both serves as a potential partner as well as a strong rival.
It will likely add to the number of rival economies in Asia that are on the verge of overtaking — or have already overtaken — Singapore.
They range from new giants like China and India to small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are aggressively pushing for growth like Indonesia, Malaysia and Vietnam.
Iskandar, for example, is hell bent o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ors and establishing a healthcare and an education hub, areas that the republic has been pursuing.
Rivalry aside,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metropolis could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to help Singapore's dilemma of income inequality.
As more wealthy foreigners settle on this island and pushing prices, the bottom 30 per cent of the poorer class gets increasingly squeezed.
They desperately need a cheaper source of daily living that Johor can provide.
Most important is insufficient and spiralling home prices. Thousands of Singaporeans — with families in tow — who find it hard to cope are buying homes in Johor and commuting daily to Singapore.
It is beginning to resemble the picture of Hong Kong residents buying Shenzhen properties.
For the displaced Singaporeans, it is not only cheaper housing but a whole less expensive life — if they are prepared to settle for the longer commuting.
More and more are celebrating marriage and birthdays in Johor restaurants. Others get their surgeries done, buy their medicine and change their car tyres in the future metropolis — all for much less.
Steadily the list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lengthens. The savings are not to be sniffed at.
Indirectly, larger-size Johor is helping to look after Singapore's citizens. A former health minister even suggested building retiree homes for Singaporeans there.
These are nudging the two peoples closer together without talking politics. Last week, surfer Koh Lian Tye asked: "Forty-six years on, was quitting Malaysia a mistake?
"I am a proud Singaporean, but I also believe that in being part of Malaysia as an autonomous region we could have benefited.
To the forward-looking, this strategy of a wealthy neighbour right next door, which is the 10th most expensive city in the world, spells potential spill-over for their economy.
At a friendly discussion in a hotel, several Malaysians told a Singaporean business consultant that they foresaw two possible scenarios, if Malaysia played its cards right.
That was just after the two governments had signed an agreement over the railway dispute and for future cooperation.
One Malaysian said: "Having a thriving global city next door would allow Malaysia — in particular Johor — to quickly tap onto global trade via Singapore."
Another speaker, a Malaysian researcher, offered this rationale:
"We can also benefit in another way. The Singaporeans are very good at earning foreign exchange — US dollars, Japanese yen and the euro, etc.
"We can earn some of these foreign earnings indirectly from Singaporeans. They are short of things that we have.
"All we need do is offer them a place to come and enjoy themselves."
How Johor could benefit
The feeling was that Singapore was already overcrowded and expensive and it lacked the space for business and fun — and this was where Johor could cash in.
It was nothing new, but the mood was.
It was partially this reasoning tha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metropolis, Iskandar Malaysia, in the foothills of southern Malaysia,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Singapore island.
Last week, as the development pace gathered steam, I could not help but think about the impact it will have on Singapore's economic future.
These news items came within days of one another:
* A tender was opened up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ngapore-Johor mass rapid transit or MRT to start operating in 2018.
* A Singaporean billionaire signed a S$2bil deal with the Johor royal family to build a 10ha medical hub and marina city bordering Singapore.
* Southeast Asia's first premium outlet centre will open next month in south Johor, just an hour's drive for Singapore's shopaholics, offering branded products with discounts.
The huge project will be built in stages and will include improved rail, sea and air connections to Singapore (24-hour access) and easier immigration clearance.
Nearly 50 years after their break-up, the two former siblings, who face a gloomy world in the coming year, are pushing the momentum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Malaysia knows it can benefit from Singapore's world trade links and experience, which date back to early history, to gain promotion to a higher league.
And Singaporeans, who live in the world's 10th most expensive city, can look forward to some relief in their high-cost living.
Actually, it may well bond the two to become more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For the promised land to be reached, however, requires a few caveats: first, crime and corruption must be put under control and, second, political quarrelling does not upset the applecart.
Crucially important is that the race card is kept away.
Not much interest among Singaporeans?
Still, I am surprised that given the large potential to change lives, the Iskandar concept has stirred little interest among Singaporeans beyond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at cheaper prices.
The general public, in fact, doesn't have much idea about it. In fact, people here tend to underestimate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this trading state.
To the business community, however, Iskandar both serves as a potential partner as well as a strong rival.
It will likely add to the number of rival economies in Asia that are on the verge of overtaking — or have already overtaken — Singapore.
They range from new giants like China and India to small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are aggressively pushing for growth like Indonesia, Malaysia and Vietnam.
Iskandar, for example, is hell bent o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ors and establishing a healthcare and an education hub, areas that the republic has been pursuing.
Rivalry aside,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metropolis could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to help Singapore's dilemma of income inequality.
As more wealthy foreigners settle on this island and pushing prices, the bottom 30 per cent of the poorer class gets increasingly squeezed.
They desperately need a cheaper source of daily living that Johor can provide.
Most important is insufficient and spiralling home prices. Thousands of Singaporeans — with families in tow — who find it hard to cope are buying homes in Johor and commuting daily to Singapore.
It is beginning to resemble the picture of Hong Kong residents buying Shenzhen properties.
For the displaced Singaporeans, it is not only cheaper housing but a whole less expensive life — if they are prepared to settle for the longer commuting.
More and more are celebrating marriage and birthdays in Johor restaurants. Others get their surgeries done, buy their medicine and change their car tyres in the future metropolis — all for much less.
Steadily the list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lengthens. The savings are not to be sniffed at.
Indirectly, larger-size Johor is helping to look after Singapore's citizens. A former health minister even suggested building retiree homes for Singaporeans there.
These are nudging the two peoples closer together without talking politics. Last week, surfer Koh Lian Tye asked: "Forty-six years on, was quitting Malaysia a mistake?
"I am a proud Singaporean, but I also believe that in being part of Malaysia as an autonomous region we could have benefited.
曹仁超 - 投資者日記
恒指10月见底?
十一月 1st, 2011
踏入11月,又到炒业绩季节,企业纯利良好不一定令股价上升(如公布业绩前股价早已炒上),但企业纯利向上总较向下对股价有利。上月文章指2011年不是2008年的熊市,而是牛市二期调整期,因此2011年10月亦不是2009年3月,10月6日恒指低P╱E(8.9倍)已阻止它进一步大跌。投资成功的一半便是在适当时刻和适当地方购入适当项目(股票、房产、外汇或黄金),其余一半是在适当时刻减持。1981年10月债券利率15厘、股票息率6厘;2011年10年债券利率已少于2厘、股票息率2.5厘。除2008年年底至2009年3月那段日子外,过去30年很少出现股票息率高于债券利率。
2008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一季出现股息率高于债息后股市大升,今年5月起面对QE2结束,无论商品、股票和房产价格皆一齐向下。上一次情况今年会否重演?2008年11月恒指见底,今次恒指会否于10月见底?
欧洲经济步美国后尘
最易建立财富方法就是当人人担心时你乐观、当人人乐观时你担心。
航空股、钢材股和内房股是负债最重股份,今年5月至10月跌幅都很大,相信反弹力量亦不弱;反之,公用股抗跌力强反弹力亦弱。10月开始国际形势由Bad转为Less Bad(由很差到不是那么差)。10月6日开始股市反弹理由系美元又再转弱,如美元继续转弱,不排除这次恒指反弹幅度可进一步扩大。2008年11月恒指系绝佳投资机会、2009年11月后恒指又系绝佳获利机会,今年10月又如何?选股不炒市。投资目的是赚钱不是证明你较别人聪明。哪些见好唱好、见淡唱淡的分析不用理会。
中小企股票特色是升市时升得较蓝筹股快、跌市中亦跌得较蓝筹股多。目前不少香港中小企股价自2009年高峰(不要再提2007年了)回落90%,但投资者仍不敢大手吸纳。今年系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但逃不出80%投资者系输家、20%系赢家的定律。因此Trade small position until you gain some confidence(仓位不要太高,直到获得了自信)。德国银行10月分析报告认为,美国地产泡沫爆破、股市反覆向下、债券一升再升、政府一再刺激经济,情况一如90年代日本。但因负债太重面对去杠杆化,美国经济仍疲不能兴,目前欧洲正步入美国后尘。
来自30年代的经验,伯南克明白2008年金融海啸后果可以引发Deflationary depression(由通缩引发的大萧条),因此于2009年3月推出QE及2010年11月再推QE2去对付。但滥发钞票代价可以引发Runaway hyperinflation(不受控制恶性通胀),因为新增钞票如果不是用作炒卖商品或股票,便是银行用作买长债赚息差而非借钱给人做生意。
因此今年9月推出OT2,由联储局买长债、卖短债去阻止银行透过买长债去赚息差,于明年6月前联储局完成购入4000亿美元6年到30年债券及抛售相同数目3年期以下债券,把10年期利率压到2厘或以下,希望因此令银行把钱用作工商业贷款用,可以成功吗?如参考1994年到今天,日本情况答案是否定,OT早于1961年由已故总统肯尼迪与美国财政部合作推出,结果只引发通胀,美国经济要到1982年8月才进入另一复苏期。
这一次美国面对人口老化、客观形势同1966年到1982年那段日子不同,是否同样引发通胀?
欧债危机困扰1年
欧洲情况又如何?希腊政府违约只是时间问题,法国银行受打击最大。会否一如2008年雷曼事件引发银行间停止互相拆借?希腊之后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例如意大利2012年7月到期主权债券相等于GDP20%,CDS市场价格反映意大利主权债券于未来5年违约机会高达25%,其他三国亦相近。意大利公债是1.7万亿欧罗,相等于希腊7倍,如何Bail out?
意大利政府负债是该国GDP120%,仅次于日本。日本同别国不同,因为政府公债大部分由日本人持有,其他国家公债不少由别国投资者持有。换言之,未来1年投资市场继续受困于欧债危机。
今年全球降雨量较过去几年平均多4%。农产品丰收令食物价格于9月回落8.8%,相信第四季食物价格进一步回落。2011年铜价由每磅4.5美元一度下跌至3.05美元,回落33%;铅由1.24美元回落到0.96美元,跌幅达22.6%;镍回落20%、锌回落17%和白银更一度下跌33%,黄金由9月6日于短短一个月内回落20%,见1530美元。
2002年开始勘探金矿的活动又上升,2006年投入的资金上升近倍,由每年25亿美元升至50亿美元。今年黄金产量已重返850万盎斯(1999年水平);同时,生产黄金成本由1997年至今亦上升一倍,因为新金矿开采成本都十分高。虽然生产成本上升,只要金价企在每盎斯1500美元之上,利润仍十分丰厚。大有理由相信金价在1500至2000美元之间有排搞。标普GSCI指数(包括24种商品)由今年4月至10月回落25%,到底是QE2结束后的正常现象(机构投资者退出商品市场)、还是10年商品牛市告一段落?商品ETF自2007年股市牛市结束后持有期货合约量增加六倍,达370亿美元,但由今年6月起又迅速回落。
印钞易创富难
过去20年债券跑赢股市,未来20年又如何?1971年美元同黄金脱钩令全球面对10年商品价格上升潮;1981年里根及撒切尔夫人上台令弗里德曼货币政策成为思想主流,利率进入回落期、商品价格亦一样,1991年苏联东欧国家政权全面崩溃、苏联解体、中国进入全速改革期又带来10年商品熊市。2000年科网股热潮结束、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美国思想主流,美国政府对伊斯兰教采取敌视态度令美元汇价回落,再次带来商品价格10年大升;随着拉登已死,之后又如何?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2008年全球性金融海啸,但至今各国政府仍然依赖印银纸去解决问题。货币购买力大幅下降,令全球中产阶级受苦亦令金价由2000年开始不再便宜。投机风气取代投资,但No investment is forever。黄金不是、债券不是、股票不是、房地产也不是;食有时、睡有时,不时不食,如你两天不睡觉,肯定今天无精神。自1971年美元同黄金脱钩后世界经济由钟摆理论主导(由一极端跑向另一极端)。
一旦上升可以升到你不信(Letthe profit run),一旦回落随时跌90%或以上(Cut your lost short)。现代资讯业发达加上高频交易令羊群心理进一步发展。过去10年60%美国人失去财富、只有40%美国人财富增加了,香港情况可能更极端,于过去14年只有20%港人财富增加了、80%港人财富减少了。全球进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期。今年美国80%人支持政府向富人增加征税,全世界进入仇富期,例如占领华尔街(在香港变成占领汇丰总行)。
今年日本就业人口跌至1981年10月水平,过去20年就业职位减少16万个,另加20万员工退休或放弃找工作,目前就业人口5940万人,8月份日本失业率4.3%。1987年10月日经平均数较今天高出185%、地价高出85%、日圆从1987年250兑一美元升至近期76兑一美元,日圆升值带来1987年到1989年的疯狂上升亦带来1990年起至今的衰退。今年日本家庭首三季开支较去年同期回落4.1%。
经过今年地震后,日本在未来5年需要19万亿日圆重建费(2470亿美元),政府计划增加抽税9.2万亿日圆,其余来自出售国有资产。日本采购经理指数9月份跌至49.3(今年3月以来最低),代表制造业又陷衰退。日本面对就业不足、工资停滞不前、太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及低GDP增长率。上述问题亦在美国出现,过去10年如非美元贬值而一如日圆升值的话,美股熊市早于2000年已开始。透过美元贬值令美股到2007年10月才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去杠杆化在美国已开始了4年,私人企业再无法支持美国高就业率,政府一再推出刺激经济计划例如QE及QE2,最近是OT2,情况一如1994年后的日本。不过,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较2006年美国那个大(1990年至今日本商业楼价下跌90%、住宅楼价下跌70%。美国住宅楼价自2006年至今才下跌32%,因此美国未陷入通缩,衰退日子亦应该没有日本那么长)。今天美国30年期固定楼按贷款利率只有3.94厘、15年期固定楼按贷款利率低至3.26厘,虽然如此,7月份美国购楼人士减少1.3%、8月份再减1.3%,8月份新屋售价较一年前下跌7.7%,未因利率下降而刺激置业欲,情况更由美国逐渐扩散到中国。
The age of easy growth is over!
日本是1990年、香港1997年、美国2000年。日经平均指数于过去21年回落80%、恒生指数自1997年8月16500点至今仍在大上大落、道指自2000年12000点至今亦一样。今年发生地震前曾到日本一游,发现大部分日本人仍生活愉快。日本于1990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美元后是否仍需要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达到2.8万美元后,是否仍然渴求财富高速增长?
新兴市场寻机会
过去20年日本GDP平均年增长率少于1%,新一代日本年轻人早已明白Less is more的道理,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不买名牌货、不到外国游埠,许多所谓“需要”其实可以“不要”。沃顿大学Marketing教授Cassie Mogilner花了10年时间研究2000年后美国人对金钱、时间与快乐的关系,发现时间带来的快乐远超过金钱,例如陪太太散步去看星星较送太太钻石令太太更开心,带孩子去郊游较付钱给他们自己出国游埠令孩子更开心。
今天的日本人、香港人和美国人不需要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更好享受游闲生活。以Leisure取代追求更多物质,以朗月清风取代丰富晚餐,一家人一起去做义工取代开大食会可能令生活更愉快。由过去盲目追求GDP增长改为追求舒适游闲,不再追求更多的财富而是更有意义的人生;反之,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仍在增长期,摩通环球服务公司估计,这些国家未来10年GDP增长率只是放缓而非衰退,明年新兴市场股市完成寻底后应该可以出现强力反弹,大上大落仍是这类新兴市场股市特色。如欲找寻投资机会应到新兴市场去找。
欧元是经济问题元凶
欧罗的出现令欧洲经济自陷困难,因为北欧国家的竞争力较南欧大30%左右,情况有如1983年把港元同美元挂钩,初期问题不太(因挂钩时货币汇价是合理的)。
1990年美国陷入温和衰退同期香港经济却出现过热,受制于联汇制度,香港银行界在经济过热环境下仍然减息,引发1990年到1997年的楼市泡沫。1997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仍在增长,但香港面对楼市泡沫爆破,香港银行界在楼价回落期仍加息,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一直到2003年才因美国连续减息两年多香港经济才复苏。
2007年10月美国经济又下跌,香港受惠于内地同胞自由行,经济表现仍不俗,但香港照样减息,又一次令香港楼价于2011年创新高……欧洲南北国家经济竞争力不同、货币汇价相同,成为引发2009年欧猪五国危机的主因。参考香港过去经验:一、欧猪五国脱离欧元宣布货币贬值去恢复国际竞争力;二、经济进入长期萎缩期去提升竞争力,一如1997年到2003年的香港。
1979年美国给中国最惠国待遇及2001年中国加入WTO,令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生产基地。
2001年起中国本土原材料供应无法应付出口需求,因此从世界各地大量入口原材料,引发全球性原材料涨价潮。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2011年广州亚运会等,加上大量桥梁、道路、房屋、发电厂及现代化设施的兴建,2009年起中国在入口方面已从过去以生产原材料、机器为主,变为应付内需市场为主包括食物、石油、铜、煤、铁甚至水泥,令巴西、阿根庭、墨西哥、印尼甚至澳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受惠。
2008年11月起的A股已出现牛市,2009年8月因内地CPI升幅太快,人行开始抽紧银根,令A股进入牛市二期的调整期(香港牛市调整期2009年11月开始)。人行过去两年多抽紧银根,今年已令内地大量中小企失血,中国正面对转型之痛。由出口制造业基地转为品牌建立、提供服务为主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1981年到1984年的香港虽然受惠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加上香港只是一个小地方(仅700万人),仍需3年完成转型,中国这次转型自然较1981年到1984年那次香港转型期更痛苦及所需时间更长。
出口制造业以“代工”为主,在产业链中处被动地位,加上所获利润不多;建立品牌以创新为主,但必须领导潮流和建立服务平台,由产品设计到外判生产,市场推广到保护自己品牌不被别人冒用或抄袭是另一门学问。出口制造业是接别人“柯打”、建立品牌是从研发到市场推广;出口制造业是为别人加工,建立品牌产品需市场认受性。
中国出口制造业于过去10年面对原材料价大涨,工资由2007年起每年上升15%或以上;加上人民币2007年起每年升值5%或以上,不断侵蚀出口制造业的边际利润。到了2011年出口制造业边际利润只有3%,一不小心便出现亏损。
至于建立品牌,中国在这方面能够长期维持品牌地位的企业不多,近年中国已派员到南韩学习,中国能否出现类似大宇、现代及三星等企业?
南韩企业成功背后是由政府政策扶助,以及银行廉价贷款支持,典型官商合作,与西方企业透过市场竞争跑出来不同。上述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新路向。
成功人士六项性格
过去10年中国已有3亿人口变成中产阶级,未来10年应该仍有3亿人口能够变成中产阶级。来自这方面需求十分惊人,对粮食、汽车、房屋到名牌、出国旅游影响甚大,为全球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以香港为例,自2003年下半年起,来自内地同胞消费已改变了香港经济结构,未来10年来自这方面需求继续为香港带来大量商机。今天全球人口70亿人,但只有12亿部个人电脑、20亿互联网用户、17亿张信用卡、20亿个银行户口。谁说经济成长已到极限?行业盛衰一如春夏秋冬,只要明白便没什么大不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成功人士的性格:一、决定的事必执行(无论错与对)。已故总统罗斯福说:“如果不行便停止它尝试另一方法,如果成功便继续执行。”;二、他们愿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从中吸取经验;三、时间用在有回报的项目,不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四、他们对失败有特殊看法,不认为失败是放弃,他们对失败没有恐惧;五、他们永远不让恐惧占领他们的思想;六、学习分析大势、分析个别行业、个别股份,不人云亦云,把别人的损失变成自己的利润。1998年是亚洲金融风暴最黑暗日子,今天回望如阁下于1998年投资南韩、印尼、泰国、菲律宾甚至香港,到2007年获利惊人。2011年欧债危机,10年后又如何?思考如何在欧债危机中获利,不让市场波幅吓怕反而爱上波幅。See the market and trade the market;不抱怨,永远找寻商机。
过多看淡通常是见底先兆
十月 21st, 2011
股市是否已到底部?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表示,没有人可事先知道。但从调整时间看,A股调整期理论上已差不多,恒指已进入偏低区。10月市场上有太多看淡者,这通常是大市见底先兆。
A股调整理论上已差不多
中国证券报:本周,A股指数盘中再次跌破近两年的最低点2319点,A股会继续下跌吗?
曹仁超:没有人可事先知道,但以恒生指数而言,10月4日16200点应是一个重要支持点,理由是P/E只有8.9倍。底点往往在出现后几个月人们才发现,由2009年8月起计,A股牛市二期调整期已超过两年多时间,理论上已差不多。
恒指已进入偏低区
中国证券报:目前,市场经过了大幅调整,根据你的判断,是否已到把现金变为股票的时候?
曹仁超:对港股来说,从恒指16200点开始可分段吸纳,相信牛市二期调整期很快结束,如非今年第四季便是明年上半年。
现在恒生指数P/E已进入偏低区(8倍到12倍),个人相信恒指17800点以下、16200点以上进入可以吸纳区,但未来上升空间有限。以银行股为例,面对内地及香港楼价进入调整期,房地产贷款增长率极为有限,银行息差收入仍在减少。加上出售基金服务、代客买卖股票、外汇等收入亦不可能大幅增长,因此P/E虽然低,但增长率即便很低,没不见得具有吸引力。
恒生指数牛市二期下调幅度应不止31.8%甚至50%,可能是61.8%即是16144点。A股牛市一期从2008年11月开始,2009年8月结束,进入漫长的牛市二期,理由是中国经济转型需很长时间才完成。
过多看淡通常是见底先兆
中国证券报:上周,中国汇金公司宣布增持工农中建四大行,汇金增持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市场能否和前两次增持一样,带来一波上涨?
曹仁超:这代表官方认为此水平银行股长线可吸纳。10月市场有太多看淡者,这通常是大市见底的先兆。
中国证券报:内地的创业板公司,经过初期的热炒,之后的大跌,目前普遍在发行价以下,应该如何在创业板中挑选好公司?
曹仁超:创业板本人从来不谈论,因为创业板在香港是失败之作,担心内地亦不例外。在美国创业板只留给风险基金去投资,普通投资者不宜参与。
中国证券报:如果憧憬市场的反弹,经过大幅下跌之后,未来A股可能的涨幅将有多大?
曹仁超:短期大市如何没有人知道。如用恒生指数作为参考,目前港股已到了可以中长线持有的水平。
大众常常看错市。大部分投资者或投资策略决策者很少由经济周期角度去思考问题,一般都采用“直线投射法”(例如过去两年企业纯利每年上升25%,便展望今年、明年纯利每年仍升25%)。利用经济周期去分析后市必须有一连串“假设”及“推理”,一旦同现实有出入必须迅速作出纠正,上述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黄金牛市未完 跌市是大调整(20111001)
十月 8th, 2011
QE1规模是联储局买入3000亿美元国库券、12.5亿万美元住宅楼按证券、1000亿美元房利美及房贷美债券,引发2009年3月美股上升,2010年8月暗示推出QE2,并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买入6000亿美元国库券。即前后注入一万多亿美元资金,至于OT2是买入4000亿美元6年或以上债券压低长期利息,卖出4000亿美元3年或以下短期债券,上述决定引发今年9月美股及金价大跌。估计30年期美债利率由3.6厘降至2.6厘(即2008年雷曼事件时水平。)
自2006年12月至今美国银行国内存款由11000亿美元上升到81000亿美元,平均利率只有0.79厘,日后联储局抽走4000亿美元短债后估计可令平均利率上升至1厘。2006年第一季政府新增负债占GDP3%到今年第一季上升到9.6%,私人负债由占GDP16%下降到0.5%。
即过去五年政府负债取代私人负债情况和1994年起日本相似,今天日本政府负债相等于日本GDP120%,美国政府负债是美国GDP60%。另一分别是日本经济是出口型、美国是内需型。
奢侈品股进入调整期
自1960年至今标普500平均P/E19.4倍,今年9月(用过去方法计算纯利)标普500平均P/E19倍,即到了唔算贵亦不算便宜水平。(如用新计算法P/E更降至10.4倍)。
黄金已低至1532美元重返上升轨支持区。过去半年一直叫大家小沾手黄金,到了现水平又可小量吸纳黄金,由于仍是负利率、即黄金牛市未完,近日跌市只是一次大调整。
金价在9月6日1920美元遇上阻力,理由是商品价格指数今年5月开始转弱,‘铜’博士告诉我们,全球制造业在转弱中。但客观形势仍是负利率(利息低于CPI升幅)因此未能肯定金价已见顶,但调整幅度已惊人,估计金价在1600美元重建基础。
奢侈品股进入调整期、品牌股亦面对大幅回落,资源股由2000年起步上升今年亦到了见顶日子,下一铺玩什么?10年人事几番新,20年内事物总改变一次。
2011年不是2008年,OT2对大银行有利但短期股价仍受压,OT2对黄金及白银不利并已在市场上已反映。自1997年起你的投资策略必须随形势改变而改变,不能一成不变。例如今年7月10日恒生指数的死亡交叉点出现后,投资股票宜保守。
历史告诉我们;不能依赖政府创造职位去带来繁荣,日本不能、欧洲不能、美国也不能。经济繁荣来自企业精神同人类的创见。911事件代表强如美国的防卫力量亦可从内部攻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和军舰亦只能偷袭珍珠港而非美国心脏。)今年美国政府债券失去3A级地位,需时多久才能重建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的信心?
1929年是美国机械时代高峰期,需时20年到1949年二次大战后才出现另一繁荣期。2000年是美国电脑技术高潮,这次又需时多久才进入另一繁荣期?在另一繁荣期来临前股市仍大上大落,2010年美国GDP上升3%,企业纯利大升但人均收入49445美元和1997年差不多(较2007年下降6.4%。)
美国穷人增加太快
2010年有4620万人生活在贫穷线之下(即年入11139美元或以下。)占总人口15.1%或六个成年人中一个,是17年内新高。根据CNN Money计算!扣除通胀后中产收入较1980年上升11%、富有家庭收入上升42%、穷人收入基本上不变,即过去30年中产受惠有限,新增财富大部分落入5%富人手中。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Katz分析:美国中产自1997年起收入不升反降及前景并不乐观!根据Ecomonic Policy Institute数字:今年7月失业人口1110万,8月份急升到1400万上升速度惊人,未来4年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人口可增加1000万即失业率达15%惊人水平。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美国有多少穷人而是穷人数目增长速度太快。
恒指P/E进入偏低区
1998年受长期资金服务公司出事标普500由1200点回落,最低连900点亦失守,1998年底开始回升并在2000年初升穿1500点。在科网股泡沫爆破后标普500急跌并在2001年8月6日跌穿1200点,加上911事件影响标普500最低跌穿800点才回升并在2007年见1576点。CDO危机出现加上2008年9月雷曼事件影响,标普500不但跌穿1200点并在2009年初跌穿700点才反弹。这次上升到2011年5月1370点又回落并在9月份1200点又再失守,面对2012年美国大企业纯利下滑,这次标普500在那一水平才获支持?
今天恒生指数P/E已进入偏低区(8倍到12倍),个人相信恒指17800点以下、16200点以上进入可以吸纳区,但未来上升空间有限。以银行股为例面对内地及本港楼价进入调整期这方面贷款增长率极之有限,银行息差收入仍在减少,加上出售基金服务、代客买卖股票、外汇等收入亦不可能大幅增长,因此P/E虽然低,但G(增长率)亦很低不见得特别吸引。
内房股亦面对相同问题,至于内地汽车股担心今年上半年已出现拐点,高增长率渐成过去,家电方面家电下乡旧换新政策即将到期,令家电销售增速无法维持,市场给予低P/E有其合理之处。
煤炭板块上半年表现仍好,不过下半年中国GDP增长率在减速,加上欧美经济动荡,煤炭需求80%来自火电、钢铁、水泥及化工四大行业,在十二.五规划下煤炭前景亦可能进入低增长期。换言之今天恒指低P/E正正反映未来上市企业纯利进入低增长期。
恒生指数牛市二期下调幅度应不止31.8%甚至50%,可能是61.8%即是16144点。A股牛市一期由2008年11月开始、2009年8月结束进入漫长的牛市二期,理由是中国经济转型需很长时间才完成。
1980年香港经济转型牛市第一期,由1982年12月2日恒指676点起步、1983年7月21日1102点结束,牛皮了三年到1986年4月联交所成立,大量外资涌入才令恒生指数大幅上升,并在1987年9月完成牛市三期。
香港那次经济转型牛市二期需三年才完成,中国应更长。牛市二期特性是有不少股份可以跌到唔清唔楚,因为在牛市一期上升是没有业绩支持,亦有不少股份可以升到唔清唔楚,理由是在熊市时被过分抛售,但他们业绩继续保持增长。那些是杂草、那些是禾?如是杂草应及早清除掉,如是禾便应留下以便他日结榖。
中国迈向中等收入区
十二五规划下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倍、未来工资亦大幅上升,即未来五年中国通胀率(CPI)不会低估计维持在5%左右。过去五年(2005年至2010年)中国消费由占GDP45%下降至34%因为出口增长太劲,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占GDP希望超过50%。今年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达到107000亿人民币,过去地方政府收入80%来自卖地,中央政府希望内地楼价在未来一段日子下调10%到15%。面对未来楼价下调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面对很大压力,因此中国经济真的‘好’起来仍需一段日子。经济转型有如脱胎换骨,初期十分辛苦完成转型后才可享受由内需型所带来另一次GDP高增长期。
1993年中国政府决定改革国企,到2001年短短几年国企数字减少三分二,由120万间降至46.8万间,员工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由59%降至32%。其后将大型国企上市接受公众投资者监管,政府成为这些企业的大股东。以上述模式经营上市企业例如建行、中移动等,不但如此更引入外资企业做第二大股东,引入外国经营方式。这些公私合营的企业是否能战胜外国上市的私人大企业?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前途。
中国渐进入‘中等收入区’(人均收入2500美元到5000美元),能否透过经济转型进入高收入区(人均收入15000美元到30000美元)。环顾世界上不少国家经济一旦进入中等收入区GDP增长率便下降即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数字:菲律宾自1960年起至今过去50年GDP并没有停止增长,例如2010年GDP仍上升7.1%。为何菲律宾人普遍仍如此穷?在一个菲律宾选美会上某女士问她的丈夫:到底那些评判是否公正?菲律宾政府的贪污,令法律不能公正地执行,令财富集中在小数人手中,那些人赚到钱后因为对政府不信任将它调到海外……。菲律宾情况值得目前中国政府好好思考。
中国未来会否一如过去60年的菲律宾成为‘资金’出口国?改革开放初期因集中在经济层面上比较上容易,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东南亚国家等都能完成黄金30年达到中等收入水
十一月 1st, 2011
踏入11月,又到炒业绩季节,企业纯利良好不一定令股价上升(如公布业绩前股价早已炒上),但企业纯利向上总较向下对股价有利。上月文章指2011年不是2008年的熊市,而是牛市二期调整期,因此2011年10月亦不是2009年3月,10月6日恒指低P╱E(8.9倍)已阻止它进一步大跌。投资成功的一半便是在适当时刻和适当地方购入适当项目(股票、房产、外汇或黄金),其余一半是在适当时刻减持。1981年10月债券利率15厘、股票息率6厘;2011年10年债券利率已少于2厘、股票息率2.5厘。除2008年年底至2009年3月那段日子外,过去30年很少出现股票息率高于债券利率。
2008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一季出现股息率高于债息后股市大升,今年5月起面对QE2结束,无论商品、股票和房产价格皆一齐向下。上一次情况今年会否重演?2008年11月恒指见底,今次恒指会否于10月见底?
欧洲经济步美国后尘
最易建立财富方法就是当人人担心时你乐观、当人人乐观时你担心。
航空股、钢材股和内房股是负债最重股份,今年5月至10月跌幅都很大,相信反弹力量亦不弱;反之,公用股抗跌力强反弹力亦弱。10月开始国际形势由Bad转为Less Bad(由很差到不是那么差)。10月6日开始股市反弹理由系美元又再转弱,如美元继续转弱,不排除这次恒指反弹幅度可进一步扩大。2008年11月恒指系绝佳投资机会、2009年11月后恒指又系绝佳获利机会,今年10月又如何?选股不炒市。投资目的是赚钱不是证明你较别人聪明。哪些见好唱好、见淡唱淡的分析不用理会。
中小企股票特色是升市时升得较蓝筹股快、跌市中亦跌得较蓝筹股多。目前不少香港中小企股价自2009年高峰(不要再提2007年了)回落90%,但投资者仍不敢大手吸纳。今年系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但逃不出80%投资者系输家、20%系赢家的定律。因此Trade small position until you gain some confidence(仓位不要太高,直到获得了自信)。德国银行10月分析报告认为,美国地产泡沫爆破、股市反覆向下、债券一升再升、政府一再刺激经济,情况一如90年代日本。但因负债太重面对去杠杆化,美国经济仍疲不能兴,目前欧洲正步入美国后尘。
来自30年代的经验,伯南克明白2008年金融海啸后果可以引发Deflationary depression(由通缩引发的大萧条),因此于2009年3月推出QE及2010年11月再推QE2去对付。但滥发钞票代价可以引发Runaway hyperinflation(不受控制恶性通胀),因为新增钞票如果不是用作炒卖商品或股票,便是银行用作买长债赚息差而非借钱给人做生意。
因此今年9月推出OT2,由联储局买长债、卖短债去阻止银行透过买长债去赚息差,于明年6月前联储局完成购入4000亿美元6年到30年债券及抛售相同数目3年期以下债券,把10年期利率压到2厘或以下,希望因此令银行把钱用作工商业贷款用,可以成功吗?如参考1994年到今天,日本情况答案是否定,OT早于1961年由已故总统肯尼迪与美国财政部合作推出,结果只引发通胀,美国经济要到1982年8月才进入另一复苏期。
这一次美国面对人口老化、客观形势同1966年到1982年那段日子不同,是否同样引发通胀?
欧债危机困扰1年
欧洲情况又如何?希腊政府违约只是时间问题,法国银行受打击最大。会否一如2008年雷曼事件引发银行间停止互相拆借?希腊之后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例如意大利2012年7月到期主权债券相等于GDP20%,CDS市场价格反映意大利主权债券于未来5年违约机会高达25%,其他三国亦相近。意大利公债是1.7万亿欧罗,相等于希腊7倍,如何Bail out?
意大利政府负债是该国GDP120%,仅次于日本。日本同别国不同,因为政府公债大部分由日本人持有,其他国家公债不少由别国投资者持有。换言之,未来1年投资市场继续受困于欧债危机。
今年全球降雨量较过去几年平均多4%。农产品丰收令食物价格于9月回落8.8%,相信第四季食物价格进一步回落。2011年铜价由每磅4.5美元一度下跌至3.05美元,回落33%;铅由1.24美元回落到0.96美元,跌幅达22.6%;镍回落20%、锌回落17%和白银更一度下跌33%,黄金由9月6日于短短一个月内回落20%,见1530美元。
2002年开始勘探金矿的活动又上升,2006年投入的资金上升近倍,由每年25亿美元升至50亿美元。今年黄金产量已重返850万盎斯(1999年水平);同时,生产黄金成本由1997年至今亦上升一倍,因为新金矿开采成本都十分高。虽然生产成本上升,只要金价企在每盎斯1500美元之上,利润仍十分丰厚。大有理由相信金价在1500至2000美元之间有排搞。标普GSCI指数(包括24种商品)由今年4月至10月回落25%,到底是QE2结束后的正常现象(机构投资者退出商品市场)、还是10年商品牛市告一段落?商品ETF自2007年股市牛市结束后持有期货合约量增加六倍,达370亿美元,但由今年6月起又迅速回落。
印钞易创富难
过去20年债券跑赢股市,未来20年又如何?1971年美元同黄金脱钩令全球面对10年商品价格上升潮;1981年里根及撒切尔夫人上台令弗里德曼货币政策成为思想主流,利率进入回落期、商品价格亦一样,1991年苏联东欧国家政权全面崩溃、苏联解体、中国进入全速改革期又带来10年商品熊市。2000年科网股热潮结束、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美国思想主流,美国政府对伊斯兰教采取敌视态度令美元汇价回落,再次带来商品价格10年大升;随着拉登已死,之后又如何?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2008年全球性金融海啸,但至今各国政府仍然依赖印银纸去解决问题。货币购买力大幅下降,令全球中产阶级受苦亦令金价由2000年开始不再便宜。投机风气取代投资,但No investment is forever。黄金不是、债券不是、股票不是、房地产也不是;食有时、睡有时,不时不食,如你两天不睡觉,肯定今天无精神。自1971年美元同黄金脱钩后世界经济由钟摆理论主导(由一极端跑向另一极端)。
一旦上升可以升到你不信(Letthe profit run),一旦回落随时跌90%或以上(Cut your lost short)。现代资讯业发达加上高频交易令羊群心理进一步发展。过去10年60%美国人失去财富、只有40%美国人财富增加了,香港情况可能更极端,于过去14年只有20%港人财富增加了、80%港人财富减少了。全球进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期。今年美国80%人支持政府向富人增加征税,全世界进入仇富期,例如占领华尔街(在香港变成占领汇丰总行)。
今年日本就业人口跌至1981年10月水平,过去20年就业职位减少16万个,另加20万员工退休或放弃找工作,目前就业人口5940万人,8月份日本失业率4.3%。1987年10月日经平均数较今天高出185%、地价高出85%、日圆从1987年250兑一美元升至近期76兑一美元,日圆升值带来1987年到1989年的疯狂上升亦带来1990年起至今的衰退。今年日本家庭首三季开支较去年同期回落4.1%。
经过今年地震后,日本在未来5年需要19万亿日圆重建费(2470亿美元),政府计划增加抽税9.2万亿日圆,其余来自出售国有资产。日本采购经理指数9月份跌至49.3(今年3月以来最低),代表制造业又陷衰退。日本面对就业不足、工资停滞不前、太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及低GDP增长率。上述问题亦在美国出现,过去10年如非美元贬值而一如日圆升值的话,美股熊市早于2000年已开始。透过美元贬值令美股到2007年10月才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去杠杆化在美国已开始了4年,私人企业再无法支持美国高就业率,政府一再推出刺激经济计划例如QE及QE2,最近是OT2,情况一如1994年后的日本。不过,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较2006年美国那个大(1990年至今日本商业楼价下跌90%、住宅楼价下跌70%。美国住宅楼价自2006年至今才下跌32%,因此美国未陷入通缩,衰退日子亦应该没有日本那么长)。今天美国30年期固定楼按贷款利率只有3.94厘、15年期固定楼按贷款利率低至3.26厘,虽然如此,7月份美国购楼人士减少1.3%、8月份再减1.3%,8月份新屋售价较一年前下跌7.7%,未因利率下降而刺激置业欲,情况更由美国逐渐扩散到中国。
The age of easy growth is over!
日本是1990年、香港1997年、美国2000年。日经平均指数于过去21年回落80%、恒生指数自1997年8月16500点至今仍在大上大落、道指自2000年12000点至今亦一样。今年发生地震前曾到日本一游,发现大部分日本人仍生活愉快。日本于1990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美元后是否仍需要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达到2.8万美元后,是否仍然渴求财富高速增长?
新兴市场寻机会
过去20年日本GDP平均年增长率少于1%,新一代日本年轻人早已明白Less is more的道理,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不买名牌货、不到外国游埠,许多所谓“需要”其实可以“不要”。沃顿大学Marketing教授Cassie Mogilner花了10年时间研究2000年后美国人对金钱、时间与快乐的关系,发现时间带来的快乐远超过金钱,例如陪太太散步去看星星较送太太钻石令太太更开心,带孩子去郊游较付钱给他们自己出国游埠令孩子更开心。
今天的日本人、香港人和美国人不需要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更好享受游闲生活。以Leisure取代追求更多物质,以朗月清风取代丰富晚餐,一家人一起去做义工取代开大食会可能令生活更愉快。由过去盲目追求GDP增长改为追求舒适游闲,不再追求更多的财富而是更有意义的人生;反之,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仍在增长期,摩通环球服务公司估计,这些国家未来10年GDP增长率只是放缓而非衰退,明年新兴市场股市完成寻底后应该可以出现强力反弹,大上大落仍是这类新兴市场股市特色。如欲找寻投资机会应到新兴市场去找。
欧元是经济问题元凶
欧罗的出现令欧洲经济自陷困难,因为北欧国家的竞争力较南欧大30%左右,情况有如1983年把港元同美元挂钩,初期问题不太(因挂钩时货币汇价是合理的)。
1990年美国陷入温和衰退同期香港经济却出现过热,受制于联汇制度,香港银行界在经济过热环境下仍然减息,引发1990年到1997年的楼市泡沫。1997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仍在增长,但香港面对楼市泡沫爆破,香港银行界在楼价回落期仍加息,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一直到2003年才因美国连续减息两年多香港经济才复苏。
2007年10月美国经济又下跌,香港受惠于内地同胞自由行,经济表现仍不俗,但香港照样减息,又一次令香港楼价于2011年创新高……欧洲南北国家经济竞争力不同、货币汇价相同,成为引发2009年欧猪五国危机的主因。参考香港过去经验:一、欧猪五国脱离欧元宣布货币贬值去恢复国际竞争力;二、经济进入长期萎缩期去提升竞争力,一如1997年到2003年的香港。
1979年美国给中国最惠国待遇及2001年中国加入WTO,令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生产基地。
2001年起中国本土原材料供应无法应付出口需求,因此从世界各地大量入口原材料,引发全球性原材料涨价潮。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2011年广州亚运会等,加上大量桥梁、道路、房屋、发电厂及现代化设施的兴建,2009年起中国在入口方面已从过去以生产原材料、机器为主,变为应付内需市场为主包括食物、石油、铜、煤、铁甚至水泥,令巴西、阿根庭、墨西哥、印尼甚至澳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受惠。
2008年11月起的A股已出现牛市,2009年8月因内地CPI升幅太快,人行开始抽紧银根,令A股进入牛市二期的调整期(香港牛市调整期2009年11月开始)。人行过去两年多抽紧银根,今年已令内地大量中小企失血,中国正面对转型之痛。由出口制造业基地转为品牌建立、提供服务为主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1981年到1984年的香港虽然受惠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加上香港只是一个小地方(仅700万人),仍需3年完成转型,中国这次转型自然较1981年到1984年那次香港转型期更痛苦及所需时间更长。
出口制造业以“代工”为主,在产业链中处被动地位,加上所获利润不多;建立品牌以创新为主,但必须领导潮流和建立服务平台,由产品设计到外判生产,市场推广到保护自己品牌不被别人冒用或抄袭是另一门学问。出口制造业是接别人“柯打”、建立品牌是从研发到市场推广;出口制造业是为别人加工,建立品牌产品需市场认受性。
中国出口制造业于过去10年面对原材料价大涨,工资由2007年起每年上升15%或以上;加上人民币2007年起每年升值5%或以上,不断侵蚀出口制造业的边际利润。到了2011年出口制造业边际利润只有3%,一不小心便出现亏损。
至于建立品牌,中国在这方面能够长期维持品牌地位的企业不多,近年中国已派员到南韩学习,中国能否出现类似大宇、现代及三星等企业?
南韩企业成功背后是由政府政策扶助,以及银行廉价贷款支持,典型官商合作,与西方企业透过市场竞争跑出来不同。上述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新路向。
成功人士六项性格
过去10年中国已有3亿人口变成中产阶级,未来10年应该仍有3亿人口能够变成中产阶级。来自这方面需求十分惊人,对粮食、汽车、房屋到名牌、出国旅游影响甚大,为全球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以香港为例,自2003年下半年起,来自内地同胞消费已改变了香港经济结构,未来10年来自这方面需求继续为香港带来大量商机。今天全球人口70亿人,但只有12亿部个人电脑、20亿互联网用户、17亿张信用卡、20亿个银行户口。谁说经济成长已到极限?行业盛衰一如春夏秋冬,只要明白便没什么大不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成功人士的性格:一、决定的事必执行(无论错与对)。已故总统罗斯福说:“如果不行便停止它尝试另一方法,如果成功便继续执行。”;二、他们愿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从中吸取经验;三、时间用在有回报的项目,不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四、他们对失败有特殊看法,不认为失败是放弃,他们对失败没有恐惧;五、他们永远不让恐惧占领他们的思想;六、学习分析大势、分析个别行业、个别股份,不人云亦云,把别人的损失变成自己的利润。1998年是亚洲金融风暴最黑暗日子,今天回望如阁下于1998年投资南韩、印尼、泰国、菲律宾甚至香港,到2007年获利惊人。2011年欧债危机,10年后又如何?思考如何在欧债危机中获利,不让市场波幅吓怕反而爱上波幅。See the market and trade the market;不抱怨,永远找寻商机。
过多看淡通常是见底先兆
十月 21st, 2011
股市是否已到底部?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表示,没有人可事先知道。但从调整时间看,A股调整期理论上已差不多,恒指已进入偏低区。10月市场上有太多看淡者,这通常是大市见底先兆。
A股调整理论上已差不多
中国证券报:本周,A股指数盘中再次跌破近两年的最低点2319点,A股会继续下跌吗?
曹仁超:没有人可事先知道,但以恒生指数而言,10月4日16200点应是一个重要支持点,理由是P/E只有8.9倍。底点往往在出现后几个月人们才发现,由2009年8月起计,A股牛市二期调整期已超过两年多时间,理论上已差不多。
恒指已进入偏低区
中国证券报:目前,市场经过了大幅调整,根据你的判断,是否已到把现金变为股票的时候?
曹仁超:对港股来说,从恒指16200点开始可分段吸纳,相信牛市二期调整期很快结束,如非今年第四季便是明年上半年。
现在恒生指数P/E已进入偏低区(8倍到12倍),个人相信恒指17800点以下、16200点以上进入可以吸纳区,但未来上升空间有限。以银行股为例,面对内地及香港楼价进入调整期,房地产贷款增长率极为有限,银行息差收入仍在减少。加上出售基金服务、代客买卖股票、外汇等收入亦不可能大幅增长,因此P/E虽然低,但增长率即便很低,没不见得具有吸引力。
恒生指数牛市二期下调幅度应不止31.8%甚至50%,可能是61.8%即是16144点。A股牛市一期从2008年11月开始,2009年8月结束,进入漫长的牛市二期,理由是中国经济转型需很长时间才完成。
过多看淡通常是见底先兆
中国证券报:上周,中国汇金公司宣布增持工农中建四大行,汇金增持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市场能否和前两次增持一样,带来一波上涨?
曹仁超:这代表官方认为此水平银行股长线可吸纳。10月市场有太多看淡者,这通常是大市见底的先兆。
中国证券报:内地的创业板公司,经过初期的热炒,之后的大跌,目前普遍在发行价以下,应该如何在创业板中挑选好公司?
曹仁超:创业板本人从来不谈论,因为创业板在香港是失败之作,担心内地亦不例外。在美国创业板只留给风险基金去投资,普通投资者不宜参与。
中国证券报:如果憧憬市场的反弹,经过大幅下跌之后,未来A股可能的涨幅将有多大?
曹仁超:短期大市如何没有人知道。如用恒生指数作为参考,目前港股已到了可以中长线持有的水平。
大众常常看错市。大部分投资者或投资策略决策者很少由经济周期角度去思考问题,一般都采用“直线投射法”(例如过去两年企业纯利每年上升25%,便展望今年、明年纯利每年仍升25%)。利用经济周期去分析后市必须有一连串“假设”及“推理”,一旦同现实有出入必须迅速作出纠正,上述非一般人可以做到。
黄金牛市未完 跌市是大调整(20111001)
十月 8th, 2011
QE1规模是联储局买入3000亿美元国库券、12.5亿万美元住宅楼按证券、1000亿美元房利美及房贷美债券,引发2009年3月美股上升,2010年8月暗示推出QE2,并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买入6000亿美元国库券。即前后注入一万多亿美元资金,至于OT2是买入4000亿美元6年或以上债券压低长期利息,卖出4000亿美元3年或以下短期债券,上述决定引发今年9月美股及金价大跌。估计30年期美债利率由3.6厘降至2.6厘(即2008年雷曼事件时水平。)
自2006年12月至今美国银行国内存款由11000亿美元上升到81000亿美元,平均利率只有0.79厘,日后联储局抽走4000亿美元短债后估计可令平均利率上升至1厘。2006年第一季政府新增负债占GDP3%到今年第一季上升到9.6%,私人负债由占GDP16%下降到0.5%。
即过去五年政府负债取代私人负债情况和1994年起日本相似,今天日本政府负债相等于日本GDP120%,美国政府负债是美国GDP60%。另一分别是日本经济是出口型、美国是内需型。
奢侈品股进入调整期
自1960年至今标普500平均P/E19.4倍,今年9月(用过去方法计算纯利)标普500平均P/E19倍,即到了唔算贵亦不算便宜水平。(如用新计算法P/E更降至10.4倍)。
黄金已低至1532美元重返上升轨支持区。过去半年一直叫大家小沾手黄金,到了现水平又可小量吸纳黄金,由于仍是负利率、即黄金牛市未完,近日跌市只是一次大调整。
金价在9月6日1920美元遇上阻力,理由是商品价格指数今年5月开始转弱,‘铜’博士告诉我们,全球制造业在转弱中。但客观形势仍是负利率(利息低于CPI升幅)因此未能肯定金价已见顶,但调整幅度已惊人,估计金价在1600美元重建基础。
奢侈品股进入调整期、品牌股亦面对大幅回落,资源股由2000年起步上升今年亦到了见顶日子,下一铺玩什么?10年人事几番新,20年内事物总改变一次。
2011年不是2008年,OT2对大银行有利但短期股价仍受压,OT2对黄金及白银不利并已在市场上已反映。自1997年起你的投资策略必须随形势改变而改变,不能一成不变。例如今年7月10日恒生指数的死亡交叉点出现后,投资股票宜保守。
历史告诉我们;不能依赖政府创造职位去带来繁荣,日本不能、欧洲不能、美国也不能。经济繁荣来自企业精神同人类的创见。911事件代表强如美国的防卫力量亦可从内部攻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大和军舰亦只能偷袭珍珠港而非美国心脏。)今年美国政府债券失去3A级地位,需时多久才能重建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业的信心?
1929年是美国机械时代高峰期,需时20年到1949年二次大战后才出现另一繁荣期。2000年是美国电脑技术高潮,这次又需时多久才进入另一繁荣期?在另一繁荣期来临前股市仍大上大落,2010年美国GDP上升3%,企业纯利大升但人均收入49445美元和1997年差不多(较2007年下降6.4%。)
美国穷人增加太快
2010年有4620万人生活在贫穷线之下(即年入11139美元或以下。)占总人口15.1%或六个成年人中一个,是17年内新高。根据CNN Money计算!扣除通胀后中产收入较1980年上升11%、富有家庭收入上升42%、穷人收入基本上不变,即过去30年中产受惠有限,新增财富大部分落入5%富人手中。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Katz分析:美国中产自1997年起收入不升反降及前景并不乐观!根据Ecomonic Policy Institute数字:今年7月失业人口1110万,8月份急升到1400万上升速度惊人,未来4年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失业人口可增加1000万即失业率达15%惊人水平。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美国有多少穷人而是穷人数目增长速度太快。
恒指P/E进入偏低区
1998年受长期资金服务公司出事标普500由1200点回落,最低连900点亦失守,1998年底开始回升并在2000年初升穿1500点。在科网股泡沫爆破后标普500急跌并在2001年8月6日跌穿1200点,加上911事件影响标普500最低跌穿800点才回升并在2007年见1576点。CDO危机出现加上2008年9月雷曼事件影响,标普500不但跌穿1200点并在2009年初跌穿700点才反弹。这次上升到2011年5月1370点又回落并在9月份1200点又再失守,面对2012年美国大企业纯利下滑,这次标普500在那一水平才获支持?
今天恒生指数P/E已进入偏低区(8倍到12倍),个人相信恒指17800点以下、16200点以上进入可以吸纳区,但未来上升空间有限。以银行股为例面对内地及本港楼价进入调整期这方面贷款增长率极之有限,银行息差收入仍在减少,加上出售基金服务、代客买卖股票、外汇等收入亦不可能大幅增长,因此P/E虽然低,但G(增长率)亦很低不见得特别吸引。
内房股亦面对相同问题,至于内地汽车股担心今年上半年已出现拐点,高增长率渐成过去,家电方面家电下乡旧换新政策即将到期,令家电销售增速无法维持,市场给予低P/E有其合理之处。
煤炭板块上半年表现仍好,不过下半年中国GDP增长率在减速,加上欧美经济动荡,煤炭需求80%来自火电、钢铁、水泥及化工四大行业,在十二.五规划下煤炭前景亦可能进入低增长期。换言之今天恒指低P/E正正反映未来上市企业纯利进入低增长期。
恒生指数牛市二期下调幅度应不止31.8%甚至50%,可能是61.8%即是16144点。A股牛市一期由2008年11月开始、2009年8月结束进入漫长的牛市二期,理由是中国经济转型需很长时间才完成。
1980年香港经济转型牛市第一期,由1982年12月2日恒指676点起步、1983年7月21日1102点结束,牛皮了三年到1986年4月联交所成立,大量外资涌入才令恒生指数大幅上升,并在1987年9月完成牛市三期。
香港那次经济转型牛市二期需三年才完成,中国应更长。牛市二期特性是有不少股份可以跌到唔清唔楚,因为在牛市一期上升是没有业绩支持,亦有不少股份可以升到唔清唔楚,理由是在熊市时被过分抛售,但他们业绩继续保持增长。那些是杂草、那些是禾?如是杂草应及早清除掉,如是禾便应留下以便他日结榖。
中国迈向中等收入区
十二五规划下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扩大一倍、未来工资亦大幅上升,即未来五年中国通胀率(CPI)不会低估计维持在5%左右。过去五年(2005年至2010年)中国消费由占GDP45%下降至34%因为出口增长太劲,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占GDP希望超过50%。今年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达到107000亿人民币,过去地方政府收入80%来自卖地,中央政府希望内地楼价在未来一段日子下调10%到15%。面对未来楼价下调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面对很大压力,因此中国经济真的‘好’起来仍需一段日子。经济转型有如脱胎换骨,初期十分辛苦完成转型后才可享受由内需型所带来另一次GDP高增长期。
1993年中国政府决定改革国企,到2001年短短几年国企数字减少三分二,由120万间降至46.8万间,员工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由59%降至32%。其后将大型国企上市接受公众投资者监管,政府成为这些企业的大股东。以上述模式经营上市企业例如建行、中移动等,不但如此更引入外资企业做第二大股东,引入外国经营方式。这些公私合营的企业是否能战胜外国上市的私人大企业?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前途。
中国渐进入‘中等收入区’(人均收入2500美元到5000美元),能否透过经济转型进入高收入区(人均收入15000美元到30000美元)。环顾世界上不少国家经济一旦进入中等收入区GDP增长率便下降即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数字:菲律宾自1960年起至今过去50年GDP并没有停止增长,例如2010年GDP仍上升7.1%。为何菲律宾人普遍仍如此穷?在一个菲律宾选美会上某女士问她的丈夫:到底那些评判是否公正?菲律宾政府的贪污,令法律不能公正地执行,令财富集中在小数人手中,那些人赚到钱后因为对政府不信任将它调到海外……。菲律宾情况值得目前中国政府好好思考。
中国未来会否一如过去60年的菲律宾成为‘资金’出口国?改革开放初期因集中在经济层面上比较上容易,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东南亚国家等都能完成黄金30年达到中等收入水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中國的房控
中國調控的政策見鬆動,但溫總理講對房價的調控不會鬆。為甚麼中國的房控要這麼緊?要多少年後才可以鬆,筆者估要在2013年後。為甚麼估這年,因為萬科的王石在2010年時謂到外國讀書三年,應是2013年讀完回來。那時,中國的房策才可以有望鬆。
王石何許人也?是把萬科打拼到今時中國房地產龍頭地位的一把手。他看樓市總會有他的一套。他要放洋讀書三年,其實是看到中國的房產業將無作為。他是個創新人物,爬山、涉水無一不在挑戰自己。他感到中國房地產在未來數年戰不起來時,倒不如放洋去修練下自己,好過日日對住沒有甚麼銷售成績的報表。在王石放洋之時,萬科亦有位管理層表示過有興趣建保障房,就算只賺一元也做,是為了公益?作為個生意人,筆者諗得衰些,公司有一大幫員工要養,建設機械總不能讓其生銹。有工開、有糧出,在無大批售樓情況下能保住班員工,等到下個春天或為上策。不同人有不同角度,如用上筆者這角度,你能對內房業感樂觀嗎?亦因此,自年半前起,筆者都是建議內房股勿沾手。
政策不放寬難破悶局
內房股由如日中天,到今時一個死蛇爛蟮局,有其大氣候與小氣候因素。如這些氣候因素不變,怕內房股還是要如斯悶下去。
內房業的好景與困景都是由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這個大氣候而起。
在中國,國家稅入有近75%是歸中央,地方只收到25%的稅入。地方稅入主要來自路橋費、煙酒稅等,以前地方政府只是要搞人民公社,這個分配無問題,因為農村辦學、辦水利也用不到甚麼錢。
但隨着社會發展,中央想把經濟搞上去,要求地方政府交的政績就再不是糧產,而是GDP。農業能有多少GDP增長?在經濟開放之初,就有地方政府引外資搞廠、搞製造業。在香港的一間10人小工廠,一去到國內就搞千人廠、萬人廠。地方政府光是收勞務費,這樣哪樣的工廠費也就不得了。筆者在80年代訪問過一些珠江三角洲的鎮政府。他們很自豪地謂,中央撥下來搞教育的,只有丁點兒錢,不夠辦,我們自己籌夠錢,辦間體體面面的中、小學,此中說明了一件事,中央撥款不足,地方辦事得靠自己想辦法。任何能夠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都會優先考慮。
周恩來總理說過,中國有兩樣多,地多、人多。地,在一般的縣、鎮、鄉言,確是相對多,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在整個經濟開放期間,都打土地的主意,以不少名目將土地讓予外商,得到資金去辦地方公事,當然也辦自己私事,而民間也着實累積了一定財富。
這個情況一如在香港的60年代,民間累積了財富後,就想改善居住環境,所以香港的樓價自60年代起,就一直上升,直到現在。這期間都有不同的財富階層出來支撑樓價。
在中國,樓房價格一直都是不動,因為工人有宿舍,農民自己在村建屋住。到2003年中國開始房改,即工人再沒有宿舍分配,亦開始讓有錢的家庭可以自己買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形成了,並開始迅速增長。市場需求,加上發展商的迅猛投資,一度使到樓房供多於求,商品房空置率增加。但房價仍不斷上漲,於是帶來了中央的調控。
於2003年央行發布了個121號文件,叫《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嚴限對房產業的貸款。不過由於這時地方政府,銀行體系與發展商已如魚得水地各得到好處,對於個121號文件有很大的反彈。在這些壓力下,在121號文件頒布後不到兩個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18號文),更重要的是這個文件將經濟適用房,由「住房供應主體」,抬上為「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這無疑是將商品房黃袍加身。地方政府競相以協議方式轉讓土地。開發商有了土地就大肆建房,帶動了整個房產業的火爆旺場。雖然期內國土資源部曾於2004年下過文件不可以再以協議方式轉讓土地,地方政府就改以招標、拍賣形式賣地,地王競相出現,益發刺激樓市。
2007年間由於通脹上升,國內企業產能過剩,不少企業便不務正業,而去搞地產,益使房價上升。
2007年9月,央行與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359號文),對房貸、二貸有了嚴格指示。之後,國務院又出文件打擊囤地,其意都在規範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可過瘋。
不過一場2008年的金融海嘯,迫使中央又再放寬管制。在這個放寬之前,不少發展商都幾奄奄一息,有些發展商的債息高達60厘。中央一個放水,立時使這些發展商翻生,以前賣不出去的房以高速賣掉。到2009年4月,不少發展商已賣到無樓可賣,於是又開始另次地王拍賣戰,直至到中央於2010年起又再調控房價。
回顧中國數次的房價調控,都是在鍊到幾乎有成時,中國經濟就出現了危機,不得不放,從而使房地產又再翻生,以至更變本加厲。一般投資者更看到房地產打不死,因而中了毒,認為無房不歡。
使投資者中毒的另一個因素,是已購房的業主不許發展商減價,動輒會示威,要求賠償,不單商品房如是,連保障房也如是。這個房價只能漲,不能跌的小氣候文化,也在影響到房地產商的資金回籠,從而把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地方政府間的資金鏈卡死。只有這個能鬆動,則房地產開發商才可以有較大的減價空間,把過高的房價較快地拉下來。
假如舊業主不許減價,開發商不敢(或不肯)減價的僵局持續,那就只有靠居民收入上升,上升到有能力買房,才能夠使內房股鬆綁。這要多少年?少則三年,長則七年。怎樣計出這兩個年期?以今時較高收入一群年入4萬,年薪可以20%增長便計得到。但屆時怕有6萬收入的人,不肯住入6萬收入的房,而想住入10萬收入才住得起的房,那時仍一樣有買樓難的情況。
對中央來說,2003年,跟2007年房價調控功敗垂成,以及美國金融海嘯都帶來深刻的教訓,就是調控無成,反彈更厲,亦因此中央今次是決心很大。除非中國經濟又出現很大很大的危機,不然中央今次對調控房價是動真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果開發商能降房價三成,就甚麼都好辦了。
中央準備打持久戰
中央亦準備打這場持久戰,靠的就是(一)保障房,(二)地方政府發債。前者為市民提供個低價替代品,但質素、地點、配套如何暫不知。能否真合一般市民所求?不知。若不符所求,則商品房仍是較富有者不能不選者。
至於搞地方發債就是想將地方財政跟土地拍賣脫鈎,讓辦事的地方政府,財來有方,從基本上解決資金問題。不過這都是新嘗試,成效如何,仍待觀察。但無論如何,中央仍是會壓着房價不放的。
王石何許人也?是把萬科打拼到今時中國房地產龍頭地位的一把手。他看樓市總會有他的一套。他要放洋讀書三年,其實是看到中國的房產業將無作為。他是個創新人物,爬山、涉水無一不在挑戰自己。他感到中國房地產在未來數年戰不起來時,倒不如放洋去修練下自己,好過日日對住沒有甚麼銷售成績的報表。在王石放洋之時,萬科亦有位管理層表示過有興趣建保障房,就算只賺一元也做,是為了公益?作為個生意人,筆者諗得衰些,公司有一大幫員工要養,建設機械總不能讓其生銹。有工開、有糧出,在無大批售樓情況下能保住班員工,等到下個春天或為上策。不同人有不同角度,如用上筆者這角度,你能對內房業感樂觀嗎?亦因此,自年半前起,筆者都是建議內房股勿沾手。
政策不放寬難破悶局
內房股由如日中天,到今時一個死蛇爛蟮局,有其大氣候與小氣候因素。如這些氣候因素不變,怕內房股還是要如斯悶下去。
內房業的好景與困景都是由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這個大氣候而起。
在中國,國家稅入有近75%是歸中央,地方只收到25%的稅入。地方稅入主要來自路橋費、煙酒稅等,以前地方政府只是要搞人民公社,這個分配無問題,因為農村辦學、辦水利也用不到甚麼錢。
但隨着社會發展,中央想把經濟搞上去,要求地方政府交的政績就再不是糧產,而是GDP。農業能有多少GDP增長?在經濟開放之初,就有地方政府引外資搞廠、搞製造業。在香港的一間10人小工廠,一去到國內就搞千人廠、萬人廠。地方政府光是收勞務費,這樣哪樣的工廠費也就不得了。筆者在80年代訪問過一些珠江三角洲的鎮政府。他們很自豪地謂,中央撥下來搞教育的,只有丁點兒錢,不夠辦,我們自己籌夠錢,辦間體體面面的中、小學,此中說明了一件事,中央撥款不足,地方辦事得靠自己想辦法。任何能夠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都會優先考慮。
周恩來總理說過,中國有兩樣多,地多、人多。地,在一般的縣、鎮、鄉言,確是相對多,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在整個經濟開放期間,都打土地的主意,以不少名目將土地讓予外商,得到資金去辦地方公事,當然也辦自己私事,而民間也着實累積了一定財富。
這個情況一如在香港的60年代,民間累積了財富後,就想改善居住環境,所以香港的樓價自60年代起,就一直上升,直到現在。這期間都有不同的財富階層出來支撑樓價。
在中國,樓房價格一直都是不動,因為工人有宿舍,農民自己在村建屋住。到2003年中國開始房改,即工人再沒有宿舍分配,亦開始讓有錢的家庭可以自己買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形成了,並開始迅速增長。市場需求,加上發展商的迅猛投資,一度使到樓房供多於求,商品房空置率增加。但房價仍不斷上漲,於是帶來了中央的調控。
於2003年央行發布了個121號文件,叫《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嚴限對房產業的貸款。不過由於這時地方政府,銀行體系與發展商已如魚得水地各得到好處,對於個121號文件有很大的反彈。在這些壓力下,在121號文件頒布後不到兩個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18號文),更重要的是這個文件將經濟適用房,由「住房供應主體」,抬上為「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這無疑是將商品房黃袍加身。地方政府競相以協議方式轉讓土地。開發商有了土地就大肆建房,帶動了整個房產業的火爆旺場。雖然期內國土資源部曾於2004年下過文件不可以再以協議方式轉讓土地,地方政府就改以招標、拍賣形式賣地,地王競相出現,益發刺激樓市。
2007年間由於通脹上升,國內企業產能過剩,不少企業便不務正業,而去搞地產,益使房價上升。
2007年9月,央行與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359號文),對房貸、二貸有了嚴格指示。之後,國務院又出文件打擊囤地,其意都在規範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可過瘋。
不過一場2008年的金融海嘯,迫使中央又再放寬管制。在這個放寬之前,不少發展商都幾奄奄一息,有些發展商的債息高達60厘。中央一個放水,立時使這些發展商翻生,以前賣不出去的房以高速賣掉。到2009年4月,不少發展商已賣到無樓可賣,於是又開始另次地王拍賣戰,直至到中央於2010年起又再調控房價。
回顧中國數次的房價調控,都是在鍊到幾乎有成時,中國經濟就出現了危機,不得不放,從而使房地產又再翻生,以至更變本加厲。一般投資者更看到房地產打不死,因而中了毒,認為無房不歡。
使投資者中毒的另一個因素,是已購房的業主不許發展商減價,動輒會示威,要求賠償,不單商品房如是,連保障房也如是。這個房價只能漲,不能跌的小氣候文化,也在影響到房地產商的資金回籠,從而把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地方政府間的資金鏈卡死。只有這個能鬆動,則房地產開發商才可以有較大的減價空間,把過高的房價較快地拉下來。
假如舊業主不許減價,開發商不敢(或不肯)減價的僵局持續,那就只有靠居民收入上升,上升到有能力買房,才能夠使內房股鬆綁。這要多少年?少則三年,長則七年。怎樣計出這兩個年期?以今時較高收入一群年入4萬,年薪可以20%增長便計得到。但屆時怕有6萬收入的人,不肯住入6萬收入的房,而想住入10萬收入才住得起的房,那時仍一樣有買樓難的情況。
對中央來說,2003年,跟2007年房價調控功敗垂成,以及美國金融海嘯都帶來深刻的教訓,就是調控無成,反彈更厲,亦因此中央今次是決心很大。除非中國經濟又出現很大很大的危機,不然中央今次對調控房價是動真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果開發商能降房價三成,就甚麼都好辦了。
中央準備打持久戰
中央亦準備打這場持久戰,靠的就是(一)保障房,(二)地方政府發債。前者為市民提供個低價替代品,但質素、地點、配套如何暫不知。能否真合一般市民所求?不知。若不符所求,則商品房仍是較富有者不能不選者。
至於搞地方發債就是想將地方財政跟土地拍賣脫鈎,讓辦事的地方政府,財來有方,從基本上解決資金問題。不過這都是新嘗試,成效如何,仍待觀察。但無論如何,中央仍是會壓着房價不放的。
分享锦集:败在心术不正
老陈是一名执行人员,工作了十多年,手头有一笔不大不小的储蓄,他认为把钱摆在银行里作定期存款,存足了漫长的365天,每1000令吉才取得区区35令吉的利息。
5万令吉的血汗钱,每年只取得1750令吉的回酬,何时才能累积到足够的教育费,让两个孩子去受大学教育呢?
他听说精於投资的同事老李,靠着敏锐的眼光,投资股票,现在身家已增至6个数字,他认为如果他走这条路,靠着他的聪明睿智,成绩当不在老李之下。
就这样,老陈提出了他的定存,一头栽进股市。
抢进杀出回酬反减
回酬太低,时间太长,是他舍定存入股市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一开始就抱着在股市中搏杀,以求取更高回酬的投机策略,他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让孩子有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他愿意冒险。
老陈就这样成为股市中另一名活跃的投机者。
但是,现实跟理想,往往背道而驰,经过了几年的抢进杀出,他的身家,不增反减,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付出这么多的心力去研究资料,打听消息,何以效果却那么差劲?
他听说老李,在股市中很少买卖,然而成绩斐然,靠着股票投资,不但有能力供一对儿女,在外国名牌大学毕业,如今都在大公司担任高职,老李不久就退休了,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一点也不担忧,因为他的投资收入,足以应付退休后的开支。
基本面评估股票
老陈找到了老李,请他吃晚餐,请教他股票投资成功之道。
在老李的要求下,老陈毫不保留的说出他的投机方法,然后问老李到底如何出错?
消息买股股价飚升
老李三杯下肚,沉吟良久,慢条斯里地说:“你无法在股市赚钱,是因为你心术不正。”
老陈一头雾水,他问:“你有无搞错,我怎会心术不正呢?”
老李问他:“你最近是不是以每股6令吉,买进了一批A公司的股票?”
老陈:“是啊。”
老李:“你为什么要买进A股?”
老陈:“因为有消息说此股很快就会起到8令吉,我有机会赚2令吉嘛!”
老李:“那么,你知道不知道A股实际上值得多少钱?”
老陈搔了搔头说:“我倒没想过这问题,不过,此股最低曾跌到2令吉,这两个月来,好消息不绝,股价一直飚升,现在已是6令吉了,不过我听说还会起,所以我在6令吉时买进,因为听说可涨至8令吉,不过,这跟心术不正有什么关系呢?能赚钱就行了,我管它价值多少?”
对股票研究有素的老李说:“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密切呢。据我所知,从基本面评估,A股最多值得2令吉,别人以6令吉卖给你,实际上已把你骗了,现在你以6令吉买进,希望以8令吉卖给别人,你也是想骗别人。骗来骗去,这种人是不是心术不正?”
老陈抗议:“我可没有这个存心啦,如果别人肯以8令吉跟我买,就好像我肯以6令吉向别人买,都是心甘情愿的,谁也没存心去骗人,怎能说是‘心术不正’呢?”
损人利己不能长久
老李微微点头说:“是啦,把A股卖给你的人,以及你把A股又卖给别人,都没有存心骗人,实际上,你们根本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有股市存在数百年来,人人都这样做,从来没有人去想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但是,请你往深一层想:把一件只值得2令吉的东西,以8令吉卖给别人,跟中国旅游区的小商,以100元人民币,将只值10元人民币的假手镯,卖给游客,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是你没有存心骗人,而中国小商由始至终都存心骗游客,如此而已。”
“不过,尽管没有存心,实质上还是大同小异,将没有价值的东西,高价卖给别人以谋利!”
老陈说:“既然没有存心骗人,那么,就不算心术不正了吧!何况愿意以8令吉向我买A股的人,他也可能有机会以10令吉卖出,取得2令吉的利润,他也是受惠啦!”
居心不良长期蒙亏
老李:“的确是如此,他也是在没有存心的情况下骗人。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存心,而是这样做最终必有人受害,那个以10令吉买进的人,当股价崩溃时,A股跌至其真实价值2令吉的水平时,他亏损了8令吉,这可是他的血汗钱呵!”
“所以,把没有价值的股票推高,然后脱售给无知的散户,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行为,可以长久存在,参与这种活动的人,必须蒙受亏损,这就是在股市投机,亏蚀者永远多过赚钱者的最根本原因。”
老李见老陈哑口无言,就继续说:“股市的买者与卖者,在进行交易时,其实都没有存心不良,问题是投机活动,有如赌博,本质就是损人利己。”
股票投机 零和游戏
“股市或赌场中,赌徒都是你情我愿,也是愿赌服输,故参与投机或赌博的双方,都没有不公平,问题不是公平不公平,而是整个活动的本质,就是损人利己,有一方赢就必有一方输,使赌业成为罪业 (Sin Industry), 投机跟赌博相似,是事情的本质,使它成为近乎罪业。”
“股票投机,是零和 (Zero Sum) 游戏,一方之所赢,必然等于另一方之所输,一方的受益,是由另一方的损失成就的。靠损人以达到利己的目的,是不是心术不正?”
老李说:“任何事情、行为、活动、事业的行为,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基础上,才能持久,投机行为之所以不能长做,就好像赌博不能长赌,长赌必输,就是因为这类行为不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基础上。”
老李又说:“那么,为什么投机行业或赌业,却永远存在?永远有人前仆后继的参与?这是人性弱点使然,大多数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弱点,罪业长存,原因在此。”
现在,老陈终於明白,何以他殚精竭虑,在股市抢进杀出,却赚不到钱,而老李行动不多,总是“莺莺美黛子”(闽语),却在股市大赚特赚的原因了。
读者诸君,你到底是老李还是老陈?
想做老陈还是老李?由你自己决定,但你必须对你的决定负责。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马熔锡(MSC)
功课指导:
1.请进入 www.bursamalaysia.com, 下载该公司 2008-10 年的年报,详读。
2.进入 Google, 找出锡价趋势 (London Metal Exchange)。
3.研究锡的用途(日广)。
提示:
1.马熔锡是新加坡上市公司海峡商行的子公司。
2.马熔锡11月4日公布:第3季每股净利41.8仙,本财务年三个季度每股净利108.90仙。(请算出全年预期本益比)。
3.已派中期股息12仙。
投资策略:长期持有。
忠言:向别人讨鱼吃,吃完一条就没有了。自己学习捕鱼,永远有鱼吃。
5万令吉的血汗钱,每年只取得1750令吉的回酬,何时才能累积到足够的教育费,让两个孩子去受大学教育呢?
他听说精於投资的同事老李,靠着敏锐的眼光,投资股票,现在身家已增至6个数字,他认为如果他走这条路,靠着他的聪明睿智,成绩当不在老李之下。
就这样,老陈提出了他的定存,一头栽进股市。
抢进杀出回酬反减
回酬太低,时间太长,是他舍定存入股市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一开始就抱着在股市中搏杀,以求取更高回酬的投机策略,他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让孩子有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他愿意冒险。
老陈就这样成为股市中另一名活跃的投机者。
但是,现实跟理想,往往背道而驰,经过了几年的抢进杀出,他的身家,不增反减,他百思不得其解,他付出这么多的心力去研究资料,打听消息,何以效果却那么差劲?
他听说老李,在股市中很少买卖,然而成绩斐然,靠着股票投资,不但有能力供一对儿女,在外国名牌大学毕业,如今都在大公司担任高职,老李不久就退休了,对于退休后的生活,一点也不担忧,因为他的投资收入,足以应付退休后的开支。
基本面评估股票
老陈找到了老李,请他吃晚餐,请教他股票投资成功之道。
在老李的要求下,老陈毫不保留的说出他的投机方法,然后问老李到底如何出错?
消息买股股价飚升
老李三杯下肚,沉吟良久,慢条斯里地说:“你无法在股市赚钱,是因为你心术不正。”
老陈一头雾水,他问:“你有无搞错,我怎会心术不正呢?”
老李问他:“你最近是不是以每股6令吉,买进了一批A公司的股票?”
老陈:“是啊。”
老李:“你为什么要买进A股?”
老陈:“因为有消息说此股很快就会起到8令吉,我有机会赚2令吉嘛!”
老李:“那么,你知道不知道A股实际上值得多少钱?”
老陈搔了搔头说:“我倒没想过这问题,不过,此股最低曾跌到2令吉,这两个月来,好消息不绝,股价一直飚升,现在已是6令吉了,不过我听说还会起,所以我在6令吉时买进,因为听说可涨至8令吉,不过,这跟心术不正有什么关系呢?能赚钱就行了,我管它价值多少?”
对股票研究有素的老李说:“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密切呢。据我所知,从基本面评估,A股最多值得2令吉,别人以6令吉卖给你,实际上已把你骗了,现在你以6令吉买进,希望以8令吉卖给别人,你也是想骗别人。骗来骗去,这种人是不是心术不正?”
老陈抗议:“我可没有这个存心啦,如果别人肯以8令吉跟我买,就好像我肯以6令吉向别人买,都是心甘情愿的,谁也没存心去骗人,怎能说是‘心术不正’呢?”
损人利己不能长久
老李微微点头说:“是啦,把A股卖给你的人,以及你把A股又卖给别人,都没有存心骗人,实际上,你们根本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有股市存在数百年来,人人都这样做,从来没有人去想过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但是,请你往深一层想:把一件只值得2令吉的东西,以8令吉卖给别人,跟中国旅游区的小商,以100元人民币,将只值10元人民币的假手镯,卖给游客,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是你没有存心骗人,而中国小商由始至终都存心骗游客,如此而已。”
“不过,尽管没有存心,实质上还是大同小异,将没有价值的东西,高价卖给别人以谋利!”
老陈说:“既然没有存心骗人,那么,就不算心术不正了吧!何况愿意以8令吉向我买A股的人,他也可能有机会以10令吉卖出,取得2令吉的利润,他也是受惠啦!”
居心不良长期蒙亏
老李:“的确是如此,他也是在没有存心的情况下骗人。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存心,而是这样做最终必有人受害,那个以10令吉买进的人,当股价崩溃时,A股跌至其真实价值2令吉的水平时,他亏损了8令吉,这可是他的血汗钱呵!”
“所以,把没有价值的股票推高,然后脱售给无知的散户,是损人利己的行为。没有任何损人利己的行为,可以长久存在,参与这种活动的人,必须蒙受亏损,这就是在股市投机,亏蚀者永远多过赚钱者的最根本原因。”
老李见老陈哑口无言,就继续说:“股市的买者与卖者,在进行交易时,其实都没有存心不良,问题是投机活动,有如赌博,本质就是损人利己。”
股票投机 零和游戏
“股市或赌场中,赌徒都是你情我愿,也是愿赌服输,故参与投机或赌博的双方,都没有不公平,问题不是公平不公平,而是整个活动的本质,就是损人利己,有一方赢就必有一方输,使赌业成为罪业 (Sin Industry), 投机跟赌博相似,是事情的本质,使它成为近乎罪业。”
“股票投机,是零和 (Zero Sum) 游戏,一方之所赢,必然等于另一方之所输,一方的受益,是由另一方的损失成就的。靠损人以达到利己的目的,是不是心术不正?”
老李说:“任何事情、行为、活动、事业的行为,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基础上,才能持久,投机行为之所以不能长做,就好像赌博不能长赌,长赌必输,就是因为这类行为不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利人利己的基础上。”
老李又说:“那么,为什么投机行业或赌业,却永远存在?永远有人前仆后继的参与?这是人性弱点使然,大多数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弱点,罪业长存,原因在此。”
现在,老陈终於明白,何以他殚精竭虑,在股市抢进杀出,却赚不到钱,而老李行动不多,总是“莺莺美黛子”(闽语),却在股市大赚特赚的原因了。
读者诸君,你到底是老李还是老陈?
想做老陈还是老李?由你自己决定,但你必须对你的决定负责。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
马熔锡(MSC)
功课指导:
1.请进入 www.bursamalaysia.com, 下载该公司 2008-10 年的年报,详读。
2.进入 Google, 找出锡价趋势 (London Metal Exchange)。
3.研究锡的用途(日广)。
提示:
1.马熔锡是新加坡上市公司海峡商行的子公司。
2.马熔锡11月4日公布:第3季每股净利41.8仙,本财务年三个季度每股净利108.90仙。(请算出全年预期本益比)。
3.已派中期股息12仙。
投资策略:长期持有。
忠言:向别人讨鱼吃,吃完一条就没有了。自己学习捕鱼,永远有鱼吃。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1
分享锦集:怎样看待经济危机?
在过去几年中,世界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从美国次贷金融海啸,杜拜的债务,到目前尚在演变中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对各国股市,带来极大的冲击,股市崩溃,导致投资者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在发生之前,几乎都是没有预兆可寻,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先见之明,因此都无法事先脱售股票,以避免亏损。
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在危机越来越严重时,才在惊慌失措中低价售股,蒙受重大的亏蚀,到危机消逝后,股市回升,他们才发现他们是在最低潮时卖股,那时已后悔莫及了。
每一个经济危机,都是极为错综复杂的,从发生的前因、诱因,事情的演变,到消弥平息,即使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能交待清楚。
没触及事件核心
市面上分析次贷风暴的书,中文、英文,少说也有一百几十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说法,即使像我这样长期阅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期刊的股票研究人,也感到眼花缭乱,更不要说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阅读经济资料的投资散户了。
怎能怪他们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不知所措呢!
每一次经济危机暴发后,大众传播媒介都会详细报道,甚至极尽渲染的能事。
首先是访问经济学家,听取他们的分析,经济学家多数只对经济的某个面有研究,很少有对所有经济问题有全面及深入的了解。
所以,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及有局限性的,没有触及事件的核心,再加上报章的篇幅有限,只摘要报道,或是选择最吸引读者的一点,加以夸张扩大,以耸人听闻,阅读此类报道,最容易使人对局势真相,形成偏见,这样又怎能在应用到投资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预测经济不容易
在大马,我最欣赏丹斯里林西彦和丹斯里沈联涛的文章,这两位在马港经济金融界身居高位,从高空鸟瞰本国及国际经济大局的经济及金融学家,肯将他们的学识经验与大马人分享,弥足珍贵,读者切勿失之交臂。
在新加坡,我特别重视及认同林崇椰教授的看法。
国内经济,大家不要错过我的旧同事杨名万的文章。
一些报章的评论员,往往对经济危机加以评述,精神可嘉,但由于不是内行人,少有真知灼见。
记者常访问社团领袖、商界翘楚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实际上他们都不是对经济大事发表意见的适当人选。
预测经济比预测天气更棘手,即使是研究有素的人所发表的看法,危机平息后回头再读,也对他们的大胆言论,摇头叹息。
我个人对经济预测,总是存疑。
当我在《南洋商报》担任经济组主任的时候,每年当国家银行发表常年报告时,我总是亲自率领财经记者前往采访报道,而在发表过程中,最尴尬的事,是国行过去的经济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有时错得离谱,经济精英荟萃的国行,尚且无法准确预测经济,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冷静观察 客观分析
既然经济预测总是失准,则作为股票投资者,我们又根据什么进行投资?怎样才能在经济危机中赚钱?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以静代动,贴身跟踪经济的发展,冷静观察事态演变,不因局势的恶化而惊慌失措。
我的经验是无论多么严重的危机,都会有止息的一天,从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到最近的次贷海啸,那一次是不能复原的?此次欧债,又岂能例外?
经济危机无论多么严重,都不可能是世界末日。人类总是有办法解决难题,无论难题多么大,都有解决的办法。
因为人类追求更美好明天的决心,永无停息。
作为投资散户,我们与其对经济后果胡乱猜测,倒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尽最大的可能找出危机的谷底或接近谷底的时刻,那时将是长期投资者最佳的入市时刻,买进后就不动如山,任由事件怎样变化,都屹立不动,不被经济回升期间的小波浪所迷惑而过早抛售。
抓住良机一生富足
当所有的大众传媒都一致对危机悲观时,当所有人都恐惧时,危机大概就距离谷底不远了。2009年首季我就发现了这种现象,结果证明那正是散户入市的最佳时机。
当经济最糟糕时,就是价值投资者大显身手的时刻。
你要以做事业的心态看股市,你一向都对某个行业有信心,有心要投资于此行业,就是苦于没有机会,经济危机为你提供了以低成本投资于该行业的机会,在一生中,只要你抓住几个这样的机会,你就能一生富足。
例如你想投资种植业,你想买进种植股,但是在次贷海啸之前,种植股股价太高,以当时的种植股股价申算,等于用3万令吉买1英亩油棕园,你认为不合算,所以不要买进。
次贷风暴导致股市大跌,加上棕油价格由每公吨4000令吉,跌到1600令吉,再加上肥料价格大起,这些因素导致种植公司盈利暴跌,股价跌了四分之三,原来4令吉的股票,敢敢跌到1令吉50仙,你以此价格申算,以1令吉50仙买进,等于以每英亩5000令吉买油棕园,而且是已经成熟的上等油棕园。
以市价总值为标准
你对棕油长期前景有信心,股价暴跌使你有机会低价买进油棕园,买进后就不再卖出,同一只股票现在价格已升了一倍。
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廉价买到好股。
最好的标准是市价总值(market capitalisation)。假设一家公司的市价总值为1亿令吉,假如你要创办一家这样的公司的话,你要投资3亿令吉,而且还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做到有关公司的规模,现在无知的股东,竟以1亿令吉将公司卖给你,你为什么不敢买?不要买?
只要你了解股票及公司的价值,抱着长期投资的态度,经济危机不但不是危机,反而是投资的良机。
当经济危机最严重时,只有认识公司及其股票价值的人,才不会被危机吓倒,才有胆色抓住机会,赚取丰厚的报酬。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利直南(DKSH)
请从www.bursamalaysia.com下载该公司过去三年的年报及季报,详加阅读,找出该公司重组后业绩回升轨迹。
提示:特别注意该公司今年首两季的每股净利。该公司业务特征为上半年盈利较低,然而今年上半年盈利挺秀。利用过去四季的盈利,推测今年全年盈利,然后算出预期本益比。
思考重点:所有外资握有50%以上股权的公司,如英美烟草、日本烟草、雀巢、安利、DIGI等,都将大部分盈利以股息方式派给股东,瑞士拥有近75%股权的利直南,会不会这样做?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在发生之前,几乎都是没有预兆可寻,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先见之明,因此都无法事先脱售股票,以避免亏损。
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在危机越来越严重时,才在惊慌失措中低价售股,蒙受重大的亏蚀,到危机消逝后,股市回升,他们才发现他们是在最低潮时卖股,那时已后悔莫及了。
每一个经济危机,都是极为错综复杂的,从发生的前因、诱因,事情的演变,到消弥平息,即使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能交待清楚。
没触及事件核心
市面上分析次贷风暴的书,中文、英文,少说也有一百几十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说法,即使像我这样长期阅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期刊的股票研究人,也感到眼花缭乱,更不要说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阅读经济资料的投资散户了。
怎能怪他们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不知所措呢!
每一次经济危机暴发后,大众传播媒介都会详细报道,甚至极尽渲染的能事。
首先是访问经济学家,听取他们的分析,经济学家多数只对经济的某个面有研究,很少有对所有经济问题有全面及深入的了解。
所以,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及有局限性的,没有触及事件的核心,再加上报章的篇幅有限,只摘要报道,或是选择最吸引读者的一点,加以夸张扩大,以耸人听闻,阅读此类报道,最容易使人对局势真相,形成偏见,这样又怎能在应用到投资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预测经济不容易
在大马,我最欣赏丹斯里林西彦和丹斯里沈联涛的文章,这两位在马港经济金融界身居高位,从高空鸟瞰本国及国际经济大局的经济及金融学家,肯将他们的学识经验与大马人分享,弥足珍贵,读者切勿失之交臂。
在新加坡,我特别重视及认同林崇椰教授的看法。
国内经济,大家不要错过我的旧同事杨名万的文章。
一些报章的评论员,往往对经济危机加以评述,精神可嘉,但由于不是内行人,少有真知灼见。
记者常访问社团领袖、商界翘楚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实际上他们都不是对经济大事发表意见的适当人选。
预测经济比预测天气更棘手,即使是研究有素的人所发表的看法,危机平息后回头再读,也对他们的大胆言论,摇头叹息。
我个人对经济预测,总是存疑。
当我在《南洋商报》担任经济组主任的时候,每年当国家银行发表常年报告时,我总是亲自率领财经记者前往采访报道,而在发表过程中,最尴尬的事,是国行过去的经济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有时错得离谱,经济精英荟萃的国行,尚且无法准确预测经济,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冷静观察 客观分析
既然经济预测总是失准,则作为股票投资者,我们又根据什么进行投资?怎样才能在经济危机中赚钱?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以静代动,贴身跟踪经济的发展,冷静观察事态演变,不因局势的恶化而惊慌失措。
我的经验是无论多么严重的危机,都会有止息的一天,从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到最近的次贷海啸,那一次是不能复原的?此次欧债,又岂能例外?
经济危机无论多么严重,都不可能是世界末日。人类总是有办法解决难题,无论难题多么大,都有解决的办法。
因为人类追求更美好明天的决心,永无停息。
作为投资散户,我们与其对经济后果胡乱猜测,倒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尽最大的可能找出危机的谷底或接近谷底的时刻,那时将是长期投资者最佳的入市时刻,买进后就不动如山,任由事件怎样变化,都屹立不动,不被经济回升期间的小波浪所迷惑而过早抛售。
抓住良机一生富足
当所有的大众传媒都一致对危机悲观时,当所有人都恐惧时,危机大概就距离谷底不远了。2009年首季我就发现了这种现象,结果证明那正是散户入市的最佳时机。
当经济最糟糕时,就是价值投资者大显身手的时刻。
你要以做事业的心态看股市,你一向都对某个行业有信心,有心要投资于此行业,就是苦于没有机会,经济危机为你提供了以低成本投资于该行业的机会,在一生中,只要你抓住几个这样的机会,你就能一生富足。
例如你想投资种植业,你想买进种植股,但是在次贷海啸之前,种植股股价太高,以当时的种植股股价申算,等于用3万令吉买1英亩油棕园,你认为不合算,所以不要买进。
次贷风暴导致股市大跌,加上棕油价格由每公吨4000令吉,跌到1600令吉,再加上肥料价格大起,这些因素导致种植公司盈利暴跌,股价跌了四分之三,原来4令吉的股票,敢敢跌到1令吉50仙,你以此价格申算,以1令吉50仙买进,等于以每英亩5000令吉买油棕园,而且是已经成熟的上等油棕园。
以市价总值为标准
你对棕油长期前景有信心,股价暴跌使你有机会低价买进油棕园,买进后就不再卖出,同一只股票现在价格已升了一倍。
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廉价买到好股。
最好的标准是市价总值(market capitalisation)。假设一家公司的市价总值为1亿令吉,假如你要创办一家这样的公司的话,你要投资3亿令吉,而且还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做到有关公司的规模,现在无知的股东,竟以1亿令吉将公司卖给你,你为什么不敢买?不要买?
只要你了解股票及公司的价值,抱着长期投资的态度,经济危机不但不是危机,反而是投资的良机。
当经济危机最严重时,只有认识公司及其股票价值的人,才不会被危机吓倒,才有胆色抓住机会,赚取丰厚的报酬。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利直南(DKSH)
请从www.bursamalaysia.com下载该公司过去三年的年报及季报,详加阅读,找出该公司重组后业绩回升轨迹。
提示:特别注意该公司今年首两季的每股净利。该公司业务特征为上半年盈利较低,然而今年上半年盈利挺秀。利用过去四季的盈利,推测今年全年盈利,然后算出预期本益比。
思考重点:所有外资握有50%以上股权的公司,如英美烟草、日本烟草、雀巢、安利、DIGI等,都将大部分盈利以股息方式派给股东,瑞士拥有近75%股权的利直南,会不会这样做?
分享锦集:确立你的投资哲理
人们步行于浓密的森林中,船只航行於茫茫的大海上,飞机在黑夜中穿洲越洋,假如没有指南针或方向仪的引导,都会迷失方向,无法达到目的地。
股市其实就好像浓密的森林或茫茫的大海,投资者置身其中,假如没有明确的投资哲理作为指南针或方向仪,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在波谲云海的股海中兜圈子,无法走到“财富”的目的地。
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中浸淫了数十年,竟然还是无法致富,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投资哲理作为引导。
徒劳无功
没有投资哲理的投资者,在股市中抢进杀出,表面上是很努力,实际上是在兜圈子,最后是徒劳无功,这种投资方式,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投资哲理”?
“投资哲理”又叫“投资理念”(Investment Philosobhy),是一组指导你的投资行动的原则。你根据这些原则,作出你的投资决定。
你的投资作风,就是你的投资哲理的具体反映。
投资哲理是你的信心的根据,所以,必须是明确的、肯定的。
不是模糊的,也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我本身的投资哲理是这样的(我如此相信):
1.股票投资成败决定于生意眼光,不是决定于预测股市起落的本领。
2.我相信价值,但价值必需有实实在在的财富作为后盾,才能长久存在。
没有财富作为后盾的价值,有如建在沙丘上的屋子,最后一定倒塌。
3.股市不是快速致富的地方,通常风险与投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4.只有长期投资才可以累积财富,因为价值需有财富作后盾才能持久,而创造财富需要时间。
5.反向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6.慢而稳胜过快而狠。
7.最好的投资决定来自个人,不是来自集体。
8.这一组投资哲理,指导了我的投资行为,因此我不相信投机可以致富、不相信没有价值的股票可以长期站稳高价、不相信炒股可以发达、不相信有任何人有预测股市动向(尤其是短期的)的本领。
我相信价值投资法,相信脚踏实地是最好的投资方式。
提到股票投资,大家都公推股神巴菲特为“状元”。实际上,有不少投资基金,表现不在巴菲特之下,只是规模没有巴菲特之大,宣传没有巴菲特之多而已。
资本增值
最近在网站上读到,大马有一个阿波罗亚洲基金,在过去13年中,投资增值13倍。(1999年11月3日投资100美金,到2011年8月31日时增值至1346.93美金了。平均每年复利增长27.6%。
这只是资本增值,而且是在扣除了每年1%的管理费及15%的奖励金之后,也不包括每年约3%的股息在内。
这个以大马和香港为操作基地,专门投资于亚洲股市的基金,是由一名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女投资家Claire Barnes主持。
她在该基金的“投资哲理”中所阐述的投资哲理,包括:
1. 我们是从私人长期投资者的角度评估股票的商业价值,不大理会股市短期波动。
2. 我们喜欢价值,例如以50仙买价值1元的股票,但决不牺牲素质。
3. 我们也喜欢成长股,但价格必须合理(物有所值)。
4. 我们喜欢股息,对于没有派息政策的公司,存有戒心。
5. 我们尽力澈底了解公司,我们访问公司,细读年报和文告,跟他们的对手交谈,了解他们越久越好。
6. 我们通常投资3至15年,但低价买到好公司,也可能永远不卖。
该基金在13年中取得超过13倍的回酬,跟该基金坚持其投资哲理分不开。
你想在股市投资成功吗?
如果是的话,现在就确立你的投资哲理,并且坚持实践到底。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佳杰科技(ECSICT BHD)
请从www.bursamalaysia.com下载及详读该公司招股说明书,2010年报及季报。
佳杰科技的主席和大股东为百乐门机构(Paramount)主席拿督张昌源。
股市其实就好像浓密的森林或茫茫的大海,投资者置身其中,假如没有明确的投资哲理作为指南针或方向仪,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在波谲云海的股海中兜圈子,无法走到“财富”的目的地。
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中浸淫了数十年,竟然还是无法致富,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投资哲理作为引导。
徒劳无功
没有投资哲理的投资者,在股市中抢进杀出,表面上是很努力,实际上是在兜圈子,最后是徒劳无功,这种投资方式,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投资哲理”?
“投资哲理”又叫“投资理念”(Investment Philosobhy),是一组指导你的投资行动的原则。你根据这些原则,作出你的投资决定。
你的投资作风,就是你的投资哲理的具体反映。
投资哲理是你的信心的根据,所以,必须是明确的、肯定的。
不是模糊的,也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我本身的投资哲理是这样的(我如此相信):
1.股票投资成败决定于生意眼光,不是决定于预测股市起落的本领。
2.我相信价值,但价值必需有实实在在的财富作为后盾,才能长久存在。
没有财富作为后盾的价值,有如建在沙丘上的屋子,最后一定倒塌。
3.股市不是快速致富的地方,通常风险与投资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4.只有长期投资才可以累积财富,因为价值需有财富作后盾才能持久,而创造财富需要时间。
5.反向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6.慢而稳胜过快而狠。
7.最好的投资决定来自个人,不是来自集体。
8.这一组投资哲理,指导了我的投资行为,因此我不相信投机可以致富、不相信没有价值的股票可以长期站稳高价、不相信炒股可以发达、不相信有任何人有预测股市动向(尤其是短期的)的本领。
我相信价值投资法,相信脚踏实地是最好的投资方式。
提到股票投资,大家都公推股神巴菲特为“状元”。实际上,有不少投资基金,表现不在巴菲特之下,只是规模没有巴菲特之大,宣传没有巴菲特之多而已。
资本增值
最近在网站上读到,大马有一个阿波罗亚洲基金,在过去13年中,投资增值13倍。(1999年11月3日投资100美金,到2011年8月31日时增值至1346.93美金了。平均每年复利增长27.6%。
这只是资本增值,而且是在扣除了每年1%的管理费及15%的奖励金之后,也不包括每年约3%的股息在内。
这个以大马和香港为操作基地,专门投资于亚洲股市的基金,是由一名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女投资家Claire Barnes主持。
她在该基金的“投资哲理”中所阐述的投资哲理,包括:
1. 我们是从私人长期投资者的角度评估股票的商业价值,不大理会股市短期波动。
2. 我们喜欢价值,例如以50仙买价值1元的股票,但决不牺牲素质。
3. 我们也喜欢成长股,但价格必须合理(物有所值)。
4. 我们喜欢股息,对于没有派息政策的公司,存有戒心。
5. 我们尽力澈底了解公司,我们访问公司,细读年报和文告,跟他们的对手交谈,了解他们越久越好。
6. 我们通常投资3至15年,但低价买到好公司,也可能永远不卖。
该基金在13年中取得超过13倍的回酬,跟该基金坚持其投资哲理分不开。
你想在股市投资成功吗?
如果是的话,现在就确立你的投资哲理,并且坚持实践到底。
本周建议研究股项:佳杰科技(ECSICT BHD)
请从www.bursamalaysia.com下载及详读该公司招股说明书,2010年报及季报。
佳杰科技的主席和大股东为百乐门机构(Paramount)主席拿督张昌源。
Monday, November 7, 2011
Were the Turtles just lucky?…
Most people will have heard of the mythical Turle Traders, a group of novice traders set up and mentored by legendary “Prince of the Pit” Richard Dennis.
Dennis did so to set up an old argument with fellow trader Bill Eckhardt on whether trading could be taught or not (not unlike the story in classic movie Trading Places).
The experience was succesful in proving Dennis right (trading could be taught), with his turtle traders making him $100 million.
WHY TURTLES?
The Turtles were nicknamed as such because of an analogy with how Richard Dennis expected to “grow” traders in the same way Singapore farms grow turtles. Dennis taught his students a mechanical Trend Following system and let them trade with his own capital. After being kept secret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rules were revealed and floated on the internet for a while. Two enjoyable books have now been published on the topic (Complete Turtle Trader – featuring the actual turtle rules and The Way of the Turtle written by Curtis Faith, a former Turtl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it.
THE TURTLE SYSTEM
The Turtle system did not contain “magical” components. It was basically a combination of 2 different breakout systems with specific rules for money management, including position sizing, pyramiding, correlation limits and cutting down position size during drawdowns (a quick “Turtle trading rules” google search should yield some results for the exact rules).
SYSTEM KAPUT?
Now that the rules have been made public, it is possible to backtest them and see how they would have performed on the recent markets. Such test result can be found on the Trading Blox forum.
click to zoom in
It basically shows that the CAGR drops from 216% (!!) from 1970 to 1986 (when Dennis and Eckhardt were developing the system, and also when the students traded the system with real money) to barely double digits (10.5%) in the last 23 years (1986 to 2009), with a completely flat period from 1996 to 2009.
As a side note check the crazy amount that compounding generates at that rate of 216%!
One could argue that Dennis & co were just lucky to trade the system during what appears to be its golden period.
SYSTEM OVERHEATING WARNING
During the Turtle experiment, Dennis came to the realisation that their position sizing rules were such that:
you have been trading as much as twice as big as we thought
Here is a snapshot of the memo that Dennis sent to all traders asking them to cut their position size in half.
As Dennis said:
We must be living right
Another way of saying “We have been very lucky”?…
WHAT DOES THIS MEAN?
Well, some say that the Turtle performance was a fluke – that the Turtles were actually the proverbial monkeys writing Hamlet (see the Infinite Monkey Theorem). I guess these people would be in the EMH camp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Some say that Trend Following is dying/dead and the Turtle system under-performance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at. Problem is: these people seem to celebrate the demise of “simpleton” Trend Following strategy every so often (during major drawdown peiods), only for Trend Following to come back roaring again (think 2008).
Some might also say that market conditions are changing, and systems need to adapt to these changing conditions.
Although, some also say that this argument is specious, citing Bill Dunn as an example of a CTA claiming to use the same rules as when he started in the 70′s.
RECONCILING IT ALL
Instead of concluding this post quickly here – on what it does or does not means – I thought it might be more interesting to expand and spend more time on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above in a post of its own. Part 2 will take this discussion further.
Dennis did so to set up an old argument with fellow trader Bill Eckhardt on whether trading could be taught or not (not unlike the story in classic movie Trading Places).
The experience was succesful in proving Dennis right (trading could be taught), with his turtle traders making him $100 million.
WHY TURTLES?
The Turtles were nicknamed as such because of an analogy with how Richard Dennis expected to “grow” traders in the same way Singapore farms grow turtles. Dennis taught his students a mechanical Trend Following system and let them trade with his own capital. After being kept secret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rules were revealed and floated on the internet for a while. Two enjoyable books have now been published on the topic (Complete Turtle Trader – featuring the actual turtle rules and The Way of the Turtle written by Curtis Faith, a former Turtl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it.
THE TURTLE SYSTEM
The Turtle system did not contain “magical” components. It was basically a combination of 2 different breakout systems with specific rules for money management, including position sizing, pyramiding, correlation limits and cutting down position size during drawdowns (a quick “Turtle trading rules” google search should yield some results for the exact rules).
SYSTEM KAPUT?
Now that the rules have been made public, it is possible to backtest them and see how they would have performed on the recent markets. Such test result can be found on the Trading Blox forum.
click to zoom in
It basically shows that the CAGR drops from 216% (!!) from 1970 to 1986 (when Dennis and Eckhardt were developing the system, and also when the students traded the system with real money) to barely double digits (10.5%) in the last 23 years (1986 to 2009), with a completely flat period from 1996 to 2009.
As a side note check the crazy amount that compounding generates at that rate of 216%!
One could argue that Dennis & co were just lucky to trade the system during what appears to be its golden period.
SYSTEM OVERHEATING WARNING
During the Turtle experiment, Dennis came to the realisation that their position sizing rules were such that:
you have been trading as much as twice as big as we thought
Here is a snapshot of the memo that Dennis sent to all traders asking them to cut their position size in half.
As Dennis said:
We must be living right
Another way of saying “We have been very lucky”?…
WHAT DOES THIS MEAN?
Well, some say that the Turtle performance was a fluke – that the Turtles were actually the proverbial monkeys writing Hamlet (see the Infinite Monkey Theorem). I guess these people would be in the EMH camp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Some say that Trend Following is dying/dead and the Turtle system under-performance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at. Problem is: these people seem to celebrate the demise of “simpleton” Trend Following strategy every so often (during major drawdown peiods), only for Trend Following to come back roaring again (think 2008).
Some might also say that market conditions are changing, and systems need to adapt to these changing conditions.
Although, some also say that this argument is specious, citing Bill Dunn as an example of a CTA claiming to use the same rules as when he started in the 70′s.
RECONCILING IT ALL
Instead of concluding this post quickly here – on what it does or does not means – I thought it might be more interesting to expand and spend more time on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above in a post of its own. Part 2 will take this discussion further.
Thursday, November 3, 2011
牛市升浪現 09年翻版
要睇資金流政治因素
近期的市況,從技術走勢而論,仍是典型的上升浪趨勢;若從氣氛及盤路而言,更明顯是牛市升浪的手影,大市對壞消息反應只是調整一、兩日,幅度有限數,但對好消息的反應卻是頗為敏感,以及有較大的上升幅度。姑勿論歐債問題及經濟前景有何憂慮,但資金流向告訴我們,現時正有資金積極地於股市買貨。從成交與走勢的配合,反映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可能很多投資者仍摸不着頭腦,為何這麼多問題之下,個市仍會升。但只要大家想想, 2009年初跟現在不遑多讓,結果何嘗不是升到大家從不信到盡信。當日點樣走,今日也有可能是同樣的方式去走。
而且港股在過去大半年跑輸全球股市。別人升,港股跟不上;別人跌,港股跌得特別多。未來的日子極有可能是別人跌,港股微跌;別人升,港股升得更急更狠。今日或許有人會覺得港股升得莫名其妙,但在 2007年牛市三期之時,美國次按明明已爆煲,恒指何嘗不是從 19300點升上 32000點。影響市況的因素除了基本因素外,還有政策因素、資金流向,以及衍生工具的對冲策略等,投資者並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近期的市況,從技術走勢而論,仍是典型的上升浪趨勢;若從氣氛及盤路而言,更明顯是牛市升浪的手影,大市對壞消息反應只是調整一、兩日,幅度有限數,但對好消息的反應卻是頗為敏感,以及有較大的上升幅度。姑勿論歐債問題及經濟前景有何憂慮,但資金流向告訴我們,現時正有資金積極地於股市買貨。從成交與走勢的配合,反映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可能很多投資者仍摸不着頭腦,為何這麼多問題之下,個市仍會升。但只要大家想想, 2009年初跟現在不遑多讓,結果何嘗不是升到大家從不信到盡信。當日點樣走,今日也有可能是同樣的方式去走。
而且港股在過去大半年跑輸全球股市。別人升,港股跟不上;別人跌,港股跌得特別多。未來的日子極有可能是別人跌,港股微跌;別人升,港股升得更急更狠。今日或許有人會覺得港股升得莫名其妙,但在 2007年牛市三期之時,美國次按明明已爆煲,恒指何嘗不是從 19300點升上 32000點。影響市況的因素除了基本因素外,還有政策因素、資金流向,以及衍生工具的對冲策略等,投資者並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1
分享锦集:再谈何时卖股
本文说“再谈”,是因为在拙作“股票投资正道”一书中,有一篇“何时卖股”(第269-73页),已解答了何时该卖股票的问题,我提出的3个卖股标准为:
1. 公司亏损
2. 极度高估
3. 更佳选择
我的主张是如果你所买的股票,没有存在上述3个问题,那么,你可以继续收藏下去,这样可以减少投资的忧虑,也有助于减少投资亏蚀。
我没有提到售股的时间,是因为股市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你以股市的时机作为卖股的标准的话,你很容易犯了卖得太早、太迟或卖错股票的错误。
在“时机”方面,只要我们抓紧一个原则,那就是采取“反向”策略,在股市跌至低潮,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买进,紧握不放,你就可以在买进时机方面,减少错误。
减少出错
股票投资的第一个原则,是不要亏蚀,第二个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个原则。
减少出错,就等于提高胜算,而这是股市长胜军的最重要的条件。要每一次投资都赚钱,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做生意,要每一种生意只赚不亏,那是不可能的一样,无论是投资股票或做生意,只要做到赚多亏少,就可以致富。
在3个卖股标准中,第一个公司亏损,尤其是持续亏损,就要毫不迟疑的把股票(股份)卖掉并不难做到。
但第二个标准极度高估和第三个标准更佳选择,在实际操作时,就不容易拿捏得准确。
高到什么程度才算“极度高估”?什么股票是“更佳选择”,需要对个别公司有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到,故说来容易做来难。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要把有关股票,分为高、中、低成长股。
我们知道,高成长股,应享有较高的本益比,低成长股,应享有较低的本益比。
大部份人最易犯的错误,是将本益比应用于所有股票,不分高、中、低成长股,因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投资成功例子:反向+成长+时间=财富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请看表一就明白了。
假如你以每股2令吉50仙,买进一只每股净利15仙的股票,本益比为16.7倍,等于说16.7年才能赚回2令吉50仙的投资额,买价偏高(国际本益比标准约为10倍)。
但这是一只成长股,第二年每股净利增至25仙,本益比降至10倍,属于合理。
如此下去,到第4年,每股净利增至50仙,本益比再降至5倍,一只成长股,5倍的本益比,股值就是被低估了。
投资者,尤其是投资经理对于企业的盈利趋势,极为敏感,一只本益比只有5倍,而将来的盈利可能进一步增加的股票,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投资。
该股迟早会成为基金吸购的对象,股价将持续向上调整,假如本益比10倍,是这只股票的合理价格的话,则在第4年时,股价有可能升至5令吉(RM0.50 x 10 = RM5.00)。
财富与日俱增
在4年前以偏高的价格买进该股,4年后仍可取得100%的盈利(不计股息),每年赚率高达25%,这是一项成功的投资。
假如投资者对该股有深入研究,而且长期跟踪其股价变动,在熊市时以每股RM1.50的价格买进,紧握不放,到第4年时股价升至5令吉,回酬就高达233%。(RM5.00 – RM1.50)÷ RM1.50 = 233%,每年的回酬高达58%。
冷眼方程式(见本人拙作“30年股票投资心得”第285-311页):反向+成长+时间= 财富。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拟出来的。
第一个环节“反向”是以RM1.50而不是以RM2.50买进上述股票,第二个环节“成长”是每股净利在4年中从RM0.15增至RM0.50,第3个环节“时间”是指长期持有,也就是紧握该股4年或更长(视该股盈利表现而定)。
如果能遵行冷眼方程式的话,你的财富与日俱增,是相当肯定的。
投资失败例子:盈利滑落股 亏蚀最重
看完投资成功的例子,现在再看一个投资失败的例子(见表二):
以3令吉买进每股净利RM0.40的股票,本益比为7.5倍,买价偏低。
但这是一只业务日走下坡的股票,第二年每股净利跌至RM0.20,本益比升至15倍,已属偏高。
第3年每股净利再跌至 -RM0.10, 本益比升至30倍,以3令吉的价格买进实在太贵了。
第4年公司每股亏损 -RM0.15, 本益比无限大(永远无法回本)。
由此可见,盈利不断滑落的公司,其股票即使本益比偏低(即股票价值被低估),还是不可买进,因为将来本益比将大增,使你永远无法回本,更不要说赚钱了。
在牛市中高价买进盈利日走下坡的股票,亏蚀最惨重,而且往往永无翻身之日,原因在此。
4方式作出更佳选择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你肯定有关公司明年或后年盈利将继续上升的话,即使本益比偏高(例如15倍),仍不属“极度高估”,不应脱售。
如果有关公司将来的盈利将滑落,甚至将出现亏蚀,则本益比即使偏低(例如7.5倍),也不可买进,如果已买进了,即使蒙受亏蚀,也要忍痛脱售,明和公司盈利将持续走下坡,仍不肯脱售(由于股价亏蚀)是大部份散户失败的原因。
那么,要怎样作“更佳选择”,我的做法是:
1. 看公司的盈利纪录,最好比较10年的纪录,从纪录可以看出公司业务的趋势及稳定性。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我选择业务及盈利稳定的公司。
2. 比较同类公司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行业,公司表现也参差不齐,决定的因素很多,最好选择表现亮丽及市场份额稳定的公司。以公司的素质,而不是以股价为标准。
3. 比较各行业的前景,以行业的景气为指南,尤其是周期性很明显的行业,应在最不景气时买进,景气最旺时脱售。
4. 我的投资原则是:成长一般的股票,本益比若走到15倍以上,就不再买进,20倍以上,就毫不犹豫的脱售。
以上所用的本益比只是方便说明,实际情况可能有出入,读者切忌食古不化。
希望别人也赚钱
本益比只是评估标准之一,要作更准确的判断,还要考虑其他标准及因素,例如周息率(D/Y)及财务情况等。
那么你也许会问:如果脱售后股价继续攀升,岂不可惜?我的心态是:那种钱不是我赚的,所以不必感到可惜,也不必后悔。
广东话说:“卖仔莫摩头,摩头眼泪流”,成功的投资者要有希望别人也赚钱的胸襟。
本周建议研究股只:泛亚物流(TASCO)
股票投资千言万语,最终还是要进入股市投资,才有价值。
所以,我建议投资者自己动手做功课,本周建议的研究对象为泛亚物流,请进入BURSA MALAYSIA.COM,在Listed Companies项下,阅读该公司的招股说明书(7.12.2007)(当时叫Trans-Asia-Shipping Corporation Berhad,现叫Tasco Berhad),2009及2010年年报及最新的季报。
1. 公司亏损
2. 极度高估
3. 更佳选择
我的主张是如果你所买的股票,没有存在上述3个问题,那么,你可以继续收藏下去,这样可以减少投资的忧虑,也有助于减少投资亏蚀。
我没有提到售股的时间,是因为股市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你以股市的时机作为卖股的标准的话,你很容易犯了卖得太早、太迟或卖错股票的错误。
在“时机”方面,只要我们抓紧一个原则,那就是采取“反向”策略,在股市跌至低潮,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买进,紧握不放,你就可以在买进时机方面,减少错误。
减少出错
股票投资的第一个原则,是不要亏蚀,第二个原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个原则。
减少出错,就等于提高胜算,而这是股市长胜军的最重要的条件。要每一次投资都赚钱,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做生意,要每一种生意只赚不亏,那是不可能的一样,无论是投资股票或做生意,只要做到赚多亏少,就可以致富。
在3个卖股标准中,第一个公司亏损,尤其是持续亏损,就要毫不迟疑的把股票(股份)卖掉并不难做到。
但第二个标准极度高估和第三个标准更佳选择,在实际操作时,就不容易拿捏得准确。
高到什么程度才算“极度高估”?什么股票是“更佳选择”,需要对个别公司有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做到,故说来容易做来难。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我要把有关股票,分为高、中、低成长股。
我们知道,高成长股,应享有较高的本益比,低成长股,应享有较低的本益比。
大部份人最易犯的错误,是将本益比应用于所有股票,不分高、中、低成长股,因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投资成功例子:反向+成长+时间=财富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请看表一就明白了。
假如你以每股2令吉50仙,买进一只每股净利15仙的股票,本益比为16.7倍,等于说16.7年才能赚回2令吉50仙的投资额,买价偏高(国际本益比标准约为10倍)。
但这是一只成长股,第二年每股净利增至25仙,本益比降至10倍,属于合理。
如此下去,到第4年,每股净利增至50仙,本益比再降至5倍,一只成长股,5倍的本益比,股值就是被低估了。
投资者,尤其是投资经理对于企业的盈利趋势,极为敏感,一只本益比只有5倍,而将来的盈利可能进一步增加的股票,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投资。
该股迟早会成为基金吸购的对象,股价将持续向上调整,假如本益比10倍,是这只股票的合理价格的话,则在第4年时,股价有可能升至5令吉(RM0.50 x 10 = RM5.00)。
财富与日俱增
在4年前以偏高的价格买进该股,4年后仍可取得100%的盈利(不计股息),每年赚率高达25%,这是一项成功的投资。
假如投资者对该股有深入研究,而且长期跟踪其股价变动,在熊市时以每股RM1.50的价格买进,紧握不放,到第4年时股价升至5令吉,回酬就高达233%。(RM5.00 – RM1.50)÷ RM1.50 = 233%,每年的回酬高达58%。
冷眼方程式(见本人拙作“30年股票投资心得”第285-311页):反向+成长+时间= 财富。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拟出来的。
第一个环节“反向”是以RM1.50而不是以RM2.50买进上述股票,第二个环节“成长”是每股净利在4年中从RM0.15增至RM0.50,第3个环节“时间”是指长期持有,也就是紧握该股4年或更长(视该股盈利表现而定)。
如果能遵行冷眼方程式的话,你的财富与日俱增,是相当肯定的。
投资失败例子:盈利滑落股 亏蚀最重
看完投资成功的例子,现在再看一个投资失败的例子(见表二):
以3令吉买进每股净利RM0.40的股票,本益比为7.5倍,买价偏低。
但这是一只业务日走下坡的股票,第二年每股净利跌至RM0.20,本益比升至15倍,已属偏高。
第3年每股净利再跌至 -RM0.10, 本益比升至30倍,以3令吉的价格买进实在太贵了。
第4年公司每股亏损 -RM0.15, 本益比无限大(永远无法回本)。
由此可见,盈利不断滑落的公司,其股票即使本益比偏低(即股票价值被低估),还是不可买进,因为将来本益比将大增,使你永远无法回本,更不要说赚钱了。
在牛市中高价买进盈利日走下坡的股票,亏蚀最惨重,而且往往永无翻身之日,原因在此。
4方式作出更佳选择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你肯定有关公司明年或后年盈利将继续上升的话,即使本益比偏高(例如15倍),仍不属“极度高估”,不应脱售。
如果有关公司将来的盈利将滑落,甚至将出现亏蚀,则本益比即使偏低(例如7.5倍),也不可买进,如果已买进了,即使蒙受亏蚀,也要忍痛脱售,明和公司盈利将持续走下坡,仍不肯脱售(由于股价亏蚀)是大部份散户失败的原因。
那么,要怎样作“更佳选择”,我的做法是:
1. 看公司的盈利纪录,最好比较10年的纪录,从纪录可以看出公司业务的趋势及稳定性。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我选择业务及盈利稳定的公司。
2. 比较同类公司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行业,公司表现也参差不齐,决定的因素很多,最好选择表现亮丽及市场份额稳定的公司。以公司的素质,而不是以股价为标准。
3. 比较各行业的前景,以行业的景气为指南,尤其是周期性很明显的行业,应在最不景气时买进,景气最旺时脱售。
4. 我的投资原则是:成长一般的股票,本益比若走到15倍以上,就不再买进,20倍以上,就毫不犹豫的脱售。
以上所用的本益比只是方便说明,实际情况可能有出入,读者切忌食古不化。
希望别人也赚钱
本益比只是评估标准之一,要作更准确的判断,还要考虑其他标准及因素,例如周息率(D/Y)及财务情况等。
那么你也许会问:如果脱售后股价继续攀升,岂不可惜?我的心态是:那种钱不是我赚的,所以不必感到可惜,也不必后悔。
广东话说:“卖仔莫摩头,摩头眼泪流”,成功的投资者要有希望别人也赚钱的胸襟。
本周建议研究股只:泛亚物流(TASCO)
股票投资千言万语,最终还是要进入股市投资,才有价值。
所以,我建议投资者自己动手做功课,本周建议的研究对象为泛亚物流,请进入BURSA MALAYSIA.COM,在Listed Companies项下,阅读该公司的招股说明书(7.12.2007)(当时叫Trans-Asia-Shipping Corporation Berhad,现叫Tasco Berhad),2009及2010年年报及最新的季报。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分享锦集:商人不宜买股票
股市是一个拍卖市场,通过投标的方式,买卖公司的股份,交易绝对公开、公平和自由,只要有钱,人人可买,完全没有身分的限制。
勿两头不到岸
但是,股市也好像别的市场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参与,商人就是其中之一。
请注意,我只是说“不宜”买,并没说不能买,或不可买。
投资是商业行为,要赚钱,最好选择适合你的市场,所谓“适合”,是指跟你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冲突。
否则,会导致你两头不到岸,得不偿失。
商人最好不要买股票,理由如下:
理由一:自己经营生意,是主动的行为。而股票投资是被动的行为。
假如你已经拥有自己的公司,无论大小,你都可以自己作主。
你可以根据你的构想,以自己的作风,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营你的生意。你的公司要做什么,要怎样做,你说了算数。你可以发挥你的商才,实现你的抱负。
换句话说,你就是你的企业王国的国王,称为“老板”。
作为企业的司机,你要把你的“企业之车”驾向何方,你可以作主,不必理会别人的看法,也不受别人的节制。
你既然已拥有自己的“企业之车”,已是车主,为什么还要自贬身价,降低身分去做“搭客”?
你原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还要把命运交给别人去决定?
莫作牛后
升斗小民,因为没有拥有“企业之车”的命,只好把命运交给别人,任由他人摆布,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你身为商人,已是“企业之车”的车主,为什么还要“龙邦”别人的车?
中国人有句话“宁为鸡前,莫作牛后”。“鸡前”就是鸡头;“牛后”就是牛屁股。鸡首吃美食;牛后拉屎尿。为什么你有鸡前不做,却要做牛后?
作为商人,如果你要淌股市这一浑水的话,正确的做法,是专心把生意做大,让你的公司上市,在上市公司拥有控制性股权,这样,你拥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利用股市筹资的便利,把生意搞大,利惠股东,这才是有抱负商人应做的事。
理由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短缺,等于贫血,随时可倒毙。
做生意,要资金周转,周转灵活才能赚钱。中国有句营商金言:“货如轮转利路通”。货物滞销,是生意的大忌。
买股票是把资金交给别人去应用,对于需要资金周转的商人,简直是致命伤。
买股票,就是买别人的公司的股份,你当然随时可以在股市把股份卖掉,问题是股市变幻莫测,你根本不知道明天的起落。
当你需要钱周转的时候,刚好逢到股市吃了泻药,就好像目前这样,你不卖没钱周转,卖掉又蒙受严重亏蚀,这时进退两难,你肯定会失眠。
有人以为“快狠凖”是股市赚钱绝招,商人们最好别相信。“快狠准”是破产捷径,比砒霜更毒,千万别尝试。
股票买得太少,根本赚不了几块钱,买得太多,失手时会把你拖垮,这种钱,商人赚不了。
股票是要长期收藏才有可能取得可观回酬的,商人除非持有长期无需动用的闲钱,否则,最好别买股票。
理由三:股票市场是为不懂得做生意及没有条件做生意的人而设的,不是为懂得做生意及有能力做生意的人而设的。
要了解这话,还得从头说起。股票市场发源于欧洲。话说四百多年前,欧洲社会形成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是懂得做生意,但是资金不足的人。例如有生意眼光的人想建大船,到南美洲去采购黄金,但不够资金造大船。
另一个阵营,也是人数最多的,是拥有少量积蓄升斗小民,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懂得做生意,这些“游资”长期投闲置散,无法创富。
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懂得做生意的商人,将他们的商业计划(例如造船往南美洲买黄金)写成计划书,公诸社会,邀请升斗小民拿出枕头下的金钱,交给他们去做生意,赚到钱后,按出资数额分享利润。
这样,商人有了资金,老百姓有了投资机会,股票制和股市就这样产生了。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股票是供不懂得做生意及没有条件做生意的人购买的,不是供商人购买的。
当然,跟着金融市场的成熟,股市的操作更复杂,但向大众筹资的基本概念并没改变。这也是股票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最少必须拥有1000名股东,最少有25%股票握在散户手中的原因。
作为老百姓之一,商人当然可以买股票,但那必须是在不影响你的资金周转的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做,如果你的生意随时需要资金周转的话,千万不要挪用营业资金去投资股票。
如果你有闲钱买股票的话,就表示生意很赚钱,很成功。既然如此,专心做生意不是更好吗?又何必去参股于你不认识的人的生意?
勿两头不到岸
但是,股市也好像别的市场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参与,商人就是其中之一。
请注意,我只是说“不宜”买,并没说不能买,或不可买。
投资是商业行为,要赚钱,最好选择适合你的市场,所谓“适合”,是指跟你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冲突。
否则,会导致你两头不到岸,得不偿失。
商人最好不要买股票,理由如下:
理由一:自己经营生意,是主动的行为。而股票投资是被动的行为。
假如你已经拥有自己的公司,无论大小,你都可以自己作主。
你可以根据你的构想,以自己的作风,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营你的生意。你的公司要做什么,要怎样做,你说了算数。你可以发挥你的商才,实现你的抱负。
换句话说,你就是你的企业王国的国王,称为“老板”。
作为企业的司机,你要把你的“企业之车”驾向何方,你可以作主,不必理会别人的看法,也不受别人的节制。
你既然已拥有自己的“企业之车”,已是车主,为什么还要自贬身价,降低身分去做“搭客”?
你原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还要把命运交给别人去决定?
莫作牛后
升斗小民,因为没有拥有“企业之车”的命,只好把命运交给别人,任由他人摆布,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你身为商人,已是“企业之车”的车主,为什么还要“龙邦”别人的车?
中国人有句话“宁为鸡前,莫作牛后”。“鸡前”就是鸡头;“牛后”就是牛屁股。鸡首吃美食;牛后拉屎尿。为什么你有鸡前不做,却要做牛后?
作为商人,如果你要淌股市这一浑水的话,正确的做法,是专心把生意做大,让你的公司上市,在上市公司拥有控制性股权,这样,你拥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利用股市筹资的便利,把生意搞大,利惠股东,这才是有抱负商人应做的事。
理由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短缺,等于贫血,随时可倒毙。
做生意,要资金周转,周转灵活才能赚钱。中国有句营商金言:“货如轮转利路通”。货物滞销,是生意的大忌。
买股票是把资金交给别人去应用,对于需要资金周转的商人,简直是致命伤。
买股票,就是买别人的公司的股份,你当然随时可以在股市把股份卖掉,问题是股市变幻莫测,你根本不知道明天的起落。
当你需要钱周转的时候,刚好逢到股市吃了泻药,就好像目前这样,你不卖没钱周转,卖掉又蒙受严重亏蚀,这时进退两难,你肯定会失眠。
有人以为“快狠凖”是股市赚钱绝招,商人们最好别相信。“快狠准”是破产捷径,比砒霜更毒,千万别尝试。
股票买得太少,根本赚不了几块钱,买得太多,失手时会把你拖垮,这种钱,商人赚不了。
股票是要长期收藏才有可能取得可观回酬的,商人除非持有长期无需动用的闲钱,否则,最好别买股票。
理由三:股票市场是为不懂得做生意及没有条件做生意的人而设的,不是为懂得做生意及有能力做生意的人而设的。
要了解这话,还得从头说起。股票市场发源于欧洲。话说四百多年前,欧洲社会形成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是懂得做生意,但是资金不足的人。例如有生意眼光的人想建大船,到南美洲去采购黄金,但不够资金造大船。
另一个阵营,也是人数最多的,是拥有少量积蓄升斗小民,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懂得做生意,这些“游资”长期投闲置散,无法创富。
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懂得做生意的商人,将他们的商业计划(例如造船往南美洲买黄金)写成计划书,公诸社会,邀请升斗小民拿出枕头下的金钱,交给他们去做生意,赚到钱后,按出资数额分享利润。
这样,商人有了资金,老百姓有了投资机会,股票制和股市就这样产生了。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股票是供不懂得做生意及没有条件做生意的人购买的,不是供商人购买的。
当然,跟着金融市场的成熟,股市的操作更复杂,但向大众筹资的基本概念并没改变。这也是股票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最少必须拥有1000名股东,最少有25%股票握在散户手中的原因。
作为老百姓之一,商人当然可以买股票,但那必须是在不影响你的资金周转的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做,如果你的生意随时需要资金周转的话,千万不要挪用营业资金去投资股票。
如果你有闲钱买股票的话,就表示生意很赚钱,很成功。既然如此,专心做生意不是更好吗?又何必去参股于你不认识的人的生意?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分享锦集:趁低落实股票店铺化
上周我在“视股票为店铺”一文中,提出了把股票视为店铺,把股息视为店铺租金的构想。
一些股友读后,认为我的构想不错,但实行起来恐怕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但困难并非不能克服。
正如我在“视”文中所说的“惟有有耐心、有信心及有守纪律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此境界(指通过视股票为店铺以达到财务自主)。”
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容易赚钱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要克服许多的困难,才有可能把钱赚到手。
股票
1.信心
你必须对股票有信心。由于股市波动激烈,股价大起大落,许多人认为股票风险太高,只适合“投机“,不适合“投资”,尤其不适合长期投资。
对股票的误解,莫以此为甚。大部份人都忘记了,股票是公司的股份,股票代表企业的资产和业务,股票的风险不会比做生意的风险更高。
如果股票是高风险的行为,那么公积金、保险公司、单位信托基金就不应买股票了,因为这些机构都是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小市民利益的组织,他们不能从事高风险的投资。
如果懂得投资的话,股票其实是相当安全的,就以种植股来说,种植公司所拥有的是油棕园,如果说种植股风险高的话,就等于说油棕园风险高,你会同意吗?
建立对股票的正确概念,是建立对股票信心的第一步。
除非你有信心,你不会对股票投资产生耐心。
2.耐心
企业需要时间去成长,价值需要时间去创造,所以,股票要长期投资,才有可能增值。
即使是最好的股票,如果不能长期持有的话,也不可能发挥其增值潜能。
我有一些朋友,在买进优质股之后,十多二十年,几乎从来没有卖过,他们所取得的盈利,不是一倍或二倍,而是数十倍,他们就这样,靠股息过着写意的晚年生活。
我国最富有的企业家,如李莱生家族、丹斯里李深静、丹斯里杨忠礼等,从来没有卖过他们的机构的股票,所以他们能成为巨富,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他们为榜样,进行长期投资呢?
通过复利增长,长期投资可以创造财富的奇迹。
3.守纪律的精神
脚踏实地投资,不要投机取巧,不要预测股市动向,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发明可以预测股市的“水晶球”,尤其是股市的短期动向。靠短线操作赚钱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巴仙率低到不值得我们去尝试。
假如你以低价买到优质股的话,最好不要轻易脱售,一只可以成长5公斤的西瓜,长到两公斤时就割下,实在太可惜。
第一步
你要从1000家上市公司中,选出具备以下特点的股票:
周息率(D/Y)最好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1倍。目前定存利率为3%多,你所买的视为店铺的股票,周息率(股息回酬率)最好高过6%。
过去股价高昂,不容易找到周息率高过6%的好股,经过这一轮的暴跌,周息率已大大的提高,只要你用心筛选,你不难找到周息率高过6%的好股。
最理想的方法,是买进现在派息率较低,但将来派息率将提高的股票,长期持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速远(Zhulian),假如你在3年前以每股1令吉买进的话,那时每年派发12仙的股息,去年以3送1发红股后,每股投资成本降至75仙,该公司仍维持每年派息12仙,周息率升至16%。如果你在熊市中,趁价低廉时买进有派高息潜能的股票,长期持有,将来也可能享受到高股息回酬。
利直南(DKSH)就有此潜能。
第二步
你所买进的高股息股,还必须有适度的成长潜能。
股息高,但公司没有成长,股票不会增值,股息即使再高,也得不偿失。
高股息和成长,其实并没有冲突。
实际上,只有有适度成长的公司,才有可能保持派发高股息。
有些人只注重成长,不注重股息,等于是购买没有租金的店铺,店铺也很难增值。
高股息的公司,即使成长比较缓慢,股价也有可能高企,安利和健力士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步
最好购买风险较低的企业股票。假如你翻查过去30年上市公司纪录的话,你会发现几乎从来没有一家种植公司陷困,所以种植股是值得考虑的对象,但必须购买有成长潜能的种植股(未成熟油棕面积大及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种植公司)。
当然,每一类股票都可找到好股,只要你肯下功夫研究,一定有收获。
第四步
最好用股息买进更多同一只股票,以加速复利增长率。
第五步
假如你每个月投资500令吉,如果你所买的股票,股息加资本增值,平均每年取得复利增长12%的话,10年后,你将拥有115,019令吉的身家,每年可以收到超过1万令吉的股息。你可以将这只股票视为一间小小的店铺。
假如你有守纪律的精神,加上信心和耐心,同时把你每年从公司所取得的花红也投资进去的话,你要在退休时拥有12间此类店铺,绝对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这一轮的股市暴跌,使许多追高的投资者蒙受重大亏损,这是很不幸的。
但是,机会是隐藏在危机中,对于反向投资者来说,这正是低价买进好股的良机。
没有人知道股市何时到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应以价值为投资标准。
我认为周息率如果在8%以上,本益比不超过6倍,股价等于净有形资产,而业务稳定的股票,都值得购买。
如果你具备以上3个条件-有信心、耐心,又有守纪律的精神,你就有可能把股票视为店铺的梦想,化为事实。
一些股友读后,认为我的构想不错,但实行起来恐怕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但困难并非不能克服。
正如我在“视”文中所说的“惟有有耐心、有信心及有守纪律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此境界(指通过视股票为店铺以达到财务自主)。”
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容易赚钱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要克服许多的困难,才有可能把钱赚到手。
股票
1.信心
你必须对股票有信心。由于股市波动激烈,股价大起大落,许多人认为股票风险太高,只适合“投机“,不适合“投资”,尤其不适合长期投资。
对股票的误解,莫以此为甚。大部份人都忘记了,股票是公司的股份,股票代表企业的资产和业务,股票的风险不会比做生意的风险更高。
如果股票是高风险的行为,那么公积金、保险公司、单位信托基金就不应买股票了,因为这些机构都是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小市民利益的组织,他们不能从事高风险的投资。
如果懂得投资的话,股票其实是相当安全的,就以种植股来说,种植公司所拥有的是油棕园,如果说种植股风险高的话,就等于说油棕园风险高,你会同意吗?
建立对股票的正确概念,是建立对股票信心的第一步。
除非你有信心,你不会对股票投资产生耐心。
2.耐心
企业需要时间去成长,价值需要时间去创造,所以,股票要长期投资,才有可能增值。
即使是最好的股票,如果不能长期持有的话,也不可能发挥其增值潜能。
我有一些朋友,在买进优质股之后,十多二十年,几乎从来没有卖过,他们所取得的盈利,不是一倍或二倍,而是数十倍,他们就这样,靠股息过着写意的晚年生活。
我国最富有的企业家,如李莱生家族、丹斯里李深静、丹斯里杨忠礼等,从来没有卖过他们的机构的股票,所以他们能成为巨富,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他们为榜样,进行长期投资呢?
通过复利增长,长期投资可以创造财富的奇迹。
3.守纪律的精神
脚踏实地投资,不要投机取巧,不要预测股市动向,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发明可以预测股市的“水晶球”,尤其是股市的短期动向。靠短线操作赚钱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巴仙率低到不值得我们去尝试。
假如你以低价买到优质股的话,最好不要轻易脱售,一只可以成长5公斤的西瓜,长到两公斤时就割下,实在太可惜。
第一步
你要从1000家上市公司中,选出具备以下特点的股票:
周息率(D/Y)最好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1倍。目前定存利率为3%多,你所买的视为店铺的股票,周息率(股息回酬率)最好高过6%。
过去股价高昂,不容易找到周息率高过6%的好股,经过这一轮的暴跌,周息率已大大的提高,只要你用心筛选,你不难找到周息率高过6%的好股。
最理想的方法,是买进现在派息率较低,但将来派息率将提高的股票,长期持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速远(Zhulian),假如你在3年前以每股1令吉买进的话,那时每年派发12仙的股息,去年以3送1发红股后,每股投资成本降至75仙,该公司仍维持每年派息12仙,周息率升至16%。如果你在熊市中,趁价低廉时买进有派高息潜能的股票,长期持有,将来也可能享受到高股息回酬。
利直南(DKSH)就有此潜能。
第二步
你所买进的高股息股,还必须有适度的成长潜能。
股息高,但公司没有成长,股票不会增值,股息即使再高,也得不偿失。
高股息和成长,其实并没有冲突。
实际上,只有有适度成长的公司,才有可能保持派发高股息。
有些人只注重成长,不注重股息,等于是购买没有租金的店铺,店铺也很难增值。
高股息的公司,即使成长比较缓慢,股价也有可能高企,安利和健力士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步
最好购买风险较低的企业股票。假如你翻查过去30年上市公司纪录的话,你会发现几乎从来没有一家种植公司陷困,所以种植股是值得考虑的对象,但必须购买有成长潜能的种植股(未成熟油棕面积大及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种植公司)。
当然,每一类股票都可找到好股,只要你肯下功夫研究,一定有收获。
第四步
最好用股息买进更多同一只股票,以加速复利增长率。
第五步
假如你每个月投资500令吉,如果你所买的股票,股息加资本增值,平均每年取得复利增长12%的话,10年后,你将拥有115,019令吉的身家,每年可以收到超过1万令吉的股息。你可以将这只股票视为一间小小的店铺。
假如你有守纪律的精神,加上信心和耐心,同时把你每年从公司所取得的花红也投资进去的话,你要在退休时拥有12间此类店铺,绝对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这一轮的股市暴跌,使许多追高的投资者蒙受重大亏损,这是很不幸的。
但是,机会是隐藏在危机中,对于反向投资者来说,这正是低价买进好股的良机。
没有人知道股市何时到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应以价值为投资标准。
我认为周息率如果在8%以上,本益比不超过6倍,股价等于净有形资产,而业务稳定的股票,都值得购买。
如果你具备以上3个条件-有信心、耐心,又有守纪律的精神,你就有可能把股票视为店铺的梦想,化为事实。
分享锦集:视股票为店铺
要在退休后达致财务自主,产业和股票仍不失为理想的投资对象。
两者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购买产业,收取租金,是明智的投资。
购买产业,住宅不如店铺。住宅是出租给穷人——没有能力自置产业的人。租屋居住是一种消费行为,削弱了租户的财力,故不易起租,收不到租金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使屋主烦恼不已。
店铺是出租给有钱人,他们利用你的店铺做生意,是一种创造财富的行为。
如果租户生意兴隆的话,加租不是问题,收不到租金的情况也较少出现,屋主较少烦恼。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地点至为重要,生意一旦做旺,租户不会轻易搬迁,更何况改租别店需花大笔装修费。对住宅租户来说,地点较不重要,所以,若租金过高,租户就可能易地为良,故屋主不敢随便提高住宅租金。
是的,购买店铺收租是良好的投资。
问题是在过去两年中,产业价值暴涨,尤其是地点优良的店铺,涨幅高达50至100%,租金却没有作正比例的上升,导致回酬率下降。
两三年前,地点不错的店铺,毛租金回酬率高达8%,现在已下降至5%左右。从回酬的角度看,买店铺出租已逐渐失去吸引力。
产业投资的回酬来自租金收入和产业增值,租金收入欠理想,而在产业大幅度上升之后,增值的幅度也不乐观。
复利创财富
我认为产业涨至目前的水平,不敢说已是强弩之末,但上升速度肯定将放缓,甚至停滞不前,需要巩固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再上一层楼。
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比较各种投资的回酬率,然后将资金投注在回酬较高及增值较快的资产,才是明智之举。
投资者一定要知道,复利增长具有创造财富的神奇力量。
从短期来说,复利增长率(compound growth rate)相差3%,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长期来说,开始时相差3%,但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总数可能相差一倍。
复利的神奇力量,是在后期才发挥出来的。所以,在选择投资时,应尽量争取较高的回酬率,以加速财富的累积速度。
在产业价值暴涨后,股票已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管道。
股票投资,风险肯定比产业高,但如果懂得投资,回酬也可能较产业为高,最低限度在未来数年,当产业价格停滞不前时是如此。
股票价格波动激烈,而股价难以预测,要靠低买高卖来赚取高于产业的回酬,难之又难。
所以,要取得较高稳定的收入,就必须注重股息收入。
注重股息收入
你会购买没有租金的店铺吗?
我相信脚踏实地的投资者不会买租不出去的店铺。
我有一个朋友,在吉隆坡市郊的一个新开辟的市镇,购买了一间店铺,长期租不出去,而每个月要负担六、七千令吉的分期付款,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没有租金收入,使他个人的现金流量不足,换句话说,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包括店铺供款),使他生活陷入困境。
同样的情形,购买股票如果没有股息收入的话,将使个人的收支不平衡,生活素质将下降。
试想将大笔资金投注在没有入息的资产,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即使将来能赚到大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视为租金
所以,我一向强调股息的重要性。如果有稳定的股息收入的话,我们可以把股票视为店铺,股息视为租金,这样才可以长期收藏,就好像长期持有店铺一样。
由于股票投资风险比产业投资高,所以,股息收入理应高过店铺租金回酬率,才算合理。
我的想法是定期存款比店铺更安全,所以店铺回酬率应高过定存才合理,定存利率为3%,店铺租金回酬率要5%以上才值得投资(未扣税及费用)。
而店铺既然比股票安全,则股息回酬率(D/Y,通常称为周息率)应比店铺租金回酬率更高才算合理。
如果店铺租金毛回酬率为5%是可以被接受的话,则股票周息率应比定存利率高一倍——6%以上才值得投资(指净股息收益)。
股息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因素,股息波动太大的股票也不够资格被视为店铺。
业务“安全性”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性。
“安全性”不是指股价,因为没有人可以预测股价的趋势。这里“安全性”是指公司业务的稳定性,财务的健全及企业有适度的成长。
如果一家公司派发合理及稳定的股息,业务与财务稳固,而又有适度的成长,买进之后,就可以视为店铺,长期持有,视股息为租金,视股价上升为产业增值。
假设你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收入为1万令吉。
如果你由初投职场时就锁定十二只股票,长期累积,并把股息重新投资下去(现在开始有些公司以新股代替现金为股息),到退休时,每只股票每年付给你1万令吉的净股息,你可以视为一个月的收入。
十二只股票每年每只发给你1万令吉,等于你每个月都有1万令吉的固定收入,你人是退休了,但收入并没有退休,你就可以过着高素质的晚年生活。
我说“高素质”是因为你退休后开支减少了,但收入并没有减少,你可以真正享受你的晚年。但惟有有耐心、有信心及有守纪律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此境界。
所以,你要过怎样的退休生活,决定因素还是你自己。
两者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购买产业,收取租金,是明智的投资。
购买产业,住宅不如店铺。住宅是出租给穷人——没有能力自置产业的人。租屋居住是一种消费行为,削弱了租户的财力,故不易起租,收不到租金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使屋主烦恼不已。
店铺是出租给有钱人,他们利用你的店铺做生意,是一种创造财富的行为。
如果租户生意兴隆的话,加租不是问题,收不到租金的情况也较少出现,屋主较少烦恼。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地点至为重要,生意一旦做旺,租户不会轻易搬迁,更何况改租别店需花大笔装修费。对住宅租户来说,地点较不重要,所以,若租金过高,租户就可能易地为良,故屋主不敢随便提高住宅租金。
是的,购买店铺收租是良好的投资。
问题是在过去两年中,产业价值暴涨,尤其是地点优良的店铺,涨幅高达50至100%,租金却没有作正比例的上升,导致回酬率下降。
两三年前,地点不错的店铺,毛租金回酬率高达8%,现在已下降至5%左右。从回酬的角度看,买店铺出租已逐渐失去吸引力。
产业投资的回酬来自租金收入和产业增值,租金收入欠理想,而在产业大幅度上升之后,增值的幅度也不乐观。
复利创财富
我认为产业涨至目前的水平,不敢说已是强弩之末,但上升速度肯定将放缓,甚至停滞不前,需要巩固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再上一层楼。
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所以,应该比较各种投资的回酬率,然后将资金投注在回酬较高及增值较快的资产,才是明智之举。
投资者一定要知道,复利增长具有创造财富的神奇力量。
从短期来说,复利增长率(compound growth rate)相差3%,并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长期来说,开始时相差3%,但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总数可能相差一倍。
复利的神奇力量,是在后期才发挥出来的。所以,在选择投资时,应尽量争取较高的回酬率,以加速财富的累积速度。
在产业价值暴涨后,股票已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管道。
股票投资,风险肯定比产业高,但如果懂得投资,回酬也可能较产业为高,最低限度在未来数年,当产业价格停滞不前时是如此。
股票价格波动激烈,而股价难以预测,要靠低买高卖来赚取高于产业的回酬,难之又难。
所以,要取得较高稳定的收入,就必须注重股息收入。
注重股息收入
你会购买没有租金的店铺吗?
我相信脚踏实地的投资者不会买租不出去的店铺。
我有一个朋友,在吉隆坡市郊的一个新开辟的市镇,购买了一间店铺,长期租不出去,而每个月要负担六、七千令吉的分期付款,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没有租金收入,使他个人的现金流量不足,换句话说,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包括店铺供款),使他生活陷入困境。
同样的情形,购买股票如果没有股息收入的话,将使个人的收支不平衡,生活素质将下降。
试想将大笔资金投注在没有入息的资产,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即使将来能赚到大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视为租金
所以,我一向强调股息的重要性。如果有稳定的股息收入的话,我们可以把股票视为店铺,股息视为租金,这样才可以长期收藏,就好像长期持有店铺一样。
由于股票投资风险比产业投资高,所以,股息收入理应高过店铺租金回酬率,才算合理。
我的想法是定期存款比店铺更安全,所以店铺回酬率应高过定存才合理,定存利率为3%,店铺租金回酬率要5%以上才值得投资(未扣税及费用)。
而店铺既然比股票安全,则股息回酬率(D/Y,通常称为周息率)应比店铺租金回酬率更高才算合理。
如果店铺租金毛回酬率为5%是可以被接受的话,则股票周息率应比定存利率高一倍——6%以上才值得投资(指净股息收益)。
股息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因素,股息波动太大的股票也不够资格被视为店铺。
业务“安全性”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性。
“安全性”不是指股价,因为没有人可以预测股价的趋势。这里“安全性”是指公司业务的稳定性,财务的健全及企业有适度的成长。
如果一家公司派发合理及稳定的股息,业务与财务稳固,而又有适度的成长,买进之后,就可以视为店铺,长期持有,视股息为租金,视股价上升为产业增值。
假设你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收入为1万令吉。
如果你由初投职场时就锁定十二只股票,长期累积,并把股息重新投资下去(现在开始有些公司以新股代替现金为股息),到退休时,每只股票每年付给你1万令吉的净股息,你可以视为一个月的收入。
十二只股票每年每只发给你1万令吉,等于你每个月都有1万令吉的固定收入,你人是退休了,但收入并没有退休,你就可以过着高素质的晚年生活。
我说“高素质”是因为你退休后开支减少了,但收入并没有减少,你可以真正享受你的晚年。但惟有有耐心、有信心及有守纪律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此境界。
所以,你要过怎样的退休生活,决定因素还是你自己。
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透過技術分析 教你趨吉避凶
利用技術分析作盲公竹
近排接到些散戶來電,都顯得心態疲弱,事關大把蟹貨在手。追問為何股價會跌得那麼急、家鄉價何時到?股價跌得急,其實原理如牛市中股價升得急一樣。現在造淡,一個公司利潤轉弱或一份大行唱淡報告已足夠震散股價,究竟利潤減少程度怎樣衡量?股價應跌多少無從計算。
市場信息複雜混亂,大行意見真是信又死,不信又死。利用技術分析作盲公竹,或有助看清走勢,畢竟股價會物極必反,超跌也有反彈時,超漲也會回調。筆者嘗試整理一些股價短期有望喘跌或反彈股份,以至常見的股價短期見頂或回落之技術分析訊號,給大家當盲公竹,作趨吉避凶參考。
趨吉之技術分析訊號
一、在超跌股中,筆者常用的探測止跌指標是RSI及MACD的底背馳訊號,當股價呈一浪低於一浪,但RSI及MACD拒絕再挫,反而呈一浪高於一浪走勢,揭示股價下跌的速度或能量已減弱,可能是股價將近見底或反彈之時。不信,且看之前筆者曾於次季推介的中移動,其股價由年初至5月均呈一浪低於一浪,至5月份股價跌跌穿3月低位時,MACD及RSI拒絕再挫,支持股價於68元左右止跌可靠訊號。再看股價於6月試底時MACD及RSI未有跟從,是更加可靠的趨吉訊號,當傳聞與APPLE合作消息入市,股價以裂口上升,曾高見74元,中移動昨收72.35元。
二、此外,超跌股不怕大成交,交投往往反映大戶動向,大成交量通常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時候,市場好淡雙方在角力,堅決看淡後市一方拋售的同時,堅決看好一方卻在大手吸納。因此,在股價超跌下,淡靜反而看不清前路,相反,交投量激增反而值得留意,再配合股價止跌回升交投量又增時,又是一個可靠的趨吉分析訊號。以熔盛重工為例,因早前自動透露交船期押後,引發股價下挫,於4月近7元股價開始跌時,成交不大,但到5月、6月成交額急增預示好淡雙方在激烈較量,到6月股價於3.8元觸底時,配合RSI底背馳已構成第一個止跌回升轉折點訊號,到6月尾再以大成交配合,股價抽升回4.6元樓上,顯示股價已暫時脫離被拋售弱勢,股價昨收5.26元。筆者曾接觸熔盛高層發現,他們明白投資者擔憂,並積極改善透明度以改善企管。每隻民企都有故事,亦有好有壞,經過今次歷練,始終會有火鳳凰誕生,股民不妨放多些心力跟進並尋找投資良機。
避凶之技術分析訊號
一、對大行的突然發布唱淡報告,或改口風唱好又唱衰,的確難以應付。惟股勢上,物極必反,留意股價技術走勢,避開股價可能短期見頂之股份,又可以利用RSI或MACD的頂背馳訊號作判斷,當股價呈一浪高於一浪,但RSI或MACD拒絕再升,揭示上升的速度或能量在逐漸減弱,地心吸力遲早發揮效應,觀RSI及MACD頂背馳訊號,至少不會犯過「牛」心態,冒險高追大忌。檢視近期強勢的財險周綫走勢圖顯示,都要提醒大家,周綫RSI都出現RSI拒絕隨股價創新高,反映着短期升勢漸受制,股價昨回挫3.7%至14.22元而成交激增,或是股價短期見頂之兆。持貨在手可考慮以失守13元密集支持區作止賺鎖定回報,未有貨就不要貿然撈貨。
二、避開反彈點到即止股份,當股價跌穿關鍵支持點後,有時會有反彈,但屬點到即止式反彈時,就清晰顯示當時股勢仍弱,不能對反彈浪有太大期望。以聯邦製藥去年至今的走勢為例,去年12月失守密集支持區近15元,今年3月一度反彈接近但未能再進一步,結果,股價再跌穿12元支持。雖有主席頻增持,仍無法扭轉跌勢,惟有寄望RSI呈現底背馳,以反映8元見初步支持。
近排接到些散戶來電,都顯得心態疲弱,事關大把蟹貨在手。追問為何股價會跌得那麼急、家鄉價何時到?股價跌得急,其實原理如牛市中股價升得急一樣。現在造淡,一個公司利潤轉弱或一份大行唱淡報告已足夠震散股價,究竟利潤減少程度怎樣衡量?股價應跌多少無從計算。
市場信息複雜混亂,大行意見真是信又死,不信又死。利用技術分析作盲公竹,或有助看清走勢,畢竟股價會物極必反,超跌也有反彈時,超漲也會回調。筆者嘗試整理一些股價短期有望喘跌或反彈股份,以至常見的股價短期見頂或回落之技術分析訊號,給大家當盲公竹,作趨吉避凶參考。
趨吉之技術分析訊號
一、在超跌股中,筆者常用的探測止跌指標是RSI及MACD的底背馳訊號,當股價呈一浪低於一浪,但RSI及MACD拒絕再挫,反而呈一浪高於一浪走勢,揭示股價下跌的速度或能量已減弱,可能是股價將近見底或反彈之時。不信,且看之前筆者曾於次季推介的中移動,其股價由年初至5月均呈一浪低於一浪,至5月份股價跌跌穿3月低位時,MACD及RSI拒絕再挫,支持股價於68元左右止跌可靠訊號。再看股價於6月試底時MACD及RSI未有跟從,是更加可靠的趨吉訊號,當傳聞與APPLE合作消息入市,股價以裂口上升,曾高見74元,中移動昨收72.35元。
二、此外,超跌股不怕大成交,交投往往反映大戶動向,大成交量通常發生在市場趨勢發生轉折時候,市場好淡雙方在角力,堅決看淡後市一方拋售的同時,堅決看好一方卻在大手吸納。因此,在股價超跌下,淡靜反而看不清前路,相反,交投量激增反而值得留意,再配合股價止跌回升交投量又增時,又是一個可靠的趨吉分析訊號。以熔盛重工為例,因早前自動透露交船期押後,引發股價下挫,於4月近7元股價開始跌時,成交不大,但到5月、6月成交額急增預示好淡雙方在激烈較量,到6月股價於3.8元觸底時,配合RSI底背馳已構成第一個止跌回升轉折點訊號,到6月尾再以大成交配合,股價抽升回4.6元樓上,顯示股價已暫時脫離被拋售弱勢,股價昨收5.26元。筆者曾接觸熔盛高層發現,他們明白投資者擔憂,並積極改善透明度以改善企管。每隻民企都有故事,亦有好有壞,經過今次歷練,始終會有火鳳凰誕生,股民不妨放多些心力跟進並尋找投資良機。
避凶之技術分析訊號
一、對大行的突然發布唱淡報告,或改口風唱好又唱衰,的確難以應付。惟股勢上,物極必反,留意股價技術走勢,避開股價可能短期見頂之股份,又可以利用RSI或MACD的頂背馳訊號作判斷,當股價呈一浪高於一浪,但RSI或MACD拒絕再升,揭示上升的速度或能量在逐漸減弱,地心吸力遲早發揮效應,觀RSI及MACD頂背馳訊號,至少不會犯過「牛」心態,冒險高追大忌。檢視近期強勢的財險周綫走勢圖顯示,都要提醒大家,周綫RSI都出現RSI拒絕隨股價創新高,反映着短期升勢漸受制,股價昨回挫3.7%至14.22元而成交激增,或是股價短期見頂之兆。持貨在手可考慮以失守13元密集支持區作止賺鎖定回報,未有貨就不要貿然撈貨。
二、避開反彈點到即止股份,當股價跌穿關鍵支持點後,有時會有反彈,但屬點到即止式反彈時,就清晰顯示當時股勢仍弱,不能對反彈浪有太大期望。以聯邦製藥去年至今的走勢為例,去年12月失守密集支持區近15元,今年3月一度反彈接近但未能再進一步,結果,股價再跌穿12元支持。雖有主席頻增持,仍無法扭轉跌勢,惟有寄望RSI呈現底背馳,以反映8元見初步支持。
月尾例彈
一些極有用,但不是很常用的招式,一定要記存在案,甚至製作一張清單,適時檢查,看看有甚麼可以拿來應戰。例如六月份的市況,由月初跌至接近月尾,其實極容易令人心灰意冷,失去了再博的決心。
自己得以幸免,一定程度上得益自海嘯時期,朋友所賜教的一招「月尾例彈」:道理相當顯淺,不外是說很多平衡基金是採用固定比率來配置資產,股票、債券都要有若干份額,當某一個月份,出現股市大跌、債券大升時 (通常兩者會一起出現,因為當股票大瀉,投資者會出於避險需求,湧入債市) ,月底這類基金就會沽債買股,令組合重新平衡。月底突然出現的上升動力,如果成功捕捉,對於重整陣容和士氣,都大有幫助。
問題是這類機會,可能一年只有一、兩次,而當股市在月內由頭跌到尾,多數人會過分聚焦眼前市況,忽略了原來倉底有這一招備用。如果沒有錯失,在六月下旬買定認購期權伺候,配合追買一些中型股挾淡倉,回報應該不錯。
時常檢查尋找機會
另一例子,是分拆上市。有本小書名為《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是自己長期推介給讀者的參考書之一。書中指當上市公司把旗下公司股份派送予股東,派發的股份往往在上市之初,因不同原因出現被動沽壓,候低買入回報可望甚豐。問題也是一樣:可能一年僅有一單,若不時常翻查清單,很易忽略這種機會。
去年年初,用此招選了越秀地產分派的越秀交通;今年則有理文集團分派的理文手袋,兩者都在新上市後,錄得不錯的回報。只要準備好清單,時常檢查,就算市況慘淡,卻仍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
自己得以幸免,一定程度上得益自海嘯時期,朋友所賜教的一招「月尾例彈」:道理相當顯淺,不外是說很多平衡基金是採用固定比率來配置資產,股票、債券都要有若干份額,當某一個月份,出現股市大跌、債券大升時 (通常兩者會一起出現,因為當股票大瀉,投資者會出於避險需求,湧入債市) ,月底這類基金就會沽債買股,令組合重新平衡。月底突然出現的上升動力,如果成功捕捉,對於重整陣容和士氣,都大有幫助。
問題是這類機會,可能一年只有一、兩次,而當股市在月內由頭跌到尾,多數人會過分聚焦眼前市況,忽略了原來倉底有這一招備用。如果沒有錯失,在六月下旬買定認購期權伺候,配合追買一些中型股挾淡倉,回報應該不錯。
時常檢查尋找機會
另一例子,是分拆上市。有本小書名為《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是自己長期推介給讀者的參考書之一。書中指當上市公司把旗下公司股份派送予股東,派發的股份往往在上市之初,因不同原因出現被動沽壓,候低買入回報可望甚豐。問題也是一樣:可能一年僅有一單,若不時常翻查清單,很易忽略這種機會。
去年年初,用此招選了越秀地產分派的越秀交通;今年則有理文集團分派的理文手袋,兩者都在新上市後,錄得不錯的回報。只要準備好清單,時常檢查,就算市況慘淡,卻仍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分享锦集:股市实战手记五则
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股市逆转时,假如你是将股票抵押给银行,借款投资股票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立刻采取行动,抛售一部份,将贷款额减低至安全的水平。
所谓“安全水平”,我的标准是即使股市再跌50%,你仍不会面对银行逼仓的困境。如果能完全还清贷款,那就最理想。
抛售时,要果断,要乾脆俐落,切忌犹疑不决,或是拖泥带水。
优柔寡断,是举债投资者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请记住两点:
i.股市是不可预测的,不要自作聪明,一厢情愿的认为股市下跌是暂时性的。股市不会理会你的想法,你须对自己行为负责。
ii.即使你的抛售是错误的,将来也会有机会买回来,即使不能买回原股,也可以投资於别的股票,所以不必迟疑不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存永远比失去的机会更重要-重要百倍。
2.投资股票是持久战
买与卖,不要同时进行,买了又卖,卖了又买,是最糟糕的投资策略。
正确的做法是只有准备长期持有时才买进,不要贪图蝇头小利,不断的在股市抢进卖出,企图以此赚取快钱。
快速致富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少到不值得我们去搏取。财富必须是脚踏实地去创造出来的,才能持久。
无论是亲力亲为做事业,或是投资股票,都是如此。
股市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多数是多年才买卖一次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视买股票为买事业,买事业等于参与做事业,是一场持久战,才有可能取得战果。
速战速决的战略,适用于别的市场,例如货币市场,但不适用于股市,股票投资必须是马拉松,不是短跑,短跑靠冲劲,马拉松靠耐力致胜。
3.吸取教训减少犯错
判断错误,买错股票,是属正常,如果一个人百战百胜,从未失手,我肯定他不是人,是神。
凡是人,都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必然有思想感情,有思想感情的人都必须受世间所发生的事的影响,这些影响会使他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
投资者所要努力去做的,不是要完全不犯错误,而是减少犯错误,只要对多错少,就可在股市投资致富。
所以,不要因为错误而烦恼,也没有必要去后悔。重要的是你必须吸取错误的教训,尽量减少错误。
成功投资者与失败投资者区别,是前者因错而做得更好,后者则一错再错,死性不改。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而不能改,改而不能久。
4.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
如果你发现你作了错误的投资,例如买错股票,就要认输,立刻采取行动补救。
不肯认输而死顶下去,是许多人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坏的是不但不认输,反而找出种种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行动,最后必然自食苦果。
我认识一位持有金融和会计双学位的专业人士,担任财经要职,像他这样的学历的人,照理具备成为成功投资者的最有利条件,但我发现他在工作上有特出的表现,但个人的股票投资成绩单却满江红,差到极点。
我发现他的致命伤是他不肯认输,当他知道自己的投资出现问题时,他认为以他的学历,判断不可能错误,所以坚持下去,他忘记了股市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以教条去应付诡谲的股市,当然是一败涂地。
股票投资,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常识。
本着常识,以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的人,反而比钻牛角尖所谓专家,有更大成功机会。
5.脚踏实地不幻想
在股市中,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投资的人,比侥倖行险,自作聪明的人,有更高的成功机会。
我常说,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买事业,买事业须实事求是,不能存有幻想。
根据美国百多年来的统计,股票投资的平均回酬率约为10.5%,明乎此,你当知道,要在股市快速致富是不实际的。
当股市逆转时,假如你是将股票抵押给银行,借款投资股票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立刻采取行动,抛售一部份,将贷款额减低至安全的水平。
所谓“安全水平”,我的标准是即使股市再跌50%,你仍不会面对银行逼仓的困境。如果能完全还清贷款,那就最理想。
抛售时,要果断,要乾脆俐落,切忌犹疑不决,或是拖泥带水。
优柔寡断,是举债投资者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请记住两点:
i.股市是不可预测的,不要自作聪明,一厢情愿的认为股市下跌是暂时性的。股市不会理会你的想法,你须对自己行为负责。
ii.即使你的抛售是错误的,将来也会有机会买回来,即使不能买回原股,也可以投资於别的股票,所以不必迟疑不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存永远比失去的机会更重要-重要百倍。
2.投资股票是持久战
买与卖,不要同时进行,买了又卖,卖了又买,是最糟糕的投资策略。
正确的做法是只有准备长期持有时才买进,不要贪图蝇头小利,不断的在股市抢进卖出,企图以此赚取快钱。
快速致富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少到不值得我们去搏取。财富必须是脚踏实地去创造出来的,才能持久。
无论是亲力亲为做事业,或是投资股票,都是如此。
股市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多数是多年才买卖一次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视买股票为买事业,买事业等于参与做事业,是一场持久战,才有可能取得战果。
速战速决的战略,适用于别的市场,例如货币市场,但不适用于股市,股票投资必须是马拉松,不是短跑,短跑靠冲劲,马拉松靠耐力致胜。
3.吸取教训减少犯错
判断错误,买错股票,是属正常,如果一个人百战百胜,从未失手,我肯定他不是人,是神。
凡是人,都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必然有思想感情,有思想感情的人都必须受世间所发生的事的影响,这些影响会使他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
投资者所要努力去做的,不是要完全不犯错误,而是减少犯错误,只要对多错少,就可在股市投资致富。
所以,不要因为错误而烦恼,也没有必要去后悔。重要的是你必须吸取错误的教训,尽量减少错误。
成功投资者与失败投资者区别,是前者因错而做得更好,后者则一错再错,死性不改。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而不能改,改而不能久。
4.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
如果你发现你作了错误的投资,例如买错股票,就要认输,立刻采取行动补救。
不肯认输而死顶下去,是许多人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坏的是不但不认输,反而找出种种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行动,最后必然自食苦果。
我认识一位持有金融和会计双学位的专业人士,担任财经要职,像他这样的学历的人,照理具备成为成功投资者的最有利条件,但我发现他在工作上有特出的表现,但个人的股票投资成绩单却满江红,差到极点。
我发现他的致命伤是他不肯认输,当他知道自己的投资出现问题时,他认为以他的学历,判断不可能错误,所以坚持下去,他忘记了股市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以教条去应付诡谲的股市,当然是一败涂地。
股票投资,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常识。
本着常识,以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的人,反而比钻牛角尖所谓专家,有更大成功机会。
5.脚踏实地不幻想
在股市中,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投资的人,比侥倖行险,自作聪明的人,有更高的成功机会。
我常说,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买事业,买事业须实事求是,不能存有幻想。
根据美国百多年来的统计,股票投资的平均回酬率约为10.5%,明乎此,你当知道,要在股市快速致富是不实际的。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Why a Legendary Market Skeptic Is Upbeat About Stocks
With economic growth at a standstill, Europe a financial disaster area and the U.S. stock market tanking, who better to turn to for advice than John C. Bogle?
Mr. Bogle founded Vanguard Group in 1974. Two years later, he launched the first index mutual fund, enabling investors to bet on broad baskets of stocks at low cost. Along the way, he has been a tireless, though critics have said sanctimonious, crusader against overpaid money managers, ineffective policy makers, short-term-fixated investors and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orrupted by conflicts of interest.
Mr. Bogle's forecasts of stock and bond returns, while hardly perfect, have been more accurate than most. In the early 1990s, he predicted double-digit-percentage annual gains for stocks over the coming decade. (He was correct.) In 1999, Mr. Bogle foresaw low-single-digit returns for the next decade. (He should've been even more pessimistic.)
Mr. Bogle, 82 years old, has survived at least half a dozen heart attacks since 1960, a heart transplant in 1996, three days in a coma in 2009 and four broken ribs when he took a spill two months ago.
Yet the ravages of Mr. Bogle's body seem to have toughened his mind. While he is frustrated a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bungling financial policy and at speculators for hijacking the markets, he is optimistic that future stock returns will be better than many people expect.
I visited Mr. Bogle on Wednesday in his office at Vanguard's headquarters near Philadelphia. We spoke first about the growing cadre of investors who believe that diversification is unnecessary, and buy-and-hold investing is foolish, in an era of low returns. Such investors cite the last, "lost" decade as evidence of the failure of traditional investing advice like Mr. Bogle's.
Mr. Bogle stuck to his decades-long view. "Diversification is not only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nvestors should think about, bu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nd probably the fourth and fifth, too," he said. He explained that it is worth taking the risk of betting against the collective judgments of other investors only when you know far more than they do about an investment.
For the buy-and-hold philosophy to work, it must be applied not just to stocks but across an entire portfolio, including bonds and other assets, he said. That is because the stock market is, above all else, "spasmodic," he said.
As for the double-digit annual gain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Mr. Bogle said, "the idea that that could recur again is something to do with insanity." But Mr. Bogle noted that the returns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veraged together, come close to stocks'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gains of nearly 10%.
Over the next decade, Mr. Bogle said stock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including dividends, of around 7%. "Your money will double in 10 years," he said. "How bad is that? People ought to get over the illusion [of higher expectations] and realize that they may have to invest for longer time periods, start earlier and save more."
Has indexing—the automated strategy of buying all the securities in a market benchmark—gotten out of hand? "Unequivocally yes," he said. "It has been bastardized."
Mr. Bogle is irked by the proliferation of exchange-traded funds, many of which are narrowly focused. Some ETFs use leverage to multiply a market's return, and thereby raise risk. While some investors may be using narrow ETFs to fill gaps within an otherwise diversified portfolio, Mr. Bogle says ETFs often "are just great big gambling, speculative instruments that have definitely destabilized the market."
Mr. Bogle's own portfolio consists of roughly 80% bonds, mostly tax-free, and about 20% stocks. All of his stock funds consist of holdings traded on U.S. exchanges.
Mr. Bogle admitted that he was almost bitten by the gold bug recently. "Maybe I ought to try a little," he recalled thinking then. Unlike bonds that pay interest or stocks that generate dividends and earnings growth, "gold has no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nd is "the ultimate speculative investment," he said. Mr. Bogle said he had no regrets about not buying.
He added, with a laugh: "Of course, I'm assuming there will be no apocalypse. And that's almost always, if not quite always, a good assumption."
Mr. Bogle founded Vanguard Group in 1974. Two years later, he launched the first index mutual fund, enabling investors to bet on broad baskets of stocks at low cost. Along the way, he has been a tireless, though critics have said sanctimonious, crusader against overpaid money managers, ineffective policy makers, short-term-fixated investors and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orrupted by conflicts of interest.
Mr. Bogle's forecasts of stock and bond returns, while hardly perfect, have been more accurate than most. In the early 1990s, he predicted double-digit-percentage annual gains for stocks over the coming decade. (He was correct.) In 1999, Mr. Bogle foresaw low-single-digit returns for the next decade. (He should've been even more pessimistic.)
Mr. Bogle, 82 years old, has survived at least half a dozen heart attacks since 1960, a heart transplant in 1996, three days in a coma in 2009 and four broken ribs when he took a spill two months ago.
Yet the ravages of Mr. Bogle's body seem to have toughened his mind. While he is frustrated a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bungling financial policy and at speculators for hijacking the markets, he is optimistic that future stock returns will be better than many people expect.
I visited Mr. Bogle on Wednesday in his office at Vanguard's headquarters near Philadelphia. We spoke first about the growing cadre of investors who believe that diversification is unnecessary, and buy-and-hold investing is foolish, in an era of low returns. Such investors cite the last, "lost" decade as evidence of the failure of traditional investing advice like Mr. Bogle's.
Mr. Bogle stuck to his decades-long view. "Diversification is not only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nvestors should think about, bu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nd probably the fourth and fifth, too," he said. He explained that it is worth taking the risk of betting against the collective judgments of other investors only when you know far more than they do about an investment.
For the buy-and-hold philosophy to work, it must be applied not just to stocks but across an entire portfolio, including bonds and other assets, he said. That is because the stock market is, above all else, "spasmodic," he said.
As for the double-digit annual gain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Mr. Bogle said, "the idea that that could recur again is something to do with insanity." But Mr. Bogle noted that the returns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veraged together, come close to stocks'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gains of nearly 10%.
Over the next decade, Mr. Bogle said stock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including dividends, of around 7%. "Your money will double in 10 years," he said. "How bad is that? People ought to get over the illusion [of higher expectations] and realize that they may have to invest for longer time periods, start earlier and save more."
Has indexing—the automated strategy of buying all the securities in a market benchmark—gotten out of hand? "Unequivocally yes," he said. "It has been bastardized."
Mr. Bogle is irked by the proliferation of exchange-traded funds, many of which are narrowly focused. Some ETFs use leverage to multiply a market's return, and thereby raise risk. While some investors may be using narrow ETFs to fill gaps within an otherwise diversified portfolio, Mr. Bogle says ETFs often "are just great big gambling, speculative instruments that have definitely destabilized the market."
Mr. Bogle's own portfolio consists of roughly 80% bonds, mostly tax-free, and about 20% stocks. All of his stock funds consist of holdings traded on U.S. exchanges.
Mr. Bogle admitted that he was almost bitten by the gold bug recently. "Maybe I ought to try a little," he recalled thinking then. Unlike bonds that pay interest or stocks that generate dividends and earnings growth, "gold has no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nd is "the ultimate speculative investment," he said. Mr. Bogle said he had no regrets about not buying.
He added, with a laugh: "Of course, I'm assuming there will be no apocalypse. And that's almost always, if not quite always, a good assumption."
Tuesday, August 30, 2011
投资者采取防守策略 青睐工业和办公楼信托股
在市场近期动荡的影响下,多家证券研究机构建议投资者买入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其中工业地产投资信托和办公楼地产信托最受青睐。
自8月初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遭标准与普尔降低以来,我国海峡时报指数截至上周五就重挫了13.5%。在这段期间,各家证券研究机构都呼吁投资者采取防守型投资策略,包括买入股息率较一般股票高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华侨银行(OCBC)投资研究认为,本地工业、办公楼和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最近发布的业绩表现大致上符合预期。以工业地产投资信托来说,新购入资产作出的收益贡献、租用率持续处于高水平以及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上调因素带动了它们的收入,其中凯诗物流信托(Cache Logistics Trust)是华侨银行的推荐首选,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06元,指出它的现价股息率为8.5%,相当具有吸引力。
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方面,华侨银行考虑到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恐会下调,倾向选择有较多A级办公楼空间的地产投资信托,而具备这项条件的首推嘉康信托(CapitaCommercial Trust)。
华侨银行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67元。至于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华侨银行认为资产强化工程将是接下来推动这类地产投资信托收益的主要因素,对于拥有乌节路商场的投资信托尤为看好,而禧环球房地产投资信托(Starhill Global REIT)就符合其条件。华侨银行为它的合理价值设定在70分。
联昌国际(CIMB)研究指出,随着市场近期下挫,投资者都持谨慎态度,越来越多人都转而把房地产投资信托当成避风港。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比较,本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如今都拥有较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组合,目前市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租金成长率和通过收购扩充业务的进度。
增长放缓影响租金
在所有地产投资信托中,联昌国际认为工业地产信托因租金上升势头而成为亮点,不过也对本地制造业似乎放慢下来的局面所带来的影响略表关注,其中凯诗物流信托无疑因其业务稳定而最受投资者青睐,但它的成长前景以及业务过度依赖C&P控股和讯通集团(CWT)这两家承租公司风险令人关注。联昌国际最终依然给予它“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1.15元。
此外,联昌国际也给予腾飞房产投资信托(A-REIT)“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2.15元,指尽管本地黄金地段的办公楼租金波动很大,它的资产租金大致上保持平稳。它的管理层也表示,本地商业园继续呈现发展机会,而海外收购也是一个选择,目前主要着眼于中国商务空间资产。
瑞信(Credit Suisse)则说,在本地地产投资信托中,今年以来和本月以来表现最糟的是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
可是瑞信从这些信托了解到,本地办公楼的供应相当受到控制,马国和我国的土地互换安排将分阶段进行,而本地办公楼空间的需求依然存在,空置风险也没到了引起关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托在现阶段没有也无意降低租金。
瑞信认为,本地办公楼租金目前比香港的依然低50%,其中A级办公楼空间的供求前景依然光明,因此对嘉康信托和K-REIT亚洲继续给予“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们的目标价分别定在1.70元和1.75元。
自8月初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遭标准与普尔降低以来,我国海峡时报指数截至上周五就重挫了13.5%。在这段期间,各家证券研究机构都呼吁投资者采取防守型投资策略,包括买入股息率较一般股票高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华侨银行(OCBC)投资研究认为,本地工业、办公楼和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最近发布的业绩表现大致上符合预期。以工业地产投资信托来说,新购入资产作出的收益贡献、租用率持续处于高水平以及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上调因素带动了它们的收入,其中凯诗物流信托(Cache Logistics Trust)是华侨银行的推荐首选,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06元,指出它的现价股息率为8.5%,相当具有吸引力。
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方面,华侨银行考虑到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恐会下调,倾向选择有较多A级办公楼空间的地产投资信托,而具备这项条件的首推嘉康信托(CapitaCommercial Trust)。
华侨银行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67元。至于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华侨银行认为资产强化工程将是接下来推动这类地产投资信托收益的主要因素,对于拥有乌节路商场的投资信托尤为看好,而禧环球房地产投资信托(Starhill Global REIT)就符合其条件。华侨银行为它的合理价值设定在70分。
联昌国际(CIMB)研究指出,随着市场近期下挫,投资者都持谨慎态度,越来越多人都转而把房地产投资信托当成避风港。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比较,本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如今都拥有较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组合,目前市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租金成长率和通过收购扩充业务的进度。
增长放缓影响租金
在所有地产投资信托中,联昌国际认为工业地产信托因租金上升势头而成为亮点,不过也对本地制造业似乎放慢下来的局面所带来的影响略表关注,其中凯诗物流信托无疑因其业务稳定而最受投资者青睐,但它的成长前景以及业务过度依赖C&P控股和讯通集团(CWT)这两家承租公司风险令人关注。联昌国际最终依然给予它“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1.15元。
此外,联昌国际也给予腾飞房产投资信托(A-REIT)“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2.15元,指尽管本地黄金地段的办公楼租金波动很大,它的资产租金大致上保持平稳。它的管理层也表示,本地商业园继续呈现发展机会,而海外收购也是一个选择,目前主要着眼于中国商务空间资产。
瑞信(Credit Suisse)则说,在本地地产投资信托中,今年以来和本月以来表现最糟的是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
可是瑞信从这些信托了解到,本地办公楼的供应相当受到控制,马国和我国的土地互换安排将分阶段进行,而本地办公楼空间的需求依然存在,空置风险也没到了引起关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托在现阶段没有也无意降低租金。
瑞信认为,本地办公楼租金目前比香港的依然低50%,其中A级办公楼空间的供求前景依然光明,因此对嘉康信托和K-REIT亚洲继续给予“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们的目标价分别定在1.70元和1.75元。
唐逸鸿:从美债危机看全球化的困境
标准普尔破天荒调降了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引起全球哗然。不过,美国的债务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同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欧洲。国会批准了新的举债上限,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也出手救了爱尔兰和希腊,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救急措施,解决不了问题。
从表面看,这场政府债务危机,是这些欧美国家总体经济变坏引起的。经济衰退,政府税收下降,而且有更多的失业和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开支很难缩减,只好靠借债来维持,导致债务缠身,偿债能力受到怀疑。
但是,从更深层的原因看,这其实是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结果之一。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运动关系极大。作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推手,全球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美债务危机,正是这种影响的最新发展。
全球化的如意算盘和执行偏差
全球化本来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如意算盘,其主要想法是世界性的高低端产业分工。美国人造飞机,中国人做玩具;美国人制定通讯标准,中国人生产廉价电器。欧美国家出产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新兴国家则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和低价商品。这样,跨国公司挣得高利润,中国政府得了GDP,各得其所。再冠上“自由贸易”的高帽,初看起来确实很美。
但是,这个算盘玩起来并不十分如意。跨国公司的利润确实显著增加,新兴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不少当初没有注意到的难题。对欧美国家来说,有些难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产业转移太快,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低端产业迅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欧美在高端上的发展却没能跟上,无法弥补低端产业的流失,这导致了这些国家总体产出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阶级转型困难,无法迅速适应高端产业的要求,使很多高端职位也开始流失到国外。这加重了中产阶级失业、贫困人口增加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多的穷人需要照顾,富人又不肯加税,政府只好借债度日。
在美国,刚好碰上了共和党好战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战花了很多钱,后又碰上民主党的奥巴马,热衷于靠政府的力量来照顾穷人。这无疑都给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国债信用被降级,可能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但美国政府的债务困境,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人,全球化可能有很不相同的意义。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像是撤下牛排,换上龙虾大餐;美国的中产阶级,则像看着饭店的服务员不断端着自己想要的饭菜走向别人的餐桌。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顿突然而来的便宜午餐;而在非洲的贫困民众看来,则像是从饭店外面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全球化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至今仍占据着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主流”。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全球化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还能维持多久则很难说。结局将会如何,会由什么新格局来代替,也还很难预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前的经济局势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弄不好,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会掀桌子;中国吃饱肚子以后,不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会摔盘子;而索马里的穷人则驾着海盗船不顾一切砸窗子;到时候,美国的富人虽然手里拽着钱袋子,但也很难再有好日子。
中国的角色和挑战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得益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完全服从西方的全球化“思路”和高低产业“分工”。这对欧美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例如,中国人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花天价买微软的软件和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又不愿意局限于劳动密集产业和低端产品,因此,也在搞创新工程和知识经济。中国一边继续缝衬衫、做玩具,一边也在搞微电子、造大飞机。对美国来说,这种挑战尤其严重。廉价的中国产品使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端产业则开始感受到中国的激烈竞争。飞机换衬衫的生意不知道还能做多久,而facebook和google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发大财的东西,不要说挣不到中国的钱,就连中国的门都进不去。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来概括。中国虽然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自己也有不少问题。尽管原因不一样,但严重的制度缺失和权力腐败,也导致了相似的矛盾和危机。中国的贪官和新贵不但吃龙虾大餐,也吃着燕窝鱼翅。吃大餐和饿肚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掀桌子的冲动和摔盘子甚至砸窗子的情绪更加强烈。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能否站稳脚跟,真正崛起,仍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中国需要头脑清醒,加紧努力,绝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从表面看,这场政府债务危机,是这些欧美国家总体经济变坏引起的。经济衰退,政府税收下降,而且有更多的失业和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开支很难缩减,只好靠借债来维持,导致债务缠身,偿债能力受到怀疑。
但是,从更深层的原因看,这其实是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结果之一。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运动关系极大。作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推手,全球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美债务危机,正是这种影响的最新发展。
全球化的如意算盘和执行偏差
全球化本来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如意算盘,其主要想法是世界性的高低端产业分工。美国人造飞机,中国人做玩具;美国人制定通讯标准,中国人生产廉价电器。欧美国家出产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新兴国家则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和低价商品。这样,跨国公司挣得高利润,中国政府得了GDP,各得其所。再冠上“自由贸易”的高帽,初看起来确实很美。
但是,这个算盘玩起来并不十分如意。跨国公司的利润确实显著增加,新兴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不少当初没有注意到的难题。对欧美国家来说,有些难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产业转移太快,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低端产业迅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欧美在高端上的发展却没能跟上,无法弥补低端产业的流失,这导致了这些国家总体产出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阶级转型困难,无法迅速适应高端产业的要求,使很多高端职位也开始流失到国外。这加重了中产阶级失业、贫困人口增加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多的穷人需要照顾,富人又不肯加税,政府只好借债度日。
在美国,刚好碰上了共和党好战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战花了很多钱,后又碰上民主党的奥巴马,热衷于靠政府的力量来照顾穷人。这无疑都给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国债信用被降级,可能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但美国政府的债务困境,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人,全球化可能有很不相同的意义。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像是撤下牛排,换上龙虾大餐;美国的中产阶级,则像看着饭店的服务员不断端着自己想要的饭菜走向别人的餐桌。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顿突然而来的便宜午餐;而在非洲的贫困民众看来,则像是从饭店外面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全球化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至今仍占据着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主流”。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全球化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还能维持多久则很难说。结局将会如何,会由什么新格局来代替,也还很难预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前的经济局势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弄不好,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会掀桌子;中国吃饱肚子以后,不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会摔盘子;而索马里的穷人则驾着海盗船不顾一切砸窗子;到时候,美国的富人虽然手里拽着钱袋子,但也很难再有好日子。
中国的角色和挑战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得益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完全服从西方的全球化“思路”和高低产业“分工”。这对欧美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例如,中国人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花天价买微软的软件和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又不愿意局限于劳动密集产业和低端产品,因此,也在搞创新工程和知识经济。中国一边继续缝衬衫、做玩具,一边也在搞微电子、造大飞机。对美国来说,这种挑战尤其严重。廉价的中国产品使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端产业则开始感受到中国的激烈竞争。飞机换衬衫的生意不知道还能做多久,而facebook和google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发大财的东西,不要说挣不到中国的钱,就连中国的门都进不去。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来概括。中国虽然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自己也有不少问题。尽管原因不一样,但严重的制度缺失和权力腐败,也导致了相似的矛盾和危机。中国的贪官和新贵不但吃龙虾大餐,也吃着燕窝鱼翅。吃大餐和饿肚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掀桌子的冲动和摔盘子甚至砸窗子的情绪更加强烈。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能否站稳脚跟,真正崛起,仍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中国需要头脑清醒,加紧努力,绝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Saturday, August 27, 2011
产业致富的人多,股票致富的人少
买产业做投资的人都知道产业长期一定是上涨的,所以他们在买进时都已经作好了长期的准备,不会轻易的在短期内卖出。就是这个简单又直接的理由投资产业的人都可以达到致富的目标。
很多买股票做投资的人却是相反的,他们只看短期。打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作好短期的准备。见利套利以投机的心态,把股票当作商品一样来买卖。他们根本都不用作功课,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公司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虽然他们就是公司的小股东。他们多数持有这样的心理:反正短期之内我就要卖了,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以后买进的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人性都有个弱点,怕输不怕赢。买进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死守不卖,他们会这样子想:不卖就不算亏,买股票是为了赚钱,那有亏本卖的理由?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股票投资是看长期,短期的波动算什么?你看专家都是这样子讲。可是他们买进时因为是用投机的策略,所以都没有作功课,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的素质,如果刚巧买到的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对的作法。但是买股票是不能靠运气的。
股票投资和产业都是一样的要长期才能见工效,问题是要素质好的股票长期才能增值。年年亏大本的烂臭股根本没有前途,分分钟都有倒闭的危险,越长期就越危险。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股票都已经买了,价钱都已经亏了,那里还有心情去查它的底。就算查到它是烂臭股又如何?难道要我亏本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买进时作好功课,非好股不买!
就是这个原因,通过投资股票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少数。相对的,投资产业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多数。
其实投资股票的回酬是比产业高,只是投资股票的人和投资产业的人的心态不同才造成这个偏差。
股神WARREN BUFFETT从来都不投资产业,他只投资股票,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股票比产业回酬高就是他的道理。
很多买股票做投资的人却是相反的,他们只看短期。打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作好短期的准备。见利套利以投机的心态,把股票当作商品一样来买卖。他们根本都不用作功课,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公司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虽然他们就是公司的小股东。他们多数持有这样的心理:反正短期之内我就要卖了,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以后买进的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人性都有个弱点,怕输不怕赢。买进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死守不卖,他们会这样子想:不卖就不算亏,买股票是为了赚钱,那有亏本卖的理由?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股票投资是看长期,短期的波动算什么?你看专家都是这样子讲。可是他们买进时因为是用投机的策略,所以都没有作功课,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的素质,如果刚巧买到的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对的作法。但是买股票是不能靠运气的。
股票投资和产业都是一样的要长期才能见工效,问题是要素质好的股票长期才能增值。年年亏大本的烂臭股根本没有前途,分分钟都有倒闭的危险,越长期就越危险。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股票都已经买了,价钱都已经亏了,那里还有心情去查它的底。就算查到它是烂臭股又如何?难道要我亏本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买进时作好功课,非好股不买!
就是这个原因,通过投资股票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少数。相对的,投资产业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多数。
其实投资股票的回酬是比产业高,只是投资股票的人和投资产业的人的心态不同才造成这个偏差。
股神WARREN BUFFETT从来都不投资产业,他只投资股票,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股票比产业回酬高就是他的道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