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中國的房控

中國調控的政策見鬆動,但溫總理講對房價的調控不會鬆。為甚麼中國的房控要這麼緊?要多少年後才可以鬆,筆者估要在2013年後。為甚麼估這年,因為萬科的王石在2010年時謂到外國讀書三年,應是2013年讀完回來。那時,中國的房策才可以有望鬆。

王石何許人也?是把萬科打拼到今時中國房地產龍頭地位的一把手。他看樓市總會有他的一套。他要放洋讀書三年,其實是看到中國的房產業將無作為。他是個創新人物,爬山、涉水無一不在挑戰自己。他感到中國房地產在未來數年戰不起來時,倒不如放洋去修練下自己,好過日日對住沒有甚麼銷售成績的報表。在王石放洋之時,萬科亦有位管理層表示過有興趣建保障房,就算只賺一元也做,是為了公益?作為個生意人,筆者諗得衰些,公司有一大幫員工要養,建設機械總不能讓其生銹。有工開、有糧出,在無大批售樓情況下能保住班員工,等到下個春天或為上策。不同人有不同角度,如用上筆者這角度,你能對內房業感樂觀嗎?亦因此,自年半前起,筆者都是建議內房股勿沾手。

政策不放寬難破悶局
內房股由如日中天,到今時一個死蛇爛蟮局,有其大氣候與小氣候因素。如這些氣候因素不變,怕內房股還是要如斯悶下去。

內房業的好景與困景都是由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這個大氣候而起。

在中國,國家稅入有近75%是歸中央,地方只收到25%的稅入。地方稅入主要來自路橋費、煙酒稅等,以前地方政府只是要搞人民公社,這個分配無問題,因為農村辦學、辦水利也用不到甚麼錢。

但隨着社會發展,中央想把經濟搞上去,要求地方政府交的政績就再不是糧產,而是GDP。農業能有多少GDP增長?在經濟開放之初,就有地方政府引外資搞廠、搞製造業。在香港的一間10人小工廠,一去到國內就搞千人廠、萬人廠。地方政府光是收勞務費,這樣哪樣的工廠費也就不得了。筆者在80年代訪問過一些珠江三角洲的鎮政府。他們很自豪地謂,中央撥下來搞教育的,只有丁點兒錢,不夠辦,我們自己籌夠錢,辦間體體面面的中、小學,此中說明了一件事,中央撥款不足,地方辦事得靠自己想辦法。任何能夠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都會優先考慮。

周恩來總理說過,中國有兩樣多,地多、人多。地,在一般的縣、鎮、鄉言,確是相對多,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在整個經濟開放期間,都打土地的主意,以不少名目將土地讓予外商,得到資金去辦地方公事,當然也辦自己私事,而民間也着實累積了一定財富。

這個情況一如在香港的60年代,民間累積了財富後,就想改善居住環境,所以香港的樓價自60年代起,就一直上升,直到現在。這期間都有不同的財富階層出來支撑樓價。

在中國,樓房價格一直都是不動,因為工人有宿舍,農民自己在村建屋住。到2003年中國開始房改,即工人再沒有宿舍分配,亦開始讓有錢的家庭可以自己買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形成了,並開始迅速增長。市場需求,加上發展商的迅猛投資,一度使到樓房供多於求,商品房空置率增加。但房價仍不斷上漲,於是帶來了中央的調控。

於2003年央行發布了個121號文件,叫《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嚴限對房產業的貸款。不過由於這時地方政府,銀行體系與發展商已如魚得水地各得到好處,對於個121號文件有很大的反彈。在這些壓力下,在121號文件頒布後不到兩個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18號文),更重要的是這個文件將經濟適用房,由「住房供應主體」,抬上為「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商品住房」,這無疑是將商品房黃袍加身。地方政府競相以協議方式轉讓土地。開發商有了土地就大肆建房,帶動了整個房產業的火爆旺場。雖然期內國土資源部曾於2004年下過文件不可以再以協議方式轉讓土地,地方政府就改以招標、拍賣形式賣地,地王競相出現,益發刺激樓市。

2007年間由於通脹上升,國內企業產能過剩,不少企業便不務正業,而去搞地產,益使房價上升。

2007年9月,央行與銀監會發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359號文),對房貸、二貸有了嚴格指示。之後,國務院又出文件打擊囤地,其意都在規範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可過瘋。

不過一場2008年的金融海嘯,迫使中央又再放寬管制。在這個放寬之前,不少發展商都幾奄奄一息,有些發展商的債息高達60厘。中央一個放水,立時使這些發展商翻生,以前賣不出去的房以高速賣掉。到2009年4月,不少發展商已賣到無樓可賣,於是又開始另次地王拍賣戰,直至到中央於2010年起又再調控房價。

回顧中國數次的房價調控,都是在鍊到幾乎有成時,中國經濟就出現了危機,不得不放,從而使房地產又再翻生,以至更變本加厲。一般投資者更看到房地產打不死,因而中了毒,認為無房不歡。

使投資者中毒的另一個因素,是已購房的業主不許發展商減價,動輒會示威,要求賠償,不單商品房如是,連保障房也如是。這個房價只能漲,不能跌的小氣候文化,也在影響到房地產商的資金回籠,從而把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地方政府間的資金鏈卡死。只有這個能鬆動,則房地產開發商才可以有較大的減價空間,把過高的房價較快地拉下來。

假如舊業主不許減價,開發商不敢(或不肯)減價的僵局持續,那就只有靠居民收入上升,上升到有能力買房,才能夠使內房股鬆綁。這要多少年?少則三年,長則七年。怎樣計出這兩個年期?以今時較高收入一群年入4萬,年薪可以20%增長便計得到。但屆時怕有6萬收入的人,不肯住入6萬收入的房,而想住入10萬收入才住得起的房,那時仍一樣有買樓難的情況。

對中央來說,2003年,跟2007年房價調控功敗垂成,以及美國金融海嘯都帶來深刻的教訓,就是調控無成,反彈更厲,亦因此中央今次是決心很大。除非中國經濟又出現很大很大的危機,不然中央今次對調控房價是動真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果開發商能降房價三成,就甚麼都好辦了。

中央準備打持久戰
中央亦準備打這場持久戰,靠的就是(一)保障房,(二)地方政府發債。前者為市民提供個低價替代品,但質素、地點、配套如何暫不知。能否真合一般市民所求?不知。若不符所求,則商品房仍是較富有者不能不選者。

至於搞地方發債就是想將地方財政跟土地拍賣脫鈎,讓辦事的地方政府,財來有方,從基本上解決資金問題。不過這都是新嘗試,成效如何,仍待觀察。但無論如何,中央仍是會壓着房價不放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