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uesday, March 24, 2009

对于巴菲特持久“护城河”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想探讨一下哪类生意是伯克希尔所感兴趣的,哪类又是我们极力避免的。我和查理不断找寻的公司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条件:我们了解的领域、长期利好的经济、有能力并值得信赖的管理层,以及合理的售价。
  
我们希望能买下整个公司,或当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时,至少买下80%的所有权。若完全控股形式的购买无法实现,我们会很高兴地通过证券市场的途径购买大型公司的一小部分。我们宁要钻石上的一点光芒,也不要一整块顽石。

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有"持久的护城河"来保护投资的可观回报。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使得竞争者们不断袭击任何高回报的商业"城堡"。因此,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比如成为行业内成本最低的制造商(GEICO汽车保险公司、批发零售商好事多)或是拥有一个世界知名的品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是可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商业历史长河中充满"罗马蜡烛"式的公司,仅拥有虚幻的"护城河"并迅速被踏平。
  
对于"持久"的定义,使我们排除了行业中经常、快速变化的公司。尽管资本主义的"创意性破坏"对社会非常有益,但它破坏了投资的确定性。一条不断重建的"护城河"最终不再是"护城河"。
  
同时,"持久"的定义也排除了那些完全依靠一名伟大的管理人而成功的公司。当然,一名优秀的CEO对于每家公司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在伯克希尔我们也有大量这样的管理人才。但如果一个公司需要一个超级明星经理来创造财富,那这个公司本身一定不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所有公司可用三种"存款账户"来类比:伟大的账户带给你超乎寻常的高利息,且高利息逐年上升;良好的账户带给你有吸引力的利息,且不增加存款也能享受到;糟糕的账户不仅回报令人失望的低利息,还要你不断增加本金。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公司的定义是:"美丽的城堡,周围是一圈又深又险的护城河,里面住着一位诚实而高贵的首领。最好有个神灵守护着这个城池,护城河就像一个强大的威慑,使得敌人不敢进攻。首领不断地创造财富,但不独占它。"

周年洋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理解
从定位理论来看,一个公司是否成功,不是看它的产品是否优秀(因为在今天的商业战场上,排在同类产品前几位的公司产品质量的差别很小),也不是看它的市场占有率是否第一(拥有定位的产品最终市场占有率会第一,但现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未必具有定位战略),重要的是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
定位不是讲企业本身,而是讲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只要一种产品牢牢印刻在消费者头脑里,当消费者有这类产品需求时,这个公司的产品便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拥有定位的公司,公司产品的销售量会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如果不从定位角度去理解,你就会很难找到具体的原因。这就是定位的神秘所在。

当一个公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进入消费者的头脑后,还需要通过在产品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活动等各个方面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地位,巩固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由于人类的头脑喜欢简单、清晰,一个公司除非进入另一个品类,否则只能拥有一个定位,所以拥有定位的企业一定是专业化企业,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谦虚的企业,愿意精于一业而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聚焦于某一个领域的专业化公司最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研究表明,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都是高度集中于核心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多元化的企业能够持续成功的寥寥无几,我们知道的知名企业只有通用电气。
对于分享公司收益的价值投资者来说,选择有定位的公司可以获得长久稳定的收益。从定位角度判断投资公司,你会发现,巴菲特所说的最深的护城河其实是在消费者心里.

陈理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研究
"护城河”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巴菲特评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内在价值的艺术更加成熟。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概念。他说:“最近几年可乐和吉列剃须刀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实际上还在增加。他们的品牌威力。他们的产品特性,以及销售实力,赋予他们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经济堡垒周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没有这样的保护之下奋战。就像彼得·林奇说的那样,销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应当贴上这样一条签:‘竞争有害健康。’”
1995年在伯克希尔的年度会议上,巴菲特对“护城河”的概念作了仔细的描述:“奇妙的、由很深、很危险的护城河环绕的城堡。城堡的主人是一个诚实而高雅的人。城堡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是主人天才的大脑;护城河永久地充当着那些试图袭击城堡的敌人的障碍;城堡内的主人制造黄金,但并不都据为己有。粗略地转译一下就是,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具有控制地位的大公司,这些公司的特许权很难被复制,具有极大或者说永久的持续运作能力。”

马克•塞勒斯对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延伸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哪些类型的竞争优势能在竞争中保护你呢?你如何才能拥有一条如巴菲特所形容的宽阔的“护城河”来保护自己呢?

科技并不是“护城河”的来源,如果它是你的唯一优势的话,它最终一定会被模仿。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最佳选择是被收购或者是上市并抢在投资者意识到你并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前抛售自己所有的股份。科技是一种短命的优势,类似的优势还有管理团队、广告战或者热门流行趋势,这些因素会创造暂时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它们会变化或者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一条经济“护城河”是一种结构性的竞争优势,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的优势扎根于企业文化中,扎根于每个雇员之中,没有对手能模仿它,虽然每个人都明白西南航空是怎么做的。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明知你的秘密却仍然无法模仿的话,你就拥有一种结构性竞争优势,那才是“护城河”。

在我看来,实际上仅有四种经济护城河难以被模仿因而得以持久。第一种“护城河”是规模经济,沃尔玛就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有制服租赁业的Cintas公司、Procter & Gamble公司、Home Depot公司和Lowe's公司。第二种“护城河”是网络效应,比如e-Bay、Mastercard、Visa和American Express。第三种“护城河”是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商誉等,迪斯尼、耐克、Genentech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最后一种“护城河”是客户转用其他公司产品所产生的高成本。Paychex和微软是这类护城河的绝佳例子。

仅有这四种竞争优势是持久的,因为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正如一家公司需要建立 “ 护城河 ” 以避免流于平庸,一个投资者也需要建立一些竞争优势,否则他将变得平庸。

每天有8,000只对冲基金、10,000只共同基金和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角逐,你怎么才能建立相对所有这些人的竞争优势呢?你的“护城河”来源于何处呢?

我本人对于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应用对我本人来说,如何去寻找我在中国股市里投资目标的"护城河"呢?我目前仍然在坚持我此前已明确了的三个方向":第一,中国金融业里的优秀企业;第二,品牌消费公司;第三,垄断资源类企业.至于为什么暂时只选择这三个方向,并非只有这三个方向才存在"护城河".而是作为个人投资者,本身的研究能力,观察范围极其有局限.未来扩大自已的"能力圈"当是根本."每个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永远是一个学习者,投资的一生是每个投资者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成功却只属于那些坚持自已的理想而从不放弃的极少数的人们."这句华尔街的格言应当成为我此后投资生涯中的座佑铭.自已不应该学别人狂妄地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批评沃伦.巴菲特,埋怨彼得.林奇;也不必去指责但斌,怀疑林圆.更不必妄想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和掌握之中.我试图脱离每天在股市这个天罗地网般的风险场上宛如惊兔般跳跃,从股价波动中去寻找突围的方向.我更愿意走进前辈投资家和中国股市投资实践者设立的迷局,如锅牛般的爬行,去寻找可能获利的通途.或许以经营者的立场去选择企业,用巴菲特持久的“护城河”的理论,对企业外界竞争和整个市场进行客观分析,是我唯一可行的,相对确定性较高的寻找股市宝藏的方法.

恐慌气氛中学习巴菲特获益案例

佐罗先带你看看巴菲特买中石油的背景:" 2003年4月1日,一件陈年往事从香港传出,引发股市的上涨。股神巴菲特买了中石油的股票,持股达到6.31%。此前的一年多内,伯克希尔公司共斥资十几亿港币,悄无声息地蚕食11.09亿股中石油股份。此时的舆论正在狐疑,是该买入呢,还是该卖出?这是个问题。华尔街、香港、伦敦的分析师纷纷发表看法,所罗门美邦等投行正建议沽出中石油,他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中石化(386.HK),香港专栏作者曹仁操则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巴菲特投资中石油,那是 “ 犯傻了 ” 。由于基金经理们信心不足,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中石油股价大幅下挫。但无处遁身的巴菲特丝毫没有留意这些知名分析师的提示,而是轻装简行,继续孤军深入。 4月9日、11日、15日,分别在1.66港元、1.657港元、1.66港元价位买进8049万股、8537.2万股、3141万股;从17日开始步伐加快,当天买进1.7658亿股。4天以后的 4月20日,星期天,北政坛发生人事变动。一时间,香港谣言四起。香港股市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言的伤害,此后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 4月22日,港股最低下探至8331.87点。这同样没有撼动巴氏军团的斗志,甚至连挺进的步伐都没有延误。 2003年4月21日是复活节,香港联交所不开市。孤军深入的巴氏军团在接下来的一个交易日,也就是 4月22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1.668港元价位买入1.62082亿股,23日在1.67港元价位拿下1.0524亿股;24日,也就是北两所大学宣布隔离前夜,在1.61港元价位拿下2.165亿股,持股比例也由 4月9日之前的6.71%一路跃升至13.35%,总持股量为23.47761亿股。巴菲特增持中石油所费资金总额大致为14多亿港元,以简单加权平均计算,成本大致每股在1.65元左右。 4月25日,伯克希尔发布信息披露,宣称持有23.4亿股中石油H股,达到流通股的13.35%,成为中石油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实际控制人中国中央。在巴菲特增持中石油股票之前,中石油 —— 中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很少为亚洲之外的人所了解。巴菲特增持消息传开之后,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如梦方醒,迅速跟进。与此同时,大陆的非典瘟疫也被铁娘子扼住了咽喉,分析师们纷纷唱多中国经济,中石油更是受到多方资金的热捧,从25日到30日,3个交易日之内,中石油H股一路攀升最高涨幅达到12%,中石油纽约ADR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也升近9%。外资机构的大笔扫货已使得H股指数大幅攀升,仅从 5月2日至 6月12日短短一个多月内,H股指数就上涨了19.27%,远超过同期恒生指数10.54%的涨幅。"

那么,既然他认为中石油是家好公司,为什么要把股票卖掉呢?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巴菲特说: “ 你知道的,有很多这样很好的企业,其实我希望我买了更多,而且本应该持有更久,石油利润主要是依赖于油价,如果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很乐观,如果到了75美元,我不是说它就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么自信,30美金的时候是很吸引力的价格,根据石油的价格,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十年石油的价格,我对此并不消极,不过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非常肯定,到75美元一桶的时候我就持比较中性的态度,现在石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75美元一桶。”

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买入中石油和卖出中石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油价。当石油价格较低的时候,他认为石油价格将会上升,石油公司自然会从中受益,所以他买入了中石油;而石油价格很高的时候,他认为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那么,石油公司的利润再要大幅增长将会很困难,所以选择了卖出股票。

巴菲特并没有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他说 “ 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票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购买”,而现在(07年)中国股市的热度很高,他说: “ 我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容易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

对于目前(07年)热度极高的A股市场,巴菲特的看法是: “ 我建议要谨慎,任何时候,任何东西,有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才干了两年就会赚那么多的钱,我不知道中国股市的明后年是不是还会涨,但我知道价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

通过以上的对巴菲特理论精神的学习分析,研究判断后,我们在原油价格向下突破40美元的去年底和今年2月连续关注资源类的大宗商品类的强周期性行业,往往他们的价值就是体现在原油价格极度低落时候,关注并积极买进的股票有:潞安环能,神火股份,金钼股份,中海油服,并因此受益的化工化肥板块,比如沧州大化和湖北宜化.至此获取了一定的投资收益.

我们判断的确定性在哪里,在于人们普遍失去理智的时候,除非世界会马上灭亡,否则过度的恐慌把本身很有价值的资源价格不断折损,就是我们价值投资人捡便宜的时候了!同理大家争先恐后去玩股票,资源价格的上行几乎达到全民共识的时候,大的投行不断吹嘘抬高目标价时候,我会小心拱手相让昂贵的筹码!

林行止專欄:天才加勤奮 造就莫扎特

「一萬小時法則」(the ten-thousand-hour rule),是格力威觀察若干成功人物初入行時勤奮不懈工作後的結論。這裏僅舉大家比較熟悉的「披頭四」樂隊和微軟創辦人蓋茨為例。

「披頭四」於一九五七年成班,到它於一九六四年二月以「英國人來了」的高姿態進軍美國時,足足有七年之久;在此期間,樂隊在英國和德國的「平民夜總會」賣唱,如當廉價勞工,卻是難得的實習機會。「披頭四」是利物浦人,出道初期在該市酒吧演唱,工作並不繁忙,其「唱工」亦未引起少女少男尖聲高叫,可說沒沒無聞;他們受惠最大的是三度應邀赴漢堡脫衣舞廳演唱(當年未有樂與怒歌廳),金錢報酬或「艷福」平平無奇,收穫最大的是為賺取盤纏等於受環境所迫必須每周七天每天八小時在不同脫衣舞廳不停演唱,令「披頭四」到赴美國登台時已一共累積了登台演出時數達一千二百小時(台下練習、排演的時數更多),這是前之所無後亦罕見的紀錄!在漢堡無休止似的演唱,工多藝熟,令「披頭四」技術上更加純熟、默契愈佳,配合得天衣無縫,而且必須學習許多新歌以免太過重複。據「披頭四」傳記《叫喊》(《Shout!》)透露,每次從漢堡回故里,「披頭四」一次比一次成熟和有更佳的舞台紀律及默契,成為他們稍後在美國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本錢!

流行歌星以「勤有功」取勝,格力威指出世界公認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亦如是,由於他六歲便作曲聞名天下,一般人以為他作曲不費吹灰之力,可是其傳世作品大多成於三十歲以後,而這些「巨構」正是這約二十年內不斷創作累積了豐富經驗才獲得的成果。天才如莫扎特的成就亦與「勤有功」不可分割!

微軟創辦人蓋茨長居世界富豪榜首的事,人所共知,心嚮往之者更不在少數,但了解其「苦學」過程的,相信不多。蓋茨出身「中產百萬富翁」(專業人士致富)之家,屬「天才兒童」,在官立小學無所作為,第七級(五年制中學的初一)時轉讀私立湖濱中學,時在一九六七年,翌年,學校的家長會在年度義賣會中籌得三千美元,校方決定把所得購買電腦,成立電腦俱樂室。蓋茨課餘流連於此,樂而忘返,無心功課,體育課永遠「走堂」;當年的電腦得與主機掛鈎,加入「時間分享」機制,收費以使用電腦時間為計算基礎,由於這種機制一九六五年才發展出來,是當年的新科技,使用費用昂貴,湖濱中學很快便要為此籌款……。不久後蓋茨有機會免費使用華盛頓大學的電腦,條件是他協助華大電腦中心解讀一些軟件,在一段長達七個月時間內,他每周七天每天八小時一共在這部主機上消磨了一千五百七十五小時。後來他因故被禁使用此電腦,但很快和後來共同創辦微軟的保羅.阿倫說服華大醫學院電腦部負責人,允許他們在「非繁忙時間」—凌晨三至六時—免費使用該電腦,結果是,當年十五、六歲的蓋茨因而中宵起床潛出家門步行往華大醫學院,日上三竿才攝回房間睡覺。他的母親後來恍然大悟—何以當年每天叫他起床上學那麼辛苦,因為此時蓋茨開完「夜工」剛剛入夢鄉!

事實上,廢寢忘食的「電腦迷」何止萬千,蓋茨之能脫穎而出,與好運不只一端,關係不可分割。湖濱中學把從家長會籌得的資金購買電腦,以至參加「時間分享」機制,在六十年代是極罕見的創舉;而他有機會使用免費電腦以及居所步行可達華大電腦中心及華大醫學院,亦只有少數人才有此方便……。當蓋茨決定不升讀第三年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時,他已有連續七年一共過萬小時的運用電腦經驗─蓋茨估計全球有此機會的人不過五十—符合成功的基本要素「一萬小時法則」!

格力威強調「披頭四」和蓋茨的成功,勤奮和有超常智能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機會,一切便不會這麼順利亦不會這麼成功!

格力威再舉出一些筆者以為讀者尤其是從事教育事業的專業人士和望子成龍的家長應該知道的「勤有功」事例,他指出亞洲中學生的幾何、代數和微積分的成績比美國學生佳,與上學日數較多肯定有關—南韓學生一年上學二百二十天、日本二百四十三日(未引大中華地區的數字),美國只有一百八十天;他又以標榜「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的布朗克斯(Bronx )中學為例,該校學生平均成績優異,應歸功於每天學習時間(扣除午餐及小休)較一般公立學校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上堂時間為上午七時二十分至下午五時,之後學生必須參加「功課俱樂部」、體育活動或「留堂」溫習!

要取得好成績、好本領,「勤有功」是錯不了的。

林行止專欄:勤有功難竟全功 觀察入微破迷信

十二月十八日提及格力威的新書《Outliers》。「勤」是成功一項不可或缺元素,「業精於勤」,古有明訓;然而要成功,格力威還指出「雙親的特徵」(parents' traits)及運氣亦不或無;「雙親的特徵」也許可解讀為遺傳因子及「身教」,這是與生俱來、不能選擇的;運氣則純屬巧合。

談及運氣,筆者馬上想起英國 Herfordshire 大學心理學教授韋思民數年前出版的《幸運要素》(R. Wiseman:《Luck Factor》,2003)所舉的一個例子。話說1994年60歲的珠寶商人 Helzberg 在紐約廣場酒店門外,聽見有人叫「畢非德先生」,他想,莫非在他前面踽踽獨行的人便是「股聖」,上前端詳,果是此公,於是自我介紹、略作寒暄,遞上卡片;一年後,巴郡以「合理價」購下這位計劃退休商人創業的珠寶店。偶遇畢非德只能解讀為幸運之神眷顧,若幸運之神不來,Helzberg 能如願退休嗎?當然,若沒有他30多年的努力,畢非德亦不會收購他的生意。

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諸種弊端並力倡改革而於八十年代鋒芒為盲目獨尊弱肉強食式資本主義的保守學派所掩蓋的哈佛經濟學家葛爾布萊斯(J. K. Galbraith, 1908-2006),於1954年出版的成名作《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第二章〈傳統智慧的概念〉,指出現代人對於現實中一切物事,都有某種定見,思想家及評論家,俱能感受時人的看法,進而提出一些為大眾所樂於接受的觀念,這些觀念,葛爾布萊斯稱之為「傳統智慧」,而經過思想家的細密化、抽象化,慢慢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很多並且提高至權威不可侵犯的地位;可是,不斷「與時並進」的事實顯示,過去說得通的「智慧」,現在未必有效。葛爾布萊斯的目的在提醒世人,沒有什麼理論是可以垂之久遠……。

Monday, March 23, 2009

美大开印钞机 谢国忠:中国应买基金不降息

美联储用自身印出的钞票,直接为政府的赤字买单,这下,美联储似乎再没有任何借口抵挡市场人士关于“印钞票”的指责。但出人意料的是,市场上的指责却远没有想象中的强烈。
不少专家——无论此前赞成抑或反对,都开始认同这点——如今早已到了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美联储还能推出政策,就一定是好政策。至少,是目前境况下的最佳选择。

但对中国这一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而言,美联储的这一“闯入”货币政策禁区的做法可说是亦喜亦悲。

喜的是,在美联储18日宣布上述决定的短短几分钟内,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率一度急降47个基点,价格则由97.78猛涨至101.84,创了至少20年来的单日涨幅新高。悲的是,目前美国国债至少在6万亿美元,美联储购买3000亿美元究竟能在稳定美国国债价格方面起到多大作用?

“单靠美联储的购买就真的能稳定美国国债市场,把利率压在低位吗?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飞离地球一样不切实际呢?”昨日有观点如是形象地表述。

或许,中国还真得考虑一下,“从直升飞机上撒钱”的直升机本(即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最新决定,对中国汇率、利率乃至外汇储备的影响。

市场上传言满天飞。
昨日有外汇交易员根据近期的人民币走势猜测,其实中国央行已在抛售美元。对此说,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拥有近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存量的中国,目前只能继续握紧这些存量的美国国债,“即便它将来走势不好”;至于外汇储备结构调整结构,也只能慎之又慎。

但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并不这么看。他的建议是,中国央行应该考虑配置与标普500相关的指数基金,从长期而言人民币一定要与美元脱钩,自由浮动。

昨日亦有专家根据美联储此次数量宽松政策的力度测算,美联储的最新决定相当于为美国降息75个基点,市场也再次猜测,中国央行的降息空间或许已经打开。

对此,谢国忠指出,这一结果可能是根据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估算的,即美元变相贬值带来的实际利率下降,因此不能据此说我国与美国相比有了更多降息空间。

“我认为,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降息,必须维持‘信心’,否则大量资本都会流出。”谢国忠提醒。

美联储出手长期国债 拉开美元崩溃序幕

美国救市真相中国买单!
外汇专家谭雅玲的女儿汤女士最近比较乐。就职北京一家外企的她在其母“熏陶”下,炒汇很多年。不过,她只把炒汇当成乐子,每晚赚100美元就收手。

3月18日,汤女士赚得多了些。彻底贯彻了其母“看空美元”战术的她也很吃惊,一夜跌了这么多。美元指数跌幅当天达到2.95%,已算是天大跌幅了。19日美元指数再跌1.21%。

当晚,全世界的“央行”——美联储,为了力挽经济狂澜于既倒,决定加速运转印钞机。美国东部时间17日14时15分,美联储宣布,有意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相关证券,维持银行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不变。

此举震惊了市场。美元多了价值要跌,但其他商品价格要涨。当晚美元应声暴跌,而美股暴涨、金价暴涨、油价暴涨。

就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心中国外汇储备安全的时候,美国人一方面表态安抚市场,一方面却采取极端手段。市场开始担心:美元大崩溃的序幕拉开了吗?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各方人士,最悲观的看法来自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他表示,如果美联储过分透支信用,可能导致美元崩溃,不过美联储也不希望出现那样的后果。因此,包括谢国忠在内的多方人士都认为,美元疲软走势将成为常态,但是美元崩溃还不至于。

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的影响还是中性的,还要看美联储的后续动作,以及美国经济能否在美元印钞机的推动下走出低迷。

谭雅玲和谢国忠认为,美国加大货币供应,将会产生通货膨胀。谢国忠建议中国使用外汇储备购买能抵御通胀的替代品,比如美股指数基金、增加战略储备等。

伯南克的杀手锏
当美联储宣布将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两房债券时,全球市场都在随之震荡。
美国国债价格随之飙升,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8日16点36分,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53个基点,至2.48%,创下了自1962年1月份下跌54个基点以来的最大跌幅。

道琼斯指数在消息传出几分钟内上涨100点。美联储发表声明前该指数曾下跌约60点。包括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与摩根大通在内的银行股大幅上扬。花旗与美银涨幅均超22%,富国上涨17.5%,摩根大通上涨7.8%。收盘时道指上涨90.88点,报收7486.58点,涨幅1.23%;标普500 指数上涨16.23点,报收794.35点,涨幅2.09%;纳斯达克上涨了29.11点,报收1491.22点,涨幅1.99%。

一切都没有先兆吗?当然不是。
3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说,衰退今年底将见底,美国经济在2010年复苏。这不仅是在给市场打预防针,言下之意还是他已经准备好了最后的“杀手锏”。

作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伯南克,其最大理论贡献来自对1929年“大衰退”的研究。为了战胜那样的衰退,伯南克曾经清楚地表示过,如果购买短期国债难以降低中长期利率,可以直接购买中长期国债。

中国银行环球市场部调研主管袁跃东对《华夏时报》表示,伯南克提前给了市场信息,让市场不至于过分反应,如果美国经济真在年底走出衰退,3000亿美元债券和8500亿美元两房债券,市场还是容得下的。

谢国忠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还是坚持他固有的观点,对于负债累累的美国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可走:破产和通货膨胀。现在,美联储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印刷钞票,制造通胀,让美元贬值,然后全球买单。

“躲猫猫”和“狼来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在担心巨额的外汇资产安全。隔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回应,一定能确保安全。

事实证明,美国人在玩“躲猫猫”,他们的话音刚落,“狼就来了”。美联储采取了直接导致美元贬值的措施,出手长期国债。难怪袁跃东调侃说:“美国人的话从来都可信吗?”

谢国忠则警告,美联储要讲信用,毕竟市场还是相信其声誉的。市场只能相信你一两次,可以认同这是挽救美国经济的无奈之举,但是如果次数多了,无限量印钞票,美元必将大崩溃。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是9000亿美元,目前是1.8万亿。实施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后,负债将达到3万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分析,美联储此举是预期内的事,而且是最后一招,救市方向很明确。但如果再肆无忌惮增加基础货币,全球对其信心会丧失。美联储知道风险还这么做,表明实体经济压力的确很大。

长远未必是坏事
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已达到7396亿美元,比第二的日本多1000多亿,占美国外债的7%。1月底,外国持有美国国债比上月回落47亿美元,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速度也明显放缓,1月比上月增持122亿美元,增幅达到去年下半年以来最低。

对于美联储购买长期国债,市场分析是将导致美元贬值,导致通货膨胀。但是短期看,美联储购买债券,对中国政府和商业银行持有的超万亿美国国债、“两房”债券和其他公司债券来说,倒是相对安全。“尽管利息上或许会受损失,起码本金有保证了。”

这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持有美国公司债的债主最大的安慰。谢国忠认为,如果美联储刺激经济措施奏效,中国也将会有很大实惠。因为中国不仅持有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如果在刺激下复苏,必然会拉动中国的出口。

美联储救市,购买长期国债和企业债,直接拉低了债券利率,减轻了财政和企业负担,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市场是对的”,谢国忠说的是美国股市和债市的反应,这个消息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是多重利好,压低债券利率,相当于再次减息。中国股市相信也会跟着美股走好。

以通胀战胜衰退?
至于美元后市怎么走?接受《华夏时报》采访的人士均表示不至于太悲观。最悲观的谢国忠也认为,美联储不会把事做绝。但所有人还是一致认为,美元疲软走势会持续。

中国农业银行外汇交易员张志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宏观层面看,这次美联储购买债券行动相当于减息50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水平实际为0,并且短期无通胀压力。

再看欧元,欧洲央行在降息上比较保守,名义上是反通胀,实际上希望维持欧元的强势地位。因此,长期看,欧元强美元疲软的局面难以改变,这也是各取所需。张志刚分析,近期欧元兑美元还会震荡升值,最终可能会站在1欧元兑换1.4美元之上。“这种趋势可能会维持到二季度初期。”

从长期来看,美元是否崩溃,还要看美联储会不会继续印钞票。张斌认为,是否出现很大通胀、美元大贬值,还取决于美联储会不会适可而止,除非美联储愿意承受长期的经济低迷的结果,收缩比较及时,否则就难保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出现。

谁能猜透美国人的心思呢?就在本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曾表示:如何结束经济下滑?目前看来还没有什么良方。也许是美元的迅速贬值导致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也许是快速的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债务,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

中国是全球最好赚钱的地方
在李驰看来,从全球范围看,未来中国经济是“最好”的地区。他给“最好”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一是能赚钱,二是赚得多,三是赚得快。三个要素都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地方了。

“你说中国经济不行,但好的餐馆吃饭都需要排队。没出过国的人会想象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有多好,但出去回来后你会发现北京、上海比它们牛多了。最近维京航空推出一个活动,北京到伦敦来回机票才3000多元人民币,可我从深圳往返北京的机票还要近4000元呢。”——李驰白话投资式的以小见大。

想想也不无道理。罗杰斯绕着地球跑了一圈后还是认为“中国好”,李驰的这种想法恐怕与他算是殊途同归了。再想起前段时间卧轨的德国第五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因为沽空大众汽车而惨败,其原因就是因为他选错在“中国的轨道上”了。在李驰看来,大众汽车的多数收入来源于中国,沽空它实际上就是看空中国,默克勒想不输也难啊!

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是李驰认为未来几年中非常确定的事情。用他的话说,“在外围经济趋弱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有自己独立行情的时候了”。基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李驰进一步认为“内需拉动”将会是下一轮经济长期增长的主线。

“现在可能有人会担心,内需如何释放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你不要去关心它是怎么释放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是谁现在在买深圳的豪华楼盘,我只知道那些楼盘的价格降了一点后,现在又停住了。做投资你只要明白一条,只要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好,内需就会释放出来。”

不过,李驰也提醒《红周刊》记者,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片面理解他的话。他举例说,城市化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开发商在2007年的时候强调这句话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他们的资金链可能在随后的泡沫破灭中就断掉了。

看好中资金融股
内需拉动离不开金融股,这也是李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重申看好中资金融股的一大原因。

在他最近的一篇博文中,李驰将不久前中投公司“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买三大行的H股”的这番表态,比喻成中央政府签发的一张最大的中资银行股的认沽权证。

在李驰的记忆中,这样的好事在2005年底也曾经发生过,当时 万科A的大股东华润发出10送8的认沽期权。投资者在3.7元附近买入万科A,一年之后如果跌了,就可以3.73元卖给华润,无损失;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只要涨了,收益就全部归自己。“稳赚不赔的好事,在今天又重新上演了。”李驰这样对《红周刊》表示。

不过,他接着强调,这种判断还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从“道”的角度来讲,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股物有所值。“政府可不是傻子。”

李驰回忆他10年前在香港投资IT股的时候,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灾前的平均市盈率在30倍以上,随着泡沫的破灭,这些公司的股价也在不断下跌,这就给投资者很长的时间买“便宜货”的机会。后来,有很多优秀IT公司的经营最终都实现了30%以上的年增长,其股价其后也涨了3~5倍。据李驰观察,现在类似的事情又在A股的大股票身上发生了。虽然大股票的增长率达不到30%这么多,但未来在这些股票上赚到钱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关于市场经济衰退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产生的问题,李驰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担心。“香港1997年的时候也是这个说法,但到了2000年,话就变成‘银行赚了’。原因是因为香港的房价后来又涨了,连烂尾楼都变成优质资产。千万不要在已经很坏的时候,再去猜更坏的情况了。”“惟一可能发生不良资产的情况是,房子还没造,开发商就把钱圈走了。”李驰补充,“但现在国内银行贷款的一整套审批制度很多方面比西方都要严格。”

判断市场不靠情绪靠经验
李驰对《红周刊》表示,他在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买金融类股票正是看好它的防守性。“不是说银行股能涨多少,而是说它基本上没有跌的空间了。不过,这个话现在来讲,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如果它再涨,我们可能又要考虑卖出了。”

在大家都不看好银行股的时候,李驰建仓了。这就是李驰的投资理念:一个大家公认的好公司,所有人都抢,肯定贵;而当市场主流的声音在说一个公司或者行业不值得投资的时候,与之相关的股票肯定便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在市场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结论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就像2007年9、10月份的银行股和地产股,机构一致看好之际实际已是强弩之末。而现在,之前被投资者抛弃的这两个板块又转过头来被大众重新看好时,李驰却已经在认真考虑是否卖出的问题了。

谈话间,他不断强调是“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人们的情绪在主导市场。”“6000点的时候,人们的情绪往往在8000点和10000点;而2000点时,大家的情绪都在1200点或者1000点。而事实的情况是,市场的市盈率离中轴线太远,它就一定会往中轴线上去靠。”

李驰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中轴线最差也是15倍的市盈率。有人认为,因为市场存在大小非,所以中轴线要大幅度下降。李驰也同意中轴线会下降的说法,但他认为,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降幅不会太大。因为国际市场上也有一个估值标准,国内的市场相对封闭,所以无论市场估值的中轴线怎么下降,也应该比国外市场高。

“经验本身就是一种标准,但是无论是跌下去或是涨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不想用到经验,情绪主导了判断。”李驰就此总结发言。

“我们是懒惰型投资者”
尽管在近期的行情中,金融股走势相对较强,但这轮始自1664点以来的反弹行情,题材股表现得更为风光。面对《红周刊》记者“为什么不考虑在题材股如新能源、政府投资拉动的基建等板块上建仓?”的提问,李驰显得胸有成竹。

“这轮行情涨得好的的确不是银行股,但你得先看看那些涨得多的股票之前跌了多少。就好像美国的花旗银行从55美元跌到1美元,然后上涨3倍,看起来涨幅不错,但股价也不过才3美元。”

李驰笑言,“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懒惰型投资者。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行业和品种不会轻易介入。就好像2005年年底 中信证券从4元多涨起来时,一直到2007年初涨到40多元后,我们才重仓介入一样,是因为自己当初没有明白到后来才明白了中信的投资价值,投资不仅仅是看股票涨的表面光鲜”。

他这样将投机与赌博进行比较:“有没有听说过,有谁是靠赌博发了大财的?或者有谁通过投机赚了多少亿?答案大家都明白,连父母都教育子女赌博不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已经有18年了,没有人能靠投机长久赚钱。股票短炒的结果就是涨涨跌跌,输输赢赢,而不能像价值投资那样能够保持长期盈利。”

投资就像白开水
巴菲特就是通过价值投资成为世界富豪的。尽管近期媒体对于巴菲特失误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李驰却在提醒人们,不要光想巴菲特这次赔了多少,而要想想他前面赚了多少。

“巴菲特40年赚3000倍,就算跌了一半还有1500倍。所以,可以说巴菲特去年以来的表现是由于运气不佳遭遇了‘黑天鹅’,因为一惯保守和稳妥的美国金融这次成了风暴的核心;但你能想象一个水平低的人,几十年都能保持很好的运气吗?答案很显然。”李驰进一步向《红周刊》记者解释。

在李驰看来,“投机像可乐,投资就像白开水”。因为20%的收益率从一年的时间看是非常缓慢、非常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放在20年、3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去看,能够实现这样的复利增长就是一个奇迹了。李驰半开玩笑地说:“可乐,我一年里喝不了几次。”

“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
李驰曾经表示过“金融海啸后自己听到了发令枪声”,而这次的A股暴跌堪比1973年由世界石油危机而引起的股市崩盘,而再往前推约40年则是1929年的金融危机。

李驰觉得这可能和人类的集体心理意识有关,但无论如何 “历史在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李驰说,“现在又回到了1973年。1973年之后的牛市有多大?全球都是牛市。将来回头看,现在买可能买到了历史的底部。我认为,这是自1973年以来35年一遇的好机会,或者说在我这一辈子都不一定再有机会碰到这样的下跌了,也算是自己有生以来遇到的一大幸事。”

估值调整到位只是股市上涨的条件之一,流动性回暖是李驰看好A股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带来风险溢价的上升,而利率下降和全球货币发行量大增则为风险溢价下降埋下了伏笔。近期美、欧、日本股市接连下挫,但A股却逆势而上形成背离走势,显示出内地与众不同的资金环境。

李驰认为,在经济状况转差的同时,中国经济体系当中的存量资金依然庞大。另外,与几年前相比,中国上市公司的质地也更让人放心了。但李驰同时也说,“尽管今年股市会上涨,但还不是大牛市归来”。他也不否认自己可能会在3000点之上考虑卖出部分股票。

战胜熊市

2008年伴随全球的金融海啸,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64点,跌幅已经近73%。自07年9月至08年8月,我们坚守价值投资原则和近似苛刻的选股标准,无论是前期卖出股票的资金还是新客户的资金始终一股没买。从07年10月大盘步入熊市至今年 3月17日,在这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管理的客户资产综合收益率为13.6%。面对这样的收益率,作为总经理的我也只能算是勉强及格,因为并没有达到15%年收益率的最低目标。总体来说,正确的决策多于犯下的错误,而且暂时没有犯下什么太大的错误。在股市经历如此巨大的跌幅过程中怎样能保住本金,又能不错失投资良机呢?

在我看来,投资和经营企业一样,细节往往是成功或失败的关键。你知道吗?那些在投资上失败的人,正是些连财务报告都没读完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投资成功和充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不管它看似多么的无关紧要,你必须搜寻、验证每个信息,只要与你的投资决策有关,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让你觉得不安的问题或感觉,都要找出答案来。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够彻底,只看他们随手可拿到的信息。仔细研读每一份你所能拿到的财务报表,包括附加的细节批注;求证每一份报表的正确性,以及管理层预估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和业绩;自己动“脚”找出他们的顾客、供货商、竞争对手,以及任何可能影响公司营运的人,问他们细节以求得报表的真实性。除非你有把握自己比98%的投资分析家更了解这家公司,否则不要把钱投资进去。记住:没有额外的努力与付出,成功是不会落在你的身上的。如果随随便便的买入卖出股票就能赚大钱,那么我们这些职业投资人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学会等待。投资就是一个不断等待的过程。发现好企业后等待安全边际的出现,买入股票后等待企业成长带来的回报,卖出股票后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只有学会耐心等待,才能在投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然而也正是这种等待才可能保证我们做到“永不亏损”。无论对企业多么了解,无论企业的基本面多么好,投资者都可能判断失误或过度乐观,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变因素。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股票可以为我们的失误、不可预料的突变留有余地,从而避免亏损的发生。将近一年时间的等待,不仅让我们避免了短期账面亏损,也让我们买到了几倍于当初最高价时的筹码,我们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回报。

要有信心。作股票投资需要有信念。我说的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呢?那就是相信中国会继续存在下去,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相信人们继续会在早上起床时穿上衣服,继续喝牛奶吃早餐,生产牛奶和衣服的公司会继续为股东盈利。相信不思进取的企业终将衰退,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前景的企业将不断创造辉煌。每当我对目前大的形势感到怀疑和沮丧时,我就把精力集中到“更大的画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和各种灾难,仍然存在并走向强大。“更大的画面”是值得了解的,而且也是能够看得清楚的。尽管20世纪以来,美国及中国股市发生大大小小的“灾难”――-每次都有上千条理由让人相信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但是持有股票(好股票)还是比持有债券的收益率高上一倍。这比相信200个专家或是顾问关于经济衰退的预言更能赚钱。

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哲学。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价值投资才可以让你消除恐惧和贪婪!国际投资大师和散户的最大区别是,他们只投资有价值的公司,并且长期持有,直到他的价格严重超过了合理估值。中国股市从成立起,投机坐庄的盈利情结就贯穿始终,然而,我们至今并没有看到一家企业或个人靠投机坐庄获得巨大成功,相反,更多的是因为坐庄而走向衰败甚至破产,诸如南方证券。应该说正是在漫漫熊市中,才让人们冷静的意识到,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是投资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投资道理很简单,但做到并不容易,并且几百年没有变过,也没有什么更深奥的理论诞生!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依然是今天股票投资的圣经!优秀的管理层,安全边际,选择成长企业,永远是获利的不二法门!

对做投资的人来说,能做到巴菲特每天像跳着踢踏舞一样的心情去上班的毕竟少见。一睁眼,你就要思考所有影响企业与市场的因素,哪怕某个信息源自天边甚至与所投资的企业毫无关联,你也需要抽丝剥茧。遇到忧虑的信息,焦虑便会涌上心头……当然,还有来自客户的压力。为什么理念和现实很难真正的协调统一?为什么有些人在投资中想和做不一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贪婪、恐惧、懦弱、侥幸……但这个市场很残酷,你有什么弱点,他就在哪里攻击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变得更睿智、更有远见、更有面临重大压力时做出痛苦抉择的能力和执行力。坦白的说,没有任何事业是容易的,在外人看来一番风顺的事业,其实背后都有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目前的前十珍藏股票

1.工商银行601398
2.贵州茅台600519
3.伟星股份002003
4.伊利股份600887
5.湖北宜化000422
6.金钼股份601958
7.浦发银行600000
8.马应龙 600993
9.云南白药000538
10神火股份000933

前三持有股票占股票市值的75%,前十名占股票总市值的95%以上。总体仓位96%,思路:坚决持有最优秀企业,必要时候可以做一定范围的仓位调整。

更换:沧州大化被湖北宜化取代,潞安被神火取代,近期对前两者轻微加仓,其他不变!前十之外新入选大秦铁路,中国南车,马钢,三只,金融业除上还有中国平安和南京银行。

熊市17倍盈利的七大秘诀

前面我向大家说了很多投资理念的东西,这一次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件连我本人都感到吃惊的案例,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相信大家从中一定能得到很多启发。
  
从3万到2亿的“神话故事”
周日坐火车回绍兴老家看望父母,顺便做些调研,实在是惊闻不少。
绍兴不仅出老酒,更出股市高手、老手,出了三位权证大王、一位黄金股大王,更了不起的是出了一位熊市盈利大王。

有一投资者从10年前的3万元到现在的2亿多元,另一投资者从2006年的20几万到2008年底盈利5000多万元,尤其是熊市中17倍的盈利率,更具神话。股市简直成了他们的天下,任由他们驰骋。

这简直难以置信。我自觉也是久经沙场的人了,也听了很多离奇的财富故事,多不靠谱,未想确有其人、其事。

我和他们交流时发现,他们攻城拔寨的秘诀就是这么简单:无论牛、熊,这类投资者积极、主动、灵活、策略、独特的选股方式与及时获利了结,在个股战斗中不恋战。

就是这七大秘诀,让我深思良久。

现在是积极性投资者的天下
积极,是一种战斗者的激情,而保守投资者则选择退出或者持有滞涨的股票。牛市也好,熊市也好,始终是积极的斗牛士、“斗熊士”。只有积极战斗,主动应战,放弃保守,才能积极地抓住机会,并及时获利了结,回避风险。

主动,与保守、被动相对立。机会来了,你得主动建仓,主动出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现金在手里,一有机会,就显得主动,即使持有股票,及时将滞涨的股票换成正在涨的或正准备涨的,这就显得主动,主动对冲。

灵活,在1600多只股票中灵活选股票,很重要。1600多只股票,是马是骡,谁在竞技场上更显神威,拉出来遛遛。股票的价值性、波动性、投机性、滞涨性,都是股票在不同阶段、时点的特点,股票价格波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于这类积极型投资者而言,均采用灵活原则。换股很灵活,出仓也很灵活。这是公募基金经理难以企及的地方。

策略,是股票投资的艺术,是这类投资者的最大特点。对他们而言,永远在讲策略投资。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也是股市吸引投资者的魅力所在。三两天的策略投资,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一旦有风吹草动伺机出击或出仓逃跑。

及时获利了结,这是不贪的最好表示。投资,都想赚钱,而且每次都想赚大钱,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因为股票赚钱实在不易,好不容易建次仓,都想赚更多的钱。可是,价格是波动的,有涨有跌,错落有致。但投资者不能容忍股价下跌,一旦下跌,又显得十分恐慌,为此纷纷出逃,本来是盈利的,没有及时了结,反而是亏损了结。及时了结,积少成多。

不恋战,这是许多投资者做不到的。对于积极型投资者,从建仓到出仓就是短短几天,绝不恋战。因为他们不是庄家,而庄家有建仓、拉升、出仓等几个阶段,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对于积极型投资者而言,如果选中的股票,2至3天内不涨,说明判断有误,就不再恋战,坚决清仓走人。即使是盈利的,再不再恋战。

不后悔,对于永远在战斗的积极型投资者,即使曾经买过的股票日后有惊人的涨幅也不后悔,因为他们始终在灵活地战斗,每次都在抓机遇。每次都在卖出股票后又买进待涨或正在上涨的股票。卖出股票,永不后悔,而且认为是及时的,因为他又在对冲置入新的股票。

核心秘密:选股
独特的选股方式,这是这类投资者的核心秘密。
依笔者的经历,首选的是低价股,有价值,有成长性。第二是上升趋势中,有成交量的。第三是有突发事件公布的(尚未走漏风声的利好消息),则快速抢占筹码。

基本上不依赖内幕消息,不打听内幕。看业绩,看成长性,这是基金经理选股标准。而对于积极型投资者,则偏爱低价有爆发力,易于吸引跟风盘的股票。选择正在上涨或正在接近涨停的股票,常人不敢碰,日后证明往往是上涨的股票。

独特的拉升方式,这是这类投资者的核心武器。

股票一拉就有人跟进,谁都不想错过赚钱机会,这类投资者并不操纵市场价格,只是利用追买拉升,利用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财富效应等心理因素。

轻松拉升后,友军不断追入,形成合力,使股价不断上扬。A股由于没有实行T+0和无涨跌停板制度,才会出现连续上涨或下跌,使股价不断上涨或不断下跌,上市公司迫不得已出公告,股价大涨或大跌才罢休。

而积极、主动的投资者利用交易制度、交易心理,拉升价格或打压价格,屡屡得手。

对冲投资
对冲投资方式,是我一向倡导的方法,也是这类投资者常用的一种方法。

相信中国,相信未来,积极主动,灵活应战。相信今后会传出更多的投资者神话。

Sunday, March 22, 2009

美元堕落强于世界大战

一直关注美元,所以敢写这个题目。探讨美元,也顺便审视一下大国更迭之战的潜在可能性。

■ 2008年7月23日,曾对美元说:“美元正在酝酿长期大底,今年四季度前后很有可能开始阶段性走强。这个走强是战略性走强,将以美国战略上亟需改善其国家信誉及其不可回避的金融制度改革所驱动。因此,美元走强可能早于美国经济放缓结束的信号,市场可能以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发动攻势。那时,美元指数72,随后逐渐脱离底部并出现两波强劲上升行情,于11月21日见顶,指数最高88.6,升幅近22%。上扬之凌厉为8年来所罕见。

■2008年12月9日,曾对美元说:“美元断无继续上涨的理由了——滥发美元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美国金融信誉受损、美元的国际地位将下降;实体经济恢复难度大、无力实施强势美元政策;随着危机减缓,美国维持美元短期强势的动力会逐步消减。本人以为,在83-88的高位盘整了近两个月的美元,随时都有大幅回落的可能。
从以上分析的种种相关性来看,美元的回落,不可避免地会让商品价格出现回归,这个回归不但要结束过度的下跌,还要不断融进美元贬值的因素,再长期看,就是需求回升对商品价格发挥带动作用。

我在这里做出初步的、谨慎的判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已经探明底部。无论是期货市场投资者还是现货经商商,都要格外警惕,不要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不过,就像本轮人民币贬值不能走太远一样,美元下阶段的走软估计也不应该再创新低。即便是走到75这样的中间价格,也足够给世界相关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了。”实际情况是,次日美元即出现下跌,此后连续5个交易日剧烈下跌,最低见到78,随后开始回升。在该篇之后,中国股市一直上涨,商品期货开始回升。

■2009年2月23日,曾对美元说:“从近几个月以来非美货币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幅度来看,持续走强的美元已经充分实现了其价值。理性预计,没有多少国际机构敢于豪赌美元,美国政府也不得不考虑国际影响而放弃操纵美元继续走强的意图——为继续大规模举债作铺垫本来就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由于美国经济继续下滑,美股不断收出新低,美元不应该创近期新高。技术上看,有形成双顶并再度下跌寻底的可能。但愿如此。

当前,美元走势是直接决定世界大宗商品的关键因素,间接决定全球经济前景及预期,只有美元持续回落,才能挽救世界整体通缩,避免过热之后的深度过冷。否则美元就是全球的罪恶!必遭各国谴责和打压!

目前,各界可以密切关注,并决定对大宗商品的投资策略,以及由美元走势决定的全球经济预期。见美元走软有利于避免世界经济深度过冷(2009-2-23)。当时美元指数最高87,此后继续上扬不到两周时间,3月4日最高上摸90。

■2009年3月7日撰文:大视野造就大行情!(2009-3-7),我再对美元说:“美元上涨有前途吗?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至多92点,中长期的顶部等在那里。美国的基本面决定,美元的这轮上涨只是对欧元等资产的回避引发的,是无奈的次选甚至是应急配置的下策。当美国注定将被迫黯然克制其对世界主导力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持续看好美元即将落幕又类似告别演出的虚旺行情呢?所以,美元的上涨只能是暂时的,这符合理性回归的当今时代特色。中期来看,继续做多美元违背常理,是一件让人脸红的投资,风险很大。最近恐怕就有回落的可能,即使上涨,也不值得参与和鼓吹。

再看看美国的农产品期货走势吧,技术上已经跌无可跌。美元一旦止涨,全球农产品的长期牛市将正式再上征途!”这一次,美元乖了,次日开始下跌,至今连续8天收阴,昨日、今日均为深幅下跌,熊气逼人。截至本文结束,今日最低已经83,不知成为哪些人的噩梦了。可幸的是,商品期货回升,资源股、农业股出现上涨。

■这一次,要对美元说的是:哪里止跌?很悲观,千万不要轻言底部。具体数值暂时难下结论,因为需要继续观察美国的美元政策。美国什么政策?狂印美元!这应该是美国金融政治精英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痛苦思考和求索之后的最终抉择,未来的政策取向已露苗头,虽然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抉择。从美国号称“无限量救市”到实际上的“"大规模定量宽松"”、从其再度以7500亿美元救购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到最近美联储宣布至少以3000万美元购买美国国债,中国政府至此才终于意识到,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终将难逃最坏的结局。中国的血汗积累和国家财富,已经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要求美国保全中国在美资产安全,就是对美国即将开始而且可能一发而不可收的滥印美元政策表示严正的抗议。 不过,个人以为,晚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除了眼前的现实主义,美国似乎别无选择。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降了6.2%,创25年最高降幅纪录。自1月份会议以来,美国失业问题已经加剧,现在美国每个月将有逾65万人被裁员,推动失业率升至25年高点。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由原来的9240亿美元增至1.9万亿美元,增幅超过了100%。而且奥巴马政府目前则正在寻求国会批准下一财年3.55万亿美元的预算计划。美国庞大的国际债务以及救市支出,越来越让各国美元储备相形见拙。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能用轰鸣的印钞机避免破产。

拥有“世界货币”的国家的史无前例的巨额债务,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只有空前的滥发美钞才是他的最佳选择。美国还能选择什么呢?难道美国要眼睁睁地面对帝国美梦的破灭而不作为吗?难道它面对内忧外患、国力疲弱的现实,还有能力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来挽救自我的坠落吗?不,美国不敢了,美国的军事开支已经够大了,美国的军事实力若面对未来的中俄联手,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绝对优势,仅此一条,美国不能主动发动战争。此时,若不滥印美钞,短期看将无力阻止国内经济衰退,长期看无法稀释惊人的债务,所以美国别无选择。最后,我要说,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要求美国只能选择让后世子孙祖祖辈辈地替当代美国人偿还债务。美国政治家不干,美国精英也不会答应。绝对不要异想天开了。

“伯南克这个干预主义者!他正在人为制造通胀,变相发放货币,透支财政能力,试探市场底线,积累道德风险,有可能导致美国信用危机。”郭田勇说得不错。但是有什么用呢?美国市场经济大师们还警告美国根本没必要救市呢,但是美国已经内急攻心,早已顾不得许多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即使全世界都在谴责你随地大小便,那又怎么样?对美国,这不过是个小意思了。

美国的选择已经很明确了。抗议没有用。在商届,首先要在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加强自我保护,否则被对手玩儿死,是不偿命、不犯法的。这个规则不是美国一家定的,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大家都有份,你怨不得别人。恐怕除了跟随,其他国家没有别的选择。

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自去年7月以来的美元逐级走强,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发生的?是美国经济最困难的背景下!很难以理喻,对吗?对!说明什么呢?说明全世界的金融资本除了美元别无选择!说明美元还没有任何货币可以替代。应该说,当今美国政要和美国金融家最终选择把增发美元作为出路,多半就是因为这半年来的美元表现给了他们启示和信心。

所以,现在,我对美元说:美元,祝贺你生在美国这个智慧之邦!危难之中显身手,你最终还是美国的救星!你是全世界的主宰!

没什么好不平衡的,要怪就怪你自己,谁让全世界都给美元这个特权呢?谁让全世界的市场都被美元主宰呢?在不能打败美元的情况下,美国迟早还是这个世界的王!欧元虽被看重,但是欧元的主宰者不是铁板一块,而且因为跟随美国过于紧密,中毒之深竟然甚于美国,何谈超越和取代?人民币也曾经有机会,但是人民币太年轻了,步子也太慢了些,事实证明,人民币主宰者的智慧还十分有限,曾经的蠢蠢欲动被接连的境外投资巨亏打压下去以后,仅有的一点雄心也溺亡了。所以,现在美国下手了,今后也就很难从任人宰割的泥潭中全身而退了。

美元泛滥的预期已经很明确,市场肯定会短期报复这种挑战市场经济底限的行为,美元的底牌被人看清了,所以美元开始走弱。这就是本人前期看淡美元的潜在原因。世界各国恨不得赶紧关起自己的大门,彻底避免美元的干扰,但如今闭关锁国无异于自寻死路,谈何容易?!所以,不想被动遭受未来美元持续的金融掠夺,那就请跟美元一起堕落吧!于是,全球各国印钞竞赛的大幕即将拉开,从此开启一个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泛滥新时代。迎接我们的将是旷日持久、经年累月的通货膨胀!

3月4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声明,将在二级市场购买中长期英国国债,作为其数量放松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于11日正式启动规模为20亿英镑的首批购买计划。之后在18日,日本央行决定将国债购买额度罕见地一次性提高29%,每月购买的数额由1.4万亿日元上升到1.8万亿日元。

未来的日子里,商品价格、资产价格等等,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美元阿,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

我能明确告诉自己的是:现金为王已经过时了,通缩忧虑从一开始就是弱智。未来你会发现,只有资产才是洪水泛滥时的诺亚方舟,只有股权资产才能让你跑赢所有的挑战!

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国对于国家利益问题向来就是现实主义。这些年来美元已经很泛滥了,接下来很可能深度泛滥。这其实也不都是坏事,关键是投资者和有关利益方如何应对。例如,罗杰斯说原油还能创新高,例如有人预言黄金可能达到2000美元,这都值得研究和重视,这或许很可怕,但也是机会。再例如,或许只有美元的超量供应,才有能力彻底解放中国石油48元入市的小股东,不至于让他们毫无希望。世界就是这样:有离奇的,还有更离奇的。

面对美元的不确定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面对许多错综复杂的表象,不要被迷惑,也不必再拿战争吓唬弱智。需要一战的或许是中国,恐怕不是美国。美国胆敢用美元铤而走险地保霸主地位,而中国能否在南海用战争博取国家未来,这才是当今世界的最大悬念。就目前美国境况,应该说,美国深度介入任何与中国直接冲突的战争,其胜算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的。历史机遇再次临门,就看魄力了。中国若敢为核心利益而战,我敢打赌,至少还不至于局面失控。

美国有美元,不需要再度用战争图强谋霸,但是美国在试探,中国是否真的很惧怕战争。这个局面还难以预料。还是看美元吧,堕落是堕落定了,也别发牢骚了,这比世界大战强得多!

■2009年3月20日,我不得不对美元说:美元市场经历暂时的硬着陆之后,当别国开始纷纷抄袭你的策略时,你还可以证明自己才是最强的!

虽然很多国家都很无奈,但这一次美元更多挑战的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仅仅是贬值,还有未来国策和国家地位。早该未雨绸缪!早该淘汰一批败家子儿!此后若再不系统应对,未来恐将更糟。

想起一句话,叫做“强者设计人生,普通人只能面对”,人生如此,国家也如此。中国若跨不过这道坎,中国崛起恐怕遭遇天花板了,只能做二流国家。

股市能变得多坏?

在你决定撤离或投资股市前,仔细地研究一下历史是十分有价值的。股市能变得多坏?在触底之后需要多长时间解套?对于这些问题,历史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如今,有许多关于牛市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的报道在四处蔓延。这样的消息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存在误导性的,因为它们在计算总回报的时候都没有将红利的影响考虑在内。而当你将红利的因素考虑进去,下跌就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可怕。

最可怕的下跌已过去
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故事。
我们将从1966年至1982年这段时间开始,这是一个被许多专家喻为股市已无路可走的时代。这一判断有一定真实性。道指曾在1966年盘中达到破纪录的1000点,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中,一路盘整跌至1982年8月的777点,这之后直到当年的12月,才又重回1000点关口。这一事实意味着股市投资者在那段时间内将颗粒无收。

但是这一结论忽略了红利。实际上,在讨论市场表现时,为大多数专业人士所称道的指标 —— 标普500在这17年内的年化收益率为6.8%。

标普500从1968年11月末到1970年6月下跌了29%。然而到1971年3月,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那些在高位买入的投资者就获得解套。1973-1974年的抛售仅仅是大萧条以来三次严重的熊市中的一次。股票市场从1973年1月至1974年9月暴跌了43%。如果你恰巧在最高点位入市,你可能要在1976年6月把所有输了的钱赢回来,但这也仅仅是在股市见底后的两年内。

如今的情况比上世纪70年代情况糟糕的多。标普500从 2000年3月24日至 2002年10月9日下跌了47%,而直到2006年10月市场才得以恢复。

这轮熊市从 2007年9月10日开始截止到 2009年2月23日,标普500已经暴跌了50%,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熊市。

确实,这几个月已经是过去100年以来最糟糕的了。标普500从2000年以来年股息率已经下跌了3.6%。而在上世纪30年代,这一跌幅仅为0.05%。

除非我们真的认为第二次大萧条或者类似的危机即将来临,否则最可怕的下跌已经过去。我认为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些 “ 迷失的日子 ” 。

有规律地进行投资
在大萧条期间的股票经历了些什么呢?答案是:非常可怕的过程。市场在1929年8月达到最高点后,直到3年后的1932年6月才见底。在最低点时,市场下跌了83%。

1929年崩盘后,市场并没有直线下挫,而是像刻意被设计似的引诱投资者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在1929年底,股市已经缩水31%,此刻市场迅速反弹,在1930年3月再次下探前获得18%的收益。类似的 “ 骗局 ” 在之后的两年内一波接一波上演,诱导那些原本打算等股票变得更加便宜后再购买的投资者纷纷入场。

市场在整个大萧条期内波动非常大,尽管长期趋势是向上的。但伴随一波猛烈的牛市而来的是一波同样猛烈而可怕的熊市。大萧条最终于1942年4月结束。那些在1929年高位买进的不幸的投资者直到1945年1月才解套。

然而,这里必须提及的是,许多关于投资者究竟花费多少时间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的报道及研究都是不准确的。我曾经在无数文章中看到有关股市直到1945年才恢复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只有在没有考虑红利的情况下才真实可信。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关于大萧条时期的数据却是令人振奋的。如果你正处于45岁的壮年,并计划再工作20年,你可以将所有的退休金都投入股市。除非你认为这次市场的崩盘会比大萧条时的情况更严重,这在我来看纯属无稽之谈。另外,标普500现在的股息率是3.4%,是近几年来的最高水平。股价急剧下跌,但股息没有迅速减少。这将有益于股市长期的收益。

对于短期投资者而言,并不用那么担心那些难看的数据。我认为情况是乐观的,我们不会重回25%的失业率和排队买面包的大萧条时代。是的,现在是艰难的时期,我从没看到过比如今更加糟糕的经济。然而相比上世纪30年代初,如今的经济学家更加了解如何从这样的混乱和危机中走出来。而类似联邦银行储蓄保险、社会失业保险等项目的推出,更不用提各项经济刺激计划,会使得经济摆脱失控的局面。

大多数人都知道大公司的股票从1926年以来,年化收益率已经达到10%,几乎是债券的两倍。同时,通货膨胀保持在年均3%的水平。但在短期内,股票市场将仍像一辆过山车。投资者的策略就是持有一个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有规律地进行投资直到退休。不要试图去看透市场的短期波动,尤其是现如今这样惊心动魄的波动。

投资绿色能源的时机到来了?
替代能源股票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已经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其受到的伤害不仅来自于股价的普遍下跌和石油及天然气价格的跳水,此外,在股票市场还没有整体下跌之前,许多股票便已被过于低估了。

所以纵观替代能源板块,其股票已下跌很深,而现在,它们已物超所值了。

风险投资资金正在涌入这个绿色板块,虽然投资的步调与其上世纪90年代末期对互联网公司的投资还不能相提并论 —— 风险投资者们去年在绿色能源产业共投入了400多亿美元。

同时,奥巴马政府也正将大量资金投入清洁能源,并且正在采取其它措施来培育这个产业的增长。华盛顿进行了一个180度的转身,过去的数年间,他们在地热能、风能和太阳能科技方面的投入有了巨大的增长。科技进步了,价格回归了。不久后,采用这些替代技术的能源业者将能够以相同或者稍低与传统能源供应者的价格进入市场,时势在他们这一侧。

有可能出现意外么?只要全球经济继续萎缩,能源价格将很难反弹。这虽对于替代能源股票不利,但是当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再度上涨时,显然这必将发生,替代能源股也将随之走强。

如果你想投资这个行业,请考虑买入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最好投资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但是,也不必太过专注于这类基金。毕竟,它们的投资集中于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年轻的产业。所以,这些基金是具有非常大的风险的。它们不应该占到你股票组合的5%以上。

李大霄:巴菲特永远是投资之神

“股票超过价格边际就要卖出,低于设定边际就要买入。”3月20日,在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哪种方式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判断中,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明确地选择了前者, “不同的操作思路想法不同,我认为价值投资对于中国的市场也是有效的。”

虽然近期出现了针对巴菲特投资“失利”的争议,李大霄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投资失去了依据和土壤。巴菲特目前只是做了一个买入动作而已,再尚未卖出之前,谁也无法断言巴老的投资势必失利,更谈不上价值投资理念被摧毁。

“当巴菲特14港元甩卖中石油的时候,人们不正在以高过他4倍的价格抢入中石油A股股票么?”李大霄表示,巴菲特将永远是全球最好的投资人。巴菲特从9岁开始到如今60多年的投资经历和倡导的理念都是投资界神圣的教材之一。

金融危机检验投资理念
A股从1664点起反弹,除了先知先觉的市场资金抢入获利之外,社保、中央汇金等长期资金的入市,也已将市场底部夯实 —— 跌宕的金融危机无疑是检验投资人价值理念的标准。

“之前我是看空派,但是从1664点后,我的想法慢慢转变,开始看多。”李大霄表示,这样的看法转变正是价值投资的要求所在 —— 很多股票在1664点出现股价低于实际价值的情况,A股、B股和H股都存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市场买入的好时机了。

判断一个投资者是否是真正价值投资者的标准,李大霄认为很简单,那就是在6124点的时候是否选择了抛出股票,在1664点的时候是否买入。李大霄表示,秉承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自然会在股市最疯狂的时候撤出而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重新进入。而不能做到这些的显然只是 “ 伪价值投资 ” 。

3月17日,李大霄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看法, “其实关键点只是标题那句话 —— 牛市来了”。

美国时间 3月18日,美联储宣布1万亿美元注资金融系统,终于调动起了市场神经,全球股市似乎都有了上涨理由,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也迎来了又一波反弹机会。

巴菲特只可部分复制
“我们只能够更加接近他的境界。”李大霄表示,即便在中国市场巴菲特的理念也是可以运用的,但是巴菲特想要被复制很难,只能被部分复制。

“巴菲特本身的投资技术比较高,选择标准严格,并且个人智慧较高 —— 这些倒是可以复制的,毕竟聪明人比较多。想要复制巴菲特最难的是他作为'全世界最正直的人 ’ 以及'只是管理财富而非财富享用者 ’ 的智慧,谁能决定了其不可复制性。 ” 李大霄表示。

巴菲特的经典理论, “用自己的估值方法寻找最好的公司并关注熟悉它,在价值低估的时候买入”,在他买入可口可乐这样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不过,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中国股市显然还缺乏用长久的时间证明自我价值的公司。另外,巴菲特的正直因为他在2008年金融风暴时,频频出声表态股市已经比较适合投资,且自己动手买入“优先股”而遭到市场的怀疑 —— 谁能够如世界最有钱有势的巴菲特一样获得这样的机会、享受这样的殊荣呢?

对于这些疑问,李大霄表示: “ 的确,去年巴菲特表现出了一些'爱国沙文主义 ’ 的态度,不过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经济巨头出面讲话的情况也是美国的传统。比如在9·11的时候,老摩根也有这样的表态 ” 。

至于巴菲特在2008年投资的股票巨亏达到了50%以上,而趋势投资者的代表索罗斯空仓躲过劫难,李大霄认为,哪种投资行为都会有人亏有人赚,不然,巴菲特此前赚的钱又是谁亏的呢?并且,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还有钱,当他认为股票下跌50%可以购买的时候,并不代表再下跌就不买了,他还可以继续买入 —— 价值投资理念起码让巴菲特手里存下了大量的现金。对目前的股市来说,谁有钱买谁才是大师。

中国应该为全球下一个泡沫做好准备

美联储18日宣布在基准利率维持零至0.25%不变的同时,决定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虽然市场此前普遍猜测美联储可能明确暗示未来将购买政府长期债券,但这一举动还是震惊了市场。美元汇率在美联储的决定公布后急剧下跌,美元指数跌逾3%,兑欧元汇率更是从决定公布前的1.31美元附近暴跌至1.35美元下方,而美国国债价格随之飙升,期金4月合约价格也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暴涨约60美元。毫无疑问,美联储此举是为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增强信贷市场的活力,特别是缓解美国遭受重创的住房市场压力。

然而,我们关注的是,美联储这次购买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规模居然达到了1.15万亿美元,占到2008年美国财政收入2.7万亿美元的43%。美联储如此大规模的购买国债和抵押证券,它的钱从何而来呢?大量的美元注入到市场又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在我们看来,很显然,美联储目前找钱的唯一渠道就是开动印钞机大肆印造美元了,这就意味着数以万计的美元纸币即将充斥全球市场,而引发的后果将是美元的大幅贬值和物价的疯狂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阴霾将笼罩全球经济上空。

可能对于美联储来说,它并不需要关心是否会制造一个更大的资产泡沫,也不需要知道下一个泡沫从何处诞生,它当前最需要关心的是 —— 是否能够靠着疯狂的发钞票来拯救当前的美国经济。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当前全球经济仍在泥潭中徘徊,美国政府应对经济衰退上的强硬姿态和美联储这一饮鸩止渴的做法将给全球其他国家施加更多的压力,其他国家的央行也可能会采取相同的政策,不甘落后的同时开动印钞机,这将令整个全球金融市场孕育一场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18日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把购买日本国债的规模扩大近1/3,从每月1.4万亿日元(合140亿美元)增至1.8万亿日元。

在我们看来,在全球经济持续萎缩的时候,美联储自己大规模的购买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只会加剧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和推高资产泡沫,这将令全球经济从一个旧泡沫迈入另一个新泡沫,而这个时间的来临将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快慢程度,一旦世界经济企稳,新一轮的全球性恶性通货膨胀指日可待。因此,中国更应该忧虑的是如何开始做好应对新一轮经济泡沫的准备工作。众所周知,通胀无非是一场财富分配上的零和博弈,应对通货膨胀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货币资产转换成实物资产。

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此外,从作为抵御通货膨胀最受欢迎的工具 —— 黄金的储备来看,世界黄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美国的黄金储备最多,为8149吨,占世界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24.9%;西方前十国的官方黄金储备占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而中国官方公布的黄金储备约为600吨(2004年,至今并没有数量上的大改变),占中国国际金融储备的2%以下,黄金储备及占国际储备的比率都明显偏低。这种局面对中国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利的。为此,中国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全球性资源和商品的收购步伐,例如石油、矿产、黄金,等等,这些充足的储备将是下一轮全球通胀中中国得以自保的 “ 弹药 ” 。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时间很短,因为美联储采取持续降息的政策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然而,美国政府这一不恰当的救市政策却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同样的道理,当前美联储开启印钞机大量印造美元的不计后果行为也昭示了下一次全球恶性通胀的来临。对此,中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巴菲特的熊市投资原则

最近,巴菲特发布了2008年度致股东的信,阐述了他对金融危机下股票投资的看法,我将其归纳为巴菲特熊市投资原则。

2008年,美国股市及全球股市暴跌,而那些持有现金和债券的投资者不但躲过一劫,而且还赚了一把,这些投资人很得意,但巴菲特却发出了警告。 “ 随着金融危机引起的动荡越来越大,那些持有现金和政府债券的投资者会越发自我感觉良好。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让他们感觉良好的现金类资产的实际收益率接近于零,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肯定会发现其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

巴菲特认为,在目前的低利率下,一直执著于持有存款或者长期政府债券,如果持续持有很长时间的话,投资回报率会低得惊人。现在股价大跌之后,美国等成熟市场大量股票市盈率降至个位数,股市长期投资收益率升到两位数以上,大大超出过去45年平均8.9%的投资收益率水平。

2008年巴菲特抄底买入最多的不是普通股,而是优先股。巴菲特说: “ 2008年我做得成功的股票投资是,购买了箭牌口香糖公司、高盛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三家发行的总计145亿美元的固定收益证券(注:每年10%股息的永久性优先股,未来还有大笔认股权)。我们非常喜欢这类证券交易,单单证券本身,就有很高的股息收益率,我对这三笔投资,不只是满意,可以说是非常满意。 ”

巴菲特说,这是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投资机会。要知道过去45年美国股市平均每年的回报率只有8.9%,难怪巴菲特对这三只优先股10%的股息收益率简直太满意了。

尽管中国没有优先股,但股神给我们的启示是,投资的第一目标是稳赚而非大赚。我们应该像巴菲特一样,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寻找投资回报率既高又稳定的类似于优先股或者长期债券的公司股票。

相信2008年,每个投资者都会有几只股票大跌的惨痛教训。我们很多人羞于承认,甚至拒绝承认。

但巴菲特这位股神却公开承认自己犯了一个大错。 “ 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接近顶点的时候,我大量买入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我根本没有料到2008年上半年能源价格竟然会暴跌。我在错误的时机大量买入康菲石油股票,导致公司为此多付出了几十亿美元的代价。 ”

大师也会出错,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投资者,所以对自己的错误不要太后悔太计较。投资肯定会出错,首先要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其次是不再重复犯错,第一次出错可以原谅,但重复出错市场不会原谅。只要你正确的次数多于错误的次数,业绩就会很好了,大师的过人之处在于正确多于错误,而且不犯大错不亏大钱。

一个防范选股大错的方法是,适当分散投资,至少10只以上股票,一只股票的仓位最高不要超过10%。巴菲特2008年底一共持有41只股票。

An invisible tax...Cash is crap!

With the yet again recent move by the US Feds to increase the money supply by buying up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we vomited when we heard that news. The US is in a big mess...it seems they are operating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every action they take is a struggle between politics and pure economics logic. Don't get us wrong..we think what the Feds are doing are logical from a public administration standpoint, but it is disastrous from an economics point. Anyway, SGDividends is ultra bearish on the US dollar and thats our personal opinion. It just makes perfect sense.

In layman speak, the above chart is basically showing how fast and furious the US Feds have been buying securities ( mortage-backed,treasuries, e.t.c). When the US Feds buy securities, they use US dollars to pay for it, therefore,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 money supply into the system. Don't you think the spike is kinda scary?

To understand what gibberish we are talking about, one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cash . It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real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a person can buy with say $1 fiat money. Therefore, its not correct to measure whether one has become wealtheir by looking at one's bank account, its more important to see how much goods and services one can buy. See the second chart above.

A bit on the history of money so that one can have a firmer grasp on why we say the USD dollar is crumbling and appreciate the situation better. ( Anyway, who says history is a useless subject in school...we will punch you . Its has helped many people make serious money.. )

Fiat money ( the paper money) used to be backed by Gold. So simply , USD$1 is backed by 2 pieces of Gold held in the Central Bank. By doing this, there was a system in place that imposed discipline on the government and prevented them from printing too much money. Think about it, one's money then was actually backed up by something REAL and PRECIOUS. In 1971, the US government abandoned the above system, which means money can be printed wantonly as it is no longer backed up my ANYTHING. Doesn't it make you wary of that lousy piece of "Legal Tender" paper. When the US government increases money, its actually an invisible tax on especially those people who do not receive that money. Its similar to a company stock. Whe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ssue shares to their employees or insiders, it is dilutive and those shareholders not receiving these shares actually now owns a smaller percentage of the company.

Ok that was just some rant. Think the only money we will keep now is the money in our EZ link cards and Minimum $500 dollars in our POSB bank for daily liquidity needs. Cash is crap..buy assets. Ok so we wrote an article about 1-2 months back regarding Gold...since its a hedge against inflation...well we are still not buying into Gold though....just don't feel like it.

Why Tempted SGDividends Are Not Investing into US Equities....

Aww man...we like Krafts and General Electric. Why? Do you know that Krafts are the brandowners of Oreo Cookies? Their financial ratios are not outstanding but they did a restructuring just 2-3 years ago which makes sense and we have the gut feeling that Irene B. Rosenfeld is a good leader.( we don't really like it that she is both chairman and CEO though...). How about General Electric?General Electric are beseiged by their GE Capital..but their other divisions are going damn strong. Just click on the links of key developments for GE under Reuters, compare with other companies you think are big and you will understand. But we are not investing in these, neither are we intending to do so( unless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s). Among many reasons such as the exchange rate risks, the lack of a homeground advantage as Singaporean investors, we just found another reason to not invest in US equities. (If you are trader, yeah think US market is for you...its damn volatile . Investing and Trading are different)

This reason is not new actually..think we read it in a book initially and it makes sense to us. It suggests that the US stock market will not be able to see as good a returns as the past due to the mandatory withdrawal of US citizens of their 401Ks at age 70.5years. Just in case, as a Singaporean and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401Ks, its like a retirement account, similar to our Singapore Supplementary Retirement Scheme (SRS) which was incepted somewhere in year 2001. Below is a summary timeline of 401Ks..

Let's look at the current population pyramid of US as of year 2009. ( taken from their Censeus Bureaus....don't play play and who says Geography is useless, we will punch you..see how useful it is!)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inception of 401Ks was around year 1978. That means that as of current year 2009, about 31 years have passed, enough time for US citizens to have amassed a large amount of equities or mutual funds and other securities in their 401Ks. Add to that,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population pyramid above, the baby boombers are coming of age. At around 6-10 years time, the currently 60-64 age group would have to begin mandatory withdrawals, which means selling of US securities. Wouldn't this add to the downward pressure on stock market prices?See the fattening of the population pyramid downwards.

Just a minor additional point. The US government temporary suspended the mandatory withdrawal of 401Ks for year 2009 and thereby effectively postponing such withdrawals to a later date, giving the explanation that forced withdrawals in such current environments would cause a realised loss for retirees. That makes sense. But another additional reason, in our opinion, is that it would cause additional downward pressure on US stock prices. Duh.....

So great, all this, baby boomers, postponed mandatory withdrawals should just add to the relatively sub-par performance of the US stock market in the future...don't you think?

A random search brought up this chart by the US Census Bureau. This is showing data in year 2000 and 2002. Let us focus on year 2002.

As can be seen below the amount of stocks and mutual funds US persons are holding are USD20,665. The amount in 401K is USD21,450. So, the amount of 401K is not insignificant. Granted, not all 401K are in stocks....

美国是“金融炸弹”的唯一赢家

就在世界各国都在为摆脱金融危机而绞尽脑汁之时,美国却无耻地引爆了一颗令全世界震惊的“金融炸弹”。3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将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另购入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美国此举印刷万亿美元购买债券振兴经济,迅捷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世界各国来说则是一场横祸和灾难,世界金融危机还将由此雪上加霜。据报道,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美股冲高,美元暴跌,中国两万亿外储将再次蒙受重大损失。”为应对美国引爆的这颗“金融炸弹”,英国、日本、瑞士等国相继开动印钞机“效仿自救”,以最大限度地减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其结果就是,先行跟进者先受益,后行跟进者后受益。世界金融秩序为此大乱。许多国家处于“印也不受益,不印也不受益”的“两难境地”。美国策谋之险恶和高超,早已在“一石二鸟”之上。

凭借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及其支配权,即便“严重触及”货币发行的“市场经济底线”,美国还是可以为所欲为地转嫁金融危机,并且通过大量印刷“美元”等无耻方式赤裸裸地抢劫、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的“血汗”。仅中国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成为一只待宰的羔羊,更成为了一柄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斯克剑。仅此以算计,美联储一下子就可以“购买接近中国一半的国债持有量”。更何况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顷刻之间已俨然变成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面对如此强盗行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口子一开,美国国债还用其他国家买吗?美国自己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自己消费别人买单,美国的美元优势及其美元霸权,上演了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最大一宗财产抢劫案,且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明目张胆。而今,这场抢劫还在继续。

但无论世界各国采取如何应对之策,美国都是这颗“金融炸弹”的唯一受益者。20年前的日元贬值,美国略施小计就让日本至今喘不过气来。20年后的世界金融危机,美国霸权不仅将世界各国拖入“苦难深渊”,而且还将继续上演着新的美国霸权。可以预见的是,去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将比人类历史上已发生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要大得多。仅此次美国引爆的“金融炸弹”,就足以让许多国家多年以后喘息不止。中国不仅不能独善其身置之世外,而且已经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确保自身安全以及希望“美方保证中国在美资产投资安全”的呼声,美国不仅不加以重视,反而我行我素、铤而走险地策谋引爆了这颗“金融炸弹”。由此可见,除了赤裸裸的国家利益以外,国家间很少有诚信可言。更何况,美国霸权及其外强中干早已让其“失去了市场原则”、“只有轰鸣的印钞机”。因为,其快乐是“建立在其他国家的痛苦之上”的。

绞尽脑汁就对危机,不如绞尽脑汁反击美元,反击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掠夺,以切实应对美国挑起的各类“危机”,尽早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如何“联横合纵”应对冲击。中国当责无旁贷。

面对越来越不公正、越为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应对。美国的肆意妄,在向外转移金融危机大肆进行公然掠夺的同时也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崩溃。

美国开足印钞机引爆“金融炸弹”,赢家只有一个,输家则是无数。美国此次引爆“金融炸弹”,极有可能为成为世界经济加速崩溃的一个拐点和分水岭。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注定美国是最大赢家的同时,也注定了其将是最大的输家。

Saturday, March 21, 2009

Saving for future capital expenses

SingPost may lower its annual dividends to 5 cents per share, which is below consensus expectations of 6 cents, to (i) conserve cash to upgrade or replace its processing machine in 2013-14, and (ii) refinance its corporate bonds that will mature in 2013. Singpost has outperformed STI by 9.6% year to date. Downgrade to HOLD with target price of S$0.82 based on 6% target yield.

Additional S$100m-S$150m capital expenses.
Singpost had installed its mail-processing system in 1997-98, with a 15-year depreciation cycle. Bought for about S$100m, the system will reach its lifespan in 2013-14 and would need to be upgraded or replaced. Including customization efforts, we estimate additional capex of S$100m-S$150m, depending on the machine condition. Regular annual capex averages S$10m.

Refinancing of bonds in 2013.
Singpost’s S$300m corporate bonds that pay interest rate of about 3% will mature in 2013. While Singpost has AA- credit rating, a notch better than A+ at the time of issuing the bonds, it is prudent to back up the bond issue with more cash in hand.

Need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Ou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ingPost can comfortably fund its capex requirements by reducing dividend per share to 5 cents. It is expected to generate about S$150m free cash flow every year, out of which S$100m could be paid out as dividends, and S$50m retained for future commitments. By 2013, it would have generated an additional S$200m from operations.

Downgrade to HOLD with reduced S$0.82 target price.
Our revised target price is based on 6% target yield, in line with its average historical yield trend. At the current price, Singpost offers 6.5% dividend yield annually, which is still better than the market’s 5% yield.

HyperInflation Coming But Financial Crisis Not Over Yet

Ben Bernanke is indeed a man of his words. He not only stepped into a helicopter to drop money, he virtually flew a B-52 bomber and carpet bombed the skittish financial system with a trillion dollar payload.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day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further by purchasing up to an additional $750 billion of agency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bringing its total purchases of these securities to up to $1.25 trillion this year, and to increase its purchases of agency debt this year by up to $100 billion to a total of up to $200 billion.

Moreover, to help improve conditions in private credit markets, the Committee decided to purchase up to $300 billion of longer-term Treasury securities over the next six months.

In a single day, this “shock and awe” maneuver ramped up Treasury prices while driving down corresponding yields. The US dollar tumbled while gold spiked to $958, an impressive run considering its last traded price of $882 on Wednesday. Crude oil also rallied above $50 per barrel. Bonds and equities market also enjoyed a brisk rally.

However, I remain tentative of any sustainable momentum to turn around the major downtrend in stock markets. US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not encouraging with the leading indicator index falling 0.4% and the number of Americans collecting unemployment benefits surging to a record. The US recession is deepening and when the US is in the doldrums, the rest of the world suffers.

IMF confirmed this view on Thursday with a grim warning: “The world economy is set to contract for the first time in 60 years, as the deepening financial crisis would lead to the global GDP shrinking by up to 1 per cent in 2009.”

On the bright side, there is cause for celebration if our greatest enemy happens to be deflation. The US CPI data indicates that inflation is on the rise and trade gap has narrowed sharply. Spectre of deflation has faded with the rise in prices and considering all the money being minted at epic proportions, inflation will surely catch up with us in a massive way by 2010 or 2011. The dire impact on curriences makes gold a superior investment but I will not discuss gold any further today.

Meanwhile, the financial sector could be in for more punishment from short sellers. Moody’s is set to cut ratings on $241 billion jumbo mortgage debt. These are not subprime loans (our dear friend which wrecked havoc on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claimed the scalps of Countrywide and Bear Stearns) but prime-quality U.S. residential mortgages which are above $417,000 and only available to good-credit applicants.

The fact that they are also on the verge of defaulting shows that unemployment is a malaise that takes no prisoners. A credit-worthy person without a job (and hence income) cannot afford his monthly housing payments, goes into default for several months and subsequently foreclosure beckons. The financial sector has to brace for more write-downs with all these delinquent loans and profits seem to be a distant dream.

By the way, overpriced residential property in dubious hands is no longer the only disaster for banks. The US commercial property is very much of a black hole. With $4 trillion of debts involved (nearly half in America), the cost of saving irresponsible banks may be grossly underestimated if this sector goes into a tailspin.

Then, there is a credit cards time-bomb which any day now, could blow up in a nasty manner. US credit cards default rose to a 20 year high with losses particularly severe at American Express Co and Citigroup. Credit card chargeoffs could reach 10 percent this year (from 6-7% in 2008) and racked up losses of $75 billion.

Credit card lenders are trying to cushion losses by tightening credit limits, slashing rewards, raising interest rates and increasing fees to cushion further losses. American Express has even resorted to paying $300 to close accounts. Whether such measures are effective in averting this crisis is unclear but credit card comapnies only have themselves to blame for gouging subprime borrowers with attractive offers.

As a sideshow, a bill to impose steep taxes on employee bonuses at AIG and other TARP recipients has been passed quickly in Congress. 90% tax will be levied on bonuses paid to employees of companies that received at least $5 billion in federal bailout funds.

While the fury over bonuses is appropriate, the real issue is the money which AIG has paid out to counterparties. Eliot Spitzer, former New York Attorney General who was disgraced in a high class prostitution scandal, says the AIG bonus issue is “penny ante” compared to the billions of the insurer’s bailout money funneled to bad banks.

Spitzers’s initial probes came from AIG’s effort from the very top to gin up returns whenever, wherever possible and to push the boundaries in a way that would garner returns almost regardless of risk. He described it succintly that AIG is the center of the web.

Many people are incredulous that AIG can take money from taxpayers on one hand to shore up balance sheet while rewarding their cronies with $165 million dollars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reporting a $61 billion loss in a single quarter. I don’t blame Ben Bernanke, a normally stately and composed man, who blasted AIG for their reckless behavior.

AIG is a revered insurance company which we naturally assumed to be conservative but they betrayed our trust by behaving like a hedge fund and putting millions of insurance policy holders at risk. The “leaked” 22 page dossier by AIG to the Senate is breathtaking in its audacity. A company, granted it is big, hold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ransom. Wit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ike these, the United States doesn’t need enemies, or terrorists to be exact.

The Sept 11 terrorism took down the New York twin towers, causing global stock markets to be battered but none the worse once the shock wears off. Yet, the US and the world is staring at financial Armageddon be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a single corporation. This makes Osama bin Laden looks like a convention nun and his devious plans looks like child’s play.

At least, the US can launch retaliatory attacks on terrorists for their inhumane actions but with AIG, nothing can be done. The US government and taxpayers can only submit meekly to their ravages. Maybe Osama bin Laden should invite all the derivative traders on Wall Street for lunch and then plan the next attack on the US. It should be easy since nobody wants to seriously regulate this industry, especially derivatives and credit default swaps.

That is all for my rant today. There could be a bear rally in the coming weeks and if you are nimble enough, this could be an opportunity to make money in the stock market. However, if you intend to hold for the mid to long term, I think it is wiser to conserve your cash. Stay tuned for more upd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