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金牛狂飆 泡沫難逃

於國際金融市場甚具影響力的基金經理索羅斯周三接受訪問時,暢談對經濟的看法。他表示,已發展經濟體系備受經濟和財政疲弱困擾,所有投資皆存在一定風險,而處身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沒有任何投資可稱安全。索羅斯認為,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仍有一些藍籌公司擁有收入穩定的現金牛特質,派息亦多於國債,是較值得投資的高質素企業。

索羅斯旗下對沖基金 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押重注於黃金。截至6月底的數字,基金持有524萬股屬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SPDR Gold Trust,是全球第3大黃金ETF投資者,以周二價格計算,市值達6.5億美元。基金亦持有從事黃金及其他礦物開採業務的公司股票,以6月30日收市價計算,市值亦高達2.5億美元。金價今年迭創新高,年初以1095美元開出後,雖然在2月曾輾轉跌至1044美元的今年低位,但其後再展升浪,於6月下旬升至1265美元的紀錄新高,1個月後曾經回吐至1157美元,但又見買盤湧現,本周二剛剛改寫紀錄高位,觸及1274.75美元。索羅斯這個金市大好友,斬穫甚豐.

索羅斯不諱言,黃金是目前唯一的真正牛市,任何資產類別見新高後出現回吐,實屬正常。他重申年初出席世界經濟論壇的論調,再一次形容黃金為「最終泡沫」──即是短期仍有再升空間,但強調黃金已不是安全投資工具,因為金價不可能無止境地上升。其對於金價的言論,與冠一上周末於網站年度研討會中有關金價前景的看法,可算不謀而合。

索羅斯於答問中亦有對不同經濟體系加以評論,例如指德國不應只顧削赤,反而應該多走一步刺激經濟增長,又支持日本周三干預匯市的行動,指日圓強勢確實損害了日本的經濟,令這個因樓市爆破及銀行體系垮下而一沉20載的經濟,更加難以翻身。

他用一個「blah」(胡扯) 字評價美國經濟,稱無論美國經濟繼續其步履蹣跚的復蘇速度或再陷入衰退,分別亦不太大。他看不到美國經濟有回復強勁增長的迹象,而隨着刺激經濟的措施逐步到期,美國經濟再放緩難免,政府要加推措施振興經濟,亦會邁到相當大的阻力。他相信聯儲局會推出次輪量化寬鬆政策(QE2),但效用將較首輪QE大打折扣,奧巴馬大刀濶斧的救市行動成功縮短了衰退期,惟市場的信心最終或演變成為失望。

索羅斯高度評價中國,稱中國藉西方沉淪而急速冒起,成為支撐環球經濟的支柱。在歐洲經濟水深火熱時出手買歐債及投資希臘,更穩住了歐債危機。對於美國國會指責中國操縱匯價,有意實行貿易禁制,索羅斯指最好動口不動手,以免造成雙輸局面。美國近日數據表現有起色,股市節節攀升,金價又步步高陞,索羅斯的言論,能否為投資市場起當頭棒喝的作用?

新興市場已中伏

終於回港,日前預先寫下的文章似乎可以貼近市場情況,人民幣持續創出新高,可是同時卻有點不合時宜,因為日本政府入市干預,令日圓單日彈升3%;內地銀監會檢討銀行的資本比率,內地股市再度急跌;中日關係緊 張,對區內有何影響;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奧巴馬政府推出的財政刺激措施效果不及預期,當務之急是解決赤字問題,同時預期經濟復甦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華府應盡量減少刺激性支出,讓企業和市場自我調節、自我修復。

首先,我不相信日本政府或央行可以改變日圓的長期走勢,之前已將03至04年的例子拿來作討論;內銀股有不少潛在問題,所以我早已表態,贊成銀監會任何收緊的行動,不過我不相信資本比率會上調至15%,同時內地股市我一直覺得政策將主導一切,而非估值是否吸引;中日關係之前亦已談過,結論是中美日三方關係既唇齒相依,亦撲朔迷離,但肯定的是我不相信中國會完全放棄美債,亦不相信中國會持續增持日債;至於格林斯潘之言,我十分認同,因為奧巴馬政府還可以推出的政策十分有限,因為無論債務壓力,還是政治壓力,都令華府舉步維艱,格林斯潘只是說出了事實。

其實《華爾街日報》於8月份一篇名為「Strong Yen Fuels Japanese Deals」的文章,幾乎可以道出了歐美最後自救之方法,就是通過推高新興市場的資產及匯率價格,從而加強新興市場信心,及購買海外資產的意欲,這樣既可令歐美國家企業紓困,亦可透過推高資產價格,令新興市場陷入資產泡沫之陷阱之中,再而就是歐美的金融機構,可以透過炒賣資產,在新興市場套取豐厚的利潤,為歐美市場未來的發展,儲備彈藥。

以上的策略,並沒有任何新意,只是新興市場似乎永遠無法擺脫魔咒而已,而且只要如日本般,跌入第一個陷阱,幾乎是沒有翻身餘地。當市場不斷去找尋日本經濟為何花20年時間亦無法翻身的同時,我反而覺得日本為何會步入嚴重經濟危機,才是最值得討論的題目。

其實當時的背景與現時沒有太大差距,於87年美國出現股災時,日本被視為最不受影響的國家,因此日股在89年創出歷史新高,日經指數幾乎升至40,000點的水平,同年日企在美國進行瘋狂收購行動,SONY以34億美元購入哥倫比亞電影,三菱以14億美元買入美國著名地標紐約洛克斐勒中心,而洛杉磯市區半數房屋,都是由日本資金擁有。而這些收購,更被廣泛報道為日本繼珍珠港後,第二次入侵美國。

可是剎那風光的背後,原來是日本被歐美資金玩弄於鼓掌之中,日本資產出現嚴重泡沫,同時外資撤離,加上日本本土資金過於積極往外投資,忽略了本土市場,令不動產價值在欠缺足夠的承接力而大跌,結果日企最終因「火燒後園」,要拋售洛克斐勒中心等美國物業套現,回國拯救因資產急跌而引發的一連串財政問題。最後日本經歷長期的經濟問題,同時日圓歷逾10年的低迷期,美國卻在90年代步入繁榮盛世,誰侵略了誰?

將以上的情況與現時新興市場的情況作比較,印度企業在歐美瘋狂併購;中國資金亦在金融海嘯期間,購入美國的金融機構股權,如摩根士丹利,在未能獲得好處後,就轉移視線投資海外房地產,足迹遍及歐美、澳洲、新加坡甚至日本。當然其他新興國家亦有瘋狂行為。

不過,我想問一句,一旦新興市場的資產爆破,又或者歐美資金大舉流走,亦可能是新興市場的央行調控力度出現偏差,將泡沫弄破,那麼新興市場的資金又是否需要拋售近日購入的資產套現,回國救市?幸好中國不用擔心人民幣匯價大跌,但新興市場其他貨幣應參考95年後日圓的表現,又或者97年金融風暴泰銖等貨幣的教訓。所以現時新興市場越是被市場捧上天,日後跌下來只會更痛楚。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李财有方: 上班族困境

有一位上班族朋友告诉我,他希望私人界的退休年龄可以延长到60岁,因为他盘算过了,如果55岁就退休,他就无法供完房贷,也无法应付孩子们的大学费用。

如果能够延长多五年,那么,大儿子就来得及大学毕业,房贷也所剩无几,而且公积金多缴了五年,退休的保障就会多一些,顾虑也会少一点。

朋友才四十出头,离开退休还有十多年的光景,既然已经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从现在开始,就积极的储蓄为将来做好准备,为何要把希望寄托在退休年龄的延长呢?

储蓄很少
他解释说,自从有了孩子后,他就认真的考虑这问题,而且也开始努力的储蓄。可惜,事与愿违,总是有那么多的理由,非得动用这笔储蓄钱不可。

结果,到了今天,孩子都入学了,储蓄的成绩还是惨不忍睹,只差没有变成卡奴而已。过去的努力已经不能见效,未来怎么还可以指望它呢,无奈之下,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薪水上。

但是,还是有隐忧,因为到了退休的年龄,不管你是多么的不情愿,你还是要被迫离开工作岗位,美其名是退休,其实是被革职。

这就是帮人打工的悲哀,不管薪水对你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时间一到,它就会停止,所以只好期待当局改变政策,救苦救难,让退休年龄获得延长。

薪酬偏低
朋友面对的困境,也是许多上班族所面对的困境。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储蓄,而是现实环境的不允许,归根究底,问题的所在,就是偏低的薪酬待遇。

朋友告诉我,在这功利社会,除非你能够有苦行僧的耐力,可以不吃人间烟火,可以不受世俗的影响,那么,你才有机会存到钱。一个人生活也许还有一点机会,如果是一个家庭,难度就大大地提高,因为你总不能要求家庭成员,包括小孩都跟你一样活受罪吧。

朋友觉得,他的薪水收入只够勉强应付日常的生活所需,所以存不到钱不是他的错,而是老板的错,谁叫老板给的薪水这么低!

是不是很矛盾?一边厢埋怨老板给的薪水低,一边厢又希望老板延长自己的退休年龄。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自己来做老板呢?

朋友接着说,现在还有那一个行业可以做?每个行业都是那么的竞争,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龙头老大,那里还有机会给我去创业,给我去发挥?而且我也没有创业的本钱。

自己做老板
这就是很多人的心声,大家都知道工字不出头,要过好日子,最理想的方法就是自己做老板,时间可以自己控制,每一分的努力,都是为自己而奋斗,所赚的钱都是属于自己的。

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要去帮人家打工?为什么大家还是争先恐后的去攀爬企业楼梯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父母师长从小就灌输我们这样的思想:要努力的求学,将来才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但是,如何才可以出人头地呢?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到同样的方法: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努力读书就可以了。只要考获优异的成绩,就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至于好的工作,为什么就可以出人头地呢?

却没有人去研究个中的道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道理。

Doomsday warnings of US economic apocalypse gain ground

WASHINGTON - Economists peddling dire warnings that the world's number one economy is on the brink of collapse, amid high rates of unemployment and a spiralling public deficit, are flourishing here.

The guru of this doomsday line of thinking may be economist Nouriel Roubini, thrust into the forefront after predicting the chaos wrought by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housing bubble.

"The US has run out of bullets," Roubini told an economic forum in Italy earlier this month. "Any shock at this point can tip you back into recession."

But other economists, who have so far stayed out of the media limelight, are also proselytizing nightmarish visions of the future.

Bos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Laurence Kotlikoff, who warned as far back as the 1980s of the dangers of a public deficit, lent credence to such dark predictions in 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ublication last week.

He unveiled a doomsday scenario -- which many dismiss as pure fantasy -- of an economic clash between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hich holds more than 843 billion dollars of US Treasury bonds.

"A minor trade disput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uld mak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other people are going to sell US treasury bonds," he wrote in the IMF's Finance & Development review.

"That belief, coupled with major concern about inflation, could lead to a sell-off of government bonds that causes the public to withdraw their bank deposits and buy durable goods."

Kotlikoff warned such a move would spark a run on banks and money market funds as well as insurance companies as policy holders cash in their surrender value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Federal Reserve would have to print trillions of dollars to cover its explicit and implicit guarantees. All that new money could produce strong inflation, perhaps hyperinflation," he said.

"There are other less apocalyptic, perhaps more plausible, but still quite unpleasant, scenarios that could result from multiple equilibria."

According to a poll by the StrategyOne Institute published Friday, some 65 percent of Americans believe there will be a new recession.

And the view that America is on a decline seems rather well ingrained in many people's minds supported by 65 percent of people questioned in a Wall Street Journal/NBC poll published last week.

"It is true: Today's economic problems are structural, not cyclical," argued New York Times editorial writer David Brooks.

He said the United Sates is losing its world dominance much in the same way the British Empire began to crumble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We are in the middle of yet another jobless recovery. Wages have been lagging for decades. Our labor market woes are deep and intractable," Brooks said.

Nobel Economics Prize winner Paul Krugman also voiced concern about the fate of the fragile economic recovery if voters return the Republicans to political power.

"It's hard to overstate how destructive the economic ideas offered earlier this week by John Boehner, the House minority leader, would be if put into practice," he wrote in a recent editorial.

"Fewer jobs and bigger deficits --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usually more favourable to Boehner's call for tax cuts, ran a commentary from another Nobel Prize-winning economist -- Vernon Smith -- that failed to provide much comfort for readers.

"This fact needs to be confronted: We are almost surely in for a long slog," Smith wrote.

And it seems such pessimism has even filtered into the IMF, which warned on Friday that high levels of national debt and a still shaky financial sector threaten to derail the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The foreclosure backlog in US property markets is large and growing, in part due to the recent expiration of the home buyer's tax credit. When realized, this could further depress real estate prices."

This could lead to "disproportionate losse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banks, which could in turn "precipitate a loss of market confidence in the recovery," the IMF warned.

李财有方: 打工也有出头天?

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他的副经理十年前进入公司时,薪水也和他一样,都是2300令吉。副经理常常勉励他,好好的努力,将来就有升职的机会,副经理还偷偷的告诉他,那位即将退休的经理,公积金已经超过100万令吉。言下之意:打工也有出头天。

年轻人很纳闷,为什么今天的起薪还是和十年前一样,难道这十年来的通货膨胀就没有人去考虑吗?还有,如果要等到退休年龄才有百万,对他而言,那是三十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的百万,会不会太少呢?

领悟复利奥妙
年轻人说,他已经领悟复利的奥妙,也知道开番对致富的重要,他希望我能讲得具体一点,怎样使金钱开番?

开番就是倍数的成长,一千到一百万只是十个番,六万多到一百万也不过四个番,所以理论上,百万是很容易达成的目标,但是,事实上,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在于不知道怎样去发掘开番的机会。

金钱开番有两个途径,那就是,资本开番和收入开番。

资本开番 可选股票房产
有玩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股市是最容易使资本开番的地方,只要选对时机,选对股,要开番是很简单的事情。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只要在大熊市买进,大牛市卖出,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几个番。问题是,怎样选股?怎样分辨几时是大熊市,几时是大牛市?

这就投资股票困难之处,事实证明,能够通过股市赚钱的人只占少数,能够连续在股市开番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以两万令吉起家,在短短的13年内就在股市里开了9番半,正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却遇到亚洲金融风暴,结果,只是短短的一年内就不见了4番半。价值千多万的股票一瞬间只剩下五十万,幸亏他还懂得阿Q精神,就当作是14年内开了4个番,勉强可以自我安慰。

要通过股票来使资本开番,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是学习基本派的功夫,方法就是,选年年赚大钱的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冷眼就是这方面的前辈。

除了股票之外,也可以让资本开番的投资项目就是房地产,事实证明,这是最多人取得成功的方法。

只要在年轻时,尽可能的去买房屋而不要去租,三十年后就可以靠它成为小富。

收入开番 从商最有效
上班族的收入就是薪水,薪水可以开番吗?

也许可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漫长的道路,穷一生的努力,也只是区区的几个番而已,而且都是前面的番。

要取得惊人的收入开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商。唯有做生意才可以无限度的取得收入开番。

举个例子,有一位经营廉价服装的小商人,自从开设一间门市店赚到钱后就积极的扩充,不到十年的光景就开了十间分店,年度营业额也从五十万变成五百万,而所赚的钱也增加了十倍。这就是典型的收入开番,很多商人就是靠它踏上百万之路。

年薪十万要变成二十万,这是艰难的任务。但是,一个年赚十万的商人想要在来年赚二十万却不是困难的事情,只要依样画葫芦,把生意的规模扩大一倍就可以了。

发展空间无限
上班族是付出时间换取金钱,所以能够赚的钱就有局限,做生意却不同,只要你有能力,你的发展空间就是无限的,所以做生意可以赚百万,千万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年赚百万的,对多数人而言,穷一生的努力,到了退休的年龄,如果公积金户口能够存有一百万,那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SGX: Poised for strong 1Q

Singapore Exchange (SGX) is poised to see a strong 1QFY11 based on recent positive data points. For the Securities Market, daily average value rose 16% MoM in Jul and 10% in Aug to S$1.5b. In addition, overall derivatives trading volume (futures and options) grew 19% YoY and 11% MoM to 5.3m contracts.
Of some of its recent initiatives and announcements, we are particularly excited by the announcement in Aug to enhance the listing, trading and distribution of fixed income products.
This includes getting more Singapore-listed companies to issue bonds for listing and trading on SGX, extending to preference shares and convertible bonds.
With the new base dividend commitment of 16 cents, and our projected payout of 90%, net yield is decent at 3.9%.
However, at current price, it is trading exactly at our fair value estimate of S$7.93, and we are maintaining our HOLD rating. We will turn buyers of the stock at S$7.50 or lower.

港交所突破阻力須留意

港交所短綫挑戰140元

回說港交所,昨收報134.5元,升2.1%。長期前景點好法,相信好多讀者都識得睇,集團具壟斷性優勢,雖然有指隨着內地之股市興旺,吸引來港上市之公司會減少,而本港企業又部署回流A股上市,削弱港交所的競爭力。惟業務上,本港漸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相關人民幣投資產品可望填補。上半年以來,聯交所之上市費仍見有增長,內地股市暫未構成太大威脅。

此外,港交所派息也夠晒慷慨,派息比率達9成,若能賺1元,就派0.9元,連港府都是小股東。

當然,港交所中、長期趨勢向好,短期走勢好受大市的成交額以及投資收益影響。早前因集團公布之第2季季報,純利就按季下跌16%至11.3億元,主要因為反映第2季日均成交額較首季弱,以及較弱的投資收益等因素。今季成交額雖然較第2季為佳,暫未觸發證券商調升該股的投資建議,證券商對港交所評級以「跑輸大市」為主。

最近港交所股價突破,是預先捕捉未來一季的上市潮,或預期未來港股之交投會有所增加,還是大戶又在築走勢陷阱?記得年初,大戶就曾築一個走勢陷阱,假意突破高位阻力衝越150元,但最終股價滾落去,呈一浪低於一浪,直至5月才見底。

今趟,看該股的股價於早前突破阻力軌,現進一步配合成交突破250天綫阻力位133元,升勢又似模似樣,推測短綫或回試4月高位近140元。中、長綫則要確認150元之阻力位能夠攻破,才能擺脫自去第2季以來形成的大型上落區(上限阻力區約在150元,下限支持區約在114元)。

Friday, September 3, 2010

分享集:贴身跟踪企业进展

对于股票投资,我一向主张长期。于是有人认为:只要长期投资,就一定能赚钱。

每当我听到此话时,我都会马上补充:是的,要赚大钱,尤其是要取得丰厚的盈利,舍长期别无他途。但是,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才能达到此目的,那就是:只有公司盈利长期保持上升趋势的公司,其股票才会持续增值;业绩每况愈下的公司,其股票价值必然江河日下,持握时间愈长,亏蚀愈大,最后可能全军尽墨。

投资者在买进股票时,一定要作长期持有的打算,至于要持握多久,则完全取决于企业的业绩表现,如果公司的盈利年年上升的话,你应该紧握不放,收藏得越久,就赚得越多。只要企业盈利上升趋势不变,业务不断成长,你可以无限期的收藏下去。在数十年之后,增值数十倍、数百倍亦不足为奇。世界的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财富累积需要时间
在 1960年代末期的世界首富保罗盖帝(J.Paul Getty),原本就是从事石油业的,在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石油股跌至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他持续不断的在华尔街搜购石油股,控制了油藏丰富的石油公司,从此就不再出售,这些股票跟着石油公司盈利的上升而增值千倍,使他在1968年跃升为世界首富。

无论是世界或大马的富豪,都是藉着长期投资而挤身于富豪榜的。财富的累积需要时间,并无捷径可抄。暴发富是有的,但其进锐者其退速,暴发户鲜有能持久者。

有一位妇女,在她儿子满月时以1令吉左右买进1000股大众银行,当时她以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将来我儿子结婚时,我把这1000股送给他当结婚礼物。”大家都不以为然。

三十年后的今天,她真的娶媳妇了,也真的把这“批”大众银行股票送给她儿子。

请注意,她不是把1000股,而是把“一批”大众银行股票送给她儿子,这份礼物之大,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原来在这三十年中,她收取了所有红股和附加股,同时以所收到的股息买进更多大众银行股票,三十年后的今天,当年所投资的1000令吉,现在价值数十万令吉,听的人都瞠目结舌。

长期投资利润丰硕
犹记四十年前,当我初入股市时,新马股市尚未分家,我曾以每股1令吉买进新加坡发展银行(DBS)的股票,在取得了50%的利润后就脱售,当时还真的蛮高兴。这1000股假如收藏到现在,收取了红股、附加股及丰厚的股息加上新币增值,现在的总价值不下百万令吉。

是的,惟有长期投资,才有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利润。但是,像大众银行和DBS这样长期成长的股票,毕竟不多,现在从股市中买进股票,要预测它在数十年之后价值多少,谁也没有把握。

我手中有股票交易所1973年出版的《公司手册》,在当时的马新股票交易所上市的260家上市公司中,约70%已面目全非,或是从报价版上消失了,能生存到今天,而且老当益壮的不到30%,其中只有部分取得卓越的成长,为股东创造丰硕的回酬,其余公司的成长平平无奇。

所以,长期投资必须长期贴身跟踪企业的进展。只有有关企业的盈利保持年年增长的纪录,你才可以继续收藏下去,它才可以为你带来巨额的财富。一旦发现有关企业的业绩日走下坡,或者出现不利的环境,它不可能重振雄风时,就不可继续收藏下去。

投资成败取决业绩
你要时刻记住,你所持有的,是企业的股份,其价值决定于公司的盈利表现。当企业走下坡,而且没有翻身的希望时,股份的价值将消失于无形,就好像投入火中的冰块般,化为乌有。

贴身跟踪企业的进展,是长期投资必须做的工作。最基本的功课是必须阅读年报、季报、公司发布的文告,尽量搜集及详阅有关行业景气的研究报告,保持长期阅读财经报章、杂志的习惯,以跟上最新的发展和变化。

假如公司推行庞大的计划,关系公司未来的兴衰,更要密切关注其动向。假如国内或国际出现对公司业务或市场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话,必须及时评估其对公司的冲击,作出保留或脱手的决定。

现代企业所面对的挑战,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严峻,速度更加迅猛。过去业绩良好的企业,不能保证将来能持续。作为企业的股东,你的投资的成败,决定于企业的业绩表现,所以你必须密切注意企业的进展,买进后就不闻不问的时代早已过去。

如果你不关注你的公司的进展,到公司陷困时,你的投资将化为乌有,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伯南克的流動性就是我們的流動性

最近,中國政府在抑制房價上升,台灣、香港、新加坡也在做同一件事情。可是伯南克在Jackson Hole的一番話,令亞洲當局控制房價上漲過快的努力泡湯。

在聯儲年會上,伯南克表示美國經濟的狀況比預計的更差,儘管經濟陷入兩次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美國貨幣當局隨時準備著在有需要時,進一步出手拯救經濟,並列舉出聯儲可能做出新的擴張政策的幾個選擇。換言之,伯南克鐵定了心要救經濟,衰退不結束,他誓將量化寬鬆進行到底。流動性過剩趨向「常態化」。

其實伯南克所羅列的措施,全是量化寬鬆的延續。量化寬鬆政策在去年三月推出,對穩定市場信心、制止資金斷流頗為有效。不過在刺激經濟上就顯得力有未逮。量化寬鬆是將資金送到銀行手中,但是銀行是否將流動性借給有需要的企業和個人,則在聯儲控制之外。由於中間環節的傳遞失效,聯儲的貨幣政策,如同試圖用繩子移動眼前的物體。

筆者以為,聯儲需要的是信貸寬鬆,而非量化寬鬆。如果銀行不啟動信貸,再多的流動性流向銀行,也難刺激美國經濟。然而伯南克給世界的許諾,不是尋求新的政策角度、創新政策工具,而是再加碼量化寬鬆。

量化寬鬆政策,也許對拯救美國經濟效果不彰,但對刺激亞洲房地產市場卻是立竿見影的。亞洲金融體系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實質性打擊,各國均面臨高儲蓄率與資金苦無出路的問題。亞洲央行在危機中紛紛將貨幣環境調為超寬鬆狀況,而在本地經濟強勁復甦後,退出政策卻明顯滯後。亞洲不同於美國,通貨膨脹威脅已起,負利率情況越來越嚴重。以目前的超低利率看,租金回報高出按揭成本,買房比租房划算,從銀行借錢比在銀行存錢划算。於是亞洲的銀行儲蓄流進房市,各種熱錢的故事更將一個流動性驅動的房市,變成人們茶前飯後的談資。

房價暴漲,並非央行所願,它既拉高營商成本,也有製造泡沫之嫌,當局紛紛祭出「打房」措施。然而筆者對這些政策的長期有效性,抱懷疑態度。這輪亞洲房市的上升,根本原因是錢太多、利率太低、通脹預期升溫。貨幣政策不改變,用行政政策治水其實是「堵水」,而非「疏導」。

更大的麻煩是,亞洲國家多屬美元區,本國貨幣或明或暗地與美元掛勾。亞洲沒有美國的病,卻陪美國吃治衰退的藥。伯南克的貨幣政策,治的是美國兩次探底的重症,雖然在那裡沒有通貨膨脹,在亞洲卻觸發了資產升值。除非亞洲各國願意在匯率上與美元脫勾,營造本國獨立的貨幣政策空間,不然伯南克的流動性,就是我們大家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