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August 30, 2009

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过去几年间,我们在A股市场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有认为中国市场满地黄金的人,有认为中国市场一地鸡毛的人,有收益可观而被许为价值投资的人,有自认坚持价值投资而业绩平平的人。当股票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我们也想再来谈谈我们对于“价值投资”的些许理解,什么是价值投资;当所有人都说价值投资时,价值投资者是否就没有优势了。
  
什么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基于公司价值的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蓝筹或“白马”股的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投资,也不简单等同于基于公司长期发展或竞争优势的投资。

“价值投资”必须是包含了全部以下三个方面的完整概念:
第一是寻找到折价交易的机会(哪里会有便宜的东西卖);
第二是折价交易的股票是否估值便宜(便宜没好货,是否的确物有所值);
第三是买入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能否坚持将决定付诸于实施)。

寻找折价交易的机会
股票价格在交易完成后的相对长期之后的变动,决定了只有一方的价值判断是正确的。涨了就是买方对了,跌了则是卖方对了。

为什么会有投资者愿意折价卖出股票呢?从过去几年的发展看,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许多新兴市场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从最初脱离基本面的投机开始,先是重视企业基本面的投资者取得了对技术分析投资者的胜利,只懂K线分析的投资者折价卖出了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接着是重视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投资者取得了对只知道EPS的投资者的胜利,后者大幅折价卖出了两三年后高速发展的公司。

即使是目前,折价交易的机会仍然会普遍存在。

一方面,随着市场扩大与投资者的进一步细分,整体市场中的各个细分部分必然不可能得到相同程度的关注与价值分析,依然会存在严重的价值判断差异。

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普遍关注、研究报告充斥的地方,折价交易仍然存在。信息化时代,十分钟内能COPY、PASTE出一篇架构完整的研究报告,半小时内能炮制一篇济黎民于倒悬、从国际到国内、从竞争优势到ten-bagger的报告,而这些并不有助于合理的价值判断、消除折价交易。

以一年多前对某行业的投资为例,我们当时发现以国外的经验,该行业相对牛市会有最大的敏感性。但研究过程中,我们最初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报告,也没有什么投资研究人员愿作深入讨论。我们想这很可能就是折价交易的机会,因为寻找折价交易机会的过程中一定是离群且无人喝彩的。

折价交易股票是否估值便宜

找到折价交易机会之后,需要确定其是否确有价值。
许多投资者都喜欢讨论自己“价值投资”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但在价值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一定是首先从更确定的现实而不是更不确定的未来出发。

对公司现有价值与未来价值的估值过程中,优秀价值投资者的判断能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一方面是对于公司现有资产价值与盈利价值的衡量与判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行业发展与公司未来。

对于许多不能确定在发展中创造价值的公司,只要其现实资产价值与现有盈利能力相对股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也是很好的“价值投资”标的。

而对于能够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价值的公司应该支付多少溢价,大部分价值投资者的回答应该是:零。严格意义的价值投资者从来会觉得,为了足够的Margin of Safety,稳定增长的溢价从来是给得太多而不是太少。很多人仅看到巴菲特在消费类股票上的巨大成功投资,却没看到巴菲特亦曾大量卖空过消费品,并且获利同样可观,只是这一部分的披露更为隐晦。

所以接近于悖论的现实是,价值投资者对于一个公司的现有价值与未来价值有着比一般投资者更为确定与清醒的认识,却不会为公司未来长期发展中的价值创造支付过多溢价;而正是因为价值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价值的正确判断、并且很少付出代价,一旦未来兑现,就能收益巨大。这就好像巴菲特所做的棒球比喻,放过一切似是而非或略有瑕疵的机会,一旦击出才可能会是本垒打。

再以我们对某行业的投资来看,在过去一年多无人喝彩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价值投资”,而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认为有价值、看好未来前景时,却是在逐步远离“价值投资”。

买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
找到了折价交易机会、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后,需要将决定付诸于实施。行百里者半九十,实际投资行动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绝大多数情况下,价值投资者的判断是离群并无人喝彩的,令其他人乏味的折价交易机会长期看会带来超额收益,但却需要相当时间来完成纠偏。在价值投资者实施买入后,股价可能会继续下跌,实证经验应该是在价值投资者最初完成建仓的过程中,应该有超过70%的数量是以比最初买入价更低的价格买入的。这可以看作市场给予价值投资者更好的买入机会,但同样也是对于价值投资者的煎熬与考验。所以就坚持实施投资决定方面,公募基金很难享有一个真正价值投资者的奢侈。公募基金需要承受较私募基金更大的压力,并且由于受到投资比例、申购赎回、公司规定等限制,会失去在更低价格买入股票的权利。

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所以说,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同时坚持以上三个方面:寻找折价交易的机会、评估折价交易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到有实质意义的数量。很多投资者犯的错误,是仅做到其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

那么当“价值投资”成为口头禅时,价值投资者的机会是否越来越小呢。对此,若干年前,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有很好的回答。

格雷厄姆曾推荐投资者买入高度折价的较低评级债券,相关经纪商傲慢地回答:“我们不交易这种低级别的东西”。格雷厄姆评价,正是因为有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的存在,“价值投资”有了获利的机会。

而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著名演讲中做了几乎同样的回答,正是因为许多自以为是的、许多自认“价值投资”的投资者的存在,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才有了获利机会。

从本质上说,“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不复杂,但也绝不时髦甚至是孤独的,如果把价值投资者的故事搬上银幕,更可能的是拍成充满内心独白、令人昏昏欲睡的冗长纪录片。

年过九十的沃特·斯科劳斯是巴菲特曾列举过认为最好的几个价值投资者之一,沃特·斯科劳斯根本不与外界进行沟通,也没有任何获取有用信息的渠道。华尔街上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他也根本不理会华尔街上的任何想法。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定是“自私”的,因为重要的不是金钱、地位或名誉(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只要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定都能够得到),唯一重要的就是在追逐价值过程中的自我满足、不断的自我满足。

真正的巴菲特

巴菲特总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理解,可能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比例正好相反。巴老的投资成就的大幅跃进,是在他50岁以后,也就是80年代开始,按照林园说的“他50岁时不也就2亿美元身家吗”。仔细分析柏克夏77-06的投资组合,为巴老实现财富跃进的就是以下这10个公司: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现在的宝洁),美国运通、联邦住宅贷款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后来合并为大都会/ABC,又被迪士尼收购),中国石油,穆迪投资评级公司。

可以大胆地说一句,这些公司,格雷厄姆大部分都不会买、买了也拿不了这么长,而费雪则可能刚好相反。再大胆说一句,如果巴菲特一生只聆听了格雷厄姆的教诲,他肯定无法成为世界富豪,相反,如果他只聆听了费雪的教诲,他依然有很高几率成就今天的成绩。

格雷厄姆的方法,能够在巴老心目中占据如此崇高的地位,更多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1929年的大崩盘后,道琼斯指数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重返高位,也就是指数走了10几年的熊市。当时美国人对股票的看法,就是我们2年前常说的那句——远离毒品、远离股市!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二战前后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渐跃升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大国。当时的股票市场,也是遍地黄金,交易价格处于净资产值以内但每年盈利却持续增长、股利率远高于债券利率的公司比比皆是,直到60年代中期,股票市场才重新为美国民众认同,进入“沸腾的岁月”。所以,巴菲特在刚刚成立私募时,用格氏的方法可谓非常顺手(其实和许多散户热中于在低价股中寻宝,找有盈利、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金高的股票非常相似),但到60年代末期,股价已飞速飚升,不再可能提供原来的“黄金”了,巴菲特也就迷失了方向。到70年代,巴老投资《华盛顿邮报》,依然是用格氏的方法,不过,到了80年代,他回顾以往用低廉价格买到又卖了的迪士尼、美国运通等已经因为长期成长提供了惊人的回报,才逐渐大举运用费雪的方法,而这一改变,也使他成为了今天的巴菲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五六十年代里,美股和我们几年前的A股市场是何其相似,比如,60年代末期,登月的成功也引发了炒作太空概念的狂潮,一个制鞋企业,更名为“宇宙控股”后,被炒上了几十倍。而在此背景或更前的时间段内,巴菲特可以找到的并能用于实践赚取到第一桶金的,就是格雷厄姆这套东西,因此,我们就很能理解巴老对格氏那种近似于顶礼膜拜的心情了。

必须说费雪,他和格雷厄姆是同时代的人,却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而他的操盘业绩也远胜格氏,四十年代开始,对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成长企业超过30年的投资,使他创造了数以十倍计的惊人投资成绩。费雪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影响。

小结一下就是,如果单纯从《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人》中,你是很难找到成为巴菲特的方法的,但《如何选择成长股》中则可以找到。

再从理论上说一些。
格雷厄姆的几个观点:将股票投资视作企业经营、安全边际、市场先生的愚蠢。这三大观点,可视为可以永恒有效的投资戒律,但格氏本身操作时也基本没有遵循第一条,试问,如果真的将投资看作是自己的企业一样经营,那会在做企业时“2-3年内股价无法回升到合理水平就把它卖掉或股价一回到合理水平就卖掉”吗?

关于安全边际,巴菲特则更受费雪的影响,“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企业,比用低廉的价格买入平庸的企业要好得多”。以为巴老赚得最多帐面利润的可口可乐来说,88年时,巴老以14.5倍的PE、5倍的帐面资产值买入时(当年每股收益是0.36美元,买入均价5.22美元、每股净值是1.07元),如果纯粹从数学角度计算,一点都不便宜,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国债利率是10%/年左右。

关于市场先生的愚蠢,则是巴老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项技术,华盛顿邮报、吉列、富国银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美国运通等都是经典的战例。但是,个人认为,市场先生的大愚蠢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回报依然是令人满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优秀企业经营的历史长河中,它肯定会提供无数次机会、无数次好的买点供投资人进场,不会因为它已经升了若干倍就丧失了继续提供高回报的可能性,只要你能在买入时,对它的前景和实质价值有准确的把握、对价格有合理的评估。

格林厄姆奠定了安全边际理论,费雪创立了成长股理论,巴菲特则解决了如何高效准确地选择优质股票。
个人认为格林厄姆的安全边际、费雪的成长股、巴菲特的特许经营权同等重要,三者都是巴菲特理论的根基,缺一不可。安全边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其他二者则是长期稳健获得高回报的最关键因素。
对不同企业安全边际的重要性略有不同,确定性高的优质企业,安全边际可以排略后的位置(仍然十分重要,后一点只是相对而言),而对于其他企业则应该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位置。
格林厄姆与费雪运用各自的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最优秀的业绩,而且都出现过重大失败,只有巴菲特完美地结合了三种理论,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Bernanke's key task: Watch out for credit bubbles

INVESTORS in financial markets across the world are probably heaving a big sigh of relief, on learning that Mr Ben Bernanke has been nominated to head the United States central bank for a second term.

A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nters its third year this month, few have any doubts that he is the man for the job.

He had, after all, kept his nerves about him as he rescued the world's financial system from the brink of collapse last year, cutting interest rates to almost zero and flooding the system with trillions of freshly printed dollars.

Some, like Morgan Stanley Asia's chairman Stephen Roach, have argued against his reappointment. They say that surely his pre-crisis actions had played an equally critical role as those post-crisis.

These actions had, in fact, set the stage for the worst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930s, Mr Roach had noted.

But such debate detracts from the tough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Mr Bernanke.

The key issue is what exit strategy he has in taking trillions of dollars out of the system before another credit bubble brews and triggers another financial crisis.

In a report last month, Deutsche Bank analyst Sebastian Becker warned that the excess liquidity now sloshing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might be stoking new asset price bubbles.

That is because central banks are flooding the system with enormous amounts of money, hoping that they can encourage banks to lend more to customers on easy credit terms and spur them into spending more.

But as Mr Becker noted, the slowdown had soured consumers' spending appetite, and the weak economy could not absorb the excess money. Instead, this money from the central banks had found its way into the financial markets where it fuelled a stock market boom and rising oil prices.

Therein lies the uneasiness of many market watchers about the impact of Mr Bernanke's reappointment. How will his monetary policies affect Asian economies, even as he goes about his job in rescuing the troubled US economy from its doldrums?

Citigroup strategist Markus Rosgen has noted that it should have taken three or four years, after a recession, for stocks to regain their current valuations. Instead, it has taken only months.

Mr Bernanke's easy money policy has also spawned a real estate boom in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South Korea, where banks turn to lending individuals huge sums to finance home purchases.

For history watchers, the current situation - with Mr Bernanke getting nominated for another term as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 bears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his predecessor Alan Greenspan's own reappointment for a second term in 1992.

Like Mr Bernanke, who has had his hands full fighting a US recession after a mortgage crisis, Mr Greenspan was coping with the aftermath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avings and loans industry which triggered a huge real estate crisis at that time.

As Mr Greenspan later recounted in his memoirs, the problems in 1992 seemed insurmountable - like those faced by Mr Bernanke now. Nothing the Fed did to fix the problem seemed to work.

'The collapse of the real estate boom really shook the banks. Uncertainty about the value of the real estate collateral securing their loans made bankers unsure how much capital they actually had - leaving many of them paralysed and reluctant to lend further,' he wrote.

To combat the resulting economic slowdown, the Fed trimmed interest rates 23 times between July 1989 and July 1992.

Mr Greenspan's bet paid off. It restored US banks back to financial health, as they booked huge profits from lending out the funds borrowed from the Fed at almost zero costs at a huge margin.

But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 turned out to be horrendous for this part of the world, where countries tied their currencies closely to the US dollar.

Like the current asset boom spawned by the trillions poured by central banks into the system, the cost of borrowing in US dollars became so cheap that smart traders on Wall Street made a killing simply by taking out huge loans to make big bets in the regional bourses.

In 1993, stock markets in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Kuala Lumpur experienced their biggest bull runs in history, as hot money poured into the region.

Investment bankers told their clients that it was almost a no-brainer: Borrowing in low-interest US dollar and then investing in Thai baht-denominated or Indonesian rupiah-based equities and bonds.

It seemed nothing could go wrong. Regional currencies were pegged so tightly to the US dollar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believe a devaluation could ever take place.

The resulting credit bubble spawned a real estate boom, with cities such as Bangkok and Jakarta turning into huge construction sites as tycoons competed to put up the tallest and flashiest buildings.

But the bubble burst four years later. Thailand devalued the baht as it ran out of reserves to fend off currency speculators. This, in turn, set off a chain of currency devalua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In turn, it triggered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ich turned tycoons into paupers, as the costs of servicing their US dollar loans ballooned.

So while Mr Bernanke'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is to nurse the troubled US economy back to health, he should not forget that his policies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beyond US shores.

While he tries to cure the US of deflation, his toxic medicine may stir up asset inflation in a way not seen in the region since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ver a decade ago.

How will his monetary policies affect Asian economies, even as he goes about his job in rescuing the troubled US economy from its doldrums?

美國經濟2012年再繁榮

繼克林頓之後,奧巴馬決定繼續提名前任總統留下來的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再任主席。當年克林頓上任後不久,就繼續提名屬於共和黨黨員的格林斯潘任聯邦儲備局主席,造就了格老成為美國歷史任期最長的聯儲局主席,橫跨列根、老布殊、克林頓與小布殊 4位總統任期。

格林斯潘之所以能獲得新上任的總統賞識,繼續委任他總管美國的貨幣政策,最重要的原因是格老懂得他的老闆(即總統)需要甚麼,能協助他的老闆競選連任。

老布殊競選連任不成功,罪不在格林斯潘,而是老布殊自己,老布殊自以為自己在 1991年成了攻打伊拉克的大英雄, 1992年的總統選舉一定十拿九穩,沒想到, 1992年的經濟不景氣使到他下台。

離投票日不很久的一次電視辯論會,老布殊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民望為甚麼會突然從 1991年的高峯跌下來,一直到克林頓告訴他:「笨蛋,這是經濟問題。」當時克林頓在競選期的這一句話,是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克林頓非常清楚地知道,選民最關心的事永遠是經濟。

後來,格林頓潘也成功地在 1996年及 2004年,保住美國經濟繁榮。美國總統選舉已成了股票投資者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2012年將是奧巴馬競選連任之年,相信伯南克也會學習格林斯潘,在 2012年為美國經濟創造繁榮。

投资者怎样在不对称信息中投资

在当今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上,只有学会正确发送信息和筛选信息,才能走向成功。资本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总有一方信息多,另一方信息少。在这种情况下信号的发送与筛选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的市场就是婚姻市场(把结婚作为一种交易,似乎没有人情了一点,但你不得不承认,这在大多数婚姻中都是一个事实)是一个信息最不对称的市场,双方都有公开信息(容貌,身高,出身等),也有私人信息(个性,气质等)。如果把求婚者(想把自己“卖”出去)作为卖方,接受者(想“买”一个配偶)作为买方,这就类似资本市场了。求婚者(不能给投资者稳定收益回报的上市公司)想把自己“卖”出去,就要扩大,甚至伪造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看看一些虚假报表你就理解这一点了),接受者要“买”到合适的(股票)配偶,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找出真实信息作为决策依据。这样,婚姻要能成功,求婚者发信号,以使对方相信自己信息的真实性,和接受者筛选信号,找出真实信息,就十分重要了。

信息也可以由中间人媒婆(券商机构)来沟通。但媒婆沟通信息的功利心太强,介绍成功有物质利益或成人之美的心理满足,这样就会向双方都送假信息。媒婆有假造好信息,掩盖坏消息的激励,结果往往使双方上当。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美满者少。现代人讲究自由恋爱,实际就是双方交流信息的过程。信息交流充分,婚姻美满者多。一见钟情,来不及沟通信息就结婚者,悲剧、家庭暴力都不少。因为企业任何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所以现在成功投资大师们所说的选股票就是选老婆的原则真正内涵就基于这里吧。

现实世界中信息总是不对称的,每个投资人都需要发送信号或筛选信号。逸少和郗太傅的这两手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许多上市公司不专心、专致、专业去经营自己的企业,而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出的这样、那样没有实体基本面支撑的虚假题材、概念、消息之类毫无意义又不可信的信号,站在一个高度去看,这些信号恐怕不仅无用,甚至还有很大负作用,历史总能把这些验明正身打入地狱。有很多投资者面对纷杂的信号则因不会筛选而上当受骗。没有贵族气质,不装模作样,神情自然的逸少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优质股吗?好好读读学习古人发送与筛选信号的技巧吧,我想大家会有很多启迪与收获的。连巴菲特都羡慕中国的投资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看好中国美好的未来。

投资中谨防“按图索骥”逻辑性错误

中国的成语故事中,有一个讲“按图索骥”与寻找千里马的故事。
相传在秦穆公时,伯乐很会相马,他具有寻找千里马的特殊本领,他将自己毕生的相马心得写在《相马经》中。

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相马的本领学到手,继承下来。伯乐的《相马经》写成后,他的儿子一看非常高兴,觉得有了这本书,就能够找到千里马了。于是,他便第一个拿来阅读,并且背得滚瓜烂熟.他准备将来出去相马时,按照书上描绘的各种马的图形、姿态去对照和辩认。

他看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且丰满,眼睛闪闪发光,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于是,他把这些特征牢牢地记在心里,就出外寻找千里马去了。

有一天,伯乐的儿子正在寻找宝马,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只大癞蛤蟆,额角的两边高高突起,双目凹下,鼓着腮帮。他便高兴地自语道:“额角高而丰满,蹄子大而端正。这不是书上说的吗?”

“啊!我找到了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他激动地大声喊了起来。他按图索骥,将这只大癞蛤蟆带回家。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且莫发笑,因为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有“按图索骥”的思维与举动,我们身在局中时,不见得就能比伯乐的儿子聪明多少。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不用说了,我们在高中时就学过辩证法和认识论,我们都知道认识论上有5对哲学范畴:1)现象与本质;2)原因与结果;3)必然性与偶然性;4)可能性与现实性;5)形式与内容。我们现在的确都是成年人了,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哲学范畴了呢?我们是否真的懂形式逻辑?

就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如果以真实的思维活动和行动来衡量这5对哲学范畴,恐怕很多人都不及格。

伯乐的儿子熟读了《相马经》,他看到了“额头高而丰满”、“蹄子大而正”的东西,他认为他找到了千里马,他看到了部分现象,但忘记了“马”这个本质;他略知千里马的形式,但不知道其内容;他混淆了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这5对哲学范畴,他几乎全部都搞错了。

我在前面总结过,在竞争均衡假设的大逻辑下,很多股票或许会呈现“低PB、高PE”的特征,那是不是可以拿“低PB、高PE”作为一个选股条件去衡量投资价值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当然不行!

在竞争均衡假设的大逻辑下,推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会持续上升” ,从而推测出“低PB、高PE”可能是一个见底的特征,这其中有一系列假设条件。而且,“低PB、高PE”只是一种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周期股收益的波动性和价格的波动性,乃至整体经济体系的周期性;“低PB、高PE”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结果,并不是原因本身,其本质原因仍是公司真实的商业活动和市场规律。设想一下,如果后期公司业绩继续下滑乃至巨亏,那么“低PB、高PE”则可能向“高PB、负PE”演化。我们绝对不可能由“低PB、高PE”去预测未来,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

在形式逻辑上,由A推导出B,则A是B的充分条件,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特征只是一种现象本身,绝非是原因,更非内在原因。我们绝对不能将必要条件(有的可能还不是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我们绝对不要倒果为因。

很多人热衷于技术分析,技术分析里面有一系列的“金叉”、“死叉”,那为什么根据这些技术信号来操作会经常失灵呢?原因很简单:是交易价格决定了这些技术信号,而不是这些技术信号决定了价格走势本身。这些技术信号只是价格走势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价格接连上涨,当然可能出现“底部MACD上穿”这类现象。

基本面派且慢得意,基本面投资者同样有类似问题。很多人偏爱PE估值,但PE跟“金叉”、“死叉”等技术信号一样,PE也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是交易价格决定了PE,而不是PE决定了价格。当然,PE或许可以反映出部分本质:即公司内在价值可能是被低估,而“内在价值决定了价格”是一条规律,价格向价值回归。但是,这也只是“可能”而已,PE并不是内在价值的尺度,决定公司内在价值的是未来可获得的现金流数量多寡、时间、确定性,低PE未必就有价值,高PE未必就没有价值。相对估值法最大的死穴,就是丧失了投资的严谨性和客观性,所谓的“高”、“低”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而且简单的用价格状况进行对比来衡量投资价值,这是很荒谬的。是否有投资价值,取决于内在价值与交易价格的对比,而不是其交易价格与其他公司的价格对比。

喜欢跟庄的投资者也要小心。大资金在运作时,不可能完全滴水不漏,的确可能会在K线图、分时图、量价关系图上留下一些“痕迹”,但这终归只是现象,而且可能还是假象。我们要思考这些“痕迹”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因素促使大资金关注这只股票?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投资者也“跟庄”,只不过他更像“等庄”而非“跟庄”,这个“庄”就是深谙客观规律的主流庄家,因为“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看到了内在价值与交易价格的差距,看到了公司未来的前景,这才是真正的本质,而那些图形上的“痕迹”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巴老这些投资大师都教导我们,要看长周期的历史数据,如看公司持续多年来的ROIC和ROE、毛利率、利润结构、收入增长,这不为别的,仍是一种逻辑的严谨性使然。公司某一年盈利,可能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偶然的;但公司多年来一直有很高的盈利能力,这就不是偶然的了,有“必然性”在里面,肯定公司有一些特殊的特质,或为产品独特及市场独占,或为低成本和精密的管理,或为公司创新能力强,这些“商业特质”才是本质,是它们推动了“公司多年来的持续高ROIC、高ROE”这个现象的发生。我们分析公司的未来,就不要停留在一些具体的数据上,而是要找出曾经推动公司持续高绩效的这些因素是否还在、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未来是否有竞争力量加入博弈。总之,即使拿“公司多年来持续的高ROIC、高ROE”这个特征,仍不足以保证我们投资成功,即使是“公司多年来持续的高ROIC、高ROE”,仍只是一种现象,并非本质,这条信息完全可能跟伯乐的儿子搜索到的““额头高而丰满”、“蹄子大而正”的信息一样,是一条“必要条件”性质的信息而非“充分条件”性质的信息。

就投资心态而言,我们更要自知,不要将“由于运气的成功”视为“由于个人能力的成功”,在06、07年火热的行情中,很多人一度盈利颇丰,不禁飘飘然起来了,将投资风险不当一回事,他们把“偶然的成功”当成了“必然的成功”。

巴老多次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要能清晰的思考问题,这绝非哆嗦。在实践中,我们是不是曾经错把现象当成本质、错把结果当成原因、错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错把可能性当成现实性、错把形式当成内容呢?当然有可能!

万流归宗,万源同根,大象无形,大道至简,辩证法和科学的认识论是人类的最高智慧,真的是太重要了。

永远耐心等候投资的机会

大盘下跌了20%,我的一些空仓朋友正在大举买入。但我以为目前股票的价格确实要比前一段便宜一些,但也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不信,举几个例子看看:

中国石油,本次高点16.55元,当前14.22元,而去年低点9.71元;
江西铜业,本次高点51.08元,当前37.20元,而去年低点8.27元;
万科A, 本次高点14.94元,当前10.69元,而去年低点4.80元;
兴业银行,本次高点43.48元,当前34.04元,而去年低点14.57元;
中信证券,本次高点38.80元,当前27.27元,而去年低点17.94元。

显然,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就是股票最便宜的时候,而当真正最便宜的时候,我们却又有无数拒绝买入的理由。投资中,真正要做到独立思考,独树一帜并非易事,因为报纸、电视、互联网以及朋友的意见或专家的观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但是聪明的投资者的原则是,只要股票足够便宜,便可以买进,并且不受身边的噪杂喧嚣的打扰。但是如果股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市场估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其实际价值,那就不值得买入了。买入的股价越便宜,意味着将来的收益率就越高,反之亦然。而现在如果买入,可能还有一些收益的空间,但那也不过是蝇头小利的事,并不会产生什么超额利润。如果一定非参与不可,在我看来,确实没有什么意思。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伟大法则之一,就是投资者应该买进那些便宜得让你亏无可亏的股票。在这一点上,吉姆·罗杰斯是与之相同的。罗杰斯认为,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致遭到什么重大损失。因价值而买,行情过热则卖。 “ 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 ”“ 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等候机会出现,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击。 ” 如果连一个公认的投机大师也是持有这种观点和策略,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冷眼:三十年股票投资心得

本来阅读股票书籍,如果按照投机或技术分析一路,应该将利弗摩尔的《股票作手回忆录》、道氏的《股市晴雨表》、约翰.迈吉的《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股市心理博弈》、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蜡烛图技术》、埃尔德的《以交易为生》等作为经典阅读著作。不过技术分析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关注了,可能还有很多曾经关注过的,例如江恩的《时空隧道》以及《华尔街四十五年》,还有艾略特的《波浪理论》等。不过按照我目前的观点,后两者都谈不上经典著作,江恩和艾略特可能从版权收入中获得的利润比在股市上更多些。特别是前者,江恩在晚年写得《华尔街四十五年》中已经没有太多早期的玄学预测理论了,回归到比较传统的跟随趋势理论。但他仍然是个经不起推敲的“预测者”,例如在该书最后又忍不住预测未来,认为1953年-1954年美国股市将遭遇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和股灾。甚至连1950年的每一个月的股市最高和最低点都一一预测,还包括1951年美国总统的变更等等。当然,结果不可避免的失误:美股1950年短暂调整后继续在1951年上行,并在1956年首次突破1929年的道指历史最高点。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没有一个所谓的预测者,可以长期屹立不倒,越是精密的预测,越是趋向失败。

埃尔德在《以交易为生》中辛辣讽刺过这样的“大师现象”,他说:“每一次美国股市多头市场或空头市场中,总会出现一些市场大师。他们的预测和市场走势达到一致,只要市场走势继续配合他的理论,大师的声誉就可以维持不坠。但总有一个时期市场会发生变化,大师继续沿用的预测将不再有效,此时大众的赞叹将会变为憎恶,一位过时的市场循环大师,绝对不可能再成为明星。”例如1970年初期的郭德(Edson Gould),他依靠某些原则预测联邦准备银行的政策变动来预测市场,另外还有一套所谓速度线的趋势跟踪工具。他几乎完美预测到了1973年-1974年的空头市场,并且准确预测到了1974年12月底道指走势,使他名声如日中天。但过后不久,美国进入流动性过剩时期,股市反复震荡,这套工具完全失去了效果,这位大师也从此消失在股票业界。又如后来的葛兰碧,在1970年初据说出于对厕所瓷砖花纹的灵感,提出了量价指标,这套指标在70年早期没有太大效果,但在1978年后市场突然开始“配合”这套指标了,量价的理论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同。葛兰碧声名大振,甚至当他宣称看空市场时,道指也会一天暴跌40点。不过在1982年后,他继续指引信徒做空美股,结果市场不断攀升,最终,葛兰碧失去了名声和追随的信徒。还有诸如史代梅尔,提出了市场轮廓理论,据说可以透露市场供需的天机。他和另一个合伙人开了很多讲习班,颇受大众喜爱。但时间一长,这个理论似乎也没有在预测市场上有何优异之处,后来此人也混迹于经纪商中,偶尔还能举办讲习班。

本书作者冯时能是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总编,有差不多30多年的投资经验,且几乎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在投资上获得了财务自由。尽管没有确切信息表明冯先生的实际投资回报,但考虑到在马来西亚股市我们一个不熟悉的市场上也能实践投资理念,此书仍是值得阅读的一道小菜。

此书由于是冯先生过往30年在南洋商报上的文章汇编,所以显得比较零散,下面摘录一些精华片段。

1、旁门左道和人间正道
冷眼认为,财富的创造,必须建立在价值的创造上,作为经济的一环,商业的一环,股票价值不可能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如果存在,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正道,就是从商业的角度,依据基本面进行投资。股票投资者如果一开始就对股市存在错误的观念,以为可以在股市上快捷致富,那么他的下场几乎肯定是悲惨的。

2、买股票就是买股份
冷眼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股票代表公司的资产和业务,就像地契代表土地一样。这个观点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也是股票投资的关键所在。没有确立这个观念,你很难在股市上投资成功。每次在买进之前,都必须提醒自己:我是在买进这家公司的股份,不是买进赌桌上的筹码。在认识清楚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之后,整个投资景观就都完全改变了。所以,在参股之前,和合伙做生意一样,必须对公司有深入了解,并且和你有信心的朋友合伙一样,谨慎对待投资公司的管理层。

3、股票风险有多高?
很多人都认为股票风险很高,但冷眼认为,股票风险不会超过直接做生意的风险。只要你不是跟随市场情绪,高价买入公司股票,那么你的股份代表公司的业务,公司经营成功,你的股份价值也会随之上升,如果经营失败,甚至破产,你的亏损极限是0,但如果是做生意,有资产担保的话,可能还会累及个人。所以,股票投资的风险,源自于企业的失败,这是企业风险。如果买价过高,还有市场跌价风险。所以,投资者应该避免高价买股,因为高价买好股,尚且难赚钱,何况可能买到劣股。所以,治本之道,就是反向+成长+时间=价值。这是冷眼三十年所坚持的方程式。只要长期旬正道而行,投资者就能取得合理的回报。

4、长期投资不应刻舟求剑
冷眼曾推荐,如果投资者20多岁就持有马来西亚银行、大众银行、丰隆贷款、OYL和东方实业五只股票,30年后1万令吉(马来西亚币)就会变成1百万。但投资者总是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买入一些股票后,锁在保险箱不理不睬,30年后打开就发现自己成为百万富翁。但这种想法无疑于刻舟求剑。30年的漫长岁月中,马来西亚股市900多家公司中,只有极少数能成为这样的极品,更多的公司是不断沉沦,甚至消失。因此,买入股票后,投资者必须紧密跟踪公司动态和变化,切记置之不理。一旦发现公司环境变化而业务萎缩,走下坡路,就不能再坚守下去,甚至亏本也要斩仓出来。所以,长期投资多长时间合适,是否继续投资下去,不应由时间,而应由公司表现决定。另外,如果股市极端疯狂,给出高的离谱的价格,你还坚守长期投资不出售,冷眼认为你就不是做股票投资的料子。

5、为什么不能等三年?
如果你买荒地开辟种植油棕园,从伐木、烧芭、开路挖沟,育苗,种植,除草,施肥,整整忙了三年,才看到棕果出现,收成仍不足以维持开支,再等两年,棕果渐丰,油棕园的收支才达到平衡,仍没钱赚。这已是第五个年头了。忙了五年,只有付出,没有收入,你不以为苦,因为你知道那是赚钱无可避免的途径。如果你是一名中小型企业家,你有制造某种产品的经验,过去你是为别人管理公司的,现在决定自己创业,你决定建一间工厂,你从调查市场,向银行接洽借款,寻找厂地,设计厂房,招聘员工,装置机器,试验生产,到产品推入市场,从策划到产品出现在百货公司的货架上,前后三年,再苦撑两年,才开始有盈利,那已是第五个年头了。你认为这是创业的正常过程,你心甘情愿与你的事业同行五年,毫无怨言。以上的例子—开辟油棕园,从事工业,开零售店,从筹备到赚钱,快则一年半,慢则五年,业者从无怨言,因为他们了解,做任何事业,都需要时间,绝对没有一蹴即成这回事。以上例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投入资金,希望赚取合理的利润,这叫“投资”,业者除了知道投资需要时间外,他们也接受一个事实,即凡是投资,都有风险,没有任何投资是没有风险的,风险是他们赚取比银行定存更高的利润所面付出的代价。投资者接受两项事实:①投资需要时间才能赚到利润,没有捷径可操。②凡投资都有风险,风险的高低常与利润成正比。股票投资,是许许多多投资管道之一,为什么投资者不能接受以上的两项事实。做事业,你可以等三、五年,股票投资为什么不能等三、五年?在做任何事情失败后,多数人只怨别人,把责任推在别人或环境身上,能自我反省的人少之又少。股票投资也一样,亏了本不是怨股市,就是怨别人使奸用诈,从来不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再问一次:买屋子可以等三年,为什么买股票不能等三年?

6、股票投资要有“三识”
冷眼认为,投资要成功,必须有“三识”,就是:知识、常识、胆识。知识就是对投资对象有深入的认识。例如买银行股必须选择管理严格的银行,因为银行是薄利多销的行业,赚率(净利润率)约为,管理稍微松懈,坏帐增加2%,银行就会亏大本。其次就是银行的业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阔,分行的分布遍及国内外,没有可能以“亲力亲为”的方式监管,所以“制度”很重要,银行要成功,制度必须完善和严密,职员必须严格遵行,处理业务不可有“创造性”,更不可感情用事,否则的话,坏账必然增加。而坏账的高低,是银行的成败关键。所以你在买进银行股时,要知道有关银行在放贷时是“松”还是“紧”,负责批准贷款的人接受不接受“礼物”。如果借款人不符合条件也可以取得贷款,而批准人接受“礼物”,或是高层人员受政治人物影响而发出大批贷款的话,千万不要购买此类银行的股票。

7、怎样减少亏损?
冷眼先生说,我曾问学医的大儿子:“学医最重要的是学什么?”他说:“学习怎样不把人医死。”这个回答很奇特,事隔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所以,做股票的人首先不是学怎么赚钱,而是学会不要亏掉大钱。作为散户,总会有看走眼和买错股蒙受亏损的时候,但只要赚多亏少,长期就可以赚钱。如何减少亏损呢?经验就是采取反向策略,尽量买低,一个简单看法就是一年中的股价最低和最高价之间的平均价,位于最低点和平均价之间就属于低买入区间。而要想在低买入区间购入股票,就要养成反向的习惯,在股市低潮时进场。大多数货物,都是价格越便宜越多人买,唯独股票是越低越没有人买。价格越高,买的人反而越多。这就是大多数人最终赔钱的原因。买入如果股价升够50%,则基本已经脱离危险区,可以放任股价奔跑。如果公司业绩继续改善,就不应该急于脱手,而是继续追随公司成长。但如果公司经营有恶化趋势,则无论赚或赔,都应果断卖掉。

8、散户三部曲
冷眼先生认为,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在全球股市掀起滔天巨浪。在过山车般的股市中,散户惊惶失措,都成了惊弓之鸟。在惊涛骇浪中,散户们的情绪商数(EQ)压倒了智慧商数(IQ)。当情绪控制理智时,他们所作的决定,是情绪的决定,不是理智的决定。情绪的决定,不讲理由。因为情绪与理智,水火不相容。当情绪主宰一切时,理智只好退避三舍。在此次的股灾中,许多散户,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冲到晕头转向,情绪失控,惊慌抛售,犯下大错,在股市最糟的时刻,贱价把股票卖掉。贱价抛售犯下大错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后悔了,因为他们几乎是以最低的价格卖出。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因为他们的眼睛只看到股价,没有看到股票背后的资产。如果他们了解股票所代表的资产,了解这些资产的价值,他们就不会那么心慌,就不会不计成本地抛售,而造成无谓的损失。根据情绪进行投资的散户,他们的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叫“散户三部曲”。买股三部曲:第一部:熊市——股价低沉,市场淡静,散户绝迹股市,股市死气沉沉。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股票的价值都被低估,但散户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股价,不是股票的价值。所以他们不买。第二部:牛皮靠稳——股市上升了一截,散户还是不要买。因为他们在低价时没有买进,现在股价已上升了二、三十巴仙,他们心有不甘,买不下手。第三部:牛市形成——综指破五关斩六将,冲上一千四百点,散户们见猎心喜,见亲朋戚友捞得风生水起,信心大增,乃大肆进场。就在兴高采烈时,次房事件演成股灾,引出了卖出的三部曲:卖出三部曲:第一部:利润不多,而牛气逼人,他当然不会卖。第二部:综合指数跌至1300点,他认为这是暂时性的,不久就会回升,所以决定不卖。况且高价时有得赚,现在反而亏本,他们不甘愿卖。第三部:综合指数直线下跌,跌破1200点,他有大祸临头之感,信心崩溃了,不计成本抛出。结果发现他是以最低价卖出。买进三部曲的特点是:高买。卖出三部曲的特点是:低卖。高买低卖,刚好跟股市金言——低买高卖适得其反。你想在股市赚钱吗?如果想的话,很简单,只要将买的和卖的三部曲,颠倒来做就行了。这叫倒行逆施。这就是”反向”。

9、“烂”比“跌”更可怕
如果公司的生意越做越萎缩,年年亏蚀,而且亏蚀额越来越大,最后可能面临破产的噩运,则股份的价值,必然一跌再跌,最后可能使你血本无归。在短期内,股票的价格会受到股市走势或人为操纵的影响,波动激烈。但长期来说,股价必然与公司的业绩同步,也就是说,股价必然会反映公司的业绩,只不过时间上有迟早之分而已。、举一个大马的例子说明:大众银行(PbBank,1295,主板金融股)在1996年金融风暴前的股价最高为令吉,最低为令吉。假如你在1996年时以令吉的最高价买进一千股(面值50仙)收藏至今,在收取五次红股及认购一次附加股之后,目前拥有一千九百五十股(面值一令吉),以今天令吉的价格计算,价值一万八千余令吉,等于十年前投资额的四倍,假如把历年收到的丰厚股息也计算在内的话,赚了超过五百巴仙。请注意,你在1996年时是以当年的最高价买进,仍能取得五百巴仙的盈利。如果是以当年最低价令吉买进,就赚得更多。大众银行在1998年金融风暴时曾一度跌至令吉,如果你以此价买进的话,你将赚十倍以上。如果你继续拿下去的话,将来肯定能赚得更多。大众银行的盈利,年年上升,是使你即使高价买进,仍能反败为胜的主要原因。在十多年前,当第二板的股票,都被炒到十令吉以上时,我的朋友以十令吉的价格,买进一千股开屏(KaiPeng,8796,二板贸服股),坚守至今,由于该公司连年亏蚀,股价一跌再跌,今天只剩二分。切勿低价买坏股同样是高价买进,持股期限同样超过十年,买好股和买坏股,结果有天壤之别。所以,散户宁可高价买好股,切勿低价买坏股。当然,如果坚持反向策略,低价买好股,就可以赚得更多。“烂”比“跌”更可怕。可怕十倍。

10、猜股市如抓黄鳝
“股市还会起吗?”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我的回答一律是“不知道”。
我知道询问者会感到失望,甚至心里还会抱怨。他们认为我自私,明明是知道的,却不肯跟他们分享预测股市动向的心得。实际上,“不知道”是我最诚实、最诚恳的答复。我确实不知道明天,下个月或明年股市会怎样,我也不认为有谁有这样的本领。如果我真的知道的话,我一定乐于跟大家分享,就好像我乐于跟大家分享我的基本面投资心得一样。无数的人,殚精竭虑,“发明”预测市场新的方法,都没有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从此不再浪费时间去猜测股市的动向了。第一、是因为股市根本是不可预测的。第二、是股票投资赚钱根本不需要靠预测股市。股市有如黄鳝,浑身滑溜溜,你根本无法抓住它。一个曾经做过鱼贩的老同学告诉我抓黄鳝的“秘诀”。他说:“黄鳝吃软不吃硬,所以只能‘托’,不能用力‘抓’。”不能用力捏,否则,它感到不舒服,就会挣扎,你无论多么用力,都会从你手中溜走。抓黄鳝,紧不如松,快不如慢,刚不如柔,巧不如拙。股市也一样,你盯得太紧,企图预测它的动向,它偏偏跟你作对。许多股友,千方百计,企图“捕捉”股市的起落,结果都徒劳无功,公司的业绩表现上,反而更易“驯服”股市。就好像轻轻托起,反而更能将黄鳝“制服”一样。股市的波动,就好像黄鳝的不断蠕动一样,是正常的,不必去理会它。采取反向策略,低价买进好股,就不动如山。只要公司业绩不断上升,就不卖。不要理会股市短期的波动,不必担心你的股票不会起,因为当公司赚钱越来越多时,股价必然会同步上升。股市于我何有哉?此之谓投资正道。

11、锁定五星级股票
有一位股友,*将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股市,最近计算手头股票的价值,竟然只得个不盈不亏。他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浪费了20多年宝贵的岁月。原来他最爱听小道消息,喜欢跟风,高价抢进,而所购之股票,十之八、九是垃圾股。高价买劣股是致命伤高价买进劣股,是他的致命伤。幸亏在他的组合中,尚有一、二十巴仙是优质股,在二十年中,这些优质股增值一、二十倍,所得盈利,刚好抵消了劣股的亏损,使他仍能不盈不亏。他最近向我检讨20年战绩时,喟然叹曰:“假如我当初摒绝投机,脚踏实地投资,只买五星级股票,收藏至今,身家何止增加十倍”,言下懊悔不已。“更重要的是”,他说:“20年来精神受尽股市风波的折磨,常常提心吊胆,真是一场噩梦。”
股市抢杀收获往往越少,在别的行业,你越勤劳,收获就越多。股票投资则刚好相反,你越勤劳,做得越多,不断在股市中抢进杀出,收获往往越少。收获最多的,反而是在买进好股后,就不动如山的长期投资者。这就是郭鹤年、丹斯里郑鸿标、丹斯里李深静挤身大马富豪榜的秘诀。
股票投资,只要不犯上严重的错误,长期投资基本上都可以取得超越定期存款的回酬。要减少错误,最好的办法,是为自己设定一个投资准则:只买五星级股票。所谓“五星级股票”就是:第一,有卓越的管理,切忌买入管理有瑕疵的公司;第二,有成长的业务;第三,有稳定的盈利历史;第四,财务稳健;第五,生产永远有需求的产品,并以世界为市场的企业。五星级股票如同根深巨树,即便干旱,亦不会枯死,春天来时,就似繁花似锦,果实累累。

12、不了解,就不买
冷眼认为,导致散户饮恨沙场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无知”。“无知”就是不了解,就是误解。大部份股票投资者只是股市的过客。对他们来说,股市是旅店,住上几天就离开。因为他们缺乏了正确的投资理念,自然难以在股市找到立足之地,因为他们站不稳脚跟,就好像无根之树经不起暴风雨的吹袭一样。股票投资须做功课,对股票有了正确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你必须做很多很多功课,去了解投资环境及投资对象。了解越深,赚得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股票投资的成败,跟你对所买股票的信心有关。有信心,你才有胆识大量买进一间公司的股票。放长线钓大鱼,有信心,你才会放长线,钓大鱼——进行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才有可能赚大钱。丹斯里李深静从来不卖IOI的股票。
丹斯里李莱生的家族不但不卖,而且不断增持都加湾、吉隆甲洞的股票。丹斯里郑鸿标从来不卖大众银行的股权。丹斯里林梧桐长期紧握云顶不放。他们拥有这些公司的股票数十年,数十年如一日。经过了数十年的复杂增长,当初所投资的一万令吉,现在值得五百万,一千万令吉。
要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就必须对有关公司,有绝对的信心。信心必须建立在了解上。了解越深,信心越强。信心越强,越不会轻易脱售所持之好股。长期持有,才能享受到复利增长所带来之庞大利润。巴菲特说“认识越深,赚得越多”,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知道一点皮毛,就买进作长期投资,如果所买非好股,则长期投资,是白费心机,徒劳无功。长期投资,必须先了解.不了解,就不买!

13、好股何以没人炒?
冷眼认为,一般散户最常犯的毛病,是草率从事。一听到“消息”,就不暇思索,马上出击。由於担心错过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他迫不及待地,把资本一股脑儿倾注在一只股票上,希望一击中的,赚个满堂红。散户从来没有去想过,被炒家相中的,都是劣股。炒家对蓝筹股没兴趣,对蓝筹股,炒家是没有兴趣的。炒家在炒作之前,多数会得到大股东的合作。蓝筹股的大股东通常不愿意跟他们合作。蓝筹股的大股东,也从来不去炒作自己的股票。因为蓝筹股的大股东,都是正派商人,不会去炒高他们的股票。无论股价涨得多高,他们都不会脱售他们的股票,以免失去控制权。这是他们的事业,怎会轻易脱售呢?既然不会脱售,何必去炒高股价?况且只要业绩继续上升,股价必然随之,何必去炒?
每一个人做一件事,都有一个动机,既然炒高股价,也不会脱售股权,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跟炒家合作?
所以,好股没人炒,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被炒起的多数是劣股。劣股的大股东,没有把握靠改善业绩来使他们的股份(票)增值,只好靠“炒”来谋利。被炒高的股票,在回跌至原来的低水平后,往往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回升至其巅峰价。炒家不会去炒第二轮。如果重施故技,再炒一轮的话,所有在第一轮中被套牢的散户,都会乘机脱身,届时被套就好像用力抓黄鳝,始终抓不住一样。最好的方法,是远离股市,不太在意它的波动,把焦点集中在牢的可能是炒家。炒家不会为散户制造脱身的机会。没有价值的股票被炒高,好比是用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儿。泡泡儿在阳光中,色彩鲜艳,但是,正如“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彩色的后面,空无一物。

14、月移花影动
皓月升至中天时,花影跟树根,拥抱在一起,难分难解。这就是“月移花影动”。影子会被黑暗吞没。然而,只要代表公司业绩的月亮存在,代表股价的花影是不会消失的。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一定会跟着月亮移动。月亮与花影,是形影相随,股价与业绩如影随形。任何外在的、人为的力道,都无法使股价与盈利脱节。即使短期背道而驰,最终必然合而为一,以同一步伐进退。“云破月来花弄影”,风和云,都可能弄乱花影,使花影变了形,实际上,却无法改变花影随月移动的轨道。散户与其耗费精神去猜测股价动向,倒不如把精神花在公司的研究上。只要能找出盈利持续不断上升的公司,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其股票,长期持有,你的“身家”自然与日俱增。这种投资法,使你身心舒泰,有助於延年益寿。你又何必到处找“贴士”, 听信谣言, 在股市中抢进杀出?弄到自己焦头烂额,家里鸡犬不宁,说不定还会折损寿命,何苦来?

15、大家一起富起来 ——出席大众银行股东大会有感
大众银行的成功,是通过企业,使大家一起富起来的典型例子;大众银行所创造的,不只是双赢,而是所有的人都是赢家的“通赢”。丹斯里郑鸿标以40年的心血,打造大马最优秀的银行。他为股东,包括他本人,创造惊人的财富。根据该银行年报,一名股东,假如在1967年该银行上市时,以1千令吉买进该银行1千股的股票,无论股价起得多高,他都不受引诱脱售,在领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红股,认购了一次又一次的附加股,40年后的今天,他一共拥有12万9千730股。以2008年2月26日股东大会举行这一天的闭市价11令吉50仙计算,总值149万1千895令吉。在40年中,他一共收到48万7千902令吉的股息。股票增值加股息,回酬高达200万令吉。40年前投资1令吉,现在变2千令吉。一名为股东带来如此惊人财富的企业家,受股东爱戴,不是挺自然的吗?另一方面,大众银行自2002年以来,缴交了24亿5千万令吉的税款,政府用这些税收,建设基本设施,受惠的人就难以计算了。一千家上市公司的领导人,应从郑鸿标和大众银行的成功,领略到惟有创造“通赢”的企业家,才会受到股东与社会的尊敬。借上市地位以自肥的企业蛀虫,一定会被股东与社会唾弃。

16、“慢稳忍”高明的拙招
股票投资要成功,“快”不如“慢”,“狠”不如“稳”,“准”不如“忍”。与其快狠准,不如慢、稳、忍。在你最冲动的时候,稍为停一停,放慢一步,可以使你恢复理智,减少错误。“忙”中有错,“慢”中少错。许多人恐怕动作慢,会失去投资机会。实际上刚好相反,因为股市跌到谷底时,一定会在低价区徘徊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你有足够的时间,择肥而噬,根本不必担心买不到。要赚钱,首先要学不亏钱。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防亏的先决条件。轻率行事,鲁莽冒进,轻则招损,重则至亡。智者不为也。“忍”者,心上插着一把刀。若无非凡之定力,难以承受。股票投资,“忍”功不够,鲜有能成大器者。
耐心乃成功之母
买进之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在低价区买进。
卖出之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在高价区脱手。
买进之后,能忍有耐心,才能长期持有获大利。若不能忍,稍有盈利就迫不及待地抛出,所得有限。如何能“富”?公司要时间去发展,业务要时间去推行,油棕要时间来成长,计划要时间来完成,故“耐心”乃成功之母。能忍、能耐,谓之“忍耐”。不能忍,好比果子未熟就采摘,青涩难咽。甜美的果实,惟有忍者才能尝到。
故快不如慢,狠不如稳,准不如忍。“慢、稳、忍”看似笨拙,实属高明。

17、融汇贯通
股票投资,既不纯是科学,也不纯是艺术,乃是科学与艺术的混合体,也可以说是介乎科学与艺术之间。股票研究涵盖两个部份:第一个部份:理论的探讨。第二个部份:上市公司研究,以时间为经,需研究个别公司的发展史,以业务为纬,需研究公司的结构、行业特征、财政演变、企管领导人的背景与作风、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错综复杂,绝不是以玩票性质视之,以业余的态度对待,可以登堂入室的。股票投资非常个人化的,适合于甲的理论,未必适用于乙。如果有一种理论,可以应用于所有人的话,那么,大家只要照搬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巴菲特第二了。事实是:研究巴菲特的书,少说也有一百几十种,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出现第二个巴菲特。如果你研究西方最成功投资家的历史的话,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作风都不同,投资手法各异,然而他们殊途同归,都有卓越的成就。故成功投资人,可以借镜,但要投资成功,还是要发展自己的一套策略。如同教育一样,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所不读,不管实用不实用都要读。以求其博。不博则无以扩大视野,成为井底之蛙。大学专攻一个领域,范围缩小了,如文科生不必读数学。还是属於较为深入的普通教育,旨在求其精。不精则流於肤浅。到了硕士、博士,才有资格说“通”,对某个科目,上下纵横皆如意,从心所欲,是为“通”。不通则滞。股票研究由博到精,由精到通,非长期浸淫,无以为功。博、精、通,需循序渐进,不能速成。融汇贯通,必须经过博和精的“融会”阶段,才会“贯通”,就是这个道理。

18、“快、狠、准”破产有你份
快、狠、准”是武林高手追求的最高境界。出手快如闪电,是为“快”,一招夺命,是为“狠”,一击中的,是为“准”。把这三招应用到股票投资上,胜算有多高? “快”者,买和卖都比别人快一步。别人未买你先买,买价比别人低,是为“低买”。别人未卖你先卖,卖价比别人高,是为“高卖”。要低买高卖,必须养成反向思维的习惯,股市中人,99%是跟在群众后面的“顺”民,“顺民”多数是别人买了以后才敢买,别人卖了以后才甘愿卖,不是“低买高卖”,而是“高买低卖”,如何能赚钱?参与股市者,少说也有百万人,个个都想比别人快一步,你有胜过别人的条件吗?故要靠“快”赚钱,知易行难。狠”者,是机会一出现,就全力以赴,一掷百万,绝不手软,不成功,便成仁,是“狠”得够酷。然而股市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你认为股市会起,它偏偏大跌,你认为一家公司前途亮丽,偏偏冒出一盘假账。如果你信心爆棚,孤注一掷的话,破产在等着你。“准”者,臆测屡中也。问题是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都可能影响股市,你永远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边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预测怎能“准”?上市公司内幕重重,身为局外人的散户,都是后知后觉者,如何能准确预测公司的业绩?
既然对股市和对公司的预测变数多如牛毛,如何能“准”?在看不准的情况下,行动快如闪电,买卖胆大包天,等于自杀。剑客难免剑下亡。欲以“快、狠、准”纵横股市,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次失准,永无翻身之日。
慎之,慎之!

历史的经验,这些都是底部的信号!

再说说大盘,先留意一下目前市场的几个现象:

  1在证券营业部你伸直双手转两圈都不会碰到人

  2市场一折股的出现并有渐多的趋势

  3无论是股评还是散户,没人再敢看多了

历史的经验,这些都是底部的信号!不过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宏观经济到底怎么变化无法预测,我也不敢轻言底部。大盘再创新低的可能仍在,不过我还是谨慎看多。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首先,巴菲特在所有人恐惧的时候开始投资,体现了价值投资者低买高卖的精髓。其次,巴菲特的投资依然十分谨慎,一方面先从低风险的优先股入手,而不是直接投资普通股;另一方面,投入的资金比例不大。说明巴菲特目前还觉得直接投资普通股的安全边际不够充分。第三,巴菲特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同时,以认股权利等手段保留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在股市上赚的最多的亏的最多的都是赌性很强的人,牛市中你不赚钱是因为你不贪婪.熊市中你巨亏,那是因为你太贪婪.贪婪就是股市的性格,如果你不够贪婪,你赚不到股市的钱.如果你够贪婪,你离破产也就不远了.把握自己的贪与不贪才是做股市最重要的,当股市牛的时候你尽量让自己恨一点,大胆骑上牛背.当股市步熊的时候,你就别逞能了,该装死的时候还得装死,熊最爱吃的就是那些自己以为能跑过熊的人,熊最爱吃欢蹦乱跳的东西.

要么自己把股市的运作本领学好,准备迎接下一个牛市.要么离开股市,开始新的人生.

你能与杰西·利佛莫尔相比吗?

我认识一位新手,他告诉我他一进入股市,便准备进行“投机”。对于他所谓的“投机”,我很疑惑。

说到“投机”,我不由得想起了杰西·利弗莫尔。看过《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人都知道,这位美国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股票作手,曾被公认为美国交易史上最伟大的投机者之一。据说利弗莫尔14岁就开始买卖股票。他曾说人生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证明自己头脑正确。由于利弗莫尔在数字方面的天赋,和他在“指数”赌博活动上的非凡本领,曾经遭到波士顿地区和纽约地区的投机交易行的全面禁入。
  
1907年,美国经济崩溃,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大银行家摩根开始介入,力挽狂澜。他的举措之一就是以个人身份请利佛莫尔停止做空。因为他在恐慌期间一天能够赚300万美元,而这是国家无法承受的。这样,年仅30岁的利佛莫尔一举成名。191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森曾邀请他到白宫,请他把自己的棉花期货平仓以救国急。

到1925年时,据说利弗莫尔已拥有2500万美元以上的钱财。他自然也讲起了富豪的排场:一所在曼哈顿的漂亮的公寓,一节自用的铁路客车车厢,在欧洲有别墅,在纽约长岛北岸有一所周末住宅······他还拥有那个时代几乎闻所未闻的一架自用的专用飞机。他的办事处在赫克谢尔大厦的第18层楼上。房间里头大约有60人在照看电话、电报以及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他们还有反映最新价格的大块的股市行情栏。这里是那个时代最精致复杂的指挥部,它向利佛莫尔提供股市动向的最新内部情况分析,还提供整个华尔街的情况和最新的消息。1929年,股市崩盘前,利佛莫尔开始做空。当大萧条来临时,他带着10亿美元入市。他也有幸地躲过这次大熊市。

但是接下来利佛莫尔的运气似乎就不那么好了。1931年底,利佛莫尔财产的半数不见了。到1933年,剩下的另一半也不见了。在一些必胜无疑的生意上,输掉大约3000万美元。这些生意跟他以前曾经做过的差不多相同,可是现在,他做这些生意却不灵了。到了1934年,他已成为一名醉鬼。人们看到他穿着邋遢的衣服,喝得醉醺醺的,疯疯癫癫地出现在股票交易大厅里。他变成了以前他自己的影子,在股市摔得头破血流,穷困潦倒。1934年3月,他不得不申请破产。经过清理,利佛莫尔欠下的债务达226万美元。而他剩下的钱,只有18.4美元。他的妻子早已离他而去。他孑然一身,住进了到处透风的公寓。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没有了,豪华住宅和别墅、游泳池没有了,前呼后拥的仆人没有了,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1940年1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房东又来找利佛莫尔逼讨房租。他喝下仅剩的半瓶威士忌,从寓所溜了出来。他在大街上转悠着,望着大街上往来穿梭的豪华汽车,望着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望着街边伸手乞讨的乞丐,他长叹一口气说:“这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它永远只属于富人。”走进一家大旅馆的卫生间,从口袋里掏出手枪,朝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他留下的遗书写道:“我的一生是一场失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投机并不容易,因为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其中必定蕴含着许多朴素的经验。利佛莫尔也曾总结出投机要点,比如他说,除非你把炒股当做事业,否则你在这行生存的机会不大,这就是说,要是你只是把炒股当成业余消遣,不肯花过多的精力,除非你悟性好,能略有斩获,多数情况下,你必定是输家。无论你所处的经济背景、股市的规范程度如何,你都很难逃脱这一宿命。买卖股票不能过于频繁,无论牛市还是震荡市,这个市场上的机会都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多,那些执着于小波动,整天在市场上杀进杀出的投资者,最终多数都是炮灰,等等。由此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投机者绝非赌徒,而赌徒也当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投机者。利佛莫尔的失败无疑地是他违背了从前遵守的原则,因为他在太多胜利的面前,对风险的认识一直在淡化:“我一直认为假如只花一百万就能得到教训,何必花去那么多呢?”这完全是轻慢风险的口吻。

而今,我认识的这位新手,似乎并没有利佛莫尔那样出类拔萃的投机天赋,更没有像利佛莫尔那样屡战屡胜的投资经验,他能打败市场么?纵然他就是与利佛莫尔大致相同,那又怎么样?全美顶级的特维迪·布朗基金公司的总裁克里斯托弗·布朗曾说,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基金经理旗下的基金100%亏损,有这样的丑闻或那样的灭顶之灾,但是他“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哪位采取价值投资的经理人出现在这个名单上”。沃伦·巴菲特不投机,彼得·林奇也不投机,其他像约翰·内夫、比尔·鲁安、沃尔特·斯洛斯等一长串的人更不投机,当然更不会去当赌徒,他们为什么不去投机?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聪明到能够去“投机”的程度。实际上,当他们能够在长期状态下年均获取15%或20%的回报时,他们就非常知足了,而我们的许多投资者却根本看不上这个15%或20%,因为这不过是一两个涨停而已。有意思的是,许多一年可以获取200%或300%的人,也不见得他们就富到那里去。在约翰·博格看来,“毫不自足所导致的结果,将不仅仅是人们对财富的日益崇拜和职业道德的日益沦丧,甚至连人们的品德和价值观都将被最终颠覆。”在这一点上利佛莫尔便是典型。

查尔斯·道是以研究大盘变动方向著称的,但就是他也不断告诫他同时代的投资者:股价的涨跌其实源于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获利率的认知,换言之,就是在于股票的内在价值。“毋庸置疑,长期而言,股票的价值会主导股票的价格走势”。因此,千万不要和大盘波动对赌,更不要与那些基金经理相比。《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约翰·保尔森是2007年度薪酬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在这一年获得了37亿美元的收入,因为他的公司对某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大量投注,为客户赢得了200多亿美元的收入。这些基金经理就是这样,投机买卖成功可以赚得盆满钵盈,但是如果失败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股票作手回忆录》是一本70年来最好的著作,因为它详细地讲解了利佛莫尔身体力行的交易和方法,而利佛莫尔也是一个最好的反面教材,因为它对所有的投机者蕴含着强烈的警示:一个多少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物,最终却是那样的下场——投机,注定是输家的游戏。 许多人往往舍本逐末,正像博格所说,“我们忙于愚蠢的短期投机,却将睿智的长期投资放在一边。我们忽视了那些容易获得的天然真钻石,却去寻求那些骗人的工艺复杂的假钻石”。因此,奉劝这位一开始就准备“投机”的新手,最好再仔细想一想,你与杰西·利佛莫尔相比,如何?不要最终连投机也不成,只好当了赌徒去,或者最后恐怕连赌徒也当不成了。

Friday, August 21, 2009

智商高,不如情商高

我小时候就喜欢看春秋战国的故事,我想三聚三散的典故应该就出至那时。范蠡的一生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中国式圣人的奥义。我想他是中国最早的“股神”。

你以为范蠡是个谋略家,精于战略,但他却又像个政治家,明白官场的世故。你也许以为他是个有济世才能的经济学家,富有博学而系统化的经济思想,但他又表现得像一个心理学的专家,对人心取向的把握拿捏恰到好处。但终究来讲,他真正回归的是一个生活学家。

为越王献计献谋,助其收复失地,尽显战略家本色。却在越国欢庆之时--“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范蠡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大局观和敏感力,及时看透了时局,勇敢地放弃了似乎到手的荣华富贵(当然事后证明了只有断头台),散尽钱财离越赴齐,更名换姓。我们不禁感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也为范蠡的魄力惊叹不已,他成功地在“股市”里逃顶成功。

在齐国,带着儿子和门徒居住在海边,范蠡也化身为一个顶级的CEO ,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经商能力,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财。难能可贵的是,范蠡依旧保持了在风光时候对危险的警觉性和洞察人心的能力,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妒忌之火的蔓延,于是第二次散尽家财,分给了邻居和好友,再一次举家出逃。

这次来到了陶国,再次更名换姓,这次,范蠡尽显一个出色投资家的本色,用的正是巴菲特贱买贵卖的经世之才,当然他买卖的不是股票,是商品,但他投资股票的话,也会成为中国的股神,从另一种意义了说,他其实就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中国股神。很快的,在陶国积聚了万贯家财,最后老死在陶,第三次散尽财富。

范蠡真的是股神,每一次都能踏准牛市的节奏(起家),并能成功地逃顶(避免了股市大崩盘)。在一场一场的牛熊市中,表现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不屈性格和惊世能力,成为一代大师。

但是范蠡的一生,说尽了也是反应了他对社会的悲观和冷漠,对人极度不信任,也许也没有太多的人值得他信任。范蠡是寂寞的,除了他的门徒和亲友,几乎没什么人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但也许也正是那份寂寞,使得范蠡持续性地保持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警觉性,让他能安身立命于乱世。可是讲,像范蠡这样一个生在那个时代的才华横溢的人,谁打破他内心的孤单,谁就要了他的命。我们不否认,范蠡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但他终究是悲壮的。与至于在同代人眼中,他只是一个战略家,经济学家罢了,死后很久才成为大众偶像般的圣人。散尽财富,代表了一种超凡的生活哲学,但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来打个比方,如果越国是一家上市公司,勾践就是CEO ,范蠡则是一个高级员工。你们已经可是看出了吧,一个品质恶劣的管理层足以将一家公司搞垮,即使多么优秀的人才也会变得平庸,因为他们有力没处使劲。发现了吗,投资之前,评估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激励制度的优劣是必不可少的。

范蠡是有局限性的,他有时代给他的局限,所以他的经济才能不能为国为民积累财富,只能为自己敛财,并无奈散去,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历史长河中的另一位boss 就幸运得多了,他就是股神巴菲特,时代的主人。

巴菲特,你不得不为他滚雪球般的人生折服,但他还将无数的人带进了百万富翁的殿堂。将看似简单的贱买贵卖的投资哲学系统化并演绎的出神入化。

统领着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公司却只领着10万美元的年薪,尽心尽力为股东着想,领少点则更多的钱属于股东,却为股东赚更多的钱。穿着普通的衣服,住着几十年前买的房子,开着用了十几年的普通汽车,沃伦还是一个一年四季都吃同样的食品都不觉得腻的人。你以为他最爱的汉堡是他叫秘书去买的吗?不是的,他自己开车去买,而且还会排队。

更加逗的是,这个可爱的处女座老头原先从来不用电脑,但自从发现电脑可以让他在网路上和别人玩桥牌的时候,又疯狂地迷恋上了电脑,却从来不看股价。

靠,这也叫亿万富翁,08年的世界首富。吃穿住行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丫,对这个圣人一般的大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让人对他的存在感觉不到压力,对他的行为感觉不到自卑,对他的言谈感觉不到自己渺小,对他的财富感觉不到恶心的成功的人(06年毅然捐出自己当时财产的85%,370亿美元)。

巴菲特自己也说过,他出生在一个最好的年代,这是范蠡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样刚才的比喻,美国就是一家上市公司,英明睿智的美国总统起疏通河道作用,巴菲特为美国发展贡献的自己的力量,也带动了身边的人。一个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和良好的市场宏观环境是多么重要,它可以藏富于民。

巴菲特对投资者另一个伟大的贡献就是告诉我们,“投资不是一个智商160 的人就能战胜130 的人。”我们再做个假设,范蠡在自己的“股市”上是个赢家,那么和他一样才华横溢的人呢?韩信,功高盖主,一点也不低调,被刘邦做掉,他没有逃顶成功,他是股市的失败者。又比如武圣关羽,夜走麦城,得意自大中也没有逃顶,他也是个失败者。再比如,力拔山兮的楚霸王项羽,优柔寡断痛失好局,最后自刎乌江也是个失败者,自己承受了股市大崩盘。还有范蠡的同事伍子胥,和范蠡一起到达巅峰后没有意识到顶部就要来了,也是失败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假设我们在投资领域靠赌技买入、卖出,试图在这一个类似赌场的环境里胜出的话,那么靠运气,我们每个人成功的概率不会超过50%;靠才华,那么我们即使有韩信等人那样一流的才华,我们一样可能败的一踏糊涂。这印证了巴菲特的言语,也给了像我们这样只有普通智商的人鼓励。

范蠡,巴菲特成功了,他们总能逃顶。我想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稳定的情绪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吧。因为和他们一样有才华的人因为巅峰时期逃顶失败而失败。当然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稳定的情绪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这场游戏的本质,也是生活的本质。

宋鸿兵:全球股市下半年或调整 储金防美元贬值

在世界黄金协会昨天公布的二季度全球黄金市场报告会上,《货币战争》作者、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表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真正见底,三个月后美国可能会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美国股市很可能还会大幅下跌,而从长远看,在未来的40年内,美国债务规模将超过GDP,因此大家要提防美元的突然贬值,最好是配置一点黄金,应付可能的危机。
  
危机根源是经济失衡
宋鸿兵于2008年7月成功预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昨天在世界黄金协会举办的二季度全球黄金市场报告会上,他再次对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走势进行了分析。宋鸿兵表示,从2006年一直到现在,自己始终认为导致这场次贷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但是这种根源性的矛盾,到目前为止病根并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因此危机并没有真正见底"。宋鸿兵表示,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对美国银行和企业投入的最大救助金额是23.7万亿,接近美国两年的GDP和八年的财政收入,一旦美国出问题财政将无法偿还。但尽管采取这么大的措施,美国7月份制造业PMI仍然在50%以下,消费信心指数也显著下滑,由此可见,所谓美国二季度GDP复苏出现"绿芽"是靠不住的。他认为,美国政府不久之后将不得不推出第二轮经济刺激。
  
全球股市下半年或调整
宋鸿兵表示,苏格兰皇家银行信贷部主任鲍勃去年曾经准确预测过全球股票市场的崩盘,上个星期他再次向全球客户发生预警,认为全球股市很可能出现重大调整,爆发日期在下半年的几个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尼尔博科森最近也表示,现在美国经济状况与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后在1930年出现的一次著名的熊市反弹非常相似,都是反弹幅度非常猛烈、速度非常快,但反弹之后紧接着再次暴跌,再次反弹,经过五六个反弹,最后才到底部,累计下跌89%。
  
宋鸿兵表示,美国政府对失业人口的救助时间是26个星期,对大多数失业人口来说,如果失业时间超过26周,政府就不会救助。一旦政府停止救助,从现在开始算3个月左右,将会有404万美国人失去政府的失业救济金,等待他们的将是汽车贷款、房地产贷款,学生贷款等等的违约,比去年次贷危机爆发时的170万人还多,因此年底前美国金融市场形势非常严峻。
  
建议老百姓买一点黄金
"为什么我对美元不看好,对黄金看好?"宋鸿兵表示,美国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率在过去50年平均是3%,而美国负债到2008年是57万亿美元,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算一个简单的账,假如利息成本是6%,以利滚利速度,40年之后美国债务总的规模将高达586万亿美元,而40年之后美国GDP总额应该是33万亿,而586万亿按6%利息成本计算利息支出将是35万亿,比GDP还高,美国全部老百姓一年创造GDP全部总和没有办法还债务,这是美元的大限。"因此在40年之内美国一定会爆发重大危机"。他表示,当然美国政府不会允许这个情况出现,美国政府会让美元一次性大幅度贬值,来缓解债务成本的压力,在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后,从20美元一盎司黄金到35美元,也是没有任何征兆。第二次贬值是1971年8月15日,关闭黄金窗口,当时35美元兑换一盎司很快涨到70美元一盎司。
  
"美国政府操作美元贬值的时候,决不会给你逃离美元资产的机会。"宋鸿兵表示,他可以明显判断美国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做这个工作,这对持有大量美元国债和手上拥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非常不利。所以一直呼吁外汇储备中一定要增加黄金。他还建议"中国老百姓一定要买一点黄金"。因为当美元出现大幅度贬值的时候,大宗商品可能剧烈上涨,比如石油,中国企业要用进口石油的话,购买成本立刻上涨,导致输入性通胀。
  
宋鸿兵: 金融危机没有见底
  
本报专访《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作者宋鸿兵   2024年世界统一货币?
  
记:书的封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叫做"2024年世界单一货币能否成为现实",你觉得可能吗?
  
宋:2024年出现单一货币,似乎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说在2007年,有人告诉你美元会出现问题,会出现重大危机,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2024年我们现在想起来很遥远,时间说快就快,说慢就慢。在我看来,2024年应该实现单一货币。
  
记:单一货币会是美元吗?
  
宋:应该不是美元,显然会出现新的,我们不知道的货币体系,既不是美元、欧元,也不是人民币和日元,会出现一个新兴的货币,不知道叫什么名,我想最后可能叫世界元。
  
记:相比第一部,你觉得第二本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宋:《货币战争2》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提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问题。如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其背后到底是哪些家族在运作?比如普法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背后究竟是金钱、资本市场还是"金权家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有一战和二战,尤其是二战中,希特勒的崛起,希特勒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权术、手腕,包括他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为什么能够使德国在大萧条过程中,由受冲击最大的国家第一个走出萧条?为什么很快建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军队体系和工业体系?他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反思的。
  
经济将长期萧条?
  
记:你曾经预言金融海啸会在今年9月发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大的动静,你还是坚持如此判断吗?
  
宋:我仍然认为全球金融形势并没有真正见底,哪怕我是整个市场上唯一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我仍然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形势在恶化,而不是在好转。
  
记:你有什么依据?
  
宋:银行缓过气来了吗?我觉得没有,游戏规则变了,现在很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都卖不到市场标准的价格,举个简单例子,这个房子是你的资产,由于地震没了,但是在资产负债表里,依然是定义为资产,不把它核销,这就是改变游戏规则。我们看到银行的利润核算跟去年用的规则不同,这样的话在账面上可以做出一些利润来。
  
还有就是许多金融机构持有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个到底值多少钱,没人知道。
  
记:这次金融危机你觉得会持续多久?
  
宋:我觉得可能是长期萧条。

凭什么判断是牛市

投资成功往往需要对大方向判断正确.在方向上发生错误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在08年中期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出现错误,就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犯错误不怕,怕就怕在知错不改.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非常有智慧,在08年9-11月份,迅速的纠正了07-08年中犯的一些错误,把中国经济从衰退中拉了回来,中国的经济09年开始再度进入复苏之年,避免了萧条的发生.

对于经济危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型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但是每次的杀伤力都不亚于上一次的危机.每一个经济体对于危机的应对都越来越有经验.危机的持续时间变短归功于:信息的传播速度由于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快;各国政府对于危机的自由落体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危机的杀伤力越越大缘于:恶化的信息快速传播导致一致行为的人短期集聚同时做相同的事情;杠杆的放大效应.

中国的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归功于:一党执政,在进行干预经济恶化方面优势明显-----决策的时间短、执行力强;中国的制造业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提升;政府利用掌握的行政资源帮助大量的行业进行高价位库存消化。

经济危机消除的最佳办法就是短期快速消化各个行业的高价位库存:我们国家用了四个月时间让全国的消费者帮助石油巨头消化了高达8000万吨的高价原油;用加速基建项目投入,基本上五个月时间帮助大型钢铁生产厂商消化了大量的高价铁矿石;帮助大型的建材生产企业消化水泥等库存;从2008年9月大幅度降低房贷利息,用打七折的方法,让房贷的利息降到20年以来的最低点(目前还是4.16%),中国基本上9个月时间消化了房地产商的高价库存房;通过汽车小排量优惠政策以及依旧换新的政策,让中国的汽车业的高库存快速消化,2009年1--7月中国消费了708万量汽车,从5月份以来,每个月的汽车消费数量是美国和日本之和;对于家电行业采用家电下乡等政策快速缓解家电生产企业的库存.另外还在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以及进行医疗体系改革.

中国目前基本上已经把很多高资产的行业的库存消化完毕,中国经济在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后,将率先进行繁荣期,并且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中国固有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企业相比欧美日等国的企业的复苏时间要早,这样就在某些领域缩短了和这些巨头的竞争差距,某些行业甚至有可能超越,比如:互联网行业.对于传统的产业中国的竞争优势重新发挥出来:原油价格的快速回落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全球需求的放缓让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用工成本下降.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再次快速得到提升.未来中国比较有竞争力的行业将逐步出现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比如华为、腾讯等等。

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正在由东南沿海地带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国外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在加速向中国的沿海地区转移,比如:软件外包、医疗产业等等。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高考制度,给中国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决定了我们在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快速崛起。

政府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整体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致关重要帮助,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二纵二横”高速公路网,很快将实现“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预计2011年全国可以实现“二纵二横”高速铁路网,将实现铁路运输的客、货分家,极大的降低生产企业的运输成本,保证了劳动、资金密集型的企业的纵深化转移。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将给中国的消费升级带来极大帮助。援引一段话:“从建国初期的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到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再到2003年的1000美元,中国的经济也在这一次次的突破中实现着质的飞跃。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日本共同社指出,3000美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随后更有可能带来消费的活跃。””也许再过五年,中国的人均GDP将突破5000美元,中国的消费升级将快速的飞跃。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这将再次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繁荣。

从以上的基本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迎来一个长周期的大牛市。目前资本市场的缺点还很多,还摆脱不了好坏不分的现象,随着制度改革的深入,违法成本的逐步提升,优秀企业的不断加盟,未来优秀企业一定能够像成熟市场一样得到市场的喜爱,也能够为长期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回报。

对于职业的投资者,目前,应该花足够多的精力去寻找未来能够成为伟大公司的企业,不要把时间放在股价的起起落落上,也不要老想着去分析什么人在买卖。

要想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必须做到:1、不借钱;2、不要买有诚信问题的企业;3、不做庄、不跟庄、不操纵市场、不搞内幕消息;4、不预测。

中国投资的黄金时间刚刚开始,要抓住这黄金十年,财富的多寡在这十年也许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Monday, August 17, 2009

冇人夠膽長線睇好

8月16日,周日。去年8月雷曼兄弟呢間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响經營八十年後,從2007年最高價170美元狂瀉到2008年8月2美元,最後因冇企業肯出手挽救而破產。十年前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出現危機,聯儲局卻組織十四個金融機構聯手挽救,呢次因雷曼兄弟初期拒絕參與挽救計劃書,導致其他大銀行決定「睇佢點死」!最後雷曼兄弟真係死咗,但唔夠四十八小時之後,聯儲局迅速開放貼現窗畀各投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令高盛、摩根大通等未受影響,卻無法阻止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恒指重返雷曼出事前水平
今年8月3日格蛇話,美國經濟衰退已近尾聲;但中國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表示,美國由消費帶動型經濟,隨着金融危機發生及人口老化,未來十幾年將處於消費下降通道,由於美國呢批老齡人士响金融危機中損失近半,未來不得不節衣縮食。今年3月美國政府7800億美元刺激計劃,只創造十五萬到二十萬個就業機會,仍未能改善失業率。綜合上述分析,佢認為美國高消費時代已結束,過去由歐美消費者大量消費引發經濟繁榮亦已結束。外國唔少經濟學家希望中國能帶動東南亞國家消費,對抗全球消費品產能過剩問題,但宋鴻兵話,中國人口老化問題亦將喺2035年前出現,只較美國遲二十多年。中國面對外需不振,今年有賴政府大量投資去拉動經濟。至於消費,中國社會貧富懸殊,1%人口控制50%財富,唔似外國有一個龐大中產階級。呢次中國由出口拉動改為內需拉動,將有一段痛苦轉型期。

眼前透過非傳統貨幣政策製造出來股市上升,最終結局如何?冇人可事先知道,家吓恒指已重返雷曼兄弟出事前水平。如你作五次預測,而每次中機會率係50%話,加起來全中或然率只低於10%。換言之,你所作預測愈多,命中或然率便愈低!依家咁凶險市場內,股票價格既可以狂升亦可以暴跌,預測命中率便更低。股市重返「正常」水平後(即金融海嘯前水平),經濟又點?能否重返「正常」水平?據《時代》雜誌報道,2007年至今美國成熟企業營業額跌幅30%甚至50%;downsizing 已成為大趨勢!

標普五百指數自1970到2007年過去三十八年,平均每年投資回報10%(由負26%一年到正37%一年都有)。未來十年到二十年,標普五百仍可每年產生10%回報率嗎?Richard Bookstaber 認為,信貸收縮期由2008年開始,依家產品只有依靠減價去吸引更多買家,當然亦有短期反彈日子。為支持量化寬鬆政策,估計2008/09年(10月止)美國財赤高達1.8萬億美元,較對上年度急升四倍。咁龐大財赤可維持幾耐而仍然唔出事?今年內美資銀行可用0.25厘息向聯儲局借入資金去購買十年期債券息率3.75厘,實賺3.5厘去「製造」銀行純利;亦可以利用低息將資金借畀客戶支持佢地去買樓買車甚至炒股票,但上述情況係「正常」嗎?如果係「不正常」,咁,上述情況又可維持幾耐?

衰退只係「中場休息」?
本周係雷曼兄弟出事一周年。去年今日,由此引發金融海嘯,透過各國政府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成功阻止全球金融體系崩潰,令恒生指數重返雷曼事件出事前水平。但衰退係咪就此結束,抑或只係「中場休息」?對沖基金經理 Michael Steinhardt 認為,今時今日冇人夠膽長線睇好,人人都捕捉短期仍可再升幾多,理由係喺信貸收縮環境下,係唔可能出現長期經濟繁榮,人人都猜測由3月7日開始美股上升到底可維持多久?7月底美股拋空為今年2月以來最低(尤其金融股),只拋空八十七億股,即大補倉行動到7月底已大致上完成。

美元方面,根據 Daily Sentiment Index,短期只有5%分析員睇好,未來十天亦只有8.7%睇好、未來三十天有12.4%分析員睇好。但技術上睇,美滙指數响去年3月17日70.7見底,反彈到今年3月4日89.624,如調整前升幅61.8%,可見77.6,上述情況美滙指數响上周已出現,咁係咪開始睇好美元時候(小心2008年3月美元事件重演;去年响聯儲局不斷減息下人人睇淡美元,但美元滙價卻上升)。未來一年美國政府仍需2萬億美元去填補財赤及貿赤。奧巴馬上台後,美國人似乎真係相信經濟已開始改變,而忽視3月7日開始股市上升係嚟自流動性過剩而非企業純利止跌回升。流動性過剩只能製造泡沫,冇人知道眼前呢個股市上升泡沫可以有幾大及有幾長日子,但總有再爆破一天(因缺乏業績支持)。過去日本共花十九年時間去洗刷1980年代經濟泡沫,美國可以响一年內完成洗刷過程嗎?

美國人過去36年實際收入冇上升
前景展望,美國經濟最大可能性係進入「緩慢及低增長時期」,理由包括:一、消費者經過長達二十五年借錢增加消費後,步入消費緊縮期。二、金融機構進入去槓桿化時段。三、商品價格危機(由去年8月開始,雖然今年出現反彈)。四、進入政府主導經濟時期(同1980年代開始放寬管制期剛相反)。五、保護主義抬頭期(同1980年代經濟環球化大趨勢剛相反)。六、大部分人仍唔相信低通脹期(甚至通縮期)來臨。鐘擺由1982年向右擺到2008年又再向左擺。全球GDP增長率由1982年起到2007年平均每年3.6%下降到2008年後2%(由2008年消費佔全球GDP 71%下降到2018年只佔66.5%,即重返1980年前水平)。美國人民儲蓄率將由2007年接近零重返正常9%水平。

扣除通脹率,今天美國人實際收入同1973年水平接近,即整整三十六年美國人收入並冇實際上升,但消費卻不斷遞增,理由係通脹率從1981年起受到控制後,1982到2007年美國出現長達二十五年股票,債券及地產市場大牛市,令美國人大量借錢消費,因此而增加消費數字達35萬億美元,帶動全球過去三十年經濟繁榮期。隨着金融危機出現,美國人會否繼續借錢消費(近期係政府借錢去挽救兩房、AIG及許多大銀行,因此刺激股市上升,但最終經濟能否復蘇,還看美國消費者係咪願意或有否能力增加消費)?市場上充斥着不同報告,有唔少係互相矛盾,最後誰對誰錯,要到2010年才清楚。

過去二十年,日本證明不能依賴政府增加貨幣供應及開支而令經濟保持繁榮。7月份美國政府財赤高達1810億美元,因收入減少17%、開支上升21%。估計全年財赤達1.3萬億到1.8萬億美元(美國國會最近通過撥款5.5億美元去購買八架私人飛機作為接送國會議員之用,理由係舊有飛機已過時,但上述飛機過去使用率只有15%。此擧令人想起舊年三大車廠CEO坐私人飛機去華盛頓向國會求救一事)。如透過政府開支可令經濟保持繁榮話,今天全球其實應實施共產主義,而唔係資本主義制度。

SANA取代BRIC
1930年,葛拉罕當年只有三十六歲,已擁有接近100萬美元資金及充滿自信。當年佢曾遇上一位九十三歲投資者名叫 John Disc,力勸葛拉罕唔好借錢投資股票。1930年上半年道指大幅反彈,4月份294點較1929年11月低點升幅達48.5%,一向充滿自信葛拉罕認為熊市已在1929年11月結束,因此而做孖展44%(即每100元投資中有44元係借番嚟),最後喺 John Disc 力勸之下葛拉罕响1930年結束前總算還清欠款,才令1931年及1932年葛拉罕投資虧損維持喺可接受水平。附表係葛拉罕大師呢四年投資表現,合共損失本金70%;其後佢到大學教書及寫成投資界奉為「聖經」《精明投資者》一書,教出全球首富畢非德,令佢投資理論名聞天下。2009年會否係另一個1930年?

滬深A股上周P/E高達三十六倍(MSCI 新興市場指數P/E只有十八倍)。中國今年上半年M2增長率達28.5%,新增銀行貸款達8萬億元人民幣(95%流向國企),物業銷售增加60%……。今年8月起亦面臨調整,何況今天新興市場再唔係 BRIC 而係 SANA(南美洲同北非),理由係全球唔再缺乏輕工業產品,而係缺乏食水及糧食。南美洲同北非洲不但水資源豐富,同時可以有大量食物出口。

諺曰:「一將功成萬骨枯」,股市情況亦一樣。「The majority of investors must lose money, so that a small minority can become rich. 」;簡稱「MLOM」法則。大家要記住:股市係一處大部分人輸錢,才能令一小部人發達地方。如你係股市內大多數,差唔多可以肯定你遲早輸錢。

家吓中國鋼鐵產能六億六千萬噸,市場需求四億七千萬噸,產能過剩一億九千萬,在建項目產能五千八百萬噸。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表示,中國三年內唔再批准新建項目,決定加快淘汰落後生產力。中國煉鐵能力中有一億噸係落後產能,煉鋼能力中有五千萬噸係落後產能,淘汰正在進行中。

1980年開始黃金長期跌市、1997年第三季開始香港樓價熊市、2007年10月開始恒指熊市,都話畀大家知:天下並無安全地方。另外,2001年開始金價上升、2003年第三季開始本港樓價反彈、2008年10月至今港股反彈,同樣可為你帶來驚人利潤。請唔好成為市場上大多數,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到咗今天美國經濟係復蘇抑或反彈?去年11月我老曹話,1929年道指由9月381點回落到11月12日198點後,反彈到1930年4月294點,升幅達48.4%,但真正低點卻喺1932年。呢次道指由2009年3月6日6469點開始反彈亦接近48%,會否重演1930年事件?另一次跌市,道指由1973年開始下跌,1974年10月12日到1975年7月15日同樣响五個月內上升47.1%,但美股大牛市要到1982年8月12日才開始。呢次又點?

牛市勿主觀看跌

日前就有一篇,謂未來一年內恒生指數有機會跌至 14000點云云。由於目標價偏遠,自然吸引筆者追看。其實,看淡派亦有唔少專家,大市目標看多少,最重要是理據而已,綜觀全文,唔少數據你知我知,當中有好有壞,只係睇你點睇,而且很多數據在 16000點時已出現,現在再重新搬出,似乎不合時宜,當中只有一個字較為客觀:「貴」,因為以往市盈率平均 14-15倍, 1997-2007是 19倍,而現在是 18倍,驟眼一看,確是非常貴,絕對有理據下跌,但當中破綻百出,最明顯的莫過於今次牛市本質的掌握,以前牛市是盈利帶動,而今次牛市明顯是流動性帶動,拿一隻豬同個計數機比,都唔知點比。

未上車多過已上車
當然,萬法歸宗,最後都要看盈利,但請看看 1999年至 2000年一個最搞笑的牛市,最後用點擊率來估價,虛浮程度較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也要升高於 250日線 13個月,儲夠甕中之鱉,才令局中人如夢初醒。
今天,才升高於 250日線兩個半月,未上車的比已經上車的多,他們根本唔信這一次是牛市。再者,以上 PE不盡不實,以歷史市盈率計, 2007年最高應是 24, 2000年時最高為 26, 1994年則是 22, 1987年亦是 22,今天 18倍不到,屬高屬低?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士佳唔敢講股市即時唔會下跌,相反亦深信有調整,但牛市應去找支持,不要找阻力,是找機會趁調整時入市,而唔係等阻力,博大市跌。一日兩日升跌很難看清,但明年高位比本年高位高,筆者有十足把握,但士佳唔會死牛一面頸,若大市跌穿 18000,就會放棄自己睇法,輸一成多只會重傷,唔會輸死。筆者唔係理論家,係炒鬼,大價股可以守一守,細股可以用上周五的最低價做基準,若收低於該水平,便應減注細股,否則調整時,倉位太重,自己嚇自己,貪字會得個貧。

Sunday, August 16, 2009

Swings in liquidity flows set to continue

IN THE face of the continuing economic slowdown affecting developed econom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soaring financial markets around the globe present a big puzzle.

Stock prices across the region have hit 12-month highs, clawing back the losses sustained in the fallout from the collapse of US investment bank Lehman Brothers. The property market has turned sizzling hot as well.

Yet, this financial mini-boom sits oddly, with tell-tale signs of the recession that still ravages Asian economies.

Last week, disk-drive maker Seagate said it is axing 2,000 workers from its Ang Mo Kio plant as it relocates some of its operations to other countries.

But try telling house-hunters that Singapore is still mired in recession. They were more worried about a further surge in prices as they rushed head-long into the Optima condo project next to Tanah Merah MRT station, snapping up all its 297 units within three days last week.

Some suburban condo projects such as the Centro Residences in Ang Mo Kio have also been commanding prices of more than $1,100 per sq ft - a price which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e Orchard Road area.

But the exuberance is not confined to Singapore. Other Asian financial centres such as Hong Kong, Seoul and Shanghai are experiencing similar surges in asset prices - both in terms of stock and real estate.

Much has been written in the Western media about the rising jobless rates in the US, despite last Friday's report of a slight fall in numbers, and in Europe. The theory is that this is dampening consumers' demand there as they tighten their belts to save more and become more frugal in their spending habits.

Since Asian countries rely on exports for their growth, the argument goes that unless the US and Europe start to grow again, Asian economies are unlikely to experience a turnaround as well.

But this fails to explain the surge in stock prices, suggesting, at face value, the emergence of a robust V-shaped recovery for the region as it put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irmly behind it.

The usual line of explanation from analysts is that Asian economies, led by China, have successfully de-coupled from the West.

A growing appetite for more of everything - from commodities to financial services - from China would take up the slack caused by falling demand in the West, so the argument goes.

Then there is the theory that as the financial markets emerge from the biggest credit crunch in decades, the higher prices simply reflect a return to normal, after being beaten down to bargain-basement levels at the start of the year.

Still, the most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recent surge in asset prices is the sloshing around of 'excess money' created by central banks in their zest to unclog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nd arrest any further economic decline.

Since March, the US central bank has been on a programme to buy US$300 billion (S$430 billion) worth of US government bonds and US$1.25 billion of mortgage-backed debts.

Last week, the Bank of England upped the ante by announcing it would be buying a further £50 billion (S$122 billion) in gilts, or British government bonds, after exhausting its original budgeted purchase of £125 billion.

Whil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two central banks was to bring down borrowing costs and ramp up spending in their respective battered economies, it hardly comes as a surprise that some of this money is finding its way to Asia, where it is fuelling a stock market boom.

The problem is exacerbated by the ability of traders at investment banks to get access to cheap US dollar funding, as the Fed has slashed interest rates to almost zero to fight deflationary pressure caused by the fall in consumer spending.

With the greenback weakening against Asian currencies, traders also stand to make a bundle from foreign exchange gains as well, with their huge positions in regional equities.

This has produced a situation similar to that seen 10 years ago when speculators borrowed heavily in Japanese yen to make huge bets in emerging markets after Tokyo cut its interest rates to zero to fight economic stagnation.

The picture becomes still murkier when you consider the flood of money pouring out of China from the liquidity generated by the lending made by Chinese banks to jump-start the economy.

As Morgan Stanley recently noted, Hong Kong equities - and, by extension, those in the rest of the region - could be 'squeezed up' by mainland players and global investors all making a beeline for them at the same time.

So what can investors in small, open economies such as Singapore do as the collision of vast streams of liquidity cause wild swings in asset prices?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find some ordinary investors throwing caution to the wind by snapping up newly launched condos or by diving deep into the stock market, even though the outlook for most businesses may still look murky.

But with global demand still weak, unemployment rising and MNCs still experiencing over-capacity in production, the likelihood is that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might stay low for now.

This may, in turn, mean that major central banks like the Fed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will not raise interest rates any time soon, or reverse course in their efforts at printing money.

For the stock market, there will be no respite from the dramatic price swings that have bedevilled equities since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erupted two years ago.

After rising almost non-stop for three weeks, the benchmark Straits Times Index fell four days in a row last week.

Traders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learn to ride the wild swings produced by the ebb and flow of money as it washes through the region. Vast fortunes will be made - and lost - before the global economy begins to regain its poise.

价值投资就是利用危机循环

我于近期阅读了《宇宙全息统一论》,这本书是由两位中国的思想们合写的,它提出了全新的,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它对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理解提出了革命性的理论。过去,大家总认为事情是单独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砖头就是砖头,苹果就是苹果,这种观念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而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中,两位思想家革命性地提出:万物都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宇宙本身所包含的任何事物都是同一事物,宇宙不可分割,任何一个人、花鸟鱼虫、砖头瓦块、风雨雷电都是宇宙的一部份,它们必须被看成一个整体。这种思想为人类进一步地认识宇宙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这一学说中,两位思想家提出了生物重演规律和万物重演规律。所谓生物重演规律是指任何一个物种中的单一个体的生命历程,总是它这个物种的生命历程的浓缩,比如说人类,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然后形成一个细胞,再有组织器官,演化而来,整个发展史的过程用了几十亿年,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十月怀胎过程中胎儿的发育过程类似于人类发展史的过程,只是十月怀胎快速地重复了人类产生的过程,同样一个胎儿落地之后到死亡的过程仍旧是人类整个历程发展的浓缩,所以,生物重演规律就是说任何一个单一的个体都是它物种所经历的过程的浓缩和重演。

基于此,作者推出了更庞大的判断,就是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过程,它总是重演的,万事万物变化都是重演某一个共同的历程,重复某一个共同的规律,世界上没有单独的和不重复的事情,世界上所发生的任何形态的变化,都是对某一个已经发生了的变化过程或者规律过程的重复和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事情和过程,它的发生一定是,也必然是对已经发生了很久很久,已经早已存在了的过程和规律的重演。同时,任何一个已经发生了的过程和变化一定不会终结,它还会重演下去,万事万物的变化总是重演。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是单一的,哪怕是偶然丢了一个钱包,也是一个重演的过程,是对以前偶然丢钱包的重演,任何人也不能保证一生不丢东西或者只丢一次东西。

在这个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在读完《宇宙全息统一论》后,我突然意识到,股市也是重演的。
股市的重演更加真实,更加直观,更加普遍,我们看一下,每一次牛市,每一次熊市,它是不是就是重复交替循环出现的,从来就是不断地重复的。

西方有句话是说股市的: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物,这句话跟宇宙全息统一论中揭示的重演规律完全一样。“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投机早就有了,投机的方法、模式、手段、结果、过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有人类商业的时候就有了,它频繁地发生只不过是重演一个固定的过程、固定的模式。对投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每一次股市暴涨的时候就会诞生出许多新理论,仿佛这一次是与众不同的,而且每一次大牛市,每一次疯狂地暴涨总会有众多的理论家宣布这一次与众不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这就是一次投机,是对历史上的投机的重演,只不过是人们不愿意相信这是对历史的重演,而是乱炮制新理论,所有的牛市、熊市发展的规律过程在几千年前已经确定下来了,不会有新原理,剩下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不断地重演,所以股市里面的牛熊转化就是最直截了当的事物重演规律的证据,不要相信什么新理论,什么涨起来了就是十年大牛市,跌下去了就是百年不遇的大危机,这都不是新东西,是和古老的山岳一样,早就存在了,只是重演而已。

万物的发展和存在都是重演一个已经存在的模式、过程和规律,重演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从来没有一个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变化方式是它所独有的,就是说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特殊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重演已经存在了的东西,包括生命历程、股价变化、牛熊转化都是重演。 “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物”这个伟大的论断是真实的,华尔街从来没有新事物,有的只是不断的重演,以一个新的形态重新走完和演化已经存在的股市规则。投机也罢、投资也罢、牛市也罢、熊市也罢,从来不是新的模式、新的过程,只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的重复和再现。把股市中的现象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结合起来就能深刻地理解股市的重演规律,以及能够理解西方所说的“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华尔街没有新事物”,西方有一个说法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以前一直不能理解,每天都有新事物发生,怎么就没有新事物呢?现在用全息理论就可以解释,每天的新事物它只是重演了过去,形态上它是新的,时间上它是新的,但本质、过程、方法、模式都是重复。

基于以上原理,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危机投资的一些感想,意识到了一种危机循环的理论。十多年来,我越来越认识到,投资机会就是好公司遇到危机。现在看来,好公司遇到危机才是机会,人们一直认为好公司就是投资机会,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机会就是危机,没有危机就没有机会,大危机是大机会,小危机就是小机会,机会就是危机给制造的,这是一个事实。很久以前,我曾经一度担心过没有危机,因为没有危机就没有机会,假如没有危机的话,我们可就没有机会了,阅读完了《宇宙全息统一论》后,我非常高兴地解决了这个困惑。危机不是单一发生的,世界上所有的危机只是一种重复,就是说危机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它以前已经有这种危机发生的模式和原理了,剩余的具体危机只是重复和重演。按照全息理论来讲,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独特的、唯一的过程和事情,任何一个事情和过程,只要发生了,那么它一定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重演。股市危机是对危机原理的不断重演,所以股市永远脱离不了危机。在危机的趋动下机会才能出现。

因此,投资人首先应该研究透危机发生的原理、机制、过程、模式,其次,投资人在社会经济中不断地期待、寻找危机,当危机真的发生的时候,你就钻进去,利用它,最终危机按照它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给你带来利润。讲到这里,我就提出一个想法,投资的本质是寻找、把握、利用危机,而不是寻找好公司,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机会,当危机消失的时候,机会就消失了。投资者应该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进入,在危机消退的时候退场,然后在找其它危机,优秀的公司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这是我所意识到的最重要的想法,我把它称为危机循环理论。投资的本质是把握危机、利用危机,为此就需要等待、寻找危机,因为危机有生命历程,它有产生、发作、消亡的过程,因此投资机会都是一段一段的。

我越来越不相信长期持有不动摇,一辈子不卖这个学说了,因为如果你相信投资的本质是把握危机,那么危机有生命周期,它都是一段一段,虽然好公司的生命历程可以用一千年来描绘,但是最长的危机也不超过十年,文化大革命那种危机也不过十年,一般的危机也就几个月、一两年、两三年,所以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价值投资的整个交易和投资过程是有周期性的,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介入,危机消退的时候退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完全把长期持股这个模式从价值投资的首要模式中给动摇了。

其实,这种危机循环和利用危机的模式极有可能是巴菲特成功的主要依据,不久前我看到迈克.吴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说巴菲特是靠企业挣钱,巴菲特是趁人之危的专家,巴菲特盈利模式的实质,就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以手上握有的巨额资金为筹码,到那些受危机打击,没有钱就得死的公司面前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然后,那些在危机打击下无钱就死的人,跪在巴菲特的面前要求以极低的价格向巴菲特出售股票,而巴菲特在对方已经开出极低的价格的时候,又大大地杀了一回价,于是,巴菲特就利用了危机,通过他手中拥有的巨额资金,利用了很多企业在危机中已经无钱必死的困局,以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买下了公司的筹码,然后,时间自动会让危机消失,经济高潮又会在危机之后接踵而至,于是,巴菲特在经济高潮时,把在危机中得到的低得不能再低的筹码高位抛给社会和市场,这是巴菲特的核心赢利模式。”我对迈克.吴的观点还是很认同的,我觉得在中国价值投资者对巴菲特的赢利模式以及巴菲特何以能挣钱的分析之中,迈克.吴的分析是最接近事实的。

迈克.吴最后说到,要想在股市从事价值投资,必须像巴菲特一样,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巨额资金,否则就无法得到在危机中因为缺钱而被迫低价出让股份的公司,他说成为好的价值投资者必须有巨额资金,这个观点我不认同,我认为当危机来临时,每个股价都以一折的价格卖给你,你最少一百股都能买下,这个跟钱多少没关系。

但是迈克.吴利用危机的分析,我是非常认同的,总结我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首先,价值投资就是利用好公司遇到危机时候出现的低价格,而好公司遇到危机时候出现的低价格就是投资机会,投资机会不等于单一的好公司,把单一的好公司认为是投资机会,就相当于把长头发的人都认为是妇女一样没有科学性,所以只有危机中的好公司才是投资机会。

第二,危机迟早会消失的,当危机消失了的时候,从一般意义上讲,好公司的股价就没有买入价值了,投资机会就消失了,投资机会消失以后就不值得投资了。所以价值投资就是把握危机从产生到消除的阶段,这一阶段决定了价值投资本身是一种波段式和阶段式的买卖与持有的模式,价值投资不应该成为一种必须长期持有的模式。

第三,危机是一种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股市已经存了几百年的常见事物,按照事物重演规律,危机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也因此,机会会永远地重复出现,所以价值投资者就是不断地利用危机产生的模式、原理和变化过程,重复着在危机产生时买入,在危机消退卖出的操作,在这样一种循环操作过程中,根本的操作原理、操作方法、操作理念都不会发生变化,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对固有模式的一种重演,利用这种重演,投资者就能够获得利润和财富。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对不断重复的危机的产生和消退的利用,所以说价值投资者一定是一个波段操作者。

After impressive climb, U.S. stocks ready for an intermission

After a near six-month ascent, the U.S. stock market is more than likely headed for a pause as investors waited for signals to continue a rally that many now view as overdone in light of the still-shaky economy.

"We've had a great run here, but here's five reasons to be concerned going into the fall," said Art Hogan, chief market strategist, Jefferies & Co.:

•September is historically the worst month of the year.

•The market has had a significant run up from its March 9 lows, up about 50%. "On valuation alone we may be getting ahead of ourselves," said Hogan.

•Insider selling.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sider selling activity suggests that in the eyes of corporate management valuations are becoming stretched at current levels," the analyst said.

•Short interest is winding down. "The lack of meaningful short positions for the most economically sensitive sectors eliminates a source of market support that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most recent rally," said Hogan.

•The consumer in general. "Unemployment is rising, the value of consumers' home continues to be languishing, and the consumer seems to have become a saver. The de-leveraging of the U.S. consumer is going to be a long process," said Hogan.

私募早已减仓"休养生息" 似乎嗅到空气中的危险

在公募基金经理频频唱多的时候,私募基金经理却似乎嗅到空气中的危险,并开始减仓。此前数据显示,私募基金今年以来业绩不佳。

数据显示,7月份A股市场放量上涨,沪深300指数涨幅为17.94%,不过私募成绩却并不理想。

统计显示,相比于沪深300上涨程度,私募基金近1、3、6个月的收益率分别为-6.51%、-18.43%和-37.03%,而且随着单边上涨时段在近一年区间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私募业绩在进入7月份后出现了近12个月负于大盘的现象。 随着A股指数的持续攀升,近3月能够跑赢指数的公、私募基金可谓凤毛麟角,公募仅有4%,私募仅有8%。而从近12月的收益率分布来看,公、私募分布在0%以上区间的相对更多,其中有22%的私募分布在最高收益率区间,如新价值、从容优势、民森、淡水泉等。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至2009年7月运行满3个月的私募基金共193只,产品数额比上月增长了7.82%。其中,运行满一年的有150只,占到全部私募基金的77.72%。7月份A股市场放量上涨,沪深300指数涨幅达到17.94%,私募在单边上涨市场中不敌大盘及公募股票型基金已成常态。

此外,该中心数据显示,从去年8月至今,沪深300指数有8个月为上涨月份,今年以来的近7个月更是连续上涨,涨幅达到105.46%,私募整体虽然自去年12月份起已连续8个月实现正收益,但与大盘的高歌猛进相比,各月表现相对保守,今年以来收益为48.85%,近12月收益为27.73%。

据记者了解到,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曾私下表示,基于A股市场估值的不断抬高,以及政府货币政策微调可能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预判,他们认为近期市场出现调整是大概率事件,所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降低仓位。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私募的投资操作更多的受到投资理念、投资目标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市场趋势的变化。而且由于私募基金都是追求绝对正收益,其赢利模式决定只有实现绝对收益,公司才能赚钱,才能发展。

“如果以今年前7个月份为考察期来看,公募基金只要加重仓位,就能轻松实现绝对正收益,但是私募如果也是简单的以‘仓位为王’,就意味着风险敞口的不断扩大,不利于对下行风险的控制,所以和我们一样,很多私募随着指数的上涨反而会愈显审慎,并降低仓位。”上海某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据分析,由于多数私募采取个股集中持有的策略,在行业及个股的研究上求深度不求广度,资产组合中的股票数通常在10 — 15只左右,因此在上半年板块轮涨的行情中覆盖面不全,而上半年市场的机会主要表现在指数层面,出现指数基金一枝独秀的局面。

截至7月底,今年收益最高的公募基金排名前15中有11只是指数型基金,行业配置的不完整可能也是私募与公募相比处于下风的一个原因。

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优质股

找到一只优质股,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第一:精髓是“高成长、高垄断”。对这六个字很多人的理解出现问题。所谓的高垄断只有两个含义,一是技术上的垄断,二是资源上的垄断。市场经济要出效益,就必须做垄断生意,不是垄断生意,就会出现恶性竞争,就会相互杀价,就会没赢利,企业就会垮。中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垄断,几乎没多大优势。封起多次说过,中国只有资源优势,是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几次外敌侵入,都是因为别国对我资源的掠夺。而对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来讲,任何股票的行情都是波段的,即使你是精心布局资源股,也得注意原始买入成本和时机的掌握。再好的股票,不注重这些,都会被你搞砸。

第二:诚信、负责的领导班子是一切长线价值投资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中国的优质企业不多,封起打过一个比方,说:中国上市的企业都非常缺钱,而优质公司不缺钱,因此,他们不愿意上市。那些四处找关系、找门路为包装上市的企业,一旦目的完成,就会置股票、股价完全不管,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他们的员工工资、福利都没有保障,有怎么会对流通股东(简单地说就是股民吧)去负责?你要把资金投进一只股票,你要幻想进行价值投资,你的第一点不是看别的数字,不是看F10,不是看报表,因为这些数字都可以做假,你最要看重的就是企业法人和他们的领导班子是否诚信、负责,缺少了这一点,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是虚假。

第三:稳健盈利的能力强不强。如果你是喜欢看上市公司年报的朋友,你肯定会知道,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信息里,有很多话是强调客观原因的,什么金融危机影响,什么自然灾害。反正能够数上去的不利因素,他们都会凑齐全,最后的结论语句就是为自己的赢利不佳找说辞和借口。我要告诉你,优质企业恰恰不在乎和介意这一些。外围环境再坏,他有这个抗风险能力,他有过硬的内功。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突出,可以消化和转嫁风险,可以消化和转嫁市场同步提高的成本以及经济通胀(通缩)能力。道理很简单,一家资源或技术资源垄断的企业,就掌握了足够的市场话语权,人家不得不认同他的提价,不得不认同和接受他的霸主地位,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垄断和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