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May 31, 2009

散户三部曲

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在全球股市掀起滔天巨浪。
在过山车般的股市中,散户惊惶失措,都成了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已魂飞魄散,无法判断方向。
在惊涛骇浪中,散户们的情绪商数(EQ)压倒了智慧商数(IQ)。
当情绪控制理智时,他们所作的决定,是情绪的决定,不是理智的决定。
情绪的决定,不讲理由。因为情绪与理智,水火不相容。当情绪主宰一切时,理智只好退避三舍。
当理智领航时,脑子会衡量利弊,考虑周全,故比较不容易出错。
当情绪凌驾理智之上时,脑子停止操作,最易冲动,冲动时会失去理智,往往铸成大错。

在此次的股灾中,许多散户,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冲到晕头转向,情绪失控,惊慌抛售,犯下大错,在股市最糟的时刻,贱价把股票卖掉。

贱价抛售犯下大错
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后悔了,因为他们几乎是以最低的价格卖出。

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
因为他们的眼睛只看到股价,没有看到股票背后的资产。

如果他们了解股票所代表的资产,了解这些资产的价值,他们就不会那么心慌,就不会不计成本地抛售,而造成无谓的损失。

根据情绪进行投资的散户,他们的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叫“散户三部曲”。

买股三部曲:

第一部:熊市——股价低沉,市场淡静,散户绝迹股市,股市死气沉沉。
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股票的价值都被低估,但散户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股价,不是股票的价值。
所以他们不买。
去年六月以前,综合指数在800点徘徊了整年,散户有足够的时间,慢慢选择,廉价买进好股,但绝大部分错过了这个良机。

第二部:牛皮靠稳——股市上升了一截,散户还是不要买。
因为他们在低价时没有买进,现在股价已上升了二、三十巴仙,他们心有不甘,买不下手。
散户被评论家言论吓坏
这个时期,就是综合指数上升至1000点时,许多股市评论家都发出警告:价高势危啰!慎防烧到手啰!
没有主见的散户,尤其是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几乎破产的散户,都被这类言论吓到不敢进场。

第三部:牛市形成——综指破五关斩六将,冲上一千四百点,散户们见猎心喜,见亲朋戚友捞得风生水起,信心大增,乃大肆进场。

就在兴高采烈时,次房事件演成股灾,引出了卖出的三部曲:

卖出三部曲:

第一部:利润不多,而牛气逼人,他当然不会卖。

第二部:综合指数跌至1300点,他认为这是暂时性的,不久就会回升,所以决定不卖。
况且高价时有得赚,现在反而亏本,他们不甘愿卖。

第三部:综合指数直线下跌,跌破1200点,他有大祸临头之感,信心崩溃了,不计成本抛出。
结果发现他是以最低价卖出。

买卖倒转定赚钱

买进三部曲的特点是:高买。
卖出三部曲的特点是:低卖。

高买低卖,刚好跟股市金言——低买高卖适得其反。

你想在股市赚钱吗?如果想的话,很简单,只要将买的和卖的三部曲,颠倒来做就行了。

这叫倒行逆施。

这就是”反向”。

Seth Klarman

背景介绍:
在价值投资派别中,除了巴菲特及其致股东信,目前市场上最受投资人尊敬的人物以及最受关注的市场观点,Seth Klarman(塞斯卡拉曼,作者简介见文末)一定位列其中。作为经典教材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的作者,Seth不仅长期投资业绩遥遥领先对手,而且总是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提出充满智慧(wise)的评论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技能(craft)。

本篇精译分为两个部分,投资理念篇为您选取了今年二月发布的Seth Klarman最新年报,文章不仅分析了当时市场形势下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且阐述了为什么他认为市场波动(或不确定性)极具价值。后半部分实战操作篇为您摘译了Seth三月底一次较长讲座的内容,其间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投资策略以及如何按照价值投资和安全边际理念选股,更是难得地介绍了其团队文化,以及二十多年来的投资心得。

投资理念篇

令人捉摸不透的市场先生(Mr. Market)
加注:Mr. Market一说来自价值投资先驱Benjamin Graham。
“Common stocks have one important investment characteristic and one important speculative characteristic. Their investment value and average market price tend to increase irregularly but persistently over the decades, as their net worth builds up through the reinvestment of undistributed earnings. However, most of the time common stocks are subject to irrational and excessive price fluctuations in both directions, a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ingrained tendency of most people to speculate or gamble”.

通常所说的股票有两大特性,一为投资,一为投机。投资价值,也就是股票的价格总是会随着时间而不规律地增长,因为这些公司将没有分红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势必增加其净值。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面,股票的价格会向两个方向非理性震荡,这点也好理解,投机或者赌博是很多人不可磨灭(深入骨髓)的天性。

当前市场条件下,投资者思想的波动幅度丝毫不亚于动荡的市场。投资者对“长线”的定义也越来越短,夸张点讲,不少投资者已经以每天收盘为一笔交易的时限了。可以这样讲,市场中除了观望者,剩下的人就分为两类:投资者(长线)和交易员(每日)。而真正的长线投资往往意味着承受“短线”的巨额损失。那句谚语“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在股票市场应该改为“没有短期的付出,就没有长期的收获”。对于投资者来讲,市场恐慌性抛售过去,信心和稳定得到恢复,便是他们苦尽甘来的日子。

对投资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既不是“跌跌不休”的股价,也不是每天过山车般的震荡,而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基本面分析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我们一直秉承过度反应(下跌)=投资机会的投资理念。除了基本面变化造成股价正常反应外,过度反应的原因可能包括:一只成长型的股票业绩低于预期增长,债券被降低评级,公司被从成分指数中剔除,由于催缴保证金被迫卖出等等(本文的后半部分实战操作篇中将具体阐述)。当然不可否认,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品种都深幅下挫,确实很难区分哪些是合理反应,哪些是过度反应。

当前宏观经济、房价、信贷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随着房地产市场(住宅和商业)的暴跌,全球股市市值大幅缩水,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随之而来,新建项目被搁浅,各项消费计划也被打乱。经济的恶化和失业率的上升使销售额下降的趋势看不到尽头,各个行业又现生产力过剩。于是价格向下的压力加大,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现金流大幅下降。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消费支出可能不是周期性,而是长期性地下降;消费习惯的改变也许是永久的;“丢失”的部分市场需求可能永远找不回来了。政府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税收锐减,另一方面又要为启动消费埋单(优惠券),总有一天这个恶性循环会被打破,所以无论是经济还是股票价格总会回升,但现实同时教育了我们,即使再良性的循环也会被打破,无论是经济还是股票价格总会下降。如果你在2008年做的是价值投资,那么再谨慎的投资者也会对一波又一波的抛压着实吃惊,令他们更为惊讶的是公司基本面的恶化使得不断下滑的股价具备“合理性”。很多被迫早期出局的投资者,年尾结算时,收益反而高于满心高兴进场接手的价值投资者。

巴菲特的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我认为不全对。我绝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组合都会出现下降,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投资者及时抽身,持币观望;而那些投资建筑商、银行、“有毒”次贷产品的投资者也许永远没有机会翻身;有些投资者过早杀入,有人嘲笑他们又犯下错误,而事实最后会证明他们是对的。所以我认为这句名言应该改为,只有当潮水又涌回的时候,你才能知道究竟谁在裸泳。

两位价值投资的前辈Graham和Dodd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本身的疯狂性决定其只能作为交易决策的对手,而不能成为投资判断遵循的轨迹。市场有时会给与你手中的品种溢价,但有时也会让其折价。如果寄希望于Mr. Market给你提示(advice),认为市场充满了智慧,那么你注定会失败。反过来讲,如果你从市场中找寻机会,充分利用市场心理的极端反应,那么你成功的机率就会很大(特别是长期来看)。如果仅将股票视为某种记号(ticker tape),难免会被引入歧途;而如果将股票视作公司业务利益的一部分(fractional interest),就可以保证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保持必要的清晰认识在动荡的市场下尤为重要。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基金经理们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过程。长期投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过程的把握。法国兴业银行首席策略师James Montier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后很有感触地说,“赛场上的运动员在发令枪响之前,需要做的是将动作要领在脑海中过一遍,而不是结果”。投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是实际操作中,破坏投资过程的因素太多了,如果一位基金经理总是想着客户会怎样看待他的这笔交易,或是担心投资者可能会赎回,甚至会危及公司的存亡,那么从投资过程角度已经失败了。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也变得非常“短线”,或是将目标定为将公司价值(如果有股价的话)最大化,那么投资过程也打了折扣。投资本身已经不是一件易事,成功的投资更加需要诚实、创新、正直。

为不确定性说几句话
成功的投资最需要的是果断或者决心。因为长线投资往往意味着逆势操作。当其他投资者犹豫不决时,你必须利用他们的恐惧和慌乱,看准好的投资标的(bargain),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成功投资同样需要灵活性和开放的思路。既然你永远不可能确定经济的盛衰,市场的涨落,那么你也永远无法对一笔投资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有十足把握。如果在这些不确定性面前还总是信誓旦旦,离灭顶之灾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成功的投资者应该总是带着一份谦恭,并且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便自己再用功,也有可能犯错。

Robert Rubin在自己的书中曾说过很多人对所有事情都很确定,而他仿佛生来就对任何事都抱有不确定的看法。的确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凡事左思右想,犹豫不前的人在牛市中赚得总会少些;而当熊市到来时,对任何事情都从来不会“拐弯”的人,难免输得一塌糊涂。在投资领域,“确定”可大可小。如果一项投资结论存在问题,“确定”会使投资者失去补救的机会。投资者应该将自己“确定”的事情与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进行“平衡”,因为其他投资者对事件的看法对股价的影响往往比其真正价值来得还要重要。如果你的判断已经在股价中完全体现,也就是你与其他投资者之间没有分歧,那么你的判断已经毫无价值可言。

“不确定”心理上承受起来更加困难,因为“确定”可以使我们更加自信,而自信又使我们更加确定。不确定是疑惑的开始,不确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勤奋以尽可能地消除疑问,从这点看,不确定是极具价值的动力因素。

实战操作篇(摘译自Seth最近的一次讲话内容)

正如第一课印象总是很深,基金经理性格与其入市时环境有很大关系,Seth回忆自己入行赶上1982年股市,当时利率很高,股市已经低迷了18年(华尔街那时并不是商学院毕业生的首选)。那么今年入行的基金经理难免会受到悲观笼罩下的市场氛围的影响,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价可以很“便宜”。入市适逢牛市和熊市,对基金经理投资性格(悲观/乐观)多少会有些影响。Seth认为自己随后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基金学到的内容,可能比在商学院的内容都有用。

价值投资在今天动荡的市场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们在关注回报之前应该首先关注风险。因为风险帮助投资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损失,而损失对人们心灵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其他因素。这样一种恐惧心理一旦蔓延,会造成投资者思维会出现“短路”,特别当你的组合已经跌去40%时。

价值投资的先驱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从小规模基金起家,按照价值投资理论,找到被错误定价(mispriced)的品种,然后从中获得可观的利润。其实Graham强调的清算价值测试法(股价如果低于每股净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买了。因为这就相当于股价已经低于了清算价格。你不需要真正的去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这家公司破产,你都不会遭受损失,足见这已经成为很好的投资标的)不仅在Graham的20,30年代适用,经历这一轮大跌后,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品种。

当然我们不应该去盲目相信冷冰冰的数据和公式,完全可以通过详尽的调研,会发现有些看似已经很“便宜”的品种其实已经不便宜了。比如你看到库存和应收帐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临着环保等方面的诉讼和赔偿等等。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不仅遵循价值投资,同时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详尽的实地调研。

我们投资思路的三大支柱

1 、首先关注风险,然后才是回报。风险不等同于BETA,BETA值是学术问题,对投资没有意义,市场波动也不意味着其他,有时反而意味着投资机会。我们与华尔街投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风险的关注使价值投资方法考虑在不同情景下的损失,这样得到的是一个股价区间,而华尔街的投资通过某种方法得到一个价位,很自然算出来的是回报。

2、追求绝对收益,不去理会相对表现,找到自己的优势,将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现在基金界的“悲哀”是过于关注相对表现,大家只盯着指数,盯着同行,只要损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对相对表现得过度关注,使得机构既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过于“冒尖”,于是中庸成为最佳策略。但富豪阶层的客户,关注的应该是绝对收益。

3、我们只推崇自下而上。因为自上而下的难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准宏观经济的节奏。而且即便宏观经济预测准确,落实到行业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们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对手中的每一个品种做各种情况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压力测试”。

这么多年我们基金成功运作的经验都有哪些?
首先产品设计时加入更大灵活性。如果仅可以投资房地产股,就不如同时可以投资REIT,地产公司可转债等等。武器越多,胜算越大。其次,我们的基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长期资金的注入(我们的客户只有富豪阶层和机构客户,没有funds of funds, 主权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等)。这样基金经理在做决策时,不必为是否造成赎回担心,这是保证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试想,就算基金经理给自己定下的投资时限为三年,但是却面临6个月内的赎回压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在选定客户类型时,要想好)。第三大优势是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保证我们是他们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客户,这样比如他们有大宗交易,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而不是在几十个客户以后。而且这些合作伙伴一定也是认同我们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这样可以保证交易过程高效,成功率高。

关于团队建设
我们很强调institutional memory(团队或者机构共同的记忆),团队的主要成员共事已多年,但是也会有新人加入,这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DNA,如果新成员对某项制度有异议,我们不会告诉他们说,“一直以来就是这个传统”,我们会说“这是我们实践得出的最好的办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议,也欢迎你提出来。”另外与对手有所不同,我们并不是预先在基金经理之间分配固定的投资份额,而是采取灵活分配的方式,以达到资源的最好配置。每隔三周或者四周,所有的人都会聚在一起开会,大家互相挑战对方的观点。薪酬方面,除了根据个人的表现,我们强调大家荣辱与共。

我们最擅长的投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挖掘被市场错误定价的品种。

造成任何证券产品大幅折价通常有几个原因,持有者被迫卖出,而很少人接盘,造成供需严重失衡,价格暴跌。而被迫卖出的原因可能由于公司信贷评级被降低(基金章程规定不能投资评级低于某个级别的品种),可能由于指数成份股调整,指数型基金只好卖出等等。当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不明就里地卖出,对于我们来讲,这属于“白送”(当然这样的机会很少)但这也告诉我们要知道是从谁的手里接的货,如果是比我们高明的投资者卖出,我们就要三思了。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另外一种造成股价大幅折价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剥离子公司,可能是业务调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丑”(子公司债台高筑?管理层糟糕?ROE低?)。总之在这些事件发生时,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背后的原因,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对母公司(解脱)或者子公司(重生),甚至两者同时的机会,股价当天的反应未必说明问题,因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卖出(特别是基金投资者,由于公司模型变化,通常会选择出局,这就造成了前面我们分析的一幕,即供需严重失衡)。但是随着长期效果的显现这往往价值投资者最好的机会。比如我们现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原来的公司由于很多科研投入,所以业绩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单靠新药的版税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报。后来公司分离,母公司帐上保留大量现金,专门负责新药研制,业绩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版税,子公司虽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药公司,但有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它的风险很小。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认为当前股市价格的暴跌,并不是投资者经过谨慎分析对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结论,而是由于市场抛压过大,而接盘的资金太少,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的结果。其次,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市场上各种的催化剂事件,这就使我们投资的最好机会。我们的基金08年初现金比例为35%,并不是因为自上而下看得准,而是按照我们的安全边际确实找不到投资品种,目前我们的现金比例为20%,为了买入新品种,我们在不断地卖出,因为现市场上依然存在不少dead instruments(已经失效的投资工具,或者会致我们于不利境地的投资工具),手里掌握现金主动性会比较高。我们并不认同现在是世界末日的观点,我们依然在很活跃的进行交易。投机者被市场淘汰,未来一段时间内,竞争者会逐渐减少。我们没宏观经济确定的观点,但是每一笔交易我们会做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选择那些即使经济严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资。

问答环节
为什么这一轮衰退,价值股表现要逊于成长股?
首先我们对价值股还是成长股的区分与学术界不一样,我不认为PE低就是价值股,第二,在这次泡沫破灭前,很多所谓的价值股都是按照LBO模型,而现在证明这一模型并不能支持估值。最重要的一点,此前金融股已经占到了S&P的40%,也就是说整个经济和市场都被很大程度上杠杆化了,所以这些金融股(价值股)的调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是当时投资者对净值的概念混淆,并不是价值投资本身出现问题。

如何看待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关系?
风险就是在投资之前通过各种敏感性分析,预计究竟会有多少损失,比如如果房价2009年至2011年每年还要再下跌20%,如果GDP每年都是负增长,如果在这样的衰退假设下,依然可以获得回报,那么这样的投资标的就是安全的。还有一点我们与学术界不同,他们认为风险越大,回报越高,而我们相反,我们认为风险越小,回报越高。比如一只股票从17跌到6,又从6跌到3,那么下跌的风险最大就是3,而上升空间明显大很多。

如何将错误扼杀在基金内部?
我们的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发现已经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高层不会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做只能将问题压抑,将来爆发的会更加严重。前两年有一家基金,公司上下都看出投资出了了问题,但是没有这样的企业文化,大家只能把这件事情回家跟家里人讲,然后眼看着公司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何作出卖出决策?
首先我们设定的是股价不会超出我们测算的合理范围的上限,如果已经达到上限附近,而经过重新评估,维持原来的判断,那么不管未来还有多么大的涨幅,我们一定开始卖出。

二十六年来最深的体会
与其他行业不同,我们是只有当客户的利益最大化,我们的收益才会最大化,所以必须时刻想着客户,将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员工激励方面,公司内部有30多名员工拥有司的股票。对我自己来讲,我认为reputation(信誉或声望)是我们每个人立足的根本,行业里流行这样的说法,叫做华尔街日报首页测试。就是说你做的任何一件事,你觉得如果被登上华尔街日报的首页,会不会给你和你的家人丢脸,如果会,就不要做。

作者简介:塞思.卡拉曼是Baupost基金公司总裁,对价值投资有深刻研究,曾经是格雷厄姆《证券分析阅读指南》一书的主要作者。代表作还有《安全边际》,因脱销,在Ebay和Amazon上卖到了2000和1200美元。卡拉曼投资入门是在共同股份(Mutual Shares)公司开始的,而著名的成长股投资大师普莱斯( Michael Price) 就是当时公司老板,所以继承了其价值投资一派的风格,被称为年轻巴菲特。

Saturday, May 30, 2009

Constant (恆數)

坊間現時有不少人相信歐美等國救市需要增加貨幣供應,而「M2」一旦大幅增加便一會造成下一波惡性通漲。

MV = PQ
M = 貨幣供應 M2 (Money Supply)
V = 貨幣週轉速率 (Velocity of Money)
P = 價格 (Price)
Q = 經濟產量 (Economic Quantity)

正如上面的Formula所示,貨幣供應(M)和價格(P)是有一定的關係性,但是現實上貨幣供應(M2)僅是其中一個導致通漲的原因,而一般人通常忽略貨幣週轉速率(V)和經濟產量(Q)並非恆數(Constant)。

要在「V」和「Q」不變(不下跌)的情況下,價格(P)才能由「M」推動而上升。

然而,在經濟不明朗下(全球出現去槓杆化、去存貨化,而且商品存貨正在堆積如山的情況下),「V」和「Q」於未來兩年內存有不少不明朗因素。因此通漲(P上升)於中短期內重臨之說,可能不太有力。

牛頓第二定律(Newton's Second Law)說明力(Force)與物件的物質重量(Mass)有很高的關係性
F = MA
F -> Force (力)
M -> Mass (物質重量)
A -> 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在地球上,「A」是恆數(9.8066m/s/s)。然而,不同空間(Space)下的「A」亦存在變化:
地球 -> 9.8066
月球 -> 1.6671
火星 -> 3.7265

返回「MV = PQ」的Formula,「M」、「V」和「Q」會於不同的時間(Time)與空間(Space)會有所變化,原因是世間萬物互相依靠而生,並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亦解釋為何經濟會出現榮衰週期。

寻找股息有吸引力的股票

近几个月,由于经济活动指标的改善(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恶化程度有所降低),股市出现大幅走高。在中国,经济增长比投资者担心的要更为强韧,为中期增长前景带来了希望。这些进展,加上对金融体系的担忧逐步稳固,为盈利周期见底提供了希望。即便如此,挑战仍然存在——家庭资产负债仍存压力,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债依然居高不下。这种逐步稳固但仍存不确定性的背景应有利于能产生充沛自由现金流(作为股息派发)的公司。

高股息收益率的重要性
一段时期来,相对不尽如人意的经济增长加上低利率使得收益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全球经济增长在2010年前可能仍然在正常水平之下,而积极的货币政策放松也带来低利率——在这样的背景下,股息收益率高的股票势必表现上佳。与发达国家趋势相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利率也大幅下调——非传统的信贷放松。由于对通胀的担忧让位给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新兴市场央行与发达国家同时下调利率。看起来信贷放松已经基本完成,虽然还有部分新兴经济体仍有一定的利率下调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股价的跌幅远高于股息的下调幅度,股息收益率也已经出现飙升。这已经使得利率与股息收益率之间的差距降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

股息存在的风险
股息低于预测或股息预测值本身被下调可能存在几个原因。尽管每家公司都要区别对待,但新兴市场整体股息低于预期的可能性目前要远远低于年初。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存在一定风险。

盈利下调。全球经济衰退已经造成普遍的大规模盈利预期(12 个月预期值)下调。盈利下降通常会造成自由现金流的生成能力减弱,从而反过来降低股息。对周期性行业而言,当然如此。对于盈利预期的趋稳,我们感到欣慰,这将为今后的股息预测提供支持。

股息支付率与现金覆盖率。股息支付率高的公司倾向于在盈利下滑的艰难时节削减股息,而股息支付率低的公司则拥有维持股息或甚至提高股息的腾挪空间。对新兴市场整体而言,股息支付率直到最近都合理地保持在30%的水平,今年随着盈利的下滑则预计在40%。由于盈利风险似乎已经有所回落,而当前的股息支付率也不在高位,因此股息风险似乎较低。股息一般来自股权自由现金流。2009年,股息的现金覆盖率(即股权自由现金流/股息比率)预计将统一为股息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在公司层面以及那些现金覆盖率表现良好的公司而言,差异化相当重要;现金还存在被用于公司活动(即并购)的风险。

负债比率和利息覆盖率。经济衰退期间,杠杆率高的公司更可能降低债务负担(而不是直接向股东归还资本)。资料显示,虽然新兴市场整体杠杆率并不高,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利息覆盖率大幅下跌至2004 年的水平,反映出与债务再融资相关的问题。虽然对于新兴市场整体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无疑有部分行业和公司存在颇为严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股息风险非常明显。

寻找高股息股票
根据筛选方法,我们认为高股息收益率最为确定的行业包括:公用事业、家居用品和材料)、电信和银行、耐用消费品、食品零售、零售、银行与保险。

对于符合这些标准的股票,我们与相应的分析师沟通他们对于这些公司今年能实现股息预期的信心。我们仅列出了那些信心度高的股票,评级为“买入”的股票为:Abil 、人和商业[1.54 -7.78%]、Partner 、宏达国际、ABSA、台积电、TigerBrands、工商银行[4.34 2.60%]、沪杭甬和Standard Bank。

Friday, May 29, 2009

十年十倍展宏图,而今投资正当时

一.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三个担忧:

1.担忧经济复苏任重道远,出现反复。
中国经济是否回暖,回暖的质量如何,似乎通过分析官方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最新宏观数据之间存在三大矛盾: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的矛盾、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官方PMI和里昂证券公布的机构PMI之间的矛盾、进出口大幅下滑与工业增加值回升和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之间的矛盾。这三个矛盾只能有一个结论:经济复苏远远不是像乐观派所期望的“V型”,也难以出现“U型”,很有可能是“W”型,甚至“L型”。从前四个月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同比继续下滑,虽然环比出现回升,但回升幅度依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如果国家“四万元亿”刺激措施在二季度,最迟三季度还不能见到明显效果,我们就不得不警惕市场步入“L型”状态。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四万亿”刺激措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排除,国家动用其他储存的“弹药”,继续发力。但能动用的基本都动用了。还能有多少“弹药”动用,需要思量。而罗奇在上海举行的小规模媒体见面会上说,受积极财政政策提振,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可能达7%~8%,高于他数月前预测的5.5%,但明年或回落至5.5%~7%。罗奇认为,目前政府采取的依然是和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的应对方法,即通过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经济,然后等待外需的复苏。不过这一经典策略在此次危机中可能失效,因为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下面,外需的复苏恐怕不会像以前一样如约而至,预计美国的消费疲弱仍将持续几年。所以,只要不更坏已经是胜利了。从目前的形势发展来观察,中国经济抑或世界经济走出一个“W型”的概率偏大一些。而且右底应该比左底高。至于高到何种程度谁也无法猜测。时间长度现在也说不准。有可能明年二次探底后就开始回升。也有可能拖两年三年。

2.担忧刺激政策出现摇摆。
由于到五月份中旬,信贷投放就已经“完成”了09年全年的计划,如果仅靠信贷投放来维持投资,会加大投资杠杆率、加剧风险,再投放必然引起重大的后遗症。所以,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对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其含义已经很清楚了,要“调整政策”了。至于怎么调,调整力度如何,只能看管理层拿捏水平如何了。我们在密切关注中。一般来说,下半年指望信贷再度呈现第一季度“狂放”是既不现实,也不允许。平滑的信贷投放,已经不错了。但信贷投放量一旦开始缩减,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其实刺激政策出现摇摆是肯定的,只是摇摆的幅度大小问题。

3.担忧供需矛盾打击市场。
我们之所以不敢把现在的市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牛市”,顶多称为“非典型牛市”,是如下事实对比的结果:牛市:上市公司业绩每年逐步递升。市场融资功能正常,资源配置有序进行。市场不需要讲"故事",也不需要不断的政策刺激。非典牛市:业绩无从谈起。市场融资功能缺失。资源配置无序乱行。市场充斥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故事”。政策扶持不间断,几乎到了“没有利好政策刺激,大盘就不向前走”,类似摇鞭子赶牛,抽一鞭子,牛动一下,不抽,则就卧着不动。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一些“利空”来考验其承受能力。需要“压力测试”,最直接的就是看未来开始的IPO,市场如何反应。只有在利空的打击下,市场依然屹立不倒,届时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说:市场进入牛市了。就目前的市场来说仍属于“救危行情”。什么时候“危机”解除了,而且市场也恢复到正常状态,其中资源配置,融资功能得到正常恢复,而市场依然能够挺住,则可以基本确认市场进入正常“牛市”,而没有这个经历,没有这个考验,遑论牛市,为时过早。

五个矛盾:

1.宏观基本面和微观行业发展的矛盾。
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的“打架”在中国经济历史上已经不是一次了,其中的症结在哪里?是属于正常的滞后效应,还是根本上就虚假繁荣。正常的滞后效应是指宏观数据开始好转一段后,微观数据逐步跟上来。属于前后脚关系。但若是虚假繁荣,剪彩仪式多,烂尾楼也多的话,则问题的严重性就远不是“偶然”打架那么简单了。这方面需要随后几个月的数据验证。 毕竟目前判断时间长度不够,刺激政策的效应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显现。

2.超额信贷投放和实体流入少的矛盾。
虽说,信贷狂放超过五万亿元,但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银行贷款从“左”口袋出,又回到“右口袋”。信贷资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投放到实体经济。据说有80%的信贷资金属于这种状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打架”了。

3.去库存化和继续生产的矛盾。
去库存化,还是继续生产?由于需求不足,库存化问题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很严重,前一段稍有好转,但紧接着继续生产的又使得库存继续增加。不生产,企业停产停工。失业、工人收入减低所带来的一连串问题难以应付。生产了,存到仓库里面,企业又要亏损。不生产不行,生产了也不行。二难悖论,在目前许多企业都是存在的。

4.预计通胀和实际滞胀的矛盾。
通胀还是通缩,一直以来都是专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短期来看,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是:表面上看银行信贷投放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居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有些甚至还是负增长。在一个整体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出现通胀。但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投放的大量的资金,如,M1、M2都在增加,而且增幅很可观,也整体支撑住物价指数。这样通货将维持一段既不通胀,也不通缩,而是滞涨。

5.投资拉动和结构性调整的矛盾。
由于这次金融海啸来得凶猛,使得我们所提倡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实施科学发展的步伐被打乱了。依然沿用过去的老办法,进行最粗狂的投资拉动。最近一段时期,极少有文章论及“结构性”调整问题。但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到时,我国的经济结构仍是粗放型的,所留下的后遗症也要比前几年更严重。

四个不确定: 世界经济何时能够企稳?世界经济调整时间需要多长?中国经济怎样才能企稳?中国经济是否要遭受更大的打击? 这些问题我回答不了,只能指望各国精英们折腾了。

以上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基本面。但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判断,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也许还会有曲折,不过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更坏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即使出现反复,国际金融秩序渐渐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回稳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只是恢复的时间需要多长,目前还难以确定。既然如此,从大的方向来看,股市曲折上涨的主基调应该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资本市场的基本状况

1.动态市盈率,已经接近30倍。
也许有人说,30倍市盈率算啥,比起07年近70倍市盈率还差得很远。但此一时,彼一时。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07年我们的市场的流通量仅仅是大盘总量的三分之一。而目前已经是总量的三分之二在流通,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流通量还将继续增加。全流通时代正在一步步靠近我们。对一个全流通的市场来说,30倍的市盈率显然不能用“低”来形容。凡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整体市盈率基本维持在20-30倍的高限。也许有人说,我们属于新兴市场,理应给予高市盈率。不过,新兴市场不能永远成为我们的标签。再者所谓的成熟市场其实是个伪命题。其划分依据是什么,仅仅因为时间长就认定是成熟市场,时间短就认定为不成熟的市场。其实要划分还是按照市值规模为标准更妥当一些。目前我们的市值水平规模已经不算小了。已经具有成熟市场的一切特征。胡子已经长了不少,还要撒娇吗?

我们只要简单用算术算一算,就知道目前的股指已经相当于5000点了。

2.流通市值分析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大,企业大小非减持的欲望应该可以缓解,或者不减。这对市场稳定也是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盘很有可能不再创新低。但不创新低,不等于就能创新高。从流通市值的变量来看,即使按照静态的流通市值来比较,大盘流通市值回升到历史最高的1月18日的11万亿元的水平,对应的沪市大盘指数也就4600点。更何况,流通市值是不断增加中,比如,11月27日,两市流通市值是4.28万亿元,沪市当时指数是1917点;12月15日,两市流通市值是4.68万亿元,对应的沪市大盘指数是1964点。流通市值和指数的增幅分别是9.34%和2.45%。可见升幅比率不但不同步,而是严重失调。若按照这个比率速度来测算,则大盘流通市值回升到11万亿元,则对应的沪市大盘指数仅仅是3175点。更何况回升到11万亿元的流通市场希望并不大。流通市值回升到8万亿元,则按照这个比率速度,则,大盘高度也就2732点。当然,这个比率速度是动态的,有可能低一些,大盘回升高度也就高一些;也有可能高一些,大盘回升高度就低一些。所以,明年股市的问题,可能不是经济基本面的问题,而是供求关系的问题(当然归根结底是经济基本面的问题)。如果形势更差的话再下大台阶也不是没有可能。按照常态来看大盘极有可能在2700-1400点之间波动。或者更准确的用流通市值估算应该在4万亿到8万亿之间。因此,我把明年定义消化过渡年,这个结论从目前大盘在2000点以下的成交量来看竟然超过5000点以上的成交量,其含义已经很清晰了,大量筹码在不断的涌入流通的事实。这个状况应该维持两年以上,甚至更长。

截至到5月18日,两市的流通市值是7。8万亿,距离笔者所预计的流通市值达到8万亿尚有大概3%的差距。但由于五月中旬前信贷投放已经达到5.19万亿,将计划中的09年的信贷额全部完成,再加上整个经济形势还不稳定,管理层还需要股市涨涨,不但提振信心,同时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刺激整个经济恢复的效果,所以呵护态度依然未变。典型的如IPO迟迟不启动。这样,市场高度也就有必要适当的放宽。但即使放宽,10万亿的流通市值也许是个坎。如果不出意外,指数能看到的高度不应该偏离3000点正负5%。

3.技术分析
从形态来分析,大盘做出一个头肩底后突破颈线位2050点,理论上可看到的量度升幅大约是3200点。这样短期来看,大盘理论上还有12%-18%的涨幅。但市场是否按照“理论”来运行,难以预料。就目前来说,市场实际表现似乎已经透出随时调整的可能。

4.后市预测
那么是不是市场这次见顶了,回落了,就没有机会了?笔者的看法是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认为没有机会了,反倒是长线机会来临。如果我们从大的股市运行结构来看,或者按照波浪理论来分析,似乎都在印证,牛市已经悄然来临。1664点等同于过去的325点和998点。再见1664点的概率微乎其微,除非中国经济出现全面崩溃。

现在我简单的回顾一下我国股市走过的几个大浪。

1990年-----1992年,第一推动大浪,(95点---1558点)涨幅1540%。
1994年-----2001年,第二推动大浪,(325点---2245点)涨幅590%。
2005年----2007年,第三推动大浪,(998点----6124点)涨幅513%。
2008年11月---?,第四推动大浪,(1664点---?)

这个推动浪有多大,耗时有多长,似乎现在讨论显然是算命式的。但基本轮廓已经走出,所以,我们只要按照市场运行节奏操作就是了。其他也不需要过细地考虑。

股市结构来说,一般可将市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线资金(也可以理解为长线资金第一次入场)入场造就一轮较大行情。二是:接着出现剧烈回吐,迎来长线资金二次入场。随后进入第三阶段,市场逐步攀升,开始步入真正的“牛市”。目前我们的市场正处于第一阶段上升的尾端,随时会出现二次回吐。由于二次回吐时,市场再次响起“熊市”又来了的齐奏。往往市场回吐也比较剧烈。有时甚至会回吐完第一阶段的升幅,那只是“熊”的虚张声势,属于“熊”的最后一次撒泼,随之而来的将是波澜壮阔的更大的“牛市”。当然,至于“熊”“牛”转换需要多长时间,在何时发生,需要基本面的配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旦熊牛转换后再起的一波行情,其涨幅最少是第一波上升的1.618倍。

5.投资策略:
目前已经不适宜再大规模介入了,如果介入也属于短线进出。本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基本策略,尽可能保存实力。只有保存了实力,才有可能再下一次回调中有足够的弹药买到便宜的筹码。既然是短线操作,依然力求捕捉热点,快进快出。一味死等硬捂,不是目前的操作策略。只有等到下一次股指出现剧烈回调,才可以长线买入后捂住不动,等待收获丰硕的果实。基本思路是:短线顺势而为。中线择机卖出。长线等待回调。

至于品种的选择,到时市场会作出明确选择。不过,只要是牛市来临,每个品种都有机会。

让历史告诉未来

看着跌跌不休的大盘,回想起当年我曾经走过的日子,是那么相似,以前的我和大家一样在熊市滚滚车轮下妄图挣扎,最后还是葬身在无情的车轮下,这就是资本市场,前不久可能你还满怀信心,几个月以后就会近乎绝望,几个月时间你的心情从天堂到地狱,你的生活也可能发生很大的改变,在不断下跌的市场和股票面前,你会经历怀疑/彷徨/犹豫/后悔/愤怒/伤心/绝望到最后的麻木,当你麻木的时候,股票的涨跌已经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套得太深了,一点点涨跌已经不足以改变什么.

记得我让朋友在1月初离开的时候,没有人是心甘情愿的,大家都在怀疑,甚至有出来后马上又杀进去的,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是我神机妙算吗?绝对不是,要不我6100点就应该出来,而不是5500点,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我在熊市里面伤得太重了,是那种痛彻心扉的痛,是那种这辈子经历过一次绝对不会想经历第二次的痛,所以我宁愿放弃赚钱,我也不要再经历一次.

我相信很多朋友正在经历这一切,也许还有更糟糕在后面,只有经历过,下次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熊市?你就不会再想经历一次,除非你自信你能承受这一切.

我之所以用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个标题,是觉得以前市场曾经发生的事情目前正在发生,并且还会继续下去,以前的历史,有些是可以借鉴到现在和将来的,我们需要的是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挖掘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那么历史上的熊市是怎样的呢?我经历过96年底以后和2001年以后的两次熊市,97/98年的熊市时间比较短,跌幅也相对来说较少,只是从 1500多跌到1000多,而2001年以后的熊市从2245多跌到了998,用了四年时间,跌幅56%,是最具有杀伤力的一次熊市(我经历过的).在这个熊市里面发生了什么呢?

一 垃圾股从哪里来 也会回哪里去
记得99年开始的5.19行情中,亿安科技(现在的ST宝利来)是第一支上百元的股票,最高是2000年2月到达126元,那时百元股票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潭,结果到2005年11月最低的4.21元,用了5年多时间,从126元到4.21元,中间多少抢反弹的股民倒下了,126到63跌了一半很多股民进去了,63跌到31.5是不是够便宜了,再从31.5到16,16到8,8到4.21,想想看多少股民就这样套了进去,今年1月最高 13.89,离前面那些套牢高地还有多少距离,一波超级大牛市也没有让那些股民解套,这不是血的教训吗?还有中关村,从2000年3月的44.8,到 2005年7月的2.25,还有紫光股份等股票,曾经的狂涨最后的结果还是回到起点.

看看现在很多垃圾股还高高在上的价格,我真替那些股民担心,他们后面将会面对更大的打击,垃圾股在熊市里面是跌得最多的股票,是最让人绝望的股票, 它们的底部永远都像一个数学难题,你不会知道底在哪里?只有更低没有最低,而且它们几年都不会翻身,有些甚至直接退市,让持有它们的股民血本无归.04/05年的时候市场里面1到2元的股票很多,而5元以上的股票都不多,连招商银行都只有8元多,10元以上的股票就是高价股,100多支股票跌破净资产.

所以,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手中的股票,是不是垃圾股,是不是值得持有5年,会不会退市.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和信心的话,趁反弹卖了,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决定是明智的.有些投资者认为反正深套了,索性不去管了,跌了总会再涨起来的,如果在以前可能会这样,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流通的时代,以后我们会看到几角钱的股票和几百元的股票并存的局面,当股票真跌到几角钱的时候,也许真的连哭都来不及了.

二 绩优股跌下去照样涨起来
那么在熊市里面绩优股会怎样呢?开始一样会随着市场的下跌而下跌,但跌到一定程度,就拒绝下跌了,相反在买盘的推动下还会逆市走高,比如当时的茅台 /招商银行/烟台万华/宝钢/海油工程等股票,在熊市的初期和中期它们会随着市场下跌而下跌,但到了后期已经拒绝下跌,相反在走好,熊市后期跌得最多的主要是垃圾股.

目前我们的基金规模比以前大了很多,但可以投资的股票只占整个上市公司10%多,在熊市里面基金都是以防御性的策略为主,绩优股就成了基金的主要买入对象,资金会逐步向绩优蓝筹股集中,所以过段时间你会发现市场还在下跌,但是很多绩优股已经不再下跌,或者下跌也不会跌多少,这就是"涨时重势/跌时重质".

现在看看你手中的股票,如果是绩优股,那么就继续持有,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过绩优股不是指的周期性行业或者一次性收益造成的绩优,不是看以前一年 /两年的业绩,而是看以前长期的业绩表现,是那种业绩具有长期稳定和增长的绩优股,只有那些业绩长期稳定增长的公司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投资的绩优股.对于这类股票就算套再深也不要卖出,就当存了5年银行定期,5年后收益绝对比存银行的利息高.所以不要再对股票的下跌麻木了,花些时间认真研究一下自己的股票, 看能不能够说服自己持有5年,如果能那就一直持有,把行情软件从自己的电脑里面删除,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三 补仓只会越亏越多
在熊市里面补仓只会越亏越多,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底部.有些投资者喜欢逢低补仓,本来仓位不重,但总是想摊低成本,结果越补仓位越重,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但股票还是继续下跌,最终满仓深套.所以在熊市里面,补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大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补仓的资金存在银行,等下次牛市来临的时候再进去,成功的机会会大很多.

四 抢反弹一定要守纪律
在熊市抢反弹一定要有止损的概念,毛主席的游击战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在熊市抢反弹赚钱固然是好事,但不要贪心,以前在熊市里面还流行过" 一毛钱"理论,就是赚一毛钱就跑.如果一不小心亏钱了,那就是割肉也要走,如果舍不得走,最后的结果也是套在熊市的半山腰上,还要忍受以后的漫漫熊途.

五 不要在最恐慌的时候割肉
大部分投资者在熊市反弹的时候舍不得走,总想能再回一些本金走,总幻想市场不会再下跌,这就是底部,往往错过了反弹出局的最佳时机,等市场再次大跌,自己的心理承受极限终于被打破了,此时卖出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但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往往离反弹越来越近,就算要割肉,也最好不要割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这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就算熊市也有很多次的反弹,有些反弹行情力度还很大.所以在熊市里面割肉应选择反弹的时候,丢弃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该认输的时候要勇于认输,就算不是卖到反弹的最高点,过段时间回头再看,还是会庆幸自己果断的决定是正确的.

六 面对熊市持有平常心
熊市对投资者的打击是巨大的,心理上需要承受长时间痛苦的折磨,很多人因此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那么面对熊市,不管你再怎么后悔,再怎么痛苦,再怎么绝望,也不能改变熊市的趋势和帐户资金大幅缩水的事实,有些失败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正视现实,接受失败也是一个成功交易者必备的优秀素质.痛定思痛,认真想想自己失败在哪里?下次还会不会继续失败?自己现在需要做些什么?不要把自己当作鸵鸟一样藏起来,把自己当作狮子,永远做市场的强者.

那么,从现在开始,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还会面对很多次的机会,历史告诉我们,有熊市就会有牛市,为了未来的牛市,就让我们做好准备,来迎接下次更加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杨百万:长线投资的乐趣

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自愿为广大散户“站岗放哨”,就是当大家开始贪婪时提示市场风险、在大家开始恐惧时指出市场存在着机遇。

如果说,在上个世纪的股海中,我是以著名个人投资者的身份直接参与股市,并在上证综指早期的运行轨迹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了自己的 “ 痕迹 ” ,比如当大盘跌至极为恐惧的时点时,我会自动站出来买股票。尽管当时这是我的一些个人行为,但从外界报道以及后果看,还是对当时的市场产生了一些影响。而自本世纪以来,无论是2245点,还是“5·30”大跌前夜以及6124点、1664点附近,我都或多或少发出了个人的声音,以提供给广大投资者作为参考。从事后情况看,我的一些判断也基本得到了市场走势的应验。 不过,如今的A股市场或者说上证综指已与早年大不一样。无论是股票数、市值,还是整个股票市场的规模都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一直告诉大家,自己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试图完全把握股指的动向可能是徒劳无功的。而历史和经验也告诉大家,只有以价值眼光和稳定的心态去参与市场,才能分享股市长期螺旋式上涨的果实,也不会被股指的波动搞得晕头转向。其实,股市的下跌如暴风雪是正常现象,如果提前有所准备,股市下跌就不会伤害到自己。更何况,股市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机会,你可以挑选被吓走的投资者放弃的廉价股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批蓝筹股进入上证综指统计范围,如今的上证综指与以往以中小盘股的指数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海市场大盘股一多,这些占股指权重巨大的 “ 定海神针 ”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指数产生重要作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平稳市场、抑制投机。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大盘股多起来,对此,价值投资者是欢迎的,但市场中的投机者是反对的。 

不过,市场的本质可能是一样的,即在股指面前,投资者往往会因为贪婪和恐惧错失方向。在我印象中,在每一次上证综指重要顶部前后,都有大批个股股价 “ 泡沫 ” 成分极为严重,而当时的投资气氛是:往往是大批投资者出于贪婪等各种非理性因素参与到市场中来,结果 “ 被套 ” 在头部,并遭受到惨痛的损失。而且我一直坚信,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是很难真正体会到市场的魅力的。如果投资者不把握上证综指每一轮牛熊周期性转换的规律,可能会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非常迷茫。不光如此,在贪婪和恐惧的心态驱使下,普通投资者也往往会与一轮特大型牛市“失之交臂",也会陷入漫漫熊途之后的心力交瘁。 

屈指算来,我在超过20年的股市 “ 征战 ” 中度过了上证综指的 “ 四起四落 ” ,亲历了市场的酸甜苦辣,并见证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在我印象中,上证综指自诞生后股票相当少,这种 “ 供求 ” 严重不对等的局面很快就导致上证综指进入了第一波牛市,指数也很快在1992年5月站上了1400点。但随即而来的马上是一轮熊市,在诞生以来的第一轮熊市中,上证综指很快从1400点跌至386点。当时大家是抱着 “ 试 ” 的态度去看待这个股市的。而且,一旦诸如新股大扩容的消息袭来,就马上使得新生的市场原形毕露,会在短期内跌到让人难以想见的位置。市场以及投资的不成熟也可见一斑。

不过,每一轮大级别的牛市往往是在数年之久的股指震荡中酝酿而生的。放在上证综指运行图看,股指往往是有很规律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走,并从当时的100点一直走到如今的2600点附近,其间还出现过从1000点附近一路上涨到6100点以上的罕见超级大牛市。如果能够把握这些规律,投资者就很有机会在股指的波动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随着证券市场的意义越来越被各方关注,上证综指也在一次次的扩容浪后迎来新的天地。打开上证综指近20年的运行图就能发现,上证综指分别在1996年1月的512点、1999年 “ 5·19行情 ” 启动前的1047点和2005年6月的998点起步,出现了三次大级别、跨年度的大牛市,而不少投资者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也在一次次的螺旋式上涨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我相信,当市场扩容和IPO重新启动之后,将会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而大批优质资源(上市公司)也大步向我们走来。 

在放开证券市场和股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时,我一直是举双手欢迎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市场健康起来,作为市场中的投资个体也能够得到发展,也更能分享到股市的成长。我个人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点。

现在外界把我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股民”,但我如今更加愿意以一份淡泊的心态看待股市。我建议普通投资者应该用成熟和稳定的心态去观察上证综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和系统去把握市场涨跌之间的机会。而且,我一直建议普通投资者少参与投机。因为这是需要“本领”的,但从概率上说,“投机”过程中输钱的还是多数。 
其实,从长期看,上证综指是处于上涨趋势中的,未来也有可能创下新高。作为市场的参与者,普通投资者只有把握知识、理念和技巧,才能克服贪婪和恐惧的心态。这里我尤其想提醒大家,股市是面 “ 放大镜 ” ,会放大人心的贪婪和恐惧。而且,在上证综指的腾落之间,不仅能体会到 “ 知识和能力是不能以金钱作为衡量尺度 ” 的,也更能在历史的长河里细细体会和分享到长期投资的乐趣。

在我看来,如果想在市场上成为赚钱的少数,就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基本的判断,这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了解国家发展的最起码要求。当国家经济处于上升趋势,投资市场一般也总是向上攀登的,上证综指近20年的运行图已经印证了这点。同时,我还觉得,投资者要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技术常识。总而言之,在实践中学习操作策略和技巧,实践出真知。

最后我的体会是,如果要参与这个市场,就需要自身有一个考虑问题的系统。而且,保持一份良好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那就会反复失败,还会给自己和家庭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股指的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成熟起来的投资者要学会 “ 在牛市中警惕熊途,在熊市中眺望牛市 ” 。

巴菲特: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中国有一个很棒的未来”——巴菲特说:“我会告诉所有中国人,你们都很幸运”
  
最近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各国纷纷出台刺激政策。但是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密切相关,尤其是中美之间,在共同应对危机之时,也有一些利益冲突。我吃惊地发现,作为一位美国投资大师,而且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的经济顾问,巴菲特竟然公开表示对中国的支持。
  
2009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股东们、记者们提出的众多问题中,中国也成为本次股东大会大家最关注的热点,所有人都想知道,投资大师巴菲特对中国怎么看。巴菲特给出的回答是:看好中国、支持中国、投资中国。
  
巴菲特看好中国
每一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的最后,都会写道:“我们实在是万分幸运,我们出生在美国。”
很多人喜欢把巴菲特神化,但巴菲特却非常冷静地认识到,他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实就像中了六合彩,正好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好赶上了美国迅速发展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果是其他时间出生在其他国家,他再聪明,再努力,也根本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而现在他认为,中国投资者同样非常幸运,生在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赶上一个日益发展的时代。
  
巴菲特说:“中国有一个很棒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和释放出潜能,中国正在成长,还会不断地更加成长,它只是刚刚开始,我会告诉所有中国人,你们都很幸运,活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比100年或200年前好多了,有很多很好的机会,经济会不停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会上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真是难以置信的好,没有人会比它更好,世界正在发现中国,中国也在发现世界。”
  
巴菲特支持中国
巴菲特支持中国首先是支持中国官员对美国债券的担忧。中国的政府官员最近对中国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债券感到担忧,因为这些债券一直在下跌。巴菲特认为这种判断很正确。
  
股东问他对美国政府出手救AIG的做法,会否令纳税人付出沉重代价时,巴菲特则指出付出代价的会是持有大量国债的中国:“纳税人并没有付出分毫。有中国官员曾说担心美国国债的回报,我想他是有道理的。所有海外美元合约的持有者,回报将会减少,这是一大问题。”保险是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最核心的业务,而美国国债也是巴菲特保险资金最主要的投资工具。巴菲特和中国一样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他也和中国一样有着同样的担忧。
  
巴菲特接受媒体专访时说:“美国想把负债摆脱掉,所以政府要去杠杆化,让人们开始存更多的钱,花得更少,所以美国政府要推动经济,不停推动,扮演着一个很大的角色,现在经济根本地慢了下来,经济是个很大的问题,大量发行货币会有助于推动经济复苏,但是长期来说有一个通货膨胀的危险。我们在美国有一个说法是,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件事都有它的后果。”
  
其实2009年3月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说得更加直接:“在目前的低利率下,一直执着于持有存款等现金等价物或者长期政府债券,如果持续持有很长时间的话,投资回报率几乎可以肯定会低得惊人。”
  
二是支持中国扩大内需。在谈及美国大量借债的行为时,巴菲特特别提到了中国,他说:“他们(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他们想用这些纸片,例如几年前来买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纸片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因遭美国方面阻挠而失败。
  
巴菲特进一步表示:“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达到2000多亿美元,当他们发现美元没办法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们会问,为什么要出口美国,而不是自己用呢?”巴菲特明显表示出对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目前中国出口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外需大幅下降,二是出口换来的美元面临长期贬值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内需,一可以弥补外需的下降,二可以避免美元大幅贬值的危险。
  
三是支持中国稳定金融系统。巴菲特说他会不断关注中国的变化。芒格赞赏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金融系统之一。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实力还无法与世界抗衡,建立稳固的金融系统对中国非常重要。回顾这两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金融系统保持稳定。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需要稳定强大的金融系统支撑。美国经济大幅衰退的当前教训表明金融系统一旦失去稳定甚至陷入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巴菲特投资中国
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对投资中国公司的看法。巴菲特说他在前几年还不会想到投资比亚迪公司,也不会关注中国石油(13.66,0.57,4.35%),但现在一切都变了。虽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但伯克希尔公司将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因为中国正逐步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没有人可以忽略。
  
其实除了投资比亚迪和中国石油,巴菲特还有一个投资中国的举动被大家忽略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投资中国石油是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直接出手,投资比亚迪是伯克希尔控股的中美能源出手,投资汇源则是巴菲特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可口可乐出手,尽管全面收购被商务部否决,据报道双方其他合作在商谈中。
  
当中国女生收到Fruit of Loom内衣和See’s巧克力的礼物时,可能并不知道,这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旗下公司的产品。
  
很多中国出口企业把家具出口到美国的Nebraska Furniture Mart、Star Furniture、Jordan’s Furniture,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完全控股的公司。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2008年年底时,净资产7766亿元人民币,总资产1.83万亿元人民币,下属公司50多家,业务范围包括保险、电力、银行、食品、家具、汽车、航空、鞋业、珠宝、报纸等,正在从股票市场和产品市场多个渠道进入中国。
  
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巴菲特对中国股市怎么看,尤其是在经历过如此暴跌之后。
  
2008年12月有中国记者见到巴菲特,介绍了中国股市的巨大跌幅,并问巴菲特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怎么看。巴菲特说:“我看好中国市场,不要计较短时期的情况。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巴菲特对中国的信心来自于历史,也来自于未来:过去19年,中国GDP从1990年的1.87万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0万亿元,增长了15倍,上证指数从99点上涨到了2600点以上,最高涨到6000点以上,涨幅近60倍。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股市也会上涨百倍吗?
  
“中国很有潜力,我希望把潜力变成事实,在下一个一百年里,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我希望中国总是一路成功,发展得越来越快。”巴菲特看好中国,我们中国人更有信心看好自己的国家。

Monday, May 25, 2009

What is the yield on housing investment ?

Singaporeans are obsessed with housing as an investment. Considering th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scrambling to buy a house even during such times are telling signs that you can know nothing about equities, forex, commodities and derivatives, but you can never miss out on properties.

“Land is scarce, so property is a sure win bet here” a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HDB auntie next door and the lawyer opposite are saving hard to fund their next property.

I rarely hear people asking how much they will be yielding on their housing investment if you buy and rent for 20 years.

Many are simply just interested in the absolute gain. The absolute monetary gain (if any), is likely to be large as housing like derivatives are leveraged products!

Before I comment further, let’s do some maths here to see if it is really worth our while to buy a 2nd property for investment.

Assumptions:

35 year old Mr. Tan just bought a new 99 year leasehold, 1000 square feet property beside Kovan MRT station, for $620,000 that will TOP in June 2011.

He intends to rent it out in 2011 and has started paying the monthly installment of his home yesterday (2009 May).

He intends to hold the property for 20 years (till 2029), before selling it away. Note that the property will have a remaining lease of 77 years when he sells it away in 20 years.

His has opted a 3% fixed interest rate for a 20 year loan, at 80% cost of the property which is $496,000.

He will need to pay $2,750.80 monthly to the bank for 240 months. Total amount paid is $660,193. Hence, the property actually costs Mr. Tan $124,000 (20% downpayment) + $660,193 (interest and principal payments) = $784,193.

He estimates that he will collect an annual rent of $30,000 per year (4.8% yield based on $620,000), after factoring all expenses, including property tax (10% of rent), repairs, fittings and furnishing, maintenance fees (estimated to be $300 monthly), and property agent fees of the apartment. (Take note that your tenant do not need to pay the monthly maintenance fees as they are part of the rent. You need to fork it out for them!)

Mr. Tan is making conservative estimate that for the first 10 years, net rental income will be $30,000 per year. The next 8 years (since rent only starts coming in on 2011), net rental income will be $40,000 (net of expenses) yearly. He is conservative because he is aware that there are times his property might not have tenants (like during sars and now) and if he needs to renovate the house, there will also be no rental income for 1-2 months. Besides, when his property is 15 years old, he might not be able to rent it out at a premium as there may be more and newer apartments around his neighbourhood for rent, depressing his rental. The rental will be used to pay for his monthly installment to the bank as Mr. Tan’s CPF is currently used to service his HDB flat. Total rental income from the Kovan apartment is estimated to be $620,000 for the 20 years of investment.
Effectively, Mr. Tan got his Kovan apartment for “free” after renting out for 18 years! Sounds good! His payback period for this investment is 20 years.

Mr. Tan feel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his $620,000 property will appreciate at 4% per year when he bought it this month. Hence at the end of 20 years, he will be able to sell it for $1,358,000.

What is the annual yield of Mr. Tan’s investment after 20 years?

Answer:

Total cost: $784,193

Total gain: $620,000 (rental income)+$1,358,000= $ 1,978,000

Net gain: $1,193,807

Annual yield (using financial calculator, N=20, PV= 620,000, FV= 1,978,000)= 3.33%

I know my assumptions are not perfect. The rent collected over the years could be higher, the property being sold at 2019 could be much lower. However given the information I have at hand, I do feel that my assumptions and projections are rather realistic.

Personally I feel that buying a property in Singapore for investment shouldn’t be a long term affair, and Mr. Tan should sell his property if there are offers of $720,000 in 2011. His yield will be roughly 7% per year if he can sell it at that price.

On top of that, Mr. Tan has to handle tenants complains, difficult tenants, chase them for rents, handle repairs and renovation, be at mercy of disappearing tenants, be saddled with a large mortgage loan and be afraid to change his job for fear of lower pay and possible underperformance which might lead to retrenchment. That’s stressful!

All that for 3.33%?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Mr. Tan can retire comfortably after selling his Kovan property in 2019. With a large sum at hand, he can invest $1m in large companies’ preference shares yielding 4.5% (rather ironic) per year with semi annual payments. He will earn $45,000 yearly and together with his CPF monthly payouts, retirement life should be a breeze for him.

Life will be easy for him after that.

Not that bad afterall!

Well, so if you really want to invest in that property, make sure you can get it at a bargain price, so that your yield on both rental and capital appreciation can be much higher, even if you have to hold it for the long term.

Most importantly, do your sums right!

Supposed Mr. Tan does not invest in an apartment. Instead, he invest his downpayment of $124,000 and 2 years worth housing installment of $66, 0192 into a diversified portfolio of stocks, with an investment horizon of 20 years. I am assuming here that he has prudently set aside about $190,000 before purchasing the apartment.

In the earlier example, Mr. Tan obtained a gain of $1,193,807 at the end of 20 years. Hence, to be equally wealthy at the end of 20 years, what is the return of his stocks portfolio he must achieve (compounded annually) before he can be indifferent in purchasing the property or investing in the portfolio of stocks?

Using a financial calculator, (PV= $190,000, N=20, FV= 1,383,807), the required return of the portfolio is 10.44%.

Hence, if Mr. Tan is not confident that his stock portfolio can give a return of 10.44% annually, he will be much better off if he invests in the property and earn 3.33% return annually.

In fact, even if Mr. Tan can only sell his property for $700,000 at the end of 20 years, his stock portfolio must return an annualized gain of 6.93% for him to be equally well off.

The above (and below) example shows why it is so much “easier” to earn a higher quantum of monetary gain in the property market, compared to buying securities. Property is also physical and hence emotionally more “logical” (adage of everyone needs a roof over their heads) investment for most people. It is less prone to nasty shocks like your property losing 50% of value in a month, compared to commodities. Worse case scenario, you can stay in it but you cannot live on stocks!

The 2 examples are not to determine a better investment asset but rather to show the difference of return between 2 different asset classes. Properties being leveraged product will return a lower return on percentage terms but higher returns on absolute monetary terms.

In this case, it pays to be in debt!

I do not include buying stocks on margin as the interest rates are exorbitant and people do not buy stocks on margin for 20 years.

If you are Mr. Tan with $190,000 on hand, which would you choose? Apartment or stocks?

For myself, I am on a lookout for a freehold property of about 800-1000 sq feet in the prime district near a MRT station selling for $650,000. I believe that the property market will have some more way to go down till 2011 as large waves of TOP apartments will flood the market then, bringing down the rental and price of private apartments.

Hopefully I can be as rich as Mr. Tan in 22 years time!

Sunday, May 24, 2009

寻找翻10倍的股

按照投资操作的6个基本步骤:选择目标企业、评估内在价值、分析市场价格、确定买人价格、分配投资比例、确定持有期限,经过对林奇有关投资策略的论述的收集整理,我们将其投资策略逐一总结为6个基本原则。

林奇的选股原则:分门别类,与众不同
林奇分析公司业务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公司销售或产量的增长率将其划分为六种类型公司的股票:缓慢增长型、大笨象型(stalwart’s)、快速增长型、周期型、资产富余型(asset plays)、转型困境型。

林奇认为,所有经济实体的“增长”都意味着它今年的产出比去年更多。衡量公司增长率有多种方法:销售量的增长、销售收入的增长、利润的增长等。

稳定缓慢增长型公司的增长非常缓慢,大致与一个国家GNP的增长率相等。

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增长非常迅速,有时一年会增长20%~30%,甚至更多。在快速增长型公司中你才能找到价格上涨最快的股票。

需要注意的是,一家公司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家公司并不总是固定地属于某一种类型。

在不同时期,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的增长率在不断变化,公司也从最初的类型后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林奇在分析股票时,总是首先确定这个公司股票所属的不同类型,然后相应确定不同的投资预期目标,再进一步分析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因此,林奇认为:“将股票分类是进行股票投资分析的第一步。”

我们只能首先分析确定公司股票的类型,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那些千篇一律式的陈词滥调般的投资原则往往是非常愚蠢的。比如,当你的投资翻番时就把股票卖掉,两年后就把股票卖掉,当价格下跌10%时卖掉手中的股票可以减少损失,等。你千万不要相信这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投资原则。

请记住林奇的忠告:

“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各种类型的股票普遍适用的公式。”

“不管股市某一天下跌50点还是108点,最终优秀公司的股票将上涨,而一般公司的股票将下跌,投资于这两种不同类型公司的投资者也将得到各自不同的投资回报。”

关于选股,林奇一再告诫投资者要独立思考,选择那些不被其他人关注的股票,做真正的逆向投资者:
“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并不是那种在大家都买热门股时偏买冷门股票的投资者(例如:当别人都在买股票时,他却在卖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资者会等待事态冷却下来以后再去买那些不被人所关注的股票,特别是那些让华尔街厌烦的股票。”

林奇认为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与众不同的选股策略:“在我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这13年间,尽管有过无数次的失误,但每只个股还是平均上涨了20多倍。其原因在于我仔细研究之后,发现了一些不出名和不受大家喜爱的股票。我坚信任何一位投资者都可以从这样一种股票分析的策略中受益。”

林奇的选股策略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不选热门股,只选冷门股

人们往往对热门股追捧得趋之若鹜,林奇却对热门股回避得惟恐不及:
“如果有我不愿买的股票,那它一定是最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
热门股之所以如此热门,是因为其股价涨得很快,快得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遗憾的是热门股跌起来也很快,甚至比涨得还快,快得让你找不到脱手的机会。

林奇对无人问津的冷门股却热情无限:“如果你找到了一只几乎不曾被机构投资者问津的股票,你就找到了一只有可能赚钱的股票。如果你找到一家公司,它既没有被分析家们访问过又没有专家会承认知道它,你赚钱的机会就会大了一倍。”

林奇发现找到冷门股的一个规律是:那些业务让人感到乏味、厌烦、甚至郁闷的公司股票,一般是少人问津的冷门股,却最终会成为股价不断上涨的大牛股。

◆避开高增长易变行业,关注低增长稳定行业

投资于高增长行业几乎是股市中投资策略的一个主流,林奇却对此不屑一顾:“很多人喜欢投资于让人激动的高增长行业,这里总是人潮如涌,但不包括我。我喜欢投资低速增长的行业,例如生产塑料小刀和叉子的公司,但是我也只有在找不到像葬礼服务业这种没有增长的行业时才会这么做。正是在这种零增长行业中才最有可能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

那么,林奇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呢?因为他发现高增长行业吸引了大批想进入该行业分享奶酪的聪明人和强势企业,而众多竞争对手的进入使该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公司很难持续保持利润率,股价相应会下跌。而低增长行业同时是低竞争行业,公司容易持续保持利润率,股价相应会随着利润的上升而上升。

◆远离高技术公司,关注低技术公司

1995年—1999年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指数上涨一倍,连续5年股票的回报率都在20%以上。这次大牛市中,人们对网络股等高科技企业的狂热是最大的推动力。但是,在人们的狂热中,林奇却再次宣称自己是技术厌恶者:

“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厌恶者。我个人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不盲目追赶潮流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有名的投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巴菲特)都是技术厌恶者。他们从来不会买人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

林奇和巴菲特一样,从来不会买人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变化很快的、未来发展不稳定的公司股票。他同样坚持只投资于自己能够完全理解的传统稳定行业的公司股票。林奇说:“当周围有如此多的稳定行业时,为什么要购买易变行业的股票呢?”

◆别选多样化公司,关注专业化公司

林奇如此厌恶公司通过收购实现多样化,以至于他将其讽刺地称为“多元化恶化”:

“利润不错的公司通常不是把钱用来回购股票或者增加股息,而是更喜欢把钱浪费在收购其他公司这件蠢事上。这种‘精心准备’的收购对象却是一些这样的公司:(1)价格被高估;(2)业务经营完全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这两点确保收购后的损失而不是收益能达到最大。”

相反,林奇喜欢寻找专业经营的优秀公司。比如,他非常关注抽资独立型公司。采用抽资摆脱做法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就会变成独立自由的经济实体。尤其是兼并和收购浪潮中成为恶意收购对象的公司,往往通过卖掉或者抽资摆脱做法,与子公司脱离关系后很快就可以击退恶意收购者,这时独立出来的子公司的股票就会独立上市。

◆不选竞争对手多的公司,只选竞争对手少的公司

人们往往关注那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著名公司,而忽略了那些长期独霸行业却默默无闻的隐形冠军企业。

但林奇却与众不同:“相比较而言,我更愿意拥有一家地方性石头加工场的股票,而不愿拥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股票。因为电影公司的竞争对手非常多,而石头加工场却有一个‘领地’(Niche):在它占据的领地内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林奇对拥有市场领地的优势企业情有独钟:“我总在寻找这种拥有‘领地’的公司,理想的公司都有一个‘领地’。”这种领地使公司获得了能够在所在市领地形成的一种排他性独家经营权。这种排他性独家经营权正是林奇寻觅的阿拉丁神灯:“没有什么可以描述排他性独家经营权的价值;一旦你获得了排他性独家经营权,你就可以提高价格。”

林奇发现巴菲特和他一样,非常钟情于寻找具有独家经营权的优秀企业。林奇敬佩地说,巴菲特通过向“独家经营权”型公司投资赚了数十亿美元。

◆别听内幕消息,只看公司及其内部员工买入行动

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有一种正大光明却比内幕消息更为准确可靠的方法:那就是观察公司员工买人自己公司的股票及公司回购自身股票的行动。这种行动,代表公司员工、公司本身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对公司有着最内部的消息,最直接、最全部的理解,其买人行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林奇认为,公司回购自身股票是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的重要表现,而且回购股票长期而言会提高股票的价值:“一家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回购自己流通在外的股票。如果一家公司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它为什么不可以也像投资者那样向自己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呢?从长期来看,回购股票只会对投资者有利。”

林奇认为,如果公司的普通员工们也在积极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时,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买入信号:“没有什么样的内幕消息能比公司的职员正在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更能证明一只股票的价值。”一个年薪2万美元的普通员工,却用1万美元买人本公司的股票,这肯定是一次对其本人来说有重大意义的投资行动。但林奇认为内部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认为股票的价格被低估了,并且最终会上涨。”

林奇的估值原则:市盈率为主,综合估值

林奇主要采用市盈率进行股票估值。
按照林奇对股票的六种分类,不同类型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差别也很大。许多投资者通过对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之间的市盈率比较,寻找市盈率偏低的股票,从中获取超额投资利润。但林奇提醒我们,低市盈率股票并非就一定值得投资:“一些投资者认为不管什么股票只要它的市盈率低就应该买下来。但是这种投资策略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应该拿苹果与橘子相比。因此能够衡量道氏化学公司股票价值的市盈率并不一定适合沃尔玛。”

只考虑市盈率当然很傻,但市盈率毕竟是一个非常容易得到的数据,在正确运用时对分析股票也有相当大的用途,因此,你不能对其不理不睬,而是要合理分析。

在根据市盈率判断股票高估还是低估时,一定要进行充分、全面的比较。一是将行业市盈率与市场整体市盈率进行比较;二是将目标公司的市盈率与行业平均市盈率比较;三是将目标公司不同年份的历史市盈率进行比较。

关于市盈率指标的运用,林奇给投资者的一个忠告是:“如果对于市盈率你可以什么都记不住,但你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买入市盈率特别高的股票。”

林奇也会用每股账面资产与股价进行比较,但他很清楚这样做有潜在风险:
“每股账面价值经常与公司的实际增长没有什么关系,它经常严重高估或者低估了公司的真实增长情况。”林奇提醒我们,当你为了账面价值而购买一只股票时,你必须仔细考虑一下那些资产都是些什么,到底真实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在分析公司资产时,林奇十分强调库存现金。如果库存现金数额巨大,就必须根据库存现金对其股价进行调整后,再计算市盈率。如果不考虑数额很大的库存现金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低估公司股票的价值。

林奇也会找到一些收益适中却非常值得投资的公司,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自由现金流。通常这种公司都拥有一大笔旧设备的折旧,而这些旧设备短期内不会被淘汰。这种公司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享受税收减免待遇(设备的折旧费用是免税的)。这些折旧使公司的自由现金流远远大于报表上的现金流,容易使一般投资者低估其股价。但林奇对现金流量的定义非常严格:“如果你根据现金流来购买股票的话,请确信这个现金流指的是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指在正常资本投资支出之后留下的现金。这是一笔只进不出的现金。”

林奇看待股市的原则:收益线与价格线
林奇认为,最终公司股价的走势取决于公司价值。尽管有时要经过数年时股价才能调整到与公司真实价值相符的水平,但是有价值的公司即使股价下跌很久,也最终会上涨,至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投资者在任何——张既有股票价格走势线又有收益线这样的股票走势图上都会看到这种股票价格走势与收益走势基本相符的情形。林奇这样总结股票价格波动的规律:

“股票的价格线与收益线的变动趋势是相关的,如果股票价格线的波动偏离了收益线,它迟早还会恢复到与收益线的变动相关的趋势上。人们可能关心日本人在做什么、韩国人在做什么,但是最终决定股票涨跌情况的还是收益。人们可能会判断出市场上股票短时间的波动情况,但从长期来看股票的波动情况还是取决于公司的收益。”

例如,道氏化学公司1971年—1975年和1985年—1988年间收益增加时股票价格随之上涨。在这两个时期之间,也就是从1975年—1985年,道氏化学公司的收益波动很大,同时股票价格的波动也很大。

1958年—1972年间,雅芳公司收益持续上涨,股价也相应从3美元上涨到惊人的140美元。尽管大家对这只股票普遍看好,但相对于收益来说股价明显太高了。1973年公司收益大跌,让投资人幻想破灭,股价也随之大跌。

林奇买入股票的原则:选择最佳时机
林奇认为,选择买人股票的最佳时机的前提是发现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事实上,买人股票的最佳时机总是当你自己确信发现了价位合适的股票的时候,正如在商场中发现了一件价位适宜的商品一样。”

林奇从多年投资经验中发现最佳交易时机可能出现在以下两种特定时期。

第一种时机是出现在年底。股价下挫最严重的时期总是出现在一年中的10月到12月之间,这并非偶然,因为经纪人和投资人往往为了年底消费,愿意低价卖出股票。机构投资者同样喜欢在年底清除一些亏损的股票以便调整未来的证券组合。所有这些抛售行为将导致股价下跌,对于价位较低的股票影响更加严重。

第二种时机出现在每隔几年市场便会出现的崩盘、回落、狂跌时期。在这些令人惊惶的时期,如果投资人有足够的勇气在内心喊着“卖出”时仍镇静地买人,就会抓住那些曾认为不会再出现的良机。对于那些经营良好而且盈利可观的公司股票,在市场崩溃时期反而是良好的投资时机。

林奇的投资组合原则:集中投资,适当分散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两种完全对立的投资组合管理观点。林奇却并不偏执于某一种组合模式:“寻找一种固定的组合模式不是投资的关键,投资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某只股票的优势在哪里。”

林奇认为,确定投资的前提是研究分析股票价格是否合理:“假设你做了正确的研究并且买了价格合理的股票,这样你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你的风险最小化了。”相反如果购买一只价格高估的股票就是一件不幸的事。因为即使这个公司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投资人仍然难以从中赚钱。

林奇认为,投资应该尽可能集中投资优秀企业的好股票,而不能单纯为了多元化投资于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投资者应该尽可能多地持有下列公司的股票:“(1)你对该公司有一定的了解;(2)你通过研究发现这家公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分析研究的结果可能是一只股票,也可能是多只股票符合以下标准,投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判断来决定投资组合持有股票的多少。但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多元化投资而投资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对小投资者来说愚蠢的多元化投资如同恶魔一样可怕。”

但林奇同时认为,为了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发生,只投资于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一个小的资产组合中应含有3只—10只股票较为适宜,这样既可以分散风险,又有可能产生更多收益。

(1)如果你希望寻求“10倍股”(Ten Bagger),那么你拥有的股票越多,在这些股票中出现“10倍股”的可能性就越大。

(2)拥有的股票越多,资产组合调整的弹性就越大,这是林奇投资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认为,林奇的投资成功在于其只投资于增长型股票,其实林奇投资于增长型股票的资金从未超过基金资产的30%—40%,余下部分被分别地投资于其他类型的股票以分散风险。“尽管我拥有1 400只股票,但我的一半资产投资于100只股票,2/3投资于200只股票,1%的资金分散投资于500只定期调整的次优股。我一直在找寻各个领域的有价值的股票,却并不执著于某一类型的股票。”

林奇认为,在选择分散投资的对象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增长缓慢型股票是低风险、低收益的股票;大笨象型股票是低风险、中等收益的股票;如果你确信了资产的价值,资产富余型股票是低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周期型股票取决于投资人对周期的预期准确程度,可能是低风险、高收益,也可能是高风险、低收益。同时,十倍收益率股票易于从快速增长型或转型困境型股票中获得,这两种类型的股票都属于既是高风险又是高收益类型的股票。越是有潜力增长的股票越有可能下跌。

林奇认为,在投资组合管理中,要不断地复查自己的股票,同时仔细观察股市动态,根据公司及股市的变化对股票进行适当调整。

林奇的持股原则:长期投资胜过短期投资
林奇是长期投资的信奉者:“我对长期投资的兴趣无人能及。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鼓吹要比实践容易得多。”

林奇同样注意到,由于有了短线投资者和一些专业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员,使得现在股票的换手率变得异常迅速,短期交易已经充斥整个市场,并对市场行情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市场的更大波动。

但林奇非常反对短线交易:“指望依靠短线投资赚钱谋生就像依靠赛车、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短线投资看做是在家里玩的卡西诺纸牌游戏(Casino)。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 000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然后做成报表向美国国税局进行纳税申报。因此,短线交易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请记住林奇关于长期投资的一句格言:“股票投资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是耐心,而不是头脑。”

趴着不动,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千万富翁!

有这么一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个爱下象棋的国王棋艺高超,在他的国度从未有过敌手。为了找到对手,他下了一个诏书,诏书中说无论是谁,只要下败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一天,一个年青人来到了皇宫,要求与国王下棋。经过紧张激战,年轻人终于赢了国王,国王问这个年轻人要什么样的奖赏,年轻人说他只要一点点小小的奖赏。就是将他们下的棋盘上,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一倍,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棵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很多次的乘积,就迅速变成庞大的数字。

复利的计算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就是把上期未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

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1+i)^n。

如果每年能35%复利,30年后当初投入的1万就有8128万,复利真惊人。

有人说,如果当年英国女皇不技持哥伦布去找新大陆,而是投资到一个每年有10%复利成长的股市,那么,现在最有钱的国家就是英国了。

所以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的“三要素”,决定投资成功的这“三要素”始终如一:
  
(1) 投入资金的数额;
  
(2) 实现的收益率情况;
  
(3) 投资时间的长短。
  
说明:
(1)投入资金的数额: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投入的一万元会变成若干年后的一百万或更多,其实勤俭节约、善于积累是投资成功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资本的积累带有“残酷”和“抑欲”的特征,几百年前资本家的理财方式在今天仍然有效,复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而不能用于消费否则复利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在市场上很多人在赢利的时候轻易的把赢利部分消费掉而在亏损的时候却不得不缩水本金---这是永远也无法积累财富的;
因此,“勿以财小而不理”,年轻时不要形成随便花钱的坏毛病,年轻人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今天的1元是若干年后的百元千元钱,现在你花了1元钱,就等于吃下一个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早年节约过苦日子才有老来福。 
 
(2)实现的收益率情况: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对收益率有苛刻的要求,暴利并不是富裕的必要条件,但对暴利的渴望与贪婪几乎成为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唯一目标,一切超凡的报酬率都是不可能持续这是经济规律,在你轻松的获得50%的赢利时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亏损掉50%,较高的赢利水平被相对较高的风险给平衡掉了,其实稳重、保守、持续、适当的长年报酬率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依靠年复一年的复利作用少少的一点钱也能够成为一笔天文数字的资产。
 
(3)投资时间的长短:想要成功投资切记不要急功近利,巴菲特成名前有过数十年的艰苦学习和奋斗,时间是财富积累最佳的催化剂,我们的投资计划一定要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即使是短期的投资计划也必需置于这个长期投资计划的框架内,从例证1的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投资得越久那个最后五年或三年所能够取得的报酬额就越是惊人,我有时甚至突发奇想为中国每一位新出生的孩子都做一份长期的投资计划那当他们成年或老的时候会是多么的幸福啊。

在股市中要实现复利:
第一,首先不要亏钱,必须坚持价值选股,坚持安全边际投资。
第二,你必须选对一只中小盘的成长股,而且基本面情况稳步向上。当若干年后小公司变成大公司后,如同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后,成长性就变差了,这时就只有放弃这个再投入到另一个成长性好的小公司。
第三,你必须选择一个大熊市周期底部买进。

要想成为百万富翁,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每年储蓄5万元;年回报12%以上;坚持定期投资10年,其中坚持很重要。

小心,扒着不动,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千万富翁!

Saturday, May 23, 2009

长期投资者九点建议

毫无疑问,股市里没有一成不变的惯例。但要说要基本原则,还是存在的。把握股市长期投资的基本原则:

一、卖出亏损的,让盈利奔跑
人们总是会掉入这样的怪圈中,他们把手中已经获有盈利的股票卖出,留下那些亏损的,并一遍遍地祈祷这些亏损的股票赶紧反弹。有这样想法或做法的人绝不是少数。事实上,如果没有对那些亏损股票做过研究,对公司业绩也不了解的话,这种做法只会加剧投资亏损。

虽然“卖出亏损的、让盈利奔跑”这种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中的确存在不小的困难,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参照下面的做法:

卖出亏损的:并不是所有的股票在股价下滑后都会反弹,这完全取决于下跌的原因。如果公司业绩本身没有出现问题,只是因为大盘拖累或噪音干扰,你当然可以通过补仓持股待涨。但问题是,你有没有对公司业绩做过研究呢?如果只是一味的认为“股票总是有跌有涨,跌完了自然应该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知道,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在投资场上,你可不能和钱过不去。卖出那些亏损的,你才能把资金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好的投资对象上去。

让盈利奔跑:彼得林奇有著名的“十倍股”之说,这是他多年投资组合的成功经验,只要你组合中出现了一个“十倍股”,就将带给你整个投资组合极高的回报率。当然,并不是每个股都会成为“十倍股”,这取决于你投资的公司是否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当股票价格上涨,但还没有完全反映其业绩时,你完全有理由继续持股,而不是急吼吼的卖掉它。

二、不要追逐热门小道消息
不管这消息是从你兄弟姐妹那聊天得知的,还是从你邻居、同事,甚至是你经纪人那知道的,你一定要学会对这些小道消息免疫。做投资决策的前提是,你经过自己的研究和了解,清楚明白这家公司是靠什么盈利的,盈利能力怎么样,今年或明年的业绩如何。这样的投资决策才有理有据,何时该买何时该卖,你才会心中有数。而依靠小道消息买卖,和业余选手赌博没有什么分别。

三、不要做辛苦的盯盘机器
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你完全没有必要每天坐在电脑面前盯盘。每天和大盘亲密接触的后遗症是,你每天都会因为盘中的哪怕一点点的波动而心惊肉跳。如果你在买入之前已经做足了功课,那就去掉你的浮躁情绪,多给自己一些信心,让时间去印证你的判断。另外,既然是长期投资,你也就没有必要在买入卖出价格上斤斤计较到每一角每一分,这样做只会让你在该买的时候买不到,该卖的时候卖不出。

四、不要过分强调PE估值
PE估值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公司股价对业绩的反映程度,因此,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都会相当看中PE估值的高低。但PE估值并不是独立指标,而是必须与其他分析指标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公司情况。甚至对于成长股来说,PE估值一般都处于市场高位,但由于其特殊的成长性,高PE估值并不代表目前的股价就偏高。

五、抵制“便宜股”的诱惑
市场上经常会有这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低价股的亏损概率要低一些。但事实却是,便宜的不一定就是好货,因为便宜的股票有可能是因为公司本身的业绩就不好。这样的便宜股可是跌起来不偿命的。

六、制定投资策略,并坚持执行
有句话说的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投资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投资目标、投资风格、性格秉性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的投资策略也注定了不会相同。激进投资者的选股策略并不适合保守投资者,保守投资者的策略也不适合激进者。很可能激进投资者比较喜欢虽然风险高但成长性好的成长型小公司,而保守投资者更偏向于周期型的大企业。两种长期选股策略都没有错,关键看你的投资风格和喜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七、关注未来
长期投资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我们必须用现在已经发生的事和信息去预测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使用的是“过期”数据,但我们的注意力更应当集中在未来。彼得林奇在《One Up on Wall Street》(1990年)一书中说,“如果非得回答‘这只股票还会涨吗’这类的问题,我就不会买Subaru(一个汽车品牌)了,因为当时它已经涨了20多倍。但当我仔细分析了Subaru的基本面后,我认为它当时的股价还是很便宜,所以我就买它了。事实证明,我买对了,Subaru后来又涨了7倍多。”彼得林奇的这段话充分说明,长期投资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未来的股价是否还有增长的空间,而不是它现在已经涨了多少。

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的盈利非常可观,因此往往对那些刚进入股市的新股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然而,长期投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前期研究,并且需要很强的耐心通过长时间验证才能获利。这和“快进快出赚钱”的交易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说投资风格是百花齐放,适合就好的话,那“快进快出赚钱”的交易对各种纪律和客观条件要求就高的多了,至少,你得有点闲钱、你得有充裕的时间盯盘、你得有一颗强健的心脏、或许你还得有些必须的教育背景和基本的交易技巧。

九、思路开阔
市场上除了那些家喻户晓的大企业大集团,还有数以千计的小公司。虽然他们现在还不够强大,但他们大多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有很好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也不错,因此,未来的新蓝筹股也许就藏在他们中间。多花一些时间研究这些小盘股,多接触不同行业内的公司,相信你挖掘到十倍股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越简单,越有效

我常常想,炒股的人都在干什么?或者说,大多数人都在干什么?
在看资迅,看K线,在寻找能够上涨的股票,在探索股票下一阶段的走势,从而确定操作从中赚取利润。
从深处去想,这些都属于方法,大家辛辛苦苦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对。
而成功,决不是靠某种好方法能够达成的。

无数成功的人用事实证明,成功,就是去做对的事情,并且坚持。这和把事情做对,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是做对的事情,还是把事情做对?这个看来不用思考也能得出结论,问题是,人们往往陷入把事情做对的泥淖中,而没有时间思考是否做了对的事情。

什么是对的事情?
有自己的愿景,有梦想,有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有整体的策略。成功一定是目标正确,策略得当,方法,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环节。
而这其中,技术是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是无用的,更不能过份迷恋技术。万事同理。炒股也应当如是。

每天沉浸于红红绿绿的K线,涨涨跌跌的走势,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地被困其中。或许会说,来股市,人人都想的是赚钱,目标当然是赚钱啦。

可是具体的呢?一年想赚多少,二年想赚多少,三年五年又想赚多少。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规划,炒股又岂能例外。假如一年目标是赚50%,那么,方法不止一个,一,在合理的价位买进一支股票,三年后涨到150%,平均到每年,有50%;二,每年等二次波段,每次获利25%;三,等五次机会,每次赚10个点,也就够了。这些方法,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是不难做到的。若果有了这个目标,那么,就不会每日进进出出,不想放过每次起起伏伏。

这样想,心理便沉静了许多,不再浮燥,便会有足够的信念支持自己坚持,便能够有定力应付许许多多的诱惑。股市上的诱惑每天都有,不要什么钱都赚,只赚自己能赚的钱,才是保持长胜不输的法宝。

大道至简,越简单,越有效。

股市第一定律

A是一个股市投资者,在股市进入一个微妙的关键点位的时候,不知道是应该继续持有股票还是应该卖出。而市场上的各类股评家们也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观点,而且常常观点模糊。

A正在非常迷茫的时候,他收到一封邮件,明确地告诉他股市要下跌,赶快卖出。反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姑且听一次吧,于是A卖出了股票。你猜怎么着?股市真的下跌了!

过了一段时间,股市又进入了微妙阶段(这种情况在股市上出现得很频繁),这时,A又收到了来自同一个人的邮件,明确地告诉他股市会涨,要坚决持股。尽管A还是不完全相信这封邮件的预测,但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没有太多的犹豫就按照该邮件指示的方法来操作了。但令人惊奇的是,市场完全按照该邮件预测的那样选择了向上的突破。

当上述情况连续发生了五次之后,A彻底被该邮件的作者征服了,相信他一定是“股神”。他一定要找到该邮件的作者。当他想方设法找到作者的时候,发现像他这么好运的人不是一个,而是有一批,也都像自己一样在寻找这封邮件的作者。于是这些人在感谢邮件的作者的同时,不约而同地要将自己的钱交给这位他们心目中的 “股神”来打理,尽管管理的费用不菲。邮件作者勉为其难、盛情难却地接受了大家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尽管“股神”的操作表现很平庸,只比银行的存款利息高一点,但基于以前的经验大家还是非常信任他。

终于股市崩盘了!
就在大家都惊慌失措的时候,“股神”的邮件来了:不要恐慌,我早就预测到了本次的股灾,你们的资产在我的管理下非常安全,完全没有受到本次股灾的影响。

于是一个真正的“股神”诞生了,市场都在传颂着“股神”的传奇。

若干年以后,已经退休的“股神”在他的海滨别墅中撰写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在还没有写出来的时候出版商已经预付了天文数字的版税,因为“股神”将要在这本回忆录中披露他当年是如何准确预测股市的。

回忆录写道:其实非常简单,当年我还是证券公司一个小小的业务员的时候,我并不会预测股市,但我手上有一批客户资料。于是,我将这些客户资料一分为二,当市场进入盘整期的时候,我就写两封邮件,一封预测市场下跌,一封预测市场上升。分别寄给一半的客户。结果当然是一半预测对,另一半预测错了。然后,忘记那些预测错的客户,对预测对的客户在下次市场盘整期,将上述动作再同样地做一次。这样的情况持续5次以后,我剩余的客户已经从原来的3000来个减少到100个左右了,但没有关系。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的铁杆“粉丝”,他们不仅将自己的钱交给我打理,还到处传扬我的神奇。当我拿到客户的大量资金的时候,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能预测股市,也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更重要的是,我同时还知道,让客户少赚了点钱,总好过让客户亏钱。于是,我将客户的钱都放在最安全的债券上面,根本没有进入股市。当然,大家都看到了,这成就了我是“股神”的神话。有了“股神”的光环,就有了客户对我足够的信任和耐心。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我只要用一些基本的资产配置、定投、平均成本法等方法安排好来自客户的巨额资产就可以。

我已经感受到了我的一些粉丝和读者的愤怒,你们会认为我愚弄了你们。请少安毋躁。其实,我已经告诉了你们股市的真相。

股市的真相就是: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

因此,不要去预测股市,而且绝对不要相信那些说自己能够预测股市的人。

这是股市第一定律。

记住了这一点,你就没有白买这本书。

那些一直跟着我投资的人,我的粉丝们,你们也不要生气。尽管你们跟着我投资没有实现一夜暴富,但你们平心静气地看看你们现在投资的情况,是不是比你周围90%以上的人投资的效果都好?看看是不是比其他投资者少了恐慌、焦虑、担忧、忙忙碌碌?看看是不是在享受了更稳定、平安、充实的生活的同时,还让你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还有了充足的养老金足以保障你未来的生活?这些不就是你们真正想要的吗?你还能够想象得到更好的结果吗?

至于,我是不是“股神”并不重要。

我当然不是“股神”,但我比绝大多数人都做得好的原因是我知道我不能够预测股市,我还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预测股市。因此,我能够平心静气地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享受长期投资的好处。

抛弃技术分析  专注公司投资:赵丹阳

证券市场每日价格的波动是持续和毫无意义的,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市场永远是错的,大众永远是错的。人的天性决定了人是属于社会性动物,他们的喜悦和恐惧往往惊人的一致,并相互感染和不断强化,市场永远在人们喜悦和恐惧的交替循环中达到波峰和冰谷、完成牛熊的转换。市场的二八定律——永远有80%投资者亏损的法则说明,成功的投资者永远不要和人群站在一起。
 
我们不是先知,我们从不预测股指,指数的底和顶只有上帝才知道,故我们抛弃指数分析、量价分析。我们从不用个股图形做为判断投资的依据,图形只是工具,个股曲线什么也不反映,它只是大众心理对公司每日看法的图表化。从历史曲线试图引申出未来曲线走势,本身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我们也只赞成基本分析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有效市场理论的信徒越多越好-―正因为这样一批人的存在,我们才能以理想的价格买到优秀的企业。
  
从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时间是素质优秀企业的朋友,是低劣欺诈企业的敌人。我们所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寻找在行业里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存活下来,并且有比较高的成功确定性的企业。我们深信,如果拥有这些企业部分乃至全部的股权,我们的财富将随着这些企业的高速成长而傲人。
  
与其说我们是证券分析专家,不如说我们是企业投资专家,我们专注于公司投资。 首先我们会挑选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今后二十年内仍有极大可能成为行业龙头。我们用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这些企业的报表和公告;我们拜访他们的客户、原材料供应商、电力供应商等等,并脚踏实地到市场中去调查这些企业的真实销售情况;我们更要倾听其竞争对手对他们的评价;从不同的侧面收集这些企业的一切情况。在确信某家成长企业的情况真实可靠后,我们才致力与企业的管理层沟通,了解其管理层对该行业的看法以及对企业的规划,了解管理层是否团结、是否正直诚实、是否是我们可以长期信赖的伙伴。
  
归纳一切定性的资料后,我们量化指标,输入我们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我们把企业的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加以比较,若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比如只有内在价值的一半或者更低――留有足够多的安全空间时,我们才考虑投资。我们会长期跟踪企业的一切情况,每一个季度,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标。
  
我们不轻易投资,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理想的价格,就象潜伏在草丛中的狮子静静等待最佳出击时机一样。我们宁可错失,绝不冒进――在资本市场里,“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本金。控制风险是一切投资的灵魂。
  
我们喜欢熊市,在低迷、阴冷的市场里,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享受买入的快乐,足够低的价格是抵御一切风险的法宝。
  
一旦确定买入,我们则遵循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集中投资于最优秀的几家企业。我们相信,风险的控制不在于投资目标的分散程度,而取决于投资目标的真正内在价值。我们反对盲目多元化的资产组合管理,只有那些对自己在做什么都不清楚的投资者才需要广泛多元化的投资战略。好的企业象钻石一样稀有,我们一经发现即重仓投入,长期持有,直至企业的股价透支未来的成长。所以我们不会频繁交易,高昂的交易成本是长期投资的敌人。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投资生活里,我们不预测原油的价格、不猜测战争的结果,不忧心忡忡各种事件的发生。因为我们坚信,一切坏的事情都会结束,明天将更有希望。历史证明,即使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事件,也改变不了道指的上扬、社会的发展。
  
我们热爱投资,因为我们遵循自己的理念,享受投资的过程。我们也希望“赤子之心”的投资者能够因为我们的存在而享受悠闲的人生。
  
三十年后,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一定会发现,自己当初正处于中国新一轮牛市的起点,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将伴随您见证这一切。

下一轮牛市的投资法则

当下一轮牛市到来的时候,投资者还会犯他们之前犯过的错误吗,或者投资者们会变得更聪明一些?下面的一些投资法则,应该能够帮助投资者们在下一次牛市的时候少犯错误,提高收益率。

1、避免采取大动作
如果你总是喜欢一次性的重仓买入或卖出,那么你可能需要承受一些不必要的额外风险。因为投资者几乎不可能精确地抓住顶部和底部。如果市场的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何必那么着急一次性的进出呢?

2、市场是投资者的集合
当投资者都去追捧一只股票时,它肯定会上涨;而当所有人都在卖出时,它肯定会下跌。这就是市场运动最直接的道理。所以,当你试图去预期市场的短期行为时,你就像在一间满是镜子的屋子里要找出真实的那一个。

3、不要被过去所愚弄
市场上有这样一类“先知”存在,他们总是声称自己能够准确地预判市场和股票的短期运动。因为他们总是把过去已经上涨的股票、现在正在快速上涨的股票作为他们曾经预言的。所以,不要被这种“过去的神奇”所愚弄。

4、当心那些最好的建议
在牛市中,就算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者,总有一天也会有人或者其他渠道的各种声音来鼓动你买股票,即使在市场处于高位的时候。似乎你不买股票简直就是错过了这世上最好的投资建议一样。通常,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市场基本已经到了顶端。所以,持有更多的现金才是更好的选择。

5、做好多元化
即使是在牛市,市场的上涨也是有着明显的轮动风格。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很难紧跟板块轮动的节奏来进行资产的调整,。所以,做好不同策略、不同类型资产的多元化非常重要。

6、客观对待市场预测和分析
在轰轰烈烈的牛市中,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会忘了衰退、多数策略分析师会忘掉市场下跌、多数投资分析师在市场转向之前的一刻还保持着牛市思维。即使是优秀的专业人士在这种环境下也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办公室政治、职业风险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不能保证完全独立和客观。因此,投资者在对待这种预测和分析的时候,就需要自身的冷静、独立和客观。

7、永远不要买入你所不了解的资产
在牛市的最后一个阶段,投资者开始喜欢去寻找那些落后于市场表现的股票,以期在市场泡沫最后阶段获得良好的回报。但这类股票的质量上往往存在着问题,在这个阶段介入,一般需要承担非常高的风险。所以,投资者如果不清楚股票的情况,千万不要去尝试。

8、做你自己的投资,别管其他人在做什么
人的活动存在非常强的从众性,在投资上也有很强的群体效应。但在短期的投资市场行为中,成为胜利者的总是少数。因此,如果你的投资总是从众,那么你很难成为市场上的赢家。

9、耐心
在牛市中,关键的就是耐心,耐心地持有好股票,等待市场的上涨。相信你听说过很多个人投资者在牛市中追涨杀跌,最后亏损的故事。那么,吸取他们的教训吧,不要去干同样的傻事。

10、不要一直在旁边看到盛宴结束
牛市绝对是投资者的一场盛宴,所以不要从头到尾都在外面看。如果你害怕投资,那么早一点参与、以少量资金参与,也比你站在旁边好。

11、最重要的,关于价格
无论如何,投资都是关于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和体现。所以,即使在牛市中,资金的泡沫可以把估值的水平放大,但你心中依然需要有一把关于价格衡量的尺子。

Wednesday, May 20, 2009

黄鸿年:美国经济“从加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

有“股市金手指”之称的黄鸿年认为,金融危机还没过去,建议投资者别盲目乐观,应小心谨慎。

针对股市近期的回弹,黄鸿年昨天接受本报访问时,把美国经济比喻为刚从加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的病人,并说:“要它马上去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怎么可能?”

妙语如珠的他接着补充:“虽然我们最近在报章上不再看到金融机构持有毒资产(次贷、不良贷款)的新闻,但不提不代表它不存在。金融机构还需要重组,危机还没过去。”

2007年8月,黄鸿年接受本报访问时建议股民应该见好就收,手握现金比较有保障。去年4月,他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指出,次贷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危机才刚刚开始,建议投资者赶快离场。

尽管本地股市和楼市最近开始走出冬眠,略见起色,但黄鸿年认为目前还不是时机。他说:“这是个漫长的冬天,接下来还有段过程。保守一点没有坏处。”

这一次的金融危机祸害深远,黄鸿年指出,问题主要出在美国。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三分之二来自国内需求,而过去五年,当地消费者每年花费的平均5000亿美元,不是从次贷套来就是从股市所得的财富效应。然而,这两方面都已被金融海啸给卷走了,而后患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佐罗谈投资咬紧牙关的投资

1.对于我们小散户来说,按照自己的理想或意志来沿着正确的道路上投资真的不是很容易,成功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很遥远的事情,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按照正确的价值逻辑来投资的票,起初来说,总是扭捏而羞于前行。

2.今日和朋友喝酒吃烧烤很多人谈起了,人生的感触,他们同时提及了"咬紧牙关"做事情的经历,虽然他们没有注意,可我却暗记在心里,投资何曾有不是如此呢?

3.很多做过投资若干年的朋友是否有感触?越是需要咬紧牙关坚持的时候,越是最好投资机会来临的时机,人生需要咬紧牙关的地方很多,大多数人坚持下来,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没有坚持下来,很可能成为终身遗憾。

4.我的经历和多数人经历,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所有能够坚持,任何艰难困苦环境下不放弃自己最初目标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最后成功的人,而朝三暮四思想的人,无论他有多么聪慧的大脑,往往都属于最后很失败的一类人。

5.这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投资之中,有很多好的行业和好的企业,我们也都很认同,但最后的投资收益与企业成长却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并没有在最关键时刻,咬紧牙关!

6.困难意味着变革,沉默意味着爆发即将来临,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只要行业领先而有独特发展的道理,必将会帮助你完成一生一次辉煌的投资历程,有时候考验你的意志力就那么短暂的一刻,可就是这么短的时间,绝大多数人却纷纷落马!

7.价值投资决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明白它只需用也许几分钟就可以,但如果想彻头彻尾地做好它,也许会需要你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感悟。

8.然后,得到最后成功的经验,却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关键时候咬紧牙关!!

熊市已过 离经济复苏还会远吗?

我国经济将在今年第三季触底,股市则已在经济好转前半年率先跳出谷底,接下来正是投资者逢低增持优质股的大好时机。

本地资深证券专家、辉立证券董事总经理骆云山,上周末在本地执业管理顾问协会、特许管理学院和澳洲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的专题财经演讲会上说,他的上述看法不是现在才提出,而是去年底就白纸黑字写成文章登在报章上的。五个多月过去了,他对自己的这个观点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觉得更加理直气壮了。

他运用手头的具体经济数据和图表,分析了本地过去几次大的经济衰退周期,包括1985年的经济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造成的经济衰退,发现它们的平均长度为四个季度。过去几次经济衰退对新加坡造成的影响,从性质上说是本土性的或地区性的,同时也是行业性的。而这轮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衰退,才真正是全球性的。

第四季会开始复苏
骆云山预测,我国今年的全年经济将衰退7.23%。其中,年与年比,第一季衰退8.68%,第二季衰退7.36%,第三季退低8.43%,第四季开始好转,退低4.03%。季与季比,第一季下跌3.68%,第二季增长0.31%,第三季增长0.41%,第四季下跌0.13%。照这个测算,我国经济将在第三季触底,从第四季开始调头复苏了。

这个预测是建立在他对政府应对经济衰退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以及相应采取的经济危机管理手段,包括今年的危机预算案等分析基础上的。骆云山把这它们归结为两点,一是鼓励消费者支出,二是扩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有人说,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经济体,政府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起不了作用。我不同意这个说法,”骆云山说。“经济衰退期间,任何项目的实施都会创造就业、刺激经济,尽管它的效果不如那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国家。”

与此同时,骆云山也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说,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一些行业的衰退速度已经显现放缓迹象,有的行业甚而已经显示出复苏的早期迹象。

回到本地股市的分析,骆云山乐观地认为:“看来本地股市已经在3月份触底了。”

他说,从股市走势图上来看,海指从2007年10月最高点(3831)跌至今,已分别在去年11月(1473)和今年3月(1456)筑起“双底”。依据技术分析理论,只要股市走势图筑起“双底”,接着就会迎来一轮新的涨潮。反之,如果股市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两番高涨而不能继续上冲,便在图表上形成“双肩”。一旦图表上形成“双肩”,股市接下来就会出现一轮大的跌势。

以过去几次经济衰退期间的表现看,海指在1987年8月“黑色星期一”最高点,跌至当年12月最低点,跌幅为53.7%;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从1997年2月最高点,跌至隔年9月最低点,跌幅为62.7%;网络科技破裂时,海指自2000年1月最高点,跌至次年9月最低点,跌幅53.6%。而这一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危机,导致本地股市自2007年10月最高点,跌至今年3月最低点,跌幅为62%。

熊市3月走到尽头
这组数据让骆云山相信,本地股市最新一轮熊市已经在3月走到尽头,接下来将逐步开始复苏。事实上,本地股市上周末以2139点收市,已经从谷底回升了47%。不过,同2007年的最高点相比,依然还有44%的差距。

“差距就是空间。”骆云山相信,“假以时日,海指有望上刺2500-2600点。”

巴菲特押注银行股

作为投资领域的顶级权威,股神巴菲特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投资者的注意力。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日前发布报告称,公司在2009年第一季度共购入3.026亿股富国银行的股份。同时,还增持了 2.2%的美国合众银行股份。

美国媒体指出,伯克希尔-哈撒韦大量购入上述投资组合的主要原因,是两家银行股价均于今年第一季度跌至谷底,而巴菲特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投资价值。以富国银行为例,该股价于3月9号创下了每股9美元的新低,而就在本月15号纽约股市收盘时,该银行股价报收于每股24美元,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涨幅高达近200%。有趣的是,3月9日,巴菲特是在一次讲座上获悉富国银行股份跌破每股9美元价位消息的,他当时对在座的学生们表示,如果我希望通过投资股市取得更大利润的话,就会选富国银行作为投资对象。尽管巴菲特上周还公开表示,眼下美国银行业依旧未能摆脱困境,当他这次押注银行股却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许这真是巴菲特的神奇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