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SingTel group bags Singapore broadband network deal

SINGAPORE, Sept 26 (Reuters) - A SingTel partnership on Friday pipped a consortium led by its No. 2 rival StarHub to win a bid to build Singapore's planned ultra high-speed broadband network.
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s grouping OpenNet comprises Canada's AXIA NetMedia , Southeast Asia's largest newspaper publisher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td (SPH) and Singapore Power's telecoms unit.

SingTel and AXIA each hold a 30 percent stake in the consortium, while SPH has 25 percent and SingPower's unit holds 15 percent.

"OpenNet's proposal offers attractive wholesale prices that can stimulate a vibrant and competitive retail market," the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IDA), Singapore's telecoms regulator, said in a statement.

Rival StarHub's Infinity consortium included Singapore's No.3 mobile player MobileOne Ltd and 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 the Middle Eastern state's investment vehicle.

IDA declined to disclose specific details on why the bid by SingTel's consortium was chosen over that of StarHub's, but said key factors included wholesale prices, infrastructure quality and the bidder's financial position.

SingTel is likely to invest about S$2 billion ($1.4 billion) to design, build and maintain th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while the government will support its rollout with a grant of S$750 million, the IDA said.

The network, called the Next-Generation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will allow users to surf the Web at speeds of at least 1 gigabit per second -- 10 times faster than those available now -- when it is fully completed by 2015.

The Next Generation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is part of state-owned IDA's Intelligent Nation 2015 or "iN2015" blueprint to give the Asian financial services hub seamless connectivity.

Under its proposal, OpenNet has committed to complete its fibre network rollout to 60 percent of households and buildings by 2010 and extend coverage to 95 percent by 2012.

IDA said OpenNet will deploy and own all the fibre optic cables and also use SingTel's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where necessary.

SingTel will eventually transfer the fibre optic assets -- including ducts, exchange buildings and manholes -- to a neutral party, which will be independent and separately managed, possibly under a business trust, the IDA said.

"The capital released will be redeployed to other businesses and for capital management initiatives," SingTel said in a statement.

巴菲特最佳拍档的操盘心得

在茉莉和紫藤飘香的季节,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校园里,宽敞的礼堂里座无虚席、翘首以待。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知名资金经理人,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只为一睹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的风采。他可是比伯克希尔哈萨韦拆股都要难见的,这次他著名的合伙人沃伦-巴菲特没有前来。
  
今年84岁芒格一目失明,颤颤巍巍地走上讲台。一位享有声望的物理学教授等着对他进行采访,但是一旦这位干瘦、戴着高度眼镜的客人开始大骂一些焦点人物,那位教授几乎插不上话了。芒格的谈话主题是信贷危机。他讥讽那些银行家,说他们卖给投资者的都是“一些超级复杂的垃圾”。一位会计学教授也放下学者的高傲架子和学术修养,他说:“认为我们需要金融衍生品的看法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然而尽管这里面充满了愚蠢和诡计,芒格仍认为投资世界是一个凭常识就可胜出的地方——原因就是“它并不太寻常”。
 
对于那些没听说过芒格的人来讲,他的思想可能让人觉得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对于他的追捧者而言,那不啻于耶稣的“登山宝训”。芒格是巴菲特的内布拉斯加同乡,但两人性格迥异:芒格性格暴躁、喜欢独处、悲观厌世。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成为巴菲特40载的伙伴:主要的传声筒、合作战略家、坏警察和缪斯。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巴菲特从一个成功但默默无闻的资金管理人成为世界首富,在全球享有无人可及的影响力。但是在巴菲特的一些崇拜者眼中,如果没有芒格,巴菲特走不到今天。的确,我们很难知道巴菲特和芒格的影响力到底谁大谁小。被巴菲特和芒格收购的保险公司Geico的首席执行官卢-辛普森(Lou Simpson)称:“所有重大投资芒格都参与其中。”“奥马哈先知”巴菲特本人也对芒格帮助伯克希尔哈萨韦42年来取得21%的年均回报率(两倍于标普)颇有赞誉。巴菲特对SmartMoney说:“他是我的榜样。”
 
同巴菲特的高调不同,芒格一直安居幕后。但是他仍然有一批人数更少但更为狂热的追随者,试图从他的智慧里获取灵感。市值650亿美元的Davis Funds的基金经理克里斯-戴维斯(Chris Davis)说:“有一些人会希望获取终身受用的知识,他是一个榜样。”一位著名对冲基金经理表示:“再过10年,芒格将会发现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他还认为,如果给巴菲特和芒格的追随者分别进行智力测试,芒格的崇拜者可能要比巴菲特的“高不少分”。
  
巴菲特和芒格1959年在一个宴会上相识,当时巴菲特管理一家小型对冲基金,而芒格是洛杉矶一名律师。两人可谓一拍即合,直到今天巴菲特还对芒格当时彻底转型做投资赞不绝口。受求学时哥伦比亚大学商业学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影响,巴菲特一直在寻找以便宜价格买进合理企业的机会,而此时芒格的理念是以合理价格买进高质企业。芒格的早期影响可以从伯克希尔哈萨韦对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等优秀企业的投资看出来。
  
他们两人共同决策的最重要交易之一是1965年的第一笔买卖:蓝筹印花(Blue Chip Stamps)。蓝筹印花将印花出售给零售商,顾客收集这些印花然后换取烤面包机之类的物品。但是随着消费者不断将钱存进蓝筹印花,公司的钱却浪费地放在银行里赚取利息——直到巴菲特和芒格将其收购。他们开始用“余钱”收购See's Candies、Buffalo News和Wesco Financial等公司的控股股权。然后,这些公司产生的现金又给了巴菲特足够的资本去收购更大的公司——正是这样的策略帮助伯克希尔哈萨韦获得惊人的回报,同时成为年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从个性来讲,这一对搭档显然符合“异性相吸”的古话。巴菲特喜欢开玩笑地用鸡舍和后宫之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芒格动辄引证西塞罗和亚里士多德。大家都争着跟巴菲特共进晚餐,但芒格却有着相反的效应:他的朋友彼得-考夫曼(Peter Kaufman)说:“我们的妻子都不愿挨着他坐。”考夫曼解释道,芒格可能会开始大谈萤火虫之类的事情。他说:“查利更愿意表达,而不是接受。”
  
接受SmartMoney采访的时候,芒格表现得相对谦卑,他否认自己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这样的说法,只是承认“我并非毫无效用”。如果芒格的悲观看法正确的话,他的效用可能更重要一点。芒格说:“尽管市场下跌了,但所有投资品平均来讲仍大幅高估,”获得高回报的可能性顶多是“一般”。在低迷市场(或者任何市场)中,芒格所开出的成功秘方同寻常智慧大相迳庭:大口吃进少数可能胜出的公司。芒格今年曾对伯克希尔投资者表示:“人们都说投资的全部秘密在于分散投资,”这样的看法“大错特错”。
当然,如何从茫茫大海中选出这些赢家,这时就需要巴菲特或芒格的智慧了。芒格认为这光靠常识可不行,还需要多方面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教育。芒格说,他和巴菲特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他们尽量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就是一场灾难。”他们努力避免“愚蠢”的投资,当自己的猜想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要有放弃原有知识的魄力。”而且他们手中时刻留存足够现金以便快速行动,因为好的投资机会不会经常游过你身旁,“你必须拿着长矛在江边等着,”芒格如是说。如何识别这些机遇呢?这时候就需要你足够广博。他说:“知道自己的短处,然后弥补它。如果你手上有关于一个课题的三本教材然后全部浏览一遍,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就是这么做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投资者都不这么做,因此芒格在陪伴巴菲特的第5个十年里变得有些厌世也就不足为怪了。芒格叹道:“如果亚里士多德在世,他一定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老头。”他说,因为这位希腊哲学巨匠将看到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样的错误。
  
查利之“道”
动荡的市场、低迷的经济,在陪伴巴菲特43年的历史里,查利-芒格全部经历过。下面五条智慧也许对今日市场下的投资者有益。

跟中间人说再见
也许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券商和共同基金重新审视。芒格说,整个资金管理业业绩平平、手续费又高,并未给客户提供增值。“他们就像赌桌上收钱的人,从整个系统中拿走利润。”
  
选择常识、放弃数学
再一次打击专业人士?芒格认为热衷于统计分析就像“无聊的沙里筛金”,反而遮蔽了双眼去发现有潜力的公司。“这些人喜欢计算,但是路过大金石却浑然不知。”相反,他和巴菲特“只是做一些显而易见的决定……我们从不跨越7英尺的篱笆”。
  
像本-富兰克林一样思考
芒格相信人应该自我教育,越深越好,越博越好,这便是“侵入他人的领地”建立一个“理论的智力方格”,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他推崇本-富兰克林。芒格说:“他是一个自我教育者,博采众长、无所不包。他感到自己需要提高数学,于是开始学代数……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我就是这么做的。”
  
尽量长期持有资产
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巴菲特和芒格善于找到价格便宜的好股票,芒格指出,品质可以战胜价格。他说:“如果你买进被低估的股票,那么当它接近你计算出的内在价值的时候,你就必须考虑卖掉它。这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买进一些好公司,你就可以一直持有它们。这是好事情。”
 
为中国让路
芒格说,中国相对美国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大,但是他对此满怀希望。他说:“如果哪一天中国人取代了芒格们,我的态度就是‘再见’。”关于美国,他补充道:“我们在经济上的地位曾经高得离谱。现在只是稍微高一截。”

Renting Makes More Financial Sense Than Homeownership

I have something un-American to confess: I rent an apartment, despite having enough money to buy a house. I plan to keep renting for as long as I can. I'm not just holding out for better prices. Renting will make me richer.

I normally write about stocks for SmartMoney.com, but the boss asked me to explain to readers my reason for renting. Here goes: Businesses are great investments while houses are poor ones, so I'd rather rent the latter and own the former.

Stocks vs. Houses: Returns
Shares of businesses return 7% a year over long time periods. I'm subtracting for inflation, gradual price increases for everything from a can of beer to an ear exam. (After-inflation or "real" returns are the only ones that matter. The point of increasing wealth is to increase buying power, not numbers on an account statement.) Shares have been remarkably consistent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in their 7% real returns. In Jeremy Siegel's book, "Stocks for the Long Term," he finds that real returns averaged 7.0% over nearly seven decades ending 1870, then 6.6% through 1925 and then 6.9% through 2004.

The average real return for houses over long time periods might surprise you. It's zero.

Shares return 7% a year after inflation because that's how fast companies tend to increase their profits. Houses have their own version of profits: rents. Tenant-occupied houses generate actual rents while owner-occupied houses generate ones that are implied but no less real: the rents their owners don't have to pay each year. House prices and rents have been closely linked throughout history, with both increasing at the rate of inflation, or about 3% a year since 1900. A house, after all, is an ordinary good. It can't think up ways to drive profits like a company's managers can. Absent artificial boosts to demand, house prices will increase at the rate of inflation over long time periods for a real return of zero.

Robert Shiller, a Yale economist and author of "Irrational Exuberance," which predicted the stock price collapse in 2000, has recently turned his eye to house prices. Between 1890 and 2004 he finds that real house returns would've been zero if not for two brief periods: one immediately following World War II and another since about 2000. (More on them in a moment.) Even if we include these periods houses returned just 0.4% a year, he says.

The average pundit, planner, lender or broker making the case for ownership doesn't look at returns since 1890. Sometimes they reduce the matter to maxims about "building equity" and "paying yourself" instead of "throwing money down the drain." If they do look at returns they focus on recent ones. Those tell a different story.

Between World War II and 2000 house prices beat inflation by about two percentage points a year. (Stocks during that time beat inflation by their usual seven percentage points a year.) Since 2000 houses have outpaced inflation by six percentage points a year. (Stocks have merely matched inflation.)

Stocks vs. Houses: Valuations
But while stock returns have come from increased earnings, house returns have come from ballooning valuations, not increased rents. The ratio of share prices to company earnings (the price/earnings ratio)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steady. It's about 16 today, close to both its 1940 value of 17 and to its 130-year average of about 15. Not so, the ratio of house prices to rents. In 1940 the median single-family house price was $2,938, according to the U.S. Census, while the median rent was $27 a month, including utilities. That means the ratio of prices to annual rents was 9. By 2000 the ratio had swelled to 17. In 2005 it hit 20. We can adjust for the size of dwellings, but it doesn't make much difference. The ratio of single-family house prices to three-bedroom apartments is 19. In SmartMoney.com's home town of Manhattan, where more detailed data is available, the ratio of condo prices per square foot to apartment rents per square foot is 22.

Two main events have caused house valuations to inflate since World War II. First, the government subsidized housing by relaxing borrowing standards. Prior to the creation of the Federal Housing Authority in 1934 house buyers who borrowed typically put up 40% of the purchase price in cash for a five- to 15-year loan. By insuring mortgages, the FHA permitted terms of up to 20 years and down payments of just 20%. It later expanded the repayment periods to 30 years and reduced down payments to 5%. Today down payments for FHA loans are as low as 3%. Aggressive lenders offer loans with no down payments or even negative ones so that house buyers can borrow the full purchase price plus closing costs. Some require little documentation of income, assets or ability to pay.

That means more Americans can win loans for homes, and they can win them for far more expensive (larger) homes than their incomes previously allowed. Two-thirds of American households own homes today, up from 44% in 1940, even though the percentage of Americans living alone has tripled during that time. The ratio of house values to incomes has risen 260% in just under four decades.

A second event helped boost house demand in recent years. Share prices plunged in 2000. The Federal Reserve, fearing that the decline in stock wealth would cause consumers to stop spending, reduced the federal-funds rate, the core interest rate that determines the cost of everything from credit cards to mortgages, to 1% by the summer of 2003 from 6.5% at the start of 2001. Since most of the cost of financing a house over 30 years is interest, monthly house payments shrank and demand for houses soared. In some markets a string of big yearly increases in house prices led to panic buying.

Stocks vs. Houses: Conclusion
For house returns over the next 20 years to match those over the past 20,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lenders would have to "up the ante" by relaxing borrowing standards further. Given the recent attention paid to swelling foreclosures, that seems unlikely. I suspect real returns will turn negative over most of the next two decades, but that house prices won't necessarily dip. Since 1963 they've done so in only two years, vs. 18 for stocks. That's because homeowners mostly just stick it out rather than sell during soft markets. But if house prices remain flat, they produce negative real returns due to the creep of inflation.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s made by The Economist in the summer of 2005, house prices would have to stay flat for 12 years with annual inflation at 2.5% for the ratio of prices to rents to fall from its 2005 perch to merely its 1975 to 2000 average.

So to sum up why I rent: Shares right now cost 16 times earnings and over long time periods return 7% a year after inflation. Houses right now cost 19 times their "earnings" and over long time periods return zero after inflation. And they look likely to return less than that for a while.

On the following page I've tried to anticipate and address questions and objections.

Questions/Objections
"You can't live in your stocks" or "Renters throw money down the drain."
Rent is the cost of owning shares with money you would otherwise spend on a house. Houses have ownership costs, too: taxes, insurance and maintenance. Rent costs about 5% of house prices each year if we apply the price/rent ratio of 19. House incidentals often cost around 2%. If you have $300,000 and a choice between spending it on a house or shares, you'll pay $6,000 a year in incidentals if you buy the house or about $15,000 a year ($1,250 a month) in rent if you buy the shares. But the shares will return $21,000 a year after inflation while the house will return zero. (My numbers work out even better than these. I pay a smidgen less than $1,250 a month for rent, while house prices in my neighborhood are far higher than $300,000.)

Note that houses and shares have transaction costs, too. Home buyers pay around 1% in closing costs when they buy and 6% in broker commissions when they sell. Share buyers pay $10 trading commissions, which are negligible for buy-and-hold investors.

"House buyers get tax breaks."
So do share buyers, but both are a bad deal. The interest on loans for houses (mortgages) and shares (margin balances) is tax-deductible. But the rates are almost always too high. A big house loan presently costs 6.1% interest while a big stock loan costs about 9%. For the returns, we can forget about inflation because it helps debtors while hurting investors, making it a wash for those who borrow to invest. Still, nominal returns of 3% for houses and 10% for stocks aren't high enough to justify those rates. The tax breaks aren't really breaks at all. Moreover, a majority of homeowners don't claim them. Their incomes are low enough to make the standard deduction a better deal.

"What about the pride of home ownership?"
It's not for me. I define ownership as no longer having to pay for something and being able to do as I please with it. I own my coffee maker. House owners must pay taxes each year even when their mortgage payments are done. In certain markets they can't even make changes to the houses they've paid for without seeking the approval of others. Personally, I feel the pride of ownership for shares of businesses, and I'm proud to occupy a nice place while leaving the burden of poor returns and maintenance to someone else.

"You seem to knock government housing subsidies, but they've helped many Americans afford homes."
My inner socialist agrees. My other inner socialist worries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effectively raised prices to the point where the middle class can't afford houses, or buries itself in debt to own them. My inner capitalist is too busy watching shares to care about house prices. My inner conspiracy theorist notes that while politicians tout the social benefits of homeownership none mentions its tax benefits to the government. I pay no taxes on the overall value of my stock portfolio, just on my cashed-in gains and collected dividends. But Americans pay taxes on the full $11 trillion worth of housing they own plus the $10 trillion worth of it they're still paying off.

"Houses are bigger than apartments."
True, and both can be rented. A third of renters live in single-family houses. I prefer an apartment for now. I like not having to fill it with stuff. I like using a fifth of the energy of the average American. I like being 20 minutes from work and (this is unique to New Yorkers) not having owned a car in 10 years. I like not stressing over whether to get the marble countertops or the imported tiles or the 52-inch flat screen. I'm not especially frugal; I spend a teacher's salary each year on restaurants and travel. But I guess I'm too busy or lazy right now to bother with a big house and its innards.

"Are you saying I should sell my big house and rent an apartment instead?"
No, unless you have more space than you need and moving wouldn't be disruptive to your family, and you want to cash in on recent housing gains, make more money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decades, use less energy while simplifying your life, and you don't mind seeming odd to friends. In which case, yes. But really, I'm not trying to win anyone over. Strong demand for houses keeps my rent cheap.

"Renting is for poor people."
True. But it's for rich people, too. The average renter makes about $34,000 a year, but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renters declines after incomes exceed $20,000 and rents exceed $600 a month, it jumps again once incomes top $150,000 and rents top $1,200 a month. In other words, poor people rent modest apartments for lack of choice. Middle-income people buy houses. High-income people, presumably with a dose of financial savvy, often rent nice apartments instead of buying.

"You say houses return zero. But I've made a fortune on my house in recent years."
I'm referring to inflation-adjusted returns over long time periods, absent external boosts to demand. You're referring to gross returns over a short time period that combined lax borrowing standards and ultra-low interest rates. Over the next 20 years I believe houses will return zero or slightly less after inflation and that stocks will return 7%.

"So you're never going to buy a house? What about raising a family?"
I might buy one eventually, but the longer I can put it off the more I'll get out of the shares I'll have to sell to afford it. I'm 34 now with a fiancée and a fish. I'm going to try to rent for at least 10 more years. If I have kids I'll probably move into a big apartment or a house once they reach running-around age. I'll rent, most likely.

租房将让我富裕起来

我非美国:我租公寓,尽管有足够的钱来买房子。 我计划继续租用。租房将让我富裕起来。

我通常写的股票SmartMoney.com ,但老板要求我向读者解释原因,我租赁。 这里所说:企业是巨大的投资,同时房子对穷人也一样,所以我宁愿租。

股市与房屋:
企业的股票回报7 % ,一年以上期限很长一段时间。 我减去通货膨胀率。(经过通货膨胀或“真正的”回报是唯一的事项。增加财富是提高购买力,而不是数量的帐户对帐单。 )股价已明显一致在过去两个世纪的回报7 % ,是实际回报。在杰里西格尔的新书“股市的长期投资 ”他认为,真正的回报率平均为7.0 %.

房屋长期时间的平均实际回报率可能会出乎您的意料。 It's zero.是零回报率。

股票回报7 % ,因为多数公司往往很快的增加利润。 家有自己的版本的利润:租金。 租客占领的房屋产生的实际租金,同时业主自用的房屋产生的是隐含的,但不低于实际:他们的租金业主不必支付。 房屋价格和租金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整个历史上,都在增加,通货膨胀率,或约3 %下降到今年的1900年以来。 家,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好。 它不能想办法提高利润像一个公司的经理可以。 如果没有人为的提升需求,房价上涨将增加通胀率的长期时间为一个真正的回归为零。

罗伯特席勒,耶鲁经济学家和作家的“非理性繁荣”的预测股票价格在2000年崩溃,最近把他的眼睛对房价。 至1890年和2004年,他认为,真正的内部回报率将一直为零,如果不是两个简短的时期:一个后立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另一自从2000年。(更多关于它们的时刻。)即使我们把这些时期的房屋退还仅为0.4 %一年,他说。

平均学者,规划,贷款人或中间人的情况下作出的所有权不看1890年以来的回报。 "有时候,他们减少的问题格言关于“建立公平”和“付出自己”而不是“钱扔了排水渠。 ”如果他们不看的回报,他们侧重于最近的。 这些告诉一个不同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2000年的房价战胜通货膨胀率约两个百分点,一年.(股市在这段时间里打败他们的通货膨胀率通常7个百分点一年。)自2000年以来的房屋超过了通货膨胀率由6个百分点一年。(股市只是匹配通货膨胀。)

股市与房屋:估值
但是,虽然股票收益来自于增加收入,房子的回返来自膨胀的估值,而不是增加租金。 比股票价格对公司收益(价格/收益比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这是约16今天,接近其1940年的价值17和130年来的平均水平约15 。并非如此,比房价,以租金。 在1940年中位数单个家庭的房屋价格是2938美元,根据美国人口普查,而中位数是27美元一个月,包括水电费。 这意味着,比价格,年租金为9 。 到2000年的比例已上升到17 。 我们可以调整大小的住房,但并不太大的差别。 比单个家庭的房屋价格,以三居室公寓19 。 在SmartMoney.com的家乡曼哈顿 ,在那里更详细的数据可用,比公寓价格每平方英尺的公寓租金为每平方英尺22 。

两个主要事件造成房屋估价抬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首先,政府补贴住房的放松借贷标准。 之前建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在1934年购房者通常谁把借来的40 %价款的现金为5到15年的贷款。 通过保险的按揭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许可条件长达20年和订金只有20 % 。 后来扩大了还款期30年,并减少订金至5 % 。 今天,订金为联邦住房管理局贷款低3 % 。 积极放款人提供贷款,没有订金,甚至消极影响,使购房者可以借用的全部价款和关闭成本。 有些需要什么文件的收入,资产或支付能力。

这意味着更多的美国人能够赢得贷款的家园,他们可以赢得他们更为昂贵的(大)家庭的收入比以前不允许的。 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今天自己的家园,从44 %在1940年,尽管美国人的比例独自生活了三倍在这段时间。 比房子价值的收入已上升260 % ,在不到40年。

第二项活动推动内部需求在最近几年。 股票价格下跌在2000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担心,这种下降的股票财富将导致消费者停止支出,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其核心利率决定的一切费用从信用卡,抵押贷款,以1 %的2003年夏天从6.5 % ,至2001年初。 由于大多数的融资成本房子超过30年的利息,每月支付房屋减少和需求的房屋猛增。在某些市场的一系列大每年增加房价导致抢购。

股市与房屋:结论
对于房子的回报在今后20年,以符合这些在过去的20日,政府和私营放款人将不得不“助”的放松借贷标准,进一步。 鉴于最近注意肿胀赎回,这似乎不大可能。 我怀疑真正的回报将转向消极的大部分在未来二十年,但房价不一定会下降。 自1963年以来,他们这样做只有两年,对18股市。 这是因为房主大多只坚持它,而不是在出售软市场。 但是,如果房价保持平稳,他们产生消极实际回报由于蠕变的通货膨胀。 据测算所作的经济学家在2005年夏天,房屋价格将保持平稳12年来的年度通货膨胀率为2.5 % ,比价格下降的租金从2005年的鲈鱼只是其1975年至2000年平均水平。

所以,总结我为什么租金:现在股价16倍的成本收益和长期时间内返回7 % ,一年后通胀。 现在的房屋成本的19倍的“收入”超过期限很长一段时间后,返回零通货膨胀。他们期待可能返回小于一段时间。

在接下来的网页上我试过预测和解决的问题和反对意见。

问题/异议
“你不能住在你的股票”或“租赁钱扔了排水渠。 ”
出租的费用是拥有股票与金钱你会花费在房子。 房屋所有权成本,也:税收,保险和维修。 租赁费约5 %的房价每年如果我们运用价格/租金比19 。 众议院杂费往往成本2 %左右。 如果您有三十零点〇 〇万美元和支出之间的选择上一所房子或股票,你会支付$ 6000一年的杂费,如果你买房子或$ 15000一年(1250美元一个月)的租金,如果您购买的股份。 但是,股价将返回二点一〇万美元一年之后通胀而房子将返回零。(我工作的人数甚至比这些。我要一点点不到1250美元一个月的租金,而房价在我的邻居远远高于三十〇点零零万美元。 )

请注意,房屋和股票的交易成本,也。购房者缴纳1 %左右的费用在结束时,他们购买和6 %的券商佣金当他们出售。 共享买家支付10美元交易佣金,这是微不足道的买进持有的投资者。

“购房者获得税收减免。 ”
所以,买家的份额,但两者都是一个坏协议。 利息的房屋贷款(抵押贷款)和股票(保证金余额)是减税。但是,利率几乎总是太高。 大房子的贷款成本目前6.1 %的权益,而大型股票借贷成本约9 % 。 为了回报,我们可以忘记了通货膨胀,因为它有助于债务人而伤害投资者,使其成为洗那些谁借钱投资。 尽管如此,名义回报率为3 %的房屋和10 %的股票是不够高,无法证明这些利率。 在税收优惠并没有真正休息,在所有。 此外,大多数业主不要求他们。 他们的收入足够低,使标准扣除额更好的交易。

“怎么样的骄傲自置居所? ”
它不是我的。 定义所有权,不再有支付的东西,能够这样做,我请它。 我拥有我的咖啡壶。 大厦业主必须缴纳税金每年即使按揭付款的工作要做。 在某些市场,他们甚至不能改变他们的房屋已经支付的,不寻求批准等。就个人而言,我的成就感到自豪拥有股份的企业,我很自豪地占有一个好地方,而留下的负担穷人的回报和维修,以别人。

“你似乎敲政府的住房补贴,但他们已经帮助许多美国人负担的家园。 ”
我的内心社会主义同意。 我的其他内部社会主义的担忧,政府已有效地提高价格,使中产阶层买不起房子,或土葬本身的债务,以自己的他们。 我的内心资本主义太忙看股票关心的房价。 我内心的阴谋理论家指出,虽然政客宣传的社会福利住房没有提到它的税收优惠给政府。 本人不缴税的整体价值,我国股票投资组合,只要我兑现的收益和收缴红利。 但美国人纳税的充分11万亿美元价值的住房,他们自己加上一十○万点零零亿美元价值它他们仍然见成效。

“家有大于公寓。 ”
诚然,都可以租用。 三分之一的租房生活在单个家庭的房屋。我喜欢的公寓现在。 我喜欢不必填写它的东西。 我喜欢用五分之一的能源的美国人的平均年龄。 我喜欢被20分钟的工作和(这是独一无二的纽约市)没有自备车的10年。 我喜欢不强调是否得到大理石台面或进口瓷砖或52英寸平板电视。 我不是特别节俭,我花了教师的工资每年的餐馆和旅行。但我想我太忙或者懒惰现在就麻烦了大房子及其内脏。

“你说我要卖掉我的大房子和公寓的租金不是? ”
没有,除非你有更多的空间比您需要和移动将不会扰乱你的家人,并要现金最近的住房收益,赚更多的钱,在未来几十年,使用更少的能源,同时简化你的生活,和你不介意似乎奇怪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肯定的。但实际上,我并不想赢得任何人。 需求强劲,使我国的房屋租金便宜。

“租用的是穷人。 ”
但富的人民也租。平均租金大约为三点四○万美元一年,但同时租房者的比例下降后,收入超过$20000 ,租金超过600美元一个月,它再次跳跃收入最高$ 150000及租金最高$ 1200一个月。 换句话说,穷人微薄的公寓租金因缺乏选择。 中等收入的人买房子。 高收入的人,大概与剂量的金融精明,往往漂亮的公寓租金而不是购买。

“你说房屋返回零。但我已经发了横财就我的房子在最近几年。 ”
我指的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回报期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外部需求增加。 您是指总回报率在短短的时间内,结合不严借款标准和超低利率。在今后的20年我相信房屋将返回零增长或略少于后,通货膨胀和股市将返回7%。

“所以你永远不会买房子?如何提高家庭? ”
我可能会最终购买,但不再我可以把它关闭了更多的我会失控的股票我要出售负担得起。 我现在34的未婚妻和一条鱼。 我要去尝试租金至少10年以上。 如果我有孩子我很可能进入一个大公寓或房子一旦他们达到磨合岁左右。 我要房租,最有可能的。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08

相对论时空

没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

投资就是将钱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摆放.

仅对投资而言,以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如此,投资亦然.

学投资估值学前不如先学模糊数学.

相对论要铭记,但这么简单的道理真是没有几个人相信.

同股同权,买低不买高.

中石油竟然愿意以比H股高那么多的价格增持A股,也难怪巴菲特去年离它而去了.

杨百万:熊市才是赚钱的时候

杨百万:现在的状况已经是熊市了。但是,股民不要一听说熊市就害怕,其实熊市才是赚钱的时候。
"证券市场看大势赚大钱,看小势赚小钱,看错势要赔钱"、"稀里糊涂赚钱的人,一定会稀里糊涂地赔钱"、"炒股要有平常心,涨时不贪婪,跌时不恐惧"、"做散户的,要用心,要理智,不要做"傻户"。

"现代人要学会理财"
杨百万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人,每个人都要学会理财。他说,有一句话说得好,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能跑不过CPI。大家知道,现在物价上涨很快,以前人们不懂理财,有了钱就放在银行里,等着拿利息,以为这样财富就增加了。现在人们知道了,不是有利息拿,就算是增了值,还要看是不是跑赢了CPI,跑不赢,存在银行里肯定是亏了。那怎么办,理财呀。

现在除了买基金、买股票的,也有不少买黄金、买古玩、买字画的……其实,不管买什么,一定要懂行才行,如果根本不懂,劝你不要买,"还不如把钱放在床底下保险"。现在看来,基金和股票还是大多数人投资理财的首选。

"熊市才是赚钱的时候"
杨百万说,"很多人都问我,现在的股市到底是牛还是熊?因为报纸上说,牛市还没有结束,可指数偏偏一泻千里,不少蓝筹股被腰斩,中石油从48元跌到不足20元,短短几个月,跌幅达到60%多,看得人心惊肉跳。其实,依我看,现在的状况已经是熊市了。"

但是,股民不要一听说熊市就害怕,其实熊市才是赚钱的时候。6000点的时候,大家都说是大牛市,不管懂股票的,不懂股票的,都去买股票,现在怎么样?都是高位套牢,包括买基金的。赚到钱了吗?没有,就是有的人之前赚了,也又还给股市了,由此可见,牛市的钱也是不好赚的。

现在熊市来了,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大家冷静一下,理智地思考一下。其实,股市就是这样,牛市之后是熊市,熊市之后是牛市,不断循环的,现在是熊市,说明牛市也不远了。

"涨不要贪,跌不要慌"
贪婪和恐惧是人性的弱点,在动荡的股市中,贪婪和恐惧也会被演绎到极致。

去年5月20日,我在南京,说股市要见顶,提醒股民抛掉,结果很多人不信,10天后,遭遇了"5.30"大跌。

去年9月28日,6000点时,我在广州又说,股市又到"5.30"前夜,号召大家抛。结果还是很多人不信。之后有股民打电话给我,说是我的粉丝,现在被套了,问我怎么办,我说,"你根本不是我的粉丝,你没听我的话才被套的。"

举这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贪婪会让人迷失方向,不会对股市进行理性的判断,股市有涨就有跌,有人是看到5000点,就想6000点,看到6000点就想8000点,不套他套谁。

也有人是一跌就慌,不看手上是什么股票,不加分析一律割肉,其实也没有必要,我肯定牛市还会来,会破6000点。2005年8月30日,我在股指只有998点时,号召大家买股票。"我自己就卖了房子买股票,现在的收获当然不少。"

"机会是跌出来的"
杨百万说,"机会是跌出来的,不然,在6000点的牛市里,哪有这么便宜的股票给你拣呢?"

现在是一个相对的底部,长期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绩优股长期持有,手中有好股票被套的,现在也别急着抛,抛了就可能会后悔,现在就是最艰难的时候,熬过去就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只是一个阶段的底部,不是整个熊市的底部,今后仍可能有更低的低点出现,投资者要注意防范风险,不要全仓杀入。有人问,那最低点在哪里呢?我只能说,只有神仙知道,谁也不知道。报纸上还有人说,会跌到2000点,其实,"有说要涨到8000点的,就有说会跌到2000点的;有乐观的,就有悲观的。投资者要坚定信心,熊市不会太久,牛市还会来的,挺过去的都是好汉。"

"今年是个技巧年"
杨百万认为,今年是个"技巧年"。他提醒股民,今年的操作不能像前两年牛市中那样"死捂"股票,应更加讲究操作技巧,"以波段和短线为主",目前最重要的是选择买入时机,可分批向下买入,但不能追涨。比如,喜欢做波段的,现在可以买些超跌股,到一个相对高点抢反弹,抛出,不能一卖就买,要等下一个低点再进入。这样反复做波段,在弱市中也能有好收益。他同时提醒,炒股盈亏,关键在于个人的金融知识,股价涨到高位后不要太贪,留点钱给人家赚,这样把风险也留给别人了,做股票跟做生意一样,"股市没有活雷锋"。他建议投资者,盯住那些有主力资金流入的股票,不管是绩差股还是绩优股,赚钱才是硬道理。杨百万说,在今年的行情中要见好就收,在震荡不定的市道中,每次投资股票收益能有10%左右,就可以获利了结了,切忌贪得无厌,"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不是股神,我也是散户"
高高胖胖的杨百万笑着提醒股民,炒股要有平常心,涨时不贪婪,跌时不恐惧。

"我是散户……"杨百万就此开场,"我不是股神。说我是股神,那是在捧杀我!"他点击着笔记本电脑,将一些彩色页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告诉大家,"什么杨百万博客、杨百万网站、杨百万研究所、杨百万股票俱乐部,统统都是冒名的,大家千万不要相信!"

前段时间有网站流传,说他全仓购进"中石油"被套了,"其实我就买了几千股,"杨百万说,"为什么大江南北都有请我去讲课的?因为,去年的两波行情我都看准了,我能把"顶",是因为投资证券20年一直用心在做。你们做散户的,要用心,要理智,不要做"傻户"。如逃"顶",晚一步不如早一步;抄底,早一步不如晚一步。"

"证券市场看大势赚大钱,看小势赚小钱,看错势要赔钱"、"稀里糊涂赚钱的人,一定会稀里糊涂地赔钱"……

"杨百万"的五点建议
针对今年震荡不定的股市行情,"杨百万"给投资者提出了五点建议。

要当机立断。股市行情变幻无常,应审时度势,优柔寡断的结果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短痛变长痛。股市风险莫测,保证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切忌大盘飘红时便头脑发热,海进海出,扔了西瓜捡回芝麻,甚至接下最后的"接力棒"。

要临危不乱。每当一些股民陷于绝望或极度恐惧之时,正是逢低吸纳或抄底的绝好良机,只要善于调整心态,抓住机遇,就能"乱中取胜"。炒股犹如学习游泳,刚开始时难免会呛几口水,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老股民,马失前蹄者也大有人在。其实,每次炒股受挫,都是学习和提高的难得经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自怨自艾的心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便会少犯错误,提高胜算。

要用心投入。不论是做短线还是做中长线,不用心投入,期盼股指天天向上跑,"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不可能出现的。即便是手中一时无股,也应做到"心中有股",这样才能得到机遇的垂青。

要坚定自信。凡事没有主见、不能坚持正确判断的股民,十有八九是输家。有时明明是自己熟悉的、经过深思熟虑要想买进或抛出的股票,仅仅凭人家随便说的一两句话,就轻易地改变自己原来的打算,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幼稚病",还是远离股市为好。

要泰然处之。对熊牛交替、潮涨潮落的规律性现象,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过去没有股市时,人们把所有的积蓄存入银行,一存就是好几年,甚至五年八年。如今股票被套,心里自然不会好受,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只要手中的股票基本面是好的,总有上涨的一天,暂时就当存银行了。

股神杨百万:股市没跌到底 大行情在明年

杨百万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出开讲了,对于目前多空分歧很大的市场,杨百万又有什么说法?“我估计至少今年不会反转,大的行情一定是在2009年的五六月份之后。”杨百万说,2990点的这个底不是熊市的底,只是中级反弹的底。这次反弹最高到3786点,从当前的情况看,反弹已经结束了,现在进入熊市第二期,主要特征是小反弹不断。这个阶段不一定会创出新低,而创与不创就看管理层的动作。对于被套的股民来说,要利用高抛低吸的机会不断摊薄成本,直至解套走人。

在杨百万的观点里,沪深股市早就是熊市了,既然是熊市,就要有熊市的策略——做波段,赚点钱就跑。

“熊市就像反弹的皮球,越弹越低,弹到不弹了就见底了。股市里有一句话,‘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熊市里要赚钱或是想解套,就要利用每次的反弹机会高抛低吸,做波段。”杨百万认为,牛市的特点就是涨多跌少,熊市的特点就是跌多涨少,在熊市里不能做长线,股民必须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不断做波段解决套牢问题。

杨百万说,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中国股市是调控的政策市。明白这个道理后,再去判断牛熊市。

如何看顶?要看几根线。如果月线在高位了,立即看周线,周线也必须在高位;但这样还不能断定,还要看日线和60分钟线,凡是四根线都在高位的,大家要闭着眼睛地抛股。反之,底也是一样。像现在,只有月线还不在低位,所以还不是熊市的底。

杨百万说,抄底和逃顶一样,要有策略。他建议大家记住一句话:抄底早一步不如晚一步;逃顶晚一步不如早一步。“为什么这波行情中很多股民一路抄‘底’一路套?抄底一定不能急,一急就做错。股民要做到两个不——不测底,不抢底,而是等底做好了再进!”

杨百万:股市没跌到底
股神杨百万:反弹已结束 可能直接跌到2500点

近日,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杨百万再次致电本报,对"2008中国(西部)资本市场投资峰会暨首届重庆理财节"召开表示祝贺,并希望6月21日至22日理财节举行的"2008中国(西部)资本市场投资峰会"圆满成功。

他再三表示,有机会将再次光临重庆与股民切磋股艺。

针对周二股市大跌行情,杨百万表示,"我上次来重庆时就讲过,大家一定要抓住从今年1月份调整后的反弹机会,上次从2990点开始到3786点的反弹正是出逃机会,现在反弹行情结束了。"他说,目前周边市场疲弱、大小非解禁亟待规范、经济运行困难等诸多偏利空因素仍在影响市场参与者心态,近阶段仍需保持谨慎,但在2990点前期政策底附近指数还会有所反复,可能会出现探底回升。杨百万强调,现在的格局是短期不悲观、中期不乐观、长期很乐观。

另据杨百万重庆股友俱乐部负责人汪鹏告诉记者,杨百万在和他们谈及行情演变时称,短期趋势上可能出现两种走势,一种比较悲观,行情直接跌向2500点,反弹行情则随时可期。另一种情况是在2990点附近构筑双底,然后再次冲高3786点,这就基本走完了整个反弹行情,杨百希望股民近阶段保持谨慎。(李晶)

抓住低风险机会 上海"杨百万"的双边投资法
据考证,很多富翁的第一桶金都来自于双边投资。比如,上海的"杨百万"起家并不是在股市上,而是靠着从安徽低价买来国债,再运到上海高价卖出获利的。从学术上讲,这就是国债市场上的跨市场套利行为,是真正的双边投资。

价差套利应用较多
双边投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无风险套利,一是套期保值。这里所谈的,主要是捕捉市场无风险或低风险套利机会的双边投资法。其理论依据是,由于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隔绝、跨市场价差生灭必然性和价格波动的混沌等现象,造成市场上同一投资品或相近投资品之间存在着价差而产生套利机会。

双边投资法这一投资思路,彻底摆脱了投资必须预判价格涨跌这一紧箍咒,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只需预判一下短期内价格是否会回归或是波动就可以了。而且,对于国内投资市场而言,运用此法投资恰逢其时。

虽然双边投资法是投资方法的一种进步,但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如下运用难点。

难点之一: 需要对市场很敏感
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发现套利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套利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和隐蔽,这就需要投资者对各个市场很了解,并且对市场价格变化很敏感,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和把握其中的价差。一般投资者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好在我国投资市场刚刚起步,发现套利的机会还不是太难。

难点之二: 套利投资受限
套利投资者不但需要关注各种各样的投资市场,而且更多的套利机会是24小时内时不时地出现的。比如,很多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套利机会,是在国际市场交易频繁的晚间出现的,个人投资者一般无法连续24小时盯盘。此外,对一般套利者而言,受制于资金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有套利机会的市场无法进入。比如,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外汇远期等。

实践指引
双边投资法运用在新兴的投资市场上往往会有较大的获利。目前,国内市场上套利机会较多的是期货市场和外汇衍生品市场。个人投资者如果要进行套利交易,一定要注意3点。首先是"利"从何而来。其次是要坚持原则,耐心等待套利的机会。最后是做双边套利,还要注意套利交易本身是否合法合规。

在国内投资市场上已经出现过的和正在发生的套利机会如下:ETF300与300只成分股票的套利;认沽权证与股票的套利;封闭式基金与股指的套利;国债的跨市场和跨机构套利;通过远期结售汇交易和两国货币利息差套利;通过逆回购套取中国长短期利率市场差;铜期货跨市场套利;商品期货跨期套利;黄金期货与现货递延交易的套利;外汇期权的双边套利等。

从投资方法的进化论来看,投资者的认识程度是从概率博弈到价值投资,然后再到双边投资。不管是何种投资方法,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儒、道、法、王霸之术兼而用之,如果专事一种而深信不疑,那就有失偏颇了。

杨百万第一桶金 1988年国库券买卖挣到100万

“杨百万”(真名杨怀定)是中国第一个靠资本市场发财的普通人,作为第一批投身证券市场者的代表,1988年,“杨百万”通过国库券买卖挣到第一个100万时,万元户还是个稀罕事物。

1988年4月,辞职赋闲在家的杨怀定从《解放日报》上看到了一个消息:从当年4月21日开始,中央开放了上海、合肥等七个城市的国库券转让业务试点。他的眼皮狠狠地跳了一下,意识到这可能让他“发财”。

他通过在合肥工作的弟弟打听到合肥银行国库券买卖价为96-98元,而自己所在的上海则为100-103元,之间有5元差价可赚。第二天,杨怀定取出全部储蓄,又向亲戚借了一些,凑了10万元,坐火车直奔合肥。他在合肥银行的门口吃进10万元国库券,然后倒给上海的银行,前后三天获利6000元。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杨怀定日夜兼程,把上海之外的其他六个开放城市跑了一个遍,当时上海银行国库券日成交额约70万元,他一人就占去1/7。“钱包”从小包换成大包,继而用旅行箱携现款。他的第一个百万历程,是在国库券交易中完成的。这时距他辞职刚刚一年。

1988年的秋天,杨怀定结识了年长三岁的管金生,对国库券异地套利的共同嗅觉让他们成为上海滩上的“亲密知己”。他在2002年写的自述《做个百万富翁》中,讲到过当年的一个细节:

1989年元旦刚过,管金生告诉杨怀定,他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串门,看到处长张宁桌子上压着一份文件,内容是1988年国库券准备在不久后上市。如果谁知道这个消息,黑市价75元买进,一上市可能就是100元,暴利25元,这是个发大财的机会。于是,杨百万成了万国证券的授权代表,拿了一台万国的点钞机,在海宁路1028号自己的办公室内大张旗鼓地收购,短短时间内竟买走了上海市面上一半1988年国库券。

管、杨的狂收行动引起了金管处的注意,张宁在某日赶到万国突击检查,管金生想出了个绝招,把所有的国库券从地下室的金库转移到自己的办公室里,从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张宁来检查,一无所获而归,万国证券躲过一劫。数月后,1988年国库券上市,价格为104元。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只“国库券鼹鼠”,管金生的万国证券和杨怀定完成了惊险而丰厚的原始积累。

杨百万:6000点会收复 8000点也会有那天
“大部分人注定要亏损,这是股市的规律。”“赚了钱不抛的,是残疾人。”虽说大幅宣传牌上写着祝常州股民成为“股市赢家”“一本万利”这样的吉祥话,可昨天来常州在武进影剧院为股民“上课”的杨百万,无论是在报告中,还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常常直话直说,向股民尤其是“稀里糊涂”走进股市的股民大泼冷水。

在证券市场投资当然要紧跟主力,券商、基金都是主力。但是,现在看券商报告和听一些基金经理的分析,杨百万称,他是不太相信的。虚多实少。因为这些机构在阐述一些见解时,掺杂了太多的利益因素。杨百万称,在去年“5.30”和股市飚到6000点时,基金公司何以不敢提点股民,股市将大幅下跌?

要做超短线有赚就要跑
杨百万称,早在今1月,当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现实时,他就认为股市的熊市已经来临,但他不愿说,他不能和政府对着干。只不过相比以往,这个熊市的周期会短些,至于新一轮牛市何时到来,难说,这还要取决于国家的政策。眼下,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出手也是极快的,上周证监会出台的政策及印花税下调后,股市大涨就是最好的证明。只不过这只是熊市中的一次中级反弹,且不会超过4000点,而不是所谓的反转。根据他的预判,如果本月底最后3天没有更多政策面的支持,看到股市上涨后,股民就要设法处理掉手中的股票。

杨百万表示,市场真正的底和顶是没有人能看透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下他都提倡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再走一步。熊市中的三大策略:不抢反弹,不测底、不盲目抄底。抄底早一步不如晚一步。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下,要做超短线,有赚就要跑。

沉浮股海20年不呛水是不可能的
前阶段,杨百万买中石油被套成了“杨白劳”的传言纷纷扬扬,对此,杨百万通过媒体作过旗帜鲜明的辟谣:“我被中石油套牢是瞎扯。中石油跌到2元我都不怕。经过短线操作,投在中石油上面的钱,已经是我从中石油身上挣回来的钱。”不过,杨百万对记者坦言:在股海中沉浮了20多年,不呛水是不可能的。

“那是在2005年底,我也来常州上课,那时被套了40万。”杨百万说。不过,当时杨百万心态还是平静,按照他的理论,牛市挣钱,熊市挣股,被套40万时,他买了30万股,而如果在最高点,他的资金只能吃进15万股。

杨百万说,股市的成功者不能“从众”,他很不客气地说那些眼红别人赚钱,在6000点的高位时杀进股市的股民是“活死人”,这样跟风进股市的人注定是要亏损的大多数。

不过,杨百万有时很苦恼,苦恼一向敬他如神的散户们在关键时刻,不“从他的众”:“998点的时候,我在常州就劝股民买股,在1700点时劝人抛,听进的都不多。在6000点时,我劝人抛,有报纸甚至骂我是骗子。现在我倒要问问他,到底谁是骗子?”

报告中,杨百万不时点击笔记本电脑,把《杨百万预警:股市要见顶》、《杨百万发惊人之语股市又到“530”前夜》等媒体报道展示给听众,以说明自己对股市大势的准确判定,也显示了他对媒体报道的重视。语出惊人

在网上“百度”一下杨百万,跳出来网页无数,但杨百万说:“什么杨百万博客、杨百万网站、杨百万研究所、杨百万股票俱乐部,统统都是假的,我从来没有开过博客,更没有网站,我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对一些假杨百万像模像样的股票推荐,杨百万更是嗤之以鼻:“我买什么股票,他们怎么可能知道?”

对目前股市的基本看法,杨百万斩钉截铁:“老早就进入熊市了。”但对中国股市的前景,杨百万还是看好:“现在不是已经反弹了吗?还是会上去的。”“6000点会收复,8000点也会有那天,但肯定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杨百万的报告很通俗,即使不炒股的人,也能听懂大概;杨百万的报告也诙谐,场内的笑声和掌声都不断。“不要太贪心,有了赚就跑。炒股要寻准时点。这样的道理我们也懂,可就是做不到。”不少听众这样说。而一些老股民也觉得看了杨百万的书,指导作用不是太大。

对此,杨百万很坦然:我把我知道的写出来,说出来,能够有10%的人觉得有用,能有进步,就可以了。

安得烈布殊谈期货: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其自己的个性和需要。所以应该按自己的特点,去设计适合自己的投资分析方法。

2)期货投机需要有充分的分析,需要一点灵感,同时必须了解自己。每次做出决定时,都要首先克制自己,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才能作出明智的决定。

3)期货市场上最佳的投资机会便是找到市场的大势和转势的时刻。

4)常有的指标是移动平均线再配合强弱指标RSI.

5)帐户的最大风险控制在25% 在信号不明朗时,将已有仓位的三分之一平仓获利,而该笔利润将用作保证另外三分之一的投资,使真正冒风险的只有三分之一的投资额,而同时又可以享有三分之二的盈利潜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会由于大鱼溜走而影响心情,保持平静的心境。

6)面对汹涌澎湃的大行情,在危急中千万不要恐惧,反而要以战斗的心态应付。平静地计算处理最坏的情况。

股灾---简直是天赐发财良机

1987年美国加州比华利山金融交易协会举行了一次包括股票、期货、期权三大金融商品的”美国交易冠军杯”大赛,为期四个月,参加者众,时值美国金融市场动荡最厉害的一年(1987年10月的全球性的股票风暴),瑞士籍的安得烈.布殊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创下了利润率4537.8%的成绩,难怪说,投机市场上总有九成的人是长期向市场做奉献的,遇到这等高手,普通炒家哪里是对手?股灾,其实是相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的,而对于少数炒做高手,简直是天赐发财良机。
  
安得烈.布殊十一岁时由于贪玩而触电一度失明近3年,但是给予了他训练感觉的机会:单凭货币的重量判断币值,感觉玻璃反射的热量知道走过一道橱窗,甚至练就闭目下棋,为他以后培养市场敏感的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在大学攻读多年,他却认为:一生中最大的浪费便是修读经济,学院应该教人如何学习便可以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其自己的个性和需要,所以应该按自己的特点去设计适合自己的投资分析方法。

对于期货投机,布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期货投机需要有充分的分析,但按照资料看出的结论可能不大相同,所以每次都好像艺术家一样需要一点灵感,同时必须了解自己,每次作出决定时,都首先克制自己,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才可能作出明智的决定。

虽然布殊做决定时会凭直觉,事实上,他事先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才会产生这种感觉的。他基本上以技术分析为主,简称“阿尔法BRAVO”。期货市场最佳的投机机会便是找到市场的大趋势和转势的时刻。布殊以十种成功率超过65%的警告讯号监察市场趋势,其中包括大市循环、季节性周期及大市气氛等,当至少有三个不同来源的行动讯号发出一致的指标讯号是,就是行动的时机了,这些不同的来源是指每月、每周、每日、每小时、以及30、15、5分钟的图表。他常用的分析指标有移动平均线再配合强弱指标RSI。他这套交易系统令他在1987年为期四个月的”美国交易冠军杯”大赛中获利45倍。

布殊的投资策略中,也有一套资金管理方法。帐号的最大风险将控制在25%,通常在信号不明朗时为客户投资额的1/3获利平仓,而该笔利润将用做保证另外1/3的投资,使真正冒风险的只有1/3的投资额,而同时有可以享有2/3的赢利潜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会由于大鱼溜走而影响心情,保持平静的心境。

布殊的性格较为孤僻,追求内心恬静,也喜欢冒险,他经常在空中关掉飞机引擎,多次在鬼门关前大转,但每次都平安无事,就像在面对1987年汹涌澎湃的大行情,在危急中千万不能恐惧,反而要以战斗的心态应付,平静的计算处理最坏的情况。他的性格似乎与繁杂和步伐急速的金融市场难以相提并论。他说:“交易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速写,你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人生的起跌,惩罚和成果都很快出现,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我最不喜欢放假,放假便会休市,我亦不能进行交易。” 1980年布殊由于投资并不熟悉的地产市场,结果负债累累,在失败的经历中,布殊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神,不可能在个方面投资发展,遂专心一意发展期货、期权的投资。目前他最大的期望是认识中国大陆,就是东方的神秘感,吸引布殊热切的追求和了解中国的发展机会。他希望能够学习普通话,探讨更多的中国文化,布殊认为中国是最佳的投资地方,他说:“我的本能告诉我,中国是满有潜力的,我嗅到血的味道,那里必定有猎物。”

交易冠军安德烈·布殊启示:常用四大投资理念

安德烈.布殊,瑞士人,交易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和坚强毅力的前辈。1942年,布殊出生于瑞士中部,十一岁时由于不慎触电而导致失明近3年之久,在视力恢复后发奋读书,进入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获得瑞士——美国学生交流项目的全额奖学金资助,前往美国新汉普郡的达特茅斯大学进修,并于1965年从经济学专业毕业。之后,他返回日内瓦大学国际研究学院,获得国际政治学MBA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波士顿银行,很快成为主要的外汇交易员,积累了大量的在外汇交易和黄金交易方面的知识。1977年,他开办了属于他自己的期货经纪公司。1985至1986年,布殊形成了他的电脑交易体系,成为“公式派”代表人物。1987年,布殊用他的经验和方法参加了由BEVERLY HILL交易协会举办的著名的“美国交易冠军杯”大赛,以5000美元的投资额开始,4个月时间里实现了45.38倍的投资回报率,这个纪录维持至今无人打破。

纵观布殊的经历,笔者发现他最常用的投资理念如下:

1.寻找人类思维的本质
交易规则和结构可以改变,人类思维的本质却不会变。如果想要充分利用人类的思维体系,就必须面对一个痛苦的事实:面对充满“变数”的事物,大部分人类的思维方式可能因受到“集体潜意识”(又称为“集体无意识”)的不可抗力的影响,频繁出现不可思议的偏差。日本哲学与心理大师岸田秀,经过毕生研究也有类似观点:“人类本身是有毛病的动物。”。

安德烈巧妙地站在了几乎每一个交易者的对立面,这听上去有些使人难以理喻。在技术分析老手们看来,安德烈所采用的每次出击点都是直面死亡的自杀性方法。为保持这种不可思议的状态,他经常不许别人看见自己的某些举动——在高空驾驶自己的私人飞机,静静地关掉发动机引擎,任其自由落体运动,在接近地面的瞬间再将引擎重新启动,拉升到一定高度后再重复刚才的动作。

布殊曾对大陆和香港的记者说:“1987年,92%的投资者向上看,我拼命地沽出我的合约,但是我不敢和任何人说,因为他们会说我疯了。我做了18年的记录,发现当80%的投资者看好某一方向时,70%它会向相反方向走。”

2.妙用期权
抛开安德烈的其他技巧不论,单他就期权的使用技巧就足以使我们目瞪口呆。这是布殊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发达的市场国家,期权的交易量远远超过期货市场,几乎每一个场内交易员都在频繁使用这种衍生工具,然而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安德烈的期权使用次数极少,方法独特但成功率较高。香港著名的外汇大师李家卫在和安德烈交谈后,对此深感震惊,在他的著作中对布殊评价极高。

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别是很多投资者都走到了关键一步——90%的投资者都持同一观点,布殊先生就开始行动,利用期权同他们中的几乎每一个人对赌!。因为布殊深知这一点,他从不和任何人交流行情,总是静静地待在办公室。

另外要强调一点,布殊从不对期权进行炒作。在他看来,期权是非常时期的投资手段。

3.电脑公式
“公式”二字,在投资界是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很多国内期货公司的从业人员认为它们简直一无是处。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很多对冲基金经理们编写的供自己操盘专用的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公式,更是被世界各国的大学教授们指责为“制造市场不安定因素的根源”,因为很多交易系统往往在关键性的时刻突然发出与大多数投资者思路相悖的“止损”和“反向开仓”讯号,导致事态更加恶化,例如1987年10月19日股灾、2001年9.11之后的熊市、2004年10月份LME铜(资讯 论坛)价的崩盘。

布殊是典型的心理派和公式派的代表型人物,他发明的系统技术取向法为他赚取了巨额财富。他设计的包括市场警告和循环讯号类公式共计10套,每套成功率为65%,许多人或许会对这样的成功率不以为然。但是笔者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向投资者提示两点:第一,“交易”系统公式最难编写,也最具实战价值。它不同于那类花拳绣腿的所谓指标公式、K线组合公式和选择品种公式,而是一个在电脑显示屏幕上明确地提示我们“开仓、平仓、止损、止盈”的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操盘系统公式。第二,笔者曾进行过这样的一种操盘训练,如果一套交易系统真的具有可操作性,在出击成功率只有50%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1赔3甚至1赔4的赔率,即亏损1块钱,可以赚取3到4块钱的利润。

4.资产管理
布殊的资金根据电脑系统产生的信号,使用明确的财政管理策略。它有三种交易类型。保守的交易法是用1/2的钱来投资,比如有20万美元,就10万美元用于投资,直到获得50%的收益;普通的交易法就是用1/5的钱来投资,直到实现100%的回报;积极的交易法就是用1/10或更多的钱来投资,应投资者的要求。

布殊将投资的最大风险控制在25%,通常在信号不明朗时把客户投资额的1/3获利平仓,而该笔利润用做保证另外1/3的投资,使真正冒风险的只有1/3的投资额,而同时又可以享有2/3的赢利潜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没有合适的资金管理,任何一个账户都绝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解读“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方法

精心选股,集中投资——解读“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方法
很多投资者片面地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因此,他们没有集中资金,反而将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今天看这只股好,就买进,明天又听说那只股票是黑马,就赶快追;结果区区几万、几十万或者上百万资金被七零八乱的股票所肢解,导致手中股票少则3、5只,多则10余只,常常一段时间不是这只股涨,就是那只股跌,一年忙到头,好的可以赚点钱,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况下则是负增长……有的人年复一年,也不善于总结,总认为运气不好,其实这是犯了一个投资者的大忌。分散投资不等于使风险得到分散,同样,集中投资虽然有风险集中的弊端,但只要把握得当,坚守一定的操作纪律,风险还是可以控制的。

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的人。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沃伦·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巴菲特对投资“门外汉”忠告如下:最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他坚持投资的四项原则:

1、企业原则——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这家企业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远前景?

2、管理原则——管理层是否理智,管理层对它的股民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3、财务原则——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计算“股东权益”、寻求高利润的公司,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4、市场原则——企业的估值是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更低值买进?

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资方略,很大部分是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那里获得思想源泉。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二三家。”另一位更具深远意义的影响者是菲利浦·费舍尔。费舍尔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咨询家,他从业近50年并著有两本重要著作:《普通股与菲普利润》和《普通股通往财富之路》,这两本书都深受巴菲特的喜爱。费舍尔在1958年《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费舍尔常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舍尔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亲自走一趟拜访此公司,如果他对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此公司。

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但就其集中投资的方法来说,在今天仍然是十分有效的。虽然很多投资者不大可能都上门亲自了解一家企业,而且很多企业不见得十分欢迎你去了解情况,但作为投资人起码应在购买一家股票之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应有所了解。如果投资者从巴菲特那里学习必要的投资方法,嫁接到中国特色的股票上来,购买与巴菲特思想相左的部分所谓“资产重组”股上,说不定一年的收益大大超过巴菲特;如果硬要套老巴的绩优股理念长期持有的话,也未尝不可,但你必须要有非凡的耐心,因为巴菲特很少在一年中频繁地买卖,持股时间多数在三年以上,因为他经营的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同成长。在中国这类具有成长性的股票毕竟不是很多,但一旦被你发现,哪怕只有一天,就应学习巴菲特,集中投资长线持有,那么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是惊人的。

在股市赚钱的必备条件是“特殊的赚钱气质”,而“不必有过人的智能”

为什么巴郡哈撒韦公司有这么多现金?答案是,该公司核心业务是保险和再保险,保险费源源注入,除应付一般赔偿和意外索偿,公司的现金在日积月累下遂“富可敌国”。不少传统性保险公司倾向在各国际大都会置业收租,但巴菲特倾向收购“生意”,如今巴郡旗下的“生意”包括飞机租赁、油漆制造、建筑材料、人造首饰、糖果、皮鞋工厂、能源(电力及输油管)和房屋制造(不是物业发展)……这类生意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上保险业和持有不少蓝筹公司股票,巴郡为股东带来巨大财富,

今年年会上比较有新意的是,巴菲特和他的副手孟格(Munger)异口同声说“精明与投资获利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他们举了古今二例。“古例”是发现“万有引力”的大科学家牛顿,本来在股市上大有斩获,后来经不起诱惑再度入市,终于一败涂地。牛顿因而说出“我有办法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无法预测股民情绪”的名言。巴菲特说,“世上最聪明的人”牛顿尚在股市失手,可见精明并非赚钱的必然条件。“今例”则是美国联邦住房贷款公司(Freddie Mac)董事局有两名华尔街公认的投资长才(M.Leibowing和H.Kaufman, 后者七八十年代任职高盛,以准确预测利率去向闻名),去年却在衍生工具投机上蚀本60余亿美元。巴菲特的结论是,在股市赚钱的必备条件是“特殊的赚钱气质”(extraordinary temperament),而“不必有过人的智能”(doesn’t require extraordinary intelligence)。

在投资层面,巴菲特认为衍生工具、对冲基金缺乏有效监管,迟早——未来10年内——带来灾难性金融地震。他认为对冲基金不但风险大而且收费昂贵,对投资者极不公平。此外,他对格林斯潘亦大有微词,“联储局的职责是当客人有醉意时把有酒精的饮料拿走”,现今联储局则不断为酩酊大醉的客人添酒!大局危危乎,促使他宁愿持有巨额现金亦不愿收购生意或在股市“加码”。

巴菲特认为恶性通货膨胀已在眼前,只是大众未觉。
饮食习惯不良(几乎天天牛肉包加可口可乐)的巴菲特,近年健康状况引起投资界垂注,有一次他走数十级台阶面红气喘便成为新闻。但今年他看起来仍甚“生猛”。不过,毕竟已74岁了,他的左右手副主席孟格更高龄80,因此今年又有股东问接班问题。巴菲特一如既往,说他未考虑退休,因此没有接班人。市场传他将“传位”其子,但很显然,股权可传职位可传而投资气质不可传,这是巨无霸巴郡的股价亦随大市急升暴泻的底因。

天才和庸才的区别——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想到的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抨击沃伦·巴菲特,说他成为世界首富只是由于运气。我认识的一位学术界人士声称,世界上有许多投资股票的人,按照概率计算,肯定会出现几个巴菲特这样的人;另一个学术界人士则附和说,巴菲特的那一套选股策略其实和随机选股没有任何不同,世界首富的名字应该叫 "好运气"(Good Luck),而不叫沃伦·巴菲特。

噢,以上只是 "正统金融学人士"说出的诸多蠢话之一。要命的是,我的一位在业界工作(做过一段时间交易员)的朋友居然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这个世界上至少有10亿人投资股票,小概率事件是很可能发生的……"

此外, "随机游走理论"的支持者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巴菲特和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都是收益率极高的投资大师;从概率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百万中挑一"甚至"十亿中挑一"的不世出的人物。为什么这样两个人物居然同时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而且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

格雷厄姆的运气很好。他的学生巴菲特的运气很好。推崇格雷厄姆的彼得·林奇的运气很好。与以上几个人师从一致的马里奥·加比利的运气很好。这么多运气很好的人都秉承同样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而且连续几十年都取得了很好的运气。请统计学专家帮我计算一样,这样的奇事发生的概率有多高。看样子,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格雷厄姆不去买彩票真是可惜了。

答案很显然,没有。就是这样一些从来没做过交易,从来没买过哪怕一只股票,甚至从来没买过一只基金的人在诋毁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与此相反,比尔·盖茨和杰克·韦尔奇这样握有巨额财富和显赫名望的人却一直在大声地夸赞巴菲特。比尔·盖茨说: "巴菲特拥有一种令人惊讶的思考问题的简单方法,这种思考方法非常有效。"这句话说出了巴菲特神话的本质。
沃伦·巴菲特并没有什么奇妙的点金术,只有一些简单不变的原则: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寻找拥有长期资本增值潜力的被忽略的个股;寻找坚实的消费者基础和不可磨灭的竞争优势;耐心,耐心,再耐心。每个人都知道这些道理,但沃伦·巴菲特这样去做了,于是他成为了所谓的"幸运儿"。

取得五年的成功非常容易。取得十年的成功也不难。像彼得·林奇一样取得连续十三的成功有一点困难,而像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一样取得连续四十年的成功,几乎不可能包含什么运气因素。本明·格雷厄姆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 1929年熊市行情,沃伦·巴菲特则挣扎着度过了1970-1980年代的滞胀时代,最后他们都笑的很开心。于是,许多人开始谴责他们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不错,我们还可以说比尔·盖茨的运气太好了。山姆·沃尔顿的运气太好了。乔治·华盛顿的运气太好了。

在这个人人都很浮躁的市场上,很少有人像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一样能够保持沉稳,无论在多么不利的环境下都坚持原则。早在他们成名之前,就有很多人骂他们是傻瓜——现在那些人都在排队等待沃伦·巴菲特的接见。他们因为智慧、决断、坚持和忍耐而取得成功,这是最稳固的成功。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都无法夺走这种成功,正如没有人能够夺走乔治·华盛顿和温斯顿·丘吉尔的胜利一样。坚持原则很辛苦,在暴风雨中挣扎前进很绝望,但是辛苦和绝望之后,得到的报酬是丰厚的。那些吃不了苦,或者不够自信的人,无论智商多高,照样只能当配角。

或许这才是天才和庸才唯一的区别。

上帝是不掷骰子的

“要紧的是了解上帝到底在想什么,其余都不过琐屑细事而已”。
 
“上帝是不掷骰子的”。
  
爱因斯坦的这两句名言,想来连高中生都耳熟能详。在探索如何摆脱风险掌握自己未来的奋斗中,人们从这种信念获取了巨大的动力。本世纪初这类信念曾臻于巅峰,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辉煌突破,令人相信一切都能够分析测度,一切都可以调整安排,一切都受着理性节制驱策。在一个有如马克斯维尔电磁方程系统般精准的世界里,不少人甚至唱叹生辰太晚:所有难题都已被解答完毕,自己再也没有用武的机会了。然而就在此时,殃及全球的一次世界大战继之以几近荒唐的经济大萧条,摧毁了人们对理性的轻信。上帝不但会掷骰子,而且不时地在要命的时刻里掷出要命的骰子!正如爱因斯坦是物理研究的拐点,弗洛伊德成了人类行为研究的拐点。几乎在寝夕之间,两人都成了布衣英雄;而人们对理性的浅薄理解也翻了个儿。
  
那么上帝在证券市场上掷骰子时的心思到底又是怎样的呢?每个投资人都想探索其秘密。有两位大师,奈特和凯恩斯,在奠定诠释世界的新思维模式的努力中居功厥伟。奈特的锋头虽不及凯恩斯的健,实际上成就却并不弱。奈特( Frank Knight)1972年逝世时,仍执着芝加哥大学的教鞭,在长达44年的教职内,他哺育英才无数,及门弟于中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就有五位。奈特的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年出版,是有系统地研究投资风险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他把不确定性界定为不可测度的风险,与通常所说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不能以概率统计来测定和把握的。我们在证券交易中所面对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凯恩斯前后花了十五年,也在二十年代初完成了他的《概率论》(The Treatise of Probability),他对投资风险的理解和奈特遥相呼应。虽然没有明确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差别,但和奈特一样,凯恩斯认为由于投资活动的前驱(forward—looking)性质,其规律无法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预。两人的洞察力又使他们明白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乃由投资人本身造成,投资者中的每一个人都设法争取高出平均水平的回报,彼此抵牾,互相颉颃。这和科学家所处理的独立于人类的“客观系统”炯异,被预测的对象似乎专门以挫败预测的兑现为其最终目的,尽管在一个短时期内往往也会助长某种预测。
作为先驱,奈特和凯恩斯还替以后的博奕论和组合投资理论开了先河。奈特认定不确定性是绕不过去的,凯恩斯进而相信不确定性给高明的投资者以机会,赋予其选择的自由。

巴菲特把他们的精义化为大白话:要在股市里成功,你不得不在别人惶恐时进取,在别人冒进时收手,逆向使用华尔街常说的投资两大死敌:惶恐和贪婪。股民大众每每过于贪、怕、痴,人类的这些通病并不难预知,可作为这些毛病的后果的股市却极难预知。巴菲特明白,惟有如此,好的投资家才能在市场找到报酬丰厚的良机。
  
首先,就像巴菲特自已在书中所说,他买的就是企业,有时整个买下(并购),有时则买一个小份额(参股)。在这个意义上,他实际是个企业家。所不同的是他买了之后就完全放手,交由能干的人员去经营管理。作为投资人,他的风格也卓尔不群:把巨亿资金投放在总数不超过十只,而且集中在其中三、四只的股票上面。因此他又得以坐进董事席,而他的认真监控确也成为该企业规范和效率经营的铁券丹书。
    
巴菲特再三重申他的原则,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企业,投资对象必须是
(l)投资者能够了解其业务的;
(2)有发展远景的;
(3)由诚实能干的人在经营的;还要
(4)价格是非常好的。
我们眼下的股市,真是鱼龙混杂,股评人每以金庸小说式的感性语言来蛊惑鼓噪,而券商们也往来折冲,上下其手,股民稍一不慎,便易入其彀,故而巴菲特的平实话语就显得特别有其价值。

巴菲特独到的地方是他对经济环境的反应。例如他说“即使格林斯潘偷偷地以利率政策走向相告,我也不会丝毫改变任何投资决定”。换言之,巴菲特认为选股和持股在于股票的内在价值,与经济景气、市场条件全不相干,一旦选定,就要像节妇般地从一而终。

巴菲特天才的秘密

吹笛子的人和天才的不同
一个吹笛子的人和一个真正的天才,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吹笛子的人如果吹得很好听,可能后面会有人跟着,哪怕这个吹笛子人走到悬崖边他们都不会知道,只是盲目的跟着。有些人可能会以为巴菲特既然是一个投资方面的天才,是一个大家,我们应该盲目的不用顾虑什么,跟着他就可以了。但是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应该把他当做一个导师,不要盲目的追捧,所谓导师就好比是一个教练,真正做决定的人还是你自己。巴菲特的导师就是他的大学教授。他在19岁的时候曾经读过他的一本书《聪明的投资者》,从他读了那本书之后,他就改变了自己的投资方式。

天才新解
要记住所有禀赋,我们可以把它浓缩成英文中的一个词,就是“天才”。“GENIUS”每一个字母就代表一层意思,G代表是基因,E代表是精力充沛,N代表后天环境,I代表创新,U代表与众不同,S代表简单。

这里可以用爱因斯坦的非常有名的方程式来解释巴菲特的理论,E在巴菲特看来就是收益,他收购一家公司购买一家公司的股权首先要考虑这家公司是不是长期以来都是处于一种盈利的状态。M在巴菲特看来就代表着管理者,在他看来管理者必须是最优秀、最出色的,必须有很好的人品,如果人品不好,就算他有再多的收益,巴菲特也不会跟他做生意。C在巴菲特看来就代表的是人品,而且巴菲特认为人品是双倍的重要,所以他把C变成了平方。在巴菲特进行投资的时候不仅会考察这个公司的收益情况和价值,也会考察这个公司的管理者的人品是不是很好,是不是具有管理者应该具有的价值观。

《聪明的投资者》
巴菲特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他的大学教授的一本书叫做《聪明的投资者》。在这本书中他学到三个道理:
第一,不要看重股票现在的价值,而是要看一看它是否能为你带来利益。
第二,在建立投资组合时一定要考虑安全边际值。如果你是一个建造桥梁的人,你建的这个桥梁它的载重程度是3万吨,但你在过这个桥的时候你一定不要让你的货物重量超过1万吨。
第三,他从那本书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先生。你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有市场先生作你的业务伙伴。市场先生是一个虚幻的人物,他的导师说市场先生是一个很疯狂、很忧郁的人。巴菲特说市场先生还是一个醉汉。每天这个虚拟的商务伙伴就是这个市场先生,会告诉你,购买的股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2倍,还是1/2。市场先生非常疯狂,有时候又会忧郁,也像喝醉了酒一样。他代表的是市场上恐惧和贪婪的情绪。作为投资者应该把市场先生当做自己的仆人而不是把他奉为主人。从短期看,股票市场好象是一个投票机,就是看哪种股票最畅销。从长期看,股票市场就好比是称重器,称出股票市场的收益情况。

下一个巴菲特
要成为下一个巴菲特就必须做到以下5个原则:
第一条是独立思考。他的理论就是如果你做的事情和别人一样而且只是盲目追随别人的话,你最后获得的收益和效果也是和别人一样的。
第二条收益状况比较好而且是把股东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企业
第三条原则是即便这个企业业绩很出色你也应该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收购这个企业。
第四就是要进行长期投资。
第五不要过渡的使得自己的投资多元化。

护城河与能力圈
巴菲特就给自己的管理者讲这样的道理,把自己的企业想象成一座城堡,城堡四周是有护城河来保护。你的这条护城河越深自然是越好,如果里面还有很多鳄鱼也可以提高安全系数,这样能以最好的方式保障你的企业安全稳健地发展下去,能够有很好的收益。巴菲特建议对于所了解的一切企业可以画一个圈把它们囊括进来。重要的不是你的圆圈有多大,而是你对这个圆圈里的企业是不是真正的有很透彻的了解。他也非常赞赏那种自己的圆圈画得很大,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圆圈中企业的投资者。在这个大圆圈当中也应该画一个小圆圈,这个小圆圈代表的就是非常出色和卓越的企业,在你所了解的企业当中不可能每家都很优秀。另外再画一个圆圈所代表的就是那些拥有杰出管理者的企业。再画第三个圆圈代表的就是价格很优厚的企业。你要进行投资的话,就应该选择这几个圆圈的交集,也就是它拥有出色的业绩、拥有很优厚的价格和出色的管理人才。

解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具体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性,始终坚信自己的独立判断,不随风起舞。
其次,不熟不做。巴菲特坚持“只投资自己看得明白的公司”的观点。
第三,推崇长线投资长期持有,并永远投资具有优秀品质和巨大潜质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
第四,强调投资企业而不是投资股票。股票只是企业产权的证明,投资企业而不是投资股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投资一家优秀的企业,一定要和企业共成长,而不是只想通过投机买卖企业的股票,获取短期市场差价。
第五,要集中投资,不要太多元化。巴菲特认为,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集中资金,大量买入。
第六,永远保持平和心态。不论是互联网狂潮到来之际,还是市场环境风平浪静之时,巴菲特从来都不着急,都很从容。这也是巴菲特所以成为今天的巴菲特的最主要原因。

巴菲特的理论在中国行得通
其中有一位发言人认为,巴菲特的理论在中国不适应,我认为巴菲特的理论只要在资本主义行得通的地方,巴菲特的理论就可以行得通,巴菲特的理论不应该改变。我认为管理确实是一门艺术,管理人是一门艺术,而巴菲特就是这方面的天才,刚才那位发言人同时也说他不太赞成的一件事就是中国一种投机的行为,我要向他说的是,在全世界都有这种热衷投机的人的存在。

不为所动
巴菲特曾经这样说过,即使美联储的主席在他的耳边告诉他利率走向的话,他不会作出任何改变。在1973年他购买华盛顿邮报的时候,美国的股市出现的很大问题,当时全世界遭受到了石油危机,人们在加油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这个时候,巴菲特能够以1/5的价格买到了华盛顿邮报,实际上他是忽略市场上的状况,因为他所相信的是对这个投资有很好的评估。巴菲特认为你不应当成为一个市场分析家,认为你应当成为一个公司业务分析家,如果你真正的理解了公司业务的价值的话,你也就知道了这个股票的价值。

成功要素
巴菲特先生的成功要素也没有什么更新鲜的,也没有什么进行彻底革命的一些变革的想法,他只是一些很传统的思想在支撑着他的成功。

首先第一点,巴菲特成功的要素,你要知道财富方面的知识,你要具备这方面的常识;再有一个你要了解商业运作的模式。你作为一个投资者要会读财务报告和年度报告。

另外一个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不仅仅是中国人,包括很多的外国的投资者,他们在投资当中,他们寻找的是市场的价格,在市场价格上升时买入卖出,但是巴菲特先生不是这样,他是在市场价格最低的时候去购买股票的。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之所以得到成功的因素就是不以股票价格作为投资标准,其投资决策依据主要是公司的商业经营活动,包括经营模式,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管理方式等。

不怕熊市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怕熊市,目前中国股市低迷,正是进入市场的好时机。目前的中国股市机遇大于挑战。

重树信心
目前管理层应该帮助人们重新树立起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中国股票市场有快速发展的强大经济支柱作基础,有着美好的前景。

选股诀窍,
巴菲特会告诉投资者:
第一,去学会计,做一个聪明的投资人,而不要做一个冲动的投资人。
第二,是阅读技能。巴菲特坚持这样的观点:“只投资自己看得明白的公司”。
第三,就是耐心技能。巴菲特认为,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大量买入。

没有一夜暴富的本领
巴菲特不可能被复制,就像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一样,他画的《蒙娜丽莎》也只有那么一件。

简单并不意味着容易。巴菲特是一个投资天才,他有一种独特的禀赋,这也是许多人无法学习到的。他对股票的态度可以归结为耐心和热爱。人们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才能尽快地致富,从这个角度而言,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与人的某些天性相悖的。他用一生的时间在累积财富,但他并没有一夜暴富的本领。

投资同仁堂
巴菲特每天至少读15~20个财务报告,同时看与CEO有关的一些杂志,了解各公司CEO的性格和管理理念。如果一个公司的CEO不具有责任、毅力和勤奋三项品质,巴菲特无论如何不会选择投资这家公司。巴菲特的工作习惯与其投资股票的理念息息相关:他投资时不看股票的价格,看的是公司的商业价值。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如果在中国投资,最有可能的就是投资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店。

巴菲特的生活
巴菲特认为,没有人拥有预知力,谁也不能预知未来。你一定要明白你现在有什么,你正在做什么。人们应该用知识规避风险,而读书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他每天会读四五本书。

精彩故事
巴菲特很喜欢玩一些有假设的游戏。像阿拉丁一样,从宝瓶里跳出一个精灵,问大学生如果你想拥有一辆汽车,你想拥有哪种品牌的汽车?大多数学生包括罗伯特在内都会选择比较时尚、功能很好,很眩的那种汽车,比如说法拉利,劳斯莱斯等。现在给你一个限制条件,这辆车你必须是终身拥有。如果你要选择终身耐用的汽车的话,就不会很草率,你慢条斯理地进行很多调查研究,在选择的时候也会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你会挑选经久耐用不容易坏、维修成本很低的汽车。巴菲特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种态度。
他在进行投资的时看重五点要素:
第一是收益。
第二是股本回报率。
第三是没有债务。
第四还同时聘请这个企业的管理人士。
最后就是这个企业必须从事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业务,如果太复杂的话,巴菲特觉得就很难理解。

价值投资不适合中国吗?

没有一个中国投资者不仰慕沃伦·巴菲特的大名,这位美国“股神”在四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了平均年收益率24%的辉煌战绩,其掌管的伯克夏·哈撒韦控股公司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居第301位。但是,巴菲特秉承的“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却罕有问津,许多资深投资人士甚至认为价值投资不适合中国市场,巴菲特的经验没有任何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真的不适合中国市场吗?

华尔街著名投资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价值投资策略,其基本思想如下: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但是长期看来必将回归“基本价值”,谨慎的投资者不应该追随短期价格波动,而应该集中精力寻找价格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其次,为了保证投资安全,最值得青睐的股票是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这些股票几乎没有再次下跌的空间,从谷底反弹只是时间问题,投资者集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以较小的风险牟取较大的收益。

价值投资的基本思想很简单,但是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股票的“基本价值”?什么样的股票算是“严重低估”?格雷厄姆认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是这家公司所有资产的重置成本,也就是在当前条件下“重新建立”这样一家公司所必须的成本。举个例子,假设重新建立一家与IBM公司规模相当、主营业务相同、竞争力不相上下的公司需要花费1000亿美圆,那么IBM的基本价值就是1000亿美圆。为了确定公司的重置成本,格雷厄姆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报表分析,力图找出财务报表中被低估、隐瞒或忽略的资产,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估计“重新购买”这些资产究竟值多少钱。不同行业的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往往千差万别,高科技企业的资产实际价值经常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夕阳企业的资产却有可能一文不值,必须经过详细的个案分析才能确定。

如果公司股票价格只是略低于它的基本价值,格雷厄姆并不会急于购买;只有当股票价格比基本价值低50%甚至更多的时候,他才会认为它被市场“严重低估”了,推荐投资者放心大胆的买进。50%的价值差距足以弥补投资者可能出现的判断失误,也足以抵消市场可能存在的偏见。一只股票可能迟迟无法上涨到基本价值水平,但它不会长期停留在被严重低估的水平,只要来一次小规模反弹,就足以令投资者受益非浅。

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出版之时,正值1929-1932年股灾结束,华尔街股市哀鸿遍野,充斥着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通过大量搜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雷厄姆及其同事找到了无数的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赚取巨额利润。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日益提升,想在股市中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越来越困难。到了1975年的大牛市时期,纽约证券交易所几乎没有什么股票符合格雷厄姆的“严重低估”原则,当时年过八旬的格雷厄姆本人甚至发表了一篇文章,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找到被低估的股票已经不现实了,即使偶尔能找到符合条件的股票,获得的利润也不足以弥补投资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篇文章被主流金融学家视为价值投资死亡的标志,晚年的格雷厄姆终于向“有效市场假设”投降了。

但是就在格雷厄姆放弃价值投资策略的同时,彼得·林奇、马里奥·加比利等价值投资者却仍在取得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利润。作为格雷厄姆的学生,1970年代之后名声鹊起的沃伦·巴菲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价值投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结果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价值投资基金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日益壮大,诞生了不少著名基金经理人。

巴菲特承认,仅仅凭借财务报表分析已经不可能在当前的股市赢得利润,因为现在的信息太公开了,价值评估专家也太多了,报表里能够被发掘的东西早已被发掘完毕。因此,价值投资应该关注“财务报表之外的价值”,比如公司的品牌价值、客户忠诚度、技术领先程度、长期经营理念乃至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性格等等,这些价值是不会出现在财务报表上的。例如巴菲特最欣赏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品牌价值排名世界第一,这就使它的股票能够维持很高的市盈率,远远超过类似的饮料公司。实际上,巴菲特考察的还是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但是他把无形资产作为公司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超越了传统价值投资拘泥于财务报表和固定资产的保守观念。曾经被巴菲特长期看好的公司还有吉列刀片、华盛顿邮报、花旗银行等,几乎都是拥有强大的无形资产、在本行业拥有近乎垄断地位的公司。巴菲特本人毫不讳言,他追求的是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价值”,这个特许经营权不是政府赋予的,而是公司管理层在长期的正确经营方针中从客户那里争取到的,这才是烧不掉、拆不毁、偷不走、压不碎的核心竞争力。

二十多年来,模仿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人很多,但是成功者很少,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巴菲特的耐心。在挑选股票的过程中,巴菲特的耐心可谓无人能及,他会跟踪一家公司几年甚至十几年,会定期拜访公司的管理层和主要客户,还会雇佣市场调查机构详细分析该公司的市场处境,经过漫长艰辛的筛选过程才能做出决定。巴菲特持有股票的时候更加耐心,他拒绝一切短期套利行为,五到十年的投资周期对他来说还算短的,最理想的投资周期甚至是“永远不卖”——例如他对待可口可乐股票的态度。在中国股市,仅仅一年的投资周期都会被认为是长期,怪不得基金经理都认为巴菲特“不符合中国国情”。

巴菲特的“寻找特许经营权策略”逐渐成为价值投资的主流,但独立于这一主流之外的价值投资基金仍然为数不少。近十年来赢得巨额利润的蜂鸟价值基金经理保罗·D·索金以投资小企业闻名,他寻找的都是标准普尔指数范围之外的小盘股或新股,这些股票一般不会被大基金注意,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也不会花时间研究它们,因此其价值常常被低估。索金大量买进经营情况良好的小盘股,等待它们扩张成大中型公司,引起其他投资者的注意,股价往往会出现飚升;如果一家小企业最终成长为标准普尔甚至道·琼斯的指标股,其涨幅就更令人难以想象。在索金的鼓舞之下,近年来全球“小企业投资基金”数量明显增加,中国目前也产生了类似的萌芽。

归根结底,价值投资的原则只有一条:寻找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股票,并予以长期重仓持有。价值投资者一般不太重视企业的未来增长能力,企业目前确实具备的资产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这种资产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他们反对正统金融学的“分散投资”理论,投资的股票数目较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甚至常常只包括不到十只股票;最后,他们还反对技术分析和短期套利,认为只有长期投资才是盈利能力最强的投资。所以,尽管价值投资者的总体业绩在长期看是比较好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学习他们、向他们靠拢。

如果格雷厄姆活着看到了今天的中国股市,他肯定会惊叹于这里存在的价值投资机会。虽然大部分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很差,市盈率偏高,ST、PT股层出不穷,但在无边的沙砾之中仍然能找到少数闪亮的珍珠。由于整个市场不景气,投资者普遍缺乏信心,呈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某些优质大盘股往往深受其害,价值被严重低估。例如,谁能相信中国最优秀的钢铁公司——宝钢的股价居然跌破了净资产?谁能相信中国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邯郸钢铁股价居然才勉强超过净资产的一半?谁能相信齐鲁石化、西山煤电、扬子石化等盈利状况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居然只能维持5到6倍的市盈率?这些大盘蓝筹股之所以长期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国资本市场气氛的拖累,此外也受到了中国投资者迷信“概念”“消息”、忽视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在国内市场上得不到青睐的大盘自然资源股,在海外上市过程中却经常受到追捧,今年风靡国际市场的神华煤矿干脆不在国内市场上市。国内某些所谓的网络题材股可以创下100多倍的惊人市盈率,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像GOOGLE这样的一流网络公司也只能维持40倍左右的市盈率。有人说中国股市目前仍然被高估了,但被高估的股票显然不包括那些真正的蓝筹股。

从长期看来,中国的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大公司显然符合价值投资的原则,即使在美国股市最低迷的1932年,也很难找到这么多跌破净资产的优质股票了。以上行业在欧美虽然已经进入“夕阳产业”行列,但在中国却仍是方兴未艾,随着世界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其重要性还将不断上升。问题在于,中国投资者是否能耐住寂寞,长期持有这些优质资产,等待股市改革全面完成、股票价格向基本价值回归的那一天?这段等待或许需要三到五年,或许需要五到十年,按照巴菲特的观点,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习惯了以几个星期甚至几天为操作周期的中国投资者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一位国内著名投资银行人士曾说,按照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操作,中国的基金经理人都得下岗,因为一年两年不见效,投资者就要叫苦连天,只有短期套利才能赢得他们的青睐。

当中国投资者一再拒绝价值投资之时,境外基金却早已盯上了被低估的中国蓝筹股,宝钢、邯钢、铜都等跌破净资产的股票都是QFII的重点持有对象,随着QFII的不断增加,这种局面还会加剧。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不被中国投资者抓住,就要被外国投资者抓住。恐怕只有到那时,中国投资者才会真正心悦诚服的接受“价值投资”的理念。

Friday, September 26, 2008

股市行情与金融危机现状严重脱节

对好几代美国人来说,要回答“市场今天表现如何?”这个问题很容易,只要说“看看道琼斯指数去”就行了。可这招现在不灵了。

眼下,股市表现似乎常常与正困扰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贷危机是脱节的。周四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开盘走高,投资者希望国会即将通过的拯救计划将给金融体系送上一副良药。

但处于当前这场金融风暴中心的短期信贷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作为银行间市场美元贷款的基准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ibor)从3.48%跃升至3.77%,幅度之大为1999年以来所仅见。与之类似的基准利率纽约银行同业拆息(NYFR)同样大幅上升。

Libor和NYFR的跃升显示,各银行越来越不愿意与同行进行业务往来。MKM Partners的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达达(Michael Darda)说,从这两个基准利率周四的动向看,或是信贷市场参与者认为华盛顿推出其救助计划的速度够快(尽管方向不对),或是一家主要参与者目前陷入了大麻烦。

他说,这让人非常不安,过去一年中已出现过几次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走势背离的情况,实际上每一次事后都证明股市的方向是错的。

以今年7月为例,当时股市开始了一轮长达一个月的上涨行情。但Libor与三个月期隔夜拆息指数掉期之间的息差却在扩大,后者反映了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隔夜拆款利率未来三个月平均水平的预期。这表明信贷市场的担忧情绪正在上升。周四,这二者之间的息差达到了两个百分点,而本月初时仅为0.8个百分点。

Dover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投资长道格拉斯•克里格特(Douglas Cliggott)说,我们的信贷市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陷,债务依然是经济运行的氧气,所以如果我们无法使信贷引擎发动起来,我们将遭遇一场严重衰退。

虽然股市从不是反映金融体系健康状况的灵敏晴雨表,但在以往的金融危机期间,股市对金融市场真实情况的反映却比这次要强,因为股市与市场行为的关系更紧密。比如速买速卖的股票交易策略就对1987年那场股灾负有重要责任。而199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发端于债务问题,但由于身处风暴中心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被迫大量抛售股票,这场危机的危害很快便在股市上反映了出来。2000年那场因互联网泡沫破裂而产生的金融危机股市更是整个事件的主角。

而股市在当前这场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却不那么直接。投资者目前都在试图破解信贷问题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这一难题。人们缺乏衡量金融状况恶化程度的明确指标,相关信息也嫌不足,用Trilogy Global Advisors首席投资长威廉•斯特林(William Sterling)的话说,这营造了一种不明朗氛围,这种状况下股市活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投资者相互猜对方心思的游戏。

此外,许多金融公司的处境目前是如此险恶,现在买进或卖出它们的股票几乎可以和赌它们能否生存下去划等号。这都使金融公司的股票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波动性,不时向希望通过观察这些股票走势来判断金融市场状况的投资者传递各种令人困扰的信号。

新多投资者通过观察Libor来评估金融市场压力。他们通常关注Libor与隔夜拆款利率指数掉期和三个月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等相关利率的息差。投资者关注的其他指标还有银行和企业所发行商业票据的利率,以及Markit CDX指数,后者是基于防范125家投资级公司出现信贷违约的保险成本以及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情况计算出来的。

但这些投资者关注的指标却都不大靠得住。有段时间信贷分析师们曾很看重ABX指数,它反映了各种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关信用违约掉期的价格变动情况。该指数从2006年起就反映出次贷问题的波及范围。但这个指数目前已经跌得一塌糊涂,而且波动非常厉害,因此它作为预测指标的价值也就下降了。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Why Singapore's STI Could Fall Another 700 Points

 Remain Sell SGX, target S$4.70: Citi has cut Singapore GDP forecasts, now signaling a mild recession, with possible risk to the downside. History suggests the STI can fall >50% from peak for prolonged downturns. So if the recession deepens, we can make a case for the STI to retrace to 1800 (STI peak was 3830) by mid-2009, which on a bottom-up basis is 1.1x trailing P/B, and suggests that consensus earnings may fall c.30% from peak.

 Why the STI may fall to 1800: This note identifies 7 STI cycles from 1975 to 2003. Four of these bear markets saw recessions, and the STI fell on average 49% (worst fall: 62%) from peak over 84 weeks, giving up 97% of its bull mkt. gains. For the present (8th) STI cycle, the index rose from 1170 (Mar-2003) to a peak of 3830 (Oct-2007). Today's bear market is now 50 weeks old, and at 2477 the STI has fallen 35% from peak. Depending on the depth of a possible recession, we view an STI of 1800 by mid-2009 is no longer unrealistic.

 Singapore — slipping into recession: Citi economist Kit Wei Zheng has cut Singapore GDP forecast to 2.8% for 2008E and 2.5% for 2009E, expecting a technical recession in 3Q08, citing NODX contraction, tighter funding, with potential knock-on effects to Singapore's labor and property markets. He guides that the trough of GDP fall may come in 1Q 2009, but also cautions that the downturn may prove more protracted than currently forecasted.

 Bottom-up view: STI 1800 = 1.1x P/B, c.30% peak earnings fall: Our 12 Sept SGX report documented a bottom-up approach to value the STI trough. The multiples implied by an 1800 target seem realistic if the downturn deepens.

游客人数连跌三个月 酒店业前景严峻

由于到访本地的游客人数连续三个月下滑,星展集团研究认为本地酒店业的前景恐会相当严峻,在酒店股中只建议吸购雅诗阁公寓信托(Ascott Residence Trust)。

据新加坡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个月份的抵境旅客人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7.7%到84万2000人,是2003年爆发沙斯疫情以来的最大一次跌幅。平均客房收费为23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4.9%,但平均客房入住率只有81%,比去年同期下滑了9.5%。

有关数据大致上符合星展集团研究的预期,毕竟受到中国举行奥运的影响,8月份的本地旅游业应该会保持疲软,预料同上半年比较,旅游业下半年的表现会放缓下来。此外,区域通胀率走高以及放慢的经济增长导致旅游类的开销减少,中期而言,全球经济的放缓将拖慢旅游业。

尽管本月份的业内表现料会因一级方程式(F1)夜间赛车在本周末开跑而一度好转,中期的旅客数字恐会因疲弱的基本面而进一步放慢下来。

考虑到本地酒店业接下来缺乏有利刺激因素来重新获得评级上调(re-rating),以及业务面临潜在的严峻前景,星展集团维持对这个行业的“中性”评级,并对于酒店股采取选择性吸购的态度,毕竟放慢下来的入境游客人数意味着许多酒店以后的收入会转弱。

城市发展酒店服务信托(CDL Hospitality Trusts)的盈利可能因营收放缓而转弱,以致限制了其短期的表现,星展集团仍然保持对它的“持有”评级,目标价为1.23元。

其他获得星展集团“持有”评级的酒店股,还包括新加坡置地(Singapore Land)、旅店置业(Hotel Properties)和华业集团(UOL Group)。至于安国控股(Amara Holdings)、悦榕控股(Banyan Tree)和大中酒店(Hotel Grand Central),星展集团则给予它们“全面反映价值”的评级。

Saving America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could go under without swift action from the global community

Banning short selling, establishing a government entity for warehousing bad assets and guaranteeing money market funds have brought relief to financial markets. But this may be temporary. The US still needs to find money to pay the losses from disposing of bad assets, decreasing leverage in the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sector, and finding a non-debt-driven method to make the economy grow.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and hard. The global community may have to work together for a solution.

Market pressure has forced the US government to adopt the barrage of newmeasures. The origin of the crisis is excessive leverage, especially at Wall Street brokerages. Short sellers have learned to bring them down. They short their shares to create a panic that sends their trading counterparts fleeing. The resulting loss of liquidity bleeds the highly leveraged brokers to death. Obviously, banning short selling allows them to live longer. Ironically, Wall Street created the short sellers or hedge fund industry after the hi-tech bubble burst to juice up its businesses.

Like a modern day Oedipus tragedy, they have come home to slay their parents and take their homes.
However, technical changes don't alter the fundamentals. Businesses that live solely on increasing leverage are no longer viable.
Deleveraging is inevitable, which could lead to a gut-wrenching recession. Every sector in America is overleveraged. Where can they find the money to recapitalise the economy?

The solution to America's crisis must involve the countries that own US$10 trillion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e US economy is undercapitalised. An internal solution is usually one form of debt replaced with another. The current proposals fall into this category.
When the shell game runs out of options, printing money is the only way out. That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the US dollar collapsing and hyperinflation in the US economy.

The world should come together to prevent such a tragic ending.
Countries with big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like China, Japan, Kuwait, Saudi Arabi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for example, should sit down with the US government to find a way to recapitalise its economy.

专家纵论金融危机:不应低估政府救市正面效果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正在直播的特别报道《直击华尔街》,今天我们追踪金融危机最新动向。

主持人:很多朋友读过您那本《货币战争》,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您在美国工作过,您曾经历过风暴之前看起来很平静甚至繁荣的时期,那时候风暴已经在孕育之中。

宋鸿兵:没错,在05年06年的时候,在《货币战争》里面已经谈到债券(资讯,行情)会出问题的部分。我们提出这个风险,我们发现在整个风险机制上,实际上基于两个比较有问题的假设。认为长期而言,美国房地产市场违约率不会有大幅度上升,在一个窄的区域内波动。另外利率市场不会有剧烈抖动,基于这两个假设,所建立一整套机制,我们当时提出如果是经济学拐点,出现了大幅逆转现象,一旦违约率利率突变,整个这套东西就会产生后果。

主持人:这两个假设都不存在。

宋鸿兵:05年和06年杠杆比率33倍,后来到60倍,美国房地产下跌25%,四万亿美元灰飞烟灭,两美是无非承受这样的形势,破产早就注定。

  主持人:希望今天节目里面宋先生能给我们提供特别的视角。

  我们来看新闻,胡锦涛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就中美关系以及就金融形势问题交换意见,布什说美国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继续采取措施来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美国政府为稳定国内金融市场采取重要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迅速见到成效,使美国经济金融状态得到好转,这符合美国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华尔街风暴成为中美两国重要的议题之一,今天是美国政府的第一个交易日,全球各大市场有什么反映,华尔街迎来什么样的一周,今天《直击华尔街》我们就来关注这个话题。

主持人:华尔街风暴挂了一个星期,过去一个星期世界各国股市都受到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世界各国都在稳定市场,这些努力得到什么回应,今天是本周第一个交易日,我们关注一下A股市场,全线涨停以后,本周股市怎么走,今天股市没有让投资者失望,成交量达到了近期的最高。

记者:沪深两市出现大幅高涨,随后出现小幅回落,在权重股带动下,继续振荡上行,两市超过1600余元,比上一个交易日放大一倍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601939)全线涨停,所有板块全线飘红,煤炭行业处于涨幅状,上证指数161.32点。

  张翔:投资者应该把关注点,更多地落到经济面的实际运行状况上来。

  主持人:中国政府稳定市场的举措,连续拉动A股大涨,引起国际银行的关注,我们今天采访到香港资深投行人士温天纳。

  温天纳:中央政府有一些新的救治政策,我们市场也有一些回购的安排。虽然经济不是一下子可以过来,但是信心逐步恢复正常,完全恢复正常还需要一段时间。股市可能会在这个水平上落下来,数据如果做好,我觉得对股市应该有一个正面的支持。

  主持人:我们转向香港股市,我们请驻香港的记者陈璇。

  陈璇:香港所有的媒体都在预测,到底会不会重新回到两万点,港股今天的表现不像大家预测的一样。在早上开盘的时候高开五百点,然后受到外盘的压力。到收盘的时候,恒生指数上升到304点。

  主持人:不仅内地股市和香港恒指,一起再浏览一下亚泰地区的收盘情况。

  解说:台湾地区、台北股市今天跳空高开,最终收盘上涨140点。澳大利亚方面,受海外股市19号大幅走高,澳大利亚主要股指ASS200大涨214点。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下欧洲股市今天早晨的表现,22号早晨小幅高开后下跌,银行内的股票也下跌,矿业保险类股票在上涨,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涨了3.1。我们再来看一下下条消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对于各国政府干预市场这个举动,都抱着欢迎的态度,现在上涨不仅仅是股市的指数,也是大家对未来信心指数。我们对宋先生做一个采访,宋先生看到各国股市普遍出现反弹之后,您是否认为,各国此前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宋鸿兵:从短期来看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应该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次危机本质是什么。我认为美国7000亿救市计划,实际是靠以增加国债为代价,去购买美国一些债券市场,失去流动性的债券产品,包括两美的短债。在这样的过程中是解救金融机构。到第二阶段,实际上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问题。其实问题本质在于美国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趋势非常猛烈,引起最大的问题是违约率大幅上升,以美国救市方法来看主要是来挽救金融机构。对于普通人民,陷入危机的购房者,没有给予相应足够的不偿。这好比是一个病人,真正产生病的是违约率,导致大量化脓。然后就一层一层往上裹绷带,这个病根没有消失。

  主持人:刀口还在,关键刀口能不能自己愈合。

  宋鸿兵:不解决违约率上升问题都没有用。

  主持人:这都是无法自行的。

  宋鸿兵:现在裹上去之后,暂时解决问题,但是再过几个月,还会使金融机构爆发更严重的问题,这是治标不治本。短起可以提高信心,但是长期来看,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按揭贷款违约率,包括垃圾贷款违约率急速上升,现在所做的一切很可能最后还是难以避免更大的冲击波。

  主持人:对于未来几周资本市场的走势,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有些观点比较乐观,觉得这个市场会沿着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声音比较悲观,他们觉得在华尔街风暴压力之下,股市上行空间不会,你的观点是什么?

  宋鸿兵:我是属于谨慎悲观。

  主持人:不是乐观派也不是特别悲观。

  宋鸿兵:政府救市能够起到提升信心作用,不应该低估正面的效果。如果救市计划不配以长期调整,从根本上减轻按揭贷款负担的压力,如果只有短效而没有长效治疗方式,对短期救市策略难以持久,只有长效互相配合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

  主持人:现在看到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也看到各国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大家很难看到超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他们这个时间在做什么,不知道宋先生有没有关注大的机构投资者的动向。

  宋鸿兵:这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在整个次贷危机中唯一有一个问题没想明白,我们知道金融市场是有输必有赢,我们知道谁赔了谁赚了,但是大小非或者其他上市公司赚钱,谁赢谁输一目了然。在整个次贷危机中,看到全都是抽象,日本、东南亚一些,英国、欧洲、美国现在都在赔钱,到底谁赚了。

  主持人:你的结论是什么?

  宋鸿兵:我没有结论,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中国人必须要想清楚的三个问题,第一,谁赚了这些钱;第二,怎么赚;第三这些钱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搞明白,我们还不知道国际金融市场什么事。

  主持人:在今天节目中,宋先生会继续跟我们探讨有关本次华尔街风暴幕后的消息,接下来我们去一段广告。

  主持人:好,欢迎回来,这两天美国政府的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成为国际金融接一个热门话题,美国财长保尔森一天跑了两家电视,向电视台解释这个计划。

  保尔森:现在看资本市场如此脆弱,我们的市场究竟怎么样了。我们要尽快通过这项援助计划。我们国家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是现在我们能给美国人民的,这是势在必行。

  主持人:美国政府现在的举动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要解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仅仅美国一家单独行动还是不够的,而一旦日本和欧洲这些国家群起效应美国呼应,这是全球性的救市活动。对这样无可奈何的选择,有的人提出质疑。

  阿戴尔:我们真的需要回头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认真检查自己的整个体系,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解决问题。

  主持人:日本向金融市场注入1.5亿日元,这已经是日本央行连续五个工作日的注资。

  解说:日本央行在网站上宣布消息。以外资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本月16号以来,日本央行连续五个交易日,对市场进行注资,约合1615亿日元。为应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日本央行与联邦储备委员会达成互换协议。

  主持人:日本自民党选举产生的新总裁麻生太郎,他将出任日本下一个首相,他上来将如何面对经济的衰退。

  麻生太郎:我们制订政策,防止日本经济随之下滑。

  发言:他上任之后,采取的政策可能要比福田力度大,在结构调整,在其他法案修改方面,会推出力度比较大的对策,这样对日本经济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或者缓解目前衰退的趋势,会产生大的积极作用。

  主持人:美国财长保尔森一天跑了两家电视台,他在呼吁各个金融机构参与美国救市计划,您对这项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判断,这个新闻传递出来什么信号?

  宋鸿兵:这说明游戏结束,得有人买单,美国不愿意自己买单。现在大家比较无奈,不帮美国,全球一起下水。在这样过程中,很多是处在既无奈又无可选择。

  主持人:最重要的机构,各大机构都应该帮助他们。

  宋鸿兵:看起来是。

  主持人:各国政府都在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美联储和各国央行都在响应市场注入流动性,这种做法是不是根本上解决这次金融危机。

  宋鸿兵:肯定有作用,美国邮报公布一个消息,一天之内可能狂跌。我的问题还是短期注入资金,能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能不能使美国房价反弹,能不能使违约率下降,这个东西仍然是短期的,很难持久。

  主持人:还是刚才您举的例子,这个伤口已经化脓,通过包扎手段,没有办法使伤口愈合,要使用更加长久措施才行。

  宋鸿兵:这个过程很可能很痛苦,因为你要刮骨疗毒,要把伤口切开,很可能这个过程很痛苦,要没有这个过程,很难真正康复。这仍然比较严重。从目前美国救市方式来看,我觉得大家还在回避问题,没有真正经受比较痛苦的治疗方式,还想用救济和燃眉之急的措施,把这个问题能拖则拖。但是这个方式不足以解决根本性问题。

  主持人:这次伤口的程度需要采取刮骨疗伤这样疼痛的手术吗?

  宋鸿兵:这次危机是一场金融危机,从全球来看是全球经济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年两年,由于美元体系的资源错配,导致整个全球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失调。中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者和世界工厂,主要消费者就是美国,这两者间最大的问题,美国以借债为方式。美国全国储蓄率从1980年的10.06%,逐年下降,到小布什刚上台变成3%点多,05年出现负数,美国全国进入不储蓄状态。我们看美国觉得GDP还不错,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好,还打了两场战争,就业率比较高,各种经济数字看起来非常好。这中间有了问题,既然不存钱,又要花钱,还花这么多钱,钱从哪来,美国是在借别的国家的储蓄来实现自己GDP的发展。这种手段通过金融创新,全球资本一体化,向其他国家借储蓄,这些钱从07年有5万亿美元就流到美国资本市场,到美国起两个效果,第一,抬高美国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价格。第二,压低了美国长期贷款利息,再加上美国老百姓提供各种各样金融创新,使老百姓很容易把增值部分套现,拿出来花,还能买车,这个过程就刺激GDP。

  主持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过程。

  解说:美联储批准转变身份,成为金融危机中一个剧烈变化。美国五大投行就剩高盛和摩根史丹利。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传统华尔街的终结。

  主持人:华尔街风暴每天都有进展。您对于刚刚发生的这个消息摩根史丹利和高盛的选择,在您看来是否意味着华尔街风暴投行时代的终结。

  宋鸿兵:从投行特点来看,他们玩高低杠杆。如果像现在出现的资产价格往下大幅度走跌,或者债务型危机,从现在情况来看,华尔街单靠投资银行,已经难以维持了,他们选择了变身,这也是自保。他们这种投资银行模式已经不存在了。

  主持人:这认为是华尔街的神话。

  宋鸿兵:这个神话破灭的时候,以这个为特点的经营模式烟消云散。

  主持人:华尔街风暴之后,每天都有连锁反应,下一段节目里,我们看其他国家其他市场正在发生的连锁反应,先去一段广告。

  主持人:随着雷曼兄弟的倒下,日本最大的证券集团从控股得到了雷曼兄弟亚洲区整体业务。

  解说:欧洲业务将成为竞购重点,在20号得到法院批准,雷曼兄弟欧洲子公司,要求退还前几天转入80多万资金。在周一,15号开市前,总部决定申请破产保护。

  主持人:作为世界金融核心华尔街金融风暴迅速波及全球,我们浏览一下各国风暴袭击之下的市场。

  解说:目前,各国央行只认可本地资产做担保,外资机构很难从中央银行筹措资金。美国政府拟定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将有助于稳定市场。荷兰国际集团 ING银行表示,新兴市场及银行在再融资方面有困难。澳大利亚出台规定,从今天起禁止投资者卖空证券。委员会称卖空禁令至少一个月。

  主持人:今天我听到一个关于这次金融风暴的笑话,华尔街现在最缺什么,答案是最缺纸箱子。作为曾经在华尔街工作的人,面对此情此景,会有跟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

  许小年:当时在次贷危机出来以后,觉得美国的金融体系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重组和调整,但是没有想到现在已经危机到整个信用体系,甚至有可能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的可能性都存在。

  解说:9月16号,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许小宁从朋友那听到消息,一些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朋友,因此出局。

  许小年:华尔街的朋友,包括在纽约在香港的,几天之内失去工作,多年积累的资料搬出办公室,这个状况还是很惨烈的。

  解说:让谢国忠感受最深的是美国人生活水平的状态。

  谢国忠:原来美国人的车比人多,现在出去都不开车了,大家早上起来,一个车要挤四个人。第二,不上饭店了,自己家里煮饭,生活水平开始下降了。

  解说:面对这场大地震,美国政府准备启动最大型的救市方案,动用7000亿美元购入不流动债券,消息一出,欧美亚泰股市飙升,人们看到希望,美国政府救市的决心,为人们注入分量最大的强心剂。

  记者:您怎么评价这些措施带来效果?

  许小年:我觉得方向是对的,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市场的信心。现在看到有希望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强心剂不能救根本。

  谢国忠:损失由谁来付,现在把私人债务变成国家债务,美国政府也有问题,美国政府的债很高,现在负债超过10万亿美金,所以美国政府都有可能从技术上来说是破产机构,它的股凭什么负更多的债。

  解说:如果这场危机继续蔓延,救援资金会更久。

  谢国忠:美国家庭的债务13万亿美金,现在四五百万家庭破产,经济不好,破产的更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都没人有钱,现在想象政府有钱,把债务转到政府口袋里,带来暂时稳定。

  记者: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状况。

  谢国忠:美国的债务帝国是崩溃了,什么样的新的世界出现不知道。

  许小年:很难讲,美国这次处理得当,或许不会产生日本那样十几年箫条。

  主持人:节目刚开始讲到华尔街精英面对的选择,宋先生曾经在华尔街工作过,你看这新闻,感觉亲切还是伤感?

  宋鸿兵:同病相怜,这些人的境遇,都面临现实性的问题。

  主持人:他们会做何选择?

  宋鸿兵:可能选择会不一样。有相当一部分准备回到中国发展。

  主持人:你会不会庆幸早些离开。

  宋鸿兵:我很幸运。

  主持人:谢国忠和许小年讨论这个问题,美国华尔街风暴是不是到了最坏的时候,是不是开始出现向未来转好的迹象?

  宋鸿兵:我个人认为不是最坏的时候,我在年初的时候,我六月份提出一个观点,次贷危机在六七八三个月会有危机,这不是随随便便凭口而说,按照我们测算,到六七八月份,将面临美国按揭贷款最大利率承受,会导致美国很多家庭因为付不起贷款而出问题。07年2月份到5月份称为次贷危机,从今年6月份以后是信用违约,特点是信用没到期,两美为什么出问题,包括雷曼,VIG,他们共同的特点在金融衍生产品中出了大问题,这是他们共同的问题。这个危机完没完,只是按揭抵押贷款出现问题。在后半年将会发生企业债,这中间的次级贷,会再次冲击金融体系,不知道哪家银行面临更大问题。由于信用衍生品放大,这次出问题,就高于2001年的衰退,这非常值得有关部门高度警惕。

  主持人:在信用危机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结尾?

  宋鸿兵:很多金融机构会撑不住,他们认为这些银行会出现破产情况,到目前为止,美国银行倒了12家。随着CDS不断冲击,信用违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按揭贷款扩散到信用卡,再扩散到车贷,再扩散到企业,信用违约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个发展过程使很多金融机构出现严重问题,这是第三个阶段,有可能大量金融机构流动性被摧毁,导致美国长期贷款会出现问题。

  主持人:这些危机重点在什么地方?

  宋鸿兵:这个市场几百万亿,如果要出现问题,摩根大通出问题,危机到了顶点。

  主持人:想尽一切办法,就要防止出现火山爆发。能防止吗?

  宋鸿兵:从目前金融机构力度和法律审批速度倒还可以,从经济格局变化来看,信用违约情况还再继续恶化。我现在担心当垃圾债券,占美国企业全部债券40%,到年底很可能会破10%,信用违约再次发威,到时候会拖垮很多银行。再往后发展,情况还很难判断。

  主持人:这个危机持续多长时间,不好说。现在世界各国在联合行动,希望能够共同来控制这场风暴。在29到33年的时候,那场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看到各国在各自为战,会导致更严重后果。这次会让我们齐心协力渡过难关。非常感谢宋先生跟我们一起讨论,相信您的讨论会给大家带来启发。接下来我们会有国内重要新闻请不要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