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hursday, May 22, 2008

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Part 4: Keeping It Simple

"Complexity is not a cause of confusion. It is a result of it." This is a saying by Anonymous, the best I could find and the best reflection of my views. In the wake of the subprime crisis that all unanimously agree has arisen from the quantitative complexities of derivatives like CDOs and CDO-squared that baffle CEOs from proper risk management, mesmerise institional funds into blindly buying, and confuse regulators into despairing acquiescence, I think many more people would start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Or was that last 55-word sentence a bit hard to swallow as well?

The pinnacle of achieving simplicity will be the ability to reduce stock market behaviour and strategies to a series of equations that can be consistently applied to make money, but as I understand no academic has been able to achieve it yet (though nobody who's done it would really want to make it public). But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Global Stock Market, it'll be good to develop a few mental frameworks to facilitate one's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market and the various sectors and how they will develop in the foreseaable future: a sort of guide on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since absolute valuation is obviously not viable. In short, develop a framework to integrate various fundamental development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into a sector- and stock-picking strategy that will best ride on your simplified reading of the future.

The idea of simplicity ties in with my views on mental focus. Without reducing the everyday noise to a series of indicators to focus on, decision-making can be fragmented and lack conviction. In fact, everyone can have different frameworks for decision-making (which is why I shall not try to impose any of mine here) and still succeed because there're so many roads to Rome ie. so many different ways of making money in the stock market.

I was reading a book on trend-following where traders like John W. Henry and Richard Dennis basically used one simple decision-making tool to trade: the price. Their belief is that the price reflects the public and hidden fundamentals. It is deceptively simple and yet they make great money because they understand the risks of this framework, and cut loss promptly when wrong. This is an example of one-reason decision-making (they just need a single piece of information for making a decision); the academic term is "fast and frugal heuristics", where one employs a minimum of tim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o make adaptive choices in real environments. This is an example of simplicity at its barest bones.What I plan to write on more in this article is actually what NOT to do. I believe that if one learns to avoid the bad things, the good stuff will naturally come (that's partly the reason for my HotStocksNot blog).

Many people tend to venture into areas where retail investors with shallow pockets face no competitive strengths, partly out of curiosity, and for the more enterprising --- out of desire for more knowledge and to maximise profits. But it is easy to entangle oneself in complexities that favour more well-equipped professionals, and diworsify one's mental focus. My "one-audience" view is that therefore, it's best to avoid when in doubt, though there might be exceptions.

Below are some of these "complicating" ventures that can prove stumbling-blocks:

1) Foreign markets. It is tempting to buy overseas stocks, especially the temptation to associate oneself with the brand names that one hears about all the time (say, Apple). But one is most likely to buy into the liquid overseas stocks where there is no discovery premium and potential gains are likely to be compressed (efficient market), simply because he has limited research facilities on these overseas stocks as well as probably high trading costs. There are a myriad of other issues, such as the fact that domestic investors are likely to be more protected in times of trouble. So, what for? Outsource it to professional unit trusts, with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administrative clout, in this aspect.

2) Derivative instruments. They are highly quantitative, and more than once have surprised punters with their behaviour (eg. puts that go down when markets drop). Their time decay aspects are often overlooked as people often only look at the underlying asset aspect, with the result that one can often be fundamentally correct on the underlying asset while still losing money due to unfavourable short-term movements. It is an example of layering complexity on complexity: one needs to be sure about the underlying asset short-ter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be sure of the derivative pricing quantitatives.

3) Leverage. Use it sparingly and only when you have strong conviction and strict cut-loss rules. If you feel your competitive strength is in understanding the true long-term strength of the company, why complicate it by applying leverage and implictly betting that (a) this long-term strength will be recognised in the short-term and (b) your buy-in timing is spot-on and that the stock will not do a correction before reversing back upward?

4) Short-selling. This stems from a desire to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 downtrend ie. to continue to make consistent profits even as the market turns. In other words, it has a tendency to stem from greed. Again, leverage is involved, and one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calculation of margin. For short-selling, if the position moves against you, it can be a double hit on the margin because numerator (equity) declines while denominator (total asset market value) rises (as opposed to buying on margin where while numerator declines, denominator will also decline). Always understand the risks and work out the possibilities.

Within the Singapore stock market and within the simple buy-and-sell approach, there are already so many possibilites. Why make life more complicated? Those seeking to "learn new things" should go back to school. Those looking to generate new conversation topics (by taking up new instruments) should attend cooking classes. Those looking for excitement should wait for the casinos to open.

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Part 5: Learning to sell

It is my belief that if the retail investor does his research properly and bases his buying decisions on long-term business fundamentals coupled with a reasonable valuation, his downside is limited and he can expect the stock to eventually rise, whether on market realisation of the business potential, or on the margins hitting a sweet spot of the business cycle, or on management/fund buyouts reflecting insider/institutional awareness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business.

The key word is "eventually", because the time the investor has to wait for the stock to rise is unknown. But my point remains --- the patient investor will eventually see the stock gain some buying interest.

When that happens, another aspect of time becomes important for the investor: how long will the stock enjoy its place in the sun? Will it be just a short pump-and-dump operation by the big holders, or could the stock become one of those rare Cinderella stories and live happily forever?

There is a new branch of finance, known as behavioural finance, which essentially recognises the "humannes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that adversely affects their decision-making (as opposed to standard finance that assumes a "rational" investor).

Behavioural finance sheds some light on human tendencies when faced with the above scenario. People tend to be overly-optimistic and have a fear of regret (ie. the stock soars after they sell) which leads them to hold rather than make any active decision to sell.

Hence, it is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our own human nature and to consciously lean against its biases. In the case of what action to take when a particular stock holding rises substantially, sometimes it's better to let the profits run, sometimes it's better to lock in the profits, again there is no fixed rule, but it is my experience that sell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do for many people --- which is why patient investors might not make money in the end. Therefore an element of selling discipline is important to lock in the profits when they arise.

There are several other key factors why learning to sell is important, besides the abovementioned psychological bias.

Firstly, fundamental cyclical effects. This is a real danger of holding on too long to a stock that has risen substantially, and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cyclical stocks like shipping, property, commodities, technology ...... or indeed in most sectors where product demand is discretionary and pricing is commodity-like (ie. the business is a price-taker rather than price-setter). Where profitability is highly dependent on industry prices which are in turn determined by demand-supply dynamics, the entire sector can come in for strong market attention when the pieces come into place at a particular part of the business cycle eg. technology at the early stages of recovery when inventory is low, production capacity is thin and consumer demand is growing at an increasing rate. The stock surges in response. But as manufacturers ramp up capacity and squeeze the margins, the product ASPs (average selling prices) can quickly fall even as raw material prices rise. If one misses selling at the sweet spot, he can be stuck for ages when the stock normalises. This is because capacity, once increased, is difficult to reduce until there is painful industry restructuring where smaller players exit ie. when losses become too hard to tolerate.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level of tolerance of many business owners is very high.The second main issue is market liquidity. How many times have we seen this: stock A, previously illiquid, gains some market attention on initiation of broker coverage (perhaps because the company is placing out new shares). The stock rises on optimism about the strength of its prospects, and fundamental investors accumulate. As volume picks up, the stock breaks past all resistances, attracting technical traders. The momentum carries it on day after day. Then it peaks, strangely on a day when good news came out and the stock failed to react. Classic "buy on rumour, sell on news". The stock retraces all the way back to where it came from, and liquidity dries away leaving the stock to the effects of gravity. And soon it becomes anonymous again as a new wave of market favourites take over. The loss of market liquidity, sometimes unrelated to intrinsic fundamentals but nearly always linked to sudden market-wide realisation of expensive valuations plus withdrawal of strong-hand support, is another reversion-to-mean effect that is often difficult to reverse and exacts high opportunity cost for the late-to-sell investor.

The devastating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the investor should he endure an up-down cycle without anything to show for it cannot be ignored either.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d it will know what I mean. Failing to sell at the peak, he will find it harder to sell at 10% down, even harder to sell at 20% down and hence arises the terrible situation where the more the stock drops, the more unlikely the investor will sell. That is because he had already mentally anchored his wealth at the peak of the stock's valuation. It is important not to let this happen too often, because it can eat into one's confidence and affect future decision-making.

The above reasons suggest that profit-taking, though not always leading to an implementation decision, should always be at the back of the investor's mind when a particular stock holding surges. Quite often, the most painful thing to do is the right one. Introducing some selling discipline, such as selling a portion of one's holdings once the stock reaches a particular valuation waypoint, say 15X PE (or whatever one deems a fair valuation), might be useful in alter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of-mind and facilitate further liquidation on perceived peaking of fundamentals and/or momentum etc. This is in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selling is as much a psychological issue as one based on financial evaluations. And then again, letting the profits run might be the best thing to do in some cases. Without adding to the confusion, I will just point out that it happens less often and also that some find it prudent to set some moving sell-point that is say, 10% below the peak, so that even if one intends to ride the long-term momentum, he will be stopped out by a sizeable adjustment from the peak.

The level of tolerance, and hence the maximum drawdown limit where one sets his sell-point, varie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and from stock to stock,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about its long-term strength.

Wednesday, May 21, 2008

投資哲學

建立投資策略非常重要。技術分析準確度只有55%(如加入買賣費用,懂走勢同唔懂走勢嘅投資者成績冇分別)。真正有用嘅係趨勢唔係走勢。

例如:
一、遠見(Vision)。
簡單例子,1967年美國人收入係港人五十倍,未來應睇好美國還是香港?1978年香港人收入係中國人五十倍,到咗2007年港人收入仍係內地人五到十倍(視不同行業而定),你點睇中港經濟?

二、才能(Talents)。
好多人以為係天賜,其實可以自行發展。甲、乙兩人,甲每天花一小時睇《信報》,乙每天花一小時睇其他報紙嘅八卦新聞,十年後誰跑出?甲還是乙?二十年後誰較富有?甲還是乙?三十年後誰生活無憂?甲還是乙?

三、創意(Creative)。
甲性格係事事關心,世界上發生任何事佢都關心,包括近期台灣富商與女明星關係、小甜甜爭產案、徐步高殺人事件……。乙卻專注在本業、學習本業技巧及理財之道,將過去嘅失敗例子銘記於心,最後熟能生巧,在投資上發揮自己創意……。十年二十年後,甲乙兩人誰跑出?

四、持久力。
一個牛市短則三年、一般五年、長則七年;面對自己睇好嘅股票上升便忙於止賺,卻不肯由頭揸到尾,忘記「止蝕唔止賺」嘅格言。過去有幾多人買入好股後,因太早沽出而錯過賺大錢機會?

五、抉擇。
面對虧損,能否果斷地、堅決地執行止蝕?面對環境改變,有冇糾正自己從前的錯誤決定?以上五點決定你係邊一類人(一贏、二平、七輸錢)。

Tuesday, May 20, 2008

巴菲特的建言

There was a one-hour interview on CNBC with Warren Buffet, the richest man who has donated $31 billion to charity.

His advice to young people:"Stay away from credit cards and invest in yourself and Remember:
他給時下年輕人的建議是「遠離信用卡的物慾, 多投資自己並且牢記」

A.
Money doesn't create man but it is the man who created money.
(錢是人創造出來的,但是錢不會創造人.)

B.
Live your life as simple as you are.
(過你自己想過的簡單生活吧!)

C.
Don't do what others say, just listen them, but do what you feel good
(別人說的話聽聽可以,但不一定要照做,做你自己覺得很棒的事.)

D.
Don't go on brand name; just wear those things in which u feel comfortable.
(別走入名牌的迷思,穿你覺得舒服的服飾即可.)

E.
Don't waste your money on unnecessary things; just spend on them who really in need rather.(與其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倒不如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F.
After all it's your life then why give chance to others to rule our life.
(總而言之,這是你的人生,幹嘛讓其他人來指揮你的人生呢?)

技術分析的唯一精髓秘訣

這是一篇老文章,是本人對技術分析的一點感悟。今天將其再度重發,希望能夠為朋友們提供些拋磚引玉的借鑑參考意義。

技術分析,以它的簡單性、直觀性、客觀性、綜觀性、公開性、公平性、公正性七性合一的優點,而深為廣大股民所喜歡,更是為股評家所喜用,但若問, 技術分析的真諦精髓是什麼?相信答案會各式各樣,甚至,有的著書立說者會說出一大堆不著邊際的見解。

其實,在股市中,技術分析早已經偏離了方向,有的甚至 滑入左道旁門的誤區。

要我說很簡單,技術分析的精髓秘訣——我認為也是唯一秘訣:
就是吃準股性規律,在可預見可操作的股價拐點處為買賣提供可量化的技術性依據。
吃準了股性就等於摸準了脈搏踩對了點,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一切問題都簡單化了。

如果能夠深入理解悟透這一涵義,那麼,腦子裡就沒有了紛繁而又 具體的固定的僵化的技術和招數,更高的境界就能夠達到見招拆招無招勝有招,股性就變成活靈活現可以感覺的東西,分析與操作也就走入了捷徑。
無論指數還是各股,都有各自的股性特點,就像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秉性特點。有的人反覆無常難以琢磨沒有人情味,你就覺得他很煩很不好相處,既然不好與之交往,也就敬而遠之;有的人很厚重很穩健很有人情味,性情率真容易打交道,與之交往,就會覺得愉快舒心。

看股票就如同看人,選股票,就如同選朋友。當我們將每一隻股票擬人化,將它們看做有靈性的生命體時,透過技術的視角審視一番,就很容易把握其股性特點,研究到深透驚細的見宏知微的妙境時,就可以左右逢源隨心所欲的波段滾打低吸高拋。 如此,技術分析就可謂用活了,用到位了,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效果就會很好。
技術數據和圖表,它就像一面鏡子,它會如實公正的對股價波動做出即時反映,這種反映既是滯後的被動的,也是超前的能動的。

如果你認為技術只是滯後被動的反應股價波動,那麼,你就只會得到滯後的死的信息,從而被動挨打;如果你悟到了技術是超前能動的反應股價波動,那麼,你就會 看到超前的活信息,從而主動從容。
同時,技術分析的運用不可僵化教條。試想,每隻股票股性各異,那麼,反映股價波動趨向的技術依據怎麼是千篇一律亙古不變 的呢? 比如股價移動平均線,它不單是對股價滯後被動的反應,還與股價在互動中形成相對穩定互相制約的共振特點,從而成為審視股價未來趨向的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就可以超前感知股價的動向,為交易提供一個可量化的參考依據。

我對均線的理解是:
(1)同一階段的不同各股,與之能夠形成比較穩定有序互動特點的均線會有不同。
(2)同一各股不同階段,與之能夠形成比較穩定有序互動特點的均線會有不同。
(3)同一各股不同週期的K線界面中,與之能夠形成比較穩定有序互動特點的均線會有不同。

要善於在不同各股、不同階段、不同週期背景下,尋找和把握適用的與股價形成相對穩定有序的互動共振的反映股性特徵的均線,這是均線制勝的根本原則和 技巧。
由此,本人多次談到大盤的關鍵點關鍵位,大多都是根據當時態勢下大盤與特定均線互動共振的股性規律來得出的結論,當然,有的因為本人應用失誤和認識 不到位,所謂的關鍵點關鍵位並不關鍵,但也不可否認,有的關鍵點關鍵位關鍵到立桿見影的神奇妙用和作用。因此,我感覺均線的選用對頭適用才是最關鍵的。

那麼,均線的運用大致有如下幾個實用的規則:
(1)某一條均線成為股價可靠支撐線,那麼,當某個階段股價有效跌破該均線後,再度反抽到該均線時大多會止升回跌。
(2)某一條均線成為股價階段性壓力線,那麼,當隨後階段股價有效升越該均線後,再度反抽到該均線時大多會止跌回升。
(3)某一階段若一批股票依託某一條或一組均線拉起上攻行情,緊隨其後若很多各股都形成了這種態勢,則大勢可能仍將向上,而類似形態各股的買點機會也比較可信,並具有可操作性。
(4)大週期循環中,若歷史上某一條或一組均線與股票共振的買點形態又在目前大面積出現,那麼,大勢仍將可能繼續向上,而各股形態的機會也比較可信,並具有可操作性。

上述均線規則在目前大勢向上各股分化輪動的背景下,是比較適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只要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難在實戰中找到具有規律性波動特點的各股,並穩准的把握其機會。
其實,其他指標的運用也是同樣道理,比如本人經常用到的MACD指標,這是一個及時並能夠超前反映股價即將變盤轉向的工具,但大家在應用方法上出了 問題,所以,常常是不得要領甚至作反了。

我常講要善於在大週期K線圖中(周K線和月K線)把握MACD死叉後的買點和金叉後的賣點,得到許多人的置疑,其實,恰恰這一反映股性特點股性規律的現象被我掌握並很好的運用,所以,我有時就能夠快市場半拍走在市場的前頭,而眾人還不能理解。
多麼簡單的一個方法和道理,人們卻不能悟透。所以,在大家要超越自己眼裡和腦海裡有如死的教條的技術分析,那些理論的教條,有些甚至是看似合理卻違背規律的「經典」。

其實,一切都是活的,固定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用死的教條僵化的去審視活靈活現千姿百態的股價波動,當然就看不到活的股性,注定要碰壁的。
這不但是均 線分析、MACD分析,而且是一切技術分析都應該避免的,惟此,技術分析才能用活,才能抓住技術分析活的靈魂,技術分析才能真正發揮用武之地。

六位投資大師的經驗對照

1、華倫.巴菲特(股神)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增長投資策略。看重的是個股品質。

理論闡述: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復利增長。

具體做法:
買入具有增長潛力但股價偏低的股票,並長線持有。是長線投資致富之道,在於每年保持穩定增長,利用復式滾存的驚人威力,為自己制造財富。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八項選股准則:
1、必須是消費壟斷企業。
2、產品簡單、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穩定的經營歷史。
4、管理層理性、忠誠,以股東的利益為先。
5、財務穩健。
6、經營效率高,收益好。
7、資本支出少,自由現金流量充裕。
8、價格合理。

四不:
1、不要投機。
2、不讓股市牽著你的鼻子。
3、不買不熟悉的股票。
4、不宜太過分散投資。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只注重個股品質,不理會大勢趨向。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股市預測的唯一價值,就是讓風水師從中獲利。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投資是買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杜絕投機,當投機看起來輕易可得時,它是最危險的。

名言及觀念:
"時間是好投資者的朋友,壞投資者的敵人。"
"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了解它,就不要投資。"
"要想成功,你就必須逆向使用華爾街投資的兩大死敵:恐懼與貪婪。你不得不在別人恐懼時進發,在別人貪婪時收手。"

其它及成就: 1930年出生於美國,猶太人,是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學生。1956年以100美元入股,2008年身家達560億美元,52年每年復式增長53%。

2、安得烈.科斯托蘭尼(德國股神)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科斯托蘭尼雞蛋”表達的暴漲暴跌理論為基礎,在市場轉折前夕進出,逆向操作,忍受市場最後的下跌,遠離市場最後的輝煌。看重的是市場趨勢。

理論闡述:
"科斯托蘭尼雞蛋”表達為:在證券市場,升跌是分不開的伙伴,如果分不清下跌的終點,就看不出上升的起點。同樣道理,如果分不清上升的終點,也就不能預測到下跌的起點。

每一次市場大升大跌都由三個階段組成:
1、修正階段。
2、調整或相隨階段。
3、過熱階段。
成功的關鍵就是在兩個過熱階段逆向操作。

具體做法:
根據"科斯托蘭尼雞蛋"理論逆向操作,在下跌的過熱階段買進,即使價格繼續下挫,也不必害怕,在上漲的修正階段繼續買進,在上漲的相隨階段,只觀察,被動隨行情波動,到了上漲的過熱階段,投資者普遍亢奮時,退出市場。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十律:
1、有主見,三思而後行:是否該買,什麼行業,哪個國家?
2、要有足夠的資金,以免遭受壓力。
3、要有耐性,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預期,發展方向都和大家想像的不同。
4、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便必須堅定不移。
5、要靈活,並時刻考慮到想法中可能有錯誤。
6、如果看到出現新的局面,應該賣出。
7、不時查看購買的股票清單,並檢查現在還可買進哪些股票。
8、只有看到遠大的發展前景時,才可買進。
9、時刻考慮所有風險,甚至是最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因素。
10、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保持謙遜。

十戒:
1、不要跟著建議跑,不要想能聽到內幕消息。
2、不要相信買方和賣方為什麼要買賣,不要相信他們比自己知道更多。
3、不要想把賠掉的再賺回來。
4、不要考慮過去的指數。
5、不要忘記自己所持股票,不要因妄想而不作決定。
6、不要太過留意股價變化,不要對任何風吹草動作出反應。
7、不要在剛賺錢或虧錢時作最後結論。
8、不要因只想賺錢就賣掉股票。
9、不要受政治好惡而影響投資情緒。
10、獲利時,不要太過自負。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中短期走勢與心理因素有關,既隨大勢,對長期走勢而言,心理因素不再重要,而在乎於股票本身的基本因素和盈利能力。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想要用科學方法預測股市行情又或未來走勢的人,不是江湖騙子,就是蠢蛋,要不然就是兼具此兩種身份的人。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科斯托蘭尼認為投機不等於賭博,因為在他的概念中的投機是有想法,有計劃的行為。

名言及觀念:
"只有少數人能投機成功,關鍵在於與眾不同,並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供求決定股價升跌,其中並無神秘。"
"會影響股市行情的,是投資大眾對重大事件的反應,而非重大事件本身。"
"買股票時,需要想像力,賣股票時,需要理智。"
"貨幣+心理=趨勢""2+2=5-1"

其它及成就:
1906出生於匈牙利,猶太人,1924開始,縱橫投資界80年,經歷兩次破產後,賺得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被譽為"二十世紀股市見證人"。

3、喬治.索羅斯(國際狙擊手)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反射理論"和"大起大落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市場轉折處進出,利用"羊群效應"逆市主動操控市場進行市場投機。看重的是市場趨勢。

理論闡述:
索羅斯的核心投資理論就是"反射理論",簡單說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一個互
動影響。理論依據是人正確認識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資者都是持"偏見"進入市場的,而"偏見"正是了解金融市場動力的關鍵所在。當"流行偏見"只屬於小眾時,影響力尚小,但不同投資者的偏見在互動中產生群體影響力,將會演變成具主導地位的觀念。就是"羊群效應"。

具體做法:
在將要“大起”的市場中投入巨額資本引誘投資者一並狂熱買進,從而進一步帶動市場價格上揚,直至價格走向瘋狂。在市場行將崩潰之時,率先帶頭拋售做空,基於市場已在頂峰,脆弱而不堪一擊,故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拋售,從而又進一步加劇下跌幅度,直至崩盤。在
漲跌的轉折處進出賺取投機差價。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沒有嚴格的原則或規律可循,只憑直覺及進攻策略執行一舉致勝的"森林法則"。

"森林法則"即:
1、耐心等待時機出現。
2、專挑弱者攻擊。
3、進攻時須狠,而且須全力而為。
4、若事情不如意料時,保命是第一考慮。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注重市場氣氛,看重大勢輕個股。認為市場短期走勢只是一種"羊群效應",與個股品質無關。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不預測,在市場機會臨近時,主動出擊引導市場。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沒有特定的投資風格,不按照既定的原則行事,但卻留意游戲規則的改變。 "對衝基金"這種循環抵押的借貸方式不斷放大杠杆效應,應用這枝杠杆,只要找好支點,它甚至可以撬動整個國際貨幣體系。

名言及觀念:
"炒作就像動物世界的森林法則,專門攻擊弱者,這種做法往往能夠百發百中。"
"任何人都有弱點,同樣,任何經濟體系也都有弱點,那常常是最堅不可摧的一點。"
"羊群效應是我們每一次投機能夠成功的關鍵,如果這種效應不存在或相當微弱,幾乎可以肯定我們難以成功。"

其它及成就:
1930年出生於匈牙利,猶太人,1968年創立"第一老鷹基金",1993年登上華爾街百大富豪榜首,1992年狙擊英鎊勁賺20億美元,1997年狙擊泰銖,掀起亞洲金融風暴。

4、是川銀藏(日本股神)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烏龜三原則"投資策略。既看重個股品質也看重市場趨勢。

理論闡述:
烏龜三原則的啟示來至於龜兔賽跑的故事,動作慢的烏龜能取得最後勝利,全靠穩打穩扎,謹慎小心。同樣包含了價值投資的精髓。

"烏龜三原則"即:
1、選擇未來大有前途,卻尚未被世人察覺的潛力股,長期持有。
2、每日密切注視經濟與股市行情的變動,而且自己下工夫研究。在耐心等待股價上升的同時,防止市場突變,錯失賣出時機。
3、不可過份樂觀,不要以為股市會永遠漲個不停,在市況熾熱時,應反行其道趁高套利。

具體做法:
勤奮做功課,收集各種重要統計資料,詳細分析,找出經濟變化的動向,再以研究成果作武器炒股。遵循"烏龜三原則",只吃八分飽。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二忠告:
第一忠告、投資股票必須在自有資金的範圍內。
第二忠告、不要受報紙雜志的消息所迷惑,未經考慮就投入資金。

五原則:
1、選股不要靠人推薦,要自己下工夫研究後選擇。
2、自己要能預測一、兩年後的經濟變化。
3、每只股票都有其適當的價位,股價超越其應有的水平,便絕不應高追。
4、股價最終還是由業績決定,被故意舞高的股票應遠離。
5、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事,故必須緊記:投資股票永遠有風險。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大勢與個股品質並重。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通過對研究基本功的鍛煉,能預測經濟動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到股市的大方向。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投資和投機兼顧一身,目的就是順應市場。

名言及觀念:
"股市是謠言最多的地方,如果每聽到什麼謠言,就要買進賣出的話,那麼錢再多,也不夠賠。"

其它及成就:1897年出生於日本,1931年以70日元起家,在股市中大賺超過300億日元。

5、彼得.林奇(股聖)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實用投資策略。看重的是個股品質。

理論闡述: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復利增長。

具體做法:
其投資智慧是從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中體驗的。從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投資具有潛力,且未被市場留意的公司,長線持有,利用復式滾存穩步增長。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林奇選股品味:
1、傻名字。
2、乏味。
3、令人厭煩。
4、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
5、乏人關注的潛力股。
6、充滿謠言的公司。
7、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
8、增長處於零的行業。
9、具保護壁壘的行業。
10、消耗性大的消費品。
11、直接受惠高技術的客戶。
12、連其雇員也購買的股票。
13、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

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
1、當炒股。
2、某龍頭企業二世。
3、不務正業的公司。
4、突然人氣急升的股票。
5、欠缺議價力的供應商。
6、名字古怪的公司。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林奇認為贏輸實際和市場的關系不大,股市不過是用來驗證一下是否有人在做傻事的地方。不能依賴市場來帶動手裡的股票上揚。

對股市預測的看法:
從不相信誰能預測市場。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對林奇來說,投資只是賭博的一種,沒有百分百安全的投資工具。

名言及觀念:
"不做研究就投資,和玩撲克牌不看牌面一樣盲目。"

投資前三個問題:
1、你有物業嗎?
2、你有余錢投資嗎?
3、你有賺錢能力嗎?
不少投資者選購股票的認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費購物,如果把購物時貨比三家的認真用於選股,會節省更多的錢。

其它及成就:
1944年出生於美國,1977年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資產從18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復式增長29%。

6、約翰.坦伯頓(環球投資之父)
投資策略及理論:
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逆市投資策略。看重的是個股品質。

理論闡述: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復利增長。

具體做法:
永遠在市場最悲觀的時候進場。在市場中尋找價廉物美的股票。投資股票好比購物,要四處比價,用心發掘最好的商品。投資者應運用相同概念在股市中。買低於帳面值的股票,長線持有。信奉復利的威力。

遵守的規則與禁忌:
16條投資成功法則:
1、投資,不要投機。
2、實踐價值投資法。
3、購買品質。
4、低買。
5、沒有白吃的晚餐。
6、做好功課。
7、分散投資。
8、注意實際回報。
9、從錯誤中學習。
10、監控自己的投資。
11、保持彈性。
12、謙虛。
13、不要驚慌。
14、對投資持正面態度。
15、禱告有益投資。
16、跑贏專業機構投資者。

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
基本上股價的短期波動常常會受投資者的情緒影響,但長期來說,企業價值始終會在股價上反映出來。投資者應該投資個別股票,而非市場趨勢或經濟前景。對股市預測的看法:就算是專家也未必能預測市場。

對投資工具的看法:
要靈活應變,當運用的投資策略效果很不俗時,仍需小心,要預備隨時改變,坦伯頓認為沒有一套投資策略是經常有效,在不同的市況應運用不同的投資方法。

名言及觀念:
"最好的投資時機,是當所有人都恐慌退縮的時候。"
"投資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其挑戰是如何判斷它真是具潛力的超值股,還是它的價值就只是如此而已。"
投資者很容易在賺了錢之後,對市場過度樂觀,在賠了錢的時候,過度悲觀。

其它及成就:
1912年出生於美國,是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學生。1954年成立坦伯頓增長基金,45年每年平均復式增長15.2%。

投資是最好的第二專長

投資大師曾說過一段有趣的話:『認為自己比市場其他人聰明的人,這種人才是最大的傻瓜。』

到底投資大師說這句話的意涵是什麼?這倒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不過,有一件事倒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這句話絕對適用於短線想低買高賣的投機客。因為,短線客所謂低買高賣的操作,指的就是在股價短暫下跌時買進,一旦反彈則在高價賣出來賺取短線的價差。由於,這種股價漲跌不是因著股票基本面的變化,而是因著市場面與消息面甚至所謂的心理面的變化而定,因此,恰如高山的天氣一般總是變化莫測瞬息萬變的。而短線客之所以樂於進行這樣的操作,基本上就是自認為可以較其他投資人輕易掌握住市場的變化,或是擁有著特殊的分析技術曉得運用線型或指標,或是其可以預測市場心理。換句話說,就是自認為擁有著較其他投資人聰明的投資操作技術與先見之明啦。  

其實,類似的情形不僅見於一般投資人,也常見在創投業與分析師身上。台灣創投業這幾年可說是經營的頗辛苦的,因此一再要求政府放寬其在投資上的限制。然而,他們卻又不願將投資稅率上的優惠予以放棄,不願如同國外一般將創投公司回歸成為一般的投資公司。創投這幾年的困境其實也跟他們的投資理念有關,因為,創投以投資未上市與新創企業為標地。而這種投資分析方式就要強調先見之明,強調要比其他投資人更早掌握住新興產業的發展契機。然而,創投業這幾年的平均每股盈餘,卻遠低於上市公司績優企業的平均每股盈餘。換句話說,隨著台灣資本市場越趨成熟,創業投資公司已如同先進國家般,只剩下小角色在玩了。因為,大型投資機構發現如果有著正確的投資觀念與做法,那麼長期獲利的情形會超過專門研究前瞻產業與投資機會的創投。 既然,以預測產業與企業前景作為投資準則的所謂專業創投公司,其長期報酬率並不突出。那麼以短線預測作為操作的投顧或投資人其長期投資成效又如何呢?只要回顧過去十幾年台灣各大主力大戶的悽慘下場,再瞧瞧投顧一大堆老師被警告、罰款甚至停業、判刑的新聞,或許自詡短線高手的投資人會有著一番警惕。因為,這些號稱短線操作的行家長期下來卻落得上述窘況,那麼只學了半調子的散戶投資人又會有什麼下場呢?  

其實,投資大師從來不去管短線的投資時機,因為這種投機操作行為宛如飛蛾撲火般,只會消滅理智的心自取虧損而已。投資大師在投資時也從不自認比市場其他分析師聰明或者消息更靈通,所以葛拉漢他只運用財報所揭示的資訊,根本不理市場小道消息或所謂的內部消息。投資大師同樣也不自詡是個未來趨勢專家或者產業與個股走勢預測大師,他只從物超所值的角度著手,或只投資不需要預測前景的股票。什麼是物超所值的股票呢?要如何判別呢?這也不難,那就是當股價低於淨現值六成的時候。意即當股價達低到扣除商譽與其他無法變現的資產設備,再將企業可變現的價值打個六折時,就是買進股票的時候。這種投資做法簡單易懂人人會作,只是大多數聰明的投資人作不到。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一來可以買的股票與時機極少,會讓絕大多數積極聰明的投資人等到打瞌睡。就以台灣股市為例,就是數年前當各銀行股股價被稱為水餃股的時候啦!  

投資大師另一個投資理念與做法就是投資不需要進行企業預測的股票。哪一種股票的未來獲利幾乎可以不需要作任何預測而仍能穩定成長呢?基本上,絕對都是各產業的霸主,而且是未來十年都有著『拔劍四顧眼茫然』感嘆著不知有威脅的競爭者在哪裡的遺憾。真的有這種企業嗎?看看台塑、統一超商、、等就可看出些端倪來。雖然這些企業仍會隨著景氣而有所起伏,但每一年都仍保有著絕對的競爭力與極高的每股盈餘。而投資大師所要作的就是平時鎖定這些股票,而後在不景氣的時候逢低大量買進即可。  

從投資大師上述兩種投資理念中,我們就會曉得他們從來不自認比其他投資人聰明。因為,不用市場所不知的資訊,也不挑戰超乎人類未來預測能力的分析,只是找出績優企業或者物超所值的股票,靜待投資良機的來臨。這些都是一般投資人可以輕易作到的事,而投資大師也因著這種簡單做法創造出其偉大不平凡的投資成就來。所以,還要自認比其他投資人更聰明更會分析預測嗎?這似乎沒有什麼必要吧!

股票分析貴在專一而不在多

只要是炒股的人,學習各種分析方法的熱情都是相當高的,大大小小的股民培訓班層出不窮,參加培訓的新股民不少,但老股民更多,培訓的內容一般分為初級、中級、進階三個等級,把股市的方方面面都培訓到位。

在股市征戰數年,不可能連KDJ、MACD、每股收益、市盈率這些最基本的分析都不知道吧?

既然知道應用這些最基本的分析指標,何不把它們運用熟練呢?回答是“這些指標沒用”。那麼,這些最基本的指標沒用,誰敢肯定更深的指標就一定有用?指標其實都大同小異,研究透了其中一個指標,其他指標其實都可觸類旁通。

何況牛市有限,生命有限,等到我們把全部分析方法都學會的時候,只怕早已“黃花凋零”。 然而,是不是把所有的技術指標、所有的基本面分析都研究透了,就能獲得高收益。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是否能把全部分析法學會,而是能否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跟老股民聊天是最辛苦的,他們跟你聊天時總是眉飛色舞、頭頭是道,為自己手中的個股進行全方位的診斷,最後還要問一句:“你認為我的股票該拋嗎?”分析得再多,連買賣問題都不能解決,分析又有什麼用?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很簡單,他只是挖掘被低估且有發展潛力的個股,然後長期持有。

索羅斯是個投機大鱷,他的絕招就是在股票市場和期貨間進行跨市套利。然而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不追求全盤學透證券知識,只追求自己獨到的絕招。

大家不妨去觀察一下身邊的股市高手是不是如此?

其實,撇開復雜的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我們完全可以找到更簡單有效的方式,那就是量價時空關係,不同的行情、不同的股票、不同的價位分別以不同的分析方式對待。

如果低位放量不漲,多半是主力吸收籌碼;

如果拉升的過程中成交量均勻且籌碼鎖定良好,突然下跌多半是洗盤;

高位放量滯漲意味著主力很可能出貨,需要小心;

高位突然企穩但成交量並沒隨之放大且下方籌碼在減少,則意味著主力資金的誘多。

Sunday, May 18, 2008

專注,而不是玩弄花款

不論是工作、投資、弄菜、吃飯,重點不是鑽研花款,而是專心地做好每一件事。

不少新手常以為藍籌的回報一定比二三線股票為差。
事實上是,計入盈利、股價、股息等等因素的穩定性後,大藍籌(尤是金融、地產、公用事業)的長期回報比起中小型股票為佳。

投資宗師(如Warren Buffett、Tony Measor等)多年來一直「Buy & Hold」大藍籌優質公司,並且持之以恆。

修學律宗的有源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說:「和尚修道,有沒有秘密用功的法門?」

大珠:「有!」
有源:「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肚子餓時吃飯,身體睏時睡覺。」
有源不解地說道:「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飯睡覺,和禪師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嗎?」
禪師:「不同。」
有源:「有什麼不同?」
禪師:「一般人吃飯時百般挑剔,嫌肥揀瘦,不肯吃飽,睡時胡思亂想,千般計較。」

吃飯睡覺是多麼簡單的事,可是今天究竟有多少人能舒舒服服的吃飯,安安逸逸的睡覺?可見最平常的事到達平常心的境界,是須經過無數不平常的修持。

禪師們多在「用功」,快快樂樂的把飯吃飽,安安靜靜的把覺睡好。

真正的對手

投資人的主要的對手有兩個:
1) 市場
2) 自己

但很多時人們往往忘記投資的本質,令很多很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並與真理越走越遠。
原因有很多,除了市場有太多雜音之外,有人玩弄知識和小聰明,有人迷失與生俱來的「Common Sense」,有人盲從並不願自行思考。

一句話: 「自亂陣腳」

十分矛盾的是,對手的另一身份其實是師友,這很視乎閣下能否察覺出來。
投資的成績表其實是由市場派發,沒有其他人(包括各大師)能斷其對錯,亦沒有特定的考試時間。

閣下可以做的是從過往錯誤中學習。最愚蠢的做法不外乎認為市場時常錯價(當然,市場有時會失效),而且盲目地認為自己一定比市場聰明得多。

至於自己,則要「Know Thyself」,並且有心理準備自己可能會犯錯。
狂妄自大、是非黑白不分會自我滅亡。
相反,謙遜開明則有助投資人走向正道。

有時套用一些自然定律,不難悟出投資市場的「Common Sense」,多觀察、多反複自行辯論、多讀歷史、多了解人性、多修心養性......別忘記,閣下只是宇宙的一小部份,並永遠不能獨立於大自然。

三七分法免走極端

1968年我老曹剛入行之時,對股票其實一竅不通。第一隻買入股票叫城市酒店。至於點樣將5000元本金在五年內(1972年)變成50萬元?我老曹亦記唔起矣。並唔係自己較別人聰明,亦非我老曹曾接受高深教育,而係剛剛趕上香港股票市場最大一個牛市,恒生指數1970年由100點升到1973年3月1774點。當年認識一位十分有分量股票分析員就係森池兄,佢英資證券公司打工,曉分析,因此曉驚。1972年底森池兄同我老曹同時睇淡,在1972年底恒生指數1100點便沽清貨,然後雙雙睇住1973年1月至3月恒生指數由1100點升到1774點。

由此證明,賺錢同高深教育並無關係。我老曹住5000元賺到50萬元理由係無知,人炒自己又炒,呢段日子相信激死唔少有學識之士。認識森池兄之後,我老曹曉驚,反而賺少60%,不過亦因此避過1973年3月至74年7月大跌市。
1974年7月恒生指數回落到450點附近,我老曹以為見底,加上當年我老曹唔識揀股(stock-picking),決定買入當年炒股和記企業(今天和黃前身),而森池兄則選太古地產(即今天太古前身)。我老曹將50萬元分五次入市,由7元開始、6元、5元、4元、3元每次投入10萬元左右買入和記股份,結果十萬股和記,然後睇住佢跌到每股1.1元,全副身家只值11萬元;反之,森池兄所選太古地產因仍派高息,所以跌幅唔大,損失十分有限。呢一役教曉我老曹要做好資料分析,1974年底我老曹失業後便加入《信報》,1975年起便痛下苦功鑽研投資技巧,唔再盲目相信運氣,開始作理性分析。

今天我老曹投資策略有:
一、止蝕唔止賺;
二、有智慧不如趁勢;
三、溝上唔溝落,
都係當年學曉,一直沿用到今天。亦有D情況,有些股份回落15%止蝕後,便掉頭上升,止蝕變成錯誤決定。不過,人生充滿矛盾及無奈,在整個人生過程中,犯錯係免不了.

成功背後是冗長乏味的工作  
我老曹今年快六十歲,從事投資已四十年,雖然唔敢誇口「master of the market」,但總算明白乜係「投資」。順勢之時,錢真係會自己流入你袋;反之,逆勢之時,無論你幾努力,結果一樣輸多少。漸漸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道理,人算不如天算,唔怕你機關算盡,你係鬥唔過個天。

大部分成功者性格都係嚴守紀律,唔任意妄為,同時持之以恒、唔冒大風險。獲少利之時學曉咬住唔放。大部分成功故事背後,都係冗長及乏味工作,而非投機倒把結果。如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培養出同群眾持相反意見勇氣,你已成功一半。
  
其後我老曹認識郭得勝先生,佢教曉我老曹「三七分」,即睇好之時70%股份、30%現金,睇淡之時70%現金、30%股份,做人唔好太極端。之後遇上1982年北京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我老曹便開始採用佢「三七分」法,把30%資金投資海外、70%留在香港;到1997年改為70%投資海外、30%投資香港;2003年才把70%資金投資香港、30%仍留在海外。去年10月改70%現金、30%股票。呢招「三七分」法十分好用,不但避免自己諗法走向極端,同時為我老曹帶來唔少財富。

劉德華投資之道

今天翻開「SCMP」,有一篇訪問劉德華先生有關其投資之道,令筆者既吃驚又不感意外。

通常一般傳媒以「投資電影公司失利」來定位劉德華的理財能力,但事實上又是如何?

自1980年初出道以來,劉天王一直用儲下來的錢做兩樣野:
1) 投資物業,並聘請專業團隊助其分析和交易
2) 不斷投資於匯控,按1980年初匯控每股HK$5計(相等於現今的HK$6.67),上星期五(5月2日)匯控收市價(HK$136.3)亦暗示很好的長期回報,還未計入不斷增加的豐厚股息收入。

當記者問及劉德華的投資心得,他說不要盲目跟隨群眾的做法,正當每人都走去買股票和炒樓之時,跌市不遠矣。

另外,他只於低位買貨。「Don't follow what the other people are doing. when everyone is buying property, property prices will fall soon. When everyone is buying stocks, the market will collapse.」「I always buy when the market is down」
只是一項物業投資,已賺了約HK$15.6M,其資產值真是深不可測。「I have invested in overseas properties, including a plot of land in LA for US$16M. I sold it to a Taiwanese businessman, earning about US$2M」

筆者心想,坊間不少人一直低估劉德華的智慧。人家投資電影失利數千萬港元,但從演唱會以及廣告收入多年來賺回的,相信遠超於傳媒所提及的電影損失金額。是你們眼光狹窄,還是劉德華深不可測?為何筆者之前說「不感意外」?

若果大家留心一點,劉德華在其主演的電影內早已道出其投資哲學......「又唔係鸁緊,買黎做mud? 」「你要過足癮輸呀,定係悶悶地蠃?」

Tuesday, May 6, 2008

怎样减少亏损?

股票投资者,最先要学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不亏本。

作为散户,我们都是局外人,公司里总有一些黑暗的角落,是我们看不到的,看走了眼,买错股,蒙受亏蚀,是很平常的事。要每一次买进都赚钱,是不可能的,只要做到赚多亏少,就可以致富。

要做到赚多亏少,首先要学习的,是怎样减少亏蚀额。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

1 采取反向策略,尽量买低,越低越好。
大部份股票,在一年中,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数十巴仙至数百巴仙不等,你能否赚钱,就看你是在那个价格买进。假如该年的最高价5令吉,最低价为2令吉,价差为2令吉(5令吉-2令吉=3令吉)。如果你在下价区(2令吉至3令吉)买进,你赚钱的机会,比在高价区(4令吉至5令吉)高一倍。在低价区买进在低价区买进,即使股市逆转,你也有足够的时间抛出,亏蚀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要在低价区买进,就一定要养成反向的习惯,在股市低潮时进场。这种情形,就好像百货公司大减价时去买东西一样。但大部份人刚好相反,股价不动就不买,股价高涨时才追买,难怪多数人亏多赚少。一般的货物,价格越便宜越多人买,只有股票,是越低买的人越少,越高越多人买。

2 建立缓冲区:
刚买进股票时,赚与亏的机会是50%对50%,因为股价上升与下跌的机会相等。股价上升风险减低当股价上升了一截之后,你的风险就相应的减低。当股价上升了50%以上时,你已在安全区了。就好像在战场中,你和敌区之间,有一个阔达5公里的缓冲区,敌人的子弹已射不到你了,你已在安全地带。股票投资的第一个原则是“不亏本”。既然你已在安全区,照理应该任由股价奔跑,以获巨利才对,但大部份人却进行套利,失去了赚得更多的机会。“套利总不会错的”这句话,使人杀掉会生金蛋的鹅。正确的做法是:在建立缓冲区之后,如果公司业绩继续改善,就不脱售。如果它有潜能上升200巴仙的话,为什么要在上升100巴仙之后就脱售,正如一只西瓜,若有可能长大至5公斤,为什么在2公斤时摘掉?这就是我在彦武钢铁的股价上升了一倍以后也不要脱售的原因。

3 将股价与基本面挂勾:跟上述情况相反的,如果公司亏蚀,而且短期内没可能扭转,即使股价已跌了一截,也要卖掉,否则,可能亏得更多,甚至血本无归。

4 设止蚀线:例如跌10%就脱售。

5 假如你左右为难无法决定,就卖一半。

谁赚走了股市的钱?

股市的投资者,很明显的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是由组织严密,财力雄厚的投资机构组成,他们就是“大户”。
另一个阵营是由财力薄弱的一般股友组成,他们就是“散户”。

在股市中,他们不是对立,而是共存的。
股市犹如一座宝藏股市好比是一座宝藏,大户和散户,好比是两支队伍,同时出发去寻宝。到底是谁捷足先登?

现在让我们看看谁占优势:
投资机构包括单位信托、资产管理公司、外围投资基金、公积金局、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及专业投资人等等。
这些机构的特点是:
⑴ 拥有雄厚的财力。可以大量买进,甚至长期有计划地搜购。往往在股价跌至低点时,仍有能力乘低吸购,以降低平均投资成本。成本低,自然较易赚钱。
⑵ 聘用专才管理投资组合。这些人才不但有高学历,而且经验丰富,在买进之前,对购买对象作有系统及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认识深入,胜算自然较高。资讯充足快捷
⑶ 资讯充足及快捷。全面搜集世界、国家、行业及个别公司的资料,并且不断地跟进,以了解最新的发展,作为投资参考。
⑷ 由于财雄势大,他们也受到上市公司领导人的重视。通常他们在大量买进之前,都会见公司的领导人及参观公司的设施,实地了解公司,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自然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减少投资失误。

散户则刚好相反:
⑴ 资金有限,而且往往在高价时把钱全部投进去,到股市跌至低点时再也没能力买进,结果是投资成本奇高。成本高,不但难赚钱,而且即使有赚,也属有限。
⑵ 投资知识贫乏,对所买股票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往往只听到一些传言,就冲动去买进,结果抱满了垃圾股,胜算自然较低。
⑶ 对于世界、国家、行业及个别公司的资讯,永远是后知后觉,或是根本不理不睬,不知己亦不知彼,如何能打胜仗?
⑷ 散户由于所持股数有限,通常都没有机会会见公司的领导人,很难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比之下,谁先寻到宝藏,一目了然。

是的,股市的钱,大部分是由投资机构赚去。散户所得,只是一些残羹剩肴。更糟糕的是,散户甚至连残羹剩肴也捞不到。散户倾向投机由于财力有限、知识贫乏、资讯不足、后知后觉,大部分散户倾向投机。

长期投机,有如长赌,长赌必输。所以,能在股市赚钱的散户寥寥无几。

散户如要在股市突围,较可靠的途径是:
⑴ 学习投资机构那样,在买进之前,做足功课。不买你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
⑵ 如果你不懂得或是没有时间做功课,一个可行的方法是选定一批“五星级股票”。当股市逆转时,从中选购几个。
⑶ 贴身跟踪公司的进展。只要公司盈利继续增长,就紧握不放,放长线钓大鱼。若公司转盈为亏,立刻溜之大吉,切勿留恋。
⑷ 永不投机。

如能做到上述四点,你也可以找到宝藏。

“不劳而获”赚钱法

每一个人,在年青时,都应有“防老”意识。
最好是一开始工作时,就作好“防老”规划。

防老规划不影响生活素质“防老”规划,必须以不影响青、中年时期的生活素质为原则。

以牺牲青、中年时期的生活素质,换取晚年生活的保障,不值得。

现在过得不好,将来过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晚年要过好日子,其实,不必付出现在过苦日子的代价。
先“苦”后“甜”是落后的想法。

只要有恒心,方向正确,“防老”可以很轻松。请注意“恒心”和“方向”。
“恒心”是化梦想为现实的纪律精神。
“方向”是化梦想为现实的道路。
有恒心,方向错误,事倍功半。有恒心,方向正确,事半功倍。
走错方向,空有恒心,难以达到目的地——“财务独立”。

有恒心,方向正确,走起来轻松愉快,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防老规划的目标是“财务独立”。

实现“财务独立”只能智取,不能力併。“力併”是拼命节省,拼命储蓄。“智取”是“不劳而获”赚钱法。请不要误会,以为我反对储蓄。我只是反对通过拼命节省过苦哈哈日子的储蓄方式。
储蓄是累积原始资本的必须步骤。请你由工作时开始,每个月从你的薪金中拨出百份之二十,存入银行户口,只化掉剩下的百份之八十。先储蓄,再化钱,绝不妥协。储蓄到一个数目,就投资。这个“数目”,可大可小。我的原则是,银行中只能存有足够三个月生活费的钱,超过此数必须拿去投资。切勿将大笔的钱,长期存放银行。
最近跟一名退休银行家喝拉茶聊天。他对我说:“长期把大笔款项存在银行中,笨!”此话出自退休银行家之口,实不寻常。问题是“投资什么?”。
投资于使你“不劳而获”的项目。是的,要懂得“不劳而获”,才能做到“财务独立”。

假如你在三十年前,在吉隆坡的孟沙区,以一万令吉,买进一间单层排屋,现在价值四十万令吉,你赚了三十九万令吉。你付出了多少“劳”力,来赚这三十九万令吉?

没有,你根本没有付出“劳”力。这就叫“不劳而获”赚钱法。
是谁替你赚这三十九万令吉?
答案是“通货膨胀”。

一提到通货膨胀,大家都谈虎色变。通胀猛于虎也!但是,通胀却是投资的好朋友。在通胀之下,你“不劳而获”,轻轻松松赚个盘满钵满。
受苦的是下层阶级。投资于房地产如此,投资于股票亦然。
一万股云顶现值数百万假如你在三十多年前,以一万多令吉买进一万股云顶,从来不卖,现在价值数百万令吉。这数百万令吉的进账,是“不劳而获”的。这“不劳而获”,是来自云顶盈利的持续成长。“成长”是关键所在。

现在你对“防老”规划,应该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了。
第一、在不影响生活素质下,定期储蓄。
第二、储蓄到一个数目(由数百至数千),立刻投资, 股票是一个很好的对象,因为可大可小。
第三、只投资于有成长潜能的项目。
第四、长期持有。
第五、切勿停留在储蓄阶段。不懂得什么项目(股票)有成长潜能?马上着手研究吧。

钱是要靠你自己去赚的。
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负责。

钱的三种用途

假如你手头有1万令吉,你会怎样用它?

用钱也好像赚钱一样,花样百出。怎样用法,是个人的选择,无所谓好不。

对我来说,钱的用途有三。

第一种:存银行,这是下策。
理由: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把钱长期存放银行,最后得不偿失。是的,存款人是会得到一点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发达的多数是付利息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利用别人的钱去赚钱。收利息人很少有发达的,因为他只懂得利用自己的钱去赚钱,自己的钱有限,所得回酬微不足道,怎能发达?做生意、投资而发达的人,我见得多了,可从来没听说过有靠利息收入而发达的。投资家向银行借钱投资,获丰厚回酬而致富,所借的正是你存在银行的钱,你为什么不自己投资而致富?长期把钱存放银行,吃亏的既然是存款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排除去存款?答案是(1)不懂得投资;(2)因为害怕失掉。钱赚来不易,害怕失掉它,这是投资的最大心理障碍。吃亏总比亏掉好,所以大部份人选择定存。

第二种:花掉,这是中策。
三十年前,7万令吉就可以买到一间独立式洋楼。三十年后的今天,7万令吉只够买一间廉价屋。通货膨胀是金钱之大敌,它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吃掉金钱的价值。如果你不会投资,与其把钱长期存在银行,不如把钱花掉更合算。同样数目的钱,现在所能买到的东西,肯定比将来的多。

第三种:投资,这是上策。
把钱投资在可以增值的资产,或是可以使钱生子又生孙的事业上,似雪球般越滚越大,抵消通膨而有余。钱永远不够你只应把相当于六个月生活费的钱存放在银行,其余的应全部用来投资。一有多余的钱就投资,不要等待存到所谓“足够”时才投资。因为钱永远是不够的。切勿把钱花在购买消费性的资产上,如汽车,它的贬值比货币的贬值更快,你会遭受通膨加贬值的双重损失。

采用上策,你有机会成为富人.
采用中策,你享受了人生。
采用下策,你注定一辈子平凡。
你属于那一种人,决定于你采用何“策”。

Monday, May 5, 2008

Elliot Waves and the Fibonacci Sequence

Ralph Nelson Elliot was born in 1871 in Kansas, and became an accountant 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late 1920’s, Elliot developed anemia,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an infection sustained in Latin America. He was apparently bedridden for several years and during this period began his study of the stock market. Elliot subsequently declared that he had deduced “a law-abiding rhythmic pattern of waves,” which he explained in the late 1930’s in articles for Financial World (a leading stock market magazine of the time) and in a book published in 1938, entitled The Wave Principle. He died in 1948.

Elliot believed that the stock market moves through a “Super Cycle” of from 15 to 20 years, which in turn moves within a “Grand Super Cycle” of at least 50 years, which moves within an even longer cycle of approximately 200 years. Each cycle contains smaller cycles, ending in the “sub-Minuette,” which lasts only a few hours.
A cycle, according to Elliot, is formed by movements of stock prices that occur in patterns that he called waves, hence his approach is known today as Elliot Wave Theory.
Each cycle contains eight waves, declared Elliot, five of which are dominated by “impulse waves,” that is, waves that push prices up, and three of which are bearish, i.e., dominated by “corrective waves,” during which gains are lost to varying degrees.

To anticipate waves, Elliot cited the Fibonacci sequence of numbers, which begins with “0” and “1,” followed by the sum of the two preceding numbers, i.e.,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33, 233, 377, 610, 987, 1597...
There are scattered references to this sequence i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India, but the concept was independently introduced to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early 13th century by an Italian mathematician, Leonardo Fibonacci, also known as Leonardo of Pisa. He put forth the concept to predict the growth of a hypothetical population of rabbits. Over the past century, Fibonacci’s discovery has found many uses in high-level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Elliot wrote that stock prices follow the pattern set forth by the Fibonacci sequence, but his explanations of the process are contradictory in many details and do not strictly adhere to a Fibonacci analysis.

Elliot, as noted above, asserted that a price cycle will have five waves that are primarily bullish (that is, dominated by “impulse” waves) and three waves that are bearish (that is, with “corrective” waves predominating).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first five waves will be uniformly upward and followed by three downward waves. Rather, the first waves will consist of a sequence of upward movements followed by relatively shallow pull-packs. The market will then peak, to be followed by a period of price declines with temporary bear rallies during which prices will regain some lost ground only to return to the downside.

By writing in terms of waves within cycles, which in turn are in larger cycles, and by introducing Fibonacci numbers into the discussion, Elliot broke new ground. However, his general idea was not new. In fact, it is standard Dow Theory in that it reflects that a bull market will have a series of peaks that reach new highs, interspersed by declines that stay above previously lows, until such point that the bull market peaks. At this juncture, some of the gains of the bull market will be surrendered (there will be a correction) as prices decline but with the decline interrupted by a bear rally of limited duration (reaching a point below the previous high). While traditional technicians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by speaking in terms of market psychology inducing change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tocks, Elliot cited “the laws of nature” as reflected by, among other factors, Fibonacci numbers.

Wave theory was popularized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early 1980’s by Robert Prechter, the author of an investment newsletter who made headlines when he correctly anticipated the start of the bull market in 1982. However, Prechter was blindsided by the market crash of October 1987 and further damaged his reputation when he subsequently became inordinately bearish, going so far as to predict that the Dow Jones indexes would bottom-out at levels not seen since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Thereafter, Elliot’s renown has been essentially limited to committed technicians.

Elliot took a very long-term view of cycles, which might be easy to dismiss; after all, 200 years seems to be beyond the concern of even the most steadfast of “buy and hold” investors. Nonetheless, Elliot must be given credit for introducing a broad historical approach to stock market analysis.

Elliot's analysis is flawed in that it does not provide a clear roadmap as claimed (such roadmap is an impossibility) and, moreover, his writings are nebulous, contradictory or non-objective on many points. Nonetheless, Elliot broadened the field of stock market analysis by introducing a very long-term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he also deserves credit for introducing Fibonacci numbers, which subsequently developed into a fertile ground for investment research.

Sunday, May 4, 2008

反向种子早萌芽

我年轻时受尽了穷鬼的气,专心研究股票,唯一的动机,就是想请“股票”这位财神爷,替我赶走穷鬼。

三度拿奖学金深造
穷鬼害我进不了大学,连最廉宜的台湾大学也无缘。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神差鬼使,竟让我三度拿奖学金,到新加坡、印度和伦敦去读新闻学,尽管只是由几个月到一年的课程,也算圆了我深造之梦。尽管这些课程都与财经无关,但新闻学的训练,加上长期的采访经验,培养了我收集、分析和归纳资料的能力。我能将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资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整理出一篇有条不紊的报导,把这种本领应用到股票研究上,自然得心应手。

我曾经在芙蓉当记者一年,后来被调回怡保,生活安定下来,才开始想生涯规划。
我发现老报人晚景多数不如意,令我心寒。

又发现记者多属通才,见多识广,但没一样精通。
当时在报馆的同事中,名气较大,成为读者的偶像的,都是有一种专长的人,如写“海滨寄简”的连士升,文艺副刊编辑杏影,赛马版主任马如龙,都是有关领域的风云人物。
他们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自己。
当时我不断地问自己:假如我做到退休,我有什么特长会让读者注意我?

连士升是我心仪的作家,他的一篇“专精一艺可成名”给我很大的启示。

钝钉钉不进,尖钉轻轻一敲就入木三分。
尖钉易入木,都是因为把全部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最小的面积,故能深入,深入靠专精。
经过一番考量,我觉得我所选择的路,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一,.这个项目必须是没人做的;
二,必须与钱有关,可以助我一臂之力赶穷鬼。
就这样,我选择了股票。

我避开热门走冷门,无意中实践了“反向”策略。
四十年来,始终坚持“反向”路线,不买热门股,不跟风,人退我进,人追我弃,这“反向”的种子,早在四十年前已播下。
这是个痛苦的选择,因为我必须“割爱“--割掉我深爱的文学,从头做起,埋首於枯燥无味的资料,猛啃生硬的理论。
然而像倒吃甘蔗一样,由淡而无味,慢慢的啃出甜味来,时间越久,我越着迷,渐渐的欲罢不能,到了豁然开朗的时候,我知道我进入了另一个境界。

吸购成功多多
我由始至终是个“反向”的信徒。在熊市最严重时,我不退反进。犹记1998年金融风暴最严峻时,综合指数跌到300点以下,我积极吸购成功多多,由2.50令吉买到2令吉,守了一年多,以8令吉抛出。

彦武钢铁(ORNASTEEL)在2005年第3季,由于高价买进原料而蒙受亏蚀,股价由上市时的1.60令吉跌至60仙以下,该公司的资产高达6亿令吉,而市值只剩2亿3千万令吉。
我认为没有人可用2亿3千万令吉去建立像彦武这种规模的工业,这是投资於这项工业的良机,我乃於2006年初以每股60仙左右买进一批收到现在。
彦武钢铁业务稳健回升,将在今年7月12日派发每股10仙的股息,以我60仙左右的投资成本,单单股息回酬就高达15%,尽管股价已回升超过1倍,我也无意脱售。

回首来时路,这四十年前无意间撒下的反向种子,早已开花结果。它成为“冷眼方程式”中的第一个环节,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游手好闲的爸爸

本文所述,是关於一位同学的爸爸的故事。

这个故事,宛如一颗芝蔴般大小的种子,这枚叫股票的种子在我心中发芽、生根、长大,使我跟股票,一辈子结了不解之缘。

话说1960年我高中毕业后,深感英文程度不够,难以觅职,就进入一间补习性质的学院去读英文。这间学院所收的,都是政府英文学校的初级文凭落第生。跟我同座的同学,是一位十六岁的小伙子,功课差得很,只是敷衍着过日子。他每天由司机载送上学,可见家境挺富裕的。
我是个超龄的穷学生,每天要替人补习两场来赚取学费,对这样的一位同学,一方面是羡慕,一方面也是好奇,就问他:“你爸爸是做什么职业的?” 他说:“他没有工作”。
我的好奇心更重了,问他:“没有工作,靠什么生活?” 他的回答更妙:“别人寄钱给他啰!” 我问:“谁寄钱给他?”。他也说不清楚,总之,他知道有人定期把钱寄到他家里,他父亲只把支票放进银行,就用之不尽了。 我真的很想弄清楚,为什么人家会寄钱给他父亲呢?
我追问得多了,大概他也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回去问他母亲,然后回来告诉我:是“股票”。 他说是他祖父买的“股票”。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股票”。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后来慢慢的听懂了。原来他的祖父是一名矿家,父亲自小娇生惯养,不事生产。
他的祖父怕他的父亲没钱受苦,就买了大批的锡矿股和树胶股,遗嘱写明白不准出售,只准收股息。 那时的锡矿和树胶股股息异常丰厚,周息率十多巴仙的比比皆是。他的父亲定期收到这些锡矿和树胶公司派发的股息,过着富裕的生活。

我的兴趣,一向是文学,小学时穷追武侠小说,初中时醉心新文学,高中时嗜古文如命。
喜欢文学的人,视财经书籍为畏途,我在新加坡的新闻工作者训练课程,也没财经新闻这一科,所以对财经一向是很陌生的。

直到我做记者的第二年,才下决心搞财经。
实际上,我开始时研究的是经济,后来发现经济的范围太广,不易专精,乃决定研究一个课题“英国殖民地政府怎样控制殖民地的经济”。 在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后,发现除非我了解股票和股市,我是不可能澈底了解殖民地政府搜括殖民地财富的手段的。

就这样我转而研究股票。在研究过程中,我想起了那位同学的父亲的“财源”,这正符合了我的梦想,就一头栽进去,从此就没有回过头。

只要投资观念正确长期累积好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像“游手好闲的爸爸”那样,靠股息生活。

股票投资 - 冯时能

不循正道 散户容易倾家荡产 (第一篇)

股票投资,一开始就抱着错误的态度,你几乎可以肯定,永远无法达到财务自主的境界。不但如此,你可能会倾家荡产。

股市对态度正确的人是金矿,对态度错误的人是坟墓。

循正道做人,也许不能出人头地,但最低限度还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也许对社会没有什麽值得歌颂的贡献,但最低限度不会为害社会。

循正道投资,也许收获不如你预想的那麽大,但最低限度不会使你倾家荡产,使你的家人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使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自在。

那麽,什麽是股票投资的正道,又什麽是股票投资的“左道”?
很简单“左道”就是在股市投机。

“正道”就是从商业的角度,依据基本面进行投资。股票投资者如果一开始就对股市存着错误的观念,以为可以在股市快捷致富,那麽,他的下场,几乎肯定是悲惨的。

如果你以为股市是个做无本生意的地方--可以靠“对敲”致富,而且上了“对敲”的瘾,那麽,你已患上软骨症,永远站不起来。

如果你存着一种想法:可以击败股市,那麽你是自讨苦吃,因为你已成为孙悟空,永远跳不出股市这个如来佛的手掌,最後必然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而导致“左道”投资者无法抬头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股市的游戏,是“零数游戏”(ZERO SUM GAME),是因为不存在的价值,最终一定会消失无踪,是因为财富的创造,必须建立在价值的创造上。作为经济的一部份,作为商业的一环,股票价值不能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如果存在,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晚上开花,太阳还没有升上来就枯萎了。

股票市场,实在是个天才的发明,但是,演变到今天,已逐渐变质,成为最大的赌场--大马百万的“股友”,美其名为“投资者”,实际上,绝大多数是“赌友”--抱着“搏一搏”的心理进场,股票是筹码,跟它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脱节。“赌友”们的普遍态度是“管他是好股还是坏股,只要会起,就是好股”。大部份人不了解公司,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他们把重点放在股市,不投向公司,投向股价,不投向基本面。

我目击数以万计的PN4公司的股东,亏掉了数百亿令吉的血汗钱,而其中绝大部份是散户。我发现散户们在股市一错再错--屡战屡败。我为他们惋惜。身为散户之一,我很幸运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我坚持循正道而行。股票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有更多人分享我的心得,所以我写了“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最近又在吉隆坡、槟城和新山主持心得分享会,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心得,减少股票投资的错误。

买股票就是买股份 (第2篇)

最简单的道理,常常也是最基本及最重要的。

就以股票投资来说,很少人去想过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股票是什么?

在开始投资之前,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循正道而行,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做很老土,实际上这是最有效,最稳当的途径。

如果你一开始就持着错误的态度,以为在股市中投机可以致富,那么,你在股市越久,亏得越多,跟财富绝缘。所以,要走上投资正道,第一件要做的,就是要知道“股票”是什么?

“股票”也者,就是股份的票据,你参加一家公司的股份,公司的股份注册处,发给你一纸证书,证明你在这家公司拥有的股份额,这张证书,就是“股份”。这种情形,就好像土地局发给你一张地契,证明你在该段土地的拥有权一样。如果你拥有一间屋子的话,你不妨拿出屋子的地契来看一看,你一定会发现,发展商把一段很大的土地,分割为数以千计的小段,你的屋子占有其中的一小段。同样的,一家有限公司的股份,可能是一亿令吉,分为一亿股,每股一令吉,如果你投资100令吉在这家公司(在股市,每100股为一个交易单位)你就是持有这家公司100股的股份,在过去,公司注册处发给你一张证书,证明你的股份额,这就是股票,其性质跟地契证明你是屋地的拥有者没有两样。现在由于实施无票制,由中央存票处登记你的股份额,股东已看不到“票”了,但拥有权更有保障,因为股份纪录是在中立的中央存票处保持,上市公司的董事无法做手脚,居心不良者无法印假股票。

明乎此,你就不难理解: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股票代表公司的资产及业务,就好像地契代表土地一样。这个观念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说,这也是股票投资的成败关键所在。
没有确立这个观念,你很难在股市投资成功。
所以,投资者一定要时刻记住“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这句话,每一次在买进之前,都提醒自己:我是在买进这家公司的股份,不是买进赌桌上的筹码。在认识清楚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之后,你整个投资景观就完全改变了。

买进股份后,你就是该公司的股东,换句话说,你是跟数以千计,万计完全不认识的人,合股做生意。

有限公司分为两大类:私人有限公司和公共有限公司。

两者的区别有二:
(1)私人公司股东少,公共公司股东多(上市公司必须有25%的股份分散在小股东手中,最少要有1千名每名持有不少过100股的小股东)。
(2)上市公共公司的股份可以在股市,通过拍卖制转让。其他方面的分别不大。

假如你跟几个朋友组织一家私人有限公司从事某种生意的话,你占有10%股权,如果意见不合,或是你急需现金以济燃眉之急,或是公司表现欠佳,你很难退股,我有一些跟人合股做生意的朋友,就面对这样的困境。如果他所参股的是上市公共公司(公共公司也有不上市的),他只要给经纪打一个电话就“退股”了,不必看大股东的脸色。
我曾有许多参股私人有限公司的机会,都不加以考虑,就是不想受大股东的气。

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950家上市公司任由我选择参股,何必做无权过问的私人有限公司的小股东?

在了解到你不是在买一张“票”,而是在买公司的股份,那么,在参股之前,你就会问:
这家公司做的是什么生意?
这门生意有前途吗?
什么人在主持这家公司的业务?
这个人是否精明能干?
是否诚实可靠?
是正派做生意,还是藉做生意来刮股东的钱?
这家公司的财务情况如何?
是否有负债?
如果负债很高,目前的生意是否有足够的CASH FLOW 来还本还息?
公司是否有长远的发展蓝图?
你要知道,公司的拥有权和管理权是分开的。你把公司的经营权交给董事部,除了常年股东大会及重要事项需要你的批准之外,平常你是无权过问公司的营运的(否则,天下会大乱,职员无所适从)。所以,你最好购买你对公司领导层有信心的公司的股份,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

记住,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也就是参股于有关公司,所以,在参股之前,一定要对有关公司有深入的了解。参股之前,勤做功课,是投票投资成功的最基本条件。
不了解你的公司,就不要参股,就好像你不知道你的朋友做的是什么生意,就不要跟他合股做生意一样。参股於公共公司要比跟朋友合股做生意更谨慎,因为你是跟陌生人合股做生意。

股票投资风险有多高? (第3篇)

提到股票投资,一般人的反应是:股市是赌场,风险很高。
再询问你身边买过股票的人,你会发现,十之八九亏本,赚钱的不到十之一,二。更使人好奇的是:既然如此,何以仍有人前仆后继?

我想股市的魅力,就是在它的变幻莫测,越难以捉摸的东西,吸引力越大。在股市中,每一个交易都是一个挑战,每一次的交易,盈亏都是个未知数,就好像进入赌场的人,有下注就有赢钱的希望一样,所以,尽管明知十赌九输,仍乐此不倦。我曾经询问在股市中投机的朋友,屡战屡败,何以仍不离开股市,他们也无法解释。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股市中失手的,不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他们在专业的岗位上,精明能干,但进入股市,总是铩羽而归,似乎知识并无助于提高胜算。跟别的投资管道,尤其是购买房地产相比,股票投资的风险,肯定比较高,有多高?我的答案是:不会比做生意的风险更高。
在“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一文中,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进一家公司的股份,就是投资于有关公司。很明显的,购买股份的风险,就等于有关公司的生意的风险。如果说买股票没有风险的话,那是痴人说梦话。大家都知道,做生意一定会面对风险。有赚无亏的生意,少之又少,即使用,当所有的人趋之若鹜时,这门生意的竞争激烈了,赚率会逐步下降,最后那些管理不当或资金不够雄厚的业者,会面对亏蚀,最后是被淘汰,优胜劣败,在商场中尤其明显。既然买股份就是跟数以万计的陌生人合股做生意,则股份的风险,其实就等于生意的风险。所以,买股票的风险,不会比直接做生意的风险更高。因为你的股份所代表的就是企业的业务。企业经营成功,你的股份的价值跟着上升,企业经营失败,你的股份的价值跟着贬值。如果是企业一蹶不振,就好像整百家被列为PN4的公司那样,股份的价值可能是一文不值。不过,在有限公司下,作为小股东,“O”是你的亏蚀的极限,即使公司的资产沦为负数,也不至于连累你。
假如你是直接做生意,是私人有限公司的大股东,银行要你对贷款,提供个人担保的话,当公司负债高过资产时,你仍无法脱身。作为小股东,你所承担的风险,实际上比私人公司或合股企业的大股东更低。股份(我不喜欢用“股票”两个字,因为容易误导人)的价值,既然是决定于公司的成败,或是决定于生意的成败,则作为小股东,只要选择购买生意成功的公司的股份,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赚到钱,其理至明,看起来非常简单,照理是在股市赚钱并不是困难的事,为什么那么多人亏本?

我想主要的原因为:
①大部份人在买进时,根本对有关公司的基本面--业务、结构、盈利、管理层结构、财务情况、前景等等,一无所知。他们在买进时,只关心有关股票会不会被炒起,公司的好坏,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对他们来说,会涨价的就是好股,不会涨价,好股有何用?他们根本没有参股的念头,他是在买赌桌上的筹码,所以常常买进没有前途的公司的股票,股票价值不断下降,怎能赚钱。

②高价买进劣股,后果自然是悲惨的。在购买股份时,即使是好的公司,如果售价太高,也很难赚钱,何况是高价买进坏股?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投资赚钱与否,跟你的成本息息相关,成本太高,即使是好的公司的股份,也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赚回来钱,何况是买坏股?参加私人公司的股份,或是自己做生意,你从事的是一个行业,更准确的是一个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你是孤注一掷,如果生意失败,你将失去一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份,你可以进行多元化投资。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950家,只要你腾出一点业余的时间,进行研究,严加选择,你总可以从中选出十家八家有成长潜能的公司,把资金分散在十家不同行业的公司,其风险肯定比投注于一家公司的风险为低。因为,股票投资的风险,不应比直接投资于生意来得更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①股票投资的风险,源自企业的失败,叫“企业风险”。

②来自股价的下跌--买价太高。高价买好股,尚且难赚钱;何况高价买劣股。我在“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中所提出的“冷眼方程式--反向+成长+时间=财富”,就是治本之道。凡是投资,都有风险,股票投资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就好像做生意无法避免风险一样。但若坚守冷眼方程式,循正道而行,可减低风险。

股市赚钱不靠“炒” (第4篇)

最近在首都举行的一个投资展览会中,无意间听到这样的对话:投资者问:“贵公司的股票价格何以不会起?”有关上市公司董事答:“因为没有人炒作。”该名董事的意思是说:股票的涨价,要靠炒作,而不是靠业绩表现的不健康想法,就难怪广大的投资者,都作如是想了。

实际上,该公司每股每年只赚二发,以当时RM1.10的市价,本益比高达55倍(即55年才能赚回本钱),稍有投资头脑的人都会同意,合理的本益比为10倍(10年回本),55倍的本益比高得离谱,该公司的股价已被高估,不起是正常,如股份上升,是属反常。

大部分股票投资者都对股票投资存有错误的观念,即惟有买到有人炒作的股票,才有可能赚钱,所以他们天天都在寻求有可能被“炒”起的股票,对于公司的基本面,不屑一顾。普遍的想法是:好股没人炒,不会涨价,有什么用?倒不如有人炒作的坏股,在最短的时间内暴涨,既赚钱,又刺激,不欲快哉!这种投机心理,使散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息”上,只要听到某股将被炒的谣言,就不假思索,马上大买特买,为较早时静悄悄地在熊市中,低价累积了大批股票的炒家,制造了高价脱售股票的机会,散户最终成为装满劣股的垃圾桶,哀哉!没有一个炒家会笨到,未买够股票就放出“消息”的,所以,散户听到“消息”时实际上股价已近颠峰,此散户永远成为输家的原因之一。

炒家的招数,层出不穷,套套新鲜,其中之一的杀手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股价暴跌30%,到了交易所规定的跌幅极限,措手不及的散户,根本没有脱售的机会,炒家要“玩残”散户,易如反掌,此为散户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二。在950家上市公司中,被炒家点中的,不到一巴仙,散户买到此娄股票的机会微之又微,99%散户无法受益,此为散户无法靠“炒”股赚钱的原因之三。

散户既然不能靠“炒”,又靠什么在股市赚钱?答案是:靠公司的业绩表现。
散户一定要建立一个信念:即“短期来说,股价可能跟公司的业绩表现脱节,但长期来说,股价必然反映公司的业绩。”只要公司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股价必然上升。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长期保持上升的趋势,股价必然亦步亦趋。
业绩改善,股价随之,这种现象,屡试不爽。靠基本面的改善而使股价上升,这种赚钱法,比靠“炒”更有把握。所以,散户与其去听谣言,找“炒”股,倒不如多化心思去找业绩可能改善的公司,买进其股票,长期持有,这是股市赚钱的更可靠途径。

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我们没有必要投资于不能赚钱的公司,其理至明。但大部份人在买进股票之前,都忘记了他们是在买公司的股份,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股价,忽略了基本面。实际上价值是“末”,基本面才是“本”,多数人失败在舍本逐末。

谈到公司的盈利,许多人的观念非常模糊,不知如何去判断。例如有人听到一家公司赚3千万令吉,就眉飞色舞,认为这是家了不起的公司。实际上,若不跟资本挂钩,3千万令吉这个数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假如这家公司的资本是10亿令吉的话,一年赚3千万令吉,有什么值得提的?它还比不上银行定存的利息回酬。

所以,最重要的数字是每股净和(Earning Per Share,简称EPS)。这是评估股票价值中最重要的数字。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数字上,永远错不了。所谓“成长股”,就是EPS年年增加的公司。有了EPS,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评会估股价是否过高。以EPS去除股价,得出本益比,例如:EPS:RM0.30,股价RM1.50,则本益比为RM1.50÷RM0.30 = 5。本益比就是赚回本钱所需的年数(见“30年股票投资心得”对本益比有详细论述!可参考)。通常10倍的本益比是属合理。但如果公司没有什么成长,最好取8倍的本益比,成长快速的公司,本益比可达15倍。每EPS RM0.30的公司,以8倍的本益比计算,合理股价为RM0.30X8= RM2.40,如果目前的股价为RM1.50,值得买进。以这种方法预测股价,比在股市投机取巧,有更高的把握。必须强调的是EPS或本益比只是评估的标准之一,投资者还要配合其他的因素,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投资决定。

例如,另一项极为重要的是,是“成长”,遵循冷眼方程式,低价买进成长股,长期持有,准错不了。根据基本面,聚焦于EPS,注重成长,使股价跟着股票的价值上升,这种赚钱法,比靠“炒”赚钱更有把握,风险也更低。有意于通过股票累积财富的投资者,应摒弃“炒”风,永不投机。

刻舟求剑要不得 (第5篇)

我写股票投资专栏,写了三十多年,我的主张,三十年不变,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投机,主张长期投资。

我最近出版的“30年股票投资心得”一书,最后一篇为“一万如何变百万”,我举了五个例子:马来亚银行、大众银行、丰隆贷款、OYL和东方实业,证明长期投资,可以致富。
买进这五家公司的股票,平均收藏30年,一万令吉可以变成一百万令吉。我以30年为标准,是假设一个人由25岁开始工作,到55岁退休,刚好工作了30年。假设他在进入职场投资一万令吉于上述五家公司之一,到他退休时他已是百万富翁。

最近我与一个做律师的朋友用午餐,他告诉我他20年前花数万令吉买进一批云顶的股票,收藏了一两个月卖掉,赚了一万多令吉,他高兴得不得了,假如他收藏至今,这批股票价值超过三百万令吉。
10年前,他在机场遇见一名银行家,该银行家对他说:假如他投资10万令吉于该银行的股票,他退休时将有足够的钱渡晚年。他听从该银行家的话,以10万令吉买进该银行的一批股票,紧握不放,10年后的今天,该批股票价值一百万令吉。这名曾在股市翻过筋斗的前辈律师的结论是:长期投资是致富的最佳途径。

大家知道,跟陈水扁争台湾总统宝座的连战,是台湾富豪之一,身家数十亿,我最近看到一份有关他发迹的资料,令我感到惊异的是连战并不像王永庆等人有自己的事业,他的家族只是买进好股及地点优良的地皮,紧握不放,经数十年,靠股票与地产的增值成为巨富。

由于我一而再地强调长期投资,就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就是我主张买进一万令吉的股票后,锁在保险箱,不理不睬,30年后打开保险箱,发现他已成为百万富翁。这个印象,似乎已深入人心,牢不可破。
我最近在吉隆坡、槟城和新山举行免费的股票投资心得分享会,目的是要跟大家分享我30年的投资心得,希望有助于散户减少错误。在分享会上,不断的有人质疑紧握股票30年,是不是明智之举。读者这样质疑,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纪录显示,在30年中能保持技续成长纪录的公司,少之又少,我所举的五个例子,是非常特殊,也是“极品”股。
在 900多家上市公司中,在30年后,有可能成为“一万变百万”的公司,毕竟是少之又少,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有那么神奇的眼光,或是那么好的运气,买到这种股票。在30年的漫长岁月中,许多公司经不起考验,早已消失无踪,近年来百家上市公司被列为PN4,就是很好的例证。假如你买到这样的公司,早已血本无归,更不要说“一万变百万”了。照这样说法,我岂不是自打嘴吧?

请允许我先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古代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他一不小心,背着的一把剑掉进河里,他马上在利剑落水的船边,做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他才从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问题是船继续前进,剑却留在落水的地方,两者相距已数里,他当然找不到剑,这个故事的成语叫“刻舟求剑”。

股票投资,最忌刻舟求剑。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好比是船。公司做生意,好比渡河的船,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在变化,剑好比是公司的盈利。当我们买进公司的股份时,我们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来预测公司的盈利。如果环境保持不变的话,我们所预测的盈利当然会准确地出现。就好像我们在剑落水的地方,下水找剑,当然找到剑。
但是,影响公司业务的环境,天天在变,盈利可能受到冲击,公司不但没钱赚,可能还蒙受亏蚀,就好像船已前进,你下水找剑,自然是空手而回。这说明了,你买进公司的股份之后,一定要贴身跟踪公司的业务进展,切不可置之不理。如果你发现公司持续不断地成长,就好像马来亚银行、大众银行、丰隆贷款、OYL和东方实业一样,而且以后也还会成长下去,那么你就紧握你的股票不卖,不要说30年,即使50年、60年也可以,西方不是有许多百年公司,还在继续成长吗?
长守这样的公司的股票,比短期买进卖出,赚得更多。丹斯郑鸿标、丹斯里林梧桐、丹斯里李莱生的家族、郭鹤年、丹斯里李深静、丹斯里郭令灿等就是这样成为富豪的。

但是,假如你发现,你持有股份的公司的业务,因环境的变动而日走下坡,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没有复苏的可能,那么,你再守下去,就是“刻舟求剑”,不但赚不到钱,而且会血本无归,就好像过河客永远找不到他的剑一样。

所以,长期投资的倡议是对的,投资30年的理念也没错,但是,必须配合有效的股票组合管理才有效果,如果一味死守、呆守、守株待兔,兔子已死,守之作么?如果你发现环境已变,公司已没有前途,不要说赚钱,即使亏本也要脱售,否则你会亏得更多更惨。

所以,买进时应作长期投资的打算,但要逐季、逐年检讨,不可置之不理。“长期投资”由数个月至数十年,是否继续投资下去,不应由时间,而应由公司的表现决定。你买进时不妨作终身投资的打算,但是假如股市疯狂,股价被推至极为离谱的高价,你再不出售,你就不是股票投资的料子。

股票生活化 (第6篇)

大部分股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感到陌生,他们觉得,股票跟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股票跟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我可以说,大部分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股票有关。

让我们看看一名普通受薪职员每天的生活,是怎样渡过的。
早上他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开灯,电流是由上市的国家能源,独立发电厂马拉卡夫或杨忠礼电力等上市公司供应的,其他供应电力的上市公司还有砂越企业,丹绒,环球等。他是洗脸,洗脸的自来水不是由上市公司高峰,达力,联熹公用,槟州水供,或是英丹,其中一家公司供应的,这就要看他是住在那一州那一市而定。梳洗之后,他吃早餐,如果他吃谷类的话,他多数吃雀巢的产品,喝雀巢出产的美碌,阿华田,或是喝子母牌的鲜奶,或是花莎尼生产的炼奶,也许他会在美碌中加上炼奶,那么他已用了两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如果他时间很匆忙,要赶着去开会,也许他会吃在数分钟就能准备好的快熟面,那么,他可能吃了妈咪大宝达,杨协成或是雀巢的美极快熟面,吃饱后再喝一杯雀巢的咖啡精,也跟上市公司脱离不了关系。吃早餐时,他觉得他应该增加营养,於是吃了两粒安利的营养丸,安利这家美国公司,是直销业的泰斗,股息非常丰厚。他一面吃早餐,一面翻阅当天的报纸他受过中英文教育,所以他订阅由上市公司南洋报业出版的南洋商报和星报出版社出版的星报,有时他也看新海峡时报和中国报,作为执行人员,他在上班前一定看中英文报的经济版,放工回家后才读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当然,他也注意股票行情,因为他持有一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当他被一则股票新闻吸引时,他的妻子来催促他上班。他匆匆提了公事包,进入他的普腾赛佳,他的车当然是由国产汽车控股公司生产的,这家上市公司正面对东协关税措施实行后,入口车降价的挑战,能在群车围剿中脱颖而出吗?国产车总经销在将资产分发给股东后,由於已不再是国产车的总经销商,正在努力寻求别种牌子的代理权,企图成为汽车的超级市场,前途如何?他把车驾离家园时,注意到车子的保险快到期,他还没有决定向太平洋与东方,澄心亚洲,丰隆保险(属丰隆贷款)等上市公司那一间公司购买保险。看一看油表,他知道油箱的汽油已不多,他把车子驾进国油贸易的油站,加满了油再上道。国油贸易是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是一只蓝筹股,他拥有这家公司的股票。不过,有时他也向其他上市公司蚬壳,埃索的油站添油,看他车在何处而定。他沿着由金务大的子公司环城控股所拥有的白沙罗浦种大道,再进入由八打灵通往吉隆坡的SPRINT,前往於首都黄金三角的办公室,沿途经过上市产业公司成隆机构的总部成隆楼,雪兰莪产业(SelangorProp)开发的白沙罗高原。进入惹兰敦依斯迈后,黄金三角出现在眼前,他看到了森那美大厦,由辉百控制的沙里顿酒店,由拉昔胡申公司发展,目前暂时搁置的宏景城,怡保花园拥有一半股权的礼那申酒店,郭鹤年的香格里拉酒店,由贸易机构(前称国企)拥有的珍珠酒店,龙马控股的金河广场,杨忠礼机构拥有的Lot10,星山和J.W玛丽奥酒店,毅成拥有的威斯汀酒店和激成的办公大厦,成功集团的吉隆坡广场和成功时代广场。望向安邦路,他可以看到新近上市的城中城产业以及由亚太置地拥有的帝国塔楼和公主酒店,当然,他也有到位於拉查朱兰的莫实德大厦。这些都是上市公司的地标。进入办公室后,他拿出一叠由金狮森林工业制造的书写纸,草拟一份业务报告。金狮拥有的沙巴森林工业是大马惟一以树桐制成纸浆,再制成高级书写纸的企业。他打开由上市公司1公司制造的电脑,通过电邮与在外国谈生意的同事沟通,他知道他用到多家大马自动报价市场的上市公司提供的资讯服务,他感谢这些高科技公司,解决他在处理业务,储存资料方面所面对的困扰。他通过数码网络或明讯的手机服务或电讯公司的有线电话,跟他的顾客保持联络,完成多宗交易之后,午餐时间到,他感到有点疲倦,而用餐时间不多,他信步走进附近的肯德基快餐店,叫了一份炸鸡,他知道,他填满了肚子,而这家上市公司又做了一笔小生意。当天下午,他向老板作了一份汇报,又与同事开了两个小时会议,会议冗长又枯燥,他想打瞌睡,乃叫冲茶的阿婶给他来一杯雀巢的咖啡精,以提一提神,因为中秋将至,他叫人买了些大同酒家的月饼,作为茶果,使会议多了点人情味。下班时,已是万家灯火,他回到温暖的家,吃着由国家稻米公司的入口白米煮成的香喷喷白饭,配以太太亲手煮出来的菜肴,见到在英迪学院深造的儿子在勤力做功课,他感到心满意足,於是扭开了Astro的娱乐节目,欣赏凤凰台的人物访谈,有时也扭开由新海峡集团拥有的TV3,听新闻报告。
从这人一天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股票为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或服务,将股票抽象化是投资者最易犯的毛病。

假如你在应用这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或是所生产的产品时,立刻将有关上市公司的资料包括业务、资本、业绩等在脑海中温习一次,久而久之,你就会对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了如指掌,这将有助於你在投资股票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不能等三年? (完结篇)

●你买了一间屋子,由跟发展商签约到发展商交屋给你,前后三年,你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三年的等待,你觉得一点也不长。在这期间,你没有分文收入,却定期的给银行利息,你也毫无怨言。

●你买了一百英亩的荒地,开辟为油棕园,由伐木、烧芭、开路挖沟,育苗,种植,除草,施肥,整整忙了三年,才看到棕果出现,收成仍不足以维持开支,再等两年,棕果渐丰,油棕园的收支才达到平衡,仍没钱赚。这已是第五个年头了。忙了五年,只有付出,没有收入,你不以为苦,因为你知道那是赚钱无可避免的途径。

●你买了五十亩的地,是树胶园,属农业地,你要把它发展为住宅区,於是你向土地局申请将农业地转为屋地,再将屋地分割为五、六百段每段20′× 75′的屋地,以兴建五,六百间排屋出售。分割后为每段屋地申请个别地契,请绘测师设计屋子的图样,请工程师计算成本,请承包商承建屋子,由市场部登广告出售屋子,跟银行接洽融资问题,屋子建筑过程中要处理许多附近居民的申诉,要按期向购屋者收款,到领到入伙纸,把屋交给购屋者,由购买土地到交屋收工,前后长达五年,总算钱赚到了手。作为发展商,你认为以五年的时间赚钱,是正常的,是合理的,你耐心地等待,从无怨言。

●你是一名中小型企业家,你有制造某种产品的经验,过去你是为别人管理公司的,现在决定自己创业,你决定建一间工厂,你从调查市场,向银行接洽借款,寻找厂地,设计厂房,招聘员工,装置机器,试验生产,到产品推入市场,从策划到产品出现在百货公司的货架上,前后三年,再苦撑两年,才开始有盈利,那已是第五个年头了。你认为这是创业的正常过程,你心甘情愿与你的事业同行五年,毫无怨言。

●你是开药剂店的,你决定在城市的另一区,开一间分店,为来自该区的顾客服务,从寻找店铺,装修,聘请药剂师,筹备开张,到正式做生意,前后也要一年半。以上的五个例子--买屋子收租,开辟油棕园,建屋出售,从事工业,开零售店,从筹备到赚钱,快则一年半,慢则五年,业者从无怨言,因为他们了解,做任何事业,都需要时间,绝对没有一蹴即成这回事。

以上的五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投入资金,希望赚取合理的利润,这叫“投资”,业者除了知道投资需要时间外,他们也接受一个事实,即凡是投资,都有风险,没有任何投资是没有风险的,风险是他们赚取比银行定存更高的利润所面付出的代价。

投资者接受两项事实:
①投资需要时间才能赚到利润,没有捷径可操。
②凡投资都有风险,风险的高低常与利润成正比。

股票投资,是许许多多投资管道之一,为什么投资者不能接受以上的两项事实。
做事业,你可以等三、五年,股票投资为什么不能等三、五年?绝大部份的股票投资者,都希望今天买进,明天就卖出,赚取暴利。假如你告诉他,低价买进好股,持握三年,可以赚钱,他们觉得时间太长,难以接受。为什么买屋子可以等三年,买股票却不能?为什么肯化五年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建屋计划,等油棕成熟,等工业产生利润,为什么股票投资不肯等五年?为什么肯化一年半的时间去开一间药剂店分行,买股票却不愿等一年半载?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跟合资买屋,参股种油棕,建屋,开工厂,开药剂店分行没有两样,你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跟你所参股的别的私人公司一样,需要时间去完成业务,才能赚到钱,为什么你用不一样的态度去对待同样的股份?这种态度合理吗?
投资生意有赚有亏,做生意的人坦然面对,无怨无尤。你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也是在做生意,当然也是有赚有亏,投资者为什么不能忍受亏蚀,为什么不能接受可能亏蚀的事实而怨无尤人?

上市公司多达950家,任你挑选参股的对象,你因为无知,因为贪婪,因为听信谣言,而参股於错误的企业,岂能完全归咎於股市?你自己没有责任吗?大多数股票每年的股价波动幅度由数十巴仙至数百巴仙不等,你在低价时不买,高价时抢进,亏了本,不怨自己怨别人,合理吗?参股做生意,例如合股种油棕,六、七年之后才可能分红,买棕油股,当年就可分到股息,不是更合算吗?在做任何事情失败后,多数人只怨别人,把责任推在别人或环境身上,能自我反省的人少之又少。

股票投资也一样,亏了本不是怨股市,就是怨别人使奸用诈,从来不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我再问:买屋子可以等三年,为什么买股票不能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