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熊市没能扳倒林园 长期持股保赚不赔

十几年的老股民都未见过此轮熊市的厉害,林园2006年3月21日公布的其中一个投资组合到今天为止仍有82%的收益,未统计三年的分红收益,即使按前期的最低点计算,仍有47%的收益,2006年3月21日上证指数为1290.40点,已经是牛市初期,指数上涨了30%。目前的指数是1863.80 点,已经接近熊市低部,这两个时间段还是有可比性的,与林园这个组合投资开始时的指数比,已经上涨了44%,林园战胜指数近一倍,好的投资组合是可以战胜指数的。

从表二可以明显看出,周期性的股票及主要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政府管制的股票,长期持股穿越牛熊,显然是行不通的。

恰好上海机场今天的收盘价与2006年3月21日的收盘价一样,和最低点比较,还浮亏16%。看样子林园到机场实地调研数飞机起降,未来的飞机会更多,也抵不过政府价格管控,机场起降费下调20%,利润增长点化为灰烬。机场、高速公路、港口等再好的垄断,傻子都可以经营的公司,但要指望从这些傻子都可以经营的公司赚钱并非易事。定价权在政府手里,长期投资者就很难受益,且不提它们公用事业的性质决定不能暴利,且不提机场的穷亲威航空公司会拖后腿,且不提高速公路的收费年限和合理回报限定,且不提它们与周期性行业关系密切,容易受到伤害。

属于钢铁有色金属这样强周期性行业的新兴铸管和铜陵有色,持股两年多,仅有百分之十几的浮盈,随时都有可能不赚反亏,指望周期性股票长期投资也是恶梦,长期持股仅能赚取些还算丰厚的红利,有那么多的非周期性股票,何苦非要和周期性股票较劲,弄不好就回到起点,介入时机和价位不好还很容易损失本金。

丽江旅游和黄山旅游的索道和门票价格也是由政府定价,好在是地方政府定价,多多少少能顾及地方企业的盈利,丽江旅游八成收入靠索道,遇到部分索道停运技术改造,股价基本上算是回到起点,黄山旅游门票和索道收入占比小,门票价格提价得多,投资收益还行,但是长期投资这样的股票心里也没数,也是因为价格管制抵消垄断优势。

即使这样的投资组合也远远强于指数涨幅,取得不错的正收益,这就告诉我们,长期持有一个投资组合的投资风险很小,有安全边际时买入,高估时卖出,长期收益更好,把握不好,错过了卖出时期,简单持有等待后面的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牛市也相当不错。

价值投资是什么?

价值投资到底是什么?
这是投资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过在上证指数狂泻不止的2008年,人们会更深入地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多为扩大价值投资的外延。

以李剑先生为例,2005年时他将在中国如何做价值投资归纳为十二字真言: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前不久,李剑先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价值投资有三大方法:首先是严格选股+低位买进+长期持有(十二字真言的另一种说法),其次是利用市场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机会,最后是顺向投资(低买高卖)周期性行业和周期性公司。

对李剑先生的总结,陈理先生认为还不够全面,他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分为常规投资和非常规投资,李剑先生的三大方法属于常规投资部分,而常规投资部分还包括第四种投资方法——有些财务健全的好公司,虽然够不上卓越、伟大,也不一定是周期性公司,但如果股价足够便宜,也是可以购买持有,等到这些公司股票接近其内在价值时再卖出。

如此看来,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中的主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证券的)内在价值,按我的理解,价值投资是基于(证券)内在价值做投资决策;与之相对应,投机则是基于(证券)价格作决策。

如果说得更具体些,约翰·坦普顿爵士的定义是这样的,“价值型投资者购买特定的资产或物品时,总希望支付的价格会低于他相信的真正价值。这个定义的核心是简单却极其重要的假设,一项资产或物品的价格可能和它的真实价值不同。”

明确这样的定义对价值投资的推广显然是有好处的。很多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不适应中国市场,或许主要是怕长期持有的企业有负厚望——有多少绩优蓝筹股不过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然而,如果看清价值投资的真谛是以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忧虑自然会减少很多。
明确了价值投资的定义,我们对李剑先生和陈理先生总结的巴菲特的多种投资方法就会一眼看出它们其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股价便宜。

不过,千万不要误解股价便宜的概念,否则就难以成为纯正的价值投资者。在我看来,李剑先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也很想三者并用,但我对股市底部和顶部的判断缺乏才气:高抛低吸的方法看似简单易懂,做起来实则万难。过热、过冷、过高、过低;疯狂、低迷等等这些现象难以量化。同时我对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的把握也缺少能力,就在此时此刻,我就不知道下一个热点会在哪一个行业。”

显然,李剑先生认为采用他总结的后两种价值投资方法要判断股市的底部和顶部或者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其实,并不是说股市处于底部时股价就一定便宜,反过来股价便宜时股市也不一定就会是底部。巴菲特曾这样说,“让我澄清一点:我并不能预测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向。我对股票市场在一个月或一年后会更高还是更低没有一丁点的想法。”既然对股市一年后会怎样没有一丁点的想法,想来巴菲特也不知道股市何时是底,何时是顶,但这显然并没有妨碍他施展全面的投资方法。

金融危机第二波兵临城下?

当下的美国经济有如三千弱水,国会豪掷2万亿税金,丝毫没压住汹涌澎湃的怒涛,甚至连底都没探到,这浑水到底有多深?无人能给出答案。

“我们现在还只是处于次贷泡沫的破灭初期,美国还将遭受更为严重的冲击。”美国基金投资经理惠特尼·蒂尔森 (Whitney Tilson)警告,“违约、拖欠债务、以及房屋拍卖的大潮还没过去,第二波的金融海啸已将要到来。”惠特尼·蒂尔森是业界元老,被称作“次贷危机中的最佳引路人”,甚至在一年前,他就预言了次贷危机的发生。无独有偶,一位美国联邦高级银行检查官也公开宣称,袭击房屋市场的下一轮风暴就要到来。

即将引爆的两枚炸弹现在大家都隐隐感到,次贷危机绝不是终结,而接下来的重磅炸弹才初露端倪,即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尽管这两个词现在看来稍显生僻,但很快将广为人知。

那么,这两颗定时炸弹将何时被引爆呢?蒂尔森认为,回顾一下05年和07年的重新设定日,再看看当前的违约率,就会发现,炸弹的引爆时间非常的明朗。再看看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在去年和今年计有数十亿的次级贷款被重新设定。这还是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没有崩盘的前提下,而未来三年,当房主们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息时,这两枚炸弹就将重磅登场,第二波金融海啸也就随之开始。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的危害性与次贷危机相比,很可能犹有过之。数据表明,美国房屋抵押贷款的整体市场规模为10万亿美元,其中次级贷款1万亿美元,Alt-A贷款1万亿美元,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肯定在其之上,这就意味着到时又将需要5000到6000亿美元来救市。就违约率来看,Alt-A的违约率最终将和次级贷款持平,达到50%,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可能会高达70%。

说谎者贷款过去,很多房地产公司所从事的正是杀戮的工作。他们用夸张的宣传手段诱惑人们用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来购买房产,甚至雇佣专业的摄影师来营造房市繁荣的虚幻场面,让消费者们感觉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正是这两种贷款在这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不是这两种贷款,很多人根本无法获得常规的贷款来购房。而只要他们能够贷款买房,银行和房产经纪们就能赚到钱,此类贷款被称为“说谎者贷款”。

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这对借贷者有什么意义呢?这简直是一种不计后果的极端行为。蒂尔森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一厢情愿的认定房价会永涨不落。其实这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断,毕竟从大萧条时期以来,美国房价还未出现过下跌。”

也正因如此,人人都想投资房地产。比如针灸医生茹拉·吉尔玛斯(Rula Giosmas)就这样加入到投资房地产的大军中。过去五年间,吉尔玛斯共购买六处房产用于投资,全部使用的是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在当年房市盛景的诱惑下,她像逛街购物般买了一处又一处房产。但不幸的是,她对这种贷款几乎一无所知,且从未细心咨询过相关问题,也没有用心阅读文件材料。因为她很忙,“我的全职工作是针灸医生,投资房产只是副业。”她说。当然,结果就是现在每处房产都在赔钱。吉尔玛斯认为自己受到了误导,她希望可以重新选择贷款。跟她一样,很多购房者都有上当的感觉。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艰难岁月只是开了个头,像次贷一样,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同样会在华尔街的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目前资产泡沫大得史无前例,更糟糕的是它正在破裂。且其中最大的一块--美国的次贷市场--现在还处在泡沫破裂的中段。”蒂尔森认为,“这就像战场上的残杀,流血是无可避免的,更多的痛苦还将逐步降临,尽管有些痛苦现在仍然难以察觉。”
独立信用评级机构Egan-Jones Ratings总裁西恩·艾根(Sean Egan)也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他认为,2009年经济状况仍将恶化,而2010年会继续加剧。艾根认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我们清除现有的这些金融垃圾之前,房地产业是不可能重新回到正轨上去的。”

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根据美国房地产商协会的报告,三年前的住宅供应量为220万套,而今年年初达到了450万套,需求比例严重失调。这意味着经济形势根本无法在短时期内好转。一年、三年甚至五年都未必有起色。在未来四年中,还将有八百万美国家庭不得不离开他们的住所。甚至在房地产市场彻底崩盘之后,金融风暴仍将继续肆虐。

次贷市场的危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会动摇全局。它会发生在房地产市场,就还会发生在车贷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谁都难以独善其身,尽管目前股票市场处在十年中最大的牛市。到那时,很可能将是第三波金融风暴的到来,那将是资产泡沫的全盘崩解。

曹仁超:A股将在2010年重见牛市

香港著名投资 家曹仁超先生接受网易财经《 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的现场对话。

曹仁超认为,改革开放30年,香港是先头部队,起到了牵头的作用,对祖国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中国资本市场经过18年的发展,已经慢慢接近外国成熟股票市场的水平,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当谈到A股未来走向的时候,曹仁超认为经过2009年的上上下下,到2010年经济方向清晰的时候,内地的牛市就会重临的。但在2009年,只能够做长线的投资,短期的涨跌,投资者需要万分小心。曹仁超还认为,A股和H股肯定会并轨,建议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

最后,曹仁超还将其40多年的投资经验拿出来和网易财经的网友分享。曹仁超表示,价值投资法和技术分析法都是应该综合运用的,关键在于 “ 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 ” 。曹仁超本人则十分强调 “ 止蚀不止赚 ” 、 “ 沟上不沟落 ” 两大投资心得。这是他过去40多年学回来的技巧,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体会。

香港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贡献良多
网易财经: 今天很荣幸请到香港著名的投资大 师曹仁超先生,为大家分享他的投资经历和投资心得。首先请 曹仁超先生回顾一下中国内地改革开放30年和香港的关系。

曹仁超: 中央在1978年以邓小平为首宣布了改革开放,在1979年邓小平获得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去访美,访美期间美国国会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优惠,叫做MFN,就是最惠国地位。

什么叫最惠国地位呢?就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在美国获得低税的优惠,这个条件对香港的厂商相当吸引。

邓小平回国之后就宣布了深圳成为特区,对象就是香港,香港的回应就大量的厂商内移,就成为了香港特区。邓小平看到香港特区的成功,也同时宣布了厦门和珠海成为特区。厦门的对象就是台湾的制造商,珠海的对象就是澳门之制造商。但是澳门的制造业没有像香港这么繁荣,而台湾的制造商在内移中国方面,就有困难,因为台湾政府当年是不容许台湾制造业内移中国的。
这几个特区唯一真正成功的就只有深圳特区,所以说深圳特区的发展,慢慢不够地方用,就成为珠三角特区。中央在吸收了珠三角地区方面在90年代发展长三角特区方面就更加成功了。可以说过去改革开放30年,香港人是先头部队,同时是做了牵头羊的作用。

内地资本市场的水平已接近外国成熟股票市场
网易财经: 那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也有18年了, 曹先生认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相对比,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跟发展情况?
曹仁超: 内地的资本市场跟香港资本市场最大的区别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是在港英政府时代发展下来的。
而英国人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相当成熟,所以香港地在法规、监管、制度各方面已经全有蓝图了,香港的发展是拿着蓝图,一步一步发展成一个很成熟的股票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内地的发展就刚刚相反,在1989年匆匆上马,最先上马就是上海股票市场,第二上马就是深圳股票市场。当年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过18年的发展,内地的股票市场跟香港一样,监管方面、制度方面也越来越规范化了。

相较于其它的新兴国家,中国18年的发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已经慢慢接近外国成熟股票市场的水平了。

牛市将在2010年重临A股市场
网易财经: 最近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愈演愈烈,西方我们原来认为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也曝露了不少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又和他们有哪些不同?
曹仁超: 在整个资本市场发展,内地跟西方国家尤其以美国为首,两个是刚刚相反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是他们本身的收入是无法应付开支的,可以说入不敷支,如何让入不敷支的情况让人们继续消费呢?就令房地产拼命的上升,当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他们就拼命的消费。但是入不敷支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当房地产泡沫爆破之后,现在大家都知道出现了所谓的次按风暴,然后就是雷曼事件,发展成为金融海啸。

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消费过度而回落的,是挺令人担心的市场。凡是消费过度回落的股票市场是很难回升的。中国就刚刚相反,中国是储蓄太多,储蓄百分比有36%,就是每赚100元有36可以存下来,所以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但是可以投资的项目部多。

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外国可以投资外币、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内地在这方面的发展都不大。内地的资金最先涌入房地产市场,当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时候加上股改成功,就引发了 2006年A股牛市的狂潮,在2006年 — 2007年A股的平均PE从15倍炒到75倍,以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水平来看,75倍的PE都是不正常的。

大家也经历了2007年10月开始A股的熊市,到目前为止已经跌到15倍,如果用新兴市场的 PE看,A股市场也开始进入了合理水平。因为中国人没有过度消费,只是因为没有出路,资金全涌去股票市场,造成一个狂潮,长远来看,只要给他一点时间休息一下,我相信中国很容易有另一个牛市出现。

网易财经: 曹先生您对中国A股未来的走势有什么看法?
曹仁超: 相信经历了超级熊市之后,有机会在2008年 10月、11月之间见底了,因为2009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所以A股市场暂时没资格出现牛市的。我自己相信,最大可能性在2009年是出现上下市。比如说沪深指数在1600点 — 2100点之间上下,等候世界经济好的时候,中国才会出现牛市。
情况就好象香港一样,1982年跌完之后,因为主权问题没有清晰,所以1983年、1984 年是无法出现牛市,直到1984年7月份中英联合宣明,令到香港的前景清晰了,香港就出现牛市了。我相信。经过2009年的上上下下,到2010年经济方向清晰的时候,内地的牛市就会重临

Budget 2009: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With Singapore looking to be mired in its worst recession since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delivered a major fiscal package in response. Key tasks were to save jobs and to help companies. Corporate tax rate was brought down to 17%, and property tax rebates were introduced. Greater confidence was also injected to the banking sector, with the government stepping in to share the risk in lending to SMEs.

Key sector beneficiaries:
Banks (UOB, OCBC), Property (City Dev, Wheelock, Allgreen), Transport (SMRT, ComfortDelgro).

Saving Jobs, Saving Companies.
The key thrusts of Singapore’s 2009 budget were to save jobs for Singaporeans and to keep companies afloat in what is looking to be the deepest recession since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unveiled a S$20.5bn Resilience Package, acknowledging that it will not be an instant cure, but affirming its commitment in pushing through a strong fiscal move to avert a sharper downturn. Key Measures. The key measures were a job credit scheme which gives employers the incentive to keep workers, as well as a Special Risk-sharing Initiative (SRI) ,which aims to improve credit availability to SMEs, with the government taking o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risk. The government also cuts the corporate tax rate from 18% to 17%. The property market also saw a 40% tax rebate initiative for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properties, among other measures.

Not an Instant Cure.
Despite this fiscal boost, the openness of Singapore’s economy and the lagging effect of the fiscal measures mean that the tide will not turn overnight. The market will remain volatile in 1Q09 as economic data points continue to head south. Even though the market is currently trading at a P/E of 9.4x (FY09F),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16x in the past decade, negative newsflow from the corporate sector will continue to cap performance. We continue to expect a trading range of 1450 to 2180 for the STI, which implies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2, as is the case in recession years.

Friday, January 23, 2009

Malaysia: Surprisingly Large Rate Cut Signals Deep Economic Concerns

Bank Negara surprised market with a large 75bps cut to its Overnight Policy Rate (OPR) at its scheduled meeting on Wed (Jan 21) while market was just expecting a 25bps easing. This brings the OPR to 2.50%, the lowes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started to target the rate in April 2004. The Statutory Reserve Requirement (SRR) was also reduced from 3.50% to 2.00% with effect from Feb 1. The aggressive moves following the 25bps rate cut in November suggests concerns over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in the incoming economic data and reassures investors that the BNM is ready to take more aggressive steps if necessary. Our 2009 GDP growth forecast of 0.9% for Malaysia incorporates expectation of a 'technical' recession in 1Q09.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inflation has started to drop at a faster pace from November. Headline inflation nearly halved to 4.4%y/y in December from a peak of 8.5% in August last year. With prices expected to come under more pressure from weakening demand, we expect Malaysia's inflation rate to drop significantly to 1.2% this year from an average 5.4% in 2008.

Growth concerns and falling inflation will see the BNM continue to cut rates further this year. We expect another 50bps cut in the OPR at the next monetary policy meeting on 24 February. In fact, many in the market are already expecting the policy rate to fall below 2% this year i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remains tough. On the fiscal front, there is also specula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be coming up with a second stimulus package soon but that will be somewhat constrained by the already large budget deficit of around 5% of GDP this year.

The MYR was little-moved by the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 last evening. USD/MYR traded a tad lower to 3.6100 this morning from Wed's close of 3.6172. However, growth risks should put upward pressure on the pair in the near-term, probably pushing it to around 3.64 in the coming weeks.

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让人担忧

Barack Obama's fiscal stimulus could dig a hole for the US and lead its economy towards hyperinflation.

Barack Obama's election has sent the hopes of so many soaring. No modern leader has inspired people from so many countries and all walks of life - even before he takes up the post of US president.

After eight "don't worry, be happy" Bill Clinton years and eight "we kill them" George W. Bush years, the world is elated to see someone with honesty and integrity in the White House. Unfortunately, hope usually begets disappointment. Mr Obama has put together a team of big names, like John F. Kennedy's best and brightest, as his advisers.

Their bright idea is to stimulate, stimulate, stimulate. Mr Obama is warning that there will be years of trillion-dollar budget deficits ahead. Does he want to get re-elected in four years by pumping up the economy with government largesse? That would be a catastrophe. The excessive monetary stimulus after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 2000, which is behind much of today's pain, was probably designed to get Mr Bush re-elected in 2004. If Mr Obama tries the same with a fiscal stimulus, instead of reviving America, he would lead the US towards hyperinflation.

The US economy is experiencing the hangover of the two-decade-long Alan Greenspan party. Most of the hardship is unavoidable and deserved. How could one avoid pain after a bubble? Economic stimulus can be justified to minimise excess economic adjustment. But such overshooting cannot be totally avoided. For example, when workers are laid off in response to declining profits, unnecessary losses occur to the overall economy while workers are idle. A rising unemployment rate, however, is a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djustment away from bubble activities. If government stimulus could totally replace lost private-sector demand, adjustment wouldn't be necessary. The Obama team is putting out a US$800-billion-plus stimulus package. The magnitude seems intended to totally offset the negative wealth effect from declining stock and property prices, and keep the US economy operating at capacity. This would be wrong. It would slow, and may prevent, structural adjustment. If the economy is hooked to the fiscal stimulus to sustain inefficient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US would become Japan - with inflation. The negative wealth effect on the US economy could be US$800 billion. The knock-on effect could add considerably to it. It would obviously take a big bite out of the US$14 trillion American economy. But, much of the contraction is unavoidable and necessary. It would grow back, but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activities. Overstimulus would only prevent such economic activities from emerging and hook the economy to government money. Instead, the right stimulus package would be half the size, and most of the money should go to help unemployed workers. Overspending got the US into trouble; spending more won't solve the problem. The US has to either cut spending or increase production. On the surface, what got the US into trouble was borrowing against overvalued properties to finance consumption. The driving force is actually skyrocketing health care costs, which means there is less money available for other expenditure. During his campaign, Mr Obama promised government help to increase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Unfortunately, cost, not coverage, is the key issue. People don't have health care insurance because they can't afford it. To rein in the cost, some form of service rationing, which is still a taboo subject in the US, is unavoidable. If the US doesn't want to cut expenditure to balance its books, it can increase production. America has lost competitiveness in most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il, pharmaceuticals, IT and aerospace are the few where it still leads. Protectionism to revive manufacturing will not work, I believe. Expanding primary industries has potential. The US is underpopulated and underexplored. If it replaces imported oil with domestic energy resources, it can solve half its problems. Improving efficiency was Mr Obama's great idea during his campaign. There are endless possibilities.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alone could wipe out most of the US trade deficit. But improving efficiency is a long and arduous process. It is unlikely someone will come up with a magic idea soon to solve America's economic woes. America's course of action seems to be for the government to borrow and spend. This debt approach carries risks for all creditor nations. All other entities in the US have lost credibility with creditors; households, businesses and banks have used up their goodwill. The US government still has it, and intends to use it to support the domestic economy. But, unless the US economy restructures to balance its books, how would the government pay back its debt? Mr Obama can sell the message of sacrifice, instead of government largesse, as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country. If his message remains about government help, we can envision a disastrous future for the US economy and its creditor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US government could double its debt, to more than US$20 trillion, from recapitalising its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ng its budget deficits. At that point, the interest payments on the debt could surpass half its fiscal revenue. The world would suddenly stop buying treasuries.

The Federal Reserve would step in to buy, causing the US dollar to plummet. Hyperinflation follows. Sound familiar? It was Russia in 1998. Many analysts in the US view foreign debt casually: if needed, America could just print more dollars, but the subsequent financial chaos could ruin the US for years to come. There is no free lunch, not even in terms of robbing foreigners. As Mr Obama glides into the White House, he must rely on common sense, not clever free-lunch ideas, to manage

Singapore Petroleum Co: Worst is over but no catalyst, Hold S$2.35; Price Target : 12-month S$ 2.11 (Prev S$ 2.16)

Following the poor 4Q08 results, we believe quarterly earnings have bottomed out. However, the prospect of soft refining margin and weak y-o-y quarterly earnings in 1H09 should curb share price re-rating.
SPC’s valuations are inexpensive relative to regional peers and supported by aminimum of 8% dividend yield. Hence, we expect limited downside risk fromcurrent share price and maintain HOLD rating.

Worst is over for inventory write-down. SPC marked to market its oil inventory at about US$40s/bbl at end-2008. Hence, we believe the possibility of incurring another large inventory write-down as in 4Q08 is low.
We expect quarterly earnings to normalise from 1Q09 onwards.

No share price catalyst.
However, we do not expect share price re-rating soon due to:
(i) although refining margin has recovered, it is likely to remain soft relative to historical levels,
(ii) although earnings have bottomed out, y-o-y performanc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weak at least throughout 1H09.

Maintain Hold.
SPC valuations are inexpensive relative to regional peers’ average of 7.1x 2009 PE, 0.9x P/BV, and 6% dividend yield. We expect10.3% dividend yield for 2009 based on existing US$60 crude oil price and US$3 refining margin assumptions.
However, if we assume average crude oil price of US$40 for 2009, the dividend yield should still sustain at 8% minimum.
Although SPC sum-of-parts target price of S$2.11 is 10% below market price but we expect limited downside risk from current level.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我不是唱衰唱好派

上帝擲骰子嗎?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在宏觀世界裡擲骰子。玻爾反駁道,你沒有權力決定上帝該怎麼做事。
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那作為經濟預言家的謝國忠,存在就是有意義的。
——所以,媒體和投資人還會追問他這麼多問題:“貨幣從緊會怎麼樣……近期會加息嗎……這次能一步到位嗎?”“哦,很有可能……可能就在這兩個月……泡沫會破裂。”他話音剛落,第二天,央行公佈了2007年的第6次加息。

八十年代在MIT讀書時,這個來自中國的聰明學生保持著考第一的不敗紀錄,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腦子快不過那些猶太人。於是乎,謝國忠做了一個實際的選擇——去世界銀行工作,做名應用型的經濟學家。

到MIT留學,繼續讀工程學的謝國忠湊巧聽了一堂索羅講的經濟學課。這位索羅就是增長理論的創始人,1988年憑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一聽這堂課,就覺得這跟我特合適——只要說話,不用乾活。”謝國忠動了轉系的念頭。索羅之前沒接觸過中國學生,提議他先來上課,如果考試通過,他就可以轉到經濟系。謝國忠於是一口氣修了五門課,結果,全部考了第一。
當經濟學家,滿足了謝國忠愛動腦子、愛發表觀點的願望。他成了一個靠分析、預測吃飯的投行分析師。而在眾多投行分析師中,他無疑是最大膽妄言的那一個,尤其,他還敢犯下“大忌”,常常把預測精確到具體時間。
或許是人生一帆風順的緣故,謝國忠身上有一種率性而為的負氣。早些年,他對香港經濟崩潰的類似大膽言論,讓他所在的公司感到有點進退兩難。對於自己的觀點和分析,謝國忠相當固執,以至於,有人評價他走向了一條單邊博弈的不歸之路——如果預言失敗,他將會聲名掃地。 幸運的是,現在看來,謝國忠有足夠的理由驕傲和固執。

有意思的是,本刊記者問他——“你憑什麼對自己的判斷這麼自信?”他老老實實回答——“每天不斷學習,更新自己。” “判斷是建立在系統上,最好的預測是明天和今天,從統計學上也是這樣。但是要預測拐點的話,那需要把握整個系統。市場不可能一直往上漲,拐點的形成太複雜,有政府行為、文化、其他的影響、政治事件,譬如在中國,黨代會、人大、奧運會、WTO都是動因。” 人們所記住的,是謝國忠那些悲觀的警世恆言,媒體熱炒的,是他那些刺激眼球的只言片語。
沒有多少人會完完整整地聽謝國忠把他的故事說完。 “這不公平!我在九幾年的時候,寫過亞洲經濟是Z字形的反彈,沒人記得;我在6月份寫,科技股熱要到亞洲來了,趕快去買,沒人記得; 2003年5月份時,我說大派對要來了,也沒人記得。大家都記得我說要倒的話。” 他有點無奈,但不惱怒,相反,還抱著一種娛樂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被誤讀,“沒辦法,媒體是要賣故事,你說大漲你說大跌,他們很興奮。這也是帶娛樂性質的。過去,我在公司裡做,更容易被斷章取義,因為我寫的報告是給基金經理看的,很多東西我都不寫全了。這次,我給《財經》雜誌寫文章,把故事都寫全了。不然,又要說謝國忠唱衰唱好了。” 謝國忠一直和媒體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現在,中國進入第一個理財時代,老百姓需要受教育,給他們一點理性,有時出點負面的預測,給他們狂熱的心態一個壓抑,這不是壞事情。”

“13億人都在發瘋,這是個好事”
二十年前,謝國忠從上海跑到美國,再從美國到全世界各地,再到香港,等他再次把研究重心放到國內時,他已在全球轉了一圈,他覺得自己現在才真正明白了中國,還有美國。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還在世行工作的謝國忠來到經濟步入黃金時期的拉美,“當時,中國還很窮,但是我接觸到拉美人後,認識到中國人與他們的區別,我第一次對中國經濟感到樂觀起來。” 大量的資金,經濟增長,還有人的心態,這是構成市場泡沫的三角。而以上這三樣,當下的中國都不缺。 “現在的中國人,人人都想發財,人人都相信奇蹟。這是一件好事情,這樣,經濟才能發展。如果你在日本,你跟一個日本人說,股市會漲,說樓市會漲,他會朝你翻翻白眼。但是,中國人現在什麼都信。城市化、工業化、人口紅利都在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人跑到中國來炒。”

“中國人相信運氣,他們喜歡去賭場,這種心態對資產市場影響很大。開賭場的人肯定是贏的,按國際上的慣例,一般給賭客贏的概率是48%,所以賭客不斷玩下去,最後肯定是輸的。可是,人人都認為自己就可能成為那個能賺大錢的人,如果不是呢,就覺得是自己運氣不好,回家請個風水先生把家裡的家具擺一擺。第一個,他想到的就是運氣,而不是概率;第二個,他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運勢。” 賭博的心理,加上一點娛樂態度,還有對現代化的狂熱——用謝國忠的話來說,中國現在是13億人同時在發瘋。

“中國股市能衝多高呢,是衝到台灣、韓國那樣到20000點就到頂麼,還是能到40000點?現在20000點能看得到的了。” 至於,何時唱空中國經濟呢,“要等中國現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步入老年後。” 目前,中國的一切讓謝國忠時刻保持著興奮,“我遇上一個好時代,這麼一個有色彩的年代。否則,沒啥意思了。”他的聲音瞬間高昂。

2004年10月,上海樓市正是如日中天之時,謝國忠的一份題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地產泡沫將在近期破裂》的報告在房地產領域掀起了滔天巨瀾,地產商和眾多經濟學者群起而攻之,厲以寧甚至斥之為“別有用心”,“其中潛藏著巨大的陰謀”。幾個月後,謝國忠預言的一切成為現實。中國地產界開始長達兩年的灰暗時光。 或者,是深入的理性分析,再加上一點成功的概率,成就了謝國忠經濟預言家的聲名。然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理性認識能到達一個怎樣的極限呢? 謝國忠一直記著創立量子學的物理學大師玻爾說過的一句話—— “人的知識到此為止,門的背後是上帝的世界。”對那隻看不見的手,他心存敬畏。

即使金融危機來了,中國這一輪還沒有完
人物周刊:2004年,您對上海房價泡沫的破裂做出了一次成功預見。這一波有什麼不同?
謝國忠:2004年時,我觀點的出發點是:當時,很多香港、台灣人到上海買房,一是因為他們認為上海的概念好,二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存美金的,而當時美金的利率很低。後來,美國上調了美金的利息,到5%左右,我就知道這個需求有問題了。 而這一波的起因是這樣的:房產投資人把深圳的房價炒高了,他們認為,相對深圳的房價,上海還是低估了,所以跑到上海來炒房。現在,深圳房價跌了,上海會有關聯。當然,上海、深圳的房價還跟股市相關。這一波要等股市見底了,房地產才能見底。

人物周刊:那麼,這次中央收緊銀行信貸,究竟會對房地產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謝國忠:中央政府一直在打擊屯地,可是沒用,問題主要出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能管的就是控制銀行體系的信貸。
房地產商現在是疲於奔命,他們發財的概念很簡單——借錢買地,再藉錢再買地,資金鍊都是繃得緊緊的。資金一抽走後,他們就沒錢了,沒錢了,又要向政府交土地出讓金,之前銀行答應給的貸款也不給了,只得賣房子了。所以,房價會有一次調整。

人物周刊:你曾說樓市在奧運會後會大跌,現在,這個拐點是否會提前出現?
謝國忠:這個很難說。上一次的宏觀調控就五個月,從2005年5月到9月,這次也有可能,也有可能走S型,走到三月份見底了,再上漲,直到奧運會。因為供應沒有增加。奧運會之後會有一波調整。但是,這可能只是北京地區的調整,未必會在上海。

人物周刊:上海的房價還有想像的空間,有一天跟香港一樣嗎?
謝國忠:其實,上海和香港已經差不多了。新天地附近的房價是7萬多塊了,香港最多是它的兩倍。 將來,上海房價肯定會比香港高,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必須是納稅重地,香港不交稅。上海的房價以後肯定是會像倫敦、紐約一樣高,但是要在這一波之後。

人物周刊:會在什麼時候到來?那時,中國會面臨怎麼樣的危機?
謝國忠:這要等美國伊拉克戰爭結束,起碼要到2009年。上一次美元回調是1995年,美國出現IT熱潮,美元就回流了,東南亞經濟就出現問題了。一旦大量的資金撤走,流通就會出現問題,資產價格大幅下降,引起一大堆壞賬,金融就出現問題。不過,即使金融危機來了,中國這一輪還沒有完,中國還有魅力,調整之後,錢還會流回來。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在玩翹翹板。現在,美國有伊拉克戰爭,我們有奧運、有加入WTO,正好有一個反差,錢就流到我們這裡來了,我們這裡就開始炒了。下一輪,如果美國有什麼新的亮點,譬如生命科學什麼的,錢馬上又過去了;再等我們這裡有別的概念,再流回來。

“中國需要一次收入的重新分配”
人物周刊:人民幣升值問題成為經濟的一個癥結,中國的出口如果下降,還有熱錢的湧入,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多大影響? 謝國忠:這個慢慢來。出口銳減,是會傳導到中國。但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這麼多,內部的投資是不停的,出口問題對中國經濟的放大效應沒有了。中國的重工業在朝上走,對匯率的承受能力會比輕工業好很多。當然,美國的經濟出現問題,就會找替罪羊,80年代找日本,現在找中國。但是,美國人很實際的,要抵制“中國製造”是不可能的。

大摩與我 怎看匯豐

匯豐近來遭受猛烈抨擊,部分投資者視我為這國際巨型銀行的虔誠擁躉, 甚至以為我有內幕。

很不幸,我並無內幕消息。我所知道的,全靠匯豐公布的年報,再配合自己的常識和推論得來。我的投資理念始終如一,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很固執,但這投資辦法,過往一直行之有效,這組合正是明證,即使大市由07年十月高峰開始急瀉,我們組合仍錄有盈利。

60年前接匯豐
我確實對匯豐帶有感情,但算不上有什麼數。早於1955年,我已在匯豐開設戶口,並認識很多它的職員;之後我加入一間證券公司,當其時替匯豐在新加坡買賣股票。過往種種,令我對匯豐的管治極有信心,其盈利比較倚賴傳統銀行業務,有別於其他大型國際銀行。

美國兩大投資銀行大摩及高盛,最近紛紛睇淡 匯豐股價跌至約50元,我確實感到有點驚訝,因為他們兩間大行,去年還將匯豐的目標價定於150元。
大行的報告通常很短線,主要給炒家和對沖基金參考,由於大戶買賣的彈藥充裕,因此很容易左右大市,形成大行短線的觀點可能準確。
而我的推測,則集中照顧一眾沒時間的散戶,他們傾向長線持有,甚至嚮往終生投資 。

我對匯豐三月初公布的盈利數字實在毫無頭緒,而大摩及高盛經過細心研究,可能較我掌握更多的資料,因此他們對匯豐08年盈利預測應該準確。但說到90年的數字,我連做夢也不敢估計,因為2009年才剛剛開始,要在刻落墨,未免太過武斷。兩大投資銀行對匯豐2009年的盈利作出預測,純屬斷估;我卻會等待消化其08年的業績後,才再作決定。

我不知道匯豐會否因受到壓力而決定集資,即使決定增加資本,又何以導致股價暴跌兩成?刻下景況,正好反映大摩及高盛的極度悲觀看法,他倆處身金融海嘯的風眼美國,衝擊首當其衝, 也難怪他們如此悲觀。

2010年前途光明
同樣理由,分析員刻下要估計2010年的盈利,無疑是瞎子摸象。
我不是說他們的推論屬胡扯,但一口咬定2010 年會有大災難,未免過於草率。從經驗看,很少會連續三年股市下跌,因此我不敢苟同他們的意見。我相信次按的核心,亦即美國樓市跌幅會放緩,甚至可能在今年稍後喘定,2010 年肯定前途光明。

刻下環球經濟不再全面依賴美國,我相信中國經濟增長日盛,匯豐和美國的三大銀行不同,就算收入縮減,正常情況,其七成業務來自北美洲以外地區, 包括將會繼續增長的亞洲,歐洲景況也未致像北美般嚴重。

我相信農曆新年後,踏入了牛年,股市便會逆轉回順。我從沒沽售持有的匯豐股票,因為只要捱過海嘯,匯豐便會大幅反彈,股價有可能一年之內翻兩番。但我不知何時才開始復甦, 只有勇者才會在3月2日業績公布前掃貨買匯豐。

吉姆比安科:指数被歪曲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道指)是一种价格加权指数。

除数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是7.964782 。
这意味着,每1美元指数股票损失,该指数损失7.96点,无论该公司的市值。 道琼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股票低于10美元被抛出。

截至昨晚关闭 1月20日,
道指有下列股票不到10美元...

Citi 花旗集团 = 2.80美元
GM 通用汽车 = 3.50美元
Bank of America = 5.10美元
Alcoa 美国铝业 = 8.35美元

如果所有四个这些股票到零,道指将失去157.3点。

金融在道指的...
花旗集团 = 2.80美元
B of A (BAC) = 5.10美元
美国运通 = 15.60
JP摩根 = 18.09美元

如果每一个金融股票在道指到零,只会失去331.2.

如果您想购买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
GE 奇异电器 =12.93美元
如果上述四家金融股和GE开幕零,道指只会失去434.24点。

道指的缺点是该指数委员会不能更换.
因此,什么是推动指数?

价格最高的股票:
IBM公司( IBM ) = 81.98美元
埃克森美孚 = 76.29美元
雪佛龙 = 68.31美元
宝洁公司 P&G = 57.34美元
麦当劳 = 57.07美元
强生公司 = 56.75美元
3M公司 = 53.92美元
沃尔玛 = 50.56美元

例如,如果所有小组上市股票10美元以上,所有的财务状况和GE上面列出为零,道指损失528.63点。

当通用汽车公司,机管局,蒙托亚, AXP和GE所有为零,道指损失528.63点。 如果IBM为0 ,它失去652.95点。 因此,道指说, IBM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指数比所有的金融,汽车,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铝业公司的总和。

道指是不正常的指数委员会没有做他们的工作在这一危机,这可能是因为对政治影响了花旗或通用汽车公司。因此,这一指数目前严重扭曲.

The Dow is Distorted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 is a price weighted index. The divisor for the DJIA is 7.964782. That means that every $1 a DJIA stock loses, the index loses 7.96 points, regardless of the company's market capitalization.

Dow Jones, the keeper of the DJIA, has an unwritten rule that any DJIA stock that gets below $10 gets tossed out.
As of last night’s close(January 20), The DJIA had the following stocks less than $10...
Citi (C) = $2.80
GM (GM) = $3.50
B of A (BAC) = $5.10
Alcoa (AA) = $8.35
If all four of these stocks went to zero on today's open, the DJIA would lose only 157.3 points.

The financials in the DJIA are...
Citi (C) = $2.80
Bank of America (BAC) = $5.10
Amex (AXP) = $15.60
JP Morgan (JPM) = $18.09

If every financial stock in the DJIA went to zero on today's open, it wouldonly lose 331.25 points, less than it lost yesterday (332.13 points).

If you want to add GE into the financial sector, a debatable proposition, then:
GE (GE) = $12.93

If the four financial stocks above and GE opened at zero today, the DJIAwould only lose 434.24 points.
The reason the DJIA is outperforming on the downside is the index committeeis not doing it job and replacing sub-$10 stocks and the financials are sobeaten up that they cannot push the index much lower.

So what is driving the index? The highest priced stocks:
IBM (IBM) = $81.98
Exxon (XOM) = $76.29
Chevron (CHV) = $68.31
P&G (PG) = $57.34
McDonalds (MCD) = $57.07
J&J (JNJ) = $56.753M (MMM) = $53.92
Wal-Mart (WMT) = $50.56

For instance if all the sub-$10 stocks listed above, all the financials listed above and GE opened at zero, the DJIA loses 528.63 points. To repeat if Citi, BAC, GM, AA, JPM, AXP and GE all open at zero, the DJIA loses 528.63points.

If IBM opens at zero, it loses 652.95 points. So, the DJIA says that IBM has more influence on the index than all the financials, autos, GE and Alcoa combined.

The DJIA is not normal as the Index committee is not doing their job during this crisis, possibly because to the political fallout of kicking out a Citi or GM. As a result, this index is now severely distorted as it has a tiny weighing in financials and autos.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現金流

相信應該有很多人都玩過大富翁這個遊戲,可是你有玩過〝現金流〞這個遊戲嗎?它是由「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所開發出來的,基本上玩法與大富翁相似,不過卻更貼近、更能真實反應出你在真實生活上可能碰到或面臨的財務狀況或危機與你對金錢的態度。

基本上,遊戲過程分成兩個部份:〝慢車道〞-也就是作者所說的〝老鼠賽跑〞,所反映的就是一般普羅大眾的經濟狀況與金錢觀, 另一個部份是“快車道“-是在你跳脫老鼠賽跑的境界也就是“慢車道“得到財富自由之後的嶄新世界,主要反映在獲得財富自由之後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進而獲得 成功的人生。

玩這個遊戲,你可以選擇你所想要扮演的角色來進行,從警衛、護士、工程師、律師到醫生有多種角色可以選擇,每一個角色的財務狀況設定皆不同,但基本上高所 得的角色他的生活開銷與支出相對也跟著提高,跟真實生活很像不是嗎?遊戲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碰到極佳的投資機會端看你是否能夠把握住進而創造財富,或是發生 不在計畫中的額外支出等... 偉恩玩過這個遊戲幾次發現,收入較低的角色較早脫離老鼠賽跑達到財富自由而進入快車道的機率比較高(尤其是警衛與護士),而高收入的人進入快車道後財富累積的速度是低收入的倍數,因為它是以當你達到財富自由脫離慢車道時的現金流入來計算。

為什麼收入較低的角色似乎較易脫離慢車道呢?偉恩發現因為收入較低的角色他的生活支出相對來說也比較低(慾望較少),因此由資產專案產生的收入不用太多便可支付,也就是說達成財富自由的門檻相對較低。何謂財富自由?簡單的說就是你的支出可以由資產專案而形成的收入來支付,同時還可以有剩餘的收入持續買入資產進行再投資。

比如說,你有一份工作收入與資產專案(股票、基金投資、房地產...),當然還有生活開銷,不過你的生活開銷可以被你的資產專案所產生的收益所支付,那代表你的工作收入可以完整的被保留下來而且可以被自由運用,重點來了,這筆資金你並不是拿來花用滿足慾望而是拿去購入可以產生收益的資產,因此你的資產持續增加,同時因資產所產生的收益也會不斷增加,別忘了,你還有工作收入...等到你的資產專案能產生足夠的收益支付生活開銷並還有剩餘,即便你沒了工作收入你的現金庫還是可以自動不斷的長大...所以呢?

邁向財富自由的第一步,我們該做什麼?最基本的是...控制自己的慾望(生活開銷)。

不能改變環境 可以控制自己

不少人覺得,投資者在市場上角色很被動。買入賣出的價格,完全受制於市場的價格。個人認為,其實完全不是。

每次牛市,人們瘋狂搶高股價,每次熊市,人們不停把賤價股票沽售,令價錢更便宜。其實,的確很容易在牛市越賣越升,在熊市越買越跌。

那又如何?
巴菲特常常說:「在我而言,市場根本不存在,這只是個每人都有人做蠢事的地方。」
我們不能保証自己賣出後股價很快下跌。同樣地,我們無法保証買入後股價就會上升,因為價格取決於其他人對該公司或市場前景的看法,而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樣做。
不能控制人 可以控制自己

既然我們無法阻止人低賣高買,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控制自己。只要公司前景不變,投資價值很高,跌穿買入價不賣。只要公司前景改變,價值低於市價,升穿賣出價亦不買。

李嘉誠先生是很好的例子。從事碼頭業務的他,去年底盡沽手上的航運股以及其他公司,儘管有些越沽越升,但他仍繼續沽售。巴菲特沽出中石油,情況也一樣。

這個道理,不論投資甚麼,甚至做人處世,都可以用得著。筆者少與人爭辯,嬉笑怒罵亦不為所動,原因亦在於此。

張忠謀:「有系統」的學習是關鍵

張忠謀: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象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終身學習不只是「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有目標: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一生事業都在半導體業中,自十八歲到五十四歲旅居美國的時間中,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了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除了前述金融危機的例子,我再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
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可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

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经济危机和熊市是在创造投资价值

当市场上最乐观的时候,其实风险最大,而市场最恐怖,人们最悲观的时候,市场机会度和价值度却最大, 股市总是反人性的,在人们疯狂抢购股票和基金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下跌和暴跌,由于股市的下跌人们处于极度悲观恐惧和压抑中的时候,机会正在孕育,甚至已经出现,因为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大幅下跌了70%,一些优质公司的股票甚至只是牛市时的20%,在牛市中买100股的资金,可以买500股。这就是凌通认为现在是价值投资的春天的原因之一。
  
经济危机是经济的常态,是经济的固有阶段和过程,没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经济繁荣,最简单的事实是经济危机一定会过去,经济危机不会长久化,在经济危机之后将会迎来更大的经济繁荣和股市上涨,经济危机最重要的意义是把股价变得难以想象的低,让有心的投资人获得真正的机会,如果不是经济危机,你能想象很多优质公司的价格只是一年前的20%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危机是在创造投资价值。
  
关于利润和上涨,凌通肯定在经济危机、在熊市中投资的人一定会获得暴利的,这是肯定的。因为那些股价下跌了80%的优质公司终究会回到原来的价格并再创新高,熊市中买入的人一定会最终获得暴利这是很显然的,但另一方面,在熊市中可能不会有快速上涨,不会有快钱。因为市场总是公平的,它让投资人以极低的低价买入,一般就不会让投资者买入股票后马上快速上涨,熊市超低的价格是因市场的过度悲观造就的,只有在市场重新乐观后,才有快速上涨,事实上极度悲观到乐观有一个过程,熊市中播下的种子需要等待到金秋时节!
  
买任何股票只要坚持一个道理就不会出问题,就是你所买的东西现在的价格比它正常的价格合理的价格低的多的多(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全部精华)。而且低的幅度越多越好,这就够了,完全不用其它理由,其它理由会增加事情复杂度,甚至适得其反。现在谁的价格低于它的正常的合理价格?这个问题在6000点是个世纪难题,而现在,在2008年的冬天,价格低于正常的合理价格的公司绝不稀缺,甚至严重过剩!
  
您有幸遇到这样的市场环境,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不作为!

笑面股灾(上)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熊市,这是一场灾难,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正在席卷全世界,环球同此悲惨。

我们不应该抱怨,也不可以悲观,更不能够绝望。天也许会塌下来,地球也许会遭到其他行星毁灭性撞击,但那不是现在,而是N亿年之后。政权注定更迭,我们手中的人民币和股票,有一天,也许成为一张废纸,但那不是现在,而是N十年之后。金融危机,政权更迭乃至世界末日,我们并不能予以左右,延缓或改变。假如,这一切真的发生,持有股票,现金和其他资产,区别似乎也不大。忧虑,白忧虑,那还忧虑什么?

相反,应该感恩。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享受了两年的天堂之旅后,又让我们亲历,见证和享受另一场百年一遇的地狱之行(金融危机)。一生一次,一生一遇(很多人未必能),很残忍,也很无奈;是危险,更是机遇。一个投资者,能够亲历大股灾,对他以后的人生,是一种收获,一笔财富。对于那些灾后余生,灾中夺机的投资者,他以后投资路上的小坎小坷,有什么不能面对和跨越?他一定可以走的更稳,更远。

尽管早在2008年1月16日,根据历史和常识,理性地考问自己:冬天来了吗?
最终决定:在1月19日,全面清仓A股(此时A股中只有苏宁电器)。除了近段时间,试探性地买进了极少仓位的民生银行外(短期看,可能因为贪婪犯了介入过早的错误,我不准备纠正这个错误。我相信因为地产和经济的问题,中国的银行会步美国银行的后尘,但二者不会踏进同一条河流。)其余这9个月来,我们在A股的策略和行动近乎完美:空仓,等待和欣赏。我们在高峰时的市值和实力,得以完好至今。断崖式的下跌,在我们看来,是一条绚丽而凄美的瀑布。正是这条带血的瀑布,让我们现在的资产,已远非一年前的资产,虽然绝对数量上没有多少区别,但至少应该在前面乘以3,相同的资金,现在我们可以买到之前3-5倍的优质股权。
收之桑榆,失之东隅。股灾中,我们并没有全身而退,血雨打湿了我们的衣襟,灾难中留下了我们的痕迹。在港股,我们还是犯下了不少的错误。由于狭隘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我将A股的思维延续到了港股,既没有与时俱进,也不能入乡随俗。错误的贪婪结出了苦果,这是我们青涩的享受,前进路上无法回避的磨折,当然,也是宝贵经验的累积。不悔。
还好,多年的湖中(A股是个堰塞湖)练兵,总算识点水性,不至于一入香江,便满盘皆墨。似是而非的价值投资,不太严谨的选股体系,让我们犯了不少错误,踢了不少趾头,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损折大雅。
元月份清仓A股后,决定将资金进行对半分配,A股和H股各50%。A股的资金一部分买进国安债,余款做了短期有抵押外借。这部分资金在A股从6124点斩至1802点,绝对跌幅70.5%的惨烈市况下毫发无伤,还薄有盈利,现在已全部变现归位,随时可以出击。

尽管我们在2008年1月20日港股会下跌50%吗一文中提出:恒指已经步入熊市,并在2月28日 港股何处去?-- 港股熊市什么时候结束?中肯定判断:恒生指数调整的时间将达到或超过13个月,在2008年11月跌到一个重要低点甚至是这轮熊市的终极低点。调整的幅度将达到31958点的50%,正负10个点,即15979正负10个百分点。10月17日,恒指收于14554点,低于15979点的8.9%,离11月提前一个月。目前无论是点位,还是时间,都在预估值内。随着恐惧的蔓延,这一数字将很快改写。

很遗憾,我们并没有采取与A股一样正确的行动,完全清仓并一直空仓。理论和行动不是零距离,看对和做对是两回事再一次在我们身上得到证实。当然,我们尚不至自信到,持有优质企业,去穿越岁月的长河。近乎怠惰地持股不动,满仓等待暴跌也不是我们一贯的风格(不够胆),长期持股与所谓的价值投资不是我们的追求,确定性的资产增值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目标。07年12月到08年1月,我们将2大重仓股进行了大幅度减持:百丽国际11元清空,味千除了保留100股作为记念,其余以13元全部减持,只剩下极少仓位的东江环保。

看看现在味千和百丽的股价:味千2.95港元,百丽3.75港元,此情此景,不胜唏嘘。倘若当初我们坚持闪电打下来时一定在场,资产腰斩之后,又腰斩了,70%的折损,无论如何都不会令我们心情轻松,乡村的蓝天,白云,清风,落日,余辉,碧水,稻香,在我们眼里,欣赏出来的美,恐怕要大打折扣了。
味千9个月,盈利89%;百丽8个月,盈利38%。尽管利润不薄,但实属赢的侥幸。买进时自以为价值投资,味千正以香港,上海的成功模式向全国复制,07年之前连续4年100%的纯利增长。百丽更是拥有大把的中国著名女鞋品牌,07年之前两年200%以上的增长,给二者70倍的PE似乎不贵,我还真的买进了。

残酷的事实又一次验证了商业基本规律:没有任何企业能够连续多年保持100%以上的成长,比亚迪,苏宁电器,味千,百丽它们都曾经保持2-3年的高速成长,但几何级数的增长,最终要慢下来,流星不能永驻夜空。苏宁电器的增长降到了70%,后三者今年都是微增长。比亚迪因为王传福,因为领先的电动汽车,获得了老巴的青睐,一夜之间,PE便从10倍提升到了20倍。股神的号召力,非同凡响。味千和百丽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港股市场更残酷,微增长,什么都别说了,100倍PE会给到20倍,甚至10倍以下。戴维斯双杀为它们做了完美的注解,盈利猛降,PE猛降,股价也就高空蹦极,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过份成沉迷于完美的财务指标和火箭般的成长速度,是短视,浮糙,贪婪和忤逆商业规律的体现,此僻好让我尝了不少的苦果,品了不少的苦酒。还是应该回到正途上来:聚焦公司的持续竞争能力和安全边际。

味千,百丽和之前的苏宁电器带给我们的利润,事实上和价值投资无干,我们只不过在亿万狂热的投资者驾驶和乘坐的风驰电掣的资本疯牛战车上,搭乘了相当长一段距离,在经验,常识和趋势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得以在疯牛战车坠落悬崖之前下了。说起来,还得感谢技术和趋势,它们和价值投资并不是矛盾和冤家,不但不是非此即彼,反而可以珠联壁合。技术和趋势不是毒药,如果把它和价值投资结合起来,足以锦上添花。假如有这样一种毒药,能够让我的资产持续成长,为什么要拒绝?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抢登已经狂热的资本飞车。70倍PE买进,毫无疑问是个错误,在今后的投资岁月,我们还想重复这种美丽的错误,就难保不被飞弛的车轮所碾碎。
再一次牢记商业基本规律和安全边际吧。能够持续成长20-30%的企业就是皇冠明珠,我们的当然追求。对于99%的股票来说,20倍PE就是我们的买进上限,安全边际是我们投资最好的保险,四个字:好股好价。

在过去的投资中,我总是倾向于将投资标的的缺点与不足缩小或谈化,将其优点放在显微镜下扩大或深化。东江环保是我这种错误的例证之一,我几乎发现了它的所有优点,却忽视了它最大的缺点,东江环保的主打产品硫酸铜,事实上是个随铜价起舞的强周期产品。对于有色金属类企业我向来深恶痛绝,A股市场从来不敢染指,没想到在港股市场却两度邂逅打着环保大旗(也确有不少的环保业务)的硫酸铜,足见我走马观花之粗心。当然,硫酸铜价格还会创新高,东江环保的纯利以后也会数倍于今天。时间终将弥平我的错误,但我不想去等,我宁愿去犯下一个错误。尽管执行了正确的分步建仓的计划,我还是没有忘记为我的轻浮与轻率付费20%。
下一个错误就是阿里巴巴。让我魂牵梦萦的阿里巴巴,多聊两句,

一年前,阿里巴巴(HK1688),在香港芝麻开门,风光无限,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今天,光华褪尽,失势的凤凰不如鸡,坠落地狱。不由地令人慨叹:时光易逝,风水轮替,世事无常。
其兴也勃(股价,而非公司),其败也忽。虽无缘盛宴时的参与,但我也见证了它的全过程。
2007年10月,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到香港,除了考察大福证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好申购阿里巴巴IPO时的新股准备。

招股书出来后,13.5港元的发行价,每股收益0.048港元,PE281倍。2006年净利润2.2亿元,发行后总股本达50.5亿股。按其2007年预测盈利计算,PE也高达94.5--106.3倍。
高溢价阻挡不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高热情:美国国际集团、工银亚洲、九龙仓董事长吴光正、嘉里控股股东郭鹤年、新鸿基控股股东郭氏家族、雅虎、思科系统国际和foxconn(fareast)limited等多家基础投资者参与认购,并承诺锁定24个月。

截至2007年10月27日,阿里巴巴IPO共获2万亿港元认购。据统计,其公开发售超额认购逾258倍,冻结资金高达4500亿港元,创造香港股市有史以来新股IPO冻资最高纪录。国际配售方面,已有超过1000个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阿里巴巴,获得1.4万亿港元认购,相当于186倍超额认购。
此前香港股市新股认购冻资最高纪录是4463亿港元,由百丽国际(1880.HK)于同年5月创造,其次是2006年全球最大招股活动——工商银行IPO的4115亿港元冻资,和07年4月内地房产商碧
桂园3330亿港元的IPO。

阿里巴巴开创了历史,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股冻资王。万人空巷抢阿里,其中内地来的过江龙资金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我诀定放弃申购,100倍PE已远远超出我的理解范围和买进铁律,香港之行的价值,打了50%的折扣。无奈,只好转而申购同时期IPO的中国石油,倒不是看好其投资价值,而是基于短期套利:40个亿的发行量,中签率没有问题,最主要的是我对A股投资者炒新陋习太了解了。这是一笔没有任何悬念的无风险套利。

二者先后于2007年11月5日和6日上市,开出来的价格,令我大跌眼镜、瞠目结舌。阿里巴巴,39.5港元的收盘价,822倍PE,1995亿港元的总市值。很后悔,我怎么会放弃?所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了2000股中石油,想都没来得及想,开盘一分钟之内,以47.5元的价格将其全部清掉。有这6万的收益,我才不至于对我香港行的那张机票耿耿于怀。二者的疯狂,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就像做了一场美梦。疯狂的人们牛市中创造的奇迹,总是成为历史的素材,连那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机构和个人都难以在狂热中免疫。
很快,美梦消逝。今天,阿里巴巴又陷入了另一场恶梦。2008年10月17日,收盘价4.71港元,PE24.8倍,总市值237.8亿港元,较高峰时缩水88%。

阿里巴巴,还是那个阿里巴巴吗?马云,还是那个马云吗?
现在,人们已没有心情去眺望阿里巴巴的美丽远景了,他们在忧虑:阿里巴巴,还能熬过这个冬天吗?
不得不承认,相较于互联网的那个冬天,今天的外部环境更复杂、更险恶。当时,只是互联网一个行业遭遇寒流,今天是全方位的悲观:从国内到国际,从单个企业、单个行业到整个经济。
上一次,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巴巴半跪着,走出了冬天。这一次,我想,应该对它充满期待。
电子商务是未来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为买家和卖家创造价值的电子商务可以活的久远。作为业内龙头的阿里巴巴,占有绝对市场份额,在最寒冷的时候,具备强健的财务基础,即使要倒下,也会是最后一个。人类的智慧,完全可以战胜任何经济危机和灾难,极端的情景注定难以久长。中小企业优胜劣汰,幸存者将迎来更繁荣的春天,阿里巴巴作为它们的平台和伙伴,定能同步向荣。

至于马云,同王石和牛根生一样,我始终坚信,他们是当今中国企业界最有能力和最具品德的三位企业家。即使经历了毒奶事件,捐赠事件和其他诸多负面讯息,即使它们今天的市值打了1折或2折,我仍然冥顽地相信他们的才德。我决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金白银,来赏识,支持和投资他们。

至于万科和蒙牛,也许离最佳击球区尚有距离,阿里巴巴却激起了我按奈不住的冲动。我有什么理由不把东江环保换成阿里巴巴呢?天才演说家马云的忽悠,占据了我大脑中感性的绝大部分,以至于我做了一笔并不合算的交换:13倍PE清仓东江环保,逐步建仓26倍PE(5元)的阿里巴巴,这是又一个味千百丽案例的重复吗?我是在拿臭鸡蛋换好鸡蛋,还是在拿臭鸡蛋换臭鸡蛋?时间会给出答案。

虽然早已意识到牛势已去,可我们仍然盼望寻觅到暴风雨下的安全港湾,雨润食品便是这种想法的实验品。恒指从最高31958点跌至14554点,跌幅54.5%,雨润的最大跌幅43%,强过大盘。虽然我所持有的部分,帐面浮亏16%,但现在仍然不敢说,这就是安全的港湾,熊还在,正肆虐。看看那些曾经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冠明珠吧:贵州茅台跌58.8%,张裕跌56.8,港交所跌70%,思捷环球跌69%。血淋淋的事实显示,覆巢之下无完卵,灾难袭来,少有安全港湾。如果岁月可以倒流,如果下一次疯景重复,我一定空空如也----不留一股。我可不想做什么长期投资者,我可不想为名所累,资产持续增长才是我们最高追求。在市场波动,美女诱惑面前,我还不能做到心如止水,坐怀不乱,顶多也就坚持数月,以己之修为和功力决难坚持数年,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得继续磨练。

错误,还有,但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自责,愧悔和否定中,回首失误是为了未来不在重复。尤其在现在股灾已进入深水区,过份悲观和失去自信肯定不合时宜。庆幸过去一直在正确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既有的投资体系和操作保证我们所犯的错误不是灾难性的,最多是前进路上偶泛涟漪,成长途中几许烦恼。在香江退却潮水的海滩上,我不是裸泳者。基于对疯狂和趋势的警醒,采取了严格的资金管理,适度的分散投资,有计划的分步建仓,我们的港股持仓浮亏接近25%,港股资产仍然保持高峰时市值的87%,总资产保有93.7%。

据统计,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有3款,其余43款负收益;亏损超过40%的有19款,占比四成,其中包括累计亏损超过50%的11款。而外资银行206款QDII产品,截至10月17日已全数亏损,其中亏损超过40%的有95款,几乎占了一半。亏损介于40%—50%的37款,介于50%—60%的56款,介于60%—70%的2款。看看这些同我们一样首游香江的专家的投资业绩,我们不至于过分惭愧,也有信心继续下去。

渴时一滴胜甘露,股灾中的大把现金弥足珍贵。只有狂牛和疯熊才能造就正常商业和投资所不可获得的暴利。时至今日,现金X已不再等于X,至少相当3X,20%的年收益我们已不感兴趣,未来5年5倍的收益不是奢望,确定性越来越高,5年10倍,我们也会在梦里垂涎与憧憬。
现在,对于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者,清醒而客观地审视和认识我们眼前的股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

笑面股灾(下)

远去了,惊涛骇浪的2008。

2009年的序幕徐徐拉开。百年一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波及到每一个人。危机尚在进行中,但是,今天还在痛苦和悲观,虽然合乎潮流,类似从众化的旅鼠,却与成功投资背道而弛。我们永远应该牢记:证券市场就是一部悲观与疯狂的循环剧。大乱之后有大治,暴跌之后有暴涨。

2009--2010,我们认为就是投资人梦寐以求的投资年,布局年。2009--2010,就是曾经的2005--2006。

牛市一定会来,具体什么时候来?我们不清楚,但5年之内一定会来。恐惧与荒凉之中,我们应该播下希望的种子,来迎接未来的繁荣和疯狂。存银行不如买银行,买房子不如买房地产股票,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票。2009--2010年,我们只需重复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买进,买进,还是买进,选择低估的优质企业的股权,不断买进。可以慢慢买,悄悄买,就是不能不买。最终,将现金全部换成股票。

在哪里买?买什么?

A股还是港股?
清晰的数字显示:截止 2008年10月28日,沪A平均PE:14.04倍。深A平均PE:14.36倍。港股主板平均PE:5.42倍。

A股还是港股?
一道不能再简单的选择题。

在实物市场,绝大多数人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两棵相同品质,相同质量的白菜在距离不远的两个市场交易,选价格低的。证券市场上却是相反的景象:经常弥漫的恐惧和贪婪,让人们失却起码的理性和常识。他们总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正常的判断非正常。那些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也做出从众化的类似选择,是基于A股市场将来能够以更高的价格转手,还是其他?不得而知。

正常状况下的正常抉择,绝大多数人却反向而行,令人费解。就平均值和大多数而言,港股的投资价值远胜A股,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选择港股。

预测未来还是判断现在?
未来,人们永远想提前知道,一直在预测,却总是干不好。当然,也就无法从中受益。看看现状吧。

截止 2008年10月28日,沪指最低见1664点。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6124跌下来,历时13个月,跌幅72.8%。此时平均PE约14.4倍,平均PB约1.95倍,平均股价越5.74元。

400余年的证券史告诉我们,股票市场一直在重复相同的故事。要么极乐,要么极悲,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沪指较具代表意义的牛熊循环有三次:

(1)1993年2月1553点---平均PE51.07倍---平均股价24.65元。跌到1994年7月325点---平均PE10.65倍---平均PB1.81倍---平均股价4.24元。历时18个月,指数最大跌幅79%。

(2)2001年6月2245点---平均PE66.16倍---平均股价17.51元。跌到2005年6月998点---平均PE15.42倍---平均PB1.7倍---平均股价4.77元。历时48个月,指数最大跌幅55%。

(3)2007年10月6124点---平均PE71.04倍---平均股价20.16元。跌到2008年10月1664点---平均PE14.4倍---平均PB1.95倍---平均股价5.74元。历时18个月,指数最大跌幅79%。

纵向看,沪指1664点的内含价值,已进入偏低估区域,但并不极度低估。

横向比,即使跟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俄罗斯,巴西(PE7.11倍,PB1.36倍)和印度(PE10.3倍,PB2.6倍)比,沪指估值并不便宜。俄罗斯2--3倍的PE,0.61倍的PB令人惊叹,如果数据是真实的话,可惜的是一天学不会俄语?
1664点是不是这轮世纪疯熊的极悲点?

是,也可能不是。我们并不知道,可能没有人知道。

今日A股,较以往任何时候更复杂,全流通巨大的增量,叠加百年一遇的世界经济危机,遭遇中国元素,以往A股的价值中枢还成立吗?投资者尤显迷茫。

A股现时已处于价值低估区域,这一点,应成为我们的共识。永远也不要去梦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那是神仙行为,我等乃凡人。20--30%是可以容忍的区间。

当然,不乏世界末日的哀鸣----王家春预言的600点,刘军洛预测的中国平安跌到5元。除了绝望意想的惊人观点,找不到支持该该论点的科学论据。

相信巴菲特还是王家春或刘军洛?
你是相信一个从医数十年,治愈过无数疑难杂症的老医生,还是相信一个学过几天医科,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在投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在股市中成功实践并取得杰出成绩却语出惊天的人的观点,我们一向钦佩,佩服他们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胆量,但不会去探寻之中的价值。

确定性,第一位?

“ 地段,地段,除了地段还是地段, ” 这是房地产行业的经典之论。对于投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是:确定,确定,除了确定还是确定。
投资世界,不是比谁对的多,而是比谁错的少。不是比谁赚的猛,而是比谁赢的久。做的越多,错的概率越大,巴菲特一再强调:只在卡片上打十个洞。给予自己的投资机会愈少,愈会珍惜慎重。千斟酌,万考量,将犯错的概率减到最低。
很确定:5年之内,必将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开讲,狂牛的铁踢声,必将在我们的耳畔回响。黑夜下的绝望里,更应该拥有激情的梦想---遥望不远处的曙光。谁是那场激情戏的主角?谁的确定性最高?5年后哪家公司的收益能5--10倍于今天,谁最可预见,我们就选择谁。最坏有多坏,5年后还存不存在,是苟延残喘还是活的更好?确定性,比什么都重要。我宁要5倍的确定性收益,不要10倍的不确定收益。
具备持续竟争优势的的企业,又身处顺风行业,5年后的激情派对会上,一定流光溢彩,尽展风流。
消费行业是个一直可以活的滋润的行业,很多大牛股诞身其中。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标尺,股史上每段激清表演中,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当然,这一直是我比较钟爱的两个行业。相对而言,他们的确定性也优于一般行业。
何时卖出?
我们并不反对波段操作,但绝不做短线波段,只做以年计的牛熊波段。从现在开始,我们只有买进,没有卖出,不做几十个点的波段,不贪些许绳头小利。我们感兴趣的是5--10倍的波段与收获。只要当所持标的在未来的疯狂时代极度高估时(40-60倍PE),我们将毫不犹豫卖出,疯狂时代一定来到。
技术分析,右侧交易?
技术分析不能包打天下,但也不是邪教毒药。当我们选定了低估的优质公司后,它可以帮我们找到熊牛交替的黄金买点。曲终人散时,黄金卖点可以提醒我们 “ 去也终须去。 ”
2009--2010,我们不考虑卖出的问题,这是播种季节,不是收获时候。2009,牛年难觅牛踵,即使牛来,牛亦不疯。具有10年经验的右侧交易者一看便知:无论A股,还是港股,系统性机会(黄金买点)迄今尚未出现,预测未来何时出现,我们不能,但一定会出现,出现时我们一定可以清晰判断。

我们的选择?我们的信心?

整体而言,我们选港股,但我们的净资产却80%布局在A股的一个行业,其余20%持有港股,是不是言行不一?

当然不是。
我始终坚信,A股的投资者更疯狂,更不理性,更贪婪,更恐惧。灾难来临时,几乎所有的行业,港股上市公司都比A股更具价值,却有一个例外:风景这边独好,价值此处更高。市场恩赐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那些筹码和世界末日信奉论者,恐惧了,我们接过他们的绝望,为未来的疯狂布好局。

我们有信心期待:5年5倍。

张狂,来自我们所持标的的确定性。

Grace Cheng's interview with Jim Rogers

Recently, Rogers said that Paulson and Bernanke should resign for keeping “zombie banks” alive as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fail.
His uncanny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recent commodity bull run as well as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made the media, as well as private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it up and listen to what he has to say about the markets.

Grace Cheng: Do you think the period of forced liquidation has ended or does it still have a ways to go?

Rogers: I’m sure it has not ended. It certainly has not ended for many asset classes and it probably has not ended for most. It may be over for a few things but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As you’ve said many times, the US government is printing a lot of money right now, when do you think inflation will come around and bite us?

Rogers: Well there is inflation now in many things. There’s temporary deflation in raw material prices and in some property. But throughout history, whenever you’ve had gigantic printing of money and spending of borrowed money, it has always led to higher prices. Unless something is dramatic, it’s going to happen again. When I don’t know. It’s already happening in some things. I don’t know if you’ve bought any sugar recently or some other things, prices are up and that will continue and it will get worse.

Jim Rogers' famous book.You’ve been bullish on commodities for a long time, recently you said you’re buying the Rogers Metal Index. Do you think that the Obama stimulus plan will create more demand for commodities?

Rogers: Well of course, anything that causes a revival of economic activity causes a revival of demand for everything including commodities. I mean if you’re gonna build bridges you’ve got to build them out of something you cannot build virtual bridges you have to build real bridges, etc.You’ve said that over the long term, the US dollar is doomed. What are your thoughts on the British Pound?

Rogers: More doomed. It will disappear sooner. If it weren’t for the North Sea, the British Pound would have already disappeared. It’s more doomed. The UK has been exporting oil for 26 years; within the decade, the UK will be a net importer of oil again, and they have nothing else to sell to the world once the oil dries up.Do you think China will scale back on buying US bonds? And if that happens, how will it affect the US economy and the US dollar?

Rogers: Well if I were China, I would scale back. If I were everybody, I would scale back. The US bonds yield virtually nothing, the dollar is a flawed currency, inflation is coming, higher interest rates are coming. I would think everybody would be scaling back including China. We’re going to have higher interest rates down the road because somebody’s gonna scale back. If not China, Japan or Korea, or who knows, somebody.

You’ve been buying Chinese stocks for many years already, now that China’s economy is doing badly and exports are decreasing significantly, what sectors are you looking at in China?

Rogers: Agriculture, water treatment, people who build power generation, people who build infrastructure, tourism. Many area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do well no matter what happens to the world economy. Many will suffer; anybody who sells to Wal-mart or retailers in America is going to suffer, others will do extremely well no matter what.

My last question, on a personal note, do you miss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for fun like you’ve done several times before?

Rogers: No, because now I have two little girls and they’re more fun than anything. I hope someday that I will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m for fun. But at the moment, watching them grow up and helping them grow up is more fun than anything I can imagine.

Monday, January 19, 2009

Buffett says US in 'economic Pearl Harbor'

Buffett says in NBC interview that US is in 'economic Pearl Harbor'

Billionaire investor Warren Buffett says the U.S. is engaged in an "economic Pearl Harbor."
In an interview that aired Sunday on "Dateline NBC," the chairman and CEO of Berkshire Hathaway Inc. said the nation's economic situation is not as bad at World War II or the Great Depression, but it's still pretty severe.

Buffett said Americans are in a cycle of fear, "which leads to people not wanting to spend and not wanting to make investments, and that leads to more fear. We'll break out of it. It takes time."
Buffett's interview centered on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nd the tough task he faces in fixing the U.S. economy.

"You couldn't have anybody better in charge," the Omaha resident said of Obama, who'll be sworn into office on Tuesday.

As one of Obama's economic advisers, Buffett said the president-elect listens to what his advisers say, but ultimately comes up with better ideas.

He predicted that Obama will be able to convey the severity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explain their part in alleviating it.

As to how long the crisis would continue, Buffett said he didn't know.
"It's never paid to bet against America," he said. "We come through things, but its not always a smooth 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