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極有用,但不是很常用的招式,一定要記存在案,甚至製作一張清單,適時檢查,看看有甚麼可以拿來應戰。例如六月份的市況,由月初跌至接近月尾,其實極容易令人心灰意冷,失去了再博的決心。
自己得以幸免,一定程度上得益自海嘯時期,朋友所賜教的一招「月尾例彈」:道理相當顯淺,不外是說很多平衡基金是採用固定比率來配置資產,股票、債券都要有若干份額,當某一個月份,出現股市大跌、債券大升時 (通常兩者會一起出現,因為當股票大瀉,投資者會出於避險需求,湧入債市) ,月底這類基金就會沽債買股,令組合重新平衡。月底突然出現的上升動力,如果成功捕捉,對於重整陣容和士氣,都大有幫助。
問題是這類機會,可能一年只有一、兩次,而當股市在月內由頭跌到尾,多數人會過分聚焦眼前市況,忽略了原來倉底有這一招備用。如果沒有錯失,在六月下旬買定認購期權伺候,配合追買一些中型股挾淡倉,回報應該不錯。
時常檢查尋找機會
另一例子,是分拆上市。有本小書名為《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是自己長期推介給讀者的參考書之一。書中指當上市公司把旗下公司股份派送予股東,派發的股份往往在上市之初,因不同原因出現被動沽壓,候低買入回報可望甚豐。問題也是一樣:可能一年僅有一單,若不時常翻查清單,很易忽略這種機會。
去年年初,用此招選了越秀地產分派的越秀交通;今年則有理文集團分派的理文手袋,兩者都在新上市後,錄得不錯的回報。只要準備好清單,時常檢查,就算市況慘淡,卻仍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Time
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分享锦集:股市实战手记五则
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股市逆转时,假如你是将股票抵押给银行,借款投资股票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立刻采取行动,抛售一部份,将贷款额减低至安全的水平。
所谓“安全水平”,我的标准是即使股市再跌50%,你仍不会面对银行逼仓的困境。如果能完全还清贷款,那就最理想。
抛售时,要果断,要乾脆俐落,切忌犹疑不决,或是拖泥带水。
优柔寡断,是举债投资者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请记住两点:
i.股市是不可预测的,不要自作聪明,一厢情愿的认为股市下跌是暂时性的。股市不会理会你的想法,你须对自己行为负责。
ii.即使你的抛售是错误的,将来也会有机会买回来,即使不能买回原股,也可以投资於别的股票,所以不必迟疑不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存永远比失去的机会更重要-重要百倍。
2.投资股票是持久战
买与卖,不要同时进行,买了又卖,卖了又买,是最糟糕的投资策略。
正确的做法是只有准备长期持有时才买进,不要贪图蝇头小利,不断的在股市抢进卖出,企图以此赚取快钱。
快速致富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少到不值得我们去搏取。财富必须是脚踏实地去创造出来的,才能持久。
无论是亲力亲为做事业,或是投资股票,都是如此。
股市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多数是多年才买卖一次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视买股票为买事业,买事业等于参与做事业,是一场持久战,才有可能取得战果。
速战速决的战略,适用于别的市场,例如货币市场,但不适用于股市,股票投资必须是马拉松,不是短跑,短跑靠冲劲,马拉松靠耐力致胜。
3.吸取教训减少犯错
判断错误,买错股票,是属正常,如果一个人百战百胜,从未失手,我肯定他不是人,是神。
凡是人,都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必然有思想感情,有思想感情的人都必须受世间所发生的事的影响,这些影响会使他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
投资者所要努力去做的,不是要完全不犯错误,而是减少犯错误,只要对多错少,就可在股市投资致富。
所以,不要因为错误而烦恼,也没有必要去后悔。重要的是你必须吸取错误的教训,尽量减少错误。
成功投资者与失败投资者区别,是前者因错而做得更好,后者则一错再错,死性不改。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而不能改,改而不能久。
4.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
如果你发现你作了错误的投资,例如买错股票,就要认输,立刻采取行动补救。
不肯认输而死顶下去,是许多人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坏的是不但不认输,反而找出种种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行动,最后必然自食苦果。
我认识一位持有金融和会计双学位的专业人士,担任财经要职,像他这样的学历的人,照理具备成为成功投资者的最有利条件,但我发现他在工作上有特出的表现,但个人的股票投资成绩单却满江红,差到极点。
我发现他的致命伤是他不肯认输,当他知道自己的投资出现问题时,他认为以他的学历,判断不可能错误,所以坚持下去,他忘记了股市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以教条去应付诡谲的股市,当然是一败涂地。
股票投资,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常识。
本着常识,以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的人,反而比钻牛角尖所谓专家,有更大成功机会。
5.脚踏实地不幻想
在股市中,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投资的人,比侥倖行险,自作聪明的人,有更高的成功机会。
我常说,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买事业,买事业须实事求是,不能存有幻想。
根据美国百多年来的统计,股票投资的平均回酬率约为10.5%,明乎此,你当知道,要在股市快速致富是不实际的。
当股市逆转时,假如你是将股票抵押给银行,借款投资股票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立刻采取行动,抛售一部份,将贷款额减低至安全的水平。
所谓“安全水平”,我的标准是即使股市再跌50%,你仍不会面对银行逼仓的困境。如果能完全还清贷款,那就最理想。
抛售时,要果断,要乾脆俐落,切忌犹疑不决,或是拖泥带水。
优柔寡断,是举债投资者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请记住两点:
i.股市是不可预测的,不要自作聪明,一厢情愿的认为股市下跌是暂时性的。股市不会理会你的想法,你须对自己行为负责。
ii.即使你的抛售是错误的,将来也会有机会买回来,即使不能买回原股,也可以投资於别的股票,所以不必迟疑不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存永远比失去的机会更重要-重要百倍。
2.投资股票是持久战
买与卖,不要同时进行,买了又卖,卖了又买,是最糟糕的投资策略。
正确的做法是只有准备长期持有时才买进,不要贪图蝇头小利,不断的在股市抢进卖出,企图以此赚取快钱。
快速致富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少到不值得我们去搏取。财富必须是脚踏实地去创造出来的,才能持久。
无论是亲力亲为做事业,或是投资股票,都是如此。
股市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多数是多年才买卖一次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视买股票为买事业,买事业等于参与做事业,是一场持久战,才有可能取得战果。
速战速决的战略,适用于别的市场,例如货币市场,但不适用于股市,股票投资必须是马拉松,不是短跑,短跑靠冲劲,马拉松靠耐力致胜。
3.吸取教训减少犯错
判断错误,买错股票,是属正常,如果一个人百战百胜,从未失手,我肯定他不是人,是神。
凡是人,都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必然有思想感情,有思想感情的人都必须受世间所发生的事的影响,这些影响会使他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
投资者所要努力去做的,不是要完全不犯错误,而是减少犯错误,只要对多错少,就可在股市投资致富。
所以,不要因为错误而烦恼,也没有必要去后悔。重要的是你必须吸取错误的教训,尽量减少错误。
成功投资者与失败投资者区别,是前者因错而做得更好,后者则一错再错,死性不改。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而不能改,改而不能久。
4.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
如果你发现你作了错误的投资,例如买错股票,就要认输,立刻采取行动补救。
不肯认输而死顶下去,是许多人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更坏的是不但不认输,反而找出种种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行动,最后必然自食苦果。
我认识一位持有金融和会计双学位的专业人士,担任财经要职,像他这样的学历的人,照理具备成为成功投资者的最有利条件,但我发现他在工作上有特出的表现,但个人的股票投资成绩单却满江红,差到极点。
我发现他的致命伤是他不肯认输,当他知道自己的投资出现问题时,他认为以他的学历,判断不可能错误,所以坚持下去,他忘记了股市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以教条去应付诡谲的股市,当然是一败涂地。
股票投资,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常识。
本着常识,以平常心看待股票投资的人,反而比钻牛角尖所谓专家,有更大成功机会。
5.脚踏实地不幻想
在股市中,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投资的人,比侥倖行险,自作聪明的人,有更高的成功机会。
我常说,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买事业,买事业须实事求是,不能存有幻想。
根据美国百多年来的统计,股票投资的平均回酬率约为10.5%,明乎此,你当知道,要在股市快速致富是不实际的。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Why a Legendary Market Skeptic Is Upbeat About Stocks
With economic growth at a standstill, Europe a financial disaster area and the U.S. stock market tanking, who better to turn to for advice than John C. Bogle?
Mr. Bogle founded Vanguard Group in 1974. Two years later, he launched the first index mutual fund, enabling investors to bet on broad baskets of stocks at low cost. Along the way, he has been a tireless, though critics have said sanctimonious, crusader against overpaid money managers, ineffective policy makers, short-term-fixated investors and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orrupted by conflicts of interest.
Mr. Bogle's forecasts of stock and bond returns, while hardly perfect, have been more accurate than most. In the early 1990s, he predicted double-digit-percentage annual gains for stocks over the coming decade. (He was correct.) In 1999, Mr. Bogle foresaw low-single-digit returns for the next decade. (He should've been even more pessimistic.)
Mr. Bogle, 82 years old, has survived at least half a dozen heart attacks since 1960, a heart transplant in 1996, three days in a coma in 2009 and four broken ribs when he took a spill two months ago.
Yet the ravages of Mr. Bogle's body seem to have toughened his mind. While he is frustrated a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bungling financial policy and at speculators for hijacking the markets, he is optimistic that future stock returns will be better than many people expect.
I visited Mr. Bogle on Wednesday in his office at Vanguard's headquarters near Philadelphia. We spoke first about the growing cadre of investors who believe that diversification is unnecessary, and buy-and-hold investing is foolish, in an era of low returns. Such investors cite the last, "lost" decade as evidence of the failure of traditional investing advice like Mr. Bogle's.
Mr. Bogle stuck to his decades-long view. "Diversification is not only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nvestors should think about, bu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nd probably the fourth and fifth, too," he said. He explained that it is worth taking the risk of betting against the collective judgments of other investors only when you know far more than they do about an investment.
For the buy-and-hold philosophy to work, it must be applied not just to stocks but across an entire portfolio, including bonds and other assets, he said. That is because the stock market is, above all else, "spasmodic," he said.
As for the double-digit annual gain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Mr. Bogle said, "the idea that that could recur again is something to do with insanity." But Mr. Bogle noted that the returns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veraged together, come close to stocks'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gains of nearly 10%.
Over the next decade, Mr. Bogle said stock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including dividends, of around 7%. "Your money will double in 10 years," he said. "How bad is that? People ought to get over the illusion [of higher expectations] and realize that they may have to invest for longer time periods, start earlier and save more."
Has indexing—the automated strategy of buying all the securities in a market benchmark—gotten out of hand? "Unequivocally yes," he said. "It has been bastardized."
Mr. Bogle is irked by the proliferation of exchange-traded funds, many of which are narrowly focused. Some ETFs use leverage to multiply a market's return, and thereby raise risk. While some investors may be using narrow ETFs to fill gaps within an otherwise diversified portfolio, Mr. Bogle says ETFs often "are just great big gambling, speculative instruments that have definitely destabilized the market."
Mr. Bogle's own portfolio consists of roughly 80% bonds, mostly tax-free, and about 20% stocks. All of his stock funds consist of holdings traded on U.S. exchanges.
Mr. Bogle admitted that he was almost bitten by the gold bug recently. "Maybe I ought to try a little," he recalled thinking then. Unlike bonds that pay interest or stocks that generate dividends and earnings growth, "gold has no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nd is "the ultimate speculative investment," he said. Mr. Bogle said he had no regrets about not buying.
He added, with a laugh: "Of course, I'm assuming there will be no apocalypse. And that's almost always, if not quite always, a good assumption."
Mr. Bogle founded Vanguard Group in 1974. Two years later, he launched the first index mutual fund, enabling investors to bet on broad baskets of stocks at low cost. Along the way, he has been a tireless, though critics have said sanctimonious, crusader against overpaid money managers, ineffective policy makers, short-term-fixated investors and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orrupted by conflicts of interest.
Mr. Bogle's forecasts of stock and bond returns, while hardly perfect, have been more accurate than most. In the early 1990s, he predicted double-digit-percentage annual gains for stocks over the coming decade. (He was correct.) In 1999, Mr. Bogle foresaw low-single-digit returns for the next decade. (He should've been even more pessimistic.)
Mr. Bogle, 82 years old, has survived at least half a dozen heart attacks since 1960, a heart transplant in 1996, three days in a coma in 2009 and four broken ribs when he took a spill two months ago.
Yet the ravages of Mr. Bogle's body seem to have toughened his mind. While he is frustrated a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bungling financial policy and at speculators for hijacking the markets, he is optimistic that future stock returns will be better than many people expect.
I visited Mr. Bogle on Wednesday in his office at Vanguard's headquarters near Philadelphia. We spoke first about the growing cadre of investors who believe that diversification is unnecessary, and buy-and-hold investing is foolish, in an era of low returns. Such investors cite the last, "lost" decade as evidence of the failure of traditional investing advice like Mr. Bogle's.
Mr. Bogle stuck to his decades-long view. "Diversification is not only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nvestors should think about, but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and probably the fourth and fifth, too," he said. He explained that it is worth taking the risk of betting against the collective judgments of other investors only when you know far more than they do about an investment.
For the buy-and-hold philosophy to work, it must be applied not just to stocks but across an entire portfolio, including bonds and other assets, he said. That is because the stock market is, above all else, "spasmodic," he said.
As for the double-digit annual gain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Mr. Bogle said, "the idea that that could recur again is something to do with insanity." But Mr. Bogle noted that the returns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veraged together, come close to stocks'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gains of nearly 10%.
Over the next decade, Mr. Bogle said stock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including dividends, of around 7%. "Your money will double in 10 years," he said. "How bad is that? People ought to get over the illusion [of higher expectations] and realize that they may have to invest for longer time periods, start earlier and save more."
Has indexing—the automated strategy of buying all the securities in a market benchmark—gotten out of hand? "Unequivocally yes," he said. "It has been bastardized."
Mr. Bogle is irked by the proliferation of exchange-traded funds, many of which are narrowly focused. Some ETFs use leverage to multiply a market's return, and thereby raise risk. While some investors may be using narrow ETFs to fill gaps within an otherwise diversified portfolio, Mr. Bogle says ETFs often "are just great big gambling, speculative instruments that have definitely destabilized the market."
Mr. Bogle's own portfolio consists of roughly 80% bonds, mostly tax-free, and about 20% stocks. All of his stock funds consist of holdings traded on U.S. exchanges.
Mr. Bogle admitted that he was almost bitten by the gold bug recently. "Maybe I ought to try a little," he recalled thinking then. Unlike bonds that pay interest or stocks that generate dividends and earnings growth, "gold has no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and is "the ultimate speculative investment," he said. Mr. Bogle said he had no regrets about not buying.
He added, with a laugh: "Of course, I'm assuming there will be no apocalypse. And that's almost always, if not quite always, a good assumption."
Tuesday, August 30, 2011
投资者采取防守策略 青睐工业和办公楼信托股
在市场近期动荡的影响下,多家证券研究机构建议投资者买入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其中工业地产投资信托和办公楼地产信托最受青睐。
自8月初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遭标准与普尔降低以来,我国海峡时报指数截至上周五就重挫了13.5%。在这段期间,各家证券研究机构都呼吁投资者采取防守型投资策略,包括买入股息率较一般股票高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华侨银行(OCBC)投资研究认为,本地工业、办公楼和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最近发布的业绩表现大致上符合预期。以工业地产投资信托来说,新购入资产作出的收益贡献、租用率持续处于高水平以及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上调因素带动了它们的收入,其中凯诗物流信托(Cache Logistics Trust)是华侨银行的推荐首选,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06元,指出它的现价股息率为8.5%,相当具有吸引力。
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方面,华侨银行考虑到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恐会下调,倾向选择有较多A级办公楼空间的地产投资信托,而具备这项条件的首推嘉康信托(CapitaCommercial Trust)。
华侨银行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67元。至于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华侨银行认为资产强化工程将是接下来推动这类地产投资信托收益的主要因素,对于拥有乌节路商场的投资信托尤为看好,而禧环球房地产投资信托(Starhill Global REIT)就符合其条件。华侨银行为它的合理价值设定在70分。
联昌国际(CIMB)研究指出,随着市场近期下挫,投资者都持谨慎态度,越来越多人都转而把房地产投资信托当成避风港。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比较,本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如今都拥有较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组合,目前市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租金成长率和通过收购扩充业务的进度。
增长放缓影响租金
在所有地产投资信托中,联昌国际认为工业地产信托因租金上升势头而成为亮点,不过也对本地制造业似乎放慢下来的局面所带来的影响略表关注,其中凯诗物流信托无疑因其业务稳定而最受投资者青睐,但它的成长前景以及业务过度依赖C&P控股和讯通集团(CWT)这两家承租公司风险令人关注。联昌国际最终依然给予它“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1.15元。
此外,联昌国际也给予腾飞房产投资信托(A-REIT)“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2.15元,指尽管本地黄金地段的办公楼租金波动很大,它的资产租金大致上保持平稳。它的管理层也表示,本地商业园继续呈现发展机会,而海外收购也是一个选择,目前主要着眼于中国商务空间资产。
瑞信(Credit Suisse)则说,在本地地产投资信托中,今年以来和本月以来表现最糟的是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
可是瑞信从这些信托了解到,本地办公楼的供应相当受到控制,马国和我国的土地互换安排将分阶段进行,而本地办公楼空间的需求依然存在,空置风险也没到了引起关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托在现阶段没有也无意降低租金。
瑞信认为,本地办公楼租金目前比香港的依然低50%,其中A级办公楼空间的供求前景依然光明,因此对嘉康信托和K-REIT亚洲继续给予“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们的目标价分别定在1.70元和1.75元。
自8月初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遭标准与普尔降低以来,我国海峡时报指数截至上周五就重挫了13.5%。在这段期间,各家证券研究机构都呼吁投资者采取防守型投资策略,包括买入股息率较一般股票高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华侨银行(OCBC)投资研究认为,本地工业、办公楼和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最近发布的业绩表现大致上符合预期。以工业地产投资信托来说,新购入资产作出的收益贡献、租用率持续处于高水平以及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上调因素带动了它们的收入,其中凯诗物流信托(Cache Logistics Trust)是华侨银行的推荐首选,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06元,指出它的现价股息率为8.5%,相当具有吸引力。
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方面,华侨银行考虑到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恐会下调,倾向选择有较多A级办公楼空间的地产投资信托,而具备这项条件的首推嘉康信托(CapitaCommercial Trust)。
华侨银行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67元。至于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华侨银行认为资产强化工程将是接下来推动这类地产投资信托收益的主要因素,对于拥有乌节路商场的投资信托尤为看好,而禧环球房地产投资信托(Starhill Global REIT)就符合其条件。华侨银行为它的合理价值设定在70分。
联昌国际(CIMB)研究指出,随着市场近期下挫,投资者都持谨慎态度,越来越多人都转而把房地产投资信托当成避风港。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比较,本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如今都拥有较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组合,目前市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租金成长率和通过收购扩充业务的进度。
增长放缓影响租金
在所有地产投资信托中,联昌国际认为工业地产信托因租金上升势头而成为亮点,不过也对本地制造业似乎放慢下来的局面所带来的影响略表关注,其中凯诗物流信托无疑因其业务稳定而最受投资者青睐,但它的成长前景以及业务过度依赖C&P控股和讯通集团(CWT)这两家承租公司风险令人关注。联昌国际最终依然给予它“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1.15元。
此外,联昌国际也给予腾飞房产投资信托(A-REIT)“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2.15元,指尽管本地黄金地段的办公楼租金波动很大,它的资产租金大致上保持平稳。它的管理层也表示,本地商业园继续呈现发展机会,而海外收购也是一个选择,目前主要着眼于中国商务空间资产。
瑞信(Credit Suisse)则说,在本地地产投资信托中,今年以来和本月以来表现最糟的是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
可是瑞信从这些信托了解到,本地办公楼的供应相当受到控制,马国和我国的土地互换安排将分阶段进行,而本地办公楼空间的需求依然存在,空置风险也没到了引起关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托在现阶段没有也无意降低租金。
瑞信认为,本地办公楼租金目前比香港的依然低50%,其中A级办公楼空间的供求前景依然光明,因此对嘉康信托和K-REIT亚洲继续给予“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们的目标价分别定在1.70元和1.75元。
唐逸鸿:从美债危机看全球化的困境
标准普尔破天荒调降了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引起全球哗然。不过,美国的债务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同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欧洲。国会批准了新的举债上限,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也出手救了爱尔兰和希腊,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救急措施,解决不了问题。
从表面看,这场政府债务危机,是这些欧美国家总体经济变坏引起的。经济衰退,政府税收下降,而且有更多的失业和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开支很难缩减,只好靠借债来维持,导致债务缠身,偿债能力受到怀疑。
但是,从更深层的原因看,这其实是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结果之一。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运动关系极大。作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推手,全球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美债务危机,正是这种影响的最新发展。
全球化的如意算盘和执行偏差
全球化本来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如意算盘,其主要想法是世界性的高低端产业分工。美国人造飞机,中国人做玩具;美国人制定通讯标准,中国人生产廉价电器。欧美国家出产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新兴国家则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和低价商品。这样,跨国公司挣得高利润,中国政府得了GDP,各得其所。再冠上“自由贸易”的高帽,初看起来确实很美。
但是,这个算盘玩起来并不十分如意。跨国公司的利润确实显著增加,新兴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不少当初没有注意到的难题。对欧美国家来说,有些难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产业转移太快,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低端产业迅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欧美在高端上的发展却没能跟上,无法弥补低端产业的流失,这导致了这些国家总体产出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阶级转型困难,无法迅速适应高端产业的要求,使很多高端职位也开始流失到国外。这加重了中产阶级失业、贫困人口增加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多的穷人需要照顾,富人又不肯加税,政府只好借债度日。
在美国,刚好碰上了共和党好战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战花了很多钱,后又碰上民主党的奥巴马,热衷于靠政府的力量来照顾穷人。这无疑都给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国债信用被降级,可能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但美国政府的债务困境,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人,全球化可能有很不相同的意义。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像是撤下牛排,换上龙虾大餐;美国的中产阶级,则像看着饭店的服务员不断端着自己想要的饭菜走向别人的餐桌。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顿突然而来的便宜午餐;而在非洲的贫困民众看来,则像是从饭店外面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全球化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至今仍占据着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主流”。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全球化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还能维持多久则很难说。结局将会如何,会由什么新格局来代替,也还很难预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前的经济局势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弄不好,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会掀桌子;中国吃饱肚子以后,不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会摔盘子;而索马里的穷人则驾着海盗船不顾一切砸窗子;到时候,美国的富人虽然手里拽着钱袋子,但也很难再有好日子。
中国的角色和挑战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得益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完全服从西方的全球化“思路”和高低产业“分工”。这对欧美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例如,中国人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花天价买微软的软件和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又不愿意局限于劳动密集产业和低端产品,因此,也在搞创新工程和知识经济。中国一边继续缝衬衫、做玩具,一边也在搞微电子、造大飞机。对美国来说,这种挑战尤其严重。廉价的中国产品使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端产业则开始感受到中国的激烈竞争。飞机换衬衫的生意不知道还能做多久,而facebook和google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发大财的东西,不要说挣不到中国的钱,就连中国的门都进不去。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来概括。中国虽然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自己也有不少问题。尽管原因不一样,但严重的制度缺失和权力腐败,也导致了相似的矛盾和危机。中国的贪官和新贵不但吃龙虾大餐,也吃着燕窝鱼翅。吃大餐和饿肚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掀桌子的冲动和摔盘子甚至砸窗子的情绪更加强烈。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能否站稳脚跟,真正崛起,仍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中国需要头脑清醒,加紧努力,绝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从表面看,这场政府债务危机,是这些欧美国家总体经济变坏引起的。经济衰退,政府税收下降,而且有更多的失业和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开支很难缩减,只好靠借债来维持,导致债务缠身,偿债能力受到怀疑。
但是,从更深层的原因看,这其实是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结果之一。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运动关系极大。作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推手,全球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美债务危机,正是这种影响的最新发展。
全球化的如意算盘和执行偏差
全球化本来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如意算盘,其主要想法是世界性的高低端产业分工。美国人造飞机,中国人做玩具;美国人制定通讯标准,中国人生产廉价电器。欧美国家出产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新兴国家则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和低价商品。这样,跨国公司挣得高利润,中国政府得了GDP,各得其所。再冠上“自由贸易”的高帽,初看起来确实很美。
但是,这个算盘玩起来并不十分如意。跨国公司的利润确实显著增加,新兴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不少当初没有注意到的难题。对欧美国家来说,有些难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产业转移太快,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低端产业迅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欧美在高端上的发展却没能跟上,无法弥补低端产业的流失,这导致了这些国家总体产出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阶级转型困难,无法迅速适应高端产业的要求,使很多高端职位也开始流失到国外。这加重了中产阶级失业、贫困人口增加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多的穷人需要照顾,富人又不肯加税,政府只好借债度日。
在美国,刚好碰上了共和党好战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战花了很多钱,后又碰上民主党的奥巴马,热衷于靠政府的力量来照顾穷人。这无疑都给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国债信用被降级,可能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但美国政府的债务困境,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人,全球化可能有很不相同的意义。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像是撤下牛排,换上龙虾大餐;美国的中产阶级,则像看着饭店的服务员不断端着自己想要的饭菜走向别人的餐桌。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顿突然而来的便宜午餐;而在非洲的贫困民众看来,则像是从饭店外面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全球化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至今仍占据着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主流”。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全球化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还能维持多久则很难说。结局将会如何,会由什么新格局来代替,也还很难预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前的经济局势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弄不好,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会掀桌子;中国吃饱肚子以后,不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会摔盘子;而索马里的穷人则驾着海盗船不顾一切砸窗子;到时候,美国的富人虽然手里拽着钱袋子,但也很难再有好日子。
中国的角色和挑战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得益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完全服从西方的全球化“思路”和高低产业“分工”。这对欧美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例如,中国人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花天价买微软的软件和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又不愿意局限于劳动密集产业和低端产品,因此,也在搞创新工程和知识经济。中国一边继续缝衬衫、做玩具,一边也在搞微电子、造大飞机。对美国来说,这种挑战尤其严重。廉价的中国产品使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端产业则开始感受到中国的激烈竞争。飞机换衬衫的生意不知道还能做多久,而facebook和google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发大财的东西,不要说挣不到中国的钱,就连中国的门都进不去。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来概括。中国虽然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自己也有不少问题。尽管原因不一样,但严重的制度缺失和权力腐败,也导致了相似的矛盾和危机。中国的贪官和新贵不但吃龙虾大餐,也吃着燕窝鱼翅。吃大餐和饿肚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掀桌子的冲动和摔盘子甚至砸窗子的情绪更加强烈。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能否站稳脚跟,真正崛起,仍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中国需要头脑清醒,加紧努力,绝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Saturday, August 27, 2011
产业致富的人多,股票致富的人少
买产业做投资的人都知道产业长期一定是上涨的,所以他们在买进时都已经作好了长期的准备,不会轻易的在短期内卖出。就是这个简单又直接的理由投资产业的人都可以达到致富的目标。
很多买股票做投资的人却是相反的,他们只看短期。打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作好短期的准备。见利套利以投机的心态,把股票当作商品一样来买卖。他们根本都不用作功课,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公司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虽然他们就是公司的小股东。他们多数持有这样的心理:反正短期之内我就要卖了,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以后买进的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人性都有个弱点,怕输不怕赢。买进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死守不卖,他们会这样子想:不卖就不算亏,买股票是为了赚钱,那有亏本卖的理由?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股票投资是看长期,短期的波动算什么?你看专家都是这样子讲。可是他们买进时因为是用投机的策略,所以都没有作功课,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的素质,如果刚巧买到的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对的作法。但是买股票是不能靠运气的。
股票投资和产业都是一样的要长期才能见工效,问题是要素质好的股票长期才能增值。年年亏大本的烂臭股根本没有前途,分分钟都有倒闭的危险,越长期就越危险。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股票都已经买了,价钱都已经亏了,那里还有心情去查它的底。就算查到它是烂臭股又如何?难道要我亏本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买进时作好功课,非好股不买!
就是这个原因,通过投资股票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少数。相对的,投资产业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多数。
其实投资股票的回酬是比产业高,只是投资股票的人和投资产业的人的心态不同才造成这个偏差。
股神WARREN BUFFETT从来都不投资产业,他只投资股票,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股票比产业回酬高就是他的道理。
很多买股票做投资的人却是相反的,他们只看短期。打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作好短期的准备。见利套利以投机的心态,把股票当作商品一样来买卖。他们根本都不用作功课,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公司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虽然他们就是公司的小股东。他们多数持有这样的心理:反正短期之内我就要卖了,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以后买进的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人性都有个弱点,怕输不怕赢。买进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死守不卖,他们会这样子想:不卖就不算亏,买股票是为了赚钱,那有亏本卖的理由?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股票投资是看长期,短期的波动算什么?你看专家都是这样子讲。可是他们买进时因为是用投机的策略,所以都没有作功课,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的素质,如果刚巧买到的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对的作法。但是买股票是不能靠运气的。
股票投资和产业都是一样的要长期才能见工效,问题是要素质好的股票长期才能增值。年年亏大本的烂臭股根本没有前途,分分钟都有倒闭的危险,越长期就越危险。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股票都已经买了,价钱都已经亏了,那里还有心情去查它的底。就算查到它是烂臭股又如何?难道要我亏本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买进时作好功课,非好股不买!
就是这个原因,通过投资股票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少数。相对的,投资产业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多数。
其实投资股票的回酬是比产业高,只是投资股票的人和投资产业的人的心态不同才造成这个偏差。
股神WARREN BUFFETT从来都不投资产业,他只投资股票,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股票比产业回酬高就是他的道理。
分享锦集:贫穷的富翁
《世说新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曹操带兵打仗,有一次,为了赶路,错过了水源,兵士们都口渴得厉害,都不想走了。
曹操见势不妙,心生一计,他传令说:“前面有一片梅子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说后,嘴里都流出口水,口就没有那么干渴难忍了。
靠着这一招,军队才能安然无事,赶到前方的水源。
后人因此把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称为“望梅止渴”。
股市中,不乏望梅止渴之人。
要了解此言,还需从“股票是什么”说起。
股票就是股份的证书,这张证书,证明你在企业的拥有权,拥有权的大小,跟你所持股票的巴仙率成正比。
当权不当家
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为6000万令吉,分为每股面值1令吉的股票共6000万股,假设你从股市中买进600万股,占有此公司的10%股权,该公司的资产中,有10%是属于你的,该公司所赚的钱,有10%也是属于你的。
召开股东大会,针对重要的事项,需要股东的批准,在投票时,你有10%的投票权,因为你就是公司许多老板之一。
老板们拥有公司的一切,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握生杀大权,照理可以呼风唤雨,但这是指在公司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而言。
永远是输家
至于小股东嘛,表面上是老板之一,却是当权不当家,对公司的事,平常根本无权过问。
许多关系股东利益的事,大股东说了算数,小股东尽管可以在股东大会中高喊“不公平”,对小股东不利的提案,例如在私有化中,以半价收购公司的资产,还是照样通过,小股东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儿,根本奈何大股东不得。
表面上付诸票决,一人一票,民主得很,但是股东中的“少数民族”,永远是输家,民主也者,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
民主民主,多少弊政,假汝之名以行?
许多上市公司的小股东,都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看到动不到
在货币不断贬值下,百万根本不能称为富翁。
在印尼,“百万富翁”只能当笑话说;在大马,“百万富翁”早该改为“千万富翁”。
假设你拥有上述上市公司的10%股权,计600万股。
如果该公司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3令吉,拥有600万股等于拥有1800万令吉的资产,即使在大马,也配称为“富翁”了吧?
但是,却是个“贫穷的富翁”,因为你根本无权动用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因为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是由大股东控制,你是看得到(有时甚至看不到)而吃不到。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拥有价值1800万令吉的地产,但荷包里却不名一文,你根本连一份5令吉的杂饭也买不起。
这不是“贫穷”是什么?你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勿买不派息股项
所谓“投资”,就是把资金投注在某种资产中,目的是要获取利润。
投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力亲为,自己亲自“下海”。
另一种是自己没条件做生意,只好“龙邦”别人的生意,成为当权不当家的小股东。
买上市公司的股份,就是属于后者,美其名为“投资”,实际上是免费将钱交给别人去使用,希望从中分到一点利润,实际的情况却往往跟理想相差一万八千里。
赚多派息少
慢说公司不赚钱,即使赚到了,小股东也未必受惠,在芸芸千家上市公司中,试问有多少家是定期派发股息的?有多少家有“派息政策”的?又有多少家派发“可观”的股息?
许多上市公司赚大钱,派息却微不足道,公司的银库储存巨额现金,却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望着他的公司银柜中白花花的银子,只有猛吞口水份儿,比“望梅止渴”更难受。
公司赚大钱,股息低得可怜,大股东说公司需要资金扩展业务,生意越做越多,盈利越来越高,公司股份价值与日俱增,股票增值,使小股东越来越富有,这是投资终极目标。
如果掌权的大股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那么他们岂止是真正的企业家,简直是在做善事,他们为股东创富,增加了股东的福祉,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素质,这样做的人,不是“善人”是什么?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手头拥有巨额现金,既不发展业务,也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一无所得,他们却长期领高薪,怎么说得过去?
当公司还是私人有限公司时,大股东所用的,是国产车,一切开销,以“节俭”为原则。
公司上市后,大股东换用新“奔驰”,理由是要维持上市公司掌舵人的形象;另一个理由是“等级”,大掌柜不坐“奔驰”,总经理怎能坐“豪华”?不提供“豪华”,如何能聘到人才,留住人才?
所以,大股东非坐新“奔驰”不可。
一切开销,不是以“节俭”,而是以级别为原则,上市的都是大公司,大公司一切讲“制度”,什么级别、应领何种薪酬、享受何种福利,都有明文规定,马虎不得,否则,就被视为尚未上轨道的“土”公司。
这就说明了何以多数新上市公司,挂牌后的业绩表现,很少能做到招股说明书许下的盈利诺言的原因。
新上市公司都是在业绩最高时上市,盛极难为继,上市后多数业绩走下坡,所以新股多数不宜恋栈,只有极少数大型上市公司值得持守下去。
现在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都是由公司自订,证券会及股票交易所均不过问。
公司在股东将股份卖给公众人士,全部收入进入自己的荷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理所当然的将公司的股份予以最高的估值,使他们卖出30%后,不但已收回全部投资,而且可能还赚了数倍,公司上市后,需要花数年的时间,股票的价值才能跟上估值。
在这期间,公司需要累积盈余,以发展业务,导致股息微不足道,甚至多年不发股息,使小股东成为“贫穷的富翁”。
坚守2原则
要避免成为“贫穷的富翁”,散户在买股时,应坚持两个原则:
1.不买亏蚀公司的股票,除非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以转亏为盈。
2.不买不派息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具有明显成长潜能。
避开长期没盈利及不派股息的公司,你才有可能从“贫穷的富翁”成为“有钱的富翁”。
曹操见势不妙,心生一计,他传令说:“前面有一片梅子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说后,嘴里都流出口水,口就没有那么干渴难忍了。
靠着这一招,军队才能安然无事,赶到前方的水源。
后人因此把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称为“望梅止渴”。
股市中,不乏望梅止渴之人。
要了解此言,还需从“股票是什么”说起。
股票就是股份的证书,这张证书,证明你在企业的拥有权,拥有权的大小,跟你所持股票的巴仙率成正比。
当权不当家
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为6000万令吉,分为每股面值1令吉的股票共6000万股,假设你从股市中买进600万股,占有此公司的10%股权,该公司的资产中,有10%是属于你的,该公司所赚的钱,有10%也是属于你的。
召开股东大会,针对重要的事项,需要股东的批准,在投票时,你有10%的投票权,因为你就是公司许多老板之一。
老板们拥有公司的一切,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握生杀大权,照理可以呼风唤雨,但这是指在公司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而言。
永远是输家
至于小股东嘛,表面上是老板之一,却是当权不当家,对公司的事,平常根本无权过问。
许多关系股东利益的事,大股东说了算数,小股东尽管可以在股东大会中高喊“不公平”,对小股东不利的提案,例如在私有化中,以半价收购公司的资产,还是照样通过,小股东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儿,根本奈何大股东不得。
表面上付诸票决,一人一票,民主得很,但是股东中的“少数民族”,永远是输家,民主也者,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
民主民主,多少弊政,假汝之名以行?
许多上市公司的小股东,都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看到动不到
在货币不断贬值下,百万根本不能称为富翁。
在印尼,“百万富翁”只能当笑话说;在大马,“百万富翁”早该改为“千万富翁”。
假设你拥有上述上市公司的10%股权,计600万股。
如果该公司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3令吉,拥有600万股等于拥有1800万令吉的资产,即使在大马,也配称为“富翁”了吧?
但是,却是个“贫穷的富翁”,因为你根本无权动用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因为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是由大股东控制,你是看得到(有时甚至看不到)而吃不到。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拥有价值1800万令吉的地产,但荷包里却不名一文,你根本连一份5令吉的杂饭也买不起。
这不是“贫穷”是什么?你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勿买不派息股项
所谓“投资”,就是把资金投注在某种资产中,目的是要获取利润。
投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力亲为,自己亲自“下海”。
另一种是自己没条件做生意,只好“龙邦”别人的生意,成为当权不当家的小股东。
买上市公司的股份,就是属于后者,美其名为“投资”,实际上是免费将钱交给别人去使用,希望从中分到一点利润,实际的情况却往往跟理想相差一万八千里。
赚多派息少
慢说公司不赚钱,即使赚到了,小股东也未必受惠,在芸芸千家上市公司中,试问有多少家是定期派发股息的?有多少家有“派息政策”的?又有多少家派发“可观”的股息?
许多上市公司赚大钱,派息却微不足道,公司的银库储存巨额现金,却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望着他的公司银柜中白花花的银子,只有猛吞口水份儿,比“望梅止渴”更难受。
公司赚大钱,股息低得可怜,大股东说公司需要资金扩展业务,生意越做越多,盈利越来越高,公司股份价值与日俱增,股票增值,使小股东越来越富有,这是投资终极目标。
如果掌权的大股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那么他们岂止是真正的企业家,简直是在做善事,他们为股东创富,增加了股东的福祉,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素质,这样做的人,不是“善人”是什么?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手头拥有巨额现金,既不发展业务,也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一无所得,他们却长期领高薪,怎么说得过去?
当公司还是私人有限公司时,大股东所用的,是国产车,一切开销,以“节俭”为原则。
公司上市后,大股东换用新“奔驰”,理由是要维持上市公司掌舵人的形象;另一个理由是“等级”,大掌柜不坐“奔驰”,总经理怎能坐“豪华”?不提供“豪华”,如何能聘到人才,留住人才?
所以,大股东非坐新“奔驰”不可。
一切开销,不是以“节俭”,而是以级别为原则,上市的都是大公司,大公司一切讲“制度”,什么级别、应领何种薪酬、享受何种福利,都有明文规定,马虎不得,否则,就被视为尚未上轨道的“土”公司。
这就说明了何以多数新上市公司,挂牌后的业绩表现,很少能做到招股说明书许下的盈利诺言的原因。
新上市公司都是在业绩最高时上市,盛极难为继,上市后多数业绩走下坡,所以新股多数不宜恋栈,只有极少数大型上市公司值得持守下去。
现在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都是由公司自订,证券会及股票交易所均不过问。
公司在股东将股份卖给公众人士,全部收入进入自己的荷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理所当然的将公司的股份予以最高的估值,使他们卖出30%后,不但已收回全部投资,而且可能还赚了数倍,公司上市后,需要花数年的时间,股票的价值才能跟上估值。
在这期间,公司需要累积盈余,以发展业务,导致股息微不足道,甚至多年不发股息,使小股东成为“贫穷的富翁”。
坚守2原则
要避免成为“贫穷的富翁”,散户在买股时,应坚持两个原则:
1.不买亏蚀公司的股票,除非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以转亏为盈。
2.不买不派息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具有明显成长潜能。
避开长期没盈利及不派股息的公司,你才有可能从“贫穷的富翁”成为“有钱的富翁”。
相反理論
相反理論,可以在投資市場長線穩賺。在股票市場上,9成散戶始終要輸錢,只有10%能夠贏錢,咁點樣能夠成為那贏錢的一成散戶呢? 其實道理簡單,只要研究清楚大部份散戶之投資行為,避免跟他們一起犯錯,並在股災與股市泡沫之時,跟
他們做出相反之買賣操作,長線自然賺到盤滿缽滿。
正如巴菲特所講,別人貪婪你要恐懼,別人恐懼你要貪婪,現在港股遇上大跌市,滿街財演、財棍與網上一眾二打六齊聲大合唱,大叫熊市來臨,叫散戶急速止蝕,並要手持大量現金,持盈保泰。
根據相反理論,只要大家與這一群指路明燈對着幹,在散戶風聲鶴唳之時,繼續低價買入優質股票長線持有,或是繼續堅持月供股票,長線回報必定豐厚。
除了別人恐懼你要貪婪之外,9成散戶炒出炒入、借貸炒股以及買賣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只要你相反操作,長揸優質股票,避免借貸炒股,遠離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咁你自然係個10%贏錢嘅少數。
他們做出相反之買賣操作,長線自然賺到盤滿缽滿。
正如巴菲特所講,別人貪婪你要恐懼,別人恐懼你要貪婪,現在港股遇上大跌市,滿街財演、財棍與網上一眾二打六齊聲大合唱,大叫熊市來臨,叫散戶急速止蝕,並要手持大量現金,持盈保泰。
根據相反理論,只要大家與這一群指路明燈對着幹,在散戶風聲鶴唳之時,繼續低價買入優質股票長線持有,或是繼續堅持月供股票,長線回報必定豐厚。
除了別人恐懼你要貪婪之外,9成散戶炒出炒入、借貸炒股以及買賣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只要你相反操作,長揸優質股票,避免借貸炒股,遠離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咁你自然係個10%贏錢嘅少數。
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大器晚成的SOROS
经过1997年的大股灾,SOROS在东南亚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每个人都知道SOROS是最著名的投机专家,他精通股票,期货,外汇等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可以投机的东西都是SOROS的专长。
那么SOROS是不是天生的投机专家呢?
非也!
年青时的SOROS只是个平平凡凡的人,虽然他主修的是经济,但是他年青时的理想却只是做个哲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不过并没有出版。
他到了40岁那年才下定决心做个投资家,那时他的全部身家只有区区的25万美元。
那一年他成立了量子基金,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资在里面。
量子基金就是靠投资和投机来致富的。
SOROS致富的过程很快,平均每两年就开一番。
所以在短短的28年里他就开了14个番。
在68岁那年SOROS的身家已经是US$4billions或40亿美元了。
四十岁才开始,只用25万美元做本钱,在短短的28年里就能够赚到40亿美元的身家,这期间靠的就只是14个番。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出:致富并不怕迟,只怕不懂得开番而已。
(请看我过去的发表:开番的理论。)
大器晚成的SOROS四十岁才开始,但是他有两年开一番的本领,所以他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亿万富豪。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亿万富豪的,如果不贪心只要求成为百万,千万级,轻轻松松的投资就可以了。
致富不需要急,只要设定目标,耐心的投资就可以了。
如果目标只是成为千万富翁,那么我们就不必学SOROS两年开一番,我们只要满足于三年开一番就可以了。
用1万开始,只要10个番就可以变成1000万了,如果1番需要3年,那也只是30年而已。急什么?
为什么只是开14个番就可以使SOROS成为亿万富豪呢?
14个番有什么利害?
接下来就请看14个番的利害。
看它如何使0.25millions变成4000millions。
注:1个番是2年,所以14个番就是28年了。
番 Total
0 0.25
1 0.50
2 1.00
3 2.00
4 4.00
5 8.00
6 16.00
7 32.00
8 64.00
9 128.00
10 256.00
11 512.00
12 1024.00
13 2048.00
14 4096.00
大器晚成的SOROS用两年开一番的速度都已经能够变成亿万富豪了。
可是今天的小投资者那里会满意于两年开一番的速度?
买一只股如果它一个月不动就已经不耐烦了,那里可能要去等两年?
每个人都热衷于追逐热门股,为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快速的开番!最好就是买进几天内它就可以赚一倍!或一个番!
就好像我的一位朋友,买进KULIM-W才短短两个星期,买进的价钱是0.26令吉,今天的价钱是0.35令吉。
两个星期就已经赚了35%的利润,他竟然还不满意呢。
他说:理论上,这个延长的消息这样好,它应该可以上到0.50令吉以上呀!
哈,他竟然想在几个星期就开一个番!
还有位朋友,几个月前用0.32的价钱买进DRB-W,今天的价钱是0.65令吉。
算一算都已经有了1个番的成绩,他竟然说近来DRB-W的表现很差呢!
当然啦!看过0.88令吉的DRB-W,0.65令吉的价位就很失望了。
还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近来EON好像睡着了,动都没有动?
他是在今年4月期间用不到7.00令吉的价钱买进了EON。
今天EON的价钱是9.15令吉。算一算,这已经是30%的利润了。
投资不到半年都已经拿了一次400令吉的股息,(相等于5%的回酬),再加上股价上升了30%,这已经是35%的回酬了。
这样好的成绩竟然被形容为睡觉的股?天呀!到底要多快的回酬人们才会满意呢?
人家SOROS的功力也只是两年一个番吧了!
两年一番的功力相当以每年40%的回酬。
既然SOROS也只是两年开1番的功力吧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很满意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取得像以上这样好的成绩了!当然这样好的成绩是不可能每次都可以取得的。
冷静的想一想: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像SOROS?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每年取得40%的回酬?
所以实际一点,不要去追求那种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超过40%回酬的“热门股”或“消息股”。
在漫长的投资岁月里,我还没有见过一个真正靠投机“热门股”或“消息股”而致富的人。
先赚后赔,结局还是一样的,一场空欢喜。
我身边有许多靠投资股票致富的朋友,百万,千万的都有。
但是就没有一位是靠“热门股”或“消息股”来致富的。
他们都是靠投资优质股,用时间和耐心来致富者。
为什么我要讲这么多人家不喜欢听的话?
因为我不希望大家去走那条冤枉路。
我以前当然也是走过那条冤枉路的。
把血汗钱输掉真的是很冤枉。
每个人都知道SOROS是最著名的投机专家,他精通股票,期货,外汇等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可以投机的东西都是SOROS的专长。
那么SOROS是不是天生的投机专家呢?
非也!
年青时的SOROS只是个平平凡凡的人,虽然他主修的是经济,但是他年青时的理想却只是做个哲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不过并没有出版。
他到了40岁那年才下定决心做个投资家,那时他的全部身家只有区区的25万美元。
那一年他成立了量子基金,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资在里面。
量子基金就是靠投资和投机来致富的。
SOROS致富的过程很快,平均每两年就开一番。
所以在短短的28年里他就开了14个番。
在68岁那年SOROS的身家已经是US$4billions或40亿美元了。
四十岁才开始,只用25万美元做本钱,在短短的28年里就能够赚到40亿美元的身家,这期间靠的就只是14个番。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出:致富并不怕迟,只怕不懂得开番而已。
(请看我过去的发表:开番的理论。)
大器晚成的SOROS四十岁才开始,但是他有两年开一番的本领,所以他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亿万富豪。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亿万富豪的,如果不贪心只要求成为百万,千万级,轻轻松松的投资就可以了。
致富不需要急,只要设定目标,耐心的投资就可以了。
如果目标只是成为千万富翁,那么我们就不必学SOROS两年开一番,我们只要满足于三年开一番就可以了。
用1万开始,只要10个番就可以变成1000万了,如果1番需要3年,那也只是30年而已。急什么?
为什么只是开14个番就可以使SOROS成为亿万富豪呢?
14个番有什么利害?
接下来就请看14个番的利害。
看它如何使0.25millions变成4000millions。
注:1个番是2年,所以14个番就是28年了。
番 Total
0 0.25
1 0.50
2 1.00
3 2.00
4 4.00
5 8.00
6 16.00
7 32.00
8 64.00
9 128.00
10 256.00
11 512.00
12 1024.00
13 2048.00
14 4096.00
大器晚成的SOROS用两年开一番的速度都已经能够变成亿万富豪了。
可是今天的小投资者那里会满意于两年开一番的速度?
买一只股如果它一个月不动就已经不耐烦了,那里可能要去等两年?
每个人都热衷于追逐热门股,为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快速的开番!最好就是买进几天内它就可以赚一倍!或一个番!
就好像我的一位朋友,买进KULIM-W才短短两个星期,买进的价钱是0.26令吉,今天的价钱是0.35令吉。
两个星期就已经赚了35%的利润,他竟然还不满意呢。
他说:理论上,这个延长的消息这样好,它应该可以上到0.50令吉以上呀!
哈,他竟然想在几个星期就开一个番!
还有位朋友,几个月前用0.32的价钱买进DRB-W,今天的价钱是0.65令吉。
算一算都已经有了1个番的成绩,他竟然说近来DRB-W的表现很差呢!
当然啦!看过0.88令吉的DRB-W,0.65令吉的价位就很失望了。
还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近来EON好像睡着了,动都没有动?
他是在今年4月期间用不到7.00令吉的价钱买进了EON。
今天EON的价钱是9.15令吉。算一算,这已经是30%的利润了。
投资不到半年都已经拿了一次400令吉的股息,(相等于5%的回酬),再加上股价上升了30%,这已经是35%的回酬了。
这样好的成绩竟然被形容为睡觉的股?天呀!到底要多快的回酬人们才会满意呢?
人家SOROS的功力也只是两年一个番吧了!
两年一番的功力相当以每年40%的回酬。
既然SOROS也只是两年开1番的功力吧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很满意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取得像以上这样好的成绩了!当然这样好的成绩是不可能每次都可以取得的。
冷静的想一想: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像SOROS?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每年取得40%的回酬?
所以实际一点,不要去追求那种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超过40%回酬的“热门股”或“消息股”。
在漫长的投资岁月里,我还没有见过一个真正靠投机“热门股”或“消息股”而致富的人。
先赚后赔,结局还是一样的,一场空欢喜。
我身边有许多靠投资股票致富的朋友,百万,千万的都有。
但是就没有一位是靠“热门股”或“消息股”来致富的。
他们都是靠投资优质股,用时间和耐心来致富者。
为什么我要讲这么多人家不喜欢听的话?
因为我不希望大家去走那条冤枉路。
我以前当然也是走过那条冤枉路的。
把血汗钱输掉真的是很冤枉。
分享锦集:谈价值投资法
股票投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两种为:
⑴价值投资法(Value Investing)。
⑵技术分析法(Technical, Analysis),又叫图表家(Chartist)。
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信徒,说明了各有所长,因为任何不能产生效果的方法,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自动消失,两者能历久不衰,说明了两者都有其存在的硬道理。
长期苦练
对我来说,任何能为你赚钱的方法,就是适合你的方法。
方法无谓好坏,就好像学武的人,无论是用剑、用刀或用棍,只要使到炉火纯青,都可成为武林高手。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选择那种方法,都必须长期苦练,才有可能登峰造极,达到纯熟的地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经验之谈。
价值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上,他们深信,股价的表现决定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只要业绩标青,股价自然跟着上升,同样的,业绩表现差劲,股价跟着滑落,业绩和股价,有如实体与影子,并驾齐驱。
短期来说,股价与业绩可能脱节,长期来说,两者必然同步起落。
他们相信,业绩是根,股价是枝叶,本固则枝荣,如果根腐烂了,枝叶自然就枯死。所以,注重股价,不理业绩,是舍本逐末,非投资之正道。
基本强稳
价值投资者,是以股票的“价值”作为投资的标准。
而“价值”源自业绩,业绩源自基本面,价值好比是一间屋子,基本因素是屋子的柱子、墙壁、地基及门窗,是组成屋子的“组件”。
惟有基本因素强稳,才能创造业绩,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股票才有价值,有价值,股价才会起。
价值投资者的目的,是找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进长期持有,等到市场发现其价值,进行扯购,股价跟着上升,最后反映其真实价值,或者价值被市场高估时,投资者才脱售其股票,套取利润。请看附表:
公司盈利决定股价
图一显示股价与价值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当缺口越大,越值得买进,这种情形,多数出现在熊市中。
通常股价会在低水平徘徊一段时间(3-5个月不等),反向投资者会在股价停滞不动时,检视其基本面,评估其价值,如果发现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业绩又可能在经济复苏时回升,就可以买进,紧握不放,争取厚利。
图二,在牛市中,股价远远超过价值,再投资下去,回酬已不具吸引力,就应该脱售离场。
在图一和图二的情形,投资者可以用市价总值(Market capitalisation)作为指导。
假设你要创设一家这种规模的公司,你要投资2亿令吉,如今公司的市值(即买进整家公司所付出的代价)只是1亿令吉,你以半价买进这家现成公司,可以节省数年的时间,不是比创建新公司更合算吗?
你买进1万股和买进1亿股,理由必须是相同的。
图三显示股价已完全反映其价值,那么,要继续投资下去还是套利,取决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如果业绩长期向上,那么拿得越久,赚得越多,你可以永远不卖,许多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千万要记住,你买的是公司的股份,股份的价值决定于公司盈利,当公司的业绩持续走下坡,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转亏为盈时,就不要犹豫不决,一定要脱售,以免全军覆没。
股市是最不理智的地方,在熊市中,投资者往往以半价,甚至五分之一的价格,抛售其股票,对股票有研究,了解股票价值的投资者,往往可以用低得离谱的价格买到好股。
机会属于坚持反向的价值投资者。
⑴价值投资法(Value Investing)。
⑵技术分析法(Technical, Analysis),又叫图表家(Chartist)。
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信徒,说明了各有所长,因为任何不能产生效果的方法,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自动消失,两者能历久不衰,说明了两者都有其存在的硬道理。
长期苦练
对我来说,任何能为你赚钱的方法,就是适合你的方法。
方法无谓好坏,就好像学武的人,无论是用剑、用刀或用棍,只要使到炉火纯青,都可成为武林高手。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选择那种方法,都必须长期苦练,才有可能登峰造极,达到纯熟的地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经验之谈。
价值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上,他们深信,股价的表现决定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只要业绩标青,股价自然跟着上升,同样的,业绩表现差劲,股价跟着滑落,业绩和股价,有如实体与影子,并驾齐驱。
短期来说,股价与业绩可能脱节,长期来说,两者必然同步起落。
他们相信,业绩是根,股价是枝叶,本固则枝荣,如果根腐烂了,枝叶自然就枯死。所以,注重股价,不理业绩,是舍本逐末,非投资之正道。
基本强稳
价值投资者,是以股票的“价值”作为投资的标准。
而“价值”源自业绩,业绩源自基本面,价值好比是一间屋子,基本因素是屋子的柱子、墙壁、地基及门窗,是组成屋子的“组件”。
惟有基本因素强稳,才能创造业绩,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股票才有价值,有价值,股价才会起。
价值投资者的目的,是找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进长期持有,等到市场发现其价值,进行扯购,股价跟着上升,最后反映其真实价值,或者价值被市场高估时,投资者才脱售其股票,套取利润。请看附表:
公司盈利决定股价
图一显示股价与价值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当缺口越大,越值得买进,这种情形,多数出现在熊市中。
通常股价会在低水平徘徊一段时间(3-5个月不等),反向投资者会在股价停滞不动时,检视其基本面,评估其价值,如果发现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业绩又可能在经济复苏时回升,就可以买进,紧握不放,争取厚利。
图二,在牛市中,股价远远超过价值,再投资下去,回酬已不具吸引力,就应该脱售离场。
在图一和图二的情形,投资者可以用市价总值(Market capitalisation)作为指导。
假设你要创设一家这种规模的公司,你要投资2亿令吉,如今公司的市值(即买进整家公司所付出的代价)只是1亿令吉,你以半价买进这家现成公司,可以节省数年的时间,不是比创建新公司更合算吗?
你买进1万股和买进1亿股,理由必须是相同的。
图三显示股价已完全反映其价值,那么,要继续投资下去还是套利,取决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如果业绩长期向上,那么拿得越久,赚得越多,你可以永远不卖,许多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千万要记住,你买的是公司的股份,股份的价值决定于公司盈利,当公司的业绩持续走下坡,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转亏为盈时,就不要犹豫不决,一定要脱售,以免全军覆没。
股市是最不理智的地方,在熊市中,投资者往往以半价,甚至五分之一的价格,抛售其股票,对股票有研究,了解股票价值的投资者,往往可以用低得离谱的价格买到好股。
机会属于坚持反向的价值投资者。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分享锦集:产业股被低估
绿野集团副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受报界访问时宣称:假如他有足够的资金的话,他会买完所有上市产业股,因为它们的价值被低估得离谱(Crazy)。
此话出自一名产业界名人之口,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不但深思,而且应该深入研究上市产业公司,看看以它们目前的股价,其股票价值是否一如丹斯里李所说的,价值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
低价入股良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从反向投资的角度,也许产业股股价不振,提供了一个低价入股产业公司的良机。
在过去两年中,房地产价值暴涨,涨幅由数十巴仙至数百巴仙不等,视产业地点及种类而定。
上市产业公司都拥有宝贵的房产和地皮,而且多数是在多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非常低廉,现在价值均已暴涨,产业股的价值水涨船高,照理股价应该跟着上升才对,但产业股的股价表现却每况愈下,落后于大势甚远,实在令人费解。
上市公司所拥有的产业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已落成的产业,如办公大楼、购物中心、酒店、工厂、高尔夫球场等,作为长期投资,以收取租金,使公司有稳定的收入。
不用说,这些年来,这些产业已经大幅度增值,市值肯定比账目中的价值上升了一大截。
第二类是地皮。
产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买进地皮,分割成许多小段的屋地,建屋出售,以赚取利润,这也是大部份上市产业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
为了确保他们所拥有的地库,足以供多年发展之用,上市产业公司通常会买进及囤存面积相当大的地皮,以确保业务不至因为缺乏土地而中断。
这些公司囤存地皮,就好像货仓囤存货物一样,所以叫“地库”。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列出所拥有地皮的地点、面积、种类(例如农业地、屋地、商用地等),买进日期及买价(或是重估价)。通常是在年报最后数页,与30名最大股东名单相毗邻。
地价翻几倍
假如你细读年报中的“产业名单”(List of Properties)的话,你会发现,许多地皮是在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低得离谱,十多二十年来,地价已不知翻了多少番,目前的价格,肯定比“账面价值”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5月7日,我曾在本专栏发表一篇“3000令吉可买多少地?”的文章,那是我偶尔重读柏年(Brem)的年报,有感而作的,17年前,柏年以3000令吉,在巴生的武吉拉惹买进4.7英亩的永久权土地,收藏到现在,价值恐怕已上升了数十倍,但在该公司的年报中,这4.7英亩地皮的价值还是3000令吉,其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假如你逐家细读上市公司的年报的话,此类情况俯拾即是,可见产业股价值被低估并非耸人听闻。
账面价值计算法
上市条例规定,产业公司所拥有的地皮,如果是作为“发展”(即建屋出售)用途的话,只准以“成本”(买价)入账,不准以重估价值入账。
理由是这些地皮在建屋后就卖掉,所以是属“贸易资产”,其性质跟制造业的原料相同(地皮就是建屋的原料),所以不准以重估后的价值入账,以防止制造虚胖的资产价值。
成本入账
所以,上市产业公司买进作为“发展”用途的地皮,只准以成本入账。
这些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价值已不知涨了多少倍,但在公司的账目中,十多二十年来,每年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这个价值,称为“账面价值”(Book Value),以区别于“重估价值”。
十多年前,公司以每英亩3万令吉买进的地皮,现在已涨至50万令吉,但在公司的账面中,价值还是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账面价值”。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在20年前,以3万令吉买进吉隆坡孟沙区的一间双层排屋,在你个人的财产账中,仍保持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你的财产的“账面价值”。
现在这间排屋的价值已涨至100万令吉以上,假如你重估屋子的价值的话,你的“身家”早已超过百万令吉,所以,根据“账面价值”,你的身家只有3万令吉,实际上你是一名百万富翁。
同样的情形,许多上市产业公司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收藏至今,价值早已上升了10倍至数10倍不等,但是在公司的账目中,这些地皮还是保持买进时的价值,就是“账面价值”。
产业公司根据地皮的“账面价值”,计算出它的资产总值,再根据这总值计算出每股的净有形资产价值(NTA),这就是公司的“账面价值”。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每股资产价值,假设是1令吉50仙的话,如果公司按市价重估(作为参考价,不用作入账)其地皮的价值的话,每股资产价值可能增至4令吉,假如公司以市价脱售这些地皮,套取现金的话,股东每股可以取回4令吉的现金。
低过NTA
然而目前的股价,可能只是1令吉,甚至比1令吉50仙的账面每股资产价值更低,产业股被低估,再明显不过了。
我曾加以统计,发现80%以上产业股的股价,低过其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其被低估情况可想而知。
最近美合实业(Merge Housing)和侨丰产业(OSK Properties)的大股东分别以每股65仙和87仙全面献购小股东的股票,假如你阅读两公司的财报的话,你会发现,美合和侨丰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分别为1令吉11仙和1令吉74仙,比献购价几乎高一倍,不要忘记这还是“账面价值”。
假如两公司重估其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能更高,可见两家公司的大股东,是通过全面献购,以半价购买两公司的地皮。
请注意,是“账面价值”的半价,不是重估后的半价。
买进前须严加筛选
从以下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丹斯里李金友指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是有道理的:
●以目前产业股的市值(每股股价x股票总数=市值),要买到他们目前所拥有的地皮,是不可能的事。
●以上市产业公司目前的资金,根据市价买地皮,恐怕只能买到目前的一半或更少的地皮。
●大部份产业公司,假如按市价脱售所拥有的地皮的话,股东可以取回比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更高,甚至比目前股价高出1倍以上的现金(视公司被低估程度而定)。
散户资金有限,多数买不起地皮,所以无法参与土地投资,以分享地皮涨价的利益。
其实,只要购买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就是购买土地(尽管只是很小的一部份)。
长期投资
假设一家上市产业公司每股净资产价值为2令吉,而现在的股价仅为1令吉,等于你以半价购买地皮,而没有寻找地皮以及办理土地过户手续的费用和麻烦,不是更合算吗?为什么不敢买?
抱着买地皮的态度买产业股,并且像买地皮般作长期投资,肯定不会错到那里去。
必须提醒的是,产业股也好像别类股票那样,良莠不齐,买进之前,必须严加筛选,只买好股,就好像买地皮只买好地皮一样。
丹斯里李金友说,产业股被低估得离谱,有理!
此话出自一名产业界名人之口,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不但深思,而且应该深入研究上市产业公司,看看以它们目前的股价,其股票价值是否一如丹斯里李所说的,价值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
低价入股良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从反向投资的角度,也许产业股股价不振,提供了一个低价入股产业公司的良机。
在过去两年中,房地产价值暴涨,涨幅由数十巴仙至数百巴仙不等,视产业地点及种类而定。
上市产业公司都拥有宝贵的房产和地皮,而且多数是在多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非常低廉,现在价值均已暴涨,产业股的价值水涨船高,照理股价应该跟着上升才对,但产业股的股价表现却每况愈下,落后于大势甚远,实在令人费解。
上市公司所拥有的产业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已落成的产业,如办公大楼、购物中心、酒店、工厂、高尔夫球场等,作为长期投资,以收取租金,使公司有稳定的收入。
不用说,这些年来,这些产业已经大幅度增值,市值肯定比账目中的价值上升了一大截。
第二类是地皮。
产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买进地皮,分割成许多小段的屋地,建屋出售,以赚取利润,这也是大部份上市产业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
为了确保他们所拥有的地库,足以供多年发展之用,上市产业公司通常会买进及囤存面积相当大的地皮,以确保业务不至因为缺乏土地而中断。
这些公司囤存地皮,就好像货仓囤存货物一样,所以叫“地库”。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列出所拥有地皮的地点、面积、种类(例如农业地、屋地、商用地等),买进日期及买价(或是重估价)。通常是在年报最后数页,与30名最大股东名单相毗邻。
地价翻几倍
假如你细读年报中的“产业名单”(List of Properties)的话,你会发现,许多地皮是在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低得离谱,十多二十年来,地价已不知翻了多少番,目前的价格,肯定比“账面价值”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5月7日,我曾在本专栏发表一篇“3000令吉可买多少地?”的文章,那是我偶尔重读柏年(Brem)的年报,有感而作的,17年前,柏年以3000令吉,在巴生的武吉拉惹买进4.7英亩的永久权土地,收藏到现在,价值恐怕已上升了数十倍,但在该公司的年报中,这4.7英亩地皮的价值还是3000令吉,其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假如你逐家细读上市公司的年报的话,此类情况俯拾即是,可见产业股价值被低估并非耸人听闻。
账面价值计算法
上市条例规定,产业公司所拥有的地皮,如果是作为“发展”(即建屋出售)用途的话,只准以“成本”(买价)入账,不准以重估价值入账。
理由是这些地皮在建屋后就卖掉,所以是属“贸易资产”,其性质跟制造业的原料相同(地皮就是建屋的原料),所以不准以重估后的价值入账,以防止制造虚胖的资产价值。
成本入账
所以,上市产业公司买进作为“发展”用途的地皮,只准以成本入账。
这些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价值已不知涨了多少倍,但在公司的账目中,十多二十年来,每年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这个价值,称为“账面价值”(Book Value),以区别于“重估价值”。
十多年前,公司以每英亩3万令吉买进的地皮,现在已涨至50万令吉,但在公司的账面中,价值还是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账面价值”。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在20年前,以3万令吉买进吉隆坡孟沙区的一间双层排屋,在你个人的财产账中,仍保持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你的财产的“账面价值”。
现在这间排屋的价值已涨至100万令吉以上,假如你重估屋子的价值的话,你的“身家”早已超过百万令吉,所以,根据“账面价值”,你的身家只有3万令吉,实际上你是一名百万富翁。
同样的情形,许多上市产业公司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收藏至今,价值早已上升了10倍至数10倍不等,但是在公司的账目中,这些地皮还是保持买进时的价值,就是“账面价值”。
产业公司根据地皮的“账面价值”,计算出它的资产总值,再根据这总值计算出每股的净有形资产价值(NTA),这就是公司的“账面价值”。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每股资产价值,假设是1令吉50仙的话,如果公司按市价重估(作为参考价,不用作入账)其地皮的价值的话,每股资产价值可能增至4令吉,假如公司以市价脱售这些地皮,套取现金的话,股东每股可以取回4令吉的现金。
低过NTA
然而目前的股价,可能只是1令吉,甚至比1令吉50仙的账面每股资产价值更低,产业股被低估,再明显不过了。
我曾加以统计,发现80%以上产业股的股价,低过其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其被低估情况可想而知。
最近美合实业(Merge Housing)和侨丰产业(OSK Properties)的大股东分别以每股65仙和87仙全面献购小股东的股票,假如你阅读两公司的财报的话,你会发现,美合和侨丰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分别为1令吉11仙和1令吉74仙,比献购价几乎高一倍,不要忘记这还是“账面价值”。
假如两公司重估其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能更高,可见两家公司的大股东,是通过全面献购,以半价购买两公司的地皮。
请注意,是“账面价值”的半价,不是重估后的半价。
买进前须严加筛选
从以下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丹斯里李金友指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是有道理的:
●以目前产业股的市值(每股股价x股票总数=市值),要买到他们目前所拥有的地皮,是不可能的事。
●以上市产业公司目前的资金,根据市价买地皮,恐怕只能买到目前的一半或更少的地皮。
●大部份产业公司,假如按市价脱售所拥有的地皮的话,股东可以取回比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更高,甚至比目前股价高出1倍以上的现金(视公司被低估程度而定)。
散户资金有限,多数买不起地皮,所以无法参与土地投资,以分享地皮涨价的利益。
其实,只要购买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就是购买土地(尽管只是很小的一部份)。
长期投资
假设一家上市产业公司每股净资产价值为2令吉,而现在的股价仅为1令吉,等于你以半价购买地皮,而没有寻找地皮以及办理土地过户手续的费用和麻烦,不是更合算吗?为什么不敢买?
抱着买地皮的态度买产业股,并且像买地皮般作长期投资,肯定不会错到那里去。
必须提醒的是,产业股也好像别类股票那样,良莠不齐,买进之前,必须严加筛选,只买好股,就好像买地皮只买好地皮一样。
丹斯里李金友说,产业股被低估得离谱,有理!
分享锦集:谈机会成本
在谈到什么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之前,首先让我们认识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术语“稀少性”(Scarcity),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将“机会成本”概念,应用在股票投资上,以减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回报。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在他的著作《经济学的世界》中,对“稀少性”(Scarcity)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一项基本的经济难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运用,以满足无穷的欲望,这就是经济学上“稀少性”的问题。”
“稀少性定律”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所有人类想要的东西。
稀少资源
稀少资源就算能增加,也是要靠努力或付出代价,而且无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资源的稀少迫使每个经济体系都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多生产某项产品,通常就意味着决定少生产其他的产品,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决定要牺牲什么,以换取想要的东西。
在股票投资上,“稀少性”就更加明显。
无论你的资金多么雄厚,跟动辄以万亿令吉计的市场总值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股票投资的资金,“稀少性”特强,将你有限的资金,投入股市,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断选择
所以,你买了A股,就不得不放弃买B股。你必须在A股和B股之间,作出抉择。
你在股市买进卖出,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作出选择。
假设你选择买A股,一年之后,A股跌了20%,假如你的投资额为10万令吉,一年后你的身家降至8万令吉。
与此同时,B股上涨了30%,你一年后的身家,就由10万令吉增至13万令吉。
由于你的错误选择,使你的身家在一年中相差5万令吉(13万令吉减8万令吉),等于少了50%,这5万令吉,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有些人以为股票下跌了20%,他的损失是2万令吉,他忘记了他失去了从B股赚取30%利润的机会,他实际上是损失了5万令吉,这个“机会成本”所付的代价实在比他想像的高得多。
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原本是要买甲股,后来因为听信“师爷”,转买乙股,结果甲股大跌,乙股大起,他哑子吃黄莲,出声不得,只好夜夜“暗搥”。
他是为“机会成本”而“搥”。
每一名投资者都是认为他所相中的股票会涨价,所以才决定买进,至于买进之后该股的套现,是否一如他的所料,那就谁也没有把握。
慎选好股 屡战屡胜
为了避免双重损失的“机会成本”出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买进之前,货比三家,找出最有价值,最有希望跑赢大势的股只,使你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赚钱潜能。
问题是怎样找出“最有价值”的股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返璞归真,弄清楚股票是什么?
股票就是公司股份的证明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公司的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赚钱。
赚钱越多的公司,其股份价值越高。
所以,假如数只股票的价格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很明显的,每股净利最高的最值得买进。
通常我们是以本益比作为取决的标准。
假设三只股票的价格均为2令吉,它们的每股净利分别为15仙、20仙和30仙,则本益比分别为13、10及6倍。假如其他条件相同的话,那么,就应购买本益比6倍的那只股票。
参股做生意,我们希望每年都获得红利,也就是股息。
假如三只股价都是2令吉的股票,他们所分发的股息分别为5仙、10和20仙的话,则周息率(Dividend Yield)分别为2.5%、5%和7.5%。
比定存好
那么,你应该选购周息率7.5%的股票。
因为7.5%的股息回酬,比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一倍,你可以将你的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就可以放心进行长期投资。
我们投资于一家公司,总希望有关公司底子扎实,经得起经济风暴的考验。
所以,最好是购买有形资产价值高过股价的股票。
通常我们是以股价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为标准,假如比值是低于一倍的话,表示股价被低估,可以买进。
例如股价为2令吉,每股净有形资产为2.8令吉,则股价∕资产比值为2 ÷ 2.8 = 0.71,低于1,这表示你以2令吉买进2.8令吉的资产,值得投资。
除了比较本益比,周息率和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之外,最好还要比较其他的因素,例如三家公司的财政情况、历年的业绩纪录、业务的稳定性等,然后选出优点最多的公司,买进其股票作为投资,这样就可以减低“机会成本”出现的机遇率,提高胜算。
经过严格比较而选出的优质股,股价表现更有把握超越股市大势。
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股市才能屡战屡胜。能屡战屡胜,方能致富。
补正
上周“基本面剖析”一文中引ECS ICT BHD为例,此公司去年每股净赚(EPS)为25.7仙,并非20.7仙,特此补正(资料来源:ECS 2010年报)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在他的著作《经济学的世界》中,对“稀少性”(Scarcity)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一项基本的经济难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运用,以满足无穷的欲望,这就是经济学上“稀少性”的问题。”
“稀少性定律”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所有人类想要的东西。
稀少资源
稀少资源就算能增加,也是要靠努力或付出代价,而且无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资源的稀少迫使每个经济体系都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多生产某项产品,通常就意味着决定少生产其他的产品,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决定要牺牲什么,以换取想要的东西。
在股票投资上,“稀少性”就更加明显。
无论你的资金多么雄厚,跟动辄以万亿令吉计的市场总值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股票投资的资金,“稀少性”特强,将你有限的资金,投入股市,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断选择
所以,你买了A股,就不得不放弃买B股。你必须在A股和B股之间,作出抉择。
你在股市买进卖出,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作出选择。
假设你选择买A股,一年之后,A股跌了20%,假如你的投资额为10万令吉,一年后你的身家降至8万令吉。
与此同时,B股上涨了30%,你一年后的身家,就由10万令吉增至13万令吉。
由于你的错误选择,使你的身家在一年中相差5万令吉(13万令吉减8万令吉),等于少了50%,这5万令吉,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有些人以为股票下跌了20%,他的损失是2万令吉,他忘记了他失去了从B股赚取30%利润的机会,他实际上是损失了5万令吉,这个“机会成本”所付的代价实在比他想像的高得多。
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原本是要买甲股,后来因为听信“师爷”,转买乙股,结果甲股大跌,乙股大起,他哑子吃黄莲,出声不得,只好夜夜“暗搥”。
他是为“机会成本”而“搥”。
每一名投资者都是认为他所相中的股票会涨价,所以才决定买进,至于买进之后该股的套现,是否一如他的所料,那就谁也没有把握。
慎选好股 屡战屡胜
为了避免双重损失的“机会成本”出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买进之前,货比三家,找出最有价值,最有希望跑赢大势的股只,使你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赚钱潜能。
问题是怎样找出“最有价值”的股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返璞归真,弄清楚股票是什么?
股票就是公司股份的证明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公司的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赚钱。
赚钱越多的公司,其股份价值越高。
所以,假如数只股票的价格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很明显的,每股净利最高的最值得买进。
通常我们是以本益比作为取决的标准。
假设三只股票的价格均为2令吉,它们的每股净利分别为15仙、20仙和30仙,则本益比分别为13、10及6倍。假如其他条件相同的话,那么,就应购买本益比6倍的那只股票。
参股做生意,我们希望每年都获得红利,也就是股息。
假如三只股价都是2令吉的股票,他们所分发的股息分别为5仙、10和20仙的话,则周息率(Dividend Yield)分别为2.5%、5%和7.5%。
比定存好
那么,你应该选购周息率7.5%的股票。
因为7.5%的股息回酬,比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一倍,你可以将你的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就可以放心进行长期投资。
我们投资于一家公司,总希望有关公司底子扎实,经得起经济风暴的考验。
所以,最好是购买有形资产价值高过股价的股票。
通常我们是以股价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为标准,假如比值是低于一倍的话,表示股价被低估,可以买进。
例如股价为2令吉,每股净有形资产为2.8令吉,则股价∕资产比值为2 ÷ 2.8 = 0.71,低于1,这表示你以2令吉买进2.8令吉的资产,值得投资。
除了比较本益比,周息率和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之外,最好还要比较其他的因素,例如三家公司的财政情况、历年的业绩纪录、业务的稳定性等,然后选出优点最多的公司,买进其股票作为投资,这样就可以减低“机会成本”出现的机遇率,提高胜算。
经过严格比较而选出的优质股,股价表现更有把握超越股市大势。
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股市才能屡战屡胜。能屡战屡胜,方能致富。
补正
上周“基本面剖析”一文中引ECS ICT BHD为例,此公司去年每股净赚(EPS)为25.7仙,并非20.7仙,特此补正(资料来源:ECS 2010年报)
分享锦集:产业股投资法
附表是根据7月22日的闭市价,以去年的盈利和股息,计算出股价/资产比、本益比及周息率,作为投资参考。
我们只选有盈利及有派发股息的公司,若盈利和股息两者之中,缺一即不入选。
附表阅读方法:
1.股价/资产比:
是股票市价和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是从资产的角度衡量股价是否合理,如果是在1以下的话,表示价值被低估,值得投资。
例如ASAS去年12月31日时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93令吉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股价/资产比为1.08令吉÷1.93令吉=0.56,表示你以0.56令吉买进价值1令吉的资产,等于是半价买进地产,价值显然是被低估了。
地价大幅升值
然后你再翻开ASAS 2010年的年报第88页,该公司在去年12月31日时所拥有1446英亩地皮,大部份是在1994至2000年之间陆续买进的,多数坐落在北海、大山脚、高渊、爪夷、双溪巴甲和新邦安拔一带。
这十多年来,这些地皮的价值已大增,如果以市价重估该公司的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比1.93令吉高出一截,可见此股价值被低估的一斑。
2.本益比:
ASAS去年每股净利为4.76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为1.08令吉÷0.976令吉=11.1倍。
该公司今年首季每股净赚3.41仙,如果接下来的3季能保持此赚率的话,则全年净利将增至13.64仙(3.41仙x4 =13.64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将降至7.9倍。
释放潜在价值
该公司主席在年报中说:政府将建筑一条24公里的新路,从峇都茅通往峇都加湾,这条路将切过该公司的部份土地,因此该公司的地皮将进一步增值,而且将提高赚率,盈利可望进一步提高,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1.08令吉的股价属偏低。
3.周息率:
ASAS派发5仙股息,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毛股息率为0.05令吉÷1.08令吉=4.6%,尚属合理。
投资者可以模仿上述办法,分析附表中的产业股,深入挖掘潜在价值,从中选出几只最好及最适合你投资的股只,买进后长期持有,应该可以赚钱。
考虑相关因素
以上是以资产、本益比和周息率的角度评估股票价值,在买进之前,最好还要做更多的功课:
1.有关公司的地库有多少?何时买进?可以供发展多少年?
2.地皮的地点何在?该区有屋子的需求吗?
3.公司的负债情况。
4.已卖出屋子,但未收到款有多少?(Unbill Sale)。
5.公司5年来的业绩如何?
6.管理层是否积极发展业务?
只有在考虑了所有的因素,才决定是否值得买进。这就是我所谓的“严格筛选”后才投资。
附表是从90多家产业上市公司中选出44家,全部资料取自年报。
最佳选择长期投资
此表中之股票只供参考,并非推荐购买,大家可以从这44家中,进一步研究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买进,作为长期投资。
必须指出的是附表没有包括两家新上市公司IVORY(玮力)和UOA发展,这是两家好公司,但由于新上市,未派股息,故不入选。
大家要贴身跟踪上市公司的进展,以作出更新的评估,例如Ivory最近标得槟城的102.7英亩地点极佳的地皮,阿马证券(Am Research)7月26日的研究报告中,说该公司这段新地皮,发展价值可能高达100亿令吉,该公司每股重估后的资产价值高达4令吉,去年每股净赚22.25仙,今年将增至26.1仙,已卖出但未收款的销售额(Unbill Sale)3亿2000万令吉,因此该报告认为Ivory的公平价格为2令吉40仙。
另一个例子是成隆机构(DIJAYA CORP)一改过去“以守为攻”的政策,采取“以攻为守”的新策略,积极收购地皮,大力发展业务,前景看好。
公司若有新的发展,就应加以重新评估,以免失之交臂。
我们只选有盈利及有派发股息的公司,若盈利和股息两者之中,缺一即不入选。
附表阅读方法:
1.股价/资产比:
是股票市价和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是从资产的角度衡量股价是否合理,如果是在1以下的话,表示价值被低估,值得投资。
例如ASAS去年12月31日时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93令吉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股价/资产比为1.08令吉÷1.93令吉=0.56,表示你以0.56令吉买进价值1令吉的资产,等于是半价买进地产,价值显然是被低估了。
地价大幅升值
然后你再翻开ASAS 2010年的年报第88页,该公司在去年12月31日时所拥有1446英亩地皮,大部份是在1994至2000年之间陆续买进的,多数坐落在北海、大山脚、高渊、爪夷、双溪巴甲和新邦安拔一带。
这十多年来,这些地皮的价值已大增,如果以市价重估该公司的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比1.93令吉高出一截,可见此股价值被低估的一斑。
2.本益比:
ASAS去年每股净利为4.76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为1.08令吉÷0.976令吉=11.1倍。
该公司今年首季每股净赚3.41仙,如果接下来的3季能保持此赚率的话,则全年净利将增至13.64仙(3.41仙x4 =13.64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将降至7.9倍。
释放潜在价值
该公司主席在年报中说:政府将建筑一条24公里的新路,从峇都茅通往峇都加湾,这条路将切过该公司的部份土地,因此该公司的地皮将进一步增值,而且将提高赚率,盈利可望进一步提高,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1.08令吉的股价属偏低。
3.周息率:
ASAS派发5仙股息,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毛股息率为0.05令吉÷1.08令吉=4.6%,尚属合理。
投资者可以模仿上述办法,分析附表中的产业股,深入挖掘潜在价值,从中选出几只最好及最适合你投资的股只,买进后长期持有,应该可以赚钱。
考虑相关因素
以上是以资产、本益比和周息率的角度评估股票价值,在买进之前,最好还要做更多的功课:
1.有关公司的地库有多少?何时买进?可以供发展多少年?
2.地皮的地点何在?该区有屋子的需求吗?
3.公司的负债情况。
4.已卖出屋子,但未收到款有多少?(Unbill Sale)。
5.公司5年来的业绩如何?
6.管理层是否积极发展业务?
只有在考虑了所有的因素,才决定是否值得买进。这就是我所谓的“严格筛选”后才投资。
附表是从90多家产业上市公司中选出44家,全部资料取自年报。
最佳选择长期投资
此表中之股票只供参考,并非推荐购买,大家可以从这44家中,进一步研究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买进,作为长期投资。
必须指出的是附表没有包括两家新上市公司IVORY(玮力)和UOA发展,这是两家好公司,但由于新上市,未派股息,故不入选。
大家要贴身跟踪上市公司的进展,以作出更新的评估,例如Ivory最近标得槟城的102.7英亩地点极佳的地皮,阿马证券(Am Research)7月26日的研究报告中,说该公司这段新地皮,发展价值可能高达100亿令吉,该公司每股重估后的资产价值高达4令吉,去年每股净赚22.25仙,今年将增至26.1仙,已卖出但未收款的销售额(Unbill Sale)3亿2000万令吉,因此该报告认为Ivory的公平价格为2令吉40仙。
另一个例子是成隆机构(DIJAYA CORP)一改过去“以守为攻”的政策,采取“以攻为守”的新策略,积极收购地皮,大力发展业务,前景看好。
公司若有新的发展,就应加以重新评估,以免失之交臂。
分享锦集:基本面剖析
我常劝股友,在买进股票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做功课就是Do your homework,从Homework这个Home(家)字,可以看出功课不是在课室,而是在家里做的。
在家里做功课,没有别人的督促和协助,必须独立研究。
这样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股票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
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做功课的心得进行投资的,靠别人的“贴士”进行投资的,成功的少之又少。
先读懂投资资料
做功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读懂股票投资资料的能力。
股票资料包括年报、季报、股票分析报告、上市时发出的招股说明书、财经书籍、财经报章及杂志等。
要读懂这些资料,第一步就是要对财经、投资和经济的常用术语(Terminology or terms)和惯用词语,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你在阅读资料时,不但顺畅无阻,而且有深入的体会。
如果你对这类术语和惯用词语一知半解,你的吸收能力将大减,你很难在股票研究上登堂入室。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买股票最好买“基本面”强的股票,“基本面”就是Fundamental,到底“基本面”是指什么?
所谓“强劲”的“基本面”又是什么?
弄清楚术语含意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概念的话,你就不会知道“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投资时也不会去理会“基本面”是否强劲。结果是所买的都是劣股,怎能赚钱?
所以,假如你有心研究股票的话,就一定要花时间和精神去弄清楚术语的含意。
你所花的精神和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在弄明白术语以后,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阅读财经资讯难题,你会一辈子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
现在就让我们以“基本面”这个术语为例,说明了解术语的过程。
在英华大词典中,Fundamental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为: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重要的、更好的、主要的等。
作为名词是指原理、原则、基本、根本、基础等。
可见Fundamental就是一家公司赖以成功的最基本、最根本及最重要的因素,叫“基本面因素”。
计算出内在价值
梁孙健博士在他的著作《马星股市投资》(Stock Market Investment In Malaysia & Singapore)中,对Fundamental Approach(基本面研究)的解释为“仔细分析公司盈利及股息展望的投资法,基本面信徒相信他们可以根据此种分析,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实或内在价值。”
可见基本面的作用是计算股票的价值,这种投资法,叫“价值投资法”。
台湾出版的“财务金融辞典对Fundamental Analysis的解释为:“基本面分析,经由证券(股票)的基本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分析,基本因素如:盈余、资本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效能等。
基本面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证券(股票)的真实价值,作为买卖该证券的依据。”
可见基本面又涉及企业的管理效益,侧重于财务评估。
Marsha Bertrand在他的著作Gathing Started in Inverstment Clubs对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有颇为详细的解释:“根据公司的财报,过去的业绩表现及现有之策略,对股票将来的动向作出预测。”
分析财报作预测
“在基本面分析,我们审视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公司的财报,以协助我们预测公司将来的盈利和股息。
基本面分析集中注意力于以下各点:盈利、现金流、投资回报,以确定股票的价格是否已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发掘价值低估股
这些资料显示公司将来在业绩和股价方面的表现。基本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希望将来股价会上升。”
该书列出辨认基本面强弱的8个标准,为了使大家对基本面有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将每个标准分为1、2、3分。积分越高,表示基本面越强。
如果积分是在8以下,表示基本面孱弱,不值得投资;如果是在8至16之间,表示中等,是否值得投资,决定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如果积分在16至24之间,表示基本面强劲,可以投资。
辨认基本面强弱八大标准:
为了使大家易于掌握起见,我信手拈来,以佳杰科技(ECS ITC BHD)为实例,加以说明。
标准一: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为一年内可以化为现金的资产,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为一年中必须偿还的负债。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得出的比值,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首季结账时的流动比率为306(百万)÷156(百万)=1.96,远远超过一倍,属于超强,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二: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
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得之,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时的营运资本为306(百万)-156(百万)=150(百万),足以应付营业所需的资金而有余。
难怪该公司完全没有负债,手头还有4000万令吉现金。
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三: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 (Debt-To-Equity Ratio)
总负债除以股东基金所得比率,数目越小,表示该公司主要是靠现有资金而不是靠借贷做生意,故数字越小越好。
佳杰科技的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为:150(百万)÷154(百万)=1。财务稳如泰山,应得3分。
标准四:每股净利(EPS)
每年净利除以股数得之,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每股净利为20.70仙,属于中等,应得2分。(我认为每股净利要超过30仙才属上等)。
标准五:本益比(PER)
股价除以每股净利,为赚回投资额所需的年数。
以佳杰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目前的本益比为RM1.40÷0.257=5.5(倍),国际的本益比标准通常为10倍,佳杰5.5倍的本益比偏低,应得3分。
标准六:股东基金回报率(Return On Quity,即ROE)
每年净利除以股东基金的得数。
此比率是用来测试管理效率,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净赚2900万令吉,股东基金为1亿4700万令吉,故股东基金回报率为29(百万)÷147(百万)=19.7%,比银行定期存款3%高数倍,应得3分。
标准七:周息率(D/Y)
每股股息除以股价的得数。
周息率通常以净股息为计算标准。
佳杰科技去年派净股息8仙,以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8仙÷140仙=5.7%,比银行定存利息3%几乎高一倍,应得3分。
标准八: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
股东基金除以股数得之。
佳杰科技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RM147(百万)÷120(百万股)=RM1.23,略低于股票市价,应得2分。
总结这八个标准,佳杰科技取得24分中的22分,可说是基本面很强的公司。
佳杰科技是四海栈张氏家族所控制,已有25年的历史,代理全球30多家电脑及手机公司的产品,分销点多达2500家。
企业的基本面有如建筑物的地基,基本面强表示地基坚稳,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袭击。
在买进之前,如果能照以上方法做功课,找出股票基本面的强弱,可以减低风险。减低风险,等于提高胜算。
做功课就是Do your homework,从Homework这个Home(家)字,可以看出功课不是在课室,而是在家里做的。
在家里做功课,没有别人的督促和协助,必须独立研究。
这样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股票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
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做功课的心得进行投资的,靠别人的“贴士”进行投资的,成功的少之又少。
先读懂投资资料
做功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读懂股票投资资料的能力。
股票资料包括年报、季报、股票分析报告、上市时发出的招股说明书、财经书籍、财经报章及杂志等。
要读懂这些资料,第一步就是要对财经、投资和经济的常用术语(Terminology or terms)和惯用词语,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你在阅读资料时,不但顺畅无阻,而且有深入的体会。
如果你对这类术语和惯用词语一知半解,你的吸收能力将大减,你很难在股票研究上登堂入室。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买股票最好买“基本面”强的股票,“基本面”就是Fundamental,到底“基本面”是指什么?
所谓“强劲”的“基本面”又是什么?
弄清楚术语含意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概念的话,你就不会知道“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投资时也不会去理会“基本面”是否强劲。结果是所买的都是劣股,怎能赚钱?
所以,假如你有心研究股票的话,就一定要花时间和精神去弄清楚术语的含意。
你所花的精神和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在弄明白术语以后,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阅读财经资讯难题,你会一辈子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
现在就让我们以“基本面”这个术语为例,说明了解术语的过程。
在英华大词典中,Fundamental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为: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重要的、更好的、主要的等。
作为名词是指原理、原则、基本、根本、基础等。
可见Fundamental就是一家公司赖以成功的最基本、最根本及最重要的因素,叫“基本面因素”。
计算出内在价值
梁孙健博士在他的著作《马星股市投资》(Stock Market Investment In Malaysia & Singapore)中,对Fundamental Approach(基本面研究)的解释为“仔细分析公司盈利及股息展望的投资法,基本面信徒相信他们可以根据此种分析,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实或内在价值。”
可见基本面的作用是计算股票的价值,这种投资法,叫“价值投资法”。
台湾出版的“财务金融辞典对Fundamental Analysis的解释为:“基本面分析,经由证券(股票)的基本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分析,基本因素如:盈余、资本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效能等。
基本面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证券(股票)的真实价值,作为买卖该证券的依据。”
可见基本面又涉及企业的管理效益,侧重于财务评估。
Marsha Bertrand在他的著作Gathing Started in Inverstment Clubs对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有颇为详细的解释:“根据公司的财报,过去的业绩表现及现有之策略,对股票将来的动向作出预测。”
分析财报作预测
“在基本面分析,我们审视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公司的财报,以协助我们预测公司将来的盈利和股息。
基本面分析集中注意力于以下各点:盈利、现金流、投资回报,以确定股票的价格是否已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发掘价值低估股
这些资料显示公司将来在业绩和股价方面的表现。基本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希望将来股价会上升。”
该书列出辨认基本面强弱的8个标准,为了使大家对基本面有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将每个标准分为1、2、3分。积分越高,表示基本面越强。
如果积分是在8以下,表示基本面孱弱,不值得投资;如果是在8至16之间,表示中等,是否值得投资,决定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如果积分在16至24之间,表示基本面强劲,可以投资。
辨认基本面强弱八大标准:
为了使大家易于掌握起见,我信手拈来,以佳杰科技(ECS ITC BHD)为实例,加以说明。
标准一: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为一年内可以化为现金的资产,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为一年中必须偿还的负债。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得出的比值,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首季结账时的流动比率为306(百万)÷156(百万)=1.96,远远超过一倍,属于超强,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二: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
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得之,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时的营运资本为306(百万)-156(百万)=150(百万),足以应付营业所需的资金而有余。
难怪该公司完全没有负债,手头还有4000万令吉现金。
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三: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 (Debt-To-Equity Ratio)
总负债除以股东基金所得比率,数目越小,表示该公司主要是靠现有资金而不是靠借贷做生意,故数字越小越好。
佳杰科技的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为:150(百万)÷154(百万)=1。财务稳如泰山,应得3分。
标准四:每股净利(EPS)
每年净利除以股数得之,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每股净利为20.70仙,属于中等,应得2分。(我认为每股净利要超过30仙才属上等)。
标准五:本益比(PER)
股价除以每股净利,为赚回投资额所需的年数。
以佳杰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目前的本益比为RM1.40÷0.257=5.5(倍),国际的本益比标准通常为10倍,佳杰5.5倍的本益比偏低,应得3分。
标准六:股东基金回报率(Return On Quity,即ROE)
每年净利除以股东基金的得数。
此比率是用来测试管理效率,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净赚2900万令吉,股东基金为1亿4700万令吉,故股东基金回报率为29(百万)÷147(百万)=19.7%,比银行定期存款3%高数倍,应得3分。
标准七:周息率(D/Y)
每股股息除以股价的得数。
周息率通常以净股息为计算标准。
佳杰科技去年派净股息8仙,以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8仙÷140仙=5.7%,比银行定存利息3%几乎高一倍,应得3分。
标准八: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
股东基金除以股数得之。
佳杰科技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RM147(百万)÷120(百万股)=RM1.23,略低于股票市价,应得2分。
总结这八个标准,佳杰科技取得24分中的22分,可说是基本面很强的公司。
佳杰科技是四海栈张氏家族所控制,已有25年的历史,代理全球30多家电脑及手机公司的产品,分销点多达2500家。
企业的基本面有如建筑物的地基,基本面强表示地基坚稳,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袭击。
在买进之前,如果能照以上方法做功课,找出股票基本面的强弱,可以减低风险。减低风险,等于提高胜算。
分享锦集:价值导航 反向致胜
被视为债务风险评估权威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简称标普,上周五将维持了70年的美国国债评级,由AAA降至AA+,触发了次贷金融海啸以来的另一场股灾。
在美国股市暴跌的冲击下,全球股市大跌,大马股市亦遭殃,蒸发了数以百亿令吉计的价值,股市投资者,无不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
上个周末,我身在广州,不断的从酒店电视机的BBC新闻中,跟踪美国债务风险评级降低的进展。
中国的报章,均以整版的版位报道及评估此事,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分析。
错综复杂
美国国债风险评估降级,错综复杂,即使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能为这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来。
总的来说,是信心的影响多过实际的影响,但是,环球的金融体系,信心是最重要的城墙,美国一向被认为是铜墙铁壁,如今竟出现裂痕,其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
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国还未能找到另一个如美国这么大国力,这么厚实的国家,购买他们的国家债券,以寄存其储备金,因此也就没有别的选择,现有美国债大债主,如中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对美元债券有所更动。
除非有更不利消息的出现,否则,信心危机将会慢慢被时间冲淡,恐慌心理也逐渐被淡忘,市场,尤其是股市,将会逐步回稳。
冲击不大
此次危机,跟次贷触发金融海啸,有天渊之别,美国国债其实并没有出现危机,不像次贷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失信而引发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危机,国债风险评级下降只是一项预警,并无实际冲击,因此不大可能引发另一轮金融风暴。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全球一体的经济网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也就不大可能采取对美国债不利的举措。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横扫全球,无一国能幸免,那是由于各国采取了自扫门前雪的政策(Beggar Thy Neigbour),结果是同归于尽,如今每个国家的领袖,都有同荣枯的想法,不敢采取落井下石的行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面临次贷风暴时,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主,并没有采取损人利己的行动,因为美国如果沉沦,中国也不会得益。只有短视的国家领袖才会不顾他国死活。
各国互救
此次评级下降,引发全球一场不大不小的股灾,欧洲财长立刻通过电话商议,谋求对策,正是各国互救的现成例子。
就以中国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储,其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中国不大可能于此时采取对美国主权食用评级不利的行为,因为那等于举石头砸自己的脚。
评级下降引发各国抛售美元债券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另两家评级公司穆迪和惠誉仍维持AAA的评级。
因此,我认为评级下降对股市的打击,将不如次贷那么久,那么深。
当信心危机淡化后,除非有更不利的消息出现,股市将回稳。
反向投资
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危机就是有危险才有机会,投资者如果采取反向投资策略的话,反而可以因危机而得益。
2009年金融海啸最高潮时,也是人们最恐慌的时刻,如今来看,那正是买进股票的良机。此次危机再现,应该是错过在金融海啸中低价买进好股的投资者另一个买进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惟有养成反向思维者才能抓住。在众人最悲观的时刻买股,要有胆识,胆识源自知识,知识源自见识。
如果你对股票有足够的见识,了解股票的价值的话,你就不但不会跟着别人恐慌,反而敢在别人不敢买时买进。
为股票价值导航,你才有可能采取反向策略,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在危机中,以价值导航,坚守反向策略,才有可能从危机中,脱颖而出。
在美国股市暴跌的冲击下,全球股市大跌,大马股市亦遭殃,蒸发了数以百亿令吉计的价值,股市投资者,无不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
上个周末,我身在广州,不断的从酒店电视机的BBC新闻中,跟踪美国债务风险评级降低的进展。
中国的报章,均以整版的版位报道及评估此事,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分析。
错综复杂
美国国债风险评估降级,错综复杂,即使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能为这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来。
总的来说,是信心的影响多过实际的影响,但是,环球的金融体系,信心是最重要的城墙,美国一向被认为是铜墙铁壁,如今竟出现裂痕,其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
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国还未能找到另一个如美国这么大国力,这么厚实的国家,购买他们的国家债券,以寄存其储备金,因此也就没有别的选择,现有美国债大债主,如中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对美元债券有所更动。
除非有更不利消息的出现,否则,信心危机将会慢慢被时间冲淡,恐慌心理也逐渐被淡忘,市场,尤其是股市,将会逐步回稳。
冲击不大
此次危机,跟次贷触发金融海啸,有天渊之别,美国国债其实并没有出现危机,不像次贷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失信而引发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危机,国债风险评级下降只是一项预警,并无实际冲击,因此不大可能引发另一轮金融风暴。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全球一体的经济网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也就不大可能采取对美国债不利的举措。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横扫全球,无一国能幸免,那是由于各国采取了自扫门前雪的政策(Beggar Thy Neigbour),结果是同归于尽,如今每个国家的领袖,都有同荣枯的想法,不敢采取落井下石的行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面临次贷风暴时,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主,并没有采取损人利己的行动,因为美国如果沉沦,中国也不会得益。只有短视的国家领袖才会不顾他国死活。
各国互救
此次评级下降,引发全球一场不大不小的股灾,欧洲财长立刻通过电话商议,谋求对策,正是各国互救的现成例子。
就以中国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储,其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中国不大可能于此时采取对美国主权食用评级不利的行为,因为那等于举石头砸自己的脚。
评级下降引发各国抛售美元债券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另两家评级公司穆迪和惠誉仍维持AAA的评级。
因此,我认为评级下降对股市的打击,将不如次贷那么久,那么深。
当信心危机淡化后,除非有更不利的消息出现,股市将回稳。
反向投资
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危机就是有危险才有机会,投资者如果采取反向投资策略的话,反而可以因危机而得益。
2009年金融海啸最高潮时,也是人们最恐慌的时刻,如今来看,那正是买进股票的良机。此次危机再现,应该是错过在金融海啸中低价买进好股的投资者另一个买进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惟有养成反向思维者才能抓住。在众人最悲观的时刻买股,要有胆识,胆识源自知识,知识源自见识。
如果你对股票有足够的见识,了解股票的价值的话,你就不但不会跟着别人恐慌,反而敢在别人不敢买时买进。
为股票价值导航,你才有可能采取反向策略,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在危机中,以价值导航,坚守反向策略,才有可能从危机中,脱颖而出。
Tuesday, July 12, 2011
分享锦集:乐龄人股票投资法
常常有人问我:“你还有投资股票吗?”
一般人都认为,股票风险高,所以不适合乐龄人士投资。我是乐龄人,所以他们有此一问。
通常我不会直接回答他们的这个问题,如果他们是做生意的,我会反问他们:“你花了几十年的心血,建立起现在的生意,现在生意稳定了,基础稳如泰山,你有固定的收入,现在你退休了,应该享清福了,你为什么不把生意卖掉,或是清盘,手持现金,安享晚年?”
卖盘反应快
他们年逾古稀,对别的问题反应比年轻人迟钝了些,但对于把生意卖掉或清盘的问题,反应可是快如闪电:“我一生奋斗,就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生意,以赚取稳定的盈利,使我晚年高枕无忧,我怎么可以把生意卖掉或是清盘呢?”
如果他们是种油棕的,我会反问他们:“你经营这片油棕园,已三、四十年了吧?
靠着这片油棕园,你把儿女养大,教育成人,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你的责任完了,现在,你年迈力衰了,再也不能亲自管理油棕园了。”
“现在油棕价高,油棕园价值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高,你何不乘机卖掉,收取现金,安度晚年?”
油棕园小园主多数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辛苦数十年,所盼的就是今天这样的日子。
责任完了,而油棕园收入源源而来,我可以把油棕园交给承包商去收割棕果,我和老伴可以自由自在遨游天下,稳定的收入使我无后顾之忧,我怎能把油棕园卖掉?
卖掉油棕园等于杀掉会生金蛋的鹅,我才没这么笨呢!”
如果他是靠产业收租的乐龄人,我会问他:“你以分期付款购置的店铺,经过20年的分期摊还,20年来,租金都交给银行,你一无所得,现在供完了,租金全部归你,你有稳定的收入,晚年可保无忧。
不轻易放弃
但是,近年来产业价格暴涨,你的产业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值钱,你何不把店铺卖掉,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这样可以省却收租的麻烦!”
他会勃然变色曰:“我辛苦几十年,盼的就是今天,我怎么可以把店铺卖掉?作为乐龄人,稳定的收入比巨额的现金更重要呀!”
是的,生意人不会在晚年把生意卖掉或清盘。
油棕小园主不会在晚年卖掉油棕园;店铺业主不会在退休后把店铺脱售。
理由只有一个:他们奋斗一生,就是为了晚年有稳定的收入,使他们晚年生活无忧。他们成功了,现在正是享受他们的成果的时候,他们怎能把数十年努力的事业结束掉呢?
年轻时种树,是希望年老时能吃到甜美的果子,现在果实累累,他们有什么理由把果树砍掉?有这样的道理吗?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现在生意成功了,你每年都可以分到稳定的股息了,稳定的股息收入使你晚年生活无忧,你却在这个时候把股票卖掉,等于杀掉会生蛋的金鹅,这样的行为合理吗?
许多人忘记了,你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只是你不会亲自去管理这盘生意而已。
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跟参股于私人公司做生意,没有什么分别。
许多人在年轻时与朋友合股做生意,只占股本的数巴仙,一路来也不过问公司的业务,数十年之后,他退休了,才发现他年轻时投资数千令吉,年老时已增值至数十万令吉,每年都可以分得丰厚的红利,他就靠红利过着写意的晚年生活。
累计优质股
如果他在年轻时,买进一些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例如大众银行、吉隆甲洞、星狮、马银行……等,数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股票连同红股、附加股在内,1000令吉的投资,现在已价值100万令吉或更多,与参股于私人公司相比,不遑多让。
现在,由于股价高涨,或是年老了,就把这些累积了数十年的股票卖掉,把现金存在银行,让通膨不断的侵蚀其价值,这样岂是明智之举?
是的,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优质股,买了就不卖,到乐龄时就必然能过“财务自主”的晚年。
问题是时光不能倒流,大部分人在年轻时都没有想过要这样做,乐龄方悔投资迟,又有什么用呢?
到乐龄之年,是不是就不能投资股票?
却也不是。
不能再冒险
不过,乐龄人不能冒年轻人那样的投资风险。
年轻人投资,若有闪失,仍有时间去补救,所以,即使投资风险较高亦无妨。
故年轻人投资可以侧重资本增值,但乐龄人宜侧重股息收入。
一般人都认为,股票风险高,所以不适合乐龄人士投资。我是乐龄人,所以他们有此一问。
通常我不会直接回答他们的这个问题,如果他们是做生意的,我会反问他们:“你花了几十年的心血,建立起现在的生意,现在生意稳定了,基础稳如泰山,你有固定的收入,现在你退休了,应该享清福了,你为什么不把生意卖掉,或是清盘,手持现金,安享晚年?”
卖盘反应快
他们年逾古稀,对别的问题反应比年轻人迟钝了些,但对于把生意卖掉或清盘的问题,反应可是快如闪电:“我一生奋斗,就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生意,以赚取稳定的盈利,使我晚年高枕无忧,我怎么可以把生意卖掉或是清盘呢?”
如果他们是种油棕的,我会反问他们:“你经营这片油棕园,已三、四十年了吧?
靠着这片油棕园,你把儿女养大,教育成人,他们都已成家立业,你的责任完了,现在,你年迈力衰了,再也不能亲自管理油棕园了。”
“现在油棕价高,油棕园价值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高,你何不乘机卖掉,收取现金,安度晚年?”
油棕园小园主多数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辛苦数十年,所盼的就是今天这样的日子。
责任完了,而油棕园收入源源而来,我可以把油棕园交给承包商去收割棕果,我和老伴可以自由自在遨游天下,稳定的收入使我无后顾之忧,我怎能把油棕园卖掉?
卖掉油棕园等于杀掉会生金蛋的鹅,我才没这么笨呢!”
如果他是靠产业收租的乐龄人,我会问他:“你以分期付款购置的店铺,经过20年的分期摊还,20年来,租金都交给银行,你一无所得,现在供完了,租金全部归你,你有稳定的收入,晚年可保无忧。
不轻易放弃
但是,近年来产业价格暴涨,你的产业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值钱,你何不把店铺卖掉,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这样可以省却收租的麻烦!”
他会勃然变色曰:“我辛苦几十年,盼的就是今天,我怎么可以把店铺卖掉?作为乐龄人,稳定的收入比巨额的现金更重要呀!”
是的,生意人不会在晚年把生意卖掉或清盘。
油棕小园主不会在晚年卖掉油棕园;店铺业主不会在退休后把店铺脱售。
理由只有一个:他们奋斗一生,就是为了晚年有稳定的收入,使他们晚年生活无忧。他们成功了,现在正是享受他们的成果的时候,他们怎能把数十年努力的事业结束掉呢?
年轻时种树,是希望年老时能吃到甜美的果子,现在果实累累,他们有什么理由把果树砍掉?有这样的道理吗?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现在生意成功了,你每年都可以分到稳定的股息了,稳定的股息收入使你晚年生活无忧,你却在这个时候把股票卖掉,等于杀掉会生蛋的金鹅,这样的行为合理吗?
许多人忘记了,你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只是你不会亲自去管理这盘生意而已。
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跟参股于私人公司做生意,没有什么分别。
许多人在年轻时与朋友合股做生意,只占股本的数巴仙,一路来也不过问公司的业务,数十年之后,他退休了,才发现他年轻时投资数千令吉,年老时已增值至数十万令吉,每年都可以分得丰厚的红利,他就靠红利过着写意的晚年生活。
累计优质股
如果他在年轻时,买进一些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例如大众银行、吉隆甲洞、星狮、马银行……等,数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股票连同红股、附加股在内,1000令吉的投资,现在已价值100万令吉或更多,与参股于私人公司相比,不遑多让。
现在,由于股价高涨,或是年老了,就把这些累积了数十年的股票卖掉,把现金存在银行,让通膨不断的侵蚀其价值,这样岂是明智之举?
是的,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优质股,买了就不卖,到乐龄时就必然能过“财务自主”的晚年。
问题是时光不能倒流,大部分人在年轻时都没有想过要这样做,乐龄方悔投资迟,又有什么用呢?
到乐龄之年,是不是就不能投资股票?
却也不是。
不能再冒险
不过,乐龄人不能冒年轻人那样的投资风险。
年轻人投资,若有闪失,仍有时间去补救,所以,即使投资风险较高亦无妨。
故年轻人投资可以侧重资本增值,但乐龄人宜侧重股息收入。
Monday, July 4, 2011
分享锦集:孤注一掷还是多元化?
一个股票投资组合,到底应该拥有多少只股票,才是理想的?
作为资金不多的散户,我们到底应该孤注一掷,集中资金,专攻一股?
还是将组合多元化,购买一系列的股票?
孤注一掷与多元化,各有何利弊?散户应如何作出抉择?
首先,让我们了解,身为散户,我们其实是居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一、当家不当权
散户都是公司的小股东,即使你的名字,出现在有关上市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你还是一个股权微不足道,在有关公司中人微言轻的投资者,小股东虽然是公司的老板之一,却是个当家不当权的“小”老板。
对公司内所发生的事,根本无权过问,因此总是有一种无力感。
二、只是局外人
作为小股东,我们是公司的局外人,掌权的大股东,才是局内人。
作为局外人,你无论怎样努力做功课,永远无法做到彻底了解公司的内幕,因为每一家公司的掌舵人,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向局外人披露公司的一切,实际上,居於商业利益,他也不应该向外包括小股东在内透露公司的所有秘密。
所以,小股东无论怎样努力研究,总无法做到100%了解公司内情。
每一家公司,都有一些见不得光的事,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是小股东永远看不到的肮脏的秘密,这些秘密可能是癌症的细胞,不断的在滋长,到小股东发现时,公司已病入膏肓,孤注一掷的小股东就这样蒙受了惨重的亏损。
三、现害群之马
在上千家的上市公司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害群之马,就好像在现实社会中,总会存在着一些歹徒一样。尽管数目永远是居於少数,但是总是无法完全加以消灭。
商场其实就是一个迷你社会,商业社会中,为了利益,总是在勾心斗角,拼个你死我活。所以,作奸使诈的事,层出不穷。
作为公司掌舵人的大股东,他除了在同行如敌国的环境中,冲锋陷阵之外,也可能为了本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做出有损公司及小股东利益的事,陷公司及股东於水深火热之中,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陷困之际,竟一走了之,就是典型的例子。
孤注一掷的小股东在发现事情不妙时,已身陷万劫不复之地矣。
四、凡人都有错
投资者都是人,不是神,凡是人都会犯错误,散户多是业馀股票投资者,对股票的认识原本就不深,加上缺乏股市实战经验,警觉性又不高,犯错误的机遇率,比专业的基金经理,或是知晓内情的大户,肯定更高,孤注一掷,是很危险的做法。
五、后知后觉者
散户对于行业和公司的讯息,都是后知后觉者。就以公司的业绩来说,公司掌舵人每个月都会接到属下的业务报告,他也可以随时传召属下高级职员,例如董事经理,或是财务总管,询问或检查业务的进展。
所以,作为公司掌舵人的大股东,可以在第一时间得悉公司业务的情况。春江水暖鸭先知,大股东之谓也。
按照上市条例,上市公司必须在每季结账后的60天内,发表季报,在财务年结束后的3个月内发表常年报告书。
小股东所读到的季报或年报,其实已是明日黄花,大股东和公司的主要职员,如董事经理或财务总管,比小股东提早几个月知道公司的内情,如果公司盈利大增,或是有意发高股息或红股,他们可以静悄悄的在股市乘低吸购股票,到消息出炉时脱手。
如果是坏消息,他们可以静悄悄的脱售股票,而身为局外人的散户,仍被蒙在鼓里,在股票下跌时误以为机不可失,可能还会“乘低吸购”,而身陷险境而不知。
当然,大股东和公司要员买卖公司股票,都要加以公布,但他们不会笨到用自己的名字去买卖公司的股票,如何远离法网,他们是山人自有妙计!
作为后知后觉者,散户采取孤注一掷策略,风险特高。
六、后知后觉者
所有股票投资者,都会面对各种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股市、股价的起落)、企业风险(公司陷困)、经济风险(经济衰退)、景气风险(行业陷入不景气)、政策风险(政府突然改变政策)、政治风险(政权易手)、天灾风险(如日本之核子发电厂)、金融风险(如次贷引发的金融海啸、东南亚的货币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等)。
面对这么多的风险,却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孤注一掷实非明智之举。
七、世事永多变
世事多变,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会发生什么事。每一宗大事,例如政变、暴动、国家领袖被暗杀等等,都会牵动投资家的神经而引起抛售,导致股市暴跌,孤注一掷,风险特高,投资者的资金,得来不易,没有必要冒倾家荡产的风险。
须彻底了解好股
面对以上7大风险,孤注一掷不适合散户,其理至明。
孤注一掷要不得,但过份分散亦非明智之举。
多元化如果做得过份,投资者抱满了股票,难免顾此失彼,无法作有效的监管,不但不能减低风险,反而增加风险。
散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买的股只越多,风险就越低。
实际上,如果你对你所买的股票,一知半解,所买的都是劣股的话,风险反而比拥有数只你彻底了解的好股更高。
结论
1.散户切忌孤注一掷。
2.过份多元化亦不可取。
3.投资亦如做人,宜采中庸之道,一个100万令吉的投资组合,以10至20只股票为宜,但这只是一个提示,并非绝对如此。
4.风险与你对股票的认识有关,买5只你有深入认识的股票,比买50只你一无所知的股票更安全。买3只好股比买30只劣股更安全。
5.你的股票投资组合所拥有的股只,必须符合你的监管能力。过份的多元化,将使你变成皇帝,面对后宫佳丽3000人,不知如何选择。
作为资金不多的散户,我们到底应该孤注一掷,集中资金,专攻一股?
还是将组合多元化,购买一系列的股票?
孤注一掷与多元化,各有何利弊?散户应如何作出抉择?
首先,让我们了解,身为散户,我们其实是居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一、当家不当权
散户都是公司的小股东,即使你的名字,出现在有关上市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你还是一个股权微不足道,在有关公司中人微言轻的投资者,小股东虽然是公司的老板之一,却是个当家不当权的“小”老板。
对公司内所发生的事,根本无权过问,因此总是有一种无力感。
二、只是局外人
作为小股东,我们是公司的局外人,掌权的大股东,才是局内人。
作为局外人,你无论怎样努力做功课,永远无法做到彻底了解公司的内幕,因为每一家公司的掌舵人,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向局外人披露公司的一切,实际上,居於商业利益,他也不应该向外包括小股东在内透露公司的所有秘密。
所以,小股东无论怎样努力研究,总无法做到100%了解公司内情。
每一家公司,都有一些见不得光的事,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是小股东永远看不到的肮脏的秘密,这些秘密可能是癌症的细胞,不断的在滋长,到小股东发现时,公司已病入膏肓,孤注一掷的小股东就这样蒙受了惨重的亏损。
三、现害群之马
在上千家的上市公司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害群之马,就好像在现实社会中,总会存在着一些歹徒一样。尽管数目永远是居於少数,但是总是无法完全加以消灭。
商场其实就是一个迷你社会,商业社会中,为了利益,总是在勾心斗角,拼个你死我活。所以,作奸使诈的事,层出不穷。
作为公司掌舵人的大股东,他除了在同行如敌国的环境中,冲锋陷阵之外,也可能为了本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做出有损公司及小股东利益的事,陷公司及股东於水深火热之中,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陷困之际,竟一走了之,就是典型的例子。
孤注一掷的小股东在发现事情不妙时,已身陷万劫不复之地矣。
四、凡人都有错
投资者都是人,不是神,凡是人都会犯错误,散户多是业馀股票投资者,对股票的认识原本就不深,加上缺乏股市实战经验,警觉性又不高,犯错误的机遇率,比专业的基金经理,或是知晓内情的大户,肯定更高,孤注一掷,是很危险的做法。
五、后知后觉者
散户对于行业和公司的讯息,都是后知后觉者。就以公司的业绩来说,公司掌舵人每个月都会接到属下的业务报告,他也可以随时传召属下高级职员,例如董事经理,或是财务总管,询问或检查业务的进展。
所以,作为公司掌舵人的大股东,可以在第一时间得悉公司业务的情况。春江水暖鸭先知,大股东之谓也。
按照上市条例,上市公司必须在每季结账后的60天内,发表季报,在财务年结束后的3个月内发表常年报告书。
小股东所读到的季报或年报,其实已是明日黄花,大股东和公司的主要职员,如董事经理或财务总管,比小股东提早几个月知道公司的内情,如果公司盈利大增,或是有意发高股息或红股,他们可以静悄悄的在股市乘低吸购股票,到消息出炉时脱手。
如果是坏消息,他们可以静悄悄的脱售股票,而身为局外人的散户,仍被蒙在鼓里,在股票下跌时误以为机不可失,可能还会“乘低吸购”,而身陷险境而不知。
当然,大股东和公司要员买卖公司股票,都要加以公布,但他们不会笨到用自己的名字去买卖公司的股票,如何远离法网,他们是山人自有妙计!
作为后知后觉者,散户采取孤注一掷策略,风险特高。
六、后知后觉者
所有股票投资者,都会面对各种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股市、股价的起落)、企业风险(公司陷困)、经济风险(经济衰退)、景气风险(行业陷入不景气)、政策风险(政府突然改变政策)、政治风险(政权易手)、天灾风险(如日本之核子发电厂)、金融风险(如次贷引发的金融海啸、东南亚的货币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等)。
面对这么多的风险,却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孤注一掷实非明智之举。
七、世事永多变
世事多变,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会发生什么事。每一宗大事,例如政变、暴动、国家领袖被暗杀等等,都会牵动投资家的神经而引起抛售,导致股市暴跌,孤注一掷,风险特高,投资者的资金,得来不易,没有必要冒倾家荡产的风险。
须彻底了解好股
面对以上7大风险,孤注一掷不适合散户,其理至明。
孤注一掷要不得,但过份分散亦非明智之举。
多元化如果做得过份,投资者抱满了股票,难免顾此失彼,无法作有效的监管,不但不能减低风险,反而增加风险。
散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买的股只越多,风险就越低。
实际上,如果你对你所买的股票,一知半解,所买的都是劣股的话,风险反而比拥有数只你彻底了解的好股更高。
结论
1.散户切忌孤注一掷。
2.过份多元化亦不可取。
3.投资亦如做人,宜采中庸之道,一个100万令吉的投资组合,以10至20只股票为宜,但这只是一个提示,并非绝对如此。
4.风险与你对股票的认识有关,买5只你有深入认识的股票,比买50只你一无所知的股票更安全。买3只好股比买30只劣股更安全。
5.你的股票投资组合所拥有的股只,必须符合你的监管能力。过份的多元化,将使你变成皇帝,面对后宫佳丽3000人,不知如何选择。
分享锦集:为何没有第二个巴菲特?
世界500名最富有的人,都是靠经营某种事业成功而致富的,巴菲特是惟一“不事生产”,单靠股票投资而挤身世界500强者。他的财富,仅次於世界首富茨盖。
研究巴菲特成功秘诀的书,少说也有一两百种,模仿他的投资法的人,当不在少数,然而世上却未闻出现第二个巴菲特,何也?
实际上,在美国,曾有不少基金经理,师法巴菲特之投资法,对巴菲特亦步亦趋,却没有听说有那一个基金,创造了如巴菲特般的辉煌业绩。
不仅是巴菲特,其他投资大师,都成为无数投资者崇拜的偶像,如彼得林奇(Peter Lynn)、邓普顿(Sir John Teupleton)、菲力辉塞(Philip Fisher)、罗杰斯(Jim Rogers)等,都是投资界巨人,为基金投资者创造庞大的财富,本身也成为富豪。
这些杰出的投资家,都曾著书立说,与投资大众分享他们的投资经验,私淑这些大师的人,难以计数,然而却没有听说有第二个彼得林奇、邓普顿、菲力辉塞、罗杰斯的出现,何也?
原来学习任何的技艺,或从事任何的事业,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第二个层次是“心法”。
长期醖酿
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师傅可以教你怎样变戏法,而且只要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学会,因为这是“方法”,“方法”是基率的技术,但是如何把戏法变得“巧妙”,就要提升到“心法”的层次了,“心法”是天份。
领悟训练及经验的综合体,必须经过长期的醖酿才能得到,这就要靠徒弟自动自发的去摸索,去不断的练习,才有可能成功,所谓“熟能生巧”,要“巧”,必须“熟”,熟到极点,则“心法”自然水到渠成。
譬如打球,教练可以教你“方法”,但是要成为奥运会冠军,就要靠运动员本身的资质、领悟、训练及经验的累积,到了“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白话:用心神去领会而不必用眼睛去观看,器官(指手)的作用停止了,只是心神在运行操作)(庄子“养生主”)。
到了上下纵横皆如意的境界,“心法”就产生了。
又譬如武术,师傅可以教你如何使刀弄棍,而且一般资质的徒弟都学得懂,因为这是“方法”。
不假思索
但是,在迎敌时,你如何见招拆招,化解对方的攻势,就必须学到不假思索就作出反应的地步才行,如果你的招数停留在“方法”的层面,对方出招时你才来想一想用什么招数去应付,肯定一败涂地。
武艺练到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出招的地步,才可以成为“高手”,“高手”必然有“心法”。
再譬如驾车,你的驾车技术必须到了不假思索就摆动驾驶盘的地步,才可以避免车祸。
如果你看到一只野狗突然奔出公路,你才来思索要把车子摆向何方,你准会出事,不假思索就把车子驾到左方或右方,避开野狗,其实就是“心法”在操作。
股票投资亦如此,尽人皆知低买高卖可以赚钱,何以那么多人赔本?何以在低的时候不买,高的时候不卖?为什么低不买却高买。高不卖却低卖?
因为你还停留在“方法”的层面,没有到达“心法”的层面。
在“方法”的层面,你在股价低跌时,希望跌得更低,所以始终不敢出手,也不知如何出手。
就好像只懂得花拳绣腿的武师,见对方使出一记“黑虎偷心”时,才来思索如何拆招,已是太迟了。
低不买,是因为你平时不做功课,不知股票的价值,所以不敢买进。
勤做功课做到“低买”
如果你平时勤做功课,对股票的价值了然於心,当股价跌到低水平时,你知道价值是被低估了,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买进的胆识,做到“低买”。
让我举一个实例:去年当嘉利丹(Kretam)的股价徘徊在1令吉20仙的水平时,我曾向一些股友建议买进,但多数人的反应是“这是一只劣股”,不要买进。
因为他们所记得的,是10年前的嘉利丹,那时嘉里丹由于属下股票行、高达2亿多令吉的烂账而陷入困境,几乎没顶。
该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发出一系列的可赎回及不可赎回债券,这些债券利息和数额各异。
该公司靠着3万6000英亩油棕园的盈利,加上脱售一些非核心资产,逐步赎回债券,加以注销,经过了将近10年的奋斗,终於一步一步的还清债务。
到去年8月时终於无债一身轻,手头甚至还有数千万令吉的现金,试问一家在沙巴拥有3万6000英亩油棕园,完全没有负债的公司,怎么会出毛病?怎能称为“劣股”?
为什么嘉利丹会给投资者以“劣股”的印象?
原来该公司的债券有多种,利息和还期不同,该公司忍辱负重,默默地,一步一步地赎回,每年赎回的数额,胥视公司的盈利而定,除非肯下工夫去挖掘这些资料,又长期追踪该公司财务进展情况。
错失良机
否则,很难了解该公司的实况,到投资机会出现时,投资者脑海中只记得10年前嘉利丹陷困时的惨状,看不到火浴后重生的嘉利丹,就这样错过了低价买进嘉利丹的机会。
另一个原因是多数人不了解油棕园的价值。
目前沙巴油棕园每英亩的市价高达2万5000令吉,假如以每股1令吉20仙买进嘉利丹,等于以3亿令吉购买3万6000英亩油棕园,平均每英亩买价约为8000令吉,以8000令吉买进价值2万5000令吉的油棕园,风险何在?
为什么不买,因为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没做功课。
特此声明,我只是举嘉利丹为实例,说明何以投资者做不到“低买”,并非推荐投资者买进嘉利丹。
提升层次
毕竟现在嘉利丹的股价已直逼2令吉20仙,而不是1令吉20仙了。
如上所说,投资者若无法将自己提升到具有“心法”的层次,岂不是没机会在股市赚钱?
是的,如果要成为第二个巴菲特,就非有巴菲特的“心法”不可,很少人能达到巴菲特的“心法”水平,所以很少人,甚至没有人可以成为第二个巴菲特。
但是,身为普通人的散户,也不必成为第二个巴菲特,只要能做到每年取得15%复利增长率的成绩,投资30年,到退休时就可以做到“财务自主”,做个有尊严的乐龄人。
身为凡夫俗子,我们只要坚持一些原则,脚踏实地进行投资,不投机,不取巧,就可以取得可观的投资成绩。
财富不能无中生有
这些原则包括:
1.一定要相信:财富不能“无中生有”,一定要有“价值”作为后盾,才能持久。没有价值的资产,就是“泡沫”,随时会消失。没有价值的股票,有如建在沙丘上的大厦,随时会倒塌。
2.没有成长的股票不会增值,成长时有时无,甚至负成长的股票价值飘浮不定,股价随之起舞,很难捉摸。
3.最好的股票,是盈利长期保持稳健成长的公司的股票,稳健但长期成长,胜过高成长但不稳健的股票。成长率不必高,只要年年取得15%以上的成长,就可以成为蓝筹股,值得长期持有。
4.价值“需要时间去创造,不能一蹴即成。果子需要时间成熟,树木需要时间成长,同样的,生意需要时间去完成。
生意是一种过程,从买原料,制成产品、销售、收账,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去完成,需要按步就班进行,绝无魔术可变。
你必须给时间让你所投资的公司去完成这个过程,为你创造价值,故投资宜长期,长期才能累积财富,并无捷径可循,快餐式的投资无法致富,快速致富根本行不通。
5.长期投资只需看股市大势,不必理会短期的波动,预测短期股市成功的巴仙率很低,不值得去尝试。
股市的运作有如一场球赛,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会把球打向那一个方向。你不是他,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做什么?你又怎样能打败对手?
参与大马股市的,少说也有400万人,等于有400万种想法。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庄子说:河中之鱼悠游自在,所以很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秋水”)
同样的,你只是400万投资者之一,怎么知道其他399万9999名投资者在想什么?
股市只看大势即可
又何况世界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大事,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想法,预测他们的动向是白费心机。故股市只看大势即可,不必理会短期波动,大势如潮汐,可以预测,短期波动如波浪,千变万化,根本不能预测。
股票投资,如果要取得大师般的超常成绩,就要有大师“心法”的层次,并非普通人可以做到,作为普通人,只要能取得超越大势的成绩,已属杰出投资者。
你若能坚持以上5原则,即使没有特出表现,要在退休时达到“财务自主”,绝对可能!
研究巴菲特成功秘诀的书,少说也有一两百种,模仿他的投资法的人,当不在少数,然而世上却未闻出现第二个巴菲特,何也?
实际上,在美国,曾有不少基金经理,师法巴菲特之投资法,对巴菲特亦步亦趋,却没有听说有那一个基金,创造了如巴菲特般的辉煌业绩。
不仅是巴菲特,其他投资大师,都成为无数投资者崇拜的偶像,如彼得林奇(Peter Lynn)、邓普顿(Sir John Teupleton)、菲力辉塞(Philip Fisher)、罗杰斯(Jim Rogers)等,都是投资界巨人,为基金投资者创造庞大的财富,本身也成为富豪。
这些杰出的投资家,都曾著书立说,与投资大众分享他们的投资经验,私淑这些大师的人,难以计数,然而却没有听说有第二个彼得林奇、邓普顿、菲力辉塞、罗杰斯的出现,何也?
原来学习任何的技艺,或从事任何的事业,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第二个层次是“心法”。
长期醖酿
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师傅可以教你怎样变戏法,而且只要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学会,因为这是“方法”,“方法”是基率的技术,但是如何把戏法变得“巧妙”,就要提升到“心法”的层次了,“心法”是天份。
领悟训练及经验的综合体,必须经过长期的醖酿才能得到,这就要靠徒弟自动自发的去摸索,去不断的练习,才有可能成功,所谓“熟能生巧”,要“巧”,必须“熟”,熟到极点,则“心法”自然水到渠成。
譬如打球,教练可以教你“方法”,但是要成为奥运会冠军,就要靠运动员本身的资质、领悟、训练及经验的累积,到了“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白话:用心神去领会而不必用眼睛去观看,器官(指手)的作用停止了,只是心神在运行操作)(庄子“养生主”)。
到了上下纵横皆如意的境界,“心法”就产生了。
又譬如武术,师傅可以教你如何使刀弄棍,而且一般资质的徒弟都学得懂,因为这是“方法”。
不假思索
但是,在迎敌时,你如何见招拆招,化解对方的攻势,就必须学到不假思索就作出反应的地步才行,如果你的招数停留在“方法”的层面,对方出招时你才来想一想用什么招数去应付,肯定一败涂地。
武艺练到不假思索,自然而然的出招的地步,才可以成为“高手”,“高手”必然有“心法”。
再譬如驾车,你的驾车技术必须到了不假思索就摆动驾驶盘的地步,才可以避免车祸。
如果你看到一只野狗突然奔出公路,你才来思索要把车子摆向何方,你准会出事,不假思索就把车子驾到左方或右方,避开野狗,其实就是“心法”在操作。
股票投资亦如此,尽人皆知低买高卖可以赚钱,何以那么多人赔本?何以在低的时候不买,高的时候不卖?为什么低不买却高买。高不卖却低卖?
因为你还停留在“方法”的层面,没有到达“心法”的层面。
在“方法”的层面,你在股价低跌时,希望跌得更低,所以始终不敢出手,也不知如何出手。
就好像只懂得花拳绣腿的武师,见对方使出一记“黑虎偷心”时,才来思索如何拆招,已是太迟了。
低不买,是因为你平时不做功课,不知股票的价值,所以不敢买进。
勤做功课做到“低买”
如果你平时勤做功课,对股票的价值了然於心,当股价跌到低水平时,你知道价值是被低估了,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买进的胆识,做到“低买”。
让我举一个实例:去年当嘉利丹(Kretam)的股价徘徊在1令吉20仙的水平时,我曾向一些股友建议买进,但多数人的反应是“这是一只劣股”,不要买进。
因为他们所记得的,是10年前的嘉利丹,那时嘉里丹由于属下股票行、高达2亿多令吉的烂账而陷入困境,几乎没顶。
该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发出一系列的可赎回及不可赎回债券,这些债券利息和数额各异。
该公司靠着3万6000英亩油棕园的盈利,加上脱售一些非核心资产,逐步赎回债券,加以注销,经过了将近10年的奋斗,终於一步一步的还清债务。
到去年8月时终於无债一身轻,手头甚至还有数千万令吉的现金,试问一家在沙巴拥有3万6000英亩油棕园,完全没有负债的公司,怎么会出毛病?怎能称为“劣股”?
为什么嘉利丹会给投资者以“劣股”的印象?
原来该公司的债券有多种,利息和还期不同,该公司忍辱负重,默默地,一步一步地赎回,每年赎回的数额,胥视公司的盈利而定,除非肯下工夫去挖掘这些资料,又长期追踪该公司财务进展情况。
错失良机
否则,很难了解该公司的实况,到投资机会出现时,投资者脑海中只记得10年前嘉利丹陷困时的惨状,看不到火浴后重生的嘉利丹,就这样错过了低价买进嘉利丹的机会。
另一个原因是多数人不了解油棕园的价值。
目前沙巴油棕园每英亩的市价高达2万5000令吉,假如以每股1令吉20仙买进嘉利丹,等于以3亿令吉购买3万6000英亩油棕园,平均每英亩买价约为8000令吉,以8000令吉买进价值2万5000令吉的油棕园,风险何在?
为什么不买,因为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没做功课。
特此声明,我只是举嘉利丹为实例,说明何以投资者做不到“低买”,并非推荐投资者买进嘉利丹。
提升层次
毕竟现在嘉利丹的股价已直逼2令吉20仙,而不是1令吉20仙了。
如上所说,投资者若无法将自己提升到具有“心法”的层次,岂不是没机会在股市赚钱?
是的,如果要成为第二个巴菲特,就非有巴菲特的“心法”不可,很少人能达到巴菲特的“心法”水平,所以很少人,甚至没有人可以成为第二个巴菲特。
但是,身为普通人的散户,也不必成为第二个巴菲特,只要能做到每年取得15%复利增长率的成绩,投资30年,到退休时就可以做到“财务自主”,做个有尊严的乐龄人。
身为凡夫俗子,我们只要坚持一些原则,脚踏实地进行投资,不投机,不取巧,就可以取得可观的投资成绩。
财富不能无中生有
这些原则包括:
1.一定要相信:财富不能“无中生有”,一定要有“价值”作为后盾,才能持久。没有价值的资产,就是“泡沫”,随时会消失。没有价值的股票,有如建在沙丘上的大厦,随时会倒塌。
2.没有成长的股票不会增值,成长时有时无,甚至负成长的股票价值飘浮不定,股价随之起舞,很难捉摸。
3.最好的股票,是盈利长期保持稳健成长的公司的股票,稳健但长期成长,胜过高成长但不稳健的股票。成长率不必高,只要年年取得15%以上的成长,就可以成为蓝筹股,值得长期持有。
4.价值“需要时间去创造,不能一蹴即成。果子需要时间成熟,树木需要时间成长,同样的,生意需要时间去完成。
生意是一种过程,从买原料,制成产品、销售、收账,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去完成,需要按步就班进行,绝无魔术可变。
你必须给时间让你所投资的公司去完成这个过程,为你创造价值,故投资宜长期,长期才能累积财富,并无捷径可循,快餐式的投资无法致富,快速致富根本行不通。
5.长期投资只需看股市大势,不必理会短期的波动,预测短期股市成功的巴仙率很低,不值得去尝试。
股市的运作有如一场球赛,你永远不知道对方会把球打向那一个方向。你不是他,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做什么?你又怎样能打败对手?
参与大马股市的,少说也有400万人,等于有400万种想法。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庄子说:河中之鱼悠游自在,所以很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秋水”)
同样的,你只是400万投资者之一,怎么知道其他399万9999名投资者在想什么?
股市只看大势即可
又何况世界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大事,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想法,预测他们的动向是白费心机。故股市只看大势即可,不必理会短期波动,大势如潮汐,可以预测,短期波动如波浪,千变万化,根本不能预测。
股票投资,如果要取得大师般的超常成绩,就要有大师“心法”的层次,并非普通人可以做到,作为普通人,只要能取得超越大势的成绩,已属杰出投资者。
你若能坚持以上5原则,即使没有特出表现,要在退休时达到“财务自主”,绝对可能!
分享锦集:养成投资成功的习惯
影响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重复做同一个动作所形成的,做得多了,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身心的一部份,所谓习惯成自然是也。
养成习惯之后,当他处在同一个环境中时,他的潜意识就会指示他做同样的动作,他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去做,做得多了,就变成上瘾,一旦上瘾,就很难改掉,故习惯可改,上瘾难戒。
从“瘾”字的部首为“疒”,可以看出“瘾”是一种病态,除非有巨大的决心,瘾将陪一个人走完他痛苦的一生。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使你一生受惠,坏的习惯戕害你一生。就以股票投资来说,如果你养成坏的投资习惯,而这习惯又慢慢的发展成“瘾”,那么你就不可能投资成功,最好的选择是退出股市。
天堂地狱一念间
正如我所说的,习惯未到上瘾的地步,是有可救之药的。如果你想在股市成功,请你现在就下决心,改掉使你失败的投资习惯。
改掉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
因为在驱除坏习惯之后所留下的真空,如果没有新的东西填满它的话,坏习惯会故态复萌,重新抬头,那时要再扑灭它,就要有更大的决心,成功的机会就降低了。
所以,改掉坏习惯和培养好习惯,必须同步就行,才能奏效,使你的投资走上成功大道。
首先你一定要检讨你自己,你在股市一、二十年,竟然一无所获,以至搞到焦头烂额,足以证明你现在所用的方法是错误的,如果经过一、二十年都还赚不到钱,除非你改弦易辙,你不可能在股市赚钱,那是肯定的。
股市本身是中性的,如果你态度正确,股市将是一座金矿,如果你态度错误,股市将是你的坟墓。是走向天堂还是地狱,只是一念之间而已。
改掉坏习惯,从养成好习惯开始。
习惯1 买卖不应频仍
第一个导致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失败的坏习惯,就是买卖过于频仍。
大部份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买卖越多,动作越快,赚钱就越多,殊不知适得其反。在股市中越活跃的人,越难赚钱,在股市中被烧伤手的都是那些抢进杀出的投机客。
股市中的“过动儿”,都是玩短线的投机客,短线投机必须有预测股市动向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利,而要预测短期股市的动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是的,预测偶尔会准确,但长期来说,失败的巴仙率肯定远远的超过成功率,如果你在股市中进出一、二十年,仍无法藉此累积财富,就证明此路不通,这是一条死胡同,越早离开对你越有利。
动作越少越好
有些人在股市中,动作频仍,养成了天天抢进杀出的习惯,到达了“成瘾”的地步,不买不卖,周身不自在。
尤其是在活跃的牛市中目睹“赌友”呼卢喝雉,他难耐寂寞,贪念顿起,就不知不觉加入战围,殊不知这是一条不归路,陷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于万劫不复之地,实在可怜。
你如果想在股市赚钱,当务之急,就是马上减少交易的次数。
记住,动作越少越好,在股市累积财富的,都是不活跃的投资者。
马上戒掉短线投机的恶习,转而养成长期投资的好习惯,痛下决心,现在就改,不要等到明天,如果你找藉口,原谅自己,你将永远改不了。
习惯2 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导致投资失败的坏习惯,就是不能控制你的情绪。
大部份失败者都是因为压制不了买进卖出的冲动。
他们的行动,是由情绪控制。
在熊市中,股价跌到离谱的低点,当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本来是最好的买进机会,但他们的心,被恐惧所笼罩,使他不敢买进,使买进良机,与他擦身而过。
在牛市中,股价已登峰造极,股票价值已被严重高估,原本是最好的卖出时机,但他抑制不了贪婪的驱使,反而高价买进,使他成为“高买”的牺牲品。
不轻信消息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参股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才作出决定。
如果你在牛气冲天,或在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荐下,或是受到谣言的驱使,未作深入的考量,就贸贸然投入巨资,你不大可能成功。
无论消息多么好,你都不可冲动,把动作放慢一些,最好是走到股票行外面,吸一口新鲜空气,使你的情绪平静下来,使你的头脑清醒过来。
你也许会突然发现,那个“消息”其实是一个陷阱,太好的消息,通常都不是好消息,不可轻信。
你有买进的冲动,是因为你怕失去机会,其实,那是过虑,你的投资经验丰富后,你会发现,你所买进的为你赚取庞大盈利的,都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才买进的好股,很少是在仓促间买进的“明星股”。
请不用担心失去机会,因为只要股市存在,机会就存在,没有买到一只股票,焉知不是塞翁失马?
所以,不要急,慢慢选,细细挑,上市公司1000家,你一定可以买到你心仪的好股。
习惯3 只信事实 不信意见
第三个习惯是只相信“事实”,不相信“意见”。
“事实”是以确实的资料作后盾,“意见”往往是一种猜测。
这是一只好股,因为它有长久的盈利纪录,有合理的股息,稳健的财政情况,可靠的掌舵人等等,这些都是年报中白纸黑字印出来的,并不是猜测,根据“事实”作出决定,可以减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只“好股”,但没办法提出事实来证明,这是“意见”,意见往往是免费的,可能是好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含有毒素的、信不得。
巴菲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你是根据事实作出的。”
大马股市有400万股民,每一个人意见不同,所以有400万种意见,但大马有1000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只有一套事实和数据。
一家公司绝对不能有两种事实和数据,否则,可能会面对除牌的惩罚,故事实和数据可靠,意见不可靠,投资所涉及的款额动辄以万令吉计,怎可根据不可靠的意见作出投资决定呢?
你不觉得很荒谬吗?很幼稚吗?
习惯4 靠人不如靠己
第四个习惯是靠自己,不靠别人。
大部份投资者都有一个弱点,就是总喜欢问别人股市会起吗?会跌吗?什么股值得买?什么时候该卖等等。
自己不动脑筋,以别人的意见为依归,殊不知那个“别人”也并不比他高明,结果是问道于盲。
自己动手做功课吧,那才是长久之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向别人讨鱼吃,自己学习捕鱼,那才是治本之道。
全球有70亿人口,就有70亿张不同的面孔,你绝对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模一样的两张脸孔。
同样的,400万大马股民,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想法、教养、价值观、人生观、态度,甚至嗜好,都完全不同,所以,你应该确立一套适合你应用,为你带来绩效的投资法。
如果此法长期为你赚到钱,就表示你找到了你的秘诀,坚持下去,不要三心两意,不要舍弃你的强点而采用别人的弱点。
钱是要你自己去赚的,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
你亏了本,你有切肤之痛,别人却毫无感觉,他为什么要花精神为你筹划赚钱呢?
路要你自己去走,别人不能代你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别人“多朗”你,对你的智力是一种侮辱。
习惯是一个人重复做同一个动作所形成的,做得多了,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身心的一部份,所谓习惯成自然是也。
养成习惯之后,当他处在同一个环境中时,他的潜意识就会指示他做同样的动作,他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去做,做得多了,就变成上瘾,一旦上瘾,就很难改掉,故习惯可改,上瘾难戒。
从“瘾”字的部首为“疒”,可以看出“瘾”是一种病态,除非有巨大的决心,瘾将陪一个人走完他痛苦的一生。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使你一生受惠,坏的习惯戕害你一生。就以股票投资来说,如果你养成坏的投资习惯,而这习惯又慢慢的发展成“瘾”,那么你就不可能投资成功,最好的选择是退出股市。
天堂地狱一念间
正如我所说的,习惯未到上瘾的地步,是有可救之药的。如果你想在股市成功,请你现在就下决心,改掉使你失败的投资习惯。
改掉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
因为在驱除坏习惯之后所留下的真空,如果没有新的东西填满它的话,坏习惯会故态复萌,重新抬头,那时要再扑灭它,就要有更大的决心,成功的机会就降低了。
所以,改掉坏习惯和培养好习惯,必须同步就行,才能奏效,使你的投资走上成功大道。
首先你一定要检讨你自己,你在股市一、二十年,竟然一无所获,以至搞到焦头烂额,足以证明你现在所用的方法是错误的,如果经过一、二十年都还赚不到钱,除非你改弦易辙,你不可能在股市赚钱,那是肯定的。
股市本身是中性的,如果你态度正确,股市将是一座金矿,如果你态度错误,股市将是你的坟墓。是走向天堂还是地狱,只是一念之间而已。
改掉坏习惯,从养成好习惯开始。
习惯1 买卖不应频仍
第一个导致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失败的坏习惯,就是买卖过于频仍。
大部份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买卖越多,动作越快,赚钱就越多,殊不知适得其反。在股市中越活跃的人,越难赚钱,在股市中被烧伤手的都是那些抢进杀出的投机客。
股市中的“过动儿”,都是玩短线的投机客,短线投机必须有预测股市动向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利,而要预测短期股市的动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是的,预测偶尔会准确,但长期来说,失败的巴仙率肯定远远的超过成功率,如果你在股市中进出一、二十年,仍无法藉此累积财富,就证明此路不通,这是一条死胡同,越早离开对你越有利。
动作越少越好
有些人在股市中,动作频仍,养成了天天抢进杀出的习惯,到达了“成瘾”的地步,不买不卖,周身不自在。
尤其是在活跃的牛市中目睹“赌友”呼卢喝雉,他难耐寂寞,贪念顿起,就不知不觉加入战围,殊不知这是一条不归路,陷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于万劫不复之地,实在可怜。
你如果想在股市赚钱,当务之急,就是马上减少交易的次数。
记住,动作越少越好,在股市累积财富的,都是不活跃的投资者。
马上戒掉短线投机的恶习,转而养成长期投资的好习惯,痛下决心,现在就改,不要等到明天,如果你找藉口,原谅自己,你将永远改不了。
习惯2 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导致投资失败的坏习惯,就是不能控制你的情绪。
大部份失败者都是因为压制不了买进卖出的冲动。
他们的行动,是由情绪控制。
在熊市中,股价跌到离谱的低点,当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本来是最好的买进机会,但他们的心,被恐惧所笼罩,使他不敢买进,使买进良机,与他擦身而过。
在牛市中,股价已登峰造极,股票价值已被严重高估,原本是最好的卖出时机,但他抑制不了贪婪的驱使,反而高价买进,使他成为“高买”的牺牲品。
不轻信消息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参股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才作出决定。
如果你在牛气冲天,或在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荐下,或是受到谣言的驱使,未作深入的考量,就贸贸然投入巨资,你不大可能成功。
无论消息多么好,你都不可冲动,把动作放慢一些,最好是走到股票行外面,吸一口新鲜空气,使你的情绪平静下来,使你的头脑清醒过来。
你也许会突然发现,那个“消息”其实是一个陷阱,太好的消息,通常都不是好消息,不可轻信。
你有买进的冲动,是因为你怕失去机会,其实,那是过虑,你的投资经验丰富后,你会发现,你所买进的为你赚取庞大盈利的,都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才买进的好股,很少是在仓促间买进的“明星股”。
请不用担心失去机会,因为只要股市存在,机会就存在,没有买到一只股票,焉知不是塞翁失马?
所以,不要急,慢慢选,细细挑,上市公司1000家,你一定可以买到你心仪的好股。
习惯3 只信事实 不信意见
第三个习惯是只相信“事实”,不相信“意见”。
“事实”是以确实的资料作后盾,“意见”往往是一种猜测。
这是一只好股,因为它有长久的盈利纪录,有合理的股息,稳健的财政情况,可靠的掌舵人等等,这些都是年报中白纸黑字印出来的,并不是猜测,根据“事实”作出决定,可以减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只“好股”,但没办法提出事实来证明,这是“意见”,意见往往是免费的,可能是好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含有毒素的、信不得。
巴菲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你是根据事实作出的。”
大马股市有400万股民,每一个人意见不同,所以有400万种意见,但大马有1000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只有一套事实和数据。
一家公司绝对不能有两种事实和数据,否则,可能会面对除牌的惩罚,故事实和数据可靠,意见不可靠,投资所涉及的款额动辄以万令吉计,怎可根据不可靠的意见作出投资决定呢?
你不觉得很荒谬吗?很幼稚吗?
习惯4 靠人不如靠己
第四个习惯是靠自己,不靠别人。
大部份投资者都有一个弱点,就是总喜欢问别人股市会起吗?会跌吗?什么股值得买?什么时候该卖等等。
自己不动脑筋,以别人的意见为依归,殊不知那个“别人”也并不比他高明,结果是问道于盲。
自己动手做功课吧,那才是长久之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向别人讨鱼吃,自己学习捕鱼,那才是治本之道。
全球有70亿人口,就有70亿张不同的面孔,你绝对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模一样的两张脸孔。
同样的,400万大马股民,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想法、教养、价值观、人生观、态度,甚至嗜好,都完全不同,所以,你应该确立一套适合你应用,为你带来绩效的投资法。
如果此法长期为你赚到钱,就表示你找到了你的秘诀,坚持下去,不要三心两意,不要舍弃你的强点而采用别人的弱点。
钱是要你自己去赚的,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
你亏了本,你有切肤之痛,别人却毫无感觉,他为什么要花精神为你筹划赚钱呢?
路要你自己去走,别人不能代你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别人“多朗”你,对你的智力是一种侮辱。
Tuesday, June 21, 2011
A股市場變股多錢少
人行持續收緊銀根
內地 A股一跌再跌,不過人民銀行不為所動,依然每月依時加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收緊銀根,但是,儘管銀根緊縮,中國國資委日前公佈全國央企在今年首 5個月的盈利依然按年上升 14.2%,是不是央企不受銀根緊縮影響?
除了央企外,我相信絕大部份 A股企業今年的利潤依然有不錯的增長,利潤增長而股價下跌,即表示 PE值越來越低,越來越有吸引力,這是 A股逐漸與國際併軌的好事,過去許多人說 A股市場是一個股少錢多的市場,所以當年 A股平均 PE值高達 60倍。
泡沫爆破之後,股價下跌盈利不下跌, A股是越來越健康了,現在一般 PE僅 20多倍,慢慢接近國際水平,當然今年的 A股也不再是股少錢多,過去幾年新上市的 A股多如牛毛, A股數目,容量也大大擴充,加上人民銀行收緊銀根,現在 A股市場已變成股多錢少了。
內地 A股一跌再跌,不過人民銀行不為所動,依然每月依時加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收緊銀根,但是,儘管銀根緊縮,中國國資委日前公佈全國央企在今年首 5個月的盈利依然按年上升 14.2%,是不是央企不受銀根緊縮影響?
除了央企外,我相信絕大部份 A股企業今年的利潤依然有不錯的增長,利潤增長而股價下跌,即表示 PE值越來越低,越來越有吸引力,這是 A股逐漸與國際併軌的好事,過去許多人說 A股市場是一個股少錢多的市場,所以當年 A股平均 PE值高達 60倍。
泡沫爆破之後,股價下跌盈利不下跌, A股是越來越健康了,現在一般 PE僅 20多倍,慢慢接近國際水平,當然今年的 A股也不再是股少錢多,過去幾年新上市的 A股多如牛毛, A股數目,容量也大大擴充,加上人民銀行收緊銀根,現在 A股市場已變成股多錢少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