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云:“一种米养百种人”,在我们的社会中,活着各种各类的人,他们对事情的想法、态度、作为,天差地别,就以陈李黄何张这5人来说,他们的消费行为、股票投资路线,就天南地北,各领风骚。
陈小姐买水果
陈小姐是一名执行人员,是典型的工作狂,听说水果可以养颜,所以她特别喜欢吃水果。可又忙到连买水果的时间也抽不出来,只能在放工回家途中,把车停在一家水果店前购买,该店前是不能停泊车辆的,而她又疲惫到没有心情细选水果,只拣顺眼的,随手买了就上车,结果所买的水果,不是太甜,就是太酸,不是太生,就是过熟,常常吃得不开心,要改善,又无法可想。
陈小姐对股票投资的作风,亦如买水果。
她想多赚点钱,可又没有门路,从朋友和同事的言谈中,她隐隐约约觉得投资股票可赚快钱,就把储蓄,一股脑儿投入股市。
她对股市和股票,只懂得一点皮毛,而且还是靠传闻得来的。她太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研究股票,尽管英文水准不错,但看起公司年报、季报或股票分析论文来,总是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因为这些资料中有不少她感到陌生的术语。更要命的是她对那一大堆数字和图表,觉得枯燥无味,读起来如同嚼蜡,根本看不下去。
既然没法做功课,她只好靠“消息”来投机,在股市中抢进杀出,股价上升她睡不着,因为太兴奋,股价暴跌她失眠,因为太担心,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办公室政治,使她如同生活在炼狱中。
李女士买菜
李女士是一名会计师,平时工作繁忙,往往工作至深夜,家务都交给女佣,只在周末上公市买菜买肉,放在雪柜中,供一星期之用。
李女士买菜,就好像她做账那样精明,买几公斤青菜,她要走几个菜档,比较了货色再比较价钱,才作出最后决定;她那不沾阳春水的玉指,花了不少钱去修饰指甲,平常用指,小心翼翼,在买鱼时可就不一样,她不畏腥臭;指压鱼身,翻阅鱼腮,确保新鲜,再耐心地杀价,直到鱼贩不想做她的生意时,她才敲定成交。买时还要盯紧天平,确保斤两足够时才掏荷包付钱。
李女士在股票投资上的精明,不在买菜之下,作为会计师,她对年报中的账目,了如指掌,买进之前,一定三思。
她在股票投资上的表现,乏善可陈,太过精明,使她过份谨慎,过份相信数字,使她坐失不少良机。她过份重视“合理”性,在不合理的股市中,自然难以发挥,不过,精明也使她避过不少风险。
黄先生买皮鞋
黄先生是商人,从事贸易业数十年,他有一个“嗜癖”,就是对皮鞋情有独钟,常常买,轮流穿,乐在其中。
他买皮鞋,有他的一套,作为老板,他有的是时间,常常逛鞋店,有时流连忘返。
他选皮鞋的手法是“货比三家”,他从皮鞋的款式、颜色、皮质软度、穿在脚上的舒适感,加以比较,处处讲究,如果都达到他的要求,才讲价钱,直到价码达到“物有所值”才成交。
他买股票亦如买皮鞋,总是不慌不忙,精挑细选。他以做生意的手法选股,素质至上,价格公道,买进时就作长期持有的打算,很少作短期投资,他常说:“货如轮转利路通,货物进出要快”,但股份却要长守才可获利,就好像我的公司,货如轮转,但我的公司的股份却从来不卖”。
何太太买皮包
何太太属中产阶级,她对名牌手提皮包如醉如痴,只是价钱高得惊人,她舍不得。当她相中一个牌子的一款皮包时,她不立刻下手,反而耐心等待。
她知道专卖店通常会在圣诞节等节日,举行大减价,那时高价皮包会半价出售。她会特别注意日期,在大减价的第一天就到店前等候开门,往往成为第一批光顾的顾客,她总是得偿所愿,半价买到她心爱的皮包。
何太太也是股市常客,但买股票的作风刚好跟买皮包相反。熊市的时候,她绝迹经纪行,手头的股票亏得太惨,她不敢检视;牛市出现时,她天天出现在经纪行,跟着师奶团,抢进杀出,直到公牛垂头丧气,母熊趾高气扬时,她才遍体麟伤地离场。离场时誓言不再淌股市这浑水,但当第二轮牛市出现时,她又在经纪行叱咤风云,如此周而复始,数十年如一日。
何太太买皮包和买股票的作风,形成强烈的对照。
张先生买家电
张先生,中年人,专业人士,平时工作特忙,他买家电、手表等长期使用消费品时,坚持一个原则:只买名牌产品,理由是名牌产品虽然价格较贵,但一来品质保持一定水准,二来保证两年不坏,三为提供维修服务。他是个忙人,没时间去理会家电之类琐事,所以只买高素质的名牌产品。
他也秉承这个原则投资股票,他没时间做研究,又没时间监管他的投资组合,更不想为股票而担心,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他的投资为他赚取比银行定期存款利息更高的股息收入,所以他只买蓝筹股。
他从不到经纪行看股票行情,只从报纸看股价,因为他要专注於他的事业,不想分心於股票投资。这种作风反而使他取得可观的回酬。
身影何处寻?
长期来说,股票投资的成败,与所采路线息息相关。如果路线错误,则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赚钱。陈李黄何张5人,几乎同时在10年前投身股海,10年后的今天,正如所料,结果有天渊之别:
买水果的陈小姐:投机取巧,一败涂地。
买菜的李女士:精打细算,表现一般。
买皮鞋的黄先生:货比三家,斩获可观。
买皮包的何太太:随波逐流,遍体鳞伤。
买家电的张先生:稳扎稳打,盘满钵满。
你在那一个人的身上,找到你的影子?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Saturday, August 21, 2010
分享集:虚心受教,敬答陈金阙先生
本人虚心接受陈金阙财务规划师对拙作《股息挂帅》的高见,即股息与成长同样重要,本人无意就此事多费唇舌,只是想澄清,本人无论是在“股息挂帅”或是四十年来所写过有关股票投资的任何文章中,都从来没有说过“成长不重要”之类的话。
在“冷眼方程式”的三个环节(反向+成长+时间)中,第二个环节就是“成长”,这还不足以说明本人对“成长”的重视吗?请陈先生不要刻意制造冷眼“反成长”的错误印象。我强调股息,不等于不要成长或是认为管理层的诚信不重要,三者并无冲突。
如果大家同意所谓“成长”,是指盈利的增长,那么,陈先生的“心头爱”丹绒,表现其实并不是那么标青。
丰厚股息托高丹绒股价
从数据可以看出,丹绒盈利的成长并不是那么特出,股价(增值)表现也是平平。5年来,整家公司的市价总值也没有特出进展。它的股价之所以能站稳在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丰厚股息。该公司在过去5年中,从每年盈利中拨出59.6%至78.3%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这完全符合本人“股息挂帅”的主张。
陈先生说,丹绒大股东阿南达“要私营化丹绒,就是因为其业务将会起飞,却面对小股东迫不及待的要求,即刻的回报和更多股息,大股东为了避免更多的责问,毅然将之除牌。”
不晓得陈先生怎样知道“小股东迫不及待的要求即刻的回报和更多的股息?”该公司已将60%至78%的盈利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包括小股东),这已是很高的派息比例,小股东还能要求提高派息率到多少巴仙?不知陈先生认为阿南达是否也是以同样理由将Astro和Measat私有化?
巴菲特曾一再向股东解释,其公司是基于税务理由而不派股息,陈先生不会不知道吧?如果本地基金,包括产业投资信托亦效尤,不派股息。陈先生认为其股价还能站稳目前的水平吗?
我从来就不曾说过“股息就是一切”。所以,陈先生所说的“股息不是一切”的问题并不存在。
稳定盈利丰厚股息最佳
我写《股息挂帅》只是要强调,上市公司应从盈利中拨出一部分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是合理的。理想的比例是30%至50%。
我先写《盈利至上》(7月10日),后写《股息挂帅》,就是要强调盈利与股息并重,而且是把盈利摆在股息前头。盈利与股息不是对立,而是互为表里的。在我的心目中,理想的上市公司,当如星狮控股,既有稳定的盈利成长,又派发丰厚的股息。
陈先生说,没有股息的股票,“不但不被唾弃,反而跟随者众”,这一点也不奇怪。股市中连年亏蚀的公司,其股东人数并不比盈利丰厚公司的股东少,而且往往是热门股,难道陈先生认为购买这类“跟随者众”的股票,就是明智的投资?
在“冷眼方程式”的三个环节(反向+成长+时间)中,第二个环节就是“成长”,这还不足以说明本人对“成长”的重视吗?请陈先生不要刻意制造冷眼“反成长”的错误印象。我强调股息,不等于不要成长或是认为管理层的诚信不重要,三者并无冲突。
如果大家同意所谓“成长”,是指盈利的增长,那么,陈先生的“心头爱”丹绒,表现其实并不是那么标青。
丰厚股息托高丹绒股价
从数据可以看出,丹绒盈利的成长并不是那么特出,股价(增值)表现也是平平。5年来,整家公司的市价总值也没有特出进展。它的股价之所以能站稳在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丰厚股息。该公司在过去5年中,从每年盈利中拨出59.6%至78.3%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这完全符合本人“股息挂帅”的主张。
陈先生说,丹绒大股东阿南达“要私营化丹绒,就是因为其业务将会起飞,却面对小股东迫不及待的要求,即刻的回报和更多股息,大股东为了避免更多的责问,毅然将之除牌。”
不晓得陈先生怎样知道“小股东迫不及待的要求即刻的回报和更多的股息?”该公司已将60%至78%的盈利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包括小股东),这已是很高的派息比例,小股东还能要求提高派息率到多少巴仙?不知陈先生认为阿南达是否也是以同样理由将Astro和Measat私有化?
巴菲特曾一再向股东解释,其公司是基于税务理由而不派股息,陈先生不会不知道吧?如果本地基金,包括产业投资信托亦效尤,不派股息。陈先生认为其股价还能站稳目前的水平吗?
我从来就不曾说过“股息就是一切”。所以,陈先生所说的“股息不是一切”的问题并不存在。
稳定盈利丰厚股息最佳
我写《股息挂帅》只是要强调,上市公司应从盈利中拨出一部分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是合理的。理想的比例是30%至50%。
我先写《盈利至上》(7月10日),后写《股息挂帅》,就是要强调盈利与股息并重,而且是把盈利摆在股息前头。盈利与股息不是对立,而是互为表里的。在我的心目中,理想的上市公司,当如星狮控股,既有稳定的盈利成长,又派发丰厚的股息。
陈先生说,没有股息的股票,“不但不被唾弃,反而跟随者众”,这一点也不奇怪。股市中连年亏蚀的公司,其股东人数并不比盈利丰厚公司的股东少,而且往往是热门股,难道陈先生认为购买这类“跟随者众”的股票,就是明智的投资?
分享集: 股息挂帅
假如你有一个朋友,邀请你参股于他的公司,但是预先声明:这盘生意是不分红利的,你会参股吗?
假如你是个精明的投资者,我相信你不会考虑参股。因为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将来能分到红利,使你有固定的入息,同时也希望资本增值,使你的财富与日俱增。
现在,你的朋友竟然预先声明公司的政策是不分红利,这就违反了你的投资目标,相信你不会参股。
你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实就是与数以千计的陌生人,合股做生意,跟参股于你的朋友的公司没有两样。惟一不同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份,随时可以在股市中买进或卖出,参与你的朋友的私人公司,就没有买卖股份的便利,如此而已。
没派息也有人买
买进股票,就是参股,卖出股票,就是退股,投资的目的,无非是赚钱,赚钱的方式有二:第一是公司分红利,就是派发股息,第二就是股份的价值上升,就是资本增值。这两者之中,资本增值决定于股价,然而股价起落,难以预测,较为可靠的是股息,若无股息,投资者只能寄望股价上升,赚钱的希望,极为渺茫。
照理,没有股息的公司,人们不会参股,才是合理的行为,但是,股市中人却不是如此,那些从来没有派发股息的股票,不但照样有人买,而且往往比股息稳定的公司,更加热门,反而是那些股息稳定的股票,受到冷落,股市怪事多,此为其中之一。
股息,俗称红利,是企业把所赚到的钱,按出资的比例,分发给股东,上市公司称为股息,英文叫Dividend,这个字衍自Divide,就是“分发”的意思,故股息就是从公司的盈利中,拨出一部份或全部,按股份的大小分发给股东,是公司处理利润的方式之一。
当然,惟有有钱赚的公司,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公司由于业务缩减,又没有新的计划,公司资金过剩,决定把部份资金退回给股东,这叫“资本回退”,股东所收到的,其实是属于他较早时投进这家公司的资金,并非公司的盈利,故不能称为股息。
股息政策应公布
每一家公司,都应公布股息政策,说明将盈利的多少巴仙移作股息,使投资大众在买股票时作为参考。
现在其实已有一些公司这样做,例如中钢马来西亚集团(CS Steel),和速远(Zhulian)就宣布最少将50巴仙的盈利移作股息分发给股东,堪为上市公司的楷范。
尽管分发股息需要股东大会批准,但分发股息与否,实际上董事会操生杀大权,董事会不建议分股息,小股东奈何他们不得。
董事会操生杀大权
但是,小股东也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唾弃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参股于这些漠视小股东利益,一意孤行的公司,若人人如此,股价长期不振,受害最大的,将是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
散户采取股息挂帅政策,以股息高低作为选股标准,是最明智的投资策略,因为凡是长期派发可观股息的公司,都是业务稳定,财务健全的公司,安全性较高。
以股息收入为投资基准,也较容易赚钱,假设你所买的股票,周息率为8%,每年的股息收入,已比银行定期存款高1倍以上,若长期投资,平均每年股价取得10%的增值,加上股息,每年就可以取得18%的回酬,比定存利息高6倍,长期如此,可以致富。
理想的股息收入,是比银行定存利率高1倍,有了稳定的股息收入,你可以把股票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的投资,乃立于不败之地,散户舍此而不取却在股市中投机取巧,实令人费解。
股息万岁!
公司保留盈利 股东一无所得
公司赚了钱,分配的方式很多,最普通的有:
1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股东收到现金,可以自由处置。
2将盈利全部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展业务用途,在下一个财务年的账目中,这些盈利变成了“储备金”,通常是以“未分发净利”出现在公司实收资本项目下。资本加储备金,就是“股东基金”(Sharehold Fund)。
3将盈利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另一部份则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大业务或营运资金,留在公司的部份在下一年转为公司的储备金。
扩展业务生存之道
必须注意的是保留在公司内的盈利,不一定是现金或定期存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现金其实已被用来囤存货物或是购买了资产,故“未分发净利”雄厚不等于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实际上,现金早已被用出去了。
在商场中,竞争异常激烈,公司的业务,不进则退,不能原地踏步。因为公司的开支,年年增加,如果收入停滞不前的话,公司势将走向入不敷出,从而出现亏蚀,所以,公司要生存,就必须扩展业务,扩展业务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外以下3途径:
1叫股东注入更多资金,这就是发附加股,以增加投资额。
2向外举债,就是向金融机构借钱。
3发债券筹募资本,债券可以发给股东,也可以发给非股东。
4将公司的盈利保留在公司内,不分发或是只分发一小部份给股东。
在以上的注资途径中,第④种,即保留盈利是最方便的,也不必等到财务年结束时才动用这些盈利。
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大,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实际上也无可厚非。毕竟公司将来赚得更多,受惠的都是股东本身。
问题是符合公司的利益,不一定符合股东的利益。这话怎么说,试想股东把血汗钱投资在公司,公司虽然年年有盈利,却不分发股息,等于股东看得到吃不到只有猛吞口水的份儿,合理吗?
把盈利全部留在公司内,公司财力是越来越雄厚了,但是,股东的荷包还是空空如也,股东可是穷人啦,他所以投资于公司,无非是希望公司定期分发股息,使他有固定的收入,现在公司钱是赚到了,却保留在公司内,股东一无所得,生活没有改善,岂不有违当初参股的原意?
股东参股,就是把资金免息交给公司应用,他希望取得比银行定期存款更高的回酬,现在公司是赚钱了,但他望穿秋水,仍盼不到股息,何等沮丧?
更令他气愤的是有些公司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并非移作发展业务用途,而是长期作为定期存款,这样做对股东公平吗?公司既然用不到这笔钱,为什么不分发给股东,让股东投资在别的领域,甚至作为定期存款,在紧急时有钱可用?这不是比公司将盈利作为定期存款更合理吗?
假如你是个精明的投资者,我相信你不会考虑参股。因为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将来能分到红利,使你有固定的入息,同时也希望资本增值,使你的财富与日俱增。
现在,你的朋友竟然预先声明公司的政策是不分红利,这就违反了你的投资目标,相信你不会参股。
你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实就是与数以千计的陌生人,合股做生意,跟参股于你的朋友的公司没有两样。惟一不同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份,随时可以在股市中买进或卖出,参与你的朋友的私人公司,就没有买卖股份的便利,如此而已。
没派息也有人买
买进股票,就是参股,卖出股票,就是退股,投资的目的,无非是赚钱,赚钱的方式有二:第一是公司分红利,就是派发股息,第二就是股份的价值上升,就是资本增值。这两者之中,资本增值决定于股价,然而股价起落,难以预测,较为可靠的是股息,若无股息,投资者只能寄望股价上升,赚钱的希望,极为渺茫。
照理,没有股息的公司,人们不会参股,才是合理的行为,但是,股市中人却不是如此,那些从来没有派发股息的股票,不但照样有人买,而且往往比股息稳定的公司,更加热门,反而是那些股息稳定的股票,受到冷落,股市怪事多,此为其中之一。
股息,俗称红利,是企业把所赚到的钱,按出资的比例,分发给股东,上市公司称为股息,英文叫Dividend,这个字衍自Divide,就是“分发”的意思,故股息就是从公司的盈利中,拨出一部份或全部,按股份的大小分发给股东,是公司处理利润的方式之一。
当然,惟有有钱赚的公司,才有可能派发股息,如果公司由于业务缩减,又没有新的计划,公司资金过剩,决定把部份资金退回给股东,这叫“资本回退”,股东所收到的,其实是属于他较早时投进这家公司的资金,并非公司的盈利,故不能称为股息。
股息政策应公布
每一家公司,都应公布股息政策,说明将盈利的多少巴仙移作股息,使投资大众在买股票时作为参考。
现在其实已有一些公司这样做,例如中钢马来西亚集团(CS Steel),和速远(Zhulian)就宣布最少将50巴仙的盈利移作股息分发给股东,堪为上市公司的楷范。
尽管分发股息需要股东大会批准,但分发股息与否,实际上董事会操生杀大权,董事会不建议分股息,小股东奈何他们不得。
董事会操生杀大权
但是,小股东也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唾弃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参股于这些漠视小股东利益,一意孤行的公司,若人人如此,股价长期不振,受害最大的,将是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
散户采取股息挂帅政策,以股息高低作为选股标准,是最明智的投资策略,因为凡是长期派发可观股息的公司,都是业务稳定,财务健全的公司,安全性较高。
以股息收入为投资基准,也较容易赚钱,假设你所买的股票,周息率为8%,每年的股息收入,已比银行定期存款高1倍以上,若长期投资,平均每年股价取得10%的增值,加上股息,每年就可以取得18%的回酬,比定存利息高6倍,长期如此,可以致富。
理想的股息收入,是比银行定存利率高1倍,有了稳定的股息收入,你可以把股票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的投资,乃立于不败之地,散户舍此而不取却在股市中投机取巧,实令人费解。
股息万岁!
公司保留盈利 股东一无所得
公司赚了钱,分配的方式很多,最普通的有:
1以股息的方式分发给股东,股东收到现金,可以自由处置。
2将盈利全部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展业务用途,在下一个财务年的账目中,这些盈利变成了“储备金”,通常是以“未分发净利”出现在公司实收资本项目下。资本加储备金,就是“股东基金”(Sharehold Fund)。
3将盈利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另一部份则保留在公司内作为扩大业务或营运资金,留在公司的部份在下一年转为公司的储备金。
扩展业务生存之道
必须注意的是保留在公司内的盈利,不一定是现金或定期存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现金其实已被用来囤存货物或是购买了资产,故“未分发净利”雄厚不等于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实际上,现金早已被用出去了。
在商场中,竞争异常激烈,公司的业务,不进则退,不能原地踏步。因为公司的开支,年年增加,如果收入停滞不前的话,公司势将走向入不敷出,从而出现亏蚀,所以,公司要生存,就必须扩展业务,扩展业务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外以下3途径:
1叫股东注入更多资金,这就是发附加股,以增加投资额。
2向外举债,就是向金融机构借钱。
3发债券筹募资本,债券可以发给股东,也可以发给非股东。
4将公司的盈利保留在公司内,不分发或是只分发一小部份给股东。
在以上的注资途径中,第④种,即保留盈利是最方便的,也不必等到财务年结束时才动用这些盈利。
为了把生意做得更大,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实际上也无可厚非。毕竟公司将来赚得更多,受惠的都是股东本身。
问题是符合公司的利益,不一定符合股东的利益。这话怎么说,试想股东把血汗钱投资在公司,公司虽然年年有盈利,却不分发股息,等于股东看得到吃不到只有猛吞口水的份儿,合理吗?
把盈利全部留在公司内,公司财力是越来越雄厚了,但是,股东的荷包还是空空如也,股东可是穷人啦,他所以投资于公司,无非是希望公司定期分发股息,使他有固定的收入,现在公司钱是赚到了,却保留在公司内,股东一无所得,生活没有改善,岂不有违当初参股的原意?
股东参股,就是把资金免息交给公司应用,他希望取得比银行定期存款更高的回酬,现在公司是赚钱了,但他望穿秋水,仍盼不到股息,何等沮丧?
更令他气愤的是有些公司把盈利保留在公司内,并非移作发展业务用途,而是长期作为定期存款,这样做对股东公平吗?公司既然用不到这笔钱,为什么不分发给股东,让股东投资在别的领域,甚至作为定期存款,在紧急时有钱可用?这不是比公司将盈利作为定期存款更合理吗?
Saturday, August 7, 2010
Is Super-Investor John Paulson Turning Bearish?
On Wednesday, the Financial Times reported that suber-successful hedge fund manager John Paulson had reduced his exposure to stocks. This is the same person who told his investors in a conference call at the beginning of May that "there is a lot of upside in U.S. markets," citing rising corporate profits. When an investor of this caliber changes his outlook in a market that is driven by macro considerations, what are the lessons we can learn?
Who?
If you haven't heard of John Paulson, it's worth learning about him. In the lead-up to the credit crisis, he made arguably "the greatest trade ever" (the title of Greg Zuckerman's first-rate account of the trade), betting against subprime mortgages. The main vehicle for the trade, the 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LP fund, produced a 590% return in 2007. All told, the bet netted his funds approximately $15 billion in gains that year.
No one-trick pony
But Paulson is no one-trick pony: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9, i.e., shortly after the market bottomed, he turned bullish on U.S. financials, buying a near 2% stake in Bank of America and opening/adding to positions in Goldman Sachs, JPMorgan Chase, and Capital One Financial, among others. Paulson was betting that the credit cycle was close to bottoming and bank shares would lead the stock market recovery -- which has largely been borne out.
What changed since Ma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market's perception of it, has worsened since early May, thanks to the eurozone crisis and increasing indications that 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flagging. Amid rising volatility, Paulson's Recovery fund, which was created to profit from the recovery in the housing market and the economy, lost 20% between May and June (although year-to-date performance remained positive).
Still long -- significantly so
However, one shouldn't overstate Paulson's response: According to a letter to his investors, the net exposure in the Paulson Recovery fund has fallen from 140% to 107% in recent weeks. In other words, the fund continues to maintain a leveraged long position. The net long exposure in Paulson's flagship Advantage fund has also declined, from 72.4% to 67.3%.
The 'reflation' trade
Between his investments in financials, gold and gold miners -- at the end of March, Paulson & Co. had a reported $3.4 billion position in the SPDR Gold Shares ETF and a $1.7 billion position in AngloGold Ashanti -- Paulson has implemented a massive "reflation trade," betting on further gains in economic activity and inflation. Lower net exposure now suggests his conviction regarding this trade has diminished somewhat.
My take for individual investors
My own view has been less sanguine than Mr. Paulson's for some time now, but he has the time and the means to monitor his stocks' positions closely and make any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However, with the S&P 500 at a 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multiple of almost 21 -- 26% above its long-term average -- being overweight the broad U.S. market doesn't look like a sound allocation for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Who?
If you haven't heard of John Paulson, it's worth learning about him. In the lead-up to the credit crisis, he made arguably "the greatest trade ever" (the title of Greg Zuckerman's first-rate account of the trade), betting against subprime mortgages. The main vehicle for the trade, the 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LP fund, produced a 590% return in 2007. All told, the bet netted his funds approximately $15 billion in gains that year.
No one-trick pony
But Paulson is no one-trick pony: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9, i.e., shortly after the market bottomed, he turned bullish on U.S. financials, buying a near 2% stake in Bank of America and opening/adding to positions in Goldman Sachs, JPMorgan Chase, and Capital One Financial, among others. Paulson was betting that the credit cycle was close to bottoming and bank shares would lead the stock market recovery -- which has largely been borne out.
What changed since Ma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market's perception of it, has worsened since early May, thanks to the eurozone crisis and increasing indications that 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flagging. Amid rising volatility, Paulson's Recovery fund, which was created to profit from the recovery in the housing market and the economy, lost 20% between May and June (although year-to-date performance remained positive).
Still long -- significantly so
However, one shouldn't overstate Paulson's response: According to a letter to his investors, the net exposure in the Paulson Recovery fund has fallen from 140% to 107% in recent weeks. In other words, the fund continues to maintain a leveraged long position. The net long exposure in Paulson's flagship Advantage fund has also declined, from 72.4% to 67.3%.
The 'reflation' trade
Between his investments in financials, gold and gold miners -- at the end of March, Paulson & Co. had a reported $3.4 billion position in the SPDR Gold Shares ETF and a $1.7 billion position in AngloGold Ashanti -- Paulson has implemented a massive "reflation trade," betting on further gains in economic activity and inflation. Lower net exposure now suggests his conviction regarding this trade has diminished somewhat.
My take for individual investors
My own view has been less sanguine than Mr. Paulson's for some time now, but he has the time and the means to monitor his stocks' positions closely and make any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However, with the S&P 500 at a 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multiple of almost 21 -- 26% above its long-term average -- being overweight the broad U.S. market doesn't look like a sound allocation for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Wednesday, August 4, 2010
貝三招蓄勢待發 QE2如箭在弦
8月3日,周二。隔晚歐美股市顯著造好,美股更升至兩個半月高位。滙控及BNP業績理想,刺激金融股上升,加上美國經濟數據較預期為佳,也利好市況。港股呈先升後回,裂口高開197點至全日高位21610點,午後升勢大幅收窄,一度更倒跌近3點。恒指全日上升44點或0.2%,收報21457點,續創三個月新高,成交金額持續增至683億元。受內地股市下挫拖累,國企指數逆市下跌60點或0.5%,收報12120點;期指上漲66點,收報21488點,高水31點。
澳門於回歸後開放賭權,博彩業從此進入百花齊放之局,相關收入屢創新高。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公布,7月份博彩收入同比急升70.4%,至163.1億澳門元,是繼5月的171億澳門元後,今年第二最高收入的月份。累計首七個月博彩收入達到609.97億澳門元,同比上漲67.5%。
回顧6月份,當時的博彩收入按月大跌二成,至136.42億澳門元。7月份博彩收入按月回升近兩成,顯而易見,6月份世界盃舉行期間,球賽的吸引力遠較啤牌、老虎機為高,賭客選擇寧願睇波放棄過大海搏殺。如今世盃曲終人散,加上暑假的來臨,賭客又自動歸位埋枱賭番鋪,帶動澳門博彩收入大幅回升。
濠賭股是日幾乎全線走高,信德急升4.4%,銀娛上揚3.5%,澳博、新濠及永利三股升幅均超過1%。然而,早前因市佔率下降而怒炒CEO的金沙逆市下挫2%。
本報國際版周二載,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與一眾基金經理近月大舉買入國債,迎接通縮。債王入市timing準得沒話說,這輪債息跌勢始於4月初,三十年期孳息由高位4.8厘跌至4.025厘﹔十年債息由4厘跌至2.901厘。目前,債息似有低位整固之勢,到底後市是繼續回落,抑或轉勢回升?信債王,前一種情況發生的機會較高。格羅斯揚言,十年債息將進一步跌至2厘水平,重見2008年金融災難後的低位。
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早已不在其位,但無改其大忙人本色。格老最近跟《金融時報》記者共晉午餐,席間談及榮休後的個人狀況;被問到怎樣看自己的任內功過,老人家使出一招「如封似閉」,應之曰,太忙了,無暇想這些。格老不愧為「太極高手」,避重就輕之巧之妙,實難有人能出其右。說到經濟,格老縱不悲觀,亦樂觀不到哪裏去。不過,他的一句話,對投資者不無啟示:「股市繼續上升,比任何刺激經濟措施更有效!」股市在什麼情況下準會上揚?想一想去年,答案應就呼之欲出。聯儲局量化寬鬆政策啟動,買債、泵水行動此落彼起,美股隨即由谷底回升。
鷹派「轉軚」市場嘩然
美國經濟是脹是縮還是滯,爭議聲不絕於耳。數據好壞參半;不,以壞的居多,double-dippers與bubble-blowers各佔山頭,隔空交火,惟獨債市指出了一個明確方向,對錯雖未知,但至少方向清晰。不過,近日債漲股亦漲,情況顯得十分矛盾,前者自是通縮威脅有以致之;後者嘛,是否憧憬QE2?
QE2也者,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也。上周,聖路易聯儲銀行行長James Bullard發表論文指出,聯儲局若只是繼續維持超低息環境,大有可能墮入日式漫長通縮,現在是時候考慮重新啟動量寬,繼續買債購資產。儘管他強調並非建議即時落實QE2,但面對衰退重臨,央行要有兩手準備。美國時間下周二又是議息日子,刻下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內已形成兩派角力之勢,本身屬鷹派的Bullard,於這個敏感時刻發此惹火言論,不禁引起市場嘩然,聯儲局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已呈箭在弦上之勢。
另一邊廂,觀乎貝南奇近日的言論,事先張揚的味道亦濃烈可聞。貝公周一晚公開表示,貨幣政策需要支持經濟增長,又提到若看不見就業市場如預期般改善,聯儲局已準備好採取進一步的刺激措施。不過,貝南奇並未明言,新一輪量寬已如箭在弦,但他手上的三發子彈,已然若隱若現——一、向市場發出長期維持低利率的訊號;二、降低聯儲局超額儲備金利率;三、調節央行資產負債表,停止出售甚至重新購進資產。
回頭一看, QE1實行不久,美國經濟即萌生綠芽,但在聯儲局滿以為可以功成身退之際,衰退風險話咁快便重現。問題是,多打一針,來個QE2,是否就能化腐朽為神奇?抑或是「群醫束手」,剩下一粒止痛丸,啪咗至算?
量化寬鬆的一個副作用是,製造極低息的投機樂園、極充沛的游離資金。格老已遠離政策圈,說話比昔日直接得多:「問題是經濟已遭扭曲,復蘇只限於大型銀行、巨企和高收入人士。」一針見血。
大得不能倒的銀行、企業獲救,復見盈利,卻不保證信貸充裕職位增加;機構利潤若繼續來自削減成本,試問失業問題如何改善?貝南奇要用極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持經濟,繼而改善就業,那麼QE1的「成效」,不已預示了QE2的命運嗎?
退一步說,QE2即使真的能達到聯儲局的政策目標,央行面對的問題也不會比目前容易處理。現在就高呼惡性通脹,當然未是時候;老畢只知道,通脹一旦來臨,債券、銀紙遲早會失去價值。在通縮跟通脹拔河拉扯之際,一手儲金,一手買債,是穩健的投資組合。然而,或遲或早,金與債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至於股,上上落落,hit and run,乃投機世界裏令人樂而忘返的遊戲,直至……。
美國商務部公布,6月份消費者支出持平,5月份修正後為增長0.1%,初步資料為增長0.2%。6月份個人收入同樣持平,因私人部門薪資下滑,5月份資料修正後為增長0.3%。個人收入停止增長,價格依然處於較低水準,顯示經濟正在走軟。
澳門於回歸後開放賭權,博彩業從此進入百花齊放之局,相關收入屢創新高。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公布,7月份博彩收入同比急升70.4%,至163.1億澳門元,是繼5月的171億澳門元後,今年第二最高收入的月份。累計首七個月博彩收入達到609.97億澳門元,同比上漲67.5%。
回顧6月份,當時的博彩收入按月大跌二成,至136.42億澳門元。7月份博彩收入按月回升近兩成,顯而易見,6月份世界盃舉行期間,球賽的吸引力遠較啤牌、老虎機為高,賭客選擇寧願睇波放棄過大海搏殺。如今世盃曲終人散,加上暑假的來臨,賭客又自動歸位埋枱賭番鋪,帶動澳門博彩收入大幅回升。
濠賭股是日幾乎全線走高,信德急升4.4%,銀娛上揚3.5%,澳博、新濠及永利三股升幅均超過1%。然而,早前因市佔率下降而怒炒CEO的金沙逆市下挫2%。
本報國際版周二載,債王格羅斯(Bill Gross)與一眾基金經理近月大舉買入國債,迎接通縮。債王入市timing準得沒話說,這輪債息跌勢始於4月初,三十年期孳息由高位4.8厘跌至4.025厘﹔十年債息由4厘跌至2.901厘。目前,債息似有低位整固之勢,到底後市是繼續回落,抑或轉勢回升?信債王,前一種情況發生的機會較高。格羅斯揚言,十年債息將進一步跌至2厘水平,重見2008年金融災難後的低位。
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早已不在其位,但無改其大忙人本色。格老最近跟《金融時報》記者共晉午餐,席間談及榮休後的個人狀況;被問到怎樣看自己的任內功過,老人家使出一招「如封似閉」,應之曰,太忙了,無暇想這些。格老不愧為「太極高手」,避重就輕之巧之妙,實難有人能出其右。說到經濟,格老縱不悲觀,亦樂觀不到哪裏去。不過,他的一句話,對投資者不無啟示:「股市繼續上升,比任何刺激經濟措施更有效!」股市在什麼情況下準會上揚?想一想去年,答案應就呼之欲出。聯儲局量化寬鬆政策啟動,買債、泵水行動此落彼起,美股隨即由谷底回升。
鷹派「轉軚」市場嘩然
美國經濟是脹是縮還是滯,爭議聲不絕於耳。數據好壞參半;不,以壞的居多,double-dippers與bubble-blowers各佔山頭,隔空交火,惟獨債市指出了一個明確方向,對錯雖未知,但至少方向清晰。不過,近日債漲股亦漲,情況顯得十分矛盾,前者自是通縮威脅有以致之;後者嘛,是否憧憬QE2?
QE2也者,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也。上周,聖路易聯儲銀行行長James Bullard發表論文指出,聯儲局若只是繼續維持超低息環境,大有可能墮入日式漫長通縮,現在是時候考慮重新啟動量寬,繼續買債購資產。儘管他強調並非建議即時落實QE2,但面對衰退重臨,央行要有兩手準備。美國時間下周二又是議息日子,刻下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內已形成兩派角力之勢,本身屬鷹派的Bullard,於這個敏感時刻發此惹火言論,不禁引起市場嘩然,聯儲局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已呈箭在弦上之勢。
另一邊廂,觀乎貝南奇近日的言論,事先張揚的味道亦濃烈可聞。貝公周一晚公開表示,貨幣政策需要支持經濟增長,又提到若看不見就業市場如預期般改善,聯儲局已準備好採取進一步的刺激措施。不過,貝南奇並未明言,新一輪量寬已如箭在弦,但他手上的三發子彈,已然若隱若現——一、向市場發出長期維持低利率的訊號;二、降低聯儲局超額儲備金利率;三、調節央行資產負債表,停止出售甚至重新購進資產。
回頭一看, QE1實行不久,美國經濟即萌生綠芽,但在聯儲局滿以為可以功成身退之際,衰退風險話咁快便重現。問題是,多打一針,來個QE2,是否就能化腐朽為神奇?抑或是「群醫束手」,剩下一粒止痛丸,啪咗至算?
量化寬鬆的一個副作用是,製造極低息的投機樂園、極充沛的游離資金。格老已遠離政策圈,說話比昔日直接得多:「問題是經濟已遭扭曲,復蘇只限於大型銀行、巨企和高收入人士。」一針見血。
大得不能倒的銀行、企業獲救,復見盈利,卻不保證信貸充裕職位增加;機構利潤若繼續來自削減成本,試問失業問題如何改善?貝南奇要用極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持經濟,繼而改善就業,那麼QE1的「成效」,不已預示了QE2的命運嗎?
退一步說,QE2即使真的能達到聯儲局的政策目標,央行面對的問題也不會比目前容易處理。現在就高呼惡性通脹,當然未是時候;老畢只知道,通脹一旦來臨,債券、銀紙遲早會失去價值。在通縮跟通脹拔河拉扯之際,一手儲金,一手買債,是穩健的投資組合。然而,或遲或早,金與債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至於股,上上落落,hit and run,乃投機世界裏令人樂而忘返的遊戲,直至……。
美國商務部公布,6月份消費者支出持平,5月份修正後為增長0.1%,初步資料為增長0.2%。6月份個人收入同樣持平,因私人部門薪資下滑,5月份資料修正後為增長0.3%。個人收入停止增長,價格依然處於較低水準,顯示經濟正在走軟。
經濟惡化 再落重藥?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周一就「美國經濟挑戰」發表演說時指出,美國經濟距離全面復蘇仍然遙遠,但家庭和企業需求增加,將可取代刺激經濟方案及企業庫存調整,幫助經濟持續增長。即使就業市場疲弱影響消費者信心,但工資上升及信貨環境的改善,在未來數季仍可望令家計支出得到提升。
伯南克又表示,會維持有力的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復蘇,估計低通脹仍將維持數年時間。他又指州政府合共削減840億開支,難免對經濟活動構成障礙,但長遠看,州政府仍應該採取步驟積穀防飢,好天收埋落雨柴,為經濟逆境作好準備。
伯南克避重就輕,沒有提及如何幫助經濟增長,但市場近日開始揣測,聯儲局在下周議息時,會出現政策改變。野村是首家預測聯儲局會放寬貨幣政策的大行,其經濟師舒爾德(Paul Sheard)於報告中指出,隨着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惡化,聯儲局在下周二的會議上料會商討放寬貨幣政策,最少會制止資產負債表被動地收縮。
《華爾街日報》周二一篇文章亦作出類似的報道,預測聯儲局會在政策上作出象徵式的改變(symbolic shift),主要是不會任由投資組合自然縮小,做法是把到期的按揭抵押證券(MBS)收益用來購買新的按揭抵押證卷或國庫券,以壓低息率,支持經濟。聯儲局剛於3月底才完成購買MBS,時資產負債表規模達2.3萬億,是2007年的3倍。
伯南克於7月21日出席國會聽證時,曾經表示會有三招刺激經濟增長,分別是改變會後聲明措詞,向市場保證不會容敨通縮肆虐;不向銀行存放的儲備付息,鼓勵放貸,以及重新啟動於3月底到期的購買資產行動。做法上各有缺點,聖路易聯儲銀行行長布林德上周已呼籲要防止陷入日本式通縮,稱改變措詞會加深通縮預期,購買資產更加可行。若不向寄存資金付息,以現時低至0.25厘息率計算,聯儲局收益有限,但卻會扭曲貨幣市場尤其是互惠基金業的運作。至於購買資產,缺點是向市場正式宣布復蘇已無以為繼的天機。
聯儲局會否改變政策,很大程度要視乎未來數日數據的表現,尤其是周五的就業報告。自從上次議息至今,美國數據大多轉弱。例如消費信心及消費支出下降,就業市場又無大改善,好的方面則有金融市場大有起色,期間美股升幅可觀,而聯儲局憂慮會阻礙復蘇的歐債危機亦有轉穩迹象。經濟轉弱乃不爭事實,有否需要再落重藥,要拭目以待。
伯南克又表示,會維持有力的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復蘇,估計低通脹仍將維持數年時間。他又指州政府合共削減840億開支,難免對經濟活動構成障礙,但長遠看,州政府仍應該採取步驟積穀防飢,好天收埋落雨柴,為經濟逆境作好準備。
伯南克避重就輕,沒有提及如何幫助經濟增長,但市場近日開始揣測,聯儲局在下周議息時,會出現政策改變。野村是首家預測聯儲局會放寬貨幣政策的大行,其經濟師舒爾德(Paul Sheard)於報告中指出,隨着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惡化,聯儲局在下周二的會議上料會商討放寬貨幣政策,最少會制止資產負債表被動地收縮。
《華爾街日報》周二一篇文章亦作出類似的報道,預測聯儲局會在政策上作出象徵式的改變(symbolic shift),主要是不會任由投資組合自然縮小,做法是把到期的按揭抵押證券(MBS)收益用來購買新的按揭抵押證卷或國庫券,以壓低息率,支持經濟。聯儲局剛於3月底才完成購買MBS,時資產負債表規模達2.3萬億,是2007年的3倍。
伯南克於7月21日出席國會聽證時,曾經表示會有三招刺激經濟增長,分別是改變會後聲明措詞,向市場保證不會容敨通縮肆虐;不向銀行存放的儲備付息,鼓勵放貸,以及重新啟動於3月底到期的購買資產行動。做法上各有缺點,聖路易聯儲銀行行長布林德上周已呼籲要防止陷入日本式通縮,稱改變措詞會加深通縮預期,購買資產更加可行。若不向寄存資金付息,以現時低至0.25厘息率計算,聯儲局收益有限,但卻會扭曲貨幣市場尤其是互惠基金業的運作。至於購買資產,缺點是向市場正式宣布復蘇已無以為繼的天機。
聯儲局會否改變政策,很大程度要視乎未來數日數據的表現,尤其是周五的就業報告。自從上次議息至今,美國數據大多轉弱。例如消費信心及消費支出下降,就業市場又無大改善,好的方面則有金融市場大有起色,期間美股升幅可觀,而聯儲局憂慮會阻礙復蘇的歐債危機亦有轉穩迹象。經濟轉弱乃不爭事實,有否需要再落重藥,要拭目以待。
2010 年08 月份 - 曾渊沧
上个月我做了一次半年回顾, 指出股市有波幅却无方向, 同时我也指出7 月份与8 月份会出现炒业绩期的反弹。 果然7月份股市再度造好, 海峡指数一度回升至3018点, - 很接近4月份的高位3037点。
目前,大市正在重演今年2月份开始至 4 月份结束的炒业绩期的反弹,今年全年,大市仍会处於一个有波幅却无方向的年头,因此偶尔炒炒短线也不错,今年我很幸运地捕捉到两次炒业绩的短期升势。
我的所谓「短期炒卖」实际上至少也持有股票一两个月,这是我自己的「短炒」定义,对另一些人而言,持股两个月已是长期投资,「即日鲜」才算是短炒,我鼓励长期投资,我自己也通过长期投资获利不少。当然,我也不会反对短炒,不反对「即日鲜」,股市是各师各法。实际上,缺少了短炒,整个证券业就不存在,人人像我那样长期投资,股票经纪吃甚么?今日,全球金融市场已成了一个超级大赌场,你不赌,别人会代你赌,你老老实实地存钱於银行,银行却将你的钱拿去赌,赌输了,银行破产,你的存款也没有了。
华人生性好赌,西方国家的股民比例远低於东方,假以时日,新加坡交易所必然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上市交易所之一。
也因为华人生性好赌,澳门赌业的营业额早已超越美国的赌城拉斯维加斯,现在,多只澳门赌股股价表现都非常好,屡创金融海啸后的新高,新加坡的云顶也值得长期投资。
中国温加宝总理稳定内外需的言论持续推动中国内地股市,上海综合指数已上升10%以上。另一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在美国国会对议员们说美国经济目前已处於非常严峻的时候。伯南克悲观的言论,加强了投资者相信美国双底衰退已经是不可避免。但是我的看法不一样,乐观得多,只要伯南克看到双底衰退的危机,双底衰退的发生机会就下降了。
伯南克悲观的言论正是他打算在较后时间推出另一项刺激经济措施前的造势言论,今年年初,人人担心美国政府的退市行动,但随着双底衰退的压力逼在眼前,看来今年美国加息的机会很低,不但不会加息,可能还会再印多一些钞票。
美国政府在自己未大量印钞票前,先闭一只眼让美国对冲基金狙击欧元,制造美元强势,提高投资者吸纳美元的信心,将来大印钞票才不会造成美元大贬值的灾难,美国政府玩金融战争的水平已到了出神入化。
上世纪90年代逼日元升值,一举打残当时已在崛起威胁美国经济的日本,1997年再让对冲基金打残亚洲多个新兴国家,现在自己正在准备大印钞票前,打一打欧国;多年前,美国的对冲基金、评级机构都是美国对外打金融战的主要攻击力量。
今年11月美国要进行中期选举,选参众两院议员、州长,相信伯南克在选举前两三个月就会有所行动,再一次印钞票。
欧盟91家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公布7家不合格,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所谓压力测试,我认为这只是欧盟用来稳定国际投资者对欧盟经济前景及欧元的信心,何谓合格何谓不合格?这是欧盟自己决定,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所有的银行几乎全部破产,之后美国政府印了很多钞票借给银行,危机才解除,金融海啸是任何压力测试所无法测试到的结果,因为这种系统性的全面崩溃不会在压力测试中测试。
目前中国内地房价属於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央政府欲打压,地方政府不积极,而地产商在观望,宁可不卖,不愿减价,老百姓也在观望,不希望自己成为高价买楼者。僵局如何突破?我估计最后是老百姓失去耐性,再度入市高价追买,一有人买,其他人跟着买,楼价再升。中央再加大力度打压房地产的机会不大,欧美经济双底衰退的机会越大,中央越不敢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以免打残内需市场。
目前,大市正在重演今年2月份开始至 4 月份结束的炒业绩期的反弹,今年全年,大市仍会处於一个有波幅却无方向的年头,因此偶尔炒炒短线也不错,今年我很幸运地捕捉到两次炒业绩的短期升势。
我的所谓「短期炒卖」实际上至少也持有股票一两个月,这是我自己的「短炒」定义,对另一些人而言,持股两个月已是长期投资,「即日鲜」才算是短炒,我鼓励长期投资,我自己也通过长期投资获利不少。当然,我也不会反对短炒,不反对「即日鲜」,股市是各师各法。实际上,缺少了短炒,整个证券业就不存在,人人像我那样长期投资,股票经纪吃甚么?今日,全球金融市场已成了一个超级大赌场,你不赌,别人会代你赌,你老老实实地存钱於银行,银行却将你的钱拿去赌,赌输了,银行破产,你的存款也没有了。
华人生性好赌,西方国家的股民比例远低於东方,假以时日,新加坡交易所必然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上市交易所之一。
也因为华人生性好赌,澳门赌业的营业额早已超越美国的赌城拉斯维加斯,现在,多只澳门赌股股价表现都非常好,屡创金融海啸后的新高,新加坡的云顶也值得长期投资。
中国温加宝总理稳定内外需的言论持续推动中国内地股市,上海综合指数已上升10%以上。另一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在美国国会对议员们说美国经济目前已处於非常严峻的时候。伯南克悲观的言论,加强了投资者相信美国双底衰退已经是不可避免。但是我的看法不一样,乐观得多,只要伯南克看到双底衰退的危机,双底衰退的发生机会就下降了。
伯南克悲观的言论正是他打算在较后时间推出另一项刺激经济措施前的造势言论,今年年初,人人担心美国政府的退市行动,但随着双底衰退的压力逼在眼前,看来今年美国加息的机会很低,不但不会加息,可能还会再印多一些钞票。
美国政府在自己未大量印钞票前,先闭一只眼让美国对冲基金狙击欧元,制造美元强势,提高投资者吸纳美元的信心,将来大印钞票才不会造成美元大贬值的灾难,美国政府玩金融战争的水平已到了出神入化。
上世纪90年代逼日元升值,一举打残当时已在崛起威胁美国经济的日本,1997年再让对冲基金打残亚洲多个新兴国家,现在自己正在准备大印钞票前,打一打欧国;多年前,美国的对冲基金、评级机构都是美国对外打金融战的主要攻击力量。
今年11月美国要进行中期选举,选参众两院议员、州长,相信伯南克在选举前两三个月就会有所行动,再一次印钞票。
欧盟91家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公布7家不合格,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所谓压力测试,我认为这只是欧盟用来稳定国际投资者对欧盟经济前景及欧元的信心,何谓合格何谓不合格?这是欧盟自己决定,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所有的银行几乎全部破产,之后美国政府印了很多钞票借给银行,危机才解除,金融海啸是任何压力测试所无法测试到的结果,因为这种系统性的全面崩溃不会在压力测试中测试。
目前中国内地房价属於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央政府欲打压,地方政府不积极,而地产商在观望,宁可不卖,不愿减价,老百姓也在观望,不希望自己成为高价买楼者。僵局如何突破?我估计最后是老百姓失去耐性,再度入市高价追买,一有人买,其他人跟着买,楼价再升。中央再加大力度打压房地产的机会不大,欧美经济双底衰退的机会越大,中央越不敢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以免打残内需市场。
Friday, July 30, 2010
分享集:勇于认错
在股票投资上完全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那些大言不惭,夸口他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是口不对心,便是他根本没有进场。就好像说走路从来没有跌倒过的人,他不是说谎,便是根本没有启步。
所以,不要为了犯错误而懊恼,也不要为犯错误而灰心;因为犯错误是正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不在于会不会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以后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犯。一个懂得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才会在投资上增长智慧,这样,才能在投资路上走得更远。一个重复犯错而不知改善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股市,因为他不可能成功。
投资是艺术技术
投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两者都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改善,才能臻于化境,没有经过股市考验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的投资者并非不会犯错者,而是“对”的次数多过“错”的次数的人。
所以,在股票投资上,不要追求百战百胜,那是自寻烦恼,也是不实际的作法。
人人都有好胜心。明明是作了错误的投资决定,但因好胜心强,死要面子,总是不肯认错;更坏的是不但不认错,反而到处去找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决定,或是找来对股票投资一知半解的人支持他的决定,以加强他的信心;实际上是加深他的错误,他就这样一直错下去。由于他的不肯认输,结果是输掉一切。故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错。
所以,假如你在买进股票之后,发现你的决定是错的,即使蒙受亏损也应该马上脱手,否则的话,损失可能更大。
犹豫不决是投资的大忌。因为资金有限,让资金困在坏的股票上,等于失去了购买优质股票的机会,损失是双倍的。所以,当你确定你的决定是错误的,就要有壮士断臂的精神,切忌举棋不定。
当然,你的决定必须是在经过深入的思考,缜密的研究之后才作出的,切不可草率从事,听信别人的不成熟意见而作出的。
无论是在买进之前或是买进之后决定“弃暗投明”,均应采取此种慎重的态度。凡是涉及资金的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切忌仓促从事,更不可在冲动的情绪下作出决定。
股票投资者一定要遵守“宁可错过,不可买错”的原则。因为只要股市在,机会就存在。没有买到又焉知不是塞翁失马?
做足功课不受影响
投资要成功,一定要自己做功课。做足功课才会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受别人不成熟意见的影响。别人的意见,包括股票分析师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勿全盘接受。你一定要记住,赚钱或亏本完全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决定负全责,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钱必须由你自己去赚,不能靠别人。
你亏了钱,别人没有切肤之痛,因此也不会那么认真为你谋划。向别人讨什么股票可以买的“贴士”,如果别人给了你一个“贴士”,好比是给你一条鱼,你吃完了就没有了。要长期吃鱼最好的方法是学习自己捕鱼。所以,与其到处去讨鱼,倒不如立刻着手学习捕鱼法。
向别人讨“贴士”,有两个坏处:
(1)别人介绍的股票未必适合你购买。每个人的环境不同,性格各异,适合甲投资的未必适合乙投资,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股票适合你购买。例如我的投资哲理是慢而稳,基本面强、风险低的股票。如果你介绍我买高风险、高成长的股票,我根本不会考虑。
(2)企业天天在变,现在看起来是可以投资的股票,过了一段时间,时移境迁,企业变了质,不再值得投资,如果你没有贴身跟踪其发展,仍旧呆呆的守下去的话,你怎么能赚钱呢?别人可以介绍你买什么股,却没有责任代你跟踪企业的进展。所以,股票投资还得靠自己,别人帮不了忙。
假如你买对了股票的话,不可略有盈利就脱售。只要公司的盈利继续上升,就应长期持有,守得越久赚得越多。但是一旦企业盈利回跌,短期内不可能回升,就应脱售,不可恋栈。
总结:
(1)处理错误决定的办法是:壮士断臂,切忌继续错下去。
(2)别人的意见,可供参考,切勿尽信。
(3)买对股票应长期持有,直到基本面有变才脱售。
所以,不要为了犯错误而懊恼,也不要为犯错误而灰心;因为犯错误是正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不在于会不会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以后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犯。一个懂得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才会在投资上增长智慧,这样,才能在投资路上走得更远。一个重复犯错而不知改善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股市,因为他不可能成功。
投资是艺术技术
投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两者都需要不断练习,不断改善,才能臻于化境,没有经过股市考验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的投资者并非不会犯错者,而是“对”的次数多过“错”的次数的人。
所以,在股票投资上,不要追求百战百胜,那是自寻烦恼,也是不实际的作法。
人人都有好胜心。明明是作了错误的投资决定,但因好胜心强,死要面子,总是不肯认错;更坏的是不但不认错,反而到处去找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支持他的错误决定,或是找来对股票投资一知半解的人支持他的决定,以加强他的信心;实际上是加深他的错误,他就这样一直错下去。由于他的不肯认输,结果是输掉一切。故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错。
所以,假如你在买进股票之后,发现你的决定是错的,即使蒙受亏损也应该马上脱手,否则的话,损失可能更大。
犹豫不决是投资的大忌。因为资金有限,让资金困在坏的股票上,等于失去了购买优质股票的机会,损失是双倍的。所以,当你确定你的决定是错误的,就要有壮士断臂的精神,切忌举棋不定。
当然,你的决定必须是在经过深入的思考,缜密的研究之后才作出的,切不可草率从事,听信别人的不成熟意见而作出的。
无论是在买进之前或是买进之后决定“弃暗投明”,均应采取此种慎重的态度。凡是涉及资金的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切忌仓促从事,更不可在冲动的情绪下作出决定。
股票投资者一定要遵守“宁可错过,不可买错”的原则。因为只要股市在,机会就存在。没有买到又焉知不是塞翁失马?
做足功课不受影响
投资要成功,一定要自己做功课。做足功课才会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受别人不成熟意见的影响。别人的意见,包括股票分析师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勿全盘接受。你一定要记住,赚钱或亏本完全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决定负全责,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钱必须由你自己去赚,不能靠别人。
你亏了钱,别人没有切肤之痛,因此也不会那么认真为你谋划。向别人讨什么股票可以买的“贴士”,如果别人给了你一个“贴士”,好比是给你一条鱼,你吃完了就没有了。要长期吃鱼最好的方法是学习自己捕鱼。所以,与其到处去讨鱼,倒不如立刻着手学习捕鱼法。
向别人讨“贴士”,有两个坏处:
(1)别人介绍的股票未必适合你购买。每个人的环境不同,性格各异,适合甲投资的未必适合乙投资,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股票适合你购买。例如我的投资哲理是慢而稳,基本面强、风险低的股票。如果你介绍我买高风险、高成长的股票,我根本不会考虑。
(2)企业天天在变,现在看起来是可以投资的股票,过了一段时间,时移境迁,企业变了质,不再值得投资,如果你没有贴身跟踪其发展,仍旧呆呆的守下去的话,你怎么能赚钱呢?别人可以介绍你买什么股,却没有责任代你跟踪企业的进展。所以,股票投资还得靠自己,别人帮不了忙。
假如你买对了股票的话,不可略有盈利就脱售。只要公司的盈利继续上升,就应长期持有,守得越久赚得越多。但是一旦企业盈利回跌,短期内不可能回升,就应脱售,不可恋栈。
总结:
(1)处理错误决定的办法是:壮士断臂,切忌继续错下去。
(2)别人的意见,可供参考,切勿尽信。
(3)买对股票应长期持有,直到基本面有变才脱售。
Sunday, July 25, 2010
The Martingale Betting System
Most players in the casino are looking for a system to help them get the edge. Many of them stumble upon or hear about a surefire system that involves doubling their bets after each loss. They figure that sooner or later they have to win. This system that is called the Martingale system and it has been around for years. It has also been the ruin of many players. Here is how it works. You make a bet and if you lose you double your bet. If you lose again you double your bet. You keep doing this until you win and then go back to your original bet.
Let’s look at an example of the Martingale. For this example we will assume you are playing on a five-dollar table. First of all most casinos have a maximum bet. Many five-dollar tables have a maximum bet of $500. If you bet using the martingale where you double after every loss the progression would look like this:
You bet $5 and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1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2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4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8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16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32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640, which exceeds the maximum bet for the table.
It would only take eight losses to exceed the table maximum bet. It doesn't matter how many times you double up your bet. You will up you will only win five dollars if you eventually hit. This takes into account all your progressions up to that point. Even if you could exceed the $500 maximum bet, on the eighth bet you are risking $640 to win $5. You have already invested $635 for your previous seven bets. If you lose that one you are out $1,275. Can you imagine risking over a thousand dollars for a chance to win five dollars? The casinos know that if someone had unlimited resources they would eventually win. That is why the set maximum bets at the table.
Some people who try the Martingale system have an initial success with it. They might win consistently for many sessions and swear the system is fool proof. Sooner or later reality will kick in and they will discover the flaw in the system. I know because years ago when I was naive about the casino world, I was one of those persons who tried the Martingale.
To use the Martingale system you have to place even money bet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ts for players using this system is to bet black or red on the roulette wheel.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best games for showing you the flaws in the Martingale system.) Shortly after I started playing table games, I read about the Martingale and decided to give it a try on my next visit to Atlantic City. I started with a bankroll of $200 and I won $145 on my first trip using the system. I won on three trips after that building a bankroll of $500. This was too easy. I wondered how the casinos could stay in business if everyone used this system?
On my next trip I took my bankroll to the table and placed my $5 on red. I lost and started the progression. I placed my next bet and lost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I lost six bets in a row. When I lost the bet for $160 I was down $315 and only had $185 left of my five hundred dollars. I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bet the $320, which was the next step in the progression. I was nervous and down hearted. I couldn't believe this could happen to me. I was all ready to throw down my remaining money when I came to my senses and decided to take break.
I thought about what I had just done and realized that this system was not fool proof. Anything can happen in a casino including losing several bets in a row. That was many years ago and I am wiser to the realities of the games. There are still many players however that are just hearing about the Martingale system and are convinced that they can't lose with it. Here is an easy way to see for yourself.
If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t lose seven bets in a row take a walk through the casino and look at the display board that is connected to most roulette wheels showing you the twenty previous spins. How many times do you see one color come up more than seven times in a row? I once saw black appear 17 times in a row! If you started with a five dollar bet and used the Martingale system, your 17th bet would be $327,680.
No betting system will change the overall casino edge and the Martingale system can be disastrous when things go bad. Please don't be one who is fooled by this system.
Let’s look at an example of the Martingale. For this example we will assume you are playing on a five-dollar table. First of all most casinos have a maximum bet. Many five-dollar tables have a maximum bet of $500. If you bet using the martingale where you double after every loss the progression would look like this:
You bet $5 and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1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2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4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8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16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320. If you lose:
Your next bet is $640, which exceeds the maximum bet for the table.
It would only take eight losses to exceed the table maximum bet. It doesn't matter how many times you double up your bet. You will up you will only win five dollars if you eventually hit. This takes into account all your progressions up to that point. Even if you could exceed the $500 maximum bet, on the eighth bet you are risking $640 to win $5. You have already invested $635 for your previous seven bets. If you lose that one you are out $1,275. Can you imagine risking over a thousand dollars for a chance to win five dollars? The casinos know that if someone had unlimited resources they would eventually win. That is why the set maximum bets at the table.
Some people who try the Martingale system have an initial success with it. They might win consistently for many sessions and swear the system is fool proof. Sooner or later reality will kick in and they will discover the flaw in the system. I know because years ago when I was naive about the casino world, I was one of those persons who tried the Martingale.
To use the Martingale system you have to place even money bet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ts for players using this system is to bet black or red on the roulette wheel.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best games for showing you the flaws in the Martingale system.) Shortly after I started playing table games, I read about the Martingale and decided to give it a try on my next visit to Atlantic City. I started with a bankroll of $200 and I won $145 on my first trip using the system. I won on three trips after that building a bankroll of $500. This was too easy. I wondered how the casinos could stay in business if everyone used this system?
On my next trip I took my bankroll to the table and placed my $5 on red. I lost and started the progression. I placed my next bet and lost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I lost six bets in a row. When I lost the bet for $160 I was down $315 and only had $185 left of my five hundred dollars. I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bet the $320, which was the next step in the progression. I was nervous and down hearted. I couldn't believe this could happen to me. I was all ready to throw down my remaining money when I came to my senses and decided to take break.
I thought about what I had just done and realized that this system was not fool proof. Anything can happen in a casino including losing several bets in a row. That was many years ago and I am wiser to the realities of the games. There are still many players however that are just hearing about the Martingale system and are convinced that they can't lose with it. Here is an easy way to see for yourself.
If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t lose seven bets in a row take a walk through the casino and look at the display board that is connected to most roulette wheels showing you the twenty previous spins. How many times do you see one color come up more than seven times in a row? I once saw black appear 17 times in a row! If you started with a five dollar bet and used the Martingale system, your 17th bet would be $327,680.
No betting system will change the overall casino edge and the Martingale system can be disastrous when things go bad. Please don't be one who is fooled by this system.
Typical Roulette Table Limits and Minimum Bets in Vegas?
Hi. I was wondering what the typical table limits and minimum bets are at roulette tables in Las Vegas casinos? I realize that there will be lots of different stakes tables but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know a few numbers.
The reason is this: I have been testing out a simple system with play money in one of the many online casinos and so far it has done me proud so far. I just want to know how it could pan out in practice.
Basically it is this:
The table has a minimum bet of $1 and a maximum of $200 per round if your bets are limited to the REDS and BLACKS squares. ($250 if you bet on individual numbers).
I have been betting like this:
My first bet is always $2 - either on reds or blacks - every time I loose I triple my last bet and switch to the other color. So the bets go 2,6,18,54,162 - then my winnings at each stage can be 2,4,10,28,82.
After that obviously I can either cut my losses OR try minimizing my loss by betting the full $200 (leaving me $42 in the red instead of $242).
I do realize that I am always betting against the odds but in practice this has at least proven to be a good way of racking up some good winnings before loosing out. Also I know I am probably not the first person to think of this system.
All I want to know is if I would be able to play like this for real money in Vegas or if the table limitations and/or casino policy and laws(??) would prohibit me from doing it?
Best Answer - Chosen by Voters
I have been practicing the Martingale system at home for the last week (or one of those progressive betting schemes). I've set a couple of rules for myself. First i wait intil there are two of the same color and then i start betting against that color. this will give me 5 bets before i cant tripple up anymore if the limit is $1,000 (starting with a $10 bet) and a total of 7 colors in a row. Since the odds of getting 7 or more of the same color in row are very low i would believe this will work bes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My other rule is to be disapline. Making a move with out thinking it through can cost you a lot of money and wasted time. I've even come up with a scheme that i dont know is legal but if you lose your table max bet then what you do is place the table max bet and then get your buddy to come over and put up the rest of the money to when everything back if it happend to hit that color you are betting on and then go cash out. But of course this is very risky and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lose a lot of money to have a chance on winning a good deal of money!!!! I find it really hard forking out all that money but i have been working hard to keep my impulses under control.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ule about roulette is to set a realistic goal to reach and then get out quickly. But hey if you double up stick half in you pocket and have fun knowing that you cant lose more than you started with and if you lose all that you can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and think of all the free drinks you got.
The reason is this: I have been testing out a simple system with play money in one of the many online casinos and so far it has done me proud so far. I just want to know how it could pan out in practice.
Basically it is this:
The table has a minimum bet of $1 and a maximum of $200 per round if your bets are limited to the REDS and BLACKS squares. ($250 if you bet on individual numbers).
I have been betting like this:
My first bet is always $2 - either on reds or blacks - every time I loose I triple my last bet and switch to the other color. So the bets go 2,6,18,54,162 - then my winnings at each stage can be 2,4,10,28,82.
After that obviously I can either cut my losses OR try minimizing my loss by betting the full $200 (leaving me $42 in the red instead of $242).
I do realize that I am always betting against the odds but in practice this has at least proven to be a good way of racking up some good winnings before loosing out. Also I know I am probably not the first person to think of this system.
All I want to know is if I would be able to play like this for real money in Vegas or if the table limitations and/or casino policy and laws(??) would prohibit me from doing it?
Best Answer - Chosen by Voters
I have been practicing the Martingale system at home for the last week (or one of those progressive betting schemes). I've set a couple of rules for myself. First i wait intil there are two of the same color and then i start betting against that color. this will give me 5 bets before i cant tripple up anymore if the limit is $1,000 (starting with a $10 bet) and a total of 7 colors in a row. Since the odds of getting 7 or more of the same color in row are very low i would believe this will work best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My other rule is to be disapline. Making a move with out thinking it through can cost you a lot of money and wasted time. I've even come up with a scheme that i dont know is legal but if you lose your table max bet then what you do is place the table max bet and then get your buddy to come over and put up the rest of the money to when everything back if it happend to hit that color you are betting on and then go cash out. But of course this is very risky and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lose a lot of money to have a chance on winning a good deal of money!!!! I find it really hard forking out all that money but i have been working hard to keep my impulses under control. But the most important rule about roulette is to set a realistic goal to reach and then get out quickly. But hey if you double up stick half in you pocket and have fun knowing that you cant lose more than you started with and if you lose all that you can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and think of all the free drinks you got.
Sunday, July 18, 2010
分享集: 让纪录说话
“什么股票值得投资?”
这是大多数股票投资者所面对的难题。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1000家,包括了经济中所有的主要行业。面对这么多的公司,投资者如老鼠拖龟,不知从何下手,是可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
当然,投资者可以根据一些常用的评估标准,如本益比、周息率、净有形资产价值等进行筛选。问题是这些标准都是根据过去的业绩计算出来的。
过去业绩好,不保证将来业绩同样标青,毕竟将来比过去更重要。根据过去的资料所计算出来的评估数据,有时反而有误导性,不可不慎。
我们知道,企业的营运,受到无数不可预料因素的影响,业绩的起落很大,一向表现颇为优异的公司,在环境变迁之后,从此一蹶不振,这种例子,俯拾即是。
如果食古不化,过于执着于根据过去一年的业绩计算出来的本益比、周息率及净有形资产价值,作为选股的话,犯错的可能性很大。
70%面目全非
我手头有一本股票交易所在1973年出版的《公司手册》,纪录了当时所有上市公司的资料。
我发现,当时在马星股票交易所挂牌的259家公司,现在约有70%已是面目全非,有些已经破产,有些因亏蚀严重,财务陷困而被重组,改头换面,重新挂牌;有些则被全面收购而私有化;有些公司在被大股东掏空之后,从此无疾而终,留下可怜的小股东,欲哭开泪。
总之,企业没落时,受害者多数为无知的散户和投机敢死队员。
有些公司,当时的确叱咤风云,成为耀眼的股市明星。但是,绝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经过了一段时间,就光环消失,甚至销声匿迹。
那些当时预言业绩如何如何标青的公司,超过90%是不能实现的,相信他们的预测而买进这些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没有几个赚到钱。
反而是那些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企业,能够长久生存,购买这类公司的股票,你会感到很乏味。但是,长期来说,却可以取得可观的回酬;导致亏损的反而是当时风头极健的“明星股”。
蜕变蓝筹股秘诀
那些经过三、四十年之后,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蜕变成蓝筹股的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良好、诚实的管理,是所有股市常青树的最显著特征。
2 他们所从事的业务,或是所生产的物品,需求长期存在,而且需求跟着经济成长而与日俱增。银行、种植业,就是明显的例子。
3 他们很少玩“企业把戏”——收购、合并、换股,这些动作很少出现在这些公司。
4 这些业绩长期稳健的公司,多数从事单元产品,例如洋灰业、油棕业、啤酒业等都是典型例子。多元化企业能脱颖而出,相对的数目较少。
5 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或是所提供的服务,都是重复做同一样东西,很少有新奇的花样。例如有一家跨国食品公司所出产的饮品,百年来其实没什么变化,却年年取得丰厚的盈利——强劲的品牌,是一个主要因素。
长期纪录窥见常青树
要预测一家企业能否永续经营,成为“常青树”,可从长期纪录中窥见一斑。
许多上市公司在年报上列出过去5年,甚至10年的业绩纪录,包括每年的营业量、盈利、每股净利、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每年派息率等。这份纪录告诉你公司历年的进展,这是一份评估企业素质的最有用资料,理由是:
1 纪录反映企业的稳定性。例如营业量若长期保持上升的趋势,表示这家企业的产品是重复又重复的被采用,并不随经济兴衰而增减,这样的生意最不容易出毛病。
2 5年、10年的纪录,反映企业的可依赖水平。做假账只能在短期内得逞,若营业量或盈利10年保持稳健,则必然是没有灌水,要在账目做手脚长达10年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企业的主管人员在这期间可能已有变动,若有假账可能会被揭发出来。
3 纪录反映企业顾客稳定,产品价格有竞争性,赚率保持一致。
4 纪录反映企业善于控制成本,所采取的是薄利多销政策,故能保持市场份额。
5 纪录反映企业的应变能力。经济衰退和金融风暴是企业的试金石,企业经过考验后仍屹立不动,显示出其生命力是坚强的,是根深蒂固的好企业。
6 企业在年报中所提供的纪录越长越详细,反映领导人的信心。若你将玻璃市种植的年报跟别的公司的年报相比,就可以看出企业的素质。
如果一份年报只提供5年纪录,你可以找出5年前的年报,从而找出10年的纪录。纪录越长,越能显示企业的趋向。
纪录是会说话的。它会告诉你企业的成长过程,反映企业的健康情况。多看纪录,肯定有助于你了解企业。
让纪录说话吧!
这是大多数股票投资者所面对的难题。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1000家,包括了经济中所有的主要行业。面对这么多的公司,投资者如老鼠拖龟,不知从何下手,是可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
当然,投资者可以根据一些常用的评估标准,如本益比、周息率、净有形资产价值等进行筛选。问题是这些标准都是根据过去的业绩计算出来的。
过去业绩好,不保证将来业绩同样标青,毕竟将来比过去更重要。根据过去的资料所计算出来的评估数据,有时反而有误导性,不可不慎。
我们知道,企业的营运,受到无数不可预料因素的影响,业绩的起落很大,一向表现颇为优异的公司,在环境变迁之后,从此一蹶不振,这种例子,俯拾即是。
如果食古不化,过于执着于根据过去一年的业绩计算出来的本益比、周息率及净有形资产价值,作为选股的话,犯错的可能性很大。
70%面目全非
我手头有一本股票交易所在1973年出版的《公司手册》,纪录了当时所有上市公司的资料。
我发现,当时在马星股票交易所挂牌的259家公司,现在约有70%已是面目全非,有些已经破产,有些因亏蚀严重,财务陷困而被重组,改头换面,重新挂牌;有些则被全面收购而私有化;有些公司在被大股东掏空之后,从此无疾而终,留下可怜的小股东,欲哭开泪。
总之,企业没落时,受害者多数为无知的散户和投机敢死队员。
有些公司,当时的确叱咤风云,成为耀眼的股市明星。但是,绝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经过了一段时间,就光环消失,甚至销声匿迹。
那些当时预言业绩如何如何标青的公司,超过90%是不能实现的,相信他们的预测而买进这些公司的股票的投资者,没有几个赚到钱。
反而是那些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企业,能够长久生存,购买这类公司的股票,你会感到很乏味。但是,长期来说,却可以取得可观的回酬;导致亏损的反而是当时风头极健的“明星股”。
蜕变蓝筹股秘诀
那些经过三、四十年之后,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蜕变成蓝筹股的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良好、诚实的管理,是所有股市常青树的最显著特征。
2 他们所从事的业务,或是所生产的物品,需求长期存在,而且需求跟着经济成长而与日俱增。银行、种植业,就是明显的例子。
3 他们很少玩“企业把戏”——收购、合并、换股,这些动作很少出现在这些公司。
4 这些业绩长期稳健的公司,多数从事单元产品,例如洋灰业、油棕业、啤酒业等都是典型例子。多元化企业能脱颖而出,相对的数目较少。
5 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或是所提供的服务,都是重复做同一样东西,很少有新奇的花样。例如有一家跨国食品公司所出产的饮品,百年来其实没什么变化,却年年取得丰厚的盈利——强劲的品牌,是一个主要因素。
长期纪录窥见常青树
要预测一家企业能否永续经营,成为“常青树”,可从长期纪录中窥见一斑。
许多上市公司在年报上列出过去5年,甚至10年的业绩纪录,包括每年的营业量、盈利、每股净利、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每年派息率等。这份纪录告诉你公司历年的进展,这是一份评估企业素质的最有用资料,理由是:
1 纪录反映企业的稳定性。例如营业量若长期保持上升的趋势,表示这家企业的产品是重复又重复的被采用,并不随经济兴衰而增减,这样的生意最不容易出毛病。
2 5年、10年的纪录,反映企业的可依赖水平。做假账只能在短期内得逞,若营业量或盈利10年保持稳健,则必然是没有灌水,要在账目做手脚长达10年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企业的主管人员在这期间可能已有变动,若有假账可能会被揭发出来。
3 纪录反映企业顾客稳定,产品价格有竞争性,赚率保持一致。
4 纪录反映企业善于控制成本,所采取的是薄利多销政策,故能保持市场份额。
5 纪录反映企业的应变能力。经济衰退和金融风暴是企业的试金石,企业经过考验后仍屹立不动,显示出其生命力是坚强的,是根深蒂固的好企业。
6 企业在年报中所提供的纪录越长越详细,反映领导人的信心。若你将玻璃市种植的年报跟别的公司的年报相比,就可以看出企业的素质。
如果一份年报只提供5年纪录,你可以找出5年前的年报,从而找出10年的纪录。纪录越长,越能显示企业的趋向。
纪录是会说话的。它会告诉你企业的成长过程,反映企业的健康情况。多看纪录,肯定有助于你了解企业。
让纪录说话吧!
Saturday, July 17, 2010
Singapore Market
First half track record of two 9.5% and 12.8% corrections on top of sudden 3-4% drops twice in June does not augur well for a smooth ride if STI continues to approach year’s 3038 high
Investors and traders may wish to remind themselves of first half’s sudden volatility which could reappear this quarter especially since the STI is barely 50 odd points from 3000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at yesterday’s latest intra-day high of 2955.62, only 82 points below year’s 3038 mid-April high.
The record is thus stacked against any outright bullish view. With corrections in each of the first 2 quarters plus sudden 3-4% intra-day falls in June, traders are expected to be extra careful with the approach of 3000.
Moving average behaviour is also perplexing with the 50 and 200 DMAs (2825 and 2816) moving parallel and avoiding a bullish cut. In early April a 2-week rally to 3038 from 2900 had taken place thanks to a golden cut between 50 and 100.
The latter then made a neutral cut in late June causing a 4% 2-day plunge from near 2900 to 2770.
But that was a golden buy chance despite our concern that a test of this low could be seen if we ape the Dow’s sudden earlier 1000-point intraday plunge.
With the STI only in second week above all 3 DMAs (100 at 2868) and looking at the similar situation in March-April which lasted some 2 months, the bullish view would hold sway especially if a bullish cross takes place in coming days which should usher in a run-up for at least 1-2 weeks.
But of course traders won’t be carried away and pullbacks can be expected on any test of 3000 and 3038. How sharp the falls would be have to depend on the majors’ earnings reports as well as the macro environment in the upcoming treacherous Aug-Oct period.
Even during the great market recovery last year intra-month movements for the 2 months were volatile with swings of 5.5% to 6.6%.
2008 crash was of course devastating for the Aug-Oct time but even in 2007, there was a huge plunge in August followed by a sharp reversal in Sept and a record 3831 peak in Oct.
So traders have to brace themselves for renewed volatility in the next 2-3 months even as the market’s subdued reaction to record GDP growth numbers and forecasts may be a tell-tale sign of what’s coming up in next few months.
However, having made a double bottom of 2666 and 2648 in the first 2 quarters, the index should be well-supported at 2700-2750 if the present support at around historic 2900 area gives way.
The trend does not suggest a break of 2650 support and a return to a prolonged bear market. In fact a wider gap between 2750 and 3000 would throw up good trading chances before the market settles the potential shocks in coming months and embark on the traditional yearend rally from around mid-Nov.
If the macro situation permits the STI could end the year at a new high just as it did last year when it finished at 2898.
Investors and traders may wish to remind themselves of first half’s sudden volatility which could reappear this quarter especially since the STI is barely 50 odd points from 3000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at yesterday’s latest intra-day high of 2955.62, only 82 points below year’s 3038 mid-April high.
The record is thus stacked against any outright bullish view. With corrections in each of the first 2 quarters plus sudden 3-4% intra-day falls in June, traders are expected to be extra careful with the approach of 3000.
Moving average behaviour is also perplexing with the 50 and 200 DMAs (2825 and 2816) moving parallel and avoiding a bullish cut. In early April a 2-week rally to 3038 from 2900 had taken place thanks to a golden cut between 50 and 100.
The latter then made a neutral cut in late June causing a 4% 2-day plunge from near 2900 to 2770.
But that was a golden buy chance despite our concern that a test of this low could be seen if we ape the Dow’s sudden earlier 1000-point intraday plunge.
With the STI only in second week above all 3 DMAs (100 at 2868) and looking at the similar situation in March-April which lasted some 2 months, the bullish view would hold sway especially if a bullish cross takes place in coming days which should usher in a run-up for at least 1-2 weeks.
But of course traders won’t be carried away and pullbacks can be expected on any test of 3000 and 3038. How sharp the falls would be have to depend on the majors’ earnings reports as well as the macro environment in the upcoming treacherous Aug-Oct period.
Even during the great market recovery last year intra-month movements for the 2 months were volatile with swings of 5.5% to 6.6%.
2008 crash was of course devastating for the Aug-Oct time but even in 2007, there was a huge plunge in August followed by a sharp reversal in Sept and a record 3831 peak in Oct.
So traders have to brace themselves for renewed volatility in the next 2-3 months even as the market’s subdued reaction to record GDP growth numbers and forecasts may be a tell-tale sign of what’s coming up in next few months.
However, having made a double bottom of 2666 and 2648 in the first 2 quarters, the index should be well-supported at 2700-2750 if the present support at around historic 2900 area gives way.
The trend does not suggest a break of 2650 support and a return to a prolonged bear market. In fact a wider gap between 2750 and 3000 would throw up good trading chances before the market settles the potential shocks in coming months and embark on the traditional yearend rally from around mid-Nov.
If the macro situation permits the STI could end the year at a new high just as it did last year when it finished at 2898.
Sunday, July 11, 2010
分享集:盈利至上
股票投资者在买进股票的时候,只要遵守一个简单的原则:不买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就可以减少错误,减少错误,等于提高胜算。
道理很简单。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所以,参股一定要参与有盈利的公司,这才是合理的行为。明知有关公司年年亏本,却还要购买其股份成为股东,这种行为合理吗?
为什么投资者会有这种不合理的举措?
不赚钱罪过
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股价,没有公司。对他们来说,股价起落,就是股票投资的全部,对于公司赚不到钱,他们没有兴趣,也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股价会起。
他们忘记了,长期来说,股价的起落是跟公司的业绩表现并驾齐驱的。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即使被炒起,也是短暂的。
一旦炒作过后,股价暴跌后就长期在低价徘徊,使投资者几乎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而受害的大部分是无知的散户。
如果他们遵守“不买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这个简单的原则的话,即使买进后股价下跌,蒙受亏蚀,只要公司的盈利年年上升,股价总有一天会回升,只要长期持握,必能反败为胜,不像购买亏蚀股那样,永无翻身之日。
有人说,公司不赚钱是一种罪过。这话不无道理。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公司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公司没有盈利,公司无法经营下去,社会就无法享受到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生活素质将受影响。
从政府的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就没能力纳税,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政府没能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照顾弱势人群的福利,从事庞大的公共设施,社会福祉无法提升。
所有人受害
从公司的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就没有能力从事研究开发,产品素质无法改善,将在市场的竞争中居于劣势,公司将无法生存。
从员工的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员工薪酬无法提高,职业不稳定,家庭没保障,势将打击员工的士气。
从股东的角度看,公司没盈利,股东的投资没有回报,公司没有派股息的能力,对提供免息资金的股东很不公平。
可见,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所有的人都受害。所以指公司不赚钱是一种罪过,并不过份。
错不了
投资者以血汗钱买股票,等于长期提供免息资金给公司,委托公司掌舵人替他们做生意,掌舵人若经营不善,搞到公司连年亏蚀,可说是失责。
公司尽管连年亏蚀,公司掌舵人仍旧领取高薪,股东却一无所得,所以,投资于长期不赚钱的公司,愚不可及。
十赌九输
我读亏蚀上市公司的年报,发现这些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在盈利丰厚公司之下,感到费解。明知公司连年亏蚀,却还是要参股于这些公司,到底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呢?
这恐怕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大部分的股票投资者,只注重股价不理会公司的基本面,这是典型的投机行为。
投机形同赌博,十赌九输,难怪绝大部分散户在股市输钱。要扭转厄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买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
只要以合理的股价购买长期有合理盈利的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股市赚钱并不难。
以盈利作为选股标准,可以减低风险,提高胜算。
盈利至上,错不了。
道理很简单。买股票就是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所以,参股一定要参与有盈利的公司,这才是合理的行为。明知有关公司年年亏本,却还要购买其股份成为股东,这种行为合理吗?
为什么投资者会有这种不合理的举措?
不赚钱罪过
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股价,没有公司。对他们来说,股价起落,就是股票投资的全部,对于公司赚不到钱,他们没有兴趣,也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股价会起。
他们忘记了,长期来说,股价的起落是跟公司的业绩表现并驾齐驱的。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即使被炒起,也是短暂的。
一旦炒作过后,股价暴跌后就长期在低价徘徊,使投资者几乎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而受害的大部分是无知的散户。
如果他们遵守“不买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这个简单的原则的话,即使买进后股价下跌,蒙受亏蚀,只要公司的盈利年年上升,股价总有一天会回升,只要长期持握,必能反败为胜,不像购买亏蚀股那样,永无翻身之日。
有人说,公司不赚钱是一种罪过。这话不无道理。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公司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公司没有盈利,公司无法经营下去,社会就无法享受到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生活素质将受影响。
从政府的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就没能力纳税,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政府没能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照顾弱势人群的福利,从事庞大的公共设施,社会福祉无法提升。
所有人受害
从公司的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就没有能力从事研究开发,产品素质无法改善,将在市场的竞争中居于劣势,公司将无法生存。
从员工的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员工薪酬无法提高,职业不稳定,家庭没保障,势将打击员工的士气。
从股东的角度看,公司没盈利,股东的投资没有回报,公司没有派股息的能力,对提供免息资金的股东很不公平。
可见,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公司没有盈利,所有的人都受害。所以指公司不赚钱是一种罪过,并不过份。
错不了
投资者以血汗钱买股票,等于长期提供免息资金给公司,委托公司掌舵人替他们做生意,掌舵人若经营不善,搞到公司连年亏蚀,可说是失责。
公司尽管连年亏蚀,公司掌舵人仍旧领取高薪,股东却一无所得,所以,投资于长期不赚钱的公司,愚不可及。
十赌九输
我读亏蚀上市公司的年报,发现这些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在盈利丰厚公司之下,感到费解。明知公司连年亏蚀,却还是要参股于这些公司,到底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呢?
这恐怕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大部分的股票投资者,只注重股价不理会公司的基本面,这是典型的投机行为。
投机形同赌博,十赌九输,难怪绝大部分散户在股市输钱。要扭转厄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买没有盈利的公司的股票。
只要以合理的股价购买长期有合理盈利的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股市赚钱并不难。
以盈利作为选股标准,可以减低风险,提高胜算。
盈利至上,错不了。
Friday, July 9, 2010
分享集: 年报从何读起?
股票投资要成功,先决条件就是在买进之前,必须对有关公司有相当的认识。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投资的成败,基本上是决定於有关公司业务的成败,故在参股之前,必须对你所投资的公司,有完整的认识,认识之后才参股,是为投资,投资的成败,跟你对有关公司认识的深度息息相关。
通常认识越深入,判断越准确,成功的机会也越高;如果完全没有认识就参股,是为投机,投机的失败率,比投资何止高十倍。
不了解就不买
所以,我一向坚持:不了解,就不买。
阅读年报,是了解公司的最简捷途径,也是买进股票之前,必须做的最基本功课。
年报何处寻?假如你是上市公司的股东的话,公司每年都会自动的寄给你一本年报,年报的来源就解决了。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一千家,你可以在股票交易所的网站找到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交易所的网站是由2002年起操作,你可以在网站中找到所有上市公司2002年以后历年的年报,你只要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就可以下载所有的年报,这些年报长期储存在网站中,方便你随时阅读,这项服务是完全免费的。
先明确了解上市公司
要了解年报的重要性,首先要对上市公司有明确的概念。
一家公司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目的之一是通过拍卖制度,使公司的股份在股票市场中自由买卖。这样,一方面使公司的股东,有机会脱售他们的股份,取回现金;另一方面,使投资大众,有机会参股於该公司,分享公司的盈利。至於股份的转手价,则由市场的力量去决定。
股票交易所的责任,是确保股份是在公开及公平的情况下完成交易,至於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是由公司本身负责,与交易所无关。
公平交易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使投资者容易取得公司的基本资料,所以,上市公司有消息要公布,首先是通过交易所发布给大众传播媒介,使投资大众得悉有关资讯。
逾期受罚
交易所也规定,所有上市公司,每3个月发表一份季报,向股东及公众报告公司该季的业绩及营业情况,这份季报必须在该季结束后的60 天内发出,逾期将受到惩罚。
每一家上市公司,也必须在财务年结束后的3个月内,发表一本年报,向股东报告该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及营业进展。
这本年报,任何人都可以从交易所的网站读到,是一份公开的文件。
公布资讯差异大
每一份年报的内容当然都是不同的,但是,所要发表的项目,乃由交易所规定的,因此大同小异。至於所要公布的资讯,往往有霄壤之别。
有些公司除了交易所所规定必须披露的资料外,另外提供更详尽及更深入的资料,以协助读者更加了解公司的情况;有些公司则只提供交易所规定的资料,不肯增加额外资料,更不肯加以解释。故年报内容之丰俭,因公司而异,没有两本是雷同的。
由於年报内容相差很大,导致页数也相差很远,最薄的只有数十页,最厚的超过5百页。
几乎所有的年报,都是以国英文书写,所以要读年报,读者要有能够阅读英文书报的语文能力,同时要对年报中惯用的术语,要有透澈的了解。
摘要阅读
上市公司,包括各行各业的企业,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殊的名词,例如银行有银行的术语,种植业有种植业的专有名词,你必须对各行业惯用的词语,有所认识,否则,读起来似懂非懂,难以吸收其内容。
一本厚达数百页的年报,该从何处读起?如果逐字逐句详阅,恐怕要读上几天也读不完,为了节省时间,要学习摘要阅读,以最少的时间读完一本年报,取得判断公司优劣所需的资料。
其实各年报的内容虽然天差地别,但有一些项目,几乎是千遍一律,比如每一本年报都有内部查账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委员会报告其内容大同小异,只要用心读懂一本,以后在阅读别的年报时,对于这两个项目只要略读即可,不必详读,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当你拿到一本年报时,你最先要读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返璞归真,从股票的原始功能说起。买股票既然就是买股份,那么,参股做生意,目的是什么?作为股东,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公司赚不赚钱。
所以,拿到年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马上翻到公司的账目,首先要看的是损益表,损益表就是1年的营业总结,公司在这个财务年中做了多少生意,赚了多少钱或亏了多少钱,损益表中一目了然。
损益表的结构也是大同小异的,最上一行的数字是当年的营业量,最下一行的数字是当年的净利或净亏额。
几乎所有年报,都在净利或净亏额下,提供每股净利(EPS)或每股净亏(LPS)多少。
这是我最关心的数字,如果是每股净利的话,我马上找出该公司当天的股价,除以每股净利,立刻算出其本益比,这样,我就知道以当天的股价,此股价值是被高估或是低估。这样,就可以决定是否值得买进。如果是每股净亏,除非有特殊情形,否则,我就会把该份年报暂时搁置,等到看完别的年报时再回头详阅。
读完损益表,我会翻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总结了一年营业的盈亏,而资产负债表则总结一年资产的增减,两者均以财务年结账日期为准。
负债表看3数字
对资产负债表,我通常只看3个数字。
第1个是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是以股东基金除以股票数目得出,数目越大越好。
第2个是公司的长、短期负债,如果没有负债,则手头现金净额有多少,除了股票数目,得到每股所拥有之现金数目,高现金公司是我的最爱,因为这种公司不但股息高,而且较为安全。
第3个数字是短期负债中的“应收账款”,数目是否太大,账期是否太长,历年是否有增减,这是公司财报的“灰色地带”,通常财务陷困的公司,应收账款太高同时难以收回,是主要原因。
从“资产负债表”,我继续翻至“现金流量表”,债高公司若现金流量低,极易陷入资金周转不灵,从现金流量三表,可以窥见端倪。
读完了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3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已有了清楚的认识。
接着,我会细读董事主席和首席执行人员(CEO)的业务报告,我注重的是他们对来年业务的“展望”。
如果他们说将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表示公司前景亮丽,如果来年营业困难,他们通常不会直接用“困难”的字眼,而是说:“来年将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你必须从他们的语气捕捉他们的真正用意。
注·意·4·种·资·料
接下来,我会注意以下4种资料:
(1) 详读5年财务摘要,大部份公司的年报都提供一个表,列出过去5年的营收、盈利、股息等的纪录,从这份纪录可以窥见有关公司的业务进展。
(2) 业务分组报告:在多元化的业务中,到底那一种业务是核心业务,业绩表现如何,将来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於重点业务,贴身跟踪其进展是投资组合监管的重要职责。
(3) 固定资产的估值,例如油棕园是在何时估值,在账目中每亩价值多少? 如果账目价值奇低,例如每亩油棕园在账目中只是5000令吉,而目前的市价为2万令吉,如果重新估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然大增,跟股票的市价相比,就可以看出有关股票价值是否被低估。如果是的话,就可以买进作为投资。
(4) 30名最大股东是谁?如果都是投资基金或是受尊敬的商人,他们都是精明的投资者,他们大量投资於有关公司,足以反映有关股票的素质。例如Value cap拥有大批股票的公司都是好公司,假如大股东只持有几巴仙的股份,他们是局内人,他们减持公司的股份,反映他们对公司前途没有信心,散户最好不要买这种公司的股票。
看完了年报中的上述资料,投资者应花一点时间去算出投资评估准则,例如本益比、周息率,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酸性测验、赚率、债务与股东基金比例,投资回酬率(ROE)、营收与业绩复数成长率等。
决定买或卖
阅读年报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些资料所算出来的标准,作为评估根据,以决定到底应该买进,继续持有或是脱售该只股票。
必须强调的是惟有阅读多年(越长越好)的年报,加以比较,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公司的内情及股票的价值,若只读1年的年报,很容易产生偏见,作出错误的判断,不可不慎。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投资的成败,基本上是决定於有关公司业务的成败,故在参股之前,必须对你所投资的公司,有完整的认识,认识之后才参股,是为投资,投资的成败,跟你对有关公司认识的深度息息相关。
通常认识越深入,判断越准确,成功的机会也越高;如果完全没有认识就参股,是为投机,投机的失败率,比投资何止高十倍。
不了解就不买
所以,我一向坚持:不了解,就不买。
阅读年报,是了解公司的最简捷途径,也是买进股票之前,必须做的最基本功课。
年报何处寻?假如你是上市公司的股东的话,公司每年都会自动的寄给你一本年报,年报的来源就解决了。
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达一千家,你可以在股票交易所的网站找到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交易所的网站是由2002年起操作,你可以在网站中找到所有上市公司2002年以后历年的年报,你只要进入www.bursamalaysia.com.,就可以下载所有的年报,这些年报长期储存在网站中,方便你随时阅读,这项服务是完全免费的。
先明确了解上市公司
要了解年报的重要性,首先要对上市公司有明确的概念。
一家公司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目的之一是通过拍卖制度,使公司的股份在股票市场中自由买卖。这样,一方面使公司的股东,有机会脱售他们的股份,取回现金;另一方面,使投资大众,有机会参股於该公司,分享公司的盈利。至於股份的转手价,则由市场的力量去决定。
股票交易所的责任,是确保股份是在公开及公平的情况下完成交易,至於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是由公司本身负责,与交易所无关。
公平交易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使投资者容易取得公司的基本资料,所以,上市公司有消息要公布,首先是通过交易所发布给大众传播媒介,使投资大众得悉有关资讯。
逾期受罚
交易所也规定,所有上市公司,每3个月发表一份季报,向股东及公众报告公司该季的业绩及营业情况,这份季报必须在该季结束后的60 天内发出,逾期将受到惩罚。
每一家上市公司,也必须在财务年结束后的3个月内,发表一本年报,向股东报告该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及营业进展。
这本年报,任何人都可以从交易所的网站读到,是一份公开的文件。
公布资讯差异大
每一份年报的内容当然都是不同的,但是,所要发表的项目,乃由交易所规定的,因此大同小异。至於所要公布的资讯,往往有霄壤之别。
有些公司除了交易所所规定必须披露的资料外,另外提供更详尽及更深入的资料,以协助读者更加了解公司的情况;有些公司则只提供交易所规定的资料,不肯增加额外资料,更不肯加以解释。故年报内容之丰俭,因公司而异,没有两本是雷同的。
由於年报内容相差很大,导致页数也相差很远,最薄的只有数十页,最厚的超过5百页。
几乎所有的年报,都是以国英文书写,所以要读年报,读者要有能够阅读英文书报的语文能力,同时要对年报中惯用的术语,要有透澈的了解。
摘要阅读
上市公司,包括各行各业的企业,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殊的名词,例如银行有银行的术语,种植业有种植业的专有名词,你必须对各行业惯用的词语,有所认识,否则,读起来似懂非懂,难以吸收其内容。
一本厚达数百页的年报,该从何处读起?如果逐字逐句详阅,恐怕要读上几天也读不完,为了节省时间,要学习摘要阅读,以最少的时间读完一本年报,取得判断公司优劣所需的资料。
其实各年报的内容虽然天差地别,但有一些项目,几乎是千遍一律,比如每一本年报都有内部查账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委员会报告其内容大同小异,只要用心读懂一本,以后在阅读别的年报时,对于这两个项目只要略读即可,不必详读,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当你拿到一本年报时,你最先要读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返璞归真,从股票的原始功能说起。买股票既然就是买股份,那么,参股做生意,目的是什么?作为股东,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公司赚不赚钱。
所以,拿到年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马上翻到公司的账目,首先要看的是损益表,损益表就是1年的营业总结,公司在这个财务年中做了多少生意,赚了多少钱或亏了多少钱,损益表中一目了然。
损益表的结构也是大同小异的,最上一行的数字是当年的营业量,最下一行的数字是当年的净利或净亏额。
几乎所有年报,都在净利或净亏额下,提供每股净利(EPS)或每股净亏(LPS)多少。
这是我最关心的数字,如果是每股净利的话,我马上找出该公司当天的股价,除以每股净利,立刻算出其本益比,这样,我就知道以当天的股价,此股价值是被高估或是低估。这样,就可以决定是否值得买进。如果是每股净亏,除非有特殊情形,否则,我就会把该份年报暂时搁置,等到看完别的年报时再回头详阅。
读完损益表,我会翻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总结了一年营业的盈亏,而资产负债表则总结一年资产的增减,两者均以财务年结账日期为准。
负债表看3数字
对资产负债表,我通常只看3个数字。
第1个是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是以股东基金除以股票数目得出,数目越大越好。
第2个是公司的长、短期负债,如果没有负债,则手头现金净额有多少,除了股票数目,得到每股所拥有之现金数目,高现金公司是我的最爱,因为这种公司不但股息高,而且较为安全。
第3个数字是短期负债中的“应收账款”,数目是否太大,账期是否太长,历年是否有增减,这是公司财报的“灰色地带”,通常财务陷困的公司,应收账款太高同时难以收回,是主要原因。
从“资产负债表”,我继续翻至“现金流量表”,债高公司若现金流量低,极易陷入资金周转不灵,从现金流量三表,可以窥见端倪。
读完了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3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已有了清楚的认识。
接着,我会细读董事主席和首席执行人员(CEO)的业务报告,我注重的是他们对来年业务的“展望”。
如果他们说将继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表示公司前景亮丽,如果来年营业困难,他们通常不会直接用“困难”的字眼,而是说:“来年将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你必须从他们的语气捕捉他们的真正用意。
注·意·4·种·资·料
接下来,我会注意以下4种资料:
(1) 详读5年财务摘要,大部份公司的年报都提供一个表,列出过去5年的营收、盈利、股息等的纪录,从这份纪录可以窥见有关公司的业务进展。
(2) 业务分组报告:在多元化的业务中,到底那一种业务是核心业务,业绩表现如何,将来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於重点业务,贴身跟踪其进展是投资组合监管的重要职责。
(3) 固定资产的估值,例如油棕园是在何时估值,在账目中每亩价值多少? 如果账目价值奇低,例如每亩油棕园在账目中只是5000令吉,而目前的市价为2万令吉,如果重新估值,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然大增,跟股票的市价相比,就可以看出有关股票价值是否被低估。如果是的话,就可以买进作为投资。
(4) 30名最大股东是谁?如果都是投资基金或是受尊敬的商人,他们都是精明的投资者,他们大量投资於有关公司,足以反映有关股票的素质。例如Value cap拥有大批股票的公司都是好公司,假如大股东只持有几巴仙的股份,他们是局内人,他们减持公司的股份,反映他们对公司前途没有信心,散户最好不要买这种公司的股票。
看完了年报中的上述资料,投资者应花一点时间去算出投资评估准则,例如本益比、周息率,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酸性测验、赚率、债务与股东基金比例,投资回酬率(ROE)、营收与业绩复数成长率等。
决定买或卖
阅读年报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这些资料所算出来的标准,作为评估根据,以决定到底应该买进,继续持有或是脱售该只股票。
必须强调的是惟有阅读多年(越长越好)的年报,加以比较,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公司的内情及股票的价值,若只读1年的年报,很容易产生偏见,作出错误的判断,不可不慎。
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完全一样
这一论断可能会使很多投资人不解,索罗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怎么可能基础投资理念完全一样呢?说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彼此投资行为方式和具体投资方法完全一样是不正确的,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行为方式和盈利模式是有差异的。但是从本质上,从投资的核心理念与投资行为的本质依据来看,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是完全一致的,差别只是形式和表象上不同。
为了说明三位大师具有完全相同的基础投资理念,以及三位大师所以长期成功都是坚持了相同的投资行为原则,我们需要熟悉一下三位大师共同反对的“有效市场理论”和三位大师共同坚持的无效市场理念。
目前在全世界资本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这个理论已经演变为标准教科书的内容。我本人曾在证券公司工作过4年,当时需要不断学习考试,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已经是证券从业人员的必学内容。该理论认为:“股价是智慧的化身,在任何时候都准确无误的反映了基本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市场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它可以精确认识到存在于基本面中的任何变化和过程。也就是说市场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市场永远不会错,从而股价就是基本面的一面镜子,真实、及时、准确反应基本面。”该理论排除了价格与价值产生不一致的任何可能,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永远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和价格永远不会错,市场和价格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
这一流行学说的内容与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与巴菲特投资实践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形成了完全的对立。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指的是价值与价格不一样,并且偏差幅度足够大,这时就是投资机会,就可以买入。没有价值与价格的偏差,就没有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显然,有效市场学说认为价格和价值永远不会发生偏差和错误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完全对立。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利用价值与价格的偏差,价格不正确反映基本面,价值和价格不一样时才是安全边际,价值与价格不一样显然是市场发生了错误,否则就没有安全边际。只有在市场错误的时候,才会形成安全边际,才会形成必然挣钱的机会。
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实践家,对于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巴菲特的观点直截了当——“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去乞讨了”巴菲特想要说的是,市场存在无效和错误的情况,他的成功根本原因是利用了市场的错误,巴菲特把市场无效和错误以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他投资成功根本原因。巴菲特一生都是非常谦虚谨慎,为人谦逊的人。巴菲特很少和人进行争论,但是有一次例外,就是在对待市场有效理论这个问题上,巴菲特一改常态,不仅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而且多次专门组织辩论会,主动的约请有效市场理论的人员就市场会不会犯错误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巴菲特耐心细致,有时候也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反复强调,市场往往会出现无效的错误情况。
巴菲特把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作为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他不惜一改自己为人谦和、低调的风格,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支持者辩论,显示出在巴菲特心中成功的王道,首先必须承认市场会无效会犯错误,然后利用市场的错误获利。一旦市场有效理论被广泛的宣传,有可能对投资人产生误导,所以,巴菲特坚决捍卫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巴菲特眼里,有效市场理论是根本的、荒谬的错误,市场无效和错误才是能够产生超额投资收益和成功投资的根本关键。没有市场无效和错误就没有巴菲特的成功。
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功是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投资大众进入恐惧和贪婪的时候,市场就进入两个错误的极端。别人贪婪市场就陷入极端高估的错误状态,别人恐惧时市场就进入极端低估的错误状态,巴菲特利用这两个无效的市场状态,反其道而行,最终大获其利。巴菲特所有的言论都证明他就是对市场无效的充分利用获取的成功。
进入索罗斯的时代,就像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一样,索罗斯针锋相对,直截了当的说市场永远是错误的,他的这一观点首先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索罗斯对市场是错误存在的程度和普遍性给予更大的肯定,他认为市场从来没有正确的时候,差别只是有的时候错误程度小一些和好像看上去近似有效,有的时候错误程度极端严重,从而形成最大的机会。
在索罗斯早期资金规模比较小时他主要是做个股,个股价格处于错误时、低估时买入,高估卖出,当索罗斯资金超百亿美元时,由于个股不能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所以索罗斯转变进行宏观投资,他不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因为某种原因所形成错误的高估或低估,然后反向操作。索罗斯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先发现一个无效的市场错误,然后反向参与进去从中获利。
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位大师从始至终一致不认同有效市场理论,这一观点使得三位大师在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资本市场最基本的问题保持了高度一致,并且三位大师在一致承认市场会犯错误的基础上,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核心投资依据和原则,他们寻找市场错误,抓住市场错误,在市场错误低估时买入,在市场错误高估时卖出,借此大获其利。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是利用市场无效和错误。这是三位大师长期成功的根本原因,三位大师最核心的基础理念和成功原因是,建立在承认并对市场错误和无效的利用上。
如果你能够站在三位大师共同以市场无效的投资理念,共同利用市场无效作为自己的投资切入点上,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三位大师,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者没有任何区别,在本质上一模一样,现象上的差异只是表象。索罗斯常常会做空,他也会融资。巴菲特从来不融资,也不做空,巴菲特还告诫投资人永远不要做空。这样的差别只是反映了在利用市场错误时,索罗斯比较激进,巴菲特更加谨慎一些。二者的不同只是对同一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尺度的差别,本质上无不同!
为了说明三位大师具有完全相同的基础投资理念,以及三位大师所以长期成功都是坚持了相同的投资行为原则,我们需要熟悉一下三位大师共同反对的“有效市场理论”和三位大师共同坚持的无效市场理念。
目前在全世界资本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这个理论已经演变为标准教科书的内容。我本人曾在证券公司工作过4年,当时需要不断学习考试,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已经是证券从业人员的必学内容。该理论认为:“股价是智慧的化身,在任何时候都准确无误的反映了基本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市场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它可以精确认识到存在于基本面中的任何变化和过程。也就是说市场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市场永远不会错,从而股价就是基本面的一面镜子,真实、及时、准确反应基本面。”该理论排除了价格与价值产生不一致的任何可能,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永远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和价格永远不会错,市场和价格永远正确反映基本面”
这一流行学说的内容与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与巴菲特投资实践与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形成了完全的对立。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指的是价值与价格不一样,并且偏差幅度足够大,这时就是投资机会,就可以买入。没有价值与价格的偏差,就没有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显然,有效市场学说认为价格和价值永远不会发生偏差和错误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完全对立。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利用价值与价格的偏差,价格不正确反映基本面,价值和价格不一样时才是安全边际,价值与价格不一样显然是市场发生了错误,否则就没有安全边际。只有在市场错误的时候,才会形成安全边际,才会形成必然挣钱的机会。
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实践家,对于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巴菲特的观点直截了当——“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去乞讨了”巴菲特想要说的是,市场存在无效和错误的情况,他的成功根本原因是利用了市场的错误,巴菲特把市场无效和错误以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他投资成功根本原因。巴菲特一生都是非常谦虚谨慎,为人谦逊的人。巴菲特很少和人进行争论,但是有一次例外,就是在对待市场有效理论这个问题上,巴菲特一改常态,不仅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而且多次专门组织辩论会,主动的约请有效市场理论的人员就市场会不会犯错误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巴菲特耐心细致,有时候也结合自己的投资实践,反复强调,市场往往会出现无效的错误情况。
巴菲特把市场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作为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他不惜一改自己为人谦和、低调的风格,主动站出来与有效市场理论支持者辩论,显示出在巴菲特心中成功的王道,首先必须承认市场会无效会犯错误,然后利用市场的错误获利。一旦市场有效理论被广泛的宣传,有可能对投资人产生误导,所以,巴菲特坚决捍卫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巴菲特眼里,有效市场理论是根本的、荒谬的错误,市场无效和错误才是能够产生超额投资收益和成功投资的根本关键。没有市场无效和错误就没有巴菲特的成功。
巴菲特还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功是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投资大众进入恐惧和贪婪的时候,市场就进入两个错误的极端。别人贪婪市场就陷入极端高估的错误状态,别人恐惧时市场就进入极端低估的错误状态,巴菲特利用这两个无效的市场状态,反其道而行,最终大获其利。巴菲特所有的言论都证明他就是对市场无效的充分利用获取的成功。
进入索罗斯的时代,就像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一样,索罗斯针锋相对,直截了当的说市场永远是错误的,他的这一观点首先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索罗斯对市场是错误存在的程度和普遍性给予更大的肯定,他认为市场从来没有正确的时候,差别只是有的时候错误程度小一些和好像看上去近似有效,有的时候错误程度极端严重,从而形成最大的机会。
在索罗斯早期资金规模比较小时他主要是做个股,个股价格处于错误时、低估时买入,高估卖出,当索罗斯资金超百亿美元时,由于个股不能提供大量的流动性,所以索罗斯转变进行宏观投资,他不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因为某种原因所形成错误的高估或低估,然后反向操作。索罗斯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先发现一个无效的市场错误,然后反向参与进去从中获利。
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位大师从始至终一致不认同有效市场理论,这一观点使得三位大师在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资本市场最基本的问题保持了高度一致,并且三位大师在一致承认市场会犯错误的基础上,把利用市场错误作为核心投资依据和原则,他们寻找市场错误,抓住市场错误,在市场错误低估时买入,在市场错误高估时卖出,借此大获其利。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是利用市场无效和错误。这是三位大师长期成功的根本原因,三位大师最核心的基础理念和成功原因是,建立在承认并对市场错误和无效的利用上。
如果你能够站在三位大师共同以市场无效的投资理念,共同利用市场无效作为自己的投资切入点上,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三位大师,索罗斯、格雷厄姆、巴菲特三者没有任何区别,在本质上一模一样,现象上的差异只是表象。索罗斯常常会做空,他也会融资。巴菲特从来不融资,也不做空,巴菲特还告诫投资人永远不要做空。这样的差别只是反映了在利用市场错误时,索罗斯比较激进,巴菲特更加谨慎一些。二者的不同只是对同一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尺度的差别,本质上无不同!
Monday, June 28, 2010
分享集:为无为则无不治
股票投资,本来很简单,赚钱也不应该是那么困难的。
但是,为什么对一般人来说,股票投资变得那么复杂?
为什么要在股市赚钱,变得那么困难?
答案是:投资者咎由自取。
因为:是投资者把简单的变成复杂,把本来不难赚的钱,变得困难无比。
几十年的股票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少,而是他们做得太多。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活跃,而是因为他们太活跃。
投资者之所以会在股市举步维艰,并非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自作聪明。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治本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尽量少做,动作越少越好。
返朴归真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子所主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不做什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老子》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无为而治”。
也许你认为我在标新立异,耸人听闻。
实际上不是,我是要大家返朴归真,回到股票的“源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大海”,大海茫无际涯,大海波浪滔天,投资者在海上飘荡,如沧海之一粟,此身根本不能自主。
由于不能自主,投资者在股海中,只好随波逐流,任由海洋的其大无比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要在股海中生存,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并不是奋力与惊涛骇浪搏斗,而是什么都不做——“不为”。
曾在海中游泳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人在海中,越挣扎,下沉得越快。自救之法,是放松身体,什么动作也没有,就这样静静的躺在水面上,仰看蓝天白云,稍为划水,身体就不会下沉。
股票投资亦如此,只要你做到“无为而治”,股市的滔天恶浪,就奈何你不得。
你不信吗?请你环顾股市,其中赚钱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赚钱的?
答案是:在大马股市赚钱最多的是郭鹤年、丹斯里李深静、阿南达克里斯南、丹斯里郭令灿、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郑鸿标……
他们怎样赚大钱?是不是有着预测股市动向的异能?是不是靠着在股市抢进杀出?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投资眼光比300万的“同志”更独到?(股市参与者多达300万人)。
不是,绝对不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脱售他们的股票,因为他们从来不以股市的起落来决定应该继续持有或脱售他们所持有的股票。他们紧握他们所控制的公司的股票,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脱售。
紧握不放
在每家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他们高居榜首,你们可以搬出这些公司数十年的年报,比较他们的股票数目,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股票从无变化,他们就是靠着“无为” 而登上富豪。
我可以跟你打赌,如果这些人自作聪明,终日“低买高卖”,企图在预测股市动向上胜过别人的话,他们绝对无法登上富豪榜。
他们登上富豪榜的秘诀,就是“无为而治”——握紧他们的股票。股价狂涨,他们根本不动心;股价崩溃,他们不担心。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股市起落,而是企业的健康,只要企业健康,他们就放心,他们就不必去为股价操心。
动作越多·越难赚钱
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大股东,所以,他们才能累积以致富。小股东微不足道,财富轮不到我们!
其实,你错了。因为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无论是在权利、价值、分红……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拥有股票数量比你多,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在所有方面——资产拥有权、分红权、投票权……没有任何分别。
所以,股票是最公平、最民主的。
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丹斯里郑鸿标能成为富豪,而千千万万曾经拥有大众银行的股票的散户却不能?
答案是:丹斯里郑鸿标从来不卖他的大众银行股票,而散户在买进大众银行股票后,就天天盯住大众银行的股价,只要股价略为上升,就毫不犹豫的把股票卖掉,希望股价回调后买回来,企图以“低买高卖”在股市赚钱。
但是,纪录显示,能通过这种方法累积财富的投资者,少之又少,真正在股市赚钱的,是那些像丹斯里郑鸿标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紧握大众银行股票不放的投资者。
在股市,动作越多,买卖越频仍,越难赚钱。
大智若愚
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并非善于预测进场和离场的时机,并非有预测股价动向的特异功能,并非消息灵通,动作快如脱兔,更非眼观四面,耳闻八方。
企图以预测、灵通、快捷……而在股市致胜的,其实都不是股市高手,顶多只配称为花拳绣腿者。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 “无为而治”。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大智若愚,“莺莺美黛子”(福建话)的投资者。
散户一定要记住:你是无法战胜股市的,因为股市中有300万人,你不大可能比他们都更聪明。
想一想看:300万股民天天在绞尽脑汁,要战胜对手,他们什么方法没想过、用过?要胜过他们,不是要跟他们对着干,而是根本不要跟他们对上。“无为而治”就是不战而胜。
焦头烂额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谋攻篇)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劳而获”。“无为而治”是“不劳而获”的最佳途径。
在股市中自作聪明,抢进杀出,绝对是“劳而少功”的笨招。
散户们,你们在股市殚精竭虑数十年,到头来仍是一无所有,甚至焦头烂额,证明你们的方法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
学习“无为而治”吧。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不我欺。
但是,为什么对一般人来说,股票投资变得那么复杂?
为什么要在股市赚钱,变得那么困难?
答案是:投资者咎由自取。
因为:是投资者把简单的变成复杂,把本来不难赚的钱,变得困难无比。
几十年的股票投资经验告诉我:投资者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少,而是他们做得太多。不是因为他们不够活跃,而是因为他们太活跃。
投资者之所以会在股市举步维艰,并非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自作聪明。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治本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尽量少做,动作越少越好。
返朴归真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子所主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不做什么,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老子》第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无为而治”。
也许你认为我在标新立异,耸人听闻。
实际上不是,我是要大家返朴归真,回到股票的“源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大海”,大海茫无际涯,大海波浪滔天,投资者在海上飘荡,如沧海之一粟,此身根本不能自主。
由于不能自主,投资者在股海中,只好随波逐流,任由海洋的其大无比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要在股海中生存,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并不是奋力与惊涛骇浪搏斗,而是什么都不做——“不为”。
曾在海中游泳的人,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人在海中,越挣扎,下沉得越快。自救之法,是放松身体,什么动作也没有,就这样静静的躺在水面上,仰看蓝天白云,稍为划水,身体就不会下沉。
股票投资亦如此,只要你做到“无为而治”,股市的滔天恶浪,就奈何你不得。
你不信吗?请你环顾股市,其中赚钱的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赚钱的?
答案是:在大马股市赚钱最多的是郭鹤年、丹斯里李深静、阿南达克里斯南、丹斯里郭令灿、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郑鸿标……
他们怎样赚大钱?是不是有着预测股市动向的异能?是不是靠着在股市抢进杀出?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投资眼光比300万的“同志”更独到?(股市参与者多达300万人)。
不是,绝对不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脱售他们的股票,因为他们从来不以股市的起落来决定应该继续持有或脱售他们所持有的股票。他们紧握他们所控制的公司的股票,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脱售。
紧握不放
在每家公司的30名最大股东中,他们高居榜首,你们可以搬出这些公司数十年的年报,比较他们的股票数目,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股票从无变化,他们就是靠着“无为” 而登上富豪。
我可以跟你打赌,如果这些人自作聪明,终日“低买高卖”,企图在预测股市动向上胜过别人的话,他们绝对无法登上富豪榜。
他们登上富豪榜的秘诀,就是“无为而治”——握紧他们的股票。股价狂涨,他们根本不动心;股价崩溃,他们不担心。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股市起落,而是企业的健康,只要企业健康,他们就放心,他们就不必去为股价操心。
动作越多·越难赚钱
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大股东,所以,他们才能累积以致富。小股东微不足道,财富轮不到我们!
其实,你错了。因为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无论是在权利、价值、分红……等方面,是完全一样的。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拥有股票数量比你多,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你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跟丹斯里郑鸿标手中的大众银行股票,在所有方面——资产拥有权、分红权、投票权……没有任何分别。
所以,股票是最公平、最民主的。
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丹斯里郑鸿标能成为富豪,而千千万万曾经拥有大众银行的股票的散户却不能?
答案是:丹斯里郑鸿标从来不卖他的大众银行股票,而散户在买进大众银行股票后,就天天盯住大众银行的股价,只要股价略为上升,就毫不犹豫的把股票卖掉,希望股价回调后买回来,企图以“低买高卖”在股市赚钱。
但是,纪录显示,能通过这种方法累积财富的投资者,少之又少,真正在股市赚钱的,是那些像丹斯里郑鸿标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紧握大众银行股票不放的投资者。
在股市,动作越多,买卖越频仍,越难赚钱。
大智若愚
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并非善于预测进场和离场的时机,并非有预测股价动向的特异功能,并非消息灵通,动作快如脱兔,更非眼观四面,耳闻八方。
企图以预测、灵通、快捷……而在股市致胜的,其实都不是股市高手,顶多只配称为花拳绣腿者。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 “无为而治”。真正的高手,是那些大智若愚,“莺莺美黛子”(福建话)的投资者。
散户一定要记住:你是无法战胜股市的,因为股市中有300万人,你不大可能比他们都更聪明。
想一想看:300万股民天天在绞尽脑汁,要战胜对手,他们什么方法没想过、用过?要胜过他们,不是要跟他们对着干,而是根本不要跟他们对上。“无为而治”就是不战而胜。
焦头烂额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也。’”(谋攻篇)股票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劳而获”。“无为而治”是“不劳而获”的最佳途径。
在股市中自作聪明,抢进杀出,绝对是“劳而少功”的笨招。
散户们,你们在股市殚精竭虑数十年,到头来仍是一无所有,甚至焦头烂额,证明你们的方法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
学习“无为而治”吧。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不我欺。
分享集: 世界经济没衰退
欧洲债务危机,沸沸腾腾地闹了几个月之后,现在开始沉静下来,一方面可能是被席卷全球的世界杯足球赛浪潮所淹没,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开始看到整个危机的真相,知道债务危机,更准确的说是欧洲“笨猪国”的危机,始终会有办法解决,人们的心里也就没有那么恐慌。
没法看清真相
不恐慌,乃能理智,有理智,才能思考,能思考,就有办法找出事情的解决途径。
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如排山倒海般,淹没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的视线被模糊了,再也看不清整个事件的真相,更不要说看到根源和出路了。
读者诸君也许常在古代战争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中国古代的大道其实都是泥路,在天乾地燥时驾马车驰骋而过,马上尘土飞扬,根本看不清前路,惟有当尘埃慢慢落定后,前路才告清晰。
我举欧洲债务由沸腾到沉静的过程为例,是要跟大家研究,在这样的经济大事发生时,身为读者的散户,如何面对排山倒海般的信息,如何应付悲观情绪的轰炸,以避免成为讯息爆炸的牺牲品。
从美国次贷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迪拜所触发的债务危机,到目前仍未结束的欧洲“笨猪国”债务事件,媒体的报道型态,读者的反应,都是大同小异的。
悲观情绪围绕
首先是事态的严重性被夸大,其次是事件的发展被戏剧化,再其次是悲观情绪弥漫,人们的反应开始情绪化,情商(EQ)和智商(IQ),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互相排挤的,当“情商”高涨时,“智商”退避三舍。
同样的,当“智商”抬头时,“情商”开始让位。当人们被“情商”所控制时,很难摆脱悲观情绪的困扰,结果往往是在最坏的时刻,作出错误的决定。
尤其是散户的决定,很容易被围绕着他的悲观情绪所左右,在该买进股票的时候,反而把股票卖掉,这种情形,不断在重演,难怪散户总是亏蚀多过赚钱,除非散户能跳出这个信息泛滥的迷宫,否则,永难期望在股市投资成功。
我在报界整整工作了30年,由记者到总编辑,对每一个层次的新闻处理方式,了如指掌。所以,在讯息爆炸的情况中,我总能保持理智,对事情的演变作出较为冷静的判断。
这样的态度,使我不至於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不随波逐流,才能较为客观,能客观乃能分析,能分析才有希望作出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判断,才有勇气“反向”-“反向”的勇气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判断,故在美国次贷金融风暴最坏时刻,才敢於买进。
在迪拜倒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我曾写过一篇“能见底就不危险”的文章在本专栏发表,我当时的结论是:迪拜事件不会引发另一轮金融海啸,今天,再也没有人提迪拜倒债了,人们根本已淡忘此事,这个结果证明我当时的观察正确。
讯息浪潮席卷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讯息浪潮席卷全球,全球的注意力就聚焦於“危机!
危机!危机”,刚好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朝鲜潜艇袭击,可能触发另一个韩战的消息,原本已是风声鹤唳的世界局势,危机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股票分析家发出了耸人听闻的结论,认定另一场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中。
许多没有经验的散户受到影响,卖掉他们的股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又要后悔了。
美国经济不断报捷
我怎么看?
我从排山倒海的讯息中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和欧洲并没有经济衰退。
一方面是欧洲债务,似乎已将欧洲经济,尤其是“笨猪国”经济推到了一个悬崖边,随时有掉下悬崖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却几乎没有看到欧美经济衰退的报道,更不要说萧条了。实际上,美国经济不断传出捷报,德国经济也不坏。
能跨越经济低栏
那么,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主导这个经济未来的是什么?到底是债务还是经济成长?如果经济继续成长,危机从何而来?衰退和萧条又从何而来?没有衰退,没有萧条,股市会永无止境的滑落吗?
这种情形,就好像一家债高公司,只要生意蓬勃,现金流入充沛,足以应付债务,公司怎么会倒呢?
同样的,只要经济继续成长,只要欧洲经济大国和美国,只要经济明显如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继续,那么,有什么经济低栏不能跨越?
所以,基本的问题,是经济必须继续成长,有了这个条件,经济不会掉进衰退和萧条的深坑,股市也不会发展为熊市。目前的股市如过山车,只不过是股市长期上升中的一个小挫折而已,不足为虑。
负面新闻最多
侧身报坛30年,我很了解报章选择新闻的心态:报纸对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最感兴趣,这是我们(我是其中一份子)选择每天头条新闻的标准之一,因为这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
所以,坏消息的数量通常远远超过好消息。负面新闻也多过正面新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
对任何人来说:平安无事才是最好的消息,但是天下太平,对新闻业来说,是最头痛的时刻,因为选稿不易,报道死气沉沉也。
所以,不要被媒体的负面报道所误导,因为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新闻,如果你跟着媒体的情绪投资的话,你的投资多数会以悲剧收场。
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一定要学习跟媒体的情绪抬扛-当最坏的消息出现时,可能就是好消息出现的开始。
这就是“反向”投资的真谛。学习透过漫天尘埃看前路,在混乱中找一线曙光,在阴霾满天时找一抹光线,惟有这样,才可能在股市致胜。
如果在尘埃已落定,阴霾已消散时才买进,你是一个跟在别人后面的投资者,很难在股市成功。
没法看清真相
不恐慌,乃能理智,有理智,才能思考,能思考,就有办法找出事情的解决途径。
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如排山倒海般,淹没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的视线被模糊了,再也看不清整个事件的真相,更不要说看到根源和出路了。
读者诸君也许常在古代战争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中国古代的大道其实都是泥路,在天乾地燥时驾马车驰骋而过,马上尘土飞扬,根本看不清前路,惟有当尘埃慢慢落定后,前路才告清晰。
我举欧洲债务由沸腾到沉静的过程为例,是要跟大家研究,在这样的经济大事发生时,身为读者的散户,如何面对排山倒海般的信息,如何应付悲观情绪的轰炸,以避免成为讯息爆炸的牺牲品。
从美国次贷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迪拜所触发的债务危机,到目前仍未结束的欧洲“笨猪国”债务事件,媒体的报道型态,读者的反应,都是大同小异的。
悲观情绪围绕
首先是事态的严重性被夸大,其次是事件的发展被戏剧化,再其次是悲观情绪弥漫,人们的反应开始情绪化,情商(EQ)和智商(IQ),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互相排挤的,当“情商”高涨时,“智商”退避三舍。
同样的,当“智商”抬头时,“情商”开始让位。当人们被“情商”所控制时,很难摆脱悲观情绪的困扰,结果往往是在最坏的时刻,作出错误的决定。
尤其是散户的决定,很容易被围绕着他的悲观情绪所左右,在该买进股票的时候,反而把股票卖掉,这种情形,不断在重演,难怪散户总是亏蚀多过赚钱,除非散户能跳出这个信息泛滥的迷宫,否则,永难期望在股市投资成功。
我在报界整整工作了30年,由记者到总编辑,对每一个层次的新闻处理方式,了如指掌。所以,在讯息爆炸的情况中,我总能保持理智,对事情的演变作出较为冷静的判断。
这样的态度,使我不至於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不随波逐流,才能较为客观,能客观乃能分析,能分析才有希望作出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判断,才有勇气“反向”-“反向”的勇气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判断,故在美国次贷金融风暴最坏时刻,才敢於买进。
在迪拜倒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我曾写过一篇“能见底就不危险”的文章在本专栏发表,我当时的结论是:迪拜事件不会引发另一轮金融海啸,今天,再也没有人提迪拜倒债了,人们根本已淡忘此事,这个结果证明我当时的观察正确。
讯息浪潮席卷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讯息浪潮席卷全球,全球的注意力就聚焦於“危机!
危机!危机”,刚好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朝鲜潜艇袭击,可能触发另一个韩战的消息,原本已是风声鹤唳的世界局势,危机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股票分析家发出了耸人听闻的结论,认定另一场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中。
许多没有经验的散户受到影响,卖掉他们的股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又要后悔了。
美国经济不断报捷
我怎么看?
我从排山倒海的讯息中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和欧洲并没有经济衰退。
一方面是欧洲债务,似乎已将欧洲经济,尤其是“笨猪国”经济推到了一个悬崖边,随时有掉下悬崖的危险。
但是,另一方面,却几乎没有看到欧美经济衰退的报道,更不要说萧条了。实际上,美国经济不断传出捷报,德国经济也不坏。
能跨越经济低栏
那么,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主导这个经济未来的是什么?到底是债务还是经济成长?如果经济继续成长,危机从何而来?衰退和萧条又从何而来?没有衰退,没有萧条,股市会永无止境的滑落吗?
这种情形,就好像一家债高公司,只要生意蓬勃,现金流入充沛,足以应付债务,公司怎么会倒呢?
同样的,只要经济继续成长,只要欧洲经济大国和美国,只要经济明显如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继续,那么,有什么经济低栏不能跨越?
所以,基本的问题,是经济必须继续成长,有了这个条件,经济不会掉进衰退和萧条的深坑,股市也不会发展为熊市。目前的股市如过山车,只不过是股市长期上升中的一个小挫折而已,不足为虑。
负面新闻最多
侧身报坛30年,我很了解报章选择新闻的心态:报纸对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最感兴趣,这是我们(我是其中一份子)选择每天头条新闻的标准之一,因为这是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
所以,坏消息的数量通常远远超过好消息。负面新闻也多过正面新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坏消息”。
对任何人来说:平安无事才是最好的消息,但是天下太平,对新闻业来说,是最头痛的时刻,因为选稿不易,报道死气沉沉也。
所以,不要被媒体的负面报道所误导,因为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新闻,如果你跟着媒体的情绪投资的话,你的投资多数会以悲剧收场。
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一定要学习跟媒体的情绪抬扛-当最坏的消息出现时,可能就是好消息出现的开始。
这就是“反向”投资的真谛。学习透过漫天尘埃看前路,在混乱中找一线曙光,在阴霾满天时找一抹光线,惟有这样,才可能在股市致胜。
如果在尘埃已落定,阴霾已消散时才买进,你是一个跟在别人后面的投资者,很难在股市成功。
Sunday, June 13, 2010
分享集:立港事件省思
立港工业6月7日公布的第四季及全年业绩,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原因,透露了一些端倪。
这份由一家顾问服务公司代为公布的未审核第四季报告,显示该公司最后一季亏蚀1亿4652万令吉,或是每股82仙。
但全年亏蚀反而比第四季为低,仅为1亿3702万令吉,或是每股72仙,这表示该公司全部亏蚀,是发生在第四季,说明了整个事件是累积到第四季才急转直下,并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亏蚀严重,但每股净有形资产仍有1令吉14仙,上一个财务年结束时为1令吉89仙。除非是还有隐藏亏蚀没有浮现,或是继续严重亏蚀,股票还是有价值的。
细读该公司最后一季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发现该公司的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中,最大的项目为“应收账款”,高达1亿5234万令吉,上一财务年同时期为1亿6426万令吉,说明了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我们不知道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详情,因此无法确定应收账款中是否有烂账。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通常是账目中较易出毛病及较易作弊的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的账目在这个项目上有问题。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们不宜妄作猜测。
从第四季季报的“业务区分”中,我们发现该公司亏蚀最大的是“贸易”项目,高达8千714万令吉。而该季的贸易额仅为332万令吉。
亏蚀额比贸易额高出32倍,说明了亏蚀并不全部发生在最后一季,而是累积而成,只是该公司没有在每季加以注销而已,这也是我说“应收账款”最易出毛病的原因。
我并非单指立港工业,其他公司亦如此,我提醒大家在读公司账目时,特别注意这个项目,如果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而账期又异乎寻常的冗长,其中就可能有古怪,要特别警惕,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以不买为妙。
其次,是该公司最后一季的木基产品营业量仅为1296万令吉,而亏蚀额高达5809万令吉,亏蚀额比营业量高4倍半,说明了并非全部出现在营业上,而是包括了特殊项目,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明朗,相信被委任的会计公司彻查后会有眉目。
从该公司的账目,我们可以得到该公司业务崩溃的一些珠丝马迹,其中之一是美国触发的金融海啸和欧洲债务触发的欧元危机,导致该公司的业务急转直下,该公司到去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营业量为1亿0144万令吉,到今年3月31日的第4季暴跌至1876万令吉,下跌了超过四分之三。
非战之罪也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该公司为期5年的债务于今年9月到期,除非另有资金注入,否则,该公司眼见就无法依期还债。
根据该公司的 2009年年报,投资4000多万令吉设立的越南厂房及设备,在去年7月才投产,主要是装配LCD电视机,偏偏欧美市场的LCD电视机市场大跌,这方面的订单暴跌,LCD电视机价格大跌,使LCD售价竞争白热化,LCD制造厂为了削低成本,必然向LCD装配厂商的立港开刀,立港在这方面的业务亏蚀是无可避免。
公平的说,这是时势使然,非战之罪也。
流动债务
债务过高也是该公司无法渡过双重金融危机(美国在先;欧洲在后)的主因,刚公布的第四季季报显示该公司负债1亿3771万令吉。
在该公司营业大跌的时刻,偏偏长期债务5400万令吉又到期,从账目可以看出,这5400万令吉的长期债务已被移至“流动债务”(短期)项目下,表示必须在今年9月摊还,这就使该公司的财务雪上加霜,该公司之崩溃绝非偶然。
我们不了解该公司董事经理黄定国突然不告而别的原因,在这公司新大股东着手“救亡”时期,挽救公司比指责任何人更重要。因为股票是否仍有价值,胥视挽救是否成功而定。
立港事件的发生,相信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立港是一家具有相当悠久历史,而且业绩表现颇为不俗的上市公司,创于1988年;1997年上市次板;2001年升至主板。
转板时曾以一送二发红股,1配1发附加股(售价1令吉10仙),每一股附加股送1股涡轮,另又可以36.1仙认购1股涡轮。目前资本为1亿8174万令吉,面值为1令吉。
越南投资
上市以来的12年从未亏本,而且每年派发1.7仙至2仙的股息。
由1998年至2004年,每年每股净利由12仙至16仙不等。即使转入主板后亦如此,直到2005年起,盈利开始走下坡,每股净利跌至1仙至6仙之间,而且在此幅度内停留了5年之久,这可能也是该公司转战越南,从事LCD装配业的原因。
股价纪录显示,该公司的股价随着公司业绩的滑落而下降。
在过去5年中,股价始终在1令吉与80仙之间浮沉,股价相当稳定,相信这跟该公司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有关,纪录显示该公司由2006年起不断的从市场回购立港股票持续至今年6月2日公司崩溃前夕。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2009年年报的大股东名单显示,持有27.61%股权的黄定国和另一名持有18.70%股权的台籍大股东陈文玲(译音),股票大部分抵押给国内外银行,股价暴跌可能引发逼仓行动。
6大启示
对散户来说,立港的崩溃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1.尽量避免买进业绩停滞不前的公司的股票,不要忘记立港业绩已5年没进展,尽管从未亏蚀。
2.尽量避免债务过高公司,尤其是周转金奇缺的公司,立港可以说是周转不灵的牺牲品。
3.注意账目中的“应收账款”和长期债务满期日期。长期债务最后一年变成短期债务,最易导致公司周转不灵。
4.避免竞争过分激烈,竞相削价或被逼削价抛售,以套取现金作为周转用途的公司。
5. 现金流量低的公司,不要买其股票。立港在最新的一季,现金枯竭,导致崩溃。
上市公司近千家,良莠不齐不足为奇,不要因为立港事件而对台资公司有偏见。
6.台资公司中有不少优秀者,纬钜、PIE、马来西亚中钢等都是没有债务,现金充沛和业绩表现优异的台资公司,足以与别国公司并驾齐驱。
这份由一家顾问服务公司代为公布的未审核第四季报告,显示该公司最后一季亏蚀1亿4652万令吉,或是每股82仙。
但全年亏蚀反而比第四季为低,仅为1亿3702万令吉,或是每股72仙,这表示该公司全部亏蚀,是发生在第四季,说明了整个事件是累积到第四季才急转直下,并且是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亏蚀严重,但每股净有形资产仍有1令吉14仙,上一个财务年结束时为1令吉89仙。除非是还有隐藏亏蚀没有浮现,或是继续严重亏蚀,股票还是有价值的。
细读该公司最后一季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发现该公司的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中,最大的项目为“应收账款”,高达1亿5234万令吉,上一财务年同时期为1亿6426万令吉,说明了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我们不知道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详情,因此无法确定应收账款中是否有烂账。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通常是账目中较易出毛病及较易作弊的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的账目在这个项目上有问题。在真相大白之前,我们不宜妄作猜测。
从第四季季报的“业务区分”中,我们发现该公司亏蚀最大的是“贸易”项目,高达8千714万令吉。而该季的贸易额仅为332万令吉。
亏蚀额比贸易额高出32倍,说明了亏蚀并不全部发生在最后一季,而是累积而成,只是该公司没有在每季加以注销而已,这也是我说“应收账款”最易出毛病的原因。
我并非单指立港工业,其他公司亦如此,我提醒大家在读公司账目时,特别注意这个项目,如果应收账款一直高企不下,而账期又异乎寻常的冗长,其中就可能有古怪,要特别警惕,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以不买为妙。
其次,是该公司最后一季的木基产品营业量仅为1296万令吉,而亏蚀额高达5809万令吉,亏蚀额比营业量高4倍半,说明了并非全部出现在营业上,而是包括了特殊项目,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明朗,相信被委任的会计公司彻查后会有眉目。
从该公司的账目,我们可以得到该公司业务崩溃的一些珠丝马迹,其中之一是美国触发的金融海啸和欧洲债务触发的欧元危机,导致该公司的业务急转直下,该公司到去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营业量为1亿0144万令吉,到今年3月31日的第4季暴跌至1876万令吉,下跌了超过四分之三。
非战之罪也
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该公司为期5年的债务于今年9月到期,除非另有资金注入,否则,该公司眼见就无法依期还债。
根据该公司的 2009年年报,投资4000多万令吉设立的越南厂房及设备,在去年7月才投产,主要是装配LCD电视机,偏偏欧美市场的LCD电视机市场大跌,这方面的订单暴跌,LCD电视机价格大跌,使LCD售价竞争白热化,LCD制造厂为了削低成本,必然向LCD装配厂商的立港开刀,立港在这方面的业务亏蚀是无可避免。
公平的说,这是时势使然,非战之罪也。
流动债务
债务过高也是该公司无法渡过双重金融危机(美国在先;欧洲在后)的主因,刚公布的第四季季报显示该公司负债1亿3771万令吉。
在该公司营业大跌的时刻,偏偏长期债务5400万令吉又到期,从账目可以看出,这5400万令吉的长期债务已被移至“流动债务”(短期)项目下,表示必须在今年9月摊还,这就使该公司的财务雪上加霜,该公司之崩溃绝非偶然。
我们不了解该公司董事经理黄定国突然不告而别的原因,在这公司新大股东着手“救亡”时期,挽救公司比指责任何人更重要。因为股票是否仍有价值,胥视挽救是否成功而定。
立港事件的发生,相信出乎投资者意料之外。立港是一家具有相当悠久历史,而且业绩表现颇为不俗的上市公司,创于1988年;1997年上市次板;2001年升至主板。
转板时曾以一送二发红股,1配1发附加股(售价1令吉10仙),每一股附加股送1股涡轮,另又可以36.1仙认购1股涡轮。目前资本为1亿8174万令吉,面值为1令吉。
越南投资
上市以来的12年从未亏本,而且每年派发1.7仙至2仙的股息。
由1998年至2004年,每年每股净利由12仙至16仙不等。即使转入主板后亦如此,直到2005年起,盈利开始走下坡,每股净利跌至1仙至6仙之间,而且在此幅度内停留了5年之久,这可能也是该公司转战越南,从事LCD装配业的原因。
股价纪录显示,该公司的股价随着公司业绩的滑落而下降。
在过去5年中,股价始终在1令吉与80仙之间浮沉,股价相当稳定,相信这跟该公司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有关,纪录显示该公司由2006年起不断的从市场回购立港股票持续至今年6月2日公司崩溃前夕。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2009年年报的大股东名单显示,持有27.61%股权的黄定国和另一名持有18.70%股权的台籍大股东陈文玲(译音),股票大部分抵押给国内外银行,股价暴跌可能引发逼仓行动。
6大启示
对散户来说,立港的崩溃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1.尽量避免买进业绩停滞不前的公司的股票,不要忘记立港业绩已5年没进展,尽管从未亏蚀。
2.尽量避免债务过高公司,尤其是周转金奇缺的公司,立港可以说是周转不灵的牺牲品。
3.注意账目中的“应收账款”和长期债务满期日期。长期债务最后一年变成短期债务,最易导致公司周转不灵。
4.避免竞争过分激烈,竞相削价或被逼削价抛售,以套取现金作为周转用途的公司。
5. 现金流量低的公司,不要买其股票。立港在最新的一季,现金枯竭,导致崩溃。
上市公司近千家,良莠不齐不足为奇,不要因为立港事件而对台资公司有偏见。
6.台资公司中有不少优秀者,纬钜、PIE、马来西亚中钢等都是没有债务,现金充沛和业绩表现优异的台资公司,足以与别国公司并驾齐驱。
分享集: 向富豪学创富
最近,大马富豪榜又在报章刊出了。就好像往年一样,上榜者都是同一批人,尽管名次有调动,但新面孔并不多。可见他们的财富虽有增减,但基本上保持稳定,并未随着经济的变动而被淘汰出局。
也许你在看到《向富豪学习创富》这个题目之后,感到这是不实际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动辄以百亿令吉计算,对散户来说,这是天文数字,永远是可望不可及。是的,要到达他们的财富,对绝大多数升斗小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这不等于我们不能从中学习,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创富过程,学习到宝贵的经验。
凭股票入榜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榜上的富豪,是凭着什么资产登上富豪榜的?答案是:股票。
在一般投机者的心目中,股票只是赌桌上的筹码,而股市不过是一个大赌场,所以,股票并不是严肃的投资工具。理由很简单,股市变动太大太快,价格波动激烈,因此,被一部份人认为不是好资产。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不但在大马,甚至在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资产,大部分是股票,难道他们所拥有的股票,有别于股市中交投活跃的股票?
实际上,同一类股票,例如普通股,无论是操在大户或是小户手中,价值都是一样的,其所以会给人以不同的印象,是因为大户视为股份,他们所看到的,是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而这些资产和业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这个价值是稳定的,并不随股价的波动而增减。
例如种植股,其所代表的是种植公司所拥有之农业地,种植股的股价也许天天有波动,但农业地的价值却是稳定的,股价的波动并不影响农业地的价值。
但是,散户就不同了,他们所看到的,是天天变动的股价,根本看不到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农业地。
因为不了解农业地的价值,所以在股价下跌时就恐慌起来,不计成本,贱价抛售。
大户深知种植股的价值,故股价崩溃反而被视为千载难逢的廉价买进园丘的机会。这就是大户之所以成功,散户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
既然富豪藉股票以致富,散户何以不能?尽管投资额之大小,大户与散户有天渊之别。但是,投资的原则是一样的,无论是买1000股或是1000万股,其投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股权的大小,跟投资额成正比,投资额大,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大;投资额小,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小。
须长期持有
在这方面,小户不会比大户吃亏。假如你在三十年前买进1000股某公司的股票,在收取了红股、附加股及股息后,现在价值50,000令吉,那么,若当年买进 100万股的,现在价值5000万令吉,增值同为五十倍,小户并未吃亏。
现在挤身富豪榜上的富豪,三十或四十年前的投资额,以现在的财富水平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由于长期持有,股票增值数百倍,他们的身价暴涨,乃能晋身于富豪之林。
从不脱售股
这些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几乎从来不脱售所拥有之股票,他们并不视手头的一纸证书为“股票”,而是视为公司的“股份”。
他们所控制的是他们的事业,事业是他们成功的象征,岂可轻易脱手?
大户视股票为事业的代表,散户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这就是成败的关键。
如果散户视买股票为买事业的话,他们的成功机会,与大户是均等的。
业务专注 成功投资
其次,让我们看看,富豪如何投资。假如你稍微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大部分富豪,只投资于一个行业,即使是多元化,也是有限的数个行业而已,并非所有行业都插上一脚。理由很简单,假如行行都投资,结果可能没有一行是“行家”。
足以成“家”
例如李莱生家族、丹斯里李深静,专注种植业;丹斯里郑鸿标只投资银行,而且专注于大众银行;丹斯里林国泰以赌业抡元;丹斯里郭令灿较多元化,但基本上集中于银行和建材;丹斯里张晓卿以木业和报业争胜;阿南达克里斯南以通讯、电力及娱乐业称霸;郭鹤年从事面粉、食油、油棕及酒店业。他们被称为种植家、银行家、工业家……等,鲜有集数“家”于一身者。可见要致富,只要专注一行一业就够了,无需行行都做。在一行一业崭露头角,就足以成“家”。
再其次,让我们再看看,这些富豪所做的是什么生意?
你会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很普通,又很古老的行业,无论是银行业、种植业、酒店业、面粉业……,其实都存在了数十年、数百年,一点也不新鲜。
关键在管理
然而他们以这些行业致富了,这些行业都很竞争,他们却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管理。良好的管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普普通通的企业中创造财富。故买股票一定要买管理良好的公司的股票。
综合以上各点,作为散户,我们可以向大户或富豪学习创富之道:
(1)好的股票是好的资产,买好的资产就是买好的事业,买好的事业可以创富。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不但不可以创富,反而会使你破产。
(2)长期投资是创富正途,但只有有成长潜能的企业,才值得长期投资。富豪都是靠投资于成长企业致富的。
(3)买1000股和买100万股的投资原则是一样的。若公司业绩表现标青,大户和小户同沾雨露。
(4)财富创自普通的、古老的行业,管理是成败关键。投资者只要从普通行业中,选出管理良好的公司,买进其股票即可致富,无须到处找新奇的企业来投资。新奇的企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并不多,散户无须去买 不必要的风险。
富豪榜上,都是拥有百亿令吉财富的巨子,散户只要取得他们万分之一的成就,就是“百万富豪”了。
有志者,百万不是梦。
也许你在看到《向富豪学习创富》这个题目之后,感到这是不实际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动辄以百亿令吉计算,对散户来说,这是天文数字,永远是可望不可及。是的,要到达他们的财富,对绝大多数升斗小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这不等于我们不能从中学习,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创富过程,学习到宝贵的经验。
凭股票入榜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榜上的富豪,是凭着什么资产登上富豪榜的?答案是:股票。
在一般投机者的心目中,股票只是赌桌上的筹码,而股市不过是一个大赌场,所以,股票并不是严肃的投资工具。理由很简单,股市变动太大太快,价格波动激烈,因此,被一部份人认为不是好资产。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不但在大马,甚至在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资产,大部分是股票,难道他们所拥有的股票,有别于股市中交投活跃的股票?
实际上,同一类股票,例如普通股,无论是操在大户或是小户手中,价值都是一样的,其所以会给人以不同的印象,是因为大户视为股份,他们所看到的,是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和业务,而这些资产和业务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这个价值是稳定的,并不随股价的波动而增减。
例如种植股,其所代表的是种植公司所拥有之农业地,种植股的股价也许天天有波动,但农业地的价值却是稳定的,股价的波动并不影响农业地的价值。
但是,散户就不同了,他们所看到的,是天天变动的股价,根本看不到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农业地。
因为不了解农业地的价值,所以在股价下跌时就恐慌起来,不计成本,贱价抛售。
大户深知种植股的价值,故股价崩溃反而被视为千载难逢的廉价买进园丘的机会。这就是大户之所以成功,散户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
既然富豪藉股票以致富,散户何以不能?尽管投资额之大小,大户与散户有天渊之别。但是,投资的原则是一样的,无论是买1000股或是1000万股,其投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股权的大小,跟投资额成正比,投资额大,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大;投资额小,所分得的盈利额就小。
须长期持有
在这方面,小户不会比大户吃亏。假如你在三十年前买进1000股某公司的股票,在收取了红股、附加股及股息后,现在价值50,000令吉,那么,若当年买进 100万股的,现在价值5000万令吉,增值同为五十倍,小户并未吃亏。
现在挤身富豪榜上的富豪,三十或四十年前的投资额,以现在的财富水平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由于长期持有,股票增值数百倍,他们的身价暴涨,乃能晋身于富豪之林。
从不脱售股
这些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几乎从来不脱售所拥有之股票,他们并不视手头的一纸证书为“股票”,而是视为公司的“股份”。
他们所控制的是他们的事业,事业是他们成功的象征,岂可轻易脱手?
大户视股票为事业的代表,散户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这就是成败的关键。
如果散户视买股票为买事业的话,他们的成功机会,与大户是均等的。
业务专注 成功投资
其次,让我们看看,富豪如何投资。假如你稍微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大部分富豪,只投资于一个行业,即使是多元化,也是有限的数个行业而已,并非所有行业都插上一脚。理由很简单,假如行行都投资,结果可能没有一行是“行家”。
足以成“家”
例如李莱生家族、丹斯里李深静,专注种植业;丹斯里郑鸿标只投资银行,而且专注于大众银行;丹斯里林国泰以赌业抡元;丹斯里郭令灿较多元化,但基本上集中于银行和建材;丹斯里张晓卿以木业和报业争胜;阿南达克里斯南以通讯、电力及娱乐业称霸;郭鹤年从事面粉、食油、油棕及酒店业。他们被称为种植家、银行家、工业家……等,鲜有集数“家”于一身者。可见要致富,只要专注一行一业就够了,无需行行都做。在一行一业崭露头角,就足以成“家”。
再其次,让我们再看看,这些富豪所做的是什么生意?
你会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很普通,又很古老的行业,无论是银行业、种植业、酒店业、面粉业……,其实都存在了数十年、数百年,一点也不新鲜。
关键在管理
然而他们以这些行业致富了,这些行业都很竞争,他们却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管理。良好的管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普普通通的企业中创造财富。故买股票一定要买管理良好的公司的股票。
综合以上各点,作为散户,我们可以向大户或富豪学习创富之道:
(1)好的股票是好的资产,买好的资产就是买好的事业,买好的事业可以创富。视股票为赌桌上的筹码,不但不可以创富,反而会使你破产。
(2)长期投资是创富正途,但只有有成长潜能的企业,才值得长期投资。富豪都是靠投资于成长企业致富的。
(3)买1000股和买100万股的投资原则是一样的。若公司业绩表现标青,大户和小户同沾雨露。
(4)财富创自普通的、古老的行业,管理是成败关键。投资者只要从普通行业中,选出管理良好的公司,买进其股票即可致富,无须到处找新奇的企业来投资。新奇的企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并不多,散户无须去买 不必要的风险。
富豪榜上,都是拥有百亿令吉财富的巨子,散户只要取得他们万分之一的成就,就是“百万富豪”了。
有志者,百万不是梦。
成功交易员的十大交易原则
对于大多数有兴趣成为成功交易员的人来说,花几分钟在网上看看诸如“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和“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的教诲就足够了,而新手却往往只想知道怎么样赚快钱。
任何一个人,要想交易成功,都需要懂得一整套交易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些规则严格地在各个大小不同的交易账户中执行。每一条规则都很重要,把它们运用在一起时,作用则更是强大。遵循规则来交易能大大提升其在市场中的胜算几率。
原则一 坚持使用交易计划
交易计划是一整套书面的规则,用来说明一个交易员的进入、退出和资金管理准则。尽管有点花费时间,这一步是交易员必须要做的。
运用当今的科技力量,在投入真金白银前对一个交易想法做测试并非难事。用历史数据来检测交易想法,交易员可以对一个交易计划是否可行作出判断。一旦检验显示出好的结果,这个计划就被执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严格执行计划,任何计划外的交易,哪怕是赚钱的,也是不良交易。
原则二 把交易当成一门生意
任何一个人想要交易成功,都必须把交易当作一门全职或兼职的生意,而不是爱好或者工作。如果当作爱好,不为学习作出真正的承诺,交易会是昂贵的。作为一项工作,交易会让人沮丧,因为得不到定期的工资。而任何一门生意都会产生费用、损失、税赋、不确定、压力和风险。作为一个交易者,你就是“老板”,你必须做调研,并为挖掘生意的潜力来做策略规划。
原则三 运用科技增加筹码
运用科技,和最新的技术保持同步,可以使得交易变得有趣和富有成果。
交易是一项竞争性的生意,你的交易对手可能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图表平台让交易者有无限多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市场。用手机上网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地方实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甚至一些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科技,比如高速网络连接,也可以大大提高交易的表现。
原则四 保护交易资本金
存钱来建立一个交易账户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这种准备,要重新来过则是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保护你的交易资本金和交易不亏钱之间不能画等号。所有的交易者都会发生亏钱,这是生意的一部分。保护资本金就是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风险并且全力以赴地保护你的“交易生意”。
原则五 做市场的学生
把它当作一个继续教育课程吧。交易员应该每天都在集中思想学习新东西。了解市场,包括其中纷繁复杂的东西,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世界政治、事件、经济甚至是天气,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环境是动态的。交易者对过去和现在的市场情况理解得越深刻,他们在面对未来的市场时,就越有准备。
原则六 只冒可承担的风险
在一个交易者投入真金白银之前,首先要确认在账户里的钱都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交易者应该继续存钱,直到达到这个程度为止。
交易账户里的钱不应该是孩子未来的大学学费或者是还房贷的钱。交易者永远不能有从这些重要的开支中先“借钱”的想法。要做好账户中所有的钱都亏完的心理准备。
亏钱已经够惨痛的了,如果亏的是不该拿来冒风险的钱,那么痛苦将更为深重。
原则七 交易策略基于事实
花时间来建立一个好的交易策略是值得的。充斥互联网的各种听来易如反掌的交易方法或许很诱人,但是事实(而非情绪或愿望)才是建立交易计划的真正灵感。从容的交易者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开始一项新的事业,你很可能需要去一个大学学习一两年,取得资质来申请职位。做交易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
原则八 永远设定止损位
止损位是一个交易者预先设定的,在每一个交易中可以接受的损失。止损可以是金额或者是资金比例,任何一种都是在控制交易者的风险。设置止损还可以从交易中排除一些感性的成分。
忽略止损位,哪怕最终是赚钱的,也是不良行为。遵循交易原则,在止损位亏钱退出,仍是一个好的行为。所有的交易都以盈利退出,是不现实的。
原则九 知道何时终止交易
停止交易有两个原因: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和一个无用的交易者。
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产生的损失远比历史检验的结果更大。可能是市场变了,某个交易品种的内在波动率发生了改变,或者只是交易计划的表现不如预期的好。这个时候,需要重新评估交易计划,修改计划,甚至重新开始做一个新的计划。
一个无法执行交易计划的交易者是无用的。外部压力、个人问题、健康问题和坏习惯等都会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一个交易者如果不在状态就应该休息,等状态恢复了再回来。
原则十 着眼未来
交易时要胸中有丘壑。单笔交易盈亏都是正常的,累计盈利才是成功交易。一旦交易者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盈亏,那么情绪对交易的影响就会减少。
着眼未来,就是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如果交易账户不大,那么也不要期望太高的回报。保持理性,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任何一个人,要想交易成功,都需要懂得一整套交易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将这些规则严格地在各个大小不同的交易账户中执行。每一条规则都很重要,把它们运用在一起时,作用则更是强大。遵循规则来交易能大大提升其在市场中的胜算几率。
原则一 坚持使用交易计划
交易计划是一整套书面的规则,用来说明一个交易员的进入、退出和资金管理准则。尽管有点花费时间,这一步是交易员必须要做的。
运用当今的科技力量,在投入真金白银前对一个交易想法做测试并非难事。用历史数据来检测交易想法,交易员可以对一个交易计划是否可行作出判断。一旦检验显示出好的结果,这个计划就被执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严格执行计划,任何计划外的交易,哪怕是赚钱的,也是不良交易。
原则二 把交易当成一门生意
任何一个人想要交易成功,都必须把交易当作一门全职或兼职的生意,而不是爱好或者工作。如果当作爱好,不为学习作出真正的承诺,交易会是昂贵的。作为一项工作,交易会让人沮丧,因为得不到定期的工资。而任何一门生意都会产生费用、损失、税赋、不确定、压力和风险。作为一个交易者,你就是“老板”,你必须做调研,并为挖掘生意的潜力来做策略规划。
原则三 运用科技增加筹码
运用科技,和最新的技术保持同步,可以使得交易变得有趣和富有成果。
交易是一项竞争性的生意,你的交易对手可能在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图表平台让交易者有无限多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市场。用手机上网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地方实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甚至一些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科技,比如高速网络连接,也可以大大提高交易的表现。
原则四 保护交易资本金
存钱来建立一个交易账户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这种准备,要重新来过则是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保护你的交易资本金和交易不亏钱之间不能画等号。所有的交易者都会发生亏钱,这是生意的一部分。保护资本金就是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风险并且全力以赴地保护你的“交易生意”。
原则五 做市场的学生
把它当作一个继续教育课程吧。交易员应该每天都在集中思想学习新东西。了解市场,包括其中纷繁复杂的东西,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
世界政治、事件、经济甚至是天气,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环境是动态的。交易者对过去和现在的市场情况理解得越深刻,他们在面对未来的市场时,就越有准备。
原则六 只冒可承担的风险
在一个交易者投入真金白银之前,首先要确认在账户里的钱都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交易者应该继续存钱,直到达到这个程度为止。
交易账户里的钱不应该是孩子未来的大学学费或者是还房贷的钱。交易者永远不能有从这些重要的开支中先“借钱”的想法。要做好账户中所有的钱都亏完的心理准备。
亏钱已经够惨痛的了,如果亏的是不该拿来冒风险的钱,那么痛苦将更为深重。
原则七 交易策略基于事实
花时间来建立一个好的交易策略是值得的。充斥互联网的各种听来易如反掌的交易方法或许很诱人,但是事实(而非情绪或愿望)才是建立交易计划的真正灵感。从容的交易者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开始一项新的事业,你很可能需要去一个大学学习一两年,取得资质来申请职位。做交易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
原则八 永远设定止损位
止损位是一个交易者预先设定的,在每一个交易中可以接受的损失。止损可以是金额或者是资金比例,任何一种都是在控制交易者的风险。设置止损还可以从交易中排除一些感性的成分。
忽略止损位,哪怕最终是赚钱的,也是不良行为。遵循交易原则,在止损位亏钱退出,仍是一个好的行为。所有的交易都以盈利退出,是不现实的。
原则九 知道何时终止交易
停止交易有两个原因: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和一个无用的交易者。
一个无效的交易计划产生的损失远比历史检验的结果更大。可能是市场变了,某个交易品种的内在波动率发生了改变,或者只是交易计划的表现不如预期的好。这个时候,需要重新评估交易计划,修改计划,甚至重新开始做一个新的计划。
一个无法执行交易计划的交易者是无用的。外部压力、个人问题、健康问题和坏习惯等都会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一个交易者如果不在状态就应该休息,等状态恢复了再回来。
原则十 着眼未来
交易时要胸中有丘壑。单笔交易盈亏都是正常的,累计盈利才是成功交易。一旦交易者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盈亏,那么情绪对交易的影响就会减少。
着眼未来,就是要设定合理的目标。如果交易账户不大,那么也不要期望太高的回报。保持理性,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