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美国船王哈利曾对儿子小哈利说:“等你到了23岁,我就将公司的财政大权交给你。”谁想,儿子23岁生日这天,老哈利却将儿子带进了赌场。老哈利给了小哈利2000美元,让小哈利熟悉牌桌上的伎俩,并告诉他,无论如何不能把钱输光。
小哈利连连点头,老哈利还是不放心,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剩下500美元。小哈利拍着胸脯答应下来。然而,年轻的小哈利很快赌红了眼,把父亲的话忘了个一干二净,最终输得一分不剩。走出赌场,小哈利十分沮丧,说他本以为最后那两把能赚回来,那时他手上的牌正在开始好转,没想到却输得更惨。
老哈利说,你还要再进赌场,不过本钱我不能再给你,要你自己去挣。小哈利用一个月时间去打工,挣到了700美元。当他再次走进赌场,他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只能输掉一半的钱,到了只剩一半时,他一定离开牌桌。
然而,小哈利又一次失败了。当他输掉一半的钱时,脚下就像被钉了钉子般无法动弹。他没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再次把钱全都压了上去,还是输个精光。老哈利则在一旁看着,一言不发。走出赌场,小哈利对父亲说,他再也不想进赌场了,因为他的性格只会让他把最后一分钱都输光,他注定是个输家。谁知老哈利却不以为然,他坚持要小哈利再进赌场。老哈利说,赌场是世界上博弈最激烈、最无情、最残酷的地方,人生亦如赌场,你怎么能不继续呢?
小哈利只好再去打短工。他第三次走进赌场,已是半年以后的事了。这一次,他的运气还是不佳,又是一场输局。但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冷静了许多,沉稳了许多。当钱输到一半时,他毅然决然地走出了赌场。虽然他还是输掉了一半,但在心里,他却有了一种赢的感觉,因为这一次,他战胜了自己。
老哈利看出了儿子的喜悦,他对儿子说:“你以为你走进赌场,是为了赢谁?你是要先赢你自己!控制住你自己,你才能做天下真正的赢家。”
从此以后,小哈利每次走进赌场,都给自己制定一个界线,在输掉10%时,他一定会退出牌桌。再往后,熟悉了赌场的小哈利竟然开始赢了:他不但保住了本钱,而且还赢了几百美元。
这时,站在一旁的父亲警告他,现在应该马上离开赌桌。可头一次这么顺风顺水,小哈利哪儿舍得走?几把下来,他果然又赢了一些钱,眼看手上的钱就要翻倍 —— 这可是他从没有遇到过的场面,小哈利无比兴奋。谁知,就在此时,形势急转直下,几个对手大大增加了赌注,只两把,小哈利又输得精光。
从天堂瞬间跌落地狱的小哈利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这才想起父亲的忠告。如果当时他能听从父亲的话离开,他将会是一个赢家。可惜,他错过了赢的机会,又一次做了输家。
一年后,老哈利再去赌场,小哈利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老手,输赢都控制在10%以内。不管输到10%,或者赢到10%,他都会坚决离场,即使在最顺的时候,他也不会纠缠。
老哈利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上,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老哈利毅然决定,将上百亿的公司财政大权交给小哈利。
听到这突然的任命,小哈利倍感吃惊:“我还不懂公司业务。”老哈利却一脸轻松说:“业务不过是小事。世上多少人失败,不是因为不懂业务,而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老哈利很清楚,能够控制情绪和欲望,往往意味着掌控了成功的主动权。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Friday, November 13, 2009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分享集:上班族也可以做生意
假如你作一个简单的调查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住独立式洋楼和驾豪华汽车的,大部份是商人。社会中较有地位的人,比如社团领袖,商人亦居十之八九。
上班族能挤进这个上流社会的,少之又少。此无他,在高收入者中,商人占最大比例。
上班族一辈子的收入,你只要花10分钟就算得出来。商人的收入,外人无法窥测。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做生意的条件。没有祖荫,家境欠佳;收入不丰的上班族,需要靠薪金收入以糊口。
薪金是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全部收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没有了这份工作,没有了稳定的收入,全家生活就陷入困境。
面对这样的威胁,大部分上班族都不敢轻举妄动,轻言辞职。上班族不是没有动过辞职从商的念头,但没有几个有付诸于行动的勇气。
于是,大部分上班族从一而终,一份职业打到底——把一生最宝贵的光阴卖给老板,以换取一生的衣食。他一生的收入,大部份花在养育及教育儿女上。到他退休时,多数像广东话所说的“人又老,钱又无”,度着乏味的晚年。
大部份的上班族都没有想过,他其实也是可以做生意的。
每一个上班族,如果稍微懂得理财,手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储蓄。大部份人都把钱存入在银行,以赚取微不足道的利息——2.5%年利。
他忘记了,把钱长期存放在银行,是肯定亏本的。理由很简单:定存利率为2.5%,通货膨胀率6%,每年稳亏3.5%。
放得越久,亏得越多。从来没有听说过靠定期存款利息发达的人。
但以商或从事投资发达者,比比皆是。所以,一有钱,就马上想办法投资,以赚取比通胀率更高的回酬,这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真的不想投资,那么,最合理的作法,是把钱花掉。因为同样数额的金钱,现在所能买到的东西,将来就买不到了。
问题是,如果“日日清”成为你的习惯,到老时一无所有,晚景肯定凄凉。那可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晚年。
所以,最明智的,是克制自己的消费欲。定期储蓄以累积原始资本,然后积极投资。除了保留足够三个月的生活费之外,多出来的都用在投资上。除了产业之外,做生意是最好的投资途径之一。
做生意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亲力亲为去经营一种生意。比如开一个档口;开一间店,或是从事小型工业。这是上班族难以做到的。
放弃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建立自己的事业,对需要那份薪金来养家的上班族,难度很高。只有有靠山(例如有富有的父母作后盾)或是财力雄厚而无后顾之忧的人才敢这样做。
大部分上班族没有这个条件。
退而求其次,只好采用第二种途径:与人合股做生意。如果你参股的,是私人有限公司,作为小股东,你无权过问公司的业务。
私人公司缺乏透明度,你无法得知业绩。
万一想退股,股份也无市场,要卖也卖不出,有人要买也不知怎样才是公平合理的价格。
你的资金,可能长期被困。
商联控股的小股东,就吃尽了这种苦头。如果你所参股的是上市的公共有限公司的话,情形就截然不同。
上市公司的股份,你随时可以买得到。不必像私人有限公司那样,要求别人让你“入股”,欠别人一个人情。
入股的数目,由最低的100股到百万、千万股,视你的财力而定,也不必征求其他股东的同意。
私人公司,素质参差不齐,失败率很高。上市公司,都是经过证券委员会的股票交易所检验,符合标准的,才准挂牌。
故上市公司,都是成功的公司。
当然,商场变幻莫测。上市时原本是好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业务日走下坡,最后陷入困境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基本上,大部份上市公司都是颇为健全的。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肯定比私人公司高。股票交易所规定,所有上市公司每季要公布季报,每年更发表年报,向股东报告业务进展。
季报和年报所需要公布的项目,都有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任意割减——当然,如果他们能提供额外或更详尽的资料,就更有助股东了解公司内情。
更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所采取的,是“拍卖”制度,使股份的价值有机会通过竞标,反映其真实价值。通过此市场,使股份随时可以兑现,不必像商联控股的股份那样难以兑现,即使找到买家也无法讨价还价。
所以,我常觉得股票市场是一项天才发明,通过它,使资金畅流无阻。
通过它,使数以百万计无法做生意的上班族,有参股于成功大企业的机会。通过它,使庞大无比的游资,得以投入生产事业,为人类创造福祉。
在马来西亚880万的上班族中,已有400万通过购买股票,参股于1000家大公司的生意。谁说上班族没机会做生意?
上班族能挤进这个上流社会的,少之又少。此无他,在高收入者中,商人占最大比例。
上班族一辈子的收入,你只要花10分钟就算得出来。商人的收入,外人无法窥测。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做生意的条件。没有祖荫,家境欠佳;收入不丰的上班族,需要靠薪金收入以糊口。
薪金是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全部收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没有了这份工作,没有了稳定的收入,全家生活就陷入困境。
面对这样的威胁,大部分上班族都不敢轻举妄动,轻言辞职。上班族不是没有动过辞职从商的念头,但没有几个有付诸于行动的勇气。
于是,大部分上班族从一而终,一份职业打到底——把一生最宝贵的光阴卖给老板,以换取一生的衣食。他一生的收入,大部份花在养育及教育儿女上。到他退休时,多数像广东话所说的“人又老,钱又无”,度着乏味的晚年。
大部份的上班族都没有想过,他其实也是可以做生意的。
每一个上班族,如果稍微懂得理财,手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储蓄。大部份人都把钱存入在银行,以赚取微不足道的利息——2.5%年利。
他忘记了,把钱长期存放在银行,是肯定亏本的。理由很简单:定存利率为2.5%,通货膨胀率6%,每年稳亏3.5%。
放得越久,亏得越多。从来没有听说过靠定期存款利息发达的人。
但以商或从事投资发达者,比比皆是。所以,一有钱,就马上想办法投资,以赚取比通胀率更高的回酬,这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真的不想投资,那么,最合理的作法,是把钱花掉。因为同样数额的金钱,现在所能买到的东西,将来就买不到了。
问题是,如果“日日清”成为你的习惯,到老时一无所有,晚景肯定凄凉。那可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晚年。
所以,最明智的,是克制自己的消费欲。定期储蓄以累积原始资本,然后积极投资。除了保留足够三个月的生活费之外,多出来的都用在投资上。除了产业之外,做生意是最好的投资途径之一。
做生意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亲力亲为去经营一种生意。比如开一个档口;开一间店,或是从事小型工业。这是上班族难以做到的。
放弃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建立自己的事业,对需要那份薪金来养家的上班族,难度很高。只有有靠山(例如有富有的父母作后盾)或是财力雄厚而无后顾之忧的人才敢这样做。
大部分上班族没有这个条件。
退而求其次,只好采用第二种途径:与人合股做生意。如果你参股的,是私人有限公司,作为小股东,你无权过问公司的业务。
私人公司缺乏透明度,你无法得知业绩。
万一想退股,股份也无市场,要卖也卖不出,有人要买也不知怎样才是公平合理的价格。
你的资金,可能长期被困。
商联控股的小股东,就吃尽了这种苦头。如果你所参股的是上市的公共有限公司的话,情形就截然不同。
上市公司的股份,你随时可以买得到。不必像私人有限公司那样,要求别人让你“入股”,欠别人一个人情。
入股的数目,由最低的100股到百万、千万股,视你的财力而定,也不必征求其他股东的同意。
私人公司,素质参差不齐,失败率很高。上市公司,都是经过证券委员会的股票交易所检验,符合标准的,才准挂牌。
故上市公司,都是成功的公司。
当然,商场变幻莫测。上市时原本是好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业务日走下坡,最后陷入困境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基本上,大部份上市公司都是颇为健全的。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肯定比私人公司高。股票交易所规定,所有上市公司每季要公布季报,每年更发表年报,向股东报告业务进展。
季报和年报所需要公布的项目,都有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任意割减——当然,如果他们能提供额外或更详尽的资料,就更有助股东了解公司内情。
更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所采取的,是“拍卖”制度,使股份的价值有机会通过竞标,反映其真实价值。通过此市场,使股份随时可以兑现,不必像商联控股的股份那样难以兑现,即使找到买家也无法讨价还价。
所以,我常觉得股票市场是一项天才发明,通过它,使资金畅流无阻。
通过它,使数以百万计无法做生意的上班族,有参股于成功大企业的机会。通过它,使庞大无比的游资,得以投入生产事业,为人类创造福祉。
在马来西亚880万的上班族中,已有400万通过购买股票,参股于1000家大公司的生意。谁说上班族没机会做生意?
Sunday, November 8, 2009
CIMB-GK maintains 'outperform' rating on AUSGROUP
Results below expectations; but maintain Outperform. 1Q10 net profit of A$1.7m (-70% yoy) was 50% below our expectation and 60% below consensus due to weaker-than-expected order-book recognition. We lower our earnings estimates by 10-37% for FY10-12 to incorporate lower order-win assumptions.
Accordingly, our target price drops from S$1.08 to S$0.96, still based on 13x CY11 P/E, its average since listing. Nevertheless, we retain our Outperform rating as we expect margin expansion and an acceleration in order wins from LNG and mineral projects in Australia by mid-2010.
• Revenue below expectations. 1Q10 revenue of A$74m (-43% yoy) was below our expected A$82m due to a slower-ramp up of projects and order-book recognition mainly from the mineral resource sector.
• Improved gross margins. 1Q10 gross margins of 14% improved 9% pts yoy thanks to productivity gains. We see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margin expansion if more high-margin contracts from the oil & gas sector are executed.
• Order book of A$350m; A$60m secured YTD. The order wins were below our expected A$150m. Ausgroup had bid for A$600m worth of projects in 1Q10 and plans to submit another A$700m-1.1bn by end-FY10 for projects in the oil & gas and mineral resource sectors. We have lowered our order-win assumptions for FY10 to A$400m (from A$540m) and A$500m for FY11 (from A$540m). We expect a pickup from 2H10 from a recovery in Australia’s mineral resource sector as projects are revived.
• Positive sector outlook. We continue to see Ausgroup as a key beneficiary of a surge in capex in the Australian LNG sector. Ausgroup recently secured a A$30m contract from the Pluto LNG project and is bidding for A$1bn of fabrication work for the Gorgon project. We see positive newsflow in the LNG sector providing stock catalysts.
Accordingly, our target price drops from S$1.08 to S$0.96, still based on 13x CY11 P/E, its average since listing. Nevertheless, we retain our Outperform rating as we expect margin expansion and an acceleration in order wins from LNG and mineral projects in Australia by mid-2010.
• Revenue below expectations. 1Q10 revenue of A$74m (-43% yoy) was below our expected A$82m due to a slower-ramp up of projects and order-book recognition mainly from the mineral resource sector.
• Improved gross margins. 1Q10 gross margins of 14% improved 9% pts yoy thanks to productivity gains. We see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margin expansion if more high-margin contracts from the oil & gas sector are executed.
• Order book of A$350m; A$60m secured YTD. The order wins were below our expected A$150m. Ausgroup had bid for A$600m worth of projects in 1Q10 and plans to submit another A$700m-1.1bn by end-FY10 for projects in the oil & gas and mineral resource sectors. We have lowered our order-win assumptions for FY10 to A$400m (from A$540m) and A$500m for FY11 (from A$540m). We expect a pickup from 2H10 from a recovery in Australia’s mineral resource sector as projects are revived.
• Positive sector outlook. We continue to see Ausgroup as a key beneficiary of a surge in capex in the Australian LNG sector. Ausgroup recently secured a A$30m contract from the Pluto LNG project and is bidding for A$1bn of fabrication work for the Gorgon project. We see positive newsflow in the LNG sector providing stock catalysts.
约翰.邓普顿爵士的金砖
邓普顿爵士是全球颇受尊崇的著名投资大师之一,《福布斯》杂志将其称为“全球投资之父”和“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邓普顿在1937年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旗下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到了3亿美元,共8只共同基金,1968年邓普顿将其转卖掉。同年,邓普顿又再次创立了自己的邓普顿成长基金,此后该基金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之一。1992年邓普顿将其再度出售,卖给了富兰克林集团。此后邓普顿主要从事慈善事业,他在80年代创立了“邓普顿奖”,奖励在人文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士。为此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其爵士爵位,以表彰其卓越的功绩。
同众多大师级投资人一样,邓普顿也是个著名的逆向投资者,同时也是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他的著作不多,这本书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但总的来说更像是他本人布道的书,而不是格雷厄姆那样严谨的学术大作。
邓普顿爵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生都坚守信奉者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准则,连投资方面,按国人看法恐怕都近乎于迂腐了。例如他宣称自己绝对不碰那些有违社会道德的股票,特别提及了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及食品公司)。
邓普顿爵士在投资生涯中,几乎重要时刻都成功的选择了正确方向。他于1937年美国股市低迷期间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全力投资美国股市。而后在1968年美国股市泡沫日趋严重的时刻(第二年,巴菲特也选择了遣散所有基金)转向投资当时默默无闻的日本股市。在随后的1968年—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大泡沫中获利丰厚。在1990年不久,总是先知先觉的邓普顿再度抛空了大部分持有的日本股票,并在1991年美国股市低迷期间全力买进。更为称道的是,1998年已经出售邓普顿基金的爵士建议基金应再一次将投资重点放在亚洲,当时的亚洲正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悲观气氛非常严重。而他也建议投资者远离当时日渐亢奋的美国股市,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这次完全不同“this time is different”——邓普顿爵士认为,这是英语里最昂贵的几个单词。
这本书并不是以严谨的理论为主,而更多的是一些感悟,包括投资,也包括生活和信仰。但细读下来,仍有不少精彩之处记录如下:
1.有些时候,最简单的路线也许是表面看起来最安全的路线,但是最简单和最安全的道路通常不是富有成效的道路。
2.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胡伯尔(Lucien.Hooper)有一句名言:“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整天很放松的长线投资者而不是那些短线的,经常换股的投机者。”那些很放松的投资者通常是更加见多识广,更懂得实质的价值的人,他们很有耐心,不易情绪化,每年交的资本利得税很少,也少花费不必要的佣金。如果我们把股市当作是“家”,而不是旅行中的娱乐场的话,那么在长期中我们就会做得更好。
3.在明智的决策基础上保持坚定不移,可以使你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并且最终获得收益。
4.没有一种投资项目总是好的,为了打造好的投资组合,关键是要保持对于不同类型投资的开放心态。延伸开来领悟,投资者更应该宽容的对待不同投资理念和投资偏好。难得是保持内心信念的同时,又能包容对待外界的噪音甚至干扰。投资生涯必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修炼内心的过程。
5.如果某一特定的产业或者某种证券在投资者中变得很受欢迎,那么这种流行性往往被证明是暂时的,而且一旦亏损,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收益。不要期待那些流行趋势把你引向最好的投资机会。如果你不保存自己的购买力,那你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
6.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顽固反对任何改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时候,我们生命的未来走向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关上心扉,不积极的思考,我们将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的方向。
7.投资者大多会买,且只会买那些得到投资分析家认可的,具有光明前景的股票,这是非常愚蠢的,但却是人的天性。逆人群中的潮流而行,实在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在看起来最黑暗的时刻,几乎所有人都在卖股票的时候进行购买则更为困难。如果我们顺着市场操作,从定义上来说,我们买的是市场,那么我们不可能会赚的多于市场。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把这条原则简洁总结如下:“永远也不要跟随潮流。”
8.有时候,生活当中最黑暗的地方实际上才是光明和乐观的真正源泉。事实上,那些曾经跌入过谷底的人常常会成为最成功故事的主角,而且,他们通常比那些很轻松就得到成功的人们更加懂得深入地欣赏和感激他们的成功。就如同对人的投资一样,在我们自己或者他人身处困境的时刻进行投资,就不仅仅是一种人道行为,而很可能会给我们自己或这是我们帮助过的那些人带来很高的个人收益和精神回报。保有在身处困境时刻投资于人的信念,就表明着生命中的最低点会出现重大改变和快速成长。
9.在买股票的时候要切记:要投资于真正的价值。不要受市场走势或者是经济前景的影响。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明白,股市事实上是一个“关于股票的市场”。最终是股票决定了市场,而不是市场决定了这只股票。
10.在股票和债券上面,也像生命的其他方面一样,你会在数字里找到更多的安全感。无论你多么细心,也不管你做过多少研究,你都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控制未来。为了减少在投资组合的任何一个领域里由于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带来的可能损失,你必须要做多元化的投资。例如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你可能比在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里面找到更多而且可能更好的物美价廉的投资产品。
11.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并且积极检测你的投资。没有永久的牛市,也没有永久的熊市,没有哪一支股票是你可以买了以后就可以忘掉不管的。变化的速度很快,投资者需要对其作出良好的预测和适当反应。自满将引诱你打开通向惊讶和失望之门。
12.在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作为一个投资者,你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恐慌。产生于害怕基础上的对于情境的反应,很少是明智或者有帮助的。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评估你的投资组合并且守住它,不要因为恐慌而清仓,卖股票的最佳时机是经济崩溃前而不是之后。
13.避免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进行投资,但是,这却是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一个。所以,要原谅你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要让自己变得灰心丧气。成功的投资者与失败的投资者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前者承认他们的错误,并且从中不断学习。
14.如果你认为你知道所有关于投资的答案,那么即使你不直接的失败,也将是为你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当今,投资者很容易在一系列成功之后,就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沾沾自喜,但是这种“安全感”是非常危险的——并且是错误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它即使不是带来灾难,那带来的也将是失望。生活总是在变化,并且产生新的挑战。学会打开你的思想去接受新的视角,观点和那些有信心并且会带来正面影响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随之而去。对于投资者而言:谦虚是获得智慧的第一步。
15.投资者不要凭感情投资,也不要投资第一次公开IPO的公司,这些公司价格中已经包含了佣金,这也是通常新股上市后就会大跌的原因。也不要试图从小道消息中获利,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功投资者也会做同样的事。即使在投资领域中,收益来得也并非那么简单——播种什么,你才能收获什么。
当努力工作收效甚微或者没有进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失望了,我们也很容易环顾四周,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快速致富看起来的确很吸引人。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会由于我们的努力工作,决心,以及对于我们最良好本质的信仰而降临。
16.邓普顿爵士认为,过去100年里,乐观主义者带领着美国的股市走到今天。即使在黑暗的19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很多专业的资金经理和个人投资者都在股市里赚了钱。记住,恐惧和消极会侵蚀你作为投资者的自信,并且降低你在投资世界成功的能力。天生就有精神信仰的乐观主义是增长和进步的力量。
17.真正的快乐源自于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质上的富有——约翰.邓普顿
18.宽容在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意识到,假若我们对那些曾经的伤痛无法释怀而心存怨恨时,这样做只能将更多的痛苦带给更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宽容也意味着,即使经历了痛苦,也没有必要在痛苦中长期煎熬。当我们的信念产生于面临挑战时的那份淡定和自然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便会随之升华。
19.很多时候,你的一句鼓励,一次安慰就能拯救一个陷入痛苦与绝望的人。帮助他人减轻身上的沉重负担,将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当我们慷慨的送出美好祝福时,随着爱的暖流,祝福终将惠及他人。付出爱的同时,你也得到了爱。为了满足欲望而奔波的人终将迷失在欲海中。从小事做起,例如默默的守候在你失意的朋友身边,让彼此感到爱的存在和精彩。邓普顿爵士此书很多已经超越了投资的范畴,对于一个经历沧桑的老人,这些感悟心灵的语句,依然能让人对内心做一次升华。
20.真正的快乐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品质,能使人超脱一切烦恼,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保持对生命和生活的那份热情。那些从外部寻找快乐,对他人财物和才能心存怨恨的人往往被强烈的嫉妒心所困扰。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快乐源自于我们内心时,我们便能够将这种快乐传递给他人。快乐使人温暖,而嫉妒使人孤单。快乐是源于内心的丰富,而非物质的满足。
21.心灵的平静源于人诚实和正直——就是活在自己而不是他人的世界里,仔细聆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活的淡定从容,活的问心无愧。
读到最后,才会发现,这本书的核心——邓普顿爵士的金砖,并不是投资理念或者是策略。这个金砖是邓普顿爵士的人生信仰和遵从的生活道德准则。这是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同众多大师级投资人一样,邓普顿也是个著名的逆向投资者,同时也是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他的著作不多,这本书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但总的来说更像是他本人布道的书,而不是格雷厄姆那样严谨的学术大作。
邓普顿爵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生都坚守信奉者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准则,连投资方面,按国人看法恐怕都近乎于迂腐了。例如他宣称自己绝对不碰那些有违社会道德的股票,特别提及了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及食品公司)。
邓普顿爵士在投资生涯中,几乎重要时刻都成功的选择了正确方向。他于1937年美国股市低迷期间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全力投资美国股市。而后在1968年美国股市泡沫日趋严重的时刻(第二年,巴菲特也选择了遣散所有基金)转向投资当时默默无闻的日本股市。在随后的1968年—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大泡沫中获利丰厚。在1990年不久,总是先知先觉的邓普顿再度抛空了大部分持有的日本股票,并在1991年美国股市低迷期间全力买进。更为称道的是,1998年已经出售邓普顿基金的爵士建议基金应再一次将投资重点放在亚洲,当时的亚洲正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悲观气氛非常严重。而他也建议投资者远离当时日渐亢奋的美国股市,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这次完全不同“this time is different”——邓普顿爵士认为,这是英语里最昂贵的几个单词。
这本书并不是以严谨的理论为主,而更多的是一些感悟,包括投资,也包括生活和信仰。但细读下来,仍有不少精彩之处记录如下:
1.有些时候,最简单的路线也许是表面看起来最安全的路线,但是最简单和最安全的道路通常不是富有成效的道路。
2.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胡伯尔(Lucien.Hooper)有一句名言:“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整天很放松的长线投资者而不是那些短线的,经常换股的投机者。”那些很放松的投资者通常是更加见多识广,更懂得实质的价值的人,他们很有耐心,不易情绪化,每年交的资本利得税很少,也少花费不必要的佣金。如果我们把股市当作是“家”,而不是旅行中的娱乐场的话,那么在长期中我们就会做得更好。
3.在明智的决策基础上保持坚定不移,可以使你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并且最终获得收益。
4.没有一种投资项目总是好的,为了打造好的投资组合,关键是要保持对于不同类型投资的开放心态。延伸开来领悟,投资者更应该宽容的对待不同投资理念和投资偏好。难得是保持内心信念的同时,又能包容对待外界的噪音甚至干扰。投资生涯必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修炼内心的过程。
5.如果某一特定的产业或者某种证券在投资者中变得很受欢迎,那么这种流行性往往被证明是暂时的,而且一旦亏损,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收益。不要期待那些流行趋势把你引向最好的投资机会。如果你不保存自己的购买力,那你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
6.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顽固反对任何改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时候,我们生命的未来走向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关上心扉,不积极的思考,我们将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的方向。
7.投资者大多会买,且只会买那些得到投资分析家认可的,具有光明前景的股票,这是非常愚蠢的,但却是人的天性。逆人群中的潮流而行,实在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在看起来最黑暗的时刻,几乎所有人都在卖股票的时候进行购买则更为困难。如果我们顺着市场操作,从定义上来说,我们买的是市场,那么我们不可能会赚的多于市场。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把这条原则简洁总结如下:“永远也不要跟随潮流。”
8.有时候,生活当中最黑暗的地方实际上才是光明和乐观的真正源泉。事实上,那些曾经跌入过谷底的人常常会成为最成功故事的主角,而且,他们通常比那些很轻松就得到成功的人们更加懂得深入地欣赏和感激他们的成功。就如同对人的投资一样,在我们自己或者他人身处困境的时刻进行投资,就不仅仅是一种人道行为,而很可能会给我们自己或这是我们帮助过的那些人带来很高的个人收益和精神回报。保有在身处困境时刻投资于人的信念,就表明着生命中的最低点会出现重大改变和快速成长。
9.在买股票的时候要切记:要投资于真正的价值。不要受市场走势或者是经济前景的影响。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明白,股市事实上是一个“关于股票的市场”。最终是股票决定了市场,而不是市场决定了这只股票。
10.在股票和债券上面,也像生命的其他方面一样,你会在数字里找到更多的安全感。无论你多么细心,也不管你做过多少研究,你都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控制未来。为了减少在投资组合的任何一个领域里由于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带来的可能损失,你必须要做多元化的投资。例如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你可能比在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里面找到更多而且可能更好的物美价廉的投资产品。
11.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并且积极检测你的投资。没有永久的牛市,也没有永久的熊市,没有哪一支股票是你可以买了以后就可以忘掉不管的。变化的速度很快,投资者需要对其作出良好的预测和适当反应。自满将引诱你打开通向惊讶和失望之门。
12.在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作为一个投资者,你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恐慌。产生于害怕基础上的对于情境的反应,很少是明智或者有帮助的。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评估你的投资组合并且守住它,不要因为恐慌而清仓,卖股票的最佳时机是经济崩溃前而不是之后。
13.避免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进行投资,但是,这却是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一个。所以,要原谅你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要让自己变得灰心丧气。成功的投资者与失败的投资者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前者承认他们的错误,并且从中不断学习。
14.如果你认为你知道所有关于投资的答案,那么即使你不直接的失败,也将是为你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当今,投资者很容易在一系列成功之后,就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沾沾自喜,但是这种“安全感”是非常危险的——并且是错误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它即使不是带来灾难,那带来的也将是失望。生活总是在变化,并且产生新的挑战。学会打开你的思想去接受新的视角,观点和那些有信心并且会带来正面影响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随之而去。对于投资者而言:谦虚是获得智慧的第一步。
15.投资者不要凭感情投资,也不要投资第一次公开IPO的公司,这些公司价格中已经包含了佣金,这也是通常新股上市后就会大跌的原因。也不要试图从小道消息中获利,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功投资者也会做同样的事。即使在投资领域中,收益来得也并非那么简单——播种什么,你才能收获什么。
当努力工作收效甚微或者没有进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失望了,我们也很容易环顾四周,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快速致富看起来的确很吸引人。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会由于我们的努力工作,决心,以及对于我们最良好本质的信仰而降临。
16.邓普顿爵士认为,过去100年里,乐观主义者带领着美国的股市走到今天。即使在黑暗的19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很多专业的资金经理和个人投资者都在股市里赚了钱。记住,恐惧和消极会侵蚀你作为投资者的自信,并且降低你在投资世界成功的能力。天生就有精神信仰的乐观主义是增长和进步的力量。
17.真正的快乐源自于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质上的富有——约翰.邓普顿
18.宽容在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意识到,假若我们对那些曾经的伤痛无法释怀而心存怨恨时,这样做只能将更多的痛苦带给更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宽容也意味着,即使经历了痛苦,也没有必要在痛苦中长期煎熬。当我们的信念产生于面临挑战时的那份淡定和自然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便会随之升华。
19.很多时候,你的一句鼓励,一次安慰就能拯救一个陷入痛苦与绝望的人。帮助他人减轻身上的沉重负担,将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当我们慷慨的送出美好祝福时,随着爱的暖流,祝福终将惠及他人。付出爱的同时,你也得到了爱。为了满足欲望而奔波的人终将迷失在欲海中。从小事做起,例如默默的守候在你失意的朋友身边,让彼此感到爱的存在和精彩。邓普顿爵士此书很多已经超越了投资的范畴,对于一个经历沧桑的老人,这些感悟心灵的语句,依然能让人对内心做一次升华。
20.真正的快乐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品质,能使人超脱一切烦恼,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保持对生命和生活的那份热情。那些从外部寻找快乐,对他人财物和才能心存怨恨的人往往被强烈的嫉妒心所困扰。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快乐源自于我们内心时,我们便能够将这种快乐传递给他人。快乐使人温暖,而嫉妒使人孤单。快乐是源于内心的丰富,而非物质的满足。
21.心灵的平静源于人诚实和正直——就是活在自己而不是他人的世界里,仔细聆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活的淡定从容,活的问心无愧。
读到最后,才会发现,这本书的核心——邓普顿爵士的金砖,并不是投资理念或者是策略。这个金砖是邓普顿爵士的人生信仰和遵从的生活道德准则。这是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Saturday, November 7, 2009
《忠告——来自94年的投资生涯》——罗伊.R.纽伯格著
纽伯格又是一个极其长寿的投资大师,至今活了104岁,出生在1903年,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也是目前仅存的经历过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的投资大师。因此,他符合我的选择标准:跨越投资区间超过了接近一个世纪,最终善始善终,并取得了非凡的投资成绩。有自己独到的或坚定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说:成功的捷径就是与成功者为伍,因此这些成功者的经验教训,就应该是阅读者能获得的最大财富。
纽伯格尽管声称自己躲过了1929年的股市崩溃,并成功应用了套期保值的方法避免了资产的灾难。但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实际上在1929年,罗伊的投资经验是很匮乏的,仅有几个月的正式投资生涯。在罗伊前期的投资生涯中,他的所谓“保守派”哥哥莱斯利浮出水面。莱斯利和罗伊继承了他父亲在1916年留下的一些蓝筹股股票,并且在此后,莱斯利逐步为他们买入了一些绩优股。其中包括波斯塔姆公司(Postum)等公司,而Postum公司后面演变的公司就是著名的通用食品公司,后面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长期大牛股之一:菲利普.莫里斯(Philip-Morris)公司。这让我感到惊叹,美国人在80年前,就已经将股票作为遗产继承了,我们今天可能都还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形。而另一个令人惊叹的,就是很多美国公司的超长寿命(当然,其中经历了很多重组合并)。
纽伯格在1929年9月开始做空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这是一只当年大牛市中的热门股,每股股价接近574美元。罗伊在公司股价分拆为每股100美元后抛空了300股,正好对冲了其30000美元的多头头寸。尽管他的做空极其精彩,因为10月股市就崩溃了。但我并不认为仅有几个月投资经验的罗伊,此次完美操作是建立在经验和知识上的。但是,注意到一点,当时的美国孖展(保证金交易)比例是很高的,保证金仅需10%。因此,大都数投资者都是被迫斩仓的,而且,由于报价系统的落后,股价下跌速度往往超过经纪公司得到报价信息:这样的流动性风险和高杠杆风险是毁灭性的。罗伊正是由于坚持了全款交易,因此避免了这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后面美国无线电公司股价最终跌至了每股2美元:一个惊人的跌幅!
罗伊.R.纽伯格和其他大多投资大师一样,也是逆向投资者,他说:当每个人都为了他们财富增长而快乐之时,我都会提早担心股市的下跌,相反,每当股市大跌时,我反而变得非常乐观,因为它已经将我们将要面临的贬值都折现进去了。
纽伯格信奉止损原则,即下跌幅度超过10%时,卖掉再买。他例举了理查德.惠特尼作为例子,惠特尼是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裁,在当时是证券界的头号人物之一。1929年股市崩盘后他第一个进场,并买入了大量蓝筹股试图稳定投资者信心。不幸的是,他本人投资也是如此,坚守并买入股票。最终在1938年被爆出侵吞了养老基金的资金来弥补自己的投资亏空,被捕入狱。关于止损问题,我觉得按照价格比例止损,对价值投资者,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价值投资者真正的止损,只有在公司基本面发生深刻变化,或自己的分析推理存在较大的漏洞。这一点属于不同的投资风格,倒不必苛求。
纽伯格将个人的投资生涯经验总结为十大原则:
原则一:认识自己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应首先对自己诚实,在开始研究股票之前,必须首先研究自己。而成功投资是建立在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专注于已有特定知识的某个领域。他说:如果你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也没有研究分析过这些公司和部门的话,最好离它远点。另外,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应该保证自己身心的健康,因为它会保证作出明智的决策。
原则二:研究高手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应该认真研究那些在投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高手。他推荐的高手包括:罗威.普莱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彼得.林奇、乔治索罗斯、罗杰斯、斯坦哈特、罗伯特.威尔森、约瑟夫.肯尼迪、迈克尔.米尔肯。
有趣的是,纽伯格也熟悉格雷厄姆,但他认为格雷厄姆是依靠1948年投资GEICO保险公司发的财,以前并没有依靠他的定律获得大的成功。而格雷厄姆退休后,GEICO公司曾爆出危机,股价从超过100美元跌至不到1美元,巴菲特出面拯救了这个公司,也从中赚到比格雷厄姆多得多的金钱。因此,纽伯格非常欣赏巴菲特,但也曾在90年代末和巴菲特观点发生较大差异:纽伯格试图在1997年卖空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而巴菲特则坚持持有。当然,现在来看,纽伯格似乎正确,这10多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并没有超越1997年的水平。
原则三:警惕羊市
纽伯格认为当市场振荡,极易受某重量级市场人士的言论影响的时候,属于“羊市”。有些类似羊羔被领头羊引领向屠宰场,绝大多数羊羔毫无意识的随着头羊进入屠宰场,有时候被剪了羊毛,有些则丢掉性命。这是纽伯格对于90年代美国牛市后期的担忧,他认为已经持续上涨超过20年的美国股市令人很担忧,而业余投资者越来越多,互相猜测对方的意图,又互相影响。大多数人都希望赶上一趟顺风车。
原则四:放远眼光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不必时时刻刻关注企业短期的业绩波动。盈利应该是长期策略,正确管理和及时抓住机遇等综合因素的结果。如果这些因素配合得当,短期盈利不应成为主要考虑的因素。纽伯格认为投资时目光应该放长远,不要被华尔街一时的热门所吸引。例如20年代的汽车股热以及50年代莫名其妙的保龄球股热(当时人们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将成为保龄球手,但后来证明和风靡一时的呼啦圈一样很快被人忘记了)。而大量购买任何股票的标准,都应该建立在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坚实基础上:公司产品好,是必需品,公司有诚实有效的管理,年报诚实可靠。
他又详细描述了他所经历的从2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的总计26次熊市与27次牛市,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大熊市,只有两次,他认为第一次大熊市就是1929-1932年,总计跌幅超过89%。第二次实际上是在1973-1974年,那一次指数下跌了45%(实际上的所谓绩优蓝筹股跌幅更大的多,漂亮50股票大多下跌超过60%)。另外1987年10月发生的股灾一天跌了22.6%(后续走势和1929年走势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到1987年底,指数就完全和29年不同了,事后证明历史并不会完全重复),但纽伯格并不认为1987年是一次所谓的大熊市,而只是牛市中的一个惊人的插曲。他又认为美国自1974年,实际上到1997年为止,走了接近23年的超级牛市周期。(很多绩优企业实际上在1997年股价就见大顶,很多至今没有超越)。事后证明纽伯格的直觉是完全正确的:1997年很多蓝筹股见历史大顶,2001年科技网络股见历史大顶。他在1997年放空可口可乐,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纽伯格作为一位投资生涯达到94年的超级老手,提醒投资者:投资者要预测长期趋势,而不是被短暂的热门所吸引,而他认为华尔街从来就不缺少热门。关键是要研究过去,注意图表,做自己的历史学家。
原则五:适时进出
纽伯格认为,准确把握机遇部分依靠直觉,部分则相反。把握时机需要独立思考,上升趋势可以发生在商业车轮下落时(经济不景气阶段),下跌趋势也可能发生在绝对昌盛繁荣时期。
他认为,在牛市里,明智的做法是抑制自己的贪心。华尔街有句名言:牛也赚钱,熊也赚钱,但是猪就赚不到钱(The bulls make money,the bears make money,But what happens to the pigs?)因此,投资者不应该试图100%赚钱,大致66.67%就可以了。有些类似日本战国时期武田信玄说的:为战者,十分最下。作战大获全胜并不是最有利的,因为最容易滋生骄傲自满之心,七分胜即可。
他例举投机大师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认为他的哲学就是有钱赚就好,不要贪财。他从不尝试等波峰卖出,或等波谷买入。而是价格下跌他就买进,价格上涨他就卖出。他总是提倡早一点买入,早一点卖出。
华尔街有个秘诀:如果你持有一只股票时间足够长,你就能赚到钱。就整体而言,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不可能应用到每一家公司上,因为公司是可能会倒闭的。纽伯格开玩笑说,当年伊利运河(Erie Canal)也是19世纪最热门的股票,现在早就不不存在了。因此投资者必须适应变化。
原则六:研究企业
纽伯格认为应该分析研究被投资公司的管理、领导人、公司过往的历史经营记录,并要核对公司的有形资产和每股股票背后的现金。分红历史记录已经公司的分红政策也值得投资者认真关注。投资者要小心所谓“成长股”,并不要为此付出过高的价格代价。投资“成长股”的窍门,就是在其公司产品获得广大使用和公司股价变得昂贵之前,就发现它们。
纽伯格又指出,有时候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下跌下来,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发现这家公司的价值。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熊市中,很多热门的绩优股(如漂亮50)后来股价急剧下降。但有时候公司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因为股价本身太贵了。而好一些这样的公司后来又变得有吸引力了,这些都是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公司,他们的成长率后来也证明能经历考验。纽伯格认为很难有公司市盈率高于15倍还能被正确评价的,可能最终只有1%的公司未来长期业绩增长能支撑这个价格。所以,你付出特别高的价格时,成功的机会就不可能垂青与你。他建议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总市值。例如70年代的IBM总市值400亿美元,占当时整个美国国民财富9000亿美元的很大比例。结果第二年股价就下跌了50%。
纽伯格又幽默的讲了个典故:20年代最著名的投资著作之一,是史密斯写的《长期投资普通股票》,到1929年时候这本书非常流行,但绝大多数人看到这本书已经晚了。而我们2006-2007年涌现出来的各类介绍和推广长期价值投资的书籍或者名人大师,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还记得那首歌《死了都不卖》:长期投资,未来很精彩。
原则七:不要迷恋
纽伯格提醒投资者,不要对特定的某个证券投入过分的感情。他认为,有些人过去特别幸运,迷恋上某些一直攀升的股票,但那并不是足够的证据,并不足以说明这种做法可行。爱上一种证券可以,但要在其股价超涨之前,超涨之后,就让别人爱去。
当然,纽伯格尽管非常推崇巴菲特,但他本质上是怀疑巴菲特那样长期持有股票的(实际上,经历过1929年-1932年灾难的投资大师们,都无法理解巴菲特的这种理念)。
原则八:投资多元化
纽伯格当年最初是靠着放空股票而持有一些蓝筹股这样的对冲起家的,因此,他本人对于做空似乎很有心得:包括在1929年、1973年、1997年等时期放空当时最热门的股票。
他认为,这样的对冲,有利于安心持有低估的股票。当然,他又提醒投资者,新手最好不要做这样的对冲。他的意思很简单:这并不是很严谨的套期保值,甚至并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保值。现代的套期保值,一般要构筑模拟指数的股票样本。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在股票以及债券等多种投资品种上实现风险分散。
原则九:审时度势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必须把握“时”与“势”,也就是大盘的走势以及世界时事。但投资者不用将重心放在经济学上。他认为,我恨尊重经济学家,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朋友,但我的经验是,就股市而言,经济学分文不值。
他很辛辣的说:你不需要经济学家来告诉你情况很糟糕,看看利率就可以知道,低利率比任何现象都能更好的告诉你商业状况很糟。后面纽伯格提到马克吐温说的股市与节气关系,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美国秋季时候,投资者都应该格外小心,每一次牛市崩盘都差不多发生在10月。很偶然的是,我们a股市场2007年股市崩溃,恰巧也是10月(当然,全球也都是这个时候见顶)。而美国股市最好的投资时期,好像总是在春季。还真有点他所说的:符合春播秋收的意思。
原则十:不墨守成规
纽伯格认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要尽快意识到自己在决策中犯的错误。而他认为自己在华尔街68年工作历史中,有30%时间是犯错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总是正确的投资者,除非他在撒谎。
纽伯格认为自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人,总是在市场论调很悲观的时候对市场很乐观,相反又会比较悲观。
纽伯格在94岁时(1997年),对未来进行了一些反思。
他认为,华尔街会不会出现又一次的大恐慌?也许会,但现在股市所设置的保护措施应该会保护美国和世界不会重复1929年以及后面出现的大灾难。
他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美国那些最富的富豪们是否明白,他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富有,他们已经有足够多的金钱,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捐赠都太少。(纽伯格大多数身家都捐献给了艺术馆及公益事业,他年轻时就继承了巨额财富,因此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艺术家:他年轻时最推崇梵高,却死于贫困)。
纽伯格预测世界将由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他说,早年读过19世纪法国政治学家阿莱克西的书,此人预测美国和俄国将主宰20世纪,结果证明他的预言是对的。而如果要我猜测21世纪的主宰国家,我猜是亚洲主宰,不是由日本牵头的亚洲,而是由中国牵头的亚洲主宰。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智商很高,他们极度机智,会发明创造,雄心勃勃。毕竟,中国人发明了车轮——这是个简单的东西,但对人类发展历史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美国也会继续维持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我不可能预测到所有经济和地理政治的关系,但是,很明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其发展壮大将对华尔街的未来,乃至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纽伯格是个有崇高道德的投资大师,捐赠了包括纽伯格艺术馆、纽伯格基金会、公共电视台及医院、美国中央公园等。但他仍然认为自己有些为自己的名声考虑,他认为最应该敬佩的,是类似查尔斯.费尼这样的人(此人默默为教育和文化中心捐赠了6亿美元)。
另外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就是,纽伯格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长期保持平静而健康的生活,尽管从小就是出生在富豪家庭,但生活简朴,生活和工作非常自律。
我这么感兴趣,是因为,那些长期在股市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大师们,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生活上,都拒绝了奢华糜烂的生活,而是长期坚守了一种自律、简朴、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大师都获得了超长的寿命和投资的成功经历。
再和传奇投机家Livermore相比,似乎更加印证我的推断:投资其实和生活一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投资方式。
巴菲特说:成功的捷径就是与成功者为伍,因此这些成功者的经验教训,就应该是阅读者能获得的最大财富。
纽伯格尽管声称自己躲过了1929年的股市崩溃,并成功应用了套期保值的方法避免了资产的灾难。但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实际上在1929年,罗伊的投资经验是很匮乏的,仅有几个月的正式投资生涯。在罗伊前期的投资生涯中,他的所谓“保守派”哥哥莱斯利浮出水面。莱斯利和罗伊继承了他父亲在1916年留下的一些蓝筹股股票,并且在此后,莱斯利逐步为他们买入了一些绩优股。其中包括波斯塔姆公司(Postum)等公司,而Postum公司后面演变的公司就是著名的通用食品公司,后面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长期大牛股之一:菲利普.莫里斯(Philip-Morris)公司。这让我感到惊叹,美国人在80年前,就已经将股票作为遗产继承了,我们今天可能都还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形。而另一个令人惊叹的,就是很多美国公司的超长寿命(当然,其中经历了很多重组合并)。
纽伯格在1929年9月开始做空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这是一只当年大牛市中的热门股,每股股价接近574美元。罗伊在公司股价分拆为每股100美元后抛空了300股,正好对冲了其30000美元的多头头寸。尽管他的做空极其精彩,因为10月股市就崩溃了。但我并不认为仅有几个月投资经验的罗伊,此次完美操作是建立在经验和知识上的。但是,注意到一点,当时的美国孖展(保证金交易)比例是很高的,保证金仅需10%。因此,大都数投资者都是被迫斩仓的,而且,由于报价系统的落后,股价下跌速度往往超过经纪公司得到报价信息:这样的流动性风险和高杠杆风险是毁灭性的。罗伊正是由于坚持了全款交易,因此避免了这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后面美国无线电公司股价最终跌至了每股2美元:一个惊人的跌幅!
罗伊.R.纽伯格和其他大多投资大师一样,也是逆向投资者,他说:当每个人都为了他们财富增长而快乐之时,我都会提早担心股市的下跌,相反,每当股市大跌时,我反而变得非常乐观,因为它已经将我们将要面临的贬值都折现进去了。
纽伯格信奉止损原则,即下跌幅度超过10%时,卖掉再买。他例举了理查德.惠特尼作为例子,惠特尼是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裁,在当时是证券界的头号人物之一。1929年股市崩盘后他第一个进场,并买入了大量蓝筹股试图稳定投资者信心。不幸的是,他本人投资也是如此,坚守并买入股票。最终在1938年被爆出侵吞了养老基金的资金来弥补自己的投资亏空,被捕入狱。关于止损问题,我觉得按照价格比例止损,对价值投资者,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价值投资者真正的止损,只有在公司基本面发生深刻变化,或自己的分析推理存在较大的漏洞。这一点属于不同的投资风格,倒不必苛求。
纽伯格将个人的投资生涯经验总结为十大原则:
原则一:认识自己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应首先对自己诚实,在开始研究股票之前,必须首先研究自己。而成功投资是建立在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专注于已有特定知识的某个领域。他说:如果你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也没有研究分析过这些公司和部门的话,最好离它远点。另外,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应该保证自己身心的健康,因为它会保证作出明智的决策。
原则二:研究高手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应该认真研究那些在投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高手。他推荐的高手包括:罗威.普莱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彼得.林奇、乔治索罗斯、罗杰斯、斯坦哈特、罗伯特.威尔森、约瑟夫.肯尼迪、迈克尔.米尔肯。
有趣的是,纽伯格也熟悉格雷厄姆,但他认为格雷厄姆是依靠1948年投资GEICO保险公司发的财,以前并没有依靠他的定律获得大的成功。而格雷厄姆退休后,GEICO公司曾爆出危机,股价从超过100美元跌至不到1美元,巴菲特出面拯救了这个公司,也从中赚到比格雷厄姆多得多的金钱。因此,纽伯格非常欣赏巴菲特,但也曾在90年代末和巴菲特观点发生较大差异:纽伯格试图在1997年卖空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而巴菲特则坚持持有。当然,现在来看,纽伯格似乎正确,这10多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并没有超越1997年的水平。
原则三:警惕羊市
纽伯格认为当市场振荡,极易受某重量级市场人士的言论影响的时候,属于“羊市”。有些类似羊羔被领头羊引领向屠宰场,绝大多数羊羔毫无意识的随着头羊进入屠宰场,有时候被剪了羊毛,有些则丢掉性命。这是纽伯格对于90年代美国牛市后期的担忧,他认为已经持续上涨超过20年的美国股市令人很担忧,而业余投资者越来越多,互相猜测对方的意图,又互相影响。大多数人都希望赶上一趟顺风车。
原则四:放远眼光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不必时时刻刻关注企业短期的业绩波动。盈利应该是长期策略,正确管理和及时抓住机遇等综合因素的结果。如果这些因素配合得当,短期盈利不应成为主要考虑的因素。纽伯格认为投资时目光应该放长远,不要被华尔街一时的热门所吸引。例如20年代的汽车股热以及50年代莫名其妙的保龄球股热(当时人们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将成为保龄球手,但后来证明和风靡一时的呼啦圈一样很快被人忘记了)。而大量购买任何股票的标准,都应该建立在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坚实基础上:公司产品好,是必需品,公司有诚实有效的管理,年报诚实可靠。
他又详细描述了他所经历的从2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的总计26次熊市与27次牛市,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大熊市,只有两次,他认为第一次大熊市就是1929-1932年,总计跌幅超过89%。第二次实际上是在1973-1974年,那一次指数下跌了45%(实际上的所谓绩优蓝筹股跌幅更大的多,漂亮50股票大多下跌超过60%)。另外1987年10月发生的股灾一天跌了22.6%(后续走势和1929年走势几乎完全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到1987年底,指数就完全和29年不同了,事后证明历史并不会完全重复),但纽伯格并不认为1987年是一次所谓的大熊市,而只是牛市中的一个惊人的插曲。他又认为美国自1974年,实际上到1997年为止,走了接近23年的超级牛市周期。(很多绩优企业实际上在1997年股价就见大顶,很多至今没有超越)。事后证明纽伯格的直觉是完全正确的:1997年很多蓝筹股见历史大顶,2001年科技网络股见历史大顶。他在1997年放空可口可乐,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纽伯格作为一位投资生涯达到94年的超级老手,提醒投资者:投资者要预测长期趋势,而不是被短暂的热门所吸引,而他认为华尔街从来就不缺少热门。关键是要研究过去,注意图表,做自己的历史学家。
原则五:适时进出
纽伯格认为,准确把握机遇部分依靠直觉,部分则相反。把握时机需要独立思考,上升趋势可以发生在商业车轮下落时(经济不景气阶段),下跌趋势也可能发生在绝对昌盛繁荣时期。
他认为,在牛市里,明智的做法是抑制自己的贪心。华尔街有句名言:牛也赚钱,熊也赚钱,但是猪就赚不到钱(The bulls make money,the bears make money,But what happens to the pigs?)因此,投资者不应该试图100%赚钱,大致66.67%就可以了。有些类似日本战国时期武田信玄说的:为战者,十分最下。作战大获全胜并不是最有利的,因为最容易滋生骄傲自满之心,七分胜即可。
他例举投机大师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认为他的哲学就是有钱赚就好,不要贪财。他从不尝试等波峰卖出,或等波谷买入。而是价格下跌他就买进,价格上涨他就卖出。他总是提倡早一点买入,早一点卖出。
华尔街有个秘诀:如果你持有一只股票时间足够长,你就能赚到钱。就整体而言,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不可能应用到每一家公司上,因为公司是可能会倒闭的。纽伯格开玩笑说,当年伊利运河(Erie Canal)也是19世纪最热门的股票,现在早就不不存在了。因此投资者必须适应变化。
原则六:研究企业
纽伯格认为应该分析研究被投资公司的管理、领导人、公司过往的历史经营记录,并要核对公司的有形资产和每股股票背后的现金。分红历史记录已经公司的分红政策也值得投资者认真关注。投资者要小心所谓“成长股”,并不要为此付出过高的价格代价。投资“成长股”的窍门,就是在其公司产品获得广大使用和公司股价变得昂贵之前,就发现它们。
纽伯格又指出,有时候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下跌下来,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发现这家公司的价值。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熊市中,很多热门的绩优股(如漂亮50)后来股价急剧下降。但有时候公司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因为股价本身太贵了。而好一些这样的公司后来又变得有吸引力了,这些都是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公司,他们的成长率后来也证明能经历考验。纽伯格认为很难有公司市盈率高于15倍还能被正确评价的,可能最终只有1%的公司未来长期业绩增长能支撑这个价格。所以,你付出特别高的价格时,成功的机会就不可能垂青与你。他建议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总市值。例如70年代的IBM总市值400亿美元,占当时整个美国国民财富9000亿美元的很大比例。结果第二年股价就下跌了50%。
纽伯格又幽默的讲了个典故:20年代最著名的投资著作之一,是史密斯写的《长期投资普通股票》,到1929年时候这本书非常流行,但绝大多数人看到这本书已经晚了。而我们2006-2007年涌现出来的各类介绍和推广长期价值投资的书籍或者名人大师,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还记得那首歌《死了都不卖》:长期投资,未来很精彩。
原则七:不要迷恋
纽伯格提醒投资者,不要对特定的某个证券投入过分的感情。他认为,有些人过去特别幸运,迷恋上某些一直攀升的股票,但那并不是足够的证据,并不足以说明这种做法可行。爱上一种证券可以,但要在其股价超涨之前,超涨之后,就让别人爱去。
当然,纽伯格尽管非常推崇巴菲特,但他本质上是怀疑巴菲特那样长期持有股票的(实际上,经历过1929年-1932年灾难的投资大师们,都无法理解巴菲特的这种理念)。
原则八:投资多元化
纽伯格当年最初是靠着放空股票而持有一些蓝筹股这样的对冲起家的,因此,他本人对于做空似乎很有心得:包括在1929年、1973年、1997年等时期放空当时最热门的股票。
他认为,这样的对冲,有利于安心持有低估的股票。当然,他又提醒投资者,新手最好不要做这样的对冲。他的意思很简单:这并不是很严谨的套期保值,甚至并不可能真正的实现保值。现代的套期保值,一般要构筑模拟指数的股票样本。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在股票以及债券等多种投资品种上实现风险分散。
原则九:审时度势
纽伯格认为投资者必须把握“时”与“势”,也就是大盘的走势以及世界时事。但投资者不用将重心放在经济学上。他认为,我恨尊重经济学家,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朋友,但我的经验是,就股市而言,经济学分文不值。
他很辛辣的说:你不需要经济学家来告诉你情况很糟糕,看看利率就可以知道,低利率比任何现象都能更好的告诉你商业状况很糟。后面纽伯格提到马克吐温说的股市与节气关系,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美国秋季时候,投资者都应该格外小心,每一次牛市崩盘都差不多发生在10月。很偶然的是,我们a股市场2007年股市崩溃,恰巧也是10月(当然,全球也都是这个时候见顶)。而美国股市最好的投资时期,好像总是在春季。还真有点他所说的:符合春播秋收的意思。
原则十:不墨守成规
纽伯格认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要尽快意识到自己在决策中犯的错误。而他认为自己在华尔街68年工作历史中,有30%时间是犯错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总是正确的投资者,除非他在撒谎。
纽伯格认为自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人,总是在市场论调很悲观的时候对市场很乐观,相反又会比较悲观。
纽伯格在94岁时(1997年),对未来进行了一些反思。
他认为,华尔街会不会出现又一次的大恐慌?也许会,但现在股市所设置的保护措施应该会保护美国和世界不会重复1929年以及后面出现的大灾难。
他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美国那些最富的富豪们是否明白,他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富有,他们已经有足够多的金钱,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捐赠都太少。(纽伯格大多数身家都捐献给了艺术馆及公益事业,他年轻时就继承了巨额财富,因此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艺术家:他年轻时最推崇梵高,却死于贫困)。
纽伯格预测世界将由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他说,早年读过19世纪法国政治学家阿莱克西的书,此人预测美国和俄国将主宰20世纪,结果证明他的预言是对的。而如果要我猜测21世纪的主宰国家,我猜是亚洲主宰,不是由日本牵头的亚洲,而是由中国牵头的亚洲主宰。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智商很高,他们极度机智,会发明创造,雄心勃勃。毕竟,中国人发明了车轮——这是个简单的东西,但对人类发展历史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美国也会继续维持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我不可能预测到所有经济和地理政治的关系,但是,很明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其发展壮大将对华尔街的未来,乃至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纽伯格是个有崇高道德的投资大师,捐赠了包括纽伯格艺术馆、纽伯格基金会、公共电视台及医院、美国中央公园等。但他仍然认为自己有些为自己的名声考虑,他认为最应该敬佩的,是类似查尔斯.费尼这样的人(此人默默为教育和文化中心捐赠了6亿美元)。
另外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就是,纽伯格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长期保持平静而健康的生活,尽管从小就是出生在富豪家庭,但生活简朴,生活和工作非常自律。
我这么感兴趣,是因为,那些长期在股市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大师们,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生活上,都拒绝了奢华糜烂的生活,而是长期坚守了一种自律、简朴、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大师都获得了超长的寿命和投资的成功经历。
再和传奇投机家Livermore相比,似乎更加印证我的推断:投资其实和生活一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投资方式。
政府大幅增加私宅土地供应 可建1万零550个单位历来最多
政府大刀阔斧地为本地火热的楼市降温,将在明年上半年的售地计划中,一口气为市场注入有史以来最多的1万零550个私宅单位。
自今年9月14日政府宣布为“正选名单”(confirmed list)解冻后,市场就在期待明年上半年的政府售地计划。国家发展部昨天在半年一次的售地计划中,一共利用“正选名单”推出八幅私宅地段,以应付市场对私宅的迫切需求。
这八幅地段,包括两个执行共管公寓(EC)地段,总共可为市场增添2925个单位,逼近2007年下半年房地产高峰期政府售地计划创下的3014个单位纪录。
至于明年上半年的“备售名单”(reserve list),政府也新添六幅地段,使备售名单中可建造私宅的地段增加到18个。
这意味政府明年上半年总共为私宅市场注入26幅地段,包括10幅新地段,预料共能为市场增添1万零550个私宅单位。这个数字是国家发展部自2001年起设立“正选名单”和“备售名单”机制以来,历来最高的一次。
可建2445个公寓单位
另外,为了照顾“夹心层”国人购屋,加上在“备售名单”的三幅地段,政府这次总共推出五幅执行共管公寓地段,共2445个单位,其中两幅地段共905个单位更上了正选名单,并将率先于明年1月推出市场招标。这也是政府近10年来推出最多执行共管公寓单位的一次。
过去八个月,市场对私宅需求非常强劲。今年首三个季度,发展商已经售出1万2800个单位,远超过2008年全年售出的4300个单位。
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今年7月和9月初两度暗示将为正选名单解冻,并在9月中宣布一系列降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恢复明年上半年售地计划的正选名单,同时增加备售名单上的地段。昨天的政府售地计划,也出乎意料地比往年提早了两三个星期宣布。
针对这一点,市区重建局(URA)高级总署长(土地售卖与行政)蔡镇邦昨天在记者会上解释说:“很显然的市场已经在等待这项宣布……一些人也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感到焦虑,因此最好现在告诉这些国人,我们(政府)已经显著地增加了市场供应。”
蔡镇邦也不认为市场会因此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并指出正选名单上2925个单位是个“不难被市场消化的数字。”
正选名单上的四幅新地段,即万国通道/康埔桦虹(EC)、文礼大道/湖岸道、四美第3街,以及实龙岗上段/平玉道,都属于地铁站毗邻的“热点”地段。这与日前新加坡产业发展商公会(REDAS)呼吁政府在正选售地名单中推出更多非“热点”地段似乎有出入。
蔡镇邦指出,新加坡地铁网络将更发达,因此不可能推出全部远离地铁站的地段,而且推出这些“热点”地段也是要方便居民,同时最有效地利用地铁网络和附近设施。
市场人士对这次售地行动推出历来最多私宅单位不表意外。戴德梁行(DTZ)研究部主管蔡楚芬受访时说:“随着私宅市场有更多地皮种类和选择,发展商接下来竞标地段时,不可能再像过去五次那么激烈。”
市建局的数字也显示,私宅的未来供应量共有5万9700个私宅单位,未售出的单位总数达3万4120个,这并不包括今年政府售地计划已售出的2010个单位。此外,有3万2200个单位预料在今年第四季至2012年间完工。
政府昨天也宣布在备售名单上推出两幅酒店地段,其中位于罗敏申路的地段(Ogilvy Centre)是受保留建筑。
自今年9月14日政府宣布为“正选名单”(confirmed list)解冻后,市场就在期待明年上半年的政府售地计划。国家发展部昨天在半年一次的售地计划中,一共利用“正选名单”推出八幅私宅地段,以应付市场对私宅的迫切需求。
这八幅地段,包括两个执行共管公寓(EC)地段,总共可为市场增添2925个单位,逼近2007年下半年房地产高峰期政府售地计划创下的3014个单位纪录。
至于明年上半年的“备售名单”(reserve list),政府也新添六幅地段,使备售名单中可建造私宅的地段增加到18个。
这意味政府明年上半年总共为私宅市场注入26幅地段,包括10幅新地段,预料共能为市场增添1万零550个私宅单位。这个数字是国家发展部自2001年起设立“正选名单”和“备售名单”机制以来,历来最高的一次。
可建2445个公寓单位
另外,为了照顾“夹心层”国人购屋,加上在“备售名单”的三幅地段,政府这次总共推出五幅执行共管公寓地段,共2445个单位,其中两幅地段共905个单位更上了正选名单,并将率先于明年1月推出市场招标。这也是政府近10年来推出最多执行共管公寓单位的一次。
过去八个月,市场对私宅需求非常强劲。今年首三个季度,发展商已经售出1万2800个单位,远超过2008年全年售出的4300个单位。
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今年7月和9月初两度暗示将为正选名单解冻,并在9月中宣布一系列降温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恢复明年上半年售地计划的正选名单,同时增加备售名单上的地段。昨天的政府售地计划,也出乎意料地比往年提早了两三个星期宣布。
针对这一点,市区重建局(URA)高级总署长(土地售卖与行政)蔡镇邦昨天在记者会上解释说:“很显然的市场已经在等待这项宣布……一些人也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感到焦虑,因此最好现在告诉这些国人,我们(政府)已经显著地增加了市场供应。”
蔡镇邦也不认为市场会因此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并指出正选名单上2925个单位是个“不难被市场消化的数字。”
正选名单上的四幅新地段,即万国通道/康埔桦虹(EC)、文礼大道/湖岸道、四美第3街,以及实龙岗上段/平玉道,都属于地铁站毗邻的“热点”地段。这与日前新加坡产业发展商公会(REDAS)呼吁政府在正选售地名单中推出更多非“热点”地段似乎有出入。
蔡镇邦指出,新加坡地铁网络将更发达,因此不可能推出全部远离地铁站的地段,而且推出这些“热点”地段也是要方便居民,同时最有效地利用地铁网络和附近设施。
市场人士对这次售地行动推出历来最多私宅单位不表意外。戴德梁行(DTZ)研究部主管蔡楚芬受访时说:“随着私宅市场有更多地皮种类和选择,发展商接下来竞标地段时,不可能再像过去五次那么激烈。”
市建局的数字也显示,私宅的未来供应量共有5万9700个私宅单位,未售出的单位总数达3万4120个,这并不包括今年政府售地计划已售出的2010个单位。此外,有3万2200个单位预料在今年第四季至2012年间完工。
政府昨天也宣布在备售名单上推出两幅酒店地段,其中位于罗敏申路的地段(Ogilvy Centre)是受保留建筑。
Wednesday, November 4, 2009
假設美有條件加息……
近日最多人談論的市場話題,莫過於全球央行排隊「退市」。以色列、澳洲和挪威已先後加息;印度、日本雖沒有調高基準利率,但前者剛加了準備金率,後者則表明年底停購企業債券,踏出撤回非傳統貨幣政策措施的第一步。適逢本周美、英和歐洲央行相繼議息,投資者自然很想從中窺探這些主要發達國何時啟動收緊信貸周期。
從經濟層面出發,美英歐都缺乏加息條件。美國第三季GDP實質增長雖達3.5%,但撇除「舊車換新車」計劃,上季增長只有1.9%。若再扣除首次置業稅務優惠和企業補充存貨等有時限或波動性大的因素,美國經濟有幾好,大家心照。對,刺激經濟/支持樓市的臨時計劃可以延長,但無改此等措施一旦收回,美國經濟增長便無以為繼的事實。
英國的情況更差,第三季GDP尚未回復正增長,經濟仍然水深火熱。至於歐羅區,德法兩大經濟體GDP雖早在第二季由負轉正,但從最新信貸數字大幅萎縮可見,歐羅區也是外強中乾。
聯儲局落後形勢
美英歐雖缺乏加息條件,但純為討論而討論,老畢想提出兩點供投資者參考─一、假設聯儲局具備收緊信貸的條件,並在未來六至九個月內調高利率,美股在加息周期開始後表現將如何?二、不計1998年為阻止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TCM)觸發金融危機,聯儲局三度減息後利率回升,從美國過去兩次主要加息周期(1994年和2004年)觀察,聯儲局都有「落後於形勢」(behind the curve)的傾向,這次會否歷史重演?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不妨參考附圖。標普五百指數在兩次加息周期均出現不跌反升的現象;相反,美股在減息周期卻往往跌多升少。老畢相信,這跟聯儲局在每次經濟衰退後,若非確定經濟中各個環節均穩定下來,不會輕易開展加息周期有關。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維持太久,結果必然是經濟和資產市場兩者皆熱,加息無法令股市降溫。換句話說,聯儲局一則不敢在復蘇萌芽期加息,二則沒有出手戳穿資產泡沫的傾向。
這種「落後於形勢」的習性,從一件事上可以得到佐證。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在判斷經濟周期方面時常被指表現欠佳,但聯儲局反應更慢。NBER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宣布,儲貸危機引發的衰退於1991年3月「正式」結束,但聯儲局遲至1994年2月才開始加息。十年後,美國經濟再陷衰退,NBER 宣布衰退結束於2001年11月,但聯儲局遲至2004年6月才啟動加息周期。
這次由金融海嘯觸發的經濟衰退,號稱 The Great Recession,而 NBER 至今尚未宣布衰退在什麼時候正式結束。大家不妨參考對上兩次的經驗,估一估聯儲局會不會像一些人預期般,快至明年中便揭開加息序幕。老畢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華爾街日報》的研究顯示,美國企業現金持有量處於四十年來最高水平。今年第二季,五百大非金融公司的現金和短期投資,在總資產中所佔比例從去年同期的7.9%,升至9.8%。短期而言,保留大量現金對經濟不利,但分析員認為,持有大量現金將令企業能夠在投資重新啟動時更快進入增長模式。
從經濟層面出發,美英歐都缺乏加息條件。美國第三季GDP實質增長雖達3.5%,但撇除「舊車換新車」計劃,上季增長只有1.9%。若再扣除首次置業稅務優惠和企業補充存貨等有時限或波動性大的因素,美國經濟有幾好,大家心照。對,刺激經濟/支持樓市的臨時計劃可以延長,但無改此等措施一旦收回,美國經濟增長便無以為繼的事實。
英國的情況更差,第三季GDP尚未回復正增長,經濟仍然水深火熱。至於歐羅區,德法兩大經濟體GDP雖早在第二季由負轉正,但從最新信貸數字大幅萎縮可見,歐羅區也是外強中乾。
聯儲局落後形勢
美英歐雖缺乏加息條件,但純為討論而討論,老畢想提出兩點供投資者參考─一、假設聯儲局具備收緊信貸的條件,並在未來六至九個月內調高利率,美股在加息周期開始後表現將如何?二、不計1998年為阻止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TCM)觸發金融危機,聯儲局三度減息後利率回升,從美國過去兩次主要加息周期(1994年和2004年)觀察,聯儲局都有「落後於形勢」(behind the curve)的傾向,這次會否歷史重演?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不妨參考附圖。標普五百指數在兩次加息周期均出現不跌反升的現象;相反,美股在減息周期卻往往跌多升少。老畢相信,這跟聯儲局在每次經濟衰退後,若非確定經濟中各個環節均穩定下來,不會輕易開展加息周期有關。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維持太久,結果必然是經濟和資產市場兩者皆熱,加息無法令股市降溫。換句話說,聯儲局一則不敢在復蘇萌芽期加息,二則沒有出手戳穿資產泡沫的傾向。
這種「落後於形勢」的習性,從一件事上可以得到佐證。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在判斷經濟周期方面時常被指表現欠佳,但聯儲局反應更慢。NBER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宣布,儲貸危機引發的衰退於1991年3月「正式」結束,但聯儲局遲至1994年2月才開始加息。十年後,美國經濟再陷衰退,NBER 宣布衰退結束於2001年11月,但聯儲局遲至2004年6月才啟動加息周期。
這次由金融海嘯觸發的經濟衰退,號稱 The Great Recession,而 NBER 至今尚未宣布衰退在什麼時候正式結束。大家不妨參考對上兩次的經驗,估一估聯儲局會不會像一些人預期般,快至明年中便揭開加息序幕。老畢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華爾街日報》的研究顯示,美國企業現金持有量處於四十年來最高水平。今年第二季,五百大非金融公司的現金和短期投資,在總資產中所佔比例從去年同期的7.9%,升至9.8%。短期而言,保留大量現金對經濟不利,但分析員認為,持有大量現金將令企業能夠在投資重新啟動時更快進入增長模式。
唔信評論員只信大股東
股市忽升忽跌,實際上只是大戶在背後炒作,同一則新聞可以是股市下跌的理由,也可以是股市上升的理由。舉個例子,美國經濟數據好,如果股市下跌,分析員會說因為投資者擔心經濟好轉,美國政府會退市;如果股市上升,分析員會說因為經濟好轉,投資者增加信心。相反的,如果美國經濟數據差而股市上升,分析員會說因為投資者不擔心美國政府會退市;如果股市下跌,分析員就說投資者擔心經濟不會復蘇……。
因此,不要相信這些所謂的評論。
那麼,應該相信誰?最好是相信大股東,正如日前我提出,越秀投資的母公司願意為越秀投資配售的越秀交通當包銷商,為甚麼?因為越秀交通每股資產值為5元,遠高過包銷價3元。
近來,李嘉誠幾乎不停地買入長江實業股票,平均買入價在100元左右,我也相信李嘉誠不會做儍事,李嘉誠很肯定知道, 2009年長實的全年業績將是非常亮麗的,才會在市場以高價搶股。
長實沒有數萬元一呎的天價樓出售,但是,長實勝在量,單是日出康城的數千單位住宅,就已經為長實今年的利潤寫下保證書。還有,不要以為 3G永遠虧錢,隨着上網的能力與質素的提升、3G收費的下降,3G肯定越來越流行。因此,只要長實股價低過李嘉誠近日平均買入價,就一定是值得買的價格。
跟李嘉誠入市最穩陣
1987年大股災之後,我收拾殘局,發現身邊只剩下 5萬元現金,當時雖然我已經虧了不少錢,但還是覺得應該博一博、趁低吸納。博甚麼股好呢?當時我的選擇就是長實。為甚麼?因為當時長實正在供股,供股價 10元,但是市價僅 5元。當時,李嘉誠承諾供股,換言之,他願意付 10元買長實新股。李嘉誠願意付 10元買長實,我為甚麼不願意付 5元買長實?當時我認為我付 5元買長實,肯定是聰明的行動,因為李嘉誠不是笨蛋,他願意付 10元而我只付 5元,因此,我的 5萬元就全部用來買長實,收藏至今日。
基本上,我認為股市短期內升升跌跌並不重要,我們要的是價值投資。往往,大股東的行動可以幫我們看到股票的價值,只要有耐性,價值一定會浮現。
因此,不要相信這些所謂的評論。
那麼,應該相信誰?最好是相信大股東,正如日前我提出,越秀投資的母公司願意為越秀投資配售的越秀交通當包銷商,為甚麼?因為越秀交通每股資產值為5元,遠高過包銷價3元。
近來,李嘉誠幾乎不停地買入長江實業股票,平均買入價在100元左右,我也相信李嘉誠不會做儍事,李嘉誠很肯定知道, 2009年長實的全年業績將是非常亮麗的,才會在市場以高價搶股。
長實沒有數萬元一呎的天價樓出售,但是,長實勝在量,單是日出康城的數千單位住宅,就已經為長實今年的利潤寫下保證書。還有,不要以為 3G永遠虧錢,隨着上網的能力與質素的提升、3G收費的下降,3G肯定越來越流行。因此,只要長實股價低過李嘉誠近日平均買入價,就一定是值得買的價格。
跟李嘉誠入市最穩陣
1987年大股災之後,我收拾殘局,發現身邊只剩下 5萬元現金,當時雖然我已經虧了不少錢,但還是覺得應該博一博、趁低吸納。博甚麼股好呢?當時我的選擇就是長實。為甚麼?因為當時長實正在供股,供股價 10元,但是市價僅 5元。當時,李嘉誠承諾供股,換言之,他願意付 10元買長實新股。李嘉誠願意付 10元買長實,我為甚麼不願意付 5元買長實?當時我認為我付 5元買長實,肯定是聰明的行動,因為李嘉誠不是笨蛋,他願意付 10元而我只付 5元,因此,我的 5萬元就全部用來買長實,收藏至今日。
基本上,我認為股市短期內升升跌跌並不重要,我們要的是價值投資。往往,大股東的行動可以幫我們看到股票的價值,只要有耐性,價值一定會浮現。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别琢磨市场 琢磨自己
别琢磨市场 琢磨自己
关于交易心理和一般的行为学陷阱已经有了很多谈论,但关于那些真正的交易者的性格,相关的信息还是相对较少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塑造成为交易者,有些人只是比别人做的好一些而已。另外,不同人交易的方式也是区别巨大的,甚至截然相反。我们就来看看交易者性格中的某些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市场上的成功的。
基本原理
人类行为的偏差是指如果可以选择,不同的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符合他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活动或者职业。在理想状态下,这种选择能够同时带来成功和满足感。
相反,如果人们被迫去从事与他们的天赋、喜好相冲突的工作,那么事情可能会很糟糕。比如说某个人非常适合从事表演或者歌唱,如果他的父母强迫他去经商,最后很难收到好的结果。同样的道理是适用于交易者的。
性格类型在交易中的影响
人的性格当中都会有一些并不适合于交易这项职业的部分,而这些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意愿,决定了只有部分交易者可以走上成功的道路,而其他交易者则无法避免失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种最为极端的交易者性格类型,行动类型和思考类型。这两种类型是完全不同的对立性格,性格特征对于他们在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行动类型:
这类型的人只有在他们不断行动时才能使得内心平静和舒服。相对于这些决断的速度,质量是次要的。这种人喜欢非常快速的思考,但是这种快速的思考常常不关心是否有必要将问题考虑全面,所以结果往往是没有充分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的。他们缺乏耐心、不安宁,厌恶无所事事或者被动的感觉。这类人很多都是工作狂,喜欢被不断驱动的感觉。
这种行为类型容易导致错误,但他们接下来会试图以相同的快速度去修复这些错误。如果交易错误造成资金亏损,他们会试图去很快将资金赢回来,这样很可能会导致更加鲁莽的行为,最后造成灾难。
思考类型:
思考者们正相反,只有在非常仔细的思考之后才开始行动。他们喜欢充分利用时间来发现所有的问题。对这些人来说,决定的质量至关重要。相比行动类型的人,他们更少犯错误,但他们做的更少。
例如一个思考类型的大学教授只会在他的研究成果确定正确之后,才会把他的研究成果放到公众的面前。对他们来说,结果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当然,在资本市场上,过于谨慎可能会降低盈利的数量。
在交易的领域
让我们假设两个交易者来执行一个交易,其中一个交易者是极端的行动者,另外一个是极端的思考者。在理论条件下,这两个的交易结果都不会太好。极端的行动者不可避免的过度交易,风险偏好过大,最后造成大量的损失;而极端的思考者可能会长时间的空仓,最后什么都没做。简单的说,行为者投机性太强,而思考着过于保守。
行动者很快就会开始交易,因为他总是第一时间就开始行动。即使他的头寸开始盈利,他也很难坚持持有这个可能会持续上涨的仓位。另外,在任何的市场中都存在波动和周期,极端的行动者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进行针对这些短期波动的交易。他会不断地进行交易,而这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过于激进、风险偏好过高,使得他最后出现巨大的亏损。
思考者则会发现要开始非常困难,他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太多,所以很可能他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进入市场,而一旦进入市场,一次小的亏损就可能使他离开,甚至是永久离开市场。如果思考者一开始就获得了盈利,那么他既有可能长时间的继续持有也可能很快卖出。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行动者做的太多,而思考者做的太少。极端在交易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折中
由于两种极端的性格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对于行动者和思考者来说都需要控制他们自己,避免过多的行动和过少的思考。在现实中,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有这两种极端的体现。这两类交易者人群都应该向一种折中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交易者来说,了解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对于交易本身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进而通过控制情绪和性格来改善交易。
舒适区间
所有人都有一个让他们自己不受到恐惧和痛苦影响的最佳心理区间。但是,在这个区间内,人很难产生学习的意愿。对于交易者来说,通常是外界的情形迫使他们脱离这个舒适区间,他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这种情形通常来自于错误。比如,交易者由于过度的谨慎错过了一次赚钱的交易机会,那么下一次他就要主动地迫使自己去做到,逼迫自己去摆脱恐惧和不安的情绪。这仅仅是假设情绪是交易者性格中内在的,并没有从市场的角度来证明。只有极少数人是天生的交易者,他们可以跳出这些情绪并且以不断前进的方式取得成绩。在大多数情形下,他们对某种方法非常依赖,并且他们需要学习到底什么才是对自身或者市场有效的。
从交易中学习
过度交易是属于舒适区间之外的行为,凡是能够在市场上生存的足够长的行动者和思考者们都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应对这种不适行为,才能越来越强大。而那些不能够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同市场相适应的人是很难在市场上存活的。
总结
交易是一种非凡的行为,它充满了紧张和压力,因为伴随着交易的是大量资金的获得或者失去。这项工作不仅对于普通人,甚至对于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交易者来说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的性格往往是固定的,而交易者们则需要在性格上下手,他们需要在内在的性格和市场需要的性格上建立起一种优化的平衡关系。
关于交易心理和一般的行为学陷阱已经有了很多谈论,但关于那些真正的交易者的性格,相关的信息还是相对较少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塑造成为交易者,有些人只是比别人做的好一些而已。另外,不同人交易的方式也是区别巨大的,甚至截然相反。我们就来看看交易者性格中的某些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影响到他们在市场上的成功的。
基本原理
人类行为的偏差是指如果可以选择,不同的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符合他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活动或者职业。在理想状态下,这种选择能够同时带来成功和满足感。
相反,如果人们被迫去从事与他们的天赋、喜好相冲突的工作,那么事情可能会很糟糕。比如说某个人非常适合从事表演或者歌唱,如果他的父母强迫他去经商,最后很难收到好的结果。同样的道理是适用于交易者的。
性格类型在交易中的影响
人的性格当中都会有一些并不适合于交易这项职业的部分,而这些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意愿,决定了只有部分交易者可以走上成功的道路,而其他交易者则无法避免失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种最为极端的交易者性格类型,行动类型和思考类型。这两种类型是完全不同的对立性格,性格特征对于他们在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行动类型:
这类型的人只有在他们不断行动时才能使得内心平静和舒服。相对于这些决断的速度,质量是次要的。这种人喜欢非常快速的思考,但是这种快速的思考常常不关心是否有必要将问题考虑全面,所以结果往往是没有充分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的。他们缺乏耐心、不安宁,厌恶无所事事或者被动的感觉。这类人很多都是工作狂,喜欢被不断驱动的感觉。
这种行为类型容易导致错误,但他们接下来会试图以相同的快速度去修复这些错误。如果交易错误造成资金亏损,他们会试图去很快将资金赢回来,这样很可能会导致更加鲁莽的行为,最后造成灾难。
思考类型:
思考者们正相反,只有在非常仔细的思考之后才开始行动。他们喜欢充分利用时间来发现所有的问题。对这些人来说,决定的质量至关重要。相比行动类型的人,他们更少犯错误,但他们做的更少。
例如一个思考类型的大学教授只会在他的研究成果确定正确之后,才会把他的研究成果放到公众的面前。对他们来说,结果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当然,在资本市场上,过于谨慎可能会降低盈利的数量。
在交易的领域
让我们假设两个交易者来执行一个交易,其中一个交易者是极端的行动者,另外一个是极端的思考者。在理论条件下,这两个的交易结果都不会太好。极端的行动者不可避免的过度交易,风险偏好过大,最后造成大量的损失;而极端的思考者可能会长时间的空仓,最后什么都没做。简单的说,行为者投机性太强,而思考着过于保守。
行动者很快就会开始交易,因为他总是第一时间就开始行动。即使他的头寸开始盈利,他也很难坚持持有这个可能会持续上涨的仓位。另外,在任何的市场中都存在波动和周期,极端的行动者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进行针对这些短期波动的交易。他会不断地进行交易,而这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过于激进、风险偏好过高,使得他最后出现巨大的亏损。
思考者则会发现要开始非常困难,他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太多,所以很可能他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进入市场,而一旦进入市场,一次小的亏损就可能使他离开,甚至是永久离开市场。如果思考者一开始就获得了盈利,那么他既有可能长时间的继续持有也可能很快卖出。
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行动者做的太多,而思考者做的太少。极端在交易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折中
由于两种极端的性格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对于行动者和思考者来说都需要控制他们自己,避免过多的行动和过少的思考。在现实中,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有这两种极端的体现。这两类交易者人群都应该向一种折中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交易者来说,了解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对于交易本身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进而通过控制情绪和性格来改善交易。
舒适区间
所有人都有一个让他们自己不受到恐惧和痛苦影响的最佳心理区间。但是,在这个区间内,人很难产生学习的意愿。对于交易者来说,通常是外界的情形迫使他们脱离这个舒适区间,他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这种情形通常来自于错误。比如,交易者由于过度的谨慎错过了一次赚钱的交易机会,那么下一次他就要主动地迫使自己去做到,逼迫自己去摆脱恐惧和不安的情绪。这仅仅是假设情绪是交易者性格中内在的,并没有从市场的角度来证明。只有极少数人是天生的交易者,他们可以跳出这些情绪并且以不断前进的方式取得成绩。在大多数情形下,他们对某种方法非常依赖,并且他们需要学习到底什么才是对自身或者市场有效的。
从交易中学习
过度交易是属于舒适区间之外的行为,凡是能够在市场上生存的足够长的行动者和思考者们都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应对这种不适行为,才能越来越强大。而那些不能够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同市场相适应的人是很难在市场上存活的。
总结
交易是一种非凡的行为,它充满了紧张和压力,因为伴随着交易的是大量资金的获得或者失去。这项工作不仅对于普通人,甚至对于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交易者来说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的性格往往是固定的,而交易者们则需要在性格上下手,他们需要在内在的性格和市场需要的性格上建立起一种优化的平衡关系。
“先知”分析师:新的金融泡沫正在形成
因准确预测全球金融危机而闻名的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发出警告:一个新的泡沫正在全球金融市场形成。
鲁比尼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而实行的极低利率会导致新的泡沫产生,这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鲁比尼2006年就预测信贷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危机,不幸言中,成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美国《纽约时报》称其为“末日博士”,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称他是“先知”。
鲁比尼的最新预测让人们联想起1930年代的“大萧条”,当时全球经济在艰难走出华尔街金融危机之际又陷入更为严重的衰退。
鲁比尼说,一些投资者利用美国接近为零的利率大举借债,然后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于风险高的股票、债券和其它领域。
与此同时,美元持续疲软对这种危险的借贷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借贷的成本实际上减少了20%左右。
鲁比尼通过计算认为,随着经济的复苏,美国利率迟早会上扬,此外美元也迟早回稳,很多人将无法偿还贷款,新的巨大的泡沫将会形成。
他说,目前的这种情形持续时间越长,最终的破坏性也就越大。不过,鲁比尼并未提出解决的途径。
鲁比尼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而实行的极低利率会导致新的泡沫产生,这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鲁比尼2006年就预测信贷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危机,不幸言中,成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美国《纽约时报》称其为“末日博士”,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称他是“先知”。
鲁比尼的最新预测让人们联想起1930年代的“大萧条”,当时全球经济在艰难走出华尔街金融危机之际又陷入更为严重的衰退。
鲁比尼说,一些投资者利用美国接近为零的利率大举借债,然后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于风险高的股票、债券和其它领域。
与此同时,美元持续疲软对这种危险的借贷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借贷的成本实际上减少了20%左右。
鲁比尼通过计算认为,随着经济的复苏,美国利率迟早会上扬,此外美元也迟早回稳,很多人将无法偿还贷款,新的巨大的泡沫将会形成。
他说,目前的这种情形持续时间越长,最终的破坏性也就越大。不过,鲁比尼并未提出解决的途径。
尚达曼:未来五到十年 我国经济增长将放缓
基于人力短缺以及人均薪金高,新加坡在未来五到十年里的经济增长预料将会有所放缓。
财政部长尚达曼是在日前接受《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访问时,发表以上看法。
尚达曼说:“我们不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继续以5%、7%、8%的速度增长,而且我也不鼓励这样。”
报道引述尚达曼的话说,由于难以在高薪金水平的经济体系里维持高生产力增长,以及生育率下跌和外来移民人数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将无法取得近年来的强劲经济增长。
他表示,我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在过去40年里成功转形为收入水平与西方国家相近的经济体,而不是因为当前的经济危机;这样的趋势同欧洲、日本及其他先进经济体类似。
尽管如此,尚达曼指出,我国同其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近的先进经济体相比,经济增长速度还是领先的,而且我国相信还会继续比这些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来得更快一些。
对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会维持在什么水平,尚达曼不愿置评,但他说会比过去五到十年来得少一等。他也提到,我国在2003年到2008年这段期间里,每年的平均经济增长幅度为5%。
由尚达曼担任主席的经济战略委员会,预期在明年1月向政府提呈有关如何取得可持续性的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建议。
财政部长尚达曼是在日前接受《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访问时,发表以上看法。
尚达曼说:“我们不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继续以5%、7%、8%的速度增长,而且我也不鼓励这样。”
报道引述尚达曼的话说,由于难以在高薪金水平的经济体系里维持高生产力增长,以及生育率下跌和外来移民人数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将无法取得近年来的强劲经济增长。
他表示,我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在过去40年里成功转形为收入水平与西方国家相近的经济体,而不是因为当前的经济危机;这样的趋势同欧洲、日本及其他先进经济体类似。
尽管如此,尚达曼指出,我国同其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近的先进经济体相比,经济增长速度还是领先的,而且我国相信还会继续比这些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来得更快一些。
对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会维持在什么水平,尚达曼不愿置评,但他说会比过去五到十年来得少一等。他也提到,我国在2003年到2008年这段期间里,每年的平均经济增长幅度为5%。
由尚达曼担任主席的经济战略委员会,预期在明年1月向政府提呈有关如何取得可持续性的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建议。
我始终无法改变的
这段时间,大盘大起大落,玩开蹦极。看着很多人分析来分析去的,我在想,投资的本义是什么?是博取股价波动的差价,还是乘搭行业复苏的顺风?都不是,这样做的风险极大。投资,就是寻找那些经得起竞争考验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才是股海里的诺亚方舟。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一个人,能够理解的企业没有几个,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企业是很幸运的事情,没有理由不集中投资,没有理由不长期持有----直到所有的潜力都释放出来。
长期持有,集中投资,是我无法改变的投资模式。
每个成功者都有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长期持有优势公司,会享受复利带来的快乐;长期持有平庸的公司,投资会毫无所获;长期持有垃圾公司,投资会损兵折将,甚至血本无归。
关键,是对企业的识别。
投资是个严肃的,不是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来两段巴菲特的名言:
-----如果一个股票你不想拿十年,那么就不要拿哪怕是一天。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之后,对通用一下子充满了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变得如此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等等。
我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这里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一个人,能够理解的企业没有几个,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企业是很幸运的事情,没有理由不集中投资,没有理由不长期持有----直到所有的潜力都释放出来。
长期持有,集中投资,是我无法改变的投资模式。
每个成功者都有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长期持有优势公司,会享受复利带来的快乐;长期持有平庸的公司,投资会毫无所获;长期持有垃圾公司,投资会损兵折将,甚至血本无归。
关键,是对企业的识别。
投资是个严肃的,不是简单的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
来两段巴菲特的名言:
-----如果一个股票你不想拿十年,那么就不要拿哪怕是一天。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之后,对通用一下子充满了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变得如此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等等。
我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这里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
远离买彩票式的投资
某日,“股神”巴菲特跟朋友们一起打高尔夫,其间一位朋友提议到,如果有人能够一杆进洞的话,他就付给那个人10000美金,但是,如果参加这个游戏的人没有打出一杆进洞,打球的人就要输给他10美金。在场的人一听,兴趣都来了:10美金换10000美金,这样的好事傻瓜才不去试一下。可是巴菲特并没有头脑发热:一杆进洞的几率实在太小,如果参加这个游戏,输掉10美金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赢到10000美金,这种稳赔不赚的吃亏“买卖”他是不会做的。
回避彩票型股票
记者:从行为金融学看,大多数人都没有巴菲特式的理性,而更倾向于抱着侥幸心理追逐热门股,这种方式是否注定失败?
归江:“确定性管理”贯穿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生涯。那些愿意参加一杆进洞游戏的人,跟街头排队买彩票的人的思维方式异曲同工。
带着“彩票心理”入市,通常会选择像彩票一样的股票作为自己的投资目标,并且倾向于在股市中进行投机和择时———总是试图顶点卖出,谷底买入。德州大学的库玛教授曾对彩票型股票做过研究并发现,他们通常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价格低、波动大、历史回报率相当反常,比如那些市盈率被放大到惊人倍数的热门股和泡沫股。
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回避彩票型股票,但个人投资者却趋之若鹜。数据显示,彩票型股票在美国市场上每年平均收益率比普通股票低4个百分点。
追求大概率与确定性
记者:价值投资是否意味着大概率与确定性?基金投资如何在短期收益与长期投资之间平衡?
归江:追逐热门股和泡沫股与买彩票一样,都想从小概率事件获益,难度实在太高。2007年股指冲上6000点,那些勇敢去“刀口舔血”的投资人中可能有百分之一在一周内获得暴利;那些一度在市场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股中,或许有千分之一的企业成为网络行业的百度。但是,在没有制度和能力保证自身成为这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前,价值投资者会选择远离这些买彩票的行为。
价值投资就是对一些大概率事件进行判断,并坚定不移地向高确定性结果迈进,而忽略期间不可预测的细节。
买中彩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常常成就传奇,成为众人津津乐道向往不已的经典。但基金投资的目标不是透支持有人的长期风险来博取个人名誉的排名比赛,也不是博取短期的高回报来吸引公众眼球,而应该为持有人的资产追求长期稳健的保值增值。这是基金行业和彩票行业的截然不同之处。
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
记者:那么,坚持长期投资是否大概率事件?
归江:“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庄稼的成长壮大需要时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循序渐进,财富的积累也是一样的道理。经济学大师马歇尔的传世之作《经济学原理》开宗明义就写着“经济不会飞跃”,他认为经济始终会像爬楼梯一样进行阶段性上升,而非一蹴而就。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人们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以投资而非投机的心态,坚持长期投资,这是我们积累长期财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之路。
这是大概率事件,赚这样的钱,看起来平淡如水,但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时间的玫瑰终会馥香扑面。
回避彩票型股票
记者:从行为金融学看,大多数人都没有巴菲特式的理性,而更倾向于抱着侥幸心理追逐热门股,这种方式是否注定失败?
归江:“确定性管理”贯穿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生涯。那些愿意参加一杆进洞游戏的人,跟街头排队买彩票的人的思维方式异曲同工。
带着“彩票心理”入市,通常会选择像彩票一样的股票作为自己的投资目标,并且倾向于在股市中进行投机和择时———总是试图顶点卖出,谷底买入。德州大学的库玛教授曾对彩票型股票做过研究并发现,他们通常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价格低、波动大、历史回报率相当反常,比如那些市盈率被放大到惊人倍数的热门股和泡沫股。
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回避彩票型股票,但个人投资者却趋之若鹜。数据显示,彩票型股票在美国市场上每年平均收益率比普通股票低4个百分点。
追求大概率与确定性
记者:价值投资是否意味着大概率与确定性?基金投资如何在短期收益与长期投资之间平衡?
归江:追逐热门股和泡沫股与买彩票一样,都想从小概率事件获益,难度实在太高。2007年股指冲上6000点,那些勇敢去“刀口舔血”的投资人中可能有百分之一在一周内获得暴利;那些一度在市场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股中,或许有千分之一的企业成为网络行业的百度。但是,在没有制度和能力保证自身成为这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前,价值投资者会选择远离这些买彩票的行为。
价值投资就是对一些大概率事件进行判断,并坚定不移地向高确定性结果迈进,而忽略期间不可预测的细节。
买中彩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常常成就传奇,成为众人津津乐道向往不已的经典。但基金投资的目标不是透支持有人的长期风险来博取个人名誉的排名比赛,也不是博取短期的高回报来吸引公众眼球,而应该为持有人的资产追求长期稳健的保值增值。这是基金行业和彩票行业的截然不同之处。
让时间为你积累财富
记者:那么,坚持长期投资是否大概率事件?
归江:“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庄稼的成长壮大需要时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循序渐进,财富的积累也是一样的道理。经济学大师马歇尔的传世之作《经济学原理》开宗明义就写着“经济不会飞跃”,他认为经济始终会像爬楼梯一样进行阶段性上升,而非一蹴而就。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人们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以投资而非投机的心态,坚持长期投资,这是我们积累长期财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之路。
这是大概率事件,赚这样的钱,看起来平淡如水,但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时间的玫瑰终会馥香扑面。
Sunday, November 1, 2009
ANWELL: "My take on its solar biz prospects"
Leong Chan Teik says > Robert Stone is not your conventional investor – he understands pretty well the industry dynamics of the companies he invests in and he is into them for the long haul, even if some of the stocks don’t do well for quite a while.
If that begins to sound like Warren Buffett, he has the results to vindicate his approach which has led him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many times over.
Just consider his $2 million investment in the convertible notes of Anwell Technologies last year. And his $1 million cash investment for a stake in a new subsidiary of Singapore Windsor a few months ago.
Anwell’s CFO Ken Wu was in town recently for a roadshow to highlight the solar business that the company is about to go full swing into. Around that time, in my regular email interaction with Robert, I caught a whiff of Robert's views of Anwell's solar business. That eventually escalated into a full-blown article, upon my request, here.
Robert Stone owns 4.5 m shares of Anwell, and has invested $2 m in Anwell's convertible notes.
WHEN I INVESTED S$2m in the convertible notes of Anwell’s solar division just prior to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last year, I thought the biggest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investment was whether or not the thin film solar line Anwell was building would actually work.
After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and the freezing of the credit markets, it seemed that not having sufficient cash to carry on with the solar project might be the greatest risk. However, with the government grants the company received as well as the cash flow from the optical disc business, cash has not been an issue for the company.
In the last 6 months or so, prices for both crystalline silicon and thin film solar modules have crashed due to a lack of financing for solar projects as well as overcapacity in the crystalline silicon sector.
On the positive side, Anwell has proven the ability of its equipment to manufacture thin film panels. On balance, I think the risk of the solar subsidiary being unsuccessful is less now that it was a year ago.
The recently-announced MOU with Solargen is potentially a huge source of income for the company. Assuming a range of US$0.20 to US$0.50/watt net profit, the total profit from this deal if it eventuates could range from US$250m to US$625m over a period of perhaps three years.
This is a huge amount but it’s not the potential profit that I think is significant. Instead, it’s the fact that an end user of thin film panels has chosen Anwell over Applied Materials. This despite Solargen stating on its website that it intends to use Applied Materials equipment.
Also significant is that Solargen has chosen Anwell’s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 technology over all the other types of technologies available. For solar generating plants, it ultimately boils down to which company and technology can provide panels at the lowest US$/watt.
The recent drop in thin film panel prices, while not necessarily favorable for Anwell’s panel manufacturing business, should benefit it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business if lower prices spur greater demand for thin film panels.
I’ve always considered the sola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egment the gem in the whole range of Anwell’s businesses. When it takes off, profit margins are likely to be high in comparison to any of the other business segments.In the longer term,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solar power generation is in China itself. Thomas Friedman recently described China’s decision to ‘go green’ as the 21st century equivalent of the Soviet Union’s sputnik launch.
There may be some hyperbole in that, bu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Chinese leadership towards cleaning up the environment an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power generation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not agreeing to mandatory caps on emissions under the Kyoto agreement, I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make larger and quicker cuts than any other major economy. This is not just about their determination to clean up the environment but is also due to the greater degree of control over the economy that they have relative to any other major country.
Specifical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pledged to generate 15% of power from renewable sources by 2020. The target for solar power was raised from 1.8Gigawatts (GW) to 10GW by 2020. At the end of 2008, the installed solar capacity in China was in the order of only 100MW. The targeted installed capacity of solar is thus 100 times the existing capacity in 2008.
For wind power, the targets set by the Government just a few years ago have already been greatly exceeded. My bet is that the same success will occur with solar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It will take some time for these plans to pan out. There are currently bottlenecks in the transmission infrastructure and a subsidy for solar power generating plants has only recently been decided upon as part of the ‘Golden Sun’ initiative.
In the last few months, several large solar farm agreements have been announced, the largest being 2GW in Inner Mongolia with First Solar providing the panels. These projects are likely to be just the first of many more which will be announced in the next few years.
Why is it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Anwell might benefit from this expansion in installed Chinese solar power generating capacity? If the solar power generating industry in China develops like the wind power industry there will be a favoring of domestic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awarding of Government contracts.
Anwell may have an edge in winning contracts to supply panels and thin film manufacturing systems when bidding against foreign competitors. Anwell does not have any directly comparable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thin film sector so they will not just have the advantage of being the only Chinese company, they will also enjoy a much lower cost structure than their foreign competitors.
Negative operational earnings for 3-4 quarters?
Anyone investing in Anwell now should expect to be patient. In my opinion, it is likely to be well into financial year 2010 before any significant income accrues to the listed company from the solar subsidiary.
In the meantime, I doubt that the earnings from the optical disc businesses will be great enough to overcome the drag of depreciation charges on the bottom line. For the next 3 or 4 quarters, I will not be surprised if operational earnings remain negative.
What is important during this period is that the cash flow from the optical disc business remains good and the amount of cash the company has on its balance sheet is sufficient. On both these counts, I think there is no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In the last few months of 2008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09, I accumulated 4.5m shares. I’ve started buying again, having just recently overcome my normal disinclination to buy anything that has escalated three times in price in the span of a few months
If that begins to sound like Warren Buffett, he has the results to vindicate his approach which has led him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many times over.
Just consider his $2 million investment in the convertible notes of Anwell Technologies last year. And his $1 million cash investment for a stake in a new subsidiary of Singapore Windsor a few months ago.
Anwell’s CFO Ken Wu was in town recently for a roadshow to highlight the solar business that the company is about to go full swing into. Around that time, in my regular email interaction with Robert, I caught a whiff of Robert's views of Anwell's solar business. That eventually escalated into a full-blown article, upon my request, here.
Robert Stone owns 4.5 m shares of Anwell, and has invested $2 m in Anwell's convertible notes.
WHEN I INVESTED S$2m in the convertible notes of Anwell’s solar division just prior to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last year, I thought the biggest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investment was whether or not the thin film solar line Anwell was building would actually work.
After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and the freezing of the credit markets, it seemed that not having sufficient cash to carry on with the solar project might be the greatest risk. However, with the government grants the company received as well as the cash flow from the optical disc business, cash has not been an issue for the company.
In the last 6 months or so, prices for both crystalline silicon and thin film solar modules have crashed due to a lack of financing for solar projects as well as overcapacity in the crystalline silicon sector.
On the positive side, Anwell has proven the ability of its equipment to manufacture thin film panels. On balance, I think the risk of the solar subsidiary being unsuccessful is less now that it was a year ago.
The recently-announced MOU with Solargen is potentially a huge source of income for the company. Assuming a range of US$0.20 to US$0.50/watt net profit, the total profit from this deal if it eventuates could range from US$250m to US$625m over a period of perhaps three years.
This is a huge amount but it’s not the potential profit that I think is significant. Instead, it’s the fact that an end user of thin film panels has chosen Anwell over Applied Materials. This despite Solargen stating on its website that it intends to use Applied Materials equipment.
Also significant is that Solargen has chosen Anwell’s amorphous silicon thin film technology over all the other types of technologies available. For solar generating plants, it ultimately boils down to which company and technology can provide panels at the lowest US$/watt.
The recent drop in thin film panel prices, while not necessarily favorable for Anwell’s panel manufacturing business, should benefit it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business if lower prices spur greater demand for thin film panels.
I’ve always considered the sola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egment the gem in the whole range of Anwell’s businesses. When it takes off, profit margins are likely to be high in comparison to any of the other business segments.In the longer term,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solar power generation is in China itself. Thomas Friedman recently described China’s decision to ‘go green’ as the 21st century equivalent of the Soviet Union’s sputnik launch.
There may be some hyperbole in that, bu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Chinese leadership towards cleaning up the environment an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power generation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is not agreeing to mandatory caps on emissions under the Kyoto agreement, I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make larger and quicker cuts than any other major economy. This is not just about their determination to clean up the environment but is also due to the greater degree of control over the economy that they have relative to any other major country.
Specifical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pledged to generate 15% of power from renewable sources by 2020. The target for solar power was raised from 1.8Gigawatts (GW) to 10GW by 2020. At the end of 2008, the installed solar capacity in China was in the order of only 100MW. The targeted installed capacity of solar is thus 100 times the existing capacity in 2008.
For wind power, the targets set by the Government just a few years ago have already been greatly exceeded. My bet is that the same success will occur with solar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It will take some time for these plans to pan out. There are currently bottlenecks in the transmission infrastructure and a subsidy for solar power generating plants has only recently been decided upon as part of the ‘Golden Sun’ initiative.
In the last few months, several large solar farm agreements have been announced, the largest being 2GW in Inner Mongolia with First Solar providing the panels. These projects are likely to be just the first of many more which will be announced in the next few years.
Why is it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Anwell might benefit from this expansion in installed Chinese solar power generating capacity? If the solar power generating industry in China develops like the wind power industry there will be a favoring of domestic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awarding of Government contracts.
Anwell may have an edge in winning contracts to supply panels and thin film manufacturing systems when bidding against foreign competitors. Anwell does not have any directly comparable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thin film sector so they will not just have the advantage of being the only Chinese company, they will also enjoy a much lower cost structure than their foreign competitors.
Negative operational earnings for 3-4 quarters?
Anyone investing in Anwell now should expect to be patient. In my opinion, it is likely to be well into financial year 2010 before any significant income accrues to the listed company from the solar subsidiary.
In the meantime, I doubt that the earnings from the optical disc businesses will be great enough to overcome the drag of depreciation charges on the bottom line. For the next 3 or 4 quarters, I will not be surprised if operational earnings remain negative.
What is important during this period is that the cash flow from the optical disc business remains good and the amount of cash the company has on its balance sheet is sufficient. On both these counts, I think there is no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In the last few months of 2008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09, I accumulated 4.5m shares. I’ve started buying again, having just recently overcome my normal disinclination to buy anything that has escalated three times in price in the span of a few months
TECKWAH: A deep-value stock?
TO INVESTOR David Yee, when a company has $40 million cash on hand, 0.01% gearing and a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54 million, it’s time to buy the stock.
Teckwah Group is a company that fits the bill. It even has a net asset value (of about 39 cents) that is far higher than its stock price (23 cents).
David started a thread on Teckwah on the NextInsight forum about three months ago after the company announced its half-year results. His forum posting caught our attention and we decided to contact Teckwah for a chat.
The management kindly obliged and the meeting, which David joined, took place recently at its office in Pandan Crescent. We came away with greater clarity on the business.
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points about this unusual but conservatively-run business whose IPO was a long time ago - in 1994, to be precise:
Recent stock price 23 cts
Net asset value 38.78 cts
EPS (1H 09) 2.2 cts
PE ratio (annualised EPS of 4.4 cts) 5.2X
Market capitalisation $53.7 million
1. IT hardware, business software, games software
Prior to the meeting, we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Teckwah (www.teckwah.com.sg) was into printing magazines and beautiful carton boxes for all sorts of products. Low-tech stuff.
But it turned out that some 70% of Teckwah’s revenue comes from the IT sector.
Unlike other printers which emphasise on business volume in printing, Teckwah focuses on offering a whole suite of services in the supply chain.
These services start from the moment it receives a CD-ROM Gold Master, for example, through to printing the packaging and instruction booklet , managing the inventory - and delivering the packed boxes to retailers.
(The Gold Master is the master copy for the CD replicator to produce copies of. Teckwah doesn't replicate CDs but works with partners.)
The packing and other services are carried out from Teckwah's plants in eight countries, including Singapore, Malaysia, Indonesia, China and Australia.
A recovery in the IT hardware sales (such as laptops and server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oftware (such as Windows 7 and anti-viral solutions) spell interest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Teckwah.
The bulk of the remaining contribution to Teckwah's revenue comes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sector.
That's it - Teckwah is focused on just IT and pharma customers.
Its services related to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contribute about 80% of the revenue, with the remaining coming from downstream value-add services such as reverse logistics and fourth-party logistics.
2. Seasonal business pattern 40-60:
Teckwah’s business in recent years was about 40% in the first half, and 60% in the second half, typically because of a rise in consumer sales of IT products - such as game software - during the year-end season.
But we have no clue whether this pattern will hold this year. In August, in its half-year results announcement, the company had said: “There are still uncertainties ahead.”
Teckwah made $5.1 million in net profi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or 2.2 cents per share.
The $5.1 million profit was a 163% jump over the previous corresponding period. If it maintains that level of profitability, this year's EPS would be 4.4 cents per share.
The PE ratio would be 5.2X based on the recent stock price of 23 cents.
If the 40-60 sales contribution pattern continues this year, the EPS would accordingly be higher.
3. Steady dividend payouts:
Teckwah has a track record of paying 0.8 cents a share in dividend each year – for at least the past five years (from 2004 to 2008). The yield is decent at 3.48% (based on 23-cent stock price), but not sizzling.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there have been two unusual payouts:
a) For FY07, shareholders received a bumper 4.3 cents a share (wow!) as a special interim dividend and a 0.8 cent final dividend. The cash on hand at the end of 2007 was $23.3 million - far lower than the current $40 million.
b) This year, Teckwah paid a 0.8 cent interim dividend (when in previous years – except for FY 2007 - it paid nothing as interim dividend).
Will Teckwah pay a special dividend anytime soon? Wish we knew the answer ....
But we speculate that the chances are improved for a higher payout if the operating cashflow continues to be good in the second half and that cashflow bumps up the $40 million cash on hand (as of June 30) even further.
Negative:
1. The stock is illiquid with fewer than 50,000 shares changing hands on most of the trading days of this year. For many investors, this is a key negative as it impedes buying and selling meaningful quantities of the stock.
Investors who bought the stock six months ago would have doubled their money by now - from its low of 9.5 cents in March to 23 cents recently.
Teckwah Group is a company that fits the bill. It even has a net asset value (of about 39 cents) that is far higher than its stock price (23 cents).
David started a thread on Teckwah on the NextInsight forum about three months ago after the company announced its half-year results. His forum posting caught our attention and we decided to contact Teckwah for a chat.
The management kindly obliged and the meeting, which David joined, took place recently at its office in Pandan Crescent. We came away with greater clarity on the business.
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points about this unusual but conservatively-run business whose IPO was a long time ago - in 1994, to be precise:
Recent stock price 23 cts
Net asset value 38.78 cts
EPS (1H 09) 2.2 cts
PE ratio (annualised EPS of 4.4 cts) 5.2X
Market capitalisation $53.7 million
1. IT hardware, business software, games software
Prior to the meeting, we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Teckwah (www.teckwah.com.sg) was into printing magazines and beautiful carton boxes for all sorts of products. Low-tech stuff.
But it turned out that some 70% of Teckwah’s revenue comes from the IT sector.
Unlike other printers which emphasise on business volume in printing, Teckwah focuses on offering a whole suite of services in the supply chain.
These services start from the moment it receives a CD-ROM Gold Master, for example, through to printing the packaging and instruction booklet , managing the inventory - and delivering the packed boxes to retailers.
(The Gold Master is the master copy for the CD replicator to produce copies of. Teckwah doesn't replicate CDs but works with partners.)
The packing and other services are carried out from Teckwah's plants in eight countries, including Singapore, Malaysia, Indonesia, China and Australia.
A recovery in the IT hardware sales (such as laptops and server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oftware (such as Windows 7 and anti-viral solutions) spell interest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Teckwah.
The bulk of the remaining contribution to Teckwah's revenue comes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sector.
That's it - Teckwah is focused on just IT and pharma customers.
Its services related to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contribute about 80% of the revenue, with the remaining coming from downstream value-add services such as reverse logistics and fourth-party logistics.
2. Seasonal business pattern 40-60:
Teckwah’s business in recent years was about 40% in the first half, and 60% in the second half, typically because of a rise in consumer sales of IT products - such as game software - during the year-end season.
But we have no clue whether this pattern will hold this year. In August, in its half-year results announcement, the company had said: “There are still uncertainties ahead.”
Teckwah made $5.1 million in net profi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or 2.2 cents per share.
The $5.1 million profit was a 163% jump over the previous corresponding period. If it maintains that level of profitability, this year's EPS would be 4.4 cents per share.
The PE ratio would be 5.2X based on the recent stock price of 23 cents.
If the 40-60 sales contribution pattern continues this year, the EPS would accordingly be higher.
3. Steady dividend payouts:
Teckwah has a track record of paying 0.8 cents a share in dividend each year – for at least the past five years (from 2004 to 2008). The yield is decent at 3.48% (based on 23-cent stock price), but not sizzling.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there have been two unusual payouts:
a) For FY07, shareholders received a bumper 4.3 cents a share (wow!) as a special interim dividend and a 0.8 cent final dividend. The cash on hand at the end of 2007 was $23.3 million - far lower than the current $40 million.
b) This year, Teckwah paid a 0.8 cent interim dividend (when in previous years – except for FY 2007 - it paid nothing as interim dividend).
Will Teckwah pay a special dividend anytime soon? Wish we knew the answer ....
But we speculate that the chances are improved for a higher payout if the operating cashflow continues to be good in the second half and that cashflow bumps up the $40 million cash on hand (as of June 30) even further.
Negative:
1. The stock is illiquid with fewer than 50,000 shares changing hands on most of the trading days of this year. For many investors, this is a key negative as it impedes buying and selling meaningful quantities of the stock.
Investors who bought the stock six months ago would have doubled their money by now - from its low of 9.5 cents in March to 23 cents recently.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格言
1、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金钱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渴。”
2、根据我的定义,百万富翁是指不依赖任何人,以自己的资本,就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人。百万富翁不用工作,既不用在上司面前,也无须对客户卑躬屈膝。
3、根据我的经验,有三种迅速致富的方法:
第一,带来财富的婚姻;
第二,幸运的商业点子;
第三,投机。
4、在长达80年的证券交易中,我至少学到一点:投机是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5、大家是否该跻身名人之列,也做个投机人士?
基本上,这取决于两件事,即物质条件和个人性格。关于前一个前提条件,我牢记一条座右铭: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
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
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
6、任何一个软件顶多只和它的程序设计者一样聪明。
7、总而言之,投机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确,毕竟是个想法。这是投机家和证券玩家的基本差异。
8、任何学校都教不出投机家,因为投机家的工具,除了经验外,还是经验。
9、成功的投机家在100次交易中,获利51次,亏损49次,他就靠这差数为生。
10、只要有想像力,老的东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机会再翻身。
11、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我全部的证券交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12、货币之于证券市场,就像氧气之于呼吸,汽油之于引擎。
13、投资者分两类,固执的(投资者和投机人士)和犹豫的(玩家),胜利者是固执的人。
14、对我来说,技术状态只和一个问题有关:股票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15、固执的投资者需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
16、根据我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有钱,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少财产,而在资本是否完整无缺,有没有负债。
17、我非常赞同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耐心也许是证券交易所里最重要的东西……我为证券市场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学公式:2*2=5-1
18、这是个永恒的法则:每次证券市场中的崩盘和溃散都以暴涨为前提,而每一次的暴涨都以崩盘收尾。
19、大家必须训练有素、冷静,有时必须玩世不恭,不理会大众的歇斯底里,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20、一种股票最后可能上涨1000%,或甚至10000%,但最多只能下跌100%。
21、我的座右铭是,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不会令我激动。
22、最没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和指数发展趋势有关的讯息,这些都是先有指数,才有讯息的。
23、真正的证券交易知识,是那些当大家忘记所有细节后留下的东西,大家不需要无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内在关系,并采取相应行动。
24、在指数上涨过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机人士也能赚到一些钱;而在指数下跌过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赚不到钱。因此投资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趋势,其次才是选股,只有投资经历至少20年之久的投资者,才用不着太关心整体发展趋势。
25、投机人士必须比一般大众提前发现成长型企业,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合理的价格时进场。
26、M和W理论是最老的图表规则,我虽然不是图表主义者,但这两个规则常帮我的忙。
27、投机中赚的钱是痛苦钱,先有痛苦,然后才有金钱。
28、我的证券交易格言是:“看重小利的人,不会有大价值。”
29、一名投资者是否成功,只有他的遗产继承人才能判断。
30、职业投资者的工作,95%是在浪费时间,他们在阅读图表及营业报告,却忘记思考,但对投资者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2、根据我的定义,百万富翁是指不依赖任何人,以自己的资本,就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人。百万富翁不用工作,既不用在上司面前,也无须对客户卑躬屈膝。
3、根据我的经验,有三种迅速致富的方法:
第一,带来财富的婚姻;
第二,幸运的商业点子;
第三,投机。
4、在长达80年的证券交易中,我至少学到一点:投机是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5、大家是否该跻身名人之列,也做个投机人士?
基本上,这取决于两件事,即物质条件和个人性格。关于前一个前提条件,我牢记一条座右铭: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
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
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
6、任何一个软件顶多只和它的程序设计者一样聪明。
7、总而言之,投机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确,毕竟是个想法。这是投机家和证券玩家的基本差异。
8、任何学校都教不出投机家,因为投机家的工具,除了经验外,还是经验。
9、成功的投机家在100次交易中,获利51次,亏损49次,他就靠这差数为生。
10、只要有想像力,老的东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机会再翻身。
11、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我全部的证券交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12、货币之于证券市场,就像氧气之于呼吸,汽油之于引擎。
13、投资者分两类,固执的(投资者和投机人士)和犹豫的(玩家),胜利者是固执的人。
14、对我来说,技术状态只和一个问题有关:股票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15、固执的投资者需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
16、根据我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有钱,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少财产,而在资本是否完整无缺,有没有负债。
17、我非常赞同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耐心也许是证券交易所里最重要的东西……我为证券市场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学公式:2*2=5-1
18、这是个永恒的法则:每次证券市场中的崩盘和溃散都以暴涨为前提,而每一次的暴涨都以崩盘收尾。
19、大家必须训练有素、冷静,有时必须玩世不恭,不理会大众的歇斯底里,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20、一种股票最后可能上涨1000%,或甚至10000%,但最多只能下跌100%。
21、我的座右铭是,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不会令我激动。
22、最没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和指数发展趋势有关的讯息,这些都是先有指数,才有讯息的。
23、真正的证券交易知识,是那些当大家忘记所有细节后留下的东西,大家不需要无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内在关系,并采取相应行动。
24、在指数上涨过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机人士也能赚到一些钱;而在指数下跌过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赚不到钱。因此投资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趋势,其次才是选股,只有投资经历至少20年之久的投资者,才用不着太关心整体发展趋势。
25、投机人士必须比一般大众提前发现成长型企业,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合理的价格时进场。
26、M和W理论是最老的图表规则,我虽然不是图表主义者,但这两个规则常帮我的忙。
27、投机中赚的钱是痛苦钱,先有痛苦,然后才有金钱。
28、我的证券交易格言是:“看重小利的人,不会有大价值。”
29、一名投资者是否成功,只有他的遗产继承人才能判断。
30、职业投资者的工作,95%是在浪费时间,他们在阅读图表及营业报告,却忘记思考,但对投资者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Saturday, October 31, 2009
安全边际
价值投资就是“以4毛钱的价格购买价值1元钱的东西”,而且被认为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最核心思想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价值1元钱的东西有可能会跌到4毛钱。
再延伸开来讲,如果你以1元钱或者8毛钱的价格买入了价值1元钱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跌到了4毛钱,如果是股票投资,假设你是重仓甚至满仓买入,那么你的这笔投资将度过一段地狱之旅般的时光,这段时光或长或短不怎么能确定,在4毛钱的时候,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好的价格而无能为力,或者只能鼓动亲朋好友去买,随着价值回归,假设它的价格回升并涨到1块2,于是你的投资收获是20%的收益以及一段地狱之旅的时光,而你的亲朋好友的收获则是200%的收益。
价值的数值是无法明文标示的,每个投资标的价值,在各个投资者的心中各有一本帐,我们假设真正的价值是各个理性投资者的估值的平均值,那么你的估值与这个真正价值之间会存在一个差值,如果真正价值为7毛的标的,你估值为1元,那么8毛或1元的价格买入就属于高于价值买入了。
另外,价值也不是静态的,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动态变化。如果一年的地域之旅后,标的的价值由1元变为2元,那么这段地域之旅过得还比较值,但如果不幸的是标的公司经营出了问题,价值由1元变为5毛,那么这笔投资将成为你的投资生涯中很是令人难忘的一笔。
看来,估值是要保守些的好,一般情况下不要太容易重仓或满仓,耐心一些,加仓慢一些不见得收益就差。
危即机,巴菲特的一生都在等待不定时的危机的到来,我们不妨也耐心等待市场极度恐慌、对利空过度反应等极端状态出现时才下重手买入,此时的状况往往是出乎你的意外又意外甚至乎不敢想象的,价格也许好到你狂喜得想要砸锅卖铁甚至想要把自己卖了来筹集资金买入,而一般状态下的买入还是尽量控制住仓位。
等待,确实是个好事情,虽然不容易做到,因为慢即快,所以值得等待。
股神说,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格雷厄姆占的比重确实是85%。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价值1元钱的东西有可能会跌到4毛钱。
再延伸开来讲,如果你以1元钱或者8毛钱的价格买入了价值1元钱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跌到了4毛钱,如果是股票投资,假设你是重仓甚至满仓买入,那么你的这笔投资将度过一段地狱之旅般的时光,这段时光或长或短不怎么能确定,在4毛钱的时候,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好的价格而无能为力,或者只能鼓动亲朋好友去买,随着价值回归,假设它的价格回升并涨到1块2,于是你的投资收获是20%的收益以及一段地狱之旅的时光,而你的亲朋好友的收获则是200%的收益。
价值的数值是无法明文标示的,每个投资标的价值,在各个投资者的心中各有一本帐,我们假设真正的价值是各个理性投资者的估值的平均值,那么你的估值与这个真正价值之间会存在一个差值,如果真正价值为7毛的标的,你估值为1元,那么8毛或1元的价格买入就属于高于价值买入了。
另外,价值也不是静态的,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动态变化。如果一年的地域之旅后,标的的价值由1元变为2元,那么这段地域之旅过得还比较值,但如果不幸的是标的公司经营出了问题,价值由1元变为5毛,那么这笔投资将成为你的投资生涯中很是令人难忘的一笔。
看来,估值是要保守些的好,一般情况下不要太容易重仓或满仓,耐心一些,加仓慢一些不见得收益就差。
危即机,巴菲特的一生都在等待不定时的危机的到来,我们不妨也耐心等待市场极度恐慌、对利空过度反应等极端状态出现时才下重手买入,此时的状况往往是出乎你的意外又意外甚至乎不敢想象的,价格也许好到你狂喜得想要砸锅卖铁甚至想要把自己卖了来筹集资金买入,而一般状态下的买入还是尽量控制住仓位。
等待,确实是个好事情,虽然不容易做到,因为慢即快,所以值得等待。
股神说,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格雷厄姆占的比重确实是85%。
靠“耐心”发财
发财致富是太多普通人的梦想,而更多的人也想探究那些成功者背后的秘密。
耐心,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恰恰是许多人创富成功的引擎。但耐心不是简单的忍耐,更不是盲目的等待,而是一条发现价值、建立信心、耐心持有的致富路径。
忍耐忍耐再忍耐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人成功,但也有人失败。许多人都在苦苦寻觅着财富背后的制胜玄机,是天命,或是运气,还是机缘?但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这么多年来许多成功者的致富路径,却终于可以发现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秘密,那就是耐心,这是人们用来堆积金钱的真正引擎。
忍耐是人类必备的美德之一,而对于投资理财来说,无论是股票、房产、艺术品还是实业,它同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必备要素。有耐心或没有耐心的差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之后,往往就必然会暴露无遗。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实例表明——发财,靠的就是耐心!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万科的个人投资者刘元生,根据万科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刘元生持万科股份8747.38万股,市值已达30亿元。刘元生本为香港商人,目前定居加拿大。早在万科创建前,刘元生就与万科董事长王石是密切的商业伙伴。
1988年12月末,万科正式向社会发行股票,一家本来承诺投资的外商临阵变卦,刘元生闻讯救急认购360万股。1991年万科上市后刘元生一直坚定持有万科,并在万科股价低迷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对万科的累积投资为400余万港元。之后18年伴随万科送股配股,他的400余万港元投资累计增长了近700倍,这一投资增幅远超股神巴菲特。
日本矿山大王古河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这样说:“我是把别人已经掘尽的,再挖掘一次罢了。我认为发财的秘方是就是忍耐二字,有恒心的人,才能得到他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在作价值投资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投资需要的是专注,有时候甚至一生只要操作好几只优质股票,就足以致富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耐心的,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有着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态。比如几乎每次坐电梯的时候都会看到别人为了关上电梯门而拼命的按关门的按钮,但其实不管你按不按,门都是会自动关闭的,而且时间也是一样的。而在投资理财中同样也是如此,多少人就是因为缺乏耐心,最后白白丢失了到手的机会。大家都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多少投资者可能也曾经持有过万科股票,但能坚持到今天的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忍耐、忍耐再忍耐!这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也是通向财富的胜利之门。
耐心来源于信心
很多人可能会不明白,靠耐心怎么能够发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从本质上说,耐心就是信心。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信心都是成功的关键,而它的具体表现就一种坚韧不拔的耐心。
对于投资者来说信心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市场,任何一个长线投资行为背后都凝结着坚定自信的支撑,投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随波逐流,在市场的起起伏伏中丢弃了原有的信念。
说到底,投资的信心来还是来自于投资者自己,来自于投资者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投资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东西,耐心就是投资者要沉的住气,别人的投资品种升了,你的没有升,怎么办?等。而如果你把持不住换成别人的投资品种,这时你的升了,你刚换的又跌了,这冤不冤?任何被市场的捉弄,都是投资者自己没有信心。
同样,经营一门生意也需要有 “忍耐三年”的功夫。任何事业要招徕顾客,奠定基础,都需要假以时日,尤其是服务业或流通业均有这种趋势。例如,餐厅或小店在刚开业时顾客稀少,会令人忧虑到这种情形可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呈现出半开半休的状态。
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就灰心而关门,但是有些人却耐住寂寞努力挽回颓势,慢慢地使自己的生意走上正轨。另外,有些行业你刚刚开始进入时可能并不景气,但只要你稳扎稳打苦心经营,等到市场复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赢家。就像我们这次采访的冯玫莉,就是通过自己的耐心和坚持,通过苦心经营最终获得了成功。
其实,那些长线投资和经营者之所以能够忍受市场变幻的煎熬,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看好未来的信心,这也是他们耐心的坚强后盾。
发现价值是关键
信心是耐心的源泉,但这个信心绝对不是随意和盲目的自信,它的基础恰恰是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其中的关键就是对价值的发现。当一个投资品种、一门生意、一个市场或者一个行业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挖掘的时候,它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来最终显示它的真正价值,这其中的获利空间显然是巨大的,而耐心在此时就可以帮助你成就财富的辉煌。
显然,首先发现价值建立信心,然后再让信心支撑耐心,这无疑就构成了一条普通人通向财富的光明大道。就像刘元生持有万科股票18年,记者认为这绝对不会是因为他与王石的私人感情,其根本的动因还在于他早早地发现了万科股票的真正价值所在。
但发现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的是远见,更是对未来大势的清晰判断。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每一位投资者和经营者来说都是相当艰巨的考验。在日本,耐心被称为“忍”,日本企业家就非常重视对“忍”的修养。耐心可以帮助企业家在重要关头,冷静思考,不带感情色彩地搜集情报,并据此作出客观的分析,然后作出最恰当的判断。
而在投资市场同样也是如此,在这波大行情中,不少投资者在股市和楼市中都斩获颇丰,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当前中国房产和股票的价值所在,从而坚定了自己的持有信念。其实从实证的角度看,历史上一个新兴国家或地区从经济启动到经济腾飞过程中,都伴随着本币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同时在外来资金大量进入时,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股票和房地产都是正相关的,几乎没有例外。
而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无疑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资源地产、金融券商就成为了价值重估的首选对象,也是行情发展的主线,许多投资者早早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介入耐心持有,无疑最终成为了市场的大赢家。这次我们的记者也采访到了其中的几位,相信读了他们的故事不少人也会感触颇深。
所以耐心不是简单的忍耐,它是一个系列的思维和行动过程,价值的挖掘、信心的树立、持有的冷静,这些要素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盲目等待要不得
不过有一点也是必须要引起大家警惕的,耐心绝对不是盲目的等待。投资者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一种过度自信,任何的自信都是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过度盲目自信总有一天会把自己毁掉的。
记者的一位朋友满仓持有一只股票,但该股却是连年亏损,表现非常不争气,不仅不能跟上大盘的涨幅,而且常常进入排行榜的末几位,但他仍然坚定持有,相信它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但其实此时他已经跌入了耐心的误区,变成了一种麻木的等待,事实的结果也已经证明其损失是巨大的。
生意场上有一句名言,所谓“在石上坐着等上三年”,就是表示努力的“劲”与需要的“时间”。所谓“三年”的含义非常奥秘,因为一门有前途的生意大概积累到三年的时候就会兴旺起来,反之,经过三年都看不出一点眉目的事业,大多是再经过五年或十年也仍然没有什么前途的。当然这“三年”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等待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但却不能知错不改而盲目“超时”。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耐心投资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好“退出机制”,持有的时间也不一定是越长越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平时也要做做“功课”,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耐心呢?有这样的五步曲或许可以试一试:
一、“回头看”,先总结一下自己过去投资的经验和教训;
二、“沉下去”,对当前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研判和分析;
三、“动起来”,介入几个有投资价值的品种;
四、“静等待”,耐心持有争取获得最大的回报;
五、“勤观察”,在投资期间多注意观察市场的变化,并掌握好退出的时机。
耐心,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恰恰是许多人创富成功的引擎。但耐心不是简单的忍耐,更不是盲目的等待,而是一条发现价值、建立信心、耐心持有的致富路径。
忍耐忍耐再忍耐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人成功,但也有人失败。许多人都在苦苦寻觅着财富背后的制胜玄机,是天命,或是运气,还是机缘?但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这么多年来许多成功者的致富路径,却终于可以发现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秘密,那就是耐心,这是人们用来堆积金钱的真正引擎。
忍耐是人类必备的美德之一,而对于投资理财来说,无论是股票、房产、艺术品还是实业,它同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必备要素。有耐心或没有耐心的差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之后,往往就必然会暴露无遗。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实例表明——发财,靠的就是耐心!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万科的个人投资者刘元生,根据万科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刘元生持万科股份8747.38万股,市值已达30亿元。刘元生本为香港商人,目前定居加拿大。早在万科创建前,刘元生就与万科董事长王石是密切的商业伙伴。
1988年12月末,万科正式向社会发行股票,一家本来承诺投资的外商临阵变卦,刘元生闻讯救急认购360万股。1991年万科上市后刘元生一直坚定持有万科,并在万科股价低迷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对万科的累积投资为400余万港元。之后18年伴随万科送股配股,他的400余万港元投资累计增长了近700倍,这一投资增幅远超股神巴菲特。
日本矿山大王古河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这样说:“我是把别人已经掘尽的,再挖掘一次罢了。我认为发财的秘方是就是忍耐二字,有恒心的人,才能得到他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在作价值投资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投资需要的是专注,有时候甚至一生只要操作好几只优质股票,就足以致富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耐心的,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有着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态。比如几乎每次坐电梯的时候都会看到别人为了关上电梯门而拼命的按关门的按钮,但其实不管你按不按,门都是会自动关闭的,而且时间也是一样的。而在投资理财中同样也是如此,多少人就是因为缺乏耐心,最后白白丢失了到手的机会。大家都可以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多少投资者可能也曾经持有过万科股票,但能坚持到今天的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忍耐、忍耐再忍耐!这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也是通向财富的胜利之门。
耐心来源于信心
很多人可能会不明白,靠耐心怎么能够发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从本质上说,耐心就是信心。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信心都是成功的关键,而它的具体表现就一种坚韧不拔的耐心。
对于投资者来说信心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市场,任何一个长线投资行为背后都凝结着坚定自信的支撑,投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随波逐流,在市场的起起伏伏中丢弃了原有的信念。
说到底,投资的信心来还是来自于投资者自己,来自于投资者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投资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东西,耐心就是投资者要沉的住气,别人的投资品种升了,你的没有升,怎么办?等。而如果你把持不住换成别人的投资品种,这时你的升了,你刚换的又跌了,这冤不冤?任何被市场的捉弄,都是投资者自己没有信心。
同样,经营一门生意也需要有 “忍耐三年”的功夫。任何事业要招徕顾客,奠定基础,都需要假以时日,尤其是服务业或流通业均有这种趋势。例如,餐厅或小店在刚开业时顾客稀少,会令人忧虑到这种情形可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呈现出半开半休的状态。
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就灰心而关门,但是有些人却耐住寂寞努力挽回颓势,慢慢地使自己的生意走上正轨。另外,有些行业你刚刚开始进入时可能并不景气,但只要你稳扎稳打苦心经营,等到市场复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赢家。就像我们这次采访的冯玫莉,就是通过自己的耐心和坚持,通过苦心经营最终获得了成功。
其实,那些长线投资和经营者之所以能够忍受市场变幻的煎熬,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看好未来的信心,这也是他们耐心的坚强后盾。
发现价值是关键
信心是耐心的源泉,但这个信心绝对不是随意和盲目的自信,它的基础恰恰是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判断,其中的关键就是对价值的发现。当一个投资品种、一门生意、一个市场或者一个行业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挖掘的时候,它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来最终显示它的真正价值,这其中的获利空间显然是巨大的,而耐心在此时就可以帮助你成就财富的辉煌。
显然,首先发现价值建立信心,然后再让信心支撑耐心,这无疑就构成了一条普通人通向财富的光明大道。就像刘元生持有万科股票18年,记者认为这绝对不会是因为他与王石的私人感情,其根本的动因还在于他早早地发现了万科股票的真正价值所在。
但发现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的是远见,更是对未来大势的清晰判断。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每一位投资者和经营者来说都是相当艰巨的考验。在日本,耐心被称为“忍”,日本企业家就非常重视对“忍”的修养。耐心可以帮助企业家在重要关头,冷静思考,不带感情色彩地搜集情报,并据此作出客观的分析,然后作出最恰当的判断。
而在投资市场同样也是如此,在这波大行情中,不少投资者在股市和楼市中都斩获颇丰,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当前中国房产和股票的价值所在,从而坚定了自己的持有信念。其实从实证的角度看,历史上一个新兴国家或地区从经济启动到经济腾飞过程中,都伴随着本币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同时在外来资金大量进入时,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股票和房地产都是正相关的,几乎没有例外。
而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无疑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资源地产、金融券商就成为了价值重估的首选对象,也是行情发展的主线,许多投资者早早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介入耐心持有,无疑最终成为了市场的大赢家。这次我们的记者也采访到了其中的几位,相信读了他们的故事不少人也会感触颇深。
所以耐心不是简单的忍耐,它是一个系列的思维和行动过程,价值的挖掘、信心的树立、持有的冷静,这些要素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盲目等待要不得
不过有一点也是必须要引起大家警惕的,耐心绝对不是盲目的等待。投资者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一种过度自信,任何的自信都是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研判和把握的基础上,过度盲目自信总有一天会把自己毁掉的。
记者的一位朋友满仓持有一只股票,但该股却是连年亏损,表现非常不争气,不仅不能跟上大盘的涨幅,而且常常进入排行榜的末几位,但他仍然坚定持有,相信它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但其实此时他已经跌入了耐心的误区,变成了一种麻木的等待,事实的结果也已经证明其损失是巨大的。
生意场上有一句名言,所谓“在石上坐着等上三年”,就是表示努力的“劲”与需要的“时间”。所谓“三年”的含义非常奥秘,因为一门有前途的生意大概积累到三年的时候就会兴旺起来,反之,经过三年都看不出一点眉目的事业,大多是再经过五年或十年也仍然没有什么前途的。当然这“三年”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等待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但却不能知错不改而盲目“超时”。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耐心投资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好“退出机制”,持有的时间也不一定是越长越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平时也要做做“功课”,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耐心呢?有这样的五步曲或许可以试一试:
一、“回头看”,先总结一下自己过去投资的经验和教训;
二、“沉下去”,对当前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研判和分析;
三、“动起来”,介入几个有投资价值的品种;
四、“静等待”,耐心持有争取获得最大的回报;
五、“勤观察”,在投资期间多注意观察市场的变化,并掌握好退出的时机。
钟情股息股
为何小弟钟情于股息股?
从第一天买股,小弟就选了万能,多多当时比较容易明白又有派息的股
到了今天,还是选了一些行业比较容易明白又有稳定派息策略的公司——大众,伦平
为什么呢?
在cari看到有人这么问:
派息后股价自动调整,还要亏那个Tax。这样不是很不划算吗?
我们先想想,如果我们买的股票只有价格上的变动而完全没有派息。
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
就是你只有等到卖掉的时候才能够套利。
那么你什么时候能够“再投资”或者“复利”呢?
如果没有股息,一个RM1的股票在第一年涨了20%后,也就是RM1.20
要在第二年有20%的复利,那就要再涨RM0.24而不是RM0.20了。
然而,股息的好处,就是在不必卖掉股票的情况下,局部套利。
而股息又可以用来再投资,继续复利
一个RM1的股票,派了RM0.10的股息后,调整到RM0.90
过后回升到RM1.00的时候,已经升了11%
要涨20%,只需要涨到RM1.08就够了。
如果你的股息拿来买回这个股票,那么随着涨幅,你的盈利也在利滚利了
从第一天买股,小弟就选了万能,多多当时比较容易明白又有派息的股
到了今天,还是选了一些行业比较容易明白又有稳定派息策略的公司——大众,伦平
为什么呢?
在cari看到有人这么问:
派息后股价自动调整,还要亏那个Tax。这样不是很不划算吗?
我们先想想,如果我们买的股票只有价格上的变动而完全没有派息。
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
就是你只有等到卖掉的时候才能够套利。
那么你什么时候能够“再投资”或者“复利”呢?
如果没有股息,一个RM1的股票在第一年涨了20%后,也就是RM1.20
要在第二年有20%的复利,那就要再涨RM0.24而不是RM0.20了。
然而,股息的好处,就是在不必卖掉股票的情况下,局部套利。
而股息又可以用来再投资,继续复利
一个RM1的股票,派了RM0.10的股息后,调整到RM0.90
过后回升到RM1.00的时候,已经升了11%
要涨20%,只需要涨到RM1.08就够了。
如果你的股息拿来买回这个股票,那么随着涨幅,你的盈利也在利滚利了
美元回升之勢已成
上星期五,恒指剛剛創今年新高,有誰想得到,在沒有任何所謂特別壞消息之下,恒指竟然一連 3天合共跌超過 1300點,這的確是很少見的,在創新高之後會如此下跌。
不但是香港跌,全球皆跌,跌勢來自美國。開始的時候,有分析員說,美股下跌是因為擔心美國政府退市;兩天之後,卻說跌市是因為美國經濟數據欠佳。實際上,美國經濟數據有好有壞,只不過分析員要提供即場解釋,才會如此說。
我觀察了這幾天的跌市之後,我的跌市答案是美元滙價上升。今年 3月開始,美國大印鈔票,美元利率變成零,於是,大量炒家湧現,大量借美元來炒股票、來炒外滙,美元供應大增,沽空美元的投機者也應運而生,美元就開始長時間的貶值,開始慢慢的貶,近來卻有加速貶值的傾向。美國政府豈可容忍這股炒風?於是不動聲色,突然出手干預,推高美元滙價,美元滙價一上升,那些沽空美元、借美元炒股炒滙的炒家不得不補倉、斬倉,於是就出現過去幾天這種爭先恐後拋售股票的現象,拋售者多是國際炒家。
見底了嗎?恐怕沒那麼快,因為美元回升之勢已成,美國政府打擊炒家也不會只幹 3天就收手,如果你不想吃眼前虧,可考慮在恒指跌破這一回升浪的底部,即 20500點左右減持。
不但是香港跌,全球皆跌,跌勢來自美國。開始的時候,有分析員說,美股下跌是因為擔心美國政府退市;兩天之後,卻說跌市是因為美國經濟數據欠佳。實際上,美國經濟數據有好有壞,只不過分析員要提供即場解釋,才會如此說。
我觀察了這幾天的跌市之後,我的跌市答案是美元滙價上升。今年 3月開始,美國大印鈔票,美元利率變成零,於是,大量炒家湧現,大量借美元來炒股票、來炒外滙,美元供應大增,沽空美元的投機者也應運而生,美元就開始長時間的貶值,開始慢慢的貶,近來卻有加速貶值的傾向。美國政府豈可容忍這股炒風?於是不動聲色,突然出手干預,推高美元滙價,美元滙價一上升,那些沽空美元、借美元炒股炒滙的炒家不得不補倉、斬倉,於是就出現過去幾天這種爭先恐後拋售股票的現象,拋售者多是國際炒家。
見底了嗎?恐怕沒那麼快,因為美元回升之勢已成,美國政府打擊炒家也不會只幹 3天就收手,如果你不想吃眼前虧,可考慮在恒指跌破這一回升浪的底部,即 20500點左右減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