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August 16, 2009

价值投资就是利用危机循环

我于近期阅读了《宇宙全息统一论》,这本书是由两位中国的思想们合写的,它提出了全新的,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它对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理解提出了革命性的理论。过去,大家总认为事情是单独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砖头就是砖头,苹果就是苹果,这种观念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而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中,两位思想家革命性地提出:万物都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宇宙本身所包含的任何事物都是同一事物,宇宙不可分割,任何一个人、花鸟鱼虫、砖头瓦块、风雨雷电都是宇宙的一部份,它们必须被看成一个整体。这种思想为人类进一步地认识宇宙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这一学说中,两位思想家提出了生物重演规律和万物重演规律。所谓生物重演规律是指任何一个物种中的单一个体的生命历程,总是它这个物种的生命历程的浓缩,比如说人类,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然后形成一个细胞,再有组织器官,演化而来,整个发展史的过程用了几十亿年,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十月怀胎过程中胎儿的发育过程类似于人类发展史的过程,只是十月怀胎快速地重复了人类产生的过程,同样一个胎儿落地之后到死亡的过程仍旧是人类整个历程发展的浓缩,所以,生物重演规律就是说任何一个单一的个体都是它物种所经历的过程的浓缩和重演。

基于此,作者推出了更庞大的判断,就是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过程,它总是重演的,万事万物变化都是重演某一个共同的历程,重复某一个共同的规律,世界上没有单独的和不重复的事情,世界上所发生的任何形态的变化,都是对某一个已经发生了的变化过程或者规律过程的重复和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事情和过程,它的发生一定是,也必然是对已经发生了很久很久,已经早已存在了的过程和规律的重演。同时,任何一个已经发生了的过程和变化一定不会终结,它还会重演下去,万事万物的变化总是重演。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是单一的,哪怕是偶然丢了一个钱包,也是一个重演的过程,是对以前偶然丢钱包的重演,任何人也不能保证一生不丢东西或者只丢一次东西。

在这个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在读完《宇宙全息统一论》后,我突然意识到,股市也是重演的。
股市的重演更加真实,更加直观,更加普遍,我们看一下,每一次牛市,每一次熊市,它是不是就是重复交替循环出现的,从来就是不断地重复的。

西方有句话是说股市的: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物,这句话跟宇宙全息统一论中揭示的重演规律完全一样。“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投机早就有了,投机的方法、模式、手段、结果、过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有人类商业的时候就有了,它频繁地发生只不过是重演一个固定的过程、固定的模式。对投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每一次股市暴涨的时候就会诞生出许多新理论,仿佛这一次是与众不同的,而且每一次大牛市,每一次疯狂地暴涨总会有众多的理论家宣布这一次与众不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这就是一次投机,是对历史上的投机的重演,只不过是人们不愿意相信这是对历史的重演,而是乱炮制新理论,所有的牛市、熊市发展的规律过程在几千年前已经确定下来了,不会有新原理,剩下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不断地重演,所以股市里面的牛熊转化就是最直截了当的事物重演规律的证据,不要相信什么新理论,什么涨起来了就是十年大牛市,跌下去了就是百年不遇的大危机,这都不是新东西,是和古老的山岳一样,早就存在了,只是重演而已。

万物的发展和存在都是重演一个已经存在的模式、过程和规律,重演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从来没有一个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变化方式是它所独有的,就是说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特殊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是重演已经存在了的东西,包括生命历程、股价变化、牛熊转化都是重演。 “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物”这个伟大的论断是真实的,华尔街从来没有新事物,有的只是不断的重演,以一个新的形态重新走完和演化已经存在的股市规则。投机也罢、投资也罢、牛市也罢、熊市也罢,从来不是新的模式、新的过程,只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的重复和再现。把股市中的现象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结合起来就能深刻地理解股市的重演规律,以及能够理解西方所说的“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华尔街没有新事物”,西方有一个说法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以前一直不能理解,每天都有新事物发生,怎么就没有新事物呢?现在用全息理论就可以解释,每天的新事物它只是重演了过去,形态上它是新的,时间上它是新的,但本质、过程、方法、模式都是重复。

基于以上原理,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危机投资的一些感想,意识到了一种危机循环的理论。十多年来,我越来越认识到,投资机会就是好公司遇到危机。现在看来,好公司遇到危机才是机会,人们一直认为好公司就是投资机会,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机会就是危机,没有危机就没有机会,大危机是大机会,小危机就是小机会,机会就是危机给制造的,这是一个事实。很久以前,我曾经一度担心过没有危机,因为没有危机就没有机会,假如没有危机的话,我们可就没有机会了,阅读完了《宇宙全息统一论》后,我非常高兴地解决了这个困惑。危机不是单一发生的,世界上所有的危机只是一种重复,就是说危机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它以前已经有这种危机发生的模式和原理了,剩余的具体危机只是重复和重演。按照全息理论来讲,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独特的、唯一的过程和事情,任何一个事情和过程,只要发生了,那么它一定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重演。股市危机是对危机原理的不断重演,所以股市永远脱离不了危机。在危机的趋动下机会才能出现。

因此,投资人首先应该研究透危机发生的原理、机制、过程、模式,其次,投资人在社会经济中不断地期待、寻找危机,当危机真的发生的时候,你就钻进去,利用它,最终危机按照它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给你带来利润。讲到这里,我就提出一个想法,投资的本质是寻找、把握、利用危机,而不是寻找好公司,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机会,当危机消失的时候,机会就消失了。投资者应该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进入,在危机消退的时候退场,然后在找其它危机,优秀的公司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这是我所意识到的最重要的想法,我把它称为危机循环理论。投资的本质是把握危机、利用危机,为此就需要等待、寻找危机,因为危机有生命历程,它有产生、发作、消亡的过程,因此投资机会都是一段一段的。

我越来越不相信长期持有不动摇,一辈子不卖这个学说了,因为如果你相信投资的本质是把握危机,那么危机有生命周期,它都是一段一段,虽然好公司的生命历程可以用一千年来描绘,但是最长的危机也不超过十年,文化大革命那种危机也不过十年,一般的危机也就几个月、一两年、两三年,所以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价值投资的整个交易和投资过程是有周期性的,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介入,危机消退的时候退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完全把长期持股这个模式从价值投资的首要模式中给动摇了。

其实,这种危机循环和利用危机的模式极有可能是巴菲特成功的主要依据,不久前我看到迈克.吴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说巴菲特是靠企业挣钱,巴菲特是趁人之危的专家,巴菲特盈利模式的实质,就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以手上握有的巨额资金为筹码,到那些受危机打击,没有钱就得死的公司面前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然后,那些在危机打击下无钱就死的人,跪在巴菲特的面前要求以极低的价格向巴菲特出售股票,而巴菲特在对方已经开出极低的价格的时候,又大大地杀了一回价,于是,巴菲特就利用了危机,通过他手中拥有的巨额资金,利用了很多企业在危机中已经无钱必死的困局,以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买下了公司的筹码,然后,时间自动会让危机消失,经济高潮又会在危机之后接踵而至,于是,巴菲特在经济高潮时,把在危机中得到的低得不能再低的筹码高位抛给社会和市场,这是巴菲特的核心赢利模式。”我对迈克.吴的观点还是很认同的,我觉得在中国价值投资者对巴菲特的赢利模式以及巴菲特何以能挣钱的分析之中,迈克.吴的分析是最接近事实的。

迈克.吴最后说到,要想在股市从事价值投资,必须像巴菲特一样,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巨额资金,否则就无法得到在危机中因为缺钱而被迫低价出让股份的公司,他说成为好的价值投资者必须有巨额资金,这个观点我不认同,我认为当危机来临时,每个股价都以一折的价格卖给你,你最少一百股都能买下,这个跟钱多少没关系。

但是迈克.吴利用危机的分析,我是非常认同的,总结我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首先,价值投资就是利用好公司遇到危机时候出现的低价格,而好公司遇到危机时候出现的低价格就是投资机会,投资机会不等于单一的好公司,把单一的好公司认为是投资机会,就相当于把长头发的人都认为是妇女一样没有科学性,所以只有危机中的好公司才是投资机会。

第二,危机迟早会消失的,当危机消失了的时候,从一般意义上讲,好公司的股价就没有买入价值了,投资机会就消失了,投资机会消失以后就不值得投资了。所以价值投资就是把握危机从产生到消除的阶段,这一阶段决定了价值投资本身是一种波段式和阶段式的买卖与持有的模式,价值投资不应该成为一种必须长期持有的模式。

第三,危机是一种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股市已经存了几百年的常见事物,按照事物重演规律,危机会不断地重复出现,也因此,机会会永远地重复出现,所以价值投资者就是不断地利用危机产生的模式、原理和变化过程,重复着在危机产生时买入,在危机消退卖出的操作,在这样一种循环操作过程中,根本的操作原理、操作方法、操作理念都不会发生变化,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对固有模式的一种重演,利用这种重演,投资者就能够获得利润和财富。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对不断重复的危机的产生和消退的利用,所以说价值投资者一定是一个波段操作者。

After impressive climb, U.S. stocks ready for an intermission

After a near six-month ascent, the U.S. stock market is more than likely headed for a pause as investors waited for signals to continue a rally that many now view as overdone in light of the still-shaky economy.

"We've had a great run here, but here's five reasons to be concerned going into the fall," said Art Hogan, chief market strategist, Jefferies & Co.:

•September is historically the worst month of the year.

•The market has had a significant run up from its March 9 lows, up about 50%. "On valuation alone we may be getting ahead of ourselves," said Hogan.

•Insider selling.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sider selling activity suggests that in the eyes of corporate management valuations are becoming stretched at current levels," the analyst said.

•Short interest is winding down. "The lack of meaningful short positions for the most economically sensitive sectors eliminates a source of market support that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most recent rally," said Hogan.

•The consumer in general. "Unemployment is rising, the value of consumers' home continues to be languishing, and the consumer seems to have become a saver. The de-leveraging of the U.S. consumer is going to be a long process," said Hogan.

私募早已减仓"休养生息" 似乎嗅到空气中的危险

在公募基金经理频频唱多的时候,私募基金经理却似乎嗅到空气中的危险,并开始减仓。此前数据显示,私募基金今年以来业绩不佳。

数据显示,7月份A股市场放量上涨,沪深300指数涨幅为17.94%,不过私募成绩却并不理想。

统计显示,相比于沪深300上涨程度,私募基金近1、3、6个月的收益率分别为-6.51%、-18.43%和-37.03%,而且随着单边上涨时段在近一年区间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私募业绩在进入7月份后出现了近12个月负于大盘的现象。 随着A股指数的持续攀升,近3月能够跑赢指数的公、私募基金可谓凤毛麟角,公募仅有4%,私募仅有8%。而从近12月的收益率分布来看,公、私募分布在0%以上区间的相对更多,其中有22%的私募分布在最高收益率区间,如新价值、从容优势、民森、淡水泉等。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至2009年7月运行满3个月的私募基金共193只,产品数额比上月增长了7.82%。其中,运行满一年的有150只,占到全部私募基金的77.72%。7月份A股市场放量上涨,沪深300指数涨幅达到17.94%,私募在单边上涨市场中不敌大盘及公募股票型基金已成常态。

此外,该中心数据显示,从去年8月至今,沪深300指数有8个月为上涨月份,今年以来的近7个月更是连续上涨,涨幅达到105.46%,私募整体虽然自去年12月份起已连续8个月实现正收益,但与大盘的高歌猛进相比,各月表现相对保守,今年以来收益为48.85%,近12月收益为27.73%。

据记者了解到,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曾私下表示,基于A股市场估值的不断抬高,以及政府货币政策微调可能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预判,他们认为近期市场出现调整是大概率事件,所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降低仓位。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私募的投资操作更多的受到投资理念、投资目标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市场趋势的变化。而且由于私募基金都是追求绝对正收益,其赢利模式决定只有实现绝对收益,公司才能赚钱,才能发展。

“如果以今年前7个月份为考察期来看,公募基金只要加重仓位,就能轻松实现绝对正收益,但是私募如果也是简单的以‘仓位为王’,就意味着风险敞口的不断扩大,不利于对下行风险的控制,所以和我们一样,很多私募随着指数的上涨反而会愈显审慎,并降低仓位。”上海某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据分析,由于多数私募采取个股集中持有的策略,在行业及个股的研究上求深度不求广度,资产组合中的股票数通常在10 — 15只左右,因此在上半年板块轮涨的行情中覆盖面不全,而上半年市场的机会主要表现在指数层面,出现指数基金一枝独秀的局面。

截至7月底,今年收益最高的公募基金排名前15中有11只是指数型基金,行业配置的不完整可能也是私募与公募相比处于下风的一个原因。

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优质股

找到一只优质股,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第一:精髓是“高成长、高垄断”。对这六个字很多人的理解出现问题。所谓的高垄断只有两个含义,一是技术上的垄断,二是资源上的垄断。市场经济要出效益,就必须做垄断生意,不是垄断生意,就会出现恶性竞争,就会相互杀价,就会没赢利,企业就会垮。中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垄断,几乎没多大优势。封起多次说过,中国只有资源优势,是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几次外敌侵入,都是因为别国对我资源的掠夺。而对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来讲,任何股票的行情都是波段的,即使你是精心布局资源股,也得注意原始买入成本和时机的掌握。再好的股票,不注重这些,都会被你搞砸。

第二:诚信、负责的领导班子是一切长线价值投资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中国的优质企业不多,封起打过一个比方,说:中国上市的企业都非常缺钱,而优质公司不缺钱,因此,他们不愿意上市。那些四处找关系、找门路为包装上市的企业,一旦目的完成,就会置股票、股价完全不管,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他们的员工工资、福利都没有保障,有怎么会对流通股东(简单地说就是股民吧)去负责?你要把资金投进一只股票,你要幻想进行价值投资,你的第一点不是看别的数字,不是看F10,不是看报表,因为这些数字都可以做假,你最要看重的就是企业法人和他们的领导班子是否诚信、负责,缺少了这一点,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是虚假。

第三:稳健盈利的能力强不强。如果你是喜欢看上市公司年报的朋友,你肯定会知道,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信息里,有很多话是强调客观原因的,什么金融危机影响,什么自然灾害。反正能够数上去的不利因素,他们都会凑齐全,最后的结论语句就是为自己的赢利不佳找说辞和借口。我要告诉你,优质企业恰恰不在乎和介意这一些。外围环境再坏,他有这个抗风险能力,他有过硬的内功。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突出,可以消化和转嫁风险,可以消化和转嫁市场同步提高的成本以及经济通胀(通缩)能力。道理很简单,一家资源或技术资源垄断的企业,就掌握了足够的市场话语权,人家不得不认同他的提价,不得不认同和接受他的霸主地位,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垄断和稀缺。

巴菲特:市场会犯错是获得超额收益的根本来源

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描述过对市场波动的心态,我认为这对于投资成功来说教义颇深。他说,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名叫“市场先生”的朋友。“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会买入你的股票也会卖给你他的股票的价格,从未失灵。

即使你们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不会稳定。悲观地说,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易动感情的不治之症。有些时候,他心情愉快,因此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有这种心境时,他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盯上他的股票,抢劫他即将获得的利润。在另外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因此只能看到企业和世界的前途荆棘密布。在这种时候,他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你的股票脱手给他。

“市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可爱的特征:他从不介意无人理会。如果今天他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天他会再来一个新的报价供你选择。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行为越狂躁抑郁,对你越有利。

但是,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你必须留意一个警告,否则一切都会变回到南瓜和老鼠:“市场先生”会服侍你,但不能指导你。你会发现他的钱袋而不是他的智慧用处更大。如果某一天他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可以随意地忽略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那就会大难临头。实际上,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远比“市场先生”更了解而且更能估价你的股票,那么你就不能参加这场游戏。

“市场先生”的寓言,在今天的投资世界里看起来可能已经过时。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专业人士和学术人士都在谈论“有效市场理论”“动态波段操作”和“β值”。他们对这些事的兴趣令人费解,因为裹着神秘面纱的投资技巧显然对投资建议的提供者有利。

对听取投资建议的消费者来说,市场秘籍的价值是另一回事。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或者股票和市场的价格行为闪现出的信号,不能导致成功。相反,通过把良好的企业判断,与将他的思想和行为同旋绕在市场中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相结合,一个投资者却可以取得成功。在我自己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概念牢记在心作用极大。

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查理和我,让我们的股票通过他们运作的结果——而不是每天的,甚至是每年的报价来告诉我们投资是否成功。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企业的成功,但最终会加以肯定。就像格雷厄姆说的那样:“在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市场是台称重机。”此外,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合意的速度增长,那么企业被认知的速度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滞后的认知有可能是一种有利因素:它可以给我们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好东西。

当然,有时市场可能会判断一家企业比实际情况表明的更有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卖出我们的股票。当然,我们需要强调,我们不会仅仅因为股价已经增值,或因为我们已经持有了很长时间而卖掉它。只要企业未来的资本收益令人满意,管理人员有能力而又诚实,而且市场没有高估企业的价值,我们就甘愿无限期地持有。

投资的王道——灾难

纵然带着浑身的绅士味,纵然有那么多人把巴菲特当成价值投资的典范、正道获利的领袖,我还是相信巴菲特投资巨大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世人难解的秘密。价值投资理念从来不乏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但是巴菲特却只有一个;如果一种真理只能锻造出一位空前绝后的受益者,那么对这个真理保持高度的怀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只是眼下,巴菲特早已不是巴菲特自己了,在更大程度上他还是那些价值投资笃信者打击众多价值怀疑论者的锐利武器。透过纷纷扰扰,深藏在巴菲特厚厚眼镜片背后的一定存在某种所谓的“投资王道”。但是,它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

这个世界亘古至今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那些久经考验的基本规则。被视为人类心灵窗户的眼睛所观察到的光怪陆离,无非是那一些无关紧要的表面事务,目力所不及的往往是底下的规则,而它们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改变——它们宛如入定的老僧,平静而安详。焦躁的人们却永远体会不到规则的沉静和默然,怀着不断创新的探究欲望,憧憬着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一次次满载失望而归。

巴菲特没说的,不等于不存在;巴菲特说了的,不等于是真相。投资的王道在哪里?在我们心里的最原始处。投资的王道是所有人都知道而没有深深刻入自己内心的东西——差价。如此简单吗?当然。别忍不住笑出声来啊,你的笑是对自己最好的讽刺和责问。来,让我们一起回归这个最原始的王道——差价。

价值投资始终有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价值本身不具有交易功能,价值是不能进行买卖的;而利润的表达方式具有唯一性,那就是价格。因此即便价值投资理念是一种通行无阻的正确的思考方式,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认定对价值的追求仅仅是制造差价的一种借口或者理由。由此上溯,包括题材和概念同样具有制造差价的功能,未来呢,也许还有其它的说法。但是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都难以逃脱价格差价制造者的天然属性和角色。不同的市场,具有不同的差价发现模式,常规看不成熟的市场常常喜好以题材和概念来发现差价,而所谓成熟市场则更多地用价值发现的模式制造差价。谁优数劣?无解。实际上市场倾向于哪种差价制造模式并不具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充斥在市场中的主流资金,它们的喜好或者说对市场特性的适应度才是关键所在。好比几年前的中国股市参与主体以民间资金为主,由于这些资金自由的追求短期收益、讲究时间效率的特性,加之市场利益的追逐者普遍具有类似想法,那么具有高度投机性质的题材和概念炒作自然风行一时;而类似欧美股市的今天,在大型基金为主体的市场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中国股市则以新兴加转轨的特性独步天下,其结果必定是兼具价值投资和题材炒作的混合体。

投资人面对此种现状,最好不要以自作多情的姿态假象自己所处的市场是某一种单独的差价发生器,否则就是给自己画地为牢。认识当前中国股市的复合型差价发生机制,是十分有利于灵活运用差价发生器,继而获取相对客观的差价的。不要因为看了些国外的投资书籍就以为自己是美国国籍,也不要以为10年前投机盛行的中国股市未来也必定毫无改变,市场在不断的变化,投资人需要自己选定适合自己的差价发生模式,并探索此种模式下最佳获利的系统性交易方案。

从长远的角度看,价值投资最终还是会成为未来主流的差价发生机制。因此,如果投资人希望长期活跃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不管个人喜好如何,都不能忽略价值投资系统的学习,也许当下还不是运用它们的最佳时机,也许现在投资人还不习惯运用它,但是未来其适用性无疑具有更广泛的天地。

那么,掌握了价值投资的规则是否足够?不是。

既然差价是实现利润的唯一途径,那么实现差价的最大化才是获取高额回报的有效手段。试想,在一些经营绩效十分稳定的企业身上,投资人永远难以获得超常规的利润回报,这里我们已经充分假设了市场的有效性了。价值投资理论告诉全世界投资人,只要付出时间、足够的时间,稳健的企业成长,通过时间累计,其获利也惊人。这看起来实在是很美好。事实的真相则远非如此简单。任何优质企业的成长,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是这不表明这种稳定性会贯穿企业的整个生命历程。宛如一个孩子,他不会永远按照一个确定的速率发育,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完全停止。如今的世界性超级大企业,在不断成长的历程中,历经几次频临倒闭窘境的绝不是个别案例。这说明了什么?时间这个东西,看起来是匀速的,但是镜像到企业成长上,恐怕也是非线性的,因而难以把握。能不能这样理解?把巨大差价的发生,押宝在持续和久远的时间上,其实也是一种高度的风险。

而所谓投资的王道,则具有差价发生的高度确定性,否则怎能称之为“王道”呢?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基

本要求;跨越时空,永不变形也是必要的。这么美好的东西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又是谁?

这么多年阅读了诸多大师级投资人士的书籍,我的感悟是以企业成长的基点出发,差价的发生其实有两个机理。其一是单向或线性的理解,这就是99%的投资人看到的东西,企业管理优质、产品和品牌一流,绩效稳定,持续成长,那么其股价有可能从10元慢慢上涨,逐步向20元逼近,假设企业一切正常,那么经过5年,股价也许会上升到30元——总之就是随着业绩的不断上升,市场充分而有效的反映了这一成长性,股价同步于业绩而上涨,差价也慢慢扩大,投资人的利润也是水涨船高。其二是波动或者非线性的理解。该公司股价也是10元,慢慢在成长,但是突然灾难性的事件发生了,导致公司在短时间内从一个绩优公司变为垃圾公司 ——而导致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原因并不是公司管理的问题,而是来自其它的外部因素影响。那么,股价极有可能从10元很快跌倒2元甚至更低。经过短暂的恢复,大众发现原来是一场虚惊,那么导致股价狂跌的理由事后被证明只是社会大众的杯弓蛇影而已,于是股价重新回到10元,继续沿着原有的速度上升。

假设上述公司在5年内股价都从10元涨到了30元,那么正向思维的结果是获取了200%的利润;而善于非线性思维的投资人必定在灾难来临时买进,实现了从2元到30元的差价,利润是1400%。两种选择的差价实现差距实在够大。现在我们知道了,同样有限的时光,何以巴菲特获取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巨大利润?这绝不仅仅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功劳。巴菲特很好的理解了在这个混沌世界中如何去实现查价的最大化,这是他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

灾难,就是投资的王道。虽然我们不可能和巴菲特先生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他的投资行为和决策已经告诉了大众太多他的想法。这位手头永远拥有充裕现金的投资大师,难道不懂资金的时间效率吗?他当然知道,只是他更懂得等待灾难发生以便让股价坠崖式的下跌远比稳定成长带来的查价上涨空间更有吸引力——他象一头永远暗暗窥视着周边的狮子一样,保存着体力,时刻等待着其它动物奄奄一息,然后用很短的时间、很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食物。

财富的积累永远逃不过一个宿命——人家不穷,你如何富裕?巴菲特先生可曾为这个社会创造过哪怕一丁点儿的财富?完全没有!他只是利用了大众面对灾难时恐慌,偷偷把人家扔出来的钱财收集起来而已,然后为了防止被世人冠以恶名,而托辞说之所以获得如此巨额财富,完全是几十年实践了价值投资理念的结果。这就好比贼抢了人家的东西发财了,却谎称在自家后院挖到了金子一样。实际上,价值投资的实践者最终获取的最美好利润也就是平均利润率,仅凭此是成为不了巴菲特的。而关于价值投资理念致富的传说,注定了就像那个在自家后院挖到金子的故事一样恒久流传。

赚钱的五大定律

细细想想,有人告诉过你赚钱的方法吗?
下面是一些从网上收集并加以整理的赚钱规律,还是没有告诉你能立即赚钱的方法;但告诉你大方向。
这些规律中,无疑有很多和人的天赋、环境等有关,但我想,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来真正学习、理解并转化为个人知识后,你将很快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方法。
*******************************************************************************

赚钱第一定律:拥有富人的思维,就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

永远是10%的人赚钱,90%的人赔钱,这是市场的铁律,不论是股市,还是开公司、办企业,都不会改变。

但赚钱总是有办法,就是你去做10%的人,不要去做大多数人。 做少数富人,你需要换思想,转变观念,拥有富人的思维,就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 有人说得好:“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方向,千军万马都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行为,是群盲,就象羊群一样。 你要做羊,还是做狼?

你要想富,你就得研究富的办法,研究富翁的思想和行为,象富人那样做,立下雄心壮志,做出不凡的业绩,很快你就是富翁!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这就是赚钱第一定律!

赚钱第二定律:正确认识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追根求源,想赚钱——首先你要对钱有兴趣,对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然钱不会找你。钱不是罪恶,她是价值的化身,是业绩的体现,是智慧的回报。

金钱遍地都是,赚钱很容易。你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如果你觉得赚钱很难,那么赚钱真的很难。那些大富翁没有一个认为赚钱难的,反倒认为花钱太难。你要牢记,赚钱真的很容易,随便动动脑筋就能来钱。这可不是教你吹牛,这是赚大钱,当富翁的思想基础,你不得不信!

股市赚钱难吗?不难,其实股市赚钱就6个字:“低点买,高难卖”。你只要用好这6个字,保你日进斗金,富得流油。华尔街经营之神巴菲特,就是善用这6字真言的世界级大师。说句实话,用活6字真言,你可以不用看K线图,不用盯着大盘,边玩边赚钱,这叫休闲贸易!
眼见他高楼起,气得你心口疼。你仇富吗,千万别。仇富说明你还不富,说明你还有穷人思维,赚钱第一定律怎么讲的,赶快重温。 如今经济全球化车轮势不可挡,市场经济大潮波澜壮阔,中国将飞速发展,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是遇到了“千年未遇之变局”,真是生逢良时,你不赚钱,干啥?赚钱玩呗!

赚钱第三定律:最简单的方法最赚钱,坚持它,不要轻易改变

天下赚钱方法千千万,但最简单的方法最赚钱。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万法归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复杂的方法只能赚小钱,简单的方法才能赚大钱,而且方法越简单越赚大钱。比如,比尔盖茨只做软件,就做到了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专做股票,很快做到了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一心搞对冲基金,结果做到金融大鳄;英国女作家罗琳,40多岁才开始写作,而且专写哈里波特,竟然写成了亿万富婆。具体讲,每个行业都有赚大钱的方法:在商品零售业,沃尔玛始终坚持“天天平价”的理念,想方设法靠最低价取胜,结果做成了世界最大;在股市,沃伦巴菲特一直坚持“如果一只股票我不想持有10年,那我根本就不碰它一下”的原则炒股;在日本战败后,美国品质大师戴明博士应邀到日本给松下、索尼、本田等许多家企业讲课,他只讲了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1%”,结果日本这些企业家真照着做了,并取得了神效,可以说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有戴明博士的功劳。

你说明他们的方法简单不简单?炒股赚钱也有简单的方法。现在大多数人炒股都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行“多样化”,但沃伦巴菲特告诉你“不要多样化,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密切关注它。”炒股其实真的就这么简单。我的炒股原则是“一年操作一两次,低点买、高点卖”,集中资金买3支以内的股票,我从不看K线图,也不盯大盘,只是偶尔看一眼行情,简单判断一下,就万事大吉了。

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要研究赚钱,总结自己的简单赚钱方法,然后坚持它,不要轻易改变。现在大多数人没有主心骨,炒股太善变了,今天炒长线,明天炒短线,今天听个消息就买,明天听个消息就卖,结果六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个教训要切记!简单的方法赚大钱,复杂的方法赚小钱,这是赚钱的第三定律。

赚钱第四定律:赚钱一定要有目标,并化作动力、办法和行动

年年岁岁花相似,赚钱方法各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你要赚钱一定要有目标。 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没有目标的人是在为有目标的人完成目标的。 有大目标的人赚大钱,有小目标的人赚小钱,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衣食发愁。你是哪类人? 没有目标,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赚钱真忧愁!

要赚钱,你必须有赚钱的野心。野心是什么?野心就是目标,就是理想,就是梦想,就是企图,就是行动的动力! 试看天下财富英雄,都是野心家,比如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孙正义等等。没有财富野心,就没有财富。有野心不是坏事,有野心才有动力、有办法、有行动。 赚钱的野心要越大越好,这不是教你干坏事,干坏事的野心要越小越好。从现在开始,你要立即“做梦”,当一个野心家,设定赚钱的大目标:终生目标,10年目标,5年目标,3年目标,以及年度目标。然后制定具体计划,开始果敢的行动。

万事开头难,有目标就不难,创富是从制定目标开始的。天下没有不赚钱的行业,没有不赚钱的方法,只有不赚钱的人。人穷烧香,志短算命。

”要赚钱,你一定要有目标,一定要有野心,这是赚钱的第四定律。

赚钱第五定律:一定要用脑子赚钱,想好了就行动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财富时代,你一定要用脑子赚钱。你见过谁用四肢赚大钱的?一些运动员赚钱不菲,但迈克尔乔丹说:“我不是用四肢打球,而是用脑子打球。”用四肢不用脑子只能是别人的工具,是别人大脑的奴隶,是赚不了大钱的!用四肢只能赚小钱,用脑子才能赚大钱。人的想像力太伟大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有想法就是英雄”。人类如果没有想像力就如同猿猴和黑猩猩。赚钱始于想法,富翁的钱都是“想”出来的!想当初,比尔盖茨怎么就会做软件,怎么就会搞视窗,因为他想到了,正如他自己说的“我眼光好”。亚洲首富孙正义在美国读书时没钱就发明翻译机,一下卖了一百万美元,后来开办软件银行,他的头脑和眼光也了不得。
好孩子集团老板宋郑还是靠卖发明专利起家的,第一项发明卖了4万元,第二项发明别人出价8万元要买,但他不卖,自己投入生产,结果成了世界童车大王。现在有的人确实靠嘴巴赚了钱,但他说话之前首先必须想好说什么。也有些人企图靠耳朵赚钱,自己不动脑,到处打听消息,特别在股市里,今天听个内幕消息就买,明天听个小道消息就卖,跟风头,随大流,最后被套赔钱,现在大多数股民都这样,不知道自己的脑子是干什么的!世界上所有富翁都是最会用脑子赚钱的,你就是把他变成穷光蛋,他很快又是富翁,因为他会用脑。

洛克菲勒曾放言:“如果把我所有财产都抢走,并将我扔到沙漠上,只要有一支驼队经过,我很快就会富起来。”让我们再来看看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史玉柱的东山再起启示我们,只要把脑子用活,失败了还会成功,再赚钱是不成问题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你要赚钱你就想吧,想好了就行动,保准你有好收成。莎仕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讲过:“你就是把我关在胡桃盒子里,我也是无限想像空间的君主。”展开你想像的翅膀吧。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Suntec REIT - Buy by DMG (30 July 09)

DMG also issued a buy call on Suntec REIT stating the following reasons:

2Q09 results above expectations. Suntec reported a 6.6% YoY increase (+2% QoQ) in 2Q09 DPU to 2.98¢. Annualised DPU came in at 11.9¢, 20% above our and consensus estimates. Revenue was up 8.9% YoY underpinned by higher rents achieved for Suntec City and Park Mall properties. Suntec will trade ex-2Q09 distribution on 3 Aug 2009. Price target raised to S$1.24 (S$0.80 previously) to reflect a lower of cost-of-equity assumption of 9.6% and a higher terminal growth rate of 3% (nil previously).

Less than 5% of total office NLA left for renewal for FY09. For 1H09, Suntec renewed and signed 375,000 sqft of office space. With this, the remaining office leases expiring in FY09 amounts to approximately 84,000 sq ft or 4.5% of the total office NLA. Office occupancy fell to 94.8% from 97.4% following the return of spaces by UBS and IDA.

Still under-rented but positive rental reversion unlikely to transpire. Passing rents for Suntec City office average about S$6/sqft, marginally below spot transactions of between S$6-7/sqft. Management acknowledged that it is clearly still a tenants’ market and the focus on tenant retention remains paramount. In our view, management will likely shift their focus to occupancy optimisation at the expense of rental rates, capping the likelihood of positive rental reversion in the coming quarters.

Retail reprieve on overall earnings. With retail contributing to 53% of overall income, we expect earnings prospects to remain favourable compared to CCT. We believe the spectre of higher retail footfall at Suntec City is likely to transpire when the Circle Line becomes fully operational in 2010. The opening of Esplanade and Promenade stations will materially enhance Suntec’s traffic footfall, a case that is currently seen in ION Orchard mall, given its connectivity with Orchard MRT.

The stock is still undervalued as current share levels appear to still price-in recapitalisation expectations, a case that is unlikely to transpire, in our view. At current prices, Suntec offers investors an attractive dividend yield of 8.2% for FY10. Stock still undervalued at current levels. Trade stock to S$1.24 (~7.1% yield).

Suntec REIT: Outperforms again but faces headwinds to further DPU growth

Beats expectations, yet again. Suntec REIT reported 2Q distributable income of S$47.7m, up 2.9% QoQ. Gross revenue ex-One Raffles Quay slipped 0.6% QoQ. The results exceeded our expectations with outperformance both on the revenue and interest expense (average all-in cost of 2.8% in 2Q) fronts. Suntec will pay out 2.977 S cents for the quarter, up 2% QoQ. The manager proclaimed that it has delivered 18 straight quarters of DPU growth right since listing.

Occupancy falls at Suntec Office. Occupancy at Suntec City Office Towers fell from 96.3% as of March-end to 92.5% as of June-end as two tenants redelivered part of previously-leased space. Average achieved rents of S$8.24 per square foot per month are 45% below the peak S$15 psf pm guidance given for rents renewed a year ago. The manager did not care to express a view on rents beyond 2009 saying that the "crystal ball is murky". We tend to concur here -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unknowns about the shape and path of the overall economic recovery and how this flows down to the demand side of the office equation. If the market continues to be sickly, Suntec's 'under-rented' cushion will diminish as leases fixed close to the peak of the cycle expire.

Retail portfolio shows resiliency. Suntec's retail portfolio was more stable with 98.1% of Suntec City Mall occupied versus 98.6% three months ago. We note average passing rents slipped QoQ at Suntec City and Chijmes, but performed better than expected. Suntec is gearing up for the Circle Line opening next year and revealed plans to improve connectivity and create retail units linking the mall to Promenade MRT station. Expected capex spend is minimal. We have bumped up our estimates for Suntec's retail portfolio through adjustments on vacancy and rent decline assumptions as well as cap rates used.

Headwinds to future DPU growth. We continue to like the positioning and potential for Suntec's assets. We estimate that the current unit price implies a S$1200-1250 psf value for Suntec City. We see headwinds to future DPU growth however, especially stemming from the office assets. Secondary challenges to DPU stability include increased interest expense on refinanced funds and the enlarged unit base as deferred units kick in biannually. We have adjusted our earnings estimates to reflect our revised retail expectations and also to incorporate 1H results. 2H09F distributable income constitutes 45.5% of our full-year estimate. Our revised fair value estimate is S$1.00. Maintain HOLD.

Suntec REIT - 2Q09: Office occupancy suffers

Suntec REIT reported distributable income of S$47.7m (+13.5% yoy) and DPU of 2.98 cents (+6.6% yoy) for 2Q09. The results were in line with our forecast DPU of 3.03 cents.

A challenging office market. Occupancy for Suntec Office Towers deteriorated from 96.3% at Mar 09 to 92.5% at Jun 09. Although UBS and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IDA) have renewed their leases, both tenants have returned surplus space to Suntec REIT as they consolidate and streamline their activities. New leases at Suntec Office Towers were signed at average rent of S$8.24psf, a 17.3% decline qoq. Suntec REIT has renewed a total of 375,000sf of office space in 1H09.

Retail portfolio stays resilient. Occupancy for Suntec City Mall remains high at 98.6% while average passing rent grew 1.2% yoy to S$11.05psf per month. Gross retail revenue increased marginally by 0.5% yoy to S$34.2m. Suntec REIT did not revalue its portfolio of investment properties for 2Q09 results. Thus, NAV/share is maintained at S$1.96.

Lumpy lease expiry for retail portfolio. Leases for 272,068sf or 26.1% of Suntec REIT’s retail space will expire in 2H09. They include 140,000sf of retail space taken up by anchor tenant Carrefour at Suntec City Mall. The large amount of retail space up for renewal is a concern. This is made more challenging by the contraction in visitor arrivals and retailers’ reluctance for expansion.

Embarking on AEIs. Suntec REIT is currently upgrading the office lobbies for all five towers at Suntec Office Towers. It also plans to construct a covered walkway linking Suntec City to the new Promenade MRT station, to be completed in mid-2010. Total capex for both asset enhancement initiatives (AEIs) is expected at less than S$5m.

Office market not out of the woods. According to CB Richard Ellis, average prime and Grade A monthly rents declined 18.2% and 17.5% qoq to S$8.60psf and S$10.15psf respectively in 2Q09. Take-up rate is likely to remain in negative territory in 2H09 as there is usually a time lag between retrenchment exercises and the release of excess office space. However, the pace of decline slowed with improved sentiment and stabilisation in the economy.

We expect rents for Grade A office space to correct two-thirds from the peak to S$6psf due to supply coming on-stream, especially in 2010. We have assumed average occupancy rate tapering to 86% for the office portfolio and 92% for the retail portfolio by 2Q11. We trim our 2009 and 2010 DPU forecasts marginally by 1.8% and 2.5% respectively to 11.2 cents and 7.7 cents.

Our fair price of S$0.82 is based on a two-stage Dividend Discount Model (required rate of return: 7.7%; terminal growth: 2.5%). Maintain SELL.

Cosco - A Long Wait for Earnings Recovery

Maintain Sell — Cosco has been one of the biggest underperformers in the sector YTD, but we see no catalysts to turn positive. Results and guidance suggest earnings growth will continue to be hampered by lack of progress in shipbuilding, and we do not rule out potential for losses to deepen further.

2Q09 results — Net profit of S$37mn is below our $60m expectation and reflects i) lower charters secured from bulk carriers ii) execution woes in ship building, which turned loss making in 2Q09. These resulted in 5% QoQ gross margin decline to 11%. 2Q09 was boosted by S$26m impairment reversal but offset by lower gains from sale of scrap materials (S$16m vs. S$38m in 2Q08). Interest cost increase to S$11.9m (S$1.6m in 2Q08) due to higher debt level.

Key highlights — i) 11 more bulk carriers due for deliveries in 2009 (only one has been delivered so far) but do not rule out further delays; ii) ship repair volume has dropped sharply but margins expected to remain >30%; iii) better execution in Conversion and Offshore and margin to remain resilient; iv) order book reached US$6.5bn but “subject to revision from any cancellation.”

Capacity — Dock expansion remains intact and capacity will reach 2.9m dwt by 4Q10. We fear capacity may be under-utilized post 2011 given orderbook depletion and flight to competitor yards with better execution track records.

Earnings forecast — We cut our earnings forecast by 10-48% over 2009-11E to factor in slower delivery schedule and further margin erosion in new building. We set our target price at S$1.05, based on our SOTP valuation.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全球性的产能过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家现在担心通货膨胀主要是源于流动性过剩。那么,我们看看这些多余的流动性最终会如何演变。

首先,我们看看美国过剩的流动性。这次美国政府为拯救华尔街,向美国金融机构注入了非常庞大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几乎大部分比注入了有巨大亏空的金融企业。至于最终流向消费者的货币并不多。即使有部分流向最终的消费者,那也只是流向那些过去就比较富足的少数群体。对美国整体的消费能力不会有多少帮助。而那些美国急需救助的失业者并不会从过多的流动性中得到他们急需的货币。而在职的美国人也不会从中得到多少利益。也就是说,过多的美国流动性并不会直接形成新的消费能力。所以说指望美国人再像过去一样疯狂消费,并不现实。除非美国政府像过去一样,再次给美国穷人无原则的放贷。这样,怕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会彻底丧失。我美国政府不会甘心就这样失去美元的国际地位。

至于欧洲和日本,我觉的基本不用考虑。因为失去了美国消费者的欧洲和日本,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只会下降,而不会大幅提升。

再看国内。国内4万亿刺激方案,其资金大多流向基础设施和国有垄断型企业,而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机械化施工,真正需要资助的基层消费者不会从4万亿中获取多少消费能力。短期内4万亿受惠最大的群体是财富多的只能将货币存银行的强势群体。这也正是去年11月推出4万亿刺激方案后,短短的5个月时间居民储蓄激增3万6千多亿、汽车消费超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复活、股票市场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至于家电下乡,那纯粹是从穷人身上刮油!无异于望梅止渴。由于全球的消费能力下降,并且可能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无法复原(过去最大的借贷消费群体美国穷人的资产负债表不那么容易修复)。而最有希望的中国市场却是畸形的消费市场。对给全世界人民生产消费品的、保证充足就业机会的中国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而过去这些中小企业主,可以不断地扩张产能,现在只能将过去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财富,以及他们过去积累的大量财富投向国内狭窄的资产市场。

最后不得不说基础原材料的涨价问题。基础原材料涨价是肯定的。这是中国今天这样一个畸形消费市场所决定的。但基础原材料的涨价不可能是无限度的。首先,影响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两大因数之一的美元贬值,从长期看是一定的,但这个过程可能相对漫长。因为美国政府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虽然难看,但美国的实体经济依然是全球第一,短期内中、欧、日还是望其项背。再者,美国政府和美国利益团体不会甘心美元的沦丧,他们会借助其强大的实体经济和抢劫全球财富的金融机构全力保护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要以为美国的金融出了问题,美国的金融企业就没有了抢劫全球财富的能力,过去这些华尔街的骗子掏空了美国穷人的腰包,一样明天会设法抢劫全球的,特别是中国的傻钱。所以美元不会一味的贬值。而影响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另一关键因数,中国需求,也不应该是个大问题。因为中国政府对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忍耐程度也是有限的。前段时间中国政府人为拉高基础原材料价格,是为了保证国内垄断国企不至出现过大亏空,从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大局的不得已行为。而最近政府开始拉高基础能源价格也会对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和需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基础原材料价格今后最大的可能会在一个相对的,中国政府能够接受的高位运行。如果美国的金融财阀过分人为推高基础原材料价格,只会加速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崩溃。那只能是又一场全球经济灾难。至于中国不断增加的汽车会否加剧全球的石油危机,我看还不至于。毕竟中国政府只希望老百姓买车,而不希望卖出去的车疯狂的跑。君不见汽油价格多高,回头高速公路收费价格还会上涨,不信走着瞧。

综上所述,中国的通货膨胀在今后几年应该一直操控在中国政府手中。除非中国政府完全失去了理性,否则,通货膨胀是个伪命题。同时,中国政府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未来几年在中国出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倒是必然。这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严重的分配不公的一次自然校正!

坐在那里等着就足够了

在2005年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年报中,沃伦·巴菲特为了说明高成本的费用,特意杜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戈特罗克(Goutrecks)家族的投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经过约翰·伯格的改造,被称为“戈特罗克家族的投资血案”,为了使叙述更具连贯性,如今我又略作删减,并题为“坐在那里等着就足够了”。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戈特罗克家族。这个家族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这个包括几千名成员的大家族成了所有美国股票的100%所有者。投资让他们的财产与日俱增:几千家公司创造的收益,再加上他们分配的红利,成为这个家族取之不尽的财源。所有家族成员的财富都在以相同的速度增长着,一切都十分协调,大家相安无事,和睦相处。这场永远不会有失败者的游戏让戈特罗克家族的投资如滚雪球一般,几十年便会翻上一番。
  
但好景不长,几个伶牙俐齿的帮客(Helpers)出现了,他们劝说一些“头脑灵活”的戈特罗克家族堂兄妹:只要动动脑筋,就能比其它亲戚多挣一点。帮客说服这些堂兄妹把手里的一部分股票卖给其它亲戚,作为对价,再买回他们持有的一些股票。这些帮客全权负责股票交易,作为中间人,他们的回报就是从中收取佣金。这些作为经纪人的帮客始终牢记的事实是:交易的活跃性是他们的朋友,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客户交易的活跃性。于是,所有股票在家族成员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
  
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家族财富的总体增长速度却降低了。原因何在呢?因为这些帮客们拿走了其中的部分收益,最开始的时候,美国产业界这块大馅饼全部属于戈特罗克家族,无论是分配的红利还是收入的再投资,无不如此。但是现在,帮客们却要拿走其中的一小块,于是,戈特罗克家族所能享受的份额开始不断下降。更糟糕的是,这个家族以前只需要为他们获得的股利而纳税,但现在,部分家庭成员还要为股票来回交易而产生的资本利得进行纳税,这就进一步削减了整个家族的财富。
  
这几个头脑灵活的堂兄妹很快就意识到,他们的计划正在侵蚀家族财富的增长率。在这种新的“打败我兄弟”(“beat-my- brother”)的游戏中,他们认为第一批帮客做得并不好,因为自己的选股策略是不成功的,因而有必要让更专业的人帮他们挑选更好的股票。为了让自己在这场游戏中领先一步,他们开始雇用第二批帮客——所谓的选股专家。第二批帮客对几个头脑灵活的堂兄妹解释说,只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是很难胜过其他家庭成员的,他们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聘用一个经理人,就是我们,我们会做得非常专业。”这些帮客兼经理人继续使用第一批帮客兼经纪人进行交易,这些人甚至提高了交易的活跃性以致那些经纪人业务更加兴隆。总之,企业收益这张大饼的更大一块落入了这两批帮客的私囊。一年之后,当整个家族再度评价其财产的时候,他们发现:这块大蛋糕中属于自己的份额又少了一块。但噩梦还远未结束,新上任的帮客告诉他们,只有通过多做股票交易才能稳住阵脚,但这不仅增加了支付给第一批帮客的佣金,也让自己支付的税款直线上升。现在,家族最初所享有的整个收益大饼又再度缩水。
  
几个聪明的堂兄妹又开始想:“最初,我们没有为自己选好股票,之后,我们又没能找到能帮我们选好股票的经理。到底该怎么办呢?”前两次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们就此罢休,他们决定雇用更多的帮手。他们找到第三批帮客——最好的投资顾问和财务规划师帮自己出谋划策,这些投资顾问告诉他们怎样挑选合适的经理,帮他们挑选合适的股票。已经晕头晕脑的堂兄妹们对他们的协助自然非常欢迎。当然,投资顾问们肯定会信誓旦旦地向这些戈特罗克家族的堂兄妹们保证:“只要付给我们一点费用,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结果,戈特罗克家族的蛋糕变得越来越小了。
  
这个大家庭现在要为这三批帮客支付昂贵的费用,但他们却发现情况更加不妙,他们陷入了绝望之中。但就是最后的希望即将破灭之时,第四批帮客——我们称其为“超级帮客”(the hyper-Helpers)出现了。他们态度十分友好地向这个大家庭解释,他们至今无法得到理想结果的原因在于现有的三批帮客(经纪人、经理人、顾问)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第四批人说:“你们能指望这些行尸走肉做什么呢?”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简单解决之道——支付更多的报酬。超级帮客充满自信地断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真正做到超越其他家庭成员的投资业务,每个家庭成员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 在固定的佣金之外,因事而定支付巨额的临时性报酬。
  
这个家庭中比较敏锐的成员发现,第四超级帮客其实就是第二批帮客兼经理人,只不过是穿上新的工作服、上面绣着吸引人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或私人股权投资公司(private equity)而已。可是第四批帮客向这个大家庭信誓旦旦地说,工作服的变化非常重要,会赐予穿着者一种魔力,就像本来性格温和的肯特(Clark Kent)换上超人(Superman)衣服之后就威力无比一样。这个家庭听信了他们的解释,决定全部付清他们的报酬。

最后,戈特罗克家族的人们终于被眼前的局势所震惊,于是,大家坐在一起,严厉批评了那些试图卖弄小聪明的家庭成员。他们疑惑不解地问:“以前,我们是这块大蛋糕的唯一主人,我们享有100%的股利和收益,但现在怎么会萎缩到只有60%了呢?”家族中最聪明的成员——一位贤明的老叔和声细语地对大家说:“你们付给那些帮客们的钱,还有你们本不必支付的那些税款,本来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红利和收益。回去解决这个问题,越快越好,赶走所有经纪人,赶走所有基金经理,再赶走所有顾问,这样,我们家族就可以重新占有美国企业整个的大馅饼了。”于是,大家听从了老叔的明智教诲,重新捡起最初保守但却有效的策略,持有美国企业的所有股票,自得其乐地享受着这块只属于自己的蛋糕。这也正是指数型基金的操作策略。
  
从此以后,戈特罗克家又可以逍遥度日了。

巴菲特说,戈特罗克家族当时的处境正是我们投资者今天的处境:如果投资者只是老老实实地躺在摇椅上休息的话,所有上市公司收益中一个创纪录的比例本来会全部装进他们的口袋里,而如今却落入了队伍日益庞大的“帮客”的口袋。最近广为流行的盈利分配机制使这个家庭付出的代价更加昂贵,根据这种分配机制,由于帮客的聪明或运气所取得的盈利,大部分归帮客所有,而由于帮客的无能或运气不好所发生的损失则全部由家庭成员承担,同时还得支付大笔的固定佣金。
  
沃伦·巴菲特从中又诠释了这个故事:很久以前,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这的确是天才的伟大发现(Isaac Newton)。但牛顿的天才却并没有延伸到投资中。牛顿在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中损失惨重,后来他对此解释说: “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如果不是这次投资损失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许牛顿就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对于投资者整体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

这个故事的主旨在于,成功的投资就是心平气和地拥有着企业,而美国乃至全世界企业收益和股利的增长,便是投资者取之不尽的财富之源。投资活动越频繁,财务中介成本和交税就越多,财产所有者的整体净资产就越少。而投资者的总体成本越低,他们所能实现的收益也就越高。因此,要在长期投资中成为胜者,就必须最大程度地限制财务中介成本,让这些成本仅仅局限于绝对必要的层次上。在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清晰认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市场所固有的非理性和反效率性。1990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发现,要按短线择机策略进行买卖而赚钱的话,市场择机在判断时机的时候就必须做到82%的准确率。因此,要想用快照的方式去捕捉整个市场的走向,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投资行业从业者与股票债券投资者之间在利益上的深刻冲突。对于这些投资从业者来说,赚取佣金的动力总会促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去说服客户:“不要坐在那傻等,想办法做点什么。”但对于客户来说,总体财富的增长却源自截然相反的另一个座右铭:“什么也不要做,坐在那里等着就足够了。”因为试图击败市场是不可能的,而这是唯一可以让你避免陷入其中的办法。当所有的交易都直接违背客户的整体利益时,那革命必将到来。伯格指出,大量的盈利分配安排与此类似,都是帮客拿大头,而由这个家庭承担损失,而且还要为如此安排而享有的特权支付昂贵的费用。如今事实上这个家庭的所有这样那样的磨擦成本大约要占到所有美国上市公司盈利的20%,也就是说,支付给帮助者的负担,使美国股票投资者总体上只能得到所有上市公司收益的80%,而如果他们静静地坐在家里休息而不听任何人的建议的话,就能稳稳得到100%。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耐心等待、买入时机、长期投资、卖出时机的选择

一、 选择、等待(最难)、买入。
先确定投资标的,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和行业选择,找出20家左右企业进行分析、评估,得到大致企业的估值(必须想10,20年后这些企业还存在吗),然后就慢慢的等待,等到安全边际为止。也就是两个词:选择、等待。

等待(最难):
将他放在第一位,是因为他最煎熬。投资就是一个不断等待的过程。即“投资就是等待,等待也是投资”。发现好企业后等待安全边际的出现,买入股票后等待企业成长带来的回报,卖出股票后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只有学会耐心的等待,才能在投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被谈论最多的是持有股票时的等待,对于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持股等待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反而买入前的等待才是最大的考验。由于伟大企业的稀缺,所以发现优秀的企业后既害怕持续上涨错失机会,又不能违反安全边际的原则,既需要准确把握企业的估值,也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这种等待可以说是一种煎熬,矛盾的心情比之持股等待的坦然要困难得多。

这个时候我们总是担心:优秀的企业一直维持高估值而错过怎么办?答案:这也是放弃的一种,放弃没有把握的盈利机会,放弃不确定性,赚应该赚的钱。没事可做时就什么也不做,等待预测变成现实,等待不确定变成确定,等待安全边际的来临,对伟大的企业来说,买入的机会总会出现的。即使等来的价格比现在高,也是值得的,因为那时赚的是确定的钱,应该赚的钱。但是市场总是无效的,总是会给你买入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忍。想想2007年初到2007年10月份,当时市盈率一直在40倍以上,当时最好的投资就是:等待。

然而正是这种等待才能保证我们做到“永远不亏损”。无论对企业多么了解,无论企业的基本面多么好,投资者都可能判断失误或过度乐观,也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变因素。在安全边际下买入可以为我们的失误、不可预料的突变留有余地,从而避免亏损的发生。只有好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才能长期获得超额回报。当然,不能奢求优质企业出现很高的安全边际,但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股票高估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巴菲特:“给你们一张印有20个细孔的票,你们有20次打孔的机会,我可以提高你们终身的金融财富——这20个孔代表你一生中所有的投资。一旦你把这张卡片上所有的孔都打遍了,就表明你的投资生涯到此为止。”

买入时机:
确定性和安全边际出现的一般时候
1、市场失效:大盘的温度较低,出现整体低估。当时为大熊市的底部,即股市的估值在中国PB≤2,PE≤15,这时再去看你所选择的标的价格,若在你的投资价格范围内,则买入,若没有,就看别的行业的,这个时候总有合适的企业可供你选择(研究的企业在20家)。88年时,巴老以14.5倍的PE、5倍的帐面资产值买入时(当年每股收益是0.36美元,买入均价5.22美元、每股净值是1.07元),而这个机会等了几十年。

2、若股票的价格下降到你的价格范围内,但明显股市还在向下掉,则可以适当买入,千万要控制仓位,等觉得到底部时再大举进入。
找到一个好企业,而这个企业的价格的确经历一、两次市场恐慌的长时间大幅调整,市盈率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将继续大幅向前,那么我就认为这家企业的价值是低估的。 还可以考虑用简单的概率计算: “用亏损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数量,再用收益概率乘以可能收益的数量,最后用后者减去前者。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方法。”

3、对于消费类股票,市盈率比较适合,因为都是轻资产的企业,企业的盈利跟其净资产的关系不大,而对于周期性行业,例如水泥、钢铁、银行、地产等,市净率比较适合,但是要避免教条主义:只有在市净率较低(PB<2),市盈率较高时才能买入;2008年10月份,周期类股票的市净率已很低,但是市盈率也在低位,不能因为没有满足上述的第二条就不能买入,但是要注意,不能因为企业的PB已很低就买入,还要看看同一行业其他企业的估值,如果同一行业的大部分企业的PB<2的情况下买入更好。
关于“按照净资产打折的价格买入”。《聪明的投资者》中的确提到。但从这本书成书年代之后出版的证券分析--如何选择成长股--在华尔崛起--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都越来越淡化这种讲法,甚至只字不提了。这些经典着作中,对选股和买价都有一些趋势性的演化——选股越来越严,买价越来越模糊。

买入操作:
安全边际内分步买入,越跌越买。资金的配置很重要,不能满仓,不能赌气投资。

二、“长期投资”
这里用双引号来加注“长期投资”,是觉得长期投资是获得资产增值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表现的最多形式就是“长期投资”,因为大多数企业都是一点点成长,即使增长较快的最多也是复利增长30%,不可能每年来个十几倍的增速(如果真是那样就更要注意了)。我们总是上断章取义一些巴菲特的的价值投资理论:如果你没有持有一个股票十年的打算,那么就一分钟也不要持有它。巴菲特长期持有可口可乐的案例。所以让人觉得不长期投资就不是价值投资,就是价值投机,就是投资犯罪一样,殊不知巴菲特一直持有那些股票是因为这些股票在短时间内没有疯狂性的暴涨,而且因为税收、资金量巨大等因素而没有抛出。如果持有的股票在一年内,极端例子,在一个月内,连翻了好几倍,远远的超出了企业的价值,那么投资这个股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考虑,就应该抛掉了,不然明知道价格远远大于价值,还盲目的“长期投资”,只能说是在“价格赌博”,而且巴菲特持有一些股票,当价格上涨到价值以上抛掉的例子也很多:中石油、韩国浦项钢铁等等。所以此“长期投资”非真正的实际的长期投资,这里“长期”是企业低估的价格向——正常的价值——再向疯狂的高估值过度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跨度较长,无法知道价值的回归需要多长的时间,因此要给投资以足够的实现价值的时间,所以以“长期”名之,但这段时间也可能很短:半年、一个月、甚至一天。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其实也是灵活的,比如他2008年四季度减持强生,在2009年一季度又再度增持了,2008年四季度减持康菲石油后2009年一季度继续减持,可以说他对于自己认为对的投资会坚持,但认为不对的投资会及时改正,在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变时,他会坚决作出调整,而不是死抱着这家公司不放。”

三、卖出
再好的股票也不能承受60倍的PE,所以在PE60倍以上时不管什么股票,都应该适当减仓,尤其是当市场整体市盈率也达到了60倍以上,气氛如火如荼,就要考虑撤退了。价值投资:当价格远高于价值时就应卖掉,不然就是赌博。

卖出时机:
(一)、也是市场失效:大盘的温度火热,整体出现高估。看企业当时的市盈率和大盘市盈率,若大盘市盈率低,则企业PE再高也一样可以忍受,但是这种情况也较少,因为这时市场上肯定有更好的投资标的,这时竟应该抛掉高估值的股票,买入被低估的企业。
但是这时卖出一定要注意了:
1. 因为对企业业绩的主观判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好的的企业总是能给予投资者意外惊喜,基于中短业绩预测值的阶段性减持,面临低估业绩而做出错误选择的风险。苏宁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连续几年100%的利润增长率,几乎每次都超越市场最乐观的业绩预测。另一成长典范茅台也同样常常出乎意料地带给投资者意外的惊喜。

2.一定是找到了更好的适合投资的企业,但切记:所谓的好不是投资企业当时的PE低于要卖出企业的PE,而是真的价格远低于其价值,同时一定要和目前的个股具有相当的成长性,否则起初的低估很快就会被成长弥补,最后搞个得不偿失,还不如当乌龟是最好的选择。

3.为什么PE到60-70倍左右要减仓,如果一个公司每年净利润增长率为30%(长期来看,这已经是很高了,保守应在20%左右),PE=60时,3年后PE=27.3;PE=70时,3年后PE=31.86;3年的时间可能发生很多故事,中国牛市也不可能有3年之久,再加上PE在高位时候,也许牛市马上就结束了,如果反转到了熊市,大盘的PE=20左右的话,股价随之而来的就是暴跌,而且更郁闷的是:企业增长了三年后,价格还是要比PE=60时要低很多。
典型的例子:可口可乐,1999年峰值时市盈率68倍,根据可口可乐的增长率很容易得出结论,要回到合理的20倍市盈率,至少要五年以上的时间。巴菲特选择了持有,结果七年过去了,股价由峰值的100美元跌到现在的48美元,期间的时间和机会成本损失不可谓不大。巴菲特也承认当时犯错了。国内也有相似的例子,云南白药2001年股价峰值为24.7元,市盈率为67倍,两年后跌至13.6元,到05年才回到01年股价峰值。茅台酒,2007年股价峰值在200元以上,市盈率也在60倍以上,但就是因为茅台酒的预期增长太明确了,让投资人觉得即使高价高估值买入,但是随着企业业绩的增长,高估值慢慢会降到合理程度,大不了股价在这段时间横盘而已,但是现在抛掉,就很可能错过几年后股价的上涨。有两点投资人没有想到:1、股价是不可能横盘很久的(牛市不会长期存在下去),会以暴跌的形式将高估值慢慢平抑的。2、即使不暴跌,但是失去的是3年多时间的机会成本。3、未来收益的增长谁也不能确定,万一这段时间收益降低了怎么办。所以在这个时候,价格已远大于价值,真正的价值投资会卖掉的。

但是还要想到,如果一个企业刚刚开始发展,有一个好的模式,也许在开始5年左右,净利润会爆发式的增长,例如:苏宁,开始的几年净利润增长率都在100%左右,但是只是在开始,如果店面布局完成,估值会迅速下降,长期增长率还是在30%以下。

企业的PE和大盘的PE都在高位,这样的情况较多,一般至少在40倍以上,这是最最要注意的是不能再进入市场了,要考虑慢慢撤出了。如果能够深刻的了解几个行业20几个公司近10年左右关于业绩、主导产品价格、股票价格波动方面、以及当时股市状况,则根据所了解股票的价格和现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两个方面,对现在该不该出手就会心中有底。

佐罗谈投资 - 轻松持股的秘诀

根据佐罗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将感受罗列于下,供大家可以思考研究:

1.放心:精挑细选长期价值股票
大家仔细看看许多股票的近十年的K线图,凡是能够几年不断向上爬升的票,底部不断抬升,高点不断创新高的票,基本上都是企业长期价值突出,总结:一是企业有明显壁垒,二是周期性弱,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强,管理团队稳中求胜。四是部盲目扩张,主业为本.这样的票在持有上放心,未来抓成长机遇的能力强。

2.专心:符合价值一般规律排除干扰专心持有
在中国市场上谈价值,就要知道中国市场的运行规律,大体上讲,按照市盈率来上下限是8-40,一个像样的熊市必须将很多票打到10倍左右PE,一个像样的牛市也要将PE差不多顶到40倍.这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当然周期性强的就要更加有弹性些,但长期性来看,我们选择注重消费类的,包括金融业医药食品商业等.虽然平均PE在15-35之间是个大概率的事件,当然这也要选择那些前途比较明朗的企业避开一些模棱两可的爆发式短期增长的企业。只要知道一般规律,其他影响股价的短期消息可以忽略,坚定专心地走自己的价值回归路。

3.跟随国家队出征
是一个简便易行的策略,目前的国家队无非就是主力基金,他们建仓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很多都是努力捕捉未来巨大价值的高手,通过以往行情得知,多研究基金建仓和股价上涨背离的票,对你的投资大有帮助。他们拥有研究企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在此轮银行股上升前基金积极加仓看好,而银行一度蛰伏不动,后来也喷薄而出.目前依然是这个情况,银行股依然是新基金加仓重点,回调幅度颇大,这就是背离,你综合分析,银行估的价值的确没有充分体现完毕,这样持有的坚定信心就不应该受一点涨跌变化的动摇!

4.去繁就简,独立决策思维
影响短期股价因素千千万,但影响股价长期变化的因素只有一两个。我们应该去繁就简,只抓住长期变化因素,挖掘企业真正价值,多学习,哪怕只能看懂一两只企业股票,就有可能受益终身!只研究少数几只股票,不管对错,积极探寻其中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培养独立决策精神。

5.只看两头,忽略中间
将买卖举动看成一件比较神圣的事,不是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在一到两年内有那么几次交易就算是很浪费奢侈了,稳定住身心,不去赌身家性命,这样好的心态往往会有不错的受益。巴菲特的只看两头,中间不过问的说法,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思考的重点是:只看两头,那么两头有什么显著特点呢??可以关注我们的两个博客,关于冰点沸点和趋势价值的研究。

伟大投资者的共同特征

我认为,至少有7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的共同特征,是真正的优势资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无法获得的。事实上,其中几个特质甚至丝毫没有学习的可能,你必须天生具备,若无就此生难寻。

第一个特质是,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当1987年10月19日这天到来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场彻底崩溃,几乎没人有胆量再买入股票。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纳斯达克大崩盘),市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扬,你不会允许自己卖掉股票,因为你担心会落后于他人。绝大多数管理财富的人都有MBA学位和高智商,读过很多书。到1999年底,这些人也都确信股票被估值过高,但他们不能允许自己把钱撤离赌台,其原因正是巴菲特所说的“制度性强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第二个特质是,伟大投资者是那种极度着迷于此游戏,并有极强获胜欲的人。他们不只是享受投资的乐趣——投资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清晨醒来时,即使还在半梦半醒之间,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们研究过的股票,或者是他们考虑要卖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们的投资组合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规避它。他们通常在个人生活上会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也许真的喜欢其他人,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对方交流。他们的头脑始终处在云端,梦想着股票。不幸的是,你们无法学习这种对于某种东西的执迷,这是天生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强迫症,你就不可能成为下一个布鲁斯·博克维茨( Fairholme Funds的创始人,选股思路深受巴菲特影响,组合集中、低换手率、很少越界)。

第三个特质是,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这点对于人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让伟大投资者脱颖而出的正是这种从自己过去错误中学习以避免重犯的强烈渴望。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他们曾做过的愚蠢决定,继续向前冲。我想用来形容他们的词就是“压抑”(repression)。但是如果你忽略往日的错误而不是全面分析它,毫无疑问你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还会犯相似的错。事实上,即便你确实去分析了,重复犯错也是很难避免的。

第四个特质是,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之一,1998年因为俄罗斯金融风暴而濒临破产)的故事,一个由六七十位博士组成的团队,拥有最精妙的风险分析模型,却没能发现事后看来显见的问题:他们承担了过高的风险。他们从不停下来问自己一句:“嗨,虽然电脑认为这样可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这种能力在人类中的常见度也许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高。我相信最优秀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是常识,但是人们却仍会习惯听从电脑的意见,让自己安然睡去。他们忽视了常识,我看到这个错误在投资界一再上演。

第五个特质是,伟大的投资家都对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巴菲特坚持不投身疯狂的网络热潮,尽管人们公开批评他忽略科技股。当其他人都放弃了价值投资的时候,巴菲特依然岿然不动。《巴伦周刊》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标题是“沃伦,你哪儿出错了?”当然,事后这进一步证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伦周刊》则变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就个人而言,我很惊讶于大多数投资者对他们所买股票的信心之微弱。根据凯利公式(Kelly Formula,一个可用于判断投资和赌博风险的数学公式),投资组合中的20%可以放在一支股票上,但很多投资人只放2%。从数学上来说,运用凯利公式,把2%的投资放在一支股票上,相当于赌它只有51%的上涨可能性,49%的可能性是下跌。为何要浪费时间去打这个赌呢?这帮人拿着100万美元的年薪,只是去寻找哪些股票有51%的上涨可能性?简直是有病。

第六个特质是,左右脑都很好用,而不仅仅是开动左脑(左脑擅长数学和组织)。在商学院,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天资聪颖的人。不过主修金融的人,写的东西一文不值,他们也无法创造性地看待问题,对此我颇感震惊。后来我明白了,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只用一半大脑思考,这样足以让你在世上立足,可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和主流人群思考方式不同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投资家,这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右脑占主导的人,你很可能讨厌数学,然后通常就无法进入金融界了。所以金融人士很可能左脑极其发达,我认为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伟大投资家的两边大脑都发挥作用。作为一个投资家,你需要进行计算,要有逻辑合理的投资理论,这都是你的左脑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据微妙线索来判断该公司的管理团队。你需要静下心来,在脑中勾画出当前情势的大图景,而不是往死里去分析。你要具备幽默感、谦卑的心态和基本常识。还有最重要的,我认为你也得是一个好的写作者。看看巴菲特,他是商业世界里最杰出的写作者之一,他同时也是古往今来最好的投资家之一绝非偶然。如果你无法清晰地写作,我认为你也不能清楚地思考。如果不能清楚地思考,你就会陷入麻烦。很多人拥有天才般的智商,却不能清楚地思考问题,尽管他们心算就能得出债券或者期权的价格。

最后、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在投资过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当股票开始下跌,人们很难坚持承受损失而不抛出股票。市场整体下降时,人们很难决定买进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摊薄,甚至很难决定将钱再投入股票中。人们不喜欢承受暂时性的痛苦,即便从长远来看会有更好的收益。很少有投资家能应对高回报率所必须经历的短期波动。他们将短期波动等同于风险。这是极不理性的。风险意味着你若押错了宝,就得赔钱。而相对短时期内的上下波动并不等于损失,因此也不是风险,除非你在市场跌到谷底时陷入恐慌,被损失吓得大乱阵脚。但是多数人不会以这种方式看问题,他们的大脑不容许他们这么想。恐慌本能会入侵,然后切断正常思考的能力。

我必须申明,人们一旦步入成年期就无法再学到上述特质。这个时候,你在日后成为卓越投资者的潜力已经被决定了。这种潜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但是无法从头建立,因为这与你脑组织的结构以及孩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不是说金融教育、阅读以及投资经验都不重要。这些很重要,但只能让你够资格进入这个游戏并玩下去。那些都是可以被任何人复制的东西,而上述7个特质却不可能。

投资中的错误习惯

投资从长远来说,是一项比谁犯错少的游戏,而不是一项比谁的智商高的游戏。现代研究发现,“生活习惯”是决定一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同样,投资也如此,“投资习惯"就是长期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素质。投机,特别是过度投机,一个人某时期可以凭借某时的运气、听了某消息、判断对了某时的市场走向等等在市场上赚了很多钱,但是只要这种行为不能成为“习惯”,那么长远来说,这种赚钱的模式并不能持续,市场的“零和游戏”本质和一定会让没有投资习惯的人把赚来的钱吐回去。投资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断要转换投资习惯了。

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观念,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里列举一些常见的错误投资观念导致的错误习惯,各位可以自我检讨一下以共勉。也欢迎各位添加、完善。

1.总是以短期股价的涨跌来决定、判断投资思考。
巴菲特讲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股价能被华尔街‘野兽’影响,让那些最神经质、最贪婪或最沮丧的人获利,那就很难说市场的定价总是合理的。事实上,市价经常是没有理性的”。

我们的整个行业——基金经理人、机构投资者、以及形形色色的个人投资者——大多都是价格近视眼。如果某个股票价格上涨,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推测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如果价格下跌,我们又会想有什么坏事发生,并且据此行动。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投资习惯,而且又被另一件事加剧了,那就是:评价股价在短期的表现。巴菲特会说,我们不仅依靠错误的事情(价格),而且当我们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时,我们过于频繁地查询股价,并且出售过快。正是这种思考方式,使得一些人每天都要查看股价或跟市场相比。

一项用1200个公司的统计研究,试图找到决定股价与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持有股票3年,二者关系的密切度为0.131-0.360( 0.36的关系是指价格变化的36%可以由经营业绩变化解释);

。持有股票5年,二者的关系为0.374到0.599;

。持有10年,二者的关系上升到0.593-0.695;

。对于整个18年来说,二者的关系是0.688——非常有意义的关系!

上面的统计研究证实了巴菲特的观点:一家好公司最终会产生强劲的价格,只要时间足够长。然而,他又告诫说,把业绩转化成股价既“不对等”,又“不可预测”。巴菲特说:“虽然长期看,市场价格会相当贴近地遵循公司价值,但在某一年中,二者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反复的变化。……进一步说,公司的成功得到确认的速度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一直在以令人满意地速度上升,……事实上,(市场)晚点认识到公司的成功是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有机会以有力的价格购买更多的好东西。”

2. 贴标签式的“价值投资”
一些人也许是思维习惯和本身世界观的问题,总爱非此及彼,以偏概全。以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对的,其他都是错的。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只有…几只股有投资价值,其他都是投机。他们忘了自然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道理:尽管人是最高级的生物,但自然界其他物种也是优胜劣汰长期演化成的自然界物种,它们不但有生存权,可能更有我们人类不知的快乐和幸福。同样,对于“价值投资”,本来就不是刻板的,而是在不同情况下多种体现形式,但还一些人很喜欢贴标签,以自己认为的公司就是价值投资,和他们不一样的的,都是投机,应“大力批判”。

我想推荐王亚伟先生回应一些媒体和投资人指责的谈话,作为对那种唯我独尊式的投资人的警醒。

目前对于价值投资存在一些误区。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没有讲清楚还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我见到听到的一些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是在真正地做价值投资,他们做的只是贴标签,给自己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给与他们投资方法不同的人贴上投机者的标签,给某些股票贴上价值股的标签,给其它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的股票贴上投机股的标签。如果只有买他们贴过价值股标签的股票才算价值投资者的话,这个门槛对我来说太高了,高不可攀。

比如说,中国船舶和中国平安都是好公司,他们可能会在250元以上买中国船舶,在140元以上买中国平安,只是因为这些股票上有他们贴上去的价值股标签。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错的只是这个市场。我庆幸自己不是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如果说只有价值投资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的话,那么我有资格说自己更接近于一个价值投资者,尽管我从来不愿把自己这样归类。

从长一点时间看,市场不会以价值投资、非价值投资来区分投资者,同样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资者,而他的某些中国信徒是失败的投资者,市场会这样来划分,残酷但很公平。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无须费尽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到头来业绩会说明一切。是否是价值投资,取决于如何投资,在什么价位投资,与谁在投资,投资什么无关,贴标签是没有用的。

巴菲特经过研究,在8元买了比亚迪,算是投资;如果只是听说巴菲特买了比亚迪也跟着买,即使有机会在8元以下买入,也只能算是投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跟风,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那么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而一旦价格高于未来预期价值了还去追,就属于投机。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资实践去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会不会被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我毫无兴趣。

Tuesday, August 11, 2009

Dollar's Hit a "Major Bottom," Prechter Says: Why That's Not Such Good News

Forget all the talk about the dollar being in terminal decline. The recent rally in the greenback is for real, says Robert Prechter, president of Elliott Wave International. The man who correctly predicted the 1987 crash and last year's peak in oil prices now says we're "going to be up for a year or two in the dollar."

Reuters and other mainstream news outlets attribute the recent uptick in the dollar versus other major currencies to an improving economy signaled by Friday's "stronger-than-expected U.S. jobs numbers." Prechter, ever the contrarian, says the US$ has put in a major bottom but not for the reasons everyone else is pointing to.

Prechter points to three factors:

•The Elliott Wave Pattern:
Without getting too technical (for your sake and mine) Elliott Wave Theory looks at markets cycles in terms of wave structures that come in five parts. Five waves up followed by five waves down. Well, according to Prechter's research the pattern confirms we recently hit the fifth wave down. Next stop: up.

•Sentiment has reached an extreme:
"The Dollar Sentiment Index for the Dollar Index reports just 3% bulls among traders, an extreme level only five times in the past 20 years, usually near an important low," Prechter wrote on Aug. 5. "The last time we saw readings like this was March-July 2008, just before the dollar soared." In other words, the "short the dollar" trade is overly crowded.

•The biggest risk to the economy is deflation not inflation:
As he lays out in his book, Conquer the Crash, Prechter thinks the bursting of the latest bubble will lead to a major economic depression.

As we discuss in forthcoming segments, this good news for the dollar spells bad news for most other asset classes including stocks, commodities and real estate.

Monday, August 10, 2009

羅傑斯這位「富爸爸」給女兒的12個箴言:

(1)不要讓別人影響你──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2)專注於你所愛──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就會找到你的夢想
  
(3)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大眾社會相信的常常是錯的,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話
  
(4)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保持開放的心,做個世界公民!
  
(5)研讀哲學,學會思考──訓練自己去檢驗每一種概念、每一個事實
  
(6)學習歷史──因為以前發生過的事,以後也還會再發生
  
(7)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8)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你的弱點和覺察你的錯誤,才能找到對的路
  
(9)認出改變,擁抱改變──改變的功能就像催化劑,保持覺知是重要的功課
  
(10)面對未來──看得見未來的人可以累積財富
  
(11)反眾道而行──檢視事實和機會,不隨烏合之眾心理起舞
  
(12)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用功讀書,學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

Krugman says world avoided second Great Depression

Aggressive stimulus spending by governments helped the world avoid a second Great Depression but full economic recovery will take two years or more, Nobel Prize-winning economist Paul Krugman said Monday.

Krugman said the worst of the global crisis was over with economic and exports growth showing signs of stabilization. Still, recovery was likely to be "disappointing" as government spending wasn't sustainable in the long-run and unemployment rate still lagging behind, he told a two-day world capital markets conference here.

There isn't likely to be any "Phoenix-like" recovery such as in the 1997-98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ere the economies expanded dramatically, led by a sharp rebound in exports, he said.

"We have managed to avoid a second Great Depression ... but full recovery is at least two years and probably more," Krugman said.

Asia is likely to see a faster rebound, than the U.S. and Europe, partly driven by the recovery in manufacturing exports, he said.

In the clearest sign yet that the recession may be ending, the U.S. Labor Department last Friday showed the jobless rate in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dipp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15 months while workers' hours and pay edged upward.

It said a net total of 247,000 jobs were lost last month, the fewest in a year and a drastic improvement from the 443,000 that vanished in June. Still, the job market remains shaky. A quarter-million lost jobs are a far cry from the employment growth needed to put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solid footing.

President Barack Obama has urged Americans to be patient and give time for his $787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of tax cuts and increased government spending to take hold. Most of the money will flow in 2010.

Krugman said there was still room for the U.S. government to increase spending to boost growth, despite concerns over its swollen budget deficit.

Krugman, who teach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last year for his analysis of how economies of scale can af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He also writes column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e said there was a need to restructure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nd impose tighter regulations to avoid a repea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but expressed concern that the momentum for reforms appeared to be easing.

"We do not have the political will to do that just yet ... I suspect clever people can still make a lot of money from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next few years," he warned.

Earlier, Malaysian Prime Minister Najib Razak urged regulators worldwide to jointly create a compatible, sustainable and effective surveillance system to prevent future market crashes. These include keeping a close eye on risk-taking activities and having a common procedure for intervention if there are signs of irrational excess, he said.

"Over-reliance on self-regulation is a mistake," he said. "Global regulators should err on the side of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ather than rely on a 'buyer beware' regulatory regime."

Singapore's Finance Ministe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and Hong Kong Secretary for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Treasury K.C. Chan warned against being too hasty, saying greater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ustn't be at the expense of stifl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