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ors have seen this before.
Since the bear market began in late 2007,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has fallen into a pattern of huge declines, big gains, and then even larger declines. Four times, the market has rallied only to dissipate.
This past week, the market made a fifth stab at recovery, logging its best performance in months after remarks from bank CEOs and economic data led investors to believe they'd gotten too pessimistic.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rallied for four straight days from nearly 12-year lows, and gained 597 points, or 9 percent — its best week since November. That followed a two-and-a-half month drop in the Dow of nearly 25 percent.
"People have been worried that we're heading into this abyss," said Tobias Levkovich, Citigroup's chief U.S. equity strategist. "There are signs that that's not the case, and there is some floor somewhere — that we may have overreacted."
But is the worst really over?
There's no formula to figure out if this latest rally will stick. But market analysts are watching closely for signs that the worst might be behind us, and they say some good signs are starting to pop up.
"There are little subtle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that are good — good enough to see that market is trying to establish a near-term bottom," said John Kosar, market technician and president of Asbury Research in Chicago. "But it's way, way, way too premature to try to make an argument that this is 'The Bottom.' "
Here are five reasons the market may have bottomed, and five reasons to still fear the bear.
FIVE SIGNS THE MARKET MAY HAVE BOTTOMED:
PUMPED UP VOLUME
Market analysts say two signs of a bottom are the entrance of big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because they hold stocks for the long-term, and high trading volumes during rallies. Check, and check.
Pension funds, mutual funds, and insurance funds began snapping up bargain stocks last week after sitting things out for a while, said Stuart Frankel & Co. president Jeffrey Frankel, who works on the floor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nd volumes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on Tuesday, Wednesday and Thursday of last week were about 7 to 8 billion shares — similar to those when stocks plummeted the week before.
THE ECONOMY'S BAD, BUT COULD BE WORSE
The U.S. economy might be horrible, but it's not the Great Depression. Unemployment is at 8.1 percent, and expected to rise above 10 percent, but that's nowhere near the 25 percent level experienced in the 1930s. And today, when people are fired, they can collect unemployment. Conditions are a far cry from shanty towns and bread lines.
Plus, the economy's slide appears to be slowing. U.S. retail sales, after stripping out autos, actually rose 1.6 percent in January and 0.7 percent in February.
ZOMBIE BANKS? NOT QUITE.
Before last week, investors were throwing around the term "zombie banks" to describe the big U.S. banks: Citigroup Inc., Bank of America Corp., JPMorgan Chase & Co. The moniker comes from the insolvent, federally propped-up Japanese banks of the 1990s.
But last week, these three U.S. banks said they've actually been profitable so far this year. They're also borrowing less from the Federal Reserve now. Bank borrowing from the Fed fell to $19.6 billion last week — the lowest level since Lehman Brothers collapsed in September, pointed out Miller Tabak & Co. analyst Tony Crescenzi.
THE COMMODITY BOUNCE
It's counterintuitive, but Americans should be happy oil prices aren't falling anymore. After massive price drops alongside stock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crude oil has jumped 16 percent in the past three weeks.
Crude oil and copper — which has risen 17 percent in three weeks — tend to be economic barometers, Kosar said. That's because if the cost of industrial metals and crude oil are rising, it means traders see demand trickling back. Growing demand means increas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
MAIN STREET CAPITULATION
Everyone at cocktail parties is talking about how they've moved into cash. Certainly,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ved that Wall Street bigwigs aren't all smarter than the rest of us. But it's usually a good time to buy when regular folks are saying they've cashed out.
"A year ago, everybody was at the dinner table talking about returns," Frankel said. "Right now, it's probably a good time to buy, because usually the masses are wrong."
FIVE SIGNS THE MARKET HAS YET TO FIND A BOTTOM:
CHRONIC CREDIT WOES
The banks may not be dead, but they're still sick. So are those giant, complicated credit markets. JPMorgan analyst Thomas J. Lee noted that the markets for securities backed by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mortgages have recently deteriorated to their worst levels since Lehman Brothers' bankruptcy.
The market needs a plan for these "toxic assets" — either by selling them to private investors, or allowing banks to mark them differently. A failure by the government to deliver such a plan sparked a sell-off last month, and if investors don't get one soon, the market could be in for another tumble. Analysts aren't ruling out a Dow drop to 5,000, or an S&P decline to 500.
"We don't believe that the bear market's over yet," said Scott Fullman, director of derivatives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WJB Capital Group in New York. Toxic assets "either need to come off the banks' balance sheets, or they need to improve on the banks' balance sheets."
ECONOMIC DROPS ARE JAGGED
Economies, like stock markets, don't decline in a straight line. The recent spate of better-than-expected retail sales data could be merely a short-term blip.
Sandeep Dahiya, a finance professor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s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 said he wants to see three months of sustained increases in the Conference Board's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It is currently at the lowest levels since the gauge started in the 1960s.
"Until that happens, I'm not willing to say this thing is behind us," he said.
SHORTS: NOT SWEET
A big chunk of last week's rally was driven by what's known as "short-covering" — when investors buy stocks simply to offset short trades, in which an investor borrows a stock then sells it right away, hoping to buy the same shares back later at a lower price, thus profiting from the decline.
It'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hort-covering and regular buying, but floor traders last week estimated that between 50 percent and 60 percent of Tuesday's 379-point jump in the Dow was due to short-covering. And a rally driven by short-covering can disappear quickly when a scary headline hits the wires.
FEAR OF THE UNKNOWN
The market fears something wildly unexpected could happen. The Sept. 11, 2001 terrorist attacks threw a wrench in the market's recovery following the bursting of the technology bubble. And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address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with protectionism in the 1930s was global trade war, which hampered the U.S. market's recovery.
THE BERNIE MADOFF FACTOR
Even if you didn't invest in Bernard Madoff's fund, you might still be an indirect victim. Trust in the markets took a major hit after his $65 billion Ponzi scheme was revealed last December. It took another blow when R. Allen Stanford's $8 billion scheme came out in February. Without trust, the stock market can't rise for long.
"A lot of people have been beaten and wounded, and it's going to take time to recover from that. It's more than wealth — confidence has been rattled," Frankel said.
Before jumping in, "everyone is looking twice," Frankel said.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Sunday, March 15, 2009
道指跌至五千點並非遙不可及
股市究竟能跌到多低﹖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週五雖小幅上漲﹐但上週已是連續第四週下滑﹐並一路跌破7000點﹐屢創12年新低。標準普爾500指數也自1996年以來首次低於700點。
隨著企業的收益預期被逐步下調﹐加上經濟很快走出困境的希望漸漸渺茫﹐道指跌回5000點或標普500指數跌回500點這種曾經難以想象的事情現在看上去似乎已非遙不可及了。
標普500指數下滑至500點也就意味著從當前水平跌去183.38點﹐跌幅達到27%。該指數已經較2007年10月的高點下跌881.77點﹐創下56%的跌幅﹐僅上週就下挫了7%。標普500指數上一次跌破500點是在1995年﹐當時科技股泡沫剛剛開始。道瓊斯指數上週下跌6.2%﹐離5000點還有1626.94點﹐也就是25%的幅度。道指也是從1995年起就告別了5000點。
著眼於估值、歷史和股價走勢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大多預計﹐上述股指不會跌至這麼低的水平﹔不過大家都承認﹐在當前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
華爾街的策略師們雖然堅持認為股市今年下半年將會復蘇﹐但他們對於股指最低將跌至何處卻眾說紛紜。
高盛(Goldman Sachs)的策略師戴維•科斯汀(David Kostin)在2月底提出了標普500指數三種可能的情況﹐其中之一就是該指數在“熊市的情況下”會下跌至400-500點區間。雖然科斯汀不認為標普500指數會低到這個水平﹐但他說某些投資者確實是這麼認為的。
如果光看價值﹐也就是市盈率﹐那標普指數跌至500點還不一定能算最嚴重的情況。
據標普的數據﹐目前標普成份股公司2009年的平均每股預期收益為64美元﹐低於去年4月的約113美元。高盛目前給出的預期為40美元﹐較2月底給出的53美元預測值有所下調。美國銀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預期為每股46美元﹐花旗的預期為每股51美元。
在預期收益64美元的情況下﹐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為11倍。如果收益為40美元﹐市盈率則為17倍。
據高盛的數據﹐1974年熊市見底時的預期市盈率為11.3倍。而在1982年低谷時預期市盈率為8.5倍。假設每股預期收益為40至50美元而市盈率為10倍﹐標普500指數就會在400-500點的水平。
科斯汀給出了他的預期﹐認為標普500指數會停留在650點至750點﹐年底可能漲至940點。科斯汀還說﹐高盛的收益預期考慮了沖減和撥備因素﹔但由於未來幾個季度金融公司將計入大量剩餘損失﹐投資者可轉而關注2010年的收益以及2009年如不計入沖減及撥備的收益﹐他對此給出的預期為63美元。
Silvant Capital Management的總裁兼首席投資長克里斯•桂恩瑟爾(Chris Guinther)說﹐股市是否會繼續下跌﹐說到底是個信心問題。桂恩瑟爾認為﹐如果沒有政府刺激計劃和救助措施發揮作用的明顯信號﹐就無法刺激投資者買進。
桂恩瑟爾說﹐Silvant預測標普500指數會停留在650-750點的區間﹐但下滑至500點也是絕對有可能的。
摩根大通(J.P. Morgan)的首席美國證券策略師托馬斯•李(Thomas Lee)說﹐標普500指數跌至500點水平是可能的﹐但還沒到很有可能的範圍。3月2日﹐李取消了他在2月給標普指數的“買進”推荐。
在李看來﹐標普指數跌至500點意味著市場現在處於與1932年4月相似的階段──熊市的最後階段。
從1932年4月8日到7月8日﹐股市下挫了34%──比標普指數從當前水平下跌至500點的降幅略高。
如果標普指數下滑至500點﹐那就是較2007年10月高點下跌68%﹐而大蕭條時期從高點到低點的滑坡幅度接近90%。
李還認為股市會在2009年年中暫時觸底﹐與此同時經濟也將跌至谷底。在那之後﹐他仍相當肯定標普500指數到年底有可能沖上1100點。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金融史和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席拉(Richard Sylla)說﹐這一次由於有政府的救助和刺激措施﹐因此不太可能出現大蕭條時期那種幅度的下滑。
席拉說﹐有人認為政府的舉措沒有發揮作用﹐在實施過程中也有種種不足﹐但我覺得情況本來有可能更糟。政府的措施對抑制股市下滑起到了一些作用。雖然如此﹐但他認為股市尚未觸底﹐並猜測道指將在接近6000點的水平觸底。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整體下跌已經過頭了。
花旗集團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托比亞斯•列夫科維奇(Tobias Levkovich)說﹐分析師們大幅下調收益預期﹐人們紛紛推斷企業收益將跌至深淵。列夫科維奇仍然認為標普500指數年底時會回升至1000點。
他說﹐7-9倍的市盈率未必是正確的假定﹔在股票估值與當前類似的其他一些時期﹐通脹、利率和風險溢價都比現在要高。
一些跟蹤股價走勢的分析師認為股指還會大幅走低。
Bell Curve Trading的首席市場策略師比爾•斯特拉祖羅(Bill Strazzullo)說﹐市場很有可能繼續走低。
Bell Curve Trading根據買賣趨勢圖給出的預期目標為﹐標普指數將跌至500點、道指跌至5500點。斯特拉祖羅說﹐標普可能在650點左右小幅反彈﹐因為賣空者會在這個水平獲利平倉﹔而買進後長期持有者在這樣的水平也很活躍﹐這可能會暫時推高股價。
斯特拉祖羅說﹐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那就是見底了﹐但我認為還有一段距離﹔等到普通大眾也放棄時﹐股市可能就見底了。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週五雖小幅上漲﹐但上週已是連續第四週下滑﹐並一路跌破7000點﹐屢創12年新低。標準普爾500指數也自1996年以來首次低於700點。
隨著企業的收益預期被逐步下調﹐加上經濟很快走出困境的希望漸漸渺茫﹐道指跌回5000點或標普500指數跌回500點這種曾經難以想象的事情現在看上去似乎已非遙不可及了。
標普500指數下滑至500點也就意味著從當前水平跌去183.38點﹐跌幅達到27%。該指數已經較2007年10月的高點下跌881.77點﹐創下56%的跌幅﹐僅上週就下挫了7%。標普500指數上一次跌破500點是在1995年﹐當時科技股泡沫剛剛開始。道瓊斯指數上週下跌6.2%﹐離5000點還有1626.94點﹐也就是25%的幅度。道指也是從1995年起就告別了5000點。
著眼於估值、歷史和股價走勢的分析師和投資者大多預計﹐上述股指不會跌至這麼低的水平﹔不過大家都承認﹐在當前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
華爾街的策略師們雖然堅持認為股市今年下半年將會復蘇﹐但他們對於股指最低將跌至何處卻眾說紛紜。
高盛(Goldman Sachs)的策略師戴維•科斯汀(David Kostin)在2月底提出了標普500指數三種可能的情況﹐其中之一就是該指數在“熊市的情況下”會下跌至400-500點區間。雖然科斯汀不認為標普500指數會低到這個水平﹐但他說某些投資者確實是這麼認為的。
如果光看價值﹐也就是市盈率﹐那標普指數跌至500點還不一定能算最嚴重的情況。
據標普的數據﹐目前標普成份股公司2009年的平均每股預期收益為64美元﹐低於去年4月的約113美元。高盛目前給出的預期為40美元﹐較2月底給出的53美元預測值有所下調。美國銀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預期為每股46美元﹐花旗的預期為每股51美元。
在預期收益64美元的情況下﹐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為11倍。如果收益為40美元﹐市盈率則為17倍。
據高盛的數據﹐1974年熊市見底時的預期市盈率為11.3倍。而在1982年低谷時預期市盈率為8.5倍。假設每股預期收益為40至50美元而市盈率為10倍﹐標普500指數就會在400-500點的水平。
科斯汀給出了他的預期﹐認為標普500指數會停留在650點至750點﹐年底可能漲至940點。科斯汀還說﹐高盛的收益預期考慮了沖減和撥備因素﹔但由於未來幾個季度金融公司將計入大量剩餘損失﹐投資者可轉而關注2010年的收益以及2009年如不計入沖減及撥備的收益﹐他對此給出的預期為63美元。
Silvant Capital Management的總裁兼首席投資長克里斯•桂恩瑟爾(Chris Guinther)說﹐股市是否會繼續下跌﹐說到底是個信心問題。桂恩瑟爾認為﹐如果沒有政府刺激計劃和救助措施發揮作用的明顯信號﹐就無法刺激投資者買進。
桂恩瑟爾說﹐Silvant預測標普500指數會停留在650-750點的區間﹐但下滑至500點也是絕對有可能的。
摩根大通(J.P. Morgan)的首席美國證券策略師托馬斯•李(Thomas Lee)說﹐標普500指數跌至500點水平是可能的﹐但還沒到很有可能的範圍。3月2日﹐李取消了他在2月給標普指數的“買進”推荐。
在李看來﹐標普指數跌至500點意味著市場現在處於與1932年4月相似的階段──熊市的最後階段。
從1932年4月8日到7月8日﹐股市下挫了34%──比標普指數從當前水平下跌至500點的降幅略高。
如果標普指數下滑至500點﹐那就是較2007年10月高點下跌68%﹐而大蕭條時期從高點到低點的滑坡幅度接近90%。
李還認為股市會在2009年年中暫時觸底﹐與此同時經濟也將跌至谷底。在那之後﹐他仍相當肯定標普500指數到年底有可能沖上1100點。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金融史和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席拉(Richard Sylla)說﹐這一次由於有政府的救助和刺激措施﹐因此不太可能出現大蕭條時期那種幅度的下滑。
席拉說﹐有人認為政府的舉措沒有發揮作用﹐在實施過程中也有種種不足﹐但我覺得情況本來有可能更糟。政府的措施對抑制股市下滑起到了一些作用。雖然如此﹐但他認為股市尚未觸底﹐並猜測道指將在接近6000點的水平觸底。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整體下跌已經過頭了。
花旗集團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托比亞斯•列夫科維奇(Tobias Levkovich)說﹐分析師們大幅下調收益預期﹐人們紛紛推斷企業收益將跌至深淵。列夫科維奇仍然認為標普500指數年底時會回升至1000點。
他說﹐7-9倍的市盈率未必是正確的假定﹔在股票估值與當前類似的其他一些時期﹐通脹、利率和風險溢價都比現在要高。
一些跟蹤股價走勢的分析師認為股指還會大幅走低。
Bell Curve Trading的首席市場策略師比爾•斯特拉祖羅(Bill Strazzullo)說﹐市場很有可能繼續走低。
Bell Curve Trading根據買賣趨勢圖給出的預期目標為﹐標普指數將跌至500點、道指跌至5500點。斯特拉祖羅說﹐標普可能在650點左右小幅反彈﹐因為賣空者會在這個水平獲利平倉﹔而買進後長期持有者在這樣的水平也很活躍﹐這可能會暫時推高股價。
斯特拉祖羅說﹐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那就是見底了﹐但我認為還有一段距離﹔等到普通大眾也放棄時﹐股市可能就見底了。
以技術分析美股反彈
美股S&P500指數自10/3/09-12/3/09出現3日激烈反彈,從最低666.79升至750.74,升幅達12.59%。有些人甚至認為股市已經觸底了,至於是否如此?
今天我不以基本面分析,而以技術上來分析。
從上面圖表我們看出,美股最近一個月的走軟可說是以暴跌方式下跌,從MA的變化可以看出,近期的下跌速度過快,以致和長期200天MA的差距快速拉大。從下跌前的二月上旬到最低點來計算,股價和200天MA的差距分別是21.7%和51.4%。歷來股災下跌都會和200天MA保持一定水平,但是若差距過大至超過30%以上,出現技術性反彈是很正常的。截筆時,股價經過反彈後和200天MA的差距是33.2%,已經很接近正常區域了!
這種理論的解釋在哪?
這是因為股價下跌在正常情況下是漸進式下跌的,也因為下跌時間久,長期的200天MA的下跌幅度才可以保持和當前股價一定距離。但是若出現插水式暴跌,市場除了恐懼的心態存在外,還有一種人認為是撿便宜貨的時機。
市場上除壞消息外,好消息總會存在的。一旦出現好消息,特別是被過度解讀的情況下,認為是撿便宜貨的人就會進場,而之前的暴跌已經將一批人震出場,所以短期內賣壓大減而導致股價大漲。股市的上漲也造成作空者為了避免損失的擴大,被迫進行空頭回補,這使股價漲的更猛。
所以,我認為這只是熊市中的牛市,長期趨勢還是會下跌。
我劃了3個紅框,它們都是這6個月來,股市3次插水式下跌後,都會出現快速反彈,但是沒有一個反彈持久。
事實上,所謂熊市結束的情況,不是因為人人都看好,而是想賣的人大多已經賣了造成賣壓減少,股市才真正觸底。所以有人大量買進的話,那股市一定還沒有觸底。在熊市虧損的人,他的心理不可能會出現“V”型反轉而大量買進,正常情況下都會觀察一下,認為行情確認後才會進場。所以任何快速反彈都不會持久,因為不符合心理邏輯。
順便看看其他的技術指標:隨機指數還沒進入超買區;MACD還處於負數區;OBV還在低檔地帶。從技術上來看,反彈還沒確認。
下面附有歐洲的德國指數和香港恆生指數圖表,明顯出現插水式下跌,股價過度遠離200天MA後,都會出現快速反彈,雖然長期還是看跌。
注:我的目標:DOW指數會跌到5000,S&P500則跌到500。
今天我不以基本面分析,而以技術上來分析。
從上面圖表我們看出,美股最近一個月的走軟可說是以暴跌方式下跌,從MA的變化可以看出,近期的下跌速度過快,以致和長期200天MA的差距快速拉大。從下跌前的二月上旬到最低點來計算,股價和200天MA的差距分別是21.7%和51.4%。歷來股災下跌都會和200天MA保持一定水平,但是若差距過大至超過30%以上,出現技術性反彈是很正常的。截筆時,股價經過反彈後和200天MA的差距是33.2%,已經很接近正常區域了!
這種理論的解釋在哪?
這是因為股價下跌在正常情況下是漸進式下跌的,也因為下跌時間久,長期的200天MA的下跌幅度才可以保持和當前股價一定距離。但是若出現插水式暴跌,市場除了恐懼的心態存在外,還有一種人認為是撿便宜貨的時機。
市場上除壞消息外,好消息總會存在的。一旦出現好消息,特別是被過度解讀的情況下,認為是撿便宜貨的人就會進場,而之前的暴跌已經將一批人震出場,所以短期內賣壓大減而導致股價大漲。股市的上漲也造成作空者為了避免損失的擴大,被迫進行空頭回補,這使股價漲的更猛。
所以,我認為這只是熊市中的牛市,長期趨勢還是會下跌。
我劃了3個紅框,它們都是這6個月來,股市3次插水式下跌後,都會出現快速反彈,但是沒有一個反彈持久。
事實上,所謂熊市結束的情況,不是因為人人都看好,而是想賣的人大多已經賣了造成賣壓減少,股市才真正觸底。所以有人大量買進的話,那股市一定還沒有觸底。在熊市虧損的人,他的心理不可能會出現“V”型反轉而大量買進,正常情況下都會觀察一下,認為行情確認後才會進場。所以任何快速反彈都不會持久,因為不符合心理邏輯。
順便看看其他的技術指標:隨機指數還沒進入超買區;MACD還處於負數區;OBV還在低檔地帶。從技術上來看,反彈還沒確認。
下面附有歐洲的德國指數和香港恆生指數圖表,明顯出現插水式下跌,股價過度遠離200天MA後,都會出現快速反彈,雖然長期還是看跌。
注:我的目標:DOW指數會跌到5000,S&P500則跌到500。
Saturday, March 14, 2009
Value destruction by Contel
I pity those investors who are vested in Contel since their IPO days (although i dont think the number is high). 1.5 years ago, i had a posting, in which i advised all investors to avoid Contel due to its constant and urgent need for capital. On top of that, free cash flow was non-existent.
http://level13-analysis.blogspot.com/2007/07/raising-capital-at-contel.html
Let me do a recap on 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Contel raised ever since it was listed and you can make up your mind if it was indeed a value destruction job.
In Dec 2005, Contel was listed at an IPO price of $0.22. It managed to raise $9.1 million. There were about 250.92 million shares outstanding. Thus, the market cap was around $55.2 million. At that time, the book value per share was $0.162.
On 7th June 2006, Contel announced a proposed issue of up to $50 million in principal value of non-interest bearing equity linked redeemable structured convertible notes due 2011 in ten equal tranches of principal value S$5 million each to Advance Opportunities Fund. Investors should head for the nearest exit when the news was released. In a report
http://www.sfc.hk/sfc/doc/EN/speeches/public/surveys/07/exchange_audit_report_070404.pdf by th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on the 2005 work of the Stock Exchange Listing Division published in April 2007, the SFC said (para. 48, p.12):
"In the last few years, several companies issued a particular type of convertible note, now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oxic convertibles"...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factors, each conversion is likely to lead to a reduction of the issuer's share price an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hares into which the remaining notes can be converted, resulting (because of the falling share price) in a spiral of further dilution of existing shareholders and reduction in share prices. In the worst-case scenario, the notes are converted into shares at the par value and the convertible noteholders may end up holding almost all the company's shares."
In June 2007, after taking $26.5 million from Advance Opportunities Fund and seeing the outstanding number of shares balloon to 417.85 million, Contel terminated the subscription agreement of the convertible notes.
In July 2007, the company decided that it needed more funds and so set up an arrangement with ABN AMRO Bank relating to the issue of US$8 million (S$12 million) zero coupon convertible bonds due 2010.
In Dec 2008, Contel made a private placement of its shares and raked it another $2.167 million.
As of 30th Jan 2009, the number of shares outstanding is 486.6 million.
The downfall of Contel is complete with this announcement on 31st Jan 2009.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D44C1AC0FBF95ECC4825754F003F55A1/$file/Contel_Galaxy_Business_Disposal_Annc__finalised.pdf?openelement
From the period between Dec 2005 to Jan 2009, the total amount of cash that went into Contel was nearly $50 million. However, the amount of dividend it paid out was ZERO.
http://level13-analysis.blogspot.com/2007/07/raising-capital-at-contel.html
Let me do a recap on 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Contel raised ever since it was listed and you can make up your mind if it was indeed a value destruction job.
In Dec 2005, Contel was listed at an IPO price of $0.22. It managed to raise $9.1 million. There were about 250.92 million shares outstanding. Thus, the market cap was around $55.2 million. At that time, the book value per share was $0.162.
On 7th June 2006, Contel announced a proposed issue of up to $50 million in principal value of non-interest bearing equity linked redeemable structured convertible notes due 2011 in ten equal tranches of principal value S$5 million each to Advance Opportunities Fund. Investors should head for the nearest exit when the news was released. In a report
http://www.sfc.hk/sfc/doc/EN/speeches/public/surveys/07/exchange_audit_report_070404.pdf by th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on the 2005 work of the Stock Exchange Listing Division published in April 2007, the SFC said (para. 48, p.12):
"In the last few years, several companies issued a particular type of convertible note, now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oxic convertibles"...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factors, each conversion is likely to lead to a reduction of the issuer's share price an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hares into which the remaining notes can be converted, resulting (because of the falling share price) in a spiral of further dilution of existing shareholders and reduction in share prices. In the worst-case scenario, the notes are converted into shares at the par value and the convertible noteholders may end up holding almost all the company's shares."
In June 2007, after taking $26.5 million from Advance Opportunities Fund and seeing the outstanding number of shares balloon to 417.85 million, Contel terminated the subscription agreement of the convertible notes.
In July 2007, the company decided that it needed more funds and so set up an arrangement with ABN AMRO Bank relating to the issue of US$8 million (S$12 million) zero coupon convertible bonds due 2010.
In Dec 2008, Contel made a private placement of its shares and raked it another $2.167 million.
As of 30th Jan 2009, the number of shares outstanding is 486.6 million.
The downfall of Contel is complete with this announcement on 31st Jan 2009.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th.nsf/VwAttachments/Att_D44C1AC0FBF95ECC4825754F003F55A1/$file/Contel_Galaxy_Business_Disposal_Annc__finalised.pdf?openelement
From the period between Dec 2005 to Jan 2009, the total amount of cash that went into Contel was nearly $50 million. However, the amount of dividend it paid out was ZERO.
Singapore shares 'may run out of steam': dealers
Singapore shares may run out of steam next week as investor optimism wanes amid a dearth of fresh positive leads, dealers said Friday.
The main Straits Times Index ended the week at 1,577.52 points, up 64.4 points or 4.26 percent from 1,513.12 the previous week.
Average volume traded totalled 1.06 billion shares worth 798 million Singapore dollars (518 million US), compared with 1.03 billion shares worth 921 million dollars the previous week.
The index fell near to six-year lows on March 9, but rebounded strongly later in the week along with other Asian markets following an extended rally in US stocks.
However, there are doubts whether the optimism can last.
"Whether we keep going up early next week, I'm doubtful, although I do think we are looking a lot healthier," said Ric Klusman, senior institutional trader at Aequs Securities, as quoted by Dow Jones Newswires.
US retail sales slipped 0.1 percent in February from the previous month but spending patterns were better than expected, with most of the drop linked to auto sales, according to a US government report.
"The downward slide appears to be levelling out," said Macquarie Private Wealth adviser Helen Spencer in Australia.
"Signs of a levelling out or even a bottoming out are what the market is keenly looking for, and certainly some of those statistics are starting to be a little bit more positive than expected."
The main Straits Times Index ended the week at 1,577.52 points, up 64.4 points or 4.26 percent from 1,513.12 the previous week.
Average volume traded totalled 1.06 billion shares worth 798 million Singapore dollars (518 million US), compared with 1.03 billion shares worth 921 million dollars the previous week.
The index fell near to six-year lows on March 9, but rebounded strongly later in the week along with other Asian markets following an extended rally in US stocks.
However, there are doubts whether the optimism can last.
"Whether we keep going up early next week, I'm doubtful, although I do think we are looking a lot healthier," said Ric Klusman, senior institutional trader at Aequs Securities, as quoted by Dow Jones Newswires.
US retail sales slipped 0.1 percent in February from the previous month but spending patterns were better than expected, with most of the drop linked to auto sales, according to a US government report.
"The downward slide appears to be levelling out," said Macquarie Private Wealth adviser Helen Spencer in Australia.
"Signs of a levelling out or even a bottoming out are what the market is keenly looking for, and certainly some of those statistics are starting to be a little bit more positive than expected."
It Feels Great To Be A Sloth Investor
Warren Buffett once remarked that successful investing consists of long periods of inactivity, bordering on sloth. That pretty much describes my attitude towards investing coming into the new year. If we are going to have more of the October massacre, then we should at least seek cover and conserve cash.
The losses from Citigroup and Bank of America were staggering and confirmed that the worst of the financial mess is far from over. Analysing when the good days will arrive seem to be a futile exercise now. In any case, I am less worried about the economic recovery which will definitely happen with so much money being dumped into the system.
My concern is whether we can have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to prevent a recurring bust, once euphoria and greed return? If not, we are only delaying the inevitable financial Armageddon which even the printing press of the US government may be powerless to handle.
Of course, returning to the gold system will impose strict discipline on all nations and individuals but in terms of trade and development, it is not ideal. The gold reserves held by the US has declined over the years; in fact, the ever bulging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could even wipe it out in one fell stroke. Exporting nations will suffer if US has no gold to pay for imports nor credit to fall back on… I can just see the global economy growing at a snail’s pace.
In another day or so, the Bush era will be over a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poised to hit the ground running. Will they be able to instill discipline while not stifling the global economy? Obama has promised to spend trillions to create jobs. That is good, there is much to be done,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lean technology.
As for bailouts, common sense dictates that Obama should let irresponsible and ai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il but 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 may give him an unpleasant domino effect with mass bank runs and businesses to fold in unison.
Tough decision indeed, and to be fair, being an armchair critic is easy, sitting on the hot seat is another matter altogether. If decisions can be made so easily, just let all the laggards fail and you are guaranteed sky-high approval ratings, then why isn’t anybody doing it earlier?
With all the uncertainties, I have decided to be a sloth investor in the next few months. Laziness in investment can be a virtue but not in your workplace. If you don’t step up on productivity during this economic recession and rather be a sloth, it is a quick one way ticket to unemployment.
One of the first step to be a strategic sloth investor is to pick businesses that required very little attention on our part, and if it can beat the market, all the better. The idea is to concentrate on solid, reliable business leaders which don’t require daily monitoring of their stock prices.
If the stock market closes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they will be the businesses which will still turn in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not give us sleepless nights. By the way, here are 3 more tips for the sloth investor:
1. Don’t overdiversify.
How many stocks do you own? Picking a valuable stock takes time, not only the initial due diligence work but also subsequent monitoring. Just imagine the work involved for 20-30 stocks in our portfolio? Warren Buffett had his famous 20-ideas punch card,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re are only few grea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round.
Basically, investors will punch a slot in the card for every investment they made. This forces people to give more thought to their investments and thus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other bit of wisdom in Buffett’s punch card is that remarkably few decisions are needed to achieve remarkable results.
Throughout his career, Warren Buffett notched great returns from a few smart decisions. He doesn’t respond to all investment pitches, preferring to wait patiently for the right opportunity. If the most successful investor of our time spend his quality time playing bridge, why work ourselves silly by getting involved with too many businesses?
2. Management Must Have Integrity And Honesty.
I appreciate honest companies that explains things clearly and briefly. If the management cannot explain their business decisions/prospects to us in simple English language, we should not waste our time or money on them. Terms like “creating knowledge-based value in emerging markets” can befudge even the seasoned investors so if you can’t even figure out what the company is doing or where it gets its revenue, take your money and run away fast.
3. Forget Technical Charts.
I do not follow technical trends or day trade for a living. I believe there is always somebody out there who’s smarter, sleazier or have more crucial information than me, so it is a skewed playing field. The people with big money and connections can move market with their volume and usually get the better end of a trade, not retail investors. Riding on their tailcoats may be profitable but I will rather enjoy a breath of fresh air outside rather than monitoring the screen every minute.
The losses from Citigroup and Bank of America were staggering and confirmed that the worst of the financial mess is far from over. Analysing when the good days will arrive seem to be a futile exercise now. In any case, I am less worried about the economic recovery which will definitely happen with so much money being dumped into the system.
My concern is whether we can have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to prevent a recurring bust, once euphoria and greed return? If not, we are only delaying the inevitable financial Armageddon which even the printing press of the US government may be powerless to handle.
Of course, returning to the gold system will impose strict discipline on all nations and individuals but in terms of trade and development, it is not ideal. The gold reserves held by the US has declined over the years; in fact, the ever bulging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could even wipe it out in one fell stroke. Exporting nations will suffer if US has no gold to pay for imports nor credit to fall back on… I can just see the global economy growing at a snail’s pace.
In another day or so, the Bush era will be over an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poised to hit the ground running. Will they be able to instill discipline while not stifling the global economy? Obama has promised to spend trillions to create jobs. That is good, there is much to be done,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clean technology.
As for bailouts, common sense dictates that Obama should let irresponsible and ai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il but 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 may give him an unpleasant domino effect with mass bank runs and businesses to fold in unison.
Tough decision indeed, and to be fair, being an armchair critic is easy, sitting on the hot seat is another matter altogether. If decisions can be made so easily, just let all the laggards fail and you are guaranteed sky-high approval ratings, then why isn’t anybody doing it earlier?
With all the uncertainties, I have decided to be a sloth investor in the next few months. Laziness in investment can be a virtue but not in your workplace. If you don’t step up on productivity during this economic recession and rather be a sloth, it is a quick one way ticket to unemployment.
One of the first step to be a strategic sloth investor is to pick businesses that required very little attention on our part, and if it can beat the market, all the better. The idea is to concentrate on solid, reliable business leaders which don’t require daily monitoring of their stock prices.
If the stock market closes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they will be the businesses which will still turn in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not give us sleepless nights. By the way, here are 3 more tips for the sloth investor:
1. Don’t overdiversify.
How many stocks do you own? Picking a valuable stock takes time, not only the initial due diligence work but also subsequent monitoring. Just imagine the work involved for 20-30 stocks in our portfolio? Warren Buffett had his famous 20-ideas punch card,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re are only few grea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round.
Basically, investors will punch a slot in the card for every investment they made. This forces people to give more thought to their investments and thus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other bit of wisdom in Buffett’s punch card is that remarkably few decisions are needed to achieve remarkable results.
Throughout his career, Warren Buffett notched great returns from a few smart decisions. He doesn’t respond to all investment pitches, preferring to wait patiently for the right opportunity. If the most successful investor of our time spend his quality time playing bridge, why work ourselves silly by getting involved with too many businesses?
2. Management Must Have Integrity And Honesty.
I appreciate honest companies that explains things clearly and briefly. If the management cannot explain their business decisions/prospects to us in simple English language, we should not waste our time or money on them. Terms like “creating knowledge-based value in emerging markets” can befudge even the seasoned investors so if you can’t even figure out what the company is doing or where it gets its revenue, take your money and run away fast.
3. Forget Technical Charts.
I do not follow technical trends or day trade for a living. I believe there is always somebody out there who’s smarter, sleazier or have more crucial information than me, so it is a skewed playing field. The people with big money and connections can move market with their volume and usually get the better end of a trade, not retail investors. Riding on their tailcoats may be profitable but I will rather enjoy a breath of fresh air outside rather than monitoring the screen every minute.
投资知识
1. 牛市在人们怀疑时慢慢形成
2. 牛市形成,市场充满信心,市场只有买气,没有卖气,股市天天起,股票轮流炒。
3. 牛市中期出现调整,之后可能上,也可能下。应做决定。
4. 熊市的开始必有暴跌,原因是之前牛市的疯狂出现了太多不合理的股票价格。
5. 熊市的诞生,人人对股票失去信心,成交量少,有大批人要卖股。
6. 熊市的中期,成交量已经少,指数不再天天下跌,慢慢进入稳定状态。这时候可能微上微下。
7. 买股前,一定要对个股有所了解,要有决对的信心这股是好公司,未来黑马,不会倒,盈利会累增。这是所有买股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为选股。
8. 股市不可能会令你发达,但是肯定可以让你赚钱。靠股市发达的肯定是天才,但是有多少个?所以我们必需小心使得万年船,要记得股市是让你赚钱的地方,不是发达的地方。贪心会让你一无所有,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幸运。
9. 靠股票发达的人通常是那间公司的控制人。那不是靠投资股票发达,是靠公司的生意发达。除非你是那间上市公司的控制人,不然你永远控制不到公司的变数。
10. 选对股依然是投资股市赚钱最大的原因
11. 购买未来两三年盈利增长最快的公司。
12. 生意有潮流,很少公司可以保证永远盈利增长。在行业危机时,最有才华的公司股票也要下跌到你认为不可能。行业危机早期一定要放票。行业危机尾期才可买进。
13. 熊市准备进场,牛市准备出场。一出场或一进场就没得回头,一直到战胜为止。所以进出场前的准备功夫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或失败。
14.牛市的不合理升涨会令到人们忍不住的不顾一切冲进买股。这是谁也很难去克服的。
2. 牛市形成,市场充满信心,市场只有买气,没有卖气,股市天天起,股票轮流炒。
3. 牛市中期出现调整,之后可能上,也可能下。应做决定。
4. 熊市的开始必有暴跌,原因是之前牛市的疯狂出现了太多不合理的股票价格。
5. 熊市的诞生,人人对股票失去信心,成交量少,有大批人要卖股。
6. 熊市的中期,成交量已经少,指数不再天天下跌,慢慢进入稳定状态。这时候可能微上微下。
7. 买股前,一定要对个股有所了解,要有决对的信心这股是好公司,未来黑马,不会倒,盈利会累增。这是所有买股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为选股。
8. 股市不可能会令你发达,但是肯定可以让你赚钱。靠股市发达的肯定是天才,但是有多少个?所以我们必需小心使得万年船,要记得股市是让你赚钱的地方,不是发达的地方。贪心会让你一无所有,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幸运。
9. 靠股票发达的人通常是那间公司的控制人。那不是靠投资股票发达,是靠公司的生意发达。除非你是那间上市公司的控制人,不然你永远控制不到公司的变数。
10. 选对股依然是投资股市赚钱最大的原因
11. 购买未来两三年盈利增长最快的公司。
12. 生意有潮流,很少公司可以保证永远盈利增长。在行业危机时,最有才华的公司股票也要下跌到你认为不可能。行业危机早期一定要放票。行业危机尾期才可买进。
13. 熊市准备进场,牛市准备出场。一出场或一进场就没得回头,一直到战胜为止。所以进出场前的准备功夫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或失败。
14.牛市的不合理升涨会令到人们忍不住的不顾一切冲进买股。这是谁也很难去克服的。
從美股飆升6%看出市場的不理智
在經歷了數月的步步走低後﹐美國股市週二(10/03/2009)迎來了2009年的首次大漲﹐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收盤漲379.44點﹐至6926.49點﹐漲幅5.8%﹐為去年11月21日以來的最大百分比漲幅。準普爾500指數漲43.07點﹐至719.6點﹐漲幅6.37%﹐為本月以來的最高收盤水平﹐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漲89.64點﹐至1358.28點﹐漲幅7.07%﹐創去年10月28日以來的最大漲幅。
飆漲的原因是:
1.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週一晚間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表示花旗1、2月份會實現盈利﹐該行從而有望扭轉連續五個季度虧損的頹勢﹐目前這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了370億美元。潘偉迪的備忘錄推動花旗股價大漲38%。市場對銀行償債能力的擔憂有所緩解﹐造成其他金融機構的股票也隨之上漲﹐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漲幅高達23%,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漲20%﹐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C)漲28%。
2.貝南克在向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發表講話時稱﹐解決低流動性資產(指不良資產)的估值問題十分重要。這造成市場認為對按市價核算會計準則做法上找到迴旋餘地﹐銀行投資者因貝南克的講話而受到鼓舞。D.A. Davidson市場策略師Fred Dickson表示﹐貝南克表示Fed正在考慮審議會計準則。
3.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馬薩諸塞州共和黨議員富蘭克(Barney Frank)表示﹐預計加價規則(要求投資者等到個股股價上漲後才可賣空該股)將在大約1個月之內恢復。投資者似乎還對華盛頓監管官員有關可能重頒作空限令的說法感到歡欣鼓舞﹐因為這有助於防止交易員追跌某家公司的股票。
4.投資者似乎從來自政府和銀行的只言片語中獲取了信心。交易員說此番漲勢可能持續更久﹐因為連作空方都不得不吸納股票來回補此前空頭,這造成漲勢的加劇。
但是若仔細分析,這些所謂利好消息其實多不實際。
1.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稱今年前兩個月實現盈利,這打破了有關該行可能出現虧損的預期。雖說情況好轉,但是還是虧損,因為這盈利是依據通用會計準則計算且不考慮問題貸款撥備的情況下,實際上花旗集團最不令人放心的不是創造收入的能力,而是它的金融黑洞有多深,以後還需要多少錢來填。而Vikram Pandit的言論恐怕也有取巧的成分,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惡化加劇,所以花旗業務沒有好轉的理由,會造成帳面好轉的原因不外是削減開支,今年花旗集團有出售資產的舉動,是否這盈利計算也將這些收入排除?有趣的是,潘偉迪的寬心話引發股市飆升。另一邊美國官員已經在考慮﹐聯邦官員將討論一個“應急預案”﹐如果花旗的問題加劇﹐他們可能需要採取哪些新的措施來穩定這家銀行。雖然他們目前預計不會發生。
2.貝南克雖說解決低流動性資產的估值問題十分重要,但是它也說不會支持中止按市價核算的做法,何況即使修改了按市價核算會計準則又如何?也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3.即使美國全面禁止賣空也對股價下滑沒有影響,因為賣空佔交易比例很少,之前美國曾發佈臨時賣空禁令,結果呢?股市出現金融風暴以來最猛烈的跌幅,無數銀行倒閉或被賤賣,可見禁止賣空根本無助於穩定市場。
4.在熊市下跌浪中,股市會有一些壓抑後的反彈﹐投資者會進行一些空頭回補操作暫時性退高股價﹐但不會持久上漲。
而且毫無疑問﹐技術上市場處於超賣狀態,但是超賣不代表賣的人以後會少,因為超賣後還有更超賣是很常見的。我相信10/03/2009的漲幅只是曇花一現。去年9月、10月和11月均出現過類似的較大漲幅﹐但沒有一個持久的。自從2月5日和6日以來﹐市場從未出現過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的情況。歷史上的股災,從來沒有出現“V”型反彈的例子,人在受創後必然會心有餘悸一陣子,之後才會慢慢會恢復,所以任何快速反彈都不可靠,因為這不符合人性邏輯,所以必然無法持續。股票市場是不理智的,至少短期是這樣。
飆漲的原因是:
1.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週一晚間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表示花旗1、2月份會實現盈利﹐該行從而有望扭轉連續五個季度虧損的頹勢﹐目前這家身陷困境的公司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了370億美元。潘偉迪的備忘錄推動花旗股價大漲38%。市場對銀行償債能力的擔憂有所緩解﹐造成其他金融機構的股票也隨之上漲﹐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漲幅高達23%,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漲20%﹐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AC)漲28%。
2.貝南克在向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發表講話時稱﹐解決低流動性資產(指不良資產)的估值問題十分重要。這造成市場認為對按市價核算會計準則做法上找到迴旋餘地﹐銀行投資者因貝南克的講話而受到鼓舞。D.A. Davidson市場策略師Fred Dickson表示﹐貝南克表示Fed正在考慮審議會計準則。
3.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馬薩諸塞州共和黨議員富蘭克(Barney Frank)表示﹐預計加價規則(要求投資者等到個股股價上漲後才可賣空該股)將在大約1個月之內恢復。投資者似乎還對華盛頓監管官員有關可能重頒作空限令的說法感到歡欣鼓舞﹐因為這有助於防止交易員追跌某家公司的股票。
4.投資者似乎從來自政府和銀行的只言片語中獲取了信心。交易員說此番漲勢可能持續更久﹐因為連作空方都不得不吸納股票來回補此前空頭,這造成漲勢的加劇。
但是若仔細分析,這些所謂利好消息其實多不實際。
1.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稱今年前兩個月實現盈利,這打破了有關該行可能出現虧損的預期。雖說情況好轉,但是還是虧損,因為這盈利是依據通用會計準則計算且不考慮問題貸款撥備的情況下,實際上花旗集團最不令人放心的不是創造收入的能力,而是它的金融黑洞有多深,以後還需要多少錢來填。而Vikram Pandit的言論恐怕也有取巧的成分,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惡化加劇,所以花旗業務沒有好轉的理由,會造成帳面好轉的原因不外是削減開支,今年花旗集團有出售資產的舉動,是否這盈利計算也將這些收入排除?有趣的是,潘偉迪的寬心話引發股市飆升。另一邊美國官員已經在考慮﹐聯邦官員將討論一個“應急預案”﹐如果花旗的問題加劇﹐他們可能需要採取哪些新的措施來穩定這家銀行。雖然他們目前預計不會發生。
2.貝南克雖說解決低流動性資產的估值問題十分重要,但是它也說不會支持中止按市價核算的做法,何況即使修改了按市價核算會計準則又如何?也只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3.即使美國全面禁止賣空也對股價下滑沒有影響,因為賣空佔交易比例很少,之前美國曾發佈臨時賣空禁令,結果呢?股市出現金融風暴以來最猛烈的跌幅,無數銀行倒閉或被賤賣,可見禁止賣空根本無助於穩定市場。
4.在熊市下跌浪中,股市會有一些壓抑後的反彈﹐投資者會進行一些空頭回補操作暫時性退高股價﹐但不會持久上漲。
而且毫無疑問﹐技術上市場處於超賣狀態,但是超賣不代表賣的人以後會少,因為超賣後還有更超賣是很常見的。我相信10/03/2009的漲幅只是曇花一現。去年9月、10月和11月均出現過類似的較大漲幅﹐但沒有一個持久的。自從2月5日和6日以來﹐市場從未出現過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的情況。歷史上的股災,從來沒有出現“V”型反彈的例子,人在受創後必然會心有餘悸一陣子,之後才會慢慢會恢復,所以任何快速反彈都不可靠,因為這不符合人性邏輯,所以必然無法持續。股票市場是不理智的,至少短期是這樣。
此番美股漲勢是真是假﹖
美國股市連漲三天﹔道指一舉突破了7000點。現在問題也來了﹕此番漲勢是真的嗎﹖
當然﹐僅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給股市上漲拖後腿的可能因素之一。股市正受益於眼下濃厚的悲觀人氣。當人人都對股市咬牙切齒時﹐往往也就是股市反彈的開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厭惡情緒的彌漫意味著大多數看淡股市的投資者已經把股票脫手了。
除了人氣因素之外﹐在“真漲”和“假漲”之間還有一套快速辨別法。
漲勢是真﹕
1.油價上揚﹐儘管庫存居於高位、美元走勢堅挺。油價可能是隨著全球經濟增長觸底反彈而走高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減產決定往往不足以解釋油價的上漲。還記得去年歐佩克即便開足馬力﹐油價也一樣上衝到每桶147美元吧。
2. 除了汽車之外的零售數據表現得出人意料的堅挺。已有一些經濟學家對此表示了懷疑﹐其中就包括經過了向上修正的1月份數據。消費者真的更樂於出手了嗎﹖至少一位分析師指出其他的零售衡量指標並不是那麼強勁。
3. 通用電氣公司(GE)持續走高。通用電氣較小的評級下調幅度幫助該股朝翻上兩位數股價關口又邁進了一步。自從股價觸及6美元之後﹐通用電氣股票在過去的一週里穩步走高﹐它能漲到多少﹐我們拭目以待。
4. 花旗集團(Citigroup)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保持漲勢。這兩家公司是金融系統核心問題的核心所在。此番漲勢始於花旗一份通報1、2月份實現盈利的內部備忘錄﹐兩家銀行股票的上漲向投資者展現出這樣一種可能﹐那就是金融系統可能正開始出現好轉﹐至少是沒有變得更糟。
5.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表示公司可能暫時不需要政府提供20億美元資金。是通用汽車預見到什麼了嗎﹖汽車銷量仍很不理想﹐所以現在還難說。
漲勢是假﹕
1. 本週空頭洶湧而來﹐華爾街就在萬劫不復和艱苦鏖戰間拉鋸。鑒於萬劫不復發生的可能性更小﹐空頭開始進行回補﹐給市場帶來了不錯上漲行情。這樣的漲勢往往是曇花一現﹐難以長久。這種可能性或將在未來幾個交易日的走勢中得到充分說明。
2. 經濟面的消息仍很糟糕。本週的失業數據顯示就業市場並未好轉。沒工作、沒消費﹐也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動力。當前的零售數據與就業問題就不太一致。
3. 全球其他國家也依然是一團糟。金融系統的問題影響了整個世界﹐東歐、日本等地的經濟數據也表現疲軟。
4. 金融系統的大麻煩仍未解決。決策者仍在絞盡腦汁地考慮具體該如何行事﹔美國國際集團(AIG)面臨的問題讓人很難樂觀起來。
5. 這可能是一波熊市中會自己出現的反彈行情。但是正如人們指出的那樣﹐股市必須攀越一道憂慮之牆(wall of worry)﹐而這堵牆要多高有多高。
當然﹐僅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給股市上漲拖後腿的可能因素之一。股市正受益於眼下濃厚的悲觀人氣。當人人都對股市咬牙切齒時﹐往往也就是股市反彈的開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厭惡情緒的彌漫意味著大多數看淡股市的投資者已經把股票脫手了。
除了人氣因素之外﹐在“真漲”和“假漲”之間還有一套快速辨別法。
漲勢是真﹕
1.油價上揚﹐儘管庫存居於高位、美元走勢堅挺。油價可能是隨著全球經濟增長觸底反彈而走高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減產決定往往不足以解釋油價的上漲。還記得去年歐佩克即便開足馬力﹐油價也一樣上衝到每桶147美元吧。
2. 除了汽車之外的零售數據表現得出人意料的堅挺。已有一些經濟學家對此表示了懷疑﹐其中就包括經過了向上修正的1月份數據。消費者真的更樂於出手了嗎﹖至少一位分析師指出其他的零售衡量指標並不是那麼強勁。
3. 通用電氣公司(GE)持續走高。通用電氣較小的評級下調幅度幫助該股朝翻上兩位數股價關口又邁進了一步。自從股價觸及6美元之後﹐通用電氣股票在過去的一週里穩步走高﹐它能漲到多少﹐我們拭目以待。
4. 花旗集團(Citigroup)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保持漲勢。這兩家公司是金融系統核心問題的核心所在。此番漲勢始於花旗一份通報1、2月份實現盈利的內部備忘錄﹐兩家銀行股票的上漲向投資者展現出這樣一種可能﹐那就是金融系統可能正開始出現好轉﹐至少是沒有變得更糟。
5.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表示公司可能暫時不需要政府提供20億美元資金。是通用汽車預見到什麼了嗎﹖汽車銷量仍很不理想﹐所以現在還難說。
漲勢是假﹕
1. 本週空頭洶湧而來﹐華爾街就在萬劫不復和艱苦鏖戰間拉鋸。鑒於萬劫不復發生的可能性更小﹐空頭開始進行回補﹐給市場帶來了不錯上漲行情。這樣的漲勢往往是曇花一現﹐難以長久。這種可能性或將在未來幾個交易日的走勢中得到充分說明。
2. 經濟面的消息仍很糟糕。本週的失業數據顯示就業市場並未好轉。沒工作、沒消費﹐也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動力。當前的零售數據與就業問題就不太一致。
3. 全球其他國家也依然是一團糟。金融系統的問題影響了整個世界﹐東歐、日本等地的經濟數據也表現疲軟。
4. 金融系統的大麻煩仍未解決。決策者仍在絞盡腦汁地考慮具體該如何行事﹔美國國際集團(AIG)面臨的問題讓人很難樂觀起來。
5. 這可能是一波熊市中會自己出現的反彈行情。但是正如人們指出的那樣﹐股市必須攀越一道憂慮之牆(wall of worry)﹐而這堵牆要多高有多高。
修改「按市值計價準則」會使經濟衰退期加長
今天,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料將就「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召開聽證會。可能修改「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的流言不久前一度刺激美股大起6%。
什麼是「按市值計價」?
假如你花100元購買某項如證券、房產、土地、原料、大宗商品之類的資產。在作帳的時候,你需要在Balance Sheet寫入100元的資產項目。但是不久你所購買的資產貶值了,以前售價100元,現在只賣70元。假如你一早已經消耗或賣掉這資產則沒有問題,但是若這資產還留在你的Balance Sheet的話,你要怎麼計價?
「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對這種問題的處理方法是以儘量公允和謹慎為原則。如果當同樣的資產出現兩種不同的價錢,那就拿最低的那個入賬。如此一來,你在Balance Sheet的資產需要減去30元,在Income Statement就需要多加30元的開支。雖然有些人說這只是非現金開支,那是胡扯!30元的開支曾經也是現金啊!
現在美國金融界幾乎都希望修改掉「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因為依據這個準則,在經濟衰退時資產不斷貶值,它們需要不斷write down,如此又造成資本適足率不足而需要集資,股價也不斷下跌。
摩根大通行政總裁Jamie Dimon也認為,「以市值入帳」的會計準則是一件荒謬的事。銀行業界一直認為,這項會計準則迫使它們要大幅減值,因此致力促使取消有關會計準則。好笑的是在經濟好時又不見這些金融人士提出修改?
說穿了!不是「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有問題,而是這準則將華爾街過去愚蠢的行為逐步爆光出來!這些金融家的目的只不過是要掩飾自己的過失。掩耳盜鈴解決不了問題。難道修改了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後,這些金融公司就會好轉?就會變出足夠的現金流來應付經濟危機?
假如「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被修改?那樣怎麼計算才算公允?
A說值90,B說值80,C說值70。每一個都說自己的計算是公允,其實根本毫無公允可言。
假若「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被修改,雖然的確會讓銀行業的帳面上漂亮些,實際上是自欺欺人,因為本質上不變。你不能將市場上售價20萬的房屋,在你的Balance Sheet說成是25萬,現實中它根本賣不到25萬。
一旦被修改,金融公司的財務狀況反而變得不透明,更加引起私人資本的懷疑,願意注資的私人資本會越少,如此只好將全部擔子由山姆大叔一力承當了。
不解決問題反而掩飾問題,只會將這場經濟衰退拖長下去。
什麼是「按市值計價」?
假如你花100元購買某項如證券、房產、土地、原料、大宗商品之類的資產。在作帳的時候,你需要在Balance Sheet寫入100元的資產項目。但是不久你所購買的資產貶值了,以前售價100元,現在只賣70元。假如你一早已經消耗或賣掉這資產則沒有問題,但是若這資產還留在你的Balance Sheet的話,你要怎麼計價?
「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對這種問題的處理方法是以儘量公允和謹慎為原則。如果當同樣的資產出現兩種不同的價錢,那就拿最低的那個入賬。如此一來,你在Balance Sheet的資產需要減去30元,在Income Statement就需要多加30元的開支。雖然有些人說這只是非現金開支,那是胡扯!30元的開支曾經也是現金啊!
現在美國金融界幾乎都希望修改掉「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因為依據這個準則,在經濟衰退時資產不斷貶值,它們需要不斷write down,如此又造成資本適足率不足而需要集資,股價也不斷下跌。
摩根大通行政總裁Jamie Dimon也認為,「以市值入帳」的會計準則是一件荒謬的事。銀行業界一直認為,這項會計準則迫使它們要大幅減值,因此致力促使取消有關會計準則。好笑的是在經濟好時又不見這些金融人士提出修改?
說穿了!不是「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有問題,而是這準則將華爾街過去愚蠢的行為逐步爆光出來!這些金融家的目的只不過是要掩飾自己的過失。掩耳盜鈴解決不了問題。難道修改了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後,這些金融公司就會好轉?就會變出足夠的現金流來應付經濟危機?
假如「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被修改?那樣怎麼計算才算公允?
A說值90,B說值80,C說值70。每一個都說自己的計算是公允,其實根本毫無公允可言。
假若「按市值計價」公允會計準則被修改,雖然的確會讓銀行業的帳面上漂亮些,實際上是自欺欺人,因為本質上不變。你不能將市場上售價20萬的房屋,在你的Balance Sheet說成是25萬,現實中它根本賣不到25萬。
一旦被修改,金融公司的財務狀況反而變得不透明,更加引起私人資本的懷疑,願意注資的私人資本會越少,如此只好將全部擔子由山姆大叔一力承當了。
不解決問題反而掩飾問題,只會將這場經濟衰退拖長下去。
So You Want To Be The Next Warren Buffett
If you spend enough time studying investors like Charlie Munger, Warren Buffett, Bruce Berkowitz, Bill Miller, Eddie Lampert, Bill Ackman, and people who have been similarly successful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you will understand what I mean.
There’s one thing you should remember if you remember nothing else from my talk: You have almost no chance of being a great investor. You have a really, really low probability, like 2% or less. And I’m adjusting for the fact that you all have high IQs and are hard workers and will have an MBA from one of the top business schools in the country soon. If this audience was just a random sample of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the likelihood of anyone here becoming a great investor later on would be even less, like 1/50th of 1% or something. You all have a lot of advantages over Joe Investor, and yet you have almost no chance of standing out from the crow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the reason is that it doesn’t much matter what your IQ is, or how many books or
magazines or newspapers you have read, or how much experience you have, or will have
later in your career. These are things that many people have and yet almost none of them end up compounding at 20% or 25% over their careers.
I know this is a controversial thing to say and I don’t want to offend anyone in the
audience. I’m not pointing out anyone specifically and saying “You have almost no
chance to be great.” There are probably one or two people in this room who will end up compounding money at 20% for their career, but it’s hard to tell in advance who those will be without knowing each of you personally.
On the bright side, although most of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compound money at 20% for your entire career, a lot of you will turn out to be good, above average investors because you are a skewed sample, the Harvard MBAs.
Your best hope in a situation like this is to be acquired or go public and sell all your shares before investors realize you don’t have a sustainable advantage. Technology is one type of advantage that’s short-lived. There are others, such as a good management team or a catchy advertising campaign or a hot fashion trend. These things produce temporary advantages but they change over time, or can be duplicated by competitors.
An economic moat is a structural thing. It’s like Southwest Airlines in the 1990s – it was so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company culture, in every employee, that no one could copy it, even though everyone kind of knew how Southwest was doing it. If your competitors know your secret and yet still can’t copy it, that’s a structural advantage. That’s a moat.
There are 8,000 hedge funds and 10,000 mutual funds and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trying to play the stock market every day. How can you get an advantage over all these people?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the moat?
Well, one thing that is not a source is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Anyone can read a book. Reading is incredibly important, but it won’t give you a big advantage over others. It will just allow you to keep up. Everyone reads a lot in this business. Some read more than others, but I don’t necessarily think there’s a correlation between investment performance and number of books read. Once you reach a certain point in your knowledge base, there are diminishing returns to reading more.
And in fact, reading too much news can actually be detrimental to performance because
you start to believe all the crap the journalists pump out to sell more papers.
You can’t buy or study your way to being a great investor. These things won’t give you a moat. They are simply things that make it easier to get invited into the poker game.
So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an investor? Just as with a company or an industry, the moats for investors are structural. They have to do with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y is hard wired into your brain. It’s a part of you. You can’t do much to change it even if you read a lot of books on the subject.
The way I see it, there are at least seven traits great investors share that are true sources of advantage.
Trait #1 is the ability to buy stocks while others are panicking and sell stocks while others are euphoric. Everyone thinks they can do this, but then when October 19, 1987 comes around and the market is crashing all around you, almost no one has the stomach to buy.
When the year 1999 comes around and the market is going up almost every day, you
can’t bring yourself to sell because if you do, you may fall behind your peers.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manage money have MBAs and high IQs and have read a lot of books. By late 1999, all these people knew with great certainty that stocks were overvalued, and yet they couldn’t bring themselves to take money off the table because of the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as Buffett calls it.
The second character trait of a great investor is that he is obsessive about playing the game and wanting to win. These people don’t just enjoy investing; they live it. They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the first thing they think about, while they’re still half asleep, is a stock they have been researching, or one of the stocks they are thinking about selling, or what the greatest risk to their portfolio is and how they’re going to neutralize that risk.
They often have a hard time with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cause, though they may truly enjoy other people, they don’t always give them much time. Their head is always in the clouds, dreaming about stocks. Unfortunately, you can’t learn to be obsessive about something. You either are, or you aren’t. And if you aren’t, you can’t be the next Bruce Berkowitz.
A third trait is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past mistakes. The thing that is so hard for people and what sets some investors apart is an intense desire to learn from their own mistakes so they can avoid repeating them. Most people would much rather just move on and ignore the dumb things they’ve done in the past. I believe the term for this is “repression.” But if you ignore mistakes without fully analyzing them, you will undoubtedly make a similar mistake later in your career. And in fact, even if you do analyze them it’s tough to avoid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s.
A fourth trait is an inherent sense of risk based on common sense. Most people know the story of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where a team of 60 or 70 PhDs with
sophisticated risk models failed to realize what, in retrospect, seemed obvious: they were dramatically overleveraged. They never stepped back and said to themselves, “Hey, even though the computer says this is ok, does it really make sense in real life?” The ability to do this is not as prevalent among human beings as you might think. I believe the greatest risk control is common sense, but people fall into the habit of sleeping well at night because the computer says they should. They ignore common sense, a mistake I see repeated over and over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Trait #5: Great investors have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convictions and stick with them, even when facing criticism. Buffett never get into the dot-com mania thought he was being criticized publicly for ignoring technology stocks. He stuck to his guns when everyone else was abandoning the value investing ship and Barron’s was publishing a picture of him on the cover with the headline “What’s Wrong, Warren?” Of course, it worked out brilliantly for him and made Barron’s look like a perfect contrary indicator.
Personally, I’m amazed at how little conviction most investors have in the stocks they buy. Instead of putting 20% of their portfolio into a stock, as the Kelly Formula might say to do, they’ll put 2% into it. Mathematically, using the Kelly Formula, it can be shown that a 2% position is the equivalent of betting on a stock has only a 51% chance of going up, and a 49% chance of going down. Why would you waste your time even making that bet ? These guys are getting paid $1 million a year to identify stocks with a 51% chance of going up? It’s insane.
Sixth, it’s important to have both sides of your brain working, not just the left side (the side that’s good at math and organization.) In business school, I met a lot of people who were incredibly smart. But those who were majoring in finance couldn’t write worth a damn and had a hard time coming up with inventive ways to look at a problem. I was a little shocked at this. I later learned that some really smart people have only one side of their brains working, and that is enough to do very well in the world but not enough to be an entrepreneurial investor who thinks differently from the masses.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right side of your brain is dominant, you probably loath math and therefore you don’t often find these people in the world of finance to begin with. So finance people tend to be very left-brain oriented and I think that’s a problem. I believe a great investor needs to have both sides turned on. As an investor, you need to perform calculations and have a logical investment thesis. This is your left brain working. But you also need to be able to
do things such as judging a management team from subtle cues they give off. You need
to be able to step back and take a big picture view of certain situations rather than
analyzing them to death. You need to have a sense of humor and humility and common
sense. And most important, I believe you need to be a good writer. Look at Buffett; he’s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ever in the business world. It’s not a coincidence that he’s also one of the best investors of all time. If you can’t write clearly, it is my opinion that you don’t think very clearly. And if you don’t think clearly, you’re in trouble.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genius IQs who can’t think clearly, though they can figure out bond or option pricing in their heads.
And finall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rarest, trait of all: The ability to live through
volatility without changing your investment thought process. This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most people to do;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they have a terrible time not selling their stocks at a loss. They have a really hard time getting themselves to average down or to put any money into stocks at all when the market is going down. People don’t like shortterm pain even if it would result in better long-term results. Very few investors can handle the volatility required for high portfolio returns. They equate short-term volatility with risk. This is irrational; risk means that if you are wrong about a bet you make, you lose money. A swing up or down ove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period is not a loss and therefore not risk, unless you are prone to panicking at the bottom and locking in the loss.
But most people just can’t see it that way; their brains won’t let them. Their panic instinct steps in and shuts down the normal brain function. I would argue that none of these traits can be learned once a person reaches adulthood.
There’s one thing you should remember if you remember nothing else from my talk: You have almost no chance of being a great investor. You have a really, really low probability, like 2% or less. And I’m adjusting for the fact that you all have high IQs and are hard workers and will have an MBA from one of the top business schools in the country soon. If this audience was just a random sample of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the likelihood of anyone here becoming a great investor later on would be even less, like 1/50th of 1% or something. You all have a lot of advantages over Joe Investor, and yet you have almost no chance of standing out from the crow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the reason is that it doesn’t much matter what your IQ is, or how many books or
magazines or newspapers you have read, or how much experience you have, or will have
later in your career. These are things that many people have and yet almost none of them end up compounding at 20% or 25% over their careers.
I know this is a controversial thing to say and I don’t want to offend anyone in the
audience. I’m not pointing out anyone specifically and saying “You have almost no
chance to be great.” There are probably one or two people in this room who will end up compounding money at 20% for their career, but it’s hard to tell in advance who those will be without knowing each of you personally.
On the bright side, although most of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compound money at 20% for your entire career, a lot of you will turn out to be good, above average investors because you are a skewed sample, the Harvard MBAs.
Your best hope in a situation like this is to be acquired or go public and sell all your shares before investors realize you don’t have a sustainable advantage. Technology is one type of advantage that’s short-lived. There are others, such as a good management team or a catchy advertising campaign or a hot fashion trend. These things produce temporary advantages but they change over time, or can be duplicated by competitors.
An economic moat is a structural thing. It’s like Southwest Airlines in the 1990s – it was so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company culture, in every employee, that no one could copy it, even though everyone kind of knew how Southwest was doing it. If your competitors know your secret and yet still can’t copy it, that’s a structural advantage. That’s a moat.
There are 8,000 hedge funds and 10,000 mutual funds and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trying to play the stock market every day. How can you get an advantage over all these people?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the moat?
Well, one thing that is not a source is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Anyone can read a book. Reading is incredibly important, but it won’t give you a big advantage over others. It will just allow you to keep up. Everyone reads a lot in this business. Some read more than others, but I don’t necessarily think there’s a correlation between investment performance and number of books read. Once you reach a certain point in your knowledge base, there are diminishing returns to reading more.
And in fact, reading too much news can actually be detrimental to performance because
you start to believe all the crap the journalists pump out to sell more papers.
You can’t buy or study your way to being a great investor. These things won’t give you a moat. They are simply things that make it easier to get invited into the poker game.
So what are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an investor? Just as with a company or an industry, the moats for investors are structural. They have to do with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y is hard wired into your brain. It’s a part of you. You can’t do much to change it even if you read a lot of books on the subject.
The way I see it, there are at least seven traits great investors share that are true sources of advantage.
Trait #1 is the ability to buy stocks while others are panicking and sell stocks while others are euphoric. Everyone thinks they can do this, but then when October 19, 1987 comes around and the market is crashing all around you, almost no one has the stomach to buy.
When the year 1999 comes around and the market is going up almost every day, you
can’t bring yourself to sell because if you do, you may fall behind your peers.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o manage money have MBAs and high IQs and have read a lot of books. By late 1999, all these people knew with great certainty that stocks were overvalued, and yet they couldn’t bring themselves to take money off the table because of the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as Buffett calls it.
The second character trait of a great investor is that he is obsessive about playing the game and wanting to win. These people don’t just enjoy investing; they live it. They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the first thing they think about, while they’re still half asleep, is a stock they have been researching, or one of the stocks they are thinking about selling, or what the greatest risk to their portfolio is and how they’re going to neutralize that risk.
They often have a hard time with personal relationships because, though they may truly enjoy other people, they don’t always give them much time. Their head is always in the clouds, dreaming about stocks. Unfortunately, you can’t learn to be obsessive about something. You either are, or you aren’t. And if you aren’t, you can’t be the next Bruce Berkowitz.
A third trait is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past mistakes. The thing that is so hard for people and what sets some investors apart is an intense desire to learn from their own mistakes so they can avoid repeating them. Most people would much rather just move on and ignore the dumb things they’ve done in the past. I believe the term for this is “repression.” But if you ignore mistakes without fully analyzing them, you will undoubtedly make a similar mistake later in your career. And in fact, even if you do analyze them it’s tough to avoid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s.
A fourth trait is an inherent sense of risk based on common sense. Most people know the story of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where a team of 60 or 70 PhDs with
sophisticated risk models failed to realize what, in retrospect, seemed obvious: they were dramatically overleveraged. They never stepped back and said to themselves, “Hey, even though the computer says this is ok, does it really make sense in real life?” The ability to do this is not as prevalent among human beings as you might think. I believe the greatest risk control is common sense, but people fall into the habit of sleeping well at night because the computer says they should. They ignore common sense, a mistake I see repeated over and over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Trait #5: Great investors have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convictions and stick with them, even when facing criticism. Buffett never get into the dot-com mania thought he was being criticized publicly for ignoring technology stocks. He stuck to his guns when everyone else was abandoning the value investing ship and Barron’s was publishing a picture of him on the cover with the headline “What’s Wrong, Warren?” Of course, it worked out brilliantly for him and made Barron’s look like a perfect contrary indicator.
Personally, I’m amazed at how little conviction most investors have in the stocks they buy. Instead of putting 20% of their portfolio into a stock, as the Kelly Formula might say to do, they’ll put 2% into it. Mathematically, using the Kelly Formula, it can be shown that a 2% position is the equivalent of betting on a stock has only a 51% chance of going up, and a 49% chance of going down. Why would you waste your time even making that bet ? These guys are getting paid $1 million a year to identify stocks with a 51% chance of going up? It’s insane.
Sixth, it’s important to have both sides of your brain working, not just the left side (the side that’s good at math and organization.) In business school, I met a lot of people who were incredibly smart. But those who were majoring in finance couldn’t write worth a damn and had a hard time coming up with inventive ways to look at a problem. I was a little shocked at this. I later learned that some really smart people have only one side of their brains working, and that is enough to do very well in the world but not enough to be an entrepreneurial investor who thinks differently from the masses.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right side of your brain is dominant, you probably loath math and therefore you don’t often find these people in the world of finance to begin with. So finance people tend to be very left-brain oriented and I think that’s a problem. I believe a great investor needs to have both sides turned on. As an investor, you need to perform calculations and have a logical investment thesis. This is your left brain working. But you also need to be able to
do things such as judging a management team from subtle cues they give off. You need
to be able to step back and take a big picture view of certain situations rather than
analyzing them to death. You need to have a sense of humor and humility and common
sense. And most important, I believe you need to be a good writer. Look at Buffett; he’s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ever in the business world. It’s not a coincidence that he’s also one of the best investors of all time. If you can’t write clearly, it is my opinion that you don’t think very clearly. And if you don’t think clearly, you’re in trouble.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ho have genius IQs who can’t think clearly, though they can figure out bond or option pricing in their heads.
And finall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rarest, trait of all: The ability to live through
volatility without changing your investment thought process. This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most people to do;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they have a terrible time not selling their stocks at a loss. They have a really hard time getting themselves to average down or to put any money into stocks at all when the market is going down. People don’t like shortterm pain even if it would result in better long-term results. Very few investors can handle the volatility required for high portfolio returns. They equate short-term volatility with risk. This is irrational; risk means that if you are wrong about a bet you make, you lose money. A swing up or down ove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period is not a loss and therefore not risk, unless you are prone to panicking at the bottom and locking in the loss.
But most people just can’t see it that way; their brains won’t let them. Their panic instinct steps in and shuts down the normal brain function. I would argue that none of these traits can be learned once a person reaches adulthood.
Buffett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School of Business October 15, 1998
这里翻译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Video。是Warrent Buffet(巴菲特)在University of Florida商学院的一次演讲。在演讲里,巴菲特谈投资,谈做人。
(一)
在我们Omaha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有一位先生说,当他雇人时,他会看三个方面:诚信,智能,和精力。雇一个只有智能和精力,却没有诚信的人会毁了雇者。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懒惰,而不是聪明和精力充沛。
(二)
问题:你对日本的看法?
巴菲特:
我不是一个太宏观的人。现在日本10年期的贷款利息只有1%。我对自己说,45年前,我上了本杰明●格拉姆的课程,然后我就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也许我应该比1%挣的多点吧?看上去那不是不可能的。我不想卷入任何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我会选择以日元为基准的资产,如地产或企业,必须是日本国内的。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挣得比1%多,因为那是我资金的成本。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一家可以投资的生意。这真的很有趣。日本企业的资产回报率都很低。他们有少数企业会有4%,5%,或6%的回报。如果日本企业本身赚不了多少钱的话,那么其资产投资者是很难获得好的回报的。
不要做低回报率的生意。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却是坏生意的敌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里太久的话,你的结果也一定会糟糕,即使你的买入价很便宜。如果你在一桩好生意里,即使你开始多付了一点额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够久的话,你的回报一定是可观的。
我现在从日本没发现什么好生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会作某些改变,比如他们的管理层可能会对公司股票的责任多一些,这样回报率会高些。但目前来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报率的公司,即使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说来也令人惊奇,因为日本这样一个完善巨大的市场却不能产生一些优秀的高回报的公司。日本的优秀只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不是涌现一些优质的公司(对中国而言,这样的问题何止严重10倍!)。这个问题已经给日本带来麻烦了。我们到现在为止对日本还是没什么兴趣。只要那的利息还是1%,我们会继续持观望态度。
有这样一本一般般的书,却有着一个很好的书名,“一生只需富一次”。这再正确不过了,不是码?如果你有一个亿开始,每年没有一点风险的可以挣10%,有些风险,但成功率有99%的投资会赚20%。一年结束,你可能有1.1个亿,也可能有1.2个亿,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这时候过世,写亡讯的人可能错把你有的1.2个亿写成1.1个亿了,有区别也变成没区别了。他们的决定基本上都依赖于一些事情。他们都有着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背景,他们说一个6或7西格玛的事件(指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是伤他们不着的。他们错了,历史是不会告诉你将来某一金融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统计,他们认为关于股票的(历史)数据揭示了股票的风险。我认为那些数据根本就不会告诉你股票的风险!我认为数据也不会揭示你破产的风险。也许他们现在也这么想了?
事实上,我根本不想用他们来作例子,因为他们的经历换一种形式,很可能发生在我们中的每个人身上。我们在某些关键之处存在着盲点,因为我们懂得太多的其他地方。正象Henry Gutman所说的,破产的多是两类人:一是一窍不通者;一是学富五车者。这其实是令人悲哀的。
我们是从来不借钱的,即使有保险做担保。即使是在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也决不借钱。借钱能带来什么不同玛?我只凭我一己之力时我也乐趣无穷。一万,一百万,和一千万对我都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当我遇到类似紧急医疗事件的情况下会有些例外。基本上,在钱多钱少的情况下,我都会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想想你们和我的不同,我们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当然我的是SunTrust给的;我们都有机会喝上帝之泉(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开了一瓶可乐),我们都去麦当劳,好一点的,奶酪皇后(即Dairy Queen,一家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店),我们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我们都在平面大电视上看Nebraska和Texas A&M(美国的两所大学)的橄榄球比赛,我们的生活没什么不同,你能得到不错的医疗,我也一样,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我们旅行的方式不同,我有我的私人飞机来周游世界,我很幸运。但是除了这个之外,你们再想想,我能做的你们有什么不能做呢?
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是我从来如此,无论我在谈大合同,还是只赚一千块钱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总是为了简历上好看些就不断跳槽,做你不喜欢的工作,我认为你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我碰到过一个28岁的哈佛毕业生,他一直以来都做得不错。我问他,下一步你打算做些什么?他说,可能读个MBA吧,然后去个管理资询的大公司,简历上看着漂亮点。我说,等一下,你才28岁,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的简历比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还要强十倍,现在你要再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就好像把你的性生活省下来到晚年的时候再用吗?是时候了,你就要去做的(不能老等着)。(这是一个比喻)但是我想我把我的立场告诉了他。你们走出去,都应该选择那些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你的简历看上去风光。当然,你的爱好可能会有变化。(对那些你热爱的工作,)每天早上你是蹦着起床的。当我走出校园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就给格拉姆干。但是我不可能为他白干,于是他说我要的工资太高了(所以他没有要我)。但我总是不停地bug他,同时我自己也卖了3年的证券,期间从不间断地给他写信,聊我的想法,最终他要了我,我在他那儿工作了几年。那几年是非常有益的经验。我总是做我热爱的工作。抛开其他因素,如果你单纯的高兴做一项工作,那么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工作起来也会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可能你将来会变。但是(做你热爱的工作),你会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起薪的多寡无足轻重。
不知怎么,扯得远了些。总之,如果你认为得到两个X比得到一个让你更开心,你可能就要犯错了。重要的是发现生活的真谛,做你喜欢做的。如果你认为得到10个或20个X是你一切生活的答案,那么你就会去借钱,做些短视,以及不可理喻的事情。多年以后,不可避免地,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问题:讲讲你喜欢的企业吧, 不是企业具体的名字,而是什么素质的企业你喜欢?
巴菲特:
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你看,我有太多的东西搞不懂。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东西我还看得懂。
设想一个诺大的世界里,大多数公司都是上市的,所以基本上许多美国公司都是可以买到的。让我们从大家都懂的事情上开始讲吧,我懂得这个,你懂得这个,每个人都懂这个。这是一瓶樱桃可乐,从1886年起就没什么变化了。很简单,但绝不容易的生意。
我可不想要对竞争者来说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个城墙,居中是价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负责的、能干的人才来管理这个城堡。我要的城墙可以是多样的,举例来说,在汽车保险领域的GEICO(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它的城墙就是低成本。人们是必须买汽车保险的,每人每车都会有,我不能卖20份给一个人,但是至少会有一份。消费者从哪里购买呢?这将基于保险公司的服务和成本。多数人都认为(各家公司的)服务基本上是相同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们的决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这就是我的城墙。当我的成本越比竞争对手的低,我会越加注意加固和保护我的城墙。当你有一个漂亮的城堡,肯定会有人对它发起攻击,妄图从你的手中把它抢走,所以我要在城堡周围建起城墙来。
三十年前,柯达公司的城墙和可口可乐的城墙是一样难以逾越的。如果你想给你6个月的小孩子照张像,20年或50年后你再来看那照片,你不会象专业摄影师那样来衡量照片质量随着时间的改变,真正决定购买行为的是胶卷公司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柯达向你保证你今天的照片,20年,50年后看起来仍是栩栩如生,这一点对你而言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30年前的柯达就有那样的魅力,它占据了每个人的心。在地球上每个人的心里,它的那个小黄盒子都在说,柯达是最好的。那真是无价的。现在的柯达已经不再独占人们的心。它的城墙变薄了,富士用各种手段缩小了差距。柯达让富士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一个一直以来由柯达独占的位置。于是在人们的印象里,富士变得和柯达平起平坐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可口可乐的城墙与30年前比,变得更宽了。你可能看不到城墙一天天的变化。但是,每次你看到可口可乐的工厂扩张到一个目前并不盈利,但20年后一定会的国家,它的城墙就加宽些。企业的城墙每天每年都在变,或厚或窄。10年后,你就会看到不同。我给那些公司经理人的要求就是,让城墙更厚些,保护好它,拒竞争者于墙外。你可以通过服务,产品质量,价钱,成本,专利,地理位置来达到目的。
我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企业。那么这样的企业都在做什么生意呢?我要找到他们,就要从最简单的产品里找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因为我没法预料到10年以后,甲骨文,莲花,或微软会发展成什么样。比尔●盖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软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对他们10年后的状况无从知晓。同样我对他们的竞争对手10年后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虽然我不拥有口香糖的公司,但是我知道10年后他们的发展会怎样。互联网是不会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的,事实上,没什么能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会有很多的(口香糖)新产品不断进入试验期,一些以失败告终。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你给我10个亿,让我进入口香糖的生意,打开一个缺口,我无法做到。这就是我考量一个生意的基本原则。给我10个亿,我能对竞争对手有多少打击?给我100个亿,我对全世界的可口可乐的损失会有多大?我做不到,因为,他们的生意稳如磐石。给我些钱,让我去占领其他领域,我却总能找出办法把事情做到。
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简单,容易理解,经济上行得通,诚实,能干的管理层。这样,我就能看清这个企业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是不会买的。基本上来讲,我只会买那些,即使纽约证交所从明天起关门五年,我也很乐于拥有的股票。如果我买个农场,即使五年内我不知道它的价格,但只要农场运转正常,我就高兴。如果我买个公寓群,只要它们能租出去,带来预计的回报,我也一样高兴。
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决定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说的,你要买的是企业的一部分生意。这是格拉姆教给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买的不是股票,你买的是一部分企业生意。企业好,你的投资就好,只要你的买入价格不是太离谱。这就是投资的精髓所在。你要买你看得懂的生意,你买了农场,是因为你懂农场的经营。就是这么简单。这都是格拉姆的理念。我6、7岁就开始对股票感兴趣,在11岁的时买了第一只股票。我沉迷于对图线,成交量等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然后在我还是19岁的时候,幸运地拿起了格拉姆的书。书里说,你买的不是那整日里上下起伏的股票标记,你买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从我开始这么来考虑问题后,所以一切都豁然开朗。就这么简单。
我们只买自己谙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懂可口可乐的生意。我却敢说,没人能看懂新兴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东大会上讲过,如果我在商学院任教,期末考试的题目就是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具体的估价,我会当场晕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们每天都在做!如果你这么做是为了去竞技比赛,还可以理解。但是你是在投资。投资是投入一定的钱,确保将来能恰当幅度地赚进更多的钱。所以你务必要晓得自己在做什么,务必要深入懂得(你投资的)生意。你会懂一些生意模式,但绝不是全部。
问题:就如你刚才所说,你已经讲了事情的一半,那就是去寻找企业,试着去理解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拥有如此大量资金的投资者,你的积累足以让你过功成身退。回到购买企业的成本,你如何决定一个合适的价格来购买企业?
巴菲特:
那是一个很难作出的决定。对一个我不确信(理解)的东西,我是不会买的。如果我对一个东西非常确信,通常它带给我的回报不会是很可观的。为什么对那些你只有一丝感觉会有40%回报的企业来试手气呢?我们的回报不是惊人的高,但是一般来讲,我们也不会有损失。
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一家糖果公司)。See’s Candy每年以每磅1.95美元的价格,卖出1千6百万磅的糖果,产生4百万的税前利润。我们买它花了2千5百万。我和我的合伙人觉得See’s Candy有一种尚未开发出来的定价魔力,每磅1.95美元的糖果可以很容易地以2.25的价钱卖出去。每磅30分的涨价,1千6百万磅就是额外的4百80万呀,所以2千5百万的购买价还是划算的。我们从未雇过咨询师。我们知道在加州每个人都有一个想法。每个加州人心中对See’s Candy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象,他们绝对认这个牌子的糖。在情人节,给女孩子送See’s Candy的糖,她们会高兴地亲它。如果她们把糖扔在一边,爱理不理,那我们的生意就糟糕了。只要女孩子亲吻我们的糖,那就是我们要灌输给加州人脑子里的,女孩子爱亲See’s Candy的糖。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涨价了。我们在1972年买的See’s Candy,那之后,我们每年都在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涨价。圣诞节期间我们卖了很多糖。今年,我们卖了3千万磅糖,一磅赚2个美元,总共赚了6千万。十年后,我们会赚得更多。在那6千万里,5千5百万是在圣诞节前3周赚的。耶稣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这确实是一桩好生意。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东西和价格是没关系的,或者说,不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这就像迪斯尼。迪斯尼在全世界卖的是16.95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品。人们,更具体的说,那些当妈妈的对迪斯尼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个人在心中对迪斯尼都有着一些情愫。如果我说环球影视,它不会唤起你心中的那种特殊情愫;我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迪斯尼就不同。这一点在全世界都如此。当你的年纪变老的时候,那些(迪斯尼的)影像制品,你可以放心让小孩子每天在一边看几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影片,小孩子会看上20遍。当你去音像店时,你会坐在那儿,把十几种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后决定你的孩子会喜欢哪一部?这种可能性很小。别的牌子卖16.95,而迪斯尼的卖17.95,你知道买迪斯尼的不会错,所以你就买了。在某些你没有时间的事情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质量的决定。而作为迪斯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而对其他牌子来讲,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梦想家们一直努力打造出类似于迪斯尼概念的品牌,来同它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取代人们心中对迪斯尼的那份特殊情愫。比如,环球影视吧,妈妈们不会在音像店里买他们的片子,而放弃迪斯尼的。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口可乐是在全球范围内和喜悦的情绪关联在一起的。不管你花多少钱,你想让全世界的50亿人更喜欢RC可乐(译者注:巴菲特杜撰出来的饮料牌子),那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搞些诡计,做折扣促销,等等,但都是无法得逞的。这就是你要的生意,你要的城墙。
问题:在你购买公司的分析过程里,是否有些数字会告诉你不要买?哪些东西是质化的,哪些东西是量化的?
巴菲特:
最好的买卖里,从数字的角度来讲,几乎都要告诉你不要买。你可能对(被购买公司的)产品的印象是非常之深,但是你对那套雪茄烟蒂式的廉价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我曾经拥有一个风力发电公司。相信我,风力发电公司如同雪茄烟蒂一般廉价。我们买的也很便宜,只相当于公司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的价钱。我们却实赚了钱,但是这种收益是不可复制的,更象是一次性的买卖。你可不想做那样的事情,但我经历了那样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我还买过租车公司等等一些生意。
谈到质化的东西,我可能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我今年买了两个企业。General Re(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是一个180亿的交易。我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我希望它们的的确确有个总部。在那之前,我买了Executive Jet,主要做部分拥有小型飞机的生意(译者注:美国近年来,很流行私人拥有飞机。但毕竟花销很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所以,买一部分飞机的拥有权,这样你可以有一段你自己的飞行计划和路线,变得很实际)。在我们买之前,我也没去过它的公司总部。四年前,我给我的家庭买了一个飞机计划的四分之一拥有权。我亲身体会了他们的服务,我也看到了这些年它们的迅速发展。(在购买交易发生之前,)我拿到了它们的经营数据。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你所做的就应当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每次我看到业界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我对采煤业有兴趣,我会遍访每一家采煤公司,问每一位CEO,“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 如果你把这些片段的信息串起来,你会学到很多业界的信息。当你问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你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那么你首先要解决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做投资的好处是你不用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能。当然你愿意那么去做,就另当别论了。四十年前你了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现如今依旧适用,没有什么变化。我认识一个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丢下一间他创建的制鞋公司。这个人托Goldman Sachs来卖掉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个朋友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提到了这件事。我朋友让他给我打电话。他打了,结果我们用五分钟谈成了这桩生意。我认识这个人,我基本了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买了。质化的方面定了后,就是价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简单,谈判的时候没什么圈子可兜。只要价格合适,我就会买。不然的话,谈判之前我很快乐,谈判不成我也一样。
问题:可口可乐最近发布了对未来季度调低盈利预期的消息。你对可口可乐并没有因为在美国之外的许多问题,包括亚洲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撒谎怎么看?
巴菲特:
我很喜欢他们(的诚实)。事实上,在未来20年,可口可乐在国际上的市场增长要比在美国国内好得多。在美国国内的人均消费量会增长,但在别的国家的增长会快得多。可口可乐可能会有一段3个月,也可能是3年的艰难时期,但不会是未来的20年。人们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高效地工作,他们会发现换取一瓶可乐(巴菲特举起手中的可乐瓶),就占他们每天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的比例而言,实在是一笔很好的买卖。实际上,我是一天五瓶(笑)。在1936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用25美分买了6瓶可乐(单卖是5美分一瓶)。那是6.5盎司的瓶子,2美分的瓶子押金,实际上是6.5盎司的可乐只要5美分。现在是12盎司的罐子,如果你在周末去买大瓶装的,减少一些在包装上的费用,你基本上可以花20美分多一点买12盎司。你现在在每盎司上花的钱只是1936年的两倍多一点点。相对于人们不断增长的购买力而言,可乐实际上在年复一年地变得越来越便宜。
在全世界的两百多个国家里,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每年都在增长。它霸占着饮料市场,真的是难以置信。有一件人们可能不懂,但却使这个产品有着数以百亿元的价值的简单事实就是可乐没有味觉记忆。你可以在9点,11点,下午3点,5点喝上一罐,5点时你喝的味道和你一早上9点喝的味道一样好。其他的饮料如甜苏打水,橙汁,根啤都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对味道有着累积作用(译者注:累积使味觉麻木),重复的饮用会使你厌烦。我们在See’s Candy的雇员可以免费享用公司生产糖果。在他们第一天工作的时候,他们渴着劲儿吃。但在那之后,他们再吃起来就跟要花钱买似的。为什么?巧克力一样有着味觉累积。但是可乐就没有味觉累积。这意味着,全世界的人们可以每天都可以消费很多次可乐,而不是其他的饮料,所以你得到的就是可乐之难以企及的人均消费量。在今天,全世界范围内可乐的日销售量超过800亿盎司。这个数目还在年复一年地增长。增长还体现在无论是以国家计还是人均计的消费量上。20年后,在美国之外的增长讲远远超过美国国内。我分外看好国际市场的前景。(目前可乐的国际危机,)短期来讲对他们确实有消极的影响,但这不是一个大不了的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于1919年上市,那时的价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后,股价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来那是一场灾难。瓶装问题,糖料涨价,你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你觉得那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入时机。一些年之后,又发生了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竞赛等。总是有原因(让你不买)。如果你在一开始40块钱买了一股,然后你把派发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一直到现在,那股可乐股票的价值是5百万。这个事实压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
切入点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如果我拥有的是一个绝佳的生意,我丝毫不会为某一个事件的发生,或者它对未来一年的影响等等而担忧。当然,在过去的某些个时间段,政府施加了价格管制政策。企业因而不能涨价,即使最好的企业有时也会受影响,我们的See’s Candy糖果不能在12月26日涨价。但是,管制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它绝不会把一个杰出的企业蜕变成一个平庸的企业。政府是不可能永远实施管制政策的。
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会准确到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
问题:谈谈你投资上的失误吧。
巴菲特:
你有多少时间?关于失误的有趣的一点是,在投资上,至少对我和我的合伙人而言,最大的失误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对于我们所知甚多的生意,当机会来到时,我们却犹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么。我们错过了赚取数以十亿元计的大钱的好机会。不谈那些我们不懂的生意,只专注于那些我们懂的。我们确实错过了从微软身上赚大钱的机会,但那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懂微软的生意。
但是对于在医疗保健股票上理应赚得的几十亿,我们却错过了。当克林顿政府推出医疗保健计划时,医疗保健公司获益非浅。我们应当在那上面赚得盘满钵满的,因为我懂那里面的因果。80年代中期,我们应当在Fannie Mae(美国一家受政府支持,专做二级房贷的超大型公司)上获利颇丰,因为我们也算得清个中的究竟。这些都是数以十亿计的超级错误,却不会被GAAP会计法则抓个现形。
你们所看到的错误,比如几年前我买的US Air(巴菲特在这笔交易中几乎损失了全部的投资,3.6亿)。 当我手里有很多现金的时候,我就很容易犯错误。查理(巴菲特的合伙人)让我去酒吧转转,不要总滞留在办公室里。但是我一有闲钱,又总在办公室里,我想我是够愚昧的,这种事时有发生。
总之,我买了US Air的股票,虽然没人逼着我买。现在我有一个800的电话号码,每次我打算买航空公司的股票后,我就打这个电话。我跟他们讲我很蠢,老犯错,他们总是劝我别买,不断地和我聊,让我别挂电话,不要仓促地做任何决定。最后,我就会放弃要购买的冲动。
于是我买了US Air的股票。看上去我们的投资要打水漂了,而且我们的投资也确实几乎全打了水漂,(那笔糟糕的投资)理应全军覆没的。我因为价钱非常诱人而买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绝不是个诱人的行业。我对所罗门的股票犯了同样的错误,股票本身价廉诱人没错,但那应该是杜绝涉足的行业。
你可以说那是一种犯错的模式。你中意具体交易的条件,但不感冒交易公司所处的行业。我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很可能将来我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更大的错误还是我一开始所讲的因犹豫和迟疑所致。当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投资了两千在汽修厂,而且肉包子打狗,那笔机会成本高达60个亿,是个大错。当Berkshire的股价下降时,我还能感受好些,因为那也降低了汽修厂的购买成本,以及20%的机会成本。
当你聊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时,我笃信你最好还是从他人的失败中来学习吧,越多越好。在Berkshire公司里,我们绝不花一点时间来缅怀过去。我和我的合伙人是40年的哥们了,从没有任何的争吵。我们有很多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从没有过争吵,我们也从不回顾过去。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希冀,都认为牵绊于‘如果我们那样做了。。。’的假设是不可理喻的,那样做不可能改变既成的事实。
你只能活在现在时。你也许可以从你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个本质上的错误,比如涉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因为其他人建议的影响等等,所以在一无所知的领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应该好好学习的。你应该坚守在凭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领域。
当你做出决策时,你应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扪心自问,“我以一股55元的价格买入100股通用汽车的股票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有的购买行为负责,必须时刻充满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决定只能是不买。如果仅仅是有人在鸡尾酒会上提起过,那么这个理由远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为一些成交量或技术指标看上去不错,或盈利等等。必须确实是你想拥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这一直是我们尽量坚持做到的,也是格拉姆教给我的。
问题:谈谈目前的经济形式和利率,和将来的走向?
巴菲特:
我不关心宏观的经济形式。在投资领域,你最希望做到的应该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搞懂的东西。对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搞懂的东西,你忘了它们就对了。你所讲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难以拎清。了解可口可乐,Wrigley(美国一家营销口香糖的公司),或柯达,他们的生意是可以拎得清的。当然你的研究最后是否重要还取决于公司的评估,当前的股价等因素。但是我们从未因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买或者不买任何一家公司。我们根本就不读那些预估利率,企业利润的文章,因为那些预估真的是无关痛痒。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那之后不久政府实施了价格管制,但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因为价格管制的原因没有买)我们就错过了以2千5百万买下一个现如今税前利润6千万的生意!
我们不愿因为自身本就不精通的一些预估而错过买到好生意的机会。我们根本就不听或不读那些涉及宏观经济因素的预估。在通常的投资咨询会上,经济学家们会做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然后以那为基础展开咨询活动。在我们看来,那样做是毫无道理的。
假想Alan Greenspan(上一任美联储主席)在我一边,Robert Rubin(译者注:克林顿时期美财长)在我另一边,即使他们都悄悄告诉我未来12个月他们的每一步举措,我是无动于衷的,而且这也不会对我购买Executive Jets飞机公司或General Re再保险公司,或我做的任何事情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问题:深处乡间(Berkshire Hathaway所在地,Omaha)和在华尔街上相比有什么好处?
巴菲特:
我在华尔街上工作了两年多。我在东西海岸都有最好的朋友。能见到他们让我很开心,当我去找他们的时候,总是会得到一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能对投资进行深思熟虑的方法就是去一间没有任何人的屋子,只是静静地想。如果那都不能让你想的话,没有什么可以。
(身处华尔街的)缺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环境下,华尔街的情况都太极端了,你会被过度刺激,好像被逼着每天都要去做点什么。
钱德勒家族花两千块钱买了可口可乐公司,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事情的关键是无为而治,即使在1919年也不要卖(钱德勒家族在这一年卖掉了可乐公司)。
所以,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可能,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在每五分钟就互相叫价一个来回,人们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报价的环境里,想做到不为所动是很难的。华尔街靠的是不断的买进卖出来赚钱,你靠的是不去做买进卖出而赚钱。这间屋子里的每个人之间每天互相交易你们所拥有的股票,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们象一般企业那样,50年岿然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只好破产。
就像一个医生,依赖于你变更所用药品的频率而赚钱。如果一种用药就能包治百病,那么他只能开一次处方,做一次交易,他的赚头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他能说服你每天更新处方是一条接往健康的通途,他会很乐于开出处方,你也会烧光你的钱,不但不会更健康,反而处境会更差。
你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华尔街自有它的功效,在我回Omaha之前,每六个月都有一个长长的单子的事情去做,一大批公司去考察,我会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旅行花的钱。然后,我会(离开华尔街)回Omaha,仔细考量。
问题:投资人如何来给Berkshire或微软这样从来不分红的公司估值?
巴菲特:
这是个关于Berkshire从来不分红的问题。Berkshire将来也不会分红,这是一个我可以担保的承诺(笑)。你能从Berkshire得到的是将(红利)放进安全的存款箱,每年你可以拿出来好好地把玩一翻,然后再把它放回原位。这样,你会得到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别小瞧了这样的自我满足感!(译者:像不像葛朗台数钱?)
当然,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否让截留下来的钱财以可观的幅度升值。这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查理和我的立身之本也在此处。当然,这项任务正变得越来越难。我们管的钱越多,就越难做到(以可观的幅度升值)。如果Berkshire的大小只有现在的百分之一,我们升值的幅度要比现在好得多。如果我们能做到不断地升值,那么派发红利自然是不明智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做到了让截留下来的红利再投资胜过直接派发红利。但是,没有人可以保证在将来还能这样。在某一个阶段,总会有物极必反的时候。
保持持续增长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那也是唯一衡量我们公司价值的标尺。公司总部的大小等等都不能用来衡量公司的价值。Berkshire有4万5千名雇员,但在总部只有12人和3千5百平方英尺(译者注:300多平米)的办公室。这一点我们不打算改变。
我们用公司的表现来评估自己,我们也以此来谋生。相信我,比起从前来,(保持持续增长)难得多了。
问题:什么时候你会认为你的投资已经实现了它的增长极限?
巴菲特:
理想的情况是当你购买生意的时候,你不希望你买的企业有一个增长极限。我买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我不希望10年,15年后看到可乐弹尽粮绝。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接近于零。
我们想看到的是,当你买一个公司,你会乐于永久地持有那个公司。同样的道理,当人们买Berkshire的股票的时候,我希望他们打算一辈子持有它。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可能行不通。我不想说,这是唯一的购买股票的方式,但是我希望依据那样的方式来购买股票的一群人加入Berkshire,因为我不希望总是看到一群不同的股东。我实际上对Berkshire股东的变化更替实行跟踪。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教堂,我是行祷告之人,看到做礼拜的人每个星期都换掉一半,我不会说,这真是太好了,看看我的成员流动性有多强呀。我宁愿在每个星期天看到教堂里坐满了同样那么一批人。
当我们考量生意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原则。基本上我们寻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生意。那样的企业并不多。在一开始,我的主意比资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断地卖出那些我认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来购买那些新近发现的好生意。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了。(我们现在不缺钱,而是缺好生意)
购买企业的五年后,我们希望彼时如同此时一般的满意。如果有一些极其庞大的兼并机会,也可能我们需要卖出一些股票(来筹措资金)。当然,我很乐于拥有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购买企业时从来不预先定下一个目标价。比如,如果我们的买入价是30,当股价到达40,50,60, 或100时,我们就卖,诸如此类。我们不再如此的行事。当我们花2500万买私有公司See’s Candy时,我们没有“如果有人出5000万我们就卖”的计划。那不是一个考量生意的正确方式。我们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买下的企业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问题都是多余的。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对所罗门的投资的?类似的,长期管理资金的买卖?
巴菲特:
我们投资所罗门的原因是,在1987年9月,所罗门公司是一家9%资产被证券化的企业,道指在这一年涨了35%,之前我们卖了很多股票,一下子手里有了很多现金,并且看上去我们暂时不会用得到它们。所以,在这个我通常不会购买股票的行业里,我们采用了这种有吸引力的证券形式,购买了所罗门。这是一个错误。最后结果还不错,但那不是我应该做的。我应该再等等,这样一年后我会多买一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或者我在当时就该买,即便可乐那时的卖价真的不便宜。
对于长期管理资金,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对和证券有关的其他生意的了解。其中一个就是套利。套利,我做了45年,格拉姆做了30年。套利是必须靠近电话,我自己也必须东奔西跑地做,因为它要求我跟紧跟大市的脉动。现在我已经不做了,除非出现我自己看得懂,又是极大的套利机会。
我这一辈子可能做了300桩,可能更多,套利的交易。套利本身是很好的生意。长期管理资金有很多套利的头寸,它前10名的头寸可能占据了90%的资金。我对那前10名的头寸有一些了解。我虽然不了解其中所有的细节,但是我已经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交易中我们将得到可观的折扣,我们也有足够的本钱打持久战,所以我们觉得交易可以进行。我们是可能在那样的交易中赔钱的。但是,我们占据了一些有利因素,我们是在我们懂得的领域作战。
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头寸,不像长期管理资金那么大,因为像那么大规模的确实不多。那些头寸或涉及到收益曲线的关系(译者注:Yield Curve),或跟不同时期发布的政府债券有关等等(on the run, off the run)。如果在证券业足够长的话,这些品种都是要接触到的。它们不是我们的核心生意,平均大概占到我们年收益的0.5% 至0.75%,算是额外的一点惊喜吧。
问题:谈一谈投资多元化吧。
巴菲特:
如果你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远超大多数人表现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做到最大可能的投资多元化。98%,99%,甚至更高比例的人需要尽可能地去多元化,而不是不断地买进卖出。你们面临的选择就是管理成本很低的指数类的共同基金了。
如果你认为拥有部分美国是值得的话,就去买指数基金。你拥有了一部分美国。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你应该的做法,除非你想给投资游戏带些悬念,并着手对企业做评估。一旦你进入对企业做评估的领域,下定决心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会认为投资多元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犯了大错。
那天我在SunTrust的时候,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的话,那么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6个。如果你真的懂6个生意的话,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把钱放在第七个主意上,而不是选择投更多的钱于最好的主意,绝对是个错误。很少有人会因他们第七好的主意而赚钱,很多人却因为他们最棒的主意而发财。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6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我最看好的生意中,我只拥有一半左右。我自己就没有去做所谓的投资多元化。许多我所知晓的做的不错的人都没有多元化他们的投资。唯一的例外是Walter Schloss(也是本杰明●格拉姆的门生。他的基金收益50年来一直领先大市),他做到了多元化,投资了方方面面。我管他叫诺亚,因为他在每个行业都投两个企业。
问题:你如何区分P&G和可口可乐公司?
巴菲特:
P&G是一个很好的公司,有着很强的行销网络,旗下有很多名牌,等等。如果你告诉我,我要离开20年,这期间我们家族的资产都放在了P&G上面,我不会感到不高兴的。P&G是我5%的选择之一。20年的时间,它不会消亡的。
但是,未来20年,30年的时间里,相对于P&G,我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单位增长率,定价能力更看好些。目前可乐的定价能力可能差些。设想以下,数以十亿计的日均消费量,多一分钱,那就是一千万。Berkshire拥有8%的股份,那就是每天80万。看上去不是不可能,不是吗?现在就想涨价,在很多市场是行不通的。但假以时日,二十年后,可乐在单位消费量里一定赚得更多,并且总量上也会卖得更多。我不确信这个涨幅会有多大,但是我确信一定会增长。
我不认为P&G的主要产品有可乐这样的统治力,有这样的消费量增长率,但是P&G依旧是好公司。即使我可能会更中意其他一些公司,但是那样的公司凤毛麟角。
问题:麦当劳的20年前景如何?
巴菲特:
麦当劳的情况里,许多因素都起作用,特别是海外的因素。麦当劳在海外的处境比在美国国内要强势一些。这个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难。人们,那些等着派发礼物的孩子除外,不愿每天都吃麦当劳。
喝可乐的人,今天喝五罐,明天可能还会喝五罐。快餐业比这要艰难得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在快餐业里,世界范围里这个行业规模是巨大的,选择一家的话,你会选麦当劳。它有着最好的定位。虽然对小孩子虽是美味,对成人而言它却不是最好吃的。近来,它进入了用降价来促销的领域,而不是靠产品本身来销售。
我个人更中意那些靠产品本身就卖钱的公司。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吉列。人们不是因为还有一些附送的小礼品而买Mark 3。在本质上,吉列的产品更强势些。Berkshire拥有很多吉列的股票。当你想到几十亿的男人脸上每天每夜长出的胡子,更好的是,还有女人的两条腿,你晚上的睡眠一定会很香甜。那才是你要的生意。
如果你想的是下个月我要用什么降价策略来压制汉堡王(Berger King),如果它们和迪斯尼签了协议,而我却没有。。。等等。我偏爱那些独立的产品,不需要做降价促销这些噱头来让它更有吸引力。虽然你可以用那些伎俩来做好生意,比如,麦当劳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但它终究不像可乐那样,像可乐那样的几乎也没有。
如果你一定要在那个领域买一家企业,就买奶酪皇后吧!我是开玩笑的,还是买麦当劳吧。一段时间以前,Berkshire买了奶酪皇后,所以我在这儿给奶酪皇后不知羞耻地做广告。
问题:你对能源基础行业的公司怎么看?
巴菲特:
我考虑了很久了,因为这方面的投资要花很多钱的。我甚至考虑过要彻底买下一个公司。我们Omaha公司总部的一个人员通过CalEnergy(一家位于Omaha的地热能源公司)做了一些投资。
但是,对于能源行业在政府的调控下究竟会如何发展,我还不是太懂。我看到了一些因素对高成本的企业在曾经的垄断地域是如何的具有破坏性。我不确信哪家会因而得益,程度又是如何等等。
当然,不同的能源企业的成本会有高有低。水利发电的成本是每千瓦2分钱,它们的优势就非同小可了。但是在它们所产出的电力里,它们自己能保留多少,它们又可以把多少电力发送到区外,我还没想通。所以,对于这个行业未来十年的情况,我还看不清。(在美国,发电公司的电力交易和定价并不完全是市场行为,而是有政府做管理调控的)
但这的确是一个我一直以来不断考量的行业。一旦我理出些头绪,我会付诸行动的。我晓得产品的吸引力,各个方面用户需要的确定性,还有现在这些公司的价钱可能很便宜,等等。我只是不确定在未来的十年里,谁会从中赚大钱,所以我还处于观望的态度。
问题:为什么资本市场更青睐大型企业,而不是小型企业?
巴菲特:
我们不在乎企业的大小,是巨型,大型,小型,还是微型。企业的大小无所谓。真正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对企业,对生意懂多少;是否是我们看好的人在管理它们;产品的卖价是否具有竞争力。
从我自己管理Berkshire的经验来看,我需要将从General Re带来的750到800个亿的保费进行投资。我只能投资5桩生意,我的投资因而就只局限于那些大公司。如果我只有10万块,我是不会在乎所投资企业的大小的,只要我懂得它们的生意就行。
在我看来,总体而言,大企业过去十年来表现非常杰出,甚至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没人能预计到美国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能接近于20%。这主要归功于特大型公司。由于较低的利息率,和高得多的资产回报率,对这些公司的评估也必然会显著的上调。如果把美国公司假想成收益率20%的债券,比起收益率13%的债券自然是好得多。这是近些年来确实发生的情况,是否会一直如此,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
除了我所管理资金多少的因素,我不会在乎企业的大小。See’s Candy在我们买它时,还只是一个年收入二千五百万的生意。如果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一个类似的,即使按照我们公司现在的运作规模,我也乐于买下它。(我认为)是那些令人确信的因素才真正重要。
问题:在过去的五年里,不动产业的主流都是私有的。你对不动产业的证券化有何高见?
巴菲特:
巨大的不动产业债务的证券化的确是近来资本市场里的一个疑难症结。以房屋贷款为基础的证券了无生气。我指的是商业房贷,而不是居民房贷。我想你的问题是关于资产(证券化)方面的。
拥有公司是一种很不好的拥有资产的方式。如果你把公司收入税摊派给个人,因而个人就可以只交纳一种税。如果是常规的公司形式,人们被迫两次缴税(一次公司,一次个人)。在不动产业,你不需要那样做的,回报上会因缴税而受很大的影响。
REIT(专门投资不动产业的共同基金,公司税率很低,但主要盈利都要派发给股东), 巧妙避开了法律的规定,因而人们不需要两次缴纳。但是它们的管理费用也很高。如果你进入不动产业,举例讲你如果买最简单的REIT,每年有8%的收益,除去1%或1.5%的费用后,所得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对只有千把块钱或5千块钱的投资,可能还可以。但是如果是百万级的投资,直接去买不动产可能更划算些,这样你能避免在中间人上可观的开销。
在不动产领域,我们鲜有令人激动的发现。看到一些特大型的地产公司,有些人可能会有些迷惑,我在这里试着不冒犯在座的各位,这里举一个例子,得克萨斯太平洋土地基金,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司,在得克萨斯州有着几百万公顷的土地,每年卖掉1%的土地,并以那为基准,得出一个比市场行情高得多的估价。我认为,如果你是土地的拥有者,那样的估价是毫无道理的。你不可能交易50%,甚至是20%的土地,这比流动性很差的股票还要差得多。
我认为对许多不动产公司的估价都是愚蠢的,都是那些不曾拥有土地的人或是想卖出大量土地套现的人的伎俩。
REIT基金今年的市场表现很不好,这个你们可能都知道。不难想象它们将会变成没人要的一类,同你的不动产卖价相比,它们会以很大的折扣贱卖。事情会变得很有趣。因为接下来的问题是REIT基金的管理层是否会同你斗争到底,因为(卖出不动产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管理物业的收入。他们的实际利益同股东的正好相反。我总是在想,REIT基金一直在鼓吹他们优秀的不动产和廉价的股票,而管理层却在市场上卖股票,比如他们说28块钱的股票很便宜了,他们却在28元以下卖股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我们还是在关注着这一块。我们懂得这个行业,在不同的时段,我们会考虑进行一些特大笔的交易。如果有长期资金管理公司的事件在不动产领域里发生了,我们会敞开胸怀的。问题是其他许多人也会纷至沓来的,所以出现让我们兴奋的价格的可能性并不大。
问题:据我的理解,在你的理论里,熊市对抄底买家是很有利的。你是如何预计,在一个走下坡路的市场里,你的长期性盈利状况呢?
巴菲特:
对于大市的走势,我一无所知。虽然我的偏好无足轻重,但是我希望它向下调整。市场对我的感情是无暇顾及的。这是在你学习股票时,首要了解的一点。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之后,对通用一下子充满了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变得如此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等等。我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这里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
未来10年里,在座的每个人可能都是股票的净买家,而不是净卖家,所以每人都应该盼着更低的股价。未来10年里,你们肯定是汉堡包的大吃家,所以你盼着更便宜的汉堡包,除非你是养牛“专业户”。如果你现在还不拥有可口可乐的股票,你又希望买一些,你一定盼着可乐的股价走低。你盼着超市在周末大甩卖,而不是涨价。
纽约证交所就如同公司的超市。你知道自己要买股票,那么你盼着什么好事呢,你恨不得股价都跳水,越深越好,这样你就可以拣到些便宜货了。20年以后,30年以后,当你退休开始要支取养命钱了,或者你的后代支取你的养命钱时(笑),你也许会希望股价能高点。在格拉姆的“智慧的投资者”一书中的第8章,描述了对待股票市场上下波动的态度,以及第20章中讲到了安全边际效应的问题,我认为是所有描写投资的著述中最好的两篇。因为当我在19岁读到第8章时,我恍然大悟。我领悟到了上面涉及的心得。看上去它们显而易见,但我从前没有体会过。如果不是那文章里的解释,恐怕过了100年,我还在盼着股价节节高呢。
我们希望股票降价,但是我并不晓得股票市场会有如何的走势。恐怕我永远也不会。我甚至想都不去想这些事情。当股市真的走低时,我会很用心的研究我要买些什么,因为我相信到那时我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手上的资金。
(一)
在我们Omaha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有一位先生说,当他雇人时,他会看三个方面:诚信,智能,和精力。雇一个只有智能和精力,却没有诚信的人会毁了雇者。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懒惰,而不是聪明和精力充沛。
(二)
问题:你对日本的看法?
巴菲特:
我不是一个太宏观的人。现在日本10年期的贷款利息只有1%。我对自己说,45年前,我上了本杰明●格拉姆的课程,然后我就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也许我应该比1%挣的多点吧?看上去那不是不可能的。我不想卷入任何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我会选择以日元为基准的资产,如地产或企业,必须是日本国内的。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挣得比1%多,因为那是我资金的成本。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一家可以投资的生意。这真的很有趣。日本企业的资产回报率都很低。他们有少数企业会有4%,5%,或6%的回报。如果日本企业本身赚不了多少钱的话,那么其资产投资者是很难获得好的回报的。
不要做低回报率的生意。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却是坏生意的敌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里太久的话,你的结果也一定会糟糕,即使你的买入价很便宜。如果你在一桩好生意里,即使你开始多付了一点额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够久的话,你的回报一定是可观的。
我现在从日本没发现什么好生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会作某些改变,比如他们的管理层可能会对公司股票的责任多一些,这样回报率会高些。但目前来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报率的公司,即使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说来也令人惊奇,因为日本这样一个完善巨大的市场却不能产生一些优秀的高回报的公司。日本的优秀只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不是涌现一些优质的公司(对中国而言,这样的问题何止严重10倍!)。这个问题已经给日本带来麻烦了。我们到现在为止对日本还是没什么兴趣。只要那的利息还是1%,我们会继续持观望态度。
有这样一本一般般的书,却有着一个很好的书名,“一生只需富一次”。这再正确不过了,不是码?如果你有一个亿开始,每年没有一点风险的可以挣10%,有些风险,但成功率有99%的投资会赚20%。一年结束,你可能有1.1个亿,也可能有1.2个亿,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这时候过世,写亡讯的人可能错把你有的1.2个亿写成1.1个亿了,有区别也变成没区别了。他们的决定基本上都依赖于一些事情。他们都有着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背景,他们说一个6或7西格玛的事件(指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是伤他们不着的。他们错了,历史是不会告诉你将来某一金融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统计,他们认为关于股票的(历史)数据揭示了股票的风险。我认为那些数据根本就不会告诉你股票的风险!我认为数据也不会揭示你破产的风险。也许他们现在也这么想了?
事实上,我根本不想用他们来作例子,因为他们的经历换一种形式,很可能发生在我们中的每个人身上。我们在某些关键之处存在着盲点,因为我们懂得太多的其他地方。正象Henry Gutman所说的,破产的多是两类人:一是一窍不通者;一是学富五车者。这其实是令人悲哀的。
我们是从来不借钱的,即使有保险做担保。即使是在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也决不借钱。借钱能带来什么不同玛?我只凭我一己之力时我也乐趣无穷。一万,一百万,和一千万对我都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当我遇到类似紧急医疗事件的情况下会有些例外。基本上,在钱多钱少的情况下,我都会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想想你们和我的不同,我们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当然我的是SunTrust给的;我们都有机会喝上帝之泉(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开了一瓶可乐),我们都去麦当劳,好一点的,奶酪皇后(即Dairy Queen,一家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店),我们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我们都在平面大电视上看Nebraska和Texas A&M(美国的两所大学)的橄榄球比赛,我们的生活没什么不同,你能得到不错的医疗,我也一样,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我们旅行的方式不同,我有我的私人飞机来周游世界,我很幸运。但是除了这个之外,你们再想想,我能做的你们有什么不能做呢?
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是我从来如此,无论我在谈大合同,还是只赚一千块钱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总是为了简历上好看些就不断跳槽,做你不喜欢的工作,我认为你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我碰到过一个28岁的哈佛毕业生,他一直以来都做得不错。我问他,下一步你打算做些什么?他说,可能读个MBA吧,然后去个管理资询的大公司,简历上看着漂亮点。我说,等一下,你才28岁,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的简历比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还要强十倍,现在你要再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就好像把你的性生活省下来到晚年的时候再用吗?是时候了,你就要去做的(不能老等着)。(这是一个比喻)但是我想我把我的立场告诉了他。你们走出去,都应该选择那些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你的简历看上去风光。当然,你的爱好可能会有变化。(对那些你热爱的工作,)每天早上你是蹦着起床的。当我走出校园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就给格拉姆干。但是我不可能为他白干,于是他说我要的工资太高了(所以他没有要我)。但我总是不停地bug他,同时我自己也卖了3年的证券,期间从不间断地给他写信,聊我的想法,最终他要了我,我在他那儿工作了几年。那几年是非常有益的经验。我总是做我热爱的工作。抛开其他因素,如果你单纯的高兴做一项工作,那么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工作起来也会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可能你将来会变。但是(做你热爱的工作),你会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起薪的多寡无足轻重。
不知怎么,扯得远了些。总之,如果你认为得到两个X比得到一个让你更开心,你可能就要犯错了。重要的是发现生活的真谛,做你喜欢做的。如果你认为得到10个或20个X是你一切生活的答案,那么你就会去借钱,做些短视,以及不可理喻的事情。多年以后,不可避免地,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问题:讲讲你喜欢的企业吧, 不是企业具体的名字,而是什么素质的企业你喜欢?
巴菲特:
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你看,我有太多的东西搞不懂。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东西我还看得懂。
设想一个诺大的世界里,大多数公司都是上市的,所以基本上许多美国公司都是可以买到的。让我们从大家都懂的事情上开始讲吧,我懂得这个,你懂得这个,每个人都懂这个。这是一瓶樱桃可乐,从1886年起就没什么变化了。很简单,但绝不容易的生意。
我可不想要对竞争者来说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个城墙,居中是价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负责的、能干的人才来管理这个城堡。我要的城墙可以是多样的,举例来说,在汽车保险领域的GEICO(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它的城墙就是低成本。人们是必须买汽车保险的,每人每车都会有,我不能卖20份给一个人,但是至少会有一份。消费者从哪里购买呢?这将基于保险公司的服务和成本。多数人都认为(各家公司的)服务基本上是相同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们的决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这就是我的城墙。当我的成本越比竞争对手的低,我会越加注意加固和保护我的城墙。当你有一个漂亮的城堡,肯定会有人对它发起攻击,妄图从你的手中把它抢走,所以我要在城堡周围建起城墙来。
三十年前,柯达公司的城墙和可口可乐的城墙是一样难以逾越的。如果你想给你6个月的小孩子照张像,20年或50年后你再来看那照片,你不会象专业摄影师那样来衡量照片质量随着时间的改变,真正决定购买行为的是胶卷公司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柯达向你保证你今天的照片,20年,50年后看起来仍是栩栩如生,这一点对你而言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30年前的柯达就有那样的魅力,它占据了每个人的心。在地球上每个人的心里,它的那个小黄盒子都在说,柯达是最好的。那真是无价的。现在的柯达已经不再独占人们的心。它的城墙变薄了,富士用各种手段缩小了差距。柯达让富士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一个一直以来由柯达独占的位置。于是在人们的印象里,富士变得和柯达平起平坐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可口可乐的城墙与30年前比,变得更宽了。你可能看不到城墙一天天的变化。但是,每次你看到可口可乐的工厂扩张到一个目前并不盈利,但20年后一定会的国家,它的城墙就加宽些。企业的城墙每天每年都在变,或厚或窄。10年后,你就会看到不同。我给那些公司经理人的要求就是,让城墙更厚些,保护好它,拒竞争者于墙外。你可以通过服务,产品质量,价钱,成本,专利,地理位置来达到目的。
我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企业。那么这样的企业都在做什么生意呢?我要找到他们,就要从最简单的产品里找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因为我没法预料到10年以后,甲骨文,莲花,或微软会发展成什么样。比尔●盖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软现在所处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对他们10年后的状况无从知晓。同样我对他们的竞争对手10年后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虽然我不拥有口香糖的公司,但是我知道10年后他们的发展会怎样。互联网是不会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的,事实上,没什么能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会有很多的(口香糖)新产品不断进入试验期,一些以失败告终。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你给我10个亿,让我进入口香糖的生意,打开一个缺口,我无法做到。这就是我考量一个生意的基本原则。给我10个亿,我能对竞争对手有多少打击?给我100个亿,我对全世界的可口可乐的损失会有多大?我做不到,因为,他们的生意稳如磐石。给我些钱,让我去占领其他领域,我却总能找出办法把事情做到。
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简单,容易理解,经济上行得通,诚实,能干的管理层。这样,我就能看清这个企业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是不会买的。基本上来讲,我只会买那些,即使纽约证交所从明天起关门五年,我也很乐于拥有的股票。如果我买个农场,即使五年内我不知道它的价格,但只要农场运转正常,我就高兴。如果我买个公寓群,只要它们能租出去,带来预计的回报,我也一样高兴。
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决定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说的,你要买的是企业的一部分生意。这是格拉姆教给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买的不是股票,你买的是一部分企业生意。企业好,你的投资就好,只要你的买入价格不是太离谱。这就是投资的精髓所在。你要买你看得懂的生意,你买了农场,是因为你懂农场的经营。就是这么简单。这都是格拉姆的理念。我6、7岁就开始对股票感兴趣,在11岁的时买了第一只股票。我沉迷于对图线,成交量等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然后在我还是19岁的时候,幸运地拿起了格拉姆的书。书里说,你买的不是那整日里上下起伏的股票标记,你买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从我开始这么来考虑问题后,所以一切都豁然开朗。就这么简单。
我们只买自己谙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懂可口可乐的生意。我却敢说,没人能看懂新兴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东大会上讲过,如果我在商学院任教,期末考试的题目就是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具体的估价,我会当场晕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们每天都在做!如果你这么做是为了去竞技比赛,还可以理解。但是你是在投资。投资是投入一定的钱,确保将来能恰当幅度地赚进更多的钱。所以你务必要晓得自己在做什么,务必要深入懂得(你投资的)生意。你会懂一些生意模式,但绝不是全部。
问题:就如你刚才所说,你已经讲了事情的一半,那就是去寻找企业,试着去理解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拥有如此大量资金的投资者,你的积累足以让你过功成身退。回到购买企业的成本,你如何决定一个合适的价格来购买企业?
巴菲特:
那是一个很难作出的决定。对一个我不确信(理解)的东西,我是不会买的。如果我对一个东西非常确信,通常它带给我的回报不会是很可观的。为什么对那些你只有一丝感觉会有40%回报的企业来试手气呢?我们的回报不是惊人的高,但是一般来讲,我们也不会有损失。
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一家糖果公司)。See’s Candy每年以每磅1.95美元的价格,卖出1千6百万磅的糖果,产生4百万的税前利润。我们买它花了2千5百万。我和我的合伙人觉得See’s Candy有一种尚未开发出来的定价魔力,每磅1.95美元的糖果可以很容易地以2.25的价钱卖出去。每磅30分的涨价,1千6百万磅就是额外的4百80万呀,所以2千5百万的购买价还是划算的。我们从未雇过咨询师。我们知道在加州每个人都有一个想法。每个加州人心中对See’s Candy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象,他们绝对认这个牌子的糖。在情人节,给女孩子送See’s Candy的糖,她们会高兴地亲它。如果她们把糖扔在一边,爱理不理,那我们的生意就糟糕了。只要女孩子亲吻我们的糖,那就是我们要灌输给加州人脑子里的,女孩子爱亲See’s Candy的糖。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涨价了。我们在1972年买的See’s Candy,那之后,我们每年都在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涨价。圣诞节期间我们卖了很多糖。今年,我们卖了3千万磅糖,一磅赚2个美元,总共赚了6千万。十年后,我们会赚得更多。在那6千万里,5千5百万是在圣诞节前3周赚的。耶稣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这确实是一桩好生意。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东西和价格是没关系的,或者说,不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这就像迪斯尼。迪斯尼在全世界卖的是16.95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品。人们,更具体的说,那些当妈妈的对迪斯尼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个人在心中对迪斯尼都有着一些情愫。如果我说环球影视,它不会唤起你心中的那种特殊情愫;我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迪斯尼就不同。这一点在全世界都如此。当你的年纪变老的时候,那些(迪斯尼的)影像制品,你可以放心让小孩子每天在一边看几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影片,小孩子会看上20遍。当你去音像店时,你会坐在那儿,把十几种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后决定你的孩子会喜欢哪一部?这种可能性很小。别的牌子卖16.95,而迪斯尼的卖17.95,你知道买迪斯尼的不会错,所以你就买了。在某些你没有时间的事情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质量的决定。而作为迪斯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而对其他牌子来讲,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梦想家们一直努力打造出类似于迪斯尼概念的品牌,来同它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取代人们心中对迪斯尼的那份特殊情愫。比如,环球影视吧,妈妈们不会在音像店里买他们的片子,而放弃迪斯尼的。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口可乐是在全球范围内和喜悦的情绪关联在一起的。不管你花多少钱,你想让全世界的50亿人更喜欢RC可乐(译者注:巴菲特杜撰出来的饮料牌子),那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搞些诡计,做折扣促销,等等,但都是无法得逞的。这就是你要的生意,你要的城墙。
问题:在你购买公司的分析过程里,是否有些数字会告诉你不要买?哪些东西是质化的,哪些东西是量化的?
巴菲特:
最好的买卖里,从数字的角度来讲,几乎都要告诉你不要买。你可能对(被购买公司的)产品的印象是非常之深,但是你对那套雪茄烟蒂式的廉价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我曾经拥有一个风力发电公司。相信我,风力发电公司如同雪茄烟蒂一般廉价。我们买的也很便宜,只相当于公司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的价钱。我们却实赚了钱,但是这种收益是不可复制的,更象是一次性的买卖。你可不想做那样的事情,但我经历了那样一个阶段,在那个阶段里,我还买过租车公司等等一些生意。
谈到质化的东西,我可能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我今年买了两个企业。General Re(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是一个180亿的交易。我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我希望它们的的确确有个总部。在那之前,我买了Executive Jet,主要做部分拥有小型飞机的生意(译者注:美国近年来,很流行私人拥有飞机。但毕竟花销很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所以,买一部分飞机的拥有权,这样你可以有一段你自己的飞行计划和路线,变得很实际)。在我们买之前,我也没去过它的公司总部。四年前,我给我的家庭买了一个飞机计划的四分之一拥有权。我亲身体会了他们的服务,我也看到了这些年它们的迅速发展。(在购买交易发生之前,)我拿到了它们的经营数据。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个月,情况也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里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里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个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你所做的就应当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在我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每次我看到业界的专业人员,举例来说,我对采煤业有兴趣,我会遍访每一家采煤公司,问每一位CEO,“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 如果你把这些片段的信息串起来,你会学到很多业界的信息。当你问到竞争对手的时候,你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那么你首先要解决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做投资的好处是你不用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能。当然你愿意那么去做,就另当别论了。四十年前你了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现如今依旧适用,没有什么变化。我认识一个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丢下一间他创建的制鞋公司。这个人托Goldman Sachs来卖掉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个朋友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提到了这件事。我朋友让他给我打电话。他打了,结果我们用五分钟谈成了这桩生意。我认识这个人,我基本了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买了。质化的方面定了后,就是价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简单,谈判的时候没什么圈子可兜。只要价格合适,我就会买。不然的话,谈判之前我很快乐,谈判不成我也一样。
问题:可口可乐最近发布了对未来季度调低盈利预期的消息。你对可口可乐并没有因为在美国之外的许多问题,包括亚洲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撒谎怎么看?
巴菲特:
我很喜欢他们(的诚实)。事实上,在未来20年,可口可乐在国际上的市场增长要比在美国国内好得多。在美国国内的人均消费量会增长,但在别的国家的增长会快得多。可口可乐可能会有一段3个月,也可能是3年的艰难时期,但不会是未来的20年。人们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高效地工作,他们会发现换取一瓶可乐(巴菲特举起手中的可乐瓶),就占他们每天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的比例而言,实在是一笔很好的买卖。实际上,我是一天五瓶(笑)。在1936年的时候,我第一次用25美分买了6瓶可乐(单卖是5美分一瓶)。那是6.5盎司的瓶子,2美分的瓶子押金,实际上是6.5盎司的可乐只要5美分。现在是12盎司的罐子,如果你在周末去买大瓶装的,减少一些在包装上的费用,你基本上可以花20美分多一点买12盎司。你现在在每盎司上花的钱只是1936年的两倍多一点点。相对于人们不断增长的购买力而言,可乐实际上在年复一年地变得越来越便宜。
在全世界的两百多个国家里,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每年都在增长。它霸占着饮料市场,真的是难以置信。有一件人们可能不懂,但却使这个产品有着数以百亿元的价值的简单事实就是可乐没有味觉记忆。你可以在9点,11点,下午3点,5点喝上一罐,5点时你喝的味道和你一早上9点喝的味道一样好。其他的饮料如甜苏打水,橙汁,根啤都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对味道有着累积作用(译者注:累积使味觉麻木),重复的饮用会使你厌烦。我们在See’s Candy的雇员可以免费享用公司生产糖果。在他们第一天工作的时候,他们渴着劲儿吃。但在那之后,他们再吃起来就跟要花钱买似的。为什么?巧克力一样有着味觉累积。但是可乐就没有味觉累积。这意味着,全世界的人们可以每天都可以消费很多次可乐,而不是其他的饮料,所以你得到的就是可乐之难以企及的人均消费量。在今天,全世界范围内可乐的日销售量超过800亿盎司。这个数目还在年复一年地增长。增长还体现在无论是以国家计还是人均计的消费量上。20年后,在美国之外的增长讲远远超过美国国内。我分外看好国际市场的前景。(目前可乐的国际危机,)短期来讲对他们确实有消极的影响,但这不是一个大不了的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于1919年上市,那时的价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后,股价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来那是一场灾难。瓶装问题,糖料涨价,你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你觉得那不是一个合适的买入时机。一些年之后,又发生了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竞赛等。总是有原因(让你不买)。如果你在一开始40块钱买了一股,然后你把派发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一直到现在,那股可乐股票的价值是5百万。这个事实压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对了生意模式,你就会赚很多钱。
切入点的时机是很难把握的。所以,如果我拥有的是一个绝佳的生意,我丝毫不会为某一个事件的发生,或者它对未来一年的影响等等而担忧。当然,在过去的某些个时间段,政府施加了价格管制政策。企业因而不能涨价,即使最好的企业有时也会受影响,我们的See’s Candy糖果不能在12月26日涨价。但是,管制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它绝不会把一个杰出的企业蜕变成一个平庸的企业。政府是不可能永远实施管制政策的。
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会准确到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
问题:谈谈你投资上的失误吧。
巴菲特:
你有多少时间?关于失误的有趣的一点是,在投资上,至少对我和我的合伙人而言,最大的失误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对于我们所知甚多的生意,当机会来到时,我们却犹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么。我们错过了赚取数以十亿元计的大钱的好机会。不谈那些我们不懂的生意,只专注于那些我们懂的。我们确实错过了从微软身上赚大钱的机会,但那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懂微软的生意。
但是对于在医疗保健股票上理应赚得的几十亿,我们却错过了。当克林顿政府推出医疗保健计划时,医疗保健公司获益非浅。我们应当在那上面赚得盘满钵满的,因为我懂那里面的因果。80年代中期,我们应当在Fannie Mae(美国一家受政府支持,专做二级房贷的超大型公司)上获利颇丰,因为我们也算得清个中的究竟。这些都是数以十亿计的超级错误,却不会被GAAP会计法则抓个现形。
你们所看到的错误,比如几年前我买的US Air(巴菲特在这笔交易中几乎损失了全部的投资,3.6亿)。 当我手里有很多现金的时候,我就很容易犯错误。查理(巴菲特的合伙人)让我去酒吧转转,不要总滞留在办公室里。但是我一有闲钱,又总在办公室里,我想我是够愚昧的,这种事时有发生。
总之,我买了US Air的股票,虽然没人逼着我买。现在我有一个800的电话号码,每次我打算买航空公司的股票后,我就打这个电话。我跟他们讲我很蠢,老犯错,他们总是劝我别买,不断地和我聊,让我别挂电话,不要仓促地做任何决定。最后,我就会放弃要购买的冲动。
于是我买了US Air的股票。看上去我们的投资要打水漂了,而且我们的投资也确实几乎全打了水漂,(那笔糟糕的投资)理应全军覆没的。我因为价钱非常诱人而买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绝不是个诱人的行业。我对所罗门的股票犯了同样的错误,股票本身价廉诱人没错,但那应该是杜绝涉足的行业。
你可以说那是一种犯错的模式。你中意具体交易的条件,但不感冒交易公司所处的行业。我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很可能将来我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更大的错误还是我一开始所讲的因犹豫和迟疑所致。当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投资了两千在汽修厂,而且肉包子打狗,那笔机会成本高达60个亿,是个大错。当Berkshire的股价下降时,我还能感受好些,因为那也降低了汽修厂的购买成本,以及20%的机会成本。
当你聊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时,我笃信你最好还是从他人的失败中来学习吧,越多越好。在Berkshire公司里,我们绝不花一点时间来缅怀过去。我和我的合伙人是40年的哥们了,从没有任何的争吵。我们有很多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从没有过争吵,我们也从不回顾过去。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希冀,都认为牵绊于‘如果我们那样做了。。。’的假设是不可理喻的,那样做不可能改变既成的事实。
你只能活在现在时。你也许可以从你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个本质上的错误,比如涉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因为其他人建议的影响等等,所以在一无所知的领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应该好好学习的。你应该坚守在凭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领域。
当你做出决策时,你应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扪心自问,“我以一股55元的价格买入100股通用汽车的股票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有的购买行为负责,必须时刻充满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决定只能是不买。如果仅仅是有人在鸡尾酒会上提起过,那么这个理由远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为一些成交量或技术指标看上去不错,或盈利等等。必须确实是你想拥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这一直是我们尽量坚持做到的,也是格拉姆教给我的。
问题:谈谈目前的经济形式和利率,和将来的走向?
巴菲特:
我不关心宏观的经济形式。在投资领域,你最希望做到的应该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搞懂的东西。对那些既不重要,又难以搞懂的东西,你忘了它们就对了。你所讲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难以拎清。了解可口可乐,Wrigley(美国一家营销口香糖的公司),或柯达,他们的生意是可以拎得清的。当然你的研究最后是否重要还取决于公司的评估,当前的股价等因素。但是我们从未因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买或者不买任何一家公司。我们根本就不读那些预估利率,企业利润的文章,因为那些预估真的是无关痛痒。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那之后不久政府实施了价格管制,但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因为价格管制的原因没有买)我们就错过了以2千5百万买下一个现如今税前利润6千万的生意!
我们不愿因为自身本就不精通的一些预估而错过买到好生意的机会。我们根本就不听或不读那些涉及宏观经济因素的预估。在通常的投资咨询会上,经济学家们会做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然后以那为基础展开咨询活动。在我们看来,那样做是毫无道理的。
假想Alan Greenspan(上一任美联储主席)在我一边,Robert Rubin(译者注:克林顿时期美财长)在我另一边,即使他们都悄悄告诉我未来12个月他们的每一步举措,我是无动于衷的,而且这也不会对我购买Executive Jets飞机公司或General Re再保险公司,或我做的任何事情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问题:深处乡间(Berkshire Hathaway所在地,Omaha)和在华尔街上相比有什么好处?
巴菲特:
我在华尔街上工作了两年多。我在东西海岸都有最好的朋友。能见到他们让我很开心,当我去找他们的时候,总是会得到一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能对投资进行深思熟虑的方法就是去一间没有任何人的屋子,只是静静地想。如果那都不能让你想的话,没有什么可以。
(身处华尔街的)缺点就是,在任何一个市场环境下,华尔街的情况都太极端了,你会被过度刺激,好像被逼着每天都要去做点什么。
钱德勒家族花两千块钱买了可口可乐公司,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事情的关键是无为而治,即使在1919年也不要卖(钱德勒家族在这一年卖掉了可乐公司)。
所以,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可能,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在每五分钟就互相叫价一个来回,人们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报价的环境里,想做到不为所动是很难的。华尔街靠的是不断的买进卖出来赚钱,你靠的是不去做买进卖出而赚钱。这间屋子里的每个人之间每天互相交易你们所拥有的股票,到最后所有人都会破产,而所有钱财都进了经纪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们象一般企业那样,50年岿然不动,到最后你赚得不亦乐乎,而你的经纪只好破产。
就像一个医生,依赖于你变更所用药品的频率而赚钱。如果一种用药就能包治百病,那么他只能开一次处方,做一次交易,他的赚头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如果他能说服你每天更新处方是一条接往健康的通途,他会很乐于开出处方,你也会烧光你的钱,不但不会更健康,反而处境会更差。
你应该做的是远离那些促使你做出仓促决定的环境。华尔街自有它的功效,在我回Omaha之前,每六个月都有一个长长的单子的事情去做,一大批公司去考察,我会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旅行花的钱。然后,我会(离开华尔街)回Omaha,仔细考量。
问题:投资人如何来给Berkshire或微软这样从来不分红的公司估值?
巴菲特:
这是个关于Berkshire从来不分红的问题。Berkshire将来也不会分红,这是一个我可以担保的承诺(笑)。你能从Berkshire得到的是将(红利)放进安全的存款箱,每年你可以拿出来好好地把玩一翻,然后再把它放回原位。这样,你会得到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别小瞧了这样的自我满足感!(译者:像不像葛朗台数钱?)
当然,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能否让截留下来的钱财以可观的幅度升值。这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查理和我的立身之本也在此处。当然,这项任务正变得越来越难。我们管的钱越多,就越难做到(以可观的幅度升值)。如果Berkshire的大小只有现在的百分之一,我们升值的幅度要比现在好得多。如果我们能做到不断地升值,那么派发红利自然是不明智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做到了让截留下来的红利再投资胜过直接派发红利。但是,没有人可以保证在将来还能这样。在某一个阶段,总会有物极必反的时候。
保持持续增长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那也是唯一衡量我们公司价值的标尺。公司总部的大小等等都不能用来衡量公司的价值。Berkshire有4万5千名雇员,但在总部只有12人和3千5百平方英尺(译者注:300多平米)的办公室。这一点我们不打算改变。
我们用公司的表现来评估自己,我们也以此来谋生。相信我,比起从前来,(保持持续增长)难得多了。
问题:什么时候你会认为你的投资已经实现了它的增长极限?
巴菲特:
理想的情况是当你购买生意的时候,你不希望你买的企业有一个增长极限。我买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我不希望10年,15年后看到可乐弹尽粮绝。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接近于零。
我们想看到的是,当你买一个公司,你会乐于永久地持有那个公司。同样的道理,当人们买Berkshire的股票的时候,我希望他们打算一辈子持有它。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可能行不通。我不想说,这是唯一的购买股票的方式,但是我希望依据那样的方式来购买股票的一群人加入Berkshire,因为我不希望总是看到一群不同的股东。我实际上对Berkshire股东的变化更替实行跟踪。
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教堂,我是行祷告之人,看到做礼拜的人每个星期都换掉一半,我不会说,这真是太好了,看看我的成员流动性有多强呀。我宁愿在每个星期天看到教堂里坐满了同样那么一批人。
当我们考量生意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原则。基本上我们寻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生意。那样的企业并不多。在一开始,我的主意比资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断地卖出那些我认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来购买那些新近发现的好生意。但这已经不是我们现在的问题了。(我们现在不缺钱,而是缺好生意)
购买企业的五年后,我们希望彼时如同此时一般的满意。如果有一些极其庞大的兼并机会,也可能我们需要卖出一些股票(来筹措资金)。当然,我很乐于拥有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购买企业时从来不预先定下一个目标价。比如,如果我们的买入价是30,当股价到达40,50,60, 或100时,我们就卖,诸如此类。我们不再如此的行事。当我们花2500万买私有公司See’s Candy时,我们没有“如果有人出5000万我们就卖”的计划。那不是一个考量生意的正确方式。我们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买下的企业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问题都是多余的。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对所罗门的投资的?类似的,长期管理资金的买卖?
巴菲特:
我们投资所罗门的原因是,在1987年9月,所罗门公司是一家9%资产被证券化的企业,道指在这一年涨了35%,之前我们卖了很多股票,一下子手里有了很多现金,并且看上去我们暂时不会用得到它们。所以,在这个我通常不会购买股票的行业里,我们采用了这种有吸引力的证券形式,购买了所罗门。这是一个错误。最后结果还不错,但那不是我应该做的。我应该再等等,这样一年后我会多买一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或者我在当时就该买,即便可乐那时的卖价真的不便宜。
对于长期管理资金,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对和证券有关的其他生意的了解。其中一个就是套利。套利,我做了45年,格拉姆做了30年。套利是必须靠近电话,我自己也必须东奔西跑地做,因为它要求我跟紧跟大市的脉动。现在我已经不做了,除非出现我自己看得懂,又是极大的套利机会。
我这一辈子可能做了300桩,可能更多,套利的交易。套利本身是很好的生意。长期管理资金有很多套利的头寸,它前10名的头寸可能占据了90%的资金。我对那前10名的头寸有一些了解。我虽然不了解其中所有的细节,但是我已经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交易中我们将得到可观的折扣,我们也有足够的本钱打持久战,所以我们觉得交易可以进行。我们是可能在那样的交易中赔钱的。但是,我们占据了一些有利因素,我们是在我们懂得的领域作战。
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头寸,不像长期管理资金那么大,因为像那么大规模的确实不多。那些头寸或涉及到收益曲线的关系(译者注:Yield Curve),或跟不同时期发布的政府债券有关等等(on the run, off the run)。如果在证券业足够长的话,这些品种都是要接触到的。它们不是我们的核心生意,平均大概占到我们年收益的0.5% 至0.75%,算是额外的一点惊喜吧。
问题:谈一谈投资多元化吧。
巴菲特:
如果你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远超大多数人表现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做到最大可能的投资多元化。98%,99%,甚至更高比例的人需要尽可能地去多元化,而不是不断地买进卖出。你们面临的选择就是管理成本很低的指数类的共同基金了。
如果你认为拥有部分美国是值得的话,就去买指数基金。你拥有了一部分美国。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你应该的做法,除非你想给投资游戏带些悬念,并着手对企业做评估。一旦你进入对企业做评估的领域,下定决心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会认为投资多元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犯了大错。
那天我在SunTrust的时候,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的话,那么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6个。如果你真的懂6个生意的话,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把钱放在第七个主意上,而不是选择投更多的钱于最好的主意,绝对是个错误。很少有人会因他们第七好的主意而赚钱,很多人却因为他们最棒的主意而发财。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6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在我最看好的生意中,我只拥有一半左右。我自己就没有去做所谓的投资多元化。许多我所知晓的做的不错的人都没有多元化他们的投资。唯一的例外是Walter Schloss(也是本杰明●格拉姆的门生。他的基金收益50年来一直领先大市),他做到了多元化,投资了方方面面。我管他叫诺亚,因为他在每个行业都投两个企业。
问题:你如何区分P&G和可口可乐公司?
巴菲特:
P&G是一个很好的公司,有着很强的行销网络,旗下有很多名牌,等等。如果你告诉我,我要离开20年,这期间我们家族的资产都放在了P&G上面,我不会感到不高兴的。P&G是我5%的选择之一。20年的时间,它不会消亡的。
但是,未来20年,30年的时间里,相对于P&G,我对可口可乐公司的单位增长率,定价能力更看好些。目前可乐的定价能力可能差些。设想以下,数以十亿计的日均消费量,多一分钱,那就是一千万。Berkshire拥有8%的股份,那就是每天80万。看上去不是不可能,不是吗?现在就想涨价,在很多市场是行不通的。但假以时日,二十年后,可乐在单位消费量里一定赚得更多,并且总量上也会卖得更多。我不确信这个涨幅会有多大,但是我确信一定会增长。
我不认为P&G的主要产品有可乐这样的统治力,有这样的消费量增长率,但是P&G依旧是好公司。即使我可能会更中意其他一些公司,但是那样的公司凤毛麟角。
问题:麦当劳的20年前景如何?
巴菲特:
麦当劳的情况里,许多因素都起作用,特别是海外的因素。麦当劳在海外的处境比在美国国内要强势一些。这个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难。人们,那些等着派发礼物的孩子除外,不愿每天都吃麦当劳。
喝可乐的人,今天喝五罐,明天可能还会喝五罐。快餐业比这要艰难得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在快餐业里,世界范围里这个行业规模是巨大的,选择一家的话,你会选麦当劳。它有着最好的定位。虽然对小孩子虽是美味,对成人而言它却不是最好吃的。近来,它进入了用降价来促销的领域,而不是靠产品本身来销售。
我个人更中意那些靠产品本身就卖钱的公司。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吉列。人们不是因为还有一些附送的小礼品而买Mark 3。在本质上,吉列的产品更强势些。Berkshire拥有很多吉列的股票。当你想到几十亿的男人脸上每天每夜长出的胡子,更好的是,还有女人的两条腿,你晚上的睡眠一定会很香甜。那才是你要的生意。
如果你想的是下个月我要用什么降价策略来压制汉堡王(Berger King),如果它们和迪斯尼签了协议,而我却没有。。。等等。我偏爱那些独立的产品,不需要做降价促销这些噱头来让它更有吸引力。虽然你可以用那些伎俩来做好生意,比如,麦当劳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但它终究不像可乐那样,像可乐那样的几乎也没有。
如果你一定要在那个领域买一家企业,就买奶酪皇后吧!我是开玩笑的,还是买麦当劳吧。一段时间以前,Berkshire买了奶酪皇后,所以我在这儿给奶酪皇后不知羞耻地做广告。
问题:你对能源基础行业的公司怎么看?
巴菲特:
我考虑了很久了,因为这方面的投资要花很多钱的。我甚至考虑过要彻底买下一个公司。我们Omaha公司总部的一个人员通过CalEnergy(一家位于Omaha的地热能源公司)做了一些投资。
但是,对于能源行业在政府的调控下究竟会如何发展,我还不是太懂。我看到了一些因素对高成本的企业在曾经的垄断地域是如何的具有破坏性。我不确信哪家会因而得益,程度又是如何等等。
当然,不同的能源企业的成本会有高有低。水利发电的成本是每千瓦2分钱,它们的优势就非同小可了。但是在它们所产出的电力里,它们自己能保留多少,它们又可以把多少电力发送到区外,我还没想通。所以,对于这个行业未来十年的情况,我还看不清。(在美国,发电公司的电力交易和定价并不完全是市场行为,而是有政府做管理调控的)
但这的确是一个我一直以来不断考量的行业。一旦我理出些头绪,我会付诸行动的。我晓得产品的吸引力,各个方面用户需要的确定性,还有现在这些公司的价钱可能很便宜,等等。我只是不确定在未来的十年里,谁会从中赚大钱,所以我还处于观望的态度。
问题:为什么资本市场更青睐大型企业,而不是小型企业?
巴菲特:
我们不在乎企业的大小,是巨型,大型,小型,还是微型。企业的大小无所谓。真正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对企业,对生意懂多少;是否是我们看好的人在管理它们;产品的卖价是否具有竞争力。
从我自己管理Berkshire的经验来看,我需要将从General Re带来的750到800个亿的保费进行投资。我只能投资5桩生意,我的投资因而就只局限于那些大公司。如果我只有10万块,我是不会在乎所投资企业的大小的,只要我懂得它们的生意就行。
在我看来,总体而言,大企业过去十年来表现非常杰出,甚至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没人能预计到美国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能接近于20%。这主要归功于特大型公司。由于较低的利息率,和高得多的资产回报率,对这些公司的评估也必然会显著的上调。如果把美国公司假想成收益率20%的债券,比起收益率13%的债券自然是好得多。这是近些年来确实发生的情况,是否会一直如此,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
除了我所管理资金多少的因素,我不会在乎企业的大小。See’s Candy在我们买它时,还只是一个年收入二千五百万的生意。如果我们现在还能找到一个类似的,即使按照我们公司现在的运作规模,我也乐于买下它。(我认为)是那些令人确信的因素才真正重要。
问题:在过去的五年里,不动产业的主流都是私有的。你对不动产业的证券化有何高见?
巴菲特:
巨大的不动产业债务的证券化的确是近来资本市场里的一个疑难症结。以房屋贷款为基础的证券了无生气。我指的是商业房贷,而不是居民房贷。我想你的问题是关于资产(证券化)方面的。
拥有公司是一种很不好的拥有资产的方式。如果你把公司收入税摊派给个人,因而个人就可以只交纳一种税。如果是常规的公司形式,人们被迫两次缴税(一次公司,一次个人)。在不动产业,你不需要那样做的,回报上会因缴税而受很大的影响。
REIT(专门投资不动产业的共同基金,公司税率很低,但主要盈利都要派发给股东), 巧妙避开了法律的规定,因而人们不需要两次缴纳。但是它们的管理费用也很高。如果你进入不动产业,举例讲你如果买最简单的REIT,每年有8%的收益,除去1%或1.5%的费用后,所得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对只有千把块钱或5千块钱的投资,可能还可以。但是如果是百万级的投资,直接去买不动产可能更划算些,这样你能避免在中间人上可观的开销。
在不动产领域,我们鲜有令人激动的发现。看到一些特大型的地产公司,有些人可能会有些迷惑,我在这里试着不冒犯在座的各位,这里举一个例子,得克萨斯太平洋土地基金,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司,在得克萨斯州有着几百万公顷的土地,每年卖掉1%的土地,并以那为基准,得出一个比市场行情高得多的估价。我认为,如果你是土地的拥有者,那样的估价是毫无道理的。你不可能交易50%,甚至是20%的土地,这比流动性很差的股票还要差得多。
我认为对许多不动产公司的估价都是愚蠢的,都是那些不曾拥有土地的人或是想卖出大量土地套现的人的伎俩。
REIT基金今年的市场表现很不好,这个你们可能都知道。不难想象它们将会变成没人要的一类,同你的不动产卖价相比,它们会以很大的折扣贱卖。事情会变得很有趣。因为接下来的问题是REIT基金的管理层是否会同你斗争到底,因为(卖出不动产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管理物业的收入。他们的实际利益同股东的正好相反。我总是在想,REIT基金一直在鼓吹他们优秀的不动产和廉价的股票,而管理层却在市场上卖股票,比如他们说28块钱的股票很便宜了,他们却在28元以下卖股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我们还是在关注着这一块。我们懂得这个行业,在不同的时段,我们会考虑进行一些特大笔的交易。如果有长期资金管理公司的事件在不动产领域里发生了,我们会敞开胸怀的。问题是其他许多人也会纷至沓来的,所以出现让我们兴奋的价格的可能性并不大。
问题:据我的理解,在你的理论里,熊市对抄底买家是很有利的。你是如何预计,在一个走下坡路的市场里,你的长期性盈利状况呢?
巴菲特:
对于大市的走势,我一无所知。虽然我的偏好无足轻重,但是我希望它向下调整。市场对我的感情是无暇顾及的。这是在你学习股票时,首要了解的一点。
如果你买了100股通用汽车之后,对通用一下子充满了感情。当它降价时,你变得暴躁,怨天尤人;当它攀升时,你沾沾自喜,自以为聪明,对通用也是喜爱有加。你变得如此情绪化。但是,股票却不晓得谁买了它。股票只是一个物质存在而已,它并不在乎谁拥有了它,又花了多少钱,等等。我对市场的感情是不会有一丝回报的。我们这里靠的是一个异常冰冷的肩膀。
未来10年里,在座的每个人可能都是股票的净买家,而不是净卖家,所以每人都应该盼着更低的股价。未来10年里,你们肯定是汉堡包的大吃家,所以你盼着更便宜的汉堡包,除非你是养牛“专业户”。如果你现在还不拥有可口可乐的股票,你又希望买一些,你一定盼着可乐的股价走低。你盼着超市在周末大甩卖,而不是涨价。
纽约证交所就如同公司的超市。你知道自己要买股票,那么你盼着什么好事呢,你恨不得股价都跳水,越深越好,这样你就可以拣到些便宜货了。20年以后,30年以后,当你退休开始要支取养命钱了,或者你的后代支取你的养命钱时(笑),你也许会希望股价能高点。在格拉姆的“智慧的投资者”一书中的第8章,描述了对待股票市场上下波动的态度,以及第20章中讲到了安全边际效应的问题,我认为是所有描写投资的著述中最好的两篇。因为当我在19岁读到第8章时,我恍然大悟。我领悟到了上面涉及的心得。看上去它们显而易见,但我从前没有体会过。如果不是那文章里的解释,恐怕过了100年,我还在盼着股价节节高呢。
我们希望股票降价,但是我并不晓得股票市场会有如何的走势。恐怕我永远也不会。我甚至想都不去想这些事情。当股市真的走低时,我会很用心的研究我要买些什么,因为我相信到那时我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手上的资金。
不要把投资想得太复杂。。。
最近全球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大多数人民都在为各自的饭碗而担心。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多数人的消费意愿都减低了,都想储多点钱防身。本来储钱是一件很好的事,不过如果该花的都不花,而刻意把钱省下来,这样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可不是好事一件。
其实,如果大家认为自己的工作稳定,公司放话在不裁员的情况下,寻找别的减低成本方法的话,大家就应该如常般消费。这样的情况下,你不但可以刺激消费市场,也会渐渐使到各个公司有了订单。订单一多,公司就会聘请多点员工工作。如此循环下去,咱们的经济才会好转嘛!所以呢,记住咯,你的每一项花费,都有可能间接帮助到那些还在待业的失业人士!
除了保持平时的消费外,如有额外的闲钱,应该把这笔钱拿来投资。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刺激低落的经济,纷纷大幅调低拆息利率,,借此刺激经济。要投资就不要害怕风险,这世界上没有做一件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投资其实可以很简单,不要想得太过复杂。我们的资金要流动,这样国家的经济才会活络。现在的股市都下跌到很多了,是时候买入一些公司股票做投资。如果你不想冒太大的风险,可以先从产业投资信托着手。
我们投资一间公司,就是要找每年都有分股息的公司。这样不管股价如何的起落,我们每年还是有股息可收,不必管差价之间的利润,现在这种行情买入,是很难赚到资本回酬的。不过,在这个时候却能找到拥有诱人股息回酬率的好公司。不过,在计算股息回酬率方面,需要把目前的经济状况算进去,不要拿经济最高峰时的公司盈利来计算。。。
投资可以很简单,不要复杂化了!
其实,如果大家认为自己的工作稳定,公司放话在不裁员的情况下,寻找别的减低成本方法的话,大家就应该如常般消费。这样的情况下,你不但可以刺激消费市场,也会渐渐使到各个公司有了订单。订单一多,公司就会聘请多点员工工作。如此循环下去,咱们的经济才会好转嘛!所以呢,记住咯,你的每一项花费,都有可能间接帮助到那些还在待业的失业人士!
除了保持平时的消费外,如有额外的闲钱,应该把这笔钱拿来投资。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刺激低落的经济,纷纷大幅调低拆息利率,,借此刺激经济。要投资就不要害怕风险,这世界上没有做一件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投资其实可以很简单,不要想得太过复杂。我们的资金要流动,这样国家的经济才会活络。现在的股市都下跌到很多了,是时候买入一些公司股票做投资。如果你不想冒太大的风险,可以先从产业投资信托着手。
我们投资一间公司,就是要找每年都有分股息的公司。这样不管股价如何的起落,我们每年还是有股息可收,不必管差价之间的利润,现在这种行情买入,是很难赚到资本回酬的。不过,在这个时候却能找到拥有诱人股息回酬率的好公司。不过,在计算股息回酬率方面,需要把目前的经济状况算进去,不要拿经济最高峰时的公司盈利来计算。。。
投资可以很简单,不要复杂化了!
一定要珍惜小小的鸡蛋:林森池
开始投资的时候,手上的本金可能很小,但是一定要珍惜小小的鸡蛋,如果把鸡蛋打碎了,便没法孵成小鸡,也没有母鸡生鸡蛋的故事了。
紧记本金是你以血汗换来的储蓄,如果第一笔储蓄化为乌有,便会浪费了那段储蓄的时间。时间值是投资入门的第一步,从表20可以见到时间值的重要性,同是12,000元的本金,如果投资时间只有10年,用6%回报计算,10年累积的利息只有9,490元,相当于本金的79%;以同样的本金、同样的回报,但投资的时间若是30年,累积的利息达到56,921元,相当于本金的374%。
如果不珍惜这小小鸡蛋,让它随便付诸流水,投资时间便越来越短,便无法利用时间值来累积财富。
林森池的投資十戒
一、 戒短線急攻近利買賣,不要貪圖蠅頭小利。
二、戒被捲入狂潮的洪流,不要被外來不理性的亢奮,令你跟隨潮流作出投資。例如科網泡沫、地產狂潮等都是好例子,2000年買入科網股,或1997年地產高峰時買入住所,你都會很痛苦。最近,澳門賭業概念股急升,亦是活生生的例子。
三、不要被貪婪及無理性恐懼控制投資決定。股市大崩潰時群眾的拋售,一定會導致你產生恐懼。這時候你要克服恐懼,作出人棄我取,購入「千里馬」。
四、戒買新股。畢非德從不買新股,這是他的成功要素之一。他作出投資決定前,必須分析公司過往的業績。
五、避開所有衍生工具,林治和畢非德同樣認為政府要取締衍生工具。衍生工具的經營者,就是天空中的獵鷹,無時無刻窺伺你的小雞蛋。
六、戒聽流言或「貼士」,流言會令人疏於學習,不做自己應做的工作,迷失方向,不從事正確的分析。
七、不要過分分散投資。這個世界「千里馬」不多。過分分散投資,會拖低你的投資回報,好的「千里馬」可能三、五隻已經足夠。
八、不要買落後股。落後的馬匹很難有奇?出現再迎頭趕上,公司股價表現落後,背後一定有其原因,你要細加分析,不要有撿便宜的心態。
九、避開他人的「婚禮」。從過往收購合併的經驗中,筆者發覺很多「婚姻」都是悲劇收場,例如盈科收購香港電訊就是最好的例子。1973年置地收購牛奶,至今置地股價仍沒法回復當年水平。
十、戒有「刀仔鋸大樹」的心態。緊記投資是一門嚴肅的工作,並非「六合彩」的賭博。筆者年輕時也有同樣的心態,認為一家小公司能夠順利發展的話,從小到大的增長過程,會比市值大的公司快,這個概念是錯誤的。
理論上,每個行業都會經歷起飛階段,但當一個行業起飛時,並非所有公司都能在起飛階段得益,從事同樣行業的小公司,在經營方面是有意想不到的掣肘,令到他們比大公司落後。例如大公司現金流充足,在重新投資的時候,規模比較大,所以爭取到經濟效益,增長會較快;小型公司除了面對資金的掣肘外,其他方面如內部監管、管理層的誠信、品牌的建立等,所面對的困難會比大公司為多。「細細粒,容易食」的心態是絕對要避免的。
紧记本金是你以血汗换来的储蓄,如果第一笔储蓄化为乌有,便会浪费了那段储蓄的时间。时间值是投资入门的第一步,从表20可以见到时间值的重要性,同是12,000元的本金,如果投资时间只有10年,用6%回报计算,10年累积的利息只有9,490元,相当于本金的79%;以同样的本金、同样的回报,但投资的时间若是30年,累积的利息达到56,921元,相当于本金的374%。
如果不珍惜这小小鸡蛋,让它随便付诸流水,投资时间便越来越短,便无法利用时间值来累积财富。
林森池的投資十戒
一、 戒短線急攻近利買賣,不要貪圖蠅頭小利。
二、戒被捲入狂潮的洪流,不要被外來不理性的亢奮,令你跟隨潮流作出投資。例如科網泡沫、地產狂潮等都是好例子,2000年買入科網股,或1997年地產高峰時買入住所,你都會很痛苦。最近,澳門賭業概念股急升,亦是活生生的例子。
三、不要被貪婪及無理性恐懼控制投資決定。股市大崩潰時群眾的拋售,一定會導致你產生恐懼。這時候你要克服恐懼,作出人棄我取,購入「千里馬」。
四、戒買新股。畢非德從不買新股,這是他的成功要素之一。他作出投資決定前,必須分析公司過往的業績。
五、避開所有衍生工具,林治和畢非德同樣認為政府要取締衍生工具。衍生工具的經營者,就是天空中的獵鷹,無時無刻窺伺你的小雞蛋。
六、戒聽流言或「貼士」,流言會令人疏於學習,不做自己應做的工作,迷失方向,不從事正確的分析。
七、不要過分分散投資。這個世界「千里馬」不多。過分分散投資,會拖低你的投資回報,好的「千里馬」可能三、五隻已經足夠。
八、不要買落後股。落後的馬匹很難有奇?出現再迎頭趕上,公司股價表現落後,背後一定有其原因,你要細加分析,不要有撿便宜的心態。
九、避開他人的「婚禮」。從過往收購合併的經驗中,筆者發覺很多「婚姻」都是悲劇收場,例如盈科收購香港電訊就是最好的例子。1973年置地收購牛奶,至今置地股價仍沒法回復當年水平。
十、戒有「刀仔鋸大樹」的心態。緊記投資是一門嚴肅的工作,並非「六合彩」的賭博。筆者年輕時也有同樣的心態,認為一家小公司能夠順利發展的話,從小到大的增長過程,會比市值大的公司快,這個概念是錯誤的。
理論上,每個行業都會經歷起飛階段,但當一個行業起飛時,並非所有公司都能在起飛階段得益,從事同樣行業的小公司,在經營方面是有意想不到的掣肘,令到他們比大公司落後。例如大公司現金流充足,在重新投資的時候,規模比較大,所以爭取到經濟效益,增長會較快;小型公司除了面對資金的掣肘外,其他方面如內部監管、管理層的誠信、品牌的建立等,所面對的困難會比大公司為多。「細細粒,容易食」的心態是絕對要避免的。
真正重要的是“超级安全边际”
巴菲特成巨富的原因---数十年的复利效应---几乎没有亏损年!
如何做到的?
先天优势:
1,正确的时机出生在正确的地方:美国经济黄金期。
2,当地法律允许其控股保险公司,且可以自由运用保费收入做资产配置,而其又在早年就深谙保险运作之道。源源不断的低成本长期资金是其投资成功的前提。
3,天生强烈的风险意识。
后天智慧:
不亏损的原因不仅仅是牢记“安全边际”,那是早期的巴菲特了,后来巴菲特早已不是简单的格雷厄姆派“价值投资”,虽然他不断强调他的思想最大受益于其恩师(数典忘祖不是巴菲特的为人法则,更不会象一些人拿着别人的牙慧当自己的智齿)。
更关键的原因是---他后来的商业理解力不断升华(不断升级的学习机器)!
深刻的商业理解智慧让他不再致力于寻找廉价的“烟蒂”,而是寻找合理价格取得的“超级明星”。---也就是说不仅仅价格便宜很好,更重要的是可预见的企业内在价值要能在未来数年可以大幅提高!
这要求投资人拥有深刻的商业洞察力,巴菲特作为生意人本身给了他最好的投资分析视角。
例如,巴菲特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避开了互联网泡沫,原因是不熟不做的“能力圈原则”,他自觉很难深刻洞察互联网企业未来价值潜力,而且疯狂的投资人给此世纪梦幻产业的预期太高,不符合其安全边际原则。即便他的好友是微软盖茨,他依然说他看不懂IT,可见他的“看懂”是多么有分量的词!从反面论证了他对自身持有企业的深刻理解。
对企业的深刻了解和理解给了他真正的安全边际,可称之为“超级安全边际”。
正是这一点,让巴菲特不仅挑选出了几只最好的企业,更规避了很多貌似强大的企业,后者更应该是很多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人当深思的---如何不犯大错。
投资人应该最小心的一个词,不是价格上的“安全边际”,而是价值上的“看懂”,自问:
你真的看懂看透你持有的企业了吗?
看不透的爱恋是危险的感情。
如何做到的?
先天优势:
1,正确的时机出生在正确的地方:美国经济黄金期。
2,当地法律允许其控股保险公司,且可以自由运用保费收入做资产配置,而其又在早年就深谙保险运作之道。源源不断的低成本长期资金是其投资成功的前提。
3,天生强烈的风险意识。
后天智慧:
不亏损的原因不仅仅是牢记“安全边际”,那是早期的巴菲特了,后来巴菲特早已不是简单的格雷厄姆派“价值投资”,虽然他不断强调他的思想最大受益于其恩师(数典忘祖不是巴菲特的为人法则,更不会象一些人拿着别人的牙慧当自己的智齿)。
更关键的原因是---他后来的商业理解力不断升华(不断升级的学习机器)!
深刻的商业理解智慧让他不再致力于寻找廉价的“烟蒂”,而是寻找合理价格取得的“超级明星”。---也就是说不仅仅价格便宜很好,更重要的是可预见的企业内在价值要能在未来数年可以大幅提高!
这要求投资人拥有深刻的商业洞察力,巴菲特作为生意人本身给了他最好的投资分析视角。
例如,巴菲特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避开了互联网泡沫,原因是不熟不做的“能力圈原则”,他自觉很难深刻洞察互联网企业未来价值潜力,而且疯狂的投资人给此世纪梦幻产业的预期太高,不符合其安全边际原则。即便他的好友是微软盖茨,他依然说他看不懂IT,可见他的“看懂”是多么有分量的词!从反面论证了他对自身持有企业的深刻理解。
对企业的深刻了解和理解给了他真正的安全边际,可称之为“超级安全边际”。
正是这一点,让巴菲特不仅挑选出了几只最好的企业,更规避了很多貌似强大的企业,后者更应该是很多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人当深思的---如何不犯大错。
投资人应该最小心的一个词,不是价格上的“安全边际”,而是价值上的“看懂”,自问:
你真的看懂看透你持有的企业了吗?
看不透的爱恋是危险的感情。
淡定地投资中国
在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里,我认为投资股票不是什么坏事,要看你怎么去面对股票了,它不至于要像对待毒品一样而远离,但要理性的去面对,我们必须牢记股市风险,时刻提醒自己谨慎行事。要去多学习多了解投资的企业,要有耐心,要用坚定的信心去面对中国美好的未来.以下几点建议送给广大的投资者.
一、不要赶新潮。
2007年是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就像中国的大学热。有人说,股市评论员如博士生导师,老股民如大学教授,新股民如扩招的大学生,炒基金的如函授生,不炒股也不炒基金的人则有落后时代之嫌,被人笑为不懂新潮的“老三界”。时过境迁,如今来看,赶股市新潮的多被潮水打得鼻肿嘴歪,头破血流而一败涂地,只有不为新潮所动的“老三界”还安然若初。原来,新潮不是随时就能赶的,不是任何人都适合赶的。如果游泳本领不高,还是老老实实去过桥、去划船或者从河边绕行吧,总比淹死了强。
二、不可太贪婪。
很多人都有股票账户浮盈的时候,那金额不断上涨的红字让人热血沸腾,总认为自己已经望到了百万或千万富翁的项背,富贵指日可待。因此,最后总是该出手时没出手,没有把那些数字变现,最终眼睁睁地看它由多到少,再由红到绿,甚至绿到让眼前发黑。或者是这次轻易赚了一点小钱,就投入大钱指望翻上几番,而忽视了亏起来也是会翻番的。只为那更多一点的财富就让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为了一粒芝麻而丢掉了一个西瓜,这就是贪婪。知足常乐,是很有道理的。一定要去多了解估值与安全边际,各人的估值与安全边际都会不一样的,理性的去面对就行了。
三、不轻信专家。
股市涨跌的风险大家都可以理解,而股评专家如果推波助澜就更可怕了。他会在指数达6000点的时候说要涨到8000点,建议大家坚持长期投资;又会在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说可能还要跌,建议大家要谨慎抢反弹。纵观一年多来难以自圆其说的股评家,不难发现他们更像是股市里的算命先生,偶尔有预言正确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却是误导投资者。既然专家都不那么可信了,那么市场中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就更不可靠。投资者只有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思考,才不会让别人控制自己的脑袋。
四、不能太专一。
倾其所有把资金投资到股市里垃圾企业的股民目前是很惨的,割肉吐血出来吧血汗钱就化为乌有,不出来吧那些资金不知会套到何年何月,可谓进退两难。如果爱股票不那么专一又想使自己财富增加,就多学习多了解,要投资就投资中国优秀企业,为自己留一点儿资金回旋的余地,受伤就不会那么重了,只要有耐心未来会很美好.
五、不必去后悔。
股市不相信眼泪,股市只以成败论输赢,要么出局另起炉灶,要么稳坐钓鱼台等待时机,解决错误的办法不是后悔,是反思,是对策,是行动。后悔不起丝毫作用,致命的错误往往没有后悔的时间,明确下一步选择、走好下一步才是立刻要做的。中国的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股权意识 ,那样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一、不要赶新潮。
2007年是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就像中国的大学热。有人说,股市评论员如博士生导师,老股民如大学教授,新股民如扩招的大学生,炒基金的如函授生,不炒股也不炒基金的人则有落后时代之嫌,被人笑为不懂新潮的“老三界”。时过境迁,如今来看,赶股市新潮的多被潮水打得鼻肿嘴歪,头破血流而一败涂地,只有不为新潮所动的“老三界”还安然若初。原来,新潮不是随时就能赶的,不是任何人都适合赶的。如果游泳本领不高,还是老老实实去过桥、去划船或者从河边绕行吧,总比淹死了强。
二、不可太贪婪。
很多人都有股票账户浮盈的时候,那金额不断上涨的红字让人热血沸腾,总认为自己已经望到了百万或千万富翁的项背,富贵指日可待。因此,最后总是该出手时没出手,没有把那些数字变现,最终眼睁睁地看它由多到少,再由红到绿,甚至绿到让眼前发黑。或者是这次轻易赚了一点小钱,就投入大钱指望翻上几番,而忽视了亏起来也是会翻番的。只为那更多一点的财富就让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为了一粒芝麻而丢掉了一个西瓜,这就是贪婪。知足常乐,是很有道理的。一定要去多了解估值与安全边际,各人的估值与安全边际都会不一样的,理性的去面对就行了。
三、不轻信专家。
股市涨跌的风险大家都可以理解,而股评专家如果推波助澜就更可怕了。他会在指数达6000点的时候说要涨到8000点,建议大家坚持长期投资;又会在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说可能还要跌,建议大家要谨慎抢反弹。纵观一年多来难以自圆其说的股评家,不难发现他们更像是股市里的算命先生,偶尔有预言正确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却是误导投资者。既然专家都不那么可信了,那么市场中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就更不可靠。投资者只有学会自己独立的去思考,才不会让别人控制自己的脑袋。
四、不能太专一。
倾其所有把资金投资到股市里垃圾企业的股民目前是很惨的,割肉吐血出来吧血汗钱就化为乌有,不出来吧那些资金不知会套到何年何月,可谓进退两难。如果爱股票不那么专一又想使自己财富增加,就多学习多了解,要投资就投资中国优秀企业,为自己留一点儿资金回旋的余地,受伤就不会那么重了,只要有耐心未来会很美好.
五、不必去后悔。
股市不相信眼泪,股市只以成败论输赢,要么出局另起炉灶,要么稳坐钓鱼台等待时机,解决错误的办法不是后悔,是反思,是对策,是行动。后悔不起丝毫作用,致命的错误往往没有后悔的时间,明确下一步选择、走好下一步才是立刻要做的。中国的投资者一定要提高股权意识 ,那样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杰西-利弗莫尔成功的“三大诀窍”
杰西-利弗莫尔是美国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股票作手。其大起大落的一生,以及他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几次积聚又失去的巨大财富,使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一.赚大钱的决窍在于跟住大趋势
利弗莫尔14岁在波士顿的一家股票投机商做报价员。那时,所谓的股票投机商是用自己的钱与客户进行对赌,并不涉及实际的股票交易。利弗莫尔似乎天生具有某种对数字和趋势的天赋,他利用对股票短期波动的预测,来从事对赌的交易。这种交易模式也许就是原始的技术分析。结果是利弗莫尔成了波士顿地区有名的少年杀手,上了所有投机商的黑名单,无法再做对赌的交易了。
“失业”的利弗莫尔只好转战纽约,在一家叫E.F.Hutton的经纪商处做真正的股票交易。但对赌和实际交易是不同的,即实际交易涉及到交易佣金、交易执行误差和机会成本,而这些让试图抓住市场短期波动的努力变得困难而危险。其结果是灾难性的:6个月内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不过,就像利弗莫尔后来总结的,对于一个投机家来说,损失金钱应该是最后一个让他关心的东西,他只关心是否做对了事情。他开始非常仔细地分析自己的错误,并学到了受益终生的一课:赚大钱的诀窍在于跟住大趋势,而不是关注每日的波动;在一个大牛市中,买入并持有,直至牛市接近尾声。
作为一个投机家,利弗莫尔之后的第一次重大成功却来自对于基本面的分析,即对市场大的趋势变化的分析。1907年,当股市仍然火爆时,他却观察到信用环境在紧缩:上市公司愿意以很低的价格发售新股加紧融资,股票经纪商头寸紧张,多家公司破产,等等。他开始卖空最活跃的股票,10月份,随着股票市场的崩盘,利弗莫尔的个人财富达到了100万美元的新顶峰。
二.不要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
利弗莫尔成了华尔街有头有脸的人物,许多人开始关注他,研究他,巴结他,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幕信息。而恰在此时,利弗莫尔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二次惨痛的失败,也学到了有关投资的另外重要一课,即不要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但也许不经历刻骨铭心的痛楚无法真正升华,轻易许下的誓言无法承受真正的诱惑。1907年,利弗莫尔本来在做空棉花,但一个大投机客Thomas的个人魅力和所谓内幕信息的诱惑力,最终遮蔽了利弗莫尔敏感锐利的判断力,纪律让位于内幕交易,他开始大量做多棉花,最后破产欠下高达100万美元的债务。也许利弗莫尔注定将成为被铭记的人物,他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大牛市。美国的股票市场开始繁荣,冷静的、严守纪律的、敏锐的、成熟的利弗莫尔开始大展拳脚。1929年大萧条来临,他的个人财富也因为做空市场而累积到1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三.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新的策略
纵观利弗莫尔的投资经历,其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不断学习,并掌握高超的投资技巧。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新的交易策略,更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善变的利弗莫尔,不仅发展出符合其本人个性的交易系统,更可贵的是,这些交易系统不是机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随着市场的演变而变化的,他知道在什么样的市场采用何种交易策略。利弗莫尔也是勤奋的,一个好的投资者如果想在市场中长期盈利,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仅研究市场,还要研究自己的心理和承受能力。
“牛和熊都可以赚钱,但猪会被杀掉。”(利弗莫尔语)
一.赚大钱的决窍在于跟住大趋势
利弗莫尔14岁在波士顿的一家股票投机商做报价员。那时,所谓的股票投机商是用自己的钱与客户进行对赌,并不涉及实际的股票交易。利弗莫尔似乎天生具有某种对数字和趋势的天赋,他利用对股票短期波动的预测,来从事对赌的交易。这种交易模式也许就是原始的技术分析。结果是利弗莫尔成了波士顿地区有名的少年杀手,上了所有投机商的黑名单,无法再做对赌的交易了。
“失业”的利弗莫尔只好转战纽约,在一家叫E.F.Hutton的经纪商处做真正的股票交易。但对赌和实际交易是不同的,即实际交易涉及到交易佣金、交易执行误差和机会成本,而这些让试图抓住市场短期波动的努力变得困难而危险。其结果是灾难性的:6个月内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不过,就像利弗莫尔后来总结的,对于一个投机家来说,损失金钱应该是最后一个让他关心的东西,他只关心是否做对了事情。他开始非常仔细地分析自己的错误,并学到了受益终生的一课:赚大钱的诀窍在于跟住大趋势,而不是关注每日的波动;在一个大牛市中,买入并持有,直至牛市接近尾声。
作为一个投机家,利弗莫尔之后的第一次重大成功却来自对于基本面的分析,即对市场大的趋势变化的分析。1907年,当股市仍然火爆时,他却观察到信用环境在紧缩:上市公司愿意以很低的价格发售新股加紧融资,股票经纪商头寸紧张,多家公司破产,等等。他开始卖空最活跃的股票,10月份,随着股票市场的崩盘,利弗莫尔的个人财富达到了100万美元的新顶峰。
二.不要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
利弗莫尔成了华尔街有头有脸的人物,许多人开始关注他,研究他,巴结他,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幕信息。而恰在此时,利弗莫尔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二次惨痛的失败,也学到了有关投资的另外重要一课,即不要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但也许不经历刻骨铭心的痛楚无法真正升华,轻易许下的誓言无法承受真正的诱惑。1907年,利弗莫尔本来在做空棉花,但一个大投机客Thomas的个人魅力和所谓内幕信息的诱惑力,最终遮蔽了利弗莫尔敏感锐利的判断力,纪律让位于内幕交易,他开始大量做多棉花,最后破产欠下高达100万美元的债务。也许利弗莫尔注定将成为被铭记的人物,他终于等来了久违的大牛市。美国的股票市场开始繁荣,冷静的、严守纪律的、敏锐的、成熟的利弗莫尔开始大展拳脚。1929年大萧条来临,他的个人财富也因为做空市场而累积到1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三.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新的策略
纵观利弗莫尔的投资经历,其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不断学习,并掌握高超的投资技巧。顺应市场变化,发展新的交易策略,更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善变的利弗莫尔,不仅发展出符合其本人个性的交易系统,更可贵的是,这些交易系统不是机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随着市场的演变而变化的,他知道在什么样的市场采用何种交易策略。利弗莫尔也是勤奋的,一个好的投资者如果想在市场中长期盈利,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仅研究市场,还要研究自己的心理和承受能力。
“牛和熊都可以赚钱,但猪会被杀掉。”(利弗莫尔语)
股市10大真规则
Bob Farell,曾经是美林证券的研究主管,华尔街上最好的市场分析人士之一。他将他多年来对市场变化的观察简单地归结为 “ 10条需要去记住的市场规则 ” 今天投资百科网将这10条永远有效的股市真规则呈现给国内投资者:
No.1. 市场总是会回到平均水平
市场的疯狂阶段永远不会持久,无论是极度的乐观或者是极度的悲观,市场总是会回到更理性的、更贴近长期价值的水平。对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制定中长期的投资计划并且坚定地执行它,而不要每天在市场中随波逐流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
No.2. 朝着一个方向的极端会导致相反方向的极端出现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贪婪总是在过度恐惧的市场中萌芽,过度的贪婪又最终导致恐惧。喜欢追赶潮流的投资者应该小心市场这样极端的变化,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
No.3. 真实的社会不是每天都在实现伟大的跨越,市场上的极端也就无法永续
在巨大的趋势面前,就连很多最好的投资者都忍不住认为事情还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利润还能无限增长。可惜,美梦终会醒来,泡沫也会破灭。就像前两点说的那样,市场肯定会反转的。因此,应该趁着还拥有高额利润的时候将它拿在手中,不要让它白白损失。
No.4. 趋势陡峭的快速上涨或者下降的市场往往会超出你的想象,并且它们的调整常常同样迅速。
聪明的资金总是在上涨市场中静享盈利增长(让利润奔跑),而在下跌中让现金远离市场,耐心等待(不试图去接下落的刀子)。这样的市场还常常出现非常突然的反转,很难让投资者能够去慢慢思考市场下一步的走向。在这样的市场下,投资者需要快速做出决定,另外设置好止损的位置。
No.5. 公众投资者永远在顶部买入最多,在底部买入最少
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这绝对是个悲哀的事实。他们阅读报刊、观看电视财经类节目,并且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不过,每当他们受财经媒体报道驱动的时候,市场总是已经出现了足够的上涨和下跌。有些公众投资者甚至常常精确的在最高点买入,在最低点卖出。所以,投资者一定学会独立思考,这总是能够好于盲目随群。
No.6. 恐惧和贪婪是成功的大敌
这两种人类的基本情感是成功投资最大的敌人。所以投资者需要通过纪律来进行投资行为的约束,无论对长期投资者还是短期交易者,纪律都是盈利的关键。对你的每次交易,都要有相应的计划,你该知道什么时候买入、什么时候卖出,并且在每次买入后设置止损。谈论这些似乎非常容易,而到你持有股票跟随市场波动时,贪婪和恐惧会让你了解什么是真实。
No.7. 市场的强弱和你观察的指数种类相关
投资者都会有跟踪市场指数感受市场强弱的习惯,而这种强弱又会受到你所选取的指数种类影响。当指数的涵盖范围最大时,市场相对最强;当指数只是由一些蓝筹股组成时,市场相对较弱。要体会整个市场的变化,投资者应该选取覆盖范围大的指数种类。沪深300指数就远比上证50指数来得有说服力。
No.8. 熊市有三个阶段 —— 快速下跌、反弹、漫长的下跌趋势
市场技术人士将熊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典型的熊市包括了快速的杀跌、快速杀跌之后短暂的反弹、之后是漫长的持续下跌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往往是由于经济的不良预期导致整体社会投资的需求不旺。
No.9. 当所有的专家和市场预测人士看法一致时,意外即将发生
不要对于这一点感到惊奇。当市场上所有想买入的人都已经买到了,哪里还有新的买家出现呢?如果这个时候市场不发生反转,你才应该感到意外。
No.10. 牛市比熊市更充满乐趣
这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成立的,除了那些卖空者。
No.1. 市场总是会回到平均水平
市场的疯狂阶段永远不会持久,无论是极度的乐观或者是极度的悲观,市场总是会回到更理性的、更贴近长期价值的水平。对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制定中长期的投资计划并且坚定地执行它,而不要每天在市场中随波逐流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
No.2. 朝着一个方向的极端会导致相反方向的极端出现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贪婪总是在过度恐惧的市场中萌芽,过度的贪婪又最终导致恐惧。喜欢追赶潮流的投资者应该小心市场这样极端的变化,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
No.3. 真实的社会不是每天都在实现伟大的跨越,市场上的极端也就无法永续
在巨大的趋势面前,就连很多最好的投资者都忍不住认为事情还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利润还能无限增长。可惜,美梦终会醒来,泡沫也会破灭。就像前两点说的那样,市场肯定会反转的。因此,应该趁着还拥有高额利润的时候将它拿在手中,不要让它白白损失。
No.4. 趋势陡峭的快速上涨或者下降的市场往往会超出你的想象,并且它们的调整常常同样迅速。
聪明的资金总是在上涨市场中静享盈利增长(让利润奔跑),而在下跌中让现金远离市场,耐心等待(不试图去接下落的刀子)。这样的市场还常常出现非常突然的反转,很难让投资者能够去慢慢思考市场下一步的走向。在这样的市场下,投资者需要快速做出决定,另外设置好止损的位置。
No.5. 公众投资者永远在顶部买入最多,在底部买入最少
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这绝对是个悲哀的事实。他们阅读报刊、观看电视财经类节目,并且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不过,每当他们受财经媒体报道驱动的时候,市场总是已经出现了足够的上涨和下跌。有些公众投资者甚至常常精确的在最高点买入,在最低点卖出。所以,投资者一定学会独立思考,这总是能够好于盲目随群。
No.6. 恐惧和贪婪是成功的大敌
这两种人类的基本情感是成功投资最大的敌人。所以投资者需要通过纪律来进行投资行为的约束,无论对长期投资者还是短期交易者,纪律都是盈利的关键。对你的每次交易,都要有相应的计划,你该知道什么时候买入、什么时候卖出,并且在每次买入后设置止损。谈论这些似乎非常容易,而到你持有股票跟随市场波动时,贪婪和恐惧会让你了解什么是真实。
No.7. 市场的强弱和你观察的指数种类相关
投资者都会有跟踪市场指数感受市场强弱的习惯,而这种强弱又会受到你所选取的指数种类影响。当指数的涵盖范围最大时,市场相对最强;当指数只是由一些蓝筹股组成时,市场相对较弱。要体会整个市场的变化,投资者应该选取覆盖范围大的指数种类。沪深300指数就远比上证50指数来得有说服力。
No.8. 熊市有三个阶段 —— 快速下跌、反弹、漫长的下跌趋势
市场技术人士将熊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典型的熊市包括了快速的杀跌、快速杀跌之后短暂的反弹、之后是漫长的持续下跌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往往是由于经济的不良预期导致整体社会投资的需求不旺。
No.9. 当所有的专家和市场预测人士看法一致时,意外即将发生
不要对于这一点感到惊奇。当市场上所有想买入的人都已经买到了,哪里还有新的买家出现呢?如果这个时候市场不发生反转,你才应该感到意外。
No.10. 牛市比熊市更充满乐趣
这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成立的,除了那些卖空者。
怎样成为百万富翁
当今社会追求财富已成为最有魅力的时尚,在我们的身边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不少的富翁,我们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吗?那真是一个遥远的梦吗?有时我老想也许我们把成为所谓的“百万富翁”想得过于神秘了,那绝不是由命运和运气决定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财富积累计划并且有正确的战略再加上耐心和恒心,我们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是相当大的,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思路希望与各位探讨:
首先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如果现在你有一万元资本进行你的“百万富翁”的财富积累计划,每年你如保持30%的复利收益率那只需要经过17年—18年的时间你就能称为“百万富翁”,这可不是一个神话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结果!(每一个想发财的人都该算一算这既简单也深刻)从这道题里我们可以看出“百万富翁”之路上你的行动战略:
A:目前的困境并不能阻止你的“百万富翁”的理想和行动,不要总怪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怪自己的运气总是太差,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囊中羞涩而失去创业的冲动和热情,“百万富翁”之路的起点是信心和勇气;
B:财富积累计划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成功需要时间来催化,不要企图简单的模仿“数子英雄们”的财富神话,也不要相信从一千元到一百万元的炒股致富奇迹,那和彩票中大奖的机率是一样的渺茫!你每年只需要执着于你的30%时间会让你成功的,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对那些成功人士总是感到敬佩和羡慕要多看看他们成功之前的长期艰苦创业的经历;
C:成功的条件除了时间就是稳定的收益,某一年的30%是很容易的但长期的30%却是很困难的,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管是做生意搞股票还是房地产投资,我们都要争取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这是我们成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百万富翁”之途上我们反反复复的强调复利,耐心和信心的重要性,今天想谈一谈在这一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陷阱和误区或设想一下有什么东西会阻碍我们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对这些困难或陷阱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并最终放弃对财富的追求,但如果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好了准备那它们也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1) “情绪化” 的误区:情绪化的主要特点有:A:被市场涨跌而牵引操作,没有自己有效的运用方法。许多投资者的实战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追涨杀跌,追求不切合实际的最快的最大的利润,如果在实战中没有有效地控制风险的策略方法,即使战术水平较高,最后也一定是亏钱。B:没有理智,行为绝对化。很多朋友在进行创业过程并不是根据实际的依据进行,而是根据 “ 听说,好像,可能 ” 来运作,并且即使是一些明显的逻辑错误也照样上当,上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创业者缺乏一种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赢利的操作方法,不能不断改进并且提高和坚持而造成的。
(2)缺乏对抗性心理:投资者的赢利一定是以一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或以其它投资者的亏损和失败为代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不但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要站在对手的立场上多想想。但许多投资者却容易幻想性地单方向思维,不要轻视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要满眼是机会和成功的诱惑,看不见一丝明显不利的因素。这种情况同样有情绪化的因素,在判断市场时经常失去自我,这也是派性思维在创业中的一个反映,在实际行动中分析时不能够灵活运用,经常被市场玩耍的简单游戏所迷惑。比如说,那些能够轻而易举成功的事情一定是骗术,但很多投资者会上当。
(3)不要孤独闯天下: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投入的创业者,最好你能有几个有一定素质的朋友。任何事情都有当局者迷的特性,你可以经常与朋友进行必要的交流,以避免一些明显错误的发生,但无论是采取自己还是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以有力的根据为采取行为的前提。多一个朋友你就多一份机会多一份希望。
(4)“危机恐慌”的误区:要勇敢的面对危机并善于在危机中把握机会,对所有卷入危机的人来说这类危机会抵消多年的进步。当人们突然变得悲观时,泡沫也会破灭。悲观情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人们一悲观,事情也就真的变得糟糕起来,而事情越糟糕,人们也就越悲观。当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你要随时用机会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让危机影响和动摇了你的执着和信念,那只不过是你的创业之途中不得不付的学费而已并不是世界末日,天并没有塌下来前途依然美好!
有时我老想其实我们并不是不想成为“百万富翁” 而只是太想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这也许是我们最终不能成为“百万富翁”的真正原因,先让我们做那些所有“百万富翁”在成为“百万富翁”之前都要做的努力吧,梦想的伟大在于它能成为现实!
“百万富翁”之途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比赛只要你能跑完全程你就是一个胜利者,我们反复强调“百万富翁”之路的长期性,忍耐性,挫折性和现实性,我想再次重复这个财富模式:
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先找一个起跑点吧,我们该有什么样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呢?以下建议愿与你探讨:
1:千方百计筹集创业资本:财富绝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种子资金,每个渴望成为 “ 百万富翁 ” 的人特别是年青人必须为此早做准备,把你刚参加工作的微薄薪金积攒下来,让你的父母和朋友了解和理解你的创业计划并争取到他们的资金支持,尽量发现与你有同样创业精神的合伙人并通过合作积累种子资金。要抛弃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的俗念,不要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所迷惑,不要让自己的消费欲望无限制的膨胀,今天的忍耐和艰难会让你获得双倍的回报 —— 因为你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你会因此而成为 “ 百万富翁 ” !
2:为自己的创业资本(种子资金)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途径:
(1)成立一个独资或合资的创业公司,你可以搞软件,创作,咨询甚至于家教之类的公司,或可以做点小买卖积累一些商业经历,网络经济如火如荼开动脑筋也许你能发现商机,你还可以搞一些小餐馆小花店小书店等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行动吧。
(2)在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热情以后可多关注一下中国的证券市场,建立一个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分散风险的力图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这个市场的诱惑和魅力来源于其巨大的波动性,向上30%的赢利机会比比皆是但向下30%的亏损风险也会随时降临,在这个市场长期成功需要高智慧和成熟的心理状态,要想在这个市场淘金先多学习学习,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要控制投入的资金量给自己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3)当你资金实力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可以考虑在房产上进行适量的投资,按揭购房的普及让我们距房产投资越来越近了,以后首付率会越降越低,可以先对这方面的信息和行情做充分的收集和调研。这里面有巨大的增值机会和杠杆效应:比如按10%的按揭首付你只需用2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支配和拥有20万元的房产,但这需要你有持续的支付能力,否则你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需要你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许现在你就该多学学这方面的知识,做好准备等待机会的来临,你一定要记住: “ 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先行者 ”
创业之路有千千万万条,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的一条就足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它最终还是建成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经过一次挫折那你离成功就靠近了一点!经过风雨终见虹!
首先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如果现在你有一万元资本进行你的“百万富翁”的财富积累计划,每年你如保持30%的复利收益率那只需要经过17年—18年的时间你就能称为“百万富翁”,这可不是一个神话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术结果!(每一个想发财的人都该算一算这既简单也深刻)从这道题里我们可以看出“百万富翁”之路上你的行动战略:
A:目前的困境并不能阻止你的“百万富翁”的理想和行动,不要总怪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不要怪自己的运气总是太差,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囊中羞涩而失去创业的冲动和热情,“百万富翁”之路的起点是信心和勇气;
B:财富积累计划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成功需要时间来催化,不要企图简单的模仿“数子英雄们”的财富神话,也不要相信从一千元到一百万元的炒股致富奇迹,那和彩票中大奖的机率是一样的渺茫!你每年只需要执着于你的30%时间会让你成功的,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对那些成功人士总是感到敬佩和羡慕要多看看他们成功之前的长期艰苦创业的经历;
C:成功的条件除了时间就是稳定的收益,某一年的30%是很容易的但长期的30%却是很困难的,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管是做生意搞股票还是房地产投资,我们都要争取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这是我们成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百万富翁”之途上我们反反复复的强调复利,耐心和信心的重要性,今天想谈一谈在这一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陷阱和误区或设想一下有什么东西会阻碍我们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对这些困难或陷阱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并最终放弃对财富的追求,但如果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好了准备那它们也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1) “情绪化” 的误区:情绪化的主要特点有:A:被市场涨跌而牵引操作,没有自己有效的运用方法。许多投资者的实战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追涨杀跌,追求不切合实际的最快的最大的利润,如果在实战中没有有效地控制风险的策略方法,即使战术水平较高,最后也一定是亏钱。B:没有理智,行为绝对化。很多朋友在进行创业过程并不是根据实际的依据进行,而是根据 “ 听说,好像,可能 ” 来运作,并且即使是一些明显的逻辑错误也照样上当,上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创业者缺乏一种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赢利的操作方法,不能不断改进并且提高和坚持而造成的。
(2)缺乏对抗性心理:投资者的赢利一定是以一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或以其它投资者的亏损和失败为代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不但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要站在对手的立场上多想想。但许多投资者却容易幻想性地单方向思维,不要轻视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要满眼是机会和成功的诱惑,看不见一丝明显不利的因素。这种情况同样有情绪化的因素,在判断市场时经常失去自我,这也是派性思维在创业中的一个反映,在实际行动中分析时不能够灵活运用,经常被市场玩耍的简单游戏所迷惑。比如说,那些能够轻而易举成功的事情一定是骗术,但很多投资者会上当。
(3)不要孤独闯天下: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投入的创业者,最好你能有几个有一定素质的朋友。任何事情都有当局者迷的特性,你可以经常与朋友进行必要的交流,以避免一些明显错误的发生,但无论是采取自己还是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以有力的根据为采取行为的前提。多一个朋友你就多一份机会多一份希望。
(4)“危机恐慌”的误区:要勇敢的面对危机并善于在危机中把握机会,对所有卷入危机的人来说这类危机会抵消多年的进步。当人们突然变得悲观时,泡沫也会破灭。悲观情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人们一悲观,事情也就真的变得糟糕起来,而事情越糟糕,人们也就越悲观。当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你要随时用机会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让危机影响和动摇了你的执着和信念,那只不过是你的创业之途中不得不付的学费而已并不是世界末日,天并没有塌下来前途依然美好!
有时我老想其实我们并不是不想成为“百万富翁” 而只是太想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这也许是我们最终不能成为“百万富翁”的真正原因,先让我们做那些所有“百万富翁”在成为“百万富翁”之前都要做的努力吧,梦想的伟大在于它能成为现实!
“百万富翁”之途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比赛只要你能跑完全程你就是一个胜利者,我们反复强调“百万富翁”之路的长期性,忍耐性,挫折性和现实性,我想再次重复这个财富模式:
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先找一个起跑点吧,我们该有什么样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呢?以下建议愿与你探讨:
1:千方百计筹集创业资本:财富绝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种子资金,每个渴望成为 “ 百万富翁 ” 的人特别是年青人必须为此早做准备,把你刚参加工作的微薄薪金积攒下来,让你的父母和朋友了解和理解你的创业计划并争取到他们的资金支持,尽量发现与你有同样创业精神的合伙人并通过合作积累种子资金。要抛弃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的俗念,不要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所迷惑,不要让自己的消费欲望无限制的膨胀,今天的忍耐和艰难会让你获得双倍的回报 —— 因为你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你会因此而成为 “ 百万富翁 ” !
2:为自己的创业资本(种子资金)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途径:
(1)成立一个独资或合资的创业公司,你可以搞软件,创作,咨询甚至于家教之类的公司,或可以做点小买卖积累一些商业经历,网络经济如火如荼开动脑筋也许你能发现商机,你还可以搞一些小餐馆小花店小书店等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行动吧。
(2)在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热情以后可多关注一下中国的证券市场,建立一个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分散风险的力图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这个市场的诱惑和魅力来源于其巨大的波动性,向上30%的赢利机会比比皆是但向下30%的亏损风险也会随时降临,在这个市场长期成功需要高智慧和成熟的心理状态,要想在这个市场淘金先多学习学习,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要控制投入的资金量给自己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3)当你资金实力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可以考虑在房产上进行适量的投资,按揭购房的普及让我们距房产投资越来越近了,以后首付率会越降越低,可以先对这方面的信息和行情做充分的收集和调研。这里面有巨大的增值机会和杠杆效应:比如按10%的按揭首付你只需用2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支配和拥有20万元的房产,但这需要你有持续的支付能力,否则你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需要你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许现在你就该多学学这方面的知识,做好准备等待机会的来临,你一定要记住: “ 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先行者 ”
创业之路有千千万万条,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的一条就足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它最终还是建成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经过一次挫折那你离成功就靠近了一点!经过风雨终见虹!
巴菲特拟再抄底 称美收购机会浮现
过去一年中已“抄底”失败多次的巴菲特,近日似乎又开始跃跃欲试。本周接受彭博电视专访时,“股神”表示,他认为美国的收购机会已经浮现,主要得益于价格下跌和竞争减少。
股神再次跃跃欲试
彭博社报道说,一年前还在欧洲四国搜寻并购目标的巴菲特如今想法似乎有所改变,试图把眼光转会美国本土。
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巴菲特表示,考虑到旗下剩余的资金已经大大减少,不少公司股价已跌至低位且有实力的买家纷纷退出竞争,他认为,眼下伯克希尔公司不再需要到海外去寻找收购目标,美国本土就已经开始浮现一些不错的并购机会。
“目前看来,美国接下来可能有很多机会。”巴菲特说,眼下的局势更有利于伯克希尔在美国国内实施收购交易,但也不排斥在海外的交易,比如英国或是德国。去年5月,感叹美国收购机会奇缺的巴菲特曾专门花四天时间到欧洲寻找并购目标。
由于投资失误,过去一年中巴菲特的公司股价缩水近三分之一。眼下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储备约为255亿美元。
巴菲特去年7月斥资买进道氏化学30亿美元优先股,他还投资80亿美元买进通用电气及高盛的优先股,为此,他不得不部分卖出持有的强生、宝洁以及康菲石油的股票。
花旗高管“抄底”大赚
不过,巴菲特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似乎并不乐观。他本周一表示,美国经济如同已“掉下悬崖”,但最终仍会复苏,他担心在经济回暖时可能出现比上世纪70年代末更严重的通胀。他对伯克希尔的股东说,经济的糟糕表现可能持续到2009年以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几天的股市大幅反弹中,一些胆大的投资人意外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美国媒体披露,花旗的一些高管已靠这一波行情账面盈利220万美元。花旗股价在10日、11日连续两天累计大涨47%,而四名高管在上周买进。
根据SEC的资料,花旗一名董事在3月2日买进公司600万股,平均每股1.25美元。花旗股价在5日跌到0.97美元低点,11日收在1.52美元,他因此获利170万美元。
海外股市重陷跌势
但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这波熊市仍未到见底之时。昨天的市场表现也证实了这一点。美股11日高开低走,收盘时勉强持平。而昨天的亚太和欧洲市场则再度跌声一片。
多数亚太股市昨天都失守了周三的涨幅,主要还是受全球经济前景不佳的影响。日经225指数收挫2.4%,东证指数盘中创25年新低。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等股市均下跌。中国香港股市收盘守住少量涨幅,微升0.6%。
欧洲三大股市昨日开盘后持续大幅走低。截至北京时间昨日19时29分,巴黎、伦敦和法兰克福股市分别跌2.2%、1.2%和1.9%。其中,发布疲软业绩的汽车巨头宝马盘中大跌10%。
股神再次跃跃欲试
彭博社报道说,一年前还在欧洲四国搜寻并购目标的巴菲特如今想法似乎有所改变,试图把眼光转会美国本土。
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巴菲特表示,考虑到旗下剩余的资金已经大大减少,不少公司股价已跌至低位且有实力的买家纷纷退出竞争,他认为,眼下伯克希尔公司不再需要到海外去寻找收购目标,美国本土就已经开始浮现一些不错的并购机会。
“目前看来,美国接下来可能有很多机会。”巴菲特说,眼下的局势更有利于伯克希尔在美国国内实施收购交易,但也不排斥在海外的交易,比如英国或是德国。去年5月,感叹美国收购机会奇缺的巴菲特曾专门花四天时间到欧洲寻找并购目标。
由于投资失误,过去一年中巴菲特的公司股价缩水近三分之一。眼下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储备约为255亿美元。
巴菲特去年7月斥资买进道氏化学30亿美元优先股,他还投资80亿美元买进通用电气及高盛的优先股,为此,他不得不部分卖出持有的强生、宝洁以及康菲石油的股票。
花旗高管“抄底”大赚
不过,巴菲特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似乎并不乐观。他本周一表示,美国经济如同已“掉下悬崖”,但最终仍会复苏,他担心在经济回暖时可能出现比上世纪70年代末更严重的通胀。他对伯克希尔的股东说,经济的糟糕表现可能持续到2009年以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几天的股市大幅反弹中,一些胆大的投资人意外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美国媒体披露,花旗的一些高管已靠这一波行情账面盈利220万美元。花旗股价在10日、11日连续两天累计大涨47%,而四名高管在上周买进。
根据SEC的资料,花旗一名董事在3月2日买进公司600万股,平均每股1.25美元。花旗股价在5日跌到0.97美元低点,11日收在1.52美元,他因此获利170万美元。
海外股市重陷跌势
但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这波熊市仍未到见底之时。昨天的市场表现也证实了这一点。美股11日高开低走,收盘时勉强持平。而昨天的亚太和欧洲市场则再度跌声一片。
多数亚太股市昨天都失守了周三的涨幅,主要还是受全球经济前景不佳的影响。日经225指数收挫2.4%,东证指数盘中创25年新低。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等股市均下跌。中国香港股市收盘守住少量涨幅,微升0.6%。
欧洲三大股市昨日开盘后持续大幅走低。截至北京时间昨日19时29分,巴黎、伦敦和法兰克福股市分别跌2.2%、1.2%和1.9%。其中,发布疲软业绩的汽车巨头宝马盘中大跌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