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Rogers picked up the phone and called a German stockbroker. He asked the broker to buy him a portfolio of German stocks...
"I think you're about to have the biggest bull market you've had in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Rogers told the broker, noting he planned to hold the stocks for three years.
The request confused the broker. Normally, clients would ask him for research or his opinion. He wasn't used to Rogers' forthright manner. Besides, Germany had been in a bear market for two decades. The broker couldn't believe anyone would be crazy enough to put so much money into German stocks.Advertisement
"The broker was dumbfounded," says Rogers. "He thought I was a madman."
It was 1982. The German stock market crumbled in 1962 and had traded sideways ever since. Meanwhile, the German economy had boomed, and companies multiplied their earnings, revenues, and profits.
The situation caught Jim Rogers' eye...
"So there was basic value there," Rogers said in a 1989 interview. "If there is very good value, then I'm probably not going to lose much money even if I'm wrong."
Buying value is a great strategy... but it doesn't work without timing. For instance, Rogers could have bought into Germany five years earlier on the same theory... and sat on dead money for five years.
So Rogers waits for a catalyst. In this case, the catalyst was an election. Rogers knew Germany would throw out the socialists and elect the pro-business Christian Democrat party. He figured German firms would pile money into the economy if the Christian Democrats won the election.
Rogers was right. The pro-business party won the election, and between 1982 and 1985, German stocks nearly tripled.
Jim Rogers is a legend. His book Investment Biker influenced me more than any other finance book I've ever read. I first picked it up 10 years ago, and I've followed Jim Rogers ever since. I've watched his interviews on television, read newspaper stories about him, and attended a couple of his lectures. He doesn't make many investments. And he's always forthright with his opinions. It's never hard to figure out what he's doing with his money.
I can tell you, Jim Rogers is never wrong. Just look at the two trades he's recommended so far this decade. In 1999, he started telling people to buy commodities. He set up an index to track commodities –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ies Index – and published a book about commodities in 2004.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ies Index is up 470% since inception.
China was his second trade of the decade. He's been talking up China since the early part of this decade, too.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went up 400% between 2006 and 2007...
Now Jim is recommending a new trade.
He started investing in this idea in March.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he'd ever bought a stock in this country. Then, in April, he told an audience he liked this country so much he'd like to live there. The local stock market jumped 2% when traders heard Rogers make these comments...
This stock market has lagg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 10 years. It's the cheapest stock market in the Datastream database of international stock indexes.
Fixing My Big Investment Mistake This Year
We Need to Get Our Money into China
And we have a catalyst. Just like in Germany, a new political party recently won power in this country... And it promises to make major changes.
Jim Rogers tripled his money in Germany. I think he'll triple our money in this market, too. I'll tell you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in my next column.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Monday, August 25, 2008
A Conversation With Jim Rogers
JIM ROGERS DOESN'T take global investing lightly. The co-founder of the Quantum Fund with George Soros pores over reams of charts and spreadsheets when mulling any overseas investment idea. Then he goes to the country in question. And he doesn't fly there — he drives.
That's right. Rogers is so dedicated to getting, as he says, "the straight skinny" on foreign markets that he decided in 1999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to experience them firsthand, a journey documented in the 2003 book "Adventure Capitalist: The Ultimate Investor's Road Trip." Actually, this was Rogers' second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planet (his first was made on a motorcycle more than a decade ago and chronicled in 1991's "Investment Biker") — and this time, he traveled in style. The 60-year-old Rogers got himself a custom-built sunburst-yellow 4x4 Mercedes convertible, and then hitched a trailer full of creature comforts to the back. He even invited a team of cameramen along to film the trip.
Starting off in Iceland, Rogers and his fiancée Paige Parker traveled east through Europe, across Turkey and the "Stans" (Kurdistan, Uzbekistan and so on) into China, back west through Russia, down the Atlantic seaboard of Africa and then back north along the continent's east coast into Egypt, Saudia Arabia and India. Then he went south through Indonesia and Australia, over the Pacific to South America, up through the West Coast of the U.S. and into Canada — finishing the trip, after three years, 116 countries and 152,000 miles, at the doorstep of his Upper West Side mansion in Manhattan.
Along the way, Rogers kept his eye out for good deals, and he found many. Angola, he argues, after years of war and the death of guerilla leader Jonas Savimbi, will become a major player in Africa. East Timor, with vast natural resources, is on the verge of becoming "the next Kuwait." China, not the U.S., will be the dominant n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Rogers also found a number of trouble spots. Russia, he says, is rife with corruption and is disintegrating rapidly. Egypt is a powder keg. Pakistan, splintering from within, won't last as a unified country. Mexico, with its declining oil revenues and dwindling direct investment, is in deep trouble.
SmartMoney.com asked Rogers, whose journey set a Guinness World Record for distance traveled by horseless buggy, for some tips he's gleaned from his travels, which currency he thinks has the most potential (it's not the dollar or the euro) and why he thinks commodities are the place to invest right now.
SmartMoney.com: When you drive into a country, what do you look for to help you assess its economic prospects?
Jim Rogers: When you cross a border, you learn a lot of what you need to know. You learn about the bureaucracy. You find out about the black market, if there is one. Is the currency sound? Is it freely tradable? Do you have to pay bribes? And when you drive into the interior, you learn about the infrastructure. Is there an infrastructure? Is it being maintained? Is there electricity? Is there radio, television, newspapers? If there is no black market, that's usually a good sign. If there is one, how high of a premium do you have to pay for the currency? A small premium is a good sign. A big premium means things could fall apart any day. As you get further into the country, you find out about corruption. Are you being harassed by the police? Are there hotels, businesses, farmers, and if there are farmers, are they using machines, or just plows and hoes? What kind of vehicles are on the road? How easy is it to get gas and food? It all starts coming together, and usually by the time I get to the capital, I have a pretty good idea whether or not I want to invest in the country.
SM: Your take on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two global powers emerging from communist rule — China and Russia — is rather eye-opening. How do the two differ?
JR: Russia is a disaster that's spiraling into a catastrophe.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largest empire that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and probably ever will see, and now it's breaking up.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re were 124 official ethnic groups, and most of them didn't want to be part of the empire. It's already broken up into 15states. It will be 50 states or 100 states before it's over. When you drive across Russia, you find that much of the country isn'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Moscow anymore. Moscow doesn't have control over anything. There is capitalism, but it's outlaw capitalism — the Russian mafia is everywhere.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as no power, and the Red Army doesn't, either. It still can't handle Chechnya. The whole thing is in the process of disintegrating. There's no re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People are stripping what they can and selling it.
The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had a long histor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capitalism, and they're on the rise again. They work from dawn to dusk. They save and invest 35% of their income — we save and invest 2% to 3% of our income in the U.S. In addition, there's this huge population of expatriate Chinese, and they're pouring back into the country with their expertise and capital. Nobody is pouring back into Russia — everybody's trying to get out of Russia. And Russia never had a solid entrepreneur class. You want some solid investment advice? Make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learn Chinese, because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China. The 19th century was the centu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20th century was the century of the U.S.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China's.
SM: During your first trip, you thought several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 had a lot of potential, but you've changed your mind on a number of those countries. What's changed?
JR: During my last trip, I wasn't so much optimistic about South Africa as I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jury was still out. I wondered whether it was going to make it or not. Now I'm sure it's not going to make it. I wouldn't put any money into South Africa. My enthusiasm was tempered because I found that some of the leaders who looked good on paper and were saying the right things have turned out to be charlatans and just as bad as the previous dictators and thugs.
SM: You were very impressed with Tanzania, though.
JR: Yes, I'm very optimistic about Tanzania. First of all, as a tourist, you can get everything one would want from an African experience. It's got the best wildlife, the best game, it's got Zanzibar, beaches, Kilimanjaro — it's terrific. And they are opening up. The country was a hopeless socialist poster child for decades, but now it has realized its mistakes, and its leaders they say they're changing. We'll see in a few years whether they mean it or not.
SM: You've been very bullish on commoditi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commodity index you founded in 1998 —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ies Index — is up more than 90% since then, more than any other index in the world. Why do you think commodities are the right place to invest your money now?
JR: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supply and demand have gotten out of whack. Nobody has built much productive capacity in the commodity industries for a couple of decades. People are looking for hot new stocks or mutual funds, but nobody's looking for lead mines or sugar plantations. There was a huge bear market in commodities in the 1980s and '90s, so productive capacity has declined while demand has continued to grow. So you have supply down and demand up. There were big inventories built up during the cold war, but most of that's been liquidated. When investing, you should always buy the commodities that haven't moved yet, so I guess at the moment that would be sugar and coffee and orange juice. In other words: Buy breakfast.
SM: You've argued that the dollar, which has lost considerable value compared with the euro and the yen in recent months, could lose its status as the world's reserve currency. When do you see that happening?
JR: It's not that it could, it will — just as the pound sterling lost its status. It could be in 20 years, it could be 10 years. We're the largest debtor nation in the world. We owe more than seven trillion dollars to foreigners. If you add up all of the foreign debts of every debtor nation in the world, our foreign debts exceed them all. So there's no question that there's a problem, but we're not doing anything to solve it. In fact, it's getting worse, and people are already looking for other candidates to replace the dollar.
SM: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uro?
JR: The euro is flawed. I own the euro now, but it's got its own problems. I think the euro [zone] will break up and disintegrate, because when [the European Union] put it together, they didn't do a very good job of writing the contract. Trying to tell the Portuguese and the Finns and everybody else that they have to do the same thing and synchronize their economies is a mistake. In theory, yes, it could work, but they're trying to make it happen too fast, and that's going to lead to problems down the road.
SM: What about the Chinese yuan?
JR: That's the only currency I see on the horizon that could realistically replace the dollar. It's a blocked currency right now, so you can't trade it, but it will eventually become fully convertible because, for one, China has deals to do so with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wo, if nothing else, China will never be able to develop into a great economy if it doesn't have a convertible currency.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a big economy, a large balance-of-trade surplus and huge international reserves, so if any currency could replace the dollar as a reserve currency, it would be the yuan.
That's right. Rogers is so dedicated to getting, as he says, "the straight skinny" on foreign markets that he decided in 1999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to experience them firsthand, a journey documented in the 2003 book "Adventure Capitalist: The Ultimate Investor's Road Trip." Actually, this was Rogers' second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planet (his first was made on a motorcycle more than a decade ago and chronicled in 1991's "Investment Biker") — and this time, he traveled in style. The 60-year-old Rogers got himself a custom-built sunburst-yellow 4x4 Mercedes convertible, and then hitched a trailer full of creature comforts to the back. He even invited a team of cameramen along to film the trip.
Starting off in Iceland, Rogers and his fiancée Paige Parker traveled east through Europe, across Turkey and the "Stans" (Kurdistan, Uzbekistan and so on) into China, back west through Russia, down the Atlantic seaboard of Africa and then back north along the continent's east coast into Egypt, Saudia Arabia and India. Then he went south through Indonesia and Australia, over the Pacific to South America, up through the West Coast of the U.S. and into Canada — finishing the trip, after three years, 116 countries and 152,000 miles, at the doorstep of his Upper West Side mansion in Manhattan.
Along the way, Rogers kept his eye out for good deals, and he found many. Angola, he argues, after years of war and the death of guerilla leader Jonas Savimbi, will become a major player in Africa. East Timor, with vast natural resources, is on the verge of becoming "the next Kuwait." China, not the U.S., will be the dominant n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Rogers also found a number of trouble spots. Russia, he says, is rife with corruption and is disintegrating rapidly. Egypt is a powder keg. Pakistan, splintering from within, won't last as a unified country. Mexico, with its declining oil revenues and dwindling direct investment, is in deep trouble.
SmartMoney.com asked Rogers, whose journey set a Guinness World Record for distance traveled by horseless buggy, for some tips he's gleaned from his travels, which currency he thinks has the most potential (it's not the dollar or the euro) and why he thinks commodities are the place to invest right now.
SmartMoney.com: When you drive into a country, what do you look for to help you assess its economic prospects?
Jim Rogers: When you cross a border, you learn a lot of what you need to know. You learn about the bureaucracy. You find out about the black market, if there is one. Is the currency sound? Is it freely tradable? Do you have to pay bribes? And when you drive into the interior, you learn about the infrastructure. Is there an infrastructure? Is it being maintained? Is there electricity? Is there radio, television, newspapers? If there is no black market, that's usually a good sign. If there is one, how high of a premium do you have to pay for the currency? A small premium is a good sign. A big premium means things could fall apart any day. As you get further into the country, you find out about corruption. Are you being harassed by the police? Are there hotels, businesses, farmers, and if there are farmers, are they using machines, or just plows and hoes? What kind of vehicles are on the road? How easy is it to get gas and food? It all starts coming together, and usually by the time I get to the capital, I have a pretty good idea whether or not I want to invest in the country.
SM: Your take on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two global powers emerging from communist rule — China and Russia — is rather eye-opening. How do the two differ?
JR: Russia is a disaster that's spiraling into a catastrophe.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largest empire that the world has ever seen, and probably ever will see, and now it's breaking up.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re were 124 official ethnic groups, and most of them didn't want to be part of the empire. It's already broken up into 15states. It will be 50 states or 100 states before it's over. When you drive across Russia, you find that much of the country isn'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Moscow anymore. Moscow doesn't have control over anything. There is capitalism, but it's outlaw capitalism — the Russian mafia is everywhere.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as no power, and the Red Army doesn't, either. It still can't handle Chechnya. The whole thing is in the process of disintegrating. There's no re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People are stripping what they can and selling it.
The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had a long histor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capitalism, and they're on the rise again. They work from dawn to dusk. They save and invest 35% of their income — we save and invest 2% to 3% of our income in the U.S. In addition, there's this huge population of expatriate Chinese, and they're pouring back into the country with their expertise and capital. Nobody is pouring back into Russia — everybody's trying to get out of Russia. And Russia never had a solid entrepreneur class. You want some solid investment advice? Make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learn Chinese, because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China. The 19th century was the centu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20th century was the century of the U.S.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China's.
SM: During your first trip, you thought several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 had a lot of potential, but you've changed your mind on a number of those countries. What's changed?
JR: During my last trip, I wasn't so much optimistic about South Africa as I wa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jury was still out. I wondered whether it was going to make it or not. Now I'm sure it's not going to make it. I wouldn't put any money into South Africa. My enthusiasm was tempered because I found that some of the leaders who looked good on paper and were saying the right things have turned out to be charlatans and just as bad as the previous dictators and thugs.
SM: You were very impressed with Tanzania, though.
JR: Yes, I'm very optimistic about Tanzania. First of all, as a tourist, you can get everything one would want from an African experience. It's got the best wildlife, the best game, it's got Zanzibar, beaches, Kilimanjaro — it's terrific. And they are opening up. The country was a hopeless socialist poster child for decades, but now it has realized its mistakes, and its leaders they say they're changing. We'll see in a few years whether they mean it or not.
SM: You've been very bullish on commoditi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commodity index you founded in 1998 —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ies Index — is up more than 90% since then, more than any other index in the world. Why do you think commodities are the right place to invest your money now?
JR: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supply and demand have gotten out of whack. Nobody has built much productive capacity in the commodity industries for a couple of decades. People are looking for hot new stocks or mutual funds, but nobody's looking for lead mines or sugar plantations. There was a huge bear market in commodities in the 1980s and '90s, so productive capacity has declined while demand has continued to grow. So you have supply down and demand up. There were big inventories built up during the cold war, but most of that's been liquidated. When investing, you should always buy the commodities that haven't moved yet, so I guess at the moment that would be sugar and coffee and orange juice. In other words: Buy breakfast.
SM: You've argued that the dollar, which has lost considerable value compared with the euro and the yen in recent months, could lose its status as the world's reserve currency. When do you see that happening?
JR: It's not that it could, it will — just as the pound sterling lost its status. It could be in 20 years, it could be 10 years. We're the largest debtor nation in the world. We owe more than seven trillion dollars to foreigners. If you add up all of the foreign debts of every debtor nation in the world, our foreign debts exceed them all. So there's no question that there's a problem, but we're not doing anything to solve it. In fact, it's getting worse, and people are already looking for other candidates to replace the dollar.
SM: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uro?
JR: The euro is flawed. I own the euro now, but it's got its own problems. I think the euro [zone] will break up and disintegrate, because when [the European Union] put it together, they didn't do a very good job of writing the contract. Trying to tell the Portuguese and the Finns and everybody else that they have to do the same thing and synchronize their economies is a mistake. In theory, yes, it could work, but they're trying to make it happen too fast, and that's going to lead to problems down the road.
SM: What about the Chinese yuan?
JR: That's the only currency I see on the horizon that could realistically replace the dollar. It's a blocked currency right now, so you can't trade it, but it will eventually become fully convertible because, for one, China has deals to do so with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two, if nothing else, China will never be able to develop into a great economy if it doesn't have a convertible currency.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a big economy, a large balance-of-trade surplus and huge international reserves, so if any currency could replace the dollar as a reserve currency, it would be the yuan.
谢国忠:中国企业破产潮一定会出现
在去年股市疯狂涨到6000点的时候,他冷言相向,认为A股的合理估值在2500点上下,以至于被多头叫做“乌鸦嘴”,他就是谢国忠。你可以认为他观点过激,或是理想主义,但却不能对他的观点置若罔闻。因为,过去的经验证明,他的大部分预测都是正确的。对于当下中国经济的状况、经济改革的瓶颈、下一轮经济的走向,他会怎么看呢?
通胀时代债券市场不保险
理财一周报:最近中国政府减持了30亿美元的美国债券,此前您也建议政府减持美国债券。您认为这次减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谢国忠:美国国债市场最终是会回落的,现在是中国逐渐淡出的很好的时机。现在美元债券市场是有特殊力量在支持,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不好,很多资金没有出路,纷纷涌到债券市场。现在美国通胀指数非常不好,除非你觉得通胀会有好转,不然的话这种靠资金链支撑的市场是靠不住的。
除了减持美国国债之外,中国还需要缩短每个基金的平均期限,抛什么买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基金平均期限要缩短。
理财一周报: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038亿美元。中国是否应当继续减持美元债券?您认为减持到多少比较合适?
谢国忠:最近的减持数额对中国来说还是非常小的。我觉得尽量一步步来吧,先把投资从长线的退到中线,中线的退到短线,短线的在美国股市见底的时候转成美国股票,主要是指数基金。我们已经进入通胀时代,债券市场已经不保险了。等到美国股市见底时投资美股是更好的一种配置,因为公司后面是有资产的,资产是抗通胀的。
理财一周报:您的建议是投资美股,但有投行人士分析,就未来的趋势看,欧元、日元、澳元、加元已经见顶,卖掉的美元资产不太可能去购买以上货币,而是应该把撤离债市的资金用于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立股市平准基金或者投资到香港或者其他亚洲市场。您觉得中国政府会这么做吗?
谢国忠:那不可能,这么说是对外汇储备不懂。外汇储备是货币政策管理引起的结果。政府不希望外汇增长太快才进行储备的。如果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话就是扩大货币,就等于是在印钞票。
之所以会有外汇储备,是因为一个央行既不想让汇率升值,又不想让货币增加太快,最重要的是不想让汇率升值,所以它就买美元,发当地的货币。
理财一周报:您刚才提到投资美国股市,您认为合适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
谢国忠:美国股市现在还不便宜,它现在市净率在两倍左右,熊市一般是要跌到1.5倍的。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股市还曾经跌破过1倍。现在美国的金融股倒是很便宜,但是不知道质量怎么样。现在美国金融业的资金数字、盈利都靠不住,所以它的PE(市盈率)、PB(市净率)也都是靠不住的。我觉得投资美股的话可能明年下半年会有机会。
中国企业破产潮一定会出现
理财一周报:既然上述投行讲法您不同意,那您是否认同中国货币政策年底会放松的说法?
谢国忠:中国货币政策放松的话就是从36000亿元的贷款放宽到40000亿元吧。但我认为这种放松空间是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就已经放好了。
政策制定者在宣布政策的时候总是宣布得比能够接受的少一点。然后等大家都跟你吵架的时候再多放一点,回到你想要的位置。不过,信贷放松这也是救不了经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去年买地就买了30000亿元,这个规模的怎么能够呢?
其实中国的货币根本不紧,货币每月以16%~18%的速度在增加,全世界你去看看,哪个国家有这么松?货币政策的紧,是相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疯狂。开放商原来疯狂买土地是为了上市,到股市里面去圈钱,现在股市行情差了,没有钱就到银行借钱,银行也没有钱了,就到黑市里面去借。黑市现在利息涨得非常高,超过20%。
理财一周报:现在大家对经济放缓比较担忧,您认为经济放缓会带来哪些影响?
谢国忠:现在主要是出口在放慢,我估计未来12个月,出口有可能都会下降。出口对GDP的拉动在5%左右,2003年到现在每年出口都是以20%的增速在增加。
房地产的问题也和出口有关系,出口出现了问题,热钱就会退,房地产资金链就出现了问题。房地产对GDP的拉动又是2%~3%,出口和房地产加在一起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明显放缓是肯定的了。现在每个季度都是0.5个百分点的下降,我估计,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就将明显低于10%。
据我观察,现在房地产开发还没放缓,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增长30%左右。不过,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没钱了,下半年应该不会这么猛了。
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在泡沫中生存,一旦经济退潮很多企业都活不下去。我去过很多地方,见到很多这样的企业。中国企业的破产潮一定会出现。但经济调整是必然发生的,中国很多企业都是不增值的,本身就是经济的负担。这种调整都是必然的,瘦身是应该的,不瘦身的话,经济是跑不动的。
理财一周报:调整是必然的,但是也有政策效率问题。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这轮宏观调整中淘汰的都是效率比较高的企业,政府需要出面救助牺牲较大的中小企业。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谢国忠:中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救不活的。它们中有很多本来就不会做生意,都是依靠砍价、欺诈工人、欺诈银行、欺诈供应商生存。除了价格竞争砍价之外,它们就没有其他的经营方式。这种企业从长远来说是没有生存的机会的。
只有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把低效率、不该生存的企业泡沫挤掉,好的企业才会生长出来。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不会做生意还占着地不走,然后拉政府的关系,拉银行的关系,在政治上施压存活。这使得很多好的企业失去了生长机会。中国企业如果不更新换代的话,经济是不能往上走的。
理财一周报:那么现在政府说要出资救中小企业,您是不是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谢国忠:中小企业借款都很小,但是很多企业实际上都是救不活的。浙江现在出了很大的问题,我去看了一下,很多企业是因为它玩房地产才出了问题,主业没有做好就更不要说了。这种情况政府还要去救,怎么救得活?亏空可大了。
我觉得政府要做的应该是不让这些企业逃走,有些企业钱都转到国外去了,你根本逮不到。我们十几年前就经历过这样的事,人都逃走了,债就没主了。
理财一周报:那政府还要去救,您认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谢国忠:这些企业和当地政府都是属于共同利益集团的。
贸易转向石油新富国是经济起飞必要条件
理财一周报:出口在放缓,国际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刺激经济是不是主要靠拉动内需?
谢国忠:中国政府现在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把地方财政搞活,地方财政主要靠土地拉动,现在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有很多退地,当地政府的钱回笼不回来。中国这几年财政都是向中央政府倾斜的,这种时候,中央要把财政多分配给地方。地方财政搞活了,经济就先活起来了,这解决的是一个流通性问题。
第二,当需求不足时就要刺激经济了。1998年我们是靠造公路拉动经济,这次我们要造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污水处理系统、饮用水,铁路等,这些方面是不会浪费的。
另外,政府要启动就是要重组瘦身,就像1998年那样,加快国企改革,公房出售,增加效益。税收要改革,金融体系也要改革。现在我们的金融体系赚钱全部靠政策,今后利率要竞争,汇率现在没有升值压力了,赶快浮动,为下一轮起飞做准备。
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中国经济现在已经面临很大困难了,不能拆东墙补西墙,混过去就算了,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理财一周报:您刚才提到我们的金融体系主要靠政策盈利,能具体谈谈这个吗?
谢国忠:中国金融实际上是个负增值的行业,利润增加全部靠政策,是拖经济后退的一个行业。比如,银行息差是政府规定的,股市也都是政府在操纵的。企业谁能上市谁不能上市也都是政府定的,中介基本上不起作用。
中国股市有很多地方要改,首先股市上市必须登记制,然后券商要开放,我们现在全部是国企在做券商,国企连银行都做不好,还做得好券商吗?中国的情况就相当于华尔街上的投行全是国企,就是这个概念。银行利息要开放,不能让银行像印钞票一样赚钱。汇率也要继续开放,现在没有增值压力了,是实施浮动汇率改革的好时机。改革一定要有压力,压力大才会改,现在既得利益者太多了。
理财一周报:现在国内外的经济都在放缓,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是不是改革的最好时机?
谢国忠:中国都是有压力才会有明显的改革,这要看明年的压力有多大了。
理财一周报:奥运后能源价格调整是不是会继续进行?
谢国忠:如果能源的价格全部掉下来的话,中国的压力又减轻了。但是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美国的货币这么松,印了这么多钞票,能源的价格怎么可能掉下来呢?不太可能的。现在美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破产了,所以才会疯狂印钞票。
理财一周报: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下一轮经济增长应该是靠亚洲国家的相互贸易实现。能具体阐述这个观点吗?
谢国忠:中国没有贸易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美国现在没钱了,钱跑到哪里去了呢?都跑到出口能源产品、石油的国家去了。现在这些国家的钱多得用不完,所以贸易要想办法赚它们的钱。这个转型做好了,是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不过,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是上面提到的金融改革、企业瘦身等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理财一周报:在您的观察中,现在有没有向这些方面转型的苗头?
谢国忠:现在做得比较成功的比如华为、中交(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都在这些国家开拓了市场。机械设备行业也有一些,基本上都是朝那个方向走。不过,我们的传统出口行业还没有转过来,比如轻纺、电子等行业。
以前我们跟美国人做生意,设计等核心领域都是美国人在做,中国就相当只有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企业的大脑、心脏都是在其他地方。
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需要你去做品牌、做销售、做设计,这对于很多习惯了做加工的企业来说改变是不切合实际的。企业转型说到底是人的转型,人要变的话是难上加难。满足新需求需要新的企业。
通胀时代债券市场不保险
理财一周报:最近中国政府减持了30亿美元的美国债券,此前您也建议政府减持美国债券。您认为这次减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谢国忠:美国国债市场最终是会回落的,现在是中国逐渐淡出的很好的时机。现在美元债券市场是有特殊力量在支持,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不好,很多资金没有出路,纷纷涌到债券市场。现在美国通胀指数非常不好,除非你觉得通胀会有好转,不然的话这种靠资金链支撑的市场是靠不住的。
除了减持美国国债之外,中国还需要缩短每个基金的平均期限,抛什么买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基金平均期限要缩短。
理财一周报: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038亿美元。中国是否应当继续减持美元债券?您认为减持到多少比较合适?
谢国忠:最近的减持数额对中国来说还是非常小的。我觉得尽量一步步来吧,先把投资从长线的退到中线,中线的退到短线,短线的在美国股市见底的时候转成美国股票,主要是指数基金。我们已经进入通胀时代,债券市场已经不保险了。等到美国股市见底时投资美股是更好的一种配置,因为公司后面是有资产的,资产是抗通胀的。
理财一周报:您的建议是投资美股,但有投行人士分析,就未来的趋势看,欧元、日元、澳元、加元已经见顶,卖掉的美元资产不太可能去购买以上货币,而是应该把撤离债市的资金用于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立股市平准基金或者投资到香港或者其他亚洲市场。您觉得中国政府会这么做吗?
谢国忠:那不可能,这么说是对外汇储备不懂。外汇储备是货币政策管理引起的结果。政府不希望外汇增长太快才进行储备的。如果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话就是扩大货币,就等于是在印钞票。
之所以会有外汇储备,是因为一个央行既不想让汇率升值,又不想让货币增加太快,最重要的是不想让汇率升值,所以它就买美元,发当地的货币。
理财一周报:您刚才提到投资美国股市,您认为合适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
谢国忠:美国股市现在还不便宜,它现在市净率在两倍左右,熊市一般是要跌到1.5倍的。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股市还曾经跌破过1倍。现在美国的金融股倒是很便宜,但是不知道质量怎么样。现在美国金融业的资金数字、盈利都靠不住,所以它的PE(市盈率)、PB(市净率)也都是靠不住的。我觉得投资美股的话可能明年下半年会有机会。
中国企业破产潮一定会出现
理财一周报:既然上述投行讲法您不同意,那您是否认同中国货币政策年底会放松的说法?
谢国忠:中国货币政策放松的话就是从36000亿元的贷款放宽到40000亿元吧。但我认为这种放松空间是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就已经放好了。
政策制定者在宣布政策的时候总是宣布得比能够接受的少一点。然后等大家都跟你吵架的时候再多放一点,回到你想要的位置。不过,信贷放松这也是救不了经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去年买地就买了30000亿元,这个规模的怎么能够呢?
其实中国的货币根本不紧,货币每月以16%~18%的速度在增加,全世界你去看看,哪个国家有这么松?货币政策的紧,是相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疯狂。开放商原来疯狂买土地是为了上市,到股市里面去圈钱,现在股市行情差了,没有钱就到银行借钱,银行也没有钱了,就到黑市里面去借。黑市现在利息涨得非常高,超过20%。
理财一周报:现在大家对经济放缓比较担忧,您认为经济放缓会带来哪些影响?
谢国忠:现在主要是出口在放慢,我估计未来12个月,出口有可能都会下降。出口对GDP的拉动在5%左右,2003年到现在每年出口都是以20%的增速在增加。
房地产的问题也和出口有关系,出口出现了问题,热钱就会退,房地产资金链就出现了问题。房地产对GDP的拉动又是2%~3%,出口和房地产加在一起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明显放缓是肯定的了。现在每个季度都是0.5个百分点的下降,我估计,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就将明显低于10%。
据我观察,现在房地产开发还没放缓,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增长30%左右。不过,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没钱了,下半年应该不会这么猛了。
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在泡沫中生存,一旦经济退潮很多企业都活不下去。我去过很多地方,见到很多这样的企业。中国企业的破产潮一定会出现。但经济调整是必然发生的,中国很多企业都是不增值的,本身就是经济的负担。这种调整都是必然的,瘦身是应该的,不瘦身的话,经济是跑不动的。
理财一周报:调整是必然的,但是也有政策效率问题。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这轮宏观调整中淘汰的都是效率比较高的企业,政府需要出面救助牺牲较大的中小企业。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谢国忠:中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救不活的。它们中有很多本来就不会做生意,都是依靠砍价、欺诈工人、欺诈银行、欺诈供应商生存。除了价格竞争砍价之外,它们就没有其他的经营方式。这种企业从长远来说是没有生存的机会的。
只有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把低效率、不该生存的企业泡沫挤掉,好的企业才会生长出来。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不会做生意还占着地不走,然后拉政府的关系,拉银行的关系,在政治上施压存活。这使得很多好的企业失去了生长机会。中国企业如果不更新换代的话,经济是不能往上走的。
理财一周报:那么现在政府说要出资救中小企业,您是不是也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谢国忠:中小企业借款都很小,但是很多企业实际上都是救不活的。浙江现在出了很大的问题,我去看了一下,很多企业是因为它玩房地产才出了问题,主业没有做好就更不要说了。这种情况政府还要去救,怎么救得活?亏空可大了。
我觉得政府要做的应该是不让这些企业逃走,有些企业钱都转到国外去了,你根本逮不到。我们十几年前就经历过这样的事,人都逃走了,债就没主了。
理财一周报:那政府还要去救,您认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谢国忠:这些企业和当地政府都是属于共同利益集团的。
贸易转向石油新富国是经济起飞必要条件
理财一周报:出口在放缓,国际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刺激经济是不是主要靠拉动内需?
谢国忠:中国政府现在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把地方财政搞活,地方财政主要靠土地拉动,现在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有很多退地,当地政府的钱回笼不回来。中国这几年财政都是向中央政府倾斜的,这种时候,中央要把财政多分配给地方。地方财政搞活了,经济就先活起来了,这解决的是一个流通性问题。
第二,当需求不足时就要刺激经济了。1998年我们是靠造公路拉动经济,这次我们要造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地铁,污水处理系统、饮用水,铁路等,这些方面是不会浪费的。
另外,政府要启动就是要重组瘦身,就像1998年那样,加快国企改革,公房出售,增加效益。税收要改革,金融体系也要改革。现在我们的金融体系赚钱全部靠政策,今后利率要竞争,汇率现在没有升值压力了,赶快浮动,为下一轮起飞做准备。
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中国经济现在已经面临很大困难了,不能拆东墙补西墙,混过去就算了,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理财一周报:您刚才提到我们的金融体系主要靠政策盈利,能具体谈谈这个吗?
谢国忠:中国金融实际上是个负增值的行业,利润增加全部靠政策,是拖经济后退的一个行业。比如,银行息差是政府规定的,股市也都是政府在操纵的。企业谁能上市谁不能上市也都是政府定的,中介基本上不起作用。
中国股市有很多地方要改,首先股市上市必须登记制,然后券商要开放,我们现在全部是国企在做券商,国企连银行都做不好,还做得好券商吗?中国的情况就相当于华尔街上的投行全是国企,就是这个概念。银行利息要开放,不能让银行像印钞票一样赚钱。汇率也要继续开放,现在没有增值压力了,是实施浮动汇率改革的好时机。改革一定要有压力,压力大才会改,现在既得利益者太多了。
理财一周报:现在国内外的经济都在放缓,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是不是改革的最好时机?
谢国忠:中国都是有压力才会有明显的改革,这要看明年的压力有多大了。
理财一周报:奥运后能源价格调整是不是会继续进行?
谢国忠:如果能源的价格全部掉下来的话,中国的压力又减轻了。但是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美国的货币这么松,印了这么多钞票,能源的价格怎么可能掉下来呢?不太可能的。现在美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破产了,所以才会疯狂印钞票。
理财一周报: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下一轮经济增长应该是靠亚洲国家的相互贸易实现。能具体阐述这个观点吗?
谢国忠:中国没有贸易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美国现在没钱了,钱跑到哪里去了呢?都跑到出口能源产品、石油的国家去了。现在这些国家的钱多得用不完,所以贸易要想办法赚它们的钱。这个转型做好了,是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不过,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是上面提到的金融改革、企业瘦身等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理财一周报:在您的观察中,现在有没有向这些方面转型的苗头?
谢国忠:现在做得比较成功的比如华为、中交(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都在这些国家开拓了市场。机械设备行业也有一些,基本上都是朝那个方向走。不过,我们的传统出口行业还没有转过来,比如轻纺、电子等行业。
以前我们跟美国人做生意,设计等核心领域都是美国人在做,中国就相当只有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企业的大脑、心脏都是在其他地方。
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需要你去做品牌、做销售、做设计,这对于很多习惯了做加工的企业来说改变是不切合实际的。企业转型说到底是人的转型,人要变的话是难上加难。满足新需求需要新的企业。
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1942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64年到1966年,罗杰斯就读于牛津大学。罗杰斯(Jim Rogers)是是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之一,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还是《时代》、《华盛顿邮报》、 《纽约时报》、《巴龙》、《福布斯》、《财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的长期撰稿人。他先后两次进行环球投资之旅,足迹遍及包括中国在内的110多个国家。
引文:他来自小城镇,后来成了华尔街神童。在上世纪 70 年代,他与乔治·索罗斯合伙,成立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投资团队。后来,他又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界的夺宝奇兵,两次周游世界,在一些最不可能的地方进行着非常有利可图的投资。
嘿,吉姆,我该在阿根廷买地吗?嗯,你还是去安哥拉吧,它在非洲。
吉姆,你对黄金有何看法?如果你把你的黄金变成铅,那你赚的钱要多得多。
无论走到哪里,吉姆·罗杰斯总能碰到他的仰慕者。这对于作为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之一、环球旅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的罗杰斯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而当细读罗杰斯传奇的投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勤奋与做事的投入、他独特的投资思维视角、他的理财方式都是值得津津乐道的。
勤奋与投入
吉姆·罗杰斯生于1942年10月19日,在5 个兄弟中排行老大,在亚拉巴马州的德莫波利斯这个小镇度过了他愉悦的童年时光。罗杰斯的父亲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退役后,白天经营一家化工厂,晚上则兼职做会计,父亲为罗杰斯树立了勤奋工作的榜样。即使是现在,罗杰斯也会将他的很多成功都归于勤奋。我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但我确实非常、勤奋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他说,每个人都梦想着赚很多的钱,但是,我告诉你,这是不容易的。当他还是一个专职的货币经理时,他曾这样讲过: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在工作做完之前,我不会去做任何其他事情。
而后在与和索罗斯合作时,这种勤奋被表现得甚至为疯狂,在哥伦市环道上的办公室,他不停地工作--10年期间没有休过一次假。这在后来乔治·索罗斯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罗杰斯一人干了六个人的活儿。
对于这段时期的生活,罗杰斯这样说,再也没有比市场更令我兴奋和开心的了。那就是我想做的一切。我投入了全部精力,总是急着去了解一切能够了解的东西。干这行就像不停地在做四维拼图游戏,无论你做了什么,图件每次都会发生变化,你必须每次重新把它们拼起来。我每天每刻都坐在那里,玩着这种拼图游戏,还得赶在别人之前把图拼出来,没有比这更刺激的了。
成败得失
可以说,与索罗斯共创全球型投资合伙量子基金成就了二人以后的事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基金成长超过4000%,同期内,标准普尔五百种股价指数才成长还不到50%。在1970~1980年的10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益高达37%,超过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罗杰斯在该基金中的投资据称已达1400万美元。这为37岁的罗杰斯决定壮年退休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不过罗杰斯获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他的投资天分从小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有资料表明,5岁时他开始做平生第一份工作--在棒球赛场上拣空瓶赚钱。6岁时从父亲那里借了100美元作为做生意的启动资金,购买了一台花生烘烤机,每周五晚上在当地在高中橄榄球比赛时卖烤花生和苏打水。5年后,还清欠款,并在银行的户头存有了100美元。随后,在朝鲜战争期间,他用这100美元和父亲一起到乡下去做投机生意,购买了价格正日益飞涨的牛犊,并出钱让农民饲养,希望次年出售并卖个好价钱。不过这次的投机失败了。直到20年后,罗杰斯从书本上明白了失败的原因,由于买点太高,使他们的投资被战后价格的回落吞噬得一干二净。
知道华尔街是1964年的事,他在快要毕业时,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提供的一次偶然面试机会让他得到了华尔街的一份暑期工作。由于估算智利爆发革命会使铜价上涨,公司老板就给了他一大笔钱。这也促使他1968年揣着仅有的600美元正式来到华尔街工作,也才有了与索罗斯共创全球型投资合伙量子基金的机会。
不过在华尔街的这段时间,罗杰斯也曾经有过一段借债度日非常痛苦的经历,1970年毕业后罗杰斯选择投资管理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最先在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当分析师,债券、股票、外汇和商品期货,什么都做。1970年,我觉得市场在走低。于是我做了卖空的决定,因为我觉得市场要跌。6个月来我都是这样操作的,后来市场起来了,我还这样操作,于是我赔了个倾家荡产,差点把摩托车也卖了。
罗杰斯说他当时想过放弃,我想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做电视,或者去当教授,或者其他别的事情。但是他意识到投资这一行给了他很多乐趣,而且如果功课做到家,如果有韧性,就总能重振雄风。他最终还是认为这是最好的工作,非常热爱这工作。自己每次犯错误都是因为没有把功课做好,不能怪运气不好,也不能怪有人操作市场,只能怪自己。罗杰斯从那段日子里得到教训:学会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最好什么也别做。也学会除非等到一个完全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否则最好不要贸然进场,这样,即使你犯下错误,也不会遭受重大伤害。
独立的投资思维
摆脱了量子基金每日 18小时的工作后,罗杰斯没有再加盟任何一家投资公司。他尝试转型为专家,时常在商业电视节目中抛头露面。为了得到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馆的终身会员资格,他同意在该大学商学院教授证券分析课程,以此作为交换。他最终成了一名全职教授。
罗杰斯认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是投资经历让罗杰斯有着更多的感悟,他一直认为学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投资做生意。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学时,他教的不是那种经济学院里通常学的金融课,他教授学生他所知道的东西,教学生按他投资的方法去投资,按他的思路去看市场和机会。沃伦·巴菲特曾参加过他的一个班,那是绝对令人激动的……他将真实的投资世界带入教室。巴菲特认为罗杰斯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无人能及。
而这种新奇的投资方法成为罗杰斯成功的关键。与索罗斯分道扬镳后,罗杰斯始终没有抗拒过投资机会对他的诱惑。他以自己的方式投资,开始了他让人目眩神迷的独立投资生涯。从葡萄牙、奥地利、德国,到新加坡、巴西、新加坡,罗杰斯把赌注押在国家上的投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西方金融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并亲身实践。如果他确定一个国家比众人相信的更加有前途时,他就会在其他的投资者意识到之前,先把赌注投入到这个国家,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我们可以从他投资股票中来了解,1982年,罗杰斯开始分批买入西德股票,1985年与1986年分批卖出,获得3倍利润。1984 年,他开始考察几乎被人放弃的奥地利股市,买进了仍在上市交易的大约 30 家公司中多数公司的股票,这笔投资在接下来几年中增值了 400% 多,以此被敬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1991 年,他骑摩托车经过非洲的博茨瓦纳,惊奇地发现城里到处是高级轿车、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告诉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同样在中国,1999年,罗杰斯在其第二次环球投资旅行时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户,并对B股市场有过一番高论。他说B股股指已从高位下跌85%,考虑到中国的惊人潜力,投资价值之大不言而喻。此后事情的发展更验证了他的判断,1999年上海B股指数只有50多点,而2001年最高到达240多点,两年多的时间获得4~6倍的利润。
不过即便这样,罗杰斯却总是称自己特别不善于掌握市场时机,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交易员。对于股市的投资,罗杰斯认为,我喜欢赚钱,让我们一起赚钱吧。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低买高卖。你能做到。在股市上真正能挣到钱的那些赢家,最大特征是什么?怀疑、好奇和坚持。罗杰斯总说,他喜欢在投资时进行慎重选择,然后长期持有。他对商品的投资尤为如此。如果对自己的行为茫然无知,绝不要草率投资。与其每年在金融市场亏损2%、3%,甚至是22%,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这样至少每年可以收益2%或者3%。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肯定会亏钱,这也正是他进行环球旅行投资,了解世界的初衷。
理财手段
瑞士出生的经济学家和市场大师马克o法伯曾经这样评价过罗杰斯,他思想很独特,直言不讳,而且他愿意表明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他是否赚钱吗?我无法知道。因为他不理财。他只为自己理财,而且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而当人们追问罗杰斯有关其投资回报的详情时,他会说,我是亚拉巴马人。我妈妈和爸爸教导我,永远不要谈论你有多少钱、东西有多贵,还有你赚多少钱。
罗杰斯最喜欢的地方是曼哈顿上西区那套 5 层维多利亚式洋房。这座房子是一位富商于 1899 年建造的,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橡木和红木雕刻的墙面,另外还有几间厨房、一个送菜升降机、一部工作电梯、一个安装了按摩浴缸并能够看得见哈得逊河景色的屋顶平台。罗杰斯用很多富有异国情调的东西来装饰它,如北极熊皮制成的地毯,还有他从阿拉斯加买来的猛象长牙。1977 年,罗杰斯从第二位房主那里买来一套房子,当时纽约市处于破产边缘,房市一落千丈。他花了 10.5 万美元,而今这座房子价值逾 1500 万美元。
现在,如果你见到罗杰斯,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他的女儿毫无疑问已是他生活的中心。不过,罗杰斯没有为女儿购买股票,但却给她买了白金、黄金等商品。罗杰斯风趣地说:感谢上帝,我拥有一个女儿,学着中文,钱存在瑞士,还持有大量白银和黄金。罗杰斯认为,在过去的10~20年当中,全球股票有一个巨大的增长。在未来的10~15年内,美国和西方股票市场只会在目前的水平上窄幅波动。只要买入就能赚钱的年代已经过去。在未来的几年内,大家应该关注原油和原材料市场。原材料市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处于巨大的熊市之中。现在,原材料市场已经开始启动,并可能在未来的10~0年内有一个持续的成长。一个长期的熊市已经结束,而一个大牛市刚刚开始。
同样罗杰斯表示,他的小女儿虽然开了银行账户,有瑞士的,有中国的,但没有美国的银行账户,因为他不看好美国经济。罗杰斯告诉大家,他的小女儿正在学中文,因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显着的变化是中国的崛起。将来有一天,我会把全部的钱,都投资在中国。而同样的论断在罗杰斯第一次环游世界时,拍摄播出的机车长征纪录片中有过,罗杰斯预测中国前途无量。
吉姆·罗杰斯投资哲理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
●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
●每当中央银行在维护某种东西的低价位时,聪明的投资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不管赌什么,永远跟中央银行相反。
●投资的铁律就是正确认识供求关系。
●埋头苦读很有用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绝不赔钱法则。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
●价值投资法则。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至于遭到重大亏损。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引文:他来自小城镇,后来成了华尔街神童。在上世纪 70 年代,他与乔治·索罗斯合伙,成立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投资团队。后来,他又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界的夺宝奇兵,两次周游世界,在一些最不可能的地方进行着非常有利可图的投资。
嘿,吉姆,我该在阿根廷买地吗?嗯,你还是去安哥拉吧,它在非洲。
吉姆,你对黄金有何看法?如果你把你的黄金变成铅,那你赚的钱要多得多。
无论走到哪里,吉姆·罗杰斯总能碰到他的仰慕者。这对于作为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之一、环球旅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的罗杰斯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而当细读罗杰斯传奇的投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勤奋与做事的投入、他独特的投资思维视角、他的理财方式都是值得津津乐道的。
勤奋与投入
吉姆·罗杰斯生于1942年10月19日,在5 个兄弟中排行老大,在亚拉巴马州的德莫波利斯这个小镇度过了他愉悦的童年时光。罗杰斯的父亲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退役后,白天经营一家化工厂,晚上则兼职做会计,父亲为罗杰斯树立了勤奋工作的榜样。即使是现在,罗杰斯也会将他的很多成功都归于勤奋。我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但我确实非常、勤奋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他说,每个人都梦想着赚很多的钱,但是,我告诉你,这是不容易的。当他还是一个专职的货币经理时,他曾这样讲过: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在工作做完之前,我不会去做任何其他事情。
而后在与和索罗斯合作时,这种勤奋被表现得甚至为疯狂,在哥伦市环道上的办公室,他不停地工作--10年期间没有休过一次假。这在后来乔治·索罗斯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罗杰斯一人干了六个人的活儿。
对于这段时期的生活,罗杰斯这样说,再也没有比市场更令我兴奋和开心的了。那就是我想做的一切。我投入了全部精力,总是急着去了解一切能够了解的东西。干这行就像不停地在做四维拼图游戏,无论你做了什么,图件每次都会发生变化,你必须每次重新把它们拼起来。我每天每刻都坐在那里,玩着这种拼图游戏,还得赶在别人之前把图拼出来,没有比这更刺激的了。
成败得失
可以说,与索罗斯共创全球型投资合伙量子基金成就了二人以后的事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基金成长超过4000%,同期内,标准普尔五百种股价指数才成长还不到50%。在1970~1980年的10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益高达37%,超过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罗杰斯在该基金中的投资据称已达1400万美元。这为37岁的罗杰斯决定壮年退休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不过罗杰斯获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他的投资天分从小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有资料表明,5岁时他开始做平生第一份工作--在棒球赛场上拣空瓶赚钱。6岁时从父亲那里借了100美元作为做生意的启动资金,购买了一台花生烘烤机,每周五晚上在当地在高中橄榄球比赛时卖烤花生和苏打水。5年后,还清欠款,并在银行的户头存有了100美元。随后,在朝鲜战争期间,他用这100美元和父亲一起到乡下去做投机生意,购买了价格正日益飞涨的牛犊,并出钱让农民饲养,希望次年出售并卖个好价钱。不过这次的投机失败了。直到20年后,罗杰斯从书本上明白了失败的原因,由于买点太高,使他们的投资被战后价格的回落吞噬得一干二净。
知道华尔街是1964年的事,他在快要毕业时,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提供的一次偶然面试机会让他得到了华尔街的一份暑期工作。由于估算智利爆发革命会使铜价上涨,公司老板就给了他一大笔钱。这也促使他1968年揣着仅有的600美元正式来到华尔街工作,也才有了与索罗斯共创全球型投资合伙量子基金的机会。
不过在华尔街的这段时间,罗杰斯也曾经有过一段借债度日非常痛苦的经历,1970年毕业后罗杰斯选择投资管理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最先在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当分析师,债券、股票、外汇和商品期货,什么都做。1970年,我觉得市场在走低。于是我做了卖空的决定,因为我觉得市场要跌。6个月来我都是这样操作的,后来市场起来了,我还这样操作,于是我赔了个倾家荡产,差点把摩托车也卖了。
罗杰斯说他当时想过放弃,我想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做电视,或者去当教授,或者其他别的事情。但是他意识到投资这一行给了他很多乐趣,而且如果功课做到家,如果有韧性,就总能重振雄风。他最终还是认为这是最好的工作,非常热爱这工作。自己每次犯错误都是因为没有把功课做好,不能怪运气不好,也不能怪有人操作市场,只能怪自己。罗杰斯从那段日子里得到教训:学会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最好什么也别做。也学会除非等到一个完全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否则最好不要贸然进场,这样,即使你犯下错误,也不会遭受重大伤害。
独立的投资思维
摆脱了量子基金每日 18小时的工作后,罗杰斯没有再加盟任何一家投资公司。他尝试转型为专家,时常在商业电视节目中抛头露面。为了得到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馆的终身会员资格,他同意在该大学商学院教授证券分析课程,以此作为交换。他最终成了一名全职教授。
罗杰斯认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是投资经历让罗杰斯有着更多的感悟,他一直认为学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投资做生意。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学时,他教的不是那种经济学院里通常学的金融课,他教授学生他所知道的东西,教学生按他投资的方法去投资,按他的思路去看市场和机会。沃伦·巴菲特曾参加过他的一个班,那是绝对令人激动的……他将真实的投资世界带入教室。巴菲特认为罗杰斯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无人能及。
而这种新奇的投资方法成为罗杰斯成功的关键。与索罗斯分道扬镳后,罗杰斯始终没有抗拒过投资机会对他的诱惑。他以自己的方式投资,开始了他让人目眩神迷的独立投资生涯。从葡萄牙、奥地利、德国,到新加坡、巴西、新加坡,罗杰斯把赌注押在国家上的投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西方金融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并亲身实践。如果他确定一个国家比众人相信的更加有前途时,他就会在其他的投资者意识到之前,先把赌注投入到这个国家,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我们可以从他投资股票中来了解,1982年,罗杰斯开始分批买入西德股票,1985年与1986年分批卖出,获得3倍利润。1984 年,他开始考察几乎被人放弃的奥地利股市,买进了仍在上市交易的大约 30 家公司中多数公司的股票,这笔投资在接下来几年中增值了 400% 多,以此被敬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1991 年,他骑摩托车经过非洲的博茨瓦纳,惊奇地发现城里到处是高级轿车、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告诉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同样在中国,1999年,罗杰斯在其第二次环球投资旅行时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户,并对B股市场有过一番高论。他说B股股指已从高位下跌85%,考虑到中国的惊人潜力,投资价值之大不言而喻。此后事情的发展更验证了他的判断,1999年上海B股指数只有50多点,而2001年最高到达240多点,两年多的时间获得4~6倍的利润。
不过即便这样,罗杰斯却总是称自己特别不善于掌握市场时机,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交易员。对于股市的投资,罗杰斯认为,我喜欢赚钱,让我们一起赚钱吧。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低买高卖。你能做到。在股市上真正能挣到钱的那些赢家,最大特征是什么?怀疑、好奇和坚持。罗杰斯总说,他喜欢在投资时进行慎重选择,然后长期持有。他对商品的投资尤为如此。如果对自己的行为茫然无知,绝不要草率投资。与其每年在金融市场亏损2%、3%,甚至是22%,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这样至少每年可以收益2%或者3%。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肯定会亏钱,这也正是他进行环球旅行投资,了解世界的初衷。
理财手段
瑞士出生的经济学家和市场大师马克o法伯曾经这样评价过罗杰斯,他思想很独特,直言不讳,而且他愿意表明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他是否赚钱吗?我无法知道。因为他不理财。他只为自己理财,而且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而当人们追问罗杰斯有关其投资回报的详情时,他会说,我是亚拉巴马人。我妈妈和爸爸教导我,永远不要谈论你有多少钱、东西有多贵,还有你赚多少钱。
罗杰斯最喜欢的地方是曼哈顿上西区那套 5 层维多利亚式洋房。这座房子是一位富商于 1899 年建造的,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橡木和红木雕刻的墙面,另外还有几间厨房、一个送菜升降机、一部工作电梯、一个安装了按摩浴缸并能够看得见哈得逊河景色的屋顶平台。罗杰斯用很多富有异国情调的东西来装饰它,如北极熊皮制成的地毯,还有他从阿拉斯加买来的猛象长牙。1977 年,罗杰斯从第二位房主那里买来一套房子,当时纽约市处于破产边缘,房市一落千丈。他花了 10.5 万美元,而今这座房子价值逾 1500 万美元。
现在,如果你见到罗杰斯,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他的女儿毫无疑问已是他生活的中心。不过,罗杰斯没有为女儿购买股票,但却给她买了白金、黄金等商品。罗杰斯风趣地说:感谢上帝,我拥有一个女儿,学着中文,钱存在瑞士,还持有大量白银和黄金。罗杰斯认为,在过去的10~20年当中,全球股票有一个巨大的增长。在未来的10~15年内,美国和西方股票市场只会在目前的水平上窄幅波动。只要买入就能赚钱的年代已经过去。在未来的几年内,大家应该关注原油和原材料市场。原材料市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处于巨大的熊市之中。现在,原材料市场已经开始启动,并可能在未来的10~0年内有一个持续的成长。一个长期的熊市已经结束,而一个大牛市刚刚开始。
同样罗杰斯表示,他的小女儿虽然开了银行账户,有瑞士的,有中国的,但没有美国的银行账户,因为他不看好美国经济。罗杰斯告诉大家,他的小女儿正在学中文,因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显着的变化是中国的崛起。将来有一天,我会把全部的钱,都投资在中国。而同样的论断在罗杰斯第一次环游世界时,拍摄播出的机车长征纪录片中有过,罗杰斯预测中国前途无量。
吉姆·罗杰斯投资哲理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
●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
●每当中央银行在维护某种东西的低价位时,聪明的投资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不管赌什么,永远跟中央银行相反。
●投资的铁律就是正确认识供求关系。
●埋头苦读很有用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绝不赔钱法则。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
●价值投资法则。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至于遭到重大亏损。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他具有传奇般的投资经历。从他与金融大鳄索罗斯创立的令人闻之色变的量子基金到牛气十足的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从两次环球投资到被Jon Train’s Money Masters of Our Time,Jack Schwager’s Market Wizards等著名年鉴收录,无不令世人为之叹服。
1942年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
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964年到1966年,就读于牛津大学
1970年与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0年离开量子基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学
1989-1990年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
1998年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9.73%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
1999年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B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其为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
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的中国之行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位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传奇性不仅是他的投资历史,还有那些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的环球考察旅行。
当罗杰斯缓缓走来,给大家一个态度谦和的微笑的时候,很难想象他名字背后一连串的传奇:和索罗斯共同建立量子基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两次环游地球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被《时代周刊》称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拨开缭绕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谦虚、有激情、热爱生活又风趣幽默的罗杰斯,“投资不是投机。”--这即是他投资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环游地球为投资铺路
“当我和太太在玻利维亚的候,我们遇见那里最顶的巫师。我们给了她5美元。只要给她5美元,她就会帮助你达成愿望,而我们的愿望就是能活着回到美国。”已然60多岁的罗杰斯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到玻利维亚一定要记着给那位巫师5美元啊--我活到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
罗杰斯说起自己环球旅行的时候快乐得像个小孩子,手舞足蹈、连比带划。“环游世界是我从小的梦想!”这句话他强调了很多遍。
他曾经两次环游世界,第一次在1990年,骑着摩托车,去50多个国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第二次是1999年,开着奔驰旅行车,历时三年,途经116个国家,从冰岛出发经过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非洲、南极、澳大利亚、南美洲然后回到美国,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我和太太的环球旅行有两个成果,一个是Adventure Capitalist正式出版,另一个成果就是我第一个女儿的出生,她现在只有11个月,我觉得非常幸福。”
“ADVENTURE CAPITALIST”是罗杰斯的旅行手记,他用投资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通常,他认为进入一个国家后,只要兑换这个国家的货币,使用这个国家的货币时没有问题,在开车的过程中只要这个国家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那这个国家就是可以投资的。
“货币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国家都实行外汇管制,所以我们为了钱的问题伤透了脑筋,有时候出于无奈还必须走私现金,然后在黑市上兑换。这些国家显然还不太适合投资。”罗杰斯不无感慨地说起他和太太在某国的遭遇--当他在当地的ATM机上取钱时,正准备拿回信用卡的当口,却不料钱被ATM机鬼神差地“吃”了进去。无处伸冤的罗杰斯最后只能找到当地的黑手党,把吃进ATM机里的钱硬生生地掏了出来。
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他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是高级轿车,当地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还有现金红利。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委托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些故事让罗杰斯很兴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体会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发现很多投资机会。”环游世界的浪漫梦想就这样和金融投资考察实现了无缝连接,就像他自己说的,“赚钱和理想融合是最美妙的事情。”
投资哲学:脚踏实地
“我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资是我11个大的女儿,我有过很多成功的、失败的投资经验,但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远不及从失败中学到的多。”当记者问及他辉煌的投资历史时,罗杰斯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他举了个例子。“在我非常年轻的时候,有一年,我判断股市将要崩盘。在美国,你可以通过卖空来赚钱。后来确实如我所料,股市大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一瞬间我的资金翻了三倍,当时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尝了甜头后,罗杰斯判断市场将近一步下跌,于是集中了自己所有的资金大力卖空,而股市却极不合作地上涨了“最后只能斩仓,账户里一分不剩。我当时穷得把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事后,他发觉自己当时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其实没有任何研究做支撑,于是他翻然醒悟,“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时候尤其需要平静的思考。”
事实上,罗杰斯一直成功地扮演着传奇投资家的角色,这一点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当时他获准在青年联赛上出售软饮料和花生,于是罗杰斯向爸爸借了100美元买了个烘花生的设备,五年后,他不仅归还了当初借来的“启动资金”100美元,还获得了100美元的利润。从耶鲁和牛津毕业后,罗杰斯和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在1970至1980年的十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高达37%,超过了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索罗斯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罗杰斯最重要的构想应该是国防工业类股,当时国防工业完全被人忽略,从上次国防工业景气结束后,只残留一两位分析师继续研究这个行业。1980年和索罗斯分道扬镳后,1982年,罗杰斯开始分批买入当时的西德股票,1985年与1986年分批出,获得3倍利润。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从1961年一直到1982年8月,西德市从来没有出现过多头市场,完全无视这21年来西德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因此,罗杰斯认为,西德股市已经具备介入的价值,如果投资西德股市的话,可以确保不会亏损。在确认总体具备投资价值以后,罗杰斯也看到了当时的西德股市腾飞的契机--西德大选。结果,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大选的当天,西德股市就告大涨,罗杰斯取得了巨大成功。
1984年,外界极少关注、极少了解的奥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的一半时,罗杰斯亲往奥地利实地考查。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后,他认定机会到来,于是大量购买了奥地利企业的股票、债券。第二年,奥地利股市起死回生,奥地利股市指数在暴涨中上升了145%,罗杰斯大有所获,因此美名远播,人敬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对于投资,罗杰斯给大家的建议是,“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我本人比较喜欢那些无人关注的、股价便宜的股票。但是做出背离大众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分析。”他一再强调“如果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
买中国B股赚了大钱
罗杰斯在ADVENTURE CAPITALIST的中文版序言中写到:“在我游历的这116个国家中,我最喜欢中国,很想在中国上海定居。”他也曾经在很多个场合中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罗杰斯显然并不只是说说已。1999年途径上海时,他特地去海通证券营业部开立了B股账户。“之前,所有的朋友都说,绝对不要投资中国B股。但我知道,如果他们那样说的话,我就应该去投资。”事实是,B股之后确实连续上涨,罗杰斯获了500%的利润。
他认为,最近尽管有宏观调控的忧虑,中国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期货、旅游或者交通行业。“我接下去会考察一下上海商品交易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下一轮的投资做准备。我还会为我女儿开立一个中国的股票交易账户,虽然她才11个月。”面对大家的惊讶表情,罗杰斯补充说,“我已经准备让我女儿学习中文了,我要让她了解中国。”
罗杰斯七条投资法则
1.勤奋。
“我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但我确实非常、非常、非常勤奋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这一点,索罗斯也加以证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索罗斯说,“罗杰斯是杰出的分析师,而且特别勤劳,一个人做六个人的工作”。
评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也要注意看“场所”。勤奋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每次行动之先,是慎密的思考和研究:是“精打细算之后准确地出击”!
2.独立思考。
“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发现,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而不是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罗杰斯从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而事实上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评价:“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政府所引导的,也不是任何咨询机构所能提供的,必须自己去寻找。”-吉姆-罗杰斯
3.别进商学院。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罗杰斯在哥伦比亚经济学院教书时,总是对所有的学生说,不应该来读经济学院,这是浪费时间,因为算上机会成本,读书期间要花掉大约10万美元,这笔钱与其用来上学,还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虽然可能赚也可能赔,但无论赚赔都比坐在教室里两三年,听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资深教授”对此大放厥词地空谈要学到的东西多。
评价: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能力。哲学能使人聪明,而历史使人温故而知新,更加明智。
4.绝不赔钱法则。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假如你在两年内靠投资赚了50%的利润,然而在第三年却亏了50%,那么,你还不如把资金投入国债市场。 你应该耐心等待好时机,赚了钱获利了结,然后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如此,你才可以战胜别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绝不赔钱,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才投钱下去。”
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打无准备之仗!
5.价值投资法则。
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至于遭到重大亏损。“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等候机会出现,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击”罗杰斯如是说。
评价:“错过时机”胜于“搞错对象”:不会全军复没!当然,最好是恰到好处契准目标!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现。
市场走势时常会呈现长期的低迷不振。为了避免使资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场中,你就应该等待能够改变市场走势的催化因素出现。
评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耐心等待时机和契机!
7.静若处子法则。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发生。大部分的投资人总喜欢进进出出,找些事情做。他们可能会说‘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赚了3倍。’然后他们又去做别的事情,他们就是没有办法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罗杰斯对“试试手气”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这实际上是导致投资者倾家荡产的绝路。若干在股市遭到亏损的人会说:‘赔了一笔,我一定要设法把它赚回来。’越是遭遇这种情况,就越应该平心静气,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评价:一旦出击,就静待佳音,放手不管;遭遇不顺,马上休息。
1942年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
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1964年到1966年,就读于牛津大学
1970年与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0年离开量子基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学
1989-1990年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并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
1998年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9.73%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
1999年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B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其为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
传奇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的中国之行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位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传奇性不仅是他的投资历史,还有那些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的环球考察旅行。
当罗杰斯缓缓走来,给大家一个态度谦和的微笑的时候,很难想象他名字背后一连串的传奇:和索罗斯共同建立量子基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两次环游地球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被《时代周刊》称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拨开缭绕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奋、谦虚、有激情、热爱生活又风趣幽默的罗杰斯,“投资不是投机。”--这即是他投资的原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环游地球为投资铺路
“当我和太太在玻利维亚的候,我们遇见那里最顶的巫师。我们给了她5美元。只要给她5美元,她就会帮助你达成愿望,而我们的愿望就是能活着回到美国。”已然60多岁的罗杰斯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到玻利维亚一定要记着给那位巫师5美元啊--我活到现在就是最好的例子。”
罗杰斯说起自己环球旅行的时候快乐得像个小孩子,手舞足蹈、连比带划。“环游世界是我从小的梦想!”这句话他强调了很多遍。
他曾经两次环游世界,第一次在1990年,骑着摩托车,去50多个国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第二次是1999年,开着奔驰旅行车,历时三年,途经116个国家,从冰岛出发经过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非洲、南极、澳大利亚、南美洲然后回到美国,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我和太太的环球旅行有两个成果,一个是Adventure Capitalist正式出版,另一个成果就是我第一个女儿的出生,她现在只有11个月,我觉得非常幸福。”
“ADVENTURE CAPITALIST”是罗杰斯的旅行手记,他用投资家的眼光洞察所到之处的投资机会。通常,他认为进入一个国家后,只要兑换这个国家的货币,使用这个国家的货币时没有问题,在开车的过程中只要这个国家的道路交通条件良好,那这个国家就是可以投资的。
“货币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国家都实行外汇管制,所以我们为了钱的问题伤透了脑筋,有时候出于无奈还必须走私现金,然后在黑市上兑换。这些国家显然还不太适合投资。”罗杰斯不无感慨地说起他和太太在某国的遭遇--当他在当地的ATM机上取钱时,正准备拿回信用卡的当口,却不料钱被ATM机鬼神差地“吃”了进去。无处伸冤的罗杰斯最后只能找到当地的黑手党,把吃进ATM机里的钱硬生生地掏了出来。
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他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是高级轿车,当地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还有现金红利。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委托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些故事让罗杰斯很兴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体会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发现很多投资机会。”环游世界的浪漫梦想就这样和金融投资考察实现了无缝连接,就像他自己说的,“赚钱和理想融合是最美妙的事情。”
投资哲学:脚踏实地
“我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资是我11个大的女儿,我有过很多成功的、失败的投资经验,但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远不及从失败中学到的多。”当记者问及他辉煌的投资历史时,罗杰斯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他举了个例子。“在我非常年轻的时候,有一年,我判断股市将要崩盘。在美国,你可以通过卖空来赚钱。后来确实如我所料,股市大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一瞬间我的资金翻了三倍,当时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尝了甜头后,罗杰斯判断市场将近一步下跌,于是集中了自己所有的资金大力卖空,而股市却极不合作地上涨了“最后只能斩仓,账户里一分不剩。我当时穷得把自己的摩托车都卖掉了。”事后,他发觉自己当时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对股市继续下跌的判断其实没有任何研究做支撑,于是他翻然醒悟,“获得成功后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这种时候尤其需要平静的思考。”
事实上,罗杰斯一直成功地扮演着传奇投资家的角色,这一点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当时他获准在青年联赛上出售软饮料和花生,于是罗杰斯向爸爸借了100美元买了个烘花生的设备,五年后,他不仅归还了当初借来的“启动资金”100美元,还获得了100美元的利润。从耶鲁和牛津毕业后,罗杰斯和索罗斯共同创立了量子基金。在1970至1980年的十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高达37%,超过了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索罗斯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罗杰斯最重要的构想应该是国防工业类股,当时国防工业完全被人忽略,从上次国防工业景气结束后,只残留一两位分析师继续研究这个行业。1980年和索罗斯分道扬镳后,1982年,罗杰斯开始分批买入当时的西德股票,1985年与1986年分批出,获得3倍利润。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从1961年一直到1982年8月,西德市从来没有出现过多头市场,完全无视这21年来西德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因此,罗杰斯认为,西德股市已经具备介入的价值,如果投资西德股市的话,可以确保不会亏损。在确认总体具备投资价值以后,罗杰斯也看到了当时的西德股市腾飞的契机--西德大选。结果,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大选的当天,西德股市就告大涨,罗杰斯取得了巨大成功。
1984年,外界极少关注、极少了解的奥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的一半时,罗杰斯亲往奥地利实地考查。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后,他认定机会到来,于是大量购买了奥地利企业的股票、债券。第二年,奥地利股市起死回生,奥地利股市指数在暴涨中上升了145%,罗杰斯大有所获,因此美名远播,人敬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对于投资,罗杰斯给大家的建议是,“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我本人比较喜欢那些无人关注的、股价便宜的股票。但是做出背离大众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分析。”他一再强调“如果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
买中国B股赚了大钱
罗杰斯在ADVENTURE CAPITALIST的中文版序言中写到:“在我游历的这116个国家中,我最喜欢中国,很想在中国上海定居。”他也曾经在很多个场合中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罗杰斯显然并不只是说说已。1999年途径上海时,他特地去海通证券营业部开立了B股账户。“之前,所有的朋友都说,绝对不要投资中国B股。但我知道,如果他们那样说的话,我就应该去投资。”事实是,B股之后确实连续上涨,罗杰斯获了500%的利润。
他认为,最近尽管有宏观调控的忧虑,中国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期货、旅游或者交通行业。“我接下去会考察一下上海商品交易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下一轮的投资做准备。我还会为我女儿开立一个中国的股票交易账户,虽然她才11个月。”面对大家的惊讶表情,罗杰斯补充说,“我已经准备让我女儿学习中文了,我要让她了解中国。”
罗杰斯七条投资法则
1.勤奋。
“我并不觉得自己聪明,但我确实非常、非常、非常勤奋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这一点,索罗斯也加以证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索罗斯说,“罗杰斯是杰出的分析师,而且特别勤劳,一个人做六个人的工作”。
评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也要注意看“场所”。勤奋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每次行动之先,是慎密的思考和研究:是“精打细算之后准确地出击”!
2.独立思考。
“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发现,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而不是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罗杰斯从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而事实上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我可以保证,市场永远是错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评价:“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政府所引导的,也不是任何咨询机构所能提供的,必须自己去寻找。”-吉姆-罗杰斯
3.别进商学院。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罗杰斯在哥伦比亚经济学院教书时,总是对所有的学生说,不应该来读经济学院,这是浪费时间,因为算上机会成本,读书期间要花掉大约10万美元,这笔钱与其用来上学,还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虽然可能赚也可能赔,但无论赚赔都比坐在教室里两三年,听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资深教授”对此大放厥词地空谈要学到的东西多。
评价: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行为能力。哲学能使人聪明,而历史使人温故而知新,更加明智。
4.绝不赔钱法则。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则什么也别做。假如你在两年内靠投资赚了50%的利润,然而在第三年却亏了50%,那么,你还不如把资金投入国债市场。 你应该耐心等待好时机,赚了钱获利了结,然后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如此,你才可以战胜别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绝不赔钱,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才投钱下去。”
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打无准备之仗!
5.价值投资法则。
如果你是因为商品具有实际价值而买进,即使买进的时机不对,你也不至于遭到重大亏损。“平常时间,最好静坐,愈少买卖愈好,永远耐心地等候投资机会的来临。”“我不认为我是一个炒家,我只是一位机会主义者,等候机会出现,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击”罗杰斯如是说。
评价:“错过时机”胜于“搞错对象”:不会全军复没!当然,最好是恰到好处契准目标!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现。
市场走势时常会呈现长期的低迷不振。为了避免使资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场中,你就应该等待能够改变市场走势的催化因素出现。
评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耐心等待时机和契机!
7.静若处子法则。
“投资的法则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发生。大部分的投资人总喜欢进进出出,找些事情做。他们可能会说‘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赚了3倍。’然后他们又去做别的事情,他们就是没有办法坐下来等待大势的自然发展。”罗杰斯对“试试手气”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这实际上是导致投资者倾家荡产的绝路。若干在股市遭到亏损的人会说:‘赔了一笔,我一定要设法把它赚回来。’越是遭遇这种情况,就越应该平心静气,等到市场有新状况发生时才采取行动。”
评价:一旦出击,就静待佳音,放手不管;遭遇不顺,马上休息。
国际著名投资大师 JIM ROGERS 定居新加坡
国际著名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Jim Rogers[美国人],是一位曾被时代杂志称其为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 Indiana Jones of finance),还被股神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
Rogers深信中国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为了要让女兒能讲流利华语,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他选定新加坡。
他说:新加坡空气清新、学校教华文,医疗卫生好、对我和妻子耒说、是个完美的城市。
他也看好中国,他说: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大起大落四五次之多。埃及、罗馬和英国都只兴盛一次,中国却兴盛了四五次,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有这份能耐,也许是这个国家的基因使然吧。
"中国虽然还自称是共产主义国家,其实,他们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象意大利还自称是天主教国家,其实不是,我们不必在意这些标签。
他说:基于种种原因,我的判断也许有错,但是掌握一个全世界每天有13亿人在讲的語文,了解它的文化总好过叫她去学只有700万人讲的丹麦语。
中国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就像美国在19世纪遭遇15次经济萧条,内战,没有人权等等....,但这些灾难並没有阻止它后来的成功。
Rogers深信中国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为了要让女兒能讲流利华语,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他选定新加坡。
他说:新加坡空气清新、学校教华文,医疗卫生好、对我和妻子耒说、是个完美的城市。
他也看好中国,他说: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大起大落四五次之多。埃及、罗馬和英国都只兴盛一次,中国却兴盛了四五次,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有这份能耐,也许是这个国家的基因使然吧。
"中国虽然还自称是共产主义国家,其实,他们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象意大利还自称是天主教国家,其实不是,我们不必在意这些标签。
他说:基于种种原因,我的判断也许有错,但是掌握一个全世界每天有13亿人在讲的語文,了解它的文化总好过叫她去学只有700万人讲的丹麦语。
中国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就像美国在19世纪遭遇15次经济萧条,内战,没有人权等等....,但这些灾难並没有阻止它后来的成功。
Jim Rogers
James B. Rogers, Jr. (born October 19, 1942) is an American investor and financial commentator. He is co-founder, along with George Soros, of the Quantum Fund, and is a college professor, author, world traveler, economic commentator, and creator of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ies Index (RICI).
Rogers, whose full name is James Beeland Rogers, was born in Wetumpka, Alabama. He grew up in Demopolis, getting started in business at the age of five, picking up bottles at baseball games. He got his first job on Wall Street, at Dominick & Dominick, after graduating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64. Rogers then acquired a master's degree from Balliol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in 1966. After Oxford, Rogers returned to the U.S. and enlisted in the army for a few years.
In 1970, Rogers joined Arnhold & S. Bleichroeder, where he met George Soros. That same year, Rogers and Soros founded the Quantum Fund. During the following 10 years the fund gained 3,365% while the S&P advanced about 47% (963.99/800.36).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truly international funds.
In 1980, Rogers decided to "retire", and traveled on motorcycle through China. Since then, he has been a guest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In 1989 and 1990, Rogers was the moderator of WCBS' The Dreyfus Roundtable and FNN's The Profit Motive with Jim Rogers. From 1990 to 1992, he traveled through China again, as well as around the world, on motorcycle, over 100,000 miles (160,000 km) across six continents, which was picked up in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He tells of his adventures and worldwide investments in Investment Biker.
In 1998, Rogers founded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Index. In 2007, the index and its 3 sub-indices were linked to exchange-traded notes under the banner ELEMENTS. The notes track the total return of the indices as an accessible way to invest in the index.
Between January 1, 1999 and May 1, 2002, Rogers did another Guinness World Record journey through 116 countries, covering 245,000 kilometers with his wife, Paige Parker, in a custom-made Mercedes. The trip began in Iceland, which was about to celebrate the 1000th anniversary of Leif Eriksson's first trip to America. On January 5, 2002, they were back in New York City and their home on Riverside Drive. He wrote Adventure Capitalist following this around-the-world adventure.
On his return in 2002, Rogers became a regular guest on Fox News' Cavuto on Business which airs every Saturday. He has a daughter, Happy, born in 2003. In 2005, Rogers wrote Hot Commodities: How Anyone Can Invest Profitably in the World's Best Market. In this book, Rogers quotes a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academic paper co-authored by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professor, Geert Rouwenhorst, entitled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Commodity Futures. Rogers contends this paper shows that commodities investment is one of the best investments over time, which is a concept somewhat at odds with conventional investment thinking.
In Sep. 2007, Rogers sold his mansion in New York City for about 15 million USD and moved to Singapore. This is due mainly in his belief that this is a ground-breaking time for investment potential in Asian markets. Rogers' daughter is being tutored in Mandarin to prepare her for the future, he says. "Moving to Singapore and Dubai now is like moving to New York City in 1908," he said. Also, he is quoted to say: "If you were smart in 1807 you moved to London, if you were smart in 1907 you moved to New York City, and if you are smart in 2007 you move to Asia." In an CNBC interview with Maria Bartiromo broadcast on May 5, 2008, Rogers said that people in Asia are extremely motivated and driven, and he wants to be in that type of environment to be himself motivated and driven. He said during that interview that, this is how America and Europe used to be. He chose not to move to Hong Kong or Shanghai due to the high levels of pollution causing potential health problems for his daughter.
Rogers, whose full name is James Beeland Rogers, was born in Wetumpka, Alabama. He grew up in Demopolis, getting started in business at the age of five, picking up bottles at baseball games. He got his first job on Wall Street, at Dominick & Dominick, after graduating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64. Rogers then acquired a master's degree from Balliol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in 1966. After Oxford, Rogers returned to the U.S. and enlisted in the army for a few years.
In 1970, Rogers joined Arnhold & S. Bleichroeder, where he met George Soros. That same year, Rogers and Soros founded the Quantum Fund. During the following 10 years the fund gained 3,365% while the S&P advanced about 47% (963.99/800.36).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truly international funds.
In 1980, Rogers decided to "retire", and traveled on motorcycle through China. Since then, he has been a guest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In 1989 and 1990, Rogers was the moderator of WCBS' The Dreyfus Roundtable and FNN's The Profit Motive with Jim Rogers. From 1990 to 1992, he traveled through China again, as well as around the world, on motorcycle, over 100,000 miles (160,000 km) across six continents, which was picked up in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He tells of his adventures and worldwide investments in Investment Biker.
In 1998, Rogers founded the 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Index. In 2007, the index and its 3 sub-indices were linked to exchange-traded notes under the banner ELEMENTS. The notes track the total return of the indices as an accessible way to invest in the index.
Between January 1, 1999 and May 1, 2002, Rogers did another Guinness World Record journey through 116 countries, covering 245,000 kilometers with his wife, Paige Parker, in a custom-made Mercedes. The trip began in Iceland, which was about to celebrate the 1000th anniversary of Leif Eriksson's first trip to America. On January 5, 2002, they were back in New York City and their home on Riverside Drive. He wrote Adventure Capitalist following this around-the-world adventure.
On his return in 2002, Rogers became a regular guest on Fox News' Cavuto on Business which airs every Saturday. He has a daughter, Happy, born in 2003. In 2005, Rogers wrote Hot Commodities: How Anyone Can Invest Profitably in the World's Best Market. In this book, Rogers quotes a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academic paper co-authored by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professor, Geert Rouwenhorst, entitled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Commodity Futures. Rogers contends this paper shows that commodities investment is one of the best investments over time, which is a concept somewhat at odds with conventional investment thinking.
In Sep. 2007, Rogers sold his mansion in New York City for about 15 million USD and moved to Singapore. This is due mainly in his belief that this is a ground-breaking time for investment potential in Asian markets. Rogers' daughter is being tutored in Mandarin to prepare her for the future, he says. "Moving to Singapore and Dubai now is like moving to New York City in 1908," he said. Also, he is quoted to say: "If you were smart in 1807 you moved to London, if you were smart in 1907 you moved to New York City, and if you are smart in 2007 you move to Asia." In an CNBC interview with Maria Bartiromo broadcast on May 5, 2008, Rogers said that people in Asia are extremely motivated and driven, and he wants to be in that type of environment to be himself motivated and driven. He said during that interview that, this is how America and Europe used to be. He chose not to move to Hong Kong or Shanghai due to the high levels of pollution causing potential health problems for his daughter.
Sunday, August 24, 2008
羅傑斯的信
移居新加坡的投資大師羅傑斯,將他過去做為投資家和冒險家所學來的知識,寫成一封封的信,留給兩個女兒當作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你們的父親是位投資家,也是個勤奮的人,盡其所能得學習新知識來賺錢,所以才能在37歲時退休。我想告訴你們我從這些經驗中所學到的東西。
我是個鄉下來的孩子,一心想著如何賺到足夠的錢使自己自由自在、毋須聽人使喚。我五歲時就在棒球場撿空可樂瓶去換錢,這是我第一份賺錢的工作;六歲時就在球場中有自己的攤子。
最後我到了華爾街,在這裡我發現最佳的賺錢機會──竟然有人付錢給我發揮我的熱情,附加獎賞則是盡可能的認識這個世界。一旦賺夠足以讓我退休的財富,我就不再需要工作,也因此可以隨心所欲的環遊世界,並滿足我想知道世界是怎麼運轉的學習熱忱。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喜歡找事做,而且大多做得相當成功。但現在,這世界上能帶給我最大快樂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最新探險,就是在2003年及2008年生的兩個寶貝女兒。為了妳們兩個,我要與妳們分享下面這些應該知道的重要事情,使妳們也能過成功的日子。
第一封信:沒有人靠有樣學樣而成功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
在生命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決定--關於你的工作、家庭、生活,關於住在哪裡,關於怎麼投資你的金錢。這時會有很多人願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記住這句話: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別人的忠告當然有對的時候,但事後證明這些忠告無用的次數卻更多。妳們必須靠自己研究──盡可能學習面對挑戰的本事,自行判斷訊息的真偽並為自己做決定。
妳們天生就有能力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決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經過自己的思索比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聽從他人的決定,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採取正確的行動。
過去,我在幾個重要的投資決策上,曾經聽從別人勸告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決定。奇怪得很,每次這樣的投資都失敗,每一次都讓我損失慘重。於是我不再讓別人影響我,並根據自己所下的決定採取行動。直到年過30,我終於瞭解這才是最佳的投資之道;我同時也知道,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自己遵照這個原則,而不去想會不會太遲了。
我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關於游泳健將唐娜‧迪薇羅娜(Donna de Varona)的報導,報導指出早期她是個不錯但並非頂尖的游泳選手,但是她後來卻在奧運中拿到兩面金牌,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她回答記者:「以前我老是在注意別的游泳選手,但是之後我就學會無視於他們,游我自己的泳。」
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妳們一定要瞭解:與眾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氣的。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只靠「從眾」(follow the crowd)而成功的。
我用中國給妳們舉個例子。過去人家都說那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國家,而事實上,直到1990年代晚期之前,幾乎沒有西方人真的試著在中國投資過。
在 1980年代,我發現中國大有潛力,於是開始盡我所能的蒐集中國的資料,開始在這裡投資。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我瘋了才會這麼做,他們說這個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的共產國家,絕對不會允許外國人在這裡投資成功,而且他們會沒收成功者的財產。但我聽從自己的直覺,盡可能的判讀所有找得到的有關中國各種局勢的文件,也實地參訪好些地方,做自己的研究。
邏輯很簡單:那個國家有超過10億的人口,他們的儲蓄率高得驚人──超過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而這些錢是他們可以用來投資的。一個有這麼高儲蓄率的國家,怎麼可能不會成長?
相反的,看看美國。在1990年代我第一次環球旅行時,美國的儲蓄率只有4%,現在甚至跌到只剩2%;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還有嚴重的財政危機。當別人相信一些「常識」,認為投資中國太冒險時,我聽從自己的判斷,大膽的投資中國。從那時開始,中國的成長已遠遠超越美國和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其他國家。
仔細觀察每個領域的成功者,不論是音樂家、藝術家或是什麼專家,他們之所以成功,都不是因為模仿別人。有任何人因為看著別人的作為有樣學樣而成功的嗎?
以惠普科技(HP)為例,他們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做的是與眾不同的事。要做別人不敢做、不願做的事,你得有熱情與勇氣,而成功永遠降臨在那些大膽冒險、敢走別人不走的路的人身上。這正是為什麼惠普能成為一家重要的公司。惠普永遠不怕跳得太高,即使可能因此使部分產品賣不出去或報廢,也勇於嘗試新的機會。
我要妳們以這種勇氣追求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第二封信:做你熱愛的事
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在我開始第一項事業時,我是個6歲的企業家。妳們或許會覺得太早了點吧,其實年齡與你想開始做什麼事並不相干。我寧可花時間在棒球場撿空瓶子換錢,也不願花時間在球場上跟朋友打棒球。
我在6歲時,第一次借到錢來開展自己的事業。我買了一部賣花生米和可樂的小推車,在兒童棒球聯盟比賽時,成功的賺了不少錢。5年之後,我不但還清了向我父親借貸的錢,銀行裡還有一百美元的存款。
當你發現有一件事是你感興趣的,別讓年齡牽絆你,去做就是了。
該怎麼做才會成功呢?答案非常簡單:做你熱愛的事。我在投資方面會成功,因為那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對我來說,研究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並且知道得透徹詳細,是我的樂趣。早在學生時代,我就對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深感興趣。當我到華爾街工作時,我發現真的有人願意付錢買我的知識:比如,智利的革命會使銅的價格上漲。
只要負擔得起基本的生活費用,我會很高興免費研究這些事。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人,他們不是在「上班」,而是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趕快去享受工作的樂趣。
假如選擇一個妳們不關心的領域,就不可能有希望獲得成功。
假如你喜歡且關心自己所做的事,自然會想把它們做得最好。投資和生活一樣,細節往往是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細節,不管它看似多麼的無關緊要,你必須搜尋、驗證每個訊息,只要與你的投資決策有關,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讓你覺得不安的問題或感覺,都要找出答案來。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夠徹底,只看他們隨手可拿到的資訊。
當我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位同學問我,我花了多少時間準備考試。他認為花五個小時準備就很夠用了。我無法回答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因為我根本一直在讀書、溫習功課。來自阿拉巴馬的窮鄉僻壤,能夠進入耶魯大學就足以讓我頭昏了,其他大部分同學都來自有名的高中,根基都比我好。我唯一比他們強的地方是我比他們用功,我盡可能的讀書,我認為沒有「我已經準備得夠好了」這回事。
我所做的成功投資,都是因為事先花時間盡可能的蒐集資訊,詳細研讀每個細節。假如你涉入自己不懂的事物,那你永遠不會成功。假如你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下注,這不是在投資,這叫賭博。
在納米比亞(Namibia)的旅行途中,我買了一顆鑽石送給妳們的母親,店家說這顆鑽石值7萬美元,我殺價殺到500美元。(才看了這顆鑽石一眼,妳們母親就宣稱我被坑了。)後來,我在坦尚尼亞(Tanzania)把這顆鑽石秀給一位鑽石商人看,他大笑,因為那不是顆鑽石,而是玻璃珠!我當然知道鑽石的價值,但是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這樣。我不能分辨真的和假的鑽石,所以我會上當。我一直告訴人家只能投資在你懂的東西上,自己卻在鑽石上栽了個大跟頭。
假如妳們想成功,一定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連如何區辨一顆鑽石的真假都做不到,最後你手上握有的,會和我一樣,就只是一顆玻璃珠。現在回頭看,我很高興這顆昂貴的玻璃珠不是真的鑽石,它提醒我遠離自己未能完全瞭解的事情,這個教訓真是太便宜了。
第三封信: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不要只是做個觀光客--妳們要去到不同的人居住的環境,親眼見識他們怎麼生活,跟他們一樣的過日子。從地平線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
盡可能的旅行並觀看這個世界,會讓妳們的視野擴大好幾倍。假如你真想認識你自己和你的國家,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藉由與別的國家和住在那裡的人做比較,你將會學到如何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你的國家和你自己。
妳們的父親可以很有信心的說這句話,因為我已經環遊世界兩次。從1990年起,我花了22個月,騎摩托車遊歷六大洲。第二次環遊世界是在1999年,我與妳們的母親花了3年時間,共同駕駛一輛特別訂製的賓士車,行遍116個不同的國家,總共走了二十四萬五千公里路。
我們親眼見到這些國家的不同人文景觀,在旅程中,我們敞開胸襟,嘗試所有新奇的東西。我們第一次吃活生生的蛇做的晚餐,廚師在我們的面前宰殺、烹飪,我愛極了。我們開車穿越戰區,總是去城市中「最可怕的」地區看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我們發現全世界的人本質上都一樣,不論膚色、種族、語言、宗教、飲食和衣著,我們發現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外國人或「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當看過廣闊的世界後,你對自己及你的國家理解會更深入。接觸到不同的人、體驗過不同的世界後,你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認識。你會發現你從來不曾注意的興趣,從而知道你的長處和短處;你也會發現你過去認為很重要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
當我在牛津念哲學時,我學得並不好,因為他們老是問我問題,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如太陽從東方昇起,或是在沒人的森林一棵樹倒下時是否會發出聲音。當時我看不出這些問題的意義,但是後來我發現有必要檢視每一個命題,不論它已被多少人接受或證明過。這個尋找其他可能的解釋、思考得更深遠的能力,將來會對妳們很有用。
我要妳們研讀歷史,從宏觀的角度觀看世界發生什麼事。妳們會發現今日為真的事,十年、二十年以後並非如此。在一九一○年,英國和德國的皇室是最親密的朋友和盟邦;四年以後,兩國交戰,前所未有的激烈。無論從任何角度檢視世界,你會發現十年、二十年以後,每一件事都改變了。
對歷史、政治和經濟的興趣,將幫助妳們觀察到,發生在一個國家的重大事件如何影響到其他國家。一個國家所發生的大事不只影響到華爾街,也會對全球原物料和股票價格、甚至整個世界造成影響。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戰爭和政治的不穩定可以使原物料的價格上揚,金價也絕對會隨之上升。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不但會驅使金價上揚,幾乎所有的原物料也會跟著騰貴。
在妳們到海外旅行之前,我要妳們研讀目的地國家的歷史。沒有歷史的背景知識,你不可能對觀察到的事物有太多瞭解。你當然可以做個觀光客,欣賞不同的景點,但是幾個月以後,這樣的你,是不會記得去過哪個地方、又看到些什麼的。那有多可惜啊!
這正是為什麼我鼓勵妳們先讀歷史,再去看世界。
我要再一次叮嚀妳們,好好的研究歷史,學習世界歷史上什麼事真的發生了、什麼沒發生,這會幫助妳們瞭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什麼事將要發生。
要在投資上成功,除了哲學和歷史,妳們需要學習心理學。情緒會驅使股票市場走向某一個方向。當大眾對某則新聞過度反應時,他們要不然是高價買入,要不然就是在不對的時機賣空。很多時候,投資者的心理會加速市場的走向。
每個人都會驚慌,我自己也驚慌過好幾次,在股市賠了很多錢。在1980年石油危機後,我已經做過研究,確信石油供過於求,然而,石油的價格繼續攀高。油價肯定很快會下跌,所以我就賣空。不久之後,兩伊戰爭爆發,由於全世界都在擔心石油短缺,石油的價格開始狂飆。
我必須承認這是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安慰我只是運氣不好,但那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已經知道戰爭迫在眉睫,龐大的軍事行動已經展開,宣傳機已經啟動,而我卻沒有做好功課。就像個剛出道的生手一樣,我急忙買回我賠本賣空的部位,然後在一個高一點的價格時賣出。雖然石油價格真的像我原先預期的下跌了,卻是在它繼續飆升到高點後才掉下來──那時已經太遲,我早就出清我的部位了。
如果妳們在市場驚慌的迷霧中喪失自己的看法,那就等於在市場上失去金錢。當妳們瞭解心理學後,對自己會有更深的認識。
把妳們倆扶養長大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險。我對可以教妳們什麼興奮得不得了,我有好多心得想要告訴妳們……
我父親教我的一切,我很希望把它再傳給妳們。我知道把妳們倆扶養長大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險。樂樂(羅傑斯大女兒,英文名Happy),當妳仍在妳母親的肚子裡時,我已經替妳準備好一張世界地圖及一具地球儀,還有一個小豬撲滿。當然,我也會替碧兒(羅傑斯二女兒,英文名Beelander、暱稱Bee)準備好。
我對可以教妳們什麼興奮得不得了,我有好多心得想要告訴妳們,或許我沒辦法全部都說完,但是我確信我可以教妳們很多東西。我可以教妳們投資,教妳們如何愛別人,教妳們努力去達成妳們的夢想,在妳們一生中實現它們。我也會與妳們分享我從我父親那裡學來的一切,我希望有一天,妳們也會與妳們的孩子分享這一切。
你們的父親是位投資家,也是個勤奮的人,盡其所能得學習新知識來賺錢,所以才能在37歲時退休。我想告訴你們我從這些經驗中所學到的東西。
我是個鄉下來的孩子,一心想著如何賺到足夠的錢使自己自由自在、毋須聽人使喚。我五歲時就在棒球場撿空可樂瓶去換錢,這是我第一份賺錢的工作;六歲時就在球場中有自己的攤子。
最後我到了華爾街,在這裡我發現最佳的賺錢機會──竟然有人付錢給我發揮我的熱情,附加獎賞則是盡可能的認識這個世界。一旦賺夠足以讓我退休的財富,我就不再需要工作,也因此可以隨心所欲的環遊世界,並滿足我想知道世界是怎麼運轉的學習熱忱。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喜歡找事做,而且大多做得相當成功。但現在,這世界上能帶給我最大快樂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最新探險,就是在2003年及2008年生的兩個寶貝女兒。為了妳們兩個,我要與妳們分享下面這些應該知道的重要事情,使妳們也能過成功的日子。
第一封信:沒有人靠有樣學樣而成功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
在生命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決定--關於你的工作、家庭、生活,關於住在哪裡,關於怎麼投資你的金錢。這時會有很多人願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記住這句話: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別人的忠告當然有對的時候,但事後證明這些忠告無用的次數卻更多。妳們必須靠自己研究──盡可能學習面對挑戰的本事,自行判斷訊息的真偽並為自己做決定。
妳們天生就有能力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決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經過自己的思索比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聽從他人的決定,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採取正確的行動。
過去,我在幾個重要的投資決策上,曾經聽從別人勸告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決定。奇怪得很,每次這樣的投資都失敗,每一次都讓我損失慘重。於是我不再讓別人影響我,並根據自己所下的決定採取行動。直到年過30,我終於瞭解這才是最佳的投資之道;我同時也知道,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自己遵照這個原則,而不去想會不會太遲了。
我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關於游泳健將唐娜‧迪薇羅娜(Donna de Varona)的報導,報導指出早期她是個不錯但並非頂尖的游泳選手,但是她後來卻在奧運中拿到兩面金牌,究竟發生什麼事了?她回答記者:「以前我老是在注意別的游泳選手,但是之後我就學會無視於他們,游我自己的泳。」
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妳們一定要瞭解:與眾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氣的。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只靠「從眾」(follow the crowd)而成功的。
我用中國給妳們舉個例子。過去人家都說那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國家,而事實上,直到1990年代晚期之前,幾乎沒有西方人真的試著在中國投資過。
在 1980年代,我發現中國大有潛力,於是開始盡我所能的蒐集中國的資料,開始在這裡投資。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我瘋了才會這麼做,他們說這個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的共產國家,絕對不會允許外國人在這裡投資成功,而且他們會沒收成功者的財產。但我聽從自己的直覺,盡可能的判讀所有找得到的有關中國各種局勢的文件,也實地參訪好些地方,做自己的研究。
邏輯很簡單:那個國家有超過10億的人口,他們的儲蓄率高得驚人──超過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而這些錢是他們可以用來投資的。一個有這麼高儲蓄率的國家,怎麼可能不會成長?
相反的,看看美國。在1990年代我第一次環球旅行時,美國的儲蓄率只有4%,現在甚至跌到只剩2%;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還有嚴重的財政危機。當別人相信一些「常識」,認為投資中國太冒險時,我聽從自己的判斷,大膽的投資中國。從那時開始,中國的成長已遠遠超越美國和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其他國家。
仔細觀察每個領域的成功者,不論是音樂家、藝術家或是什麼專家,他們之所以成功,都不是因為模仿別人。有任何人因為看著別人的作為有樣學樣而成功的嗎?
以惠普科技(HP)為例,他們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做的是與眾不同的事。要做別人不敢做、不願做的事,你得有熱情與勇氣,而成功永遠降臨在那些大膽冒險、敢走別人不走的路的人身上。這正是為什麼惠普能成為一家重要的公司。惠普永遠不怕跳得太高,即使可能因此使部分產品賣不出去或報廢,也勇於嘗試新的機會。
我要妳們以這種勇氣追求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第二封信:做你熱愛的事
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在我開始第一項事業時,我是個6歲的企業家。妳們或許會覺得太早了點吧,其實年齡與你想開始做什麼事並不相干。我寧可花時間在棒球場撿空瓶子換錢,也不願花時間在球場上跟朋友打棒球。
我在6歲時,第一次借到錢來開展自己的事業。我買了一部賣花生米和可樂的小推車,在兒童棒球聯盟比賽時,成功的賺了不少錢。5年之後,我不但還清了向我父親借貸的錢,銀行裡還有一百美元的存款。
當你發現有一件事是你感興趣的,別讓年齡牽絆你,去做就是了。
該怎麼做才會成功呢?答案非常簡單:做你熱愛的事。我在投資方面會成功,因為那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對我來說,研究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並且知道得透徹詳細,是我的樂趣。早在學生時代,我就對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深感興趣。當我到華爾街工作時,我發現真的有人願意付錢買我的知識:比如,智利的革命會使銅的價格上漲。
只要負擔得起基本的生活費用,我會很高興免費研究這些事。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人,他們不是在「上班」,而是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趕快去享受工作的樂趣。
假如選擇一個妳們不關心的領域,就不可能有希望獲得成功。
假如你喜歡且關心自己所做的事,自然會想把它們做得最好。投資和生活一樣,細節往往是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細節,不管它看似多麼的無關緊要,你必須搜尋、驗證每個訊息,只要與你的投資決策有關,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讓你覺得不安的問題或感覺,都要找出答案來。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夠徹底,只看他們隨手可拿到的資訊。
當我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位同學問我,我花了多少時間準備考試。他認為花五個小時準備就很夠用了。我無法回答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因為我根本一直在讀書、溫習功課。來自阿拉巴馬的窮鄉僻壤,能夠進入耶魯大學就足以讓我頭昏了,其他大部分同學都來自有名的高中,根基都比我好。我唯一比他們強的地方是我比他們用功,我盡可能的讀書,我認為沒有「我已經準備得夠好了」這回事。
我所做的成功投資,都是因為事先花時間盡可能的蒐集資訊,詳細研讀每個細節。假如你涉入自己不懂的事物,那你永遠不會成功。假如你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下注,這不是在投資,這叫賭博。
在納米比亞(Namibia)的旅行途中,我買了一顆鑽石送給妳們的母親,店家說這顆鑽石值7萬美元,我殺價殺到500美元。(才看了這顆鑽石一眼,妳們母親就宣稱我被坑了。)後來,我在坦尚尼亞(Tanzania)把這顆鑽石秀給一位鑽石商人看,他大笑,因為那不是顆鑽石,而是玻璃珠!我當然知道鑽石的價值,但是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這樣。我不能分辨真的和假的鑽石,所以我會上當。我一直告訴人家只能投資在你懂的東西上,自己卻在鑽石上栽了個大跟頭。
假如妳們想成功,一定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連如何區辨一顆鑽石的真假都做不到,最後你手上握有的,會和我一樣,就只是一顆玻璃珠。現在回頭看,我很高興這顆昂貴的玻璃珠不是真的鑽石,它提醒我遠離自己未能完全瞭解的事情,這個教訓真是太便宜了。
第三封信: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不要只是做個觀光客--妳們要去到不同的人居住的環境,親眼見識他們怎麼生活,跟他們一樣的過日子。從地平線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
盡可能的旅行並觀看這個世界,會讓妳們的視野擴大好幾倍。假如你真想認識你自己和你的國家,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藉由與別的國家和住在那裡的人做比較,你將會學到如何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你的國家和你自己。
妳們的父親可以很有信心的說這句話,因為我已經環遊世界兩次。從1990年起,我花了22個月,騎摩托車遊歷六大洲。第二次環遊世界是在1999年,我與妳們的母親花了3年時間,共同駕駛一輛特別訂製的賓士車,行遍116個不同的國家,總共走了二十四萬五千公里路。
我們親眼見到這些國家的不同人文景觀,在旅程中,我們敞開胸襟,嘗試所有新奇的東西。我們第一次吃活生生的蛇做的晚餐,廚師在我們的面前宰殺、烹飪,我愛極了。我們開車穿越戰區,總是去城市中「最可怕的」地區看它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我們發現全世界的人本質上都一樣,不論膚色、種族、語言、宗教、飲食和衣著,我們發現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外國人或「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當看過廣闊的世界後,你對自己及你的國家理解會更深入。接觸到不同的人、體驗過不同的世界後,你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認識。你會發現你從來不曾注意的興趣,從而知道你的長處和短處;你也會發現你過去認為很重要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
當我在牛津念哲學時,我學得並不好,因為他們老是問我問題,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如太陽從東方昇起,或是在沒人的森林一棵樹倒下時是否會發出聲音。當時我看不出這些問題的意義,但是後來我發現有必要檢視每一個命題,不論它已被多少人接受或證明過。這個尋找其他可能的解釋、思考得更深遠的能力,將來會對妳們很有用。
我要妳們研讀歷史,從宏觀的角度觀看世界發生什麼事。妳們會發現今日為真的事,十年、二十年以後並非如此。在一九一○年,英國和德國的皇室是最親密的朋友和盟邦;四年以後,兩國交戰,前所未有的激烈。無論從任何角度檢視世界,你會發現十年、二十年以後,每一件事都改變了。
對歷史、政治和經濟的興趣,將幫助妳們觀察到,發生在一個國家的重大事件如何影響到其他國家。一個國家所發生的大事不只影響到華爾街,也會對全球原物料和股票價格、甚至整個世界造成影響。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戰爭和政治的不穩定可以使原物料的價格上揚,金價也絕對會隨之上升。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不但會驅使金價上揚,幾乎所有的原物料也會跟著騰貴。
在妳們到海外旅行之前,我要妳們研讀目的地國家的歷史。沒有歷史的背景知識,你不可能對觀察到的事物有太多瞭解。你當然可以做個觀光客,欣賞不同的景點,但是幾個月以後,這樣的你,是不會記得去過哪個地方、又看到些什麼的。那有多可惜啊!
這正是為什麼我鼓勵妳們先讀歷史,再去看世界。
我要再一次叮嚀妳們,好好的研究歷史,學習世界歷史上什麼事真的發生了、什麼沒發生,這會幫助妳們瞭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什麼事將要發生。
要在投資上成功,除了哲學和歷史,妳們需要學習心理學。情緒會驅使股票市場走向某一個方向。當大眾對某則新聞過度反應時,他們要不然是高價買入,要不然就是在不對的時機賣空。很多時候,投資者的心理會加速市場的走向。
每個人都會驚慌,我自己也驚慌過好幾次,在股市賠了很多錢。在1980年石油危機後,我已經做過研究,確信石油供過於求,然而,石油的價格繼續攀高。油價肯定很快會下跌,所以我就賣空。不久之後,兩伊戰爭爆發,由於全世界都在擔心石油短缺,石油的價格開始狂飆。
我必須承認這是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安慰我只是運氣不好,但那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已經知道戰爭迫在眉睫,龐大的軍事行動已經展開,宣傳機已經啟動,而我卻沒有做好功課。就像個剛出道的生手一樣,我急忙買回我賠本賣空的部位,然後在一個高一點的價格時賣出。雖然石油價格真的像我原先預期的下跌了,卻是在它繼續飆升到高點後才掉下來──那時已經太遲,我早就出清我的部位了。
如果妳們在市場驚慌的迷霧中喪失自己的看法,那就等於在市場上失去金錢。當妳們瞭解心理學後,對自己會有更深的認識。
把妳們倆扶養長大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險。我對可以教妳們什麼興奮得不得了,我有好多心得想要告訴妳們……
我父親教我的一切,我很希望把它再傳給妳們。我知道把妳們倆扶養長大成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探險。樂樂(羅傑斯大女兒,英文名Happy),當妳仍在妳母親的肚子裡時,我已經替妳準備好一張世界地圖及一具地球儀,還有一個小豬撲滿。當然,我也會替碧兒(羅傑斯二女兒,英文名Beelander、暱稱Bee)準備好。
我對可以教妳們什麼興奮得不得了,我有好多心得想要告訴妳們,或許我沒辦法全部都說完,但是我確信我可以教妳們很多東西。我可以教妳們投資,教妳們如何愛別人,教妳們努力去達成妳們的夢想,在妳們一生中實現它們。我也會與妳們分享我從我父親那裡學來的一切,我希望有一天,妳們也會與妳們的孩子分享這一切。
Fed rate cuts went too far
THE Federal Reserve's decision to cut interest rates in response to the US financial market crisis of the past year is a bad mistake that will lead to higher inflation, a former Bank of England official said on Saturday.
I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s annual conference in Jackson Hole, Wyoming,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professor Willem Buiter, comes down hard on the Fed for misjudging the effects of the US housing market slump.
'The Fed over-reacted to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activity,' Mr Buiter writes. 'It cut the official policy rate too fast and too far and risked its reputation for being serious about inflation.'
'The official policy rate is a rather ineffective tool for addressing liquidity and solvency issues,' he adds.
As rising default rates on home mortgages and falling house prices in the US housing market impacted the value of financial assets worldwide in the past year, the Fed cut its benchmark borrowing rate down to from 5.25 per cent last summer to the current 2.0 per cent, and has held them steady at the past two policy meetings.
Mr Buiter agrees with the general consensus at the Fed, which is only now beginning to be questioned, that asset price bubbles cannot be adequately dealt with through monetary policy.
However, Mr Buiter writes that proper regulation might have done what the federal funds rate cannot. By sitting idly by while investment banks and hedge funds were taking wild risks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Fed itself holds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past year, the author argues.
'I do not agree that the best that can be done is for the authorities to clean up the mess after the bubble bursts,' says Mr Buite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do not entirely escape Buiter's sharp critique. He praises them for resisting pressure to push interest rates lower, but says they too have threatened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banks by erring on the side of doing too much.
'All three have allowed themselves to be used as quasi-fiscal agents of the state, providing subsidies to banks and other highly leveraged institutions,' Mr Buiter say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actions are far reaching, the author says, and will be felt in the form of inflation pressures that are already showing up prominently in the latest data releases.
US consumer prices jumped 5.6 per cent in the year to July, the highest reading since the early 1990s.
Against that backdrop, the central bank's credibility has already been tarnished, according to Mr Buiter.
'The Fed's reputation for maintaining price stability has been severely dented,' he said in an e-mail interview.
Another key error on the central bank's part was to overestimate the role of falling prices on overall economic activity, and to give too much credit to the productive use of purely financial businesses.
'Much of it is privately profitable but socially wasteful churning, driven by 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tax efficiency considerations,' concludes Mr Buiter.
I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s annual conference in Jackson Hole, Wyoming,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professor Willem Buiter, comes down hard on the Fed for misjudging the effects of the US housing market slump.
'The Fed over-reacted to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activity,' Mr Buiter writes. 'It cut the official policy rate too fast and too far and risked its reputation for being serious about inflation.'
'The official policy rate is a rather ineffective tool for addressing liquidity and solvency issues,' he adds.
As rising default rates on home mortgages and falling house prices in the US housing market impacted the value of financial assets worldwide in the past year, the Fed cut its benchmark borrowing rate down to from 5.25 per cent last summer to the current 2.0 per cent, and has held them steady at the past two policy meetings.
Mr Buiter agrees with the general consensus at the Fed, which is only now beginning to be questioned, that asset price bubbles cannot be adequately dealt with through monetary policy.
However, Mr Buiter writes that proper regulation might have done what the federal funds rate cannot. By sitting idly by while investment banks and hedge funds were taking wild risks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Fed itself holds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past year, the author argues.
'I do not agree that the best that can be done is for the authorities to clean up the mess after the bubble bursts,' says Mr Buite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do not entirely escape Buiter's sharp critique. He praises them for resisting pressure to push interest rates lower, but says they too have threatened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banks by erring on the side of doing too much.
'All three have allowed themselves to be used as quasi-fiscal agents of the state, providing subsidies to banks and other highly leveraged institutions,' Mr Buiter say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actions are far reaching, the author says, and will be felt in the form of inflation pressures that are already showing up prominently in the latest data releases.
US consumer prices jumped 5.6 per cent in the year to July, the highest reading since the early 1990s.
Against that backdrop, the central bank's credibility has already been tarnished, according to Mr Buiter.
'The Fed's reputation for maintaining price stability has been severely dented,' he said in an e-mail interview.
Another key error on the central bank's part was to overestimate the role of falling prices on overall economic activity, and to give too much credit to the productive use of purely financial businesses.
'Much of it is privately profitable but socially wasteful churning, driven by 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tax efficiency considerations,' concludes Mr Buiter.
小心非理性悲觀
8月22日,周五。滬深三百指數跌1.6%,收2404.93;兩市總成交539億元人民幣,較周四銳減30%。中國鐵建及興業銀行跌幅都超過4%,東航、國航、南航受油價上升影響,股價下調。媒體報道,「二次發售」細則仍在研究中,學界認為「二次發售」同大宗交易市場相類似,只係換湯不換藥,不能解決「大小非」解禁限售股套現嘅預期,對整個市場大大利淡。
工行純利三年倍增唔容易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2005年上任,今年上半年工行獲利上升57%,達645億元人民幣,已超過滙控(005),成為全球最賺錢嘅銀行,認真了不起,上任三年已令工商銀行純利倍增(工行唔係銀行仔,咁大間銀行純利上升一倍並唔容易)。請記住,喺惡劣環境下吸納優質企業乃投資成功之道。中國加油!
日本央行22日公布7月份貨幣政策會議記錄顯示,日本經濟正面臨GDP增速放緩及通脹上升嘅雙重風險。今年第二季GDP較第一季下降0.6%,較去年同期下降2.4%;7月份CPI上升7.1%,創下1981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
花旗集團CEO到上海為當地花旗零售網點揭幕時表示,次按危機不但影響美國,而且更蔓延到全球。
英國第二季GDP同第一季比較維持不變,較去年第二季比較只升0.2%。CPI過去四個月平均升幅4.4%,超過政府目標2%一倍。英國經濟正式進入滯脹期(GDP停滯不前,CPI繼續上升)。
我老曹1967年剛喺社會做事,已發夢做百萬富翁。今天如果只有100萬元,存入銀行收1.5厘,即每日開支只有41元,點樣生活?1967年一盎斯黃金35美元,即今天嘅841美元;今天100萬元購買力只相等於1967年嘅41600元!呢個係幾得人驚嘅事實。
去年8月20日港股直通車傳聞,令恒生指數喺十星期內上升55%,然後再用十個月時間將上述升幅抹掉,我地又再重返恒指20000點水平。假設冇直通車傳聞,今天恒指合理水平就係20000點。上述傳聞令投資者出現非理性亢奮後,理論上亦會引發非理性悲觀,各位宜小心。
去年8月美國次按危機爆發,一年後今天次按危機不但未受控制,反而在擴散,今年8月客觀形勢較去年8月更差。面對房利美及房貸美股價大幅下跌,兩房作擔保嘅52000億美元房貸債券點樣處理?7月30日保爾森已獲國會授權可購買兩房所發嘅債券,去增強投資者對兩房嘅信心,估計短期內保爾森會運用此權力,協助兩房解決9月30日2000多億美元債券到期嘅問題,藉此逃避被接管嘅命運。美國大選之後,將由新總統決定兩房嘅命運。
奧巴馬開始提出佢競選總統嘅政綱。佢希望將資本增值稅由依家15%提升到28%;佢唔希望延長2001至03年殊仔嘅減稅方案(2010年到期),並取消10.2萬美元FICA收入上限,即年收入10.2萬美元嘅美國人日後要多付7%稅,以及取消殊仔嘅股息稅減免措施……。換言之,奧巴馬如上台及實施佢嘅政綱,未來四年美國政府稅收可增加8500億美元,再加上提升最低工資法案對中小企業嘅打擊……。美國老左派思想抬頭去改變貧富懸殊情況,絕對不利投資者。
自古至今有兩大想法:一、左傾者認為透過政府向富人抽稅、補貼窮人,去減少貧富懸殊(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右傾者認為透過減稅、鼓勵投資,讓富人創造更多財富,財富多咗,人人分享到嗰份財富都增大咗,雖然貧富差距大咗,但窮人生活仍較以前好過。過去前者叫社會主義,後者叫資本主義,到今天已很難真正劃分。前者着重公平分配,後者着重創造財富。
隨着全球20/80兩極化,世界思潮似乎重返公平分配嘅機會愈來愈大。
1990年9月11日老殊出兵中東,將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境內趕走時喺國會發表演說。佢強調一個「新世界」正在誕生——“A world where the rule of law supplants the rule of the jungle. A world in which nations recognize the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freedom and justice. A world where the strong respects the rights of the weak!我老曹喺電視機前曾為佢呢篇演詞鼓掌!上述正是中國人嘅尚武精神。「武」者「止戈」也,打仗目的就係為咗停止戰爭;執行「法治」、對抗「森林法則」、阻止弱肉強食。打仗目的就係為咗自由與公義,令強者尊重弱者嘅權利。
全人類重回森林法則時代
可惜2001年「九.一一慘劇」之後,殊仔派兵入侵阿富汗、攻打伊拉克,完全違背上述精神。今天俄羅斯亦以強凌弱,世界再次重返「森林法則」時代。2001年9月11日拉登炸毀嘅唔係美國人嘅Twin Tower,而係美國人「為自由而戰、為公義而戰、為阻止強者欺負弱者而戰」嘅信念。今年8月嘅俄羅斯只係步美國政府嘅後塵,以壓倒性軍力入侵格魯吉亞,將全人類重新推回森林法則時代——即強者為王。
1978年由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政策,加上鐵娘子及列根領導下,全球開創咗New World Order,所有國家都參與(少數例外係北韓及古巴),共建一個自由及公義世界,呢個世界係奉行法治而非強者為王)。但呢個環境只維持二十年光景;踏入二十一世紀拉登有如《黑夜之神》戲中嘅小丑,炸毀咗美國嘅信念,令美國呢個自以為是蝙蝠俠露出人性弱點,以壓倒性軍力攻打阿富汗同伊拉克報復。到今年8月俄羅斯又向全球顯示強者為王嘅森林法則,甚至北約、美國都莫奈之何。
1978至2001年9月係人類歷史上短暫嘅光輝,抑或2001年9月至2008年8月係舊世界嘅反擊戰?未來世界到底係自由與公義嘅法治,抑或係強者為王嘅森林法則時代?我老曹實在木宰羊。但金價2001年9月開始復甦,今年8月進入上升第二波還是技術反彈?倫敦ETF上周持金量回升到一百八十萬盎斯,代表金價一旦低於800美元一盎斯便見需求回升。我老曹建議大家可逢低吸納,但見高莫追(金價上升反映人類對未來嘅恐懼,加上巴基斯坦家吓嘅局勢,可能再次觸發印度人買金)。
紐約大學經濟系教授Nouriel Roubini認為,美國樓市正進一步惡化,最終可令美國過萬間地區性銀行其中三分一(超過三千間)出事,因為仍有1萬億美元呆壞賬仍未曝光。美國銀行响今年7月份共接管七萬七千二百九十五間住宅,較2005年1月增加184%(2005年1月係美國最少住宅被接管嘅月份)。住宅銷售更跌至十年新低,依家樓價較去年7月再跌7.6%,由223500美元跌至206500美元;銀行次按撥備已達5100億美元。哈佛大學教授估計,將有一間大型美國銀行喺短期內倒閉。
1992至2007年美國CPI平均升幅2.6%,今年7月升幅5.6%;PPI升幅更達9.8%,估計8月CPI仍進一步上升。7月份失業率5.7%係四年新高。去年第四季GDP出現負增長,估計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GDP亦係負增長,即係官式衰退。有人告訴我老曹,如果佢行路似隻鴨、叫聲似隻鴨,咁佢應該係隻鴨,唔使「官方」公布!對投資者而言,衰退早喺2007年11月開始,只係等官方承認而已。
任何事物皆相對性
牛市充滿樂觀,熊市充滿憂愁,此乃無可改變嘅現實。當年阿虫請食飯,共同研究點樣振興香港經濟,席間我老曹曾話「港人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點知阿虫响公開場合亦口沒遮攔,結果畀市民臭罵。我老曹從此唔敢再講呢句話。
只係任何事物皆為相對性而非絕對性,1997至2003年嘅憂愁,帶嚟2003到07年嘅歡樂,2007年11月又開始哀愁嘅日子。
今天已冇人同我老曹爭拗係咪熊市,大部分人都認同香港股市已進入一個Secular bear market,雖然有反彈卻冇上升。响熊市中賺錢如逆水行舟,我老曹一向主張响熊市中宜持盈保泰,至於博反彈最好留畀專家,如自己技癢,最多只動用全部資金30%。
跌穿前低點唔代表熊三來臨
美股由7月15日至8月11日嘅夏日戀情結束(香港嘅夏日戀情更短,只有一星期,7月15日開始,7月22日已結束)。隨之而嚟嘅係三次打風,吹到本港投資者人仰馬翻。至於金屬及能源超級牛市係咪已喺今年3月及7月結束,抑或維持十三年,有待下回分解,今年港股贏家係嗰D肯Sell in May and go away者。熊市第一期由2007年10月30日31958點開始至2008年3月18日20572點結束,跌幅35.62%。熊市二期中最大一次反彈係5月5日26387點,然後進入漫長熊市二期下跌浪(一浪低於一浪)。最近跌穿3月18日低點20572點,唔代表熊三來臨,只代表熊市二期浪頂係5月5日26387點,响可見將來恒指再無法升穿26387點。熊市二期變幻莫測,除咗出現最大一次反彈(3月18日至5月5日)有一定可預測性外,其餘波浪再無法預測了。呢段日子,我老曹通常行使「忍」字訣。
美國由1982到2007年長達二十五年嘅財富創造期係咪到咗告別篇,一如1997年7月香港?當年我老曹撫心自問,過去三十年由只有5000元身家嘅窮小子變成今天嘅小富,到底係自己努力嘅成果,還是時勢造英雄?當年我老曹曾提出「黃金三十年」論,但有幾多人聽得入耳(不然亦唔會有咁多家庭陷入負資產嘅深淵)。我老曹認為,「三分努力、七分天意」,1968年如非誤打瞎撞入咗股票呢個行業,又如非父親早死令自己陷入少年窮,1967年可能已去咗加拿大讀大學。1969年如非自己冇錢拍拖希望寫稿賺外快,便唔會認識山木兄…。1997年如非面對人生交叉點,而作出投資倫敦嘅決定,便逃唔過一劫,2000年又何來資金投資黃金、資源股及其他?2007年9月面對港股直通車嘅消息又再出現困惑,四大銀行點解只有中國銀行有份?全國咁多大城市點解只係天津?中央政府點樣控制內地資金淨流出?港股直通車壓力下,A股豈不是將大跌?再加上美國次按危機爆發,我老曹便決定「三七」分(即70%改揸現金,只留30%股票)。到底係另一次幸運抑或係分析時勢嘅眼光?我老曹亦搞唔清楚。今天嘅擔憂(二十五年美國財富創造期結束),係咪杞人憂天?
成為「策略投資者」
1997年起我老曹已放棄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理由係咁多大行研究,自己仲有乜真知灼見?因此唔再相信Buy and hold策略。其後漸漸相信動力投資法(Momentum Investing),背後理念係相對強勢(Relative Strength)便擇肥而食。當金價跑贏股市、當資源股跑贏大市時,只買強勢項目(外國叫牛眼投資法)。2006年6月起內地A股轉弱為強,便投資紅籌、國企;2007年10月內地A股轉強為弱,便放棄紅籌、國企。賺快錢唔賺慢錢,賺大錢唔賺小錢(Fast and big, not slow and small),賺錢速度太慢及太小,寧可唔賺。賺快錢及賺大錢嘅力量來自知識與分析,when to buy, what to buy, How much to risk, when to sell.(何時買入、買什麼、風險多大、何時沽出。)如今我老曹已成為「策略投資者」。
工行純利三年倍增唔容易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2005年上任,今年上半年工行獲利上升57%,達645億元人民幣,已超過滙控(005),成為全球最賺錢嘅銀行,認真了不起,上任三年已令工商銀行純利倍增(工行唔係銀行仔,咁大間銀行純利上升一倍並唔容易)。請記住,喺惡劣環境下吸納優質企業乃投資成功之道。中國加油!
日本央行22日公布7月份貨幣政策會議記錄顯示,日本經濟正面臨GDP增速放緩及通脹上升嘅雙重風險。今年第二季GDP較第一季下降0.6%,較去年同期下降2.4%;7月份CPI上升7.1%,創下1981年1月以來最大升幅。
花旗集團CEO到上海為當地花旗零售網點揭幕時表示,次按危機不但影響美國,而且更蔓延到全球。
英國第二季GDP同第一季比較維持不變,較去年第二季比較只升0.2%。CPI過去四個月平均升幅4.4%,超過政府目標2%一倍。英國經濟正式進入滯脹期(GDP停滯不前,CPI繼續上升)。
我老曹1967年剛喺社會做事,已發夢做百萬富翁。今天如果只有100萬元,存入銀行收1.5厘,即每日開支只有41元,點樣生活?1967年一盎斯黃金35美元,即今天嘅841美元;今天100萬元購買力只相等於1967年嘅41600元!呢個係幾得人驚嘅事實。
去年8月20日港股直通車傳聞,令恒生指數喺十星期內上升55%,然後再用十個月時間將上述升幅抹掉,我地又再重返恒指20000點水平。假設冇直通車傳聞,今天恒指合理水平就係20000點。上述傳聞令投資者出現非理性亢奮後,理論上亦會引發非理性悲觀,各位宜小心。
去年8月美國次按危機爆發,一年後今天次按危機不但未受控制,反而在擴散,今年8月客觀形勢較去年8月更差。面對房利美及房貸美股價大幅下跌,兩房作擔保嘅52000億美元房貸債券點樣處理?7月30日保爾森已獲國會授權可購買兩房所發嘅債券,去增強投資者對兩房嘅信心,估計短期內保爾森會運用此權力,協助兩房解決9月30日2000多億美元債券到期嘅問題,藉此逃避被接管嘅命運。美國大選之後,將由新總統決定兩房嘅命運。
奧巴馬開始提出佢競選總統嘅政綱。佢希望將資本增值稅由依家15%提升到28%;佢唔希望延長2001至03年殊仔嘅減稅方案(2010年到期),並取消10.2萬美元FICA收入上限,即年收入10.2萬美元嘅美國人日後要多付7%稅,以及取消殊仔嘅股息稅減免措施……。換言之,奧巴馬如上台及實施佢嘅政綱,未來四年美國政府稅收可增加8500億美元,再加上提升最低工資法案對中小企業嘅打擊……。美國老左派思想抬頭去改變貧富懸殊情況,絕對不利投資者。
自古至今有兩大想法:一、左傾者認為透過政府向富人抽稅、補貼窮人,去減少貧富懸殊(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右傾者認為透過減稅、鼓勵投資,讓富人創造更多財富,財富多咗,人人分享到嗰份財富都增大咗,雖然貧富差距大咗,但窮人生活仍較以前好過。過去前者叫社會主義,後者叫資本主義,到今天已很難真正劃分。前者着重公平分配,後者着重創造財富。
隨着全球20/80兩極化,世界思潮似乎重返公平分配嘅機會愈來愈大。
1990年9月11日老殊出兵中東,將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境內趕走時喺國會發表演說。佢強調一個「新世界」正在誕生——“A world where the rule of law supplants the rule of the jungle. A world in which nations recognize the shared responsibility for freedom and justice. A world where the strong respects the rights of the weak!我老曹喺電視機前曾為佢呢篇演詞鼓掌!上述正是中國人嘅尚武精神。「武」者「止戈」也,打仗目的就係為咗停止戰爭;執行「法治」、對抗「森林法則」、阻止弱肉強食。打仗目的就係為咗自由與公義,令強者尊重弱者嘅權利。
全人類重回森林法則時代
可惜2001年「九.一一慘劇」之後,殊仔派兵入侵阿富汗、攻打伊拉克,完全違背上述精神。今天俄羅斯亦以強凌弱,世界再次重返「森林法則」時代。2001年9月11日拉登炸毀嘅唔係美國人嘅Twin Tower,而係美國人「為自由而戰、為公義而戰、為阻止強者欺負弱者而戰」嘅信念。今年8月嘅俄羅斯只係步美國政府嘅後塵,以壓倒性軍力入侵格魯吉亞,將全人類重新推回森林法則時代——即強者為王。
1978年由鄧小平開始改革開放政策,加上鐵娘子及列根領導下,全球開創咗New World Order,所有國家都參與(少數例外係北韓及古巴),共建一個自由及公義世界,呢個世界係奉行法治而非強者為王)。但呢個環境只維持二十年光景;踏入二十一世紀拉登有如《黑夜之神》戲中嘅小丑,炸毀咗美國嘅信念,令美國呢個自以為是蝙蝠俠露出人性弱點,以壓倒性軍力攻打阿富汗同伊拉克報復。到今年8月俄羅斯又向全球顯示強者為王嘅森林法則,甚至北約、美國都莫奈之何。
1978至2001年9月係人類歷史上短暫嘅光輝,抑或2001年9月至2008年8月係舊世界嘅反擊戰?未來世界到底係自由與公義嘅法治,抑或係強者為王嘅森林法則時代?我老曹實在木宰羊。但金價2001年9月開始復甦,今年8月進入上升第二波還是技術反彈?倫敦ETF上周持金量回升到一百八十萬盎斯,代表金價一旦低於800美元一盎斯便見需求回升。我老曹建議大家可逢低吸納,但見高莫追(金價上升反映人類對未來嘅恐懼,加上巴基斯坦家吓嘅局勢,可能再次觸發印度人買金)。
紐約大學經濟系教授Nouriel Roubini認為,美國樓市正進一步惡化,最終可令美國過萬間地區性銀行其中三分一(超過三千間)出事,因為仍有1萬億美元呆壞賬仍未曝光。美國銀行响今年7月份共接管七萬七千二百九十五間住宅,較2005年1月增加184%(2005年1月係美國最少住宅被接管嘅月份)。住宅銷售更跌至十年新低,依家樓價較去年7月再跌7.6%,由223500美元跌至206500美元;銀行次按撥備已達5100億美元。哈佛大學教授估計,將有一間大型美國銀行喺短期內倒閉。
1992至2007年美國CPI平均升幅2.6%,今年7月升幅5.6%;PPI升幅更達9.8%,估計8月CPI仍進一步上升。7月份失業率5.7%係四年新高。去年第四季GDP出現負增長,估計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GDP亦係負增長,即係官式衰退。有人告訴我老曹,如果佢行路似隻鴨、叫聲似隻鴨,咁佢應該係隻鴨,唔使「官方」公布!對投資者而言,衰退早喺2007年11月開始,只係等官方承認而已。
任何事物皆相對性
牛市充滿樂觀,熊市充滿憂愁,此乃無可改變嘅現實。當年阿虫請食飯,共同研究點樣振興香港經濟,席間我老曹曾話「港人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點知阿虫响公開場合亦口沒遮攔,結果畀市民臭罵。我老曹從此唔敢再講呢句話。
只係任何事物皆為相對性而非絕對性,1997至2003年嘅憂愁,帶嚟2003到07年嘅歡樂,2007年11月又開始哀愁嘅日子。
今天已冇人同我老曹爭拗係咪熊市,大部分人都認同香港股市已進入一個Secular bear market,雖然有反彈卻冇上升。响熊市中賺錢如逆水行舟,我老曹一向主張响熊市中宜持盈保泰,至於博反彈最好留畀專家,如自己技癢,最多只動用全部資金30%。
跌穿前低點唔代表熊三來臨
美股由7月15日至8月11日嘅夏日戀情結束(香港嘅夏日戀情更短,只有一星期,7月15日開始,7月22日已結束)。隨之而嚟嘅係三次打風,吹到本港投資者人仰馬翻。至於金屬及能源超級牛市係咪已喺今年3月及7月結束,抑或維持十三年,有待下回分解,今年港股贏家係嗰D肯Sell in May and go away者。熊市第一期由2007年10月30日31958點開始至2008年3月18日20572點結束,跌幅35.62%。熊市二期中最大一次反彈係5月5日26387點,然後進入漫長熊市二期下跌浪(一浪低於一浪)。最近跌穿3月18日低點20572點,唔代表熊三來臨,只代表熊市二期浪頂係5月5日26387點,响可見將來恒指再無法升穿26387點。熊市二期變幻莫測,除咗出現最大一次反彈(3月18日至5月5日)有一定可預測性外,其餘波浪再無法預測了。呢段日子,我老曹通常行使「忍」字訣。
美國由1982到2007年長達二十五年嘅財富創造期係咪到咗告別篇,一如1997年7月香港?當年我老曹撫心自問,過去三十年由只有5000元身家嘅窮小子變成今天嘅小富,到底係自己努力嘅成果,還是時勢造英雄?當年我老曹曾提出「黃金三十年」論,但有幾多人聽得入耳(不然亦唔會有咁多家庭陷入負資產嘅深淵)。我老曹認為,「三分努力、七分天意」,1968年如非誤打瞎撞入咗股票呢個行業,又如非父親早死令自己陷入少年窮,1967年可能已去咗加拿大讀大學。1969年如非自己冇錢拍拖希望寫稿賺外快,便唔會認識山木兄…。1997年如非面對人生交叉點,而作出投資倫敦嘅決定,便逃唔過一劫,2000年又何來資金投資黃金、資源股及其他?2007年9月面對港股直通車嘅消息又再出現困惑,四大銀行點解只有中國銀行有份?全國咁多大城市點解只係天津?中央政府點樣控制內地資金淨流出?港股直通車壓力下,A股豈不是將大跌?再加上美國次按危機爆發,我老曹便決定「三七」分(即70%改揸現金,只留30%股票)。到底係另一次幸運抑或係分析時勢嘅眼光?我老曹亦搞唔清楚。今天嘅擔憂(二十五年美國財富創造期結束),係咪杞人憂天?
成為「策略投資者」
1997年起我老曹已放棄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理由係咁多大行研究,自己仲有乜真知灼見?因此唔再相信Buy and hold策略。其後漸漸相信動力投資法(Momentum Investing),背後理念係相對強勢(Relative Strength)便擇肥而食。當金價跑贏股市、當資源股跑贏大市時,只買強勢項目(外國叫牛眼投資法)。2006年6月起內地A股轉弱為強,便投資紅籌、國企;2007年10月內地A股轉強為弱,便放棄紅籌、國企。賺快錢唔賺慢錢,賺大錢唔賺小錢(Fast and big, not slow and small),賺錢速度太慢及太小,寧可唔賺。賺快錢及賺大錢嘅力量來自知識與分析,when to buy, what to buy, How much to risk, when to sell.(何時買入、買什麼、風險多大、何時沽出。)如今我老曹已成為「策略投資者」。
Friday, August 22, 2008
Buffett sees economy weak into '09
Warren Buffett said the U.S. economy is unlikely to improve before 2009, and there was a "reasonable chance" that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shareholders would be wiped out though the companies themselves are too big to fail.
Speaking on Friday on CNBC television, Buffett, the billionaire investor, said some businesses in his Berkshire Hathaway Inc 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conglomerate are struggling as the economy suffers from past excess in making credit available.
"You always find out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 We found out that Wall Street has been kind of a nudist beach," said Buffett, who was called the world's richest person by Forbes magazine.
Referring to credit deterioration, Buffett said, "Right now the situation is still getting worse, and I would say that I don't see any early end to that."
He also said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Ben Bernanke "does not have any magic wand" to bolster an economy facing weak growth and mounting inflation. "In my judgment it won't be any better five months from now," he said.
Buffett said he is supporting Barack Obama, the presumptive Democratic nominee, in November's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but admires Republican rival John McCain.
"President Obama is going to have plenty on his plate in January," Buffett said.
STOCKS ATTRACTIVE
Buffett said U.S. stocks are broadly "more attractive" than they were a year ago, adding that Berkshire has no currency bets against the U.S. dollar.
The Omaha, Nebraska-based company bought $3.98 billion of stock in other companies in the second quarter.
Buffett spoke on CNBC in connection with the national roll-out of the documentary "I.O.U.S.A.," which argues that the nation might face an economic disaster if it doesn't come to grips with its mounting debt levels.
Buffett is interviewed in the movie.
Since 1965, Buffett has transformed Berkshire from a failing textile company into a $180 billion conglomerate with about 76 businesses that sell a range of products from bricks, carpeting, manufactured housing and paint to ice cream and underwear.
FANNIE, FREDDIE "TOO BIG TO FAIL"
"What we're seeing in business, in our retail businesses, or anything having to do with housing, is even a further slowing down in June and July, both in terms of credit experience where people first got in trouble with house payments, and now credit card payments," Buffett said.
Berkshire also invests in blue-chip companies like American Express Co and Wells Fargo & Co. Buffett said he has invested more in one of these companies in recent months, but did not say which one.
Fannie and Freddie shares have plummeted as speculation grows about a government bailout of the companies, which own or guarantee almost one-half of U.S. mortgages. Shares of both have fallen more than 90 percent in the last year.
"They're too big to fail," Buffett said.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 equity can't get wiped out, and it almost has. In a practical sense, as institutions, they don't have any net worth."
Buffett forecast that "you'll see some action fairly soon" to support the companies, but that he has not been approached to assist in any bailout. He said "nothing is going to happen" to investors in the companies' insured mortgages or debt, but "the equity and preferred stock is another question."
Buffett also said he made a mistake selling 61 percent of Berkshire's stake in Anheuser-Busch Cos for about $61 to $62 per share, ahead of the U.S. brewer's July agreement to be taken over by Belgium's InBev NV for $70 per share.
"It was about valuation and whether I thought the deal would go through," Buffett said. "In retrospect, I was wrong to decide to partially sell."
Speaking on Friday on CNBC television, Buffett, the billionaire investor, said some businesses in his Berkshire Hathaway Inc 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conglomerate are struggling as the economy suffers from past excess in making credit available.
"You always find out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 We found out that Wall Street has been kind of a nudist beach," said Buffett, who was called the world's richest person by Forbes magazine.
Referring to credit deterioration, Buffett said, "Right now the situation is still getting worse, and I would say that I don't see any early end to that."
He also said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Ben Bernanke "does not have any magic wand" to bolster an economy facing weak growth and mounting inflation. "In my judgment it won't be any better five months from now," he said.
Buffett said he is supporting Barack Obama, the presumptive Democratic nominee, in November's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but admires Republican rival John McCain.
"President Obama is going to have plenty on his plate in January," Buffett said.
STOCKS ATTRACTIVE
Buffett said U.S. stocks are broadly "more attractive" than they were a year ago, adding that Berkshire has no currency bets against the U.S. dollar.
The Omaha, Nebraska-based company bought $3.98 billion of stock in other companies in the second quarter.
Buffett spoke on CNBC in connection with the national roll-out of the documentary "I.O.U.S.A.," which argues that the nation might face an economic disaster if it doesn't come to grips with its mounting debt levels.
Buffett is interviewed in the movie.
Since 1965, Buffett has transformed Berkshire from a failing textile company into a $180 billion conglomerate with about 76 businesses that sell a range of products from bricks, carpeting, manufactured housing and paint to ice cream and underwear.
FANNIE, FREDDIE "TOO BIG TO FAIL"
"What we're seeing in business, in our retail businesses, or anything having to do with housing, is even a further slowing down in June and July, both in terms of credit experience where people first got in trouble with house payments, and now credit card payments," Buffett said.
Berkshire also invests in blue-chip companies like American Express Co and Wells Fargo & Co. Buffett said he has invested more in one of these companies in recent months, but did not say which one.
Fannie and Freddie shares have plummeted as speculation grows about a government bailout of the companies, which own or guarantee almost one-half of U.S. mortgages. Shares of both have fallen more than 90 percent in the last year.
"They're too big to fail," Buffett said.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 equity can't get wiped out, and it almost has. In a practical sense, as institutions, they don't have any net worth."
Buffett forecast that "you'll see some action fairly soon" to support the companies, but that he has not been approached to assist in any bailout. He said "nothing is going to happen" to investors in the companies' insured mortgages or debt, but "the equity and preferred stock is another question."
Buffett also said he made a mistake selling 61 percent of Berkshire's stake in Anheuser-Busch Cos for about $61 to $62 per share, ahead of the U.S. brewer's July agreement to be taken over by Belgium's InBev NV for $70 per share.
"It was about valuation and whether I thought the deal would go through," Buffett said. "In retrospect, I was wrong to decide to partially sell."
聯儲局出術幫美股
2006年8月保爾森同布殊會面,力陳場外交易衍生工具遲早影響成個美國經濟。
其後布殊請佢做財長,聯同證監會、期交監管機構及聯儲局去諗辦法阻止呢樣嘢出現,但已經太遲。次按危機喺去年8月出現後一直喺度惡化;今年7月11日房利美及房貸美股價已較高位回落75%,保爾森立即同總統開會,喺7月13日宣布周一開始禁止「裸空」。政府利用拋空者平倉支持股市上升去購買時間;美股果然由7月15日起至8月11日上升,但對兩房股價幫助唔大。股價由7月11日低位反彈後,近日又再急跌;雖然保爾森一再強調兩房唔使被接管,但最後結果會係點?
保爾森救唔救到火?
保爾森為咗做財長,賣咗所持嘅三百二十三萬股高盛收番5億美元而獲免稅優惠(上述法例嘅目的係吸引有錢人出任公職),其後再賣埋高盛基金,再收番2500萬美元。佢喺任內成功游說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最終決定佢做財長成敗仲係房利美及房貸美係咪可以逃過被政府接管嘅命運?今年9月30日更係重要時刻,佢可唔可以喺四十日內諗出妥善方法?你問我,我問邊個。保森爾雖然係最佳救火隊長,但次按危機呢場火可唔可以撲熄定係愈燒愈旺冇得救?非我等平凡之輩今天能預知。
喺長實業績公布時有記者問李實發,次按危機幾時完?佢冇答呢個問題,次按危機要結束後我地先知佢完咗,但有D名人名句值得思考。
去年8月次按危機出現時,索羅斯曾說:“The growth of securitization has truly altered the global economy. One negative consequence is that financial markets are starting to shape the destiny of the real economy,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佢即係話債務證券化徹底改變咗全球經濟,依家負面因素係金融市場開始塑造真實經濟而唔係服務真實經濟。家吓真實經濟已被金融市場牽住鼻子走而唔係反映投資者對前景展望。近期索羅斯又點睇,佢喺7月時話:“Credit conditions have been relax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 wonder how they could be relaxed any further.意思係1982至2007年信貸市場咁寬鬆,佢感到疑慮因為呢個市場到底可以再寬鬆幾多?
索羅斯認為1982年至去年世界經濟繁榮建基喺信貸逐步寬鬆,依家已咁寬鬆,未來點進一步寬鬆?如果信貸唔可以再寬鬆落去,經濟點樣可以再增長落去?
今年起我地面對嘅係一個過度發展(overdevelop)環境,進入一個需求不足(Under demand)嘅社會。前景展望好似2006年美林分析員David Rosenberg話齋,樓市見頂時所寫The Elusive Bottom(唔知個底喺邊)時段,超過五年過度建造(2003至去年),每年二百萬個單位而唔係過去平均每年一百四十五萬個後,嗰底喺邊?過去美國每二十五年樓價先升一倍,2002到06年五年內美國樓價卻升咗125%。你信唔信明年第一季樓價便可見底?格蛇請勿胡言亂語。近日CDO市值有如斷線紙鳶,歐美經濟正陷入九十年代日本嘅情況。即次按先行,然後係樓按(樓價跌幅大於20%),然後係整個金融體系;唔好以為問題止於次按(Sub prime),JP摩根CEO Jamie Dimon認為「Prime looks terrible!」,今天連主按亦好恐怖。
美國證監會希望再用停止「裸空」去阻止美股下跌。唔好意思證監先生,空倉客已喺7月15日至8月13日完成平倉;再立例停止「裸空」,因為市場內已極少人「裸空」唔可以再挾空倉了。I. O. U. S. A.本周四喺美國四百個大城市同時上演,由畢非德、Pete Peterson、Dave Walker、William Nickanen及Bill Novelli等喺影片中話畀美國人知,家吓美國經濟情況係點壞,佢地必需醒醒,唔好再醉生夢死,以為借錢消費可以發達。
格羅斯(美國債券大王)管理1300億美元資產嘅Total Return Fund擔心受樓市影響下,美國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GDP出現負增長(即係確認衰退)。
唔識就唔好投資
好多人以為富貴險中求。五十年代後期至1969年呢十三年內,股聖畢非德同別人合作投資,平均每年增值30%。到1969年因為再搵唔到值得投資嘅項目,所以決定結束呢個partnership而將D錢分咗。佢自己分到2500萬美元,之後收購一間上市紡織廠巴郡再將佢變成自己嘅旗艦。股聖一生投資嘅格言係Selling risk and complexity, buying caution and Simplicity。佢從來唔從事高風險及複雜嘅投資項目,只係小心謹慎咁揀項目,愈簡單愈好。
有人問股聖咩嘢係風險?佢嘅回答係風險就係做緊D自己都唔識嘅嘢(Risk comes from not knowing what you're doing!)。去年嘅Accumulator文件一大疊,我老曹曾花咗兩個鐘都睇唔明(可能我老曹知識水平差),所以決定唔玩,部分朋友卻唔睇就簽個名落去;今年佢地話畀我老曹知蝕咗過千萬元(部分蝕得仲勁),問我老曹有冇方法解救?我老曹連Accumulator係乜都唔識又點有資格教人!
投資唔係冒風險而係小心謹慎;複雜項目如果自己都唔識就唔好玩,因為賺錢其實好簡單。貪心同士刁拔只係一線之隔。點解你會做士刁拔嘅事?理由係貪心,世上冇真正士刁拔嘅人只有貪心嘅人。例如利用過度槓桿希望一朝發達或過度借貸希望maximization returns者。不過,去年10月開始全球去槓桿化及減少借貸,令衍生市場成交額下降,大金融機構唔夠營業額;去年10月起我地已由貪心嘅年代進入小心嘅年代。
通脹將見頂
油價由7月份回落25%;金價由3月份1032美元回落超過20%。相信可見嘅將來通脹率將見頂,我地面對嘅世界,將唔係滯漲而係GDP停滯不前。唔係商品價格提高而係滯銷;PNC Financial Services首席經濟學家Stuart Hoffman認為,今年7月份美國CPI好差,但距離見頂嘅日子唔遠!兩房救援問題、雷曼兄弟及其他金融機構財政狀況則好令人擔憂。喺房市泡沫爆破及次按危機下,未來經濟唔係滯脹而係停滯不前。我老曹愈嚟愈擔心歐美進入九十年代嘅日式經濟。
功效已見底
美國企業40%純利嚟自美國以外嘅地區,利率下降令美元滙價下跌,令40%嚟自美國以外地區嘅純利因此上升多20%。令今年純利升幅唔係由20%降至10%,而係由20%降至14%(因來自海外地區純利因美元下跌而上升)。
換言之,當企業純利升幅下降,聯儲局透過減息令美元滙價回落;兩大因素可令股市唔跌(除非純利增長率唔係由20%降至10%,而出現負增長,先可令股市下跌。例如1974年美國企業純利下降40%,雖然利率大幅下降,但P/E仍由1973年十四倍回落到1974年12月六倍,因企業純利出現負增長,引至美股1974年大跌)。
去年9月至今年4月透過減息及美元滙價回落,令美股P/E只由去年二十二倍只下降到十五、十六倍。如明年經濟復甦企業純利升幅回升,更冇問題。點解今年5月起股市又再跌?因為擔心明年經濟同今年一樣,企業純利只上升10%。明年冇減息及美元滙價回落因素支持,美股P/E將由家吓十六倍下調到明年十倍嘅話,未來美股便有25%以上下跌空間。
其後布殊請佢做財長,聯同證監會、期交監管機構及聯儲局去諗辦法阻止呢樣嘢出現,但已經太遲。次按危機喺去年8月出現後一直喺度惡化;今年7月11日房利美及房貸美股價已較高位回落75%,保爾森立即同總統開會,喺7月13日宣布周一開始禁止「裸空」。政府利用拋空者平倉支持股市上升去購買時間;美股果然由7月15日起至8月11日上升,但對兩房股價幫助唔大。股價由7月11日低位反彈後,近日又再急跌;雖然保爾森一再強調兩房唔使被接管,但最後結果會係點?
保爾森救唔救到火?
保爾森為咗做財長,賣咗所持嘅三百二十三萬股高盛收番5億美元而獲免稅優惠(上述法例嘅目的係吸引有錢人出任公職),其後再賣埋高盛基金,再收番2500萬美元。佢喺任內成功游說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最終決定佢做財長成敗仲係房利美及房貸美係咪可以逃過被政府接管嘅命運?今年9月30日更係重要時刻,佢可唔可以喺四十日內諗出妥善方法?你問我,我問邊個。保森爾雖然係最佳救火隊長,但次按危機呢場火可唔可以撲熄定係愈燒愈旺冇得救?非我等平凡之輩今天能預知。
喺長實業績公布時有記者問李實發,次按危機幾時完?佢冇答呢個問題,次按危機要結束後我地先知佢完咗,但有D名人名句值得思考。
去年8月次按危機出現時,索羅斯曾說:“The growth of securitization has truly altered the global economy. One negative consequence is that financial markets are starting to shape the destiny of the real economy,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佢即係話債務證券化徹底改變咗全球經濟,依家負面因素係金融市場開始塑造真實經濟而唔係服務真實經濟。家吓真實經濟已被金融市場牽住鼻子走而唔係反映投資者對前景展望。近期索羅斯又點睇,佢喺7月時話:“Credit conditions have been relax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 wonder how they could be relaxed any further.意思係1982至2007年信貸市場咁寬鬆,佢感到疑慮因為呢個市場到底可以再寬鬆幾多?
索羅斯認為1982年至去年世界經濟繁榮建基喺信貸逐步寬鬆,依家已咁寬鬆,未來點進一步寬鬆?如果信貸唔可以再寬鬆落去,經濟點樣可以再增長落去?
今年起我地面對嘅係一個過度發展(overdevelop)環境,進入一個需求不足(Under demand)嘅社會。前景展望好似2006年美林分析員David Rosenberg話齋,樓市見頂時所寫The Elusive Bottom(唔知個底喺邊)時段,超過五年過度建造(2003至去年),每年二百萬個單位而唔係過去平均每年一百四十五萬個後,嗰底喺邊?過去美國每二十五年樓價先升一倍,2002到06年五年內美國樓價卻升咗125%。你信唔信明年第一季樓價便可見底?格蛇請勿胡言亂語。近日CDO市值有如斷線紙鳶,歐美經濟正陷入九十年代日本嘅情況。即次按先行,然後係樓按(樓價跌幅大於20%),然後係整個金融體系;唔好以為問題止於次按(Sub prime),JP摩根CEO Jamie Dimon認為「Prime looks terrible!」,今天連主按亦好恐怖。
美國證監會希望再用停止「裸空」去阻止美股下跌。唔好意思證監先生,空倉客已喺7月15日至8月13日完成平倉;再立例停止「裸空」,因為市場內已極少人「裸空」唔可以再挾空倉了。I. O. U. S. A.本周四喺美國四百個大城市同時上演,由畢非德、Pete Peterson、Dave Walker、William Nickanen及Bill Novelli等喺影片中話畀美國人知,家吓美國經濟情況係點壞,佢地必需醒醒,唔好再醉生夢死,以為借錢消費可以發達。
格羅斯(美國債券大王)管理1300億美元資產嘅Total Return Fund擔心受樓市影響下,美國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第一季GDP出現負增長(即係確認衰退)。
唔識就唔好投資
好多人以為富貴險中求。五十年代後期至1969年呢十三年內,股聖畢非德同別人合作投資,平均每年增值30%。到1969年因為再搵唔到值得投資嘅項目,所以決定結束呢個partnership而將D錢分咗。佢自己分到2500萬美元,之後收購一間上市紡織廠巴郡再將佢變成自己嘅旗艦。股聖一生投資嘅格言係Selling risk and complexity, buying caution and Simplicity。佢從來唔從事高風險及複雜嘅投資項目,只係小心謹慎咁揀項目,愈簡單愈好。
有人問股聖咩嘢係風險?佢嘅回答係風險就係做緊D自己都唔識嘅嘢(Risk comes from not knowing what you're doing!)。去年嘅Accumulator文件一大疊,我老曹曾花咗兩個鐘都睇唔明(可能我老曹知識水平差),所以決定唔玩,部分朋友卻唔睇就簽個名落去;今年佢地話畀我老曹知蝕咗過千萬元(部分蝕得仲勁),問我老曹有冇方法解救?我老曹連Accumulator係乜都唔識又點有資格教人!
投資唔係冒風險而係小心謹慎;複雜項目如果自己都唔識就唔好玩,因為賺錢其實好簡單。貪心同士刁拔只係一線之隔。點解你會做士刁拔嘅事?理由係貪心,世上冇真正士刁拔嘅人只有貪心嘅人。例如利用過度槓桿希望一朝發達或過度借貸希望maximization returns者。不過,去年10月開始全球去槓桿化及減少借貸,令衍生市場成交額下降,大金融機構唔夠營業額;去年10月起我地已由貪心嘅年代進入小心嘅年代。
通脹將見頂
油價由7月份回落25%;金價由3月份1032美元回落超過20%。相信可見嘅將來通脹率將見頂,我地面對嘅世界,將唔係滯漲而係GDP停滯不前。唔係商品價格提高而係滯銷;PNC Financial Services首席經濟學家Stuart Hoffman認為,今年7月份美國CPI好差,但距離見頂嘅日子唔遠!兩房救援問題、雷曼兄弟及其他金融機構財政狀況則好令人擔憂。喺房市泡沫爆破及次按危機下,未來經濟唔係滯脹而係停滯不前。我老曹愈嚟愈擔心歐美進入九十年代嘅日式經濟。
功效已見底
美國企業40%純利嚟自美國以外嘅地區,利率下降令美元滙價下跌,令40%嚟自美國以外地區嘅純利因此上升多20%。令今年純利升幅唔係由20%降至10%,而係由20%降至14%(因來自海外地區純利因美元下跌而上升)。
換言之,當企業純利升幅下降,聯儲局透過減息令美元滙價回落;兩大因素可令股市唔跌(除非純利增長率唔係由20%降至10%,而出現負增長,先可令股市下跌。例如1974年美國企業純利下降40%,雖然利率大幅下降,但P/E仍由1973年十四倍回落到1974年12月六倍,因企業純利出現負增長,引至美股1974年大跌)。
去年9月至今年4月透過減息及美元滙價回落,令美股P/E只由去年二十二倍只下降到十五、十六倍。如明年經濟復甦企業純利升幅回升,更冇問題。點解今年5月起股市又再跌?因為擔心明年經濟同今年一樣,企業純利只上升10%。明年冇減息及美元滙價回落因素支持,美股P/E將由家吓十六倍下調到明年十倍嘅話,未來美股便有25%以上下跌空間。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曾渊沧@股友通讯录 - 七月份
今年7 月7 日,从事银行业48 年的大华银行主席黄祖耀公开说,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他从事银行业48 年来最恶劣的。
你怕不怕?
是的,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确到了极度恶劣的情况,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问题一起来。
黄祖耀的48 年经验,即表示从1960 年开始所发生的大大小小金融风暴,都比不上这一次凶险,这包括1973 年股市大崩溃、1987 年全球大股灾、1997 年金融风暴、2003 年非典型肺炎……上述的金融风暴,都被描述为巨大的风暴,但是,在黄祖耀眼中,这一次才是最大的危机。
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过去的大大小小金融风暴时,全球金融衍生工具没有今日如此盛行,规模如此大。但是,过去几年,金融业起革命,大量所谓的金融工程师投入服务,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新金融产品,高度复杂难明,导致不少有非常多年经验的银行家失手,买入一些表面上看起来风险不大但实际上风险巨大的金融产品,问题就如此开始。
在美国,紧接着次级房屋贷款问题之后,是一级的房屋贷款也出了问题。房价下跌、利率上升、失业率也上升,许多原本是合格的贷款也没钱还房屋的分期付款,房屋被银行没收拍卖,价格一跌再跌。最后,全美国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贷款公司Fannie Mae与Freddie Mac出现财政困难。这两家企业的房地产贷款占有率全美国50%的市场,共发行5万亿美元的债券。5万亿美元是很惊人的数字。那是50 家淡马锡的总资产。单是中国政府已经持有其中的3000亿美元债券。如果这两家企业倒闭,5万亿美元的债券所将引起的全球金融混乱是非常惊人的。
这两家企业已经大到不能倒闭的规模,美国政府也决定出手救助,并公开说在最坏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会接管这两家企业,以保证他们所发行的债券不会变成废纸。
实际上,美国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简称为PPT(Plunge Protection Team)来救市,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拨款3000 亿美元帮遇上财困的小业主还房屋分期付款,向市场再大量注入资金,限制无贷卖空……暂时而言,总算稳住股市。但是,上述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且会是暂时性的措施,限制卖空有期限,能拖多久并不乐观。现在,唯一比较乐观的是石油价格有见顶回跌之势。如果油价能再下跌,舒缓通胀压力,则美国政府就可以全力扶持经济增长。
除了美国的问题外,所有新兴国家也面对股市泡沫爆破的危机,越南、南韩、印度、中国……现在,大家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
你怕不怕?
是的,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确到了极度恶劣的情况,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问题一起来。
黄祖耀的48 年经验,即表示从1960 年开始所发生的大大小小金融风暴,都比不上这一次凶险,这包括1973 年股市大崩溃、1987 年全球大股灾、1997 年金融风暴、2003 年非典型肺炎……上述的金融风暴,都被描述为巨大的风暴,但是,在黄祖耀眼中,这一次才是最大的危机。
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过去的大大小小金融风暴时,全球金融衍生工具没有今日如此盛行,规模如此大。但是,过去几年,金融业起革命,大量所谓的金融工程师投入服务,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新金融产品,高度复杂难明,导致不少有非常多年经验的银行家失手,买入一些表面上看起来风险不大但实际上风险巨大的金融产品,问题就如此开始。
在美国,紧接着次级房屋贷款问题之后,是一级的房屋贷款也出了问题。房价下跌、利率上升、失业率也上升,许多原本是合格的贷款也没钱还房屋的分期付款,房屋被银行没收拍卖,价格一跌再跌。最后,全美国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贷款公司Fannie Mae与Freddie Mac出现财政困难。这两家企业的房地产贷款占有率全美国50%的市场,共发行5万亿美元的债券。5万亿美元是很惊人的数字。那是50 家淡马锡的总资产。单是中国政府已经持有其中的3000亿美元债券。如果这两家企业倒闭,5万亿美元的债券所将引起的全球金融混乱是非常惊人的。
这两家企业已经大到不能倒闭的规模,美国政府也决定出手救助,并公开说在最坏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会接管这两家企业,以保证他们所发行的债券不会变成废纸。
实际上,美国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简称为PPT(Plunge Protection Team)来救市,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拨款3000 亿美元帮遇上财困的小业主还房屋分期付款,向市场再大量注入资金,限制无贷卖空……暂时而言,总算稳住股市。但是,上述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且会是暂时性的措施,限制卖空有期限,能拖多久并不乐观。现在,唯一比较乐观的是石油价格有见顶回跌之势。如果油价能再下跌,舒缓通胀压力,则美国政府就可以全力扶持经济增长。
除了美国的问题外,所有新兴国家也面对股市泡沫爆破的危机,越南、南韩、印度、中国……现在,大家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
Singapore's Temasek courts disaster
The bull market tide goes out, leaving the lion city's sovereign wealth firm gasping on the shore.
Nearly five months after its March 31 year-end, Singaporeans should be eagerl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report of the guardian of so much of the national wealth, Temasek Holdings. The sovereign wealth fund run by Ho Ching, wife
of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is not the biggest repository of money collected by the state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but it is at least semi-transparent compared with its big brother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Corp.
The lengthy wait for results could possibly be connected to issues of how to treat a series of rather spectacular disasters that Temasek faced last year, and that are continuing into the current year.
Even in 2006-07, when world markets were booming in unison, Temasek had to report a 29 percent profit fall. Neither chairman S. Dhanabalan nor Ho Ching were on han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when these dismal results were delivered. So who will deliver any bad news for the latest year?
Of course, the bottom line for the year to March 2008 may be saved by the sale just before year-end of power station Tuas Power to China's Huaneng Group for S$4.2 billion which should enable it to book a hefty capital profit. But selling local assets and buying foreign ones may not be such a smart idea, particularly if you are the kind of Singapore bureaucrat who has implicit faith in th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on Wall Street.
Under Ho Ching's leadership Temasek had supposedly been taken from being a safety-first bureaucracy to a smart, profit-oriented outfit, selling some assets and investing heavily overseas, particularly in the fast-growing emerging markets of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lmost fool can make money in a global bull market so for awhile Temasek seemed to prosper under Ho Ching's dynamic leadership. But Temasek also swallowed plenty of bait on offer from Wall Street types.
In particular the government-owned investment vehicle vastly expanded its finance sector portfolio, buying banks and even setting up a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Astrea, which borrowed US$810 million to invest in a slew of private equity and buyout funds.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at Astrea has avoided the hammering suffered by almost all buyout and private equity funds, some of which have had to close with large losses.
But Temasek seems to have compounded bull market errors by continuing to have faith in Wall Street deceptions when memory of the Asian crisis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should have made it particularly aware that financial-sector problems almost always go deeper and last longer than those in other sectors. Temasek was keen to show how important it was so was among the first to jump in with equity bail-outs for distressed western banks, firstly with US$5 billion for Merrill Lynch at $48a share.
The Merill shares are now worth about half that, and although under the terms of the deal Temasek has been partially compensated with additional shares it has had to also to put in new money – and must wonder just how long and deep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will be. Although it had recently increased its stake in the UK's Standard Chartered, it also put ₤1 billion into Britain's Barclay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whose equity base remains perilous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weight of assorted instruments it carries and whose share price has fallen much further since the Temasek injection.
But it is not just the finance sector and in the west that gung-Ho Temasek has hit rough waters. The Shin Corp mess in Thailand may now be a thing of the past. But troubles elsewhere are many. In Indonesia it is being required to sell off its stake in Bank International Indonesia (BII) because it already owns Bank Danamon. But Malaysia's Bank Negara (central bank) has vetoed an attempt by Maybank to buy the BII stake. Bank Negara evidently agreed with opinion in the market that Maybank was offering a silly price.
The best piece of luck Temasek has had was actually evidence of its own willingness to pay top dollar. Only the myopic greed of shareholders in China Eastern Airlines and hopes of a counter offer from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 thwarted a generous joint offer by Temasek and Singapore Airlines for a 24 percent stake in the Hong Kong-listed company at HK$3.8 a share. They now trade at HK$1.80.
Real estate is not looking too hot either. Last month CapitalLand (part of the Temasek group) had to promise to inject A$300 million into its ailing listed Australian 54 percent owned subsidiary Australand Property. Without a huge capital injection, deeply indebted Australand might have gone under.
Temasek has also leaped heavily into one of China's highest profile, and perhaps more vulnerable, property developers, Country Garden. When it went public in Hong Kong in April 2007, Country Garden was the second largest IPO in Hong Kong history, with Temasek joining local tycoons Lee Shau Kee and Robert Kuok as key investors. According to the mainland financial magazine Caijing, a subsequent S$800 million convertible bond issue in Singapore in February this year was made on terms which suggest the company is very stretched and badly needs to keep its share price from falling. It is now little more than half its initial price and down 75 percent from its peak.
Australia, once seen as a safe if unexciting location for Singapore cash, has also attracted top of the market deals from Singapore Power. Already well-established in Australia, it paid heavily in cash for the eastern Australia assets of pipeline company Alinta but with values in decline they have been unable now to flip them into their 51 percent owned local subsidiary SP Ausnet leaving SP meanwhile saddled with huge borrowings.
Even on home ground, things are looking sick for important parts of the Temasek empire.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 has seen its shares fall more than 40 percent and its debt ratings have been cut so that its bond are no longer investment grade – otherwise known as junk status. Chartered has long been a state effort to make Singapore a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eader but has never managed to keep up with the likes of Taiwan and Korea in technology and now also faces Chinese competition.
These various problems have not entirely dulled Temasek's appetite for acquisitions. Its associate Neptune Orient Lines (NOL) is bidding to buy Germany's Hapag-Lloyd just at a time when some commentators forecast huge problems looming for container lines. This time Temasek may be saved by German nationalism – Hamburg business is ganging up to keep it in local hands.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o, if anyone,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Temasek's blunders. Last year it was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Jimmy Phoon who found he had better things to do, as did Jackson Tai at DBS, Temasek's main banking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e director of SembCorp who had landed the group with US$300 million in foreign exchange losses.
Meanwhile US former food and consumer products executive Simon Israel, appointed two years ago, remains CEO in conjunction with Ho Ching. And, despite everything, faith in Wall Street types is as strong as ever – Michael Dee from Morgan Stanley was last week been appointed managing director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Nearly five months after its March 31 year-end, Singaporeans should be eagerl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report of the guardian of so much of the national wealth, Temasek Holdings. The sovereign wealth fund run by Ho Ching, wife
of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is not the biggest repository of money collected by the state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but it is at least semi-transparent compared with its big brother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Corp.
The lengthy wait for results could possibly be connected to issues of how to treat a series of rather spectacular disasters that Temasek faced last year, and that are continuing into the current year.
Even in 2006-07, when world markets were booming in unison, Temasek had to report a 29 percent profit fall. Neither chairman S. Dhanabalan nor Ho Ching were on han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when these dismal results were delivered. So who will deliver any bad news for the latest year?
Of course, the bottom line for the year to March 2008 may be saved by the sale just before year-end of power station Tuas Power to China's Huaneng Group for S$4.2 billion which should enable it to book a hefty capital profit. But selling local assets and buying foreign ones may not be such a smart idea, particularly if you are the kind of Singapore bureaucrat who has implicit faith in the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on Wall Street.
Under Ho Ching's leadership Temasek had supposedly been taken from being a safety-first bureaucracy to a smart, profit-oriented outfit, selling some assets and investing heavily overseas, particularly in the fast-growing emerging markets of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lmost fool can make money in a global bull market so for awhile Temasek seemed to prosper under Ho Ching's dynamic leadership. But Temasek also swallowed plenty of bait on offer from Wall Street types.
In particular the government-owned investment vehicle vastly expanded its finance sector portfolio, buying banks and even setting up a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Astrea, which borrowed US$810 million to invest in a slew of private equity and buyout funds.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at Astrea has avoided the hammering suffered by almost all buyout and private equity funds, some of which have had to close with large losses.
But Temasek seems to have compounded bull market errors by continuing to have faith in Wall Street deceptions when memory of the Asian crisis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should have made it particularly aware that financial-sector problems almost always go deeper and last longer than those in other sectors. Temasek was keen to show how important it was so was among the first to jump in with equity bail-outs for distressed western banks, firstly with US$5 billion for Merrill Lynch at $48a share.
The Merill shares are now worth about half that, and although under the terms of the deal Temasek has been partially compensated with additional shares it has had to also to put in new money – and must wonder just how long and deep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will be. Although it had recently increased its stake in the UK's Standard Chartered, it also put ₤1 billion into Britain's Barclay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whose equity base remains perilous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weight of assorted instruments it carries and whose share price has fallen much further since the Temasek injection.
But it is not just the finance sector and in the west that gung-Ho Temasek has hit rough waters. The Shin Corp mess in Thailand may now be a thing of the past. But troubles elsewhere are many. In Indonesia it is being required to sell off its stake in Bank International Indonesia (BII) because it already owns Bank Danamon. But Malaysia's Bank Negara (central bank) has vetoed an attempt by Maybank to buy the BII stake. Bank Negara evidently agreed with opinion in the market that Maybank was offering a silly price.
The best piece of luck Temasek has had was actually evidence of its own willingness to pay top dollar. Only the myopic greed of shareholders in China Eastern Airlines and hopes of a counter offer from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 thwarted a generous joint offer by Temasek and Singapore Airlines for a 24 percent stake in the Hong Kong-listed company at HK$3.8 a share. They now trade at HK$1.80.
Real estate is not looking too hot either. Last month CapitalLand (part of the Temasek group) had to promise to inject A$300 million into its ailing listed Australian 54 percent owned subsidiary Australand Property. Without a huge capital injection, deeply indebted Australand might have gone under.
Temasek has also leaped heavily into one of China's highest profile, and perhaps more vulnerable, property developers, Country Garden. When it went public in Hong Kong in April 2007, Country Garden was the second largest IPO in Hong Kong history, with Temasek joining local tycoons Lee Shau Kee and Robert Kuok as key investors. According to the mainland financial magazine Caijing, a subsequent S$800 million convertible bond issue in Singapore in February this year was made on terms which suggest the company is very stretched and badly needs to keep its share price from falling. It is now little more than half its initial price and down 75 percent from its peak.
Australia, once seen as a safe if unexciting location for Singapore cash, has also attracted top of the market deals from Singapore Power. Already well-established in Australia, it paid heavily in cash for the eastern Australia assets of pipeline company Alinta but with values in decline they have been unable now to flip them into their 51 percent owned local subsidiary SP Ausnet leaving SP meanwhile saddled with huge borrowings.
Even on home ground, things are looking sick for important parts of the Temasek empire.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 has seen its shares fall more than 40 percent and its debt ratings have been cut so that its bond are no longer investment grade – otherwise known as junk status. Chartered has long been a state effort to make Singapore a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eader but has never managed to keep up with the likes of Taiwan and Korea in technology and now also faces Chinese competition.
These various problems have not entirely dulled Temasek's appetite for acquisitions. Its associate Neptune Orient Lines (NOL) is bidding to buy Germany's Hapag-Lloyd just at a time when some commentators forecast huge problems looming for container lines. This time Temasek may be saved by German nationalism – Hamburg business is ganging up to keep it in local hands.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o, if anyone,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Temasek's blunders. Last year it was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Jimmy Phoon who found he had better things to do, as did Jackson Tai at DBS, Temasek's main banking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e director of SembCorp who had landed the group with US$300 million in foreign exchange losses.
Meanwhile US former food and consumer products executive Simon Israel, appointed two years ago, remains CEO in conjunction with Ho Ching. And, despite everything, faith in Wall Street types is as strong as ever – Michael Dee from Morgan Stanley was last week been appointed managing director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s.
Tuesday, August 19, 2008
Nera Telecom:Lacks catalysts; HOLD S$0.35; Price Target : S$ 0.40 (Prev S$ 0.48)
Comment on Results
Net profit of S$3.1m down 4.8% y-o-y but up 16.9% q-o-q was towards the lower end of our expectations mainly due to lower turnover in the telecom business segment. There were project delays in Srilanka and Thailand, which combined with equipment delays from the new factory of Nera ASA in Slovakia resulted in postponement of about S$10m worth of revenues to 3Q08.
Management assured investors that they have good project pipeline for 2H08. With S$5.7m in net profit for 1H08, we believe that Nera is on track to meet our FY08 forecast of S$12m. Operating cash flow was quite healthy at S$4.0m higher than net profit for the period. Total cash stood at an impressive S$39.5m after paying out S$14.5m in dividends to the shareholders during 1Q08.
Recommendation
With broader market de-rating, we lower our target price to S$0.40 pegged at 12x FY08earnings (previously 15x FY08). With about 11 cents in cash, the share price is currently trading at reasonable excash PE of 7.2x FY08 earnings. While dividend yield of 8.6% is the key attraction of the stock, it is payable only once annually. We don’t see any major catalyst for the share price in the near term.
Maintain HOLD.
Net profit of S$3.1m down 4.8% y-o-y but up 16.9% q-o-q was towards the lower end of our expectations mainly due to lower turnover in the telecom business segment. There were project delays in Srilanka and Thailand, which combined with equipment delays from the new factory of Nera ASA in Slovakia resulted in postponement of about S$10m worth of revenues to 3Q08.
Management assured investors that they have good project pipeline for 2H08. With S$5.7m in net profit for 1H08, we believe that Nera is on track to meet our FY08 forecast of S$12m. Operating cash flow was quite healthy at S$4.0m higher than net profit for the period. Total cash stood at an impressive S$39.5m after paying out S$14.5m in dividends to the shareholders during 1Q08.
Recommendation
With broader market de-rating, we lower our target price to S$0.40 pegged at 12x FY08earnings (previously 15x FY08). With about 11 cents in cash, the share price is currently trading at reasonable excash PE of 7.2x FY08 earnings. While dividend yield of 8.6% is the key attraction of the stock, it is payable only once annually. We don’t see any major catalyst for the share price in the near term.
Maintain HOLD.
Saturday, August 16, 2008
股票没有贵和便宜之分,只买对的
"投资最怕的就是,你买的股票跌了一半的时候,你突然发现买错了."这是经常提醒我的一句话.
股票投资最关键的就是不能买错,为了不买错,那么就要在买之前对行业\企业\回报率等进行反复的计算,谁算的远,谁算的最贴近事实,那么谁的安全系数就最大.一个朋友讲了一句话:"真正对行业和企业了解深入的人,是无法在中途卖掉股票,也无法做波段的.""投资比的就是远见".
买对是很难的,是对一个人分析理解行业的特性,理解企业的运营的未来的变化的考验.很多的人在投资的生涯中,会变得越来越谨慎,买的条件会变得越来越苛刻,买的企业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少,投资一个企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买的贵和便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对回报率的计算有差别.只要买的是对的就算短期买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增长自然会带来回报.买错了,那么就可能有麻烦了.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是谁也不知道的,所以在买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保守的估值,估值的回报率是购买价格的前提,一旦估算好了就可以考虑投资了.通常最简单的算法:全部买下这家企业划不划算,买下这家企业我在10年内能否收回本金.
摆在眼前的企业很多,如何挑选和甄别确实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和琢磨,一旦时机成熟则不能犹豫.
股票投资最关键的就是不能买错,为了不买错,那么就要在买之前对行业\企业\回报率等进行反复的计算,谁算的远,谁算的最贴近事实,那么谁的安全系数就最大.一个朋友讲了一句话:"真正对行业和企业了解深入的人,是无法在中途卖掉股票,也无法做波段的.""投资比的就是远见".
买对是很难的,是对一个人分析理解行业的特性,理解企业的运营的未来的变化的考验.很多的人在投资的生涯中,会变得越来越谨慎,买的条件会变得越来越苛刻,买的企业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少,投资一个企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买的贵和便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对回报率的计算有差别.只要买的是对的就算短期买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增长自然会带来回报.买错了,那么就可能有麻烦了.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是谁也不知道的,所以在买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保守的估值,估值的回报率是购买价格的前提,一旦估算好了就可以考虑投资了.通常最简单的算法:全部买下这家企业划不划算,买下这家企业我在10年内能否收回本金.
摆在眼前的企业很多,如何挑选和甄别确实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和琢磨,一旦时机成熟则不能犹豫.
积极挖掘成长性公司的投资机会
历史经验表明:深沪A股市场中表现最好而且最为被机构所挖掘的板块为成长性公司的股票。比如今年股价远远跑赢大市,中期EPS高达2.34元的成长性公司——小商品城,其优良的市场表现,给机构和投资此类成长性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大阶段的回避了市场下跌风险。
长期以来,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投资该类公司获得成长性回报,但高成长上市公司的挖掘并不容易。一些公司虽然具有前景光明的行业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所有公司都有良好的成长;有些公司业绩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否具有持续成长潜力尚难预料,比如“民企”借壳重组上市的公司,其成长的稳定性也是大起大落,股改上市的*ST长控,当时复牌后股价一度大涨1000%,其当时公布的07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却显示每股收益( EPS )高达4.73元,目前中期EPS却仅为0.18元,业绩大起大落的表现,这类公司就很难归类为真正意义的成长性公司,也许暂时债务重组大幅度提高了公司业绩,但未来却不一定是成长性良好的公司,对于投资者如何选择成长性公司进行投资,笔者建议可积极关注下述一些特征:
1、 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的同步增长是其共同特征
从近年以来成长性公司来看,成长性公司绝大部分是主营业务突出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是成长性公司净利润获得高成长的主要原因。比如机构重仓的贵州茅台、小商品城、苏宁电器等。从近期中报来看,我们发现一些公司主营业务连续增长,净利润也出现稳定增长,这些公司就是需要投资者多加关注的,比如特变电工、晋西车轴、烟台氨纶、宇通客车等,这些公司体现的是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的同步增长且连年比较稳定。
2、要有稳定的现金流
截至8月5日披露半年报的243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0.31%,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总体下滑了73.65%,仅62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实现增长,显示出上市公司资金吃紧现象较为严重,房地产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资金链最紧。一个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入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其支付股利、偿还债务的能力,还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研究发现在62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长的公司中,其仍然是主营稳定、多年业绩连续稳定增长公司,比如中期现金流增长的公司拓维信息、三友化工、中孚实业、江钻股份等,这些公司稳定增长的现金流及稳步增长的业绩正是其成长性公司的较好体现。
3、总股本规模扩张迅速,每股收益稀释不明显
好的成长性公司在股本分红后,仍然保持着较佳的业绩,EPS同样稀释但不存在明显的下降,比如多年主营突出送配股份较多的贵州茅台、宇通客车、五粮液、三一重工等,这类公司经过多年的股本扩张但仍然保持着EPS的高水准。比如汽车行业龙头公司宇通客车在今年实施了10转3派7后,其每股收益并不下降,相反,公司预计08年上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200%以上,可以说业绩的提升抵消了股价除权所带来的稀释效应,这种股本扩张而业绩能够体现增长的公司正是成长性公司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注重行业龙头,但不是唯一指标
从高成长性公司产生的行业背景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大部分成长性公司在行业内均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产品优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延伸性强,但对于此也不能完全依据这一指标进行成长性公司的挖掘,一些公司虽然暂时不是行业内龙头,但其发展后劲及动力同样可以积极挖掘,比如并非行业龙头的成长性公司重庆百货,公司上半年业绩超过去年全年,区域性商业龙头显现。我们看到公司股价在近两年表现较好且为众多基金机构所持有,因此行业龙头比较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参考指标。
对于证券投资者而言,选择稳健投资的大盘指标股,还是选择风险与收益均大的重组股,是依据每个不同投资者而不同的。笔者通过市场研究发现,选择成长股、挖掘成长性公司并战略的长期持有,往往可以实现超市场利润的投资收益。从未来市场投资来看,我们需要关注哪些经营业绩连年保持增长而股价并没有出现明显启动的品种进行投资,在熊市调整过程中,采取分批逢低介入并持有的策略进行成长性窗体底端股票的阻击不失为较好的投资策略。在挖掘这类股票投资时,要依据行业状况、历年股东回报、公司治理、公司相对价格、等诸多因素考虑,那些仅仅依据重组或短暂的政策性投资收益而非主营的假成长性公司是我们要防范的。
长期以来,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投资该类公司获得成长性回报,但高成长上市公司的挖掘并不容易。一些公司虽然具有前景光明的行业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所有公司都有良好的成长;有些公司业绩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否具有持续成长潜力尚难预料,比如“民企”借壳重组上市的公司,其成长的稳定性也是大起大落,股改上市的*ST长控,当时复牌后股价一度大涨1000%,其当时公布的07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却显示每股收益( EPS )高达4.73元,目前中期EPS却仅为0.18元,业绩大起大落的表现,这类公司就很难归类为真正意义的成长性公司,也许暂时债务重组大幅度提高了公司业绩,但未来却不一定是成长性良好的公司,对于投资者如何选择成长性公司进行投资,笔者建议可积极关注下述一些特征:
1、 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的同步增长是其共同特征
从近年以来成长性公司来看,成长性公司绝大部分是主营业务突出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是成长性公司净利润获得高成长的主要原因。比如机构重仓的贵州茅台、小商品城、苏宁电器等。从近期中报来看,我们发现一些公司主营业务连续增长,净利润也出现稳定增长,这些公司就是需要投资者多加关注的,比如特变电工、晋西车轴、烟台氨纶、宇通客车等,这些公司体现的是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的同步增长且连年比较稳定。
2、要有稳定的现金流
截至8月5日披露半年报的243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0.31%,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总体下滑了73.65%,仅62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实现增长,显示出上市公司资金吃紧现象较为严重,房地产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资金链最紧。一个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入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其支付股利、偿还债务的能力,还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研究发现在62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长的公司中,其仍然是主营稳定、多年业绩连续稳定增长公司,比如中期现金流增长的公司拓维信息、三友化工、中孚实业、江钻股份等,这些公司稳定增长的现金流及稳步增长的业绩正是其成长性公司的较好体现。
3、总股本规模扩张迅速,每股收益稀释不明显
好的成长性公司在股本分红后,仍然保持着较佳的业绩,EPS同样稀释但不存在明显的下降,比如多年主营突出送配股份较多的贵州茅台、宇通客车、五粮液、三一重工等,这类公司经过多年的股本扩张但仍然保持着EPS的高水准。比如汽车行业龙头公司宇通客车在今年实施了10转3派7后,其每股收益并不下降,相反,公司预计08年上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200%以上,可以说业绩的提升抵消了股价除权所带来的稀释效应,这种股本扩张而业绩能够体现增长的公司正是成长性公司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注重行业龙头,但不是唯一指标
从高成长性公司产生的行业背景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大部分成长性公司在行业内均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产品优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延伸性强,但对于此也不能完全依据这一指标进行成长性公司的挖掘,一些公司虽然暂时不是行业内龙头,但其发展后劲及动力同样可以积极挖掘,比如并非行业龙头的成长性公司重庆百货,公司上半年业绩超过去年全年,区域性商业龙头显现。我们看到公司股价在近两年表现较好且为众多基金机构所持有,因此行业龙头比较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参考指标。
对于证券投资者而言,选择稳健投资的大盘指标股,还是选择风险与收益均大的重组股,是依据每个不同投资者而不同的。笔者通过市场研究发现,选择成长股、挖掘成长性公司并战略的长期持有,往往可以实现超市场利润的投资收益。从未来市场投资来看,我们需要关注哪些经营业绩连年保持增长而股价并没有出现明显启动的品种进行投资,在熊市调整过程中,采取分批逢低介入并持有的策略进行成长性窗体底端股票的阻击不失为较好的投资策略。在挖掘这类股票投资时,要依据行业状况、历年股东回报、公司治理、公司相对价格、等诸多因素考虑,那些仅仅依据重组或短暂的政策性投资收益而非主营的假成长性公司是我们要防范的。
价值投资的未来
坚定的长期投资拥趸者
《投资者的未来》的作者西格尔(Jeremy Siegel)是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也是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得意门生。萨缪尔森认为,西格尔教授的另外一本书《Stocks for the Long Run》(2002中译本《股史风云话投资》),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长期投资中采用“买入持有”策略进行股票投资的好处。《投资者的未来》则是《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书的自然延伸,揭示了投资什么样的股票会在长期中获利。
《投资者的未来》第12章“1802-2003年总实际收益率指数”图表中,展示了过去两个世纪里,股票、长期政府债券、票据、黄金以及美元的累计收益率(包括资本利得、股利和利息,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西格尔教授的结论是,相对其他资产,股票的优势是巨大的。在过去200年里,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股票长期年均收益维持在6.5%-7%之间。这个6.5%-7%的长期实际股票收益率被称为“Siegel常量”。
为长期投资者提供选股框架
《投资者的未来》成为长期价值投资理论的必读经典,主要是因为西格尔教授为那些力图在长期成为赢家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选择股票的框架。他在这本书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是对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个历史的剖析,揭示了挑选值得长期投资的优秀个股的基本原则。
(一)对投资者而言,表现最好的公司来自拥有知名品牌的日常消费品行业和制药行业。西格尔通过对1957-200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的数据分析,找出了长期投资中成为赢家的三个部门,它们是卫生保健部门、日常消费品部门和能源部门。前两者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20家最佳幸存公司90%的名额。
(二)寻找伟大公司,首先要理解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西格尔得出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投资者对于增长的不懈追求——寻找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购买热门股票、追逐扩张产业、投资于快速发展的国家,常常带给投资者糟糕的回报(西格尔教授称之为“增长率陷阱”)。显然,增长率陷阱是投资者通向投资成功之路上最难逾越的一道障碍。
(三)大部分表现最好的公司特征:
1,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市盈率;
2,与平均水平持平的股利率;
3,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长期利润增长率。
(四)表现最好的股票名单中找不到科技或电信类公司的名字。
(五)投资市盈率最低的股票,投资于增长预期较温和的股票的投资组合,远远强过投资高价格、高预期股票的投资组合。
(六)准备好为好股票掏钱,不过要记住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在任何价格下买入”。
价值投资精髓:买入价够便宜
西格尔指出增长率并不能单独决定一只股票长期收益的高低,只有当增长率超过投资者对股价过于乐观的预期时,高收益率才能实现。根据这个原理,只要真实的利润增长率超过了市场预期的水平,投资者就能赢得高额收益。
投资者对增长率的期望都体现在股票价格之中,市盈率是衡量市场预期水平的最好指标。高市盈率意味着投资者预期该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西格尔在书中指出,记住,不管泡沫是否存在,定价永远是重要的。那些为了追求增长率舍得付出任何代价的人,最终将会被市场狠狠地惩罚。定价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影响到股利的再投资。股利的再投资是长期股票投资获利的关键因素。股利的再投资策略将会是你的“熊市保护伞”和牛市中的“收益加速器”。
总之,价值投资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描述其精髓,那就是“安全边际”这个词。而西格尔教授“定价永远是重要的”忠告,正好说明了《投资者的未来》用历史数据验证了价值投资的精髓。
《投资者的未来》的作者西格尔(Jeremy Siegel)是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也是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得意门生。萨缪尔森认为,西格尔教授的另外一本书《Stocks for the Long Run》(2002中译本《股史风云话投资》),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长期投资中采用“买入持有”策略进行股票投资的好处。《投资者的未来》则是《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一书的自然延伸,揭示了投资什么样的股票会在长期中获利。
《投资者的未来》第12章“1802-2003年总实际收益率指数”图表中,展示了过去两个世纪里,股票、长期政府债券、票据、黄金以及美元的累计收益率(包括资本利得、股利和利息,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西格尔教授的结论是,相对其他资产,股票的优势是巨大的。在过去200年里,剔除通货膨胀后的股票长期年均收益维持在6.5%-7%之间。这个6.5%-7%的长期实际股票收益率被称为“Siegel常量”。
为长期投资者提供选股框架
《投资者的未来》成为长期价值投资理论的必读经典,主要是因为西格尔教授为那些力图在长期成为赢家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选择股票的框架。他在这本书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是对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个历史的剖析,揭示了挑选值得长期投资的优秀个股的基本原则。
(一)对投资者而言,表现最好的公司来自拥有知名品牌的日常消费品行业和制药行业。西格尔通过对1957-200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的数据分析,找出了长期投资中成为赢家的三个部门,它们是卫生保健部门、日常消费品部门和能源部门。前两者占据了标准普尔500指数20家最佳幸存公司90%的名额。
(二)寻找伟大公司,首先要理解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西格尔得出的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投资者对于增长的不懈追求——寻找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购买热门股票、追逐扩张产业、投资于快速发展的国家,常常带给投资者糟糕的回报(西格尔教授称之为“增长率陷阱”)。显然,增长率陷阱是投资者通向投资成功之路上最难逾越的一道障碍。
(三)大部分表现最好的公司特征:
1,略高于平均水平的市盈率;
2,与平均水平持平的股利率;
3,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长期利润增长率。
(四)表现最好的股票名单中找不到科技或电信类公司的名字。
(五)投资市盈率最低的股票,投资于增长预期较温和的股票的投资组合,远远强过投资高价格、高预期股票的投资组合。
(六)准备好为好股票掏钱,不过要记住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在任何价格下买入”。
价值投资精髓:买入价够便宜
西格尔指出增长率并不能单独决定一只股票长期收益的高低,只有当增长率超过投资者对股价过于乐观的预期时,高收益率才能实现。根据这个原理,只要真实的利润增长率超过了市场预期的水平,投资者就能赢得高额收益。
投资者对增长率的期望都体现在股票价格之中,市盈率是衡量市场预期水平的最好指标。高市盈率意味着投资者预期该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西格尔在书中指出,记住,不管泡沫是否存在,定价永远是重要的。那些为了追求增长率舍得付出任何代价的人,最终将会被市场狠狠地惩罚。定价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影响到股利的再投资。股利的再投资是长期股票投资获利的关键因素。股利的再投资策略将会是你的“熊市保护伞”和牛市中的“收益加速器”。
总之,价值投资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描述其精髓,那就是“安全边际”这个词。而西格尔教授“定价永远是重要的”忠告,正好说明了《投资者的未来》用历史数据验证了价值投资的精髓。
Friday, August 15, 2008
中国没有巴菲特
谢国忠:中国没有巴菲特
当前中国股市的投资故事中缺少了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估值,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巴菲特对中国人来说毫不陌生。最近,他的名字出现得更频繁了。因为很多人把他们在中国股市的成功,归因于运用了巴菲特的智慧。
中国真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巴菲特式的投资者吗?是不是这样的原因使市场创出新高?我思索许久,却得到相反的答案。很多自以为模仿巴菲特的人,其实是在投机。中国的股市正处在泡沫和过度的狂热之中,这是巴菲特最不愿投资的市场。
香港之鉴
很多人都在目前这轮牛市中大发其财。当然,这也是一种成就。不过,赚钱就意味着接近巴菲特了吗?我表示怀疑。
伟大的投资者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巴菲特在他一生中创造了年均28%的收益水平,这相当于10年中增长11.8倍或30年中增长1645倍。我认识的一些投资者从2005年中开始的牛市里已经取得了6倍至10倍的收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回报是很不容易的,但这并不能把他们变成巴菲特。他们的成就可能来自技巧,也可能来自运气。事实上,一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他们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市场趋势,即运气,而不是个人的投资技巧。这样赚到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1997年,香港股市楼市飘红,投资气氛炽热。似乎每个人都投身股市或楼市,很少有人能在白天专心工作。有人不无嫉妒地跟我说,“起台风的时候,连猪都会飞。”的确,很多人都变得非常富有,至少当时是如此。但务实的香港人把他们挣的钱花在名牌服装之类的东西上,而不在意把自己标榜为巴菲特。尽管每个人都明白在这样的市场投资是走钢丝,但没有人相信泡沫破裂就在眼前。
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泰铢这样一种次要货币的崩溃会摧垮整个牛市。泰铢崩盘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的银行是东南亚重要的债权人,他们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他们也是香港的债主,在危机爆发五个月后,他们开始从香港市场撤资。
香港股市在1997年秋天开始暴跌,至1998年夏天到达底部,此时的恒生指数已较高点时跌去三分之二。而不动产的价格在一年中下跌了一半,在2000年高科技泡沫时经历短暂复苏后,又持续下跌,直到2003年的SARS时期才触底,累计跌幅达75%。
泡沫破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整整一代香港人在熊市中长大,未来在他们眼中一片暗淡。他们在自己思维定型走向成熟的年纪里,经历着资产价格不断的缩水。这令他们在一生中都不敢冒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香港楼市在种种狂热之中仍然表现温和,价格仅相当于1997年危机前水平的一半。
市场的反转非常迟缓。开发商不得不暗地里打折销售。只有在金融业集中的地段,地产价格才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这其实是全球流动性泡沫的一部分,因为泡沫使得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迅速壮大。这些基金在为他们的投资人赚取第一块钱之前,先要收取2%的管理费,这笔收入使他们居住的街区的房价猛涨。
中国故事
类似的故事可能正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发生。飞涨的股市和十年前的香港市场惊人的相似。城市里不断流传着投资某只股票暴富的神话。其中,被谈论最多的一只股票是贵州茅台。传说的一个典型版本是:一个退休者把他所有的储蓄都买了茅台股票,现在成了亿万富翁。茅台股票的估值水平之高令人咋舌,其业务量也因为股市的繁荣而扩大——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加大了对50年陈酿茅台的需求。
但我有点疑惑的是,究竟有多少50年陈酿的茅台酒?难道它们在“文革”时没有被红卫兵毁掉吗?不过,只要有大量资金竞相追逐,茅台的神话就会延续下去。
巴菲特也成为茅台故事的一部分。故事是这样讲的:第一,茅台是中国的名牌;第二,中国人喜欢茅台;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人们会消费越来越多的茅台。所以,根据巴菲特的原则,应当长期持有这只股票。
但是,这个故事缺少了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估值,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巴菲特的根本原则是在合适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但当一家好公司的股票以100倍市盈率交易时,这通常是一笔坏的投资。好公司和好股票并不能画等号。
对茅台酒的需求也存在疑问。茅台需求的一大部分是来自招待官员。当一种商品被政府官员相中之后,其价格就会飙升,因为商人会不惜代价地购买它。不过,茅台属于高度酒。全球范围内,考虑到健康的原因,高度酒的消费已连续20年下降。中国也会面临这一趋势。到医生告诫官员们不要再喝茅台酒的时候,再看看茅台的价格吧。尽管茅台有一个好的品牌,它的价值仍取决于公司未来能否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口味的变化。它的未来并不像多数投资者现在想的那么安全可靠。
金钱会改变人。我注意到,新的暴富阶层有一些独特的地方。他们最新养成的两个生活习惯是饮茶和谈佛。
关于前者,我指的不是普通的喝茶,而是像法国人谈论葡萄酒那样谈论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确实给市场带来了真实影响,陈年普洱茶的价格暴涨。你也许不会把某种茶叶的价格上涨和股市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会看到,当股市泡沫破裂时,普洱茶价会走向何方。
佛教是另一个热门话题。富人的精神需求本身并无任何坏处,但它造成了佛像等商品的价格上升。当看到如此众多的人都拥有罕见的佛教物品时,我免不了会想:这些东西以前都在哪儿呢?
巴菲特法则难有效
除了茶和佛,谈论巴菲特是最为时髦的。在发财以前,人们不会介意财富是来自遗产还是彩票。但发财以后,人们希望其他人相信,他们的富有是因为自己特殊的能力。自然地,那些在股市里淘到金的人们就把自己的故事描绘得像沃伦巴菲特那样。
有些人的确是因为聪明才智而发财,但大多数人只是运气好——碰巧在正确的时间入市。但我不能确信,有人已经做到巴菲特那样。中国股市还没有成熟到让巴菲特的法则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投资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上证综指大约在2005年中到达800至900点的底部。从那以后,这一指数已经上涨了350%。这样的表现,部分原因是新股上市首日就被纳入指数计算。去年下半年,政府改变了这种做法。另外,由于新发行的大型国企的股份在指数中占有很大权重,目前的指数和两年前有较大的不可比性。所以,你手中的股票可能没有上涨350%那么多,我估计收益水平大约在200%。
如果市场涨到原来的三倍,很多高风险股票可能涨得更多。例如,细价股(small cap stocks)通常在牛市中涨幅更大,同时在熊市中跌幅更大。这种股票被称为高β值股票。
β系数是一只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相对波动幅度。成熟市场细价股的β系数大约在1.5左右,也就是说,它们的波动比市场要大三分之一。我粗略估计的结果是,中国细价股的β值已经超过2。因此市场上涨2倍,它们会上涨5倍。
很多中国的投资者喜欢吹嘘他们的收益率。因为他们通常持有细价股,如果他们自2005年中以来收益超过500%,他们就跑赢了市场。如果持有风险更高的股票,他们的收益甚至可能更高。因此,高收益率并不意味着投资表现好。获得相对于市场整体更高的收益,也就承担着相对市场整体更大的风险。
与 β值相对应的是α值。α是通过好的选股策略而非增加风险水平所带来的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如果两只钢铁股在同样的估值水平上交易,聪明的投资者会选取质量较好的那一家。假以时日,这只股票的表现会优于大势。这种超额回报就是α。很多对冲基金都宣称自己是α的创造者,从而收取更高的管理费(例如 2%,而平均水平为0.5%)和利润分成(投资收益的20%)。
事实与此相去甚远。最近的学术研究表明,对冲基金的良好表现主要是β 而非α的作用。例如,很多对冲基金都集中投资于热门大宗商品、细价股或新兴市场,这些部门在宏观趋势下表现强劲,这都属于β一类。不过,有人认为,基金经理选择了正确的行业,因此他们的表现不仅来自运气。这方面的辩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表现与选择了好公司关系不大,而这才是α的本质。
中国的投资者借用巴菲特来解释他们的成功,我想现在还为时过早。巴菲特的方法,是选择好的公司并在低价或合理价格时买入。这种方法通常排斥那些快速上涨的热门股,因为热门股的定义就是高估值。例如,巴菲特的方法在高科技行业就不大有用。苹果公司在五年前被乔布斯收购后,其股票上涨了10倍。这完全是因为他创造非凡新产品的能力。巴菲特的方法会忽略这一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繁荣。
巴菲特方法选出的股票一般上涨得更稳健,而不是更快。相反,中国的投资者着迷于热门股。人们推荐股票时给出的目标价格通常是在一年内有数倍的涨幅,这很难成为一个巴菲特式的目标。
中国的股票经常是不论质地好坏,齐涨齐跌。市场中的股票总是不停地在变,巴菲特的方法少有用武之地。招商银行和万科是能够持续为股东带来回报的少有例子。占据市场的国有企业更多地凭政府政策实现盈利。从长期看,这种政府保护行业的风险是很高的。民营企业则通常依赖于某个创始人,如果这个人因某种原因离开,公司很快会陷入困境。这些特点使巴菲特方法在中国的市场上很难适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像巴菲特那样侃侃而谈,同时进行的却是短线操作。
巴菲特的方法只在于实现α。这需要有一个上市公司众多的成熟市场。美国股市有近万家上市公司。“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还从未经历过萧条(即GDP负增长超过 5%)。相反,美国经济在19世纪几乎每十年就经历一次萧条。那时,就算是巴菲特,也难以成功。经济的巨大稳定性给了巴菲特法则发挥作用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交了好运。
总之,我怀疑眼下对巴菲特的热议只是牛市的产物。当泡沫破灭时,不会再有多少人提起他。当上海 A股超过2500 点时,中国股市就进入了泡沫状态。泡沫也有它的自然寿命,它是由人的心理驱动的。一场股市泡沫持续三年也是可能的,并能让市盈率超过60倍,也就是正常估值水平的4倍。
中国投资者经常把泡沫破裂与政府干预联系起来,认为只要政府不干预,泡沫就可以永远存在下去。这是错误的。泡沫会自己破裂。美国在1929年、日本在1989年就是如此。香港的崩盘是由外部干扰引起的,科技股泡沫则因产能过剩在2000年破裂。你永远都不知道泡沫会怎样破,但它们总是会破的。
+++++++++++++++++++++++++++++++++++++++++++++++++++++++++++++++++++++++++++++++++++++
许小年:中国为什么不出巴菲特?
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最新排名,美国股民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世界首富,长期占据这一位置的比尔·盖茨跌至第三,第二位为墨西哥电信大亨夺得,全球最富有的华人李嘉诚位居第十一。
世界最富有的10人中,印度人4名,美国人2名,墨西哥、俄罗斯、瑞典和德国各占一席。在拥有10亿美元以上家产的1125人中,中国大陆有 42人,虽然比去年增加了22人,但无法和美国的469人相比,也低于印度的53名。大陆首富在福布斯榜上排第125位,印度的首富米塔尔则紧随盖茨排第四位。可见超级富豪的产生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却又不是决定性因素。以美国作为比较的标准或许不大合适,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出米塔尔”。
造就富豪当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富豪多了对社会却无疑是件好事。在自愿交易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首先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售出产品和服务,企业家才能从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和积累个人财富。巴菲特的620亿美元来自他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分成,股东用货币投票的方式承认了他的贡献。同理,微软公司的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电脑的使用效率,盖茨的580亿美元仅仅是微软所创社会价值的一小部分。
承认个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勇于承担风险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经济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保持社会活力的根本之道。任何社会都是先行者寡,跟随者众,大众如何对待少数先行者以及如何制度化地激励先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路径。
中国传统社会的哲学是 “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以中庸为至善,以迎合多数为美德,歧视和压抑作为少数的先行者,于是保守、落后和愚昧伴随了我们两千多年。在中文的语境中,“富豪”一词的内涵似乎就是“为富不仁”和“巧取豪夺”,表面尊崇,实为贬斥,而“商人”的称呼就总带有“无商不奸”的意味。古代中国社会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处于最底部,高居金字塔尖的是科举出身的官员。
马克斯·韦伯指出,主流的儒家意识形态鄙视经商和营利,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产生 (《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而“以赚钱为天职”的英国商人则抓住了蒸汽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带领英国率先进入工业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韦伯追溯历史,将英国商人地位的改变归功于宗教改革,特别是新教的兴起。新教一扫商人富有但卑微龌龊的社会成见,视经商为上帝指定的职业,认为履行职业义务而获取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可取的,并且是信徒必须身体力行的。新教“为新型企业家的生活提供了道德基础和支持”,商人从此挺起胸膛做人,理直气壮赚钱。
尽管后人对韦伯的研究颇多争议,例如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韦伯的核心观点为各家所接受——虽然并非充分条件,社会观念的转变却是近代经济生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新的精神和伦理未必导致新的经济形态,而旧有的意识环境却绝无可能支持新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破除和抛弃传统观念,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其他方面也要跟上,尤其是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
韦伯论及意识对经济的影响,英国并非孤证,从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地荷兰,到后起的瑞士、德国和美国,新教国家构成了世界发达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提供了东方的案例,若非当年小平同志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若不形成“致富光荣”的社会风气,就不可能有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而民营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它们奠定了中国经济长期繁荣的最重要基础。
虽然“致富光荣”表面上已为社会所接受,真的有人富起来之后,反而有可能因此而增添了一份“原罪”,陷入天然的社会舆论劣势。今年的“两会” 上,工商界委员提案修改《劳动法》和降低最高所得税率,立即被指责为替少数富人谋利,有违全国政协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来自国有电力公司的委员呼吁提高电价,却不见民情激愤。同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说话,为何社会反应截然不同?可否解释为士、农、工、商的潜意识回潮?或者叫做转型社会中的双重标准?
政协委员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兼善天下”,保障农、工利益靠议政和立法机构中的农、工代表。在法制的框架下,农、工、商各讲自己的话,各自争取本集团的利益,通过公平和透明的博弈,达成利益调整的各项协议。我国政协和人大为各方的利益博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增加农、工、商的名额,降低“士”也就是官员的比例,因为从理论上讲,“士”并非独立的利益主体,“士”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归根结底是农、工、商的利益,是 13亿国民个人利益的总和。
回到本文的题目,中国为什么不出巴菲特(或者米尔塔)?答案如同沙漠里种不成庄稼一样,皆由土壤和气候所致,与种子并无太大关系。产生巴菲特的土壤是产权制度,尊重和保护私人产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他人产权,无论产权的所有者是富豪还是低收入阶层,也无论侵权的名义是公益还是提携弱势群体。
巴菲特和盖茨所需要的气候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承认和尊重价值创造者,承认和尊重由此而积累起来的财富。形成这样的社会意识要有理性作为基础,不要问你的财富比巴菲特和盖茨少多少,而要问如果没有他们,你的财富是否会更少?你愿意生活在没有他们的均平世界上?还是有了他们而你的生活会更好的社会中?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均平世界不可能产生巴菲特与盖茨,收入一旦平均分配,巴、盖之辈即失去冒险和创新的激励。最根本的问题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是“他拿大头,我拿小头”,还是“宁可我少得,也不让他多得”?
市场经济需要理性,有理性才有平常心。当人们对富豪不再是嫉恨与羡慕交集,不再是口诛笔伐而心向往之,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就会更加有力,价值创造者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巴菲特与盖茨就会不断涌现出来,不仅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而且也会以他们两位为榜样,捐赠财产,回馈社会。毕竟财富再多100亿,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已无实质影响,而只代表人生价值的更进一步。财富产生幸福感之大,莫过于报答社会,这也是富豪应有的理性。
++++++++++++++++++++++++++++++++++++++++++++++++++++++++++++++++++++++
金岩石:中国股市为什么不会产生巴菲特?
中国股市为什么不会产生巴菲特?
从沪指三千到六千,股民唱响了一首歌:死了都不卖!从沪指六千到三千,人们也在默默唱着:不卖就得死!许多人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解读为买了就不卖,以为长期持有股票赚了钱就是巴菲特的信徒,这样的巴菲特解读值得商榷。
在解读巴菲特的投资模式之前,请每个人先设想一个金融家的形象: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车?住在哪里?办公桌上有什么?出门必带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在哪里吃饭?等等。这时我再来描述巴菲特的生活细节:他住的地方相当于中国贵阳的郊区小镇,房子还是1958年花了5.8万美元买的,常常穿牛仔裤在肯德基请客,办公桌上没有电脑,几乎不携带手机,肯定不会发短信。每年一次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慈善拍卖,去年以62万美金中标的是中国人段永平,吃过饭后让段永平震撼的是:他上了豪华奔驰,巴菲特上了一辆卡车!现在请对比一下,这个巴菲特和你设想的金融家是一类人吗?其实,巴菲特早就来过中国,是和比尔。盖茨一起来的,当时人们都像追星族一样围着盖茨,只有一个人陪着寡言的巴菲特,他就是后来创建“E--龙网”的唐越。
巴菲特13岁在高球场当球童,投资致富是他年轻时的梦想,求婚时他对未婚妻只讲了一句话:“相信我,我会成为富人”。做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于是他发现了一个商业模式,保险公司收的保费解决了长期资金的来源,而且不用付利息,还有保费收益,这是比银行还便宜的融资工具。收购了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后,巴菲特如鱼得水,可以有充足的长期资金进行投资了。伯克夏是一个再保险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巴菲特用公司帐面上的保险浮存金派生出两项投资业务,一是股票投资,二是股权投资,所以人们可以用三个数字来评价伯克夏的成长业绩,一是伯克夏的市值增长,二是股票投资的收益,三是股权投资的回报。遗憾的是,把这三个数字比较一下,股票投资的年均回报却是最低的。
在1965-2006年间,伯克夏股票的表现是年平均21.40%,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只有10.40%。伯克夏股东的分红在65年是每股4 美元,75年还是4美元,85年跳到52美元,95年达175美元,2006年高达每股3,625美元。可见伯克夏大部分投资收益是在1995-2006 年间实现的,而在这一段时间,伯克夏的主营业务从保险扩大到多个领域,股权投资相继进入收割季节。熟悉伯克夏公司业务的人都知道,巴菲特在这10年的主要决策是股权投资,收购兼并,整合出售,甚至国人熟知的巴菲特投资中石油也是用股权投资的理念决策的,巴菲特说过,我不懂中国,也不懂中石油,但是我懂石油。所以,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只是投资石油的一种方式,一种更具流动性的方式。我们再用巴菲特2006年给股东的信来做个旁证,伯克夏的投资收益在 1965-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7.9%,其中1995-2006年是31.7%,由此推算,1965-1995年间,投资收益的年均增长率只有 12.8%,而在这个时期,伯克夏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票投资,股权和买卖股权的投资收益多半发生在1995年以后。
比较了这些数字后,说巴菲特是一个成功的股权投资家更为贴切。伯克夏的主营业务是保险,主营风险是投资,用保险浮存金支持股票和股权两类投资是伯克夏公司的商业模式,所以更准确地说,巴菲特是在经营一个投资型企业。巴菲特的企业经营模式在中国是违规,用伯克夏商业模式的标准来比较,中国的巴菲特应该是在中国人寿或中国平安,但是保监会现在还没有核准保险公司投资于非上市的私募股权,也不允许保费收入全额用于投资股票,那么中国的股市中怎么可能有巴菲特的伯克夏模式呢?当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伯克夏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依我所见,在中国股市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选股,用索罗斯的投资模式操作(因为索罗斯是宏观股市投资人)。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用股票投资获得暴利的故事来证明自己是“巴菲特”其实很滑稽,因为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并不追求暴利;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产重估来支持死了都不卖的“价值投资”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巴菲特 “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他一再告戒人们,要从最微观的角度发现投资价值,用最简单的方法感悟市场理性,用最平和的心态扑捉盈利机会,这三个“最”字就是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所以,要想成为巴菲特的信徒,第一要把电脑扔出窗外,第二永远不要看K线图,第三绝不追随华尔街的分析师。K线图就是心电图,巴菲特开始分批买进中石油的时候,正是几大投行降级中石油的时候,所以当时有个著名分析师说巴菲特“犯傻了”。巴菲特是一个经常站在股市之外的股权投资家,股权投资产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价值,而企业的经营价值=管理团队+商业模式。所以,股权投资的成功秘诀是:第一投人,第二投人,第三还是投人!
其实,不仅中国股市不会有巴菲特,美国股市也没有巴菲特,因为巴菲特总是以局外人的平和心态,用旁观者的常识和知识,看着场内人的贪婪和恐惧。所以他“一再声称,投资人应当在别人贪婪时自已谨慎,在别人谨慎时变得贪婪”。这里说的“别人”就是股票投资人,所以中国股市中的“巴菲特们”一开始就站错了位置。
当前中国股市的投资故事中缺少了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估值,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巴菲特对中国人来说毫不陌生。最近,他的名字出现得更频繁了。因为很多人把他们在中国股市的成功,归因于运用了巴菲特的智慧。
中国真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巴菲特式的投资者吗?是不是这样的原因使市场创出新高?我思索许久,却得到相反的答案。很多自以为模仿巴菲特的人,其实是在投机。中国的股市正处在泡沫和过度的狂热之中,这是巴菲特最不愿投资的市场。
香港之鉴
很多人都在目前这轮牛市中大发其财。当然,这也是一种成就。不过,赚钱就意味着接近巴菲特了吗?我表示怀疑。
伟大的投资者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巴菲特在他一生中创造了年均28%的收益水平,这相当于10年中增长11.8倍或30年中增长1645倍。我认识的一些投资者从2005年中开始的牛市里已经取得了6倍至10倍的收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回报是很不容易的,但这并不能把他们变成巴菲特。他们的成就可能来自技巧,也可能来自运气。事实上,一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他们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市场趋势,即运气,而不是个人的投资技巧。这样赚到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1997年,香港股市楼市飘红,投资气氛炽热。似乎每个人都投身股市或楼市,很少有人能在白天专心工作。有人不无嫉妒地跟我说,“起台风的时候,连猪都会飞。”的确,很多人都变得非常富有,至少当时是如此。但务实的香港人把他们挣的钱花在名牌服装之类的东西上,而不在意把自己标榜为巴菲特。尽管每个人都明白在这样的市场投资是走钢丝,但没有人相信泡沫破裂就在眼前。
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泰铢这样一种次要货币的崩溃会摧垮整个牛市。泰铢崩盘造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日本的银行是东南亚重要的债权人,他们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他们也是香港的债主,在危机爆发五个月后,他们开始从香港市场撤资。
香港股市在1997年秋天开始暴跌,至1998年夏天到达底部,此时的恒生指数已较高点时跌去三分之二。而不动产的价格在一年中下跌了一半,在2000年高科技泡沫时经历短暂复苏后,又持续下跌,直到2003年的SARS时期才触底,累计跌幅达75%。
泡沫破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整整一代香港人在熊市中长大,未来在他们眼中一片暗淡。他们在自己思维定型走向成熟的年纪里,经历着资产价格不断的缩水。这令他们在一生中都不敢冒大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香港楼市在种种狂热之中仍然表现温和,价格仅相当于1997年危机前水平的一半。
市场的反转非常迟缓。开发商不得不暗地里打折销售。只有在金融业集中的地段,地产价格才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这其实是全球流动性泡沫的一部分,因为泡沫使得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迅速壮大。这些基金在为他们的投资人赚取第一块钱之前,先要收取2%的管理费,这笔收入使他们居住的街区的房价猛涨。
中国故事
类似的故事可能正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发生。飞涨的股市和十年前的香港市场惊人的相似。城市里不断流传着投资某只股票暴富的神话。其中,被谈论最多的一只股票是贵州茅台。传说的一个典型版本是:一个退休者把他所有的储蓄都买了茅台股票,现在成了亿万富翁。茅台股票的估值水平之高令人咋舌,其业务量也因为股市的繁荣而扩大——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加大了对50年陈酿茅台的需求。
但我有点疑惑的是,究竟有多少50年陈酿的茅台酒?难道它们在“文革”时没有被红卫兵毁掉吗?不过,只要有大量资金竞相追逐,茅台的神话就会延续下去。
巴菲特也成为茅台故事的一部分。故事是这样讲的:第一,茅台是中国的名牌;第二,中国人喜欢茅台;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人们会消费越来越多的茅台。所以,根据巴菲特的原则,应当长期持有这只股票。
但是,这个故事缺少了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个是估值,另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巴菲特的根本原则是在合适的价格买入一家好公司。但当一家好公司的股票以100倍市盈率交易时,这通常是一笔坏的投资。好公司和好股票并不能画等号。
对茅台酒的需求也存在疑问。茅台需求的一大部分是来自招待官员。当一种商品被政府官员相中之后,其价格就会飙升,因为商人会不惜代价地购买它。不过,茅台属于高度酒。全球范围内,考虑到健康的原因,高度酒的消费已连续20年下降。中国也会面临这一趋势。到医生告诫官员们不要再喝茅台酒的时候,再看看茅台的价格吧。尽管茅台有一个好的品牌,它的价值仍取决于公司未来能否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口味的变化。它的未来并不像多数投资者现在想的那么安全可靠。
金钱会改变人。我注意到,新的暴富阶层有一些独特的地方。他们最新养成的两个生活习惯是饮茶和谈佛。
关于前者,我指的不是普通的喝茶,而是像法国人谈论葡萄酒那样谈论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确实给市场带来了真实影响,陈年普洱茶的价格暴涨。你也许不会把某种茶叶的价格上涨和股市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会看到,当股市泡沫破裂时,普洱茶价会走向何方。
佛教是另一个热门话题。富人的精神需求本身并无任何坏处,但它造成了佛像等商品的价格上升。当看到如此众多的人都拥有罕见的佛教物品时,我免不了会想:这些东西以前都在哪儿呢?
巴菲特法则难有效
除了茶和佛,谈论巴菲特是最为时髦的。在发财以前,人们不会介意财富是来自遗产还是彩票。但发财以后,人们希望其他人相信,他们的富有是因为自己特殊的能力。自然地,那些在股市里淘到金的人们就把自己的故事描绘得像沃伦巴菲特那样。
有些人的确是因为聪明才智而发财,但大多数人只是运气好——碰巧在正确的时间入市。但我不能确信,有人已经做到巴菲特那样。中国股市还没有成熟到让巴菲特的法则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投资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上证综指大约在2005年中到达800至900点的底部。从那以后,这一指数已经上涨了350%。这样的表现,部分原因是新股上市首日就被纳入指数计算。去年下半年,政府改变了这种做法。另外,由于新发行的大型国企的股份在指数中占有很大权重,目前的指数和两年前有较大的不可比性。所以,你手中的股票可能没有上涨350%那么多,我估计收益水平大约在200%。
如果市场涨到原来的三倍,很多高风险股票可能涨得更多。例如,细价股(small cap stocks)通常在牛市中涨幅更大,同时在熊市中跌幅更大。这种股票被称为高β值股票。
β系数是一只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相对波动幅度。成熟市场细价股的β系数大约在1.5左右,也就是说,它们的波动比市场要大三分之一。我粗略估计的结果是,中国细价股的β值已经超过2。因此市场上涨2倍,它们会上涨5倍。
很多中国的投资者喜欢吹嘘他们的收益率。因为他们通常持有细价股,如果他们自2005年中以来收益超过500%,他们就跑赢了市场。如果持有风险更高的股票,他们的收益甚至可能更高。因此,高收益率并不意味着投资表现好。获得相对于市场整体更高的收益,也就承担着相对市场整体更大的风险。
与 β值相对应的是α值。α是通过好的选股策略而非增加风险水平所带来的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如果两只钢铁股在同样的估值水平上交易,聪明的投资者会选取质量较好的那一家。假以时日,这只股票的表现会优于大势。这种超额回报就是α。很多对冲基金都宣称自己是α的创造者,从而收取更高的管理费(例如 2%,而平均水平为0.5%)和利润分成(投资收益的20%)。
事实与此相去甚远。最近的学术研究表明,对冲基金的良好表现主要是β 而非α的作用。例如,很多对冲基金都集中投资于热门大宗商品、细价股或新兴市场,这些部门在宏观趋势下表现强劲,这都属于β一类。不过,有人认为,基金经理选择了正确的行业,因此他们的表现不仅来自运气。这方面的辩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表现与选择了好公司关系不大,而这才是α的本质。
中国的投资者借用巴菲特来解释他们的成功,我想现在还为时过早。巴菲特的方法,是选择好的公司并在低价或合理价格时买入。这种方法通常排斥那些快速上涨的热门股,因为热门股的定义就是高估值。例如,巴菲特的方法在高科技行业就不大有用。苹果公司在五年前被乔布斯收购后,其股票上涨了10倍。这完全是因为他创造非凡新产品的能力。巴菲特的方法会忽略这一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股繁荣。
巴菲特方法选出的股票一般上涨得更稳健,而不是更快。相反,中国的投资者着迷于热门股。人们推荐股票时给出的目标价格通常是在一年内有数倍的涨幅,这很难成为一个巴菲特式的目标。
中国的股票经常是不论质地好坏,齐涨齐跌。市场中的股票总是不停地在变,巴菲特的方法少有用武之地。招商银行和万科是能够持续为股东带来回报的少有例子。占据市场的国有企业更多地凭政府政策实现盈利。从长期看,这种政府保护行业的风险是很高的。民营企业则通常依赖于某个创始人,如果这个人因某种原因离开,公司很快会陷入困境。这些特点使巴菲特方法在中国的市场上很难适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像巴菲特那样侃侃而谈,同时进行的却是短线操作。
巴菲特的方法只在于实现α。这需要有一个上市公司众多的成熟市场。美国股市有近万家上市公司。“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还从未经历过萧条(即GDP负增长超过 5%)。相反,美国经济在19世纪几乎每十年就经历一次萧条。那时,就算是巴菲特,也难以成功。经济的巨大稳定性给了巴菲特法则发挥作用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交了好运。
总之,我怀疑眼下对巴菲特的热议只是牛市的产物。当泡沫破灭时,不会再有多少人提起他。当上海 A股超过2500 点时,中国股市就进入了泡沫状态。泡沫也有它的自然寿命,它是由人的心理驱动的。一场股市泡沫持续三年也是可能的,并能让市盈率超过60倍,也就是正常估值水平的4倍。
中国投资者经常把泡沫破裂与政府干预联系起来,认为只要政府不干预,泡沫就可以永远存在下去。这是错误的。泡沫会自己破裂。美国在1929年、日本在1989年就是如此。香港的崩盘是由外部干扰引起的,科技股泡沫则因产能过剩在2000年破裂。你永远都不知道泡沫会怎样破,但它们总是会破的。
+++++++++++++++++++++++++++++++++++++++++++++++++++++++++++++++++++++++++++++++++++++
许小年:中国为什么不出巴菲特?
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最新排名,美国股民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世界首富,长期占据这一位置的比尔·盖茨跌至第三,第二位为墨西哥电信大亨夺得,全球最富有的华人李嘉诚位居第十一。
世界最富有的10人中,印度人4名,美国人2名,墨西哥、俄罗斯、瑞典和德国各占一席。在拥有10亿美元以上家产的1125人中,中国大陆有 42人,虽然比去年增加了22人,但无法和美国的469人相比,也低于印度的53名。大陆首富在福布斯榜上排第125位,印度的首富米塔尔则紧随盖茨排第四位。可见超级富豪的产生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有一定关系,却又不是决定性因素。以美国作为比较的标准或许不大合适,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出米塔尔”。
造就富豪当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富豪多了对社会却无疑是件好事。在自愿交易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首先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售出产品和服务,企业家才能从销售收入中获取利润和积累个人财富。巴菲特的620亿美元来自他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分成,股东用货币投票的方式承认了他的贡献。同理,微软公司的软件极大地提高了电脑的使用效率,盖茨的580亿美元仅仅是微软所创社会价值的一小部分。
承认个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勇于承担风险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经济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个人潜能的发挥是保持社会活力的根本之道。任何社会都是先行者寡,跟随者众,大众如何对待少数先行者以及如何制度化地激励先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路径。
中国传统社会的哲学是 “枪打出头鸟”,“不患寡而患不均”,以中庸为至善,以迎合多数为美德,歧视和压抑作为少数的先行者,于是保守、落后和愚昧伴随了我们两千多年。在中文的语境中,“富豪”一词的内涵似乎就是“为富不仁”和“巧取豪夺”,表面尊崇,实为贬斥,而“商人”的称呼就总带有“无商不奸”的意味。古代中国社会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处于最底部,高居金字塔尖的是科举出身的官员。
马克斯·韦伯指出,主流的儒家意识形态鄙视经商和营利,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能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产生 (《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而“以赚钱为天职”的英国商人则抓住了蒸汽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带领英国率先进入工业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韦伯追溯历史,将英国商人地位的改变归功于宗教改革,特别是新教的兴起。新教一扫商人富有但卑微龌龊的社会成见,视经商为上帝指定的职业,认为履行职业义务而获取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可取的,并且是信徒必须身体力行的。新教“为新型企业家的生活提供了道德基础和支持”,商人从此挺起胸膛做人,理直气壮赚钱。
尽管后人对韦伯的研究颇多争议,例如信奉天主教的意大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韦伯的核心观点为各家所接受——虽然并非充分条件,社会观念的转变却是近代经济生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新的精神和伦理未必导致新的经济形态,而旧有的意识环境却绝无可能支持新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破除和抛弃传统观念,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其他方面也要跟上,尤其是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
韦伯论及意识对经济的影响,英国并非孤证,从近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地荷兰,到后起的瑞士、德国和美国,新教国家构成了世界发达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提供了东方的案例,若非当年小平同志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若不形成“致富光荣”的社会风气,就不可能有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而民营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它们奠定了中国经济长期繁荣的最重要基础。
虽然“致富光荣”表面上已为社会所接受,真的有人富起来之后,反而有可能因此而增添了一份“原罪”,陷入天然的社会舆论劣势。今年的“两会” 上,工商界委员提案修改《劳动法》和降低最高所得税率,立即被指责为替少数富人谋利,有违全国政协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来自国有电力公司的委员呼吁提高电价,却不见民情激愤。同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说话,为何社会反应截然不同?可否解释为士、农、工、商的潜意识回潮?或者叫做转型社会中的双重标准?
政协委员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兼善天下”,保障农、工利益靠议政和立法机构中的农、工代表。在法制的框架下,农、工、商各讲自己的话,各自争取本集团的利益,通过公平和透明的博弈,达成利益调整的各项协议。我国政协和人大为各方的利益博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增加农、工、商的名额,降低“士”也就是官员的比例,因为从理论上讲,“士”并非独立的利益主体,“士”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归根结底是农、工、商的利益,是 13亿国民个人利益的总和。
回到本文的题目,中国为什么不出巴菲特(或者米尔塔)?答案如同沙漠里种不成庄稼一样,皆由土壤和气候所致,与种子并无太大关系。产生巴菲特的土壤是产权制度,尊重和保护私人产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他人产权,无论产权的所有者是富豪还是低收入阶层,也无论侵权的名义是公益还是提携弱势群体。
巴菲特和盖茨所需要的气候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承认和尊重价值创造者,承认和尊重由此而积累起来的财富。形成这样的社会意识要有理性作为基础,不要问你的财富比巴菲特和盖茨少多少,而要问如果没有他们,你的财富是否会更少?你愿意生活在没有他们的均平世界上?还是有了他们而你的生活会更好的社会中?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均平世界不可能产生巴菲特与盖茨,收入一旦平均分配,巴、盖之辈即失去冒险和创新的激励。最根本的问题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是“他拿大头,我拿小头”,还是“宁可我少得,也不让他多得”?
市场经济需要理性,有理性才有平常心。当人们对富豪不再是嫉恨与羡慕交集,不再是口诛笔伐而心向往之,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就会更加有力,价值创造者的社会地位就越高,巴菲特与盖茨就会不断涌现出来,不仅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思维,而且也会以他们两位为榜样,捐赠财产,回馈社会。毕竟财富再多100亿,对他们的物质生活已无实质影响,而只代表人生价值的更进一步。财富产生幸福感之大,莫过于报答社会,这也是富豪应有的理性。
++++++++++++++++++++++++++++++++++++++++++++++++++++++++++++++++++++++
金岩石:中国股市为什么不会产生巴菲特?
中国股市为什么不会产生巴菲特?
从沪指三千到六千,股民唱响了一首歌:死了都不卖!从沪指六千到三千,人们也在默默唱着:不卖就得死!许多人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解读为买了就不卖,以为长期持有股票赚了钱就是巴菲特的信徒,这样的巴菲特解读值得商榷。
在解读巴菲特的投资模式之前,请每个人先设想一个金融家的形象: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什么车?住在哪里?办公桌上有什么?出门必带什么?和什么样的人在哪里吃饭?等等。这时我再来描述巴菲特的生活细节:他住的地方相当于中国贵阳的郊区小镇,房子还是1958年花了5.8万美元买的,常常穿牛仔裤在肯德基请客,办公桌上没有电脑,几乎不携带手机,肯定不会发短信。每年一次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慈善拍卖,去年以62万美金中标的是中国人段永平,吃过饭后让段永平震撼的是:他上了豪华奔驰,巴菲特上了一辆卡车!现在请对比一下,这个巴菲特和你设想的金融家是一类人吗?其实,巴菲特早就来过中国,是和比尔。盖茨一起来的,当时人们都像追星族一样围着盖茨,只有一个人陪着寡言的巴菲特,他就是后来创建“E--龙网”的唐越。
巴菲特13岁在高球场当球童,投资致富是他年轻时的梦想,求婚时他对未婚妻只讲了一句话:“相信我,我会成为富人”。做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于是他发现了一个商业模式,保险公司收的保费解决了长期资金的来源,而且不用付利息,还有保费收益,这是比银行还便宜的融资工具。收购了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后,巴菲特如鱼得水,可以有充足的长期资金进行投资了。伯克夏是一个再保险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巴菲特用公司帐面上的保险浮存金派生出两项投资业务,一是股票投资,二是股权投资,所以人们可以用三个数字来评价伯克夏的成长业绩,一是伯克夏的市值增长,二是股票投资的收益,三是股权投资的回报。遗憾的是,把这三个数字比较一下,股票投资的年均回报却是最低的。
在1965-2006年间,伯克夏股票的表现是年平均21.40%,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只有10.40%。伯克夏股东的分红在65年是每股4 美元,75年还是4美元,85年跳到52美元,95年达175美元,2006年高达每股3,625美元。可见伯克夏大部分投资收益是在1995-2006 年间实现的,而在这一段时间,伯克夏的主营业务从保险扩大到多个领域,股权投资相继进入收割季节。熟悉伯克夏公司业务的人都知道,巴菲特在这10年的主要决策是股权投资,收购兼并,整合出售,甚至国人熟知的巴菲特投资中石油也是用股权投资的理念决策的,巴菲特说过,我不懂中国,也不懂中石油,但是我懂石油。所以,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只是投资石油的一种方式,一种更具流动性的方式。我们再用巴菲特2006年给股东的信来做个旁证,伯克夏的投资收益在 1965-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7.9%,其中1995-2006年是31.7%,由此推算,1965-1995年间,投资收益的年均增长率只有 12.8%,而在这个时期,伯克夏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票投资,股权和买卖股权的投资收益多半发生在1995年以后。
比较了这些数字后,说巴菲特是一个成功的股权投资家更为贴切。伯克夏的主营业务是保险,主营风险是投资,用保险浮存金支持股票和股权两类投资是伯克夏公司的商业模式,所以更准确地说,巴菲特是在经营一个投资型企业。巴菲特的企业经营模式在中国是违规,用伯克夏商业模式的标准来比较,中国的巴菲特应该是在中国人寿或中国平安,但是保监会现在还没有核准保险公司投资于非上市的私募股权,也不允许保费收入全额用于投资股票,那么中国的股市中怎么可能有巴菲特的伯克夏模式呢?当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伯克夏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依我所见,在中国股市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选股,用索罗斯的投资模式操作(因为索罗斯是宏观股市投资人)。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用股票投资获得暴利的故事来证明自己是“巴菲特”其实很滑稽,因为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并不追求暴利;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产重估来支持死了都不卖的“价值投资”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巴菲特 “不会有一毛钱的投资是基于宏观经济预期的”。他一再告戒人们,要从最微观的角度发现投资价值,用最简单的方法感悟市场理性,用最平和的心态扑捉盈利机会,这三个“最”字就是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所以,要想成为巴菲特的信徒,第一要把电脑扔出窗外,第二永远不要看K线图,第三绝不追随华尔街的分析师。K线图就是心电图,巴菲特开始分批买进中石油的时候,正是几大投行降级中石油的时候,所以当时有个著名分析师说巴菲特“犯傻了”。巴菲特是一个经常站在股市之外的股权投资家,股权投资产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价值,而企业的经营价值=管理团队+商业模式。所以,股权投资的成功秘诀是:第一投人,第二投人,第三还是投人!
其实,不仅中国股市不会有巴菲特,美国股市也没有巴菲特,因为巴菲特总是以局外人的平和心态,用旁观者的常识和知识,看着场内人的贪婪和恐惧。所以他“一再声称,投资人应当在别人贪婪时自已谨慎,在别人谨慎时变得贪婪”。这里说的“别人”就是股票投资人,所以中国股市中的“巴菲特们”一开始就站错了位置。
Tuesday, August 12, 2008
政治股何以成跛脚鸭?
政治股是指政党或政要拥有显著股权的公司的股票,包括利用政治力量获取商业利益的企业在内。
政治股常为股市热门股,尤其是在牛市中,此类股票,炙手可热,投机者趋之若鹜,在反对党崛起后,政治保护伞已收起来,此类股票的交易已冷却下来,由於没有基本面支撑下,政治股都成了跛脚鸭。
官商勾结,互相利用,以谋求暴利,自古已然,於今尤烈,而大马岂能例外?
有政治力量作为后盾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上,占尽优势,照理,在业绩上,应有更加特出的表现才对,实际上刚好相反,假如你检讨这类企业的纪录,你一定会发现,这类企业的表现多数很恶劣;一小部份在开始时的确有骄人的表现,但多数虎头蛇尾,后劲不继,日子一久,劣迹毕露,有者甚至陷入财务困境,需劳动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才能生存下去,实在是浪费公帑,劳民伤财。
为什么有政治作保护伞的企业,表现多数不如人?
追根究底,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
政治以服务人民为本,并非为私利,孟子曰“惟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就是这个意思。
而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是以为股东谋利为惟一目标,跟政治为全民福利为依归的理念,南辕北辙。
故某些公共事业,即使无利可图,甚至长期倒贴,政府还是不得不做,民营企业,刚好相反,无利可图的事业,绝对不会去做。
例如水供,即使要倒贴,政府还是要提供,因为这关系到大部份人民的生活素质。
将水供私营化,经营水供的公司,若无利可图,谁要去做?
私营化后水供公司若获利丰厚,羊毛出自羊身上,水供公司的盈利,来自人民的荷包。
故水供私营化,是牺牲大部份人(用户)的利益,以增加小部份人(公司股东)的利益,则私营化之是否可取,一目了然。
有些政客,不断鼓吹“政经合一”,在理念上就站不住脚,其动机何在,大家心知肚明。
政治股既然是立足於不合逻辑的基础,则是先天不足,若后天又“失调”,则其败必矣!
所谓“失调”,是经营不善。
商场竞争激烈,同行如敌国,腥风血雨,陷阱处处,稍为不慎,即被淘汰。苟无人才,又缺经验,则被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靠政治力量,取得执照,合同或资源(如土地),但由於没有实际经营经验,又缺乏良好管理,加上官僚作风,挥霍无度,要与人在商场争一日之长短,难矣!
至於官营企业,掌管者只是受薪职员,有经营权而没有股权,公司大赚,盈利尽归股东,他最多只得到较多的花红而已,无权享受股息;若公司大亏,他也没有“切肤之痛”。故官营企业掌舵人,多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成则有余,进取则不足,企业难有特出表现,不足为奇。
企业必须靠脚踏实地的经营,良好的管理,还要选对商业模式,才有可能成功。
靠政治力量取得的商业优势,犹如服用兴奋剂,鲜有能持久者,商场炮火连天,单靠保护伞,不可能打胜仗。此类企业,能永续经营者,绝无仅有。
基本面决定投资
投资者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一定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是任何的投资决定,都必须根据基本面作出。绝不听信似是而非的传言,或是对上市公司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荐,仓卒行事。
若无强大的基本面,即使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也切勿动心,以免落入股市大鳄的圈套,尸骨无存。
坚持基本面,可减低风险,提高胜算。
切勿对政治股存有幻想!
做个脚踏实地的投资者,你会活得更开心!
政治股常为股市热门股,尤其是在牛市中,此类股票,炙手可热,投机者趋之若鹜,在反对党崛起后,政治保护伞已收起来,此类股票的交易已冷却下来,由於没有基本面支撑下,政治股都成了跛脚鸭。
官商勾结,互相利用,以谋求暴利,自古已然,於今尤烈,而大马岂能例外?
有政治力量作为后盾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上,占尽优势,照理,在业绩上,应有更加特出的表现才对,实际上刚好相反,假如你检讨这类企业的纪录,你一定会发现,这类企业的表现多数很恶劣;一小部份在开始时的确有骄人的表现,但多数虎头蛇尾,后劲不继,日子一久,劣迹毕露,有者甚至陷入财务困境,需劳动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才能生存下去,实在是浪费公帑,劳民伤财。
为什么有政治作保护伞的企业,表现多数不如人?
追根究底,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
政治以服务人民为本,并非为私利,孟子曰“惟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就是这个意思。
而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是以为股东谋利为惟一目标,跟政治为全民福利为依归的理念,南辕北辙。
故某些公共事业,即使无利可图,甚至长期倒贴,政府还是不得不做,民营企业,刚好相反,无利可图的事业,绝对不会去做。
例如水供,即使要倒贴,政府还是要提供,因为这关系到大部份人民的生活素质。
将水供私营化,经营水供的公司,若无利可图,谁要去做?
私营化后水供公司若获利丰厚,羊毛出自羊身上,水供公司的盈利,来自人民的荷包。
故水供私营化,是牺牲大部份人(用户)的利益,以增加小部份人(公司股东)的利益,则私营化之是否可取,一目了然。
有些政客,不断鼓吹“政经合一”,在理念上就站不住脚,其动机何在,大家心知肚明。
政治股既然是立足於不合逻辑的基础,则是先天不足,若后天又“失调”,则其败必矣!
所谓“失调”,是经营不善。
商场竞争激烈,同行如敌国,腥风血雨,陷阱处处,稍为不慎,即被淘汰。苟无人才,又缺经验,则被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靠政治力量,取得执照,合同或资源(如土地),但由於没有实际经营经验,又缺乏良好管理,加上官僚作风,挥霍无度,要与人在商场争一日之长短,难矣!
至於官营企业,掌管者只是受薪职员,有经营权而没有股权,公司大赚,盈利尽归股东,他最多只得到较多的花红而已,无权享受股息;若公司大亏,他也没有“切肤之痛”。故官营企业掌舵人,多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成则有余,进取则不足,企业难有特出表现,不足为奇。
企业必须靠脚踏实地的经营,良好的管理,还要选对商业模式,才有可能成功。
靠政治力量取得的商业优势,犹如服用兴奋剂,鲜有能持久者,商场炮火连天,单靠保护伞,不可能打胜仗。此类企业,能永续经营者,绝无仅有。
基本面决定投资
投资者要在股市投资成功,一定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是任何的投资决定,都必须根据基本面作出。绝不听信似是而非的传言,或是对上市公司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荐,仓卒行事。
若无强大的基本面,即使别人说得天花乱坠,也切勿动心,以免落入股市大鳄的圈套,尸骨无存。
坚持基本面,可减低风险,提高胜算。
切勿对政治股存有幻想!
做个脚踏实地的投资者,你会活得更开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