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價爆上,但坊間仍在激辯通脹還是通縮,學界兩派也對立起來,教人費解。按道理,金價上升,美元應跌,通脹應來;但現在金價爆升,美元卻沒暴跌,通脹更未回來。為何三者會不一致?想通之間的關係很重要,因為通脹影響利率,而利率則長遠影響很多其他環節;至於美元,則短期內會影響市況。今次就來整理三者之間的關係。
貨幣的本義是交易及儲值,是故貨幣必須難以偽造(以作交易)及供應有限(方能保值)。於此,黃金與紙幣是對立的,尤其紙幣可以無限印刷,只管有紙有油墨即可。所以,金價理論上與幣量成正比。問題只是,幣量是否與美元成反比、與通脹成正比。
四種可能
說幣量與美元成反比,無疑是說「愈印銀紙愈貶值」。不過,這裏的美元是指美滙指數,假使各國齊齊狂印,美元(相對其他紙幣)未必貶值──除非,狂印的程度去到令美元瀕臨崩潰地步,資金當然會一窩蜂湧地撤出美元而湧到其他貨幣。另外,當紙幣總量過多、多過實質經濟活動所需之時,物價自會相應倍大──除非,信貸恐慌的程度去到令貨幣流速驟降,抵銷了狂印銀紙對物價的影響(提示:幣量理論指MV = PT)。將剛述的兩個「除非」合成四種可能情況,便可整理金價與通脹及美元的關係【表】。
一如既往,在下的文章不宜速讀,將上兩段文字及表中內容慢慢消化才續讀下去;留意,「沒有必然關係」並不等於「沒有關係」。教科書有這個表嗎?沒有。但上述道理你能說教科書裏沒有嗎?其實還不過是基於書中道理所整理的結果矣。古語云同枱食飯各自修行,同讀一書吸收各異,就是這個道理。上述是理論而已,實際上又是否如此?那就要看看歷史數據了,且以美國的通脹為着眼點。金價及通脹歷史悠久,但反映美元(相對其他紙幣)強弱的美滙指數則始自1967年,我們唯有以此為入手觀察的起點。
細意觀摩歷來通脹及美滙與金價的關係【圖一、二】,應可將不同年代套進表中的四個情況。
撇開1971年金本位倒台前美元與金價掛鈎的幾年,當年美元跟黃金脫鈎及早年聯儲局減息至1厘,雖說前者屬突變、後者屬漸變,但本質上皆是美元幣量大增,同會構成紙幣危機。不過,隨着聯儲局於1982年降服通脹,當時的紙幣危機告一段落。2008年6月,信貸危機進入高潮,直至今年3月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才將危機紓緩。至於其餘日子,則似乎既無紙幣亦無信貸危機。於是,四十年歷史便套進表中的三格。不過,迄今所談還僅「理論上的實際情況」,究竟「實證上的實際情況」又是否如此?
那就要將數據劃分剛述的幾個時期了。先看最正常,即既無紙幣亦無信貸危機的1982年秋至2000年初。按照整理的結果,金價應與通脹成正比,但與美滙沒必然關係(表的左上格)。觀圖可見,金價確與通脹成正比關係【圖三】,且極為可信(p→0);至於與美滙的關係【圖四】,亦確不很顯著(p>0.01,即未達99%可信)。即使論相關度(R2),金價與通脹亦較與美滙為高(由於通脹與美滙單位不同,系數反而意義不大)。
再看有紙幣危機但沒信貸危機的年代,第一個為1972至89年。按照整理的結果,金價與通脹成正比關係,與美滙成反比關係(表的左下格)。觀圖可見,金價與通脹的正比關係及與美滙的反比關係十分可信【圖五、六】(p→0),相關度亦較之前的大得多──數點較為成線是肉眼可見的。第二個有紙幣危機但沒信貸危機的年代為上次科網泡爆破後的2000至08年年中。同樣可見,金價與通脹及與美滙的關係很可信【圖七、八】,而三者之間的相關度亦頗高,尤以金價與美滙的數點更幾呈直線(R2>0.7)。
最後要印證的,是既有紙幣亦有信貸危機的過去一年。雖然數據點太少(僅十一個)了,不宜作迴歸分析,但我們即管「照計死數」,算出在此期間金價與通脹及與美滙的關係,看看是否如上述整理結果般所指,金價與兩者皆沒有必然關係(表的右上格)。
觀圖即見,事實果然如此:不單系數全不顯著(p>0.1,即遠未達90%可信),相關度亦甚低(R2<0.1)。儘管單憑印象,過去一段時期金價與美滙似是反比,不過月度數據並不支持此說;即使以同期的日度數據計算兩者的相關系數,亦僅-0.22,相當於R2為0.05!不妨回憶一下:海嘯期間美元不是急升的嗎?期間的金價只做了個大型頭肩底。
醞釀紙幣危機
上述理論,附表的四格已驗證了三格。觀乎過去一年,全球所做不是減債減槓桿,反而是背道而馳、製造更大泡沫,故在下於上文明言,信貸危機只是在量化寬鬆下得以「紓緩」,絕非獲得「解決」。然而,在紓緩這個危機的同時,卻醞釀了一更大危機──紙幣危機。表中刻意留下一格,就是留待將來的歷史將之填上。希望不會有這一天。
別以為紙幣制度崩潰定會導致超級通脹。假使危機真的出現,而迫使全球重新進入金本位年代,我們必將陷入史上最嚴重、最漫長的通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