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January 25, 2009

奥巴马是经济萧条的替罪羊 ——访《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

“我认为奥巴马上台后的日子会异常难过,某种意义上,他与伯南克的处境是一样的,伯南克注定成为格林斯潘的一只替罪羊,奥巴马同样会沦为美国经济萧条时代的另一只替罪羊。”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入主白宫,无数人对这位“变革”的总统拯救美国经济寄予厚望,而在《货币战争》中准确预测了本次次贷危机的作者宋鸿兵,本周四接受《红周刊》记者专访时却做出如上的判断。
  
奥巴马不是罗斯福
《红周刊》:被称为“罗斯福第二”的奥巴马,能否重现罗斯福时代经济复苏的奇迹?
宋鸿兵:这是一个非常牵强的类比。罗斯福与奥巴马所处时代的不同使得二者不具备可比性。首先,美国当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不是上世纪30年代的债权国;第二,美国实体经济与上世纪30年代完全不可比拟,当时美国工业生产能力非常强,而现在工业生产已经完全没落。另外,奥巴马与罗斯福最大差别是罗斯福面对的是怎样清理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用一系列财政措施去提高消费能力,消化大量的过剩的生产;奥巴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清理、消化如此庞大的债务。由于美国现在面临的并不是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而是庞大的债务问题,所以用财政赤字办法,对于经济现状的改善并无本质性的帮助。另外,奥巴马的能力是不足以对抗这么大的危机的。
  
《红周刊》:你怎样看奥巴马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
宋鸿兵:奥巴马的8000亿~10000亿美金只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不包括拯救美国金融系统未来潜在亏损;8000亿加上日常亏空,形成了1万2千亿的财政赤字,这些财政赤字全部通过国债来弥补;美国金融系统其实已经出现了重大危机,美国政府可能最终拿出2万~3万亿美元,才能把危机控制住,因此国债的发行量就会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即3万亿甚至4万亿,我认为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可能酝酿着大规模恶性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可能性;第二种可能性是,如果大量发售国债,而美国政府、美联储任由国债票面价值狂跌,美国长期贷款的利率和利息成本会狂涨从而严重损伤经济。
  
美国政府只能面临这两种选择的一种,要么承受恶性通货膨胀,从而威胁美元的地位,要么忍受长期贷款利息的突然上涨,从而更加严厉地打击全球经济,包括美国经济实体在内。而且高达数万亿美元的亏空,解决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美国国债就是有史以来最大“庞氏骗局”
《红周刊》:有观点认为美国制造泡沫来挽救经济危机,但金融危机恐将延续更长时间。
宋鸿兵:我把泡沫分成两个层面的概念:是制造一个更大的资产泡沫来消化这次房地产泡沫破裂所产生的流动性紧缩现象,这个资产泡沫背后实质上是一个更大的债务泡沫,这个债务泡沫靠什么来拉动比美国房地产更大的负债?到目前为止可能就是国债。美国有可能通过制造一个庞大的美国国债市场的泡沫,来消化房地产按揭抵押贷款泡沫破裂之后所需要拉动的资产价格上涨的一种动力。因此,美国国债才是最大的泡沫,而依托于美国国债发行的美元是更大的泡沫。
  
《红周刊》: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宋鸿兵:我们正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危机是商业银行系统,不光是美国,包括欧洲在内,我认为美国与欧洲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已经处在资不抵债的状态之下;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去拯救?拯救危机的链条:商业银行体系把它的烂账转移至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美国政府再把资产负债表上的烂账转移至每个纳税人的家庭资产,美国老百姓实际上已经是在严重负债之下,还要承受更多的负债,即必须出钱帮助美国金融机构摆脱困境,这将导致美国家庭的负担会加重,即每个纳税人潜在的负债和所要承受的债务的压力会增加,而这一切最终以国债的形式来体现,但是美国政府实际上没有钱,财政赤字已经连续很多年了,2008年财政赤字达到4800亿美元,2009年预计达1万2千亿美元,所以称之为“赤字之王”;要拯救如此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这种亏空,有可能高达2、3万亿美元以上,而美国政府是没有积蓄的,这个钱只能通过增发国债来借。
  
《红周刊》:美国国债今年的发行量怎样?
宋鸿兵:美国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若按照美国现在的赤字规模1万2千亿美元,再加上拯救商业银行系统必不可少的2、3万亿这样的规模,美国国债今年的发行量将会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很可能是往年的5、6倍以上。如果这样,国债市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危险。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政府出面拯救市场一定能奏效,但这是建立在一个潜在假设之上:美国国债市场可以无限制地容纳国债的增发量。今年国债的增发量是去年的5、6倍,美国的金融机构现在已经严重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国债要压在国外投资者身上,但除了中国,其它各国都在减持美国国债,即便中国还要增持美国国债,其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国全部持有的美国国债是6千亿美元,未来如果依靠中国承担2、3万亿美元的国债是不现实的。而在此情况下,其他各国还在纷纷抛售国债,这就存在一个巨大问题:这些国债谁来买?如果最后卖不动,最后的购买者是谁?那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如果从一级市场或者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意味着可能要有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投放,这将是非常惊人的、史无前例的巨大的基础货币增发的行为。这会使整个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会发生大规模的逆转,那就会使更多人减持美国国债,美联储的压力更大,就要购买更大规模的国债才能消化,这是个恶性循环。那么在此情况下,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会孕育一场非常严重、恶性的通货膨胀趋势。当这种力量一旦爆发出来,整个世界经济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会出现一个突然反转,这是一个比较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恶性通货膨胀将会在全球范围重新抬头。至于何时抬头,要取决于美国政府以多大的力度去拯救金融市场,力度越大,通货膨胀来得越快越猛。

《红周刊》:奥巴马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赤字之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号称“直升飞机大奔”,不停往外撒美元,造成美元的泛滥。那么黄金是否看涨?未来恢复黄金本位制的可能性有多大?
宋鸿兵:恢复黄金本位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美元系统崩盘,黄金才可能货币化。理论上讲美元系统最终崩盘是一定的。但在什么时间点崩盘,谁也不知道。美元体系,或者美国国债体系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大的“庞氏骗局”。因为庞氏骗局最典型的特点是靠新的现金流的不断大规模流入,用新募集来的钱偿还以前债务的本金、利息,一旦新资金中断,游戏就会崩盘,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美国国债所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一旦外国投资人对美国国债停止投资,立刻就会陷入崩盘。
  
这种“庞氏骗局”总是以破产而告终。当它破产时,世界投资人、整个世界体系该如何运作,我相信那时不会再有人相信纸币制度。美国尚且如此,欧洲、日本能好到哪里?那时大家可能只认可黄金,这就是恢复金本位的时刻,这就是欧美央行储备了大量的黄金而不出售的原因。而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只储备了很少的黄金。当游戏最后翻盘的时候,就要看谁手上的黄金筹码多,中国、日本两国将是最大的输家。
  
黄金是每个公司、家庭最后一道财富保险,应该在财产储备中储备一些黄金,作为财产的保险金。全球货币体系30年之内美元是必出问题的,我有生之年肯定会碰到类似美元崩盘的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大变迁。我不知道这次是不是。
  
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危机已现
《红周刊》:未来是否会出现银行危机,导致经济大衰退演变为大萧条?
宋鸿兵:我认为现在美国已经出现了银行危机,但是否会导致从衰退演变为大萧条,现在做这个预测还为时尚早。银行危机现在可以确信无疑,不只是美国,包括欧洲在内,包括我们认为的最好的商业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从它们股价的巨大跌幅看,就可以知道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一场严重的席卷整个欧美的商业银行体系的重大危机。
  
理论上说,鲁比尼(美国纽约大学教授,2006年准确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并声名鹊起,此后他又在2008年上半年预言了投资银行的倾覆——编者注)有个估算,整个美国商业银行系统全部潜在亏空,已经达到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整个美国银行系统都已经破产了,英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我们面临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体系破产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还奢谈奥巴马能够变革,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红周刊》:苏格兰皇家银行创造了英国银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亏损,怎么看当今银行的国有化?
宋鸿兵:国有化这条路不可行,美国的救市计划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次就是保尔森2008年9月提出的,财政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购买银行的优先股,意味着进行国有化,但是事隔两个月,11月底的时候,这一招就失败了,由于商业银行股票跌得太快,以至于政府所注入的资金仍然抵偿不了财务状况恶化所造成的损失;第二招,把银行所发行的卖不动的债券、问题资产全部买下,这是第二代救助方案,也是迄今在用的方法。代价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过去6个月内,从8900多亿美元一直涨到2万多亿美元。迄今此招也失灵,因为规模越来越大,国会批的7000亿已经用掉了一大半了,剩下的3500亿美元根本是杯水车薪。因此,第二代救助方案现在也基本失败。第三代救市方案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成立一个“问题银行”,把所有的银行系统烂账全部剥离出来,放在问题银行,这一招能否奏效?还是不行。由于是剥离,政府要拿钱去买,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还得靠发债。最后一切的问题会落实到美国的债主身上,尤其是国债。
2012年之前美国经济很难走出衰退
  
《红周刊》:您曾判断2012年美国经济才会出现反转,有何根据?
宋鸿兵:按照惯常规律,房地产价格会跌5~7年左右,我取一个中间值6年,作为一个中性的评估,从2006年的高峰期,一直会跌到2012年才可能见底,但是考虑到这一次的规模远远超过历次金融危机的规模,这个周期就有可能拉长,但在2012年以前,房地产很难见底。如果房地产不见底,美国资产价格下跌就不会见底,因为房地产是资产价格的一个主要指标。在此之前谈经济反转,我认为没有意义。
  
中国情况与美国不同,中国楼市会怎样,取决于中国的房地产公司资金链会不会断裂、何时断裂,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会撑多久。楼价跌到什么时候不好预测,因为不知道还有多少房地产公司会倒闭。
  
《红周刊》: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如何?温总理说今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一年,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经济会见底?
宋鸿兵: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美国商业银行整体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因此对危机的深入程度认识还不到位。如果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而爆发一场危机,则比去年要严重很多,去年倒闭的不过是几家投行,投行和商业银行能比吗?商业银行倘若不倒闭而国有化,就是导致国债增发,而国债增发能否发出去?发不出去,要么是利率狂涨,要么是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全球经济形势很难好转。无论是大规模通胀还是利率狂涨,对中国周边的所有金融生态环境会产生极其严重的颠覆性影响,中国能够完全无视于周边的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一系列外部市场需求,到第三季度出现一个奇迹般的好转?
  
《红周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CPI是1.2%,大家都很担心CPI在2009年初会由正转负,出现通缩,通缩影响股市的机制是什么?通缩对股市有何影响?
  
宋鸿兵:CPI是物价流动性的体现,现在说流动性在紧缩,其原因是银行放贷在减少;而最近由于4万亿刺激政策导致信贷规模不断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压力(这对流动性而言很可能会发生相反的方向,从紧缩变成重新开始通胀),但是周边环境制约了扩张程度,在不太好的经济形势下,扩张会导致坏账率上升。
  
如果流动性紧缩,大宗商品、股票、房子等都会降价。建议投资者首先规避银行股,而中国股市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具备投资价值。因为判断股市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企业分红,企业分红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真正把这些钱用在投资上、发展经济,分红比率越低,股息越低,这个市场泡沫就越大。

基金的想法与宏观经济的软肋

(1)对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评论
2008年的数据出来了,GDP前高后低,总体是9%;但由于第4季度是6.8%,所以这种迅速下滑的态势其实是非常令人忧虑的。但那位新见面的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发言却不给大家敲警钟,引起警惕,反是在极力地、牵强地为这些数据辩护,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为20%,并说,中国有20万亿的城乡居民储蓄(意即:拉动内需是没问题的)。问题是:13.3亿人口,人均储蓄仅1.5万元;生一场病,开个刀要用几万元;子女大学毕业后在大、中城市留下,买一套房子需要60-100万元;谁敢真的像美国人那样吃光用光呢?再说,美国人的做法就一定对吗?笔者绝不相信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内需”会在媒体的鼓励下在中期启动。这一步,战略上是走不通的。除非你立即宣布,所有人看病免费,上大学免费,进城工作者有经济适用房住,老人有人管,没人会失业。
  
前次去香港,一位经济学家就曾谈到:国家统计局主要是调查、公布经济数据的,但中国统计局长倒成了大经济学家,而其解释往往是牵强的、讲好话的,经济发展与他们讲的也不符,真搞笑。
  
(2)四万亿投资效果如何
四万亿投资,对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远有点像罗斯福新政;中有点像朱镕基的赤字财政,大修桥、路、发电站;近则像奥巴马的850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
  
但是,还是不能就此放心。罗斯福从1929年起开始拯救经济,连出狠招,但美国经济危机阴影几年不散。后来是由于二次大战前的交战双方备战,美国为双方生产战略物资,加之后来美国直接参战,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经济前景才逐渐光明起来。
  
对于我国的四万亿投资,笔者最担心的是会有重复投资。无论是黑龙江还是新疆,必要的高速公路早已是四通八达,那么新建的这些重点投资项目,边际效用会否递减呢?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会否发生新的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呢,那时经济再冷下来怎么办?
  
(3)别信什么“放弃出口抓内需”的鬼话
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困难,大家一定要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它一定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
  
中国目前的困难,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出口与外贸,这是30年来中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引擎,但这次被美欧经济衰退拖垮了。
  
但这一块不能丢,千万别相信什么“放弃出口抓内需”的鬼话。出口阵地一定要抢回来。中国的商品依然是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尽管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但对中国方面的便宜商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人民币升值应暂停一段时间,出口还要继续努力,美、欧、俄、非、中东都要去。出口就是中国3000万家小企业的生命线,出口就是几千万农民工的就业之路,是社会安定的关键。

(4) 《劳动合同法》应该完全中止实行
《劳动合同法》一出台就备受争议,据说这是人民大学几个教授在有关部门的指示下,听取了全国几万条意见和建议后拟出来的。
  
一年多来的经济大萧条,成千上万家企业倒闭、歇业、破产,相当多的企业领导不辞而别,广东1.5万家企业的垮台,春节数以千万计的民工提前返乡……是时候对这个不合时宜的"法"下个结论了。即,这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使企业成本急剧上升了30-35%的、在人民币升值、出口大减时使企业雪上加霜,使劳动者失业剧增的法。
  
凡事应从战略上、宏观上看。从具体条款来讲,都是为了劳工好。但企业成本高了,从微利到亏损了,被越南、马来西亚企业打败了、关门了,业主逃跑了,工人失业了,究竟是过去那种热火朝天的东莞好呢,还是现在冷冷清清、民工回家的情况好呢?中国工人是弱势群体,但改变这种情况得靠发展经济,经济形势好了,工人稀缺了,业主怎敢对工人不好?其实,中国的中小企业家也是弱势群体。一个水龙头在中国卖50元,在英国换个标签就可卖到50英镑,中国企业大多数是薄利多销,人民币一升值,劳务成本一提高,马上亏损,只好咬咬牙关门。
  
一旦成了法,很难改,但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看看90年代的宴席税(300元以上一桌要交税),现在哪个省还在执行?

(5) 房地产市场至关重要
其实,真正要启动中国经济就得靠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情况非常微妙,上海、广州、深圳跌20-30%后,全国其他城市也跌了10-15%,此后就不跌了,但整个2008年成交量很小,处于僵持状态。很多中小城市开始动用各种政策救市,城建部也说不能大起大落,有救市迹象,使得房地产商不肯降价(降价也会遇到万科碰到的退房潮)。但北京、上海市领导又明确反对房价上涨,加上个完全没有全局观的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老在唠叨,这房市就上下两难了。交易的清淡使得房地产市场奄奄一息,钢铁、水泥等40几个产业怎么启动?
  
“经济适用房”完全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在中国城市中最缺房的是一年进城550-610万的大学生,他们人年均收入会低于15000元(经济适用房入住标准)吗?还有1500万民工(他们不是正在做着城里人祖父、曾祖父辈曾做过的事么?)。在一个6-7亿农民正在进城的大国,靠财政补贴,搞经济适用房,完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而且,一些以权谋私的情况也会应运而生。更主要的是,它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总体信息搞乱了,何时是底,何时可以买房?台湾房地产跌了35%止跌,经济又光明起来了;日本房地产跌80%,18年经济起不来!

(6)基金经理们在想什么
近期中国股市越走越好,它竟然置世界各国股市大跌于不顾,银行股则置汇丰银行大跌7天于不顾,坚持温和向上。
  
据悉,在此行情发动前,基金经理们开了会,认为2009年的吃饭、工资就看这一波了。因为:第一,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极为宽松,M2达到了17%以上(注意,央行在走极端);第二,2008年各公司报表。由于前三季度还好,因此年报还可以不怕;第三,2009年第一季度报表很差,但要等到四、五月才出来;第四,新股现在还没发行;第五,创业板还不敢马上推出;第六,确实有一些股票超跌了。于是,他们决定抓住这几个月炒一把。银行抓深发展,保险抓中国太保,权证抓海通。中小企业板再一起来,行情就此产生了。
  
想想,也对,灵活机动,积小胜为大胜吧。
  
但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公募、私募基金的文章,不禁对一些基金经理们的做法感到很不解。绝大多数基金2008年亏了钱,他们也不容易啊!两位34-35岁的基金经理还自杀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早日解散呢?(尤其是私募)。一家2008年1月2日就A股清盘的基金,何以2008年在香港又亏损了18.8%呢?还自我安慰说:同年恒生指数跌48.3%;国企指数跌51%;意识是“战胜了大盘”。我不禁要问他:你何不在2008年初跑出来后就休息了呢,买点100元的010107国债或69元的葛洲坝债券,或国资委批准的套利品种呢?(也有10-15%的收益啊!),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巴菲特是美国25年经济上涨周期中出现的特殊产物,没有普遍性,但中国基金经理们还在模仿他。以后各大银行万万别推销基金了,把银行信用全破坏了。多少银行经理被客户天天追着问:何时解套?

学巴菲特:不要“等到知更鸟报春”时才做多

在全球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股神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现在又到了做多美国股市的时候了。现在看来,巴菲特的观点同样适合中国市场。目前市场到了专业人士都恐惧的时候,市场估值也进入了历史低位,经济面的状况则是坏消息频频出现。无论从投资者心态、市场估值状况,还是市场运行规律来看,做多中国股市的时机都已成熟。
  
巴菲特做多倡议书也适合中国股市
巴菲特的做多倡议书并非只针对美国——正如去年卖出中石油H股,并非只针对H股,其也是A股即将见顶的警示。
  
中美经济关系密切,美国经济运行对于中国而言影响较大。如果美国经济像巴菲特预测一般,在未来半年、一年,或者二年走出衰退阴影,中国经济将无疑会同步上行,但考虑到中国内需的因素,中国经济的调整幅度将小于美国;而一旦美国复苏,中国经济将加速走高。这也是巴菲特为何对中国经济、印度经济特别看好的原因。
  
股价回升会显著先于经济向好
巴菲特在他的股评文章中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说明市场运行规律。这就是:“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坏消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继续出现。不少投资人对于前景的忧虑仍然会继续。但如果投资者等待所有的经济数据都向好时才入市投资的话,市场可能早已经回到均衡状态。
  
从今年三季度的情况来看,中国单季度GDP四年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刺激政策的快速出台。未来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刺激政策将相继出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减缓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
  
从股价运行方面的情况看,A股下跌超过70%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经济的状况。我相信,未来A股、B股和H股的股价回升会显著先于经济向好。如果等到各方面数据向好,股市可能已经上涨很多。套用巴菲特的话,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中国股票估值极具吸引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危”与“机”往往同时出现。恐慌性抛售下,全球股市PE在9倍左右,个别蓝筹公司的估值降到近一代人所见的低位,一批上市企业的股价低过每股所持现金。A股估值方面,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在13倍左右,距离历史最低估值水平约10%到20%;摩根中国指数目前市盈率在9倍左右,距离历史最低估值也在20%左右。
  
总体而言,无论是A股还是H股、B股,市场都进入了买进区域。尽管经济增速下滑,可能导致股指短期内继续波动,但较低的估值和长期看较为清晰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都表明机会正在或者已经来临。

另外,从各种投资工具的收益率情况看,目前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高达10%,远远高于债券约4个百分点、存款约2个百分点的收益。所以毫无疑问,在所有的投资工具中,股票的长期收益率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
  
应显著增加资产配置中股权占比
巴菲特的名言是,在市场恐惧时贪婪,在市场贪婪时恐惧。就目前A股市场心态而言,到了专业人士都非常恐惧的时候。这种时候是市场真正恐惧的时候,而以往的市场下跌形成的所谓恐惧只能算是“伪恐惧”。
  
所以,目前明智的举措显然是跟随巴菲特,增加资产配置中股权占比。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包括A股、B股和H股中的相对便宜的优质股票。目前,A股估值总体依然高出H股和B股30%至50%。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主要的金融类股票、基建类股票和一些非价格管制的原材料股票方面,A股和H股股价差距非常小,部分A股价格还低于H股。
  
目前具体股票选择时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周期性股票,如地产、银行、有色、航运、机械类股票跌幅惊人,部分股票具备了强烈反弹可能,但周期性股票是否已经到底了,这是个问题;另一方面,非周期类股票,比如食品、饮料、医药等,其中部分股票有长期投资价值,但其调整幅度却比较小。这需要投资者自己做出一个权衡。

追随巴菲特抄底须三思 谦逊是最好的方法

众所周知,当擦皮鞋的男孩都向你提供投资建议时,就到了该抛售的时候。那么当“奥马哈圣贤”(奥马哈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地名,“股神”巴菲特出生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注册地)为你提供投资建议时,你该如何做呢?
  
巴菲特上周宣布,正通过个人账户买入美股。“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他建议道。这并非他第一次如此建议。
  
巴菲特的建议对不对呢?长期市盈率数据显示出两点信息:一是以历史标准衡量,美国股票似乎较为廉价,二是美国股市仍存在下行空间。
  
虽然从原则上讲,巴菲特的建议十分合理,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三个月前,当信贷紧缩延续数月,房利美和房地美宣告陷入困境时,股市投资者就已经感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是否已经到头了呢?事实证明没有。今天我们也应该问同样的问题,尽管答案无从知晓。
  
巴菲特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他指出,道-琼斯指数在1932年7月跌至谷底,但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之前就上涨了近三分之一。这没错,但事后找出底部再容易不过了。如果不是后见之明,1929年“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之前的市场很可能看上去像底部:当时道-琼斯指数刚刚经历了两个可怕的交易日,与此前的峰值相比已下跌近40%。因为要在别人恐惧时表现得贪婪,逆向思考的投资者涌入市场。但随后股市又跌了80%。悲剧不太可能重演,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除了追随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外,还可能有更糟的选择。一些散户投资者抱怨,他们既没有巴菲特那么多钱,也不像他那样能够长期持有。在互联网繁荣期,很少有人这样抱怨,因此更正确的诊断是:他们既没有直觉、也没有胆量来听从巴菲特的建议。历史地看,典型的股市投资者的业绩逊于市场平均表现,恰恰做到了高买低卖。巴菲特的建议之所以上佳,正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听取他的建议。
  
市场时机的选择就是一场庞大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如果你自信能总是抢先一步———像巴菲特那样,并且有充分的理由———那么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识破市场走向。风险在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投资者不过只是算计了自己。对大多数人来说,玩“剪刀、石头、布”的最佳建议就是随意出招。基于大致相同的原因,最佳的投资建议就是定期定额投资,而不要费力去把握市场时机。对于那些不如巴菲特聪明的人来说,谦逊是最好的方法。

Panicked Investors Rush To Broker Who Lived Through Great Crash

Seth Glickenhaus graduated from Harvard in 1934 and set up his own firm in 1938. His phone is now ringing off the hook. His take on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oday and 1929-1930?
The government hasn't screwed up as badly.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aren't hosed.

WSJ: "You have one conspicu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and the 1929 break," he said, using a common Wall Street euphemism to avoid saying "crash."
"In the '29 break you had [President] Hoover and [Treasury Secretary] Andrew Mellon contracting all the way. They believed that it wasn't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get involved. This time, the government is moving heaven and earth to reverse the cycle," he said...

Although Mr. Glickenhaus thinks stocks have fallen so far that a short-term rebound is likely, the economy is so weak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so damaged that a "recession or even possible depression will last for at least five years," he warned. "Eventually, we could get to 9500 easily o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a decline of about 8% from Friday's finish of 10325.38.

"We've gotten sof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in every way. We've had so much prosperity that we can't compete any more. Those days are gone, except in small companies. In things like autos -- those days are gone," said Mr. Glickenhaus, once a big Chrysler investor.

学习巴菲特 不如走在他身后

作为世界股神,巴菲特的言行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如近期巴菲特对高盛与通用电气的投资就举世瞩目。而上周五巴菲特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唱多的文章,时下更是成为投资者谈论的热门话题。面对巴菲特的做多唱多,要不要追随着巴菲特的脚步一起做多股市,也就成了一些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巴菲特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者。对于这一点,作为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巴菲特在中国石油H股上的投资过程,已经向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注释。也正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如今的巴菲特在美国股市上又开始做多唱多了,可以肯定,站在一个中长线的角度来看待巴菲特如今的做多行为,巴菲特最终又将是一个胜利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学习巴菲特、跟随着巴菲特的脚步买进股票的投资者也会成为胜利者,因为巴菲特是不可能复制的。学习巴菲特,作为一般的投资者,甚至就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 (如投资基金),都是无法学习得到的。
  
巴菲特的投资不计较短线的得失,而这个短线可能是几天、几个月,甚至有可能是几年,如巴菲特对中国石油H股的投资。2000年4月,中国石油H股上市后不久,巴菲特就以1.10港元到1.20港元之间的价格买进11.09亿股中石油H股;随后又以1.61港元至1.67港元不等的价格增持8.58亿股中石油H股。在随后的3年里,中国石油H股的股价多次在1.30港元到2.20港元之间起伏,巴菲特的投资也处在赢利与亏损之间反复,但巴菲特一直持有到了2007年的三季度才开始全面抛售。这种在连续3年时间内都可以不赚钱甚至允许亏损的做法,是一般的投资者所做不到的,投资基金面临着赚钱的压力,更不可能做到。
  
巴菲特对高盛与通用电气的投资都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这也是一般的投资者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巴菲特买进的都是优先股,其年收益率确保10%。而持有这种优先股,即便是两家公司破产了,巴菲特也有优先参与破产清算的资格。而一旦行情走好,巴菲特又可以在未来5年的任意时间内,以当前约定的低于目前市场价的价格买进这两家公司的普通股。如此一来,一旦5年内股市行情走好,巴菲特又可以稳赚一笔无风险收益。这样的投资机会,一般的投资者没有,在中国股市中更难有。
  
而且,巴菲特庞大的资金量可以支持其在股票下跌的情况下越跌越买。而巴菲特的做多,并不等同于抄底,巴菲特自己也坦言:“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也不敢妄言。”但作为一般的投资者,由于拥有的资金非常有限,要做到越跌越买是不可能办到的。
  
投资者与其机械地学习巴菲特,还不如走在巴菲特的身后寻找机会。而且,从巴菲特投资的历史经验来看,巴菲特对于顶部和底部的判断要比市场早数月至半年。所以,投资者大可在巴菲特买卖完成之后再作出自己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巨大受益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众多投资大师的最新言论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的字眼。对已经历了三十年快速发展、面临更多机会和挑战的2008中国,他们是怎么看的呢?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有意思的启示。
  
巴菲特(2008年8月22日接受CNBC采访):“我大约一年前去过中国。我上次去中国是在1995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国家能在12 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当你想到这个国家有多大以及他所取得的变化时,这就变得更加明显。在奥运会之前,我就十分看好中国。的确,他们在奥运会期间的表现真是不可思议。……在环境适合的时候,你会看到我们在那里进行大规模投资。如果接下来几年我在那里中国什么也没干,我会非常吃惊。”

索罗斯(2008年4月5-9日,接受FT和《财富时报》记者采访):“我看到了中国很多正面的发展,我也看到了产生资产泡沫的可能。总体来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它的增长很快,中国的企业在结构上正在发生快速的重组,中国在相对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方面都增长很快,不仅在亚洲,还有非洲、拉丁美洲。但对中国自身的利益而言,恐怕太快了。这对中国自身的治理方式以及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接受程度都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个非常危险同时却也非常有希望的过程。”
  
彼得林奇(2008年接受《今周刊》专访):“我对中国没有深入研究,不过我知道他们的GNP达到8%或9%。在我的标准看来,一个国家的GNP若是比其他国家高出二到三倍,就可说是拥有强健的生产力,或许就是值得投资、有机会赚到钱的国家。
  
虽然我认为某些国家有赚钱机会,但不该我赚的,我就不会去赚。基本上,我不会花时间去研究印度或是中国、韩国的股票,因为光在美国,就有五千家企业够我花时间去研究了!”
  
罗杰斯(2008年在温哥华接受采访):“无论如何,我还是看好中国。我还没卖出任何一支中国股票。你知道,在2008年卖出中国股票,就如同在1908年卖出美国股票一样。即使是股票市场再下跌40%,那又怎么样!回溯100年的历史,那些在1908年买入股票的人,经历了1928年的辉煌,即使在1938年的大萧条期间,其结果也比在1908年卖掉股票好。”
  
在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彼得林奇四位大师中,罗杰斯措辞最直接,态度最鲜明。而巴菲特和索罗斯,则是两个知识圆通的智者,他们的措辞都经过了严密的斟酌,对他们的话的“度”的把握值得每个投资者认真体会。
  
彼得林奇则给了我们另外的启示,那就是,每个投资者应该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但每个人也应该在知识上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开始投资,“不该我赚的,我就不会去赚”,对大师是这样,对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是这样。

巴菲特PK罗杰斯 孰是孰非

在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股市的时候,股神巴菲特果断出击了,其中尤以50亿美元投资高盛集团、30亿美元投资通用电气最为引人注目。不仅如此,10月17日巴菲特还特意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唱多美国股市,不仅表示自己一直在购买美国股票,而且还鼓励投资者像他一样要勇敢地建仓。
  
与巴菲特的观点不同,近年来一直看空美国股市的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继续保持看空美国股市的观点。日前,罗杰斯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股市“现在更像1931年,市场在下跌,但是还将继续下跌。我们确实创出底部了,但这不是最终的底部。”
  
一位是股神、一位是投资大师,二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颇具影响的人物,但如今却在美国股市是否见底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孰是孰非,这让投资者难以判断,因而也难以作出投资决策。
  
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行情的发展似乎证明了罗杰斯观点的正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自从巴菲特买入高盛、通用电气股票以来,即便是在巴菲特唱多美国股市的文章发表之后,美国股市一直处在暴跌的过程中,并创出了5年来新低。因此,如果投资者跟随着巴菲特一起抄底美国股市的话,目前只能是面对着投资亏损的命运。相反,如果是听信罗杰斯的观点,继续看空美国股市,那么投资者就可以逃避投资亏损的命运了。在罗杰斯与巴菲特的这场PK中,市场首先投了罗杰斯的赞成票。
  
但这并不表明巴菲特的投资就是失败的。作为中国的投资者应该还记得,当去年三季度巴菲特以约13港元的平均价格抛空了所持有的中国石油的时候,面对随后一个月中国石油的连续上涨,当时有多少人对巴菲特的抛空行为进行指责,甚至有精明的分析人士计算出巴菲特少赚了128亿港元。如今,当中国石油H股的股价跌回到6港元以下的时候,还有人指责巴菲特的操作吗?
  
其实,巴菲特并不是一个“抄底专家”。历史经验表示,巴菲特对股市行情的判断往往要早于市场数月到半年不等。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坦诚地表示,“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
  
巴菲特只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者。他买入股票的标准就是股票的价值。当股票的价格低估时,该股票就是有投资价值的,这就符合巴菲特的买入标准。所以,巴菲特所认为的底部,主要还指股票的投资价值区域,而不是股市的“市场底”。从一个中长线的角度来看,未来的道指再次站上1万点甚至是14000点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目前的道指8000多点位置是有投资价值的。更何况,在巴菲特唱多美国股票之际,巴菲特所买进的只是高盛与通用电气的优先股,可以确保每年10%的股息率,其投资风险极低。而且一旦行情走好时,巴菲特还可以以当前约定的相对较低的价格,在未来五年的任何时间内买进与优先股金额相同的普通股,从而获取一笔不菲的无风险收益。因此,即便是当前美国股市仍然在继续下跌,但巴菲特抄底买进的这两只股票并不会有多大的风险。
  
因此,巴菲特与罗杰斯的PK,最主要还是投资理念上的区别而已,是中长线与中短线的区别,而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来衡量。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而且又有较大的资金量,那么你不妨从现在开始着手买进股票;相反,如果你不是一个唯价值论者,那么你不妨像罗杰斯一样暂时看空股市,直到股市行情真的转势了再买进也不迟。特别是对于A股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更适宜选择后一种操作方式。

杨百万紧跟巴菲特

记录金融风暴100天,这里面不是冷冽的数字而已。阅读台湾《商业周刊》越洋封面报道后,记者采访一位冰岛房产商人时目击,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nn的企业金融部门冷冷清清,本来四五十人的办公室,只剩下四五人在接待。几天前,政府接管这家银行时,银行职员才哭哭啼啼地说,害怕丢了饭碗。
  
冰岛曾经是全球第八富有的国家(人平均年所得5.4万美元,是上海的7倍,中国的27倍),去年才被联合国评选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国家。不到一年,冰岛克朗币值贬值63%,通胀一个月达到14%。股市也惨兮兮,从去年7月的9000点,跌落到10月中的600多点。失业率则从1%,增加到10%。
  
由于冰岛银行的资产总值达到冰岛GDP的十倍,银行盲目扩张信用后,一破产,全国就陷入崩溃。你可以想象薪水突然因币值贬值,减少六成,物价又飞涨的场景,出现在你身边?
  
在上海写稿的笔者,顿时觉得异常幸福。虽然,中国股市跌掉六成,但至少,中国没有陷入金融危机。
  
相反的,从美联储主席到欧洲央行主席,都期待中国可以为全球金融风暴伸出援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女记者更站在天安门前比喻,中国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换成百元美钞,全部平铺在天安门广场,足足可堆成6英尺高的平台。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哀鸿遍野的中国股市,股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兴奋。何时听到天使的声音呢?
  
目前看来,亚洲股市先出现曙光,甚至有引领美股走势的反常乐观。一位资深投资专家说,当前的情境,将不会重演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因为那时美国属于冷战阶段,国际经济的流通并没有现在迅捷,如今是全球合作救市,例如欧美中降息,可以渐进冷却风暴核心。
  
亚洲国家地区的走势,也出奇的曙光乍现,冰火两重天。香港在10月27、28日两天内,创下1997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和最大升幅;日本周一在跌破26年最低点数后,又连续两天回涨;韩国、台湾地区也几乎是相同的走势。
  
美股在亚洲股市回稳后,也有回升态势。巴菲特不讳言为投资美国背书,他认为,不论美国的金融冲击会影响未来六个月或两年的经济衰退,美国人民平均所得还在4.6万~4.7万美元间,同时,美国体制很强健,劳动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高,永续成长的未来也是可见的。
  
复查反弹缘由。主要因为,亚洲国家地区市盈率回到价值投资区间,香港、台湾地区股市平均市盈率回到8,日本也到8以下;另外这些国家地区,也慢慢醒觉到,自己并非被卷进金融风暴的台风眼,可能只是在暴风圈的边缘。
  
上海的投资名人杨百万,说出和巴菲特相似的语言。他在我的媒体朋友的节目中畅言,自己已在10月24日买入交通银行5万股,还推荐电力股。“现在很多上市公司股价都低于上市抽签的价位,当时几万人抢破头地抽签争买,同样的股票,现在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他还说,“美国有金融风暴,中国可没有。”积极看多A股。
  
的确,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是投资的不二法门。但底部深不可测,也让人忐忑不安。毕竟不是每个人的口袋,都像巴菲特那么深。
  
投资人如何抓住机会,还能自保?
一、基金重仓股可能短期被沽售,避免大量参与,如要参与,请做好中长期投资的准备。
二、抓住上升的时点,可积极加码。等到回升的量能出来,一般要等到一项实质政策利多出台,股指涨过5%,两市成交量大幅提升时,大致可支撑一周到1个月行情,届时可以积极买入。
三、开始定期定额买入基金。根据研究,一般定期定额买入基金,投资6年一定会赚钱。现在低迷,6年后,你觉得还会继续低迷吗?所以,现在反而是要开始定期买入。
  
三年后,回头看此时,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风景。当前,很可能是个难得的投资黄金期,买入被低估、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反而比买入债券,还保险许多。分仓小心参与,涓滴溪流会有累积成为沛然水库的可能。

你要不要追随巴菲特一起投资

冲入市场还是继续保持冷静?似乎每当大盘跌到一个新的低点都有人这样拷问自己,尤其在“股神”巴菲特于10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上发布了一篇“入市宣言”后,就连最坚定的看空派可能都会有一丝动摇——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要出手的时候?
  
响应巴菲特的号召,还是置若罔闻?这是一个问题。毕竟我们在讨论的是“股神”,是一个在50多年的投资经历中几乎没有哪年亏损的投资大师的建议。尽管持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说他的某项新投资“这次”会失败,但同时期没有人的纪录可以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人能够接近他。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内,似乎持有现金是最安全的避风港,不过看起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巴菲特告诉我们:今天有人对持有现金等价物感到很欣慰,他们不该如此;他们选择了一种可怕的长期资产,这种资产实际上不会有任何回报,而且肯定会贬值。
  
那么,跟着巴菲特投资是不是就能安枕无忧呢?恐怕也不是这样。实际上,就在上个周末,美股再创五年多来的新低,而媒体已经开始盘算巴菲特在这次投资中亏了多少钱了。
  
问题在于,现在断言巴菲特是正确还是错误或许还为时过早。虽然他承认自己正在买进股票,但却强调自己并不知道未来一个月股市的涨跌。实际上,这似乎也是他从投资的最初就极力避免的,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可以“预言”股市的涨跌,就好像一个人能够预测到一只鸟飞离树梢时它将从哪里飞走一样,但那是一种猜测而非一种分析。
  
也许真相隐藏在这个小故事里:在罗杰·洛文斯坦写的《沃伦·巴菲特传》中曾经提到,在1987年10月份的市场大崩溃中,巴菲特所有的损失达到了3亿4200万美元。但是这一数字显然并未对巴菲特产生什么影响。他被形容为“可能是全美为数不多的没有随时关注经济崩溃的人之一。”只有一次,他走进麦克·戈德博格的办公室,平静地告诉他伯克希尔该干什么,然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毫无疑问,身经百战的巴菲特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也肯定有着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实践巴菲特的建议并不容易,也没有必要。在他的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之前,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永远不要损失。追随巴菲特,还是不?首先正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永远都是明智的选择。

巴菲特:股市将在经济复苏前大涨

最近几个星期一定让许多投资者备感煎熬,一边是全球股市的阴晴不定,时而暴涨时而暴跌;一边是不断创出新低的股票基金,而巴菲特两周前吹响的号角言犹在耳。
  
能不能抄底,底在哪,一个投资者如果计较于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那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投资者一生都沉迷于‘猜顶和探底’的游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越财富自由的门槛”。
  
在普通投资者看来是 “抄底”的举动在巴菲特看来其实是在适当的时候“出手”,他坦言抄底不是他强项。从历史上数次“抄底”来看,巴菲特是一个左侧交易者,他对于底部的判断有时要比市场早半年。
  
每每在“抄底”时机问题上,从1974年10月第一次预测股市到现在,巴老的回答始终朴素而诙谐,巴菲特在1974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我把投资业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这是因为你永远不必改变态度。你只需站在本垒上,投手扔来了47美元的通用股票、39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股票!没有惩罚,只有机会的丧失。你整日等待着你喜欢的投球,然后趁外场手打瞌睡的时候,大迈一步将球击向空中。”那时,道琼斯指数只有580点。
  
今年10月17日的回答一样充满巴菲特式的幽默与智慧,“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一个月或一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每到华尔街凄风惨雨的时候,人们总是盼望着听到巴菲特的声音,每到巴菲特慷慨的告诉大家是时候买股票了,人们又满腹狐疑,甚至还有些人暗地里为巴菲特计算着浮亏。
  
我们何必执着于巴菲特的预言是否能在一周或一个月里实现?如果这样巴菲特就不是股神了,而是占卜先生了。底部是一个区间,不是一个精准的点,且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股票而言又情况各异。无数投资经历证明,一生只要把握住几个大的趋势,哪怕只是一两个,就会很不同了。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巴菲特VS罗杰斯华尔街底部大辩论

股神巴菲特上周出手买票,在急剧下跌的股市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最主要的是,股神除了自己买票外,还写文章鼓励投资者像他一样要勇敢地建仓,不过他在建仓一周后,连同原来投资,其损失已高达96亿美元。
  
损失96亿美元使其成为美国老板“行业”中最“霉”的一个人!最“霉”的人在逆市建仓,尽管他有“股神”的光环,还是在华尔街引起了一场关于市场底部的大辩论!
  
正方:股市已提早见底
上周,巴菲特出手买票后,又在《纽约时报》撰文强调,目前虽然无法预测股市短期走向,“但有可能发生的是市场将远在投资信心或经济好转之前开始上行,因此投资者应提早行动。”巴菲特举例说,道琼斯指数曾在大萧条期间的1932年7月8日跌至低点。尽管经济形势在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之后依然恶化,但股市至此已反弹约30%。另一例证是二战早期,市场在1942年4月触底,远早于同盟国转折点的到来。
  
与股神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骨灰级”的华尔街 “元老”——塞斯·格里肯豪斯。他在华尔街工作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年94岁。格里肯豪斯1929年夏天首次进入华尔街工作,1938年他创建了自己的资金管理公司,现在依然担任Glickenhaus&Co.的首席投资者。上周格里肯豪斯接受采访时说:“毫无疑问,政府正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很快我们就将站在一个新的牛市开始边缘。”
  
巴菲特买入的号召也得到了一贯是“大空头”的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创立人和总裁DougKass的支持。近来从大家对巴菲特的号召不热心的反应中,Kass看到了市场即将反转上升的更多证据。“我也注意到,对于甲骨文大范围的解雇人员,市场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这是负面性泡沫浮现的经典证据,这让我相信,出手的时候可能就在眼前。”
  
反方:股指仍将继续下跌
股指将继续下跌的主要支持者是传奇投资家罗杰斯。罗杰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更像1931年,市场在下跌,但是还将继续下跌。我们确实创出底部了,但这不是最终的底部。”
  
美国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副总裁丁专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虽说股市见底和经济见底并不是同一时间,但目前市场很难确定就是底部,一个原因是这次下跌的时间短了一点,还不到一年;另外巴菲特的预测每次都要早一点,1979年的时候,他预测美国股市将出现大牛市。但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我做预测做早了一点,早了三年。’但是他有耐心等下去,事实上股市在1982年底才到底。”华尔街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对于市场底部的探索可能要持续到2009年。”
  
对于未来,加拿大TD资产公司投资管理副总裁吴亚楠对记者说:“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利好消息。房市跌价还未达底部,信用卡还贷可能还将暴露更大风险。美国运通最近的季度业绩也表明,信用卡违约越来越多。当消费者没有能力和信心消费,则实体经济就很难走向复苏。”言下之意,现在说底部还太早!
  
操作:虽不是底部 也可建仓
虽然市场并不肯定底部已经到来,但是很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建议投资逐步建仓。英国安本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董事Donald Amstad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是长期投资者,相信长期来看(至少3~5年)股价将反映我们投资的公司的基本面。我们给予客户的建议是,制定一个月度投资计划,有规律地投资而非一次性大量投资。每个月投资1000美元比一年一次性投资1万美元要好。”
  
丁专鑫也表示,此刻他自己也开始逐步建仓了。他说:“当美国道琼斯指数跌破8000点的时候,就像巴菲特说:'我百分百确信接下来的十年,你在股票上赚到的回报,肯定比把钱放在银行里要高。’”

A股趋势与价值背离 重塑价值走出信心阴影

A股市场目前纠缠在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的争斗之中。上证综指9月5日跌破2249.11点后,这种争论愈演愈烈,一方面是股市大跌之后投资价值的隐现,另一方面是恐慌心理的不断发作。然而,仔细研究股改以来A股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由于A股市场、制度建设基本处于“缝缝补补”的状态。

要使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稳定水平等达到成熟市场水平,就必须要触及市场的根本问题,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重新塑造投资价值。
  
熊市久“熊”,估值体系受到颠覆
前一轮大牛市的成果,随着指数下跌几乎被吞没。2006年12月14日,上证综指收于2249.11点,突破上一轮牛市顶点2242.42点,股改所引发的牛市真正来临。然而,9月5日,沪指收于2202.45点,下跌3.29%。从1月2日到9月5日不到一年的时间,大盘累计跌幅已高达58.23%。
  
首先,在股价方面,基金重仓股不断创出新低,百元股仅剩下贵州茅台一家,大量的低价股出现,甚至出现了一元股。而且,已经有几十家公司的股价(复权价),跌破了998点时的股价。
  
其次,成交量日渐萎靡。8月份A股成交量甚至创下了21个月以来新低,目前沪市的成交量从七月初的逾千亿萎缩至300亿左右,深市的成交量也从500多亿元萎缩至不足200亿。
  
再次,伴随市场不断下调,估值体系也完全受到颠覆。在短短8个月内,A股估值水平已由去年最高近70倍市盈率快速回调至20倍以内,跌幅为全球最大。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沪综指的静态PE在17倍以下,动态PE约14倍,市净率为2.61倍,沪深300指数的这三个估值指标则分别为15.71倍、13.71倍和2.74倍。同时,长期资金从市场中加速撤离,基金似乎成了最后的守望者。
  
最为可惜的是,投资者的信心随着A股的暴跌而渐渐消失。对于弱市来说,如果市场信心完全消失,将会大大降低管理层利好政策的影响,压低反弹空间。
  
脱离经济趋势,A股“抛弃”价值
这两年管理层为了推动股市健康持续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A股的现状使人们反思A股的暴跌之源。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向好,A股价值却“南辕北辙”脱离经济发展趋势,继续暴跌。
  
上半年,中国GDP、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分别取得了10.4%、15.01%的增长,18家基金公司净利润也达15.02亿元。专家指出,同样受世界经济和美股的影响,俄罗斯、印度、巴西却并没有出现类似于A股的暴跌,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俄罗斯RTS指数下跌了15%;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下跌了12%;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下跌不到8%。
  
对于A股暴跌的根本原因,专家表示,大小非是罪魁祸首。但也有人认为经济周期不景气是祸根,也有人认为是石油价格上涨和美股走低引起的。可是,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来说,外部因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管理层这几年对包括大小非减持、会计制度、印花税等制度方面的“小修小补”,使A股在暴涨暴跌中过了“三年”。然而,由于没触及到制度的根本问题,“熊抄底、牛逃顶”的投资价值丝毫没有改变。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使得炒作、投机盛行,当熊市来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加剧趋势与价值的背离。
  
重塑A股价值,先“造”市场信心
大盘不到半年时间暴跌63%已把A股带入了下跌通道,而这种趋势恐怕还将持续。有业内人士指出,趋势就如同奔流而下的江水,A股就是一叶小舟,即使有回游的动力,但由于顺流时间太长、陷得太深,回归之路将非常难。
  
事实证明,一般性的外部利好对弱市作用不大,市场的回升只有重塑A股的价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谓的“价值”是资本市场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仔细研究国外成熟市场在弱市下如何挽救股市,或许能发现端倪。
  
首先,在市场参与者普遍被深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安抚市场的情绪,如何减缓市场的下跌速度。其次,股票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政府应当在股市下跌时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保护公民的财产。再次,能够让更多的资本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技巧,这也是完善股市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国股市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从重塑价值开始。不然,在市场信心几乎崩溃的时候,即使政府有意政策救市,从长期来看其效果仍然是短期的、政策性的。

巴菲特: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爱讲笑话的股神:“市场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
九、十月份正是美国金融危机如火如荼之时。但以笔者的观察,巴菲特却还优哉游哉地享受着自己最爱的活动:桥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线上牌友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的精力十分旺盛,特别是他喜爱的活动,晚上十点多钟还饶有兴趣地组织大家打桥牌。
  
巴菲特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其语速极快,无论什么问题,他几乎都是脱口而出给出针对性最强的答案。另一方面,他对谈话者的反应要求非常高,否则谈话不会超过两分钟。一般语速很快的人,会给其他人一种急躁不安的感觉,但是,巴菲特的另外一面就是非常耐心友善。不管是谁和他攀谈,无论他当时在做什么,他都马上起身。
  
就拿拍照的小事儿来讲吧,当时笔者的相机拍照模式没有调对,连拍了五张,每一张都很模糊,又重新调整了拍摄模式,才最后拍了满意的照片。笔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整个过程巴菲特一直笑容满面,站在原地,像长辈一样把手轻轻搭在笔者肩上。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美国公司的CEO给巴菲特打电话,其实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需要他的资金和他的帮助。 “市场其实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由巴菲特创建于1956年,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被看作是公主。如果收到一个吻,我们就会变成英俊的王子。如果我说不行,那么我们就是一只癞蛤蟆。”巴菲特调侃道,“我们有很多选择,但只接受了其中少数人的吻,然后把资金抛向他们。要知道,如果你没钱,人家就不会常亲你。”
  
在和巴菲特的交流中,他的亲和与幽默令身处金融危机的公司高管们笑声不断。在峰会上面对全球最有影响力商业女性们的簇拥提问,巴菲特幽默地说:“我想对于一个在高中没有约会的人来说这是天堂。”
  
在大会主题发言上,巴菲特也不忘幽上一默,“耶稣基督收的12个门徒都是在男性中挑选的,比例是4000∶1。要是最后的晚餐的画面里有6个女人就好了,也许整个世界都会改变。”
  
“过去女性永远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仅是与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竞争,现在,现在不得不和100%的人口去竞争。”
巴菲特:“我看好中国市场”
笔者刚刚抵达四季酒店时就已经见到了巴菲特,不过他同高盛总裁行色匆匆地与笔者擦肩而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巴菲特也被蜂拥而来的美国媒体追逐。
  
几天下来,尽管不时有人与他交谈并上前讨论对美国经济未来的看法,但作为被邀请的唯一的中国女性,笔者自然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采访他。
  
笔者首先提问:“沃伦,每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通常都有什么特征?能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
巴菲特表示,实际上每个经济周期都没有一定之规可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瞬息万变。
  
笔者又问:“未来你看好哪些行业?”
巴菲特回答说,并不是所有的行业他都感兴趣,即使是有些很有前途的行业。如果是单一地凭借某个行业来选股也是行不通的。他说,每个股票都有一系列相对复杂的选择标准,通常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不可以单凭行业来选股。
  
笔者向巴菲特介绍了中国现在股市的情况,中国股市过去一段时间的巨大跌幅,成为了世界之“最”。
  
笔者问巴菲特,“沃伦,你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怎么看?”
巴菲特给出了令广大中国股民都振奋的答案。巴菲特说,“我看好中国市场,不要计较短时期的情况。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实际上,就在笔者与巴菲特见面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属的中美能源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比亚迪10%的股份比例,交易价格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比亚迪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最大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因为巴菲特入股,三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价飙升89%。

巴菲特为什么被套

我在上周写的专栏文章中,对奥巴马当选后的美国股市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股市的不确定性风险会持续存在,投资者的不安感会持续存在”,事实上,美国股市一直处于弱势震荡状态。由于公司盈利预期黯淡和美国财政部调整救市计划,美国的投资者信心再次遭受重创,纽约股市11月12日全线暴跌,标准普尔指数当天还创出今年次低收盘纪录。
  
作为拉动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但现在,美国消费萎缩速度惊人。美国的救市方向不得不进行调整,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明确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将停止收购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救援将向包括教育、住房等非银行的消费金融领域倾斜。保尔森讲话之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类股票跳水。“股神”巴菲特在100美元之上购买的高盛集团股票如今已经跌至70美元之下。
  
巴菲特被套是必然的。其实,在巴菲特决定购买高盛集团股票之时,就有许多市场投资人士分析,此次投资将被套。虽然,从长期来看,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仍能获得收益,但面对美国股市的不确定性风险,他也许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这次投资决策。
  
在金融危机期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尚不知道何时终结的时候,投资者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空仓观望,静等事态的变化。空仓是投资的最高境界。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进行过程中,投资者应该收缩战线,收缩投资规模,以规避风险和保本为目标,等到金融危机处于收尾阶段的时候再出手不迟。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次债危机期间的投资选择,规模是被受到严格控制的,这将能够使他的被套损失被限制在一定规模。
  
我要说的是,如果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都不能避免被套之苦,那么面对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国内的投资者更应该以规避风险为首要选择,然后才是进行投资。
  
中国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带来了一波生动的反弹行情。根据该计划对经济的影响情况,我把水泥等几项投资热点排列了出来,认为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将使这些板块深深受益。事实上,及时抓住机会的投资者已经获利丰厚。比如水泥板块,相关个股的反弹幅度基本上都已经超过50%。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投资风险的存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出台大规模的救市计划,相关措施在刺激发展的同时,也在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这与资金来源有关。各国救市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财政赤字的国家),无非三个途径:
  
其一,靠发行货币,这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以美国为例,其人均存款量接近零,政府救市加印美钞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其二,发行债券(主要是国债)。比如,倘若美国通过发行国债救市,那么,就会导致几个问题:首先,增发国债将降低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使已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受损。其次,与加印钞票一样,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另外,发行国债可能使那些更需要资金的地方,因失血更受资金短缺的困扰。
  
其三,增加税费征收。在消费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增加税费收入,不仅可能加重企业的负担,加快企业的倒闭速度,也会严重削弱民众的购买力。
  
因此,全球大规模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如果资金来源于发债和印钞,那么,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在次债危机尚在释放破坏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潜在隐患非常之大。而且,政府主导的救市计划,尤其是投资计划,将使社会投资以更快的速度退出,因为,它们根本无力和政府投资相竞争。
  
喧嚣的救市计划,对经济只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因此埋下更多隐患,遗留下更多后遗症。因此,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利好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也应保持一份冷静。毕竟,应急的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等喧嚣过去,一切又会回归理性,因此,规避风险这根弦千万不要放松。

“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最低的价格是由全市场最悲观的投资者出售所导致的。
你问市场上任何一个做理性投资的人,其实他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被中国人尊称为股神的巴菲特在最近撰写一篇文章中透露的给投资者一些启迪。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的操作原则,“当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要贪婪。”他认为,现在恐惧四处传播,甚至那些老练的投资者也被这种恐惧感所控制。
当然,在弱势中对于高杠杆的实体或商业保持警惕是正确的,但对美国许多健康企业的长期繁荣表现出担心恐惧则是毫无道理的。与过去一样,这些企业确实会遭受短暂的盈利减少。但从现在起5、10、20年内,大多数公司都将继续新的盈利记录。
  
巴菲特告诉大家,他自己的个人账户已经开始买入股票。巴菲特告诉投资者要记住一个道理,“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它可以让你以低价买入美国的未来。”他引用了几个例子来作证明,大萧条年代,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见到最低点41点,虽然经济环境继续恶化直至1933年3月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就职。而此时市场已经回升了30%。或者我们回想二次大战的早期,当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遭遇困境时,市场于1942年4月见到了底部,这远在联军的命运转折之前。再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最好的买入时机正是当通胀肆虐,经济陷入泥沼之时。
  
巴菲特认为,市场在情绪反转或者经济反转之前率先走高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肯定的。因此如果你继续苦等知更鸟,春天可能已经结束了。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巴菲特的正确,那么这一次,你会听他的吗?

看高长期全球能源需求 巴菲特大量增持能源股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成为美国石油巨头康菲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图为康菲石油公司的一处炼油厂
 
据报道,由于看高长期全球能源需求,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已经成为美国石油巨头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的最大股东。
  
哈撒韦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供的最新文件披露,截至9月30日,该公司持有超过8300万股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远高于3月31日披露的1750万股。
  
分析人士认为,几年前低价介入中石油股票,曾令哈撒韦公司获利丰厚。此次增持康菲石油股票则表明,巴菲特看好全球能源的长期需求将会上升。上周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的数据对巴菲特的这一观点构成支撑,该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原油消费量将比目前增加25%至1.06亿桶/日。
  
在此期间,哈撒韦公司还收购了美国制造商伊顿公司(EatonCorp.)的部分股份,增持了得克萨斯州第二大电力生产商NRG能源公司的股份;同时大幅减持了其所持有的美国银行以及美国家居巨头家得宝公司的股份。

巴菲特的“贪婪”与李嘉诚的“谨慎”

环球金融海啸全面爆发之前,巴菲特和李嘉诚在评估趋势、拿准时机上均眼光独到。李嘉诚已不止一次针对股市泡沫和环球经济前景提出警告,并高价位沽售中海集运,而巴菲特也在H股市场高位卖出了中石油,尽管当时的舆论哗然。

然而,随着源于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深化,两位国际大师在投资理念上却产生了一些分歧。
  
近日有消息称,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叫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在明年中之前,所有未落实或未作承担的开支都会省下来,并要检讨全部投资项目。此前,巴菲特在美国政府救市前已出手50亿美元砸向高盛,随后更撰文号召公众购买美国的股票
  
巴菲特购买大量股票当然有他的理由,“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他认为,大家现在均采取现金为主的策略,但现金是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贬值。同时,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并加速现金贬值。
  
对于上述观点,李嘉诚却有自己的看法。最新的数据显示,李嘉诚旗舰公司和记黄埔目前持有约1724亿港元资金,其中高达69%即1190亿港元是现金,其余主要投资于最稳健的政府债券,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李嘉诚的“谨慎”,或许与其长期从事实体经济有关。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已全面向实体经济转移,美国、德国三季度GDP为负值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更大幅下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并预计发达经济体经济明年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收缩。做好过冬准备,已成为现时企业家必需应对的无奈之举。而巴菲特逆市低位购入股票的“贪婪”,则基于其坚持的长期投资理念,尽管短期被套也不会影响长期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叫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的时点,已明确在明年中。这是否暗示着:这个时点将是经济周期或股市趋势周期的一个拐点呢?

全球公司现金排行:巴菲特居首 中国三大行紧随

20家全球最大的上市企业所拥有的现金量总额为5700亿美元,展现出在当前这场衰退中,一些全球最大的企业集团是如何保持强大火力的。
  
然而,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显示,在以市值计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只有29家拥有净现金。但在这场导致各企业争相保有现金的严重衰退中,那些拥有净现金的企业应该说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推荐阅读
  
位居这份名单前列的是四家金融机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以净现金量1060亿美元位居首位,净现金的定义是现金加上短期投资或有价证券减去债务。引人注目的是,接下来的三个位置都由中国的银行占据。彭博社(Bloomberg)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BoC)、工商银行(ICBC)和建设银行(CCB)的净现金量分别为1010亿美元、890亿美元和820亿美元。
  
对于现金充裕的企业会如何使用资金,企业高管和分析师们观点不一。有些人认为,由于公司估值处于近几年来相对较低的水平,进行企业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德利佳华(Dresdner Kleinwort)欧洲股票策略师菲利普·伊舍伍德(Philip Isherwood)不同意上述观点:“银行明显在囤积现金,为什么企业就不应这么做?”他认为,企业收购往往是顺周期性的、并且依赖于股市的强势。他补充说:“这完全是信心问题。银行会保持谨慎态度吗?很可能。企业呢?也很可能。”
  
伯克希尔是一个例外,它已投资于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蓝筹股。
  
其它一些现金充裕的企业则希望利用估值相对较低的机会,加大股票回购或设法收购竞争对手。微软(Microsoft)两者都已尝试,而瑞士医药企业罗氏公司(Roche)目前正在竞标收购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
  
不过,最近还在极力呼吁企业通过回购向他们返还现金的投资者,现在变得比较乐观。欧洲一位重量级投资者表示:“可以肯定地说,我宁愿拥有一家有着较高净现金头寸的企业,也不要一家背负债务的企业,前者的管理层现在更让我们放心。” 

估值太高?银行股将击碎多少人的梦想

股市中的银行股和都市中气派无比的银行大楼一样,聚集着无数人的目光、寄托着无数人的梦想。如果细数一下哪类股票的“死多头粉丝”最多,恐怕就是银行股。几乎每轮牛市都有人出来高喊“买入XX银行股永远是对的”。即便在本轮的大熊市之中,也有很多人痴情不改,紧抱着银行股不放;动不动就抄底、加仓,而且屡抄屡败、屡败屡抄。在过往的岁月中,深发展、招商银行等银行股上演过节节攀升的奇迹,确实让不少人大“发”了一把。但是,宇宙是对称的,炎热的夏季必然走向寒冷的冬季;奇迹的死灭和奇迹的上演几乎是一样的惊心动魄。如果说中国股市走进了严冬,那么银行股的归属必将是严冬中的北极。

首先,在大级别的经济下行周期,息差加速收窄和信用僵局的出现,将使银行盈利大幅度下滑。

在降息过程的初期,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是可能同步降低。从表面看,这不会影响银行的利差和效益,其实不然。在经济景气下行周期,面对股市的巨大风险和利率的下降趋势,不少比较善于理财的储户会把活期存款定期化,这将抬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因此,即使央行等额降低存贷利率,银行的实际息差也是收窄的。
在降息过程的中后期,由于存款利率下调的空间越来越小,降息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贷款利率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息差呈加速收窄趋势。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最终将使银行的息差收入弥补难以补正常的管理费用和人员费用。

信用僵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贷款利率的下降和贷款风险的上升必然导致银行“理性惜贷”;二是在众多行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的背景下,实业领域的生产规模会明显萎缩,资本性支出会急剧下降,贷款需求也相应减少。简单地说,就是银行不想贷、企业不想借。

息差越小,银行的惜贷情节就越严重。同时,除非过剩的产能全部被淘汰,或是技术革命催生新的主导产业,否则,即便贷款利率下降罕见的低位,实体领域的贷款需求也难以回升。

信用僵局所引起的贷款规模萎缩,与前面所说的息差收窄,相互以乘数效应冲击银行的盈利。

其次,在大级别经济景气下行周期,不良贷款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可能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

美国是一个接近于“真空化”的经济体系。传统工业所占的比重不到10%,不可能成为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源。其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风险主要来自个人消费信贷(如房贷和车贷)和衍生性资产。但是,不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中国的银行体系。

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外需的下滑过程实际就是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制造业贷款在全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超过20%,可能是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第一大风险源。

基础设施贷款所占的比重略低于制造业贷款,在通常的概念中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是很低的。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在经济景气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过剩和现金流下降等问题将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来。这部分贷款可能算是银行体系资产质量恶化的第二大风险源。

房地产开发贷款所占的比重约为7%,由于房价有超过50%的长远下跌空间而且房产积压比较严重,这部分贷款可能只算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第三大风险源。
小企业贷款所占的比重略低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小企业的脆弱性使这部分贷款面临着较高的风险。这部分贷款可能算是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第四大风险源。

个人贷款约占21%,其中购房贷款约占16%,此类贷款比重虽然不低,但不大可能成为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风险源,因为中国个人信用远超过企业信用,而且居民储蓄率为全球之冠。

另外,就相对重要性而言,中国银行体系衍生性资产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重并不高,只有5.5%左右。但从2008年4季度开始,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可能使不良贷款比重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由于经济形势已经发生的变化只是一场历史罕见的超级危机的序幕,预计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比重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银行业是高杠杆行业,其资产中资本只有10%左右。从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看,不良贷款的最终损失率在70%以上。由此推算,未来几年,假如某一家银行或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到15%以上,该银行或整个银行体系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四小虎”的不良贷款比重普遍超过15%,接近20%。当时中国四大银行的公布的不良贷款比重也有大约30%,而实际上超过40%。为了拯救四大银行,中国政府先是在1998-1999年向其注资2700亿元,随后又在2000年把14000亿元不良贷款按账面值剥离给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在政府干了这两件大事之后,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的实际水平依然在25-30%之间。

2001年11月加入了WTO。从此,中国经济全方位加入全球化进程之中;全球中低档消费品的产能和订单同时向中国转移,在FDI和出口两个侧面中国GDP增长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进入新世纪之后,改革开放之后长达20多年的居民购买力积累进入集中释放阶段,催生了住房和汽车等诸多产业的空前繁荣。

这些极为特殊、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使得中国银行业用急剧扩大的分母将不良贷款比重稀释到远比过去好看的水平。如果没有这些极为特殊、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我们无法想像如今的一家家上市银行何时才能取得上市资格。实际上,四大银行自成立以来,政府作为股东所获得的红利回报未必能支撑1元的股价!

与1997-1998年相比,那时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封闭性状态,不像现在这样大门虚掩;那时中国在1990年代初期形成的局部性房地产泡沫已经消化完毕,不像现在这样房价高高在上、摇摇欲坠;那时中国外贸依存度只有35%左右,不像现在这样高达65%;那时欧美的“胃口”很健康,“新经济”方兴未艾,不像现在这样“胃口”大减,产业创新止步不前。从这些情况看,未来几年,或许在2010-2011年,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重超过15%不是很难,而是太容易了!!!

第三,用国际比较的眼光,很容易看出中国上市银行的股价有多么危险

1.从前五大上市银行市值总和占本国GDP比重来看,中国实际上存在举世罕见的银行股泡沫。
与西方国家对比,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还十分原始。但中国5大银行上市银行的市值占GDP将近14%,而西方国家普遍低于5%。美国和德国分别只有3%和1%。尽管这个指标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上市银行的估值泡沫。

2.从绝对估值水平看,中国上市银行的估算水平更加不可思议。
2008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市值分别为17,777亿美元、1,328亿美元、1,120亿美元、340亿美元和264亿美元,而“次贷危机”之前雄踞美国银行业冠亚军宝座的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的市值分别下降到367亿美元和670亿美元。
在欧洲银行体系中,瑞银集团和法国巴黎银行是最大的两家,其市值也分别只有386亿美元和379亿美元。花旗、瑞银的市值只有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几分之一,与咱们的交行大体相当。同志们,只要银行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只要美国和欧洲不沦落为中国的殖民地,谁敢相信中国的上市银行比美欧的银行冠军贵这么多?!如果美欧银行股不能上涨多倍的话,这种不合理的相对价值关系,就只能通过中国银行股的深度下挫来加以矫正。

3.从市净率和市值/资产比率两项指标也可以看出中国上市银行相对估算水平严重偏高。
就市净率而言,中国上述五大市值银行的分别为2.2,1.9,1.7,1.7,2.3;而花旗集团、美洲银行、瑞银集团和巴黎银行分别只有0.3、0.45、0.86、0.53。就市值/资产比率而言,中国上述五大上市银行分别为0.13、0.12、0.12、0.09和0.12;而上述四大美欧银行分别只有0.039、0.156、0.025和0.012。同志们,谁敢相信中国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比美欧同行贵1-6倍,中国上市银行资产总额对其市值的支撑能力超出美欧同行2-9倍?!

上述种种怪异现象背后的根源有这样几点:
一是2005-2007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规模和盈利水平泡沫式膨胀,以及众多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的疯狂追捧导致银行股上涨幅度过大股价过高。
二是2007年19月下旬以来,尽管股市已进入“超熊”周期,但众多机构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和银行业基本面的变化趋势缺乏前瞻性研判能力,对银行股抱有“死多”情节,加上汇金公司自2008年3季度以来进场托抬股价,导致银行股下跌幅度远未反映银行业盈利水平中长期的大幅度下降趋势。
三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美欧银行股率先进行了深幅调整,下跌幅度普遍超过80%,有的超过90%。

从未来趋势看,美欧银行股的调整在总体上仍将延续,尤其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股仍有巨大下跌空间;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美欧银行股平均下跌幅度超过90%。从中国经济存在的诸多弊病(有的已经显露,有的还处于隐蔽状态)来看,中国上市银行最终也难逃同样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