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Monday, March 15, 2010

初探投资心理弱点

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着定时总结的工作,犹如加足了油的汽车,总可以载我轻松前行。 回味自己的投资历程我们总是在犯着一个个简单的错误。找到这些错误投资的元凶,引以为诫,将能够使我们的理财之路更加顺畅。固然当前的证券市场出现了一股不小的波澜,但投资者们对于新的一年仍然充满了期待。

理智的人都会果敢的在经济复苏周期配置股票,然而个体投资风格的差异,势必让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往往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固然与投资者的知识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另外一方面也与投资者的投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联度。正是这些投资方法、方式上的误区和错误,不知不觉地拖了我们的后腿,最终影响到了我们的投资收益的成绩单。

在众多投资误区中,心理因素所导致的错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不妨以模拟交易和真实交易来进行比较。为了提高投资者对于投资产品的适应度,很多机构都在网站上推出了各种形式的模拟交易,如黄金实盘交易和T+D交易、外汇交易,还有近期比较热门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等等。很多在模拟交易中得心应手的投资者,在参与真金实银的投资之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水准大失。模拟交易中应用自如的原则、策略,在真正的实际操作中常常被抛之脑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参与模拟交易的投资者很清楚,自己投入和回报的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并不会给真实的财富带来任何影响。在这一前提下,投资者们往往更加理性和明智,也就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定。可是,在真实交易中,任何一次操作,都可能带来真实账户的变动。贪婪和恐惧,这两个人类投资中最大的天敌,会以更加强烈的力度对投资者产生冲击,导致他们难以继续以理性的方式对待投资。其结果就是,在真实的投资中,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成绩远远低于同等环境下的模拟投资。

没错,我们都是凡人,免不了七情六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为这些投资心理上的弱点所左右。过度谨慎也是弱点之一。很多时候,当真正的投资机会来临的时候,很多人往往由于自己的过度谨慎而丧失了投资机会。“要是当时……”类似的假设常常出现在投资者的嘴边,然而投资机会却是难以追溯的。即使曾经有过经验和教训,当类似的场景重新在我们眼前上演时,很多人依然会被恐惧情绪所掌控,于是又一次的机会擦肩而过。因此,当很多成功投资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人们会发现,他们总是能够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并非他们的运气格外好,而是因为他们除了有一双会发现机会的眼睛外,更敢于伸出双手去抓住机会。

握着毒瘤不停的幻想、不善于止损,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资误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只股票,股票X目前盈利20%,股票Y目前亏损20%,你会卖出谁?绝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卖出X,而被动地持有Y股票。结果就是人们往往倾向于过早地卖出赚钱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在这种被动持有中,亏损状况反而会越来越糟, 加上机会成本,损失的就更多了。

股市:恐惧与贪婪的三重境界

股市交易的实质其实是恐惧PK贪婪。在股市里,我们是跟灵魂与本性搏斗,只是这纸片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交易的物理载体。

因为我的工作关系,曾经有无数的人向我打听所谓的内部消息。

他们知道我认识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以,自然觉得,我的消息最灵通。但是,事实上,我不知道任何所谓的内部消息,我能想出来的全部的结论,都可以公开发表,而且基本上都已经公开发表过。每当我这样回答对方,他们总是暗中怀恨我一下,似乎我有什么好东西,不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事实上,我自己也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太多的内部消息,是彻头彻尾的骗局,甚至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对自己公司股票的价格走势,也是拿不准的,除非他是个不务正业的董事长,整天想着从股市上捞一把。

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内部消息的秘密。

坐庄婆罗洲锡业的一个机构为了把股票出货给利文斯顿——他是美国当时著名的投资人,因此故意在利文斯顿老婆吃饭的时候,安排了人装作投资机构大老板的样子,在旁边的桌子上大谈这个锡矿的增长潜力和股票拉涨价位。

当然,他们的目的是让利文斯顿老婆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利文斯顿。他们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利文斯顿的老婆确实对自己偷听到的“惊人秘密”深信不疑,并且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买了这只股票。

但是他们的第二个目的没有达到,他们不知道利文斯顿的老婆是不服她丈夫的,她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赚一笔大钱给丈夫看一看;现在,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因此她并没有告诉她老公这个消息,她在等着羞辱老公。

不久,当利文斯顿看到婆罗洲锡业的股票开始上涨的时候——这正是庄家给列文斯顿制造的假象——不但没有追,反而把已经持有的部分全部卖给了庄家。这就是大部分消息的实际来源,即使庄家本人,也可能并不知道他深信的所谓内幕消息的确切来源和产生原因。但是,投资者仍然是那么的迷恋消息,丝毫不知道消息本身就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这个故事其实暗示了,股市投资有三重境界——第一层依赖消息;第二层依赖技术与基本面分析;第三层依靠风险控制。三个层面中,谁在赔钱,不言而喻。

而股神,似乎是另一个挥之不去的神话。每一个财经网站都在搞模拟炒股大赛,冠军往往能取得1000%的年盈利。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兴起过聘用这样的人到公司操盘的念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百发百中,能打断二十米外苹果的枪手,当他的目标换成他老儿子顶着的苹果的时候,他几乎一定会失手。

因此,股市中投资者另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你的喜怒哀乐,其实完全被这些纸片左右,当你手里有股票的时候,任何下跌,或者关于下跌的言论,都会使你愤怒、恐惧。而任何上涨的消息,都会使你心花怒放。你的智慧,完全被一张张电子记录交割单取代。手里拿着纸片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和假如此时手里没拿纸片的人说的话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一个判断能力是真实有效的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投资人,困扰了100年,仍然没有答案。大家感兴趣的,可能知道美国华尔街有一句话叫没有一个国王是戴着王冠下葬的。美国最大的投资家,最后穷死的不计其数。曾经有一个多头之王,叫摩斯的,死的时候连尸体都被房东大娘扣住,因为他没有支付最后的几美元房租——他的豪宅早就抵押卖掉了。而成功逃过1929年大崩盘的天才利唯摩尔——他是唯一在1929年赚了数百万美元的人,在1940年开枪自杀。2003年美国最佳十大交易员,到今天只剩下七个了,另外三个去哪里了,没有人知道。

美国股市的所有例子,都能在中国找到影子,肖建华,至今躲在美国不敢回来,他是明天系的创始人。另一个所谓的失踪的吕梁,可能早被人做掉了,尸骨无存,唐万新自不须说。

至于所谓的杨百万之类的,他那两个钱,也能算投资人?太小儿科了,比他强的都要车载斗量了。

所以,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我们都必须知道,钱是属于上帝的,我们只是它在地下的代管人。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谁呢?我们的恐惧和贪婪,时时刻刻都在跟我们作对,这里绝对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理性在股市中,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到了股市交易的实质——恐惧PK贪婪——这不就是交易灵魂么?实际上,我们是在跟灵魂与本性搏斗,只是这纸片使我们的灵魂有了交易的物理载体。难怪索罗斯说,股市就是一群变态狂和疯子发明的,这群疯人严格地遵照游戏规则玩,最终带坏了正常人,并使整个世界都疯了

人民幣最快下季升值

3月14日,周日。2007年10月30日恒指高見31958點,08年10月27日低見10676點,09年11月18日恒指見23099點後何去何從?CRB商品指數2008年7月3日高見473.97,09年3月11日低見203.46,2010年1月6日見293.75後又何去何從?油價在2008年7月11日見147.27美元一桶,同年12月19日見32.4美元一桶,最近見83美元一桶後又如何?股市、商品及原油價格無論高點及低點都已出現,甚至反彈亦已完成,之後又如何?上述都是2010年最難回答的問題。

牛二撞正各國退市
回望2000年3月至今,十年過去了,道指只是上上落;回望1997年8月至今,十三年過去,大量本港藍籌股股價同樣只是上上落落;再回顧1990年至今,二十年過去了,日經平均指數又如何?傳統所謂「買入後持有」論已沒有市場,投資者發現一旦大樹倒下,沒有一個市場不受影響。至於A股牛市第二期是否一如我老曹估計從今年3月或第二季開始?牛市一期在大部分人缺乏信心中上升,牛市二期卻要面對各國政府退市。A股到2007年10月市價已賬面值五倍,08年11月跌至賬面值一點六倍,目前是賬面值二點二倍(2000年至今平均值是二點一倍),即股市已趨正常。股票有如十五隻吊桶,如何選股最為重要。

1980年消費佔中國GDP 50.8%,到2008年只佔35.3%;投資到2008年佔44%。過去三十年在改革開放政策下,出現投資太多、消費不足的情況,與1950年至1980年日本相似。如任由上述趨勢發展下去,將出現近似1980年代的日本資產泡沬,然後爆破……。所謂前車可鑑,中央政府已將經濟發展方向改為內需為主。1980年至1990年中國消費佔GDP由50.8%降至48.8%,1991年至2000年仍只降至46.4%,可以說到最近十年才出現投資太多、消費不足情況,理由是1995年那次改革後,樓價、教育費、醫療費用上升等等因素,令人民把新增收入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導致消費沒有增加。城鄉發展的不平衝,1990年城市人均收入只是農村200%,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300%,加上過去十年中國最低收入的20%人口年收入升幅只有8.7%,而高收入的20%人口年收入升幅達17.1%;2000年最高收入20%人口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口收入的四點九九倍,2008年兩者差距達九點一一倍(香港更離譜,達到二十倍)。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造成有些中國人窮奢極侈但大量國人生活在貧窮線邊緣的不公現象。

去年中國經濟完成V形反彈,但美國、歐洲同日本又如何?會否出現W形走勢?中國GDP增長率今年估計達8.6%,其他國家又如何?在全球高呼經濟再平衡口號下,中國出口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愈來愈大,人民幣面對的升值壓力亦與日俱增,中國正進入內需型經濟。過去三十年,香港在內需型經濟下一再出現通脹通縮迅速交替,有多少間上市企業被市場淘汰?有多少間大企業不再是恒指成分股?

今年2月,內地不少城市宣布提升最低工資12%(為2008年11月17日以來另一次),希望有助縮窄貧富差距,亦有助中國製造業由勞工密集轉向高新科技型,從大量消耗能源及資源型,轉向環保型。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由製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估計中國CPI另一高峯期在今年7月或8月,原材料價格恐怕到今年下半年將進入回落期,因此我老曹再一次建議大家減持資源股同能源股。人民幣升值最大可能性在今年第二季出現,以壓抑第三季CPI上升。在經濟轉型中,汽車股、運動服裝股、超市、消費品、保險、銀行、醫療、內房股等皆在被看好行列。睇淡的是能源股 、資源股、化工股甚至電訊股。至於公路股、鐵路股、基建股相信是中性。出口股同航運股是炒復蘇概念,短期仍可睇好,中長線則睇淡。各位大可參考1982年至2007年香港經濟的發展。

大行對內房股變得樂觀
彭博向二十位分析員調查,估計人民幣到2011年3月31日止只會升值5%,至6.5兌1美元(我老曹估計升幅更細)。Robeco Hong Kong(管理1940億美元)的Victoria Meo認為,內房股經過去年8月至今調整,已到合理水平;其他如瑞信、瑞銀、美銀美林、摩根大通等亦對內房股變得較樂觀,不認同「泡沫論」,雖然如此,但內房股平均O仍高達二十六倍,吸引力仍不足。BlackRock Inc分析員Bob Doll繼續睇淡內房股,認為溫總的講話代表中央會繼續打壓內地房地產。中國地產分類指數今年首兩個月下降10%,同期上證指數跌7.5%。

1971年8月美元不再同黃金掛鈎後,全球經濟迅速改變。例如金價熊市由1980年開始,長達二十年,到1999年才結束。香港普通住宅樓價由1997年第二季開始亦可以出現長達七年的熊市,到2003年下半年才恢復上升(但至今仍未超過1997年8月水平)。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至今,仍是有反彈無上升。2007年10月次按危機令全球大銀行股價跌到一塌糊塗……世界改變速度之快,令主張「買入後持有」的價值投資法信徒跟不上;反之,趨勢投資法則大行其道。

1966年至1982年美國股市毫無吸引,港股則由1967年至1981年上升,升幅達二十七倍。1997年至2003年美股升升跌跌變化不大,樓價卻年年上升;香港股市這段時間大上大落,香港樓價在這七年便十分悽慘。

許多人崇拜畢非德的「價值投資法」。其實,當真正價值出現之時,大部分人視而不見,例如1982年中英談判時,有誰願意在香港買樓?2000年1月又有多少人相信未來金價可大升三倍?國企股最初來港上市時又有誰看好?去年第一季有誰看好內地A股同內地房地產?反之,在不適當時刻入市者卻多不勝數,例如1997年第三季乃本港最多人買樓的日子;2007年10月在港股直通車謠傳下,引發大量資金入市買港股。我老曹不是說價值投資法不行,而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畢非德的智慧。請記住「dance till the music stops」,即不要猜頂、不要抄底,當趨勢形成時加入、趨勢結束時退出。一如太極拳中的「推手」(順勢而行),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沒有人可以在最低價入市,沒有人能可以在最高價離市。請學習聞歌起舞,音樂停止便返回座位。2010年不是2009年的encore,但又不容許2008年歷史重演。2010年股市最大可能是上上落落,吹無定向風。通常一個大泡沫爆破後都有一個小泡沫出現。2009年是否Echo Bubble?

上一次歐洲取消金本位制是1914年,引發美國房地產投機及1929年華爾街危機,然後出現30年代大蕭條,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經濟才出現大繁榮。這次美國在1971年取消金本位(20世紀金融中心已移到美國),亦引發全球房地產投機潮及2007年10月美股狂潮。30年代式大蕭條相信不會出現,但過去二十年日式經濟衰退恐怕在美國已開始。如沒有中國、印度等因素影響,相信全球通縮2008年7月已開始(當時CRB指數見473點);在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需求刺激下,才令商品價格自去年2月24日起反彈至今年1月6日,是否只是一次中期調整?木宰羊。有人認為,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便可逃過30年代式通縮,但從過去二十年日本情況看,卻證明此法不行。

原材料價格今年將回落
商品指數2008年8月已見頂兼大幅回落,去年2月至今上升的推動力量是中國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入口商!今年波羅的海乾貨輪指數連續數星期回落,反之中國貨櫃運費指數至今上升12%,代表中國出口在上升,但原材料入口可能減少(去年入口太多)。今年1月份中國向歐洲出口鋼鐵較去年12月升50%,成為歐洲入口鋼鐵的最大來源(佔總入口量16%),令人擔心去年中國大量入口是趁低入貨用作今年出口。如上述分析正確,今年起原材料價格將進入回落期。

《金融時報》3月7日文章指出,長達三十年的「金邊債券」牛市接近死亡邊沿。至2008年12月止過去四十年,全球債券指數平均每年升4.89%,OECD國家股市指數平均每年升4.02%,即1969年至2008年這段期間揸債券跑贏揸股票,但2009年起形勢逆轉,小心全球經濟正由低利率期走向高利率期,上述改變影響深遠。

希臘經濟只代表歐羅區2.7%GDP,為何令歐羅出現如此大跌幅?理由是投資者擔心唇亡齒寒,因為其他國家經濟情況亦不遑多讓。希臘負債共3500億歐羅,如無法履行合約,可引發主權債券危機。希臘的問題同日本接近,就是出生率太低,只有一點三個,結果十個祖父母只有六個子女、四個孫,整個國家人口進入萎縮期,加上希臘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八歲……。問題是,四個孫子如何供養六個父母、十個祖父母?

今天大部分港人家庭只生一個子女,如沒有新移民來港生孩子,香港早已變成「老人港」矣。但如內地人紛紛跑來香港生孩子,香港又怎應付?2001年香港終審庭裁定:1997年7月1日以後,港人在內地出生子女必須輪候來港;反之,內地人在港出生子女可獲「香港人」身份。當年(2001)內地人在本港所生子女共六百二十人,隨着上述法例生效及2003年自由行開始,到2008年超過二萬五千人,去年接近二萬九千人;過去仍以深圳、廣東省為主,目前已遍及全國各地,估計數字不斷上升,結果令本港醫院生意大旺。目前內地父母在香港出生的人口數目已超過十八萬,大部分在十歲或以下,其中住在深圳者不少每天到港返學(因香港提供中、小學免費教育)。由於內地實行一孩政策,即第二個子女沒有入學權,數目已超過六萬。為阻止內地父母來港生子女,醫管局宣布去年10月起有所有公立醫院不接受上述申請,即來港生子女者今後只有找私家醫院接生,費用1.5萬元或以上。

教育水平高低,同投資是否成功完全無關。不少經濟系教授的投資成績可能不及一個小學程度投資者,理由是他「知」得太多。我老曹的投資成績亦不及2003年6月前去世的母親。我母親1975年初才開始買股票,她的作風是永遠只買入不賣出,每次股市大跌後她便將手上現金全部買股票,例如1982年年底、1989年6月、1998年9月……。結果她的投資回報率跑贏他的兒子(自認是投資專家)。這說明知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機構投資者較散戶優勝地方是他們知得更多,但在股票市場,知得更多不代表表現出色,許多時反而累事。理由是知得太多很容易產生偏愛(predisposed),因偏愛會產生投資盲點及感情用事。例如在2000年是很難游說投資界精英們相信黃金牛市已開始;2007年10月之前亦無法叫他們相信金融危機已出現。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各位仍記得格蛇在1996年12月認為美股進入非理性亢奮嗎?但1997至99年美股每年升幅都高達27.6%!

Saturday, March 13, 2010

15年内从零到百万

要完成目标,我们就得投资,不可投机。

对于股市新人而言,这道理很难明白。

1 – 为什么你要特别的强调投资?

2 – 为什么你怕投机?

3 – 难道只有投资可以成功,投机就得失败?

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的重要,我们的“15年内从零到百万”目标是否能够完成,靠的就是这些答案。

问题1:为什么你要特别的强调投资?

因为我们辛苦储蓄下来的金钱是就我们的血汗钱,我们绝对不能随便的糟蹋自己的血汗钱。

把血汗钱拿去赌博就是糟蹋了。

有人说:股市就是赌场,它就像个鳄鱼潭。

对于投机者而言,这句话说得还真贴切。

用投机的心态买股就是在赌博。

用投资的心态买股才是在经商。

你相信赌博可以令人致富吗?

你相信经商可以令人致富吗?

买股做投资就等于是以小股东的身份和人家合股做生意。

所以我特别的强调投资就是说,我们选股一定要用合股经商的角度来研究,例如:这间公司的管理层好吗?它是否赚钱?它值这个价钱吗?它的前景如何?

经过详细的研究以上的问题后,我们才可以买进做投资。

这样子的投资方法就是在经商,以小股东的身份来经商。

接受事实:经商是最容易致富的途径。

如果你想要一面打工,一面经商,那么你就投资买股票吧。

问题2:为什么你怕投机?

因为我怕上瘾。

赌博可以令人上瘾,投机既然是赌博,当然也不例外。

我曾经多次的吃过投机的苦头,所以知道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我怕你投机就是怕你去走这条冤枉路。

人生苦短,我们追求的是:在年轻时致富!

既然如此,何必再浪费时间去走冤枉路呢?

问题3:难道只有投资可以成功,投机就得失败?

不错,这就是事实。

我只见过靠投资致富的人,没有看过靠投机致富的人。

靠投资赚来的百万,很难才会亏回去。

靠投机赢来的百万,最终还得输回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致富的捷径就是“开番”,而想要“开番”就得持有股票,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常持有一百巴仙的股票才有机会开番。(记住:现金是无法开番的。)

所以用什么心态持有股票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用投资的心态持有一百巴仙的股票,就等于说我们已经把全副身家拿去投资生意了。

我们敢这样子做是因为我们已经算准了,所投资的公司是连年赚大钱的公司,它们都有良好的前途,所以不管股市风暴有多大,我们都不容易亏钱了。

就算我们亏了股价,它都是暂时性的而已,公司良好的业绩迟早会使它回升。

看看挂牌公司的大老板,他们的身家都是放在自己公司的股票上面。

股市的大风暴来袭,你说他们是否全都完蛋?

当然不是!

良好公司的大老板,比如大众银行的郑鸿标和云顶的林梧桐,他们只是暂时的受挫而已,风暴一过,股价回弹,他们又再继续的前进了,因为他们始终都保持一百巴仙的投资,所以他们是越来越富有了。

反观那些业绩恶劣的公司,老板整天都在抄自己的股票,风暴一过,他们也销声匿迹了。

所以,同样是持有一百巴仙的股票,投资和投机的分别就大了。

成功或失败就是取决于此!

如果你懂得这道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股神WARRAN BUFFETT会说,选到好股,就永远都不卖了!

可惜我们都不是股神,我们做不到持有股票天长地久的功力。

幸亏我们的目标不是亿万,而是百万,所以我们只需要多一点点的耐性而已,股神是天长地久,我们就收它个3,5年吧!

就收到沸水了才卖掉一半吧!

如果你想要一面打工,一面经商,那么你就投资买股票吧。

为什么打工一族买股票就等于是“一面打工,一面经商”?

到底买股票是“投资”,还是“做生意”?这两者的分别在那里?

其实经商就是:“投资”金钱,雇佣员工来“做生意”。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开个档口售卖豆花。

那么我们就是“投资”金钱,雇佣自己来“做生意”。

我们领取的薪水就是“人赚钱”,档口扣除了付给我们自己的薪水和其他的费用后,如果还有钱赚,就是“钱赚钱”。

所以一般的小贩所赚的钱就=“人赚钱”+“钱赚钱”。

自己从档口所领的薪水就是“人赚钱”,档口扣除付给自己的薪水和其他的费用后的所赚就是“钱赚钱”。

所以一般的小贩都不是真正的在经商,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到:投资”金钱,雇佣员工来“做生意”。

那么怎样的小贩才是真正的在经商呢?

如果我们设立了档口后,就雇佣员工来帮我们料理一切,那么我们就是“投资”金钱,雇佣员工来“做生意”了。

“做生意”不一定是要自己做的,真正成功的生意人是那些懂得雇佣员工为自己赚钱的人。

不要错误的以为只有做大生意才可以请员工代劳,小生意就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

就顺便谈谈小生意人如何做到这一点:

有一位成功的小贩,他开了五个档口售卖咖哩饭,每个档口都是雇佣员工为他料理,他只负责幕后的准备工作。

而且这幕后的工作也是员工为他完成,他只负责监督而已。

所以他是真正的做到了:“投资”金钱,雇佣员工来“做生意”。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经商”。

所以,投资股票就是要有这种心态:我是在经商,我“投资”金钱,雇佣员工来“做生意”。

有人认为,“做生意”就得“话事”,不管是自己顾,或者是请员工帮我们顾,我们都得“话事”。

换言之,员工一定要听我们的话,这才是在 “做生意”。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员工只听上司的话,不是听大股东的话。

但是大股东却可以决定谁是公司的上司。

那么,大股东和上司的分别又是怎样的呢?

大股东不是公司的员工,它是公司真正的老板,而上司才是公司的员工。

就举挂牌公司为例子:

挂牌公司的大股东可以决定谁是公司最大的“上司”也就是所谓的 “董事经理”。

董事经理领导董事局,而董事局决定各部门的经理。

不管是“董事经理”或者是“普通员工”,因为他们都领取公司的薪水,所以他们都是公司的员工而已。

通常大股东都委任自己为公司的董事,成为公司的董事当然就可以领取薪水了。(注:董事领取的薪水又称为董事费,名堂改变,意义相同。)

一间公司真正的幕后老板就是它的股东。

不管是大股东或者是小股东,它们都是公司的幕后老板。(注:有领取薪水的大股东俗称为老板,它属于:台前老板。)

为什么我要不厌其烦的解释“经商”呢?

因为唯有“经商”才是致富的捷径。

打工一族想要“经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投资股票,以小股东的身份来“经商”,以幕后老板的身份来“经商”。

接受事实,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老板的料,如果你不想伤脑筋去做老板,或者你认为成为老板的时机还未到,那么你就应该学习如何投资股票,通过投资股票可以训练你的经商头脑。

记住:想要成为老板就得有经商的头脑。(注:在这里“老板”指的是“台前老板”)

波段操作还是长期持有更好?

一:波段操作能否创造神奇的奇迹?
要提高潜在的投资报酬率,最大胆的方法是靠波段操作,典型的波段操作者在市场上进进出出,希望在市场上涨时,把全部资金投资下去,价格下跌时,把资金全部撤出.还有一种波段操作的方式,是把股票投资组合,从预期表现会不如大盘的股类中退出,投入表现可能优于大盘的股类。
  
以1940年到1973年间两种完美的投资成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时,会让人感到波段操作的潜力十分诱人,第一种投资是在行情上涨时,百分之百投资股票,市场下跌时,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
在这34年里,一共交易22次,买进和卖出各11次,以道琼斯30种工业股价指数作为股价的代表,1000美元会增加到85937美元。
  
在同样的34年里,这个假设的投资组合总是百分之百投资,而且总是投资在表现最好的各类股票中,同样的投资1000美元,买进和卖出各28次,最后会暴增到43.57亿美元!在这段期间的最后两年,投资人必须胆大过人,必须在1971年元月,把6.87亿美元投资到餐厅类股,这样到年底会变成17亿美元,然后再投资黄金类股,到隔年圣诞节会暴增到44亿美元!这个例子当然很荒唐,从来没有人达成过这种绩效,将来也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这么优秀。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过去或是未来,靠着“波段操作”,不要说不可能创造上例这么神奇的成就,连想达成远低于这种成就的绩效都不可能,因为没有一位经理人能够持续不断,远远比同行专业的对手精明。
  
二:为什么波段操作这么不容易提高投资绩效?
在股票似乎高估时,精明的卖了,减轻暴露在市场中的风险,等价格似乎跌到诱人的低水准时,再大胆投资。这样低买高卖虽然很吸引人,但是有强而有力的证据显示,想提高报酬率,波段操作不是有效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残酷而有力的原因,就长期而言,这种方法通常行不通。
  
投资经理波段操作的成绩令人一见难忘,因为绝大部分都是亏损。有一份精心研究波段操作、但未出版的报告断定:在计算错误和加以成本之后,投资经理对市场的预测4次必须有3次正确,他的投资组合才能损益两平。为什么波段操作这么不容易提高投资绩效?罗伯特·杰福瑞(Robert Jeffery)提出过解释,原因是在这么短的期间内,而且在投资人最可能受平凡的共识左右时,发生这么多的“动作”。一份未出版的研究报告研究100家大型退休基金及其波段操作的经验,发现所有退休基金都从事过波段操作,但没有一家能靠波段操作提高投资报酬率,事实上,100家中有89家因为“波段操作”而亏损,而且在5年内,平均亏损高达4.5%。
  
就像有“老”飞行员、也有“大胆”的飞行员,却没有“大胆的老”飞行员一样,也“没有”靠波段操作一再成功的投资人。贪心或恐惧促成的决策通常都是错误的,通常也太慢,而且很可能是反方向才正确。在真刀真枪的金钱游戏上尤其如此,试图猜透市场或胜过众多专家,以便“卖高买低”,连想都别想,你一定会失败,而且可能输得很惨。
  
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说得好:“一般说来,无论投资人退出市场或留在市场里,市场的表现都一样好,所以投资人有一部分时间退出市场时,和简单的买进长抱策略相比,一定会亏钱。”
  
三:波段操作困难十足
波段操作困难十足,对于这一点说得最透彻的话,出自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坦白的感叹,他说:“我看过很多有意思的波段操作方法,而且我在40年的投资生涯中,试过其中大部分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我之前可能很高明,但是,没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得上我的忙,一个都没有!”
  
别尝试波段操作,原因之一是很多很多投资经理的经验显示,他们大量持有现金或大量投资时,市场的表现一样好,反之亦然。(事实上,专业投资经理通常互相抵消,在第一段期间,增加现金部位的人数,通常等于减少现金部位的人数。)
  
第二个原因更清楚,去掉市场表现最好的日子后,长期复合投资报酬率会有什么变化。拿掉表现最好的10天,平均投资报酬率就会少掉1/3,从18%降为12%,这10天占整个期间的比率不到0.5%。拿掉次佳的10天后,几乎又使投资报酬率再少掉1/3,降为8.3%。去掉表现最好的30天后,这30天占整个期间的1.5%,投资报酬率就会从18%掉到5%。图2显示,计算长期股价时,去掉表现最好的年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波段操作是“邪恶”的观念,别去尝试,千万不要尝试。然而,如果你像所有高明的律师一样,相信必须透彻了解对手才算做好了准备,你可能对投资行家对波段操作诱惑力的辩论有兴趣。在1960年1月,投资1美元在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到1990年6月,会增加到19.45美元。但是,请注意,如果在这30年里,在市场表现最好的10个月里,把同样的美元撤出市场,这样只占整个30年的3%而已,到1990年6月,1美元只会增加到6.58美元(大约只等于收益平平的国库债券)。因此,主张长期投资的人说,在行情艰难时仍然继续投资,才是惟一健全的投资方式,才能享受表现优异的大好时光!
  
“别骤下定论。”主张波段操作的高手说。如果能够避开表现最糟的10个月,1美元会暴增到63.39美元。要是你认为这种假设的说法很有诱惑力,你很可能有兴趣再看看詹姆斯·赛伯的经典之作《华特·米提的生涯》。

书中用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的报酬率作为衡量依据,迅速、明确地说明了下述主旨:从1926年到1996年,在这段漫长的70年里,股票所有的报酬率几乎都是在表现最好的60个月内缔造的,这60个月只占全部862个月的7%而已。要是我们能够知道是哪些月份,想想看获利会有多高!但是,我们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做到。我们的确知道一个简单而珍贵的事实,就是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些表现绝佳,但不算太多的60个月,我们会错失掉整整60年才能积累到,而且几乎等于所有的投资报酬率。其中的教训很清楚:“闪电打下来时,你必须在场。”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任何大型机构能够持续在行情低落时进场,到行情高涨时退场。根据对行情波动的预测,在股票和债券、或在股票和现金之间,来回换类操作,失败的情形远比成功的次数大多了。

詹姆斯•西蒙斯:数学家巧投资 似壁虎捉蚊子

还在学习巴菲特?不知道西蒙斯?你OUT了!揭秘20年来最赚钱的基金经理。1998~2008平均年净回报率高达38.5%,远远超过巴菲特的20%平均每年总回报率接近80%。是谁打败了巴菲特?

詹姆斯•西蒙斯,量化投资大师、数学家和对冲基金掌门人;与陈省身联合开辟了拓扑几何新领域的数学教授屡屡创下投资界的传奇——从1988年到2008年,他管理下的大奖章基金的年均净回报率是35.6%,比索罗斯等投资大师同期的年均回报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2009年10月,西蒙斯宣布将退居二线,但毋庸置疑,他在量化投资领域的地位无可替代。

40岁之前,西蒙斯是一位名望极高的数学教授,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任职。但转型后的他在投资领域风头更劲。

大奖章基金建立后,他开始采用量化投资的投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的量化投资方法来管理投资组合。大奖章基金的投资产品必须符合三个标准:公开交易品种、流动性足够高、适合用数学模型来交易。而要符合第三个条件,该交易品种必须有充分的可以进行分析的历史价格、交易量等数据,从而找出最适合的交易模型来进行量化投资。

巴菲特为代表的这一类投资人可以被视为定性投资。定性投资者认为现实世界是极为复杂的,经验与思考才是财富制胜之道。因此其成功的关键,不是顶级的科技,而是对市场的理解、洞悉和不随波逐流的勇气,即以"人"的因素造就财富的增值。定性投资者以深入的基本面分析研究为核心基础,辅以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和管理层的交流,及各类研究报告。其组合决策过程是基金经理在综合了所有信息后,依赖主观判断及直觉来精选个股,构建组合,以产生超额收益。
 
2005年,西蒙斯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净赚15亿美元,差不多是索罗斯的两倍;从1988年开始,他所掌管的大奖章基金年均回报率高达34%,15年来资产从未减少过。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里坐满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博士。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作出交易决策,是这位超级投资者成功的秘诀。

西蒙斯还擅长通过捕捉大量的市场异常瞬间来赚钱,总结出一套“壁虎式投资法”。他认为:“交易就要像壁虎一样,平时趴在墙上一动不动,蚊子一旦出现就迅速将其吃掉,然后恢复平静,等待下一个机会。”他表示:“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很小的机会,可能转瞬即逝。这些机会出现之后我们会做出预测,然后进行相应的交易。交易之后,我们又会对新的市场情况进行跟踪和评判,预测也会相应调整,投资组合也会跟着变化。”

但是,频繁短线操作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即如果市场深度不够,大量交易会对价格产生影响,而这种价格变化意味着卖价降低、买价升高,交易成本增加。而大奖章基金能长期占据行业翘楚地位的原因之一就是西蒙斯对流动性风险的把握。比如,大奖章基金所投资的金融产品都有很好的流动性,基金的仓位很分散,每个交易的数量都很有限,并不断加强和完善电子交易的流程和系统。

交易就要像壁虎一样,平时趴在墙上一动不动,蚊子一旦出现就迅速将其吃掉,然后恢复平静,等待下一个机会。

其实和巴菲特静待几十年之后才买入“华盛顿邮报”和“可口可乐”一样,定性投资和量化投资其实也有不少相同之处。

历经金融危机却仍然没有被吸取的10大教训

1. 市场并不有效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一个法庭宣称 “ 所有的泡沫都会破灭,这个也不例外。泡沫越大,破裂越狠。破裂越狠,损失越大。 ” 这似乎从法律上宣判了有效市场假说(EMH)的非法。但是,很多人仍然不愿承认有效市场理论的问题。正是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当代风险管理技术等让我们对巨大的泡沫视而不见,任凭泡沫发展却认为市场能够有效的反映各种信息。

2. 相对业绩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虽然很多人不相信有效市场假说(EMH),但却对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情有独钟。CAPM的问题在于它是基于一系列有问题的假设,如投资者可以买入或卖空任何一支股票而不会影响股票的价格,所有投资者都是基于均值-方差优化的角度看股票。

正是由于有了CAPM模型,人们才会热衷于区分Alfa和Beta。但这些概念只不过让人们偏离投资的真正目的,也就是Sir John Templeton所说的 “ 最大的税后总回报。 ”“ Maximum total real returns after tax. ”

由于Alfa/Beta的概念,人们热衷于和指数相比较,只关心与其他人相比如何。这正如凯恩斯所说的 “ 按通常的方式名声扫地也好过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取得成功。 ”“ That it is better for reputation to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to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 ”

有效市场支持者喜欢指出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无法超过被动的指数。但是,这是由于基金经理无法摆脱事业风险(Career Risk)和业务风险(Business Risk),无法超越指数也就不足为奇。这并不是有效市场的证明。对基金经理来说,事业风险就是丢掉工作,业务风险就是失去所管理的钱。为了避免这两种风险,极力接近指数的业绩,基金经理越来越趋向于过度分散,模仿大盘持股。但是,这无法创造好的回报。正如Sir John Templeton所说 “ 除非你与众不同,否则无法获得出众业绩。 ”“ It is impossible to produce a superior performance unless you do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ajority. ”

3. 这次从来没有什么不同
格林斯潘在1999年6月17日著名的论断 “ 泡沫只有在事后才能被觉察。提前发现一个泡沫需要有惊人的判断,那就是成百上千的有见识的投资者都是错的。虽然泡沫很少是良性的,但其后果对经济不一定是灾难性的。 ” “ Bubbles generally are perceptible only after the fact.To spot a bubble in advance requires a judgment tha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nformed investors have it all wrong. While bubbles that burst are scarcely benign, the consequences need not be catastrophic for the economy. ”

这个论断体现了美联储的态度。他的继任者伯南克仍然持相似的看法。伯南克还推崇 “ 伟大的自我调节 ” ,认为宏观政策的改善,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完善,降低了经济的波动性。正是这种看法,让美联储被流动性泛滥所创造出的表面的稳定所迷惑,无法看到危险而不稳定的债务风险,最终陷入次贷危机。

虽然泡沫的内容总在改变,但模式和动态变化却惊人的相似。早在1867年,英国人John Stuart Mill就提出了泡沫形成与破裂的机制:

置换(Displacement):旧的领域失去机会,新的领域机会出现,吸引投资与投入,繁荣开始了。

创造流动性(Credit Creation):货币扩张,利率降低,流动性充裕,盈利上升,这一切养育了泡沫。

过度兴奋(Euphoria):所有人都认为新的时期开始了,价格只升不降,传统的估值标准被抛弃,新的衡量标准被用来证明高估值,市场充斥着过分乐观,过度自信。John Templeton所说的投资中最危险的四个字 “ 此次不同 ”“ This time is different ” 在市场中回荡。

关键阶段/财务困境(Critical stage/Financial distress):内部人获利离场,随后紧接着就是财务困境。繁荣时期建起的高杠杆成为问题。诈骗层出不穷。

厌恶(Revulsion):泡沫的最后阶段。投资者受到极大伤害,以至于根本无法再参与市场。这时资产价格非常便宜。

4. 估值至关重要
价值投资最简单的原则就是在资产价格便宜的时候买进,避免买进昂贵的资产。如果用格雷厄姆的10年平均盈利P/E来评价估值,就会有一种简单的衡量方法。实践证明,当在资产价格按格雷厄姆方法衡量较低时买入,10年后的实际回报率会较高。

5. 等待良机
巴菲特经常用棒球来比喻投资,要耐心等待,等到最好的时机,把握最大的时候才全力出击,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打。但是,一般的投资者往往缺乏耐心,急于行动。据统计纽约股票市场的平均持股时间仅为6个月。这就意味着有更多急于行动的击球者在不断击球,不断失误。

6. 市场情绪很重要
市场被“贪婪”与 “恐惧”所驱使。投资者的回报不仅与估值有关,还与市场情绪有关。Baker和Wurgler的研究表明,当市场情绪低时,买入年青的、波动性大的、不盈利的垃圾股能产生最佳的回报。而当市场情绪高涨时,买入成熟的、波动小的、盈利的优质股是最好的策略。这实际上是利用了市场情绪的回归均值原理。

7. 杠杆无法把一个坏的投资变好,却可以把一个好的投资变坏!
如果一个投资本身内在的回报不高,加大量的杠杆也无法把这个投资变为一个好的投资。相反,杠杆可以把一个好的投资变坏。杠杆会限制你持续的能力,可以把一个短暂的损失(如市场波动)变为资本的永久损失。如果你要克服短期的市场波动就必须拥有更多的资源。如凯恩斯所说 “ 一个计划不理会市场短期波动的投资者需要更多的资源来保证安全,而且一定不能大规模的运用借来的钱。 ”“ An investor who proposes to ignore near-term market fluctuations needs greater resources for safety and must not operate on so large a scale, if at all, with borrowed money. ”

实事证明,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 “ 金融创新 ” 实际上只不过是简单伪装的杠杆,80/90年代的垃圾债券是如此,次级债券的炼金术也是如此。

8. 过度量化掩盖了真正的风险
金融界把化简为繁的艺术变为了一个行业。金融行业痴迷于复杂的量化工具。这种痴迷背后的原因一点也不复杂:貌似复杂的东西更容易向客户高收费。

格雷厄姆对数学在投资中的作用认为 “ 数学一般被认为是能产生精确和可信赖的结果。但是在股票市场,所用的数学越复杂深奥,其从中得出的结果也就越不确定,越具有投机性。一旦引入了微积分或者高等代数,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一个警告,这意味着使用数学者是在用理论代替经验。通常这给了投机欺骗性的伪装,变得好像是投资一样。 ” “ Mathematics is ordinarily considered as producing precise and dependable results; but in the stock market the more elaborate and abstruse the mathematics the more uncertain and speculative are the conclusions we draw there from ... Whenever calculus is brought in, or higher algebra, you could take it as a warning that the operator was trying to substitute theory for experience, and usually also to give to speculation the deceptive guise of investment. ”

总的来讲,批判性思考在投资的世界是一项不受赏识的资产。George Santayana说 “ 怀疑是知识分子的贞洁。把贞洁匆匆放弃或者给了第一个来的人是一种耻辱。 ” 怀疑也是许多最好的投资者所共同拥有的重要特质之一。投资的想法不应被自动接受,我们应该把这些主意掰开了揉碎了质疑。实际上,投资者最好遵循英国皇家协会的格言 “ 追求真理,勿轻信人言 ”“ Nullius in Verba ” 。

怀疑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风险。伴随着过度量化的一个恶果就是过于相信风险的狭隘定义。可测量的并不一定有用,市场波动并不等于风险。风险不是波动,而是本金的永久损失。波动带来机会,风险带来损失。从投资的角度看,有三种方式可以导致本金的永久损失:估值风险(买高估的资产)、商业风险(基本面的问题)、融资风险(杠杆)。只有理解了这三个方面,才能更好的理解风险的真正本质。

9. 宏观很重要
即使是格雷厄姆也认为宏观因素对证券分析很重要。次贷危机把价值投资者分裂成了两个阵营:坚持自下而上的乐观派和参考自上而下的悲观派。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完全忽视自上而下的代价高昂。理解自上而下的宏观有助于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并给微观提供信息。反过来,自下而上的分析也能给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提供信息。当市场中的个股普遍高估,很难找到便宜的股票时,说明整个市场是高估的,应该考虑投资国债市场了。

10. 寻找便宜的保险来源
不要等灾难过后保险变得昂贵才买保险。面对未来可能的通胀、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等,提前买便宜的保险能够保护投资者。

一般股民炒股为何失败

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一般股民失败的原因,自然可以归纳出好多条,我这里仅从人性的角度,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看看一般股民在股市当中何以宿命般地会遭遇失败的命运。

炒股失败的原因一:人性讨厌风险。

纽约有位叫夏皮诺的心理医生,他请了一批人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
选择:第一,75%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第二,确定得到700美元。虽然一再向参加实验者解释,从概率上来说,第一选择能得到750美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少些,也要确定的利润。


实验二
选择:第一,75%的机会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不付;第二,确定付出700美元。结果是75%的选择了第一选择。他们为了搏25%什么都不付的机会,从数字上讲多失去了50美元。

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是参加实验的一员,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股票是概率的游戏,无论什么样的买卖决定,都没有100%正确或不正确的划分。人性中讨厌风险的天性便在其中扮演角色。

我们看到股民好获小利,买进的股票升了一点,便迫不及待地脱手。这只股票或许有75%继续上升的机会,但为了避免25%什么都得不到的可能性,股民宁可少赚些。结果是可能有5000元利润的机会,你只得到500元。任何炒过股的读者都明白,要用较出场价更高的价位重新入场是多么困难。股价一天比一天高,你只能做旁观者。而一旦买进的股票跌了,股民便死皮赖脸不肯止损,想像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下跌只是暂时的。其真正的原因只不过为了搏那25%可能全身而退的机会!结果是小亏慢慢积累成大亏。每次我看到中文中“套牢”、“割肉”等英文所没有的词汇,都要拍案叫绝。发明这些名词的人真应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词语对那些不肯止损的股民的描绘实在太形象了。

假如说股票的运动只有上、下两种途径,所以每次买股的赢亏机会原来各是均等的50%的话,对于一般股民来说,由于人性好小便宜、吃不得小亏的心理,使得在股市中赢时赚小钱,亏时亏大钱,它就成了输赢机会不是均等的游戏。股市没有击败你,你自己击败了自己。
  
炒股失败的原因二:人的发财心太急。

我读过很多炒家的传记,在他们成为“家”之前,往往都有破产的记录。比如本世纪初的炒家杰西.利弗莫尔(著有《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他便有三次的破产记录。导致他们破产的心理因素通常只有一个:太急着发财!行动上就是注下的太大。

我刚开始学股的时候,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在炒股上还是比较谨慎的,不敢每手下注太多。一年以后,自己觉得懂了一点,心就开始大了,每次入市,我开始有个期待:“这只股将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让我解释一下“改变生活方式”的意思。金钱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假设你今天手头多了1万元,你会觉得松动了一些,也许多上馆子吃两顿,但你仍将住现在的房子,坐同样的公交车,因为它不够改变你的生活方式。现假设你手头多了100万,你可能会买更大的房子,买辆车子及其它你以往想要却因为钱不够而没买的东西。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一旦大了,行动上就开始缺少谨慎。首先我每次买股太多,其次止损止得太迟。我为此遭受巨大损失。因为这种对改变生活方式的期待,我在市场尽量收集对自己有利的消息,忽略对自己不利的消息。特别是在股票运动和自己的预期不符合的时候,这样的欲望更是强烈。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因为股票输赢的不可预测才会导致这样的心理。

如果在赌场,每次下注你都很清楚输赢是多少?运气不好,你下的注全没了,运气好,你也知道赢多少,你没有任何幻想。但在股票市场,你无法预测股票会在某个方向走多远。股票可能翻一倍,也可能翻十倍。由于这种“赚大钱”的可能,你失去了心理防备。带着“赚大钱”的心理入场,你的注会下得很大。如果不幸开始亏损,要接受“亏很多钱”的现实是很困难的。随着亏损的一天天增加,你的正常判断力就慢慢消失了。直到有一天你终于无法承受过于巨大的损失,断腕割肉。你经受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大损失。

这种赚大钱的可能以及挣了大钱后对你的生活方式、虚荣心及权力的幻想,是极其危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现实并不容易实现,你需要有很多的经验,很强的自制能力。

炒股失败的原因三:人好自以为是

大家都知道股价总是在升升落落。当一天结束的时候,股票以某一价钱收盘。你有没有思考过它代表了什么?它代表了股市的参与者在今天收市时对该股票的认同。

任何一个交易,都有买方和卖方。你买的股票都是某人卖给你的。交易所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合。只要两位股票参与者在特定的价格上,一位愿买,一位愿卖,他们的交易就完成了。价格也就这样确定了。无论按你的想像,他们是多么无知,多么愚蠢,他们在某个价位交易是事实,你不能和事实争辨。你或许认为股票不值这个钱,但事实是有人以这个价钱买了股票。除非你有足够的资金,压倒股市中所有和你意见不合的人,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确定股票的交易价格。否则,你的想像,你的判断,你的分析,都不能移动股价一分一毫。

无论你对价值的判断是多么基于科学的分析,如果股市的大多数参与者不认同你的看法,股价将随大多数人的意志而动。

要特别指出:在炒股这行,传统的对错在这里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无论你的智商多高,有什么学位,多么的德高望重,在股票行你的意见不具备在其他领域的分量。投资大众及他们对未来的看法是影响股价的惟一力量。他们用交易证明自己的信念。你的看法可能影响一部分投资人,但在他们用自己的现金来认同你的看法之前,你所说的一切一钱不值。对股市的观察者而言,每个交易及其对股价的影响提供了未来走势的信息。你如果能从这些信息中找到其意义,它提供了低买高卖的机会。每位单独的投资人都有他独自买或卖的理由,无论这个理由在你看来是多么荒谬。如果大多数投资者持类似理由,结果是股票随大流而动。你可能对了,但你将亏钱。

股价就是股价,无论你认为这只股票值多少钱,无论你认为价格和价值是如何脱节,价格永远是对的。作为股市的一员,你首先必须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来感受股价的走向,通过观察来寻找机会。然后成为参与者,投入资金来实现这个机会。你常常面对两个选择,即选择正确或选择赚钱,在股市,它们常常并不同步。不要太固执己见,不要对自己的分析抱太大信心。认真观察股市,不对时就认错。否则,你在这行生存的机会是不大的。

炒股失败的原因四:人好跟风

作为单独的投资者,你要决定入场的时间,决定持股的时间,决定出场的时间。而股市就像海洋,它永不停息,没有始点,没有终点,每个浪潮的方向都难以捉摸。虽然它有涨潮,有退潮,但涨潮时有后退的波浪,退潮时有前进的波浪。一句话,股市没有即定的运行准则。

要想达到盈利的目的,你必须建立自己的规则。否则,太多的可能会使你无所适从,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在心理上困难的地方在于:你必须自己建立规则,并完全由自己为这些规则所产生的后果负责,这是极大的责任。

承担责任是一向人所畏惧。看看你身边发生的事件就不难明白。一旦有任何差错,张三怪李四,李四推王五。而在股市出错又是如此的容易。对那些还不完全明了股票的运动规律,未能明白在何种情况下应如何应对的新股民来说,建立自己的规则决非易事。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学识、经验、自我判断等因素之上,况且没有人能立即建立完美的规则,特别在你对该游戏的特性和对风险的承受力还未有合理评价的时候,你必须不断修改这些规则,承担执行这些规则的后果。

但新股民既然要投入股市,要成为股市大军的一员,而他们通常不具备制定规则的能力,也没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那他们自然的选择就只能是“跟随领袖”。这些“领袖”可能是隔壁的剃头师傅,也可能是楼上的裁缝,理由多半是他们“炒过几年股票”,“曾赚过钱”。这样这些新手们就轻易越过了做决定的横杠,如果结果是失败的,他们也有了代罪羊:“楼上的王裁缝真是差劲!”这就是所谓的“人好跟风”及其经常性的后果。

有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卖掉手中的所有的股票,我问他为什么?“昨晚走路摔了一跤,从来都没这么倒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但我还是说想卖就卖吧,反正不卖你也睡不着。

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思想经历。一位缺少计划的投资者,他的输赢是随机的。就如同抛硬币一样,无论你怎样想,不知道下一手是出正面还是反面。在股市上,上回赚了钱,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不知下回怎么做才能重复赚钱的愉快经历。亏了钱,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亏,下次该怎么做去防止再次发生亏损的情形。这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极其沉重的压力,带来的忧虑、期待和恐惧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他觉得自己失去了控制,在股市的海洋中无目的地漂流,不知下一站是何处。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学习,慢慢建立自己对市场的感觉,不要跟风,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规则。这本书会教你怎样做。

炒股失败的原因五:人好因循守旧

平常上街,出门看到的仍是熟悉的房子,熟悉的街道。就是变动,比如修马路,也是缓慢的。我们去上班,走的通常是熟悉的路,办公室的模样相对稳定,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也是相对稳定的。现在想像一下你去某个地方上班:走的“路”是不熟悉的,路边的“房子”是陌生的,更糟的是没人告诉你今天的“办公室”在什么地方,找不找得到“办公室”自己负责。此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一定觉得茫然失措。
股市就是这样的地方。它们不会完全地重复自己。去年股票有这样的运动方式,今年决不会有同样的波动。你就像跳进了海洋,失去了方向,觉得自己渺小、孤独、无助。

股市有它特有的规律,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都不是完全不变的,它只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按这些规律和特点来指引你在股市的行动,你能有超出 50%的把握就不错了。想想每天都要面对未知和疑问,有多少人能长期承受这样的煎熬?

炒股失败的原因六:人好报复

在赌场,我常看到赌徒们输了一手,下一手下注就加倍,再输了,再加倍。希望总有一手能赢,那是就连本带利全回来。这一方面是人性中亏不起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报复赌场,报复赌场让他们亏钱。从数学上讲,这是可行的,只有你有足够的资金,总有赢一手的机会。所以美国的赌场都是下注最低额和最高额的规定,够你最多翻七倍。如最低下注额是5 美元,最高常是500美元。第一注5 美元,二注10美元,三注20美元,四注40美元,只要赢一手,就能翻本。我自己就这么赌过,输得灰头灰脸。你也许不相信连输七手是多么的容易。任何人用这样的翻倍法赌钱,只是加快剃光头回家的时间。

在股市中,买进的股票跌了,你就再多买一点,因为第二次买的价钱较上次为低,所以平均进价摊低了。从心理上,你的心态和赌场亏钱时一样。一方面你亏不起,另一方面你在报复股市,报复股市让你亏钱。同时内心希望,只要赢一手,就是连本带利全回来。因为平均进价摊低了,股票的小反弹就能提供你全身而退的机会。

这样的心态是极其有害的。股票跌的时候通常有它跌的理由,常常下跌的股票会越跌越低。这样被套牢,你就越陷越深,直到你心理无法承受的地步。一个致命的大亏损,常常就彻底淘汰了一位股民。

以上我们讨论了一些股市的特点及人性的弱点。坦率地说,除了你自己必胜的信念之外,其他的一切几乎都反对你在股市成功,就算你的亲朋好友,有多少人会鼓励你靠炒股为生?对那些带着只想在股市赚几个零花钱的股友来说,股市在开始时或许很慷慨,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明白它向你讨债时是何等凶恶。你在和一位巨人搏斗,蛮干是不成的。你要学习技巧,永不和它正面冲突。你要了解这位巨人,熟悉它的习性,在适当的时机,攻击它的要害。只有这样你才有胜利的机会。

股市这位巨人很笨重,作为独立炒手的你很灵巧,一旦发现你的攻击无效,你就必须逃开,防备巨人的报复。炒股是很古老的行业,成功的先例非常多,这是不需要天才的行业。最重要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战胜自己的勇气。可以这么说,识不识字和能否在股市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识字的总有那么点优势。

Friday, March 12, 2010

The Great "Inflation or Deflation?" Debate: Mish vs. Dr. Doom

Which is the greater threat, inflation or deflation?
In Marc Faber and Michael "Mish" Shedlock, we found two market watchers ready (and able) to champion both sides of this great debate.

Shedlock, an investment advisor with SitkaPacific Capital and author of the economics blog, MISH'S Global Economic Trend Analysis, made the case for deflation: Credit is contracting, despite Ben Bernanke's best efforts to flood the financial system with liquidity.

"The money supply is just sitting there as excess reserves on bank balance sheets," Mish says. "Bernanke can print this money but unless it makes its way into the real economy we're not going to see inflation."

In addition, he predicts "another leg down" in housing and commercial real estate, more consumer loan defaults, and notes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re (finally) cutting back on spending in the face of falling tax receipts and budget deficits. All these trend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flationary force of credit contraction, Mish declares.

But Shedlock is missing one critical factor says Faber, publisher of the Gloom, Boom and Doom Report: "When the economy's bad, governments pile up these fiscal deficits and they print money" to offset the deleveraging of the private sector, he says. "They're going to print and print and print."

If the economy sours again and especially if deflationary forces take hold, we'll have "even more stimulus packages and even more printing," Faber says. "That will bankrupt western governments - not just in the U.S. but everywhere. "

And by that, he means the dollar and other western currencies will collapse, leading to a bout of rising (if not hyper-) inflation around the globe, which will spur all manner of societal unrest and geopolitical strife. Now you know why they call him "Dr. Doom."

Marc Faber: Don't Expect Another Crash ... Bernanke Won't Allow it

The bulls are firmly in control on Wall Street. Heading into Friday's session, the S&P 500 is at a 17-month high. Undaunted, the bears point to light volume as a sign of weakness and a correction to come.

"I would rather be lightening up on positions in the next couple of weeks than heavily buying in here," says Marc Faber, editor of the Gloom, Boom and Doom Report.

Accompanied by Michael "Mish" Shedlock, the man behind the economics blog, MISH'S Global Economic Trend Analysis, Faber tells Tech Ticker there's very few opportunities to make money in the market right now.

"Mish" who also thinks it's time to take profits, goes even further, predicting a "50-50 chance the bottom is not in yet."

Faber, however, is confident we won't "see 666 on the S&P 500 ever again." He says "if we go down by 10-20% on the S&P 500, our money printer Ben Bernanke will flood the market, weakening the dollar," and thereby driving up stock prices.

If you are going to put money to work in stocks both market watchers think Japan is the place to be. After a 20 year bear market and despite high-debt-to-GDP levels, the pair think the market has become too cheap to ignore. Always a contrarian, Faber believes the lack of interest in Japanese stocks makes it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buys in the world.

-- Stay tuned for more from Faber and Mish: In forthcoming clips the two debate the fate of the U.S. and if inflation or deflation will cause the our downfall.

Monday, March 8, 2010

Marc Faber

Marc Faber was on Bloomberg in Hong Kong giving detailed thoughts on the market. He writes the Gloom Boom Doom Report. I quoted the segment for those with Youtube blocked. He gives his thoughts on the market, Euro and US Dollar.

Market: "I'm not so sure that we'll make new highs but if we make a new high above 1,150, I don't think it will be that far above the 1,150 level, maybe 1,200, and that thereafter we have a bigger kind of correction on the downside. I think if we make a new high then I wouldn't rule out a correction of at least around 20% and don't forget many shares in America and globally have already corrected 20%, so for them to make a new high isn't going to be all that easy in the first place. So what we could see is a new high in the S&P and the Dow Jones that is not confirmed by the new high list. In other words you will make a new high with fewer stocks making a new high than in January."

Currencies: Euro: "Now the Euro is very oversold and the news has been horrible. Everything you've read has been a disaster for the Eurozone and I think the Euro now can rebound to around 1.40 before it goes lower. I think there's nothing good about the US Dollar, but I don't think there is much good about the Euro either..."

US Dollar: "When investors realize that the fiscal deficits aren't going to come down, that they'll stay very high. When they also see that one state after another is essentially bust like California and Illinois. And when they see that monetization will become inevitable in the long run, I think at that point the Dollar will be weak. But don't forget it may not necessarily have to be weak against the Euro. Both currencies are sick and so both could go down and then ultimately you just have one or two sound currencies, notably precious metals and I think the Asian currencies will then probably also appreciate against the Euro and the US Dollar but notably precious metals will then be strong".

Asset Class Right Now: "Right now as of today I would probably go long the Euro and probably be long US Treasury Bonds but only as a trade for the next say 5-10 days and then we'll have to see further. In general, I would say better be in stocks than in bonds because we'll get more inflation in due course".

Words of Advice in investing from Warren Buffett

From the wallstreet journal, great general advices you should keep in mind when thinking about your next investment:

Stay liquid.
“We will never become dependent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he wrote. “We will always arrange our affairs so that any requirements for cash we may conceivably have will be dwarfed by our own liquidity. Moreover, that liquidity will be constantly refreshed by a gusher of earnings from our many and diverse businesses.”

Buy when everyone else is selling.
“We’ve put a lot of money to work during the chaos of the last two years. It’s been an ideal period for investors: A climate of fear is their best friend … Big opportunities come infrequently. When it’s raining gold, reach for a bucket, not a thimble.”

Don’t buy when everyone else is buying.
“Those who invest only when commentators are upbeat end up paying a heavy price for meaningless reassurance,” Mr. Buffett wrote. The obvious corollary is to be patient. You can only buy when everyone else is selling if you have held your fire when everyone was buying.

Value, value, value.
“In the end, what counts in investing is what you pay for a business-through the purchase of a small piece of it in the stock market-and what that business earns in the succeeding decade or two.”

Don’t get suckered by big growth stories.
Mr. Buffett reminded investors that he and Berkshire Vice Chairman Charlie Munger “avoid businesses whose futures we can’t evaluate, no matter how exciting their products may be.”

Most investors who bet on the auto industry in 1910, planes in 1930 or TV makers in 1950 ended up losing their shirts, even though the products really did change the world. “Dramatic growth” doesn’t always lead to high profit margins and returns on capital. China, anyone?

Understand what you own.
“Investors who buy and sell based upon media or analyst commentary are not for us,” Mr. Buffett wrote.

“We want partners who join us at Berkshire because they wish to make a long-term investment in a business they themselves understand and because it’s one that follows policies with which they concur.”

Defense beats offense.
“Though we have lagged the S&P in some years that were positive for the market, we have consistently done better than the S&P in the eleven years during which it delivered negative results. In other words, our defense has been better than our offense, and that’s likely to continue.” All timely advice from Mr. Buffett for turbulent times.

Marc Faber's 2010 Investment Outlook: Bullish Sentiment Too High For His Liking

Always the contrarian, Marc Faber's investing advice for 2010 is this -- listen to the experts, and then do the opposite. Faber, the editor of The Gloom Boom & Doom Report, wrote in his most recent January newsletter that he was bullish on U.S. stocks.

Nothing lasts forever, though.

He's changed his min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is week's Barron's round-table discussion. "Everybody was looking for further gains in stocks," he tells Henry in this clip. That opinion is also reflected by Bloomberg’s latest investor survey, which registered its highest level of bullish sentiment since the survey began in 2007.

That overwhelming consensus worries Faber. He now thinks a correction in U.S. stocks could come much sooner than most predict. Momentum players who are driving the market could "pull the trigger relatively quickly," he says. He also observes that the charts of stocks favored by momentum investors, like Google, RIM, Apple and Amazon, look to be flattening out.

Overall, 2010 will not be one for the record books, as 2009 was. He’s looking at a more normal 5%-10% rate of return for global investors.

Here are Faber's views on other markets and asset classes:

Asia: "Longer term we'll have still favorable growth," he says. He thinks India and Japan both offer opportunities. In his eyes, this view gained even more credibility after they were not mentioned once during the Barron's round-table discussion.

Bonds: The bull market in Treasuries that lasted from 1980-2008 is a thing of the past. Near term: after a dismal 2009 the bond market could be in for a rebound. Longer term: look for exit opportunities in Treasuries.

Gold: Still a long-term buy.

Oil: Prices in the $80s make sense since the marginal cost to find a barrel is about $70. Longer term he expects prices to continue rising as demand increases from the developing worl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n the short term, Faber's favorite commodity is wheat. He advises against buying the wheat ETFs because they're relatively expensive. Instead, play it through farm land or potash companies, he says.

分享集: 红股·拆细·回购(下) 股票回购大不同

股票回购就不同了。
请看附表“回购后”栏。一家公司每年最多可以回购总股数的10%,每年都可以进行。

回购后的股票有三种处理方式:

⑴ 把股票保留在公司里,叫Treasury Shares,好价时可以卖掉,盈利归公司,在计算每股净利时,需扣除回购股。

⑵ 把股票当股息分发给股东。

⑶ 从资本中勾销回购股。请看附表。此公司原本拥有6000万股,回购及加以勾销后,减至5400万股。股价、每股净利、股息、资产也相应的增加10%。

红股和拆细是增加股票数目,但没有增加股票的价值;回购是减少股票数目,目的在维持股价的稳定,因为股价跌得太低,向银行借钱买股的股东,其股票可能会被逼仓卖掉。另一方面,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也可能引发敌意收购,使大股东失去控制权。

导致资金外流
投资者一定要知道:公司的钱是属于你的,利用公司的现金去回购股票,就是用你的钱去买股票,回购后把股票当股息分发给你,其实是把你的钱由公司的钱柜转到你的口袋里,跟发股息没有两样。

从公司的角度看,回购股票导致资金外流,用以发展业务的资金减少了,对公司不利。但是,公司如果资金过剩,而又没有扩展的必要(可能是产能未用尽),则利用现金回购股票,不失为充分利用资源的良策。

股票回购反映公司对前途的信心以及财务稳健,是好股的特征。

走正道创财富
企业惟有盈利不断上升,才能增加股票的价值,发红股、股票拆细和回购,都与公司的盈利无关。所以都无助于提高股票的价值。

红股、拆细和回购,都是在玩股票的把戏,跟公司的业务无关,投资者无需过分重视。

只有公司的盈利上升,股票价值才会上升。所以,与其把时间和精力化在红股、拆细、回购和猜测股价动向等与股票价值无关的事项上,倒不如化在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上——公司业务有前途吗?盈利会上升吗?什么因素会影响公司的盈利?公司财务健全吗?能继续派发股息吗?董事有诚信吗?这些才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红股、拆细、回购、股价变动,与基本面无关,无需过分重视。倾全力研究公司基本面, 才是股票投资正道。

走正道,才有可能创富。

Sunday, March 7, 2010

分享集:东方不败–棕油

世界人口68亿,每日三餐,无油不欢。

在世界植物油市场中,棕油在四十年中由区区的 4%,增至目前的30%,成就非凡。

若非棕油的崛起,世界目前可能面对食脂短缺,人人都要食贵油,而受打击最大的,将是占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三世界的低收入者。

这是对棕油极尽污蔑能事的所谓环保分子,视若无睹的事实。

棕油之能在食脂市场,独领风骚,自有其别的油脂难以匹敌的优势。

作物优势
生产期长:种下后第3年结果,到第25年产果不绝,其中由第5至第20年产果尤丰。

其他如大豆、油菜、向日葵、花生,都是短期作物。

生产稳定。

极少疾病。

品质一致。

生命力强,油棕鲜有良莠不齐者。

技术先进。
天然油棕每公顷仅产果2.5至5公吨,经过品种改良,目前每公顷产果可高达30公吨,马来西亚在这方面的科研成绩斐然。
大马、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土地得天独厚,最适合种油棕。原产地的非洲无法比拟。
成本低。棕油的生产成本是植物油中最低的。

容易管理。适合大规模种植。

市场优势
需求跟着世界人口而增长。
用途日广。除了作为食油之外,在工业上的用途,越来越多。
世界越富有,消耗油脂越多。
价格不受经济强国操纵,主要市场是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俄罗斯。

可制生物燃油:187国签订的《京都协议》,要通过采用“生物燃油”,在2012年,将破坏臭氧层的氦气,降至比1990年低5.2%,以阻止地球升温。棕油是制造生物燃油的理想植物油。

油棕业挑战

●面对其他植物油的竞争,大豆油是主要对手。

●缺乏种植地,地价涨势凌厉,业者纷纷进军印尼。

●环保分子展开污蔑行动,图置棕油业于死地。

●人力短缺,收获机械化有极限。

●成本上升,尤其是肥料。

●价格波动激烈。原棕油由 2001年的每公吨234美元,到2008年3月的1,249美元,起落不定,目前约为760美元。

●美元波动大,影响收入。

●库存设备不足,曾有“库”满之患。

●油棕鲜果割下后,需立刻运往榨油厂,稍迟就影响油质油量。通常要有2万5000亩才可养一榨油厂,小园主无建厂能力。

●出售鲜果串(FFB),得价较低,成本较高,故油棕业不利小园主。

结论

尽管面对挑战,油棕业优势多,仍然“占尽风情向小园”,独领风骚,成为“东方不败”。

买股票要买成长行业。农业成长缓慢,原非理想投资对象,但油棕是个异数。

吉隆甲洞(KLK,2445,主板种植股)、IOI(IOICORP,1961;主板种植股)的成长,跟其他行业股票相比,不遑多让,是为明证。

棕油股是“养老金”,投资组合的理想核心股。

上选为拥有庞大未种地库而又现金充沛的油棕股。格林尼(GNEALY,2372,主板种植股)符合此二条件,值得考虑。

分享集:不动如山两年

出自《冷眼分享集》Aug 15th, 2009

假如你在今年初股市低潮时,买进一批股票,收藏至今,已有丰厚的盈利。

现在你面对一个抉择:

1. 现在就套利离场。

2. 继续投资下去。

假如你选择现在就套利,你的“纸上富贵”立刻化为现金,你算是真正赚到了,毕竟手中的一只鸟,胜过林中的十只。

问题是:在卖掉以后,你是否从此就离开股市?
这次的金融海啸,长达将近两年,其严重程度,牵连之广,甚于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作为股票投资者,你所蒙受的亏损,可能比1998年的货币危机更大,如今股市回弹数个月,可能还没有赚回亏损额,如果你套利后就金盘洗手,你如何能弥补你的损失,又如何能增加你的财富?

沉重创伤非一年可复原
假如你在套利后又以所得资金,买进另一批股票,此买进的,肯定也是已经上升了一大截的股票,若如此,你所面对的风险,不会比你紧握原有的股票更低。

既然如此,倒不如继续持有原来的投资组合更合算。

关键在于股市的涨势能否持续?

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于经济的复苏,能持续多久?

过去每一轮经济或股市风暴显示:下跌的速度必然比上升的速度快--最少快一倍。
上升如走楼梯,下跌如乘升降机。
此次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受创之重,只有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可与比拟。

为此沉重的创伤,绝非一年半载可以复原。

经济需三年才能复苏
我的猜度是最少要三年,才能康复。

为什么是三年?
理由是企业界在受到沉重打击之后,至今惊魂未定,虽然经济看起来已触底,但他们仍小心冀冀,不敢轻举妄动。

在第一年的复苏中,他们还是把时间花在观察经济动向,策划重振旗鼓,就好像意外跌进山谷的爬山者,在爬起身来之后,头脑还是昏昏沉沉,不辨方向,在一片茫然之下,自然不敢跨出一步,更遑论爬出谷底了。

所以,第一年的复苏,还是有许多不肯定性。就好像目前美国虽说“青芽”已露头角,但失业率仍高居不下,屋价仍未上升,经济的数字还是喜忧参半。

第二年,经济回升的脚步才正式跨出,企业界由犹豫不决,转为乐观积极,许多重振旗鼓的计划,才付诸于行动,效果也逐步显露出来。

第三年,经济的康复,已由“青芽”长成亭亭小树,人们也逐渐淡忘了金融海啸时悚目惊心的情况,一切该恢复常态了。

信心是股市支柱
目前仅回升了几个月的股市,到底只是个“熊市陷阱”,还是牛市初阶,谁也无法肯定,但有一点是相当肯定的:股市不可能回跌到今年二月至三月时的低水平。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股价无论跌得多么低,最终仍会回弹,大家的信心已重新建立起来。

信心是股市的支柱,有了信心,股市不可能倒塌。

所以,与其套利离场,或是抢进杀出,倒不如紧握手中的既有股票,不动如山两年,以争取经济和股市复苏所带来的最大利益。

既然我认为经济要三年才能全面复苏,为什么我不主张股票投资期是三年,而是两年?理由是股市问题跑在经济前头六个月到一年。两年后的股价,实际上已反映了三年后经济全面复苏时的实现。

作为反向策略的信徒,我们应在经济状况最坏时进场,最佳时离场。

牛市炒股为何不赚钱

股市投资既需要技巧,也是一场心理游戏。阻碍散户成功投资的是短线投资的陋习,和未被接受的价值投资理念。他们输的,不过是与内心顽固的自我对抗

2007年股市即将拉上帷幕,上证指数的涨幅在全球领先已无悬念。可令人困惑的是,仍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在抱怨2007年赚钱难、未赚钱,甚至还赔了钱。

面对如此走牛的A股市场,部分投资者难以把握好,确实是很遗憾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截至12月7日,有高达51.36%的被调查者没有获利,其中18.61%称年度亏损在20%到50%之间,有16.61%亏损在10%左右,2.44%亏损超过了50%。在年度获利的投资者中,有16.88%的投资收益率在20%至50%之间,13.51%获利10%左右,11%获利在50%至100%之间;只有7.26%的投资收益率在100%以上,成功跑赢大盘。

上述调查暴露出散户投资者炒股的软肋。假设这些投资者全年持有基金,收益情况肯定完全不一样。据不完全统计,偏股型基金、平衡型基金、指数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约为108%、102%、131%。换句话说,基金集体跑赢了大盘,而散户投资者却是“泪洒”牛市,与太多机会“擦肩而过”。可以断言,在机构投资者逐渐占主导的A股市场上,散户投资者将被越来越严重地边缘化,想最大化分享股市财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散户投资者的失败,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买卖操作相对频繁,短线投机是散户的一大陋习。

虽然股票交易印花税上调,引导投资者中长期持有股票。可散户一是喜欢追逐热点,二是缺乏持股信心,使得散户投资者的交易仍较为频繁。调查显示,只有13.63%的被调查者对重仓股持有12个月以上。就连风险较高的新股炒作,也开始由散户投资者唱主角。深交所的统计显示,8月份,机构投资者买入新股的比例仅为3.18%,而散户买入的比例高达96.82%。中国石油(31.39,-0.15,-0.48%,股票吧)的高开低走,套牢大批盲目参与的散户投资者,赶在上市首日参与的散户套牢近半。

其二,价值投资未被接受。
银行股、钢铁股的崛起,体现了价值投资的魅力,但不少散户投资者依然被题材炒作所迷惑。

华夏基金投资总监刘文功公开表示,“只要对中国股市增长有信心,就必须买中国的金融股。”从基金公司的持仓看,金融股是其主要看好的品种。相比之下,散户投资者对银行股的青睐程度,明显不及基金。在他们看来,银行股股性不活,缺乏上涨的想象力,投机价值更不及题材股、重组股。有的散户投资者买入银行股,但缺乏持股耐心,没有分享到上涨的财富效应。其实,只要看看汇丰控股的走势,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就会明白银行股的潜力不容低估。如今已是132.60港元的汇丰控股,在1995年只是20港元左右。

买银行股的价值大于银行储蓄,但散户投资者缺少的就是银行储蓄般的稳健投资心态。

牛市如何炒股?专家教你解“恨”三招

都说股民的脸与大盘息息相关:大盘一跌,脸就发青;大盘一涨,脸也红润。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大盘十分红火,个股牛气冲天,但仍有不少股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不是自责,就是埋怨。

最典型的有“三恨”:   
恨:踏不准节奏
即使在一轮大的牛市里,大盘也难免会出现震荡、回调。此时,最好的操作是“不操作”———拿住股票不放。但总有部分股民期望收益最大化,与大盘“跳”起了“交谊舞”。然而,大盘的“舞步”总是捉摸不透。
  
不会卖———重仓的股民不知道何时高抛。
大盘从去年10月触底反弹至今年8月见高3478点,涨幅十分可观。但在起涨阶段,有的股民以为指数已高,抛出了宝贵的筹码,早早地被赶了下来,以至于不得不在随后的日子里以更高的成本买回抛出的筹码,结果做了反差;在上涨后期,有的股民不知道何时高抛,在大盘涨了8个多月,指数翻了一倍还多时,仍奢望翻番后再翻番,未能及时“高抛”,错失减仓良机,结果在指数大幅下挫中“呛水”。
  
不会买———轻仓的股民不知道何时低吸。
大盘一路上涨,有的股民一路踏空,但当涨到3000多点的时候却忍不住买了不该买的股票;有些股民在七八月份大盘触顶前后顺利脱逃,有的还因此实现了“弯道超车”———投资收益由原来的落后大盘变成了超越大盘。但“弯道超车”后,当大盘再次“驶”入“直道”,欲二度发力时,却未能搭上大盘再次起动的顺风车———该买的没有买,“弯道”超车后的优势未能保持到最后,悔恨不已。
  
解“恨”方法:实践表明,在股市投资,踏不准节奏是必然的,踏准才是偶然的。当看不准方向,踏不准节奏时,要么以静制动不操作———踏不准就不踏;要么降低预期少奢望———哪怕“赚头”少一点,只要有正差,就应及时高抛(买入后)或回补(卖出后)。
  
恨:抓不住“牛股”
无论大盘处于什么点位,两市总会冒出不少“牛股”。投资者也希望“牛”归自己,“熊”归他人。但在两市1600多只股票里要精准地捕捉到其中为数不多的“牛股”却非易事,想要做到每次都是“牛”是自己的,“熊”是他人的,更是难上加难。
  
股民抓不住“牛股”,原因之一是不够果断。抓不住“牛股”的另一原因是缺乏耐心。如果对一时表现欠佳的股票有足够的耐心,能紧握不放,许多未来的“牛股”也不会从股民手中轻易溜走。骑也骑不牢,抓也抓不住,投资者当然只能望“牛”兴叹,悔恨连连。
  
解“恨”方法:一是一旦发现“牛股”出动,就要第一时间出击,胆要大,心要狠,切忌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二是如果缺乏快速出击的本领,可以进行潜伏,抓住心目中的牛股“奉陪”到底;三要力戒“大钱赚不到,小钱眼不开”的错误做法———“大牛”抓不住,“小牛”也好嘛。
  
恨:“跑”不过指数
“牛市”炒股,投资者都希望能够“跑”赢指数,然而多年的炒股经验表明,要想“跑”赢指数,可谓十分不易。
  
投资者收益之所以赶不上指数涨幅,既有仓位方面的原因———指数涨时仓位轻,指数跌时仓位重;也有持仓结构方面的原因———持有的品种要么呆板,要么跟不上板块轮动节奏,总是慢半拍,错过投资获利的最佳时间;更有操作方面的原因———或涨时不卖、跌时不买,或追涨杀跌、做了反差,或频繁换股、白白为证券公司“打工”等。
  
解“恨”方法:没有十分的把握不轻易变动仓位比例,即使要“动”,也要“涨卖跌买”、高抛低吸;及时调整持仓结构,注意不同行业、盘子的股票有机搭配;在一轮明显的“牛市”行情里尽量减少操作,避免无谓的失误,还能少付些手续费;平常心看待指数涨跌、市值升降,做一名平和、理性而又幸福的股民

牛市和熊市各阶段特征

所谓"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中。

道·琼斯根据美国股市的经验数据。总结出牛市和熊市的不同市场特征,认为牛市和熊市可以各自分为三个不同期间 :

牛市第一期(瘦田无人耕)
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心灰意冷,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很多人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有远见的投资者则通过对各类经济指标和形势的分析、预期市场情况即将发生变化,开始逐步选择优质股买入。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于是吸引新的投资人入市,整个市场交投开始活跃,这时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人们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期待业绩印证)
这时市况虽然明显好转、但熊市的惨跌使投资者心有余悸。中场出现一种非升非跌的僵持局面,但总的来说大市基调良好,股价力图上升。这段时间可维持数月甚于超过一年:主要视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击的严重程度而定。

牛市第三期(业绩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后,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大市的每次回落不但不会使投资人退出市场,反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加入。市场情绪高涨,充满乐观气氛。此外,公司利好的新闻也不断传出,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上市公司也趁机大举集资,或送红股或将股票拆细,以吸引中小投资者。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即使出现坏消息也会被作为投机热点炒作,变为利好消息。垃圾股、冷门股股价均大幅度上涨,而一些稳健的优质股则反而被漠视。同时,炒股席卷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均加入了抄股大军。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极点时,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熊市第一期(反思)
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未段,往往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况下,这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变化完全没有戒心。市场上真真假假的各种利好消息到处都是。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达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在这段时期内加速扩张,收购合并的消息频传。正当绝大多数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升势时,少数明智的投资者和个别投资大户已开始将资金逐步撤离或处于观望。因此,市场的交投虽然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降温的迹象。这时如果股价再进一步攀升,成交量却不能同步跟上的话,大跌就可能出现。在这个时期,当股价下跌时,许多人仍然认为这种下跌只是上升过程中的回调。其实,这是股中大跌的开始。

熊市第二期(草木皆兵)
这一阶段,股票市场、有风吹草动,就会触发"恐慌性抛售",一方面市场上热点太多,想要买进的人反而因难以选择而退缩不前,处于观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开始急于抛出。加剧股价急速下跌。在允许进行信用交易的市场中.从事买空交易的投机者遭受的打击更大,他们往往因偿还融入资金的压力而被迫抛售,于是股价越跌越急。经过一轮疯狂的抛售和股价急跌以后,投资者会觉得跌势有点过分。因为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的现状尚未达到如此悲观的地步,于是市场会出现次较大的回升和反弹。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可能维持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回升或反弹的幅度一般为整个市场总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参照过去从2100点跌到1300点的几次反弹)。

熊中第三期(等待业绩印证)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以后,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趋于恶化,公司业绩下降,财务困难。各种真假难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进一步打击。这时整个股票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氛,股价继反弹后较大幅度下挫。

在熊市第三期中,股价持续下跌,但跌势没有加剧。
由于那些质量较差的股票已经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件已经不大,而这时由于市场信心崩溃,下跌的股票集中在业绩一向良好的蓝筹股和优质股上。这一阶段正好与牛市第一阶段的初段吻合,有远见和理智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最佳的吸纳机会,这时购入低价优质股,待大市回升后可获得丰厚回报。

一般来说,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大约只占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过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都不尽相同,因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差异会有较大的区别。回顾1993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了股价的大幅涨跌变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转熊,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Wednesday, March 3, 2010

曾渊沧@股友通讯录2010 年03 月

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应该是新世纪以来最复杂最难预测的一年。

2008 年的金融海啸,在美国政府大量印钞票,将利率降至近乎零的水平之下,形势总算稳住。

但是,大量的资金并没有投入实体经济。美国的银行取得美国政府的贷款后,并没有把这些钱借给工商界。这是为什么至今美国经济依然疲弱,通涨依然没出现的道理。那么,美国的银行取得政府的贷款后做什么?原来他们利用那笔钱在股票市场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大炒特炒,还赚了大钱。

炒赢了,去年年底,高盛银行管理层发的花红竟然是历史新高。这是非常具讽刺性的新闻。美国的银行高盛拿公众的钱来炒股自肥已引起公愤。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已公开说要立法对付他们,不让他们分如此高的花红,要向银行徵收特别税,称之为金融海啸责任税。

不过,尽管美国经济仍未明显的复苏,美国联邦储备局还是决定加贴现率,做为试一试水温,测试迟些时候正式「退市」,即加息后的反应。什么时候加息?加多少?这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加息加得太早 加得太重,美国经济不但复苏无望,更会出现双底衰退。金融海啸第二波随时出现。加息加得太迟,加得太轻,必会引起超级通涨,通胀预期一出现也将是可怕的,必须下更重的药来治。

因此,美国的情况的确是复杂的。
欧洲的情况也不见得好。欧盟中的数个国家已经出了问题,这包括南欧诸国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还有爱尔兰及一些东欧国家也正处於水深火热中。欧元区的国家更糟糕,他们的政府已经没有印钞票的权力,欧元的发行由欧元区的中央银行处理,因此希腊政府面对财政赤字却不能学美国印钞票应急。怎么办?只能借,发行国库债券借。但是,有了冰岛政府宣布破产赖账不还的先例,谁敢借钱给希腊?还有西班牙、意大利……..欧盟中有那么多穷国,富国只有一个,即德国。德国能帮助多少个穷国?目前,一些国际级的大鳄对冲基金已经磨刀利利地准备狙击欧元,欧洲随时爆发1997 年式的金融风暴。

看来,全世界只有中国一枝独秀。去年经济增长率达8.7%,成功「保八」, 但是, 经济发展快带来楼价飞升, 影响民生, 导至许多想买楼的人心生怨气。为了平息怨气,中国政府不得不做一些事来打压楼价。但是,打压楼价又恐怕会打击整体消费,消费如果不振,中国经济也是非常危险的。去年,中国的出口实际上是大幅下跌了。欧美地区经济仍未复苏,出口难以增长。在出口萎缩的情况之下,中国政府只好努力推动内部消费 ,鼓励消费,津贴农民买车买电器………..
楼价上升,股价上升是消费的动力。一旦楼市,股市逆转,消费也会逆转,情况就会很糟糕。
因此,中国政府现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 惊心。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的问题都很复杂。因此,今年全球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是非常激烈的。

投资者会一下子乐观,一下子悲观。金融市场也就随着投资者的心情的变化而波动。

但是,整体而言, 我还是乐观的。大家可以尽量利用这大起大跌的波动「跑多两转」。在调整初期减持股票然后再趁低买回。当然,你也可以静观其变,只要你在去年3 月底依照我的建议入市,现在也可以不理这些上上下下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