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uesday, January 27, 2009

Can 'we' afford that HDB flat?

I read with interest an article in the Straitstimes on Saturday, 22nd November 2008, "The longest crisis ever?". Much have been mentioned about the economic crisis, credit crunch and technical recession and the article is not really interesting at first glance. However, what really caught my eye was the fact that in each economic crisis that hit Singapore, CPF employer contribution rate was tweaked time and again to save jobs in Singapore.

Hence, as a follow up to my last article on property prices, it brings me to wonder what is the maximum price tag on a HDB flat that a young couple, just starting out, can afford comfortably if it is to be fully financed by CPF funds. i.e. not a cent of cash.

Current CPF contribution Rates and AmountI began with a hypothetical scenario biased on the side of optimism. If this fortunate couple can only afford a HDB for price $X, surely less capable ones shouldn't be overstretching themselves by getting anything more expensive.

The following table is drafted for a successful, fortunate individual with the following profile:
Age: 25
Salary: $4,500 per month (maximum CPF contribution for employee is capped at $4,500)
Average bonus: 2 months (inclusive of 13th month)
Profile: Able to be gainfully employed until age 62 (earning at least the above)

A few points (and simplifications for more concise analysis) to accompany the above table:
Total contribution drops progressively from age 50, from a high of 34.5% to a low of 10% after age 65.
Maximum contribution (capped at a salary of $4,500) to Ordinary Account drops progressively from a high of $1,035.40 at age 35 & below to $45 after age 65.
The maximum accumulated CPF funds column displayed accumulated CPF contributions up to that juncture, e.g. by age 55, the individual would have accumulated $173,961,71 in the special account.
Funds in the ordinary account is not compounded because all of which will be used to pay for the montly HDB loan mortage.
Funds in the special and medisave account are compounded annually at 4%.Coincidental Assumptions
This individual found a corresponding successful and fortunate partner with equal, if not better, earning power and employability
Both initially earned less than combined $8,000 on application for their love nest
Both got promoted and earned more than $4,500 each when they began to service their loan at age 25.

They choose to take the maximum allowed 30-year HDB loan.Under such a scenario, their combined mortage payment power is two times of $378,054.34 or $756,108.68 at the end of 30 years, or age 55.

Using the Total Interest Calculator available on CPF website, $756,000 is sufficient to pay for a principal of $525,000 and interest of $231,642. They can afford to buy a flat that cost nothing more than $525,000 if they only want to finance it solely with CPF funds and not a cent in cash.

CPF contribution rates in major crisis since 1985
The following rates were sourced from either the CPF website or from an article, "The longest crisis ever?". The CPF employer rates were revised down during each crisis and restored (though seldom to the initial rate before the crisis) slowly thereafter.
In 1986 (cost outpaced productivity), employer rate was cut from 25% to 10%.
In 1998 (Asia Financial Crisis), employer rate was cut from 20% to 10%.
In 2003 (SARS), employer rate was cut from 16% to 13%.

Historically, CPF employer contribution rates had been slashed (towards 10%) in each crisis to bring down cost and hence save jobs, payment power via CPF ordinary account will hence be threatened in each juncture.

Buy within one's means
Many new 5 room (and even some 4 room) flats launched recently are in excess of $525,000 each. This brings one to wonder whether those young couples who bought them can actually afford them comfortably. Given major risk factors like employer contribution rates and employability as one ages, the chance for a cash top up sometime down the road is quite material.

If new flats are expensive, resale prices are even more prohibitive.

Conclusion
If the above couple was really able to fully finance their flat with their CPF ordinary account funds, they'll have about $273,396.74 each should they retire at 62. Buying a 30 year,2.5% compounding annuity then will translate to a monthly payout of $1,061.97 or equivalent of $510,40 in today's dollar (assuming inflation rate of 2% over the next 30 years), not really a glamorous sum. But since the flat is fully paid with CPF, they should be cash rich by then to retire comfortably...provided they are prudent with their spare cash.

Property vs Equity as an Investment

Rationale
I happen to have chat with my former colleague on the investment merits of equity versus property, in the context of passive income as primary concern and capital returns being secondary. Under this context, an investment must be one that provides a stable cash flow, either from monthly rentals or dividend payouts.

Property vs Equity
Rents vs Dividend
At first glance, property provides stable rental returns, usually in substantial monthly figures that can supplement or even substitute active incomes from work. Monthly rental figures in the magnitude of $3,000 to $5,000 are reasonable for renting out entire 3-room condominium units in reasonably attractive locations, close to basic amenities like MRT station, food centres etc.
On the other hand, dividend from equities are usually paid out once a year and are far less stable than rents. The amount are usually meagre and are regarded more as extra annual bonus than monthly income supplements.

Leveraged vs Unleveraged Portfolio
But on closer look,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yout can be attributed to leverage. To obtain the rental figures listed above, a typical condominium would have cost anything from $700,000 to above $1,000,000. A typical well-to-do middle income household that can afford to purchase a second property would typically have to draw down a housing loan ranging from 80 to 90%. Few from this group will be expected to 'cash and carry' their property.

In contrast, few sensible people who invest in stocks with objective of getting stable dividend returns would take up any loan to finance their purchase. If the typical well-to-do middle income household above who can afford to pay a 20% down payment or $200,000 on a $1,000,000 property, instead use the down payment to for share purchase, it would have earned them only $14,000 in dividend annually or $1167, assuming a 7% dividend yield (a respectable figure in 'normal' times). This is way below the $3,000 to $5,000 for rents above. The difference attributed to leverage can hence be seen quite clearly.

What if they are willing to take up a $800,000 loan to buy shares?
Combined with their original $200,000, there annual dividend income would have been $70,000 or $5833 monthly, a equally respectable figure. But in both scenarios, I hav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the cost of borrowing. Since equity loan are usually unsecured and the cost of borrowing will be much higher than a comparable housing loan.

Fall out from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Every crisis offers new opportunities. The current credit crisis is no different. Property prices and rents have started falling and could plunge further given weaker demand and greater supply in the years ahead as more new property projects are ready.

If falling property prices offers opportunities, plunging equity prices offers even greater opportunities, though the risk should be higher (risk must commensurate higher returns). Once built, the condominium should remain there but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e company still exist to honour the claim by the shareholder.

I extract out 7 relatively high and stable dividend play equities from SGX and summarise them in the following table:

The 7 are well represented by 3 shipping trusts, 2 REITs and 2 food industry related business. The stability in yield arises by nature of the business, e.g. Singapore Airport Terminal Services and Pacific Andes, or by long term contracts e.g. The shipping trusts and REITS.
Taken together, these 7 offers an averaged yield of about 26%. Re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middle income household above, a $200,000 investment would give $52,000 annually or $4,333 monthly, without leverage!

But the fact these equities offers such high yields is due to the underlying risk. Other then Singapore Airport Terminal Services, the other 6 businesses are highly leveraged and there is no certainty all will survive the current credit storm. Even if they could, there is a high chance dividend could be cut due to lower income and hence reduce the yiel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Given the current credit storm, if I have the funds to purchase a private property, I would rather threw them into equity. The chance that all 7 high yield stocks above turn into useless scrap paper ALTOGETHER is actually quite low, at least, that's what I think.

Monday, January 26, 2009

自信是成功投资/投机者的最主要特征

科斯托兰尼(André Kostolany)是德国知名的投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股市见证人”。他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的巴菲特。斯托兰尼纵横投资界80年,一生以身为投机者而自豪,认为投机是艺术而非科学。作为投机者不必知道太多,但要通盘了解,在关键时刻观察到关联之处,并要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而其它人则是傻瓜。

科斯托兰尼解释股价升跌上落,只是反映供求变化而已。供过于求,股价便跌;求过于供,股价便升,其中并无神秘,亦不用刻意解释。他形容股票玩家在一池混水中钓鱼,边钓边说一堆无意义的废话,池水就是这样被他们自己搞得更浊了。传媒则继续散播这种“股市智能”,使消息更加混乱,往往在股价变动之后才急忙找出个中原因,无异于马后炮。那些预测行情或未来走势的人,与江湖术士无异,因为股市要是能被看透,就不叫做股市。

科斯托兰尼赚大钱的秘诀在于相信自己,逆市操作。

十戒
1. 不要跟着建议跑,不要想能听到内幕消息。
2. 不要相信买方和卖方为什么要买卖,不要相信他们比自己知道更多。
3. 不要想把赔的再赚回来。
4. 不要考虑过去的指数。
5. 不要忘记自己所持股票,不要因妄想而不作决定。
6. 不要太过留意股价变化,不要轻易对风吹草动作出反应。
7. 不要在刚赚钱或蚀钱时作最后结论。
8. 不要因只想赚钱就卖掉股票。
9. 不要受政治好恶而影投资情绪。
10. 获利时,不要太过自负。

风水学

风水学上八种住宅要避忌

为何有些房子一走进去就会感觉到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而有的房子则感觉压抑沉闷,坐立不宁?这就在于格局优劣的分别。四方宽敞、正大光明,布置协调的格局是住家上乘之选。

而以下几种类型的住宅则是要避忌的:
  
一、大门正对电梯或楼梯,是犯冲,本来住宅是聚气养生之所,如今与电梯、楼梯直对,宅内之生气则被其尽数吸去,可谓大忌。补救之法则是在进门处要用屏风或玄关隔开。
  
二、大门与阳台如成一直,也需要用屏风或玄关隔开,因为前后通透,可以一眼看透大门与阳台,谚云:“前通后通,人财两空。”并且穿堂风拂动,易令人得病。
  
三、如果大门口直对长走廊,这也是冲煞,走廊越长,对家居越不利,这叫穿心剑格局,若门内无屏风阻隔,则不宜居住。
  
四、若房子的窗户开在走廊之外,属于泄气的格局,住宅的私隐性则荡然无存,对家居也不利。另外,房子里的窗户太多则泄气,房子里窗户太少,则少生气,都属不吉,应加以改变。
  
五、大门不能正对厕门,试想人一进门就见到厕所,则住宅的功能何在?另外,睡房门与厕所门也不能正对,卧室与卧室门也不能正对,这些都犯了门冲。
  
六、厕所的门若与厨房的门连在一起,则厕所的门应牢记时常关闭,免得受污浊之气涤荡。
  
七、住房、客厅或饭厅中,如有横梁切记不可压住床位和坐位,并且天花顶宜高不宜低。
  
八、住宅内部尽量不要有太多尖角,现代许多高层住宅客厅呈菱形,往往会有尖角出现,不但有煞气,而且令客厅失去和谐统一。若有此种情况出现,宜以木柜或矮柜补添在空角之处。倘若不想摆放木柜,则可把一盆高大而浓密的常绿植物摆放在尖角位,可消减尖角对客厅风水的影响。
住宅选址吉凶的关键因素
在风水术中,有关房屋地形和选址购房的忌讳是很多的,如对宅基地形状的要求是“南北要长,金玉满堂;东西窄短,缺衣少碗”。选好宅地形状对于宅屋来说,是吉凶的关键因素之一。

阳宅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认识住宅:
阳宅亦称阳居,但有基地和屋宇之别。阳宅最重要的是大门。大门好比房屋的嘴巴,房子的门是用来收纳宅前山水的灵气,而大门把收纳的外气(灵气)供给房内各部使用,如灵气充沛,则隆昌。如果大门收纳不吉利的死气,就会居住不平安,影响到后代子孙之幸福。

二、住宅的基本形象:
房子,一定以方形为佳,除此之外还有动、静、内、外之区别,也就是卧房为静,客厅为动,卧房主静,必以方形为主体,而客厅的形式倒比较不受拘束。住宅中,原则上是以浅色为主,深色为辅。如墙壁用浅色作色彩,再配合深色的家俱。若是一清到底,全部用浅色,就会令人产生空虚、寒冷的感觉。

三、阳宅吉形论:
屋造金字平,富贵人丁兴;宅造四字象,秀气天禄长。

四、阳宅凶形论:
屋造八字形,孤贫多疾病;屋造火字形,痰火且闭经。

五、对地基历史的考证:  
1、从前是坟场、墓地、祠堂之地不宜建造房屋,其地不祥。
  
2、建筑房屋之地基,原来是古战场、刑场、道观、保育院,均不吉。不能作为建屋之地。
  
3、在农作物不成熟期,将农作物去掉,并用作建宅地,不吉利。
  
4、在被埋掉的古井、暗沟、原化工厂、原医院停尸房、原污水处理场上建房,均不吉。至少不能盖民用住宅。
  
5、在老河床上建宅不吉,主乏嗣。
  
6、建筑地基要前低后高,大门位地基要高于宅内地基才能有所凭托而蓄住气。
  
7、居高而建,面朝悠悠环绕的小溪,小河或平静如镜的湖,可直接从宇宙气场中获厚益。
  
8、屋少人多为实,居之吉庆。
  
9、宅基地及屋角前园后方,富贵双全;宅基地及屋角南北向长大吉。
  
10、住宅前有半圆形池塘或溪流水,圆方朝前,易发横财。

如何选择"风水宝地"
一、 宅外形法与环境科学不谋而合的共同指向
考古发现,无论半坡时期的部落,还是殷商时期的城邑,都是建在周围有山脉环抱的“背山面水”之处,而且大多数房屋均坐北朝南,便于采光。高垅之地,靠环境形势来“藏风”;平旷之地,靠河流来“聚气”,其目的,是为了抵御风寒,不使人“成疾”。    

二、宅外形法在现代房产开发中的运用
“宅外形法”,又称“阳宅相法”,其内容包含居住建筑选址、布局处理、住宅的内外形态及确定建造时间的方法等等。     

第一,寻求“龙脉”  
环境选址的寻找过程,风水的术语叫“辨形”。“辨形”就是寻找“龙脉”,即自然山水的会聚围合场所。  
从这观点出发,市中心成熟商业街就成为“真龙”;现代的快速轨道交通也成为引气的“龙”。从现实情况看也是如此,临近商业中心的地块炙手可热,房价高得平民百姓不敢问津。临近轨道交通线的房价也要远远高出其他比较偏离的地区,哪怕其相离只在数百米至千米之间。  从实际意义上说,这就是交通问题。古代居住点临江靠河,是因为生活方便,出行则有舟楫之利,与现代人把交通便利作为选择楼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异曲同工。

第二,得水为上  
有山有水,始终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  
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已经从有房住,发展到开始关注周边的环境,窗外的景观。而在水资源乏,一马平川的上海中心地带,如何营造良好的“亲水”居住环境,房地产开发商们把眼光投向上海天然的水资源。黄浦江畔、苏州河边,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下只角”的地方,现在却成为房产开发中的热门地段。
  
一般来说,能居住在水边,即是得“水龙”之气,是风水宝地了,但尚有几项须注意之处:
  
第一:河水要清
风水学早就认为,水质差的河边是不适宜居住的,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上海市政府化大气力改善苏州河的水质,其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给周边居民营造一个健康优美的水环境。
  
第二:水宜蜿蜒静缓,不宜浩荡。
“水抱有情为吉,直去无收为凶”。大江东去,虽能激扬意气,但也容易使人内心难以平静;而小桥流水,则有怡情静心之功,这与中国古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氛围是一致的。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居住环境周围的声、光刺激大小,对人的睡眠关系甚大。从比较的意义上说,黄浦江属“浩荡”之水,其边上宜建商业金融类建筑,如选择居住环境,还是以小一些的河边为好。
  
第三:取河道(或道路)转弯的环抱处为好。
《堪舆泄密》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因为河流的“反弓”处,堤岸易受到冲刷,在此处不利建房。这一点,已经被现代水文学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关于河流的“环抱”处为人们所重视。从《徽州府志》中所载的州县地形图看,其选址均在河道的环抱处。如不能得到水的环抱之处,能够有道路的环抱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风水上称此为“腰带水”。现代房产开发,已经摒弃了“见缝插针”的做法,大都根据道路的规划,来开发整个地块,所开发的楼盘基本都在道路的环抱之中。住宅前面横有河流或道路,风水上称之为“玉带水”。从江南一些知名古镇看,不少名门望族的住宅都临河而建,如果住宅的左面是河,右边是道路,则更理想了。
  
第四:藏风聚气
藏风聚气,是对“风水宝地”的基本看法。古代的城镇、村落,一般都选择在背山面水之处,三面有山环抱,一面对水,以形成“宛委自复,回环重复,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这样生气盎然的小环境。过去五十至八十年代所建的“工人新村”,以及房产早期开发的一些楼盘规划,采用“井”字形结构,追求道路横平竖直,四周通透。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粗犷的规划设计了。近年来所开发的楼盘,不少都在“藏风聚气”上下功夫:楼盘外部,大都利用自身的建筑,或邻近的建筑,形成一种“围合”或半围合的态势。楼盘内部布局则用道路、人工造景,尽可能给人以高低起伏,蜿蜒曲折,林木茂盛的感觉。由于居住点的“围合”,“全封闭”管理相应产生。这与古人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满足“防御“心态(现代则为“安全”的心理)是不谋而合的。
  
第五:坐实朝空
“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这是风水学鉴定“风水宝地”的基本模式。这主要是指住宅宜后有“靠山”,前有开阔的“明堂”。住宅前面不宜压仰局促,视野宜开阔,景色优美,这也是当代环境心理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两者相当的吻合。 
由于上海无山,“坐实”难以实现,开发商们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了变通,如视已经建成的高楼为“山”,背靠高楼进行住宅开发,这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块的房产开发。而在大片空地的情况下,一些楼盘在规划中着意把最后的一排房子设计得最高,前面房子的高度逐排下降,形成梯次,互为“靠山”。 
  
“朝空”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其手法更是多样化。
一是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或营造新的自然资源,使住宅建筑能够面对大片绿地或水面,即是现今的所谓“景观房”。如利用原有公园绿地,在其周边开发房产。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干脆大手笔营建一方绿地,绿地当中有大片水面,其四周的土地房产价值立即升温,“黄兴绿地”、“大宁绿地”等,即是典型的例子。
  
三是不少房产开发商在自己的地块中花费大代价、大力气来营造绿地和水面空间。众所周知的如“汤臣”利用高尔夫球场所制造的绿色大空间;“九溪十八岛”开挖出大面积的人工湖,所形成的湖景岛景。而在一个组团住宅群中,营造一块“中心绿地”、人工湖,环绕其四周建房,或建瀑布、喷水池等,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做法。
  
四是回归自然。房地产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自然景观有着人造景观不可替代的优势,有真山真水的地方,才是能使房产价值最大化的“风水宝地”。一些有实力的房产开发商已经瞄上了上海西部的真山实水,如朱家角湖边的“绿洲江南园”,引自然湖水入小区,专家们认为其价值有着美好的上升空间。

但需要指出的是,住宅前面太空旷,一望无际也不利心理健康。别墅,尤其是海边别墅,依山面水,是“坐实朝空”了,但前面太空,视线没有落脚点,有过于疏远空旷的感觉,长期住此,在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惆怅的不良因素。这也是海边别墅只能短暂度假居住,不可久居的道理。 

宅外形法的“忌讳”规则:
风水学中的宅外形法也有许多“忌讳”的原则,并称如果建造或选择了这些“凶宅”,就会“破财”、“病灾”、“损丁”、“官讼”、“手足不安”甚至有“血光之灾”等等。这显然是风水学的糟粕之处。但是如果对这些“忌讳”规则进行扬弃,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找到其合理的成分。在房产开发或住宅的选择中,如果尽可能避免这些“忌讳”,不说“趋吉避凶”,至少也是“有利无害”。

(1) 忌孤立高耸,孤君无辅,八面来风,难聚人气。  
见缝插针,建造孤零零的一幢高层住宅,在房产开发的早期是经常可以看见的事。其敝端十分明显,如难以形成配套,难以形成良好的居住氛围等。现在几乎没有人这样做了,也就是住宅小区建筑组团比较受欢迎的原因。

(2) 忌前高后低,靠山无力。  
即是住宅前面忌有高楼遮挡,实际是前面高楼挡住了视线,挡住了阳光。在房产市场上,视觉、光照条件不好的房子每平方米要便宜数百元是常见的事。住宅的后面最好有高过自己的房子,可以抵挡冬天的寒气。同时也忌前后左右均高,本宅太低,除了视线和采光因素外,心理上也会感到很压抑。

(3) 忌“路冲”。  
也就是忌有一条道路直冲自己的住宅而来。如建在“丁”字路相交处的房子,包括建造在“反弓路”、三叉路、四叉路口的房子。犯“路冲”的房子,弊端确实不少。首先,住在房子里的人,成天看到车辆直冲自己的房子而来,久而久之,心理上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同时,车辆在门前转弯,噪音不小,影响休息,对健康不利;第三,“路冲”之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紧靠立交路两边不宜建房,风水上叫“腰斩煞”;交通要道,包括地铁两边,风水认为是“散气”之处。从科学道理说,一是噪声大,二是汽车尾气重,都会影响健康。

(4) 忌前方高耸尖顶,屋角冲射。  
不要犯“冲”,是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住宅的前方,忌见尖耸的建筑物,如电线杆,高塔,也忌巨大建筑物的屋角直冲自己的住宅而来。风水上称为“形煞”、“白虎昂头”。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前面有一样尖的东西指向你,心理上的感觉总是不好。  

高压电塔、电台、电视塔旁,有很强的电磁波。国家有硬性规定高压线两边一定范围内不可以建房。  
自己居住的房屋对面,面对两座高楼之间的窄缝,风水上称之为“天斩煞”,从科学意义上说,这样的形势容易造成气流的不稳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现代风水学还提出忌“光煞”,即住宅对面是巨大的玻璃幕墙,其倒影和反光,会形成视觉污染,光污染,这也是有相当道理的。

(5) 忌“萧杀气”及“阴气”太重之地。  
这是指法院、警局、教堂、监狱等地,有“萧杀”之气,庙宇属阴地,阴气太重,风水称“庙照灵煞”。有“宁居庙前,不居庙后”之说,包括原是火葬场、墓葬区的所在地。长久在这些地方居住,对心理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6) 忌污秽之地。  
指对健康不利的环境,如各种污染地,包括垃圾场等。这一条是十分客观科学的。现代医学对地方病进行大量研究之后,认为地理环境在地方疾病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克山病”等。在大城市中,原是高污染区,工厂搬迁后的土地,尤其是化工厂搬迁后的土地用作住宅开发,购房者心里总存有障碍,如果不用科学的测量手段,来证明对人的生理健康无影响,其销售就可能会遇到问题。

(7) 忌异形之屋。  
风水学认为宅局形状以正方、长方、阔方、前窄后阔、前低后高等为“吉宅”;前宽后窄、左右长短不一等形状怪异的房屋为“凶宅”。尤其认为圆形之屋不宜,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圆地方”,圆形主动,居住其中会不得安宁。从现代设计学角度看,圆形的住宅,室内房间布局上,很容易出现“锐角”的分割,给居住者带来诸多感观上障碍和使用上的不便。

Sunday, January 25, 2009

五大山寨股神2008年历程:林园、杨百万在列

山寨股神一:林园
林园的神奇,在于他的资本从1989年的八千元到2005年的四亿元,找到最适合的投资模式和优质的股票,让他成为牛市中笑傲大盘的赢家。不过,在一年多的熊市中,林园的光环迅速褪去,挂着“林园”名字、由其亲自管理的私募基金,净值已经缩水大半,成绩实在差强人意。一年来,林园的山寨本色显露无遗。
  
山寨理由:复制性太强
林园的选股铁律是:一、选股时要买跟踪3年以上的企业;二、选自己熟悉的行业;三、选未来3年“账好算”的企业,不买未来盈利不确定的公司。
  
林园炒股守则有五条:
一、选中个股,主动做“乌龟”。发现被低估的公司后买入,“猫”在里面,等着上涨。
二、心态是赚大钱的关键。
三、投资一定有时赚钱,有时赔钱,波动会有的,道路会非常曲折。因此,在痛苦中赚钱。
四、投资组合中所选公司,都是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如果有老大,就不选择老二。
五、不会选择在成交清淡时卖出手中的股票,要看市场上有没有人接受,有没有人买进。采取“你不买,我也不卖”的投资方法。
  
一位投资界人士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园选股的思路及长期持股的策略,颇具价值投资的典型特征,从林园身上我看到了价值投资的成功。我们与林园共处在同一个市场,共同面对同样的股票,只要找到成功的途径,那成功就是可以复制的。”
  
山寨点评:会卖才是师傅
怎么看,怎么觉得林园就是冲着巴菲特的那套思路来的。哪怕他总结的所谓选股铁律,也是巴老粉丝们挂在嘴巴的投资圣经。
  
平心而论,只要有长线持股的决心,加之有调研的精神,批量生产类似林园一样的股神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在牛股最牛时懂得全身而退,“卖”才是“买”的“师傅”。
  
山寨股神二:李兆基
李兆基,恒基地产主席,拥有多家香港知名上市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间,将500亿港元变成近2000亿港元,成为“亚洲股神”。
  
山寨理由:自称冒牌
香港最有钱的两个富豪都姓李,一个叫李嘉诚,一个叫李兆基。
  
据了解,当年李嘉诚和郑裕彤都认购中国人寿,但在2005年禁售期一过,他们就分别在5块多港元的价位抛售手上一半的股份,回报率分别是40%和50%,各赚3.7亿港元和1.9亿港元,两位富豪虽获利不菲,但比起李兆基,只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李兆基一直持股,中国人寿H股最高时股价达到53港元,4年回报超过10倍。
  
人称四叔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总喜欢慷慨预测大盘的目标位。
  
2007年,信心满满的李兆基曾乐观预期香港恒生指数将冲上33000点高峰;随后指数的“一落千丈”让这位“亚洲股神”略感尴尬,并在公开活动中自拆“股神”招牌,调侃自己是“冒牌股神”。
  
这位“亚洲股神”近期表示,其私人的投资公司“兆基财经”,在高峰期市值达2000亿港元,今年已蒸发1000亿港元,与香港股民同样惨遭雷曼债券套牢。
  
山寨点评:实力犹存
实力证明一切,1000亿港元,对李兆基而言,可能只是财富数字的一个符号。对于我们而言,李兆基在当年熊市中抄底买地的故事,或许比其炒股更有意思。
  
山寨股神三:赵丹阳
赵丹阳,中国阳光私募第一人。2008年1月初,上证指数运行至5200点附近,赵丹阳表示,已找不到既符合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很快,他对旗下5只产品清盘。当上证指数跌到1800点时,回过头看看,一年多来,他是本期的几位“股神”中战绩最好的。
  
山寨理由:熬不过牛市
2004年2月20日,当A股市场还在漫漫熊市中挣扎时,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发起第一只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在熊市背景下,该基金成立一年来净值节节走高,实际收益率为25.05%,超过上证指数近50个百分点。
  
然而,与熊市中的赫赫战绩相比,赤子之心系列集合信托计划却在前一轮牛市中频频踏空。成立于2007年2月26日的赤子之心(中国)2期成立以来的累计净值增长仅为20.43%。这与2007年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动辄超过100%的年收益率相比相去甚远。
  
山寨点评:不完美中的完美
2008年初,赵丹阳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一文中,就旗下信托基金远远跑输指数表示致歉。在这封道歉信中,赵丹阳并没有泄气。他说,基金的优势首先不体现在一段时间、某只股票赚钱的多少,而是体现在持续控制风险的能力上。风险的量化程度是衡量基金经理专业化程度的标志。在投资界,“活下来”永远是第一位的。
  
牛市中备感煎熬的赵丹阳,却屡屡在熊市中如鱼得水。去年,“活下来”的赵丹阳还花了211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这也是山寨股神与正版股神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山寨股神四:但斌
但斌,曾被认为是国内投资界学习巴菲特最成功的人士。其出版的《时间的玫瑰》一书在广大股民和投资圈中具有上佳口碑。
  
山寨理由:盲目坚守
2004年初至2007年8月,但斌管理的东方港湾基金,3年半时间的复合回报率为1184.39%,而同期上证综指仅上涨227.60%。
  
在本轮牛熊转变中,同样信奉巴菲特的赵丹阳在2008年年初选择了清盘,但斌则选择坚守,导致亏损严重。但斌认为,只要买到好的公司股票,就应该坚守下去。
  
面对亏损,但斌曾表示:“如果连30%或者50%的亏损都不能忍受的话,那么长期坚持就非常困难了……即便像巴菲特(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那么好的企业,历史上总共都有四次跌幅超过50%。”在本轮A股下跌中,但斌在贵州茅台上的坚守,一度还在私募界引起争议。
  
山寨点评:不要全盘照抄
据说,为了见偶像,但斌购买了巴菲特所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的一股股票,然后去美国参加股东大会。他找寻巴菲特居住的小屋并在门前拍照留念。他拜访巴菲特每周必去的牛排馆,告诉侍者“巴菲特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但斌的成功,源自其对巴菲特的复制,但斌的受挫,同样来自其对巴菲特的复制。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我们无法完全借助巴菲特的理论去解释中国股市。
  
2008年,嚼着巴菲特“牛排”的人,绝大多数遇到了“黑天鹅”。如果再一味地啃着巴氏“牛排”不松口,那么只会看到更多的“黑天鹅”。
  
山寨股神五:杨百万
杨百万,号称中国散户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末参与国库券的买卖致富,后炒股。体验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股民的所有悲喜。
  
现在,杨百万专注于他的软件。近一年多,他对股市的评论,有时候会很“雷”。比较出名的是,他的“中石油”情结,哪怕是中石油站在48元的山岗。
  
山寨理由:被中石油雷了
“我只能告诉你,我不知道中石油什么时候到48元,因为我不做股票的庄,也没有这个本领,但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中石油可以买了,现在价格在30多元,你可以赌一点,放在那里,收益一定会大于银行,而且我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也买了,但我买的数量很有限,我只是把中签的48.6元抛了4000股,在31元下面又买回来。”这是杨百万对中石油的一段经典告白。
  
在股票市场摔打十几年,杨百万经历的风风雨雨多了去了,不能不说是经验丰富的老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既不做空头,也不做多头,要做股票市场的滑头。”那么他自己就应该是一个股市的“老滑头”了,但是,“老滑头”杨百万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说明股市规律性的东西确实是比较难以总结的,仅凭经验之说,在如今的股市靠混是混不下去的。
  
山寨点评:滑头难做
本期的几位山寨股神中,杨百万是本人最熟悉的,也曾当面采访过他老人家。
  
我开始接触股票起,对于杨百万是带着崇敬之心的,因为他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我承认,他作为中国股市中散户致富的“第一人”,是可以被大家接受的。但如果就此封为“民间股神”,可以说是比较“雷”的。
  
若干年后,在我印象中,杨百万说的最多几句话,莫过于“炒股要听话”、“不做多头空头,只做滑头”。在其不厌其烦的谈到他的软件后,我看到的只是一些简单技术指标的叠加。这也难怪很多人将杨百万的中石油拿作笑谈,毕竟他老人家现在的强项在于推销他的软件和书籍。

Quantum founder Soros & Rogers speak on current crisis. Bearish. Bearish.

The stimulus plan the U.S. government is currently considering is necessary to help American citizens, but it will likely not reverse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cline, hedge fund manager and billionaire philanthropist George Soros said on Monday."

It is not enough to turn the situation around," Soros told the U.S.Conference of Mayors about the $850 billion proposal to increase spendingand cut taxes.

The plan, which was introduced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lastweek and will likely be passed by next month, will help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balance their budgets and preserve important social services,Soros said.

At the same time, the $700 billion financial bailout known as TARP for 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 had been carried out in a "haphazard andcapricious way" and "without proper planning," he said.
"Unfortunately it was misused and the way it was done has poisoned thewell. It has created tremendous ill will toward putting up more money,"Soros said.
For more than a ye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crippled by a recessionthat was triggered by a housing market downturn. Last summ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exposures to securities backed by bad mortgages began tobuckle.

The government stepped in with the TARP to inject liquidity into struggling firms. Last week,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requested Congress releasethe second half of the funds.Soros advocated using bailout money to recapitalize banks, but said the$350 billion would not be enough. He said such a move would take more thanthe entire $700 billion.

The bursting housing bubble "acted like a detonator that exploded a much larger bubble," he said."The economies of the world are falling off a cliff. This is a situation that is comparable to the 1930s. And once you recognize it, you have to recognize the size of the problem is much bigger," he said.

Soros said the United States needed "radical and unorthodox policy measures" to prevent a repea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at include recapitalizing banks and writing down the country's accumulated debt.Also, he said, it should create more money to offset the collapse of credit and then rapidly pull that cash out of the system when inflation emerges.

The government would have to be very nimble in the timing of such moves, hesaid."If they are successful...the deflationary pressures will be replaced bythe specter of inflation and the authorities will have to drain the excess money from the economy almost as quickly as they pumped it in. Of the two operations the second one is going to be, politically, even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first," he said.

Jim Rogers? He told Bloomberg that UK is dead and heis still a China Bull -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only strengthened reknowned international investor Jim Rogers' acerbic criticisms about the U.S. economy and his resoundingly optimistic view on China's future.

Rogers, co-founder along George Soros of the Quantum Fund, rail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incoming U.S. Treasury Secretary Timothy Geithner,while also saying the high saving rate and solid fundamentals in China makeit a powerful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This is going to be the new center of the world, not just the financialbut the political world," he said at the Asian Financial Forum in HongKong.

Rogers, who is now an independent investor living in Singapore, said he wasgoing to use the U.S. dollar rally in the last six months to get out of all his investments in dollar-denominated assets and keep buying Chinese equities, the Japanese yen and commodities.

He said his bets against U.S. investment banks, the two largest U.S.mortgage providers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and the yen kept hisportfolio in the positive last year, but the rest of his investments suffered.

He accused U.S. authorities of consciously trying to devalue the U.S.dollar by flooding the market with liquidity -- or in his words, "turning on the printing presses" -- and said anyone chasing the rally in government bonds is making a "terrible mistake."

"The idea that you can fix a period of excess borrowing and excessconsumption by more borrowing and more consumption to me is just ludicrous," he said.
Underscoring his convictions, Rogers began his speech by showing picturesof his two young children, both of whom he said have Swiss bank accountsand speak Mandarin.

坐股投資法看長線投資標準

大家都知道林森池是增長型投資者,原來,他對股息的看重程度亦絕不下於傳統投資者;較之不同的是,林sir看重股息率之餘,更重視股息的增長率。

傳統上,投資是以股息率為主要考慮因素,因為這是退休人仕透過股息獲得現金流的主要途徑;林sir則透過股票的息率增長,評定股份的派息是否反映公司的增長,以現金流增長比較通脹來衡量一項投資是否最有效的投資選擇。

從林sir的角度看,如果現金流增長跑贏通脹,生活需要(質素)不受影響,短期的股票價格上落,就不應是投資者憂慮的問題,而這項投資就可以「坐落去」,直到這項投資的增長(包括股息增長)出現根本性變化。

另外,「坐股投資法」的五大要素亦鞏固了「林森池式」選股的準則:首先,公司的增長潛力仍是最重要;其次,這些增長要跑贏通脹,並要合理地反映在派息上;其三,管理層作風,一要踏實,二要肯派息(直接關係到小股東利益),三要考慮公司多於家族(間接關係到小股東利益)。相信市場上完全符合以上要求的股份選擇不會太多,獲選股票亦絕對值得長線「坐落去」。

聽林森池的節目愈多,愈清楚了解何謂長線投資,尋找長線投資目標的標準(客觀)亦因而更具體。至於能否揸股坐長線,學到林sir與否,就真的要睇大家的修為了,因為這種EQ就連草蛇都做唔到;不過,話分兩頭,林sir又冇堅持佢嘅投資心法係唯一致富出路,大家大可各自修行,或從林sir的心法找到一招半式旁吓身,老來回頭看看邊種投資心法可以令自己早一步達到財務自由!

奥巴马是经济萧条的替罪羊 ——访《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

“我认为奥巴马上台后的日子会异常难过,某种意义上,他与伯南克的处境是一样的,伯南克注定成为格林斯潘的一只替罪羊,奥巴马同样会沦为美国经济萧条时代的另一只替罪羊。”1月20日奥巴马正式入主白宫,无数人对这位“变革”的总统拯救美国经济寄予厚望,而在《货币战争》中准确预测了本次次贷危机的作者宋鸿兵,本周四接受《红周刊》记者专访时却做出如上的判断。
  
奥巴马不是罗斯福
《红周刊》:被称为“罗斯福第二”的奥巴马,能否重现罗斯福时代经济复苏的奇迹?
宋鸿兵:这是一个非常牵强的类比。罗斯福与奥巴马所处时代的不同使得二者不具备可比性。首先,美国当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而不是上世纪30年代的债权国;第二,美国实体经济与上世纪30年代完全不可比拟,当时美国工业生产能力非常强,而现在工业生产已经完全没落。另外,奥巴马与罗斯福最大差别是罗斯福面对的是怎样清理庞大的过剩生产能力,用一系列财政措施去提高消费能力,消化大量的过剩的生产;奥巴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清理、消化如此庞大的债务。由于美国现在面临的并不是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而是庞大的债务问题,所以用财政赤字办法,对于经济现状的改善并无本质性的帮助。另外,奥巴马的能力是不足以对抗这么大的危机的。
  
《红周刊》:你怎样看奥巴马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
宋鸿兵:奥巴马的8000亿~10000亿美金只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不包括拯救美国金融系统未来潜在亏损;8000亿加上日常亏空,形成了1万2千亿的财政赤字,这些财政赤字全部通过国债来弥补;美国金融系统其实已经出现了重大危机,美国政府可能最终拿出2万~3万亿美元,才能把危机控制住,因此国债的发行量就会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即3万亿甚至4万亿,我认为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可能酝酿着大规模恶性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可能性;第二种可能性是,如果大量发售国债,而美国政府、美联储任由国债票面价值狂跌,美国长期贷款的利率和利息成本会狂涨从而严重损伤经济。
  
美国政府只能面临这两种选择的一种,要么承受恶性通货膨胀,从而威胁美元的地位,要么忍受长期贷款利息的突然上涨,从而更加严厉地打击全球经济,包括美国经济实体在内。而且高达数万亿美元的亏空,解决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美国国债就是有史以来最大“庞氏骗局”
《红周刊》:有观点认为美国制造泡沫来挽救经济危机,但金融危机恐将延续更长时间。
宋鸿兵:我把泡沫分成两个层面的概念:是制造一个更大的资产泡沫来消化这次房地产泡沫破裂所产生的流动性紧缩现象,这个资产泡沫背后实质上是一个更大的债务泡沫,这个债务泡沫靠什么来拉动比美国房地产更大的负债?到目前为止可能就是国债。美国有可能通过制造一个庞大的美国国债市场的泡沫,来消化房地产按揭抵押贷款泡沫破裂之后所需要拉动的资产价格上涨的一种动力。因此,美国国债才是最大的泡沫,而依托于美国国债发行的美元是更大的泡沫。
  
《红周刊》: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宋鸿兵:我们正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危机是商业银行系统,不光是美国,包括欧洲在内,我认为美国与欧洲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已经处在资不抵债的状态之下;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去拯救?拯救危机的链条:商业银行体系把它的烂账转移至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美国政府再把资产负债表上的烂账转移至每个纳税人的家庭资产,美国老百姓实际上已经是在严重负债之下,还要承受更多的负债,即必须出钱帮助美国金融机构摆脱困境,这将导致美国家庭的负担会加重,即每个纳税人潜在的负债和所要承受的债务的压力会增加,而这一切最终以国债的形式来体现,但是美国政府实际上没有钱,财政赤字已经连续很多年了,2008年财政赤字达到4800亿美元,2009年预计达1万2千亿美元,所以称之为“赤字之王”;要拯救如此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这种亏空,有可能高达2、3万亿美元以上,而美国政府是没有积蓄的,这个钱只能通过增发国债来借。
  
《红周刊》:美国国债今年的发行量怎样?
宋鸿兵:美国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若按照美国现在的赤字规模1万2千亿美元,再加上拯救商业银行系统必不可少的2、3万亿这样的规模,美国国债今年的发行量将会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很可能是往年的5、6倍以上。如果这样,国债市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危险。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政府出面拯救市场一定能奏效,但这是建立在一个潜在假设之上:美国国债市场可以无限制地容纳国债的增发量。今年国债的增发量是去年的5、6倍,美国的金融机构现在已经严重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国债要压在国外投资者身上,但除了中国,其它各国都在减持美国国债,即便中国还要增持美国国债,其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国全部持有的美国国债是6千亿美元,未来如果依靠中国承担2、3万亿美元的国债是不现实的。而在此情况下,其他各国还在纷纷抛售国债,这就存在一个巨大问题:这些国债谁来买?如果最后卖不动,最后的购买者是谁?那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如果从一级市场或者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意味着可能要有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投放,这将是非常惊人的、史无前例的巨大的基础货币增发的行为。这会使整个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会发生大规模的逆转,那就会使更多人减持美国国债,美联储的压力更大,就要购买更大规模的国债才能消化,这是个恶性循环。那么在此情况下,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会孕育一场非常严重、恶性的通货膨胀趋势。当这种力量一旦爆发出来,整个世界经济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会出现一个突然反转,这是一个比较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恶性通货膨胀将会在全球范围重新抬头。至于何时抬头,要取决于美国政府以多大的力度去拯救金融市场,力度越大,通货膨胀来得越快越猛。

《红周刊》:奥巴马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赤字之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号称“直升飞机大奔”,不停往外撒美元,造成美元的泛滥。那么黄金是否看涨?未来恢复黄金本位制的可能性有多大?
宋鸿兵:恢复黄金本位制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美元系统崩盘,黄金才可能货币化。理论上讲美元系统最终崩盘是一定的。但在什么时间点崩盘,谁也不知道。美元体系,或者美国国债体系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大的“庞氏骗局”。因为庞氏骗局最典型的特点是靠新的现金流的不断大规模流入,用新募集来的钱偿还以前债务的本金、利息,一旦新资金中断,游戏就会崩盘,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美国国债所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一旦外国投资人对美国国债停止投资,立刻就会陷入崩盘。
  
这种“庞氏骗局”总是以破产而告终。当它破产时,世界投资人、整个世界体系该如何运作,我相信那时不会再有人相信纸币制度。美国尚且如此,欧洲、日本能好到哪里?那时大家可能只认可黄金,这就是恢复金本位的时刻,这就是欧美央行储备了大量的黄金而不出售的原因。而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只储备了很少的黄金。当游戏最后翻盘的时候,就要看谁手上的黄金筹码多,中国、日本两国将是最大的输家。
  
黄金是每个公司、家庭最后一道财富保险,应该在财产储备中储备一些黄金,作为财产的保险金。全球货币体系30年之内美元是必出问题的,我有生之年肯定会碰到类似美元崩盘的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大变迁。我不知道这次是不是。
  
大规模的商业银行危机已现
《红周刊》:未来是否会出现银行危机,导致经济大衰退演变为大萧条?
宋鸿兵:我认为现在美国已经出现了银行危机,但是否会导致从衰退演变为大萧条,现在做这个预测还为时尚早。银行危机现在可以确信无疑,不只是美国,包括欧洲在内,包括我们认为的最好的商业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从它们股价的巨大跌幅看,就可以知道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一场严重的席卷整个欧美的商业银行体系的重大危机。
  
理论上说,鲁比尼(美国纽约大学教授,2006年准确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并声名鹊起,此后他又在2008年上半年预言了投资银行的倾覆——编者注)有个估算,整个美国商业银行系统全部潜在亏空,已经达到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整个美国银行系统都已经破产了,英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我们面临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体系破产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还奢谈奥巴马能够变革,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红周刊》:苏格兰皇家银行创造了英国银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亏损,怎么看当今银行的国有化?
宋鸿兵:国有化这条路不可行,美国的救市计划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次就是保尔森2008年9月提出的,财政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购买银行的优先股,意味着进行国有化,但是事隔两个月,11月底的时候,这一招就失败了,由于商业银行股票跌得太快,以至于政府所注入的资金仍然抵偿不了财务状况恶化所造成的损失;第二招,把银行所发行的卖不动的债券、问题资产全部买下,这是第二代救助方案,也是迄今在用的方法。代价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在过去6个月内,从8900多亿美元一直涨到2万多亿美元。迄今此招也失灵,因为规模越来越大,国会批的7000亿已经用掉了一大半了,剩下的3500亿美元根本是杯水车薪。因此,第二代救助方案现在也基本失败。第三代救市方案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成立一个“问题银行”,把所有的银行系统烂账全部剥离出来,放在问题银行,这一招能否奏效?还是不行。由于是剥离,政府要拿钱去买,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还得靠发债。最后一切的问题会落实到美国的债主身上,尤其是国债。
2012年之前美国经济很难走出衰退
  
《红周刊》:您曾判断2012年美国经济才会出现反转,有何根据?
宋鸿兵:按照惯常规律,房地产价格会跌5~7年左右,我取一个中间值6年,作为一个中性的评估,从2006年的高峰期,一直会跌到2012年才可能见底,但是考虑到这一次的规模远远超过历次金融危机的规模,这个周期就有可能拉长,但在2012年以前,房地产很难见底。如果房地产不见底,美国资产价格下跌就不会见底,因为房地产是资产价格的一个主要指标。在此之前谈经济反转,我认为没有意义。
  
中国情况与美国不同,中国楼市会怎样,取决于中国的房地产公司资金链会不会断裂、何时断裂,大多数房地产公司会撑多久。楼价跌到什么时候不好预测,因为不知道还有多少房地产公司会倒闭。
  
《红周刊》: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如何?温总理说今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一年,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经济会见底?
宋鸿兵: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美国商业银行整体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因此对危机的深入程度认识还不到位。如果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而爆发一场危机,则比去年要严重很多,去年倒闭的不过是几家投行,投行和商业银行能比吗?商业银行倘若不倒闭而国有化,就是导致国债增发,而国债增发能否发出去?发不出去,要么是利率狂涨,要么是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全球经济形势很难好转。无论是大规模通胀还是利率狂涨,对中国周边的所有金融生态环境会产生极其严重的颠覆性影响,中国能够完全无视于周边的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一系列外部市场需求,到第三季度出现一个奇迹般的好转?
  
《红周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CPI是1.2%,大家都很担心CPI在2009年初会由正转负,出现通缩,通缩影响股市的机制是什么?通缩对股市有何影响?
  
宋鸿兵:CPI是物价流动性的体现,现在说流动性在紧缩,其原因是银行放贷在减少;而最近由于4万亿刺激政策导致信贷规模不断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压力(这对流动性而言很可能会发生相反的方向,从紧缩变成重新开始通胀),但是周边环境制约了扩张程度,在不太好的经济形势下,扩张会导致坏账率上升。
  
如果流动性紧缩,大宗商品、股票、房子等都会降价。建议投资者首先规避银行股,而中国股市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具备投资价值。因为判断股市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企业分红,企业分红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真正把这些钱用在投资上、发展经济,分红比率越低,股息越低,这个市场泡沫就越大。

基金的想法与宏观经济的软肋

(1)对国家统计局局长的评论
2008年的数据出来了,GDP前高后低,总体是9%;但由于第4季度是6.8%,所以这种迅速下滑的态势其实是非常令人忧虑的。但那位新见面的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发言却不给大家敲警钟,引起警惕,反是在极力地、牵强地为这些数据辩护,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为20%,并说,中国有20万亿的城乡居民储蓄(意即:拉动内需是没问题的)。问题是:13.3亿人口,人均储蓄仅1.5万元;生一场病,开个刀要用几万元;子女大学毕业后在大、中城市留下,买一套房子需要60-100万元;谁敢真的像美国人那样吃光用光呢?再说,美国人的做法就一定对吗?笔者绝不相信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内需”会在媒体的鼓励下在中期启动。这一步,战略上是走不通的。除非你立即宣布,所有人看病免费,上大学免费,进城工作者有经济适用房住,老人有人管,没人会失业。
  
前次去香港,一位经济学家就曾谈到:国家统计局主要是调查、公布经济数据的,但中国统计局长倒成了大经济学家,而其解释往往是牵强的、讲好话的,经济发展与他们讲的也不符,真搞笑。
  
(2)四万亿投资效果如何
四万亿投资,对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远有点像罗斯福新政;中有点像朱镕基的赤字财政,大修桥、路、发电站;近则像奥巴马的8500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
  
但是,还是不能就此放心。罗斯福从1929年起开始拯救经济,连出狠招,但美国经济危机阴影几年不散。后来是由于二次大战前的交战双方备战,美国为双方生产战略物资,加之后来美国直接参战,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经济前景才逐渐光明起来。
  
对于我国的四万亿投资,笔者最担心的是会有重复投资。无论是黑龙江还是新疆,必要的高速公路早已是四通八达,那么新建的这些重点投资项目,边际效用会否递减呢?此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存在,会否发生新的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呢,那时经济再冷下来怎么办?
  
(3)别信什么“放弃出口抓内需”的鬼话
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困难,大家一定要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它一定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
  
中国目前的困难,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影响出口与外贸,这是30年来中国经济最强有力的引擎,但这次被美欧经济衰退拖垮了。
  
但这一块不能丢,千万别相信什么“放弃出口抓内需”的鬼话。出口阵地一定要抢回来。中国的商品依然是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尽管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但对中国方面的便宜商品的需求是刚性的。人民币升值应暂停一段时间,出口还要继续努力,美、欧、俄、非、中东都要去。出口就是中国3000万家小企业的生命线,出口就是几千万农民工的就业之路,是社会安定的关键。

(4) 《劳动合同法》应该完全中止实行
《劳动合同法》一出台就备受争议,据说这是人民大学几个教授在有关部门的指示下,听取了全国几万条意见和建议后拟出来的。
  
一年多来的经济大萧条,成千上万家企业倒闭、歇业、破产,相当多的企业领导不辞而别,广东1.5万家企业的垮台,春节数以千万计的民工提前返乡……是时候对这个不合时宜的"法"下个结论了。即,这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使企业成本急剧上升了30-35%的、在人民币升值、出口大减时使企业雪上加霜,使劳动者失业剧增的法。
  
凡事应从战略上、宏观上看。从具体条款来讲,都是为了劳工好。但企业成本高了,从微利到亏损了,被越南、马来西亚企业打败了、关门了,业主逃跑了,工人失业了,究竟是过去那种热火朝天的东莞好呢,还是现在冷冷清清、民工回家的情况好呢?中国工人是弱势群体,但改变这种情况得靠发展经济,经济形势好了,工人稀缺了,业主怎敢对工人不好?其实,中国的中小企业家也是弱势群体。一个水龙头在中国卖50元,在英国换个标签就可卖到50英镑,中国企业大多数是薄利多销,人民币一升值,劳务成本一提高,马上亏损,只好咬咬牙关门。
  
一旦成了法,很难改,但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看看90年代的宴席税(300元以上一桌要交税),现在哪个省还在执行?

(5) 房地产市场至关重要
其实,真正要启动中国经济就得靠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情况非常微妙,上海、广州、深圳跌20-30%后,全国其他城市也跌了10-15%,此后就不跌了,但整个2008年成交量很小,处于僵持状态。很多中小城市开始动用各种政策救市,城建部也说不能大起大落,有救市迹象,使得房地产商不肯降价(降价也会遇到万科碰到的退房潮)。但北京、上海市领导又明确反对房价上涨,加上个完全没有全局观的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老在唠叨,这房市就上下两难了。交易的清淡使得房地产市场奄奄一息,钢铁、水泥等40几个产业怎么启动?
  
“经济适用房”完全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在中国城市中最缺房的是一年进城550-610万的大学生,他们人年均收入会低于15000元(经济适用房入住标准)吗?还有1500万民工(他们不是正在做着城里人祖父、曾祖父辈曾做过的事么?)。在一个6-7亿农民正在进城的大国,靠财政补贴,搞经济适用房,完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而且,一些以权谋私的情况也会应运而生。更主要的是,它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总体信息搞乱了,何时是底,何时可以买房?台湾房地产跌了35%止跌,经济又光明起来了;日本房地产跌80%,18年经济起不来!

(6)基金经理们在想什么
近期中国股市越走越好,它竟然置世界各国股市大跌于不顾,银行股则置汇丰银行大跌7天于不顾,坚持温和向上。
  
据悉,在此行情发动前,基金经理们开了会,认为2009年的吃饭、工资就看这一波了。因为:第一,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极为宽松,M2达到了17%以上(注意,央行在走极端);第二,2008年各公司报表。由于前三季度还好,因此年报还可以不怕;第三,2009年第一季度报表很差,但要等到四、五月才出来;第四,新股现在还没发行;第五,创业板还不敢马上推出;第六,确实有一些股票超跌了。于是,他们决定抓住这几个月炒一把。银行抓深发展,保险抓中国太保,权证抓海通。中小企业板再一起来,行情就此产生了。
  
想想,也对,灵活机动,积小胜为大胜吧。
  
但最近看到一些报道公募、私募基金的文章,不禁对一些基金经理们的做法感到很不解。绝大多数基金2008年亏了钱,他们也不容易啊!两位34-35岁的基金经理还自杀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早日解散呢?(尤其是私募)。一家2008年1月2日就A股清盘的基金,何以2008年在香港又亏损了18.8%呢?还自我安慰说:同年恒生指数跌48.3%;国企指数跌51%;意识是“战胜了大盘”。我不禁要问他:你何不在2008年初跑出来后就休息了呢,买点100元的010107国债或69元的葛洲坝债券,或国资委批准的套利品种呢?(也有10-15%的收益啊!),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巴菲特是美国25年经济上涨周期中出现的特殊产物,没有普遍性,但中国基金经理们还在模仿他。以后各大银行万万别推销基金了,把银行信用全破坏了。多少银行经理被客户天天追着问:何时解套?

学巴菲特:不要“等到知更鸟报春”时才做多

在全球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股神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现在又到了做多美国股市的时候了。现在看来,巴菲特的观点同样适合中国市场。目前市场到了专业人士都恐惧的时候,市场估值也进入了历史低位,经济面的状况则是坏消息频频出现。无论从投资者心态、市场估值状况,还是市场运行规律来看,做多中国股市的时机都已成熟。
  
巴菲特做多倡议书也适合中国股市
巴菲特的做多倡议书并非只针对美国——正如去年卖出中石油H股,并非只针对H股,其也是A股即将见顶的警示。
  
中美经济关系密切,美国经济运行对于中国而言影响较大。如果美国经济像巴菲特预测一般,在未来半年、一年,或者二年走出衰退阴影,中国经济将无疑会同步上行,但考虑到中国内需的因素,中国经济的调整幅度将小于美国;而一旦美国复苏,中国经济将加速走高。这也是巴菲特为何对中国经济、印度经济特别看好的原因。
  
股价回升会显著先于经济向好
巴菲特在他的股评文章中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说明市场运行规律。这就是:“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坏消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继续出现。不少投资人对于前景的忧虑仍然会继续。但如果投资者等待所有的经济数据都向好时才入市投资的话,市场可能早已经回到均衡状态。
  
从今年三季度的情况来看,中国单季度GDP四年来首次出现个位数增长。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刺激政策的快速出台。未来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刺激政策将相继出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减缓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
  
从股价运行方面的情况看,A股下跌超过70%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经济的状况。我相信,未来A股、B股和H股的股价回升会显著先于经济向好。如果等到各方面数据向好,股市可能已经上涨很多。套用巴菲特的话,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中国股票估值极具吸引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危”与“机”往往同时出现。恐慌性抛售下,全球股市PE在9倍左右,个别蓝筹公司的估值降到近一代人所见的低位,一批上市企业的股价低过每股所持现金。A股估值方面,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在13倍左右,距离历史最低估值水平约10%到20%;摩根中国指数目前市盈率在9倍左右,距离历史最低估值也在20%左右。
  
总体而言,无论是A股还是H股、B股,市场都进入了买进区域。尽管经济增速下滑,可能导致股指短期内继续波动,但较低的估值和长期看较为清晰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都表明机会正在或者已经来临。

另外,从各种投资工具的收益率情况看,目前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高达10%,远远高于债券约4个百分点、存款约2个百分点的收益。所以毫无疑问,在所有的投资工具中,股票的长期收益率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
  
应显著增加资产配置中股权占比
巴菲特的名言是,在市场恐惧时贪婪,在市场贪婪时恐惧。就目前A股市场心态而言,到了专业人士都非常恐惧的时候。这种时候是市场真正恐惧的时候,而以往的市场下跌形成的所谓恐惧只能算是“伪恐惧”。
  
所以,目前明智的举措显然是跟随巴菲特,增加资产配置中股权占比。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包括A股、B股和H股中的相对便宜的优质股票。目前,A股估值总体依然高出H股和B股30%至50%。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主要的金融类股票、基建类股票和一些非价格管制的原材料股票方面,A股和H股股价差距非常小,部分A股价格还低于H股。
  
目前具体股票选择时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周期性股票,如地产、银行、有色、航运、机械类股票跌幅惊人,部分股票具备了强烈反弹可能,但周期性股票是否已经到底了,这是个问题;另一方面,非周期类股票,比如食品、饮料、医药等,其中部分股票有长期投资价值,但其调整幅度却比较小。这需要投资者自己做出一个权衡。

追随巴菲特抄底须三思 谦逊是最好的方法

众所周知,当擦皮鞋的男孩都向你提供投资建议时,就到了该抛售的时候。那么当“奥马哈圣贤”(奥马哈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地名,“股神”巴菲特出生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注册地)为你提供投资建议时,你该如何做呢?
  
巴菲特上周宣布,正通过个人账户买入美股。“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他建议道。这并非他第一次如此建议。
  
巴菲特的建议对不对呢?长期市盈率数据显示出两点信息:一是以历史标准衡量,美国股票似乎较为廉价,二是美国股市仍存在下行空间。
  
虽然从原则上讲,巴菲特的建议十分合理,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三个月前,当信贷紧缩延续数月,房利美和房地美宣告陷入困境时,股市投资者就已经感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是否已经到头了呢?事实证明没有。今天我们也应该问同样的问题,尽管答案无从知晓。
  
巴菲特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他指出,道-琼斯指数在1932年7月跌至谷底,但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之前就上涨了近三分之一。这没错,但事后找出底部再容易不过了。如果不是后见之明,1929年“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之前的市场很可能看上去像底部:当时道-琼斯指数刚刚经历了两个可怕的交易日,与此前的峰值相比已下跌近40%。因为要在别人恐惧时表现得贪婪,逆向思考的投资者涌入市场。但随后股市又跌了80%。悲剧不太可能重演,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除了追随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外,还可能有更糟的选择。一些散户投资者抱怨,他们既没有巴菲特那么多钱,也不像他那样能够长期持有。在互联网繁荣期,很少有人这样抱怨,因此更正确的诊断是:他们既没有直觉、也没有胆量来听从巴菲特的建议。历史地看,典型的股市投资者的业绩逊于市场平均表现,恰恰做到了高买低卖。巴菲特的建议之所以上佳,正是因为没有多少人听取他的建议。
  
市场时机的选择就是一场庞大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如果你自信能总是抢先一步———像巴菲特那样,并且有充分的理由———那么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识破市场走向。风险在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投资者不过只是算计了自己。对大多数人来说,玩“剪刀、石头、布”的最佳建议就是随意出招。基于大致相同的原因,最佳的投资建议就是定期定额投资,而不要费力去把握市场时机。对于那些不如巴菲特聪明的人来说,谦逊是最好的方法。

Panicked Investors Rush To Broker Who Lived Through Great Crash

Seth Glickenhaus graduated from Harvard in 1934 and set up his own firm in 1938. His phone is now ringing off the hook. His take on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oday and 1929-1930?
The government hasn't screwed up as badly. But that doesn't mean we aren't hosed.

WSJ: "You have one conspicu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and the 1929 break," he said, using a common Wall Street euphemism to avoid saying "crash."
"In the '29 break you had [President] Hoover and [Treasury Secretary] Andrew Mellon contracting all the way. They believed that it wasn't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get involved. This time, the government is moving heaven and earth to reverse the cycle," he said...

Although Mr. Glickenhaus thinks stocks have fallen so far that a short-term rebound is likely, the economy is so weak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so damaged that a "recession or even possible depression will last for at least five years," he warned. "Eventually, we could get to 9500 easily o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a decline of about 8% from Friday's finish of 10325.38.

"We've gotten sof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and in every way. We've had so much prosperity that we can't compete any more. Those days are gone, except in small companies. In things like autos -- those days are gone," said Mr. Glickenhaus, once a big Chrysler investor.

学习巴菲特 不如走在他身后

作为世界股神,巴菲特的言行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如近期巴菲特对高盛与通用电气的投资就举世瞩目。而上周五巴菲特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唱多的文章,时下更是成为投资者谈论的热门话题。面对巴菲特的做多唱多,要不要追随着巴菲特的脚步一起做多股市,也就成了一些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巴菲特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者。对于这一点,作为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巴菲特在中国石油H股上的投资过程,已经向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注释。也正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如今的巴菲特在美国股市上又开始做多唱多了,可以肯定,站在一个中长线的角度来看待巴菲特如今的做多行为,巴菲特最终又将是一个胜利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学习巴菲特、跟随着巴菲特的脚步买进股票的投资者也会成为胜利者,因为巴菲特是不可能复制的。学习巴菲特,作为一般的投资者,甚至就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 (如投资基金),都是无法学习得到的。
  
巴菲特的投资不计较短线的得失,而这个短线可能是几天、几个月,甚至有可能是几年,如巴菲特对中国石油H股的投资。2000年4月,中国石油H股上市后不久,巴菲特就以1.10港元到1.20港元之间的价格买进11.09亿股中石油H股;随后又以1.61港元至1.67港元不等的价格增持8.58亿股中石油H股。在随后的3年里,中国石油H股的股价多次在1.30港元到2.20港元之间起伏,巴菲特的投资也处在赢利与亏损之间反复,但巴菲特一直持有到了2007年的三季度才开始全面抛售。这种在连续3年时间内都可以不赚钱甚至允许亏损的做法,是一般的投资者所做不到的,投资基金面临着赚钱的压力,更不可能做到。
  
巴菲特对高盛与通用电气的投资都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这也是一般的投资者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巴菲特买进的都是优先股,其年收益率确保10%。而持有这种优先股,即便是两家公司破产了,巴菲特也有优先参与破产清算的资格。而一旦行情走好,巴菲特又可以在未来5年的任意时间内,以当前约定的低于目前市场价的价格买进这两家公司的普通股。如此一来,一旦5年内股市行情走好,巴菲特又可以稳赚一笔无风险收益。这样的投资机会,一般的投资者没有,在中国股市中更难有。
  
而且,巴菲特庞大的资金量可以支持其在股票下跌的情况下越跌越买。而巴菲特的做多,并不等同于抄底,巴菲特自己也坦言:“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也不敢妄言。”但作为一般的投资者,由于拥有的资金非常有限,要做到越跌越买是不可能办到的。
  
投资者与其机械地学习巴菲特,还不如走在巴菲特的身后寻找机会。而且,从巴菲特投资的历史经验来看,巴菲特对于顶部和底部的判断要比市场早数月至半年。所以,投资者大可在巴菲特买卖完成之后再作出自己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巨大受益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众多投资大师的最新言论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的字眼。对已经历了三十年快速发展、面临更多机会和挑战的2008中国,他们是怎么看的呢?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有意思的启示。
  
巴菲特(2008年8月22日接受CNBC采访):“我大约一年前去过中国。我上次去中国是在1995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国家能在12 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当你想到这个国家有多大以及他所取得的变化时,这就变得更加明显。在奥运会之前,我就十分看好中国。的确,他们在奥运会期间的表现真是不可思议。……在环境适合的时候,你会看到我们在那里进行大规模投资。如果接下来几年我在那里中国什么也没干,我会非常吃惊。”

索罗斯(2008年4月5-9日,接受FT和《财富时报》记者采访):“我看到了中国很多正面的发展,我也看到了产生资产泡沫的可能。总体来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它的增长很快,中国的企业在结构上正在发生快速的重组,中国在相对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方面都增长很快,不仅在亚洲,还有非洲、拉丁美洲。但对中国自身的利益而言,恐怕太快了。这对中国自身的治理方式以及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接受程度都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个非常危险同时却也非常有希望的过程。”
  
彼得林奇(2008年接受《今周刊》专访):“我对中国没有深入研究,不过我知道他们的GNP达到8%或9%。在我的标准看来,一个国家的GNP若是比其他国家高出二到三倍,就可说是拥有强健的生产力,或许就是值得投资、有机会赚到钱的国家。
  
虽然我认为某些国家有赚钱机会,但不该我赚的,我就不会去赚。基本上,我不会花时间去研究印度或是中国、韩国的股票,因为光在美国,就有五千家企业够我花时间去研究了!”
  
罗杰斯(2008年在温哥华接受采访):“无论如何,我还是看好中国。我还没卖出任何一支中国股票。你知道,在2008年卖出中国股票,就如同在1908年卖出美国股票一样。即使是股票市场再下跌40%,那又怎么样!回溯100年的历史,那些在1908年买入股票的人,经历了1928年的辉煌,即使在1938年的大萧条期间,其结果也比在1908年卖掉股票好。”
  
在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彼得林奇四位大师中,罗杰斯措辞最直接,态度最鲜明。而巴菲特和索罗斯,则是两个知识圆通的智者,他们的措辞都经过了严密的斟酌,对他们的话的“度”的把握值得每个投资者认真体会。
  
彼得林奇则给了我们另外的启示,那就是,每个投资者应该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但每个人也应该在知识上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开始投资,“不该我赚的,我就不会去赚”,对大师是这样,对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是这样。

巴菲特PK罗杰斯 孰是孰非

在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股市的时候,股神巴菲特果断出击了,其中尤以50亿美元投资高盛集团、30亿美元投资通用电气最为引人注目。不仅如此,10月17日巴菲特还特意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唱多美国股市,不仅表示自己一直在购买美国股票,而且还鼓励投资者像他一样要勇敢地建仓。
  
与巴菲特的观点不同,近年来一直看空美国股市的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继续保持看空美国股市的观点。日前,罗杰斯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股市“现在更像1931年,市场在下跌,但是还将继续下跌。我们确实创出底部了,但这不是最终的底部。”
  
一位是股神、一位是投资大师,二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颇具影响的人物,但如今却在美国股市是否见底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孰是孰非,这让投资者难以判断,因而也难以作出投资决策。
  
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行情的发展似乎证明了罗杰斯观点的正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自从巴菲特买入高盛、通用电气股票以来,即便是在巴菲特唱多美国股市的文章发表之后,美国股市一直处在暴跌的过程中,并创出了5年来新低。因此,如果投资者跟随着巴菲特一起抄底美国股市的话,目前只能是面对着投资亏损的命运。相反,如果是听信罗杰斯的观点,继续看空美国股市,那么投资者就可以逃避投资亏损的命运了。在罗杰斯与巴菲特的这场PK中,市场首先投了罗杰斯的赞成票。
  
但这并不表明巴菲特的投资就是失败的。作为中国的投资者应该还记得,当去年三季度巴菲特以约13港元的平均价格抛空了所持有的中国石油的时候,面对随后一个月中国石油的连续上涨,当时有多少人对巴菲特的抛空行为进行指责,甚至有精明的分析人士计算出巴菲特少赚了128亿港元。如今,当中国石油H股的股价跌回到6港元以下的时候,还有人指责巴菲特的操作吗?
  
其实,巴菲特并不是一个“抄底专家”。历史经验表示,巴菲特对股市行情的判断往往要早于市场数月到半年不等。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坦诚地表示,“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
  
巴菲特只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者。他买入股票的标准就是股票的价值。当股票的价格低估时,该股票就是有投资价值的,这就符合巴菲特的买入标准。所以,巴菲特所认为的底部,主要还指股票的投资价值区域,而不是股市的“市场底”。从一个中长线的角度来看,未来的道指再次站上1万点甚至是14000点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目前的道指8000多点位置是有投资价值的。更何况,在巴菲特唱多美国股票之际,巴菲特所买进的只是高盛与通用电气的优先股,可以确保每年10%的股息率,其投资风险极低。而且一旦行情走好时,巴菲特还可以以当前约定的相对较低的价格,在未来五年的任何时间内买进与优先股金额相同的普通股,从而获取一笔不菲的无风险收益。因此,即便是当前美国股市仍然在继续下跌,但巴菲特抄底买进的这两只股票并不会有多大的风险。
  
因此,巴菲特与罗杰斯的PK,最主要还是投资理念上的区别而已,是中长线与中短线的区别,而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来衡量。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而且又有较大的资金量,那么你不妨从现在开始着手买进股票;相反,如果你不是一个唯价值论者,那么你不妨像罗杰斯一样暂时看空股市,直到股市行情真的转势了再买进也不迟。特别是对于A股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更适宜选择后一种操作方式。

杨百万紧跟巴菲特

记录金融风暴100天,这里面不是冷冽的数字而已。阅读台湾《商业周刊》越洋封面报道后,记者采访一位冰岛房产商人时目击,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nn的企业金融部门冷冷清清,本来四五十人的办公室,只剩下四五人在接待。几天前,政府接管这家银行时,银行职员才哭哭啼啼地说,害怕丢了饭碗。
  
冰岛曾经是全球第八富有的国家(人平均年所得5.4万美元,是上海的7倍,中国的27倍),去年才被联合国评选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国家。不到一年,冰岛克朗币值贬值63%,通胀一个月达到14%。股市也惨兮兮,从去年7月的9000点,跌落到10月中的600多点。失业率则从1%,增加到10%。
  
由于冰岛银行的资产总值达到冰岛GDP的十倍,银行盲目扩张信用后,一破产,全国就陷入崩溃。你可以想象薪水突然因币值贬值,减少六成,物价又飞涨的场景,出现在你身边?
  
在上海写稿的笔者,顿时觉得异常幸福。虽然,中国股市跌掉六成,但至少,中国没有陷入金融危机。
  
相反的,从美联储主席到欧洲央行主席,都期待中国可以为全球金融风暴伸出援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女记者更站在天安门前比喻,中国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换成百元美钞,全部平铺在天安门广场,足足可堆成6英尺高的平台。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哀鸿遍野的中国股市,股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兴奋。何时听到天使的声音呢?
  
目前看来,亚洲股市先出现曙光,甚至有引领美股走势的反常乐观。一位资深投资专家说,当前的情境,将不会重演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因为那时美国属于冷战阶段,国际经济的流通并没有现在迅捷,如今是全球合作救市,例如欧美中降息,可以渐进冷却风暴核心。
  
亚洲国家地区的走势,也出奇的曙光乍现,冰火两重天。香港在10月27、28日两天内,创下1997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和最大升幅;日本周一在跌破26年最低点数后,又连续两天回涨;韩国、台湾地区也几乎是相同的走势。
  
美股在亚洲股市回稳后,也有回升态势。巴菲特不讳言为投资美国背书,他认为,不论美国的金融冲击会影响未来六个月或两年的经济衰退,美国人民平均所得还在4.6万~4.7万美元间,同时,美国体制很强健,劳动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高,永续成长的未来也是可见的。
  
复查反弹缘由。主要因为,亚洲国家地区市盈率回到价值投资区间,香港、台湾地区股市平均市盈率回到8,日本也到8以下;另外这些国家地区,也慢慢醒觉到,自己并非被卷进金融风暴的台风眼,可能只是在暴风圈的边缘。
  
上海的投资名人杨百万,说出和巴菲特相似的语言。他在我的媒体朋友的节目中畅言,自己已在10月24日买入交通银行5万股,还推荐电力股。“现在很多上市公司股价都低于上市抽签的价位,当时几万人抢破头地抽签争买,同样的股票,现在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他还说,“美国有金融风暴,中国可没有。”积极看多A股。
  
的确,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是投资的不二法门。但底部深不可测,也让人忐忑不安。毕竟不是每个人的口袋,都像巴菲特那么深。
  
投资人如何抓住机会,还能自保?
一、基金重仓股可能短期被沽售,避免大量参与,如要参与,请做好中长期投资的准备。
二、抓住上升的时点,可积极加码。等到回升的量能出来,一般要等到一项实质政策利多出台,股指涨过5%,两市成交量大幅提升时,大致可支撑一周到1个月行情,届时可以积极买入。
三、开始定期定额买入基金。根据研究,一般定期定额买入基金,投资6年一定会赚钱。现在低迷,6年后,你觉得还会继续低迷吗?所以,现在反而是要开始定期买入。
  
三年后,回头看此时,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风景。当前,很可能是个难得的投资黄金期,买入被低估、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反而比买入债券,还保险许多。分仓小心参与,涓滴溪流会有累积成为沛然水库的可能。

你要不要追随巴菲特一起投资

冲入市场还是继续保持冷静?似乎每当大盘跌到一个新的低点都有人这样拷问自己,尤其在“股神”巴菲特于10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上发布了一篇“入市宣言”后,就连最坚定的看空派可能都会有一丝动摇——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要出手的时候?
  
响应巴菲特的号召,还是置若罔闻?这是一个问题。毕竟我们在讨论的是“股神”,是一个在50多年的投资经历中几乎没有哪年亏损的投资大师的建议。尽管持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说他的某项新投资“这次”会失败,但同时期没有人的纪录可以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人能够接近他。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内,似乎持有现金是最安全的避风港,不过看起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巴菲特告诉我们:今天有人对持有现金等价物感到很欣慰,他们不该如此;他们选择了一种可怕的长期资产,这种资产实际上不会有任何回报,而且肯定会贬值。
  
那么,跟着巴菲特投资是不是就能安枕无忧呢?恐怕也不是这样。实际上,就在上个周末,美股再创五年多来的新低,而媒体已经开始盘算巴菲特在这次投资中亏了多少钱了。
  
问题在于,现在断言巴菲特是正确还是错误或许还为时过早。虽然他承认自己正在买进股票,但却强调自己并不知道未来一个月股市的涨跌。实际上,这似乎也是他从投资的最初就极力避免的,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可以“预言”股市的涨跌,就好像一个人能够预测到一只鸟飞离树梢时它将从哪里飞走一样,但那是一种猜测而非一种分析。
  
也许真相隐藏在这个小故事里:在罗杰·洛文斯坦写的《沃伦·巴菲特传》中曾经提到,在1987年10月份的市场大崩溃中,巴菲特所有的损失达到了3亿4200万美元。但是这一数字显然并未对巴菲特产生什么影响。他被形容为“可能是全美为数不多的没有随时关注经济崩溃的人之一。”只有一次,他走进麦克·戈德博格的办公室,平静地告诉他伯克希尔该干什么,然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毫无疑问,身经百战的巴菲特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也肯定有着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实践巴菲特的建议并不容易,也没有必要。在他的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之前,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永远不要损失。追随巴菲特,还是不?首先正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永远都是明智的选择。

巴菲特:股市将在经济复苏前大涨

最近几个星期一定让许多投资者备感煎熬,一边是全球股市的阴晴不定,时而暴涨时而暴跌;一边是不断创出新低的股票基金,而巴菲特两周前吹响的号角言犹在耳。
  
能不能抄底,底在哪,一个投资者如果计较于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那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投资者一生都沉迷于‘猜顶和探底’的游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越财富自由的门槛”。
  
在普通投资者看来是 “抄底”的举动在巴菲特看来其实是在适当的时候“出手”,他坦言抄底不是他强项。从历史上数次“抄底”来看,巴菲特是一个左侧交易者,他对于底部的判断有时要比市场早半年。
  
每每在“抄底”时机问题上,从1974年10月第一次预测股市到现在,巴老的回答始终朴素而诙谐,巴菲特在1974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我把投资业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这是因为你永远不必改变态度。你只需站在本垒上,投手扔来了47美元的通用股票、39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股票!没有惩罚,只有机会的丧失。你整日等待着你喜欢的投球,然后趁外场手打瞌睡的时候,大迈一步将球击向空中。”那时,道琼斯指数只有580点。
  
今年10月17日的回答一样充满巴菲特式的幽默与智慧,“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一个月或一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每到华尔街凄风惨雨的时候,人们总是盼望着听到巴菲特的声音,每到巴菲特慷慨的告诉大家是时候买股票了,人们又满腹狐疑,甚至还有些人暗地里为巴菲特计算着浮亏。
  
我们何必执着于巴菲特的预言是否能在一周或一个月里实现?如果这样巴菲特就不是股神了,而是占卜先生了。底部是一个区间,不是一个精准的点,且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股票而言又情况各异。无数投资经历证明,一生只要把握住几个大的趋势,哪怕只是一两个,就会很不同了。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巴菲特VS罗杰斯华尔街底部大辩论

股神巴菲特上周出手买票,在急剧下跌的股市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最主要的是,股神除了自己买票外,还写文章鼓励投资者像他一样要勇敢地建仓,不过他在建仓一周后,连同原来投资,其损失已高达96亿美元。
  
损失96亿美元使其成为美国老板“行业”中最“霉”的一个人!最“霉”的人在逆市建仓,尽管他有“股神”的光环,还是在华尔街引起了一场关于市场底部的大辩论!
  
正方:股市已提早见底
上周,巴菲特出手买票后,又在《纽约时报》撰文强调,目前虽然无法预测股市短期走向,“但有可能发生的是市场将远在投资信心或经济好转之前开始上行,因此投资者应提早行动。”巴菲特举例说,道琼斯指数曾在大萧条期间的1932年7月8日跌至低点。尽管经济形势在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之后依然恶化,但股市至此已反弹约30%。另一例证是二战早期,市场在1942年4月触底,远早于同盟国转折点的到来。
  
与股神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骨灰级”的华尔街 “元老”——塞斯·格里肯豪斯。他在华尔街工作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年94岁。格里肯豪斯1929年夏天首次进入华尔街工作,1938年他创建了自己的资金管理公司,现在依然担任Glickenhaus&Co.的首席投资者。上周格里肯豪斯接受采访时说:“毫无疑问,政府正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很快我们就将站在一个新的牛市开始边缘。”
  
巴菲特买入的号召也得到了一贯是“大空头”的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创立人和总裁DougKass的支持。近来从大家对巴菲特的号召不热心的反应中,Kass看到了市场即将反转上升的更多证据。“我也注意到,对于甲骨文大范围的解雇人员,市场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这是负面性泡沫浮现的经典证据,这让我相信,出手的时候可能就在眼前。”
  
反方:股指仍将继续下跌
股指将继续下跌的主要支持者是传奇投资家罗杰斯。罗杰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更像1931年,市场在下跌,但是还将继续下跌。我们确实创出底部了,但这不是最终的底部。”
  
美国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副总裁丁专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虽说股市见底和经济见底并不是同一时间,但目前市场很难确定就是底部,一个原因是这次下跌的时间短了一点,还不到一年;另外巴菲特的预测每次都要早一点,1979年的时候,他预测美国股市将出现大牛市。但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我做预测做早了一点,早了三年。’但是他有耐心等下去,事实上股市在1982年底才到底。”华尔街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对于市场底部的探索可能要持续到2009年。”
  
对于未来,加拿大TD资产公司投资管理副总裁吴亚楠对记者说:“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利好消息。房市跌价还未达底部,信用卡还贷可能还将暴露更大风险。美国运通最近的季度业绩也表明,信用卡违约越来越多。当消费者没有能力和信心消费,则实体经济就很难走向复苏。”言下之意,现在说底部还太早!
  
操作:虽不是底部 也可建仓
虽然市场并不肯定底部已经到来,但是很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建议投资逐步建仓。英国安本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董事Donald Amstad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是长期投资者,相信长期来看(至少3~5年)股价将反映我们投资的公司的基本面。我们给予客户的建议是,制定一个月度投资计划,有规律地投资而非一次性大量投资。每个月投资1000美元比一年一次性投资1万美元要好。”
  
丁专鑫也表示,此刻他自己也开始逐步建仓了。他说:“当美国道琼斯指数跌破8000点的时候,就像巴菲特说:'我百分百确信接下来的十年,你在股票上赚到的回报,肯定比把钱放在银行里要高。’”

A股趋势与价值背离 重塑价值走出信心阴影

A股市场目前纠缠在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的争斗之中。上证综指9月5日跌破2249.11点后,这种争论愈演愈烈,一方面是股市大跌之后投资价值的隐现,另一方面是恐慌心理的不断发作。然而,仔细研究股改以来A股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由于A股市场、制度建设基本处于“缝缝补补”的状态。

要使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稳定水平等达到成熟市场水平,就必须要触及市场的根本问题,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重新塑造投资价值。
  
熊市久“熊”,估值体系受到颠覆
前一轮大牛市的成果,随着指数下跌几乎被吞没。2006年12月14日,上证综指收于2249.11点,突破上一轮牛市顶点2242.42点,股改所引发的牛市真正来临。然而,9月5日,沪指收于2202.45点,下跌3.29%。从1月2日到9月5日不到一年的时间,大盘累计跌幅已高达58.23%。
  
首先,在股价方面,基金重仓股不断创出新低,百元股仅剩下贵州茅台一家,大量的低价股出现,甚至出现了一元股。而且,已经有几十家公司的股价(复权价),跌破了998点时的股价。
  
其次,成交量日渐萎靡。8月份A股成交量甚至创下了21个月以来新低,目前沪市的成交量从七月初的逾千亿萎缩至300亿左右,深市的成交量也从500多亿元萎缩至不足200亿。
  
再次,伴随市场不断下调,估值体系也完全受到颠覆。在短短8个月内,A股估值水平已由去年最高近70倍市盈率快速回调至20倍以内,跌幅为全球最大。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沪综指的静态PE在17倍以下,动态PE约14倍,市净率为2.61倍,沪深300指数的这三个估值指标则分别为15.71倍、13.71倍和2.74倍。同时,长期资金从市场中加速撤离,基金似乎成了最后的守望者。
  
最为可惜的是,投资者的信心随着A股的暴跌而渐渐消失。对于弱市来说,如果市场信心完全消失,将会大大降低管理层利好政策的影响,压低反弹空间。
  
脱离经济趋势,A股“抛弃”价值
这两年管理层为了推动股市健康持续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A股的现状使人们反思A股的暴跌之源。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向好,A股价值却“南辕北辙”脱离经济发展趋势,继续暴跌。
  
上半年,中国GDP、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分别取得了10.4%、15.01%的增长,18家基金公司净利润也达15.02亿元。专家指出,同样受世界经济和美股的影响,俄罗斯、印度、巴西却并没有出现类似于A股的暴跌,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俄罗斯RTS指数下跌了15%;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下跌了12%;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下跌不到8%。
  
对于A股暴跌的根本原因,专家表示,大小非是罪魁祸首。但也有人认为经济周期不景气是祸根,也有人认为是石油价格上涨和美股走低引起的。可是,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来说,外部因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管理层这几年对包括大小非减持、会计制度、印花税等制度方面的“小修小补”,使A股在暴涨暴跌中过了“三年”。然而,由于没触及到制度的根本问题,“熊抄底、牛逃顶”的投资价值丝毫没有改变。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使得炒作、投机盛行,当熊市来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加剧趋势与价值的背离。
  
重塑A股价值,先“造”市场信心
大盘不到半年时间暴跌63%已把A股带入了下跌通道,而这种趋势恐怕还将持续。有业内人士指出,趋势就如同奔流而下的江水,A股就是一叶小舟,即使有回游的动力,但由于顺流时间太长、陷得太深,回归之路将非常难。
  
事实证明,一般性的外部利好对弱市作用不大,市场的回升只有重塑A股的价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谓的“价值”是资本市场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仔细研究国外成熟市场在弱市下如何挽救股市,或许能发现端倪。
  
首先,在市场参与者普遍被深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安抚市场的情绪,如何减缓市场的下跌速度。其次,股票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政府应当在股市下跌时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保护公民的财产。再次,能够让更多的资本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技巧,这也是完善股市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国股市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从重塑价值开始。不然,在市场信心几乎崩溃的时候,即使政府有意政策救市,从长期来看其效果仍然是短期的、政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