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Sunday, January 25, 2009

巴菲特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巨大受益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众多投资大师的最新言论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的字眼。对已经历了三十年快速发展、面临更多机会和挑战的2008中国,他们是怎么看的呢?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有意思的启示。
  
巴菲特(2008年8月22日接受CNBC采访):“我大约一年前去过中国。我上次去中国是在1995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国家能在12 年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当你想到这个国家有多大以及他所取得的变化时,这就变得更加明显。在奥运会之前,我就十分看好中国。的确,他们在奥运会期间的表现真是不可思议。……在环境适合的时候,你会看到我们在那里进行大规模投资。如果接下来几年我在那里中国什么也没干,我会非常吃惊。”

索罗斯(2008年4月5-9日,接受FT和《财富时报》记者采访):“我看到了中国很多正面的发展,我也看到了产生资产泡沫的可能。总体来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它的增长很快,中国的企业在结构上正在发生快速的重组,中国在相对实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方面都增长很快,不仅在亚洲,还有非洲、拉丁美洲。但对中国自身的利益而言,恐怕太快了。这对中国自身的治理方式以及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接受程度都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个非常危险同时却也非常有希望的过程。”
  
彼得林奇(2008年接受《今周刊》专访):“我对中国没有深入研究,不过我知道他们的GNP达到8%或9%。在我的标准看来,一个国家的GNP若是比其他国家高出二到三倍,就可说是拥有强健的生产力,或许就是值得投资、有机会赚到钱的国家。
  
虽然我认为某些国家有赚钱机会,但不该我赚的,我就不会去赚。基本上,我不会花时间去研究印度或是中国、韩国的股票,因为光在美国,就有五千家企业够我花时间去研究了!”
  
罗杰斯(2008年在温哥华接受采访):“无论如何,我还是看好中国。我还没卖出任何一支中国股票。你知道,在2008年卖出中国股票,就如同在1908年卖出美国股票一样。即使是股票市场再下跌40%,那又怎么样!回溯100年的历史,那些在1908年买入股票的人,经历了1928年的辉煌,即使在1938年的大萧条期间,其结果也比在1908年卖掉股票好。”
  
在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彼得林奇四位大师中,罗杰斯措辞最直接,态度最鲜明。而巴菲特和索罗斯,则是两个知识圆通的智者,他们的措辞都经过了严密的斟酌,对他们的话的“度”的把握值得每个投资者认真体会。
  
彼得林奇则给了我们另外的启示,那就是,每个投资者应该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但每个人也应该在知识上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开始投资,“不该我赚的,我就不会去赚”,对大师是这样,对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是这样。

巴菲特PK罗杰斯 孰是孰非

在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股市的时候,股神巴菲特果断出击了,其中尤以50亿美元投资高盛集团、30亿美元投资通用电气最为引人注目。不仅如此,10月17日巴菲特还特意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唱多美国股市,不仅表示自己一直在购买美国股票,而且还鼓励投资者像他一样要勇敢地建仓。
  
与巴菲特的观点不同,近年来一直看空美国股市的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继续保持看空美国股市的观点。日前,罗杰斯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股市“现在更像1931年,市场在下跌,但是还将继续下跌。我们确实创出底部了,但这不是最终的底部。”
  
一位是股神、一位是投资大师,二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颇具影响的人物,但如今却在美国股市是否见底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孰是孰非,这让投资者难以判断,因而也难以作出投资决策。
  
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行情的发展似乎证明了罗杰斯观点的正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自从巴菲特买入高盛、通用电气股票以来,即便是在巴菲特唱多美国股市的文章发表之后,美国股市一直处在暴跌的过程中,并创出了5年来新低。因此,如果投资者跟随着巴菲特一起抄底美国股市的话,目前只能是面对着投资亏损的命运。相反,如果是听信罗杰斯的观点,继续看空美国股市,那么投资者就可以逃避投资亏损的命运了。在罗杰斯与巴菲特的这场PK中,市场首先投了罗杰斯的赞成票。
  
但这并不表明巴菲特的投资就是失败的。作为中国的投资者应该还记得,当去年三季度巴菲特以约13港元的平均价格抛空了所持有的中国石油的时候,面对随后一个月中国石油的连续上涨,当时有多少人对巴菲特的抛空行为进行指责,甚至有精明的分析人士计算出巴菲特少赚了128亿港元。如今,当中国石油H股的股价跌回到6港元以下的时候,还有人指责巴菲特的操作吗?
  
其实,巴菲特并不是一个“抄底专家”。历史经验表示,巴菲特对股市行情的判断往往要早于市场数月到半年不等。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坦诚地表示,“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1个月或1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
  
巴菲特只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资者。他买入股票的标准就是股票的价值。当股票的价格低估时,该股票就是有投资价值的,这就符合巴菲特的买入标准。所以,巴菲特所认为的底部,主要还指股票的投资价值区域,而不是股市的“市场底”。从一个中长线的角度来看,未来的道指再次站上1万点甚至是14000点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目前的道指8000多点位置是有投资价值的。更何况,在巴菲特唱多美国股票之际,巴菲特所买进的只是高盛与通用电气的优先股,可以确保每年10%的股息率,其投资风险极低。而且一旦行情走好时,巴菲特还可以以当前约定的相对较低的价格,在未来五年的任何时间内买进与优先股金额相同的普通股,从而获取一笔不菲的无风险收益。因此,即便是当前美国股市仍然在继续下跌,但巴菲特抄底买进的这两只股票并不会有多大的风险。
  
因此,巴菲特与罗杰斯的PK,最主要还是投资理念上的区别而已,是中长线与中短线的区别,而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来衡量。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而且又有较大的资金量,那么你不妨从现在开始着手买进股票;相反,如果你不是一个唯价值论者,那么你不妨像罗杰斯一样暂时看空股市,直到股市行情真的转势了再买进也不迟。特别是对于A股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更适宜选择后一种操作方式。

杨百万紧跟巴菲特

记录金融风暴100天,这里面不是冷冽的数字而已。阅读台湾《商业周刊》越洋封面报道后,记者采访一位冰岛房产商人时目击,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nn的企业金融部门冷冷清清,本来四五十人的办公室,只剩下四五人在接待。几天前,政府接管这家银行时,银行职员才哭哭啼啼地说,害怕丢了饭碗。
  
冰岛曾经是全球第八富有的国家(人平均年所得5.4万美元,是上海的7倍,中国的27倍),去年才被联合国评选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国家。不到一年,冰岛克朗币值贬值63%,通胀一个月达到14%。股市也惨兮兮,从去年7月的9000点,跌落到10月中的600多点。失业率则从1%,增加到10%。
  
由于冰岛银行的资产总值达到冰岛GDP的十倍,银行盲目扩张信用后,一破产,全国就陷入崩溃。你可以想象薪水突然因币值贬值,减少六成,物价又飞涨的场景,出现在你身边?
  
在上海写稿的笔者,顿时觉得异常幸福。虽然,中国股市跌掉六成,但至少,中国没有陷入金融危机。
  
相反的,从美联储主席到欧洲央行主席,都期待中国可以为全球金融风暴伸出援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女记者更站在天安门前比喻,中国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换成百元美钞,全部平铺在天安门广场,足足可堆成6英尺高的平台。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哀鸿遍野的中国股市,股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兴奋。何时听到天使的声音呢?
  
目前看来,亚洲股市先出现曙光,甚至有引领美股走势的反常乐观。一位资深投资专家说,当前的情境,将不会重演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因为那时美国属于冷战阶段,国际经济的流通并没有现在迅捷,如今是全球合作救市,例如欧美中降息,可以渐进冷却风暴核心。
  
亚洲国家地区的走势,也出奇的曙光乍现,冰火两重天。香港在10月27、28日两天内,创下1997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和最大升幅;日本周一在跌破26年最低点数后,又连续两天回涨;韩国、台湾地区也几乎是相同的走势。
  
美股在亚洲股市回稳后,也有回升态势。巴菲特不讳言为投资美国背书,他认为,不论美国的金融冲击会影响未来六个月或两年的经济衰退,美国人民平均所得还在4.6万~4.7万美元间,同时,美国体制很强健,劳动生产力前所未有的高,永续成长的未来也是可见的。
  
复查反弹缘由。主要因为,亚洲国家地区市盈率回到价值投资区间,香港、台湾地区股市平均市盈率回到8,日本也到8以下;另外这些国家地区,也慢慢醒觉到,自己并非被卷进金融风暴的台风眼,可能只是在暴风圈的边缘。
  
上海的投资名人杨百万,说出和巴菲特相似的语言。他在我的媒体朋友的节目中畅言,自己已在10月24日买入交通银行5万股,还推荐电力股。“现在很多上市公司股价都低于上市抽签的价位,当时几万人抢破头地抽签争买,同样的股票,现在真有那么大的差别吗?”他还说,“美国有金融风暴,中国可没有。”积极看多A股。
  
的确,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是投资的不二法门。但底部深不可测,也让人忐忑不安。毕竟不是每个人的口袋,都像巴菲特那么深。
  
投资人如何抓住机会,还能自保?
一、基金重仓股可能短期被沽售,避免大量参与,如要参与,请做好中长期投资的准备。
二、抓住上升的时点,可积极加码。等到回升的量能出来,一般要等到一项实质政策利多出台,股指涨过5%,两市成交量大幅提升时,大致可支撑一周到1个月行情,届时可以积极买入。
三、开始定期定额买入基金。根据研究,一般定期定额买入基金,投资6年一定会赚钱。现在低迷,6年后,你觉得还会继续低迷吗?所以,现在反而是要开始定期买入。
  
三年后,回头看此时,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风景。当前,很可能是个难得的投资黄金期,买入被低估、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反而比买入债券,还保险许多。分仓小心参与,涓滴溪流会有累积成为沛然水库的可能。

你要不要追随巴菲特一起投资

冲入市场还是继续保持冷静?似乎每当大盘跌到一个新的低点都有人这样拷问自己,尤其在“股神”巴菲特于10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上发布了一篇“入市宣言”后,就连最坚定的看空派可能都会有一丝动摇——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要出手的时候?
  
响应巴菲特的号召,还是置若罔闻?这是一个问题。毕竟我们在讨论的是“股神”,是一个在50多年的投资经历中几乎没有哪年亏损的投资大师的建议。尽管持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说他的某项新投资“这次”会失败,但同时期没有人的纪录可以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人能够接近他。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内,似乎持有现金是最安全的避风港,不过看起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巴菲特告诉我们:今天有人对持有现金等价物感到很欣慰,他们不该如此;他们选择了一种可怕的长期资产,这种资产实际上不会有任何回报,而且肯定会贬值。
  
那么,跟着巴菲特投资是不是就能安枕无忧呢?恐怕也不是这样。实际上,就在上个周末,美股再创五年多来的新低,而媒体已经开始盘算巴菲特在这次投资中亏了多少钱了。
  
问题在于,现在断言巴菲特是正确还是错误或许还为时过早。虽然他承认自己正在买进股票,但却强调自己并不知道未来一个月股市的涨跌。实际上,这似乎也是他从投资的最初就极力避免的,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可以“预言”股市的涨跌,就好像一个人能够预测到一只鸟飞离树梢时它将从哪里飞走一样,但那是一种猜测而非一种分析。
  
也许真相隐藏在这个小故事里:在罗杰·洛文斯坦写的《沃伦·巴菲特传》中曾经提到,在1987年10月份的市场大崩溃中,巴菲特所有的损失达到了3亿4200万美元。但是这一数字显然并未对巴菲特产生什么影响。他被形容为“可能是全美为数不多的没有随时关注经济崩溃的人之一。”只有一次,他走进麦克·戈德博格的办公室,平静地告诉他伯克希尔该干什么,然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毫无疑问,身经百战的巴菲特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也肯定有着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实践巴菲特的建议并不容易,也没有必要。在他的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之前,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永远不要损失。追随巴菲特,还是不?首先正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永远都是明智的选择。

巴菲特:股市将在经济复苏前大涨

最近几个星期一定让许多投资者备感煎熬,一边是全球股市的阴晴不定,时而暴涨时而暴跌;一边是不断创出新低的股票基金,而巴菲特两周前吹响的号角言犹在耳。
  
能不能抄底,底在哪,一个投资者如果计较于这些问题的真正答案,那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投资者一生都沉迷于‘猜顶和探底’的游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投资者终其一生都没有跨越财富自由的门槛”。
  
在普通投资者看来是 “抄底”的举动在巴菲特看来其实是在适当的时候“出手”,他坦言抄底不是他强项。从历史上数次“抄底”来看,巴菲特是一个左侧交易者,他对于底部的判断有时要比市场早半年。
  
每每在“抄底”时机问题上,从1974年10月第一次预测股市到现在,巴老的回答始终朴素而诙谐,巴菲特在1974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我把投资业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这是因为你永远不必改变态度。你只需站在本垒上,投手扔来了47美元的通用股票、39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股票!没有惩罚,只有机会的丧失。你整日等待着你喜欢的投球,然后趁外场手打瞌睡的时候,大迈一步将球击向空中。”那时,道琼斯指数只有580点。
  
今年10月17日的回答一样充满巴菲特式的幽默与智慧,“我无法预计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票在一个月或一年内的涨跌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种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前,股市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因此,如果你想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春天就快结束了。”
  
每到华尔街凄风惨雨的时候,人们总是盼望着听到巴菲特的声音,每到巴菲特慷慨的告诉大家是时候买股票了,人们又满腹狐疑,甚至还有些人暗地里为巴菲特计算着浮亏。
  
我们何必执着于巴菲特的预言是否能在一周或一个月里实现?如果这样巴菲特就不是股神了,而是占卜先生了。底部是一个区间,不是一个精准的点,且对于具体的每一个股票而言又情况各异。无数投资经历证明,一生只要把握住几个大的趋势,哪怕只是一两个,就会很不同了。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巴菲特VS罗杰斯华尔街底部大辩论

股神巴菲特上周出手买票,在急剧下跌的股市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最主要的是,股神除了自己买票外,还写文章鼓励投资者像他一样要勇敢地建仓,不过他在建仓一周后,连同原来投资,其损失已高达96亿美元。
  
损失96亿美元使其成为美国老板“行业”中最“霉”的一个人!最“霉”的人在逆市建仓,尽管他有“股神”的光环,还是在华尔街引起了一场关于市场底部的大辩论!
  
正方:股市已提早见底
上周,巴菲特出手买票后,又在《纽约时报》撰文强调,目前虽然无法预测股市短期走向,“但有可能发生的是市场将远在投资信心或经济好转之前开始上行,因此投资者应提早行动。”巴菲特举例说,道琼斯指数曾在大萧条期间的1932年7月8日跌至低点。尽管经济形势在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之后依然恶化,但股市至此已反弹约30%。另一例证是二战早期,市场在1942年4月触底,远早于同盟国转折点的到来。
  
与股神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骨灰级”的华尔街 “元老”——塞斯·格里肯豪斯。他在华尔街工作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年94岁。格里肯豪斯1929年夏天首次进入华尔街工作,1938年他创建了自己的资金管理公司,现在依然担任Glickenhaus&Co.的首席投资者。上周格里肯豪斯接受采访时说:“毫无疑问,政府正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很快我们就将站在一个新的牛市开始边缘。”
  
巴菲特买入的号召也得到了一贯是“大空头”的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创立人和总裁DougKass的支持。近来从大家对巴菲特的号召不热心的反应中,Kass看到了市场即将反转上升的更多证据。“我也注意到,对于甲骨文大范围的解雇人员,市场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这是负面性泡沫浮现的经典证据,这让我相信,出手的时候可能就在眼前。”
  
反方:股指仍将继续下跌
股指将继续下跌的主要支持者是传奇投资家罗杰斯。罗杰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现在更像1931年,市场在下跌,但是还将继续下跌。我们确实创出底部了,但这不是最终的底部。”
  
美国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高级副总裁丁专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虽说股市见底和经济见底并不是同一时间,但目前市场很难确定就是底部,一个原因是这次下跌的时间短了一点,还不到一年;另外巴菲特的预测每次都要早一点,1979年的时候,他预测美国股市将出现大牛市。但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我做预测做早了一点,早了三年。’但是他有耐心等下去,事实上股市在1982年底才到底。”华尔街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对于市场底部的探索可能要持续到2009年。”
  
对于未来,加拿大TD资产公司投资管理副总裁吴亚楠对记者说:“经济基本面还没有利好消息。房市跌价还未达底部,信用卡还贷可能还将暴露更大风险。美国运通最近的季度业绩也表明,信用卡违约越来越多。当消费者没有能力和信心消费,则实体经济就很难走向复苏。”言下之意,现在说底部还太早!
  
操作:虽不是底部 也可建仓
虽然市场并不肯定底部已经到来,但是很多专业人士都开始建议投资逐步建仓。英国安本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董事Donald Amstad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是长期投资者,相信长期来看(至少3~5年)股价将反映我们投资的公司的基本面。我们给予客户的建议是,制定一个月度投资计划,有规律地投资而非一次性大量投资。每个月投资1000美元比一年一次性投资1万美元要好。”
  
丁专鑫也表示,此刻他自己也开始逐步建仓了。他说:“当美国道琼斯指数跌破8000点的时候,就像巴菲特说:'我百分百确信接下来的十年,你在股票上赚到的回报,肯定比把钱放在银行里要高。’”

A股趋势与价值背离 重塑价值走出信心阴影

A股市场目前纠缠在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的争斗之中。上证综指9月5日跌破2249.11点后,这种争论愈演愈烈,一方面是股市大跌之后投资价值的隐现,另一方面是恐慌心理的不断发作。然而,仔细研究股改以来A股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由于A股市场、制度建设基本处于“缝缝补补”的状态。

要使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稳定水平等达到成熟市场水平,就必须要触及市场的根本问题,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重新塑造投资价值。
  
熊市久“熊”,估值体系受到颠覆
前一轮大牛市的成果,随着指数下跌几乎被吞没。2006年12月14日,上证综指收于2249.11点,突破上一轮牛市顶点2242.42点,股改所引发的牛市真正来临。然而,9月5日,沪指收于2202.45点,下跌3.29%。从1月2日到9月5日不到一年的时间,大盘累计跌幅已高达58.23%。
  
首先,在股价方面,基金重仓股不断创出新低,百元股仅剩下贵州茅台一家,大量的低价股出现,甚至出现了一元股。而且,已经有几十家公司的股价(复权价),跌破了998点时的股价。
  
其次,成交量日渐萎靡。8月份A股成交量甚至创下了21个月以来新低,目前沪市的成交量从七月初的逾千亿萎缩至300亿左右,深市的成交量也从500多亿元萎缩至不足200亿。
  
再次,伴随市场不断下调,估值体系也完全受到颠覆。在短短8个月内,A股估值水平已由去年最高近70倍市盈率快速回调至20倍以内,跌幅为全球最大。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沪综指的静态PE在17倍以下,动态PE约14倍,市净率为2.61倍,沪深300指数的这三个估值指标则分别为15.71倍、13.71倍和2.74倍。同时,长期资金从市场中加速撤离,基金似乎成了最后的守望者。
  
最为可惜的是,投资者的信心随着A股的暴跌而渐渐消失。对于弱市来说,如果市场信心完全消失,将会大大降低管理层利好政策的影响,压低反弹空间。
  
脱离经济趋势,A股“抛弃”价值
这两年管理层为了推动股市健康持续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A股的现状使人们反思A股的暴跌之源。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向好,A股价值却“南辕北辙”脱离经济发展趋势,继续暴跌。
  
上半年,中国GDP、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分别取得了10.4%、15.01%的增长,18家基金公司净利润也达15.02亿元。专家指出,同样受世界经济和美股的影响,俄罗斯、印度、巴西却并没有出现类似于A股的暴跌,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俄罗斯RTS指数下跌了15%;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下跌了12%;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下跌不到8%。
  
对于A股暴跌的根本原因,专家表示,大小非是罪魁祸首。但也有人认为经济周期不景气是祸根,也有人认为是石油价格上涨和美股走低引起的。可是,对于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来说,外部因素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管理层这几年对包括大小非减持、会计制度、印花税等制度方面的“小修小补”,使A股在暴涨暴跌中过了“三年”。然而,由于没触及到制度的根本问题,“熊抄底、牛逃顶”的投资价值丝毫没有改变。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使得炒作、投机盛行,当熊市来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加剧趋势与价值的背离。
  
重塑A股价值,先“造”市场信心
大盘不到半年时间暴跌63%已把A股带入了下跌通道,而这种趋势恐怕还将持续。有业内人士指出,趋势就如同奔流而下的江水,A股就是一叶小舟,即使有回游的动力,但由于顺流时间太长、陷得太深,回归之路将非常难。
  
事实证明,一般性的外部利好对弱市作用不大,市场的回升只有重塑A股的价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谓的“价值”是资本市场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仔细研究国外成熟市场在弱市下如何挽救股市,或许能发现端倪。
  
首先,在市场参与者普遍被深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安抚市场的情绪,如何减缓市场的下跌速度。其次,股票属于公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政府应当在股市下跌时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保护公民的财产。再次,能够让更多的资本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技巧,这也是完善股市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国股市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从重塑价值开始。不然,在市场信心几乎崩溃的时候,即使政府有意政策救市,从长期来看其效果仍然是短期的、政策性的。

巴菲特: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爱讲笑话的股神:“市场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
九、十月份正是美国金融危机如火如荼之时。但以笔者的观察,巴菲特却还优哉游哉地享受着自己最爱的活动:桥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线上牌友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的精力十分旺盛,特别是他喜爱的活动,晚上十点多钟还饶有兴趣地组织大家打桥牌。
  
巴菲特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其语速极快,无论什么问题,他几乎都是脱口而出给出针对性最强的答案。另一方面,他对谈话者的反应要求非常高,否则谈话不会超过两分钟。一般语速很快的人,会给其他人一种急躁不安的感觉,但是,巴菲特的另外一面就是非常耐心友善。不管是谁和他攀谈,无论他当时在做什么,他都马上起身。
  
就拿拍照的小事儿来讲吧,当时笔者的相机拍照模式没有调对,连拍了五张,每一张都很模糊,又重新调整了拍摄模式,才最后拍了满意的照片。笔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整个过程巴菲特一直笑容满面,站在原地,像长辈一样把手轻轻搭在笔者肩上。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美国公司的CEO给巴菲特打电话,其实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需要他的资金和他的帮助。 “市场其实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由巴菲特创建于1956年,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被看作是公主。如果收到一个吻,我们就会变成英俊的王子。如果我说不行,那么我们就是一只癞蛤蟆。”巴菲特调侃道,“我们有很多选择,但只接受了其中少数人的吻,然后把资金抛向他们。要知道,如果你没钱,人家就不会常亲你。”
  
在和巴菲特的交流中,他的亲和与幽默令身处金融危机的公司高管们笑声不断。在峰会上面对全球最有影响力商业女性们的簇拥提问,巴菲特幽默地说:“我想对于一个在高中没有约会的人来说这是天堂。”
  
在大会主题发言上,巴菲特也不忘幽上一默,“耶稣基督收的12个门徒都是在男性中挑选的,比例是4000∶1。要是最后的晚餐的画面里有6个女人就好了,也许整个世界都会改变。”
  
“过去女性永远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仅是与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竞争,现在,现在不得不和100%的人口去竞争。”
巴菲特:“我看好中国市场”
笔者刚刚抵达四季酒店时就已经见到了巴菲特,不过他同高盛总裁行色匆匆地与笔者擦肩而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巴菲特也被蜂拥而来的美国媒体追逐。
  
几天下来,尽管不时有人与他交谈并上前讨论对美国经济未来的看法,但作为被邀请的唯一的中国女性,笔者自然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采访他。
  
笔者首先提问:“沃伦,每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通常都有什么特征?能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
巴菲特表示,实际上每个经济周期都没有一定之规可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瞬息万变。
  
笔者又问:“未来你看好哪些行业?”
巴菲特回答说,并不是所有的行业他都感兴趣,即使是有些很有前途的行业。如果是单一地凭借某个行业来选股也是行不通的。他说,每个股票都有一系列相对复杂的选择标准,通常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不可以单凭行业来选股。
  
笔者向巴菲特介绍了中国现在股市的情况,中国股市过去一段时间的巨大跌幅,成为了世界之“最”。
  
笔者问巴菲特,“沃伦,你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怎么看?”
巴菲特给出了令广大中国股民都振奋的答案。巴菲特说,“我看好中国市场,不要计较短时期的情况。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实际上,就在笔者与巴菲特见面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属的中美能源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比亚迪10%的股份比例,交易价格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比亚迪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最大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因为巴菲特入股,三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价飙升89%。

巴菲特为什么被套

我在上周写的专栏文章中,对奥巴马当选后的美国股市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股市的不确定性风险会持续存在,投资者的不安感会持续存在”,事实上,美国股市一直处于弱势震荡状态。由于公司盈利预期黯淡和美国财政部调整救市计划,美国的投资者信心再次遭受重创,纽约股市11月12日全线暴跌,标准普尔指数当天还创出今年次低收盘纪录。
  
作为拉动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但现在,美国消费萎缩速度惊人。美国的救市方向不得不进行调整,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明确表示,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将停止收购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救援将向包括教育、住房等非银行的消费金融领域倾斜。保尔森讲话之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类股票跳水。“股神”巴菲特在100美元之上购买的高盛集团股票如今已经跌至70美元之下。
  
巴菲特被套是必然的。其实,在巴菲特决定购买高盛集团股票之时,就有许多市场投资人士分析,此次投资将被套。虽然,从长期来看,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仍能获得收益,但面对美国股市的不确定性风险,他也许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这次投资决策。
  
在金融危机期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尚不知道何时终结的时候,投资者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空仓观望,静等事态的变化。空仓是投资的最高境界。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进行过程中,投资者应该收缩战线,收缩投资规模,以规避风险和保本为目标,等到金融危机处于收尾阶段的时候再出手不迟。巴菲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次债危机期间的投资选择,规模是被受到严格控制的,这将能够使他的被套损失被限制在一定规模。
  
我要说的是,如果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都不能避免被套之苦,那么面对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国内的投资者更应该以规避风险为首要选择,然后才是进行投资。
  
中国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带来了一波生动的反弹行情。根据该计划对经济的影响情况,我把水泥等几项投资热点排列了出来,认为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将使这些板块深深受益。事实上,及时抓住机会的投资者已经获利丰厚。比如水泥板块,相关个股的反弹幅度基本上都已经超过50%。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投资风险的存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出台大规模的救市计划,相关措施在刺激发展的同时,也在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这与资金来源有关。各国救市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财政赤字的国家),无非三个途径:
  
其一,靠发行货币,这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以美国为例,其人均存款量接近零,政府救市加印美钞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其二,发行债券(主要是国债)。比如,倘若美国通过发行国债救市,那么,就会导致几个问题:首先,增发国债将降低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使已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受损。其次,与加印钞票一样,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另外,发行国债可能使那些更需要资金的地方,因失血更受资金短缺的困扰。
  
其三,增加税费征收。在消费低迷,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增加税费收入,不仅可能加重企业的负担,加快企业的倒闭速度,也会严重削弱民众的购买力。
  
因此,全球大规模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如果资金来源于发债和印钞,那么,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在次债危机尚在释放破坏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潜在隐患非常之大。而且,政府主导的救市计划,尤其是投资计划,将使社会投资以更快的速度退出,因为,它们根本无力和政府投资相竞争。
  
喧嚣的救市计划,对经济只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因此埋下更多隐患,遗留下更多后遗症。因此,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利好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也应保持一份冷静。毕竟,应急的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等喧嚣过去,一切又会回归理性,因此,规避风险这根弦千万不要放松。

“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最低的价格是由全市场最悲观的投资者出售所导致的。
你问市场上任何一个做理性投资的人,其实他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被中国人尊称为股神的巴菲特在最近撰写一篇文章中透露的给投资者一些启迪。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的操作原则,“当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要贪婪。”他认为,现在恐惧四处传播,甚至那些老练的投资者也被这种恐惧感所控制。
当然,在弱势中对于高杠杆的实体或商业保持警惕是正确的,但对美国许多健康企业的长期繁荣表现出担心恐惧则是毫无道理的。与过去一样,这些企业确实会遭受短暂的盈利减少。但从现在起5、10、20年内,大多数公司都将继续新的盈利记录。
  
巴菲特告诉大家,他自己的个人账户已经开始买入股票。巴菲特告诉投资者要记住一个道理,“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它可以让你以低价买入美国的未来。”他引用了几个例子来作证明,大萧条年代,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见到最低点41点,虽然经济环境继续恶化直至1933年3月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就职。而此时市场已经回升了30%。或者我们回想二次大战的早期,当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遭遇困境时,市场于1942年4月见到了底部,这远在联军的命运转折之前。再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最好的买入时机正是当通胀肆虐,经济陷入泥沼之时。
  
巴菲特认为,市场在情绪反转或者经济反转之前率先走高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是肯定的。因此如果你继续苦等知更鸟,春天可能已经结束了。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巴菲特的正确,那么这一次,你会听他的吗?

看高长期全球能源需求 巴菲特大量增持能源股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成为美国石油巨头康菲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图为康菲石油公司的一处炼油厂
 
据报道,由于看高长期全球能源需求,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已经成为美国石油巨头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的最大股东。
  
哈撒韦公司向监管部门提供的最新文件披露,截至9月30日,该公司持有超过8300万股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远高于3月31日披露的1750万股。
  
分析人士认为,几年前低价介入中石油股票,曾令哈撒韦公司获利丰厚。此次增持康菲石油股票则表明,巴菲特看好全球能源的长期需求将会上升。上周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的数据对巴菲特的这一观点构成支撑,该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原油消费量将比目前增加25%至1.06亿桶/日。
  
在此期间,哈撒韦公司还收购了美国制造商伊顿公司(EatonCorp.)的部分股份,增持了得克萨斯州第二大电力生产商NRG能源公司的股份;同时大幅减持了其所持有的美国银行以及美国家居巨头家得宝公司的股份。

巴菲特的“贪婪”与李嘉诚的“谨慎”

环球金融海啸全面爆发之前,巴菲特和李嘉诚在评估趋势、拿准时机上均眼光独到。李嘉诚已不止一次针对股市泡沫和环球经济前景提出警告,并高价位沽售中海集运,而巴菲特也在H股市场高位卖出了中石油,尽管当时的舆论哗然。

然而,随着源于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深化,两位国际大师在投资理念上却产生了一些分歧。
  
近日有消息称,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叫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在明年中之前,所有未落实或未作承担的开支都会省下来,并要检讨全部投资项目。此前,巴菲特在美国政府救市前已出手50亿美元砸向高盛,随后更撰文号召公众购买美国的股票
  
巴菲特购买大量股票当然有他的理由,“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他认为,大家现在均采取现金为主的策略,但现金是一项可怕的长期资产,没有任何回报且肯定贬值。同时,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并加速现金贬值。
  
对于上述观点,李嘉诚却有自己的看法。最新的数据显示,李嘉诚旗舰公司和记黄埔目前持有约1724亿港元资金,其中高达69%即1190亿港元是现金,其余主要投资于最稳健的政府债券,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李嘉诚的“谨慎”,或许与其长期从事实体经济有关。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已全面向实体经济转移,美国、德国三季度GDP为负值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更大幅下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并预计发达经济体经济明年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收缩。做好过冬准备,已成为现时企业家必需应对的无奈之举。而巴菲特逆市低位购入股票的“贪婪”,则基于其坚持的长期投资理念,尽管短期被套也不会影响长期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叫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的时点,已明确在明年中。这是否暗示着:这个时点将是经济周期或股市趋势周期的一个拐点呢?

全球公司现金排行:巴菲特居首 中国三大行紧随

20家全球最大的上市企业所拥有的现金量总额为5700亿美元,展现出在当前这场衰退中,一些全球最大的企业集团是如何保持强大火力的。
  
然而,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显示,在以市值计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只有29家拥有净现金。但在这场导致各企业争相保有现金的严重衰退中,那些拥有净现金的企业应该说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推荐阅读
  
位居这份名单前列的是四家金融机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以净现金量1060亿美元位居首位,净现金的定义是现金加上短期投资或有价证券减去债务。引人注目的是,接下来的三个位置都由中国的银行占据。彭博社(Bloomberg)的数据显示,中国银行(BoC)、工商银行(ICBC)和建设银行(CCB)的净现金量分别为1010亿美元、890亿美元和820亿美元。
  
对于现金充裕的企业会如何使用资金,企业高管和分析师们观点不一。有些人认为,由于公司估值处于近几年来相对较低的水平,进行企业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德利佳华(Dresdner Kleinwort)欧洲股票策略师菲利普·伊舍伍德(Philip Isherwood)不同意上述观点:“银行明显在囤积现金,为什么企业就不应这么做?”他认为,企业收购往往是顺周期性的、并且依赖于股市的强势。他补充说:“这完全是信心问题。银行会保持谨慎态度吗?很可能。企业呢?也很可能。”
  
伯克希尔是一个例外,它已投资于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蓝筹股。
  
其它一些现金充裕的企业则希望利用估值相对较低的机会,加大股票回购或设法收购竞争对手。微软(Microsoft)两者都已尝试,而瑞士医药企业罗氏公司(Roche)目前正在竞标收购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
  
不过,最近还在极力呼吁企业通过回购向他们返还现金的投资者,现在变得比较乐观。欧洲一位重量级投资者表示:“可以肯定地说,我宁愿拥有一家有着较高净现金头寸的企业,也不要一家背负债务的企业,前者的管理层现在更让我们放心。” 

估值太高?银行股将击碎多少人的梦想

股市中的银行股和都市中气派无比的银行大楼一样,聚集着无数人的目光、寄托着无数人的梦想。如果细数一下哪类股票的“死多头粉丝”最多,恐怕就是银行股。几乎每轮牛市都有人出来高喊“买入XX银行股永远是对的”。即便在本轮的大熊市之中,也有很多人痴情不改,紧抱着银行股不放;动不动就抄底、加仓,而且屡抄屡败、屡败屡抄。在过往的岁月中,深发展、招商银行等银行股上演过节节攀升的奇迹,确实让不少人大“发”了一把。但是,宇宙是对称的,炎热的夏季必然走向寒冷的冬季;奇迹的死灭和奇迹的上演几乎是一样的惊心动魄。如果说中国股市走进了严冬,那么银行股的归属必将是严冬中的北极。

首先,在大级别的经济下行周期,息差加速收窄和信用僵局的出现,将使银行盈利大幅度下滑。

在降息过程的初期,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是可能同步降低。从表面看,这不会影响银行的利差和效益,其实不然。在经济景气下行周期,面对股市的巨大风险和利率的下降趋势,不少比较善于理财的储户会把活期存款定期化,这将抬高银行的负债成本。因此,即使央行等额降低存贷利率,银行的实际息差也是收窄的。
在降息过程的中后期,由于存款利率下调的空间越来越小,降息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贷款利率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息差呈加速收窄趋势。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最终将使银行的息差收入弥补难以补正常的管理费用和人员费用。

信用僵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贷款利率的下降和贷款风险的上升必然导致银行“理性惜贷”;二是在众多行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的背景下,实业领域的生产规模会明显萎缩,资本性支出会急剧下降,贷款需求也相应减少。简单地说,就是银行不想贷、企业不想借。

息差越小,银行的惜贷情节就越严重。同时,除非过剩的产能全部被淘汰,或是技术革命催生新的主导产业,否则,即便贷款利率下降罕见的低位,实体领域的贷款需求也难以回升。

信用僵局所引起的贷款规模萎缩,与前面所说的息差收窄,相互以乘数效应冲击银行的盈利。

其次,在大级别经济景气下行周期,不良贷款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可能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

美国是一个接近于“真空化”的经济体系。传统工业所占的比重不到10%,不可能成为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源。其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风险主要来自个人消费信贷(如房贷和车贷)和衍生性资产。但是,不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中国的银行体系。

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外需的下滑过程实际就是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制造业贷款在全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超过20%,可能是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第一大风险源。

基础设施贷款所占的比重略低于制造业贷款,在通常的概念中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是很低的。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在经济景气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过剩和现金流下降等问题将更加清晰地表现出来。这部分贷款可能算是银行体系资产质量恶化的第二大风险源。

房地产开发贷款所占的比重约为7%,由于房价有超过50%的长远下跌空间而且房产积压比较严重,这部分贷款可能只算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第三大风险源。
小企业贷款所占的比重略低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小企业的脆弱性使这部分贷款面临着较高的风险。这部分贷款可能算是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第四大风险源。

个人贷款约占21%,其中购房贷款约占16%,此类贷款比重虽然不低,但不大可能成为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风险源,因为中国个人信用远超过企业信用,而且居民储蓄率为全球之冠。

另外,就相对重要性而言,中国银行体系衍生性资产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重并不高,只有5.5%左右。但从2008年4季度开始,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可能使不良贷款比重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由于经济形势已经发生的变化只是一场历史罕见的超级危机的序幕,预计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比重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银行业是高杠杆行业,其资产中资本只有10%左右。从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看,不良贷款的最终损失率在70%以上。由此推算,未来几年,假如某一家银行或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到15%以上,该银行或整个银行体系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四小虎”的不良贷款比重普遍超过15%,接近20%。当时中国四大银行的公布的不良贷款比重也有大约30%,而实际上超过40%。为了拯救四大银行,中国政府先是在1998-1999年向其注资2700亿元,随后又在2000年把14000亿元不良贷款按账面值剥离给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在政府干了这两件大事之后,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的实际水平依然在25-30%之间。

2001年11月加入了WTO。从此,中国经济全方位加入全球化进程之中;全球中低档消费品的产能和订单同时向中国转移,在FDI和出口两个侧面中国GDP增长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进入新世纪之后,改革开放之后长达20多年的居民购买力积累进入集中释放阶段,催生了住房和汽车等诸多产业的空前繁荣。

这些极为特殊、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使得中国银行业用急剧扩大的分母将不良贷款比重稀释到远比过去好看的水平。如果没有这些极为特殊、不可复制的历史因素,我们无法想像如今的一家家上市银行何时才能取得上市资格。实际上,四大银行自成立以来,政府作为股东所获得的红利回报未必能支撑1元的股价!

与1997-1998年相比,那时中国金融市场处于封闭性状态,不像现在这样大门虚掩;那时中国在1990年代初期形成的局部性房地产泡沫已经消化完毕,不像现在这样房价高高在上、摇摇欲坠;那时中国外贸依存度只有35%左右,不像现在这样高达65%;那时欧美的“胃口”很健康,“新经济”方兴未艾,不像现在这样“胃口”大减,产业创新止步不前。从这些情况看,未来几年,或许在2010-2011年,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重超过15%不是很难,而是太容易了!!!

第三,用国际比较的眼光,很容易看出中国上市银行的股价有多么危险

1.从前五大上市银行市值总和占本国GDP比重来看,中国实际上存在举世罕见的银行股泡沫。
与西方国家对比,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还十分原始。但中国5大银行上市银行的市值占GDP将近14%,而西方国家普遍低于5%。美国和德国分别只有3%和1%。尽管这个指标本身有一定的缺陷,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上市银行的估值泡沫。

2.从绝对估值水平看,中国上市银行的估算水平更加不可思议。
2008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市值分别为17,777亿美元、1,328亿美元、1,120亿美元、340亿美元和264亿美元,而“次贷危机”之前雄踞美国银行业冠亚军宝座的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的市值分别下降到367亿美元和670亿美元。
在欧洲银行体系中,瑞银集团和法国巴黎银行是最大的两家,其市值也分别只有386亿美元和379亿美元。花旗、瑞银的市值只有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几分之一,与咱们的交行大体相当。同志们,只要银行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只要美国和欧洲不沦落为中国的殖民地,谁敢相信中国的上市银行比美欧的银行冠军贵这么多?!如果美欧银行股不能上涨多倍的话,这种不合理的相对价值关系,就只能通过中国银行股的深度下挫来加以矫正。

3.从市净率和市值/资产比率两项指标也可以看出中国上市银行相对估算水平严重偏高。
就市净率而言,中国上述五大市值银行的分别为2.2,1.9,1.7,1.7,2.3;而花旗集团、美洲银行、瑞银集团和巴黎银行分别只有0.3、0.45、0.86、0.53。就市值/资产比率而言,中国上述五大上市银行分别为0.13、0.12、0.12、0.09和0.12;而上述四大美欧银行分别只有0.039、0.156、0.025和0.012。同志们,谁敢相信中国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比美欧同行贵1-6倍,中国上市银行资产总额对其市值的支撑能力超出美欧同行2-9倍?!

上述种种怪异现象背后的根源有这样几点:
一是2005-2007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规模和盈利水平泡沫式膨胀,以及众多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的疯狂追捧导致银行股上涨幅度过大股价过高。
二是2007年19月下旬以来,尽管股市已进入“超熊”周期,但众多机构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和银行业基本面的变化趋势缺乏前瞻性研判能力,对银行股抱有“死多”情节,加上汇金公司自2008年3季度以来进场托抬股价,导致银行股下跌幅度远未反映银行业盈利水平中长期的大幅度下降趋势。
三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美欧银行股率先进行了深幅调整,下跌幅度普遍超过80%,有的超过90%。

从未来趋势看,美欧银行股的调整在总体上仍将延续,尤其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银行股仍有巨大下跌空间;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美欧银行股平均下跌幅度超过90%。从中国经济存在的诸多弊病(有的已经显露,有的还处于隐蔽状态)来看,中国上市银行最终也难逃同样的厄运。

熊市没能扳倒林园 长期持股保赚不赔

十几年的老股民都未见过此轮熊市的厉害,林园2006年3月21日公布的其中一个投资组合到今天为止仍有82%的收益,未统计三年的分红收益,即使按前期的最低点计算,仍有47%的收益,2006年3月21日上证指数为1290.40点,已经是牛市初期,指数上涨了30%。目前的指数是1863.80 点,已经接近熊市低部,这两个时间段还是有可比性的,与林园这个组合投资开始时的指数比,已经上涨了44%,林园战胜指数近一倍,好的投资组合是可以战胜指数的。

从表二可以明显看出,周期性的股票及主要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政府管制的股票,长期持股穿越牛熊,显然是行不通的。

恰好上海机场今天的收盘价与2006年3月21日的收盘价一样,和最低点比较,还浮亏16%。看样子林园到机场实地调研数飞机起降,未来的飞机会更多,也抵不过政府价格管控,机场起降费下调20%,利润增长点化为灰烬。机场、高速公路、港口等再好的垄断,傻子都可以经营的公司,但要指望从这些傻子都可以经营的公司赚钱并非易事。定价权在政府手里,长期投资者就很难受益,且不提它们公用事业的性质决定不能暴利,且不提机场的穷亲威航空公司会拖后腿,且不提高速公路的收费年限和合理回报限定,且不提它们与周期性行业关系密切,容易受到伤害。

属于钢铁有色金属这样强周期性行业的新兴铸管和铜陵有色,持股两年多,仅有百分之十几的浮盈,随时都有可能不赚反亏,指望周期性股票长期投资也是恶梦,长期持股仅能赚取些还算丰厚的红利,有那么多的非周期性股票,何苦非要和周期性股票较劲,弄不好就回到起点,介入时机和价位不好还很容易损失本金。

丽江旅游和黄山旅游的索道和门票价格也是由政府定价,好在是地方政府定价,多多少少能顾及地方企业的盈利,丽江旅游八成收入靠索道,遇到部分索道停运技术改造,股价基本上算是回到起点,黄山旅游门票和索道收入占比小,门票价格提价得多,投资收益还行,但是长期投资这样的股票心里也没数,也是因为价格管制抵消垄断优势。

即使这样的投资组合也远远强于指数涨幅,取得不错的正收益,这就告诉我们,长期持有一个投资组合的投资风险很小,有安全边际时买入,高估时卖出,长期收益更好,把握不好,错过了卖出时期,简单持有等待后面的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牛市也相当不错。

价值投资是什么?

价值投资到底是什么?
这是投资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过在上证指数狂泻不止的2008年,人们会更深入地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多为扩大价值投资的外延。

以李剑先生为例,2005年时他将在中国如何做价值投资归纳为十二字真言: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前不久,李剑先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价值投资有三大方法:首先是严格选股+低位买进+长期持有(十二字真言的另一种说法),其次是利用市场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机会,最后是顺向投资(低买高卖)周期性行业和周期性公司。

对李剑先生的总结,陈理先生认为还不够全面,他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分为常规投资和非常规投资,李剑先生的三大方法属于常规投资部分,而常规投资部分还包括第四种投资方法——有些财务健全的好公司,虽然够不上卓越、伟大,也不一定是周期性公司,但如果股价足够便宜,也是可以购买持有,等到这些公司股票接近其内在价值时再卖出。

如此看来,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中的主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证券的)内在价值,按我的理解,价值投资是基于(证券)内在价值做投资决策;与之相对应,投机则是基于(证券)价格作决策。

如果说得更具体些,约翰·坦普顿爵士的定义是这样的,“价值型投资者购买特定的资产或物品时,总希望支付的价格会低于他相信的真正价值。这个定义的核心是简单却极其重要的假设,一项资产或物品的价格可能和它的真实价值不同。”

明确这样的定义对价值投资的推广显然是有好处的。很多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不适应中国市场,或许主要是怕长期持有的企业有负厚望——有多少绩优蓝筹股不过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然而,如果看清价值投资的真谛是以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忧虑自然会减少很多。
明确了价值投资的定义,我们对李剑先生和陈理先生总结的巴菲特的多种投资方法就会一眼看出它们其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股价便宜。

不过,千万不要误解股价便宜的概念,否则就难以成为纯正的价值投资者。在我看来,李剑先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也很想三者并用,但我对股市底部和顶部的判断缺乏才气:高抛低吸的方法看似简单易懂,做起来实则万难。过热、过冷、过高、过低;疯狂、低迷等等这些现象难以量化。同时我对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的把握也缺少能力,就在此时此刻,我就不知道下一个热点会在哪一个行业。”

显然,李剑先生认为采用他总结的后两种价值投资方法要判断股市的底部和顶部或者周期性行业的低点和高点。其实,并不是说股市处于底部时股价就一定便宜,反过来股价便宜时股市也不一定就会是底部。巴菲特曾这样说,“让我澄清一点:我并不能预测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向。我对股票市场在一个月或一年后会更高还是更低没有一丁点的想法。”既然对股市一年后会怎样没有一丁点的想法,想来巴菲特也不知道股市何时是底,何时是顶,但这显然并没有妨碍他施展全面的投资方法。

金融危机第二波兵临城下?

当下的美国经济有如三千弱水,国会豪掷2万亿税金,丝毫没压住汹涌澎湃的怒涛,甚至连底都没探到,这浑水到底有多深?无人能给出答案。

“我们现在还只是处于次贷泡沫的破灭初期,美国还将遭受更为严重的冲击。”美国基金投资经理惠特尼·蒂尔森 (Whitney Tilson)警告,“违约、拖欠债务、以及房屋拍卖的大潮还没过去,第二波的金融海啸已将要到来。”惠特尼·蒂尔森是业界元老,被称作“次贷危机中的最佳引路人”,甚至在一年前,他就预言了次贷危机的发生。无独有偶,一位美国联邦高级银行检查官也公开宣称,袭击房屋市场的下一轮风暴就要到来。

即将引爆的两枚炸弹现在大家都隐隐感到,次贷危机绝不是终结,而接下来的重磅炸弹才初露端倪,即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尽管这两个词现在看来稍显生僻,但很快将广为人知。

那么,这两颗定时炸弹将何时被引爆呢?蒂尔森认为,回顾一下05年和07年的重新设定日,再看看当前的违约率,就会发现,炸弹的引爆时间非常的明朗。再看看瑞信银行(Credit Suisse),在去年和今年计有数十亿的次级贷款被重新设定。这还是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没有崩盘的前提下,而未来三年,当房主们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利息时,这两枚炸弹就将重磅登场,第二波金融海啸也就随之开始。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的危害性与次贷危机相比,很可能犹有过之。数据表明,美国房屋抵押贷款的整体市场规模为10万亿美元,其中次级贷款1万亿美元,Alt-A贷款1万亿美元,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肯定在其之上,这就意味着到时又将需要5000到6000亿美元来救市。就违约率来看,Alt-A的违约率最终将和次级贷款持平,达到50%,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可能会高达70%。

说谎者贷款过去,很多房地产公司所从事的正是杀戮的工作。他们用夸张的宣传手段诱惑人们用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来购买房产,甚至雇佣专业的摄影师来营造房市繁荣的虚幻场面,让消费者们感觉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正是这两种贷款在这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不是这两种贷款,很多人根本无法获得常规的贷款来购房。而只要他们能够贷款买房,银行和房产经纪们就能赚到钱,此类贷款被称为“说谎者贷款”。

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这对借贷者有什么意义呢?这简直是一种不计后果的极端行为。蒂尔森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一厢情愿的认定房价会永涨不落。其实这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断,毕竟从大萧条时期以来,美国房价还未出现过下跌。”

也正因如此,人人都想投资房地产。比如针灸医生茹拉·吉尔玛斯(Rula Giosmas)就这样加入到投资房地产的大军中。过去五年间,吉尔玛斯共购买六处房产用于投资,全部使用的是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在当年房市盛景的诱惑下,她像逛街购物般买了一处又一处房产。但不幸的是,她对这种贷款几乎一无所知,且从未细心咨询过相关问题,也没有用心阅读文件材料。因为她很忙,“我的全职工作是针灸医生,投资房产只是副业。”她说。当然,结果就是现在每处房产都在赔钱。吉尔玛斯认为自己受到了误导,她希望可以重新选择贷款。跟她一样,很多购房者都有上当的感觉。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艰难岁月只是开了个头,像次贷一样,Alt-A和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同样会在华尔街的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目前资产泡沫大得史无前例,更糟糕的是它正在破裂。且其中最大的一块--美国的次贷市场--现在还处在泡沫破裂的中段。”蒂尔森认为,“这就像战场上的残杀,流血是无可避免的,更多的痛苦还将逐步降临,尽管有些痛苦现在仍然难以察觉。”
独立信用评级机构Egan-Jones Ratings总裁西恩·艾根(Sean Egan)也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他认为,2009年经济状况仍将恶化,而2010年会继续加剧。艾根认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我们清除现有的这些金融垃圾之前,房地产业是不可能重新回到正轨上去的。”

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根据美国房地产商协会的报告,三年前的住宅供应量为220万套,而今年年初达到了450万套,需求比例严重失调。这意味着经济形势根本无法在短时期内好转。一年、三年甚至五年都未必有起色。在未来四年中,还将有八百万美国家庭不得不离开他们的住所。甚至在房地产市场彻底崩盘之后,金融风暴仍将继续肆虐。

次贷市场的危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会动摇全局。它会发生在房地产市场,就还会发生在车贷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谁都难以独善其身,尽管目前股票市场处在十年中最大的牛市。到那时,很可能将是第三波金融风暴的到来,那将是资产泡沫的全盘崩解。

曹仁超:A股将在2010年重见牛市

香港著名投资 家曹仁超先生接受网易财经《 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的现场对话。

曹仁超认为,改革开放30年,香港是先头部队,起到了牵头的作用,对祖国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中国资本市场经过18年的发展,已经慢慢接近外国成熟股票市场的水平,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当谈到A股未来走向的时候,曹仁超认为经过2009年的上上下下,到2010年经济方向清晰的时候,内地的牛市就会重临的。但在2009年,只能够做长线的投资,短期的涨跌,投资者需要万分小心。曹仁超还认为,A股和H股肯定会并轨,建议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

最后,曹仁超还将其40多年的投资经验拿出来和网易财经的网友分享。曹仁超表示,价值投资法和技术分析法都是应该综合运用的,关键在于 “ 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 ” 。曹仁超本人则十分强调 “ 止蚀不止赚 ” 、 “ 沟上不沟落 ” 两大投资心得。这是他过去40多年学回来的技巧,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体会。

香港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贡献良多
网易财经: 今天很荣幸请到香港著名的投资大 师曹仁超先生,为大家分享他的投资经历和投资心得。首先请 曹仁超先生回顾一下中国内地改革开放30年和香港的关系。

曹仁超: 中央在1978年以邓小平为首宣布了改革开放,在1979年邓小平获得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去访美,访美期间美国国会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优惠,叫做MFN,就是最惠国地位。

什么叫最惠国地位呢?就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在美国获得低税的优惠,这个条件对香港的厂商相当吸引。

邓小平回国之后就宣布了深圳成为特区,对象就是香港,香港的回应就大量的厂商内移,就成为了香港特区。邓小平看到香港特区的成功,也同时宣布了厦门和珠海成为特区。厦门的对象就是台湾的制造商,珠海的对象就是澳门之制造商。但是澳门的制造业没有像香港这么繁荣,而台湾的制造商在内移中国方面,就有困难,因为台湾政府当年是不容许台湾制造业内移中国的。
这几个特区唯一真正成功的就只有深圳特区,所以说深圳特区的发展,慢慢不够地方用,就成为珠三角特区。中央在吸收了珠三角地区方面在90年代发展长三角特区方面就更加成功了。可以说过去改革开放30年,香港人是先头部队,同时是做了牵头羊的作用。

内地资本市场的水平已接近外国成熟股票市场
网易财经: 那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也有18年了, 曹先生认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相对比,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跟发展情况?
曹仁超: 内地的资本市场跟香港资本市场最大的区别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是在港英政府时代发展下来的。
而英国人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相当成熟,所以香港地在法规、监管、制度各方面已经全有蓝图了,香港的发展是拿着蓝图,一步一步发展成一个很成熟的股票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内地的发展就刚刚相反,在1989年匆匆上马,最先上马就是上海股票市场,第二上马就是深圳股票市场。当年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过18年的发展,内地的股票市场跟香港一样,监管方面、制度方面也越来越规范化了。

相较于其它的新兴国家,中国18年的发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已经慢慢接近外国成熟股票市场的水平了。

牛市将在2010年重临A股市场
网易财经: 最近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愈演愈烈,西方我们原来认为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也曝露了不少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又和他们有哪些不同?
曹仁超: 在整个资本市场发展,内地跟西方国家尤其以美国为首,两个是刚刚相反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是他们本身的收入是无法应付开支的,可以说入不敷支,如何让入不敷支的情况让人们继续消费呢?就令房地产拼命的上升,当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他们就拼命的消费。但是入不敷支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当房地产泡沫爆破之后,现在大家都知道出现了所谓的次按风暴,然后就是雷曼事件,发展成为金融海啸。

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是消费过度而回落的,是挺令人担心的市场。凡是消费过度回落的股票市场是很难回升的。中国就刚刚相反,中国是储蓄太多,储蓄百分比有36%,就是每赚100元有36可以存下来,所以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但是可以投资的项目部多。

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外国可以投资外币、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内地在这方面的发展都不大。内地的资金最先涌入房地产市场,当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时候加上股改成功,就引发了 2006年A股牛市的狂潮,在2006年 — 2007年A股的平均PE从15倍炒到75倍,以全世界任何地方的水平来看,75倍的PE都是不正常的。

大家也经历了2007年10月开始A股的熊市,到目前为止已经跌到15倍,如果用新兴市场的 PE看,A股市场也开始进入了合理水平。因为中国人没有过度消费,只是因为没有出路,资金全涌去股票市场,造成一个狂潮,长远来看,只要给他一点时间休息一下,我相信中国很容易有另一个牛市出现。

网易财经: 曹先生您对中国A股未来的走势有什么看法?
曹仁超: 相信经历了超级熊市之后,有机会在2008年 10月、11月之间见底了,因为2009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所以A股市场暂时没资格出现牛市的。我自己相信,最大可能性在2009年是出现上下市。比如说沪深指数在1600点 — 2100点之间上下,等候世界经济好的时候,中国才会出现牛市。
情况就好象香港一样,1982年跌完之后,因为主权问题没有清晰,所以1983年、1984 年是无法出现牛市,直到1984年7月份中英联合宣明,令到香港的前景清晰了,香港就出现牛市了。我相信。经过2009年的上上下下,到2010年经济方向清晰的时候,内地的牛市就会重临

Budget 2009: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With Singapore looking to be mired in its worst recession since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delivered a major fiscal package in response. Key tasks were to save jobs and to help companies. Corporate tax rate was brought down to 17%, and property tax rebates were introduced. Greater confidence was also injected to the banking sector, with the government stepping in to share the risk in lending to SMEs.

Key sector beneficiaries:
Banks (UOB, OCBC), Property (City Dev, Wheelock, Allgreen), Transport (SMRT, ComfortDelgro).

Saving Jobs, Saving Companies.
The key thrusts of Singapore’s 2009 budget were to save jobs for Singaporeans and to keep companies afloat in what is looking to be the deepest recession since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unveiled a S$20.5bn Resilience Package, acknowledging that it will not be an instant cure, but affirming its commitment in pushing through a strong fiscal move to avert a sharper downturn. Key Measures. The key measures were a job credit scheme which gives employers the incentive to keep workers, as well as a Special Risk-sharing Initiative (SRI) ,which aims to improve credit availability to SMEs, with the government taking on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risk. The government also cuts the corporate tax rate from 18% to 17%. The property market also saw a 40% tax rebate initiative for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properties, among other measures.

Not an Instant Cure.
Despite this fiscal boost, the openness of Singapore’s economy and the lagging effect of the fiscal measures mean that the tide will not turn overnight. The market will remain volatile in 1Q09 as economic data points continue to head south. Even though the market is currently trading at a P/E of 9.4x (FY09F),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16x in the past decade, negative newsflow from the corporate sector will continue to cap performance. We continue to expect a trading range of 1450 to 2180 for the STI, which implies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2, as is the case in recession years.

Friday, January 23, 2009

Malaysia: Surprisingly Large Rate Cut Signals Deep Economic Concerns

Bank Negara surprised market with a large 75bps cut to its Overnight Policy Rate (OPR) at its scheduled meeting on Wed (Jan 21) while market was just expecting a 25bps easing. This brings the OPR to 2.50%, the lowes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started to target the rate in April 2004. The Statutory Reserve Requirement (SRR) was also reduced from 3.50% to 2.00% with effect from Feb 1. The aggressive moves following the 25bps rate cut in November suggests concerns over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in the incoming economic data and reassures investors that the BNM is ready to take more aggressive steps if necessary. Our 2009 GDP growth forecast of 0.9% for Malaysia incorporates expectation of a 'technical' recession in 1Q09.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inflation has started to drop at a faster pace from November. Headline inflation nearly halved to 4.4%y/y in December from a peak of 8.5% in August last year. With prices expected to come under more pressure from weakening demand, we expect Malaysia's inflation rate to drop significantly to 1.2% this year from an average 5.4% in 2008.

Growth concerns and falling inflation will see the BNM continue to cut rates further this year. We expect another 50bps cut in the OPR at the next monetary policy meeting on 24 February. In fact, many in the market are already expecting the policy rate to fall below 2% this year i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remains tough. On the fiscal front, there is also specula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be coming up with a second stimulus package soon but that will be somewhat constrained by the already large budget deficit of around 5% of GDP this year.

The MYR was little-moved by the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 last evening. USD/MYR traded a tad lower to 3.6100 this morning from Wed's close of 3.6172. However, growth risks should put upward pressure on the pair in the near-term, probably pushing it to around 3.64 in the coming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