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Crisis on Wall Street: Roubini Predicts Another 20 Percent Stock Drop, Sale of Goldman, Morgan

After failing to find a buyer this weekend, Lehman Brothers filed for the largest bankruptcy in U.S. history while Merrill Lynch agreed to be acquired by Bank of America for $50 billion. Such extraordinary events set the stage for a wild Monday on Wall Street, and most likely beyond.

These incredible, once unthinkable developments have caught a lot of people off guard, but not Nouriel Roubini, of NYU's Stern School and RGE Monitor, whose alarming predictions about the housing market and finanical system have been coming to pass with alarming frequqency.

This morning, Roubini forecast another 20% drop in stock prices, and reiterated a prior view that there will be no major independent broker/dealers standing before this crisis ends. In other words,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should be seeking suitors today, or face a similar fate as Lehman later.

走出股市迷魂阵

我在奥运前夕去了北京一趟,游览了部份重建后的圆明园。
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圆明园的断垣残柱,而是一座“迷魂阵”。
这座迷魂阵占地不到一英亩,由一组高可及胸的矮墙组成,中央是一座建在高台上的亭子,环绕亭子的是矮墙围成的通道,只有一条可通往亭子,其馀都是死巷,皇帝坐在亭子中,任何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亭子,可得赏赐。
我发现,那些不假思索,信步入阵的旅行团团友,顺着通道前进,都被堵在死巷中。兜来兜去,总无法到达亭子。
只有极少数,不急于入阵,却在阵外仔细观察阵的结构,然后才从容不迫地入阵,慢步向前,很快地就到达亭子。比那些“盲侠”快了几倍。

股市就是一座奇大无比的迷魂阵,假如你不假思索就进入的话,多数会被困在“死巷”中,要到达“财富”之亭的机会很渺茫。

假如你抱着从容的态度,先在阵外高地,俯视股市,看清楚其真面目,然后才悠哉闲哉地入阵,必能顺利登上“财富”之亭。

对大部份人来说,股市有如一堆乱麻,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
结果是大部份置身股市迷魂阵的人,都感到无所适从。
实际上,只有你以简御繁,就不难看清楚股市的真面目。

只要你遵循以下的三个原则,股市迷魂阵困不住你。

第一个原则就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随波逐流。

大部份人最易犯的错误是“盲从”,“盲从”就是“盲目跟从”,也就是闭着眼睛跟着别人走,自己没有主张,殊不知这个“别人”,其实也不比自己更高明,结果当然是卡在“死巷”中。
就好像圆明园的游人,看见别人一窝蜂般进入“迷魂阵”,就毫不犹豫地跟着进去,殊不知这些“群众”,其实对这阵的结构,也是一无所知,结果当然都被困在“死巷”中,只有极少数的游人,不跟随“群众”入阵,反而站在阵外,花一点时间,观察迷魂阵的结构,看清楚通道的方向,然后才从容地入阵,结果是后发先至。
但股市的迷魂阵,比圆明园的迷魂阵复杂得多。
因为圆明园迷魂阵是由固定的矮墙组成,矮墙是不会变动的,只要从高处俯视,就会一目了然,你绝对不会迷路。
但是,股市的迷魂阵,是由无数的乱象组成,这些乱象不断地变动,你很容易眼光瞭乱,看不清通道。
在这种情形之下,大部份人选择最容易走的道路——跟着别人走,结果是别人错,他也错。

要减少错误最好的方法,是遵循第二个原则。逆向思考走出困局

第二个原则为:反向。

“反向”有如鱼网的“纲”,“纲”就是提网的总绳,只要抓紧“纲”,整副鱼网就在你掌握中。
渔人在撒网时,因为抓紧“纲”,所以才能把撒出去的鱼网收回来,网中之鱼才无法逃脱。
在股市中,只要你“反向”成自然永远朝群众相反的方向走,股市的迷魂阵困不了你。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你恐惧,别人恐惧时,你贪婪”,就是“反向”的最佳注脚。
然而,除非你配合基本面,“反向”也未必成功。
当一只股票由5令吉跌到1令吉时,如果你食古不化,根据“反向”的策略买进的话,你还是可能亏本。因为假使这只股票的公司已走向破产时,股价可能跌到5仙,甚至跌到零。以1令吉买进的人还是会亏大本。
所以,在应用“反向”策略时,一定要特别小心。
惟有一只股票的基本面保持不变时,才可以在股价大跌时买进。
如果基本面已改变,就必须重新评估,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买进。
问题是大部份人都没有评估股票价值的能力。
要评估股票的价值,必须做很多很多的功课,大部份人不会做功课,或是不肯花时间做功课。

为了避免买错,散户最好遵循第三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为:只买五星级股票。

视垃圾股为瘟疫,绝不沾手。
无论“消息”多么好,也不动心。
记住:有些钱不是散户赚的,如果你因为不听“消息”而错过一次赚钱的机会的话,你不应感到痛心,而应感到庆幸,因为你可能已避开了九个陷阱。
因为在十个“消息”中,可能有九个是假的,是别人放出来引诱你上当的。
坚持只买五星级股票,你可以避开陷阱。
养成“千山我独行”的作风,对股价,坚持“反向”,对企业,坚持“五星”,你可以放心的走进股市的迷魂阵。
因为你一定能走出迷魂阵。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股票升跌的背后

没有永远上升的股票,也没有永远下跌的股票。如果股票永远上升,股票任何时候的卖出者,都是输钱者,因为卖出者无法用同样多的钱买回同样多的股票;同理,如果股票永远下跌,任何时候的卖出者都是“盈利”者,因为卖出者都可以用同样多的钱买回更多的股票。股票永远上升不会有“赚钱”者,股票永远下跌不会有“赔钱者”。要有人赚钱,有人赔钱,股票必须升升跌跌。

股票的升跌实际是股票价格的升跌,人们喜欢用资金净流入和资金净流出来描述。价格升了,在股票数量没变少的情况下,必然是资金的净流入。实际情况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有人为操控。股票的价格是由收市价格来计的,当高度控盘的股票资金净流出时,它还是可以让股价上升的,庄家出货,用的就是这个道理。

张三和李四会以什么价格成交股票,这个价格由什么决定?我们可以预测这个价格吗?价格是由人的需求级次决定。股票不能吃、不能用,我们买卖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不劳而获、分配财富(分析股票要付出劳动,这个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我们接受某个价格,就是因为我们相信别人会接受比这个价格更高的价格(斗傻理论),当我们自己怀疑自己,认为别人不会接受比现在更高价格时,我们就会将股票卖出。

股票价格是由人的需求级次决定的,严格地讲是由集合人的需求级次决定的,为了影响股票价格,庄家必须影响人的需求级次。什么可以影响人的需求级次,一是不断上升的股价,把人贪婪的本性激发出来,二是媒体发布各种收购合并、整体上市等消息,把人对股票的需求级次提高。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垃圾股的股价比好股票的股价还高,我反问他为什么妓女比良家妇女赚的钱还多?为什么道德败坏的人往往比品德好的人更有前途?其实,这些东西的答案都在人性里。

股票价格是不可以预测的,但判断股票价格有个标准,预测股票就是这个标准。影响股票价格的有两股力量,一股是使股价上升的力量,另一股是使股价下跌的力量。设某个国家现在股票市值为12万亿,平均P/E为42倍,这个国家的股票指数还会涨吗?如果会涨,它可能涨多少?它可能会跌吗?如果会跌,它可能跌到多少?如果这个国家的股票指数现在是3000点,理论上它可以涨到任何点位,比如,4000点,。。。甚至10000点。如果由3000点涨到10000点,那时的P/E会从现在的42倍涨到140倍,那时的市值从12万亿,即使没有增发股票,也会涨到36万亿。这里必须分开两种情况,一是股票95%以上都被极少数人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市值的上涨根本就不需要资金的“流入”,而只须庄家来回通过不同的帐户自买自卖(所谓的对敲盘)。如果股票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人的手里,股票市值的增加,必然意味股票占用资金的增加。在股票被庄家控盘的情况下,庄家最怕的是折价配股,因为一配股庄家就必须跟着配,否则就会被摊薄。

股票从3000点升到10000点再也升不动了不是因为没有资金,因为资金还在那里,人们不愿意继续买入股票,是因为人对股票的需求级次下降了。在10000点,那些持有股票的人可能有麻烦。没有人接他们手里的货,这些股票又没有息可派,他们只能盼星星、盼月亮,最后当然是股票价格的狂跌,直到跌回它的起点。

斗傻理论

投资市场,千奇百怪,如果你用常理去看投机行为,及用最理性的分析工具去解释各种市场,你会很难接受现实,运用最理性的分析工具在市场里面可能是大输家。譬如一只股票,由10元开始上升,很短时间之内,升到100元,市盈率由5倍升到50倍。你会觉得十分不合理,因为短时间之内升10倍,不合理竺市盈率50倍更加不合理。但如果你去沽空这只股票,它可能由100元再狂升至200元。用合理的分析会使你破产。投资市场使不少投资专家,经济学家,资讯充足的大机构,阴沟里翻船,输得一败涂地。因为他们太过理性,投资市场很多时候却不讲理性。大家在市场都好似捉弄人一样.见到价升,越升越不合理,但大家却似失了理智一样,越升越买,越买越大。在跌价时,亦可以是越跌越多人沽,越沽越大价钱。

高价追货,低价沽货可能是不合理的,但有人这样做,却赚大钱,高价追货,更高价沽出,低价沽空,还有更低价呢?高价买入,还有比你更傻的人在更高价去抢你的货。市场上永远都有更傻的投资人士。
炒楼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越贵越多人炒.永远都有人高价买入,然后以更高价卖出获利。

投资战略启示
不错,市场很多时都不可以用常理推测。人心狂热的时候,什么理智都已经被抛诸脑后。但是大家都起哄犯傻却是市场危险之处。单凭理智可能有很多时候走失时机,赚不到钱,但如果在市场投资时丧失了理智,只靠冲动本能做买卖,并无节制,毫无分析将市场过滤,一旦市场崩溃,这些傻傻的投资人士都是第一批被淘汰出局的人,是损失最惨重的市场牺牲品。市场并没有永远上升,或者永远下跌的可能,在沉醉于获利、赚钱越来越多,市价日日上升的美梦时,保持一点冷静理智,人傻自己不傻才是最出色的投资人。即使有时走失机会也胜过一次意外,水远不能翻身。大家对一些已经升到毫无节制的股市、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都要冷静理智。见过不少人股市获利时全副身家投入,结果股灾之后,他们发觉最傻的就是自己。

搏傻理论:楼盘越无市越抬价,看看谁更傻

最近,随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一项最新调查结果的出台,一些大中城市房市“价涨量跌”的状况引起注意。调查显示,今年3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2%,进入10月份涨幅更是达到了9.5%。但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城市却成交量持续萎缩,演绎着“有价无市”的局面。11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广州日报》、《中国证券报》等许多媒体发表报道,对“房子越卖不动价越高”现象进行关注。

房子越是卖不动就越是抬价,制造“紧缺”假象,这其实早不是什么秘密了。当然,这种奇特的现象或许只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才有。由此不由想到经济学上那则著名的“搏傻理论”:在艺术品拍卖或股票、期货交易中,某些东西之所以价格越抬越高,高到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比如简单一幅画就能卖到上亿元,原因就是购买者坚信还会有人比自己“更傻”,将来一定能以更高价格出手———是谓“搏傻”。看中国当前的房市,与此“搏傻理论”有些相似。

当然,从“有价无市”的现状来看,这与“搏傻”又是不尽相同的———贴切说,应该称为“诱傻”。那些在成交低谷中硬撑着抬价的房地产商或二道贩子们其实也明白,房市成交量之所以萎缩,最主要是因为价格过高,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实际购买力;其次是随着CPI不断上涨,许多人对跻身“房奴”的生活心存顾忌;还有就是,有些人开始对国家调控政策产生了一些信心,相信房价有望理性回调。然而,如此背景下房价却不降反升,某些房地产商还拼命为高房价鼓噪,这不是“诱傻”又是什么呢?

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人“诱傻”的底气究竟何在?在笔者看来,某些房地产商之所以敢于如此,从其自身来讲有这样几种原因或曰“心理支撑”:其一,担忧心理,害怕降价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坏掉已经持续了多年的“好形势”;其二,不甘心理,对房市的利润预期一时难以调整过来,不愿轻易就范;其三,侥幸心理,由于近年来的多次调控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甚至越调越高,而在当时往往也使房市产生过波动,如此“经验主义”使某些房地产商对当前的成交量萎缩并不以为意。这些因素,再加上经过多年的暴利积累,也的确有许多开发商已经赚得盆满钵溢,有了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故房市虽然提前入冬,但房价却一时难以理性回落。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发生“房子越是卖不动就越是抬价”这种普遍现象,在房产商自身心理因素之外,或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外部原因———即某些房地产商得到了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近年来,地方政府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或通过暗箱交易的方式,聘请外地开发商哄抬本地地价的事情很多。

确实,在时下的政策下,从房地产价格狂飙飞涨中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地方政府和某些管理部门。因此,在房市卖力表演、拼命“诱傻”的,虽然表面看来是那些贪得无厌孤注一掷的房地产商,但他们可能只是一个“操盘手”的角色,背后更有可能是某些地方政府或某些言行不一的相关管理部门。

什么是博傻理论?

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会有其他某些蠢人参与进来并愿意以更高价格买进,这种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场称之为傻瓜赢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处于上升行情中适用。从理论上讲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其游戏规则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后一棒都有利可途,做多者有利润可赚,做空者减少损失,只有接到最后一棒者倒霉

“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应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从大众心理角度分析股市的理论中,“博傻理论”已经广为人知。该理论认为,股票市场上的一些投资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论价格和内在价值,他们购入股票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接过“烫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础是投资大众对未来判断的不一致和判断的不同步。对于任何部分或总体消息,总有人过于乐观估计、也总有人趋向悲观,有人过早采取行动,而也有人行动迟缓,这些判断的差异导致整体行为出现差异,并激发市场自身的激励系统,导致博傻现象的出现。这在中国股市表现得也曾相当明显。

对于博傻行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类是感性博傻,一类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而后者,则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关规则,只是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资金赌一把。

理性博傻能够赢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来接棒,这就是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当投资大众普遍感觉到当前价位已经偏高,需要撤离观望时,市场的真正高点也就真的来了。“要博傻,不是最傻”,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到底还有没有更多更傻的人是并不容易判断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为最傻者,谁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选队伍呢?所以,要参与博傻,必须对市场的大众心理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控制好心理状态。

“投资要用大脑而不用腺体”是巴菲特的名言。大脑要做的是判断企业前景经营和大众心理趋向,而腺体只会让人按照本能去做事。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学生,格雷厄姆是道氏的门徒。巴菲特也不是百分百地拒绝市场炒做,只不过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鞋之前决不会脱去脚上现有的鞋。所以说,对于博傻现象,完全放弃也并非是最合理的理性,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水平上,适当保持一定程度的理性博傻,可以作为非理性市场中的一种投资策略。

在深沪股市中,投机气氛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的,相当多的投机者并非理性,有时甚至就是疯狂赌博。对于业余投资者而言,这种博傻带来的利润不太容易把握,但对于职业投资者而言,应该尝试着利用这种市场氛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理性博傻。

博傻行为时常会在消息面因素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例如,某强势股逐日上升,市盈率越来越高,显然很不合理,并且也无消息说明该股有利多消息,但股价就是一个劲地直往上蹿,惹得低位未买的交易者心直痒,于是高价买进,而踏空者的追涨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上扬,越买越涨,越涨越有人买。而不久之后,让人奇怪的是,市场自然而然地会冒出许多该股的利好传闻,不合理的涨升也成为理由十足的上扬行情。所以市场派人士常认为,与其说是消息决定走势,不如说是走势决定消息,走势好的个股会吸引买盘,也会吸引利好消息。因而选择博傻策略的人无须认真研究个股基本面,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股价的走势和成交量的配合。追涨杀跌在这种操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严格地说,博傻理论的核心就是“顺势而为”。到底如何把握好“顺势而为”和逆向思维的关系,将在后面的部分有更多的探讨。

高价买进,低价卖出是股市操作大忌,但有人高价追货能在更高价卖出;低价卖出,还可以在更低价位补回,这当然也不是坏事,或许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市场很多时候不能用简单的价值理论去推测,人心狂热的时候,理性的价值评估往往失效,这时,就需要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依据对市场情绪的“望闻问切”来判断行情最危险的时候是否已悄然而至。

时间

如果一位富翁给你两种选择:

1:每年给你一百万,给你30年。

2:第一年给你1令吉,第二年给你2令吉,第三年给你4令吉,第四年给你8令吉……依此类推,给30年。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你应该会选第二种。

表面上看来好像每年拿一百万的拿比较多。的确如此,前面20年,拿一百万的拿比较多,但是在第21年之后,选择第二种的就拿超过选择第一种的。在第30年,选择第二种的可以获得5亿,30年来总共获得将近10亿,而选择第一种的只获得3千万而已!

这样是不是差很多呢?问题是如果你不能够等到25年之后,你永远不会发现复利所带来的可观效果。你能够坚持等30年吗?

另外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年底存5千令吉,如果他每年所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因而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回报率,40年后财富会成长为4千万令吉。

现在试问10年后他能累积多少财富?大部分人认为报酬这么高,只是时间短了些,经过10年的作用,少说也应该有100万令吉,甚至有人猜500万,最保守的人则猜50万。

答案呢?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答案:15万令吉!

同样在报酬率20%下,每年5千令吉,经过40年的理财结果是4千万令吉;而经过10年后才累积15万,令人不敢置信,两者相差250余倍!
经过10年的奋斗,才只有15万,连一辆BMW都买不起,怎么不叫人心灰意冷呢?

这正是投资理财致富过程中必然的无奈。我们必须了解理财活动是“马拉松竞赛”而非 “百米冲刺”,比的是耐力而非爆发力。

投资理财要想致富,其先决条件就是时间,而且是漫长的时间,你必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时期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结果。

结论:理财必须花费长久的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一个人想要利用理财而快速致富,可以说是一点指望也没有!

年轻的朋友们,如此说来,时间就是致富的最大本钱,只要肯长期的投资,想达到财务自由绝对不是梦喔!

复利
想要致富,就先要明白复利的作用!简单来说,复利就是从1复制变成2,再从2复制变成4,再从4复制变成8……一直复制下去。别看它复制一次只是增加一倍而已,如果连续复制10次,就从1变成1024。如果连续复制20次,就从1变成524288。也就是说你只要拿出1令吉,然后复制20次,你就拥有50万令吉,你要吗?

难怪爱因斯坦也要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复利,是世界8大奇观!”。相信很多人都想问:市场上真的有可以将金钱复制的“复制机”吗?

有,就是“投资”。
1:自己做生意,小有小做,大有大做。
2:投资房地产。
3:投资股票,信托基金等金融投资工具。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有投资,就一定有风险。自己做生意,不一定可以成功;花一笔钱投资房地产,不一定可以得到回酬;投资股票/基金也是一样,不一定可以得到回酬,分分钟亏本。

反过来,如果没有投资,每年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进银行长期储蓄户口拿利息,肯定没有风险,肯定不会亏本。错!将钱长期放在银行户口里,也有风险,就是没有机会致富的风险!

自己做生意,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也许两年就可以回本,也就是说两年就复制一次。

投资房地产,30年前买的双层排屋,8千令吉,今天也许值25万,也就是说30年复制了5次,每6年复制一次。(8>>16>>32>>64>>128>>256)

投资股票/基金,也许刚好明年大牛市出现,短短一年里,就复制了一次。

反过来,如果将钱放在银行户口里,假设每年4%的利息,那么25年你的钱才得以复制一次,请问你一生里有多少个25年呢?

所以,要致富,就一定要敢于投资!因为只有投资,你才有机会在你的人生中,看到你自己的钱不断地在复制中,像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投資四忌 獲取財富五道

投資四大忌:
一、响牛市中過分保守。
二、响熊市中過分進取。
三、Time the market。
四、錯信股票經紀或投資顧問。
為針對上述缺點,响牛市中記住七三分(70%資金投入股市),响熊市中三七分(30%資金投入股市),唔好尋頂同埋尋底。唔好信人只可信自己。Get wise, Get wealthy and get healthy。人年紀大咗應該聰明咗、富有咗同時保持健康,上述方法可以防止你太進取或者太保守,亦唔需要Time the market。

一旦熊市形成,減持至30%股票,雖然有所損失,但仍然有70%現金响手,令你安心快樂。牛市形成,則改為70%投資股票,仍有30%現金在手,可令人聰明及有智慧,不但心平氣和,同時可安享自己嘅消閒時間。

獲取財富之道:
A、記住資產分配程式(Asset Allocation Model),牛市七三分、熊市三七分。
B、嚴守止蝕唔止賺。虧損15%要注意,虧損20%便止蝕。
C、唔好過分分散、唔好過分集中,最多揸十隻八隻,最少揸四隻、五隻股份已經足夠。
D、時間响自己嗰一邊,如用五年、十年、二十年,而唔係希望一朝發達。
E、如非專業,每天花二十分鐘响自己投資分析上面已經足夠,唔好一曝十寒(心情唔好便唔理),亦唔可以埋頭埋腦。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外资如何用股指期货套利?

期货先于现货,同向买卖反向调整头寸外资在新兴市场的股指期货策略如何?是如何交易股指期货,帮助庞大的股票头寸规避风险、创造收益的?从中国台湾的例子来看,外资因自身买卖股票而造成交易成本提高,为了对冲这一成本,外资通常在买入股票之前先买进股指期货、卖出股票前先沽空股指期货,买进或沽空的股指期货仓位与股票市值相当,并且随着股票的增减而调整股指期货仓位。此外,由于自身是左右中国台湾股市行情的主角,外资也完全可以从股指期货获利。有实力的国内机构投资者可以效仿这一模式。

外资左右中国台湾股市行情
虽然个人投资者占到中国台湾股市交易总量的七成,但截至2007年底,中国台湾股市的机构投资者总持有比重为53.4%。如果只考察金融机构的话,公募基金占市场总市值的1.3%、本土其他金融机构占4.1%,外资机构占21.4%。所以,外资是中国台湾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07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外资机构持有的股票已经占中国台湾股市总市值的25%。

外资持有比重高,那么把握买卖时机的能力如何呢?借助另外一项统计数据—外资每日买卖超(系全体外资买卖股票金额的净额,台湾证券交易所于每日收盘后公布),可以看出外资买卖股票的时机与股市涨跌的相关度。结果令人惊叹,指数的涨跌似乎在听外资买卖股票的号令。我们以2002年8月1日为起点,把每日的外资买卖超进行累计,到10月11日为止的2个月内,外资累计卖出的股票达到778亿新台币;在此期间,台湾加权指数从4917点下跌到3850点,跌幅达22%。此后的两个月,外资又买回了这些卖出的股票,到12月3日,外资累计买卖超转负为正;在此期间,台湾加权指数上涨25%,达到4794点。也就是说,指数在这四个月内,先走出两个月熊市,再走出两个月反弹,形成标准的V型反转;而外资在前两个月累计卖出778亿新台币股票,在后两个月又买回797亿。更巧的是,外资累计卖超的最大值出现在10月11日,而股指的最低点也是10月11日,次日外资结束连续卖超、反卖为买,指数也就不再探底。如果我们把外资买卖超看作一位策略分析师的研究成果,那么这位分析师应当可以获得“最佳策略分析师”的称号。
  
可能有人说,短期的情况并不足以证明,上述时段或许只是特例。那么长期来看,外资买卖股票的表现如何呢?我们从2002年起累计外资买卖超,对比中国台湾加权指数的表现,仍然可以发现二者的关联度很高。其中有几个关键反转点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就是前面提过的2002年10月的V型反转,外资非常准确地先卖后买,而且反买点刚好是大盘最低点,从而获利颇丰。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当时由于SARS疫情爆发,中国台湾股市从4月23日开始下跌,此后一个月内始终在低档盘旋,一直到5月30日才突破4月23日的价位。这段时间外资在做什么呢?数据显示,它们一共买超了799亿新台币的股票,26个交易日有23天净买入,颇有逢低吸筹的意味。事后的股指走势证明,这一段时间的股价不仅是当年最低,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下一个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第二季度。2004年4月9日,内地宣布实施宏观调控,由于中国台湾与国内的经贸交流早已密不可分,台股也在这一时期见顶。从4月12日到8月4日,中国台湾加权指数累计下跌22%,而外资在从4月9月到6月18日的两个半月时间内,卖超台股1258亿新台币,也就是说外资越卖,台股越跌,外资再度展现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力。而在台股尚未达到最低点的时候,外资却已经开始反买。从6月21日到8月4日,外资买入台股193亿新台币,虽然只占前期卖超的约15%,但明显已开始试探性吸筹。8月4日,也就是距离股指最低点后的一个月,外资大买597亿新台币,这个价位为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的低点。可以认为,外资对市场底部的判断完全正确。
  
综上观察,无论长期与短期,中国台湾加权指数的涨跌,都与外资买卖超有极大的关联,二者的趋势十分一致。外资买卖超成为中国台湾股市最重要的风向标。那么,外资的买卖为什么对中国台湾股市有如此大的影响呢?我们认为,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外资的资金庞大,二是外资具有全球化投资的眼光。从资金的角度来看,一个持有股票比重达到20%以上的市场参与者,其调仓行为当然对股市有很大的影响。  
以2002年8-12月为例,外资卖出了近800亿新台币股票,相比外资总共持有的1万亿新台币股票,不过是减仓8%,但是对市场而言,这一数值相当庞大。平均计算,外资每天要卖出22亿新台币的股票,而当时每天的成交量只有494亿新台币,也就是说,市场每天多出了4.5%的卖单。如此大量的持之以恒的卖单,足以压倒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外资的眼光独到。1996年中国台湾放宽QFII投资额度时,多数当地投资者都没有认识到电子股是未来高成长性的价值股,而外资一路买进。据统计,外资持有的电子股的总市值从1996年初的1000亿新台币上升到2000年最高时的15000亿新台币。电子板块1996年占中国台湾股市市值的比例为13.6%,1997年8月26日已上升到32.93%。中国台湾加权指数1996年初为4600点,1997年8月26日上涨到这样10167点。1999年,全球电子股大涨,中国台湾加权指数又从1999年初的5400点大涨到2000年2月18日的10394点。

买股票前先买进股指期货,卖股票前先沽空股指期货
根据中国台湾期货交易所最新的统计数据,2008年4月,外资在中国台湾本土上市股指期货的交易量占市场总量的10.2%,而个人投资者占71.1%。相对于外资拥有中国台湾股票市值25%的比例,10.2%的股指期货交易量比例并不算高。然而,外资还有更大的股指期货交易在新加坡交易所的摩根台湾指数期货,如果加上这一部分,那么外资在股指期货市场的份额和股票市场是相当的。从这个比例来看,外资股指期货的交易量是很大的,因为中国台湾的股指期货交易有18%是期货自营商所为,它们并没有股票现货头寸,主要是执行套利、作市等交易。换句话说,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的期货交易量都不如现货,唯独外资在两者有相当的交易量。那么,外资进行大量股指期货交易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呢?
  
我们已经知道,外资买卖超与中国台湾股市有很强的关联,对外资而言,买入股票时股价就涨,卖出股票时股价就跌,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像外资这样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投资者,投资金额庞大,建仓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往往需要多个交易日。如果其一买股票股价就涨,就意味着其在建仓中后期买入的股票,价位会比初期买入的股票高出许多。这样一来,股票的整体建仓成本就会被拉高。同理,股票减仓的价位也会因为卖股票时股价下跌而被拉低。因为自身行为的影响力太大,外资陷入了越买越高、越卖越低的怪圈。
  
那么,外资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股指期货上。因为买入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而股价上涨又会进一步传导到股指上,如果买入股票之前先买入股指期货,就可以从股指期货获利,来弥补后续股票在高位建仓的隐性损失。类似的道理也发生在股票减仓。所以,外资的股指期货策略就是—买股票前先买进股指期货、卖股票前先沽空股指期货。
  
随之而来的更深入的问题是,外资如何决定股指期货的头寸大小,何时进何时出呢?我们判断,外资持有股指期货的仓位应该与股票相当。举例而言,如果某外资准备买进10亿元的股票,那么其股指期货多单合约值应该也等价于10亿元。之所以要相等,是因为如果股指期货的合约值低于股票市值,起到的保护作用就不足;而如果大于股票市值,又形成超额对冲,只有等值是最佳的。至于进出场时机,原则上是在股票买入前建立完股指期货头寸,在股票买完后股指期货多单减仓。一般来说,如果某外资要买入100个单位的股票,那么在它建立完100个单位的股指期货头寸后,应该是每买进1个单位的股票,就同时卖出1个单位的股指期货,让两边保持相加等于100个单位。也许有人会问:买入股票前还买入股指期货,岂不是放大头寸,加大风险吗?其实,只要做到两边保持一加一减,股票买进后就马上卖出等量的股指期货,就不会有放大风险的问题,而且这样操作,可以锁定股票的买进或卖出价,广义地说,也是一种套期保值。

数量研究员测算交易影响,衍生品交易员开盘下单股指期货
要利用股指期货对冲隐形交易成本,还需要在事前判断出买卖股票对股指的影响。因为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之间存在价差,如果自身买入股票的行为将造成股指上涨0.5%,而目前股指期货的价格已经比股指高0.5%,用股指期货锁定进场价位就变得毫无意义。所以,知道自己买卖股票对股指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要计算这个影响值,投资者通常会想到冲击成本。利用冲击成本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买入股票的行为会拉抬股价多少,再从该只股票占沪深300指数的权重,可以计算出指数会上涨多少。  
然而,这个方法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如果买入的股票是工商银行,那么其他银行股很可能也会跟风上涨,所以冲击成本的估计法会有所遗漏。一个更可行的办法是,长期统计自身交易股票的行为对于股指的影响,这样才是比较全面的估算。当然,这个办法必须配合数量方法,而且需要长期操作。但是对一个希望利用股指期货锁定股票进出场成本的机构而言,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的这种操作策略,会引起资本市场的反应,出现规律性的现象:如果外资买入股票之前先买入股指期货、卖出股票之前先卖出股指期货,那么,股指期货的升贴水就会为后续现货股指涨跌提供指引。因为外资先买入股指期货,所以股指期货的价格会相对被拉高,产生升水现象,此后股票的买盘接踵而来,所以升水预示着股指上涨;同理,贴水也预示着股指即将下跌。这一现象正是金融学理论所说的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但内在原因是机构在股指期货的动作先于股票一步,而非一般认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源于预期。正因如此,股指期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越高,定价功能也就愈好。
  
在中国台湾市场,最容易观察外资这种操作方式的就是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开盘价的关系。如果把中国台湾每天股指期货的开盘涨跌和现货指数开盘涨跌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在坐标轴上的对应点大都位于斜率等于1的直线上,也就是说二者非常接近。有人可能会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股指期货本来就与现货指数有很高的联动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股指期货的开盘比现货指数早15分钟,换句话说,每天在现货指数开盘前15分钟,股指期货已经预告现货指数的开盘价了。毫无疑问,股指期货的这种价格预示功能是非常宝贵的,或许比分析市场数据的预测性更强。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推论出外资如何进行股指期货交易了。每天早上,外资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一样,召开投资研究会议,在研究员、投资经理提出各自的看法后,拍板定案当天的投资标的和金额。此时,数量研究员根据这一投资策略,通过历史数据测算出这一投资会对股指产生多大影响,而衍生品交易员再依据这个数据,在股指期货开盘时就采取行动。因此,股指期货的开盘价位就会准确地预示此后现货指数的涨跌。

国内机构投资者可效仿操作
过去,由于对冲基金狙击英镑、引发亚洲金融风暴等事件的影响,加上不了解金融衍生品,市场往往概念性地把外资的股指期货交易视为投机和操纵,而通过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外资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的另一面,即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毕竟,试图操纵股市就像赌博,是与全体投资者对抗;而利用股指期货锁定成本是合理增加收益。那么,外资交易股指期货是否稳赚不赔呢?我们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它们对股市的判断。因为股指期货交易与股票同向,如果判断大势错误,那么股指期货也无法获利。从中国台湾的情况来看,既然外资对股市有如此的影响力,是可以从股指期货获利的。
  
那么,外资这样的交易策略,适合A股的机构投资者吗?这取决于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该机构持有的股票是否足够多。如果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交易金额很少,其买卖股票行为根本不可能影响股指,也就没有必要用股指期货锁定成本。而一个机构持有的资金和股票越多,其买卖行为对股指涨跌的影响越大,进行类似的股指期货操作也就越发重要。就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来越高,截至2007年底,全部公募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已经占A股总市值30%,与中国台湾股市外资持股比例相当。如果外资在中国台湾的资本市场可以同时在股市和期市搭配操作,获取更高的收益,A股的公募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又为何不可呢?另外,当A股处于牛市格局时,基金募集后需要一定的建仓时间,往往股票的价格在建仓时已经高于募集时,这无形中提高了基金的进场成本,也不利于其后期的表现。股指期货锁定成本的功能,刚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提高市场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灵活度,夺回定价权
中国台湾的经验,同样值得国内监管层发展A股指数期货时借鉴。首先是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除了台湾证券交易所公布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外,自2007年起,台湾期货交易所也开始公布机构投资者在衍生品市场的持仓信息,这有利于个人投资者了解机构动向,也可以避免机构暗中操控股指期货与股票价格。其次,增加机构交易股指期货的灵活性,让锁定进出场价格的功能发挥作用。如果国内机构投资者要在买卖股票前先同向交易股指期货,根据目前的监管办法,做空的额度可以达到股票仓位的100%,刚好可以满足需要,然而,做多时的仓位只能是净资产的10%,显然无法满足机构锁定建仓价位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沪深300期货正面临着一个已经上场近两年的对手—新加坡A50期货,这一处境和中国台湾当年类似。新加坡对股指期货没有仓位的比例限制,QFII可以很自由地在新加坡实现对中国A股股票交易对冲的需求。这样的后果可能是,国内机构投资者愿意交易沪深300期货,却无法实现锁定进场价位的功能,而QFII却可以自由地在新加坡市场上达到此目的。那么,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在和海外同行竞争时,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一点在中国台湾已经体现。QFII在新加坡的股指期货交易量比台湾本土大,因为能够比较自由地实现价格对冲;中国台湾的本土机构做多股指期货不能达到净值的100%,而QFII在新加坡交易中国台湾股指期货的同时,中国台湾的证券监管部门又无法要求新加坡交易所提供信息,形成监管上的漏洞。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内地重演,无疑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不利。从中国台湾的经验来看,新加坡的摩根台湾指数期货定价权优于台湾本土股指期货,是因为专业投资者较多。如果国内让机构投资者在沪深300期货上“绑着手比赛”,而QFII在A50期货上完全自由操作,结果很可能会像中国台湾一样,即沪深300期货的交易以散户为主,A50期货以机构为主,A50期货的定价权优于沪深300期货,也就是说,沪深300期货上市后,即使交易量再大,影响力也可能不如A50期货,因为真正决定股指期货的地位的不是交易量,而是定价权。

全球经济陷入“滞胀”风险加大

最近几个月,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些出乎预料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受关注而又密不可分的三个问题是:全球石油价格急速上升并带动全球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以及美联储大幅降息和释放流动性导致美元持续弱势。多数海外投行和经济学家的观点表明,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中国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衰退
全球经济持续五年强劲增长,同时盈利能力稳健,而这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却正在落幕。瑞银集团(UBS)经济学家Andrew Cates表示,世界经济前景非常值得担忧,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前景日益恶化,尤其是发达经济体。过去几年,全球消费者支出总量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而现在支撑消费的基础已经动摇。众所周知,以往由于房价不断上涨,居民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抵押贷款,导致储蓄率下降,消费者信心上升,并刺激家庭支出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银行金融产品的繁荣降低了抵押贷款的门槛,扩大了消费者借贷趋势。但是,从2007年夏天开始,上述局面开始逆转,在美国和英国最为明显:借贷门槛提高,房价持续回调,导致居民消费增长显著放缓。Andrew Cates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长必将放缓,未来两年全球GDP增速可能介于3.0%-3.5%,此后可能陷入迟滞。

雷曼兄弟美国首席经济学家Ethan Harris在2008年2月获得《华尔街日报》经济预测榜第一名,在他看来,占全球GDP近30%的美国已经陷入经济衰退,而且美国退税政策的作用将在第四季度消退,届时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很可能连续两个或更多个季度出现负的GDP增长率。美林北美区首席经济学家David Rosenberg也指出,美国经济所面对的挑战很多,包括食品和能源通胀、就业市场紧缩、信贷危机的影响等,将对家庭现金流构成高达7750亿美元的负面冲击,相当于1973-1975年消费衰退时期从高峰到谷底的损失。
  
“亚洲经济已经开始减速,增长遇到了逆风。”雷曼兄弟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说。虽然亚洲的出口额仍然表现不错,但出口量正在放缓增长,消费者信心调查和官方先行经济指数双双下滑。鉴于亚洲各经济体的开放程度都较高,出口大幅下滑可能会对内需造成巨大的乘数效应,并有可能暴露中国经济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他预计,亚洲(日本除外)2008年的总体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9.1%放缓至7.2%,而且仍有下行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冲击。孙明春强调,因为亚洲各国普遍严重依赖进口石油,通胀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伤害就越大。目前,在财政和贸易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各国政府纷纷取消燃料补贴,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使企业更多地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CPI正在加速上涨,家庭消费能力不断降低。而CPI通胀高位运行的时间越长,其推高通胀预期并引发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风险就越大,从而让亚洲各央行别无选择,只能更大幅地紧缩货币政策,由此加剧经济减速。

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威胁和政策困境
世界经济面临的另一挑战是通胀。2008以来,伴随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国际粮食价格也出现急剧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受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冲击,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幅度超出了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在2008年初的估计。由于食品和燃料在新兴市场的通货膨胀之中占有更大的权重,所以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威胁尤其突出。
  
“政策失误正在扩大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雷曼兄弟亚洲首席策略师Paul Schulte表示,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时,各国政府针对通胀高企采取了各种妨碍市场调整的政策措施,包括价格控制和补贴,强制性工资增长等,结果只是使市场对能源价格上涨的调整延后,并最终导致通胀和通胀预期的爆发,危机进一步加重。在Paul Schulte看来,如今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会重蹈覆辙,因为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能源价格补贴正在阻止市场进行调整。比如在委内瑞拉,每加仑汽油的成本仅为几便士;而墨西哥的价格便宜到足以使美国的司机用更大的油箱改装自己的车辆,并花费时间和汽油穿越国界来加油。
  
面对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以及国有炼油企业不断扩大的损失,许多新兴经济体开始允许油品零售价格上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乌克兰近期都上调了价格。虽然价格机制逐渐开始在新兴市场发挥作用,但是,它在发达国家中却受到威胁。Ethan Harris指出,法国总统尼克拉斯·萨科奇已经敦促欧洲委员会取消部分燃料增值税,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以及前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都已提议取消18.4美分的全国汽油税,这些减税措施将会增加对能源的需求。
  
“从中期来看,通胀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比发达国家更大。”新兴市场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Felicia Morrow表示,由于有真实需求作支撑,不能期望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在近期出现趋势性改变,而由于全球经济衰退,新兴市场的出口正在下滑。因此,该公司旗下的基金已经调整了头寸配置,对中国、印度等大宗商品需求方的头寸进行减持,而增持了中东、俄罗斯、巴西等大宗商品供给方的多头头寸。高盛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Jim O'Neill也表示,新兴市场的通胀率从2006年3.5%的低点攀升到目前的6.7%,已经引起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全球性通胀对各个经济体的影响效果不同。如果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巴西、墨西哥等市场将表现出色,因为它们是大宗商品出口国,并且及时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而印度、土耳其等市场的表现可能会相反。

美元或将继续保持弱势
毫无疑问,石油和大宗商品的持续高涨与美联储的弱势美元政策密切相关。而目前来看,美元的弱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Andrew Cates指出,美国大多数经济指标已接近或到达历史上美国经济衰退时期的水平,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日益升高,但是美联储的本轮降息周期却从未触底。美联储通常会在经济出现衰退时持续放松货币政策,而且美联储往往会在确认经济复苏很长时间后才紧缩货币政策。虽然目前退税政策对美国消费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显现,但预计2008年年底前美国经济仍会陷入衰退,而这又可能促使美联储在第四季度进一步降息50个基点。

那么,什么因素才会引发美联储加息呢?Ethan Harris认为,除非通胀预期指标突然高涨,否则美联储不太可能会在当前脆弱的金融环境下加息。他指出,美联储关注5年期移动平均通胀率、密歇根大学未来5-10年消费者预期调查报告、专业预测者调查报告以及一系列其他指标。假如美国市场稳定下来,并且宏观数据确实没有进一步恶化的话,在5年期移动平均通胀率明确超出其近期的交易区间(2.30%-2.60%)或者消费者预期明确上扬至高于3.5%的情况下,美联储将会加息。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美联储更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里维持利率不变而不是加息,并且将会在明年初重新开始减息。

投资者

巴菲特认为一个投资者要想成功必须符合以下6个条件:

1.必须是有工作激情但不贪心过重,同时对投资的过程人迷。但是不能利欲熏心,不能性急。如果太爱财便会毁了自己,如果对钱看得太轻则不适合干这个工作。必须是喜欢这个“游戏”。对巴菲特来说投资过程比其中运作的金钱更让他痴迷,不管是以前的小额投资还是现在的大手笔都让他觉得很有意思。

2.必须有耐心。他经常说,只要你觉得对某个股票满意你就去买,即使是证券交易所十年后关门也无所谓。买一个股票就是要想永久地拥有它,而不是因为你觉得它将要上涨。在一般情况下你不可能测定一个股票的正确价格,但在少数情况下,你能够做到,这就是你需要的股票。猜测股价的变动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只是猜测而已。他说,如果你对某个公司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且在一个合适的价位买了它的股票,最后你会看到自己对它的投资是正确的。

3.必须会独立思考。草草记录下你购买的理由:“哈特一汉克斯公司的股票市值5000万美元是被低估了,是因为……”当你全写下来后,作出自己的决定,然后暂时到此为止,根本不需要去同别人商量:对你来说没有任何委员会值得汇报。巴菲特认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信息去做决定,你就先不要做任何决定。他喜欢引用格雷厄姆的格言:“别人赞不赞同并不等于你对或者你错。只要你的信息正确,判断正确,就不用担心。”

4.必须要有安全意识,有来自于知识的自信,不草率从事,不顽固不化。如果你缺乏自信,恐惧会在股价的底部把你赶出局。
巴菲特认识一个人,在1941年他还是穷光蛋一个。后来这人成为了特殊行业——自来水公司的专家,最后他都能知道一个人洗一次澡会对美国自来水工程公司的赢利有多大的影响。他最终变成了大富豪。
对于那些愚蠢的对市场过于敏感的投资者,巴菲特是这样举例来说的:那些不明真相的紧张的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就想要卖出他们的股票。愚蠢之极,他说。这就好比你花10万美元买了一幢房子,而后你又告诉经纪人开价8万美元把它给卖掉了。

5.承认对某些东西不懂。在他经营投资人合伙企业时,经常有人要巴菲特看一大堆的有价证券,他们希望用那些证券来加人巴菲特的合伙人企业,巴菲特会这样说:“这个我不知道,那个我不知道,那个我不认识。我不要我不知道的那些有价证券,你就给我支票吧。”

6.依照你所购买的企业的类型有灵活性地进行投资,但永远也不要以比企业本身价值高的价格来买。计算一下这个企业现在值多少,发展下去会值多少,然后问自己:‘哦有多大把握?”十有八九你不能肯定。尽管有时候终场锣声响起了,而你几乎就已经看到钱落到你的口袋里了。

没有人能够聪明到买一些他自己实际不想要的股票然后再通过把它卖给别人而赢利。“更大的傻瓜理论”——指你可以把买到的坏东西卖给比你更笨的人——中提到的更大的傻瓜也就通常是那个买东西的人,而不是他计划中的受害者。

在我们讨论过这些条件后,我再加上4条,这4条对巴菲特来说都是能够满足的,但对其他人就不一定要满足:

1.在自己开始事业以前,有10~15年时间集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培养经历——包括有数年在一个最伟大的投资者身边。

2.是一个天才。

3.相当聪明、诚实。

4.避开任何大的让人分心的事情。

比比谁傻,谁比谁傻

敬琏先生前些日子说了一句话:“股市如赌场”,捅了蚂蜂窝。有痛心疾首的,那是赔了血汗钱又没多少机会翻本的小股民;有假装愤怒的,那是赚了容易赚的钱但担心有人搅局的庄家。

其实,吴老先生只是说了一句大实话,于是犯了某种忌讳。这个世界不怕好话、坏话、废话,就怕实话。股市也一样,说好话的如宾客,吹起一个个泡泡:网络、媒体、生物、奥运,庄家待之如上宾,拨通手机,告诉他们“我要清仓出货了,没事就跑吧”。其实庄家甚至不怕说坏话的,允许宾客叹口气,假装一下正义,庄家们正好好低位吸货建仓,等待宾客吹起下一个泡泡。大户说,儿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能怎么样呢;庄家说,国家规定,股市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国家规定,中国股市不能做空,不让做空的市场,不涨还能怎么样呢。但是,庄家怕人说实话,庄家是要做的,最没有可做的是实话。实话就象一根搅屎棍,不能让水多,不能让水少,只能搅了大家的局。

其实,吴老先生只是说了一句废话,古今中外,哪里的股市不是赌场?什么时候的股市不是赌场?看看现在处于发展最前沿的美国股票市场,一本叫《傻钱》的书讲到:“华尔街是当今地球上受操纵最深、最邪恶、最腐败的市场。所有财务报告都是伪造的,所有消息报道都是虚假的。”地球是圆的,天下的乌鸦都是黑的。再多推一层,即使证明了股市是赌场,赌徒们就不赌了吗?财富还是要相对集中的,庄家们满足一己私欲之后,还是会用相对集中的资金做些相对的好事。一夜暴富的梦还是要做的,小股民是很容易忘却的,三个涨停板就能让公众的信心硬挺起来,然后去挤兑银行。黄毒赌,千古不绝,是有生理基础的。精满则溢,所以一段时间间隔后,想起烟花柳巷,忘记了花柳病的危险。毒瘾犯了,身体里的阿片受体嗷嗷待哺,一定要扎上一针。赌博也一样,几个人打麻将,想收手的肯定是赢了钱的,赖在桌子上不下来的,肯定是四圈没开和的,大声嚷嚷:“不多来了,不多来了,再来十六圈。”

既然股市如赌场,下面一个问题是:小股民在这样的股市如何玩?

一种方案是遵循价值原则。2000年的早春,纳斯达克5500点,大泡泡晶莹亮丽。我在亚特兰大的一个大教堂里,见到了来开可口可乐董事会的股神沃伦.巴菲特。股神一脸倔强,坚信大泡泡就是个大泡泡,再美丽也是大泡泡。他在讲台布道:“第一是价值,第二是价值,第三还是价值。就象到市场上买你用得着产品和服务,你应该到股市买那些向你提供让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股票。”一年后,纳斯达克跌至不足1700点。股神这种价值原则具体体现在彼得.林奇身上。这个基金之王对自己经手股票的几百家公司了如指掌,随时跟踪,不到四十须发皆白。这个方案对于中国股民不适用。价值?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摩根斯坦利讲,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中,只有20家具有投资价值。有多少价值,谁知道呀?再者说,就算中国有思科,有通用电器,一买三千股,一放二十年,那叫什么炒股?对于热衷于黄毒赌的人来说,就好象劝他们走出夜总会,抱老婆睡觉;爱惜生命,多吃水果;远离牌桌,开一家包子铺,卖一个包子挣一毛钱。

另一个方案是遵循大傻瓜理论。按《傻钱》里的说法,“在一个靠信心支撑的市场中,所有事情都取决于狂热的参与者能否对市场前景保持信心。”如果想挣钱,必需找到比自己更大的傻子。中国股市50倍的市盈率,合不合理和你挣钱一点关系也没有。只要你找到认为市盈率应该是51倍的更大的傻子,你就可以挣到钱。要真的运用大傻瓜理论,还有很多技巧需要学习掌握,比如基本的技术分析(跟数理经济学、金融衍生物和诺贝尔奖金没有关系,大傻瓜!),比如消息的收集处理(别再问消息是真是假了,大傻瓜!),比如大众心理学。我将来要开个学习班,收费讲授大傻瓜理论。现在,可以透露其中一个重要原则:你需要战胜两个恶魔,一个是贪婪,一个是恐惧。今天买今天卖,不留股票过夜。后现代了,讲究的是一夜情。不要贪婪,不要认为睡过一次的人能是你一生的依靠。不要恐惧,该下单就下单,伟哥已经开始起效,老婆还在加班。

赶快报名参加我的学习班吧,比比谁傻,谁比谁傻,大傻瓜!

全球地产泡沫越吹越大

来源: 新财富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0日
作者: 谢国忠

我们可能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中,房地产则处于这个泡沫的中心。洛杉矶、伦敦、纽约、上海或悉尼的高房价反映了同一个现象:它们是投机的焦点。商品和资本的高度全球化,可能导致了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房地产泡沫产生。

好像是在福建。地平线上,许多人从内河的船上往附近的仓库里搬箱子,靠近些,可以看到每个箱子上都有清晰的标志: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清单—铜。“我认得,我认得,”我叫起来。一个外表肮脏的家伙突然出现,并用一只长枪指着我:“你不能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在他的咆哮声中,我醒了过来。一直以来,铜的问题都在烦扰着我。
镍的泡沫看来已经破灭。今年它的价格跌了23%。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让投机客吃亏,镍现在的价格依然比2002年高80%。但在很多市场,泡沫依然存在。
  
乐观主义弥漫市场
上个月我到伦敦去见投资者时感到,从未见过英国人有这样的热情,感觉就像大英帝国又回来了。不过这次英国人不是在丛林或沙漠中战斗,而是都变成了对冲基金的经理。他们谈到日用品时通常以“世界上什么也没剩下,中国人拿走了所有的东西”开始,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相信,经合组织刚刚开始了一场持久的经济复苏。“世界正开动每一个引擎”,是市场中获得高度统一的意见。
当我凌晨3点醒来的时候,能在好多个频道看到关于房屋买卖的节目。当你听到这套那套房子都值数百万英镑的时候,它一定意味着:“这个价格是合适的。”
一位出租汽车司机相信,是香港人1997年在英国大量购置物业引发了房价上涨的连锁反应。他认为,上个月英国房价上涨3%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每个人都想在伦敦居住。”
今年1月,我也拜访了美国的投资者。他们通常是世界上最坚定的牛市论者。对于经济增长,他们的热情依然令人惊讶。我听到很多令人无法置信的关于中国的说法,其中包括:“某人一个身处高位的叔叔说,投资没有放缓往往是我提出应放缓时的典型反应。”
我对于经济增长的看法变得乐观是在2003年5月12日(参见新财富2003年6月号的《钱多了要烧掉》)。那时,我看到中国成功地狙击了正在蔓延的非典疫情。为此,我通过美元潮涌般流向投资者的图表,展望从美国往亚洲泼钱的美景。“你试图向本人兜售大傻瓜理论,”一位投资者简洁地总结了我说的话。
的确,我正是这么做的。令人吃惊的是,如此多曾经控诉过大傻瓜理论危害的投资者,在继续上涨的市场中又变成了它的信徒。他们举出利润上涨、贸易上涨、经济上涨的证据来捍卫自己的乐观主义。以至于现在,我难以让任何人信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破坏了经济的运行。没有什么能改变投资者的看法。
  
低息导致的投机,诱发地产泡沫
投机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周期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我经常引证来自贸易的刺激与利润作为这个周期中给全球经济提供动力的两支主要力量。但是,刺激的放大器,主要是美国的低利率和削减税收,来自上涨的房地产市场。试想,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不迅速上涨,美国人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去花他们削减下来的税收吗?
格林斯潘现在玩的魔术,主要依靠操控投机者的行为,因为在一个低通胀的环境中,消费者和公司不能直接对利率变化作出反应。当我告诉投资者要买进股票,因为美联储在美国印刷了更多钞票的时候,我只是格林斯潘的棋盘中一个优秀的工兵。
现在,我们可能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中,房地产则似乎处于这个泡沫的中心。洛杉矶、伦敦、纽约、上海或悉尼的高房价反映了同一个现象:它们是投机的焦点。在一个货币政策宽松、物价指数偏低的通胀环境中,投机会在那些投资热点市场过度滋生。当这些市场房价变得极端昂贵的时候,容纳不下的能量便会引发其他市场的通胀。商品和资本的高度全球化,可能导致了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房地产泡沫产生。
  
过度消费令泡沫变得危险
全球经济正处于生产率的高增长期,而市场壁垒阻止它的增长潜力完全释放。因此,恰当的市场均衡是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增长潜力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而货币当局,主要是美联储,正犯下一个可悲的错误:试图证明基于温和的物价指数通胀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正确的。
泡沫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好的泡沫会诱使富人更多地投资于贫穷的经济体,进而提高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提升劳动力的定价水平。绝大多数投资泡沫最终对经济发展有益。实际上,在本人看来,成功的经济发展可能就是一个投资泡沫。

过度的消费则令泡沫变得危险。当虚幻的纸面财富诱惑人们去花费太多的钱,也就是储蓄更少而更多从国外借款的时候,很可能伴随而来的就是一个储蓄和现金账户结余高的低增长延长期。美国经济可能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格林斯潘先生不同意这个判断。他觉得美国经济的增长可以不受制于其内在的问题。他不鼓励大家节制消费、增加储蓄,看来是因为他相信:弱势美元能让美国从出口中获益更多以弥补储蓄的短缺。这种策略要想行得通,只有让其他国家也玩这种游戏,也就是中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都更多地消费,并从美国额外购买5000亿美元的商品。无论如何,一个巨大的泡沫已经导致美国消费过度,其他经济体不得不创造同样大的泡沫以与之消费相当。在本人看来,这是很不可能的。欧洲和日本不像是想吹大泡沫。

当一个社会的行为像《富爸爸穷爸爸》中所描述的老鼠赛跑一样,人们得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跑在别人前面,泡沫就形成了。泡沫是一个再分配的游戏。人们通常相信,他们比别人更聪明,因此,“还有更大的傻瓜”游戏能够为社会接纳。当人们不能参与或不相信老鼠赛跑的时候,泡沫变得鲜有可能存在。欧洲正利用公共政策—例如控制长假、迫使人们加班—防止消费中的老鼠赛跑圈出现。在日本,现在泡沫也不大可能产生,不过一来就会非常大。从历史经验看,日本大概每隔50年就有一次非常大的泡沫,它的下一个泡沫看来会出现在40年以后。
中国的经济只要有机会随时会遭遇泡沫。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就是说,财富底子依然薄弱,因此,泡沫多半会表现在数量上而不是价格上。这与19世纪发生在美国的情形十分相似。
由于美联储的低息政策正使得所有地方的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额外债务对全球经济也越来越危险。去年,在美国,债务增长是GDP 增长的3倍,在中国,是2.7倍。由于泡沫需要更大量的流动资金来填窟窿,这一比率还会上升。
不过目前,中国正在做正确的事情:在美国之前为经济减速。这将给中国更多的选择。英国和澳大利亚央行也正试图为房地产市场降温。这些举措将减小美联储低利率对全球经济的放大效应,同时,美联储也需要增加更多刺激性的政策以维持美国经济的动力。
  
泡沫破灭的原因很多。一个泡沫常常会不堪自重而崩溃,比如,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满足其指数级膨胀的胃口。有时,一个小事件(比如泰铢的贬值)就是催化剂。我怀疑,在一些外围市场,翻着跟斗攀升的房地产价格将导致整个经济崩溃。
(详见《新财富》2004年04月号)

鬥傻理論 - Greater fool theory

鬥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

在資本市場中(如股票、期貨市場):會有其他某些蠢人參與進來並願意以更高價格買進

“鬥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傻瓜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傻瓜。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傻瓜”理論。

何謂鬥傻?
鬥傻是指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途時迅速賣出,這種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場稱之為傻瓜贏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處於上升行情中適用。從理論上講鬥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鬥傻策略是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其遊戲規則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後一棒都有利可途,做多者有利潤可賺,做空者減少損失,只有接到最後一棒者倒黴。

在藝術品市場中:預期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中買走它

(Theory of Greater Fool):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會有更大的傻瓜花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中買走它。而投資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準確判斷究竟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出現。只要你不是最大的傻瓜,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傻瓜從你手中買走這件藝術品的話,那麼,很顯然你就是最大的傻瓜了。

----------------------------------------------------

博弈論中的傻瓜理論
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了能夠專注地從事學術研究,免受金錢的困擾,曾出外講課以賺取課時費,但課時費的收入畢竟是有限的。於是他在1919年8月,借了幾千英鎊去做遠期外彙這種投機生意。

僅僅4個月的時間,凱恩斯淨賺1萬多英鎊,這相當於他講課10年的收入。但3個月之後,凱恩斯把賺到的利潤和借來的本金輸了個精光。7個月後,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又大獲成功。

凱恩斯把期貨品種幾乎做了個遍,而且還涉足於股票。到1937年他因病而“金盆洗手”的時候,已經積攢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

與一般賭徒不同,作為經濟學家的凱恩斯在這場投機的生意中,除了賺取可觀的利潤之外,最大也是最有益的收獲是發現“傻瓜理論”,也有人將其稱為“鬥傻理論”。

什麼是“鬥傻理論”呢?凱恩斯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從100張照片中選出你認為最漂亮的臉,選中的有獎。但確定那一張臉是最漂亮的臉是要由大家投票來決定的。

試想,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投票呢?此時,因為由大家的參與,所以你的正確策略並不是選自己認為的最漂亮的那張臉,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偷稅一票,那怕醜的不堪入目。在這裏,你的行為是建立在對大泷心理猜測的基礎上而並非是你的真實想法。

凱恩斯說,專業投資大約可以比作報紙舉辦的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中選出6章最漂亮的面孔,誰的答案最接近全體讀者作為一個整體得出的平均答案,誰就能獲獎;因此,每個參加者必須挑選的並非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面孔,這些其他參加者也正以同樣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要選的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見認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們必須作出第三種選擇,即運用我們的智慧預計一般人的意見,認為一般人的意見應該是什麼……這雨水是最漂亮的女人無關,你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認為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

在報紙的選美比賽中,讀者必須同時設身處地地從其他讀者的角度思考,這時,他們選擇生這與其說取決於真正的或絕對的美麗標準,不如說某個擦去娘家選美的女子比其他女子漂亮很多倍,它就可以成為一個萬泷矚目的焦點。不過,讀者的工作就沒難麼簡單。假定這100個決賽選手簡直不相上下,最大的區別莫過於頭發的顔色。在這100個人當中,只一個紅頭發的姑娘。你會不會挑選這位紅頭發的姑娘?

讀者的工作,是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確定人們究竟將會搭乘怎樣的共識。“選出最美麗的姑娘”可能是書面規則,但這可比選出最苗條、頭發最紅或兩顆門牙之間有一條有趣的縫隙的姑娘見難得多。任何可以將它們區別開來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一個焦點,是大家的意見得以彙聚一處。由於這個理由,當我們發現當今世界最美麗的模特其實並不具備完美狀態,我們就不會感到驚訝:實際上,它們只是近乎完美而異,卻都有一些有趣的瑕疵,這些瑕疵是他每個特具特色,成為一個焦點。

生活中有許多例子於這個模型是相通的。比如“十佳運動員”的評選,在這些投票當中,對於每個投票者的激勵是:他如果“正確的”選中某些人,不僅要選中10 個人,而且順序也要正確,那麼投票者將獲得某種獎勵。但是如何才能選中“正確的”人選呢?有“正確的”人選嗎?得票多的就是爭取的嗎?或者嚴格的說,得票最多的是第一名,得票次之的是第二名,等等。因此,投票者能夠選中的話,或者說被他提名的能夠“當選”的話,關鍵是猜測別人的想法,猜測對了你就能獲勝,猜錯了,你則不能獲獎。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正確與否,或者誰應該選上、誰不應該選上的問題,而是投票的人相互猜測的結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輿論的導向作用是很大的,他似乎告訴人們某某人是其他許多人所要選的)

其實,在期貨與股票市場上,人們所遵循的也是這個策略。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與其有一個更大的傻瓜,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會花20塊錢去買一股呢?因為你會與其當你抛出時會有人花更高的價錢來買它。

“鬥傻理論”所要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應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傻瓜來做你的“下家”,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傻瓜。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傻瓜”理論。

1720年,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士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一家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獲利豐厚,而是與其有更大的傻瓜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能賺錢。繞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比形成了最大的傻瓜。他因此感歎:“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股 神 巴 菲 特 傳 授 致 富 十 式

書名《雪球》來自人生格言
《雪球》一書將於9月29日出版,書名來自巴菲特的格言:「人生就像雪球。最重要的東西,是找濕漉漉的雪,以及找座斜坡夠長的山。」由前大摩保險分析師施羅德(Alice Schroeder)撰寫。

施羅德在仍是分析員的時候首次接觸巴菲特,她當時為巴菲特的旗艦公司巴郡工作。出版商表示,施羅德花了「數千小時」和巴菲特一起傾談他的生活和事業,還得以接觸到股神的朋友,以及公司的大批舊檔案。據悉巴菲特非常欣賞施羅德對事物的理解及洞察力,兩人因而成為好友。

為了給新書造勢,出版商還安排施羅德撰寫題為「十種致富方法——對你一樣有效的巴菲特秘訣」的文章,搶閘披露股神的理財心得,包括將利潤再投資、不要做羊群、盡量勿借貸、知所進退、條件先講清、勿猶豫不決、留意小開支等。

《雪球》一書用了新角度去描繪巴菲特的人生,包括他的價值觀、他的投資策略,以及他的人生經歷.

1.利潤再投資
巴菲特在高中時和朋友合伙,買了部彈珠機放在理髮店內,又將賺到的錢用來添置彈珠機放在不同商店。最後他分別在8間店添置彈珠機,當他把彈珠機生意轉手時,就把賺回來的錢投資股票及做小生意,令只有26歲的他賺到17.4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40萬美元(約1100萬港元)

2.不要做羊群
1956年,巴菲特找來一小群投資者集資10萬美元投資,他沒有跟風到華爾街工作,而是留在他成長的小鎮奧瑪哈。由於他一直拒絕透露將錢投資到哪裏,人們還以為他已蝕光,直至14年後埋單,大家才知他的投資組合,總值已超過1億美元,原來其成功之道就是「不跟大圍」,專找一些市值被低估的企業投資,做到回報率每年都高於市場平均

3.勿猶豫不決
決定前先蒐資料,但必須找一名要好親朋,督促自己必須在死線期限前下決定。巴菲特常對自己的果斷而感到自豪,最不喜歡無謂的空想枯坐。當人們向他提出生意及投資建議時,他會說﹕「除非你清楚向我開出一個價錢,否則我不會和你談。」

4.條件先講清
在一項工作開始前,你的討價還價能力永遠是最高的。當你向其他人提供一些東西、服務時,記得先問清楚報酬。巴菲特這項經驗來自小時候,有次祖父找他和一個朋友去清理被風雪掩蓋的家族雜貨店,他們兩人花了5小時鏟雪、直到手也凍僵後,卻只獲得合共90美仙,從此巴菲特就記得在工作前要先講好價錢

5.留意小開支
巴菲特最愛投資那些對最瑣碎開支也很在意的公司。他曾投資過一間公司,該公司老闆竟試過拆散一卷聲稱有500格的廁紙,檢查是否足數(最後發現果然不夠500張)。他也很欣賞一名朋友,因為他只把辦公室面向馬路一邊的外牆髹油漆。對所有支出保持警惕,可令利潤及回報更多

6.限制借貸額
巴菲特從沒試過借錢投資,甚至連做按揭借錢買樓也未試過。以信用卡和借貸度日,絕對不會令你變得富有。股神曾收過很多人來信,他們起初都以為可管理好借貸,最後卻被債務逼得喘不過氣。他的建議是:盡量跟貸款者討價還價,爭取以你能力所及的方式還款。若你沒負債務時,儲些錢來投資

7.堅持與變通
不屈不撓以及足智多謀的小戶,也絕對有機會戰勝那些具規模的對手

8.要懂得止蝕
巴菲特少年時曾試過賭馬。他賭了一場賽事,輸錢了,由於想把輸掉的再賺回來,他把賭注押在另一場比賽上,結果又輸。那次他輸掉了整周的收入。但他自此再沒重犯這錯誤。記緊要懂得止蝕,不要被焦慮感所騙而冒險再試。

9.要評估風險
1995年,巴菲特兒子豪伊任職的公司被聯調局指控聯手抬價,巴菲特之後叫兒子評估一下在該公司繼續工作,可能發生的最好及最壞狀。他的兒子立刻意識到,留在公司的風險,遠遠大於得,翌日就交上辭職信。當你猶豫未決時,問自己「之後又如何?」,能幫你看清所有可能性,引領你作出最聰明選擇。

10.有錢 成功
儘管坐擁巨富,巴菲特卻不以金錢來衡量成功。他在06年就將畢生大部分積蓄捐了給蓋茨成立的慈善基金。他也不要以自己的名字,為任何建築物命名。「當你來到我的年紀,你就會以你想有多少人愛你,以及實際上有多少人愛你,來衡量你人生是否成功。這是判斷你過了怎麼樣人生的終極指標。」

谁敢捅破中国股市泡沫?

日前,笔者看到某知名“吹”牛股评人士的一篇博文,他在博文结尾诅咒般地高呼疯牛传销口号:“请记住‘凡是鲁莽地捅破泡沫的,都没有好下场。’日本鲁莽捅破泡沫后,大跌12年,经济衰退12年,换了10任首相。”

  如此狠话,当然是说给中国政府听的啦!言外之意,谁敢捅破中国的股市泡沫,谁就没有好下场,不但经济要遭罪,而且政府要下台!这种诅咒够威够力吧?

  不过,这话让人听后觉得很是悲哀、很是心痛,如此小孩子一般赌气的话,如此因果颠倒、逻辑混乱的传销口号,却原来只是为了给中国的泡沫市加油,给疯牛助威,这种人好像不将中国的牛市送入极乐世界誓不罢休!

  众所周知,日本泡沫破灭后步入了十余年的经济萧条,这是事实,但因果却是不容颠倒的。凡是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日本经济之所以步入长达十余年的衰退和萧条,并非经济泡沫破灭的直接罪过,相反,恰恰是因为经济泡沫膨胀过大,而日本政府却未能及时出手遏止的必然结果。泡沫破灭不过是泡沫膨胀超出经济承载能力后的物理反应。

  很显然,正是当年日本的股市泡沫和房市泡沫膨胀过大,而且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对策,以致双重泡沫膨胀到了社会无法控制的地步,于是,才最终导致巨大泡沫的彻底破灭。其实,真正等待泡沫破灭后,再采取的一切补救措施都是为时已晚的,怪只怪日本政府没能及早地捅破泡沫,而是纵容了泡沫的膨胀,这就是所谓的后悔晚已!正因如此,大伤元气之后的日本经济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上了长周期衰退之路。如此简单的常识,却被有些人肢解得面目全非、拿来唬人,这样的笑话实在不应当发生在“权威”股评人士身上。

  事实上,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状态,的确与当年日本经济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1)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十年,尤其是在80年代中后期,日本在半导体、晶体管、汽车、家电等领域均超越了美国,并抢占了世界的最大市场份额。在世界前20位大银行中,日本就占有19家。然而,正是在这一经济过快增长、过度繁荣的背景下,日本这一经济巨人站立了起来,它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不可自控,并奋不顾身地扑向了经济泡沫的极乐世界!

  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也令不少国人兴奋不已,有人甚至用“盛世论”来鼓吹中国经济的数量扩张和过度繁荣,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声势来“唱强”中国,却缺乏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反省与冷静。目前,中国3家国有银行总市值已分别位居世界前三名,这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因为我们终于用规模的“大”再次证明了我们实力的“强”!

  (2)日本经济泡沫发动于迫使日元大幅升值的“广场协议”。自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国际社会形成了巨大的日元升值预期并长期持续。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初的260:1升到1987年150:1,两年内日元升值幅度达40%以上。日本人个个喜不自胜,他们不禁感慨:原来“外国货”如此便宜又好用。

  目前中国经济过热、股市泡沫及房市泡沫也同样起始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币被迫大幅升值,至今已持续两年多时间。虽然,两年间中国人民币升值尚不及日元当年的幅度,但人民币升值预期已成长期趋势。有不少国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的机遇,并认为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强大的表现,他们主张应该放任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值得我们谨慎思考、冷静对待的。

  (3)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的最大载体之一便是股市泡沫。1985——1989年间,日经指数暴涨200%以上,5年间,日本股市从1984年底的10000点上方攻至1989 年底收于3891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当时,东京股票交易所股票总市值竟然迅猛地超过了美国全部股市的总市值,这真是世界奇迹!不过,泡沫破灭后的今天,日本股市总市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8!

  中国目前的股市泡沫业已到了历史巅峰,两年多时间,中国股市暴涨了500%,股市平均市盈率更是上涨到70倍之上,总市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猛地膨胀了10余倍!在垃圾股鸡犬升天的同时,许多高价股如雨后春笋,喷涌而出,不少股票两年间上涨了几十倍!虚假的股市繁荣引发了“全民炒股”热潮,为此,不少股评家提出了“让中国人炒股致富”的可怕传销口号!

  (4)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的另一重大载体就是房市泡沫。1986——1988年间,东京地区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一倍。不动产价格的飞涨是如此之高,以致仅仅一个东京地区的房地产总价值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房地产总价值。

  目前中国的房市泡沫已是膨胀之极,大城市许多家庭和个人均拥有两三套住房,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都勇跃地投身到了“按揭”的大军队伍,更有不少炒房一族足迹踏遍祖国大城小市,他们出手往往就是上十幢房子、囤积居奇。最近两三年间,许多大城市的房价已大涨了两三倍!令许多真正缺房的人买不起房。中国房市泡沫的另一个表现还在于,大城市房子越做越多,可房价却越涨越高;房价越涨,买房的人反而越多!大城市买完,再买小城市,小城市买完,再到农村搞小产权房。为此,虚假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也让中国的银行业席卷而入、分抢其中的利润。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5)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前,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大危机,而且黄金价格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下了至今的历史最高记录。与此巧合的是,在人民币步入升值通道后的今天,世界形势已变得格外错综复杂:目前全球股市泡沫已经步入了又一个历史高峰,世界性通货膨胀正在酝酿或炮制之中,资产价格暴涨与物价全面上涨在世界各地同步推进,黄金价格再次逼近历史最高记录,美元贬值呈加速趋势,美元危机再次笼罩全世界。

  目前中国是同流合污,还是中流砥柱?世界人民拭目以待!

  最后提示:泡沫的破灭,往往是自取灭亡的结果,它不需要借助外力捅破。泡沫膨胀过度必然自爆,只是迟早的问题。不过,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泡沫早破要比晚破好得多!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8

Lehman pays up for independence

Lehman Brothers took the rare move of pre-announcing its third quarter earnings to quell the rampant speculation surrounding its financial health.

Now that investors have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firm's estimated $3.9 billion quarterly loss (on $7.8 billion in write-downs), they need no longer speculate. They can see why they need to be afraid.

The scariest fact is the one Lehman discussed not at all: Not a single dollar of capital came into the firm despite efforts by Lehman that spanned the globe. No sovereign fund, rival brokerage, private equity firm or bank appears ready to assume an equity stake in Lehman's franchise as its management values it.

That's left Lehman two cards it's decided to play: The spinoff to shareholders of its $32.6 billion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ortfolio and the sale of about 55% of its investment management division, including its well respected Neuberger Berman unit.

It's easy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spinoff, to be known as Real Estate Investments Global. Lehman wants to get investors' and analysts' daily focus off the firm's disastrous investments in commercial real estate.

But it's hard to see what if anything REI Global does for the battered Lehman investor in the near term. While it gets these collapsing assets off of Lehman's balance sheet, the firm still has to capitalize the new company with $6 billion or $7 billion - money it has had little success in raising.

In addition, there could be several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credit lines guaranteed by Lehman, which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Ian Lewitt said he hopes will be "syndicated," or sold from its books into the marketplace.

But given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yndicated loan market, this seems somewhat wishful thinking. And with a ratings downgrade of Lehman debt possible (both Standard & Poor's and Fitch Ratings have a cut under consideration,) this may well be expensive financing to boot.

Lewitt argued that REI Global's shareholders will get a company that has $5 billion annually in cash flow, which should allow it to pay both a modest dividend and service its debt. He said that the new company's portfolio held up under a series of stress tests. It had better: Stress is exactly what commercial real estate looks to be facing in the near term.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if the capital and real estate markets return to something like a state of normalcy, REI Global investors could end up with a nicely appreciating asset. Given where things stand today, those investors need patience and a high degree of risk tolerance.

An ace they'd rather hold
The sale of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division sale, to be done via an auction for which bids are due Friday afternoon, is a card that Lehman's management would almost certainly rather it didn't have to play.

The Neuberger Berman led unit provides an extremely reliable source of steady earnings. While Lehman's earnings release notes that only about 5% of pre-tax income should be affected by the investment management sale, from a product mix the sale pushes Lehman closer to a pure play on trading and underwriting. Not to put too fine a point on it, but volumes and profits from those markets are in varying stages of freefall.

Still, retaining a minority stake in this unit and its recurring revenue stream might stave off a two-notch ratings downgrade below Lehman's current A/A1 level.

The big agencies haven't made such a move yet, but independent research boutique CreditSights chopped its ratings on Lehman's long-term debt to BBB+, with a "negative" outlook.

In a note released late in the morning, CreditSights said that while the moves undertaken were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ey might not be enough to calm down liquidity providers, including banks and trading counter-parties.

Indeed, traders of credit default swaps seem to be no calmer Wednesday. The cost of insuring a $10 million block of Lehman debt for one year spiked to just over $600,000 in late morning trading, up from Tuesday's $550,000 close. In comparison, the cost of insuring similar blocks of Goldman Sachs debt was $190,000 and $235,000 for Morgan Stanley.

On Monday morning, the cost of insuring Lehman debt was around $320,000.

Unlike its slightly smaller former rival Bear Stearns, Lehman has access to a 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 administered by the 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that was created after Bear's demise.

But this is not a cost-free resource. Loans provided to Lehman from the New York Fed (guaranteed by some form of collateral, like Treasury bonds or the more liquid mortgage securities) would almost certainly result in a loss of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for Lehman management.

The consensus among several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keptics and Lehman holders alike, was that the firm's actions Wednesday bought another three months of independence in which it could try to fashion a brighter future. The question remains however: At what cost?

谢国忠:美注资“两房”短线有利市场稳定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9月8日播出节目“谢国忠:注资“两房”短线有利市场稳定 ”,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瀞漪: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参加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他在间隙的时候就对记者说,说对于中国投资者欢迎美国政府援助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举措,他说我们正在学习和研究这项新政策。不过他认为不同的人对于此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他的观点是这项政策有积极作用。到底美国这次的举动有什么样的实际帮助?我们马上连线的是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

曾瀞漪:Andy您好,我们首先看其实美国财长保尔森在7月份的时候已经获得相关的授权,但是美国政府为什么到现在才宣布要接管两房?

政府望通过接管“两房”重建信誉助发债

谢国忠: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两房现在的债券发不出去,因为两房是美国按揭市场的一半,如果他们发债发不出去的话,他们也不能为市场提供资金,这样房地产的市场压力就更大,房价可能会加剧下滑。房价已经下滑了18%了,如果再这样的下滑会引起更多的金融机构的损失。

谢国忠:为了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我觉得政府想通过这样的接管来建立市场上的信誉,希望它的债能够发的出去。

谢国忠:这一招是不是有效呢?我们还要看这几天它的债权交易的情况。

曾瀞漪:是,有人说这次美国出手是因为像是中国等国家的一些投资者持有两房债券,如果这些债券像我们刚刚报道的已经有抛售,如果继续抛售下去对两房债券会造成比较大压力,所以美国政府做出这样的举动,你的看法呢?

中资占美债券市场比例小影响有限

谢国忠:我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不是说中资,因为中资毕竟占小部分。

谢国忠:美国最大的债券公司PIMCO其实影响也很大,因为PIMCO的掌门人在美国债市里面还是比较出名的,叫BillGross,就建议财政部赶快接管两房,不然的话会有严重后果,当然他们是最大的债券购买机构,所以他们这样说话对美国政府应该会很有影响的。

曾瀞漪:美国政府这样做对于像中国和日本持有美国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帮助呢?

短线有利美政府注资提升“两房”资本

谢国忠:短线的话,一定会有一些帮助的,因为不管怎么样美国政府有可能注资一千多亿美金,这使得至少他们两房资本充足提升了不少,但是否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现在还是为时过早。

谢国忠:因为我们不知道两房最终损失有多少,如果损失是远远超过政府能注资的数字,有可能又有问题了,因为政府花钱需要议会同意的,如果它要花更多的钱,要重新回到议会的,那就不知道议会会不会同意了,所以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曾瀞漪:那目前为止,政府有说是接管,有说是托管,又有说根本就不是清盘,我们怎么样理解美国政府这次的行动?

美以“拖延”为策略 未清盘卖不良资产

谢国忠:我觉得美国现在的主要的策略是“拖延”。因为进入危机,最重要的就是要清盘,把不良资产要卖掉重新流通,它现在比如两房,它不是清盘,是靠政府注资之后,不良资产就不用抛售了,所以这种做法跟日本15年前是非常类似的,有点像捂盘这样一种做法。

谢国忠:短线的话是保证了市场的一定稳定,但是问题可能会拖延下去很久。

美股後市頭痛又頭痕

唔知11月後邊個做美國總統;如麥凱恩獲選,因共和黨唔能夠控制國會,麥凱恩需要好努力先至可以延長殊仔嘅減稅方案;反之,奧巴馬上台,佢唔使做任何嘢,殊仔減稅方案2009年12月31日到期,2010年稅率自動上升。例如股息稅及資本增值稅由2003至07年只有15%,其後延長兩年,2009年12月到期後,股息稅重返35%,資本升值稅20%(實際上2009年1月1日起已生效,因為2009年收入喺2010年要畀稅)。

至於年收入102000美元以上嘅美國家庭,奧巴馬希望增加入息稅7%,向富人抽稅補貼窮人,結果只令經濟停滯不前,並唔係解決社會唔公平嘅良方。

谢国忠:前路多舛

即便全球经济从当前的危机中恢复,因巨额债务而繁荣的金融体系仍将步履维艰

如果你希望通胀会很快消失,那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坏消息:长达二十年的通货紧缩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十年通货膨胀的熊熊烈焰。在通缩时代,政府、企业和家庭通过积极负债来刺激经济,而现在它们必须尽快处理自己的负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恰恰是全球化带来了上一轮的通缩期。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阵营的瓦解,这导致了总需求的下降从而使能源价格维持在低位。这些国家实行的出口拉动型经济战略使得制造业的产品价格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持续下滑。这些力量促使全球范围内的通胀率下降。

经过数年出口增长,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得以重建自己的经济体。通胀率的上升首先表现在大宗商品市场,例如原油和粮食。

中央银行们并没有试图抚平通胀,反而印刷更多的纸币来挽救摇摇欲坠的金融机构。在二十年成功控制通货膨胀之后,他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场能够让通货膨胀停下来的大衰退。相反,他们正寻找各种理由证明增发纸币的正确性。

更糟糕的是,全球化大潮使通货膨胀也成为全球化问题,并更难驾驭。实际上,由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供需平衡,因而它们的价格反应出全球货币总量的增长。任何一个试图通过收紧货币供应来减少需求的国家都因此而影响了国内经济增长。相反,某个经济体对于通胀的抑制效果却被分摊到每一个国家。这种明显不公平的激励机制,使得积极应对通胀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都宣称自己的通货膨胀是“输入型”的。但如果将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又去哪里获得这些“输入”呢?

另一个导致政府不作为的借口是:通胀只存在于孤立的几个领域,例如原油、或者食品价格。但货币总是流向任何一个能够上涨的领域。在一个通胀周期的第一阶段,食品和能源价格会首先上涨,接下来价格的上涨带来投机,加速从纸币印刷到通货膨胀的转变过程。在第二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价格上涨。最后,工人们会因为生活标准下降而要求工资上涨。

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最后一幕不会到来,因为工会组织已经不如以往强大了。但是,组织的力量常常因为需求而非供给驱动。当经济飞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很小,劳动者并不需要组织。当通胀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能够快速组织起来,对雇主施加加薪的压力。

为防止经济滑入恶性通胀的深渊,全世界需要共同合作,实施紧缩策略并一同度过阵痛。而美国对于拯救自己金融体系的强烈需求,使得这种合作变得不可能。

事实上,美国的金融体系有可能会整体破产。美国借了15万亿美元的外债来运行金融市场。如果这些资产贬值10%,美国金融系统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公正和优越感将彻底崩溃。对于美国政府而言,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是将处境艰难的金融机构国有化,重组或者破产清算,然后重新私有化。这也正是10年前,亚洲国家面对金融危机的做法。

美国却依然希望通过轻松的方式来维护美元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当外国投资者希望收回借款时,美联储就推出更多的印钞机。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直接限制了其他国家的紧缩程度。随着美元供给的增加,商品价格会继续上升。其他经济体可以通过缩减需求来控制价格,但这恰恰给了美国更多发行货币的空间:其他国家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动力来实施紧缩。

在即将到来的通胀时期,我们必须要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来保证生存。首先是缩减债务。在通缩时,顺畅的流动性使得以债偿债变得容易。但是通胀将迫使央行上调利率,这种环境下,借新债还旧债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而且滞胀会打压资产价格,此时再通过负债策略来持有资产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第二,尽管贵金属价格近期大跌,但它仍是最好的保值手段。通常在牛市中,深度下跌正是最好的买入时机:低买高卖。但如果你被所谓的专家意见所误导,高价买入低价卖出,那就忍住先别着急卖,等这个深跌结束。

第三,和贵金属一样,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市场仍然牛气冲天、当然现在的下调幅度也远远超过贵金属,不适合有心脏病的投资者。但投资者可以选择那些从大宗商品繁荣中获益的公司,例如石油服务公司,与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不同,前者有更加稳定上升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