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做不到,是你不了解行動力背後的思維
2018年,有個很火的詞風靡網絡—— 積極廢人,指的是那些愛給自己立下各種flag,心態積極,行動卻宛如廢物,最終被現實打臉的人。這個詞爆火的背後,是無數人直戳內心的共鳴,影射的是當下社會大部分人的現實狀態:目標與結果之間似乎永遠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行動力。
於是,每天在你我身邊都上演著相似的一幕幕"積極廢人式生活":
說好早睡早起,結果照樣刷著微博抖音,打著遊戲到夜深人靜,早上三五個鬧鐘依然叫不醒滿是夢想的你;
計劃運動健身,辦了年卡,買了裝備,間歇性的秀了幾次朋友圈便恢復如初,到頭來依然是目光空洞總是疲憊的狀態;
決定讀書增值,買了一堆書,下了各種閱讀App,翻了序言目錄便再次被你塵封,連書名也沒記得幾個。
在自我改變的道路上為何如此艱難,很可能是你沒有正確認知行動力背後的思維和力量。
想到做不到,不光是自製力的問題
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之所以達不到製定的計劃和目標,是因為自己自製力的問題,事實並非如此。思維層面——想法太多,依賴意志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嚴重過載的時代,每日被無數未經過濾和整合的信息侵擾,逐漸積壓在大腦裡,讓我們時刻都有層出不窮的想法產生,思考難以聚焦,計劃堆積,目標氾濫,難以專注行動,最終淪為積極廢人也是必然的結果。
另一方面,很多人之所以行動力匱乏,就在於過分依賴意志的力量。在大腦中,反复思考該如何做,打雞血式的自我激勵,鼓足乾勁,端正態度,興沖衝的行動起來,彷彿已經看到實現目標後的那份欣喜,可是當高漲的行動慾望消耗殆儘後,缺乏持續性動力,便被無情的打回起點,留下一份似曾相識的自責。現實就是不管你有多麼堅強的意志,如果沒有持續行動力的話,仍然不會產生任何結果。
行為層面——短期感受的利誘
人們想要做的事,可以分為兩種:讓自己變得更好人生受益的事(不足行為);不應該做卻停不下來的事(過剩行為)。
人們沉溺於過剩行為而不選擇增加不足行為,是因為過剩行為可以滿足你當下的快感,不足行為如果不通過長期堅持是看不到收益的。趨利是人的本性,相比那些有些遙遠且需要花費精力才能得到收益的行動,毫無疑問,我們會更傾向於選擇當下就看得見的能滿足自我感受的行動。
短期感受與長期收益之間往往是相悖的,因此,過分追求當下帶給你快感的過剩行為會削弱阻礙帶給你人生長期受益的不足行為。
也就是說,想要自己的執行力更強,必須把那些眼前極具誘惑的壞習慣替換掉。
心理層面——披著完美主義的外衣
完美主義是很多人對於缺乏行動力的另一個看似合理的說辭,具有完美主義的人通常有幾個表現:
1、為了防止失敗,過度追求計劃的完美,確認所有細節沒有問題才願意行動;完美主義背後隱藏的其實是當下最為普遍的行動力通病:害怕失敗和拖延。
2、一旦遇到挫折,打亂了既定計劃,內心便無法接受,從而選擇停止行動,放棄計劃;
3、如果行動總是不順利,不滿意因素過多,會在以後的相似環境中拒絕行動,將計劃拖延。
恐懼影響認知,認知便會阻礙行動。心理學上說:人類的一切行動都是以"盡可能避免失敗"為前提的。想法本身並無不妥,只是我們習慣於放大失敗的後果,對於外界因素的影響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擔心一旦行為失敗,就證明了自己能力不行,就要遭受外界質疑和嘲諷,就可能被周遭邊緣化。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去做;即使做了,在這樣的情緒影響和心裡暗示下,事情自然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現實的情況一再證明:越是我們害怕一種結果,它反而越靠近我們,越可能會發生。
拖延是當下社會最普遍的一種"頑疾"了,每天都在你我身上重複上演。造成拖延的因素可能不盡相同:可能因為恐懼失敗,可能因為逃避抵制,可能因為眼前的誘惑,可能因為自我貶低,可能因為抑鬱焦慮。
從根本上來看,它是綜合複雜的心理因素影響而造成的結果。之所以難以改變,是因為我們習慣於用意志力來抵抗它,寄希望於自己的自製力,結果就是在反复的鬥爭掙扎中,往往還是拖延佔了上風,最後便陷入到"抗拒——拖延——失敗——情緒困擾——更多失敗"的惡性循環中去。
了解了製約行動力的三個維度因素,我們不妨來對症下藥,看看怎樣科學有效的把計劃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讓目標真正的變得願意且能夠執行。
落實行動可以不那麼艱難
1、思考和行動也要斷捨離近年來,起源於日本的斷捨離的生活整理術席捲全球。所謂斷捨離就是主張人要定期清理生活中對你無用或者沒有價值的東西,給自己留下空間去接納真正對你有益的東西。
我們的思考和行動同樣需要斷捨離。
我們很多人每天看起來忙忙碌碌,有無窮盡的想法,做不完的事,把自己也搞得疲憊不堪,看似好像執行力很強,也做了很多事,到頭來卻發現並沒有做成什麼事。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潛意識的代償機制,由於自覺對過去虧欠太多,因此大腦會在不停的思考中製造工作的滿足感。如果每閃現一個想法就付諸行動,即便做了一堆無用的東西,潛意識也能對"主人"交代。那麼一天24小時下來,你幾乎找不出空閒的時間,也沒有做出讓自己真正滿意的成果。其實很多時候,你思考的那些問題並不具備付諸行動的意義。很多想法只是一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
要打破這種瞎忙的狀態,你需要對無用的思考和行動說不,尤其是那些可能對實現目標產生阻礙的部分。在選擇上做減法,清理掉行動前一些消極的自我暗示和一些對結果失敗的恐懼,抵制那些只滿足當下感受卻阻礙長期受益行動的誘惑;在行動上做加法,把真正專注深入的思考落實到小而具體的行動裡,並在堅持行動的過程裡及時反饋、優化。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自己心理成本的承受壓力,也會使行動的效能更高。
2、打破過度準備的慣性思維
互聯網運營中,有個備受推崇的行為概念—— 最小化可行產品。
它是指用最少資源,被最快製作出來,可執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戶使用的實驗性產品。相比於那些過度準備、力求完美的產品來說,最小化可行產品更具有優勢,它打破了原來產品必須經過反複調試、打磨直到其所有缺陷被修正,成為精緻成品的冗長過程,選擇抓住機會第一時間把產品交給市場和用戶,在實際的測試和使用中檢驗、修正,以此來應對極不確定的市場變化。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最小化可行產品可以是每一次專注深入思考後值得立刻付諸的行動。我們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或隱或顯的不確定因素較多,隨時也有新的情況出現,沒有辦法做到萬無一失,也不可能做到100%的準備,立即行動才是我們對抗所有潛在風險的最好方式。所以,不要等待,當下才是最好的時機,當你行動起來,事情就已經變得不那麼難了。
众所周知,张钧甯娱乐圈里出了名的跑步达人。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你这么爱运动,如何劝说那些在犹豫今天要不要运动的人?",张钧甯淡淡一笑说,"在你犹豫的时候,你先穿上跑鞋下楼,这样当你还没做好决定的时候,可能已经跑完回来了。"
行動力強的人都有一個特點:想到了立馬行動。在你還在考慮要不要做,怎樣做的更好的時候,別人已經遠遠的跑在路上了。產生結果的唯一途徑就是行動,想的越多,需要顧及的因素就會更多,需要做出的選擇和處理也就更多,反倒對行動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3、目標合理可行
目標管理是一門學問,科學合理的目標不僅能促進行動實施,也能增加我們行動的信心,形成正向反饋。
行為科學中有MORS法則,管理學上有SMART原則。這兩個模型都是用來製定並指導目標的工具。雖然表述不同,傳達的理念卻不謀而合,都突出了目標應該具備的屬性:明確性、可衡量、可實現。
也就是說,好的目標應該清晰確切,可以量化,難度適中。
當然,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還需要把目標分解成合理的最小單位目標,設置不同的節點,每個節點的最小單位目標同樣要符合整體目標的原則,且必須可控,並約束最後完成期限。
舉個例子,你制定了一年讀50本書的目標,一年按52週來算,相當於一周讀一本書。從整體上說,這個目標明確且可以量化,即一周讀一本書;難度也相對適中,不會讓人覺得難以實現,可不下點功夫也不會那麼容易完成。接下來,需要分解目標,如果每天花費30分鐘,讀完一本書需要3.5小時;如果每天1小時,讀完一本書需要7小時。這時你需要判斷這樣的時間分配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實際情況,再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優化。如此,一年讀50本書的目標也就具體細化到每天讀多久的最小單位目標上了。
把目標分解的過程就是正向規劃,讓我們明確知道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步驟是什麼,再把這些方法步驟轉變成每日的必辦事項,逐一完成即可。由於我們的注意力也是有焦點的,所以一般同時期內設定的目標建議不要超過3個,這樣時間和精力分配上也會從容有度,執行起來也會相對可行有效。
4、記錄分享實現外部監督激勵
有些人習慣於把每天的目標計劃製作成to-do-list,完成一項勾掉一項,每天檢查完成情況。這個過程其實是自我內部監督,對於那些意志力和執行力本就不強的人來說,依靠自身的力量顯然缺乏督促完成目標的持續性動力。
那麼,你不妨考慮下通過外部力量實現監督的效果。如在某個社群內成員間相互分享各自目標,彼此監督;像現在自媒體平台很火的vlog,也一種很好的以記錄分享為手段實現外部監督激勵的形式。
為什麼外部監督比自我監督更有效?
《影響力》一書中曾提到一個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即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某種選擇,承諾的自我認同感會驅使我們保持行為的一致性。
承諾的方式有很多種,公開承諾就是一種具有持久效力的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當我們公開選擇或表達了一種立場,外部的輿論壓力會讓我們產生維持行為的動機,迫使我們維繫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從而獲得他人認可或信任。
在這樣的願望和壓力下,我們的行動慾望會更高更持久,尤其在外部給了我們一些建議、鼓勵和讚賞的情況下,會激發我們更強烈的行動能力。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中說:我的幻想毫無價值,我的計劃渺如塵埃,我的目標不可能到達。一切的一切毫無意義——除非我立刻行動。好的結果源自好的行動,踏實的堅持和積累小而具體的行動,專注於現實和現在,這才是改變人生的唯一捷徑。
When the sun shines, it shines for everyone. God is for everyone. When you wake up each morning, you can choose to be happy or choose to be sa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