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近期动荡的影响下,多家证券研究机构建议投资者买入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其中工业地产投资信托和办公楼地产信托最受青睐。
自8月初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遭标准与普尔降低以来,我国海峡时报指数截至上周五就重挫了13.5%。在这段期间,各家证券研究机构都呼吁投资者采取防守型投资策略,包括买入股息率较一般股票高的房地产投资信托。
华侨银行(OCBC)投资研究认为,本地工业、办公楼和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最近发布的业绩表现大致上符合预期。以工业地产投资信托来说,新购入资产作出的收益贡献、租用率持续处于高水平以及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上调因素带动了它们的收入,其中凯诗物流信托(Cache Logistics Trust)是华侨银行的推荐首选,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06元,指出它的现价股息率为8.5%,相当具有吸引力。
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方面,华侨银行考虑到租约更新期间的租金恐会下调,倾向选择有较多A级办公楼空间的地产投资信托,而具备这项条件的首推嘉康信托(CapitaCommercial Trust)。
华侨银行把它的合理价值定在1.67元。至于零售商场地产投资信托,华侨银行认为资产强化工程将是接下来推动这类地产投资信托收益的主要因素,对于拥有乌节路商场的投资信托尤为看好,而禧环球房地产投资信托(Starhill Global REIT)就符合其条件。华侨银行为它的合理价值设定在70分。
联昌国际(CIMB)研究指出,随着市场近期下挫,投资者都持谨慎态度,越来越多人都转而把房地产投资信托当成避风港。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比较,本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如今都拥有较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组合,目前市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租金成长率和通过收购扩充业务的进度。
增长放缓影响租金
在所有地产投资信托中,联昌国际认为工业地产信托因租金上升势头而成为亮点,不过也对本地制造业似乎放慢下来的局面所带来的影响略表关注,其中凯诗物流信托无疑因其业务稳定而最受投资者青睐,但它的成长前景以及业务过度依赖C&P控股和讯通集团(CWT)这两家承租公司风险令人关注。联昌国际最终依然给予它“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1.15元。
此外,联昌国际也给予腾飞房产投资信托(A-REIT)“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的目标价定在2.15元,指尽管本地黄金地段的办公楼租金波动很大,它的资产租金大致上保持平稳。它的管理层也表示,本地商业园继续呈现发展机会,而海外收购也是一个选择,目前主要着眼于中国商务空间资产。
瑞信(Credit Suisse)则说,在本地地产投资信托中,今年以来和本月以来表现最糟的是办公楼地产投资信托。
可是瑞信从这些信托了解到,本地办公楼的供应相当受到控制,马国和我国的土地互换安排将分阶段进行,而本地办公楼空间的需求依然存在,空置风险也没到了引起关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托在现阶段没有也无意降低租金。
瑞信认为,本地办公楼租金目前比香港的依然低50%,其中A级办公楼空间的供求前景依然光明,因此对嘉康信托和K-REIT亚洲继续给予“表现优于大市”评级,把它们的目标价分别定在1.70元和1.75元。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自强不息 勤以静心,俭以养德 天地不仁, 強者生存
Tuesday, August 30, 2011
唐逸鸿:从美债危机看全球化的困境
标准普尔破天荒调降了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引起全球哗然。不过,美国的债务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同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欧洲。国会批准了新的举债上限,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也出手救了爱尔兰和希腊,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救急措施,解决不了问题。
从表面看,这场政府债务危机,是这些欧美国家总体经济变坏引起的。经济衰退,政府税收下降,而且有更多的失业和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开支很难缩减,只好靠借债来维持,导致债务缠身,偿债能力受到怀疑。
但是,从更深层的原因看,这其实是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结果之一。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运动关系极大。作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推手,全球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美债务危机,正是这种影响的最新发展。
全球化的如意算盘和执行偏差
全球化本来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如意算盘,其主要想法是世界性的高低端产业分工。美国人造飞机,中国人做玩具;美国人制定通讯标准,中国人生产廉价电器。欧美国家出产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新兴国家则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和低价商品。这样,跨国公司挣得高利润,中国政府得了GDP,各得其所。再冠上“自由贸易”的高帽,初看起来确实很美。
但是,这个算盘玩起来并不十分如意。跨国公司的利润确实显著增加,新兴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不少当初没有注意到的难题。对欧美国家来说,有些难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产业转移太快,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低端产业迅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欧美在高端上的发展却没能跟上,无法弥补低端产业的流失,这导致了这些国家总体产出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阶级转型困难,无法迅速适应高端产业的要求,使很多高端职位也开始流失到国外。这加重了中产阶级失业、贫困人口增加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多的穷人需要照顾,富人又不肯加税,政府只好借债度日。
在美国,刚好碰上了共和党好战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战花了很多钱,后又碰上民主党的奥巴马,热衷于靠政府的力量来照顾穷人。这无疑都给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国债信用被降级,可能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但美国政府的债务困境,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人,全球化可能有很不相同的意义。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像是撤下牛排,换上龙虾大餐;美国的中产阶级,则像看着饭店的服务员不断端着自己想要的饭菜走向别人的餐桌。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顿突然而来的便宜午餐;而在非洲的贫困民众看来,则像是从饭店外面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全球化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至今仍占据着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主流”。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全球化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还能维持多久则很难说。结局将会如何,会由什么新格局来代替,也还很难预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前的经济局势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弄不好,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会掀桌子;中国吃饱肚子以后,不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会摔盘子;而索马里的穷人则驾着海盗船不顾一切砸窗子;到时候,美国的富人虽然手里拽着钱袋子,但也很难再有好日子。
中国的角色和挑战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得益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完全服从西方的全球化“思路”和高低产业“分工”。这对欧美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例如,中国人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花天价买微软的软件和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又不愿意局限于劳动密集产业和低端产品,因此,也在搞创新工程和知识经济。中国一边继续缝衬衫、做玩具,一边也在搞微电子、造大飞机。对美国来说,这种挑战尤其严重。廉价的中国产品使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端产业则开始感受到中国的激烈竞争。飞机换衬衫的生意不知道还能做多久,而facebook和google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发大财的东西,不要说挣不到中国的钱,就连中国的门都进不去。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来概括。中国虽然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自己也有不少问题。尽管原因不一样,但严重的制度缺失和权力腐败,也导致了相似的矛盾和危机。中国的贪官和新贵不但吃龙虾大餐,也吃着燕窝鱼翅。吃大餐和饿肚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掀桌子的冲动和摔盘子甚至砸窗子的情绪更加强烈。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能否站稳脚跟,真正崛起,仍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中国需要头脑清醒,加紧努力,绝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从表面看,这场政府债务危机,是这些欧美国家总体经济变坏引起的。经济衰退,政府税收下降,而且有更多的失业和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开支很难缩减,只好靠借债来维持,导致债务缠身,偿债能力受到怀疑。
但是,从更深层的原因看,这其实是世界经济新格局的结果之一。这种新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运动关系极大。作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推手,全球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美债务危机,正是这种影响的最新发展。
全球化的如意算盘和执行偏差
全球化本来是西方世界的一个如意算盘,其主要想法是世界性的高低端产业分工。美国人造飞机,中国人做玩具;美国人制定通讯标准,中国人生产廉价电器。欧美国家出产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管理经验,新兴国家则提供自然资源、廉价劳力和低价商品。这样,跨国公司挣得高利润,中国政府得了GDP,各得其所。再冠上“自由贸易”的高帽,初看起来确实很美。
但是,这个算盘玩起来并不十分如意。跨国公司的利润确实显著增加,新兴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不少当初没有注意到的难题。对欧美国家来说,有些难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产业转移太快,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低端产业迅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但欧美在高端上的发展却没能跟上,无法弥补低端产业的流失,这导致了这些国家总体产出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阶级转型困难,无法迅速适应高端产业的要求,使很多高端职位也开始流失到国外。这加重了中产阶级失业、贫困人口增加和社会两极分化的问题,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更多的穷人需要照顾,富人又不肯加税,政府只好借债度日。
在美国,刚好碰上了共和党好战的布什总统,发动伊战花了很多钱,后又碰上民主党的奥巴马,热衷于靠政府的力量来照顾穷人。这无疑都给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国债信用被降级,可能只是一个短期事件,但美国政府的债务困境,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人,全球化可能有很不相同的意义。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像是撤下牛排,换上龙虾大餐;美国的中产阶级,则像看着饭店的服务员不断端着自己想要的饭菜走向别人的餐桌。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顿突然而来的便宜午餐;而在非洲的贫困民众看来,则像是从饭店外面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热闹的景象,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全球化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至今仍占据着全球性“意识形态”的“主流”。除非世界局势发生大的变化,全球化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还能维持多久则很难说。结局将会如何,会由什么新格局来代替,也还很难预料。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前的经济局势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弄不好,中产阶级无法忍受会掀桌子;中国吃饱肚子以后,不再接受不平等的地位会摔盘子;而索马里的穷人则驾着海盗船不顾一切砸窗子;到时候,美国的富人虽然手里拽着钱袋子,但也很难再有好日子。
中国的角色和挑战
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得益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完全服从西方的全球化“思路”和高低产业“分工”。这对欧美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例如,中国人很不愿意规规矩矩地花天价买微软的软件和美国人的“知识产权”,又不愿意局限于劳动密集产业和低端产品,因此,也在搞创新工程和知识经济。中国一边继续缝衬衫、做玩具,一边也在搞微电子、造大飞机。对美国来说,这种挑战尤其严重。廉价的中国产品使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小,而高端产业则开始感受到中国的激烈竞争。飞机换衬衫的生意不知道还能做多久,而facebook和google这种动动手指头就能发大财的东西,不要说挣不到中国的钱,就连中国的门都进不去。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来概括。中国虽然在全球化中得到发展,但自己也有不少问题。尽管原因不一样,但严重的制度缺失和权力腐败,也导致了相似的矛盾和危机。中国的贪官和新贵不但吃龙虾大餐,也吃着燕窝鱼翅。吃大餐和饿肚子的贫富分化问题在中国更加突出,掀桌子的冲动和摔盘子甚至砸窗子的情绪更加强烈。不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否真正成为全球化的赢家,能否站稳脚跟,真正崛起,仍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中国需要头脑清醒,加紧努力,绝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Saturday, August 27, 2011
产业致富的人多,股票致富的人少
买产业做投资的人都知道产业长期一定是上涨的,所以他们在买进时都已经作好了长期的准备,不会轻易的在短期内卖出。就是这个简单又直接的理由投资产业的人都可以达到致富的目标。
很多买股票做投资的人却是相反的,他们只看短期。打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作好短期的准备。见利套利以投机的心态,把股票当作商品一样来买卖。他们根本都不用作功课,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公司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虽然他们就是公司的小股东。他们多数持有这样的心理:反正短期之内我就要卖了,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以后买进的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人性都有个弱点,怕输不怕赢。买进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死守不卖,他们会这样子想:不卖就不算亏,买股票是为了赚钱,那有亏本卖的理由?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股票投资是看长期,短期的波动算什么?你看专家都是这样子讲。可是他们买进时因为是用投机的策略,所以都没有作功课,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的素质,如果刚巧买到的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对的作法。但是买股票是不能靠运气的。
股票投资和产业都是一样的要长期才能见工效,问题是要素质好的股票长期才能增值。年年亏大本的烂臭股根本没有前途,分分钟都有倒闭的危险,越长期就越危险。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股票都已经买了,价钱都已经亏了,那里还有心情去查它的底。就算查到它是烂臭股又如何?难道要我亏本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买进时作好功课,非好股不买!
就是这个原因,通过投资股票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少数。相对的,投资产业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多数。
其实投资股票的回酬是比产业高,只是投资股票的人和投资产业的人的心态不同才造成这个偏差。
股神WARREN BUFFETT从来都不投资产业,他只投资股票,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股票比产业回酬高就是他的道理。
很多买股票做投资的人却是相反的,他们只看短期。打从买进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作好短期的准备。见利套利以投机的心态,把股票当作商品一样来买卖。他们根本都不用作功课,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公司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虽然他们就是公司的小股东。他们多数持有这样的心理:反正短期之内我就要卖了,公司赚钱还是亏本是以后买进的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人性都有个弱点,怕输不怕赢。买进后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会死守不卖,他们会这样子想:不卖就不算亏,买股票是为了赚钱,那有亏本卖的理由?这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股票投资是看长期,短期的波动算什么?你看专家都是这样子讲。可是他们买进时因为是用投机的策略,所以都没有作功课,根本就不知道公司的素质,如果刚巧买到的是好股,长期持有就是对的作法。但是买股票是不能靠运气的。
股票投资和产业都是一样的要长期才能见工效,问题是要素质好的股票长期才能增值。年年亏大本的烂臭股根本没有前途,分分钟都有倒闭的危险,越长期就越危险。
人的心理都是一样的:股票都已经买了,价钱都已经亏了,那里还有心情去查它的底。就算查到它是烂臭股又如何?难道要我亏本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买进时作好功课,非好股不买!
就是这个原因,通过投资股票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少数。相对的,投资产业而致富的人就成为多数。
其实投资股票的回酬是比产业高,只是投资股票的人和投资产业的人的心态不同才造成这个偏差。
股神WARREN BUFFETT从来都不投资产业,他只投资股票,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股票比产业回酬高就是他的道理。
分享锦集:贫穷的富翁
《世说新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曹操带兵打仗,有一次,为了赶路,错过了水源,兵士们都口渴得厉害,都不想走了。
曹操见势不妙,心生一计,他传令说:“前面有一片梅子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说后,嘴里都流出口水,口就没有那么干渴难忍了。
靠着这一招,军队才能安然无事,赶到前方的水源。
后人因此把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称为“望梅止渴”。
股市中,不乏望梅止渴之人。
要了解此言,还需从“股票是什么”说起。
股票就是股份的证书,这张证书,证明你在企业的拥有权,拥有权的大小,跟你所持股票的巴仙率成正比。
当权不当家
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为6000万令吉,分为每股面值1令吉的股票共6000万股,假设你从股市中买进600万股,占有此公司的10%股权,该公司的资产中,有10%是属于你的,该公司所赚的钱,有10%也是属于你的。
召开股东大会,针对重要的事项,需要股东的批准,在投票时,你有10%的投票权,因为你就是公司许多老板之一。
老板们拥有公司的一切,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握生杀大权,照理可以呼风唤雨,但这是指在公司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而言。
永远是输家
至于小股东嘛,表面上是老板之一,却是当权不当家,对公司的事,平常根本无权过问。
许多关系股东利益的事,大股东说了算数,小股东尽管可以在股东大会中高喊“不公平”,对小股东不利的提案,例如在私有化中,以半价收购公司的资产,还是照样通过,小股东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儿,根本奈何大股东不得。
表面上付诸票决,一人一票,民主得很,但是股东中的“少数民族”,永远是输家,民主也者,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
民主民主,多少弊政,假汝之名以行?
许多上市公司的小股东,都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看到动不到
在货币不断贬值下,百万根本不能称为富翁。
在印尼,“百万富翁”只能当笑话说;在大马,“百万富翁”早该改为“千万富翁”。
假设你拥有上述上市公司的10%股权,计600万股。
如果该公司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3令吉,拥有600万股等于拥有1800万令吉的资产,即使在大马,也配称为“富翁”了吧?
但是,却是个“贫穷的富翁”,因为你根本无权动用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因为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是由大股东控制,你是看得到(有时甚至看不到)而吃不到。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拥有价值1800万令吉的地产,但荷包里却不名一文,你根本连一份5令吉的杂饭也买不起。
这不是“贫穷”是什么?你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勿买不派息股项
所谓“投资”,就是把资金投注在某种资产中,目的是要获取利润。
投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力亲为,自己亲自“下海”。
另一种是自己没条件做生意,只好“龙邦”别人的生意,成为当权不当家的小股东。
买上市公司的股份,就是属于后者,美其名为“投资”,实际上是免费将钱交给别人去使用,希望从中分到一点利润,实际的情况却往往跟理想相差一万八千里。
赚多派息少
慢说公司不赚钱,即使赚到了,小股东也未必受惠,在芸芸千家上市公司中,试问有多少家是定期派发股息的?有多少家有“派息政策”的?又有多少家派发“可观”的股息?
许多上市公司赚大钱,派息却微不足道,公司的银库储存巨额现金,却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望着他的公司银柜中白花花的银子,只有猛吞口水份儿,比“望梅止渴”更难受。
公司赚大钱,股息低得可怜,大股东说公司需要资金扩展业务,生意越做越多,盈利越来越高,公司股份价值与日俱增,股票增值,使小股东越来越富有,这是投资终极目标。
如果掌权的大股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那么他们岂止是真正的企业家,简直是在做善事,他们为股东创富,增加了股东的福祉,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素质,这样做的人,不是“善人”是什么?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手头拥有巨额现金,既不发展业务,也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一无所得,他们却长期领高薪,怎么说得过去?
当公司还是私人有限公司时,大股东所用的,是国产车,一切开销,以“节俭”为原则。
公司上市后,大股东换用新“奔驰”,理由是要维持上市公司掌舵人的形象;另一个理由是“等级”,大掌柜不坐“奔驰”,总经理怎能坐“豪华”?不提供“豪华”,如何能聘到人才,留住人才?
所以,大股东非坐新“奔驰”不可。
一切开销,不是以“节俭”,而是以级别为原则,上市的都是大公司,大公司一切讲“制度”,什么级别、应领何种薪酬、享受何种福利,都有明文规定,马虎不得,否则,就被视为尚未上轨道的“土”公司。
这就说明了何以多数新上市公司,挂牌后的业绩表现,很少能做到招股说明书许下的盈利诺言的原因。
新上市公司都是在业绩最高时上市,盛极难为继,上市后多数业绩走下坡,所以新股多数不宜恋栈,只有极少数大型上市公司值得持守下去。
现在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都是由公司自订,证券会及股票交易所均不过问。
公司在股东将股份卖给公众人士,全部收入进入自己的荷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理所当然的将公司的股份予以最高的估值,使他们卖出30%后,不但已收回全部投资,而且可能还赚了数倍,公司上市后,需要花数年的时间,股票的价值才能跟上估值。
在这期间,公司需要累积盈余,以发展业务,导致股息微不足道,甚至多年不发股息,使小股东成为“贫穷的富翁”。
坚守2原则
要避免成为“贫穷的富翁”,散户在买股时,应坚持两个原则:
1.不买亏蚀公司的股票,除非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以转亏为盈。
2.不买不派息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具有明显成长潜能。
避开长期没盈利及不派股息的公司,你才有可能从“贫穷的富翁”成为“有钱的富翁”。
曹操见势不妙,心生一计,他传令说:“前面有一片梅子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说后,嘴里都流出口水,口就没有那么干渴难忍了。
靠着这一招,军队才能安然无事,赶到前方的水源。
后人因此把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称为“望梅止渴”。
股市中,不乏望梅止渴之人。
要了解此言,还需从“股票是什么”说起。
股票就是股份的证书,这张证书,证明你在企业的拥有权,拥有权的大小,跟你所持股票的巴仙率成正比。
当权不当家
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为6000万令吉,分为每股面值1令吉的股票共6000万股,假设你从股市中买进600万股,占有此公司的10%股权,该公司的资产中,有10%是属于你的,该公司所赚的钱,有10%也是属于你的。
召开股东大会,针对重要的事项,需要股东的批准,在投票时,你有10%的投票权,因为你就是公司许多老板之一。
老板们拥有公司的一切,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握生杀大权,照理可以呼风唤雨,但这是指在公司拥有控制性股权的大股东而言。
永远是输家
至于小股东嘛,表面上是老板之一,却是当权不当家,对公司的事,平常根本无权过问。
许多关系股东利益的事,大股东说了算数,小股东尽管可以在股东大会中高喊“不公平”,对小股东不利的提案,例如在私有化中,以半价收购公司的资产,还是照样通过,小股东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儿,根本奈何大股东不得。
表面上付诸票决,一人一票,民主得很,但是股东中的“少数民族”,永远是输家,民主也者,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而已。
民主民主,多少弊政,假汝之名以行?
许多上市公司的小股东,都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看到动不到
在货币不断贬值下,百万根本不能称为富翁。
在印尼,“百万富翁”只能当笑话说;在大马,“百万富翁”早该改为“千万富翁”。
假设你拥有上述上市公司的10%股权,计600万股。
如果该公司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3令吉,拥有600万股等于拥有1800万令吉的资产,即使在大马,也配称为“富翁”了吧?
但是,却是个“贫穷的富翁”,因为你根本无权动用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因为这1800万令吉的资产是由大股东控制,你是看得到(有时甚至看不到)而吃不到。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拥有价值1800万令吉的地产,但荷包里却不名一文,你根本连一份5令吉的杂饭也买不起。
这不是“贫穷”是什么?你是名副其实的“贫穷的富翁”。
勿买不派息股项
所谓“投资”,就是把资金投注在某种资产中,目的是要获取利润。
投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力亲为,自己亲自“下海”。
另一种是自己没条件做生意,只好“龙邦”别人的生意,成为当权不当家的小股东。
买上市公司的股份,就是属于后者,美其名为“投资”,实际上是免费将钱交给别人去使用,希望从中分到一点利润,实际的情况却往往跟理想相差一万八千里。
赚多派息少
慢说公司不赚钱,即使赚到了,小股东也未必受惠,在芸芸千家上市公司中,试问有多少家是定期派发股息的?有多少家有“派息政策”的?又有多少家派发“可观”的股息?
许多上市公司赚大钱,派息却微不足道,公司的银库储存巨额现金,却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望着他的公司银柜中白花花的银子,只有猛吞口水份儿,比“望梅止渴”更难受。
公司赚大钱,股息低得可怜,大股东说公司需要资金扩展业务,生意越做越多,盈利越来越高,公司股份价值与日俱增,股票增值,使小股东越来越富有,这是投资终极目标。
如果掌权的大股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那么他们岂止是真正的企业家,简直是在做善事,他们为股东创富,增加了股东的福祉,提高了他们的生活素质,这样做的人,不是“善人”是什么?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手头拥有巨额现金,既不发展业务,也不分发给股东,小股东一无所得,他们却长期领高薪,怎么说得过去?
当公司还是私人有限公司时,大股东所用的,是国产车,一切开销,以“节俭”为原则。
公司上市后,大股东换用新“奔驰”,理由是要维持上市公司掌舵人的形象;另一个理由是“等级”,大掌柜不坐“奔驰”,总经理怎能坐“豪华”?不提供“豪华”,如何能聘到人才,留住人才?
所以,大股东非坐新“奔驰”不可。
一切开销,不是以“节俭”,而是以级别为原则,上市的都是大公司,大公司一切讲“制度”,什么级别、应领何种薪酬、享受何种福利,都有明文规定,马虎不得,否则,就被视为尚未上轨道的“土”公司。
这就说明了何以多数新上市公司,挂牌后的业绩表现,很少能做到招股说明书许下的盈利诺言的原因。
新上市公司都是在业绩最高时上市,盛极难为继,上市后多数业绩走下坡,所以新股多数不宜恋栈,只有极少数大型上市公司值得持守下去。
现在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都是由公司自订,证券会及股票交易所均不过问。
公司在股东将股份卖给公众人士,全部收入进入自己的荷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们理所当然的将公司的股份予以最高的估值,使他们卖出30%后,不但已收回全部投资,而且可能还赚了数倍,公司上市后,需要花数年的时间,股票的价值才能跟上估值。
在这期间,公司需要累积盈余,以发展业务,导致股息微不足道,甚至多年不发股息,使小股东成为“贫穷的富翁”。
坚守2原则
要避免成为“贫穷的富翁”,散户在买股时,应坚持两个原则:
1.不买亏蚀公司的股票,除非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以转亏为盈。
2.不买不派息公司的股票,除非公司具有明显成长潜能。
避开长期没盈利及不派股息的公司,你才有可能从“贫穷的富翁”成为“有钱的富翁”。
相反理論
相反理論,可以在投資市場長線穩賺。在股票市場上,9成散戶始終要輸錢,只有10%能夠贏錢,咁點樣能夠成為那贏錢的一成散戶呢? 其實道理簡單,只要研究清楚大部份散戶之投資行為,避免跟他們一起犯錯,並在股災與股市泡沫之時,跟
他們做出相反之買賣操作,長線自然賺到盤滿缽滿。
正如巴菲特所講,別人貪婪你要恐懼,別人恐懼你要貪婪,現在港股遇上大跌市,滿街財演、財棍與網上一眾二打六齊聲大合唱,大叫熊市來臨,叫散戶急速止蝕,並要手持大量現金,持盈保泰。
根據相反理論,只要大家與這一群指路明燈對着幹,在散戶風聲鶴唳之時,繼續低價買入優質股票長線持有,或是繼續堅持月供股票,長線回報必定豐厚。
除了別人恐懼你要貪婪之外,9成散戶炒出炒入、借貸炒股以及買賣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只要你相反操作,長揸優質股票,避免借貸炒股,遠離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咁你自然係個10%贏錢嘅少數。
他們做出相反之買賣操作,長線自然賺到盤滿缽滿。
正如巴菲特所講,別人貪婪你要恐懼,別人恐懼你要貪婪,現在港股遇上大跌市,滿街財演、財棍與網上一眾二打六齊聲大合唱,大叫熊市來臨,叫散戶急速止蝕,並要手持大量現金,持盈保泰。
根據相反理論,只要大家與這一群指路明燈對着幹,在散戶風聲鶴唳之時,繼續低價買入優質股票長線持有,或是繼續堅持月供股票,長線回報必定豐厚。
除了別人恐懼你要貪婪之外,9成散戶炒出炒入、借貸炒股以及買賣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只要你相反操作,長揸優質股票,避免借貸炒股,遠離垃圾股與衍生工具,咁你自然係個10%贏錢嘅少數。
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大器晚成的SOROS
经过1997年的大股灾,SOROS在东南亚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每个人都知道SOROS是最著名的投机专家,他精通股票,期货,外汇等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可以投机的东西都是SOROS的专长。
那么SOROS是不是天生的投机专家呢?
非也!
年青时的SOROS只是个平平凡凡的人,虽然他主修的是经济,但是他年青时的理想却只是做个哲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不过并没有出版。
他到了40岁那年才下定决心做个投资家,那时他的全部身家只有区区的25万美元。
那一年他成立了量子基金,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资在里面。
量子基金就是靠投资和投机来致富的。
SOROS致富的过程很快,平均每两年就开一番。
所以在短短的28年里他就开了14个番。
在68岁那年SOROS的身家已经是US$4billions或40亿美元了。
四十岁才开始,只用25万美元做本钱,在短短的28年里就能够赚到40亿美元的身家,这期间靠的就只是14个番。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出:致富并不怕迟,只怕不懂得开番而已。
(请看我过去的发表:开番的理论。)
大器晚成的SOROS四十岁才开始,但是他有两年开一番的本领,所以他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亿万富豪。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亿万富豪的,如果不贪心只要求成为百万,千万级,轻轻松松的投资就可以了。
致富不需要急,只要设定目标,耐心的投资就可以了。
如果目标只是成为千万富翁,那么我们就不必学SOROS两年开一番,我们只要满足于三年开一番就可以了。
用1万开始,只要10个番就可以变成1000万了,如果1番需要3年,那也只是30年而已。急什么?
为什么只是开14个番就可以使SOROS成为亿万富豪呢?
14个番有什么利害?
接下来就请看14个番的利害。
看它如何使0.25millions变成4000millions。
注:1个番是2年,所以14个番就是28年了。
番 Total
0 0.25
1 0.50
2 1.00
3 2.00
4 4.00
5 8.00
6 16.00
7 32.00
8 64.00
9 128.00
10 256.00
11 512.00
12 1024.00
13 2048.00
14 4096.00
大器晚成的SOROS用两年开一番的速度都已经能够变成亿万富豪了。
可是今天的小投资者那里会满意于两年开一番的速度?
买一只股如果它一个月不动就已经不耐烦了,那里可能要去等两年?
每个人都热衷于追逐热门股,为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快速的开番!最好就是买进几天内它就可以赚一倍!或一个番!
就好像我的一位朋友,买进KULIM-W才短短两个星期,买进的价钱是0.26令吉,今天的价钱是0.35令吉。
两个星期就已经赚了35%的利润,他竟然还不满意呢。
他说:理论上,这个延长的消息这样好,它应该可以上到0.50令吉以上呀!
哈,他竟然想在几个星期就开一个番!
还有位朋友,几个月前用0.32的价钱买进DRB-W,今天的价钱是0.65令吉。
算一算都已经有了1个番的成绩,他竟然说近来DRB-W的表现很差呢!
当然啦!看过0.88令吉的DRB-W,0.65令吉的价位就很失望了。
还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近来EON好像睡着了,动都没有动?
他是在今年4月期间用不到7.00令吉的价钱买进了EON。
今天EON的价钱是9.15令吉。算一算,这已经是30%的利润了。
投资不到半年都已经拿了一次400令吉的股息,(相等于5%的回酬),再加上股价上升了30%,这已经是35%的回酬了。
这样好的成绩竟然被形容为睡觉的股?天呀!到底要多快的回酬人们才会满意呢?
人家SOROS的功力也只是两年一个番吧了!
两年一番的功力相当以每年40%的回酬。
既然SOROS也只是两年开1番的功力吧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很满意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取得像以上这样好的成绩了!当然这样好的成绩是不可能每次都可以取得的。
冷静的想一想: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像SOROS?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每年取得40%的回酬?
所以实际一点,不要去追求那种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超过40%回酬的“热门股”或“消息股”。
在漫长的投资岁月里,我还没有见过一个真正靠投机“热门股”或“消息股”而致富的人。
先赚后赔,结局还是一样的,一场空欢喜。
我身边有许多靠投资股票致富的朋友,百万,千万的都有。
但是就没有一位是靠“热门股”或“消息股”来致富的。
他们都是靠投资优质股,用时间和耐心来致富者。
为什么我要讲这么多人家不喜欢听的话?
因为我不希望大家去走那条冤枉路。
我以前当然也是走过那条冤枉路的。
把血汗钱输掉真的是很冤枉。
每个人都知道SOROS是最著名的投机专家,他精通股票,期货,外汇等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可以投机的东西都是SOROS的专长。
那么SOROS是不是天生的投机专家呢?
非也!
年青时的SOROS只是个平平凡凡的人,虽然他主修的是经济,但是他年青时的理想却只是做个哲学家。
他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不过并没有出版。
他到了40岁那年才下定决心做个投资家,那时他的全部身家只有区区的25万美元。
那一年他成立了量子基金,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资在里面。
量子基金就是靠投资和投机来致富的。
SOROS致富的过程很快,平均每两年就开一番。
所以在短短的28年里他就开了14个番。
在68岁那年SOROS的身家已经是US$4billions或40亿美元了。
四十岁才开始,只用25万美元做本钱,在短短的28年里就能够赚到40亿美元的身家,这期间靠的就只是14个番。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出:致富并不怕迟,只怕不懂得开番而已。
(请看我过去的发表:开番的理论。)
大器晚成的SOROS四十岁才开始,但是他有两年开一番的本领,所以他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亿万富豪。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亿万富豪的,如果不贪心只要求成为百万,千万级,轻轻松松的投资就可以了。
致富不需要急,只要设定目标,耐心的投资就可以了。
如果目标只是成为千万富翁,那么我们就不必学SOROS两年开一番,我们只要满足于三年开一番就可以了。
用1万开始,只要10个番就可以变成1000万了,如果1番需要3年,那也只是30年而已。急什么?
为什么只是开14个番就可以使SOROS成为亿万富豪呢?
14个番有什么利害?
接下来就请看14个番的利害。
看它如何使0.25millions变成4000millions。
注:1个番是2年,所以14个番就是28年了。
番 Total
0 0.25
1 0.50
2 1.00
3 2.00
4 4.00
5 8.00
6 16.00
7 32.00
8 64.00
9 128.00
10 256.00
11 512.00
12 1024.00
13 2048.00
14 4096.00
大器晚成的SOROS用两年开一番的速度都已经能够变成亿万富豪了。
可是今天的小投资者那里会满意于两年开一番的速度?
买一只股如果它一个月不动就已经不耐烦了,那里可能要去等两年?
每个人都热衷于追逐热门股,为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快速的开番!最好就是买进几天内它就可以赚一倍!或一个番!
就好像我的一位朋友,买进KULIM-W才短短两个星期,买进的价钱是0.26令吉,今天的价钱是0.35令吉。
两个星期就已经赚了35%的利润,他竟然还不满意呢。
他说:理论上,这个延长的消息这样好,它应该可以上到0.50令吉以上呀!
哈,他竟然想在几个星期就开一个番!
还有位朋友,几个月前用0.32的价钱买进DRB-W,今天的价钱是0.65令吉。
算一算都已经有了1个番的成绩,他竟然说近来DRB-W的表现很差呢!
当然啦!看过0.88令吉的DRB-W,0.65令吉的价位就很失望了。
还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近来EON好像睡着了,动都没有动?
他是在今年4月期间用不到7.00令吉的价钱买进了EON。
今天EON的价钱是9.15令吉。算一算,这已经是30%的利润了。
投资不到半年都已经拿了一次400令吉的股息,(相等于5%的回酬),再加上股价上升了30%,这已经是35%的回酬了。
这样好的成绩竟然被形容为睡觉的股?天呀!到底要多快的回酬人们才会满意呢?
人家SOROS的功力也只是两年一个番吧了!
两年一番的功力相当以每年40%的回酬。
既然SOROS也只是两年开1番的功力吧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很满意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取得像以上这样好的成绩了!当然这样好的成绩是不可能每次都可以取得的。
冷静的想一想: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像SOROS?
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够每年取得40%的回酬?
所以实际一点,不要去追求那种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超过40%回酬的“热门股”或“消息股”。
在漫长的投资岁月里,我还没有见过一个真正靠投机“热门股”或“消息股”而致富的人。
先赚后赔,结局还是一样的,一场空欢喜。
我身边有许多靠投资股票致富的朋友,百万,千万的都有。
但是就没有一位是靠“热门股”或“消息股”来致富的。
他们都是靠投资优质股,用时间和耐心来致富者。
为什么我要讲这么多人家不喜欢听的话?
因为我不希望大家去走那条冤枉路。
我以前当然也是走过那条冤枉路的。
把血汗钱输掉真的是很冤枉。
分享锦集:谈价值投资法
股票投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两种为:
⑴价值投资法(Value Investing)。
⑵技术分析法(Technical, Analysis),又叫图表家(Chartist)。
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信徒,说明了各有所长,因为任何不能产生效果的方法,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自动消失,两者能历久不衰,说明了两者都有其存在的硬道理。
长期苦练
对我来说,任何能为你赚钱的方法,就是适合你的方法。
方法无谓好坏,就好像学武的人,无论是用剑、用刀或用棍,只要使到炉火纯青,都可成为武林高手。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选择那种方法,都必须长期苦练,才有可能登峰造极,达到纯熟的地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经验之谈。
价值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上,他们深信,股价的表现决定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只要业绩标青,股价自然跟着上升,同样的,业绩表现差劲,股价跟着滑落,业绩和股价,有如实体与影子,并驾齐驱。
短期来说,股价与业绩可能脱节,长期来说,两者必然同步起落。
他们相信,业绩是根,股价是枝叶,本固则枝荣,如果根腐烂了,枝叶自然就枯死。所以,注重股价,不理业绩,是舍本逐末,非投资之正道。
基本强稳
价值投资者,是以股票的“价值”作为投资的标准。
而“价值”源自业绩,业绩源自基本面,价值好比是一间屋子,基本因素是屋子的柱子、墙壁、地基及门窗,是组成屋子的“组件”。
惟有基本因素强稳,才能创造业绩,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股票才有价值,有价值,股价才会起。
价值投资者的目的,是找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进长期持有,等到市场发现其价值,进行扯购,股价跟着上升,最后反映其真实价值,或者价值被市场高估时,投资者才脱售其股票,套取利润。请看附表:
公司盈利决定股价
图一显示股价与价值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当缺口越大,越值得买进,这种情形,多数出现在熊市中。
通常股价会在低水平徘徊一段时间(3-5个月不等),反向投资者会在股价停滞不动时,检视其基本面,评估其价值,如果发现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业绩又可能在经济复苏时回升,就可以买进,紧握不放,争取厚利。
图二,在牛市中,股价远远超过价值,再投资下去,回酬已不具吸引力,就应该脱售离场。
在图一和图二的情形,投资者可以用市价总值(Market capitalisation)作为指导。
假设你要创设一家这种规模的公司,你要投资2亿令吉,如今公司的市值(即买进整家公司所付出的代价)只是1亿令吉,你以半价买进这家现成公司,可以节省数年的时间,不是比创建新公司更合算吗?
你买进1万股和买进1亿股,理由必须是相同的。
图三显示股价已完全反映其价值,那么,要继续投资下去还是套利,取决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如果业绩长期向上,那么拿得越久,赚得越多,你可以永远不卖,许多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千万要记住,你买的是公司的股份,股份的价值决定于公司盈利,当公司的业绩持续走下坡,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转亏为盈时,就不要犹豫不决,一定要脱售,以免全军覆没。
股市是最不理智的地方,在熊市中,投资者往往以半价,甚至五分之一的价格,抛售其股票,对股票有研究,了解股票价值的投资者,往往可以用低得离谱的价格买到好股。
机会属于坚持反向的价值投资者。
⑴价值投资法(Value Investing)。
⑵技术分析法(Technical, Analysis),又叫图表家(Chartist)。
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信徒,说明了各有所长,因为任何不能产生效果的方法,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自动消失,两者能历久不衰,说明了两者都有其存在的硬道理。
长期苦练
对我来说,任何能为你赚钱的方法,就是适合你的方法。
方法无谓好坏,就好像学武的人,无论是用剑、用刀或用棍,只要使到炉火纯青,都可成为武林高手。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选择那种方法,都必须长期苦练,才有可能登峰造极,达到纯熟的地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经验之谈。
价值投资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上,他们深信,股价的表现决定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只要业绩标青,股价自然跟着上升,同样的,业绩表现差劲,股价跟着滑落,业绩和股价,有如实体与影子,并驾齐驱。
短期来说,股价与业绩可能脱节,长期来说,两者必然同步起落。
他们相信,业绩是根,股价是枝叶,本固则枝荣,如果根腐烂了,枝叶自然就枯死。所以,注重股价,不理业绩,是舍本逐末,非投资之正道。
基本强稳
价值投资者,是以股票的“价值”作为投资的标准。
而“价值”源自业绩,业绩源自基本面,价值好比是一间屋子,基本因素是屋子的柱子、墙壁、地基及门窗,是组成屋子的“组件”。
惟有基本因素强稳,才能创造业绩,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股票才有价值,有价值,股价才会起。
价值投资者的目的,是找出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进长期持有,等到市场发现其价值,进行扯购,股价跟着上升,最后反映其真实价值,或者价值被市场高估时,投资者才脱售其股票,套取利润。请看附表:
公司盈利决定股价
图一显示股价与价值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当缺口越大,越值得买进,这种情形,多数出现在熊市中。
通常股价会在低水平徘徊一段时间(3-5个月不等),反向投资者会在股价停滞不动时,检视其基本面,评估其价值,如果发现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业绩又可能在经济复苏时回升,就可以买进,紧握不放,争取厚利。
图二,在牛市中,股价远远超过价值,再投资下去,回酬已不具吸引力,就应该脱售离场。
在图一和图二的情形,投资者可以用市价总值(Market capitalisation)作为指导。
假设你要创设一家这种规模的公司,你要投资2亿令吉,如今公司的市值(即买进整家公司所付出的代价)只是1亿令吉,你以半价买进这家现成公司,可以节省数年的时间,不是比创建新公司更合算吗?
你买进1万股和买进1亿股,理由必须是相同的。
图三显示股价已完全反映其价值,那么,要继续投资下去还是套利,取决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如果业绩长期向上,那么拿得越久,赚得越多,你可以永远不卖,许多富豪,都是这样成就的。
千万要记住,你买的是公司的股份,股份的价值决定于公司盈利,当公司的业绩持续走下坡,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转亏为盈时,就不要犹豫不决,一定要脱售,以免全军覆没。
股市是最不理智的地方,在熊市中,投资者往往以半价,甚至五分之一的价格,抛售其股票,对股票有研究,了解股票价值的投资者,往往可以用低得离谱的价格买到好股。
机会属于坚持反向的价值投资者。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分享锦集:产业股被低估
绿野集团副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受报界访问时宣称:假如他有足够的资金的话,他会买完所有上市产业股,因为它们的价值被低估得离谱(Crazy)。
此话出自一名产业界名人之口,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不但深思,而且应该深入研究上市产业公司,看看以它们目前的股价,其股票价值是否一如丹斯里李所说的,价值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
低价入股良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从反向投资的角度,也许产业股股价不振,提供了一个低价入股产业公司的良机。
在过去两年中,房地产价值暴涨,涨幅由数十巴仙至数百巴仙不等,视产业地点及种类而定。
上市产业公司都拥有宝贵的房产和地皮,而且多数是在多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非常低廉,现在价值均已暴涨,产业股的价值水涨船高,照理股价应该跟着上升才对,但产业股的股价表现却每况愈下,落后于大势甚远,实在令人费解。
上市公司所拥有的产业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已落成的产业,如办公大楼、购物中心、酒店、工厂、高尔夫球场等,作为长期投资,以收取租金,使公司有稳定的收入。
不用说,这些年来,这些产业已经大幅度增值,市值肯定比账目中的价值上升了一大截。
第二类是地皮。
产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买进地皮,分割成许多小段的屋地,建屋出售,以赚取利润,这也是大部份上市产业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
为了确保他们所拥有的地库,足以供多年发展之用,上市产业公司通常会买进及囤存面积相当大的地皮,以确保业务不至因为缺乏土地而中断。
这些公司囤存地皮,就好像货仓囤存货物一样,所以叫“地库”。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列出所拥有地皮的地点、面积、种类(例如农业地、屋地、商用地等),买进日期及买价(或是重估价)。通常是在年报最后数页,与30名最大股东名单相毗邻。
地价翻几倍
假如你细读年报中的“产业名单”(List of Properties)的话,你会发现,许多地皮是在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低得离谱,十多二十年来,地价已不知翻了多少番,目前的价格,肯定比“账面价值”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5月7日,我曾在本专栏发表一篇“3000令吉可买多少地?”的文章,那是我偶尔重读柏年(Brem)的年报,有感而作的,17年前,柏年以3000令吉,在巴生的武吉拉惹买进4.7英亩的永久权土地,收藏到现在,价值恐怕已上升了数十倍,但在该公司的年报中,这4.7英亩地皮的价值还是3000令吉,其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假如你逐家细读上市公司的年报的话,此类情况俯拾即是,可见产业股价值被低估并非耸人听闻。
账面价值计算法
上市条例规定,产业公司所拥有的地皮,如果是作为“发展”(即建屋出售)用途的话,只准以“成本”(买价)入账,不准以重估价值入账。
理由是这些地皮在建屋后就卖掉,所以是属“贸易资产”,其性质跟制造业的原料相同(地皮就是建屋的原料),所以不准以重估后的价值入账,以防止制造虚胖的资产价值。
成本入账
所以,上市产业公司买进作为“发展”用途的地皮,只准以成本入账。
这些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价值已不知涨了多少倍,但在公司的账目中,十多二十年来,每年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这个价值,称为“账面价值”(Book Value),以区别于“重估价值”。
十多年前,公司以每英亩3万令吉买进的地皮,现在已涨至50万令吉,但在公司的账面中,价值还是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账面价值”。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在20年前,以3万令吉买进吉隆坡孟沙区的一间双层排屋,在你个人的财产账中,仍保持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你的财产的“账面价值”。
现在这间排屋的价值已涨至100万令吉以上,假如你重估屋子的价值的话,你的“身家”早已超过百万令吉,所以,根据“账面价值”,你的身家只有3万令吉,实际上你是一名百万富翁。
同样的情形,许多上市产业公司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收藏至今,价值早已上升了10倍至数10倍不等,但是在公司的账目中,这些地皮还是保持买进时的价值,就是“账面价值”。
产业公司根据地皮的“账面价值”,计算出它的资产总值,再根据这总值计算出每股的净有形资产价值(NTA),这就是公司的“账面价值”。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每股资产价值,假设是1令吉50仙的话,如果公司按市价重估(作为参考价,不用作入账)其地皮的价值的话,每股资产价值可能增至4令吉,假如公司以市价脱售这些地皮,套取现金的话,股东每股可以取回4令吉的现金。
低过NTA
然而目前的股价,可能只是1令吉,甚至比1令吉50仙的账面每股资产价值更低,产业股被低估,再明显不过了。
我曾加以统计,发现80%以上产业股的股价,低过其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其被低估情况可想而知。
最近美合实业(Merge Housing)和侨丰产业(OSK Properties)的大股东分别以每股65仙和87仙全面献购小股东的股票,假如你阅读两公司的财报的话,你会发现,美合和侨丰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分别为1令吉11仙和1令吉74仙,比献购价几乎高一倍,不要忘记这还是“账面价值”。
假如两公司重估其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能更高,可见两家公司的大股东,是通过全面献购,以半价购买两公司的地皮。
请注意,是“账面价值”的半价,不是重估后的半价。
买进前须严加筛选
从以下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丹斯里李金友指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是有道理的:
●以目前产业股的市值(每股股价x股票总数=市值),要买到他们目前所拥有的地皮,是不可能的事。
●以上市产业公司目前的资金,根据市价买地皮,恐怕只能买到目前的一半或更少的地皮。
●大部份产业公司,假如按市价脱售所拥有的地皮的话,股东可以取回比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更高,甚至比目前股价高出1倍以上的现金(视公司被低估程度而定)。
散户资金有限,多数买不起地皮,所以无法参与土地投资,以分享地皮涨价的利益。
其实,只要购买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就是购买土地(尽管只是很小的一部份)。
长期投资
假设一家上市产业公司每股净资产价值为2令吉,而现在的股价仅为1令吉,等于你以半价购买地皮,而没有寻找地皮以及办理土地过户手续的费用和麻烦,不是更合算吗?为什么不敢买?
抱着买地皮的态度买产业股,并且像买地皮般作长期投资,肯定不会错到那里去。
必须提醒的是,产业股也好像别类股票那样,良莠不齐,买进之前,必须严加筛选,只买好股,就好像买地皮只买好地皮一样。
丹斯里李金友说,产业股被低估得离谱,有理!
此话出自一名产业界名人之口,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不但深思,而且应该深入研究上市产业公司,看看以它们目前的股价,其股票价值是否一如丹斯里李所说的,价值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
低价入股良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从反向投资的角度,也许产业股股价不振,提供了一个低价入股产业公司的良机。
在过去两年中,房地产价值暴涨,涨幅由数十巴仙至数百巴仙不等,视产业地点及种类而定。
上市产业公司都拥有宝贵的房产和地皮,而且多数是在多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非常低廉,现在价值均已暴涨,产业股的价值水涨船高,照理股价应该跟着上升才对,但产业股的股价表现却每况愈下,落后于大势甚远,实在令人费解。
上市公司所拥有的产业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已落成的产业,如办公大楼、购物中心、酒店、工厂、高尔夫球场等,作为长期投资,以收取租金,使公司有稳定的收入。
不用说,这些年来,这些产业已经大幅度增值,市值肯定比账目中的价值上升了一大截。
第二类是地皮。
产业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买进地皮,分割成许多小段的屋地,建屋出售,以赚取利润,这也是大部份上市产业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
为了确保他们所拥有的地库,足以供多年发展之用,上市产业公司通常会买进及囤存面积相当大的地皮,以确保业务不至因为缺乏土地而中断。
这些公司囤存地皮,就好像货仓囤存货物一样,所以叫“地库”。
每一家上市产业公司的年报,都会列出所拥有地皮的地点、面积、种类(例如农业地、屋地、商用地等),买进日期及买价(或是重估价)。通常是在年报最后数页,与30名最大股东名单相毗邻。
地价翻几倍
假如你细读年报中的“产业名单”(List of Properties)的话,你会发现,许多地皮是在一、二十年前买进的,买价低得离谱,十多二十年来,地价已不知翻了多少番,目前的价格,肯定比“账面价值”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5月7日,我曾在本专栏发表一篇“3000令吉可买多少地?”的文章,那是我偶尔重读柏年(Brem)的年报,有感而作的,17年前,柏年以3000令吉,在巴生的武吉拉惹买进4.7英亩的永久权土地,收藏到现在,价值恐怕已上升了数十倍,但在该公司的年报中,这4.7英亩地皮的价值还是3000令吉,其价值被低估的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假如你逐家细读上市公司的年报的话,此类情况俯拾即是,可见产业股价值被低估并非耸人听闻。
账面价值计算法
上市条例规定,产业公司所拥有的地皮,如果是作为“发展”(即建屋出售)用途的话,只准以“成本”(买价)入账,不准以重估价值入账。
理由是这些地皮在建屋后就卖掉,所以是属“贸易资产”,其性质跟制造业的原料相同(地皮就是建屋的原料),所以不准以重估后的价值入账,以防止制造虚胖的资产价值。
成本入账
所以,上市产业公司买进作为“发展”用途的地皮,只准以成本入账。
这些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价值已不知涨了多少倍,但在公司的账目中,十多二十年来,每年仍保持买进时的价值,这个价值,称为“账面价值”(Book Value),以区别于“重估价值”。
十多年前,公司以每英亩3万令吉买进的地皮,现在已涨至50万令吉,但在公司的账面中,价值还是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账面价值”。
这种情形,就好像你在20年前,以3万令吉买进吉隆坡孟沙区的一间双层排屋,在你个人的财产账中,仍保持3万令吉,这3万令吉就是你的财产的“账面价值”。
现在这间排屋的价值已涨至100万令吉以上,假如你重估屋子的价值的话,你的“身家”早已超过百万令吉,所以,根据“账面价值”,你的身家只有3万令吉,实际上你是一名百万富翁。
同样的情形,许多上市产业公司在十多二十年前买进的地皮,收藏至今,价值早已上升了10倍至数10倍不等,但是在公司的账目中,这些地皮还是保持买进时的价值,就是“账面价值”。
产业公司根据地皮的“账面价值”,计算出它的资产总值,再根据这总值计算出每股的净有形资产价值(NTA),这就是公司的“账面价值”。
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每股资产价值,假设是1令吉50仙的话,如果公司按市价重估(作为参考价,不用作入账)其地皮的价值的话,每股资产价值可能增至4令吉,假如公司以市价脱售这些地皮,套取现金的话,股东每股可以取回4令吉的现金。
低过NTA
然而目前的股价,可能只是1令吉,甚至比1令吉50仙的账面每股资产价值更低,产业股被低估,再明显不过了。
我曾加以统计,发现80%以上产业股的股价,低过其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其被低估情况可想而知。
最近美合实业(Merge Housing)和侨丰产业(OSK Properties)的大股东分别以每股65仙和87仙全面献购小股东的股票,假如你阅读两公司的财报的话,你会发现,美合和侨丰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分别为1令吉11仙和1令吉74仙,比献购价几乎高一倍,不要忘记这还是“账面价值”。
假如两公司重估其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可能更高,可见两家公司的大股东,是通过全面献购,以半价购买两公司的地皮。
请注意,是“账面价值”的半价,不是重估后的半价。
买进前须严加筛选
从以下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丹斯里李金友指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被低估到离谱的地步,是有道理的:
●以目前产业股的市值(每股股价x股票总数=市值),要买到他们目前所拥有的地皮,是不可能的事。
●以上市产业公司目前的资金,根据市价买地皮,恐怕只能买到目前的一半或更少的地皮。
●大部份产业公司,假如按市价脱售所拥有的地皮的话,股东可以取回比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更高,甚至比目前股价高出1倍以上的现金(视公司被低估程度而定)。
散户资金有限,多数买不起地皮,所以无法参与土地投资,以分享地皮涨价的利益。
其实,只要购买上市产业公司的股票,就是购买土地(尽管只是很小的一部份)。
长期投资
假设一家上市产业公司每股净资产价值为2令吉,而现在的股价仅为1令吉,等于你以半价购买地皮,而没有寻找地皮以及办理土地过户手续的费用和麻烦,不是更合算吗?为什么不敢买?
抱着买地皮的态度买产业股,并且像买地皮般作长期投资,肯定不会错到那里去。
必须提醒的是,产业股也好像别类股票那样,良莠不齐,买进之前,必须严加筛选,只买好股,就好像买地皮只买好地皮一样。
丹斯里李金友说,产业股被低估得离谱,有理!
分享锦集:谈机会成本
在谈到什么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之前,首先让我们认识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术语“稀少性”(Scarcity),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将“机会成本”概念,应用在股票投资上,以减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回报。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在他的著作《经济学的世界》中,对“稀少性”(Scarcity)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一项基本的经济难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运用,以满足无穷的欲望,这就是经济学上“稀少性”的问题。”
“稀少性定律”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所有人类想要的东西。
稀少资源
稀少资源就算能增加,也是要靠努力或付出代价,而且无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资源的稀少迫使每个经济体系都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多生产某项产品,通常就意味着决定少生产其他的产品,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决定要牺牲什么,以换取想要的东西。
在股票投资上,“稀少性”就更加明显。
无论你的资金多么雄厚,跟动辄以万亿令吉计的市场总值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股票投资的资金,“稀少性”特强,将你有限的资金,投入股市,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断选择
所以,你买了A股,就不得不放弃买B股。你必须在A股和B股之间,作出抉择。
你在股市买进卖出,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作出选择。
假设你选择买A股,一年之后,A股跌了20%,假如你的投资额为10万令吉,一年后你的身家降至8万令吉。
与此同时,B股上涨了30%,你一年后的身家,就由10万令吉增至13万令吉。
由于你的错误选择,使你的身家在一年中相差5万令吉(13万令吉减8万令吉),等于少了50%,这5万令吉,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有些人以为股票下跌了20%,他的损失是2万令吉,他忘记了他失去了从B股赚取30%利润的机会,他实际上是损失了5万令吉,这个“机会成本”所付的代价实在比他想像的高得多。
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原本是要买甲股,后来因为听信“师爷”,转买乙股,结果甲股大跌,乙股大起,他哑子吃黄莲,出声不得,只好夜夜“暗搥”。
他是为“机会成本”而“搥”。
每一名投资者都是认为他所相中的股票会涨价,所以才决定买进,至于买进之后该股的套现,是否一如他的所料,那就谁也没有把握。
慎选好股 屡战屡胜
为了避免双重损失的“机会成本”出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买进之前,货比三家,找出最有价值,最有希望跑赢大势的股只,使你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赚钱潜能。
问题是怎样找出“最有价值”的股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返璞归真,弄清楚股票是什么?
股票就是公司股份的证明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公司的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赚钱。
赚钱越多的公司,其股份价值越高。
所以,假如数只股票的价格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很明显的,每股净利最高的最值得买进。
通常我们是以本益比作为取决的标准。
假设三只股票的价格均为2令吉,它们的每股净利分别为15仙、20仙和30仙,则本益比分别为13、10及6倍。假如其他条件相同的话,那么,就应购买本益比6倍的那只股票。
参股做生意,我们希望每年都获得红利,也就是股息。
假如三只股价都是2令吉的股票,他们所分发的股息分别为5仙、10和20仙的话,则周息率(Dividend Yield)分别为2.5%、5%和7.5%。
比定存好
那么,你应该选购周息率7.5%的股票。
因为7.5%的股息回酬,比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一倍,你可以将你的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就可以放心进行长期投资。
我们投资于一家公司,总希望有关公司底子扎实,经得起经济风暴的考验。
所以,最好是购买有形资产价值高过股价的股票。
通常我们是以股价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为标准,假如比值是低于一倍的话,表示股价被低估,可以买进。
例如股价为2令吉,每股净有形资产为2.8令吉,则股价∕资产比值为2 ÷ 2.8 = 0.71,低于1,这表示你以2令吉买进2.8令吉的资产,值得投资。
除了比较本益比,周息率和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之外,最好还要比较其他的因素,例如三家公司的财政情况、历年的业绩纪录、业务的稳定性等,然后选出优点最多的公司,买进其股票作为投资,这样就可以减低“机会成本”出现的机遇率,提高胜算。
经过严格比较而选出的优质股,股价表现更有把握超越股市大势。
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股市才能屡战屡胜。能屡战屡胜,方能致富。
补正
上周“基本面剖析”一文中引ECS ICT BHD为例,此公司去年每股净赚(EPS)为25.7仙,并非20.7仙,特此补正(资料来源:ECS 2010年报)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在他的著作《经济学的世界》中,对“稀少性”(Scarcity)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一项基本的经济难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运用,以满足无穷的欲望,这就是经济学上“稀少性”的问题。”
“稀少性定律”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所有人类想要的东西。
稀少资源
稀少资源就算能增加,也是要靠努力或付出代价,而且无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资源的稀少迫使每个经济体系都必须有所选择,决定多生产某项产品,通常就意味着决定少生产其他的产品,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决定要牺牲什么,以换取想要的东西。
在股票投资上,“稀少性”就更加明显。
无论你的资金多么雄厚,跟动辄以万亿令吉计的市场总值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股票投资的资金,“稀少性”特强,将你有限的资金,投入股市,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断选择
所以,你买了A股,就不得不放弃买B股。你必须在A股和B股之间,作出抉择。
你在股市买进卖出,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作出选择。
假设你选择买A股,一年之后,A股跌了20%,假如你的投资额为10万令吉,一年后你的身家降至8万令吉。
与此同时,B股上涨了30%,你一年后的身家,就由10万令吉增至13万令吉。
由于你的错误选择,使你的身家在一年中相差5万令吉(13万令吉减8万令吉),等于少了50%,这5万令吉,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有些人以为股票下跌了20%,他的损失是2万令吉,他忘记了他失去了从B股赚取30%利润的机会,他实际上是损失了5万令吉,这个“机会成本”所付的代价实在比他想像的高得多。
相信大部分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原本是要买甲股,后来因为听信“师爷”,转买乙股,结果甲股大跌,乙股大起,他哑子吃黄莲,出声不得,只好夜夜“暗搥”。
他是为“机会成本”而“搥”。
每一名投资者都是认为他所相中的股票会涨价,所以才决定买进,至于买进之后该股的套现,是否一如他的所料,那就谁也没有把握。
慎选好股 屡战屡胜
为了避免双重损失的“机会成本”出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买进之前,货比三家,找出最有价值,最有希望跑赢大势的股只,使你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赚钱潜能。
问题是怎样找出“最有价值”的股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返璞归真,弄清楚股票是什么?
股票就是公司股份的证明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买公司的股份就是参股做生意。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做生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是:赚钱。
赚钱越多的公司,其股份价值越高。
所以,假如数只股票的价格大同小异的话,那么,很明显的,每股净利最高的最值得买进。
通常我们是以本益比作为取决的标准。
假设三只股票的价格均为2令吉,它们的每股净利分别为15仙、20仙和30仙,则本益比分别为13、10及6倍。假如其他条件相同的话,那么,就应购买本益比6倍的那只股票。
参股做生意,我们希望每年都获得红利,也就是股息。
假如三只股价都是2令吉的股票,他们所分发的股息分别为5仙、10和20仙的话,则周息率(Dividend Yield)分别为2.5%、5%和7.5%。
比定存好
那么,你应该选购周息率7.5%的股票。
因为7.5%的股息回酬,比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高一倍,你可以将你的投资视为定期存款,这样就可以放心进行长期投资。
我们投资于一家公司,总希望有关公司底子扎实,经得起经济风暴的考验。
所以,最好是购买有形资产价值高过股价的股票。
通常我们是以股价与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为标准,假如比值是低于一倍的话,表示股价被低估,可以买进。
例如股价为2令吉,每股净有形资产为2.8令吉,则股价∕资产比值为2 ÷ 2.8 = 0.71,低于1,这表示你以2令吉买进2.8令吉的资产,值得投资。
除了比较本益比,周息率和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之外,最好还要比较其他的因素,例如三家公司的财政情况、历年的业绩纪录、业务的稳定性等,然后选出优点最多的公司,买进其股票作为投资,这样就可以减低“机会成本”出现的机遇率,提高胜算。
经过严格比较而选出的优质股,股价表现更有把握超越股市大势。
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股市才能屡战屡胜。能屡战屡胜,方能致富。
补正
上周“基本面剖析”一文中引ECS ICT BHD为例,此公司去年每股净赚(EPS)为25.7仙,并非20.7仙,特此补正(资料来源:ECS 2010年报)
分享锦集:产业股投资法
附表是根据7月22日的闭市价,以去年的盈利和股息,计算出股价/资产比、本益比及周息率,作为投资参考。
我们只选有盈利及有派发股息的公司,若盈利和股息两者之中,缺一即不入选。
附表阅读方法:
1.股价/资产比:
是股票市价和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是从资产的角度衡量股价是否合理,如果是在1以下的话,表示价值被低估,值得投资。
例如ASAS去年12月31日时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93令吉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股价/资产比为1.08令吉÷1.93令吉=0.56,表示你以0.56令吉买进价值1令吉的资产,等于是半价买进地产,价值显然是被低估了。
地价大幅升值
然后你再翻开ASAS 2010年的年报第88页,该公司在去年12月31日时所拥有1446英亩地皮,大部份是在1994至2000年之间陆续买进的,多数坐落在北海、大山脚、高渊、爪夷、双溪巴甲和新邦安拔一带。
这十多年来,这些地皮的价值已大增,如果以市价重估该公司的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比1.93令吉高出一截,可见此股价值被低估的一斑。
2.本益比:
ASAS去年每股净利为4.76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为1.08令吉÷0.976令吉=11.1倍。
该公司今年首季每股净赚3.41仙,如果接下来的3季能保持此赚率的话,则全年净利将增至13.64仙(3.41仙x4 =13.64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将降至7.9倍。
释放潜在价值
该公司主席在年报中说:政府将建筑一条24公里的新路,从峇都茅通往峇都加湾,这条路将切过该公司的部份土地,因此该公司的地皮将进一步增值,而且将提高赚率,盈利可望进一步提高,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1.08令吉的股价属偏低。
3.周息率:
ASAS派发5仙股息,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毛股息率为0.05令吉÷1.08令吉=4.6%,尚属合理。
投资者可以模仿上述办法,分析附表中的产业股,深入挖掘潜在价值,从中选出几只最好及最适合你投资的股只,买进后长期持有,应该可以赚钱。
考虑相关因素
以上是以资产、本益比和周息率的角度评估股票价值,在买进之前,最好还要做更多的功课:
1.有关公司的地库有多少?何时买进?可以供发展多少年?
2.地皮的地点何在?该区有屋子的需求吗?
3.公司的负债情况。
4.已卖出屋子,但未收到款有多少?(Unbill Sale)。
5.公司5年来的业绩如何?
6.管理层是否积极发展业务?
只有在考虑了所有的因素,才决定是否值得买进。这就是我所谓的“严格筛选”后才投资。
附表是从90多家产业上市公司中选出44家,全部资料取自年报。
最佳选择长期投资
此表中之股票只供参考,并非推荐购买,大家可以从这44家中,进一步研究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买进,作为长期投资。
必须指出的是附表没有包括两家新上市公司IVORY(玮力)和UOA发展,这是两家好公司,但由于新上市,未派股息,故不入选。
大家要贴身跟踪上市公司的进展,以作出更新的评估,例如Ivory最近标得槟城的102.7英亩地点极佳的地皮,阿马证券(Am Research)7月26日的研究报告中,说该公司这段新地皮,发展价值可能高达100亿令吉,该公司每股重估后的资产价值高达4令吉,去年每股净赚22.25仙,今年将增至26.1仙,已卖出但未收款的销售额(Unbill Sale)3亿2000万令吉,因此该报告认为Ivory的公平价格为2令吉40仙。
另一个例子是成隆机构(DIJAYA CORP)一改过去“以守为攻”的政策,采取“以攻为守”的新策略,积极收购地皮,大力发展业务,前景看好。
公司若有新的发展,就应加以重新评估,以免失之交臂。
我们只选有盈利及有派发股息的公司,若盈利和股息两者之中,缺一即不入选。
附表阅读方法:
1.股价/资产比:
是股票市价和每股净有形资产的比值,是从资产的角度衡量股价是否合理,如果是在1以下的话,表示价值被低估,值得投资。
例如ASAS去年12月31日时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1.93令吉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股价/资产比为1.08令吉÷1.93令吉=0.56,表示你以0.56令吉买进价值1令吉的资产,等于是半价买进地产,价值显然是被低估了。
地价大幅升值
然后你再翻开ASAS 2010年的年报第88页,该公司在去年12月31日时所拥有1446英亩地皮,大部份是在1994至2000年之间陆续买进的,多数坐落在北海、大山脚、高渊、爪夷、双溪巴甲和新邦安拔一带。
这十多年来,这些地皮的价值已大增,如果以市价重估该公司的地皮的话,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必比1.93令吉高出一截,可见此股价值被低估的一斑。
2.本益比:
ASAS去年每股净利为4.76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为1.08令吉÷0.976令吉=11.1倍。
该公司今年首季每股净赚3.41仙,如果接下来的3季能保持此赚率的话,则全年净利将增至13.64仙(3.41仙x4 =13.64仙),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本益比将降至7.9倍。
释放潜在价值
该公司主席在年报中说:政府将建筑一条24公里的新路,从峇都茅通往峇都加湾,这条路将切过该公司的部份土地,因此该公司的地皮将进一步增值,而且将提高赚率,盈利可望进一步提高,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1.08令吉的股价属偏低。
3.周息率:
ASAS派发5仙股息,以1.08令吉的股价计算,毛股息率为0.05令吉÷1.08令吉=4.6%,尚属合理。
投资者可以模仿上述办法,分析附表中的产业股,深入挖掘潜在价值,从中选出几只最好及最适合你投资的股只,买进后长期持有,应该可以赚钱。
考虑相关因素
以上是以资产、本益比和周息率的角度评估股票价值,在买进之前,最好还要做更多的功课:
1.有关公司的地库有多少?何时买进?可以供发展多少年?
2.地皮的地点何在?该区有屋子的需求吗?
3.公司的负债情况。
4.已卖出屋子,但未收到款有多少?(Unbill Sale)。
5.公司5年来的业绩如何?
6.管理层是否积极发展业务?
只有在考虑了所有的因素,才决定是否值得买进。这就是我所谓的“严格筛选”后才投资。
附表是从90多家产业上市公司中选出44家,全部资料取自年报。
最佳选择长期投资
此表中之股票只供参考,并非推荐购买,大家可以从这44家中,进一步研究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买进,作为长期投资。
必须指出的是附表没有包括两家新上市公司IVORY(玮力)和UOA发展,这是两家好公司,但由于新上市,未派股息,故不入选。
大家要贴身跟踪上市公司的进展,以作出更新的评估,例如Ivory最近标得槟城的102.7英亩地点极佳的地皮,阿马证券(Am Research)7月26日的研究报告中,说该公司这段新地皮,发展价值可能高达100亿令吉,该公司每股重估后的资产价值高达4令吉,去年每股净赚22.25仙,今年将增至26.1仙,已卖出但未收款的销售额(Unbill Sale)3亿2000万令吉,因此该报告认为Ivory的公平价格为2令吉40仙。
另一个例子是成隆机构(DIJAYA CORP)一改过去“以守为攻”的政策,采取“以攻为守”的新策略,积极收购地皮,大力发展业务,前景看好。
公司若有新的发展,就应加以重新评估,以免失之交臂。
分享锦集:基本面剖析
我常劝股友,在买进股票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做功课就是Do your homework,从Homework这个Home(家)字,可以看出功课不是在课室,而是在家里做的。
在家里做功课,没有别人的督促和协助,必须独立研究。
这样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股票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
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做功课的心得进行投资的,靠别人的“贴士”进行投资的,成功的少之又少。
先读懂投资资料
做功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读懂股票投资资料的能力。
股票资料包括年报、季报、股票分析报告、上市时发出的招股说明书、财经书籍、财经报章及杂志等。
要读懂这些资料,第一步就是要对财经、投资和经济的常用术语(Terminology or terms)和惯用词语,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你在阅读资料时,不但顺畅无阻,而且有深入的体会。
如果你对这类术语和惯用词语一知半解,你的吸收能力将大减,你很难在股票研究上登堂入室。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买股票最好买“基本面”强的股票,“基本面”就是Fundamental,到底“基本面”是指什么?
所谓“强劲”的“基本面”又是什么?
弄清楚术语含意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概念的话,你就不会知道“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投资时也不会去理会“基本面”是否强劲。结果是所买的都是劣股,怎能赚钱?
所以,假如你有心研究股票的话,就一定要花时间和精神去弄清楚术语的含意。
你所花的精神和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在弄明白术语以后,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阅读财经资讯难题,你会一辈子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
现在就让我们以“基本面”这个术语为例,说明了解术语的过程。
在英华大词典中,Fundamental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为: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重要的、更好的、主要的等。
作为名词是指原理、原则、基本、根本、基础等。
可见Fundamental就是一家公司赖以成功的最基本、最根本及最重要的因素,叫“基本面因素”。
计算出内在价值
梁孙健博士在他的著作《马星股市投资》(Stock Market Investment In Malaysia & Singapore)中,对Fundamental Approach(基本面研究)的解释为“仔细分析公司盈利及股息展望的投资法,基本面信徒相信他们可以根据此种分析,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实或内在价值。”
可见基本面的作用是计算股票的价值,这种投资法,叫“价值投资法”。
台湾出版的“财务金融辞典对Fundamental Analysis的解释为:“基本面分析,经由证券(股票)的基本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分析,基本因素如:盈余、资本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效能等。
基本面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证券(股票)的真实价值,作为买卖该证券的依据。”
可见基本面又涉及企业的管理效益,侧重于财务评估。
Marsha Bertrand在他的著作Gathing Started in Inverstment Clubs对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有颇为详细的解释:“根据公司的财报,过去的业绩表现及现有之策略,对股票将来的动向作出预测。”
分析财报作预测
“在基本面分析,我们审视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公司的财报,以协助我们预测公司将来的盈利和股息。
基本面分析集中注意力于以下各点:盈利、现金流、投资回报,以确定股票的价格是否已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发掘价值低估股
这些资料显示公司将来在业绩和股价方面的表现。基本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希望将来股价会上升。”
该书列出辨认基本面强弱的8个标准,为了使大家对基本面有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将每个标准分为1、2、3分。积分越高,表示基本面越强。
如果积分是在8以下,表示基本面孱弱,不值得投资;如果是在8至16之间,表示中等,是否值得投资,决定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如果积分在16至24之间,表示基本面强劲,可以投资。
辨认基本面强弱八大标准:
为了使大家易于掌握起见,我信手拈来,以佳杰科技(ECS ITC BHD)为实例,加以说明。
标准一: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为一年内可以化为现金的资产,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为一年中必须偿还的负债。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得出的比值,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首季结账时的流动比率为306(百万)÷156(百万)=1.96,远远超过一倍,属于超强,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二: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
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得之,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时的营运资本为306(百万)-156(百万)=150(百万),足以应付营业所需的资金而有余。
难怪该公司完全没有负债,手头还有4000万令吉现金。
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三: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 (Debt-To-Equity Ratio)
总负债除以股东基金所得比率,数目越小,表示该公司主要是靠现有资金而不是靠借贷做生意,故数字越小越好。
佳杰科技的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为:150(百万)÷154(百万)=1。财务稳如泰山,应得3分。
标准四:每股净利(EPS)
每年净利除以股数得之,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每股净利为20.70仙,属于中等,应得2分。(我认为每股净利要超过30仙才属上等)。
标准五:本益比(PER)
股价除以每股净利,为赚回投资额所需的年数。
以佳杰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目前的本益比为RM1.40÷0.257=5.5(倍),国际的本益比标准通常为10倍,佳杰5.5倍的本益比偏低,应得3分。
标准六:股东基金回报率(Return On Quity,即ROE)
每年净利除以股东基金的得数。
此比率是用来测试管理效率,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净赚2900万令吉,股东基金为1亿4700万令吉,故股东基金回报率为29(百万)÷147(百万)=19.7%,比银行定期存款3%高数倍,应得3分。
标准七:周息率(D/Y)
每股股息除以股价的得数。
周息率通常以净股息为计算标准。
佳杰科技去年派净股息8仙,以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8仙÷140仙=5.7%,比银行定存利息3%几乎高一倍,应得3分。
标准八: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
股东基金除以股数得之。
佳杰科技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RM147(百万)÷120(百万股)=RM1.23,略低于股票市价,应得2分。
总结这八个标准,佳杰科技取得24分中的22分,可说是基本面很强的公司。
佳杰科技是四海栈张氏家族所控制,已有25年的历史,代理全球30多家电脑及手机公司的产品,分销点多达2500家。
企业的基本面有如建筑物的地基,基本面强表示地基坚稳,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袭击。
在买进之前,如果能照以上方法做功课,找出股票基本面的强弱,可以减低风险。减低风险,等于提高胜算。
做功课就是Do your homework,从Homework这个Home(家)字,可以看出功课不是在课室,而是在家里做的。
在家里做功课,没有别人的督促和协助,必须独立研究。
这样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股票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
多数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做功课的心得进行投资的,靠别人的“贴士”进行投资的,成功的少之又少。
先读懂投资资料
做功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读懂股票投资资料的能力。
股票资料包括年报、季报、股票分析报告、上市时发出的招股说明书、财经书籍、财经报章及杂志等。
要读懂这些资料,第一步就是要对财经、投资和经济的常用术语(Terminology or terms)和惯用词语,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使你在阅读资料时,不但顺畅无阻,而且有深入的体会。
如果你对这类术语和惯用词语一知半解,你的吸收能力将大减,你很难在股票研究上登堂入室。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或读到:买股票最好买“基本面”强的股票,“基本面”就是Fundamental,到底“基本面”是指什么?
所谓“强劲”的“基本面”又是什么?
弄清楚术语含意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概念的话,你就不会知道“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投资时也不会去理会“基本面”是否强劲。结果是所买的都是劣股,怎能赚钱?
所以,假如你有心研究股票的话,就一定要花时间和精神去弄清楚术语的含意。
你所花的精神和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你在弄明白术语以后,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阅读财经资讯难题,你会一辈子受用无穷,何乐而不为?
现在就让我们以“基本面”这个术语为例,说明了解术语的过程。
在英华大词典中,Fundamental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为:基础的、基本的、根本的、重要的、更好的、主要的等。
作为名词是指原理、原则、基本、根本、基础等。
可见Fundamental就是一家公司赖以成功的最基本、最根本及最重要的因素,叫“基本面因素”。
计算出内在价值
梁孙健博士在他的著作《马星股市投资》(Stock Market Investment In Malaysia & Singapore)中,对Fundamental Approach(基本面研究)的解释为“仔细分析公司盈利及股息展望的投资法,基本面信徒相信他们可以根据此种分析,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实或内在价值。”
可见基本面的作用是计算股票的价值,这种投资法,叫“价值投资法”。
台湾出版的“财务金融辞典对Fundamental Analysis的解释为:“基本面分析,经由证券(股票)的基本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分析,基本因素如:盈余、资本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效能等。
基本面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证券(股票)的真实价值,作为买卖该证券的依据。”
可见基本面又涉及企业的管理效益,侧重于财务评估。
Marsha Bertrand在他的著作Gathing Started in Inverstment Clubs对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有颇为详细的解释:“根据公司的财报,过去的业绩表现及现有之策略,对股票将来的动向作出预测。”
分析财报作预测
“在基本面分析,我们审视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公司的财报,以协助我们预测公司将来的盈利和股息。
基本面分析集中注意力于以下各点:盈利、现金流、投资回报,以确定股票的价格是否已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发掘价值低估股
这些资料显示公司将来在业绩和股价方面的表现。基本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发掘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希望将来股价会上升。”
该书列出辨认基本面强弱的8个标准,为了使大家对基本面有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将每个标准分为1、2、3分。积分越高,表示基本面越强。
如果积分是在8以下,表示基本面孱弱,不值得投资;如果是在8至16之间,表示中等,是否值得投资,决定于基本面以外的因素;如果积分在16至24之间,表示基本面强劲,可以投资。
辨认基本面强弱八大标准:
为了使大家易于掌握起见,我信手拈来,以佳杰科技(ECS ITC BHD)为实例,加以说明。
标准一: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为一年内可以化为现金的资产,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为一年中必须偿还的负债。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得出的比值,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首季结账时的流动比率为306(百万)÷156(百万)=1.96,远远超过一倍,属于超强,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二: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
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得之,佳杰科技在今年3月31日时的营运资本为306(百万)-156(百万)=150(百万),足以应付营业所需的资金而有余。
难怪该公司完全没有负债,手头还有4000万令吉现金。
此标准应得3分。
标准三: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 (Debt-To-Equity Ratio)
总负债除以股东基金所得比率,数目越小,表示该公司主要是靠现有资金而不是靠借贷做生意,故数字越小越好。
佳杰科技的负债对股东基金比率为:150(百万)÷154(百万)=1。财务稳如泰山,应得3分。
标准四:每股净利(EPS)
每年净利除以股数得之,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每股净利为20.70仙,属于中等,应得2分。(我认为每股净利要超过30仙才属上等)。
标准五:本益比(PER)
股价除以每股净利,为赚回投资额所需的年数。
以佳杰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目前的本益比为RM1.40÷0.257=5.5(倍),国际的本益比标准通常为10倍,佳杰5.5倍的本益比偏低,应得3分。
标准六:股东基金回报率(Return On Quity,即ROE)
每年净利除以股东基金的得数。
此比率是用来测试管理效率,越高越好。
佳杰科技去年净赚2900万令吉,股东基金为1亿4700万令吉,故股东基金回报率为29(百万)÷147(百万)=19.7%,比银行定期存款3%高数倍,应得3分。
标准七:周息率(D/Y)
每股股息除以股价的得数。
周息率通常以净股息为计算标准。
佳杰科技去年派净股息8仙,以1令吉40仙的股价计算,周息率为8仙÷140仙=5.7%,比银行定存利息3%几乎高一倍,应得3分。
标准八: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
股东基金除以股数得之。
佳杰科技的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为RM147(百万)÷120(百万股)=RM1.23,略低于股票市价,应得2分。
总结这八个标准,佳杰科技取得24分中的22分,可说是基本面很强的公司。
佳杰科技是四海栈张氏家族所控制,已有25年的历史,代理全球30多家电脑及手机公司的产品,分销点多达2500家。
企业的基本面有如建筑物的地基,基本面强表示地基坚稳,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袭击。
在买进之前,如果能照以上方法做功课,找出股票基本面的强弱,可以减低风险。减低风险,等于提高胜算。
分享锦集:价值导航 反向致胜
被视为债务风险评估权威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简称标普,上周五将维持了70年的美国国债评级,由AAA降至AA+,触发了次贷金融海啸以来的另一场股灾。
在美国股市暴跌的冲击下,全球股市大跌,大马股市亦遭殃,蒸发了数以百亿令吉计的价值,股市投资者,无不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
上个周末,我身在广州,不断的从酒店电视机的BBC新闻中,跟踪美国债务风险评级降低的进展。
中国的报章,均以整版的版位报道及评估此事,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分析。
错综复杂
美国国债风险评估降级,错综复杂,即使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能为这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来。
总的来说,是信心的影响多过实际的影响,但是,环球的金融体系,信心是最重要的城墙,美国一向被认为是铜墙铁壁,如今竟出现裂痕,其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
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国还未能找到另一个如美国这么大国力,这么厚实的国家,购买他们的国家债券,以寄存其储备金,因此也就没有别的选择,现有美国债大债主,如中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对美元债券有所更动。
除非有更不利消息的出现,否则,信心危机将会慢慢被时间冲淡,恐慌心理也逐渐被淡忘,市场,尤其是股市,将会逐步回稳。
冲击不大
此次危机,跟次贷触发金融海啸,有天渊之别,美国国债其实并没有出现危机,不像次贷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失信而引发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危机,国债风险评级下降只是一项预警,并无实际冲击,因此不大可能引发另一轮金融风暴。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全球一体的经济网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也就不大可能采取对美国债不利的举措。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横扫全球,无一国能幸免,那是由于各国采取了自扫门前雪的政策(Beggar Thy Neigbour),结果是同归于尽,如今每个国家的领袖,都有同荣枯的想法,不敢采取落井下石的行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面临次贷风暴时,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主,并没有采取损人利己的行动,因为美国如果沉沦,中国也不会得益。只有短视的国家领袖才会不顾他国死活。
各国互救
此次评级下降,引发全球一场不大不小的股灾,欧洲财长立刻通过电话商议,谋求对策,正是各国互救的现成例子。
就以中国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储,其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中国不大可能于此时采取对美国主权食用评级不利的行为,因为那等于举石头砸自己的脚。
评级下降引发各国抛售美元债券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另两家评级公司穆迪和惠誉仍维持AAA的评级。
因此,我认为评级下降对股市的打击,将不如次贷那么久,那么深。
当信心危机淡化后,除非有更不利的消息出现,股市将回稳。
反向投资
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危机就是有危险才有机会,投资者如果采取反向投资策略的话,反而可以因危机而得益。
2009年金融海啸最高潮时,也是人们最恐慌的时刻,如今来看,那正是买进股票的良机。此次危机再现,应该是错过在金融海啸中低价买进好股的投资者另一个买进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惟有养成反向思维者才能抓住。在众人最悲观的时刻买股,要有胆识,胆识源自知识,知识源自见识。
如果你对股票有足够的见识,了解股票的价值的话,你就不但不会跟着别人恐慌,反而敢在别人不敢买时买进。
为股票价值导航,你才有可能采取反向策略,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在危机中,以价值导航,坚守反向策略,才有可能从危机中,脱颖而出。
在美国股市暴跌的冲击下,全球股市大跌,大马股市亦遭殃,蒸发了数以百亿令吉计的价值,股市投资者,无不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
上个周末,我身在广州,不断的从酒店电视机的BBC新闻中,跟踪美国债务风险评级降低的进展。
中国的报章,均以整版的版位报道及评估此事,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分析。
错综复杂
美国国债风险评估降级,错综复杂,即使写成一本书,也未必能为这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来。
总的来说,是信心的影响多过实际的影响,但是,环球的金融体系,信心是最重要的城墙,美国一向被认为是铜墙铁壁,如今竟出现裂痕,其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
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国还未能找到另一个如美国这么大国力,这么厚实的国家,购买他们的国家债券,以寄存其储备金,因此也就没有别的选择,现有美国债大债主,如中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对美元债券有所更动。
除非有更不利消息的出现,否则,信心危机将会慢慢被时间冲淡,恐慌心理也逐渐被淡忘,市场,尤其是股市,将会逐步回稳。
冲击不大
此次危机,跟次贷触发金融海啸,有天渊之别,美国国债其实并没有出现危机,不像次贷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失信而引发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危机,国债风险评级下降只是一项预警,并无实际冲击,因此不大可能引发另一轮金融风暴。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全球一体的经济网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也就不大可能采取对美国债不利的举措。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横扫全球,无一国能幸免,那是由于各国采取了自扫门前雪的政策(Beggar Thy Neigbour),结果是同归于尽,如今每个国家的领袖,都有同荣枯的想法,不敢采取落井下石的行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美国面临次贷风暴时,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主,并没有采取损人利己的行动,因为美国如果沉沦,中国也不会得益。只有短视的国家领袖才会不顾他国死活。
各国互救
此次评级下降,引发全球一场不大不小的股灾,欧洲财长立刻通过电话商议,谋求对策,正是各国互救的现成例子。
就以中国来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储,其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中国不大可能于此时采取对美国主权食用评级不利的行为,因为那等于举石头砸自己的脚。
评级下降引发各国抛售美元债券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另两家评级公司穆迪和惠誉仍维持AAA的评级。
因此,我认为评级下降对股市的打击,将不如次贷那么久,那么深。
当信心危机淡化后,除非有更不利的消息出现,股市将回稳。
反向投资
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危机就是有危险才有机会,投资者如果采取反向投资策略的话,反而可以因危机而得益。
2009年金融海啸最高潮时,也是人们最恐慌的时刻,如今来看,那正是买进股票的良机。此次危机再现,应该是错过在金融海啸中低价买进好股的投资者另一个买进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惟有养成反向思维者才能抓住。在众人最悲观的时刻买股,要有胆识,胆识源自知识,知识源自见识。
如果你对股票有足够的见识,了解股票的价值的话,你就不但不会跟着别人恐慌,反而敢在别人不敢买时买进。
为股票价值导航,你才有可能采取反向策略,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在危机中,以价值导航,坚守反向策略,才有可能从危机中,脱颖而出。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