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
对于这位传奇投资家,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通过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我们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施罗德——摩根士丹利保险公司的前分析师,再次将这位奥马哈之神敏锐和个性的一面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是——《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本书作者施罗德历时5年,经过潜心研究各种资料,包括以前从未公开过的档案文件,终于为读者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巴菲特。他执著、痴迷,幼时备受母亲打击伤害,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一个小孩想要什么,以及怎样得到那些东西。在这本书中,读者将会再次见到这个熟悉的,酷爱汉堡、可乐,时不时说几句名言警句,而又不太入流的家伙。但是,《滚雪球》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其成功秘诀。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那只是侥幸成功。
巴菲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专注”。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施罗德说,小时候,沃伦就随身携带着自己最珍贵的财产——自动换币器。而10岁时,父亲提出带他旅行,他想去的地方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不久之后,巴菲特读到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对朋友说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萧条中,一个孩子敢说出这样的话,可真是胆大包天,听上去有点傻得透顶了”。施罗德写道,但是……他很肯定自己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当然,他确实做到了,并且还不止这些。大学毕业后,巴菲特被哈佛商学院拒绝,于是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投身名扬四海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这是《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作者、价值投资之父。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明白了“市场先生”的危险,并且学会了如何抛开市场行情独立分析公司价值的秘诀。
他开始购买“烟蒂型股票”,即那些只剩一口气,即将出局的公司,最终买进了美国商业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品牌,包括可口可乐和吉列,以及其他的私营公司,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诗糖果公司。巴菲特投资战车的核心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也是施罗德第一次和他接触的原因——该公司主要经营保险业务,麾下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通用再保险公司。这些公司都很赚钱,为巴菲特赚取了大量可供投资的资金。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源自格雷厄姆,同时又有独创,十分简单: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的赌博性投资和90年代互联网泡沫时期,人们都被卷入了这一狂潮之中,而巴菲特的原则依然没有改变。他只买自己能够理解和评估的股票,并且想在很便宜时买进。“任何人都明白这些简单的想法。”施罗德写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行。”
同时,施罗德也提醒读者,巴菲特首创的新词:“定时(timebombs)”可以追溯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2年的股东报告中,并且说他们疯狂的扩张,可能会“引发金融灾难的连锁反应”。
很遗憾,没有人仔细听这句话,但是正如施罗德所写的:“在2008年春天的混乱之中,巴菲特坐在那里,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所思考的价值和风险一直都没有改变,总是有人在说规则已经变了。但是,巴菲特说,只有短线投资,你才可以这么认为”。
在2008年这场史所罕见的金融海啸面前,有人笑指巴菲特也因失算而投资失误,但一向以长线投资为目标的巴菲特,不会被眼下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大动荡所迷惑。出水才看两腿泥,巴菲特的定力就在于“专注”两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