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再慢有一天也會登上頂峰"這句話蝸牛也是在今周刊看來的,當時個人被這句話感動不已,於是從那天起自喻為蝸牛,其目的有二,一為蝸牛看似不起眼也隱含著虛心學習的意義,二為推崇堅持的力量,這樣的理念又與本篇文章的標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感謝今周刊的一段話砥礪了蝸牛順利的爬出人生低潮期.
1.虛心學習才能打敗自我
2.閱讀是脫離貧窮最佳路徑
3.自我管理創造成功人生
謝清海自認五十九分 才能邁向一百分
赤貧流浪兒靠苦學與投資 變身百億香港新股神
馬來西亞出生的謝清海,曾是街頭流浪的孩子、市場裡賣鳳梨的小販,如今卻晉升為身價百億的投資名家。他一手創辦的惠理集團,更成為香港首家上市資產管理公司。謝清海憑著沒有一絲折扣的拚命態度,不斷閱讀自學成長,終於衝破命運的枷鎖。
我是真正,一步步從社會底層走出來的人!」訪問才開始,坐在商業大樓林立的香港中環辦公室,掌管市值七十六億港幣的惠理集團主席謝清海(Cheah Cheng Hye)就先丟出這句話,強調自己的出身。
這話說來簡單,過程卻不平凡。在香港,身家達數十億港幣的謝清海有「股壇金手指」、「亞洲巴菲特」之稱,每每點名個股都有亮眼報酬。例如二○一○年首次揭露基金持有華晨汽車超過五%後,不到五個月,股價即上漲二倍。去年,這檔股票為他旗下基金貢獻三千八百萬美元的收益。
他也於二○○九、一○年獲得《AsianInvestor》財經雜誌選為亞洲區資產管理、對沖基金行業二十五位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一○年十月,只有中學文憑的他,還受邀至「價值投資殿堂」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說。
惠理集團辦公室的走道旁,掛著數十面表揚他旗下基金優異績效的獎牌;會議室裡一整面牆,則貼滿了歷年接受香港本地以及國際媒體如美國《霸榮週刊》(Barron's)、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訪報導,像在為他走過的痕跡留下紀錄。
對抗出身 九歲就去賣鳳梨 累積生命能量
擁有現今令人稱羨的成就,謝清海並無掩蓋過往人生的意圖,「我小時候,是所謂的『流浪兒童』,因家裡環境很差,乾脆每天住在街上,只有生病時才回家。」謝清海生長在馬來西亞檳城,父親是來自中國福建的華僑,由於家貧,謝清海九歲起就跟著叔叔到批發市場賣鳳梨。十二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沒有工作,還有一對弟妹要扶養,身為長子的謝清海一肩扛起家計。
「我一直以為所有人都一樣貧窮,不曉得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富有的人。」他讀中學時,一度湊不出錢買制服;無法參加學校下午的體育課程,因為還得趕去市場賣鳳梨。「有些同學很會踢足球,只有我對運動完全外行。」謝清海說,買衣服、玩具這些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從沒在他童年發生過。
十七歲時,謝清海拿到一所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但為了家人,他選擇繼續工作,每天到報社疊報紙。謝清海一邊說著,一邊隨手拿起資料,反射性地仿照疊報紙的動作,「人生從來就不公平,所以凡事要盡全力去做。」他在中學曾獲得英國文學獎,平日沒事就寫文章到處投稿,結果一家倫敦報社刊登了他的小說,使得他在家鄉聲名大噪。
報社老闆發現了他的潛能,提拔他成為記者。當時每月工資約三二○元馬幣,謝清海並不以此自滿,為了賺更多的錢,二十歲時,他賣掉全身上下唯一的資產——一輛舊摩托車,換了船票隻身前往香港。「做相同的工作,在香港可領到三倍的薪水。」謝清海說,只是他連一般客船的船票也買不起,最後在寂靜的夜裡搭上一艘貨輪,兩手空空,和滿船的貨物一起運送到香港。
說話節奏非常急促的謝清海,似乎擔心浪費生命中的一分一秒,總想趕在短短時間內說完、做完所有的事。在他生活周遭,很多人還來不及體會生命就離開人世,像他的表兄弟們,有的才十多歲便死於生病、車禍,或是警察的槍枝下。他言談中不斷強調,自己的出身貧寒並不獨特,在六、七○年代的社會環境,多數人都過著一樣的生活。但事實上,他卻比其他人更早擺脫困境,更快走出自己的路。
「老實說,我完全不相信命運,只相信,命運可以靠自己雙手打造出來。」眼前的謝清海,穿著整齊體面的西裝、戴著昂貴的名錶,看來十分融入資本市場。但在他腦海裡有一部分,仍保留著過去的記憶,「有時想想,自己現在能夠坐在這裡很不可思議;常常懷疑,這是真的世界嗎?」
拚命學習 保持閱讀習慣 累積戰鬥能量
影響他逆轉人生的主要因素、讓他願意付出加倍努力與出身環境對抗,其實正是「自覺不足」的性格。「就在和你說話的當下,心裡都還想著自己很愚笨。」他認為保持這樣的心態,覺得自己不及格,才會更加認真工作、進行研究,努力朝滿分邁進。
謝清海坦言自己也曾犯過錯誤,「有次投資一家鐘錶公司五百萬港幣,董事長幾周後竟消失不見人影。」他檢討是因自己太相信人,「我會隨時專注在自己的錯誤上,從中學習經驗。」
惠理集團行政總裁陳尚禮與謝清海認識二十年之久,他描述這位主席總是十分在意、把握時間,「無時無刻都在閱讀。」一起去打高爾夫,等待的時間他一定在看書;一同到餐廳用餐,他也常拿著書翻閱。「有時候,覺得他生活太過緊繃,但沒辦法,似乎這樣才有安全感。」
「人生中給予我最多幫助的,應該是養成『閱讀』這個習慣吧!」因為從小必須為生存而打拚,剝奪謝清海正常讀書時間,他比其他孩子更用功,經常往公共圖書館跑,抱著一堆書籍在鳳梨攤前閱讀。
「當時我的人生什麼也沒有,唯一能做的只有閱讀、閱讀、閱讀。」無論科學、歷史、自傳,謝清海盡可能吸收各種知識,即使凌晨三、四點起床讀書也不覺苦。後來,他從財經記者轉進投資界,也是靠著閱讀獲得啟發。
八○年代,謝清海手邊有點積蓄,白天做完記者工作,晚上就操作外匯交易。
結果,在三個月內輸光所有的錢。那時他發現了一本書《股市大亨》(The Money Masters by John Train),內文談的全是約翰坦伯頓、華倫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心法,讓他如獲至寶,重新認識投資市場。
認真研究 一年拜訪兩千五百家公司
謝清海笑說,他起初以為未來會做政治家,改變馬來西亞的社會情況,「讓所有人脫離貧窮。」不過當他找到社會發展與金融市場的關聯,股市能夠反映經濟現況,立即對此深深著迷。「市場表現與當地政治、人民情緒息息相關,股價的起伏明確指出人們的希望或絕望,這些讓我很感興趣。」
尤其他所推崇的大師,幾乎皆以「價值投資」為核心策略,「我想只要和他們一樣,發現其他人忽略的市場,進行反向操作,一定有機會成功!」當時已在亞洲《華爾街日報》坐領高薪的謝清海,甚至放棄前往美國工作的機會,決心踏入金融市場。
一九八九年,他進入香港摩根建富集團協助設立研究部門,專攻當時被市場冷落的中小型股,結果真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個人身價水漲船高。對於追求成長從不滿足的他,又在九三年出資一五○萬美元,與一位客戶共同創立總資本額五百萬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也就是現今的惠理集團,並在○七年成為香港首家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
謝清海研究公司和他讀書一般認真,平均每年與投資團隊拜訪二千五百家公司,找出被低估的標的。正當股神巴菲特○八年買入比亞迪汽車股票,鬧得市場沸沸揚揚,謝清海早在此之前,於○六年投資比亞迪。那時比亞迪營收衰退近五成,但謝清海親自拜訪後,看好其創新與研發能力,隨即逢低買進,並在○九年股價持續爬上高點時獲利了結。
積極管理 對現況永不滿足 未來仍有成長
謝清海表示,當時只是把投資作為一種嗜好,沒想到管理資產規模會成長到如今的七十一億美元。目前惠理集團員工人數約一四○位,去年上半年即使遇上市場動盪,仍為公司創造三.八五億港幣(約新台幣十四.八六億元)的營收,平均每位員工半年就為公司貢獻破千萬新台幣的產值。
在惠理集團,從事投資、研究的員工,多從基層一步步做起。謝清海以「標準化」作業流程,訓練每一位新手成為高手。如同他自己一樣,「我們不需要投資天才,從頭學起,才不會受到舊有思考模式限制。」對於獎勵員工創造投資績效毫不手軟,根據財報顯示,一○年光是獎金開銷,就近二億港幣,比○九年高出近一倍。
「貧窮的時候,覺得有錢一定能做很多事情;真正有了財富之後,卻發現很多東西用再多錢也買不到。」以前每日都要和金錢戰鬥,為了一分一毫而拚命工作,現在,「我每日都在與時間對抗,沒有一天覺得時間夠用。」如今雖然不再需要為錢煩惱,卻得與和他一樣停不下來的時間賽跑。
對於現況永不滿足的他,未來已鎖定大中華區投資,還將繼續拓展業務至中國、台灣等地,謝清海要把惠理集團打造成亞太區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訪談最後他對記者說,「歡迎你五年後再過來拜訪,我們公司肯定很不一樣,會比現在更好!」
五年後會變成怎麼樣呢?從赤貧的流浪兒到財經記者、投資名家,到現在成為雄踞一方的成功經營者,一位從不安於現狀、總是在與自己生命競爭的人,他的未來,永遠充滿想像空間。
亞洲巴菲特看投資趨勢 亮點仍在大中華區
我相信中長期,全球經濟將會遇上一片混亂!這是在我投資生涯中,第一次看不到任何復甦的情況出現。就成長性而言,可投資中國相關題材,以及農產品。此外還有黃金,主因是我不信任貨幣的價值,且通貨膨脹可能即將再起。
由於消費者無論如何都得花錢購物,全球大型零售企業的品牌,仍是我喜愛的標的。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成熟國家財政體質不佳,所以即使選擇債券,也別以公債為主,體質良好、低負債公司發行的債券,反而會有較佳表現。
另外,我不建議年輕人現在去金融機構謀職,估計還有二、三成金融從業人員可能會於近幾年失去工作。除非真的很喜愛投資,否則從事藝術、娛樂工作將是較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