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Friday, October 29, 2010

新达信托以近15亿元 购滨海湾金融中心部分权益

滨海湾金融中心房地产包括滨海湾金融中心第一和第二商业大楼,滨海湾联通广场和695个停车位。
新达信托(Suntec REIT)以14亿9580万元买下滨海湾金融中心(MBFC)第一和第二商业大楼,及滨海湾金融中心内的购物商场——滨海湾联通广场(Marina Bay Link Mall)三分之一权益。

由香港首富李嘉诚部分拥有的新达信托,与Choicewide签署有条件买卖协议,购入BFC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从而获得滨海湾金融中心房地产(MBFC property)三分之一的拥有权。

BFC最初由吉宝置业、香港置地和长江实业合资成立,着力发展新加坡滨海湾金融中心第一期工程。Choicewide由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Hutchinson Whampoa)共同拥有。

滨海湾金融中心房地产包括滨海湾金融中心第一和第二商业大楼,滨海湾联通广场和695个停车位。

新达信托所支付的14亿9580万元中,包括1亿1390万元的租金收入支持,将分60个月支付。

每平方英尺2400元
不包括租金支持,新达信托的买入价格为13亿9770万元,相当于每平方英尺2400元。具体融资途径仍在审定当中。

新达信托总裁杨时杰表示,有机会投资到这项地标性发展项目,将加强新达信托在滨海湾未来增长的基点,这些资产的租用率很高,将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收入来源,继而进一步让新达信托的收入多元化,并为信托单位持有者提供良好的长期增长潜力。

这是滨海湾金融中心首期发展股权一个月来第二次转手。不久前,吉宝置业(Keppel Land)按照与K-REIT亚洲的资产交换部分协议,以14亿2680万元(包括租金在内计算),将它在滨海湾金融中心第一期发展项目中的股权,卖给K-REIT亚洲(K-REIT Asia)。

完成交易后,新达信托的办公楼净可租用面积将从目前的190万平方英尺扩大至240万平方英尺,扩大该信托对新加坡日益增强的办公楼市场的投资。
  
交易预计将在2010财年最后一个季度完成。交易结束后,新达信托管理的总资产将增加至68亿元。

Friday, October 22, 2010

巴菲特:当初收购伯克希尔为了报复欺诈

股神巴菲特接受CNBC的采访时表示,迄今为止他作出“最愚蠢”的投资乃是1964年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收购意图更多是为了报复所受到的欺诈。

股神巴菲特在接受CNBC的采访时提及他以往的投资经历,他认为1964年他对伯克希尔棉织公司(Berkshire Cotton Manufacturing Co)的投资是最“愚蠢“的,这使得他损失了至少2000亿美元,理由是如果他不投资这家频临倒闭的棉织公司,而是投资一家好保险公司的话,他有把握获得价值2000亿美元的利润。

巴菲特同时谈到收购伯克希尔时,遭到当时的伯克希尔棉织公司总裁CEO 斯坦顿(Stanton)暗算的经历。他笑称斯坦顿的做法令年轻的他气愤至疯狂,最终成功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乃是为了报复收购中的欺诈行为。

从1962年起,巴菲特开始以合伙企业的名义购入伯克希尔股票,当时每股股价为7美元。几年后,当时的伯克希尔总裁斯坦顿向巴菲特保证,他要把伯克希尔剩余的股份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投标,但是三周后,该公司股票以11.375美元投标,这是巴菲特没有握手成交的一次交易。

巴菲特对斯坦顿的行为相当不满,于是转而向斯坦顿的妹婿,以及当时伯克希尔董事会的老主席Malcolm Chase购进伯克希尔股票。由于Chase不赞成斯坦顿的做法,因此卖出了手上大量的伯克希尔股票,巴菲特就在1965年,取得伯克希尔的控制权,并随即解雇了斯坦顿。

尽管股神自嘲自己“当年妄想成功管理一家纺织公司”,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家曾为外界认为频临倒闭的“制造纺织品”的公司今天成为举世瞩目的“造钱”公司。据最新的“24/7 Wall St美国公司影响力每周排名”,伯克希尔公司名列第三,仅次于苹果和麦当劳公司。

随着经济的继续回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凭借着强大的运输和金融服务业务,俨然已经成为“经济复原梦想股票”的象征。

--------------------------------------------------------------------------------
“股神”刚出道的时候,情绪也不是很稳定!

在投资领域稳定的情绪比高智商更管用!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巴菲特:是时候回归股票投资

美国东部时间10月5日下午,股神巴菲特在华盛顿倡议对富人实行加税。同时,他表示债券正处于泡沫阶段,目前明显地股票比债券便宜,是时候从债券投资回归到股票投资。

在结束为期4天的中国行之后,股神巴菲特在华盛顿参加《财富》的一项会议上表示,投资者购买债券是“犯了错误”,目前明显地股票比债券便宜,并且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正在逐渐地恢复中,因此他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想要购买国债。

高盛分析师同意巴菲特的说法,认为现在是时候从债券投资转为股票投资,因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显明,股票将提供更好的回报机会。

同时,巴菲特表示目前美国的税法已经“严重被扭曲”,因为在现今税法下,对秘书、校工征收的税比公司CEO和私人企业主所纳的税更高。巴菲特认为非常不公平的是,在位于奥马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所有员工里,他是被征收税率最低的人。

巴菲特倡议是时候对“富人”征收更高的税,以此来纠正税法立法者以往的过犯。而对中产阶级和低收入人群要减税。他说:“联邦一级的政府缺乏足够的钱”,政府需要更多的钱应付失业及教育,那么“为什么不从我这里拿钱而要从那些午餐侍应生手里拿呢?”

巴菲特认为,如果美国想要为庞大的预算赤字寻找出路的话,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要普遍提高税收,至少应当从目前的15%税率提升到18%至20%。

巴菲特再一次指出,估值是否划算是“比”出来的!

巴菲特弟子看坏巴菲特?成美国最受瞩目投资高手

08年金融海啸肆虐,连股神巴菲特都陷入史无前例的危机,一些市场评论家更直言“价值投资已死”。但是,柏克维兹这位51岁的帅哥投资家,一生奉行葛拉汉的价值投资,却在这场金融大海啸成功胜出。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消息,08年8月,金融海啸之前,柏克维兹操盘的基金,在晨星美国大型股基金评鉴中,名列1年、3年、5年绩效冠军;金融海啸后的2009年第2季,他的基金单季报酬率高达35%,绩效是S&P 500指数的1倍。柏克维兹公开说,这是10年来最佳的投资机会,他的绩效,让深陷金融危机的基金同业羡慕得直流口水。

股神入门弟子看坏巴菲特?
08年12月,价值投资大本营——哥伦比亚大学葛拉汉中心出版的投资专刊,就以柏克维兹做封面,专刊开宗明义说,柏克维兹已经被公认是全美最受瞩目的价值投资者。

大家都在询问谁是巴菲特的传人?虽然柏克维兹是巴菲特的入门弟子,而事实上,柏克维兹在2008年还将基金原本持有的波克夏公司股票,一口气卖掉一半,公然看坏巴菲特。但无可讳言,柏克维兹绝对是价值投资中的佼佼者。

柏克维兹看好医药产业,他将高比例的资金投入所谓的HMO产业(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这是美国一种预先付费的健康保险,内容通常以保健和预防性医护服务为主),主要理由是婴儿潮世代将会是非常长寿的世代,他们将是一群有钱的老人,会花费大笔医疗与保健费用,这是个极为具体而且快速成长的产业。

作为价值投资的奉行者,柏克维兹非常重视公司蓄积现金的能力,他认为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自动蓄积现金的能力。”而且,柏克维兹强调,经营团队固然重要,但是现金能力更重要。他的名言是:如果你持有的股票,是『连你白痴亲戚都能经营』的企业,那你将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投资人。

举例来说,他持有大量的辉瑞大药厂股票,这家公司今年股价表现并不突出,柏克维兹却持续在每股15美元附近增加持股。因为他认为,这家全世界最大的药厂,账上自由现金流量高达170亿美元,财务结构超强,是扎实的蓝筹公司,每年的股息利率高达7%,而且公司总经理脑袋清楚,不会用疯狂价格胡乱收购竞争者。因此,他认为,这样的公司只要用每股20美元以下的价位买进,都可以高枕无忧。

债股结合策略 成功打败市场
此外,在金融海啸爆发后,柏克维兹还力行“债股结合”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信用突然紧缩、许多公司发行的债券都因为财务周转困难而跌成垃圾等级时,市场出现一大堆发债利率高达20%甚至30%的公司,柏克维兹的团队深入研究这些信用被挤压的公司后,购入大量这类高利率的公司债。

09年第2季,全球债券市场流动性逐渐好转,前述公司营运周转压力显着改善,公司债利率迅速回落,柏克维兹卖出获利的债券,再转入这些公司的股票,再接再厉,赚取股票价差。这套“债股结合”的投资法,说来不困难,却成了柏克维兹今年打败市场的重要关键。

他常说,AIG(美国国际集团)的报表在金融海啸之前,只有两段描述衍生性商品的操作,投资人当然看不懂。金融海啸之后,AIG用几十页来报告账上的衍生性商品,还是没有人看得懂。他认为,在美国只有那些二、三线的中型金融机构,能够坚守传统金融服务,还有点投资价值,其余都被他列为拒绝往来户。

除了坚持选股策略外,柏克维兹总是到处宣扬,他的投资谨守一则天条:“不输钱”。

追捧业务简单公司 巴菲特给投资者五项建议

被视为巴菲特全球代言人的巴菲特传记作者迈尔斯( Robert Miles),7日出席一个活动时引述巴菲特的名言:“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他解释道巴菲特钟爱在市况差下投资的原因,于不确定中投资。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迈尔斯更提到巴菲特5项投资准则,包括利润、股东权益报酬率(ROE)、无债务、公司管理及业务简单。他举例道,巴菲特追捧业务简单的公司,因为他对高科技东西不太了解,“即使他与盖兹是份外好友”。

他又说,自己近日拜访了巴菲特,巴菲特亦给予投资者5项建议:

1、视股票为生意的一部分,问自己“若股市明日关闭,历时3年,我将会有何感受?如果我在那情况下很乐意于拥有该只股票,这尤如我对自己的生意都感到欣慰。”这种理念对投资方面尤为重要;

2、市场在服务你,不是指示你。市场不会说给你听你的投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生意结果却可决定到你是对还是错。这都是从华尔街公认的证券分析之父Ben Graham(班杰明)偷师的;

3、当你无法精确知道一只股票的价值时,那就应让自己处于安全边际。这样你就只进入一种状态,那就是你可以在某程度出错,但又可很快脱险;

4、精明的人最经常以借来的钱去作孤注一掷的事;

5、股票不知你拥有它,你对它有感觉,它却对你毫无感觉。股票亦不知你付出了甚么。人们不应将情感投射于股票上。

玛丽-巴菲特称巴菲特获得成功贵在专注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者玛丽·巴菲特在其下榻的北京东方君悦酒店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就沃伦·巴菲特的成功经验可否复制,及如何抓住其精髓回答了本网记者的问题。玛丽·巴菲特此行来华是专程参加由中美桥基金会主办的 “ 复制巴菲特投资研习会 ” 这一活动的。

做为曾经在长达12年时间近距离观察并研究沃伦·巴菲特的人,玛丽·巴菲特认为,沃伦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他非常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专注是致使其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其次,他具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耐心。玛丽认为很多中国人也具有上述优点,但由于当今世界上的事物发展极快,很多人都急功近利,急于捞到 “ 快钱 ” ,而沃伦·巴菲特则比常人有自制力和耐心,他非常勤奋,花了很多时间去做投资研究,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玛丽·巴菲特将沃伦·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精髓概括为:投资时考虑的不是投资一支股票,而是着眼于投资整个公司。这就需要对所投资对象有非常好的了解,所以沃伦长期以来只对熟悉的对象进行投资,他要看公司发展的历史,他从来都是选择可以预见的产品,在这个前提下权衡其价格是否适合,一旦投资后又要有耐心,等待着价格上扬的时机。当然这是件有很大难度的事,玛丽认为。

玛丽·巴菲特的知名度,除了她是一位受欢迎的国际演讲者之外,很大程度来自于她所撰写的有关沃伦·巴菲特投资问题的书籍。到目前为止,已有她参与撰写关于巴菲特的7本书正式出版,而且这7本书也全部被翻译成了中文,由此可见其畅销程度。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几本书包括:《巴菲特法则》、《巴菲特法则实战手册》、《新巴菲特法则》、《巴菲特之道》,2009年12月在美国出版的一本是《沃伦·巴菲特的管理秘诀》。

当被问到,中国读者能否通过阅读以上书籍悟出投资成功之道,沃伦·巴菲特本人的投资原则和理念可否适用于中国投资者时,玛丽·巴菲特非常肯定地认为可以。她表示她们撰写的关于解读沃伦·巴菲特的著作,主要是把沃伦的投资理念提炼出来,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其中有些部分中国读者在阅读时还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就像你可以阅读一本由高尔夫球高手写的书,但要想打好高尔夫需要的是练习。对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来说必须经过实践,而这才是困难的地方。

当问到沃伦·巴菲特是怎样看待对中国进行投资,以及他是否对投资中国有偏好时,玛丽认为,沃伦·巴菲特投资时考虑的是回报,因此他可能投资于任何行业、任何地点,他在许多国家都有投资,包括一些新兴市场。而中国做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具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巴菲特当然不会错过的。对于在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玛丽给出的建议是:按照沃伦·巴菲特的投资三原则去判断投资对象,在中国股市中有不少公司符合巴菲特的标准,所以很多美国投资者在中国投下了重资,对中美双方的投资者都应该是有机会的。

沃伦·巴菲特考虑投资对象时强调有知名度的品牌、非周期性需求商品,以及出色的公司历史纪录,而比亚迪公司如按此标准衡量似有差距。在问到如何看待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时,玛丽表示,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应该说是非典型性的,他主要是看重了比亚迪出色的管理以及其新能源产品的前景,而且该公司在美国也设了厂。美国对新能源产品、替代能源产品看的很重,电动汽车是被非常看好的产品,这可能是他投资的主要原因。

她再次向中经网记者重复了其曾讲述多次的,巴菲特投资于DQ(Dairy Queen,国内称 “ 冰雪皇后 ” )公司的故事。沃伦·巴菲特在其8岁时就曾梦想要买下DQ公司,因为他太喜爱吃冰激淋了,而在65年之后,他终于在等到价格合适时收购了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DQ公司,目前隶属于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集团,而且其在中国市场的店数已经超过300家。不久前,巴菲特与比尔·盖茨还专程到位于北京朝阳区某商场内的一家DQ冰激凌店,当起 “ 促销员 ” ,为该品牌冰激凌全球门店达到6000家造势庆祝。玛丽·巴菲特以沃伦的这个故事说明投资要有耐心的原则。

分享集: 要赚多少巴仙才卖?

买进股票之后,股价节节上升,这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

但是,除非你把股票卖掉,否则的话,你所取得的只是“纸上富贵”。一旦股价回落,这“纸上富贵”可随时化为乌有。

所以,在股票投资中,“卖”跟“买”同样重要,甚至比买更重要。

到底要赚多少或是要赚多少巴仙才该卖呢?

我们知道,无论你多聪明,你也不可能做到每买必赚。

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做到赚的次数多过亏的次数,长期来说,就可以致富。而致富可以使我们达到投资的最终目的——财务自主。

长期持股者不多
要累积财富不但要做到赚的次数比亏的次数多,而且所赚的数目要比亏的数目大,这样才可以达到累积的目的。

可见,何时卖出或是赚多少巴仙才卖,实为累积财富的关键。

在这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

例如有人相信“套利永远不会错”,所以稍有盈利就脱手,他满足于蝇头小利。

这种人最易失去了赚取丰厚盈利的机会。

例如在去年第一季当金融海啸最严重的时候,股市中到处是“低垂的果实”(Low hanging fruits),随手都可以采到又肥又大的熟果,而那时也的确有不少人以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买到高素质的股票。

但是,能收藏一段较长时间的投资者,少之又少。

大多数投资者在股价稍微回升,取得一、二十巴仙的盈利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股票卖掉,眼巴巴的看着同一只股票,上升了二、三百巴仙,使他失去了一次黄金般的赚钱机会。

这类投资者所犯的错误是:像金融海啸这样的投资机会也许十年才出现一次,如果你错过了,也许要过十年才有在一、两年之内赚取二、三百巴仙盈利的机会,这不是很可惜吗?

卖得太早,就好像是一只可以长到10公斤重的西瓜,但你在它长到两公斤时就采摘了,使你失去了品尝其甜美果汁的机会。

可见卖得太早肯定是错误的作法。

我曾经研究过不少表现杰出基金,他们所买的股票也不是每一只都可以取得丰厚的盈利,只要其中一、两只有特出的盈利表现,整个投资组合就有不错的表现。

脱售别迫不及待
同样的,散户如果在所买进的一批股票中,只要有一、两个有超高的盈利表现,你的投资组合就可以取得超越大市的表现。

但是,在短期内你不大可能看出。在你的组合中(也许由一、二十只股票组成),那一只股票会有“超常”的表现。所以,稍有盈利就迫不及待的套利,极有可能所卖的就是会生金蛋的天鹅。

如果每只股票只要有钱赚就卖,最后整个组合的表现必然低于大市的表现。这样,你很难达到投资致富的目的。

所以,有“利”就“套”或是设定一个目的,例如,有三十巴仙的盈利就脱售,绝非明智的投资法。那么,是不是要等到取得惊人的暴利才该卖?我们知道,没有永远上升的股票。当股价涨至某个阶段时,大部分的股票价值已被极度高估,已不值得投资下去,再收藏下以,已没有意义了。如果你再不卖,你不算是个精明的投资者。

这种情形就好像果子已成熟了,如果再不采摘就可能在树上烂掉,种树人也无法尝到甜美的果实,失去了种果树的意义。

那么,到底要赚多少才该卖?

大部分人无法作出决定,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把股价孤立起来看,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没有标准,当然就无从比较;无从比较当然就无从判断。

以基本面判断
要判断,首先就要找出标准。这个标准来自基本面。

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股价与基本面脱钩,结果就如失去了手杖的盲人,自然容易掉进土坑里。

一只股票到底是便宜还是昂贵?价值是被低估还是高估?单看股价是无法判断的,你必须将股价与基本面挂钩才能判定股价是过高或过低——过高该卖;过低不可卖。

所以,只要你将股价与基本面挂钩,你就不难决定何时该卖,你就可以减少卖得太早或太迟的错误。

举例说明:
最基本的标准是本益比(Per)。本益比就是多少年赚回本金(投资额),例如以1令吉买进一只股票,1令吉就是你的本金。如果此股每年每股净赚20仙,那么RM1.00 ÷ RM0.20 = 5,这5就是本益比,也就是说五年可以赚回1令吉的本金。

现在看以下的例子(RM)。(参阅附表)

假如你以每股1令吉买进,本益比为5倍。假如在一年中股价涨至2令吉,如果把股价孤立起来看,你已赚了100%,这是很高的利润。

也许你认为股价已过高,就把股票卖掉,你会失去赚取更高盈利的机会。

实际上,如果该股每股净利增至40仙的话。以2令吉的股价,本益比还是5倍。

在估值方面,并没有比1令吉更高。

如果该公司的每股净利上升至80仙的话,即使股价上升至4令吉,本益比还是5倍,跟该股在1令吉时的估值相同。

盈利表现决定未来
在这一轮的牛市中,手套股的表现超越大市,许多投资者由于卖得太早,失去了赚取厚利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手套股的股价上升了数倍,但每股净利也上升了数倍。

所以,在估值方面,例如在本益比方面,其实没有增加。

只有将股价与基本面挂钩的少数投资者,才会紧握低价买进的手套股,取得惊人的回酬。大部分投资者只看股价,不看基本面,很早就脱售投去赚取厚利的良机。

至于手套股将来的表现如何?其实是决定于个别公司的盈利表现(每股净利),与其去猜测股价起落,倒不如多花精神研究其前景,从基本面而不是从股价去找答案,那才是更实际的投资法。

我必须指出,本益比只是评估股价高低的其中一个标准而已。

一只股票该何时卖出,还要加上其他因素,例如公司的前景、财务情况、周息率、股市大势等等。

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不能单看一个标准,更不能食古不化,没有“一个标准跑天下”这回事。

但是,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就是何时该卖,取决于公司的业绩表现及估值,不取决于股价涨落多少巴仙。

如果每股净利持续上升的话,不妨长期持有,万一买进后每股净利大跌,即使亏本也要脱售,切勿久留。

能够做到赚多亏少,财务自主,如探囊取物,何难之有。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分享集:股市是金矿还是坟墓?

西方股市流行着一句话:“华尔街尽头是坟墓”。到底这句话是象征性的说法还是确有其事,我没有去深究,因此也就无法确定真伪。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葬身股市的人多过在股市翻身的人。

为了找出在股市中到底有多少人赚钱,我曾分别跟5位资深股票经纪晤谈,他们都是从业二十年,顾客不下1000名的成功经纪,在这段时间内,他们数度亲历牛市与熊市,目睹股市沧桑,对他们的顾客在股市中的表现,可说瞭如指掌。

我的问题很简单:他们那些长期在股市冲锋陷阵的顾客,经历了一、二十年的搏杀之后,总结战绩,到底有多少人赚到钱?他们的答案都是大同小异的:少之又少。

再问:那么,这些人是怎样投资的?

答案也挺简单:都是听消息的投机客!

在过去几个月中,在《南洋商报》的安排及各地中华总商会的邀请下,我到新山、峇株巴辖、居銮、关丹和哥打峇鲁发表演讲,与股友分享投资心得,入场都是免费的。

在开讲之前,我照例来一个简单的调查:我要求听众回应:“在股市中投资一、二十年,结算之下,赚钱的请举手。”结果是举手的寥寥无几。

亏本比赚钱多
“亏本的请举手!”结果是举手如林,亏本的比赚钱的起码多10倍。我同意这样的调查未必可靠,因为那些出席的,恐怕都是亏本者,那些赚钱的不会出席,也没有出席的必要,但一项难以否定的事实是:在股市中亏本的人肯定比赚钱的人多。

在股市中,行动越慓悍的人,下场越悲惨,那些因股市而破产的“英雄”,都是胆大包天的“盲侠”。

所以,说股市是坟墓,并不为过。

但是,有一些人,的确藉股票投资致富,尽管人数占少数。我也询问那5位资深经纪,这些成功的投资者,是怎样投资的?他们的答案大同小异:他们都是严肃的投资者,他们多数在股市低潮时买进好股,长期持有。

在股市输钱的,都是那些不断抢进杀出的短线投资者,而那些赚钱的反而是买卖次数不多的投资者。

对于这些功课做足,只买好股,而又耐心地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股市是一个金矿。

所以,股市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金矿还是坟墓。

脚踏实地!
至于对某些人来说,股市成为葬身之地,问题不出在股市,而是出在他们自己。是他们把股市变成了坟墓。

同样的,对那些靠股市致富的人来说,是他们把股市变成了金矿。

将股市变成坟墓或金矿,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投资者抱着“赌”的心态进场的话,股市迟早会变成他的坟墓。如果他们是抱着投资的态度进场的话,股市可能成为他的金矿。

我说“可能”,而不是“绝对”,是因为除了正确的态度之外,还要加上别的因素,才有可能成功。例如即使抱着投资的态度买进,若选股不当,或耐心不够,功亏一篑,也还是挖不到黄金。

但是如果投资者一开始就抱着投机取巧的态度进入股市的话,他一开始已经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多数人在失败后,只会埋怨别人,不会检讨自己。实在,很多时候,失败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不会检讨自己
股票投资者亦如此,在股市中亏了本,不是埋怨股市“黑手”,就是埋怨经纪给错“贴士”,却从不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这类投资者不会吸收失败的经验,也从不自我检讨自己,对他们来说,股市永远是坟墓。

只有那些不断思考,不断检讨自己,把失败化为成长的肥料,又勤于做功课及虚心学习的人,股市才有可能变成金矿。

股市到底是坟墓或金矿,并非由股市,而是由你决定,主动权其实是操在你手中。假如你认真及耐心投资的话,股市可能是你的金矿,假如你死性不改,继续投机取巧的话,股市肯定是你的坟墓。

无论是做人或投资,都必须奉4个字为座右铭:脚踏实地!

Friday, October 1, 2010

分享集: 低价非便宜

陈太太的家庭,属于中等阶级,陈先生是个受薪人士,收入不丰,而家中人口众多,开销浩大,陈太太这个家庭主妇实在不易当。

她在用钱方面,总是精打细算,就以买菜来说,专买大堆的,菜贩一天卖剩的菜较不新鲜了,就按堆出售,放低售价,以吸引像陈太太这种以价格便宜数量多多买菜标准的主妇。陈太太总是一买就一大篮,但所费无几。


由于她买的是隔夜菜,量是有了,但在撕掉黄叶老梗之后,所剩无几,其实并不便宜。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股票市场中,像陈太太这种专捡便宜货的投资者,比比皆是。

这些股市的投资者也像陈太太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低价股,最大的理由是“便宜”,在他们的心目中,价格低就是便宜。

本小利大

另一个理由是由于资金有限,买低价股,可以多买,以同样的资金,买蓝筹股只可以买一“粒”,买低价股可以买五“粒”。

他们买股也像陈太太买青菜那样,要以最少的金钱买到最多的东西。他们甚至比陈太太更进一步,他们的算盘打得更响,他们认为一只30仙的股票,只要“跳”30仙,就是赚了一百巴仙,符合本小利大的原则。

他们认为30仙的股票,人人买得起,只要一动,“赌”(股)友就会追击,要上30仙并不难。

他们知道,在股市中,打游击战的股友永远比打正规战的人多,而且多几倍,低价股对这些人最有吸引力,所以不难成为热门股,方便快进快出,是赚快钱的理想工具。

至于蓝筹股,他们其实也知道,不但安全,而且股息丰厚,但他们对这类股票的兴趣没有那么浓厚。

他们觉得“太贵”,不是他们这种收入不丰的打工仔可买的,就好像他们经过保时捷陈列室时,知道他们不够资格买这种名车,所以也就从来不走进去参观,他们对蓝筹股也有这种自卑感,所以在看股票行情版时,眼光总是集中在低价区,至于高价区的蓝筹股,连正眼也不看一眼。

他们误以为买低价股容易赚钱,但在股市进出十多年,他们的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他们投资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持有低价就是便宜的错误观念,在他们心目中,5令吉的股票属“贵”股,30仙的股票就是“便宜”股。

观念错误

他们忘记了,贵和便宜是不应该以股价,而是以价值来评定的。这种情形,就好像在中国旅游区买玉手镯,以1百元人民币买一只玉镯其实不便宜,因为该劣质玉镯其实只值30元人民币。

到名店去花5000元人民币买一只高品质真玉手镯其实不贵,因为该手镯是物有所值,有5000元人民币的价值,而且如假包换,有保障。

在任何市场中,价格其实与素质息息相关,低价买好货的情况,除了大减价期间以外,很少出现。

便宜货通常都是劣质货物,价格是便宜,但不耐用,以100令吉买的电器,用不到半年就坏了,修理费比买价更高,只好忍痛扔掉;以300令吉买的电器,用上3年也不坏,如果坏了还可以送回代理商修理,因为有品质保证书。

相形之下,高价买好货其实是更合算。

一只股票,如果长期股价不振,一定有其理由。不是连年亏蚀,便是债台高筑,或是前途暗淡。价格是廉宜,但风险也特高。有些低价股公司,业务一直滑落,最后是无疾而终,投资者的血汗钱就这样泡了汤,实在冤枉。

沙里淘金

当然,低价股中也有可取之处,但数量不多,只有功课做得很深,眼光独到的精明投资者,才有沙里淘金的本领,这种情形,就好像逛跳蚤市场,如果眼光独到,也可以廉价买到真古董一样。

但只有研究有素,具有慧眼的人才能捉到这样的机会,普通人没有这种本领。

很不幸的,对股票肯花时间精神去深入研究的人,有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人,不是略识之无,就是一无所知,只是听取谣言作为买卖的根据。就好像相信卖药江湖佬的吹牛就花钱买“神油”一样,最后才发现不管用,浪费金钱。

股票的价值,其实有许多评估标准可以依据,这些都是素质的天平,只要在买进之前,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一下,就马上可以知道是否物有所值。

反向操作

股票投资的最有效策略是“反向”操作,由于整个股市倒塌,例如在次贷引发的金融海啸中,一些高素质股票暴跌,价值被严重低估,提供千载难逢的买进机会,这才是“反向”的真义,并非低价买劣股,价低劣股有如烂铜烂铁,拾回去放在屋里,反而占据空间,却一点用处也没有。

股票投资的成功诀窍之一,就是在股价暴跌时敢于买进更多,以拉低成本,这种策略,只能用在高素质股票上。劣质股无论跌得多么低,都不可加买,因为你可能全军覆没。

许多靠股票投资致富的人,都是长期买高素质股,股价越低,买得越多,从此不卖,是这样发达的。

他们从来不买烂股,因为他们是在买股份,买股份就是买事业,他们从来不买烂股,因为他们不要投资于没有前途没有潜能的事业。